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5 癌症.肺癌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19
筆 文章
-
-
2022-08-11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末病人增 5字訣助及早發現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居第4名,根據國健署108年統計資料顯示,口腔癌發生個案8204人中,9成為男性。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讓許多患者畏懼就醫、篩檢,等到病情惡化到口腔癌第4期才就醫,多半為時已晚,呼籲民眾應盡快回診,並且兩年追蹤一次。抽菸、喝酒、吃檳榔是導致口腔癌的致命關鍵,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高5倍,若皆有三種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罹患風險更高達10.5倍。全國口腔癌篩檢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就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的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早期發現、適時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馬偕醫院總院癌症中心主任呂宜興表示,近2年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民眾畏懼就醫、篩檢,等病情嚴重時才就醫,因此常見患者疾病嚴重度遠大於以往,包括癌細胞已有肺部、骨頭轉移,甚至局部腫瘤大到「超過我們想像」,即便醫療介入也很難處理。呂宜興指出,近期發現口腔癌第4期患者比率很高,很多是4B、4C期患者,不僅花更多精神及強度治療,結果可能不盡理想,有些患者及家屬可能會因此喪氣、放棄治療,沒想到因為疫情拖半年、一年時間就醫,卻造成嚴重後果。「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檢查過程只要3分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至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檢查發現是早期病灶,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晚期個案,存活率通常不到4成。國健署提醒,口內只要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症狀,應盡速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
2022-08-10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末病人增 醫:疫情延就醫、拒脫口罩難早期揪病灶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看到的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發生個案8204人中,其中9成為男性。專家提醒,新冠疫情讓許多患者畏懼就醫、篩檢,等到病情惡化到口腔癌第4期才就醫,多半為時已晚,呼籲民眾應盡快回診,並兩年一次追蹤。抽菸、喝酒、吃檳榔是導致口腔癌的致命關鍵,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高5倍,若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更高達10.5倍。根據國健署110年死因統計有3395人死於口腔癌。全國口腔癌篩檢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高達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就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的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早期發現、適時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馬偕醫院總院癌症中心主任呂宜興表示,近2年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民眾畏懼就醫、篩檢,等病情嚴重時才就醫,因此常見患者疾病嚴重度遠大於以往,包括癌細胞已有肺部、骨頭轉移,甚至局部腫瘤大到「超過我們想像」,即便醫療介入也很難處理。呂宜興指出,且近期發現口腔癌第四期患者比例很高,第四期中也有分4A、4B、4C期,現在很多都是4B、4C期患者,不僅花更多精神及強度治療,結果可能不盡理想,有些患者及家屬可能會因此喪氣、放棄治療,沒想到因為疫情,拖半年、一年時間就醫卻造成嚴重後果。呂宜興也發現,近期因為防疫戴口罩緣故,有些門診不一定會要求患者將口罩脫下做例行檢查,或即便醫護要求患者脫下口罩,患者及家屬憂心染疫而拒絕脫口罩,若講話不清楚、口腔或喉嚨內長異物、腫瘤,口罩遮住便很難察覺,他仍希望各科醫師恢復原先作法,盡量幫病患多些檢查,找出細小問題。近年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猖獗,呂宜興認為,新型菸品上市時間短,目前國外研究證實電子煙、加熱菸造成肺部纖維化,但與口腔癌的關聯性有待研究,不過吸菸依舊從口腔進入,菸品中的精油、色素、少許尼古丁量都會經過口腔,雖研究未明但不能否定兩者的關聯。極少數不煙不酒也不吃檳榔的民眾卻罹患口腔癌,呂宜興分析,這群口腔癌患者大致與兩件事有關,第一為「長者」,包括假牙尺寸不合,長者年紀增口腔形狀改變,需要適度調整。第二則是「過度清洗舌苔」,強烈刺激造成口腔粘膜破壞。不過這兩件事導致罹癌人數僅一成,相當少見。「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檢查過程只要三分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口腔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經檢查發現,若是早期(第0-1期)病灶,又能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通常不到4成。國健署提醒,口內只要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症狀,應盡速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2022-08-09 焦點.菸酒毒傷身
女兒抽菸傷透爸爸心 醫曝青少年吸菸「恐提早腦霧」
「吸菸有害健康」是大眾所知,菸商近年研發新型菸品、電子煙等,還不斷誤導年輕人可以減害,造成更多年輕人吸新型菸品。董氏基金會發現,今年父親節一反常態,接到多起國高中生家長求助「女兒吸電子煙該怎麼戒?」醫師警告,青少年大腦發育未完全,吸電子煙或各類菸品,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腦霧」症狀。最新發表於胸腔期刊「CHEST」的研究指出,美國2019年8月起爆發「電子煙相關肺傷害(EVALI)」個案,截至2020年2月,半年來共2807個EVALI住院確診案例;研究發現,有6成的EVALI病人必須送進加護病房,其中三分之一的病人被插管,還有6.7%的病人必須用葉克膜搶救生命,最後仍有7%的EVALI病人死亡。台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憂心電子煙造成年輕人危害,菸商在網路與社群不斷洗腦行銷,讓許多年輕人誤以為新型菸品減害或無害,但根據2021年3月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發表的研究,市售電子煙被驗出高達164種有毒化學物質,尤其幾乎都含有尼古丁,導致年輕人快速成癮,並易成為雙重或多重的尼古丁產品使用者。蘇一峰表示,且研究指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在未來2年內,成為吸菸者的可能性是未使用者的6倍,而使用大麻的機率則有3.5倍。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提醒,人體到25歲腦部發育才會完備,但電子煙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13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嚴重傷害大腦,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缺損、難以做決定等「腦霧」症狀。且菸商刻意再電子煙中加入「尼古丁鹽」,其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指出,美國一名19歲的YouTube網紅麥考爾・米拉貝拉(McCall Mirabella)以影片紀錄自己戒電子煙的痛苦艱難過程,沒想到尼古丁戒斷症狀來的又急又猛,她出現易怒、焦慮、暴飲暴食、失眠與嘔吐等症狀,才驚覺電子煙的危害,麥考爾覺得「戒電子煙的過程,根本就是在戒毒」。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6萬種市售電子煙口味配方正在「鉤癮」著全球的年輕人。雖「菸害防制法」還未完成修正,但新型菸品仍受「藥事法」及「菸害防制法」規範,尤其是雙北及臺南市皆已有防制新型菸品的自治條例,若有違規情事應向地方衛生局檢舉,或提供資料透過董氏基金會代為舉發。電子煙靠口味香氣攻陷年輕人,還有時尚科技又千奇百樣的造型,加上又狀似隨身碟、原子筆、麥克筆、橡皮擦或立可白等文具,不容易被辨識與發現,更沒有傳統紙菸濃厚的菸臭味,家長不容易察覺孩子是否吸食電子煙,董氏基金會建議家長可多注意孩子是否有以下狀況:1.孩子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2.孩子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3.孩子的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4.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5.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6.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7.學校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台大家醫科醫師郭斐然指出,目前還沒有真正戒除電子煙的醫學方法,只能依據戒菸的「3不3要」原則—「不要留菸、不要買菸、不要伸手菸;要吃口香糖、要多喝水、要多運動」來戒除,或是下載「戒菸就贏APP」,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各種專業的戒菸協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8-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了解人體缺陷,才能延年益壽
夫妻預立遺囑,把女兒找來。老媽:「將來不要把我的骨灰跟妳爸爸放在一起。」女兒:「為什麼?」老媽:「你爸不洗澡,臭死了!」老爸:「我也不要跟妳媽在一起,吵死人了!」有夫妻相處之道的智慧,兩人才能幸福快樂白頭偕老,反之,如果缺乏這種相忍為家的智慧,久而久之,一定會造成吵吵鬧鬧,死後也要互相隔離的後果。有關身體養生之道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話說人是肉身打造的,人體是由各司其職的器官組成,器官由不同的組織組成,組織又由顯微鏡下才看得見的細胞組成。男女交配,小小的一個精子細胞與卵細胞受孕之後就能形成一個胎兒,胎兒呱呱墜地之後,一、二十年後長大為成人。人類這個生物可能有幾十萬年,但當初打造人體的規格與現今社會有明顯的脫節,也有不少缺點。例如古人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因此只聽古語說:「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卻未聽古人感嘆:「吾年未七十而一夜七次郎。」(一個晚上起來七次上洗手間),也未聞古書記載古人感嘆腰痠背痛,也未聽古人有突發性心肌梗塞等現代文明病,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壽命延長之後,中老年以後才出現的疾病。古人大都英年早逝,可能多死於各種傳染病。例如肝炎可能古代就有,但古代醫學不發達沒有B、C肝炎的檢驗,也無從診斷肝硬化、肝癌。國父孫中山59歲死於肝內膽管癌,是有做病理解剖才知道,知名武俠小說作者金庸也在幾年前因肝癌而去世。古代醫學不發達,許多死因是不大容易推測的,但可以判斷,近年來癌症成為國人甚至世界許多先進國家死因的第一位,是因為許多傳染病都因為醫藥進步而控制了,壽命延長,人的細胞在幾十年暴露在各種致癌因子中,自然而然長出癌症來,例如長期抽菸或二手菸容易得肺癌,肉食容易得大腸癌,時常喝酒或吃燒烤食物容易得食道癌等。除了癌症之外,年長者也容易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這是因為世界文明化以來,飲食油膩,大魚大肉吃得多,加上生活習慣改變,因此血管慢慢硬化狹窄,終於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總之,了解夫妻相處之道,將來走了才能「白骨相隨」,永不分離,了解養生之道,才能過著快樂又彩色的人生。了解肉身打造的人體天生缺陷,從而了解如何養生,並定期做好各器官的檢查,才能延年益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8-04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及「早洩」問題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告訴你成因及最新的治療方式
父親節快到了,各位辛苦的爸爸們努力在父親節前「付清家裡的帳單,想要好好享受幸福的兩人時刻,卻有可能碰到因為過於辛勞而突然「軟今天」!這篇文章來簡單介紹男性性功能障礙最常見為「勃起功能障礙」及「早洩」兩大種類以及目前較新的治療方式,讓爸爸們能夠有更深入的了解。勃起功能障礙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縮寫ED)又稱不舉、陽痿,指的是性刺激以後陰莖海綿體充血不理想,無法達到足夠的硬度或無法維持硬度直到完成射精。男性在40歲以後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的盛行率大約為25%,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若具備一些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抽菸、肥胖、睪固酮低下等)發生的機率會更高。勃起功能障礙若依發生成因來區分,主要可分為「心理因素造成」以及「生理病變造成」兩大類。但大部分人都不會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可能是合併不同的成因所造成的結果。‧心理因素:所造成勃起功能障礙有一些特性如:勃起狀況時好時壞、晨間勃起正常。一般年輕人(40歲以下)大部分屬於這一類。常因睡眠不足、工作壓力大、疲累、來自伴侶的壓力等所造成。有時因為一兩次行房時狀況不佳,造成往後行房時因害怕失敗而心理壓力更大,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治療方式除了改善生活方式減少壓力來源、增加睡眠、與伴侶進行溝通以外,也可嘗試使用PDE5抑制劑藥物(如威而鋼、犀利士)增加行房的舒適度及成功率,打破惡性循環。‧生理病變:所造成勃起功能障礙指的是因某生理機轉的問題而影響海綿體充血,包括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睪固酮低下等因素。特性是勃起功能隨著時間持續退化、晨間勃起發生減少。一般可從病人的年紀以及慢性疾病史來了解是否屬於此類。診斷性的檢查一般只能靠抽血得知是否為睪固酮低下,其他較侵入性的檢查如陰莖督卜勒超音波(用以評估陰莖動脈血流)只有少數情形會建議使用。勃起功能障礙的治療方式‧PDE5抑制劑藥物治療勃起功能障礙除了對患者衛教一些內容如培養運動習慣、戒菸、控制原有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外,一般建議可使用PDE5抑制劑藥物(如威而鋼、犀利士)治療,此類藥物能增加海綿體充血的效率讓患者達到滿意的勃起功能,70%以上患者使用後能有所改善。一般使用方式為行房前1-2小時服用,威而鋼須空腹時服用效果較佳。犀利士因屬較長效型藥物,可更提早服用而較無時間壓力,低劑量劑型5毫克犀利士也可以每天固定服用以增強效果。若有心血管疾病須服用硝酸鹽類藥物,則絕對不可與PDE5抑制劑藥物同時使用。另外某些降血壓藥物也有可能在併用時造成血壓過低的副作用,建議先諮詢醫師。‧低能量陰莖體外震波透過低能量體外震波施打在陰莖海綿體以及會陰部上,促使血管增生,改善血管病變造成的勃起功能障礙。此治療方式極為安全,過程不需麻醉,即使使用抗凝血劑中也能安全施打。一般完整療程為6-8次治療,每次間隔一週。但因血管增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映在勃起功能的改善上,療效不像服用PDE5抑制劑那樣快速明顯,因此是比較偏保養的一種治療,建議合併藥物治療使用效果更佳。‧睪固酮補充治療睪固酮由睪丸製造,影響男性性功能及性慾、肌肉增長、造血功能等。勃起功能障礙患者若合併睪固酮低下(可由抽血診斷),可同時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目前睪固酮補充方式為針劑、皮膚凝膠、以及最新的鼻內凝膠製劑。‧PRP海綿體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目前已廣泛使用在肌腱、筋膜、關節等軟組織的注射治療,具有組織修復的效果。目前已有最新的小型研究證實可注射在海綿體達到改善勃起功能的效果。患者若是藥物治療或低能量震波治療效果不理想時,可考慮嘗試這項新治療方式。早洩的問題早洩(Premature Ejaculation,縮寫PE)廣泛指的是性交時間從進入陰道至射精小於三分鐘,無法讓意志力延長時間,並且造成本人或伴侶心理上的困擾。盛行率大約為15-30%。可分為「原發性早洩(Lifelong PE)」「續發性早洩(Acquired PE)」兩大類。原發性早洩患者從第一次性行為開始都一直無法延長射精時間超過一分鐘,屬於較嚴重的類型。續發性早洩患者原本可正常維持足夠的性交時間,但某一天漸漸發現開始無法延長到大於三分鐘的時間。早洩的成因一般是多重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焦慮、缺乏經驗等等)、神經性因素(龜頭過度敏感、5-HT受體異常)、基因因素、內分泌因素(甲狀腺亢進)等。此外,高達50%的早洩患者也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這兩種性功能障礙會互相影響讓問題變得更嚴重,需同時一起治療。早洩的問題的治療方式目前早洩的治療是以藥物治療為主。現有FDA核准藥物包括必利勁(Priligy)以及最新的賦久勁(Fortacin)外用噴劑。必利勁(Priligy,學名為Dapoxetine)是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SRI藥物種類眾多,屬於抗憂鬱藥物且兼具延長射精時間的效果。其中必利勁因為作用時間短、代謝快的藥性,較不會發生其他抗憂鬱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因此被核准為早洩的專用藥物。使用方式為行房前一小時服用。賦久勁(Fortacin)是一種局部麻醉藥物噴劑,可降低龜頭的敏感度達到延長射精時間的效果。因特殊的藥物調配,讓藥物能附著在龜頭上形成薄膜,於一小時內持續產生作用。使用方式為行房前在龜頭上噴三下,等待五分鐘後可把藥物擦拭掉,不須為了讓藥物留在龜頭上而特別使用保險套即可行房。根據研究結果,原發性早洩(較嚴重的早洩類型)患者在經過賦久勁治療三個月以後,平均射精時間可由原本的「小於一分鐘延長到「大於三分鐘,且持續治療5-9個月可讓平均射精時間延長到六分鐘。治療效果十分顯著,且使用方便,副作用非常少。
-
2022-08-03 醫療.心臟血管
男子心肌梗塞是生氣引起?醫:是冠狀動脈急性阻塞
最近天氣炎熱,台中一名40多歲男性日前為了兒子多次深夜未歸,大發雷霆,當下突然感覺胸口不舒服,緊急送醫後,心電圖顯現有心肌梗塞現象,原以為是情緒波動引起,等進一步檢查,確認是他的冠狀動脈急性阻塞,所幸急救後撿回一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說,許多民眾一想到心肌梗塞,總會以為與氣溫陡降,導致心血管收縮引發猝死有關,但其實當氣溫高低起伏過大,如果本身是三高患者,又經常菸不離手,更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群,容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他說,該名患者菸齡20多年,日前跟兒子為了深夜遲遲未歸大吵一架,過程中因拍打物品,手臂還被尖銳物割傷,經送急診處理外傷時,心電圖檢查竟然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張育晟說,原先一度懷疑是因為情緒波動造成的「心碎症候群」不過經過血管攝影檢查後,確診為「冠狀動脈中左前降支急性完全阻塞」,患者接受血栓抽吸及支架置放打通血管,快速建立血流,以減少進一步心臟受損。後續也利用藥物及加護病房觀察治療,總算順利度過難關。他說,一般而言,如果患者胸悶不舒服,合併心電圖有典型波形的變化,加上有慢性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通常醫師幾乎能確定是心肌梗塞,此時以最快的時間打通血管,往往就能搶回一命。如果患者情緒波動大,但缺乏常見心血管危險因子,又同時合併典型心電圖的波形異常,也不排除是少見的「心碎症候群」,可以利用動脈攝影找到原因。張育晟提醒,酷熱的夏天也隨時都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平時應保持規律運動及良好作息,尤其要充足飲水、適度疏壓、避免抽菸等,才能減少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
-
2022-08-03 焦點.元氣新聞
影響親子關係 6成老菸槍抱小孩受阻
藝人王傳一菸齡超過20年,為了女兒成功戒菸,他戒菸過程「最怕戒斷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不適感,戒菸初期曾在失敗與再挑戰間輪迴,他認為要戒菸成功,最重要是堅定的決心與毅力,加上愛孩子家人的動力,就能努力朝目標邁進。根據一項網路戒菸習慣調查,因家庭而戒菸者中,88.6%的人因健康及親子互動出狀況,其中56.2%的人抽完菸後常被阻止與小孩互動或長時間接觸。許多吸菸者表示,感受到家人刻意拉開距離,心裡不太舒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顏啟華表示,親子互動受阻是吸菸危害之一,調查發現,曾為了家人而戒菸者,有6成曾被阻止抱小孩,近4成受阻長達3個月以上,也有7成5的人會主動降低與家人親密互動頻率或保持距離。顏啟華指出,臨床觀察有5成戒菸者是為了自身健康,有1成5的人是因為家中有小小孩出生,或被太太逼戒菸。其實戒菸沒有想像中簡單,失敗主因多與「戒斷症狀」有關,包括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咳嗽、頭暈等症狀,且容易與親近家人起衝突。顏啟華說,許多人想靠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3到5%,藍領及白領皆有,像高知識份子或業務,擔心沒有吸菸無法融入,營造業勞工環境有許多吸菸者,即便想戒菸也有人會遞上香菸。他們需搭配尼古丁替代療法,提高戒菸成功率,以跳脫履戒履敗的惡性循環。國健署今年擴大戒菸補助,自5月15日起接受戒菸輔助用藥服務,不分對象皆免收戒菸輔助用藥部分負擔費用,提高戒菸誘因。現行醫療機構或藥局戒菸服務中,有多種尼古丁替代戒菸輔助品,以低劑量的尼古丁紓緩戒斷症狀。顏啟華說,戒斷症狀出現30分鐘期間,對戒菸者很折磨,多數劑型使用後需10到20分鐘才開始發揮,去年台灣引進歐美常用新劑型戒菸噴霧,噴入口腔後5分鐘即可緩解症狀。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數據解析/鼻竇炎困擾兒童、青壯年 每3到5人就有1人
疫情發生前,台灣一年有430萬人因為鼻竇炎就醫,平均每5人就有1人,比率超高。疫情後兩年因呼吸道感染減少,鼻竇炎人數也逐年下滑,但去年仍有223萬人,共就醫259萬次,其中74%都選耳鼻喉科,95%去診所。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在小孩和青壯年特別普遍,不論疫情前後,0到10歲兒童因鼻竇炎就醫的比率最高,疫情前每3個小孩就有1個,31到40歲則是5個人就有1個。過敏人口多,台灣鼻竇炎患者人數,遠高於其他國家。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志峰分析,台灣1/5人口一年內曾經罹患鼻竇炎,其他國家僅1/7到1/15,盛行率偏高。可能因素包括地狹人稠、空氣汙染、過敏人口多、就醫方便,以及醫師以症狀診斷為主。幼兒園和小學容易發生交互傳染,加上現在小孩過敏比率高,過敏合併發生鼻竇炎的可能性本來就高。當孩子鼻涕變濃、咳嗽有痰,可能就是急性鼻竇炎,要是拖超過3個月還沒好,就是更難纏的慢性鼻竇炎。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兒童的鼻腔和鼻竇發育未完全成熟,呼吸道抵抗力較弱,本來就比較容易感染。現在大約1/3的小孩有過敏性鼻炎,比率近似於0到10歲鼻竇炎健保就醫率。這些孩子平時鼻黏膜就很容易受刺激而發炎腫脹,要是沒控制下來,讓鼻竇原本就很小的開口受到堵塞,鼻竇的空腔內就容易滋生細菌,當分泌物愈堆愈多、愈來愈濃稠,就是鼻竇炎。吸菸、氣喘、長期過敏……成人慢性鼻竇炎多,不易根治。青壯年鼻竇炎就醫率也高,林志峰推測,如能將資料細分「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可能會發現兒童以急性為主,成人則有更多慢性鼻竇炎。臨床觀察,吸菸者幾乎都有鼻竇炎,氣喘患者得到鼻竇炎的比率也有七、八成,長期鼻子過敏的人,急性鼻竇炎也容易反覆發作,症狀持續時間拉長,就變成難以根治且早發的慢性鼻竇炎。診斷鼻竇炎除了看症狀,必要時也要做些檢查,方能確定診斷。周慶明說,診所可做X光檢查或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前者可看到鼻竇腔室變白,表示有蓄膿;後者可檢視鼻竇開口的堵塞情形,若是被鼻息肉堵住,光是吃藥效果不好,會建議到醫院做內視鏡手術,切除息肉,才能真正暢通鼻竇。鼻竇炎抽血檢查最大宗,可查看嗜酸性白血球比例。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相關檢查以抽血為最大宗,去年223萬名鼻竇炎患者共做了1,444萬件抽血,其次是350萬件細菌培養、239.4萬件電腦斷層造影、89.2萬件磁振造影,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只有53.8萬件,排第5位。林志峰表示,抽血可能是要看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比例,若偏高就屬嗜酸性鼻竇炎,臨床上比較不容易治療,容易復發,近年來新研發的生物製劑,就是在補足這個治療難題。抽血也可能是要做一些過敏和氣喘相關檢查,達成精準醫療目的。內視鏡有即時、方便檢查的優點,且不會有放射線的曝露,是輔助診斷鼻竇炎的重要工具。電腦斷層能夠確認病情嚴重度,了解病患鼻竇細項構造,以及輔助手術導航進行;磁振造影應用於疑似鼻竇腫瘤,評估眼窩或顱底及腦部侵犯的狀況。鼻竇炎的因素多、相關共病也不少,若是兒童鼻竇炎患者,林志峰會建議做聽力測試或鼓室圖,因為鼻竇積膿久了,有時會影響聽力,甚至導致永久聽損。鼻竇炎合併氣喘者,可視需要安排肺功能檢查,抽菸者一定要配合戒菸。50歲以上會打呼的鼻竇炎患者,可能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作睡眠生理檢查。嚴重鼻竇炎可能合併嗅覺異常,不論食物多香,都聞不到味道,也可安排嗅覺試驗來確認。抗生素用藥最多,第二名抗組織胺;平均每100人只有1人手術。健保資料顯示用藥以抗生素為大宗,去年就有102萬人吃抗生素,第二名是抗組織胺,第三名和第五名都是消炎止痛藥,第四名是去鼻充血劑,第六名是類固醇鼻噴劑。林志峰表示,抗組織胺是用藥上的兩面刃,雖可緩解部分合併鼻過敏症狀,但急性或慢性鼻竇炎若使用過多,反而會使鼻涕更黏稠、不易排出,增加治療難度。去年223萬名鼻竇炎患者中,有8,758人住院,共做了1.6萬件內視鏡功能鼻竇手術,平均約每100人只有1人做手術。林志峰表示,手術比率比疫情前低很多,因疫情期間原本排定的手術取消了不少,手術的遞延效應是否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仍待觀察。「常有人說鼻竇炎『開刀也不會好』,其實不然。」林志峰說,慢性鼻竇炎背後因素很多,確實很難根治,但只要詳細評估、明確診斷,並將找出的問題一一處理,生活品質可以大幅改善。千萬不要聽人說鼻竇炎不會好,就全盤否定手術的價值,術後遵照醫囑好好洗鼻子、使用類固醇噴劑,病人症狀改善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
-
2022-07-27 醫療.牙科
喜喝含糖飲料又未做好清潔 醫:牙周病年齡層下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最近發現,牙周病年齡層有逐年下降趨勢,不少大學生共同點都是「喝冰水會痠」、「刷牙常流血」等,醫師診斷才知他們竟都已是一口爛牙,屬於「青年型牙周病」,雖然治療後好轉,但仍呼籲要正確潔牙、少喝甜飲。牙科主任廖明德說,牙周病是因口腔內的牙齦、牙周膜、齒槽骨及牙骨質等牙齒周邊組織出現發炎症狀,主要原因多與未能妥善清潔附著在牙齒周邊的細菌有關,導致口腔細菌與黏液形成的牙菌斑慢慢硬化,形成牙結石,最後演變成周圍牙齦發炎。此外,生活壓力大、抽菸或是本身患有糖尿病等,也是牙周病致病因素,若家族成員有牙周病病史,其他家人也應該特別注意牙周健康。他說,以往牙周病被視為中高齡民眾的疾病,就醫時多半症狀已難以挽回,不得不植牙治療,但近年來發現年紀約20歲左右青少年族群,也出現「青年型牙周病」症狀,共同問題都是「口臭」、「刷牙會流血」以及「喝冰水會痠」等。還有人出現牙齦萎縮情形,深度大於5毫米,一問之下,才發現都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卻沒有每天仔細潔牙。廖明德說,初期牙周病多半以非手術方式治療,例如利用探針器械伸入牙齦溝內,將牙菌斑、牙結石刮除乾淨,也就是民眾常聽到的洗牙。治療後,症狀一般都會好轉,也能以無痛雷射方式,在不傷及任何牙周組織情況下,為病患清除有害口腔健康的病菌,但若狀況更嚴重,就得採取牙周翻瓣及修骨手術或牙周再生手術,最嚴重者,就需拔牙甚至做假牙、植牙。他說,牙周病初期沒有疼痛症狀,民眾務必每天仔細刷牙2到3次,徹底清潔牙齒的各種面,刷完牙之後,別忘記再使用牙線清潔牙齦與牙縫。另也建議,如果有咬合不適、牙齒搖晃等警訊,務必儘速就醫處理,並定期回診追蹤控制。
-
2022-07-27 醫療.泌尿腎臟
男大生染疫康復後難「連結」險被分手! 醫:很多勃起功能障礙,在康復後才發生
男人要小心,染疫後可能使你「人與人的連結」更困難。林姓男大聲雖然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卻仍不幸快篩陽性「中招」。經過隔離治療,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沒了,少數「一定要有的」也沒了。早上起床意外發現晨間勃起不見了;之後女朋友親密時,也因勃起硬度不佳,無法完成「人與人的連結」,女友不滿之餘,甚至懷疑他是否因隔離情變,差點鬧分手。心急如焚的他火速趕至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合併口服藥物治療,順利重振往日雄風。很多勃起功能障礙 在康復後才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哲維指出,許多國外報導指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和男性的勃起功能大有關係,而近來國內染疫人數不斷攀升,這類病人如何治療並恢復至染疫前的勃起功能,也成為一大課題。臨床上常見病人多半過去就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如抽菸、肥胖、糖尿病等等風險因素,加上新冠病毒感染使其勃起功能更加衰退。許哲維表示,病毒主要透過3個不同路徑影響勃起功能:降低肺部血氧飽和度、破壞陰莖海綿體血管內皮細胞、感染睪丸造成雄性素降低。臨床上會詢問病人相關病史和評估其風險因素,進一步抽血或安排相關檢查,最後針對病人不同需求給予後續治療,可能的治療選項包括口服藥物、針劑、體外震波、合併治療或是以生活作息調適為主。然而各種方式均有其優缺點,建議與醫師充分溝通諮詢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少運動缺點多多 運動加調整飲食才是根本之道許哲維提醒,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少外出、常熬夜追劇或是運動頻率下降,這些都是男性勃起功能的「沉默殺手」;此外若發現有血精、血尿等問題時,更應該積極求診、接受檢查,切勿相信傳統偏方。適度運動搭配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對於染疫後的恢復才是根本之道。★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26 癌症.肺癌
為什麼85%吸菸的人不會得肺癌?教授揭吸菸者得肺癌機率
我在五天前發表的每天三包菸,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裡有說【因為你每天吸一包菸,所以你得肺癌的「機率」會比不吸菸的人高出許多】,但我卻沒說出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到底是比不吸菸的人高出多少。根據美國CDC,吸菸者罹患肺癌或死於肺癌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 15 至 30 倍。美國癌症協會也有說「包括吸菸和不吸菸的人,男性在一生中罹患肺癌的機率約為 15 分之一,而女性則約為 17 分之一。 吸菸的人風險是要高得多。」但是,這兩則資訊都沒有提供它們的數據來源。事實上,我所看過的幾十條相關資訊也都只是說吸菸的人得肺癌的機率較高,但卻沒有說出數據的來源。所以,我只好自己去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PubMed共收錄了將近兩萬篇有關「吸菸和肺癌」的論文,而其中的三篇有提供「吸菸者得肺癌的機率」。1994年:Lifetime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lung cancer, by smoking status, Canada(一生中罹患肺癌的機率,按吸菸狀況,加拿大)。這篇論文顯示,每1000個人裡面,從不吸菸的男性有13個最終會罹患肺癌,從不吸菸的女性有14個最終會罹患肺癌,當前正在吸菸的男性有 172個最終會罹患肺癌;當前正在吸菸的女性有 116個最終會罹患肺癌。2004年:The cumulative risk of lung cancer among current, ex- and never-smokers in European men(歐洲男性當前、前吸菸者和從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累積風險)。這篇論文顯示,(1)從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英國是 0.2% ,在意大利和德國是 0.6%,(2)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德國為是4.2%,在英國是 5.7%,在意大利是 6.5%,(3)當前吸菸者得肺癌的累積風險在德國是 14.3%,在英國是 15.7%,在意大利是 13.8%,(4)在瑞典,這些累積風險較低,前吸菸者為 2.3%,當前吸菸者為 6.6%。2018年:Estimating lifetime and 10-year risk of lung cancer.(估計一生和10年的肺癌風險)。這是一項在瑞士進行的研究,而有關吸菸與一生中罹患肺癌的風險是:從不吸菸的男性1.8%,女性1.3%;過去吸菸的男性7.2%,女性5.8%;當前正在吸菸的男性14.8%,女性11.2%。從這三篇論文可以看出,從不吸菸的人一生中得肺癌的機率大約是1%,而持續吸菸的人一生中得肺癌的機率大約是15%。也就是說,儘管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 15倍,但是絕大多數吸菸者(85%)終其一生是不會罹患肺癌。那,為什麼,儘管是長期吸入大量的致癌物,這85%的吸菸者卻不會得肺癌呢?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一篇今年4月發表的論文有提供兩個解釋。這篇論文是發表在頂尖的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期刊,標題是Single-cell analysis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in relation to aging and smoking(與老化和吸菸相關的人支氣管上皮細胞體細胞突變的單細胞分析)。它在一開始就說:「肺癌是所有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它與吸菸是有密切的相關性。香菸菸霧中的化學致癌物,如多環芳烴,會引起 DNA 損傷,導致致癌突變。……有報導指出,70% 與吸菸相關的死亡是發生在高齡人群中,而80-90% 的終生吸菸者從未患過肺癌。」研究人員使用一個叫做 SCMDA 的新技術來比較兩種人的正常肺上皮細胞:14 名從不吸菸者,年齡在 11 至 86 歲; 和 19 名吸菸者,年齡在 44 至 81 歲之間。研究人員發現肺上皮細胞的基因突變頻率是(1)隨著年齡而升高,(2)隨著吸菸包年數而升高,但是在23 包年數後,就不再升高。【註:「包年」是長期吸菸量的計算單位。例如每天吸一包(20支香菸),持續吸了23年,包年數就是23】根據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提出兩個假設來解釋為什麼絕大多數吸菸者不會得肺癌:(1)這些人可能具有較高修復DNA損傷的能力,(2)這些人可能對菸草菸霧有較高的解毒能力。請注意,這兩個解釋都只是假設,但吸菸會提升得肺癌的機率達15倍卻是肯定的。還有,吸菸會提升全身各種疾病的風險也是肯定的。所以,請您千萬不要被「104歲老奶奶一天三包菸:勸我戒菸的醫生早都死了」這樣的網路傳言給蠱惑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原文:85%吸菸的人不會得肺癌,為什麼
-
2022-07-24 醫療.心臟血管
頭痛到像被雷打?什麼是蜘蛛膜下腔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達50%!
76歲的阿春嬤感到頭痛、噁心,之後陸續出現腹瀉、手腳無力的症狀,兩日後在家人陪同下到院急診,檢查時已昏迷且兩眼瞳孔大小不對等,僅能發出一些似有若無的聲音,考量阿春嬤無外傷且有高血壓病史,懷疑可能腦部有出血,恐危及性命不可不慎,透過緊急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由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急性下腔出血,放射診斷科醫師以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順利治療,解除危機。蜘蛛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達50%!胡成全醫師表示,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成因包括外傷和血管出血,其中血管出血又以動脈瘤破裂較為常見,動脈瘤是腦部動脈血管管壁形成的氣球狀凸起,由於已形成氣球狀凸起,此處的血管管壁較別處脆弱,若血流大量衝擊將使腦動脈瘤破裂,而在不同位置破裂對腦部影響的狀況都不同,在未破裂前,不見得會有明顯徵狀,但若破裂造成大出血時,會危及性命,死亡率高達50%,也是造成嚴重出血性中風的原因之一,大約有1/3的病人到達醫院時已經來不及救回。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術後恢復快,減少併發症阿春嬤年齡稍長,且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阿春嬤的動脈瘤的最大直徑達到0.8公分,因此建議使用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術後恢復快,也可減少因開腦帶來的併發症。手術時先從鼠蹊部的股動脈置入導管,在影像導引的協助下延伸至頭部動脈瘤位置,透過微細導管將白金線圈輸送至動脈瘤內並填滿後,就能阻止血液進入動脈瘤,避免脆弱的瘤壁再被血流衝擊,達到治療效果。使用支架輔助白金線圈栓塞治療,通常一年後,血管內膜細胞增生就會把動脈瘤阻隔於原來的血管之外,達到降低再次發生破裂的風險。5族群易好發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胡成全醫師形容,腦中有動脈瘤出血的情況,就例如電視劇中常看到演員表演,當人在情緒一激動時,就突然中風的畫面,相當於腦中藏著隱形的不定時炸彈,若能夠先知道有炸彈、評估炸彈火力狀況、進行拆彈,有很高的機率能夠避免憾事發生,若能早期發現動脈瘤、早期治療,預後的效果一定會比突然出血後的治療預後效果還要好,但由於無法完全預防動脈瘤的產生及破裂,因此提高警覺是關鍵,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有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先天性血管壁病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建議要保持正常作息、遵照醫囑服用慢性藥物、不抽菸、不喝酒、保持運動及控制情緒平和,應定期健康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早期發現血管變化就能早期治療,以降低動脈瘤出血的風險。
-
2022-07-22 醫聲.癌症防治
免疫療法/勞工癌友淪「健保癌藥孤兒」 醫師仗義發聲
「醫師,我夜市擺攤那麼久,終於存了一筆錢,是不是可以繼續用藥?」阿勇(化名)是名夜市攤販老闆,五年前確診罹患晚期食道癌,從此走上艱辛抗癌之路。對於食道癌治療,目前健保給付用藥只有5-FU、鉑金類藥物,像免疫加化療等合併療法或太平洋紫杉醇、歐洲紫杉醇等二、三線藥,即使臨床實驗證實可助延長生命,也都要自費,阿勇只好拼命籌錢,換得活命機會,在許多腫瘤科醫師的診間,他的遭遇也是許多藍領、勞工癌友的寫照。談到食道癌病友的治療困境,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語氣盡是不捨。他說,在只有化療的年代,晚期食道癌病友多數活不過一年,食道癌與抽菸、喝酒、嚼檳榔有關,其中不少人為藍領、勞工族,以中壯年男性居多,這些人忙著賺錢養家,根本沒時間組病友會或為自己權益發聲,所以常淪為「健保癌藥孤兒」,自費藥又用不起,求生更不易,這些弱勢癌友必須要有第二、三線健保藥可用,才有更多活命機會。另外,胃癌的發生,同樣以中年男性佔多數,相較食道癌,胃癌的健保藥物選項較多,近年大型研究顯示,「免疫藥物+化療」合併療法比單純化療的效果更好,不過這選項卻被排除在健保給付之外。陳明晃認為,這對勞工、藍領階層的胃癌病友也非常不利。北榮團隊曾研究發現,像MSI(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指數偏高、CPS(綜合陽性分數,含PD-L1指數)大於5或EB病毒檢測陽性的病友,若接受免疫合併治療,效果更理想,現今健保資源有限,若將這些評估指標納入給付考量,或可在財政效益與拯救人命間取得平衡。對於晚期肺癌病友而言,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極低,求生機會有時亦可望不可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表示,現今晚期肺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與免疫療法,當腫瘤沒有特殊基因表現,便以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為主。從臨床證據觀察,這類病友採用化療搭配免疫療法,或採用雙免疫治療,成效都比以往進步,且無論PD-L1表現量高低,皆呈現這樣的趨勢,不過目前健保對免疫療法的給付,僅限PD-L1表現量較高族群,若能放寬PD-L1表現量門檻,病友的抗癌策略將更有彈性,生存機率也會增加。夏德椿、陳明晃呼籲,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嚴苛,藍領、勞工等經濟弱勢族群或死亡率較高、健保用藥選項稀缺的癌友,更顯孤立無援,而這些癌友應獲得平等生存契機,在治療選項上,也建議提供更多彈性。
-
2022-07-21 養生.抗老養生
5項健康指標助改善!《英國醫學期刊》研究: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
編按:不敢活得太長壽,以免老後病痛纏身?《英國醫學期刊》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長壽不是老年罹患疾病的主因,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重點。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讓人活得久但不生病?中年人之間,流傳著一種說法:「何必注重健康呢?反正我也不想太長壽,很辛苦!」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一生當中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以失智為例,過往研究已證實,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年齡提高而上升。想到老後生病的可能,或許讓人懷疑:不養生、走得早,是否就能免於病痛之苦?然而,2022年,一份刊載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論文〈健康生活型態與失智或無失智的平均餘命之關聯:以人口為對象的世代追蹤研究〉(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with and without Alzheimer’s dementi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指出,讓人短命的壞習慣,也是提高失智風險的危險因子。不照顧自身健康的人,在較短的餘生中,有更長的時間必須與失智為伍。近20年長期追蹤研究 5項健康指標攸關日後失智風險這份研究的內容,出自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所進行的「芝加哥健康與老化計畫」(The Chicago Health and Aging Project)。研究團隊從1993年開始,募集芝加哥民眾參與,直到2012年結束收案。將近20年期間,研究最終的有效樣本數是2,449人。參與者皆為65歲以上,背景涵蓋不同種族、性別和教育程度。為了評估生活型態、平均餘命與失智症三者之間的關連性,研究者發放問卷,請受試者自評在5大面向上的表現,包括:1. 飲食習慣受試者會拿到一份「麥德飲食」(MIND Diet)的評估量表,自填過去一年中,攝取特定食物的頻率。完全符合麥得飲食的指引,可獲得滿分15分。在這份研究中,若受試者的得分屬於全體受試者的前40%,則可視為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麥德飲食強調多攝取全穀類、豆類、綠色和非綠色蔬菜、莓果、堅果,肉類以魚類和家禽類為主,少吃紅肉。油類則應攝取橄欖油,減少奶油的攝取量,更要避免速食、酒精、甜點等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組合富含纖維素、維他命E、Omega-3脂肪酸、黃酮類化合物,對大腦健康有益,能降低失智機率。2. 認知活動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一份問卷,請他們回報自己參與7項認知活動的頻率,包括:閱讀、上博物館、玩牌、填字謎、拼拼圖和下棋。過往研究顯示,從事這些認知活動,有助於刺激大腦,增強認知能力、減緩記憶力衰退。受試者在過去一年中,從事這些活動的頻率愈高,得分愈高。得分落在全體受試者的前40%者,可視為擁有健康的認知活動習慣。3. 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運動頻率愈高,罹患失智的機率愈低。研究團隊採用1985年美國健康調查的題項,請受試者自填他們過去一年中,從事6項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包括步行、園藝、徒手或者負重訓練、騎腳踏車、游泳。根據美國心臟學會、世界衛生組織等多個權威機構發布的指引,成年人一週應有至少150分鐘從事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才算是健康。4. 抽菸研究者請受試者自評抽菸的頻率:從不抽菸、曾經抽菸(現已戒菸)和現有抽菸習慣。從不抽煙和已戒菸者,在此項目可視為擁有健康生活習慣。5. 飲酒此項同抽煙,請受試者自評飲酒量。根據2020~2025年美國飲食指南,較少飲酒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機率較低。女性每日飲酒量應控制在15克以下,男性則應控制在30克以下。上述5項指標中,若受試者達到該項目的健康門檻,則可得1分。全體受試者的分數介於0~5分。分數愈高,代表生活型態愈健康。在研究期間,受試者每3年會接受一次認知功能測試,評估他們在記憶、語言、注意力、觀察力、方向感等不同面向的退化程度。若自評結果中,有2項或更多明顯的功能退化,研究團隊會請受試者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為失智症。長壽不是老病的同義詞!愈注重健康,一生失智時間愈短研究期間結束時,參與的2,449位受試者中,有339位罹患失智症。研究團隊發現,65歲、符合前述4~5項健康指標的受試者,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餘命分別為23.1和24.2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1.4年(占其餘命6.1%)和2.6年(占其餘命10.8%)。相對的,5項健康指標中,僅符合一項、甚至完全不符合的65歲男女,平均餘命分別為17.4和21.1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2.1年(占其餘命12%)和4.1年(占其餘命19.3%)。研究團隊分析,從統計結果看來,相較於符合5項健康指標的受試者,僅符合一項、甚至完全不符合的受試者,平均壽命更短、餘生受失智所苦的時間更長。年紀愈大,健康生活習慣和平均餘命、失智風險的相關性更加明顯。符合4~5項健康指標的85歲女性,平均餘命為8.5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為2.6年。然而,僅符合一項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標的同齡女性,平均餘命為7.2年,剩餘人生中罹患失智症的平均時間則為4.4年。不健康的高齡女性,失智時間在其餘生中所占的比例,幾乎是健康女性的2倍。同樣的發現也適用於高齡男性。85歲的男性,若符合4~5項健康指標,罹患失智症的平均年數為1.5年,在其剩餘人生中占17.7%的時間。而僅符合一項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標的85歲男性,罹患失智症的平均年數為2.4年,相當於剩餘人生中46%的時間。研究人員指出,從統計上來看,女性的平均壽命較長、一生中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較高。然而,活得長壽,不一定要與病痛纏身的老年劃上等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長健康的壽命,讓人享有好的生活品質到最後!資料來源/The BMJ、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原文:如何延長健康餘命?BMJ研究:符合5項健康指標,活得長壽且失智時間短
-
2022-07-20 醫療.新陳代謝
呼吸困難、咳嗽未染疫 甲狀腺結節作怪
新冠肺炎確診依然頻傳,人心惶惶之際,不少人害怕下一個中獎的是自己,一有呼吸道症狀就很緊張,趕忙到醫院掛號就醫,這種「又愛求真相又怕受傷害」的行動,讓一些人證實自己沒中獎,卻也因此發現其他疾病。最近胸腔內、外科轉來六位病人,五位女性、一位男性,他們都出現咳嗽、夜咳、喉嚨卡卡、異物感、呼吸不順、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自訴以為中了新冠肺炎,但快篩卻是一條線陰性,他們不確定自己做的快篩是否準確,因此掛胸腔科找病因,結果醫師診斷是甲狀腺結節問題,並非得了COVID-19。甲狀腺位在脖子喉結下方,是一個蝴蝶形狀的分泌腺體貼在氣管上,有左右兩葉,如果甲狀腺長了結節,通常在吞嚥動作時從脖子外觀看得到上下活動的腫塊,但卻常常沒有症狀,對健康也不會有太大影響,除非結節長得太大而壓迫到氣管、食道或是喉返神經,就可能導致吞嚥不順或聲音沙啞,甚至呼吸困難。這六位病人都確診有甲狀腺結節,五位女性的結節分別在3至8 顆,顆粒約0.8至5公分,建議持續追蹤或迷你切口手術即可;但唯一的53歲男性病人雖脖子外觀凸出腫塊不太明顯,超音波一檢查卻發現,甲狀腺有好幾顆大小不一的結節,其中一顆約7公分的大結節壓迫氣管,甚至延伸到前縱膈腔內,造成他呼吸困難、胸悶。這名男性病人是某工廠員工,一直以為抽菸及工廠空氣不好、胃食道逆流造成他喉嚨卡卡、呼吸不順、夜咳、睡不好等症狀。經確診是甲狀腺結節後,接受迷你切口手術取出多顆甲狀腺結節,病理報告竟發現,大結節是良性,一顆1公分小結節反而為惡性腫瘤。所幸及早發現、及早手術治療,術後並做原子碘治療和追蹤。為什麼需要定期檢查追蹤?現在健康檢查常包括頸部超音波檢查,所以甲狀腺結節很容易被發現,國人有大小不等的甲狀腺結節,比率可能超過30%,只要有甲狀腺結節,需要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追蹤其大小、形狀,是否有不規則,鈣化或血流增加等情況,可以早發現是否病變,及早治療。
-
2022-07-20 癌症.乳癌
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
● 東方女性乳房緻密,自行觸診難發現硬塊● 乳癌不挑人,小胸也會罹患乳癌● 20歲後做乳房觸診或超音波,40歲後做乳房攝影歌手朱俐靜因乳癌過世,享年40歲,引發熱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近年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40歲以下乳癌患者占整體乳癌患者的8%,許多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或逃避就醫,且東方女性乳房較為緻密,難透過自行觸摸發現硬塊,往往發現時相對嚴重。36歲藝人朱芯儀也罹患乳癌,正積極抗癌中。沈陳石銘提醒,20歲後女性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乳房觸診或超音波檢查,40歲後應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沈陳石銘表示,曾收治一位38歲乳癌患者,兩年前發現左邊乳房有一個腫塊,自認不是壞東西,就不當一回事而沒有就醫,一年後腫塊不但沒有消失,還愈長愈大,等到突出皮膚表面導致潰爛,就醫時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肋骨,後續經治療才好轉。乳癌年輕化 壓力、環境影響大東方女性乳房相對於西方女性緻密,沈陳石銘指出,當乳腺鈣化或是異常,初期難透過自行檢測發現,必須要靠乳房攝影及早偵測。多數乳腺鈣化屬於良性,但有些乳癌的原位癌是以鈣化呈現,約40%的鈣化,乳房超音波是看不到的,須透過乳房攝影才能發現。乳癌年輕化,與壓力或環境變化有絕大關係,沈陳石銘表示,未生育或晚生育、肥胖、偏愛高油脂飲食、飲酒、抽菸、長時間暴露荷爾蒙、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等,都是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現在的環境容易暴露在荷爾蒙刺激中,如燒烤油炸物、高飽和脂肪酸食物、菸酒等,現代人壓力大,時常日夜顛倒、不運動等,都可能增加荷爾蒙刺激。開業乳房專科醫師張智皓表示,許多女性自認胸部小比較不易罹患乳癌,實際上,乳癌不挑人,罩杯小的女性反而面臨潛在危機,乳房小、乳腺較緻密,一旦乳房真的出現腫瘤,也難以透過自我檢測發現,發現時往往期別較晚,更難治療。隆乳女性做檢測 不會「夾破」曾接受過隆乳手術的女性,對於乳房檢測會有「被夾破」的迷思,張智皓說,過去因為醫學科技不發達,以鹽水袋為異體植入物,一旦接受乳房攝影,一夾可能就會爆破,但現在使用矽膠材質是雙層膜結構的果凍矽膠,可以承受一到二百公斤重量,不會受到乳房攝影影響。外傳「開燈睡覺會增加荷爾蒙刺激」,沈陳石銘表示,並未有實證證實,仍建議先減少環境荷爾蒙的刺激,維持正常的生活,並提高乳房的健康意識。及早發現 第零期治癒率近100%乳癌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沈陳石銘表示,政府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第零期到第二期發現的患者占一半以上,呼籲女性千萬別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協助診斷。
-
2022-07-19 醫療.消化系統
半夜胃食道逆流難入眠!睡覺時注意這幾件事助緩解
近年來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病患數日益增加,夜晚入眠時「火燒心」、夜咳令人難以入眠。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林霖解釋胃食道逆流成因與症狀,並分享緩解症狀的方式與飲食守則。胃食道逆流成因?林霖指出,部分的胃食道逆流與生活習慣包含,抽菸、喝酒、咖啡、茶、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有關,主要是胃酸從胃部逆流上去,造成食道侵蝕。此外,若賁門較為鬆弛或是肚子太大、腹壓太高像是肥胖和懷孕,以及括約肌較無力、橫隔膜疝氣等,胃酸也容易逆流到食道。針對「賁門」林霖解釋,為食道與胃入口交接處的括約肌,負責在進食、吞嚥時「開門」,使食物從食道順利進入胃裡,在食物進入胃後「關門」。關閉是為了防止胃部蠕動時,胃酸和內容物逆流回食道,隔絕其對食道黏膜的傷害。胸口、胃部灼熱感 為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胃食道逆流症狀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是「火燒心」,林霖說明,胸口有灼熱的感覺,或是胃部有灼熱的感覺,有部分人會感受到有胃酸逆流上去,較嚴重可能會逆流到喉嚨處。非典型症狀則有,慢性咳嗽、喉嚨卡卡的、口臭、胸部疼痛等,導致有些民眾可能會去看心臟科、耳鼻喉科排除掉非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才會來腸胃科就診。緩解胃酸逆流症狀 睡眠時墊高枕頭、向左側躺至於治療的方式,林霖表示,藥物治療方面分為幾類,民眾常在藥局購買的中和胃酸的制酸劑主只能暫時緩解症狀,無法治療胃食道逆流,主要用來治療的藥物分為組織胺阻斷劑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組織胺阻斷劑在一般藥房可以買到,不需照胃鏡健保就能給付;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則需要照胃鏡後診斷有胃食道逆流才能透過健保使用,上述2款藥物都是藉由抑制胃酸分泌達到症狀的改善。針對非藥物的舒緩方式,林霖建議,病患要改善生活習慣,不要吃太飽、吃太油,要多喝溫開水。有些病人在夜晚時症狀會特別嚴重,所以盡量不要吃宵夜,睡覺時也可以把枕頭墊高、讓身體向左側躺並穿著寬鬆的褲子。避免刺激性的飲食習慣 減少攝取太油、太酸食物林霖也提醒,在日常中若要預防胃食道逆流發生,建議避免抽菸、喝酒、咖啡、茶等刺激性飲食習慣,也要減少攝取油膩食物、甜食、汽水等;以及酸性食物包含,檸檬、柳丁、醋、葡萄柚等。
-
2022-07-18 失智.大腦健康
避免老化失智 營養師建議地中海飲食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種機能都會開始退化,包括大腦也是無可倖免。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陳俐妏指出,失智症早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記憶力退化,「地中海飲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抗老化以及預防失智症。陳俐妏說,依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去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她說,失智症成因主要可分為兩類,第一種是「退化性失智症」,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最多,早期最明顯的症狀是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人物辨認出現問題。第二種是「血管性失智症」,因腦中風或是慢性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所致。其他則包括營養失調、顱內病灶、新陳代謝異常、藥物或酒精中毒等。雖然失智類型不同也有所不同成因,但許多因素都與營養攝取有關,因此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補充足夠的營養是預防失智的重要關鍵。陳俐妏說,失智症預防性飲食必須先了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頭部外傷、抽菸、肥胖等。根據研究,地中海飲食不僅有助於體重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或癌症的罹病機率,近年來更發現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抗老化以及預防失智症。她說,地中海飲食源自於地中海沿岸國家,提倡多攝取蔬菜、水果、未精製穀類;食用油以植物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橄欖油及堅果種子。肉類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海鮮為主;適量攝取天然乳製品以補充蛋白質及鈣質。而紅酒亦是地中海飲食特色之一,其所含的抗氧化物對心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若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攝取。男性每日不超過300毫升,女性不超過150毫升。並建議減少富含飽和脂肪酸的紅肉和精緻糖甜食的攝取。陳俐妏說,除了飲食控制,養成規律運動、適當休息、保持心情愉悅,能預防或延緩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減緩認知能力衰退,讓失智症遠離。
-
2022-07-18 癌症.肺癌
所有人都需要做肺癌篩檢嗎?2高風險族群2年1次免費篩檢
40歲林小姐身體狀況良好,卻特別到門診要求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一問才知,她的媽媽剛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因為擔心自己也有狀況,所以就醫要求做肺癌篩檢。檢查結果發現,一處毛玻璃狀病變,大小約1.1公分。經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林小姐決定接受胸腔鏡手術,切除小於0.5公分實質病變,確診為早期肺癌,不須術後治療,只要定期追蹤。不論全球或台灣,肺癌都是癌症死因的第一位,一旦被診斷為晚期肺癌,死亡似乎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唯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有痊癒的可能性。美國一項大規模臨床研究顯示,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可有效降低肺癌的死亡率。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前台大校長)發現,與歐美相較,台灣肺癌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台灣女性肺腺癌病人90%以上無抽菸習慣;後來一系列研究證實,台灣女性肺癌與家族史及油煙暴露有關。也因為台灣肺癌的特殊性,再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大規模的肺癌篩檢,發現找到肺癌的機會更高。肺癌篩檢找出的病人,95%以上都是屬於第零期或是第一期,這些早期病人五年存活率都在九成以上,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不須接受全身性的治療,生活品質不打折。但所有人都需要做肺癌篩檢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高危險族群,如抽菸、肺癌家族史、暴露在二手菸環境、煮食油煙長期暴露或有慢性肺疾病的人,適合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至於篩檢結果如是正常,需隔多久再篩檢?目前並無定論,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篩檢時機。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用來作為肺癌篩檢非健保給付項目,需自費。衛福部國健署從7月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兩大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的國家。肺癌篩檢可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提升生活品質。若屬於肺癌高危險群,建議在一定年紀後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為健康做最佳決策。但肺癌篩檢並不能預防肺癌的發生,肺癌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吸菸,因此戒菸才能有效遠離肺癌,找回自身的健康。
-
2022-07-17 養生.抗老養生
不吃肉、不吃甜食及油炸食品 注重養生的長壽專家為何只活了51歲?
這一個月來有好幾個群組都在傳一個圖片,而目的是在嘲諷養生,甚至是在鼓勵吸煙。圖片的上半是一個中年男子,而文字說明是:「長壽專家林雪峰去世,享年51歲。不吃甜食,不吃肉食,不吃方便麵,不吃油炸食品,不熬夜,過於注重養生,營養不良的專家把自己活活整死了!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終於把自己給整死了。」圖片的下半是一個老太太,而文字說明是:「104歲老奶奶一天三包煙:勸我戒菸的醫生早都死了。」其實,那位男子的名字是林海峰,而不是林雪峰。根據百度百科,林海峰的生平是:「1968年生,2019年11月11日死。生於福建永安,東南亞著名的演講激勵大師,曾任陽光森林健康機構董事長,整體自然醫學療法創始人,賣保健品起家,鼓吹斷食排毒。2019年11月11日,稱『自然療法大師』的林海峯,在雲南麗江意外身亡,終年51歲。林海峯朋友向記者表示,出事前幾天,林海峯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稱自己吃了一包過期的紅棗,『全身僵硬』,但他沒有去醫院,通過嘔吐的方式,將食物吐出來後,身體恢復了正常。隨後,他刪除了這條朋友圈動態。幾天後,林海峯和一些朋友去麗江遊玩,當日吃過晚飯後,林海峯突發意外倒地。被送到醫院後,已經沒有生命跡象,大家懷疑是『食物中毒』釀成悲劇。他自己是做自然醫療的,可能認為自己能夠排出來,就沒有去醫院。」從這段敘述就可看出,這位所謂的養生專家是以賣保健品起家,鼓吹斷食排毒的自然療師。那,請問,保健品,斷食,排毒,自然療法是正確的養生嗎,是有科學根據的養生嗎,是值得效法的養生嗎?(註:我發表過數百篇有關保健品,斷食,排毒,和自然療法的文章,請自行搜索點閱)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那張網傳圖片不提林海峰是採行這些荒謬的養生方法,卻偏偏要說他的養生方法是「不吃甜食,不吃肉食,不吃方便麵,不吃油炸食品」呢?有關「104歲老奶奶一天三包煙」,我在這個網站成立不久後(2016-4-13)發表的世紀大騙局裡就有說:【您也一定聽過類似這樣的名言:「我祖父每天一包煙,活到九十幾。」所以,您是不是也同意,西方醫學是「世紀大騙局」?但是,請您再看,本文開場第一句話裡提到的「機率」。沒錯,西方醫學會告訴你,因為你每天吸一包煙,所以你得肺癌的「機率」會比不吸煙的人高出許多。但西方醫學絕對不會跟你說,你「一定」會得肺癌。如果你常運動,西方醫學會告訴你,你得心臟病的「機率」會比不運動的人少許多。但西方醫學絕對不會跟你說,你「一定」不會得心臟病。】也就是說,醫學上的建議都是根據統計數據而做出來的。如果你遵循這些建議,那你生病或早死的機率就會較低,但是卻不能保證你就一定會健康長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殺死多達一半的使用者,每年導致超過 800 萬人死亡。 其中超過 700 萬人是死於直接吸煙,而約 120 萬人是死於二手煙。根據美國CDC,吸煙會傷害身體的每個器官,是可以預防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有在醃製食物好壞,北醫學生採訪這篇文章裡說:「任何人,只要他願意承擔已被告知的風險,都可以選擇做他喜歡做的事,不管是三餐都吃泡菜,或是每天抽個三五包煙(當然,如果讀者問我,我會勸他千萬不要)。」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要轉傳這張圖片,畢竟忠言是逆耳。或者說,絕大多數的人寧可相信美麗的謊言,卻不願意聽傷心的真話。原文:每天三包煙,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7-13 醫療.心臟血管
10醫護全套防護站10小時 五旬確診男成功「開心」重生
新冠肺炎目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確診又有其他醫療需求,原本單純的醫療流程都因嚴格感控規定而變得複雜。一名5旬男性面臨「新冠確診」和「主動脈剝離」,多虧馬偕紀念醫院有獨立空調換氣的正壓手術室,還有心臟血管外科10人團隊著全套防護為他開刀,原班人馬不換人,不吃不喝站滿10小時,才讓他撿回一命,在專責病房度過52歲生日,已平安出院。馬偕醫院表示,這名確診病人確診後呼吸喘,外院發現有心包膜積液而且持續惡化,經專屬通道抵達台北急診隔離區,以電腦斷層檢查與心臟外科醫師判斷,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需要立刻開刀。隨即由穿著標準防護的人員,護送他經專屬電梯直接進入「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負責執刀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和B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病灶範圍涵蓋包含升主動脈,有時甚至包含到主動脈瓣和心臟冠狀動脈,是相當緊急危險。病人經常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疼痛甚至會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近年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高血壓、抽菸等危險因子,導致這類疾病年齡也有下降趨勢。簡禎彥表示,這項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極度考驗醫療團隊的體力和耐力,以往都會安排人員輪替。這次考量病人確診,希望盡可能減少參與的醫療人員,最後以10人小組全程穿著悶熱的乙級防護隔離裝備,以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的方式,經歷10小時終於完成手術,結束時每個人都汗流浹背、精疲力盡。簡禎彥表示,多層防護衣和手套阻隔,會影響手部的觸感也會因為面罩起霧而影響視野和手部的觸感,而需更換面罩、放慢速度,維持無菌和動作上也需更加謹慎小心,手術團隊溝通也要必須更加明確而清楚,上述因素都會影響手術流暢度,拉長手術時間。這項任務能完成,也要慶幸馬偕紀念醫院設立一間獨立空調、固定換氣的「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在疫情期間提供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必要之手術。院方統計,在脌嚴疫情高峰的5月及6月,「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已完成41例各種急重症手術。
-
2022-07-13 醫療.心臟血管
確診男「痛徹心扉」竟主動脈剝離 緊急手術搶命
確診COVID-19的52歲男子因呼吸喘就醫,甚至感到「痛徹心扉」,經緊急手術搶回一命。醫師提醒,主動脈剝離除撕裂性胸痛,瞬間可能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是與時間賽跑的急症。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52歲確診男子因呼吸喘就醫,發現心包膜積液且狀況持續惡化而轉院至馬偕,進一步診斷出主動脈剝離,立刻安排緊急手術。簡禎彥表示,這是一項極度考驗醫療團隊體力與耐力的手術,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以往會安排團隊人員輪替,但因病患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個案,為降低感染風險,最後決定以10人小組穿著乙級防護隔離裝備完成手術。回想10小時搶命過程,簡禎彥說,全員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專注,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手術結束後小組成員人人汗流浹背、精疲力盡,因乙級裝備會影響手術進程和流暢度,團隊溝通必須更加明確而清楚。簡禎彥解釋,主動脈剝離病人經常是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甚至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近年來隨著生活飲食習慣改變,及遺傳性高血壓、抽菸等危險因子,簡禎彥說,導致這類心臟血管疾病的族群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
2022-07-13 醫療.腦部.神經
副市長突中風 醫師:不只在冬季夏天也要注意這些情形
台北副市長蔡炳坤在餐會間突發出血性腦中風,情況不樂觀,引發關注,很多人都以為冬天才是中風的好發季節,但醫師表示,從臨床上來看,台灣中風似乎與季節變化無關,特別是夏季從很熱的地方進入冷氣房裡,容易讓血壓飆高,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預後好不好還是要看出血量與部位,特別是有三高、肥胖、抽菸及血管異常者,是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生活形態,才能避免中風。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表示,發生出血性腦中風,能不能良好恢復,要看出血量與部位,年齡也是一個考量,像是藝人納豆也是出血性腦中風,目前恢復的情況很不錯,可能年輕有加分,而他曾遇過三十多歲中風的患者,因為出血的部位在腦幹,是大腦最重要的部位,即使接受手術也很年輕,恢復的情況仍很差。張哲肇表示,很多人以為冬天才是中風好發季節,但過去的相關研究對氣溫是否影響中風發生率,其實並沒有定論,有的研究認為有、有的認為不影響,在台灣臨床上,一年四季都有中風患者,並沒有說冬天的患者就比較多,夏天數量也不少,可能在溫度劇烈變化時,容易造成血壓高,如果平時血管保養又沒做好,腦部血管脆弱、硬化,就可能破裂出血,造成中風。像是冬天從溫暖的房間內到寒冷的戶外,保暖沒做好就容易中風,夏天則是進出冷氣房,也是容易影響血壓。此外,夏季太熱脫水,血液比較濃稠,會增加缺血性中風機會,太熱休克則會造成血壓低,血送不到腦部的缺血性中風。他表示,腦部一旦出血,如果血量不多,有可能自行吸收,是否手術要看情況,如果顱內壓偏高,可能會造成連鎖效應,讓原本在出血第一時間內未受損的腦部,傷害面積擴大,所以開腦一方面是取出血塊、引流血水,另方面也是降腦壓。而哪些人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張哲肇表示,平常有三高、特別是高血壓的患者,要隨時注意血壓的變化,而高血糖與高血脂也會使血管變脆弱;此外,肥胖也是中風的重要因子,臨床上有些熬夜玩3C後中風的病例,多數都肥胖,而長期抽菸,菸中的成分也會影響血管。其他像是有動脈瘤、血管畸型等,也容易血管破裂中風,他建議高危險還是應該透過高階健檢,來確定是否有血管異常,及早預防,而家族中如果二等親中有兩人以上曾發生中風,可能與基因相關,也建議要多檢查。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投票/防失智、不憂鬱 高齡世代讓自己老得幸福
台灣2025年就要步入「超高齡社會」,未來走在路上,每5個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為了邁向「樂齡友善理想國」,提升長者幸福感,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邀請逾20位重量級專家,就老後的心理、精神等面向,提供樂齡長者及家人實用且精彩的內容。文章重點1.自殺原因與失智、憂鬱相關2.如何應對長者憂鬱情緒3.影片精華:張家銘主治醫師4.預防失智有妙招5.影片精華:黃宗正理事長6.投票:您及身邊的長者,老得幸福嗎?綜觀近十年數據,台灣長者的不健康餘命平均達八至九年,可見台灣人口「雖然老,卻老得不幸福」。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說,要達到健康老化,抑或近年專家提倡的「最適老化」——即長者有健康的身、心理及認知功能面對老化歷程——需重視長者四大面向:生理、心理、人際、靈性。他指出,心理健康又分為認知、情緒兩大主軸,分別反映在長者的失智症、憂鬱症兩項疾病,「如何預防這兩個疾病,是最適老化、精神健康的重點。」留意身心警訊,80%自殺原因與失智、憂鬱相關。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指出,長者自殺是全球性的問題。深究長者自殺原因,高達80%與失智、憂鬱等精神疾病相關,「這些疾病,都可以透過治療獲得改善。」他強調,長者自殺是要解除痛苦,並非結束生命,而痛苦源自失眠、憂鬱、焦慮、憤怒、自卑等情形。事實上,自殺前長者往往已出現憂鬱症狀或警訊,需要陪伴者細心覺察。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張家銘指出,國內高齡人口約六分之一有輕重度不等的憂鬱情況,有別於青年憂鬱症,長者憂鬱症更可能伴隨身體不適,包括口乾、胃口不佳、便祕、失眠等,當長者出現類似症狀時,除了生理疾病,也須懷疑是否為心理因素所致。此外,張家銘表示,老年憂鬱症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且出現時機早於失智症,發生情形也較為普遍,加上治療相對容易,應受重視。憂鬱症長者情緒勒索,家人需智慧面對。張家銘說,憂鬱症長者有時也會出現「情緒勒索」言行,讓長者與家人、照顧者關係陷入緊張。他建議照顧者,把握「理解、關懷、傾聽、支持、陪伴」的原則與憂鬱症長者相處;「想開一點、加油」等過度簡化、將受苦過程去脈絡化的話語也要減少。如何應對長輩情緒勒索,是不少長者家屬的共同難題,張家銘說,照顧者應明辨情緒勒索三大特徵:恐懼、義務、罪惡感,他建議照顧者暫離現場,切忌惡言相向,陷入互相情緒勒索。照顧者若出現焦慮、疲憊,應適度喘息,避免將長者需求全放在自己身上,以提防照顧者浩劫。此外,張家銘特別強調,「憂鬱症畢竟是一種疾病,除了陪伴,就醫也很重要。」若長輩不願就醫,他也提出妙招:在長輩因生理不適就醫前,家屬提前與醫師溝通,請醫師協助關心或轉介醫院身心科。動腦、動身、吃好、睡好、關係好,降低失智發生。黃宗正指出,台灣失智症人口比率達8%,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比率更佔高齡人口19%。他直言,要達成最適老化,必須重視大腦健康。黃宗正解釋,失智症又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三大類,症狀除了記憶、認知功能喪失之外,也可能有幻覺、睡眠障礙,甚至憂鬱傾向,相當複雜,若家中長輩出現疑似症狀,宜盡快就醫。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重要研究指出,導致長者失智症的關鍵風險因素包括:低教育、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菸、憂鬱/孤獨等。要避免失智,就要遠離上述危險因子,黃宗正提出「3+3妙招」,第一個3是三動,動腦、動身體、增加人際互動;第二個3,則包括地中海式飲食、減少心血管疾病、正念減壓3項。地中海式飲食除了對大腦有益,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此外,根據研究,藉由從事大量的運動,「老人的腦也可能長出新的細胞。」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說,「吃好、睡好、關係好」是他常給長者的建議,其中的關係好又涵蓋與身體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長者可藉由關心社會時事,活化大腦、預防失智。李明濱則建議長者,勤量心情溫度計、注意壓力管理,他指出,精神相關疾病預防與有助釋放腦內啡的「放鬆」關係密切,放鬆三要素包括:專注力集中在當下、全身放鬆不用力、腹式呼吸,加上正向心情面對老化,持續為自己的生活找出意義,就能防止大腦失能、退化。★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07-08 醫療.消化系統
安倍晉三遭槍擊亡/反覆腹瀉血便影響工作 安倍曾為「潰瘍性大腸炎」所苦請辭首相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舉世震驚。這位連續總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於2020年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反覆腹瀉以及血便影響工作,為了治療頑疾,為此請辭,影響日本政局。醫師指出,潰瘍性大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男性比女性略多,安倍被此項疾病折磨了50年,有些患者甚至每天要跑廁所2、30次,「在廁所旁才有安全感」,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於2020年受訪表示,潰瘍性大腸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是體內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大腸,使大腸產生發炎及潰瘍的一種疾病。亞洲人發生機率低,但患者必須一直跑廁所,對生活影響大。發生率如何發生率大約是1.2到20.3每10萬人/年,較好發於歐美人士,亞洲人發生得較少。目前還不清楚導致免疫系統錯亂的真正原因,不過研究顯示可能跟腸道壞菌、遺傳基因、高油高糖飲食和抽菸有關。症狀有那些腹瀉和血便是潰瘍性大腸炎的兩大症狀,這是為何安倍有時在工作時必須頻繁跑廁所的原因。曾有一位30歲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的女病患,發病時,一天要跑2、30次廁所,「我必須在廁所的旁邊,才有安全感」患者說,可以理解疾病帶來的痛苦。此外,有些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還可能因為腸道發炎而導致腹痛、發燒、體重減輕及疲勞。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大腸破裂,引起腹膜炎而死亡。若是懷疑潰瘍性大腸炎,何時需要就醫檢查?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林倬瑋撰文表示,出現以下狀況建議就醫:•慢性腹瀉、時好時壞,甚至有血便產生•大便習慣改變,包含變細或是突然會想上廁所,卻怎麼努力也無法順利排便•慢性腹痛超過兩個月;沒有刻意減肥卻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貧血或發燒要如何檢查與診斷潰瘍性大腸炎?可由醫師根據臨床症狀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早期診斷潰瘍性大腸炎。抽血:檢查病人是否有貧血、免疫系統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糞便潛血檢查:確認有無活動性出血,腹部X光檢查:對於嚴重腹痛的病人,可以幫忙排除腸道阻塞或腸穿孔內視鏡:可以直接觀察腸胃道內膜以及進行切片檢驗,選擇包含大腸鏡、乙狀結腸鏡和胃鏡,會變成大腸癌嗎?同時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因腸道慢性發炎,大腸癌發生率會比常人高,約3%的患者最後會產生大腸癌。一般建議,發病8年後,就要定期作大腸鏡,篩檢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如何治療? 林倬瑋表示,發炎性大腸炎很難預防,但可及早診斷,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症患者在發炎獲得控制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定期門診及內視鏡追蹤,注意壓力調適,讓自己以及家人一起面對疾病的控制許秉毅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目前無法根治,只能經由藥物﹙包括胺基水楊酸、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糞便移植及改變飲食生活習慣來改善症狀及促進大腸潰瘍癒合。【看更多】>>疾病百科/潰瘍性大腸炎
-
2022-07-08 癌症.胃癌
5類高危險族群容易得到胃癌 不良生活習慣造成致命腫瘤
胃癌幾乎是無聲殺手!症狀表現很像胃病,很難發現。不如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讓胃部保持健康。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而相比其它惡性腫瘤,卻因為它的表現症狀很容易跟普通胃病混淆,導致發現機率較低,許多胃癌病患發現自己罹癌時,卻已經是末期。英國《NHS》網站指出,很多胃癌病患,即便身體出現胃酸逆流、吞嚥困難、打嗝很多等症狀,卻覺得自己只是得到普通胃病。因此羅列以下胃癌症狀、降低罹患胃癌的方法: 1.50歲以上 2.男人 3.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 4.患有某些胃部疾病,例如長期嚴重的 胃酸逆流、 胃發炎 5.胃癌疾病家族史 1.長期大量抽菸 2.病態肥胖 3.工作必須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 4.酗酒 5.很少吃蔬菜水果 6.攝取很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類,例如火腿、培根和臘腸 一、胃癌有許多症狀,但可能很難發現,它們影響了消化,例如: 1.胃灼熱或胃酸逆流 2.吞嚥困難 3.感覺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例如打嗝很多 4.進食的時候,很快就覺得飽了【 推薦閱讀: 能吃就是福?胖嘟嘟富貴相?別再被舊觀念束縛,肥胖有害健康,還會致癌!】 二、其他症狀包括: 1.食慾不振或無故體重減輕 2.肚子上方有腫塊 3.肚子上方疼痛 4.感到疲倦無力 如果罹患其它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可能也會經常出現上述症狀。 但如果你習慣了這些症狀,而症狀正在發生變化、惡化或感覺不正常,請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或檢查。 【有片】營養師話真相!關於抗癌飲食3大迷思解析 哪些人更容易得到胃癌?哪些生活習慣讓你容易罹患胃癌?胃癌的主要症狀 【延伸閱讀】 Delta病毒襲台!怎麼預防突破性感染?會有突破性感染,還需要打疫苗嗎?重症醫師解惑 成功擺脫媽媽手、網球肘!物理治療師示範5招居家復健運動 家長擔心校園防疫…張金堅教授談上學防疫8項指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服用事前避孕藥就不用戴保險套?長期吃易得乳癌? 破解「7大QA」...10類人不適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選擇使用事前避孕藥來預防非預期性的懷孕,在使用「事前避孕藥」前,也要好好做好功課,了解它的副作用有哪些?哪些人不適合服用?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婦產科林兌篷主任一次為大家解析使用「事前避孕藥」7大QA。一、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性行為時「有戴保險套」還要吃避孕藥嗎?林兌篷表示,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是所有避孕藥中避孕效果最好的;有規則使用事前避孕藥的話,就不用再戴保險套,因為保險套仍有它疏漏的地方,包含使用的方式、品質等。二、事前避孕藥漏吃怎麼辦?如果是漏吃一天,隔天可以趕快補吃,林兌篷提醒,若是連續3天漏吃,這個週期就要放棄了,得改用其他方式避孕,等待下個週期開始再恢復正常吃。三、事前避孕藥有副作用?長期吃會不會增加罹癌風險?林兌篷強調,事前避孕藥是有機會增加乳癌風險,尤其是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要注意,最好不要使用事前避孕藥,有需要一定要找婦產科醫師諮詢。至於,服用完事前避孕藥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比較輕微的包含,不正常的出血、體重增加、情緒改變、乳房脹痛,有些人則會有頭痛的問題。四、長期吃會影響日後懷孕的機率嗎?要注意月經不可以少於2天,整個週期的月經「量」不能少於6塊全濕的衛生棉,林兌篷表示,若在自我觀察中有上述現象的話,可能代表卵巢有受到影響,導致功能下降,就不再適合使用事前避孕藥。五、吃避孕藥來的月經與正常情況下有何差異?食用事前避孕藥後在賀爾蒙被抑制的情況下,有些人的月經量會比較少;有些經期不規則的女性月經週期也會變得比較規則,較能預期月經來的時間。林兌篷坦言,但大致上並無其他差異,只要不要出現上述情況,導致卵巢功能受損的話,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六、哪些人不能吃避孕藥?林兌篷表示,不適合吃事前避孕藥的民眾包含,高齡、高血壓、有抽菸習慣、血栓、心臟病、中風、乳癌病人、心血管疾病等。七、購買通路為何?在台灣事前避孕藥是不用處方的藥物,因此在各大藥局都可以選購,林兌篷補充,不過公立醫院也有提供由國家供給的事前避孕藥,價格上會比較便宜,效果也很好,藥局販售的價格則會比較貴一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事後避孕藥常吃傷身?性行為後多久該吃? 食藥署揭「最佳服用時機」 ·精液沾到陰部就會懷孕? 沒在開玩笑!婦產科醫師拆解NG避孕法 
-
2022-06-30 醫療.心臟血管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胸痛有很多原因造成,其中最致命的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教民眾口訣,「胸痛要找急診醫護ER Doctor & Nurse」,E R D N 4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不同狀況,若出現2個以上的症狀,就需高度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楊大緯分享在急診天天都會遇到胸痛病患,造成原因很多,其中最致命的為急性心肌梗塞,同時可能合併不同症狀,因此教大家胸痛要找急診醫護ER Doctor & Nurse的口訣,E R D N 4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不同狀況。第一,Exertion費力,在臨床常見的情境是病人可能是五六十歲的男性,有抽菸病史,本身是工人,做工費力的時候突然引發胸痛;第二,Radiation輻射,胸痛桶處可能輻射到下巴、肩膀甚至到背部。第三,Diaphoresis冒冷汗,台語叫流清汗,真正這種情形的病患到急診時,很明顯看到病人整個臉都是水,衣服也都濕成一片;第四,Nausea & Vomiting噁心嘔吐,病人通常都會吐個不停。楊大緯說,如果只是單純胸痛就是低度懷疑,若合併上述4點其中1項症狀,為中度懷疑,若合併超過2項以上症狀是高度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