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恐懼
共找到
1035
筆 文章
-
-
2020-05-12 新聞.杏林.診間
國際護理師節 給第一線掌聲
今天是國際護理師節,全球新冠病毒肆虐,護理人員留在第一線照顧病人,捨我其誰。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呼籲,希望大家深刻感受護理人員的價值與重要性;振興醫院醫院護理部主任李作英則發起「謝謝護理師」,希望大家在今天中午12時一起鼓掌,讓全國各角落都能聽到掌聲,慰勞堅守防疫前線的護理師。李作英表示,每天看著護理師進入病房照顧病患,幫腹瀉的病人換尿布、抽痰、拍背,甚至重症裝上葉克膜,每每滿身大汗;尤其年輕的護理師們照顧病人的同時,其實內心也充滿害怕,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更是恐懼,因此希望大眾除了一句「謝謝」外,也能從心底用具體的鼓掌行動鼓勵第一線人員。明金蓮表示,面對未知的新冠肺炎病毒,考量多數護理人員並無SARS及照顧肺結核病患經驗,護理部特別開設勤前教育課程,而迎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醫院將已關閉的病房重新打開,規畫為防疫專責病房,結果在1月24日除夕當天小夜班,台北榮總負壓隔離病房即收治第一名疑似病人。桃機、松機北榮140護理支援檢疫明金蓮憶起過年那段時間,「我們幾乎都沒有放假。」幸好支援人力調度順利,護理人員雖然難免也感到焦慮、害怕,但大家心存使命感,用心照料病患。後來號召護理人員到桃園機場、松山機場支援檢疫,台北榮總護理人員挺身而出,短短不到一天,就湧入140多名熱血參與任務的護理人員報名。明金蓮說,防疫期間非必要手術減少,住院病人也減少,而國內疫情和和國外相比較緩和,有較充裕的護理人力可以調度。新冠肺炎病毒傳染力強,需要更完善防護照顧裝備因應,雖衛生單位針對照顧新冠肺炎病人護病比是一比五,但榮總重症病患多,護病比幾乎是一比一到一比三。「我很心疼護理同仁戴著緊閉的、講話時會感到上氣不接下氣的N95口罩。」明金蓮談到同仁的工作狀況,充滿不捨,防護隔離衣穿穿脫脫很麻煩,悶住身體也不透氣,但護理人員撐住又濕又熱的身軀在負壓隔離病房內照顧病患。從吃的到消毒用品感謝各界打氣這段時間,不少善心人士體恤護理人員,提供護手及消毒用品,還有許多吃的、用的為醫護人員打氣。明金蓮對民眾的愛心深深感謝。明金蓮提醒,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呈下降態勢,因為疫情,養成國人戴口罩、多洗手,這些好習慣應繼續維持。面對未知的疫情變化,不論護理人員,還是民眾,勤洗手、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護。
-
2020-05-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思覺失調症」輿論翻騰 常見誤解有哪些?
【編者按】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引起台灣社會的震撼以及各方人士的異議紛紛,也凸顯了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我們即時登載三位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一時間來稿,表達他對這事件可能加深社會對精神病人誤解的隱憂,而指出矯正錯誤的觀念、歧視、汙名化是台灣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接著邀請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介紹早期如何發展台灣精神鑑定工作的拓荒史,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以降低此傷害;一位中生代參與司法精神鑑定工作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提出其呼籲:要達到社會安全網之理想,需要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而不是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就可以做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也幫忙台灣社會大眾以及非專長於這方面的醫護人員更了解這錯綜複雜的專業問題。我們多從新聞社會事件、戲劇認識思覺失調症,看到的往往是片面的資訊,因此對疾病常充斥著誤解,對多數正在努力治療的病友而言是一大衝擊。其實思覺失調症透過治療,有機會幫助病友回到原本的生活,但首先需要對疾病有正確的態度,看看以下常見的迷思你中了幾個? ●從新聞報導中覺得思覺失調症病友都具有危險性?●路上看到自言自語、行為怪異的人,都沒辦法治療了?●不願意服藥的病友就醫也沒辦法醫治?●病人不想看病,只能選擇關在家裡?減少疾病汙名 是大眾幫助病友的第一步期發生的隨機殺人案,兇嫌稱自己有多個人格、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同時辯護律師也以精神障礙為由,認為兇嫌並非故意殺人。雖然兇嫌已遭羈押等待偵查以及後續的司法判決,然而此事件再度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擔憂,例如是不是如同新聞中兇嫌所述,會無法控制自己、會傷害別人等。事實上,思覺失調症與暴力攻擊或是犯罪間的關聯性並不是如此。過往許多重要研究,如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中瑞典1973至2006年國家醫療及法律追蹤資料顯示,沒有合併物質濫用的思覺失調症與一般人相較僅微幅增加暴力的可能,而與患者自身的手足相比則沒有顯著增加暴力風險。在另一篇統合分析研究中,結論也提及物質濫用是在思覺失調症中明顯增加暴力的危險因子,應著重於防範或治療合併的物質濫用上,如酒癮或是毒癮等。但即使如此,思覺失調症患者在一些被渲染的社會事件中,還是容易被冠上不定時炸彈、具有不穩定性等汙名化的說詞。不論藥物再好 不願穩定用藥 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回到疾病本身,「思覺失調症」是一個大腦的疾病,主要的症狀有幻覺及妄想等。症狀嚴重時患者會認為有人要加害於自己,感覺被跟蹤監視,或持續受到視或聽幻覺的干擾,自言自語、莫名傻笑等。但疾病的表現也可能有許多其他的症狀,如患者開始變得畏懼社交、關在自己房間、過度執著於非邏輯性的思考、學業或是工作的能力變差、顯得多疑防備、舉止打扮怪異或是日常生活喪失動力等等。近年醫療的進步,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改善許多症狀,並減少過往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有非常多患者在固定治療下可以回歸社會、重返職場或是校園。但不管是效果多好的藥物,如果患者抗拒,不願意接受持續的治療協助,恢復穩定的可能性就會大打折扣。臨床上常會看到患者因無法盡早診斷或治療,錯失較佳的重拾正常生活的機會,或是中斷治療後因為症狀復發而失去工作或是喪失原本好不容易的重新建立的人際互動。而有些情況則是家屬太過害怕與患者起衝突,不敢勸說患者治療或是叮嚀服藥,只好看著患者症狀漸漸變得嚴重,再次發病。協助病友有方法 認識治療選擇、建立互信關係研究資料顯示,讓患者「充分了解藥物資訊」及「良好的醫病關係」是規律治療的關鍵。例如藥物有許多種選擇,從一日需要服用多次的口服藥、一日服用一次的口服藥物、兩周一次、一個月一次到三個月一次的長效針劑都是可以使用的治療選項,治療目標是讓患者在藥物協助下維持腦部神經傳導的穩定及改善認知功能。由於思覺失調症治療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正如許多慢性疾病,醫師與病友及家屬間的互信關係在治療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曾經遇到有年輕的患者,經過半年的治療症狀仍然起伏不定,患者在診間很少說話,常常都是家屬代為發言,有幾次家人也提到患者都忘記服藥。但在一次患者單獨前來的機會下,才發現家屬常認為病患本身很懶散,對事情都不願用心,患者被責備後就更不願意配合治療。之後經過幾次與家屬溝通,告知缺乏動力其實是症狀的一種,鼓勵患者多與家屬對談,也設立一些生活目標讓家屬感受到患者有努力達標。家人關係間漸漸支持性變多,而患者改接受長效針治療也明顯減少忘了服藥的狀況,症狀獲得相當改善。困難就醫者 可與醫師討論居家治療目前在幫助思覺失調症病患康復的就醫部分,除了急性發病或是危急狀況下,考量急性病房住院治療以外,其他包含精神科門診治療,讓患者回診時讓醫師了解病情變化,透過敘述日常生活的情況來評估恢復的狀態,是否需要調整治療等;若是患者抗拒到醫院或是常無法規律治療而復發,也可與醫師討論居家治療的可能性。居家治療是藉由醫師直接到社區中訪視患者,討論治療方案,促進穩定服藥或是固定施打長效針劑,以達到降低復發及減少精神症狀之影響;若是病症已經大幅進步,但日常生活、人際互動或是工作能力尚未恢復,日間留院或是社區復健中心的安排,可協助患者練習生活技巧、團體互動能力、調整生活型態,患者作為學員固定參加精神復健活動,練習漸進融入社區或工作職位。思覺失調症治療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造成失能的腦部疾病,而治療則是一條蜿蜒的漫漫長路,家庭間互相的協助與關懷,患者的治療意願及主動配合,增加協助的社會資源,支持團體,在這條治療的路上都是重要的角色,也期待未來透過越來越多的復原病友,能讓社會大眾了解精神疾病本身並不可怕,進而減少錯誤的觀念、歧視或是汙名化。
-
2020-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被「卡」到了嗎? 做好防疫也要注意心理重建
新冠肺炎疫情形成心理壓力,新竹市一名居家隔離者不怕染疫,卻焦慮社區異樣的眼光,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長洪國翔也觀察到紓困亂象,嗅到疫情之後一些氛圍,擔憂自殺率恐將增高,提醒防疫做好之後,相關單位應開始注意心理重建工作。疫情影響生活,易造成焦慮、恐慌、焦慮不安,甚至是失眠的來源,苗栗縣生命線因此近來特別詢問求助者是否與疫情有關,發現問題大部分與工作有關,僅有2件都是因新竹市生命線滿線,轉接到苗栗縣求助者,其中一件是居家隔離者,訴說他被隔離,1個人很孤獨,最擔心不是自己確診,而是困擾解除隔離後,必須面對鄰居異樣眼光,焦慮到難以成眠。苗栗縣生命線案交新竹市生命線,轉心理衛生中心追蹤,洪國翔認為新冠病毒來勢洶洶,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從容淡定,應該學會獲取可靠正確的知識,不要被謠言所淹沒而加重焦慮。此外,正視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情緒,這些反應在疫情期間是正常的,更重要是釐清壓力來源。洪國翔表示,可以嘗試將壓力事件記錄下來,評估可控制與否、持續影響時間、感受的強度等,再判斷是否合理的,或有無其他信念可取代,避免陷入單一思維的漩渦,學會接納自我,不自我貶低,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甚至可以哭一哭紓壓,「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自我對話、自我鼓勵,安排時間做感興趣或放鬆、愉悅的事情及活動,但若監測到心理狀況持續惡化,無法透過自我調適得到改善和緩解,須盡快向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此外,心理層面的影響不一定在疫情當下顯現,有些人可能在天災、感染後一、兩年才發生,因此不能因為疫情緩解就認為疫情過了,就沒事了,疫情之後經濟壓力會慢慢浮現,繼而伴隨失業、離婚、家庭暴力等,問題將是全面性的,最近紓困亂象即可嗅到一些氛圍,自殺率恐將增高,相關單位應要正視心理重建工作。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5-09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撐不下去了...」12年前罹卵巢癌 痛苦使她一度拒絕化療
走過幽谷 體驗、認識生命將關懷傳遞度過恐慌、憂鬱,12年前罹患卵巢癌的黃小姐,如今已是超過10年的HOPE關懷志工,大家都稱她玉桂姐,找回生命的新方向,為了幫助更多癌友,進修生死學、再進修社工系,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讓更多人因為她的愛更堅強。在卵巢癌下驚慌 沒有人真正理解2005年,健康檢查發現兩側良性卵巢囊腫,即便工作忙,也不忘持續追蹤,兩年後(2007年)發現囊腫變大,醫師建議摘除,以免繼續擴大恐引發腹膜炎,玉桂姐利用端午連假的四天動了手術,醫師說腫瘤顏色粉紅、應該是良性的,還是需要送化驗。術後一週回診,進入診間就看到醫師桌上的病歷「優先處理」,心頭一震,聽到醫師說檢驗結果 是惡性卵巢癌,頓時「空掉」,出了診間淚就不停,老公開車載她回家的路上,思緒一片混亂、感覺回家的路特別漫長,當晚無法入眠,整晚搜尋卵巢癌的資料,想到哪些可能該處理的事情,也開始寫遺書。當時國二的兒子很單純的說,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她抱著高中女兒哭。打給最好的朋友哭訴自己確診,朋友鼓勵她要勇敢,玉桂姐立即回說「我不勇敢、我不勇敢」! 卵巢癌的資訊不多,她查過資料發現治癒率不高,看到卵巢癌被稱為是寧靜的殺手,更是恐慌、恐懼。自己到台大醫院門診,想近一步了解治療的方式,內心沉重、緊張、擔心又頭痛,聽完醫師說明治療方式,需做全摘除手術時,反而腹痛、更加不安。後來到榮總詢問第二意見,護理師看見她不安的情緒,分享自己父親罹患腸癌的經驗、安慰玉桂姐,讓她安心許多。決定開始治療,打電話告知七十歲的母親,母女倆在電話線上兩頭哭,「不要擔心,我會陪你走完整個療程的」,媽媽用堅定語氣鼓勵她。從雲林到台北來回需要8小時車程,南上台北陪著她手術、照顧她住院12天及每次化療,也都不缺席。憂鬱孤單 讓她一度拒絕化療玉桂姐說,化療第三次之後,感受的自己情緒的變化,弟弟妹妹來探視。只覺得很煩,老公孩子上班上學,更覺得孤單、不安,無法待在家。朋友帶他出去走走,在百貨公司地下街看到人潮,更感覺不開心。總是不自覺掉眼淚,曾經連三天都無法闔眼,而到了醫院,醫師只能專注在醫療,也無法安慰她紛亂的情緒,「我撐不下去了…..」,她決定不再化療,醫師、媽媽極力的勸說「已經走到一半了…」。當被轉到精神科的門診等候時,更難過明明自己生病前,是一個獨立、有工作能力的主管,兼顧家庭、工作,醫師直接判定她得了憂鬱症,開情緒調整的藥物,經歷這段也才了解憂鬱症不是「想太多」,而是「心」也生病了,自己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救生圈,越是掙扎沉得越深。治療期間她注意力全放在化療上,無法做任何事,在年度日誌上過了一天、就畫掉一天日期,一直有收藏日誌習慣的他,不經意地丟掉那一年痛苦的日誌。對化療的恐懼,讓她在準備住院化療前兩天,就會感到擔心、害怕沒有食慾、但在媽媽的照顧、鼓勵下終於完成六次化療,加上認識一個乳癌病友,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並陪著她走過低潮,從成功案例獲得更大的支持力量。也因此治療結束後來到癌症希望基金會當關懷志工。認識生命、不再驚慌 助人成為進修的動力一開始在癌症陰影下,玉桂姐擔心死亡,「不知道人走了要去哪裡」?年紀還小的孩子該怎麼辦?在接觸宗教、靈性生活後,她試圖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是必然的」! 而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思考怎麼生活,慢慢不再害怕。隔年、2008年,玉桂姐發現復發,這一次,因為經驗、信仰,讓她「對治療沒有這麼驚慌」,不想讓媽媽勞累奔波,特別請了看護協助,「生病之後,感受到人的欲望可以那麼簡單」,就像在醫院病房時,可以出去外面曬曬太陽,是如此的滿足。兩次治療的過程,從手術到化療都一樣,但她的感受完全不同,也更明白,年輕時只有工作、一直往外求,生病之後開始往內心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在生計沒有影響下,她決定離職,做自己想做的事,包括在基金會當關懷志工,十年期間沒有間斷,對她來說,跟病友互動,也是跟自己對話,只想更積極的生活,想做就去做!2011年她決定去圓夢,完成過去沒有念大學的遺憾,攻讀財務金融學系。因為在關懷助人的過程,感到自己的不足,進修輔大生死學,又到文化大學社工學系,修滿學分完成實習時數,她覺得以自己的經歷,再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在助人工作上更有關懷的力道。生病之前事事求完美,她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對自己要求很高,希望是個好媽媽、好媳婦、好女兒、好太太,一直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對她來說,生病讓她體會到「要照顧別人必須先回到自己,唯有先愛自己,把自己身體、心靈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家庭」。她肯定的說:「現在的我,生命更豐富、更完整,更有力量」! 「癌症領悟、生命禮物」影片
-
2020-05-07 癌症.抗癌新知
臨床觀察10幾年...前馬偕醫師警告:這幾種人格特質易罹癌
哪種人格特質容易罹癌?據我這十幾年臨床上的觀察,我發現癌症病人通常會有某種特定的人格特質,而且這樣的人格特質總是左右著他們的思考邏輯與行動,導致他們很容易陷於某種情境而無力跳脫。個性固執的人要小心例如有些癌症病人總會有一種很奇怪的堅持,就算你說得口沫橫飛也很難打動他們。他們總是穩穩地在那裡,動也不動,然後告訴你各式各樣他們不為所動的理由或原因,而那些理由與原因通常會讓你好氣又好笑,如果你的身邊也有癌症病人,你可能會更容易了解這樣的狀況。我在服役時曾認識一位朋友,後來因為分隔兩地,漸漸地失去聯絡。幾年後她因罹患癌症來找我,我幫她進行治療的時候,初期狀況很好,但是後來卻漸漸惡化,最後她對我說:「我發現只有離開人世,才對得起我以前傷害或對不起的人。」我告訴她可以選擇留下來做好事,這樣就可以償還了,不必非得走上死亡這條路,但是她依然堅持她的決定,沒多久她就去世了,那年她才卅六歲。我在為她治療的第一年很成功,自然療法讓她身體的癌細胞消失了,但是因為當時並沒有解除她的死亡意願,她的向死衝動仍舊在她的內在運作,而我也因為在為她治療的第一年很成功而疏忽這塊,第二年她的復發來得非常快速,快到讓人措手不及。這位朋友的過世對我的打擊非常大,我也對她這種固執的堅持百思不解,所以我決定開始深入研究癌症病人的性格。癌症復發和死亡意願有關透過臨床的觀察和研究,我發現癌症病人的內在有一種很特別的邏輯,例如他們可能覺得除了死亡,其他的方式強度都不夠。我最近有個癌症個案,他的家人也是醫師,他開始接受自然醫學治療的初期很成功,癌細胞也消失不見了,但當我希望他進一步解除內在潛藏的死亡意願設定時,他始終不願意,所以後來又再度復發了。其實癌症病人這種固執的性格與他們疾病的復發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如果沒有進一步解除疾病背後死亡意願設定,他們的症狀就很有可能會再度復發。這種強烈固執的性格,會導致他們在痊癒的過程中產生很大的困難;這些困難指向於這種終極的固執性格,而這種性格則指向了同一個焦點,那就是死亡意願。永遠犧牲奉獻的C型人格癌症病人另外一種明顯的性格,就是所謂的「C型人格」。我曾在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莉迪亞提摩蕭(Cydia Temoshok)的書上看到他對C型人格有很完整的研究與發現,國外也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在談論C型人格可能就是癌症傾向的人格,他們也設計出一些相關的檢測問卷與表格供大家自我檢視。在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上,我也發現上一節所談到的情緒三個迷失,是癌症患者共通的現象。這些罹癌的人很習慣將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累積下來,所以他們幾乎都是別人眼中很隨和、不會拒絕別人的濫好人,他們的個性都具有極高的容忍度,但也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導致這些人罹癌。在癌症病人的潛意識裡,他們已經萌生放棄生命的念頭,所以消極的看待身邊的一切,才會造成他們什麼都說好、不懂拒絕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為人可以如此隨和的原因。雖然有很多癌症病人告訴我他們害怕死亡,但是如果不談及面臨死亡所引發的恐懼,會發現他們的內在其實是一心向死的。我的親人中就有類似的案例。我的母親是位街坊鄰居都稱讚的好人,我也從未見過我母親發脾氣。六年前,大約在她七十歲左右,她的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病痛,甚至長了腫瘤,當她開始跟家人交代後事時,我立即察覺到這是她的死亡意願,她曾在報紙上面寫:「如少水的魚,斯有何樂,無常迅速」等等的話,知道她想要放棄生命後,我嘗試幫她解除死亡意願的設定,後來我才知道母親的奶奶、外婆、媽媽,甚至是她的大姊都是大約七十歲左右去世的,所以「七十歲」對她而言,是生命差不多到了盡頭的年齡。當我幫她解除死亡意願的設定後,她開始會跟我父親吵架,二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記得去年年初,我開車帶著他們二位老人家去散心,從我們出發的那一刻開始,他們沿路足足吵了二個多小時,我邊開車邊偷笑,因為我知道我的母親為何開始跟我父親吵架,在她的潛意識裡,她已經沒有準備要死了。過度追求精神與靈性生活癌症病人除了過分隨和這種濫好人的特質外,還會有過度追求精神層面的傾向。我不是指有宗教信仰或追求靈性生活的人就是C型人格,我是指有些癌症病人對靈性部分有著過度的追求,宗教也可能是其中某些部分,他們對於人世間的生活反而顯得不太感興趣。這些人格特質就是所謂的C型人格:他們是大家口中稱讚的好人、他們總是具有犧牲奉獻的情懷、他們不太表達自己,而且總是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很好。盡力取悅別人以求生存在癌症病人身上,這種凡事都為別人的濫好人特質,除了與C型人格有關以外,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造成這種人格特質還有第二種原因,就是他們必須藉由取悅討好別人,讓自己存活下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有些癌症病人的內在是憎恨父母的,但是為了要活下來,他們必須掩蓋,這樣的情緒通常很隱性,外在並不容易顯露出來,甚至連他們自己也可能很難發現。這種狀況通常與他們人生歷程中的人生課題有關,關於人生課題的部分我會在後面章節特別來談,基本上這種憎恨父母的特質會有二種主要狀況:第一種狀況,他們的父母可能曾經不想要他們,這可能會發生在他還是胎兒的時候,這些紀錄其實都完整地存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所以當他長大懂事之後,就會開始無意識地盡力取悅與討好父母,甚至取悅討好他人,因為他們覺得不這麼做,就有被遺棄的可能,這也是他之所以成為濫好人的原因。第二種狀況,是自己的父母感情不睦,甚至彼此憎恨到想殺了對方,雖然他們可能沒有表達出來,但是他們的孩子會吸收這種潛意識的氛圍。他們在潛意識裡會想要代替父親或母親動手讓對方消失,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是父母親的孩子而不能這麼做,以致於造成內在極度的矛盾與痛苦,到最後,會在潛意識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在人生動力療法中常見到的動力呈現,它也是有自殘傾向的人格常見的設定根源,這些都是癌症病人中C型特質可能形成的原因。黃醫師小講堂「死亡意願」是怎麼來的?當一個人的潛意識裡有想死的念頭,就稱作死亡意願。舉例來說,一個人因為生活困苦、工作不順或與親友感情不睦,而萌生「死了算了」的念頭,就算只是一閃即過,也是一種死亡意願,一旦這樣的意願出現在腦袋中的次數越多,就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的健康狀態。什麼是「動力呈現」?簡單來說,就是把沒有完整經歷的情緒與情境,經由能量場的開啟後,重新完整的呈現並且經歷。例如,一個人曾經被同儕嘲笑,但是礙於動手傷人可能會受到處罰,所以轉而壓制自己憤怒、悲傷的情緒,以致於產生活在世上沒意思的念頭。這樣的人,在透過能量場的開啟後,可以重回當初沒有受壓制而中斷的情境與情緒,並且完成原本想要做的動作或態度,那些被壓抑的憤怒、悲傷等情緒也就得以消除,他自然不再因此感覺生命無意義可言。書籍簡介/破解癌症:癌症是「症」不是「病」黃鼎殷醫師的身心靈整合療法作者: 黃鼎殷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18/05/08作者簡介/黃鼎殷學歷:台大醫學系畢業經歷.曾於921地震協助埔里基督教醫院救災3個月.曾具家庭醫學專科及安寧緩和醫學雙專科資格.前台北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現任.奧微健康創辦人.再生診所醫師從事自然醫學20年以上,以整合西醫、中醫、心理學、歐美順勢醫學,以自我體驗與病人臨床成效雙重研究,創立了有別於一般醫學,以不吃藥的身體心治療法為主軸著作.《情緒生病,身體當然好不了》(新自然主義)、《過敏一定治的好》、《你的體質,這樣吃就對了!》、《人生動力療法》、《你的身體是全世界最好的醫院》等★想進一步了解更多身心靈療法,歡迎到黃鼎殷醫師的網站:dyh-tw.com/延伸閱讀: 薑是體內最佳的除濕機!老薑、嫩薑效用大不同,你吃對了嗎?
-
2020-05-02 癌症.淋巴癌
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別把這些徵兆誤以為老化現象
今年86歲的吳阿嬤,熱愛運動,每天游泳來保養身體,7年前發現腋下腫大,原先不以為意,但腫瘤開始逐漸變大,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經過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1年半後,又再度復發,經過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靶藥物後,腫瘤不再復發,吳阿嬤不僅回歸了正常生活,也能繼續她最愛的運動了。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代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14%,高齡族群的疾病治療漸漸備受重視。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表示,吳阿嬤罹患的高惡性度被套性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好發在50至70歲長者,其中男性又比女性多3倍,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7成病患在確診時已經較為後期,並出現淋巴結腫,常見侵犯部位為血液、骨髓、胃腸道、脾臟等等,是1種長期、復發率高的淋巴癌。血液腫瘤科黃威翰醫師指出,治療部分以化療做為第1線治療,但化療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掉髮、疲倦等等,使中高齡癌友容易心生恐懼甚至無法承受,容易消極不治療或是自費昂貴的標靶藥物,不只心理負擔大,經濟負擔也是龐大的壓力。2017年11月,衛福部健保署將治療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的新型口服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作為2線治療,黃威翰表示,新型口服標靶藥物可抑制惡性B細胞生長及生存,使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且副作用小,只有1成的病人使用後有輕微腹瀉及心律不整,只須注意藥物交互作用並嚴密監控心律不整。黃威翰醫師提醒,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健保給付使用對象,需經過至少1種化療或標靶治療無效而再度復發的病友,經過事前審查,最多可給付13個月,讓病人可以節省5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被套性細胞淋巴瘤再度復發的吳阿嬤,使用1年多的新型標靶藥物治療後,又能再繼續她最愛的運動,孫女黃小姐開心地說,還好新型標靶藥物有納入健保給付,不只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也讓阿嬤不再害怕接受治療,現在她就像生病前一樣精神奕奕。新型標靶藥物也適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並在去年9月納入了健保給付,黃威翰醫師表示,在第1線治療無效之下,染色體第17條有缺失的病人,健保可以給付到2年,因為再度復發的病人,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和治療效果都相當有限,新型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後,能提供給病人舒適及生活品質提升的治療。淋巴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包含食慾差、體重減輕、體力差,或是夜間莫名盜汗等,容易誤以為是老化現象,黃威翰醫師呼籲民眾,可以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找出病因,若是淋巴結腫大,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武漢醫師:出院追蹤應簽盡簽、應管盡管
大陸湖北武漢是新冠肺炎疫情最早大規模爆發的城市,如今疫情獲控制,武漢已解封,他山之石可以借鏡,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研究所長官旭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程真順建議,疫後防控首要為痊癒者出院後追蹤,務必做到「應簽盡簽、應管盡管」。有效去阻斷傳染源過去兩個多月來,官旭華、程真順在第一線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獲得大陸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官旭華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正值大陸新年春節春運期間,人口流動巨大,為了降低傳播,政府作出封城和交通管控的決策。總計湖北六十三天,武漢七十六天,嚴格的人員流動管控措施,有效阻斷了傳染源,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無症狀感染擴大篩在疫後防控上,官旭華認為,首先是針對性加大篩查力度,特別是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監測,其次是對在醫學觀察期間的新冠病例密切接觸者,以及有境內外旅遊史者均須主動檢測。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如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兩小時內要網路直報。無症狀感染者集中醫學觀察十四天,期間若轉為確診病例,立即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治療。集中醫學觀察期滿且連續兩次標本核酸檢測呈陰性者,才可解除集中觀察,但解觀察後第二周和第四周,仍要到定點醫院複診,瞭解其健康狀況。而在確診者痊癒出院後追蹤部分,程真順表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仍需隔離十四天,期滿後,醫院會將患者資料「點對點」移交給基層醫療機構追蹤管理,全部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範疇,做到「應簽盡簽、應管盡管」。保護康復者的隱私在隔離期滿後兩周內,患者所在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展開「預約式」康復複查。滿後一個月,家庭醫生團隊每天追蹤瞭解患者健康狀況,提供健康諮詢、康復指導和心理疏導等。完成一個月健康監測後,轉為常態化跟蹤隨訪。另外,就是要做好對群眾釋疑的工作,引導社區居民消除恐懼心理,增加對疾病知識的瞭解,讓民眾了解治癒了就是健康人,可以正常的生活,盡早融入社會。同時,嚴格保護康復者的隱私資訊,包括姓名、詳細住址等,避免他們遭受歧視。為此,程真順說,湖北已培訓一批專業人員,推進互聯網+心理服務模式,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熱線服務、心理諮詢及治療等援助服務體系。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戴口罩、量溫、洗手 身心與親子關係出問題怎麼辦
桃園市愛美的洪小姐去年12月趁週年慶打折,狂購一堆名牌彩妝,哪知道不到1個月疫情來了,出門、上班天天戴口罩,化妝品幾乎「無限期隔離」,尤其十幾支口紅,現在只能無奈當擺飾「簡直是心靈創傷」。14歲愛跳街舞的少女小美說,很慶幸台灣防疫做得好,可以繼續來舞蹈班上課,不過教室規定很嚴格,量體溫、噴酒精和戴口罩才能進去練習。跳舞是她最大的快樂,但是爸爸規定她跳舞一定要戴口罩,這讓她喘不過氣來「整個節奏都不對了」,好幾次都想拿掉口罩,但爸爸說,不戴口罩就不準上街舞課,親子關係緊繃,小妤希望討厭的肺炎疫情趕快走開。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醫師蔡孟釗指出,其實不是只有口罩,這樣的情緒也會反映在全面性的防疫作為如量額溫、噴酒精、洗手等方面,一旦成為負擔就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強迫症患者過度洗手造成濕疹、或像是心悸、喘不過氣,恐懼人群等自律神經症狀,社會群體防疫的氛圍會加重上述身心症。醫師表示每天面對大量的新冠肺炎疫情訊息,家長要求自身做好防疫時,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多陪伴傾聽孩童的擔憂,了解疫情對孩童生活的影響,利用居家自我健康管理期間增進親子關係。醫師指出,防疫期間小朋友到公園玩溜滑梯、蹺蹺板次數減少,青少年參加的才藝班活動取消,都會影響情緒,他推薦國際青少年兒童精神醫學會的建議,用寫信或製作卡片等方式,為第一線醫護人員和所有防疫工作者打氣,表達感謝,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在防疫期間給予他人力量。
-
2020-04-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什麼是善終? 一位護理師母親和死亡的相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2019年10月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合併敗血症過世!孩子住院期間,我不斷地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閉上眼,孩子受苦的模樣歷歷在目,我無法想像自己讓孩子經歷我在護理職涯中最無法接受的狀況——插管、洗腎、葉克膜、電擊、全身水腫皮膚破損,四肢末稍發紺壞死,最後肺出血離開。 我問自己什麼是善終?為什麼我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臨床上痛苦的醫療處置?孩子剛過世的第一個月我不斷檢討自己,每天做夢的情境都是在加護病房,耳邊都是生理監視器的警示聲;這一個月我很少哭,因為我覺得身為護理師我沒把孩子照顧好,直到某天早晨我在女兒房間窗外,看見陽光與藍天白雲時,我才停下來感受陽光,如同孩子的名字—家晨—家裡第一個晨起的陽光,充滿溫暖和希望。而此時窗外的陽光和白雲,似乎告訴我——孩子妳一直都在……我慢慢停下苛責自己的聲音,進入時光隧道回想過去陪伴病人經歷死亡的一切……大三暑假實習時,我照顧一位不知道病情的末期肝癌病人,在照顧病人的一個月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家屬溝通,終於家屬願意讓我跟病人談談病情,於是我跟病人約定下一次實習時到空中花園散步喝咖啡;實習前,多次和指導老師沙盤推演如何跟病人談病情,如何在病人情緒低落時陪伴病人。但病人在約定的前一天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死亡;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巨大威力,我為不能赴約而充滿遺憾,更遺憾病人來不及跟家人說再見。因著這份遺憾,畢業後,我進入安寧病房工作,也期許自己未來可以讓每位病人能遠離痛苦,當疾病無法治癒時,病人和家屬能做好心理準備,彼此能互相道愛、道別後再離開,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自己,與團隊一起為每一段即將進入死亡的旅程做準備,雖然病人的離開仍讓我不捨,但是當病人在家屬陪伴下平靜的闔上雙眼時,我都感謝上天給我機會成為護理師,有幸參與每個病人和家庭最重要的時刻。此時,我覺得死亡可以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為一段美麗而平安的旅程。 護理師職涯的第二階段,我進入血液腫瘤科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房,在這裡的死亡常讓我措手不及,曾經我和醫療夥伴們為家屬的盼望,違背病人的意願,勸一位18歲的大男孩插管,家屬期待插管後有機會跟淋巴癌賽跑,讓移植的抗腫瘤效應產生效用;我也曾在病人簽署DNR後,因家屬在病人突然停止呼吸時,跪下來哭著要我們救病人,於是,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當壓著病人胸口同時,我的心也在淌血,心裡不斷吶喊對不起,也懇求老天爺讓家屬願意喊停;但這過程讓我在最後面對病人死亡時,心裡充滿著自責與矛盾。這段期間是我護理職涯的黑暗期,我無法接受自己在病人虛弱的身上執行這些侵入性治療。我常想家屬為什麼捨得病人受苦,我覺得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讓死亡變得好悲傷。 2015年,單位的護理師因診斷白血病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但移植過程並不順利,長達三個月的三至四級急性排斥,讓她好幾次想放棄治療,她開始想簽署DNR,不要讓先生在面臨緊急的關頭要做困難的決定;但是,當她想到7歲的女兒時,求生的鬥志油然而生,交雜的複雜思緒突然找到支撐點,她決定為了女兒和先生放手一搏。還記得在她肺部出血的前一天,我們一起聊著孩子和她的未來和理想,隔天早上就因著大出血插管進加護病房,雖然她的先生很不捨她受的苦,也來不及說再見,但是我知道這是她想要的,因為她隨時為死亡做準備,也隨時為侵入性治療做預備。我陪著她經歷診斷、復發以及移植,最後和她的先生、以及所有她帶過的護理師們陪伴著她——我們的好夥伴,眼見著不斷地從氣管內管冒出的血,以及逐漸流逝的生命,在旁的我們不斷在她耳邊輕聲道別,直到monitor上的心跳停止;到現在每一個畫面仍在我腦海裡深深印記著。 溫暖的陽光把我的記憶拉到孩子進加護病房前的情境,意識混亂的孩子勉強唱完一句讚美的、孩子最喜樂的詩歌,接著拉起我的右手跟我打勾勾,不斷向著我比愛心……當時的我好害怕,因為孩子好喘、意識很混亂,我好害怕失去孩子,於是我也不斷告訴孩子,天父爸爸很愛你,媽媽好愛你,爸爸和弟弟都好愛你,孩子還是不斷比著愛心,直到意識昏迷。在加護病房中,孩子的血壓非常不穩定,但是孩子意志堅定地努力著,但是後續止不住的肺出血,再度讓我好害怕。孩子雖然血壓很低,還是努力回應著我和爸爸,我能做的就是在每次有限的會客時間裡,不斷在孩子的手心寫著愛,不斷跟孩子說媽媽跟爸爸好愛你,不斷為你禱告,孩子努力到最後一秒,當醫師宣告孩子的心跳停止時,我看著如同沈睡中的孩子,表情沒有恐懼……我知道此時孩子帶著爸比和媽咪的愛回到天父懷裡。 我想因著孩子的努力和勇敢,我不想放棄所有治療的可能,這麼痛的處置都沒有讓我的孩子放棄,我怎麼可以輕言放棄,雖然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們勸我放手,拿著DNR要我考慮,但是我仍然堅定的決定努力到最後一刻。經歷女兒生病的歷程後,靜下心來回顧過去面對死亡的經驗,我想我對善終有了重新的詮釋和想法。坦白說,失去女兒的傷痛是一輩子無法抹去的,但是女兒的生命歷程告訴我,我們應該站在病人與家屬的角度思索生命的意義,此時全程的陪伴與同理反而至關重要,因為病人可以在醫療團隊支持中選擇自己想要的姿態與家屬彼此陪伴,雖然死亡看起來是結束,但是支持和陪伴可以讓生命的故事持續延續。孩子喜歡寫詩,她留下來的作品讓我驚豔,也是每天支持我的重要力量:青衣裡的那片白鳥兒群飛,他是跟隨在旁的朋友。天空泛著蔚藍,他是零星點綴的彩紙。宛若縷縷輕煙,宛若朵朵木棉花,白如凝脂,灰如塵,掉下晶瑩淚珠,染上一抹紅, 透出一片霞妖嬈至月明。抬頭看著陽光和白雲時,我知道愛藍天白雲的孩子,可能頑皮的幻化成朵朵木棉花,有時如同晶瑩淚珠,或是美麗的彩霞,在每天的每一時刻活在我的心裡,陪著我直到某天我們相見的時刻。
-
2020-04-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疫100天/口罩人生 戴好戴滿 咳嗽都不敢
高雄王小姐走進一家口罩地圖上標示還有三百個存量藥局,但才拿出健保卡,藥師就說「沒了,下午再來!」已跑了幾家藥局的王小姐近似哀求的請店家把口罩賣給她,但店家沒點頭;店家要她看電腦螢幕 「這個才準,地圖不準!」其他顧客也要她不要為難藥局,「天啊,不就買幾片口罩?怎麼我像個壞人一樣?」王小姐覺得很委屈。做業務的張小姐因工作關係必須罩不離口,她說有次從高雄岡山回市區沿路看口罩地圖,但每家藥局都顯示「○」,好不容易找到其中一家,停好車走過去,藥局招牌燈熄了、鐵門拉下,「當下有點想哭!」還好她走回停車處經過家小藥局,藥師不等她問就說還有口罩,「覺得好像中了樂透!」接著一名婦人也買到了,興奮打手機說「買到了!買到了!」新冠疫情來襲,戴口罩成為男女老幼共同的裝扮,排隊買口罩成了全民運動,「有罩走遍天下,無罩寸步難行」成了生活現況。愛跳街舞的少女小妤說,戴著口罩跳舞常喘不過氣,整個節奏都不對了,好幾次想拿掉口罩,但爸爸說不戴口罩就不准上街舞課,親子關係緊繃,希望討厭的肺炎疫情趕快走開。除了戴好戴滿的口罩人生,民眾行的習慣也改變,許多人減少搭大眾運輸,能自己開車騎車就不坐公車、捷運、火車,非得搭大眾運輸工具也盡量不吃不喝不說話。新北樹林高小姐平時搭火車通勤到板橋上班,自案卅二足跡遍布雙北且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後,改與友人共乘車上下班;若只有獨自一人仍會搭乘火車,但上下火車都會以酒精消毒。近期因敦睦艦確診官兵曾到板橋火車站,男友擔心她有交叉感染機會,現在上下班幾乎都由男友接送。新北有小黃司機原本每天載女兒到台北上班後才開始載客,疫情爆發後,避免感染,乾脆不跑車,每天僅載送女兒上下班,否則不慎染疫,全家生活都會受影響。桃園市政府交通局長劉慶豐是標準通勤族,每天從台北搭區間車到桃園上班,他觀察發現不只車廂安靜,大家幾乎連咳嗽都不太敢,「一有咳嗽聲音,大家就會望向你。」雖然疫情讓大家緊張,但車廂安靜更能好好放鬆補眠。在台中市議會上班的林小姐說,以往學生一上公車玩成一團、打打鬧鬧,現在太吵的話,駕駛只要透過麥克風喊:「不要一直講話!小心病毒!」立馬安靜下來。台中居仁國中陳姓學生說,學校提醒車上不要交談,排隊要保持距離,大家都乖乖的,不敢作亂。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醫師蔡孟釗指出,其實不只口罩,這樣的情緒也會反映在全面性的防疫作為,如量額溫、噴酒精、洗手,一旦成為負擔就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強迫症患者過度洗手造成濕疹、或像是心悸、喘不過氣,恐懼人群等自律神經症狀,社會群體防疫的氛圍會加重上述身心症。(記者楊濡嘉、江婉儀、鄭國樑、陳夢茹、卜敏正、王敏旭、張裕珍、陳秋雲、蔡孟妤、雷光涵)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職場歧視隨疫情升溫 「受災勞工」提供免費心理諮詢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有人的生活,連居家隔離勞工不但無法上班,還可能成為被歧視對象。勞動部接獲不少因疫情產生的職場歧視,另外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有勞工陳情,居家隔離期滿後,因為原本就有呼吸道感染問題,遭長官及同事排擠,出現職場適應困擾而求助。勞動部表示,相關問題若有求助心理諮商需要,可以安排免費心理諮詢,勞工不要害怕求助。此外,很多職業病勞工因為疫情延緩治療或復健,導致病情加劇,勞動部表示,已經配合調整職業傷病治療與復健,例如不用到大醫院,改安排到鄰近醫院復健,或是改以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也能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勞工不用排斥診治職業傷病。勞動部表示,自疫情以來接獲不少勞工求助電話,指出因為民眾恐懼疫情而出現職場歧視,例如聽說自己的家人在居家隔離,或可能接觸確診患者,就完全不敢接近,甚至要求遠離,不能進辦公室。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曾有服務個案是居家隔離期滿勞工,因個人長期呼吸道疾病(例如黴漿菌重複感染),遭到職場主管或同僚排擠,產生心理壓力與職場適應困擾,尋求防治中心專業協助。勞動部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宣導國人不要對確診病人,或是居家隔離民眾貼標籤,但是仍然會有少許狀況出現。勞動部原本就有補助勞工因為職場適應產生心理問題的心理諮商費用,若勞工求助,可轉介安排免費心理諮詢,一年補助六次。若勞工自行選定心理診所,也可以補助。另外,民眾因防疫需要,非必要避免前往大型醫療院所,但對罹患職業傷病勞工,可能因疫情中斷後續診治,使病症加劇,反而延長復工時間,影響勞工權益。勞動部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主持人、台大醫院朱柏青醫師表示,基於防疫需要,已經配合調整各防治中心服務模式,如果罹患職業傷病勞工有後續職能復健或配復工需求,防治中心會視個案狀況,協助安排至鄰近網絡醫院或職能復健機構接受服務。另外,爲降低勞工進出醫院感染風險,改以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服務,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後,仍可爲疑似職業病勞工進行評估。
-
2020-04-28 橘世代.健康橘
別怕更年期!每天好好吃,「食療」身心靈不適
婦女在更年期面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且身心狀況相互影響,一些食物的營養素有助於減輕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這段時期的飲食該如何調配,值得婦女朋友參考。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詹淑雲指出,更年期是生命發展必經的歷程,發生於45到54歲這段期間,這時期由於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婦女會產生生理及情緒變化等不適。由於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造成月經經期不規則,直到不再有月經的停經現象,這段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的停經前後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在生理上易引起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高血壓、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骨骼痠痛、失眠;而在心理上則是易引起情緒不穩等問題。對於更年期有幫助的營養素,就屬大豆異黃酮 (isoflavone),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相較化學合成的雌激素,更能夠長期安心食用,且對熱潮紅、陰道乾澀、血脂異常等更年期綜合症狀都能明顯改善。建議更年期女性每天服用40mg的大豆異黃酮,症狀較嚴重者可攝取至80mg。黃豆蛋白中含有大豆異黃酮,與女性賀爾蒙(Estrogens)相似之物質,具有與女性賀爾蒙類似的作用,且適量食用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乾、豆漿),不僅可補充蛋白質和大豆異黃酮素,還能減輕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女性停經後由於雌激素的減少,噬骨細胞活動力增加,相對的造骨細胞則數量減少,易造成骨質流失。但可經由以下幾點,以食補的方式來預防骨質疏鬆:1.建議每天喝2杯鮮奶(1cc鮮奶相當於1mg的鈣)。2.多攝取含鈣質的食物,如黑芝麻、山粉圓、帶骨小魚、蝦乾、 黃豆製品、乳酪、黑木耳、海帶、芥藍、紅莧菜、蓮子、杏仁、深綠色蔬菜等。3.飯後可搭配柑橘類水果,水果中維生素C可以幫助鈣質吸收。更年期時身體和心理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因此讓許多婦女心存恐懼,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其實只要重新調整生活步調及心理上的調適,就可以健康愉快的迎接人生新旅程。【更多你不知道的「更年期」大小事↘↘↘】。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如何度過更年期的調適期? 醫師教你這樣吃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科別.精神.身心
心臟狂跳又胸悶 以為是心臟病原來是恐慌症
彰化縣一名婦人老是覺得自己心臟不舒服,胸悶,嚴重時甚至吸不到氣,看了多次心臟科檢查都沒問題,最後在員榮醫院身心科診斷出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症,身心科醫師何鎧任施以三周的血清素治療後,婦人症狀明顯改善,也能好好睡一覺了。這名52歲婦人老是覺得自己心臟不舒服,症狀就像心臟病一樣,陸續做了各種檢查,醫師都說「你的心臟沒問題」,但婦人說,每次發作都很突然,一下子就出現胸口不舒服、心臟怦怦跳,喉嚨好像有東西卡住,頭也暈暈的,全身都冒汗,嚴重的時候還會吸不到氣,每次都她覺得快死掉了,前後花了兩年時間做檢查,還是檢查不出原因。最後在家人建議下她到員榮醫院身心科看診, 員榮醫院身心科何鎧任醫師說,張姓婦人的症狀屬於身心科常見的焦慮症狀,醫學上稱為「恐慌症」,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種型態。何鎧任說,依據精神醫學最新的研究認為大腦中的血清素掌管了情緒的變化,當血清素不足時,就容易引發恐慌症狀,使人從頭到腳全身都不舒服,尤其以心臟最為敏感,由於不舒服的症狀源於大腦中血清素不足,所以再精密的心臟檢查都無法判斷是否真有構造上的缺損,多數有經驗的醫師都知道這是恐慌症,而請患者來身心科就診。因血清素不足有時也和體質及遺傳有關,何鎧任說,有時外在環境造成壓力大時,也會造成血清素降低,必須施以血清素治療,才能緩解恐慌症,而且這種種「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症從年輕的20多歲到80多歲都可能發生。「自律神經失調」也常合併有睡眠障礙,而且因恐慌發作常是無預期的,有些病人心臟非常不舒服,覺得好像心臟被裝上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發作的痛苦才是最折磨人,也會變得不愛出門或不敢開車。而張姓婦人經過三周的血清素治療,相關症狀明顯獲改善,晚上也能好好睡覺,雖然偶爾還是會有不舒服,不過已經不那麼擔心自己心臟問題,也不需要常常跑急診室,心情也不再總是那麼恐懼和煩躁。
-
2020-04-2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病友疫期就醫 台中榮總提5要點
癌症病友免疫力都較一般民眾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何面對疫情的衝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統整國內外各機構及學會的建議,建議「選認證醫院 、出入戴口罩、落實勤洗手、緊急要就醫、停留要縮短」。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政賢說,癌友因疾病治療,需要頻繁進出醫院,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因此戴口罩、勤洗手,絕對是阻絕病毒傳染的不二法門。對於需要接受治療的癌友,台中榮總也主動提供口罩給有需要的病友們,為的就是提供大家安心就醫的環境。林政賢也特別強調,癌友有狀況就要就醫,千萬不要因疫情的關係懼怕進醫院,在家裡隱忍導致病情延誤,反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他說,最近有位頭頸癌的病友,定期返院接受標靶及化學治療,疾病原本控制穩定,但數天前身體不適來急診就診,就診時呈高燒接近休克的狀況,緊急診療後判斷是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所幸經醫療團隊的努力搶救後狀況已穩定下來。仔細追問後才發現,病人化療結束後一周在家裡就有發燒的情形,但因懼怕疫情不敢就診,在家自行服用退燒藥,之後家屬見狀況惡化才送醫。因此呼籲癌友,癌症患者病情複雜,有狀況一定要儘早回診,醫院都有落實防疫措施,切勿因恐懼而延誤就醫。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史丹佛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研究者妻子的電郵壞了事
我在六天前(2020-4-20)發表史丹佛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批評一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缺乏從事科學研究應該具有的嚴謹態度,以及它在實驗上的許多缺失,尤其它所使用的試劑盒是來自中國,未經核准,而且已經被禁止出口。兩天後,一位專門從事科學報導的記者發表一篇調查報告,說有幾位科學家強烈質疑史丹佛這項研究的準確性。請看Two Antibody Studies Say Coronavirus Infections Are More Common Than We Think. Scientists Are Mad(兩項抗體研究表明,冠狀病毒感染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普遍。 科學家非常生氣)。又兩天後(2020-4-24)這位記者發表另一篇文章,說該研究團隊領導的老婆用不正當手段招募志願者。請看A Stanford Professor’s Wife Recruited People For His Coronavirus Study By Claiming It Would Reveal If They Could “Return To Work Without Fear” (一位史丹佛大學教授的妻子招募人們參加他的冠狀病毒研究,聲稱它能發掘他們是否可以“無懼地重返工作”)。這位教授夫人是華人,姓蘇,而更重要的是,她是從史丹佛大學畢業,已經執業超過20年的放射腫瘤科醫師。她是在該項抗體調查要進行之前一天(2020-4-2)送出一封電郵進入一個初中的電郵群組(也許是她小孩的學校)。她在電郵裡說這項冠狀病毒抗體測試是FDA核准的。但是,事實上,FDA並沒有核准。隔天,她又寄出另一封電郵,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參與這項調查的理由。她說:「如果你有抗病毒的抗體,那就不會有生病或傳播病毒的危險。 在中國和英國,他們要求在恢復工作之前需要證明有免疫力。 如果你認識任何小商業的老闆或員工,請讓他們知道-他們不再需要隔離,並且可以毫無恐懼地返回工作崗位。」可是,事實上縱然是到了今天,也都還沒有人真的知道感染之後是否會有免疫力,請看WHO says no evidence shows that having coronavirus prevents a second infection(世衛組織說,沒有證據顯示冠狀病毒可以預防第二次感染)。至於什麼《中國和英國要求在恢復工作之前需要證明免疫力》,當然也是胡扯。也就是說,這位醫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她先生的調查研究。她先生的研究已經在2020-4-17刊載於預印本網站MedRxiv,標題是COVID-19 Antibody Seroprevalenc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加州聖塔克拉拉縣的COVID-19抗體血清盛行率)。從2020-4-3開始調查到2020-4-17,區區兩個禮拜就刊載論文,這是多麼驚人的速度啊!不管如何,根據這篇論文,研究人員是利用臉書來招募志願接受抗體檢驗的人,但是並沒有提供什麼《可以證明有免疫力》,《恢復工作》之類的理由。也就是說,這位姓蘇的女醫生已經使得這項調查的樣本遭到污染,而所有的統計學分析當然也就無效。我在史丹佛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這篇文章裡已經強烈質疑該論文所說的《4萬8千到8萬1千聖塔克拉拉縣的人在四月感染新冠;這是比確診人數多出50到85倍》。如今這個樣本採集遭受污染的問題,更是讓我對這項調查完全失去信心。附註:根據一篇2020-4-23的報導,《50到85倍》是高估了10倍。請看Coronavirus Herd Immunity: How Trustworthy Are Recent Antibody Tests?。原文:新冠抗體調查,醫生耍手段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小空間運動/在家防疫,也能改善循環增強免疫力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疫情險峻,許多民眾擔心外出群聚感染「宅在家」,部分居家隔離、檢疫民眾,身心悶出問題,為此,嘉義縣部立朴子醫院特別設計推出簡單易學的居家「簡易防疫健康操」(音同「檢疫防疫健康操」),透過防疫健康操與中醫照護,強化自身免疫力抗疫。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疫情蔓延會帶來恐慌心理,呼籲中央應在1922防疫專線配置心理師,協助民眾解決疫情風暴下對病毒的恐懼心理。朴子醫院配合衛福部社區防疫政策,推動「健康社區」,針對居家隔離、檢疫民眾及減少外出民眾身心健康,量身設計簡易防疫健康操,在家也能做。中醫科主任李昌諴博士以類似時下流行的WII電玩的模擬運動概念,結合各項動作元素,與舞蹈老師謝郳霓(音同妮妮)合作,開發設計「簡易防疫健康操」;並請謝老師示範健康操影片,拍攝製作發布在YOUTUBE。他們二人表示,提供大家邊做動作邊學,小空間也可以有好的運動效果,天天運動,天天開心,達到肢體伸展,強健頭腦,改善循環及新陳代謝,強化自身抵抗力,使健康升級,希望大家共同培養運動習慣,創造身心健康生活,廣泛活動伸展肩、頸、背、臂、上下肢及腰臀部肌肉,減少筋骨痠痛、防止失智老化、骨質流失等疾病。李昌諴指出,「簡易防疫健康操」是模仿天鵝及各種運動的動作,包括划船、游泳、跳繩、拳擊等,以伸展及原地旋轉,點踏動作與運動前後的暖身,舒緩收功及洗手動作,可拉伸強化肩頸、上肢、下肢、增加平衡感與加強肌耐力,放鬆人體四肢與頸、肩、背、腰,減少及緩解各種痠痛疾病發生。李昌諴博士提供防疫茶飲及飲食及預防對策,給大家防疫茶配方(藥材可在中藥房購得):黃耆3錢、黨參3錢、防風2錢、枸杞2錢、紅棗5~6粒(刀略劃破)、甘草1錢、藿香2錢、金銀花3錢、魚腥草2錢、蒲公英2錢、紫蘇葉2錢。服用方法:取水蓋過藥材(1000CC),先開大火至煮沸後,轉小火續煮,約15分鐘後即可關小火,再放薄荷1.5錢(後下)後續煮5分鐘,蓋鍋蓋放涼,溫熱不燙口服用。可當茶飲早、晚各服用100~200CCC。李昌諴建議,食療預防感染,蛋(煮熟)及牛奶與優酪乳~增加身體製造免疫抗體,補充五榖雜糧,綠色青菜及新鮮五色蔬果,香菇類,豆類及堅果類,可以吃些洋蔥及生蒜頭 (廣效天然抗生素),薑汁 (提高身體抵抗力及機能),如果有喉嚨痛的情況則要稀釋或少喝,或者多喝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汁同樣可以增強體質。 【防疫期間在家動起來↘↘↘】。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 在家練體力的三個準備。比上健身房更有效 10分鐘有效練出好腿力。教練在線/在家運動!中高階主管的「零碎時間健身術」。在家運動/5招助脊椎減壓、心肺強化、增強免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科別.精神.身心
紓壓五字訣 正能量防疫
新冠病毒傳染遍及全球。社交活動、休閒娛樂、交通運輸、上班上課等日常生活大受影響,幾乎所有人一輩子生活都未曾經歷如此廣泛的壓力。面對疫情蔓延,人們出現恐慌、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是在所難免的,在壓力源未能快速解除的情況下,心理調適是相當重要的。防疫應該從「心」做起,尤其面對疫情壓力,建議可以依照國際災難創傷專家Steven Hobfoll等人提出的「安、靜、能、繫、望」五字訣來紓解壓力:一、安:促進安全面對新型態的傳染疾病,建議可適度蒐集新型冠狀病毒的知識及疫情資訊,增進了解。但須留意訊息的正確性,亦不要過度關切,以免引發更多恐懼及不安感。二、靜:促進平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有不安及失控感,除了恐慌、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也可能出現失眠、頭痛、胃痛等身心症狀,為了平衡身心狀態,應盡可能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有助平定心情。三、能:促進效能對於未知的新冠肺炎疫情感到有失控感,此時應該要增加自我效能感。例如,近日在網路上,看到許多分享自製餐點的文章,就是一種重拾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四、繫:促進聯繫隨確診人數增加,人們逐漸減少外出及參與聚會,然而仍可以利用網路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聯繫,互相表達內心感受與想法,彼此支持、鼓勵,藉此減少孤獨感。五、望:灌輸希望當防護工作均適當執行,且配合政府防疫相關政策外,也要多強化正向心理,時時灌注希望感。可常常告訴自己疫情將會逐漸減緩,抱持「全民合作,戰勝疫情」的正向能量,可有助提升面對疫情的韌性。
-
2020-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際繪本大師以愛防疫!新冠病毒防疫繪本免費下載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你曾為了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釋病毒而煩惱嗎?國際繪本作家薛弗勒(Axel Scheffler),與英國童書出版社Nosy Crow合作,邀請疾病學者、醫師齊力策畫防疫繪本,供大眾免費下載閱讀並轉發分享。中文版由三民書局出版,同樣供大眾免費下載。薛弗勒以「古飛樂」、「皮皮與波西」系列繪本馳名國際。「作為兒童插畫家,面對疫情,我問自己能為全世界的小讀者做點什麼?」他表示,這場疫情危機前所未有,因此對於每個孩子和家庭來說,取得正確而可靠的資訊極為重要,創作此書「希望能為孩子帶來知識和快樂。」他與專家學者共同合作的「Coronavirus: A Book for Children(新冠病毒:給孩子的書)」,供大眾免費下載閱讀並轉發分享。同時授權三民書局以電子書形式出版本書之繁體中文版「病毒來了,我該怎麼辦?——新冠病毒防疫繪本」,希望讓各地小朋友都能了解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對日常生活造成哪些影響,以及如何保護自己與他人。三民書局另邀請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以醫學專業角度審訂中譯本。黃瑽寧表示,「知、緩、愛」是他在疫情當中不斷強調的防疫精神。「知」代表「知識就是力量」,永遠都是防疫的第一步;「緩」,則是希望病人放慢速度,越慢越好,讓醫療的動能,能夠保持照顧好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而「愛」,就是不要再為了恐懼、焦慮或自私而防疫,而是為了愛為了關懷,為了讓身邊的人都能過得更好。黃瑽寧表示,希望透過這本繪本的分享,讓孩子們也一起理解發生了什麼事和理解彼此,讓大人和孩子一起努力用愛防疫。●「病毒來了,我該怎麼辦?」即日起可在三民網路書店(www.sanmin.com.tw)與三民粉絲團,及博客來、Google Play等電子書平台免費下載。三民網路書店另有學習單可供家長與學校下載使用。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天去給他們加油」張上淳憶17年前和平封院啟示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即將近四個月,不僅發生過院內群聚,如今更發生軍中群聚的磐石艦疫情,回想起17年前SARS和平醫院封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感觸良多,台灣17年前付出慘痛代價,學到寶貴經驗,新冠肺炎多起事件完美結案,就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2003年國內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張上淳當時任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負責人,站在前線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他整整瘦了15公斤,兩度發燒以為自身染煞,自我隔離。不料,同在北區的和平醫院卻出現沒被揪出的感病洗衣工,爆發大型院內感染事件。張上淳表示,如今回首當然感觸很多,「昨天指揮中心會議後,傍晚5點到和平醫院給他們加油打氣」,謝謝和平醫院的醫護人員17年來擔任台北區防治醫療網專責應變醫院,準備應對新興傳染病,包括H1N1全球大流行時也承接責任,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照顧不少病人。張上淳說,在這次疫情中,除了看到醫院醫護同仁努力,醫院每年落實應變計畫整備演練,就是為了隨時準備接受挑戰。「和平醫院員工士氣保持得很好,昨天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第二次去和平醫院,他們努力把病人照顧得很好。」張上淳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接受多次媒體採訪,常被問到與17年前有何差別,「我覺得有很多差別,包括民眾素養」,以和平醫院周邊的住戶、商店沒有特別抗議恐懼、正常運作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次國家整體防疫作大幅進步,與民眾素養有非常大關係。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場新冠肺炎 急診醫樂見醫院回歸該有的樣子
新冠肺炎延燒,北部更有醫院爆發院內群聚事件,讓民眾對醫院敬而遠之,過去總是人滿為患的急診也空盪不少,令急診醫師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今年1到3月全台門診、急診就醫約26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3143萬人次減少445萬人次、降幅約14%。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富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以往台大醫院急診總是人滿為患,除了急重症患者外,也有不少患者平時沒空拿藥,就把急診當藥房的,或是一點小擦傷就要來急診擦藥、拆線,但新冠肺炎爆發後,愈來愈多輕症患者擔心到急診被感染,全都消失了。不論有沒有新冠肺炎(COVID-19),進入醫院的每一刻都應戒慎恐懼,石富元說,在醫院裡隨時可能面臨肺結核、感冒等傳染性疾病威脅,只是台灣民眾太過於習慣「逛醫院」,不僅對這些風險視而不見,甚至把醫院當購物中心,不時到醫院買個東西,探完病順便在美食街吃飯聊天,都令他感到相當不解,如今因疫情影響,民眾逛醫院景象不復存在,令他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新冠肺炎疫情雖讓輕症、小病患者不再往大醫院跑,但醫界同樣擔心有就醫需求的民眾,恐因害怕就醫,拖出健康大隱憂。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患有腫瘤、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若因害怕疫情而不敢回診或就醫,後果恐不堪設想。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也指出,最近有診所醫師一天就收治3名中風患者,明知自己有慢性疾病,卻任由血壓亂飆,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這些患者因為害怕染疫,不敢到醫院拿藥或看診。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表示,他的門診平時並未對外開放,看的幾乎都是回診的老病人,以往未到診率相當低,老病人看完診還會聊聊天、東問問西問問。不過,根據洪惠風觀察,疫情爆發後,不僅未到診率攀升至10%至20%,以往聊不停的老病人坐下來只講兩句就急著走,3月未到診狀況更明顯,也有很多人委託家人幫忙拿藥,老人家則到藥局排口罩,直到最近陸續出現零確診後,病人才陸續回到門診報導。他比喻,病人到診狀況就像是疫情的「雷達站」,當疫情嚴峻,患者數就會明顯銳減,一旦趨緩又會紛紛回流。
-
2020-04-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模範生?護理師含淚控防護衣薄如紙、危險跨科照顧
在新冠肺炎防疫表現,台灣堪稱是模範生,但亮眼成績其實是由原本就過勞且人力不足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承擔起來,種種不為人知的壓力和恐懼,談者哽咽,聽者鼻酸。除了超時加班、護病比過高是疫情前後一樣慘,禁假禁特休、危險跨科支援、非自願性待命或彈放無薪假等狀況甚至在疫情後加重。護理師談到在不完全裝備下接觸疑似病人,猶豫自己能不能回家的心情,以及為了清出專責病房所需的區域,被迫照顧不熟悉的病人而造成傷害,一度哽咽到無法言語。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今聯合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台灣護理產業工會會員代表、護理師張子珩表示,疫情前後超時加班和護病比過高的情況都超過七成,禁假禁休、危險跨科支援、非自願待命或彈性放無薪假等狀況,在疫情發生後,發生情況比疫情前還要普遍。另外,三成醫護面臨防水隔離衣、護目鏡嚴重不足的問題,二成五是N95口罩嚴重不足。調查時間為3月16日至20日,包括全國424名護理人員,其中8成是醫院護理人員,2成是門診、診所、長照等,平均年資8年。張子珩表示,防水隔離衣的缺乏最嚴重,即便是專門照顧疑似或確診病患的單位,使用的防水隔離衣仍然品質不一,有一般正常厚度的可完整包覆背部的(藍色),也有薄的如紙而且背後空一大塊包不住的(黃色),一不小心就勾破了,而且背部包不住,護理師不敢背對病人。連專責單位都沒有一致穩定的防護裝備可用,非常令人不安。張子珩表示,口罩都有國家隊完整支持供應,懇切希望也有「防護衣國家隊」,讓第一線醫療人員能夠安心工作。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護理師吳政廷表示,有間醫院感染科病房和鄰近的腫瘤科病房因為疫情改為專責病房,病人被統一收治到另一個內科病房,但內科護理師沒有受過照顧腫瘤病人的訓練,即便遵照醫囑,還是有很多病人安全和職場安全隱憂,後來發生了化療藥逸灑,導致病人受傷的憾事。另一方面,內科原本收治的病人又沒有地方可以去,結果外科病房又不得不接收了許多不熟悉的複雜內科病人,「如果連護理師都沒有信心可以照顧好病人,病人該怎麼相信這間醫院呢?」吳政廷表示,現在每個病房、急診等各單位都限制陪病家屬數目,門口由駐警或行政人員管控,但病房現場還是靠護理師,如果護理師給藥時,忽然看到一個沒看過的人跑進來,就要中斷工作去詢問。「如果每個病人都換一次陪病家屬,我今天所有事情都不用做了。」另外,也有護理人員在只有外科口罩的情況下,接觸過一些沒有誠實告知接觸史的病人,接觸過數不清的疑似個案後,「我可以回家嗎?可以去找另一半嗎?可以好好跟家人吃頓飯嗎?」他忍不住哽咽語塞。針對醫護人員的懇切呼求,衛生福利部卻只針對相對較無缺乏的口罩作出回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口罩是非常重要的防疫物資,第一線使用上供應絕對沒問題,問題是醫院過去有各自固定合作的業者,但口罩徵用後只能靠政府配給,因此焦慮而省吃儉用。現在指揮中心已重新調整安全庫存量,希望第一線人員了解,醫用口罩供應量絕對充足,不用擔心斷貨,該用就用。
-
2020-04-22 科別.精神.身心
為疫情焦慮? 細嚼慢嚥可靜心
新冠肺炎疫情看似來勢洶洶,許多民眾因新聞、網路或口耳相傳接收大量訊息,心情跟著起伏不安,焦慮、寢食難安甚至失眠。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宇恒建議可試試「細嚼慢嚥」來緩解壓力。郭宇恒表示,最近門診發現部分患者受疫情影響,出現失眠或是失眠加重現象,即時疫情訊息提高警覺是很好,但若造成緊張、焦慮程度過大、時間過長,就可能影響身心健康,需要適時緩解,以免陷於無端擔憂,造成惡性循環。郭宇恒建議民眾,可用「細嚼慢嚥」身心管理小技巧來緩解緊繃心情,「細嚼慢嚥」是嘉南療養院用來指導病患、家屬,在面對疫情危機時心情可以沈靜下來。什麼是「細嚼慢嚥」身心管理小技巧?郭宇恒說,主要是將觀念融入生活,例如每天三餐挑一餐來慢慢吃,所謂「慢慢吃」並非故意慢動作吃,而是吃之前先看看飯粒的外觀及顏色、聞聞看味道、摸摸質感(先確實洗手)或嘴唇輕碰飯粒的觸感、細咬一下飯粒、放一口飯在嘴內慢慢咀嚼,再慢慢的吞進去。郭宇恒強調,「慢慢吃」的過程中,突然有什麼想法,中斷吃飯也沒關係,發現後再將自己拉回繼續吃即可,吃完後記錄自己當時想法或感覺。郭宇恒說,練習「細嚼慢嚥」,是學習察覺、平撫自己的情緒,觀察自己的反應及學習關懷周遭的人、事、物,避免莫名對未來投射過多恐懼。他說,反覆練習後能轉移注意力、找到自己節奏,並訓練專注度及改變面對壓力的方式,很多人能平靜地面對疫情。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黃高彬:非典症狀添疫情變數
當國人仍處於單日零確診欣喜中,慶幸為台灣度過清明連假感染危機,卻爆出「敦睦艦隊」群聚感染重大疫情,昨天確診廿一人中有十八人沒症狀。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從防疫角度而言,新冠肺炎非典型症狀感染者增添疫情變數,不得不正視。「新冠肺炎非典型症狀感染者是一大挑戰。」二○○三年國內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黃高彬當時任高醫大附設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委員會召集人,了解SARS與這次新冠肺炎差異;SARS患者發燒後才具傳染力,可透過發燒篩檢揪出病例,但新冠肺炎確診者中僅百分之四十八出現發燒症狀。非典症狀患者增黃高彬坦言,現在透過發燒篩檢僅能發現不到一半的感染者,因此,對抗新冠肺炎病毒時,量體溫作用恐怕不大,讓人擔憂的是,歐美第二波攻擊掃回台灣,大量境外移入個案出現許多非典型症狀患者。目前已知的新冠肺炎非典型症狀包含腹瀉、嗅味覺異常,黃高彬舉嗅味覺喪失為例,在國內前一百例幾乎沒有患者自述失去味覺或嗅覺,但現在約兩成患者出現該症狀,「由此可知,該株病毒從亞洲傳到歐洲後,在歐洲人身上確實出現轉化。」高度懷疑可通報新冠肺炎病毒出現至今已三個月半,但病毒特性、強度仍然不明,所幸目前非典型症狀患者比率不高;針對非典患者,日前專家諮詢會議決議開放醫師採驗權力,只要是高度懷疑者就可通報採檢,黃高彬笑著說,「這個決定可是廿至卅多名專家吵了三小時才得出的結論。」「現在算是暫時挺過歐美第二波攻擊,台灣是將十七年前對抗SARS學到的東西全用上。」黃高彬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專家諮詢小組成員,他說,專家諮詢會議是由臨床醫師及學者組成,指揮中心會議遇到爭點,就會交由專家討論。黃高彬說,許多年輕醫師因未經歷過SARS,面對這次疫情時,內心相當恐懼。自從疫情爆發後,他手機廿四小時不離身,連睡覺、上廁所都帶著,「隨時會有醫師打電話詢問遇到的疑似個案是否需要通報。」「開放醫師高度懷疑就可以通報,也是種知識傳承。」黃高彬說,即使這次通報個案的採檢結果是陰性,但年輕醫師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東西,讓這些原本在課本中的文字,真實烙印在腦袋中。宜杜絕人口聚集黃高彬坦言,非典型症狀疑似個案是否通報,必須精準拿捏,絕不能因為個案少就無視,「但也不能提著雞毛當令箭」,來醫院就診的病人不問症狀全通報,這就跟現在台灣如果普篩作用不大,倒不如做好杜絕人口聚集。黃高彬說,防疫兩大觀念是「超前部署」、「及早發現病例」,超前部署絕非過度緊張。就像在二十度的氣溫,穿一件長袖足矣,若反應過度加穿大衣,恐會熱出一身汗,反而鬧笑話;再換個例子,兩軍對戰須先看清敵軍動向,若對方僅出兩小兵,我方卻搬出大砲,恐怕不符效益。
-
2020-04-19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讓習氣歸零,找回生命最溫柔的力量
近兩、三百年的人類歷史,從某個角度來看,也就是一波又一波全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把生產的效率一再地提高,也把享樂的方便不斷提升。只要幾個小時的飛行,就可以讓人突然置身在不同語言、不同天氣、不同的風景。也就在別的或同一個角落,有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一起克服眼前的艱難,完成難以想像的工程。即使不遠行,全球可以在同一週欣賞到最新的電影,在不同的地點享用各國的風味,在幾個小時內紛紛為同一個消息而震驚,哼唱同一首歌曲,而又為同一個鬧劇笑開懷。多數人都以為,未來只會更好,更方便,更有效率。誰都沒有想到,這一切竟然會因為一個看不見、摸不清的病毒,近乎全面停擺。全球化之下,每個人雖活在各地特有的時空,但隨時可以跨過周邊的影響,好像和整個地球同聲共息。劇烈的變化,就算還沒輪到你我,光是看著各地傳來的壞消息,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慌已早一步到來。焦慮和擔心,已經是許多朋友不再遮掩的日常。確實,人類對於變化、特別是負面的變化,本來就有更激烈的反應。這種機制,幫助人類活過幾萬年來環境的變遷,躲過飢餓、疾病或被掠食的威脅。然而,過激反應會減損身心的應變能力。面對已知和未知的變化,你我其實更需要保持樂觀與彈性,減少恐懼、悲觀、焦慮過度的衝擊。對於現代人,這會是更好的生存之道。悲觀和樂觀,雖是一念之差,卻能帶來相當大的不同。我在《不合理的快樂》提過一項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研究。這個研究找來334位,年紀在18到54歲間的健康人士,在得到他們同意之後給予含有感冒病毒的鼻腔滴劑。(這種實驗,稱為攻毒試驗,要經過重重的把關才能進行。)結果發現,快樂的人比較不容易感冒。即使感染上病毒,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症狀更少,也不會那麼不舒服。古人本來就知道,不論從身、心到靈性,快樂是生命最自然、最和諧、最完整的狀態。生命要運作,其實更需要正向的激勵。可以說,或許正是快樂的心情,讓免疫系統比較健全,保護你我不容易受病毒侵害;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說,快樂是反映身心健康的指標。無論如何,面對眼前的變化,你也自然會想問:怎麼做?怎麼讓身心回到快樂均衡的狀態?我一再提醒大家,大腦和神經系統是有可塑性的,身心改變是可能的。我在《真原醫》提過許多方法,可以幫助大腦點滴建立快樂的機制。其中之一,是透過飲食為身心提供完整的營養和微量元素,包括提高血清素的作用,讓人比較容易抵抗不快樂。另一個方法是運動。運動帶來腦內啡,讓大腦啟動快樂的迴路。我也特別透過《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感恩身體的功課》,教大家透過輕鬆活潑的運動,再加上感恩的念頭,把身心淤塞的能量打開,在每一個角落建立新的快樂迴路。生活裡一些很小的事,都可以幫助我們投入當下,回到快樂和平衡。過去,因為生活的步調太快,好多計畫要趕著完成,我們其實沒有多少時間好好欣賞自己、感謝自己、讚美自己、享受自己。現在這個時機,正是將過往習氣重新歸零的好機會。不方便外食時,你可以親手準備食物,一口一口地欣賞飯菜,感謝天地,感謝自己。居家工作讓活動量減少,可以透過輕鬆的運動讓身體動起來,感謝身體為自己承擔的一切,感謝自己還有這樣的空間,可以享受身體的舒暢和心裡的快樂。大環境正面臨轉捩點,在可能比龍捲風還劇烈的改變中,讓我們從自己開始,一點一滴放下過去不快樂和緊繃的制約,輕輕鬆鬆找回生命最溫柔、最穩重的力量。這一點,或許就是我們能為自己、為周邊、為世界帶來的最好禮物。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送員缺口罩常接觸居家隔離者 陳時中:正在擬定辦
餐食外送員可能接觸到居家隔離者或居家檢疫者,但中央政府與公司均未配給足夠的口罩等防疫物資,且對於送餐對象是否是高風險身分毫不知情,身陷感染風險。指揮中心表示,外送、郵遞確實可能有機會跟不特定對象接觸,正在擬定辦法。台北市美食外送產業工會乘載多名勞工的恐懼與投訴,今天赴疾病管制署向指揮中心陳情,籲請中央出面協助,期盼指揮中心運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賦予的權力,要求外送公司提供外送員充分的防疫物資,並讓外送員獲得更多防疫資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外送、郵遞確實可能有機會跟不特定對象接觸,從指揮中心的角度而言,雖考量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有保密需要,但也不能排除外送員風險。「我們正在擬定辦法,將找外送產業協商,如果可行就會發布。」
-
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哈佛醫給失智妻的情書「她認我是陌生人,要我滾」
前言:當一個在醫學、人類學、公共衛生等領域備受敬重的精神科醫師,成為失智症妻子的照顧者,會發生什麼事?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與醫療人類學教授教授凱博文,寫下了他照顧失智妻子瓊安(漢學學者)十幾年的故事,他描述自己如何踏上照護之路,以及照護妻子時學習到,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而且不時令人氣餒。「滾!給我滾!」我的妻子,瓊安,正對著她床邊的陌生人瘋狂地尖叫和拍打。她非常地激動和恐懼。「離開這裡,滾出去!」但那個被她視為陌生人的人是我,與她結縭超過四十年的丈夫。瓊安剛從午睡中醒來。這時是二〇〇九年夏季,地點在麻塞諸塞州的劍橋。我們在住了二十七年的家中臥室裡。我試著讓聲音保持冷靜,同時隱藏心中湧出的恐慌。「我是妳丈夫,亞瑟。不要這麼生氣,我是跟妳一起在這裡的!」「你不是!你不是亞瑟!你是冒牌貨!給我滾!快!」她顫抖著嘶吼,高度警戒,就像隻困在陷阱裡的動物。我試盡我所能想到的各種方法要讓她冷靜下來,並且向她證明我是她丈夫,但她不為所動,拒絕承認我是誰,變得越來越頑固,越來越生氣。我開始懷疑這是不是真的,還是我做了場噩夢。瓊安只感到驚恐,深陷在讓她極端恐懼的幻覺中。這種情況之前發生過,是去年在阿姆斯特丹一家的飯店裡,但我依然對她的胡言亂語束手無策。瓊安幾乎全盲,並且因為罹患了非典型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而失智。這樣極度折磨人的狀況是卡普格拉綜合症(Capgras syndrome)的典型發作情況 ,這是一種有時會發生在罹患神經性病症患者身上的妄想症。患者會將與她親近的人物,甚至是她所存在的物理空間,誤認為是虛假、不真實的。以瓊安為例,她的妄想症最常出現的模式是偶爾、短暫持續,然後馬上忘記,但是對於親近她的人而言,它可是會將世界扯得支離破碎的-就像是一段花費數十年時間才鑄造出來的牽繫,在一瞬間就粉碎了。我是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我應該有方法應付這樣的狀況。但在當下這一刻,我只是個震驚而絕望的丈夫。這次的場面就像第一次發生時一樣,延續了可怕的數小時。在那段時間,我得退避到屋內的其他地方,直到症狀發作完畢而她恢復冷靜。然而,我同時也是一個照顧者-瓊安的主要照顧者。有好幾次我試著和她閒話家常,但她拒絕了我。最後,我讓她相信我是另外一個人,是來幫助她的。「這樣啊,那趕走這個冒牌貨,把我真正的丈夫找來。」她哀求著說。之後,她對這件事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隔天,她完全否認發生過這樣的事。截至這個時候,我已經照顧了她八年之久。我幫助她洗澡、更衣並且為她帶路。我也幫助她吃飯,而且漸漸地也得為她解釋周遭的一切。我是個平凡的家庭照顧者,在美國有超過五千萬名家庭照顧者,而我是其中之一。身為醫師與醫療人類學家,我將職業生涯投身於專業照護與研究。針對這項主題,我具有客觀的專業知識,但同時間,我也身為一個平凡的參與者而埋首其中,每天都從中學習。從每次的經驗中,尤其是我擔任家庭照顧者十年間的可怕經驗,讓我對於照護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發現,照護是一種人類發展的過程。在我們社會中經常會發現,男孩的教養讓他變得粗心大意,女孩則是細心體貼。青少年和年輕男性得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關心其他人,然後才會變得體貼而且有同情心,最後才能勝任照護工作。對於女性來說,要求她們成為照顧者的社會壓力和文化期待要大上許多,而這並不表示照護工作對她們來說是天性或比較容易。女性也要經過培養才能成為照顧者。照護是以關係為中心。給予照護和接受照護是一種分享禮物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給予並接受關心、肯定、實質的協助、情感上的支持、道德上的團結一致,以及持續不變的生命意義,一份複雜而不完整的意義。照護是行動、實踐和表現。它經常是一種反應。它是在各種不同狀況與情境下,針對他人與我們本身的需要而持續出現的反應。照護是陪伴某人度過他們驚慌與傷痛的經驗。它是協助、保護,以及為了避免陷入進一步的困難而未雨綢繆。照護攸關著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活生生的臨現(vital presence)-存在個體所本有的生命力與充實感。照護的行動會從我們內在召喚出臨現的能力。照護不會隨著死亡終結,反而讓我們積極守護記憶。我學到照護意味著著恐懼和驚惶、自我懷疑和絕望的時刻-但其中也有深刻的人性連結、真誠與坦誠、充滿意義與喜悅的片刻。我也學到照護所涵蓋的領域之廣,遠遠超出醫學的範疇。照護或許是最無所不在的一項人類活動,卻也可能是最吃力的一項活動,而且不時令人氣餒。它也是一項攸關人類存在意義的活動,透過這樣的活動,我們才得以完全了解、發揮人性的光輝。照護中最微不足道的時刻-擦乾汗濕的額頭,換掉弄髒的床單,安撫煩憂不安的人,在所愛的人生命結束時輕吻她的臉頰-我們或許便表現出最美好的自己。它能為照護者與被他所照護的那個人帶來救贖。照護可以為生活的藝術提供智慧。照護是一項困難、有時枯燥又沉悶無趣的工作,但它會與情感、道德、甚至是宗教意義彼此共鳴。了解實際的照護工作的意義,或許能有助於我們迎接這份挑戰、繼續堅持下去,並忍受試煉,而且它也會讓我們更堅強,以面對生活帶來的其他考驗。挑戰會日益增加。我相信,我們正在經歷一段高品質的照護受到嚴重威脅的危險時期,不管是在家庭內、在醫療專業中、在醫院與老人之家中,或是在我們的整個社會中。在充滿了僵固、憎恨、暴力和譏諷的政治氣氛中,反照護的風氣大行其道,而且經費少到幾乎無法觸及需要的人,使得照護工作遭受破壞,甚至可能被錯認成軟弱與傷感。它當然兩者皆非。照護是將家庭、社群與社會凝聚在一起的人性黏著劑。照顧教導我們的是不同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又是什麼樣的人。但是在美國以至世界各地,照護的聲量被湮沒,價值被貶低,成了經濟與效率下的犧牲品,對家庭與專業醫療保健人員的苛求越來越多,給他們的資源卻越來越少,而且面臨在醫療保健中被排除重要性的危機。表達人類經驗、關乎人們的苦痛和療癒-我們共同的存在基礎-的道德語言,正在遭受扼殺,最壞的狀況下甚至可能消失殆盡。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好對自己提出令人難受的質問,去挑戰制度中的假定和「醫療保健論戰」所設定的前提。採取行動的時刻到了。這本書便是我針對照護工作以及它為何至關重要的原因,所提出的一份證詞。【本文摘自《照護的靈魂》,心靈工坊 2020/03/18 出版】【關於「失智」一定要知道的事↘↘↘】。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失智者的家 9個細節別忽略 光線、舊物不能少
-
2020-04-14 科別.精神.身心
面對N號房事件 除了憤怒你還應該做3件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日前韓國爆出「N號房事件」,有人在社群平台上販賣性行為影片,包含未成年、性侵、性暴力內容,而有二十六萬人付費參與其中。台灣也有許多報導和評論在談論此事,其中不乏針對韓國社會文化的剖析、性別平等議題的討論以及性平理念的推廣。諮商心理師馮彥翔表示,他開始注意到身邊有些朋友,在看到相關新聞後會有較多的情緒反應,如何因應面對以及自我照顧,諮商心理師提出三點方法。諮商心理師馮彥翔指出,由於N號房事件涉及大量性暴力的訊息,光是許多對女性的性虐待描述就可能會讓人有煩躁、憤怒、憎惡、悲傷、恐懼等情緒反應;也可能有人會對此類犯罪事件的參與者、(意圖)觀看者產生反感,覺得怎麼可以有人如此惡意傷害別人,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使人對於世界與社會的基本信賴產生懷疑。而如果不只是單純接受相關資訊,而是過去有遭受性騷擾、性侵害、性暴力的人,看到這類新聞可能也會勾起自身經歷,引起或加劇一些創傷反應。除了上述的情緒外,也有可能會造成相關負面回憶不斷湧現、高度敏感緊張焦慮害怕、情感麻木,反而感受不到任何情感。網路上會看到各種相關的新聞報導,也看到有些人在轉貼一些報導或者評論。這個議題涉及人權與性別,是個值得持續發聲與注意的議題,但在過程中也不要忘記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以下有幾點是大家可以做的:1. 留意轉貼的文章內容轉貼與討論的重點應該是在事件本身,而非以驚悚的內容吸引注意力。因此在轉貼相關內容前,可以注意一下其中有沒有過度露骨或聳動的內容,並選取合適的資訊做討論,就不會引起過多負面感受。2. 落實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平等N號房事件的背景脈絡,其實是社會整體的性別結構,而非單純加害者的行為有多脫序。因此如果關注這個議題,長期而言可以將注意力放在平常生活中努力落實性別平等、尊重、友善的態度。特別是男性而言,可以注意自己也會有性別刻板印象甚至性別歧視、性騷擾的言語或行為,覺得「只是開玩笑而已沒什麼」;或者在網路上瘋傳OOO外流影片時也會「想上車」;是否有時會為了凸顯男子氣概而刻意貶抑女性。先從自身做起,若有餘裕,也可以試圖影響身邊的人。3. 持續關注相關議題如果真的很關心這類新聞,可以試著開始關注一些平常便在談論性別議題的團體或個人,也許你會看見台灣仍然有很多值得改善、進步的地方,以及可以如何思考、討論,讓社會更好。藉由實際行動的投入,可以從行動中感受控制感與價值感,而這些感受正好能成為我們面對N號房事件中讓人感受到的無力、挫折、懷疑等負面情緒時最好的心靈支柱。(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無聲的霸凌!  你也在無形中變成鍵盤殺手嗎? 心情差愛吃這3食物紓壓? 研究說再不改掉只會更憂鬱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先戰勝恐懼!抗SARS醫護戰疫:做好防護
對於經歷17年前和平醫院(現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封院的醫護人員,只能用慘烈形容當時,雖有人性光輝面,更多的是末日電影裡才有的自私與獵巫。面對這次疫情全球延燒,較SARS更嚴重,讓風暴中倖存的醫護團隊更繃緊神經。2003年和平爆發院內感染,4月24日驟然封院,造成35人死亡,其中包括7名醫護人員。和平婦幼院區公共衛生護理長鄭鈺郿,照顧染煞的劉姓洗衣工遭感染,命撿了回來,但因大量類固醇治療,雙側髖關節壞死,一度走路30分鐘就腿軟。換上人工關節,她重返醫院投入社區護理,今年春節人力不足,還犧牲假期自願支援照顧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好不容易死裡逃生,卻又重返和平婦幼院區,鄭鈺郿說,17年前她還是菜鳥護理師,染煞後受同事不少照顧,得知帶領她的護理長陳靜秋染煞病逝,驚訝、難過之餘,「總覺得上天讓我活下來,一定有其意義」。鄭鈺郿說,當年大家都很恐懼,很能體會新人面對新冠病毒的緊張憂慮,但現在的她知道,做好防護就不需擔心受怕,「沒人知道何時不會再碰上新興傳染病」,關鍵是用什麼態度面對。和平婦幼院區護理科主任劉翠瑤說,每天增加的確診數、相關案件處理,都是醫護的壓力,但抗過SARS的資深人員有種革命情感,有染煞護理師嗅覺受損,仍回到急診第一線,也有代班護理長因當年陳靜秋照顧,經驗傳承,讓跨科支援的內科護理師能快速上手。但劉翠瑤坦言,也曾有未支援新冠疫情任務的新進護理師,因家人擔憂、勸說而離職,讓她覺得「恐懼才是防疫最難關」。歷經封院的和平婦幼院區精神科主任楊志賢,新冠疫情延燒後也沒閒著,主動向劉翠瑤詢問護理師交班時間,為他們做心理建設。17年前封院期間,有SARS患者上吊自殺,一護理人員親眼目睹,驚嚇過度心智退化到像小孩,楊志賢還見過,有人因恐懼占房為王,只有供餐時才出來搶食物,根本是「末日電影真實版」,讓他驚訝人性理智的脆弱。但他也說,當年帶美國專家前往爆發院內感染的B棟時,見許多護理師冷靜值勤、堅守崗位,才被人性光輝面所拯救,「我決定繼續待在和平,這次也不會置身事外」。
-
2020-04-09 養生.抗老養生
均衡四類飲食 免疫力升級
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似乎沒有消減的趨勢,反而人心惶惶,日日增添恐慌!近日網路、媒體新聞也出現大量的預防之道,而飲食保健永遠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均衡飲食」則是最常出現的飲食保健方法,但很多民眾對於「均衡飲食」相當困惑,我才發現原來「急病亂投醫」、隨風向起舞亂亂吃,是變成現況的飲食保健之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的免疫力,是由飲食建構而成,而每日飲食指南的六大類食物,就是均衡飲食的核心重點,國人若能補足攝取不夠的營養素,免疫力絕對是自動升級。1.優質蛋白質:構成細胞(尤其是白血球、免疫蛋白、抗體)主要成分,增加抵抗細菌、病毒的感染。2.維生素D:2017年英國醫學期刊整合各類補充維生素D人體臨床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低的人經過補充後,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效果較佳。在飲食指南裡,屬於優質蛋白質的豆、魚、蛋、肉類及乳品類含量是豐富的,若每日飲食可以吃到這些食物,相對的也能補充到足夠的營養素,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乳品類國人的攝取狀況只有0.3至0.7份(建議量1.5至2杯),而維生素D的攝取狀況普遍較差。3.礦物質鋅:體內有足夠的鋅,可減少發炎現象,提升免疫力,並能促進修復上皮細胞,幫助免疫細胞的生成。4.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C、植化素,都具有維護眼睛、鼻子、口腔、肺及胃腸道各處的黏膜健康作用,能阻止細菌、病毒入侵體內。在植物性食物中,鋅、抗氧化營養素含量豐富。鋅除了海鮮類、肉類含有外,堅果種子類中也含量豐富,但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的攝取量都不足0.5份(建議量1份);而植化素在不同顏色的蔬菜及水果中,含量豐富並具有許多不同型態的植化素,對人體健康的維護,免疫力的提升都有幫助,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也發現,國人的蔬菜類攝取量只有1.4至1.9份(建議量3至5份)、水果類也只攝取1.1至1.8份(建議量2至4份)。綜觀飲食保健提升免疫力的方法中,若是以每日飲食指南為方針,日日吃足均衡飲食,我們的免疫力在需發揮功能時,就會好好守住我們的健康!而非人云亦云下,慌張恐懼亂吃一堆東西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