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心理
共找到
3652
筆 文章
-
-
2023-11-16 養生.聰明飲食
大骨湯可以補鈣嗎?營養師:鈣含量稀少,加一調味料微量增加
Q:大骨湯可以補鈣嗎?A:普通大骨湯的鈣含量稀少,用它補鈣CP值很低。坊間常聽到喝大骨湯有助於補鈣,也有一說是加酸有助大骨中的鈣被熬出來。一篇由臺灣學者發表的研究,分別以加醋的水和一般水熬大骨湯,熬煮0.5、2、4、8、12個小時,測量各金屬的含量。研究中先用滾水將豬腿骨燙2分鐘,再加入去離子水熬煮。豬骨的重量平均為303g,加入的去離子水重量為豬骨的4倍;酸性組別則是以20ml食醋加入1000ml去離子水。加醋的湯pH值約5~6;一般的湯pH值約8~8.5。結果發現,加醋的確可以增加鈣的溶出,而且在每個時間點均與未加醋的組別有顯著差異。普通大骨湯的鈣含量非常稀少,每公斤只含有9.87~34mg鈣;加醋後增加至200~361mg。根據臺灣DRIs,成人每天要攝取1000mg鈣,就算喝到1kg加醋的大骨湯,也才攝取到1/3左右的建議量,因此喝大骨湯補鈣絕對不是划算的作法。Q:吃黑芝麻可以讓頭髮變黑嗎?A:不行。如果芝麻真的這麼厲害的話,這個世界就不需要染髮劑啦!頭髮為什麼會變白呢?可能原因包括:黑色素幹細胞減少或失去分化能力,黑色素細胞的生長或遷移能力出現缺損、甚至凋亡,或是產生色素的結構異常或減少等。除了自然老化可能造成這樣的結果之外,也會受到遺傳、心理、代謝以及營養狀況的影響,另外一個很關鍵的影響因子就是:氧化壓力。氧化傷害會擾亂黑色素細胞的生存、干擾黑色素幹細胞以及生成黑色素的酵素。很遺憾必須告訴大家,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證據顯示,攝取芝麻或是各種特殊補充品可以讓頭髮變白的狀況逆轉。氧化壓力是影響髮色很重要的因素,過度的紫外線照射、汙染、發炎、甚至心理壓力都會造成氧化壓力上升,所以任何會增加氧化壓力的生活習慣都應該減少。例如:抽菸、喝酒等等,除此之外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當然,營養均衡,多吃天然的抗氧化蔬菜水果也是很重要的唷!Q:水果要飯前還是飯後吃?A:都可以,看狀況。1. 有減重需求的人:一篇2009年的研究顯示,飯前吃固體的蘋果可以增加飽足感,進而減少接下來進食的分量;另外一篇2019年的研究也發現在飯前吃水果可以減少後續的熱量攝取。有這兩篇研究的佐證,我會建議如果是有減重需求而要控制熱量攝取的人,而且原本就有吃水果的習慣,可以在飯前吃水果。2. 喜歡吃飯後甜點的人:以水果取代飯後甜點,可以攝取到較豐富的營養素,在不過量的情況下熱量通常也會比甜點低。3. 胃不好的人:空腹吃水果較容易引起胃部不適,所以會建議飯後吃水果。4. 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比較高的糖尿病病友,如果有隨餐吃水果的習慣,有時候我會建議可以把水果放在兩餐之間吃,讓單一餐的血糖起伏較小。總結來說,水果要飯前還是飯後吃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須按照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來決定。Q:寶寶可以吃蜂蜜嗎?A:絕對不行。蜂蜜有可能導致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而肉毒桿菌中毒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疾病,由毒素引起。這種毒素會攻擊人體的神經,導致呼吸困難、肌肉麻痺,甚至死亡。大多數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的病例是無法預防的,因為肉毒桿菌廣泛地存在土壤和灰塵中。即使在清潔後,細菌也可能在家中的地板、地毯和任何檯面上找到。對於大部分健康的兒童和成人來說,攝取到肉毒桿菌孢子並不危險,也不會引起肉毒桿菌中毒( 比較危險的是毒素)。但是當孢子進入嬰兒的消化道、生長並產生毒素時,有些嬰兒就會患上肉毒桿菌中毒。蜂蜜可能含有導致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的細菌,因此千萬不要餵食12個月以下的兒童蜂蜜。蜂蜜對於1歲以上的人便是安全的。(本文摘自尖端出版《呂孟凡營養師的飲食Q_A》)
-
2023-11-16 醫療.骨科.復健
鋼鐵傘兵秦良丰從130層樓高空墜落,奇蹟生還!脊髓損傷復健6年後,能在平地步行數十公尺
今年9月秦良丰在所有國人的眼前,高位脊髓損傷6年後,無人扶持、不用拐杖下獨立下樓梯,再創個人生命的奇蹟!他於2018年5月漢光演習時,因跳傘發生意外,從將近130層樓高的高空墜落,在經過現場待命的醫護團隊及時搶救後,奇蹟生還,後續由當時的三軍總醫院蔡建松院長(現任軍醫局局長),招集了各科跨團隊的醫療人員,包含神經外科、胸腔科、復健科、中醫科等相關科別團隊,把握住最寶貴的復健治療黃金期,讓這位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的國軍弟兄得到最妥善的醫療照顧。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擁有驚人的毅力特質與溫暖的家人支持,在這許多條件配合之下,讓復健得以發揮最大成效。脊髓損傷康復之路入住三總加護病房後,秦良丰立即開始接受了高強度的床邊復健治療,配合高壓氧及中醫針灸的治療,加速恢復已受損的中樞神經功能,並積極強化相關肌肉群的力量,接著順利脫離呼吸器,進而移除氣切管,達到自主呼吸的能力。當年8月從加護病房轉一般病房,並邁入更全面的復健治療。而在這段期間,除了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強化肌力與肢體協調的訓練外,當遇到復健的瓶頸期,也藉由精準的肌肉電刺激導引技術,針對了局部的上肢及下肢特定的高張力肌肉群,注射肉毒桿菌素,順利地改善了中樞神經損傷最常發生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之併發症,有效率地抑制過強的張力,獲得較好的自我動作控制能力,增進後續復健的效果。下肢部份由初期最基本的傾斜床、站立架的復健,接著使用助步車等,進而加入移動式的訓練。在2019年3月病況穩定後,自三軍總醫院轉至國軍高雄總醫院之前,他的下肢功能已經恢復到在助步車輔助下,可以步行約100公尺。另外,上肢功能則恢復到能將肩關節抬高至超過30度,並開始使用叉子進食以及握筆寫字。而在國軍高雄總醫院2個月的高強度復健治療下,於受傷後周年感恩活動中,原本功能損傷十分嚴重的雙側上下肌力,已逐漸進步,達到將近4分(滿分5分),並突破瓶頸,不再需要看護協助,能夠自行使用助步車練習走路,且可以使用自己的雙側上肢,維持站立2分鐘以上。今年邁入了受傷後的第六年,目前已能在旁人適時協助下,克服協調障礙,在平地步行數十公尺,練習上下樓梯的動作。這對於一位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來說,的確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任務。根據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統計,目前全台灣總計大約有6,5000名脊髓損傷者,其中超過半數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年齡層落在16至30歲間,其中以交通事故、高處跌落等意外事件受傷佔最多數,而每年亦以約1000多名患者的數量持續增加。當意外事件發生後,患者除了受傷之外,往往會遭遇到喪失工作、生活自理能力,成為家屬及社會照護的沉重負擔的打擊,因此病友及家屬需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接受已受傷的事實,才能全力面對後續復健的挑戰。國內外的神經科學家目前仍持續研究治療中樞神經受損後的最有效治療方式,其中神經調節是主要的治療方針,這是一種生物工程方法,藉由脊髓刺激、腦刺激和腦部機械介面等,再利用藥物製劑、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或是復健物理醫學的電刺激(如硬脊膜外電刺激、周邊神經電刺激、功能性電刺激)或磁刺激(如重複性經顱磁刺激)等方式,來調節神經元活動。神經調節已成功應用於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而用於脊髓損傷的神經調節技術,目的在重新刺激活化受損處以下的脊髓內在運動迴路,以恢復基本運動功能。脊髓損傷患者無論是否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在治療期間仍需立即展開積極的復健療程。急性和亞急性期的復健重點在於預防之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住院急性期應加強被動運動,解決攣縮、肌肉萎縮及疼痛等問題。對於保護關節結構和保持最佳的肌肉張力非常重要,除了採用踝足裝具、膝踝足裝具等輔具做適當的擺位,亦可利用枕頭協助關節於休息時做暫時性的擺位。在步入慢性復健期間,除了在生活及心理的各個層面,生理也持續受到影響,可能發生呼吸、心血管、泌尿和腸胃道等系統的併發症,以及肢體痙攣、疼痛、皮膚壓瘡、骨質疏鬆和骨折等狀況,同時可能需要面對的是張力以及疼痛的出現,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局部的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可有效的改善局部肢體張力過強的狀況,再搭配輔具使用,如助行器、拐杖等,對於提供長期階段性行走訓練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外已開發出混合步行訓練裝置,可透過在矯正器上添加功能性電刺激,改善步行的姿態與功能。而機器人訓練則是另一種新穎的復健方式,並且日益發展。國外醫學報導顯示,在四個星期的復健期間,機器人的輔助訓練,可使患者上肢功能獲得改善。另外,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亦可改善患者日後行走的功能。除了醫療單位之外,台灣目前亦有很多相關的政府及民間的社會福利機構,能提供病友所需的社會資源,做後續照顧的諮詢與服務。雖然傷害已造成,需嘗試慢慢接受事實,再配合醫院治療復健,可更進一步可透過復健及輔具來讓脊髓損傷病友改善或維持現有功能,讓大部分的不可逆之神經損傷所造成的影響減至最低。因此,所有的復健和其他治療方法的最終目標,乃是改善功能、減少繼發性疾病的發生率,提升患者的功能獨立性,突破心理、生理功能、和社會經濟的障礙而減少負面影響,以提高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事前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慢性繼發性併發症,對於改善這些併發症、提高存活率、社區參與度和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脊髓損傷是可以預防的,也並不影響壽命的長短,更不至於阻礙良好的生活品質與社會貢獻。只要適時且適當地移除環境中的障礙,可協助脊髓損傷患者重新獲得獨立生活的機會,順利進入學校、職場或社會。(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5 養生.運動健身
鮮奶和保久乳 到底誰比較營養? 營養師揭密解惑
牛奶是很好的鈣質來源,無論是正值成長發育的小朋友,還是需要強化骨質的成年人,都是很好的營養補充。今天營養師高敏敏,就要來跟大家分享,究竟新鮮牛奶和保久乳之間的營養差異到底在哪呢?編輯推薦11/17點燈!新北歡樂耶誕城 網美搶拍7大絕美光廊搶先看NewJeans都在畫!5款膨脹色「眼下腮紅」,畫出澎潤膠原蛋白感回到18歲今生也請多指教!設計師太正被邀做模特兒 看透前世今生療癒情傷也療癒他人保久乳採用了超高溫殺菌和無菌包裝技術,這幾乎完全消滅了生乳中的細菌,而無菌的產品會被包裝,無需添加防腐劑,也不需要冷藏,就能夠在室溫下保存長達六個月。相對的,鮮奶通常使用高溫、短時間或超高溫短時間殺菌處理,並且未經無菌包裝,因此無法實現完全無菌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鮮奶的保存期限相對較短,並需要冷藏的原因。營養師高敏敏也提出了一個關於保久乳的重要觀點。她強調,保久乳不添加任何防腐劑,與鮮奶一樣,它的原料來自100%的生乳,唯一的區別在於包裝和殺菌過程,使保久乳擁有更長的保存期限。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 //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 //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3-11-14 養生.運動健身
享瘦必學5分鐘有氧舞蹈 快速燃燒脂肪、心肺有氧訓練
想運動減肥但又不想上健身房嗎?那麼快跟著有氧潘若迪老師的步伐和他帶領的星級教練團,一起來跳簡單有趣的放克舞步,快速燃燒脂肪、增強心肺功能!編輯推薦今生也請多指教!設計師太正被邀做模特兒 看透前世今生療癒情傷也療癒他人《我的大叔》陸劇版備受期待!趙又廷憑「這2部劇」出演男主角,「這位」國民童星加入由黑翻紅!NewJeans都在畫!5款膨脹色「眼下腮紅」,畫出澎潤膠原蛋白感回到18歲音樂一直以來都是健身和減脂的最佳搭檔。投入音樂中跟著節奏律動,不僅有助於燃燒卡路里,釋放負面情緒,讓運動變得更加有趣,趕快點開影片跟著一起跳跳看,享受瘦身的樂趣。影片中編排的舞蹈,大多都著重於四肢的運動上,強度輕、 中等,5分鐘跳下來雖稍微有點喘,但又不會耗盡體力筋疲力盡,想要燃脂但又不想出門或是跑健身房時,有氧舞蹈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式。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14 活動.精彩回顧
創新社會處方箋 長輩獨居不寂寞
台灣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問題伴隨而來,其中,獨居長輩比率攀升,不婚不生、少子化、子女外出就業等因素造成家庭結構改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統計,全台高齡獨居住宅數已超過57萬戶,不論是未婚或者離婚、喪偶等出於自願或非自願,每個人都要為老後生活做準備,獨老而不孤老,一個人住也可以很愜意。哈佛大學教授說:「慢性孤獨會使每年死亡率提高26%。」孤獨對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會產生多種負面影響,例如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心血管疾病、大腦健康等。社交疏離也是孤寂感的關鍵成因,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老盟)多年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推出「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以「幸福獨居好朋友」的互助服務模式培育志工,打開社區獨居長者孤獨的心門。2022年,老盟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培育社區開發在地中高齡及高齡者能力,,招募並培訓為幸福好朋友志工,建立社區共好、老老互助的關懷網絡,希望讓長輩能無憂無慮在地安老。今年,活動持續拓散至其他社區,繼續敲開獨居長者的家門,為其建立新的社會鏈結,進而帶出家中拓展更寬廣的生活圈。老盟今年度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推展「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計畫,逐步為社區長者建立獨居不孤獨的幸福生活圈,重塑情感連結。經過一年深入各街巷,特舉辦「幸福獨居 共好社區」成果分享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社區代表倡議及分析本次開辦的社區共好模組,深化社區共好獨老處方箋的願景,共同織出安全的社會防護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明主要計畫內容,論壇主題包括:高齡人權的下一步、高齡心理健康密碼、用關懷儲存關懷、社區展望與未來,產官學研交流討論高齡長者的獨居/孤寂現況,社區發展協會亦分享推廣調查。活動開放民眾參加,只要對獨老議題、社區關懷有興趣,皆可免費預約報名,為自己準備一本獨老幸福存摺,獨居也可以很好!「幸福獨居 共好社區」研討會時間:112年11月25日(六)上午10時00分-下午16時30分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報名請洽:https://sites.google.com/view/communityfriendly
-
2023-11-14 焦點.杏林.診間
植牙先做心理建設 牙醫師李建逸讓我克服看牙恐懼
從小就是藥罐子,看過的各科門診不計其數,其中最讓我心有餘悸、如驚弓之鳥的是牙科。只要一聽到「吱、吱…」,尖銳的牙鑽機聲音,我便全身發抖。年過七十,我的齒牙動搖,咬合力量下降,吞嚥困難,因此看了牙科,結果是拔牙、根管治療(抽神經)、植牙三重齊下,一聽當場眼泛淚光、頭皮發麻,對我是最恐怖的刑罰。外子數年前由台中哈曼頓牙醫診所李建逸醫師替他植牙,非常成功,覺得醫師親切又專業,因此推薦我給李醫師治療。植牙前,醫師先為我做心理建設,讓我心中先有預期,告訴我植牙治療計畫和過程,李醫師很細心,說話很溫柔,讓人安心。每次到診所護理師們親切地聊天,舒緩我的緊張心情。治療前,護理師在牙齦先塗上麻膏,等針筒往牙齦打針時,就能降低錐心刻骨的疼痛。李醫師讓我克服看牙、拔牙的恐懼,讓我有了和醫生之間的信任,翻轉冰冷的醫病關係,治療過程更加順利。李建逸醫師擁有20多年人工植牙經驗,希望病患能得到現代最頂尖的醫療服務,提高醫療品質,因此診所有高規格的儀器及設備。更窩心的是尊重每位患者的隱私,每一診間均為獨立空間,並有舒適的休息室。經過長達半年的醫病關係,我常跟朋友介紹是五星級的診所,最現代化的牙科醫療服務。
-
2023-11-13 養生.運動健身
拒當小「腹」人 教你5招練出馬甲線 和腰間肉說再見
秋冬時難以抵擋美食的誘惑,不知不覺小腹開始崛起了嗎?免擔心,今天就來分享,如何在家中只需10分鐘的徒手訓練,就能燃燒脂肪、收緊腹部,找回健康與自信體態!編輯推薦30歲才起步、讓孩子看到媽媽有多努力 人氣插畫家33:有熱情的工作,會讓你閃閃發光!本季不能少的時髦單品!以西裝外套穿出4種日系高級印象小紅書超夯新手3種腮紅攻略!搞懂膨脹、收縮、氛圍色上臉技巧, 妝容更精緻腹部肌肉主要由腹直肌、腹橫肌、腹外斜肌和腹內斜肌構成。在馬甲線訓練中,包括登山者、側棒式旋轉(右側和左側)、V型上舉和蜘蛛棒式等5個動作,每個動作持續30秒,並進行4個循環。登山者此運動為心臟和核心肌肉訓練方式。開始於高板位,手掌平放在肩膀下,迅速將一條腿向前拉近胸部,然後交替雙腿,模仿爬山的動作。此運動可增強核心穩定性,同時燃燒卡路里。側棒式旋轉首先,側躺於地板上,用一只手臂支撐身體,使身體保持直立。舉起另一隻手臂,讓手指指向天花板,慢慢轉動上半身,使手指指向地板,再回到起始位置。此運動可增強側腹肌肉並改善平衡。V型上舉在仰臥姿勢下,同時抬起上半身和腳部,以形成一個V形,然後慢慢返回起始位置。此運動是一個針對腹部肌肉的挑戰性運動,有助於加強腹部,特別是下腹部肌肉、增加核心穩定性。蜘蛛棒式從高板位開始,緩慢地將一腳的膝蓋朝向相反的手肘位置,返回高板位,再切換至另一側。此動作不僅可強化核心肌肉,還有助於改善柔軟度和協調性。上述介紹的運動中,在塑造馬甲線和強化核心肌肉方面非常有效。也建議大家在執行任何新的運動前,應詢問專業人士或教練以確保姿勢正確,並根據自己的體能進行調整。還想了解更多運動健康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13 失智.新手照顧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靈性關懷 找回失智者生命價值
照顧失智家人,除了照顧技巧,還需要靈性關懷,所謂「靈性」指的是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甚至是人與宗教信仰,連結各關係的「愛」,能帶來光與溫暖,進到失智症者內心的世界,感覺自己並不孤單,也不會因生病而被遺棄,能夠被理解包容。以愛為本的靈性關懷 早期階段就應介入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靈性關懷師劉亮馨說,失智症攸關醫療照護,亦是對社會造成衝擊的公衛議題,需要多面向介入關懷,從正視失智者的需求,到照顧者的心靈支持。開始於安寧療護的靈性關懷,強調罹病之後的身心靈照顧,協助患者找到生命的意義、目的,進而超越。靈性關懷是全人照顧的重要一環,涵蓋全人的需求,在陪伴失智症者及照顧者面對疾病時,協助將徬徨無助轉為喜樂、寛恕,更有力量與失智同行。當摯愛的家人面臨失智,該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抑或是自己面對疾病的不可逆,要怎麼走過生命幽谷?劉亮馨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會破壞連結和關係」的病症。建議用以人為本的照護方法包含生活型態、人際互動的協助,強調從傾聽想法、發現需求、理解失智症者的內心世界。失智症的照護在初期非常重要,除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靈性關懷也要早期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及關愛,家庭關係就會變好。觸摸、擁抱喚起回憶 打造失智友善照顧劉亮馨強調,許多家庭承受著照顧失智症者的辛苦,靈性是促使個體與自己、人、自然、至高者的和諧關係,讓家人找回愛的聯繫,修復彼此的關係。她舉例,林志玲就曾在接受蔡康永專訪時淚崩:「媽媽不認得我了。」因為失智症惡化,雖然坐在母親的身旁,卻覺得距離好遙遠。這是失智症家屬都有的失落感,但可以重新建立連結,用觸摸、擁抱等外界刺激喚起回憶,深入「愛」的本質,宛如失智的溫柔處方。著作「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的英國醫師珍妮芙.彼尤特,是一名年輕型失智症者,因為本身的信仰與愛,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即使罹病仍到處演講,她的家人在一旁悉心守護與照顧,不怕麻煩、無限包容,更有勇氣與失智同行。失智症者的記憶或許消散,在愛與陪伴下仍能綻放光彩,呼應靈性關懷教育,即使生病了,也能蘊生新的生命價值。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合作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者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者年輕化是另一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睡不好嗎?睡眠專家建議穿上「襪子」睡覺!睡前暖腳可睡得更久更好
研究表明,穿著襪子睡覺或使用其他足部保暖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快入睡,睡眠的時間也更長。許多人有睡眠困擾,睡得不好真的是很多身心問題的根源,討論改善睡眠,有很多眾所周知的技巧,例如:規律的就寢時間、使用遮光窗簾、學習放鬆、避免使用電子產品等。現在還有專家提出一個辦法,較少人討論,那就是:幫自己穿上襪子吧!穿襪子讓你睡得更久更好美國維吉尼亞州國家睡眠基金會稱,一些研究表明,穿著襪子睡覺,或使用其他足部保暖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快入睡,睡眠的時間也更長。舊金山的生物醫學科學家Biquan Luo博士則分享了她的見解,解釋為什麼暖腳可以幫助你睡得更久,也睡得更好,她說:「對許多人來說,暖腳可以對睡眠產生積極影響,主要是因為它可以降低核心體溫,並且讓人放鬆。」她認為核心體溫在睡眠週期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使用加熱墊、洗熱水澡、泡腳或穿著襪子來溫暖腳部,可以使腳部的血管擴張,使它們容納更多血液。這種擴張可以讓更多的血液從身體的其他部位流到腳部。因此,它可以幫助散發身體熱量,並降低核心體溫。對血液循環不良的人特別有助益當雙腳溫暖,可以讓人感覺舒緩和放鬆,因此更容易入睡。Biquan Luo博士補充說,這麼做對血液循環不良的人特別有助益,因為雙腳的血液流動減少,會導致寒冷和麻木感。在這種情況下,溫暖雙腳可以透過增加血液流動和減輕不適來緩解疼痛,進一步幫助他們入睡。儘管暖腳可以促進更好的睡眠,但醫生指出個人喜好各不相同,對一個人有效的方法可能對其他人無效。有些人在睡覺時可能喜歡維持腳部涼爽,如果腳部有悶熱感溫會擾亂他們的睡眠。」睡前暖腳可能是改善睡眠的一個有用技巧,但這種方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異,因此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舒適度和睡眠偏好。睡不好的人,可以先試試穿著較透氣的襪子試試看,說不定這對改善你的睡眠狀況非常有效!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1-10 養生.運動健身
咖啡控必看!喝一個月咖啡體重竟暴增2.4公斤?品牌咖啡熱量排名揭秘
你也是每天不喝咖啡就不會醒的人嗎?在忙碌的生活中,咖啡成為了許多人的日常提神良伴。而咖啡的熱量是一項容易被忽視的隱藏卡路里來源。今天營養師高敏敏就要跟大家分享,到底該如何選擇咖啡呢? 誰又是熱量冠軍?編輯推薦【心理測驗】快來看看!五秒測出什麼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穿上它!和《女神室友斗娜》裡的秀智一樣顯腿長,私推 5 家鞋店打造完美腿型!不只美拉德, 每年稱霸秋冬的「這個色系」你不能不知道!三大配色技巧學起來眾多的咖啡選項中,摩卡咖啡,榮登為高熱量榜首,而高熱量主要來自於可可糖漿、奶泡和鮮奶油,這些添加物會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累積大約18150大卡,相當於體重增加2.4公斤。即使選擇飲用黑咖啡,但相信有不少人習慣添加奶精球或砂糖,此舉也會增加卡路里的攝取。對於選擇咖啡的方法,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接近食材原形的食物對身體的負擔較小。因此,不論食品種類,都應盡量選擇無添加物或少添加物的食材。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 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洗冷水澡提升免疫力、助減肥、改善睡眠! 盤點冷水澡6大好處,但4種人應避免
早晨洗個冷水澡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的,但有許多研究發現,洗冷水澡可以帶來不少好處,而冷水療法源自於古代醫學,包括冷水淋浴、冷水噴霧和浸泡在冷水浴中等技術,其中冷水淋浴通常是指溫度在攝氏10至15度之間的水中沐浴,每次應持續2到3分鐘。究竟洗冷水澡能帶來哪些好處呢?本文將為你提出解答。沖冷水澡能助減肥? 6大洗冷水澡好處你不可不知部分研究發現,洗冷水澡除了可以增強免疫力、減少皮膚發炎反應,還有助於對抗憂鬱情緒。以下為6個洗冷水澡的潛在好處:▸1.增強免疫力:冷水澡可能會刺激白血球,有助於預防感冒和流感,以及避免遭致病菌感染。1項研究分析冷水澡對疾病、生活品質和工作生產力的累積效應後發現,洗冷水澡可能有助於減少因疾病而缺勤的次數,尤其是那些在90天內,每天洗30秒、60秒或90秒的冷水澡的人,與對照組比起來,患病機率減少了29%。▸2.緩解皮膚癢:洗冷水澡對於皮膚搔癢的人可能有幫助,由於冷水澡能促進改善血液循環,可能有助於保持皮膚健康。在洗冷水澡時,皮膚血管會收縮,以試圖保持身體溫暖,此時,血液會從皮膚轉移到核心器官,例如心臟或肺部;當皮膚回溫時,血液就會回到皮膚。如此一來,血液循環便可減緩皮膚的發炎狀況,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而冷水也會欺騙大腦,進而減少搔癢的感覺。▸3.緩解頭皮搔癢:用熱水洗澡可能會去除頭皮上的天然油脂,進而造成頭皮乾癢,而沖洗冷水澡則可能有助於緩解頭皮搔癢。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頭皮搔癢可能是潛在疾病的症狀,應由皮膚科醫師來治療。此外,關於冷水或熱水是否能促進頭髮生長,科學證據仍不足,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冷水或熱水是否對頭髮生長更有益。▸4.促進心理健康:冷水澡可能有助於減輕壓力和減少憂鬱症狀,1項國外研究以冷水澡能否作為憂鬱症潛在治療為研究主軸,結果發現,冷水澡確實具有鎮痛和抗憂鬱的作用,這些正面的影響被歸因於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化,以及β-內啡肽和去甲腎上腺素升高。此外,洗冷水澡的抗憂鬱作用可能是由於從周邊神經末梢向大腦傳遞電磁波的顯著增加所致;然而,目前還需要做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將洗冷水澡定為憂鬱症的明確治療策略。▸5.改善睡眠:睡前洗澡可能有助於改善睡眠,目前已有不少有關洗冷水澡對睡眠影響的研究,但研究結果得出的結果卻都不盡相同。其中1項關注運動員洗冷水澡影響睡眠品質的研究發現,洗冷水澡後,核心體溫會下降,睡眠的前3個小時內深度睡眠會增加。相較之下,另1項研究則發現,運動後進行冷水浸泡和不進行冷水浸泡的參與者,在總睡眠時間、睡眠品質和入睡時間等因素上並沒有差異。▸6.幫助減肥:當身體浸泡在冷水中時,可有效促進新陳代謝,並刺激與產生熱量有關的褐色脂肪。研究發現,新陳代謝較快可幫助燃燒更多的熱量和減輕體重,不過,別以為只進行冷水澡,而不改變飲食、運動等其他生活習慣,就可以幫助減肥。哪些人應避免洗冷水澡? 未注意恐造成心臟衰竭洗冷水澡僅能緩解某些症狀,但目前仍不具任何療效,雖然對許多人可能有益,但對某些人來說,反而可能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儘管洗冷水澡可能有助於人們適應低溫、減少身體發炎,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突然暴露在冷水中,可能會在身體中引發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會增加心臟的壓力,這對於有心律不整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風險。根據美國國家冷水安全中心的說法,突然暴露於極冷的冷水中,會提高特定族群的心率和血壓,使他們處於心臟衰竭和中風的危險之中。因此,若患有心臟病、自體免疫疾病、雷諾氏症,或者容易因天氣寒冷而誘發蕁麻疹的人,都應避免洗冷水澡。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0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講座】失智症、心理創傷 早期感知、預防、治療與陪伴
●活動資訊🕰️時間:2023/12/02(星期六)上午09:00~12:00📌地點: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貝殼廳AU視聽館(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四段43號)●講者⭐許欣偉 醫師講題: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淺談心理創傷⭐徐文俊醫師講題:面對失智,你預備好了嗎?●聯絡方式:台北延平扶輪社 林小姐Carey/施小姐Nico👉Tel:2507-1780👉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u-LFhJjhka9-81x9vAMT6h9jc8UOs0T5t7ukdeXD89s/viewform?edit_requested=true
-
2023-11-10 癌症.抗癌新知
什麼是癌症復健?哪些人能從癌症復健中受益?何時該接受癌症復健?
什麼是癌症復健?長期以來,復健一直被認為是心臟病發作或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癌症復健(cancer rehabilitation?)則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由於癌症及其治療通常會導致身體、活動能力和認知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日常活動、重返工作崗位或繼續癌症治療變得更加困難,並且對你的健康和整體生活品質產生持久影響。癌症復健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癌症復健是一項支持性醫療保健計畫,其目標包括:.幫助你盡可能保持活躍並參與家庭、工作和其他生活角色。.減輕癌症及其治療的副作用和症狀。.幫助你盡可能保持獨立。.提高你的生活品質。癌症復健由受過訓練的復健專業人員提供協助,你可以在治療、後續護理或長期存活階段與他們合作。哪些人能從癌症復健中受益?癌症復健與癌症倖存者密切相關。癌症倖存者為任何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從診斷之日起直到生命結束。癌症存活期並非在治療完成時才開始,而是在診斷時就開始了。它涉及在癌症診斷期間、癌症診斷過程中以及癌症診斷之後的生活。因此,癌症復健可以在癌症診斷後的任何時間開始。它適用任何類型的癌症患者,並且對於從早期到晚期癌症有不同預後(藉疾病的發展與症狀預測疾病的過程與結果)的癌症患者都可能有所幫助。什麼時候該接受癌症復健?當你注意到任何使你活動能力下降或使日常任務更加困難的變化時,請與你的醫療團隊討論癌症復健事宜。你可以自問是否出現以下狀況:.出遊是否更加困難?.是否有疼痛、虛弱或其他症狀?.是否難以清晰地思考?儘早解決你注意到的變化非常重要,這樣它們就不會惡化。例如關節些許僵硬問體可能使你無法伸手過頭,從而使你的手臂活動減少。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手臂可能變得更虛弱和僵硬。您也可以向你的醫療團隊詢問,是否可以在癌症治療開始前接受癌症復健團隊的協助。復健專業人員可以在問題出現之前測量你的力量、行動能力和日常活動情況。在問題出現前為你提供適當的建議,以幫助您在身體和心理上為癌症治療做好準備。在治療過程中及其後後,他們會持續監測您的狀況,以便在問題嚴重之前發現並解決。這種方法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質,減少可能影響你生活的症狀和問題。癌症復健可以協助解決哪些身體問題?癌症和癌症治療會導致許多不同類型的身體問題,癌症復健可以幫助解決其中許多問題,包括:.疼痛疼痛在癌症患者或癌症晚期患者中極為常見,疼痛會降低生活品質並導致憂鬱。.疲憊癌症疲勞或稱癌疲憊,這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見,即便是早期癌症也可能在治療完成後持續數年。.淋巴水腫淋巴水腫在患有乳癌的人中很常見,尤其是在淋巴結清除手術或前哨淋巴結切片術(sentinel node biopsy)後。它也可能出現在其他許多癌症患者身上。.週邊神經病變週邊神經病變,即手指和腳趾常見的疼痛、麻木和刺痛,是化療令人困擾的長期副作用之一。雖然神經病變通常無法治愈,但有許多方法可以減輕疼痛。治療還可以減少與神經病變相關的併發症,例如跌倒。.認知問題化療以及其他癌症治療後常見認知變化,例如記憶力下降、難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以及「腦霧」等症狀,例如接受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治療乳癌的女性,也被發現會經歷認知變化。.纖維化手術可能會造成纖維化(疤痕組織形成),而纖維化也是放射線治療的長期副作用之一。儘管不如其他治療副作用那麼常被談論,但因乳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及治療所引起的纖維化不適,可能會降低你的生活品質。.憂鬱憂鬱症在癌症患者或癌症患者中非常常見,而且癌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也令人擔憂,因此解決憂鬱問題很重要。.壓力和焦慮焦慮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無論你的腫瘤是否處於活動狀態,或者你沒有疾病證據但擔心復發,焦慮都是正常現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有癌症的人覺得他們處理日常壓力的能力比罹癌之前更差,即使是輕微的壓力。.飲食問題營養諮詢可以幫助解決癌症治療中許多常見副作用,幫助人們應對體重上升或下降的各種變化,可能有助於更好的治療效果。.睡眠問題睡眠問題常見於癌症治療後,睡眠障礙不僅會影響你的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影響治療的存活率。哪些專家可以提供癌症復健服務?癌症復健關注癌症倖存者面臨的具體問題,但也專注於一般生活方式和運動干預措施,盡可能促進倖存者最好的生活品質。癌症復健的醫療成員可能包括腫瘤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淋巴水腫治療師、營養師、身心科醫師、居家照顧服務員、個案管理師及語言治療師等。【資料來源】.Cancer.Net: What is Cancer Rehabilitation?.What is Cancer Rehabilitation?.華人癌症資訊網:癌後復健
-
2023-11-08 醫療.心臟血管
預防中風怎麼吃?均衡飲食1多3少原則 外食族多吃這些高鉀食材代謝鈉
中風通常來得突然,不過它真的是「很突然」就發生嗎?為什麼會中風?主因多為動脈粥狀硬化,與高血壓及高血糖有關,而這些問題又跟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尤其不健康的飲食,每天一點一滴讓你的血管堵塞硬化,最後猝不及防的中風就發生了。一人中風、全家發瘋依健保署統計,約10年前,每6個人有1人中風,現在已是每4個人就會有1人中風,而且中風最麻煩的是後續的照護問題,依臨床觀察,中風患者經救治後,約有四成會留下拿拐杖、坐輪椅、長期臥床的失能情形。因此有一句話說「一人中風、全家發瘋」,如果家中有一個中風後長期卧床的病人,將對全家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及經濟負擔。不想連累家人,預防中風,就要從每天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做起。預防中風飲食原則:1多3少現代人外食比例高,經常大魚大肉,愛吃高油高鹽的速食炸物,吃完再來一杯含糖飲料,每天吃的很開心,不知不覺你的血管每天也一點一滴的堵塞硬化,最後猝不及防的中風就發生了。預防中風,飲食原則應遵守「1多3少」,吸菸、喝酒也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應避免。多蔬果國健署指出,約四分之一的中風患者未攝取均衡飲食,尤其是缺乏蔬果等纖維質,建議每天應攝取5種以上的蔬果。蔬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代謝膽酸、降低膽固醇、血脂肪。還有各種抗氧化營養素,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少鹽預防中風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每日鹽分少於6克,若是中風高危險群,可以限制在5公克以內,甚至更為嚴格。此外,平時儘量避免攝取人工調味料、加工品,醃漬類的食物也應該少吃。少油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如動物性脂肪肥肉、培根、雞皮、內臟類的攝取量,烹調上也盡量以清蒸、水煮、涼拌取代油炸、煎炒。避免反式脂肪製品,如用人造黃油、酥油油炸製成的餅乾、酥皮點心等高脂烘烤食品。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反式脂肪還會降低高密度膽固醇,增加血管粥狀硬化的危險。少糖吃過多的糖類會使血管發炎、生成斑塊阻塞血管壁,提高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應少吃精製甜食。預防中風可以吃什麼?預防腦中風,最推薦得舒飲食,飲食內容多樣化,少肉多蔬、少油糖鹽糖。平時多攝取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燕麥可以減緩腸胃吸收脂肪的速度,降低膽固醇的合成;魚類降低血壓、血脂;洋蔥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心血管健康;芝麻有利控制血脂肪,每天可沖泡芝麻糊當早餐或點心,但不要過量。預防中風這樣吃1.每餐盡量包含全榖雜糧、豆魚蛋肉、奶、蔬菜、水果類,建議每天應攝取5種以上的蔬果2.多食用低熱量食品,如糖份少的水果。3.多吃燕麥、魚類、洋蔥、芝麻等食物,有利控制血脂。4.選用低脂乳類製品。5.肉類優先選瘦肉或雞肉。6.每週至少吃兩次魚。多攝取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鮪魚、秋刀魚等。7.多用蒸、煮、燉、燜、涼拌等方式烹飪食物,煎炒選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葵花油等)。預防中風吃什麼水果?預防中風每天要多吃蔬果,但台灣水果種類多,很多水果又很甜,該選什麼水果吃比較合適?營養師劉怡里曾在臉書撰文提醒大家,維生素C可保護血管彈性,幫助膽固醇代謝,可設定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高維生素C的水果吃,例如芭樂、柑橘、草莓、奇異果等。水溶性膳食纖維高的蘋果、水梨,也有助降低血脂與控制血糖。此外,外食族免飲食有時可能較難避免重鹹,可以選擇一些高鉀的食材幫助鈉的代謝,例如:莧菜、菠菜、空心菜、菇類、香蕉、小番茄等。除了上述飲食要注意改善,還要定期量血壓、控制三高、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戒菸酒,才能預防中風的發生。【資料來源】.國健署.台中榮總衛教專區.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8 失智.名人專家
失智不是長者的專利!女教授罹「早發性失智症」 遭社會遺棄最終忘記自己
將失智症與老年形象連結,是基於經驗法則而來的典型印象;而且罹患失智症的病人多半是老年人,因此也符合醫學上的統計結果。但儘管老年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失智症,老年卻不應該被簡化為等同失智。潔諾娃筆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就打破了這個簡單易懂卻未必正確的刻板印象。與一般人熟知的失智症相比,潔諾娃筆下的失智症屬於早發性失智症(early onset dementia, EOD),好發於65歲以下尚未步入老年的人口。早發性失智症的罹病人數雖然遠不及典型的失智症,卻也不能說是罕見。根據臺灣失智症協會的估算,2014年底全臺灣30至64歲的人口約有1260萬人,而臺灣64歲以下的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有1萬2000人,盛行率大約是0.095%,亦即大約每千名30至64歲的人當中,就會有一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雖然以臺灣的盛行率來看,失智症與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人數差距相當大。然而早發性失智症的患者,多半是承擔家庭經濟與勞務的年紀,對於家庭與社會的衝擊來說,可能更為直接與巨大。最令人絕望的是,目前這兩種型態的失智症都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潔諾娃之所以有可能打破疾病隱喻的僵化以及想像力的匱乏,在於她的失智症書寫鎖定早發性失智症,這一層設定巧妙地破解失智症等同老人的刻板想像,也破解失智症老人多半為知識、經濟、勞動等社會弱勢的預設立場。《依然是愛麗絲》小說中,潔諾娃將主角的背景設定為中產階級、享有高度專業能力的知識菁英,無論是教育水準或階級收入,小說一家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美國的一般家庭。愛麗絲是年方五十的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丈夫是研究生物學的專家;兒子就讀於哈佛醫學院;大女兒畢業於法律系,嫁給執業律師並喜獲麟兒;小女兒雖然不依循升學主義的道路,高中畢業後便到加州追尋演員夢,但也是個獨立聰明的孩子。小說透過對話營造出家人之間頻繁聯繫、親近互動的緊密連結,也會對彼此生涯發展做出最大的鼓勵與支持。但也因這些背景設定,罹患失智症的愛麗絲除了要面對身體與心理的急遽轉變外,更得面對遭受隔離、孤立、遺棄的社會性衝擊。從一開始遺忘生活上的事情,無法勝任職場要求;接著遺忘專業能力,無法延續過去在工作場所的傑出表現,專業形象也隨之瓦解;最後是自我遺忘,忘了回家的路,忘了在生命中曾經重要的點點滴滴,忘記最關切的親密家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誰。失智症最大的殺傷力,在於抹除回憶與認同的連結。如果我們的自我認同建立在對自己的認識,那麼比起病魔的摧殘,自我形象的逐漸消失或許是失智症所帶來更大的打擊。遭逢罹病打擊的愛麗絲,在冷靜下來後開始理智思考。只不過愛麗絲對疾病的理解,卻依舊建立在二元對立的比較標準上。二元對立的思考雖簡單有效,對於疾病寓意的還原卻未必公允,而且極有可能激化原本就已經偏狹的對立思考模式,對於疾病可能承載的道德隱喻,反倒可能添加更大的負擔。疾病之於健康,往往被等同為異常之於正常、過剩(過多)之於合宜、變態之於常態、惡性之於良善。這些對立的思考,雖然清楚易懂且形象鮮明,相當有效地產生意義,但卻也可能牽動隱藏的敏感神經,加深原已存在的汙名與偏見。失智症逐步喪失記憶的過程,往往予人慢性死亡的想像,從罹病的剎那開始,就只有逐步惡化一途,無法和緩止步,更不可能逆轉病症。小說中,愛麗絲將失智症與癌症進行比對,正因癌症的殺傷力以及癌症所承載的文化偏見眾所皆知,所以將失智症的隱喻建立其上,更足以顯現問題的嚴峻。人無法選擇罹患的疾病,但相對於令人束手無策的失智症,如果罹患其他的重症,例如癌症,會不會反倒還好一些呢?這當然是一個不存在也沒有實質意義的假設議題,人只能被動地對降臨到身上的疾病照單全收,但如果可以選擇,或許身陷絕望深谷中的病人能得到一絲寬慰:愛麗絲寧可得到癌症,而不是阿茲海默症。如果罹患的是癌症,至少她還有對抗的對象,還有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的選擇;人類對癌症的研究比較多,或許她的勝算來的大一點;她的家人與同事,可以替她加油打氣,說不定還會有人佩服她奮戰的勇氣;就算最後還是輸了,至少她還可以獲得「抗癌鬥士」的美名,也有機會在離開之前向親友一一道別與道謝。即便無濟於事,她還是放任自己沉浸在這樣的思緒當中。相較之下,人類對阿茲海默症一無所知,目前完全沒有武器可以對抗,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健康與自我認知在疾病的侵奪下,一點一滴地流失。愛麗絲將失智症與癌症對比,無疑是絕望下所產生的想法,意圖並非加深罹病的歧視。但也因如此「搭便車」的連結,創造出格外鮮明的對比。
-
2023-11-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愛讓家屬尊重病人的決定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主持這課程的老師認為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拆」、「解」、「合」的策略分享,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成功地提升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寫出他在安寧病房觀察到在一場家庭會議中,當孩子們群起反對父親拒絕洗腎的決定時,病人的太太因為愛,說出幾句真情流露的話,說服了家人尊重病人的決定,學生的描述令人感動。一位實習醫學生在安寧病房送走了照顧了幾天的病人,自己的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爺爺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字字句句道出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學習。這是我在安寧病房的實習期間所遇到的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他是一位83歲的老爺爺,轉上來安寧病房的時候看起來精神還不錯,意識也都十分清楚,正當我好奇爺爺轉上來的原因時,住院醫師學長就走過來跟我說:「他是一位末期腎臟病病人,但因為本身不願意洗腎,所以在跟樓下的腎臟科醫師討論後決定轉上來安寧病房。」學長接著就帶著我去接這位病人,床旁邊跟著的是病人的老婆,奶奶雖然聽力受損,卻對我們都十分有禮,也很耐心的回答我們的一些疑問。就這樣過了幾天,每次經過病房時,總能見到奶奶手緊緊握著爺爺的手聊天。其中一次我特別駐足停留,隔著門簾聽到的是奶奶跟著爺爺說他們曾經的約定,說著:「不是說好要去環遊世界嗎?我們還要去歐洲、美洲、還有很多地方啊!」聲音聽起來不是悲傷、也不是生氣怨懟,反而是一種異常溫柔,讓人聽了很平靜的語氣。這是我在當時實習了一年多以來,也看過了不少末期病人,第一次產生了為病人與家屬感到難過想哭的感覺。奶奶在爺爺過世後該有多麽的孤單,之前的病史詢問了解到他們的小孩(兩位女兒、一位最小的兒子)都在外地工作,再加上原本就有重聽,後續獨自生活的日子又會多麽辛苦。在一週的相處過後,也曾與學長、主治醫師單獨與奶奶聊過,了解到其實奶奶是很希望爺爺洗腎並接受積極治療繼續活下去的,但看爺爺的心意與怕他痛苦也只能全心支持他。到了下一週,爺爺的其中兩位女兒暫時放下工作,來到醫院探望,並跟主治醫師提到,現在孩子們其實都希望說服爸爸洗腎並積極治療,但礙於爸爸跟媽媽的強硬而僵持不下,於是就在爺爺住進來的第二週、禮拜三的下午安排了家庭會議。此時的爺爺在我們每天的查房過程中可以發現意識已經越來越差,漸漸不能與我們正常對談,而奶奶卻還是一樣,每天握著爺爺的手陪伴他、與他聊天。很快地,到了家庭會議的時間,兩位女兒到現場參加,兒子則是以視訊的方式在國外連線參與。會議開始後主治醫師先與家屬們解釋爺爺現在的狀況以及目前的預期餘命(以天計算)。接著就導入正題,在是否積極治療上面的衝突。主治醫師一一解答了家屬們關於積極治療後可能的情況所提出的疑問,最後可以看出其實孩子們非常希望能讓爺爺積極治療。就在爺爺原本的安寧計畫快要被翻盤之際,沈默了一整場的奶奶突然開口了:「爸爸說過他不想要再受折磨了,我們就尊重他的決定,好嗎?」一樣是奶奶一如既往的溫柔語氣,卻似海嘯般將想積極治療的氣焰給撲滅,現場陷入了短暫的寂靜,彷彿時間暫停。「好吧,既然連媽都這麼說,我們應該要尊重爸的決定。」大女兒率先開口,以哽咽的語氣說到。家庭會議在這段插曲之後轉向討論臨終探訪的議題,兒子打算馬上訂機票回國探望,也與主治醫師確認爺爺可能的離去時間。相比會中曾經的吵雜,會議最終結束的相對平靜。經過這場會議,我對奶奶的不捨與尊敬同時存在,奶奶其實應該才會是所有家屬中最希望說服爺爺積極治療的人,但在家庭會議中,面對孩子們的群起反對,用一句話一錘定音,壓下了其他意見,讓爺爺繼續安寧的照護。這該是多矛盾的一個決定,卻必須由一位最愛也陪伴爺爺最久的奶奶來做出。也許我在長大的過程中聽過了許多類似的故事或看過類似的電影書籍,但真的參與其中,並在一次次查房或聊天中了解這個家庭中的所有人後,這個家庭會議所帶來的衝擊與鼻酸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孩子們希望爺爺繼續活著陪伴大家;而爺爺不希望再受折磨想要安詳的離開,夾在這當中的奶奶又是經過了什麼樣的心境轉折,需要多麽大的勇氣、多麽久的時間思考才能說出尊重爺爺這一句話。過去我們所學到的,無非是如何診斷、治療病人,讓每位病患的生理健康都得到良好的照顧,有時也會關心病人的心理狀況。即使以前常聽到病人的家屬也是我們需要去顧及的部分,卻總是不太放在心上,或者說不會是首要考量。但這次的經驗告訴我,爺爺本身反而是這次案例中最不需要擔心的,爺爺對生死看得很開,只求安穩度過生命的最終階段,家屬們的不捨與心情才是需要去解決、關心的部分。在這種狀況下家庭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透過家屬們聚在一起,搜集大家的意見並給出一個大家都能滿意接受的答案。雖然要召開家庭會議看似麻煩,除了醫師與團隊的時間要能配合之外,也要考慮家屬們的時間。甚至整個家庭會議進行的時間也是不短,這個案例的家庭會議就持續了三十多分鐘。但我認為對於許多病人而言,家庭會議的重要性是很大的,不僅要滿足病人本人的需求,也要能讓家屬們都滿意。有了爺爺的經驗,相信在我未來的行醫生涯中,因為對心理造成的衝擊巨大,我會將家庭會議這個選項牢記在心並好好活用。安寧照護的過程也是一樣,除了讓病人最後一程舒舒服服,也要一步一步的引導家屬們放下,並盡量不要以悲傷的心情陪伴病人走完最後這段路。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師人文教育的「拆」與「解」
-
2023-11-08 焦點.杏林.診間
看診也兼婚姻諮詢!一段從網路留言開始的緣分,體悟比醫療更重要的事
行醫二十多年,見過各式各樣的患者,也結識了不少的緣份。我有定期寫文章的習慣,最常寫是遊記、攝影文、生活札記,以及轉載固定在聯合報發表的『白袍心聲』專欄,描述一些可以影響社會醫病關係的文章。會與小紫結緣,是她主動到我的部落格來留言。我極少回覆部落格的陌生人留言,尤其是醫療問題;但是讀完她的疑惑,我破例回覆她。一段醫病緣,從部落格留言開始…她因慢性癲癇而持續在台中治療數年。那時剛發現懷孕,主治醫師建議她換藥,她卻感到猶豫。癲癇朋友們都會擔心,換了藥物會不會控制效果不佳?但是對於懷孕族群,醫師們的另一層考量是,現有癲癇藥物會不會增加日後畸胎的風險?倘若根據個別患者的癲癇發作型態和頻率,換藥(藥效類似)可能不致於讓患者病情惡化,卻有機會降低畸胎風險,那就值得一試。從文中得知她的主治醫師是我的學長,也是中部頗有資歷的癲癇醫師。於是我在部落格留言回覆,我認同該主治醫師的考量;她應該可以參照該主治醫師的建議,換藥看看。萬一真不合適,再改回原藥物。她詢問是否需要北上來讓我看診一次?我說,中部這位醫師很有經驗,不必杞人憂天。大半年後,她居然真的出現在我門診!但是已經生產完了。她抱著新生兒子和老公一起來門診,並送我滿月蛋糕。我又驚又喜,不敢居功。然而在她倆客氣的道謝下,我仍是高興的收下那盒蛋糕。她兒子真是個胖娃娃。此後幾年,她因更換工作而搬到桃園,改到我這裡看診。每回看診都由老公陪同,鶼鰈情深。人在幸福的時候,表情是掩不住的。另一半的關心,是病情控制得宜的重要因素。一年之後小紫又懷孕了,輪到我得繃緊神經了。癲癇女性在懷孕期間的母胎安全,一直是神經科的重要課題。這回她生了個女娃!當小紫夫婦帶著女娃和滿月蛋糕回診,她先生大方地將女娃推到我胸前,笑說:「醫師,我知道你只有兒子,沒有女兒。來!我的女兒借你抱一下!」表情是掩不住的驕傲。我不以為忤。反正被眾人取笑多年,早也習慣了。於是小心翼翼地接過小女娃。她抱起來好輕!可能女生先天骨架就小吧?相較起來,我家出生未滿半年的小兒子,抱起來像秤錘一樣結實。那天我們留下了合照。我曾經想過,這對夫婦必定會是我行醫史上的特殊模範,我必定會在報章專欄裡記錄她們的故事。我期盼他們會天長地久,直到永遠。我真的這樣以為……*********癲癇患者二段婚姻浮沉 診間成訴苦空間然而半年餘後,某次小紫回診,才剛口突然開始哽咽,抽抽噎噎用英文說:「My husband has another girlfriend、、、」我錯愕之餘很快意識到,她可能是怕跟診護士在場而尷尬,才突然改講英文。於是我沉默了。她的模樣竟是讓人心碎。跟診的護理師淑娟,多年來早已與我培養出絕佳默契。小紫才突然冒出一句英文,她不待我眼神示意,便默默將一盒面紙輕輕移到看診桌上、小紫隨手能夠觸及的地方;然後假裝要去找東西,悄悄的退到隔壁空診間等待。隔壁門半掩著。我看得見淑娟,小紫的視線卻瞧不見她。相形安靜的空間使得小紫足以稍微解除心防,開始改用中文敘述經過。她發現老公和女同事有外遇。目前夫婦鬧翻了,正在商量離婚事宜。她要爭小孩的監護權,心裡很煩,所以好一陣子睡不好、而且癲癇又復發了。這真是讓人遺憾的消息!我心目中的神仙美眷居然發生這種事,一時也不知道該從何安慰起。但我當下決定先幫她微調抗癲癇藥物,而且提議請熟識的精神科醫師幫她瞧瞧。原本擔心小紫會排斥看精神科,但在我分析下,她很快地同意了。待小紫走出診室,護理師淑娟才走回來繼續發藥單,好似一切從未發生。我飛快投給她一個眼神,盡在不言中。其實從患者舉動,跟診護理師通常也能猜得到發生了不幸的事。沒人希望自己的醜事被太多人聽到;如果可能,就營造個空間讓患者好好訴苦。後來小紫較能接受事實了,有時候在討論癲癇治療後,也能當著護理師的面,簡略告訴我目前的打官司進展。我從不主動問,如果她願意說,我就聽;離去前順口給她幾句打氣。後來她掙到了女兒的監護權,另外可以定時去看兒子,工作與小孩互動算是進入了一個穩定狀態。此外她考過了甚麼證照、或是去哪旅遊,還是一如既往地在門診與我分享。*********又過了一年,某次就診後她突然害羞地告訴我,有位公司的男同事對她獻殷勤,但她猶豫要不要接受另外一段感情。問我好不好?這問題難倒我了。行醫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有患者請我當愛情顧問呢!而且,基於她過去的不愉快經驗,我也不方便亂給建議。不過小紫會鼓起勇氣詢問我,表示她很重視我們的交情。思索片刻後,我給了一個中規中矩的提議:「我知道妳會很擔心自己能不能夠接受另外一段感情,也怕再度受傷。但是對象好不好,可能還是要互動後才知道。如果對方知道妳的病況、也知道妳過去的感情挫折,願意全盤接受妳、照顧妳,我覺得妳或許可以嘗試給對方和自己一次機會。」講完這段話,我暗自吐了一口氣。這可能已經是我近年看過的日劇、韓劇的台詞精華了。其餘的,就靠她自己思索了。後來小紫果真接納了那位男性,還專程帶他到我診間來。我上下端詳了一下,男伴是位身形高大、皮膚黝黑的年輕人,言談有點靦腆,但很關心小紫的癲癇。在小紫首肯下,我大略解釋了她近年的癲癇控制狀況,及注意事項。那情境很奇妙,像是岳父看女婿。我只差沒越俎代庖,替小紫的父親審核男方的背景與心意了。當下我感到激動卻欣慰,也衷心期盼這段新戀情能夠開花結果。*********醫師轉換跑道 病患也著來去年我因為生涯規劃而轉換跑道。我的新工作,無論是照顧的患者族群或醫療資源,都和原來院所有很大的差異。重人情包袱的我,在離職前幾個月就陸續盡可能跟每位患者道別,並且思索他們接下來該轉給那些醫師們。儘管有少數幾位患者口口聲聲說,願意跟隨我到新的醫院去,但考量疾病的嚴重度(用藥較複雜)與居住地遠近,我仍建議他們留在原來醫院就醫。到新醫院任職數月後,小紫曾經挺著大肚子來拜訪我。我才得知她已經再婚,並且又懷孕了。我真的非常開心!不過她丈夫問我,這醫院會不會進購小紫現在吃的藥物?我心下一黯,聽出他的弦外之意。我坦言醫院規模小,目前沒那麼多癲癇患者。日後也許有可能增加癲癇藥物種類,但短期內機會應該不大。目前她使用的藥,還是只有原來的醫院有。這是醫療現實。我在轉換跑道時就已有心理準備;但要割捨一些交情深厚的患者,還是頗感遺憾。不想讓丈夫看出我的私心,我始終沒說出口的話是:「她病情並不複雜,假使願意來這裡看診,我可以使用其他藥物協助她。」後來小紫生了個女娃。她丈夫代送蛋糕來門診。她本人則坐月子,沒來。我訕訕的說:「恭喜你們。」提醒丈夫要繼續支持她,幫她帶小孩,避免她睡不好。這是控制癲癇的一大要務。口罩掩蓋住我的失落神情。這緣份或許到盡頭了吧!以後我還會再見著她嗎?在社群網路當道的年代,有人說,只要在臉書上認識五個人,就可能認識全世界的人。或許人人之間各有一條看不見的線聯繫著,但擦身而過者眾,有緣能夠相知相談又占幾何?*********患者要的不全是醫療資源 陪伴傾聽也是良藥數個月後,小紫夫婦忽然又帶著女娃出現在我診間。我心下狐疑,她們不是決定往後都在原來的醫院就醫了嗎?難道有新的狀況?這回輪到小紫不好意思說:「其實癲癇控制不錯。只不過我已經很習慣跟你聊天了,讓你看診讓我覺得很安心;跟其他醫師互動總覺得少了甚麼。所以我還是希望改到這裡讓你照顧。」我恍然大悟。過去我念茲在茲的都是「何種醫療資源對患者最好?」卻也沒細問過他們的內心。從來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有多特殊。聽見小紫吐露的牽絆與依賴,我頓時明白『先生緣、主人福』才是一道靈藥。合適的互動頻率、耐心地陪伴傾聽,這些年來不知不覺成為她對抗癲癇、覓得幸福的動力。心裡突然浮現出甄妮演唱的一首歌『依然是你的雙手』,裏頭有段歌詞:「改變中的歲月沒有帶走,以為早已消失、原來卻還在的朋友」。於是我心花怒放,忍不住笑開了。「如果妳不嫌棄來這裡就醫麻煩,我還是非常願意聽妳聊聊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7 慢病好日子.慢性心臟病
慢病主題館【心衰竭】5位糖尿病患就有1位得這病!6題看懂如何避免心衰竭
當身體各器官組織長期浸泡在糖水裡,就容易造成器官受損,產生各種併發症,糖友除了需要預防併發腎臟病、糖尿病足外,也應小心併發又稱「心臟癌症」的心衰竭,據統計,平均每5位糖尿病患中就有1位併發心衰竭。但心衰竭到底是什麼疾病,對於糖尿病患的關聯是什麼,以至於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宣布糖尿病是心衰竭的高風險因子?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避免心衰竭呢?這篇文章可以告訴你: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5.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6. 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Q1: 什麼是心衰竭?得了會好嗎?心臟如同身體的幫浦馬達,要用力收縮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各器官使用,以維持身體功能。當患者因冠狀動脈疾病、瓣膜性心臟疾病、各種不同類型心肌病變、高血壓、心律不整等,將導致心臟結構或功能受損,演變成心衰竭(又稱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功能受損,只能避免惡化,無法恢復功能。心衰竭依照心臟不同的功能異常,又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 1.心臟收縮力不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像是馬達電力不足,心臟無力且整體心臟擴大,進入心臟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排出運送至身體,較容易被發現。2.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像是馬達壁生鏽,心臟外觀沒有改變,但肌肉變僵硬,左心室失去正常舒張的能力,導致左心室進入血液量減少,連帶排出血液量也少,難以供應身體所需,但因進入量與排出量接近,較難被診斷出;此類病人常合併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共病症狀,更增加確診的難度。無論是哪種心衰竭,都會增加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由於心衰竭難以察覺,等症狀出現再就醫時,狀態已不佳,且預後也差。根據健保署統計,心衰竭患者3個月內再住院率30%,1年死亡率高達22%,5年死亡率更逾50% ,致死率比卵巢癌、子宮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多數癌症更高,因此也有心臟的癌症之稱。延伸閱讀:心衰竭有哪些症狀?對生活的影響大嗎?Q2: 罹患糖尿病後,為什麼需要積極預防心衰竭?依據全球性糖尿病患者的大型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心衰竭的盛行率高達10~28% ,約5位糖尿病患者中有1位罹患心衰竭, 雖不是最容易發生的併發症,但心衰竭難以察覺,且晚期會導致血液無法提供足夠血液量給各器官使用,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到4倍,美國心臟學會(AHA)和美國心臟學院(ACC)將心衰竭發展過程分為A-D四階段,A階段是指患者具有形成心衰竭的高危險因子,但心臟構造、功能尚無異常,糖尿病即為其中一項因子。值得留意的是,心衰竭是65歲以上病患最常見住院原因,其中每3人就有1人會在住院後1年內死亡,住院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高。病患的累、喘、腫等症狀除了影響看似平常的穿衣服、行走、淋浴、執行家務等日常生活,心理同時備感壓力,進而影響日常社交生活。延伸閱讀:台灣有多少人糖尿病併發心衰竭? 其它併發症發生率又是多少?Q3: 避免糖尿病併發心衰竭,該注意什麼症狀?可以做什麼檢查?喘、累、腫是心衰竭三大警訊!喘:心衰竭主要症狀,病患常覺得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平躺時情況更嚴重。累:比以前更容易疲累、活動力降低,起床或運動時更明顯,休息後仍未改善。腫:尿量減少,全身(特別是下肢)腫脹,手指按壓後沒有馬上恢復,或體重不明原因增加。另外,還可能出現消化不良或沒胃口、頭暈腦脹等症狀。但在發生症狀、確診為心衰竭之前,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可以在固定回診追蹤的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科,每年抽血檢查腦利鈉(BNP)及N端腦鈉前體(NT-proBNP)一次,健保也給予給付。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NT-pro BNP數值高於125pg/mL,或BNP數值高於35pg/mL ,代表心衰竭風險偏高,應該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NT-pro BNP檢查是什麼?我該怎麼進行檢查?Q4: 定期回診追蹤糖尿病,可以順便檢查心衰竭嗎? 糖尿病患可在固定回診就醫的科別,與醫師及整個醫療團隊討論,提出心衰竭檢查需求,評估後,如果醫療團隊認為應進行相關檢查,就可以做檢查,不需特別再掛心臟科或其他科別的門診。由於健保資源有限,目前只有針對部分糖尿病患者進行健保給付的BNP或NT-proBNP的抽血檢查 ,給付對象包含以下3類:1.有心衰竭臨床症狀或症候,如胸悶、氣喘、水腫2.心電圖或胸部X光結果異常,包含心室肥大、擴張、收縮力異常及瓣膜疾病等B階段相關前兆3.有身體活動明顯受限制,休息可緩解,但是從事日常的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氣促或喘的症狀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會擔心,可考慮自費檢查,費用約1000-1200元不等。Q5:如果糖尿病併發心衰竭,治療方式有哪些?這些治療健保都有給付嗎?心衰竭的治療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如下表,且健保針對不同種類和情況的心衰竭有不同的藥物給付標準,建議與醫師討論。除了口服藥物治療,還有氧氣治療可幫助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減輕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程度,或其他相關併發症所需的輔助性侵入性治療,如心臟節律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室輔助器、心臟移植等。延伸閱讀:及早預防心衰竭,健保目前給付哪些治療?Q6:糖友如何從飲食、運動預防心衰竭?預防糖友併發心衰竭,須養成5習慣1.控制飲食:每日用鹽量不超過5公克、油脂用量不超過50公克,避免攝取糖分,斟酌食用高甜份水果,以地瓜、燕麥、糙米等高纖維澱粉取代白飯,用豆製品取代肉類。2.限制水分:D階段的糖尿病心衰竭患者,症狀已影響到生活,嚴禁大量飲水,包含靜脈注射液、飲料、食物中的含水量,每日水份須限制在1500毫升內。3.保持運動:例如依照國健署「運動333」建議,每週運動3次、一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尤其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心肌含氧量;但若擔憂有心衰竭情形,最好是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及建議其運動處方。4.減少心臟負擔體重過重,建議可減輕3~5%的體重;並避免抽菸、喝酒等習慣。5.不亂買成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會使糖尿病心衰竭患者腎功能變差,不要在藥房隨意購買成藥,應就醫向醫師諮詢,並告知自己有心衰竭病史。延伸閱讀:【享學糖】三部曲,教你養成糖尿病生活好習慣!【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1-07 醫療.呼吸胸腔
發生呼吸衰竭為何需要立即進行急救?要不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如何根據患者病情做出合適的緊急治療選擇?
病人發生呼吸衰竭時,病人和家屬往往要短時間內決定是否進行插管急救。到底什麼是呼吸衰竭?該如何治療?元氣網整理呼吸衰竭的病人何時需要使用呼吸器急救?了解呼吸衰竭時應如何進行取捨緊急措施的施用,讓病人與家屬做出適合的決定!什麼是呼吸衰竭?呼吸器如何協助病人克服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在臨床上屬於嚴重的緊急嚴重情況,此時病人的肺部無法進行足夠的氣體交換,氧氣吸入不足,二氧化碳無法正常排出,醫學上就稱為「呼吸衰竭」。正常氣體交換時,人體會吸入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當呼吸衰竭發生時,因為吸入氧氣不足,身體可能會出現「低血氧」的情況。有時,二氧化碳的排出也會連帶收到影響,大量的二氧化碳溶於血液中,可能會讓血液出現大量的碳酸,此時血液就有可發生「高碳酸血症」。一般來說,呼吸衰竭發生時,「低血氧」都會發生,但根據「高碳酸血症」的有無或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分壓多少,因此可將呼吸衰竭分成兩大類型。當呼吸衰竭正快速發生時,這時候病人處於急性期,會優先使用藥物或氧氣面罩進行治療。但如果使用這兩種治療也無法讓病人穩定呼吸時,病人合併出現血氧比仍偏低,以及血中碳酸的比例過高,這時候就必須考慮使用呼吸器進行治療。為什麼需要使用呼吸器?因為呼吸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外部機器,將空氣和氧氣精準送入病人的肺部,協助肺部進行呼吸交換的功能。因此可以有效地穩定病患的呼吸狀況。當病患處於呼吸衰竭急性期時,最常見的急救方式就是使用呼吸器進行治療,穩定維持病人的呼吸為優先。呼吸器根據使用前是否進行插管,可再分為兩大類:●「侵入性」:需要氣管內插管的呼吸器。●「非侵入性」:不插管的呼吸器。呼吸衰竭治療最重要的關鍵是去除病因,才能根本改善並解決呼吸衰竭的問題,讓病人最終能夠脫離呼吸器而自然呼吸,這才是使用呼吸器治療的最終目標。發生呼吸衰竭,是否需要插管急救?該如何選擇才對?呼吸衰竭是一種緊急的醫療狀態,有可能需要馬上進行插管急救,無法有充裕的時間讓病患家屬慢慢思考,是否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進行急救。因此,醫護人員對病情嚴重、有可能會發展成呼吸衰竭的病人,通常會提早告知家屬病情,讓病人了解未來「呼吸衰竭」的風險,讓病人和家屬充分討論,確認是否在必要時,可以使用插管和侵入性呼吸器的議題,提早讓病人了解自身病程發展,清楚知道後續可能會面對的大、小問題,事先做好心理準備和選擇。全民健康基金會根據健保數據解析目前台灣使用呼吸器病人的恢復概況。每年使用呼吸器大約17萬人,剛開始使用時都在加護病房 其中約有20%的病人死亡、65%可順利脫離呼吸器,剩下15%的人由於呼吸器使用超過21天,依健保規定必須下轉到呼吸治療照護中心(Respiratory Care Center,RCC)。在進入RCC的病人中,約有20%會死亡、50%可以脫離,剩下30%需要持續用呼吸器且待超過42天,依健保規定必須再下轉到呼吸照護病房(Respiratory Care Ward,RCW),這些在RCW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存活的病人,約占呼吸衰竭的總病人數的5%,當中每年約有一半病人會死亡。臨床上的經驗是:呼吸器依賴時間愈長、病人病後的情況往往更糟。國家衛生研究院引用健保資料的大數據,建置「台灣呼吸器使用決策資訊網」,民眾可輸入病人的年齡、性別、呼吸器使用天數,知道未來脫離呼吸器成功率和潛在的死亡率,了解病人使用呼吸器後可能的未來狀況。「台灣呼吸器使用決策資訊網」也針對幾類常見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型態,包括長期洗腎、到院前心跳停止、肝硬化病患,提供插管7天、21天、60天的狀況,有更加詳細的資訊可參考,讓社會大眾掌握更多資訊。透過數據,協助家屬決定是否要進行,又或者繼續進行侵入性的呼吸器治療。呼吸衰竭發生時,有哪些緊急醫療的選項?如何根據病情做出最好的治療選擇? 1.選擇一:不插管和使用「非侵犯性」呼吸器。 非侵犯性呼吸器的原理是使用口鼻面罩連接正壓呼吸器,輔助病人呼吸。 優點:可以不用插管,減低插管急救的痛苦。非侵犯性呼吸器有適用範圍,不是所有呼吸衰竭的病人能都能使用,目前常使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英文簡稱COPD)和心臟衰竭合併肺水腫的病人,實質上有較明顯的幫助。 缺點:使用機械通氣效果不如侵犯性呼吸器,而且強烈的氣流仍有機會讓病患產生不舒服感。對於嚴重、已發生休克的病人不建議使用,而且對於感染肺炎痰多的患者反而可能因痰阻塞不易咳出而惡化。此外,意識不清、上呼吸道阻塞、腸胃道出血、心肌梗塞、顏面受傷的病人也不適合使用此方法急救。 2.選擇二:氣管內插管和使用「侵入性」呼吸器。 優點:可以提供準確的氧氣濃度,精準的控制呼吸道內的壓力,協助清除呼吸道的各種分泌物,有效給予病人充足的呼吸容積和流量,也是目前較可靠且有效治療呼吸衰竭的方式,現行醫療的常規處理方式。 缺點:插管急救過程時,病人會覺得痛苦,當疾病能夠控制後,必也須面對脫離插管和呼吸器的問題。如果病人整體身體狀況器官已出現功能不良,或者疾病嚴重無法完全恢復,可能會面臨無法脫離呼吸器,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支持生命的情況,後續將會面對氣管造口及長期照護的問題。 氣管造口:也稱為氣管切開術,也就是民眾時常聽到的「氣切」。大概在插管後1~2個禮拜間,醫師評估病患如果仍無法拔管,有時會改用氣管造口(氣切)方式來連接呼吸器,病人不再需要辛苦咬管子,同時也減低清潔館子的難度。病人的嘴巴空出來後,可用嘴型或氣音溝通,甚至部分病人可恢復進食,氣切後可大幅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並增加日後脫離呼吸器的機率。3.選擇三: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Not-Resuscitate,簡稱DNR) 這種情況下,醫師不進行插管,也不使用呼吸器進行治療,也就是不進行急救措施。所謂的急救措施包含插管、壓胸、電擊等急救方法,僅給予病人氧氣面罩和持續的藥物治療。 缺點:這種保守性的作法可以預期絕大多數患者會快速走向死亡。但對於身處癌症末期、嚴重的器官衰竭、嚴重失智或非常年老的病人,反而可能是合理的選擇。主因是即使進行插管、使用呼吸器來支持病人的生命,也無法保證治癒疾病,無法延長病人的生活品質。做此決定需要病人和家屬形成共識,需要簽署「不急救同意書」,醫院才會執行此方案。 建議家屬、病患透過比較表和問卷答案來與醫療團隊進行溝通,選擇出適合的治療方式:(整理自高雄榮民總醫院的資料)步驟1:了解3種方式的優缺點、副作用和費用步驟2:治療選擇在意因素有那些?程度有多少?1.病人生活品質在意的程度?□低 □中 □高2.如果病人接受插管急救和使用呼吸器,病情無法完全恢復,需長期依賴呼吸器存活,此時病人和家屬能夠接受的程度?□低 □中 □高3.病患有慢性難回復的疾病?□無 □有4.病患是否已經需他人照顧?□無 □有5.將來萬一病人需要長期照顧,家屬的心理準備和照顧能力如何?□低 □中 □高6.病人本身對插管急救的意願如何?□拒絕插管急救 □不清楚 □同意必要時插管急救步驟三、是否對治療方式有所認知?1.呼吸衰竭接受氣管插管及呼吸器使用,必定可以把病人治好。□對 □不對 □不清楚2.呼吸衰竭接受氣管插管和呼吸器支持,依現行的醫療技術,未來可成功拔管和脫離呼吸器。□對 □不對 □不清楚3.氣管插管和呼吸器支持對病人而言是痛苦的治療方式。□對 □不對 □不清楚4.非侵入性呼吸器可全面取代氣管插管和侵入性呼吸器。□對 □不對 □不清楚5.對於末期或是嚴重器官衰竭病人,使用不插管急救、不使用呼吸器,基於人道立場,也是一種可行的醫療方式。□對 □不對 □不清楚6.關於病人的醫療處置與決策,都是醫護人員的事,病人及家屬都不需要了解和決定。□對 □不對 □不清楚步驟四、最終確認好治療方式嗎?1.同意在必要時對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及和呼吸器支持等急救措施2.拒絕插管急救,但是同意必要時以非侵入性呼吸器來治療3.拒絕插管急救,也不使用非侵入性呼吸器,僅給予氧氣面罩和持續藥物治療4.目前仍無法決定,需要再與醫護人員討論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高雄榮民總醫院衛教資料全民健康基金會衛教文章
-
2023-11-06 醫療.心臟血管
血管受損5危險因子!吃對食物很重要 洋蔥、牡犡10種天然食材助護心
「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台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患者愈來愈多,也日趨年輕,平時不痛不癢,往往出現症狀時,常已經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心血管疾病一般是指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疾病,及其他周邊動脈血管疾病。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趨勢。每年台灣地區十大死都有多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根據統計,四到五成的心肌梗塞患者,發生疾病前,從未看過醫師,也沒有被診斷出有任何心血管疾病。若沒有警覺,心血管疾病往往殺人於無形。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血管受損受到5大危險因子影響,分別為:血管受損5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熱量.老菸槍其中又以高血壓最傷血管,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緊繃狀態,又加上膽固醇、血糖過高,血管脆化程度會更快。他舉例,人體血管分靜脈與動脈,動脈主要是加壓力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含氧量比靜脈還高,壓力也比靜脈高。在疾病的呈現上,常聽見動脈血管硬化,而非靜脈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也在此。疾病年輕化 與尼古丁有關係其餘4大危險因子都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高血糖主要與過度食用澱粉有關,高膽固醇多是油脂攝取量過多所致。王宗道表示,根據研究,平時若是常吃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豬油、椰子油等,只要2個月就會出現動脈硬化,建議多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心血管疾病年輕化與「老菸槍」關係密不可分,菸中的尼古丁讓血管緊繃,與高血壓原理相同,加速血管硬化。但只要戒菸約1個月,血管緊繃的情形就會減緩;如果想明確的降低致死機率,至少要戒菸2年以上,才會出現顯著差異。吃對食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既然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吃出來的,所以吃對食物很重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以下10種天然食材中,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綠燈食物。1.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的鉀、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鉀促進神經感應與肌肉收縮,使心臟規律的跳動;維生素C的高度抗氧化活性,能預防血管壁硬化、心臟疾病發生,至於膳食纖維(比如蔬果、燕麥、全穀類、藻類)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天最好吃三份深綠色蔬菜。2.小麥胚芽、胡蘿蔔富含β胡蘿蔔素、鎂、維生素E與膳食纖維。β胡蘿蔔素具抗氧化功效,保護身體組織不受自由基破壞,預防血管病變。鎂能調節心臟律動,使心肌舒張,擴張冠狀動脈。維生素E的抗氧化活性可預防動脈硬化。3.海帶除低脂外,有β胡蘿蔔素、鈣與碘。鈣可降低吸收膽固醇和降血壓,碘能抑制甲狀腺亢奮,防心跳過快。紅藻中蝦紅素也能延緩血管老化。4.香菇味甘性平,香菇有多醣體、維生素B與維生素C。多醣體易吸收,能降血壓、膽固醇,維生素B包括葉酸、菸鹼酸、維生素B6與B12 等,供應新陳代謝的能量,保護心臟。如果罹患痛風,應減少香菇的攝食量。5.洋蔥洋蔥含有多種硫化物、硫胺基酸等營養,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壓,舒張血管,發揮預防心血管病功效。6.紅麴含可以抑制膽固醇生成的物質及HMG-CoA還原酵素抑制劑,能維持膽固醇平衡。避免與葡萄柚、紅黴素等同時食用,避免生成更多膽固醇。7.黑木耳有補氣效果,含有胺基酸、膠質與多醣體,能降低膽固醇,清除血脂在動脈壁沉積,阻止血管增厚、硬化或鈣化,並改善高血壓症狀。8.深海魚如秋刀、鯖魚、鮭魚。魚肉中的DHA是ω-3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或減少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硬化。EPA也是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可加強代謝低密度膽固醇,防止腦血管栓塞與心肌梗塞。9.牡犡味澀微寒,跟墨魚、花枝與蝦子相比,牡犡的膽固醇含量較低,ω-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能抗血栓,保護心血管,建議一餐的量不超過65公克(約8顆牡犡),如果那餐吃8顆牡犡,就不要再吃肉。10.番茄性微寒,果肉中有抗氧化的「茄紅素」,能消滅人體內的游離自由基,預防血脂凝結造成心血管阻塞,降低中風的危險。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透過檢測血管健康,如脈波傳播連率(簡稱PWV,Pulse Wave Velocity)、踝臂指數(簡稱ABI,Ankle Brachial Index)、頸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心臟電腦斷層等5種方法檢驗,可知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達到警示作用。檢測多採自費,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建議55歲以上的女性及45歲以上的男性應針對心血管定期檢查,但隨著近年飲食西化,改為建議滿40歲以上的男女,就應考慮定期檢查。血管硬化並非一日造成,長時間不運動、攝取高熱量的食物都是高危險因子,若是有家族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格外需要定期檢查。如何改善心血管疾病?你該做7件事1.充足的睡眠。2.舒緩身體及心理壓力。3.戒掉抽菸惡習4.多蔬果、減少紅肉及蛋黃攝取。每餐七、八分飽就好5.培養每日運動習慣。6.控制三高,已有三高應調整生活習慣並配合藥物控制。7.女性腹圍保持80公分以下,男性保持在90公分以下。【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人文教育的「拆」與「解」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主持這課程的老師認為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拆」、「解」、「合」的策略分享,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成功地提升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一位實習醫學生寫出他在安寧病房觀察到在一場家庭會議中,當孩子們群起反對父親拒絕洗腎的決定時,病人的太太因為愛,說出幾句真情流露的話,說服了家人尊重病人的決定,學生的描述令人感動。一位實習醫學生在安寧病房送走了照顧了幾天的病人,自己的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爺爺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字字句句道出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學習。我是一位醫師,也是一位人文教師。投入醫學人文教育15年,身兼多職:第一線教師、課程規劃者、教師培育與管理、教學研究者。我要從我的角度來分享自己如何帶領團隊、協助本校醫學系來拆解醫學人文教育的難題與挑戰。在傳統的醫學教育現場,人文領域的教學,如醫學社會,心理,歷史,倫理學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將其交付給這些社會科學領域的教師,欠缺其橫向與縱向的課程整合,也欠缺以「核心能力為本」(competency-based)的課程設計。學生視醫學人文課程為「可割可棄」的「營養學分」,對課程的重視與參與度遠不如其他醫學專業課程,願意堅守理念的教師亦是難覓。為改善此一現象,我協助北醫醫學系採用四個策略,來進行課程再造。第一,小班教學,也就是「拆」。將所有必修人文課程之班級人數上限設定為40人,改善授課品質並主動提供課程研發所需之資源。這樣可以讓教師與學生有更多的互動與討論,也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發言機會與表達自己的想法。小班教學也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與信任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支持。隨著人文課程小班化,也創造了數倍的全新課程需求,增加了年輕教師的參與,也讓學生的選擇更加多元自主。第二,人文與臨床教師的共授機制,也就是「合」。讓醫學生看見跨領域教師的合作榜樣。我們邀請了不同科別的臨床醫師,特別以教育作為職涯發展的教學型主治醫師,與人文教師共同設計與授課,讓醫學生看到不同領域的知識如何相互連結與應用。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希望打破醫學生對於人文與臨床之間的隔閡與偏見,讓他們了解到人文知識對於臨床實務的重要性與價值。第三,從醫療場域之問題觀察與解決開始,也就是「解」。型塑問題意識,讓學生關心我們所身處的真實世界,強化其社會文化敏感度。我們不是只要求學生背誦或理解人文知識,而是要求他們從自己的觀察和經驗出發,發現並分析醫療場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例如: 醫病溝通、倫理法律爭議、健康不平等、社會責任等。我們希望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能夠以多元和全面的視角來看待和處理醫療問題。第四,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也就是「方」。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設定「以終為始」的課程目標,在此一方向上推動創新課程模式,如導入「實踐工作坊」(workshop)或「問題解決松」(problemthon & solvethon)等臨床場域實作(hands-on)活動,改以教授社會科學工具操作來取代傳統傳授理論知識,作為新的人文課程學習目標,讓所有課程必須「接地氣」及「可操作」為導向。藉由導入此上拆、合、解、方等四步驟,北醫醫學系初步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目前的課程參與率從過去的不到四成,提升為現在之九成以上。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更從過去的4.0(滿分5.0)左右進步到4.6上下。此課程改革對未來醫師養成的長遠效益,尚待時間與進一步之研究來證明,但透過課程之改革,不僅學生的反應良好,教師們的教學與研究合作明顯深化,期許透過聚焦培育醫學生之跨領域醫學人文能力養成,協助未來醫師能在面對快速變遷的醫療場域的多重難題下,更具勝任能力,來領導團隊,建立醫病互信。我是一位醫學人文教育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我相信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我希望透過本校醫師人文教育「拆」與「解」的策略分享,啟發更多醫學生和教師,一起構思專業人文教育的未來方向,並邀請更多有志於推動醫學人文教育的年輕醫師與教師們交流和合作,共同實踐醫療教育的社會責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5 退休力.健康準備
健康力準備 從走路開始運動名醫林頌凱對抗肌少症 關節炎的祕密武器
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你準備好了嗎?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想要自在生活維持健康更不能少。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指出,長者會面臨的骨質疏鬆、肌少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都可能影響「走」出門的意願。這些問題都可以靠運動來增加自己的行動力,藉由新科技更能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抗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運動是解方之一。台灣在兩、三年後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即每5個人就有一名65歲老人,老人國的年代已來臨,人人都有機會活到100歲。聯合報自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提醒民眾要時時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否五力兼備。今年,將舉辦第一屆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邀請專家學者提供你退休的準備方案。退休五力最重要首推健康力,對長輩而言,健康力的準備必須從「走路」開始,而培養走路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林頌凱指出,慢性病及老化帶來的身體改變,可能造成行動力下降,也可能因疾病產生病痛,運動或許是解方之一,像長輩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很多人因疼痛就不敢運動,但實際上,正確運動可減少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問題。呼朋引伴增添動力,避免易發生「衝撞」的運動。運動還能增強肌力保護與支撐關節,改善身體平衡及增加穩定度,防止長輩跌倒的風險,還可以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如何鼓勵長輩運動?林頌凱認為,長輩需要認知運動的必要性,最好可以呼朋引伴一起來運動,而且鼓勵長輩先從有接觸過的運動項目開始,再來就是留意運動環境的安全性。運動項目若能自己單獨執行最好,可以減少跟別人衝撞的可能,像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就很適合,像球類,如網球或籃球,發生衝撞意外的機會大,就需要考慮;至於環境,若能在有健身教練及專業器材的運動中心是最好的。健身器材結合人工智慧,讓運動更有效安全。科技的幫忙也可以讓運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林頌凱專研運動科學,他指出,科技可以讓運動更有效及安全,目前很多健身器材都會結合心跳監測系統及心肺功能測試,經由監測的數據告訴你該有的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更進階的像是AI FIT就結合人工智慧,在進行個人測試及身體結構分析後,開出專屬的運動處方箋,還能定期追蹤身體素質的改變。在運動的過程中,若有專業團隊的幫忙當然最好,但林頌凱強調,八成的運動相關問題,都可以從周遭不同的專家獲得解答,有骨質疏鬆或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想要運動,你的醫師或復健師就能提供基本的運動資訊;若想要打太極拳、外丹功,那麼一起運動的師兄師姐、學長學妹們都有專業知識,也能幫你解答;到健身中心運動,那麼教練就是最好的老師。因老化而產生的很多疾病,都要搭配運動、飲食及藥物,因此,不想臨老無法走出家門,想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那麼「覺醒」及做好心理準備很重要。林頌凱也將在退休力論壇發表專題演講,告訴民眾如何利用新科技讓運動更有效,進而增加長輩的行動力,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
-
2023-11-04 焦點.健康知識+
了解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從癌症和三高了解疾病預防的基本概念!
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沒有生病前做好預防,如果一旦罹患疾病,那就不需要有預防的概念。但這樣想法對嗎? 答案是:錯的!吃藥也是預防?什麼是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概念?公共衛生學者為預防疾病的進展,將預防的概念分成「三段五級」,作為推行疾病預防的準則。希望能夠在進入疾病之前,就能做好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降低日後醫療成本,除了減輕健康保險重擔,還能達到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三段五級將疾病分成三段,第一段是疾病前的預防,第二段是疾病發生時的早期預防,第三段則是疾病進入臨床期,探討的就是如何在疾病中預防疾病惡化。詳細的工作項目則分成5級,包括:促進健康、特殊保護、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限制失能或殘障與復健。接下來用癌症預防,來說明三段五級的概念小明是一個健康的男性,目前並沒有罹患癌症,那他要如何進行三段五級的預防呢? 第一段第一級:建議小明在身體健康時,要進行第一段疾病前的預防,做好健康促進活動,包括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飲食均衡、補充足夠的營養來增強免疫力等。第一段第二級:如果小明發現自己家族有癌症病史,此時小明就需要進行加強預防,包括多攝取含抗癌成分的蔬果、注射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或鼻癌癌、積極治療胃部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問題。 第二段第三級:這個階段預防主要是「疾病篩檢」,不讓疾病持續發展。以小明來說,他可以透過早期癌症篩檢,找出身體可能出現的腫瘤。例如:●使用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進行肺部檢查,提早找出可能惡性的肺結節。 ●使用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瘜肉的發生。 ●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早期偵測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 透過早期篩檢,提早篩出可能的腫瘤或癌細胞,這是三段五級中的第二段、第三級。因為此時癌症屬於早期,大多可以使用外科手術移除不大的惡性腫瘤。第三段第四級:此時疾病的預防主要是「疾病照護」,其中第四級主要是限制失能與殘障:癌症早期手術後需要定期追蹤,減少日後復發可能造成引起的身體失能危機。使用輔具維持日常的活動,例如善用拐杖與輪椅維持病人的活動力。第三段第五級:主要透過復健,維持病人的生活與工作,例如肺癌切除肺葉的病人,進行肺部復健後,可養成正確的呼氣和吸氣技巧,可維持病人日常工作與處理生活事務。許多中後期癌症治療的病人,在治療初期多半都還有體力維持日常的工作,維持日常的生活。如果小明年紀已高,可能就需要轉送到適合的照護機構進行安置,設法讓小明保有基本生活的能力,減輕家庭的負擔。三段五級預防常用於慢性病,特別是三高病患!經常聽到一些三高病患,他們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但是卻總是拒絕承認,想要用運動、飲食控制來讓三高下降。但經常發生的狀況是:三高指數沒有下降,也有可能是微幅下降,但是相關疾病的風險卻激增,最後導致中風或發生心臟病等狀況。其實,很多人沒想過:吃藥也是一種預防。在《宇平診所》網站中有一篇文章《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中提到:有許多人慢性藥吃的瀝瀝拉拉,三個月的藥,吃了五個月還沒吃完。很多患者被問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地回答說:「藥還沒吃完呀,就沒有回診囉」這個時候劉醫師常常會回一句話說:「您是想是讓疾病不要發生呢,還是想等生病之後再來治療呢?」其實,這位醫師提到的情形就是:沒有做好第二段預防的狀況,這也是很多醫師呼籲的事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曾經撰文指出:當我們控制了LDL,就控制了動脈硬化的速度,也就減緩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說明了,如果可以使用藥物順利控制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有效地預防更嚴重的疾病。所以,當你無法只靠運動與飲食讓三高下降時,就需要考慮服用藥物來進行預防,千萬不要等到疾病惡化到無法拯救時才來後悔。三段五級來說明三高的預防:第一段 健康促進:希望讓民眾能夠健康的生活、並且針對三高的危險族群完成特殊保護的措施第一級促進健康:目的在於讓國人身心健全,維持健康面對三高,減少三高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良好的衛生教育和注重健康的營養觀念●良好的婚前規劃與性教育,並進行遺傳優生,減少因遺傳導致三高的可能性。●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體檢了解身體健康狀態●注意個性發展,維持心理健康第二級特殊保護:針對的三高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保護,預期減低疾病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腰圍過粗的族群,應定時體檢與透過飲食與運動設法改善腰圍過粗的問題。 ●體重過重的族群,避免吃下過多的糖分,不喝含糖飲料,養成定時運動的習慣,維持良好的作息 第二段 疾病篩檢: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早期,甚至是「無症狀」期,就能透過篩檢而得到早期診斷,而能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第三級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篩出早期的三高病人,避免三高併發更嚴重的併發症,減少失能的機會。具體的作法:●透過定時體檢進行篩檢,在三高數值異常時就提醒民眾早點進行各種治療。●早期服藥治療三高,病人避免日後因三高併發腎病變,最終導致洗腎一途,病人會發生失能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三高如果不控制好,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例如發生中風,有可能會導致病人發生失能或殘障的問題。第三段 慢性病照護:透過臨床指導來避免現在病人的殘障或失能程度,並透過復健讓病人能夠有自立自主可能。第四級限制失能或殘障:避免三高進一步惡化或併發嚴重的疾病,所需要採取的措施與相關照護設備。具體的作法:●三高病人應該定時追蹤三高數據,同時也要檢查腎功能、心電圖等檢驗數據,早期篩檢出併發症加以治療,避免病人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三高病人可使用特定的照顧輔具,避免未來併發更嚴重的後遺症。第五級復健:提高三高病人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具體做法:●透過良好的復健讓三高病人維持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例如腎病變的病人透過定期洗腎,維持部份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設置良好的照護機構或措施,來照護年齡較大、病情較為嚴重的三高病人或家庭,減輕負擔。參考資料: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
2023-11-03 活動.精彩回顧
屈臣氏推動女性肺癌防治十年有成 啟動應援箱成癌友後盾
肺癌蟬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長達19年,根據「全球癌症總覽(GLOBOCAN)2020」資料觀察,台灣女性肺癌發生率不停上升,已高居世界排名前三。屈臣氏自2014年起,即透過「愛妳不肺力」公益計畫致力推動女性肺癌防治,2023正式邁入第十年,11月2日舉辦「愛妳不肺力」10週年記者會,活動現場邀請台灣屈臣氏總經理黃艾知、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副執行長蔡麗娟,以及公益大使王子邱勝翊出席,共同迎來「愛妳不肺力」公益計畫10週年。台灣屈臣氏總經理黃艾知表示:「屈臣氏持續思考如何進一步為肺癌防治帶來有效幫助,發揮藥妝龍頭堅強的通路力量,今年首度集結7大供應商夥伴,打造『抗癌不肺力應援箱』,提供病友最有感的暖心支持。」於活動現場宣布正式啟動「抗癌不肺力應援箱」募集計畫,攜手供應商代表盛大揭幕。癌症中的「三冠王」肺癌,不僅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以及醫療費用支出皆居冠,而根據國健署統計數據顯示,相較於男性發生率趨緩,女性肺癌發生率近幾年仍不斷攀升。屈臣氏串聯企業內外推廣「永續健康」,為喚起民眾對女性肺癌的重視,連續10年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合作推動「愛妳不肺力」公益計畫,累計投入超過兩千萬推廣費用,助清寒婦女肺癌早期篩檢,多達900個弱勢家庭受益。屈臣氏自2014年啟動「愛妳不肺力」計畫,10年來與知名插畫家、科學知識社群等共同創作趣味宣傳影片、打造社群互動遊戲,也邀請病友感性分享抗癌心路歷程,期望透過多元又暖心的社群宣傳,提高大眾對女性肺癌防治的重視,鼓勵高危險族群及早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長期努力之下,成功提升大眾對肺癌防治關注。「愛妳不肺力」公益計畫進入第十年,屈臣氏今年亦捐贈新台幣100萬元,推廣女性肺癌防治愛心不間斷。而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數據調查,最讓肺癌病友們擔心害怕的事包括治療副作用及後遺症、心理困擾、經濟問題等,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會影響病人決定是否願意持續治療。有時治療會有不可預期的副作用,所以生活中的支援很重要。」屈臣氏今年攜手台灣癌症基金會打造「抗癌不肺力應援箱」,集結弱勢的肺癌病友生活中需要的日常用品,並拋磚引玉率先捐出500份應援箱,鼓勵民眾一同提供病友支持。台灣屈臣氏總經理黃艾知表示:「希望發揮屈臣氏健康美麗領導品牌的力量,投入幫助肺癌病友,給予最直接且溫暖的支持與陪伴,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行列,成為病友們最可靠的後盾。」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肺癌篩檢已納入公費第5癌篩檢,呼籲具有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等肺癌高風險族群善用資源,以利及早發現病徵並妥善治療。除了公益援助,屈臣氏也持續於線上、線下提供專業藥師諮詢服務,民眾可透過官方APP「行動藥師」線上服務,或至全台各門市向專業藥師諮詢肺部保健知識,透過即時且全面的宣導,建議長期處於高空汙環境或曾有肺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自主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幫助民眾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希望每一位消費者都能由內而外「美麗從健康開始」!
-
2023-11-03 養生.運動健身
解饞妙招大公開!掌握6大技巧 減肥期間也能好好吃零食
在減肥的道路上,實在是太困難了~不時就會受到一些零食的誘惑! 今天營養師Ricky將分享自身多年的經驗,滿足慾望的同時又能達到減重效果。編輯推薦30歲才起步、讓孩子看到媽媽有多努力 人氣插畫家33:有熱情的工作,會讓你閃閃發光!本季不能少的時髦單品!以西裝外套穿出4種日系高級印象小紅書超夯新手3種腮紅攻略!搞懂膨脹、收縮、氛圍色上臉技巧, 妝容更精緻零食的誘惑要在一瞬間戒掉幾乎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長時間克制的情況下,會對這些食物產生更加強烈的渴望。透過影片中營養師的6大建議,吃飽、睡飽、分散注意力、古典制約、多喝水、吃之前先思考熱量、增加取得零食的不便性,幫助你適當的調整對零食的慾望。醫師也建議,不要過度的壓抑自己,並不是強迫身體忽視生理對美食的慾望,而是適量就好,或是換成較健康的食物來取代高熱量的零食,因反效果而造成所謂的「補償心態」更容易暴飲暴食,適當地釋放心中的慾望也相當重要。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新北/北海岸黃金之湯!金山【磺港公共浴室、中山溫泉公園】享泡湯樂【心理測驗】你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測驗你們是否該分手2023秋冬最熱美拉德唇膏 精選五支黃皮姐妹閉眼入「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02 養生.運動健身
減重密技大公開!養成5習慣 體重自然降 維持不復胖
你是否也覺得減肥之路好艱辛,努力運動、忍受飢餓,但稍微一鬆懈體重就開始反彈打回原形,最後陷入無限復胖的惡性循環地獄中,今天營養師Ricky張家祥,根據自身減重經驗分想,透過5個健康的生活習慣,幫助實現體重的長期管理目標,不再陷入復胖迴圈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編輯推薦大稻埕旗袍免費穿!眾多款式&復古場景任你挑選 怎麼拍怎麼美!價格+特色一次看30歲才起步、讓孩子看到媽媽有多努力 人氣插畫家33:有熱情的工作,會讓你閃閃發光!第一步均衡飲食,首要的習慣是保持均衡飲食,不過度節食或不吃某類食物,選擇多種食物,包括新鮮的水果、蔬菜、全穀類、蛋白質和健康的脂肪。均衡飲食有助於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同時減少飢餓感。第二步減肥過程中,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食物,因此學會認識食物相對重要。如隨手可得食物之處,冰箱、零食櫃內的食物替換成較健康的食物,當嘴饞時就不會產生心理掙扎的感覺。第三步把運動變成生活習慣,定期運動對體重管理至關重要。無論是散步、慢跑、游泳還是瑜伽,選擇一種你喜歡的運動,每週多次進行。運動不僅能幫助燃燒卡路里,還能增強肌肉,改善新陳代謝。而良好的睡眠品質也很重要。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荷爾蒙不平衡,增加飢餓感。獲得充足的睡眠,製定固定的就寢時間表,有助於穩定體重。第四步控制情緒飲食,許多人在情緒不佳或低落時忽然暴飲暴食。學習情緒管理,遠離情緒化飲食。第五步堅持運動,這也是最困難的。體重管理是一項持久的工作,不期望立竿見影的結果。堅持健康習慣,即使進展緩慢,也能實現體重目標,並保持不復胖的體態。無論你的目標是減重還是保持健康的體態,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循序漸進,維持健康的生 活習慣,減少復胖機率。住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體態,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 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運動場上最香是她!挺過選秀、才藝賽不斷失敗,啦啦隊女神小李 「只想著下一次要更好!」【心理測驗】你是伴侶眼中的神隊友?這八個題目告訴你答案!身材大誤區,很多人練身材,其實忽略了這一個重點!「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02 癌症.抗癌新知
得了癌症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中醫師點出疾病背後的意義,做出改變活出長壽人生
癌症發生的原因都說是基因造成的、致癌物導致的,不可忽視的還有心理因素和壓力。雖然科學與醫學愈來愈昌明,然而誰也沒有把握、科學家也說不準人體內的致癌基因由誰來定奪它的開關,因此這也造成另一種壓力,大多數人沒說出口的是承認內心裡有害怕得到癌症的擔心與焦慮。在癌症面前,生病的人憂慮病情,沒病的人憂心未來,這些流動在檯面下的不安,難道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只能如此沮喪嗎?此時古老的中醫智慧給了我們一盞可以依托的明燈,《黃帝內經》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點出了心不安、神不定、情緒過與不及是生病的根源,並告訴我們如何保全健康且壽命長久的方法。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有二個層次即是肉體生理的實質層次及氣血經絡的能量層次。中醫一向重視身心合和、身心愉悅及平衡,我們把這個良好的狀態稱「形與神俱」;近代人們開始強調心靈和精神健康,其實在中醫領域裡心靈與身的平衡始終質樸無華地被重視和奉行。心與情緒息息相關,臟腑與情緒的關聯在中醫裡有相當深的連結,甚至內化在我們日常的語文,譬如:講一個人發很大的怒叫大動「肝」火、沒有耐性愛生氣叫「脾」氣差,就是使用到特定臟腑的意涵的例子,只是大家不曾注意和探究。佛家也說怨恨惱怒煩是五毒,是對人體有害的情緒,現今科學也證實了,情緒會刺激肉體產生相應的化學物質。因此不僅飲食居處要衛生,我們的心情也要注重衛生,以免時時在給身體添加毒物。疾病的治療中醫病理學認為人體疾病都可以從「邪正」兩方面的關係變化來分析,依據「陽虛必血滯」、「氣寒則血凝」、「氣鬱結而生痰」、「積(腫瘤)之成也,正氣不足,後邪氣踞之」等理論,中醫對腫瘤成因的觀點是虛、瘀、痰、毒的累積;當癌症患者經過西醫治療,身體之後的養護還是要回歸生命的本質,就是氣血陰陽的平衡。「熱者寒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中醫角色就在調整氣血平衡,就如整治河川,疏濬之後還要作好水土保持,否則難保河川不會再汙染和堵塞。此外研究結果顯示,中藥的功效有增強對放療化療的敏感性、提升體力抗病、緩解化療副作用(諸如:疼痛、手腳末梢麻木、白血球降低、失眠、耳鳴、噁心嘔吐、腹瀉、口乾、口苦、食慾不振、腹脹滿悶)、防止復發和轉移,另外,特定強毒性藥物有消減腫瘤效果。蠻多人因為得了癌症才開始看中醫,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剛開始看診時總是愁眉苦臉。有些人將要進行手術、或即將進行放療或化療,都是希望讓體力好一點以捱過西醫治療,也有的希望改善化療藥物副作用,早日恢復原本的活力與狀態。中醫治療重視不同階段與病人體質,以祛痰濕、化瘀濁、益氣養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方法運用藥物或針灸,在病人耐心治療後見到明顯改善,即便末期者也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當患者感受自己健康狀況逐漸起色,每一次回診象徵向療程完成又邁進一步,可以看到他們逐漸鬆開眉頭展露笑顏,甚至會主動鼓勵其他病友也配合中藥作調理。 講回來生病的本質,是向內反觀自己的機會、讓我們打開心去接受各種可能性,有機會去深思:生命的意義?能在生病受苦之外還對活著的本身保持感激嗎?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呀?如果得了癌症,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黃帝內經》說「正勝則邪退」,癌症朋友在西醫治療以外,可以做的是看到疾病背後的意義並做出改變,任何人也應該時時把中醫代表著平衡的「中」字放在心裡、時時檢視,調整自己讓身與心都常保平衡,享有身心健康又活力幸福的長壽人生。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電子書】《巴金森病88問》新書出版 助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民眾在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例如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林祖功說,當巴金森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他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也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這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2023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時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書中分別透過不同情境提供實用建議。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巴金森病88問》索書資訊👉👉 點擊閱讀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
-
2023-11-01 醫療.精神.身心
生病的爸爸退化成小孩!看著他這麼痛苦卻幫不上忙 「只要一轉身踏出病房,我就立刻崩潰」
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和身心狀態,才有足夠的心理空間與內在資源照顧病人。生病的爸爸退化成小孩剛步入而立之年的小芬來到癌症醫院的心理諮詢門診掛號。初次見面,她便明確地表達出需求:「我想知道,要怎麼讓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爸爸擺脫消沉的意志,變得積極、樂觀?」小芬的爸爸多年前罹患癌症,幸運的是在手術完成後,只需要固定回醫院追蹤即可,其他方面一切如常。爸爸也把康復後的生活安排得豐富而精采,完全不需要家人操心。可是大約半年前,癌細胞轉移了。一向樂觀的爸爸似乎遭受很大的打擊,整個人變得沮喪又依賴。孝順的小芬擔心患有慢性病的媽媽一個人照顧不來,自告奮勇跟公司請假,每週都從外縣市趕回家,分擔媽媽的照顧壓力。她紅著眼眶說,這次住院,爸爸的行為舉止退化成像個小孩,讓她簡直難以置信。強烈的疼痛與不適,讓過去溫文儒雅、風度翩翩的爸爸彷彿失去理智,好幾次在病房裡激動地大吵大鬧,吼著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呼喊著世界上沒有人能了解他的痛苦。偏偏每一次主治醫師前來查房時,爸爸就突然恢復正常。這更讓她不知如何是好,不禁這麼想:難道爸爸是故意的嗎?面對爸爸的失態和退化,小芬總是強迫自己在爸爸面前維持著鎮定、可靠的樣子。「但只要一轉身踏出病房,我就立刻崩潰。」她哽咽地說。經過整整七天在病房密切陪病後,她的腦海充斥著爸爸鬧脾氣的模樣,以及病床邊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播放的佛經聲。一向最討厭上班的她,現在竟然只有在離開醫院、返回工作崗位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一絲放鬆和平靜。家屬也承受著莫大的身心壓力聽小芬談到這裡,我聯想到一個臨床上常見的現象:家屬所承受的身心壓力,並不亞於病人。在安寧病房工作時,經常聽家屬無奈地嘆著氣形容承擔的照顧壓力:「可能病人還沒走,我就先走了。」從家屬身上,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對於病人身體照顧與事務的照料和付出,他們同時還常嚴格地要求自己,應該比病人更堅強、樂觀、強壯,要包容病人的一切情緒與行為。常聽家屬這麼說:「生病的人才最辛苦。身為家屬的我們沒有資格喊累和抱怨。」可是他們忽略了,在面對病人的病況變化時,更需要關照的其實是身為家屬的內在需求。家屬要過得好,病人的狀態才會平穩,也才可能維持好的生活品質。身為照顧者的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所以當小芬茫然地看著我,問道:「我到底該怎麼鼓勵爸爸,才能讓他變得更堅強、更配合治療呢?」我請她先緩一緩,回過頭去思考一下:.當她一心一意想著要為爸爸好、想改變爸爸的言行和積極度時,她心中的聲音是什麼?她有哪些感受和念頭?小芬想了想,說:「我其實很生氣,為什麼爸爸不能好好當個乖巧的病人?為什麼他就不能為身邊的人想一下?」她也很擔心要是爸爸再這樣無理取鬧,和她一起輪流照顧爸爸的媽媽也會承受不了。「我媽媽其實身體也不太好,如果連她也倒下去,該怎麼辦?」這是小芬心中最深的恐懼,她沒辦法想像同時失去兩個家人。「看著爸爸脆弱的樣子,他一直大喊『不想活了』,真的讓我很難受。」她眼眶泛著淚說:「我總是告訴自己,一定是因為爸爸太軟弱、不夠堅強,才被復發嚇得自我放棄。多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他只是被心理影響到生理,其實他的癌症並沒有那麼嚴重……」停頓了一會兒後,她不安地說:「但是,萬一爸爸講的是真的,他真的很痛、很不舒服,我們卻把他當成無理取鬧,該怎麼辦?我曾有幾次大聲斥責爸爸,制止他不理性的言行,但是每次兇完他,又有很深的罪惡感。」她擔心自己忽略了爸爸真實的感受,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同理爸爸,沒有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和他站在一起。「眼睜睜看著他這麼痛苦,我卻幫不上忙。我真的很害怕失去爸爸,也怕自己有遺憾。」豆大的淚珠從她的臉龐滑落下來。你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嗎?隨著小芬逐漸覺察到面對爸爸病況惡化,自己心裡累積的挫折感與無力感,會談的主軸逐漸從幫助爸爸,轉向她的自我照顧和內在探索。談了幾次下來,我觀察到一點,好奇地問:「你好像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對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使命必達,似乎想做個聽話的乖小孩?」她停頓了一下,說:「過去其實不是這樣的。」爸爸生病以前,小芬和家人的感情一直很疏離,童年的她在家裡總是感到被父母忽視,在家中格格不入。成年後的她終於可以遠離家裡,並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外縣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安穩地過生活。可是一得知爸爸的癌細胞轉移,她卻毅然決然地一肩扛下照顧責任。「或許,我是想證明自己比其他兄弟姊妹更值得爸媽的愛吧。」小芬喃喃說道。但也許是這半年以來突然和父母靠得太近,讓她一下子想起太多童年的沉重回憶,憶起兒時他們對她的疏忽和失職。這讓她在承擔照顧壓力之餘,還同時經歷到許多不舒服的複雜感受,卻難以說出口。因此,我們的會談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原生家庭的議題,一起試著釐清小芬與家人之間的連結、糾葛及各種複雜的情感,討論該怎麼建立和父母之間的「心理界限」: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哪些話要聽進去到什麼程度?小芬也思考著:自己究竟需不需要一味地去滿足父母的期待?持續保有自己喜歡的事情某天小芬參加公司的部門聚餐,和同事邊吃邊聊得很開心時,她卻冒出一個很強烈的念頭責備自己:「我這樣是不是不應該?父母在受苦,我卻在玩樂。」她發現心裡有一個不太理性的想法:如果沒有完全燃燒自己,就是不足夠。因此,只要沒有陪在爸媽身邊,只要她過著自己的生活,內心就有很強烈的罪惡感,認為自己太自私。在她心中,「全力奉獻」與「照顧自己」就好像非黑即白的兩種對立狀態。我告訴她,重視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和身心狀態,才會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和內在資源,好好陪伴爸爸、處理爸爸的事情。我也鼓勵她,持續保有自己喜歡的事情,讓日常不只是剩下疾病和照顧,生活中保有不同的管道獲得正向感受和成就感,「照顧」的這條路才有辦法走得長久,細水長流。【療心錦囊】探索生命課題,進而增加照顧能量在癌症照顧的領域中,我們往往傾向聚焦在「疾病調適」的議題。但是與小芬的對話提醒了我:疾病調適很可能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的那一大塊──那些我們人生在世經年累月形成的課題,例如:自我概念和童年經驗、家庭關係、教養、價值觀、人際之間的愛恨情仇等,其實始終存在,只是通常風平浪靜下,我們不容易去正視。這些生命議題常常在家中有人罹患重大疾病、需要照顧時浮現出來,對我們造成的影響超乎想像。因此,如果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整理每個人的人生課題,消化、處理錯綜複雜的心情,稍微鬆動某些卡住的結,或許家屬就更有機會在承受照顧壓力的同時,比較清明地看待自己的狀態,有餘裕騰出更多心力,提供有品質的良好照顧和陪伴。延伸閱讀:.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父母心疼20歲肝癌女兒,不知怎開口如知病情!心理師:家屬思考4件事.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