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新冠病毒
共找到
1844
筆 文章
-
-
2022-08-27 醫療.泌尿腎臟
疫情影響「性」男購陰莖環、纏繃帶助硬! 醫:勿信偏方,恐造成永久性傷害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許多人染疫之後,除了承受身心煎熬,忍受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不少男性自覺性慾降低,連性功能也大不如前,泌尿科醫師表示,最近1、2個月來,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明顯增加,因性事表現不佳,半軟不硬,而緊張求診。 但千萬別不求診而嘗試其他偏方,以免弄巧成拙。疫情讓人感到壓力 全球6成民眾自覺性功能變差英國研究指出,在疫情期間,英國民眾性活動減少4成,1項跨國研究指出,全球6成民眾性滿意度受到影響,自覺變差。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姜宜妮表示,這與新冠疫情衝擊男性身心狀況有關,調查顯示,3成男性在疫情階段感到沮喪、焦慮、壓力,這當然反映在性生活表現。另有研究證實,男性感染新冠病毒後,因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影響血管流動,加上體內發炎指數偏高,與未染疫的男性相較,勃起功能障礙的比率高出2成。男聽信偏方解決性障礙 竟差點斷送命根子隨著七夕情人節剛過,夫妻、情侶間性愛頻率更為頻繁,台灣泌尿科女醫師張美玉表示,以往夫妻、情侶性事不順時,男性大都逃避或是獨自嘗試偏方解決,拒絕求醫,但「性不性福」是維繫感情的重要因素,雙方應該共同面對,一起解決。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胡如娟也提醒,男性如有陰莖硬度不足等問題,應與敞開心房與另一伴討論,並積極就醫,千萬不要嘗試偏方。張美玉分享,曾經收治1名以彈性繃帶纏繞陰莖根部,希望達到「助硬」目的的男性,但這一綁就是2、3天,嚴重影響陰莖血液循環,如果再晚一點就醫,差點「GG」就不保了。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姜宜妮也收治過類似個案,有1名35歲男子自覺勃起時硬度不足,在網路上購買可讓「硬度增強」的陰莖環,沒想到材質太差,套上去後竟然無法拿下來,緊急就醫,最後以牙科鑽子切割陰莖環,才解除鳥鳥危機。民眾不當使用情趣用品 醫師:恐致永久性傷害胡如娟、張美玉、姜宜妮3名女醫師提醒,門診中經常可見因不當使用情趣用品,導致生殖器表皮裂傷、嚴重發炎的男性患者,有些人情況危急,只要再晚一點救治,恐造成永久性傷害。造成陰莖硬度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張美玉建議,有這方面困擾者應主動就醫,接受醫師診斷,找出硬度不足的根源,再進一步討論解決方案,或是考慮透過藥物輔助來增加硬度,找回性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8-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QA整理包/BA.5來勢洶洶!三症狀「更不舒服」 二次確診該怎麼辦?
BA.5變異株來勢洶洶,疫情指揮中心也警告本土疫情「確定升溫」,第二波疫情高峰可能出現在9月中下旬。原因除了BA.5的傳染速率更快以外,其「免疫逃脫」的特性,也讓之前確診過的人,有很大機率會重複感染!BA.5到底有何特性,我們又能怎麼辦?《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訊息讓您一次搞懂!曾確診過也不能輕忽,BA.5最大特色「重複感染」BA.5是新冠病毒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疫情的主流病毒株。它的傳染力比台灣現在流行的BA.2更強,可達1.3~1.4倍。BA.5真正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免疫逃脫」特性,即使已完整接種疫苗,和原始Omicron相比仍有四倍的傳染力、更是原始毒株的19.2倍。同時,曾確診者也可能「突破性感染」,根據南非研究,BA.5的感染者中,曾確診過的比例提升到18.9%,可以看出,曾確診者雖仍有一定保護力,但已不是「無敵星星」,羅一鈞表示,因為BA.5具有免疫逃脫特性,之前感染BA.2的人,可能再次感染,重複感染為接下來這波疫情的特徵。常見症狀有什麼?感染BA.5會更嚴重?感染BA.4、BA.5的患者,其症狀與BA.2與BA.1類似,同樣屬於上呼吸道感染,以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涕、身體疼痛為主。胸腔專科醫師黃軒則根據國外研究指出,BA.4、BA.5的症狀會更不舒服、更加嚴重。常見的三大症狀包括:疲倦無力、咳嗽、發燒。而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BA.4、BA.5讓老鼠的血氧降低、呼吸曲線更差,還出現肺泡、支氣管嚴重發炎的症狀,下呼吸道症狀相較BA.1、BA.2可能更明顯。目前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BA5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會比其他變異株來得高。台灣疫情流行現況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本周全國疫情仍屬地方流行,整體單日感染率約為百分之○點一,但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等地區疫情緩緩上升,南部地區則沒有明顯上升。至於年齡層染疫率,以廿至四十歲族群增加速度較快,十九歲以下及五十至六十九歲族群小幅上升。主要因為青壯年族群的疫苗保護力,於3月就開始下降,且目前疫苗保護力加上自然免疫防火牆,效力約剩為50%。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一月迄今,全國累積本土個案達五○七萬多人,其中五千多人重複感染,比率約萬分之五。兒童、老人是高風險族群 指揮中心祭3大加強措施羅一鈞表示,一旦BA.5疫情攀升,民眾距前次確診時間拉長,重複感染機率勢必增加,又以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兒童風險最高,下一波疫情中,比成人更易重複感染。李秉穎則說,建議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力不全等高風險族群施打第四劑,他強調:「因為這類族群有沒有打第3劑和第4劑,免疫效果會差很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表示,目前趨勢防疫措施逐漸鬆綁,疫情一定會進入生活圈,而兒童在這一波「一定跑不掉」。不管有沒有確診過,都建議施打疫苗。對此,疫情指揮官王必勝宣布三大加強措施,一為持續現行住宿式長照機構的篩檢跟給藥機制,二是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如有症狀,趕快篩檢,以利用藥,降低重症跟死亡比率,這二天將提出相關配套措施;第三為鼓勵兒童接種疫苗,確保兒童重症患者的送醫順暢跟醫療資源充足。誰可以打第四劑?接種者需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間隔五個月以上,確診者則建議在感染三個月之後再接種。根據目前防疫規定,可施打第四劑對象有:一、50歲以上成人二、長照機構住民三、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民眾四、醫師人員(包含醫事執燈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師人員)五、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六、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七、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幼兒疫苗該如何選擇?目前國內六個月到五歲幼兒,僅莫德納疫苗可接種,BNT疫苗則已到貨,近日將開放預約施打。兩種疫苗如何選擇?台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表示,從國外數據和臨床發現,兒童確診、住院個案大多未完整施打疫苗,完整接種疫苗可以降低兒童重症率、死亡率,對於新冠後遺症、MIS-C也有預防作用。而以研究數據來看,BNT保護力較莫德納高,但莫德納打兩劑、BNT需打三劑。由於不能混打、且不完整接種效力差很多,黃立民仍呼籲家長謹慎選擇,並務必完整施打。而自然感染頂多像是「打了半次疫苗」。重複感染了怎麼辦?重複感染怎麼定義?羅一鈞強調,只要是上次確診的1到3個月內,如果出現有新的症狀,或慢性症狀又惡化,搭配抗原快篩陽性或PCR陽性、Ct值小於27,只要符合當中任何一項的檢驗條件,經醫師評估即可認定為重複感染。二次感染者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機制,與第一次染疫條件相同,符合六十五歲以上,或六十四歲以下但具有十三類慢性疾病者,都符給藥資格。羅一鈞表示,患者若是康復後一到三個月內又二次感染者,醫師判定後可直接進入法傳系統通報,但後續由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研判是否為新確診病例,再啟動相關防疫措施;染疫康復三個月以上,又被判定二次感染,則由醫師直接判定,無需交由區管中心研判。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二次感染症狀會更輕微,但也不會比較嚴重。
-
2022-08-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較上周上升16.8%!本土+2萬6967例 境外308例
本土+2萬6967例 境外308例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2萬6967例、境外移入個案308例;另確診個案新增死亡3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人數較上周四增加3千多人,上升16.8%。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2263例男性、1萬469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892例),台北市(3,444例),台中市(2,995例),桃園市(2,935例),高雄市(2,138例),台南市(1,765例),彰化縣(1,069例),新竹縣(820例),苗栗縣(716例),新竹市(713例),屏東縣(635例),雲林縣(612例),宜蘭縣(582例),花蓮縣(531例),基隆市(526例),嘉義縣(423例),南投縣(387例),台東縣(251例),嘉義市(242例),澎湖縣(158例),金門縣(126例),連江縣(7例)。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6日至8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22日。今日新增30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7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1例),美國(6例),馬來西亞(4例),加拿大、南韓、菲律賓及日本(各3例),丹麥、印尼及泰國(各2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國、新加坡、義大利、奧地利、法國、香港、土耳其及英國(各1例),另23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5日至8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14萬2279例確診,分別為2萬6072例境外移入、511萬615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728例死亡病例,其中9,7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78例、台北市1,097例、台中市975例、高雄市906例、台南市756例、桃園市733例、彰化縣558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04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7例、嘉義縣226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6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39例、新竹市96例、澎湖縣26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30多歲女染疫釀胡言亂語、猛爆性心肌炎 急救無效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7例、中重症100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一30多歲女性,染疫後疑似腦炎出現意識障礙、胡言亂語情形,後因猛爆性心肌炎死亡。另中重症新增三例孩童多炎症症侯群(MIS-C)個案,所幸經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皆已出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34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6日至8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22日。其中一例3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12日快篩陽性確診,8月16日出現噁心、嘔吐、頭暈、意識障礙、胡言亂語等症狀,當日送醫時於急診發生抽搐情形,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住院後出現猛爆性心肌炎,經緊急救治仍病況惡化,於8月21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併猛爆性心肌炎及癲癇重積症。中重症個案包括65例中症、35例重症,包括三例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例為五歲男童,曾接種兩劑疫苗、無慢性病史,曾於7月18日確診。8月15日起出現高燒、嘔吐、腹痛、喉嚨痛、頸部淋巴結腫以及全身皮疹等症狀,8月17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疑似MIS-C,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擴大,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好轉 ,於8月22日出院。八歲男童無接種疫苗、無慢性病史,六月、七月家人曾確診,本身無確診紀錄,8月10日起發燒、嘔吐、腹痛,12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住院。住院後仍持續發燒,檢查有結膜炎、草莓舌,經快篩、PCR均陰性,但N抗體及S抗體均呈陽性,顯示曾感染新冠病毒。經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8月18日出院。另有一例13歲青少女個案,曾接種三劑疫苗、無慢性病史。8月3日確診,8月8日起出現全身紅疹、胸痛、心悸等症狀,8月10日發燒至急診,檢查有急性肝炎等病徵,懷疑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8月19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4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8人死亡。
-
2022-08-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何時平息? 李秉穎:1、2年後才會輕症感冒化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升溫,指揮中心昨預期疫情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下周單日本土確診個案有機會突破3萬例。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許多人對BA.5疫情再起,心情緊張,但他自己不太緊張,認為這波疫情只是一個小波,但就整體新冠疫情,估計1、2年後,疫情才會步入輕症感冒化。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預估下一波BA.5疫情,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而下周單日本土確診個案有機會突破3萬例。李秉穎說,雖然BA.5傳播速度快,但國人疫苗覆蓋率有一定水準,且感染人數也不少,免疫力會有交叉保護作用,預期感染者應多為輕症,而下一波疫情確診人數,為相較最高峰後,應於平緩階段時的確診人數約增10至20%,但未來新冠病毒一定會有新的突變。目前全國染疫人數已達511萬多人,李秉穎說,每一波疫情的感染人數,約為全人口的20至30%,511萬多人染疫為正常範圍,但黑數約為5至10%。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說,真正確診人數約有600多萬人?李秉穎說,「那應該有。」李秉穎說,依國外經驗,全球只有日本疫情較為特殊,BA.5疫情興起後比先前疫情還要高,這或許與日本年輕族群疫苗覆蓋率偏低有關,但美國疫情僅有小幅上升「不像海浪的浪」,上升約百分之幾十,可見原先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可有效壓制下一波疫情,雖然疫情會有上升及出現突破性感染,但不至於造成非常大的流行,而疫苗接種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長者等高風險族群須接種疫苗。外界認為,於11月26日投票時,一天恐有10萬至50萬確診病例,李秉穎說,「這是不可能的」,相信新冠疫苗、染疫後對新冠病毒有交叉保護作用。但即便這波BA.5疫情結束,也並非風平浪靜,今年冬天疫情還會上升,依國際經驗,疫情就是會依病毒變異一波接一波,就整體新冠疫情,估計1、2年後,疫情才會步入輕症感冒化。至於,9月10、11日為中秋連假,疫情是否會快速上升。李秉穎說,「不必擔心」,因烤肉是在戶外且都是與認識的人烤肉,觀察疫情近3年來,已經歷2次年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疫情均是家族群聚感染,疫情未沒有真正上升,並贊成校園恢復正常生活,疫情應僅是輕微的一小波,不需要過於嚴格的防疫。此外,外界質疑,疫情再起與陳時中辭指揮中心指揮官有關,李秉穎說,疫情再起與病毒突變、防疫政策有關,與陳時中辭指揮中心指揮官,「這當然沒有關」。至於,何時會開放邊境,李秉穎說,將以疫情未來的趨勢及指揮中心的態度而定。
-
2022-08-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國BA.5疫情逐漸升溫 這兩個地區上升最為明顯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疫情逐漸升溫。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本周全國疫情仍處於地方流行,整體單日感染率約為0.1%,但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地區疫情已緩緩上升,而南部地區沒有明顯上升,至於離島地區隨著暑假旅遊遊客減少,疫情逐步下降。陳秀熙說,於年齡層染疫率升高情形,於20至40歲族群增加速度較快,19歲以下及50至69歲族群也有小幅上升,目前應避免70歲以上民眾染疫情形增加,以防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增加死亡率。陳秀熙指出,Omicron變異株突破性感染,實在令人關注,目前應重新給予新思維,從免疫科學角度,新冠病毒侵入鼻腔粘膜,如果體內有足夠的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時,即有無突破性感染的保護,但若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不足,就出現輕症或重症突破性感染。因此,高血壓、糖尿病、HIV、慢性腎病、心臟血管新冠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免疫力不佳的族群需提高警覺。陳秀熙指出,若要體內有足夠的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首先一定要接種疫苗,其次,隨著社區感染人數增加,且多為輕症突破性感染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因可以避免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降低死亡率,即可以建立免疫防火牆。陳秀熙表示,目前各年齡已都有出現突破性感染問題,其中以75歲以上族群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比例最高,且經分析發現,50歲以上族群多於2月28日接種追加劑後,疫苗保護力已於7月31日降至最低,長者仍應做好防疫避免感染,並盡速接種第4劑疫苗。
-
2022-08-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後能產生保護作用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出爐
美國醫學會期刊前天(2022-8-17)發表Long-term Effectiveness Associated With the BNT162b2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 Korea(輝瑞疫苗在韓國青少年中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長期有效性)。引言:新冠病毒Omicron 變體的出現導致青少年新冠病例激增。我們估計輝瑞疫苗在韓國青少年中對抗新冠病毒感染和嚴重感染的有效性。方法:在這項隊列研究中,我們比較了 2021 年 7 月 19 日至 2022 年 1 月 22 日期間韓國所有 12 至 18 歲青少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和重症感染率,按年齡、人口普查地區、疫苗接種狀況和疫苗劑量分類。感染被定義為通過PCR和/或快速抗原檢測證實的有症狀或無症狀的新冠病毒陽性。重症感染被定義為在實驗室確認新冠病毒陽性後 28 天內因 COVID-19 住院並接受高流量氧療、機械通氣、體外膜氧合或連續腎臟替代治療。使用時間依賴性 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併計算來自具有協變量(性別、年齡、接種疫苗後經過的天數、人口普查區域、免疫受損狀態)的調整模型的 95% CI 的風險比 (HR) 以估計疫苗有效性為 (1 − HR) × 100。人日包括從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的隨訪天數和青少年在接種疫苗或審查前貢獻的天數。結果:在 2021 年 7 月 19 日至 2022 年 1 月 22 日期間,研究納入的 3,203,985 名青少年(1,549,490 名女性 [48.4%]、1,654,495 名男性 [51.6%])中,57.4% 的年齡在 12 至 15 歲之間,27.6% 為 16 至 17 歲,15.0% 為 18 歲。其中,29,285人感染了新冠病毒,11人感染了重症。 在確診感染的青少年中,55.4% 未接種疫苗,而 17.3% 和 24.0% 分別接種了 1 劑和 2 劑。所有 11 名重症感染的青少年均未接種疫苗。在接種2 劑輝瑞疫苗後,18 歲人群中估計的有效性為 75.5%(95% CI,65.8-82.4),16-17 歲人群中為 80.4%(95% CI,77.8-82.7),12 至 15 歲的人群中為79.2%(95 % CI,77.4-80.1) 。在接種第 3 劑疫苗後 30 至 59 天,18 歲人群的估計有效性增加至 55.2% (95% CI, 47.3-61.9)。討論: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出現新冠病毒Omicron 變體後,疫苗的有效性會降低。然而,很少有研究涉及青少年接種疫苗與 COVID-19 發病率之間的關聯。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接種輝瑞疫苗後,青少年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 30 至 59 天觀察到的保護作用有限。無論如何,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輝瑞疫苗與對嚴重新冠病毒感染的持續有效性之間存在關聯,如先前報導的那樣。這項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基於疫苗接種狀態的測試行為差異可能引入了偏見,尤其是在 Omicron 激增期間。其次,新冠病毒基因組變異和疫苗接種時間都可能影響了研究參與者之間疫苗有效性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儘管免疫力減弱,但 2 劑新冠病毒疫苗可能足以保護青少年免受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此外,可能需要接種加強劑疫苗以繼續保護青少年。原文:韓國青少年接種輝瑞疫苗,長期有效性
-
2022-08-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里長帶隊打疫苗 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攝取蛋白質 也助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衝擊全球兩年多,COVID-19病毒將與人類長久共存,面對後疫情時代,新店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表示,民眾今後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被病毒攻擊,提升免疫力,重視衛生習慣。政府、醫療院所、企業與民間團體更要合作建立社會安全網,例如由里長主動協助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甚至集體帶往接種站,都是抗疫路上最美好的風景。多攝取蛋白質 增加免疫力「新冠疫情也是再一次的人類浩劫。」林恒毅說,新冠疫情讓人回想起1918年歐洲發生的流感疫情,那是人類第一次面對流感大爆發,造成三千多萬人死亡。相較於20世紀初期,幸運的是人們已有高超的醫療技術與防疫措施,以台灣來說,從口罩到疫苗等防疫政策,各級醫療院所的治療與照護準則,都逐步引導全民建構起對抗新世代病毒的能力。林恒毅認為,未來新冠病毒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在生活中民眾仍應保持警戒,保護自己不被攻擊。病毒侵襲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口、鼻則是「入口」,因此最簡單也最有效阻絕病毒的方式就是把口罩戴好,更要勤洗手,以免雙手成為傳播病毒的媒介,在公共場所和群聚地點也要隨時注意防護。要避免呼吸道的感染,首先應提升自身免疫力。林恒毅說,民眾日常飲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促進免疫球蛋白等抗體的形成,同時配合適當運動,能有效增加免疫力。在家就醫 視訊門診成常態後疫時代的醫療環境也隨之改變。林恒毅表示,Omicron病毒襲台之初,一度造成醫療量能吃緊,但隨著衛福部推出視訊看診,就診秩序快速恢復,如今視訊門診已成常態,民眾可以從容的在家就醫,大大降低醫病雙方的負擔,也紓解疫情管控的壓力。林恒毅認為,智慧醫療絕對是未來的趨勢,隨著各種社群媒體與線上工具的普及,遠距醫療將更輕鬆方便。國家防疫與醫療政策上,也會進行法規鬆綁以及規畫更多元的遠距門診模式,方便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的族群就醫,民眾也要學著適應新形態的數位就醫模式,年輕世代更應協助不善使用3C的年長者。兩年多的疫情戰役中,林恒毅說,最可貴的是部分非都會地區出現了強大的社區力量,例如新北市由里長發動,協助不會使用網路的年長里民預約疫苗、線上門診或集體帶到指定地點注射等,讓年長或經濟條件落後的民眾也能跟上科技醫療的腳步。結合公益力量 醫療無死角林恒毅呼籲,台灣必須持續發展這樣的互助模式,除了鄰里、社區之外,更要結合醫院、企業和公益組織的力量。例如新店耕莘醫院設有健康促進中心,醫護人員定期前往烏來山區為居民提供衛教與醫療服務,且因為有獅子會捐助的巡迴醫療車,更方便醫院前進偏鄉,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台灣偏鄉很多,只要各家中型以上醫院認養一處偏鄉,再加上企業與公益團體的投入,建構起完善的互助模式,偏鄉醫療就不會有死角。」林恒毅強調,這是每個醫院的責任,要去思考哪些是政府做不到的,且只要醫院肯去協助補足,一定也會有民間的資源進來一起奉獻,建構更強大的社會安全網,讓全民防疫的路能夠長長久久的走下去。專家小叮嚀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症之首。判斷肺癌最大的困難在於初期症狀沒有專一性,發現時常已是肺癌晚期。常見的咳嗽、咳痰、咳血和胸悶都有可能是肺癌,當這些呼吸道問題伴隨著體重減輕發生時,就要高度警覺。新冠疫情期間,肺部疾病受到國人更多關注,繼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乳癌免費篩檢後,國健署今年7月起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兩大高危險族群:有家族病史、重度吸菸者,提供二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篩檢,期盼能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建議符合資格者應盡快篩檢,即使不完全符合者,平時也應提高警覺,必要時自費進行篩檢。
-
2022-08-16 醫聲.領袖開講
專訪衛福部長薛瑞元:醫法雙修 將調部分負擔 還要推這兩項政策
前言:防疫、健保2難題 考驗衛福部長薛瑞元挾著防疫指揮官盛名,連續兩年半來占據新聞版面,陳時中可說是歷年來知名度最高的衛福部長,「阿中部長」、「鐵人指揮官」滿意度一度超過九成,但到下半場,已是毀譽參半,參選台北市長,丟給後繼者薛瑞元「防疫」、「健保」兩大爛攤子。BA.5變異株已入侵社區,未來幾周恐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將成為薛瑞元上任首要挑戰。薛瑞元雖不是防疫指揮官,但身為部長,仍須承擔實際責任,談到疫情時,他戒慎惶恐,「不敢樂觀、積極面對」,但沒有實際指揮調度之權,英雄無用武之地。至於健保,是薛瑞元須承接的另一個爛攤。儘管醫界、醫院早做好準備,部分負擔新制可準時上路,但疑似為了選舉,不想被扣分,陳時中最後決定延後實施時程,將燙手山芋留給下一任。熟悉健保財務困境的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允諾一定會在年底實施新制,不過,當了這次黑臉,不久後還需面對調漲費率的難題,到了明年,健保法定安全準備金一定低於一個月,勢必再面對調整健保費率的議題,屆時薛瑞元可能會成為首位「任內雙漲」的衛福部長。陳時中擅長「口號式」防疫,面對媒體時,總能想出絕讚吸睛的標題,如「射出三支箭」、「即將看到曙光」,博得關注及網路聲量。相較於陳時中掩不住的政治企圖心,七月十八日扶正就職的薛瑞元,顯得穩重儒雅,說起話來,邏輯精準有序,對於前任者留下的兩大考驗,相信專精醫學、法律等兩大專業領域的他,應能想出良方,逐一解決。本文重點一、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 二、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 三、砸重金未改善「生少死多」 推兒童醫療網四、周產期致死、早產、感染 列新生兒三死因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今年一定上路。」健保財務是歷任衛福部長重中之重,年底安全準備金不足法定標準,原本公告5月15日上路的部分負擔新制又因疫情延後,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年底前一定會實施,但若同時調整費率,「民眾可能會受不了。」計畫先展開健保法修法,納入慢性病防治及全責護理,並重新精算費率。薛瑞元自7月18日上任,在即將屆滿1個月之際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上任後重大政策方向及挑戰,除了健保,全民抗疫兩年多,希望傳染病防治法有更多彈性因應防疫,所以也將展開傳染病防治法修法作業;國內面臨少子女化,新生兒死亡率又偏高,搶救下一代,計畫建置兒童醫療網及兒童守護天使制度,期盼年底前可順利實施。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後,衛福部一直強調沒有實施時間表,薛瑞元首度證實年底前一定上路。對於是否還會調漲健保費率,薛瑞元表示,新冠疫情侵襲全球兩年多,改變經濟情勢,近日美國通貨膨漲等議題都可能影響台灣,必須一併考慮,「如果調整部分負擔後,再同時調整費率,民眾會受不了」。另外,薛瑞元也指出,目前健保費率已達5.17%,距離健保法規定的行政調整上限6%,只差0.83%,「早晚會面對調不動費率的問題」,往後勢必要修法,但修法不可能只修費率,必須整體考量。目前福部已組成健保修法小組,計畫將打開費率天花版,但同時將全責護理納入看護給付,並加上慢性病預防兩大方向。住院陪病是許多家庭的難題,請看護更是沈重的經濟負擔,薛瑞元表示,目前研擬醫療體系內的護佐納入全責護理,成為護理師的助手,由健保給付。雖然有人認為,護佐不屬於醫療行為,不該由健保給付,但薛瑞元認為,若是護理照顧的一部分,健保無可迴避,當不同意見爭議不下時,可透過修法解決。疾病預防依法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但薛瑞元說,從疾病管理概念,避免病情嚴重可降低醫療支出,例如國健署及健保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期盼推廣至所有慢性疾病。薛瑞元回想,他擔任屏東縣衛生局長時,就希望健保整合預防與治療,他還特定北上向當時的衛福部次長林奏延陳情,現在期盼透過修法確定權責,幫助更多患者。若今年調整部分負擔,明年是否就不會調整費率?薛瑞元沒有把話說死,僅說「各種可能都有。」但如果明年不調費率,待總統大選後再調,屆時調整幅度恐不小。他表示,這要看健保署如何精算,並和社會充分溝通,找到節奏感,此為下階段須處理的事情。健保接下來的三個步驟,先是部分負擔上路,再來是研議健保費率調整及「健保法」修法。薛瑞元說,健保法修法為是為了進行收入面、支出面改革,是延續的過程,在既有的道路、架構進行調整,而不是更新、重來的改革。他強調,這並非三代健保,或可稱為「二代健保精進版」,笑說「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再創出新一代健保。」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全國新冠疫情延燒兩年多,衛福部長薛瑞元長期在指揮中心協助防疫,看到目前「傳染病防治法」有所不足,為銜接明年6月30日到期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已成立修法工作小組並展開修法作業,兩大重要修法方向是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和隔離檢疫更有彈性。薛瑞元說,依現行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全國共22家應變醫院,可將傳染性疾病患者集中收治於專責病房,但面對Omicron疫情,發現病患遍布各地,且疫情初期重症患者多,不可能集中收治於少數醫院,加上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沒有發燒的明顯定義症狀,也完全在有傳染力之前集中收治。薛瑞元表示,即便要集中收治確診病人,還必須清空應變醫院病房,但部分應變醫院同時也是急救責任醫院,清空病房會排擠其他疾病患者的就醫需求,「這樣是行不通的」。所幸新冠疫情初期於Alpha變異株流行時,由各醫院分散收治確診病人,度過疫情衝擊,修法方向為集中與分散收治並存,因應疫情變化,可彈性處理。其次是修法調整傳染病確診病人的隔離檢疫方法及流程,薛瑞元說,如傳染病的通報時間、確診病人的隔離措施、隔離通知書發放等,將一併檢視,如Omicron疫情時,一天增加數萬例確診病人,衛生單位於行政上來不及處理,將檢討法規,「不要訂的太死」,目前疾管署已著手清點相關問題清單。民眾到底何時可以拿掉口罩?薛瑞元對此笑而不答,但他強調,「對疫情的態度是樂觀的。」目前Omicron仍不斷出現變異株,雖然可能還會有1波疫情,但國內疫情趨勢應接近香港、南韓、新加坡,目前防疫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擔任指揮中心指揮官,相信「一切都在控制中。」砸重金未改善「生少死多」 推兒童醫療網少子女化又加上新生兒死亡率高,台灣面臨「生得少又死得多」困境,行政院去年底核定「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時,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對於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達千分之4.5的數據,表示「實在慚愧,不該如此」。婦產科醫師出身的衛福部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不斷強調「我希望把兒童醫療網絡快點做好,且愈快上路愈好」、因為每個孩子都不能少。台灣新生兒千分之4.5的死亡率,高於鄰近國家日本的千分之2.5、韓國的千分之3.2。薛瑞元表示,台灣已經砸重金防治新生兒死亡,卻未見效果,死亡率仍舊偏高。分析一歲以下新生兒死亡原因,第二名與第三名都與早產有關,早產死亡的孩子,通常位處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猜測是偏鄉地區的醫師,大多是照顧到沒辦法照顧才轉至大醫院,最後造成憾事。薛瑞元說,這項發現也凸顯台灣的兒童醫療照顧網,於醫療體系中出現嚴重的問題。少子化讓兒科市場變小,醫師不願投入兒科領域,願意投入的醫師,因為照顧的孩子人數變少,鮮少有處理重症經驗,環環相扣,讓台灣出現偏鄉沒兒科醫師,部分地區醫院雖然有兒科醫師,但也只剩1、2位,大多只會處理急症,不會處理重症,更遑論照顧早產兒。薛瑞元說,如果上一代的兒科、婦產科「老師傅」全部屆齡退休,台灣兒科重症將面臨空前危機。「如果再不投注資源培訓兒科重症醫師,未來想治療重症孩童可能只能往國外送」。他強調,這件事非常有可能發生。現階段除了加碼兒科醫師於健保的點數外,重點將擺在發展照顧兒童重難罕症的「核心醫院」,讓重症孩童能集中收治,增加有意投入兒科重症醫師的訓練。薛瑞元說,任內希望「加速」推動的還有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也就是「守護天使計畫」,孩子1出生就有一位專責兒科醫師負責追蹤疫苗施打、健康狀況等,追蹤的孩子一周內家長沒有回音需強制通報,一旦失聯則由社政或警政系統追蹤,這項制度希望今年年底前就能將資訊系統建置完成,並從原本部分地區的試辦計畫落實到全國。周產期致死、早產、感染 列新生兒三死因台灣2021年新生兒跌破16萬,再創新低,除了少子化帶來國安危機,新生兒死亡率高問題也迫在眉睫。國內兒科醫師認為,在現行健保制度下,應給予新生兒足夠醫療保障,確保每個行政區都要有兒童責任急救醫院;此外孕婦及家屬在孕期也要提高警覺,若出現胎動減少或陣痛疑似胎盤早剝,應儘速送急診,否則恐造成新生兒嚴重腦部傷害,甚至喪命。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全世界早產率約8%至10%,但民國85年左右,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約千分之3.5,為提高國內醫護人員新生兒醫療照護能力,早產兒基金會特地送我國醫護赴日本著名早產兒照護的母子醫院進修,返國後擔任種子教師,新生兒死亡率也降低至千分之2.4,近年國內研究顯示,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5。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馬偕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新生兒三大致死原因,包括周產期致死、早產及感染問題。以高危險妊娠孕婦生產來說,雖不是全部的新生兒都必須急救,但可能有4成的新生兒會出現非預期急救,若生產當下沒有熟悉新生兒急救的醫護在場,可能造成孩子不必要的疾病,甚至死亡。近期一名第一胎剖腹產、第二胎選擇陰道產的孕婦,在診所生產時發生子宮破裂,因診所醫師無法處理,也未事先告知家屬,導致孩子卡在陰道,緊急送醫學中心急診時,因新生兒窒息腦傷嚴重,家屬忍痛放棄,更衍生醫療糾紛。許瓊心說,這樣的狀況在國外根本不可能發生,我國這類的狀況是「可以避免」,應讓產婦安全地懷孕、安全地生產,有緊急狀況時,也要有新生兒科醫師及時處理,才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許瓊心表示,近年衛福部有意做政策性調整,推動周產期轉診計畫,鼓勵診所將高危險妊娠孕婦轉往醫學中心生產,但此做法仍須更接地氣,且持續多年建立制度。此外孕婦及家屬本身也要提高警覺,近期一名孕婦前一晚突然肚子悶痛,因為已經32加5周,有早產可能,但為了等原本看診醫師上班,仍多等了1晚,隔天一早到醫院發現胎兒心跳僅剩60,緊急剖腹30分鐘後取出胎兒,仍然救不回。李宏昌指出,照顧新生兒不簡單,且早產兒可能有心臟、眼睛、肺部、腎臟等問題,都需要小兒次專科醫師處理,但因病人不多,醫院為了符合評鑑資格,有保障特殊專科醫師名額,但對醫院仍屬於「燒錢」單位,以現行來說,國家對兒科醫護是「虧待」,希望薛部長上任後,能建立每個行政區至少一家兒童責任急救醫院,讓每個孩子獲得最快速及最好的照顧。
-
2022-08-15 養生.聰明飲食
哈根達斯被驗出禁用農藥 專家解析到底什麼是環氧乙烷?
知名冰淇淋品牌「哈根達斯(Häagen-Dazs)」6月在台灣才因為驗出台灣禁用的環氧乙烷而回收,而日前也因為同樣問題而遭新加坡、歐洲等國下架多批產品。食藥署經盤點國際警訊,再對比輸入紀錄,再度發現進口台灣的產品中有5項產品受影響,業者即日起將45萬杯、6萬公斤冰淇淋進行預防性暫停販售,這次卻疑似是因為香草精被環氧乙烷汙染而導致。早在去年2021年12月,另一知名巧克力品牌GODIVA的冰淇淋,也因為使用的刺槐豆膠檢出環氧乙烷,在台灣宣布產品自主回收。什麼是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是一種農藥或滅菌劑,依台灣法規規定,並不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國內也沒有核准作為農藥使用,因此不得在食品中檢出,無論進口產品或本地產品都相同。但是環氧乙烷是美國允許殘留、歐盟禁用、而我們台灣仍不得檢出的物質,所以這也是一個好例子說明,食品法規依國家之別而略有不同是很常碰到的事。環氧乙烷很危險嗎?環氧乙烷雖被認定是世界癌症研究中心(IARC)分類為第一類人體致癌物,但是冰淇淋中殘留量目前不得而知,依照刺槐豆膠添加量來計算殘留可能很微量,而環氧乙烷是具揮發性的氣體,在產品中數個月內就會揮發掉。環氧乙烷最大的用途是做為原料用於製造乙二醇用(一種用於製造抗凍劑和聚酯的化學物質)。同時它也可以做為消毒、滅菌用,因為它氣態易於穿透的特性,特別適用於一些怕濕或怕高溫的東西進行滅菌。所以一些醫療器材如橡膠管、導管、內視鏡光纖或甚至現在大量使用的新冠病毒檢驗組的抹片都是使用環氧乙烷進行消毒的。環氧乙烷為何被歐盟禁用?環氧乙烷如果長期大量暴露會有一些健康危害,比如說產生對黏膜的刺激性或是危害神經系統,而且近年來認為環氧乙烷致癌的證據越來越多,因此國際癌症研究協會(IARC)將環氧乙烷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對人體致癌有足夠證據。因此歐盟自2005年起開始於食品中禁用環氧乙烷,並將偵測的標準訂為0.02-0.1 ppm。2020起,由於歐盟發現數批的印度產芝麻環氧乙烷殘留量過高,甚至超過偵測標準的數千倍,因此展開大規模的監測,因此食品召回案件曾席捲整個歐洲大陸,涉及包括奧地利、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等近20個國家。而歐盟也對刺槐豆膠相關製品進行檢查,在數百件的抽驗中,發現有近三分之一的冰淇淋是超標的。像今年8月,雀巢的雪糕(Milkybar Mini Multipack Ice Cream, Nuii Salted Caramel Ice Cream)就有數批都被檢測到含有環氧乙烷,因此產品也被廠商召回。大約同時,愛爾蘭食品安全局也宣布,越南知名泡麵「好好」(Hao Hao)與Good兩款泡麵因含有環氧乙烷而被召回。自2020到2021,歐盟大約就有超過500件環氧乙烷相關的食品召回事件,值得我們關注。有關此事件更多分析,還可以見前文GODIVA冰淇淋含有環氧乙烷而宣布回收?! 這是怎麼一回事。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8-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不斷更新/今本土新增1萬5596例、22例死亡 指揮中心:疫情已到谷底將回升
(08月15日14:30更新)今本土新增1萬5596例、22例死亡 指揮中心:疫情已到谷底將回升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本土1萬5596例、境外移入個案196例,另確診個案中死亡新增22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比起上周一的確診數差不多,可以看到疫情已經降到一個谷底,之後可能會開始回升,但無確切回升時間。今日新增1萬5596例本土病例,為7,310例男性、8,284例女性、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084例)、桃園市(1,973例)、台中市(1,897例)、台北市(1,789例)、高雄市(1,286例)、台南市(971例)、彰化縣(686例)、苗栗縣(521例)、新竹縣(494例)、新竹市(362例)、雲林縣(361例)、宜蘭縣(352例)、屏東縣(348例)、花蓮縣(274例)、南投縣(267例)、嘉義縣(227例)、基隆市(227例)、金門縣(126例)、嘉義市(126例)、台東縣(121例)、澎湖縣(97例)、連江縣(7例)。今日新增2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7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6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1日至8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16日至8月12日。今日新增19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0例男性、9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6例)、美國(4例)、印尼(3例)、加拿大及菲律賓(各2例)、中國、土耳其、新加坡、韓國、英國、馬來西亞及德國 (各1例)移入,另16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5日至8月14日。●變異株疫情升溫 BA.4現本土首例、BA.5占比增變異株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今天公布驗出首例BA.4本土病例;另新增33例BA.5本土病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BA.4本土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8月5日出現喉嚨輕微不適等症狀,8月9日自行快篩陽性,當日就醫採檢PCR陽性,Ct值16;同住家人三人同日採檢及快篩也都是陽性,三人檢體仍在採檢和定序。四人目前都在居家照護、隔離中。另新增33例BA.5本土個案,為16名男性、17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22例、中部8例、南部3例,確診日介於7月5日至8月8日。其中20人已初步疫調,共匡列相關接觸者78人,其中21人已檢驗陽性。●邊境檢疫再鬆綁! 9月1日起4天自主防疫改「1人1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經綜合評估入境檢疫措施實施情形、國內疫情、防疫與醫療量能後,自9月1日起,入境檢疫措施維持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但後4天自主防疫改為「1人1室」。(08月14日14:30更新)今本土新增2萬802例、290例境外 莊人祥:較上周日下降4.5%國內新增今天新增2萬802例本土個案及29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2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數較昨天減少1.2%;與上周日相比則減少970例,下降約4.5%。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9572例男性,1萬1220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12例),台中市(2,473例),台北市(2,432例),桃園市(2,324例),高雄市(1,731例),台南市(1,394例),彰化縣(897例),新竹縣(566例),雲林縣(541例),苗栗縣(535例),新竹市(516例),宜蘭縣(500例),屏東縣(474例),基隆市(396例),花蓮縣(359例),南投縣(318例),嘉義縣(313例),澎湖縣(208例),嘉義市(195例),台東縣(174例),金門縣(136例),連江縣(8例)。今日新增2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1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4日至8月1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3日至8月11日。今日新增29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7例男性,1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新加坡(7例),美國(6例),泰國及越南(各5例),法國(3例)、印尼及馬來西亞(各2例),英國、愛爾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孟加拉國、菲律賓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2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5日至8月13日。(08月13日14:30更新)本土+2萬1056 境外+233 死亡+40 新北4千多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12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056例本土個案及23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0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056例本土病例,為9,658例男性,11,388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082例),台中市(2,534例),台北市(2,439例),桃園市(2,327例),高雄市(1,744例),台南市(1,507例),彰化縣(951例),新竹縣(661例),苗栗縣(618例),新竹市(518例),雲林縣(494例),屏東縣(491例),宜蘭縣(452例),嘉義縣(393例),南投縣(360例),基隆市(341例),花蓮縣(311例),澎湖縣(251例),台東縣(232例),嘉義市(226例),金門縣(108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30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日至8月1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8月10日。●增4童重症 2歲男童熱經孿、1歲男童哮吼加護病房插管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06例中重症個案,以及新增40例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本身有肝硬化病史,沒有接種過疫苗,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而今新增4例兒童重症,包括1例哮吼及3例MIS-C,其中一名MIS-C孩童仍在加護病房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4例兒童重症,3例MIS-C及1例哮吼,年齡介於1到5歲,皆未接種疫苗。新增一例哮吼,為1歲男童,沒慢性病史,8月9日起陸續發燒、呼吸急促有雜音,當天通報確診,8月10日赴急診,因呼吸窘迫有插管使用呼吸器,並轉加護病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08月12日14:30更新)本土+2萬1761 境外+228 國內疫情處平穩狀態無下降趨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19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761例本土個案及22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1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增21761人,比前天少一點點,跟上周幾乎差不多,這也顯示國內疫情狀況處於平穩狀態,但也沒有再下降趨勢;境外新增228例,跟昨天比稍微降低;死亡31人,比昨天稍微降低一點。整體看來國內處於平穩狀態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761例本土病例,為10,017例男性,11,738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6例),台中市(2,665例),桃園市(2,429例),台北市(2,355例),高雄市(1,775例),台南市(1,517例),彰化縣(991例),苗栗縣(726例),新竹縣(652例),屏東縣(546例),雲林縣(508例),宜蘭縣(497例),新竹市(494例),花蓮縣(397例),南投縣(356例),基隆市(346例),嘉義縣(320例),澎湖縣(222例),嘉義市(214例),台東縣(207例),金門縣(160例),連江縣(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0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28日至8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8月9日。●第4輪快篩實名制8/15起實施 0到6歲幼兒憑健保卡免費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鑑於COVID-19國內疫情處於廣泛社區流行,因應民眾購買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之需求,及保護幼兒健康,故宣布自今年8月15日起,實施第四輪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及第三輪0-6歲學齡前幼兒免費領取1份(5劑)快篩試劑。目前實名制家用抗原快篩試劑貨源充足,為滿足民眾購買之需求,從原先購買1份(5劑),增加至多可購買2份(10劑),並可分成1次或2次購買(可代購),售價仍維持每份(5劑)500元,籲請有需求與符合資格的民眾,可持健保卡至販售實名制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的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購買/領取。●確診了還要打疫苗嗎?指揮中心建議可接種時間及可提前接種條件許多民眾對接種疫苗有諸多疑慮,不清楚COVID-19確診者是否還需接種疫苗? 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明可接種時間建議及可提前接種條件建議。可接種時間建議無論之前為有症狀或無症狀的SARS-CoV-2感染史,都應依各廠牌應接種劑次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故建議確診者可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3個月,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COVID-19疫苗。可提前接種條件建議說明確診者若已無急性症狀且符合解隔條件,如符合下列情形,可經醫師評估適宜接種後,無須間隔3個月即可接種尚未完成之COVID-19疫苗劑次:‧因工作需求、工作性質等原因導致感染風險可能增加‧免疫力/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因應入境其他家時疫苗接種紀錄查核之需(08月11日14:30更新)今本土新增2萬2650例、境外259、44歿 莊人祥:較上周低0.3%全球疫情升溫,台灣本土疫情也受BA.5變異株影響,社區BA.5個案逐步增加,本土疫情降幅越來越低。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概況,本土新增2萬2650例、境外移入259例、死亡44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個案數與上周四幾乎一樣,但較上周低0.3%。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650例本土病例,為10,296例男性,12,343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7例),台中市(2,808例),桃園市(2,604例),台北市(2,579例),高雄市(1,996例),台南市(1,594例),彰化縣(944例),苗栗縣(690例),新竹縣(678例),屏東縣(598例),雲林縣(572例),新竹市(530例),宜蘭縣(464例),南投縣(394例),花蓮縣(380例),嘉義縣(358例),基隆市(342例),嘉義市(245例),台東縣(184例),金門縣(171例),澎湖縣(129例),連江縣(1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6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1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0日至8月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8月8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5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9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加拿大(6例),柬埔寨、緬甸、香港、泰國、德國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23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3日至8月10日。●BA.5來襲 台灣和日本哪裡不一樣? 莊人祥說原因針對BA.5變異株入侵,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台灣再經1、2個月後BA.5就會成為主流病毒株,但觀察其他國家疫情,只會小幅上升「規模不會太大」;不過另有專家認為台灣BA.5恐達單日5萬病例。針對反應兩極的疫情預測,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預測有高推估、低推估,未來希望走向低推估。(08月10日14:30更新)本土+2萬3665例 指揮中心:疫情下降有限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肺炎最新疫情,國內今天新增2萬3665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143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5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和上周個案數差不多,可以看到疫情再下降也很有限。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937例男性、1萬2712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9例),台中市(2,962例),桃園市(2,675例),台北市(2,627例),高雄市(2,075例),台南市(1,703例),彰化縣(1,056例),苗栗縣(747例),新竹縣(730例),新竹市(611例),屏東縣(565例),宜蘭縣(546例),雲林縣(517例),花蓮縣(409例),南投縣(398例),基隆市(387例),嘉義縣(359例),嘉義市(265例),澎湖縣(253例),台東縣(224例),金門縣(161例),連江縣(16例)。今日新增2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4例具慢性病史、14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8月8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0日至8月7日。今日新增14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1例男性、7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2例),泰國(7例),美國(6例),菲律賓(4例),馬來西亞(2例),肯亞、奧地利、柬埔寨、瑞士、香港、新加坡、印尼及日本(各1例),另10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4日至8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80萬1676例確診,分別為2萬2317例境外移入、477萬930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邊境再鬆綁 8月15日起外國人來台也免PCR陰性證明我國自7月14日零時起放寬國人、持有效居留證及所有來台轉機者,搭機前不須持二日內PCR報告。今天指揮中心再放寬至所有來台旅客,8月15起取消搭機前二日內PCR報告。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外國人占入境旅客10%,主要是因為48小時限制牽涉取得報告和轉機等,且國外要找到採檢院所不易;但來台旅客入境時在機場還是需做唾液採檢。因應各國邊境管制政策已逐步開放,經評估國際間多數國家已免除旅客搭機前檢驗報告規定,並考量現行我國仍維持入境機場唾液PCR檢測及入境檢疫「3+4」等措施,可於邊境進行防疫,故自航班表定抵台時間8月15日零時起,「所有來臺旅客」搭機前取消持二日內PCR報告。但境外篩檢陽性者,仍維持自採檢日起7日內暫緩搭機,避免疫病跨境傳播。●第四輪快篩實名制下周上路 PCR篩檢站退場無地方展延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日前發函至各縣市政府,指社區篩檢站經費補助至今日,各地政府須自行評估社區篩檢站退場機制;不過地方政府如有需要可以申請展延。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目前沒有地方政府申請展延;另第四輪快篩實名制,確定下周開始,確切販賣時間和方式將於明天公布。社區篩檢站自五月開站截至八月一日止,累計共設置641家社區篩檢站,仍在運作中的篩檢站則有114站,今天起將陸續退場。(08月09日14:30更新)本土+2萬3458例 死亡+18 創89天新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下降,國內新增2萬3458例本土個案、境外個案211例。另死亡個案新增18例,為5月12日以來、相隔89天最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二相比增加156人,增加0.7%;但以周日到周二累計人數來看,與上周相比,疫情仍持平。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867例男性、1萬2553例女性、3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35例)、台中市(3,063例)、台北市(2,617例)、高雄市(2,248例)、桃園市(2,151例)、台南市(1,834例)、彰化縣(1,133例)、苗栗縣(719例)、雲林縣(712例)、屏東縣(683例)、新竹縣(590例)、新竹市(512例)、宜蘭縣(490例)、嘉義縣(489例)、南投縣(416例)、花蓮縣(411例)、基隆市(330例)、嘉義市(290例)、台東縣(280例)、澎湖縣(192例)、金門縣(155例)、連江縣(8例)。今日新增1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17例具慢性病史、11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6月22日至8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26日至8月6日。今日新增21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6例男性、9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新加坡(4例)、日本及越南(各2例)、韓國、加拿大、柬埔寨、丹麥、菲律賓、挪威、芬蘭及美國 (各1例)移入,另19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1日至8月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77萬7903例確診,分別為2萬2172例境外移入,475萬567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死亡、中重症今雙創新低 但有八個月大男嬰雙重感染亡新冠肺炎死亡及中重症個案雙創新低,今天新增死亡18例、中重症34例,是5月3日以來最低。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雙重感染綠膿桿菌及新冠病毒,使用葉克膜仍病情惡化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八個月大至90多歲以上,17例具慢性病史、11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9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834例,死亡8420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7月6日發燒、7月7日因呼吸急促至急診,X光顯示右上葉肺炎,採檢新冠陽性確診。診斷為肺炎併敗血症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並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院後血液培養出多重抗藥性綠膿桿菌,住院當中出現大量胸水及氣胸,使用葉克膜病況仍持續惡化,7月31日死亡。死因為綠膿桿菌敗血症及肺炎,併急性呼吸窘迫及氣胸。●撤社區篩檢站! 莊人祥:和疫情降級無關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指揮中心發函給地方政府要求社區篩檢站退場。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因社區篩檢站退場主要是因需求不在,且耗費醫療院所人、物力,和疫情是否降級無關。莊人祥表示,社區篩檢站目前全國共114站,由於前兩個月就實行快篩陽性可判定確診陽性,只要醫師跟病患沒有疑義就可以確診,PCR需求下降。社區篩檢站需耗費大量人力,很多縣市也反應降低設置需求,國健署經過一個多月跟各縣市討論,決定8月10日退場。但各地方政府若還有需求的話可以再提出申請,縣市也可以跟國健署溝通。至於BA.5變異株疫情恐再起,社區篩檢站裁撤後如何監測?莊人祥表示,民眾若快篩驗出陰性,或醫師對這結果不是很有信心,可以再做PCR。而監測則是採抽樣,指揮中心與幾個合約醫院合作,針對住院病人,或認為有需要PCR病人都會採檢,並將檢體送到實驗室做後續定序。(08月08日14:30更新)今本土新增1萬5206例創百日新低 死亡增26例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單日確診數昨天略增後,今天再度下探。國內今天新增1萬5206例,創下4月30日以來新低;境外移入個案新增206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目前病例數還是持續下降,還是要注意,之後可能還會有病例數上升的狀況。另死亡個案新增26例,也創下5月15日以來、相隔85天新低;中重症新增45例。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800例,死亡8402例。今日新增本土病例,7098例男性,8094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847例),台中市(1,850例),桃園市(1,693例),台北市(1,500例),高雄市(1,422例),台南市(1,147例),彰化縣(705例),新竹縣(495例),苗栗縣(457例),雲林縣(417例),屏東縣(396例),新竹市(327例),宜蘭縣(289例),花蓮縣(288例),南投縣(284例),嘉義縣(282例),基隆市(260例),嘉義市(157例),台東縣(151例),金門縣(132例),澎湖縣(104例),連江縣(3例)。今日新增2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3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6日至8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7日至8月6日。今日新增20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5例男性,1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分別自越南(13例)、香港(5例)、泰國(3例)、中國(2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17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9日至8月7日。●BA.5疫情上升新增9例本土個案 集中北北桃BA.5變異株疫情升溫,今指揮中心公布再增九例本土個案,包括兩起、共四位家庭群聚,個案分布於北北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本土BA.5個案累計23例,估計國內BA.5的佔比約5%,隨境外個案增加,預期會慢慢提升。(08月07日14:30更新)今本土新增2萬1771例、273例境外 較上周增加4.5%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較上周增加。今天新增2萬1771例本土個案及27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2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上周增加4.5%。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2萬1771例本土病例,為9942例男性,1萬1824例女性,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040例),台中市(2,675例),桃園市(2,343例),台北市(2,328例),高雄市(1,968例),台南市(1,707例),彰化縣(1,006例),新竹縣(679例),苗栗縣(635例),屏東縣(626例),新竹市(537例),雲林縣(487例),宜蘭縣(446例),南投縣(394例),嘉義縣(383例),花蓮縣(379例),基隆市(362例),台東縣(233例),嘉義市(226例),澎湖縣(176例),金門縣(138例),連江縣(3例)。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且皆具慢性病史,其中25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8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8月4日。今日新增2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7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日本(5例)、越南及泰國(各4例)、菲律賓、英國及新加坡(各3例)、澳大利亞、土耳其、韓國及美國(各2例)、馬來西亞、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紐西蘭、印度、愛爾蘭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23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7日至8月6日。●大陸爆琅琊病毒動物傳人 疾管署:將建立核酸監測方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冠肺炎疫情還沒結束,中國大陸又發現新的人畜共通病毒。權威醫療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於8月4日刊文指出,此病毒被命名為「瑯琊病毒(Langya virus,LayV)」,由北京、青島的微生物學者發現。對此,我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沒有人傳人的證據,但無法下結論。國內後續建立實驗室核酸檢測的方式,若有需要將納入國內監測重點監測項目。(08月04日14:30更新)今本土新增2萬2707例 莊人祥:仍在緩降未反轉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本土確診持續在2萬上下徘徊,本土個案新增2萬2707例、境外移入252例、死亡個案則為56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四相比下降4.7%,還是在緩降階段,沒有看到疫情反轉。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469例男性、1萬2188例女性、5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26例)、台中市(2,807例)、台北市(2,388例)、桃園市(2,352例)、高雄市(2,159例)、台南市(1,744例)、彰化縣(1,094例)、新竹縣(713例)、屏東縣(598例)、苗栗縣(585例)、雲林縣(584例)、新竹市(570例)、宜蘭縣(427例)、花蓮縣(420例)、南投縣(409例)、嘉義縣(387例)、基隆市(345例)、嘉義市(265例)、台東縣(264例)、金門縣(143例)、澎湖縣(119例)、連江縣(8例)。今日新增5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1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8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8月1日。今日新增25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47例男性,10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22例)、越南(9例)、日本(4例)、韓國(3例)、香港、埃及、泰國及菲律賓(各2例)、加拿大、柬埔寨、英國、瑞士、義大利、德國、土耳其、荷蘭及中國(各1例),另19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9日至8月3日。●北部BA.5職場接觸者驗出BA.2 群聚仍侷限家庭傳播台北市日前出現兩例新冠肺炎BA.5變異株社區感染個案,其中30多歲女性的職場接觸者匡列檢驗陽性,今天基因定序出爐,為國內正在流行的BA.2。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兩者沒有互相傳染的關聯可能性,而這名BA.5個案的家人檢驗也都陰性,未找到其他相關感染源。●要等次世代嗎? 莊人祥:符合資格者快打現有疫苗新冠變異株不斷出現,藥廠也正研發次世代疫苗。但面對可能再起的疫情,民眾擔憂若符合接種條件是否要先接種第四劑,還是要等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目前已針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進行滾動式審查,但上市時間都還是未知數,且上市後離到貨、封緘檢驗都還有一段時間,建議目前已符合資格盡速施打現有疫苗。(08月03日14:30更新)本土增2萬3302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下降約6%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概況,本土確診來到2萬3718例、境外移入201例、死亡個案則有32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以緩慢速度下降,預期下降幅度會愈來愈小。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928例男性,1萬2783例女性,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406例),台中市(2,980例),桃園市(2,562例),台北市(2,427例),高雄市(2,214例),台南市(1,880例),彰化縣(1,009例),新竹縣(721例),苗栗縣(696例),屏東縣(651例),新竹市(625例),雲林縣(584例),宜蘭縣(510例),嘉義縣(427例),南投縣(393例),基隆市(392例),花蓮縣(356例),嘉義市(322例),台東縣(266例),澎湖縣(144例),金門縣(140例),連江縣(13例)。今日新增3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0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0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7月3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0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15例男性、8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及美國(各15例),菲律賓及柬埔寨(各5例),英國及新加坡(各3例),馬來西亞(2例),法國、奧地利、日本及中國(各1例),另14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6日至8月2日。●國內第2起BA.5家庭群聚 北部個案媽媽定序出爐指揮中心前天公布新增兩例北部BA.5變異株社區感染個案,一男一女,彼此無關聯,分別有一名家人、職場同事驗出陽性。相關基因定序結果,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個案的媽媽定序出爐,為BA.5;研判受指標個案傳染。這是國內第二起經定序確認的BA.5家庭群聚。前天新增二例BA.5本土個案,其中3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半年內無出入境紀錄,7月24日因發燒等症狀,自行就醫,PCR採檢陽性,Ct值21,基因定序為BA.5,研判是社區感染。而個案媽媽曾陪個案就醫採檢,7月28日發病,採檢陽性,Ct值32。另案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二劑疫苗,半年內無出入境紀錄,7月23日出現發燒症狀,隔日症狀持續,就醫後收治住院,PCR陽性,Ct值19,基因定序為BA.5。個案的六名家人均陰性,職場接觸者一人陽性,兩人同天確診。不過羅一鈞說,這名接觸者的基因定序尚未出爐,因此還需兩者確認是否有關聯。●疫情降幅小 指揮中心:心裡要有準備 BA.5是下個挑戰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下降幅度趨緩,單日確診人數持續在2萬例間徘徊。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預期接下來疫情下降幅度會愈來愈小,國內BA.5看起來正低度流行,「心裡要有打算」這是下個挑戰。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主要看BA.5社區傳染狀況做先期預警,疫情高或低影響因素非常大,現在難以判斷。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3718例,較昨天略增,因此外界擔心BA.5變異株的疫情是否正在上升。王必勝表示,比較確診數時通常會和上周比較,例如周三和上周三;今天確診起與上周相比,下降7%。他說,現階段推動脆弱族群疫苗接種,包括高齡、幼兒和高風險工作者等,並趁這階段檢視防疫物資存量,包括疫苗、藥物和快篩。疫情趨緩就恢復常態醫療,疫情起來就擴大專責病房量,希望之後疫情再起時能調整快一點,損害降到最低。周志浩表示,疫情趨勢這幾周下降幅度愈來愈低,心裡要有打算BA.5是下個挑戰。當然不希望國內病例數上升,但國際是這樣的趨勢,因此要有因應跟準備。(08月02日14:30更新)本土增2萬3302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下降約6%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概況,其中本土確診來到2萬3302例、境外移入254例、死亡個案則有3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跟上周相比減少4188例,下降6%左右,這周下降屬於持平趨勢,會繼續觀察。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302例本土病例,為10,836例男性,12,453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920例),台中市(2,923例),高雄市(2,400例),台北市(2,295例),台南市(2,050例),桃園市(2,027例),彰化縣(1,192例),屏東縣(771例),雲林縣(735例),苗栗縣(705例),新竹縣(646例),新竹市(497例),宜蘭縣(475例),嘉義縣(460例),南投縣(423例),花蓮縣(421例),基隆市(338例),嘉義市(333例),台東縣(310例),金門縣(209例),澎湖縣(153例),連江縣(19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28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1日至7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3日至7月30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5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27例男性,12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德國(11例)、越南(8例)、新加坡及菲律賓(各4例)、澳大利亞及美國(各3例)、日本(2例)、挪威、柬埔寨、馬來西亞及泰國(各1例),另21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日至8月1日。●四旬男腦出血不治亡 再增2例7歲、8歲男童MIS-C本土疫情緩降中,今日中重症來到84例,中症54例、重症30例,死亡則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分別為7歲、8歲男童,目前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說明,本日新增的2例兒童MIS-C個案,7歲的男童沒有慢性疾病,曾在5月31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快2個月,於7月26日出現發燒、皮疹、紅眼等症狀,7月29日送至急診時血壓偏低、凝血功能異常,因懷疑是MIS-C,收治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本土BA.5將破萬例?莊人祥:不排除這兩周疫情反轉國內昨日新增2例BA.5社區感染個案,個案皆在台北,有家人或是職場接觸者檢驗陽性,仍待病毒基因定序確認群聚規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表示,目前定序仍要時間,至於昨日自泰國移入的BA.2.75個案,目前4位同行者皆陰。至於BA.5變異株是否造成全台疫情反升?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參考各國狀況,的確有可能進入社區後,過幾周疫情便開始上升。羅一鈞昨預估,國內BA.5變異株的佔比大約會到2%,也會隨境外移入個案增加,而有相對應的提升。今羅一鈞說明台北市2名BA.5個案最新調查情況,個案的家人、同事定序還要1、2天時間,有結果會再報告。(08月01日14:30更新)確診、中重症雙創新低 今本土個案新增1萬6352例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降溫,確診數和中重症人數雙創新低。今天新增本土個案1萬6352人,是4月30日以來、相隔93天最低;中重症則新增39人,為5月3日以來最低。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232例,死亡個案36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仍以緩慢的方式下降,整個疫情趨勢到平穩的階段。死亡個案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35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24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055例,死亡8110例。今日新增1萬6352例本土病例,7802例男性,8541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831例),台中市(1,987例),桃園市(1,840例),高雄市(1,622例),台北市(1,574例),台南市(1,313例),彰化縣(740例),苗栗縣(539例),新竹縣(500例),屏東縣(442例),雲林縣(427例),新竹市(396例),宜蘭縣(358例),南投縣(322例),嘉義縣(320例),花蓮縣(294例),基隆市(236例),嘉義市(216例),台東縣(182例),澎湖縣(112例),金門縣(91例),連江縣(10例)。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5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7月29日。今日新增2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31例男性,1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奧地利(5例)、越南(4例)、日本、泰國及義大利(各2例)、韓國、美國、菲律賓、印度、中國及馬來西亞(各1例),另21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日至7月31日。●北部再爆二BA.5社區個案 國內現第二例BA.2.75變異株入侵!除BA.5再增二例本土個案,BA.2.75也出現第二例境外移入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兩例本土社區個案皆為北部個案,且接觸者皆出現陽性個案,正進行定序中。●本土迎來長新冠高峰? 羅一鈞:視情況加開長新冠門診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近三年,不僅急性期危險,也有許多人深受後遺症「長新冠」所苦。不過,指揮中心推動開辦的長新冠門診,日前被確診者抱怨,門診排到爆,根本無法看到診。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會再瞭解實際情況,若量能真的不夠,會請健保署著手增加量能。(07月31日14:30更新)本土+2萬1273 境外+228 增加60例死亡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緩降,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824例及245例境外移入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昨天病例數下降2.1%、較上周日下降3%。今日新增2萬824例本土病例,包含9645例男性,1萬1172例女性,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673例),台中市(2,577例),桃園市(2,258例),台北市(2,061例),高雄市(1,979例),台南市(1,645例),彰化縣(999例),屏東縣(653例),新竹縣(630例),苗栗縣(542例),新竹市(526例),雲林縣(495例),嘉義縣(416例),宜蘭縣(405)例,花蓮縣(390例),南投縣(375例),基隆市(331例),嘉義市(284例),台東縣(263例),澎湖縣(156例),金門縣(151例),連江縣(15例)。今日新增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3例具慢性病史、1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23日至7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12日至7月28日。今日新增24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47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感染國家為新加坡(4例)、印度及美國(各3例)、泰國、柬埔寨、日本、澳大利亞及埃及(各2例)、越南及印尼(各1例),另22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4日至7月30日。●兒童重症增3例 6歲男童無確診卻MIS-C 國內第2例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今天新增34例死亡個案、8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一名六歲男童先前無確診紀錄,但檢驗抗體發現曾感染新冠肺炎,為國內第二例未確診紀錄的MIS-C個案。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33例具慢性病史、16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7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016例,死亡8074例。(07月30日14:30更新)本土+2萬1273 境外+228 增加60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150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273例本土個案及22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0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約1700例,降幅約7.4%,相較上周六減少約1074例,降幅4.8%。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273例本土病例,為9,875例男性、11,385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750例),台中市(2,770例),桃園市(2,164例),高雄市(2,163例),台北市(2,067例),台南市(1,717例),彰化縣(1,066例),苗栗縣(612例),屏東縣(603例),新竹縣(585例),新竹市(549例),雲林縣(523例),宜蘭縣(434例),花蓮縣(430例),嘉義縣(347例),南投縣(328例),基隆市(311例),台東縣(284例),嘉義市(238例),澎湖縣(167例),金門縣(147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6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7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4日至7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2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2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3例男性、10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美國、泰國及德國(各4例),新加坡及印尼(各3例),比利時、馬來西亞、西班牙及法國(各2例),菲律賓、芬蘭、愛爾蘭、英國、香港、羅馬尼亞及韓國(各1例),另1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6日至7月29日。●中重症+156例 9歲男童MIS-C、收治兒童加護病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56例本土中重症個案,及60例死亡個案。今日新增一例兒童重症是9歲男童,為孩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沒有接種過疫苗,確診後約10周出現MIS-C症狀,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名9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也未接種過新冠疫苗,曾於5月16日確診新冠肺炎,7月24日開始陸續出現發燒、腹瀉、頸部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7月26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結膜炎、頸部淋巴結腫、發炎指數升高、心臟酵素低下等,診斷為MIS-C收治兒童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截至今日我國兒童重症137例,包括腦炎25例、肺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MIS-C共71例、共病3例,共25例死亡。我國今年1月1日至7月29日,本土個案累計451萬14098例,中重症共20928例,其中8040名死亡,輕症無症狀佔全部病例99.53%。●口罩措施暫不變 莊人祥曝解封腳步要看2件事入夏連日高溫,民眾期待能全面解除口罩令,不過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今受訪表示,現在Omicron BA.5恐怕已步入國內社區,若放鬆口罩憂心BA.5疫情恨快就上來。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口罩措施再微調空間有限,未來解封腳步主要考量2方向,包括國內外疫情,以及幼兒疫苗接種率。張上淳今天表示,口罩政策應是逐步放寬,但現在Omicron亞變種BA.5已初步進入國內社區,若大家都放鬆了,BA.5疫情很快就會上來;此外,雖國內疫苗施打率不低,但長者施打率與其他國家相比仍不理想,也不足夠,當疫情再起時,不少長者會因染疫死亡。因此口罩令放寬還是要看疫情控制程度,做密集性滾動性調整。先前為鼓勵長者接種疫苗,指揮中心提供65歲以上長者,以及55歲以上原住民,施打疫苗可獲得500元額度的衛教品及兩劑快篩劑,先前已數度延長發放,最新規定將發到7月31日止。莊人祥表示,因打疫苗獎勵已發放一段時間,且疫苗數量很充足,後續不會再以中央獎勵催長輩施打疫苗,由地方政府加強長者接種疫苗。對於長輩未接種疫苗恐影響解封腳步?莊人祥說,目前主要考量幼兒疫苗接種為主,且評估BA.5整體致死率及嚴重度與先前Omicron疫情差不多,雖仍會考慮長者接種率,但不會因此作為解封考量,解封腳步會以幼兒疫苗接種及國內外疫情趨勢2層面考慮。(07月29日14:30更新)下降趨勢趨緩!本土+2萬2983例、境外+306 死亡+5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32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983例本土個案及30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7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增本土病例22983人,裡面數字跟前幾天差不多,還是有小幅下降,下降趨勢趨緩,境外變多新增306例,國際疫情也在增加中,死亡個案57例,跟之前差不多,死亡整體有陸續下降趨勢。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983例本土病例,為10,431例男性、12,540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065例)、台中市(2,685例)、桃園市(2,392例)、高雄市(2,313例)、台北市(2,299例)、台南市(1,906例)、彰化縣(1,135例)、屏東縣(719例)、新竹縣(657例)、苗栗縣(643例)、雲林縣(636例)、新竹市(551例)、宜蘭縣(512例)、花蓮縣(446例)、嘉義縣(436例)、南投縣(363例)、基隆市(326例)、嘉義市(301例)、台東縣(278例)、金門縣(169例)、澎湖縣(139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1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2日至7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26日。●30多歲男蜂窩性組織炎確診亡 增8童MIS-C達高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40例中重症個案,包括79例中症、61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7例,最年輕為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長期臥床,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確診新冠陽性,治療後仍然不治。另外也新增8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3人住院中;主要中部個案為主、達高峰。國內今年1月1日至7月28日累計448萬8443例本土個案,包括中重症20776例,其中7980例死亡。目前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4%。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創傷性腦出血,長期臥床,7月22日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同時採檢新冠陽性,住院後出現肺炎,7月25日開始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7月26日不幸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過世。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今新增8例MIS-C個案,年齡介於2到11歲,5男3女,先前在5月13日到7月14日之間確診,並於6月8日到7月22日之間MIS-C發病,包括發燒、局部腫痛、腹瀉等症狀,其中5人已出院,3人目前住院中,住院其中2人合併其他感染。●邊境關卡再放寬 7月30日起取消轉機行李、貨艙消毒我國邊境政策設下4大關卡導致旅客入境時間長,中央流行指揮中心今宣布,自7月30日零時起,實施取消航空器貨艙消毒作業,將「取消」目前貨艙消毒,以及「轉機」行李免消毒。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因應COVID-19變種病毒強化航空器消毒清潔指引」,考量現今國内外疫情狀況及防疫效,且為免影響機場作業效率,爰於工作人員有適當防護及定期監測之配套措施下:「貨艙消毒」:一、「取消」目前貨艙消毒(約需40-50分鐘),僅保留行李上輸帶時,進噴灑消毒。二、「轉機」行李免消毒。(持續落實行李運設備定期清消作業)「客艙消毒」:目前入境旅客於機場探檢陽性率仍高,且多為Omicron BA.5等新型異株,故現階段仍維持,後續滾動調整。(07月28日14:30更新)本土+2萬3822下降趨緩 境外149例、增62死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在2萬例上下徘徊,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3822例、境外移入個案149例;另增死亡個案62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病例跟上周四比減少1085例、差距4.4%,疫情還是有下降,但整個趨勢趨緩。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056例男性、1萬2757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68例),台中市(2,940例),台北市(2,460例),桃園市(2,385例),高雄市(2,340例),台南市(1,898例),彰化縣(1,137例),苗栗縣(712例),屏東縣(699例),新竹縣(689例),雲林縣(592例),新竹市(580例),宜蘭縣(536例),花蓮縣(456例),基隆市(438例),南投縣(431例),嘉義縣(429例),嘉義市(281例),台東縣(276例),金門縣(200例),澎湖縣(155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6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6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1例具慢性病史、3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25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5日至7月25日。今日新增14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3例男性、6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英國(8例)、越南(5例)、泰國(4例)、菲律賓、美國及日本(各3例)、盧森堡、法國、馬來西亞及德國(各2例)、義大利、法羅群島、匈牙利、新加坡、委內瑞拉、中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0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8日至7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52萬2365例確診,分別為1萬9265例境外移入、450萬304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兒童重症再增5例 9歲女童接種疫苗仍罹MIS-C併闌尾炎 本土新冠肺炎新增中重症143例、死亡個案62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五例兒童重症個案,包括四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以及一例肺炎個案。其中一例罹患MIS-C的九歲女童合併闌尾炎,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61例具慢性病史、3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40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636例,死亡7923例。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40多歲女性, 發病後三天死亡。個案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未曾接種疫苗。7月22日快篩陽性, 隔日被家人發現意識改變、高燒41度以及呼吸急促,送往急診。因昏迷及嚴重休克經插管及緊急治療後,收治加護病房,7月24日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及敗血性休克 。五例兒童重症則包括四例MIS-C及一例肺炎。MIS-C個案部分,其中一例九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日接種過一劑疫苗,6月17日曾確診新冠肺炎。7月17日起出現腹痛、發燒、腹瀉、嘔吐等症狀,7月22日前往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疑似MIS-C,且腹部電腦斷層發現急性闌尾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抗生素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07月27日14:30更新)本土+2萬5521 指揮中心:疫情整體緩慢下降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5521例、境外移入個案171例,另新增死亡28例,是5月15日以來再度降到二字頭。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和昨天差不多,但相較上周三低一些,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812例男性、1萬3695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504例)、台中市(3,168例)、桃園市(2,680例)、高雄市(2,630例)、台北市(2,573例)、台南市(2,032例)、彰化縣(1,231例)、屏東縣(781例)、苗栗縣(750例)、新竹縣(694例)、雲林縣(631例)、宜蘭縣(609例)、新竹市(603例)、嘉義縣(497例)、花蓮縣(460例)、南投縣(424例)、基隆市(346例)、嘉義市(322例)、台東縣(280例)、澎湖縣(151例)、金門縣(146例)、連江縣(9例)。今日新增2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25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2日至7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24日。今日新增17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1例男性、10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泰國(12例)、美國(10例)、越南及菲律賓(各5例)、荷蘭(3例)、印尼、柬埔寨及中國(各2例)、土耳其、新加坡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2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8日至7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49萬8416例確診,分別為1萬9120例境外移入、447萬924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相隔73天死亡降回二字頭 一歲童MIS-C「爆肝」搶救中國內新冠肺炎死亡相隔73天,再度降回二字頭,新增28例;另增中重症154例,其中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個案,皆為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一歲男童,住院後持續嘔吐且肝指數持續升高,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25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1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93例,死亡7861例。中重症包括110例中症、44例重症,包括三例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5月27日確診。7月20日發燒至39度,伴隨嘔吐、食慾下降,7月23日就醫,檢查有結膜炎和嘴唇充血,疑似MIS-C於當天住院。7月26日因持續嘔吐以及肝指數持續升高轉加護病房,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為123例,包含腦炎25例、肺炎19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58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台本土首起兒童確診BA.5 羅一鈞:不排除社區感染南部造船廠員工確診檢出不明感染源的BA.5個案,昨又增4人確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部分個案Ct值高,定序上較花時間。今日確診者家人定序結果出爐,羅一鈞表示,家庭群聚部分增加的2例都是BA.5,皆小於10歲,已完成7天居家照護。羅一鈞表示,南部船廠BA.5個案的2位家人檢驗結果,結果出爐確認為BA.5變異株,這兩位都是同住家人的小孩,一位小於五歲、一位小於十歲。小於五歲個案7月11日發燒嘔吐、小於十歲個案無症狀,檢驗PCR陽性Ct值分別為21.6、21.1,也都已完成7天確診者居家照顧。羅一鈞指出,先前本土BA.5都跟接機有關,也都是成人,今日公布的兩例不僅是首起本土BA.5本土兒童個案,也是首起BA.5家庭群聚,不能完全排除社區感染可能。至於可能的感染源,羅一鈞說明,小於5歲個案7月11日發病,但都沒出門,照顧者媽媽也沒確診,目前認為較可能是船廠工作家人染疫後,把病毒帶回家來,要等船廠工作者定序出來綜合研判。(07月26日14:30更新)本土+2萬4790例 莊人祥:較上周下降11.8%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本土個案2萬4790例、境外移入個案281例;另增37例死亡,為5月17日以來新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上周減少兩千例,下降11.8%,雖有下降趨勢但較緩一些。今日新增本土病例,1萬1769例男性,1萬3011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939例),台中市(3,120例),高雄市(2,584例),台北市(2,523例),桃園市(2,211例),台南市(2,047例),彰化縣(1,265例),屏東縣(870例),雲林縣(756例),苗栗縣(725例),宜蘭縣(651例),新竹縣(583例),嘉義縣(551例),花蓮縣(544例),新竹市(492例),南投縣(465例),基隆市(374例),嘉義市(357例),台東縣(314例),金門縣(256例),澎湖縣(149例),連江縣(14例)。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0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5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8日至7月23日。今日新增28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58例男性,1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英國及越南(各12例)、新加坡(11例)、美國及德國(各6例)、西班牙(5例)、印度、泰國及柬埔寨(各4例)、荷蘭及印尼(各3例)、土耳其、瑞士、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各2例)、義大利、阿曼、愛爾蘭、中國、韓國及日本(各1例),另19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47萬2755例確診,分別為1萬8950例境外移入,445萬37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增兩歲、五歲童MIS-C 中重症、死亡相隔70天新低新冠肺炎疫情降溫,國內今天新增死亡和中重症都創下5月17日以來、相隔70天新低,分別新增37例及68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兩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皆還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35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8日至7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8日至7月23日。另外,中重症包括32例中症、36例重症,包括兩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例為兩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8日曾經確診。7月17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紅眼,7月21日因為腹痛及持續高燒至40度赴急診,診斷疑似泌尿道感染或MIS-C。7月23日出現全身紅疹、心跳過快,而高度懷疑為MIS-C轉院,目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另一例為五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9日曾確診。7月20日出現高燒、腹瀉、食慾下降、眼睛紅腫,7月23日至急診 ,診斷疑似MIS-C轉院,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邊境開放何時走下一步? 莊人祥:嬰幼兒接種達五成本土新冠肺炎持續降溫,我國也逐漸放寬邊境管制。不過針對外傳「〇加七」入境檢疫下個月上路,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邊境開放是朝這方向進行,但是否下個月實施,沒有定論。而嬰幼兒疫苗接種率要達到五成,才有可能進一步放寬邊境。莊人祥表示,嬰幼兒第一劑接種率目前僅6.6%,還要再提升,尤其疫情上升時,幼兒約有四分之一感染。未來如果疫情升溫,這些比例會再增加,尤其沒有接種過疫苗的幼兒,感染重症率也比其他年齡層還要高。莊人祥表示,昨天5歲以下幼兒5260人次接種。目前有26%嬰幼兒感染,還剩下74%需要接種。而接種率至少要達到50%以上才行,請父母努力。指揮官王必勝昨天表示,邊境是否進一步開放專家意見都會參考,不過要先觀察國際BA.4、BA.5的疫情發展,以及幼兒疫苗覆蓋率,才會進一步開放。(07月25日14:30更新)今新增1萬6921本土個案 確診數再度降兩萬例以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趨緩,本土個案再探兩萬例以下。今天新增本土個案1萬6921例,是4月30日以來最低;另增境外個案206例、死亡個案53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境外移入個案增加呼應國際疫情上升的趨勢。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7981例男性,8931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955例),台中市(2,051例),桃園市(1,847例),高雄市(1,767例),台北市(1,727例),台南市(1,380例),彰化縣(830例),新竹縣(479例),苗栗縣(478例),屏東縣(452例),雲林縣(439例),宜蘭縣(361例),嘉義縣(337例),新竹市(336例),南投縣(324例),花蓮縣(309例),基隆市(237例),嘉義市(182例),台東縣(171例),金門縣(125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6例)。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9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8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日至7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8日至7月23日。今日新增20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11例男性,9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越南(5例)、泰國(3例)、美國(2例)、澳大利亞及菲律賓(各1例),另19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4日至7月24日。●BA.5再增2例本土 南部船廠疑出現社區傳播變異株BA.5再增二例本土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個案與接機有關,但另一例為不明感染源的社區感染個案,為南部船廠人員,接觸者另有10人新確診,疑為社區傳播事件。目前國內Omicron亞型變異株累計檢出9例,皆為BA.5,其中7例與接機有關、2例為社區感染。羅一鈞表示,上周定序174例,包括120個本土、54境外。新增兩例BA.5本土個案,其中一例為50多歲男性,為南部船廠人員,曾接種三劑疫苗。5月18日曾經確診新冠,7月13日再度出現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快篩陽性,Ct值為17,研判為重複感染。個案三名家人,一人陰性、兩人陽性,Ct值皆為20左右。個案職場匡列118人,一人在國外、一人無法採檢,其餘116人,106陰性、10人陽性;其中8人為新確診,其中Ct值小於30共7例,尚待定序,其餘二人曾在五月及七月確診,Ct值超過30。初步研判為家庭及職場群聚感染,指揮中心已請國際港埠主管機關要求相關業者加強落實登輪等作業防護清消,並積極催種相關人員第二次追加劑疫苗接種。另一例本土個案為60多歲男性,7月5日至機場接送兩名德國入境家人,其中一人機場採檢陽性確診。個案列接觸者PCR採檢陰性,採「〇加七」隔離措施;後因家人定序為BA.5,因此個案與另一名入境家人再次採檢為陽性,兩人定序也都為BA.5。目前三名個案皆已隔離期滿,個案接觸者共12人,二人陽性,但Ct值大於35,且於五、六月確診過,研判暫無社區傳播情形。●次世代疫苗要來了? 指揮中心曝最新進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升溫,BA.4、BA.5變異株疫情來勢洶洶,台灣本土也出現疑似首波BA.5社區群聚事件。根據外國研究,現有的疫苗對BA.4、BA.5保護力降低,需次世代疫苗才能更有效抵禦。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莫德納、BNT次世代疫苗的採購進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先前就已簽約,今年預計到貨的2000萬劑,合約內就有要求,如果次世代疫苗生產出來、可以供應,只要取得我國食藥署許可就可以很快進來。BNT次世代疫苗部分,周志浩說明,BNT公司還沒有提交審查到任何國家,指揮中心會密切注意進度,會依照試驗結果的施打族群、人數、間隔再行決定要進口多少疫苗。(07月24日14:30更新)今新增2萬1460例本土個案 羅一鈞:確診數較昨日下降4%本土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1460例、境外277例,死亡65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較昨天下降4%。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9897例男性、1萬1554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747例),台中市(2,632例),桃園市(2,270例),台北市(2,204例),高雄市(2,147例),台南市(1,771例),彰化縣(1,020例),屏東縣(627例),新竹縣(624例),宜蘭縣(575例),苗栗縣(554例),新竹市(526例),雲林縣(525例),嘉義縣(435例),花蓮縣(353例),南投縣(342例),基隆市(327例),嘉義市(249例),台東縣(222例),金門縣(188例),澎湖縣(102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6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3例具慢性病史、47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2日至7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7月21日。今日新增27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5例男性、1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歲多歲,分別自美國及新加坡(各6例),泰國及越南(各4例),日本、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及德國(各2例),印度、柬埔寨、韓國、西班牙、香港、印尼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4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4月19日至7月23日。●中重症+136、死亡+65 中重症增2兒少個案 皆為MIS-C今天新增136例中重症、65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增兩名兒少個案,皆為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分別為2歲男童及16歲青少女;其中2歲男童已出院。新增兩例兒少中重症,皆為MIS-C。一例為兩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22日確診新冠,7月13日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結膜炎、食慾活力下降,7月17日至急診就醫,疑似為MIS-C,收治於一般病房,經過治療後病情好轉已於7月23日出院。另一例為16歲青少女,無慢性病史,去年曾接種兩劑疫苗。5月30日曾確診新冠肺炎,7月17日出現發燒、腹痛、食慾活力下降,7月21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7月22日症狀持續懷疑為MIS-C而轉至醫學中心,但後續檢查僅有腹痛無其他症狀,因此未完全診斷為MIS-C個案,仍屬於疑似個案,無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未取消通報,而列入統計。(07月23日14:30更新)本土+2萬2347 境外+248 死亡+53 新北破3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59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347例本土個案及248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3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較昨天少約1500例,下降6.2%;比上周六少2900例,下降11.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347例本土病例,為10,230例男性、12,108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688例)、台中市(2,878例)、桃園市(2,303例)、高雄市(2,288例)、台北市(2,202例)、台南市(1,705例)、彰化縣(1,088例)、屏東縣(724例)、新竹縣(637例)、宜蘭縣(600例)、雲林縣(587例)、苗栗縣(587例)、新竹市(549例)、花蓮縣(478例)、嘉義縣(433例)、南投縣(417例)、基隆市(337例)、嘉義市(292例)、台東縣(261例)、金門縣(136例)、澎湖縣(130例)、連江縣(27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4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9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7月2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4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3例男性、10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歲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南韓、中國、德國、新加坡及日本(各2例)、葡萄牙、義大利、印尼、奧地利(各1例)移入,另22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3日至7月22日。●國內中重症破2萬例 今中重症+171 死亡+53 增5童MIS-C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15例,重症56例,另新增死亡53例。國內今年至7月22日,全國累計435萬3697例本土個案,包括2萬54例中重症個案,其中7678例死亡。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無慢性疾病史,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心肺衰竭。該案於家中死亡,並未送醫,後續由診所醫師進行行政相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另新增5例兒童重症MIS-C個案,皆沒有慢性疾病,包括2男3女,年齡介於1至10歲。●莫德納幼兒開放2天1.5萬人接種 輝瑞幼兒疫苗進度曝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今年7月21日起,開放6個月以上、5歲以下嬰幼童接種莫德納疫苗第一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全台共有1萬4322名嬰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累計目前全台共有1萬5692名五歲以下幼童完成第一劑接種。國內疫苗接種情況,莊人祥表示,昨日共11萬3605人接種。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6%、第二劑85.7%、追加劑71.1%。莊人祥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嬰幼兒莫德納因為前天起配送、接種,部分縣市於周五前才配到疫苗,有些縣市現在尚未開始接種,各縣市都有各自規畫。(07月22日14:30更新)本土+2萬3813 死亡+86 境外+280 僅新北破4千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409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3813例本土個案及28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日新增23813例,病例數稍微降一些,屬於連續緩慢下降。境外280例比之前多一點,且疫情上升趨勢與國際一致。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813例本土病例,10,767例男性,13,034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40例),台中市(2,846例),桃園市(2,562例),高雄市(2,513例),台北市(2,352例),台南市(1,877例),彰化縣(1,089例),屏東縣(765例),苗栗縣(648例),新竹縣(644例),宜蘭縣(601例),雲林縣(586例),新竹市(569例),花蓮縣(499例),嘉義縣(448例),南投縣(434例),基隆市(335例),台東縣(304例),嘉義市(283例),金門縣(159例),澎湖縣(131例),連江縣(2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8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5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3例具慢性病史、6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7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1例男性、13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9例)、美國及英國(各6例)、新加坡及越南(各4例)、菲律賓(3例)、荷蘭及馬來西亞(各2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加拿大、韓國、瑞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尼、泰國、柬埔寨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23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5日至7月21日。●首例境外BA.2.75!30多歲男自印度來台 Ct值僅20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 BA.2.75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一名北部30多歲男性,7月10日與1名家人及1名友人從印度入境,雖登機前持有2日內陰性報告,3人於機場檢驗為陽性,定序發現男子為BA.2.75,另外2人則是BA.4,3人都有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與同行的2人於機場檢驗,3人皆為陽性且Ct值20,且3人都有症狀,皆於7月10日出現發燒、頭暈及咳嗽等症狀,經視訊診療目前已無不適。3人採居家檢疫目前已解除隔離,皆無其他接觸者,目前無外擴跡象,社區傳染風險低。羅一鈞表示,Omicron BA.2.75最早於今年5月發現,已印度快速傳播成為該國主流,全球已有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印尼、泰國等到少15國報告病例,惟因多國檢測量下降,實際傳播情形可能低估。●首例熱中暑染疫亡!40多歲男在家熱暈 送醫「體溫飆44度」近日天氣炎熱,更飆破40度高溫,死亡案例中有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精神疾病,死因為熱中暑併多重器官衰竭、肺炎併敗血性休克,該例是目前首例熱中暑併新冠肺炎染疫死亡個案。羅一鈞說,這名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於在家照顧,7月18日被發現在家中有昏迷情形,有緊急致電救護人員,當時體溫高達44度。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家中密不透風、沒有空調,屬於悶熱環境,懷疑是中暑,當時救護人員緊急做初步降溫,到醫院同時檢查也是檢驗新冠陽性,也有肺炎變化,7月18日到急診,7月19日併發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該名個案確實是首例中暑染疫死亡個案。(07月21日14:30更新)今天本土本土+2萬4907例、74例死亡個案 莊人祥:較上周減少9.7%國內新冠肺炎持續降溫,今天新增2萬4907例本土個案、74例死亡個案;另有境外移入個案26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較昨天減少兩千例,約降7.6%,與上周四相比減少2490例,下降9.7%。目前疫情仍呈現周間的規律,周二、三較高,周四至周日最低,最近兩三天疫情應會較2.4萬再低一些。今日新增2萬4907例本土病例,為1萬1239例男性、1萬3647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65例),台中市(3,115例),台北市(2,677例),桃園市(2,520例),高雄市(2,517例),台南市(2,024例),彰化縣(1,151例),屏東縣(759例),新竹縣(693例),苗栗縣(644例),雲林縣(643例),新竹市(594例),宜蘭縣(543例),嘉義縣(529例),南投縣(452例),花蓮縣(407例),基隆市(381例),台東縣(326例),嘉義市(245例),澎湖縣(168例),金門縣(133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7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1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2日至7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6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1例)、加拿大(4例)、泰國及德國(各3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日本(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4日至7月20日。 ●因出國需求可打第4劑 7月22日開放18歲以上民眾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目前國內疫情趨緩,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惟考量國際疫情仍持續嚴峻,經書面諮詢ACIP意見後,自7月22日起,開放因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也就是一般民眾的第4劑。指揮中心表示,本次開放對象包括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之18歲以上民眾,ACIP專家表示此對象可於出國2週前接種,惟仍應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150天以上,使疫苗發揮最大效益。指揮中心提醒,此類對象前往接種時,除需攜帶健保卡、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之外,亦需攜帶邀請單位邀請證明、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函或公司同意出國證明(3擇1),及機票,供接種單位核對身分。●幼兒莫德納今配送27萬劑 羅一鈞:0到5歲重症高風險 6個月至5歲的幼兒今起可接種莫德納幼兒疫苗,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108例中,0到5歲有68例,占六成三,屬於致重症高風險對象。雖然現在疫情平穩,但未來BA.4、BA.5是否造成國內另一波疫情令人擔憂,建議先建立幼兒免疫力,趁早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108例兒童重症個案中,僅九例接種一劑疫苗,無人接種兩劑疫苗,接種疫苗的九人沒有死亡個案。今天出現也兩例兒童確診後超過六周才出現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而接種疫苗是最好方法,可降低九成MIS-C風險。他說,五歲以下今天開始可接種幼兒莫德納,建議先建立幼兒免疫力。確診三個月內不用急者接種,但還沒染疫者建議趁早接種,以免將來染疫後增加出現重症風險(07月20日14:30更新)今天本土2萬6943例、253例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整體下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本土降溫、境外持續升溫的態勢。今天新增2萬6943例本土個案、253例境外移入個案;另增57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本土病例和上周相比低了一些,死亡比起之前公布數字多了一些,死亡數字趨勢起起伏伏,但整體仍是往下降。今日新增2萬6943例本土病例,為1萬2577例男性、1萬4350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14例)、台中市(3,415例)、桃園市(3,004例)、台北市(2,751例)、高雄市(2,703例)、台南市(1,979例)、彰化縣(1,236例)、屏東縣(833例)、苗栗縣(761例)、新竹縣(756例)、雲林縣(681例)、宜蘭縣(665例)、新竹市(643例)、花蓮縣(536例)、嘉義縣(519例)、南投縣(428例)、基隆市(411例)、台東縣(352例)、嘉義市(295例)、金門縣(185例)、澎湖縣(141例)、連江縣(35例)。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3日至7月18日。今日新增25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0例男性、10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8例)、英國(3例)、土耳其及越南(各2例)、新加坡、泰國、香港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2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1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33萬7076例確診,分別為1萬7389例境外移入、431萬963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40多歲女咳嗽多日未就醫 猝死後確診 未接種疫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連帶死亡、中重症個案數也逐步降溫。今天新增死亡個案57例、中重症102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本身有風濕免疫疾病,於家中猝死,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三劑、33人超過80歲。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本身風溼免疫疾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未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數日咳嗽、呼吸喘未就醫,7月17日於家中昏迷,送醫時已無心跳呼吸,於急診檢驗陽性確診。當日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第四劑接種對象擴大 50歲以上都可接種國際間新冠肺炎因BA.4、BA.5再掀一波疫情,國內上周也出現首例社區感染個案。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第四劑疫苗接種對象擴大至50歲以上,自7月22日起接種。國內原第四劑開放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另外,包括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和意願接種。(07月19日14:30更新)今本土+2.6萬 指揮中心:本土降、境外升 與國際疫情一致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新增2萬6779例、境外移入個案則高達367例。另死亡個案新增37例,創兩個月來新低。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和上周二相比差不多,這周本土病例數持續下降;境外移入個案這五周則是逐漸上升,和國際病例數增加一致,加上最近開國門也有一些影響。今日新增2萬6779例本土病例,1萬2476例男性,1萬4289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82例),台中市(3,408例),高雄市(2,922例),台北市(2,848例),桃園市(2,487例),台南市(1,882例),彰化縣(1,336例),屏東縣(969例),雲林縣(788例),新竹縣(710例),宜蘭縣(705例),苗栗縣(670例),嘉義縣(565例),新竹市(543例),花蓮縣(541例),南投縣(509例),基隆市(397例),台東縣(346例),嘉義市(333例),金門縣(265例),澎湖縣(149例),連江縣(24例)。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3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7月1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7日至7月16日。今日新增36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02例男性,1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分別自美國(12例)、英國(7例)、越南(6例)、德國(4例)、澳大利亞(3例)、捷克及加拿大(各2例)、義大利、柬埔寨、香港、荷蘭、丹麥、日本、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32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1日至7月18日。●通報重複感染個案 仍可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和清冠一號前年至今,累計通報重複感染個案共2382例,其中639例為7月1日新制上路後通報個案。若確認通報,每個隔離期皆可取得一個療程藥品,包括口服抗病毒藥物和清冠一號。目前我國對於重複感染個案的定義:.發病一至三個月內,符合症狀惡化,PCR陽性Ct值小於27或快篩陽.若超過三個月,PCR陽Ct值30以下或快篩陽.感染一個月內,不算重複感染。●即起騎機車、腳踏車、戶外空曠處工作和散步可不戴口罩新任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未來防疫方向,將朝穩健開放、讓民眾恢復正常生活為目標,即起騎機車、腳踏車、戶外空曠處工作者不需要戴口罩。戶外散步也可以不用戴口罩,八月繼續放寬。●放寬外籍人士來台,志工、傳教弘法、國際交流、度假打工等可入境指揮中心公布最新邊境政策,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副局長周中興表示,自7月25日起,放寬外籍人士來台事由,只要是志工、傳教弘法、宗教研習、實習、國際交流、度假打工等等,皆可入境台灣。針對度假打工部分,周中興表示,因不是單純的觀光,有限定對象,是指與我國訂有度假打工協定或青年交流協定國民,若符合兩國間訂定度假打工協定,這些相關條件。除了有年齡限制外,按照協定,每人一輩子只有一次引用度假打工機會,若符合條件,可向駐外館處申請。至於本次開放入境的族群,是否包含港澳人員?周中興表示,目前僅針對持外國護照人士部分。(07月18日14:30更新)今本土新增1.7萬、48死 指揮中心:疫情穩健下降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降溫,今天新增1萬7549例本土個案,再度降到二萬例以下。但境外移入個案激增至454例,指揮中心表示,因先前檢疫措施調整,陽性個案未轉入系統。另新增48例死亡,是5月25日以來首度降到50例以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疫情正穩健下降。本土個案分布目前仍以六都最多,新北市新增2975例、台中市2236例、桃園市1903例、高雄市1883例、台北市1613例、台南市1327例,其他縣市新增個案數則皆低於千例。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8283例男性、9263例女性、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975例)、台中市(2,236例)、桃園市(1,903例)、高雄市(1,883例)、台北市(1,613例)、台南市(1,327例)、彰化縣(883例)、新竹縣(543例)、屏東縣(518例)、苗栗縣(481例)、雲林縣(467例)、宜蘭縣(409例)、新竹市(400例)、嘉義縣(345例)、南投縣(344例)、花蓮縣(304例)、基隆市(235例)、嘉義市(231例)、台東縣(214例)、金門縣(109例)、澎湖縣(105例)、連江縣(24例)。今日新增4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47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4日至7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30日至7月15日。今日新增45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67例男性、18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美國(9例),泰國及新加坡(各7例),印尼(5例),日本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4例),德國、澳大利亞及土耳其(各3例),韓國、加拿大、菲律賓及荷蘭(各2例),香港及馬來西亞(各1例),另38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4日至7月16日。
-
2022-08-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從皮膚採樣就能得知新冠病情嚴重度,重症病患可望更早獲得治療
依據台灣疾管署2022/8/8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台灣罹患新冠肺炎的470多萬人中,大多為輕症/無症狀者,佔99.53%,中度症狀者為0.26%,重症者僅0.21%。但是,我們依然不可大意,須嚴防“輕/中症”轉變成“重症”。經驗告訴我們,平均大約在罹患新冠肺炎8天前後的時間內,一小部分原本輕度至中度症狀的患者可能會不幸發展為重症。科學界已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所造成的呼吸衰竭,以及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造成病人死亡的兩個主要危險因素。另根據之前科學界在病逝者身上,所進行的病理切片報告結果也發現,造成體內臟器功能障礙(例如:肺臟和腎臟等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身性微血管損傷和血栓的形成。生物體內的免疫系統為了積極對抗新冠病毒,都會放出大量的免疫訊號,像是干擾素I型(IFN-I),但是當個體免疫力不好的時候,IFN-I的抗病毒反應就會很糟,此時由IFN-I所驅動的抗病毒蛋白 MxA(myxovirus resistance A)也會因此無法迅速產生,結果造成新冠病毒持續在體內張狂,造成重大傷害。相比之下,如果抗病毒蛋白MxA能夠迅速產生的話,新冠肺炎病情的進展就會受到有效控制,康復較為迅速。雖然上述發現已經在動物實驗中獲得證實,但是在人類,卻尚未證明IFN-I驅動抗病毒蛋白的能力,直接與新冠患者臨床病情進展相關。就在2022年7月,《美國病理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僅需從新冠肺炎患者手臂上的「三角肌皮膚」上採樣,然後分析微血管中IFN-I所驅動的抗病毒能力,以及其微血管內是否有血栓的存在,再同時比對病人的臨床症狀後,結果發現,三者密切相關。這種針對新冠病人的「三角肌皮膚」採樣,是一種嶄新的微創病理檢驗,由於較無侵入性(不需拿內臟組織),又是可以識別出新冠患者不同疾病階段的病理學證據,因此,往後極有可能利用這項檢驗技術,及早發現重症病患,並且給予治療。雖然電腦斷層也能診斷肺栓塞,不需拿到內臟組織,但是,一位新冠重症病人要做電腦斷層時,需先移出負壓隔離病房,同時間,動線管控、操作人員防護、設備清空以及事後消毒等等,都是大工程,且會嚴重排擠一般病人的檢驗量能。這篇論文是由美國紐約市威爾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病理與實驗醫學科的勞倫斯教授(Jeffrey Laurence)所領導完成的,他們首先分析了15名重度(已進入加護病房)和6名輕度/中度新冠患者(發燒、發冷、咳嗽或呼吸急促)的三角肌皮膚活體樣本(0.4公分),除評估動脈和靜脈微血栓形成的情形外,也分析了免疫訊號在不同病患體內的差異性表現。另外,對照組包括9名(非新冠肺炎)膿毒症相關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合併或單獨存在”急性腎損傷(AKI)的患者。結果發現,在15例重症新冠患者中,有13例(87%)檢測到微血管內有血栓形成,而6例輕度/中度新冠患者中則為沒有任何人有微血管血栓,另外,對照組9例,雖然已經有呼吸窘迫綜合症,但因為不是新冠病毒所導致的,因此也均未檢測到微血管血栓,顯然,這些微血管變化是新冠肺炎的專屬特徵。在所有六名輕度至中度 COVID-19 患者中,迅速出現了能夠阻斷新冠病毒生長的抗病毒蛋白 MxA,這表明他們的免疫系統正有效並積極地對抗病毒,但僅有兩名重症/危重症的新冠患者身上,出現抗病毒蛋白。研究主持人勞倫斯教授提到,他們是第一個認識到新冠病毒引起的肺部疾病與其他原因感染肺部的病理狀況明顯不同,而且新冠病毒所造成的不尋常血管病理學是全身性的,藉由簡單皮膚採檢可以用來幫助評估與新冠病毒相關的內臟組織損傷,並可以利用微血管血栓病變,來區別開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呼吸窘迫綜合症。在這項研究之前,病理學家通常需要進行侵入性手術,例如神經、腎臟或肺臟活檢,才能得知是否有內臟損傷。勞倫斯教授也指出,在新冠肺炎尚未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時代裡,針對膿毒症相關性肺炎中,會使用抗凝血劑來減少大血管的栓塞,但迄今為止,大多數臨床試驗發現,額外給予抗凝血劑,並沒有對新冠重症住院患者(呼吸窘迫者)產生太多的益處,也就是說,一般抗血栓藥物可能無法完全阻止因新冠病毒感染而引發的微血管血栓,目前,抗血管發炎是另一個嘗試的方向。最後,我們可以預期皮膚採檢這項檢測,未來將會在新冠病人重症的治療上,提供一定程度上的預警和幫助。參考文獻:1.Jeffrey Laurence, Gerard Nuovo, Sabrina E. Racine-Brzostek, Madhav Seshadri, Sonia Elhadad, A. Neil Crowson, J. Justin Mulvey, Joanna Harp, Jasimuddin Ahamed, Cynthia Magro. Premortem Skin Biopsy Assessing Microthrombi, Interferon Type I Antiviral and Regulatory Proteins, and Complement Deposition Correlate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linical Sta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22; DOI: 10.1016/j.ajpath.2022.05.006
-
2022-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看台灣現況吐擔憂「康復再確診機率增」 揭二次染疫3原因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科醫師吳昌騰11日在臉書分享觀察紀錄,他表示11日有一例新冠確診病逝的3歲男童,染疫後原本居家照護中,後續出現發燒、臉色蒼白、呼吸困難至急診,就醫隔天就不幸逝世,他也透露「這幾天,我上兒科急診感覺COVID-19病例真的是增加中!」他舉例,近日有幾個家庭全家人一起出遊後,有的是小孩子確診,有的是全家確診,不只如此,兒科急診有發燒、腹瀉的病人,也有新冠病毒重症病人,也有沙門氏菌感染重症病例,他呼籲大眾千萬要多加注意。吳昌騰分享「重複感染」的狀況,他直言一個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次數「沒有限制」,而且很多人已經感染好幾次了,「對於染疫康復者來說,免疫力可以持續大約3個月到幾年,這使人們不太可能在1個月內二次確診」,但他也點出在Omicron大流行時,最早1個月內就會重複感染新冠病毒。他也分享各國的染疫狀況,美國CDC研究指出再次感染與第一次感染相同的新冠病毒,或再次感染不同的新冠病毒都是可能的,且有具體報告發現,再次確診的時間點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後23至87天之間」。澳洲則觀察到確診者會在「6至8周內發生第二次感染,且幾乎可以肯定是BA.4或BA.5」。鄰近的南韓則針對最新的病毒性再感染分析,7月第一次感染到第二次感染的平均持續時間約為5個月,比6月份縮短2個月,且再感染的比例也飆升1.7倍,從3.71%上升到6.59%,其原因則歸咎於BA.5。吳昌騰歸納出目前二次感染的可能的3種原因,BA.5變種病毒比以前的病毒更具傳染性且擅長逃避免疫,可能與先前感染或疫苗接種的免疫力減弱有關,或取決於個人的免疫系統,取決於他們的抗體水平。他直言「台灣的現況,隨著疫苗的保護作用減弱,二度感染的情況預計就會再增加」,但也強調「疫苗打好、打滿很重要」,美國CDC一項研究表明50歲以上的人在打完第三劑後的4個月,只有55%的人不會因COVID-19感染住院,但施打第四劑後,這種比率躍升至80%。
-
2022-08-14 焦點.元氣新聞
薛瑞元專訪2/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
全國新冠疫情延燒兩年多,衛福部長薛瑞元長期在指揮中心協助防疫,看到目前「傳染病防治法」有所不足,為銜接明年6月30日到期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已成立修法工作小組並展開修法作業,兩大重要修法方向是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和隔離檢疫更有彈性。薛瑞元說,依現行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全國共22家應變醫院,可將傳染性疾病患者集中收治於專責病房,但面對Omicron疫情,發現病患遍布各地,且疫情初期重症患者多,不可能集中收治於少數醫院,加上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沒有發燒的明顯定義症狀,也完全在有傳染力之前集中收治。薛瑞元表示,即便要集中收治確診病人,還必須清空應變醫院病房,但部分應變醫院同時也是急救責任醫院,清空病房會排擠其他疾病患者的就醫需求,「這樣是行不通的」。所幸新冠疫情初期於Alpha變異株流行時,由各醫院分散收治確診病人,度過疫情衝擊,修法方向為集中與分散收治並存,因應疫情變化,可彈性處理。其次是修法調整傳染病確診病人的隔離檢疫方法及流程,薛瑞元說,如傳染病的通報時間、確診病人的隔離措施、隔離通知書發放等,將一併檢視,如Omicron疫情時,一天增加數萬例確診病人,衛生單位於行政上來不及處理,將檢討法規,「不要訂的太死」,目前疾管署已著手清點相關問題清單。民眾到底何時叮以拿掉口罩?薛瑞元對此笑而不答,但他強調,「對疫情的態度是樂觀的。」目前Omicron仍不斷出現變異株,雖然可能還會有1波疫情,但國內疫情趨勢應接近香港、南韓、新加坡,目前防疫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擔任指揮中心指揮官,相信「一切都在控制中。」
-
2022-08-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社交能力高者也感受強烈 國內研究揭5條件使長者疫情後更孤獨
新冠病毒疫情除致病,還可能讓人產生孤獨感。國內學者透過調查,盤點社區獨居老人需求及現況,發現社區老人中包括男性、孤獨感較高、孤獨識能較差、平日社交能力較高、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在疫情後都可能增加孤獨感。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徐慧娟今出席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社區共好 幸福獨居好朋友」分享會中,透露社區老人孤獨傾向評估計畫啟動,是為提供社區內孤獨長者給予陪伴和協助,先盤點社區內可能的孤獨長者,再發展出「孤獨處方箋建議」社區方案建議。徐慧娟表示,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也包括社會性孤獨、情緒性孤獨,孤獨會造成壓力,經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影響身心健康。國外研究發現,孤獨與較差的認知功能、較多的憂鬱症狀及較差的健康狀況皆有關。針對孤獨相關因子,徐慧娟提及,社區老年人經濟滿意度較低、身體功能困難較高、孤獨識能較低、沒有參加社會團體、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孤獨程度越高;居住在護理之家的機構老人,若自評健康較差、時常以情緒表達者,其孤獨程度越高。新冠疫情後孤獨增加因子,徐慧娟表示,社區老人中的男性、孤獨感較高、孤獨識能較差、家人支持滿意度較低者,疫情後都可能增加孤獨感,甚至平日社交能力較高的老人,因為疫情無法參與活動,孤獨感也相當高;住機構的老人有配偶但因疫情無法探視,因此孤獨感更高。調查計畫共訪談國內8個社區,每社區100名65歲以上,且為獨居、僅與配偶同住、或雖有家人但實質無往來之長者,排除無法清楚表達等。並依照人口資料、健康狀況、衰弱與憂鬱症狀、孤獨感受、社會支持滿意度等進行分析。徐慧娟說,調查中發現有92.6%的人有子女,但只有26.4%的人每周1次或以上往來,有25.7%與子女無見面或沒聯絡。健康狀況中,超過8成的人有1種以上慢性疾病,35.7%的人睡眠品質不佳,23.1%自認記憶力不好,28.7%有憂鬱傾向,都是成為失能、失智的風險。徐慧娟透露,研究發現,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獨的2個時刻,除了獨處時想念家人,以及需要幫忙時卻無人可幫,特別容易感到孤獨。因此徐慧娟建議,「孤獨處方箋」可強健個人身心,如解決人生課題、轉念改變情緒性孤獨,或透過身體活動、認知功能訓練降低孤獨感。並培養心理韌性與壓力調適,並與社區志工或在地人士建立社會連結,補足家人支持的不足,「有意義的社會關係,勝過無意義的來往」。今分享會中老盟政策倡導委員會召集人黃松林談孤獨老人的工作新模式,並邀請合作社區與輔導專家分享實作經驗,期望藉由探討偏鄉社區所面對的長者難題與解方,建立社區互助、共好的幸福獨居生活。
-
2022-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她長新冠咳不停 新營醫院中醫治癒教「這樣保健」
衛福部新營醫院今天發表「中醫治療新冠後遺症」成果,詳細說明5名成功案例相關症狀與治療過程,其中53歲蕭小姐以清冠一號治療後症狀緩解、快篩也呈陰性,但依舊咳嗽不停,開立中醫處方治療、終於完全康復。新營醫院中醫科過去三個月治療新冠患者1000多人,5月407、6月639、7月232人。中醫師郭俊佑表示,美國CDC估計,全國新冠感染者13.3%出現後遺症持續超過1個月,2.5%持續3個月以上。近來國內外研究及病例陸續發現,無論輕重症,甚至無症狀的新冠患者,都可能留下長期疲倦、胸痛或胸悶、咳嗽、嗅覺或味覺障礙、記憶力減退等長期持續症狀。郭俊佑表示,這些後遺症可長達幾周到幾個月甚至幾年,假如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可稱作長新冠。新營醫院開設中醫防疫門診,臨床接觸新冠患者症狀,與美國CDC公部的狀況類似。他說,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狀多屬風熱夾濕,會出現咽痛、咳嗽、痰多、頭痛、身痛、發燒、鼻涕、鼻塞、腹瀉等,風熱為「陽邪、易耗氣傷津」,無論是中醫或西醫治療,感染過後都一樣會有疲倦、口渴、咽乾等症狀表現。目前預防的最好方法是施打疫苗、確診後盡早就醫,都可降低長新冠機率;如有疲倦症狀,建議攝取富含纖維質的穀物如全麥、糙米、燕麥等及富含維生素B,能促進能量代謝並且能維持穩定血糖;有腦霧症狀,可以攝取富含omega3的食物如秋刀魚、鯖魚等以補充大腦所需的優質脂質及能減輕全身發炎反應。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以及葉酸如深色蔬菜、堅果、藻類,能促進大腦神經修復;有肌肉痠痛症狀,則需攝取足量的蛋白質;頭痛者要注意水份電解質的攝取,並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起司、酒精等食物。另外搭配輕中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心肺功能恢復。郭俊佑推薦中醫的古老養生氣功八段錦,雖只簡單的八種動作,但研究發現對失眠、高血壓、焦慮等有療效,對於痰濕、陰虛、陽虛的體質都有改善的效果,對於新冠病毒產生的眾多後遺症如疲倦、喘咳、胸悶、心悸、耐力下降、腦霧、焦慮等症狀都有不錯的療效。
-
2022-08-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喉嚨劇痛,痰咳不出來!除了緩解症狀藥物,李應陞建議補充高濃度維他命C
Omicron疫情5月大爆發時,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應陞全副武裝看診,但仍然染疫確診,出現喉嚨痛、咳嗽等症狀。回想5月初的確診狀況,李應陞一開始是喉嚨怪怪的,心想「自己不太可能是那個倒霉鬼」,直到5月8日母親節那天的症狀實在與新冠肺炎太相似了,在家一快篩,兩條線快速浮現。當下,他的眼前一片空白,直覺拿起手機立刻打給科主任說:「我確診了,隔天周一的診,該怎麼辦?」當時政府還在爭論是否要採納快篩陽即確診,還是沿用PCR?李應陞說,他身為醫師也搞不清楚該怎麼辦,慌張問科主任:「我現在算是確診嗎?還要PCR嗎?」記得科主任非常冷靜地給予他每一步驟的作法,先到住家最近的台北長庚急診室做PCR採檢,同時打給同住家人告知確診,至於已經安排好的診次,不用擔心,他會安排。李應陞打給太太後,她馬上奔回家,整理簡單的行李回娘家,那時他採檢完PCR後,就獨自坐在車上,等待太太打包行李,看著她被親人接走。他笑說,「感覺好微妙,疫情竟讓我們夫妻因此必須分開七天。」回到家後,他的症狀還沒開始發作,看了一下電視,還在思考這七天該怎麼度過,未料,隔天咳嗽症狀立刻襲來,咳到快把肺咳出來一樣,喉嚨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劇痛,喉嚨內的痰像住在最底層的地下室,怎麼咳都咳不出來,到了晚上咳嗽症狀更為嚴重,一直持續至少兩天。不過,兩天後,症狀大幅好轉,李應陞說,除了吃緩解症狀的藥物以外,從確診當天返家後,就開始吃高濃度的維他命C,每次吃1000毫克,每2小時就服用2顆,一直吃到隔離滿七天為止。「雖然吃維他命C沒有太多證據可以對抗新冠病毒,但對抗病毒最需要的還是自身的免疫力。」李應陞認為,只要能提升免疫力的方式,他就會試試看。像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給員工的一封信,也建議患者要充分補充營養,包含要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李應陞說,高濃度的維生素C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腹瀉,但身體不會過量吸收。在隔離期間,他大量喝水,只要能喝就盡量喝,還有就是多睡覺,且定時吃化痰藥。後續的症狀雖然不像前兩天嚴重,但確診後帶來的疲憊感,讓他在隔離期間幾乎沒辦法工作,連追劇都有困難,只能一直睡,醒來的時候完全不曉得已經幾點,而沈重的疲憊感過了兩個多禮拜才逐漸擺脫,咳嗽則是長達一個半月才完全消失。「確診的經歷真的非常不舒服,也好痛苦。」李應陞回想染疫經過,推敲可能是看診時被感染,那時雖然全副武裝看診,也有戴防護面罩,只是一整天悶在面罩底下,面罩會被身體的熱氣弄得模糊,偶爾會把面罩往上挪移,可能因此不小心感染。李應陞認為,即使積極防疫也不一定能防範感染,基本功還是要持續做,包含勤洗手、戴口罩,若不幸染疫,千萬不要慌張,按照醫囑服藥,多休息。如果是重症高風險者,則建議染疫後可以在家監測呼吸以及脈搏,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早就醫,避免重症住院。醫師小檔案/李應陞姓名:李應陞頭銜: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8日如何感染:看診時被感染,快篩+PCR確診症狀:喉嚨痛、咳嗽治療:服用緩解症狀藥物、服用高劑量維他命C給確診者一句話:平常心,高風險者需多監測脈搏、呼吸
-
2022-08-11 醫療.皮膚
一生中至少有1/3的機會得皮蛇 李秉穎揭高風險族群和預防方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研究計畫報告指出,台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皮蛇」,比罹患流感重症或新冠重症的機率更高!而帶狀疱疹常見的疹後神經痛更如同「長新冠」,即使皮膚病灶復原了,仍有可能一直無法從疾病中痊癒,轉而成為長期的慢性疼痛疾病。 高風險族群:高齡、免疫力低下 1/3機會可能得到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的主要原因是水痘病毒再活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表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機會,會得到帶狀疱疹。因為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裡,等到年紀大或是身體免疫功能比較差,無法抑制病毒時,潛伏的病毒就會伺機活化,沿著神經分布、蔓延發病,最終在表層皮膚呈現出水泡的樣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 高齡之於帶狀疱疹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再來是免疫缺陷問題。此外,骨髓移植跟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因其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都會影響自體免疫力功能,屬於高危險族群。 ・罹患帶狀疱疹常伴隨急性疼痛 ・好發於身體單側、沿著神經走向表現 ・病灶宛如蛇紋、有「皮蛇」一稱 ・可能引發頭痛、疲倦、輕微發燒甚至留下後遺症「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雖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如果蔓延到重要的神經叢,例如顱眼神經、顏面神經等就可能會造成生命功能的缺損,使視覺、聽覺受到影響,或是感染到臀部附近的神經時,還有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起居。 疹後神經痛可能維持數年 痛到憂鬱、影響生活品質 李秉穎醫師認為,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因為病毒沿著神經感染,會對神經造成傷害,雖然復原後的疱疹乾掉結痂,但底層受損的神經可能依舊非常疼痛,讓患者無法好好睡覺,導致長期失眠,甚至因長期疼痛而終至憂鬱,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是痛到讓人想自殺的那種痛」李醫師說。 疹後神經痛就如同長新冠一般,且更好發於確診者中,即便帶狀疱疹表面皮膚的病灶痊癒,仍約有30%的患者無法從疾病中痊癒,持續地有疱疹神經痛的痛感,疼痛時間可長達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通常年齡越大疼痛時間越長。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醫師表示,通常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有超過半數的機率,在痊癒後將留下疱疹神經痛,從此飽受長期疼痛之苦。陳醫師分享自己20歲長帶狀疱疹的過程「一開始是半邊頭在痛,兩天後開始沿著顱眼神經、三叉神經冒出一些水泡,大概痛了兩個禮拜才慢慢癒合。疼痛指數大約是量表中的5-6分,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鎮痛藥物介入的程度。」事實上,帶狀疱疹發病前只有痛覺,經常是莫名疼痛卻找不到原因,因為還沒有皮膚病灶時是無法診斷的,疹子發出來通常需要兩天,其明顯沿著神經分佈的樣態,才能清楚診斷為帶狀疱疹。 及早預防避免病毒活化 作息正常、不熬夜維持免疫力 免疫力通常從五十歲開始走下坡,而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都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發生的疾病。因此,非活性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方法,疫苗的目標是不讓帶狀疱疹發生,幫助五十歲以上民眾達到92%的保護力,減少病毒活化的發生,還能預防疹後神經痛達八成以上。 因為社會走向高齡化及現代化,使得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帶狀疱疹多了許多趁虛而入的機會。與免疫力相關的預防方式,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讓生活作息正常,不要熬夜、不要過度疲勞、不要日夜顛倒。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擁有抑制病毒活化的抵抗力,人生從此不怕受到帶狀疱疹及疹後神經痛的急性及慢性疼痛。 《延伸閱讀》 .皮蛇長一圈會有生命危險?醫:帶狀皰疹長在眼睛、肛門要注意! .最難纏的3大病毒!新冠病毒第一,HPV居次不容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發現新冠病毒新機制 有利藥物與疫苗研發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0)日宣布,該院研究團隊已發現新冠病毒調控細胞快速感染新機制,有利新冠治療藥物與疫苗之研發。國衛院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兩年有餘,在全球蔓延造成高達5.8億人感染,六百多萬人死亡,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進入人體後,主要藉由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 S蛋白)與人類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結合感染細胞,然而正常上皮細胞其實僅表現低量的ACE2蛋白,卻在感染後迅速誘發急性嚴重的呼吸道症狀,若能找出它快速傳播的機制,就有機會找到降低傳染的方法與策略。國衛院的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與助研究員莊懷佳團隊研究發現,受新冠病毒感染細胞中的蛋白激酶MAP4K3(又稱GLK)表現量較正常細胞多,且GLK高量表達之上皮細胞比例與疾病嚴重度正相關。研究團隊並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周彥宏合作,運用活體新冠病毒小鼠實驗證實,此感染機制是新冠病毒可大幅感染的關鍵,同時也能解釋新冠疫苗造成副作用的機制。研究成果於今年7月發表於全球知名醫學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研究團隊分析COVID-19病患檢體之單細胞RNA定序結果,意外發現新冠病毒進入宿主上皮細胞後,棘蛋白會誘發蛋白激酶GLK高量表現。接續運用蛋白質體學、各種生物化學實驗證實,過量表現的GLK會磷酸化ACE2蛋白,使ACE2躲過泛素酶UBR4的泛素化降解機制,造成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穩定增加。同時,GLK過量表現誘發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exosomes)釋出,傳遞予其他原本ACE2表現量不高的細胞,這些接收了ACE2蛋白的細胞更容易被新冠病毒所感染。研究人員分析COVID-19病患的血清檢體相較正常人之檢體,也發現GLK磷酸化的ACE2蛋白以及裝載著ACE2蛋白之胞外小體大幅增加。這些研究成果證實蛋白激酶GLK過量表現為COVID-19致病機轉之關鍵因子,同時說明新冠病毒快速引發臨床症狀且容易傳播的原因。研究團隊運用小鼠模式進行動物實驗,當利用GLK之小分子抑制劑(verteporfin)可調降細胞表面ACE2蛋白量,並降低ACE2胞外小體的產生,進而成功抑制小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率。而verteporfin與其它可調控GLK及ACE2相關之藥物,皆具潛力成為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之候選藥物。此外,研究成果可進一步解釋新冠肺炎引發嚴重發炎反應以及新冠肺炎疫苗產生副作用之機制。新冠肺炎疫苗中主要成分為棘蛋白或棘蛋白RNA,棘蛋白也可能會刺激誘發免疫細胞產生過量GLK,而導致強烈的發炎反應,造成疫苗之副作用。期待透過進一步解開疾病致病機制,進而幫助治療藥物與疫苗的研發與篩選,開發緩解疾病症狀之新穎醫療方式,促進全體人民之福祉。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個月男嬰雙重感染死亡 陳秀熙:兒童須打疫苗有效防疫
指揮中心昨公布一名8個月男嬰,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及綠膿桿菌死亡,此為國內首例雙重感染新冠病毒及綠膿桿菌個案。新冠病毒Omicron疫情目前正走向正常生活及疫情控制的雙軌防疫生活,但兒童及青少年染疫脆弱族群的重症個案不時出現,大家應重視精準防疫。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為預防兒童與青少年感染Omicron,施打疫苗非常重要。陳秀熙分析,美國0至4歲兒童的Omicron感染率與疾病嚴重度發現,於疫情高峰時,單日感染率為千分之8.6人,緊急醫療狀況使用為20.36%、住院1.76%、ICU使用率0.17%、呼吸器使用0.04%,顯示醫療使用情形、病情嚴重度等均較Delta低。日本、紐西蘭也因Omicron變異株BA.4、BA.5疫情延燒,導致兒童感染人數增加,其中紐西蘭除受病毒影響外,更與5至11歲族群追加劑接種率偏低有關,造成感染人數上升。陳秀熙說,指揮中心統計,台灣0至4歲兒童感染高峰時,單日感染率為千分之4.7人低為美國,但染疫率卻不低,這是一個警訊,因此家長應盡速帶兒童及青少年接種疫苗。另丹麥研究發現,0至17歲兒童施打疫苗後,引發MIS-C的風險較自然感染低,如於Omicron疫情,未打疫苗兒童引發MIS-C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49人,高於施打疫苗的0.37人,可以下降89%,而於Delta疫情,未打疫苗兒童引發MIS-C風險為每十萬人29.07人,也高於施打疫苗的10.15人,但僅下降69%,可見施打疫苗對Omicron防疫非常重要。陳秀熙說,就國內統計,12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情形,0至5歲有50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7.2人,6至12歲有34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15.5人,其中大多數都是未打疫苗者,提醒兒童及青少年一定要接種疫苗。
-
2022-08-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B群聚A.5+1 下波疫情高峰估9月底
昨新冠疫情新增十八例死亡案例、卅四例中重症,均為近兩、三個月新低紀錄,但本土個案則有二萬三四五八例,比上周略高。專家認為,應與BA.5變異株入侵社區有關,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下波疫情高峰可能落在九月底、十月初,提醒民眾盡快接種疫苗。前天新增九例BA.5本土個案,均屬感染源不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則新增一例個案BA.5,為新北家庭群聚事件中的另名家人,卅多歲男性(指標個案)的姊姊,但發病較原先公布的兩名陽性個案(弟弟、母親)還早,定序為BA.5,尚不清楚感染源,但可斷定是透過社區活動接觸而感染。感染科權威、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到了九月初,社區感染個案中,BA5占比應該超越BA.2,屆時單日新增病例恐達五萬例。但莊人祥說,「九月初不太可能一下就飆到五萬例」,預估下一波確診高峰可能落在九月底、十月初,且五萬例為高推估,希望盡量維持在低推估。昨死亡個案中包括一名八個月大男嬰,羅一鈞說,該男嬰七月初因發燒、呼吸急促,被送至急診,醫師初步研判為肺炎,進一步採檢結果為雙重感染綠膿桿菌及新冠病毒,不幸於七月卅一日死亡。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一名十七歲青少女,曾接種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服藥。七月底出現咳嗽、喉嚨痛,採檢後確診,目前仍在治療中。
-
2022-08-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中重症今雙創新低 但有八個月大男嬰雙重感染亡
新冠肺炎死亡及中重症個案雙創新低,今天新增死亡18例、中重症34例,是5月3日以來最低。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雙重感染綠膿桿菌及新冠病毒,使用葉克膜仍病情惡化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八個月大至90多歲以上,17例具慢性病史、11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9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834例,死亡8420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7月6日發燒、7月7日因呼吸急促至急診,X光顯示右上葉肺炎,採檢新冠陽性確診。診斷為肺炎併敗血症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並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院後血液培養出多重抗藥性綠膿桿菌,住院當中出現大量胸水及氣胸,使用葉克膜病況仍持續惡化,7月31日死亡。死因為綠膿桿菌敗血症及肺炎,併急性呼吸窘迫及氣胸。羅一鈞表示,綠膿桿菌是容易引發兒童猛爆性重症的細菌,廣泛地存在土壤、污水或潮濕環境,但這名個案為何感染無法得知。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56例,肺炎增至21例、腦炎26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亡6例、敗血症3例、共病3例、MIS-C88例、心肌炎1例;死亡增至26例,含肺炎死亡5例。另中重症新增一例青少年個案,為17歲青少女,接種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服藥。7月30日出現咳嗽、喉嚨痛,採檢新冠確診。8月2日因心悸就醫給予鎮靜劑、8月3日再度因心悸至急診,又給予鎮靜劑。觀察期間突然昏迷,檢查顯示心跳過慢、心律不整、血壓過低,疑似鎮靜劑過量而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個案8月6日症狀改善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意識清楚病況穩定,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因為疑似鎮靜劑過量引發心因性休克併新冠確診。目前青少年重症累計12例,包含7例肺炎、2例MIS-C、2例共病、1例心肌炎;死亡維持4例。
-
2022-08-09 醫療.感染科
酒精噴灑消毒對腸病毒沒用 醫師提醒它怕漂白水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家長天天噴酒精消毒環境,小孩還是發燒住院,查出是腸病毒,有家長自責以為是酒精消毒沒做好,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黃禹銘說,酒精消毒可預防新冠肺炎,但夏天流行的腸病毒對酒精感受性較差,腸病毒是怕漂白水。2歲女童反覆高燒,體溫最高將近40度,門診醫師依抽血報告、胸部X光以及PCR陰性結果判定不是感染新冠肺炎,從身體評估發現女童上顎出現多顆潰瘍,且精神與食欲明顯下降,肌抽躍次數變多,診斷是泡疹性咽峽炎及脫水,也就是腸病毒,安排住院。小兒感染專科黃禹銘醫師指出,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要注意和腸病毒的鑑別診斷,像是腸病毒會有的肌抽躍、紅疹,新冠病毒也可能會出現,鑑別仍要靠快篩。經過治療,女童症狀改善平安出院前,媽媽擔心著家裡的環境消毒,她告訴醫療人員,疫情期間格外小心,平日在家也嚴加防範,天天都用酒精消毒居家環境,很謹慎小心,不知女兒為何還是會染上病毒。黃禹銘醫師說明,新冠肺炎病毒、腸病毒是兩種構造不同的病毒,新冠肺炎病毒有外套膜,用酒精就可以殺死,所以勤於酒精乾洗手就有用;腸病毒沒有套膜必須用消毒能力更強的肥皂、洗手液濕洗手才行,他建議同時有新冠疫情與腸病毒的流行期,環境許可時,使用效用更廣的濕洗手。環境消毒方面,黃禹銘強調,酒精可以對付新冠肺炎病毒,但對腸病毒效果較差,不能發揮保護作用,環境中如果有腸病毒,噴再多酒精也不能完全消滅掉;漂白水則能適用新冠肺炎與腸病毒的環境清消,他建議家長考慮用漂白水,發揮更全面的防護作用。
-
2022-08-09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可吃冰淇淋減緩嗎?耳鼻喉科醫:在一前提下確實有幫助
喉嚨痛相當常見,雖通常是個小問題,但也總是讓人心煩,這種情況民眾常會自行處理,坊間流傳許多改善喉嚨痛的方法,究竟可不可行?什麼樣的情況可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一一說明。 喉嚨痛可以吃冰淇淋?醫:1前提下確實有幫助。劉承信醫師表示,喉嚨痛確實是可以吃冰淇淋的,且有所幫助,尤其是喉嚨痛常會難以進食,冰淇淋還可以帶來熱量避免能量缺乏,不過最大的一個前提是「只有喉嚨痛」,也建議成份越單純越好,例如香草、牛奶口味,且沒有顆粒或其他內容物的為佳。 醫師解釋,冰淇淋之所以有助減緩喉嚨痛,關鍵在油脂有助於潤滑,像是為喉嚨簡單的塗上一層乳液,冰敷也有助於減緩當前的發炎反應,進而降低疼痛感,因此若只是單純的喉嚨痛、沒有出現其他症狀是可以用吃冰淇淋的方式進行改善的。 但是,若有其他像是發燒、嘔吐、暈眩、流鼻水等各種症狀,或是吃了更嚴重,就不宜以此方式進行,因為冰淇淋只在消炎,並無法治療根本的原因,而若原因不明又繼續吃則可能使問題更嚴重,像是胃食道逆流就不宜再多吃甜食。而吃冰淇淋後喉嚨痛得更嚴重,問題也未必是冰淇淋,而是當前的原因並沒有被妥善處理。 喉痛原因、止痛方法百百種,醫教把握1關鍵:無刺激性!劉承信醫師說明,民眾喉嚨痛時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感冒了,不過其實原因非常廣泛,除了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呼吸道感染,過敏、鼻竇炎等體質或身體結構影響也可能引起。而飲食中吞進細小的食物,如細碎骨頭、魚刺等也可能在沒發現的情況下,使得喉嚨受傷出現疼痛。長期以口呼吸、或是天氣乾冷使得黏膜乾燥也會形成。其他和呼吸道無關的也包括扁條腺發炎、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和頭頸癌、食道癌、咽喉癌等有關。上述這些也僅是部分例子,各個因素也可能更進一步使得喉嚨發炎。 由於原因非常多,劉承信醫師建議,喉嚨痛時最安全的作法還是喝溫水,冰水道理如前述的冰淇淋有助降發炎,但熱水、鹽水等據稱可以殺菌的方式就不建議,辣椒、汽水等等刺激性食物更應避免,這些方式都很有可能對患部造成刺激,使得發炎更嚴重。而直接喝熱甚至燙的水,除了可能加劇發炎,還可能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機率。 若真要嘗試其他方法,建議把握一個關鍵,就是「無刺激性」。例如前述的溫水、冰淇淋等,小護士塗抹在患部外側(非伸進喉嚨)也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適當的服用止痛藥也是個簡單且安全的方法。而若是嘗試後未改善、或更嚴重自然還是得就醫。 喉嚨痛也和癌症有關?醫籲4種情況盡早檢查。由於喉嚨痛也可能和癌症有關,雖然機率不高,一般還是多以感染為主,但也還是不可大意,劉承信醫師提醒,若是喉嚨痛持續兩周都未見好轉,就建議盡早檢查別再觀察,因為若為一般感染,通常在一周左右就會逐漸康復,到了兩周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問題需要釐清,也包括癌症。其他像是不明體重減輕,或是時常頭暈、暈眩、無力、疲倦等,以及出現聲音沙啞等異常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劉承信醫師呼籲,民眾遇到喉嚨痛等日常小麻煩,總會先觀察並嘗試自行處理,不過往往會越弄越糟,建議還是先經由醫師檢查為佳,若要自行處理也應以「安全牌」進行,對於喉嚨痛如前述提到的無刺激性方式,並持續觀察症狀,必要時盡早前往檢查,以利保障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喉嚨痛是感染?胃病?癌症?醫:同處2周沒好盡早檢查!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國280萬人沒打疫苗 指揮中心整理5大哉問
國內雖疫情持平穩定,但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且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未來社區感染風險提升,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之民眾盡速完成建議接種劑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約有280萬人尚未接種任一劑COVID-19疫苗,其中65歲以上長者約53萬人,占未接種疫苗者將近19%。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李秉穎表示,國人約8、9成都接種疫苗,還有10%的長者還沒打過新冠疫苗,恐處於風險之中,因新冠病毒不會離開世界的,總有一天會得到,建議長者快打疫苗。還沒打的話,常被問要打哪一個牌子,現在有5種疫苗,現在國內疫苗都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使用,根據ACIP審查,都是認為可以用,如果擔心疫苗副作用,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接種的疫苗。李秉穎說,現在國內有五種疫苗,包括AZ、莫德納、BNT、高端、Novavax。兒童劑量會比較低一點,但是至少都要打3劑,但是長者建議打第4劑,第一劑跟第二劑間隔4周,第二劑跟第三劑間隔12周,第四劑間隔5個月。針對長輩常詢問,若有慢性病可否打疫苗?李秉穎說,不管是糖尿病、高血壓、過敏或化學治療等,這些全部都可以打疫苗,現在用的疫苗都是沒有活性疫苗,不會繁殖,即使免疫再差,疫苗都沒問題。且打疫苗不會讓自體疾病惡化,也不會影響到風濕疾病病程。李秉穎說,打新冠疫苗大約二、三天消失紅腫,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也少見,根據疫苗救濟審查,大多都是沒有直接相關,只有少數有關,除非是以前打過疫苗曾出現過嚴重反應,所以病情穩定者打疫苗都安全,若擔心的話也能去諮詢醫師,評估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至於打完疫苗出現不舒服症狀?李秉穎說,常見全身發燒、痠痛,都定義是輕微不良反應,嚴重不良反應是會有後遺症或是危及生命,輕微的不良反應不算,而有輕微不良反應,也不用太擔心,可以繼續打其他疫苗,也能與醫師諮詢接種。李秉穎說,長輩與高風險因素者,建議施打第四劑疫苗,雖然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不像第三劑這麼高,但還是建議長者打第四劑,主要原因包括抗體效價會隨時間往下,加上變異株出現,根據國外情況嚴重,接種次數少、保護力就會打折扣,若有打疫苗仍有保護效果。李秉穎說,一項以色列研究顯示,感染事件發生,一個月內抗體會上升2倍左右,隨後慢慢下降,該研究追蹤2個月後,發現有打第四劑疫苗者一般感染情況會減少。打第四劑及第三劑會在第六周抗體增加3、4倍左右,會有明確反應,因此研究顯示,疫苗對於重症有保護效果,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重症保護效果會增加,面對BA.4、BA.5變異株,也有附加效果。指揮中心已開放50歲以上成人、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或不全者等對象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尤其65歲以上長者感染後導致重症風險高,應儘速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此外,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等相關工作人員,亦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及意願接種。
-
2022-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癌患確診隔離,中山附醫執行長周英香:若非重症,可當療程休息期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從預防、治療到後續追蹤都不能輕忽,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民眾對醫院卻步,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的時機,甚至延誤治療。醫師表示,台灣的醫療環境有安全的防疫保護網,就算癌症患者染疫也不必焦慮,只要配合醫囑,必要時調整治療流程,一樣能守護健康。癌症篩檢 人數大幅下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執行長周英香表示,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民眾對染疫充滿焦慮,主動到醫院進行癌症預防篩檢的人數大幅下降,即使是醫院前進社區等地推動篩檢或衛教活動,參與人數也明顯減少。至於正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因為深知治療要盡早,比較不會因疫情而缺席,但也有少數患者中斷治療。身為一名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周英香提到有一位50多歲的乳癌病人在完成局部切除手術出院後,原本應在一個月後做放射線治療,病人卻因擔心疫情而不肯回院放療,之後院方積極聯繫提醒這位婦人不能再拖,但她依然沒有現身。最後個案管理師只能請她在疫情結束後回院由醫師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流程,也告訴她中斷療程會造成疾病控制率下降,醫療團隊更同步設法因應,請病人配合服用抗癌藥物。周英香表示,根據每位癌症患者的病情,醫護團隊會提供不同的治療流程,其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一旦患者任意中斷流程,癌細胞轉移的風險勢必提高。結束治療 後續追蹤消極疫情帶來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不少已結束治療的患者對後續追蹤很消極。周英香指出,部分應該每三個月或六個月回院追蹤的病人都未如期出現在診間,理由一樣是「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醫院」。周英香強調,疫情雖讓人緊張,但民眾對治療環境的安全性要先有正確理解,以平常心就醫。在醫院裡,新冠確診者的收治流程和一般患者絕對分開,民眾不論門診、篩檢或做其他治療,都不會與確診者接觸,而且醫療人員接受過高度訓練,預防感染的所有程序極度嚴謹,嚴格防止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當然,在疫情籠罩下,癌症患者依舊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域感染新冠病毒。周英香說,癌症患者萬一染疫確診也不要「想得太可怕」,因為目前盛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株已類似流感病毒,而且死亡率並不高。居家隔離 儲備能量體力周英香指出,癌症治療是一段較長的過程,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在這些療程之間,病人原本就可能因為疲累或感冒而需暫時休息幾天,因此萬一癌症患者染疫確診需居家隔離和自主管理時,只要不是重症,不妨就把這幾天當成癌症療程中的休假期,好好在家休息,補充營養,為後續的癌症療程儲備能量與體力,等新冠肺炎痊癒後再恢復癌症療程。癌症患者一旦染疫,原本的癌症治療流程也不一定要大幅調整。周英香說,以放療來說,患者每天要到醫院進行10至20分鐘的治療,萬一療程期間染疫,只需先中斷放療幾天即可,不會對癌症治療有太大影響。化療之間 原就有間隔期化療療程的調整也很類似放療,周英香表示,每次化療之間原本就有間隔期,讓患者休息幾天調整體力,或當療程中造成不適時也可能暫停化療,因此患者萬一染疫,只要不是重症,都一樣可視同間隔期,中斷治療休息一下。即使癌症患者染疫後變成重症,導致療程被迫延後太久,周英香表示,醫護團隊也會重新評估癌症治療流程是否需要調整。新冠疫情變化多端,抗疫、防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多與醫療團隊合作溝通,不要因為過度焦慮就自作主張,反而不利健康。
-
2022-08-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2個月後MIS-C 6個月男嬰為國內最小個案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死亡個案56例、中重症152例。其中出現年紀最小的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為六個月大男嬰。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6例, MIS-C增至79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51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3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425例,死亡8229例。死亡最年輕為四十多歲個案,兩位有癌症病史,為一男一女,皆於7月31日出現症狀就醫,隔天病逝。另一例4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有高血壓病史, 7月15日全身抽搐、意識改變至急診緊急插管,收縮壓超過200,經電腦斷層為自發性腦幹出血,同時新冠肺炎確診陽性,收治加護病房,7月27日死亡。死因為腦幹出血合併新冠病毒感染。另中重症包含104例中症、48例重症。其中六個月大男嬰曾於5月3日確診,7月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3日就醫檢查有肺炎症狀,當天住院。住院期間出現紅疹、腹瀉,懷疑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4日病況好轉出院。此例為年紀最小的MIS-C個案。另一例為五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8日接種一劑疫苗,曾於6月27日確診。7月25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瀉、腹痛症狀,7月29日就醫檢查懷疑為MIS-C住院。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3日病況好轉出院。
-
2022-08-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成為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青少年憂鬱症」。感謝兒童精神科的領頭羊宋維村教授推薦這方面的權威陳質采醫師,由她主導之下,她以醫師的臨床經驗介紹在診斷上的困難以及治療的基本原則。並介紹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心理衛生專家」解釋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提供所需的支持與資訊。「高中專任輔導老師」分享她多年與學校導師、家長合作的經驗,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黑洞般的青少年憂鬱症】 「整日看與疫情有關、重複報導的新聞內容,覺得好煩、覺得自己快得憂鬱症了。」這是今年初我們製拍一部提醒青少年如何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產生的壓力與情緒困擾的影片,其中一位受訪學生帶著笑容、脫口說出的分享。說出「憂鬱症」這三個字,對現在的青少年似乎不是難事;然而,在二十多年前,台灣民眾對憂鬱症的認識卻相當有限、難以啟齒,根據我們的調查,當時將近七成民眾不太清楚如何區辨憂鬱情緒和憂鬱症,也不知道怎麼找與憂鬱症有關的求助防治資源和資訊。經過多年來的教育宣導,許多民眾、尤其是較年輕族群,對憂鬱症的觀念認知已提升許多。青少年憂鬱知多少? 依據我們歷年調查發現,十多年前,台灣青少年每五位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近年下降至每七位有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雖然如此,整體而言,青少年憂鬱比例仍高;這兩年來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比例大幅增加,年輕族群比其他族群更受影響,也因疫情使用網路時間更長。遭受網路霸凌而有情緒困擾比例更驟升,最新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結果發現,2.5%青少年曾經被網路霸凌,以全台110學年度國高中職數(117.3萬人)換算,全台有2.9萬名青少年被網路霸凌,而其近一年經常出現自傷或自殺企圖的比例就至少有3成。這是年輕世代面對的新危機,也是我們陪伴青少年、促進其身心健康過程中會面臨的挑戰。 一項由美國的遺傳學研究單位於2021年發布的調查指出,有16-24歲孩子的父母,僅半數能正確判別青少年的一般行為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近四分之三心理困擾的青少年希望父母能為他們尋求治療。而一篇發表於2021年5月《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的研究指出,12至17歲青少年的重度憂鬱症發病率從2011年的8.3%增加到2016年的13%。僅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接受治療。一般而言,憂鬱的青少年許多症狀和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的成長反應類似,例如易怒、好爭辯、不易集中注意力,有厭食或暴食等現象,所以覺察及正確辨識青少年的憂鬱情緒或憂鬱症非常重要,避免錯失、及時發現,避免錯過予以協助的時機,是進行憂鬱防治宣導教育最重要的目標與任務。善用社群平台,結合資源進行憂鬱防治宣導 幫助及陪伴青少年度過深具挑戰的身心轉換期,「了解」是促進心理健康的第一步,需要持續透過宣導教育提升其對心理健康正面的認知,與對憂鬱症的正確認知。父母教師們要學習辨識青少年的憂鬱情緒與憂鬱症,除了了解相關症狀之外,建議可進行憂鬱症校園普篩,找出高關懷族群適時予以協助。並鼓勵青少年要開口求助,當壓力或負面情緒累積已無法自行紓解,馬上尋求專業協助,別讓憂鬱情緒持續惡化。 對身為數位原生代的青少年而言,現今認識世界、獲取資訊、人際互動方式多透過網路,進行憂鬱防治宣導教育,要善用不同的社群平台,結合不同的資源,提供青少年適合也需要的資訊,例如董氏基金會創建華文心理健康網站、線上諮詢聊天室、憂鬱檢測量表及APP、設置例如FB、IG、TIKTOK等社群帳號,透過這些平台持續提供憂鬱與心理健康新知,並將許多資訊以圖像、影音方式呈現,更能吸引青少年,藉由這些管道宣導推播,讓青少年提升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能。 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能提供有需求的青少年對應的支持與資訊。就像在Google Map設定一個目的地(需求)後,提供他們多種選擇,讓青少年了解如何到達,可以依據的路線、交通工具與時間訊息、中間是否有需要的停靠點、鄰近還有甚麼餐廳、休閒娛樂場所等等。給予指引和正確的資訊、讓孩子知道怎麼獲得憂鬱防治資源、有哪些求助的選擇,只要願意面對,方向對了,就不怕到不了健康生活的園地。
-
2022-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三高族留意!醫:預防染疫後中重症,掌握這3招自保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超過2年,現已有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患有三高,會加重染疫後的死亡風險,而其中高血脂患者,確診後的死亡風險竟高達2倍。為什麼三高是染疫後的危險因子陳志銜醫師說明,每個人都可能是病毒的目標,不過由於三高通常連帶有肥胖、心血管方面等疾病,像這樣身體本身有問題,在面臨免疫功能下降的狀況時,就沒有足夠的抵抗力能夠戰勝病毒,導致染疫後容易引發中重症。尤其在疫情期間,有部分的慢性疾病患者,因為擔心染疫,所以不敢回醫院看診或領藥,甚至有朋友因此自行停藥,造成三高飆高病況惡化。三高染疫者自保三招1.落實防疫生活除了基本的口罩、酒精,也要記得飲食均衡、規律運動,才能有效平衡免疫力,降低轉中重症的風險。2.不要自行停藥如果你是需要在合併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朋友,在疫情期間更應該按時服藥,避免引發病情惡化的風險,讓自己陷於更危險的狀況中。3.注意血氧濃度血氧濃度是三高、肥胖或慢性病等共病患者,染疫後身體狀況的重要依據,此外,對於自身疾病控制的標準也要加倍謹慎,確實監測血糖、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在的基本防護做確實,體內的免疫也要守護,掌握以上三招之外,也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團隊,幫助穩定三高,平衡免疫力打造免疫軍團,降低自身疾病加重染疫症狀的危機!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