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2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情緒低落
共找到
228
筆 文章
-
-
2023-11-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嗨奶奶,很高興認識妳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另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最後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每個剛進醫院的五年級小實習生,在實習時,都會被分配到一個自己主要照顧的病人,學長姊總會讓我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病人,而我時常下意識地選擇比較年輕的病人來照顧,或許是因為我沒有與阿公阿嬤住在一起,又或許是明白我不是他們的偏愛,內心總有些隔閡。在內科快實習結束時我到了老年醫學科,老師直接分配了一位已經住了一段時間的88歲奶奶給我,要我試著練習陪伴長輩,並鼓勵我多主動與奶奶互動,當時我心裡其實很害怕,總覺得自己不擅長與長輩相處,更擔心不知道能不能跟奶奶好好的互動。這位奶奶入院的主要原因是全身虛弱無力,再加上腳上的蜂窩性組織炎,不過在我接觸到她的時候,腳已經快痊癒了,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不太能自己走路,雙腳無力。第一天早上去看奶奶時,例行公事地問了病程記錄上面一定要記錄的事項後,我不知不覺地就跟病人大眼瞪小眼,每次都很想要努力地克服,卻總還是覺得很尷尬。第一眼看到奶奶時覺得她情緒很低落,不太想說話,很孤單的感覺,我猜測是因爲看護來自四川,聽不太懂台語,所以第二天我試著用自己破破的台語簡單地關心奶奶,比如說吃飽了沒?睡得好不好?接下來的時間我也只能做做理學檢查,或者和看護尬聊。直到老師請我們幫奶奶進行周全性評估時,我好像才開始與奶奶有了真正的互動。之後的兩個禮拜,我每天早上都會主動去找奶奶,她也願意讓我陪她吃早餐,甚至是午餐,我發現奶奶最喜歡吃的是控肉。吃飽飯後,我都會拖著奶奶來到陽光室曬太陽,我一直覺得當我們走出去曬曬太陽時,不僅可以讓身心放鬆,也可以達到輕微運動的效果。漸漸地我發現,在陽光室裡,奶奶開始習慣了我在身邊,會主動跟我說話,我也進一步地了解奶奶的家庭狀況。從奶奶口中得知她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很久以前就中風臥床在家,最小的兒子則是比她還要早就走了。奶奶總愛抱怨他的大兒子,說他不孝順,不要她了!想把她自己一個人丟在醫院。其實奶奶的大兒子沒有結婚又忙於工作,雖然很忙,但每天都會親自煮奶奶喜歡的食物來給她吃。陪伴中我試著體會她的心情與行為,藉由說話互動,從奶奶的語氣、神情去觀察她的身心狀況。後來他大兒子來後,我決定跟他說奶奶的想法,請他多留一點時間陪伴她。把病人的情況真實地回報給家屬,我一直覺得這一點很重要。之後的日子裡,奶奶的大兒子每天中午都會準時地來送飯與陪她聊天,奶奶看起來就比以前還要開心跟期待中午的吃飯時間。在老人醫學實習的時間裡,我看到很多年紀大的長輩們住院住久了,就容易情緒低落。某一天吃完午餐,我感覺奶奶不怎麼理我,所以我就帶著她到陽光室聽音樂,奶奶突然跟我說她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其實我當時是有點不知所措,好像沒有什麼合適的話可以安慰她。我就在想,想要解決奶奶的問題,是不是應該要恢復她日常生活的能力,讓她可以快點好起來出院回家,實際點來說那就是要去做復健!之後兩個禮拜的日子裡,我一有空就會去陪她散步聊天做復健,同時也會跟奶奶的家屬聊天,但每天拖奶奶去散步跟復健運動就是大工程,要不是賴床說好累,就是耍脾氣不想去,或是要我說會陪她一起去才同意。我發現就如老師說的,奶奶真的是囝仔性,老人和小朋友一樣可愛又傲嬌,總是口是心非,稍微動一下就說很累,需要哄一下,鼓勵一下。我會大聲地跟她說:「奶奶,妳好厲害喔!奶奶,妳好棒喔!奶奶再十下就好!」大力為她鼓掌,她都會很開心,不知不覺越做越多,還收穫了她親自頒發給我的一大袋香蕉。剛開始實習的時候,總是很羨慕學長姐能夠對病人的病情與治療計畫熟練於心,在老年醫學科這兩週實習的時間,我慢慢發現自己好像也可以像學長姐一樣,跟老師報病人的狀況、跟家屬、看護解釋目前的治療計畫。我想只要我們多用點心,多花一點時間在病人身上,認真地紀錄病人每天的變化,就可以慢慢進步。另外,在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看到了老師對待每一位病人的方式,老師總會蹲在病床旁邊,握著爺爺奶奶的手,耐心地聽他們說話,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主治醫師那麼地貼近病人。老師跟我說,有時候反思我們對老年人的照顧,雖然他們年歲很大體力衰弱,但只要有心,我們總能做點事來幫助他們,經過巧手與熱心,也能為他們與家屬創造愉悅的經驗與幸福感。這段話真的讓我很有感觸,在照顧奶奶的這段期間,我更了解到了現在在提倡所謂的全人醫療,陪伴病人,不是只是治療疾病本身,生理心理層面同時也都要顧及,所以醫師的作用遠遠不是治療疾病本身,而是提供病人身心靈的全面照顧,以病人及家屬為中心的照顧,甚至全隊、全程、全社區,除了全人醫療外與病人建立情感連結與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1 養生.聰明飲食
「快樂激素」幫助度過憂鬱秋季!不止香蕉,這幾類含色胺酸食物都能吃出好情緒
● 秋天易引發憂鬱症,容易失眠、易怒、情緒低落● 避免憂鬱,運動、調節飲食、社交刺激能改善● 香蕉可擺脫憂鬱? 營養師:香蕉皮才是秋末了,氣溫變化大,容易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季節性憂鬱」,日本將其稱為「秋乏」,女性相對於男性,容易被誘發。秋乏容易讓人身體疲憊、疲勞難消除、憂鬱或心情沈重。面對秋乏,可透過運動以及飲食調節,幫助度過「令人憂鬱的季節」。幫助人體製造足量血清素 度過憂鬱秋季秋季的白天日照減少、氣溫降低,人體得開始適應時令,容易讓人感受到情緒低落,如果本身有憂鬱傾向,症狀可能因此加重,出現「季節性憂鬱症」,症狀包含失眠、疲倦、易怒、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負面思考等。不少精神疾病患者,也容易在秋天時症狀失控。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賴思吟表示,造成情緒低落或是負面思考的原因非常多,如基因、後天環境等,如果要短暫度過季節性憂鬱症,可以增加腦中血清素,幫助情緒穩定。研究顯示,血清素是人體穩定情緒的重要物質,因此,坊間將血清素稱為「快樂激素」或「快樂荷爾蒙」,血清素具有幫助腸胃道蠕動、協助製造褪黑激素、增加睡眠品質等作用。人體的血清素無法自行製造,需要從食物中攝取「色胺酸」,人體才能合成。如果要讓身體有足量的血清素,就得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去除香蕉皮 香蕉幾乎不含色胺酸香蕉被視為是「色胺酸之王」,也被稱為是「快樂食物」。不過,賴思吟指出,香蕉中富含色胺酸的部分是「香蕉皮」,如果去除香蕉皮,香蕉本身幾乎不含有色胺酸,因此,如果民眾希望透過食物攝取足量的色胺酸,香蕉並非推薦的食物。含有色胺酸的食物非常多,賴思吟說,如果依照國健署的每日營養建議,吃足六大營養素,就能攝取足夠的色胺酸。根據食品營養概論,每人每天色胺酸的需求量為每公斤3.5毫克,以一位60公斤體重的民眾計算,每天色胺酸的建議攝取量為210毫克。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大紅豆含有659毫克色胺酸、黃豆含532毫克、白帶魚含403毫克、小魚干含540毫克、火雞肉491毫克、黑豆466毫克、生腰果382毫克、鮭魚391毫克。賴思吟表示,豆類的色胺酸含量多,平時可多攝取,但要幫助合成色胺酸,建議可多吃維生素B群,維生素B6可以幫助色胺酸合成血清素,富含B6食物,如肉、肝臟、蛋豆類、小麥胚芽、花生等。●哪些食物含色胺酸?.乳製品:牛奶、優酪乳、優格、起司等。.豆魚蛋肉類:黃豆、黑豆、雞蛋、魚等。.全穀雜糧和堅果類:燕麥、穀物、南瓜子、黑芝麻粉、核桃、葵瓜子等。.其他:壽司的海苔片、乾香菇也含色胺酸。大啖油炸物、甜品 增加身體負擔更憂鬱面對負面情緒,有些民眾會選擇「大吃」舒壓,或是吃具有「香香味」的油炸物,賴思吟表示,情緒不好時,吃甜點或是油炸物,當下大腦可能會感受到愉悅,但這類的食物幾乎攝取不到營養素,過度攝取油脂,反而會增加身體的負擔,例如脂肪的增加、代謝異常問題,也會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賴思吟建議,平時的飲食方式,宜應攝取六大營養素為主,同時搭配運動,維持正常睡眠的時間,時間到了就該放下手機,讓身體恢復平靜,增加睡眠品質。
-
2023-11-17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家庭經驗分享 給巴友的最實用心法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超過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病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巴友的困擾讓巴友以自身經驗,分享實用建議給同樣與巴共處的巴友家庭。 1.整理環境避免跌倒: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雜物 不抗拒輔具羅阿姨有10幾年照服員經驗,同時是確診1年多的巴金森病友,她提醒巴友家裡保持明亮,千萬不要摸黑以免不小心被家具、物品給絆倒。走路如果不穩,在家裡也要拿拐杖,3腳或4腳拐杖都好。一般人用腳尖走都很容易跌倒了,何況巴金森病友容易踮腳走路呈現小碎步,一定要慢慢走,走愈慢愈好,「電話來了也不用急,就讓它響,對方如果有急事就會再打來」。📌小叮嚀: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過黑而被物品、家具等絆倒摔傷。2.固定作息保持運動:持之以恆不要急 配合穩定用藥與良好作息目前擔任太極拳老師的吳大哥,在確診巴金森病後一邊進行治療,一邊參加職能治療、太極課程,明顯感受到打太極讓身體機能漸漸起色,重拾了以往運動習慣。吳大哥細數太極拳種種優點:拳法鬆柔能改善肌肉僵硬,重心放於腿部練就平衡,緩吸慢吐調整呼吸,身體跟上腦中思路去展演每一套路以訓練認知,最後則是運動自然會產生多巴胺,也有益於延緩病程進展。📌小叮嚀:持之以恆規律運動,不需急著看見成效,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量身打造一套適當的運動。3.主動出擊接受新知:有助病情控制的課程、科技 開放心態勇敢嘗試8 年前確診的金山大哥,力行「不封閉自己」原則,積極報名相關課程與計畫,舉凡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台大物理治療系的研究計畫、慈濟醫院的主題活動等都有他的身影,金山大哥認為只要維持好的身體,現在有很多新科技,總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他也特別對同為獨居的病友們喊話,「不要怕別人笑,踏出門就不會悶著。」📌小叮嚀:視體力多參加病友社團活動,善用手機鬧鐘、APP,避免忘記吃藥。 4.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認識藥物角色 詳實記錄藥效及副作用淑敏阿姨每日陪著媽媽服藥,悉心觀察記錄媽媽每次服藥後的微小變化,並將所有問題於回診時抓著醫師討論。巴金森病的各種挑戰,淑敏阿姨都陪著媽媽經歷,此外,雖然複雜,但淑敏阿姨認真詳讀每種藥物的資料與仿單,主動與醫師討論,過程像是作實驗,但在與醫師討論上幫助很大。多虧淑敏阿姨的用心積極,主治醫師也能更全面掌握媽媽的狀況。📌小叮嚀:協助病友遵醫囑服藥,並把藥物問題帶回去請醫師調整及建議。5.病程後期手術評估:藥物效果有限時 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方式顏大哥已經與巴金森病共處17年,持續治療及運動控制病情,但在治療將近10年時,藥物吃得愈來愈重,醫師建議顏大哥考慮進行DBS 手術,也就是在大腦中植入電極導線,透過電流來控制與調節腦內活動,達到運動症狀控制;顏大哥回憶當時心情沒有害怕,「交給醫師、交給老天,我心情只有這個念頭。」手術過後最直接的改變是藥物減量,雖然仍要吃藥,但是手術之後,確實醫師開藥就少了很多。📌小叮嚀:若出現藥物效果不佳狀況,可以與醫師充分溝通,請醫師評估考慮其它治療方式。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電子書】《巴金森病88問》新書出版 助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民眾在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例如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林祖功說,當巴金森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他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也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這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2023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時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書中分別透過不同情境提供實用建議。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巴金森病88問》索書資訊👉👉 點擊閱讀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
-
2023-11-01 醫療.巴金森病
憂鬱、失眠、自行停藥 巴金森病困擾多 新書《巴金森病88問》助全台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不但難以入眠,還經常睡睡醒醒,怎麼辦?」「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該如何說服他找醫師調整藥物?」「媽媽經常情緒低落,怎麼判斷是巴金森病的影響?或另有精神疾病?」全台約有8萬個巴金森病友家庭,上述問題經常困擾他們,如今在「巴金森病88問」一書中可獲得解答。全台巴友 年增逾2千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千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88個最常見的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解答,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根據健保署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手抖憂鬱 藥物同時緩解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當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退化。林祖功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解釋,所謂分期付款,就是不要一次就使用最高劑量或最猛的藥物組合,罹病初期應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提升肢體活動能力。與病共存 巴友分享經歷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整藥物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會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以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也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在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21 醫療.懷孕育兒
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得到最大效果?專家提醒這些族群使用要小心
不少有避孕需求的女性,都會選擇服用避孕藥,但是,避孕藥應該怎麼吃、何時吃,才能得到最大效果?食藥署請到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郭安妮來為大家進一步說明。避孕藥不可擅自停 嚴重恐亂經郭安妮表示,口服避孕藥可分事前避孕藥與事後避孕藥2種。事前避孕藥又分為21天、28天2種設計,21天的避孕藥每吃3週要停藥1週,在停藥的過程會來月經,停藥後的第8天再開始吃下1週期的21天藥品;28天避孕藥則不需要停藥,吃完直接接續吃下1週期的藥品,在每1週期最後4天的藥物是不含避孕藥物成份的「空包彈」,服用這4顆藥的過程會來月經。剛開始服用第1盒事前避孕藥時,第1顆要在月經來的前3天內服用,最遲不能晚於第5天,接著每天必須要在固定時間服用,以維持藥品在體內的濃度保持穩定。如果不小心忘記吃,可在12小時以內補吃,避孕效果仍能維持;但若忘記超過12小時,避孕效果會受影響,此時一樣要立刻補吃,再加上使用保險套以確保避孕效果。如果忘記吃已超過1天以上,則在每天服藥時額外補吃1顆,直到回到原本的進度上,且此次的用藥週期都必須額外使用保險套避孕。切記,不能擅自停藥,否則會導致亂經。有些人誤以為事前避孕藥只在發生性行為前服用,因而避孕失敗!郭安妮強調,事前避孕藥必須每天規律服用才有效果;有些人雖然每天服藥,但服藥時間不固定,一下早上吃、一下晚上吃,使藥物在體內的濃度高低起伏,可能造成些微出血的情況。另外,長期使用避孕藥並不會影響生育能力,但可能會出現經血減少、月經不來的副作用,建議在使用半年到1年後,可以停藥休息。事前事後機轉不同 避孕效果有差到底事前避孕藥與事後避孕藥有什麼不同?郭安妮指出,這2種藥物的作用原理不同,事前避孕藥是抑制排卵,讓精子沒有卵子可供結合;事後避孕藥則是讓卵子延遲排出,降低精卵結合的機率。但是,若發生性行為時已排卵,再吃事後避孕藥就沒有避孕效果,因此,整體來說,事後避孕藥的避孕效果大約只有70至80%的成功率,而事前避孕藥則可以達到99%的成功率。郭安妮提醒,事後避孕藥是高劑量的單次使用藥品,只能作為緊急避孕措施,並非日常正規的避孕方式,必須在性行為後的72小時內服用,且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如果吃完事後避孕藥,月經在該來的時間卻沒來,就需要驗孕確認是否已懷孕。避孕藥非人人適合吃 使用前應諮詢醫師服用避孕藥可能會有水腫、頭痛、腸胃不適、乳房腫脹、情緒低落等副作用,而且會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差異而有不同的副作用。郭安妮提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並不適合使用口服避孕藥,像是有肝腎功能問題、嚴重消化性疾病、血栓病史、家族有凝血因子病史、重度吸菸者(尤其35歲以上),另外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腫瘤、乳房腫瘤、不明陰道出血者,都不宜使用。最後,食藥署也提醒,事前避孕藥、事後避孕藥皆屬於處方藥品,需經醫師評估並開立處方箋才能取得與使用,服用時務必依照正確使用方式,才能達到最大避孕效果。若使用後出現身體不適等副作用,建議向醫師諮詢。另外,郭安妮建議,除使用口服避孕藥避孕以外,性行為時也可搭配全程正確配戴保險套,以降低感染性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她不想結婚,卻被保險套亂了人生規畫… 9種避孕法PK,這種失敗率最高.射精前戴套即可避孕?醫師提醒:計算排卵日避孕有前提.服用事前避孕藥就不用戴保險套?長期吃易得乳癌?破解常見迷思7QA★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0 養生.家庭婚姻
媽媽無法請假!女星嘆育兒家事地獄無止境,釣出媽媽們的辛酸血淚 家務分配掌握6原則讓媽媽不憂鬱
「媽媽」是無法請假的工作!許多新手媽媽在從小孩出生後,就開始過上無法休息的生活,每天無止盡在育兒、清理中度過,再加上新生兒的睡眠不規律,常會造成媽媽睡眠中斷,「永遠睡不飽」是很多新手媽媽的困擾。臺灣女演員陶嫚曼為2寶媽,常在臉書分享家庭生活,近日(17日)她發文分享育兒心境,表示家事沒有停止的一天,自己真的好累,貼文引起眾多媽媽們共鳴。2寶媽陶嫚曼感嘆:當媽媽無法請假!媽媽無法請假,陶嫚曼感嘆此刻的自己真的好累,透露假日後的第一天要洗堆的像山一樣的衣服,「我稱為洗衣地獄、晾衣地獄、跟我最怕的摺衣地獄」。除了處理衣服,媽媽一個人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太多,例如接送孩子、煮飯、家務、照顧孩子,陶嫚曼表示,常常從孩子接回家後忙到忘了上廁所,等孩子睡了才「想起自己」。讓她感嘆:媽媽無法請假,家事地獄沒有停止的一天,那麼累然後又沒有洗碗機真的很辛苦!除了飽受家事地獄之苦,陶嫚曼還嘆「煩人的經前症候群」,會讓自己每個月的此時情緒低落,她笑稱先生每個月也都也只有這時候皮會繃緊一點。家事地獄無止境 媽媽們分享育兒辛酸血淚陶嫚曼的貼文引起眾多媽媽們共鳴,紛紛分享當媽媽的辛酸血淚。「真的一堆事情要做,先是小孩再來是家務事,媽媽永遠都是最後才想到自己」、「很多人還覺得媽媽在家都閒閒沒什麼事」、「好有感!無限輪迴真的令人心累(特別隊友一點都不神)」、「當媽媽真的好累!沒有休假…」、「洗碗機裝起來,會多很多自己的時間」、「女人不舒服期間,男人最該學的就是“眼色要好”,女人在忙男人坐著滑手機就會燃燒心中那把火」、「媽媽真的是有做不完的家事,永遠都不知道在忙什麼然後一天就過了!只有半夜才有自己的時間,媽媽熬的不是夜是自由」、「三機救婚姻,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滾筒式洗脫烘。通通買下去可以省很多時間」。家務分配掌握6原則 讓媽媽不厭世成為一位新手媽媽雖充滿喜悅,卻也充滿挑戰,當媽媽需要照顧小孩的生理需求,又同時要處理家務,長期的「家事地獄」轟炸,會讓媽媽們心力交瘁。以下是6個關於如何更好地處理家務的建議,讓媽媽可以更有效率的做好每日例行的事項。1.制定好媽媽日程表:制定每天或每週日程表,包括家務工作、育兒時間和自我照顧時間,可幫助媽媽更有組織地處理家務,也可以讓爸爸能快速上手幫忙家務。2.列出事項的優先順序:媽媽在列出事項優先順序後,可確保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情,包括寶寶的需求、食物儲備、洗衣和清潔,其他次要的事情等有空再做。3.家事與家人分工合作:與「隊友」或其他家人共同分擔家務工作,可以減輕新手媽媽的負擔,使家務工作更輕鬆。4.輔助家電簡化家務流程:添購家用電器可節省時間和簡化家務工作,常見的「三機」家電為洗碗機、掃地機器人、滾筒式洗脫烘,有助於減輕做家務的壓力跟時間,讓媽媽能更好地應對育兒和家務。5.不要一次做完所有家務:請媽媽分解每日的家務任務,每次只處理一個小部分,而不是一次嘗試處理所有事情,會讓媽媽做家事做到崩潰。6.不要忽略自己的需求:媽媽除了照顧小孩、做好家務,也別忘了照顧好自己,請定期給自己時間來放鬆、做喜歡的事情,如運動、冥想、閱讀、追劇,才不會出現產後憂鬱症。請記住,成為一位媽媽是偉大且很美好的!但媽媽除了是媽媽也是一個人,也有權關心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幸福,媽媽要開心家庭氣氛才會融洽,請媽媽一定要看重自己與善待自己,在育兒、做家務、自我照顧間達到平衡,當個「快樂媽媽」一同陪伴寶寶開心地長大。延伸閱讀:.家裡窮從小吃不飽,長大被討孝親費!養兒防老已過時,提早為老後做6點規劃.二寶媽曝坐月子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
-
2023-10-18 醫療.精神.身心
長輩有老人憂鬱症嗎?失眠、情緒低落、食欲不振...8種症狀出現2種要當心
台灣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是相當高的,根據台灣老人健康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6.22%。此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中,約有18.7%的人有憂鬱症狀,其中女性的盛行率高於男性。老人憂鬱症是什麼?憂鬱症狀是指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情感疏離、自我否定、無助感、睡眠障礙、食慾改變等一系列身心症狀的綜合表現。在台灣,老人憂鬱主要表現症狀.孤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朋友圈子越來越小,家人也有可能遷移或去世,導致老年人感到孤獨和沮喪。.失去親友:老年人在生命的後期,往往要經歷許多失去,例如親友的離世,這會引發憂鬱情緒。.身體不適:老年人因為身體機能下降,容易出現長期疾病或疼痛,這些不適會導致心情煩躁、失眠等憂鬱症狀。.經濟問題:有些老年人退休後沒有足夠的收入或退休金,導致生活壓力和憂鬱情緒。.身心疲憊:老年人在照顧家庭和孫子孫女的同時,也需要照顧自己,這樣的負擔會讓他們感到疲憊和壓力。老人憂鬱症的症狀有哪些?1.情緒低落或沮喪,感覺沒有興趣或快樂的事情。2.失眠或睡眠困難,可能是入睡困難或早醒。3.食欲不振或過度進食,可能是體重增加或減輕。4.身體不適,例如:頭痛、胃痛、肌肉酸痛等。5.缺乏活力,感到疲倦、無力或動作緩慢。6.記憶力下降或集中力減退。7.自責、憂慮或恐懼,可能是未來感到沒有希望或無助。8.社交退縮,避免與家人和朋友互動,可能是因為感覺孤單或沒有價值。有上述這八種憂鬱症症狀,如果持續2週以上,可能需要尋求醫療協助,確定是否為憂鬱症。老人憂鬱症的治療老人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無法享受生活、自卑、自責、無助感等症狀。如果長期得不到治療,不僅會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自殺等嚴重後果。以下是幾種老人憂鬱症的治療方法說明。.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治療老人憂鬱症的方法之一,可以幫助老人改變消極的想法和情緒反應,提高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增強應對壓力的能力。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人際關係治療、團體治療等多種方法,適合不同程度的老年憂鬱症患者。.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老年憂鬱症的常見治療方式之一,主要使用抗憂鬱藥物,這些藥物能夠影響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提高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用藥的劑量和頻率,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並與治療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協助醫師進行治療。.運動治療運動治療是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態,減少憂鬱症狀的發生。運動可以釋放身體的負能量,減輕壓力和焦慮,同時也能夠提高免疫力和身體的代謝功能,改善睡眠和食慾等問題。整體而言,老年憂鬱症的治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運動治療等,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還需要加強老年人的社會支持,鼓勵其積極參與社交和文化活動,像是參與樂齡學習中心課程,據點活動或是公共托老中心,建立長者的生活圈,提高自我價值感和生活品質。老人憂鬱症與自殺防治憂鬱症是高齡人口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高齡自殺率逐漸上升,台灣老人自殺防治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高齡化問題: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加上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老人自殺問題日益嚴重。.心理健康問題: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狀況、身體健康狀況、家庭支持系統等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而導致自3.社會孤立問題:許多老年人因為疾病、子女遷徙等原因,往往面臨社會孤立的問題,缺乏社會支持與關懷。.社會孤立問題:許多老年人因為疾病、子女遷徙等原因,往往面臨社會孤立的問題,缺乏社會支持與關懷。在面對高齡族群自殺率上升的挑戰時,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增加社交活動和支持:老年人往往會感到孤獨和無助,增加社交活動和支持可以幫助他們維持情感連接和自尊心。.促進心理健康:老年人可能有心理疾病或情緒困擾,因此需要促進心理健康,包括治療和支持服務,身邊的親友,需要留意長輩的情緒變化或是生活習慣改變等,若出現自殺想法或行為時,保持警覺並接受醫療介入。.鼓勵長者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保持規律運動,作息正常,並鼓勵長者參與課程活動,保持學習的熱情。為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目前教育部下的樂齡學習中心,衛福部下的公共托老中心或是各縣市單位下的老人活動中心,救國團等,都提供了長者可以學習與拓展人際關係的場域,希望長者能積極參與,擁有年輕的心態是健康的起點。延伸閱讀:.爸爸過世後,媽媽變得很奇怪!是老年憂鬱症?還是失智?.長輩有憂鬱症?「1方法」篩檢長輩是否憂鬱 .提不起勁、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 醫提醒老年憂鬱增失智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8 醫療.巴金森病
動作變慢又幻覺…腦退化疾病分不清?失智症VS.巴金森病差異一次懂
「牆上怎麼有黑影在爬?家裡有髒東西!」、「你是不是偷我的錢?你把錢藏在哪裡?」一名年過八十歲的老先生常因看到牆上有黑影、有蛇在爬而大叫,且情緒緊張、躁動。此外,老先生動作還變得有點遲緩、不靈活,家屬無法理解老先生究竟罹患什麼疾病,原以為他撞邪、被鬼附身,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原來這名老先生患有路易氏體失智症。失智症背後病因眾多,也依致病原因分為許多類別,其中,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佔多數,上述老先生的路易氏體失智症也是其中一類,除易產生幻覺、疑心病外,也常合併如僵硬遲緩、不平衡等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症狀,醫師向家人說明後,家人終於了解情況,經過治療各症狀也獲得控制與改善。失智症vs.巴金森病 症狀表現差在哪?每年的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當月為失智關懷月。失智症病人的治療、照護格外受關注,而談到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觀察,許多人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他解釋,「簡單來說,巴金森病主要是動作出現問題,失智症則是大腦功能有異常。」徐榮隆分享,一般而言:📍巴金森病病人:初期頭腦、思考都很清楚,主要症狀表現以動作障礙為主,有遲緩,僵硬或手抖問題,部分病人也會出現非動作障礙如失眠、便秘情緒低落等,📍失智症病人:動作沒問題,手也不會抖,但認知、記憶力或思考常有障礙,導致出現像大眾熟知的容易迷路、走丟等現象。失智症vs.巴金森病 治療目標一樣嗎?目前,巴金森病的重點治療目標在:1.改善手抖、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2.預防病人跌倒、骨折3.降低失能風險在用藥上則以兩大類藥物為主,分別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多數病人用藥後,症狀可以獲得改善,不過經過一段時間,隨著病程發展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常須依病人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此時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就是巴金森病治療上的關鍵要點。至於治療失智症方面,則是在照護陪伴上需要家屬與照顧者多費心力,醫師會協助開以乙醯膽鹼酶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治療目標主要在:1.維持病人的生活自主功能2.改善行為、精神上的問題3.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症vs.巴金森病 非藥物治療分別是?徐榮隆表示,巴金森病病人透過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肢體平衡。而針對失智症的輔助治療,他也分享,像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所成立的失智症病友團體,常會安排各式郊遊行程、手作或音樂治療等課程,讓病人多與人群接觸,在學習手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緩和病人情緒,幫助延緩退化。徐榮隆也說,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失智症病人,復健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建議可以●維持運動習慣●多訓練肌力、平衡感●多曬太陽●多參與社交活動●家人、照護者也可以參加病友團體,運用資源讓身心獲得支持,對提升照護識能、壓力紓解都有幫助。失智症與巴金森病 緩退化都靠早期診斷 及早治療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退化重要的關鍵,徐榮隆特別分享,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如果病人不願承認自己可能患病且抗拒就醫,家屬陪同病人就醫前,可預先透過數位問卷或問診前數位評估表單等方式向醫師表明狀況,醫師事先了解後,問診時在對話上就會格外留意,避免病人、病人家人因病人抗拒就醫而產生衝突,他提醒,家屬可多利用這項服務,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專家特別提醒:雖然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要當心巴金森病病人罹病時間一久,常可能因退化合併失智症,此時治療就必須雙管齊下。對於照護者來說,當病人同時合併失智症、巴金森病,照護往往更辛苦,也更耗費心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9-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
「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種好發於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若患者發病年紀小於50歲,則為年輕型,陳彥中表示,兩者症狀別無二致,通常都有手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巴金森病雖不可痊癒,但若妥善控制病情,將能延緩病程進展。陳彥中說明,年輕型與老年型患者的治療目標其實大不相同,目前治療藥物大致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考量到年輕型患者餘命較長,且須保持一定工作能力,治療策略上建議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存本」,以防太早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當藥物蜜月期一過,容易因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現象,進而影響工作或人際關係。年輕發病警覺高 運動有效緩退化陳彥中表示,一名發病7年、擔任主管的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避免引起職場異樣眼光,平日會安排他透過多巴胺受體促效劑維持工作能力及改善睡眠品質,不過隨著發病已久,因常主持重要會議,才再搭配低劑量的左旋多巴或其他藥物輔助。陳彥中分享,年輕型患者普遍較會察覺到疾病,按時服藥、規律回診,不過他的一名老年型患者堪稱模範。67歲的羅阿姨近一年來發現手腳不自主發抖,曾任看護10餘年的經驗讓她直覺可能是巴金森病,就醫後按時服藥,病情快速獲得控制。「老年型患者的治療目標是維持生活品質。」陳彥中說,除了藥物治療,研究證實運動能有效延緩病程、改善生活品質,甚至減少30%藥量,羅阿姨也分享,她會透過長照2.0服務,請照服員協助復健,可日行40分鐘、5000步,她呼籲其他患者「不要因疾病而封閉自己、不運動,反而要保持陽光心態,配合醫師治療,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長照資源哪裡找?●不分縣市電話撥【1966】尋求各類長照資源專業諮詢。●【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提供家庭照顧者社會福利相關線上諮詢服務與協助社會資源連結與轉介。●【衛福部我想申請長照!】專區,長照資訊看更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9-06 醫療.中醫
戒菸有戒斷症狀怎麼辦?中醫師:穴位按摩緩解戒斷,茶飲、中藥、針灸都助戒菸
很多癮君子都想要戒菸,卻因為種種因素宣告放棄。澄品中醫院長劉筱薇中醫師表示,戒菸最困難的是各種不適症,民眾可透過中藥療法、針灸療法、穴位按摩、戒菸茶飲等緩解,幫助戒菸。 抽菸對人體健康影響大,是不少疾病、癌症共同風險! 劉筱薇院長表示,香菸成癮的物質主要是尼古丁,具有提神、興奮中樞神經作用,還會增加心跳速率,提高血壓及引起末梢血管收縮,長期下來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除了尼古丁,香菸所含焦油、其他刺激物質,常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各種癌症的元凶。 除此之外,對於男性而言,吸菸可能造成陽痿、精子異常;對於女性來說,吸菸容易未老先衰,甚至產生皺紋、灰髮、脫髮、提早閉經等;孕婦則會提高流產、早產、嬰兒猝死症等風險。及早戒菸才是明智之舉。如果民眾要戒菸,中藥能夠緩解戒菸時所產生不適症。 戒菸最難在各種不適症,長期下來身體陰虛火旺。 劉筱薇院長指出,癮君子戒菸的困難之處,莫過於經歷一段「戒斷時期」,因為停止抽菸之後,由於血壓、心跳下降,身體吸氧量也相對減低,常會出現情緒低落、精神倦怠、身體疲累、心情煩躁,可能也有失眠、暈眩、咳嗽、口乾舌燥、便祕、胃部飢餓感等症狀。 從中醫觀點來看,菸草屬性「溫燥」,長期抽下來易傷津耗液,最後形成陰虛火旺體質。此外,戒菸時期陰虛陽亢症狀也會浮現。 戒菸可透過中醫降戒斷症狀,按摩、茶飲、中藥、針灸都有幫助! 中藥療法:劉筱薇院長表示,戒菸時期陰虛陽亢,可利用中藥緩解身體不適症,治療應以滋陰清熱、寧心安神、化痰除煩、宣降肺氣為主,有助加強戒菸民眾的信心與決心。 針灸療法:針灸療法也能緩解戒斷期不適症狀,以及生津止渴,改善拿菸口慾、對於菸草味道產生排斥感。日常按摩相關穴位也有所幫助。 穴位按摩:穴位可按手部及耳部,手部可按列缺、陽谿、合谷等穴道。耳部由上而下則可取神門、胃點、心點、肺點、內分泌等穴點。 戒菸茶飲:可喝「魚腥草甘草茶」,可望清熱潤肺、生津安神,可說是很好的戒菸茶飲。材料可準備魚腥草1兩、遠志3錢、甘草3錢、薄荷3錢、麥門冬3錢、桑白皮3錢、百合3錢、黨參3錢、茯苓3錢。做法很簡單,將所有藥材泡水洗淨後放入鍋中,倒入2000毫升的水,小火煎煮即可當茶飲用。 戒菸除了決心,也可以其他有效的方法介入,透過各種方式降低戒斷症狀不適,更有助達到戒菸目標! 《延伸閱讀》 .電子菸、淡菸比較健康?一張圖看懂各菸品差異! .戒菸五年還是又咳又喘?小心肺部纖維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提不起勁、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 醫提醒老年憂鬱增失智風險
.失智與憂鬱症狀不易分辨.長輩常抱怨身體病痛,注意心理壓力.老年憂鬱可治療逆轉個性開朗、愛聊天的陳伯伯,最近變得沉默寡言,原本喜愛的登山健行也不再熱中,朋友邀約總是提不起勁,待在家的時間愈來愈長,開口就是抱怨身體這裡痛、那裡痛。子女以為是體力變差,所以不愛出門,後來發現睡眠習慣改變,有時睡上一整天,有時半夜躁動難眠。老年憂鬱 是失智症的前兆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陳伯伯的症狀看似一般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但這些都是老年憂鬱症造成的異常行為,如果不及早發現治療,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愈來愈多,面對生理功能退化、慢性疾病威脅、退休後的經濟問題等,容易陷入焦躁不安。憂鬱症狀 長輩較難說清楚憂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身心疾病,健忘、易怒、自我否定、睡眠節奏紊亂,但因為長輩較無法清楚言語表達,常以抱怨身體症狀來取代情緒低落。陳亮宇提醒,如果父母親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以及活動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看腸胃科、睡眠障礙門診都找不出問題,可求診高齡醫學科,避開對「精神科」的排斥,大型醫院也有設立「整合門診」,可順勢檢查評估病情。老年憂鬱症是難以察覺的心病,易跟失智混淆,其多元症狀也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功能,包括認知、生活自理。陳亮宇說,老年憂鬱症是失智症的前兆,又稱「假性失智」,可治療逆轉,除了透過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應從生活與行為方面著手,持續進行就能慢慢恢復記憶力、釋放情緒壓力。照顧憂鬱老人,「陪伴」很重要,陳亮宇建議,多傾聽關懷,鼓勵參與社交活動。像參與志工服務,有助增進人際交流互動,尤其是人群連結的歸屬感,再次找回生活重心。三方面預防與改善老年憂鬱症:1. 維持人際社交:「社交孤立」是憂鬱症危險因子,藉由人際社交可降低長者的孤獨感,加強生活的動力。2. 穩定戶外活動:日照有助於穩定情緒,長輩多走出戶外可刺激分泌體內血清素及褪黑激素,獲得深度睡眠。3. 從事規律運動:運動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心情愉悅;能增強體力、保持身體靈活度,預防衰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不是原罪!醫曝不吃澱粉後遺症有哪些:重點在如何吃對
吃了會變胖、血糖會飆高……加上近年生酮飲食流行,「澱粉」成為人人喊「禁」的小惡魔。曾幾何時,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類主食,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事實上,澱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吃澱粉本身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民眾多半吃錯澱粉。健身、減重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為了減重、塑身而不吃澱粉,只吃肉類及蔬菜。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以蛋白質取代澱粉雖能減輕體重,但人體長久缺乏葡萄糖,將難以應付急性血糖變化需求,不吃澱粉類食物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過少恐造成情緒低落、女性停經等問題。為什麼澱粉類對身體有影響?勞動量太少、澱粉吃得多,就可能出現肥胖、血糖問題。王治元表示,攝入蛋白質能提高人體肌肉質量,但肌肉中的肝醣只能在肌肉中使用;澱粉經分解後形成葡萄糖,累積在肝臟中,則可提供全身使用。人體面對壓力時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可體松,能提升血糖、支應人體所需能量,若澱粉攝取過少,難以應付短期升糖需求。故早年營養學建議,每日熱量來源應有五成來自澱粉。他也說,現今社會型態轉變,針對勞動力密集度低的白領階級,若攝取太多澱粉而無法消耗,就會助長血糖變化,造成糖尿病等疾病發生。但減少澱粉攝取量的同時,也不宜將澱粉攝取歸零,除了因應短期升糖所需,也因澱粉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如鈣、鐵、錳的重要來源,尤其糙米等含有米糠的穀類,微量元素含量高,若長時間只吃白米飯,或不吃澱粉類,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澱粉類該吃多少才恰當?攝取量應與活動量平衡,40歲後減少澱粉攝取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澱粉攝取量多寡應與活動量取得平衡,若攝入過多又沒有消耗,囤積在體內會形成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狀況。現代人活動量少,自己攜帶計步器,在主動留意活動量的前提下,一天才走了3000步;若恰逢外出工作、乘坐計程車等情況,活動量可能更少,澱粉的攝取量就要減少。此外,年齡愈長活動量也愈少,年過40歲的民眾也應減少澱粉攝取。不過,李婉萍說,澱粉能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進而產生能量,且葡萄糖能通過腦血管,提供腦部營養,若攝取的澱粉量不足,人體恐會進入「休眠狀態」,除了精神不濟,甚至會主動停經。澱粉進入體內也會轉換為「色胺酸」,帶來快樂情緒,澱粉攝取不足時,會導致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澱粉和精緻澱粉有何區別?糙米、芋頭等非精緻澱粉營養多,優於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非精緻澱粉」。李婉萍說,前者不具其他營養素,單由澱粉組成,如麵包、麵條等;後者則包括纖維、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即時常被誤認為蔬菜的澱粉類,包括玉米、南瓜、紅藜麥等。糙米、胚芽等穀類具有外殼,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芋頭則含有纖維、維生素B群,還有鉀、鎂等礦物質,也屬於非精緻澱粉。建議民眾選擇非精緻澱粉,其中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提升腸胃健康,久坐容易便祕的上班族能夠受益。澱粉類除了飯還有哪些食物?同樣是豆子,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就是澱粉。李婉萍表示,正常體重的人一天至少應攝取「一碗飯」,即200公克澱粉類食物,低醣飲食的標準則是每日攝取50克醣類。除了白飯以外,也可加入其他澱粉類食物一起食用,包括地瓜、菱角等。部分蔬果類其實是澱粉,如芋頭、山藥、南瓜、地瓜、三色豆中的玉米及青豆等,民眾選擇時應多加注意,避免誤判攝取量。李婉萍也說,民眾選擇食物時,能藉由「口感」初步區分澱粉類食物與非澱粉類食物,前者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後者則相對「結實、Q彈」。例如同屬豆類,鷹嘴豆口感較為鬆軟,屬於澱粉類;屬於蛋白質成分的毛豆、黃豆則吃起來較為紮實。有人認為,在早餐時多吃澱粉類,能幫助提升整天精神。李婉萍表示,早餐吃不吃澱粉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常見早餐選項如豆漿等食物,幾乎都有醣類,即使食物本身不含糖,也能在人體中轉換為醣類。建議早餐選擇以健康飲食為主,如果是「麵包配奶茶」,組成成分只有油脂、澱粉、糖,還不如不要吃的好。她也提醒,一般上班族早上9點工作、12點休息,期間幾乎都坐在位置上,若早餐攝取太多熱量、無法消耗,反而容易囤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4 寵物.照顧指南
「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毛小孩驟逝 她憂鬱暴瘦15公斤!寵物過世假有可能嗎?
許多人視寵物狗貓為家人,寵物過世時,許多飼主痛不欲生,更陷入憂鬱。精神科醫師表示,人與人疏離,寵物狗貓成為最親近的對象,當寵物過世,痛苦程度有時已超過疏遠的家人,精神科門診曾有飼主爲寵物狗安樂死或承受狗被毒殺、年邁死亡等,感到內心痛苦、難過哭泣、吃不下、睡不好,甚至尋求自殺。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說,很多人平時透過網路與人溝通,但下班後很少社交,每天與寵物狗貓相處、吐露心聲,有些飼主養寵物十幾年,就像拉拔小孩長大,當寵物過世,常感到痛苦。這類患者在診間分為兩種,一原本病情穩定的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寵物過世使病情加重,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另沒有精神病病史的人,寵物過世後仍會覺得悲傷,但就醫較少,一個月平均不到一人。「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 寵物意外死亡對飼主衝擊大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曾收治一名四十多歲獨居的單身女性,養了一隻吉娃娃,但吉娃娃不幸車禍全身癱瘓,不得已決定安樂死,為陪伴愛犬走完最後一程,女子隨側見證愛犬接受安樂死。但愛犬過世後,女子總是不自主哭泣、不願意出門,只待在家看著愛犬的照片,後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甚至試圖自殺。楊聰財說,問診發現,女子自認是害死愛犬的劊子手,導致強大情緒壓力,症狀持續長達三個月,暴瘦十五公斤,確診為重度憂鬱症。經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並透過親友陪伴,經一年治療病情才好轉。飼主要走過悲傷,除尋求家人、朋友支持及專業心理輔導外,也可製作繪畫、墓碑等寵物紀念品,或是舉辦一個儀式釋放悲傷,並允許自己在這段時間經歷情緒的起伏。「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十分忠誠。」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診間一名女子如此形容她的狗,談到狗時總是深深的想念。門診還有民眾的狗在戶外誤食含毒食物,被人「毒殺」,但始終無法找到犯人,飼主充滿憤怒,久久不能平復。若寵物離世是生病、年老等已預見情況,飼主心理衝擊較小,但是,意外死亡對飼主心理很大的衝擊,恐引起病態性哀傷。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是家人、親人另一名男飼主抱著一隻哈士奇衝進動物醫院,大喊著「趕快救救我的狗兒子」,獸醫師檢查後為中暑引發急性腎衰竭,經緊急搶救,打了強心針,還是回天乏術。聽聞寵物死訊時,飼主抱著狗狗癱軟身體,嚎啕大哭。新北市獸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蔡志鴻表示,動物醫院經常上演著類似場景,安慰開導飼主,也成為獸醫師的日常工作之一。蔡志鴻表示,如何讓毛小孩的爸媽釋懷、接受死亡,的確是一門學問,獸醫系養成課程中應開設這類生死學課程,讓獸醫師在關鍵時刻扮演心靈導師。因為對許多飼主來說,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那是家人、親人,那種朝夕相處、陪伴互動,一旦離世,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絕非外人所能感受。寵物喪假/狗貓離世飼主如何請假? 勞動部說話了【記者沈能元、鄒尚謙、葉冠妤、編譯羅方妤/台北即時報導】許多人視寵物為家人,毛小孩離世,許多飼主痛不欲生,陷入憂鬱、失去生存意識等情緒,處理毛小孩後事也是心力交瘁,但目前各國針對「寵物過世假」沒有相關法規,就有精神科醫師表示,企業、雇主於准予寵物過世的休假上,應更有彈性,政府也應多關注「寵物友善」議題,讓飼主可以送毛小孩最後一程,紓解心理的悲傷。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指出,當寵物過世,有三分之一飼主會難過半年,約二成的飼主會經歷如同親近家人過世的痛苦。目前在歐美國家,寵物過世假已是熱門議題。「寵物過世,主管不准假,引發員工請願、網路串連,在美國已經發生好幾次。」陳豐偉說,但目前還沒有國家把寵物過世假寫入法規,主因是醫療業、服務業恐怕受不了這樣的衝擊。即使法規沒有,但企業主管要能理解,社會快速變遷,許多人放棄傳統的結婚與生育小孩的人生,這時寵物貓狗就取代了伴侶或小孩心靈陪伴、互相依附的角色。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美國加州舊金山金普頓酒店和餐廳提供員工3天寵物過世假。酒店創辦人金普頓自1981年起就一直帶著自己飼養的邊境牧羊犬工作,也鼓勵員工和客戶帶寵物來酒店,還提供員工寵物保險和過世假。美國亞歷桑納州鳳凰城就業律師西弗斯曾研究過寵物過世假議題,指出家事假法律沒有提供員工關於寵物生病或過世的休假。一些雇主則想知道如何劃定寵物過世假界線,如果給寵物狗過世的員工休假,那另一位員工的寵物魚過世,要不要讓他休假。有生理假也該有心理假 「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社會進步,目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已有「生理假」,近期部分大學也設立「心理假」,對於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以往依不同假別,如病假需要醫師診斷書,事假需要理由,但現在許多假別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企業、雇主應該尊重員工請假的權益。張家銘說,寵物離世在許多人感情上等同家人離世,雖然寵物過世假在假別上很難由政府制定,但企業主應重視員工的心理,請假應該給予更多的彈性,不應一概而論。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許多人與寵物親密如同家人,平時陪伴著飼主日常生活,提供情感支持和快樂,當寵物過世後,對飼主的影響可以是非常深遠的,飼主面臨的壓力指數,相當於親密家人或配偶死亡的程度,可能經歷強烈的悲傷和失落感,這種憂鬱情緒因人而異,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陳豐偉說,當員工為寵物過世哀傷時,主管應盡可能以事、病假通融,或協助調班,讓員工走過悲痛期。勉強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員工來工作,反而更容易出錯,對公司也沒好處。也有少數員工會在寵物過世後陷入憂鬱、全身乏力、失去生存的意志,連來工作都有困難。這時會需要主管與同事支持,協助難過的飼主走出來,不要一直陷落在寵物過世的陰霾裡。美國公司「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陳豐偉說,美國因年輕人不想返回工作造成缺工潮,所以愈來愈多公司推出「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讓員工可以在工作時有寵物陪伴,在寵物過世時可以請假,寵物要就醫可以調班。少數美國公司也明文規定,當寵物過世可以請1至3天假,或短暫改彈性工作、在家工作,以便員工處理寵物過世的事情。寵物過世假是值得台灣注意的議題。陳豐偉表示,寵物過世假應由各公司自己訂定,至少當員工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社會大眾要能夠同理,不要覺得這種想法很奇怪。勞動部:目前社會沒共識,仍建議請事假或特休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對寵物有深厚感情的人來說,寵物不只是寵物,可能已經是家中的一份子,一旦寵物離世,確實會感到哀傷。不過,到目前為止,關於寵物喪假這個議題,各國目前沒有這樣的規定,社會上各界也沒有共識。勞動部建議,若是有請假的需求,可以先運用目前有的事假或特別休假來處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2 養生.健康瘦身
不吃早餐無法有效減重!控體重、穩血糖的早餐菜單建議
現在許多人不吃早餐,改吃早午餐,一來減重,二來可省一餐的餐食費。不過有醫師引用國外期刊研究指出,吃對早餐,每天反而能減少卡路里的攝取量,降低體脂肪。吃早餐比不吃早餐還能穩定血糖!吃早餐比不吃早餐更能穩定血糖不吃早餐到底能不能有效減重?減重醫師蕭捷健日前在其臉書粉絲專頁談「吃早餐」,他引用密蘇里大學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研究指出,跳過早餐並不能帶來減重效果。該研究找了28位20多歲、體重超標、不吃早餐的青少年參與,研究分為以下2種組別:1.高蛋白低碳水組:早餐包含雞蛋和瘦肉,總共攝取35克蛋白質2.低蛋白高碳水組:早餐包含牛奶、穀類和麥片,總共攝取13克蛋白質在經過12週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1.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開始吃高蛋白早餐後,平均血糖降低了5.6 mg/dl。2.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開始吃低蛋白早餐後,平均血糖降低了0.5 mg/dl。(資料來源:減重醫師蕭捷健臉書粉絲專頁)蕭捷健指出,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也進行過類似的實驗,結果也顯示吃高蛋白早餐的人飢餓素(Ghrelin)最低,飽足感酵素YY最高,一整天攝取的卡路里最少,且最不容易感到飢餓。不僅要吃早餐,還得吃對早餐但不僅要養成吃早餐的習慣,還得吃對早餐,才能有效控制體重、調節血糖。幾年前賀寶芙曾針對「亞太地區健康早餐」做過調查,台灣竟是亞太區,早餐吃得最油膩的國家。台灣人常吃的早餐如漢堡、三明治、麵包、飯糰、水煎包、蛋餅、蘿蔔糕等,多是用高油高鹽烹調,內容多為澱粉與少量蛋白質的組合,不僅含有過量油脂、熱量、鹽、糖,蛋白質與纖維量也不足。高脂肪和高熱量並不等於高營養,建議將早餐主食的一半換成低升糖指數(低GI)、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新鮮水果,例如奇異果、芭樂、蘋果等,可避免飯後血糖飆高,同時提高營養素攝取量,如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此外還要有優質蛋白質、纖維素、碳水化合物才是均衡、理想的早餐。也有許多人為了趕上班,常沒時間買早餐。蕭捷健建議,如果要快又能有高蛋白的攝取,便利商店的無糖高纖豆漿就是方便的選擇,一瓶豆漿就能輕鬆攝取15克蛋白質和9克膳食纖維。控制體重、調節血糖的理想早餐最佳進食時機:起床後的一小時左右需補充的營養:優質蛋白質、纖維素、少量碳水化合物、優質油脂實際內容建議:雞蛋、新鮮水果、優格、燕麥片、雜糧吐司、生菜沙拉、酪梨、黑咖啡、無糖高纖豆漿…精神科名醫方俊凱曾在8個月內甩肉19公斤,他也在之前出版的《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書中提過他的瘦身早餐菜單,指出優質蛋白質與油脂很重要,因此他的早餐菜單中有幾樣必備的食材常出現,最常看到的就是以下6種食材及調味料。名醫的減肥早餐食材3種食材:水煮鮪魚罐頭、水煮蛋或茶葉蛋、香蕉3種調味料:是辣椒、胡椒粉、馬告國內外許多專家及研究均指出,不吃早餐會讓人早上的學習力和記憶力較差,下午更容易頭暈和想睡覺。也容易造成情緒低落,甚至在午、晚餐時「報復性進食」,反倒吃下更多食物,想減重更難。吃早餐則能讓早上精神變好,一整天的血糖也更穩定而且較低,重點是不容易餓和嘴饞,不算熱量也能降低卡路里攝取。開始吃早餐吧,並且不管再忙,也一定要吃早餐!【資料來源】.減重醫師蕭捷健臉書粉絲專頁 .早餐吃蛋餅、蘿蔔糕、三明治?營養師說太油膩,建議這樣吃.資深營養師林若君《聯合報》受訪資料.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Health.com
-
2023-07-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當焦慮來襲時怎麼辦?教你用身體緩解焦慮:為自律神經踩煞車
如何用身體緩解焦慮?當焦慮來襲時,有個方法能讓我們不被它壓垮並將其平息,那就是學習讓身體產生安全感的智慧。當不安引發逃避的反應時,身體有踩下煞車的功能。最有效冷靜下來的緊急處置,就是與自己的身體接觸。我第一次恐慌症發作時,身體的本能反應就是與地面接觸。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安心穩步」(grounding)。焦慮不安會觸發人想逃跑的本能,使身體產生一種彷彿要飄離地面的感覺。為了讓自己穩定下來, 首先要讓身體跟地板接觸,藉著重新調整身體與地板的關係,幫助意識不要逃跑,在現實中站穩腳步並重新回歸身體。換句話說,安心穩步就是提供身體必要的實體接觸,讓身體確定自己存在於「此時此刻」,並使自己冷靜下來。原本平息不安的最佳方法是接觸或碰觸他人,就像母親用撫觸的方式安撫受驚嚇的孩子一樣,只要感覺到他人安慰自己的溫度,便能大幅減輕內心的不安。若沒有這樣的對象,我們也可以用手撫摸自己來讓身體冷靜。當初受困在浴室時,當我將僵硬的身體與地板接觸之後,才終於開啟呼吸的通道。發生那件事的數年後,我開始學習創傷治療,明白了身體本能會做出這種反應的原理,像赤腳踩地、輕拍皮膚、按壓肌肉等自我碰觸的方式,都是使神經系統冷靜下來的技巧。熟悉讓身體冷靜的技巧,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 首先要讓身體熟悉這些方法,然後不斷練習,直到我們能信賴身體為止。心理韌性就像鍛鍊肌肉一樣,需要反覆練習,直到我們對自己有信心。未來每當感到焦慮不安時,就用母性的肢體接觸使自己冷靜下來,直到不安轉變為自信。使用身體的煞車過度不安時,讓雙腳與地板接觸,就能使心平靜下來。身體也有油門和煞車, 這是一種自律神經系統的反應, 與汽車的煞車系統類似。交感神經系統的警覺類似油門,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放鬆則相當於煞車。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是為了生存而自動運作,並且會隨著外界刺激而產生自主反應。換句話說,那不是一種有意識的反應,而是下意識的反射。一般來說,當身體感應到危險訊號時,交感神經便會啟動並誘發緊張反應;感應到安全訊號則會使副交感神經活躍,進一步讓我們放鬆,這可視為一種情緒調節系統。情緒的激動、不安或憤怒反應,都會使交感神經活躍;而情緒的舒緩、平靜、憂鬱或無力,則會使副交感神經活躍。健康的身體能自行控制對外界產生的刺激加速或煞車,但若持續暴露在極度的壓力中,這個調節系統的節奏就會被破壞,使身體過度激動或情緒低落,前者會造成恐慌,後者則會導致憂鬱無力。當過度焦慮使精神「離家出走」時,我們可以調整身體的煞車功能。焦慮恐懼其實是身體的交感神經系統過度運作的狀態,我建議這時利用「自我碰觸」的方式,能強力且有效地使活躍的交感神經系統冷靜下來。平息焦慮不安的自我碰觸方法有很多種,接下來我要介紹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e: SE)大師彼得.萊文的穩定技巧。這是在情況最急迫時使用的技巧,讓人能確認自己與地面接觸,並明確辨識自己的身體界線。接地是指讓身體與地板接觸,幫助意識回到現實的身體中。為了平息被觸發的焦慮,讓身體與地板接觸能有效使神經系統穩定下來。站立時,讓雙腳的腳底板各有一個點與地面接觸。坐在椅子上時,則讓腳底及與椅面接觸的坐骨共四個點碰觸到地面,更能讓人感覺到穩定。如果是坐在地板上,則可以坐骨為中心,讓臀部與大腿完全與地面接觸,更能夠感到平靜與安穩。如果意識並未離開身體,而仍留在現實中時,我建議可以用拍打肌膚的自我碰觸法,幫助我們確認身體界線。例如看見有人失去意識時,我們會拍打或搖晃對方的身體,就是同樣的概念。藉著用手輕拍身體,能讓意識回到身體裡。恐慌有時會讓人感覺麻痺,副交感神經會過於活躍並切斷身體所有的感受,讓身體陷入失去覺知、麻痺、失神等狀況中。這時可以更大力拍打身體,喚醒被麻痺的身體感知,幫助人找回現實感。感覺有人在拍打自己或身體正被拍打,能夠幫助喚醒意識的知覺。這麼做的重點在於幫助自己意識到外界帶來的刺激,透過這種外界刺激能區分內外感受,並進一步感覺到自己身體的界線。拍打是外在刺激,透過皮膚獲得共鳴的感覺則是內在刺激。如果輕拍還不夠,還可以嘗試用更大的壓力按壓肌肉。這時的按壓,可以是捏或咬等更為深入的接觸,透過施力按壓,讓皮膚下方的肌肉產生感覺。舒緩焦慮最原始的也最傳統的方法就是肢體接觸,也就是擁抱焦慮對象的身體。就像母親擁抱不安的孩子一樣,以雙手用力抱住自己的身體,就能平息不安。這時適度的肢體接觸既能帶來安慰,也能讓人感覺被愛。按壓肌肉的強度可以配合自己身體的感覺進行調整,焦慮的強度越高,按壓的力道就必須越大,這樣才能幫助調節感覺並恢復平靜。接著讓我們來學習母性的接觸,幫助焦慮不安的自己找回平靜。安心穩步:找回接地感(1)赤腳站在地板上,體會腳底的觸感。(2)為了深刻體會腳底的觸感,試著將重心完全放在一隻腳上,按壓腳底板。方法是先將身體重心完全往右移動,專注感覺右腳的觸感;接著再往左腳移動,專注感覺左腳的觸感。(3)接著將重心平均分攤到雙腳,讓重心微微往前後移動。在重心放在前或後時,更深入感覺到自己與地面接觸。這時最重要的是讓腳底板能平均地與地板碰觸。你可以想像腳底沾滿了水彩,要用按壓腳底板的方式,在地板上踩出完整的腳印。如果無法產生明確的接地感,就按壓腳背幫助腳底接觸地面。(4)如果坐在椅子上,則可以雙腳踩在地上,身體盡量往後坐,讓臀部坐滿椅子,且背脊自然打直。先確認雙腳踩在地上,接著確認坐骨與椅面確實接觸。(5)讓身體重心左右移動,藉著重力深入感覺重心所在那一邊的坐骨。重心往右移動時感覺右側坐骨的接觸,重心往左移動時則感覺左側坐骨的接觸。(6)體會腳底接地的觸感。想像腳底生根深入地底,確認自己與地面的連結感。透過腳底或坐骨,深入感覺身體正安穩地與地面接觸。吐氣的同時開啟全身的氣孔,想像從鼻子吸入的空氣傳遍全身並到達腳底。專注感覺腳底與地面的接觸及呼吸的流動,察覺身體存在於當下。
-
2023-07-15 養生.聰明飲食
葉酸是什麼?為什麼孕婦要補充?營養師推薦富含葉酸的好「孕」食物
伴隨著嬰兒的呱呱墜地,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在迎接新生命到來之前,懷孕是女性生命中一段相當特別的歷程,寶寶的生長發育完全依賴母體,是兩者最親密的時刻。為了能讓腹中胎兒健康的成長,許多準媽咪們可說是煞費苦心,想辦法讓寶寶獲取到足夠的營養。相信你一定聽過葉酸是對孕婦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但你知道嗎?根據106-109年的國民營養調查中指出,每十個育齡婦女中就有一人有葉酸缺乏的情形!為了能讓媽媽及寶寶都能強壯健康,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來和大家一起認識葉酸!葉酸的功能葉酸(Folate),又稱為維他命B9,由此可知它是維他命B群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它參與了人體內細胞分裂、DNA合成、紅血球生長成熟…等重要功能,若身體缺乏葉酸,則無法正常生成新細胞及血球,將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貧血、腹瀉的諸多症狀。至於葉酸對寶寶及媽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葉酸能夠幫助胎兒正常發育及生長。葉酸的補充在懷孕初期甚至是備孕期就非常關鍵!因為胎兒神經管的生長與閉合在受孕後的第三周至第四周時就會完成,許多婦女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懷有身孕!若在懷孕初期葉酸就發生缺乏,則很可能造成胎兒腦及脊髓等先天性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自發性流產、早產、出生體重過輕等情形,孕媽咪則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暈眩、貧血等症狀。所以要特別注意飲食中的葉酸是否足夠。懷孕期間該吃多少葉酸?懷孕婦女因為需要顧及胎兒的健康成長,營養素的需求量通常都會比一般人較多一些,葉酸當然也不例外。至於每日葉酸的需要量,我們可以根據衛福部所發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來執行每一天的飲食計畫,育齡婦女每日建議攝取400微克葉酸;備孕婦女則宜在受孕前一個月至整個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的葉酸;正在哺乳的婦女則建議每日攝取500微克的葉酸,以供自身與胎兒所需。【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高葉酸食物「助」你好「孕」現在我們知道了葉酸的功能,也知道了每天要吃的量,但是究竟要吃什麼才能補到足夠的葉酸呢?根據成分分析,葉酸主要存在於蔬菜類、全榖根莖類、豆魚蛋肉類、堅果與種子類及水果類這五類食物中,接下來Sean將從這五類食物中,幫各位找出富含葉酸的食材!一、蔬菜類葉酸,顧名思義即可了解它存在於菜葉當中。其中又以菠菜葉、紅莧菜、韭菜的葉酸含量較為豐富,每100克的蔬菜中分別含有232微克、210微克、158微克的葉酸。如果你是屬於素食族群,就可以多多利用。二、全穀根莖類葉酸含量豐富的全榖根莖以鷹嘴豆、綠豆、小麥胚芽為主,每100克的它們分別含有742.1微克、414.6微克、329.3微克的葉酸。值得注意的點在於,鷹嘴豆和綠豆因為澱粉含量高,食用時要注意適量!三、豆魚蛋肉類這類食物中富含葉酸的有:黑豆、豬肝、蛋黃等食物,每100克的食材中分別含有721微克、677.6微克、160.2微克的葉酸。在這邊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黑豆以外,豬肝及蛋黃所含的脂肪都比較高,食用上需適量,不宜過多,以免吃下太多熱量而造成體重過度上升。四、堅果與種子類堅果類食物本身的葉酸含量也很可觀,例如葵瓜子、南瓜子、栗子,每 100g 就分別含有 272.5 微克、213.0 微克、59.9微克的葉酸。考量市售許多堅果類產品都有調味,所以建議盡量選用原味堅果,避免攝取到過多的鈉或其他添加物。除此之外,堅果類的食物都含有較高的油脂及熱量,所以也不宜過度食用。五、水果類葉酸含量較高的水果有:草莓、芭樂、木瓜,每100克中分別含有微克、82.8微克、55.6微克、47.3微克。但水果本身含有較高的糖份,在攝取水果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量的控制,以免造成血糖不好控制喔!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頭好壯壯,而充足的營養是必不可少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進入工商社會以後,生活步調逐漸變快的情況下,能夠吃到均衡營養一餐的機會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少,Sean的朋友就是一個例子,明明已經是個孕婦卻仍然要每天加班導致沒辦法好好吃飯!對於這些日常飲食中可能發生攝取不足的族群,其實也可以考慮信賴的保健食品廠商所研發的天然來源葉酸補充品,並在專業婦產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給媽咪及寶寶最無負擔的營養。另外,我國政府為增進母嬰健康,已於110年7月1日起,將免費產檢增加至14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病篩檢、貧血檢驗與2次一般超音波檢查,準媽咪們都可以多加利用喔!Sean在這裡祝準媽咪們的家庭幸福和樂又美滿!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6 焦點.元氣新聞
醫曝李玟碰上2大關卡闖不過!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
李玟不敵憂鬱症輕生 醫曝2大難關藝人李玟(Coco)不敵憂鬱症輕生離世,今由親姐姐在臉書及微博公佈消息,享年48歲,文中提及「李玟數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鬱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李玟飽受腿部疾病之苦外,與富商老公婚變消息也時有傳聞,精神科醫師表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是男性2倍,尤其40至45歲更是女性好發高峰期,若沒有接受穩定治療,每年5月及11月都是自殺高峰期,很多人撐不過去便不幸離世。關卡一:邁入更年期、老年交界 身心都巨變精神醫學專家、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罹患憂鬱症成因多,包括生物、心理、社會層面等,且到了40至45歲階段正好是人生過半,即將邁入更年期、老年交界,身體機能逐漸走下坡,心理負擔壓力則增加,身心變化將產生交叉,慢慢會感覺「力不從心」,不能再像年輕一樣好體力、擁有事業光環等,對於許多成功人士來說很難調適,若超過心理可負荷程度,且持續憂鬱,很容易成為憂鬱症。關卡二:憂鬱症每年2個「高峰期」出現:清明節前後、中秋節過後楊斯年指出,憂鬱症患者會出現低潮的情緒障礙,會在每年2個時段「高峰期」出現,包括上半年的5月、也就是清明節前後,以及下半年中秋節過後,每當「換季」時天氣忽冷忽熱、或是下雨等,最容易讓憂鬱症患者「感覺不舒服」,當憂鬱症患者好不容易捱過秋冬,到了隔年夏天便恢復力氣,若這力氣沒有用在讓自己復原,恐導致自殺人數增加。憂鬱症九大症狀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憂鬱症有九大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體重下降或上升、嗜睡或失眠、精神運動遲滯、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經常想到死亡。楊斯年說,前2項為主要症狀,後7項為次要症狀,上述症狀同時出現5項(含)以上,並持續2周以上,即可能為憂鬱症,必須就醫。楊斯年表示,憂鬱症要接受六個月到兩年正規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亦可透過心理治療,不過得先釐清造成患者憂鬱的原因,若倒因為果,錯誤歸因會阻礙正常治療,在認知行為治療上,恐讓患者更加惡化,例如許多家屬會抱怨孩子不乖乖唸書,或是不願意外出工作而予以指責,但其實是因為憂鬱症影響他的求學、就業功能,若對於精神疾病沒有正確認識,會阻礙治療。憂鬱症易復發 關心身邊患者「一問二應三轉介」 「一問二應三轉介很重要。」楊斯年提醒,憂鬱症容易復發,因此正規憂鬱症治療3個目標是「降低症狀」、「恢復功能」、「避免復發」,身邊若有親友陷入憂鬱,可以口頭關心「你還好嗎?」,若有得到對方回應「我心情不好,想要自殺」等,應帶他轉介醫療資源。不少憂鬱症患者情緒不佳、思考變慢也抗拒就醫,但身旁的人必須提高警覺,尤其憂鬱症是螺旋狀循環,越復發會越難治療,因此希望在一開始發作就要接受正規治療,好好吃藥,避免停藥又復發。楊斯年表示,根據統計,女性較男性容易好發憂鬱症以外,女性終生盛行率約20至25%,相較男性10至12.5%高出一倍,代表終生女性罹患一次或多次憂鬱症「每四人就有一人」,雖有部分患者得過一次憂鬱症後會痊癒,但其餘憂鬱症患者罹患後「接下來10年多次復發」。他表示,憂鬱症只要好好接受治療,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可以恢復生病前的功能程度」,呼籲家屬及患者應正視、尋求正規醫療途徑。看詳細疾病百科:憂鬱症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艾成長年受憂鬱症所苦 名醫揭3階段拉住憂鬱情緒.受憂鬱症所苦!前立委黃義交從住家11樓墜樓送三總不治,享壽69歲.張國榮逝世20周年 憂鬱症問題在香港的嚴重性.國寶雕塑家朱銘疑久病厭世輕生 四大方向觀察老人憂鬱.「被憂鬱吞噬」 SHINee主唱鐘鉉燒炭身亡 遺書曝光.竹內結子猝逝/產後憂鬱突發難防 醫:第二胎風險更高許多人有憂鬱症狀不自知?楊聰財分析精神疾病為何與自殺息息相關【記者沈能元報導】知名藝人李玟驚傳因憂鬱症離世,她於5月20日才發新歌,當時的歌詞:「生活要面對很多困難和傷痛,勇敢去挑戰,去追求,你就是戰士。」如今看來令人感慨。相信李玟直到最後一刻仍在努力,期待能用歌聲點亮粉絲們的每一天。李玟離世,引發民眾關注憂鬱症問題,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根據衛福部《自殺防治手冊》,自殺族群七成以上有憂鬱症,罹患憂鬱症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民眾的20倍。但精神疾病並不是自殺的唯一風險因素,也不是所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會嘗試自殺。自殺是複雜的多因素問題,重要的是減少面臨自殺的風險,並適時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以下是楊聰財的說明與分析:精神疾病為何與自殺行為息息相關?精神疾病與自殺行為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雖然並非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會嘗試自殺,但許多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是自殺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下面是一些可能解釋這種關聯的因素:心理痛苦:精神疾病患者通常經歷情緒困擾、心理痛苦和絕望感,這些感受可能促使他們考慮或嘗試自殺作為一種逃避或減輕痛苦的方式。無助感:某些精神疾病,例如重度憂鬱症或焦慮症,可能導致患者感到無助和無望。他們可能對現狀感到束手無策,無法找到有效的應對方式,這種無助感可能加劇他們對自殺的考慮。精神病症狀:某些精神疾病症狀本身可能增加自殺風險。例如,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出現幻覺或妄想,這些症狀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自殺的念頭。社交隔離:精神疾病可能導致患者與社交網路的疏遠,他們可能感到孤立、被排斥或無法獲得支持。社交隔離可能使他們感到無助和絕望,增加自殺的風險。高風險行為:某些精神疾病,如邊緣人格障礙或酒精或藥物濫用障礙,與自殺行為高度相關。這些疾病可能導致衝動控制問題和衝動行為,增加了自殺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疾病並不是自殺的唯一風險因素,而且並非所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會嘗試自殺。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多因素問題,其風險受到許多個體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包括精神健康、社會支援、生活壓力、個人經歷等。重要的是,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適當的治療、支援和心理健康服務是至關重要的,以減少他們面臨自殺風險的可能性。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對自殺有任何想法或感覺絕望,請立即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台灣的憂鬱症盛行率如何?在台灣,調查指出,8.9%的人有憂鬱症狀,約200萬人,其中重度憂鬱者,約佔5.2%,約125萬人。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5年至2015年全球憂鬱症患者已超過3億人,佔世界總人口4.4%,而人數仍持續成長中。 台灣本土數據方面,根據2016年衛福部統計顯示,國內憂鬱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以及失能,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一這一高盛行率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社會期望、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其他心理和生理因素。台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方式和高度競爭的環境也可能對憂鬱症的盛行率產生影響。許多人有憂鬱症狀不自知?是的,有許多人可能出現憂鬱症狀卻不自知。憂鬱症是一種心理健康障礙,它會導致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快樂感、能量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評價下降、睡眠問題等一系列症狀。然而,有些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經歷憂鬱症,或者他們可能認為這些症狀是與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或其他問題相關的正常反應。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人們不自知憂鬱症狀的原因:自我否定:有些人可能傾向於自我否定或將自己的感受歸咎於個人失敗、弱點或缺陷。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無法有憂鬱症,或者認為這種情緒是他們自己的過錯。社會觀念和文化影響:某些文化對於心理健康問題存在一定的社會觀念和偏見。這可能導致人們對憂鬱症持有誤解或忽視症狀,將其視為弱點或缺乏意志力的表現。缺乏知識:有些人可能對憂鬱症缺乏瞭解,不瞭解與之相關的症狀和特徵。他們可能無法將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聯繫到憂鬱症,並且可能對求助或尋求專業支持缺乏意識。內外化行為:有些人可能通過內化行為來應對憂鬱症狀,即將自己的情緒和痛苦隱藏起來,不向他人表達或尋求幫助。這可能導致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憂鬱症狀。憂鬱症與遺傳有關嗎?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疾病,其發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遺傳、生物學、心理社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遺傳因素在憂鬱症的發病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但並非是唯一的因素。研究表明,憂鬱症在家族中有明顯的遺傳聚集現象。如果一個人的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憂鬱症,那麼他患病的風險就會增加。根據孿生研究,同卵雙胞胎中若一個人患有憂鬱症,另一個人也患病的概率會高於異卵雙胞胎。遺傳研究已經識別出多個與憂鬱症風險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可能與神經傳遞物質的代謝、神經發育等生物學過程有關。然而,目前還無法確定具體的遺傳變異如何影響憂鬱症的發病機制,這仍然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除了遺傳因素,其他因素也與憂鬱症的發病密切相關,包括生物學因素(如神經化學不平衡)、心理社會因素(如壓力、創傷經歷)以及個人特質等。這些因素與遺傳因素之間的關係相互作用,對憂鬱症的發展和表現產生影響。需要注意的是,遺傳風險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患上憂鬱症,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憂鬱症的發生。若您有憂鬱症的相關症狀或疑慮,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或心理學家的評估和建議,以便進一步了解您的個人憂鬱症目前有哪些治療方式?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多種治療方式可供選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憂鬱症治療方式: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憂鬱症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見的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人際療法和解決問題療法等。這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患者了解和改變負面思維模式、培養更健康的應對方式,並提供情緒支持。藥物治療:抗憂鬱藥物可以在憂鬱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常用的抗憂鬱藥物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和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這些藥物可以調節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改善情緒和情感狀態。身體活動:適度的身體活動對於改善憂鬱症狀具有益處。有氧運動、散步、瑜伽等身體活動可以釋放身體中的內啡肽和多巴胺等化學物質,提升心情和幸福感。社會支持:獲得家人、朋友和社區支持對於憂鬱症康復至關重要。參加支持團體、與親友交流、尋求情感支持可以幫助患者減輕壓力、分享感受,並獲得實用建議。輔助療法:一些輔助療法被用於輔助憂鬱症治療。例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和瑜伽等可以幫助患者舒緩壓力、促進情緒釋放和放鬆。治療憂鬱症的最佳方法可能因個人情況而異,有時需要結合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懷疑自己患有憂鬱症,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專家或醫生的幫助。他們可以評估您的情況並提供適合您的治療方案。抗憂鬱藥物通常有哪幾種類別?抗憂鬱藥物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這是最常被使用的抗憂鬱藥物類別,包括氟西汀(Fluoxet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等。它們通常會抑制腦中血清素的再吸收,增加血清素的濃度,以改善情緒和情感問題。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這些藥物同時影響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吸收,例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舍曲林(Duloxetine)等。三環抗憂鬱劑(TCAs):這是較早期的抗憂鬱藥物,包括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丙咪嗪(Imipramine)等。它們主要作用於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再吸收,但也會影響其他神經遞質。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這些藥物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阻斷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降解。例子包括丙咪嗪(Phenelzine)、備氟米特(Moclobemide)等。由於與其他藥物和食物有可能產生嚴重的相互作用,MAOIs的使用較為限制,通常在其他藥物無效或無法耐受時才考慮使用。此外,還有其他類別的抗憂鬱藥物,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再吸收抑制劑(SNDRI)和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放出劑(SDRI),但它們的使用較為罕見。值得注意的是,抗憂鬱藥物的使用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症狀來決定,並且需要根據醫生的指示正確使用和劑量調整。每種藥物都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和副作用,因此尋求專業醫療建議非常重要。患者常會擔心藥物愈吃愈重?憂鬱症患者擔心藥物引起體重增加是相當常見的疑慮之一。雖然某些抗憂鬱藥物可能與體重增加有關,但這種情況在所有藥物和患者之間並不普遍。某些抗憂鬱藥物,如一些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和臥藥(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在一些人中確實與體重增加有關。這些藥物可能導致食慾增加、新陳代謝率下降或液體滯留等影響,進而導致體重增加。然而,這種影響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現方式可能存在差異。重要的是要記住,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同,而且潛在的副作用也因人而異。某些人可能會體驗到體重增加,而其他人可能不會有這個問題。此外,藥物對體重的影響通常是輕度的,並且可能在治療初期出現,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輕或消失。如果您對抗憂鬱藥物的副作用感到擔憂,建議您與醫生進行詳細討論。醫生可以幫助您評估藥物的風險和益處,並可能根據您的需求和症狀選擇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此外,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也是重要的,可以幫助控制體重以及改善整體健康狀況。是否與不穩定治療有關?憂鬱症的病況不佳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個人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以及治療方案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治療,但病況仍然不穩定,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不適合的治療方法:每個人對憂鬱症的治療反應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一種治療方法對某些人可能有效,對其他人則不一定有效。如果目前的治療方法無法緩解症狀,可能需要考慮調整治療方案,包括改變藥物、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方法。藥物反應或副作用:藥物治療是憂鬱症管理的常見方式之一,但不同的人對藥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可能對某些藥物不敏感,需要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此外,藥物可能會有一些副作用,例如睡眠問題、食慾改變或情緒波動,這些副作用可能影響病況的穩定性。心理治療的適應性:心理治療可以是個人或群體形式的,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動力療法等。如果治療師和患者之間的合作不順利,或者治療師的方法不適合患者,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疾病的自然進程: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其病程可能因個人差異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支持才能達到穩定的狀態,而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波動或復發的情況。如果你覺得治療方案對你的憂鬱症病況不佳,我建議你儘快與專業醫療專家(例如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討論這個問題。他們可以評估你的病況並提供相應的建議和協助。他們可以重新評估你的症狀和治療計劃,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重要的是與醫療專家進行溝通,共同找到最適合你的治療方法。★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6 焦點.元氣新聞
天后李玟驚傳輕生,享年48歲!憂鬱症9大症狀 醫籲一跡象出現就該緊急送醫
天后李玟驚傳輕生!剛剛她姊姊在臉書及微博揭露這個令人傷心的消息,透露她疑因輕生送醫後一直昏迷,經醫療團隊努力搶救,最後無力回天,與世長辭,享年48歲。文中提及,「李玟數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鬱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臉書全文:致所有愛護CoCo李玟的歌迷和朋友們:我們懷着極度哀傷的心情,告訴大家一個悲痛的消息:CoCo於數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鬱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於7月2日在家中輕生,送院後一直昏迷,經醫院團隊努力搶救及治療,最終於7月5日返魂乏術,與世長辭。2023年本應是CoCo出道30週年,29年來她除了用勁歌熱舞帶給我們無盡快樂與驚喜外,更努力地為華人歌手在國際歌壇開拓一片新天地,一直全力以赴為華人發光發亮,我們為她感到自豪。作為CoCo的家人,我們非常感恩和榮幸有一位這麼優秀、傑出的妹妹,感恩上天賜給我們一位這麼善良的天使,希望現在她去了更快樂的地方,不再受抑鬱症煎熬;相信上天一定會給她一個最好的安排!現在,我們最大的責任就是好好照顧年邁的母親,希望大家多為這位老人家祈福同時也給我們時間和私人空間去療傷!最後,再次感謝醫護人員全程盡心盡力的搶救及照顧。 同時希望大家除了懷念CoCo,更希望你們分享她那標誌的燦爛笑容、真誠待人及傳遞善良愛心給你們身邊每一位,延續CoCo的心願 - 讓所有在她身邊的人感受到她的愛和快樂。CoCo在世間儘管停留不久,但她的光芒,永垂不朽!Carol & Nancy 泣告【延伸閱讀】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隱藏的殺手:憂鬱症憂鬱症是一種同時涉及身體與心理的疾病,多數人偶爾會有心情不好的情況,但如果相關症狀很多,並長時間持續,造成生活上的障礙,即有可能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症狀包括心理及生理層面,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憂鬱症有九大症狀。包括:(1)情緒低落。(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體重下降或上升。(4)嗜睡或失眠。(5)精神運動遲滯。(6)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7)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8)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9)經常想到死亡。上列症狀如同時出現5項(含)以上,並持續2周以上,即可診斷為憂鬱症。了解更多:疾病百科/憂鬱症陽明交大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映燁日前接受《聯合報》採訪時表示,每一位憂鬱症患者急性發作時,表情大多不一樣,像是常哭、較無神采、臉上較容減少、眉頭深鎖等,可以觀察出憂鬱症患者「變化性較少」,例如如何逗他都笑不出來,或者中獎100萬元也開心不起來,相較平時失戀分手、考試不及格被父母罵等,聽到快樂的事還是可以被逗笑,但憂鬱症患者較難笑出來,且表情無變化。陳映燁表示,若觀察憂鬱症患者有異狀,應要「主動詢問」,但過去曾做過研究,有超過5成民眾擔心,若直接詢問憂鬱症患者,怕反而引發他自殺想法。「這是不對的觀念」,可以以簡單詢問方式表達關心,例如「你最近看起來表情有點不開心」、「你最近吃得比較少」,並擔任聆聽者傾聽。如何跟憂鬱症病患相處?什麼時候該緊急送醫?如何與憂鬱症家人相處?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說,當患者想說話的時候,親友只需傾聽,不要急著給回應。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大多會很緊張地希望可以幫助患者,「有什麼需要幫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藏著高、低位階感。方俊凱建議,改為「你這幾天怎麼樣?」讓患者覺得被關心與支持。防『鬱』的5撇步第一步:「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睡7至8小時,保持活力充沛迎接挑戰。第二步:「多做運動」,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的方法,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開心愉快的腦內啡。第三步:「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的壓力。第四步:遇到苦惱及困擾時,懂得「找人傾訴心中不悅」,向信任的人傾訴心中憂悶,及時發泄才不會積壓成疾。第五步:「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學著正面樂觀讓自己快樂,快樂能提升個人能力、流露自信、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富有意義。陳映燁則是提醒病患家屬,判斷憂鬱症患者是否需要送醫,可觀察他「角色功能異常」,例如突然請假不能上班、不能上課,或者媽媽無法幫孩子煮晚餐,整天躺在床上等,連續3天必須警覺,連續1周其症狀已經嚴重,必須立刻轉介就醫,由精神科醫師鑑別診斷,狀況不對勁是否用藥,或者嚴重需住院等,讓症狀改善,但許多家屬存在錯誤觀念,不願意讓憂鬱症家人住院,怕會「愈住愈瘋」,都是對疾病汙名化。★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3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罹癌別檢討自己,可能是運氣不好!吳敏綺分享乳癌日記鼓勵癌友
「雖然得癌症可能是運氣不好,但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運氣還算不錯。」綺顏診所院長、皮膚科醫師吳敏綺說,做乳房攝影當天,天氣正好,剛好收到衛生單位簡訊通知,家裡附近有乳房攝影車,熱愛運動的她就騎腳踏車前往,當時什麼症狀都沒有,卻因此早期發現及早處置。健檢沒追蹤 乳房攝影發現異狀吳敏綺坦言,其實在前一次健檢時已發現乳房有鈣化點,需要追蹤,但因為無症狀,因此輕忽而沒有定期追蹤。她是在2021年春節前做乳房攝影,沒多久就接到通知有異狀,很心急地託人去拿檢查報告,大年初二請在醫院工作的親戚幫忙看報告,再經由乳房穿刺檢測初步得知是乳癌第一期。考量先生在長庚醫院任職,吳敏綺於是轉往長庚醫院就醫且確診罹患乳癌,進而接受達文西機器手臂乳房全切除手術以及自體游離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從被診斷乳癌到開刀的時間很短暫,當時幾乎每天睡前都在哭。」吳敏綺憶及那段時光仍不禁泛淚。她說,直到決定開刀到那刻,才比較安心。手術後,必須住進加護病房三天,吳敏綺說,那時非常痛苦,不只傷口大,人更難以完全躺平,甚至出現全身麻醉後的幻覺,感覺整個人都要掉到床裡面,現在想起來仍心有餘悸。術後追加標靶治療 如今穩定控制然而,術後的病理報告卻證實,她罹患乳癌第二期,因此還必須接受標靶化療,歷經14次的抗體藥物複合體T-DM1治療,期間一度因副作用血小板低下問題嚴重而暫停,完成療程時已是2022年中旬。但這不是治療的終點,為控制乳癌癌細胞,目前吳敏綺仍要吃抗荷爾蒙藥物Tamoxifen,並且每3個月回診一次。Tamoxifen有其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子宮內膜增生或是其他病變,因此她須定期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現今屬於穩定控制階段,「希望一切順利」。吳敏綺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術後一個月就回到診所看診,但減少看診時間,術後兩個月便開始去海裡游泳,也漸漸重拾熱愛的跑步,甚至挑戰鐵人三項「半鐵」。她說,生病之後,更重視生活以及工作間的平衡,一方面不讓自己太累,另一方面再次擁抱原本熱衷的事物。家人是支持力量 看診更具同理心「現在我對事情看得更開,不像以前總要求完美、給自己太大壓力,有些不重要的事情也不會往心裡去,更重視與家人的相處。」吳敏綺說,在治療期間,家人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不只是實質上的照護,更在情緒低落時陪伴她。她與先生、兒女有不少共同興趣,會一起上山下海、運動、旅遊等,生病後更把握時間去基隆游泳、坪林種茶,盡量不讓原本的生活受到影響。吳敏綺很願意分享生病罹癌的經驗,並且把她的治療過程變成乳癌日記公開在網路上,「希望有一樣疾病的人看到後,可以得到一些安慰,甚至是鼓勵。」她說,有求診的病人是因為看到她的抗癌日記而來,並且在看診的過程跟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經歷生病之後,在看診時也變得更有同理心,有不少病人不只體諒她生病,還會來關心她的狀況。有些人生病後會檢討自己是不是什麼地方做錯了,或是飲食哪裡沒有做對。吳敏綺認為,癌症沒有絕對的成因,可能就是運氣不好,因此,不需要去改變原本的飲食或是生活方式,「我就要按照原本想做的事情去做,甚至要過得更精彩!」吳敏綺小檔案●現職:綺顏診所院長、皮膚科醫師●年齡:56歲●罹患疾病:乳癌第二期●發病時間:2021年初●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乳房全切除、自體皮瓣重建乳房手術、T-DM1標靶治療、抗荷爾蒙藥物Tamoxifen●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不用檢討自己做錯什麼事,或是什麼原因造成得癌症,要把原本的生活過得更精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4 失智.長期照護
當「失智長輩」懷疑家人偷東西、看到不存在的人,怎麼辦?醫傳授4大應對技巧
失智長輩的精神行為症狀,常會導致家庭衝突。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通常會伴隨著一些「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出現妄想、幻聽幻覺,例如懷疑家人偷東西、或是一直說在家裡看到已故的親人等。麻煩的是,當失智者有這些症狀時,家屬通常不知道如何應對,稍微弄不好就與失智者發生衝突,讓家庭關係變得更糟。土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失智症治療專家徐榮隆提醒,如果家中長輩有任何異常行為,而且反覆發生超過兩個禮拜,就要趕快找到原因,建議可以就醫接受診斷。這些精神行為症狀雖然透過服用藥物可以改善,但家屬也要學習正確應對失智長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失智長輩建立正向的關係。徐榮隆指出,失智症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妄想、幻聽幻覺、情緒不穩、情緒低落等,詳細說明如下:一、妄想妄想是患者有錯誤的想法,而且堅持這個想法,即使給他證據,他仍然沒有辦法理解,還是堅持錯誤的信念。失智者常見的妄想包括:‧懷疑家人偷東西‧懷疑配偶不貞,例如太太懷疑老公在外面有女人‧明明在家,卻堅信自己不是在家‧堅信自己的親人不是他的親人‧另一種妄想反映了患者的期待,例如常說有名人、國王請他吃飯。應對策略:由於失智者的判斷力已經下降,家屬切記不要試圖用理性的方法去說服失智者,也不要去挫折他,因為這只會讓他更生氣。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可以試著用感性的方法,讓病人得到情感的支持,並解決病人真正焦慮的核心。例如,婆婆覺得自己的錢被媳婦偷,可以跟他說:「你是不是很擔心錢不見了?」並向他保證:「就算你沒有錢,我們還是會照顧你。」讓患者得到安全感。對於反映了患者「期待」的妄想,可以多稱讚患者,給他尊榮感,請他分享過去光榮的成就,給他情感上的支持。二、幻聽幻覺幻聽幻覺是患者受到不存在的人、事、物、聲音的刺激。常見的幻聽幻覺包括:‧看到不存在的人‧看到奇怪的動物,例如看到地上都是螞蟻‧聽到附近有聲音,例如聽到有人唱歌、放收音機應對策略:家屬要訴諸感性來回應患者,切記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可以詢問他為什麼會看到、聽到這些事物。例如看到已故親人的臉,可以問他,為什麼是這個親人?是不是很懷念這個親人?他跟你的關係是什麼,讓患者抒發他的感受。失智長輩如果出現妄想、幻聽幻覺,切記不要否定他、挫折他,而是要給予長輩情感支持。三、情緒不穩常見的情緒不穩例如突然生氣、發脾氣、情緒起伏變化大。例如失智長輩吃飯、洗澡時突然發脾氣。應對策略:通常會有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是患者受到某個刺激,這個刺激可能是特定場合、特定時間或其他因素。家屬要仔細觀察病人,找到刺激的來源,並避開這個刺激。如果無法避開這些刺激,可以服用穩定情緒的藥物。通常這個現象會反覆發生,家屬要仔細觀察,注意患者是不是在特定時間或環境下,情緒比較暴躁。例如有個個案是,失智長輩吃早餐總是發脾氣,因為家屬急著要出門,一直催促患者吃飯,讓患者情緒激動。但後來仔細觀察,發現失智長輩在早餐時一直打瞌睡,才知道他早上雖然醒來了,但還是想睡覺,被家屬急著催促吃早餐才會發脾氣。找到原因後,家屬可以讓失智長輩晚一點用早餐,來解決這個問題。四、其他情緒問題其他情緒問題包括:‧情緒低落‧憂鬱‧焦慮不安‧患者可能會哭泣,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或是常常擔心事情、沒有安全感,影響到他的飲食、睡眠。失智長輩也可能會有情緒低落、憂鬱的症狀。家屬可以多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讓他有自尊心跟尊榮感,並找到患者焦慮的核心,給予安慰與支持。另外,適度服用抗憂鬱藥物,也可以幫助患者舒緩情緒。總地來說,當失智長輩出現精神行為症狀時,最重要的是「不要直接否定患者」,因為失智者對「對」、「錯」已經失去理性判斷的能力,如果糾結在失智者的「對」、「錯」上,只會陷入證明的漩渦,讓家庭衝突越演越烈。家屬要做的是,給予患者「正向的情感支持」,看到失智長輩在這些妄想、幻聽幻覺、情緒困擾背後真正擔心、焦慮的是什麼,並予以安撫。徐榮隆建議,可以想辦法一天讓長輩開心三次,多講笑話、讚美長輩,或帶他吃喜歡的東西,讓他心情愉悅。讓失智長輩維持比較好的人際、情緒、家庭關係,才能讓他有健康的生活,在照顧上也比較輕鬆。延伸閱讀:.協助長輩起身好困難?學會這幾招,起身、移位更省力!.失智患者初期夜上廁所易跌倒 預防半夜跌倒撇步大公開.家中長輩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6 醫療.腦部.神經
24歲學霸AV女優自曝罹「這種病」停工!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確診不易還常被認為無病呻吟
【本文重點】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最近在推特上表示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導致全身關節與肌肉疼痛、倦怠、睡眠障礙等症狀。纖維肌痛症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患者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受影響。治療包括教育、心理、藥物和運動等。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纖維肌痛症患者有益,建議每天走路20分鐘或進行中強度有氧運動150分鐘。--by chatgpt畢業於日本知名大學法律系的24歲學霸女優結城莉乃,當初為了報復男友而進軍AV界,她14日突然在推特上發文,表示自己這一年來身體陸續出現發燒症狀,今年感覺到身體異常仍照常工作,3月中旬發現身體越來越差,甚至連站起來都有困難,為避免在工作上造成困擾,與公司討論後決定先無限期休養。她透露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全身關節與肌肉出現激烈疼痛,手指頭沒有了力氣,連寶特瓶都打不開,也無法修剪指甲」。她坦言,一個多月以來接受檢查後才開始治療,目前已服用藥物控制但仍需要時間調整,但是一年多來的煩惱終於找出原因還是相當開心。纖維肌痛症典型症狀 「一痛二累三腦霧」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教資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醫師徐廷儀指出,纖維肌痛症的臨床特徵在於廣泛性的肌肉骨骼疼痛合併其他身體症狀,身體檢查可以發現多處的壓痛點(但局部構造並無異常),以抽血檢查也得到大多正常的數據。還有些疾病與纖維肌痛症有「共病」的傾向,例如腸燥症、偏頭痛等,它們時常一起找上門,而且在病程同步起伏、交相干擾。典型的纖維肌痛症症狀還包含:倦怠與睡眠障礙(一直覺得好瞌睡,但又睡不好,常感覺睡不飽)、認知功能干擾(記憶力與專注力變差)、頭痛、下腹痛或腸胃絞痛、憂鬱、焦慮,此外像是異常感覺(皮膚如針刺或蟲蟻爬行的感覺)與胃食道逆流、頻尿、急尿等也偶有表現。永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胡翔越曾在《台灣復健醫學會》撰文形容纖維肌痛症的症狀就是「一痛二累三腦霧」,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許多事都受到影響。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她曾表示:「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曾受訪表示,因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都還無法確定病因,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需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一起治療。多運動對纖維肌痛症有幫助 最推薦「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胡翔越指出,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常因全身痛需不敢動,但如果一直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會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將造成失能,因此得這個病就得多運動!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認識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FMA)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傳導異常導至疼痛感放大身體有超過11個特定的痛點慢性疼痛超過三個月,合伴其它症狀如腸燥症、睡眠障礙、肌肉和軟組織疼痛、身心障礙、頭痛、顳頜關節等相關症狀通常發在20 – 50 歲80-90% 女性患者居多預估台灣有20 – 40萬患者》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資料來源/TFA台灣纖維肌痛症關懷協會)【參考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教資料.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24歲學霸AV「痛到站不起來」 無預警宣告:全面暫停工作.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
2023-05-15 名人.好食課
卵巢功能衰退所引起的退化 速懂更年期症狀及如何靠飲食緩解
今天由 好食課的 何采璇Sally營養師跟大家介紹更年期的飲食注意事項,大家務必筆記起來!更年期是每位女性的必經之路,不論是本人、老婆、或是媽媽都很受用喔!更年期是因為卵巢功能衰退所引起的,此時體內的雌激素的分泌量也會下降。雌激素對於女性有多種保護功效,一旦減少了反而會增加退化性症狀的發生風險,因此更年期過後的女性應更加注意營養的攝取喔!【更年期症狀與飲食搭配】心血管疾病:雌激素有助於維持血管的彈性、減少壞膽固醇LDL-c的生成,降低動脈硬化的風險。然而,更年期會使雌激素保護效果減弱,加上代謝率逐年下降,使得更年期的婦女容易發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食對策:控制熱量是必需的,另外多吃蔬果、未精製的全榖雜糧也以有幫助!此外也可以嘗試著名的DASH飲食,對於心血管有良好的保護效果!骨質流失:雌激素減少的情況下會使蝕骨細胞的活性提升,使骨質的流失趕不上合成的速度,因此更年期後的女性容易有骨質疏鬆的困擾。飲食對策:吃足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鮮奶、板豆腐、乳酪、優格,同時也要曬太陽,一天20-30分鐘使體內可以產生足量的維生素D。另外也要一併注意蛋白質與礦物質鎂是否攝取充足,兩者也與骨骼的形成有關!私密處不適:更年期的婦女會因為雌激素下降,使陰道變得乾燥,而容易有尿道感染的風險。除此之外,尿道與骨盆肌衰退也會使更年期婦女出現頻尿、尿失禁的症狀。飲食對策:每天喝足6-8杯水(約1500-2000 cc),保持身體水分平衡,也可以降低陰道感染的風險。切記不要一次咕嚕咕嚕喝完,睡前2小時也不要大量喝水,免得晚上還得跑廁所。心情不佳:以上種種的生理不適,加上賀爾蒙變化,使更年期婦女容易有焦慮、憂鬱等情緒。除此之外,失眠、睡眠品質不佳也是造成情緒低落的關鍵。飲食對策:研究發現精緻甜食、高鈉食物會使情緒不穩定,因此應控制攝取量,漸進式的減少有助於習慣的養成。飲食上可以多吃蔬果,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與植化素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除了則有改善憂鬱、焦慮的症狀的效果。【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鐵”定吃出好氣色!補鐵這樣吃才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症狀好了,可以不吃藥嗎?醫師:手抖改善更應按時服藥
一位巴金森病病人在診間跑起步來,興奮地問說:「醫師,我是不是可以不用吃藥了?」病人症狀改善,就想要停藥的情形屢見不鮮,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鈺慈指出,因為吃了藥才能行動自如,停藥容易造成血中藥物濃度起伏不定,不利病情控制。>>> 巴金森病友:我的症狀改善了,可以不吃藥了嗎?目前治療巴金森病藥物,分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透過藥物補充、維持血液中的多巴胺濃度,才能保有正常生活功能。通常外顯症狀如手抖、動作緩慢等明顯的病人,治療以服用左旋多巴為主,但長期下來會出現藥效波動,藥物濃度過高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扭動,常受到旁人異樣眼光;濃度太低會身體突然斷電「凍住」,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若被卡在車多的馬路中央十分危險,因此定期回診調整藥物非常重要。有些病人認為吃藥後身體狀況好轉,於是不再回診或自行停藥,因此吳鈺慈會先與家屬、病人進行衛教,強調巴金森病屬於腦部退化疾病,用藥只是控制症狀而非根治,只要規律服藥就能保有正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她也會請病人記錄服藥後身體的變化,作為後續調整藥物等治療計畫。巴金森病除外顯的動作症狀,部分病人可能合併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吳鈺慈分享,一位70多歲病人林大哥,興趣是揮毫水墨國畫,特別擅長猛虎、花鳥等畫工細膩的技法,多年前確診巴金森病,突如其來的嚴重手抖,使林大哥陷入低迷情緒,經由藥物治療及家人陪伴,逐漸控制病情,又重拾畫筆,臉上也展現笑容。憂鬱或情緒的不穩,同樣是巴金森病常見的病癥,吳鈺慈會在看診時觀察病人的心情變化,「有時候就讓病人抒發情緒,醫師扮演聆聽角色。」她說,病人內心的事不見得會想和家人訴說,醫病之間建立信任感,病人才會願意傾訴,幫助穩定病情。「神經科醫師一定要有耐心,也要多溝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5-07 養生.聰明飲食
50歲以後你不能缺少的3種維生素 美國國衛院建議你該怎麼補充
【本文重點】隨著年齡漸長,人體需要的營養補充品也會隨之改變。50歲以上需要的營養補充品包括鈣、維生素D和維他命B12。缺乏這三種營養素會對骨質、免疫系統、神經等產生負面影響。國衛院建議51歲以上女性每天攝取1200毫克鈣、男性每天攝取1000毫克鈣,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的攝取量。含脂肪的食物有助於維生素D的吸收,而維生素B12可從魚、肉、蛋、牛奶等食物中獲得。--by ChatGPT50歲後,你可能需要的營養補充品只有三種:鈣、維生素D和維他命B12。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藥學院藥學詹教授(Lingtak-Neander Chan)說,因為這三種營養素很重要。如果缺鈣,很容易因為骨質疏鬆而骨折或斷裂,甚至跌倒。如果從奶品、綠葉蔬菜等鈣質豐富的食品吸收不夠,身體就會從骨骼「調用」,進一步弱化骨骼。不常做阻力運動的人,骨質流失會更嚴重。美國國衛院建議,51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攝取1200毫克(mg)鈣,51-70歲的男性每天1000毫克,71歲以上1200毫克。維生素D和鈣一起服用,有助吸收,也有助骨質健康。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甚至心臟,都有好處。肥胖和日曬不夠是缺乏維生素D的主因。隔著玻璃窗戶曬太陽,無助維生素D的吸收。國衛院建議的維生素D吸收量:19-70歲成年人每天15微克(mcg)/600國際單位(IU),71歲以上每天20mcg/800IU。如果服用維生素D補充品,最好跟含脂肪的食物一起吃,最容易吸收。維生素B12對血液、神經和基因健康都很重要,但也會隨著年齡漸長,漸難吸收,素食者、服用糖尿病藥metformin及胃酸藥的人,更容易缺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不足,較易貧血、手腳麻木、失衡、情緒低落、混亂、記憶力衰退。美國國衛院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取2.4mcg,魚、肉、蛋、牛奶、蚌、牛肝以及麥片添加,都是維生素B12的來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7 醫療.精神.身心
吃了不會比較快樂?研究發現薯條比炸雞更容易影響心理健康
【本文重點】一份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發現,經常吃炸物的人患焦慮和憂鬱症的風險更高。該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吃炸物的人,患焦慮症的風險高12%,患憂鬱症的風險高7%,而不吃炸物的人則相對較低。該研究的作者們推論,炸物中含有的一種叫做丙烯醯胺的化學物質可能與導致焦慮和憂鬱症的腦部發炎有關。--by ChatGPT油炸食物有撫慰人心的效果,其中熱騰騰的薯條更是很多人的最愛,不過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經常吃油炸食物的人患焦慮或憂鬱的風險更高。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14萬人進行約11年的評估。研究結果發現,經常食用油炸食物的人,與不吃油炸食品的人相比,患焦慮症的風險高12%,患憂鬱症的風險高7%。比較特別的是,炸薯條比起油炸白肉增加2%的憂鬱症風險。研究還發現,這種關聯性在男性和年輕消費者中更為明顯。作者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油炸食物含有一種叫做丙烯醯胺的化學物質,當一些食物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烹飪時就會出現這種化學物質。研究人員指出,長期接觸丙烯醯胺與與腦部炎症相關的焦慮和憂鬱行為有關。另外,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資料,丙烯醯胺主要存在於由植物製成的食物中,例如馬鈴薯產品、穀物產品或咖啡。然而,有專家表示該研究結果是初步的,尚不清楚油炸食物是否導致了心理健康問題,或者經歷憂鬱或焦慮症狀的人轉向油炸食物。哈佛大學營養精神病學家Uma Naidoo告訴《TODAY》,營養與不良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雙向的,她並未參與該項研究。Naidoo指出,不健康的食物對微生物群有害,會加劇憂鬱症狀,但與此同時,那些情緒低落的人往往更傾向於吃「舒心」 的食物,例如油炸食物和甜點。不過,一旦個人有意識地選擇健康的全食物,他們的情緒就會開始好轉,更有可能繼續做出健康的食物選擇。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浙江大學研究員Yu Zhang告訴《CNN》,沒有必要對油炸食物的不良影響感到恐慌,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油炸食品的消費,除了對整體健康有幫助外,可能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資料來源】.Eating Fried Food Linked to Depression, Anxiety: Study.Fried foods linked with higher risk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tudy finds.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rench fries may be linked to depression
-
2023-04-11 名人.好食課
喝咖啡其實不會提神?深焙咖啡因含量較多?破解8個咖啡迷思
喝咖啡會心悸?喝咖啡會睡不著?其中所含的咖啡因就是眾所矢之的物質!不過,咖啡因真的這麼萬惡嗎?就讓好食課解析咖啡因的背後科學,讓你簡簡單單了解咖啡因是什麼!迷思一⟫深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較多?破解⟫沒錯!深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較多很多人以為深焙咖啡比較苦,所以深焙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比較高!但是,咖啡因其實是個熱穩定性很好的物質,不太會因為熱而破壞!研究發現不同焙度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並未有顯著差異!所以深焙並不會讓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增加增加!不過,咖啡在烤焙過程中會持續失水,所以重量比較輕,如果要沖同樣容量的咖啡,就會用到較多的咖啡豆,即便深焙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並未比較多,但深焙「咖啡」的咖啡因就可能比較高!迷思二⟫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比較少 破解⟫沒錯,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約只有一半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咖啡豆豆種有羅布斯塔與阿拉比卡兩種,羅布斯塔咖啡豆的價格普遍較為便宜且味道厚實濃烈,因此常作為配方豆的主要豆種之一,用在拿鐵、美式等義式濃縮咖啡基底的咖啡。羅布斯塔咖啡豆的味道比較厚實、濃烈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其咖啡因與其他植化素含量較高,相較於阿拉比卡豆而言,整體含量大約高出1倍!迷思三⟫喝咖啡會提神嗎?破解⟫咖啡因不會提神!是讓人睡不著!理論上,咖啡因本身不會有「提神」效果,而是讓我們睡不著!人體的睡眠機制非常複雜,包含了GABA、adenosine等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物質主要調控著人類的「生理時鐘」。其中,adenosine是啟動睡眠,也就是睡著的那一個開關機制(sleep onset)的關鍵物質!當adenosine接合在腦中的受體時,就會開啟睡眠的開關,讓我們「睡著」。 咖啡因是一種嘌呤生物鹼,與adenosine有非常相似的結構,因此咖啡因會與adenosine競爭腦部的作用受體(adenosine 2A receptor),讓腦部無法啟發「睡著反應」,因此就會睡不著迷思四⟫為什麼有人對咖啡因無感?破解⟫基因導致體質不一樣,讓腦部對咖啡因不敏感雖然說咖啡因會與adenosine競爭受體,但是這個受體(adenosine 2A)可能因為基因型的關係,讓咖啡因與此受體的敏感性下降。這個受體的基因為ADORA2A,研究發現這個基因在1083的鹼基配對上有著基因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從原本的CC型態,變成CT或者TT的型態。由於adenosine的基因在1083的位置,從C轉變成T,就影響了受體對咖啡因的敏感性,而這個變異也反應在咖啡因攝取行為。2007年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發現,帶有CC或CT型的人,比較少攝取高量的咖啡因,反之帶有TT型的人可以耐受咖啡因,所以咖啡因的攝取量比較高。迷思五⟫亞洲人比較不容易代謝咖啡因?破解⟫沒錯!亞洲人的基因導致代謝咖啡因速度比歐美人慢人體中與咖啡因有關的受體或酵素,除了adenosine 2A受體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肝臟中的cytochrome P450系統,這個系統也同時掌控了許多藥物的代謝。同樣的,基因掌控著cytochrome P450的機制,其中一個就是CYP1A2。CYP1A2的基因片段上也有許多位置具有變異,尤其在163位置的點突變(A to C)主要掌控了咖啡因的代謝。2008年的藥物基因體學期刊發現,亞洲人的CYP1A2的163位置大部分都帶有C的型態,因此讓亞洲人對咖啡因的代謝能力比歐美人種低落,這會延長咖啡因在體內的半衰期。因此同樣攝取咖啡因製品,遞延了在亞洲人體內的效果,這也可能是讓亞洲人比較不能耐受咖啡的原因之一。迷思六⟫咖啡因會導致心悸?破解⟫一般族群正常飲用咖啡不會引起心悸2006年的美國心臟醫學會期刊刊登了一項研究,研究找了近1,400位受試者,詢問其咖啡、茶與巧克力的攝取頻率,並讓受試者戴上心電圖監測儀器監控心跳狀況。結果發現這些受試者的咖啡因飲品的攝取頻率,並不影響早期心房、心室收縮等心悸指標,因此學者也推測對於一般人來說,正常飲用咖啡並不會引起心悸問題。迷思七⟫喝咖啡會上癮,不喝會頭痛、手抖?破解⟫高量咖啡飲用者,不喝時短期內會有輕微不適咖啡戒斷症(caffeine withdrawal syndrome),是大家最擔心的事情,好像只要喝咖啡就會上癮,不喝就會出現成癮戒斷症,真的是這樣嗎?咖啡因戒斷症確實是被列於精神病診斷指南(DSM-5)與醫師診斷手冊(ICD-10)中,而且也有研究在探討咖啡因戒斷症的狀況,但可能不若我們想像中嚴重!2004年的精神藥物學期刊(Psychopharmacology)的數據顯示:1. 50%的人會出現頭痛問題2. 13%的人會有功能性異常的問題3. 12-24小時後出現症狀4. 症狀持續2-9天,20-51小時為症狀高峰期199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數據顯示:1. 52%的人出現頭痛問題2. 8%的人有疲倦問題3. 11%的人出現活力減退現象4. 8%的人有焦慮反應5. 11%的人有情緒低落問題不過,其實這些研究的受試者都是攝取較高量咖啡製品,是每天喝2.5杯-6杯咖啡的人。這與台灣人的咖啡攝取習慣不同,所以我認為,在台灣咖啡因戒斷的問題應該不嚴重!迷思八⟫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症?破解⟫重點是鈣質攝取夠,不是咖啡量過去有新聞報導指出,有位30歲的女生每天攝取4杯黑咖啡,骨質疏鬆的狀況就像老人一樣,這是真的嗎?在2006年國際骨質疏鬆症期刊的研究發現,每日咖啡、咖啡因的攝取量增加時,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會隨之顯著增加!確實,咖啡因會活化骨骼上噬骨細胞的活性,促進骨鈣釋放進血液中,但更重要的是鈣質攝取不足!上述的數據,前提是鈣質攝取在每日700毫克以下,研究發現如果鈣質攝取在700毫克以上,咖啡與咖啡因的攝取就與骨質疏鬆症風險沒有顯著相關性了!依照國民營養調查的結果,我們的鈣質大概只有攝取600毫克而已,所以想要健康喝咖啡,就要先吃夠鈣質!美國醫學會期刊也有文獻指出,牛奶可以弭平咖啡帶來的骨質風險,拿鐵就是一個喝咖啡的好方法!想更了解喝咖啡與骨質疏鬆的關係,可以看看好食課另外一篇專欄的分析喔!【2023】營養師最新分析⟫喝咖啡會骨質疏鬆症嗎?結語⟫咖啡是個富含植化素的飲品,淺焙的咖啡也含有豐富的綠原酸等營養素,這些營養素都具有幫助脂肪代謝、血糖調控等功效,因此適度喝咖啡,且不加糖、不加奶精的方式飲用,也可以選擇拿鐵順帶補充鈣質,都是很好且很健康的喝咖啡方式!【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喝咖啡會骨質疏鬆?深焙咖啡因較多?8個迷思破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8 醫療.巴金森病
藥效變短、憂鬱又失眠,有解嗎?巴金森病治療問題全攻略
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隨國人壽命增長,好發平均在62歲的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若以61歲以上人口來看,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而巴金森病病程可長達20年以上,接受治療後只要穩定控制症狀,病友的平均壽命不比一般人短。漫長的治療旅程中,如何面對用藥、心理、共病與照護等疑難雜症,是病友跟家屬的關注的重要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 📍巴金森病如何治療?📍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1.巴金森病有哪些症狀?巴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平均在62歲,典型的巴金森病症狀可分為「動作障礙」及「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撲克臉)●小碎步非動作障礙:●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並依照症狀嚴重程度,可將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單側肢體發病,對日常生活不影響。第二期:雙側均有病症出現,身體微駝,但平衡感仍屬正常。第三期:步態不穩,已無法維持平衡,影響日常生活,有些工作也無法勝任。第四期:有嚴重的活動困難,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第五期:終日仰賴輪椅或臥躺在床,生活起居全需他人照料。📣專家小提醒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程可以長達20到25年,每一期大約是3到5年,但通常第二、三期會停留比較久的時間,到了第四期以後又進展比較快速。【還想看更多】>>>非典型巴金森病友問題更複雜,更難診斷2.巴金森病如何治療?由於大腦中的多巴胺細胞減少,導致巴金森病的相關症狀。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專家舉例,治療上維持多巴胺濃度達穩定的量,好比發電廠需固定補充可供發電的材料(多巴胺)以維持電能,像能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或是仰賴外接電源供電或減少過度消耗,如刺激多巴胺受體達成治療目標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與阻止多巴胺代謝分解的酵素抑制劑等類型藥物。📣專家小提醒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病人和醫師共同找出長期作戰的治療策略,維持藥效穩定,讓病人能正常生活,是巴金森病治療的重要目標。【還想看更多】>>>專家: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3.治療之外,還能怎麼幫助延緩退化?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盡可能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專家小提醒【延緩退化5關鍵】:●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隨時與醫師溝通用藥策略,避免自行增減藥。●出現等認知症狀時(如:憂鬱、幻覺等),優先回診神經內科調整用藥。●罹病初期就開始訓練吞嚥功能,避免隨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營養不良問題●多運動有助延緩病程,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家人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還想看更多】>>>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4.「巴友與家屬最想問」在地醫師解答大補帖Q1巴金森病人憂鬱能改善嗎?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分享,巴金森病病人除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詳細內容看這裡】>>>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Q2為什麼會有異動症、斷電現象?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協勳分享,病人常急迫的希望一開始就使用藥效較強的藥物來治療,例如左旋多巴。以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來說,當藥物的蜜月期一過,藥物濃度難以在體內維持穩定,就可能出現藥效波動現象。●當藥物濃度過高時:會造成異動症:病人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過低時:身體會突然斷電,病人意識清晰卻無法動彈。諸如此類的狀況並不少見,為避免藥物引起的異動症,醫師會採用「藥物接力」的策略,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以改善藥效波動的問題。治療過程中也會隨時觀察病程發展,當病程發展至中晚期,病人開始出現其他併發症,會再視狀況調整治療方針。【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Q3巴金森病吃藥不舒服怎麼辦?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Q4巴金森病為什麼會失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分享,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Q5巴金森病一定會失能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志宏分享,巴金森病惡化的速度取決於個人體質、有無其他慢性病等共病、後天環境因素,但早期發現並治療,搭配運動及足夠的家庭支持與醫療照護,仍可見巴金森病患者與病共處10多年才慢慢地退步,保有正常生活的時間比想像中長。【詳細內容看這裡】>>>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Q6巴金森病人有精神症狀要看哪一科?南投縣佑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圻域分享,失眠、情緒起伏不定正是巴金森病易被忽略的「非動作症狀」,出現憂鬱症狀時病人通常會先到身心科就診,但巴金森病治療的主軸還是在神經內科,所以建議病友可以先回神經內科,評估是否可透過調整原先使用藥物,同時控制手抖等動作症狀,以及改善情緒憂鬱等非動作症狀,醫師也能判斷是否需要身心科一同會診。【詳細內容看這裡】>>>心情悶...巴金森病人直奔身心科,專家籲:先回診神經內科評估Q7症狀改善可以不吃藥了嗎?光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鈺慈指出,有些病人認為吃藥後身體狀況好轉,於是不再回診或自行停藥,因此會先與家屬、病人進行衛教,強調巴金森病屬於腦部退化疾病,用藥只是控制症狀而非根治,只要規律服藥就能保有正常生活,與一般人無異。【詳細內容看這裡】>>>症狀好了,可以不吃藥嗎?醫師:手抖改善更應按時服藥Q8病人一定要親自回診嗎?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分享,因為巴金森用藥複雜度高,無法固定回診觀察用藥後的副作用,對醫病來說都是難題,另病人到診間看見醫師的安慰劑效應,明顯作用在巴金森病病人上,曾有研究替獨自在家中的病友進行心情量表分析,結果反映出焦慮、心情鬱悶,沒想到來醫院看到醫師後,相關的症狀都獲得改善,過程中服用的藥物都沒有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醫病定期互動穩病況 醫:花東地區就醫不便成最大難題Q9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台南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浚銘分享,台南市的長輩多從事種田務農、養殖漁業等勞力工作,通常第二代不願接手,他們又放不下事業,曾碰過幾位罹患巴金森病患者,即便身體肌肉不適也會吞止痛藥,繼續使用沒有巴金森病症狀的另一手工作硬撐,長期下來導致關節炎,嚴重甚至變形,此時就必須和骨科會診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務農長輩右手巴金森顫抖 左手關節炎 醫:評估肌肉量決定該動或靜Q10: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她不想職場夥伴看到她吃藥,怕會有負面聯想,所以希望能減少服藥頻率。」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分享,一名確診至今已有7年的年輕型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職場工作時所面臨的問題。他指出,約有5%到10%的巴金森病患者屬於年輕型,其治療重點會因餘命、工作需要而不同於老年型,但不論何者,「患者都應維持病況,未來才有機會嘗試新治療。」【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年輕罹病卻還要工作怎麼辦?不同年齡有區別 醫:年輕病人重「存本」Q11:巴金森病半夜雙腳像冰塊如何改善?洗腎病人常見的不寧腿,其實也會發生在巴金森病友身上,但莊雯莉說,會帶來癢、痠與刺痛的不寧腿,有很高機率會被病友與醫生遺漏。因為巴金森病主要症狀常為肢體僵硬、顫抖與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加上非動作障礙可能帶來的睡眠障礙,容易導致病友無法清楚敘述,醫師也難以判別不適的真正原因。莊雯莉說,巴金森病的不寧腿症狀,目前尚未清楚完整的發生機轉,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向是與多巴胺調控及鐵質的缺乏有關。因此,用藥上就會進行調整。【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雙腳像冰塊 醫生揪不寧腿 調藥助睡眠Q12:巴金森病人:巴金森病人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詳細內容看這裡】>>>巴金森最愛問/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Q13:巴金森病怎麼吃才有助改善症狀?台大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郭懿芝表示,病友可以適度攝取綠茶、咖啡等等飲品改善心情,但是否有治療巴金森的療效,目前相關研究仍缺乏長期追蹤,且實際的成分攝取量也有差異,坊間的飲食相關研究報告通常是以動物性實驗為主,如綠茶會以高劑量或濃度的兒茶素去計算,而人類實際上難以攝取到如此大量的成分,改善症狀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並配合醫師規律服藥。【詳細內容看這裡】>>>新研究:喝綠茶可改善巴金森病退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3-07 醫療.精神.身心
頻照鏡子檢查外表…口罩令鬆綁,「容貌焦慮」上身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室內口罩於2月20日鬆綁,校園也在3月6日全面解除配戴規定。除了大眾公共運輸工具外,學生可自行決定在教室是否佩戴,不過,口罩令強制實施八百多天,民眾進出都還是習慣性戴著,一方面是自我防疫,一方面則是「容貌焦慮」。「容貌焦慮」 最常見於青少年不少人擔憂脫下口罩後,露出全臉真面貌沒有自信,害怕被品頭論足,極度沒有安全感。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說,「容貌焦慮」的現象最常見於青少年,因為在校內外都是戴著口罩初接觸其他同學、認識新朋友,現在要以真面目示人反而覺得彆扭。這樣的焦慮心態也會出現在任何年齡及性別的人身上,若發現身邊親友、同事過度整理儀容或是頻繁照鏡子檢查外表,要小心是否因為抑鬱心理而影響到社交、人際關係。口罩令鬆綁後,民眾應做好心理準備與調適,一起面對口罩解禁的過渡期,若覺得戴口罩比較自在,應予以尊重。不少人長期戴口罩,表情和情緒隱藏在背後,出現了社交退縮的狀況,張自強提醒,一個習慣的調整需要循序漸進及尊重自主的方式,降低不戴口罩的壓力。若有情緒低落或反抗心理,可適時諮商心理師尋求協助,學習自我肯定、用更平衡的方式看待自己,在工作能力和專長表現上建立自信。口罩戴與不戴 尊重失智長者意願另外,失智症患者也是因防疫政策而大幅改變生活的族群,防疫期間,許多家屬備受「失智者不願戴口罩」所苦,因為失智長者不太容易管控自己的衛生,也可能很難配合和理解戴口罩的意義。只能不斷用失智者聽得懂、簡單的方式重複說明,多多提醒正確配戴口罩,再加上家中環境清潔消毒,減少感染的機會。防疫時期,努力維持親友互動,藉此減少失智長輩的焦慮,也避免因無法外出或到據點所導致的退化。隨著疫情解封、口罩令鬆綁,又要再一次跟失智長輩解說新的政策,建議溝通問題可交由請患者信賴的醫師、護理師,或是最疼愛的兒孫輩來提醒。口罩戴與不戴,一樣尊重失智長者的意願,最重要的是持續做好洗手、環境清潔等防疫工作,同時增加提升自我免疫力,陪伴失智者一起走下去。(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