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心理
共找到
3663
筆 文章
-
-
2024-01-05 養生.家庭婚姻
會為妳挺身而出,才是真正的終身伴侶!哈佛禮儀專家:當公婆罵妳,最好的處理辦法是「這麼做」
在許多情況中,檢視是否能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對你大有益處,像是工作、戀愛,甚至友誼。但討好另一半的親人呢?多數人都會為了維持婚姻和諧,或是保持優雅風度,刻意或者勉強自己好好跟另一半的親人相處,畢竟以後還是有機會見面,也不會難以對另一半交代。這樣的觀點,哈佛大學畢業的禮儀專家何佩蓉(Sara Jane Ho)有精闢的見解!反駁公婆,該由你丈夫出面何佩蓉是Netflix 節目《國際禮儀指南》的主持人,即將出版的新書《注意你的舉止》。對於如何與婆家相處,她表示:「如果公公婆婆對妳有負面攻擊性評論,或直接侮辱妳,當下請保持微笑,讓你的伴侶來解決;無論公公婆婆多麼沒有禮貌,指責他們並不是妳的事,而是你丈夫的事。」駁斥與否認一定會惹怒公婆,所以這件事應該交給妳丈夫來做,向他的父母解釋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對待妳;相對的,當妳的父母說了一些讓你的伴侶不舒服的話時,也該由妳出面, 「妳負責妳的父母,他負責他的父母。」"If you want to piss of your in-laws, let your spouse do it, not you."別讓他們影響妳如果妳真的做不到保持微笑,建議妳保持沉默。何佩蓉說:「我常常覺得,當遇到無理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話也不說。他們要怎樣都不關妳的事,不要讓那些評論或問題影響妳的心情。妳最好的反應就是表明:對他們對妳沒有影響力。」不會保護妳的丈夫,妳還愛嗎?以上是何佩蓉的意見。很多人會說,但是丈夫就是悶不吭聲,讓他的家人傷害妳,所以妳必須保護自己,替自己爭一口氣。但想想,如果妳的伴侶是這樣的人,妳真的還想跟他在一起嗎?當他任由他的家人傷害妳,那是否等同於「他把他的家人看得更重要」?他把妳當家人嗎?難道家人間出現糾紛,他不該出面說句公道話嗎?如果另一半不懂得好好保護妳,妳長時間覺得自己在他的家人心中處於弱勢地位,妳還能愛他多久?妳必須有勇氣承認,是時候跟他攤牌,表達妳的不滿,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兩人的愛情很快就會消失。妳該清楚的認知到:會為了妳挺身而出的丈夫,才是妳真正的「終身伴侶」! 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1-05 醫療.精神.身心
戴立忍初戀被殺!花10多年才走出陰霾 6情況易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1表自我檢測
台北市議員王欣儀昨天(3日)在臉書淚訴,姊姊王婉儀在19歲那年遭暗戀對象殘忍刺39刀殺害後冷血棄屍。而姊姊當時的交往對象正是知名演員戴立忍,他曾在中天「沈春華Life Show」回憶此事,當時從電視新聞得知上初戀女友遇刺殺的新聞,這件事對他打擊甚大,花了10多年的時間才終於走出陰霾。戴立忍初戀遭39刀殘忍刺殺身亡戴立忍以「一個年輕的生命,被另外一個很莽撞的年輕生命毀滅了」來形容這起意外。他透漏自己當時與王婉儀交往1年多便當兵服役,事發當時剛入伍3個月,他正寫完要給女友的情書後,卻在電視上得知她遇害的噩耗。由於大受打擊,那段時間狂酗酒麻痺傷痛,軍方擔心他酗酒後情緒不穩,一度被軍方關起來軟禁。在當時還處於威權時期的年代,軍方深怕他想不開傷人傷己,於是將他關進坑道內的小房間,房間無燈光伸手不見五指,只有送餐才會開燈,同梯好友知道他難過,會偷偷送上金門高粱讓他可以藉酒澆愁。而因為這段經歷太過衝擊,他直到10多年後才走出陰霾,並感嘆大家都說電影太過戲劇化,其實生活才更戲劇化,他表示「它屬於我生命的一部份,我不需要刻意去遠離它或親近它,或者就去倚望它,它永遠都跟我在一起,變成我生命的部分。」6種情況易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戴立忍初戀遇到39刀殘忍殺害,導致他花了10多年才走出陰霾,這樣的情況恐是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曾經歷過或目睹或知悉某一種事件,此事件超過一般人類經驗、目睹或知悉的範圍,且造成強烈痛苦、恐懼、無助感、並威脅到自身或他人的完整性或造成嚴重傷害。若遇到以下事情,容易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生:.得知親密朋友或親人突然、意外的死亡。.在嚴重的車禍、飛機、或船難中受傷。.身體或心理因自然災害而受創,例如颱風、洪水、或龍捲風。.身體上被攻擊,例如嚴重家庭暴力或強暴。.目擊死亡或嚴重傷害,如恐怖活動。.得知子女罹患了致命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見的4種症狀1.創傷事件持續反覆在腦中呈現或夢見。2.有重複經歷此事件的行為或感受。3.當面對類似創傷事件的相關情境會引起強烈的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4.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經常出現生理上的病徵;例如:逃避、麻木、恐懼、焦慮、緊張、失眠、過度警覺、活動失去興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表示,一般而言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幾星期之內會出現症狀並持續到 6 個月內,甚至會持續數年以上。若症狀總時期小於 3 個月稱之為急性,若達到 3 個月或更長,稱之為慢性,若在壓力事件之後至少 6 個月才初次發生症狀稱之為延遲初發。上述症狀可能會發生於該創傷事件後的任何時期,並造成患者個人的重大痛苦或損害其重大領域功能。1表自我檢測你是否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檢測量表您可以利用以下的簡易自填式問卷,自我篩檢是否有創傷後壓力反應,當以下 10 個題目中有 5 題以上答案為「是」時,請向相關心理衛生單位求助。1. 您有睡眠困難嗎?2. 您會感到憂鬱(如傷心、難過)嗎?3. 您對突然的聲音或未預期的動作會感到驚嚇嗎?4. 您變得較容易生氣嗎?5. 當回到突發事件的地方,會不會感到害怕?6. 您的情緒會不會經常容易波動?7. 您會感到身體易緊張嗎?8. 您會感到不願跟其他人談話嗎?9. 您會出現與意外事件相關的噩夢嗎?10. 您會有良心不安,對自己責難或感到愧疚嗎?若您身邊有受創者,請默默的在旁邊陪伴安慰,嘗試著去傾聽、瞭解、體會受創者當時及此刻的心境,並給予同理性的陪伴、關懷、回應與照顧。經歷過創傷性事件的大多數人都可能暫時難以調適和應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良好的自我照護,一般大多會好轉。參考資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元氣網疾病百科-創傷後壓力疾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元氣網、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訊延伸閱讀:.走出傷痛,時間能帶走一切?心理師教3重點讓你真正走出陰霾!.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1-04 醫療.精神.身心
正面看待長輩圖! 「經常性社交清單」有助排解老年孤獨、降低憂鬱症風險!
你今天收到長輩圖了嗎?長輩圖有助於減低憂鬱症風險一張風景或植物的照片,搭配祝福的文字傳給身邊朋友,是許多長輩開啟一天的方式,或許不少年輕族群會覺得不煩奇擾,但長輩圖能夠協助長者排解孤獨、遠離憂鬱。董氏基金會表示,不少研究證實孤獨、缺乏社會支持,會增加罹患憂鬱症風險,建議列出「經常性的社交清單」,尤其別小看長輩圖,不少長者一天不發,親友還會去詢問子女是否有意外發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雖然長輩圖對年輕人來說有些古板,但應正面看待,收到長輩圖問候時,代表有人每天注意你、關注你。曾有位長輩常常收到朋友的長輩圖,突然某天沒有收到,因此特意去關心他的兒女,確認是否安全無虞,所幸最後並未有任何意外發生。建立經常性的社交清單,從長輩圖增加「雙向互動」減低孤獨感民眾可以建立經常性的社交清單,至少從長輩圖開始,非常簡單上手。葉雅馨提醒每天早上也有長輩會分享喜歡的音樂,「分享過程中,雖然不一定得到回覆,但至少讓對方知道你的近況。」若能成為開啟聊天互動的契機,「雙向互動」對孤獨感減低更有效。定期和朋友聚餐、出遊,都是排解孤獨的好方法。一個月可安排一次和朋友聚會,在電話約定日期、安排聚餐的過程中,其實也產生了人際互動,保持生活的新鮮感。長者可透過以下三方式,避免因孤獨影響身心健康:首先,嘗試「感覺有被關心」希望被拜訪或問候,但晚輩無法滿足期待,可試著理解期待落空的可能原因,體諒對方並知道自己是被關心的。其次,「主動營造喜歡的感覺」將期待化為行動主動為親友、晚輩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最後,則是「計畫性的預防孤獨」安排每天的日常生活、每周的例行計畫,與每月的目標。葉雅馨說,若想要排解老人孤獨,可以漸進式完成,先設定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依序階段性達成小目標、中級目標到養成習慣,目標間可規畫增強的獎勵,像做一件喜歡的事或獲得一個物品,鼓勵自我建立起好的生活方式,是預防憂鬱症的基本功。建議親友可鼓勵長輩接觸使用3C產品,教導親友如何透過手機、平板進行視訊通訊,一方面可解思親之情,如果觀察到他們茶不思飯不想,已有憂鬱或失智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4 養生.人生智慧
新年解鎖新技能!心理師教你3招「快速識破誇大不實」的話術!從話中聽真話
當你的合作夥伴在對話中總是誇大其詞,你會如何反應?在《從說話洞察人心》一書中,林萃芬,專業諮商心理師,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她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當某人經常誇大不實地說話,這會如何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信任感,以及情感聯繫?林萃芬解釋道,在偶爾的交往中,這樣的言行或許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但在合作或情侶關係中,這種不實的言談可能會使人質疑自己的判斷力。她進一步分析了「誇大其詞」背後的心理動機,對於理解人際互動及維護健康關係具有深刻的意義。渴望別人的關心朋友毛毛在上班途中不幸遇到一場輕微的交通事故,但他對同事們誇大其詞,聲稱自己差點腦震盪,並將此歸功於自己平日的善行。當一位注重細節的同事要求他描繪事故現場以釐清責任時,毛毛卻含糊其詞,表示現場混亂不清。其實,這起所謂的「連環大車禍」只是毛毛為了引起關注而捏造的故事。這反映出,一些人為了獲得關心,經常會使用誇張和悲情的敘述手法。需要別人的讚美當我還在媒體工作時,一位朋友帶著自製蛋糕來探班。他的蛋糕做得非常專業,讓我這個家事新手感到驚訝並連連讚賞。然而,一名同事卻懷疑這蛋糕是否真的是朋友親手製作,認為它與某家店的蛋糕極為相似。這讓我糾結是否該詢問真相。但最終,我們決定不去追究,畢竟無論如何,朋友的心意最重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遇到越來越多為了獲得讚美而誇大事實的人,他們或是誇耀自己的成就,或是自吹多才多藝,其實只是略懂皮毛。這些經歷讓我意識到,渴望他人認可和掌聲的人實在不在少數。渴望讓人刮目相看我的一位朋友總是身著名牌,佩戴昂貴手錶,並駕駛百萬級跑車,給人留下了富有的印象。然而,那些瞭解真相的人都知道,他其實負債累累,常常透過信用卡維持這種奢華的生活方式。他不僅穿著奢華,而且喜歡誇大其詞,經常在人前吹噓自己的職位和影響力,聲稱自己是公司的協理,擁有巨大的權力和廣泛的人脈。這種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是希望別人將他視為重要人物,給予特別的對待和尊重。這反映了一種渴望被認可和尊重的心理狀態。如何檢測語言是否誇大不實? 在這個講究「包裝」的時代,每個人都難免會誇大一點,不然,別人就會覺得你講的話「不夠有趣」、「不夠分量」。也因此,剛認識一個人的時候,第一個要做的功課就是測出對方的「說話的可信度」有多高?檢測法⑴:先把他話中所有的「形容詞」刪除,然後再把「事實」重新組合一遍要判斷一個人的話有多可信?我的策略是:首先刪除對方話語中的所有「形容詞」,然後用剩下的「事實」重新構建故事。如果我的直覺懷疑這故事太誇張或邏輯不合理,我會進一步查證對方的話與事實的差異。這可能是全然捏造,或只是部分誇大。當我發現某人經常誇大其詞時,我會對他們的話持保留態度,尤其在涉及工作相關事宜時,更需謹慎核實。檢測法⑵:從細節說明判斷出真相在我教授的一門課程中,我專門指導企業人資部門如何辨識求職者可能的危險行為。許多人資專業人員都面臨一個難題:如何在面試中判斷求職者所言是否與未來工作表現相符,避免他們在面談時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而實際上無法達到預期,導致公司損失。引用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的面試經驗,他在面試時總會詢問求職者過去解決棘手問題的經驗,因為真正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能夠詳細描述過程和關鍵點。他還指出,真正經歷過困難的人不會輕易忘記那些痛苦經歷。檢測法⑶:注意說話的人會不會受聽眾反應所左右我使用的另一種評估方法是觀察講話者是否受到聽眾反應的影響。經常誇大其詞的人往往非常關注聽眾的反應,並根據這些反應來調整他們的言論。這就像寫作文一樣,記敘文時會使用更多形容詞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否則就像枯燥的流水帳。然而,在撰寫論說文時,就不能過度誇大,必須貼近事實,以避免讓人覺得不真實,這對於建立信任感至關重要。誇張變實際,話術換新裝當你發現自己講話有誇大的傾向時,可以嘗試刪除無關緊要的形容詞,並專注於具體描述客觀事實。比如,當有人請求你幫助尋找工作時,原本可能會說:「我認識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老闆,能夠快速幫你安排職位,像叫外送一樣簡單。」但實際上應該改為更實際的語言:「我有朋友的公司可能有工作機會,我會先了解情況再通知你。」這樣做可以避免過高地提升他人的期望,減少自身壓力,並維持他人對你的信任,有助於長期維持友誼和尊重。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癌症翻轉婚姻!罹乳癌後改善關係:願為對方犧牲才是永恆愛情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4 醫療.精神.身心
每天睡滿「這些時間」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睡好覺有5秘訣
迎接新年家家戶戶除了會大掃除外,立定目標給自己新的一年、新的希望也是心理除舊布新的一環。據國際期刊研究指出,6項生活行為的小改變,其實就能維持心理健康,更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其中,每晚能睡7至9小時的良好睡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降低了22%的憂鬱症風險。6行為可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要保持心理健康、遠離憂鬱其實從小處著眼就能夠有大大功效。根據《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的研究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健康睡眠、經常的社交連結、避免吸菸、減少久坐行為等6大項,便可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根據劍橋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作研究,以英國生物庫(UK Biobank)進行的29萬人數據分析,針對罹患憂鬱症的1萬3000人追蹤9年發現。每晚睡7至9小時的「良好睡眠」是最具影響力的,可降低22%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其次為「從不吸菸」20%、「經常性的社交連結」18%、「規律運動」14%、「低至中度的久坐行為」13%、「健康飲食」6%。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據研究證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達到預防憂鬱症效果。好的睡眠對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影響最大,主因是睡眠可調控壓力反應HPA軸的穩定性、海馬回振盪及交感神經系統…等神經反應,也影響免疫發炎有關的細胞因子、發炎指數及皮質酮的數值,以上都予誘發憂鬱症發作息息相關。吃安眠藥不是第一選項!睡好覺5秘訣詹佳真表示,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是每個人都要努力的目標,睡好覺的秘訣包含:規律的作息、白天有足夠的活動量、減少躺著不睡的時間、白天打盹時間少於30分鐘、上床後做腹式呼吸或放鬆練習,幫助自己進入睡眠狀態。不過,許多人有睡眠問題時會藉由服用藥物控制睡眠。詹佳真提醒,吃安眠藥絕對不是第一選項,如有睡眠問題,可和醫師討論影響睡眠的身體因素、不良習慣及對睡眠的錯誤觀念,從中找到不需吃藥,也可以睡好覺的方法。詹佳真建議,每一種生活習慣的養成都需一些時間和勉強,可將養成一個新的健康生活習慣納入新年新計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3 焦點.健康知識+
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6面向調整降慢病風險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很多人退休後生活作息大亂,藥是愈吃愈多,病情失控。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認為,慢性病仍有機會逆轉,藥也不一定會愈吃愈多,關鍵在生活型態要調整,才能實踐健康人生。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一位70歲的黃先生,退休後出門機會減少,睡眠作息與飲食規律大亂,血糖、血壓即使增加藥物吃到10多顆藥還是難以控制。蔡岡廷說,患者直到調整飲食內容與睡眠作息、控制菸酒,並安排很多團體活動,結果在藥物減少下,他的血壓、血糖與各種生理指數反而改善。全球每年超過4千萬人因基因、生理、環境和行為等長期累積成慢性病死亡。蔡岡廷指出,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包括以飲食模式、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避免菸酒等危害物質、正向社會連接這六大面向,可以降低風險。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 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但很多人忽略了社會連結的重要性,年紀大或退休以後就孤獨生活。美國醫界研究顯示,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卻經常被忽略。蔡岡廷提醒,民眾要多留意自己或親友,感覺有需要時,可以找「生活型態醫學」相關高齡科或老人醫學科協助,確認是否需要相關治療。生活型態醫學指的是,基於醫學證據,就飲食、生活、睡眠等生活方式介入預防或治療。衛福部正擴大推動醫療院所受過訓練的臨床醫師,給予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治療建議與「藥物整合減量」協助,並將生活方式改變,視為疾病治療和逆轉的第一和最重要療法,達到預防、治療及扭轉疾病目標。蔡岡廷指出,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關鍵因素,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效壓力管理、充足睡眠、避免有害物質攝入和積極的社交互動。這些要素的融合,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疾病,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
2024-01-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告知壞消息
【編者按】:這是一個教學醫院外科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的紀錄。主題是「告知壞消息」,由不同階段的習醫者(住院醫師與醫學系五年級學生)與幾位關心醫學人文的臨床醫師參加討論,而後由參加開會的習醫者以「敘事醫學」的原則,透過「專注的討論」(attention)、「用心的文字整理 」(representation)、與病人建立「親密的關係」(affiliation)。他們認真學習的心得報告也使幾位參加開會的指導老師們深感教學的喜悅,希望這種「教」與「學」的互動可以繼續推廣。告知病情的理論(黃彥勳) 對於告知壞消息,有兩個比較知名的模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SPIKES 模型1、Setting: 準備好病情資訊、一個好的環境和時間點,並確認病人的狀態是安心舒適的2、Perception: 了解病人對於目前病情的理解。3、Invitation: 探詢病人的感受,鼓勵病人表達發問4、Knowledge: 循序漸進的解釋病情,確認病人能理解5、Empathize: 隨時同理觀察病患的情緒與反應。6、Summary: 總結這次談話、提供病患未來的計畫、和病患確認目前進度和努力目標。SHARE 模型(源自日本心理腫瘤協會)1. Supportive environment 支持性環境2. How to deliver the bad news 壞消息的傳達方式3. Additional information 附加的資訊(客觀、主觀)4. Reassurance and Emotional support 再確立信任與提供情緒支持兩個模型的主軸都是希望提供完整的環境、人、心情、資訊以及最後病患情緒宣洩的出口。更重要的還是根據每次的經驗去設計對於病人最適當的告知情境。病人的性格其實對於病情告知來說是很重要的考量,但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第一次遇見病人,不了解病人的性格和需求,因此也不能太躁進的去預設太多,反而容易造成溝通上的問題。告知的場所(楊喨晴)討論時,有個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門診病人解釋病情的方式是否會與住院病人的有差異?我的看法是,門診病人聽完病情解釋後會回家,好處是家人可能可以提供情緒支持,幫助病人接受病情,壞處是如果家人無法提供支持,病人就會孤立無援。而住院病人聽完病情解釋後,身旁可能沒有家人可以撫慰情緒,但二十四小時都在醫護的照顧之下,比較不用擔心病人一時想不開而出狀況。捧得高摔得重(李宛璇)壞消息總是難以接受,更何況是攸關性命的壞消息。作為在癌症中心實習的醫學生,臨床上很常遇上告知壞消息的情景;我在診間觀察時也不禁自問:「如果我是醫師,我會怎樣做呢?」後來想想,倒不如問:「如果我是病人,我會想如何被告知呢?」我猜我並不希望我的醫師對我有任何隱瞞,即使我無法完全了解這些醫學名詞背後的學理,我仍然希望知道疾病的嚴重度,我未來可能接受的治療,以及這些治療將如何改變我的日常生活。而相較於懷抱著虛假的希望,我更希望我的醫師能真誠地告訴我最壞的打算,這樣我才能把握時間做一些人生中重要的決策,而不是一開始被告知情況不嚴重,後來才發現無法挽回。除了自己的健康,我可能會擔心如何跟家人報告壞消息,也可能擔心要暫時離開工作崗位,有人也會因此而產生經濟的問題。這些擔憂和考量,如果有人能聆聽、理解和接納,那至少我知道,我並不是孤單一人。我希望自己在診間被如何對待,我就應該努力成為可以如此對待病人的醫師。病情告知與關懷陪伴並不矛盾衝突,他們也不是二選一的題目;相反,他們常常是互補的。在聆聽、理解病人的需求後,我們更能了解病人對治療的期望,從而安排更適合他們的治療方式。醫師與病人之間若可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也可以幫助病人在治療期間有任何不適或擔憂,都可以儘早告知醫師,以調整治療。即使病人因病情轉壞而情緒低落,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要鼓起勇氣,不迴避,也不逃避困難的對話,而是與病人一起面對,並告訴他們我們會在治療中一直陪伴。生命中的好壞常難以預期,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其實也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既然遇上,就盡力,然後互相陪伴走一段路吧!晚一點摔下來(楊紹甫)晚一點摔下來,指的是利用對談技巧、時間給予緩衝,在建立醫病關係的同時,減緩壞消息的力道。給予緩衝的方式有很多,很多都具有技巧,但不論如何,都不是單純的延後告知病人壞消息的時機。首先,如同SPIKES model提及的,在門診與病人開始討論時,先了解病人與家屬對疾病的瞭解程度:這包含他們先前看過哪些醫院?得到什麼樣的消息?當時醫師是怎麼解釋的?病人與家屬是否自己上網了解或從親友打聽到什麼消息呢?在他們認知中這大概是何種嚴重度的疾病?而他們來就診是否抱著特殊的期待而來呢?接著,醫師必須要妥善的解釋當前檢查結果的意義。如本堂課程討論的案例,此次影像學的檢查結果仍無法確診任何疾病,異常的顯影可能是壞消息、也可能不代表什麼。對於病人與家屬來說,他們不具有詮釋意義的能力與經驗,此時就需要醫師的協助:通常這會代表什麼呢?這樣的異常是常見的嗎?有其他病人遇到過類似的檢驗結果嗎?大多數人在這個階段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又是怎麼面對的?而醫師曾提供過這些病人哪些協助?在對談過程中,持續注意病人對病情解釋的反應,病人最在意哪些事情,並適時的給予情緒回應。最後,給出對現階段的總結,包含這次影像檢查可能的結果是什麼,以及接下來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追蹤,中間會經過多少時間等待。明確的告知病人為什麼這麼做?理由是什麼?有沒有其他作法?不那麼做的理由又是什麼?晚一點摔下來,不是指延後壞消息的時機,而是指增加緩衝,讓病人一旦墜落,也能拉長這中間的過程,讓病人分階段的接受。延伸閱讀:2024/1/1 告知壞消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2 焦點.元氣新聞
日本石川7.6強震 急診醫:突遇地震速做三件事救命
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在當地時間今(1/1)日下午4點10分(台灣時間下午3點10分)發生規模7.6強烈有感地震,距離震央相當接近的輪島市,地面出現大規模龜裂,民眾紛紛逃往室外躲避。國內民眾關心日本強震,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薛承君說,台灣地震相當多,發生地震時,呼籲室內民眾第一時間向戶外跑,戶外民眾也應緊急避難,避免受困室內,遭壓傷砸傷。國內2022年9月在台東縣池上鄉,發生苪氏規模6.8的淺層地震,造成台東、花蓮地區多處道路坍方、橋梁中斷及民房倒塌的不幸災情。突遇地震速做三件事薛承君表示,地震發生第一時間,在室內的民眾應盡速往外跑,第二、如果來不及跑,應盡速躲在桌子下、穩固的家具下,第三、隨身攜帶手機、哨子等可以發出聲音的物品,以防受困後,讓救難人員方便定位加以搜救。不過,如果建築物因地震倒塌嚴重,恐也不易救災,如果民眾受困時間長,可能造成嚴重脫水,或是傷勢嚴重撐不到被搜救出來仍可能死亡。災難前期多外傷、腔室症候群 後期創傷後症候群地震發生第一時間於災難前期,民眾容易被掉落物品砸傷、壓傷,薛承君說,此時傷勢以外傷為主,壓砸傷容易致病部位為頭部、胸口、腹部。受困屋內民眾則可能有四肢被壓砸傷的情形,造成神經、血管受損,且因未及時救出,肢體壓力逐漸過高,出現腔室症候群,最後恐需截肢,其黃金救援時間與傷勢嚴重程度、年齡有密切關係,愈早救出愈好。薛承君指出,已逃出民眾遭逢強震,可能一時情緒難以恢復,常忽略自己有壓砸傷勢,導致惡化,建議強震時遭逢任何外傷都應盡速就醫。至於強震災難後期,災民可能因心理壓力,而引發創傷後症候群,也須多加留意。薛承君說,台灣地震多,但自1999年921大地震後,當發生地震時,中央與各縣市均會成立緊急醫療應變中心,便緊急通知所有急救責任醫院動員,緊急調度所有醫護人員搶救傷患。有別於921大地震時,所有救難人員進入災區後,無人指揮,造成醫療資源無法有善利用的情形,現在國內相關救災體系已有豐富經驗,急救責任醫院每年也會進行1至2次地震災難應變演練,隨時保持警覺。海嘯警報應盡速離開海邊至於,如果強震發出海嘯警報時,薛承君說,此時在海邊的民眾應盡速離開海邊,並往高處逃跑,但國內民眾對此警覺較為薄弱,從每次颱風過境,還是有民眾前往海邊觀浪、捕魚,如不小心就容易發生憾事,政府應多宣導,呼籲民眾注意自身安全,當有海嘯、颱風時應遠離海邊。【延伸閱讀】.譚敦慈教你準備地震包 必備6物品隨時做好應變
-
2024-01-02 醫療.牙科
牙線含聚四氟乙烯PTFE,有毒嗎?教授告訴你鐵氟龍到底安不安全
我在2020-5-8發表不沾鍋有毒嗎?,讀者Jack Liu在2023-12-13留言:「請問教授那PTFE也是一種全氟化合物嗎?台灣3m做的牙線含有此成分,不知道該不該用,謝謝。」PTFE是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的縮寫,而它的商品名是Teflon(鐵氟龍)。我在不沾鍋有毒嗎?這篇文章的結尾說:「事實上,鐵氟龍是廣泛和大量地應用在各個行業,包括航太,電子,醫療,紡織,家電等等。舉凡冰箱,冷氣機,洗衣機,烘乾機,果汁機,咖啡機,電鍋,甚至連直接放進嘴巴的牙線都是含有鐵氟龍。……所以,就日常用品而言,包括不沾鍋,鐵氟龍的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在這篇文章裡就有說「牙線含有鐵氟龍」和「鐵氟龍是安全的」。但是,很不幸的是,網路上是還是充斥著「不沾鍋有毒」和「牙線有毒」這類資訊。例如一位網紅就製作影片說現在的不沾鍋比以前毒7倍,請看現在的不沾鍋比以前毒七倍,網紅的恐怖行銷(註:她是另一類不沾鍋的代言人$$$)。澳洲政府有設立一個專門回答關於PFAS問題的網站,而其中的一個問題是What’s Teflon made of? What’s the link between Teflon and PFOA?(鐵氟龍是用什麼做的? 鐵氟龍和PFOA之間有什麼關聯?)它的回答是:鐵氟龍是化學物質「聚四氟乙烯」(PTFE) 的商品名。PTFE 是 PFAS 家族的一員,但其結構與 PFOA、PFOS 或 PFHxS 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特性。聚四氟乙烯 (PTFE) 和 PFOA/PFOS/PFHxS 的特性之間有幾個重要差異:.PTFE 不溶於水 – PFOA、PFOS 和 PFHxS 可溶於水。.PTFE 太大且太難溶,無法被生物體吸收 – PFOA、PFOS 和 PFHxS 很容易被食用/飲用受污染食物/水的生物體吸收。.PTFE 對動物無毒 – PFOA、PFOS 和 PFHxS 對動物有一系列毒性作用。這些差異意味著監管機構不認為 PTFE(鐵氟龍)是對人類健康或環境有影響的化學物質。PFOA 和鐵氟龍之間的關聯是 PFOA 用於幫助製造鐵氟龍。然而,需要強調的是,PFOA 並不是鐵氟龍的成分——它只是添加到反應容器中以幫助製造鐵氟龍,並在工藝結束時被去除。因此,鐵氟龍不應含有PFOA。我們有制定嚴格的標準來幫助確保鐵氟龍不含 PFOA。有關牙線有毒的說法是在2019年開始大量流傳,而這是因為當年一月發表的一篇論文Serum concentrations of PFASs and exposure-related behaviors in African American and non-Hispanic white women(非裔美國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女性的 PFAS 血清濃度和暴露相關行為)。這篇論文的文摘裡有這麼一句話:Flossing with Oral-B Glide, having stain-resistant carpet or furniture, and living in a city served by a PFAS-contaminated water supply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some PFASs(使用 Oral-B Glide 牙線、使用防污地毯或家具以及生活在受 PFAS 污染的供水系統的城市也與某些 PFAS 含量較高有關)。(註:Oral-B Glide 牙線含有鐵氟龍而我們家已經用Oral-B Glide 牙線幾十年了)儘管這篇論文被大量引用來“證明”牙線有毒,但其實它是問題重重。我常引用的加拿大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和社會辦公室)網站在2019-1-18發表Is Dental Floss Toxic?(牙線有毒嗎?)。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研究中沒有提及發現的 PFAS 含量與潛在毒性作用之間的任何關聯。此外,雖然「Glide」牙線中的含量略高,但無法知道這些化合物是來自牙線,還是來自其他類型的接觸。事實上,它們來自牙線的來源值得懷疑,因為根據製造商的說法,牙線本身並未檢測到 PFAS。科學以數字為中心,但在這項研究中,量化非常弱。無論是使用不沾鍋、牙線或從紙板容器中食用食物,受試者都被問及是否「曾經」或「從未」參與過這些活動。我們不知道受試者是否每週或每天使用一次牙線。還有一個問題是,血液中檢測到的 PFAS 水平範圍很寬。雖然平均而言,牙線的含量確實較高,但有些化合物的含量明顯低於非牙線的含量,就某些化合物而言,含量低達 17%。即使對於那些自稱經常吃快餐紙板容器的受試者,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一些受試者的 PFAS 含量實際上比那些聲稱很少食用此類食品的受試者要低。無論如何,我更關心的是容器中的內容物,而不是防油塗層中滲出的化學物質。底線? 這項研究沒有說明檢測到的化學物質可能對健康產生任何影響。 此外,暴露的量化不穩定,無法確定化合物的來源,而且數據範圍太寬,無法得出重要的結論。就使用牙線而言,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它可以改善牙齒健康,因此我會繼續使用牙線,而不必擔心我使用的牙線類型。後記: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半小時,一位讀者在臉書留言:最讓我不悅的是,某網紅博士無視現階段研究證據,為了她的業配著想,在之前鐵氟龍爭論中,不惜抹林教授是學術上的霸凌跟歧視女性。我相信林教授一定一笑置之,但這種為了利益不惜利用自身女性來污蔑他人的行為,我感到相當不以為然。心理學上有種效應叫放大效應,舉例來說如果動手術的醫生告訴你此次手術死亡率是1%,不少病患會過度放大那個1%的可能性,進而放棄手術。而這些網紅正抓著這些人性的弱點,肆意恐嚇民眾造成驚懼,而遂行他們業配的業績成長。我的回應是:哈哈哈!「鐵證如山」對上「道聽途說」當然是「學術霸凌」。至於歧視女性,我一生最感激的是5個女人 – 母親、3個姐姐、老婆。原文:牙線有毒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2 養生.聰明飲食
「東洋人蔘」牛蒡降血糖、控血壓...4大功效一次看 教你挑選新鮮牛蒡4關鍵
牛蒡富含膳食纖維、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及礦物元素,價格親民但營養價值不輸人蔘,作為涼拌菜、泡茶飲用都相當合適,也常見於日式料理,備受日本人喜愛,具有東洋人蔘的美名。以下整理牛蒡的功效與禁忌及吃法,教你怎麼煮養生牛蒡茶。牛蒡4大功效牛蒡含有大量纖維素、胡蘿蔔素、蛋白質、皂素、鈣、磷、鐵、鎂、鋅等,關於牛蒡之效,《本草綱目》曾記載:「牛蒡消斑疹毒,通十二經脈,除五臟惡氣」。中醫師周宗翰指出,在中醫臨床使用上,牛蒡具有疏風散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就營養成分組成來看,牛蒡具有以下4種功效:.降血糖:聯合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陳彥甫於《降血糖超有效食物》提到,牛蒡富含菊醣,可以增加唾液及分泌胃液、腸液、膽汁,有助分解醣類及脂肪,延緩快速血糖上升;牛蒡也含有豐富鈣質,充足的鈣質有助維持胰島素正常分泌,可幫助糖尿病患者加速脂肪代謝、降低熱量吸收,避免鈣質不足引起食慾旺盛,增加暴飲暴食的可能,進而造成血糖飆升。.控制血壓:陳彥甫也提到,牛蒡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和鈣質。膳食纖維有吸服鈉的作用,有利於過多的鈉排出,進而穩定血壓;蛋白質可使血管柔軟有韌性,有助鈉離子排出,延緩血壓上升;充足的鈣質對降血壓也有所助益。.腸胃蠕動:牛蒡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刺激腸胃蠕動,加強新陳代謝。.降腸癌風險:周宗翰曾表示,牛蒡富含纖維,可促進大腸蠕動有助於排便,同時降低膽固醇,減少體內囤積的毒素和廢物,進而減少罹患大腸癌之風險。牛蒡茶助改善甲狀腺腫大牛蒡有助降血壓、血糖及促進腸胃蠕動等好處,許多人也會將牛蒡泡成牛蒡茶飲用。根據周宗翰指出,牛蒡茶具有疏肝氣、穩定情緒及抗氧化、抗發炎之作用,對於改善單純的甲狀腺腫漲有幫助,在中醫臨床使用上,也會以牛蒡茶來治療甲狀腺腫大,只要將牛蒡跟洗淨去皮,以適量的水煎服即可。陳彥甫也表示,燥熱體質或常有牙齦腫大、喉嚨疼痛等火氣大、上火症狀者,飲用牛蒡茶也有助舒緩不適症狀。牛蒡禁忌與牛蒡茶的副作用牛蒡營養、好處多,牛蒡每個人都能吃嗎?以及,牛蒡茶可以每天喝嗎?是許多民眾的疑問,以下整理牛蒡禁忌與牛蒡茶飲用注意事項: 以中醫觀點來看,牛蒡為寒涼屬性食材,體質虛弱或容易腹瀉者,不宜過量食用。 牛蒡纖維較粗,消化不良、腸胃機能不佳者,不宜過量食用。 牛蒡含有鉀、磷等礦物元素,腎臟病患者應避免食用,不宜將牛蒡茶當每日茶飲飲用。 牛蒡屬於蔬菜類但澱粉含量高,想控制體重者需留意食用量。牛蒡怎麼挑選及保存?臺灣牛蒡主要產區在屏東、臺南、嘉義、雲林,其中以臺南佳里為重鎮,秋末最適合播種,生長期長達150年,一年一穫,多食用牛蒡的地下根,不易受到空氣汙染且病蟲害少,容易儲藏。根據農糧署發文分享,以下整理牛蒡挑選及保存方法: 牛蒡挑選 牛蒡保存 未削皮 帶泥土 鬚根少 有彈性(握住其中一端時,會自然彎曲) 還沒吃:以紙張包覆,放冷藏 吃一半:用鹽水抹切口,以保鮮膜包覆 準備吃:切片後泡水,以延緩氧化 牛蒡怎麼吃?牛蒡料理、牛蒡茶煮法一次看牛蒡纖維較粗、口感較差,可作為小菜、排骨湯或加入飯中一起煮。牛蒡排骨湯及張維鈞中醫師的防癌秘帖「牛蒡糙米茶」煮法如下:牛蒡排骨湯〈參考自 農業知識入口網〉材料: 牛蒡3支、排骨半斤、當歸 3片、枸杞100克、甘草15片、少許鹽和米酒。作法:1. 將所有材料加入3000cc的水。2. 用中火一起烹飪,時間約30分鐘即可。牛蒡糙米茶〈參考自 五代中醫食療自癒養生帖〉材料:牛蒡2兩、紅蘿蔔2兩、白蘿蔔2兩、白蘿蔔葉1兩、乾香菇2朵、糙米1/3杯。作法:1. 先將糙米洗淨,充分瀝乾後備用。2. 洗淨牛蒡外皮泥土,斜切薄片,暫泡飲用水中。3. 將乾香菇泡軟切半;紅、白蘿蔔切去頭尾並洗淨,帶皮切成小塊;白蘿蔔葉洗淨切片。4. 瀝乾的糙米放入鍋中乾炒,直到炒出香氣。5. 牛蒡和其它材料也放入鍋中,加入3倍飲用水,以大火煮沸後再以小火煮2小時。6. 放涼後將菜渣和米粒濾掉,即可當茶飲用。飲用說明及注意事項:1. 當茶飲用,盡量當天喝完,每天喝效果佳。2. 脾虛易腹瀉者不宜大量食用,婦科腫瘤患者不宜使用。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農業知識入口網、周宗翰中醫師、農糧署、降血糖超有效食物延伸閱讀: 一個媳婦感嘆:這不是我的家!而是他的家...心理師給婆媳關係的解方:學會「這樣做」找回自己的空間
-
2023-12-3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透過書寫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偶爾應邀到中小學演講有關閱讀與寫作的主題,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要寫作?寫作文是許多學生痛苦的來源,甚至老師也常常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批改作文,引導學生寫作。姑且不談為何寫作做成為升學考試的重要門檻,也先不管如何增進寫作技巧,我始終認為,即使離開學校生涯,已經沒有考試壓力,也要維持書寫的習慣。書寫可以協助思考,平常透過書寫可以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在挫折傷痛時,書寫可以療癒自己;到了年紀漸長,書寫可以統整生命經驗,找到人生意義與價值。美國詩人佛羅斯特說:「當我還沒寫下來時,我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這句話違反一般人的直覺,大部分人相信,思考是一種純粹的大腦(或心靈)運作過程,書寫的唯一功能只是把完整的想法記錄下來。但真實的情況是,比較複雜的想法都必須用書寫呈現,而且我們會邊寫邊思考,只有寫出來才有辦法檢視自己的想法,然後繼續往下延伸,否則初步的想法或論述會持續佔據腦力資源,也就是大腦裡有限的暫存工作區,讓我們無法繼續深入思考。換句話說,真正的思考,複雜的概念或論述,需要某種程度的「外在化」,也就是寫出來,書寫使得腦力的思考工作變得比較容易,甚至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套句專家用學術的話來講,當思想具體展現於外部時,才能當成模型或學說,為進一步的思考提供意義與連貫性。所以沒有辦法寫下來的論述,要嘛不是很單薄,要嘛很容易有邏輯不完整的毛病。除了透過書寫來思考,我總覺得寫下自己的故事應該是每個熟齡朋友必修的學分,不是要述說自己的豐功偉業,而是如同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所主張的,人最重要的課題是要整合自己的生命,肯定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寫回憶錄具有精神療癒的作用,跟自己和解,因為過去的經驗其實沒有真正過去,它們都潛藏在內心深處,往往現在困住我們的,都是來自於過往的心靈創傷。而療癒的重點,並不是追究誰害了我們,而是在隔了一段時空距離外,重新審視這些經驗,賦予這些事件新的意義,寫回憶錄就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而且很多事情當年來不及體會,如今透過書寫回憶,可以將那模糊的印象重新描繪一次,從中得到領悟,然後在當下還來得及時,有了改善或實踐的力量。至於如何開始寫回憶錄?資深的傳記作家楊艾俐提供了幾個祕訣,若照一個人的編年史來寫,如流水帳,那一年發生什麼事、做了什麼事……這會很無趣,不好看,很容易半途而廢,所以她建議開始寫之前要先佈局,比如把自己人生分為10幾20個故事,然後根據這些故事寫成大綱,故事中間留下大量空間,可以包含後續發展的子故事,這些大綱可以列印出來隨身攜帶,隨時想到什麼就添加上去。而且既然是說故事,最好寫的時候腦中要有畫面,讓看的人也可以一邊建構想像的畫面,像電影裡的分鏡,有長鏡頭、也有特寫鏡頭,彼此交錯,免得平鋪直敘,流於平淡。楊艾俐的這些建議很有參考價值,我們在回顧自己人生時,可以嘗試寫下來,即使現在不知道要寫什麼,但是我相信只要開始寫,靈感就會出現,因為寫作是與自己靈魂相遇的最好方法。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憂鬱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第1名台北榮總/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 創新治療 保護隱私台北榮總111年門診治療憂鬱症6,457人,為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任白雅美說,約三分之一憂鬱症病人屬於難治型,也就是使用兩種以上抗憂鬱藥物,仍無法達到治療效果。為治療此類病人,北榮開創進行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研究,發表相關論文,再經衛福部核准,為全國第一家進行此項治療的醫院。北榮為治療難治型憂鬱症病人,採用成分為K他命的最新鼻噴劑藥物,白雅美說,這也是北榮率先研究,再用於臨床治療,約有五至六成機率可以改善病人病情,快速降低自殺意念,但鼻噴劑藥物需自費,一次療程約一個月,費用20萬元。北榮目前也於臨床進行成份為低劑量K他命的點滴治療研究,希望給予難治型憂鬱症病人更好的治療。北榮111年成立「情緒精準醫療中心」,除訓練全國精神科醫師進行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外,也規範鼻噴劑藥物用藥對象、注意事項等,並與全國精神科醫師達成共識。北榮於憂鬱症治療方面進行許多創新研究,同時「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採約診制,並有專人服務,以保護病人隱私,深獲病人信任。區域醫院第1名北市聯醫松德院區/24小時精神專科急診 病情惡化及時協助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門、住診收治憂鬱症患者超過萬人。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說,該院提供憂鬱、焦慮症患者治療,屬於「一條龍」服務,除門診、住院服務,醫院更設有24小時精神科專科急診,如果患者出現自殘、病情惡化,可進行緊急醫療處理。黃名琪指出,病人從急診收治後,會住進急性病房,給予每15至30分鐘高頻率觀察,及時給予醫療,並評估治療效果。這類病房住院時間約2至4周,待病情穩定後,就會轉進非急性的精神官能症病房,再對病患、家人等進行談話式的心理諮商,配合團體行動復健治療,病人返家後也會持續關心。近年來,憂鬱、焦慮症已成為全球議題,現在正值浪頭,國內也十分重視。黃名琪表示,該院於治療患者過程中,藥物準備品項十分齊全,包括各式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還有經顱磁刺激術及自費使用的右旋性愷他命(速開朗)鼻噴劑等。醫院從門診、急診、住院給予患者的藥物、非藥物治療,都經過精神專科評鑑,給予病人最好的醫療協助。地區醫院第1名桃園長庚/發展失智照顧中心 及早治療長者憂鬱根據健保署統計憂鬱症全台各醫院門診人數,桃園長庚醫院位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位,每年就診人數達2,155人。桃園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吳冠毅表示,高齡化社會增加罹患憂鬱症機率,桃園長庚醫療發展的其中一大特色為「失智照顧」,情緒障礙不僅發生在罹患失智症後,也可能在失智症前期表現,加上國人對於精神疾病的病識感提高,也讓整體就醫率增加。吳冠毅表示,桃園長庚精神科醫師與林口長庚、台北長庚三院區流動,總計有22位醫師會在三院看診,專業領域從兒童青少年、一般成人,再到高齡人口都有,因此能提供全方位服務。吳冠毅表示,桃園長庚屬於綜合醫院,如果其他科別的醫師察覺到患者出現類似精神疾病,會立刻轉介給精神科,也會增加院內患者就醫的機率。他發現,近年輕度精神障礙的患者逐漸增加,除了其他科別的醫師警覺性高,患者本身的病識感也提高,讓精神疾病能及早治療。桃園長庚積極發展失智症中心,吳冠毅表示,失智症前期有些會以焦慮、憂鬱表現,後期也可能會有情緒障礙,也是增加憂鬱症就醫人數的原因之一。住院人數第1名高雄凱旋醫院/院內30名心理諮商師 助病友早日揮別陰霾「北松德、南凱旋」,國內兩家精神疾病專科醫院齊名,高雄市凱旋醫院可說是治療及研究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醫學的南霸天,守護大高雄民眾的身心健康,111年共收治392名憂鬱症住院病友,不僅名列區域醫院第一名,人數也高於醫學中心排序第一的三軍總醫院(360人)。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謙虛地表示,主因是醫學中心於去年疫情期間嚴守指揮中心所頒佈的7至14天隔離措施,以及縮減病房。相較之下,精神專科醫院影響較小,仍持續收治病友。周煌智指出,院內最新統計顯示,去年收治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病友確實明顯增加,住院部分更明顯,這也與防疫有關,許多民眾確診、身體不適,又被隔離,承受極大情緒壓力,以致出現失眠等身心症狀。針對憂鬱、焦慮等患者,添購「電痙攣儀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等腦部治療儀器。另成立身心健康管理中心,希望讓住院患者感受到正面能量。此外,凱旋醫院擁有堅強的心理諮詢團隊,周煌智表示,在藥物治療,各家醫院大同小異,但自家醫院有30名心理諮商師,為病友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提升療效。111年憂鬱症門診、住診人數5大院所106-111年主診斷重鬱症及輕鬱症門診就醫統計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和焦慮症該如何治療?用解決不適症狀為由鼓勵患者積極就醫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醫師建議,前幾次治療建議密集就醫,也要留意第一至三次的大發作,否則很可能會演變為難治型憂鬱症。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須視症狀是否達到疾病程度。對於有憂鬱或焦慮情形的患者,該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及腦科學研究教授李正達說,臨床上需要檢視症狀的強烈度,是否到達「疾病」的程度,如果病人在就診的當下,已經出現猶豫、焦慮、吃不下或睡不著,甚至死亡念頭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有限,可能就會同時運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李正達指出,現階段的主線用藥,常見的有抗憂鬱劑,增強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針對急性症狀,如焦慮、失眠、緊張、自律神經失調等,臨床上可能會運用一些鎮靜安眠藥,達到症狀緩解。這些屬於比較基礎的一般臨床用藥,李正達說,如果病人的症狀相對更頑固、更難治療,可能就會運用其他類別的藥物加強治療,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劑量較低,一般來說都能夠增強抗鬱劑在抗憂鬱焦慮方面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引導病患拆解、看見事情的全貌。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李正達表示,主要是用在症狀不那麼嚴重的個案。當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源時,對壓力的感受本來就會增加,伴隨的就是憂鬱、焦慮的情形,如果有機會了解個案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以及個案的應對、思維等,或許就有機會從中給予指導和心理治療。李正達以工作上的壓力為例,當上司交付一個難以解決的新任務,有些人就會覺得完蛋了、一定沒有辦法達成,接著馬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才沒辦法完成,也就是把事情「嚴重災難化」,或者有點以偏概全,例如當天沒辦法做完,就覺得這輩子沒有辦法做完,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用「正念」摒除外物,將思緒轉回自己的內在。「我們遇到這種個案,就是想辦法跟他『夥伴化』。」李正達說,也就是讓患者知道自己是有人陪的,並從討論中找出新的解決策略,對於以偏概全的情形,就會協助將事件拆解、階段性完成。其餘非藥物的方法,李正達提到,也可以使用「正念」的模式,暫時讓自己不要把思緒聚焦在外界的事物,而是完全聚焦在內在的狀態,例如把右前臂慢慢用力,再慢慢放鬆,感受自己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慢慢吸氣和吐氣,將思緒從外界移到自己的內在。藥物治療無效,可與醫師討論腦神經刺激治療。李正達表示,如果已經遵照醫師開立的處方與療程,服用抗鬱劑等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情緒很低落,就可以尋求醫師進一步協助,執行腦神經刺激治療,因為這類治療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通常要尋找有一定品質的醫療院所,目前核准的有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和重覆透顱磁刺激(rTMS)等,最短療程需要三星期。李正達建議,因為有些人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到每天都度日如年的程度了,前幾次治療,最好能夠密集就醫,例如一個禮拜就醫一次,如果調整後控制得好、已經有進步的空間,漸漸地就可以調整為二、三周,甚至一個月回診一次。李正達說,只要穩定治療,建議大概半年回診一次,在狀況穩定之後,就可考慮使用比較低的劑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復發,因為半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如果患者處在高壓生活環境,本身又容易焦慮,就會建議再追蹤久一點。歲末年終,加上氣溫驟降,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期憂鬱症發病人數增加,不僅住院憂鬱症病人數上升,門診也觀察到不少憂鬱症復發個案,此現象與日照不足、節氣循環均有關係。與憂鬱症身體症狀表現類似的「焦慮症」,則與病人生活壓力有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小。但醫師指出,隨心理健康識能提升,民眾對於憂鬱症病識感提升,但仍有不少患者罹患焦慮症卻難自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近期遇到一位病患,至醫院就診時,狀況就像電影「怪胎」中描繪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表示,該患者是一位大學生,因個性容易焦慮緊張,在學校上課時,擔心背後的眼光,只敢坐在最後一排,跟女同學說話時,更是緊張到必須閃躲,經診斷屬於焦慮症,除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服用,也安排心理諮商,雙管齊下解決患者病況。睡眠、食欲、腸胃功能差,大腦認知功能也受影響。張尚文表示,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常伴隨身體症狀,除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患者也會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頻尿等病症;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兩種疾病都會導致病人記性不好,容易忘東忘西。此外,張尚文說,患者也常有腸胃道症狀,例如缺乏食欲,或飲食後腸胃蠕動異常導致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等。症狀與一般腸胃病症難以區分,但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腸胃科病人都有焦慮症狀,醫師除使用制酸劑等壓制症狀,也會開立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放鬆神經。焦慮症者敏感、想太多;憂鬱症者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焦慮症、憂鬱症的區別,主要是情緒表現、致病因子不同。張尚文表示,兩者身體症狀類似,但憂鬱症患者情緒表現比較低落,焦慮症患者表現則較為敏感。若以致病因子區分,兩者雖然都有記性不好的表現,但焦慮症患者致病原因是對於周遭事件、訊息過於敏感,「看太多、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患者則是對事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看」,因此記不起事情。抗焦慮藥物「治標」,抗憂鬱藥物「治本」。至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張尚文表示,兩者用藥類似,臨床上針對憂鬱症患者,除給予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以外,若病人合併焦慮症,會開立速效抗焦慮劑,幫助快速壓制症狀。意即抗焦慮藥物先「治標」,服用1至2周,焦慮源終止或症狀緩解即可停藥;抗憂鬱藥物則用來「治本」,每個療程需服用6周至3個月。另外,隨醫藥科技進展,抗憂鬱劑除能增加血清素,也能增加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疾病家族史者,仍可靠調適壓力避免發病。張尚文表示,憂鬱症可細分為生物體質憂鬱症,與外在環境壓力引發的壓抑型憂鬱症等;焦慮症也是部分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情緒長期壓抑有關係。憂鬱症、焦慮症的家族遺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即家族中有疾病史的民眾較易罹病,但有家族史者在全部患者中占比僅約一成。除與基因遺傳有關,黃薇嘉說,焦慮症、憂鬱症也受家庭環境養成影響。因此,即使家中有基因遺傳因子,民眾也不必過度緊張,如果能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就不容易演變為焦慮、憂鬱症,可尋找紓壓方式,例如手作、運動、冥想、做瑜伽等,都對病情有助益。自律神經失調 常與焦慮、憂鬱症共病有些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就醫意願不高,身邊的人如何協助患者就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薇嘉表示,以焦慮症而言,當症狀開始影響旁人,且被察覺時,通常焦慮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建議民眾可用「身體症狀」作為勸說病人就醫的基礎,焦慮症、憂鬱症病人都常吃不好、睡不好,或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旁人若鼓勵病人就醫解決上述問題,接受度會比直接點出焦慮症、憂鬱症來得高。坊間許多書籍提到「自律神經失調」。黃薇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術語是「身體化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頭暈、胸悶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根據國內近期大規模研究,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比率高,近三分之一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民眾若長時間出現無特定病因的身體不適,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輕鬱症、重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怎麼區分?
近年國人精神疾病就醫人數上升,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精神疾病的問題應該要做全盤考量,健保只是政策的一環,不能只重視疾病本身,應從早期的心理健康促進著手預防。他同時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自身情緒問題,也要扮演親友的「守門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近年國人憂鬱症、焦慮症等負面情緒就醫狀況。誘發憂鬱、焦慮等症狀的原因多重,不只是心理因素,生理疾病也會引起相關症狀。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精神問題會引起生理症狀,如血壓高、腸胃道症狀、腸躁症等;反之,生理問題也會造成精神疾病,例如慢性病或是重大疾病的壓力,也會造成焦慮及憂鬱。5人就有1人服用安眠、鎮定藥物,可見失眠問題嚴重。根據健保統計,從106年到111年,包括輕鬱症、重鬱症、焦慮症等就醫人數都逐年增加,石崇良表示,國人精神疾病的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略窺一二,分別是「物質濫用」及「失眠狀況」。111年使用安眠、鎮定藥物的申報量高達11.2億顆,使用人數高達453萬人,以我國人口推算,約5人就有1人服用。石崇良表示,安眠藥使用量反映國人失眠問題嚴重,雖然失眠原因不全然是憂慮、焦慮導致,但也代表國人壓力管理的需求。他也引用國外研究表示,疫情期間酒精等物質濫用狀況增加,加上疫情改變精神疾病患者的就醫規律,影響病情控制,也讓就醫人數呈上升趨勢。女性就醫人數遠高於男性,老人憂鬱常被忽略。若依照性別比例來看,各類精神疾病,女性就醫人數的占比都達總數的六成,遠比男性多。石崇良表示,傳統刻板印象影響之下,男性常忽略自身就醫需求,特別是精神疾病容易被標籤化,常諱疾忌醫。精神衛生法推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希望把精神疾病去標籤化,將其視為需要穩定就醫治療的慢性病。以就醫年齡來看,因廣泛性焦慮症、重鬱症、輕鬱症等就醫患者,以60-69歲族群最多。而男性在重鬱症的每十萬人口就醫率中,更是年紀愈大、就醫者愈多,從111年的數據來看,60-69歲有890人、70-79歲1,033人、80-89歲1,083人,90歲以上則達到1,192人。石崇良提醒,不要把老年人的憂鬱症狀誤為「老化」,長者常被認為「老了就不愛動、對事情提不起勁」,更容易讓老年憂鬱症被忽略。1925安心專線提供心理諮商、評估轉介服務。石崇良表示,精神疾病的防治,要從早期的心理健康促進下手。他以癌症來比喻,及早篩檢、早期介入治療以阻斷疾病發展,甚至走在更前端,著手危險因子的戒治、環境改善等。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有全年無休的心理諮商,當面對情緒困擾、壓力或自殺問題等,可以提供輔導、評估轉介等功能。心健司也有「心情溫度計」,透過簡單的問題讓民眾自我評估心理狀態,並提供求助建議。石崇良呼籲民眾,一起扮演「自殺守門人」,關心身旁親友,做好「一問二應三轉介」:一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二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三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心理治療給付長期偏低,將檢討調整。針對年輕族群,衛福部也提供15至30歲民眾3次諮商補助,其中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就是目標之一,希望讓民眾勇於求助。根據統計,使用該諮商補助者有三成屬於高風險,石崇良說,透過諮商讓高風險民眾被發現並及早就醫。另外,心理治療的給付長期偏低,健保署也將著手檢討。一次「支持性心理治療」,必須由精神科醫師下診斷,心理師進行,至少要10分鐘,健保給付97點,換算成實際金額可能不到80元。石崇良表示,113年將著手「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檢討,會通盤檢討醫療服務,心理治療已經納入排程,最快114年有望調整。近年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就醫人數逐年上升,健保醫療費用也增加。健保統計,憂鬱症的就醫件數111年達266萬件,與106年相比成長7%,費用也增加到45億點;焦慮症111年就醫件數165.7萬件,與106年相比成長42%,醫療費用來到15億點。疫情加速社會變遷,適應困難者更易有負面情緒。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憂鬱症、焦慮症出現增加趨勢,一來可以歸於醫療資訊發達、就醫率增加,二來是新冠疫情加速社會變遷,適應困難者更容易發生焦慮或憂鬱。憂鬱症的評估,須根據症狀嚴重程度、病情、持續時間等研判。成年人連續2年,幾乎天天悶悶不樂,或是青少年連續一年情緒低落或容易亂發脾氣,臨床上判斷為「輕鬱症」;連續2周以上持續低落、提不起勁,並符合美國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9項指標一半以上者,臨床診斷為「重鬱症」。另一方面,焦慮症可分為分離焦慮、畏懼症(包含社交畏懼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方俊凱表示,各種焦慮症表現出的症狀差別不大,通常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手腳發抖等,但誘發的原因則不同。「分離焦慮」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分開引起;「畏懼症」可能是害怕特定物品(如蟑螂),或是害怕社交;若是什麼都可能引起焦慮,就屬於「廣泛性焦慮」。輕鬱症、重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怎麼區分?輕鬱症病程持續較長,一般在兩年以上,但症狀相對輕微,還不至於喪失日常生活功能。重鬱症為陣發性,時間較短但症狀嚴重,已妨礙正常生活能力。廣泛性焦慮症焦慮症的一種,對許多事情過度焦慮及擔憂,容易慌亂緊張,不像其他焦慮症,與特定情境有關。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與荷爾蒙變化有關。不論是焦慮症還是憂鬱症,女性就醫人數都比男性多,特別是重鬱症、輕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女性就醫數約比男性多一倍。以輕鬱症為例,111年女性就醫人數134,993人,比男性69,844人多將近一倍;111年廣泛性焦慮症就醫女性163,380人,也比男性89,754人多近一倍。方俊凱說,女性受生理影響,月經周期會帶動女性荷爾蒙(動情素)影響,例如月經前後或是更年期前後情緒較不穩定,即受荷爾蒙變化影響。其中「社交畏懼症」是少數男性就醫次數多於女性的精神疾病。方俊凱分析,男性在社經地位上承擔相對重的責任,又較不願意和親朋好友談論內心話,容易導致不想社交,進而演變成畏懼症。社交畏懼症男性較多,患者普遍年輕。若從就醫年齡層來看,重鬱症、輕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的就醫高峰,106年到110年落在50-59歲,111年則落在60-69歲。方俊凱說,這個年齡層處在退休階段,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事情改為線上處理,這類族群對於電腦資訊的掌握相對較弱,而以往的工作技能一旦無法發揮作用,就容易出現適應障礙,連帶會導致憂慮、焦慮加劇。不同於上述疾病,社交畏懼症(約兩千人)及分離焦慮症(每年僅百餘人)患者較年輕。方俊凱說,社交畏懼症與人生經歷有關聯,如果沒有經過適當教導或自我成長不足,面對人際互動問題會有恐懼。加上疫情期間缺乏實體互動,學生一入學就碰到疫情,同學變成「一個帳號」,也會加劇適應困難。特別是疫情下,社交畏懼症跟畏懼症有些重疊,因為害怕感染而避免與人接觸,導致社交焦慮。輕鬱症治療建議輔以心理諮商,重鬱症以藥物為主。治療用藥上,方俊凱表示,以往焦慮症會給予鎮定劑,憂鬱症則是抗憂鬱劑,但是因為這兩者都與血清素不穩定有關,因此現在傾向都先給予「抗憂鬱劑」調控血清素,狀況比較差者再輔以「鎮定劑」,避免直接使用鎮定劑可能產生依賴感。另外,在輕鬱症跟重鬱症治療上,輕鬱症因為持續時間比較長,問題可能落在生活型態或是社會環境等,建議要加上心理諮商;而重鬱症則是以藥物為主,諮商為輔,希望讓多巴胺、血清素盡速提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9 活動.健康小測驗
長輩進食常嗆到?可能是吞嚥困難前兆!1分鐘測出你的吞嚥能力
元氣網-吞嚥檢測提供簡易的吞嚥健康評估,透過簡單10題問題,0-4分的評分方式,讓填答者能夠以最簡易的方式評估吞嚥困難症狀、臨床特點、心理狀況和社交影響。● 東西亂放找不到?3分鐘快檢查!輕鬆測你是健忘還是失智● 人都會老,腦力卻能越玩越好!算數幫你健腦益智防失智
-
2023-12-29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喘到無法說話竟是自體免疫疾病 醫:需終身用藥
一位病友出現喘咳症狀,嚴重至無法從事社交活動,先至醫院胸腔內科就醫,經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後,發現患者肺纖維化面積達2成,轉介至風濕免疫科就診後,發現是硬皮症導致。病患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蔡昀蓁表示,由免疫疾病導致的肺纖維化患者常延誤就醫,且患者必須終身用藥,健保本月給付新藥後,有助病人穩定用藥。健保原先給付含nintedanib成分藥品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及硬化症有關之間質性肺病(ILD)使用,然而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會影響肺功能,導致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品,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同意於今年12月1日起,擴增含nintedanib成分藥品至該類病人使用,能顯著降低肺功能惡化,人年藥費約64萬元,預估約1300名病人受惠。蔡昀蓁表示,該名患者於門診檢查時,血氧不及90,在門診時一度喘到連一句話都說不完,肺部功能嚴重喪失,必須配戴氧氣罩維生。使用健保給付的抗肺纖維化藥物至今,病情控制良好,已能跳舞、做瑜伽,僅需每半年電腦斷層檢查、每半年進行肺功能測試觀察即可。「大部分自體免疫患者,罹患肺纖維化時沒有明顯症狀。」蔡昀蓁表示,自體免疫患者發現肺纖維化時多已晚期,因肺纖維化面積須至2、3成才會有症狀,若病人有運動習慣、肺活量較佳,則發病時間會再延後。門診不少患者是40至60歲才發病,惟狀況因人而異,也有患者20多歲就發病。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臨床上常安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定期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蔡昀蓁解釋,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系統性硬化症等病人,若為「全身性」類型,除關節、皮膚症狀外,因疾病慢性發炎的特性,肺部、腸胃道都會出現症狀,出現肺纖維化的比率達5成,除呼吸道症狀以外,因疾病影響病人生活,心理也會出現狀況。另,過去病人長期使用免疫調解藥物,萬一合併感染恐一發不可收拾。「過去常有病人說,免疫疾病是『死不了的癌症』。」蔡昀蓁表示,抗肺纖維化新藥每顆要價千元以上,病人每天需吃一顆,且必須終身使用,對無法獲得健保給付的病人而言是很大的經濟負擔。蔡昀蓁指出,健保12月起放寬給付條件,從過去特定疾病患者才能使用,改為若符合健保用藥條件,不分疾病別均可用藥,包住病人提升治療信心。因病人必須終身用藥,新藥降低副作用亦能幫助病人穩定、長期用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也說,肺纖維化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過去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給付對象僅包含特發性肺纖維化及全身性硬化症有關之間質性肺病,健保署擴大給付對象至所有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病友,期盼能降低肺纖維化的高死亡率。什麼是肺纖維化? 點擊知道更多健保署修訂後給付規定(自112年12月1日生效)Nintedanib用於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112/12/1)需符合下列所有條件: (1)需檢附肺部HR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影像及檢查報告,證實具有肺部纖維化且侵犯至少10%肺野(lung field),並符合間質性肺病之診斷。(2)經胸腔或風濕免疫專科醫師確認符合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Chronic fibrosing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with a progressive phenotype,PF-ILD)之疾病進展定義(請檢附過去一年內可證明疾病進展之病歷及相關檢查報告)。須符合肺功能惡化,且伴隨呼吸症狀惡化或HRCT肺部影響檢查有纖維化增加的證據。肺功能惡化可以為以下任一條件(a)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預測值之絕對值降低≥5%或 (b) DLCO(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預測值之絕對值降低≥10%。(3)起始治療條件:病人的FVC為預測值之45~80%且DLCO為預估值之30~80%,病歷須清楚記載病人之相關臨床症狀(如呼吸困難、喘或咳嗽等)。(4)停止治療條件:在持續使用nintedanib 52週後,若病人的用力肺活量FVC預測值持續年下降10%絕對值或以上,則進入12週的緩衝期 (grace period),這段期間可先給予續用,緩衝期後,再測之 FVC預測值(%)與緩衝期前相比仍降低時,則認定為未改善,應停止用藥。(5)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每26 週需檢送評估資料再次申請。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網站【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29 性愛.性福教戰
愛愛如何更持久?許藍方傳授「1分鐘速解法」延長做愛時間,但1類人不建議嘗試
周末是許多伴侶會一起共度春宵,在床上培養親密關係的時刻!在這難得的時刻,男性一定會想好好表現一番,但若才剛開始不久就秒結束,真的會超級掃興。對於「不持久」的困擾,最美性學博士許藍方傳授讓小弟弟「更持久」的解方,讓性愛時間能延長久一點。怎麼做能延長愛愛時間?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小弟弟更持久?許藍方分享一個最簡單持久法「先射精過」,先射精過後再把第二次留給想要互動的伴侶。但許藍方提醒,這個方法是有前提的!先射完精後,第二次的持久度是建立在新鮮度、刺激感都已經少一點或少很多的程度上,持久效果是相對的,第二次的滿足感就沒有第一次的滿足,也許持久時間會更長,卻可能會沒有第一次射精後的爽感。她以吃飯做舉例,當很餓時給你一碗飯你會狼吞虎嚥;但當先吃得八分飽再看到美食,會覺得眼前的美食就只是食物,不會一直覺得很餓想趕快吃飽。「追求乾柴烈火者」不建議此方法若你只是追求「時間的長短」,你可以事先射完之後,再把第二次留給你跟你的伴侶。但相反的,如果你是很渴望跟伴侶之間兩人的乾柴烈火,許藍方建議,不要使用這一種方式延長持久的時間。雖然先射完後,第二次小弟弟可以更持久,但這個持久的感受會像第一次射精那麼滿足嗎?沒有人可以跟你保證。網友分享自身持久經驗對於許藍方建議的持久解方,其他網友也分享自己的持久經驗。「第二次比第一次久一些,這是敏感度和心理需求下降的原因,這方法不是不好,只是不太現實。要做到真正的持久,主要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個人經驗是;心理上要保持放鬆,不能太緊張、太急,情緒不要過於高脹。體力要好,不要有累的感覺,要一直保持足夠的硬度。」、「我每次快受不了就叫女生換一個姿勢,順便偷偷深呼吸幾下還有縮下面的肌肉,就可以一直繼續了,習慣了就自己控制要做多久時間」、「要持久一點的就是背九九乘法表,理工科的可能要算偏微分方程」、「這招年輕的時候可以,老了之後就不行,第二次就容易硬不起來了」。看完許藍方的持久解方,你覺得這個方法值得嘗試嗎?若不想染性病或愛愛完當爸媽,記得戴好保險套進行安全性行為。延伸閱讀:.新年第一炮!許藍方傳授「2招性愛秘技」,餵飽伴侶不再讓她欲求不滿.跨年夜如何挑逗伴侶?專家傳授「陰道敏感帶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元旦後不想當爸媽!5大避孕方式優缺點一次看,「這避孕法」恐致性功能障礙
-
2023-12-28 醫療.精神.身心
新北國中生割頸案/目擊凶案留意出現3大壓力症狀!1表自我檢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新北市發生9年級國中男學生和他班學生發生爭執,遭對方持刀劃傷頸部。精神科醫師提醒,事件相關學生,往後是否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檢視有無敏感因子,並評估是否產生「身心壓力症狀」或「急性壓力症候群症狀」兩大指標,並由校方啟動輔導諮商系統觀察1個月,家長則要觀察孩子是否出現驚嚇、做惡夢、過度警覺三大症狀。觸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3指標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對這類親身經歷的當事人而言,要特別關注心理狀態,因後續個案的相關回溯衝擊很大;至於現場目睹的學生,學校對他們而言應該是安全、可提供保護的場域,發生這樣的事件,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衝擊。至於,會不會衍生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要檢視「有無敏感因子」,以及「是否出現身心壓力症狀」或「急性壓力症候群症狀」等指標。李俊宏指出,敏感因子指的是,相關人員過去若有心理創傷經驗,或事發當下本來就有憂慮或焦慮,這類孩子對事件更敏感,如果和雙方當事人是好朋友,也可能出現替代性創傷。一般而言,校園輔導諮商,在入班服務時,會針對事件跟班上學生做說明,李俊宏表示,包括案件發生衝突等,因為當下衝擊性太大,有些學生談及始末可能會覺得不明所以,當可以了解清楚時,心理衝擊會下降,要避免再創傷,要由專業人員介入。接著要評估個案是否有身心壓力症狀,或急性壓力症候群症狀,李俊宏指出,如產生病理性影響,需要轉銜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治療,有些人可能會做惡夢、心情低落等,需要藥物協助,如果沒有到這樣的程度,可由學校端啟動治療團體,由輔導老師、諮商師、心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引導成員間講述事件帶來的影響、感受,同時照顧他們心理健康需求。情緒影響逾1周 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李俊宏提到,如果是鬥毆事件,相關目擊者的衝擊性,可能不會那麼高,若為嚴重的傷人事件,有8%至20%,可能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屬急性壓力症候群,建議觀察時間約1個月,有的人會慢慢遞減。李俊宏指出,如出現情緒上的影響、對外在事物麻木、做惡夢、在學校覺得不安心、坐立不安等,時間超過1個星期,就可能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校園輔導諮商系統的老師入班服務時,就應該多加觀察。創傷太嚴重 也可能出現急性壓力症狀除了校方需啟動相關輔導機制,李俊宏提醒,家長也要觀察,孩子有無出現急性壓力相關症狀,包含做惡夢、坐立難安、過度警覺、改變現實感與自我認知等,代表創傷狀況太嚴重,大腦會啟動保護機制,阻斷與外界的連結,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出現失憶等狀況,或者不敢進教室、不敢接同學的電話等,都要特別留意、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有的家長會擔心,孩子到精神科就診會不會就留下紀錄,李俊宏說,這方面可以先評估,因為有些急性壓力症候群可以透過口語治療,除非醫師認為有病理性症狀,才會需要藥物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檢測量表您可以利用以下的簡易自填式問卷,自我篩檢是否有創傷後壓力反應,當以下 10 個題目中有 5 題以上答案為「是」時,請向相關心理衛生單位求助。1. 您有睡眠困難嗎?2. 您會感到憂鬱(如傷心、難過)嗎?3. 您對突然的聲音或未預期的動作會感到驚嚇嗎?4. 您變得較容易生氣嗎?5. 當回到突發事件的地方,會不會感到害怕?6. 您的情緒會不會經常容易波動?7. 您會感到身體易緊張嗎?8. 您會感到不願跟其他人談話嗎?9. 您會出現與意外事件相關的噩夢嗎?10. 您會有良心不安,對自己責難或感到愧疚嗎?(資料來源: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訊)★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8 醫療.精神.身心
「我的大叔」李善均過世 醫建議影迷做2件事抒發情緒
韓星李善均昨天(27日)被發現陳屍車內,警方初步研判是輕生。醫師指出,這類名人輕生的事件,在當地可能產生模仿效應,不過台灣跟韓國仍有一段距離,對台灣民眾是否造成負面模仿效應,可再觀察約1至3個月,事件對影迷造成的衝擊,則可透過回顧李的作品,如療癒劇「我的大叔」,或和其他影迷互相抒發、支持。療癒方法一:重溫李善均作品李善均在「我的大叔」中飾演暖男大叔,故事敘述韓國「國民妹妹」IU飾演的社會底層女孩,為了支付奶奶療養院費用,甚至鋌而走險為公司高層監聽他人秘密,無意間遇到李善均演出的暖男大叔,兩個不同世代、職業的人從彼此的陌生,到逐漸認同,展開一段溫柔友誼的過程,迄今仍是不少劇迷心目中的療癒神作。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李過去有很好的表現,許多台灣民眾也看過他的作品,例如「我的大叔」帶來的療癒感,李善均暖男般的存在,會帶給大家很好回憶,至於這樣的遺憾,會不會對台灣民眾造成負面模仿效應,還要再觀察。療癒方法二:網路留言追思或者影迷聚會對影迷的調適方面,張家銘說,重新看一下「我的大叔」這個作品沒有不好,劇中2個陌生靈魂彼此支持陪伴,也許能帶給周遭的人一些支持,也可以在網路上留言追思,或者影迷之間彼此聚集、互動支持,抒發一些想法。名人輕生 1至3個月內可能出現模仿效應張家銘表示,韓國這幾年的高自殺率,也造成一些明星的模仿效應,對韓國民眾而言,可能出現追隨的情形,有研究指出,發生這類名人輕生的事件後,可能會有1至3個月的短暫影響。除了李善均輕生的新聞,新北市國中男學生遭割頸身亡的事件,也屬於較為負面的內容,張家銘指出,兩者是不同的事情,分別發生在韓國跟台灣,性質上屬於自殺和他殺,不過對於國中生事件,很多家長會擔心相關校園事件,整體而言有很多可以檢討的,比如攜帶危險物品到學校、如何從小學習情緒處理,不會衝動或者做出危險事情等,但不用過度放大相關情緒。【延伸閱讀】三浦春馬逝世粉絲淚崩 心理師:鐵粉別把情緒藏起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8 醫療.感染科
受到「防疫疲累」影響 國人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率低讓專家憂心
國人低估新冠疫情 專家憂年長者身陷危機一次家族聚餐,竟險些讓80多歲王先生一命嗚呼。他在用餐後幾天發燒、咳嗽而緊急就醫。在檢查後發現,王先生肺功能急速下降,院方隨即安排住進加護病房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他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所致。國內感染症權威教授盛望徽警示,新冠所造成重症及死亡風險遠高於流感,民眾切勿等閒視之,應儘速接種XBB.1.5疫苗。疾病管制署疫報顯示,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近幾周來,平均每周確定病例(中症、重症併發症)均超過200例,至於每周死亡人數則為30多人,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生命安全。疾管署預估,這波新冠疫情高峰將出現在明年一月中下旬,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人,重症住院、死亡等人數也將勢必再創近期高峰。儘管我國於112年9月26日起開打XBB.1.5疫苗,優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且為提高接種意願,各縣市也提供500元商品禮券及10劑COVID-19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等獎勵措施,但打氣仍不如預期。接種資料顯示,疾管署今年採購600多萬劑流感公費疫苗,施打人數已逾600萬人,目前所剩不多,相較之下,較早開打的新冠XBB疫苗接種人次仍不及80萬。針對新冠肺炎對於民眾威脅程度遠高於流感,但施打率卻無法拉升的現狀,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對此感到憂心。他表示,受到「防疫疲累」心理影響,許多民眾並未將新冠肺炎當成一回事,認為病毒已經流行超過三年,毒性應該弱化了,即使感染,症狀也只會小感冒。黃立民指出,大部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仍存有迷思,以為自己感染過病毒,或打過三、四次新冠疫苗,身體應該還有抗體,以致對於最新XBB.1.5疫苗興趣缺缺,覺得沒有接種的必要性。上述80多歲王先生即為典型個案,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屬於新冠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因這兩、三年來,陸續接種過三劑新冠疫苗,期間也曾確診過,而心生鬆懈。對於最新疫苗的接種,抱持著觀望態度。但沒想到,就在全家人在餐廳聚餐的幾天後,王先生出現發燒、咳嗽、胸悶、易喘等類流感症狀,行動力變差,被緊急送至急診,並確診為新冠肺炎,肺功能嚴重下降,只剩原本三分之一,因情況危急,被安排至加護病房。在台大醫療團隊搶救下,施以抗病毒藥物,才逐漸好轉。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六個月新冠病毒就會出現新的變異株,目前JN.1變異病毒株就在許多國家迅速蔓延,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黃立民表示,該病毒株具有超強的免疫逃脫能力,之前感染過其他病毒株的人仍可能再度感染,因此,有必要接種XBB.1.5疫苗,提高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盛望徽表示,近期社區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明顯變高,這也反映在重症併發、死亡等人數,而疾管署疫報顯示,約九成九重症住院、死亡個案均未施打過XBB.1.5疫苗。盛望徽指出,再過三至四周,國內將面臨另一次新冠疫情的考驗,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大關,感染人數激增,重症及死亡人數勢必跟著增加,國人應該謹慎看待此波衝擊。世衛組織及美國何大一博士團隊均認為,現有XBB疫苗對目前各國流行XBB系列(如EG.5等)及新興變異株如JN.1皆有保護力。此外,荷蘭最新研究顯示,XBB.1.5疫苗對於60歲以上民眾接種後預防感染後住院保護力可達70.7%,在預防重症保護力可達73.3%。全國65歲以上民眾XBB.1.5疫苗接種率仍偏低,黃立民、盛望徽等專家強烈建議,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疫苗。一般施打後兩周才會產生足夠的保護力,如能在最近接種,就可在趕在明年一月中下旬疫情高峰之前,做好準備。年長者同時打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新變異株JN.1正在全球流行,新冠XBB疫苗對這隻病毒株也可產生抵抗效果,但疾管署統計,全台施打率僅約3%。前疾管署長、三軍總醫院特聘醫師張峰義表示,面對新冠變異株民眾「個人免疫力不足」,近來門診新冠個案相當多,重症人數也遠高於流感,他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公費疫苗。張峰義表示,台灣過去打的疫苗,即使是Omicron變異株疫苗,到目前綜合抗體皆已幾乎歸零,新冠病毒不斷在全球變異,對長者來說風險相當高。此外,目前民眾「個人抵抗力不足」,更別說形成群體免疫力。他認為60歲以上的族群都應儘速施打XBB疫苗,才有辦法生成對抗JN.1變異株的抵抗力。「除非過去打新冠疫苗有嚴重副作用,否則都建議施打。」張峰義說,前兩年台灣施打的原始型疫苗,部分民眾可能有較嚴重的副作用,但現在XBB疫苗綜合效價數據不錯,安全性也較高,目前最多的副作用是施打部位的局部疼痛。他強調「自己的安全自己顧」,打一劑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張峰義指出,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尤其目前出國人數增加,變異株速度更快,但民眾卻都對防範新冠病毒鬆懈,忽略目前新冠重症不僅比流感嚴重,且併發症也更多,對於長者以及高風險族群都具威脅。冬天好發呼吸道疾病,室內空氣也多不流通。張峰義表示,台灣民眾冬天喜歡窩在一起聚會,吃火鍋、聚餐等等,而室內空調較弱,通風不佳,只要一人帶有病毒,整個空間的人都可能染疫,年輕人重症風險低,但家中若有長者,就得要多加留心。「當務之急是把現在冬季、春季的抵抗力拉起來。」張峰義提醒,病毒變異從未停歇,現在的XBB疫苗施打率得趕緊拉起來;不過,他也表示,今年一次要打新冠、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等三種不同疫苗,長者可能較為抗拒,但流感、新冠感染後,都更容易引發病毒感染,他認為可透過對民眾進行衛教,分散兩隻手臂來施打,也儘快帶家中長輩去打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疫情高峰即將來襲 疾管署催打XBB新冠疫苗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增326例,創四個月來新高,死亡增37人,則是九周來新高,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本土JN.1近四個星期來本土JN.1占比升至百分之九,預估一月中旬將成主流株,因其具有逃脫能力,提高感染風險,民眾應儘速接種XBB疫苗,另建議民眾,前往人潮聚集場所時最好戴上口罩。根據疾管署評估,目前國內新冠疫情屬於「略升」,但全球陽性率正處在高點,特別是鄰近東南亞病例數仍持續上升。羅一鈞指出,近期屬於BA.2.86系列的JN.1境外檢出提升,本土占比已近一成,雖然目前疾病嚴重度並沒有上升,但可能有較高的免疫逃脫性。羅一鈞說,依據荷蘭今年針對60歲以上接種新冠XBB疫苗效益研究顯示,對於預防感染後住院以及重症保護力高達七成。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公布最新疫苗建議,現有XBB.1.5疫苗對於XBB系列(EG.5、HK.3及HV.1等)及BA.2.86系列(BA.2.86、JN.1等)的變異株皆有保護力。疾管署預估新冠疫情將在明年一月中下旬達到新一波高峰,每天估計會有一萬八至兩萬人染疫;另一方面,流感流行高峰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因應新冠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在秋冬流行,疾管署推出「三針有幸」的疫苗催種計畫。羅一鈞表示,65歲以上長者可同時公費接種包括新冠疫苗在內的三種疫苗,並可在接種疫苗後,拿到10劑新冠快篩。他表示,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可利用快篩試劑檢測,一旦染疫則可儘早就醫。此外,目前醫院、診所、護理之家,以及老人福利機構(長照安養機構等)仍維持口罩配戴措施,並沒有鬆綁。羅一鈞建議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若在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處於通風不良之場所或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儘量需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提高疫苗打氣 部分縣市設臨時接種站新冠防疫持續了三、四年,國人出現「新冠疲累」,以致XBB疫苗打氣低迷。但部份縣市衛生局在社區、賣場、火車站設置臨時接種站,讓路過民眾就近施打,省下掛號費。另規畫「隨到隨打」醫療院所,提高接種便利性,希望刺激打氣,讓民眾安平健康過好年。屏東縣在這波新冠疫苗施打率排行上獨占鼇頭,衛生局長張秀君表示,「貼心、用心」是提高疫苗接種率的不二法門,必須祭出因地制宜措施,才能加強民眾的施打意願。她指出,每逢假日、節慶日,衛生局就會在火車站廣場、藝文活動現場設置接種站,只要民眾路過,持健保卡就能打疫苗,節省許多時間。針對偏鄉地區,屏東縣衛生局則規畫疫苗專車,醫護人員下鄉,至各地活動中心舉辦衛教活動,並提供施打服務。另有行動復能車,深入社區,除了協助失能者復健,公衛護理師也幫打疫苗。此外,為了加強民眾對於疫苗的正確認知,屏東縣推出三輪車遊街廣播等懷舊宣導措施,提供身障者就業機會,騎著電動三輪車,繞著大街小巷,放送接種相關訊息,張秀君說,「鼓勵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減少重症及死亡風險,可是功德無量。」台北市新冠疫苗接種成績不如預期,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這一波新冠疫苗的打氣確實低迷,目前台北市也才打了10萬多劑。為此,衛生局正研擬催打措施,包括,廣設社區接種站,讓民眾能就近施打,減免掛號費,不需至醫療院所預約。另外,北市衛生所拍攝衛教宣導廣告影片,也即將於有線電視公益頻道播放。桃園市則以獎勵方式鼓勵年滿65歲長者接種流感、新冠、肺炎鏈球菌等三大疫苗,衛生局長劉宜廉表示,年長者免疫力較差,一旦感染,很容易引發重症,希望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接種,而桃園市特別規畫接種場所,儘可能同時接種三劑,節省許多時間。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黃翠咪指出,為了提高XBB疫苗打氣,市政府與不少大賣場合作,設置臨時接種站,除了中央所提供五百元超商禮券,另準備實用的宣導品(例如,水果、礦泉水等)。再者,與衛生所及多家醫療院所合作,開設「隨到隨打」門診,不用預約,相當便民。疾管署表示,目前全台約3000家醫療院所可接種XBB疫苗,其中超過1600家提供隨到隨打服務,民眾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查詢相關的疫苗施打資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7 醫療.精神.身心
氣溫驟降注意保暖! 醫師:留意「冬季憂鬱症」纏身,平日多做6件事改善
近來氣溫數度驟降,可能讓人感到情緒低落、悲傷、失眠或疲憊,如症狀持續2周以上,就要小心是否罹患季節性情緒疾患,或稱「冬季憂鬱症」。大千健康醫療體系福苗診所身心科醫師劉佑閿指出,冬季憂鬱症如未能改善,除影響生活,嚴重恐導致有負面想法,釀成憾事。出現這些症狀 當心冬季憂鬱症他指出,據統計「冬季憂鬱症」多發生於秋季或冬季早期,且較常出現在高緯度、冬季日照較短地區,還有婦女及年輕族群較易發生。由於秋冬季日照時數較少,進而導致體內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失調,影響情緒及生理時鐘。褪黑激素是會讓人產生睡意、進入休息狀態的物質,血清素則是影響情緒、睡眠、食慾的激素;因此當日照減少時,可能導致血清素提早轉化為褪黑激素,造成血清素下降、褪黑激素增加,進而產生冬季憂鬱症的症狀。冬季憂鬱症病患會在一年中固定時間發生憂鬱症狀,包括持續2周以上情緒低落、對原本喜好事物喪失興趣、失眠或嗜睡、食慾及體重的增加或減少、注意力集中困難、思考與行為緩慢、過度不當自責或失去自信、常有負面想法。平日多做「6件事」改善冬季憂鬱症劉佑閿表示,想要改善冬季憂鬱症的症狀,建議多做以下6件事:1.白天可多進行戶外活動,適度曬曬太陽2.依個人體能狀況,安排固定的運動習慣3.維持人際互動交流4.培養休閒嗜好,調節並釋放壓力5.均衡飲食,可多攝取含色胺酸的食物,如牛奶、芝麻、堅果、香蕉、黑巧克力等6.建立固定睡眠習慣,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他提醒,如果已有持續2周以上的情緒困擾,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建議至身心科門診進行評估,幫助找回心理的平衡點。★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4 養生.人生智慧
探病有什麼禁忌?要準備什麼?醫提醒送水果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當同事或親友住院,該不該去探病?什麼時候去比較恰當?帶什麼探病禮才不失禮?面對重病的親友,該怎麼說才能有鼓勵安慰的效果?病中的人特別脆弱,需要休養也需要溫暖,做好探病禮儀的功課,才能讓對方感受到暖心的誠意。Q:親友住院,該去探病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資深志工陳鶯鶯表示,對老一輩的華人來說,親友生病住院沒去探病,心裡會覺得過意不去;但現代年輕人想法比較不一樣,會視自己的時間和對方的需求,該不該去探病,就看每個人的觀念跟想法。現在通訊軟體發達,可以藉著電話、即時通訊軟體先關心一下,未必要親臨現場。如果有需要探病,一般原則是依醫院規定時間及人數,待適合時間再去。若是重大疾病和手術後,病人送加護病房,則有規定的時間,以大林慈濟為例,規定每天一次半小時,若親友要訪視就會占用家屬時間,建議事先溝通好較佳。Q:什麼時候是理想的探病時機?如果患者接受手術,術後第三天再探病會較適合。陳鶯鶯指出,因為術後第一天患者一定是很累的,從麻醉中清醒可能感到不適,加上使用術後疼痛減緩裝置,會讓病人想睡覺,足夠的睡眠能減輕疼痛、加速復原。此時不宜探病把病人叫起來接待客人,光是睜開眼睛就可能頭暈想吐。她也提醒,探病前一定要先打個電話,看看病人的意願,如果對方說待出院返家再探病,要尊重對方的意願。Q:一天之中理想的探病時段?建議盡量避免早上9點到11點間探病,這是治療及醫師查房的時間;再來是吃午飯及睡午覺時間不要去打擾。一般來說,下午3點以後去探病比較好,但很多人因為白天上班,會利用晚上去探病,只要探病者沒有太陽下山後不可探病禁忌就沒問題。Q:單獨探病還是結伴好?最好不要超過幾個人?若病人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可以到病房外、會客區談話,就比較沒有嚴格人數限制。陳鶯鶯表示,如果是進病房探視,不要超過3人為宜,以大林慈濟醫院為例,規定一次訪視者1至2名,特殊狀況較緊急或疾病末期,則會讓大家輪流進去。會這樣規定,一來是避免干擾其他患者,二來人多感染率增加。陳鶯鶯說,疾病期間,患者抵抗力是較弱的,所以這都是院方要考量的部分。Q:探病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多久?除非病人是非常熟悉的親友,願意讓你長時間陪伴,否則一般探病大概以20分鐘內是最好的。陳鶯鶯提醒,探病不要「車輪戰」,一個接著一個來,會讓病人很累。尤其是末期的病人,千萬不要一直叫他、搖他,問患者知不知道自己是誰。她說,車輪戰對病人跟家屬來講都很累,家屬也需要休息。Q:傳統探病禁忌要不要遵守?陳鶯鶯表示,病房是沒有說「bye-bye」的禁忌;一般則建議家裡有喪事者,暫時不宜去探病;另老人家都有太陽下山後就不會去探病的傳統,但是對年輕人來說,可能就沒有這些禁忌。而農曆七月,多數患者是怕住院,現在觀念想法也漸開明,也有人說七月是吉祥月、慈悲月,比較沒禁沒忌,但還是有老一輩得知要七月去探病,要在身上戴艾草、不要摸病人,怕病人的病氣會過給自己。陳鶯鶯說,有些關念較傳統的志工,會覺得幫病人按摩,病氣會過給自己,而不想接觸患者。她認為,幫助是一種回饋與迴向 ,自己輸給病人正向能量,對方當然也會同樣回給你好的能量。Q:不適合去探病時,建議如何表達心意?現今通訊軟體及視訊都很方便,可以先用電話關心。陳鶯鶯建議,也可以合寫一大張卡片,寫些鼓勵祝福的話,病人有時間就可以一個個慢慢看,內心也比較不孤單,會從內容獲知被很多人關心,愛的力量也蠻大的。平常也可從LINE傳送祝福,或傳一些能使病人開心的影片,因為開心的時候,細胞也會開心,笑的時候細胞也會笑,身體自然越來越好。也可以用語音錄一段,讓照顧者放給病人聽,用語音就更有溫度,又可以重複播放。陳鶯鶯提到,曾經有一名嚴重失智的阿公,會對著平板內阿嬤照片說我愛你,聊天講情話,家屬可以在平板電腦放照片,讓病人看,甚至跟志工們分享。至於臨終的病人,可以在他耳邊輕聲說說話,也能讓照顧者感到心安,有盡一份心的感覺。台灣人到醫院探病習慣帶著禮品,舉凡鮮花、水果、補品都是常見項目。但多人不知道探病送禮其實有不少「眉角」,萬一送錯禮,不只攸關病人病情,嚴重者加重症狀、影響復原,更讓送禮者的心意大打折扣。針對過敏、腎臟病、糖尿病、剛開刀的病人,其實探病禮各有禁忌,讓醫師、營養師告訴你。探病送花?先搞清楚患者是否有相關過敏原,或怕強烈花香。「贈送鮮花花籃、花盆最能顯示大器,但有個前提!」義守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梁正隆說,有些病人平時人緣好,病房內會放滿各式鮮花,但不少病人對花粉過敏,有人會選擇把花丟掉,但也有人會將花堆放在病房外走道,造成醫護人員或其他病人的困擾,建議送禮前先詢問病人是否有過敏原。探病送偏方、符咒?護身符無妨,需「進食」的都不宜。除了食物、鮮花外,在台灣探病也能見到民眾拿偏方或民俗信仰物品送禮。梁正隆說,原則上醫院不讓病人接觸這類禮品,但若是廟宇求得的符咒送給病人,醫師不會阻止,但若要進食的食物就會避免,「這禮物能讓病人心理獲得安慰或平靜,在信仰上感覺被保佑,醫師通常不會有意見。」也有人會送病人各種偏方,站在醫學角度都不建議。探病送養生補品?住院急性期不建議任何「含中藥」的補品。1.人參講到補品,不得不提常見的人參、燕窩、雞精等,梁正隆說關鍵在於是否添加太多中藥材,例如人參會影響凝血功能,若病人有出血性疾病或產後女性就要避免。他認為,「住院急性期時,建議不要送任何含中藥材的補品」,畢竟市售補品可能含多種藥材,建議等病症緩和才送中藥補品。2.雞湯、雞精廖偉呈說,許多人會送雞湯,湯若呈現乳白色,代表油脂量高,不建議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病患喝;燉煮若加酒或中藥,也會影響病情恢復和傷口癒合。雞精、滴雞精屬低熱量的胺基酸補充食品,適用補充體力、改善疲勞,對病情沒有實質幫助,且含普林、鈉鉀磷,高血壓、腎臟病人也需注意。探病送水果?消化道病人不宜、糖尿病患最怕甜蜜。梁正隆說,探病常見的禮物是水果,看似安全牌,但也有其禁忌,「有些消化道病人就是不能進食,送再高貴的水果也沒辦法吃。」往往變成是照顧病人的親友吃這些水果,雖然仍是個心意,但還是建議送禮要符合病人的需求。1.糖尿病患尤其糖尿病患者需避免高糖分的水果,如鳳梨、哈蜜瓜。梁正隆說,糖尿病人因疾病造成傷口復原力較差,再進食過甜的水果,會讓術後恢復時程拉長。2.腎臟病患梁正隆特別提醒腎臟病人也要避免高鈣、磷、鉀太高的水果,例如高鉀的楊桃,高磷的葡萄等,「少量進食雖然無妨,但送禮還是希望能更切合對方的病況。」3.消化道手術病患藥師廖偉呈說,送水果時要注意若病人開刀不能進食或咀嚼不佳,水果變成「看得到卻不能吃」,甚至有可能長果蠅。若病人做完腸道手術,必須搭配低渣飲食,此時收到高級水梨禮盒這類纖維含量高的水果,對病人是一大負擔。另外,當季水果通常又香又甜,對血糖不穩定的病人來說更是大忌。4.避免影響他人的水果在醫院工作多年的護理師黃亭瑋分享難忘案例,一名病人家屬偷偷帶整顆榴槤到病房探病,整層樓洋溢著榴槤味道,護理師發現連忙制止。沒想到事後病人出院,還郵寄榴槤到醫院向醫護致謝,讓他們哭笑不得。黃亭瑋說,探病送禮除了能讓病人感到窩心,避免影響其他人也是禮節之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4 癌症.癌友故事
為何別對末期癌症患者說勵志的話?如何做到最理想的陪伴方式減少患者恐懼?
坐在診間裡,醫師不急不徐吐出「乳癌末期」這四個字,這診斷原先已在腦中思索過百次,但當醫師說出口時,眼淚仍舊止不住,後面的日子該怎麼辦?我會死嗎?治療會掉頭髮嗎?接下來醫師說的治療方向、該怎麼做,我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光聽到診斷「我的心靈就已經難以承受」。醫護要告知,家屬想隱瞞,病情傳達需同理也需技巧。聽見末期的診斷結果,即使做足心理準備,多數人也無法馬上接受,如何向患者傳達「壞消息」,是醫護人員的難題。患者聽到壞消息的反應不一,各類情緒往往讓人無法預期,有些患者不願接受結果,反而批評醫師,或是親友不知所措,也曾發生過醫護人員被找麻煩的情形。林口長庚醫院社會服務處社工師葉幼珮說,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間病情集轉直下,多數醫師會希望明確告知病情,但親友擔心患者承受不住,反而希望醫療團隊先隱瞞。曾有一位70多歲癌症患者,治療狀況不佳,醫師建議親友,將患者轉入安寧病房,親友千交代萬交代,別告訴患者「轉入安寧病房」,他們會找機會跟患者說,擔心患者一時之間接受不了事實。但某天病房護理師接了電話,很直覺地就說了「安寧病房,您好」,原本協助隱瞞的事實,意外被揭露。葉幼珮說,醫療團隊面對「壞消息」說明這件事,得非常有技巧,也具有挑戰性。先探詢病患心情、想法,告知病情後同理陪伴。葉幼珮說,醫療團隊的立場一定會告知病情,但告知時,會先試探,等患者的精神狀態較好時,再多加說明。接著以同理的方式陪伴,進一步討論治療方針,如果不願意繼續治療,則會協助親友,如何陪伴患者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以上述癌症患者為例,她會先等患者精神狀態較好時試探對方,從當下的狀態以及行為先探詢,例如,阿伯你今天看起來有氣無力,你怎麼了嗎?又或是用,阿伯你最近心情看起來悶悶的,可以說看看發生什麼事了嗎?有些患者其實知道自己的病情,也知道家人都瞞著他,但他自己不知道怎麼面對和處理,也跟著演戲,只是這都不利於後續的治療,或是在最後一段路上,創造與珍視的人之間的回憶。對末期患者別說勵志的話,「聽來格外諷刺」。面對疾病這條路,患者本身是既害怕又孤單,他們常常因為害怕而生氣、不知所措,特別是已經知道自己來日不多,更容易陷入焦慮。葉幼珮說,台灣人面對分離或陪伴大多有障礙,在醫院內,很常聽到親友不知道怎麼安慰患者,常脫口而出「你要加油!」、「你一定要好起來」、「好好振作」、「你一定要勇敢」、「日子還是要過」等等。葉幼珮說,這類的話聽在患者耳裡格外諷刺,面對疾病他們已經很加油、很勇敢,最後仍得到疾病末期的結果,而「好起來」或是「振作」等等,這些就是「做不到」的事情,卻被頻頻提醒。替患者罵醫師、找偏方,都不是好的安慰方式。親友在陪伴的過程中,不用說這些勵志的話,可以多加一些同理的方式陪伴,最好的方法就是「肯定當下」。舉例來說,可以告訴對方,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是我,肯定不會像你一樣勇敢,你現在如果很難過,可以說給我聽,我會陪伴著你;也可以說,你現在在擔心什麼?可以幫你什麼?如果我做得到,你可以說看看,我們想想怎麼做。葉幼珮說,陪伴患者時「傾聽比說話還重要」,那些看似激勵,或是替患者罵醫師,或找尋偏方等方式,都不會是最好的安慰方式。如果不擅於言詞,也可以透過文字,把自己的關心與關懷傳遞給患者,也是很好的方式。癌症人口逐年增加,110年全癌症新發生人數多達12萬1762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520.9人。目前醫療雖可協助控制讓癌症成為一種「慢性病」,每年仍有約5萬多人因癌症死亡。癌症罹病的過程,從發現、確診、治療、好轉,或復發、惡化到死亡等,每位患者經歷不同,近年醫界積極倡議,面對重大疾病,可找尋心理諮商的協助,不僅可幫助理解疾病,也能在罹病的這條路上獲得陪伴。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罹癌後合併憂鬱機率高。無論是罹患癌症,還是其他重大傷病,面對疾病時,患者大多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說,被宣判罹癌,初期最常見的反應就是「焦慮」,緊接而來的就是憂鬱。根據台北榮總過去的臨床研究調查,200名住院的癌症患者中,20%患有嚴重憂鬱症,因此罹病帶來的心理問題,是亟須被正視的。腫瘤心理諮商人力不足,可尋求相關機構協助。多年前,衛福部國健署推動「癌症醫院認證」,其中包含「提供癌症治療服務的醫院,須聘僱一位專任的腫瘤心理諮商師」,當患者被宣判罹病時,即介入陪伴。不過,方俊凱說,礙於人事成本,多數醫院都是依照規定僅聘僱一人,導致即使有高度的腫瘤心理需求,人力也難以負荷。如果癌症治療已進入住院階段,健保會支付心理諮商的費用;如果尚未到住院階段,癌友有心理諮商需求時,可自費找尋心理諮商師協助。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與國內四十多家醫院合作,可提供小額的補助,持自費單據可向基金會申請心理諮商補助。其餘像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也都提供心理諮商的服務。心理諮商介入,可避免患者尋求錯誤治療。生病後,每個人都難以預料自己的情緒發展,方俊凱說,有些患者治療過程一路都很順遂,但突然病情急轉直下,情緒崩潰,家中的支持系統又不好時,很容易尋求錯誤的治療方式,反而讓罹病這一條路走得崎嶇。方俊凱說,並非每一個心理諮商師都學習過腫瘤心理,加上心理系或是心理相關研究所內的課程中,腫瘤心理的占比相對少,目前癌症相關基金會提供課程,讓心理師可以額外學習。患者若需要找尋腫瘤心理師,除了可在醫院內洽詢,也可以詢問各癌症相關基金會,是否有推薦的心理師名單。陪伴、傾聽、認識疾病,能減少患者恐懼。腫瘤心理師提供的陪伴,可以從面對疾病的心理壓力,到協助患者及家屬認識腫瘤的發展,方俊凱說「愈認識疾病,愈能幫助減少恐懼」,患者也能從訴說面對疾病的種種不安或是擔心,找尋到面對疾病的方式,讓治療之路走得相對穩健,也有助於改善疾病。除了患者本身可接受腫瘤心理師的協助,部分醫院也會開立「癌症團體治療門診」,患者與家屬一同接受心理諮商。如果患者不幸即將走到人生的盡頭,也能透過諮商,讓家人們能在最後這一段路上,創造共同的回憶。方俊凱表示,若患者不願意與他人訴說面對疾病的過程,親友也可以在旁陪伴,但陪伴的過程中,千萬別「說太多」,如給太多偏方等,好好傾聽才是最好的陪伴。而治療過程中,親友可幫忙多了解疾病,但不是對抗醫囑,而是與醫療團隊間找到最適合的醫療方針,才是最理想的方式。心理諮詢門診補助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提醒,病友可利用心理腫瘤專家在全國四十多家合約醫療院所開設的「心理諮詢門診補助」,每年最高可申請7200元補助。有需要的病友或家屬可至「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官網的「癌友心理諮詢門診費用補助專區」了解更多資訊,或電洽02-2809-520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4 名人.劉秀枝
從走路姿態和速度就能看出問題 這群人罹患失智症風險高2.5倍
2023.12.10在台北榮總舉行的「健康老化國際研討會」帶來許多新知,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喬‧維蓋斯(Joe Verghese)醫師的講題「由行動表現通往失智的路」(motor ways to dementia),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提到「運動認知風險症候群」(motor cognitive risk syndrome,簡稱MCR),是指步態緩慢且自覺認知功能減退,但沒有失智且不影響日常生活,約佔老年人的10%,這群人將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為2.5倍。他刻意取MCR這個簡寫,是為了與「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簡寫MCI相提並論,讓臨床醫師容易牢記。MCI是指自覺且測試也顯示認知功能輕度減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每年約10-15%的機率轉為失智症,是失智症的風險之一。MCR與MCI不僅單獨存在,且有39%的機率兩者並存。我們習以為常的「走路」這個動作,其實並不容易,初生兒需一年時間才開始蹣跚學步。走路不僅需動用大腦運動區的腦細胞與神經纖維,感覺神經的回饋與小腦、內耳的協助平衡,也需要記憶力、判斷力、注意力與執行力等認知功能,才能造就走路這複雜動作。例如一面講話或滑手機,注意力分散,走路速度就會慢下來。因此,早在維蓋斯醫師於2013年首次提出MCR這個名詞,並廣為其他國家學者所採用之前,就有不少步態速度與認知功能相關的論文發表。例如一篇2010年美國「俄勒岡大腦老化研究」的論文,追蹤204位平均79歲的健康老人,每年做步態、神經檢查與神經心理測試,最長追蹤20年。發現有93位出現輕度認知障礙,而其認知功能的減退在步態速度減緩後平均12年才發生,可見步態速度減緩可能是認知功能減退的前兆。另一篇2013美國「梅約診所老年研究」的論文,每15個月追蹤1478位70至89歲認知功能正常的居民,每次有詳細的神經檢查與神經心理評估,並測其走路速度,發現在基礎點時走路速度較快者,其記憶、執行力和一般認知功能也較佳。平均追蹤4.1年後,雖然所有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與走路速度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少許退步,但在基礎點時走路速度較快者,其未來幾年認知功能退步較少;反之,在基礎點的認知功能則與其將來走路速度的退步無關,此結果意味著老年人步態速度的減退是在認知功能之前。步態速度在診間容易觀察及測量,可作為預測認知功能減退的參考。其實,神經科醫師在診間,是從病人由門口走進來的姿態與速度就開始看診了。不同的神經病變常有其特殊步態,如單側大腦病變的偏癱步態、小腦萎縮的不穩步態、巴金森氏症的僵硬步態、周邊神經病變而須把腳高高抬起的跨閾步態,以及脊髓病變的剪刀式步態等。步態的改善也常是治療成功的指標之一,因此常會讓病人來回行走以觀察。如今,步態速度被認為也可能與認知功能相關,可見觀其「行」可以提供我們許多健康訊息。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3 退休力.自在獨立
自己的人生要負責到底,連垃圾也是!「終活筆記」20歲開始寫不嫌早
日本人與華人一樣忌諱談論死亡,但近十幾年,在不造成子女困擾的觀念驅使下,日本人漸漸接受迎向人生終章要做準備的概念。且天有不測風雲,專家甚至鼓勵廿、卅歲便可以開始書寫「以防萬一」的筆記。二○一一年日本紀錄片Ending Note,中文片名譯為「多桑的待辦事項」,紀錄胃癌末期的退休上班族砂田,在被宣告餘命半年以後,寫下待辦事項及交代葬禮形式等的「終活筆記(Ending Note)」。那年日本發生三一一強震,兩萬多人一夕天人永隔,砂田的故事特別打動人心。書店、文具店開始販售制式筆記本,預設欄目像是:跟家人交代個人存款帳戶、自動扣款項目,壽險、醫療險、車險、火險等保單;慢性病、病史、過敏等醫療資料,好友名單、期待的下葬形式等。區公所也會開班,教民眾怎麼寫終活筆記。多數日人臨到老才動筆二○二一年日本調查,五十到八十歲民眾有寫終活筆記的不到百分之八,七十歲以上有百分之十三,顯見一般人仍是臨老才動筆。五十歲開始寫終活筆記的日本女演員財前直見表示,她身邊的長輩會說,寫死後的事不吉利,年輕人則覺得事不關己。但她認為,這本筆記是強調「從現在開始展望未來而生活」。為將來的幸福,不是結束。財前嘗過苦頭。婆婆過世留下大量掛軸、繪畫、器皿,但家人不理解這些收藏的價值,整理起來備加辛苦。那時她感嘆,要是婆婆生前能一一交代每樣藏品的價值、重要性該有多好。財前本來準備考心理諮商資格,但因搬到大分縣的鄉下,鄰居都是長者,常聽到「無法從過世家人的戶頭領錢」、「告別式前拚命找遺照用的相片」等真實例子,加上婆婆的事,決定改考終活生涯規畫師。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到底五十七歲的財前已離婚,想到萬一自己突然走了,要老邁雙親、念高中的小孩辦喪事、遺產繼承,實在沉重。她說,「自己的人生要負責到底,連垃圾也是」。她將信用卡、駕照、健保卡、存摺、保險等重要文件影印一份,所有物的存放處、價格等一併交代。連她的家常菜食譜都在其中,希望未來的媳婦能承繼媽媽的味道。財前將這些資料命名「感謝檔案」。被問及與終活筆記的差別,她說,集中重要資料,對現在的生活就有幫助。發生天災隨身攜帶,也能派上用場。百元商店的「預防萬一的筆記」就製作成輕薄的小冊,有「給毛孩」、「金錢」、「健康」、「人際關係」、「自己」等五本,依人生不同階段需求填寫。專家說,廿、卅歲動手寫終活筆記,絕不嫌早。二十多歲不必交代醫療、長照、喪禮,可以寫基本資料、信用卡、銀行帳戶,個人電腦、社群帳號的處理方式與帳密。三十幾歲可能多了慢性病用藥情況、給伴侶小孩的話語。財前還製作一份家庭未來年表,標出自己、雙親、兒子的年齡。自己幾歲的時候、爸媽幾歲、兒子幾歲,哪個階段會有較大筆支出。她說,這時代連家人都吝於溝通,製作自己的終活筆記,正是與家人對話的大好機會。國內也有以防萬一筆記現在國內也有「以防萬一」筆記本, 本月二日在聯合報舉辦的「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二○二三退休力論壇中,參與者每人都獲得一本「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這本由政大教授王儷玲、政大國際產學聯盟總監姜漢中審定的筆記本,可記錄銀行帳戶、保單、資產負債及數位金融資訊等訊息,可幫助大家面對人生的「萬一」,讓自己、家人少一慌亂無措,多一點準備的餘裕。聯合報明年將陸續推出涵括人生其他面向的筆記本,幫助自我真實記錄,也盤點人生,為未來的自己而努力。●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3 醫療.百病漫談
每天都越睡越累,小心是「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如何與一般疲勞區別,主要症狀有哪些?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近日發佈了一則消息: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人將近330萬人,約佔美國人口1.3%。「罹病人口比之前預估的還要多」美國衛生官員說道。這份報告的共同撰稿者伊莉莎白‧昂格(Elizabeth Unger)對媒體強調:「這報告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不罕見。」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嚴重的長期疾病,會影響身體許多功能。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通常無法順利進行日常活動,甚至會讓他們無法下床。當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嘗試進行一些他們想做或需要做的事情之後,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過去許多醫師的診斷,往往容易把慢性疲勞症候群跟許多心理疾病混淆。現年26歲、後來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漢娜‧鮑威爾(Hannah Powell)說:「醫師一直認為我是罹患憂鬱症,但我不覺得我有憂鬱症。」慢性疲勞症候群常見症狀有哪些?主要症狀●至少六個月的嚴重疲勞,即便是睡好睡滿也無濟於事。●莫名的疼痛。●腦霧:記憶力與專注力減退。●站立時容易感覺不適。其他症狀●頸部或腋下淋巴結容易感到壓痛。●常發生喉嚨疼痛。●消化道常有問題,如:腸躁症。●發冷和盜汗。●對食物、氣味、化學物質、光或噪音過敏或敏感。●肌肉無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同場加映:一直很累、永遠睡不飽卻檢查不出異常?你恐罹「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跟一般疲勞有什麼差別?一般疲勞是因為過度工作、勞動或運動的結果,所以經過休息後就可得到緩解。但慢性疲勞症候群不一樣,會比一般疲勞嚴重,而且是不動也會覺得疲勞,睡覺都無法緩解。長新冠跟慢性疲勞有什麼關連?美國CDC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激增,可能跟新冠肺炎有關。猶他州鹽湖城的貝特曼霍恩中心研究員布雷登‧耶爾曼(Brayden Yellman)認為,長新冠跟慢性疲勞症候群兩者狀況類似,應該是同樣的疾病。同場加映:醫病平台/病去如抽絲:慢性疲勞的病患知識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可能有哪些? 目前研究人員還沒找到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也沒有特定的檢查可以直接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所以,醫師需要詳細地掌握一個人的症狀和病史,才能深入地評估、確認病患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有哪些?■常見於 40 至 60 歲的人,但對也會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兒童、青少年。■在成人中,女性比男性略高一點。如何診斷並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想要診斷出慢性疲勞症候群,就需要排除相關可能疾病,包括:★排除睡眠問題:失眠也會導致疲勞,所以需要排除長期失眠造成的疲勞。★排除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也會導致疲勞,像是:糖尿病患、心肺功能不佳等。★排除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跟慢性疲勞症候群也很類似。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上,並沒有什麼特效藥,目前主要的治療模式,都是透過症狀治療。也就是病患出現什麼樣的症狀,就針對這個症狀做治療,並且透過中醫、冥想、太極拳、營養補充等輔助治療。同場加映:陳潮宗/慢性疲勞無解藥 你的人生過勞了!參考資料:美國CDC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s not rare, says new CDC survey. It affects 3.3 million U.S. adults.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慢性共病系列2|千萬人慢病資料 最完整風險建模
被喻為健保開辦以來,規模最大的照護政策「大家醫計畫」,即將於明年開辦,預估收案個案將近千萬人,參與的醫療院所近六千家、醫師近八千人,涵蓋了六百多個醫療群,藉此,打造以家醫制度為基礎的全人照護模式,第一階段機以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等防治計畫為首要目標。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大家醫計畫」將導入數位照顧模式,原則有三,第一、持續性的蒐集健康監測資料,由醫療端發展病人個人化、客製化的照顧計畫;其次為在病人端強化病人自我照顧能力及衛教;第三為透過此平台,整合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個案管理師、體適能教練等,提升照顧品質。石崇良指出,現階段屬於單次門診為基礎的照顧模式,未來納入數位照顧模式,將有助於提高疾病控制,以糖友為例,三個月回診一次,領取慢性處方簽,在數位照護後,病人穿上智慧穿戴手環、手表,醫療端獲得即時訊息,如果數據異常,醫療團隊主動關懷,聯繫個案回診追蹤,調整用藥,或介入其他措施。除了醫療,「大家醫平台」往前延伸,擴大至預防保健領域,收載個案血糖、尿蛋白、血脂、視網膜(眼底檢查)、血壓、戒菸、癌症篩檢、疫苗施打、B、C肝篩檢、營養運動睡眠等十大數據。石崇良表示,在蒐集分析相關數據後,家庭醫師擬定個人化治療方案,適時調整治療策略。延伸閱讀:慢性共病系列-1/健保署大家醫計畫 揪共病照護邊緣人慢性共病系列-3/專家呼籲 糖腎警示+健康存摺 提早預防慢病慢性共病系列-4/衛生局、診所上心 共創典範城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22 養生.人生智慧
72歲婦住院無人探視輕生,子女反告醫院過失,法院這樣判!一個人的老後該準備什麼?
大陸一名婦人因住院無子女探視,遂在醫院內輕生死亡。沒想到子女卻反指控醫院管理不當、存在安全漏洞,對醫院求償。最後法院判決認定醫院存在管理不嚴的過失,但並非主因,因子女也沒有盡到子女看護的孝道義務,醫院僅需付10%的賠償責任。生病住院子女不探望 婦竟跳樓久病無孝子,在現今的社會不能說是常態,只能說不是奇聞!根據陸媒報導,今年二月,重慶一名72歲付姓婦人生病入院,但子女都沒人去探望,婦人只能請自己的陳姓乾表妹來照顧她,老婦向她哭訴,自己的3個兒子1個女兒都不管她,她曾在家裡多次自殺沒成功,這次生病也不打算治療了,乾脆一死了之。陳女本以為老婦只是心情不好說說而已,但也將其心聲轉達給婦人的大女兒,但大女兒仍沒當回事,也沒有告知其他兄弟姐妹去探望。沒想到老婦真的在住院第3天傷心過度跳樓自殺。最後老婦的子女們終於在婦人輕生後出現了,但他們卻認為醫院存在安全性漏洞,為何當他們母親在走廊裡徘徊時,竟沒有任何一個護士、醫生發現異常而阻止她,因此他們要求醫院賠償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等各項損失49萬餘元人民幣(約台幣216萬)。華陰市人民檢察院判決結果,在醫院方面的責任,法院認為事發當日婦人在醫院樓道裡多次徘徊,期間醫院無人發現異常情況,從而喪失了阻止悲劇發生的機會,因此確實存在管理不嚴的過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婦人會跳樓自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醫院方面的過錯並非主因,且不能排除如醫院採取有效措施仍無法改變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婦人子女缺乏關心和照顧,導致婦人因感受不到子女關懷感到精神崩潰,因此亦需對其死亡存在一定的過錯。最後酌情認定醫院僅需承擔10%的賠償責任。養兒防老還是妨老?子女奉養父母是絕對的責任嗎?華人觀念認為養兒防老,父母將孩子養育成人,以後子女也應該要孝順父母,負起扶養父母的責任。但真的是這樣嗎?先從法律面來看,根據我國民法第1114條規定,下列親屬,互負扶養之義務:一、直系血親相互間。二、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三、兄弟姊妹相互間。四、家長家屬相互間。但這是說不管在什麼狀況,子女都要無條件扶養上述這些人嗎?根據民法第1117條.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簡單來說,當一方不能維持生活(例如沒錢支付生活開銷、沒固定收入),且沒有謀生能力的時候(例如有身心障礙或重大疾病等,或無法再勞動),另一方就對他有扶養義務。不過這仍有些但書,不是絕對,法律細則不在此討論。所以,在理性面當然可以認為這樣的關係最好最完美,但現今社會有太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現代愈來愈多人覺得,養兒不必「防老」,只要不「妨老」就好。一個人的老後 備好「五寶」老後病後就算有子女探視,也未必全是幸福的!在父母病榻前爭產、或不讓久病父母拔管的事,也是時有所聞。曾出版《獨老時代》、日本一位專門書寫單身生活的松原惇子認為,人們對「孤獨死」的觀念應該改變。一個人自在、從容地面對死亡,不必擔心被趕到的家人要求醫院施予不必要的急救措施,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此,不管有沒有子女,重點在於,每個人都應超前佈署自己未來的人生,無論是培養興趣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伴侶。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曾受訪指出,台灣也是高齡社會,兩年後更為超高齡社會,大家對於年長者的身心、健康應更加關注。而年長者面對老年生活也應準備好「五寶」,包括老身、老伴、老友、老厝、老本,因此要維持身體健康、身邊有人陪伴、又有可以聊天的朋友,有自己居住的房子,以及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老年生活退休金,至少可以不為生活煩惱,憂鬱自殺不來找。就算生病了,沒子女探望,但有老本應付醫療支出,有朋友相伴支持,就算一個人但有堅強的心理素質,相信也能平靜走完人生。【資料來源】.微博 .全國法規資料庫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12-21 養生.運動健身
說到2023 你最先想到的流行語是什麼?
又一年要過去了,每個世代都會有代表的流行語、時事梗, 2023這些迷因梗中你知道幾個呢? 趕快一起來測試看看你是不是「真」迷因達人,順便跟朋友們來比拼一下吧!編輯推薦2024年度Pantone色「Peach Fuzz 柔和桃」!5款開架&專櫃唇膏推薦 水潤、霧面全收藏從跑龍套變身流量女王!盤點趙麗穎10大勵志金句「我沒有靠山,我自己就是山!」哇酷哇酷出自於爆紅的 Netflix 影集《SPYxFAMILY 間諜家家酒》中的角色「安妮亞」經典表情與口頭禪,原文為日語的 わくわく ,網友通常音譯為「哇酷哇酷」、「挖苦挖苦」,用來表示興奮、激動的心情。晚安 瑪卡巴卡出自於英國兒童節目《花園寶寶》中,此節目每一集的結尾中,旁白會跟節目中所有的角色道晚安,也因此出現了經典的「晚安,瑪卡巴卡」這個句子。「瑪卡巴卡」後來也被延成「晚安」的意思。要確欸出自於「你要確定欸」、「要確定欸」的縮寫,因此也有「你要確欸」等延伸用法,通常都應用對一個人或一件事傻眼、不敢相信的時候。我沒了看到喜歡的帥哥、偶像、正妹,內心小鹿亂撞時,就能使用此流行語,類似於心臟被爆擊了、暈船了的意思。wml 為本詞的拼音,為相同意思。山道猴出自於 YouTuber 創作者「Eric Duan」,推出一部自創「山道猴子的一生」影片中,內容描述一位在超商工作,平常興趣為玩重機、跑山的年輕人為滿足社群平台的關注、自己的虛榮心,無視財務狀況累積諸多債務,經歷女友的背叛與兄弟離去,最終卻在跑山過程中迎面撞上貨車身亡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角稱為「山道猴子」簡稱「山道猴」,通常指在山路騎重機競速、違反交通規則的人。還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2023秋冬眼影盤推薦!精選5盤平價大地色眼影 輕鬆畫出美拉德眼妝【心理測驗】超準!測出你內心深處最恐懼的是什麼?「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