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心理
共找到
3666
筆 文章
-
-
2024-06-09 退休力.自在獨立
人生下半場2個重要換屋時機!陳景寧:生命後期會為自己選機構
如何成為快樂老太太?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說,她會工作到很老,因為她能夠從工作中得到自信與快樂;其次,她會樂於嘗試陌生的事、交新的朋友;還有,她會為自己生命最後階段選擇機構。人生下半場有兩個重要的換屋陳景寧說明,人生下半場有兩個重要的換屋,第一次是子女離巢後,必須換到大小適中、有電梯、有無障礙空間的屋子,在面臨無法避免的老化或生病時,仍能自主生活,降低依賴。第二次換屋,就是為自己選機構。只要盡可能維持健康,就可以延長住在社區的時間,但是總有一天,生命後期,會遇到需要人密集照顧的階段。在大缺工的未來世界,一對一的照顧變得不可能,不僅子女作為照顧者不可能,連居服員都人力匱乏,「做好心理準備,為自己選機構,是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都要提早預備的事情。」要不要送爸爸到機構?家總服務老老照顧個案時很多類似的故事,主要照顧者是媽媽,次要照顧者是子女,十年的照顧歷程到最後階段、媽媽身心狀況也不好時,子女多半會討論:「要不要送爸爸到機構?」這時媽媽總是抗拒。媽媽的抗拒除了捨不得,有很大是不安全感,她想:「你們現在把我先生送去機構,以後我呢?」老後的照顧是有時間軸的,會隨著老化程度而有不同的需求。陳景寧說,「我會入住機構,我自己選機構」這件事或許難以和年邁的父母溝通,但至少可以從五年級左右這一代中年子女開始有意識,安排好自己的居住環境,自己的機構自己選,別讓拉扯的心情蔓延到下一代。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延伸閱讀:.曾撐不下去想了結生命!照顧者經驗談:找到幫助資源,更要愛自己.人生70才開始!卸照顧重擔,黃慧如重拾畫筆改寫照顧者人生劇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8 性愛.性福教戰
常弄丟鑰匙竟與「太久不做愛」有關!外國研究曝還有10種恐怖後果
適當的性生活有助提升伴侶間的情感,許多交往/結婚已久的伴侶,都期待能有美滿的性生活。但有些伴侶相處久了會對彼此「性」趣缺缺,或是單身者沒有性行為。太久沒做愛,進入聖人模式好嗎?一起來看看國外研究WebMD盤點11個停止性行為時身體可能會發生的影響。太久沒做愛對身體的11個影響1.心臟可能無法正常運作研究表明,每月1次或更少性行為的人,比每週2次左右性行為的人更容易患心臟病。部分原因可能是性愛讓你得到了更多的鍛煉,並且不太可能感到焦慮或抑鬱。但也可能是,如果你有更多的性生活,你的身心就會更健康。2.可能會更頻繁地丟失鑰匙與其說丟失了鑰匙,不如說忘記了鑰匙放在哪裡。這是因為規律的性生活似乎與改善記憶力有關,尤其是年齡在50歲到89歲之間的人。3.免疫系統可能會變弱與那些較少進行性行為的人相比,每週進行性行為似乎可以增強免疫系統。部分原因可能是它提高了一種稱為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縮寫:IgA)的抗菌物質的水平;但這次數並不是越多越好,每週性行為超過2次的人的IgA水平低於沒有性行為的人。4.前列腺可能不太健康原因尚不清楚,但至少在一項研究中,每月射精次數少於7次的男性,比每月射精至少21次的男性,更有可能罹患攝護腺癌。但無特定性伴侶或多個伴侶也會增加罹患這種疾病的機會,所以當你發生性行為時要小心。5.睡眠品質不好睡得更少如果沒有性生活,就會錯過促進安寧睡眠的激素,例如催乳素和催產素。女性體內雌激素的增加更有幫助。反之亦然:如果你決定再次開始做愛,睡個好覺就能讓你保持活力。6.減少身體的鍛煉性愛通常每分鐘燃燒約5卡路里,這大約相當於快走的有氧運動,大約與在花園裡挖掘或走下樓梯運動量相同。這可能看起來不多,但從長遠來看它會開始增加身體鍛鍊;由於性愛可以改善您的心理健康,因此您可能更有可能進行其他類型的鍛煉,例如參加社區踢球隊、徒步旅行或做家務。7.未來可能會出現性問題這可能看起來很奇怪,但「使用它或失去它」可能適用於此。對於更年期女性來說,如果沒有定期性交,陰道組織會變薄、萎縮和乾燥,這會讓性生活變得痛苦並削弱你的性慾。一些研究表明,每週性行為少於1次的男性,患勃起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是每週性行為的男性的2倍。8.伴侶間關係發生變化性愛會讓你的大腦沐浴在「美好的回憶」中,這種反應會持續大約兩天,並有助於長期將你與伴侶聯繫在一起。沒有它,你可能會失去一些對你們關係的滿足感。想維持健康幸福的性關係,每周至少進行1次的夫妻似乎是最幸福的,可以幫助您和伴侶之間建立信任和理解。9.身體疼痛無處不在性可以是讓你忘記任何疼痛的好方法,但它的作用不止於此。高潮會讓你的身體釋放內啡肽和其他激素,有助於緩解頭部、背部和腿部疼痛,它們也可能有助於緩解關節炎疼痛和經痛。 10.讓你感到更加焦慮也許當你感到壓力時,性是你最不想做的事,但性愛可能有助於降低你的焦慮,因為性行為似乎會減少身體因壓力而釋放的荷爾蒙量。積極的性生活可以讓你更快樂、更健康,這也可能有助於緩解焦慮。11.血壓可能會升高性愛似乎有助於降低血壓。當你考慮它的作用時,這是有道理的:它增加了一些有氧運動和肌肉鍛煉,它可以緩解焦慮,讓你感覺更好,這兩者都可以幫助您將血壓維持穩定。延伸閱讀:.如何更持久?許藍方授「1分鐘速解法」延長做愛時間,1類人不建議嘗試.如何挑逗伴侶?專家傳授「陰道敏感帶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一周性愛幾次才正常?專家曝「做愛黃金公式」測你是否達標,5因素影響頻率
-
2024-06-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苦難與死亡中仍活出意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談宗教信仰與生命的意義。一位基督教牧師介紹幾位外科醫師在治療病人時虔誠地祈禱上帝的幫忙,以求得最好的外科手術治療效果。→想看本文認為生命不是只有肉體的健康就會滿足,也需要虔誠的宗教心靈來滋潤,這樣的生命才會活得有意義。一位信仰佛教的醫師分享佛陀的教法幫助病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求生的想法,放下自我的一些妄想執著,朝向真正的自由解脫,開創生命真實的幸福與價值的重要契機與起點。→想看本文一位篤信天主教的資深護理教授分享自己照顧生命末期病人超過40年,體驗過無數的病人,有宗教信仰及沒有宗教信仰者,或者是各宗派宗教信仰的病人,而自我反省,並從宗教的要素、宗教的內容以及天主教的信仰典範來回答這個主題。感謝「醫病平台」向我邀稿,我對「宗教信仰會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這個主題思考良久,遲遲難以動筆,因為我的疑問多於答案!首先就是這句話是一句肯定句還是疑問句呢?我從1983年照顧末期的病人至今超過40年,體驗過無數的病人,有宗教信仰及沒有宗教信仰者,或者是各宗派宗教信仰的病人,使我懷疑宗教信仰是否「可能」或者「不一定」能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另一方面這個主題也使我自我反省,我自認為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信仰者,那麼我是否從自己的信仰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呢?我必須先自我反省並做一番探討!以下我從宗教的要素,宗教的內容以及天主教的信仰典範來回答這個主題。一、宗教的十大要素(傅偉勳,1994年)當代華人的宗教學大師傅偉勳教授,在其1994年出版的名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中,闡明正信宗教應具備下列十大要素:開創人格;基本聖典(經典);終極關懷;終極真實;終極目標;終極承擔或獻身(ultimate commitment or dedication);解脫進路(means of liberation);世界觀;人生觀 ;及精神共同體。涵括了歷史性;教義;個人生命體驗;禮儀性;與社會性。而其中「個人生命體驗」必定涉及生命存活意義的探討。二、「生命意義感」的「是」與「否」:生命意義感有哪些內容呢?●有意義的「是」包括:生命有意義、行為有意義、工作有意義、苦難有意義、死亡有意義、死後世界的信念希望! ●無意義的「否」包括:生命空虛、行為空虛、工作空虛、苦難荒謬、死亡荒謬、死後一了百了、絕望!其中苦難與死亡的意義是超越哲學、心理學、科學、的範疇,而進入了宗教信仰的領域。吾人如何能從苦難與死亡中仍能體驗到意義呢?講理論誰都會,但真正活出意義來的必須要從人中聖賢去學習了!三、從苦難與死亡中仍活出意義的聖賢:施明德主席施明德主席,為了理想,為了福國利民的民主,坐牢26年,被判死刑、無期徒刑,受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他出生在台灣最悠久的天主教家庭。自幼和神父、修女常常往來。小學以前,有幾年他還很認真地想長大後當神父,侍奉天主。作為一個基督徒,『敬神愛人』是他一生追求台灣自由、反獨裁和反貪腐的奮鬥旅程中,永遠高舉的明燈。(施明德,2023網路資料)陳文茜女士2024年1月15日在網路發表的「懷念施明德:看您最後一眼,忘不了您一生的奉獻」中,泣血的描述:「正當您痛哭流涕地責問天主時,淚水中您忽然看到耶穌釘在十字架的模樣,他的眼睛正流著血淚,祂的雙手被釘在十字架上,正流著鮮血。那一刻您瞬間明白,真正的天主僕人,不是至教堂祈求自己的平安。真正的信徒是和耶穌一樣,流著血,承受苦難。那一刻,您不再恨,不再不平。你和自己內心的憤怒、仇恨,和解了。 從此一生,您放下了所有的恨。和自己,和背叛你的人和解;甚至和起訴您的人,和判處您無期徒刑的人,一一和解。」 陳文茜女士在另一段寫到:(為了加深讀者記憶,重複部分內容)「親愛的主席,寫此封信時,您已經脫離痛苦的肉身;回到天主的懷抱。最後一次聽到您的聲音是兩個月前,您昏倒,再醒來,打電話向我交代遺言。口氣穩定,平靜,勇敢面對。您說:『我是天主的僕人,我倒下去的時候,看到身邊站著黑衣人,我明白自己的時間到了。天主要把我接走。』自從紅衫軍運動之後,您愈來愈孤獨。這一生,您不只未曾戀棧物質名利,您不斷的在革命。革各個政黨的命。戒嚴時期,您革命兩次,皆被判處無期徒刑。第一次是『小人物的革命』,22歲一個少年英雄,好像拿起一個雞蛋,想對抗牢不可破的黨國大軍。被抓捕後,偵訊期間,你慘遭刑求,全部牙齒皆被打至脫落,從此開始您的假牙人生。當這個島嶼上99%皆選擇沈默馴從時,你一個小伙子,已帶著巨人的心靈,毫不畏懼地對抗戒嚴軍事統治。燭光中,你站起來,發表您的回憶。當時您被關在綠島,前妻已經離開您。您的家人並不知道你的家變,法律也不允許他們至牢裏看你。你身無分文,即使維持生活的起碼尊嚴也毫無著落。您把內衣撕成一塊又一塊的布,將最小也最難以啟齒的身體污物洗淨。之後,您想到母親的米漿,於是每天上午的白飯,您只吃半碗,挨著餓,另一半米飯做成米漿,洗淨布料,重複使用,因為當時的你連一張衞生紙都買不起。於是五十年前的感恩節,您質問天主。『不公不義的天主,您為什麼可以容許粗暴的政權迫害我,您為什麼可以讓我父親留給我的財物完全被奪走⋯⋯讓我一人淒苦地留在這小囚室?』正當您痛哭流涕地責問天主時,淚水中您忽然看到耶穌釘在十字架的模樣,祂的眼睛正流著血淚,祂的雙手在十字架上,正流著鮮血。那一刻您𣊬間明白,真正的天主僕人,不是至教堂祈求自己的平安。真正的信徒是和耶穌一樣,流著血,承受苦難。那一刻,您不再恨,不再不平。你和自己內心的憤怒、仇恨,和解了。從此一生,您放下了所有的恨。和自己,和背叛你的人和解;甚至和起訴您的人,和判處您無期徒刑的人,一一和解。1995年您公開主張『大和解』。有多少人能共鳴您對於『大和解』的領悟,正是來自生命最苦難的時刻。他們不會也不可能明白,那是從苦難中,長出的般若花,那朶花的心蕊中,是您無數個黑暗的日子生養出來的花蕊。1990年,經過長期絕食,強制痛苦灌食3040次,您終於出獄。但是那天,你無家可歸。兄妹在國外,您曾經的家人,已經遺棄了你。當報紙的標題刊登斗大的字眼:施明德出獄時,您既是英雄,也是一個孤單的靈魂。您走的這天,2024年1月15日,正是您的生日。您的眼簾遮蔽了外面的一切,帶點淚水,即使在『革命之路、理想之路』您始終孤獨,年复一年,但您在愛的環擁中,離去。換一個肉身,下次再爱。把訣別當生日紀念解脫自己從肉身飄散將死亡當一杯好酒啜飲。」如果要問:「天主教的生命意義為何?」,我的答案是:仰瞻施明德主席就懂了!四、深入骨髓及血液的信仰,或皮膚信仰:「生命意義感」是「靈性健康」極重要的指標!!當代存在主義及精神醫學大師Dr. Frankl創作的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分析發現生命意義的途徑有三:(弗蘭克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2012)1.藉著創造及工作2. 藉著體認價值:愛、真、善、美3. 藉著受苦:人會能在受苦中覺悟,被點醒,昇華回到本文的主題及一開始我的詰問:宗教信仰會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嗎?以天主教信仰而言,對於天主並非將祂當作宇宙百貨公司的大老闆,總是向祂祈求各種恩惠,求福避禍,尤其生病就祈求痊癒。但如果疾病愈形嚴重,且接近死亡呢?這個時候更顯出一位教友是皮膚信仰還是深入骨髓血液的信仰了! 主耶穌告誡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我們信仰的中心是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是為了愛人而犧牲的主,如果我能每天讀聖經,常常祈禱與主耶穌連結,跟隨祂的腳步,時常自省、自覺、懺悔,感恩,那麼有可能在生病時,在受苦中覺悟,被點醒,昇華,而發覺生命的意義。五、天主教信仰的價值觀天主教信仰中的「福氣」,是顛覆了一般世俗的觀念,聖經中的「真福八端」為(瑪5:1-10):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饑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所以,施明德主席是最有福的,因為他活出了真福!活出了意義!延伸閱讀:2024/6/3 生命的本質不只是肉體,更是心靈的滿足2024/6/5 宗教信仰會幫助病人重新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7 焦點.生死議題
一輩子心懷怨恨會阻礙你自己!腫瘤科醫師:多數人臨終前最常說這4句話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同,但根據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s)作家兼腫瘤學家慕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多數人臨終前都會說出相似的四句話。慕克吉日前在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畢業典禮演講中說,這四句話都為活出一個充實且成功的一生,提供了重要的教訓;他說:「我所遇到的每個臨終者,都有四個要求。」這四句話分別是:-我想告訴你,我愛你-我想告訴你,我原諒你-你願意告訴我,你愛我嗎?-你願意原諒我嗎?這位在2011年獲得普立茲非小說獎「萬病之王:一部癌症的傳記,以及我們與它搏鬥的故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的作者慕克吉表示,知道自己大限已到的人,常常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以上個四句子,這顯示他們等到為時已晚了,才對其他人表達出感激,或糾正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錯誤。慕克吉解釋,這些人一輩子心懷怨恨,生活在許多未解的罪惡感中,或多年來都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神經行為科學家彭伯西(J. Kim Penberthy)在一篇2022年部落客文章中說到,因此而來的悔恨、壓力和心理健康狀況的不佳,甚至是荷爾蒙和免疫失調,都會阻礙你的個人和職業發展。慕克吉說,「我們一生需要愛與寬恕,定會經歷死亡與轉變,遲遲不表達該說出口的話,只是拖延無法避免的事。」他並表示年輕人應該「認真看待這一點。你們生活在一個愛和寬恕變得毫無意義且是陳腔濫調的世界裡…人們已學會去嘲笑這些話語了。」要承認自己曾經冤枉或傷害了某人的事實,並不容易。但你可以試著根據哈佛大學定量社會科學社會人格心理學家考登(Richard Cowden)所建議的以下四個步驟:-為自身行為負責-允許自己表現出像是悔恨和內疚等負面情緒-真誠地道歉並盡力彌補-吸取經驗並繼續前進(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6-07 失智.新手照顧
家人失智 你準備好了嗎?心理師:照顧者壓力需被看見、被釋放
當家人失智,家庭成員莫不將焦點擺在失智者身上,卻很容易忽略主要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深耕長照領域的長照諮商心理師林其薇表示,經常看見筋疲力盡的照顧者,三餐吃失智者的剩飯剩菜,長期睡眠不足,身心狀態甚至比失智者還糟,照顧者的心聲需要被重視。「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長期關注失智症家庭,將於6月29日與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聯合舉辦「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由林其薇擔任主講,藉由角色扮演,讓與會者體驗失智照顧關係,嘗試理解失智照顧關係內的苦樂,並學習關照身為照顧者的自己、同理失智家庭。若是主要照顧者,可一起學習關照身為照顧者的自己;若為失智症家庭成員但非照顧者,學習分工合作、回應照顧者需求,以及如何表達關心而不造成照顧者壓力;相關工作者、社區支持團體,及關心失智症照顧關係的民眾,則學習貼近失智家庭的心。心理師助案家 找到安定林其薇說,長照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很不一樣,服務場域不在諮商室而是走進個案家裡,通常長照服務找上心理師,表示情況已經失控,她首先會問照顧者:「每天什麼時間最混亂?」有些失智者的行為有其脈絡可循,她會選在最混亂的時間進入案家,陪他們在失控的照顧生活中,找到安定的方法。她曾服務過一個老老照顧家庭,由先生照顧失智的太太,「先生原本是工程師,個性嚴謹,親自改裝居家空間,制定詳細的生活作息時間表,把太太照顧得無微不至。」就連喝水時間、次數,以及出門要走哪條路線較不容易曝曬都事先規畫好。然而,失智者的時空是混亂的,當太太抗拒照表操課,衝突隨之爆發。在其他家庭成員的堅持下,先生申請長照服務,林其薇發現,原來先生最焦慮的是太太白天熟睡會錯過服藥時間,「許多照顧者都有類似擔憂,但其實有些藥物經詢問醫師,只要符合間隔時間,等睡醒再吃就好。」照顧者 要懂得放過自己林其薇認為,失智症家庭裡需要被關心的還有主要照顧者,周遭人應學習同理對方處境,多給予肯定。她遇過被家人押著求助的照顧者,單是傾聽與理解其無奈,就是莫大鼓勵,其實「照顧者也要放過自己」,上述案例的先生後來坦承憂鬱無助,「理想的照顧關係,是承認自己有期待,也要明白這些期待失智者無法達成。」心理照護需求 要被看見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邀請民眾報名參加「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她表示,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大幅上升,失智者、專業人員與照護家屬之間必須要結成同盟,才能共同承擔這個巨大的責任,並提醒在陪伴失智者的過程中,除了生理健康照護外,心理照護也不容忽視,更重要的是,照顧者所承擔的壓力需要被看見、被了解、被釋放。希望藉由此次講座,呼籲台灣社會正視這個問題、開啟更多對話機會。失智 好好生活系列講座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時間:6月29日(六)上午9時50分至12時10分地點:台北市大同士林婦女支持培力中心大禮堂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1號7樓💡免費報名網址:https://event-health.udn.com/form/campaign/271報名洽詢:02-8692-5588轉6359
-
2024-06-07 醫聲.醫聲
爸爸搭火箭當天使 11歲兒「他是很多人的生命英雄」
「我的爸爸很強壯,他的工作是廚師,我很想念爸爸做菜的味道。他是一位英雄,先搭了火箭去天國當天使了,我們以後也會搭火箭去找他。」11歲的林宇恩,談起爸爸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在真實世界裡,他的爸爸林子翔在離世時捐贈了肝臟、腎臟、眼角膜和血管,真正成為了許多人的生命英雄。林宇恩的媽媽鄭雅文,談起先生和兒子最愛的嗜好就是電影《星際大戰》,這份愛好讓他們有共同回憶,也讓兒子在失去爸爸後,依然覺得爸爸是無所不能的英雄。她回憶,有次帶兒子去「羅東文化工場」旅遊,兒子看到其建築風格很像星際太空船艦,脫口說出:「爸爸會不會就在裡面?」這讓鄭雅文不禁想像,雖然身處於現實世界,但星球宇宙卻幅員遼闊,她感覺先生依然在身邊,只是先一步成為了星際英雄。原先美好的家庭一夕間被車禍給摧毀,鄭雅文在2021年的9月突然接獲陽明交大附設醫院電話通知,趕至急診室卻得到極不樂觀的病危通知,甚至要做安寧緩和或器官捐贈的臨終準備,當時她只想到先生才30多歲,怎麼可能就這樣離去,連忙拜託醫師再盡力搶救。四天後,先生的病情仍沒有好轉,醫療團隊再次向家屬說明,並詳細解釋了器官捐贈的程序和意義。鄭雅文說道:「我和家人討論了很久,最終決定捐贈器官,讓爸爸成為孩子心中真正的英雄。」從事社會工作二十多年的鄭雅文,在面對先生離世的當下依然難以承受。她坦言,雖然是家屬共識下同意器官捐贈,卻不時有個聲音告訴她,「先生的生命是她簽下器捐同意書才結束的」。這點讓她非常自責,為了走出陰霾,她求助於專業心理諮商,心理師協助自己面對內心創傷,並適當的釋放情緒。經歷了幾次諮商,她慢慢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心理師也告訴她,「妳已經做了最好的決定」,讓她人生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後來,鄭雅文陸續參加了多場由捐贈醫院、移植醫院以及器捐病主中心舉辦的感恩活動,這些活動讓她深刻地感受到大愛捐贈的真諦。她強調,「看到器捐相關宣導影片,才知道分秒必爭的過程是多麼不容易。感謝這片土地上的醫療團隊,大家盡力在每個崗位做好每個環節,這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形容。」也鼓勵大家,世界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不論是天災、人禍或意外;只要活著,就要珍惜每一天。
-
2024-06-07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講座】怎樣才算夠孝順?
講師介紹柯書林臨床心理師●北市聯合醫院陽明分院●北投分部臨床心理師活動資訊活動時間:113/6/16(日)13:30-15:00主辦單位:天母豐盛協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活動地址: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726號2樓觀迎加入官方line獲得最新訊息!連絡電話:0910-722-063 / 2871-2211(社區服務徐先生)
-
2024-06-0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報名】「失智 好好生活」系列講座 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
「失智 好好生活」企劃緣起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以下簡稱「失智旅人」)的粉專統計,民眾提出的問題中,家庭照顧問題占了近50%。在聯合報失智資源使用大調查中,則發現失智照顧的模式有71%是在家照顧。為了讓失智者跟照護者相伴失智症的過程中,可以用對方法,順利照顧、好好生活,因此,失智旅人打造以「失智 好好生活」為核心主軸的Podcast和系列講座,透過囊括失智照護眾多面向的主題―好好飲食、好好友善、好好照護、好好預防、好好守護、好好治療,幫助台灣社會和失智症家庭尋找解方,透過不同的模式取徑,期待讓更多的民眾可以參與、近用。其中,「失智 好好生活」的系列講座,已經由在4月20日揭開了序幕;講座中帶聽眾用許多音樂療癒活動,歡樂、溫暖了彼此。6月29日即將接棒的第二場主題講座,將轉換視角,帶聽眾一起學習同理、回應失智症照顧關係中的難題與困境。講座相關新聞:「失智 好好生活」系列講座 音樂療癒助照顧關係升溫「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介紹照顧是一件很親密的事。無論事情發生在現在、過往及未來,所有該看不該看的都會在眼前,希冀甚至逼迫照顧者正視。同樣是「照顧」,拉拔孩子成長茁壯和陪伴親友由生到死是兩回事;而同樣是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相較於失能者,失智者的照顧有更多的有口難言。最親密的人,因失智症而逐漸遺忘共同回憶,彷彿變成陌生人。眼前人所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可在數十分鐘後當作未發生。此時,還記得過往,且與失智者密不可分的照顧者要如何回應「我自己的」在意?要如何從疲累中提醒自己思考以後?周遭關心失智家庭的親友或專業工作者、社區支持團體,要怎麼與主要照顧者分工合作,讓自己不成為失智者照顧阻力或照顧者的壓力?以及怎麼回應照顧者的在意,與照顧者、失智者在難忘的人生旅程同行?這次的講座會分成兩大部份,一是於講座前透過"元氣網、失智・記憶時空的旅人"粉團蒐集失智照顧中最在意或難忘的經驗,另一則是在講座現場藉由角色扮演,邀請大家體驗失智照顧關係內的苦樂,一同學習關照身為照顧者的自己,學習逐步貼近失智家庭的心。誠懇邀請您參加填寫「令人在意難忘的失智照顧經驗募集問卷」的抽獎活動👉https://reurl.cc/mM72yj講師介紹林其薇 長照諮商心理師現職:臺北市私立燿翔居家長照機構 督導/諮商心理師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學士經歷: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衛生醫療委員會委員、法務委員會委員⦾長照Level III個案研討帶領講師、諮商心理師長照Level II講師、失智症照顧服務課程講師、失智症醫事專業訓練課程講師⦾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心理協談合作心理師⦾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個管師、諮商心理師專長:⦾失智/長照家庭心理健康促進⦾諮商關係及照顧關係⦾多元文化諮商⦾危機處理和創傷療癒講座資訊💡講座日期、時間:6月29日(六)09:50-12:10💡講座地點:臺北市大同士林婦女支持培力中心大禮堂💡講座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1號7樓(由捷運北門站3號出口接臺北地下街Y27出口,沿塔城街步行約7分鐘,左轉進迪化街1段,由大稻埕劇苑1樓入口上樓)💡報名對象對失智症照顧關係議題感興趣的民眾或社區團體;失智家庭照顧者、失智者/失智家庭的親友、失智照護領域提供服務之工作人員,如醫師、護理師、社工、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長照個管師、照顧服務員等。💡免費報名網址:https://event-health.udn.com/form/campaign/271💡主辦單位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 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4-06-03 醫療.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3大重點 醫揭「保濕劑」的選擇與使用最基本
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發炎皮膚疾病,常見皮膚出現乾燥、癢、紅腫和紅疹等症狀,可以影響任何年齡層的人。安南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郁蓁說,對患者造成的困擾不只在於外觀,嚴重甚至會影響睡眠、情緒、生活作息、學業及工作表現。異位性皮膚炎與家族史、過敏、免疫系統失調、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等因素相關。陳郁蓁指出,患者最基本且重要的治療,就是「保濕劑」的選擇與使用。因皮膚乾燥產生癢感是這類患者普遍的困擾,因此平時養成使用保濕劑習慣,可減少搔抓與皮膚被破壞的機會。陳郁蓁建議,患者應依據個人膚況及氣候濕度來選用合適的保濕劑,膚質極為乾燥的人,冬天可選擇膏狀產品,如凡士林或乳霜類保濕劑;在潮濕悶熱的夏季,則使用清爽型的乳液。其次,盡可能遠離誘發因素,如氣溫、濕度、衣物材質、特殊過敏原、情緒或心理壓力等。陳郁蓁認為,應盡量待在氣溫及濕度適中的環境,流汗多時須及時更換衣物,避免汗水對皮膚產生刺;衣物則選擇較為透氣、對皮膚刺激較小的純棉材質,避免人造絲類的衣物。此外,可透過自我觀察或過敏原檢測找出個人過敏原,並避免接觸。負面情緒及壓力,對皮膚也會造成很大影響,除了透過適度運動、規律的生活作息等方式調適,必要時建議尋求專業的幫忙。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或較嚴重時,需接受專業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陳郁蓁指出,傳統治療包括局部的外用藥膏、照光治療及口服藥物,大部分患者都能因此緩解發炎並止癢,讓皮膚得以恢復屏障功能。少數患者經傳統治療後,依然無法控制病情,會建議口服小分子藥物及生物製劑針劑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控制與治療3重點1.患者須使用保濕劑。2.避免各種易誘發的因素。3.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接受合適的治療。
-
2024-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長期失眠怎麼改善? 臨床心理師:有4症狀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
「一夜好眠」是許多人的心願,睡不好影響免疫力,增加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慢性病的風險。根據統計,國人服用安眠類藥物比例逐年升高,每年用量已超過10億顆,吃多恐影響生活作息。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失眠成因複雜,安眠藥並非萬靈丹,先透過其他方式改善,用藥應是治療失眠的最後一道防線。吳家碩說,目前非藥物介入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運用各式助眠的行為技巧,以及認知上的調整等方式,核心順序上是「找原因,再處遇」,先從根本上找出失眠的主要原因,再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睡眠管理方法。他以個案說明,因長期苦於失眠,嘗試過各式民間偏方卻未有療效,最後依賴助眠藥物。在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個案的心理焦慮得到緩解,睡眠品質也有改善。因為仍有半夜易醒和多夢的問題,經詳細的臨床評估和睡眠檢查,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心理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得到全面性的改善,逐步減少依賴助眠藥物。5招助眠技巧幫助入睡1.作息規律:先確立起床和就寢時間,建立生理上的規律性,固定時間把作息調整回來。2.適量運動:運動能有效幫助睡眠,只要持之以恆,任何形式都有益處。3.助眠飲食: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香蕉,幫助合成褪黑激素。4.呼吸放鬆:深吸深吐,讓氧氣徹底進入血液,放鬆交感神經。5.環境改造:打造舒適和安靜的寢室,並控制室內的溫度。吳家碩提到,臨床上協助個案解決失眠問題前,可同時透過睡眠檢測了解生理狀態,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果沒有合併生理異常的單純失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最有效方法;若合併生理異常狀況,就需會診專科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失眠。以盛行率高達15%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例,常見症狀有:1.整夜多夢睡眠中快速動眼期階段肌肉張力更容易消失,因此呼吸暫停、醒來次數增加,導致個案感到晚上的夢特別多。2.半夜易醒呼吸道阻塞將造成身體缺氧,缺氧情況下大腦會主動喚醒自己進行呼吸,避免窒息身亡。3.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半夜多次醒來身體未獲得真正休息,將導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想睡。4.自律神經失調呼吸若暫停超過10秒,胸內負壓將增加、影響心血管與自律神經功能。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成因為呼吸道發生反覆性的塌陷,造成呼吸道狹窄或堵塞,使呼吸變淺、變得費力,好發於肥胖者、中年以上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透過居家睡眠檢測,在家睡一晚即可獲取此症診斷參數AHI值(apnea-hypopnea index/平均每小時無通氣與低通氣次數),若AHI>5即表示罹患睡呼吸中止症應積極就醫接受治療。
-
2024-06-03 醫療.精神.身心
孫安佐失控疑被下蠱?醫揭大麻成癮生心理影響:PTSD不應有脫序行為
孫安佐4月在泰國吸大麻、私闖民宅被逮,脫序行為被安排入住當地精神醫療院所。回台後,狄鶯爆孫安佐遭下蠱,孫安佐今(2)日孫安佐受訪時則自爆罹患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希望各界不要再逼他回想被送進醫院的痛苦經歷。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大麻屬於中樞神經迷幻劑,會讓人上癮,有些人服用後會有易怒、焦慮和食欲改變,甚至引發譫妄,出現各種幻聽及幻覺。吸食大麻會對人體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等多方面的影響。從生理上來說,易增加肺部感染風險、引起心臟病發作,也會對生殖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大麻對生理有什麼影響?1.心血管系統:大麻會導致血壓上升、心率增加,恐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尤其是有心臟病史的人。2.呼吸系統:吸食大麻會刺激呼吸道,引起支氣管擴張和發炎反應,長期吸食可能會增加慢性支氣管炎和肺部感染的風險。3.消化系統:大麻會增加食欲,饑餓感引起「嘴饞」現象,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和飲食過量。4.生殖系統:對男性來說,長期吸食大麻可能會降低睪丸激素,影響精子質量;女性則可能會影響月經周期。而對心理的影響,楊聰財提到,大麻雖然能令人感到放鬆暢快,但殘留在身體的時間很長,會造成腦部的損害和程度不等的上癮。吸食大麻會有哪些症狀?1.精神病性症狀:可能引發精神病性症狀,如妄想、幻覺,尤其是高劑量使用或有精神病史的人,會出現怪異行為,如同中邪般,表情呆滯、神情恍惚。2.焦慮和憂鬱:有些人使用大麻來減輕焦慮和憂鬱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加重這些問題。依賴性和成癮:長期使用大麻會導致心理依賴,有些人可能會發展為物質使用障礙。對於孫安佐提到的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楊聰財認為,一個人是否罹患PTSD,需要由精神科醫師評估診斷,並且由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會師、職能治療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和治療,常常需要超過一年的療程,個案的病識感、配合治療,以及親友的協助陪伴很重要。單純的PTSD不應該出現脫序行為,他以美國越戰退伍軍人大量罹患PTSD的案例來看,是因為想改變負面認知及情緒變化等惱人的症狀,所以白天會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提神,晚上會用鎮靜安眠麻醉藥物來助眠。精神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會用幻覺劑,例如大麻、LSD等藥物,便會影響精神情緒,很容易出現脫序行為。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6-02 醫療.精神.身心
孫安佐泰國呼麻脫序被捕 醫曝施用者若屬「這類人」易慢性成癮
藝人孫鵬和狄鶯的兒子孫安佐,赴泰國吸食大麻後出現脫序行為,遭警方逮捕安排入住精神醫療院所。精神科醫師、三軍總醫院副院長葉啟斌表示,吸食大麻的急性期會產生意識混淆以及興奮感,部分民眾因缺乏生活目標或內心空虛者,大麻的急性期感受容易使他們產生心理依賴,漸漸成為「慢性施用者」,出現成癮行為。泰國大麻合法化之後,不少台灣民眾赴泰國旅遊藉機嘗試大麻,其中有人因施用後的不良反應,遭送至當地急診就醫。葉啟斌表示,短期、大量使用大麻,會產生興奮、虛無飄渺、現實混淆等急性反應,在急性期過後,若施用者生活缺乏目標,會想要一直待在虛幻情境中,產生心理依賴,成為慢性施用者。葉啟斌說,研究顯示,慢性施用大麻者,會出現認知缺陷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佳,導致患者與現實愈來愈脫節,日常必須執行的工作愈來愈難勝任,行為逐漸脫離一般社會規範,長久以往會產生憂鬱、心情低落等狀況,部分患者會出現衝動、魯莽的行為,這是因為對於行為後果難以辨識所致。「不過,撇開大麻效應,吸食大麻者出現脫序行為,必須考量自身個性因素。」葉啟斌表示,會去嘗試大麻的民眾,本身多具有熱愛挑戰、富有好奇心,喜歡冒險刺激等人格特質,特定個性確實會導致民眾傾向使用成癮物質,個性因素是否是行為失常的原因之一需一併考慮。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6-02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裡的心靈捕手 台大醫籲「兒童醫療輔導師」制度化
近年國內外日趨重視心理健康,除了於校園、家庭恐遭遇心理議題,就醫過程也可能在不熟悉的狀況產生「嚴重壓力反應」,留下童年負面經驗,而增加成年後罹病的機率。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表示,國外行之多年的兒童醫療輔導師,在台灣只有五人,盼能藉由政策引導,讓醫療輔導師培訓、認證制度化。接觸醫療過程,也會導致兒童面臨負面經驗,造成醫療創傷。呂立表示,他曾遇過一個孩子,一進診間就大哭,經詢問得知,病童過去就醫曾被抽過鼻子,對醫療場域留下負面印象,導致後續家長要帶孩子到醫院,總得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影響就醫時機。呂立說,醫療創傷的影響因人而異,但若已影響日常行為,且未即時獲得良好的支持與保護,後遺症恐會遺留至成年,造成抽煙、酗酒、生涯成就打折等後果。呂立說,目前先進國家的兒童醫院多設有醫療輔導師,在醫療過程中引導、傾聽孩童意見,以和台大兒童醫院規模類似的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為例,一家醫院設有七十名醫療輔導師,但全台只有五人赴北美取得證照。呂立表示,國外多是藉由保險制度鼓勵醫院設置醫療輔導師,但國內全民健保沒有相關支付機制,衛福部優化兒童醫療網計畫,則較著重在醫療層面,在心理社會支持方面較少著墨,「國外把醫療輔導師視為必要,但台灣現在仍有很多挑戰」。立法委員王正旭說,兒童癌症患者治療過程較成人辛苦,需要社會資源支持,希望醫療輔導師在台灣制度化,接軌國際讓病童在醫療服務之外,能獲得心理社會支持,治療順利成為康復者後,能夠提供社會更多抗癌力量。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李中月表示,兒童醫療比一般醫療困難,衛福部已將優化兒童醫療網第二期計畫上報至行政院,等待核定。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玉菁表示,該計畫預計編列一三九萬經費,用於留任兒科的人才,並鼓勵醫院落實以兒童為中心的醫療服務。
-
2024-06-01 醫療.精神.身心
94歲阿嬤不想連累家人,差點想不開!精神科醫師用「這招」翻轉阿嬤心情
「醫師,我不想連累家人,還是離開算了!」台北醫學大學精神學科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尚穎曾遇到一名高齡94歲阿嬤家境優渥,在三次跌倒後就不太敢行走、心情沮喪,後來甚至長期臥床、包尿布,還因不想連累家人而想離開人世,所幸經蔡尚穎與家人有智慧地回應、引導、陪伴,情況才終於改善。94歲阿嬤差點想不開上述阿嬤原本與家人同住,生活愜意,雖有心臟病,但常去公園、社區唱歌,直到2024年2月因骨質疏鬆症腰椎微痛而注射某種藥物,結果全身無力導致在家跌倒三次,即使各項檢查都顯示沒有異常,她還是持續感覺腰痛、不敢行走,且常包尿布、多臥床,心情鬱悶到極點,因擔心連累家人,常有想不開念頭,除了入睡困難、食慾下降,體重也減輕四公斤,即使醫師開藥,她也不願服用,家人都非常擔心。當這位阿嬤有輕生念頭,蔡尚穎並不會否定這位阿嬤的想法,也不會說「不要想那麼多…」之類,相反地,他告訴這位阿嬤:「如果要走,記得要和老伴說聲再見再走,至少要說一下再見…」當阿嬤聽到蔡尚穎這麼說,馬上轉換念頭,很快回應道:「我如果走了,誰要照顧那男人,我才不要比他早走!」輕生念頭暫時打消。面對長輩有憂鬱症,必須有智慧處理蔡尚穎在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所舉行的「憂鬱症與老人照護:政策、醫護、心理與社會支持之整合」研討會中,以上述阿嬤為例,提醒面對長輩出現憂鬱、想輕生念頭,盡量不要否定長輩想法,可以表達「有這樣的想法沒關係!」讓長輩放鬆吐露心情,白天可邀長輩到公園看別人運動、唱歌,在家可陪伴長輩看些老照片,由於擔心體重持續下降,他也建議阿嬤喝甜甜的發酵乳,以補充能量。另外,針對臥床問題,可嘗試請阿嬤將臥床時間控制在八小時,腰痛時盡量請阿嬤躺在沙發發亮位置,也就是多接觸亮光,主要原則在於「可改的再改,好改的先改」,重點在「吃得好、睡得好」,不要強求一次有太多、太大變化,透過醫師、家人的努力,這位阿嬤才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動力,情緒也才逐漸穩定下來。部分憂鬱症狀,與失智、帕金森氏症類似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李龍騰指出,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相比,憂鬱症也會引起難以專心、記憶力變差、動作變慢、說話變慢等症狀,因此許多人將憂鬱症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混淆,及早發現、鑑別診斷,便顯得十分重要。衛生福利部心口司司長陳亮妤表示,老年憂鬱症難以及早察覺的原因包括不少人將憂鬱症症狀當成正常老化現象,或者憂鬱症疾病受汙名化,加上與失智症症狀相似,有些年長者在未治療的情況下便演變成失智症,導致疾病察覺、診斷更為困難。長輩服用抗憂鬱藥,效果好嗎?當年長者出現憂鬱症,服用抗憂鬱藥是否就能讓症狀好轉?對此,蔡尚穎解釋,抗憂鬱藥物對中度以上憂鬱症才能發揮效果,若是輕度病患,效果並不好,因此建議透過會談技巧等,避免憂鬱症惡化,若等到失能、嚴重階段才展開治療、介入,就會更棘手。與會專家不約而同表示,病患用藥前一定要先排除其他生理因素,像失智、中風後所產生的憂鬱情緒,或像酗酒等濫用物質所引起的憂鬱症狀,便不是靠抗憂鬱藥可解決,需要先排除這些因素,治療策略才能真正發揮效果。蔡尚穎建議,若要幫助患憂鬱症長輩,可先從促進睡眠品質做起,每次改善行動,都必須要有具體目標,先從睡得好、吃得好做起,較為理想,當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其他生理因素也予以排除,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就可考慮使用抗憂鬱藥,選擇抗憂鬱藥時,則要選較不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品項,且也要從最低劑量開始,才不會讓長輩服用過多藥物、造成意想不到狀況。★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要發憤圖強,或發糞塗牆?
古人常用來勉勵別人的話就是要「發憤圖強」,常常是在失敗之後,自己勉勵自己或別人用來給你加油的古典金句。現代人的時間緊湊,競爭厲害,要出人頭地也不容易,要發憤圖強沒那種大志,於是乎另一個感情的出處就是「發糞塗牆」,把解下的大號塗在牆上,好好出一番悶氣!以心理學來講,失敗了,發憤圖強,讓一個人發揮潛能,正向的努力、再努力,總有一天會出頭天,有成功的一天。但如果一再努力,還是失敗了,有人就會受不了打擊,於是憤世嫉俗,歸罪於種種不公平、受到歧視或怨天尤人,嚴重者破壞公物,將大便塗在牆壁上以洩恨。在醫學上,人體的各器官功能平常都是各司其職的,成一個平衡狀態,例如消化道負責食物吸收,心臟負責血液供應,肝臟負責解毒,肺部負責呼吸,腎臟負責排毒,腦部負責思考,也是指揮官;免疫系統例如白血球用來吞噬外來細菌病毒等,大家和平協調之下,肉身可以使用幾十年,而且隨著醫藥的進步,百年人瑞愈來愈多。人體的器官系統,正常時候的發憤圖強是可以保護我們的,例如平常血液內的白血球,每毫升約4千個到8千個,如果碰到細菌或病毒感染,人體的白血球就會「發憤圖強」動員起來,可能增加到一萬以上或更多,愈多表示發炎愈厲害,需要動員更多的警察來消滅敵人。但如果病人製造出來的都是不成熟的白血球,沒有殺敵功能,更有甚者,如果製造出很多甚至無限制,那就是白血病了。一大堆不成熟沒功能的警察也殺不了菌,甚至讓人敗血症死亡,就是發糞塗牆的一個例子。免疫系統的白血球除了可以發憤圖強殺菌外,也可以用來殺死癌細胞,這是近年來醫學界治療癌症的新發現,就是上帝造人本來就有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系統,但人體的癌症會把免疫細胞這個功能抑制掉了,讓自己坐大,危害生命。近年的醫學研究,可以利用免疫製劑將免疫細胞活化起來,讓它發憤圖強,恢復它殺害癌細胞的功能,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新突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免疫細胞除了可以發憤圖強用來吞噬細菌、治療癌症之外,有時也會抓狂「發糞塗牆」隨便攻擊自己的器官系統,甚至危害生命,就是把自己的器官當舶來品來看,鳴鼓而擊之。嚴重者造成紅斑性狼瘡等重症,輕者造成乾眼症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好比小孩將大小便亂塗一團一樣,讓老媽疲於奔命,這種疾病現在雖然有藥物可以控制,但總讓病人不得安寧,醫師不得休息,都不是好事。正常的發憤圖強是值得鼓勵的也是好事,但破壞性的發糞塗牆會干擾到人,會影響自己生命,既不利己又害人,不是好榜樣。●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6-01 醫療.皮膚
壓力大、免疫失調恐發生圓形禿!發病3大原因、治療方法一次看
61歲的曾先生,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出現全數頭髮及部分眉毛脫落情況的「全頭禿」,嚇得他趕緊到醫院就醫。經詢問病史、觀察其落髮狀況,並接受皮膚鏡檢查及抽血排除其他可能的落髮疾病後,確診為「圓形禿」。經使用局部針劑注射及口服藥物治療近四個月,曾先生的頭髮逐漸長回來了,治療效果不錯。壓力大、免疫失調恐發生圓形禿!俗稱「鬼剃頭」的圓形禿,是一種發炎細胞攻擊毛囊所造成的落髮疾病,發生率約1%至2%。最常見頭髮脫落症狀,但也可能波及眉毛、睫毛、鬍子和其他部位的體毛等。雖然任何年紀和性別都可能發生,但常見出現在20至40歲的年紀。多數的圓形禿病人只有局部毛髮脫落,發生頭皮上圓形塊狀像硬幣一般大小的禿髮,但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大面積頭髮脫落,甚至發生像曾先生出現整頭頭髮掉光的「全頭禿」,抑或是全身都無毛(如陰毛、腋毛、眉毛等)的「宇宙禿」。發病3大原因1.遺傳因素:目前關於圓形禿的發病原因尚有待釐清,但圓形禿的患者常見有家族史,所以遺傳因素可能具有重要角色。2.自體免疫失調:許多研究證據顯示,圓形禿可能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一時的免疫失調,使患者體內的淋巴球攻擊自身的毛囊造成毛髮脫落,這種免疫反應有很高的特異性,患者除了掉髮外,身體一般健康狀態大多沒有問題,僅少數患者可能同時伴有新陳代謝性或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重症肌無力、免疫性貧血等。3.壓力因素:圓形禿發生也與壓力有關,身體在遭遇較大的生理或心理壓力後,會出現落髮情形。落髮治療方法圓形禿的治療,主要會依據落髮面積大小、掉髮的速度、持續的時間來決定治療方式。1.落髮面積較小患者:常採用外用生髮藥水、皮膚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或局部塗抹強烈的致過敏性物質進行治療,也可考慮光化學療法或雷射治療。2.落髮嚴重患者:可能考慮再合併全身性類固醇、口服藥免疫調節藥物或小分子免疫標靶藥物JAK抑制劑治療。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核准用來治療嚴重圓形禿的小分子免疫標靶藥物Baricitinib,研究顯示4成嚴重落髮患者使用後會毛髮再生,為目前較新且具良好療效的治療。圓形禿因異常落髮且易反覆發作,往往造成病人身心承受巨大的壓力。圓形禿的發生可能與自體免疫失調相關,建議患者要均衡飲食、規律生活作息,避免過度生理心理壓力。如有圓形禿的症狀,應盡早找皮膚科醫師診斷治療,以期透過早期治療達到較好的療效。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1 性愛.性福教戰
陽痿還能有性高潮嗎?威而鋼是萬靈丹?泌尿科醫師解密常見5QA
許多男性在到了一定年紀後,跟伴侶愛愛時,會有陰莖無法勃起或無法維持勃起硬度...勃起功能障礙問題,就是一般俗稱的「陽痿」。許多男性對「陽痿」有許多的疑問,卻難以啟齒。泌尿科高銘鴻醫師整理常見的5QA,替想問又說不出口的男性,解答關於陽痿的相關問題。醫師替你解答陽痿常見5QA1.陽痿的男人還能有性高潮嗎?當然可以!男性其實不需要勃起,在性愛過程中仍有機會射精,也能經歷高潮。2.陽痿只會發生在長輩?確實陽痿的問題較常發生在中年男性身上,但勃起功能障礙對年輕男性來說也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根據研究指出,40歲至59歲之間的男性中,只有20%的人表示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獲得足夠健康的勃起,並進行性行為。 3.陽痿等於性冷淡?陽痿是生理上的問題,並不代表對性的興趣不足。心理因素、壓力以及身體狀態都可能影響性功能。4.威而鋼是萬靈丹?威而鋼並非是解決陽痿的唯一方法,確實,威而鋼等口服藥物可以幫助某些人,但並非所有陽痿都由生理原因引起,常見抽菸或喝酒等生活習慣,也可能導致陽痿,所以需要由醫師做綜合性的評估與治療。5.患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人感覺如何?陽痿可能讓男性感到壓力、焦慮、不安全,甚至降低自信心。研究表明,當感覺自己無法滿足伴侶時,也可能擔心伴侶會離開,讓對自己性表現的焦慮增加。看完以上5個陽痿的常見問題,有替你解惑難以啟齒的問題嗎?高銘鴻醫師提醒,陽痿並不是無法克服的困擾,而是一個可以透過多元的解決方案來處理的問題。正確的理解和處理能夠幫助男性擺脫焦慮,重拾自信,讓你有豐富而健康的性生活!延伸閱讀:.如何更持久?許藍方授「1分鐘速解法」延長做愛時間,1類人不建議嘗試.如何挑逗伴侶?專家傳授「陰道敏感帶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一周性愛幾次才正常?專家曝「做愛黃金公式」測你是否達標,5因素影響頻率
-
2024-05-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平衡於濫用與癌症疼痛之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疼痛控制藥物的濫用」,由三位國內在這方面的權威分享他們的看法。非常難得的是這三位學者是在同一所大學醫學院七年的「同窗」,又是進入同一所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門」,而後各自走入不同的學術領域、不同性質的單位服務,但他們相約對他們所共同關切的,也是目前醫學、社會、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主題,在「醫病平台」由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他們的用心可以使醫界與社會大眾對這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些不舒坦的事情→傾聽疼痛作為一位在癌症醫院工作的精神科醫師,經常碰到病人提出來的問題,就是我們開的藥物會不會成癮,吃久了就戒不掉,這其中包括安眠藥與類鴉片止痛劑(opioid analgesics),尤其後者近幾年來不但是病人關切的要點,成為主管機關稽核的對象,也屢屢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以美國為首的國家,近幾年來對於類鴉片止痛劑的管制,甚至被稱為近代的鴉片戰爭。為什麼類鴉片止痛劑的使用會成為國際焦點呢?這必須要從美國的長期觀察談起,他們發現如果以類鴉片止痛劑過量致死的數據看起來,過去幾十年不斷成長,第一波增長與類鴉片止痛劑開立增加有關,第二波增長與海洛因走私氾濫有關,第三波也是最大的增幅,則與過去十年來合成類鴉片止痛劑(例如吩坦尼(fentanyl)的推出與普及有關。合成類鴉片止痛劑使用的快速增長,美國政府全面檢討後鎖定多方元凶,例如普渡藥廠的不當宣傳,各疼痛醫學會的推波助瀾,甚至也認為過去治療指引中,將疼痛列為第五個生命徵象(前四項為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是一個有所意圖的錯誤決定。此外,怪罪中國政府在防止吩坦尼原料非法進入美國沒有盡力,也是近期美中交鋒的重點項目。類鴉片止痛劑,或稱成癮性麻醉藥品,包括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鴉片(opium)、配西汀(pethidine)、阿華吩坦尼(alfentanil)、吩坦尼(fentanyl)、羥二氫可待因酮(oxycodone)、二氫嗎啡酮(hydromorphone)及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等成分之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在癌症的治療當中,特別是晚期癌症病人,經常有不受控的癌症多處蔓延,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可以說是難以忍受。因此臨床醫師陷入一個兩難的情境,一個是開立最後一線的止痛劑,也就是類鴉片止痛劑,協助病人度過難關;另一個是避免其濫用,儘量不開立或是減少使用這一類的藥物。這樣的困境,不能只看作病人與醫師之間的拔河,不見得病人是喊痛要求多開類鴉片止痛劑,而醫師是把關的那一方;有時候剛好反過來,病人害怕成癮,即便醫師開立了藥物並且苦口婆心勸他使用,病人還是自己打折扣不按時使用。在管理層次而言,為了類鴉片止痛劑的管制與癌症疼痛控制,每個癌症中心也都成立了管制藥品委員會,以及癌症疼痛多科整合診治團隊,我碰巧同時是這兩個小組的成員,同時要面臨管理與倡導兩個不同的立場。以精神科醫師的觀點來看,到底什麼樣的使用才能算是藥物濫用、依賴、或成癮呢?過去幾十年來國際精神醫學專家的共識,認為所有物質濫用的核心症狀是類似的,因此並非依照各種成癮性物質(包括香菸、酒精、鎮定劑、類鴉片止痛劑)個別使用的量來定義濫用或依賴,而是探討其使用上,是否出現控制使用的困難,用量逐步增加(所謂的耐受性),少用時會不舒服(所謂的戒斷症狀),同時影響到其各方面的功能。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無法控制某種物質的使用,因此有一套臨床上常用的問句,英文的字首剛好拼成CAGE(牢籠)這個單字,分別是:C代表cut down減量(您是否曾經覺得需要減少飲酒或物質使用?)、A代表annoyed惱怒(人們是否因為批評你酗酒或物質使用而惹惱你?)、G代表guilty feeling罪惡感(您是否曾因飲酒或物質使用而有罪惡感?)、以及E代表eye opener眼睛一張開就使用的人(您是否曾經覺得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喝酒或物質使用來穩定神經或擺脫宿醉?)值得大家參考。以台灣主管機關的管控來說,目前主要的監控,在於非癌症病人長期使用的個案通報,衛生福利部訂立有「醫師為非癌症慢性頑固疼痛病人長期處方成癮性麻醉藥品使用指引暨管理注意事項」,也就是說癌症已經全面控制,或是一開始就不是因癌症而使用的族群,仍然需要超過兩周以上的時間使用類鴉片止痛劑,各醫療院所需要儘量減少此類的使用、轉介適當的疼痛團隊成員評估,疼痛團隊通常由麻醉科、神經科、精神科、神經外科、以及其他相關科別的疼痛專家組成,同時需要向衛生福利部定期通報作說明。另一方面來說,我們也需要減少臨床上因為過於擔心類鴉片止痛劑濫用,而對於癌症病人的疼痛使用不足、過早減量、或減量過快,反而造成病人出現醫源性的藥物戒斷症狀,原本可以在適當的劑量調整下,脫離類鴉片止痛劑的使用,卻因劑量調整太快而出現不適,反而讓病人使用時間拖長。整體來說,在癌症病人使用類鴉片止痛劑作癌症止痛,與控制避免類鴉片止痛劑成癮,將會一直成為倫理、法律、臨床、社會、以及醫病關係的重要議題,值得大家持續關注。5/27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5/29 傾聽疼痛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30 養生.家庭婚姻
媽苦勸沒結婚老了會後悔,女兒疑惑究竟後悔什麼?過來人點出關鍵原因:完全不會
隨著物價、房價上漲,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台灣不婚單身的人數愈來愈多,「一個人生活」已成普遍社會現象。就有一名女網友表示因自己不打算結婚生子,就被媽媽苦勸沒結婚老了會後悔,讓她疑惑究竟是會後悔什麼?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會後悔沒結婚嗎?」,引起廣大網友訴說自身經驗看法。你會後悔沒結婚嗎?現代人的結婚意願普遍偏低,更偏好一個人生活。但大部分父母會勸子女走入婚姻,認為「現在沒結婚以後會後悔」。究竟是結婚有人作伴好?還是一個人生活好?一起來看看網友們的不同看法。大部分網友表示超後悔結婚。「結了婚會更早後悔,不用等以後」、「省很多煩惱,你會很快樂好嗎」、「奉勸你不聽老人言,開心一整年」、「不婚不生,快樂一生」、「一直單身一直爽」、「沒有另一伴,問題少一半」、「不會後悔!結婚才是真正後悔的第一步」、「情人節、聖誕節時會後悔,老了之後沒人探望會後悔,除此之外沒別的」、「我70歲媽媽告訴我如果可重來,不會選擇結婚」、「後悔為什麼會被已婚的兄弟姊妹把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推過來?」、「後悔包一堆紅包出去卻一個都沒收回」、「不要相信婚姻,一個人真的很好」、「結婚後老公要是出軌在外面搞真的會氣死」、「結了婚才會後悔,離婚後覺得人生重見光明」、「你去問10個女人,如果能重來還會結婚嗎?會有10個跟你說不會」。一部分網友表示不會後悔結婚。「結婚有人陪伴,老後不怕一個人孤老」、「發生意外、臨時被迫住院,至少有老公小孩可幫忙回來拿住院用品,也只有家人肯為你犧牲奉獻」、「沒結婚顧慮的不是現在!要考慮好老了走不動誰照顧、病了誰照護,錢看似夠用,但有巨大變故可能就入不敷出」、「有一個真心相愛一起成長,互相扶持疼惜彼此的人,共創幸福家庭,此生無憾」、「如果有個好伴確實是不錯,前提是這個伴要好」、「不後悔結婚,現在的我跟孩子的生活都很幸福,能互相依賴幫助」、「沒伴沒人照顧阿…但時代不同,有伴有兒也不一定會照顧你」。也有網友表示其他看法。「有沒有結婚都是自己的選擇,每個選擇背後必然有所承擔,沒有100分的人生,明白了解自己所需要的那就好,歡喜選甘願受」、「結不結婚都會後悔,有利有弊」、「怕沒人送終而已!但生了孩子,也不一定會幫你送終!」、「付出的方向不同罷了!結婚不結婚沒有什麼差別,想看看自己的人生想怎麼過才重要」、「沒錢才會很後悔」、「結婚只是人生的過程,婚姻好就很幸褔,婚姻不好就造成一生的怨恨」、「無論做什麼抉擇都有好壞兩種不同結果,所以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的,珍愛自己最重要」、「其實不是後不後悔的問題,是希望你安定有個家庭吧」、「這句話是擔心你以後老了沒人陪伴!但是現在的時空背景已不適用。要改為有沒有好好賺錢投資理財呀,沒錢將來會後悔」、「退休金存得夠多就好,但最好要一間自住的房子,因爲到了一年紀就很難租到房」。年輕「做好6件事」替老後做準備對於一個人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老了之後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建議:1.經濟規劃和儲蓄:經濟獨立非常重要!建議要盡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以確保在老年生活中有足夠的財務支持。2.保持身體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基礎,要注意飲食、運動、定期健康檢查,以及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3.良好的社交活動: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通過參加社交活動、加入俱樂部或志願者團體等方式來擴展社交圈,建立友誼和支持系統。4.寵物陪伴:有許多研究顯示,與寵物相伴可以減輕孤獨感,增加生活樂趣。養一隻寵物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5.長期照護計劃:考慮未來可能需要的長期照護安排,例如申請長照2.0或者購買長期照護保險,以應對老年期間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6.提前做好老年生活規劃:年輕時請提前做好生活規劃,包括居住地點、生活方式、健康照護等,以確保老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品質。不管你是否有結婚生子,或者是一個人生活,都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充實且幸福,關鍵在於如何規劃和經營自己的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充實且快樂的度過每一天。婚姻就像圍城一樣,不論結不結婚,最後都會有後悔的選擇,沒結婚的人可能會後悔,而結了婚的人也可能充滿懊悔,如果是你會選擇哪一個?延伸閱讀:.不婚不生獨居養毛小孩變多!寵物取代新生兒陪伴主人紓壓填補寂寞.後青春的友情,學會不執著!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了選擇,最終走上不同道路.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
-
2024-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傾聽疼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疼痛控制藥物的濫用」,由三位國內在這方面的權威分享他們的看法。非常難得的是這三位學者是在同一所大學醫學院七年的「同窗」,又是進入同一所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門」,而後各自走入不同的學術領域、不同性質的單位服務,但他們相約對他們所共同關切的,也是目前醫學、社會、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主題,在「醫病平台」由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他們的用心可以使醫界與社會大眾對這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想看第一篇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十幾年前,國內曾經引進一部醫療情境影集「怪醫豪斯」(House M.D.,第一季首播於2004年)。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向來對於這類題材,難免吹毛求疵。然而,這部影集卻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主角怪醫的角色塑造──一位擅長診治疑難雜症的醫生,但同時也是跛行而拄著手杖的疼痛病人。劇情推展的過程中,怪醫一方面以匪夷所思的手段診斷各類怪病,卻也為自身的疼痛掙扎。時不時就看他掏出標示著「Vicodin」(學名Hydrocodone,半合成的鴉片類止痛藥)的藥盒,可能將兩片藥錠倒在手心,再遞入口中;也可能直接將藥盒就著嘴巴,率性來上一口。在隨之而來的如釋重負之後,一個只有出現在教科書冷僻角落的病名診斷,可能就閃現怪醫腦海,也讓身為觀眾的我嘖嘖稱奇。但是,更多時候,任何可以找得到的止痛藥盒早就空空如也。這時候的怪醫,時而恐慌沮喪,時而不安憤怒,偶而還會全身抽搐,甚至打滾哀求同仁施捨藥物,簡直是主角演員的演技大爆發。終於來到某一季的主要劇情,怪醫本身也難以迴避的疼痛,以及伴隨而來的止痛藥成癮,也成為醫療團隊束手無策的難題了。當時追劇的我,一方面為著主角的身分設定與演員的精采演技而覺得新奇有趣,卻也不免忖度,如此鬆散的鴉片類止痛藥物管制與使用,會不會太誇張了。殊不知,幾年後的美國疾病管制局發出警示,起自1990年代的天然與半合成鴉片類止痛藥物濫用,以及繼之而來的海洛因與合成鴉片類藥物濫用,迄今已經累積超過60萬名美國人過量致死,並進而導致川普總統在2017年下令宣布全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我這才驚覺,二十年前的熱門影集竟是今日這場席捲美國的悲劇預告。在這場還看不到盡頭的鴉片類藥物濫用危機當中,有太多值得探討之處:從止痛藥物的安全性與成癮性評估、止痛藥物的製造與管理規範、藥廠的市場開發與行銷手段、成癮性止痛藥物處方人員對於使用者的需求與風險評估,到鴉片類藥物成癮防治宣導與治療策略等等。甚至,這場危機對於不同種族、性別與社會地位的人口,所造成的衝擊差異;以及,在當前日益緊張的國際關係當中,如何阻絕非法的吩坦尼(fentanyl,口服合成鴉片類止痛藥,效力比海洛因強50倍),跨越國境的流通與犯罪等,都成為各國在談判桌上角力的重要議題。身處台灣的我們,在倖免於這場危機之際,似乎有另外一番光景。根據個人的精神醫療實務經驗,因為止痛藥使用過量或成癮而求醫的個案,少之又少;但由於未妥適處理的疼痛,衍生身心不適,經由親友建議或他科醫師轉介的個案,卻多不勝數。前者的現象反映了部分的慢性疼痛病人,寧可反覆到醫療機構(特別是急診處),尋求注射短效型鴉片類止痛藥如哌替啶(meperidine,商品名為配西汀)暫時止痛,導致出現醫源性藥物依賴,卻不願正視處理成癮行為可能加重疼痛、乃至身心失調的惡性循環。而後者則多半存在著各類疼痛、止痛迷思:服用止痛藥是意志力的軟弱;使用止痛藥會成癮,會洗腎,非常可怕;名人或親朋友人以親身經驗推薦的祕方,沒有西藥成分,不會有副作用等等。這些抗拒止痛治療的個案反映的是另一個極端,卻同樣為疼痛受苦。從醫療現場觀察到的疼痛,有各式各樣的表現;國內面對的疼痛處理議題,也迥異於歐美國家的情勢。然而,正是這些分歧的現象,反映了生而為人,難免疼痛的複雜與現實。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只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響,更與每個人的成長經驗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甚至,所處的環境文化氛圍,也會形塑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表達與應對。因此,當我們─包括苦於疼痛的個案,關心支持疼痛者的親友、治療照護疼痛者的專業人員─主張人人都有免除疼痛的權利,享有免除疼痛自由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傾聽疼痛。對於來自他人或自己的疼痛感受或經驗,透過口說、隱喻、表情、情緒或衍生的適應與求助行為等表達過程,建立更細膩的理解與尊重,這或許是我們在面對疼痛帶來的巨大衝擊時,最重要的準備。延伸閱讀:5/27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9 醫療.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不控制,多種病跟著來!6招照顧難根治的異位性皮膚炎
近日氣溫炎熱,大量流汗刺激皮膚過敏,常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出現搔癢難耐、抓到流血掉皮屑狀況。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異位性皮膚炎容易反覆發病,常併發氣喘、過敏性鼻炎,甚至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控制病情,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留意氣喘、過敏性鼻炎共病根據統計,全台有百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每到換季時節,溫度變化易使皮膚乾燥或出汗,皮膚開始長紅疹。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非常複雜,主要是「基因」,再加上後天環境,患者會合併其他過敏性症狀。氣喘、鼻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過敏疾病,黃毓惠強調,三者常會伴隨發生,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不同病症,年幼時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會導致皮膚問題層出不窮,長大後則可能出現鼻過敏、氣喘等呼吸道不適反應。黃毓惠指出,如果異位性皮膚炎不加以控制,除了皮膚發癢、脫屑、角質化、傷口感染外,也常衍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壓力,發炎因子亦增加心血管、血糖代謝的負擔,不是單純的皮膚病。控制飲食 注意皮膚清潔保濕異位性皮膚炎病症時好時壞,患者常因搔癢及皮膚外觀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白天精神難以集中、晚上睡不好,如苔癬般黑黑皺皺的皮膚更是自信心受創。黃毓惠說,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以「病灶占體表面積」及「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為指標,患部面積逾10%即為中度,可考慮免疫抑制劑、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等療法。目前的傳統藥物治療方式,多採取外用藥膏與口服類固醇,劑量愈高、使用時間長,則提高副作用的機率。新型療法則可進一步調控身體免疫系統,屬於個人化醫療照護,提供精準且安全有效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基因、過敏體質所致,無法100%「根治」痊癒,需要耐心照顧。黃毓惠提醒,平時要注意環境的衛生與飲食的控制,例如杜絕灰塵、黴菌、塵蟎,避免食用蝦蟹類海鮮、芒果、荔枝等水果。清潔保濕也不能少,可以補充油脂防止皮膚乾燥,遠離過敏紅腫癢。6妙招照顧異位性皮膚炎1.有症狀請諮詢專科醫師,勿亂買藥膏擦拭。2.異位性皮膚炎早期治療很重要,小心避開過敏原。3.注意家中環境整潔,定期掃除塵蟎、灰塵、寵物毛髮。4.請醫師評估嚴重程度,採行適合療法。5.忌口少吃海鮮蝦蟹、易上火的芒果、荔枝。6.依膚況挑選適合的保濕劑,避免皮膚屏障缺損。
-
2024-05-29 醫療.腦部.神經
你知道大腦也有保固期嗎?易思腦『抗老對策』幫你存腦本
日常生活忘東忘西,許多字句總是找不到詞、東西老是想不起來放在哪,甚至開始記不起來某些朋友的名字、樣貌。當心!你的大腦已經開始退化~隨著我們年齡越來越大,從20歲起大腦的神經細胞數量將逐年減少。到了40歲,神經細胞的數量開始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遞減,進而影響記憶力、協調性及認知能力,甚至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大腦保固期只有20年,維持平衡從心腦開始易思腦心腦鍛鍊品牌,致力於情緒控制、調節睡眠品質、緩和壓力,專注及記憶力不足等議題,過程中是由專業的臨床、諮商心理師,進行一對一腦波訊號分析,以釐清心腦狀態與運作失衡的關聯性,並透過心腦可塑性激勵學習,讓心腦神經維持平衡,平均課程於進行5-10次後,心腦即可開始自我調整。延長大腦保固期,易思腦提供對策:腦波評量、NFB心腦神經回饋鍛鍊易思腦引用美國生理回饋認證國際聯盟(Biofeedback Cer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Alliance, BCIA)之國際級專業標準,提供『腦波評量』與『NFB神經回饋鍛鍊』課程:『腦波評量』非侵入式的腦波收錄,即時比對數據資料庫,解析心腦效率、能量、資訊承載量與DMN預設網絡,為心腦平衡狀態和健康度功能的全面分析。『NFB神經回饋鍛鍊』NFB心腦神經回饋鍛鍊利用主題遊戲,鍛鍊心腦的自我調節能力,過程中腦波會被轉化成控制訊號,心腦狀態平衡穩定時,音樂、影像會出現、遊戲會得分。協助受鍛鍊者透過聲音、影像或遊戲情境強化意念控制,讓心腦在設定的程式下反覆學習與自我調整,逐步鍛鍊,有助於提升專注與紓緩情緒。心腦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可塑性!「即早開始心腦鍛鍊,延長大腦保固期」就交給亞洲心腦鍛鍊品牌–易思腦!「抗老對策」腦波評量預約優惠表單:https://reurl.cc/Wxr0Ve填表後,將由專人預約服務易思腦心腦專線:(02)8797-5757易思腦心理治療所/易思腦科技:台北市內湖區港墘路187號10樓
-
2024-05-28 醫療.婦產科
我該凍卵?卵子有保存年限?婦產科醫:「這年紀」凍卵效益最好,凍卵療程一次看
凍卵,又稱冷凍卵子,是一項可保存女性生殖能力的醫療科技,是新一代女性需了解的醫療知識。直到2012年,美國生殖醫學會才認為凍卵技術已成熟,開始普及應用,在台灣也成為相當熱門的話題。醫療性凍卵與生涯規劃性凍卵.醫療性凍卵:應用在年輕癌症或卵巢早衰風險女性。.生涯規劃性凍卵:適用於生育年齡但心理尚未準備好的女性,讓卵子停留在健康年紀,與時光逆行。最適合的凍卵年齡介於30至34歲之間究竟幾歲前凍卵比較好呢?最適合的凍卵年齡介於30至34歲之間。年齡越輕,單次療程取得「好蛋」的機會越高。根據台灣生殖醫學會的建議,如果能冷凍20顆成熟卵子,小於35歲的女性約有80-90%的機率可以成功生育一個活產寶寶,36-37歲的機率為70%,40-41歲的機率為40%,44歲的機率則為10%。凍卵療程約需2-3周即可完成 .初步評估:病史、抽血及婦科超音波檢查.誘導排卵:從月經第2-4天開始打排卵針,配合2-3次追蹤卵巢濾泡及荷爾蒙.超音波引導取卵手術:當卵泡夠成熟可施打破卵針,於34-36小時後進行麻醉下取卵手術,手術時間短。.卵子保存年限:目前沒有明確的限制.凍卵療程需自費 延伸閱讀:.凍卵要多少錢?有年齡限制嗎?流程、費用及副作用一次看.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我為何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男女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不是直接去就好!至少要凍卵「x天前」養卵,營養師認證飲食攻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8 醫療.精神.身心
每天只想躺平、出現行屍走肉或黯然銷魂感覺,小心都是「這疾病」引起!治療達到「這目標」才不會慢性化!
近來不想做任何事的「躺平族」日增,許多抱怨萬物齊漲,收入無法像工時一樣增長,挫折壓力超載、出現情緒障礙甚至身心耗竭。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謝光煬今提供他多年觀察癥候心得,提醒大家留意身邊親友隱藏的情緒危機,及早發現因應,才能防止意外。「重度憂鬱」會讓人躺平如同爛泥:情緒受苦的早期特徵有那些?謝光煬指出,處在困境、情緒受苦的人可能出現特徵: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社交退縮、不與他人互動,無心工作或不專心,曠職或工作表現退步,過量吸菸、飲酒等。最嚴重的憂鬱發作時,人會恍惚遊蕩猶如「行屍走肉」、或是整天躺平像「一灘爛泥」,出現這些狀況要小心是重鬱發作。「重度憂鬱」發作會使整個人看起來無精打采,會整天躺床,什麼也不想做,哪兒也不想去,如同一灘爛泥,恍神、反應變慢、魂不守舍,有如行屍走肉。邋遢、凌亂、不梳頭洗臉、不整理房間,有沒有吃喝、有沒有睡覺什麼都不在意、都不重要了。謝光煬指出,這樣的狀況持續兩周以上,就要趕快就醫,有些人持續長達數月,經常出現輕生絕望言詞。重鬱症的終身盛行率超過10%,即每10人就有一兩人在一生當中經歷重鬱發作,遺傳影響高達四成,絕對不是罕見疾病,親友發病也不應該有異樣眼光看待。重鬱症是重大的情緒疾病,治療目的以症狀完全緩解為目標謝光煬說,重鬱症不只是一時心情低落,而是重大情緒疾病,造成嚴重社會、職業功能障礙,不易自己痊癒,可能一再復發。發病期間病人內心極其苦悶煎熬,就像經歷心靈的重感冒或暴風雨,卻往往不被理解,被認為無病呻吟。時遭汙名化貼上「懶惰、軟弱、抗壓性差、消極頹廢」等負面標籤。謝光煬表示,重鬱發作是人類情緒最低落的谷底,所謂「黯然銷魂」描述的就是這樣的狀態。經歷重鬱發作的就是重鬱症的病人,需要專業的協助。很多患者不承認有病、不願就醫。大家要改變觀念、現在「看精神科」已很普遍。重鬱治療以症狀完全緩解為目標,研究顯示,若僅部分緩解,可能慢性化,未來復發機率提高3倍。積極藥物治療一般三個月內2/3可完全緩解;難治的還有較新的心理治療、電痙攣、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等有效方式,可達成完全緩解。謝光煬提醒,發現疑似重鬱發作,務必就醫,尋求專業治療協助,不要獨自承受,不要諱疾忌醫。病人需要理解和支持,包容和鼓勵。而關懷、陪伴、傾聽、同理、不妄加評斷,就是最好的支持。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7 養生.抗老養生
60歲的人算老嗎?研究發現老年定義出現變化:這歲數才「老」
發表在最新一期的「Psychology and Aging」(心理學與老年化)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老年」的定義正在改變,與先前的幾世代相比,現代人認為自己「老了」的時機比以前更晚。該研究由來自德國和美國的研究員完成,研究分析1萬4000多人的數據,他們在1911年至1974年期間出生,並且參與正在進行的德國老化調查,參與者要回答一簡單的問題:你會將幾歲的人稱之為老年人?該研究發現,60多歲的人認為「老年」從75歲左右開始,然而,這一看法在不同世代或出生隊列(birth cohorts)中有顯著的差異;出生較晚的人較有可能推遲他們認為「老」的年紀,尤其是1935年後出生的族群。換句話說,隨著時間過去,被視為「老」的門檻已經向上移動。研究作者、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維特斯汀(Markus Wettstein)博士說明:「預期壽命增加可能促成人們更晚意識到老年開始,此外,健康的某些方面隨著時間過去已經改善,因此,過去被視為老年的某個年齡層,如今可能已不再被認為是老年。」有幾個因素促使對「老年」的看法產生變化,包括隨著壽命延長,被視為老年的門檻自然愈來愈晚;退休年齡的變化也可能產生影響,在德國,退休年齡已經從65歲逐步提高,2031年將達到67歲。研究人員注意到,推遲老年年齡的趨勢在近數十年加速,但現在可能達到平穩期,雖然1911-1935年和1936-1951年出生的人群對於老年何時開始有非常不同的看法,但1936-1951年出生的人群和1952-1974年出生的人群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研究員推測,原因可能是預期壽命增長減緩。維特斯汀指出:「推遲老年年齡的趨勢不是線性的,未來不一定會持續下去。」研究還顯示一些有趣的人口學差異,如平均上,女性認為老年開始的時間比男性認為的時間晚兩年半,這一性別差異在年輕世代中甚至更大;前東德地區人民的預期壽命較低,與西德同齡人相比,他們認為的老年較早開始。除此之外,感覺孤獨、患有更多慢性病、自我評估健康狀況較差等也與認為老年較早開始相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7 活動.活動
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 24小時即時解惑照護大小事
「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不知如何是好?」、「失智家人晚上睡不著、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怎麼辦?」、「巴金森病會遺傳嗎?」、「家人患有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樣的運動?」對於上述的提問,你是否也心有所感?這些都是照顧者最真實的心聲。 你是正在尋求照護解方的照顧者嗎?現在,你的提問除了可以得到專家和其他有經驗的照顧者的建議和方向,還可以即時獲得元氣網AI討論區的指引。元氣網照護百科AI討論區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透過AI技術串連健康與疾病相關資訊,讓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詳細解答。相關疾病與照護問題,就讓元氣網AI討論區回答你: 「請問應該如何預防失智?」要預防失智症,有一些方法和建議可以幫助減少風險。1. 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均衡飲食、適量運動、維持正常體重是重要的。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要避免高血壓、高膽固醇等。2. 保持活腦:保持社交互動、學習新技能、挑戰思考是有助於保持大腦活躍的。3. 睡眠:充足的睡眠對大腦健康非常重要,要注意規律作息、遠離失眠。4. 心理健康:要保持心態積極、減少壓力,學習適當的應對方式。 「請問巴金森病可以做什麼運動?」對於患有巴金森病的家人,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一些適合的運動包括:1. 步行或慢跑:這項運動可以幫助提升心臟健康、增加肌肉力量以及改善身體協調能力。2. 游泳:水中的運動能夠減輕關節和肌肉的負擔,同時有助於增強全身肌肉。3. 瑜珈:能夠幫助提高身體靈活性、平衡感、以及減輕焦慮和壓力。4. 壁球或桌球:這些運動可以幫助提高眼部協調能力,從而提高視覺表現。 除了以上運動外,定期接受物理治療以及運動治療也是幫助管理巴金森病症狀的有效方法。 回覆人 GPT-3.5 人工智慧機器人[請留意,AI回覆內容不能取代任何專業醫療諮詢或診斷] 「登入」、「提問」、「看解答」簡單3步驟,跟著元氣網一起尋求疾病照護解方,詳細操作手冊請點我
-
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年邁父母生病承擔照顧責任,只能捨棄工作?透過友善職場的處理,可望讓員工的家庭照顧不斷鏈!
自從年邁的爸媽生病,好好工作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每天夾在家庭與職場之間疲於奔命,無法拋下照顧責任,難道只剩下捨棄工作一途?根據家總統計,大約45歲開始面臨家庭照顧問題,而這正好也是員工成為職場中流砥柱的年紀,愈來愈多員工發生照顧問題,不敢向雇主開口尋求幫助,照顧的壓力持續累積,最後演變成離職。但也有企業運用政府資源支持員工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今日報導就要來開箱「照顧不離職」的企業案例。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5月,25~64歲未就業者為286.5萬人,其中因照顧65歲以上家人而無法工作者占5.25%,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逾15萬人。聯合報長期關心員工健康福祉,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落實ESG目標,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聯合倡議「友善長照職場計畫」,推動照顧不離職,合庫人壽作為先期導入服務的合作夥伴,交出第一張成績單,兩名受惠案例的情形有如社會縮影,雇主的支持尤為重要,可作為高齡長照社會的借鏡。親人失智 彈性工時幫她一把楊淑婷在合庫人壽工作八年,單身與高齡父母同住便於照顧,五年前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生活步調整個打亂。母親生病後情緒起伏較大,抗拒居服員進到家裡,改安排到附近的日照中心,卻經常不願意坐上交通車,狀況層出不窮,好不容易安撫母親上車後,她必須立刻騎車趕到公司打九點鐘的卡。「那段時間心情很浮躁」。每天早上還沒開始上班,就累得像是打了一場仗。後來楊淑婷的主管察覺到異樣,由於主管也是照顧者,能體會她的辛苦,替楊淑婷向公司申請彈性工時,上下班延後一小時。比其他同事晚一小時打卡,剛開始讓她心理壓力很大,因為整個辦公室都能看到打卡位置,總覺得大家都盯著她,「我會主動解釋家裡狀況,幸好同事知道後都很關心我,也認同公司提供的照顧支持」。楊淑婷的母親今年九十二高齡,她目前仍持續使用彈性工時,因感激公司的體諒使她家庭安頓無憂,在工作上更加投入,年初還獲得升遷機會,證明請假照顧父母以及彈性工時不會影響公司觀感。安置父母 安心請假調配工作另一個例子是在合庫人壽年資十三年的歐姿吟。一年多前,歐姿吟住在台南的母親車禍自摔,導致粉碎性骨折及顱內出血,當下主動向主管說明家裡情況,開始頻繁請假南北奔波,配合醫院門診時間,搭早班高鐵回台南帶母親就醫,之後為了方便照顧,將父母一起接到台北同住。由於合庫人壽長期與家總配合,歐姿吟早已上過照顧前的預備課,更曾擔任志工,與家總一起進行訪視服務,因此很清楚政府的長照資源。家裡發生狀況後,她撥打長照專線一九六六,個管師擬定照顧計畫,「我申請沐浴及復健服務,地區機構派居服員及物理治療師到家裡,真的幫助很大」。尤其是沐浴,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身體很沉,解決了她無法獨自攙扶母親到浴室洗澡的困難。但南部老人家不習慣台北都市生活,母親發生瞻妄情況,父親情緒受影響,她只好又將父母送回台南,個管師為他們轉介至台南的機構,長照服務串聯很順利。「當時請假調配工作的時間,大約一至兩個月」。現在父母情況穩定,歐姿吟也恢復原本生活。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家總推動照顧不離職多年,發現許多人尤其是白領階級,經常誤以為政府的長照資源只提供給特定弱勢族群,以至於有照顧需要時不知如何尋求幫助。她強調,長照是全民皆享的福利措施,但企業必須一起參與,才能有效幫助員工。友善長照職場諮詢 關懷專線提供解方員工離職返家照顧的風險極大,不僅讓家庭照顧者損失一份薪資,也可能因照顧時間長達數年,損失退休保障;在大缺工時代,任何人為了長期照顧提早退休或離職,勢必讓雇主損失熟練員工、花費重新招聘成本、徒增經營風險,國家也會損失勞動力,甚至必須提撥社會救助給予淪入貧窮的家庭照顧者,造成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四輸」。聯合報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倡議「友善長照職場」,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設置的0800-507272關懷專線聯絡,也可直接填寫需求單。員工遇上照顧問題 不再害怕開口求助當我們談到照顧,照顧小孩顯得很幸福,雖然疲倦卻可以看見孩子的一路成果,照顧對象變成老人,卻顯得沉重起來,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遇上照顧問題怎麼辦?家總問卷調查,六成以上員工覺得會對同事造成影響,五成七員工覺得考績會下降,如何幫助員工照顧不離職,主管和雇主該看,員工更該看,開箱合庫人壽作法。聯合報數位版看這裡照顧不離職/每年逾15萬人因照顧離職 看合庫人壽如何用「DNA」給員工方便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6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做好防漏 安心出門
常聽很多老人家說自己膀胱無力,晚上必須常常起來小便,而且覺得尿不乾淨、尿得很慢,尿到最後可能還有殘尿而滴到褲子;有些人則是打個噴嚏或坐車時經過坑洞就會不自主漏尿,雖不至於到「尿失禁」,但是對生活影響甚鉅。出門在外,找不到廁所真的很不方便。因此,若帶長者去旅行,一定要先把如廁的地方找好,大家才能放心旅遊,很多人就笑稱老人家的旅行團常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根據統計,約有30%的65歲以上長者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漏尿問題。漏尿不僅影響老人的生活品質,還可能帶來心理壓力。很多長輩因為擔心異味或臨時找不到如廁的地方,而不喜歡出門,因此也造成了社會隔離的問題。為什麼會漏尿?有些可能因為生理因素,如隨著年齡增長,膀胱及尿道周圍的肌肉逐漸衰弱,無法有效控制排尿;女性則可能因生產後骨盆底肌鬆弛而有漏尿情形;男性常因攝護腺肥大影響排尿。另外如糖尿病、心臟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和中風)都可能影響膀胱功能,導致漏尿。還有因肥胖而增加腹壓,對膀胱造成額外壓力,亦容易引起漏尿。漏尿若嚴重至「尿失禁」的程度,可能要透過醫療或藥物改善,甚至有必要穿上尿布以備不時之需。不過,對於輕微漏尿的長輩,通常會排斥穿尿布。但若經常弄濕衣物及床褥,對照顧者而言也會增加壓力。日本有廠商針對輕微漏尿的長輩開發出所謂的「安心褲」,外表如同一般內褲,而且可重複清洗,重點是褲子的內層增加一吸水構造,不僅能吸水速乾而且可消除臭味,表布不會滲漏且靠近皮膚側之布料亦能維持乾爽,加上特殊的防側漏設計,讓長者日常活動更安心。此類商品推出後大獲好評,我記得每次去日本看展,排隊人潮最長的往往是販售「安心褲」的攤位。由於漏尿問題常使長輩感到尷尬,不易啟齒跟子女討論,樂齡網引進此類商品初期也是乏人問津,直到最近幾年的推廣才漸為人知。有客戶留言「爸爸很開心有屬於自己的夜安和外出褲,不但睡得安穩,外出也很安心」,也有阿嬤試用了之後開心極了,因為可以放心出國旅遊。除了安心褲,也有尿布廠商開發出所謂「復健褲」讓長輩「穿尿褲」,而非「包尿布」。日本知名的熟齡精神權威和田秀樹醫師便說「紙尿褲是行動好夥伴,一點都不丟臉」。他認為人活著還有很多開心的事可做,不需因為排斥穿尿褲而限制活動範圍。國內也有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先生在推廣包紙尿布,勸大家放下面子,他自己就身體力行,他認為「十分方便,除了你自己,沒有人知道你包了尿布。因無尿急找廁所的心理壓力,人反顯得輕鬆,精神煥發,萬一演講到一半,要尿尿就尿吧!輕鬆自在,這對我每年演講總在100場以上的人來說,真是太美好了。」我在日本還看過「自動排泄處理器」,一根管子直接接到臥床長者的排泄部位,一有排泄物出來就會自動被吸走,雖然對照顧者而言很方便,但是對被照顧者而言情何以堪。建議大家若現在還無此困擾,可以多做一些運動預防,特別是凱格爾運動,有助強化骨盆底肌肉,改善控尿能力,未來才可以度過健康、有尊嚴的晚年。
-
2024-05-2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你要美鈔還是要腹超?
三歲小孩也知,他要美鈔,不要「腹超」!因為腹部超音波不能當錢用,沒辦法買糖果、沒辦法繳學費、沒辦法買新衣服。可是你沒做腹超,可能肝臟長了腫瘤而不自知,發現時太晚了,藥石罔效,那時再多的美鈔也沒有用,救不回生命,那時就會後悔。當初為了工作拚命賺美鈔時,怎麼不知道也沒人提醒要去做腹超!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事實上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正確的方式是吃魚的時候不要忘了熊掌,拚命賺美鈔的時候不要忘了定期做腹超!最近某科技大老因腹脹不適求醫,第一步就是做了腹超,才發現肝臟裡面長滿了許多腫瘤,經切片證實為肝內膽管癌,診斷出來不到兩個月就往生了,令家人及好友不勝唏噓。事實上,假如他有定期做腹超,他的腫瘤應該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只是有些人有鴕鳥心理,以為不檢查沒事,一檢查反而有事,就是不做體檢,等到症狀出來再求醫檢查,癌細胞已坐大了。藥石罔效,實在令人惋惜!目前電子產品設計完美,通常有完善的警示系統、保護系統,以免電子零件出了問題,燒掉整個主機或引起更大的災難。但反觀人體,號稱為最聰明的動物,古早以前上帝造人時忘了在人體內放精密的警告系統,通常都是等到癌症末期才會有症狀,才曉得去求醫,可惜大多為時已晚,治療困難。因此,針對人體先天設計上的缺失,我們必須曉得用現代的醫療科技,定期做各種檢查,以提早發現身體內部的病灶,以免造成不幸!監理所對車子規定十年以上的老車,要半年做一次體檢,以免在路上拋錨,危及自己及別人的生命安全。但攸關人體生命的,目前卻是無相關法令規定中年以上每年要定期做腹超,以致許多人得了肝癌都是太晚發現而造成不幸。因此,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美鈔我所欲也,腹超亦我所欲也」,賺美鈔的同時,不要忘了要定期做腹超,如此人財兩得,才不會有賺了大把美鈔,卻自己用不到的遺憾!●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