2020-06-21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標靶藥物
共找到
496
筆 文章
-
-
2020-06-19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轉移至卵巢 標靶藥納健保讓女鋼琴師延命
晚期肺癌患者治療上出現新契機。42歲陳女士八年前因月事遲遲未來,起初以為懷第二胎,但就醫檢查竟是卵巢有10公分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透過病理報告才發現肺腺癌轉移,切片證實腫瘤已轉移腦部多處,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查,更查出為罕見的ALK基因,因當年沒合適標靶藥物,當下只能先以化療方式治療。而後,陳女士在台大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推薦下,加入ALK陽性抑制劑臨床試驗,存活至今超過八年,更陪伴小孩長大;而此標靶藥近期也獲健保署給付,可用於患者第一線治療,與國際同步接軌。重獲新生的陳女士今出席道出感謝,更以鋼琴演奏一曲,象徵譜出她的生命新樂章。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居冠,而其中最致命的癌症則是肺癌,平均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每年新增數破1萬4000人,且死亡人數也高達9000多人。陳育民說,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約87%患者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近一成。不過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不好發現,患者確診時超過六成已屬晚期,如何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且讓患者吃得起標靶藥物,是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在治療上,依照細胞型態與基因變異決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在國人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已有許多標靶藥物可選擇。他說,而EGFR無突變的族群裡,若為ALK基因突變的患者,目前也已有數種標靶藥物問世,包含新一代的ALK標靶藥物;美國癌症年會本月所發表的長期追蹤結果顯示,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62.5%,較前一代藥物高。不過廖唯昱也表示,此藥部分患者會有便秘、體重增加、胃口更好等副作用,但透過適度運動應就能改善。王金洲說,而健保署去年底,也給付此款最新的ALK標靶藥物,作為ALK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使用。只要符合肺癌晚期、ALK基因突變者,經醫師申請就可使用,讓患者減輕龐大經濟負擔。他呼籲,肺癌已不是無藥可救,病友不要放棄治療。
-
2020-06-17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新冠一樣都會肺纖維化的硬皮症 不再無藥可醫
民眾注意,若常出現咳嗽、筋骨痠痛、水腫、呼吸急促等不適等症狀者,有可能是罕見的硬皮症,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硬皮症已不再「無藥可醫」。今年65歲的林先生,52歲時出現全身水腫、咳嗽等不適,原以為是腎臟出現問題而就醫,但卻找不到病因,而後他連爬樓梯都喘、什麼事都不想做;後經另一家醫院檢查才知罹患硬皮症,並發現下肺葉已纖維化,接受醫師治療而改善。收治林先生的台大免疫風濕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表示,硬皮症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同屬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多與皮膚有關,會使皮下結締組織增生,導致患者在沒有傷口的情況下不斷結痂,最終導致纖維化。謝松洲說,不同於肉眼就能發現的皮膚病變,硬皮症也會併發間質性肺病變,但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也不特殊,當患者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容易被忽略,等到狀況加劇時,通常肺部纖維化已相當嚴重,如林先生症狀般,民眾應多留意。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硬皮症發生原因仍未知,主要與自體免疫功能差、易發炎有關,好發於30到60歲壯年族群,且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約四比一,患者常因肺部併發症死亡,台灣目前約有近3000名原發性硬皮症患者。蔡長祐說,一般人在受傷時才會產生纖維組織修補傷口,但硬皮症患者卻因免疫功能失調,誘發體內纖維組織不斷增生,皮膚逐漸硬化萎縮、失去彈性而喪失正常功能;而硬皮症影響部位幾乎是全身,包含皮膚、內臟、肺部等器官。他表示,早期患者可能有「雷諾氏現象」,手呈現白紅紫色三階段,而後會出現手指浮腫、皮膚變硬等階段,而內臟器官也會硬化,若未及早治療,很可能演變成心臟、肺臟或腎臟衰竭。且九成病患都會有肺纖維化的問題。蔡長祐說,過去硬皮病「無藥可醫」,過往多透過免疫調節、類固醇與抗發炎等藥物來減少硬皮症的惡化,但無法有效阻止肺纖維化的進展;但所幸今年起已有抗肺纖維化的標靶藥物出現,可用於減少患者肺功能下降、延緩疾病進程,目前健保也有條件給付。6月29日是「世界硬皮症日」,謝松洲說早期診斷很重要,建議民眾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有肺部功能問題、纖維化等併發症,民眾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兩個月未改善者,應主動就醫反應,把握治療良機。【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06-16 癌症.抗癌新知
40年不變!肺、肝癌蟬聯癌症死因前兩位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38年連續居於首位,且每10分2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死亡時鐘快轉12秒。其中,肺癌及肝癌更是連續40年排名前二名,卵巢癌則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死因第十位。對此,醫師表示,肝癌雖然仍佔死亡率第二位,但死亡率逐年減少,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肝癌主要還是和B、C肝有關,喝酒、脂肪肝導致肝癌則較少。因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肝臟會反覆發炎導致肝硬化及肝癌。但是簡榮南表示,我國目前35歲以下B、C肝帶原率已從15%降到1%,且現在抗病毒的治療也有很大的成效。另外,早期罹患肝癌後存活期可能只有三至四年,現在也有好的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甚至可延長到十年。因此儘管肝癌仍位居癌症死因第二位,但隨著發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簡榮南認為,掉出前兩名是遲早的事。但他也提醒,雖然B肝在國家政策下已全面接種疫苗,但仍有40%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為B肝帶原,因此建議民眾如有抽血檢查,一定要驗B、C肝,若是早期發現,還是小型肝炎時,仍可靠藥物改善,甚至痊癒。除了肝癌,肺癌則長年位居癌症死因首位。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肺癌主要仍與吸菸、空汙環境、油煙和職業曝露有關,另外有些肺部疾病、慢性肺炎也可能導致肺癌。然而我國一直都有針對菸害、空汙進行防制,為何肺癌死亡仍居高不下?陳育民說,抽菸佔肺癌的人數比例雖已從九成降到約一半,但仍佔大宗。另外,空汙環境不是改善後要在十幾年後才會看到明顯成果,因此一兩年內不會看到死因排名有顯著的改變。但陳育民說,雖然肺癌死亡排名居高下,但從研究上可以看到存活率也在上升,因此除了避免吸菸和到空汙嚴重的地方外,抽菸、直系親屬有肺癌的高風險族群若曾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也能延長生命。另外,今年卵巢癌也將子宮頸癌擠下,成為癌症十大死因第十位。馬偕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台灣婦癌醫學會秘書長張志隆表示,近年在臨床上,確實發現卵巢癌患者相較於子宮頸癌患者有增加且年輕化的趨勢,過去教科書上,卵巢癌平均是50歲到60歲才會出現的癌症,但現在在臨床也曾發現20多歲的卵巢癌患者。張志隆表示,台灣卵巢癌患者增加,可能的原因非常多,但與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有絕對的關係,特別是現在女性喜吃高熱量食品、乳製品等,另外,環境賀爾蒙的刺激,也都是增加罹患機率的原因;同時,台灣的就醫性便利,也讓早期卵巢癌的患者被發掘,臨床上早期卵巢癌與晚期卵巢癌各占一半,歐美則是高達七成為晚期卵巢癌。張志隆表示,卵巢癌症狀多數不典型,患者常反映的症狀如時常腹痛、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建議女性若長期有這些非典型症狀,腸胃內科又查不出原因,可以懷疑可能是卵巢癌在作祟。張志隆表示,面對早期卵巢癌可以透過手術、藥物治療,而晚期卵巢癌患者,過去藥物的進展緩慢,近年才有突破性的發展,已有新的標靶藥物可以幫助卵巢癌患者,不像過去僅有化療可以選擇,五年存活率也從原本的三成,增加到五成。
-
2020-06-08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免疫療法給付之爭 別只看療效
近日有關癌症免疫療法的討論相當熱烈,不論在決定藥物給付的「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掌管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等事項的「全民健康保險委員會」或立法院,皆多有討論。遙想當年癌症免疫療法問世,讓許多癌友多了一線生機,無奈藥價太高,健保考量財務衝擊,遲遲難以通過給付。多年前我便以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名義發聲爭取,呼籲政府加速新藥引進,也於107年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於短短十數天內達成5千多人聯署,足見民眾對癌症新藥的渴望與期盼。病情不夠嚴重 沒有資格給付108年1月,健保共擬會議總算不負眾望通過癌症免疫療法給付,遺憾礙於經費,僅有限度給付。當時一共通過8種癌別、11項適應症,但只編列8億元,引發大量病友擔憂與醫師質疑,一方面經費不足名額有限,擔心等不到治療機會;另一方面則受限經費,訂定嚴格給付規範,病情不夠嚴重者,沒有資格給付,然而病情嚴重者,又如何期待有多好的療效?給付癌症免疫療法至今1年有餘,接受治療的一千多名癌友中,約三成病情得到控制,數字看似不高,但受限於嚴苛給付規範,病情嚴重者能有如此成效,已相當可觀。「療效不佳」 竟被排除給付但今年4月起,肝癌及胃癌卻被排除給付,原因是「療效不佳」,但據個人理解,經過這一年真實數據呈現,肝癌的治療反應率比申請所提供的臨床數據來的高,也比原先的標靶治療好上數倍,不禁讓人懷疑何謂「療效不佳」,思來想去,恐怕是跟其他免疫治療的適應症相比吧。不同癌別 不應平行比較的確,其餘適應症的治療反應率比肝癌高出不少,但不同癌別的療效不應平行比較,應全盤考量,現行肝癌二線標靶藥物反應率低、副作用也強,病友往往難以忍受其肝毒性等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如今免疫療法被排除後,他們如何是好?遑論肝癌發生有其歷史成因,過去沒有B肝疫苗、也沒有C肝口服藥,而慢性B、C型肝炎正是造成肝癌的主因,面對這些過往我們無能為力而生的疾病,現在我們又再次撒手不管?健保資源有限,相信各界深切體會,健保署長期在有限經費下,努力提供良好的藥物給付,此次不是僅排除肝癌及胃癌,還對某些療效較佳的適應症部分放寬,實屬不易。但我們認為不只有療效好的該放寬,療效不佳更應檢討,給付規範是否合理。肝、胃癌病友 權益被剝奪去年健保署多次表示,將爭取更多經費投入免疫療法,但病友們等到的卻是肝癌、胃癌被排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不是應有更全面的考量與研議,而非逕行剝奪病友治療權利。現行藥品給付協議中有所謂無效退費概念,也就是實質上健保僅負擔有療效病人費用,其餘藥商吸收,有療效病人愈少,健保署負擔也愈少。或許此一折衷方式,有望解決眼下問題,至於未來,恐需待進一步健保制度改革,願健保署與廠商積極達成協議,以全病友權益。
-
2020-06-06 科別.消化系統
頭暈半年、吐血 診出胃腸道基質瘤作祟
宜蘭一名79歲老翁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會吐血,嚇壞家人,但奔波多家醫院找不出原因,最後才確診,竟是「胃腸道基質瘤」作祟,及時手術摘除。羅東博愛醫院指出,這名老先生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會吐血,家屬帶他北上求診至少4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上月再次因吐血,到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掛號,透過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是「胃腸道基質瘤」。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峰年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因症狀不太明顯,不容易發現。老先生就診當天,在診間外嘔吐不止,緊急胃鏡檢查,發現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再手術切除腫瘤。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外科醫師呂長運表示,老先生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保留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不明顯,若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便早期治療。
-
2020-06-05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吐血嚇壞家人 就醫診斷出這種罕見疾病
宜蘭一名79歲老翁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會吐血,嚇壞家人,羅東博愛醫院診查,發現竟是罕見疾病「「胃腸道基質瘤」作祟,及時手術摘除。羅東博愛醫院今天指出,這名老先生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有吐血狀況,家屬帶他北上求診至少4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上月(5月)再次因吐血,到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掛號,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竟是罕見疾病「胃腸道基質瘤」。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峰年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0至百萬分之20,因為不太有明顯症狀,因此不容易發現,老先生就診當天,在診間外不停嘔吐,緊急胃鏡檢查發現,患者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轉由羅東博愛醫院一般外科呂長運醫師腫瘤切除手術。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進行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外科醫師呂長運表示,老先生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此次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小且出血少,也保留了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經由微創手術,可減少老先生具三高病史與年事已高所帶來的手術風險,傷口比較不疼,術後恢復也快,手術後第二天即可進食,年長者身體負擔相對較少。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老先生的胃腸道基質瘤還好早期就發現,手術切除後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也不用搭配標靶藥物治療,而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跟惡性胃癌與良性潰瘍疾病的區分,還是需要以胃鏡診斷,提醒民眾,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5-31 癌症.胃癌
輕微貧血當沒事 中年男腸胃竟長罕見瘤
南投縣58歲黃姓男子去年健康檢查發現有輕微貧血,但未放在心上,未料今年因車禍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掃瞄,意外發現其小腸有罕見腫瘤「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後雖一周就出院,但後續標靶藥物費用1年高達83萬元,一般人恐難負擔,醫師林佳正協助黃申請健保支付通過,不用擔心昂貴藥費,令黃直呼「足感心」。佑民醫院指出,黃男雖年近6旬,但身體健康也無特殊或慢性疾病,就去年健檢發現輕微貧血;今年4月騎車發生事故,因身體擦挫傷送急診救治,經腹部電腦斷層掃瞄,確認內臟無損傷,但卻發現小腸有顆5.6公分腫瘤,轉診至一般外科。一般外科醫師林佳正說,向黃建議獲其同意後,就安排手術切除,術後恢復良好,一周就出院;但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該腫瘤是「胃腸道基質瘤」,每100萬人每年僅10至20個病例,罕見且復發可能性大,所幸近年已研發專用的標靶藥物。只不過,這種標靶藥物的費用昂貴,1年藥費高達83萬元,因此健保只給付給高風險病人,一般民眾恐無力負擔;院方表示,經林醫師評估黃男病理報告應符合健保給付規定,協助以專案申請獲審核通過得給付3年,令黃直呼「足感心」。林佳正則說,「胃腸道基質瘤」復發取決於腫瘤大小、腫瘤細胞有絲分裂的速度,若復發,再次開刀的困難度大增,術後若能連續使用標靶藥物3年,可有效降低復發機率,而術後應保持正常作息、少吃刺激性食物、按時服藥且定期門診追蹤。林也提到,黃男被檢查出小腸有腫瘤前,有輕微貧血,但無胃腸不適或血便等症狀,因此提醒民眾,若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應找肝膽胃腸科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為消化道病變所引起的慢性出血或貧血,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0-05-27 科別.血液.淋巴
骨髓驗血建檔17年 白血症家屬完成周邊幹細胞捐贈
新北市34歲小羽(化名)曾見證叔叔罹患血癌,並接受骨髓移植重生過程,為幫助與叔叔有相同病症的人,主動參與骨髓驗血建檔,歷經17年終於配對成功,不辭辛勞從新北市到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捐贈周邊幹細胞,為白血病患者燃起重生的希望。小羽目前從事電商工作,大學主修醫務管理時曾上過認識大體老師的課程,加上父親是藥師、母親為慈濟志工,對生死有豁達與助人的觀念,慈濟骨髓關懷小組表示,當發現患者與小羽配對成功,原本擔心小羽會因新冠肺炎疫情拒絕,但小羽毫不猶豫答應接受複檢,並順利完成捐贈。小羽表示,叔叔1998年罹患血癌,白血球數異常高達3萬多個,是慢性骨髓白血病,2年後轉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需做骨髓移植手術,經過多次的比對,獲好心人士捐贈周邊血幹細胞且移植成功。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洪崇霖醫師表示,血癌又稱白血病,源自於骨髓內白血球的不正常增生,初期症狀有食慾減退、疲倦、出血瘀斑等,確診需依靠骨髓檢查,治療可選擇傳統的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但對部分病人來說,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極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治癒機會。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表示,目前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驗血活動採機動性調整,歡迎年滿18歲,46足歲以下的民眾,使用網路預約建檔。
-
2020-05-27 癌症.胃癌
胃脹.胃痛吃不下? 小心不只是消化不良 而是胃癌末期!
衛生福利部統計,107年癌症死亡率胃癌在第7位。胃癌初期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症狀,初期治療5年的存活率能有90%以上,但等到第3期就大幅減少至50%以下,復發機會也會上升。目前能早期發現的唯一方法,就是規律接受內視鏡檢查,假使發現食量突然變小,好像吃一點東西就會胃脹,恐怕就要有警覺。日本大學醫院(日本大学病院)消化器病中心醫師池原久朝表示,胃癌初期是在胃壁內表層黏膜的異常細胞,接著不斷越深越廣增殖,根據不同深度可稱做4種型態,發展到最後變成革囊胃(或稱皮革胃),由於早期癌細胞在胃黏膜,不會聚集在1塊,而是像沙粒般廣範圍分布,因此早期發現有一定困難度。池原久朝強調,胃癌初期無症狀機會比較高,在癌症發展過程中,胃的收縮功能會漸漸變差,縱使不會有明顯症狀,不過可能會發現到吃東西困難,覺得胃總是消化不太好,此時癌細胞已經擴張到一定程度,有可能轉移到其他臟器,必須立刻接受檢查,否則治療難度與存活率都會大幅下降。如果確診革囊胃,手術治療已經非常困難,恐怕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延續生命,如果檢驗出與癌細胞有關的HER2基因,目前有專門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假使檢測陰性,也有胃癌末期專門藥物可以使用,但是抗癌藥物有引起副作用風險,藥費也非常貴,經常是第2線或第3線的治療方法。 另外,幽門桿菌感染者已被證實罹患胃癌機會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並且家族有胃癌病史,遺傳因素也不能排除。如果自身有胃癌高風險,一定要維持定期檢查,由於胃癌不是快速發展的癌症,不會一出現就迅速發展到無法手術的程度,基本上1年接受1次內視鏡檢查,就能有很高初期發現治療的機會。台灣中國附醫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表示,早期胃癌幾乎可以說沒有症狀,當癌細胞向下發展,抵達肌肉層或漿膜層,由於胃的收縮能力變差,食物排空能力下降,就會容易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狀,假使出現症狀才確診,很可能已經第4期,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例如肝臟。林肇堂強調,發現早期胃癌,可以藉由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把癌細胞去除,病患不用全身麻醉,也不用切除病灶胃部。假使出現症狀才就醫檢查,確診已經是進行期癌症,就需要比較複雜的治療方式,不但要手術切除胃癌部位外,也擔心癌細胞已經到身體其他部位,需要藥物輔助殺死其他部位的癌細胞。林肇堂說,由於藥物進步,現在標靶藥物或相關療法輔助下,末期胃癌患者也能有很好的治療,但能早期發現還是最好,如果家中有親戚發生胃癌,特別是直系血親,就應該維持每年1次胃鏡檢查。而如果檢測到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在治療完成後,也應該保持定期檢查。另外,由於煙燻醃製肉品也是胃癌好發因子,能避免食用最好。(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教你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
2020-05-17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 健保給付新標靶接力 延長存活期
肺癌治療有新進展。一名68歲的務農男子,四年前因連續三周頻繁咳嗽而前往大醫院求診,竟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腦部及骨頭,即遵從醫師安排治療計畫;所幸經檢測結果顯示,本身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第一線即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不僅成功抑制腫瘤生長,期間也無太大副作用。而今年四月時,老農的腫瘤出現惡化跡象,確認為T790M突變,適逢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二線健保給付,即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胸腔內科醫師預估,因老農曾使用過標靶藥物治療,未來可望有更長的存活期。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分為四期,臨床上肺癌患者經確診後,約近八成的人為晚期(三、四期),包括有肺癌家族史、空污、油煙等因素,皆為危險因子;而不抽菸者多為肺腺癌,且高達六成具EGFR基因突變的機率,其中女性的比例較高。王金洲說,20年前,晚期肺癌病人很難存活超過一年,雖不能根治、也較不適合開刀,治療上多以標靶治療來延長整體存活率。目前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出現後,發現超過半數患者的整體存活率都超過4年以上,能兼顧較佳的生活品質,且健保署今年4月1日起,也將第三代標靶藥物納入健保,嘉惠第一線已使用過標靶藥物且產生T790M突變的患者。不過王金洲也說,患者也得留意,使用上述標靶藥物可能出現皮疹、甲溝炎、輕微腹瀉等副作用;建議肺癌患者治療前,能進行基因檢測,如EGFR、ALK、ROSE1等基因皆有健保給付,以便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來治療。
-
2020-05-17 癌症.淋巴癌
健康醫點靈/淋巴癌新標靶藥物 副作用小、健保給付
花蓮一名86歲吳阿嬤每天游泳運動,7年前發現罹患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淋巴瘤」,用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1年半,再度復發,經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靶藥物,腫瘤未再復發,吳阿嬤不僅回歸正常生活,也能繼續運動。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表示,吳阿嬤罹患高惡性度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好發在50至70歲長者,男性又比女性多3倍,因初期症狀不明顯,7成病患確診時已是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等,是一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威翰指出,以化療做為第一線治療,因噁心嘔吐、掉髮、疲倦等副作用,讓中高齡癌友易心生恐懼、難以承受,容易消極不治療或自費昂貴的標靶藥物,造成心理和經濟負擔。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標靶藥物,黃威翰說,可抑制惡性B細胞生長及生存,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且副作用小,只有1成患者使用後有輕微腹瀉及心律不整。不過,健保給付有門檻,患者需經至少1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再復發,經審查最多可給付13個月。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包含食欲差、體重減輕、體力差,或夜間莫名盜汗等,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黃威翰提醒,可到醫院找出病因,若是淋巴結腫大,需盡速就醫檢查。
-
2020-05-16 癌症.肺癌
男子連續咳嗽3周求診 竟是晚期肺腺癌
年近70歲的男子,連續咳嗽3周,赴大醫院求診,竟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腦部及骨頭。所幸接受治療之後,發現他體內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接受合適的標靶藥物後,恢復狀況良好。但今年4月,腫瘤出現惡化跡象,確認為T790M突變,適逢第三代標靶藥物通過二線健保給付,可接續治療。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表示,第一線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中,每三人就有兩人會產生T790M突變,用藥前先確認是否基因突變,因此,第一線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可先清除大部分的變異基因。不過,用藥後仍會出現抗藥性,當抗藥性出現後,再接力使用專門對付T790M的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逾半數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可達4年,不僅是目前存活期最長的治療方式,在使用標靶藥物的情況下,也能兼顧較佳的生活品質。王金洲表示,日前健保署公布將第三代標靶藥物納入健保,進一步嘉惠第一線已使用過標靶藥物且產生T790M突變的患者,可望延長晚期肺腺癌的存活期。王金洲表示,第三代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的副作用較小,但一旦產生抗藥性,進入二線僅能仰賴化學治療,在肺腺癌年輕化的趨勢下,對於本來應該享受人生或是衝刺事業的族群來說,若因治療而受困醫院,是一大遺憾。
-
2020-05-14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擴散該怎辦? 醫師說這2項檢測要做
「乳癌殺手」三陰性乳癌,擴散了怎麼辦?義大癌治療醫院癌症醫療副院長饒坤銘醫師指出,過去擴散的三陰性乳癌以化療為主,不過近來已有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尤其是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藥物PARP抑制劑,無論是縮小腫瘤、延長控制時間和整體存活時間都比只用化療佳,呼籲患者可進行免疫標的和乳癌基因檢測,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饒坤銘醫師表示,乳癌分好多種,如果「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三者都陰性就屬於「三陰性乳癌」(TNBC),佔台灣乳癌10-15%。醫師說,三陰性乳癌好發於40-50歲,相對年輕的女性,且容易有家族遺傳;腫瘤惡性高,易轉移、特別常侵襲肺部、腦部等重要器官,但又對傳統治療易有抗藥性,再加上不能用抗荷爾蒙治療,治療選擇相對稀少,屬於預後較差的癌症。 三陰性乳癌的治療,饒坤銘醫師解釋,若是早期、未轉移,建議都要開刀,再視情況加上後續輔助性治療。若是腫瘤較大或有局部的淋巴結轉移,也可以前導性化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提升手術成功效果;至於晚期轉移的乳癌,化學治療是主要治療方式,但近來還可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甚至是針對特定基因的標靶藥物。過去的晚期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有一半存活期短於2年,近年來新增上述藥物後,治療選擇已逐漸多元,控制時間更獲得延長。因此,建議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可檢驗免疫治療標的PD-L1,陽性可使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並檢測BRCA基因(包含BRCA1, 2),有突變的話,則可使用PARP抑制劑。 目前台灣三陰性乳癌患者,約5%帶有BRCA基因突變。饒坤銘醫師說明,BRCA突變是會遺傳的,使患者一生罹患乳癌機率達70%、卵巢癌20-40%,所以只要患者很年輕、有家族史、雙邊乳癌,或同時罹乳癌和卵巢癌,都會建議檢測BRCA,甚至患者小孩也可預先檢測遺傳情況。例如,好萊塢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曾發現BRCA基因突變,所以預防性切除乳癌與卵巢。 針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原理,饒坤銘醫師解釋,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細胞,基因修補能力有限,標靶藥物可進一步讓癌細胞完全無法修補受損基因而死亡,而正常細胞還有其他修補方式不受干擾。基本上,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適用BRCA基因突變、已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在化療失敗後使用。不過,醫師說,臨床試驗顯示,一旦轉移,不等化療,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越早使用越好,有效控制機率可達6成以上,相對化療3成還高,控制時間也從4個月延長至7個月,整體存活時間提升至2年。 醫師坦承,已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面臨化療確實比較辛苦,不過目前已有更多治療方式,建議進行PD-L1和BRCA基因檢測,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若不幸有BRCA基因突變,除選擇更適當的治療方式外,也應注意後代的遺傳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3婦癌難早發現! 預防醫學專家告訴你該如何預防 胖女更易得乳癌! 4生活習慣真的做不得 
-
2020-05-13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子宮頸癌末期存活率低 健保首次給付標靶藥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因此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達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十人僅約四人能存活超過五年,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點頭同意給付子宮頸癌、卵巢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全民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16日會議中,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付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表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衛福部健保署於4月16日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五年內將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勢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七支增加為14支。
-
2020-05-07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換用生物相似藥 醫提醒3潛藏危機
「醫師說要換藥,這會影響療效嗎?」去年12月起,國內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納入健保,乳癌患者首當其衝,最近乳癌病友協會就接到不少癌友求救電話,理事長黃淑芳說,癌友在治療過程中被換藥,這是很危險的,醫院不可因財務,而犧牲病友權益。對於國內核准及給付第一個癌症生物相似藥,乳癌病友協會與乳癌防治基金會均表樂觀其成,癌友及醫療院所多了一種選擇。但使用中的藥物突然被換成生物相似藥,看似簡單無害,背後卻潛藏許多危機。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點出三大風險,首先,部分癌友換用生物相似藥物,可能體內產生對於原廠藥的抗體,中和之後,導致藥效解離,療效變差。他說,其次,乳癌治療並非單一用藥,有時常合併兩種標靶藥物,如果其中一項換成生物相似藥,也可能影響療效。第三則是,在缺乏嚴謹臨床試驗情況下,貿然將生物相似藥適應症外推至其他癌症,這相當危險,例如,作用機轉一樣,用於乳癌的生物相似藥,竟也外推至胃癌。張金堅表示,原廠藥或生物相似藥均有不錯的療效,但蛋白質單株抗體類生物製劑,屬於四次元結構,極為複雜,只能做到相似,正在使用原廠藥物的乳癌病友,如果一下子換成生物相似藥物,實在很難保證療效。到底單株抗體類生物製劑的四次元結構有多複雜?張金堅以交通工具為例,一開始是腳踏車,接著機車、汽車、直升機,最後進化到了噴射機、太空梭,正因結構極為複雜,可能造成療效不相似的疑慮。對於癌友來說,原廠藥換成生物相似藥,可能是一次賭注,具有一定風險,張金堅說,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務必向病患及家屬解釋清楚,分析利弊得失,落實醫病共享決策。「務必做一個勇於提問的聰明病人」,張金堅說,傳統醫療提供者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與病人互動時,大多被動,但現在講究以病人為中心,應該尊重患者權益,善盡告知的責任,而病人如有疑慮,就應表達想法。黃淑芳則建議,癌友應該多練習與醫師如何有效溝通,勇於提問,例如:換藥後,可能面臨哪些風險?應該注意哪些事情?病人可以選擇嗎?如果真的要換藥,是否可以採用「二二」原則?黃淑芳指出,先進國家換藥時,均採高規格的「二二原則」,原廠藥走完兩次療程,接著生物相似藥也用兩次療程,接著再換回原廠,重複三次,等確定風險及療效後,再換成生物相似藥。張金堅呼籲,醫療院所在採購藥物時,不能只求低價,在癌症用藥上,雖然換藥後的藥效差異,並非立即顯見,但攸關人命,更需謹慎,提供多樣性選擇。
-
2020-05-02 癌症.淋巴癌
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別把這些徵兆誤以為老化現象
今年86歲的吳阿嬤,熱愛運動,每天游泳來保養身體,7年前發現腋下腫大,原先不以為意,但腫瘤開始逐漸變大,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經過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1年半後,又再度復發,經過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靶藥物後,腫瘤不再復發,吳阿嬤不僅回歸了正常生活,也能繼續她最愛的運動了。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代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14%,高齡族群的疾病治療漸漸備受重視。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表示,吳阿嬤罹患的高惡性度被套性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好發在50至70歲長者,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多3倍,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7成病患在確診時已經較為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等,是1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血液腫瘤科黃威翰醫師指出,治療部分以化療做為第1線治療,但化療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掉髮、疲倦等等,使中高齡癌友容易心生恐懼甚至無法承受,容易消極不治療或是自費昂貴的標靶藥物,不只心理負擔大,經濟負擔也是龐大的壓力。2017年11月,衛福部健保署將治療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的新型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作為2線治療,黃威翰表示,新型口服標靶藥物可抑制惡性B細胞生長及生存,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且副作用小,只有1成的病人使用後有輕微腹瀉及心律不整,只須注意藥物交互作用並嚴密監控心律不整。黃威翰醫師提醒,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健保給付使用對象,需經過至少1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而再度復發的病友,經過事前審查,最多可給付13個月,讓病人可以節省5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再度復發的吳阿嬤,使用1年多的新型標靶藥物治療後,又能再繼續她最愛的運動,孫女黃小姐開心地說,還好新型標靶藥物有納入健保給付,不只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也讓阿嬤不再害怕接受治療,現在她就像生病前一樣精神奕奕。新型標靶藥物也適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並在去年9月納入了健保給付,黃威翰醫師表示,在第1線治療無效之下,染色體第17條有缺失的病人,健保可以給付到2年,因為再度復發的病人,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和治療效果都相當有限,新型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後,能提供給病人舒適及生活品質提升的治療。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包含食慾差、體重減輕、體力差,或是夜間莫名盜汗等,容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黃威翰醫師呼籲民眾,可以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找出病因,若是淋巴結腫大,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01 癌症.肺癌
十大癌症之首死亡率首度下降! 預防肺癌必做3件事
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在近5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首度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接近三成之多,在肺癌治療技術有很大的成長及突破。而在今年四月初,又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減輕生活重擔減輕、治療品質也能再提升,目標5年內肺癌存活率倍增,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醫師表示,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第一,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即為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還要加上最好的精準治療。為讓肺癌病患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對於台灣肺癌治療近20年來的成長與突破,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指出,過去第一代跟第二代標靶藥物的整體存活率最多13個月,相較之下,第三代的晚期肺癌用藥整體存活期高出一倍以上,不僅降低20%的死亡風險,病患整體存活期更可超過三年,對於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大新里程碑。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醫師補充,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的決策,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針對超過半數EGFR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有效達到提升病患存活率與醫療品質的目標。此外,台灣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獨步領先澳洲、南韓、中國、香港、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八個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延伸閱讀: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
2020-04-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精準醫療現生機
口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出現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成年人的白血病中最為常見。台灣過去近20年,大於65歲的AML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3個月,因為過去40年從沒出現新藥。但從3年前第一顆標靶藥物上市後,讓AML進入了全新的治療領域。在以往,年長病患因為身體耐受性差,剋癌武器有限,治療成效差,只好不停反覆嘗試其他化療藥物,或依賴更安全的輸血方式,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尋找生機。即便如此,病患的生存機率依然非常渺茫,病患平均存活時間僅0.62年。全球已有8個標靶藥物隨著精準醫療發展,分子醫學的進步,幫助醫師對疾病的診斷分類愈清楚,就愈了解疾病的基因變異,AML病患便是精準醫療時代的受惠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2000年後,專家們開始掌握AML的基因變異特性,藥廠也投入標靶藥物的研究,直到2017年,第一顆標靶藥物才出現,但至今全球已有8個標靶藥物上市。這也讓AML治療真正進入精準醫療,藥物得與病人配合,使用條件也變得更精準,葉士芃指出,「標靶藥物的作用原理,是阻斷某些特定基因和蛋白質增生,進而殺死癌細胞」。特定基因突變 可採抑制劑因此,有一類標靶藥物需要先檢測基因,葉士芃舉例說明,約20至30%AML病患有FLT3基因突變,使用FLT3抑制劑,可讓存活率增加;約10%病患有IDH1與IDH2突變,就能用相對IDH1與IDH2的抑制劑,為了讓效果更好,一些年輕患者在使用標靶藥物時,皆須再搭配化學治療。另一種標靶治療型式則是BCL-2抑制劑,可阻殺特定的蛋白質增生,適合年長有共病,且難以化療者。這類藥物經臨床二期三期試驗顯示,70%年長且不適合化療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後,兩個月內血球值恢復正常,其中有一半病患一年內沒有復發。日前,就有70歲的病患,不適合化療改採標靶治療後,病情緩解時進行骨髓移植,重獲新生。標靶藥物並非萬靈丹AML治療進入精準時代,也讓患者充滿期待,不過,葉士芃也提醒,「標靶藥物並非萬靈丹,多數很難完全治癒」,因此有些病患會再加上化療,兩者機轉不同,互相加乘,提升治療成效。不過,AML屬於多基因突變,現有標靶藥物短期雖然有良好成效,日後仍可能有其他基因突變,可以預期未來仍會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改善這個隨著老化病人愈來愈多的疾病。
-
2020-04-24 癌症.其他癌症
工作過勞骨頭疼痛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為了經營餐廳的吳阿姨,年近60歲,受不了脊椎骨頭持續性疼痛,進而求診,沒想到原本以為是工作過勞引起,醫師認為「不妙」,轉至血液腫瘤科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由於吳阿姨治療後復發,目前接受新一代抗CD38標靶藥物臨床研究,至今已穩定控制超過5年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惡性腫瘤的一種,較難治癒,也容易復發,且每次復發都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多發性骨髓瘤當年度新增625人,而與10年前的發生人數386人相較,增加6成5。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到70歲左右,過去的認知是西方人發生率較高,然而,近年觀察到台灣的發生人數持續增加,這與人口老化的趨勢有關,也有可能也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根據臨床觀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多因骨頭疼痛或骨折就醫,檢查後才輾轉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此外,也有患者是因為症狀類似慢性疾病而輕忽,因此也延誤了就醫時間。葉士芃表示,多年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選擇不多,只能靠化療,疾病緩解的效果有限,病患存活率僅能延長一至二年左右,後來出現第一線治療可使用的標靶藥物,若搭配造血幹細胞移植,可延長治療的時間,平均可達二年到三年,不過,疾病仍會復發。近年來發現,因為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上帶有大量的CD38抗原,鎖定CD38抗原作為標靶,在治療上即可有更精準有效的成果,幫助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成為國際上的治療趨勢。葉士芃表示,過去抗CD38標靶藥物需要自費使用,對許多病人是很大的負擔,健保署日前核准抗CD38標靶藥物用於與現行療法,併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第二線治療,預估能讓400位患者受惠,患者能省下約230萬元醫療費。
-
2020-04-21 癌症.血癌
最難纏的血癌 AML治療現曙光
四月廿一日是國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最為難纏的血癌,平均存活率不到五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表示,現已有標靶藥物等精準治療,年輕病患如果積極接受治療後,存活率可提高近一倍 ,他鼓勵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不要灰心。愈老愈難醫 罹病因子不明白血病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再細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成人為主,好發於年長者,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愈高,但年齡愈大治療效果卻愈差。國內AML盛行率每十萬人中有兩至三人,近年有微幅上升趨勢。蕭惠樺說,罹病原因可能與環境汙染源有關,例如接觸有機化學溶劑、輻射等,導致骨髓細胞的染色體變異,發生血癌,但多數病患仍找不到確切罹病因子。不分早晚 發病至死僅數月蕭惠樺指出,血癌沒有所謂「早期」、「晚期」之分,發育不成熟的血球細胞會隨血液循環到全身,所以發病一開始就是全身性疾病。骨髓有癌細胞,直接影響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間接出現症狀,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數月甚至數周內就會死亡。病患因為白血球數量異常,容易引發肺炎等感染症;紅血球減少,容易貧血、頭暈、爬樓梯會喘;負責止血功能的血小板減少,容易大出血、皮膚瘀青等。另外,有些病患會出現精神不佳、發燒等,一旦有疑似症狀,建議應到醫院進行血液檢查,檢查白血球、血紅素和血小板,進一步透過骨髓穿刺切片檢查來確診。化療辛苦 半數病患仍復發化學治療是目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最主要治療方式,但病人很辛苦,相較其他癌症,AML癌細胞占滿骨髓下,必須用高強效、高密集的化療,殲滅癌細胞,必須忍受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蕭惠樺估計,六到七成病患接受化療能穩定病況,但其中五成病患有機會再復發。基因檢查配標靶藥 獲新生過去的四十年都沒有新藥出現,但近年來,白血病治療的發展非常快,特別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從2017年開始,AML已進入全新治療領域,有許多創新的藥物出現,提供了不同的治療選擇。部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染色體有特定變化,確診後透過FLT3、IDH1、IDH2等基因檢查,協助醫師了解病患預後狀況,甚至搭配可用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率。標靶藥物合併化療使用,可提升治療成效,減少復發和副作用。蕭惠樺說,一位30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女病患剛生完小孩,接受化療後的一年,癌症復發,原本用二線化療藥物,仍無法控制病情,後來改採口服標靶藥物,控制住病情,延長生命,最終等到適合的骨髓移植,如今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
-
2020-04-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希望日記——能否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在醫院來來去去,從抽血到各樣的檢驗、篩檢、領藥、繳費無數次,身為已有不少經驗的病人,有時甚至可從醫護團隊的表情、說話態度,察覺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各樣體驗。大醫院的抽血及領藥,醫檢師及藥師都得在一天內面對上百位病人,得有高度的效率,甚至以秒計算的速度完成任務,那長列的抽血櫃台、或藥局背後無數取藥、包裝、給藥的白袍手臂,像極了工廠生產線的快手,佩服他們透過無數時日的訓練,感謝他們多年學習以減少病人疼痛,正確地提供藥物及說明,有時也會好奇這些每天的例行是不是容易讓他們工作疲乏。醫檢師在每個櫃台前詢問病人姓名、出生日,下一秒就迅速拿針前往我的手臂血管,汩汩的紅色血液輸往好幾個小管,迅速用棉花要我按壓那抽出針的小孔,再貼個OK蹦或貼上棉片,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沒有什麼其他對話,那種飛速的氛圍下,我也習慣身為一個快速離去的病人。有次我才「上繳」八小管的血,迅速要拿著包包、外套離去,醫檢師例行的要病人「按壓十分鐘」,卻只給我棉花按壓,拎著我的行李,在慌忙中棉花掉在桌上,她卻毫不在意地喊下一號,要我盡速讓位。我才發現,原來之前在棉花上貼的ok蹦等固定物,是多麼重要,後來慌亂地坐到等候區,雖不怎麼疼,但出血情形比過往經驗多,隔天也還有點腫。每次回診後領藥,藥師拿出我的標靶藥物時,總是要我簽名,附上「因為你的藥比較貴喔」,我也非常配合的迅速簽名、讓位給下一位領藥者。有天遇到一個藥師,她只是說「需要你的簽名喔」,而我還筆給她時,她抬頭看著我的眼睛,溫柔說「要好好保重喔」,頓時溫馨了起來,我才發現,為什麼每當領藥時被提醒「比較貴」時,實在沒有很開心。最近一次切片,被指示不同院區報到、檢查,再住院。本來預定的電腦斷層切片,因為排不上時間,建議住院到後天做超音波切片。額外的住院讓我難以入眠,主要是臨床的病友因譫妄,全日喊叫。終於等到切片,檢查台上被六、七個醫護盯著,要我翻身定位,超音波找出切片位置後,負責醫師拿著穿刺針,像揮著指揮棒說:「要穿五、六次喔,姿勢不能動。」看到像筷子長的針,我已不由自主地打冷顫,沒想到才刺了前三針,醫師們不小聲地說「空的」,我忍不住問沒有找到腫瘤嘛?醫護們在我上方低聲討論:「要再深一些、小心出血。」甚至最後要結束時,才確認我切片目的,輕鬆的說:「得多刺幾針……」在檢查台上無法動彈、因為疼痛哀叫的我,突然覺得自己像被視作沒有感覺、情緒的生物。我多少能同理醫護們的忙碌,例行工作下的龐大壓力,每天面臨即時的任務或風險,但在病痛下的病人,如果能被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中國附醫/免疫治療搭化療 卵巢癌病患反應良好
在卵巢癌治療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年前將免疫細胞治療引進國內,配合化學治療使用,病患反應成效良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癌科主任洪耀欽說,中國附醫每年新增卵巢癌約95例,目前化療加上標靶藥物維持治療,以及針對BRCA遺傳基因突變的藥物治療,成效顯著。洪耀欽指出,對於復發病患,除了考慮盡量以手術摘除病灶,給予救援性化學治療,另外透過檢測病患腫瘤全基因,篩選最合適的化學治療用藥,可以提高對藥物之反應率。近年來,末期卵巢癌則可搭配HIPEC(高溫熱腹腔內化學治療,結合外科腫瘤團隊手術治療),或是最近受關注的免疫細胞治療,更見治療曙光。洪耀欽說明,在免疫細胞治療上,根據國際文獻報導,針對卵巢癌第四期或第一至三期治療後復發的病患,配合化學治療,可提升卵巢癌無病存活率及總存活率,是目前治療一大利器。中國附醫一年前引進國內,目前約有10例卵巢癌病患已接受免疫細胞治療,病患反應成效良好。中國附醫透過每月定期舉辦婦癌團隊會議,結合婦癌科、放射科、放射腫瘤治療科、血液腫瘤科、病理部、中醫部,經專家詳盡討論,使婦癌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與全人照護。中國附醫統計,卵巢癌患者五年存活率,第一期88%、第二期81%、第三期41%,第四期38%。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和信治癌中心/婦癌團隊分工精細 院長參與卵巢癌案例討論
和信治癌中心是國內少見以癌症治療為主的醫院,雖然規模僅為區域醫院,但在卵巢癌治療領域上,表現優異,不輸給許多醫學中心。例如,在手術件數上,位居區域醫院之冠,在化療癌友人數上,則在全國醫院中,排名第六。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鍾奇峰表示,和信醫院相當重視婦癌,團隊分工精細,人員編制包括三名外科醫師、兩名化療內科醫師、一名放射科醫師,另外多名專責護理師、藥師、社工及個管師。更特別的是,院長黃達夫擔任婦癌團隊顧問,每周四早上參加醫療團隊早會,參與討論每一個卵巢癌病友的情況,針對用藥效果、如何避免復發等提供意見。鍾奇峰說,大部分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到晚期,腹膜轉移,由於上腹部接近肝臟,增加手術難度,目前建議先行化療,讓腫瘤變小,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外科手術後,仍須持續化療,但日後復發機率相當高。鍾奇峰指出,通常直接告訴病友,如果在六個月內復發,則代表病情較難控制,換成其他化療藥物,治療成效恐也不盡理想。近幾年,標靶老藥「癌思停」被證實可延緩復發機率,一個月藥費約七至八萬,建議使用一年至一年半。近來又有口服標靶藥物問世,雖是卵巢癌治療的大突破,但費用驚人,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台大醫院/卵巢癌晚期患者多 團隊手術經驗豐富
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卵巢癌所有手術治療人數,台大醫院居冠。台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至台大醫院求診的卵巢癌患者以晚期居多,治療難度較高,醫療團隊累積經驗,在開刀技術上確有不錯的成績。鄭文芳指出,在治療上,不管晚期或早期,均以手術切除病灶為第一優先,盡可能透過外科手術清除病灶。相較於其他腫瘤,卵巢癌體積較大,有些早期個案腹中腫瘤就有一、二十公分大,無法透過腹腔鏡取出體外。如果是良性腫瘤,透過腹腔鏡手術,可在體內打碎腫瘤,再將其吸出體外。但卵巢癌以惡性為主,一旦腫瘤破裂,癌細胞散布四處,進入腹腔各組織,一瞬間「早期變成晚期」。鄭文芳說,國內卵巢癌患者確診時極高比率已到晚期,至台大醫院求診的癌友晚期比率更高,院內卵巢癌病友七、八成均為晚期,不少癌友特地從中南部北上就醫。「如果能手術切除病灶,是最好的治療。」鄭文芳說,一般建議手術後必須持續化療,藉此降低日後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期。四、五年前,抗新生血管抑制劑被用來持續性療法,在化療結束,接續使用,效果良好。近一、兩年來,又有新標靶藥物問世,預防復發效果更好,但藥費驚人,一年約需200萬元,如持續用兩年,就得花上40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可能同時罹患乳癌、卵巢癌 醫師提醒要注意這項變化
乳癌、卵巢癌都屬於婦癌,前者在胸前,後者在腹腔內,看似無關,但台灣婦癌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志隆指出,如BRCA1、BRCA2兩大特定基因突變,同一位女性可能罹患這兩種癌症。兩大特定基因 與婦癌關係重大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與基因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張志隆指出,原本作為治療目的的癌症基因檢測,也可成為重要的用藥指引。以BRCA1、BRCA2為例,如為前者突變,則終其一生罹患卵巢癌機率高達六、七成,如是後者突變,則機率也有三至四成。張志隆曾經收治一名40多歲卵巢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竟也確診乳癌,擔心為家族遺傳基因所致,建議妹妹到醫院接受基因檢測,果真證實她也屬於BRCA1、BRCA2基因突變。家族成員受檢 僅第一位費用較高張志隆指出,如果家族中有一名女性成員基因篩檢報告顯示是BRCA1、BRCA2基因確實突變,其他成員在接受基因篩檢時,至少節省兩、三萬元檢查費用。張志隆解釋,BRCA1、BRCA2基因屬於很大的基因,因為基因結構複雜,且序列很長,必須透過次世代定序檢測,才能掃過全部的基因定序,因此,一次檢測費用超過兩、三萬元。如果家族成員中,有人先接受檢驗,就可以得知是哪一段基因發生突變,此時,其餘女性親人就只需檢驗那一段基因,通常只需要一、兩千元,費用便宜許多。張志隆建議,年輕乳癌患者,以及家族有女性成員罹患乳癌、卵巢癌,或是自身罹患乳癌或是卵巢癌,都應該考慮檢驗BRCA1、BRCA2等兩大基因,如果不幸帶有致癌基因,建議定期回診追蹤,或在醫師評估下,積極面對,接受手術,進行預防性切除。基因檢測 也可當用藥指引除了作為研判日後罹癌風險依據,BRCA1、BRCA2也是選擇卵巢癌用藥的重要參考依據。台灣婦癌醫學會前理事長、中國附醫婦科主任葉聯舜指出,美國「卵巢癌治療最新指引」建議所有卵巢癌病友均接受基因檢測,目的就是找出基因突變異常的癌友,給予最新標靶藥物,有效延長存活期。葉聯舜解釋,化療屬於「普遍性毒殺」,除了癌細胞之外,也會損及正常組織,如癌友體內BRCA1、BRCA2基因突變,染色體異常,容易癌化,此時新式標靶藥物發揮作用,直接抑制癌細胞修補,讓癌細胞死亡,而周圍正常組織可毫髮無傷。化療反應率不錯 但復發者多張志隆說,卵巢癌患者在手術切除病灶之後,都需接受化療,以降低復發風險,一般來說,化療反應率都不錯,可達八成,但平均三至四年後,約七、八成患者復發,部分癌友甚至提早復發轉移。近一、兩年來,治療卵巢癌的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終於問世,特別針對BRCA1、BRCA2兩大基因突變患者,不管為遺傳或是非遺傳,只要基因突變,透過此新藥可以修補受損的DNA。張志隆以「革命性用藥」來形容「PARP抑制劑」在卵巢癌治療領域上的突破,他指出,國外研究發現,BRCA1、BRCA2兩大基因突變的卵巢癌病友在結束化療療程後,接著口服「PARP抑制劑」,就能有效避免復發轉移,效果優於原先的抗新生血管抑制劑。部分臨床實驗發現,即使卵巢癌患者BRCA1、BRCA2基因並未突變,化療後服用「PARP抑制劑」,也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延長存活期。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拉長卵巢癌病情穩定期 標靶新藥可提高5年存活率
相較於其他癌症的新療法,被認為是「無聲殺手」的卵巢癌,臨床醫師手上的治療工具相對比較少,加上患者發現時多數是晚期,加上不斷復發,讓卵巢癌的預後不好。還好,近年已有新的標靶藥物上市,是全新的作用機轉,可延長晚期病人復發時間達1.5年到3年。治療目標 穩定病情、減少復發談到卵巢癌病人的預後情形,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婦科醫學會理事長的陳怡仁嘆了口氣:「由於卵巢癌沒有有效的篩檢工具,有至少一半的患者發現時都屬於第三、四期,由於病人長期反覆化療、手術,不斷的換藥,還要一直擔心復發,心理壓力非常大,這幾年有新藥上市後,才讓五年的存活率提高到50%。」卵巢癌治療的新觀念是「維持療法」,就是希望可以拉長病情穩定期,減少復發。在癌症治療已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卵巢癌的治療目的卻是減少復發,就知道卵巢癌的治療多麼棘手。維持療法 術後有三種選擇陳怡仁指出,目前的治療方式,還是以手術為優先,把腫瘤組織盡量切除乾淨。至於晚期病人,在使用化療後,初期約有七成反應,但在這中間又有七成的患者平均一年內會復發,因此,在病人手術或化療後有反應者,會提供維持治療。目前維持療法有三種,一種是繼續追蹤,等到復發後開始治療,第二種是術後合併化療,只要病情緩定,就可以採取單一化療藥如紫杉醇繼續治療,或是選擇標靶藥物如血管新生抑制劑、口服PARP抑制劑等。藥物選擇 依個人情況而定至於病情維穩藥物的選擇,陳怡仁認為,看病人可以接受的副作用而定。單一化療藥物約治療一年左右,可延長復發期約18個月,但副作用會有掉髮及手腳發麻狀況,有些女性在意有無掉髮,那麼化療藥可能就不適合。而針劑的標靶藥血管新生抑制劑,則可以減少癌細胞的血管新生,切斷癌細胞營養,另外,也能減少腹腔積水情形,治療期長達一年,且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也能讓病情穩定不復發達18個月,不過,副作用就比較多元,包括高血壓、蛋白尿及影響傷口癒合。因此,治療期間得追蹤血壓及腎功能,若有高血壓的患者就得合併血壓藥治療,腎臟病人也不適合。另外,若需要進行手術,也必需先停藥四到六周。標靶新藥 須先做基因檢測另一個新的口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是比較新的作用機轉,是抑制癌細胞DNA修復的標靶藥物,目前國際上已有三、四種藥物上市。陳怡仁表示,由於癌細胞複製很快,在複製過程中,DNA有可能受損,就需要靠PARP蛋白質來修復,因此把這個蛋白質抑制住,就能阻斷癌細胞複製。不過,使用PARP抑制劑的前提,需要先進行BRCA基因檢測,有突變者才適用,有此基因變異者,在卵巢癌患者中大約占一至兩成。而目前的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服用PARP抑制劑的卵巢癌患者追蹤三年,病情穩定未復發者可達60%,沒有服藥者約26%,兩者相差了兩倍之多。陳怡仁說,PARP抑制劑必需吃兩年,每次口服兩顆,一天兩次,不過,每個月的藥費也比較貴。副作用有白血球下降、腸胃症狀及疲倦,若患者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就會依狀況調整藥物。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個人化的治療非常重要 國內卵巢癌5年存活率達4成
卵巢癌曾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第十位,是女性癌症的一大殺手。婦科權威醫師提醒,第一次的腫瘤減積手術極為關鍵,務求把癌腫瘤清除徹底。而隨著免疫與標靶藥物的進展,個人化的卵巢癌治療非常重要。各項婦科檢查 別忘關照卵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暨亞洲婦癌研究團體榮譽理事長賴瓊慧指出,臨床上,卵巢癌患者症狀沒有特異性,因此往往缺乏警覺,內膜異位症與巧克力囊腫的患者也是卵巢癌的高危險群。雖然目前卵巢癌沒有公認有效的篩檢工具,仍建議婦女定期超音波檢查、骨盆腔底檢查、CA-125檢查,每年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也別忘了關照卵巢。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指出,巧克力囊腫多數是良性,但是若陰道超音波顯示,巧克力囊腫內皮有不規則突起或有異常高的CA-125,有可能是亞洲人較常見的亮細胞卵巢癌的風險。賴鴻政指出,臨床上,常常接到轉診來的患者巧克力囊腫腹腔鏡手術完,才發現是卵巢癌,卻因為先前的手術沒做好減少癌細胞擴散的準備,導致後續抗癌手術的困難與治療效果。減積手術成果 存活期關鍵過去認為,BRCA1、BRCA2基因變異較常出現在歐美女性,這個迷思已被打破。賴瓊慧說,BRCA1、BRCA2基因變異所導致的卵巢癌,亞洲女性與歐美女性占比無分軒輊,約占國內卵巢癌患者的一成到一成五,因此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家族男性有攝護腺癌的女性,都必須格外注意。對於已經確診的卵巢癌病患,賴鴻政指出,卵巢癌患者第一次的減積手術是影響病患存活期的最關鍵因素,手術的目的是徹底清除癌腫瘤,卵巢癌手術最好能做到R0程度,也就是完全切除所有可見的腫瘤,並且手術切除邊緣乾淨。賴鴻政説,卵巢癌手術在臨床上非常困難,若腫瘤的生長位置不好,或是在橫膈腔位置,侵襲到輸尿管等,非常不容易拿乾淨,往往得動用一般外科、直腸外科、泌尿外科醫師團隊共同手術。新藥研發緩慢 合併治療增效果目前健保也給付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也就是進行廓清手術同時,以加溫至42至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賴瓊慧說,術前化學治療有效果且減積手術可做到R0-R1程度,利用高溫的物理傷害,化療藥劑可以穿透3mm以內破壞看不見的殘存癌細胞,以達到更徹底的清除效果。不過賴鴻政呼籲,腹腔溫熱化學治療有延長手術時間與術後照顧的風險,應該審慎評估。醫師坦言,手術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卵巢癌的新藥研發進度緩慢。賴瓊慧說,卵巢癌的化療以鉑類化合物為主,但自從2006年後,卵巢癌幾乎沒有新的化學藥問世。近幾年,終於有標靶藥物出現,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劑,作用是抑制供應腫瘤養分的血管,令其萎縮。另一種是PARP酵素抑制劑,主要功效為抑制腫瘤細胞進行修復的過程。賴鴻政指出,免疫治療在卵巢癌上的運用,單獨使用的效果並不顯著,需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很多臨床實驗正進行中。將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免疫檢查抑制劑合併使用,初步報告顯示,即使是對鉑金類藥物敏感的卵巢癌,反應率都能到六成。賴鴻政強調,許多相對罕見的卵巢癌,傳統化療效果不好,免疫藥物與標靶藥物的應用,或許能有意外的效果。個人化的治療,在卵巢癌非常重要。至於時下正夯的細胞療法,賴鴻政持保留態度,他呼籲,不少病患對細胞療法抱高度期待,私下尋求細胞治療,甚至在診所、旅館偷打,但是療效不明確,病患務必謹慎與醫師討論,才決定要不要進行。不要放棄國內卵巢癌五年存活率達四成根據研究,其他國家卵巢癌約七成五在晚期發現,國內有近半數是在早期發現,且國內卵巢癌的五年存活率達到四成,卵巢癌治療過程雖然艱辛,賴瓊慧呼籲,不要放棄。她曾收治一名40歲的旅美患者,初次發病已經是大量腹水、脖子淋巴腺腫大,在美國第一次化療緩解。停藥八個月再發,且腹腔腫瘤巨大,淋巴腺到處都是轉移,才回台治療。經過減積手術,配合密集化療與放射治療,得到完全緩解,回美國繼續工作。十個月後,骨盆腔再發,第二次手術切除直腸與大腸,頸部淋巴腺也發現腫瘤,進行三線化學治療,頸部淋巴腺切除也進行加強放射治療。過了兩年,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病情穩定維持一段時間後,腋下淋巴又發現腫瘤蹤跡,再度切除化療。此時被查出有BRCA基因突變,進行標靶PARP酵素抑制劑恩慈治療,再度得到緩解。去年在肺部再發,進行手術切除,合併免疫治療與化療,然後以PARP酵素抑制劑為維持性治療。十年的抗癌路,多次再發,該病患將自己照顧得很好,仍舊可以維持上班,與卵巢癌共存。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卵巢癌症狀不明顯 4成2患者確診已晚期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因此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達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十人僅約四人能存活超過五年。近年新興的卵巢癌標靶藥物為患者帶來一線契機,不過昂貴的自費價格令多數人卻步,對於癌症患者以及資源有限的全民健保都是難題。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卵巢癌患者就醫數據,作為女性醫療選擇參考。50~59歲女性高危險族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我國104年至108年主診斷為卵巢癌的新增人數波動不大,自2305人微幅上升至2434人,其中以50歲至59歲為大宗(占率約兩成八),40幾歲與60幾歲族群次之,占率均為兩成左右。若將各年齡層發生數除以內政部統計的各年齡層人口,50歲以上民眾的發生率增幅相對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相對於其他癌症,卵巢癌的發生人數不高,但已知好發於50幾歲的女性。因此接近這個年齡就要特別留意婦科或腸胃道症狀,並定期接受檢查。年輕一點的女性同樣可能罹病,因此也需要定期健檢來了解自身健康狀況。腹脹不適 常被誤為腸道問題定期檢查相當重要,醫師指出,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誤以為腹脹不適是單純的腸胃道問題,多次就醫發現不尋常,輾轉至婦產科確診時經常已是晚期。以105年癌症登記報告為例,當年度的新發個案當中,高達四成二患者的病理期別達第三期或第四期,癌細胞已侵犯到腹腔內組織或後腹腔淋巴結,甚至已轉移至其他器宮,難處理且容易復發。近年治療方式持續進展,其中,適用於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有六成的患者三年內並未復發,而對照組患者僅兩成七未復發。其臨床使用時間還不夠長,但對於患者而言仍是存活契機。新藥有成效 病人卻難負擔不過,如同許多癌症新藥,它要價不菲而讓多數人無法受惠。臨床醫師表示,患者一個月的治療費用約新台幣25萬元,用藥兩年須支付約500萬元,「有的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付擔不起而未選用」。李伯璋回應,目前這款藥品業者已向健保署送案建議納入健保,近期健保署將依程序提請把關資源的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簡稱共擬會議)加以討論。讓使用者付費 仍需深入研議面對昂貴的癌症新藥,過去有病友團體倡議讓癌症患者與政府共同分攤費用,李伯璋個人表示支持,「使用者付費最實在,民眾從口袋裡拿錢出來買不是真正必要的藥品時,一定會慎重考慮。然而,哪些癌症、哪些治療方式分別應如何讓病友部分負擔,並不容易討論。」李伯璋表示,我國健保藥品支出連年升高,伴隨而來的健保財源與重分配問題,可能需要等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才有機會好好討論。現階段,健保署將優先節省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省下來的錢就有機會用於癌症病友身上。健保署去年第一季針對醫療院所重複用藥扣了五千多萬點,醫療院所警惕,因此第三季與第四季被扣回的點數陸續減少,分別為四千多萬點與三千多萬點。「類似的浪費減少了,才有錢提供癌症病人好的癌症治療。」給付基因檢測 或可減少用藥支出部分癌症精準治療需要先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適用對象,基因檢測是否有機會納健保給付也受到關注。李伯璋表示,如果每個患者都作基因檢測,健保支出一定相當可觀,但如果精算後發現,基因檢測能找到對藥物有反應的人、減少其他人不必要的用藥成本,進而使整體健保支出下降,就值得考慮納保。
-
2020-04-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濾泡性淋巴瘤 觀察先於治療的癌症?
在被告知確診罹癌時,每個人反應都差不多,震驚、傻住、無法接受,但如果醫師接著說,「不用治療,先觀察就好」,一時之間,癌友應該很難接受,質疑既然已經罹癌,為何能夠不做任何積極治療,只需慢慢「觀察」?濾泡性淋巴瘤 長得很慢每一位濾泡性淋巴瘤病友都有過類似無奈、難解的就醫經驗。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目前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中,濾泡性淋巴瘤約占20%至30%,而這類腫瘤生長極為緩慢,長久以來,「觀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罹患癌症,卻不做任何治療,只需「觀察」,這應該算是最幸福的癌友,但對於病人而言,在得知罹癌後,要自己故作鎮定,毫不在意,只要定期回診「觀察」,這似乎又說不過去。因此,有必要向病患好好解釋,什麼是濾泡性淋巴瘤。一般來說,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分為極高惡性度、高惡性度以及極低惡性度,其中濾泡性淋巴瘤屬於低惡性度的非何杰氏淋巴瘤,且占比偏高,由於生長速度緩慢,幾乎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初期濾泡性淋巴瘤症狀不明顯,到了中晚期,頸部、腋下、腹部或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腫大,此外,容易疲勞、呼吸急促、盜汗和體重減輕,大部分患者是在這個階段才被確診。學界:出現症狀才須積極治療在癌症治療上,總是認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濾泡性淋巴瘤卻不適用這項準則,國外一項相關研究發現,等到症狀出現,再開始接受化學治療,效果一樣好。該研究將193個新診斷濾泡性淋巴瘤的病人被隨機分為觀察組、治療組,結果發現,治療組一開始就接受治療,至於觀察組則是等到出現症狀,才做化療,但令人意外的是,兩者治療效果差不多,這也是為何腫瘤學界認為,這類患者不必急著化療,等症狀出現後再說。在所有癌症中,濾泡性淋巴瘤應該是生長速度最緩慢的一種腫瘤,慢到變成有些無害,確診後,如果沒有症狀,一般建議等幾年後出現症狀,再積極治療。「觀察」僅是治療濾泡性淋巴瘤的一個選項,但病人只能等待發病,過程中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身心承受極大壓力。目前血液腫瘤學界共識為,如果已經出現症狀的濾泡性淋巴瘤病患,建議施以「單株抗體加上化學治療」。至於年紀大、沒有症狀,以及身體狀況較差,難以承受化療的病患,則建議考慮「觀察」。2成患者 化療後2年內復發但終究濾泡性淋巴瘤無法治癒,儘管對化療反應不錯,但仍有兩成患者在接受化療兩年內就復發,而復發時間越早,死亡風險就越高,原因在於復發後,治療反應率變差,處於緩解的期間會愈來愈短。這群早期復發的濾泡性淋巴癌病友屬於高危險族群,臨床顯示,五年存活率僅約五成,遠低於非早期復發患者的九成,且死亡風險增加26倍。所幸近幾年來,新一代標靶藥物問世,有效降低五成左右的復發風險及死亡風險。健保最近將新一代標靶藥物納入給付,條件為「曾接受過第一代標靶藥物,很快就失效,且在療程結束六個月內即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