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 癌症.食道癌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33
筆 文章
-
-
2021-11-23 新聞.長期照護
罹病無力自主照顧 安寧緩和醫療助退休船員走完一生
一名70多歲的退休船員抽菸多年,因肺氣腫合併支氣管擴張症反覆發作,以及因失智吞嚥退化引發肺炎,且因無力自主照顧而住進護理之家。因為抗生素到後期也起不了作用,家人討論後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住進安寧病房,日前順利走完人生旅途。台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蔡尚儒說,雖然這名退休船員仍反覆發燒與呼吸困難,但在症狀治療與家人陪伴下,並不孤單,並在安寧團隊的安排下,能再次走出病房,到他當船員時住過的鐵皮屋及海邊,滿足人生最後對海的思念。他說,安寧緩和與其說是一種科別,不如說是一種觀念。對病患而言,安寧緩和不是保守治療,而是改變積極治療的方向。當疾病走到晚期,治癒已經無望時,症狀治療和舒適護理會是首選的積極醫療。蔡尚儒說,醫師醫治病人和工程師維修設備的概念不同,除了治療患者的醫療處置外,更需要的是人性關懷。生命末期的病人除了生理照護需求外,心理性的支持照護也更為複雜及多變,而這也不單單僅限病人本身,還有家屬的哀傷情緒要考量。安寧療護的方式除了一般的安寧病房外,其實還包含安寧共同照護、安寧居家護理等範疇,但不管是那一類,安寧療護都不是放任病人等死的消極處置。相反的,它是引導病人和家庭逐步面對死亡的積極介入。蔡尚儒醫師強調,當醫師建議患者接受安寧緩和療護時,絕對不是放棄患者,而是改變醫療方針,陪患者一起走到最後。※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1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大醫團隊聯手微軟揭祕:基因解釋6成新冠死亡
台大醫院提案探討「新冠肺炎宿主易感性基因」獲得微軟「AI for Health 」專案贊助,接軌全球運算資源與技術專家,分析全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初步結果顯示基因可解釋六成新冠肺炎死亡率,顯著基因主要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若基因再加上年紀、性別更可解釋八成死亡率。剩下兩成則與治療方式、抽菸、BMI高度相關,可從醫療及公衛觀點去預防死亡。李建璋表示,基因與疾病密切相關,但基因定序需要運算龐大資料的設備和技術,這次提案獲得微軟贊助,得以分析世界最大的英國國家生物資料庫,大約50萬人、每人9600萬個基因型的資料。研究團隊發展出「多基因風險計分」,目的並非為了尋找單一特殊基因,而是希望基因位點去預測新冠肺炎的整體死亡率。初步結果顯示,基因能解釋大約60%新冠肺炎死亡率,再加上年紀及性別則可解釋80%死亡率。細看其中顯著與死亡相關的基因,主要分布在第三、第九對染色體。李建璋表示,第九對染色體與ABO血型有關,基因分析顯示血型A型的病患,呼吸衰竭機率較高,O型則有保護力。不過民眾暫時不需太過煩惱,因為新冠肺炎的嚴重度與年齡大、生理性別男性、體重、慢性病、治療都有相關,美國十萬人研究綜合上述因素分析,結果就顯示血型與嚴重度沒有相關。至於第三對染色體,則有一連串位點與重症有關。李建璋表示,這串位點主要與六個基因有關,包括SLC6A20、LZTFL1、CCR9、FYCO1、CXCR6、XCR1。這六個基因分別和新冠肺炎病毒進入人體的受體蛋白質有關,也與免疫功能相關,但也有些是功能未知的基因。李建璋表示,隨著基因晶片的檢驗技術越來越快速精準,加上這些資訊科學的研究成果,未來可望詳細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條件發展出計算公式,及早預測病人的疾病風險,可回頭貢獻於臨床,發展最適當的預防策略及治療處置。資訊科學成果貢獻於臨床,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英國的「新冠肺炎死亡風險預測系統(4C mortality score)」。李建璋表示,4C mortality score是串連多家醫院電子病例、國家健保資料、生物資料庫所發展而來,是現在世界公認最好的預測系統。臨床醫師只要輸入患者年齡、性別、共病個數、呼吸速率、血氧濃度、昏迷指數、一至兩個易取得生物指標,例如尿素氮或C反應蛋白,就可以快速判別病人的嚴重度並積極安排適當的醫療,例如及早安排住院、給予預防重症的藥物。
-
2021-11-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為什麼吃素,膽固醇還是過高?壓力大也上榜,營養師點名3種「非飲食」原因
膽固醇指數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了降低膽固醇很多人開始留意起飲食,並盡量減少富含膽固醇食物的攝取。但為什麼已經不吃蛋黃、海鮮等高膽固醇食物了,膽固醇還是過高?膽固醇不是來自動物性食物嗎?為什麼吃素,膽固醇仍過高?到底問題出在哪裡?膽固醇過高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膽固醇是打哪裡來的? 膽固醇僅存在動物性食物中,它是身體相當重要的建材之一。膽固醇不僅構成細胞膜、可轉化為膽酸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它還是身體合成維生素D、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和壓力荷爾蒙等固醇類荷爾蒙的原料,所以為了確保身體有足夠的膽固醇原料來執行上述功能,身體也會合成膽固醇。事實上,70~80%的膽固醇是由身體自行合成,飲食僅占20~30%,故即使沒有吃任何膽固醇食物,也可能會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想要降低膽固醇食物該怎麼挑~認識升膽固醇指數(CSI)! 除食物所含的膽固醇外,還有許多飲食因素會影響血膽固醇值,例如脂肪種類及蔬果中的水溶性纖維等: *水溶性纖維能吸附膽酸,減少膽酸的再吸收,進而達到降膽固醇的目的(這也是燕麥的降膽固醇機制)。 *脂肪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增加膽固醇,不飽和脂肪則有助降低膽固醇。所以使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大部分植物油,椰子油例外)來取代富含飽和脂肪的油(如牛油、豬油等大部分動物油)有助降低膽固醇。 為了讓一般人更容易上手,快速了解食物對血膽固醇的影響,而有所謂升膽固醇指數(Cholesterol Saturated fat Index,CSI)可做為我們選擇食物的參考。 公式:升膽固醇指數(CSI)=膽固醇含量x0.05+飽和脂肪含量x1.01 從此指數我們可發現,飽和脂肪的影響遠比膽固醇高。而「升膽固醇指數」越高的食物,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就越大,所以有血膽固醇過高者,宜盡量挑選「升膽固醇指數」較低的食物來攝取。 小技巧:簡單判斷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CSI) 一.植物性食物 由於膽固醇只來自動物性食物,主食類(五穀根莖類),肉類中的豆製品、蔬菜類及水果類等植物性食物因不含飽和脂肪與膽固醇,所以「升膽固醇指數」都很低;但因飽和脂肪會影響膽固醇,故富含油脂的植物性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會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 在富含油脂的植物性食物中,大豆油、橄欖油等一般植物油,以及堅果種子等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較低,可安心使用;但椰子油(九成以上為飽和脂肪)、植物奶油(經氫化反應故含大量飽和脂肪),和高油酸棕櫚油等則因富含飽和脂肪而導致「升膽固醇指數」很高,因而不建議使用。 那些食物要特別小心? *椰子油與椰子相關製品 *植物奶油和高油酸棕櫚油 *高純度黑巧克力與相關製品 *加工食物(要留意產品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含量) 二.動物性食物 奶類、蛋類、魚貝海鮮類、家畜/家禽類和動物油脂不僅含膽固醇,且含飽和脂肪,所以會影響血膽固醇。但由於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大於膽固醇本身,所以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動物性食物,例如鮮奶、一般魚貝海鮮類或瘦肉(或吃肉類時去皮、去肥肉)的「升膽固醇指數」相對會比較低。 那些食物要特別小心? *內臟及富含神經的組織(如豬腦) *卵(魚卵、鯔魚精囊等)、蛋(各種家禽蛋)及蛋相關製品 *高脂肉類(因富含飽和脂肪) *乾料肉類(如魚干、蝦米)與乾料奶類(如起司,奶粉) *加工食物(要留意產品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含量) 補充說明:儘管蛋的膽固醇偏高、「升膽固醇指數」也不算低,但含豐富營養、卵磷脂,及有助降低膽固醇的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且飲食膽固醇僅血膽固醇1/4左右,所以健康人每日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喔,並不需要在吃蛋時去掉蛋黃只吃蛋白喔。 Q&A 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中,為什麼吃素膽固醇卻還超標? 儘管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但除了膽固醇外,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等也都會影響膽固醇;另外,由於膽固醇是合成壓力荷爾蒙的原料,故壓力過大,或抽菸、肥胖等非飲食因素也會導致血膽固醇的上升。所以,如果吃素或飲食中很少吃含膽固醇的食物,但健檢時膽固醇還是超標,就要過濾是否是因上述因素所造成的喔! 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延伸閱讀: 「把我的遺體燒成灰,樹葬就行了!」吳念真給兒子的「生前遺書」:比起骨灰被放寶塔,被子孫記住更重要
-
2021-11-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重打陳時中不負責?王鴻薇:「愛國手臂」情何以堪
接種高端的國人,面臨無法出國必須要重打國際疫苗的窘境。台北市議員王鴻薇今在臉書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面對立委質詢,竟然說高端重打出事他無法負責,這讓77萬人的「愛國手臂」情何以堪?王鴻薇指出,之前3+11引發本土病例大爆發,陳時中說他會負責,但他的「負責」,真的就只是一句「我負責」,到現在也沒有看到他或是任何人為此下台。王鴻薇質疑,3+11的會議紀錄到底在哪裡?陳時中說要負責,但會議紀錄說沒有就是沒有,裝死到底。倒是時中每次出去歡聚唱歌,都有人幫他拍MV紀錄,不過對於有沒有在室內抽菸,時中也是說他忘了。王鴻薇表示,陳時中負責擺爛和健忘已經不是第一次,但這次面對高端要重打,竟然直接說無法負責,真的讓人民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真是讓77萬愛國手臂,情何以堪。
-
2021-11-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醫師爆科技業高壓黑暗面 高管、工程師動脈阻塞險沒命
科技業到底有多操?距離台南南科最近的醫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血管中心昨天舉辦記者會,介紹的外科病患,竟然都與南科相關,有工程師、高階主管,連幫南科建廠的廠商都因長期工作壓力,賠上健康;有一人是工作到凌晨3點,突然胸痛倒下失去心跳呼吸,還好送到醫院,撿回一條命。還有工程師持續胸痛一個月,都沒時間去看醫生,直到生日當天科技廠放「生日假」,就醫才發現3條冠狀動脈全都嚴重阻塞,醫院表示,半年來接獲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南科患者已有15人。安南醫院副院長、也是心臟外科醫師陳偉華表示,科技業雖然高薪、福利好,被稱為「新貴」,但是工作壓力大、時間長,往往無法兼顧健康,醫院因為距離南科近,加上心血管患者病況緊急,通常無法轉往其他更遠的醫院,而接到不少南科科技人的心血管病患,其中多數長期有高血壓、又抽菸,是心血管的高風險群,一旦倒下往往就是體內潛藏的未爆彈炸開,病況都很嚴重。出席記者會49歲的陳先生病況最嚴重,幫南科建廠,是工地的大工頭,因為有時間壓力,經常超時工作,今年1月工作到凌晨3點,突然覺得胸痛,之後就失去意識,救護人員到現場時已沒有呼吸心跳,還好醫院很近,半個多小時就送進急診搶救,電擊救回心跳後,因為三條冠狀動脈全部塞住,緊急繞道手術後撿回一命。陳偉華表示,一般在院外失去心跳,存活率只有7%,陳先生真的很幸運。另名患者曾先生的情況也很嚴重,48歲的他是南科科技廠的高階主管,工作時突然胸痛,送醫發現竟然是高死亡率的主動剝離,而且剝離地很嚴重,右下肢幾乎完全缺血,經過心臟外科團隊搶救,撿回一命,曾先生說「大病一場後才發現真的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現在把塵封多時的腳踏車找出來,經常騎車運動,也考慮到底要不要再回科技廠工作。另外,45歲的蔡先生是南科的研發人員,他自嘲「發病之前,公司每次提供的健檢結果都是紅字,卻沒多在意」,後來胸痛持續一個月,仍不以為意,一直到生日公司放他生日假,才在家人催促下就醫,發現三條冠狀動脈竟然全部都塞住,讓他也嚇到,手術後目前狀況穩定。另一名57歲的張先生也是南科的建廠人員,反覆胸痛半年,就醫卻找不到毛病,上個月工作中突然胸部劇痛,被送到急診,才被發現腹部主動脈竟然長了一個5公分的腫瘤,一旦爆開可能當場就會死亡,經過手術,目前也已康復。
-
2021-11-17 癌症.頭頸癌
《綜藝大熱門》資深樂手食道癌病逝!罹癌者9成為男性,初期無明顯症狀
資深樂手阿本老師(陳本恩)曾與許多藝人合作,更常在各大節目擔任伴奏,14日卻傳出因食道癌病逝,震驚演藝圈。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食道癌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且初期大多無症狀,若民眾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依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及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107年有2778人罹患食道癌及109年有1954人死於食道癌。其中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好發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國健署指出,遠離致癌因子、規律運動及落實健康生活,是必要的防癌步驟。目前已知的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尤其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更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除應儘速戒除,也請提醒身邊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親友,定期做健康檢查。國健署表示,近期氣溫驟降,不少民眾喜愛喝熱飲暖身,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務必注意入口食物的溫度,減少直接對食道黏膜的傷害。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民眾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也呼籲民眾勿自行上網搜尋資料,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尤其食道癌患者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平時需留意自身的不適症狀,如有長期吞嚥困難或吞嚥時有異物感,切勿輕忽自身症狀,應提高警覺,務必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
2021-11-13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立志把癌症病人照顧到最好,降低癌症發生率
「成功沒有魔法,『全心投入』與『持續實踐』是不二法門。」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期許,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真正想要服務病人的夥伴,有志一同、群策群力把癌症病人照顧到最好。和信癌患 五年存活率達74%癌症已連續39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與30年前相比,當時台灣癌症平均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現在約為五成,已十足進步,而和信所照顧的癌症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更達74%。癌症在1981年躍升為我國十大死因首位,時任政務委員及行政院科技組召集人的李國鼎希望成立一所國家等級的癌症中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因此籌設,黃達夫於1998年出任院長。黃達夫表示,當時他在美國擔任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也取得終身教職,但在李國鼎力邀下,於1989年回國,並在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捐款新台幣四億元下,籌建和信醫院。醫師各自為政 整合最困難然而,籌建以癌症治療為主的醫院並不容易。黃達夫坦言,癌症不是單一因素造成,除了遺傳基因外,更多是外在環境影響所致,因此需要跨科整合治療。他以乳癌治療為例,依據腫瘤大小、特性,以及是否有淋巴侵犯,就會有手術、藥物、放射線治療等不同的搭配。但在醫院,各個科別往往各自為政,導致「整合」最困難。醫師薪資 不以看診量衡量由於多數醫院醫師的薪資主要來自看診量,負責手術的外科醫師,便可能兼作化學治療,或是不願意把病人轉去其他科別。但化療藥物有毒性,治療的合併症也可能帶來死亡。化療不只是給藥,也要充分了解藥物副作用,因此需要腫瘤內科醫師開處方和藥師控制劑量。在和信醫院,外科醫師不執行化學治療,且不同科別的醫師必須「一起」會診同一個病人。黃達夫說,和信醫院不以看診量來衡量醫師薪資,是以醫師的訓練背景、經歷和同儕互評機制調整薪水結構,醫師間才會彼此互助。他也和健保署協調以論質計酬的給付制度,以利各科整合和維護醫療品質。幫病人更健康 別再怕復發除了提升癌症病人的存活率,黃達夫強調,降低癌症發生率是和信下一階段的重要使命。目前在和信治療後存活的病人已超過五萬六千人,如何幫助這些病人活得更健康,不再擔心癌症復發,也是重要課題。和信將在關渡地區推動存活者健康促進計畫,包括民衆教育、居民健康防治慢性病等,進一步預防癌症發生。黃達夫養生祕訣:只吃半碗飯 不喝糖水 走路健身82歲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受訪時聲音宏亮,好似中壯年人。「我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也沒有特別的禁忌。」黃達夫表示,他只是遵循一般醫界的建議,「均衡飲食、不抽菸、不酗酒、不喝糖水」。黃達夫說,因為研究癌症,了解環境、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累積,都是致癌的因素,像大多數的肺癌與吸菸有直接關係;胃癌與幽門桿菌、大腸癌則與飲食、運動少有關。所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是每個人要做的事。由於父親那邊有糖尿病家族史,黃達夫長期遵照醫囑服用高血壓及糖尿病兩種慢性病的藥物,也非常注意控制飯後血糖,因此三餐飲食是「什麼都吃」,但蔬果量較多,其他較少,也只吃半碗飯並放在最後吃。黃達夫從小不愛室外活動也不愛流汗,寧可窩在家看書。直到十年前,他與兩個孩子及孫子孫女一起度假時,因走路路程較遠,多年前跌倒受傷的關節竟然開始疼痛,他才警覺,「如果不開始鍛鍊筋骨,隨年紀漸長,可能很快就無法自由行動了!」從此,在休假日時,黃達夫會在台大校園、大安森林公園規律地走路,上、下午各走一趟,共走一萬步;平日則走跑步機,維持自己的活動度。除了透過飲食和運動維持健康,黃達夫也很重視員工健康。醫院不僅提供員工免費的健康午餐,並設有健身房、小憩的空間。他笑說:「常看到員工在健身房裡活動呢!」黃達夫小檔案年齡:82歲專長:癌症預防、內科學及血液腫瘤學等現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杜克大學內科教授、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經歷:國衛院醫學教育論壇召集人、衛生署國家醫療品質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給病人的一句話很多時候,癌症是自己造成的。80%慢性病包括癌症,可以預防。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是每個人自己要做的事。
-
2021-11-13 癌症.其他癌症
一發現就末期!醫點名「胰臟癌7大高風險群」 易輕忽共通點曝光
你也喜歡吃甜食嗎?57歲的曹先生平日工作忙碌,每到午餐時間常以糕餅、零食快速解決一餐,周末假日時也喜歡與家人一起到咖啡館坐著聊天,並點個下午茶甜食套餐來享受周末悠閒時光。從半年前開始,不時有胃部悶痛感,但曹先生自認只是普通的胃痛,自行到藥局購買腸胃藥吃,但持續吃了半年仍無見效,近期體重還莫名減輕,至醫院檢查後,不但確診罹患糖尿病,且同時被診斷出胰臟癌。 7種人都是胰臟癌的危險族群 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一般人3.6~6.8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6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肥胖、慢性胰臟炎、糖尿病、胰臟相關家族病史、或是喜歡高糖份及高熱量食物,都是罹患胰臟癌的危險族群;此外,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過胰臟癌的人,得到胰臟癌機率大於常人3~4倍。此外,根據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6.8倍。(推薦閱讀:飲食油膩、愛喝酒會要命! 避開胰臟發炎4誘因) 糖尿病、胰臟癌初期 皆無明顯症狀錢政平表示,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一般人其實很難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有不少人都是因為安排健檢才意外發現,不少人等到有明顯症狀常是併發症,如眼睛病變、腎臟疾病、心血管病變等;此外,早期的胰臟癌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若有發生病狀也容易被誤導至其它疾病。(推薦閱讀:「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預防癌王上身 良好生活型態+健檢是不二法門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如何預防面對有癌王稱號的「胰臟癌」?錢政平建議,應儘快戒除不良飲食習慣,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與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可疑病灶及控制危險因素,才能安心遠離胰臟癌的威脅。 延伸閱讀: ·「癌王」胰臟癌有前兆? 便便浮油、皮膚變黃、腹痛不可大意 ·胰臟癌初診即晚期,還有救嗎? 醫揭「致命條件」 
-
2021-11-12 焦點.元氣新聞
國健署願意協助戒多年菸癮 陳時中:會慎重考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年有抽菸習慣,但菸癮難戒,國健署長吳昭軍說願意幫忙。陳時中今天表示,太太也建議他戒菸,「我現在慎重考慮中」。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去年參加私人聚會影片近期於網路瘋傳,甚至傳出他在室內聚會抽菸。陳時中昨天坦言,多年有抽菸壞習慣,但菸癮難戒。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天表示,若陳時中有戒菸意願,國健署將全力協助。有媒體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詢問,陳時中是否將戒菸並出任戒菸大使。陳時中笑稱:「你管得比我太太還嚴」,並說太太也有建議他戒菸,「我現在慎重考慮中」。另有媒體詢問,陳時中是否將還原私人餐敘情形來證明清白。陳時中說,沒有什麼好證明清白,當天的與會者都是第一次見面,他只知道不是大同區、萬華區的酒店,可能是內湖區的一間餐廳。至於影片是誰拍的,陳時中則說不知情,並表示每次出席活動都會被拍照或拍影片,餐敘現場只是基於禮貌做社交活動。此外,有媒體詢問是否擔心影片流出影響專業形象,也質疑陰謀論可能性。陳時中說,這件事他被問到壓力愈來愈大,本來還沒那麼深刻,但現在愈問「愈感到有陰謀」,再次強調影片中的餐敘是在本土56天零確診、解封的狀況下參加的,未來類似問題「請自己看影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11-12 焦點.元氣新聞
要戒菸? 陳時中:「你管的比我太太還嚴」慎重考慮中
中央流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被爆出去年聚會飲酒、唱歌,昨再被爆出在室內抽菸,恐違反菸害防制法。陳時中昨說,他有抽菸習慣,但當日是否在室內抽菸實在記不起來。今於疫情記者會上,再被媒體問及會不會戒菸?並當國健署戒菸大使?陳時中笑說,你管得比我太太還嚴,對啦!太太有跟他講,他現在慎重考慮中,這問題要訪問他們兩位當事人。陳時中昨於疫情記者會被問及是否在室內吸菸。陳回應「大家都知道我有抽菸,不過那天有沒有抽菸,實在記不起來」;陳時中表示,抽菸壞習慣確實應該要改,不過改很久也改不掉。外界關心,這次餐會影片流出是黨內人士做的?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說,後面有好戲上場?您真的不認識陳識中嗎?陳時中說,在聚會前不認識陳識中,但名字記住,事後也沒再見面,「這名字你提起,我是記得住」,但這種片子也沒什麼好看,有這類問題請自己看影片。至於,餐敘室內唱歌可以不戴口罩,旁人沒帶沒違規?會擔心影響自己專業形象?黨內外認為陰謀論?陳時中說,你們越問,我壓力越大,越感覺陰謀的感覺,還是要強調,去年那次6月7日有些新聞寫錯,那時連續56天沒本土疫情是解封形態,呼籲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實聯制,而餐會當下絕對超過1公尺,重疊影像會覺得沒有,而台上都是藥界人士,我是在跟他們謝謝啦。外界說,影片是內湖牛排館,不是私廚,甚至有收賄醫生,對岸官員與會,還原清白?陳時中說,沒有什麼好證明清白。與會的人我昨天講過,都是第一次見面,除了帶我去的,昨天有人問到聚會地點是否在大同區、萬華區或酒店,我說不是,你說內湖那可能就是一個餐廳。發生餐會這樣的事,對類似聚會邀約會避嫌或謹慎參加?有人說影片是女陪侍拍的?陳時中知道嗎?陳時中說,他當然不知情,事實上這也沒什麼,每次我出席拍影片、照片人很多,那場合我去,但不知是什麼場合,大家都是基於禮貌進行相關社交活動。
-
2021-11-12 焦點.元氣新聞
幫陳時中戒菸?國健署長說「若他願意」醫強烈建議「要戒」
衛福部長陳時中遭爆赴私人聚會時,未帶口罩喝酒、唱歌,疑似還在室內抽菸。身為菸害防制法的主管機關國民健康署,近期適逢世界肺阻塞日,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舉辦記者會活動,呼籲國人「立即戒菸,遠離咳痰喘」,署長吳昭軍受訪時表示,若部長願意的話,可以協助部長戒菸,但要不要戒菸「看他」,至於會不會考慮邀部長當戒菸大使,他則說「要問他意見,也不一定要邀他」。被問及是否協助陳時中戒菸時,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民眾3000多家戒菸服務,當然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或藥物幫忙。至於有無打算介入協助部長戒菸?他說「他願意的話我們就會,戒菸本來就是這樣,要不要戒菸要看他」,至於是否邀請部長擔任戒菸大使?他說「要問他的意見,戒菸單位也不一定要邀請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王鶴健說,國內的確有許多像部長一樣的民眾,多半以「靈感」、「舒壓」為說詞來吸菸,會吸進2000、3000種易致癌化學物質,可能造成肺阻塞、肺部損傷、血管阻塞、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糖尿病、腎臟功能不好,不僅肺部是全身性影響。王鶴健說,台灣戒菸非常便利,有心要戒菸,健保還會幫你出錢,給你兩次戒菸機會。他認為,戒菸若沒有心理準備,成功率很低,為了國家的未來,就醫師的立場當然要鼓勵部長戒菸,維護健康,今日記者會「部長應該也要來」。
-
2021-11-11 新聞.元氣新聞
陳時中疑室內抽菸恐違菸防法 國健署「不罰」理由出爐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遭爆料,疫情期間室內飲酒、唱歌甚至抽菸,影片也於網路瘋傳。他今於記者會表示,大家都知道他有抽菸,那天有沒有「我記不起來了」。國民健康署表示,若在禁菸場所吸菸,恐違反《菸害防制法》第31條規定,最高可處2000元至1萬元罰緩,但根據影片內容,並無看到部長抽菸,若有實際影像及地點佐證,會請地方衛生局再查證。陳時中參加私人聚會影片自昨晚於網路瘋傳,畫面中可見他豪邁飲酒、高歌,不僅與旁人沒有社交距離,甚至傳出部長在聚會抽菸,幾乎把防疫規定拋腦後。今疫情記者會上,陳時中說,大家都知道他有抽菸,但那天有沒有他記不起來了。他也坦言抽菸是「壞習慣」,應該要改,但改很久改不掉。致力推行菸害防制的董氏基金會,今透過新聞稿表示,許多民眾來電批評及詢問陳時中部長在室內違規吸菸一事,對此,董氏基金會肯定部長專業能力,絕對不會因個人吸菸行為而折損,但部長違反菸害防制法規定,在禁菸場所吸食菸品,依法應處2000元至1萬元的罰款。董氏基金會表示,從部長室內違規吸菸的事件,可知道戒除尼古丁的成癮有多麼的難為,貴為衛福部部長,一旦被尼古丁鉤癮,一樣難逃菸商的魔掌。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為終結百餘年來的紙菸危害,全國家長聯盟、台灣兒科醫學會與消基會等等126個健康組織籌組的「台灣拒菸聯盟」勇敢的站出來跟菸商對抗,積極推動「禁止電子煙、加熱菸」修法,不能讓台灣的年輕人再淪為新癮害世代。董氏基金會說,在菸害防制的推動上,全民只有一個敵人、一個加害者,那就是菸草公司、就是菸商。而不論我們是吸菸的人或者不吸菸的人,我們都是被害人,都是一手菸、二手菸或三手菸的受害者。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根據《菸害防制法》第15條第11項規定,餐飲店等公眾消費室內場所全面禁止吸菸,違反者可依《菸害防制法》第31條規定,處以新台幣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緩。若營業場所設有獨立空間吸菸室、或半戶外開放空間等不在此限。呂孟穎表示,若接到民眾投訴會請地方衛生局至現場稽查,若該場所為私人住宅則不受《菸害防制法》限制,秉持「毋枉毋縱」原則。而部長陳時中遭爆疑似在餐飲場所抽菸,他說,爆料影片並沒有看到部長抽菸,因此難作為實證,若民眾有實際影像及地點,會請衛生局查證,若只是口述爆料「很難對任何民眾開罰,這樣是擾民」。※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1-11-11 新聞.元氣新聞
唱歌喝酒影片瘋傳 陳時中:日期錯置、其他人我不認識
昨網路傳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參加一場聚會的影片,片中陳時中高歌、喝酒,網友質疑,影片為三級警戒時期拍攝。陳時中今天在記者會時主動澄清,該場活動並非三級警戒期間,日期錯置希望不要再發生。他也表示,除了邀請者,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見面,「不認識也不方便干涉人家的客人是誰」。但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外遇到陳時中唱歌喝酒影片,究竟從哪裡流出,是否別有意圖?陳時中表示,「確實有這樣的感覺」,但沒有證據不能做這樣的指控。他說,整體來說看起來是滿詭異的,但沒有證據指控任何人,可能現場有人拍了影片流傳、有人留下這時才播出;但錯誤的是標題不是影片。陳時中表示,最早出來的影片說是在三級警戒期間唱歌、喝酒,這與事實不符。這場活動是在去年6月1日,主要是因為滿56天零確診開始解封,日期錯置希望不要再發生。他也表示自己都會參加很多私人行程或是公開團體行程。他說,「到場時主持人要求我致詞,接下來就說要唱歌,我都沒有拒絕」。他表示,整體氣氛是自娛娛人,不過訊息日期錯置是假新聞,請傳的人要特別注意。至於外傳該場合在萬華,陳時中表示,場合不在萬華。該場合除邀請者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見面,當時都只是禮貌上講個話,且因為56天零確診,「大家想跟我加油打氣,氣氛比較高一點」,但都有保持安全距離。他也表示,如果澄清後再轉傳或有各種錯置,則會讓法制組處理;但是否會向刑事局報案,陳則未正面回應。而對於有其他抽菸影片流出,陳時中也表示,「大家都知道我有抽菸,但那天有沒有我記不起來了」。※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1-11-1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中年發福很「正常」? 當心有「食癮」風暴,慢性病易找上門!
越滾越大,食癮風暴的滾雪球效應「食癮風暴」在身上吹襲,究竟會造成怎麼樣的傷害?隨著時間的拉長,食癮風暴的影響大概可以區分為三大階段:「年輕肥胖階段」(食癮階段)、「中年肥胖階段」(代謝症候群階段),與「慢性病階段」。年輕肥胖階段――很會吃,也很會胖年輕的時候,「食癮風暴」會讓人的食慾變得超好,而且吃的都是高熱量、高糖和高脂防的食物,即使是吃飽了,只要看見這類食物,根本停不下來,很多人以為只是貪吃而已,其實可能已經有了「食癮」症狀。當飲食完全失控,身體逐漸肥胖,如果仔細觀察的話,還會發現這正是現在小孩與年輕人的寫照:現在的小孩與年輕族群最喜歡美式速食,年輕人聚餐最喜歡找「吃到飽」餐廳,無論是火鍋吃到飽、燒肉吃到飽、自助吧吃到飽,都是他們的最愛;大學旁邊夜市賣的重口味小吃,例如:鹽酥雞、炸雞排等,主要消費群都是來自於年輕人!研究顯示,人類會對高糖、高脂的飲食產生依賴,導致胰島素過高,引發「食癮效應」,讓年輕人對於熱量的需求毫無節制。肥胖以後,「食癮風暴」會更加肆虐,讓你進入「滾雪球」的惡性循環當中,無法自拔,不僅讓人更會吃、更不想動,吃進來的熱量完全變成脂肪。惡性循環之下,肥胖的人會更肥胖,似乎已成定局,甚至無止盡!身體儲存脂肪的容納量幾乎沒有極限,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動輒就胖到一百五十公斤或兩百公斤,無法自行起床,想要去醫院還要拆掉大門,勞動起重機的幫助,才能送上救護車!「食癮風暴」讓許多人一輩子沒見過自己的體重回頭過。更可怕的是,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不是體重過重就是肥胖,而這些體重過重者,很快地都將會擠入肥胖的行列。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食癮效應」的影響,從孩童就開始了!現在的小孩都在速食文化下長大,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從小就有肥胖的現象。美國醫學專家曾經解剖因意外事故身亡的孩童,發現他的血管竟出現脂肪紋,證實胰島素的影響早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了;「食癮風暴」開始傷害人體的時間點,可能遠遠超乎醫學專家的想像!「年輕肥胖階段」大約從孩童時期至三十歲左右,除了很會吃並發胖之外,沒有急迫性的健康問題,不僅台灣如此,全世界都一樣,每個人的體重越來越重,肥胖人口直線飆升,「反正大家都一樣,每個人都很『正常』!」從來沒有人會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隨著飲食環境越來越優渥,飲食熱量無理性地飆升,「年輕肥胖階段」的時程已經縮短了。很多年輕人不到三十歲就開始出現大肚腩,提早進入「中年肥胖階段」,甚至直接跳躍到「慢性病階段」了,不可不慎!中年肥胖階段――中年發福,不是福「食癮風暴」的滾雪球效應,隨著影響的時間拉長,對身體的傷害越來越嚴重!一旦邁入中年,腹部不僅會堆滿脂肪,變成大肚腩,許多代謝失調的現象――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也會一併出現。當腹部超音波一掃,大概會發現將近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脂肪肝。腹部肥胖再加上三高,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衛生福利部因此也經常呼籲「男九○、女八○」的口號(男性標準腰圍維持在九十公分以內、女性標準腰圍維持在八十公分以內),就是希望民眾可以預防「代謝症候群」。如果以《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來形容,「代謝症候群」正是致命風暴即將形成的前夕。到了這個階段,隨時可能引起慢性病的反噬,「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一種病,卻很要人命!目前醫界已公認「代謝症候群」正是慢性病發病的前兆!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七倍;罹患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三倍;「代謝症候群」同時也是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以及大腸癌等)的高危險群。根據中央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四十歲以上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高達百分之五十五,女性則為百分之五十,可以見得台灣中年人口有一半以上不是鮪魚肚,就是水桶腰,這些代謝症候群的人們通通都在「等待生病」!由於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口超過中年族群一半以上,每個人都是代謝疾病的候選人,這也可以說明:為何現在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癌症,每年都登上國人十大死因的榜單。也因為代謝疾病的人口眾多,幾乎每家醫院都被慢性病患擠爆,現在新陳代謝科、心臟科、腫瘤科等成為最熱門科別,導致五大科的醫師紛紛轉入整形外科改做醫學美容,不僅輕鬆又好賺;可憐的健保制度也快被眾多慢性病患壓垮,搖搖欲墜,健保已經負擔不起「牛肉麵」,全部改為「陽春麵」。慢性病階段――引爆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癌症由於「代謝症候群」還不是病,民眾通常不會很在意,認為中年發福很「正常」,大家都會經過這個階段!醫院也幫不了什麼忙,頂多幫你做體重管理,教你改善飲食習慣,要你戒菸、戒酒等等。當然,衛生福利部也會幫忙呼籲「男九○、女八○」,只是,這個口號就如同陽萎一樣無力,效果真的很有限。民眾依舊拚命享受美食,抽菸、喝酒,如果「食癮風暴」再加把勁,你就不是「代謝症候群」人口了,很快就會變成「慢性病」人口!因此,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最後防線」,一旦越過這道防線,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必然找上你!癌症、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三大慢性病,分別佔據最高死亡率的前幾名,而且通通都屬於「肥胖併發症」!簡單來說:就是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容易中風或心肌梗塞;肥胖女性容易罹患乳癌、肥胖男性容易罹患前列腺癌或大腸癌。為何肥胖的人就容易出現這樣的健康問題?究其原因很簡單:這些慢性病正是「食癮風暴」一路從年輕肥胖不在意、中年發福導致代謝症候群,不停傷害身體所導致的結果。終結食癮 控糖不生病「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代謝症候群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如果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布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表示「食癮風暴」已經傷害身體超過三、四十年以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定義,只要符合下表所列五項指標中的三項或以上,就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建議開始執行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食癮:胰島素5.0健康計畫》
-
2021-11-09 癌症.肺癌
老菸槍罹最難纏肺癌 免疫治療合併化療腫瘤幾乎消失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劉旭崇說,小細胞肺癌因不易治癒且預後差,有「最難纏肺癌」的恐怖稱號。台中62歲男子菸齡40多年,因咳嗽、呼吸喘、及上半身水腫等症狀就醫,發現右下肺有一顆約六公分腫瘤,診斷為小細胞肺癌,癌轉移到骨頭以及腦部,為擴散期,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患者積極抗癌,經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至今一年半,全身腫瘤消失不見達到臨床上完全緩解。劉旭崇說明,肺癌四大病理分類為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特性為惡性度高、增生快、具有神經內分泌的特性,診斷時九成以上的病人無法手術切除,病患即使接受化療或放療反應率高但易復發及抗藥,是很難對付的癌症。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在過去30年間都處在原地踏步的狀況。以往擴散期的治療,僅能接受化療,即使積極治療病患往往預後還不是很理想。2019年國際上發表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免疫療法應用於小細胞肺癌,擴散期病患若接受化治療合併免疫治療,預後較佳,約五成病患存活超過一年,這一新的治療選擇突破傳統治療的瓶頸。劉旭崇說明,患者配合接受此合併治療,一兩個療程後,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均改善很多,患者在化療結束後亦繼續接受免疫治療,至今持續超過一年半,後續追蹤發現全身腫瘤幾乎全消失,達臨床上完全緩解的狀態。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有幾個特色,抽菸關聯性高、診斷時通常已經有遠端轉移而且無法手術切除、癌細胞增生快速以及復發的機會很高、預後差。近年免疫治療開啟了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曙光,和化學治療併用更能加強治療效果,顯著延長病患存活期。建議民眾不抽菸、立即戒菸,才能預防小細胞肺癌。
-
2021-11-09 癌症.肺癌
不菸酒無家族史 42歲男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出肺腺癌
42歲邱姓男子不菸不酒,但有20年癌症病史,他每3個月定期回醫院抽血檢查,某天開車時偶然聽到廣播節目分享「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的檢查經驗,意識到自身已多年未安排胸腔檢查,今年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竟見左上肺0.6公分病灶,經手術後證實為肺腺癌第一期,現仍持續追蹤治療中。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葉政男表示,據衛福部統計109年國人因癌症死亡有5萬多人,其中55歲以上占8成。肺癌已多年蟬聯癌症死因第一位,近年發現無吸菸史之肺癌患者比例明顯增加,顯示肺癌已成我國嚴重的健康議題。肺癌病人初期有7成沒有症狀,一旦有症狀就醫的病人,逾6成已是晚期,透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可查出異常處,還能發現細微病灶,及一般不易察覺的部位,有效找出肺癌早期徵兆,因此目前肺癌篩檢工具中,僅「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並降低2成死亡率。葉政男建議,肺癌應篩檢族群為55至74歲重度吸菸者(抽菸量超過每年30包、目前仍有抽菸習慣或戒菸時間未達15年的民眾)、特殊職業接觸者 ,如廚師或頻繁接觸氡、石綿之職業等、長期處於抽風設備不良環境、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或對肺癌有疑慮者,每年都應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
2021-11-09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半年降5%需檢查!醫: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癌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體重半年降5%早檢查,醫:恐疾病、癌症等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論是減重、生活調整,一般正常的體重下降,每周約為0.5~1公斤,超過則可能有異常疑慮,原因可能包括減重不當、疾病等,因此執行減重計畫時,也建議先留意原本體重。而當體重減少原體重的5~10%時建議先維持3~6個月再繼續,因為短時間內快速降低體重可能有礙健康,研究顯示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下降20%則有可能影響到身體機能,例如掉髮、經期大亂等,因此鼓勵減重者應循序漸進的控制體重為佳。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留意不明體重下降,醫:往往是癌症初期唯一症狀! 盧泰潤醫師說明,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拖久都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出現,其中又以腸胃道相關慢性疾病為最大宗,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好發於飲食不正常、抽菸、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等族群,患者常見也會有噁心、打嗝、腹痛、嚴重甚至黑便的情況。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末期,另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等也是體重下降的常見病因。 除此之外,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也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日久也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遺傳疾病,小時候沒有就不必擔心,其實不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女性,因此即便小時候沒有,若有相關症狀也需留意。 體重下降最害怕聽到的想必就是癌症,如前述所提到的,癌症占體重減輕原因當中約20%,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患癌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癌症在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體重減輕可能是少數或是唯一症狀,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初期僅有容易讓人忽略的貧血,又或者位置深且沒有痛覺細胞的胰臟所長出的胰臟癌,體重下降往往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唯一症狀。 不過盧泰潤醫師也表示,發現體重不明下降,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原因,即便是癌症,現在醫療發達,能痊癒、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也相當高,因此重要的是發現體重減輕時該如何應對。不明體重下降怎麼辦?醫:紀錄、觀察、早就醫! 盧泰潤醫師建議,民眾若有發現自己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先量測體重並記錄。若有疑慮,建議可先前往各大醫院的家醫科檢查,作為第一道防線找出可能原因,再更進一步轉診至相關科別,如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等,後續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延伸閱讀》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深層靜脈栓塞像高速公路出了大車禍 醫籲單側下肢腫脹、疼痛一定要留意
「醫師,我的左腳會不會壞死啊?」躺在急診推床上的王先生一臉擔憂地說,「之前醫師說是蜂窩性組織炎,所以有吃抗生素,但是好像都沒有改善。整隻腳很脹、很痛,摸起來都硬硬的。」相較於右腿,王先生的左腿已明顯腫脹發紫。「這恐怕不是單純的蜂窩性組織炎,」醫師蹙起眉頭說,「你的腳有可能是血管塞住了。」「血管塞住!?那該怎麼辦?該不會需要截肢吧?」王先生緊張地問。「出現單側下肢腫脹、疼痛時,一定要留意是否有深層靜脈栓塞的狀況。」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承根醫師指出,「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我們確認他的問題並非蜂窩性組織炎,而是位於骨盆腔內部的髂靜脈血栓合併嚴重狹窄,血液無法順利流回心臟,鬱積在下肢靜脈,便會產生一連串不適。由於靜脈回流受阻,也會影響表層靜脈,所以皮膚也常會出現反覆發炎的現象。」為了解決深部靜脈血栓及狹窄的問題,便安排微創方式的血管介入治療,經由導管溶栓及使用氣球擴張狹窄的靜脈,然後再置放靜脈支架把髂靜脈完全撐開,蔡承根醫師說,深部靜脈血栓及源頭狹窄的問題解決了,他的左腳便不再疼痛,也漸漸消腫,之後也比較不會再發生反覆性的蜂窩性組織炎問題了。深層靜脈栓塞恐導致猝死心臟是推動生命運轉的引擎,經由動脈將血液送往全身,維持各器官的運行,爾後血液會經由靜脈流回心臟。由於下肢距離心臟較遠,且受到重力影響,回流相對困難。我們的下肢靜脈可分為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蔡承根醫師指出,淺層靜脈位在皮下肉眼可見的位置,深層靜脈則是包覆在肌肉裡面,兩者由交通支連接。當淺層靜脈與深層靜脈出狀況時,會產生不太一樣的症狀。淺層靜脈在皮膚表層,發生栓塞時,可以從皮膚表面可以摸到一段腫脹、發炎、疼痛的血管,附近的皮膚也會發紅。淺層靜脈栓塞的發生,大多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良,例如久坐、久站、創傷、使用靜脈留置針頭等。深層靜脈的管徑較粗,若出現栓塞,便會造成較嚴重的問題,蔡承根醫師舉例,「深層靜脈栓塞就像高速公路上出了場大車禍,整條血管無法運行,影響層面較廣,併發症也比較嚴重。」下肢的血液循環靠深層靜脈進入骨盆腔,當血液不流通時,大量血液會鬱積在下肢,蔡承根醫師指出,從外觀可以見到,患者的整隻腳由腳趾頭開始往上腫脹、甚至泛紅、發紫,兩隻腳的粗細有明顯差異,而且會伴隨疼痛不適。除了腳腫、疼痛之外,鬱積的血液可能凝結成血塊,蔡承根醫師說,倘若血塊順著血液流回心臟,便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嚴重可能猝死! 盤點深層靜脈栓塞危險因子深層靜脈栓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血管阻塞或血液循環不良,蔡承根主任表示,久坐、久站、臥床或長期維持相同姿勢時,下肢血液停滯便容易凝固,而形成血栓。其他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懷孕、體重過重、抽菸、癌症、心臟衰竭、家族史、服用避孕藥等。「懷疑深層靜脈栓塞時,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測量下肢血流的狀況,並尋找血栓的位置,若血栓位置越往心臟的方向靠近,血管會鼓脹的越厲害。」蔡承根主任說,「更上游的靜脈也不能疏忽,尤其是腹部骨盆腔內的血管,因為動脈與靜脈在此交會,靜脈走在動脈後面,有部分靜脈會被動脈橫跨其上,在長期壓迫之下,位於骨盆腔的髂靜脈可能產生病變、纖維化甚至是萎縮退化,導致血管狹窄,嚴重影響下肢血液回流。」由於靜脈後面是又是脊椎,當脊椎退化產生骨刺或椎體變形,血液回流時因前方動脈反覆搏動及機械式的摩擦,前後夾擊髂靜脈的情況下,也容易使靜脈受傷,蔡承根醫師解釋,這樣的持續機械性的傷害會無聲無息地破壞靜脈管壁,使靜脈慢慢開始纖維化及萎縮。及時治療,搶通下肢血流!突然出現單側腳腫、疼痛等不適時,要盡快就醫,蔡承根醫師說,在深層靜脈栓塞初期,可以嘗試使用溶解血栓的藥物來治療,有時血栓的形成不只侷限在一處,所以在治療期間需要密切觀察。針對髂靜脈狹窄的部分,可以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利用靜脈支架來撐開靜脈的管徑,蔡承根醫師解釋,「我們會從大腿部位股靜脈或膝蓋後的膕靜脈穿刺,將導管放入髂靜脈,小心地穿過血管狹窄的部位,接著用氣球擴張血管管徑,在這個擴張的過程中即使只在狹窄部位擴張增加2至4毫米,也能讓堵塞的狀況大幅改善,增加靜脈的回流,患者的症狀就會慢慢緩解。」為了避免病變的靜脈在擴張後漸漸萎縮回原狀,我們可以在氣球擴張後置放靜脈支架,蔡承根醫師說,靜脈支架能夠將靜脈血管完全地撐開,維持靜脈暢通的狀態,減少深層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所以治療方式要把髂靜脈狹窄的源頭問題徹底處理,才是完整治標及治本的治療。回過頭來說,有些人有潛在髂靜脈的問題,早期都是先以腳腫,小腿皮膚顏色改變及皮膚搔癢,甚至是小腿有反覆潰瘍傷口呈現,這些其實都是要小心是非血栓性髂靜脈病變的特徵表現,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才不用等到演變成深部靜脈血栓的血栓性髂靜脈病變再來就醫,處理方式也就不會那麼棘手複雜了,而且長期的預後也比較好。貼心小提醒久坐、久站、臥床、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都會導致血液滯留而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大家要盡量避免。蔡承根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單腳腫脹、疼痛、發紅、發紫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搶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原文:
-
2021-11-08 焦點.元氣新聞
北市高中生吸食電子菸比例增 醫:恐致尼古丁成癮
台北市衛生局今天指出,北市高中生吸食電子菸比率突破4.5%。醫師示警,吸食電子菸恐導致尼古丁成癮,反而成為吸食傳統菸品的入門磚,呼籲民眾及早戒菸。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長林夢蕙今天在視訊記者會上指出,台北市成人吸菸率8.9%、約19萬人,雖然低於全國平均,但人數仍相當多。無論是傳統菸品或新興菸品,都含有致癌危險因子,且對肺部傷害非常大,呼籲及早戒菸、守護健康。林夢蕙說,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項屬於與吸菸有關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而COPD中,約有9成是由吸菸及暴露在二手菸當中引起。台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憲林在會中表示,新興菸品主打幫助戒菸,然而使用反而會導致尼古丁成癮,且會造成COPD的甲醛、乙醛、丙烯醛等有害物質,在電子菸裡面一樣都有。吳憲林進一步表示,電子菸的使用族群與傳統菸品或加熱菸不同,向來都以青少年為主,且研究發現,吸食電子菸者未來成癮或改吸食傳統菸品的機率較未吸食者大增8到10倍,反而變成抽紙菸的入門磚。吳憲林說,菸品中的有害物質會破壞呼吸道導致發炎,長期下來將造成呼吸道結構性變化,成為COPD,COPD是不可逆的,病患將如同「溫水煮青蛙」,從運動、爬樓梯、走路到坐著不動都會喘,最後只能裝呼吸器或用氧氣面罩,為了避免這樣的痛苦,乾脆早一點戒菸。林夢蕙指出,儘管台北市整體菸品使用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電子菸使用率從104年的0.3%緩升到109年的1.9%,高中生吸食電子菸比率更超過4.5%;為維護市民健康,「台北市新興菸品管理自治條例」已獲議會三讀並準備送行政院核定,將全面禁止輸入、販賣電子菸等類菸品及加熱式菸品。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11-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醫:20人中有19人沒明顯症狀
高血壓被視為國民病,雖可控制,但一開始往往不易察覺,患者往往長期處於危及生命的健康風險當中。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約20人有19人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等有症狀出現,往往問題已相當嚴重。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出現症狀多已相當嚴重! 王威傑醫師表示,血壓平時會可透過腎臟、交感神經調節,即便升高往往也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此時身體正處於逐漸耗損狀態。以血管來說,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將使得血管不易放鬆,也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卡在管壁,經年累月使得全身血管健康狀況下降,等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引起相關併發症。 三高對人體的損傷大致相仿,高血壓可能出現如大血管病變的主動脈剝離,以及中風、缺氧性中風等腦血管病變,或是心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如眼動脈狹窄、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病變,以及出現尿蛋白、腎功能耗損的腎臟病變等。 風險族群留意血壓暴衝,高血壓初期也可能有症狀! 少部分的高血壓患者,還是有可能出現症狀,為因故血壓突然飆高出現的「高血壓危象」。一般情況下,血壓值約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該族群血壓值可能直接來到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20mmHg以上,雖然機率不高,但仍需注意。例如血壓控制不良,原本有穩定治療高血壓,但突然自行停藥,就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也包括因甲狀腺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腎上腺腫瘤等其他問題所引起的續發性高血壓,將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 這些族群就可能突然出現如高血壓腦病變,患者會有嘔吐、意識改變、嚴重頭痛、視覺障礙等情況。急性肺水腫,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咳血等。若出現主動脈剝離則會有嚴重的撕裂性胸痛及背痛,也常見伴隨昏厥、腸胃道出血、腹痛。急性腎損傷則會突然無尿、寡尿,以及下肢水腫、呼吸困難。 33歲胸悶、易喘,竟是高血壓引心衰竭! 王威傑醫師表示,診間曾遇過約60歲上下的阿伯,因單側上肢無力就診,檢查為缺血性中風,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因高血壓所引起,而他先前並不知情,自然也沒有控制。另外也曾遇過33歲的民眾,因易喘、胸悶前來就診,檢查發現是因為高血壓不自知、未改善,已影響到心臟,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提醒民眾,高血壓難以從症狀察覺,相關風險族群平時應定期量測血壓,萬不可等到症狀出現才提高警覺,且不論年長與否都需留意。 高血壓8大風險族群,醫:平時應定期測量血壓! 由於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是無症狀、不自覺的,未避免有症狀才發現,王威傑醫師建議可檢視自己是否為風險族群,主要包括了年長者、肥胖者、有高血壓家族史者、運動不足者、飲食過鹹或口味偏重導致納攝取過多者、過量菸酒者、有其他三高族群、以及腎功能不佳者,這些都是平時就需定期測量血壓的族群,不限年齡,風險越多越要留意。 量血壓「722守則」,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若自覺為高血壓的風險族群,王威傑醫師建議,在測量血壓上可遵循「722守則」,原因在於血壓會有所起伏及波動,因此監控血壓並非隨自己高興一周量個一兩次即可,而是以722的方式取得平均值,也就是連續測量7天,每天起床後1小時內及就寢前1小時共測量2次,每次測量2遍各間隔1分鐘,在就醫檢查時也將7日的測量數值提供給醫師參考評估。 其他在測量血壓時需注意的,也包括前半小時內不可抽菸、喝酒、喝咖啡、運動,前10分鐘先坐下休息,測量時手臂與心臟同高,脈壓套在手肘以上約間隔兩個指節處。另外,血壓機視廠牌,也需定期約每三個月作校正,脈壓套約兩年更換一次,以確保精準,確切校正及更換時間可先與購買的醫藥器材行了解。也再次呼籲並提醒,高血壓風險族群定期測量血壓,以保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年輕高血壓破2成5!恐影響腦心腎 正確量血壓掌握「722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5 癌症.其他癌症
愛吃甜食、炸物小心「癌王」上身! 醫示警:大部分無法活超過5年
胰臟癌,之所以又被稱為「癌王」,臺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表示,主要是因其「發生率」接近「死亡率」,確診後一定時間內會往生,胰臟癌的5年存活率小於5%,大部分病患無法活超過5年,而一般存活期的中位數,大約為半年到1年。葉秉威也強調,胰臟診斷時,通常都已經是中晚期,第二期、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已經沒辦法開刀完整切除癌細胞,預後相當差,因此,平時應避免高糖高油脂食物,有慢性胰臟炎及胰臟水泡的患者也務必要定期就醫追蹤。Q:胰臟癌的危險因子是什麼?葉秉威表示,胰臟癌細分為很多種,其中在台灣最常見的是「胰管腺癌」,比例高達90%,其他比較少見的是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或是因為胰臟囊腫惡化所產生的癌症。胰臟癌的成因、機轉很複雜,但葉秉威說明,會誘發胰臟產生癌變的主因是「糖」,糖分比例高的話,其實產生癌變風險相對高,另外則是有關基因遺傳,若有胰臟癌家族史,或是遺傳性胰臟發炎,因為基因變異導致胰臟細胞癌化的比例高。另外注意的是「環境」,什麼樣的環境容易誘導胰臟細胞癌變?葉秉威表示,如果一個人長期喝酒,導致胰臟不斷發炎,形成慢性胰臟炎,其實引發胰臟癌的風險相當高。而平時就有抽菸、喝酒,且有肥胖,或平常愛吃高糖、高油脂的食物也是危險族群,另外,也跟年齡有關,葉秉威強調,一般來說60歲左右,是胰臟癌發生的風險族群,其中男性多於女性三倍。有些人胰臟會產生胰臟水泡(或稱胰臟囊種),其導致胰臟癌的風險也比較高,葉秉威表示,不過目前糖分的攝取是造成癌化的重點,因此平時血糖值的監測很重要,葉秉威強調,如果中年人,也就是50歲以後,2年內診斷有「糖尿病」的患者,是屬於胰臟癌高風險族群。Q:有哪些症狀可及早察覺?葉秉威表示,其實早期胰臟癌沒有任何症狀可以遵循。不過根據胰臟腫瘤的位置,可評估出相對應可能會出現的身體症狀來判斷:一、胰臟的頭部:由於膽汁分泌會藉由膽管穿過胰臟後進入十二指腸,一旦受到腫瘤壓迫,膽汁的容易瘀積在膽管中形成黃疸,因此皮膚會泛黃,小便顏色會變成紅褐色,眼白也會泛黃。另外膽管被阻塞以後,膽汁無法進入腸道,糞便就會改變顏色,因糞便的黃棕色是藉由膽汁染色,若膽管被阻塞,大便顏色就會變成白色或灰白色。二、胰臟的底部、尾巴:不像頭部腫瘤,並沒有明顯的徵兆,通常是等到腫瘤長大到一定程度,造成「痛感」,像是上腹部或背部疼痛,痛點類似胃部,但是會痛到後背部,比較容易發生在吃飽飯、或躺平後,醫師表示,門診中發現不少胰臟癌患者,都表示有時候晚上會痛到醒來。三、非典型症狀: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倦怠,非特異性症狀,其他癌症也都會有類似的症狀。 Q:如何預防胰臟癌?應避免高油脂、高糖攝取,葉秉威建議,蔬果攝取要多,肉和脂肪攝取比例可以降低,以減少致癌基因突變,另外提到生活習慣,胰臟癌最好要戒菸戒酒,胰臟癌跟肥胖也很有關係,維持體重不要過重。如果有家族病史,也就是家族中一等親以內有胰臟癌病史,或是飲酒量大導致慢性胰臟炎者,以及有胰臟囊腫(水泡)的人,必須定期前往胃腸肝膽科看診檢查。(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胰臟癌初診即晚期,還有救嗎? 醫揭「致命條件」...高風險群平時要注意 ·胰臟癌元凶是「糖」!少吃甜就沒事? 1情況風險是別人的6倍
-
2021-1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糖尿病三高長者「腳麻」別輕忽 延遲就醫恐截肢
老人家容易腳酸、腳麻,大多人以為是正常退化常忽視。醫師提醒,民眾行走後腿部肌肉發生缺血、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可能是「間歇性跛行」,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容易誤認是退化性疾病,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嚴重恐截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在台盛行率約15.6至32%,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50至60歲的民眾。他表示,多數慢性病民眾會注意心血管疾病,卻忽略下肢可能出現周邊動脈阻塞。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有四、五成的病人無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認為走路腳麻了,休息一下就恢復,若從間歇性跛行演變到缺血病變時,末梢組織可能已壞死,像是剪指甲時傷口持續好不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分為四級,顏旭霆表示,第一級患者症狀輕微,多為腳部冰冷或出現腳麻,但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出現;第二級患者腿部動脈阻塞,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第三級患者阻塞嚴重,腿部即使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四級動脈幾乎完全阻塞,腿部出現壞死或壞疽的現象。顏旭霆說,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患者男性佔多數,長期抽菸、交際應酬等,不僅是動脈粥狀硬化惡化指標,也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建議民眾應早期篩檢,發現罹病應儘早治療,減少併發症及恢復生活品質。顏旭霆表示,治療周邊動脈阻塞手術目前以外科繞道手術為主,屬於健保給付,傷口較大且須耗費較長時間復原;另有周邊氣球導管手術,透過局部麻醉,從鼠蹊部或手腕等處動脈穿刺進入周邊血管,撐開血管增加血流量的方式,或可放入支架或搭配斑塊旋切術刮除斑塊,傷口較小對病人利大於弊,不過手術效果也有限,且為自費手術單價偏高。一名60多歲男性患者居住金門,腳痛多年不良於行,疫情期間症狀加劇,躺著或坐著都疼痛,因擔心疫情不敢就醫,忍痛三個月後,兒子驚訝發現父親腳步發黑、失去知覺,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搶救。醫院協助轉往北榮診治,經過手術後幸運保住雙腿。陳沂名表示,若6小時黃金時間內若沒有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若發現腿腳麻痛的症狀就應該警覺,拖到動脈完全阻塞才到醫院尋求協助,往往錯過黃金搶救期。平時亦摸「腳脈搏」自我檢查,若血管疏通則正常,若摸不到或無脈搏,應該就醫檢查。顏旭霆表示,會先評估民眾症狀嚴重程度,給予不同醫療建議,若只是間歇性跛行,可以先用運動或藥物改善,或持續疼痛或傷口不會好,要趕快打通血管,否則可能進展到截肢。更提醒民眾應調整飲食及作息,避免術後仍有機會復發。
-
2021-1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病發其實有跡可循 醫師曝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文/郭岳潭冠心病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多年名列臺灣10大死因之一,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的人、生活心理壓力極大的人或是有相關家族史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撲通、撲通,心臟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動,可是正常人通常不容易感覺到心跳,心臟只有約拳頭般大,不可言喻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沒有了心跳,生命也就宣告結束。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每年奪走2萬多條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一般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常是來得突然、去得也快。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醫療品質暨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長黃啟宏指出,心臟病的種類很多,心臟疾病的病發也是早有跡可循,可以做為自我警覺。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及周邊血管動脈疾病。最容易被忽略:高血壓性心臟病根據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相當於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疾病。黃啟宏指出,高血壓性心臟病就是民眾耳熟能詳的高血壓,所造成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臨床觀察發現,高血壓性心臟病雖然是最常見,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病。原因:黃啟宏說明,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而引起的壓力,若是病人的血壓值超過標準,且血壓長期升高,又沒有積極控制接受治療,恐造成左心室負荷加重,而變得肥厚、擴大,最後恐導致心臟衰竭。可怕的是,高血壓的病程經過5至10年,甚至20年,可能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18~39歲有高達36.6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知道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有近24萬人並不自知。症狀:高血壓又被稱作是「隱形殺手」,大部分的高血壓病患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水腫等症狀。但臨床上,僅有3成病患會出現頭痛、疲累、頸部僵硬等症狀,當等到出現身體不適時,已經產生併發症了;有的人則是身體早已習慣高血壓的狀態,也可能會自覺沒有不適症狀。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沒有絕對的高危險族群,其實高血壓就是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男性年齡超過50歲、女性超過55歲,高血壓的風險隨之上升。國內75歲以上老年人,幾乎半數有高血壓,若是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家族史,更會增加高血壓性心臟病的風險。事實上,高血壓性心臟病是一種規定出來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定義,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如何正確診斷高血壓?臨床上,許多病人因為身體不舒服,結果到醫院一量血壓,卻發現血壓很高,其實不能當作是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黃啟宏強調,診斷高血壓最重要的是測量血壓的方式,標準測量方法為休息5分鐘,以坐姿方式、手掌向上,將血壓計、手臂與心臟齊高,記得洗澡後、吃飯後半小時不要量測;若是持續量測經過一段時間,血壓值仍超過標準,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斷。造成猝死的兇手:冠狀動脈心臟病新聞報導上,心臟病發作猝死的個案,絕大多數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造成的心肌梗塞。黃啟宏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民眾最害怕的心臟病之一,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原因:黃啟宏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是脂肪沉積血管、內壁增厚,進而形成粥狀斑塊,導致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一般而言,左冠狀動脈供應65%的心臟血流,右冠狀動脈則供應35%,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血液及營養不容易通過,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甚至是猝死。症狀:隨著冠狀動脈慢慢狹窄,病人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因為心臟急速跳動,心血管負擔增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臟收縮困難,而出現心絞痛的情形,產生走路會喘、爬樓梯喘不過氣、胸痛等症狀,胸痛會擴散到肩頸、下巴、上臂或上腹部,有的人甚至會噁心、嘔吐、暈倒、盜汗或呼吸困難,症狀持續約2至5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20分鐘,經過休息症狀可以迅速緩解。若是整個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急性發作,胸痛程度會比心絞痛更加嚴重,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常會伴隨著冒汗、呼吸困難、無力等症狀,即使在休息狀態,也有可能會發生,嚴重者會併發心律不整發生猝死、休克,或是心臟衰竭而死亡。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男性為主,發生機率是女性的7至9倍之多,新聞上心臟病猝死個案也通常多是年輕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逐漸老化、彈性減少,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年輕人的風險要高;而女性停經之後,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爾蒙保護,冠心病發生機率大幅升高,男女比例約是4:3。根據國健署分析顯示,40歲以上民眾有2成5血脂異常、2成血壓高,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而這些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黃啟宏強調,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以及壓力、沒有運動,男性年齡大於45歲、女性停經後,都要特別注意。瓣膜發生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以及後天退化所造成。黃啟宏表示,心臟共有4個瓣膜,當瓣膜發生病變就可稱為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的疾病種類,主要有二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以及主動脈瓣狹窄或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還有非常危險的主動脈剝離。原因:黃啟宏進一步說明,各年齡層好發的瓣膜性心臟病有所不同,先天性心臟病為心臟先天結構異常,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發現;風濕性心臟病大多是幼年時患有風濕性感染所引起。隨著年齡老化,瓣膜也漸漸退化,主動脈或二尖瓣、三尖瓣的發展時間及退化時間各有不同,而產生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也就是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的情況,甚至可能同時發生,因此喪失了避免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通常好發於60至80歲的中老年人。症狀:黃啟宏表示,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人,初期可以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類似狹心症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人因瓣膜喪失正常功能,會產生缺氧及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造成呼吸急促、越活動越喘、胸痛、心絞痛、四肢水腫、頭暈、腹脹、疲勞、食慾減退等。不過,很難從症狀分辨是主動脈或是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所引起,當情況到達一定程度時,就必須處理。舉例來說,二尖瓣脫垂通常不需要開刀,當二尖瓣嚴重閉鎖不全,才需要手術。高危險群:中老年人因合併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臟主動脈剝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黃啟宏說明,主動脈剝離是因血管內層破裂受損,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並將主動脈撕裂剝離而形成假腔,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或是血液從假腔破裂,造成大量出血,病人會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且延伸到頸背部,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心悸是最明顯症狀:心律不整黃啟宏指出,各種心臟疾病中,以心律不整的範圍最廣,且從良善到凶狠都有,包括:心房顫動、心房頻脈、上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病竇症候群及心臟傳導障礙,主要因是心臟電力傳導功能異常,或是心臟肌肉過度敏感,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原因: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次之間,一般來說,病人經常感到心跳撲通、撲通,應盡快就醫檢查。黃啟宏表示,根據醫學定義,每個人都會有心律不整;但不一定會產生不適症狀,也不一定會造成身體傷害。黃啟宏進一步說明,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律不整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心悸,可能跳得快、跳得慢、亂跳或心跳不規則,有的人會感到胸悶、呼吸急促,伴隨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然而,最危險的症狀是平時無症狀,一旦發作就心跳暫停,造成昏倒、猝死,由於心臟打出去的血液量減少,使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應。症狀:各種心律不整的症狀都是大同小異,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會有心悸的症狀,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不過,卻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只要定期追蹤或是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飲用茶、咖啡等咖啡因飲品及酒精,就可以適度緩解,或是藥物幫助緩解症狀。另外,也可以透過植入醫療器材,例如:心室頻脈病人植入節律器、心室顫動病人使用去顫器,以幫助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高危險群:黃啟宏提醒,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的發生機率就越高。根據統計,國內超過80歲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顫動的比例有10%,建議有症狀就要治療,避免增加中風的風險。以下肢血管為主: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血管的主要功能為運輸血液,根據運輸方向不同,可分為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其中動脈負責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而靜脈窄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原因:黃啟宏指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是指血管內膜因脂肪斑塊逐漸堆積,進而失去彈性、內膜增生,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狹窄阻塞,使遠端血流量減少,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功能受到影響,尤其下肢血管為大宗,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其他還有「眼中風」、「腸中風」等。黃啟宏表示,周邊血管動脈屬於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也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類似。症狀:臨床上,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以下肢血管為主,病人占了5成以上。黃啟宏說明,下肢血管較長,發生阻塞的機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常見的臨床症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不同,初期容易感到下肌肉痠痛或無力,漸漸出現運動時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休息可緩解。隨著血管阻塞越來越厲害,出現下肢紅腫、麻木或劇痛,即使休息也會感到劇烈疼痛,嚴重時會發生皮膚變黑、潰瘍及壞死,且傷口會久久無法癒合;黃啟宏提醒,若是沒有積極治療,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恐面臨截肢的命運,也可能會危及性命。高危險群: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以及抽菸的群族。延伸閱讀: 。照護 心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告訴你何時該叫119
-
2021-1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我有高血壓嗎? 醫揪「居家、診間危險數據」:小心罹2大病機率飆
你身邊有朋友明明看起來很健康,沒有在吃藥,也常常運動,某一天卻聽到他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甚至猝逝的消息嗎?高血壓未控制 恐併發其他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儀蒂表示,長期高血壓未控制,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及多重器官的威脅,像是腦中風、心臟衰竭、視網膜病變影響視力、腎功能異常,甚至需要洗腎的程度。(推薦閱讀: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血壓超過這數值 心血管風險飆升隨著研究發現,血壓其實超過120/80 mmHg,心血管疾病風險就開始上升,所以目前血壓收縮壓小於120 mmHg,舒張壓小於80 mmHg,才是理想血壓;如果在診間量測到的血壓超過140/90 mmHg,或是在家裡量測的血壓超過135/85 mmHg,就有可能是高血壓。「722」量測血壓原則 了解自身血壓狀況 但是有些人每次到醫院一量血壓就飆高,甚至讓醫師擔心需要趕快開血壓藥希望幫忙控制,但是在家裡明明血壓都很正常,到底這樣算不算高血壓?需不需要吃藥?台灣高血壓學會與台灣心臟學會參考國際不斷更新的高血壓建議,提出「722」的量測血壓原則,讓一般民眾可以了解血壓的狀況: 7:連續量測7天2:一天量兩回,早晚各一回✧早上:起床後一個小時內量測,要先排尿排空膀胱,在吃早餐及藥物前量測。✧晚上:睡覺前一個小時內量測2:每回量測至少2次的血壓,每次間隔至少一分鐘,取平均數值(如果有特殊心律不整要量3次)(推薦閱讀:服用這4大類降血壓藥別亂吃! 易引起不良反應的食物一次解密)量血壓這樣做 數值較為準確林儀蒂說明,量測血壓的準備也很重要,避開喝咖啡濃茶或抽菸與劇烈運動後的30分鐘內量測;量測時要舒服地坐穩,雙腳要平放在地上,血壓計的壓脈帶寬度與鬆緊度要適中,大概是維持可以放入一根手指的密合度,脫下過於厚重的衣物,將血壓計置放與胸部或心臟約略等高,平靜休息5-10分鐘,即可量測到較為可靠的血壓數據。(推薦閱讀:每次到醫院量血壓都很高? 醫揭「血壓飆升」原因:1情況很正常) 在家、醫院血壓不一樣 及早評估避免憾事此外,若發現每次到醫院血壓都超過140/90 mmHg,在家中經由「722」原則量測血壓超過135/85 mmHg,可以攜帶家中血壓紀錄至診間給醫師參考,再評估是否已經有高血壓造成的腦部、心血管、腎臟等器官的傷害,早期開始作生活模式的調整或合併藥物的治療,才能預防憾事的發生。延伸閱讀: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10種有益血壓」最佳食物曝光! 天氣變冷時高血壓患者要常攝取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陳建仁:推動HPV疫苗擴大接種,再現C肝公衛奇蹟
「六分鐘護一生」,每個人對於子宮頸抹片宣導郎朗上口,但研究發現,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息息相關的頭頸癌(口腔癌、口咽癌)於近年來異軍突起,新增罹癌人數已與子宮頸癌不相上下,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呼籲,國人不可輕忽HPV致癌風險,男女皆應接種HPV疫苗。陳建仁在「2021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上,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發表演說,他分述國內多項流行病學研究數據,強調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2030年的90、70、90等三大標準,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接觸為主,大部分人感染後身體免疫系統自動清除病毒,但有些人則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以致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許多癌症被證實與HPV有關。」陳建仁說,其中以子宮頸癌的歸因性最高,比率高達百分之百,其次為肛門癌百分之八十八、陰道癌百分之七十八、陰莖癌百分之五十五、口咽癌百分之三十一、外陰癌百分之二十五。調查證實 台灣HPV相關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臨床調查發現,我國口咽癌盛行率逐年上升,近年來每年新增一千五百多名口腔癌頸癌病友,傳統認為這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因素有關,但最近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近兩成八口腔癌患者係因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陳建仁指出,子宮頸癌盛行率趨勢向下,但不管男性、女性的口腔癌盛行率卻愈來愈高,進一步分析,與HPV有關的口腔癌、口咽癌等頭頸癌盛行率,每年平均6.9%速度上升中。在型別方面,國內相關研究顯示,口咽癌(鱗狀細胞癌)病友中,約兩成八與HPV有關,主要與16、58型別有關,而這也與引發台灣子宮頸癌的主要HPV型別一致。值得一提的是,16型HPV病毒,可以作為晚期口腔癌患者預後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感染此型別,日後轉移機率較高,且五年存活率明顯較低。至於在口腔非癌症病變,例如,白斑症、口腔黏膜纖維化等疾病中,與HPV也有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感染HPV的口腔病變患者中,六成一感染16型,四成二感染18型。擴大HPV疫苗接種對象 有望降低醫療花費陳建仁表示,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盛行率約每十萬人七人,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每十萬人四人」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在國健署致力於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及校園公費HPV疫苗接種計畫,相信可以達標。國健署於一九九五年推動子宮頸癌篩檢計畫,透過大規模篩檢,當年子宮頸癌人數超過三千人,之後逐年下降,到了二零一八年下降至一千四百多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每年新增子宮頸癌、口腔癌的癌友人數差不多,陳建仁表示,女性頭頸癌盛行率持續增加,而男生頭頸癌增加速度更是明顯,均與HPV感染有關,與HPV有關的男性口咽癌占比已至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且逐年增加中。陳建仁表示,在政府及醫界齊心協力下,台灣在B肝、C肝的防治成效卓越,已成世界典範,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榜樣。相信只要踏著相同的腳步,台灣在子宮頸癌、口腔癌、口咽癌等HPV所引發的癌症預防上,仍將締造傲人的成績。陳建仁強調,在C肝防治一役中,衛福部發揮關鍵力量,透過給付,讓眾多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也使得口服抗病毒藥物藥價逐年下降,大幅降低相關醫療經費。陳建仁表示,只要計算HPV疫苗成本效益分析,相信不久的將來可形成國家政策,由政府推動九價HPV疫苗公費接種,逐步將接種對象擴至青少年,如此一來,還可再降低疫苗費用。男性同受HPV威脅 應共同接種疫苗一項以男性為主、2013至2016執行追蹤年的研究,分析279名男性,113人為愛滋感染者,166人並未感染愛滋病毒,兩組均接受HPV病毒篩檢,結果發現,感染者HPV感染盛行率較高,六成七可在肛門附近篩檢出HPV,近三成外生殖器被驗出HPV,一成二則在口腔檢驗出HPV。另一項以男同志為抽驗對象、於2015年至2016年執行的HPV研究顯示,在253名男同志中,其中三成感染HPV,其中以肛門帶菌盛行率最高,達兩成九,生殖器則為一成一。「九價HPV疫苗可有效預防男性罹癌風險。」陳建仁強調,歐盟最新防治子宮頸癌的四大步驟中,以男女均需接種HPV疫苗最為重要,現今男女接種HPV疫苗的國家總數已經高於只接種女性的國家,台灣也應如此,HPV疫苗接種應該不再僅限於女性,也應該擴及男生。除了校園公費接種之外,建議衛福部多多宣導HPV致癌風險,讓高風險族群瞭解其可怕之處,進而自費接種。至於同志族群,則應與特定友好團體合作,透過接種來降低致癌機率。陳建仁說,透過疫苗接種,就能有效預防HPV所引發的多種癌症,並大幅降低日後的健保醫療支出,台灣將再一次於公衛領域上發光發熱,成為眾多國家學習的對象。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神農獎得主打第一劑AZ逾1個月肺栓塞 疑疫苗惹禍
2017第30屆全國十大神農獎得主、嘉義縣東石鄉養殖漁民林篤毅,正值壯年,無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也無病史,7月30日在東石衛生所打第一劑AZ疫苗,9月26日北上參加婚禮回家,晚間突然急喘無法呼吸,到嘉義長庚掛急診,診斷肺栓塞,病情危急,開刀住院保命,他懷疑是疫苗惹禍。縣衛生局說,可依規定申請藥害審查救濟。「健康真的是無價!」林篤毅說,9月26日發生呼吸困難現象,半夜馬上前往長庚醫院急診,經心臟血管外科檢查診斷確定是肺栓塞,5個多小時開刀,將堵塞在肺部裡的血塊清除,住進加護病房7天,恢復狀況良好,轉入一般病房再觀察6天,二次進出醫院,日前出院。住院每天就是做增加肺活量的復健,慶幸的是,很多病患遇到這病況是昏迷救治,更嚴重是猝死,在情況危急下,「我還是清醒進院診斷,真是命大」,但這代價就是在胸前留下20幾公分的印記,時刻提醒健康的重要。他表示,他不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也無病史,7月30日在東石衛生所打第一劑AZ疫苗,9月26日北上參加婚禮回家,晚間突然急喘住院,他懷疑是疫苗惹禍。嘉義長庚說,肺栓塞原因多,初步排除疫苗。衛生局表示,林篤毅打疫苗超過1個月發生肺栓塞,是否疫苗惹禍需檢驗鑑定,可依規定申請,嘉義縣至今共計36人申請疫苗藥害救濟。林篤毅養烏魚、繁殖台灣鯛魚苗,從事烏魚子製作近20年,採用安全健康養殖烏魚,遵循傳統手工古法精製,生產烏魚子風味鮮美,入口軟Q,多次在全國烏魚子競賽獲獎,打響「林家烏魚子」品牌,推出烏魚子醬,獲選農委會海宴水產精品獎。
-
2021-11-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傷口不出血、評估可做中強度運動 醫師:術後七天可嘿咻
109年全台超過12萬人心肌梗塞,其中不乏年輕人。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表示,年輕型心梗患者,大多和過度抽菸有關,且血管普遍瀰漫性阻塞,因此「一根菸都不能再抽」,以免再度心梗。心梗患者不分年齡,在出院前應評估可承受的運動強度,只要傷口不出血,可承受中等運動量無症狀者,七天後即可有性生活。李文領指出,抽菸和低密度(壞)膽固醇過高都是心梗復發的危險因子,靠意志力戒菸不易成功,應透過戒菸門診和藥物介入,幫助成功戒菸。而有些人體質對飲食較敏感,只要一吃蛋,壞膽固醇就升高,建議患者應定期抽血檢驗,易敏感者一周不要吃超過兩顆蛋黃。心梗後的運動也很重要,李文領說,術後規則進行心肺復健,可降低26%死亡率和18%再住院率,通常出院前會評估最大運動量和每分鐘氧氣代謝能力,訂出個別適合的運動強度,一般人運動最高心跳率為每分鐘「207-(年齡╳0.67)」次,心梗患者需打六至八折,以七十歲心梗者為例,應落在每分鐘96~128次。運動項目可以是快走、慢跑、打太極拳等,但有感覺吃力,呼吸超過每分鐘35次以下,或胸悶心律不整、頭暈等問題就該立刻停止。至於性生活,只要傷口不出血,評估可從事中強度運動無不適者,術後七天後即可嘿咻,但心肌受損嚴重者或是胸口痛就不適合。持續服藥亦為心梗控制關鍵,李文領指出,只要規律服藥,即便心肌受損,存活率也很長,醫師會依病情開立保護心臟的血管收縮轉化酶抑制劑、降膽固醇和抗血小板藥物等處方,若出現低血壓、血便、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應請醫師調整處方,不可擅自停藥。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特殊族群/女性80歲後心梗機率高 症狀不明顯更要留意
一名32歲男性,有天打籃球時突然出現前胸痛、冒冷汗、惡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確診為心肌梗塞,經治療後狀況穩定。醫師發現,該名患者不但有菸癮,且膽固醇過高,提醒年輕人應減少抽菸、注意飲食,避免心梗找上門。年輕型雖不多,但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亞東醫院心導管室主任暨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許榮城表示,30多歲的心梗患者雖佔少數,不過,根據國內外資料顯示,45歲以下心梗患者仍佔5-10%,不容輕忽;甚至有些年輕人因服用安非他命等禁藥而引起血管痙攣,造成心梗;此外,少數剛生產完的女性,因血管蛋白質結構異常,也可能導致心梗。另一個需注意的族群則是高齡女性,許榮城說,女性罹患心梗的年齡平均比男性晚10歲,尤其80歲以後明顯增加,80歲以上心梗女性約佔全部心梗患者的7-10%,雖然機轉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恐與女性荷爾蒙的下降有關。由於年長女性心梗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若出現呼吸喘、上腹悶、暈眩等症狀應特別留意。而心梗治療主要為置放支架,年長者若多條血管阻塞,可能需透過心臟繞道等手術治療。術後則應搭配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阻斷劑等,通常需終身服藥。許榮城說,妥善治療能降低心梗死亡率,年輕人死亡率可從5-10%下降為1-3%,且復發率低;年長者則從30-50%,下降為5-10%。除了治療外,平時也應注意膽固醇控制,尤其有家族史的人,應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
2021-10-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心肌梗塞治療特色院所
急診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時間就是「心肌」 打通愈快 救回愈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林口長庚診斷心肌梗塞的門診總件數居全國第二,達32,857件;急診件數則是全國第一,達1,145件;於急診初次診斷為心肌梗塞人數也是全國最高,達869件。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林佳濱認為與醫院地理位置,以及醫院團隊有絕對關係。林佳濱分析,林口長庚是桃竹苗地區唯一的醫學中心,南新北,包含新莊、泰山、五股、樹林的患者,也會往林口長庚送。林口長庚鄰近機場,曾有位台商搭乘飛機時心臟不適,抵台後馬上搭計程車直奔林口長庚。治療心肌梗塞必須與時間賽跑,心臟科醫師有一句名言「時間就是心肌」,愈快打通血管,能夠搶救到的「心肌」愈多。林口長庚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照護品質認證」,患者確診後必須在90分鐘內打通血管,也必須能全年無休立即啟動心導管室。林口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多達50人、心臟內科加護病房床位數達20床,一般住院病房床位數、心內床數達120床,醫院團隊陣容堅強,能達到全人照護。林佳濱表示,心肌梗塞患者多與三高及抽菸有關,很多患者因心肌梗塞後,才被診斷出其他慢性病,後續接受團隊整合治療。門診件數No.1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平均47分鐘打通血管 遠低於國際標準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09年心肌梗塞門診件數逹35,386件,位居全國第一。中國附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心導管室副主任盧炯睿表示,中國附醫心臟血管中心病人抵達急診室到施行心導管手術打通梗塞血管(D2B)平均需47分鐘,遠低於國際標準90分鐘。盧炯睿說明,心臟疾病長年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為首,病患往往面臨立即死亡的風險,伴隨不良預後也困擾終身。中國附醫心臟血管中心2009年成立胸痛中心,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連4年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標章肯定。為提升醫療品質,除應用AI建置12種心律不整診斷程式,並加以開發ST上升型心肌梗塞的AI 心電圖判讀系統;同時運用胸痛中心資料庫建立依年紀、性別、不典型症狀及過去病史評分系統(ASAP Score),將這兩項創新輔助運用於急診胸痛病人,最短D2B縮短到32分鐘,榮獲去年第17屆國家新創獎。中國附醫除了有堅強的心導管團隊,更著重於心肌梗塞病患出院照護,包括藥物、戒菸門診、復健團隊、出院訪視,提供病患全方位的醫療。區域急診No.1新北市雙和醫院/設立心血管中心 心臟科醫師24H待命新北市雙和醫院109年心肌梗塞急救件數為535件,為區域醫院第一名。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劉如濟表示,院內多年前成立急性心肌梗塞治療小組,後來還擴大設立「心血管中心」,整合多科室治療心肌梗塞患者,依照個別狀況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台灣每年超過1萬5千多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在102年成立心血管疾病照護中心,105年正式成立心血管中心。整合多科室團隊為病患治療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內科、心臟外科、急診醫學科、家庭醫學科、復健醫學部、社區醫學部、營養室、藥劑部、護理部。劉如濟指出,雙和醫院的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皆有主治醫師24小時待命,不管任何時刻都有堅強的團隊,讓OHCA患者能在入院後第一時間接受治療。由於醫院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所以急診室都是主治醫師駐診,設有ST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STEMI)之起動機制。劉如濟表示,醫院不只急救系統完整,後續照顧系統也相當完整,有物理治療師提供完善的心肺復健計畫。另外,專任藥師還會與主治醫師溝通,依病人身體狀況給予不同用藥,並持續追蹤藥物療效反應及不良反應。地區門診No.1員林基督教醫院/術後長期用藥、追蹤 減少二次梗塞發生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109年心肌梗塞門診數9,178件,為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員基副院長、心臟科醫師張永明說,一旦發生過心肌梗塞,術後除了長期用藥控制,一定得定期回診、調整生活飲食等,減少二次梗塞、腦中風等風險。張永明說,心肌梗塞是死亡率高的疾病,治療一定要搶時間,員基心臟科的設備引進和總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相同,不僅有兩間心導管室,五名緊急心導管醫師輪值。一般醫學中心才會處理的緊急心肌梗塞葉克膜搶救也能做。通常病人到院前在救護車上的心電圖就已上傳到醫院,一到院就能掌握搶救先機,搶救得快,病人預後會更好。心肌梗塞病患年紀有下降趨勢,張永明說,最近曾在一周內收治兩名三、四十歲的心肌梗塞病患,到院時都已梗塞,必須做心導管放支架,問病患平常都沒感覺不適嗎?病患自己說還好,反而家人說患者最近會說胸口悶悶的,年輕族群可能自認年輕,想不到心血管早已出問題。張永明說,心肌梗塞病人術後一定要定期追蹤回診,持續吃抗血小板藥,不要心存僥倖,因為「再一次」有可能就再見了,二度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通常術後狀況會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