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3 癌症.乳癌
搜尋
教育
共找到
2638
筆 文章
-
-
2019-12-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紙廠倉庫堆花生?」蔡總統您的一驚可能值2400萬
昨天新聞報導《雲林花生之亂 蔡視察驚問:紙廠倉庫 怎會用來堆花生》,新聞中描述...花生價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十一月,宣布準備廿億元,以每台斤四十元收購花生。蔡總統昨天特地南下雲林,立委參選人蘇治芬、劉建國陪同視察雲林花生收購,看到鄉公所租借萬有紙廠倉庫囤放三百六十公噸花生,蔡總統訝異問,「這不是紙廠倉庫嗎,怎會用來堆花生?」(相關新聞請點此)比對昨天(12/10)恰巧農委會與衛福部大張旗鼓招開記者會,宣導2019年食安五環的執行成果,格外諷刺。因為以食安五環的觀點來看,這個花生的收購根本在食安上根本不及格。在此宣傳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興沖沖推動新政策,說要「開放農產初級加工場設立,讓農業產值10年內上看1兆」這10年1兆怎麼來的,我們不論,食安專業人士只會關心農地設立農產初級加工場到底怎麼管理食安。在此〈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草案中規定,「未來農民向地方政府申請設置初級加工場,取得初級加工場登記證,加工場域仍須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第1、2章的食安規範。」韋恩看到這堆置花生的新聞照片以及新聞報導,覺得漏洞很大,從GHP來看,實在覺得問題很多。1. GHP第一章 第六條有關倉儲之規定: 〈倉庫內物品應分類貯放於棧板、貨架上或採取其他有效措施,不得直接放置地面,並保持整潔及良好通風。〉從新聞照來看,這些花生就直接堆放於地面,沒有棧板,這就與GHP不符,有衛生的疑慮。2. 雲林精緻農業合作社理事主席張信富說,...合作社並非收花生的,但受政府相託且不願見農民受苦,才硬著頭皮幫忙收購;因數量太多只好向人借用倉庫,連舊保齡球館也都用來堆花生。所以紙廠倉庫、舊保齡球倉庫並非專業食品倉庫,所以GHP中規定所謂〈應保持良好通風〉或是〈倉儲過程中需管制溫度或濕度者,應建立管制方法及基準,並確實記錄〉大概都無法確保。要知道,溫濕度的控制是花生會不會產生黃麴毒素的要點,更何況不知這批花生在這急促的時間下,是不是有做到完整的乾燥,否則這安全堪慮。更不用提是否有做到蟲害鼠害的預防管理了。3. 看到新聞中的下一句,韋恩才覺得冷汗直冒,「元長鄉長李明明和水林鄉長許山埜也說,連公所的回收車都日以繼夜幫忙載運花生」。回收車該不會就是指垃圾車吧? 回收車乾不乾淨?會不會汙染花生? GHP第一章第七條〈食品業者運輸管制,應符合下列規定:一、運輸車輛應於裝載食品前,檢查裝備,並保持清潔衛生。五、有污染原料、半成品或成品之虞之物品或包裝材料,應有防止交叉污染之措施;其未能防止交叉污染者,不得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一起運輸。〉是否都有確實做到?韋恩希望食安五環不是拿出來宣揚的,而是要確實做到,政府更應該做為表率,不要錯誤示範。總統不是這方面的專業,都還知道會大吃一驚。那麼食農方面的幕僚,就這樣大喇喇地帶著總統去看,不是老實地過了頭,要不然就是不夠專業。這真是相當失敗的食農教育。那麼這整倉360噸的花生呢? 到底安不安全? 還能不能吃? 或是到底有沒有計畫能夠銷售出去? 希望不要到時這每斤40元收購的花生,總價2千4百萬的新台幣,最後又是像花蓮的文旦一樣堆肥銷毀去了。選舉前農委會幾十億幾十億的收購、保價毫不手軟,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看得才是心裡淌血。原文:報告蔡總統,您可能一驚值2千4百萬
-
2019-12-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到底該不該去急診?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對一般民眾而言,身心不適又無法緩解的時候,往往是最著急的,但是看著新聞反覆放送濫叫救護車,濫用急診資源的負面新聞,內心難免對於要不要去急診室起了遲疑,甚至有些人忍耐著病痛不敢就醫,最終造成了病情的延誤及自身的損失。事實上,依照筆者在急診室的工作經驗,要求一般民眾判斷出危急病症是近乎困難的事情。即便有豐富的衛教宣導教導民眾認識各種急症,仍然有為數不少的緊急病症有著各式各樣的表現。身為醫療從業人員,更加不能以此苛責病家,或是將責任轉嫁,導致民眾不敢使用急重症醫療資源。急症之所以為急症,正是因為治療的急迫性,一旦延誤將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傷害或難以挽回的後果。為了讓民眾有一個簡單好用的方法可以初步判斷急症,筆者統整了危急病症的主訴,整理出一套可以簡易識別急症的通則,簡述如下:1.快速惡化的病症要注意:身體上的病痛,如果有快速惡化的情況,必須要考慮屬危急病症。例如前兩天感冒,接下來合併發燒及呼吸喘,很可能是快速進展的肺炎,甚至會惡化到呼吸衰竭而導致生命危險;又例如腹部悶痛,在兩天內進展為右下腹痛且不見緩解,極可能為闌尾炎,若不就醫可能導致闌尾破裂併腹膜發炎及敗血症,亦屬高死亡風險。此外,短時間內產生的的胸痛背痛,一樣也是一種快速惡化,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一旦卻診需要儘速由心臟外科醫師接手處理。2.影響功能的病症要注意:疾病如果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減損,也應該要提高警覺!舉例來說,急性心臟衰竭會導致患者胸悶喘不過氣,難以下床。泌尿道感染併發敗血症,可能是老人家突然全身虛弱,無法進食如廁的背後原因。如果劇烈頭痛合併走路歪斜,不斷嘔吐,也暗示顱內有嚴重問題。又例如頭部外傷合併失憶,想不起事發經過,也要當成是一種功能喪失,若再加上危險機轉,老年,有使用抗凝劑等風險因素,則要考慮顱內出血的可能性,若症狀不減反增,務必到急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電腦斷層及進一步診治。3.黃金治療時間的疾病要認識:基本上,各種衛教宣導教育民眾的疾病,多半就是有黃金治療時間的疾病。例如短時間產生的臉歪嘴斜,單側無力暗示著腦血管梗塞,必須盡快到急診由醫師判斷是否適合給予血栓溶解劑或安排動脈內取拴術。此外,胸口悶痛輻射至左肩麻痛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必須分秒必爭到急診安排心電圖檢查,以便在時間內打通冠狀動脈,避免大片心肌壞死。患者路倒如果沒有意識呼吸,可能為突發性心跳停止的狀況,身邊的民眾如果學過CPR,就可以儘速給予胸部按壓並早期求救,早期使用AED去顫。否則的話,血液停止流動五分鐘,大腦就會壞死,即便最終救護車抵達現場把患者救回,也可能會成為植物人。綜觀上述,筆者提出了三項簡單判別急症的參考原則,並列舉了數項危急病症作為舉例。事實上,需要儘速就診的急症不僅於此,當中亦可能有症狀嚴重但疾病本身不危急的情形。筆者希望一般民眾在閱讀本文之際不要拘泥於一個又一個的疾病種類,而應該退回到本文的初衷:用一個簡單的判斷法則,作為病症是否危急的參考。實務上,民眾依照此原則到急診求診,勢必會有一定比例最終判定為非危急病患。舉例來說,腎結石造成的腹側疼痛會高達九級痛(接近產痛),但是在確診後等待碎石術安排期間如果又痛起來,往往只需要症狀控制即可。又闢如急性腸胃炎可能導致患者發燒及上吐下瀉等極度不適,但其實只要維持基本水分及養分攝取,好好修養等待疾病自然病程結束即可痊癒,甚至不需要使用藥物。筆者撰寫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有所困惑的民眾可以參考此原則判斷病痛是否危急,以期能減少不必要的延誤,也希望就診民眾在醫師判定為非危急病症後,亦能耐心配合急診室的診治流程。
-
2019-12-11 科別.感染科
避免抗藥性/抗生素預付概念 國外討論可行性
健保大數據統計,基層診所是開立部分抗生素最多的地方,但簡表申報只占二成多。在民眾不知情或未依醫囑使用抗生素,衍生抗藥性問題愈來愈多,長年下來恐無藥可用。健保署今年出版「走向雲端,醫病雙贏─健保改革日記」中,明確點出簡表申報用藥量比實際藥量落差大,以口服氟化恩菎類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為例,二○一五到二○一七年用量,銷售量最高是「ofloxacin」口服錠劑兩百毫克,三年總銷售量六千四百萬顆,診所銷售量為四千三百萬顆,占總量六成七,特約藥局為一千七百萬顆,占二成六,地區醫院約三百萬顆,占百分之五,醫學中心約十五萬顆,占百分之零二,區域醫院為廿二萬顆,占百分之零三。但近三年健保申報醫令量,與藥商銷售量剛好相反,醫學中心為六成六、區域醫院九成四、地區醫院百分之一八、基層診所二成三、特約藥局只有百分之十四,基層診所用量最大,申報量卻幾乎倒數。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簡表免除審查,直接給付固定額度,六成六診所處方箋用簡表申報,但制度已造成藥物管理及民眾用藥漏洞,近年醫界屢次反應抗生素抗藥性問題。簡表申報是否廢除?李伯璋表示將持續與醫事團體溝通,抗生素用藥得靠「教育」,醫學會要給治療指引,在健保給付新藥上請感染科醫師審核,醫界反應奎諾酮類的抗生素應放寬使用,也傾向彈性處理。避免細菌強大到無藥可醫,藥廠又不願投入研發,有些國家未雨繆謀,英國國民健康署(NHS)與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正測試抗生素預付概念,就像Netflix的訂閱支付模式,透過認購預付促進藥廠開發新藥,美國FDA也在研究監控及補貼津貼的方式。李伯璋指出,台灣尚未有相關計畫,有待長遠規畫。推薦閱讀:● 避免抗藥性/管理抗生素雙管齊下 處方複核增感控費用● 避免抗藥性/社區黴漿菌抗藥性增 院內超級細菌隱身
-
2019-12-11 新聞.食安拉警報
早餐稽查2成大腸桿菌群超標 外送平台早午餐明年納入
「好多好多早餐在這裡,在我們最熟悉的早餐店裡~」歌手盧廣仲唱出台灣的早餐文化,根據食藥署統計,台灣有一半以上人口選擇外食作為早餐來源,且早餐業者達1萬4千家,從西式到中式、路邊攤到連鎖店面,型態眾多。食藥署今天針對早餐業者管理發表成果,並將於明年擴大查核對象和項目,納入外送平台業者、早午餐和中式清粥小菜。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今天邀集衛生福利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教育部等相關部會共同舉辦「108年食品安全管理檢討會議」,盤點相關政策,其中食藥署針對2017至2019年的早餐稽查專案進行成果發表。根據食藥署專案分析結果,肉加工品合格率雖達100%,蛋品、即食熟食合格率也超過97%,然而飲料和生菜沙拉的合格率卻未盡理想,尤其生菜沙拉有20%不合格。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主任魏任廷表示,今年首度將生菜沙拉納入專案稽查項目,不合格原因為指標菌大腸桿菌群超標,主要和容器清潔、食材保存和人員作業衛生有關,尤其生菜沙拉做好後不能擺太久,否則約15分鐘,大腸桿菌群便會增加一倍。但魏任廷表示,這些店家在經過輔導改善後,複驗時都已合格。魏任廷也表示,明年早餐稽查專案將持續進行,並將擴大稽查對象至早午餐業者以及中式清粥小菜。另外,針對有與外送平台合作的早餐店,也會對外送業者的運送容器是否清潔以及不同溫層分開擺放食品等進行稽查。魏任廷表示,食品業者應依《食安法》第17條,食品、容器等都要符合衛生安全及品質標準,若違反則命限期改正,屆期又未改善,則處新台幣3萬元至300萬元以下罰鍰。
-
2019-12-10 養生.抗老養生
機器人教食物營養 風靡長輩
圓圓大眼睛和可愛多變的表情、會跟著人散步,機器人Zenbo還會評估肌少症、營養風險、吞嚥能力,陪玩小遊戲,播放衛教影片。基隆市營養推廣中心設計的這台機器人每次出動,社區長者都迫不及待要跟她互動,玩著玩著,長輩可了解自己健康狀況,對於食物營養比率怎麼分配,也背得比年輕人還熟。根據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台灣長輩營養攝取不均,以乳品和水果最缺乏,蔬菜和堅果種子也不夠。為了提升長輩的營養知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持22個縣市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超過54位營養師專職走入社區,設計符合在地長輩需求的服務。國健署昨天舉行成果觀摩會,其中以基隆市的機器人最吸睛。基隆市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陳昱婷表示,現在的長輩很熱衷學習,跟得上數位潮流,看到機器人都很感興趣來互動,透過點按觸控螢幕,長者能輕鬆愉快地完成多項重要的健康風險篩檢,機器人也能連結長輩所需的照顧資源。營養師蕭文表示,營養師也會為長輩量測握力、身高體重、體脂肪、腰圍、小腿圍,目前發現基隆市的社區長輩普遍有體脂肪高、中央型肥胖、肌肉量不足的問題。透過具體數據的記錄和追蹤,可以幫助長輩更有動力改善營養攝取和運動習慣,專業團隊也能透過大數據分析,擬定下一步健康促進計畫。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食物是健健康康、長命百歲的基礎,為了推廣正確觀念所做的任何小事都有意義。陳時中提到孩子小學三、四年級時,體重有些胖,某天孩子帶了本農委會製作的小冊子回家,內容包括各種食物營養熱量資訊,開始查詢食物熱量。陳時中說,當時覺得這手冊應該沒什麼用,沒想到孩子很熱衷,一年以後就瘦了一圈,直到現在都維持高壯標準身材。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每個社區營養規廣中心都有兩到三位專職營養師,希望透過推廣和教育訓練,支持更多營養師投入社區服務。
-
2019-12-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與醫療浪費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朋友的父親H忽然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也不太順,剛好一位去年肺癌過世的朋友一開始也是呼吸不順暢,另一位朋友裝心臟支架前也覺得胸悶,加上身旁的朋友都說應該要趕快去看醫師,所以H非常緊張,決定要去急診,還問我急診應該去哪間醫院好,可不可以到我們醫院急診?我問了H的症狀,覺得他應該先掛內科看看,因為我不是醫師,只是在醫院工作,交給專業的醫師診斷應該比東問西問有用。但是H說門診要排好久,我只好說我們醫院急診不會貿然收這樣看不出多急的初診病人,正常醫院的急診都有分級,會依照病人危急程度來決定先看誰,H聽完就決定去附近區域醫院的急診。果然,這間區域醫院的急診根本沒有病人,所以馬上安排他照X光。照完以後醫師為他看片子,說可能是心臟有問題,先給H開了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要H再去教學醫院掛他的門診好安排其他檢查。H為自己決定去急診感到得意,他說就是因為到急診,才可以去一趟醫院,不用排隊等叫號,就看到醫生、照了X光又領到藥!但為了進一步的檢查,他還是掛了教學醫院的門診,安排了心臟超音波。H說,醫師看完心臟超音波檢查的結果後,告訴他狀況很危急,隨時可能心臟衰竭,所以需要再安排心肌灌注檢查。心肌灌注檢查需要注射放射性元素,再觀察這些放射性元素被心肌吸收的情形。本來H夫婦幫忙帶孫子,因為這個檢查也要與嬰幼兒隔離,所以有幾天H得一個人在房間裡關禁閉。檢查結束後又是一次門診,結果醫師說H的心臟健康的不得了,到了已經可以用老人優待票的年齡,竟然沒有一條血管堵塞,所以藥也不用吃了,H開開心心的回家了。從H這次看病的經驗裡,我發現了幾個明顯的問題。就醫院的角度,會覺得社會大眾欠缺教育。急診應該是給真的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去的地方,「急」就是有急迫性、需要馬上處理的狀況,當然可能會有病人覺得危急,但醫生看來還好的狀況,所以到了急診才會分級。在人力和資源都有限的狀況下,只能優先處理最緊急的病人。之前就有新聞報導,自己也是醫師的官員,家屬去急診沒有被優先服務就打人;其實這不是偶發的案例,因為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最重要,自己的病最急,所以覺得去了急診就應該要馬上有醫護人員上前來幫忙。還有一個問題是,H說自己喘不上氣,醫師給他照了X光就告訴他可能是心臟衰竭;再到超音波檢查完,病人得到自己狀況危急的訊息。我從旁聽他敘述,會覺得醫病溝通也有問題。後來我問了H的太太,她說醫師是說,「最嚴重」可能會心臟衰竭,加上做完心臟超音波後又排了更進一步的檢查,所以病人本人只接收到「很嚴重」、「要心臟衰竭了」等訊息,所以既緊張又焦慮。需要進一步檢查又是另一個問題。H也說,他不懂為什麼心臟超音波的結果很不好,心肌灌注檢查完,他又變成非常健康,然後心臟衰竭的藥也不用吃了。不只H想知道,我也想知道,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2019-12-09 養生.抗老養生
用機器人和長輩「套交情」 基隆市推廣營養有高招
圓圓大眼睛和可愛多變的表情、會跟著人散步,機器人Zenbo還會評估肌少症、營養風險、吞嚥能力,陪玩小遊戲,播放許多有趣的衛教影片。基隆市營養推廣中心設計的這台機器人每次出動,社區長者都迫不及待要跟她互動,玩著玩著,長輩不只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暸若指掌,食物營養比例怎麼分配,背得比年輕人還熟。根據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台灣長輩營養攝取不均,以乳品和水果最缺乏,蔬菜和堅果種子也不夠。為了提升長輩的營養知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支持22個縣市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超過54位營養師專職走入社區,設計符合在地長輩需求的服務。國健署今舉行成果觀摩會,其中以基隆市的機器人最吸睛。基隆市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陳昱婷表示,現在的長輩很熱衷學習,跟得上數位潮流,看到機器人都很感興趣,很想要和他互動。透過點按觸控螢幕,長者能輕鬆愉快地完成多項重要的健康風險篩檢,機器人也能連結長輩所需的照顧資源。營養師蕭文表示,除了機器人,營養師也會為長輩量測握力、身高體重、體脂肪、腰圍、小腿圍,目前發現基隆市的社區長輩普遍有體脂肪高、中央型肥胖、肌肉量不足的問題。透過具體數據的記錄和追蹤,可以幫助長輩更有動力改善營養攝取和運動習慣,專業團隊也能透過大數據分析,擬定下一步健康促進計畫。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食物是健健康康、長命百歲的基礎,為了推廣正確觀念所做的任何小事都有意義,可能改變人的一生。陳時中說,他的孩子小學三、四年級時很胖,某天孩子帶了一本農委會的小冊子回家,內容包括各種食物營養熱量資訊。陳時中說,當時覺得這手冊應該沒什麼用,沒想到孩子很熱衷查詢,一年以後就瘦了一圈,直到現在都維持高壯標準身材。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每個社區營養規廣中心都有兩到三位專職營養師,希望透過推廣和教育訓練,支持更多營養師投入社區服務。
-
2019-12-06 癌症.抗癌新知
10大警訊反覆出現需警惕!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許多人以為,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賈伯斯死於胰臟癌,事實上,他罹患的是「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雖進行肝臟移植手術,仍不幸過世;而資深藝人馬如龍也非死於肺腺癌,他小兒子證實父親飽受「神經內分泌腫瘤」折磨,癌細胞擴散至肝臟和脊椎,因劇烈疼痛而施打嗎啡,仍無法緩解,最後在醫療團隊協助下沒有痛苦離去。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黃燦龍表示,神經內分泌細胞在人體胸腔及腹腔中的器官都存在著,它能感受週遭環境而分泌各種荷爾蒙,進而保持身體平衡運作。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當神經內分泌細胞發生病變後,即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除了腫瘤本身的威脅,惡性腫瘤會分泌過量的荷爾蒙,導致病患產生神經內分泌相關的症狀,而且只要是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器官,都有可能發生。目前,該疾病成因不明。據癌症關懷基金會列出已知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高危險族群為:年齡40~60歲;性別為女比男多;黑人多於白人;有家族史者;免疫功能抑制者;長期暴露在砷的環境中,可能增加罹患風險。據統計,台灣每10萬人僅約2~3位會罹患,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無法做出精準的診斷,使得平均確診時間需要5~7年,因此,治療即晚期不在少數,約有五成病人確診時已發生轉移。神經內分泌腫瘤屬罕見的癌症,有六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三成發生於肺部,其他亦可能發生於如副甲狀腺、腦垂體、甲狀腺、嗜鉻細胞瘤等,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都可能生長。又可區分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會產生臨床症狀)及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蒙)兩大類。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10大警訊功能性的腫瘤會不斷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因此會導致許多症狀發生,會依照原發生部位不同,分泌不同的荷爾蒙,而產生不同的臨床症狀。包括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反覆胃潰瘍,其他還包括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盜汗等十大警訊。警訊中,以低血糖較為特殊,若在無任何慢性病史的情況下,卻出現多次低血糖,就應該提高警覺心。陳明晃進一步說明,即使有症狀,診斷還是相當不易。例如長期反覆腹瀉,容易被判斷為腸躁症而忽略它的嚴重性。但大家也無須因為暫時出現的警訊而過於恐慌,而是當症狀持續數周以上,且經過初步診斷,吃藥後無明顯改善,建議至腸胃內科、消化外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及血液腫瘤科做進一步檢查。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確診檢查陳明晃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會分泌與儲存各種不同胜肽與神經胺等,因此,利用抽血檢查檢測可能相關的荷爾蒙,如胰島素、胃泌素、升糖素、血清素、CgA、5HIAA濃度等。其中,CgA嗜鉻粒蛋白A是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有用的生化檢驗之一,可幫助診斷與追蹤的生物標記,較放射學影像所顯示的腫瘤體積更早一步偵測腫瘤狀態,也可以用來監測治療效果,以及追蹤是否復發。他提到,約50~10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會有CgA指數升高的現象,且指數越高,轉移的機會與嚴重度就越高。而當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的CgA值持續升高時,可能表示腫瘤有所增長;若降低,則表示腫瘤呈現穩定或治療有效。此外,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胃腸內視鏡、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核醫檢查等,能顯示各個器官組織的影像,確認腦腫瘤的大小、位置與侵入性;切片檢查,從腫瘤、器官或組織中取出一小部份的樣本,讓病理醫師能在顯微鏡下評估細胞是否有疾病,以利正確診斷。罹病後如何治療?而進入確診階段,後續的追蹤與治療是一大複雜難題。陳明晃提到,治療神經內分泌瘤,將依據腫瘤生長速度建議合適的療法,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或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又分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他進一步說明,外科切除手術是唯一治癒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方式。醫師會依腫瘤位置,可能採取傳統手術、腹腔鏡或內視鏡的方式切除,部分位於肝臟或肝轉移的腫瘤,則用動脈栓塞或電燒療法。放射治療則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或其他粒子光束來殺死癌細胞,通常用於已轉移,或者位在無法手術的分化差神經內分泌腫瘤上,目的偏重在症狀處理。藥物治療中的化學治療,則利用藥物阻擋細胞生長與分化的能力,進而導致癌細胞的凋零;荷爾蒙治療,則以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改善腫瘤細胞過度分泌荷爾蒙所引起的功能性症狀,減輕疾病帶來的不適;標靶療法,用來抑制癌細胞的存活、生長、複製、代謝,以及腫瘤附近的血管新生。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緣起黃燦龍表示,世人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普遍陌生與輕忽,為了呼籲大眾重視其對於健康威脅,國際醫學界訂定11月10日為「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提醒所有病人、照護者、醫護人員及一般社會大眾,應加強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以及早發現、適切治療。而有鑑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需要多專科團隊照護,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整合跨科別的醫療資源,包括消化內外科、內分泌科、腫瘤內科、病理科、影像醫學科、核子醫學科等,透過定期會議探討案例與治療新知,找出更新更好的治療方案,並加強醫療人員教育訓練,讓各科醫師們在做第一線的檢查時,能提早意識到久病不癒的症狀,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諮詢專家/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 黃燦龍、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 陳明晃)
-
2019-12-06 科別.心臟血管
兒童心臟停止 即時CPR活率倍增
孩子噎到、嗆到,失去心跳,把握黃金時間急救很重要。長庚研究發現,兒童心臟停止時,若即時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救活率將增加一倍,同時避免腦部因缺氧受傷。但回顧十二年來的病例,因心臟停止而送院急救的兒童中,僅一成在到院前接受CPR。很多父母擔心CPR會壓斷孩子胸骨、傷到孩子,但不做CPR恐怕連命都救不回來,長庚醫療團隊呼籲,政府應加強推廣兒童心肺復甦術。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昨天表示,為提升民眾對於兒童急救的認知,不排除未來與國健署合作,將兒童急救術放至媽媽手冊中,增加民眾學習機會。林口長庚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表示,該院於二○○五年至二○一六年間,有一百五十二名十八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到院前心臟停止,男女各半,四成七小於一歲,七成六發生在住所,僅一成即時接受CPR。研究也發現,一百五十二名病童中,只有三分之一可透過急救恢復自發心跳,一成四可存活出院,預後良好可恢復日常生活者只有百分之五。接受CPR的十五名病童中,急救後恢復自發心跳率為百分之六十,其餘一百卅七例沒有接受CPR者,經急救僅有三成二恢復自發心跳,顯示即時進行CPR可增加救活率高達一倍。李嶸呼籲,不要遲疑或害怕替心臟停止的兒童做即時心肺復甦術,早一秒急救,增一分存活。林口長庚兒童一般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近一成兒童到院前心臟停止是因為嗆到,若異物梗塞導致昏迷、嘴唇缺氧發黑,就直接進行心肺復甦術;但若異物梗塞不完全、患者尚未昏迷,則應作哈姆立克法。石崇良說,幼童昏厥或呼吸不順,通常與呼吸道有關,民眾急救幼童時,建議先查看呼吸道,若完全不會進行兒童急救,建議撥打一一九與救護人員連線,提供初步急救。馬偕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表示,台灣已將基本急救術納入常規教育中,但國人對兒童急救術相對生疏,建議家有幼童者應學習兒童急救術。
-
2019-12-04 橘世代.好學橘
北市前體育局長鄭芳梵 對攝影「中毒」,退休不孤單!
台北市立大學前副校長的鄭芳梵,2016年7月屆齡退休後,被台北市長柯文哲找回來,出任北市府體育局長,臨危授命接下世大運副執行長的任務,一生幾乎和教育、體育脫離不了關係的他,其實最大興趣是攝影,為拍到一張好照片,無論是早起、守夜都難不了他,退休後還開攝影展,出攝影集。他笑稱對攝影「中毒」了,如今終於可以好好「專門攝影」,最愛的就是風景照,看到大自然的美好,心情也都好了起來。鄭芳梵從台北體專畢業後,又讀輔大體育系,文化運動教練研究所,擔任過西松國小排球隊教練,國家級排球教練、還是台北體專校長、台北市立大學副校長。談起攝影就眉開眼笑的鄭芳梵說,以前常出國旅遊、比賽,心想這些風景這麼美,怎麼才能拍下來,讓大家都看得到。不過風景美,要拍得美可不容易,鄭芳梵說,就是不斷練習、不斷看人家怎麼拍,一切無師自通的他,為了要學攝影技巧,不僅買書來看,還加入攝影網站,虛心接受網友「毒舌指教」以外,也觀察別人拍照技巧,還可得知哪裡有新的秘境。鄭芳梵的父親也是業餘攝影家,儘管從小耳濡目染,但鄭芳梵說,早年都用底片拍攝,非常花錢,照片沒有洗出來錢也不知道拍得怎麼樣,直到有數位相機,才開啟他對攝影的興趣。鄭芳梵說,台灣風景真得非常美麗,一年四季、一天24小時,都有不同的風景,不過攝影最重要的除了會拍,更多的是耐心和體力,因為有時候等了一整個下午,夕陽卻躲在雲後面;有時候山下好天氣,山上卻下毛毛細雨,所以真的要有點耐心。他認為退休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有些人沒有工作,就會覺得孤單,接著就會東想西想,所以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年輕的時候,為了工作不得不做;如今退休後,總是要做點讓自己開心的事情,無論是攝影也好,插花、繪畫、志工、做菜、旅遊等都好,總之就是要讓自己開心。鄭芳梵指出,以前拍照就是一心想把眼前的風景留下來,不過隨著年歲增長,與其說是拍風景照,不如說是表達自己對於生活、人生的想法,怎麼樣在一張照片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才是最重要的,這也讓自己按快門的速度慢下來。鄭芳梵希望未來可以走遍全世界,用相機把世界的美景都記錄下來,為此他每天都會強迫自己運動,至少走住家附近8圈,一圈約18分鐘,因為「體力相當重要」。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02 科別.精神.身心
他們用鍵盤摧毀一條人命!74%大學生遭遇網路霸凌...6招避免成為加害者
網際網路的發達、社群網路的流行,卻也造成了許多網路霸凌的現象。網際網路具有匿名與便利等特性,讓網路霸凌加害者能夠掩飾身分、隨時隨地騷擾被害者,而透過網路所散布的不實訊息,更可能引發網路上不特定多數人幫助參與霸凌。什麼是網路霸凌?霸凌已經普遍影響到校園,甚至是成人的社會,而網際網路的普遍運用,也讓霸凌方式有了新的形式。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發展協會理事、職能治療師李元暉指出,網路霸凌起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紛爭,被害者與加害者習慣使用網路溝通選項,來發展社交關係與解決衝突,加害者經過選擇後進行霸凌,但卻沒有顧慮到行為後果。網路霸凌是藉由網際網路來進行霸凌,不用傳統的方式霸凌別人,只要隨身攜帶的上網科技產品如手機,就能隨時、隨地,對任何人進行霸凌行為。從犯罪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網路霸凌是潛在的攻擊行為,以網路為媒體在眾人環視之下實施的犯罪,包括偽裝、詐騙、詆毀、排擠,以及騷擾、猥褻、取笑、羞辱、威脅、謠言中傷、誹謗、冒充等為主要形式。現代人網路霸凌現象根據國內資料統計,大學生涉入網路霸凌的比例為85.6%,曾經有網路霸凌受害經驗的比例為74.6%,其中以被他人盜用帳號及密碼最多,高達59.2%,而網路霸凌加害的經驗中,以男性多於女性。進一步分析發現,過去半年內有51.2%的大學生,有過網路霸凌受害的經驗,其中最常見的是騷擾跟猥褻的形式,網路使用時間、網路霸凌受害程度與憂鬱,都達到顯著正相關。另外,高職生發生網路霸凌行為也是普遍存在的,且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具有顯著相關,較常發生的前三種霸凌情境,依序為對方講話很白目、對方在背後散布謠言、對方做人做事太過機車等。造成心理創傷,嚴重恐有自殺念頭李元暉說明,大多數的網路霸凌事件未被揭露的原因,是害怕報復與不想惹麻煩。事實上,網路霸凌知覺被害風險與被害恐懼感呈現正相關,如果認為自己遭遇網路霸凌的可能性越高,網路霸凌被害恐懼感也會越高。由於網路霸凌對當事人或是旁觀者,可能造成心理創傷,當查覺自身已無法負荷校園霸凌事件的負面效應時,就容易出現失眠、焦慮、時常哭泣等生心理反應。尤其青少年網路霸凌議題逐漸浮上檯面,受害者常出現身心症狀、睡眠障礙、憂鬱、焦慮、低自尊,甚至會產生自殺的意念。霸凌情緒會受到內在自我價值及社會取向、個人取向所影響,且造成情緒波動大、精神緊繃的心理反應。不過,潛在受害者選擇獨自默默承受的機率逐步下降中,主要是得知尋求協助的情形普遍上升,因此,降低了網路霸凌的發生機率。小心無形之中,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及使用網路年資,對於網路霸凌行為有不同的認知。李元暉表示,網路使用時間越多的國中生,其網路霸凌現象越明顯,霸凌動機以看對方不順眼為最高;且網路霸凌行為越頻繁的國中學生,其網路成癮現象也越高。研究發現,不同個人背景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的差異情形方面,使用網路年資7年以上的國中生,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上,高於網路年資0~3.99年的國中學生;平均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的國中生,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上,高於0~1.99小時的國中生;且國中生網路霸凌受害經驗,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李元暉指出,不同的性別也會影響網路使用時間長短、網路霸凌、同理心及從眾行為,其中網路使用時間的長短,最為影響網路霸凌的知識、信念、情感、行為;而同理心與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行為的相關最高;從眾行為與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行為的相關最高。另外,高齡者的人格特質中,以友善、嚴謹、開放,與網路霸凌認知最為相關。另外,網路霸凌以不同型態呈現,也會有影響,圖片霸凌會讓受試者針對圖片內容加以回應,回應的方式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影片霸凌則讓受試者較為惶恐不安。6招避免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研究發現,透過網路霸凌信念、情感、同理心與從眾行為,可以有效預測網路霸凌行為,其中,以網路霸凌的信念預測力最強。李元暉認為,網路的高私密性,使監控者無法在第一時間處理霸凌,因此,對青少年網路正當使用的教育與輔導,也就更為重要。1. 網路素養課程藉由從小學習網路素養課程,包含網路認識、網路倫理、網路禮儀、網路法律及網路安全,可以減少網路霸凌的發生。研究發現,接受網路霸凌素養課程的國小生,對於網路霸凌成因、現況與影響的了解,明顯優於接受一般電腦課程的學生,受到網路霸凌之後,也能表現較為合宜的行為。2. 網路霸凌旁觀者反應防治學習系統針對網路霸凌旁觀者反應防治學習系統,多數參與教師在系統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意圖方面,給予正面回饋;而且一致認為,系統所提供的操作介面與教學內容是有用且容易使用的,以及願意使用進行防治網路霸凌的教學。3. 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高職學生網路霸凌預防素養,建議未來的課程設計,可以加強網路霸凌相關法律素養,以及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程度,內容應將網路霸凌預防教育納入傳統校園霸凌預防課程,強化電視與網路分級制度,以防止兒童與青少年藉由媒體,而接觸到色情與暴力訊息。4. 職前教師網路霸凌防治線上課程職前教師網路霸凌防治線上課程,內容分為預防及診治兩大面向,預防方面包含:網路霸凌定義、類型、判斷網路霸凌準則及相關法律認知;在診治方面則包含:網路霸凌的因應方式、輔導諮商技巧及相關教學資源。5. 正確面對網路霸凌的心態建議網路被霸凌者可以考慮不馬上回應、不重複看霸凌訊息、要保留訊息、要離開網路環境去做其他活動、要告訴別人這個事件、要與他人進行談話,以對自我心理層面進行照護。6. 職能治療可幫助減少網路霸凌歐美先進國家中小學校的學校輔導體系,多強調主動積極預防性及發展性工作,運用諮商、諮詢、統合及衡鑑等基本工作方法,提供學生處理其生活難題所需的生活技巧,而非僅因應學生問題,提供次級預防的回應服務。因此,學生輔導工作應建立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與處遇性輔導的三級輔導工作架構。其中,處遇性輔導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是提供轉介機制、個案管理、跨專業資源整合,與生態系統介入的延續性諮商與處遇措施,透過跨專業資源整合服務,包括諮商與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處遇、職能治療、法律服務、精神醫療,以及召開跨專業個案研討會議等。學校內部應由專責人員扮演個案管理員,負責協調與整合各類專業資源,以提供學生最為適切有效的協助,並召開個案研討會,評估學生的身心復健情形,強化專業輔導效能,以達到三級預防功能。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 當身旁的人深陷失去至親之痛 不打擾不見得最體貼 訓練洞察人心,多讀文學小說 
-
2019-12-02 養生.聰明飲食
低熱量、多維生素 火鍋最搭的「打某菜」多吃不怕胖
天氣冷吃火鍋,菜盤最受歡迎的菜除了高麗菜之外,莫過於同樣高人氣的茼蒿了。但不少人都怕茼蒿殘留農藥多,因此不太敢吃,其實下鍋前只要確實清洗,就可以安心享用茼蒿的美味了。許多人吃火鍋及鹹湯圓,一定少不了加茼蒿。每年12月至翌年5月正是茼蒿產季,茼蒿含有維生素A、B、C、K、纖維,及豐富葉綠素,而且每百公克茼蒿只有16大卡的熱量,比起一般蔬菜約25大卡還低,吃了不怕胖。根據農業知識入口網介紹指出,挑選茼蒿以葉面完整不破損,無黃葉枯萎,葉面有粉質狀,葉肉肥厚鮮綠,無水傷腐爛者為佳,最大的缺點是無法久放,因此買來要盡快食用。有些人擔心茼蒿殘留農藥多,其實下鍋前只要確實清洗,洗時記得將葉片剝開洗,用流動的清水多洗幾次,農藥就會流掉。而煮的時候把鍋蓋打開,也有助於部分農藥揮發。而茼蒿煮太久容易氧化變黑、營養也流失,因此只要涮一下就可以撈起來吃了。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茼蒿有一個有趣的別名「拍某菜(打某菜)」,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解釋,茼蒿由於莖葉的水分多,煮過後會大量失水,只剩一點點,會讓丈夫誤以為被妻子偷吃掉,不分青紅皂白就動手打了老婆,所以又叫「拍某菜」。
-
2019-12-02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仍嚴重 檳癌聯盟籲政府重視預防、訂專法
嚼檳榔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主席韓良俊表示,聯盟2008年成立後,從2010年開始進行「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今年邁入第十年。綜觀來說,雖成人嚼檳率呈現下降趨勢,但青少年則有微幅上升,且國人對檳榔致癌的認知率為60.6%仍嫌不足,致口腔癌死亡率仍不低。韓良俊說,呼籲政府應使初段預防更周延、應恢復篩檢醫師及戒檳人力之培訓、並積極制定「檳榔危害防制專法」,讓相關管理更有效率。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死亡率十年來並未下降,105年全國口腔癌發生率平均為每10萬人口22.43人,且口腔癌在十大癌症死因仍高居第五,每年有超過3000名國人因口腔癌離世,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9歲,低於全癌症的69歲,顯見口腔癌尤其對台灣青壯年男性危害甚大。台灣檳癌防制聯盟今公布2019年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今年全台22縣市僅雲林縣未參加,21縣市中依照2017年全國成人嚼檳率6.1%來分為高嚼組(12縣市)與低嚼組(九縣市),並以推廣成效資料、自製特色成果海報及聯盟監測縣市政府網站資訊、問卷繳交情形等各選出三名績優縣市。另外,並依縣市自製之特色成果海報內容,分組選出特色成果獎各一名,及網路人氣票選出前三名縣市。今年績優縣市高嚼組為桃園市、彰化縣、屏東縣;低嚼檳組為基隆市、新竹市、台南市;特色成果獎為新竹縣與台中市;網路人氣獎則為台南、台中、新竹市。獲得績優的桃園市,陽追率及戒檳率皆為高嚼組第一,且口腔癌男性發生率降幅9%為全國第一。桃園市衛生局股長陳彥容表示,市府透過衛生局、都發局、教育局等局處合作,如將菸檳辦理知識論壇、拍攝菸檳短片、特色成果海報等,希望透過各局處協力,讓桃園嚼檳率更下降。對此,與會的政務委員林萬億表示,多數民眾知道嚼食檳榔對身體有害,但仍有推廣的空間;而檳榔價格上漲,是否可能以價制量,但以過去並無實證研究,不過若其生產種植面積降低,同時有助減少檳榔量與水土保持,故政院也指示農委會協助農民轉種其他作物。而在專法部分,政院也已與衛福部討論過,衛福部認為可研議,但如何可行,留待下個會期討論。他也籲請聯盟可給予草案後,再討論如何做更有效,讓口腔相關疾病在台灣快速減少。
-
2019-12-02 橘世代.好學橘
存好兒女教育費 他從業務變二胡老師
52歲湖埔社區大學二胡老師楊登州,10年前因公司經營不善被迫離職,得提前面對退休生活,卻意外促成他從二胡門外漢,變成助教、老師,當年他的國中老師,如今成為他的學生,楊登州的際遇印證人生轉角處總有天光。楊登州從事日用百貨業務工作近20年,看著日用百貨產業從興盛走向衰退,他原本打算45歲退休,因不景氣,硬是被迫提早幾年離開公司。危機就是轉機,他表示,離開後反而不受約束,他一口氣為5家業者賣產品,幾年時間反將兒女的學費都存好。會開始學二胡,與他對父親的思念有關。楊登州說,記憶中父親很會彈椰子胡,但椰子胡在父母一次爭吵中被摔壞,因為這樣的印象,他一直很嚮往國樂,小時候老師說「去買支笛子就教你」,他卻連笛子的錢都付不出來,沒有機會學樂器。為彌補小時候的缺憾,楊登州讓兩名子女都學鋼琴,自己退休前也到彰化湖埔社大學習二胡,當時孩子還小,他說,兒子的音準好,時常糾正他的錯,為了做孩子的榜樣,決心不輕易放棄。初學的前5年,利用上班前,下班後以及睡覺前,每天練6小時,終於有所成果。「二胡是最接近人聲的樂器」,他說,二胡可以拉出馬叫、鳥鳴以及人的啜泣聲,展現各種風貌,他的技巧受到肯定,擔任班上的助教,後來又受邀開班為初級班學生授課,從學員成為老師。社大學生年齡層廣,程度落差大,有人還在撥弦,有人已經能拉出樂曲,楊登州上課採分組,學生中不乏老闆、退休人士,許多人年紀甚至比他大,楊登州的國中老師也來上課,角色互換下,讓他更了解尊重學員的重要。楊登州對於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卻發現身旁友人不見得找得到退休後的生活重心,他認為,在退休前做好準備努力投入,才能讓自己在人生轉彎處仍有另一片風景。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快來【好學橘社團】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02 養生.運動天地
健身只顧上半身?當心胸肌還沒練成反而先操壞血管
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帶起健身風潮,根據教育部統計,臺灣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有固定運動習慣,但你做對了嗎? 目前台灣年輕人的運動型態為何?根據臺灣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100位大學生運動習慣調查發現,約51.4%的大學生有重訓習慣,但男女著重的訓練部位呈現極端,女大生較偏好下肢及核心鍛練,38.1%完全不練上半身;而男大生則著重上肢訓練,其中高達47.1%更是只練上半身。 根據日本的研究指出,若單純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會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在短時間內促使血管收縮、血壓提高,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造成血管硬度增加近2.2倍,再加上動作施力不當或出力時閉氣的習慣,可能就會引發血管栓塞,想練成硬漢卻先硬了血管。 然而,有研究證據顯示,適當的阻力訓練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不僅能避免運動過程中血壓快速升降,還能提升肌力、認知能力,有助於維持身體機能。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資學院副院長花凱龍以「深蹲」訓練為例,有高達八成的大學生動作錯誤而不自知,不僅會增加腰背與膝蓋負擔,長久下來除了運動傷害之外,會造成髖關節外擴,甚至骨頭錯位,體態越練越糟。 此外,比起年輕人,年長者更應該加強阻力訓練,以提升肌耐力為目標,一週至少2次,每次約半小時,安排8項大肌群訓練動作,以個人能負擔的60%至80%的重量訓練,每組動作中間休息3至5分鐘,就能有效鍛鍊體能並維持心血管健康。 延伸閱讀: 愛運動卻還是掉肌肉? 糾正5個常有的飲食壞習慣 銀髮族運動救肌力 身體4部位最容易受傷 
-
2019-12-01 癌症.抗癌新知
正確癌知識:先治療、後輔療
資訊爆炸時代,想獲取正確的癌症知識成為挑戰。專家提醒,癌友應以正規治療為優先,再輔以具實證的營養、運動、睡眠、及靈療,才能真正抗癌。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以胃癌為例,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發現早期病灶並即時切除,降低後期化放療之苦。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由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葉秉威、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葉秉威透過MAI肯狄科研影像團隊的人體地圖虛擬實境(VR)模擬影像,引領聽眾從窺探消化道系統,並了解胃鏡檢查的重要性。講座內容豐富,不只吸引熟齡族、癌症患者參與,也有年輕人帶著爸爸媽媽前來,現場座無虛席。滄洲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治明、中美生醫董事長林本源與夫人均全程參與。葉秉威:胃鏡檢查 早期發現很重要胃鏡檢查為何重要?葉秉威表示,胃癌早期悄無聲息,晚期才會有腹痛、黑便、體重變輕、胃口變差等明顯症狀,因此多數癌友首次診斷太晚,難靠開刀切乾淨,需再倚賴化放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等輔助,但成效目前仍有限。若能發現早期胃癌並盡速用內視鏡切除,幾乎都能痊癒,且微創手術後的隔天可正常進食,預後和生活品質皆佳,「而胃鏡就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檢查工具。」建議幽門桿菌感染者與具胃癌家族史的人,皆應定期接受胃鏡篩檢。葉秉威提醒,幽門桿菌感染雖八成無症狀,但100%會引起慢性胃炎,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若先接受抗生素治療,有機會遠離癌變。」另外,戒菸酒、控制體重、多吃蔬果、少碰燒烤、培養使用公筷母匙習慣等,也能預防胃癌找上門。韓柏檉:自療五字訣 身心都要兼顧韓柏檉以癌友身分,分享抗癌經驗。他2008年確診肝癌並開刀,未料又復發並轉移至肺部,接受化療及吃標靶藥約一年半。但在藥物強攻下,他的白血球幾乎未掉,因為除了接受治療,他也做「自療」,也就是自我療癒。韓柏檉說,他將自己實踐的自療歸納為五個字:「心、動、吃、睡、靈」,簡單來說就是調整情緒,可透過靜坐冥想以調心,避免陷入錯誤思緒;而運動可疏通經絡,也能讓自己更開心。加強活力的方法,則是每天喝一杯蔬果汁,並多吃五穀雜糧、彩虹及黑白食物,能預防便祕達到「進出」平衡。另,好好睡覺也是重要功課,若睡前還在為事煩惱,壓力會害交感神經難平衡,「要睡好覺就要學會放下。」最後則是安頓靈魂。韓柏檉認為,85%的疾病和壓力、憂傷、恐懼、怨恨等負面情緒有關,這皆會化為心毒,不快樂當然會生病。所以想治好病,應學會認錯、宣洩及感恩,「當我跟太太道歉後,淚流了下來,全身卻也輕鬆多了。」林楷雄:正規治療優先 偏方切勿信多數癌友認真抗癌,卻也有患者希冀偏方。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說,他日前執行全台癌友訪問計畫期間就發現有癌友在喝小蘇打,甚至認真驗尿液的PH酸鹼值,認為PH值達11就能成功抗癌,「但這恐怕先鹼中毒了。」林楷雄指出,網路讓資訊搜尋便捷,卻也讓謠言竄流,加上癌友會害怕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一旦癌知識匱乏,就容易誤信偏方或神奇產品,反而放棄正規治療。「內容愈強調非謠言,愈可能就是謠言。」林楷雄強調,癌友應以醫師治療為優先,再進行其他輔療。例如化療易沒胃口,但營養不良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建議每天需多補充20%的熱量。此時營養品是好選擇,但選購前要看清楚營養成分,避開會影響凝血功能的紅花籽油。要注意的是,有人會選喝牛肉湯,但紅肉含較高的鐵質,對癌症治療易打折扣。林楷雄說,若無營養補充品的選擇,建議多選白肉為主,例如改喝魚湯。除了補充高蛋白,蔬菜也要多吃,避免便祕讓發炎反應增加。為導正似是而非的謠言,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基金會建構「癌知識」網站,投入大量人力整理文獻資料,並製作深入淺出的懶人包,讓民眾能在此找到正確癌知識,「讓抗癌除了醫師治療,也能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
-
2019-12-01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隔天就創業!王國雄:預備退休不難,難在堅定
2015年5月26日,對王國雄來說是重要的一天。這天之前,他的頭銜還是王品副董事長,而這天過後,他已成為了成真咖啡廳創辦人,一手沖著咖啡,一面想著投入公益,回饋社會。人生下半場啟動的公益創業,如今已在全台遍地開花,10家成真咖啡散落在熱鬧的台中審計新村、台北最熱門的百貨SOGO、新光三越等熱門商圈。不僅掛上成真咖啡創辦人新稱號,退休後的再創業,王國雄的心態變得自在開放,始終抱著傳承付出的使命要為新世代幫一把的他,還多出一項「天使投資人」身份,集結中興大學EMBA同學成立「萌芽創投」,輔導新創產業。比起一路打拚,埋首二十多年的王品時代,現在的王國雄面對媒體依然笑臉盈盈,只是,現在的他心態多了份自在、新退休生活也多了份回饋社會的心。能夠無縫接軌展開退休新生活,王國雄說,全是因為早還在事業巔峰的忙碌時期,他早就開始啟動退休預備。「人可千萬別到了退休年紀時,才來想退休。」王國雄說。對於準備退休、預備退休,或是已經退休的人,該如何好好選修這門「退休學」。過來人王國雄有著獨到心法。以下為他第一人稱的分享。我想在退休後投入公益的念頭,大概是退休前的兩個月左右形成。原本的退休計劃就是涵蓋公益事業,這個種子起得很早。我早期跟很多共事的團隊都提過,「以後我退休要做公益」,所以後來我開始做了。預備退休不難,當你已經知道自己退休日,你就可以開始做!想退休的人,可以看看自己原來的專長是什麼,最好是原來的專業跟專長延伸,比方說如果是老師,要出來創業就相對艱難,他應該延續他的專長,繼續做教育方面的公益或分享。像我本來就是在創業、做餐飲,如果我現在跑去做風力發電那肯定滑鐵盧!對於未來退休的方向,內心要很堅定。如果不堅定,就會一直推延。我認識很多人退休前都有規劃,後來隔幾年什麼都沒做。所以要給自己設定時間,行動力很重要。我當時離開王品,隔天就出來開公司,因為倘若讓我休息半年,我甚至會開始懷疑,我最後還動不動得了。曾經一個笑話這麼說,一個將軍退休後沒事幹,光環當然就不見了。天天找家人麻煩,後來他的太太想出一個妙招,就是要家人上菜市場前,把要買的菜寫給他批,他打上「可」才能去買,哇,寫了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退休後,封閉心態要先打開,如果不打開,退休生活固定,就會變成以自己為中心。我認為應該要趁還擁有許多人脈資源的時候就打開心態。並且也依然和許多組織還是有互動。像我即使從王品退下來了,還是有人找我去演講。只是,以前他們是打到王品去,現在是直接打到成真。現在我一直跟這些團體都保持很好的互動,他們找我什麼的,我也是很樂意,因為你在退休前就這樣子了,所以退休了還是繼續找,像有一個團體,我還沒退休前就去演講過,現在他們又找來,我說那不是講過了?他們說不一樣,你現在退休了。。推薦:【專訪】成真咖啡廳王國雄 退休準備的5大心法
-
2019-11-30 橘世代.健康橘
黃春明父子今年都出書 首次挑戰情色題材
黃春明的創作創新85歲的黃春明相隔12年又有創作,推出人生首部長篇小說《跟著寶貝兒走》,新的作品仍不斷突破與創新,是他第1次寫情色題材。黃春明說,翻譯過他好多篇小說的美國翻譯家葛浩文跟他說過,他的每篇短篇小說都可以寫成長篇,於是這次嘗試寫長篇。至於寫情色,古今中外都有人寫情色,重要的是,「想要用情色寫什麼?」色情、商業、媒體亂象都存在這個時代,也都被寫進新書。對黃春明來說,小說看似寫今天的台灣社會,但他並沒有要複印真實世界,而是以文字為橋梁,帶讀者到他創造的世界,感受每個角色的處境與生活。黃國珍的創業黃春明長子黃國珍是中小學推動閱讀的關鍵人物,今年出版《閱讀素養》一書,是中小學新課綱上路前,不少老師與學生家長的案前讀物。黃國珍45歲前從事設計工作,偶然接觸到教育議題,發現「閱讀」是所有教育議題的最大公因數,認為閱讀是複雜而多重層次的能力,不該只是語文教學的任務,而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擁有的工具。45歲,黃國珍離開原跑道到教育領域創業,2012年創立「品學堂」推廣閱讀理解,半年後,《閱讀理解》學習雜誌創刊。很多朋友問:「不害怕嗎?」他總是回答:「會啊,但也期待開花結果的時刻。」去年,黃國珍總共跑了230場講座、工作坊,今年出的書《閱讀素養》已經7刷,雜誌《閱讀理解》每期1萬6千份也都完銷,「品學堂」終於轉虧為盈。7年的時間,黃國珍終於看到當初期待的改變。有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創造這樣的改變?黃國珍說,不是他創造了改變,「這是個一定會發生的改變,只是我們能不能躬逢其盛」,他感謝7年前的自己勇敢做了決定,讓他沒有缺席這波改革浪潮。【父子相對論】。黃春明7年才理解「兒子的閱讀不是我的閱讀」。國中才知黃春明是名作家 超越父親黃國珍不再迴避。黃春明父子今年都出書 首次挑戰情色題材。孫讀完黃春明寫的情色小說 兒自曝也曾偷看金瓶梅…
-
2019-11-30 橘世代.健康橘
父子相對論 黃春明7年才理解「兒子的閱讀不是我的閱讀」
7年前,黃國珍跟黃春明說:「爸,我要做閱讀教育」,黃春明秒回:「你要做什麼閱讀教育,我就是在做閱讀教育啊!」黃春明的創作題材豐富,除了探討社會議題的小說,也是兒童文學作家,更帶領兒童劇團,是個道道地地推廣兒童閱讀的人。記者初次拜訪,問黃春明看完兒子的新書後有何評論?快人快語的黃春明停了幾秒:「我有我的想法,我有跟他討論,那個我們今天不講」,對任何事都能發表意見的黃春明,揮揮手沒有繼續說。一周後,同樣的問題問黃國珍,「爸爸怎麼回應你的書?」他坦然笑開:「我和爸爸對閱讀的看法很不一樣」。一個「閱讀」,父子倆有截然不同的詮釋。黃春明透過作品探討社會議題,對人性提出反思,以文學作為社會批判,彰顯人道精神。但黃國珍認為,閱讀是工具,幫助個人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必需品」,例如購物時買到比較實惠的商品、理解多元社會裡的不同觀點,沒有文學賞析的成分。過去,父子倆討論閱讀,總是在爸爸的脈絡下,從文學、電影、藝術出發。現在,更多的時間是兒子談他四處演講,以及他用什麼方式做閱讀教育。黃春明終於漸漸清楚:兒子的閱讀不是他的閱讀,他用自己的方式在創造這個時代的改變。最近幾次閱讀理解工作坊,黃國珍都會拿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做閱讀素養的練習,黃國珍說,這篇文章有個脈絡沒有被說清楚,「就是朱自清心境的轉變」 。文章前半部,朱自清認為父親迂腐,以年輕知識分子的角度,對過去的保守、鄉愿、迂腐有著不以為然的情緒。文章後半,朱自清回想父親送他去車站,抱著橘子翻越月台的那一刻,當時就被觸動了,但並不了解那是什麼,直到後來收到父親的信,回想這一切時,才懂得父親的愛。「這篇文章放在這個脈絡,親情的價值更清晰了。這並非父親單向付出父愛,而是朱自清終於懂得並回應了父親多年來給他的愛;這是一種和解」,黃國珍說。記者問:「是不是你的年紀也到了某個時刻,所以瞭解了朱自清的轉變?」黃國珍笑笑說「是」,因為他也是那個心境轉變下的兒子,終於看懂了「爸爸跟你觀點不同,但是爸爸愛你」。【父子相對論】。黃春明7年才理解「兒子的閱讀不是我的閱讀」。國中才知黃春明是名作家 超越父親黃國珍不再迴避。黃春明父子今年都出書 首次挑戰情色題材。孫讀完黃春明寫的情色小說 兒自曝也曾偷看金瓶梅…
-
2019-11-30 橘世代.健康橘
國中才知黃春明是名作家 超越父親黃國珍不再迴避
作家黃春明的家坐落在台北市外雙溪畔,住了超過30年的老公寓,收納著黃家3代的生活日常與生命永恆時刻。入秋的下午,黃春明和黃國珍父子在老宅說著他們心中的彼此;有些事情,相識52年的父子,也是透過這次訪談才知道。看見青竹絲 撿回家教子黃春明在宜蘭長大,鄉間的成長經驗讓他像個頑童優遊大自然,移居台北後搬過幾次家,都選擇山腳下、溪流畔。兩個兒子黃國珍、黃國峻年幼時,黃春明在家附近看見一條毒蛇青竹絲,便丟進水桶帶回家。有哪個爸爸會撿拾毒蛇送給小孩?小男孩驚訝不已,黃春明趁機跟他們介紹台灣毒蛇的種類。為讓孩子把青竹絲看得更清楚,黃春明把它放進冰箱冷藏,1、2個小時後青竹絲冬眠了,再拿出來放在桌上,父子一起細細觀察蛇的花紋與結構。青竹絲在黃家養了幾天後,岳父來家裡,好奇看著水桶裡的青蛇,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沒好氣的說:「就春明啦,養來給小孩玩」。岳父大驚失色:「神經喔!」趕緊把青竹絲拿回山上放生。錯放冷凍櫃 波一聲竟斷還有一次也是撿到青竹絲,這次是被黃春明「錯放」在冷凍櫃裡,想到時拿出已結成冰棒,「硬邦邦的,『波』的一聲就折斷了」。黃春明表情和手勢豐富,說起這些真實往事,像在述說魔幻故事。自嘲「蕭笑的老爸」,黃春明帶著孩子解剖癩蛤蟆、抓蟬、釣魚、騎著機車到處玩,「我不算特別用心的爸爸,但我以前就是這樣長大的啊,覺得小孩這樣過才正常。」黃國珍在其他人眼中溫文儒雅,但在黃春明心中卻正好相反,「國珍反叛性很強啊,從小就叛逆」,接著不忘補上一句:「跟我一模一樣。」去海灘玩,黃國珍會把其他小孩堆好的沙堡踩掉;去木柵仙公廟拜拜,把神明桌當鞦韆在底下盪來盪去。年紀稍大,曾在剛被父親痛打後,當著老爸朋友的面喊:「大人怎麼可以打小孩!」搞得黃春明顏面盡失。父親很巨大 困擾黃國珍黃國珍直到國中才發現爸爸是知名作家,讓他有好長時間活在爸爸巨大形象底下,「麻煩的是,那是一個正向、巨大的形象,你永遠無法超越。」他坦承,「相對的,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很想證明什麼」。想「找到自己」的焦慮化成不停歇的探索行動,黃國珍向焦雄屏學電影、找林懷民學舞蹈、跟張大春學小說…什麼都學卻沒有踏實感,一直到30幾歲出國念書,才逐漸找到自己。當時每周都要討論作品,有次老師問黃國珍:「你講得很好,但你自己的觀點呢?」「我剛剛講的就是我的觀點」,老師說:「不是的,你講的是美術史上或某畫派的觀點」,黃國珍腦袋「轟」的一聲,發現自己完全沒觀點!老師接著說:「你是個很好的畫家,但不是個藝術家。畫家只要將作品表現美好,但藝術家要有觀點。」老師這些話敲開了黃國珍卡住的生命,因為看不清「我是誰」?也就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出國念書後 找到了位置回想和父親的關係,黃國珍發現有幾個關鍵轉折。一是進入社會後,理解父親養家的辛苦;接著是當爸爸後,明白了愛和關心常常用「囉唆」及「碎念」展現,懂了以前被念是怎麼回事。但關鍵還是出國念書那段時間,黃國珍終於對自己比較有信心,也比較清楚自己可以做什麼事,「這件事情無論跟老爸一樣或不一樣,我都是我!」黃國珍「呵呵呵」的笑說:「叛逆的孩子其實很反權威。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對於我是誰,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後,才找到跟父親對等的關係」。曾刻意避開 仍走相同路人生的前半段,黃國珍以為自己在處理與父親的關係,後來才明白,原來是在「尋找自己」,「在生命道路的選擇上,我想刻意避開,卻仍走向跟老爸相同的路」。黃國珍回想,教育、藝術、出書,走過的路和父親如此緊密重疊,但現在,他已不會刻意迴避,他知道,生命足跡再怎麼重疊,他和老爸就是兩個不同個體,會寫出不一樣的生命故事。「我覺得這是個『弒父』和『屠龍』的過程」,黃國珍對記者歸納出這幾年的人生愈走愈清明的歷程:「你一定要除掉心裡那個巨大的『父親形象』,才能真正成為自己」。孫子出生了 填補失落心黃國珍的弟弟黃國峻,32歲時自殺,這對黃家是巨大的悲傷,彷彿缺了一塊。黃國珍的兒子在清晨出生,當天6點多林美音搖搖還在睡的黃春明:「國珍的小孩出生了」,黃春明半夢半醒回應:「國峻回來了!」「弟弟一直住在我們心裡沒有消失過」,黃國珍說,孫子的到來,填補了爸媽心中失落的那一塊。黃春明至今仍忘不了初抱孫子那刻全身觸電的感覺。現在每天傍晚,孫子、孫女放學後,會到黃春明的家和阿公阿嬤聊天、陪阿公看電視、糾正阿公不標準的國語、吃阿嬤燒的菜。傷口仍有痕 但已很完美老房子一直都在,離去時,林美音陪我們下樓,到巷口等候2個孫子。晚餐時刻,屋裡會有4個人,會有老人和小孩的笑語。記者想起了黃春明在2008年底,喜獲金孫時寫下短詩:「我的心曾經失去一塊肉╱你卻來給我補上╱雖然在傷口還留有痕跡╱但是已經很完美了。」【父子相對論】。黃春明7年才理解「兒子的閱讀不是我的閱讀」。國中才知黃春明是名作家 超越父親黃國珍不再迴避。黃春明父子今年都出書 首次挑戰情色題材。孫讀完黃春明寫的情色小說 兒自曝也曾偷看金瓶梅…
-
2019-11-28 養生.聰明飲食
沙茶醬這麼香 原來是加了這些原料!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人在吃火鍋喜歡搭配的沙茶醬是由東南亞的沙嗲醬演變而來,而沙茶醬除了固定常出現的原料外,不同廠商也有各自的獨家配方,傳統手工的沙茶醬,會將沙茶醬的配料攪打到非常細緻,使其吃起來的口感較為滑順。根據《食力》「2018年火鍋黨燒燙燙大評比」問卷調查結果,在火鍋醬料選擇當中,有53.3%受訪者會加入「沙茶醬」!但你知道嗎?其實沙茶醬竟然擁有南洋風格?而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沙茶醬是為了符合台灣人的口味將原料進行重新調整而成的醬料呢!沙茶醬與南洋沙嗲有關係!根據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曾齡儀在《移民與食物:二次戰後高雄地區的潮汕移民與沙茶牛肉爐》文中對於沙茶飲食的觀察中提到,「沙茶」源自於東南亞的「沙嗲」,潮汕移民遷徙到東南亞之後學習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將「沙嗲」飲食文化帶回潮汕地區。「沙茶」兩字就是「沙嗲」的潮州話或閩南語發音。潮汕移民將「沙嗲」引進家鄉之後結合當地食材改良為「沙茶」,成為廣受歡迎的烹飪調味食品,使得「沙茶」成為潮汕地區流行的一種「區域性飲食」。由此可知,如此的演變都是為了迎合當地大眾的口味,東南亞的沙嗲醬主要是以當地特有的辛香料作為基底,口感較為清香,離開東南亞地區後,這些獨特的香料就不再是優勢,如何從在地食材中找出替代品就是一大考驗,經過改良後的沙茶醬,也就是我們現今知道的味道,變為較鹹的重口味。美食文化研究家、中國文化大學語文中心助理教授李迺澔分享,沙茶醬是由東南亞反向輸入到潮汕,隨著潮汕人來台而引進,早期潮汕沙茶醬是加在火鍋當中作為湯底,與現在香港的打邊爐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人在當時並不習慣這種口味而開始自製沙茶、也就轉變為現在台灣常見的沙茶醬口味。沙茶原料多樣豐富、成品各有特色沙茶醬的原料可說是五花八門、多采多姿!前亞都麗緻天香樓行政主廚曾秀保說到,製作沙茶醬最主要的食材不外乎扁魚、小魚乾、蝦米、花生等原料,而配料部份則有芝麻、辣椒、大蒜、八角、胡椒、紅蔥頭、椰絲等各式各樣的辛香料,各家廠商也可能添加自己的獨門配方來為沙茶醬加分!「大家可能會覺得沙茶醬都一樣,但其實沙茶醬很不一樣,有些口感很細緻,有些吃起來的顆粒很粗」王瑞瑤與我們分享,傳統手工製作的沙茶醬,會將沙茶醬的配料攪打到非常細緻,使其吃起來的口感較為滑順,然而,工廠中以大量製備方式來製作的沙茶醬則可能會因為時間、器材、成本等等的考量,使得市售沙茶醬吃起來的顆粒感則較為明顯。十味觀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王偉岐表示,比起南洋沙嗲醬講求辛香料的味道,台灣的沙茶醬比較講求鮮度與香氣,在香料部份也會使用台灣人比較喜歡的紅蔥頭、蒜頭、香油及辣椒粉來提升整體的香氣,市售沙茶醬的廠商在原料上的選擇也有不同,差異性還是存在的。置備關卡重重、拌炒香氣迴盪要製作沙茶醬說難不難,說簡單?那可就要靠工夫了!首先在原料處理方面,扁魚、蝦米、小魚乾會先經鍋火烤或油炸炒出香氣,接著為了成品口感的細緻度,則會使用食品調理機來拌打成為細末,吃起來才會滑順不刺口。香料及調味料的比例則依照成品的需求來作調整。製作過程當中最繁瑣、最靠工夫的地方就是將所有原料分別加入大鍋中進行拌炒的步驟了!原料添加的順序、拌炒的時間與火候都需要靠經驗來評估,主要皆以小火拌炒的方式,為了不讓醬料燒焦,在拌炒的階段需要不停地用力攪拌使得所有的材料皆能夠均勻附上香氣,可以說是非常耗時,但過程中不斷提升的香氣會在廚房中迴盪飄香。若是大型工廠進行置備的成品則會經過充填包裝、殺菌、檢驗、貼標、裝箱、出貨等步驟,就成為了通路上能夠購買到的美味沙茶醬囉!說到沙茶醬,或許腦中浮現的都是特定的大品牌,這是因為沙茶醬製備很費工夫,因此投入這個行業的業者也不多。不過,每一項產品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不同的沙茶醬在口感細緻度、原料選擇、香氣等部份也會有差異性的存在,醬料的選擇本就是依照個人口味,並沒有所謂的排名高低,不論是傳統手工製作抑或是食品工廠出產,都各有支持者,挑選自己所喜愛的醬料,為暖冬的火鍋添加另一種風味吧!延伸閱讀▶「凱度消費者指數」調查 飲食中的最佳配角就是「醬」!▶《食力》公佈台灣人火鍋喜好大調查:7成民眾吃火鍋就是要吃肉!5成不能沒有沙茶醬!▶火鍋13問!從鴨血豆腐到沙茶醬 你想知道的通通在這裡!(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19-11-27 新聞.杏林.診間
台灣小兒麻痹之父畢嘉士 日前挪威逝世享耆壽93歲
畢嘉士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屏東基督教醫院今共同發布消息表示,高齡93歲的畢嘉士11月15日於挪威逝世,是因為身體狀況隨著年齡日漸衰弱,安享天年,未受病痛所苦。追思禮拜將於12月13日假屏東基督教醫院集會堂舉行,由基金會與畢醫師創辦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勝利之家聯合舉辦,並邀請畢醫師的台灣友人、同事與病友齊聚,共同緬懷畢醫師對台灣醫療與弱勢照顧的貢獻。畢嘉士28歲時在挪威協力差會派遣下,帶著新婚妻子遠從挪威來到台灣。最初服務於台北樂生療養院,之後也參與創辦了屏東基督教醫院,以及台灣第一個照顧小兒痲痺及身心障礙兒童的「勝利之家」。在台行醫30年,畢醫師為終結痲瘋病、結核病,尤其是小兒麻痺症貢獻極大。畢嘉士生前曾受訪表示,當他面對當時台灣社會避之唯恐不及的痲瘋病患,「我知道我要給他們的不只是醫藥,我要給他們尊嚴,我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至於勝利之家的由來,他說「當時很多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小孩來到屏東診所時,都是用爬的,他們已經爬了很多年。經過我們的手術之後,他們可以走了,當他們自己可以走路去上學,他們的自尊跟自信都回來的,而我們說,這就是勝利!因此叫做勝利之家。」60年代台灣人民遭受小兒麻痺疫情威脅,畢嘉士從美國進口沙賓疫苗,免費幫屏東地區4000位孩童接種,這是台灣地區第一次大規模接種小兒麻痺疫苗。畢嘉士於1963年在屏東籌設台灣第一個小兒痲痺兒童之家「勝利之家」,提供病童生活照顧、物理治療,請專人製作拐杖和專屬支架,讓孩子免於爬行之苦,並在此接受教育。畢嘉士鍥而不捨說服縣府,於屏東市仁愛國小開辦肢體殘障特殊班,專收小兒痲痺兒童就讀,為我國第一個肢體殘障班,開啟特教新頁。1975年,畢嘉士發現有些小兒麻痺患者因脊椎過度側彎、壓迫心臟而喪命,特別請美國夏威夷專攻脊椎矯正手術的醫師,親自飛到屏東指導台灣醫師施行手術,他也親自學習。在國內外醫師合作下,無數病患重新站起,屏基甚至成為當時世界八大脊椎矯正中心之一。屏基的成功帶動台灣各地紛紛建立類似治療機構,如彰化喜樂保育院、嘉基小兒麻痺之家、花蓮畢士大教養院、台東阿尼色弗小兒麻痺之家。因畢嘉士無私的奉獻以及對台灣醫療的付出,1997年榮獲第七屆台灣醫療奉獻獎。「我沒有辦法看到別人受苦,《聖經》上有說,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應該要彼此幫忙。」畢醫師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經這樣說。他的愛發自內心真誠,因為他知道受苦求助被拒絕的感受。對他來說,人生最大的回報是病人因病痛解脫而綻放的笑容,原本不良於行的孩子可挺直腰板,走向外界。
-
2019-11-26 新聞.生命智慧
離家出走40年後,向媽媽的牌位說對不起...一時衝動成了一輩子遺憾
遲到的電話寂靜的午後,突然間,電話鈴聲大作。「喂,」我趕緊接起電話。「您好,我是小瑛。」電話那頭傳來一個陌生女子的聲音。「是夏奶奶的女兒嗎?」幾乎是不加思索,我立刻這樣回覆她。不過短短的一句話,小瑛的眼淚就在電話那頭撲簌簌地掉了下來。這通電話整整遲到了5年。華人對情感的表達比較含蓄,在我們那一輩的父母,不若現在的年輕人,總是會用責備表達愛意。尤其是在經濟起飛的50、60年代,苦過來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多點競爭力,當時也不流行什麼愛的教育,更不像現在有這麼多親子教養書可以參考。當時的主流觀念裡,嚴父嚴母才能夠教導出優秀的孩子。但這樣的愛,真的能傳遞到孩子心中嗎?從這幾年市場上越來越多教導大家與父母親子和解的書來看,就可以知道,其實兩代之間的隔閡,確實是存在著。有福氣的人,是彼此找出了共存和解的路;但比較沒有福氣的,就會造成像是夏奶奶和她女兒之間的遺憾了。夏奶奶是標準上海女人,很像電視劇《一把青》裡面眷村的飛官太太,身材纖細,頭髮總是梳成整整齊齊的髮髻、穿著旗袍、畫了眉毛,也上了點淡妝,若非是在那陳舊不堪、早該作廢的中央信託局宿舍看到她,必定會以為是個家境良好、養尊處優的老奶奶。可現在眼前的她,卻只是個處境令人深感同情,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被病痛折磨的孤苦無依老太太。雖然丈夫早逝,但夏奶奶其實還有個女兒小瑛,是她與先生在40多歲時所領養的。雖然並非親生,但向來視如己出,毫不虧待。不過,夏奶奶同時也是位「嚴母」,對她而言,家教舉止是最重要的事。刀子嘴豆腐心的她,明明很疼愛小瑛,嘴上卻總是非常嚴厲。再加上因為先生早逝,於是夏奶奶更是咬牙苦撐,用先生留下來微薄存款節省度日,更期許女兒好好地長大成人,有一個安穩的未來。然而,夏奶奶不願跟女兒敞開心胸說自己的苦悶與憂煩,只是用嚴厲的教導希望她成材,這樣的心思,想當然耳,並沒有辦法讓小瑛理解。龐大的金錢壓力,以及因為先生過世要被趕出眷屬宿舍,但為了家人,自己得厚著臉皮死不離開的雙重折磨,漸漸地,讓她的精神也出了狀況。所有對現實生活的不滿無處訴說,一身傲骨的她,始終將苦吞在肚裡,老是板著臉,一副難以接近的刺蝟模樣,讓人也難以對她展露溫情。惡性循環之下,夏奶奶開始有了被害妄想症的症狀。一方面老覺得生活的苦痛是來自於政府迫害,那些要收回房子的人是所謂「情治單位」,而她的生活隨時隨地都被監視著。另一方面則不斷限制與要求女兒,覺得女兒做什麼都不對,但卻又不願意好好溝通、敞開胸懷。再加上跟女兒年齡差距甚大,忽略了女兒邁向青春期之後的一些心思,往往要多花點時間經營理解,種種原因,2個人的關係要不雪上加霜也難。當小瑛一進了大學,面對眼前的花花世界,她開始對愛情懷抱嚮往、也開始懂得打扮之後,夏奶奶的應對方式不是理解與關心,反而是加倍嚴厲的謾罵,想要控制女兒、讓她守規矩,唯恐女兒變成那些「傷風敗俗」、「丟人現眼」的女人。吵架沒好話,為人父母有時講出難聽的話,本意是想要孩子走向他們所認為的正道,希望能激勵孩子向上,這是他們唯一能想到讓孩子更好的方法,但卻不是真正的好方法。但青春期小孩也無法領略上一代在情感表達上的力有未逮,只覺得不受理解,動輒就被責罵。而長期被生活焦慮感重壓著,時時刻刻都像是戴著盔甲的夏奶奶,自然也不會懂得女兒想被關心的心思,兩人的隔閡越來越不可挽回。某天,當小瑛穿著短裙要出門時,被夏奶奶給叫住了,2人爭執不下,夏奶奶只拋出一句「不檢點」,再伴隨著一個巴掌往小瑛臉頰狠狠摑去。小瑛傷心憤怒極了,忍不住心想:「一定是因為我不是親生女兒,所以才被這樣對待!」花樣年華、面貌姣好的她,在學校是很受歡迎的,交了男朋友後,更是被殷勤地呵護著。好聽話誰不愛聽?特別是對於這樣一個長久以來都活在吝於讚美家庭下的孩子,於是在小瑛19歲那年,她毅然決然地離家出走。只是小瑛沒想到這一走,就是天人永隔,直到夏奶奶去世,兩人都未曾再見過任何一面。小瑛走後,夏奶奶就獨自一人在等待回收的報廢宿舍裡生活,成了釘子戶。即使周遭的鄰居早已經紛紛遷離、住所環境也逐漸荒廢,她仍是不肯搬走。只是破敗的,不只是房舍,還有她的健康。夏奶奶極為固執,在社工探望她的數年間,只要一提到女兒,總是滿口罵、滿口嫌。不是「不就打個巴掌,有什麼好走的?」「我有錯嗎?錯在哪?」「這種不孝女不要也罷!」不然就是講著政府是如何迫害她的生活,繼續編織著那些被錯待、被惡整的情節。夏奶奶原本是有教養人家的女子,因此堅持要把自己的樣貌儀態維持得很好,但她那窘迫的住所家徒四壁,充滿蜘蛛網、壁癌、塵蟎,社工問她為什麼不離開,她老說著:「我為什麼麼要離開?這不是稱了這些王八蛋的意嗎?」她嘴裡不說,但經驗老道的社工懂,夏奶奶其實是在這破舊的屋子裡等著女兒回來。於是社工瞞著夏奶奶四處聯繫,透過戶政機關和警政協尋,在民國90年的時候,看到一次國航搭機的紀錄,找到了小瑛的聯繫方式,社工趕忙撥了電話過去。一次、兩次、三次都沒人接,社工心裡有底,就往常經驗來看,這女孩,日子應該也不好過。終於在一段日子後,社工接到了小瑛來電。不出所料,她,過得並不好。大二就為愛休學的小瑛,感情並沒有如她想像得順遂,情債與錢債往往密不可分,從小缺乏愛的小孩,在太渴望被愛的情況下,更容易傻乎乎地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以為這樣便能得到愛。那天,小瑛一直哭著跟社工說,她對不起媽媽、對不起爸爸,其實她好幾次都走到了家門口,看到媽媽漸漸蒼老的背影,她很想過去抱抱媽媽,但卻沒有勇氣。她說她很抱歉沒有辦法面對夏奶奶,只是不斷謝謝社工的幫忙,但要她回去,卻是說什麼也不肯,下一次再試著聯繫她時,已經杳無訊息。這一別,小瑛又消失了好幾年。由於小瑛多次不告而別,社工們到後來也心裡有數了,除非她主動出現,否則是誰也找不到她的。另外一方面,社工也心想,若真有什麼事,反正就留言,她總是會回電吧。雖然是被動且微小的心願,卻也只能單方面靠小瑛回應才有解。就這樣,明明思念彼此卻無法見面的2個人,距離越拉越遠。94年間,夏奶奶因為年老體衰,被送進了醫院的加護病房。直到在病榻上彌留之前,才終於脫口而出:「好想女兒,好想說聲對不起。」社工想再去聯繫小瑛,卻發現她手機已經停話,於是社工找上了協會,來找我們出主意。想了想,我們告訴她,既然這樣,就借助媒體的力量吧。各大報媒體都很支持,鋪天蓋地地報導了夏奶奶渴望尋女的消息。當時我們都心懷樂觀,心裡想說,若小瑛也是惦念著媽媽的,一定會趕緊過來盡釋前嫌吧。可當報紙出刊的那天,接到的第一通電話,卻是小瑛的債權人對小瑛提告的消息。原來小瑛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債,報紙刊登夏奶奶尋女的消息那天,正是她跟債權人要去法院打官司的日子。只是小瑛沒有出現在法院,也沒有致電給我們。到了最後一刻,夏奶奶終於卸下盔甲,喃喃說著:「好想見女兒一面……」「我40幾年來不肯搬走,是因為怕小瑛找不到我啊……」然而,她的心意,已來不及傳達給女兒。直到闔眼的那刻,都還是沒有見到小瑛的身影。她就這樣帶著遺憾走了。在那個網路尋人尚未如今日這般盛行的年代,沒有臉書可以打聽消息,只要一個拉不下臉,是有可能終生不相見的。只是,死亡真的就代表永不相見嗎?這些年來,我們越來越覺得,或許未必。生命是有期限的,但想念卻有可能持續永遠。在夏奶奶過世的4年後,民國99年的某天,那日正巧我們在辦公室,接到了小瑛的來電。我這個人平日記性很不好,常常找不到路、有開會什麼大小事都要用記事本記牢,但奇怪的是,每個案件的名字跟相關人,卻永遠不會忘。而才開口第一句話,小瑛就啜泣了起來,不知道是自責、後悔,還是遺憾。但其實當下什麼都不用說,傾聽就好了,聽著她的哭聲,知道她回來就好了。話末小瑛客氣地問我,夏奶奶的塔位放在北海福座,她是否需要支付什麼費用?我跟她說:「沒有關係,已經申請到免費塔位,重點是好好去看媽媽吧。」說到這,小瑛又哭了。電話的那頭她雖然在哭,但我的心底卻是高興的。小瑛這些年來從來沒忘記媽媽,只是她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顏面見她,也沒有餘力見她。這些年來,我們協助過很多個案,我們理解小瑛在喪禮那天沒出現,一方面是怕債權人追債,另一方面則是心底難過當年媽媽的擔憂是對的。可如今她的電話也證明,小瑛現在過得比之前好很多了,她有餘力見媽媽了。她有餘力在媽媽的牌位前,說出她的對不起,也說聲謝謝。雖然晚了幾年,但我們想,夏奶奶的願望,也總算是實現了。一場送行的體悟:正所謂「親近生慢侮」。夏奶奶和小瑛,雖然不是親生母女,但也在在展現了家人之間常遇到的狀況。其實,當夏奶奶目睹小瑛感情不順、生活困頓時,難道真不會原諒她嗎?相信她其實是會心疼的。雖然嘴巴也許會叨念,但肯定很高興見到心愛的女兒。而小瑛真的不想媽媽嗎?既然她把電話一直牢牢記著這麼多年,肯定也不是沒有思念。即便是再親近的家人,也要懂得好好溝通,沒有什麼愛是理所當然的。但有時換個方向思考,面對板著臉說難聽話的家人,也要學會體諒,去看到那底下的愛。若親人不懂得放下身段,便換我們自身去貼近對方,兩代的鴻溝,無論是上還是下,都該彼此努力,才不會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發炎是一切疾病的元兇!台大醫師教你早餐這樣吃,改善身體慢性發炎●書籍介紹27場送行:無償安葬弱勢孤貧,從21年的告別裡學習最溫暖的人生功課作者:郭志祥, 吳倪冬月, 葉小歐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8/06/30作者簡介/郭志祥「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會長。民國八十五年,他創立「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並陸續增加服務項目,目前主要包括「行善體驗」、「免費殮葬」、「賑災」、「送癌末營養品」及「優秀學子工程」等五項。特色在於志工親力親為、親自慰問送達案家,因此沒有任何一塊錢是行政費用。在郭志祥的努力下,加入的會員日漸增多,政府或醫院及慈善單位的社工人員亦開始將需要協助的對象轉介給善願,讓善願為其提供服務。參與行善體驗的愛心志工從一開始的幾人、幾十人,到如今有上百人參與,總共已累積十萬多人次。吳倪冬月「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執行長。原為協會志工,參與善願活動二十多年,幾乎風雨無阻。現擔任協會執行長,亦為窮人殮葬服務的負責人。
-
2019-11-26 科別.眼部
幼兒護眼 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
十個低年級小學生就有四個近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出「eye眼健康密碼3010120」,今日發表MV影片,希望鼓勵家長及幼兒園多傳遞「用眼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的概念,常帶孩子戶外活動,達成護眼、健身雙重效果。國健署「2017年兒童青少年視力調查」發現,台灣幼兒園大班兒童9%近視,小一19%近視,小六70%近視,國中三年級89%近視,目前台灣兒童近視率與香港及日本相當。國健署另一項16所學校、693名學童的兩年期研究發現,70.2%近視學童,近距離用眼時間大於180分鐘,但若孩子每週至少有11小時以上戶外運動時間,30%近視學童一年內度數增加不到75度,顯著低於一般近視度數每年提高75到100度的增幅。如果加上定期眼科回診並接受低濃度散瞳劑治療,效果更顯著,50%近視學童一年度數增加不到75度。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基於過去相關研究及眼科醫學會共識,國健署希望從幼兒園開始加強護眼教育,以「用眼30分鐘 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為核心概念創作歌曲,希望藉由觀念宣導,帶動行為改變,達到護眼習慣的養成。林宜靜也提醒,除了上述原則,螢幕使用時間限制也需要家長確實把關。目前根據相關實證及共識,建議不要給兩歲以下幼兒看螢幕,兩歲以上兒童每天看螢幕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國健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希望直接向兒童傳達他們能夠理解的護眼概念,所以特別委託南台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鄭伊恬設計唱遊,按照眼科醫學會主任醫師吳佩昌校閱、符合實證的歌詞,創作孩子易學歌曲、搭配動作,且舉辦募集MV活動,受到親子及團體熱烈響應,收到76支影片。參與活動的家長表示,唱跳歌曲策略對小朋友來說非常有效,孩子會回過頭來提醒家長,滑手機看螢幕時間太長了,會傷害視力。
-
2019-11-26 科別.眼部
二到四成低年級小學生近視 國健署提出護眼口訣
十個低年級小學生就有四個近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出「eye眼健康密碼3010120」,今日發表MV影片,希望鼓勵家長及幼兒園多傳遞「用眼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的概念,常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達成護眼、健身雙重效果。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2017年兒童青少年視力調查發現,台灣的幼兒園大班兒童有9%近視,小學一年級19%近視,國小六年級70%近視,國中三年級89%近視。目前台灣兒童近視率與香港及日本相當,香港6歲兒童近視率為10%、7歲為24%、8歲為33%;日本6歲兒童近視率為20.5%、7歲為24.1%、11歲為45%、12歲為51%。國健署一項16所學校、693明學童的兩年期研究發現,70.2%近視學童,近距離用眼時間大於180分鐘,但若孩子每週至少有11小時以上戶外運動時間,30%近視學童一年內度數增加不到75度,顯著低於一般近視度數每年提高75到100度的增幅。如果加上定期於眼科回診並接受低濃度散瞳劑治療,效果更顯著,50%近視學童一年度數增加不到75度。林宜靜表示,基於過去相關研究及眼科醫學會之共識,國健署希望從幼兒園開始加強護眼教育,以「用眼30分鐘 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為核心概念創作歌曲,希望藉由觀念宣導,帶動行為改變,達到護眼習慣的養成。林宜靜也提醒,除了上述原則,螢幕的使用時間限制也很需要家長確實把關。目前根據相關實證及共識,建議不要給兩歲以下幼兒看螢幕,兩歲以上兒童每天看螢幕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小時。國健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希望直接向兒童傳達他們能夠理解的護眼概念,所以特別委託南臺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鄭伊恬,按照眼科醫學會主任醫師吳佩昌校閱過、符合實證的歌詞,創作孩子易學的歌曲、搭配動作,並且舉辦募集MV活動,受到親子及團體熱烈響應,共收到76支影片。參與活動的家長表示,唱跳歌曲的策略對於孩子來說非常有效,孩子會回過頭來提醒家長,滑手機看螢幕的時間太長了,會傷害視力。
-
2019-11-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值得投注的快樂老人國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我們非常高興有三位醫學專家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是許多醫學生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在自己步入老年的養生心得,一位是對老人醫療頗有心得的資深家醫科醫師提出的幾點老人尤其需要注意的醫療常識與生活態度,一位是長年在美國行醫的台灣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十幾年來在西雅圖為銀髮族成立的社區健康活動團體。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更多的台灣老人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期待可以有更多的讀者願意在「醫病平台」分享這方面的心得。一、前言: 全世界都邁入老化社會的現象,老人數量比率不斷攀升,這是危機抑或是良機?一般觀念,老化現象,是個人生產力下降,增加消費帶給社會嚴重的負擔,然而我們積極面對老化現象,謀和改善,而且善取老人經驗及智慧的資源,只要我們有良好的組織,努力去開發這不為人重視的領域。二、發揮鄰里社團和睦相處,在地旅遊功能: 台灣現已擁有良好的鄰里組織,每次鄰里長選擇的熱烈場面,真令人感動,發揮鄰里長的功能,使社區老人和睦共處,互相關懷協助,並加強地方建設,環境保護,以求達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孤獨鰥寡者均有所靠的理想大同世界。然而選擇後,除少數鄰里長能努力實踐諾言,盡力為社區服務外,大部分趨於如前平靜,我想這是一種慣性,我們必須改善這種不良慣性,大家都有協助促成理想的美好社區的責任。 我家住台中植物園附近,故每晨六時多出門,在植物園加入健身團隊,之後,乘公車上學做義工。因此,有機會目睹每晨路上,有坐輪椅到公園活動的,有拿拐杖的或行動雖不便,但仍努力有韻律的環繞植物園的人行道上行走,我心裡想這些人做完運動回家後,可能落寞孤單,假如鄰里長在各社區,能夠有組織鼓勵結合有興趣活動的老年人,一起有規劃的作各種活動,如定期在地觀光旅遊,在台中市就有很多值得去旅遊的風景區,老年人不宜遠途勞累,應就近發揮在地旅遊,由政府帶頭協助出資鼓勵,這是一項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德政,良好帶動本土觀光旅遊事業的活動,何須向外求助?!三、協助老人化解老化現象的病徵: 老化現象(生理病態及心理病態)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仍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如何教育及關懷老年人的各種病態的診治,尤其是保健常識的普及化,都得靠社區鄰里長帶動即有規劃的推行。 老化現象:白髮蒼蒼,口齒動搖,耳聾目茫,皺紋滿面,形體不挺,走路蹣跚,似乎令人感覺老年人是一群老態龍鍾沒生氣活力的殘廢者,我想這是錯誤的觀念。有一次在走路回家時,有一位女士很友善笑嘻嘻地對我說:「不要駝背,抬頭挺胸走起路來才美,您看我已經七十多歲了,走路體態優美,多麼有活力啊!」經過這一次溫馨的刺激,我就會隨時注意抬頭挺胸,不要彎腰駝背,所以個人努力也需要有人鼓勵,才能持續啊! 白髮蒼蒼(象徵知識經驗的累積),臉部皺紋越多(代表這一生筋骨勞累或許多技藝的展現及用腦的痕跡),耳聾目茫表示神經系統的組織細胞多次分裂後,自然的老化現象,走路蹣跚來自於骨骼退化,肌力不夠的自然現象,我想這些自然的老化現象,是另一種智慧及慈祥內涵的優美,務必要珍惜。這種經年累月難能可貴的精雕刻畫的痕跡,請不要用一般膚淺的審美觀去輕視它,自然老化的美,最具個人特色,千萬不要煩惱,更不應該用人工方法如染髮、除皺等去抹滅它,這些傻瓜的人工整形功夫反而令人變醜,傻瓜才會去做這種傻事。四、延緩老化靠自己保健,群體有組織有規劃一起作,事半功倍:1. 老年人最需要心理建設: 年紀大了、失業了、親朋好友遠離了,孤獨無奈,尤其許多慢性病痛纏身,失眠、情緒低落,最是需要關懷的一面,因此,若能在社區,聚集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一起談天說地,唱歌講故事,作園藝、畫圖、寫毛筆字、插花、作環保,都是非常棒的事,假如鄰里長能帶動,一定功不可抹滅,讓每個老人都出來活動,各展所能,消除孤獨感及憂鬱症,這是急待去作的事。2. 從鄰里社區最基層的關懷老人,並加強保健及規律生活,非常期待我們台灣寶島是一個快樂的老人國,大家一起來渡過快樂美好的老人生活,衷心祈待有能力尤其是有權利規劃醫療政策的人,出錢出力用心規劃推動。五、附帶說明口腔保健的重要性:1. 最近參加口腔保健學術研討會,看到日本教授放映紀錄片,有關老年人臥床多年,已患失憶症,把這些老年人的牙齒修好,能咀嚼吃他喜歡吃的東西後,許多老年人因此恢復健康出院,原本痛苦冷漠的場面,化為喜氣洋洋的情境,令人感動得不禁流淚。2. 牙周病務必趕緊醫治: 已有許多研究指出牙周病是由牙周菌引起的,牙周菌可隨血液循環,散佈至全身各組織器官,促進各種疾病的產生,已有研究及臨床證實的報告指出牙周病促進的疾病包括:失憶症、糖尿病、腸道發炎、血管硬化、肝臟硬化、孕婦早產、風濕性關節炎等等,因此,我們醫療單位一定要重視此領域,推動口腔保健,尤其重視老年人咀嚼力及抑制牙周菌生長。
-
2019-11-25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數位幫忙 助醫病共享決策
癌症治療進步,選項也更趨複雜,醫師期待病人多瞭解治療選擇,更願意積極治療、持續抗癌。近年醫界紛紛響應衛福部國健署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DM(shared decision-making)」,已有很多醫院針對不同疾病、醫療照護,設計紙本工具,便於民眾表達對疾病照護的價值觀和需要,藉由溝通並得到共識,完成治療。實際上,這些設計友善的工具,不只是幫助病人提升知能,以及治療意願、成效,減少憂慮;對醫療團隊來說,也的確大幅減少溝通的時間心力,醫病雙方皆受益。攻略肺癌 靠圖片互動肺癌影響國人健康最巨,治療花費高且複雜,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第一個為肺癌癌友設計的數位版SDM工具,就是試著運用圖片、互動模式設計的「肺癌攻略」,透過愈來愈多人善用的LINE聊天機器人,或醫護人員用電腦版及語音導覽,一步步帶領病人、家屬了解治療路徑、選項,便於與醫療團隊溝通、討論治療方式。醫病溝通 病人為中心共享決策(SDM)最早1982年由美國一項福祉計畫提出,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1997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Cathy Charles提出操作型定義:醫師基於實證資料,提出各種不同治療方法,病人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再共同達成最佳可行的治療選項。首先,面對各樣疾病,應先提出「醫病共同決策輔助工具」為媒介,醫療團隊列出具實證的資訊及治療選項,協助病人瞭解疾病、臨床進程、治療選擇的意義,而病人則提出其價值觀。所謂「價值觀」,包括病人的道德觀與宗教觀、個人偏好,例如想維持清醒、即使得承受較多苦痛,或病人的擔憂、情緒上與社會上需求,如外貌變化,教育病人與家庭對於疾病知識。最後在各種可能的醫療選項及病人意願,共同達成共識,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在台灣,醫病溝通真是一個難題。其實大家都知道「醫病溝通」是醫師非常重要的課題、也是一門藝術,面對不同的醫病認識、認知,疾病及治療的複雜程度,甚至是個人面對生病的態度,都可能出現不同的溝通結果,也可能影響治療成效。醫師期待病人遵從醫囑、積極治療,但突來面對疾病的當下,病人不僅盼望醫師救治,也期待被同理、被關注,畢竟多數人在生病前,無能理解醫療專業,也沒有人能全然掌握疾病的可能變異。臨床常見,醫療團隊向病人或家屬在有限時間說明醫理和治療步驟,即便盡量不用專業用語,病人每字每句都聽下去,卻可能還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聽不懂或誤解,而無法理解的治療指引或診療副作用,可能嚴重影響病人治療意願、存活希望。癌症希望基金會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也面臨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困難,於是在臨床醫師和相關單位協助下,以肺癌為主題建置了第一個SDM平台,名為「肺癌攻略」,採用圖形化、互動式說明,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取代艱澀的醫學用語,完成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這套如國健署所言「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此三元素」的工具,也希望提供給有需要的醫療機構使用。我們更期待台灣民間積極響應,創造更多不同疾病的SDM工具,支援病人對抗疾病,讓醫病溝通不卡關。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