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科別.婦科
搜尋
手術
共找到
4841
筆 文章
-
-
2020-03-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塑化劑傷子宮 3成子宮內膜異位不孕女塑化劑含量破表
根據國健署統計,我國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求助不孕門診人數每年成長超過二成,創辦台北生殖醫學中心、我國不孕症權威曾啟瑞表示,不孕率不斷增加的主因,除了晚婚與工作壓力以外,環境荷爾蒙也是一大主因,且不孕症患者中有三成有子宮內膜異位,同時研究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體內塑化劑殘留代謝物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多出四成七。曾啟瑞今年三月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發表最新論文,其內容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尿液中的塑化劑的代謝產物MnBP,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的含量增加大約47%,顯示塑化劑對生育力的殘害。根據統計,子宮內膜異位的病患每年新增5萬名,不孕原因中有3成經腹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且統計數據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抽血結果中,塑化劑與鉛含量都偏高,表示環境賀爾蒙與這個病症息息相關。曾啟瑞指出,MnBP存在於食物保鮮膜、塑膠製品、乳液、化妝品、香水、指甲油、嬰幼兒配方奶粉,消費者應更加注意,他呼籲,塑化劑、戴奧辛等物,一旦進入到人體內就很難代謝,將持續擾亂生殖系統。他建議,平時應該多補充含維他命A、C、E,抗氧化的食物保護卵巢與卵子質量。而男性要維持精蟲活動力與數量,除了抗氧化食物之外,建議多攝取鋅;高溫對精蟲有殺傷力,儘量避免長期浸泡高溫水中,不穿緊身褲子,才能保持透氣。另外,也別以為「年輕就是懷孕的本錢」,現在愈來愈多40歲以下的女性出現卵巢早衰,年紀正值黃金懷孕期,卵巢庫存量卻因先天遺傳、後天手術、壓力、習慣等等,數量與品質下降至更年期的狀況。因此,生育力診斷時機很重要,必須跟時間賽跑,愈早愈有「生」機。
-
2020-03-25 科別.呼吸胸腔
新冠肺炎可能導致肺纖維化 醫師告訴你有這症狀要注意
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是大家比較陌生的一個病名,但近年來發生率持續增加。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肺部發展出許多疤痕組織而影響氣體交換能力,導致肺部功能逐漸惡化,使患者呼吸困難,預後相當不好,目前醫學界尚未了解肺纖維化的確切病因。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年齡介於50到70歲。全世界約有五百萬人患有特發性肺纖維化,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首先我們先來認識正常肺部功能:空氣進入體內經過氣管、支氣管,最終抵達肺泡。肺泡壁很薄,周圍密布微血管。氧氣在此擴散進入血流,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則回到肺部呼出。萬一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肺部變得像菜瓜布一般粗糙,不再有彈性。堅韌的纖維組織阻礙氣體交換,使身體雞以獲得氧氣,也無法排除二氧化碳,肺部失去功能。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會怎麼樣?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患者最常表現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倦怠。 隨著疾病持續進展,會出現發紺,杵狀指,身體逐漸消瘦。若肺部功能持續惡化,心臟功能亦會受到影響。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生原因至今仍無法斷定,但可能和抽菸、空氣汙染、病毒感染、胃食道逆流、基因等原因有關。若有症狀後,該做什麼檢査?假使醫師聽診聽到爆裂音,懐疑患者罹患肺纖維化,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査肺部的細微變化。若無法由影像確診,則需要進行肺部切片,用手術取出部分肺部組織,放到顯徼鏡下檢查肺部構造。確診肺纖維化後醫師會確定患者肺部功能好不好?!因此會安排肺功能測試及檢査動脈血氧濃度來了解患者的狀況。該如何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目前醫學無法根治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接受治療能減緩疾病進行並提高生活品質。● 服用藥物:目前有能夠延緩病程的藥物,科學家也繼續努力開發療效更好的藥物。● 補充氧氣:補充氧氣增加血氧濃度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及睡眠品質,並減少低血氧帶來的併發症。● 肺部復健:透過運動增強耐受力,學習呼吸技巧讓肺部運作更有效率,也要攝取均衡營養。● 移植肺臟:若各種治療方式已無法幫助患者,手術移植肺臟是最後的選項。除了要按時服用藥物以外,患者還需記得戒菸、多運動、攝取均衡營養,並定期接種疫苗減少肺部感染。提醒各位,假使患者有胸部疼痛不適、呼吸過於困難、發燒、體重下降太多就要趕緊就醫。特發性肺纖維化是容易持續悪化的疾病,唯有認識疾病丶配合治療及持續復健,才能改善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3-25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手術之憾 醫嘆:重症機率僅1%…
國標女王劉真辭世令人不捨,她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接受傳統手術,但術後心臟功能恢復不佳,且陸續發生腦部栓塞與出血,最終經救治無效。專家遺憾表示,這項手術已是常規手術,但醫療技術還未進展到零風險,「即便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只有1%,落在哪個病人身上,對該名病人而言都是100%」。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人體內的四片心臟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肺動脈瓣與三尖瓣,它們能協助控制全身血流方向。瓣膜狹窄的成因可概分為年長型與年輕型,年長型患者可能早在年輕時就因感染造成慢性發炎、破壞瓣膜,以致老後瓣膜打不開,造成瓣膜口狹窄的現象。年輕型患者可能源於先天性瓣膜異常。先天性二瓣化畸形 隨年紀惡化一般人的主動脈瓣有三瓣,少數人可能先天性二瓣化畸形、瓣膜容易打不開。已知自身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年長者如發現有輕度至中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也應每半年至一年追蹤,重度者則須直接手術治療。黃建龍表示,主動脈瓣狹窄的最有效治療是以外科方式置換主動脈瓣,分為傳統手術及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兩者成功率都超過九成五,造成嚴重併發症,如中風、心肌梗塞與急性心衰竭等機率在1%至3%之間。臨床上依據患者年齡與身體狀況作建議。主動脈瓣狹窄 兩種手術成功率都高傳統手術需要鋸開胸骨置換主動脈瓣,手術傷口大且復原時間較長。TAVI則是經由導管將瓣膜支架置入主動脈瓣部位,將原來病變的瓣膜向外撐開,讓植入的瓣膜取代原有瓣膜而恢復正常運作,侵入性低、術後恢復時間快,「但唯一沒有辦法保證的是,這項手術所置換瓣膜年限有多久」。黃建龍說,全世界第一例TAVI手術在2010年由法國執行,國內2012年首度引進,因此接受這項微創手術的患者,其後續的狀況只被觀察了不到十年。如果瓣膜無法久放,年輕患者未來就可能再接受第二次置換術。年輕患者 臨床常建議傳統手術臨床上通常建議年輕患者進行傳統手術,實證資料顯示術後瓣膜可用15至20年,使用金屬瓣膜者更有機會不用再開刀置換瓣膜。但想生小孩、無法長期吃抗凝血劑者不宜使用金屬瓣膜,必須採用動物瓣膜。80歲以上、肺功能不佳而不適合全身麻醉者,則建議接受TAVI。黃建龍說,很多醫院心臟外科每個月都會執行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頻率甚至更高,但即使已是如此常規的治療術式仍有風險。
-
2020-03-25 科別.骨科.復健
肩痛、手舉不起來 恐是職業病 醫:透過藥物治療與復健可改善
雲林55歲張姓美髮師最近常常右手舉不起來,就診才知罹患「職業性旋轉肌袖症候群」,前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就診現在慢慢舒緩症狀,院方也協助她申請職業病相關給付,讓她安心養病。台大雲林分院環境暨職業醫學科醫師李念偉說,職業性旋轉肌袖症,泛指旋轉肌群的肌腱病變,好發族群為45歲以上,工作中反覆上肢不自然姿勢施力、過多上舉或搬運重物。他表示,最主要有無力、疼痛兩大病症,主要臨床症狀是肩部前外側疼痛、做高舉過頭的動作時產生肩痛、睡覺時壓到患側會痛醒或是肩部在外展及前屈時,有肌無力的現象。李念偉提到,很多患者都不自知,都是突然間發覺,好比要曬衣服拿衣架沒辦法上舉,或是抱嬰兒時要舉高,才感到疼痛。他說,最常見罹患此病的包括清潔人員、油漆工、汽車修護人員、醫護及看護人員等行業,目前可透過藥物治療與復健2到3個月就會有明顯改善,嚴重的話可再找醫師評估是否手術。李念偉指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是中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承辦單位,可以提供職業傷病鑑定、重建等服務,患者經過職業疾病診斷、開立評估報告,確認為職業病,可領給付金額按平均月投保薪資的70%給付,給付期限最長為2年。
-
2020-03-25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醫藥費高達500萬?心臟外科醫師一筆一筆來分析
國標舞女王劉真周日晚間病逝,傳出醫療費用高達五百多萬元,醫師表示,如果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置放葉克膜、右冠狀動脈支架、心室輔助器、開顱減壓手術等治療項目符合適應症條件,都有健保給付;但若是選用特殊牛心瓣膜、特殊塗藥心臟支架,或是不符合使用條件而置放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則必須自費,醫療費用的確會很高。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指出,由於劉真是年輕患者,不適合採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因此選擇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目前此傳統手術健保有給付,所使用的瓣膜則是金屬瓣膜或豬心瓣膜,但如果家屬決定選擇使用特殊的瓣膜如牛心瓣膜,就必須自費,費用約為8萬元至10萬元。倘若心臟手術過程發生意外時,必須置放「葉克膜」急救搶救時,也會有健保給付,但不能使用太久,葉克膜只是讓心臟、肺臟暫時休息一下,一般只能使用一至二周左右,但若是沒機會救命、不符合急救搶救條件而使用時,則必須自費,費用約為12萬元至20萬元。此外,劉真置放了右冠狀動脈支架,也是有健保給付的,但若是選用塗藥心臟支架的話,就必須自費,一支支架約為7、8萬元至10多萬元不等。袁明琦進一步解釋,裝了葉克膜後,如果暫時無法等到換心,可以做一個橋梁手術,也就是裝置「心室輔助器」具有幫浦功能,幫助心臟運作,但是必須在患者清醒或單一器官無法恢復等條件下,才會有健保給付,否則必須自費,費用在15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不過,裝了「心室輔助器」並非萬能,袁明琦強調,發生血栓、腦中風的風險大,一旦發生了腦栓塞出血,必須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而此項手術也是有健保給付的,但腦部引流管選擇很多,有健保或自費的,須由患者家屬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使用材質。
-
2020-03-24 養生.家庭婚姻
超恩愛夫妻卻因有了女兒「變了」!辛龍超級「女兒控」,劉真看到傻眼
【編註】「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2月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在台北榮總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但過程中忽然心跳停止,裝上葉克膜搶救,後又因腦出血動刀,最終仍等不到換心於前晚(22日)22時病逝,享年44歲。劉真和辛龍結婚多年,夫妻倆育有一女兒霓霓,不過日前劉真卻忍不住在節目中抱怨,表示老公「變了」,原來是自從有了女兒後,他就把女兒的一切視為珍寶,甚至在女兒哭的時候會親吻她的眼淚,因為說那是「珍珠」,讓劉真這個做媽的超傻眼。劉真透露,老公認為女兒就要「嬌養」,因此每天出門回家,抱小孩前一定會先洗澡、消毒,要是去了磁場不乾淨的地方,還會先進佛堂點香再抱女兒,而且講究程度不只這樁,霓霓第一次剪髮時,辛龍堅持要親自操刀,還要求看日子,並謹慎收藏剪下來的頭髮。「小三」魅力無法擋,讓劉真忍不住嘆:「我以前在我老公心中是公主、女王,女兒出生之後一切都變不一樣!」女兒控爸爸超有理汪小菲:「女兒就是我的人」汪小菲和大S育有一子一女,他時常在微博上曬出女兒的照片,還被網友揶揄是只疼女兒不理兒子,不過汪小菲有自己的育兒想法,他認為兒子是要替社會帶來貢獻,所以對兒子比較嚴厲,但是當一個男人有了女兒的時候,他才真正懂得什麼是無私的愛;為了女兒,可以付出和給予自己的一切。「可是如果你有了一個女兒,你的生命,自由,都不再屬於自己,為了她,天大的事兒和痛苦也要扛著,都要看到她的笑容,都要為了她奮鬥,好好的活著。」修杰楷:「女兒就是我的人生代表作。」修杰楷時常趁太太工作時帶著小公主上山下海四處遊玩,也不時在臉書上分享父女相處的甜蜜情況,常常讓太太嬌嗔大喊吃醋。雖然女兒們還小,老爸卻開始擔心起她們未來交男朋友的情況了,竟然對咘咘說:「妳只能在我身邊,這輩子生命中不准有別的男人!」讓賈靜雯笑翻直喊:「超變態的!」42歲的賈靜雯與小9歲的修杰楷兩人大談姊弟戀後,去年兩人結婚後幸福甜蜜,擁有兩人愛的結晶可愛的女兒「咘咘」,女兒遺傳爸媽兩人的優良基因,超萌迷人的大眼電暈不少粉絲。吳尊:要追Neinei需過十關卡吳尊自稱完美老爸,自認對女兒細心又不會過分寵愛,但是這位完美老爸仍然不免俗地為Neinei未來的伴侶擔心,甚至設計一件背後印有網路名言:「與我女兒交往的十大守則」T恤擺在辦公室門口。1.有工作,負責任2.理解我可能不喜歡你3.我會隨時隨地監督你4.如果你敢傷害我的女兒,我會加倍奉還5.每天24小時待命6.你的錢就是她的錢7.如果你敢對她說謊,我會發現8.他是我的小公主,不是你的戰利品9.我做好了進監獄的準備10.鍛鍊身體,保持健康和強壯,一輩子保護她
-
2020-03-24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病逝 醫:主動脈瓣狹窄不常見,有胸悶暈眩速就醫
已故藝人劉真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說,主動脈瓣狹窄盛行率不高,但有些人會因老化而瓣膜受損,若有胸悶、心臟無力、頭暈等症狀,應就醫檢查。藝人劉真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今年2月7日到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但術後因心臟功能恢復不良,先後放置葉克膜及冠狀動脈支架、心室輔助器。後又因腦部栓塞、出血,腦壓上升得開顱手術。無奈最後仍因腦壓過高,藥石罔效,22日深夜病逝,享年44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晚間受訪時表示,主動脈瓣狹窄分成2類,一種是因退化性、鈣化性、感染造成,這類病人通常年紀較大,有多重疾病、洗腎、血脂肪過高、有動脈硬化等問題。蕭成儀說,另一種是先天性。一般健康人的瓣膜有3瓣,但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者是2瓣,年輕時2瓣的瓣膜很有彈性,瓣膜開合讓血液流通的狀況跟健康人不會有太大差別,但僅2瓣承受壓力高,加速老化、變形,到了中年晚期,就會發病。主動脈瓣狹窄發病的症狀通常是胸悶、心臟無力,有心衰竭狀況,也可能暈眩,隨著症狀表現不同,患者平均存活年限僅2到5年。但如果即時介入治療,存活期就會回到正常曲線。蕭成儀說,主動脈瓣狹窄盛行率並不高,先天性的更是少見,但不能因為盛行率不高就忽視。如果是退化性的瓣膜損害,會從中年開始慢慢累積,如果出現心臟無力、頭暈等狀況,應看心臟內科,做心臟超音波就能及早發現瓣膜狀況。要處理主動脈瓣狹窄,蕭成儀表示,可分成內科跟外科做法。內科是從主動脈植入支架瓣膜,取代病變瓣膜,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手段,但後續可能得長期吃抗凝血藥物。外科處置則是開刀修補瓣膜,使其盡量恢復功能而不需換新瓣膜;若瓣膜狀況嚴重耗損,也可利用組織或金屬瓣膜替換,後續也可能需用抗凝血藥物。劉真術後沒能恢復心臟功能,又有腦部問題,也讓有些民眾擔心心臟手術風險。蕭成儀說,所有手術都有風險,民眾可詳細跟醫師溝通各種術式的優劣,仔細評估最適合病況、年齡的手術方式。
-
2020-03-24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等不到換心病逝 為何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會致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2月初,因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過程中心跳停止,並緊急以葉克膜搶救,2周後撤除改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隨即又有消息指出驚傳腦出血開顱搶救,日前劉真的老公藝人辛隆也透過個人臉書,為妻子集氣,盼愛妻能渡過難關,他們4歲的寶貝女兒霓霓,十分想念媽媽,希望媽媽可以趕快好起來,帶她去上學。不過,今日傳出她在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症狀與心血管狹窄差不多,但造成的傷害卻更嚴重。一般來說,醫界慣以「532」來解釋其危險性,如果活動運動時感到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如果加上易喘,則只剩3年;要是又曾暈倒,平均只剩2年壽命。造成瓣膜狹窄的原因以老化為主,年紀一大,瓣膜會逐漸鈣化或變厚變硬,還可能黏合在一起。瓣膜打開時的範圍變小,能通過的血流也變少。血流無法正常流通,就容易引發低血壓、心律不整。至於年輕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以先天異常居多,正常的主動脈瓣膜有3片瓣葉,但有人先天主動脈瓣膜的瓣葉就只有2片,因為結構異常,耗損速度快,容易發生鈣化硬化。治療方面,如果年紀在80歲以下,通常建議以外科手術置換心臟瓣膜,來源包括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前者使用年限約10年,後者則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要確診主動脈瓣膜狹窄並不難,王宗道解釋,可藉由聽心音得知。如果心臟在收縮時出現雜音,就可能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因為瓣膜關不緊,血流通過時就會有雜音,確診後務必積極治療。王宗道提醒民眾,如果運動時常覺胸痛、胸悶,或是爬樓梯時容易喘不過氣,甚至有時突然暈倒,就應該及早至心臟內科就診,確定病因後如果病情較輕,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要是嚴重則須考慮開刀。(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常覺得呼吸急促、頭重腳輕?可能是心臟瓣膜異常了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劉真來不及換心病逝!裝心室輔助器卻提高腦出血風險,認識最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
【03/23編按:即時新聞更新,國標舞女王劉真,於上月進行主動脈狹窄置換瓣膜手術,因心臟功能不佳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之後換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卻仍於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認識腦出血(腦溢血)自發性腦出血指的是非外力、外傷導致的腦出血,腦溢血又稱腦出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除了劉真因為避免血栓形成而搭配使用抗凝血劑,造成腦出險狀況,一般而言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而血管病變又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腦出血症狀患者常常會因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表現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若是小範圍的腦出血,通常人體會自行吸收,但若範圍太大或發生的部位不佳,就會需要開顱。常見的腦出血手術有開顱手術、血塊清除、顱骨減壓手術等等。嚴重腦出血會怎樣?由於蔣永孝醫師並不清楚劉真老師的實際病情,僅以醫學專業做原則性的說明,他表示腦是一個封閉空間,若無法清除出血部位的血塊,腦內就會像壓力鍋,腦壓越來越大,最終造成腦功能的損傷,甚至完全喪失功能。44歲的國標女王劉真,近日因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問題進行心臟手術,2月19日傳出手術過程有突發狀況,心跳一度停止,裝上葉克膜。目前,劉真仍在台北榮總加護病房,經紀人也對外呼籲,希望大家一起幫劉真老師集氣加油。當媽媽的心情2018年劉真因宣傳公益活動,接受媽媽經的專訪,當時女兒年僅兩歲,她還算是新手媽媽,氣色紅潤的推廣大家一起來做瑜珈。受訪時劉真提到,當媽媽之後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跟自己的女兒分享任何事;她認為當媽媽其實並不辛苦,但是會無時無刻擔心自己的孩子,「這是真的,什麼事都擔心。」劉真坦承自己在當媽媽之前,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人,「我覺得我很做自己,有什麼夢想或是想做的事,我幾乎就會去做,沒有什麼顧忌。」但是,有了女兒之後,她不再無所顧忌,凡事更加小心翼翼,她表示為了寶寶,媽媽要一直很健康,才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像我以前是不會去打流感疫苗的人,但是有了寶寶之後,寶寶打我自己也會打,因為就會覺得自己的健康很重要。」那時,她也謝謝老公辛龍,一直很包容,讓她能做自己,還提到很感謝自己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給予很多的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帶著這麼多的愛去傳給我的小孩。」網友紛紛留言替劉真老師加油打氣,希望她為了寶貝女兒趕緊甦醒,平安康復。此外,劉真的病況曝光,也掀起大眾對「主動脈狹窄」的警覺心,為什麼主動脈瓣膜狹窄會帶來生命危險?葉克膜是什麼?什麼是主動脈狹窄?人體的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是其中之一。若瓣膜狹窄、變厚變硬,無法完全開啟,通過的血流量變少,心臟就必須更用力,才能讓血液通過狹窄的瓣膜開口,長久下來引發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有哪些症狀?通常會出現喘不過氣、呼吸困難、胸痛、心律不整、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狀。一般來說,主動脈瓣膜狹窄多為先天性疾病,假如會影響生活品質,無法以藥物改善,就需要動手術,手術又會依照個人身體與病況不同,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及導管放置支架瓣膜手術等。另外,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心絞痛、暈厥、心衰竭等症狀,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的話,1年死亡率高達50%,5年存活率幾乎為零。葉克膜是什麼?根據林志群律師粉專,專家指出,葉克膜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在病患離開手術室之後,維持心肺功能的心肺支持機器,只能拿來暫時替代心臟功能,不能拿來治療疾病。坊間新聞寫「劉真動心臟手術,裝葉克膜搶救中」的說法可能有一點謬誤。正常狀況下,人體推動體內循環的沯浦是心臟,但是人在動心臟手術時,心臟無法持續跳動,要先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機」讓身體進行血液循環,提供身體器官必要的養分。不過,體外循環機是手術過程中使用的,使用葉克膜的時間,則是按照病患心肺功能維持的所需時間而定。根據華人健康網訪問心臟權威名醫,葉克膜並不是無限期的裝下去,一般最多使用2、3週,不過,也有例外超過100多天的案例。根據鏡週刊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劉真和辛龍夫妻倆其實一直有生一個兒子的想法,但是醫師評估劉真的心臟狀況,擔心她的身體難以負荷生二胎的風險,因此她才會選在日前低調入院開刀。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搬家工人肩胛骨突出像長翅膀 醫師:注意嚴重神經傷害
一位40歲的搬家工人,長年來雙肩背負重物,雖練就一身壯碩肌肉,卻也使得背上的肩胛骨突出,好像長出「雙翼」。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醫師鄧浩文表示,這不是好事,是「翼狀肩胛症」患者因從頸椎穿出來的長胸神經受損,致前鋸肌萎縮,出現雙臂無力舉高,是較嚴重的神經傷害,需接受治療,以免造成神經與肌肉永久的損害。患者表示,他的雙臂漸進性無力舉高已數年,只能到平舉的角度,再往上舉就有困難;除了舉起上臂時略微酸痛,並沒有麻木感,肩關節也沒有很嚴重的疼痛。鄧浩文請患者脫掉上衣,做舉起雙上臂以及雙臂推牆壁的動作時,赫然發現其背後兩側肩胛骨都明顯向後突出,像在背上長出了雙翼,判斷該患者可能因為兩側的長胸神經受損致前鋸肌無力,進而造成上臂在肩關節的活動受限。經進一步做了神經傳導與肌電圖檢查,及胸部電腦斷層,證實患者胸壁兩側的前鋸肌都呈現嚴重萎縮的情形。鄧浩文說,長胸神經從脖子到胸壁,而肩胛骨是靠前鋸肌、斜方肌、菱形肌支撐,其中前鋸肌是受長胸神經支配,一旦長胸神經受損,連結肩胛骨的前鋸肌就會乏力,無法將肩胛靠攏在胸壁上,造成肩胛骨會往後突出,導致翼狀肩胛症;進而因為肩胛骨無法固定,而導致上臂舉起的活動範圍受限。他說,常見的長胸神經受損原因包括了外傷、手術、或其他長期反覆性的拉扯或壓迫,如肩頸負重、重度須甩動手臂的運動、重量訓練等,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在慣用的右手發生神經麻痺。一般,這類患者經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後,雙臂抬舉的角度有機會獲得改善,除非病況十分嚴重才會建議進行手術神經減壓治療。從事重訓、健身、各種需要反覆大幅度擺動上臂的運動員、或者需要長期肩臂負重的人,若有發現上臂舉不高合併推牆時背上會有「翅膀」跑出來的情形時,需盡早就醫,評估是否有長胸神經受損的狀況並接受治療,以免造成神經與肌肉永久的損害。
-
2020-03-23 科別.新陳代謝
18月鏟100公斤 改變飲食習慣奏效
24歲林先生,國中時體重就破百,出社會開始工作,下班總會買一大包鹽酥雞或2至3包洋芋片,每天喝珍珠奶茶、綠豆沙1至2杯,犒賞自己上班辛勞,導致體重增加至191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值)高達60.3,屬於病態性超級超級肥胖。林先生來減重門診時,已檢查出高血壓、高血糖、肝指數高達近正常值10倍等肥胖相關慢性疾病。為了健康及想談戀愛,林先生開始接受中醫調整,並配合西醫門診藥物控制,在藥物幫助下,他的食欲明顯下降,一餐飯量從一口氣吃完一整個電鍋裡的飯,到現在只吃少於一碗飯量,手搖飲也順利戒除,只喝無糖咖啡並每天喝水3000c.c.。一年半後,他減了100公斤,目前體重91公斤、BMI值28.5。未減重前,林先生不但難買衣服,也無法久站,最大困擾就是繫不了汽車的安全帶。他花費一年半減掉一半自己的重量,獲得最大的好處,除了健康指數正常,身體跟著輕鬆許多,也更加有精神。目前他仍持續在體重管理門診固定回診,繼續朝更理想的體重前進中。超級肥胖的患者很難藉由飲食、運動或藥物減重的方式達到有效的體重控制,大部分患者還是需要手術治療,才能達到較佳的減重效果。林先生能夠順利減少100公斤,並改善了「肥胖」所帶來的合併症,不只是藥物控制的幫助,更是他本身堅強的意志力改變飲食習慣的功效。減重不是簡單的路,但減重成功卻能讓人得到健康的新人生。
-
2020-03-23 癌症.胃癌
胃癌確診多為晚期!除了吃重鹹 ,還要提防8項危險因子
 62歲的林先生認為,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喝酒的時候配上香腸,平均1個星期就會吃上3天,每次2到3條,再搭配啤酒或高梁,好友們都戲稱他是香腸伯。 一直以來,林先生的腸胃功能都正常,並無明顯異樣,但去健康檢查時,糞便檢測竟出現潛血反應,到院接受詳細檢查後確診罹患胃癌,且已轉移到淋巴與肝臟。 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胃癌高危險群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發炎、酗酒、高鹽、亞硝酸鹽和醃漬類食品過量、過去曾接受部份胃切除,以及EB病毒感染等。根據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胃癌位居國人第7大癌症死因,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至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 林先生為典型個案,屬於無法手術的胃癌晚期患者,基因檢測為HER2陽性胃癌型態,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化療合併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胃癌細胞逐漸消失,肝轉移也只剩些許痕跡,但抗癌藥物需自費,金額1年逾百萬元,最後因負擔過大而選擇停藥。 化療合併抗HER2標靶藥物是許多胃癌患者最後一線希望,但不少人因為經濟因素,而無法持續接受治療;所幸今年1月起,相關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造福許多晚期胃癌病友。 余政展指出,臨床統計,約近1成胃癌病人屬於HER2陽性胃癌,使用化療合併標靶用藥,反應治療率達6成,有助延長存活期。由於病況因人而異,病人在用藥前應交由醫師綜合評估。 許多人都有腸胃不適困擾,余政展提醒,不要輕忽消化不良症狀,如果症狀持續1、2個月就該積極就醫,接受胃鏡等相關檢查釐清原因;曾接受胃部份切除的病患,務必每年接受再胃鏡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日常6習慣都會讓胃脹氣! 你也NG了嗎? 以為只是胃痛,就醫變胃癌!別靠止痛藥,有這6症狀要趕緊看醫生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各層級醫院乳癌手術人數 乳癌手術治療5大醫院
數據解讀從中西醫整合計畫的乳癌患者收案人數,可發現中小型醫院嶄露優勢。只有「特定癌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集中於醫學中心,「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的主力在區域醫院。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中國附醫/中西醫共同照護 提升癌患生活品質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結合中西醫共同照護乳癌手術、放化療患者,患者因副作用降低、生活品質提高,進而願意接受完整療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說,中國附醫乳房醫學中心診斷、收治的乳癌患者逐年增加,108年有近一千名乳癌患者來院尋求治療。劉良智指出,中國附醫在乳癌治療上,結合中西醫共同照護行之多年,配合衛福部施行「全民健康保險中醫癌症患者加強照護整合方案」。患者經西醫主治醫師評估,若建議同時接受中醫療法,門診患者即轉介至乳癌團隊中醫師門診;住院患者則會診乳癌團隊中醫師,由中醫師再次進行診察,運用中藥、針灸、穴位按壓及生活飲食衛教等,給予合適的治療。劉良智說明,院內統計參與照護整合方案的乳癌患者,每月門診最高約1000人次,住院最高約90人次。藉由中西醫師共同照護降低副作用,提高生活品質,進而能接受完整療程。劉良智說明,中國附醫乳房醫學中心擁有完備團隊,定期召開會議,針對患者病況作醫療意見討論。除中西合併外,還結合各領域專業人員,不論在手術、藥物及放射治療、復健、心理支持、營養建議及基因檢測諮詢等方面,都可以依據每位患者病況及需求,給予個人化且全方位的照護。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台大醫院/基因檢測 精準用藥大大提升治療成效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儘管乳房外科手術人數略少於林口長庚醫院,但台大醫院在乳癌治療成績仍位居全國醫療院所之首,接受放療以及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的癌友人數最多。這也代表,至台大醫院就醫的乳癌患者大都已到中晚期,治療難度較高。國健署一項調查發現,台大醫院所收治的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平均,台大外科部主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近兩、三年來,郭台銘先生所屬永齡基金會捐贈全基因篩檢,嘉惠許多乳癌病友,更能精準用藥。黃俊升指出,基因檢測技術日益精進,乳癌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標靶、免疫療法等抗癌武器愈來愈多,提升治療成效,也更有機會抗癌成功。舉例來說,透過全基因檢測,得以精準預測荷爾蒙受體陽性、標靶受體陰性的癌友們化療的反應率,如果細胞分化不錯,腫瘤又小,就有很高機率可以不用化療。反之,如果細胞分化不良,腫瘤又較大,淋巴數目多,就建議化療。黃俊升分析,對於許多乳癌患者來說,化療是一大折磨,現在只要接受全基因檢測,就能預估化療的必要性。目前台大正著手進行臨床研究,希望基因檢測結果也能用來評估放療的必要性。目前這項篩檢無須自費。
-
2020-03-22 癌症.乳癌
林口長庚/自體乳房重建 達文西微創傷口小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乳癌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約八到九成的患者會接受手術治療。依照各醫院層級區分,林口長庚醫院治療乳癌的手術量,在醫學中心排名第一。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玟伶表示,根據院內統計,107年乳癌患者的新增案例約1260人,在院內確診患者占六成六,外院轉診者占二成四。郭玟伶表示,長庚乳癌治療團隊,不只專精於手術術式,更提供身心理全面照顧。乳癌對於女性而言,心理上的打擊不亞於身體病痛,常有患者責怪自己生病影響全家,更多的患者對於治療恐切除乳房感到恐懼。治療團隊會與心理諮商師合作,鼓勵患者走出疾病陰霾,透過團隊的專業訓練,包含影像判讀、藥理、腫瘤內科配合及整形外科的強大後援等,讓患者降低面對疾病的恐懼感。準備接受全乳切除手術的患者,後續乳房重建多會對外觀有所期待,傳統手術最擔心術後胸部大小不一、有缺陷等。2018年長庚成功運用微創達文西手術治療乳癌患者,合併自體乳房重建,切除後立即展開重建。郭玟伶表示,自體乳房重建較為自然,但傷口大恢復期長,也可能會出現皮瓣壞死等風險,採達文西手術能幫助醫師擴大視野,縮小傷口,目前此術式是長庚醫院的特色之一,至今已完成約30例。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台灣乳癌年輕化 乳房重建研議納入給付
乳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因第四位,每年新增逾萬人確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相當於每天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相較於歐美,乳癌在台灣女性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年輕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乳癌患者就醫數據,提供女性朋友防癌與治療參考。乳癌近三年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從106年的1萬5381人上升到1萬6178人。其中40歲以下約占8%,40到49歲和60到69歲這兩個年齡區間各占24%,50到59歲占近三成,等於有將近62%台灣乳癌病友年齡不到60歲,明顯較西方國家年輕化。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當中的環境荷爾蒙或化學物質,都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原因未明之前,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暴露於風險物質;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科學化公費篩檢,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者就是努力跟上新藥新科技的腳步,讓國人能夠接受符合實證的有效治療。打擊女性自信 動搖親密關係台灣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大多不到60歲,不少甚至不到50歲,也有30幾歲的。這些女性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正準備懷孕、有的剛當上媽媽,她們不僅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職場的中堅主力,診斷出乳癌會衝擊整個家庭,手術切除乳房也會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動搖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李伯璋曾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他記得有個年輕女性同事罹患乳癌,當時很多藥物都要自費,不是一般上班族負擔得起。他深知,要幫助這些病人度過難關,健保就需要做出調整。乳癌治療的藥物多、更新速度快,病友常苦於負擔不了高價標靶藥,或是等到病情惡化,健保才給付。對此,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相當重視,也持續研議放寬或新增給付的條件和範圍。今年已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口服標靶藥物。乳房重建很重要 卻被列入「美容手術」另外,關於術後乳房重建,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乳癌檢查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乳癌手術集中大型醫院 中西醫整合多在中小型醫院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乳癌權威黃俊升表示,乳癌好發年齡在五十幾歲,比其他常見癌症年輕許多。而因為基因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差異,台灣乳癌盛行率還是低於歐美,不過因為近年篩檢普及、整體壽命延長,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和人數增加,趨勢已與歐美無異。手術方式 局部略多於全切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有1萬4245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手術。乳癌患者幾乎都去區域級以上醫院動手術,其中半數在醫學中心,另外四成三在區域醫院,只有不到一成在地區醫院。手術方式以部分切除佔五成六,另外四成四是全切除。乳癌手術人數最多的醫學中心前五名依序為林口長庚、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高雄附醫。區域醫院的部分,手術人數前五名的醫院依序是和信治癌、台北附醫、北市聯醫、澄清中港、新竹台大。地區醫院手術人數最多的是義大癌治療醫院、輔大附醫、亞大附醫、鹿港彰基、長安醫院、斗六成大、新竹國泰。根據健保大數據發現,目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率略高於乳房全部切除。對於女性來說,保留乳房可能讓罹癌的傷痛稍微降低,但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三總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俞志誠指出,不論是全部切除還是部分切除而保留乳房,最主要的考慮包括避免復發、是否適合接受放療等因素。俞志誠說明,過去美國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和全部切除手術的比例約七比三,但近年有拉平的趨勢,主要是部分患者接受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乳房有多發性腫瘤,因此不建議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對於應接受乳房保留還是全部切除手術,建議患者依個人狀況,詳細諮詢主治醫師後決定。藥物治療 去年高達10萬人在放射治療方面,108年有1萬1684名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各占一半。醫學中心以台大醫院最多;區域醫院人數最多的是和信治癌醫院;地區醫院則是郭綜合及義大癌治療醫院。乳癌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108年接受藥物治療人數高達10萬1803人,其中52%在醫學中心、47%在區域醫院、1%在地區醫院、0.5%在基層診所。黃俊升表示,七成乳癌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要接受五到十年不等的荷爾蒙治療,荷爾蒙治療藥物相對便宜,不過這些人可用的標靶藥,給付範圍就受侷限。黃俊升指出,歐美日韓中等國都全面給付第一代標靶藥,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卻只有淋巴轉移才給付,不符條件的病人一年得自費80、90萬。第二代和第三代標靶藥也是類似情況。實證建議早期服藥,預後較好。術前化療 有增加趨勢分析108年乳癌患者領藥人次發現,化療藥占最多,其次是荷爾蒙治療藥物,再者是標靶藥、免疫治療藥物較少。俞志誠分析,過去乳癌患者診斷後,若能接受手術,通常就希望盡快拿掉癌細胞。但近年術前化療的比率增加,主要是先打化療,可以觀察腫瘤對於藥物的反應,而腫瘤治療後縮小,也讓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增加。俞志誠指出,過去乳房腫瘤大於五分公才會建議做術前化療,現在對於三陰性乳癌患者、腫瘤大於二公分,或HER2陽性、腫瘤大於二公分患者,即建議接受術前化療。除了可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也可減少不必要治療,他舉例,若三陰性乳癌患者先接受紫杉醇治療,效果不錯,也許就不用再打小紅莓。中醫輔助 改善治療副作用西醫治療過程常伴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口腔潰瘍或癌性疼痛等副作用,健保署為此推動中西醫整合方案,去年度有兩千七百多名乳癌患者參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另有近千名因癌症住院治療的患者接受中醫輔助醫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能針對患者體質辨證論治,以中藥與針灸緩解不適且固本培元。李伯璋表示,中西醫整合方案近年來在病人端廣受好評,每年預算執行率超過百分百。今年健保會加碼通過經費,並且放寬領藥天數達56天。目前中西醫整合概念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不會延誤治療時間。縱觀中西醫整合計畫的乳癌患者收案人數,可發現中小型醫院嶄露專長優勢。只有「特定癌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還集中於醫學中心,「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的主力在區域醫院。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依照期別、腫瘤特性 醫師教你如何量身訂作乳癌治療
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O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說明,乳癌組織中,是否有動情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或第二型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HER2),決定是否有荷爾蒙或標靶藥物可用。三種受體均為陰性的三陰性乳癌是預後較差的亞型,這種癌別對於荷爾蒙藥物、抗HER2標靶藥物均無效,因此患者只能採化療,少數人則嘗試透過免疫療法續命。O期乳癌(原位癌)是最早期的乳癌,目前治療原則是切除病灶合併放療,或進行單純性乳房全切除手術。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者,術後給予抗荷爾蒙藥物以預防復發。針對第一、二期的乳癌,多數會先開刀拿掉癌細胞、進行腋下淋巴結的切片或廓清術,術後綜合評估腫瘤性質、病人身體狀態、復發風險等,給予量身訂作的個人化精準醫療:1.荷爾蒙治療:適用對象為荷爾蒙受體陽性者。台灣乳癌患者當中,高達三分之二腫瘤帶有荷爾蒙受體,這群人均可接受長期的荷爾蒙療法,像是阻斷受體、使癌細胞缺乏生長來源的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是使用芳香酶抑制劑、中樞生成抑制劑等來阻止其他荷爾蒙轉化成女性荷爾蒙。2.放射線治療:適用對象為乳房部分切除、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或局部晚期的患者。放療中的高能量射線可進一步消滅術後可能殘餘在乳房或周邊的微量癌細胞。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對身體進行照射,過去乳癌治療以乳房全部切除為主,後來較早期的乳癌可接受部分乳房切除術。研究發現,放射治療可降低患側乳房復發風險,也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放射治療通常安排在化學治療之後進行。乳癌患者何時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小紅莓類與紫杉醇類等化療藥物有助殺死可能潛藏的癌細胞,提高痊癒機會。4.標靶治療:目前早期乳癌的輔助性標靶治療藥物以抗HER2標靶藥物為主,大約兩成至三成的患者有HER2過度表現、容易發生癌症轉移或復發,合併使用化療藥物可減少約四成的乳癌復發率。三陰性乳癌 術前化療縮腫瘤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四期患者 以症狀治療為主當乳癌腫瘤走到第三期,也就是腫瘤直徑大於五公分、乳房表面呈潰瘍或橘皮狀、淋巴結有多顆轉移等,此時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以及腫瘤過大而無法直接開刀的患者等,可接受術前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術後再評估是否接受其他輔助性治療。當乳癌腫瘤走到第四期,也就是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等遠處部位時,開刀就不是首選,而會針對癌細胞特性給予化療,但同時也以延後或減少化療使用為目標,以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全乳切除優於部分切除?研究:早期患者存活率相當
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專家表示,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未轉移前 五年存活率高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第O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九成九,第一期約為九成二,第二期約為八成九成,第三期約為七至八成。在惡性腫瘤仍未轉移之前,均能透過手術移除,再合併輔助療法來降低復發風險。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去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全切或局部 依腫瘤特性而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兩種傳統手術 健保皆有給付王文科說,乳癌手術可依術式概分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以全乳切除術為例,傳統全乳切除術以及傳統乳頭保留式切除術均有健保給付,前者會在胸前留下15-20公分的傷口,後者則是在胸前或乳房下緣留下約6-10公分傷口,相對美觀一些。但位於乳房的切口會影響局部血流供應,可能增加15%-20%的乳頭或皮膚缺血壞死機率。兩種微創手術 傷口小須自費O到二期的早期乳癌或預防性切除(帶有BRCA1/2突變基因)患者,還可考慮內視鏡乳頭保留式全乳切除術以及機械手臂乳頭保留式全乳切除。兩者均有術後傷口小、恢復快、感染風險低、疤痕可隱藏等優點,不過分別須自費約8萬元以及20多萬元。且相對於傳統全乳手術(不保留乳頭)會增加1%-2%的腫瘤在乳頭乳暈局部復發風險。早期的內視鏡手術須以腋窩及乳暈雙切口進行手術,增加乳頭或皮膚缺血壞死機率,而進階的單一切口內視鏡或達文西手術,因為能將切口隱藏於腋窩或胸壁外側附近、遠離乳房,使乳頭與乳房皮膚血流免受影響,進而讓其缺血壞死風險再降低。當性徵不在自費價格高 重建乳房者不到三成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另外,接受部分切除術的女性患者,如果其切除的乳房體積占率大於兩成,往往會導致乳房外觀攣縮變形或凹陷。此時可考慮乳房腫瘤整形術,在進行部分切除術的同時,運用整形外科技術以乳腺或自體組織皮瓣的轉位來填補切除後的乳房缺損、重塑乳房外形,這樣的整形外科技術是否收費、如何收費,則依各家醫院而定。
-
2020-03-22 養生.抗老養生
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形容一個人勇敢,會說心臟特別大顆,實際上,「心」既可強勁地跳動,也可能比想像中脆弱。看過無數心臟,手術超過萬例的魏崢,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換心」移植權威,看過無數由死到生的歷程,他體會生命最珍貴之處:在於「知心」。了解自己此生來到世界的目的,生活才踏實。70歲的他,用「童星」形容自己成名得早,但也深刻體會,生命裡最大的快樂,並非名利能夠衡量,而是來自心安理得的「成就感」。心中第一選擇不見得最好 順其自然反而成為換心權威18歲時的魏崢,以為將來的自己,會是一名建築師。大學聯考放榜,中原大學建築系,喜的是心中第一志願,憂的是私校學費哪負擔得起?上天指點他另一條路:軍事聯招,意外考上國防醫學院,在「可以救人又可以賺錢」的念頭下,少年魏崢踏出了家鄉彰化員林,負笈北上求學。理個大光頭,面對軍事系統下的醫學教育,猶如身在魔鬼訓練營,他的祖籍山東,骨子裡一副堅忍的性格,又苦又累的生活,牙一咬就撐過,但成為一名心臟外科醫師,卻是始料未及。他以醫學院第二名畢業,目標是精神科,卻看第一名先占下名額,最後他在三軍總醫院外科受訓;選擇次專科時,按畢業期數,他排在眾多學長之後,同樣只有「選剩的」分,注定他開始鑽研心臟外科。事實證明,他沒有辜負這些沒得選的「選擇」。魏崢在1988年,執行台灣首例長期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至今累積超過530例,存活最久的「換心人」已達30年;1996年,完成亞洲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往後研發的「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挽救無數主動脈剝離患者,成績傲視全球。回頭看這些心臟手術——重新接通的血管,修補的瓣膜,注入了生命之源的腔室,都帶有藝術色彩。最初那個建築師的志向,換一種方式,展現在他的手術刀下。長期處高壓下如何不慌張?把事做到熟練魏崢說話時不急不緩,給人一種安定感,但聽他談起心臟手術如何「分秒必爭」,以減少缺氧和出血時間,也會不由得捏把冷汗。「別的器官不會立即致命,心臟是幾分鐘來算,3分鐘沒循環就完了!」手術時間無法等待,他培養出「快刀手」的能耐,技術更求精細到位,差之毫釐,丟失的就是一條性命。他描述:「角度或長度都很重要,差一點點就會失敗,有點像在做藝術品,不光畫個圖好看而已,還要注意整體狀況,要不然也沒有功能。」過程中,需要絕對的專注與耐力。當手術進行中,是茶不思飯不想,天大的約會都得取消,「我們吃飯睡覺哪比得上他的命?」以前動輒一站10幾個鐘頭,蹲馬步似地磨練,換來絕對扎實的手藝,「把任何事做到熟練後,就可以比較輕鬆,現在成功率平均99%。」只是,若遇到那1%的失敗呢?他也見過這樣的場景,上午還能聊天的患者,下午開完刀後,沒了命,剩下一具沉默的軀體。他坦言,「會有不甘心,但不能一直自責,每次都要盡全力。」他這麼看待自己的角色,「當上天給你這麼重要的使命,有點類似判人的生死,一定要很慎重,不能馬馬虎虎。」近來一次手術現場演示(Live Demo),同時有千名醫師在線上觀摩,患者需進行主動脈弓置換術,加上瓣膜根部手術,等於難度加倍,風險係數又大,不怕在眾目睽睽下失敗嗎?他把面子看得很淡,「就是要選困難的案例才有意義,萬一開不成,別人也可以學到經驗,但失敗機率不高,因為我們常常做這樣的手術,不怕。」最後,又締造一次成功的紀錄。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他天性沉著,臨事不慌,或許得益自父親魏蓬林的身教。他形容,父親官拜少將,年輕時四處征戰,「都已經聽到敵人的槍聲,正在吃稀飯,太燙還能吹哩,都調配好了就不用怕。」許多患者進到診間看到他,常有感:「醫生比想像中還年輕」,他輕鬆以對:「我就說我是『童星』,運氣好,早早成名。」今年70歲的魏崢,在滿檔的門診、開會行程外,現在一個月平均還有十多台刀,困難的案例仍舊親身示範。面對年紀,他坦率地說要有自知之明,「醫生如果硬撐會害人的」,既然都有退位的一天,就把握還能發揮的時候,也包括傳承經驗。「技術傳承是沒有半點私心,資深就是要把資淺教會,年老前要訓練一些人,值得信賴,技術必須能超越我,已花10、20年。」他懷抱期許。他常建議長輩周圍的人,也要跟著「服老」。看過許多80多歲的老人,被家屬逼著運動,以為對身體好,因此痛苦得不得了,「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何必強求變更好?」反觀96歲的母親,總是心情開朗,也不做身體檢查,這帶給魏崢不少啟發,「如果一發現毛病,就過於緊張,愈處理愈糟糕的例子也很多,不如珍惜當下。」「活多久就是命嘛!」他的養生方法採「聽天由命」型,不額外吃營養補給品,倒是常勸人吃飯時放慢速度,「血糖上升慢,比較不會胖。」發現自己也因此瘦了不少。每一個決策 都是道德的選擇能者總是多勞,振興醫院初期沒沒無聞,他在1994年擔任院長,擴大各科規模,大幅提升門診人數。去年,他從帶領200多人的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再「回鍋」接任院長,要管理2,700多人,靠的就是重視團隊精神。他深信「團結」的力量,重提第一例「換心」的經驗,當時其他醫院有更好的物力設備,卻連4例失敗,如同「不可能的任務」般,到他手中的第5例,卻前所未見地成功。「軍方出身講求團隊紀律。」他強調,醫師比的不是聰明才智,也要能夠和免疫、檢驗、照護、體外循環等人配合,手術成功非一人之力,是200雙手和死神拔河的結果。他形容,主刀醫師如同指揮家,演奏成功,樂隊的每一份子同感驕傲,每個人平起平坐,只是分工不同,「在台灣,很多單位喜歡用階級來做事,我就說可以越級報告。」每天眾多的決策等著他,從病人的治療方向,手術各種應變,到管理一家醫院,如何做出最好的判斷?魏崢強調,在專業能力之外,醫師的養成,其實更像一關關「道德」的選擇題。他舉例,「比如說幫人裝個支架,就想到自己有什麼好處,是不是可以多賺點錢,這些私心念頭都必須屏除。」他常「換位」成病人的角度,或假設對方是自己的家人,道德是永遠的防線。名與利都帶不走 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最重要魏崢的同學們,大半已經退休,多的是到處遊山玩水,會嚮往這樣的生活嗎?「同學也羨慕我還可以做事,有時會想,是他們快樂還是我快樂?」他說,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很心安理得。他曾看過許多從鬼門關走過的病人,會振振有詞地說:以後要看開,要捨得,要放慢腳步。但轉個身之後,很快就忘了對自己的承諾。他分享自己的體會,快樂不是因為出名,「留名這事情我覺得一點都沒有意義,比如孫中山留了名,照片到處掛,可是人死就死了,他知道別人掛他的照片嗎?」快樂也不是因為賺多少錢,他分析:「比收入的話,當醫生絕對會後悔,所以心態要轉變,你認同自己,把刀開好,把病治好,唯一收穫就是有成就感。」他不愛買名牌,也沒有奢侈的休閒活動,最大的娛樂是點開YouTube聽聽英文老歌,許多人犒賞自己的長途旅行,也不在他的夢想清單上,「每個人幸福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想去南極玩,但我不想,跑去那裡受罪做什麼?」救治無數病患,魏崢曾開玩笑:「醫學常違背上帝的意旨,把該到天堂的人又留下來。」又說:「我擔心,醫師到了天堂的時候,上帝會跟我們算總帳。」儘管如此,他還是會做這樣的選擇,帶領著團隊,如同與生俱來的使命般,在有限的人生裡,努力為一個又一個心臟,創造續命的機會。原文:治療數萬顆心臟的體會!名醫魏崢的養生法:慢慢地吃,心安理得地活
-
2020-03-21 橘世代.健康橘
伴失智母三遷 他造玻璃屋陪9旬母「童言童語」
古人有孟母三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則是伴母三遷。人稱「曹爸」的曹汶龍,是社區失智照護的前鋒,他與91歲失智母親曹奶奶的日常點滴,顛覆許多人對失智的恐懼,曹奶奶的「童言童語」更是圈粉無數,堪稱另類網紅。曹家母子的「失智物語」,自然真誠中流露出的母子深情,溫柔動人。一副假牙 讓母子情牢牢咬在一起虛擬世界中,每晚曹爸的臉書熱鬧非凡,有時是曹爸錄製與曹奶奶拔假牙的奮戰,「她戴上假牙後就忘了自己有假牙,只有我的耐心及善善誘導才能拿下來。一副假牙讓我們母子情牢牢咬在一起」,讓人莞爾。有時,是他身為照顧者與其他照顧者的共鳴,每個對談的背後,都有段讓人心酸或激勵的故事。而在真實世界中,曹爸為曹奶奶搭築了一座玻璃屋。敞亮的屋裡,處處可見他對失智母親的用心。玻璃屋坐落嘉義中正大學附近,起初是曹爸獲邀到一位中文系教授的家中作客,對其居家空間環繞中庭的通透設計印象深刻。心嚮往之的曹爸,多年後付諸行動買了塊地,邀請同位設計師、雲科大教授打造了現在的住家。玻璃屋視野通透 照看得到彼此在玻璃屋一樓內,兩個房間打通成了曹奶奶的臥室;無障礙坡道取代電梯,一眼便能見或聽到家人行進間的步履;又例如曹奶奶的臥房與餐廳視野通透,透過中庭,家人和外籍看護依然照看得到彼此。玻璃屋的設計不僅考慮到長者,還隱藏著曹爸對妻子曹媽的體恤。在二樓,曹爸與曹媽擁有臥房、客廳、客房,還有個小廚房,曹媽偶爾也能自己做點簡單料理,保有獨立的空間,晚餐才是全家人共餐、共玩的時光。屋裡貫穿兩方的走道則宛若藝文廊道,曹爸偶爾在此泡茶、點上薰香,安頓身也安頓心。73歲的曹爸笑說,看到母親在這房子生活得很自在,「等我90歲了,在這應該也能很自在、愉快。」親和的曹奶奶 什麼都應聲「好」採訪這天恰好接近過年,曹爸的弟弟返家探母。兄弟倆環繞母親,唱起了應景的恭喜發財,大夥笑嘻嘻向曹奶奶祝賀,曹奶奶瞬時變成了「沒問題小姐」,什麼都應聲「好」、「沒問題」。曹爸解釋,和失智症長者對話要盡量簡單,母親聽不懂的,便會用好、沒問題來「應付」大家,仍然保留良善、親和的好脾氣。照顧父母誰之責?是許多照顧者的難題。曹爸說,母親育有5個兒女,自己是老大,因父親長期生病,母親須工作養家,從小他就得照顧全家人;自己後來成為醫師,有醫療專業和經濟能力,從沒想過為什麼照顧父母不是兄弟或姊妹。至於曹媽身為長媳,照顧壓力大嗎?曹爸說,年輕時,爸媽幫他們照顧孩子,為他們減輕許多工作負擔,曹媽也是老大性格,相當感恩母親的奉獻。事實上,曹媽也是失智症家屬,曹爸的岳母年過九旬患失智,在曹爸建議下以胃造口取代鼻胃管,因而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狀況好時還可以哼唱「桃花江」。兩家人同樣面臨失智照顧問題,讓曹爸更急切走入社區,推展友善失智觀念。二度退休再戰 經營社區「記憶保養班」失智至今原因不明,遺傳可能是因素之一,問曹爸擔不擔心自己老後也會失智?他說,許多人把失智當作風險,所以我們更要去理解失智。他解釋,失智就像敵人,會去攻擊大腦的防線,如果一個人的大腦有10道防線,例如出現記不住日期或事情,當你知道防線一道道失去,但還有3樣功能保留著,你要告訴周遭朋友,看看我還保留的3樣功能,這樣就能坦然面對失智。他半開玩笑說,「人到了7、80歲失智,至少表示你沒得癌症、中風呀,和失智玩,不要怕它。」曹汶龍擔任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失智症中心主任共9年,走入社區經營「記憶保養班」等服務是近幾年的核心,這已是曹爸第2次退休後再戰。早年因緣際會,從國防體系退休,至花蓮慈濟醫院接下神經科主任,一待就是15年,直到64歲。「我原本以為會在花蓮終老,父母、妻子都在身邊,我可以盡孝、可以教學,還可以照顧偏鄉病患,沒想到命運推著我,又來到了大林慈濟開疆闢土。」台北、花蓮、嘉義…,這是曹爸從事醫療工作的足跡,也是曾以為「家」的地方。他在臉書寫下「孟母三遷,我帶著母親也三遷。終於遷到個讓她安享晚年的好地方。感恩上蒼。」鼻胃管vs.胃造口很多失智症患者到後期選擇插鼻胃管灌食,但病患常扯掉鼻胃管造成傷害。曹汶龍指出,相較於胃造口,鼻胃管餵食感染風險較高,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在歐美,鼻胃管被認為是不人道的處置方式。胃造口(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是在病人的左上腹打個可通至胃內的小洞,再將灌食管從肚皮直接插到胃部灌食,手術過程約15至20分鐘,只要定時清潔,可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更多「慢老」指南↘↘↘】。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1 新聞.科普好健康
幼兒心室中隔缺損 超細導絲 成手術關鍵
四歲何小弟自幼瘦小,經常生病,雖然胃口不錯,但體型偏瘦,運動後容易氣喘吁吁。有次看診時,醫師聽到有心雜音,轉介至本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膜周型心室中隔缺損約0.5公分(見圖),胸部X光顯示心臟肥大。與父母親商量後,為治療他的心臟衰竭及促進發育,入院接受心導管封堵心室中隔缺損。導絲0.032英吋 穿過心臟缺損在輕度的鎮定安眠情況下,將一條極細、直徑僅0.032英吋的導絲,從腹股溝的股動脈經過心室中隔缺損,再由股靜脈穿出體外。隨後將一個由網狀鎳鈦合金編織而成的關閉器經輸送鞘管送達缺損處,展開並確認位置及穩定度後,血管攝影也顯示完全的封堵心室中隔缺損,然後將之釋放。全部手術時間77分鐘。術後,小朋友醒來後開始進食,隔日接受超音波及胸部X光確認關閉器位置,出院回家。心室中隔缺損 幼兒風險高心室中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占全部先天性心臟病25%,大約四分之三的病童屬於最常見的膜周型。膜周型心室中隔缺損有可能自行密合,如果無法自行縮小或密合,同時合併較大的血液分流量的話,會產生心臟衰竭,小朋友會有呼吸急促、生長遲緩、運動不耐、易感染肺炎等現象,若是長期不予治療,甚至有可能引起肺動脈高壓等後遺症。傳統上,開心手術修補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是開心手術會留下疤痕,傷口恢復慢,可能造成乳糜胸、早發及遲發之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同時,為了開刀,非得要進行體外循環,幼兒大量輸血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往往令家長裹足不前。所幸現在健保給付以心導管治療心室中隔缺損,可以不用開刀,平均手術時間約一個小時,心導管技術發展,大幅減少了病患的痛苦。目前常見的先天心臟病,例如存開性動脈導管、心房中隔缺損、心室中隔缺損等,都可以藉由心導管治療,90%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都可以免去開刀的痛苦。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希望未來微創的技術可以嘉惠更多病患。
-
2020-03-2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營養補充五字訣 提早運動保肌抗病
癌友在治療期間常會因食慾不振造成體重下降,影響後續治療,因此營養補充就成了患者最煩惱的事,實際上癌友只要詳記五字訣「E早蛋適熱」,也就是補充EPA抗發炎、營養介入要提早、蛋白質攝取不能少、適量的醣類及脂肪、熱量足夠最重要。不過,醫師也提醒,除了補足對的營養外,復健運動也要愈早愈好,維持肌肉量才能支撐身體的功能。癌症營養近年觀念大躍進,癌症病人更需要均衡營養,最主要就是整體熱量要足夠,嚴重營養不良者一天可能需要2000大卡,蛋白質一天約2公克/每公斤的補充,EPA建議每天補充2公克,有抗發炎作用又能減少肝臟負擔,若患者有粘膜修護的需求,可額外補充麩醯胺酸等營養素。近年營養補充也更細緻了,在臨床上也會依病人狀況進行微調,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舉例說明,在加護病房裡若患者有發燒敗血症的情形,一開始反而不會給太高的熱量,約1000大卡到1500大卡即可來避免病情惡化,建議仍以灌食由腸胃道吸收為主。實際上,有些一般患者可能會想採取低醣飲食來餓死癌細胞,但癌細胞不止攝取葡萄糖、乳酸、脂肪酸等,恐怕低醣飲食還沒餓到癌細胞,就會因正常細胞能量不足,造成患者體力不佳無法繼續治療。最新的研究也發現醣類佔總熱量40%以下的低醣飲食,及醣類佔70%以上的高醣飲食,都會增加死亡風險,原因在於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同時會減少根莖蔬果攝取量,反而蛋白質及脂肪的攝取會增加,會刺激加速發炎路徑,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死亡風險是最低的;至於脂肪的比例也得適量,太高的比例會有假性飽足感,反而造成癌友厭食的狀況。而補充較高之蛋白質也是癌友需要的,但很多人會以雞精或蛋白粉等單一成份來補充,醫師其實不太建議,因為這些產品熱量不足,臨床證據也不足無法真的幫助到癌友。除了癌症營養在治療端的貢獻,近年醫界也發現肌肉量對於癌友們來說至關重要,肌肉量的維持是減少變成惡性體質的關鍵;而有研究指出,每日補充魚油EPA 1克的適醣適脂濃縮配方,相較一般濃縮營養品,癌友們的肌肉量維持的更好。而國外甚至有加護病房設置軌道供病患復健用,在台灣復健運動愈早展開也是醫界的共識。許瀚水說,有位換肺之患者在換肺前曾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超過兩年,在接受換肺手術後,雖血氧充足,但因過去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雙膝彎曲而無法伸直,於術後無法正常下床走動復健,後來就開始在病房內幫忙按摩、復健,4周後患者終於可以活動而出院,出院後兩周病患回診已可正常走路並且不需要氧氣補助。這幾年醫院之加護單位除了重視營養介入的時間點外也開始提早訓練肌肉,希望不要因肌少症產生惡性體質而影響身體功能。
-
2020-03-20 科別.消化系統
不只影響腸道!發炎性腸道疾病恐肝臟病變、血管栓塞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造成患者反覆腹痛、腹瀉、血便,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但要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葉欣榮醫師回憶,曾有位30歲男性,因大腸鏡檢查發現結腸前端及小腸出現病灶,曾懷疑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但一直無法確診。先後做了幾次大腸鏡檢查,病理抓到隱窩狀膿瘍,最終診斷為全大腸型潰瘍性腸炎,也通過重大傷病的申請。葉欣榮醫師說,病理切片抓到窩狀膿瘍、肉芽腫、肉芽肥大的機率不高,有時候需做3-5次大腸鏡,且長期追蹤才能確診。目前經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治療,該患者的症狀有所改善,但仍反覆發作,經評估後協助該患者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腸道發炎緩解,腸道黏膜在內視鏡下有癒合改善的跡象。 葉欣榮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35歲以及40-60歲之族群,以學生、上班族為主,患者大多是年輕人,但其他年齡層也有可能發生,且愈年輕症狀會愈難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免疫疾病,目前成因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環境等因素有關。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正逐年增加中葉欣榮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在美國的發生率每10萬人口約有20.2名,歐洲則是12.7名,台灣大約3-4名;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率則稍高,是克隆氏症的3到4倍左右,台灣潰瘍性結腸炎每10萬人口約有12名。台灣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及盛行率每年皆呈現上升狀態,推測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症狀有何差異?葉欣榮醫師解釋,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皆可能出現腹痛、血便、發燒等症狀,有時候亦會有腸道外表現。克隆氏症可能對整個消化道造成影響,食道、胃、小腸、結腸皆受到侵犯,故常出現慢性腹痛,有時候甚至出現小腸狹窄、廔管,令患者因吸收不良而體重下降。大部分侵犯到小腸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會以克隆氏症為主。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發生在直腸、結腸部位,容易出現裡急後重、一直想上廁所、血便等症狀,但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影響到部分末端小腸。按時服藥能夠減少急性發作的機會葉欣榮醫師提到,大多數發炎性腸道疾病需長期服藥控制,曾遇過極少數患者在持續治療後,能有一陣子只需補充鐵劑。但也遇過患者自認為沒症狀而未定期追蹤,直到症狀急性發作才掛急診治療,這是很危險的行為。大部分患者發病後,需要長期使用一些抗發炎藥物,必要時再加上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急性發作期最有效的方法還是住院施打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若仍未有起色,可考慮選用生物製劑。目前已有多種生物製劑可選擇,除了緩解腸道發炎,亦可同步預防相關腸胃道外共病。不只腸道出問題!葉欣榮醫師提醒,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黏膜受損,容易出現感染。且腸道會持續出血,患者恐出現缺血性貧血或維生素B12不足的狀況,建議可適度補充鐵劑與維生素。發炎性腸道疾病不只影響腸道,還可能出現腸道外表現,如肝臟病變、關節炎、皮疹、虹彩炎、血管栓塞、容易疲倦等。因腸道反覆發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故患者應定期回診檢查,及早預防相關共病出現。葉欣榮醫師提醒,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出現多種共病,因此會需與眼科、風濕免疫科等各科別合作。患者若好好接受治療,不但可改善腸道症狀,也能減少共病發生機會。日常保養很重要葉欣榮醫師分享,目前尚未確定哪些食物會誘發發炎性腸道疾病,飲食建議以均衡攝取為原則。此外,亦建議養成固定運動習慣、補充足夠水分,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等,對病情穩定都有幫助。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需長期治療,許多患者都會抗拒,甚至擅自停藥,導致症狀持續復發、加劇,醫師常需耗費許多時間讓患者了解疾病與治療的重要性,以降低各種共病產生,甚至手術的機會。葉欣榮醫師提醒,患者應定期回診、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按時服藥或打針,切勿任意停藥,才能保有日常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3-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3成癌友營養不良 嚴重影響治療成果
據調查,每3位癌友就有一位營養不良,其中以胰臟癌及食道癌癌、胃癌最高,營養不良的盛行率最高可達6成以上,而聯合報也曾調查,9成癌友營養不良或體重下降的原因在於食慾不振。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或是食慾不振的原因除了治療的副作用外也與發炎息息相關。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指出,近年癌症營養議題愈來愈受重視,開刀前與後營養照護都非常重要,否則會影響到病人預後。有一名胃賁門腫瘤的患者要手術,雖然患者有體重減輕情形,但血中白蛋白數值並未降低,醫療團隊評估後如期開刀做全胃切除,術後做了小腸造廔進行營養素的管灌,但營養狀況一直無法改善,後來發現腸子阻塞再度進行手術,但第二次手術因營養不良,病人身體無法負荷,食道小腸吻合處一直滲漏,最後不幸離開人世。另一名患者則是在一年內體重下降20公斤,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照了X光後發現有陰影,最後確診為肺癌;由於患者白蛋白下降,術前就開始補充營養,也順利開刀切除腫瘤,但醫療團隊發現術後患者營養狀況還是不好,直覺還有別的原因,後來又照了胃鏡做了切片才確認是胃癌第四期,患者最後也因營養不良病情持續惡化而過世。許瀚水指出,營養不良已證實會影響到治療結果,癌友營養狀況愈差治療副作用就愈多,以外科為例,只要患者六個月內體重下降5%-10%就建議補充營養,這些有嚴重營養不良者,需要積極進行術前營養治療,先補充兩週的營養素或一邊營養治療,一邊先進行其他治療,等營養狀況改善後才進行手術。營養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先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之後可再加上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魚油EPA,飲食中也要重視醣類與脂肪所佔的比例,許瀚水表示,營養現在也是治療的一環,也會就患者的情況進行客製化的調整,例如重症患者,若病患情況允許, 一天的飲食熱量可以提高到 2000大卡,如果吃不下,建議可搭配癌症患者專門使用的濃縮營養品來幫助快速達到熱量目標,在選擇方面,同樣要注意濃縮營養品的蛋白質、熱量、有無魚油EPA以及醣類與脂肪佔比是否適中。以往癌症營養,都排在藥物治療之後,但隨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愈來愈高,現在的治癌觀念對於營養補充越來越重視,醫界認為病人不能因營養不良導致變成惡病體質而過世。同時也是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常務理事的許瀚水也認為,過往營養治療是屬支持性療法,但現在是治療的一環,營養補足且發炎狀態調理好對後續的治療才有幫助,預後的傷口復原、住院天數、體力…等都會比較好。
-
2020-03-18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平台/逐步打造更安全的醫療環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挑戰權威、勇於發問在醫師養成教育的重要性」。隨著人權的抬頭,醫療與教育開始重視病人的安全與福祉以及學生的尊重與鼓勵。第一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師看到一位醫學生勇於挑戰權威而寫出的反思,促成我們邀請一位國外研究所剛完成學業、回國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年輕醫師,就如何打造安全的醫療環境提出看法。最後也回顧2003 年SARS對台灣醫學教育的影響,呼籲台灣醫學教育應該用心營造「安全的環境」,讓醫學生勇於發問質疑,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良醫。醫療所為何事,儘管各家說法不同,但增進病患福祉,應該是各方都可以同意的最大公約數。而該如何更好地增進病患福祉,正是臨床工作者、研究人員,以及教育者不停探問的問題。舉例而言,透過在醫療的每個環節都留心注意病人安全,能提升醫療品質,進而直接或間接增進病患的福祉。談到病人安全,最容易被想到的是「標準作業程序」(SOP),例如發放藥物前的「三讀五對」,或是手術前的「暫停」(time out)機制等等。然而近年來,大家發現雖然有了SOP,但似乎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橫亙於眼前,因而針對醫療品質的研究,也逐漸開始聚焦於如何打造安全的工作環境。其具體內涵,包括良性的組織文化、合理的工時政策,以及支持性的管理階層等等。這讓我想起,從醫學生時期的學習、見習、實習,到畢業後投身醫療工作,總有某些時刻,會讓人不禁捫心自問:「這樣真的好嗎?」記得有次參與一場手術,主刀者是一位脾氣火爆、常讓旁人繃緊神經的醫師,而我則是手術台上地位最低、資歷最淺者。在手術尾聲,即將要縫合體腔之際,我見到似乎有塊紗布還沒有取出,然而該醫師已經開始進行縫合,當下的我卻一聲也不敢吭。直到護理師一面清點紗布時發現數量不對,及時提醒,主刀醫師才回過頭去取出那塊迷航的紗布。幸好事後並沒有什麼不良的結果產生。套一句卡通《飛天小女警》的台詞,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時至今日,我還是時常想起當時的情景,懊惱著、也思考著當下為何沒有辦法做出即時的提醒。事後回想起來,或許有幾個原因:我是最低階者,不敢質疑師長;我的經驗最淺,其實也不太確定是不是真的看到了,經驗資深的師長應該不太會犯錯吧!是工作太勞累,讓手術台上的成員一時都閃神,沒能留心到眼前的狀況。多虧有SOP,才能順利避免錯誤的發生。然而差點發生錯誤,代表一定還有可以進步的空間與可能。其實,這樣的案例絕非偶然。知名醫療人類學家與精神科醫師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在他的名著《道德的重量》(What Really Matters)一書中,曾經寫過自己的故事。在1967年,他在耶魯大學教學醫院實習,當時負責照顧一位罕見肝臟疾病的少年。那位少年剛過世不久,某位資深教授便立刻要求詢問家屬是否能進行驗屍以供研究,想當然爾,教授的要求遭到拒絕。但教授卻轉而命令凱博文,要他趁家屬不注意,拿針去採樣少年的肝臟樣本。在後續的臨床病理討論會上,教授還大力誇耀凱博文的作為,讓他深感羞愧,即使數十年後依然如此。當然,我要說的並不是可能發生的醫療過失與明明白白罔顧倫理的作為,兩者可以相提並論,而是要提出,醫療現場或許有某些氛圍,讓人不能言,也不敢言。這樣帶來的後果,或許與增進病患福祉的初衷,反而是背道而馳。其實,至少就著名期刊而言,已經開始有了反思。舉例來說,《美國醫學會雜誌:外科學》(JAMA Surgery)2019年6月曾刊登Cooper等人的研究,指出參與研究的外科醫師,若同儕回報有較多不專業行為(unprofessional behavior)者,其患者有較高的內外科併發症風險。該雜誌同期的邀稿評論更以「外科社群變革的時機到了:推動專業素養作為#MeToo 2.0」為標題,指出不良的工作環境,或許就跟#MeToo運動試圖改變的權力結構那樣,需要受到重視與處理。最後,也容許我再分享一個自己的個人經驗。當我剛從美國唸書回來,重返臨床崗位時,其實一開始有著諸多的不習慣。當然,或許對於臨床流程較生疏、知識需要迎頭趕上、環境較陌生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但另外也有一點最大的區別是,我似乎要花比較多的心力在揣摩、猜測與了解各種或明或暗的規則,有時仍難免會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小心說錯或做錯了什麼。不過,隨著近年來思潮的轉變,或許人們對於醫療品質的重視,已經到了足以慢慢處理某些更幽微、範圍更廣大的議題的程度。就連在COVID-19疫情蔓延的當下,醫療人員口罩不足、出國限制合理與否等議題都能透過工會或使用臉書等自媒體即時反映,我認為,打造更安全的醫療環境(無論心理上或物理上皆然),以增進病患福祉,不會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可以逐步落實的理想。
-
2020-03-18 科別.指甲.足部
指甲斷裂,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指甲3表徵反映疾病先兆
人類的指甲和眼睛、舌頭、皮膚一樣,會隨著身體健康狀況和年齡,呈現出不同的外觀,透過這些外在部分的望診,或多或少都能看出身體的健康狀況。健康的指甲應該長什麼樣子呢?中醫師辛重毅表示,一般來說,正常的指甲應該是透明無色,且顯現出健康甲床的粉紅色,由於指甲本身是透明的,而平常所看到的顏色是甲床血液的顏色,當甲床的血流出現變化時,就會反映在指甲的顏色上。健康的指甲底色應呈現紅潤的粉紅色、表面有光澤,厚度均勻且壓起來有彈性、不易斷裂,表面沒有龜裂、凹洞或者特殊顏色的紋路,如果指甲有特殊紋路,例如變厚、變黑、變白,甚至出現凹洞,要小心,可能是身體健康狀況不佳,或是疾病的警訊。當指甲發生斷裂問題時,總是會馬上聯想到是不是身體缺鈣?辛重毅解釋,指甲斷裂的原因主要可簡單分為外力撞擊或者營養不良兩大因素。撞擊瞬間就斷裂,且斷面比較平整的,大多是因為外力造成;若是營養不良或某些疾病導致的,指甲多半會分層細碎地斷裂。除了指甲斷裂之外,指甲出現哪些狀況,也代表身體健康出問題呢?指甲和身體健康的關係,辛重毅說,可以從指甲的幾個特性來看:1、指甲的紋路:指甲表面的的縱向條紋,大多是正常老化現象,但是,如果有明顯的橫條紋(Beau's lines),可能表示曾發生重大疾病或經歷過手術,因而導致指甲的生長有短暫停頓的現象。2、指甲的形狀:一般指甲的形狀應該是越靠近指尖越細,但是有某些特殊狀況卻可能相反,越靠近指尖的部分越寬大,這就是所謂的「杵狀甲」,「杵狀甲」一般可能與心肺疾病或心肺衰竭等疾病有關。再來還有所謂的「匙狀甲」,一般指甲是兩側應向下凹進甲床內,而匙狀甲卻是指甲兩側反而往上翹,匙狀甲一般可能與貧血有關,例如是缺鐵性貧血或其他貧血問題;如果是指甲中間出現凹陷,則可能和營養不良有關。3、指甲的顏色:正常指甲應該是透明無色,而顯現出健康甲床的粉紅色,如果有出現特別顏色的話,通常與某些疾病有關,例如指甲顏色蒼白有光澤,可能和貧血有關,如果是灰白色而沒光澤,則可能是黴菌感染引起的灰指甲;指甲呈現黃色的話,則可能和黃疸或者過度食用含黃色色素的食物,例如胡蘿蔔或木瓜等食物;如果指甲出現黑色條紋,則必須鑑別是否有黑色素細胞癌病變。想要有健康的指甲,最重要的根本就是要有健康的身體,飲食營養均衡,血液就會循環順暢,就能讓指甲甲床的營養供應充分,自然會有健康的指甲。辛重毅分享,指甲雖然不是活細胞,但是要讓指甲看起來紅潤光澤,仍然需要基本的保養,不要讓指甲長時間接觸清潔劑、化學藥劑或者頻繁變化溫度的環境,就是最基本的保養方式,才能夠相得益彰,看起來也更賞心悅目。延伸閱讀: 健康不是憑外表斷定! 3種情況都要防患未然 身上黑痣也可能變成癌! 5點觀察一次看懂罹癌跡象 
-
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抱抱我,能聽到你家人的心跳聲」 換心人重心出發
「所有的器官都是沈默的,只有心臟仍持續跳動…你們若想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哪兒?可以來聽聽我的心臟…抱抱我…」站在台前的換心人黃健予,正進行一場關懷捐贈者家屬的關懷活動。突然間,一位少婦走到台前問了黃健予一些接受捐贈的細節,隨後婦人的親人來到台前,用力的抱著黃健予,聽著他的心跳,眼淚就在4個大人間蔓延開來。黃健予回憶2年前的第一場演講,黃健予情緒仍然激動。黃健予是知名廣告集團的事業群總監,後來自行創業輔導中小企業,應邀演講不計其數,結束後訊息的交流不外乎「如何賺錢」,但生病後的演講,會後發的是「器官捐贈同意書」。生命有這樣的轉折點,就在一場意外之後。4年前的8月8日父親節,正當大夥吃飯慶祝時,黃健予突然覺得冷汗直流,胸口痛、喘不過氣、手麻,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急診醫師無法打通冠狀動脈,緊急連絡將他送到振興醫院。黃健予後來才知道「醫師做了繞道手術,花了12個小時,才把我救回來,但也因為心臟衰竭只能換心,幸運地是,只等了9天就換到心臟」。這天是8月17日,也是他新的生日。採訪當天,黃健予清楚的記得他重新活了1,100天、157周,復健了314次。重新活過但出院後最大難題來了,黃健予說,「我住院期間瘦了40公斤,雙腿萎縮無力,為了能站起來,得定期到振興醫院的心臟功能重健中心復健,由於心臟沒有神經,無法感受到運動時的需求,無法提高心跳來加速全身血液循環,這讓我像在溺水邊緣無法呼吸」。就這樣,瀕死的感覺在心臟復健時期來來回回折磨自己半年之久,靠著毅志力及回報眾人的救命恩情,克服了心臟復健的心魔。但大病一場,虛弱的身體哪能那麼快就恢復,身心所受的苦黃健予都「堅強」的故意忽略,尤其每3個月得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進行心臟切片時,即使害怕都強忍著,但終究還是引發恐慌症。黃健予曾在加護病房驚醒痛哭,「幹嘛救我起來?」他不諱言,看了好久的心理諮商才慢慢化開黑色迷霧。黃健予分析自己的個性,A型處女座,對自己要求太高又必需完美,病癒後總想著怎麼對外「交待」,想讓好友們知道「我過得很好」,想回饋捐贈者的大愛,黃健予把換心後的4年活成了10年的濃縮精華版。難以想像,他在換心後第2年,接了30場研討會來證明自己有能力復出。他笑著頭說,「生病後我突然沒有了存在感,以前的努力在年過半百後武功盡廢,但當研討會辦完精疲力耗盡後,終於體悟到體力像壞掉的電池」,以前的他自命不凡,現在的他開始學會看自己的不足。他說,「沒有這樣的意外,不會有現今的轉折」,他的轉折就是先回應疲憊不堪的身心,把作息調整到早上6點出門,傍晚5點回家,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養生路線。黃健予重新整理自己,生活的重心有了不一樣的風景,「我一直是贏在起跑點的人,被認為人生勝利組,經過這些歷程後,我想出一本有影響力的書,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前不會聽流行音樂,但現在他是五迷,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聽一場五月天巷的演唱會。黃健予說,有一次聽五月天的《頑固》,隨著心境不同也漸漸了解歌詞的涵義,歌詞中「…一次一次你吞下了淚滴,一次一次拼回破碎自己;一天一天你是否還相信,活在你心深處那頑固自己…」讓他回顧過往、淚流滿面。這幾年的重新生活,黃健予體認到「想要逆轉人生,要在轉折點」,他不斷強調自己有兩個生日,生病前是處女座,很愛想、想很遠,有點自尋苦惱;生病後是個獅子座,會希望改變懂得順從一下,現在他把兩者的個性融合一下,取得最好的平衡。黃健予笑稱自己是「高年級實習生」,對於未嘗試的新事物開始充滿好奇。對於未來,換了新生命的他,是真實的人生2.0升級版,他自我打氣地說,「不用害怕,人走出去就對了」。人生整理術3要點生命總是讓我找得到出口,它教會我的方法,就是「站起來,走出去,分享它!」1.站起來:直視自己現有的問題,勇敢克服。2.走出去:回顧過往找出不足之處,跨出心門迎接挑戰。3.分享它:若有機會將自己生命的故事分享給他人,共同成長。【重拾人生下半場↘↘↘】。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