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醫療.感染科
搜尋
德國麻疹
共找到
33
筆 文章
-
-
2024-03-19 醫療.感染科
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日前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指出,日本也傳出多地爆麻疹病例,「建議最好一歲以上再帶小朋友去日本」。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與林氏璧求證後,提醒民眾,日本疫情並未流行,搶打反而會讓自費疫苗快速用罄、影響高風險工作人員補接種人員的需求。麻疹怎麼傳染的?感染麻疹會怎樣?我需要打疫苗嗎?《元氣網》整理以下幾個關鍵QA讓大家對於麻疹更為了解。麻疹疫苗篇Q1:國人最常去的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目前國際間大流行的國家是哪裡?根據疾管署網站之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目前國際麻疹疫情第二級警示的國家有以下3個,其餘國家僅在第一級注意等級。●哈薩克●衣索比亞●印度【註】國際旅遊疫情建議分三級第一級:注意(Watch),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第二級:警示(Alert),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第三級:警告(Warning),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Q2:麻疹如何預防?該打什麼疫苗?疾管署指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MMR疫苗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並可獲長期免疫。家中如有年滿一歲幼兒,請盡速接種。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飛沫傳染,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前驅症狀會發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且口腔的頰側黏膜會發現柯氏斑點,其後疹子最先出現在面頰及耳後,隨即散佈到四肢及全身,較嚴重者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而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甚至死亡。腮腺炎:俗稱「豬頭皮」,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好侵犯唾液腺,尤其是耳下腺,病人可出現發燒、頭痛、耳下腺腫大,有些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覺受損。若在青春期感染,易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病人症狀輕微如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 3 天。易併發關節炎、神經炎、血小板減少、腦炎。若在懷孕早期受到感染,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目前公費接種的對象有3類:1.幼兒:出生滿 12 個月及滿 5 歲至入國小前各公費接種一劑。2.國小學童:未能於滿 1 歲後完成 2 劑 MMR 疫苗接種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完成補接種。3.育齡婦女及外籍配偶。另,有較高麻疹或德國麻疹感染風險者之接種建議如下:1.計畫前往有麻疹或德國麻疹疫情地區者。2.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3.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護尚未接種第1 劑 MMR 疫苗嬰幼兒之機構工作人員。Q3:麻疹疫苗接種禁忌?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2.孕婦。3.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Q4:為何建議1981年後出生之成人在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國內有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與其他成年世代比較,麻疹抗體盛行率較低,可能因為他們是接種疫苗的世代,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隨時間而衰退,因此,依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建議, 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如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考量前往該等地區可能感染風險,建議可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再行前往。麻疹症狀篇Q1:麻疹怎麼傳染的?有哪些症狀?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第二類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出疹前後四天均具傳染力,傳染性相當高,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百分九十九的人都會被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前驅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以及發燒三至四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Q2:麻疹的紅疹如何呈現?麻疹最顯著的症狀就是出疹。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紅疹的特點如下: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註】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簡稱為SSPE),這是兒童麻疹最危險的併發症,通常在感染痊癒後5~10年左右發病,並開始出現漸進式的個性改變、智能降低以及癲癇,隨著病程進展,最後病人陷入昏迷,植物人狀態,死亡率極高此症即使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Q3:出現疑似麻疹症狀,該怎麼辦?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時,應儘速戴口罩就醫,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已被衛生單位通知是麻疹病例的接觸者,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機關,由衛生機關會通知醫院預先規劃動線,再且全程戴口罩並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免傳染給其他候診的病人及家屬。Q4:什麼人較容易感染麻疹?三類人是感染麻疹高危險族群:1.一歲以下的寶寶。2.不曾得過麻疹或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3.得過的患者大多會自行痊癒,之後就有終身免疫力。但小時候接種過疫苗、沒有得過麻疹的族群,可能因疫苗保護力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成為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已隨時間衰退。Q5:沒有與麻疹病人直接接觸,也會感染麻疹嗎?病人散佈於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在2個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因此,在麻疹病例之可傳染期間,若曾與其同處在一個封閉空間,無論時間長短,都算與個案有接觸,而可能被感染。即使病人已離開,該空間在2個小時內都可能還存有麻疹病毒,如果沒有麻疹免疫力的人進入這個空間,就有可能感染。Q6:與麻疹確診患者接觸後,是否需施行自我隔離?麻疹個案之接觸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麻疹病例最後1次接觸日起往後推算18天內),應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並詳實記錄體溫、活動史及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或未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仍可正常生活,但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接觸者如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出現疑似症狀,則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預先規劃好動線,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就醫時並請主動出示健康健側通知書及全程佩戴口罩。根據疾管署3/12發布的資料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提醒,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例,國際間傳播風險增加,國內再新增群聚個案,目前處好發季節,本土傳播風險上升。【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介紹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2 醫聲.疫苗世代
退休前也應檢視健康力 活用成人疫苗投資個人免疫防護 節省個人潛在醫療支出 邁向樂齡更要重視疾病預防
依據聯合報自 2020 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必需隨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五力齊備才能面對健康老化。第一屆退休力論壇「挑戰一個人 『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正是探討每個人面對高齡化社會,要如何準備迎老。全世界人口正急速老化,根據聯合國資料,從2019年1億4300萬的80歲人口,估計到2050年,會增加三倍到4億2600萬人。台灣也在老化中,2026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高達全人口的兩成。逐漸老化的社會也造成醫療照護體系嚴重的負擔。2019年台灣全國健康照護花費佔GDP 6.1%,遠低於OECD平均數8.8%。2011年到2021年,全國健康照護花費增長率逐漸增加,2020和2021年增長率更是突破7%。如果以目前台灣老化速度的趨勢看來,醫療花費的負擔越來越大,如何確保健康老化將是非常須正視的課題。成人疫苗施打有益個人 可預防疾病 降低家庭醫療花費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醫療支出在家庭花費比例越來越重。1996年醫療花費佔家庭支出9.8%,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衛生保健觀念增強,2011年來到14.6%,2022年醫療保健支出比重增至17.8%。而成人疫苗施打可以預防疾病,改善生活品質,甚至也可以降低一半住院的機率和減少1/3的死亡率,因此可以減少家庭對於醫療花費的支出。施打疫苗對國家經濟更有貢獻,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在2015年這些疫苗可以避免傳染疾病的醫療照護經濟負擔多達90億美元,其中,八成的醫療負擔是來自沒有施打疫苗的民眾。如果能增加成人疫苗施打,將可減輕這些經濟壓力,同時創造經濟韌性以及長遠性。 國際知名慈善家,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在去年5月英國衛報新聞訪問中表示,他說疫苗創造奇蹟,他無法想像有人會不認同。在另一個今年2月英國廣播電台BBC訪談中,比爾蓋茲甚至說,要好好利用錢,他寧可花錢買疫苗,也不要花錢去火星。他說,花814英鎊,約台幣31000元就可以拯救一個生命。 根據國際老齡化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ing) 研究報告,如果能投資成人疫苗計畫,對醫療和社會整體投資報酬率可達40%到300%不等,這樣的投資報酬率來自於中老年人持續的工作生產力和勞動參與力、稅金收納、醫療支出的減少,以及減少老年照護等支出壓力。 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VPDs)對老人健康和國家經濟都有很大的威脅。老年人容易感染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像是流行性感冒、肺炎、帶狀疱疹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等。 WHO建議流感疫苗施打率應涵蓋65歲以上人口的75%,但是依據國衛院最新報告,台灣65歲以上流感施打率從2010年到2019年只有25.6%到35.6%。另外,以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為例,過去認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嬰幼兒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原因,會造成呼吸衰竭,甚至致死的嚴重威脅。但近年發現,在體質較弱的年長者、呼吸系統不好及免疫力較弱的族群,若感染RSV也可能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炎、心衰竭等症狀,造成住院與死亡率的上升。 9項成人疫苗 定期檢視接種建議 守護健康 快樂變老 高齡人口對於傳染疾病抵抗能力較差,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臺灣現行的公共衛生需求應該優先推行成年人疫苗接種、鼓勵民眾遵行成人預防接種建議時程表,這是推動健康老化中重要課題之一。國內疫苗推動協會TIVS也結合衛福部疾管署的成人預防接種建議表,統整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包含以下九種疫苗: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B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以及帶狀疱疹疫苗。建議民眾定期審視自身健康狀況,終其一生應諮詢醫師接種合適疫苗。 依據內政部統計,國人2022年平均壽命79.84歲,擁有健康力是一個人退休後獨立生活的第一步,如何透過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的健康,健康又快樂的變老,將是每個人都要重視的課題。
-
2023-03-08 焦點.健康知識+
保護長者、小朋友必看!成人預防疫苗你打了幾種?專家詳解接種建議
接種疫苗是對抗傳染病最有效的預防措施。然而,成人疫苗卻常因不清楚施打目的和時機而被忽略。事實上,不只在疾病流行高峰期,隨著年紀漸長,生理器官與免疫功能逐漸衰退,也需要在適當時機與醫師討論,主動預防接種。 成人疫苗預防常被忽略?保護家中長者小朋友超重要! 許多民眾不免會有疑惑,明明小時候接種過的疫苗,為什麼長大還要再施打?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醫師說,隨著科技進步,已將許多重要傳染病,透過預防接種大幅減少。不過,以前認為是次要的傳染病就開始顯得重要。以水痘來說,因為開始有了疫苗接種後,兒童感染病例下降,反而是成人容易因水痘病毒引起的帶狀疱疹影響生活品質。 成人考慮需要接種疫苗主要有三大原因: ・幼兒時未接種、或是有接種但沒有產生抗體、抑或是有接種但抗體隨年紀減弱消失。 ・非例行預防針,但對成人階段或高危險群有接種必要。 ・出國旅遊特別考量。 接種疫苗不只可以提升自身免疫力並預防疾病,也可保護無法或尚未接種疫苗的家人,免於暴露感染風險。特別是家中有長者或小朋友,更應及早與醫師討論! 成人疫苗你完成了嗎?醫詳解9種疫苗 目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結合衛生福利部疾管署的成人接種建議,統整成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共有九種)。讓民眾能定期審視自身健康狀況,接種合適疫苗。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季節性流感疫苗 ・B型肝炎疫苗 ・A型肝炎疫苗 ・肺炎鏈球菌疫苗 ・日本腦炎疫苗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帶狀疱疹疫苗 2/27−3/5認識帶狀疱疹週 避免「疹後神經痛」影響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傳染病可以透過戴口罩、勤洗手遠離,但卻有一種病毒罩不住,就是帶狀疱疹病毒。李秉穎醫師說明,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再復發,如果小時候得過水痘,將終身潛伏在體內神經節伺機而動。特別是50歲以上的民眾、慢性疾病族群或者是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可能免疫力較差的族群都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族群。一旦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疹後神經痛,可能延續數天、數禮拜,甚至數年,讓人痛不欲生。 即使曾罹患過帶狀疱疹也不能掉以輕心、疏於預防。帶狀疱疹的預防,就是好好地提升免疫力,除了正常生活作息、規律運動外,施打疫苗也是提升抵抗力的良好方式。目前帶狀疱疹疫苗有活性減毒疫苗及非活性疫苗,50歲(含)以上未曾接種過帶狀疱疹疫苗者或18歲以上具風險因子者,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都建議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若想了解更多成人疫苗接種資訊,請至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官網查詢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 《延伸閱讀》 .年紀越大越容易得皮蛇?疹後神經痛和長新冠一樣難纏! .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都打助防重症死亡!6種人建議早打。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09-04 醫療.皮膚
近3年國內首例麻疹本土病例 20多歲女「紅疹爬滿腳」
國內出現首例麻疹本土病例,為一名北部20多歲女性,8月12日腳上開始出現紅疹,但無其他症狀,8月19日至診所就醫,後因出疹持續增加且伴隨頭痛,8月31日再至醫院就醫,並經檢驗後確診。個案於今日健康監測結束,目前仍有紅疹,已無不適症狀。由於個案於暴露期間未曾出國,研判為今年首例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仍在調查中。針對首例麻疹本土個案,目前掌握接觸者5人,近期均無國外旅遊史,其中1名友人於8月29日出現紅疹,已安排採檢,餘4人無疑似症狀,將追蹤接觸者健康情形。另個案可傳染期間多待在住處,衛生單位亦持續調查是否有公共場所活動史及進行相關防治工作。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麻疹潛伏期較長大約6至21天,平均中位數落在13天,若民眾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該病例也是我國自2020年起首例麻疹病例,在國際疫情中,全球今年迄今麻疹報告數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過去12個月累計逾22國爆發大規模疫情(20例以上/百萬人),以非洲及東地中海區域最為嚴峻,亞洲地區則以阿富汗疫情持續嚴峻,菲律賓部分地區疫情升高,美洲及歐洲部分國家則報告零星病例。另,許多國家延遲推動第二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致疫苗覆蓋率不足,可能爆發大規模疫情,WHO建議各國積極落實疫苗接種,提升免疫覆蓋率、加強監測並預作因應準備。莊人祥表示,許多國家新冠疫情期間,因麻疹症狀相似新冠而誤以為是新冠,因此麻疹診斷被低報,甚至有些國家因為封城,有些個案根本沒有被診斷出來,或因為疫情不方便接種疫苗,延遲施打、導致麻疹疫苗覆蓋率不足,爆發較大疫情。莊人祥指出,我國現在針對返台民眾,需進行檢疫「3+4」天,有可能民眾在國外感染麻疹,返台後2至3周才發病,現在已經有本土病例,若民眾有接觸從國外返台的友人,其身上有出現疹子者,都要小心。疾管署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近期如計劃前往流行地區,出國前2至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要自費接種MMR疫苗;如為自然感染免疫者則不需再施打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
2022-07-07 焦點.健康知識+
疫苗接種都跟陰謀有關?醫師:反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
▌疫苗爭議歷久不衰我兒子七歲時,想做一項學校作業:為開發中國家的兒童募捐,讓他們可接種小兒麻痺疫苗。兒子認為一劑疫苗只要一美元真是棒極了,而且理想情況下,他應該能輕鬆募集足夠的錢,來保護近五百名兒童。此外,他也覺得免疫接種後,孩童指尖會染成紫色,十分美妙(這是在偏鄉唯一可行的記錄方式)。所有這些都是簡單的算術,複雜的部分在於向他解釋:他好意想幫助地球另一端有需要的群體加強免疫,但在他自己所處的國家,整個群體卻四分五裂!我該如何向他說明,這個看似可救人命的作業其實是個棘手難題,可能會冒犯他學校裡百分之二十的成員,而這項計畫也許會因為可能觸犯他人而遭擱置?我試圖講明,但兒子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拒絕接種疫苗並非新鮮事,不是源於Google、好萊塢或推特推文。拒絕注射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疫苗先驅金納醫師當時試圖說服牧場拓荒者接受少量牛痘病毒,以保護他們免受更致命的天花侵害,金納可說是面臨了重重困難。雖是出於保護目的,但牧場拓荒者害怕即便接觸極少量,也會引發這種可怕疾病,他們的恐懼理所當然。185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開始規定學童接種疫苗。英格蘭更加強硬,1853年已頒布了〈接種疫苗法〉:除非醫學上判定健康狀況不適合,否則所有嬰兒都必須強制接種天花疫苗,因此也首度開啟了疫苗接種的醫療豁免,而針對〈接種疫苗法〉的反對聲浪也形成最早的反疫苗運動,比社群媒體、甚或是疫苗與自閉症相關的假說,早了一百五十年之久。1898年,〈接種疫苗法〉新增了一條「良心拒絕者」條款,形成了法律漏洞,讓人可選擇拒絕接種疫苗。等於在一百多年前,「個人信仰豁免權」就已經誕生,遠早於美國國內關於新世代坐享特權和果汁吧的熱議爭論。十九世紀的英國,光是在良心拒絕者條款制定的第一年,就有近二十萬拒絕疫苗的良心豁免案例,核准通過。美國社會學家葛拉斯納(Barry Glassner)在1999年的重要著作《恐懼的文化》中,提及1982年一部名為《DPT:疫苗輪盤》的電視節目,此專題節目播出後,全美出現恐慌。該節目涉及令人心痛的傳聞,主要關於有些兒童接種DPT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後,嚴重殘障或甚至死亡。毋庸置疑,節目播出後,其他媒體隨即大肆報導,引發社會大眾恐慌。醫師和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了大型長期研究結果、超過一百萬名兒童的抽樣調查資料、以及1949年DPT疫苗問世以來的數據,結果顯示:疫苗出現之前,每年有二十六萬五千名兒童因百日咳病倒,七千五百人死亡。儘管如此,對疫苗的恐懼早已蔓延開來,而且早在YouTube出現前,就已傳遍大街小巷。接著,出現了一個縮寫同為DPT(Dissatisfied Parents Together,不滿家長群組)的強大團體,領導人是費雪(Barbara Loe Fisher)。費雪聲稱她的兒子因DPT疫苗而出現急性神經系統破壞。媒體大肆宣傳,兩年之內,多家DPT疫苗製造廠退出市場,疫苗旋即出現短缺。美國並非特例。十多年前,日本的疫苗恐慌導致DPT疫苗禁用,結果百日咳病例增加了十倍,百日咳相關死亡人數也上升三倍。即便在英國可使用疫苗,當時的社會恐慌也導致預防接種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以及後來幾年的百日咳病例激增了十萬例。為了消弭社會大眾的歇斯底里、避免無止盡的訴訟、抑制傳聞軼事成為頭條新聞並引起普遍恐慌,美國國會補助成立了「疫苗受害補償制度」(VICP),為那些認為自己小孩因疫苗接種受到相關傷害的父母提供補償。由於不追究接種過失,此舉還可防止全美國(甚至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使法院免於審理一堆沒完沒了、因疫苗相關不良反應而引起的訴訟。但是,就算拿出世上所有資料數據、製藥公司的法律保障、以及關於疫苗安全性和功效的所有證據,也無法動搖熟諳媒體和陷入文化焦慮的反疫苗人士,對疫苗的憂心忡忡。▌從來不缺陰謀論對某些拒絕接種疫苗的人來說,主要關乎「控制」:出於為人父母的本能,我很清楚對我和家人最好的選擇是什麼;若我認為適合或時機正確,我們便會選擇接種(或不接種)疫苗。席爾斯(Bob Sears)博士在我辦公室不遠處的高速公路旁執業,他一直是「另類疫苗接種時間表」的支持者。全國各地都有家長把「席爾斯博士的時間表」奉為圭臬。這些家長的孩子並未按照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的時間表,接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水痘疫苗、A型或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席爾斯博士甚至聲稱:「我提出的時間表並無任何研究根據,從未有人使用過我的時間表進行大規模的兒童研究,確定它是否安全或有任何益處。」事實上,2010年和2013年的研究顯示,依循衛生機關建議時間表接種疫苗的兒童,與採延後接種方法的兒童相比,發育結果毫無差異。對有些人來說,疫苗接種關乎陰謀論:製藥公司、醫療團體和政府試圖控制我們;有些人則是無知:這些病哪有那麼嚴重?或者,若世上已不存在這些疾病,我們何須注射疫苗?而許多人則是源於對化學物質和所謂毒素的錯誤看法:太早接種過多疫苗會傷害嬰兒身體健康。還有,難道製藥公司、科學家、企業和醫師不是為了錢嗎?最後一個問題如今已成為疫苗爭論的重點。我可以直接代表醫師發言:施打疫苗在財務上只剛好達到收支平衡,通常甚至會有輕微的財務損失,試想診所得購買疫苗、針筒和針頭、支付護理人員薪水和診所租金,疫苗費用實際的利潤空間並不大,不管您信或不信,疫苗接種可謂純健康照護的最後遺跡,單純是為了預防疾病。我不認識任何樂見麻疹或腮腺炎病例的醫師,疫苗接種絕對是我們職業中為數不多的非生財工具,現下流行的肉毒桿菌注射當然就另當別論了。疫苗在經過認可確定可安全用於人體前,必須經過各式各樣的醫學測試。典型的疫苗公開問世前,在安全性和功效上得經過長達十五年的嚴謹研究,時程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的非處方藥物和處方藥物,而且肯定比任何順勢療法產品更加周延。順勢療法產品在您家附近的天然食品店上架前,通常未經過食品藥物管理局及任何外部機構的研究或評估。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未對公眾公正公開,而且認為政府隱藏了危險或別有居心的動機。廣為流傳的疫苗陰謀論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大型藥廠、甚或兒科醫師,共謀利用疫苗牟取豐厚利潤,經常為了賺錢而在安全性檢驗上放水或抄近路。這點絕非事實。疫苗生產管理的利潤是藥品中最低的。過去幾年,為了平息社會大眾的擔憂,美國醫學研究所(現稱為美國國家醫學院)負責進一步的審核工作,確保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核的所有研究資料都對外公開,而美國國家學術院(NASEM)健康與醫學部門每年也會發布這些資訊。※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作者:妮娜‧夏皮羅 , 克莉絲汀‧羅伯格 譯者:張嘉倫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3-03 該看哪科.耳鼻喉
今天是國際愛耳日 醫籲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聽力損失對個人的生活有嚴重的影響,但據醫師指出,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臨床上,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內耳血管病變、內耳損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是精神壓力過大等,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今天是國際愛耳日,台中榮總上午舉辦「為愛聆聽-世界聽力日公益活動」,除了展示從聽力篩檢、輔具、手術等各種解決方案,並與科林助聽器公司合作,由科林捐助30支助聽器給符合補助的病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幫助更多的病人重回有聲的世界。耳鼻喉頭頸部主任王仲祺說,世界有超過10億年輕人正暴露在永久聽損風險之下,世界衛生組織呼籲的聽力預防保健服務措施有一、疫苗注射,例如注射德國麻疹疫苗減少染病感染,造成聽力損失。二、新生兒聽力篩檢。三、孕期保健。四、中耳炎治療。五、遺傳諮詢。六、職場噪音及娛樂場所噪音防治。七、不當使用耳機。八、避免或減少使用耳毒性藥物等。他說,台中市一位國小女老師上課時發現漸漸無法聽見學生聲音,診斷發現因雙耳皆為重中度聽力受損,聽力並持續惡化,即使戴了助聽器,上課或與學生互動仍倍感困難,加上疫情下人人戴口罩,讓溝通更困難。所幸後來在台中榮總接受電子耳手術手術及復健,現在已可以重新輕鬆地上課,重拾人生自信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郭哲宏也舉例說,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5年前因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長期難以入眠,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他說,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周,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郭哲宏說,除了類固醇治療外,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若病人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
2021-12-23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視力模糊、畏光,眼睛發現問題前往就醫,被告知有白內障、需要開刀,當下往往讓人錯愕又緊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是個非常常見的眼部疾病,手術可一勞永逸,怕的是因錯誤觀念延誤治療,嚴重也會造成失明。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老化、高度近視皆是風險。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盛行率高,不過大多屬於良性,成因主要與年齡有關,是個眼部水晶體的正常老化現象,如長白髮一般,若簡單的形容,就如相機的鏡頭髒了或出現雜質。從統計上來看,老化性白內障族群50歲以上就約有60%,60歲以上可達80%,70歲以上就約有90%。而從手術來看,75歲以上就約有八成接受過白內障手術治療。 除了老化以外,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也是個重要的風險因子,此族群出現白內障,往往也更容易出現近視度數急速飆升的情況,例如半年內近視度數從500度直接升到900、1000度,差異相當明顯。除此之外,慢性疾病如三高、腎臟病也會有所影響,特別是糖尿病,相當於水晶體長期「泡在糖水中」,代謝受到影響,也容易引起白內障。另外抽菸、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受到強光刺激、或眼部曾受到創傷的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提醒3C族群也包含在其中,雖不至強烈傷害,但長期、長時間、沒日沒夜的使用,對眼部而言不光是近視,也是個慢性傷害,與白內障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息息相關。其他相對少見的包括了遺傳、或是媽媽懷孕得上德國麻疹,皰疹病毒影響到胎兒等先天性白內障。白內障不只視力惡化,醫:不治療一樣可能失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常兩眼都會出現,大多視力模糊、看不清楚、顏色對比變差、炫光、畏光等,但不至於有疼痛、痠澀等實際的不適感。不過,若是有白內障卻遲遲未妥善治療、延誤就醫,白內障成熟時也可能引起青光眼等眼部併發症,就有可能出現疼痛,甚至嚴重可能使得眼部神經壞死導致失明。而白內障雖為眼部的疾病,但影響也相當廣泛,視力受影響,也可能造成各種生活不便或發生危險,白內障的年齡層普遍有骨密度較低的情況,若發生跌倒容易骨折,便有可能久臥於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指出,視力受損與情緒障礙、心理疾病、腦部退化息息相關,若遲未治療恐怕也會有所影響,正如灰暗的空間容易讓人心理生病一樣,不可忽視。另也有研究顯示白內障手術治療後可以明顯地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位白內障患者,一眼開完刀後,另一眼也出現白內障,但因對開刀有著錯誤的認知及恐懼,想要拖久一點再進行另一眼的手術,結果延誤治療,尚未手術的眼睛後來不幸因為白內障過熟發生急性青光眼發作,且眼部神經壞死導致無法手術,導致最後一眼失明。 提醒民眾,若有發現視力有日漸變差、影響到生活或行動安全受到影響等就盡早檢查,且越早越好,不宜自行多加多觀察。若確診白內障應趁早妥善治療,以避免不可逆之視力損傷。 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嗎?安全嗎?會復發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的治療方式包括了藥水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效果目前相當有限,日後還是會逐漸惡化,而手術治療更換人工水晶體,技術隨著醫學發展持續進步,現在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有別於以往需要白內障成熟才建議動手術,現在只要有明顯的視力影響,即便是早期也可以接受治療。其安全性高、成功機率高,99%可順利完成手術。一般而言會建議先進行一眼,待該眼穩定後進行另一眼,以避免同時治療雙眼時,術後暫時包紮雙眼時影響生活。手術通常約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術後第一天通常會包紮靜養,第二天便可以明顯感受到視力恢復,後續會越來越清晰。換上人工的水晶體穩定度高可以使用一輩子,一勞永逸根治白內障,相較之下比較需要操心的,會是在術後保養。 白內障術後要注意什麼?醫:避免進水、出力是重點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術後一至兩周最需注意的,就是避免該眼接觸到生水,以免發生感染,洗頭、洗澡時就需要多留意確實閉好眼睛或換個姿勢。另外,換上人工水晶體後也需時間穩定,在這之間也應盡量避免搬重物、出力、包括上廁所大號時也避免過度用力,也不宜彎腰過低等情況,以免人工水晶體出現位移等不良情況。除此之外,也需留意避免碰撞,不過通常術後會讓病人使用護目鏡、眼罩等,因此日常多留意即可。《延伸閱讀》 .視力模糊、變形、黑點早檢查!醫:慎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釀失明。 .眼痛前中後代表什麼?如何改善?眼醫詳解:3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二劑BNT預備開打 亞東醫師整理各類疫苗懶人包
教育部近日開始徵詢國內中小學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之意願,又再掀起疫苗討論,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理事長陳志道表示,家長目前專注於COVID-19疫情,很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但其實這些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等重要。陳志道綜合整理青少年各時期及類型之建議接種疫苗,其中青少年幼兒期包含「水痘疫苗(Varicella)」,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B型肝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以及「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等,接種後需注意抗體力價可能隨時間消失,可經醫師評估是否再追加。青少年建議接種之疫苗則包括,「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建議9至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因為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流感疫苗」,該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建議各青少年每年接種一劑,提升群體免疫力。另外,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接種「A型肝炎疫苗」,防止遭病毒汙染餐飲導致急性肝臟發炎,尤其建議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施打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建議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以避免在當地遭感染;若有先天性心臟病、氣喘、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則可考慮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以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陳志道提醒,青少年及父母可先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及危險因素,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在身體條件允許下接種疫苗,保護自己更保護家人。
-
2021-11-1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成人打了新冠疫苗就百毒不侵? 醫師提高風險疾病指南
本土疫情爆發後,疫苗成為討論焦點,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古君揚表示,許多成年人會認為自身抵抗力好,就沒再接種其他疾病的疫苗,但其實人在每一時期都有不同感染風險,建議成年人、高風險族群及有出國需求的民眾都應該適當接種相關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同時也保護家人安全。新冠疫苗逐漸在國內普及,不過其它疾病的疫苗卻常常受到忽略,尤其是成年人都認為自己保護力充足,即便無意間感染也不會太嚴重,仍可在身體康健的狀況下良好復原。古君揚提醒,人從出生到年老都會面臨不同的感染風險,沒有哪一類年齡族群可以置身事外,為預防傳染病之傳播及併發症,疫苗接種不可或缺,建議成年人仍應該在合適的時間點施打相關疫苗,補足身體免疫力。亞東醫院指出,許多易遭忽視卻建議成年人要接種的疫苗,如水痘疫苗(Varicella)、帶狀皰疹疫苗(Herpes zoster vaccine)、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easle-Mumps-Rubella, MMR)、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Tetanus-diphtheria, Td)、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以及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等。亞東醫院還建議,高風險族群可接種A型肝炎疫苗,以避免急性肝臟發炎,接種共2劑,2劑間隔6到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則可避免肺炎、嚴重菌血症及腦膜炎等,尤其65歲以上老年人更該接種。另外,民眾若有出國旅遊需求,也可接種黃熱病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及日本腦炎疫苗等,尤其是預計前往高風險國家時更該注意。古君揚建議,成年人可依據個人疾病史、疫苗史以及危險因素,先檢視可能需要的疫苗選項,至醫療院所作全面性疫苗評估。他呼籲,成年人雖然抵抗力好,但仍需要思及同住家人的安危,孕婦更需要考量到胎兒的健康,接種疫苗是為了提升自己與身邊家人的保護力。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 亞東醫師:不只BNT,年輕人也需要HPV、流感疫苗
BNT疫苗陸續抵台,學校的施打作業也積極進行,但除了新冠疫苗外,家長們知道,青少年還要接種哪些疫苗嗎?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提醒,爸爸、媽媽們除了專注在新冠疫情之外,也可能忽略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與流感等疫苗,而這些疫苗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同樣重要。青少年要打哪些疫苗呢?一、青少年於幼兒期應接種以下疫苗:1.水痘疫苗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建議自費接種1劑,13歲以上者則應注射2劑,2劑至少間隔4~8周。2.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癌有密切關係,該病毒經體液或血液,例如親密接觸、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許多人容易在青少年期,因為沒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導致感染。如果已經接種,隨著時間抗體力價可能消失,建議檢測B型肝炎抗體,再進一步諮問醫師是否建議補打1劑B型肝炎疫苗。 3.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均飛沫傳染。施打該疫苗可預防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或睪丸炎、卵巢炎,影響生育能力;若懷孕婦女早期感染德國麻疹,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隨著時間抗體力價也可能消失,建議青少年可檢測MMR抗體。 4.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的混合疫苗建議在11~12歲間若未曾施打Td者,可以直接追加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其後每10年則建議再追加1劑Td。二、建議青少年接種的疫苗:1.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重要的性接觸傳染病原,與生殖道疣及女性子宮頸癌有關,建議9~26歲女性及高風險男性接種,正值性生活活躍的青少年期,當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最佳時期為沒有過性行為或未受到HPV感染者,但若已有性行為,也呼籲青少年施打,保護自己及伴侶健康。2.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幾乎稍有不同。社交活躍期的青少年容易互相傳播,建議青少年(及6個月以上兒童)每年接種1劑流感疫苗,提升群體免疫力,以免受流感疫情威脅。三、針對高風險族群的建議疫苗:1.肺炎鏈球菌疫苗其病菌經飛沫傳染,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建議高危險族群之青少年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2.A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經糞口傳染,好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食用遭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導致急性肝臟發炎。若前往A型肝炎盛行區的旅遊者建議施打,共2劑,2劑間隔6~12個月,保護力可達20年以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腦膜炎雙球菌全球都有感染個案,主要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容易在人口聚集場所或活動造成疾病傳播,建議高風險旅遊或留學青少年施打。
-
2021-10-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何接種疫苗後保護力會逐漸下降?家醫科醫解答
報導新冠肺炎病毒突變速度非常快,不少國家雖已接種兩劑疫苗,仍難以抵擋Delta病毒肆虐,甚至在全球第一個已接種第三劑疫苗的國家──以色列,確診人數卻不斷創新高,目前正規劃施打第四劑。而先前以色列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已施打兩劑BNT疫苗的民眾,每過一個月抗體濃度減少40%。家庭醫學科李文祺醫師表示,目前所注射的新冠肺炎疫苗中,體內產生的抗體,跟注射其他疫苗所產生的抗體一樣會慢慢減少。為什麼接種疫苗後,保護力會逐漸下降?以免疫學的角度來看,大部分疫苗,皆需後續增強劑才能完全起作用。李文祺舉例,德國麻疹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MMR),在研究中發現,接種過一劑的人當中,有40%沒有完全的免疫效果,而已經施打第二劑的人,當中沒有免疫的比例只有4%,代表第二劑疫苗能激發免疫機能。當疫苗和身體免疫系統相遇時,會激發出B細胞和T細胞,此兩種細胞都屬於白血球的一種。B細胞的主要功能為產生抗體,但壽命並不長,在初次接種疫苗後,接種者體內,在幾周內會產生大量抗體;但幾周後,若沒有接種第二劑疫苗,抗體數量會減少。另一則是T細胞,李文祺指出,當它成熟後,會分化成不同的亞型,可以識別、殺死各種病原體。其中一種為「記憶T細胞」,在體內可以存活幾十年,也代表著有些疫苗接種後可以達到「終身免疫」。李文祺強調,最關鍵在於「T細胞,通常只有在注射第二劑疫苗之後才會大量產生。」因此,疫苗的後續增強劑(第二劑、第三劑等),讓身體再次觸及抗原,並在病原體上觸發免疫系統,進而激發第二階段,甚至第三階段的免疫反應。研究證實:現有疫苗對Delta的有效性減弱李文祺表示,世界上許多藥廠,以自家生產的疫苗對Delta病毒進行有效性測試,在《The Lancet》一篇研究指出,BNT疫苗抗Delta感染的有效性達79%,相比抵抗Alpha的有效性低13%,而AZ的新冠疫苗則有60%有效性,也比抗Alpha感染的有效性低13%。雖然疫苗對抗Delta的有效性下降,但這2款疫苗在「抗住院的有效性」皆超過90%。研究報告指出,2劑BNT疫苗對抗因Delta住院的有效性達96%,而2劑AZ疫苗則有92%。而Moderna(莫德納)也指出,其新冠疫苗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對Delta的有效性,相較原始病毒株略微下降。AZ、Moderna、BNT疫苗 對Delta保護力AZ:根據牛津大學研究指出,AZ疫苗對原始病毒株保護力可達81%,但對Delta病毒保護力,第一劑感染保護力43%。第二劑為67%,而重症保護力為92%。Moderna(莫德納疫苗):對於原始病毒株保護力94%,而美國梅約醫院醫療體系數據報告指出,第一劑Delta對感染保護力為75%,對重症保護力96%,而第二劑對感染保護力則為76%,重症保護力尚未有數據。BNT:對於原始病毒株保護力95%。根據牛津大學研究數據,針對Delta變種病毒,BNT第一劑感染保護力為58%,第二劑則為82%,但對重症的保護力為90到97%,對死亡的保護力為96%。雖然面對Delta變異株,疫苗的保護力明顯下降,但對於重症、死亡保護力仍高,因此接種疫苗有其必要性,而李文祺另外強調,疫苗可能趕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因此最重要是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外出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這才是有效阻隔病毒傳播鏈的不二法門。(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什麼是血清抗體?可得知對新冠肺炎免疫力? 羅一鈞解答 ·疫苗副作用代表保護力在提升! 醫警告:接種前後避免「1動作」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注射手臂最佳 臀部針頭難到位
接種疫苗的時候打手臂比較好,臀部脂肪太多,針頭容易插不到肌肉,導致後續免疫反應受影響。但對於在長者間謠傳,接種疫苗要打右手臂才比較不會發生心肌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在記者會闢謠表示,不管打在左手、右手,都屬於肌肉注射,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常見的注射方式疫苗接種的常見方式包括皮內注射(卡介苗)、皮下注射(日本腦炎、德國麻疹)及肌肉注射(B 型肝炎、破傷風、新冠肺炎)等,且肌肉注射落針處主要有上臂三角肌、大腿前外側及臀部注射三種,且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通常是採用上臂三角肌的肌肉注射進行接種。肌肉注射相較於打點滴一類的靜脈注射方式,可以讓免疫細胞有更長的時間產生免疫反應,而上臂三角肌又因為脂肪相對較少,可以精準注射到肌肉內,尤其是臀部肌肉萎縮嚴重的老年人,臀部的皮下脂肪又非常厚,針頭插到底都還有可能停在脂肪層內,因此手臂又比臀部更適合。免疫反應產生原理林靜儀於臉書解釋,肌肉注射是藉由肌肉良好的血液循環來協助疫苗傳播,並刺激樹突狀細胞,使其捕捉疫苗相關的病毒資訊攜帶至淋巴結,帶給產生免疫反應的 T 細胞與 B 細胞,接著由前述兩種細胞開始製造抗體。在體內產生免疫反應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免疫反應過激而導致接種部位疼痛,或產生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但長者的免疫力相對較差,血栓與心肌炎一類與免疫反應相關的副作用發生機率都相對偏低。打左右手都沒差但對於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時,到底要從左臂還是右臂,又或者是臀部下針?林靜儀於指出,疫苗打在上述三個部位,最終都還是透過免疫細胞的反應,誘發身體對於疫苗所模仿的病毒蛋白訊息,產生足夠的抗體;一旦真的遇到病毒,第一時間身體就能快速抵抗病毒的入侵。也有醫師提到,臀部注射操作不慎,可能會傷害到坐骨神經,榮總護理部品管會制定的注意事項中也提到,臀部注射落針點應在臀外四分之一中間或稍外,若打在臀部外上四分之一內角等區域就可能傷到坐骨神經,需要特別注意。【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1-04-26 新聞.元氣新聞
疫苗迷思 錯誤訊息妨礙接種
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免疫周」特別呼籲,圍繞疫苗接種所傳播的錯誤訊息,將會加重疫苗緩打的威脅。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委員暨台大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率的健康促進方法,似是而非的訊息造成民眾擔憂,其實嚴重不良反應極為少見,也可循受害救濟機制補助。疫苗迷思中,最有名的一樁歷史公案,莫過於打疫苗會得自閉症。一九九八年,英國腸胃醫師魏克菲爾德(AndrewWakefield)在極富盛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上發表,接種腮腺炎、麻疹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可能誘發一種稱為退化的自閉症病症。事後證實是鬧劇一場,呂俊毅指出,該論文不僅被刺胳針回收,該名醫師也被撤銷執照,但影響甚鉅,引發超過十年的反疫苗潮,雖然至今再沒有第二篇的研究顯示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流行病學的背景值也沒有發現自閉症因接種疫苗上升,但已有理說不清,成為疫苗的最大迷思。國內小兒科資深權威李慶雲曾說,「沒有得過麻疹之前,小孩還不算你的。」顯示疫苗對保護孩子的重要。國內嬰幼兒接種疫苗的輝煌成績,也讓人誤以為接種疫苗是嬰幼兒專利,呂俊毅說,疫苗對嬰幼兒健康有極大貢獻,但疫苗保護力並非終身,青壯年人需補打疫苗,而新型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更是成年人應接種的疫苗。呂俊毅指出,疫苗將致病菌的成分打到身體裡,產生免疫反應,因此輕微發燒、頭痛、倦怠、紅腫、硬塊都是正常反應。因此,產生「副作用」是必然的,但副作用不等於不良事件。此外,國內接種流感疫苗時,也曾出現手抖、無力的民眾,但接著就慢慢自行恢復,判斷屬於心因性反應。對於真正疫苗造成的不良事件,可透過常規接種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機制,視傷害程度、持續性及是否可恢復,經專家審議評估後給予補助。
-
2021-04-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發現懷孕多久該去婦產科?孕婦可以注射疫苗嗎?6個懷孕媽咪最常見的狀況,一次分析給你聽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肚子裡有了小生命,原本是件可喜的事,若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該怎麼辦?吃藥、打疫苗……做這些事對胎兒會有影響嗎?原訂的計畫還能繼續進行嗎?針對六大常見狀況,請婦產科醫師提供完整解答。月經晚一週沒來要驗孕很多女性生平第一次到婦產科診所,大部分原因都跟「好朋友」沒來有關。最快什麼時候驗孕才準確?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表示,從受孕那天開始算起,最快10至14天,就能從尿液驗到是否懷孕。由於每個女性排卵的時間點都不相同,且無法得知自己是在哪一天排卵及受孕,通常會建議只要月經比平常晚一周沒來報到,就可以用驗孕棒自行驗孕。若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上升,驗孕棒會出現兩條線,這就表示懷孕了。到婦產科報到時機驗孕棒能測試出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張君堯醫師表示,當女性受孕後,體內的絨毛膜激素會顯著提高,但並不會因為補充較多的水分或飲料而有所影響,只要尿液中含有絨毛膜激素,即使流產兩週內驗孕,驗孕棒還是有可能出現兩條線。因此,從驗孕棒並無法確認懷孕狀況,而早期懷孕最擔心子宮外孕,自行驗孕後就必須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通常確認懷孕後約已是懷孕第5週,這時還不需要急著到婦產科去報到,可以再等一至兩周再到婦產科檢查,約在懷孕第6週時,從超音波就可以看到胚囊,確認著床位置。萬一胚囊著床在子宮角、子宮頸、或輸卵管等位置,就是子宮外孕,需要當下處理。若是正常懷孕,則在懷孕第7週就可以從超音波看到胎兒心跳。萬一第7週還沒看到心跳也別太緊張,張君堯醫師表示,可以再等一週,不過,如果第8週以後還是沒有看到胎兒心跳,那麼,意味著這次懷孕成功的機率就非常渺茫了。Q什麼時候該去婦產科檢查呢?A.月經沒來一週,可自行用驗孕棒驗孕。驗孕棒出現兩條線之後,再等一週就可到婦產科報到確認著床位置;若是正常懷孕,則須再等一至兩週,再到婦產科確認胎兒有沒有心跳。領孕婦手冊後即開始例行產檢看到胎兒心跳之後,有些醫療院所就會發給孕婦手冊,不過,張君堯醫師表示,由於懷孕早期不確定性高,以雙和醫院為例,通常會等到懷孕12週進入穩定期之後再發孕婦手冊。領到孕婦手冊之後,就意味著具備準媽媽的身分了,接下來,記得依照孕婦手冊的產檢時程,一步步完成各項產前檢查。其實,從驗孕棒上出現兩條直線到確認胎兒心跳,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每個女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出現極大的變化,不免開始擔心在發現懷孕之前,做了哪些事,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發現懷孕之後,原訂計畫還能如期進行嗎?以下根據六大常見狀況,提供準媽咪具體的做法與建議,幫助準媽咪輕鬆度過這個美麗的人生意外。狀況一:發現懷孕後,用藥有影響嗎?懷孕6週前,大部分藥物對胎兒影響不大發現懷孕之後,再仔細回想這一個月來自己因為感冒吃過感冒藥、本來想避孕而吃了避孕藥……,這些藥物成分會不會影響肚子裡小北鼻的發育呢?張君堯醫師表示:「有在吃避孕藥的女性卻會懷孕,通常是因為吃藥的頻率不規律,因此吃的劑量也不會太多,對正在發育中的胚胎不會有傷害,發現懷孕後立刻停藥就好。」他進一步解釋說,一般感冒藥物對胎兒也不會有不良影響。「感冒藥物通常是最安全的藥物,多數屬於B級安全用藥,孕婦也可以使用,除非本身對藥物有過敏情形,則需要特別留意。」長期使用之藥物,應遵照醫囑勿擅自停藥其實,在懷孕6週以前,只要不是常規在吃的藥物,對發育中的胚胎都不會有不良影響。不過,張君堯醫師提醒,若是因為正在治療癌症、有使用調節免疫系統方面的藥物,或是有慢性病史的女性,就要特別留意用藥方式。他說:「發現懷孕之後,應儘速到婦產科及原就醫科別檢查。因為長期服用的藥物,其劑量對胎兒可能會有影響,但孕婦也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停藥後導致病情惡化,反而危及母胎健康。」懷孕初期用藥Point1. 有服用避孕藥者,發現懷孕後應立即停藥。2. 有治療癌症、免疫相關疾病者,應盡速到婦產科檢查,也必須回原科別看診並主動告知醫師懷孕的事實。3. 有慢性病史者,例如氣喘、癲癇、服用甲狀腺機能藥物者,不可擅自停藥,但應請原科別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劑量及服藥頻率。4. 有些特殊疾病患者,須改變服藥方式,例如心臟病和糖尿病者,其中糖尿病患者因口服藥物會有致畸胎的風險,懷孕後須改為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用藥。狀況二:發現懷孕後,還能補打疫苗嗎?注射後宜間隔一個月再懷孕如果有懷孕的計畫,建議在注射疫苗之後間隔一個月後再懷孕。萬一注射之後就懷孕了,例如打了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就懷孕,會不會造成畸胎?還能保住胎兒嗎?張君堯醫師表示,注射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只要有來過一次月經再懷孕,就不需要太擔心。但就算是注射當月就懷孕,根據國外文獻和相關研究指出,也沒有因而造成畸胎的案例。不過,他還是建議有計畫懷孕的女性,完成疫苗注射後至少間隔一個月再懷孕,不要刻意去打了疫苗又立刻懷孕,以免徒增困擾。另一方面,張君堯醫師指出,孕婦感染流感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在流感高峰期,計畫懷孕前不妨先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不過,即使懷孕了也應該考量接種疫苗對自己和胎兒的利與弊,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接種流感疫苗。此外,未完成接種的疫苗,例如B型肝炎、子宮頸癌疫苗等,應與產科醫師討論或待產後再完成接種。狀況三:發現懷孕後,婚禮能如期舉行嗎?若有出血徵兆要提高警覺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新娘,但是,婚禮即將舉行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難免擔心喜沖喜或是籌備婚禮太忙碌,會影響胎兒。張君堯醫師表示,其實早期懷孕就與一般人無異,除非準媽媽有流產疑慮,例如有出血徵兆,這就需要特別做一些處理,可能要安胎或多休息。不過,懷孕後還是有些生活細節要注意,包括過於激烈的運動要避免,例如騎馬、滑雪等。此外,婚禮上因社交禮儀喝一杯酒,少量小酌對胎兒不會有影響。香菸則是百害無一利,建議準父母一定要戒菸。(推薦閱讀:奶嘴、玩具、嬰兒床…三手菸無所不在!只要吸菸.就會危害寶寶!)狀況四:發現懷孕後,還能搭飛機嗎?懷孕中期可搭飛機旅行機票行程都訂好卻發現懷孕了,該怎麼做?張君堯醫師表示,如果沒有早期懷孕的出血徵兆,搭飛機並不是禁忌,不過,建議出國前先到婦產科檢查,以免萬一是子宮外孕或胚胎發育不正常的異常情況發生,所以,確定是否正常懷孕後再出國,比較安心。孕婦旅行最好的時間點是在懷孕第12週以後到28週之間,他表示,因為已經過了懷孕初期噁心、嘔吐的害喜階段,而肚子也還沒大到行動不便的狀況,不妨利用這段時間規畫一趟旅行,好好享受兩人世界,也能幫助紓解懷孕的不適和壓力。但是,懷孕7個月以後要避免長途旅行,因為子宮越來越大,會提高孕婦搭飛機時發生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機率,不可不慎。狀況五:流產不久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染色體異常是機率問題原因就在於統計上的或然率問題。他解釋說:如果早期懷孕卻流產,最常見原因是因為染色體異常,發生染色體異常通常是機率問題,與遺傳無關,但跟女性的年紀有關。因此,高齡女性流產後,更要積極「做人」。既然是或然率問題,相關研究也證實,因染色體異常流產的婦女,流產後越快懷孕,再次流產的機率會大大降低,但如果兩次懷孕間隔的時間較久,再次懷孕發生染色體異常的機率又會提高,以至於可能又會再次流產。他形容說:「這就好比一個人走在路上,同一天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三次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但如果隔了三年,就很可能再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不過,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連續撞到同一根電線桿,這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異常了。因此,對於短時間內連續懷孕卻連續發生流產的夫妻,則流產的原因可能與父母親一方的染色體或是基因異常有關,而非與母親年齡的或然率有關,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狀況六:產後半年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能受孕表示身體機能已恢復產後間隔9個月再受孕是最理想的情況,張君堯醫師表示,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前胎哺乳已超過半年,子宮也得到充分休息,所以,間隔9個月再懷孕對媽媽和寶寶都好。但若產後不到半年又發現懷孕,也不要太緊張。他說:「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如果子宮能受孕,意味著身體機能已恢復。」就算懷孕了還是可以繼續哺乳,但懷孕中後期要避免抱小孩、提重物等會增加腹部壓力的行為。哺餵母乳也要好好避孕此外,他提醒,產後如果不想很快又懷孕,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哺乳期間也要避孕,全母乳哺餵的媽媽,因泌乳素會抑制排卵,產後半年內只要密集哺乳,可達到較好的避孕效果。產後六個月因寶寶對母乳的需求減少,泌乳素降低後會開始排卵,若沒有避孕有可能很快又懷孕。另一方面,如果哺乳的頻率不是很密集,則泌乳激素抑制排卵的效果也會受影響,因此,不是全母乳哺餵及完全親餵的母親,不想太快又帶球走的話,產後還是要好好避孕為上策。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國疫苗列半年不能懷孕 專家:頂多一個月
為遏止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間已經陸續開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但傳出中國大陸政府發出「接種新冠疫苗後注意事項」,包括「接種後半年內不能要孩子」。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對此表示,從來沒有聽過打疫苗不能懷孕的事情,即便是活性減毒疫苗,也「頂多一個月內不要懷孕」,六個月太久了。李秉穎表示,疫苗分為滅活疫苗和活性減毒疫苗。非活性通常對孕婦懷孕都沒有問題,像是流感疫苗懷孕時也都可以接種。活性減毒疫苗則因為是活的病毒有一些顧慮,因此除非利大於弊,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時接種,或必須和醫師討論後再接種。而AZ疫苗為腺病毒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一種,但像歐洲因為疫情嚴重,利大於弊,因此會讓孕婦施打AZ疫苗,台灣則是非疫區,因此孕婦暫緩施打。而中國大陸大多是滅活疫苗,少數才是腺病毒疫苗。另外,如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也是活性減毒疫苗,但活性疫苗在施打兩三週後就對人體沒有影響,因此頂多一個月內不建議懷孕,不會要求半年這麼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對「禁止懷孕說」則表示,「可能有些誤傳」。他說,應該是新冠肺炎疫苗比較新,所以臨床試驗對象尚未包括孕婦,因此通常新藥品或新疫苗會希望近三個月內有懷孕打算者,能暫緩接種疫苗;或是準備懷孕的婦女接種了,也要推遲懷孕的時間在接種三個月後。而每個國家規定不太一樣,台灣目前並未將孕婦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但這些人若屬於第一線醫護人員,則可和醫師討論是否有接種需要。不過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孕婦也可以申請先調到其他單位服務,便可推遲接種時間。
-
2021-03-07 新聞.健康知識+
你打了嗎?醫師列7大成人所需疫苗備足完整抵抗力
門診有位媽媽扶著疼痛難耐、罹患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的阿嬤說:「郭主任,長皮蛇後再打疫苗有沒有用?我現在打有沒有用?」七大疫苗 建立成人保護力樂生療養院社區醫學部郭紋翠主任表示,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讓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關注。疫苗的施打應由專業醫師針對個別健康與年齡等狀況,提供應施打的項目和接種時間點。郭醫師提出以下七種成人應接種的疫苗 ,並建議只有自己備足完整的抵抗力才能預防疾病、遠離各類傳染病。一、50歲以上:◎流感疫苗:每年打一劑。◎肺炎鏈球菌疫苗:65歲以上及未滿65歲高風險群(如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只要一劑,終身受用。◎帶狀疱疹疫苗:50歲以上成人,不論之前是否得過水痘或皮蛇,建議都要打一劑。二、20歲到50歲:◎流感疫苗:慢性病患,每年打一劑。◎A型肝炎疫苗:高危險群(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病人、男同性戀或雙性戀或藥物成癮者),或是職業易暴露(如醫療人員)、工作需往來流行地區者,建議接種2劑。◎B型肝炎疫苗: 未曾接種B 型肝炎疫苗者,應依「0-1-6個月」之時程接種3劑。若為感染高危險群(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病人、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免疫不全者;多重性伴侶、注射藥癮者;同住者或性伴侶為帶原者;身心發展遲緩收容機構之住民與工作者;可能接觸血液之醫療衛生之工作者等),則應追加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對於未曾接種、接種史不清楚者或檢驗未具麻疹或德國麻疹抗體者,應接種2劑,且間隔至少4週。◎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子宮頸癌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沒有性經驗且未曾感染過的女性接種效益最高,因此9到14歲或無性經驗者,可諮詢醫師視情況施打。目前HPV疫苗有三種(2價、4價、9價),其中2價疫苗可供15歲以上女性施打、4價及9價疫苗適合15-45歲女性,但這三種疫苗不建議交替施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打針後要揉才不會有瘀青、硬塊? 不一定!這2種狀況只會愈揉愈糟糕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 別緊張!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
2021-01-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有人就是不打疫苗?不相信疫苗效力的人有共通處嗎?
針對高影響力人士的相關論辯顯示,我們必須思考自己是如何接觸網路資訊的。對於一些想法,為什麼我們會捨此從彼?原因之一就是競爭:各類論點、新聞、產品全面競相爭取關注。生物的傳染現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流感和瘧疾等疾病的病原體,事實上都由多株組成。這些病原株不斷競爭,搶著侵入有受感染風險的人體。為什麼不是其中一種病原株勝出,宰制其他病原株?人類的社會行為或許能說明一二。如果人們聚集,形成緊密連結的小圈圈,則會使各式各樣的病原株停留在一個人類群體之中。實際上,每個病原株都能找到自己的地盤,不需彼此頻繁競爭。這樣的社會互動型態,也能說明網路使用者何以在想法與見解上會有巨大落差。從政治立場到陰謀論,有相似世界觀的社群媒體群體時常聚集在一起,並可能因此形成「同溫層」。身處同溫層時,很少會聽到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反疫苗團體是聲量浩大的網路社群。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一說廣為流傳,卻又沒有根據。反疫苗團體時常擁護這項說法。謠言開始於1998年的一篇科學論文,研究由安德魯‧維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主導。論文遭到質疑和撤回,維克菲爾德也從英國醫事人員名冊中除名。不幸的是,英國媒體挑出維克菲爾德的主張,並大書特書。此舉導致三合一疫苗接種率下降,而後未接種者回到各級學校,在校內與人密切接觸。數年後,英國便爆發數波大型麻疹疫情。2000年代初期,MMR三合一疫苗的謠言固然在英國甚囂塵上,歐陸國家的媒體報導倒是另一番光景。這一廂,英國對於MMR三合一疫苗有愈來愈多負面報導;那一頭,法國媒體則是針對B型肝炎和多發性硬化,揣測兩者之間未經驗證的連結。時間拉到近期,日本媒體對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展開負面報導,而在肯亞,一則流傳二十年的謠言再次浮出檯面。民眾對醫學持疑也非新鮮事。數百年來,人一直在質疑疾病的預防方法。1796年,愛德華‧詹納醫師(Edward Jenner)發明天花疫苗;在此之前,有的人會使用稱為「人痘接種」(variolation)的技術,減少罹病風險。這項技術起始於16世紀中國,透過讓健康的人接觸天花病患的結痂或膿液,刺激人體形成溫和的感染反應,藉此針對病毒產生免疫能力。儘管人痘接種術的操作仍有風險(致死率約2%),但相較於天花動輒三成的死亡率,仍是小巫見大巫。英國於18世紀開始流行人痘接種術,但風險效益比是否值得?據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觀察,其他歐洲人認為英國人又笨又瘋,才會採用人痘接種。「之所以說他們笨,因為他們為了避免孩子染上天花,索性先讓小孩得到天花;之所以說他們瘋,是因為他們想將某種可怕的瘟病傳給他們的小孩,目的只是預防一種未知的禍害。」伏爾泰指出英國的批評也是一面倒。「海峽另一邊的英國人說英國人以外的歐洲人膽小,又違逆自然。說膽小,是因為他們害怕讓小孩忍受一點點痛苦;說違逆自然,是因為他們讓自己一次又一次死於天花。」(伏爾泰本身則是罹患天花後痊癒,支持英國人的防疫法。)1759年,數學家丹尼爾‧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決定試著讓爭議畫下句點。為了釐清天花染疫風險是否大於人痘接種風險,白努利設計了第一個疫情分析模型。他根據天花傳播的模式,推估出只要人痘接種的致死風險低於10%(符合真實數據),便能延長預期壽命。在現代社會,疫苗接種與否,通常不是難題。一方面,MMR三合一接種等疫苗非常安全有效,而麻疹等傳染病又有可能致死。因此,有疫苗還普遍拒絕接種,往往是奢侈行為;有的地區因為打了疫苗,數十年來感染率低,反而會有這種現象。一項2019年的調查發現,相較於非洲與亞洲民眾,歐洲國家更加不相信疫苗。一直以來,疫苗相關謠言都只是特定國家才有,但現代人的數位連結程度與日俱增,情況有了變化。今日網路資訊傳遞快速,自動翻譯功能跨越了語言藩籬,使得疫苗接種的迷思從而傳開。人們對於疫苗接種的信心因而下降,而這可能對兒童健康帶來可怕的後果。由於麻疹傳染力極強,需至少有95%人口接種疫苗,才有望預防疫情傳播。在反對接種觀念深植人心的地方,疫情隨之而來。近幾年來,歐洲已有數十人死於麻疹。如果接種率更高,原本能防患於未然。由於出現反疫苗社群運動,人們開始注意線上同溫層的可能性。然而,在存取資訊時,有多大程度受到社群媒體演算法的實質影響?畢竟,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他人分享信念,而在網路上也不例外。線上的資訊傳播,會不會只是反映早就存在的同溫層?在社群媒體上,有三大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閱讀內容:聯絡人是否有分享文章?該文章是否出現在動態消息(feed)上?我們有沒有點閱?根據Facebook數據,這三大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吸收資訊。Facebook數據科學團隊曾針對2014至2015年間的美國使用者,探討他們的政治觀點,研究發現使用者傾向於接觸相近的觀點,程度會遠高過隨機挑選朋友時的情況。Facebook演算法會決定使用者動態新聞(News Feeds)的內容,在好友張貼的內容中,演算法又會過濾掉5%至8%相左的政治觀點。同時,使用者看到呈現內容時,又較不會點選與本身政治立場相左的貼文。使用者極為偏好點選顯示於動態新聞頂端的文章,這證明為了搶占關注,內容競爭會有多激烈,也表示如果Facebook存在著同溫層,則同溫層會先從好友圈開始形成,但隨後可能因動態新聞演算法受到誇大。來自其他管道的資訊又如何呢?會同樣兩極化呈現嗎?2016年,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微軟公司研發單位Microsoft Research以5萬名美國人為對象,檢視他們的網路瀏覽習慣。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在自己偏好的新聞網站上看到的文章,使用者在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上看到的文章大體上更兩極化。不過,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也會讓使用者接觸範圍更廣的觀點。新聞可能有更強的意識形態內容,但民眾也必須多加接觸對立的想法。這似乎是矛盾的:相較於傳統新聞來源,如果社群媒體豐富了我們接觸的資訊範圍,又為何無法減少同溫層形成呢?原因可能在於我們對線上資訊的反應。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多位社會學家以美國志願受試者為對象,請他們追蹤持相反觀點的Twitter帳戶,結果發現受試者隨後會撤回到符合本身政治立場的領域。平均而言,共和黨支持者變得更加保守派,而民主黨支持者變得更加自由派。這與第三章探討的「逆火效應」並不完全相同,因為民眾並非讓特定信念受到挑戰,但這確實代表要減少政治立場極化,不如建立新的網路人際連結那樣簡單。和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在網路上也可能討厭接觸到我們不同意的觀點。展開有意義的面對面對話,雖然能幫助改變態度(就像改變偏見和暴力的實驗),但若透過線上動態新聞閱讀觀點,不見得會有相同效果。※ 本文摘自《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一書,由行路出版授權刊載。《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作者:亞當・庫查斯基譯者:高子璽出版社:行路出版日期:2020/11/04《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書封。圖/行路提供
-
2020-10-15 寵物.照顧指南
愛貓如何讓你「抓狂」?養貓會害主人罹患精神疾病嗎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作者凱瑟琳.麥考利夫】進入弓形蟲這種奇特研究領域的精神病學家並不多,富勒.托利是少數一位,而他對於動物研究竟有效彌補對人類研究的不足,感到相當驚豔。我到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史丹利醫學研究中心總部拜訪他時,他對我說,「這一直不是主流研究路線,我不敢相信這會成真。」這個組織多年來以他為首,是美國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研究最主要的私人資助機構之一(目前托利擔任研究中心的研究副主任)。近四十年來,托利始終認為具傳染性的生物,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常見起因。他承認發生在自己家族中的一起悲劇,或許是他追尋這看似離經叛道領域的幕後動力。一九五六年,托利的妹妹—高中風雲人物,即將畢業上大學—突然出現思覺失調症的明顯症狀。托利當時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得知消息後趕緊回家幫忙母親照顧妹妹。那時是精神病學的黑暗年代。權威人士認為托利的妹妹之所以得病,是來自對冷漠、沒有愛的父母產生的絕望反應,而這種說法讓他母親在失去女兒的悲痛下更背負起愧疚感。不到十年,托利成為思覺失調症領域專家,發現當時所謂權威提出的武斷意見,全是冠冕堂皇的屁話,於是下定決心探究這種疾病的成因。他決定從頭開始,並翻遍數百年歷史的醫學紀錄與歷史文獻,希望找出新線索。「現代教科書仍然會出現一些可笑的敘述,稱思覺失調症處處可見,在世界各地的發生率都一樣,而且從遠古時期就存在。」他強調「那些看法完全牴觸流行病學觀點。」—他在與別人合著的《隱形瘟疫》(The Invisible Plague: The Rise of Mental Illness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中下了這個結論。他發現除了古埃及人之外,在十八世紀晚期之前幾乎沒有人養貓當寵物;最早這麼做的「是詩人,也就是巴黎與倫敦裡頭思想前衛的左派人士。貓就此成為我們的物。」他們把這稱為「養貓風潮」,而思覺失調症的案例正好在同時期急速增加。這種疾病「完全發作的情況相當驚人,以致我發現在一八○六年前,也就是英國與法國同期間出現病例時,醫學文獻竟未能完整描述其病徵。」他指出,「我會覺得驚訝,是因為十五、六世紀有一些非常傑出的觀察家,而他們本應記錄下來。」最引人注意的是,思覺失調症患者體內有弓形蟲抗體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到三倍。這個說法來自他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兒科醫師兼神經病毒學家羅伯特.約爾肯(Robert Yolken),他們針對世界各地相關文獻(共三十八項優秀研究)共同進行的概觀分析。人類基因體研究明確顯示,思覺失調症具有大量的遺傳因素。這個發現看似與他們的立場相左,但他們並不這麼認為。到目前為止,與思覺失調症最一致相關的基因,控制了免疫系統抵禦傳染媒介的機制。因此,他們認為在精神疾病的高風險家庭中,遺傳風險因子有可能是對弓形蟲的無效免疫反應。托利和約爾肯相信,德國麻疹、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流感、皰疹及其他病菌可能會使思覺失調症惡化;他們也認為一些病例牽涉了與細菌無關的促發因素。舉例來說,大麻重度成癮與出生時的併發症也和這種疾病有關,而弓形蟲是目前已知最強大的環境觸發因素之一。托利表示,「如果要我猜的話,我會說約有四分之三的思覺失調症病例跟傳染性媒介有關,而我相信弓形蟲涉及當中大多數。」讓爭議火上加油的是,有研究人員開始認為弓形蟲與自殺有關,其中以馬里蘭大學的羅馬尼亞裔精神病學家特奧多爾.帕斯托拉切(Teodor Postolache)為首。研究自殺的風險因素時,帕斯托拉切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重度憂鬱或有強烈自殺傾向者的大腦較有可能出現發炎徵兆—對感染或受傷的免疫反應。包含此現象在內的諸多線索都讓他認為,弓形蟲囊胞可能是某些自殺案件的促發因素,而他致力與歐洲學者一同探索這個理論。他與研究團隊走過歐洲二十五個國家後發現,女性的自殺率與所在國家的弓形蟲盛行率成正比;他們也對四萬五千兩百七十一名分娩時曾接受弓形蟲測試的丹麥女性進行前瞻性試驗。此後十五年內,體內弓形蟲抗體濃度高的女性試圖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一.五倍;當中抗體濃度最高的女性,風險則整整高出一倍。帕斯托拉切團隊及許多獨立研究團體持續證實了弓形蟲與不同性別及各區域自殺行為的關聯性,包括來自土耳其、瑞典、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的研究。「我不認為弓形蟲一定是自殺的原因,」帕斯托拉切謹慎表示,「也有可能精神疾病讓患者更容易接觸弓形蟲。」然而,他逐漸肯定弓形蟲至少是自殺的誘發因素之一。這來自他與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項測試,受試對象為慕尼黑某戶籍登記地隨機挑選的一千位民眾,這些人都經過仔細審查、並已排除任何精神病史。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問卷,評估自己自殺的可能性,並抽血檢查受試者體內是否受弓形蟲感染。結果,感染弓形蟲的受試者遠比未感染者更表現出自殺的傾向。這些傾向包含男性的衝動與尋求刺激的行為,以及女性的敵對情緒(對他人與自我)。如同佛萊格爾的研究發現,這些特徵和危險駕駛及其他衝動行為具強烈的關聯性。「我希望獨立研究團體也能得到相同發現,」帕斯托拉切表示,「那將是重大的突破。」有鑑於弓形蟲帶來的各種麻煩,貓奴們是否該考慮斬斷對主人的情絲呢?多數科學家同意佛萊格爾的主張,認為人們無需為了避免染上寄生蟲而過度反應。事實上有無數研究顯示,貓為飼主帶來許多心理上的益處。因此真要說起來的話,飼主沒有貓的陪伴下,心理健康不僅不會改善,還更可能惡化。專家表示只要鏟貓砂時多留意、澈底清洗蔬果、從事園藝工作時戴手套,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相較之下,牛肉與羊肉更是弓形蟲的常見感染源,因此建議全熟食用;如果想吃生食料理,可先將肉品冷凍以殺死微生物囊腫。遺憾的是,如果人們防疫失敗,以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去除腦中的弓形蟲,因為牠的囊腫具厚實囊壁,大多數藥物都拿牠沒轍。然而基於對潛伏感染的擔憂,已有一些研究團體著手開發可突破囊壁的藥物。考量弓形蟲與引起瘧疾的原生動物的親緣關係,研究者的主要目標是檢視瘧疾藥物能否有效戰勝弓形蟲的囊腫。根據對老鼠的實驗可知,這項策略已辨識出部分可望發揮作用的媒介,也增加了治癒人類潛伏感染的希望。為了解釋當前的研究進展,約爾肯以數十年來醫界對潰瘍的立場舉例。「多年來,人們懷疑幽門桿菌是潰瘍的凶手,但一直到找出對付幽門桿菌的療法後才確定這件事。所以這是我們需要的,最終目的是證明,除去寄生生物後病就會好起來。」帕斯托拉切當然也懷抱同樣的希望。儘管走在領域前頭的研究尚未成熟,但他承認這已使他開始從不同角度看待人類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我們通常認為情緒障礙和童年時期的遭遇有關,但誰知道呢?也許那些寄生生物控制了人類的潛意識。」
-
2020-10-11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除了流感疫苗 專家提醒:成人也要接種的9種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10/5開打,今(2020)年民眾因為COVID-19疫情防疫意識提升,預期接種狀況更為踴躍,為節省等候排隊的時間,鼓勵民眾於10月5日開打後,可先向合約院所預約;若院所僅提供現場掛號,請民眾可先電話詢問合約院所疫苗剩餘情形後再前往,合約院所名單可透過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專線查詢。也請醫療院所預先安排預約接種及現場掛號動線,做好人潮分流,避免排隊動線混亂,並讓預約者優先接種疫苗。衛生福利部指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實施對象與去年相同,包括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國小至高中(職)學生、50歲以上成人、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醫事及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及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等,除學生於校園集中接種外,其餘公費對象可於10月5日開打後,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前往合約院所接種。衛生福利部進一步表示,今年提供的公費四價流感疫苗共有3家廠牌,其中2家為雞胚胎蛋培養,1家為細胞培養,均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合格,品質安全有保障。民眾於接種前應由醫師進行評估,已知對疫苗成份過敏者或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反應者,不予接種;發燒或有急性中重疾病者,請待病情穩定再接種。為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民眾前往醫療院所或接種站接種時,應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落實手部衛生等措施;接種流感疫苗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休息觀察至少30分鐘,待無不適再離開,另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等,一般會在發生後1至2天恢復,若有持續發燒、意識或行為改變、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異常狀況,應儘速就醫並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管署。因為擔心感染流感再加上新冠肺炎會讓自己和家人置身危險內,本來只有家有年長者或幼兒的成人才會主動自費打的流感疫苗,今年則是疫苗還未開打,很多診所就已經被預約一空。除了流感疫苗以外,還有什麼疫苗是成人應該接種的嗎?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小時候所有傳染病的疫苗全都打完了,但其實疫苗有它的時效性,有些有二十年,有些則只有十年,流感因為病毒變異性很強,所以一年要打一劑針對當年預測會流行的幾種病毒株的疫苗。也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除了萬眾齊待的新冠肺炎疫苗以外,很多過去大家忽略的疫苗重新受到重視,以下我們來為大家介紹還有哪些疫苗,是成人應該要趕快去打的。流感會引起全身症狀,第一個必打疫苗因為感染流感,會引起從呼吸道,到全身痠痛等全身性影響,加上從過去的經驗得知,感染流感再併發肺炎雙球菌會讓病情更嚴重,因此在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到開打仍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所有醫師都建議先預防流感,避免兩種病毒夾擊而引發重症,因此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搶流感疫苗。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前,大家絕對不要錯過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上呼吸道感染後,很容易併發肺炎,這不只好發在兒童,根據疾管署統計,每年的嚴重性可能致命的「侵襲性肺炎」,約有六到七成是發生在五十歲以上,若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超過25%,若併發腦膜炎或敗血症,死亡率更超過30%以上。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雖然目前國內針對75歲上以有公費23價肺炎疫苗,但是它是以23種肺炎雙球菌血清的「莢膜多醣體」當抗原,這種抗原只能留在血液,無法預防血外感染,研究顯示多醣體疫苗無法引起免疫記憶,保護期只有2到4年,兩年內的保護效果不到一半,即使連續接種也無法提高抗體反應,而且容易引起敏感反應。因此目前多鼓勵接種13價肺炎結合型疫苗,可以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跟載體蛋白質接合在一起,改進T淋巴細胞依賴型反應,吸引B細胞產生免疫記憶高的IgG。50歲以上、合併糖尿病、心臟病及癌症等肺炎鏈球菌感染高危險群,最好接種13價肺炎疫苗。帶狀疱疹疫苗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大家注意到個人免疫問題,帶狀疱疹被認為和流感和肺炎併列為「秋冬三大流行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提醒,秋冬季因為天冷、壓力大,是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好發的季節,尤其五十歲以上、六、七十歲的長者特別好發,約有二、三成的人一生中至少會得到一次帶狀疱疹,而更要注意的是,年紀愈大的帶狀疱疹症狀較嚴重,而且更容易留下神經痛後遺症。神經痛後遺症不只一般的止痛藥無效,患者甚至得服用到抗癲癇藥物止痛,止痛效果還有限,因此目前建議五十歲以上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五十歲到五十九歲施打的預防發病的效果高達七成,六十歲以上則是五成。施打疫苗者即使發病,水泡發疹數大幅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的預防效果高達近七成,特別是年齡愈大者的預防效果愈好。水痘疫苗日前成功嶺爆發役男群聚感染水痘,由於成人感染水痘後容易併發嚴重病情,多數發病者發病後都住院療養。黃玉成提醒,成年人才感染水痘,包括皮膚易併發細菌感染、指數上升、併發水痘性肺炎、易引發血小板低下的出血性水痘,死亡率是兒童患者的數十倍。台灣是2004年才全面施打水痘疫苗,所以17歲以上沒接種過疫苗,如果這些人過去未得過水痘,由於水痘傳染力高達九成,未來若不小心接觸水痘病患,或是帶狀疱疹病人(帶狀疱疹為水痘病毒引起),很容易併發嚴重的水痘病情。因此建議沒得過水痘又沒打過疫苗的成人,建議要接種水痘疫苗。成人最好要補接種的疫苗1.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由於非自然感染,而是由疫苗產生的抗體,有效抗力過了十年效價減半、二十年幾乎失效,因此目前對於許多幼時曾接種過的疫苗,疾病管制署建議成人某些疫苗應該補接種疫苗,增強抗病效力。其中麻疹是近年來各國好發的傳染病,尤其包括歐洲和日本等許多國家的麻疹接種率低,抗體不足者接觸到麻疹病人發病率幾乎百分之百,病毒傳染力超強以外,成人感染後併發中耳炎、肺炎與腦炎的機率高,因此建議若需出國到麻疹疫區前宜補接種疫苗,19歲以後到65歲間建議宜補打2劑。2.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建議每10年接種一劑。3.日本腦炎疫苗日本腦炎易併發後遺症,因此建議在十九到六十四歲成人宜接種一劑,六十五歲以上再補接種一到二劑。4.B肝疫苗、A肝疫苗雖然台灣自民國87年起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是三十四歲以上成人仍有部份民眾無B型肝炎抗體,為預防B型肝炎,建議沒有抗體的成人宜接種3劑疫苗。另外部份新生兒接種過疫苗的民眾,年過二十歲就驗不出抗體,針對這些族群,建議宜再補接種疫苗增強抗體。現在的國人多無A型肝炎抗體,倘若要出國到A肝疫區,或是國內有小型群聚感染時,建議接種二劑A肝疫苗。5.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十九到四十五歲三劑108年國內在女性十二到十五歲有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政策,可預防子宮頸癌等多項癌症,一般建議女性十九到四十五歲的女性可以自費接種。
-
2020-10-09 科別.耳鼻喉
年長者聽損 增失智或憂鬱風險
聽覺是人類重要的感官之一,聽力障礙往往會引起生活中許多不便,包含人際溝通困難、社交障礙等,進而影響工作、學習與生活等。年長者有聽損,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或是憂鬱症等風險。隨著人口老化的比例愈來愈高,有聽力障礙的人口也愈來愈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全世界約有4.66億人口有中度以上的聽損。根據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當中,約三成以上的民眾有程度不等的聽力障礙。造成聽力損失的成因很多,包含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基因變異也是新生兒聽損重要的原因之一,約占七成左右,早產、周產期缺氧、新生兒核黃疸、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先天性德國麻疹病毒感染等因素,亦可能造成新生兒聽損。另一方面,噪音暴露、耳毒性物質、老化、中耳炎或腦膜炎等感染,也是造成青少年及成人聽損的重要成因。不良生活作息、菸酒、系統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造成老年性聽損的常見原因。聽覺障礙可以初步分為傳導型聽損及感音型聽損兩大類,傳導型多是由於外耳或中耳病變引起,部分可藉由藥物、局部治療或手術等方式治療而改善。然而,針對感音型聽損,也是最常見的聽損類型,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需要藉由聽覺輔具如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幫忙。早期診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防護工作等,都能有效的做到預防聽損惡化及聽力保健。目前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普及率高,能有效的早期診斷新生兒聽損,輔以基因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評估,能良好的提供治療計畫,使聽損患童也能有良好的聽語發展。也因為醫學的發達,目前中耳炎或腦膜炎等感染症都能有效的治療,大幅降低此一比例造成的聽損。此外,避免長期噪音環境,包含職場噪音及娛樂性噪音等的暴露、工作配戴防護耳罩或耳塞、良好生活作息、避免菸酒等不良嗜好、預防肥胖及系統性疾病等,都能有效的預防聽損。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血清調查下周揭曉 陳建仁質疑失真引論戰
彰化縣政府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新冠肺炎萬人血清調查,即將發表結果,但前天深夜前副總統陳建仁在臉書發文,批評彰化縣調查是「失真的調查」。公衛專家金傳春及何美鄉昨天指出,彰化調查已進行中和抗體檢測,提高特異性,對於了解不多的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有助找出危險因子,擬定防疫政策。最近彰化縣衛生局因「逆時中」引發烽火滿天,先因自行擴大居家檢疫者採檢,遭中央流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令政風徹查;蒐集萬人資料的「COVID-19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即將於八月廿五日公布結果,但遭網軍出征,連陳建仁都在臉書發文質疑。金傳春:非單一檢驗 比B肝認真陳建仁指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的正確性有三個決定因素,包括檢驗方法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檢驗抗體陽性的盛行率、受檢個案的代表性。盛行率調查研究的特異度愈低或真正盛行率愈低,檢測盛行率也就愈容易被高估,也愈會失真,必須利用更特異的方法再做確認。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立即在陳建仁臉書下留言表示,「彰化縣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使用了第二種實驗法,也請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做特異性最強的中和抗體,比當年B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學多數未進行中和抗體測試還認真,應該正面鼓勵」。金傳春昨天進一步說明,彰化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並非只做單一檢驗,對於血清抗體陽性個案,會進一步進行中和抗體檢驗,如此已提高特異性;國內過去對於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甚至SARS都做過類似調查。中和抗體的出現,表示感染過新冠病毒,且已有保護力。張鴻仁:感染率低 普篩偽陽性高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因萬人篩檢計畫,很多人對台大公衛學院和彰化衛生局產生懷疑,甚至有陰謀論;大家不妨耐心等待,不需急著評論研究的可能缺失。她笑說,等研究數據正式公布後,說不定結果會是大家所期待的,「說不定還能再度證實指揮中心的英明」。陳建仁說彰化縣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必須考慮盛行率,否則可能結果失真,何美鄉說,此說法符合教科書要求,但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執行前已慎重多方考慮並討論,才會有中和抗體再次確認結果的實驗設計,以避免所謂的偽陽性。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表示,陳建仁臉書內容非常專業,一般民眾可能無法理解;他解釋,在感染率極低的地區進行普篩,偽陽性風險高,只要檢驗的靈敏度稍微不同,就會檢驗出偽陽性,卻對防疫沒有太大的幫忙。何美鄉:地方多做 中央不應入罪彰化擴大篩查一千多例入境居家檢疫者,只有美國少年一例確診,何美鄉表示,這已證實陳時中一直說的,普篩的必要性真的不高。她認為,地方政府多做中央沒有要求的採檢,是因為新冠病毒對人類是如此新的嚴峻挑戰,所有國家採行的防疫措施都像是實驗性一般,在劇終前,沒有人知道哪個策略才是最佳的;彰化只是想多蒐集一些資料,恐怕不應以此入罪。
-
2020-06-10 科別.感染科
新冠肺炎防疫效應驚人 腸病毒十年首見沒流行
新冠防疫意識深入民心,連帶使國內多項疫情大幅下降,附加成果相當驚人。衛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今年腸病毒更是十年來首見「根本沒流行」情況,流感就診人次也大降七成。腸病毒就診人次 狂降九成劉定萍指出,往年腸病毒在五月即進入流行期,但今年腸病毒就診人次狂降九成,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曲線很平」,較去年同期降88.2%,併發重症病例也減少62%,其中腸病毒71型的件數在三月後幾乎沒有,重症更少。今年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相較去年同期減少71%,重症病例也減少15%。劉定萍說,今年腸病毒流行閾值是1萬1000人次,目前才1360人次,距離流行閾值「還非常遠」,根本沒有進入流行期,過去腸病毒疫情的監測紀錄當中不曾發生這種情況,至少十年內首見。其實不只台灣,香港、韓國、泰國、中國、日本、新加坡的腸病毒都低於流行閾值,因為推行戴口罩、勤洗手、社交距離等措施,阻斷了傳播,與新冠肺炎同樣傳染途徑的傳染病也被有效控制。漢他病毒出血熱 出現5病例不過,台灣今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較多,今年已有5例,是20年來最多。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漢他病毒出血熱症狀,包括發燒、血小板下降、出血,頭痛、腹痛、嘔吐等,致死原因包括急性腎衰竭併發症,死亡率最高達一成。林詠青強調,漢他病毒「不會人傳人」,傳染途徑是吸入鼠類分泌物,例如尿液、糞便,清除鼠類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提醒民眾如果在住家或工作地發現有鼠類分泌物,清理時要戴手套和口罩,並用稀釋漂白水來消毒。登革熱 只有境外移入54例今年台灣其他受到控制的傳染病,包括麻疹零病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病例減少四成、德國麻疹零病例、百日咳病例減少八成。劉定萍表示,去年麻疹同期曾經有流行,達到一百例,但今年麻疹和德國麻疹都維持零病例。目前台灣登革熱只有境外移入54例,劉定萍表示,由於邊境管制減少人流,已較往年下降67%,台灣本土維持零病例,反觀去年已有20例,但仍必須保持警覺。登革熱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疼痛、出疹。登革熱疫情 跨國旅遊帶來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登革熱疫情主要由跨國旅遊帶來,今年因邊境管制,疫情緩和,但近來入境人數有增加趨勢。日前入境人數平均一天700人,最近一兩周增加到每天1000人,旅客以國人為主,也有移工和少數商務客。居家檢疫人數一直維持在9000人,移工入境後會住在集中檢疫所,檢疫所已做好環境清潔、清除孳生源。
-
2020-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防疫附加成果驚人 腸病毒十年首見「根本沒流行」
新冠防疫意識深入民心,連帶使國內多項疫情大幅下降。衛福部疾管署表示,相較去年同期,今年流感就診人次大降七成,更驚人的是腸病毒就診人次狂降九成,遠低於流行閾值。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這是過去十年來,腸病毒疫情首次出現「根本沒流行」情況。劉定萍指出,流感相較去年同期,門急診就診人次減少71%,重症病例也少15%。往年腸病毒都在五月進入流行期,但今年腸病毒的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曲線很平」,較去年同期降88.2%,併發重症病例也減少62%。其中腸病毒71型的件數在三月後幾乎沒有,重症更少。不過,台灣今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較多,今年已有5例,是20年來最多。林詠青表示,漢他病毒出血熱症狀包括發燒、血小板下降、出血,頭痛腹痛嘔吐出血等症狀。致死的原因包括急性腎衰竭病發症,死亡率最高可達一成。林詠青強調,漢他病毒「不會人傳人」,每年只有零星散發個案,傳染途徑是吸入鼠類分泌物,例如尿意糞便,最重要的預防方式是清除鼠類。提醒民眾如果在住家或工作地發現有鼠類分泌物,清理時要戴手套和口罩,並用稀釋漂白水來消毒。劉定萍說,今年腸病毒流行閾值是1萬1000人次,但目前才1360人次,距離流行閾值「還非常遠」,表示根本沒有進入流行期,過去腸病毒疫情的監測紀錄當中不曾發生這種情況,可說至少十年內首見。劉定萍指出,其實不只台灣,香港、韓國、泰國、中國、日本、新加坡的腸病毒都低於流行閾值,因為大家推行戴口罩、勤洗手、社交距離等措施,阻斷了傳播,與新冠肺炎同樣傳染途徑的傳染病也被有效控制。除了腸病毒和流感之外,在台灣,今年其他受到控制的傳染病包括麻疹(零病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減少四成)、德國麻疹疹(零病例)、百日咳(減少八成)。劉定萍表示,去年麻疹同期曾經有流行,達到一百例,但今年麻疹和德國麻疹都維持零病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劉定萍表示,目前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近國家登革熱疫情升溫,台灣的登革熱主要是由境外移入引起,必須保持警覺。目前台灣只有境外移入登革熱54例,由於邊境管制減少人流,以較往年下降67%,台灣本土維持零病例,反觀去年已有20例。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登革熱疫情主要由跨國旅遊帶來,今年因邊境管制,疫情緩和,但進來入境人數有增加趨勢。日前入境人數平均一天700人,最近一兩周增加到每天1000人,旅客以國人為主,也有移工和少數商務客。居家檢疫人數一直維持在9000,移工入境後會住在集中檢疫所,檢疫所都會進行做好環境清潔、孳生源清除。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登革熱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疼痛出疹。核心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相比,比較沒有呼吸道症狀。但由於感染初期只有發燒,有可能混淆其他疾病,提醒民眾要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活動史。
-
2020-05-14 科別.兒科
家長憂疫情延遲幼兒疫苗接種 醫:暴露感染其他傳染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家長為減少出入醫療院所,延遲幼兒疫苗接種時程,嘉義市衛生局統計,五合一疫苗、麻疹及A型肝炎等第1劑接種率降低,醫院臨床觀察近3成嬰兒未按時施打預防針,憂心嬰兒暴露感染其他傳染病風險,呼籲家長應按時帶孩子接種,才能有完整保護力。嘉義市衛生局指出,1歲以下幼兒常規疫苗,包括B型肝炎第2劑及五合一疫苗第3劑,接種率正常,但五合一疫苗第1劑,及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第1劑、A型肝炎第1劑,疫苗接種率降低近1成,衛生所已透過電話、明信片催注。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周信旭指出,疫情期間小嬰兒沒有口罩可戴,臨床約有近3成家長,未帶嬰兒到院注射預防針,但這樣可能顧此失彼,建議可使用嬰幼兒防護面罩,減少飛沫傳染。嘉義市衛生局表示,嬰幼兒對疾病抵抗力較差,免疫防護機轉尚未成熟,打完疫苗後至少需要2至4週才會逐漸形成保護力,若延遲施打、感染機率增加,因此按時接種相當重要。像是最近天氣炎熱,是日本腦炎好發季節,日本腦炎是透過蚊蟲叮咬傳染,家長不可不慎。衛生局指出,嬰兒出生至滿2歲3個月,因施打疫苗時間密集,家長比較不容易忘記,但滿5歲至入國小前則易忽略,家長若憂心醫院環境,亦可改至東西區衛生所接種,衛生所也增設兒童閱讀空間,讓孩子等待打疫苗時,減少緊張不安氣氛。衛生所開放預防接種的時間,每周一三五上午8點30分至11點30分,今(14)日晚間5點至8點,東區衛生所加開星光夜診,民眾可多加利用。
-
2020-05-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家長憂疫情 5幼兒疫苗接種率降0.53%至9.6%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台北市衛生局統計發現,適齡幼兒的疫苗接種率,包括B肝、五合一、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A肝及日本腦炎5項常規疫苗接種,疫情前後四個月的接種率,均下降0.53%至9.6%不等。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說,正因部分家長擔心新冠肺炎感染,多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延遲帶孩子前往醫院接種常規疫苗。余燦華提醒,因麻疹傳染力強,因疫情緣故,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的適齡幼兒接種率下降8.08%,若有麻疹疫情,恐影響幼兒的抵抗能力。另外,除了適齡幼兒外,余燦華說,截至今年4月底,臺北市2萬3788名即將入學的國小一年級新生中,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2劑(MMR2)接種率為78.9%、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第2劑(JE-CV_LiveAtd-2)接種率76.92%、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接種率72.81%,上述3項疫苗全數完成率僅65.02%,提醒還有8322位學童,尚未完成全數接種。衛生局提醒,各項常規疫苗應該按時接種,才能有完整保護力,其中接種滿5歲至國小入學前疫苗,才能提升學童的群體免疫能力,降低因集體生活而造成疾病感染之風險。余燦華呼籲,防疫期間,家長若要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疫苗,除勤洗手、戴口罩等適當防護措施外,也可採事先預約,或至各行政區臺北市聯合醫院院外門診部及小兒專科診所接種。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致幼兒疫苗接種率低 爸媽四訣竅保安心
受疫情影響,新竹市衛生局觀察近期各項學齡期幼兒的常規疫苗接種率與往年同期相比明顯下降,今呼籲民眾別受到疫情影響不敢進醫療院所,仍要讓家中學齡前幼童接種各項常規疫苗,並記住「上醫院不煩惱,先與醫療院所電話預約、全程配戴口罩、進出醫院前後清潔手部消毒、返家後更換衣服」等四大訣竅。衛生局障王宗曦表示,家長們若檢視家中幼童預防接種黃卡,發現有適齡應接種而尚未完成者,請攜帶兒童健康手冊和健保卡前往合約醫療院所或新竹市三區衛生所皆可完成疫苗接種,讓孩子儘早獲得完整保護力。王宗曦提醒,今年小一新生入學前要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日本腦炎疫苗」及「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四合一疫苗」等3劑疫苗,以提升學童免疫力,杜絕校園傳染病,提醒家長儘快帶孩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市長林智堅說,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即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相當重要,防疫期間家長難免對前往醫療院所感到擔憂,因此,衛生局提醒民眾牢記四大訣竅,可先與醫療院所進行預約,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就醫過程中全程配戴口罩、出入院所前後清潔手部並用酒精消毒、返家後將全身衣物更換,就能順利讓孩子接種疫苗同時也做好防疫工作。
-
2020-04-08 該看哪科.兒科
延遲接種常規疫苗 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超過三個月,民眾為降低感染機率,多會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也因此間接影響父母攜幼兒前往合約院所接種疫苗的意願。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學齡前幼童適齡各項常規疫苗應接種劑次,分別降低了1%至9%,其中下降最明顯的是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與去年10至12月疫情發生前相比較,109年1月至3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接種率下降最多的是MMR疫苗第一劑,少了9%,疫苗完成率從81%降至72%。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呼籲,冬末春初是麻疹好發季節,嬰幼兒無抗體,非常容易感染,在接種一劑後,即可獲得高達九成保護力。接種率下降第二名則為A肝疫苗的接種,下降了7%,完成率從83%降至76%;下降第三名為五合一疫苗第四劑,少了6%,完成率自79%掉為73%;其他B肝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也都有接種率下降趨勢。如因疫情未接種疫苗的幼童持續累積,將可能危及幼童免疫力,造成防疫缺口及引發該等疾病的侵襲。林詠青提醒,按時接種各項常規疫苗,及早建立幼童完整免疫力,與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都是相當重要的,家長如對於前往人潮較多的院所接種有所擔憂,除應進行的防護措施外,可採取先行預約的方式,屆時再攜寶寶前往,也可至衛生所接種,以減少在接種單位的等待時間。另外,疾管署也提醒,如因接受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而延遲者,請務必於解除檢疫或隔離日後,盡速攜幼兒完成接種,保護孩子健康不能忘。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預防接種專區」(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0-03-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大邱返台打疫苗遭拒、母控「醫療人球」衛生局:醫院沒錯
台南市一名鄭姓女子最近帶著孩子從韓國大邱返台,依規定需自主健康管理,因為孩子要打疫苗,她從上月28日起陸續帶孩子前往三家醫院要求注射,都被拒絕,憤而向媒體投訴,指孩子變成「醫療人球」,但衛生局表示,孩子也在自主健康管理14天期間,本來就不應該注射疫苗,醫院的處置沒有錯。衛生局表示,鄭女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依規定是可以戴著口罩出門,但應減少外出,所以這個部分不會開罰,但鄭女如果再繼續四處投訴醫療人球部分,與事實不符,將依照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法辦。至於鄭女的孩子有疫苗注射的需求,衛生局會在14天過後,安排她到就近的衛生所注射。目前韓國大邱因為新天地教會信徒,成為韓國新冠肺炎的「重災區」,病例相當多,由於鄭女從大邱返台,衛生局表示將密切注意鄭女的健康狀況。據了解,鄭女的丈夫在大邱工作,因為1歲女兒延遲注射德國麻疹與水痘疫苗,她上月25日返台後就急著注射,而且趕著要再回去大邱,而她入境時,韓國疫情尚未升溫,目前入境都要居家檢疫14天,不能外出趴趴走,但她入境時只要自主健康管理14天,有需要仍可外出。她自28日起,戴著口罩陸續帶著孩子前往台南市安南醫院、奇美及成大醫院,要求幫孩子注射,但醫院都拒絕,認為注射疫苗孩子可能會發燒,到時候很難與新冠肺炎的疫情區隔,建議她等到14天,也就是3月11日以後再注射,但她覺得孩子變成人球,被醫院踢來踢去。安南醫院今天表示,依衛福部的規定,目前從陸港澳、韓國及義大利返國者,14天之內不能夠趴趴走,也不能自行前往醫院,如果有就醫需求,必須撥打1922防疫專線,由防疫人員安排就醫,而針對自主健康管理對象需要注射疫苗,因為疫苗有發燒等副作用,也不建議在14天內注射。
-
2020-02-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傳染病命名學問大 新冠肺炎怎麼來的?
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禍首確認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之前曾有人預測,世界衛生組織(WHO)會不會比照同樣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把這個新疾病命名為「武漢呼吸症候群冠種病毒感染症」?結果,病毒國際命名委員會將病毒正式命名為「SARS-CoV-2」,世界衛生組織也宣布新冠肺炎的正式名稱為「COVID-19」,CO代表冠狀,VI代表病毒,D代表疾病。傳染病命名難離政治文化因素疫情集中於中國武漢,名稱卻如此「去中國化」。許多媒體朋友問我,人類傳染病的命名是否也有政治因素?其實歷史上諸多傳染病的命名,一直離不開政治文化因素,某些帶有國家、區域、動物名稱的命名,也曾引起許多的國家和人民抗議,甚至導致無辜動物遭受不必要的撲殺,也容易讓人誤以為疫情僅限於某些區域。傳染病命名受政治波及的例子,最知名可說是1918年H1N1流感。當時全世界五億人感染,其中五千萬到一億人死亡,被稱為「西班牙流感」。因為當時正值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各國為避免打擊士氣,封鎖流感疫情相關新聞。西班牙當時未參戰,而且國王也得到了流感,各國便趁機把這次疫情命名為「西班牙流感」。病名汙名化惹議一旦通用很難改曾經抗議命名未果的傳染病,還有「退伍軍人症」。1976年夏天,美國退伍軍人在費城辦聚會,釀成221人肺炎、34人死亡,後來美國疾管中心確認是會場水源受病原菌汙染所致,命名為退伍軍人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團體曾抗議,但傳染病名稱一旦通用就很難更改。近年因傳染病或病原命名引起抗議,並且受到正面回應的,有兩個例子。2013年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提到有種超級細菌可能造成全球性威脅,研究人員因部分感染者有印度旅遊史,將之命名為「新德里一型」,引發印度公衛醫學專家群起震怒砲轟,雜誌編輯公開道歉。MERS-CoV改變全球命名原則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的出現,則是改變全球命名原則的關鍵。2012年9月出現全球第一例後,因個案大都曾去過中東,WHO以「中東」命名。中東多國高度不滿,向WHO抗議,WHO遂於2015年公布疾病命名新原則,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疾病命名對國家、經濟、人民和動物的不必要負面影響。檢驗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很多疾病的命名會帶入最早發現的國家、最早發現的科學家名字或國籍。例如,日本腦炎是因最早於在日本分離出病原體、德國麻疹是由德國醫師區辨出疹特殊性、伊波拉病毒最早發生於西非剛果的伊波拉河流域;挪威的漢生醫師發現導致痲瘋病的痲瘋桿菌,因此痲瘋病又稱為漢生病。現在檢驗技術已經進步、快速許多,就可以直接以病毒本身的性質來命名。以這次的冠狀病毒為例,8小時可完成廣泛的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一天可以做出基因定序。WHO這次根據病毒的類別和發現年分來為新冠肺炎病毒命名,可謂相當精確,亦避免了不必要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