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8 活動.活動最前線
搜尋
手指操
共找到
31
筆 文章
-
-
2024-04-09 焦點.元氣新聞
「顫」停手抖,手部運動陪你對抗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是種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不只金曲歌后詹雅雯,許多名人,如拳王阿里、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及臺灣音樂教父李泰祥也深受其苦。帕金森氏症不僅對患者身體產生負面影響,還會對生活品質和情緒健康造成困擾。帕金森氏症症狀有哪些?惡化速度有多快?能活多久?帕金森氏症症狀因人而異, 典型動作障礙有,1.靜態性顫抖:發生在單側肢體,手指有數錢的動作。2.肢體僵硬:全身肌肉僵硬,活動困難,手腳不靈活。3動作緩慢:起始動作變慢,走路步伐變小,減少眨眼,表情僵硬。4.步態不穩:頭頸雙肩向前彎曲,重心不穩,容易跌倒和受傷。而非動作性的症狀有失眠、憂鬱、便祕、尿失禁等。到末期因為嚴重運動障礙,無法保持平衡,大多無法行走而臥床,需要專人全天照料。每位的病情發展速度不同,有人在3年內從初期惡化到末期,而有人經歷長達30年。唯有及早接受治療,有助於延緩病情惡化。帕金森氏症手抖怎麼改善?除了藥物及手術治療外,規律運動已被證實可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和非運動的症狀及大腦功能。常見於患者手部動作障礙的症狀,對於日常生活常造成困擾,如:無法穩定拿湯匙或筷子進食、無法靈活的穿衣及扣鈕扣等。而手部運動可以提高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這有助於提高手部的穩定性,同時可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還可增加手部的肌力。但「手部運動」該怎麼做呢?1.手指操-拇指碰指尖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患者進行可以活化腦部的「手指操」,因手指的精細動作需要大腦多個部位的參與,進行手指操可以刺激神經,有助於預防腦力的退化,也能訓練協調性,是延緩手、腦退化的方法!2.手部握球運動透過反覆掐、捏、握、放的動作來增強手指、手掌與前臂的肌肉力量和靈活度,並且放鬆手部僵硬的肌肉,改善手指僵直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加強手部抓握的力量。3.手部律動運動隨著帕金森氏症進展至中後期,患者可能手抖、肌肉僵硬和姿態不穩等症狀加重,不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難以自行進行手部運動。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替代方法來緩解患者手部不適的症狀、增進手部和肢體活動,以增強獨立生活能力。TURTLE GYM特多勁的手部運動機,是一款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手部運動設備,以等速度開合方式進行「被動式運動」,不但輕鬆、安全且不費力。手部律動機以反覆等速開合設計,可幫助手部循環運動,減緩手部退化僵硬不適等問題,提高手部靈活度與力量,且機體斜面的設計能讓雙手與握柄緊密貼合,在使用上更為舒適,是「顫」停手抖的好選擇。▲ 手部律動運動的功能✔️ 舒緩手部僵硬帶來的生活不便。✔️ 訓練手掌穩定性與握力。✔️ 訓練帕金森氏症手部功能。✔️ 訓練手掌肌力、向心力與離心力。✔️ 手部律動能舒緩各種族群常態手部困擾。▲ 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8題解答 | 如何對抗帕金森病?】
-
2023-09-11 活動.精彩回顧
課程回顧/趣味活動防失智 活化大腦不無聊
當家中的長輩成為失智症者,身為照顧者的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增加與長輩的互動呢?假如哪天失智長輩的狀況惡化,我們又該怎麼協助長輩進行財產管理,避免哪天長輩在認知錯亂的情況下挪用財產呢?聯合報與WaCare舉辦失智照護系列課程,邀請職能治療師與芳療師線上開講,讓照護家屬能輕鬆用遊戲、精油芳療跟長輩互動,照護不再冷冰冰;還有現任律師來講解近幾年相當熱門的「安養信託」是什麼,讓長輩能夠事先安排好財產規劃!👉給照顧者家屬更多支持,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https://muk57.app.goo.gl/6hD5● 時間:2023/10/04 (三)● 講師:洪岳裕 物理治療師● 課題:【長輩走路無力,選對輔具不跌倒】年齡漸長後,常常覺得沒走幾步路就覺得軟腳了嗎?如果一個不注意跌倒,更可能會導致行動不便的後遺症。當肌肉、骨骼隨著年齡變高而退化,使用輔具幫助行走是較安全的。但該如何選擇適合的輔具,挑選輔具時又該注意哪些細節呢?就讓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來告訴你你可以學到//💡了解 長輩為何需要使用輔具💡認識 不同老化程度的 挑選原則(手杖、助行器 、輪椅、爬梯機)💡說明 行動輔具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分享 社會輔具平台資源 ● 時間:2023/10/05 (四)● 講師:鍾孟修 職能治療師● 課題:【帶著長輩一起玩,這些破冰技巧必學】明明花了很多時間為長輩設計了健腦活動,結果長輩卻以一句「沒興趣」或是我不會而拒絕。這種情形真的會讓人相當受挫與委屈,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說服長輩一起玩遊戲呢?讓超人氣講師【鍾孟修 職能治療師】告訴你該怎麼辦!在本堂課程中,職能治療師將會透過自身經驗,分享邀請長輩一起玩遊戲的破冰技巧,拉近你與長輩間的距離!你可以學到//💡桌遊對大腦健康的影響 - 三核心元素( 動手、動口、動腦)💡如何挑選適合長輩的桌遊(一般長輩、疑似失智、輕度失智、中度失智)💡居家桌遊教案分享-邀請長輩玩桌遊之破冰技巧● 時間:2023/10/11 (三)● 講師:施昱廷 職能治療師● 課題:【健腦手指漫波,動動手指防失智】老年失智不僅會對自身與周遭的人帶來負擔與生活影響,不過多數失智症在顯現前,並不容易被發現,我們能採取的就是一些運動來預防失智症。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認為,透過手指運動刺激腦部,能夠有效預防失智症。手指的動作相當精細且重要,因此每次活動手部都能使用到大腦的許多區域,不僅具有預防失智,同時也有穩定血壓、提升記憶的效果。在本堂課程中 施昱廷 職能治療師將帶來一套手指曼波操,讓大家動動手指就能輕鬆活化腦細胞,改善大腦健康。想要增加手指靈活度的同學記得準時上線一起動動手指!你可以學到//💡認識 動動手指如何改善大腦健康💡介紹 手指漫波-手指操活化腦細胞💡實際演練 -手指操教學● 時間:2023/10/12 (四)● 講師:徐佳靖 營養師● 課題:【補腦保健品怎麼挑,讓營養師來告訴你】最近覺得記憶力越來越差,想要補充營養品來改善大腦退化問題?但市面上保健補給品百百款,我應該怎麼找到有效的保健食品呢?常聽到人說,吃B群能夠補腦、延緩記憶力退化,這是真的嗎?補腦保健食品該怎麼選,就讓專業的來告訴你!在本堂課中 徐佳靖 營養師將會以日常保健的角度出發,告訴大家可以透過那些食物補充天然的維生素B群,還有在挑選保健食品時該掌握哪些原則才能有效補腦。課程內容精彩實用,對保健營養食品有興趣的你千萬別錯過了!你可以學到//💡認識 維生素B群 對大腦的影響💡攝取 天然維生素B群的飲食策略 -日常保健-銀髮族、素食者(容易缺乏B12) -同場加映 : 啤酒酵母、營養酵母💡維生素B群 保健食品挑選原則● 時間:2023/10/18 (三)● 講師:林舜穀 中醫師● 課題:【失智長輩看到鬼,中醫師教你解方】當失智長輩對著空氣講話,或是告訴你有不存在的人跑過時,你是不是也曾感到驚嚇!以為長輩看到「好兄弟」。其實這是屬於失智症的典型症狀,失智症患者常會有幻聽、幻覺的出現,而這些症狀其實是能夠被改善的!林舜穀 中醫師 將在本堂課告訴你,如何透過中醫的食療、茶飲及穴位按摩等方式鎮定長輩的身心,改善失智長輩幻聽幻覺的症狀。你可以學到//💡從中醫角度看失智長輩的幻聽幻覺💡經絡穴位按摩-改善幻聽幻覺,鎮定心神💡分享中醫 定心安魂茶飲● 時間:2023/10/19 (四)● 講師:謝宇姍 芳療師● 課題:【用香味提升記憶,活化大腦防失智】你有這樣的感覺嗎?家中長輩常常丟三落四,或是忘記事情,這都是長輩記憶力衰退的跡象。隨著年齡老化,我們的記憶相關功能會逐漸退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呢?有研究指出,透過吸聞精油刺激嗅覺,能有效的活化大腦,提升認知功能。WaCare邀請 謝宇姍 芳療師前來分享,如何調配使用能夠提神醒腦的精油配方,也會在課程中教大家如何製作屬於自己的醒腦精油小物,讓你不再腦袋卡卡金魚腦!你可以學到//💡認識 精油如何活化大腦,提升記憶力(認知功能)💡介紹 提神醒腦精油配方及用法💡DIY 醒腦精油小物 教學● 時間:2023/10/25 (三)● 講師:潘彥州 個管師● 課題:【長照資源這樣用,減輕失智照護壓力】照顧失智長輩是一種孝順的表現,不過長期下來連我自己都快被照顧壓力壓垮了!雖然政府也有提供讓照顧者稍作休息的「喘息服務」可以使用,但喘息與長照交通車的時數總是不夠用,甚至有時候需要單獨外出辦事情,也要擔心長者獨自在家會不會有危險,身為照顧者的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你的心聲WaCare聽到了,WaCare邀請經驗豐富的個管師前來分享,除了喘息服務外,失智照護家庭還有哪些長照服務可以申請及搭配使用,課程內容扎實時用,千萬不要錯過了!你可以學到//💡認識 失智據點、失智共照中心、失智日照中心、失智家屋💡說明 失智長照資源的 申請條件 和 服務內容💡分享失智長照資源如何相互搭配使用💡各失智階段使用長照資源的案例分享(CDR : 0.5-2分)● 時間:2023/10/26 (四)● 講師:吳挺絹 律師● 課題:【高齡生活靠自己,一招規劃你的財產】你曾擔心以下情境發生嗎?.年紀漸長後判斷力下降,畢生的積蓄與養老基金都被詐騙集團騙走.成為失智患者後,晚輩為了爭奪財產爭吵不休.手邊擁有一些財產,不知道該找誰進行安排與打理「安養信託」是一種財產管理制度的延伸功能,透過委託專業人員的方式,讓自身的財產受到適當的管理與投資。安養信託可以用來支付金額給安養機構,也可不定期支付醫療費用與輔助器材購買,讓長者省去保管及提領的麻煩,也減少過程中被詐騙的機會。WaCare 特別邀請 【吳挺絹 律師】線上開講,課程中將會介紹安養信託的條件費用以及實際案例分享,想要為家人、為自己申辦安養信託的人記得準時鎖定本課程!你可以學到//💡認識安養信託-結合全方位的生活照顧需求💡安養信託的條件及費用-門檻低,非有錢人專利💡安養信託實例分享點擊免費報名👉失智照護線上課程
-
2023-01-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心情悶...巴金森病人直奔身心科,專家籲:先回診神經內科評估
一位 80 多歲的阿嬤,因長時間受失眠、情緒低落困擾掛號身心科就診,不料接受治療後,狀況越發嚴重,一次回診時醫師懷疑症狀可能是巴金森病所致,協助轉診神經內科檢查後才確診是巴金森病,後續在兩個科別共同診療下,病狀改善不少。南投縣佑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圻域說,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正是巴金森病易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當家中長輩出現情緒相關問題時,除了和他們聊聊可能的原因外,也不能忽略是巴金森病的可能。巴金森病友林大哥:有病友出現憂鬱、情緒問題不定該怎麼辦?「這是早上來泡茶聊天的,下午還有第二批朋友會來。」81歲的林先生笑著介紹從遠處走來的阿伯並俐落地拿起茶壺沖泡。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林先生很難看出其實是超過五年的巴金森病病友。回想當時發病,他說,手抖、身體癱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直到朋友介紹下到神經內科看診,吃藥一段時間後才控制下來。回頭看後方茶几裝著巴金森病的藥盒,林先生說,之前曾有過幾次忘記吃藥的狀況,身體就會有點抖、皮膚有點搔癢,所以刻意放在常坐的位置旁邊,只要忘記吃就能直接拿取。每天吃藥成為了日常,對於情緒低落、憂鬱的病友,他鼓勵「不要想那麼多,自然心看待就好。」把固定回診當作見老朋友,和醫師聊聊、看看自己身體狀況。確診巴金森病前 37萬人已有憂鬱症狀根據110年健保數據顯示,近十年內巴金森病患者因為非動作症狀就醫後確診的件數,憂鬱症排名第一,有高達37萬3千多件。林圻域說,出現憂鬱症狀時病人通常會先到身心科就診,但巴金森病治療的主軸還是在神經內科,所以建議病友可以先回神經內科,評估是否可透過調整原先使用藥物,同時控制手抖等動作症狀,以及改善情緒憂鬱等非動作症狀,醫師也能判斷是否需要身心科一同會診。他也分享,抽絲剝繭出憂鬱的原因,就要靠和患者聊天、平常作息狀況,建立起信任感。「在診間都是林先生講得多,我就一直聽。」也有病友說最近走路不穩,不見得是病情影響,可能是吃得少沒力氣,這時就要選擇自己喜愛吃的食物、改善心情,無需透過增加藥物來改善。林圻域說,替病人開藥通常是一個月的份量,用藥上有任何問題都能隨時掛號一起來討論,這樣不僅讓病人放心,也能減少自行在家調整藥物的狀況。從根本來談,他說,大部分的獨居長輩多少都會有心情低落的情形,重點在於多接觸外界,心情自然快樂,家人或親友不需要計畫費時、費力的遠足或爬山,其實只要日常外出採買,帶上長輩一起就能達到目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8號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2-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走路不穩 看骨科還是神經內科?長輩下肢有異狀 簡易自我測試幫助看對科
牽著太太的手緩步進入醫院,60多歲的江先生今年確診巴金森病,起初他只有感覺左腳左手不協調,直到朋友的建議下,去了神經內科檢查,但許多病人就沒這麼幸運,多次轉診、檢查才找到對的醫師。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下半身有異狀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骨科,其實這時就能用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辨別,進而提早就醫。平時山上做事、務農的江大哥,在太太眼中是個談笑風生的丈夫,但這一、二年間上揚的嘴角漸漸平緩,腳步開始不穩,手部也出現不協調,原以為是過去受傷的舊疾復發,看了醫師才知道種種都是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治療的路上,始終陪伴的江太太,總會加入與醫師的討論,江先生也會定期向醫師反映服用藥物的情形,他認為,有不適就要和醫師說,好好吃藥才能讓自己感覺舒服一些。許永居從診間觀察,手抖的狀況會影響到日常吃飯、拿東西,除了家人會察覺,自己也會留意趕快到醫院看診,反觀腳抖可能不太礙事,即便有了狀況也會認為是骨刺、髖關節等骨科的問題,又剛好巴金森病多發生於長輩族群,導致病人更難以分辨。他分享,確實有民眾剛好檢查出骨刺,開完刀後卻不見好轉,才會到神經內科就診。簡易手指操 有異狀快就醫許永居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推出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能達到初步的自我檢測,畢竟就算是髖關節不好,總不可能手也不好,因此,只要請長輩將左右手掌打開,大拇指輕觸食指25下來判斷,一發現速度變慢、停頓打不開,就有可能是巴金森病,同時,看診時他也會注意病人進到診間的速度、坐下來時會不會有摔倒傾向來進行判斷。「巴金森病是吃藥就能控制的疾病。」許永居強調,同時得定期回診與醫師調整用藥方針,尤其初期服藥會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情進展,藥物必須隨時做改變或調整。這也凸顯在地就醫的重要性,否則只為了一次回診舟車勞頓到外縣市,大幅減少病人就醫動力。漫長的治療旅程,病友難免會有厭倦、情緒憂鬱,許永居鼓勵病友,把疾病想像成感冒、失眠一樣,規律服藥控制病情,就能維持長年與疾病共存,若出現情緒低落等狀況,也有同時能改善巴金森病及憂鬱症狀的藥物可治療,不需要過於悲觀。就如同當年他初次在療養院遇上了臥床十年的巴金森病病人,經過二、三年的治療後,病人在醫護人員面前重新站起來的情景,不僅燃起他對於這項疾病的研究,更證明了吃藥就能夠控制病情。【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2-05 焦點.元氣新聞
受巴金森氏症所苦,范瑋琪父跌倒顱內出血逝!專家教「平衡運動套餐」防跌
藝人范瑋琪經紀公司證實,其父親於昨(4日)清晨跌倒後「顱內出血」,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據了解,范范的父親這幾年受巴金森氏症所困。而該病症常見肢體僵硬、凍結步態等動作障礙,大幅增加跌倒風險。》詳細新聞媒體報導,范瑋琪(范范)父親本月20日才要過75歲生日,沒想到昨日驚傳父親跌倒傷及頭部「顱內出血」,送醫搶救不治。范范經紀公司表示:「范范的父親這幾年受巴金森氏病症所困,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較為虛弱。」巴金森氏症常見動作障礙 大幅增加跌倒風險巴金森病是好發於55歲以上成人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部分病患會有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則較為常見,包含平衡障礙、肢體僵硬、轉位困難及凍結步態等,大幅增加跌倒風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內在、外在因素致常跌倒 家中最危險2地方除了巴金森氏症患者有有動作障礙易跌倒,其實一般長輩也常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內在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及藥物的使用,如抗精神病藥物、麻醉止痛藥、抗憂鬱劑、抗焦慮藥、鎮定劑等,使用多種藥物可能增加暈眩、平衡失控等副作用。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等。而由於病患或長者待在家的時間長,因此家中起居環境的安全相當重要。衛福部國健署曾調查,長輩在家中最常跌倒的地方是在家具旁占24%,其次是廁所浴室跌倒(12%)。國健署提醒,應找出家中長輩容易跌倒之處加以改善,例如在浴室、床邊或椅子等附近加裝扶手,光線則最好靠近地板,裝潢則應避免太亮、反光的地磚、地面打蠟,以免影響老人視線。夜間長輩起床如廁也容易跌倒,在床邊放尿壺則可減少摸黑行走而跌倒的風險。平衡運動套餐改善肌耐力物理治療師吳琦淵則建議年長者培養運動習慣,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進而減少跌倒風險,他還教導長輩一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持之以恆達到強身健體作用、改善慢性疾病,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看「平衡運動套餐」步驟【資料來源】.老人跌倒率高 物理治療師兩招教你評估長輩跌倒風險.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醫示警「保命防跌」5撇步.歌仔戲天王「小明明」跌倒猝逝 專家建議家中這些地方要注意
-
2022-11-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手抖頻率不同!醫師鷹眼揪巴金森病
「涂先生剛進來診間,第一眼就發現這是非常典型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右側肢體低頻的不自覺顫動。」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說明,巴金森病的抖動通常在休息時才會出現,頻率較低且大多只在單側肢體,相比之下,易與其混淆的原發性顫抖症,則是拿筷子、敬酒等較高頻率的顫抖,且雙側肢體都會發生。提醒民眾若有疑慮,就直接就醫由醫師來評估,巴金森病只要遵照醫囑、規律服藥,並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治療狀況,症狀就能穩定控制。巴友涂先生:「手一直抖,只是緊張或疲勞?」去年滿六十五歲從中華電信退休的涂先生,還記得三年前與同事一起工作,被提醒手抖得嚴重,當時不以為意,只覺得是肌肉處於專注、緊張之下導致,恰巧,本身也患有糖尿病,有天到新陳代謝科回診時,醫師注意到異狀,這才轉介到神經內科治療。顫動是巴金森病的一項特色症狀,卻也讓民眾容易與動作障礙疾病中常因家族史、基因造成的原發性顫抖症搞混。李杰勳點出,巴金森病的顫抖又以食指、大拇指較為明顯,頻率較低而緩慢,有點像是搓藥丸的動作,並合併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的狀況,反觀,原發性顫抖症是維持一個動作時才會發生,其他肢體動作皆正常。巴金森病除了動作障礙外,也有不少病人也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悶悶不樂等非動作症狀。而對於正準備過上愜意的退休生活,卻碰上了巴金森病的涂先生,沒有喪志反而積極面對、定期回診,經過兩年治療,病況穩定的他說,「李醫師很親切,任何的疾病都要找醫師、按時吃藥。藥袋副作用 不需對號入座在巴金森病人當中,自行調整藥物劑量、停藥等狀況層出不窮。李杰勳語重心長地說,如果病人吃藥有不舒服,一定要來和醫師溝通,都能夠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他說,自行停藥的結果,如果是前期的巴金森病,可能會有肢體動作變慢、顫抖嚴重;後期病人停藥,還可能出現身體斷電、行動到一半而無法動彈的問題。為了避免用藥中斷,針對初期的病人會選用低劑量藥物,漸漸讓身體適應也能減少頭暈、噁心等副作用。另有部分患者也可能因長期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如左旋多巴)出現藥效波動,造成「異動症」等動作併發症,同樣也能以調整藥物劑量方式進行治療。不過,他在診間也觀察到,病人對於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有時可能來自藥袋上警語,曾有病人看見寫著頭暈、噁心等副作用,便對號入座,雖然不需要太過緊張或擔心,但也再三提醒只要有任何不適,都可以隨時回診和醫師溝通。李杰勳認為,巴金森病的診療策略是採滾動式調整,他會觀察評估病人本身的症狀,再來一步步說明,畢竟有些病人相當排斥醫師把病情說得太嚴重,巴金森病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與病人的信任,不用對病情過於悲觀,想像成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治療的路上會有醫師一起陪伴。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的好習慣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0-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
「有位阿嬤在十年前從台北搬回嘉義,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她未再親自回診,而是請託兒女協助繼續在台北拿藥,而吃藥了五、六年後病情卻不見穩定,直到有天出現不自覺摔倒的狀況才驚覺異狀前往就醫。」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的個案,在當地並非特例。他說,巴金森病每二到三個月要定期就醫,依照病友身體狀況調配藥物,此時如果看診的地方在外縣市,舟車勞頓恐降低患者回診頻率、意願,這凸顯就近就醫的重要性。照顧者陳小姐:「巴金森病不會痊癒,最後還可能失能,要如何鼓勵父親不要絕望呢?」巴金森病並非無藥可醫的絕症,控制病情就能維持長年與疾病共存,但前提是定期服藥之外,也要密切和醫師溝通,以調整最佳的治療方針,說來簡單卻有不少病友依舊認為,自己身體最能感受到藥量的波動,因而擅自增減劑量、停藥。巴友陳大哥:「藥吃久了,藥效越來越短該怎麼辦?」許永居說,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 巴友王女士:「如果最近身體不舒服,我可以停藥嗎?」如果遇到感冒、身體不舒服,甚至是開刀需要停藥,巴金森病人的用藥該如何調整?此時,病友更需要與醫師對話。許永居指出,感冒糖漿、特殊止暈藥、便秘藥等,會和巴金森病的藥物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合併使用恐出現身體瘋狂地扭動、摔傷送往急診等問題,所以建議病人服用藥物出現不適症狀,應回診和醫師討論,最好拿著正在服用藥物到診間,能更精準判別狀況。另一個狀況則是碰過巴金森病人需要動手術,但沒有和醫師溝通之下擅自停藥,導致身體突然僵硬「斷電」,他強調,巴金森病的藥物種類繁多,即使因手術原因不能口服,也能以其他方式給藥。巴友李先生:「近期出現了異動的狀況影響生活,如何能改善?」許永居建議,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照顧者吳同學:「家裡氛圍好壓抑,阿嬤生病後為什麼老是不快樂?」這段漫長的治療旅程,病友難免會有厭倦、憂鬱,可能認為巴金森病是絕症、擔心吃藥的副作用。許永居比喻「感冒和失眠同樣也是,你得過還是會再得。」「吃藥擔心副作用危險,但走路也有危險、吃飯也有嗆到危險。」獨到的見解,幽默地吹散病友的烏雲,同時再搭配能改善憂鬱症狀的藥物調劑,陪伴病友打起精神一起走過。 >>>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提升民眾巴金森病意識,避免看錯科延誤治療「巴金森病是吃藥就能控制的疾病。」許永居在一次的治療有感而發,他回憶,一開始治療巴金森病是在安養院內,該病人已臥床十多年,沒想到經過二、三次的治療,眼前的患者竟然能下床行走,不僅工作人員吃驚,更讓他萌生對於巴金森病研究的興趣。雖然及早發現能有效控制病情,不過他也說,目前民眾對於巴金森病的意識不高,腳部、腿部出現問題多半聯想到骨科,有憂鬱狀況則是到身心科,因此通常來看診的病人都是中期,已出現手抖、走路緩慢、小碎步等動作障礙,若能及早診斷,並就近定期看診,助於延緩巴金森病、穩定病情。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的好習慣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
「已經花時間陪伴,為什麼家中長輩還是不開心?脾氣也變得古怪不愛說話,最近甚至還開始忘東忘西…」巴金森病(又稱帕金森病)、失智症都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表示,隨著時間演進巴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將愈來愈嚴重,也愈容易合併憂鬱症狀,失智症,最後影響大腦造成失智情況。年齡是主要罹患因子,年紀愈大、罹病機率愈高。巴金森病(又稱帕金森病)跟失智症有什麼關聯?好發於55至60歲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見的程度僅次於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最大特徵為動作障礙,雖然無法真正根除病灶,但是可以靠藥物和復健訓練控制。有些患者到了病程晚期會併發失智症,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蘇豐傑說,典型的巴金森病可藉由動作障礙的症狀來觀察判斷,包括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而非動作障礙的症狀則有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隨著年紀愈大、罹病時間愈久,症狀逐漸變得更嚴重,平均發病後7.5年要靠輔具助行或代步。 為什麼巴金森病會併發失智症?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蘇豐傑說,只要好好按照醫囑治療,巴金森病患者的壽命與一般人無異;宛如長期抗戰的療程需要與醫師緊密互動,討論用藥,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蘇豐傑表示,早期巴金森病患者透過藥物治療,臨床療效非常好,加上規律運動和飲食輔助,能維持正常生活。若病程發展到中晚期合併失智症,照顧者除需費心照料,也可能衍伸出不少經濟負擔。如何預防巴金森病併發失智症?巴金森病的病程可長達20年,早期發現、接受診治,延緩病程發展,仍能保有正常生活。蘇豐傑強調,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症狀主要是缺少多巴胺所引起,前7年可以透過用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但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因為藥效波動等問題,造成「異動症」等動作併發症,建議初期用藥不要投以療效太強的藥物,改善藥效波動等問題,但每位患者病情不同、治療也因人而異,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其他減緩病程惡化關鍵:🔍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礦物質、優質蛋白質,以及增進腸道健康的益生菌。🔍運動習慣:學習太極拳、瑜伽、固定飛輪訓練肌耐力,另可透過物理復健增加活動度。🔍控制三高:預防或延緩其他中高齡常出現的併發症,避免治療計畫的藥物受影響。>>>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基隆山地多,交通不便當心延誤早期確診蘇豐傑分享,基隆市的民宅建築大多倚山,出入交通要爬坡,巴金森病中晚期的病人行動受限縮,就醫更加不方便。若家中長輩出現異常症狀不要輕忽,趕快到醫院詳細診斷,患病不要過度悲觀,服用藥物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亦可同步改善憂鬱症狀,只要積極配合,就有一定的治療成效。另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
70歲的王爺爺經常不明原因地跌倒,以為只是老年退化不以為意,直到家人陪伴至神經內科就醫後才確診已罹患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初期治療時王爺爺常忘記吃藥或不按照處方自行減藥量,也不願意定期回診,導致單側肢體顫抖、步伐不穩的狀況日漸嚴重,某日再次跌倒導致骨折送醫,出院後病情愈來愈嚴重,出現吞嚥障礙且引發吸入性肺炎,再度入院治療後返家的王爺爺身體明顯退化,變得無法行走、臥床且仰賴鼻胃管進食…🔔關鍵一:巴金森病失能原因百百種,趁早治療延緩病程是解答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表示,巴金森病為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包含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好發於70歲以上: 🔍早期:運動障礙症狀包含單側肢體顫抖、動作逐漸變慢、僵硬、走路小碎步。 🔍中期:演變為雙側肢體症狀,容易跌倒,常需以助行器輔助。 🔍晚期:症狀加重,失能、以輪椅代步、營養不良及反覆性感染等。進入中晚期的病患可能頻繁出入醫療院所,照顧者除需費心照料,也衍伸出不少經濟負擔。蔡志宏說,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關鍵二:巴金森病各藥物治療原理不同,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治療上需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以補充電力,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至於採用何種藥物,關乎發病年齡及症狀嚴重度。一般而言50到60歲、症狀輕微的病人,前5年會先觀察病患對藥物的反應,來評估後續的用藥調整,醫師和病人需保持密切合作討論。中晚期後藥物組合多樣,主線用藥等劑量逐漸加重,有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病患則提供相對應的藥物治療。各種巴金森病用藥有利有弊,如何善用每個藥物,延長每個藥物使用時間,所以與醫療團隊配合「治療策略」的商議是必要。🔔關鍵三:降低巴金森病失能風險,關鍵是不擅自斷減藥蔡志宏強調,「延緩病程惡化速度,藥物遵從性十分重要」,巴金森病藥物在血中維持的濃度與病患的生活作息直接相關,如自行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將有一定的風險造成病情失控,如一段時間沒服藥症狀變重,補吃了好幾顆藥後,彷彿飢渴許久的腦細胞會一次吃下過多劑量,往往不能真正提 供腦細胞飽足感,而是過多負擔,久了會形成多巴胺失調症狀與藥物失效,導致後續治療更為棘手。蔡志宏建議病患或照顧者可透過藥物日記,紀錄服藥及症狀變化的時間,歸納出一天的藥物波段變化以提供日後藥物調整的參考。針對中晚期的病患也有相關的社會救助支持,如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減免部分醫療負擔等。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雲林衛教推廣成效好,長者病識感與醫從性高比起其他縣市,蔡志宏說,雲林務農的病患居多,年紀較長,隨著當地衛教的推廣,許多病患在肢體有些抖動、走路出現小碎步時便知道就醫諮詢,確診時多為輕到中期階段,極晚期才確診的病患不多,且配合治療的意願高,有一定的治療成效。另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6-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合併憂鬱症狀,若未妥善治療,恐加速失能。一位70歲罹患巴金森病的老先生,透過藥物控制動作障礙,罹病2、3年來病況穩定,直到兒子發現父親時常面無表情呆坐、悶悶不樂,言談間甚至拋出輕生的念頭,才驚覺異樣陪同回診。醫師問診後得知老先生過去會自己外出到公園與朋友聚會,但罹病後因爲手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如以往穩健,非常介意外界的眼光,更擔心被老友嘲笑,愈來愈不喜歡出門。判斷老先生可能已出現憂鬱症狀,在協助調整治療藥物後,老先生心情慢慢好轉,不僅願意外出,甚至開始主動復健、運動,幫助自身病情穩定。關於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醫師怎麼說…Q:為什麼巴金森病會出現憂鬱症狀?巴金森病不僅會有手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表示,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在整個巴金森病的病程都有可能發生,發生率從40-60%不等,有些患者是在罹患巴金森病後出現憂鬱症狀,有的則是因憂鬱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究竟屬於前驅症狀或因病而產生憂鬱,目前尚無法釐清。此外,巴金森病患者約有30%會合併失智症,尤其罹病10年後,合併失智症達70%-80%;而睡眠障礙較常發生於巴金森病的晚期。Q:該怎麼預防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防止巴金森病惡化出現憂鬱狀況,掌握黃金治療期、穩定病程發展是最重要的。李杰勳指出,目前巴金森病主要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李杰勳表示,如果患者較年輕且需工作,會評估給予一天服用一次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以免因忙碌而忘記服藥,而當效果不佳時,則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如果年紀較大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可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李杰勳也表示,雖然目前最有效果的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不過,此藥具有蜜月期,也就是服用5年左右,藥物有效治療濃度在體內無法維持穩定,會出現無法控制肢體動作的現象,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可能使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增加憂鬱症狀發生的可能。建議患者及家屬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隨時調整治療方式。Q:若患者已出現憂鬱症狀,如何改善?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要活就要動」,李杰勳強調,因肢體僵硬、顫抖而不想出門,減少接受外界刺激,漸漸可能出現失智或憂鬱,時間久了就可能失能、臥床。他呼籲,絕對不能放棄治療,尤其還應搭配復健、運動,讓患者保持生活自理的能力。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屏東偏鄉比例高,長者出現症狀勿忽略,需盡快陪同就醫李杰勳臨床發現,在地許多年長者對手抖、動作緩慢等症狀不以為意,尤其居住於偏遠或山區的長者,因接受訊息的媒介較少或子女外出工作,再加上就醫不便,家屬帶來就醫時,患者通常必須扶著枴杖或攙扶,已屬於較晚期;而家住市區者,因子女獲取疾病知識的管道較多,發現長輩異常時通常較早期。除了動作變慢、靜態性顫抖、關節僵硬、步態不穩等常見的動作障礙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出現部分症狀時,容易被誤認為老化現象,李杰勳提醒,可留心觀察家中長輩日常動作的變化,若發現異常盡快陪伴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治療,如:📍走路開始前傾且駝背📍寫字變慢、字體變小📍手部僵硬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說話音調改變、變小聲📍不明原因的失眠或憂鬱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
「有天早上刷牙,我像被點穴,手突然定在半空中;除了手之外,我的腳也出問題,走路常常因為無法控制動作差點跌倒出意外。」60歲中晚期巴金森患者王先生說道。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說,中晚期巴金森病人常出現如開關被關閉的「斷電」現象或無法自主控制動作的異動症,一旦藥效在體內無法保持穩定,身體就可能無法正常動作的症狀。莊協勳表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腦內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逐漸減少,會產生動作障礙及很容易被忽略的憂鬱等非動作障礙,許多病人出現靜止時手部莫名顫抖、行動緩慢、小碎步、肢體僵硬等症狀才前往就醫,必須透過服用藥物補充及以維持血中多巴胺的濃度,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功能。Q為什麼巴金森病病人會出現斷電現象、異動症?莊協勳指出,目前治療巴金森病的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由於巴金森病的外顯動作症狀明顯,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就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除了可能遭受異樣眼光外,曾有病友走路到一半「凍住」,被卡在車多的馬路中央,十分危險。Q如何降低斷電現象、異動症影響生活的風險?巴金森病會慢慢的剝奪生活自理能力,「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莊協勳說。莊協勳表示,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透過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或經醫師評估後採取深腦刺激術,拉長病人能正常生活的時間或是改善生活品質。莊協勳也提到,近年文獻陸續證實,在一開始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相對能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對於常伴隨的憂鬱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也要特別注意不同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影響,Q巴金森病病人還可以怎麼維持自身生活品質?許多巴金森病病人隨著病程發展,腦內的多巴胺細胞愈來愈不夠,服藥劑量愈變愈重,開始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自行減藥或停藥等,反而會加速病況惡化,莊協勳建議病友:・規律服藥,勿自行減藥或停藥・在安全的前提下搭配適當運動・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且配合治療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苗栗病患多長者,應建立正確的疾病觀念,避免延誤就醫莊協勳表示,以自身服務的苗栗苑里裡來看,60歲以上年長的病人居多,且民眾對疾病認識不清,常誤以為顫抖、行動緩慢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症狀被忽略因而延誤就醫;或長輩們沒與子女同住,在老老相伴或獨居的狀況下,即使有了症狀,也會沒被及時發現而耽誤就醫。莊協勳鼓勵病友,唯有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觀念,才能及早發現,確診後遵循醫囑配合治療,以維持生活品質、延長藥物的使用年限。巴金森病自我檢測40秒手指操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
常見失智或中風患者用餐時吞嚥困難、需在流質食物中添加助凝劑,或因長期臥床感染肺炎,其實不只這些病友,巴金森氏症晚期病友也須面臨失能困境。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病友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陪同病友一起運動,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指南一】>>>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晚期病患可能合併失智,但需進一步診斷鑑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說,民眾出現身體僵硬、顫抖等,未必是罹患典型巴金森氏症,也有可能是非典型類巴金森氏症,雖然兩者均為神經退化性疾病,但相關症狀、疾病發展速度、對藥物反應等都不相同,甚至可能是由中風、外傷引起的續發性巴金森氏症,而這都需要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巴金森氏症病友若病情長達十年以上,或是年齡75歲以上,可能會合併失智症狀,但也可能是罹患非典型類巴金森氏症中的路易氏體失智症。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並非所有巴金森氏症病友都會合併失智症,出現失智症狀時,均須醫師診斷。【指南二】>>>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避免後期吞嚥困難,罹病初期就要開始進行吞嚥訓練。「巴金森氏症為多巴胺細胞緩慢退化,病人漸漸出現手動得慢、走路走得慢、吞嚥緩慢等症狀。」陳柔賢說,巴金森氏症病友罹病後約7至10年,隨著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進而營養不良等問題,這些情形並非共病,也無法經藥物控制,而是病友的必經過程。為延後病程進入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如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就推出運動指引及吞嚥訓練APP程式,建議正常長者也要進行吞嚥訓練。【指南三】>>>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當用餐出現困難,病患須專心進食,家人勿邊吃邊聊天。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若已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助凝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若病友進食困難已致營養不良,恐造成體重下降、肌肉萎縮,且易增加感染肺炎風險,此時就須使用鼻胃管等方式,協助病人進食。晚期病友認知功能下降,可能出現幻想等精神症狀。林祖功門診曾收治一名70多歲阿公,罹患巴金森氏症多年,但近日發現阿公回診情形不好,經家屬檢視阿公平時使用的藥盒發現,阿公多未按時服藥,再經診斷發現,阿公已無法自主服藥,他提醒家人要多注意阿公服藥情形。此外,巴金森氏症晚期病友認知功能開始下降,可能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如看到先人在家開派對的視幻覺,或是出現被害妄想等幻想症狀,或懷疑食物被人下毒而不吃東西,導致營養不良。林祖功說,隨著病程進展,生活可能愈來愈不方便,他鼓勵病友不要充斥負面想法,認真、快樂過好每一天,因人生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誰都不知道。【指南四】>>>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確診初期家人鼓勵陪伴最重要,別急著談預立醫囑巴金森氏症病友確診後,經由藥物治療就可控制病情,約還有十多年可以自理生活。林祖功說,不建議在疾病初期就要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或提早與家人討論經濟、財產、安寧照護等問題,但從病人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如陪同病友一起運動,隨時關心病友的身心靈狀況。當下最重要的是,家人應要求病友按時服藥、積極運動。陳柔賢說,研究發現,多運動恐是延緩巴金森氏症的重要關鍵,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並早晚在戶外盡量大步走,最好是多次進行,如每天走一萬步,可以拆分為兩次或三次走完,以訓練大腦神經細胞。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08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營養師5招「快樂」飲食 愈吃愈快樂 遠離巴金森病風險
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營養師建議於日常可以採取快樂飲食5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還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 「快樂」飲食為什麼可以讓人快樂?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魚油、深海魚油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褪黑激素褪黑激素與睡眠相關,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重要元素。・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又稱快樂荷爾蒙)的重要原料,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有助睡眠品質及穩定情緒避免焦躁。・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足夠的維生素B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延伸閱讀: 5種「快樂」飲食秘訣,營養師詳細解析「快樂」飲食還有什麼好處?除上述快樂飲食5來源之外,營養師也推薦高纖蔬食與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的地中海飲食,哈佛大學更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憂鬱、焦慮是巴金森病症狀表現中的一塊拼圖。」陽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翁銘表示,憂鬱也可能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但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巴金森病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及早警覺憂鬱焦慮 不能忽略的巴金森病前兆 如何知道我有沒有罹患巴金森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來測試。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專家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若發現異狀盡早確診,接受治療,就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 【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1-11-14 醫療.巴金森病
警訊自我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 每月8號手指操自我檢測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8個問題,邀請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解惑!Q:巴金森病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預防嗎?若得到巴金森病有機會治癒嗎?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表示,多數巴金森氏症(巴金森病)病友發病原因不明,老化是最常見風險因子,約10%至30%的病人與基因遺傳有關;其他環境因素,例如,務農長期接觸農藥或工廠暴露重金屬、糖尿病和飲食習慣,也是可能的風險因子。對於有效預防巴金森氏症,目前醫界並無共識,但臨床建議,盡量減少相關環境風險因子暴露、控制好三高疾病,可降低罹病風險;另有研究指出,適量攝取咖啡因、養成運動習慣,對於減少巴金森氏症發生率可能有若干保護效果。人體四肢要正確、平順地做出動作,需要許多腦部神經細胞正常合作,如果中腦黑質負責分泌「多巴胺」這種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的神經細胞死亡,就會出現動作障礙,隨細胞愈死愈多、多巴胺分泌愈來愈少,症狀逐漸明顯。神經細胞一旦死亡,即是不可逆的變化,雖然目前沒有治癒巴金森氏症的方法,但及早發現警訊,積極介入,仍可望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延緩步入失能。Q:如何提早發現自己是否得到巴金森病?李政霖表示,巴金森氏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容易察覺,臨床顯示,巴金森氏症病友者在手抖、動作慢、肢體僵硬之前,就出現便祕、嗅覺喪失,以及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REM behavior disorder ,RBD)等前期症狀。快速動眼期行為障礙的特色為常作惡夢、熟睡時腦部無法抑制肌肉張力,無意識地拳打腳踢,同眠的伴侶應提高警覺,提醒及早就醫。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自我檢測,動作很簡單,右手伸直,手指打開,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再換左手,一樣輕按25下。如果發現速度不同、變慢、停頓,或手指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建議到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網站,回答「巴金森病自我檢測表」等問題,做進一步檢測。Q: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會發生腦萎縮、失智嗎?李政霖表示,巴金森氏症典型三大症狀為「動作慢、手抖、肢體僵硬」,在日常生活表現,則包含表情減少、字體愈寫愈小、持筷用餐等精細操作變得不靈活、走路小碎步或腳無法抬高,以及身體僵硬,影響平衡反應能力。除了手抖、動作慢等常見動作障礙,巴金森氏症病友也常出現憂鬱、情緒障礙、睡眠問題、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臨床觀察,在巴金森氏症前期若合併情緒不穩、焦慮等症狀,病友服藥後,若出現抗藥性和副作用,建議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或劑量。依照巴金森氏症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五期,第一期症狀僅發生在單側,第二期症狀出現於雙側,第三期症狀發生在雙側,軀幹平衡反射能力變差,行走時容易重心不穩。第四期行動困難,到了第五期,患者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終日臥床。巴金森氏症發病10年以上,藥效維持時間遞減,藥物副作用也變明顯,容易合併認知退化,應與「路易氏體」(Lewy body)沉積相關,也可能是阿茲海默症共病所造成;前者常有視幻覺,後者則以記憶變差為主,臨床上仰賴醫師仔細區分,給予適當藥物治療,家屬耐心與愛心地照護。Q:懷疑自己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該掛哪一科?李政霖表示,如果懷疑罹患巴金森氏症,建議到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確診病友回診時,建議由了解其生活狀況的家人陪同,因為大部分病友缺乏病識感,且容易出現衝動控制的問題,例如瘋狂消費購物、嗜睡等,或是合併其他認知功能退化而出現固執、不理性等行為,此時,家屬告知醫師相關細節,才能夠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降低副作用。巴金森病40秒手指操【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1-11-1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治療/藥物、運動雙管齊下 延緩巴金森病效果明顯
你知道什麼是巴金森病嗎?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以及治療方法?自己是得到巴金森病的高風險族群嗎?聯合報於110年10月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FB社團舉辦「巴金森病疾病問題大募集」問卷調查活動,以下彙整關於巴金森病,民眾最想知道的問題,邀請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解惑!Q:哪些治療方法可以延緩巴金森病病程?巴金森病患者需「藥物治療」、「規律運動」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改善。成大神經部主治醫師簡崇曜指出,若肢體抖動及僵硬程度,未造成日常生活困擾,就不用提高用藥量。此時,規律運動、積極復健,有助於延緩神經流失及退化,效果比只用藥的患者還要好。運動時,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一周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感覺到流汗、小累、有喘等程度,簡崇曜建議,「最好可以做自己愛的運動,如果不愛打太極,就改打球,重點是要願意長期作自己喜愛的運動,且項目愈多元愈好。」Q:藥物治療巴金森病,可改善手抖、動作慢等動作障礙,但部分患者出現憂鬱、便秘、睡眠障礙,這是藥物的副作用嗎?除手抖、動作遲緩外,巴金森病患者也常有憂鬱、焦慮、便祕、嗅覺遲鈍等問題,或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如突然坐起身,就覺得頭暈,有時合併睡眠障礙,但這些症狀並不全然與藥物副作用有關。臨床透過通用量表,進行手指開合點、重複踏腳,搭配個案主述等方式來評估病情程度,至於如何判讀為藥物副作用,簡崇曜指出,患者服藥完後,若感覺腹部脹氣、噁心感,或者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白天嗜睡等原有症狀更為明顯時,務必再回診時,主動告知醫師,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Q:照顧者平常應如何照顧和幫助病友?可以申請長照資源嗎?剛診斷為巴金森病的病友常因想不開而憂鬱加深,此時家屬陪伴非常重要。簡崇曜指出,曾遇過一名熱愛出國旅遊的患者,確診後鬱鬱寡歡,整天宅在家裡,在好友的邀請下,每周外出釣魚,即便拿釣魚竿時,手抖無力,但同伴不以為意,時常結伴出遊,他情緒逐漸穩定,恢復原本開朗個性。簡崇曜提醒,巴金森憂鬱跟一般憂鬱症不一樣,對吃藥的反應也不同,建議民眾與神經科或身心科醫師充分討論病情,規律用藥,也能舒緩照顧者身心壓力。照護壓力沉重,家屬容易與病友起爭執,心力交瘁,簡崇曜表示,政府提供長照申請、聘僱看護申請、輔具等社會福利資源,有需要者可至衛福部網站及各縣市社會局查詢。對於疾病認識與照護資源,也可以上「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網站搜尋。根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供長照資源申請資格:申請身心障礙手冊:經藥物適當治療,並且須追蹤至少六個月後,仍遺存足以影響生活機能之障礙者,並符合相對應之巴金森病等級、量表。申請聘僱看護:1.受看護人持有經社政機構核發之身心障礙手冊,且屬「特定身心障礙項目」重度級以上者,不需再經醫師診斷,可經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推介媒合聘請外籍看護。詳情請洽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2.經醫療機構以團隊方式(至少一位醫師及一位醫事人員、臨床心理師或社工人員),所作的專業評估,並開具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認定被看護人需全日二十四小時照護者。)Q:對於罹患巴金森病的病友,建議用什麼態度面對巴金森病?病人有機會重返正常生活嗎?簡崇曜表示,病人應認知「這是不會痊癒,不會完全好的病」,可以視為糖尿病慢性疾病,一開始症狀還不明顯,透過藥物就可控制病情,但須持之以恆,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就能延緩疾病惡化速度,讓嚴重併發症較晚再顯現。簡崇曜說,沒人說罹患糖尿病,就不能出國旅遊,四處遊玩,頂多飲食習慣要注意,巴金森病也是如此,只要藥物控制得當,沒有什麼是不能做,就連打新冠疫苗也是可以的。每個患者病程不一,有人過了十年,仍保有良好智力與認知功能,仍可以繼續學術研究,但也有病友罹病五年就走路困難、平衡出現問題。每個病人狀況不一樣,調藥速度也不同,簡崇曜提醒,病友不要過於焦慮,擔心病情,不可自我設限,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只能關在家,應該盡情享受人生,活得更精彩。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個月8號都做一次「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生活照護/家有巴金森病患者該如何安置 3要點打造安全居家環境
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的症狀分為動作障礙與非動作障礙,部分病患會有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則較為常見,包含平衡障礙、肢體僵硬、轉位困難及凍結步態等,大幅增加跌倒風險。由於病患待在家的時間較長,掌握安全、方便的原則進行居家擺設環境調整,並透過運動訓練或復健預防跌倒,提升病患體力也能讓心情愉悅。要點一:浴室保持地面乾燥、加裝扶手防滑墊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6名長者就有一人曾經跌倒,過半數發生在住家內,浴室是家中發生滑倒、跌倒的高風險地方。除了清除地面積水、加裝扶手及防滑墊外,浴巾、肥皂及洗髮精等放置於方便拿取的位置,當病患在浴室時確定有家人在附近,不要將浴室門鎖起,且若能將門設計為向外開,能避免病患在浴室跌倒不起時,出現擋住門而難以對外求援的情況。要點二:起居、廚房保持明亮與動線寬敞,避免使用地毯、茶几與邊桌與浴室相同,臥室及客廳也存在不少造成跌倒的死角,根據106年國健署發布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年長者發生跌傷地點第一名為臥室、第二名為客廳。這些居家空間要留意需保有寬敞的動線,少用地毯、茶几或邊桌,家具不要有尖銳的邊角,避免跌倒時碰撞受傷。另外,明亮的光線也有助於避免碰撞而跌倒,包括將電燈開關裝置在容易看到及用到的位置,走道或房間的兩頭裝設雙向開關,避免需要走過黑暗地帶去開燈,臥室、客廳多裝置小夜燈,以及避免桌面過於光滑導致反射光線,造成視線錯覺。提升廚房的安全並方便清理,可準備長柄拖把或畚箕等清除積水,減少病患清理時需要彎腰的狀況,廚房的櫥櫃避免設置在過高位置,以免拿取時發生危險。要點三:常做簡易巴金森病運動訓練與復健,改善肢體僵硬與平衡問題,降低跌倒風險病患除了將居家佈置成安全舒適環境,降低因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及平衡問題造成跌倒的風險,建議平時在家還可以透過「臉部微笑操」改善因肌肉僵硬而出現面無表情、撲克臉,或做「吞嚥操」訓練舌頭靈活度,有助於吞嚥功能。台大物理治療系黃正雅副教授表示,這些簡易的運動及復健動作在家就能進行,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強化大腦功能,巴金森病病友在作居家復健運動之前,需先由醫師診斷病程,聽從醫師醫囑服藥治療,同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運動原則,藥物加上運動雙管齊下,更能有效延緩退化與失能。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家人互動增加趣味性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症狀,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身體平衡,黃正雅介紹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在家即可自行操作的復健訓練動作,家人一起參與互動更有趣。1. 雨傘伸展運動:採坐姿或站姿,雙手持雨傘抬到最高的位置停留10秒,眼睛望向雙手,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避免身體過度前傾或後傾,這動作主要是改善駝背和背肌無力。2. 上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手握啞鈴或水瓶上舉、側舉到水平高度,停留3-5秒,訓練上肢肌力。3. 下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雙腳交替抬高,訓練下肢肌力。4. 跨步平衡運動:雙手叉腰或單手輕扶椅子站立,兩腳與肩同寬,雙腿交替作跨步動作,每跨一步停留3秒,訓練動態平衡、重心轉移及走路功能。5. 行進節拍運動:走路或原地踏步時,搭配數數的口令,例如從1開始,每數到3的倍數加上拍手動作。家人從旁協助互動,多找幾樣新的玩法,動口、動腦、動手讓效果加乘。資料來源:元氣網綜合整理、全方位巴金森醫療照護手冊●貼心小提醒巴金森病存在一些察覺不到的症狀,包含憂鬱、便祕、消化不良及失眠等,民眾可注意自身心情變化與腸胃相關問題,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搭配自我檢測表篩檢,若有疑似症狀,請儘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能。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延伸閱讀: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1-04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生活照護/當你的巴金森病家人有吞嚥困難、營養不良 照顧者有哪三招可幫助他?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會出現動作逐漸變慢、關節僵硬、手部顫抖、平衡困難等動作障礙,部分病患會有憂鬱傾向;到了中晚期病友更將面臨吞嚥與進食障礙的難題,恐陷入更深的憂鬱之中,巴金森病人的家屬可以如何引導正確進食與攝取足夠的營養成為一道新課題。【延伸閱讀】更多巴金森的用藥治療、日常照護、飲食建議,都在「幸福巴士」巴金森臉書社團「阿公最近愈來愈瘦,吃飯變得好慢」,該怎麼辦?吞嚥困難、咀嚼能力降低、顫抖的手握不住餐具等,是巴金森病友常見的飲食困境,尤其到了晚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等相關問題。此時,建議諮詢營養師進行個別化的飲食調整。由於中軸肌肉的活動性變差,巴金森病患吃飯時較難下嚥,喝水或喝湯時也比較容易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在食物的準備上需花費較多心力,建議可以透過語言治療師評估吞嚥狀況後,根據病患的吞嚥及咀嚼狀況調整,可將食物切小塊、煮軟爛或打成泥狀來進食,能增加阻力降低吞嚥造成的嗆咳問題。「阿嬤的食量愈來愈小,體重變輕,還有營養不良」,該怎麼辦?「均衡」是巴金森病患的飲食原則,若病友因為吞嚥問題,每餐吃的量不多,也可「少量多餐」,規律地監測體重及飲食攝取的狀況。近來不少研究也提出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的進展,高纖蔬果的攝取,搭配充足的飲水量,正常成人一日的飲水量為體重乘以30毫升,假設體重為60公斤,一日應喝足至少1.8公升的水,能改善病友的便秘、消化不良問題。「手抖不停,握不住湯匙、筷子,吃飯時常常掉滿地」,該怎麼辦?用餐搭配輔具能提升進食效率與安全,坊間有許多協助長者進食的輔具,包含特殊設計的碗筷、湯匙等,當替巴金森病病患選擇輔助餐具時,「方便入口」及「防止滑落」為兩大原則。近來許多營養指引也提出布置怡人的用餐環境概念,除依照病患的需求準備餐食、布置舒適的用餐環境以外,「陪伴用餐」也相當重要,陪伴能讓長輩心情愉悅、增加食欲。●貼心小提醒巴金森病存在一些察覺不到的症狀,包含憂鬱、便祕、消化不良及失眠等,民眾可注意自身心情變化與腸胃相關問題,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搭配自我檢測表篩檢,若有疑似症狀,請儘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能。巴金森病自我檢測延伸閱讀:延緩退化/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10-06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
肩膀痠痛不適,做伸展運動時覺得關節好僵硬,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看了骨科、復健科,還是不見好轉。醫師提醒,若出現動作變慢、關節僵硬、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有可能是巴金森病,應盡快求診就醫治療。打太極、培養興趣、參加活動 她與巴金森病共存十年林女士在上班開車途中,覺得手握方向盤要轉彎時有點卡,以為是一般扭傷,到家醫科就診,吃藥仍無改善而轉診神經內科。一進診間,醫生發現林女士毫無表情的撲克臉,問診發現字愈寫愈小,診斷為巴金森病。確診當下,頓時晴天霹靂,林女士擔心得病很丟臉,完全不敢將病情告訴兄弟姊妹,服藥前半年都走不出痛苦情緒。最後在先生的開導下,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打太極拳、培養攝影興趣、參加病友團體,再加上重新調整藥物,從困頓中豁然開朗,活出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病友除會出現手腳顫抖、行動遲緩、肢體僵硬、面無表情等動作障礙外,焦慮、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亦與巴金森病息息相關。其中,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有些病人也因情緒問題與家人發生爭執,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病情與憂鬱情緒,也舒緩照顧者的壓力。若發現家人言行異常或生活習慣改變,別以為是老化必然現象,應留心巴金森病程與病徵,及早就醫配合運動和藥物治療,大多可獲得良好改善,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出現喪失行動與口語表達能力的時間。Q:巴金森病不同病程常見的動作障礙?A:因患者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提早退化,主要病徵與動作障礙有關。第一期:從單側肢體產生症狀,包括手腳顫抖、關節僵硬、動作緩慢等。第二期:進展到雙側肢體,包括走路遲緩、身體僵硬、雙手顫抖等。第三期:延伸到下肢,出現走路不穩、小碎步、平衡障礙等。第四期:舉步維艱,雙手顫抖嚴重,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第五期:身體功能嚴重障礙,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臥床,全賴他人照顧。Q:還有哪些非動作障礙容易被忽略?A:憂鬱、便秘、睡眠障礙、排汗過多等。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的致病機轉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除了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亦會影響控制睡眠的腦幹,當出現翻身困難、常做惡夢、睡眠中莫名腿部抽動都有可能是疾病徵兆。Q:巴金森病的治療有哪些?A: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服用短效型或長效型多巴胺藥物。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尤其是第一、二期病程的患者,可透過定期服藥加上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維持正常生活。巴金森手指操 定期簡易自我檢測吳瑞美提醒,門診有許多病患主訴:寫字變小、說話小聲、打字變慢、夾菜不穩等,剛開始以為是五十肩、肌肉疼痛或血路不通,求診骨科或復健科,甚至吃補品、做物理治療,病情皆無法獲得改善,由於每個病人的早期症狀都不太一樣,不可輕忽。Q:想知道是否罹患巴金森病?該看哪一科?A:吳瑞美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簡單的手指開合能測試動作速度、順暢度,以及透過自我檢測表簡易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面對巴金森病,吳瑞美呼籲積極治療,抱持「樂觀面對身之礙,活出精彩心之愛」的態度,當作罹患其他慢性病一樣。她以林女士的個案為例,坦然接受病情後,主動與醫生討論藥物調整,參加病友團體分享治療經驗,彼此給予心理支持,撲克臉換成笑容滿面。她罹患巴金森病:「樂觀面對身之礙 活出精彩心之愛」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10年,想了解更多她的故事,請看影片: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09-2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延緩退化/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
● 手抖、肢體僵硬,以及因為腦神經退化所造成的憂鬱、反應遲緩等,是巴金森病最典型症狀,好發年齡55歲左右● 症狀通常從單側的手、腳開始,逐漸影響身體平衡,最後可能需靠輔具行走● 運動能改善動作障礙,對步態不穩、平衡感有很大幫助,提升生活品質一名病友因為夾菜時動作不順,家人發現異狀就醫而確診;另一名病友覺得寫字變得困難,字體也越寫越小,就醫同樣得了巴金森病。屬於腦部神經退化的巴金森病,好發於55歲以上的成人,最主要的特徵是動作障礙,早期會出現單側顫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行走碎步等症狀;部分病友則有憂鬱、便秘等非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手抖、小碎步要注意 及早就醫能控制病程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黃正雅說明,巴金森病依症狀程度可分為五期,單側肢體動作遲緩現象通常第一期就會表現出來,隨著病情嚴重,日常生活能力也逐漸減退,需依賴他人照顧。「手抖、小碎步是最明顯的特徵,與失智症的認知功能障礙不同,若發現家人動作表現異常一定要及早到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醫。」黃正雅表示,透過服藥和復健運動能改善身體活動機能、提升生活品質,延緩晚年失能危機。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強化大腦功能,黃正雅提醒,居家復健運動前需先診斷病程,聽從醫師醫囑服藥治療,同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運動原則,藥物+運動雙管齊下,更能有效延緩退化!黃正雅形容服藥就像是幫關節上油,舒緩肢體的僵硬,讓動作更流暢。「巴金森病的病因是中腦黑質區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及死亡,導致運動功能失調,服藥後運動表現比較理想。」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 家人互動增加趣味性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症狀,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身體平衡,黃正雅介紹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在家即可自行操作的復健訓練動作,家人一起參與互動更有趣。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雨傘伸展運動:採坐姿或站姿,雙手持雨傘抬到最高的位置停留10秒,眼睛望向雙手,保持上半身抬頭挺胸,避免身體過度前傾或後傾,這動作主要是改善駝背和背肌無力。上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手握啞鈴或水瓶上舉、側舉到水平高度,停留3-5秒,訓練上肢肌力。下肢肌力運動:採站姿或坐姿,雙腳交替抬高,訓練下肢肌力。跨步平衡運動:雙手叉腰或單手輕扶椅子站立,兩腳與肩同寬,雙腿交替作跨步動作,每跨一步停留3秒,訓練動態平衡、重心轉移及走路功能。行進節拍運動:走路或原地踏步時,搭配數數的口令,例如從1開始,每數到3的倍數加上拍手動作。家人從旁協助互動,多找幾樣新的玩法,動口、動腦、動手讓效果加乘。黃正雅提醒,獨自在家做運動時,需確認運動環境寬敞安全,量力而為避免跌倒,和家人一起擬定復健計畫,可增加互動樂趣並鼓勵堅持下去。另外也呼籲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定期做40秒巴金森手指操,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相關症狀,積極接受復健與治療。【延伸閱讀】>>>5招「巴金森病居家運動操」,一起動一動!訓練肌力、延緩手腳顫抖!【影片實測】↓↓↓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9-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便祕、憂鬱、焦慮…不只有手腳顫抖,這些非動作障礙也是巴金森前兆
許多人都知道行動緩慢、手腳顫抖為巴金森病常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台大醫院一項臨床研究卻發現,部分巴金森病人在出現動作症狀的前10至20年,已有便祕、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的症狀,這些病人雖有至腸胃科、身心科就醫,卻找不到病因。「憂鬱、焦慮是巴金森病症狀表現中的一塊拼圖。」陽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翁銘說,患者腦部組織退化,除了多巴胺分泌異常,連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也受到影響,以致出現情緒障礙,許多患者更合併便祕困擾。台灣平均確診年齡60歲劉翁銘表示,如何提高國人對於巴金森病的認知,了解早期巴金森病的非動作障礙症狀,進而提早確診、提早用藥,這是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課題。 健保大數據顯示,台灣巴金森病人平均確診年齡為60歲,比起歐美各國平均50歲,年長不少,劉翁銘認為,這與國人對於疾病認知程度不足有關,常以為年紀大了,走路自然變慢,直到失能,生活難以自理才就醫,確診時常已是中晚期,增加治療難度。 如何於罹病早期確診,給予正確用藥,一直以來為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瓶頸,劉翁銘表示,台大神經研究團隊研究證實,透過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焦慮、便祕,如能盡早確診,接受治療,就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自我檢測可做手指操 劉翁銘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性巴金森病人,務農為生,從小開朗樂觀,但家人早在幾年前發現他性格有些不太一樣,常無來由地憂鬱、不開心,甚至出現撲克臉、面具臉。 直到他自覺單側肢體逐漸僵硬、活動不便時,這才就醫,經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發現,腦部多巴胺細胞退化,確診為第一期巴金森病,規律用藥及回診,幾年下來,仍可下田務農。 劉翁銘說,提醒民眾多注意自身及家人身心變化,定期每月8日練習「巴金森病手指操」,大拇指與食指做開合動作,左右各25下,重複做、愈做愈快,如果會愈做愈慢、開合幅度變小,甚至黏住、打不開等,建議到神經內科接受檢查診斷。另外,若有手抖、動作慢、走路不平衡、憂鬱等症狀,務必積極就醫,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尋求協助。AI幫助及早發現退化近年來,AI人工智慧結合健保大數據,讓許多病人得以早期確診,劉翁銘指出,最新AI系統能從巴金森病人手指操影片中,察覺出細微異常動作。病人靈敏度變差、退化狀況,也可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
-
2021-09-07 新聞.新聞
診斷工具/巴金森病潛伏20年 AI人工智慧助精準預測
許多人都知道行動緩慢、手腳顫抖為巴金森病常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台大醫院一項臨床研究卻發現,部分巴金森病病人在出現動作症狀的前10~20年,已有便秘、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的症狀,這些病人雖有至腸胃科、身心科就醫,卻找不到病因。 巴金森病症狀表現多樣化 憂鬱、焦慮不可忽略 「憂鬱、焦慮是巴金森病症狀表現中的一塊拼圖。」陽大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翁銘說,患者腦部組織退化,除了多巴胺分泌異常,連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也受到影響,以致出現情緒障礙,許多患者更合併便秘困擾。 劉翁銘表示,如何提高國人對於巴金森病的認知,瞭解早期巴金森病的非動作障礙症狀,進而提早確診、提早用藥,這是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課題。 AI人工智慧結合健保大數據 幫助及早確診巴金森病 健保大數據資料顯示,台灣巴金森病病人平均確診年齡為60歲,比起歐美各國平均罹病50歲,年長不少,劉翁銘認為,這與國人對於疾病認知程度不足有關,常以為年紀大了,走路自然變慢,直到失能,生活難以自理才就醫,確診時常已是中晚期,增加治療難度。 如何於罹病早期確診,給予正確用藥,一直以來為治療巴金森病的重要瓶頸,劉翁銘表示,台大神經研究團隊研究證實,巴金森病病人在出現動作障礙的一二十年前,幾乎都有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焦慮、便秘,如能透過這些蛛絲馬跡,盡早確診,接受治療,就可有效延緩疾病惡化。 劉翁銘說,曾收治一名40多歲男性巴金森病病人,以務農為生,從小個性開朗樂觀,但家人早在幾年前發現他性格有些不太一樣,常無來由地憂鬱、不開心,甚至出現撲克臉、面具臉。 直到他自覺單側肢體逐漸僵硬、活動不便時,這才就醫,經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發現,腦部多巴胺細胞退化,確診為第一期巴金森病,規律用藥及回診,幾年下來,仍可下田務農。 劉翁銘說,大部分巴金森病病人常合併憂鬱、便秘等症狀,提醒民眾多注意自身及家人身心變化,定期每月8日練習「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若有手抖、動作慢、走路不平衡、憂鬱等症狀,務必積極就醫,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尋求協助。近年來,AI人工智慧結合健保臨床大數據,讓許多病人得以早期確診,劉翁銘指出,最新AI系統能從巴金森病病人手指操影片中,察覺出細微異常動作。再者,病人靈敏度變差、退化狀況,也可作為調整藥物的重要參考。>>>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
2021-08-04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最愛問【巴金森病】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病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約有兩到五成的巴金森病友有憂鬱問題●憂鬱、嗅覺改變、便祕、睡眠障礙等是巴金森症狀●快樂飲食、運動有助對抗憂鬱情緒在大學擔任教授的60歲巴金森病友丁雲龍,因手部顫抖無法騎單車,6年半前檢查確診。他是一名慢跑健將,30年來即使下雨也照常外出跑步,但生病後對運動失去興趣,「現在外面下小雨,內心反而會慶幸,太好了,今天可以不用去跑了」,以前熱愛研究財經,如今也完全提不起勁。巴金森病典型的4大動作障礙,分別為靜止型顫抖、動作慢、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嗅覺改變、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症狀。醫師提醒病友,當情緒改變、做事提不起勁時應提高警覺,建議50歲以上民眾注意心情變化,定期動手做「巴金森病手指操」搭配量表檢測,有疑似症狀可至神經內科進一步確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說,當巴金森病友做事提不起勁或懶洋洋沒動力、興趣轉變、睡眠出現障礙等,病友可能存在憂鬱問題,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鼓勵病友保持樂觀的心,如出現上述症狀,照顧者可協助病友走出憂鬱情緒,外出曬太陽、參與社交活動、透過家人陪伴及運動紓壓改善憂鬱。巴金森病是中腦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細胞提早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隨著病程演進,到後期逐漸走向失能,攸關情緒控管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也會減少。葉篤學表示,有兩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憂鬱,部分病友因臉部僵硬、面無表情變成撲克臉,往往看起來不太開心。物理治療師游政璋表示,巴金森病程分為5期,每階段可進行不同的復健,如臉部僵硬、面無表情的病友可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緊張,也讓說話、吞嚥時能輕鬆一些。進階版「坐姿復健」能訓練平衡力,增強核心,提醒病友如進行居家運動,身旁有照顧者陪伴較為安全。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DHA及EPA的鮭魚、深海魚類能抗發炎、抗憂鬱,是調整心情的重要營養素,多吃蔬果、使用好油等可保護心血管、抗發炎及氧化,亦能保護腦細胞。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2 醫療.巴金森病
圖表/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巴金森病初期和晚期是憂鬱症出現的雙峰時間。●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易焦慮、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病患,罹患憂鬱症風險也較高。●憂鬱巴金森病友的表現多是身體逐漸退化,擔心拖累家人或感到人生無望。憂鬱的巴金森病 新冠肺炎疫情稍緩,但民眾仍須謹慎防疫。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也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3RxMMnbko&t=12s【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不只手抖 逾四成巴金森病友併憂鬱症狀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而輕度憂鬱有機會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巴金森病常被當作老年退化及中風,導致病患於錯誤科別流連多年,如果有憂鬱、手抖、動作遲緩、肢體僵硬、平衡困難很可能是巴金森病,尤其是50歲以上民眾更要注意!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晚期失能危機。【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7-07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巴金森病潛藏憂鬱風險 營養師推五種「快樂」飲食
靜止型顫抖、肢體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為巴金森病的四大動作障礙症狀,而「憂鬱」症狀卻常常被大家忽略。憂鬱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也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透過治療可加以改善,營養師則建議病友採取快樂飲食五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也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魚油、深海魚富含omega-3 保護神經元抗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說,每一名巴金森病患的身體及用藥狀況不同,建議擬訂個別化飲食。如要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主要來源為魚油,如鮭魚、深海魚等,魚油中也含有豐富的EPA及DHA,證實在神經元的健康上具有保護機制,但因為是油脂,仍需注意腸胃消化的狀況。●褪黑激素促進睡眠品質 維持好心情褪黑激素是與睡眠相關的物質,通常在晚上漆黑一片時會刺激人體合成分泌,如受到光線刺激分泌則會減少,雖然其使用於巴金森病仍需更多研究,但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一種方式,飲食上可透過番茄、黃豆製品、芝麻、南瓜子及雜糧類等獲得。●快樂激素「血清素」色胺酸營養素幫製造巴金森病友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減少,影響運動功能執行上的精準度,並可能產生憂鬱情緒,陳盈汝表示,色胺酸可幫忙製造血清素,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若體內血清素製造不足將影響睡眠、出現躁鬱現象,日常飲食可從香蕉、雞蛋、全穀雜糧、堅果種子中取得。●攝取維生素B群 維持神經系統穩定而維生素B群也能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若攝取不足易造成代謝廢物堆積、疲勞甚至貧血、無力等影響,足夠的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肉類(尤其肝臟)、海鮮、家禽、雞蛋、綠葉蔬菜及堅果種子為主要的飲食來源。●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 助人體神經傳導另一項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則為礦物質鈣、鎂、鉀,尤其當鈣質攝取不足時,易造成失眠、肌肉痠痛等,可從小魚乾、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等獲取鈣質來源,至於鎂、鉀可從蔬果類、堅果種子中取得。●大量高纖蔬食 地中海飲食有助延緩病程除上述快樂飲食五來源之外,陳盈汝也說,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風險與病程。地中海飲食強調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使用橄欖油及堅果做為主要的脂肪來源,食用適量的白肉、少量紅肉等。哈佛大學也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不過巴金森病程分為五階段,根據病患的年齡、性別、病程、服藥狀況及其他慢性病等考量,陳盈汝仍建議病友諮詢營養師建立個別化的飲食,均衡飲食並選擇多元化與季節性的天然食材作為飲食來源。●巴金森病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6-16 養生.運動天地
運動不看年紀看毅力!簡文仁教老少咸宜、簡單、高難度3階段運動
一群資深公民 生龍活虎退休前,40多年的歲月,都待在醫院內,看到的多是衰弱傷病之人,建議的運動也多是簡單、安全又容易做到。常會多叮嚀一下,可以漸進量力地逐步增加運動的強度及難度,以免受傷。退休後,有機會到運動中心,才發現「高手在民間」,健身房內,一群資深公民們,各個生龍活虎,挺著渾身的肌肉,頂住厚重的阻力,令我自嘆不如。原來他們可以這樣做運動,才體會出運動可以不看年紀,而是要看毅力。簡單運動:「指腹互推前臂翻轉」所謂運動,就是你能掌握控制自己肌肉關節的動,只要不失控,基本上運動是安全的。例如簡單的「指腹互推前臂翻轉」(圖1)運動,可算是手指操的一種,指腹互推可以強化指力,前臂翻轉可以伸展手腕、手肘,更有人認為十指連結全身的經絡,互相刺激可以通氣血保健康。高難度運動:「劈腿拜地挺身拜天」高難度的「劈腿拜地挺身拜天」(圖2)運動,這個運動可以伸展胯下髖關節,讓你走路更大步更輕快,可以伸展上肢肩關節,讓你雙手更靈巧更自如。挺身拜天可以強化背肌,讓腰背更挺拔有力。只要下定決心持續練習,我也是練了三年才練成,如果好強求速效造成失控,就有可能受傷。97歲長者爬山 腳步輕盈遇過百歲人瑞特技般的肢體動作,說是退休後才加強健身的成果。最近爬虎山時,認識一位97歲長者,腳步輕盈,爬山爬了40多年,還樂此不疲。兩位長者共同的特點,就是動出樂趣來,經年累月持續一點一滴地動出效果,這不是靠一時的努力,而是靠持久的毅力。過度的努力,反可能造成傷害而失去樂趣,我鼓勵大家去感受運動的感覺,進而享受運動的效果,再養成運動的習慣,習慣成自然。你也可以老當益壯,不必太受年齡的限制而活出青春的自我。老少咸宜運動:「手腳著地高調爬行」如果想要有一招老少咸宜的運動,從一歲到一百歲都可以做到的,建議可以做「手腳著地高調爬行」運動(圖3)。這個運動雙手撐地向四周爬行,可以強化臂力和腿力,並訓練身體的協調與反應。老了不是藉口 快來鍛鍊身體的鍛鍊沒有偏方沒有捷徑,也沒有年齡的限制。在安全的前提下,一點一滴日積月累,以最大的毅力持續進行,必能有滿意的效果,「老了,不再是藉口了。」
-
2021-06-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曾經開朗樂觀 老伯罹病後重度憂鬱原本開店當老闆,個性開朗的王伯伯,在六十五歲退休後確診巴金森病,罹病後由於身體逐漸退化不受控,他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愈加不穩定。有一天他竟想不開要做傻事,幸好妻子及時阻止憾事發生,隨後王伯伯透過治療與調整生活型態,參與志工團體,擴展生活圈,有了家庭與朋友的支持後逐漸好轉。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尚未確診巴金森病 憂鬱症已蠢蠢欲動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吳瑞美解釋,巴金森病患因腦內黑質細胞退化,使得多巴胺分泌缺乏,隨著黑質細胞死亡,就會產生路易氏體的異常沉積,最一開始沉積的位置為掌管嗅覺的細胞,以及管理腸胃蠕動的迷走神經細胞,因而嗅覺改變、便祕等症狀會先行出現。接著當沉積來到腦幹的橋腦部位,便開始影響睡眠、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部分病友因而在五十多歲時被誘發出憂鬱情緒,待兩到三年後才陸續出現動作障礙症狀。●巴金森病初期與晚期 也會好發憂鬱另一個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不同於一般憂鬱症 巴金森病憂鬱症有一特點 吳瑞美也強調,巴金森病的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有明顯的不同,在於巴金森病友的憂鬱表現,多是因為身體的退化愈來愈嚴重,而擔心拖累家人,感到自身無用或覺得人生無望,沒有一般憂鬱症病患會有的罪惡感和自殺傾向。因此,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巴金森病憂鬱症 歸納六大風險因子相關研究也發現,較年輕的巴金森病患、處於疾病初期或末期,或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以及個性上容易焦慮、緊張或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等巴金森病患,是屬於風險較高的一群,較有機會罹患憂鬱症。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打造友善環境 巴金森病憂鬱症可預防「有憂鬱症的巴金森病友即使改善了動作障礙症狀,但當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快樂,仍會覺得生活沒有陽光。」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抑或是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症狀表現多樣,失眠、憂鬱竟是巴金森氏症!簡易巴金森手指操自測
巴金森病無法治癒,九成以上為原發性巴金森,找不出罹病原因,在治療上是一段長達20年以上的漫長旅途。病友除透過藥物、非藥物、手術治療等改善動作障礙,那些易被忽略的非動作障礙症狀,如失眠、嗅覺喪失、便秘以及憂鬱、焦慮等情緒變化隱而不顯,治療的旅途上須兼顧身、心治療照顧。憂鬱的巴金森病 看不出來的情緒障礙巴金森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蔣漢琳說,巴金森病是因大腦中不正常的蛋白質累積,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促使運動神經調節的迴路失靈,動作因而出現障礙,在執行上難以精準。而除了多巴胺以外,其他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被影響,因而會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卻很難令人直接聯想成與巴金森病相關。巴金森病表現多樣 綜合評估治療組合巴金森病愈早介入治療,能改善動作緩慢、手抖、肢體僵硬等動作障礙症狀,維持運動的正常功能,保有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延緩失能。蔣漢琳表示,巴金森病的治療,目前有四類型藥物,皆以維持多巴胺的量與持久為主軸。第一類藥物為直接補充多巴胺、第二類為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第三類為阻止多巴胺代謝的分解酵素抑制劑,第四類為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藥物。蔣漢琳說,巴金森病患者症狀表現多樣,有些病友手腳不會顫抖、肢體不會僵硬、有些病友會提早出現步行障礙問題,或已伴隨失智,或同時有情緒低落等憂鬱狀況,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雖可稍微改善病患情緒,但如憂鬱較為嚴重,一種藥未必足夠,整體治療仍會依據藥物作用與副作用、年齡,或考量非動作礙障症狀、病患的耐受度等進行組合。考量病友的身心狀況,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症狀,有時會伴隨著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有時會在更早期,於動作障礙尚未出現前,病患就有憂鬱情形。隨著病程愈到晚期,部份病患出現精神、失智等狀況,與家人溝通出現障礙、藥物遵從度降低,照顧者需花費更多精力進行長期照顧。勿隨意停藥減藥 白白犧牲蜜月期其他治療方式,則包含非藥物治療如運動、復健等,或當藥物治療過了「蜜月期」,病友最擔心藥效區間變窄,藥效愈來愈不穩定,如當藥物濃度太高可能出現異動症,或當藥物濃度太低,身體想動卻動不了,突然斷電卡住,稱為「開關現象」。當治療出現開關現象,蔣漢琳說,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會開始考慮是否進行深腦刺激術,手術會於大腦植入電極和在左前胸皮下處植入電池刺激器,透過持續性的電刺激,減緩開關現象的發生。蔣漢琳說,由於初期藥物治療能大幅改善動作障礙症狀,能有好的生活品質,病患會有一段甜美的蜜月期,大約可維持五年的時間。但若未及早診斷、延遲治療,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藥,症狀將持續惡化,也會犧牲掉前半段的蜜月期,提醒病友勿隨意調整用藥,也呼籲民眾對巴金森徵兆提高警覺。巴金森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巴金森病包含十大徵兆,民眾可透過檢測量表自我評估,並觀察自身與家人在日常動作上,是否有不對稱的肢體變慢,或身體有無僵硬狀況,及休息靜止時手腳是否會不自主地顫動等,並不忘關心家人情緒狀況。 為鼓勵自我篩檢巴金森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蔣漢琳說,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透過藥物、非藥物或手術治療等,病友的治療旅程已有長達20年、甚至30年的例子,鼓勵病友遇到藥物問題、開關現象時,積極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4-0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 巴金森氏症是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典型症狀:行動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 及早發現治療,可改善症狀、延緩失能金曲歌后詹雅雯確診巴金森氏症,令人驚訝。此疾病除了會有肢體僵硬、手抖等動作障礙外,也會有憂鬱、便祕或腸胃不適等非動作障礙症狀,因病徵不易判斷,部分病患經半年到一年才確診。醫師提醒,若民眾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可以先進行巴金森自我檢測,並至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診斷,及早確診治療,可延緩失能。動作障礙 典型三大症狀4月11日為世界巴金森日,此疾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運動功能失調。典型的三大症狀為病人行動變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嚴重,統稱為動作障礙症狀。臨床統計,約八成巴金森氏症病人手部會顫抖,「慢動作」是診斷新病患的臨床依據,不過,亦有非動作障礙症狀經常被忽略。林祖功解釋,當動作障礙出現,代表多巴胺神經細胞已退化約七成,也會造成自律神經退化,早期還會出現憂鬱、焦慮、嗅覺改變、腸胃不適、便祕、失眠等非動作障礙症狀。若能及早用藥治療,約有三成機率可同時改善動作及非動作症狀。夢中吼叫 出現激烈動作國內外研究證實,這些非動作障礙早期症狀也是前兆,病人在發病前十年,可能常焦慮或頻繁作噩夢,甚至出現激烈的睡眠動作,會在睡夢中大吼大叫或拳打腳踢等,更有五到六成的病人常便祕,十年後有可能罹病。林祖功說,這些症狀若頻繁且反覆出現,是一種預警機制,尤其當動作愈來愈變得緩慢時,提醒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表」,從步行、社交等日常生活中察覺異常。50歲以上 可先自我檢測隨著病程愈到後期,日漸嚴重的症狀將使病人的臉部表情僵化、起步或平衡困難,腳部會因顫抖而難以放鬆,看似簡單的事情,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導致病人情緒低落、憂鬱且感到挫折,需要家人細心陪伴,走過這段長期照護的日子。林祖功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醫學辭典/巴金森氏症1817年英國詹姆士.巴金森醫師發現六位老年人有行動緩慢、肢體顫抖、肌肉僵硬、步伐拖曳等症狀,投入觀察及記錄此疾病。為紀念其卓越貢獻,將此病症命名「巴金森」,並以他的生日4月11日定為「世界巴金森日(Parkinson's disease)」。此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40歲前發病屬於早發型巴金森,呼籲民眾定期檢查、積極治療。【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