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3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林頌凱
共找到
69
筆 文章
-
-
2024-01-1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舉蘿蔔測肌力、盤點財務 「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體驗一日退休練習生
「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除了專家演講,場外也有博覽會,讓參與者體驗成為「一日退休練習生」,現場設置退休理財規畫諮詢、器捐及病主法、藝文票券、熟齡學習課程平台,以及零腦力及肌力大挑戰等攤位,只要玩些小遊戲或拍照上網打卡,就可以拿到小禮物,許多人排隊等候,熱鬧有趣。在「肌力大挑戰」攤位,排隊人潮眾多,參與者先挑選一顆白蘿蔔,在體適能老師見證下,只要30秒內完成20個手臂拱舉,就可直接拿走白蘿蔔。不少體型纖細、手臂無肉的長輩做起來相當吃力,直喊「怎可能這麼難?」不少人聚集在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提供的攤位,接受退休理財規畫顧問(RFA)的退休財務健檢,希望盤點經濟狀況,規畫適合退休計畫。不少退休族群則在勞動部北基宜花金馬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攤位前,詢問二度就業等問題。資源中心代表指出,人口老化,中高齡退休後再度投入職場,已成為常態,曾媒合過一名80多歲大哥至運動中心網球場工作,幫忙撿球,整理環境,從中獲得成就感。參與民眾周小姐:預防肌少症 現在開始儲備活動力退休力論壇內容豐富,一整天的「課程」讓人收獲滿滿。我覺得每位講者都說得非常好,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是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他說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法,用科技來幫助每個人更健康,讓大家不要吃止痛藥。林醫師以一位86歲的老奶奶為例,一開始坐著輪椅,由外勞推著她來,她有肌少症,沒有辦法走路,怕一走就跌倒。在經過檢測後,建議她復健和運動,她已經可以自己行動,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重回想要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不管是現在還是年紀大了之後,都能夠有足夠的活動力,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現在開始要努力。參與民眾邱小姐:投資找正當經營公司 私募危機重重我從金融業退休,雖然論壇中的財經內容對我來說偏簡單,但是對一般民眾是足夠的入門款。平常我會告知親朋好友要先入門,才知道財要怎麼理,但是很多人都會害怕,這是不對的觀念。我有朋友把自己很久沒用的帳戶借給朋友,就成了詐騙警示帳號;也有親友想買國外私募基金,但實際上並不知道怎麼贖回,也不清楚私募基金是有門檻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前理事長王儷玲老師在論壇中提到的退休理財觀念非常重要,投資要找正當經營的公司,出了問題還能找到人負責。樂活大叔施昇輝告知大家要永保好奇心,這也很重要,我自己就充滿好奇,到處參加活動學習新知,這次活動現場的展覽也讓我玩得不亦樂乎。肌力教練劉芷瑄:30秒舉蘿蔔20下 注意肌力下降警訊這次負責肌力挑戰,我們準備了上百根白蘿蔔,只要大家在30秒內舉起蘿蔔20下,即可帶走「戰利品」。當天參與者多在65歲以上,但仍全數過關,甚至開始游刃有餘挑選蘿蔔重量、品質。因為蘿蔔由參與者自己挑選,有位大哥希望挑選大又漂亮的蘿蔔,反而太太擔心太重了,想要讓他挑小一點的,非常有趣。其實依體育署標準,65歲以上長者做肱二頭肌手臂屈舉檢測,除了有時間、次數的要求,男性需舉8磅、女性5磅才合格,若無法做到,表示可能有肌肉流失的傾向,若不慎演變成肌少症,恐增加失能、生活品質下降、死亡的風險。大家可在家拿水瓶做手臂屈舉,再慢慢增加重量,來維持、增加肌肉量。理財顧問吳士賢:退休理財的最佳時機點 就是「現在」這次前來退休力論壇為「同學」提供理財健檢與諮詢,主要是想了解不同族群對退休及理財的想法及需求。結果發現女性相對於男性,更關心家庭的理財及未雨綢繆。理財對人生所有階段都很重要,所以最適合退休理財的時機點,其實就是「現在」。建議大家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除了釐清自己應備及已備金額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理財盲點,同時別忘記為未來退休後可能的失能、失智,預先做好安排。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4 退休力.自在獨立
萬一活到100歲,你準備好了嗎?「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帶你盤點人生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永續長羅國俊:活到65歲 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各位「同學」大家好,以前長輩和老人家們,時間到了就退休,是被動的。但今天的退休是要培養能力、要學習的。退休力論壇的課程鎖定我們怎麼樣學習退休的能力,我們要主動學習,所以大家都是「同學」。最近看到的一本書,說從有人類開始,從古到今我們超過65歲以上的人大概有12億,但今天這個地球上,超過65歲的人就有6億,多麼讓人驚訝的一個數字。最近基隆市政府發給了我一張敬老卡,我每次用這張卡去搭捷運、火車、坐公車,聽到「嗶嗶嗶」,我都覺得我好幸福,而且覺得我好稀有,從古到今才12億人,我是12億分之一。光是活到65歲,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清朝康熙皇帝60歲時,舉辦千叟宴,那時他覺得是千古盛世,歷史佳話。但到了2025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估計65歲以上的人會占五分之一,具體數字是469萬,我們的零頭就已經超過千叟宴。今天的人其實非常幸運,生活在醫療、公共衛生、營養、社會安定都很好的環境下,多數人可以輕易達到65歲。我們都是百歲候選人,活到120歲是絕對可能的,我們要非常有企圖心的去學,怎麼樣可以活到100歲。我這幾年也開始關注這題目,我退休有五件事情要好好安排,分別是財務、身體和心理健康,我們要「活躍老化」,一個人到他離開世界,躺在床上不要超過兩個禮拜,不要給家人牽累;再來就是「社會連結」,並且保持開放跟學習的心態。聯合報系是非常重視怎麼安排老年生活的媒體,我們有健康版,還有元氣周報、元氣網,提供非常多的資訊。讓我們一起,共同學習退休的能力。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努力讓太陽下山時 光芒不減聽到羅永續長拿到基隆市政府那一張「嗶嗶嗶」卡,65歲邁向了人生另外一個境界,我也很期待什麼時候自己拿到,然後像他這樣子驕傲。永續長充滿正向能力,勇敢面對未來。我想我們不管到75歲、85歲、95歲或105歲,都要有這樣前瞻的勇氣跟想法。國衛院是任務導向的國家智庫,1996年成立至今已近27年,宗旨是為了提升國人健康跟福祉。近三年來,國衛院承接國家重大任務,成立高齡醫學跟健康福祉國家級的研究中心,是目前國衛院最大的一個單位,表示政府面臨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要從醫療、社會福利,甚至心靈文化宗教等面向,一起推動,讓長者得到最好的照顧。聯合報倡議退休五力,在我來看,不是退休才要準備。所有的年輕朋友,從非常早就要做財務、健康規畫,自己跟社會的連接、活躍學習、自在獨處等。國衛院也從不同面向,希望盤點國人未來面對高齡老化遭遇的問題,希望讓長者尊嚴健康。太陽從東邊升起,旭日初升時光芒萬丈,到太陽要下山時,光芒不減,充滿智慧與溫暖,我們努力讓這個過程圓滿順利。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少一慌亂無措 多一點準備餘裕在「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中,參與者每人都得到一本「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提供大家記錄個人綜合所得跟銀行帳戶、保單、資產負債及數位金融資訊,甚至私房錢等訊息,當「萬一」來到時,可成為指南針,「讓自己、家人可以少一慌亂無措,多一點準備餘裕」。國人每人平均有4.4個銀行帳戶,藉由「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可把銀行存款帳戶、金額整理清楚,每年更新。如果真的找不到資料,筆記本中詳列查詢方法、相關單位電話,也設計銀行存款清單黏貼處,讓資訊更完全、完整,幫助盤點各項財務資源。「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由政大教授王儷玲、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總監姜漢中審定。希望大家每年可以整理填寫一次,是自我真實記錄,也盤點人生,更可以和「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一起搭配使用,時時檢視,為未來的自己而努力。今年也會推出更多生活面向的筆記本,幫助大家。「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內容:退休準備課,分享退休準備與老後生活趨勢,與關心退休力的讀者一同超前部署百歲人生,為長壽人生預做準備。時間:112年12月2日參與者:現場逾300位「同學」專家:●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執行秘書沈弘俊● 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前理事長王儷玲●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 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 玖樓社區事業部企劃經理楊柏賢●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 振芝身心醫學診所精神科醫師朱仲翔● 聯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 前跆拳道國手陳怡安● 統一超商人力招募經理林宸碩● 財經專欄作家施昇輝● 長庚醫院臨床護理師譚敦慈●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永續長羅國俊採訪團隊╱李樹人‧蘇湘雲‧林琮恩‧周佩怡‧蔡怡真‧鄒尚謙‧陳雨鑫‧魏忻忻攝影╱曾原信‧健康事業部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4 退休力.健康準備
避免衰弱,預防三高還不夠!醫籲存三力:肌肉、骨骼、神經力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科技協力 讓病患在家接受醫療服務數據導向、驅動的健康長壽服務、策略,已經默默發生在我們人生當中。現在透過生物醫學數據,可仰賴人工智慧跟數位科技演算整合解讀,例如現在糖尿病檢測必須驗血糖,說不定不久的將來,我們可用數位生物指標,透過行動數據預測,「你八成是個糖尿病患」。醫療精神和原則沒有變,但工具大不相同,醫療和照護免不了還是手工業,怎麼樣與科技業協作,得到最好的成果。2017年經濟學人雜誌曾經預測,未來的醫院應該長得像機場塔台,醫院變小,服務外展,病患盡量在家裡跟社區就可以得到醫療服務,不是集中到醫療院所。原因之一是目前人力不是那麼充分,原因之二在疫情時得到最大彰顯,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全部都集中到醫院會造成很大的挑戰跟困難。但要達成這個目的,需仰賴非常多技術。未來醫師就像塔台控制員,在遠端看著病患的相關資料與數據,有各種預測,有些派遣團隊到家裡、極重症必須要立刻到醫院,從病患生病到康復的過程衍生的各項數據,提供服務。醫師基於專業知識,提供治療結果的預測,人工智慧演算法也是如此。未來在醫院健檢,可能會加上日常生活中穿戴裝置上的各項數據,醫院根據演算法告知,你的心肌梗塞風險25%,雖然沒有立即性風險,但要考慮看醫師;可能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最近生活作息不好,風險升高,得到的建議是需要立刻就醫。未來很多決策不全然只靠醫師個人經驗,例如全民健保資料庫裡的就醫資料與診斷、各種個人生活的內容跟量測,叫做數位生物指標,不單純記錄走路步數,還包括活動類型,可以預測未來一年失能或失智的風險,透過睡眠狀態預測憂鬱的風險,利用心率預測未來心肌梗塞的風險。以前為了提升照顧品質,醫界建立臨床路徑,透過過去實證基礎,告訴大家病人入院後的SOP,改善治療成果。現在加入數位科技跟大數據演算,未來醫療體系進行健康管理,可以把資料回饋提供生活建議,乃至於疾病的治療跟診斷過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預防衰弱病 才能換來生活品質我的職場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年成為最年輕的國家代表隊隊醫,第二階段是五年走了100個偏鄉,發現台灣富足生活的背後,還有很多人需要照顧;第三個階段是現在,我的使命是想用運動醫學幫助大家,有一個不痛能動、不要吃止痛藥,不要被過度開刀的生活。我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式,用科技幫助每個人更健康。在舊思維裡,預防生活習慣病,也就是三高,就能阻止老人失能。但新思維認為,我們要預防老年症,像肌肉萎縮、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憂鬱、失智、大小便失禁、兩腿無力、牙齒跟口腔不健康。簡單的講,就是要聽得到、吃得到、吞得下去、拉得出來,這些最基本的能力,是真正讓我們享受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老年衰弱不是疾病,是一個狀態。我們有了衰弱症,一些意外發生後,就會影響健康,導致跌倒、骨折、住院,因失能入住機構等。老人衰弱症是可以預防的,要預防關節炎、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從現在開始有三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存三力,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怎麼存呢?主要是營養和運動。但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無法長肌肉,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運動要注意,每個人狀態、年齡、體重和共病都不同。所以第一要檢測,再來是要做對的運動,第三是運動一定要有效,第四個是能夠追蹤,追蹤才知道有效可以繼續做,沒效就要做調整,第五個很重要,運動一定要有後援,也就是說當痛、受傷的時候怎麼辦。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熟齡人的運動跟年輕人不同,一是不再年輕,二是我們有很多退化疼痛的問題,三是心血管肌肉能力跟年輕人不同。以前說「頭過身就過」,對我們來說,現在是「頭過身不會過」。做對運動很重要,保住我們的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名醫林頌凱住院深刻體悟:年輕應快存肌本,國人應重視肌肉力!
不拖累家人,讓自己好走,已成為退休準備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人認為,退休力5大要素中,以健康最為重要,對於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來說,可是有著深刻體悟,在今年5月新冠確診,病情嚴重,住院5天,因長時間臥床,肌肉組織明顯減少,迄今已近半年,體力大不如前。他在聯合報「退休力論壇」分享親身經驗,希望國人重視肌肉力,年輕人開始存肌肉本。林頌凱表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96高齡辭世,辭世前兩天仍接見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等於生前只臥床一、兩天,健康、活躍至人生最後一刻。相較之下,但台灣民眾臨終臥床時間卻長達8.04年,如何不拖累家人,讓自己好走,已成為退休準備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老年人衰弱雖非疾病,卻可能導致失能、骨折林頌凱在退休力論壇中,發表「健康肌力:和痠痛說 byebye!科技如何輔助健康 」專題演說,他指出,老年人衰弱是一種狀態,而非疾病,但卻可能導致失能、骨折,甚至入住養護機構。臨床顯示,肌肉流失、牙口不好、營養不良、骨鬆、憂鬱症都屬於老化衰弱,與其他國家相較,國人老化速度明顯,一項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骨鬆骨折風險竟達81%。林頌凱強調,「肌肉力、骨骼力、神經力為健康力三大組合」,其中以肌肉力最容易被忽略,一旦肌少症,肌肉組織偏少,容易跌倒,還可能眾病纏身,因此,年輕時必須多存肌肉力。「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是無法長肌肉的。」林頌凱指出,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量,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透過新科技,可以更加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林頌凱強調,藉由運動醫學、復健醫學可讓中老年人「不痛、能動」,建議年長者如有病痛,身體痠痛,就應該積極就醫,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並在專家評估下,做正確運動,維持並增加肌肉量,減少衰老危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2 退休力.活躍好學
2023退休力/既用行動支付也用載具!75歲醫師作家劉秀枝: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
「你們的手都不要過來!」75歲的劉秀枝盯著餐廳裡的自助咖啡機,嘗試在一堆IC面板找出正確的指令,一旁的年輕人嘗試想幫她,她笑說:「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人不管幾歲都要學新東西劉秀枝是台北榮總特約醫師,退休16年來專任專欄作家,只見她專注地看著手機App,問身旁的人:「這該怎麼用?」又笑著說,人不管幾歲都要學新東西。她不只使用行動支付,也會用電子載具,朋友看她外出只需要一支手機都感到不可思議。這些年輕人才會的事情,「妳怎麼會?」劉秀枝說,學新東西很有趣,特別是方便的東西,常常會聽到年長者說「這年輕人的東西,我不會」在她看來那是不願學習、倚老賣老。劉秀枝說,社會對長輩學習新東西也常常感到很訝異,她分享曾去便利商店時,主動詢問店員「你們有Apple Pay嗎?」店員驚訝地看她,並回答「有」,結完帳後,店員驚呼「向您這樣年紀還能這樣,真厲害」。劉秀枝回說「我沒有很老啊」。年紀增長不代表人生的學習或是探索之路要停止,反而是更有時間去探索、學習。五十九歲退休後,劉秀枝開始嘗試各種生活,學烏克麗麗等,也持續自己喜歡的寫作。「我現在還是每天寫,有趣的體驗我就寫」,去年五月起,她也當起Podcaster(播客),開了「神經會說話」頻道,將生活結合所學分享給聽眾,至今製播八十集。劉秀枝說,轉眼就做了這麼多,自己也沒想到,當播客單純就是有趣。最近更推出新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人終究是一個人 所有人都得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人生是妳一個人來、一個人走,這一條路上見到形形色色的人,讓體驗成為記憶,體驗與人分享,這一條酸甜苦辣的路,都是由妳一個人去理解與感受。」所以劉秀枝的新書提到,人終究是一個人,所有人都得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活在當下,找到自己的快樂方針。人得活在當下,這是她當了幾年病理科研究員的感受。她很感謝當年北榮神經外科的沈力揚主任推薦她到美國受訓,其中三年學習神經病理。曾經因工作沒做完,周日獨自去醫院工作室解剖器官,有朋友問她不怕嗎?她說,「這是嚴肅的工作,心懷敬意,去世的人是不會害人的,有什麼好怕。」看盡形形色色的死因,劉秀枝說,不管達官顯貴、貌美如花、英俊瀟灑的人,終究會走到死亡這條路。面對人生各種挫折「我很豁達」,包含變老。社會覺得老是件悲傷的事,她不認為,「老」就是人生必經旅程,不需悲傷也沒什麼好怕的,應該走出一條有趣的路,讓自己開心,面對自己,並且負責。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延伸閱讀】.2023退休力/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7.7分 連三年不及格.2023退休力/誤認這些習慣能養生 台灣人高齡卻不健康.2023退休力/復健權威林頌凱:透過AI找到腿痠原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2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復健權威林頌凱:透過AI找到腿痠原因
為了推廣衛教時,更具說服力,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總要求自已時刻挺胸、不能駝背,但在AI姿勢測試系統的檢測下,卻是原形畢露,原來自己早有烏龜頸,頸椎前傾達15度,而這也種下腰椎骨刺、經常腿痠的病因。穿戴裝置 把運動變更有趣也更事半功倍林頌凱表示,從運動醫學來看「退休五力」,健康力實屬重要,在新科技輔助下,可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效果,改善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等症狀。如能善用智慧型穿戴裝置(運動手表、手環),除了把運動變更有趣,並可更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及肌肉耐力。林頌凱使用運動手表多年, 他認為好處多多,首先記錄每天走路步數,每天睡覺前打開程式,看看一整天走了多少步,理想為日行萬步,八千步則為低標。此外,穿戴裝置可掌握心跳速率、血氧濃度等生理跡象,達到更有效率的運動,只要多次嘗試,就可知道自己從事哪些有氧運動可讓心跳速率維持在有效區間,並持續十分鐘以上。運動手表等穿戴裝置也可用來監測睡眠品質,睡覺時戴在手腕,偵測身體動作、心率變化,藉以計算出睡眠時間,以及熟睡期占比,即使準確度無法達到百分之百,但也可作為參考用。林頌凱建議,為人子女者幫長輩挑選運動手表、手環,調大螢幕字體,並讓長者學會操作,最重要的是,能與自己的手機連線,一旦老人家心跳急遽加速,或發生意外,可在第一時間收到通知。AI姿勢測試系統 更精確掌握身體異常程度除了智慧型穿戴裝置,最近國內陸續引進先進檢測儀器,林頌凱表示,透過AI姿勢測試系統,從前後左右各拍一張照片,配合兩個簡單動作,就清楚解析頸椎、腰椎、骨盆、膝蓋,以及筋膜、肌肉群等身體各部位結構,透過數字、顏色,掌握異常程度。林頌凱說,身為復健科醫師,總時刻提醒自己,必須挺胸,不管坐著、站著,應姿勢正確,在儀器檢測後,才知一直以來的挺胸均為假象,實際上腹部跑了出來,且頸部往前傾斜十五度,屬於典型烏龜頸,頸椎、腰椎也歪斜,正是造成骨刺主因。因長期姿勢錯誤,頸椎、脊椎、腰椎等不正,連帶骨盆腔也受影響,核心肌群施力失當,在代償作用下,大腿肌肉錯誤發力,以致腿痠,難以久站。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林頌凱表示,有了烏龜頸,如持續放任頸椎傾斜,時間一久,可能全身「壞了了」,相當可怕。透過AI姿勢測試系統,除了病因,也提供好幾組正確居家運動,另委請物理治療師調整及放鬆頸部、腰部及大腿等多處過度緊繃的筋膜及肌肉群,痠痛症狀獲得大幅改善。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延伸閱讀】.2023退休力/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7.7分 連三年不及格.2023退休力/誤認這些習慣能養生 台灣人高齡卻不健康.2023退休力/既用行動支付也用載具!75歲醫師作家劉秀枝: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2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3退休力/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7.7分 連三年不及格
百歲世代來臨,長壽是現在進行式,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聯合報推出退休力大調查,過去一年,逾五千人登入會員填答「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平均退休準備分數為57.7分,比前一年略為退步。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距今只有一年多,如何充分準備面對老後,是所有人的挑戰。退休準備分數 連三年不及格聯合報自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2021年推出「「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提供大家登入會員,填寫評量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分析近三年統計結果,這群人雖積極關心自己的退休力,但退休準備平均分數始終未超過60分,2021年57分,2022年59分,今年又降低至57.7分。「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對應六種退休準備樣態,「王者獅子」準備最充分,占二成四,其次是「翩翩蝴蝶」一成八、「好奇海豚」一成六、「暖男水豚」和「慢慢樹獺」各占約一成四,「做自己熊貓」人數最少,僅一成三和。去年跟今年有填答、間距逾百天者119人,49人分數下降,上升者64人,持平6人。退休想繼續工作 比率創新高調查也發現,退休後想繼續工作的比率從四成一增到四成七,創三年新高;逾75歲認為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達五萬元以上比率也是各年齡最高。政大教授、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前理事長王儷玲分析,想延長工作、到晚年才發現生活費用高,顯示國人退休準備起步太晚、低估退休後花費,而通膨等大環境因素使退休準備成本提高,形勢艱鉅。健康和社會連結 五力中最低退休準備指標評估五個核心能力,分別是財務、健康和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與自在獨立。調查顯示,健康和社會連結分數連三年皆為五力最低,今年僅54分和50分。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健康是退休準備的「粽子頭」,帶動其他能力,但必須身體力行,所以難度最高,因應百歲時代,國人健康養生觀念也有待調整。國發會推估,2032年國人平均壽命將達83.41歲,2070年88.5歲,由此推算,2000年之後出生的人,活到百歲並非難事。當長壽成為常態,未來日子是否順心,取決於今天的自己,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的雙親往生時都逾九十高齡,她說若無意外,「我可能也會長壽」,年輕時積累的生命力,造就未來的自己。 退休論壇 超前部署百歲人生今年是疫後解封第一年,為了與讀者一起超前部署百歲人生,聯合報首度舉辦「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退休力論壇,今天登場,由王儷玲、陳亮恭、劉秀枝等多位專家分享最新老後生活與退休準備趨勢,逾四百人報名參加,參加活動者可獲「以防萬一理財筆記本」,可供紀錄金融往來等資訊,紀錄的同時也盤點自己的人生。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延伸閱讀】.2023退休力/誤認這些習慣能養生 台灣人高齡卻不健康.2023退休力/復健權威林頌凱:透過AI找到腿痠原因.2023退休力/既用行動支付也用載具!75歲醫師作家劉秀枝: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2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誤認這些習慣能養生 台灣人高齡卻不健康
退休準備的五個核心能力中,健康是老後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但根據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民眾得分始終偏低,今年僅五十三點九三分。國人不健康餘命長達八年,強化健康力是重中之重,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個人觀念與行為必須調整與改變,科技運用促進慢性管理與預防、診斷,提升生活品質,應該善用。台灣老化速度 僅次南韓新加坡國發會推估,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台灣老化速度位居全球第三,僅次南韓和新加坡。但高齡不是台灣目前的危機,高齡但不健康,才是問題。陳亮恭表示,國人不健康餘命年限與壽命成正比,日本不健康餘命與我相當,平均餘命卻多出五年,等於比我們多活健康的五歲;而國人每增加一年壽命,就有4.8個月處於不健康狀態。擁有健康餘命,才能延長獨立生活的年限。歐美國家高齡人口失能與失智比率已開始下降,但台灣未見。預防失能失智 運動飲食待加強失能和失智是老後生活品質兩大殺手,引發因素便是疾病與生活型態,陳亮恭認為,我們處理與面對疾病的方式、養生觀念都要有所調整。根據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顯示,有運動習慣者,從事阻抗運動,如重訓、深蹲、肌力訓練的比率,三年來皆在三成左右,比率無法提升,更低於有氧運動的八成。調查也顯示,民眾從事打籃球、國標舞等綜合運動的比率也不高,連續三年皆未超過百分之十。另外,但全榖類攝取不足,顯示大家較常吃精緻澱粉。陳亮恭說,傳統認為長者應該仙風道骨,飲食寡淡,若能有人端茶送餐,飯來張口,更是享福。但如今不需倚賴 他人照顧的生活才有品質。但要一切靠自己,就要讓自己健康強壯,所以運動強度、蛋白質攝取都應足夠,避免精緻澱粉,減少慢性病上身,養生觀與過去截然不同。如今大家雖然知道運動很重要,強度卻不夠。相較於有氧運動的便利性,大家可能認為重訓一定要去健身房,陳亮恭建議,應該設計一些在家裡就可以做的重訓運動,提供大家鍛鍊肌力;打籃球、跳國標舞等綜合運動,在動身體的同時,還要記動作或規則,腦部一起運動 ,效果比只動身體的單一運動效果來得好。社區健康平台 以科技整合醫療在疾病治療方面,陳亮恭表示,國內醫療體系分工精細,且看重生物指標,較少納入生活、認知功能與體能等考量,使多重疾病的長者常奔波各科別就醫,缺乏橫向連結,如今利用智能科技,可望扭轉這樣的局面。關渡醫院與華碩合作,共同開發社區健康平台,透過小型社交機器人,利用藍牙連結相關設備,監測睡眠、血壓等,發現數據異常可提醒用藥、提出看診建議,甚至直接連線醫院掛號系統,進行慢性病管理,提醒、預警;甚至辨別使用者情緒、表情,再透過語音等訊息評估,進一步協助診斷。今年三月,國科會宣布將高齡科技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台灣面臨高齡快速進展等人口結構轉變,是危機也是轉機,就社會動能來說,如果有愈來愈多的資源要去照顧長者、社區營造,沒有更強的經濟動能,無法做到。照顧是靠人與人接觸,有溫度的「手工業」,如何與工業革命四點○結合,將是未來的重點。 科技力是面對高齡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陳亮恭認為,如果發展成功,我們的經驗也可以提供給其他東南亞國家參考,越南、泰國高齡化的腳步緊跟在台灣之後,但歐美國家經驗對東南亞幫助有限,這是發揮台灣影響力最好的切入點,把潛力變成實力,解決亞洲人口老化危機。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延伸閱讀】.2023退休力/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7.7分 連三年不及格.2023退休力/既用行動支付也用載具!75歲醫師作家劉秀枝: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2023退休力/復健權威林頌凱:透過AI找到腿痠原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6 退休力.理財準備
3種人最容易被詐騙 王儷玲:退休理財勿信保證獲利
國發會預估,我國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老後人生必須提前準備。聯合報推出退休準備指標,認為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和自在獨立是退休準備的核心能力。財務是退休生活的基石,但最近詐騙猖獗,專家呼籲退休投資應尋求專業認證人士協助,以免影響老本。聯合國報告指出,1990年全球只有9萬2千人能活到百歲,但2021年百歲人口已逾62萬人,到了2023年,預估全球人瑞人數逾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本報將於十二月二日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分享最新老後生活趨勢。勿信簡訊買股、社群詐騙金管會前主委、政大教授王儷玲將於論壇中分享退休金如何準備、退休理財原則與趨勢。但王儷玲日前遭冒用身分,不明人士以她的名字偽造臉書專頁,企圖吸引民眾加入不明社團。她嚴正呼籲,自己從未成立臉書社團,也不會在網路上建議投資標的,請民眾不要上當。詐騙有多猖獗?金管會今年八月記者會指出,上半年詐騙陳情案三二八件,創近三年新高,最常見詐騙手法有三:假冒名人鼓吹投資、簡訊或LINE群組勸買股、假金融商品交易平台保證獲利。社群、臉書盛行,讓詐騙集團找到可趁之機,進行偽造。國人一但遭到詐騙,終身積蓄可能化為烏有。王儷玲呼籲,常見詐騙手法包括假冒名人、簡訊買股、保證獲利,她建議,投資應找具有專業認證的理財顧問,包括RFA(Retirement Financial Advisor,退休理財規畫顧問)、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認證理財規畫顧問),以RFA人員為例,民眾可以透過網路公開查詢證照號碼,以確認其資格。定期定額投資 分散風險之前有詐騙集團利用人心弱點,以「周休七天、月領七萬」、「保證獲利」等吸引人的字眼,誘惑民眾。王儷玲呼籲,愈是誇大動人的標題,愈不能相信,正派金融單位會遵守公平待客原則,充分揭露、說明風險、公平誠信等;退休人士也可以考慮將退休金信託或購買保單、轉為年金,手頭不要放太多現金。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產學聯盟產學總監姜漢中也指出,專業理財顧問針對個人財務狀況進行分析,提出個人化需求,補強財務缺口,且強調投資最好定期定額,分散風險,而非只有單一標的,且一次就投入大筆金錢,增加財務風險。此外,單身、生活單純、一個人住的人最容易遭詐騙,因為處於孤立的隔絕狀態,缺乏被提醒的機會。王儷玲指出,詐騙事件層出不窮,曾聽聞一名男子遭愛情詐騙,在網路上結識海外女子,對方耐心釣魚布局,細心體貼哄騙男子離婚,為了「共造未來美好的生活」,男子將一生努力的財產全都匯到海外,對方收到匯款後,了無聲息,男子人財兩失。甚至有人在網路比價平台上找到商品,與賣家約定面交,賣家竟出言恐嚇。退休力論壇 專家分享經驗除了王儷玲,「以防萬一,活到100歲」退休力論壇請到多位重量級專家,包括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聯合報專欄作家劉秀枝、運動醫學專家、奧運隊醫林頌凱、奧運國手陳怡安、樂活大叔施昇輝、林口長庚醫院兼任護理師譚敦慈等專家分享,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活動主題✨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活動日期✨2023.12.02 (六)✨活動時間✨10:00-16:30(9:20-9:50開始報到)✨活動地點✨中油大樓國光廳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 ✨電話報名✨票價:499元 (憑票券即享千元好禮)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
-
2023-11-07 焦點.元氣新聞
我們被盜了 嚴正聲明 聯合報退休力論壇報名在這裡
聯合報將於十二月二日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目前報名作業中。但有不肖人士盗用論壇圖片與文宣資訊,意圖請大家加入不明群組,聯合報已採取法律行動。在此也嚴正呼籲,退休力論壇與主辦單位僅成立「退休練習生:我的5力之道」臉書社團,並未成立其他群組,民眾切勿加入不明群組,以免遭詐騙上當。不肖人士透過假造政大教授王儷玲臉書,發布成立退休力協助群組。王儷玲表示,多次遭不肖人士造假與盗用照片,已公開澄清,並未成立臉書社團或群組,請大家不要受騙。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台北榮總退休醫師、作家劉秀枝也一同呼籲,歡迎大家報名參加「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但千萬不要加入不明群組。「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由聯合報舉辦,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在中油大樓國光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0舉行,現場請到明星講師陣容,幫您翻轉全新退休準備觀念。【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王儷玲【全球前2%醫師 台灣no.1】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 陳亮恭【醫師斜槓女文青】失智權威、聯合報專欄作家 劉秀枝【脊椎的守護神】運動醫學專家、奧運隊醫 林頌凱【巷子裡的投資大叔】百萬暢銷作家、樂活大叔 施昇輝【無毒生活教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 譚敦慈護理師•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2070•唯一官方報名網址: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B5O9AG聯合報2023年退休力論壇籌備小組敬上
-
2023-11-05 退休力.健康準備
健康力準備 從走路開始運動名醫林頌凱對抗肌少症 關節炎的祕密武器
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你準備好了嗎?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想要自在生活維持健康更不能少。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指出,長者會面臨的骨質疏鬆、肌少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都可能影響「走」出門的意願。這些問題都可以靠運動來增加自己的行動力,藉由新科技更能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抗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運動是解方之一。台灣在兩、三年後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即每5個人就有一名65歲老人,老人國的年代已來臨,人人都有機會活到100歲。聯合報自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提醒民眾要時時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否五力兼備。今年,將舉辦第一屆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邀請專家學者提供你退休的準備方案。退休五力最重要首推健康力,對長輩而言,健康力的準備必須從「走路」開始,而培養走路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林頌凱指出,慢性病及老化帶來的身體改變,可能造成行動力下降,也可能因疾病產生病痛,運動或許是解方之一,像長輩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很多人因疼痛就不敢運動,但實際上,正確運動可減少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問題。呼朋引伴增添動力,避免易發生「衝撞」的運動。運動還能增強肌力保護與支撐關節,改善身體平衡及增加穩定度,防止長輩跌倒的風險,還可以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如何鼓勵長輩運動?林頌凱認為,長輩需要認知運動的必要性,最好可以呼朋引伴一起來運動,而且鼓勵長輩先從有接觸過的運動項目開始,再來就是留意運動環境的安全性。運動項目若能自己單獨執行最好,可以減少跟別人衝撞的可能,像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就很適合,像球類,如網球或籃球,發生衝撞意外的機會大,就需要考慮;至於環境,若能在有健身教練及專業器材的運動中心是最好的。健身器材結合人工智慧,讓運動更有效安全。科技的幫忙也可以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林頌凱專研運動科學,他指出,科技可以讓運動更有效及安全,目前很多健身器材都會結合心跳監測系統及心肺功能測試,經由監測的數據告訴你該有的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更進階的像是AI FIT就結合人工智慧,在進行個人測試及身體結構分析後,開出專屬的運動處方箋,還能定期追蹤身體素質的改變。在運動的過程中,若有專業團隊的幫忙當然最好,但林頌凱強調,八成的運動相關問題,都可以從周遭不同的專家獲得解答,有骨質疏鬆或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想要運動,你的醫師或復健師就能提供基本的運動資訊;若想要打太極拳、外丹功,那麼一起運動的師兄師姐、學長學妹們都有專業知識,也能幫你解答;到健身中心運動,那麼教練就是最好的老師。因老化而產生的很多疾病,都要搭配運動、飲食及藥物,因此,不想臨老無法走出家門,想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那麼「覺醒」及做好心理準備很重要。林頌凱也將在退休力論壇發表專題演講,告訴民眾如何利用新科技讓運動更有效,進而增加長輩的行動力,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
-
2023-10-26 活動.活動
【活動報名】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
✨活動主題✨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活動日期✨2023.12.02 (六)✨活動時間✨10:00-16:30(9:20-9:50開始報到)✨活動地點✨中油大樓國光廳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 【活動介紹】台灣將於 2025 邁向超高齡社會,長命百歲已經不再是夢想,但你準備好面對比想像中來得長的老後生活了嗎?聯合報自 2020 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從現在開始,就要時時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五力兼備,幫助你精神飽滿,充滿自信面對百歲人生。 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大家一起做好準備,健康、精彩、自在而獨立的活到100歲!【活動亮點】 ★★★ 明星講師:各界權威陣容,幫您翻轉全新退休準備觀念 ★★★【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全球前2%醫師 台灣no.1】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師斜槓女文青】失智權威、聯合報專欄作家劉秀枝【脊椎的守護神】運動醫學專家、 奧運隊醫林頌凱【奧運金牌第一人】前跆拳道國手 陳怡安【巷子裡的投資大叔】百萬暢銷作家、樂活大叔施昇輝【無毒生活教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 知識內容:關於退休前準備的12堂課 ★★★ ★★★ 憑票現場兌換:退休力大禮包 ★★★●台灣首次出版 —— 聯合報獨家發行「以防萬一手冊」教您如何當自己的財務整理師!●寶齡富錦「舒暢通益菌纖Probiotic Dietary Fiber(30入)」市售 $900元●午餐餐券,素食者請先填表或來電告知主辦單位。#客服專線:02-8692-5588 #6364★★★ 博覽會體驗:當一日退休練習生 ★★★ 【聯合報x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免費1對1諮詢解盤你的理財狀況全國首創,名額有限,報名成功即可線上預約(#名額有限,依報名時間為優先順序,並以簡訊通知是否為正取)【超夯拍貼機】教你擺出最帥最美的POSE手機上傳照片立即印專屬你的退休力拍貼,活動當日抽出千元好禮!【誰是大力士】測出你的肌力狀況挑戰極限任務,過關後現場拿新鮮蔬果,當蔬果大富翁【退休實習生】二次就業諮詢,重啟人生,擁抱更多新可能另外還有多項有趣攤位體驗活動,快相揪朋友一起來挑戰拿好禮★★★ 抽獎活動:千元好禮有獎徵答★★★ ★★★ 抽獎活動:千元好禮有獎徵答★★★ ✨獲選2023年經濟部評選最佳輔具優勝-Ta-Da|泰達隨身椅PRO(價值:6,116元)手杖座椅2合1,秒速開合輕鬆切換、舒適貼合乘坐感,3片式超大椅面設計、解放雙手,獨家手機座配件。✨《奇幻動物森林 樋口裕子展》、《THE 哆啦A夢展 台北2023》、《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吉賽兒》 等門票 (價值超過萬元) ✨【L'elan】頂級可折疊碳纖維休閒手杖 (價值2,700元)✨日本進口【IKEDA 池田】水滴型項鍊放大鏡(價值2,199元)✨安永鱸魚精(健康御品)6入禮盒(價值:1,600元) ✨統一超商咖啡電子券 20 組主辦單位:聯合報系、元氣網合作單位:臺北市立關渡醫院、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倡議夥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寶齡富錦生技、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uDesign有.設計、聯合數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樂齡網(全台第一家銀髮族生活用品專賣店)
-
2023-08-08 養生.運動健身
常游泳為什麼還瘦不下來?專家指點游泳前後「吃這些」才容易瘦
夏天不少人都會跑去海邊、溪邊玩水,或是到泳池游泳;其中,游泳既能達到運動的目的,又不用流得滿身大汗,也成了不少人運動的選擇。這次《優活建康網》整理游泳相關QA,包括游泳好處、游泳前吃什麼、游泳後吃什麼,讓你夏日游泳也能安全又健康!游泳好處有哪些? 提到夏天適合的運動,除了在健身房跑步外,大多數人的優先想到的就是「游泳」,而游泳也是一項四季皆宜、老少咸宜的有氧運動。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提及,研究發現,水的浮力可以抵消身體90%的重量。因此,對於某些不適合從事負重運動的人,游泳成為運動首選。 游泳好處有哪些?林頌凱表示,持續性的在水中運動,還可以改善柔軟度,增強心肺功能,不僅可以提供與陸地上運動同樣的效果,更由於水中運動多屬緩慢重覆性的動作,可以有效地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率。如果能夠在溫水游泳池中做運動,較高的水溫能有效地增加柔軟度、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放鬆並減輕疼痛。 此外,很多復健專家認為,游泳可以幫助復健,還能增強心肺功能,是一種不錯的運動。另指出游泳可以讓骨頭組織對抗外力的能力增加,使骨頭不容易斷裂。總體而言,游泳的好處很多,想知道更多可參考「游泳不只增強心肺功能 還能預防骨折」。明明常去游泳,為什麼瘦不下來? 游泳屬於有氧運動之一,因此許多人都會將游泳當成減肥的運動之一,但是想要靠游泳減肥沒有那麼容易。舉例來說,必須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時間;而且想要游得久,就需要依靠強大的心肺耐力和正確姿勢。 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指出,游泳對健康有好處,但是研究也發現,由於長期浸泡在相對低溫的水裡,導致食慾大增,因此游完泳容易感到肚子很餓,進而大吃大喝,反而讓體重不減反增。蕭捷健表示,想要邊游泳邊減重,必須認真計算熱量才行。 那麼游泳會消耗多少熱量?若以50公斤的運動者作為參考,運動30分鐘消耗的熱量,蛙式游泳消耗297大卡、自由式游泳消耗435大卡;相對慢跑消耗234大卡、跳繩消耗225大卡來說,游泳消耗的熱量相對較高。為什麼游泳後會餓? 你是否也有過游完泳肚子很餓的經驗,明明跑步、重訓完都熱到吃不下,為什麼游泳卻容易肚子餓呢 ?營養師蘇妍臣指出,研究表明,在同樣的游泳運動量下,冷水(20度)及溫水(30度)游泳池相比,發現在冷水(20度)裡頭游泳比較容易餓。 除此之外,實驗也發現,在冷水(20度)及溫水(29度)游泳池相比,在冷水(20度)裡游泳後的攝取熱量,比在溫水(29度)游泳池裡的高出40%。因此,若是想以游泳當成減重的一種方式,建議民眾換個溫水游泳池。游泳前吃什麼? 運動前到底要不要吃東西呢?運動前吃東西,主要是為了讓身體有足夠的能量,避免低血糖及空腹飢餓感造成運動時的不適,例如暈眩、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狀況。因此,建議避免在完全空腹的情況下運動,若於餐間進行輕度運動,則不需要額外補充食物。 但如果要進行長時間或強度較強的運動,如持續的有氧運動,像是跑步、游泳、球類運動等,且運動時間離前一餐進食時間比較久,建議民眾,可以在運動前1~2小時補充100~200大卡的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半個小地瓜或1根香蕉,來儲備運動時能量需求。游泳前的飲食補充:.運動前1~2小時補充100~200大卡的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半個小地瓜或1根香蕉,來儲備運動時能量需求。 其他要注意的事項: .運動前避免攝取高油及高纖的食物,以防消化不良及脹氣引起腸胃不適。 .運動前30分鐘,補充300~500毫升的水,避免脫水情況。游泳後吃什麼? 游泳會消耗大量能量,因此游泳後必須正確補充能量,才能讓身體恢復。常理來說,運動後30分鐘~1小時是補充能量最好的時段,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應為3:1或4:1,不僅可以增加肌肉量,還能提升基礎代謝率。 營養師沈宛徵指出,在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可提供合成及修補肌肉組織的胺基酸,因此需要增肌的朋友們,可以在運動後補充適當的高優質蛋白質。游泳後的飲食補充:.杯乳清蛋白 .無糖豆漿+1個拳頭大的水果 .優格1杯+1份水果 夏日游泳很清涼消暑,不過也要注意游泳前後的飲食補充,民眾也可依照自身身體健康調整。《優活建康網》呼籲民眾,在認真的運動後,都不應該選擇高油、高鹽、高糖、低營養的食物,才不會讓身體吃不消。 【資料來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游泳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動消耗卡洛里、【運動前該吃東西嗎?】-運動前篇【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086.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6 名人.林頌凱
網球肘要多久才會好?名醫曝網球肘的關鍵復健祕訣及好發族群
「林醫師,我沒有打網球,為什麼會得網球肘?」不少手肘疼痛的患者來看我門診,一聽到我說這是網球肘,常常會這樣問我。臨床學名為「肱骨外上髁炎」,由於是打網球常見的運動傷害,因此有「網球肘」的俗稱。所謂的肱骨外上髁炎,是上臂的骨骼稱作「肱骨」,在其下端手肘關節外側處即是「肱骨外上髁」,這是屬於肌腱與骨骼的銜接點,翹手腕或手指抓握物品時的肌群源頭、肌肉的附著點。故對於需要用手出力,尤其應用到手腕和手指的強力動作之工作者,發生高爾夫球肘的機率較高。任何年齡、任何族群都可能發生網球肘,舉凡使用球拍的運動(網球、羽毛球、乒乓球)、需要手腕用力的活動(騎車、工作、釣魚、重量訓練)都是好發族群。一旦此處的肌肉、肌腱或韌帶損傷,如屬初期症狀,好好休息就能讓撕裂傷自行癒合。但在未癒合的狀況下,手腕重覆施力,過度拉扯肌肉,就很容易淪於再次撕裂的惡性循環。不僅手肘產生局部痠痛,若因此肌腱退化、肌力變弱,可能連習以為常的掃地、切剁、抓握等的簡單動作都做不出來。如果病因是來自於做家事、帶小孩、工作或運動就更不容易好了,因為連休息的機會都沒有。針對網球肘的診斷,首先確認患者的神經和韌帶有沒有受傷,並從患者疼痛位置、疼痛性質與發生情況等的病史詢問,以及手部動作的身體檢查,做進一步判斷。如在超音波檢查下,我們經常能清楚的看見患部有微小的撕裂傷。大部分的急性傷害患者當下會痛到受不了,但在休息、冰敷、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和物理復健的基本配套治療,約一到三周可恢復。此外,我更建議的復健祕訣是,患者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做肘關節的關節活動度運動,並學習肘部肌肉的伸展與肌力訓練運動。因為網球肘是反覆動作形成的肌腱損傷,受傷後的肌腱承重能力將受影響,經由運動治療能循序漸進的找回肌肉力量,只是依舊必須改善使用習慣或運動技巧才得以避免再發作。利用儀器治療包含熱療、短波、超音波、電療,能止痛及幫助血液循環、組織癒合。如欲縮短治療時間或屬慢性網球肘的患者,進一步的選項可考慮:增生療法:以高濃度葡萄糖或PRP注射治療,在修復受損肌腱有不錯的效果。但增生療法非一次見效,需要的療程較長。乾針療法:近似針灸,但有別於中醫扎針在穴道處,西醫的乾針療法是扎針在患處的激痛點,藉由刺激肌肉使其跳動,達到放鬆軟組織的效果。體外震波治療:利用震波能量來治療受傷的組織,能刺激組織修復,且有鬆開沾黏組織的作用。高分子玻尿酸治療:利用專門治療肌腱韌帶的玻尿酸,在超音波導引下打在撕裂的肌腱上,可以包覆受傷組織,讓組織更快修復。如果搭配PRP會有更好的效果。90%以上的網球肘藉由上述的運動和治療都可以順利恢復。至於少於10%那些怎麼醫都醫不好的網球肘,很有可能伴隨肘關節病變或頸神經壓迫,治療時一定要再多考慮手肘以外的原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9 醫療.骨科.復健
病人陳述的症狀都發生在自己身上 一位復健科醫師患頸椎病的自白
我是復健科醫師「Dr.53林頌凱」,多年來透過寫文章、上節目、拍影片、出書等各種管道,向大眾傳遞「如何利用復健醫學,讓你的生活更輕鬆」的理念。我是當了復健科醫師後,才意識到自己的頸椎有問題、知道什麼叫「頸椎病」;罹患頸椎間盤突出後,才切身明白頸椎病有多麼痛苦、是一個多麼困擾人的病。病人在診間陳述的症狀,怎麼全出現在我身上?現在回想起來,我在就讀醫學系時,頸椎就數度出現求救警訊。當時脖子緊繃痠痛是家常便飯,腦袋的沉重感令我經常上課上到一半就得用手托著。後來去參加一些會議時,脖子連掛個識別證都會出現緊繃反應,覺得不舒服。然而那時才30歲、剛當上主治醫師,怎麼也不會聯想到骨刺、椎間盤突出會出現在我的脊椎上。沒多久,我的症狀越來越嚴重。頸痛加劇,不時伴隨著頭痛、頭脹,還有右邊的肩胛骨痛得厲害,常常動都動不了;晚上時常翻來覆去睡不著覺,頸部的承重能力越來越差,手部也三不五時麻麻的。為什麼病人在診間裡敘述的症狀,一個個發生在我身上?做了物理治療以為好了,半年後竟變得更嚴重。後來陸續做了X光、核磁共振檢查。這一照,片子顯示我的頸椎完全是直的,更慘的是第4、5、6節的椎間盤已經突出。心情低落之餘,我每周乖乖撥出3天、趁著看診空檔認真的做物理治療,大概在第3、4周左右看到效果。乖乖做了半年的物理治療,縱使脖子還是有些許疼痛,至少手麻狀況完全消失。和多數頸椎病患者一樣,以為有改變,應該就沒事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那些老症頭居然跑回來了,這次連白天身體不動時也會手麻。我接受了另外一次的核磁共振檢查,下了檢查台看影像結果,心涼了半截。跟之前的片子相比,我的頸椎間盤突出變得更嚴重,而且在第4、5節處的壓迫已經從神經根發展到脊髓,壓迫神經根頂多手麻無力、肌肉小萎縮,但壓迫到脊髓極有癱瘓的可能性。當下心情非常沮喪,也相當自責,一來是無法接受我把自己的身體搞砸了,二來是覺得很諷刺:我就是復健科醫師,怎麼會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學會覺察身體,發現好好睡一覺比拉脖子更有效。病況變壞得太快,那時醫師同事告訴我要動頸椎手術。其實我心裡也清楚,如果外科醫師看了我的頸椎影像檢查,八成會說:「這個狀況要開刀」。可是當我真的被宣告要動手術的那一刻,「我也怕開刀」,因為任何手術對身體來說都是一種傷害、風險。在決定不開刀後,我走向另一個治療頸椎的歷程,學習「和頸椎病和平相處」。頸椎病況會惡化得這麼快,一定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包含身體處於發炎狀態、睡眠作息、姿勢不良,同時也凸顯我的肌肉力量不足。當時除了對焦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姿勢做矯正,還調整了復健與運動訓練的時間占比,不僅做運動,而且是做「對的」、「有效」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同事帶著我做深層的肌肉力量強化運動,同時在打開胸椎的運動方面下了不少工夫,這對我帶來很大的幫助,因為胸椎太卡會影響到頸椎的角度。「疼痛發作的狀態」成為我當時覺察身體很重要的一件事,譬如我發現好好睡一覺比去拉脖子的效果還要好,從此就改變作息不讓自己熬夜,每晚12點以前就寢,長久下來也真的證實帶來助益。下定決心不開刀,「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這些一點一滴的改變,讓我看到除了做復健,原來頸椎病還有很多方法和空間可以獲得改善。也因為自己經歷過,而和患者有更深刻的溝通,聽他們怎麼做,給他們建議,鼓勵每位患者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和減緩疼痛的方式。接受我有頸椎病的事實後,我將焦點放在兩件事:● 不要讓我的脖子變得更不好:這對所有頸椎病患者是很明確的事實,避免會讓自己越來越不舒服的姿勢和動作。● 我可以讓我的脖子變好:意即做好「預防」和「強化」,以我的狀況來講,就是隨時注意姿勢的正確性,有時間就做胸椎運動,保持胸椎的靈活度,就不會讓脖子是卡住的狀態。當我徹底改變自己,確認不開刀治頸椎的決心和治療方法,十年多來我沒再吃過一顆止痛藥、沒打過止痛針。如今雖然脖子還是會不舒服,沒辦法維持同一個姿勢太長時間,但我知道自己身體負荷的極限在什麼地方,耐受不住了我可以選擇休息、睡覺、去打網球,頸椎病這件事已經不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也不再因此產生自責情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醫師提醒:頸部椎間盤突出不開刀,也能和平共處?
許多上班族長時間與電腦為伍,下班後又躺在沙發或床上玩手機,經常一滑就是數小時,久而久之,肩頸不適成為家常便飯。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只是壓力導致的小毛病。直到某天突然發現拿東西時使不上力、肩頸痠痛持久不退、手臂開始覺得有刺麻感、睡眠品質變差等症狀,甚至影響到工作及生活品質。小心!這很可能是頸椎間盤突出的早期警訊,務必盡快就醫,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而引發重症。頸部椎間盤長期遭受外力過度擠壓時,可能會局部突出或整體向外膨出,繼而壓迫周圍組織,造成兩大病變──神經根病變與脊髓病變,於臨床症狀表現各異:●神經根病變麻、抽痛、刺痛、癢、電擊感、緊繃感、灼熱、撕裂痛等,以上皆是神經受傷會引起的症狀。頸椎間盤突出患者通常會感到脖子僵硬、疼痛,有時疼痛常伴隨麻木感一路延伸至肩膀、上背部或手臂,致使手臂無力或肌肉萎縮,尤其過度疲勞或長時間勞動時,病症常會加劇惡化。此外,夜晚時症狀特別明顯,患者多半會痛醒或難以入眠,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脊髓病變頸椎間盤突出若壓迫脊髓,會導致四肢痙攣、肌力減弱或肌肉萎縮,重症者甚至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下半身或全身癱瘓。頸部椎間盤造成的病變,需 把握治療黃金時期做復健。我常在門診對病患說:「要真正解決椎間盤突出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復健、二是開刀。」復健以牽引治療為主,也就是俗稱的「拉脖子」,循序漸進的從較小的力量開始熱身,將受到壓迫的頸椎拉開,恢復椎間盤該有的緩衝性,讓頭部重量不會直接壓在頸椎。一般在做了牽引治療二、三個星期後,就會有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的病患都可以恢復得很好。如已接受三個月至半年的物理治療,症狀卻不見改善且尚無手術治療意願者,可進一步考慮「增生療法」。增生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的增生劑直接注射至頸椎病灶周圍之韌帶與小面關節,藉由多點注射提升頸椎穩定性,改善疼痛。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最後必須接受開刀治療。當然,頸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疼痛,對患者的睡眠或上班專注力常有不小的影響,針對急性發作的神經壓迫,往往令患者坐立難安。躺著都覺得不舒服時,在開立處方笺上,還會加上口服類固醇治療,幫助神經消腫,通常吃個二、三天就能見效,不必擔心使用類固醇所產生的後遺症。整體而言,治療關鍵還是掌握在病患能否把握黃金時期積極接受治療。其次,要特別強調的是「椎間盤突出很容易復發」,患者經復健獲得改善,日後都要很小心的維持姿勢正確和運動習慣,以免舊疾重覆發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5-18 醫療.骨科.復健
撞傷、跌倒「內傷看不見」!專業醫師教運動傷害傷口處理與判斷何時該就醫
●運動風氣盛行,血腫瘀青、犁田破皮不可輕忽●瘀青第一時間應冰敷,外傷傷口沖洗乾淨避免感染●肌肉拉傷、骨裂看不出,運動傷害建議先就醫確認運動傷害有哪些?何時要看醫師?台灣運動風氣盛行,許多人瘋路跑、馬拉松、騎自行車等運動,難免碰撞發生血腫瘀青、梨田破皮等運動傷害,醫師提醒,運動傷害除皮肉傷外,更怕的傷勢是肉眼所未見,沒有就醫檢查,持續運動或用錯復健方式,導致二度傷害,建議民眾若發生運動傷害,仍應就醫做相關檢查,確認傷勢無礙再持續運動。小陳(化名)日前與好友相約打籃球,一個不小心「翻船」,腳踝扭傷紅腫如麵龜,不過小陳起初未放在心上,扭傷後反而找老師傅推拿,沒想到幾天後患處愈來愈痛,一度無法走路,趕緊到醫院就醫檢查,才發現起初原是骨裂,因推拿力道過大,造成骨折且脫位,最後必須動手術才能恢復;也有不少個案,本來只是韌帶撕裂傷,因為沒有事先檢查,推拿後反變成韌帶斷裂。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當民眾運動時發生扭到腳、被球打到、跌倒擦傷,有紅、腫、熱、痛或明顯發炎,且能明確說出受傷時間、如何發生、當下感覺等,就屬於急性運動傷害;而慢性運動傷害則與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有關,像是跑完步覺得膝蓋「怪怪的」、「會痠」,屬於長期累積,難以明確說出受傷的時間點。發生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為何?大約多久會好?林頌凱指出,若發生急性運動傷害,且患部出現血腫,代表肌肉、皮下部位已有出血,可能是韌帶、肌肉受傷,甚至有骨折現象,可把握「PRICE」處理原則,第一時間應暫停運動,接著冰敷和適當防護,例如膝蓋撞傷先戴護具,並盡快就醫檢查,確認肌肉、骨頭、關節、韌帶是否受傷,以及處理血腫,如果傷勢嚴重者,須由醫師評估是否需手術。林頌凱表示,如果一般挫傷,復原期約1至3周,不治療也會痊癒;若是韌帶撕裂傷、肌肉斷裂、骨頭錯位、脫臼骨折,約1至6個月才能恢復。相較「傷筋斷骨」約100天復原,從事打籃球等激烈運動造成十字韌帶斷裂的患者,至少要休養1年時間,才能重返球場。他提醒,當發生運動傷害時,應先就醫請醫師做保守檢查,像是照X光、超音波確認傷勢,若無礙再做推拿復健,減少再受傷風險。運動傷害後出現瘀青、傷口如何處理?傷口外觀變形,又該怎麼處置?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一心表示,如果運動後撞傷產生瘀青,第一時間冰敷可減少瘀血腫脹;運動過程發生跌倒、撞傷,小傷口建議用生理食鹽水、或暫時用清水沖洗,應注意沙子、石頭等異物移除,避免後續出現感染問題;若傷口大於5公分以上,尤其「裂傷」無論傷口大小,即使表面傷口不大,受傷部位卻可能深及肌肉、關節、骨骼,第一時間不一定看得出來,建議應盡快送醫處理。陳一心表示,若傷口不斷出血,應盡快找乾淨手帕、衛生紙壓迫傷口止血。若受傷部位外觀已變形,像是骨折、脫臼,應避免再度移動,若受傷部位為上肢,可利用綁三角巾固定,如果患部在下肢,建議就近找固定長板,像是登山杖或硬支撐物,用手邊衣物或布將腳固定在支撐物上,將患肢抬高高於心臟,盡可能把握時間送醫。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在於注意「這件事」林頌凱指出,常見運動如跑步、打球、登山等屬於耐力型運動,而重量訓練、短跑等則屬於爆發型運動,運動強度雖可依照定義區分等級,但對每個人來說,仍是不同程度影響,像是跑步雖然強度不高,跑10公里與超馬仍有相當大差異,一般民眾與專業運動員對於運動熟悉度也不同,建議民眾仍量力而為,適度運動才能強健體魄不受傷。運動傷害急性期「PRICE」處理原則Protection(保護):保護患處,避免二次受傷Rest(休息):適度休息,防止傷勢惡化Ice(冰敷):冰敷患處,減少出血及止痛Compression(壓迫):壓迫患處消腫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處高於心臟,可壓迫、冰敷同時進行(資料來源/林頌凱)
-
2023-05-02 醫療.骨科.復健
手麻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疾病!「4大手麻原因」教你對症改善
出現手麻的時候,你會選擇甩一甩、忽視它繼續工作做事,還是想趕快解決這個討人厭的問題呢?其實手麻看起來是小問題,卻反映了神經出現的狀況,配合不同的症狀、部位,或許能揪出干擾生活的疾病所在!手麻原因有哪些?不同部位代表不同意思!「麻」是一個包含不同面向的感覺,但通常都跟神經敏感程度的變化有關,可能是因為受損而導致神經變得比較不敏感,或是因為持續被刺激而比較敏感,產生的原因跟詳細的症狀都會不太相同。「麻」代表的意思 變得不敏感:鈍鈍的,變得像腳底的死皮一樣沒什麼感覺,或是像戴了透明手套一樣,變得怪怪的、有如隔了一層膜。 變得太敏感:被電到的感覺、像被針刺,像被火燒到一樣刺刺痛痛,或是像有蟲在爬一樣,輕輕碰到就會痛。而手部神經分佈精細,每個位置連結到的神經都不同,因此根據不同的酸麻部位,就可以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拆解手麻原因、教你舒緩辦法!腕隧道症候群:手腕+拇指、食指、中指酸麻,是睡覺手麻的最大元兇「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腕部的屈肌側腕束帶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正中神經會經過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尤以前三指為主,因此會覺得手腕跟前三指酸麻刺痛,嚴重時連手掌都有可能疼痛。而腕隧道症候群會因為手腕彎曲而加重症狀,因此在晚上睡覺時症狀通常會更明顯,因為手腕容易不自覺的彎曲,導致睡一睡被麻醒。如果常因為晚上手麻而睡不好,很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跟腕隧道症候群很像的「肘隧道症候群」除了俗稱「媽媽手」的腕隧道症候群之外,肘隧道症候群也會造成手腕、手指的酸麻,不過位置會換成無名指跟小指,可以分辨一下自己酸麻的位置來判斷。腕隧道症候群舒緩辦法 手麻那隻手的手掌往上翻,像要跟人擊掌一樣往前伸,直到手肘伸直。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後壓,數10到15秒。 同樣手肘伸直,只是手掌改成往下,一樣以另一手輔助,讓手麻手的手指往下拉,數10到15秒。頸椎病:手麻一路從頸部沿著手臂到手指,睡覺時愛舉手另一個容易在睡覺時造成手麻的原因,則是「頸椎病」。頸椎病包含頸椎椎間盤突出、頸椎退化狹窄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壓迫到神經而造成手麻。因為頸椎病造成的手部酸麻感還會伴隨疼痛、無力,有時候可能會拿不住東西,不過通常都只有單側,同時會是從頸部一路延伸下來,算是比較好判斷的疾病類型。不過如果搞不清楚到底是單純的肩頸酸痛還是頸椎病,也可以觀察自己睡覺時喜不喜歡「舉手」,如果把手高舉過頭才覺得躺起來比較舒服,或是醒過來時發現自己總是維持舉手姿勢,就很有可能是頸椎病造成的。頸椎病舒緩辦法 直視前方,讓頭往右邊傾倒,像要躺在肩膀上。右手繞過頭頂壓左耳,讓頭可以更靠近肩膀,停留5秒再換邊。 坐在椅子上讓頭往後仰,像是想盡可能去看身後的東西,覺得到極限就停,維持5秒。接著低頭向前,看自己的胸口,但不要聳肩,一樣停留5秒。 四個方向為一輪,可以重複10~15輪。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雙側麻木、痛感對稱,像戴手套、穿襪子的感覺如果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手麻,代表自身的免疫系統正在攻擊神經,因此會有比較明確的疼痛感。通常會集中在末梢神經,例如指尖、手掌,但通常也會同時包含下肢的疼痛,不單純只有手麻。末梢神經炎的麻木感就比較特別,雖然跟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麻木感一樣都集中在末梢神經,但還會有一種「被包圍」的疼痛、刺痛感,像是戴上內面有刺的手套跟襪子的感覺。自體免疫疾病、末梢神經炎的手麻舒緩方式 建議直接就醫。自律神經失調:怎麼檢查都找不到原因,手麻還加上疼痛敏感、呼吸困難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會造成手腳感覺異常,不過通常會同時有呼吸困難的症狀,因此如果怎麼檢查都找不到手麻的原因,加上呼吸困難的症狀,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舒緩方式 試著改用腹式呼吸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但更建議直接就醫尋求協助。【參考資料】.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手麻腳麻4大問.林頌凱醫師著:《不開刀,治頸椎》【延伸閱讀】 想靠染髮遮白髮,卻越染越白?白頭髮是頭皮老化嗎?白髮5大QA藥師一次解答
-
2023-04-02 名人.林頌凱
常換枕頭為什麼還是會落枕?名醫揭長期落枕5特徵及病痛原因
許多人都有過一覺醒來,突然被落枕襲擊的經驗,那種痛楚常令人完全無法低頭或是轉頭。事實上,大多數慣性落枕患者的肌肉經常處於緊繃狀態,每到夜晚帶著緊繃的情緒、沒有刻意放鬆過的身體入睡,自然睡眠品質不太好,引發落枕。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落枕,不免怪罪於睡姿不良、枕頭高低的問題。突然換了新枕頭的確會提高落枕風險,但究其背後真正的主因是:頸部肌肉使用不當導致勞損。像是白天長時間歪頭工作或開車、無意識的聳肩打電腦、滑手機姿勢不良形成烏龜頸,都會造成頸、肩、背的肌筋膜僵硬,甚至頸椎與胸椎交接處容易卡住,而在某天可能因換枕頭、睡姿不良觸發了落枕發生。有人幾乎不曾落枕,有些人則是常常落枕,常有患者問我:「我不知道換了多少枕頭了,為什麼還會常常落枕?」落枕從字面上看來和枕頭有關,實際上兩者的關連性不大。我常和這類患者說:「常常落枕不是枕頭出問題,而是我們的頸椎有問題。要做的事情是治療頸椎,可不是更換枕頭就能解決的。」落枕其實是長時間頸椎傷害的警訊。建議常落枕的人仔細觀察平常坐姿、站姿是否歪斜,有無經常歪頭的壞習慣。從過往的臨床觀察,落枕不完全只發生在臥室,有不少人習慣在客廳沙發小憩午睡,更有甚者當作一種人生享受,殊不知不當姿勢已對頸椎形成壓迫,風險更高。落枕,在西醫的正式醫學名稱是「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就中醫範疇則稱為「失枕症」。源於頸部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發生急性痙攣、拉傷,當身體姿勢歪斜,以致左右兩側的肌肉一邊過度伸長、另一過度縮短,頸部肌肉使用不當,長時間處於不正常收縮,導致頸部組織循環不良、肌群疲勞損傷,引起肌肉出現保護性收縮的急速痙攣,進而產生疼痛,以及轉頭、後仰的動作受限。因發炎反應在睡眠期間持續累積作用,枕頭、睡姿與夜半低溫問題,往往只是觸發落枕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外,落枕與長期精神壓力過大,造成背部、頭部、肩頸肌肉緊張也有密切關係。落枕有幾個特徵:1.突然發生2.通常在單側患部3.有一固定痛點4.側轉、前俯、後仰皆感覺困難5.即便是如抬手臂、喝水的細微動作也會引發頸部疼痛,嚴重者的痛感可能會涵蓋到整個後頸部,甚至後腦勺。除了睡覺時間以外,頸椎在支撐頭部重量的同時,還承受著動態活動時的扭力,長年勞損將可能導致角度變形,以及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的提早退化現象。因此,別再把落枕當作常見的身體小毛病,頻繁落枕絕對是頸椎病正在傳遞的警訊。未妥善治療狀況將愈來愈嚴重,若有手麻、反覆落枕的情況,還是要盡速就醫諮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1 焦點.健康知識+
愛笑能治病! 醫師力推「愛笑瑜伽」 有助延緩失智、抗老及憂鬱
近期口罩令解封,民眾重新展露真實面貌,不過許多人口罩戴久,逐漸忘記展開笑顏。根據研究,大笑不僅有益身心健康,還能抗憂鬱、提高免疫力,每年5月7日為世界愛笑日,醫師呼籲全民參加「愛笑瑜伽」,改善心理狀態、促進人際互動,增強身體健康及提升正面情緒感受,還能遠離疾病。「愛笑瑜伽」有助延緩失智、抗老及憂鬱愛笑瑜伽(Laughter Yoga)由印度卡塔利亞(Dr. Manda Kataria)醫師創立,為一種結合瑜伽式呼吸(Pranayama)的新興減壓運動,配合大笑運動,為身體及腦部帶來更多活氧,可以幫助延緩失智、對抗老化,增強免疫系統,舒緩高血壓與心臟病、促進內在機能運作等好處。愛笑瑜伽5大好處愛笑瑜伽也有5大好處,包括讓心情愉悅、提升情緒管理及挫折復原力、促進身心健康、凝聚社區支持網絡、提升工作效率和品質。台灣愛笑瑜珈協會理事長、復健科醫師林頌凱接觸愛笑運動10年,他透露起初是在網球場旁,被一群長輩「奇怪笑聲」所吸引,產生好奇而踏入愛笑瑜伽領域。他說,台灣人碰到事情時,總會防範於未然、往負面方向去思考,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出現憂鬱,他本身是復健科醫師,許多病人也容易因病陷入鬱卒,走不出來。笑是一種刺激 可讓身體處於愉悅狀態林頌凱表示,笑是一種刺激,可以讓身體處於愉悅狀態,刺激多巴胺、血清素分泌等,讓身體自然放鬆,釋放壓力,只要透過簡單的身體互動,像是唱兒歌、玩遊戲,返老還童、返璞歸真地笑,就能減少退化,且失智症、憂鬱症者有外在刺激,就能減少走在負向循環中。不過林頌凱說,起初自己參加愛笑運動時,的確會在意他人眼光,也怕被病人看到「林醫師在起笑」,但漸漸隨著身體活動練習笑,笑反而成為自然的事情,且笑完後,眼睛亮度、腦袋清晰度也大提升,且笑不分年齡、性別及身體狀況,健康的人笑可以更健康,以及感染他人;亞健康者笑也能更加健康;若疾病纏身者,光是能笑就很不容易。要「笑多久」才有實質改變?要「笑多久」才有實質改變?林頌凱說,笑有時可以馬上見效,又或是讓心情轉換,像是從愁眉變成展顏。如果本身很鬱悶,至少需要3周時間從家裡走出戶外,並經過21次的練習,讓身體漸漸習慣;在醫院內還會搭配30秒交叉跳,鍛鍊身體反應能力,加強骨骼肌肉、心肺功能,並維持2至3個月的訓練期。暢銷心理學作家、輔大心理系主任黃揚名表示,根據心理學研究,人的動作笑容或肢體動作伸展,會反過來影響心情感受,像是朋友勸架時,會抱著發怒的人,不讓他擴張發洩,當肢體被壓抑時,也會反過來讓當事人冷靜,不那麼生氣。黃揚名表示,民眾起初參與「愛笑瑜伽」,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是假笑,但笑久後會逐漸轉為真心的笑,鼓勵民眾多多透過笑的動作,雖然起初幫助不大,但久了自然就會想笑,進而改善身體狀態。每一個人都適合愛笑瑜伽林頌凱說,每一個人都適合愛笑瑜伽,除了長者以外,若有情緒困擾、情緒障礙,像是中年家庭主婦,本身沒有工作,小孩上學後白天會多出很多時間,除了家事以外,可以從事愛笑運動,更能重拾愉悅心情。比較不適合族群則是小孩,因孩童很容易沒理由地開心,相較「大人都想太多」,應該學著更自然互動,透過愛笑找回如同小孩的自己。延伸閱讀:.最常被誤解的情緒,「焦慮」其實對人生有益!心理學教授教你善用情緒2種力量.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黃帝內經:節制七情、調養五臟為養生之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2 名人.林頌凱
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你的膝蓋可能拉警報的8個徵兆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1.3歲,創下歷年新高。「不臥床、健康老」是最近許多人倡導的健康議題,但你想過自己的高齡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嗎?還能擁有自在行動的能力嗎?人體共有146個關節,關節構造還包含關節囊、關節軟骨、滑囊、關節液、關節腔等,日常的不當使用、受傷,甚至長時間姿勢不良滑手機,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加上30歲起,不論是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都會隨著時間在年長者身上一一浮現。不僅是樂齡族,每個人都要注意關節保健,行動力就像儲蓄,越早開始存款,晚年越能享成果。【行動力健康檢測】想知道自己的行動力是否健康,可以用以下判斷標準檢視。●轉換姿勢時,膝關節會發出聲音●從椅子起身比以前吃力。●久坐或久站後,膝蓋感到不適。●腦子想著要做到的動作,身體卻跟不上。●爬樓梯膝蓋無力,甚至需要靠扶手使力。●買菜、逛街走不遠。●上公車時無法一步走上階梯。●害怕走樓梯。有以上症狀,表示行動力已經開始拉警報。想要從根本改善行動力,就必須先給身體主要的燃料,就是澱粉類食物。而補充營養,提升關節的肌力與潤滑力,才能夠降低關節退化的機率。有三種重要營養素可以多多攝取:1.優質蛋白質:增長肌肉和合成膠原蛋白肌肉是關節最天然的護具,不過在35歲後就開始流失。平時多補充植物性的優質蛋白質,相對於動物性蛋白質,身體比較沒有膽固醇、高油脂等負擔。也可多注重大豆、豌豆胜肽,此兩項營養素可以幫助活化肌細胞與促進肌纖維變大,是肌肉生長的關鍵營養。2.玻尿酸、葡萄糖胺:潤滑關節或幫助軟骨增生玻尿酸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飲食可多吃富含膠質的木耳、海帶、蹄筋等食物,或是使用含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的保健食品來潤滑關節。另外,如果要採用葡萄糖胺類的保健食品來促進軟骨增生、緩解關節炎疼痛,就需要慎選品質,不要道聽塗說亂服用。3.鈣、維生素D:強化骨骼可多攝取綠色蔬菜、奶蛋豆製品、肉品,如果原型食物不足,也可以補充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等營養素。其他營養品部分,還可以多補充B群來幫助神經穩定。如果因關節不適疼痛,導致行動力下降,也可以補充抗發炎的Omega-3、維他命E、C來舒緩疼痛,增加行動力。別以為關節退化、活動力降低是長期勞力耗損、運動過度的人才需要注意,整天久坐不動的人反而更要注意。站著一定比坐著好,走路一定比站著好。只有保持規律和有效的運動,才可以維持肌肉強壯,幫助維持關節健康。運動要特別強調下半身的肌肉群。腳離心臟最遠,但卻能幫忙靜脈把血液擠壓回心臟,因此被稱作身體的「第二顆心臟」。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重訓都會再三強調下肢的訓練。快步走、跳繩、登山都可以訓練下半身肌力,還可以搭配弓箭步、深蹲等做伸展運動。運動跟飲食雙管齊下,人人都能擁有逆齡的行動力。|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3-02-06 醫療.骨科.復健
一爬山膝蓋就痛是該放棄運動?醫:不是不動,要學會增強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主因:過度使用和老化●膝關節退化嚴重度,與軟骨磨損相關●訓練大腿肌力、核心肌群,能穩定膝關節上下樓梯總覺得關節卡卡嗎?發出「喀喀」聲響,甚至感覺疼痛嗎?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許多民眾聽到「退化」以為是老人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說,膝蓋的軟骨磨損程度與膝關節退化成正比,軟骨磨損會連帶影響附近的韌帶鬆弛、肌肉量流失,導致走路、跑步的靈活度受限。低衝擊運動 改善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高齡族群,但隨著慢跑、登山、健身風氣盛行,不少40、50歲的人就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索性停掉原本運動的習慣,結果退化更為嚴重。林頌凱表示,關節軟骨磨損的原因,來自於長時間錯誤的姿勢,例如:身體過度使用、身體舊傷成疾、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等,最後導致膝關節鬆弛。如果膝關節退化,是不是都無法再從事喜愛的運動呢?林頌凱強調,有些運動傷膝蓋、有些運動保護膝蓋。從事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核心肌群等部位的肌力訓練、伸展運動,可運用大腿推蹬機、側抬腿運動來加強,就能夠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此外,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等全身性的體能活動,也是不傷膝蓋的運動。林頌凱說,健走、保齡球、土風舞對膝蓋影響不大;慢跑、爬山、桌球、高爾夫球則會增加膝蓋承受的壓力,日常可強化肌肉拉伸,保持膝關節正常。籃球、網球、羽球、快跑等高強度運動有許多跑、跳、撲、跨、急煞等動作,初學者若姿勢不正確,容易肌腱發炎、肌肉拉傷,因此應該強化周邊肌群,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關節積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長骨刺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症狀,當膝蓋疼痛、痠痛時,就應該積極介入治療。林頌凱指出,首先著手治療鬆弛的韌帶,才能保護軟骨,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持續惡化。體重控制及穿戴護膝可以保護韌帶,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如核心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訓練)可以增強肌肉,讓膝蓋變得更有支撐力。補充維生素 抗老化抗發炎另外,多喝水可加速新陳代謝,多補充維生素可抗老化及抗發炎,亦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林頌凱呼籲,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應就醫檢查診斷,可以跟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類型及治療方式,減少膝蓋受傷的機會。|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想知道還有哪些骨科復健相關照護?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更多免費線上課程】:http://bit.ly/3HDjJAw
-
2023-01-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免費課程】關節退化走路不穩?醫師教你足部保養免坐輪椅
|課程資訊|▽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台灣人最愛穿夾腳拖?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周休假期許多民眾安排外出旅遊從事戶外活動,活動量比平日還要高出許多,若關節退化、肌耐力不足或是施力錯誤,長時間走路一個不小心就會出現傷痛!你也有同樣的困擾嗎?「關節不好是否盡量少走路比較好?」「跑步傷膝蓋,走路比較好?」其實,並非減少活動就是對雙腳膝蓋關節有益處。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說明膝關節疼痛是其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等戶外活動。林頌凱院長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 聯新運動醫學中心林頌凱院長針對大眾日常雙腿、足部健康困擾推出系列課程,帶領大家從復健、運動醫學角度,幫助你我預防改善肌肉痠痛、關節炎、運動傷害等身體急/慢性不適,以簡單易理解的方式告訴你正確的醫療保健知識,翻轉造成傷害的真相。|課程詳情|⭐此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等同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後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足底筋膜炎惹腳跟痛?在家簡單舒緩、強化足弓運用2種居家物品作為輔具,透過簡單的2個運動方法搭配實用技巧,不僅能舒緩改善疼痛,還能訓練出強韌的足弓,預防足底筋膜炎。📍課程重點📍●利用毛巾訓練足弓上提力量●運用階梯伸展雙腿筋膜及訓練雙腿力量●日常能靈活足弓的技巧👉前往觀看醫師:退化性關節炎只吃藥復健沒效!2個治療新觀念退化性關節炎等級分4期,各階段以關節腔不同狀態區分,韌帶影響關節關聯性高,本課程將帶給你全面性的2個重要變化的新觀點及3大治療方向。📍課程重點📍●了解退化性關節炎4期差異●認知影響關節的關鍵因子●認識3大治療新面向👉前往觀看不運動反而加速退化?!必學「護膝」技巧公開預防關節磨損須避免過度使用,然而並非不使用就能免除風險,有可能反而加劇退化,本課程將帶領你了解何種運動類型及保健對膝關節較合適。📍課程重點📍●影響膝關節的5個等級運動類型●高衝擊與低衝擊的運動選擇●膝蓋保健技巧👉前往觀看穿夾腳拖脊椎恐歪掉?鞋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利用運動醫學原理教你穿夾腳拖技巧,不僅能跟上潮流增添生活的樂趣還兼顧健康安全。📍課程重點📍●了解穿夾角拖鞋的步態原理●穿夾腳拖鞋會對足部或身體造成的潛在風險●知道如何判斷時機穿夾腳拖鞋👉前往觀看腳拐到發腫像麵龜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學會辨別情況並適當處理,避免反覆發炎、關節炎產生。復原過程中知道如何辨別何種腳踝外觀為正常變化,警覺判斷是否持續就醫接受復健治療。📍課程重點📍● 辨別3種扭傷程度● 復原期間的常見問題● 康復後應警覺事項👉前往觀看敷錯發炎更痛苦 4個判斷冰熱敷時機告訴你冷熱應用原理,並辨別當時受傷的狀況是否為急性、慢性,觀察外觀及感受的變化,搭配簡易口訣就能幫助你快速判斷要冰敷還是熱敷。📍課程重點📍●各式急/慢性不適與疼痛處理方式●冰/熱敷原理及目的●簡易判斷口訣👉前往觀看|講師資訊|🔸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林頌凱 院長運動醫學和復健醫學雙專科醫師,從小就喜歡運動的醫師,致力於減少開刀可能性的關節炎與運動傷害治療。•聯新運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聯新運動醫學中心 主任•聯新國際醫院復健科 主任•聯新國際診所院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顧問醫師•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 秘書長•倫敦奧運、里約奧運、仁川亞運 運科小組 委員•中華奧會 顧問暨醫學委員會 委員•樂天桃猿職棒隊 醫療團隊總召集人•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 運科小組委員
-
2022-10-30 名人.林頌凱
疼痛指數高達滿分10分!為什麼髖關節缺血性壞死會這麼痛?
60歲的阿嬤日前因為因腳痛到到我的門診,X光一照看到髖關節糊成一片,是嚴重的髖關節缺血性壞死,疼痛指數高達滿分10分。她走進來時右腳已經沒有辦法撐地走路,問她這樣子多久了,她說:「已經一年多了……」這麼嚴重的病情只有開刀一途。阿嬤一聽到要開刀立刻紅了眼眶,表示自己「沒錢沒保險」負擔不起,家裡又有孫子嗷嗷待哺,如果去開刀家裡怎麼辦。不知道這一年她是怎麼撐過來的,如果及早治療,或許不會走到這個田地,我的心中滿是心疼。骨頭的缺血性壞死在全身都有可能發生,最常見的就是在髖關節的股骨頭。當骨頭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環就會開始壞死、骨組織被吸收、骨頭結構被破壞,進而導致關節崩塌。髖關節缺血性壞死主要出現在30-50歲的男性,像個案中的60歲阿嬤是相對少數。曾經有受傷史、血管炎疾病、類固醇使用、過度喝酒的人特別好發。另外有很多打拚的台灣人,因為工作沒有時間看病做治療,身體有痠痛就到西藥房配藥吃,或是止痛糖漿、來路不明的藥丸藥粉拚命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入太多類固醇,會對日後髖關節缺血性壞死埋下禍因。髖關節缺血性壞死的症狀是疼痛和走路異常。疼痛處多半在鼠蹊部或是髖關節深處,有時候會痛到膝關節上方,是一種悶痛或劇痛,但是找不到明確的壓痛點。走路異常一開始是因為痛,不敢出力才走不好。但到後期因為股骨頭壞死崩塌而變成長短腳,走路就更加不方便。由於髖關節缺血性壞死是一個可能快速崩壞的疾病,所以早期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疾病初期因為骨頭結構塌陷範圍不大,從姿勢調整、減少負重動作,去除病因(例如戒酒、少吃類固醇、少吃不明藥物、避免過度運動)、強化肌力(臀部肌肉、核心肌群)、輔以復健治療便可以改善。增生注射治療(PRP、高濃度葡萄糖、高結構性玻尿酸)是積極的保守治療,可以針對關節腔與髖關節囊的病變做補強。大多數情況下髖關節缺血性壞死會伴隨腰椎的退化或不穩定,在做增生注射治療時也可以就腰椎與骨盆部位做加強,可以有更好的效果。症狀嚴重或是病情嚴重的患者,就得步上開刀一途。很多病患聽到開刀就害怕恐懼,但開刀的目的不是要讓你不能工作,也不是要讓你殘廢,而是要你恢復。現在的手術方式以微創為主,傷口小恢復快,開刀的時間也短,往往開完刀隔天就可以回家。手術方式可以是減壓補骨手術或是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前可以和骨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開刀後一定要做復健,因為之前的病情所導致的肌肉萎縮、關節不穩、步態異常、還有術後可能的關節受限,都需要積極復健來補強。臨床上看到很多病人因為害怕醫師告訴他不能工作或運動,所以索性就不治療,結果到後面都走到換關節一途。其實治療的目的是要減輕疼痛、增加功能、增加活動度、是要讓你回去工作或運動的。調整一下心態,積極配合醫療團隊復健和運動,你不但可以無痛,還可以健步如飛。
-
2022-09-18 名人.林頌凱
明明有走路、爬山,為何醫師卻說運動量不足?名醫曝關鍵原因
曾經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出現在我的診間,因為肌少症,連走上一階樓梯都困難。曾經叱吒風雲,現在舉步維艱,落寞的他躲在家裡不敢出門。我請他開始積極運動增加肌肉,他問我:「我先在家裡抬腿行不行?」病人膝關節退化,打了很久的玻尿酸,最近膝蓋反覆積水,我告訴她要用運動增強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她眉頭一皺回答:「我都有爬山啊,爬山不行嗎?」走路、健身操、做家事、伸展操、抬腿壓腿、關節活動操……這些一般人常態性、簡單性、一看就能上手的運動,充其量只是「活動」,是幫助身體或日常生活維持正常運作的一種方式。從事這些活動好不好?好!而且很重要!因為要維持身體正常運作,避免提早衰退或老化。從事這些活動夠不夠?可能夠可能不夠!如果你的身體硬朗健康,從事這些活動讓我們維持體力活力就足夠。但如果你的身體有病有痛,需要用運動讓自己健康,從事這些活動就明顯不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任何經由骨骼肌肉系統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作。運動(Exercise):一種透過有計畫性、架構性、重複性與目的性的身體活動,達到改善或維持一個或數個體適能要素的目的。也就是說,運動是強化,身體活動是維持,運動和身體活動是有明顯差別的。以我門診中常見疾病需要運動訓練的例子說明:運動要有計畫:肌少症增肌計畫、核心肌群穩定訓練。運動訓練要有架構:五十肩的運動訓練架構包含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協調性、肩胛骨活動度運動,缺一不可。運動要重複進行: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持續進行才會有效。運動要有明確目的:例如改善姿勢、調整呼吸、增強肌力、穩定關節。運動會累,有累才有效。運動生理學上有個「超負荷原則」,就是刺激→疲勞→適應。如果希望運動要有效,在運動時就要超過自己原本能力,才可以讓肌肉和其他器官承受新的刺激,產生疲勞,適應後再進階到更高層次。更簡單的說,就是運動時身體要有用力的感覺、要會喘、要會累、這樣的運動才會有效。生病看醫師,醫生會考量病人年齡、性別、病史、生活習慣、現有用藥後開立處方,每個病人的處方箋都不一樣。事實上,運動訓練也是如此。運動要安全、要有效、要符合個人的興趣、要考量身體疾病和運動傷害,也需要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箋。運動處方箋中會明列你個人的資料,預期達到的目標,而且根據FITT原則來呈現。FITT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e)、類型(Type),讓你有所遵循,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運動,讓自己更健康。運動處方箋的開立需要運動醫學相關專家,根據身體檢測結果來規畫,必要時也可以提供一對一的個人化訓練,並在過程中提供和運動相關問題的諮詢和處置。人往往在大病初癒後才驚覺健康最重要,其實,最好的運動時機,是在還沒有生病之前,而不是在生了病之後。在年輕健康的時候從事有效正確的運動,等於積極儲蓄健康本,才能從容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健康變數。|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7-31 名人.林頌凱
肩頸僵硬其實是坐出來的 名醫揭頸椎病有哪些症狀
頸椎病是很多現代人疼痛的主要原因,其盛行率甚至高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而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頸椎病是「生活習慣」的疾病,長時間不正確的姿勢讓頸椎提早老化,產生頸椎病。現代人除了睡覺以外,坐著的時間最長,工作、坐車、開車、滑手機、看電視……都是久坐,影響也最大。久坐產生的頸椎病症狀:●頭頸前後左右活動時,後頸和上背感到痠痛。●工作中或工作後,感覺肩膀、頸部僵硬。●不明原因頭痛。●手腕、手臂出現痠、痛、麻。●沒來由突然頭暈。●轉頭時發現活動角度變小。●不自覺的咬緊牙關。上面的症狀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出現的症狀數目越多,或是頻率越頻繁,都暗示病況越嚴重。以打電腦的坐姿來說,理想的坐姿應該是頭頸保持直立、肩膀放鬆、手臂自然下垂、手肘彎曲呈90度、腰部挺直輕靠椅背、膝關節彎曲呈90度、雙腳輕放地面、身體保持在中線不歪斜。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保持這樣坐姿打電腦的人實在寥寥無幾,絕大多數的人是彎腰駝背、不自主聳肩、手肘拉長遠離身體、髖關節彎曲緊繃,是典型的「烏龜族」或是「猿人族」。正常的頸椎從側面看起來是一個「倒C字型」的排列,這種頸椎的活動角度最大,支撐力最好,周邊的肌肉筋膜也最放鬆。而烏龜族或猿人族的坐姿,因為頭往前傾讓重力線前移,頸椎會因此承受更大壓力。之後頸椎排列還會變得僵直,失去原有倒C字型排列,兩旁的肌肉就會因為過度出力而疲勞緊繃,久而久之導致骨刺生成。而常常歪頭工作的人,因為不良姿勢導致肌力不均,長期下來頸椎也會歪斜錯位,加速頸椎的退化速度。就個人的臨床觀察,絕大多數的頸椎病患者都是長期坐姿不良的電腦族或上班族,鮮少是從事粗重工作的勞力工作者。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頸椎病是「坐」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生活中還不止於打電腦,錯誤姿勢出現在開車、滑手機、走路、躺著看電視,都容易造成頸椎病。早在1994年美國的「疼痛管理」期刊就明白指出,因為錯誤姿勢造成的後遺症,除了頸椎長骨刺外,還包括慢性疼痛、下背痛、頸因性頭痛、壓力症候群,錯誤姿勢也同時會影響身體呼吸和荷爾蒙平衡,還會使心肺功能退化降低,影響真的很大。要減少坐出來的頸椎病,可以從下列幾個方式做起:●打電腦時保持正確姿勢,記得縮下巴。●椅子要坐滿,身體盡量靠在椅背上避免前傾。●多讓眼睛休息,多看遠方綠樹藍天,同時深呼吸打開胸廓。●每50分鐘就要起來走走並舒展身體。●熱敷和按摩舒緩緊繃的肌肉。●提醒自己即使處在高張力的工作狀態,也要保持深長呼吸。●增強後頸、肩胛骨內側和核心肌群的力量。●多多從事全身性的有氧運動,例如:跑步、打球、游泳、瑜伽、皮拉提斯,每周最少3次,每次最少50分鐘。●頸椎病症狀出現時提早就醫,並積極接受治療和運動。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6-12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膝關節疼痛是我門診病人中最大族群,尤其退化性關節炎更是大宗。病人在意的不只是疼痛本身,還有因疼痛而導致的不便,更擔憂會不會失能,例如以後不能爬山、出國去玩、跑三鐵……近幾年病人也想知道自己的疼痛原因是不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醫師原本告知的退化性關節炎。皺襞是胎兒期在母體內就存在膝關節的膜狀組織,後來會被身體慢慢吸收。但有些人如果吸收不完全,經過長年累月的摩擦後,皺襞會變厚變粗糙。據悉在30-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50多歲後即出現磨損、發炎,甚至加速關節退化。30歲之後因為皺襞變性會影響關節活動的順暢度,所以在運動時可能會有摩擦音、彈響聲,甚至會導致疼痛,這些因為皺襞所導致的膝關節症狀,醫學上統稱為皺襞症候群。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來自關節軟骨磨損,和年紀增長成正比。但體重太重、膝關節有舊傷、過度工作或運動、50歲後女性、下半身肌力不足、長期腰痛或腰椎開過刀的人是好發族群,需要特別積極保養和治療。皺襞症候群常見於30歲以後的年輕人,退化性關節炎則常見於5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根據下表,從很多面相可以分辨兩者之不同,如果診斷明確,治療就可以明確見療效。但臨床常見兩者同時存在,甚至皺襞症候群本身就是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因子。醫師必須更仔細根據病人敘述、配合身體、影像檢查、還有參考病人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給病人更精準的治療建議。不管是皺襞症候群或是退化性關節炎,強化關節活動度和穩定度是最重要的關鍵,關節活動順暢和穩定才有治本的可能。穿戴護膝對減緩疼痛和保護膝蓋很重要,尤其是在運動或勞動的時候。皺襞症候群的護膝以穩定髕骨為主,可以選擇前面有開洞的護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以穩定膝關節為主,可以選擇兩側有彈性金屬的護膝。運動訓練重點在於增加膝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度,有兩大肌群需要特別強調:核心肌群和股四頭肌肌群。增生注射治療也是治療利器,但療效因人而異,可以事前和醫師充分溝通。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兩個疾病都有療效,而玻尿酸可以潤滑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注射後可以減少疼痛,膝蓋比較容易使力。保守性治療若無效,就要走到開刀一途。但開了刀不代表一勞永逸,術後有沒有積極復健和運動,也是影響手術成敗關鍵因素。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4-17 名人.林頌凱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肩關節是人類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但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關節。五十肩和肩旋轉肌病變是造成肩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兩個原因。而臨床上,這兩個問題常同時發生在一位病人身上,治療上也因此困難且耗時。肩膀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肩旋轉肌病變和五十肩。前者發生的機率遠大於後者,很多時候是因為肩旋轉肌病變沒有治好才導致五十肩。肩旋轉肌病變包含肌腱炎、肌腱撕裂與斷裂。生活中包含外傷、肩關節過度使用、動作不當、運動姿勢不良都會導致肩旋轉肌病變。年輕人主要是因為工作或運動受傷,中老年人多是因為肌腱退化所導致。五十肩又叫做冰凍肩,醫學名稱是「沾黏性滑囊炎」,就是肩關節囊沾黏導致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造成的原因包括肩關節缺乏活動(常常是因為怕痛不敢動)、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頸椎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接受心導管手術後、乳癌手術切除後、關節脫臼或骨折的病患。 這兩種疾病很常見,但容易被混為一談,甚至連醫師也容易混淆,臨床上常見因為認知落差讓醫病溝通產生問題。例如病人實際上是肩旋轉肌病變,卻一直找醫師治療五十肩;或者是醫師認定是肌腱炎,卻沒有注意到五十肩的存在,結果病人吃了幾個月的消炎止痛藥,但肩膀越來越僵硬,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病人在看診時若能清楚表達疼痛症狀,醫師結合身體檢查、影像診斷、甚至之前所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不管是肩旋轉肌病變或五十肩,治療的首要原則就是減輕疼痛。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可以有效減輕疼痛,類固醇注射很有效但不能多打,物理治療儀器治療也有效果,雖然耗時間但至少沒有藥物或手術的後遺症。運動治療是兩個疾病是否可以治癒的關鍵。肩旋轉肌病變的運動強調的是伸展與肌力訓練,可以自己在家做,也可尋求專業運動醫學團隊做一對一指導。五十肩的運動重點則在關節角度的改善,可以先由物理治療師做徒手治療,再加上自己可以做的伸展和毛巾操。運動前可先熱敷讓關節與軟組織鬆弛,在運動後則是用冰敷降低可能的發炎與疼痛。近年來增生注射治療掀起這類疾病治療的革命,對沒有時間或沒有耐性做復健的人可說是一大福音。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肩旋轉肌病變特別有效,而關節囊擴張注射或玻尿酸可以撐開沾黏的關節囊與潤滑關節,效果快又有效,甚至可以比傳統復健省下三到六個月的復健黑暗期。保守性治療對於肩關節疼痛的患者治癒率可以達到95%以上。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病人是不是願意積極配合治療和運動,因為完整的療程往往是三個月起跳,病人一定要有足夠耐心。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