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9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椎間盤
共找到
289
筆 文章
-
-
2023-11-09 焦點.杏林.診間
是醫師,也是人師!2看診態度 說明為何診間外總是人潮攢動
首次進入長庚骨科陳文鈐醫師診間,門外攢動的人潮,感受到與我同有脊椎困擾患者著實不少。這是我做MRI後,二度因坐骨神經痛求診。之前他院醫師說明MRI報告,診斷罹患「椎間盤破裂」,只能進行傳統脊椎手術。為求慎重,我掛了長庚骨科陳文鈐醫師。進入診間,陳醫師的微笑與開朗,縮短了醫病距離,問診時,鉅細靡遺的探索發病過程,不時透過電腦影片與桌上脊椎模型,清楚告知病灶,是第四、五節神經受到壓迫,導致左半側疼痛 。陳醫師教導如何判讀MRI,透過影片橫縱切面,深入淺出詳盡解說,且以iPad一頁頁敘述病況,以及可運用微創加上內視鏡治療,疼痛能獲得緩解。得知可以微創,當下心情為之飛揚,雖然微創不盡然絕對優勢,但是從陳醫師篤定的語氣與自信的神情,讓我信心倍增,果真手術後次日順利出院,術後癒合超乎預期的順利。在職期間,我時而懇求老師們莫忘其影響力,因為老師一句話,對學生可能造成終身影響,所謂「一言足以成事,一言足以僨事」。陳文鈐醫師在診間視病如親的問診態度,讓焦躁不安的患者,瞬間解除壓力,甚而忘卻連日來的困擾,其影響力甚或超越老師的角色。也許,陳文鈐對我而言,是一位醫師,也是一位人師。
-
2023-11-06 醫療.骨科.復健
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復健科醫師提醒3大錯誤動作別再做
35歲的上班族女性,長時間要看螢幕打電腦、低頭回Line簡訊,導致長期肩頸痠痛。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一位在健身的朋友就說她缺乏運動,建議她要健身,強化上背肌力才不會一直痠痛。她找了教練開始身體力行,但是每次健身完,反而肩頸更痛,通常要休息個一週才能再上第二堂課。教練跟她說這是正常的過程,因為平常都沒健身運動,幾次就會改善。接下來的幾次課程,教練慢慢增加啞鈴的重量和組間的次數;但是痠痛的狀況依舊沒有改善,直到第五堂課上完,她已經痛到影響到睡眠,甚至手發麻,教練建議她先暫停課程去看醫師找出原本疼痛的原因。以上的場景都是真實,且每週都會有這一類「認真健身、但越做越痛」的族群掛病號,為什麼會這樣?醫師不是建議我們要多做運動?要多健身多增加肌力、才不會痠痛,但為什麼健身反而沒有改善?越做越嚴重!回到剛剛上班族女性的案例,在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才發現病患大學畢業後沒有規律運動,升上主管後又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因而上背的肌筋膜都非常僵硬。臨床測試也發現胸肌緊繃和背肌無力,且輕輕按壓都會誘發病人的疼痛。頸椎的X光檢查下,也呈現第5,6節有椎間盤狹窄和骨刺,做骨刺神經理學檢查,也會讓病人瞬間手麻;我請病人說明一下她的健身運動。教練說因為她肩頸痠痛,應該訓練強化上背,所以安排了「肩推運動」和「划船運動」。這也是基礎健身很常用到的運動訓練,病人也示範了她健身時的動作,我發現有三大問題,而這也是很多人在健身時容易忽略的。健身運動常出現三大錯誤動作模式1.沒有在正確的起始動作(如圖一圖二)在做上背的健身動作,還是呈現錯誤的烏龜脖、圓肩及駝背,自我調整本體感覺不足且原本就習慣錯誤姿勢,再加上教練沒有好好看顧在健身「起始動作」的姿勢是否正確。一旦起始動作錯誤,頸椎和肩關節就會呈現過大的壓力,肌肉就會承受過度的張力,每做一次動作、就是一次的傷害。2.動作的過程、出現不正常的代償在「肩推運動」(圖一)和「划船運動」(圖二),照理說應該是上背肌群、擴背肌及三頭肌出力,其他的肌群做一個輔助的腳色。然而當上述肌群沒有出來做功(可能因為啞鈴重量過重,肌肉沒有喚醒),就會造成其他「代償的肌群」出來做功,譬如說,脖子的肌群(胸鎖乳突肌)過度的出力,常常會看到當重量超過自己負荷,健身者就用脖子出力(臉紅脖子粗),然而健身不是脖子在健身,錯誤的代償會使得原本沒有痛的肌群也痛起來、本來就有問題的疼痛卻沒有改善。3.健身超過自己能負荷的能力現代人能運動的時間短,都會希望以最短的時間達到訓練的效果。但是運動的訓練和肌力的增加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有時候訓練超過自己能力負荷時,肌肉的疲勞沒有得到好好的休息得以恢復,可能多增加一組的訓練,就會造成肌腱的撕裂傷及疼痛的發生。肩頸上背痠痛、健身需要注意三大要點1.避免過度強調單一肌群訓練在上背及上身的健身訓練,很容易會強調單一肌群的訓練,女生會駝背痠痛,教練就會強調要加強後背肌群(斜方肌、擴背肌和菱形肌),男生想要看起來上身比較壯就會強調練胸肌,然而在這樣「單一訓練」的過程很容易造成肌肉的痠痛和受傷,人體的肌群作用是很複雜的,是以肌肉環環相扣的筋膜鏈概念,以及主動肌群與拮抗肌群作用去組合出一個動作。上班族肩頸痠痛,很常的原因是前側筋膜鏈(胸肌、前三角肌)太緊、後側筋膜鏈(束脊肌、擴背肌和菱形肌)太弱,造成筋膜鏈的失衡,在健身訓練的過程,必須先把前側鏈做靜態的伸展拉筋再慢慢加強肌力訓練,相對後側鏈的肌群是因為太弱所以訓練的組數可以比前側鏈多1-2組,這樣才是完整又周全的訓練。(如圖三)2.加強靜態伸展及動態關節活動健身前原本就長期不良姿勢肌肉很緊繃,因為運動時間有限,沒有適度的伸展放鬆,一旦重量訓練,肌肉反覆的收縮刺激,更容易造成肌肉的僵直和發炎。以肩頸痠痛的案例來說,大部分人是駝背、圓肩及胸肌太緊,在訓練計畫前必須要把前側鏈(胸肌)做靜態的伸展拉筋,搭配肩關節活動和肩胛骨內收運動,再開始由後側鏈(背肌)開始訓練。3.強化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所有的健身動作,核心肌力強化和脊椎穩定都是健身的基本功,沒有好的核心穩定,在做上半身的肌力訓練,就很容易讓姿勢垮掉,且無法有效的發力,在訓練肩頸的健身課單中,核心的穩定訓練是一定要加入的。簡單的如橋式、棒式、深蹲、硬舉及平板式都是可以增強核心肌群和脊椎穩定的訓練。上述個案我建議暫停健身課程,先積極處理頸椎神經性問題,再藉由復健運動、徒手治療改善了她長期圓肩及駝背問題,同時指導她正確工作姿勢、健身運動的觀念。四週後她開開心心回到例行的健身運動,不用再擔心《健身不成反傷身》了! 健身風氣在這幾年盛行,復健科醫師也會鼓勵病人,在有氧運動之外,也要增加肌力訓練,除了可以預防肌少症,也可以增加肌肉筋膜血液循環,減少痠痛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健身運動前,初學者還是建議先找復健醫師評估身體是否有不適合的擺位動作?或是先處理肌肉骨骼原本受傷或痠痛的問題,之後再找專業教練指導,才能徹底的改善痠痛增強肌力。(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我都有在認真健身,為什麼肩頸上背反而越來越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9 醫療.骨科.復健
難診又難忍的神祕背痛!4次核磁共振找嘸病因,原來是得了「這疾病」
一位護理師兩年前溜冰時不小心摔跤,從此常因背痛而坐立難安,有時疼痛難忍,坐不到5分鐘就得起身走走,長期站立則會讓背痛加劇。前後做過4次核磁共振檢查,仍找不到明顯的椎間盤突出證據,也不像神經根壓迫的典型疼痛症狀,接受多次疼痛治療都無效,不僅影響工作,更使身心俱疲。她形容,最痛時連活動都無法緩解,工作站著痛、坐著更痛,尤其半夜兩到三點最痛,像是痙攣性疼痛。但從她這兩年做過的一系列檢查與神經阻斷等疼痛控制結果來看,發現她可能罹患「椎間盤源性背痛」。椎間盤源性背痛分為2類疾病很多人以為腰痛就是腰椎間盤突出,那可未必,但也不一定就是椎間盤源性背痛,需要仔細檢查。儘管椎間盤源性背痛不像急性坐骨神經痛來勢洶洶,但它造成的疼痛,同樣讓人苦不堪言、難以忍受。椎間盤源性背痛是椎間盤突出前的病變,常指「神經根病變」及「退行性椎間盤病」兩類疾病。1.神經根病變椎間盤退化導致外圍的纖維環破裂,裡面的痛覺激素刺激椎間盤外圍的痛覺神經,因而讓人隱隱作痛,屬於化學變化造成的神經根病變。病人常主訴臀部下肢沉重或抽筋,皮膚感覺障礙等。大多因為有外傷史,如意外的承重、轉腰或跌倒時臀部著地導致,即使休息也不會緩解腰部頑固性疼痛,且會逐漸嚴重;彎腰、抬舉重物等動作,也會使疼痛加劇。2.退行性椎間盤病因為椎間盤彈性不好造成背痛,症狀較輕微。椎間盤的髓核因退變丟失水分使彈性下降,椎間盤高度因而輕度丟失,也伴有椎間盤的終板水腫。症狀表現包括腰痛、超過骶髂關節和髂嵴的牽涉痛、活動後臀部和大腿後側痠痛等,但通常不會累及膝關節下方和小腿。游泳加強腰背肌肉面對病人難以緩解疼痛,主要採行保守治療。首先,避免椎間盤組織進一步受損,包括避免彎腰負重、久坐、對抗性運動等;其次,加強腰背肌肉功能訓練,比較推薦的運動是游泳,又以蛙泳為首選。如果疼痛嚴重,可以短期服用抗炎鎮痛類藥物、做物理治療。大多數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經保守治療和生活中多注意會趨於穩定,至於少數癥狀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則可採取微創手術治療。像護理師這樣潛在的病人不少,因為神經根沒被壓迫而讓診斷變得困難。後來透過全內視鏡微創椎間盤切除手術,先找到造成疼痛的纖維環破口,把已突出的椎間盤移除,再減壓燒灼附近的痛覺神經,這項手術以單孔內視鏡進行,傷口小,病人術後幾乎沒有痛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1 醫療.骨科.復健
電腦族頸椎退化,輕則肩頸酸痛,重則手麻臉麻
一名中年女性長期左臉麻痛,不但影響食慾、說話也口齒不清,並伴隨肩頸疼痛與頭痛,卻一直被當成三叉神經痛來治療,也未見任何成效。直至求診於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才被確診為頸椎退化性關節炎,且因椎間盤突出壓迫到耳大神經的源頭,於是產生左臉麻痛。為了同時解除神經壓迫並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尤醫師選擇施予增生療法,兩次治療後惱人的症狀終於消失。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引起左臉麻痛尤稚凱醫師指出,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這名患者頸椎的五個小面關節皆長骨刺(亦即骨質增生),且已產生頸椎退化性關節炎;此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第二與第三節頸椎之椎間盤突出,壓迫到屬於頸神經叢之一的耳大神經的源頭,因而引起左臉腮腺部位的麻痛。電腦族姿勢不良 頸椎過勞退化尤稚凱醫師進一步探究病因,得知患者因工作關係長期重度使用電腦,在此情況下,倘若長期姿勢不正確或長時間固定不動,即會逐漸對頸椎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造成累積性傷害,影響頸椎穩定度,進而導致關節退化與椎間盤突出。雖然患者常感到肩頸僵硬酸痛,但頸椎的活動度良好沒有問題,因此完全沒想到會是頸椎出了問題。增生療法穩定頸椎 解除神經壓迫由於患者長期飽受疼痛之苦,尤醫師建議採行增生療法,以儘早解除神經壓迫。至於增生療法的作法,則是在超音波導引之下,直接針對損傷的關節面、頸椎後方韌帶、枕骨後方肌肉群的肌腱等病灶注射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以刺激軟組織重新修復、恢復強韌、穩定頸椎,並幫助突出的椎間盤歸位,隨之解除神經壓迫並改善疼痛。結果,經過兩次治療,患者的症狀幾近消失。增生療法 技術攸關效果尤醫師補充,有些情況不適合增生療法,包括嚴重的肌腱撕裂傷、開放性傷口、或患部處於感染發炎狀態等;至於增生療法的副作用,主要為注射後可能出現短暫而輕微的疼痛、僵硬或淤青。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正確姿勢、勤做運動 遠離肩頸痛尤醫師最後強調,接受增生療法之後,仍須時時防範再次發作,尤其應避免長時間低頭或脖子前傾等不良姿勢,也要檢視並調整電腦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勤做肩頸運動,例如頸部肌肉牽拉運動、肩臂伸展運動、繞肩運動、雙臂後舉及肩胛骨內收運動、內收下巴運動等,放鬆肌肉與加強肌力都要兼顧,才能降低疼痛復發的機率、並延緩頸椎退化。更多關於肩頸疼痛和膏肓痛的預防與治療#ads-inline,.inline-ads,.fly123,.trv-player-container,#udn-520x290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3-08-13 名人.劉秀枝
需要存多少錢才能退休時財富自由?名醫曝最容易被漏算的花費
一向以為我老有所備,因為個性獨立,生活簡單,靠著退休金,老後生活應無虞,但隨著年齡增長,看看發生在身邊親友的現況,就不敢斷言了。例如一位86歲失智好友因急性膽囊炎住院14天,在醫院裡請了24小時看護,每天2800元,兩星期下來,就花了近四萬元。隨著她年紀愈大,因生病或住院而需請人看護的機率也會愈來愈高。十多年前我90多歲的母親罹患失智症,在家裡由兄嫂和看護照顧,每個月的看護費高達6萬元,感謝雙親辛勤經營米店60年,有足夠的積蓄可以支付。有位75歲的好友因腎癌轉移而需定期接受標靶與免疫療法,免疫療法要自費,一年來已花費150萬元。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逐漸步入老年,即使沒有罹患重病,隨之而來的視茫茫、齒牙動搖,早晚有機會動白內障手術或植牙,植牙需自費,白內障手術雖有健保給付,但如採用較精準的飛秒雷射手術,則需自費約75000元。台灣醫療進步,就醫方便,又有健保給付,但需針對疾病的適應症,做合理分配,不能無限制的使用最先進的醫療資源,因此免不了有些需自費。但人總難免想要最好、最先進的治療,因而花在自費醫療的費用愈來愈高,例如頸椎、腰椎的微創手術與某些植入椎間盤。曾經有位朋友拍拍自己的頸椎、腰椎,再張開嘴巴,並眨眨眼睛說,光是我身上的裝備就已是百萬身價了。一般人估算需要存多少錢才能財富自由地退休時,大多只考慮退休後想要的生活水準,以及將來的餘命(男性77歲,女性84歲)所需,而沒考慮到醫療的自費與照護費用,那麼該怎麼辦呢?小時候,父母教我們節儉省錢,長大後要努力賺錢並儲蓄,但儲蓄只是理財的初階。若學校能開設投資理財的通識課程,使我們進入職場時就懂得理性理財,而退休後則選擇風險小且有合理報酬的投資,則能在退休金與儲蓄外,加入一筆「被動收入」。如果無法增加被動收入,至少不要貪圖高報酬率或受到詐騙導致血本無歸。一般人退休後,收入大幅減少,但支出也相對減少,如少應酬,衣飾簡單舒適不追求名牌,甚至把舊衣服重新搭配,穿出個人品味。保養品與化妝品選擇網購或在藥妝店購買等等。加上年紀大,代謝慢,食欲降低,吃得也少,這些都是簡單可行的省錢方式。還有一個小撇步,那就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預防疾病,或是症狀輕微時即就醫,避免變成重症,例如癌症早期發現,就有機會治癒,不至於轉移或演變成重症,而需自費醫療或請人照顧。又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23年7月6日核准新藥Lecanemab,以減緩輕度阿茲海默症與輕度認知障礙者約27%的認知功能減退,但一年的藥費高達26500美元,約台幣82萬元。如果我們平時就能多動腦、多運動、人際互動、睡眠充足等以增加認知存款,降低失智的機率,那不就是省下一大筆錢了嗎?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7 醫療.骨科.復健
一張照片曝好痛!蔣萬安因「甜蜜負擔」閃到腰 骨科醫教你4招減少閃到腰機率
編按:台北市長蔣萬安今(8/7)日出席北市府員工親子日活動,對於昨天副市長李四川透露市長這幾天閃到腰,媒體關心市長身體狀況,蔣萬安笑稱「很好、很好,已經好很多了,謝謝李副市長還特別拿藥給我」。蔣萬安還自曝,之所以會閃腰,主要是因為二寶、三寶突然變比較重,所以有時候抱他們,一個不小心就會閃到腰。據了解,蔣萬安在卡努颱風來襲時,腰已經相當不舒服,蔣萬安是忍痛主持防颱會議,媒體也捕捉到蔣萬安當時要坐下時,還要扶一下椅背才坐得下去。閃到腰的痛苦很難為旁人所知,而且它的發生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不過閃到腰可能不只是一項惱人的小毛病,還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跡象。根據骨科醫師嚴可倫在臉書粉專「有溫度的嘮叨 台中光田骨科 嚴可倫醫師 脊椎關節骨鬆專業 - 骨筋中外」指出,閃到腰本身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之一。嚴可倫指出,腰椎間盤是一塊位於脊椎骨之間的避震組織,當其受到反覆過度壓迫、突出壓迫到周圍神經時,就會引發腰痛與下肢疼痛等不適症狀。如果忽視不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例如走路變得困難,彎腰、坐下和起身都成一大挑戰。嚴可倫提醒,除了閃到腰,椎間盤問題常見的症狀還包括腰痛、腿部放射性疼痛、肌肉無力等。如果症狀嚴重,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醫學評估和治療。什麼是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因椎間盤長期承受重力,產生退化及椎間盤軟骨含水量的減少,造成彈性及緩衝能力隨之減弱,導致椎間盤髓核由纖維環向外穿出造成神經壓迫的情形。亦可因患者承受到突發性的外力撞擊或承載受力過重,導致椎間盤的髓核穿出纖維環。》看更多椎間盤突出成因如何避免閃到腰?預防閃到腰到底該怎麼做?嚴可倫建議有四件事你應該要知道:1.保持良好姿勢和適度運動保持正確的坐姿、站姿和睡姿有助於減輕脊椎壓力,降低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此外,適度的運動如伸展、強化腰部核心肌群也能增加脊椎的支撐力,預防腰椎間盤突出。2.搬重物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不正確的姿勢和方法可能對腰部帶來不可逆傷害!建議使用雙手,保持腰背挺直,彎曲膝蓋,過程中避免扭轉腰部,盡可能減少腰椎間盤受傷的風險。3.管理壓力以遠離閃到腰的困擾壓力對身體健康的不良影響比我們想像中的大很多,包括增加肌肉緊張和影響免疫系統。適當的壓力管理,如運動、放鬆技巧、規律作息等,能幫助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4.日常生活中不忽視任何腰部不適如果有閃到腰的症狀,千萬別置之不理。若有需要,請及早就醫並尋求專業的評估和治療。哪些運動可減少閃到腰機率?彰化秀傳醫院脊椎外科醫師胡名賢受訪時也曾指出,加強核心肌群運動,可減少閃到腰的機率。不過,每個年齡層都有屬於自己的訓練方式,不是每個人活到70歲都能一尾活龍,有些人40歲體能比60歲還差,他推薦低難度的運動是快走,中難度的是游泳,高難度的才上健身房進行肌肉訓練。如果喜歡游泳,對減少下背拉傷也有幫助,胡名賢說,游泳時會動用到腹部和背部的肌肉,水療很舒服,對下背部的訓練也很有幫助。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運動的過程中,覺得下背部太痛,就不要再進行,可找醫師、物理治療師或運動教練確定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他提醒核心肌群動作一定要做正確,否則也可能適得其反。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正確施力點在哪?一次看懂正確走路姿勢及糾正錯誤步態
疫情國境解封的第一個盛夏,民眾「報復性」出國旅遊,有人出國自助旅行,也有人獨自徒步朝聖,展開圓夢之旅。不管是什麼樣的旅程,都得仰賴「健腳」帶你去遠方。旅遊途中若雙腳發生不適狀況,該如何處理?要擁有健康有力的雙腿,正確的走路姿勢和平日的肌力訓練缺一不可。養成正確走路姿勢,可避免長途步行疲累受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蕭淳仁說,走路一連串動作包括抬頭挺胸、自然直立,腳趾朝前,與膝蓋同一方向,避免腳尖過度內轉或外轉,好的姿勢可以避免行走時對肩頸與腰部產生傷害。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往前推進,勿拖著地走。行走時腳跟先觸地,再從腳跟滾至腳尖,力量從腳跟延伸到腳掌上的足弓、腳尖,從大拇趾和二腳趾施力往前推進移動,正確穩定步態可提升行走效率;腿部出力,腿後施力推進,走路時臀部肌肉適時出力夾緊,穩住身體核心,使力得當,能降低身體疲勞的程度;雙手手臂自然擺動,提升行走時效能。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表示,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切莫拖著地走。各種NG步態,可能造成腰背疼痛、衍生疾病。何春生分析常見的NG步態與可能引發的疾病:.足底觸地聲音大:常見併發足底筋膜炎或腳踝扭傷。.習慣足底在地上磨:常見慢性背痛。.左右晃動身形不穩定:造成腰臀部痠痛。.挺肚子前凸走路:未來可能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翹屁股走路:主要是骨盆前傾造成,常見臨床症狀為腰臀僵硬疼痛。.習慣外八:臀中肌緊繃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造成腰部及背部慢性疼痛。.習慣內八:臀中肌無力或天生股骨前傾角度不一致,形成小腿、臀部、腰部慢性疼痛。蕭淳仁說,走路姿勢不良,除了體態不優雅,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嚴重時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療或手術。從鞋底磨損,可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有問題,及早糾正。從鞋底磨損的情況,可以看出走路姿勢是否正確。蕭淳仁表示,正常的鞋底磨損是雙腳前、後側磨損平均,意即足底受力平均,若有以下情形,則是走路姿勢有問題。.鞋底內側磨損:可能是扁平足、內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內側,膝關節受力改變容易產生磨損,造成膝關節疼痛與加速關節退化。.鞋底外側磨損:不外乎是高足弓、外八步態,足底壓力集中位置在足跟與足外側,導致踝關節易扭傷,也可能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髖關節壓力改變,產生疼痛。.兩腳磨損不對稱:雙腳受力不均,若磨損區域不對稱,表示身體可能有歪斜問題,常見的原因有長短腳、重心失衡、骨盆旋轉或歪斜,建議進一步評估檢查,避免久了衍生出腰部疼痛的問題。.鞋底前端磨損:多半是因為慣性踮腳尖走路、小腿後側筋膜過緊(阿基里斯腱緊繃),嚴重會延伸至腰部,易有腰痠背痛及肩頸僵硬的狀況。挑一雙好鞋扁平足選鞋扁平足是由於足弓過低,除了避震效果差,每踏出一步,足部會向內塌陷,產生內側足痛與膝蓋疼痛的問題。蕭淳仁建議選用足內側有拱墊與跟部較硬的鞋,或給予「支撐型」鞋墊,足部產生內旋時,可提供好的支撐力,避免足部過度歪斜。高足弓選鞋高足弓是因為足弓過高,缺乏避震的彈性,壓力點落在腳跟和腳趾,容易產生疼痛。蕭淳仁建議選用更柔軟的鞋墊或氣墊,也就是「避震型」鞋墊,支撐較高的足弓,避免足底反作用力的衝擊上傳至膝關節與骨盆而產生傷害。由於市面上鞋墊與鞋具款式多樣化,蕭淳仁建議諮詢物理治療師,進一步了解足部健康狀況再做選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1 養生.運動健身
關於肌力訓練最多人想問:肌力訓練能治好腰痛、預防肩膀脫臼嗎?
近來,雜誌、書籍或電視節目上常大量地討論肌力訓練的用處,其中雖然也有媒體認真提出具有科學根據的內容,但許多都過度在意觀眾的眼光,於是比起教育性,似乎更多內容是趣味導向。那些光是紙上談兵而沒有親身體驗過肌力訓練的人,設計出來的復健課表或治療方法,儘管符合學術性,卻缺乏實質的內容。剛開始肌力訓練的前3 個月,因為是從零起步,所以看得見效果,但在那之後就不容易再有任何變化。反之,也有人是本身熱衷於肌力訓練,但在醫療現場的臨床經驗尚淺,他們的建議也容易偏向個人經驗,因此要特別注意。有段時間流行支付大筆金錢來進行體態改造,但本質上就是嚴格進行既有的肌力訓練與飲食管理而已,並沒有什麼創新的內容。因此,本篇筆者將站在運動器官治療的第一線,從運動醫學科(前骨科)的立場,來回答有關肌力訓練的疑問。以下介紹的是造訪運動醫學科門診的人,最常諮詢的五個代表性疑問及回答。Q1 「肌力訓練」能治好腰痛嗎?桂子女士:「我大概從10 年前開始,每年都有1、2 次腰痛得無法動彈。醫院的醫師說我腰痛是因為腹肌太弱了,要我做肌力訓練。我有拿到宣傳手冊,但真的只要做肌力訓練,腰痛就會好嗎?」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答案有好幾種。首先要看腰痛的原因是什麼,比方說,如果是在骨質疏鬆症導致腰椎椎體壓迫性骨折後、癌症骨轉移導致椎體發生病理性骨折,或是因椎間盤突出而麻痺等情況下,肌力訓練本身就是禁忌。桂子女士年約45 歲,身體還很健康,所以應該不是屬於這些特殊狀態。即使是所謂的閃到腰,疼痛也有可能是來自肌肉或筋膜、椎間盤、椎間關節等各種原因,確實請醫師診斷出腰痛原因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哪種腰痛,急性期的疼痛很強烈時,必須靜養或藉由藥物來止痛,有時還要用護腰固定,以維持日常生活,疼痛無法減輕時,甚至有可能要住院。等到疼痛減輕,能夠活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開始運動。換句話說,與其說是靠運動來治療,不如說是靠運動來預防復發。桂子女士的腰痛讓醫師說出「請鍛鍊腹肌」的建議,恐怕腰痛的原因是姿勢吧!觀察桂子女士的站立姿勢會發現,呈現骨盆前傾、腰椎內凹的狀態,也就是所謂「拱腰」或「翹屁股」,常見於腹肌呈鬆弛狀態、主要以背肌支撐軀幹且反覆腰痛的人身上。實際上,腰痛很多都肇因於站立或坐著時的姿勢異常,這種姿勢異常可能是薦髂關節或脊椎的可動性差、腹部或背部的肌肉攣縮或肌力弱等原因所造成。若想改善攣縮或可動性,必須做伸展運動,強化肌力則需要做肌力訓練。從這種角度來說,「請做肌力訓練強化腹肌」的說法並沒有錯,但其中省略了很重要的事。並不是「只要做肌力訓練就能消除疼痛」,而是「請先做下肢或骨盆周圍的伸展運動,讓軀幹與骨盆附近變得柔軟,然後再做肌力訓練,以強化軀幹肌肉,矯正姿勢,才能消除腰痛」,這樣才是詳盡的說明。接下來,必須選擇肌力訓練項目,並階段性地提高強度,以避免疼痛復發。沒有一種所謂萬能的、只要單做該項目就沒問題的肌力訓練。此外,缺乏肌力的人不僅是肌肉量少而已,很多時候目標肌肉也都無法順利地收縮,必須再次讓肌肉活化。如果沒在一開始就進行活化的指導,就會抱著錯誤的意識做出似是而非的動作,如此一來,不僅沒有效果,反而還會造成腰痛復發。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建構「良好的姿勢」。正因為沒有正確的姿勢,才會讓腰椎過度前彎、後凸或扭曲。請看著鏡子確認自己的姿勢,並反覆練習軀幹的肌肉,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旦學會保持良好姿勢,有可能身高會變高1、2公分,或是運動表現變好。重點:在腰痛的治療或預防上,重要的是維持良好的姿勢,因此才需要做伸展運動或肌力訓練。Q2 「肌力訓練」能預防肩膀或手肘脫臼嗎?真一郎同學:「聽說肌力訓練可以預防肩膀脫臼,這是真的嗎?我有個橄欖球社的朋友,因為擒抱而肩膀脫臼,之後又反覆脫臼了好幾次。最近聽說連在床上伸懶腰都會脫臼,弄得他很困擾。」肩膀的習慣性脫臼,是因為關節囊或韌帶脫離肩胛骨後,變得鬆弛所引起,因此即使位於關節囊外側的胸大肌、三角肌或旋轉肌袖變得再強,還是一樣會脫臼。嚴格來說,必須透過手術將脫離的部位縫緊,讓關節恢復到穩定堅固的狀態,否則無法防止脫臼。第58 代橫綱千代富士在現役時代,肩膀經常脫臼。雖然他靠肌力訓練打造出一身肌肉盔甲,確實比較不容易脫臼,但晉升橫綱以後,只要碰到勉強的肢體位置,還是不免會脫臼(見圖5.3)。像這樣製造出不易脫臼的狀況或獲得代償動作,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預防,但並不能取代手術。真一郎同學的朋友如果肩膀這麼不穩定,連在床上伸懶腰都會脫臼,最好還是接受手術治療。重點:光靠肌力訓練,無法預防肩關節或肘關節的脫臼。※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骨科.復健
病人陳述的症狀都發生在自己身上 一位復健科醫師患頸椎病的自白
我是復健科醫師「Dr.53林頌凱」,多年來透過寫文章、上節目、拍影片、出書等各種管道,向大眾傳遞「如何利用復健醫學,讓你的生活更輕鬆」的理念。我是當了復健科醫師後,才意識到自己的頸椎有問題、知道什麼叫「頸椎病」;罹患頸椎間盤突出後,才切身明白頸椎病有多麼痛苦、是一個多麼困擾人的病。病人在診間陳述的症狀,怎麼全出現在我身上?現在回想起來,我在就讀醫學系時,頸椎就數度出現求救警訊。當時脖子緊繃痠痛是家常便飯,腦袋的沉重感令我經常上課上到一半就得用手托著。後來去參加一些會議時,脖子連掛個識別證都會出現緊繃反應,覺得不舒服。然而那時才30歲、剛當上主治醫師,怎麼也不會聯想到骨刺、椎間盤突出會出現在我的脊椎上。沒多久,我的症狀越來越嚴重。頸痛加劇,不時伴隨著頭痛、頭脹,還有右邊的肩胛骨痛得厲害,常常動都動不了;晚上時常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頸部的承重能力越來越差,手部也三不五時麻麻的。為什麼病人在診間裡敘述的症狀,一個個發生在我身上?做了物理治療以為好了,半年後竟變得更嚴重。後來陸續做了X光、核磁共振檢查。這一照,片子顯示我的頸椎完全是直的,更慘的是第4、5、6節的椎間盤已經突出。心情低落之餘,我每周乖乖撥出3天、趁著看診空檔認真的做物理治療,大概在第3、4周左右看到效果。乖乖做了半年的物理治療,縱使脖子還是有些許疼痛,至少手麻狀況完全消失。和多數頸椎病患者一樣,以為有改變,應該就沒事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那些老症頭居然跑回來了,這次連白天身體不動時也會手麻。我接受了另外一次的核磁共振檢查,下了檢查台看影像結果,心涼了半截。跟之前的片子相比,我的頸椎間盤突出變得更嚴重,而且在第4、5節處的壓迫已經從神經根發展到脊髓,壓迫神經根頂多手麻無力、肌肉小萎縮,但壓迫到脊髓極有癱瘓的可能性。當下心情非常沮喪,也相當自責,一來是無法接受我把自己的身體搞砸了,二來是覺得很諷刺:我就是復健科醫師,怎麼會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學會覺察身體,發現好好睡一覺比拉脖子更有效。病況變壞得太快,那時醫師同事告訴我要動頸椎手術。其實我心裡也清楚,如果外科醫師看了我的頸椎影像檢查,八成會說:「這個狀況要開刀」。可是當我真的被宣告要動手術的那一刻,「我也怕開刀」,因為任何手術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傷害、風險。在決定不開刀後,我走向另一個治療頸椎的歷程,學習「和頸椎病和平相處」。頸椎病況會惡化得這麼快,一定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包含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睡眠作息、姿勢不良,同時也凸顯我的肌肉力量不足。當時除了對焦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姿勢做矯正,還調整了復健與運動訓練的時間占比,不僅做運動,而且是做「對的」、「有效」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同事帶著我做深層的肌肉力量強化運動,同時在打開胸椎的運動方面下了不少工夫,這對我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胸椎太卡會影響到頸椎的角度。「疼痛發作的狀態」成為我當時覺察身體很重要的一件事,譬如我發現好好睡一覺比去拉脖子的效果還要好,從此就改變作息不讓自己熬夜,每晚12點以前就寢,長久下來也真的證實帶來助益。下定決心不開刀,「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這些一點一滴的改變,讓我看到除了做復健,原來頸椎病還有很多方法和空間可以獲得改善。也因為自己經歷過,而和患者有更深刻的溝通,聽他們怎麼做,給他們建議,鼓勵每位患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和減緩疼痛的方式。接受我有頸椎病的事實後,我將焦點放在兩件事:● 不要讓我的脖子變得更不好:這對所有頸椎病患者是很明確的事實,避免會讓自己越來越不舒服的姿勢和動作。● 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意即做好「預防」和「強化」,以我的狀況來講,就是隨時注意姿勢的正確性,有時間就做胸椎運動,保持胸椎的靈活度,就不會讓脖子是卡住的狀態。當我徹底改變自己,確認不開刀治頸椎的決心和治療方法,十年多來我沒再吃過一顆止痛藥、沒打過止痛針。如今雖然脖子還是會不舒服,沒辦法維持同一個姿勢太長時間,但我知道自己身體負荷的極限在什麼地方,耐受不住了我可以選擇休息、睡覺、去打網球,頸椎病這件事已經不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也不再因此產生自責情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8 焦點.元氣新聞
6分鐘診斷50多萬!婦科名醫美國骨折掛急診,拿到帳單嚇歪:台灣有健保很幸福
「原本以為只要5萬多台幣,誰知道拿到帳單居然要50多萬」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日前與太太及友人於美國阿拉斯加滑雪,不慎跌倒,滾了好幾圈,跌到後5天,連呼吸都難以呼吸,才察覺自己應該肋骨骨折,自行前往急診就醫,光等醫師就等了一個多小時,醫師到診僅跟他聊了6分鐘,給予緊急的藥物處置,前後待在急診6小時,最後收到高達50多萬台幣的帳單,嚇得他直說,台灣有健保真的很幸福。美國醫療費昂貴 醫師問話6分鐘50多萬台幣鄭丞傑說,美國醫療費用昂貴眾所皆知,只是他沒想到會這麼貴。6月中,他與太太還有2位友人到阿拉斯加南方的冰河地區滑雪,滑雪過程不慎跌倒,當時也沒有覺得不對勁,只是起身後,咳嗽覺得身體很痛,還以為是肌肉拉傷導致,後來身體愈來愈不舒服,同樣也是咳嗽後感到身體不適,當時懷疑會不會是椎間盤突出,身體雖然不舒服,但不希望耽誤行程,跌到後的4天期間,都還是照行程走,只是他的腳程愈來愈慢,直到跌倒後第5天「連呼吸都痛」,才決定跌倒後第6天到當地掛急診。到了阿拉斯加安克拉治最大醫院的急診室,光等待醫師看診就等了一個多小時,等到醫師後,醫師僅問了他6分鐘的話,讓他抽血、驗尿,並做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是兩根肋骨斷裂,現場打了一劑止痛針,就請他回家休息。鄭丞傑說,急診醫師告訴他,你也是醫師,你可以好好照顧自己,就先回家休息。就醫後,行程也差不多結束,他這兩天收到美國醫院寄來的帳單,鄭丞傑說「打開來真的嚇死人」,原價竟然要50幾萬台幣,中間可能是對國外患者有折扣,打折少了10萬多台幣,最終的帳單仍需要41萬多元。仔細看每項處置的價格,其中電腦斷層要價28萬台幣。鄭丞傑說,在台灣電腦斷層健保給付才5035元,美國要28萬,相差55倍,簡直是天價中的天價,他當時在急診室打完止痛針後,醫院也幫他打了一瓶生理食鹽水,這一瓶生理食鹽水就要8500元台幣,這是台灣不敢想像的價格。台灣有健保很幸福 但不要濫用鄭丞傑說,美國醫院寄來的這一筆帳單,他因為有保險可以協助支付部分的費用,其餘的費用他仍舊需要自行支付,他現在還在與美國醫院協商,有沒有機會調整價格,也希望可以採取分期的方式支付。「這次經驗荷包有痛到」,台灣人真的要珍惜全民健保,不要濫用,健保署也應該適度調整保費,才能讓健保制度穩健發展。延伸閱讀:.7月1日健保部分負擔上路,慢箋領藥怎麼領比較省?健保署提醒5重點.掛急診要等多久?急診不是馬上能看!「5級檢傷分類」最久等超過2小時.掌握自己的醫療自主權!「病人自主權利法」跟放棄急救有什麼不一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9 焦點.健康知識+
上班族注意!長時間久坐面臨7危機,除了變胖這些病也會跟著來
對於許多上班族來說,長時間久坐是一個常見的問題,特別是辦公室工作或需要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人,辦公室通常設有工作桌和椅子,使人們需要長時間坐在同一位置,因為缺乏活動空間和刺激,就容易導致久坐問題。上班族面臨久坐危機由於大部分上班族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這使得需要保持相對靜態的坐姿和手臂動作,長時間的電腦使用可能導致姿勢不良和肌肉疲勞;另外,上班族為了應對工作要求,常常無法安排充足的運動時間,久坐不動可能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身體活動,這對於健康不利。參加長時間的會議是上班族常常面臨的情況。長時間坐在會議室中可能會導致肌肉僵硬和疲勞;上下班的交通通勤時間可能很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開車往返辦公地點,這段時間大多數人處於坐姿,又增加了整天久坐的時間。久坐的7個健康危機久坐對身體有一些健康風險,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見的:1.過度肥胖:久坐導致體力活動減少,燃燒的卡路里減少,容易導致體重增加和肥胖。肥胖與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增加,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2.心血管問題:久坐使得心臟不夠活躍,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3.肌肉萎縮和骨質疏鬆:久坐使得肌肉長時間處於靜態狀態,容易導致肌肉萎縮和骨質疏鬆,增加骨折風險。4.頸椎和腰椎問題:長時間保持不良坐姿,如低頭使用手機、長時間使用電腦,容易導致頸椎和腰椎問題,如頸椎痛、腰痛和椎間盤突出。5.靜脈血栓形成:久坐導致血液循環減慢,增加了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尤其是長時間乘坐飛機或長途乘車。6.代謝問題:久坐使得體內的代謝速度降低,影響血糖和脂質的代謝,增加患上代謝綜合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7.心理健康問題:久坐不僅對身體有影響,還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長時間的久坐可能增加焦慮、壓力和抑鬱的風險。跟著做,站起來動一動為了減少久坐對健康的風險,建議每隔一段時間,站起來活動一下,可以走動、伸展肌肉,增加活動量;另外,要培養運動習慣,每天進行一定的體力活動,如散步、慢跑、游泳或其他適合的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強度。如果可能的話,建議使用站立式工作台,或者定期切換坐姿和站姿;保持正確的坐姿,避免低頭使用手機或長時間彎腰。另外,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戶外活動和其他活動,增加身體活動量。總之,避免長時間久坐並保持身體活動,對於維護健康非常重要。延伸閱讀:.人體工學椅對坐姿有益是否有科學證據?教授教該如何坐得健康.別說沒時間運動!研究:2週不運動,身體會出現「這種變化」.屁股痠痛、腿麻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醫授3招遠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7 醫療.骨科.復健
忽視頸椎不適「這疾病」恐找上門,嚴重還會影響性功能!醫師教你如何自我檢測
低頭滑手機讓頸椎歪斜的患者愈來愈多,頸椎歪斜不僅會造成頸部疼痛,連帶還會影響學習、工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失智,嚴重者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裕表示,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頸椎功能障礙,但長期不重視極可能造成不可逆後遺症,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低頭滑手機等3C 產品,頸椎疾病恐找上門陳榮裕表示,現代人使用頸部的機率,遠大於過去,只要頻繁使用,關節退化的機率就愈高,也會讓退化年齡提早,現代人久坐、久站、低頭用3C產品,頸椎與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害。因頻繁使用,導致的頸椎疾病,如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韌帶增生、頸椎歪斜等。頸椎不適何時該就醫?近年頸椎歪斜的案例愈來愈多,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曾治療過一位年僅20多歲頸椎歪斜的患者,頸椎過度使用出現骨刺後,出現麻痛感,幾乎沒辦法正常工作、睡眠,經過手術治療後才改善。頸椎病變並不會馬上影響到生活,而是一步步蠶食頸椎健康,患者常常是等到麻痛感出現時,才有意識,但此時才就醫,往往都已經非常嚴重。陳榮裕建議,如果已經感到頸椎不適建議及早就醫,搭配改善姿勢等方式,避免未來頸椎病變影響神經傳導。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券」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已有多項病例報告指出,頸椎病變嚴重者,恐會影響性功能,且就算開刀治療,也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頸椎歪斜的常見症狀:.急性或慢性頭痛.雙手難以抬高低頭時伴隨著「卡卡」的不適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睡不好預防頸椎病變,醫師建議從兩方面著手陳榮裕表示,避免頸椎病變,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避免過度使用頸椎,減少低頭頻率.也可以拉筋舒緩頸部肌肉,但不建議過度推拿,或用力按摩。頸椎因較其他部位更脆弱,推拿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過度按壓到受傷處,恐會增加頸部壓力,嚴重者恐因此癱瘓。●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Q1.您現在頸椎的疼痛指數?0分:完全不會痛1分:輕微疼痛2分:中等疼痛3分:疼痛相當嚴重4分:疼痛非常嚴重5分:劇烈疼痛Q2.您現在個人自理狀況(如:洗漱、穿衣等)0分:完全沒有問題,可以自己來1分: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痛感,但基本還是沒有問題2分:會有點痛感,所以我再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小心3分:疼痛感受度較強,所以有時候需要別人協助4分:我已經痛到經常需要別人協助5分:我已經無法自理,需要臥床Q3.您現在是否可以提起重物?0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且不會痛1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但會有一點點痛(但可忍受不太影響)2分:疼痛會妨礙我從地板上提起重物,但如果重物放在桌子上合適的位置,我可以設法提起它3分:疼痛會妨礙我提起重物,但可以提起「中等重量」的物體4分:我只可以提起「輕的」物體5分:我完全無法拿或搬物品Q4.您現在是否可以閱讀?0分:我可以隨意閱讀,且完全不會痛1分:可以讀,但會引起輕微的頸痛2分:可以讀,但疼痛感受比較強烈一點3分:我已經不能隨意閱讀(閱讀時間約30分鐘)4分:我已經閱讀困難(閱讀時間小於10分鐘)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閱讀Q5.您現在是否會頭痛?0分:完全不會1分:有一點,但不常2分:中度頭痛,但不常3分:中度頭痛,且經常發生4分:嚴重頭痛,且經常發生5分:一直都有嚴重頭痛問題,且持續發生Q6.您現在注意力是否有集中?0分:完全集中,沒有任何困難1分:有時候不太能集中,但不是太大的問題2分:想要集中時,有一點點小問題3分:需要花一些精力才可以集中4分:需要花我極大的精力才可以集中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集中Q7.是否會因為頸椎痛而影響工作?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影響程度不大,還是可以自己完成2分:有些工作項目受到限制3分:受限制的項目變多,且自己無法完成4分:已經幾乎不太能工作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工作Q8.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到您的睡眠?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失眠小於一小時2分:失眠約1-2小時3分:失眠約2-3小時4分:失眠約3-5小時5分:接近整夜失眠,失眠約5-7小時Q9.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您的娛樂活動?0分:完全不影響1分:我能參與所有娛樂活動,但有一點頸痛2分:因頸痛,我只能參加大部分活動3分:因為頸痛,我只能參加少部分活動4分:因為頸痛,我幾乎不能參加活動5分:我完全無法參加活動Q10.您是否開車?是否Q10-1.您現在是否會因為頸椎疼痛而影響駕駛?0分:完全不影響1分:可以駕駛,頸椎輕微痛2分:可以駕駛,但因為疼痛所以無法長時間3分:已經不太能駕駛4分:幾乎不能駕駛5分:完全無法駕駛頸椎功能障礙評估結果計算方式:(總分/50)X1000-20%:輕度21-40%:中度41-60%:重度61-80%:嚴重81-100%:失能臥床
-
2023-05-30 醫療.骨科.復健
快步走比散步更能舒緩腰痛 專家告訴你下背痛如何改善及照護
【本文重點】腰痛是全球殘疾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有6.19億人患有腰痛,而到2050年預計將增至8.43億例。就坐姿而言,坐在稍微前傾的位置是最糟糕的,而應坐在能夠保持腰部正常曲度並減少椎間盤過度負荷的椅子上,每20或30分鐘需起來走動90秒。定期進行核心練習,例如運動腹肌和背肌,可緩解腰痛。快步走是最適合治療腰痛的運動之一,可以讓脊柱以非常自然的方式移動,而側躺睡可減少脊椎扭轉,使用枕頭讓頭部和背部呈現適當角度可支撐頸部減輕下背痛。--by ChatGPT你有腰痛的困繞嗎?事實上腰痛是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一項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雪梨大學進行,刊登在《柳葉刀風濕病學》(Lancet Rheumatology)期刊的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全球有6.19億人患有腰痛,而到2050年患病人數將可能增至8.43億例。該如何減緩下背部疼痛?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久坐對下背部危害大英國脊椎專家Caspar Aylott表示,就給脊椎施加負荷而言,最糟糕的做法是坐在稍微前傾的位置。他指出像這樣坐幾個小時對背部來說是最糟糕的,它會使通過你脊椎的力量加倍。Aylott建議,確保你有一張能夠保持腰椎正常曲度的椅子。一把好的椅子會在腰部後方有一個腰墊,以幫助保持我們腰部的自然曲線,減少椎間盤的過度負荷。接下來是每20或30分鐘,起來走動90秒,做一些伸展運動。這樣的小細節非常重要。運動能緩解腰痛嗎?Aylott指出,證據支持進行簡單的核心練習,即運動你的腹肌和背肌。關鍵是要定期做這些小運動,例如早晚各10分鐘,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他表示,瑜伽和皮拉提斯也有充足的證據顯示有助於緩解症狀。他推薦的運動包括仰躺並稍微提起頭和身體,以感受腹肌收縮。另外,平板運動對腹部強化也非常有益。快步走可以維護腰部健康?骨科醫學專家Dan Kay表示,快步走是最適合治療腰痛的運動之一,因為它可以讓脊柱以非常自然的方式移動,像是向側面彎曲、旋轉等。當你快走時間越長,坐著的時間越少,你的腰痛就會越好。關鍵是你走的速度需要足夠使你的手臂擺動,這樣可以促進上半身的旋轉。如果你緩慢行走,脊椎就不會得到同樣的運動。腰痛的最佳睡姿為何?Kay指出,趴睡可能是引起背痛最糟的睡姿。相反,他建議嘗試側躺睡,夾著枕頭放在大腿或膝蓋之間,這樣你就不太可能交叉雙腿,造成脊椎扭轉。同時,支撐頸部對減輕下背痛同樣重要,所以使用枕頭讓背部和頭部呈現適當角度,以確保你的肩膀和脊椎保持中立。」若是選擇仰躺的話,Kay則建議可以把枕頭放在膝蓋下方,以減少下背部的緊張感,並防止背部出現彎曲。【資料來源】.In 2050, over 800 million people globally estimated to be living with back pain.10 ways to relieve back pain at home
-
2023-05-21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醫師提醒:頸部椎間盤突出不開刀,也能和平共處?
許多上班族長時間與電腦為伍,下班後又躺在沙發或床上玩手機,經常一滑就是數小時,久而久之,肩頸不適成為家常便飯。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只是壓力導致的小毛病。直到某天突然發現拿東西時使不上力、肩頸痠痛持久不退、手臂開始覺得有刺麻感、睡眠品質變差等症狀,甚至影響到工作及生活品質。小心!這很可能是頸椎間盤突出的早期警訊,務必盡快就醫,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而引發重症。頸部椎間盤長期遭受外力過度擠壓時,可能會局部突出或整體向外膨出,繼而壓迫周圍組織,造成兩大病變──神經根病變與脊髓病變,於臨床症狀表現各異:●神經根病變麻、抽痛、刺痛、癢、電擊感、緊繃感、灼熱、撕裂痛等,以上皆是神經受傷會引起的症狀。頸椎間盤突出患者通常會感到脖子僵硬、疼痛,有時疼痛常伴隨麻木感一路延伸至肩膀、上背部或手臂,致使手臂無力或肌肉萎縮,尤其過度疲勞或長時間勞動時,病症常會加劇惡化。此外,夜晚時症狀特別明顯,患者多半會痛醒或難以入眠,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脊髓病變頸椎間盤突出若壓迫脊髓,會導致四肢痙攣、肌力減弱或肌肉萎縮,重症者甚至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下半身或全身癱瘓。頸部椎間盤造成的病變,需 把握治療黃金時期做復健。我常在門診對病患說:「要真正解決椎間盤突出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復健、二是開刀。」復健以牽引治療為主,也就是俗稱的「拉脖子」,循序漸進的從較小的力量開始熱身,將受到壓迫的頸椎拉開,恢復椎間盤該有的緩衝性,讓頭部重量不會直接壓在頸椎。一般在做了牽引治療二、三個星期後,就會有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的病患都可以恢復得很好。如已接受三個月至半年的物理治療,症狀卻不見改善且尚無手術治療意願者,可進一步考慮「增生療法」。增生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的增生劑直接注射至頸椎病灶周圍之韌帶與小面關節,藉由多點注射提升頸椎穩定性,改善疼痛。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最後必須接受開刀治療。當然,頸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疼痛,對患者的睡眠或上班專注力常有不小的影響,針對急性發作的神經壓迫,往往令患者坐立難安。躺著都覺得不舒服時,在開立處方笺上,還會加上口服類固醇治療,幫助神經消腫,通常吃個二、三天就能見效,不必擔心使用類固醇所產生的後遺症。整體而言,治療關鍵還是掌握在病患能否把握黃金時期積極接受治療。其次,要特別強調的是「椎間盤突出很容易復發」,患者經復健獲得改善,日後都要很小心的維持姿勢正確和運動習慣,以免舊疾重覆發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或骨刺 藥物、復健治療八成可改善!若出現這些情況則需開刀
坐骨神經就像是「電線」,一旦被任何東西壓到,就會出現坐骨神經痛。其中「椎間盤突出」和「骨刺」常是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國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斯凱表示,通常出現疼痛,會建議民眾先休息;若仍持續痠痛、疼痛,則可到復健科先進行物理治療;如果嚴重到腳麻無力、大小便無法自主等,就必須尋求神經科的治療。療程長短不一,年輕人恢復較老年人快。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椎間盤突出和骨刺不同。椎間盤突出是位於兩骨間的椎間盤,因重力或長期的壓力,外圍的纖維輪慢慢突出,壓迫到神經而出現疼痛。骨刺則是骨質增生的俗稱,主要是因為不斷有疼痛刺激,或是因為結構不對受到刺激而增生。有骨刺不代表一定會壓迫到坐骨神經,但如果嚴重到造成神經孔狹窄,就會壓迫坐骨神經造成疼痛。塗雅雯表示,椎間盤突出經過藥物、復健處理,如拉腰減壓,可以縮小突出的體積,臨床上約有八成病人疼痛、腳麻等症狀可以完全消失。但是治療時間要看病患的椎間盤彈性,年輕病人椎間盤彈性佳,約治療一至二周,症狀即可恢復九成以上;若為七、八十歲、椎間盤彈性較差的長者,則可能需要一至二個月。因此醫師也會評估復健的重量、頻率,如果改善程度不如預期,就會安排進一步檢查,檢查椎間盤的彈性、水分,若復健改善空間不大,就會轉至骨科或神經外科,在壓迫處進行減壓手術。骨刺以保守治療為主,出現「馬尾症候群」需開刀。至於骨刺則是長出來就無法「縮回去」,因此通常以改善疼痛的症狀治療為主。但如果太嚴重無法保守治療,就必須開刀移除,避免繼續壓迫神經。許斯凱表示,神經外科會先評估病患症狀,再決定是否需要走上開刀一途。如果病患已痛到完全無法忍耐、腳板和拇趾翹起且無力行走,或是出現「馬尾症候群」,有臀部麻木、大小便失禁、尿滯留和下肢無力等症狀,就必須快點開刀。手術才需做核磁共振,用以確認壓迫位置。許斯凱表示,許多病患一到診間就要求進行核磁共振,但這是準備開刀才會安排的檢查,一來檢查時間長,二來所費不貲。針對需要開刀的病患,首先會做靜態和動態X光確認脊椎穩定度,也會進行神經傳導檢查,確認神經是否受到壓迫。核磁共振則是坐骨神經痛最後診斷的重要工具,用以確認壓迫位置才能開刀。另外,若有需要打骨釘的病患,也會先檢查骨密度狀況是否適合。注射治療療效不一,主在阻斷疼痛、爭取時間復健。從復健走到開刀之間,也有些坐骨神經痛病患會選擇注射治療。塗雅雯表示,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除了椎間盤突出、骨刺等因素,有些是因為關節發炎導致。因此注射治療可將止痛、消炎藥劑直接注射在發炎關節面上,一方面病人可以得到很好的舒緩外,也可以作為鑑別診斷之用,確認引發疼痛的位置。但注射治療的藥劑多樣,有些醫師會注射類固醇、止痛藥、絨毛膜或是高頻熱凝治療等。許斯凱表示,注射治療是否有效,醫師看法仍不一,但主要用途在於阻斷疼痛,讓病患較為舒緩,爭取時間復健;或是有些長者無法承受大手術,因此定期注射。中醫治「腰腿痛」 先區分外傷型、退化型或虛損型從中醫觀點看,坐骨神經痛叫做「腰腿痛」。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造成疼痛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外傷型、退化型和虛損型。由於疾病是由環境中六大外邪,即風、寒、暑、燥、濕、火造成,受到外邪侵襲,如長時間蹲坐在地上,或環境潮濕,也會產生疼痛。陳潮宗表示,若為外感,意即受到大氣中的寒、濕、熱引起的疼痛,治療當用祛風活絡法,可使用九味羌活湯或獨活寄生湯等方濟治療。若為內傷引發,如身體內有阻塞、發炎反應,甚至女性經血無法順利流出都會引發疼痛,通常用通利的方法如萆薢滲濕湯、八正散、桂枝茯苓丸等方劑治療。至於損傷引發的氣滯血瘀型腰痛,則是用針灸最適當的時機,可以用局部取穴腎俞、大腸俞、環跳、秩邊、承山等穴,兼用行氣化瘀的七厘散加牛膝、桃仁、紅花,或用身痛逐瘀湯等內服。除了藥物和針灸治療外,陳潮宗表示,中醫使用的拔罐也可鬆解攣縮肌肉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治療效果。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避免提重物並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等,才能預防復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屁股痛…痛感延伸到大腿要注意!坐骨神經痛多與2原因有關
很多人都有下背痛、屁股痛的經驗,直覺就會想到「坐骨神經痛」一詞。其實「坐骨神經痛」是症狀而非疾病,引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不少,最常見的就是椎間盤突出、長骨刺而壓迫神經造成疼痛。這個惱人的疼痛不只是年長者專利,許多姿勢不良或時常負重的年輕人,也容易發生。許多人出現下背、屁股痛,就會認為自己是坐骨神經痛。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下背和屁股有非常多關節和肌肉,並非下背痛或屁股痛就是坐骨神經痛,必須透過鑑別診斷才能確認疼痛原因,進而給予適切的治療。不良姿勢造成的疼痛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多與受傷、退化有關。塗雅雯表示,下背包括脊椎和非常多核心肌群,屁股則有薦髂關節、梨狀肌等肌肉,以及屁股下面有坐骨突(ischial tuberosity,坐骨粗隆),連著很多大腿肌肉,因此任何一個結構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這附近的疼痛症狀。例如摔倒跌坐到地上,導致坐骨突腫脹,或是練瑜伽或跑步後大腿後側肌肉拉傷,也都會以屁股痛表現。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表示,不良姿勢造成的下背痛、屁股痛比較局部,坐骨神經痛受年紀大退化或受傷造成的機會較高,例如受傷造成壓迫性骨折或椎間盤突出;年紀漸長,腰椎滑脫、腰部脊椎變形或出現骨刺壓迫神經,且背痛延伸到屁股、大腿上,比較像是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梨狀肌腫大,都可能誘發。塗雅雯說,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也很多,因此診斷三大重點包括症狀表現、理學檢查和釐清誘發原因。症狀表現包括持續時間,確認是急性、慢性,或是斷斷續續時好時壞;誘發原因包括病人是因為跑步、瑜伽或是搬東西後突然發生等;理學檢查則是透過各種動作,例如腰部旋轉、直抬腿試驗(SLRT)判斷病人在哪個位置造成疼痛加劇或是排除髖關節問題等,以協助診斷。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塗雅雯表示,常見的有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長骨刺等壓迫到坐骨神經。另外,由於坐骨神經會從梨狀肌下方通過,因此如果梨狀肌腫大也可能壓迫坐骨神經;而坐骨神經離薦髂關節和小面關節(facet joint)很近,若這些關節發炎,也會以坐骨神經痛表現。當結構壓力達臨界點,一個噴嚏、起床瞬間就可能引發。塗雅雯說,椎間盤突出主要是因為脊椎承受過多壓力造成變形而突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較常出現在年輕人,發生原因常是忽然搬很重的東西,或是椎間盤本身鬆掉,加上久坐久站、連續幾天熬夜而突出。「每個人表現不同,關鍵還是外環結構是否已在臨界點。」塗雅雯說,也有一部分患者是因為椎間盤早就退化,外環組織退化鬆掉,前幾天還只是腰有點痠,但某一天就突然痛起來,或是起床瞬間、打個噴嚏就不能動了。脊椎狹窄、長骨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則較常出現在年紀較大的患者身上,通常是因為脊椎退化而滑脫,不在原本的位置,可讓神經通過的地方過於狹窄,就容易造成壓迫。坐骨神經痛看哪科?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雖然坐骨神經痛造成癱瘓的機會不大,但賴達昌表示,因容易影響站立、行動,患者常常「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既無法出力又影響行動。且疼痛持續,肌肉會跟著緊縮,進而再度讓脊椎位置改變,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只要疼痛難以忍受,就要盡速就醫。賴達昌表示,由於坐骨神經痛牽扯到肌肉、骨頭和神經問題,因此就醫以神經內外科、骨科和復健科為主。第一線可先以止痛藥、鬆弛劑和熱敷方式,先讓肌肉放鬆,搭配復健科處理。若兩個月後仍無法改善,再看是否有滑脫或是骨折造成壓迫,以打骨釘、骨泥方式治療。要提醒的是,治療後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每天做伸展運動,避免提重物也是重要的保養、預防之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屁股痠痛、腿麻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醫授3招遠離
屁股痛一定是脊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嗎?也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說,很多原因都會引發梨狀肌症候群,而且不只老年人,年輕人突然劇烈運動或姿勢不對,也可能引發。梨狀肌是臀部深層肌肉,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梨狀肌是臀部深處的一塊肌肉,人體有兩塊梨狀肌位於左右臀部。李佳龍說,梨狀肌主要功能是協助大腿做外旋的動作,而次要的功能是當髖關節彎曲時,幫助髖關節做外展的動作,不論走路、跑步或爬樓梯,梨狀肌都會收縮以協助人體完成動作。梨狀肌因下方有坐骨神經通過,一旦梨狀肌受傷發炎,除了臀部深處的痠痛感,也常會出現腿麻、腳麻等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坐骨神經源自腰椎匯聚成坐骨神經,經過臀部通往下肢,而臀部最深層的梨狀肌剛好包覆在坐骨神經最上方,因此當梨狀肌受傷發炎腫脹或是過度緊繃,壓迫底下的坐骨神經,就可能引發坐骨神經症狀,出現的疼痛由臀部傳至大小腿後方甚至到足部,類似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骨刺壓迫神經的下肢麻痛症狀。醫師測試壓痛點加上X光檢查,可鑑別診斷。鑑別診斷需與脊椎神經壓迫區別,李佳龍表示,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常見久坐疼痛加劇、上樓疼痛加劇,躺平則可緩解。理學檢查時,可將痠痛的腿彎曲約90°,醫師按壓臀部梨狀肌的位置,如果觸發患者的疼痛,而按壓其他臀部肌肉不痛時,則可高度懷疑梨狀肌症候群。影像檢查上,可用X光檢查是否有骨盆薦骼關節炎或其他脊椎退化問題,梨狀肌症候群有時與脊椎神經壓迫、臀肌筋膜疼痛等病症不易完全區分,有些人則是同時存在以上問題。久坐過度緊繃,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為何梨狀肌症候群被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李佳龍說,現代人的生活,一天中除了躺在床上睡覺外,很長的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不論是坐著上班、坐著吃飯、坐著滑手機,長時間久坐的姿勢,很容易使梨狀肌沒辦法獲得伸展而過度緊繃,而後稍微一動就容易拉傷,拉傷也會發炎引起臀部疼痛,進而刺激下方的坐骨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演變成梨狀肌症候群。梨狀肌症候群的好發族群包括久坐上班族,久坐會使梨狀肌緊繃而引發相關症狀,喜歡翹二郎腿的人,梨狀肌更易緊繃而受傷。另外,也常見於假日運動員(平時不運動、假日才大量運動)身上,突然過度劇烈運動容易導致臀肌及梨狀肌拉傷,引起發炎腫脹。口服藥效不佳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當梨狀肌症候群引起急性疼痛時,就應先對症消炎止痛,除了口服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外,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嚴重疼痛患者,可考慮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物理治療方面,可利用微波、干擾波、超音波等儀器,減輕疼痛放鬆肌肉,同時配合伸展運動與按摩放鬆肌群,運動治療都是最關鍵也是最需要的,可以避免復發。如何遠離梨狀肌症候群?李佳龍建議3件事:3招遠離梨狀肌症候群1.避免久坐久站,建議每隔30分鐘要起身活動或休息。2.維持良好姿勢、不要翹腳,合適的桌椅高度。3.每日做適當臀部伸展運動,避免假日運動員習慣、多伸展大腿與臀部肌肉群。屁股肌肉伸展操梨狀肌、膕繩肌(大腿後側的大肌肉)的伸展運動可以減輕緊繃感及舒緩坐骨神經痛,減少再受傷;臀肌鍛鍊(臀大肌、臀中肌、大腿後側肌)可以保護梨狀肌,增加骨盆與髖關節的穩定性,避免梨狀肌受傷。梨狀肌伸展動作一1. 仰臥時,雙膝彎曲,腳板平放在地上。2. 將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雙手抱著對側大腿往身體拉,並保持伸展。對另一側重覆相同的動作。動作二坐在椅子上,背挺直,一腳翹起,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將一隻手放在翹起的膝蓋上往下壓,身體同時稍微往前傾,直到感覺到臀部有拉扯的感覺,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重覆相同動作。膕繩肌伸展動作一將兩張椅子相對放置。坐在其中一張椅子,將一隻腳跟放在對面的椅子上,將身體前傾,臀部彎曲,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然後保持這個姿勢。換腳做。動作二仰臥時,雙腿伸直。在一隻腳上繞一條毛巾。將腿向上拉直,直到感覺到大腿後部有輕微的拉扯。●每種伸展動作最初應維持5秒,然後逐漸增加到維持30秒,每日3回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9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讓你下背痛?其實靠「棒式運動」就能舒緩!棒式正確2步驟,但「這2種人」千萬別做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大家居家辦公及在家活動的機會增加,健身房及戶外活動減少,腰痠背痛及下肢麻木無力的人數大增。「腰痠背痛」就是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看起來只是單純的不舒服,但常是骨質退化或流失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說,要緩解下背痛,如果能適當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核心肌群,就能減少疼痛及就醫的機會。下背痛的原因以疾病來說,大多數的下背痛是由於腰薦椎的病變所引起,包括肌肉韌帶拉傷、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脊椎滑脫症、脊椎狹窄症、骨質疏鬆症及僵直性脊椎炎。也有少數是因為腫瘤、骨折、 腎臟疾病(如腎結石)、肝膽疾病所引起。引起下背痛的情況包括: 彎腰搬運推拉重物 長時間彎腰工作 跌倒 外傷 打噴嚏 久坐或久站 不良坐姿 穿高跟鞋 懷孕 肥胖 體力差軀幹肌力不足。以上原因都容易引起下背痛。此外,某些運動需使用腰部較大活動度,例如舞蹈、跳高、桌球、網球等, 也容易引起腰椎受損,進而引發下背痛。下背痛看哪科?如果感覺到自己下背痛、不舒服,可以初步至骨科、復健科接受檢查。下背痛如何舒緩:棒式運動羅逸帆建議,可以做「棒式運動」來鍛鍊背部核心肌群,減少下背痛及骨質退化的機會,如果有正確的姿勢與訓練,效果甚至不輸藥物控制長期下背痛。無論是健身運動或瑜珈,棒式運動都是基礎的入門動作。棒式運動的做法: 藉由前臂和腳尖接觸地面,將身體撐起像一塊平板。 在撐起身體的過程中,腹部、臀部和腿部肌肉都必須出力。要注意的是,這兩種人不適合做棒式運動,以免惡化背部疼痛,以及對關節造成太大負擔: 有急性背部疼痛、外傷 手肘或肩膀關節受傷年長者若肌肉力量較弱,可嘗試將背部打直、雙手上舉往後貼近雙耳停留數秒,抑或平躺在床上將臀部抬離床板做提臀的動作,效果也不錯。下背痛的伸展運動有下背痛的患者,可以透過一些運動治療強化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增加髖關節活動度,改善體態姿勢。以下列出常見的治療性運動,進行前宜向醫師諮詢合適的項目。一、伸背運動:俯臥,以手肘或手掌支撐起上半身,保持腹部緊貼地面,每次維持20秒。二、小腿後筋伸展:雙腳一前一後站立,雙手固定於前方,前膝彎曲,後膝伸直,每次維持20秒。三、大腿後筋伸展:仰臥,將一側大腿盡量拉高並保持膝蓋打直,以毛巾套住腳底往下壓,每次維持20秒。四、大腿內收肌伸展:盤膝而坐,雙腳貼緊,將兩側大腿往下壓,每次維持20秒。五、大腿外展肌伸展:一手貼牆,同側腿置於身後往外延伸,軀幹往對側彎曲,每次維持20秒。六、收腹平背運動:仰臥屈膝,腹部用力將下背緊壓床面,每次維持6秒。七、貓背運動:雙手及雙膝著地,將背部拱起,維持20秒,再將背部下凹,亦維持20秒。下背痛患者,睡覺要注意什麼?下背痛不適合坐較深的沙發或睡太軟的床墊,起床時也應避免突然從床上爬起。另外,罹患下背痛病患應注意姿勢,避免腰部壓力負荷過大。搬移重物時不宜直接彎腰取物。羅逸帆提醒,新冠病毒迫使人類的生活習慣有了改變,但是身體健康卻不應該因為疫情而打折扣。平時做好自我保養,預防退化及骨質疏鬆,適當運動及均衡飲食及保持良好心情,是減少背部疼痛、進出醫院及長期抗疫最好的良藥。參考資料:台中榮總復健科 - 下背痛的復健治療延伸閱讀: 脂肪肝就是痰濕堆積物!50年經驗資深中醫師:遠離脂肪肝,你該多吃的6種食物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5-17 焦點.杏林.診間
奉獻糖尿病防治半世紀,台大前院長戴東原辭世!7、80歲都還在行醫,熱情從未退
【2023/05/16編註】國內糖尿病醫學領域大老、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名譽董事長戴東原,今天(16日)上午8時於睡夢中過世,享壽84歲。戴東原也是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元氣網》帶大家回顧這位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半世紀的醫者,專訪當年78歲都沒打算「退休」,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相關新聞】台大前院長戴東原今晨辭世 一生致力糖尿病、家庭及老人醫學27屆醫奉獎/戴東原推動糖尿病防治 長年守護貧病弱勢【記者鄧桂芬╱專訪 圖╱杜建重攝影、戴東原提供,原文刊載於2017-09-06聯合報】記者在約訪時間提前抵達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還埋頭在辦公桌前工作,三點一到,準時開門親切迎接。提及醫療工作,行醫已逾半世紀的他雙眼發亮、講話中氣十足,看不出高齡78歲,更沒打算何時「退休」,只笑著拋出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道盡他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冷門新陳代謝科 愈研究愈有興趣戴東原非生於醫師世家,父親是法界人士,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執教,後轉任司法院服務,但已故的外公張山鐘是屏東縣萬丹鄉名醫。戴東原說,外公在古厝開診所,因醫術高超,病人把外公當神崇拜,診所門庭若市,每天至少有200位病人就診,還有民眾相信舀取古厝院內的井水配藥吃,病很快就能痊癒。這讓每次放暑假到外公家玩的他,留下深刻印象,高中畢業前夕,獲保送台大醫學院的機會後決定從醫,不追隨父親,一路走到現在。戴東原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不過選擇走新陳代謝專科,並非他最初的興趣。戴東原說,他在台大醫院當總醫師時,對心臟科及胸腔科很有興趣,當時恰巧有一位新陳代謝科教授請他協助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他心想「既然老師看得起,就當跑腿吧!」並且因緣際會到日本參加泛亞洲國際糖尿病研討會,也是他首次參加國際型會議,才激起他對新陳代謝科的興趣。但當時新陳代謝科算冷門科系,醫學研究不多,對糖尿病的處治也有限,有同儕笑他選新陳代謝科是為了讓日子比較好過,「但不是這樣啦,有心學習的話,愈深入研究就愈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他42歲開始投入醫院行政工作後,還堅持在第一線看病、做教學研究的原因之一,「不動手會癢啦!」他大笑。啟動共同照護網 照顧弱勢獨居者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三名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再加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戴東原說,糖尿病防治經多年推廣,民眾認知仍有限,不清楚血管或神經受損等併發症與糖尿病相關。以仁濟醫院為例,位處萬華區,是台北市老年人口最多、平均收入最少的地方,國小後就失學的民眾占了五成,因對慢性病沒概念,藥袋上的囑咐看不懂,服藥還會自行中止或減量,飲食與運動也難配合。尤其萬華的獨居長者特別多,施打胰島素有時劑量拿捏不準,「長輩不怕,但我們卻緊張死了,擔心他發生意外。」不過只要控制得宜,了解飲食的醣類代換,只要認識七到八成,糖尿病就能獲得不錯控制。開辦「身心活化站」 無所不教「為教居民識字,我撩落去(台語)了!」戴東原10年來在仁濟院開辦「身心活化站」,創立「生活文字班」,請講師免費教民眾識字,有時學看交通號誌,有時學看歌曲歌詞,邊唱歌邊學,讓民眾能順利搭公車或捷運到醫院看病及辦手續,到銀行寫金額時,也不會再把國字「大寫」誤認是將阿拉伯數字寫大。他擔心民眾不知道「身心活化站」是什麼、什麼時候招生,特別請院內的社會服務室同仁走進社區「拉客」,不分年齡及經濟能力,有興趣的街友也很歡迎,希望民眾多識字,增加自我生活功能。身心活化站也提供高齡者體適能訓練、傳承藝術、音樂活化大腦、樂活學3C等課程,希望預防長者失能失智或延緩病情,並增進長輩的社會參與。此外,仁濟醫院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上午,也會舉辦「克糖對話」,10年來每場均由戴東原親自主持,聘院內外專家及同仁進行專題演講,預留時間和病友進行雙向溝通。有時演講內容還會超過糖尿病衛教範圍,例如教導民眾如何促進呼吸、骨骼與關節的健康、預防跌倒等。「一步一步慢慢教,對病人一定有幫助。」戴東原說,他看病、做教學研究、做行政工作、做慈善救濟,每天工時10小時起跳,下班後腦筋還要繼續動。但每天這麼忙,必須忙得有意義,這不是要受到多少表揚或得到多少獎狀,而是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否則就只是「無頭蒼蠅」。看診耐心解說 讓病人感受誠意戴東原說,醫師要具備誠心、耐心與細心,病人會知道你的誠意。他看一名病人平均8分鐘,醫囑會手寫標示「1、2、3」講清楚,一旦發現病人不懂,一定會請衛教師再花15分鐘以上詳談。有許多病人多年來和戴東原合作得很好,例如有一名60歲老病人,從2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後就看他的診,每天按時服藥、節制飲食,幾乎每天爬山當運動,雖曾置換人工膝關節,改換健走當運動,糖尿病史32年來保持零併發症,令他十分欽佩。戴東原因曾到國衛院服務二年,減少門診次數,有病人一時找不到他。當他到仁濟醫院服務時,回鍋的病人向他說:「醫師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讓他很感動。戴東原行醫51年來都和糖尿病友在一起,聽過許多的飲食與運動課程,讓他「萃取」一套養生方式。戴東原說,他因椎間盤突出曾接受復健治療,且上了年紀也不能做太激烈的運動,只要下班有空,一定會去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走路,走完回家再加上一點體適能運動。前一陣子因天氣太熱,他選擇在家開冷氣繞著客廳走路,「雖然說來有點糗,但一定要動啊!」此外,戴東原也曾是一名癮君子,25年前的某天,他看診的倒數第二名病人,一邊抽菸一邊走進診間,他念病人「看病還抽菸?菸抽完再進來!」結果他看完最後一位患者後,放鬆得拿菸出來抽,卻被上一名病人看到,大喊「醫師你也在抽菸啊!」讓他覺得很糗,卻也痛下決心戒菸,好好保養身體。因應長照政策 規畫未來藍圖戴東原說,他接受最多考驗的就是從事行政職務,尤其是成大醫院營運前,為了籌備教學人力,借用台大醫院景福館二樓一半空間做教室,請台北的醫學中心教授就近教學,一方面安頓醫學生,一方面策畫醫院開張,還要晉用人力及採買設備,壓力很大,回家次數少之又少。「還好當時四、五十歲,比較有幹勁啦!」因應國家推動長照政策,戴東原已規畫仁濟院未來藍圖,除了擴展現有的食物銀行、獨居老人送餐、老人關懷與急難救助服務,還要再辦食堂、居家服務與居家復健。至於已提供有十年的居家護理及居家醫訪服務,去年一年服務了2200人次,希望未來兩年內服務人次增加到3000,再逐步提升到7500人次。戴東原說,很多人笑他,七、八十歲了還要策畫醫療及社服事業,太太也會抱怨他把工作當娛樂,孩子也曾埋怨成長階段沒有他的陪伴,「但這已經是習慣了,且到了我這把年紀,也不會再去計較工時和待遇。」「老實說,有一點功夫的人,很少沒在做事的。」戴東原說,他還會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為推展長照來努力,到了該休息的時候,才會停下腳步告一段落。【27屆醫奉獎】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記者羅真/即時報導,原文刊載於2017-09-23聯合報】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是個人獎得主之一。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之後,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每次去爺爺家,爺爺都好晚回家」,陪同戴東原上台領獎的小孫女靦腆地說。高齡78歲的戴東原,至今每日工時仍10小時起跳,他認為,人生得忙得有意義,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6 醫療.骨科.復健
穿戴「護腰」減輕腰痛,但長時間依賴恐肌肉萎縮!正確穿戴與選擇注意5件事
腰痛是復健科門診中第一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84%的成人在一生中都曾經有過下背痛的困擾。衛服部數據也顯示,2020年國人就醫次數前二十大疾病,椎間盤或背痛等背部疾患排名第八名,足足占了就診的2.11%。腰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到壓力和傷害的部位之一。長時間的坐姿和站立都可能導致腰部不適和疼痛。穿戴護腰可以減輕腰部的壓力和疼痛,並有助於預防腰椎受傷,然而長時間的依賴,又怕造成肌肉萎縮。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穿戴護腰的目的、作用原理、類型以及如何正確使用護腰。腰背痛成因為何?綜觀構成腰椎的構造都有可能造成背痛與腰痛(例如:肌肉、脊椎、小面關節和骶髂關節、椎間盤和周邊神經血管結構),若這些構造受到刺激影響,每一個單獨或合併的構造損傷都會導致腰背痛,經常會合併心理、生理與社會影響因子(例如心理壓力、疼痛焦慮、失眠),而這些因子又會加重疼痛程度。穿戴護腰的目的?1.提供腰部支撐和穩定性:腰椎有其正確的彎度,如果過度駝背或過度挺直、長期久坐或久站,腰部容易承受不當壓力,不僅會導致腰痛,還可能導致脊椎受傷,因此穿戴護腰可以有效地減輕這種壓力。 許多長者核心肌力不足,常利用護腰協助,減少正確姿勢的偏移。 甚至如果有脊椎滑脫、間歇性跛行,護腰也可以延長站立和走路的時間,改善長者功能。2.降低彎腰負重的受傷風險:許多從事負重或是勞力工作者,長時間要維持正確的姿勢非常困難,常會導致腰椎受到壓力而導致受傷。必要時穿戴護腰提供必要的支撐與身體反饋, 盡量保持正確的姿勢,減輕腰椎的負擔,從而降低損傷的風險。3.術後或傷後保護:腰椎不當受傷或接受脊椎手術後,穿戴護腰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撐,保護受傷的腰部,避免再次傷害,從而加速功能復原的過程。4.減緩急性腰痛:許多人在急性腰痛時,想到的就是護腰。但近期研究顯示,護腰對於急性背部疼痛的緩解與預防的證據力仍然不足,止痛效果也比不上復健與藥物,所以對於急性腰痛,仍建議搭配復健與藥物治療。護腰類型有哪些?護腰的種類有很多種,以下是常見的護腰類型:1.軟式護腰:.腰帶型護腰:最常見的護腰類型。由彈性材料組成,可以提供適度的腰部支撐,減少腰椎受力,保持正確的腰部姿勢。這類型護腰適合長時間坐著或站著的人, 以及需要彎腰負重的工作者,或是腰部拉傷急性疼痛的病人。.運動型護腰:這種護腰是專門為運動員設計的,運動型護腰材質比腰帶型護腰更硬更扎實,大部分是硬皮革所構成(非彈性材質),它可以幫助運動員增加穩定性和支撐力,為了避免影響運動,運動型護腰寬度比較窄(僅有5-10公分,國際健力協會規定腰帶最寬不能超過10公分),例如比賽的舉重選手都會配戴運動型護腰以穩定腰椎。 一般人少使用。2.硬式護腰這種護腰由醫療輔具專家設計,為醫療型護腰。通常由硬質金屬製成,可以更大幅度地限制腰部活動,提供更好的支撐力和穩定性,大多用於脊椎滑脫或腰椎手術患者的術後保護,這類型護腰隨受傷脊椎的位階不同而有差異,務必透過醫師處方。選擇與穿戴護腰注意5事項選擇和使用護腰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選擇和使用護腰的一些注意事項:1.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腰: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護腰,上方有列出常見護腰的合適個案,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腰。最好還是透過醫師評估脊椎狀況及症狀,建議適當種類的護腰,以免白花錢。2.注意護腰的尺寸:穿戴護腰時,尺寸非常重要,護腰必須舒適貼合身體,但也不能過緊或過鬆,有人會把護腰當成緊身衣來穿,但過緊的護腰可能會限制呼吸和血液循環,而過鬆的護腰則會失去支撐作用。 一般穿戴完成時,張開的手如果可以不鬆不緊的在腹前護腰內上下進出,多為正確的尺寸。另外既然是護腰,就不是束腹,千萬不要只綁在肚子上,一定要蓋過雙側的薦骨上緣, 才有保護腰椎的效果。3.品質要可靠:護腰的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網路上販賣的護腰產品參差不齊,低品質的護腰可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傷害。因此,在選擇護腰時,應該選擇合格與品質優良的產品。4.適當使用時間:護腰不能長時間穿戴,過度依賴護腰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和腰部肌肉的失去支撐力,應該適當控制使用時間,根據個人使用需求調整,術後或傷後護腰,常見穿戴時間3-6個月內,時間依照腰椎穩定與復原時間而有所不同。拿掉護腰前建議搭配核心肌肉訓練,否則一拿掉護腰可能就會有不舒服的症狀;若護腰是為了增加穩定與維持姿勢,則建議只在站久、走久、坐久、搬運或運動時配戴。5.核心肌肉訓練:穿戴護腰時與在脫離護腰前,建議搭配適當的核心肌群訓練,核心肌群訓練建議挑選背部可以處於中立挺直狀態的運動,以減少脊椎的壓力,以下建議兩種非常有效的運動 — 死蟲式跟超人式。死蟲式:就是模仿死掉的蟲,背部著地,雙手舉高垂直身體,大腿和小腿呈90度,吐氣式對側(左手配右腳)手腳往下延伸,停頓一下回到起始位置,再換另一側(右手配左腳),重複動作約10-15下。超人式:起始動作,雙膝跪地,雙手伸直稱地,背部與地面成水平線,對側手腳(左手配右腳)緩慢抬起平行於地面,像是超人飛翔的姿勢,停頓一下後回復起始動作,再換另一側手腳(右手配左腳),每次做10-15下,每日1-2次。最後,在使用護腰時,仍應該避免突然旋轉或彎腰等動作。不同類型的護腰都有其特點和優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腰,可以提供更好的保護, 同時避免長時期使用的副作用。在選擇護腰時,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諮詢復健科醫師或輔具專家的意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6 寵物.寵物疾病
品種犬常見7大遺傳疾病 專家告訴你該如何照護及預防
我們常看到可愛的柴犬、柯基、貴賓犬在街上引人注目,也常在公園看到帥氣的哈士奇、黃金獵犬在奔跑,但這些我們認得出來的狗狗,其實都是品種犬,而這些品種犬其實多數是透過近親繁殖方式繁衍下一代,長久下來,每個品種難免會出現遺傳上的疾病,以下為整理出多數品種犬常見的遺傳與好發疾病與預防。退化性椎間盤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椎間盤的功能是分隔每一個脊椎骨,作為緩衝吸收震動,使脊柱可以彎曲或移動,但當椎間盤退化時,依照症狀的嚴重度和位置的差異,輕微的症狀對於脊椎壓力小,尚可搖晃地走路;嚴重者則行動時會顯示不協調及蹣跚狀,連上廁所或進食都有困難,移動時會因疼痛而吠叫,而且,任何品種的狗都會受到此疾病的折磨,其中,肥胖的狗罹病風險較高,包括柯基犬、米格魯犬、可卡犬、拉薩犬、北京狗及貴賓犬等,但特定品種像是長背的狗(如臘腸狗)也最可能患病。處置方法及照護:輕微病例中,一旦精確地找到受傷的位置後,治療即可開始。臨床上會以針灸搭配口服藥物或骨骼保健食品進行治療,也會使用水療療程,讓狗運動時,不會在生病的關節施加過度壓力。若脊椎已經遭受嚴重傷害,要先評估是否能開刀治療。居家照護Tips*避免狗體重過重,也要避免讓牠垂直跳躍或迅速轉身,包括在沙發上跳上跳下。*讓狗有自己的床,確保床的高度只比地板高一些,若太高,就要架設斜坡或階梯。青光眼青光眼(Glaucoma)是因為眼睛內部的液體累積,導致眼壓升高所造成;通常是晶狀體在眼睛裡向前移動,可能是外傷或遺傳所導致,在剛毛㹴犬中相當常見。眼睛腫大突出,會使瞳孔持續地過度擴張,令狗感到不適且畏光,最後甚至眼盲。處置方法及照護:以藥物治療為主,減少淚液分泌,有些則需要手術。居家照護Tips*按時滴眼藥水。*若失去視力,必須全力介入牠的生活起居。髖關節發育不良飼主可從毛孩走路姿勢 初判是否髖關節發育不良。黃金獵犬、拉不拉多、薩摩耶犬、鬆獅犬,走路時屁股搖來搖去,嚴重時也會賴著不走。先以X光檢查嚴重程度,再決定是否給予止痛藥、骨關節保養品甚至減重,如果仍無法站立行走,就必須考慮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氣管塌陷有先天和後天(因氣管軟骨退化)的氣管塌陷,好發於吉娃娃、馬爾濟斯、約克夏、博美犬。完全塌陷,已危及生命,就必須進行氣管支架手術。短吻犬症候群巴哥、鬥牛犬、北京犬,呼吸道肥厚狹窄,若加上鼻孔狹窄或軟腭過長,不得不開口呼吸,喉頭容易水腫,造成心肺功能負擔。往往走沒幾步就坐下或趴在地上喘,舌頭發紺,運動耐受性極差。建議透過鼻孔擴張手術、軟腭切除手術改善犬隻的生活品質。特殊犬種靈緹犬/義大利靈緹犬:如果運動的場所不當,或由上往下跳,極容易因前肢承受過大的壓力而骨折。台灣常見犬的心臟問題秋田:心室中隔缺損(VSD)米格魯:肺動脈狹窄(PS)、心室中隔缺損(VSD)、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法洛氏四重畸形比熊:永存性動脈導管(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牛頭㹴:二尖瓣發育不全、二尖瓣狹窄、主動脈下狹窄(SAS)騎士查理士王小獵犬:遺傳性心室心律不整、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黏液二尖瓣疾病、股動脈栓塞吉娃娃: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肺動脈狹窄(PS)、退行性瓣膜疾病鬆獅犬:肺動脈狹窄(PS) 、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可卡犬:心肌病、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臘腸犬 : 退行性瓣膜疾病、二尖瓣脫垂、病竇症候群、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法國鬥牛犬:肺動脈狹窄(PS) 獵狐㹴:退行性瓣膜疾病、肺動脈狹窄(PS) 、法洛氏四重畸形、永存性右動脈弓德國狼犬:主動脈下狹窄(SAS) 、二尖瓣發育不全、三尖瓣發育不全、永存性右動脈弓、遺傳性心室心律不整(心搏過速)、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感染性心內膜炎、擴張性心肌病(DCM)、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心肌病黃金獵犬:主動脈下狹窄(SAS)、二尖瓣發育不全、三尖瓣發育不全、牛磺酸缺乏家族性擴張性心肌病 (DCM)、犬X染色體肌肉萎縮症、心包囊積液、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大白熊:三尖瓣發育不良靈緹犬/義大利靈緹犬:永存性右動脈弓哈士奇:心室中隔缺損(VSD) 拉不拉多:三尖瓣發育不全、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肺動脈狹窄(PS)、擴張性心肌病 (DCM) 、心包囊積液、右心房血管肉瘤(+/-心包囊積液)、心室上心搏過速馬爾濟斯: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二尖瓣發育不全英國古代牧羊犬:三尖瓣發育不全、持續性心房停頓、擴張性心肌病 (DCM)科基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博美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貴賓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玩具貴賓)、退行性二尖瓣膜疾病(玩具貴賓)、心室中隔缺損 (VSD)(玩具貴賓)、心房中隔缺損(ASD)(標準)巴哥犬:房室阻斷(希氏束狹窄)薩摩耶犬:肺動脈狹窄(PS)、主動脈下狹窄(SAS)、心房中隔缺損 (ASD)迷你雪納瑞:肺動脈狹窄 (PS)、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喜樂蒂牧羊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錐幹心臟發育異常西施犬:心室中隔缺損 (VSD)、退行性瓣膜疾病㹴犬( 獵狐㹴、混種㹴):肺動脈狹窄 (PS)、退行性瓣膜疾病西高地白㹴:肺動脈狹窄 (PS)、心室中隔缺損 (VSD)、法洛氏四重畸形、退行性瓣膜疾病、病竇症候群約克夏犬:永存性動脈導管 (PDA)、退行性瓣膜疾病
-
2023-05-02 醫療.骨科.復健
手麻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疾病!「4大手麻原因」教你對症改善
出現手麻的時候,你會選擇甩一甩、忽視它繼續工作做事,還是想趕快解決這個討人厭的問題呢?其實手麻看起來是小問題,卻反映了神經出現的狀況,配合不同的症狀、部位,或許能揪出干擾生活的疾病所在!手麻原因有哪些?不同部位代表不同意思!「麻」是一個包含不同面向的感覺,但通常都跟神經敏感程度的變化有關,可能是因為受損而導致神經變得比較不敏感,或是因為持續被刺激而比較敏感,產生的原因跟詳細的症狀都會不太相同。「麻」代表的意思 變得不敏感:鈍鈍的,變得像腳底的死皮一樣沒什麼感覺,或是像戴了透明手套一樣,變得怪怪的、有如隔了一層膜。 變得太敏感:被電到的感覺、像被針刺,像被火燒到一樣刺刺痛痛,或是像有蟲在爬一樣,輕輕碰到就會痛。而手部神經分佈精細,每個位置連結到的神經都不同,因此根據不同的酸麻部位,就可以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拆解手麻原因、教你舒緩辦法!腕隧道症候群:手腕+拇指、食指、中指酸麻,是睡覺手麻的最大元兇「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腕部的屈肌側腕束帶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正中神經會經過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尤以前三指為主,因此會覺得手腕跟前三指酸麻刺痛,嚴重時連手掌都有可能疼痛。而腕隧道症候群會因為手腕彎曲而加重症狀,因此在晚上睡覺時症狀通常會更明顯,因為手腕容易不自覺的彎曲,導致睡一睡被麻醒。如果常因為晚上手麻而睡不好,很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跟腕隧道症候群很像的「肘隧道症候群」除了俗稱「媽媽手」的腕隧道症候群之外,肘隧道症候群也會造成手腕、手指的酸麻,不過位置會換成無名指跟小指,可以分辨一下自己酸麻的位置來判斷。腕隧道症候群舒緩辦法 手麻那隻手的手掌往上翻,像要跟人擊掌一樣往前伸,直到手肘伸直。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後壓,數10到15秒。 同樣手肘伸直,只是手掌改成往下,一樣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下拉,數10到15秒。頸椎病:手麻一路從頸部沿著手臂到手指,睡覺時愛舉手另一個容易在睡覺時造成手麻的原因,則是「頸椎病」。頸椎病包含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退化狹窄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壓迫到神經而造成手麻。因為頸椎病造成的手部酸麻感還會伴隨疼痛、無力,有時候可能會拿不住東西,不過通常都只有單側,同時會是從頸部一路延伸下來,算是比較好判斷的疾病類型。不過如果搞不清楚到底是單純的肩頸酸痛還是頸椎病,也可以觀察自己睡覺時喜不喜歡「舉手」,如果把手高舉過頭才覺得躺起來比較舒服,或是醒過來時發現自己總是維持舉手姿勢,就很有可能是頸椎病造成的。頸椎病舒緩辦法 直視前方,讓頭往右邊傾倒,像要躺在肩膀上。右手繞過頭頂壓左耳,讓頭可以更靠近肩膀,停留5秒再換邊。 坐在椅子上讓頭往後仰,像是想盡可能去看身後的東西,覺得到極限就停,維持5秒。接著低頭向前,看自己的胸口,但不要聳肩,一樣停留5秒。 四個方向為一輪,可以重複10~15輪。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雙側麻木、痛感對稱,像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如果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手麻,代表自身的免疫系統正在攻擊神經,因此會有比較明確的疼痛感。通常會集中在末梢神經,例如指尖、手掌,但通常也會同時包含下肢的疼痛,不單純只有手麻。末梢神經炎的麻木感就比較特別,雖然跟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麻木感一樣都集中在末梢神經,但還會有一種「被包圍」的疼痛、刺痛感,像是戴上內面有刺的手套跟襪子的感覺。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的手麻舒緩方式 建議直接就醫。自律神經失調:怎麼檢查都找不到原因,手麻還加上疼痛敏感、呼吸困難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會造成手腳感覺異常,不過通常會同時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怎麼檢查都找不到手麻的原因,加上呼吸困難的症狀,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舒緩方式 試著改用腹式呼吸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但更建議直接就醫尋求協助。【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手麻腳麻4大問.林頌凱醫師著:《不開刀,治頸椎》【延伸閱讀】 想靠染髮遮白髮,卻越染越白?白頭髮是頭皮老化嗎?白髮5大QA藥師一次解答
-
2023-04-12 醫療.骨科.復健
愛翹腳恐精子變質量變少!重症醫揭「長期翹腳」3大危害,2招降低傷害
【本文重點】常翹腳會造成身體傷害,包括心血管、骨骼及生殖系統傷害。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長期翹腳會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受損風險,也會對下肢血管造成壓力,增加血栓形成風險。翹腳時,睾丸溫度會上升,長期翹腳會影響精子的產生。黃軒提供2方法教你避免長時間翹腳的壞習慣。--by ChatGPT你有常常翹腳的習慣嗎?是否坐下來不翹腳,就渾身不舒服?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團「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提醒,有這樣的壞習慣就糟糕了,長時間翹腳會使你身體造成傷害,除了心血管系統、骨骼系統,還會造成生殖系統傷害。黃軒傳授2方法教你避免常時間翹腳的壞習慣。長時間翹腳對身體的3大傷害黃軒表示,常常會在餐廳看到有人吃東西一邊翹腳、一邊吃到結束。他提醒,翹腳會讓身體愈彎曲,導致脊椎系統會自然轉化成愈來愈駝背狀態,只是翹腳的人不會自知而已!而根據研究發現,62%的人大都是右腳翹在上面的、有26%才是以左腳為主。1.心血管系統傷害研究指出,翹腳時(膝蓋交疊的翹腳方式),血液的收縮壓(Systolic)和舒張壓(Diastolic)會分別上升8和10毫米汞柱(mmHg)。那是因為你的血液會在靜脈中聚集容量增加,你的心臟負擔也會增加。這樣長期之下血壓升高,可能會增加心血管受損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當醫師叫你測量血壓時,都會叫你把腳平放在地板上再測。另外,一直翹腳不動會對下肢血管造成壓力,進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2.骨骼系統傷害翹腳坐會增加骨盆腔脊椎錯位、無法對齊,長期下來會造成脊椎側彎。那些長時間翹腳坐著,會壓迫下肢的腓神經,可能導致足下垂症狀,有「垂足症」的風險。有些人,會有髖關節外側一邊莫名的疼痛,那是最常引起成人髖關節外側疼痛的原因之一,是「大轉子疼痛症候群」(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 GTPS);這些都是長期翹腳造成的骨骼傷害。3.生殖系統傷害長期翹腳除了造成心血管系統跟骨骼系統的傷害,研究人員發現,長期翹腳會影響精子的產生。睾丸溫度應該比正常體溫低2到6度,當你呈坐姿時,你睾丸的溫度會升高了2度,而當你翹腳時,溫度更升高到了3.5度。長期研究發現,當陰囊和睾丸的溫度升高時,人類的精子數量和質量都會下降,影響精子的產生。2招降低長期翹腳對身體的傷害最後,黃軒提醒,如果真的忍不住想翹腳,2方法降低對身體的危害:1.輪流換腳提醒自己,如果忍不住想翹腳,請你兩腳輪流翹,並且「同一姿勢不要維持超過 20 分鐘」,這樣比較不會造成骨盆歪斜、下背肌肉與腰椎受力不均等健康問題。2.避免的椅子不要「坐太軟、椅面過深、缺背支撐的椅子」,這些在你長時間翹腳時,會更容易使得腰椎弧度越差,而造成下背痛或其他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延伸閱讀:.盤腿坐比翹腳糟糕兩倍?物理治療師傳授自救祕訣.姿勢不良不是只有站、坐姿而已!最容易出現壞姿勢的動作一次看.上班族久坐肩頸僵硬、痠痛 物理治療師:改善姿勢解決病根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8 醫療.骨科.復健
壓迫性骨折怎麼辦?會癱瘓嗎?要不要開刀?醫師解惑,教你如何選用合適背架
脊椎壓迫性骨折,是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每一年全世界都有超過一百萬人受這種骨折所苦。壓迫性骨折常造成顯著的脊椎疼痛、變形以及活動力下降,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因為胸廓結構的變化,影響肺部的呼吸、通氣功能以至於致死。脊椎的壓迫性骨折通常以突然發作的下背痛表現,多數的個案不一定有外傷的病史,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個案連症狀都沒有,是在檢查其他疾患時意外發現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族群是脊椎骨質密度下降的高齡族群,特別是八十歲以上的長輩,多數已經流失了超過一半的脊椎骨密度,脊椎因而更脆弱更容易發生骨折。壓迫性骨折會癱瘓嗎?要不要開刀?脊椎保護著人體重要的神經器官脊髓,是控制四肢動作感覺的重要構造。脊椎俗稱龍骨,平常很多病人來到診間,都會擔心是不是龍骨「跑掉」或「歪掉」造成症狀,更別提脊椎骨折的狀況了,大部份患者第一個問題一定是「會不會癱瘓?」「要不要開刀?」這個問題,可以從脊椎骨的構造來瞭解。其實壓迫性骨折,只是脊椎骨折的其中一種,另外還有爆裂性骨折、彎曲伸展性或稱安全帶骨折、還有移位性骨折。脊椎骨的構造,就好像一落一落的積木疊在一起,積木的主體稱為椎體,椎體和椎體一節一節堆疊,中間有稱為椎間盤的軟骨提供緩衝的作用。而椎體往後就是一圈骨性的結構稱作椎管,是脊髓通過的管路,再往後伸出脊椎骨的尾巴的是稱為棘突,指向身體的正後方,在較瘦的個案身上可以從表面摸到棘突的突起。簡單來說,從身體的前方往後方,可以把脊椎分成三等分,壓迫性骨折指的是只有前三分之一脊椎骨受影響的狀況。而這種狀況,大部份的受傷脊椎是穩定的,也就是多數的情況都不需要立刻進行手術固定或灌入骨水泥,除非患者出現嚴重且難以緩解的疼痛、或是經醫師判斷脊椎有不穩定的傾向,才會與病家討論是否需要手術處理。一般脊椎壓迫性骨折靠非手術治療一般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非手術治療,包括給予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類嗎啡類止痛藥控制症狀、臥床休息、使用背架。背架雖然不如手術固定提供直接的穩定,仍可以透過改變脊椎的姿勢減少前側受損脊椎骨的壓力,達到減緩症狀、促進骨折修復的效果。醫師教你如何選用合適背架背架的處方視脊椎骨骨折的節位和種類而定,以較穩定的壓迫性骨折而言,將脊椎擺在伸展的位置,限制彎曲的動作可以減少脊椎前側受傷處的壓力。以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常見的胸腰椎處來說,最常使用Jewett或是CASH(Cruciform anterior spinal hyper-extension)型號的背架;Jewett的外觀像張大的嘴巴,上方的固定板貼在胸骨而下方的固定在骨盆上方,上下合力使脊椎保持伸展減壓;CASH背架則是十字型背架的簡寫,以十字狀的固定板在身體前側維持脊椎的伸展姿勢,減少脊椎前側的壓力。一般來說CASH背架比Jewett背架更輕巧且容易穿戴,適合活動量大的個案。若是脊椎骨折的狀況,影響到超過三分之二的脊椎骨,例如爆裂性骨折、安全帶骨折或是移位性骨折,代表脊椎不穩,需考慮進行手術固定;這時背架的角色,就在於術後穿戴減少脊柱壓力,或是用於病患的身體狀況與日常生活活動需求屬於無法負荷手術的族群。這種不穩定脊椎骨折患者術後所使用的背架,常用的有騎士(Knight)型背架或騎士-泰勒(Knight-Taylor)型背架。另外,Jewett或CASH這種伸展脊柱型背架,也很適合用於已出現多節段脊椎壓迫性骨折,導致外觀駝背的個案,可以穩定脊椎、減少壓力。背架的選擇除了醫師的專業建議外,首重患者的舒適性,因為穿得住的背架,才能夠發揮它的功能,穿不住的背架再好沒有用。所以在挑選背架時,最好讓患者試穿看看,各種日常生活的姿勢動作是否可以適應,並與醫師討論可能的調整方式。處理完背架的使用,回到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部份。排除掉外傷、感染、腫瘤等較為惡性也較罕見的狀況,大部份的脊椎壓迫性骨折與骨質疏鬆有很高的關聯性,因此診斷並治療骨質疏鬆,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步。骨質密度的標準量測需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脊椎、髖關節或手臂前三分之一的骨質密度。在已經有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情況下,儀器有可能錯估脊椎的骨密度,測量髖關節的骨密度可能是比較準確的選擇。在測得骨質密度後,依照其數值、患者的年齡與其他相關病史,就可以計算患者是否應該服用骨質疏鬆藥物並釐清可否申請健保給付,再與醫師討論相關藥物的使用。另外,維生素D和鈣質的補充、運動的介入也是提升骨質密度、減少日後再發生骨折機率的重要治療。小心骨鬆性骨折!掌握5大運動原則,避免質疏鬆症總而言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不一定有很嚴重的症狀,但反應了身體的骨質流失與其他相關的健康狀況需要與專業的醫師討論釐清,經醫師診斷穩定的脊椎骨折可以使用非手術的方式處理,在常見發生壓迫性骨折的胸腰節位有多種背架可提供外部固定,減少受傷脊椎的壓力,並且同時檢查是否有骨質流失的情形,使用適當的藥物與運動介入、營養補充,可以安全有效的保護脊椎的健康。(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6 醫療.骨科.復健
背挺不直走路痛 長輩脊椎狹窄症候群
76歲梁伯伯有長期慢性背痛問題,過去吃止痛藥可以緩解,但逐漸地沒辦法挺直腰桿,走一小段路他的大腿和臀部就會疼痛不已,每走20公尺就得休息一下。疫情期間不出門,覺得困擾不大,但隨著國內外旅遊的開放,旅遊邀約愈來愈多,反而讓他的困擾浮現出來,很擔心出門走路跟不上大家。梁伯伯的痛是許多銀髮族共同的問題,隨著年紀的增長,脊椎會慢慢產生退化性變化,譬如椎間盤的脫水造成脊椎的高度下降,黃韌帶增生、脊椎小關節的骨刺增生,都可能造成神經壓迫,稱為「脊椎狹窄症候群」。脊椎退化初期不會很痛 長期造成神經性跛行脊椎退化症狀是經年累月慢性的變化,初期不會有很厲害的疼痛感,但是這些慢性的壓迫,卻可能壓縮到神經存在的空間和神經的血液供給,而造成神經性跛行。症狀輕微者可以透過藥物或復健來緩解患者的症狀,但如果神經壓迫得太厲害,保守治療無法改善時,就必須進一步使用手術的方法來做脊椎的減壓。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出血少 神經損傷低以往使用傳統手術減壓雖然效果很好,但難免造成肌肉傷害,以及脊椎關節的破壞,也容易導致脊椎加速的退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內視鏡技術進步,現在脊椎的減壓手術,也可以採用內視鏡方法去除神經的壓迫。相較於傳統手術,使用內視鏡可以在小於一塊錢硬幣大小的傷口,對脊椎的壓迫做相當完整的減壓。另外,在術中因為有水壓對血管的壓迫止血,因此出血量極少,手術的視野也非常乾淨,有助於減少神經損傷的機會,術後迅速恢復。目前對於脊椎狹窄引起神經壓迫的治療,透過單通道或雙通道內視鏡手術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梁伯伯接受了雙通道內視鏡減壓手術後,手術當天傍晚就可以下床練習走路,隔天就返家休養。一個月不到就出發去日本賞櫻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2 名人.林頌凱
常換枕頭為什麼還是會落枕?名醫揭長期落枕5特徵及病痛原因
許多人都有過一覺醒來,突然被落枕襲擊的經驗,那種痛楚常令人完全無法低頭或是轉頭。事實上,大多數慣性落枕患者的肌肉經常處於緊繃狀態,每到夜晚帶著緊繃的情緒、沒有刻意放鬆過的身體入睡,自然睡眠品質不太好,引發落枕。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落枕,不免怪罪於睡姿不良、枕頭高低的問題。突然換了新枕頭的確會提高落枕風險,但究其背後真正的主因是:頸部肌肉使用不當導致勞損。像是白天長時間歪頭工作或開車、無意識的聳肩打電腦、滑手機姿勢不良形成烏龜頸,都會造成頸、肩、背的肌筋膜僵硬,甚至頸椎與胸椎交接處容易卡住,而在某天可能因換枕頭、睡姿不良觸發了落枕發生。有人幾乎不曾落枕,有些人則是常常落枕,常有患者問我:「我不知道換了多少枕頭了,為什麼還會常常落枕?」落枕從字面上看來和枕頭有關,實際上兩者的關連性不大。我常和這類患者說:「常常落枕不是枕頭出問題,而是我們的頸椎有問題。要做的事情是治療頸椎,可不是更換枕頭就能解決的。」落枕其實是長時間頸椎傷害的警訊。建議常落枕的人仔細觀察平常坐姿、站姿是否歪斜,有無經常歪頭的壞習慣。從過往的臨床觀察,落枕不完全只發生在臥室,有不少人習慣在客廳沙發小憩午睡,更有甚者當作一種人生享受,殊不知不當姿勢已對頸椎形成壓迫,風險更高。落枕,在西醫的正式醫學名稱是「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就中醫範疇則稱為「失枕症」。源於頸部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發生急性痙攣、拉傷,當身體姿勢歪斜,以致左右兩側的肌肉一邊過度伸長、另一過度縮短,頸部肌肉使用不當,長時間處於不正常收縮,導致頸部組織循環不良、肌群疲勞損傷,引起肌肉出現保護性收縮的急速痙攣,進而產生疼痛,以及轉頭、後仰的動作受限。因發炎反應在睡眠期間持續累積作用,枕頭、睡姿與夜半低溫問題,往往只是觸發落枕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外,落枕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造成背部、頭部、肩頸肌肉緊張也有密切關係。落枕有幾個特徵:1.突然發生2.通常在單側患部3.有一固定痛點4.側轉、前俯、後仰皆感覺困難5.即便是如抬手臂、喝水的細微動作也會引發頸部疼痛,嚴重者的痛感可能會涵蓋到整個後頸部,甚至後腦勺。除了睡覺時間以外,頸椎在支撐頭部重量的同時,還承受著動態活動時的扭力,長年勞損將可能導致角度變形,以及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的提早退化現象。因此,別再把落枕當作常見的身體小毛病,頻繁落枕絕對是頸椎病正在傳遞的警訊。未妥善治療狀況將愈來愈嚴重,若有手麻、反覆落枕的情況,還是要盡速就醫諮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3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腰背僵硬、脊椎側彎必練!脊椎保健達人自創脊背健康運動
肩頸腰背緊繃不舒服?脊椎側彎可以改善嗎?超人氣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老師最喜歡的脊椎強背運動就是他自創的「環抱世界」動作,他將分享這個運動的原理精神和概念,以及詳細分解動作教大家如何掌握要領,趕快點開影片來學學!鄭雲龍老師說「環抱世界」動作是以促進脊椎骨柔軟為主要訴求,同時也是很好的椎間盤保養運動。它的好處是可以正確打開脊椎骨100多個關節,鬆解腰背筋膜的沾黏,並且還是很棒的神經肌筋膜動作控制的訓練。他首先講解這個動作要使用張拉型的運動概念來進行,接著一步一步詳細示範胸骨和恥骨怎樣正確靠近、感受背部張力、如何呼吸、開擴胸廓、左右旋轉...等總共五個步驟與要領。「環抱世界」動作看起來簡單,實則需要注意很多細節;倘若左右旋轉出現張力不平衡時,鄭雲龍老師建議患側邊可多做幾下,慢慢地達到兩邊的平衡。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環抱世界,健康自脊來!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為什麼練臀粗的卻是腿?有效打造渾圓翹臀必知的四個重點!重訓新手增長肌肉這樣做!職業健體選手教你找到最有效的重量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3-03-27 養生.家庭婚姻
研究指男喪偶者6年內死亡率高於女,原因曝!朱全斌示範男性如何獨自過好生活
【本文重點】根據丹麥一項研究,喪偶者的死亡率和醫療支出比沒有喪偶的人高,其中男性比女性更明顯。喪偶對老年男性的影響尤其大,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專家建議,對於老年早期喪偶和男性喪偶者需要及時提供支援,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by ChatGPT根據丹麥一項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喪偶男性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高於女性「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年生活有親密關係支撐,能帶來穩定的安全感,可是一旦失去伴侶,哀傷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心理上,也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日前(3/23)發表一篇有關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所做的「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影響的研究」〈Bereavement affects older people differently with younger males being most frail with limited recovery potential〉。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持續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作者提到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兩位長照與健康管理領域的專家解析此份研究結果。男性喪偶需協助心理面 女性需注意自身健康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心理系副教授陳儀龍指出,這項研究能幫助我們針對老年喪偶後健康衰退提出預防策略,特別是老年早期喪偶與男性喪偶需要及時提供支持,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而女性面臨配偶生病時,也需注意自身健康照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也補充,台灣鮮少有類似的大型研究,但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於2012年有發表一項探討社區老人喪偶影響死亡率的性別差異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喪偶對男性的死亡風險是女性的1.5倍,同時也發現喪偶前後的差異在老年男性中較為明顯,且健康男性在喪偶之後的死亡風險尤其為高,顯示喪偶效益的程度具性別差異,這些結果與丹麥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年輕人若遭遇喪偶 情況可能更糟糕李仰慈解釋,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雖然年輕人經歷喪偶的情況相對較少,但此研究發現在老年喪偶者中,喪偶對於較年輕者有比較高的負面影響,推測若年輕人遭遇喪偶,情況可能會更糟糕。陳儀龍也提醒,由於研究僅使用老年人資料,因此只能推論到老年族群。而台灣雖有全國健保資料庫,但目前僅有醫療支出資料,尚未有完整的照護支出資料。若要進行相同研究,在健保資料庫建置明確的親屬關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雖然部分資料可間接連結配偶與家屬,如以「婦幼主題式資料庫」為例,可由新生兒資料連結其父母資料,然而若是尚未生育的配偶,則難以透過新生兒來推論配偶關係,也無法得知婚姻是否持續。朱全斌活出男性喪偶典範不過,男性喪偶也有精采第二人生的典範。去年聯合報退休力專題,訪問作家韓良露的先生朱全斌。朱全斌和妻子韓良露感情好,膝下無子卻無話不談,是彼此生命裡最好的朋友。9年前韓良露去世,思念亡妻讓他半年內瘦七公斤、椎間盤突出、不良於行;卻也讓他閱讀、與自我獨處,尋覓到了一個人也能好好過的生活。「我何不活出一個典範,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朱全斌從此打理自己生活起居,做料理、共享美食、寫作、出書、做podcast、結交新朋友、學習新東西、旅行。豐富精彩讓人嚮往。【參考資料】.「研究: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的影響」專家意見.失去摯愛韓良露,朱全斌學習獨自好好活:我想活出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