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7 活動.精彩回顧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15
筆 文章
-
-
2021-04-1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太魯閣號出軌/抹不去的傷痛如何平復?職能治療師以4件事助照顧者釋放壓力
身心疲憊、心情憂鬱…心理失調漸出現台鐵太魯閣號於清明連假第一天(4/2)上午撞上滑落於軌道上的工程車釀成出軌意外,造成50死、逾200人輕重傷的重大事故,第一時間除了各家醫院的醫療單位,立即出動並全力協助花蓮清水隧道事故現場救援外,更有來自全國的軍警義消與民間搜救團體進入台鐵出軌現場,搶救任何一位可能的生還者。經歷這場車禍的傷者與前往支援的這群志工可能會有創傷後相關壓力症候群,所以災後心理健康支持很重要,透過心理健康重建團隊包括:醫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和護理師等的專業提供,可以讓經歷事故的輕重傷者及不幸傷亡的家屬們獲得最大的心理支持。台鐵出軌發生至今已經近二週了,越來越多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的投入現場救災或是醫療復健工作,或多或少會感到身心疲憊(日以繼夜的搜救與協助)、罪惡感(為何沒有及時把他們救出)、心情憂鬱(每天看到悲傷的景象)、無助(明明救出但無法救活)、情緒不穩(壓力與疲憊造成)等,而且緊急救護、現場搜救或傷亡民眾的家屬崩潰等殘酷的景象會不由自主的出現在腦海中,導致心理健康失調等現象。Care the Carer 4件事助照顧者釋放壓力為使第一線救難或醫療急救照顧者,或是未來長期協助傷者的家屬或志工照顧者能夠降低照顧上的壓力,應該重視Care the Carer,亦即關心照顧者,透過關心與協助這些照顧者,讓他們面對救災、急救與照顧傷者壓力之餘,能自我調適或是透過團體的協助,避免把災難和工作壓力影響個人生活中,可以健康並持續扮演好照顧者角色。現階段的Care the Carer,包括:1.該休息時就要休息,才能有良好的體力支持工作2.感到壓力時立刻找人說,獲得傾聽與支持,就能降低壓力3.學習壓力放鬆技巧,如:逛街或看電影、聽音樂4.團體事件分享與紓壓等職能治療師在這次事件中,除了是精神醫療團隊之重要成員之一,亦在生理疾病之復健上扮演重要之角色,因此能就職能治療過去在進行災後重建的經驗,應用在台鐵出軌重大災難發生後之身心重健上,更可以協助執行 Care the Carer計畫,透過有經驗的治療師擔任團體帶領者,運用團體動力學的技巧,將照顧者形成小團體,在團體中討論事件經過、分享個人的心得,並鼓勵討論壓力事件及處理方式…等,最後總結並給予正向及健康的處理模式,以協助照顧者能夠持續且健康的回歸正常的生活。台鐵出軌事件發生至今,救災與醫護人員工作量劇增,不但身心俱疲同時還要面對死傷者家屬與外界的各種壓力,救災人員與醫護人員的壓力一定要釋放,未來還有漫長的路,外界也應給予支持及關懷,讓身心重建順利,早日重回正常生活。
-
2021-04-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腳麻腰痛誤為坐骨神經 開刀取15公分國內最大骨盆腫瘤
雲林縣65歲簡姓男子兩年來腰痛腳麻,一直被誤為坐骨神經病痛,四處尋醫整治還作了半年脊椎復健,不見起色,更併發頻尿、血尿,驚覺不對,到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檢查,經骨科、泌尿科會診,發現他竟罹了罕見的骨盆腫瘤,透過3D攝影列印技術精準作出骨盆模型再行開刀,取出一個堪稱國內最大達30公分的骨盆腫瘤,所幸腫瘤未壓損神經,讓他得以恢復正常生活,不再腰痛腳麻。簡男表示,3年多攝護腺開刀,發現左側臀部有腫塊,因很小又不痛就不以為意,直到兩年多前,開始腳麻腰痛,以為是坐骨神經壓迫,診治了一年多還做了復健,非但沒起色,還併發血尿頻尿,即輾轉到北港媽祖醫院骨科求醫。副院長也是骨科醫師馮逸卿說,經檢查發現雙側臀部及骨盆腔各有一顆超過15公分啞鈴狀的巨大軟組織腫瘤,經穿刺切片診斷為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屬良性,因腫瘤巨大且範圍從骨盆腔、坐骨神經延伸至髖、臀部,幾乎整個骨盆都被占據,擠壓泌尿等多項器官等,增加手術困難度。經會診院長也是泌尿科醫師吳錫金,研討治療策略,運用長陽生醫公司設計的3D列印技術,配合影像技術做出骨盆腫瘤及器官的立體數位模型,精準掌握腫瘤與複雜結構,同時選擇破壞性較少的手術範圍,並設法完整保留病人所有器官的功能。院長吳錫金親自召集泌尿科、骨科、外科、神經外科及放射科組成團隊,完成術前沙盤推演並做好萬全準備,經7小時手術,終能順利取出合計超過30公分的超大腫瘤,足稱是國內醫史上最大的骨盆腫瘤。吳錫金說,簡的整個骨盆腔所有器官都被腫瘤擠壓,所幸神經未損,術後痛麻獲改善可過正常生活,的確是罕見又幸運的病例。馮逸卿也說,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可能出現身體各部位,早期不會有症狀,直到腫瘤變大壓迫神經才有明顯疼痛,男女及各年齡層皆有可能,他處理過10幾歲患者,提醒若有久治難癒的坐骨神經痛、頻尿、腹脹及便秘等症狀,應即早就醫。
-
2021-04-13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痔瘡血止不住、術後傷口1年才好 醫:3狀況恐是血友病
一名78歲老爺爺因痔瘡傷口無法止血,轉診至醫院血液科,經醫師問診,才知數年前進行盲腸炎手術,原傷口3日即可癒合,爺爺竟拖了1年才好,診斷為輕度血友病。血液腫瘤科醫師提醒,輕度血友病患者因症狀不明顯,診斷年齡較大,未給予治療的老年人若有傷口長期未癒,嚴重恐引起感染,導致生活不便;建議「傷口長期未癒」、「身體出血位置2個以上」或「止血緩慢又反覆出血」者,至醫院血液科門診就診。每年4月17日為世界血友病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年響應全球主題「順應變化Adapting to change」,展開「友凝友我 充電挑戰」血友病巡迴衛教展,邀請民眾共同認識血友病。血友病是凝血因子濃度不足,可能因創傷造成出血不止,甚至有自發性出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翁德甫指出,在台灣,每1萬名男性就有1位是血友病病友,估計全台約有2000名男性病友,但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僅有1000名病友被診斷出來。國外研究顯示,輕、中、重型患者平均分別占比4成、2成、4成;台灣血友病患者中,重型就占85%、中型10%、輕型則只有5%,顯示多數輕、中度患者未被診斷出來。翁德甫說,血友病主要是先天遺傳因素所致,症狀以凝血不全導致血流不止為主,患病雖不會致命,但老年人身體狀況不如大部分年輕人,傷口長期未癒,嚴重恐引起感染,醫師便需反覆打開傷口檢查,降低長者生活品質;目前治療上以每周施打抗凝血因子為主,只要配合醫師治療,生活可以跟其他人一樣正常。翁德甫提醒,若有傷口長期未癒、身體多處出血或止血緩慢又反覆出血,甚至要去看急診等,建議至醫院血液科門診就診。他舉例,一般民眾牙周病或口腔、牙齒出血看牙科,流鼻血看耳鼻喉科,消化道出血看消化科,肌肉出血看中醫或復健科,忽略身體多處出血可能互相關聯,恐是凝血功能有問題或罹患血友病,若身體出血位置有2個以上,如流鼻血、瘀青、消化道出血等,建議至醫院看血液科。流鼻血流很多,但很快止住,不需擔心,但翁德甫提醒,若止血緩慢又反覆出血,如流鼻血需耗費15分鐘止血,接著反覆流血,甚至需去醫院急診;一般傷口如瘀青,復原時間大約7天,若傷口超過7天仍未癒合,也建議至血液科就診。
-
2021-04-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癌症治療副作用多 奇美客製化中醫輔助治療65%症狀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李俞生、王瑜婷為患者設計客製化中藥調理輔助治療,明顯改善病患治療產生的各種副作用與不適;今天李俞生發表成果,65歲梁姓患者現身說法,鼓勵民眾接受中醫輔助治療。奇美統計中醫輔助治療腫瘤住院病人,平均每百人有多達65人以上緩解改善、提高存活比例,效果較不明顯的多為末期患者緩解疼痛。李俞生表示,癌症常以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標靶甚至免疫治療,病人常因副作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放射治療中常出現的口乾、口腔潰瘍、便秘、腹瀉、張口困難,以及標靶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皮膚炎、還有末期病人所出現的惡病質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精神萎靡等不適及癌性疼痛,身心痛苦甚至放棄治療。65歲梁姓患者2017年診斷乳癌第二期,初期治療出現暈眩、服用止吐藥不適,2019年到李俞生門診時有呼吸不暢感,口乾、末梢麻木感、失眠及胃腸不適感,經診斷氣虛、中氣下陷,開立補氣行氣中藥方劑後一周回診,症狀減輕,搭配針灸治療手術部位周圍減緩不適感,恢復健康已4年。李俞生指出,腫瘤住院病人經中醫輔助治療後,評估整體療效占總比例的64.36%是有改善。但還是有人不願意,因為不喜歡中藥,或認為自認症狀輕微,但是長期觀察中醫藥一定有幫助而且只要間隔1小時以上,中西藥基本上沒有拮抗干擾的問題。李俞生表示,治療常見的症狀如血球低下及癌因性疲憊,在中藥有補氣的黃耆、黨參、西洋參等,補陰的麥門冬、女貞子、旱蓮草等,會根據病人的情況給予適合中藥;另常見的另一困擾症狀手足麻木,也能透過施針燻艾來改善末梢循環以達到緩解症狀。
-
2021-04-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大甲鎮瀾宮媽祖9天8夜遶境活動正展開,苗栗白沙屯媽今天凌晨也展開8天7夜徒步進香活動,台灣每年重要的宗教盛事都是長時間的徒步遠行,對於信徒與香客皆是挑戰,在劇烈運動、水分補充不足的情況下,很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醫師提醒跟隨遶境的民眾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大甲李綜合醫院跟隨媽祖遶境協助醫療救援服務多年,腎臟科陳采峯醫師提醒,過去就曾發生民眾因為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導致「橫紋肌溶解症」,通常會出現肌肉痠痛、無力、腫脹、甚至僵硬等症狀,當肌球蛋白或肌細胞內容物釋放至血液中,會有發燒、噁心、嘔吐、心律不整、意識不清。出現在尿中時,尿液顏色會呈現暗褐紅色、深棕色,他提醒民眾在遶境時,要經常檢視自己尿液的顏色,以及肌肉痠痛情形,若出現以上症狀,輕微者可趕緊大量喝水、停止運動以免繼續傷害;但若持續運動而沒有即時治療,使橫紋肌溶解症的範圍擴大,肌肉破壞更厲害,尿中肌球蛋白的濃度太高,導致腎臟功能損傷增加,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可能有終身洗腎或致命的危險。復健科陳威志醫師也提醒民眾,在長距離徒步行走後,時常會有內側腳踝下方疼痛的情形,嚴重的話舉步維艱,甚至出現「脛後肌肌腱炎」的可能。典型症狀是腳踝內側下方疼痛腫脹與壓痛,影響到腳部其他小骨頭之間韌帶的鬆弛與疼痛,最後造成腳弓塌陷,演變成「後天扁平足」,平時可以單腳墊腳尖測試測試看看自己脛後肌的功能是否良好,當單腳無法順暢做出墊腳尖(heel rise),甚至出現腳後跟外翻時,脛後肌可能已有功能不足現象。若遶境期間發生腳踝疼痛,除適度休息、減少走路及腳部活動外,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使用貼布舒緩腿部肌肉、搭配復健物理治療、或者選用合適的鞋墊來支撐與減緩足弓壓力,平時也可透過強化臀大肌、臀中肌、脛骨後肌的肌力,以及伸展緊繃的小腿與腳底板肌肉活動來復健訓練。
-
2021-04-12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健保部分負擔調整 應前瞻改革
健保費率於年初由4.91%調漲為5.17%,眾人目光便移焦到部分負擔改革。衛福部長陳時中近日受訪表示,部分負擔會以「小幅的提升、對分級醫療有幫助」為主軸。健保署長李伯璋也多次表示推動部分負擔是他的「一生懸念」。欣見衛福部改革健保、提升品質的決心,癌症希望基金會秉持與健保共好,提出淺見。分級醫療 避免資源浪費健保法載明,健保負擔醫療費用,民眾也要支付一小部分,是所謂部分負擔,目前分成門急診、門診藥品、門診復健/中醫傷科、住院部分負擔等四項,用意是醫療資源寶貴,不要輕易浪費。為避免民眾湧向大醫院就診,經轉診可支付較低額的部分負擔,例如經診所轉診到醫學中心,只須支付部分負擔170元;反之,直接到醫學中心,則須支付部分負擔420元。此標準設立初衷,奠基於希望民眾不要因小病而虛耗醫學中心資源,引導民眾到合適等級的醫療院所就診,也就是分級醫療。聚焦藥品 有不合理之處如今,衛福部希望調高部分負擔幫助分級醫療,但根據日前報載,衛福部提出調整方向似乎只聚焦藥品部分負擔;近日又看到李伯璋署長受訪表示「健保藥品部分負擔200元上限不變,一定金額以下擬免收錢」,此政策跟現行方案無太大差異,而目前基層診所以簡表申報健保費用,倘若實施100元以下藥品酌收40元,確實有其不合常理之處。但期待其他部分,包括檢驗檢查及醫療處置等費用,可以有更前瞻的改革方向。更重要的是,落實部分負擔政策是強調國民,包括醫療團隊及就醫民眾以負責任的態度珍惜健保資源。雙向轉診 提升民眾信任依據研究和以往幾次調整經驗,只有調高的前半年有些許效果,時間一久,民眾就醫並不以部分負擔金額作為主要考量,代表部分負擔不宜視為提升分級醫療的要角,分級醫療仍須落實雙向轉診、提升民眾對基層醫療信任、加強民眾健康識能,才能達到成果。回溯二代健保總體檢小組報告,內文明確指出,2012年收到的部分負擔占總健保支出8%,長期以來有「收不夠」的情況;到了2020年,部分負擔僅占健保支出6%,差距愈拉愈大,必須檢討改善。部分負擔議題討論許久,肯定衛福部在多方壓力下願意改革的決心。癌症希望基金會主張健保門診部分負擔應回歸健保法規範的定率,在轉診狀態下酌收20%,一來改善收不足的問題,也是最公平、依法有據的收取方式。根據基金會調查,若增加部分負擔,民眾更願意和醫療人員討論醫療處置的必要性以避免浪費,這也是我們最樂見的成果。但不可否認,如此可能加重民眾經濟負擔,因此須設定每次就醫及年度上限,作為配套。用在重症 以免因病而貧最後,調整部分負擔為健保所撙節的費用,應該用在重症患者身上,以減少重症患者經濟壓力。畢竟健保精神是集合群體力量,避免民眾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如此改革,不僅能讓部分負擔調整依法有據,民眾也可以認同改革的必要性。
-
2021-04-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婦左肩肌腱鈣化 震波治療解痛
桃園市49歲楊姓婦人多年左肩嚴重疼痛,經中壢天晟醫院復健科主任吳俊明醫師X光檢查,發現左肩肌腱明顯鈣化,復健治療後疼痛改善很多,但仍舉不高,多做家務便疼痛復發,吳再安排4次震波治療震碎鈣化的肌腱,讓身體慢慢自然吸收,總算解決左肩多年大患。吳俊明說,震波治療的原理是利用震波讓需治療部位輕微受損發炎,能再次啟動身體復元機制、自癒能力,治療會刺激局部神經軸突及受體,阻隔痛覺傳遞達到止痛作用,也增加新生血管因子,長出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修復降低發炎。適合震波治療的有網球肘、足底筋膜炎,鈣化性肌腱炎、五十肩、肩夾擠症候群、膝髕骨肌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與各種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不適合者,包括治療區域有重要血管及神經或有傷口、未成年的生長板、快斷裂的肌腱、孕婦、凝血疾病、局部腫瘤、局部感染等。吳俊明表示,放射式體外震波治療儀每個療程做4次,每周1次,每次每部位打2千發,能減少長期服用藥物及施打類固醇衍生的副作用。8成患者治療4次後疼痛獲改善,但健保不給付。
-
2021-04-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便秘恐加重胃食道逆流 你的排便頻率正常嗎? 今天又黏在馬桶上遲遲無法脫身嗎?國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便秘情況相當普遍。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發文分析,國內20至50歲人口近25%有便秘問題,65歲以上比例更高達4成。雖然老化易造成排便不順暢,但小學生族群也有3成左右受便秘困擾。若以性別區分,女性比男性更嚴重,便秘比例約有4成之多。 便秘的主要原因與生活型態有關,吳文傑醫師表示,生活壓力大、飲食西化、飲食不均衡、服用藥物、喝水不足、習慣不佳(有便意時無法立刻如廁)等最為常見。原則上只要調整作息,都能有明顯改善。也提醒民眾不必過度驚慌,並非一天沒上廁所就代表便秘,正常排便頻率是每天排便1至3次或每2-3天解便一次,都屬於健康、正常可接受的範圍。 不過,若經常便秘不加處理,恐對健康會產生連帶影響。吳文傑醫師提醒,長期便秘可能造成腸道積滿宿便,導致無法排空的腸道向上擠壓胃部,進而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應多注意排便情況。 拉出羊大便或很少肚子痛 有病態便秘徵兆快就醫 吳文傑醫師指出,一般便秘可以透過生活作息調整,但若出現「病態便秘」症狀且持續3至6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就醫詢求專科醫師協助。所謂病態便秘要符合三大要件,第一要件的排便狀況包括:需很用力才能排便、覺得上不乾淨、經常大出顆粒狀的「羊大便」、手挖或壓肚子才能解便、覺得肛門被塞住、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上述6種情況,如果1個月內有7天以上出現2種,即符合第一項病態便秘要件 第二要件是「沒吃瀉藥就無法大便」,吳文傑醫師說明,食物經消化吸收後的殘渣,正常狀態下會被製造成糞便排出,當沒有瀉藥輔助時就少有稀軟便、或是排便極度乾燥並持續一段時間以上,就符合該項病態便秘的要件。 第三要件是「很少覺得肚子痛」。吳文傑醫師表示,為了讓讓排泄物往直腸和肛門移動,大便的蠕動程度和頻率增強,導致腸壁出現痙攣而會有肚子痛現象,屬於正常生理狀況。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排便功能可能有所影響。反之,若太常肚子痛,則要懷疑腸躁症的可能。 哪些藥物會造成排便不順?就醫時應與醫師說明 吳文傑醫師提醒,服用藥物也是常見引起短暫便秘或排便不順的原因,包括胃腸科的含鋁制酸劑、身心科的抗憂鬱藥物、神經內科的帕金森氏症與抗癲癇藥、腎臟科的利尿劑、心臟科的鈣離子阻斷劑、骨科復健科的止痛藥、家醫科的鐵劑等。當有排便困難求醫時,也應與醫師說明目前的用藥情況,幫助醫師正確診斷及處置。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很多人曾有這種經驗,早上起床發現脖子僵硬、動彈不得,起床用力的時候疼痛不已,有時候還必須維持奇怪的姿勢才能行動,原來是落枕了。落枕其實是中醫名詞,也稱為失枕,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李昌狄醫師表示,發生原因其實就是頸部肌肉或其他軟組織的損傷,西醫一般稱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腫痛發炎的急性期可以冰敷,其他時間則應熱敷,而針灸也可幫助舒緩症狀、加速恢復。長期姿勢不良、枕頭不合 頸部肌肉損傷一般落枕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引起,如低頭滑手機、用電腦,或是枕頭寢具不合,通常傷害是長久累積造成;而原本就緊繃的肩頸肌肉,再加上環境溫度低、不良睡姿、急性外力傷害等誘發,就可能引起急性頸部肌肉發炎。李昌狄醫師提醒,若除了脖子僵硬、疼痛外,出現其他如頭痛劇烈、手麻、肢體無力、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務必要就醫,有可能為腦膜炎、中風或腦出血徵兆。落枕復原關鍵 休息勿勞累若起床時發現自己落枕,李昌狄醫師說就應該要休息,不應勞動。他進一步指出,這邊指的休息並非躺在床上,而是不要過度使用頸肩部肌肉,例如低頭、搬重物、運動等,應讓肌肉放鬆,若正處於腫痛症狀明顯的急性發炎期,常見於急性外傷造成之落枕,6小時內建議可以冷敷,之後熱敷;或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接受針灸也能大幅改善症狀,並縮短病程。針灸疏通經絡 改善症狀縮短病程中醫針灸會針對經絡的走向,找出相對應的穴位,常見如膀胱經、膽經等,李昌狄醫師提到,會因個人疼痛位置不同做調整,選擇適合的經絡。針灸有很多不同方式,他個人在針灸時不會針對患部進行,特別是局部腫痛症狀顯著時,過度刺激反而不利於修復,這時可選擇遠端取穴,例如頭皮、手部或足部穴位,但有些狀況仍有需要局部針刺,該用何種穴位治療仍應就醫師專業現場評估。除此之外,給予舒筋的中藥如葛根、白芍等,或是中醫外用貼布行氣活血,都是很好的輔助方式。不痛不等於痊癒 持續姿勢不良易復發若需要伸展肌肉時,注意不要太過用力,角度不要太大,避免二次傷害。通常落枕在3至5天內會復原,但若無法妥善治療及休息,則可能造成後遺症。李昌狄醫師指出,若疼痛僵硬未調養痊癒,肩頸局部肌肉筋膜緊繃,長時間就可能造成較大範圍之筋膜結構錯亂,而變成慢性肩頸痛與反覆落枕。另需注意如果長時間沒有恢復,也可能是其他嚴重問題而非單純肩頸肌肉損傷,這時應盡快就醫診治。很多民眾常常治療後覺得不痛便以為好了,但其實肩頸肌肉損傷仍未完全復原,若持續姿勢不良、長期勞動,很容易又會再度復發。若是落枕過於頻繁,可檢視環境是否合宜,如枕頭、寢具,是否有冷氣對頸椎直吹等;頸椎結構有無異常、辦公姿勢是否不良。李昌狄醫師提醒,枕頭挑選應至店面試躺,給予頸椎足夠的支撐,減少肩頸負擔,生活中應避免長時間低頭,半小時至一小時應起身活動肩頸,才能遠離落枕,睡個好覺。(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脖子硬叩叩動不了 就是這6個不經意動作引起的! ·起床落枕第一步千萬別推拿! 復健科醫教「4招自救法」
-
2021-04-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輕者幾天腰部無法正常活動,重者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然而,有時閃到腰未必僅僅是拉傷、扭傷的問題。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下背痛常見3大原因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指出,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閃到腰」在醫學上指為「下背痛」,包括腰部、臀部、髖關節處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三部位也息息相關。 下背痛的原因可分為結構因素、非結構造因素、內臟疾病因素三種。結構因素約占97%為最大宗,包括了腰部拉傷扭傷、椎間盤與小面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椎孔狹窄、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脊椎滑脫、其他外傷骨折及先天性因素。非結構因素則約1%,包含了癌症、感染、僵直性脊椎炎等發炎性關節炎。內臟疾病因素則約占2%,如骨盆腔、腎臟、腸胃道、主動脈等部位的疾病。 扭拉傷佔閃到腰最大宗,留意使用不當、修補不良 在下背疼痛中佔最大宗的結構因素中,腰椎扭、拉傷佔了最大的比例,約70%,簡單可分為使用不當及修補不良兩種。使用不當的常見如過歪、過量、過久、過重、過快等,如姿勢不良,單一肌肉過勞,或是頻率、時間、重量上超過日常使用,以及瞬間拉扯,這些都有可能造成腰部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下背痛也和生活習慣、品質息息相關。平常若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缺乏熟睡期,或是營養不足讓身體缺乏修補原料,又或是沒有積極的訓練肌力、使用不當等,也都會讓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使得下背痛機率升高。而糖尿病、貧血、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因素,也與此有關,人體到了40歲後肌肉也會自然流失,修復能力也會下降,這些都屬修補不良,都應當留意,而非只專注在鍛鍊、復健等。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3情況盡速就醫 許嘉麟醫師指出,下背疼痛在無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3~4便能康復,約佔9成。其中7成左右的患者可在1個月內康復,5成左右的患者在2周之內,而對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者則佔1成。換句話說,3~4個月內復原都算是在正常的恢復速度內,如欲緩解疼痛不適,可用痠痛貼布進行改善,並避免試圖自行將腰部「扭回來」等任何處置,以避免情況惡化。 但也提醒,止痛藥物、貼布使用時間不應超過兩周,若使用藥物後3天未見改善、2周內無法痊癒,應盡早就診。若出現了大腿內側感覺異常等神經學等知覺異常情況,也應立即前往外科進行檢查。而若出現了劇烈疼痛,甚至痛到冒冷汗、血壓過高,則應直接至急診,別再觀察了,因為其可能不單只是肌肉問題,或許有其他不明創傷同時發生。 3招避免閃到腰,搬物姿勢要正確 避免閃到腰的情況發生,許嘉麟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多做伸展,避免因打電腦、滑手機等,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建議每個小時就起身扭扭腰,簡單伸展一下,避免身體固定太久就是最好的腰部保養。 而雖然短時間的動態拉筋難以改變結構問題,但可以緩解肌肉緊繃、緩解疼痛,也能減少受傷的可能。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準備一條大浴巾捲成一捆,放在舖有軟墊的硬地板上,將腰部躺在上面,便可使腰部形成一個弧度伸展腰肌。小的浴巾則需要多放幾個,視個人需求斟酌。 除此之外,搬物品時也應評估重量及自己的能耐,可善用推車等工具,能大幅減少受傷的機會。而若物品不在同一側,轉動身體時也應腰腿一起轉,避免扭傷。若位置較高,則要注意讓物品恢復與自己平行的狀態,可拿小階梯輔助,避免身體出現過度後傾的情況。若物品的位置較低,搬動物品時則應蹲跪,而非彎腰,以避免腰部承受重量。 《延伸閱讀》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5招防範腎結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吃肌肉鬆弛劑有效?藥師解析5種常用藥,副作用大不同
因運動導致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因搬運重物姿勢不良閃到腰,或是長期壓力大肌肉緊繃、久坐辦公肩頸僵硬等情形,至復健科或骨科就診時,醫生多會開立「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疼痛。 但,你知道嗎?當痠痛找上門,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會讓肌肉「鬆」過頭!食品藥物管理署於《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中,邀請鄰家藥師甘誼文為大家進一步說明,讓民眾更了解「肌肉鬆弛劑」。 肌肉鬆弛劑是解痠痛萬用藥?小心藥物副作用 甘誼文表示,「肌肉鬆弛劑」是可讓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以休息。 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等情況。此時,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注意,不可掉以輕心,別不小心發生意外。 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副作用大不同 甘誼文指出,肌肉鬆弛劑不只一種,醫師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她特別以下5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為民眾做進一步說明。 1. Baclofen 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 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 2. Chlorzoxazone 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 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 3. Tizanidine 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 甘誼文提醒,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 4. Mephenoxalone 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 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 需注意相關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 5. Tolperisone 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服用時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 甘誼文提醒,肌肉鬆弛劑可有效減緩肌肉痠痛,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小覷。記得要遵照醫師處方,安全服藥,才能在不傷害身體的情況下,達成有效的治療。
-
2021-04-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長出果凍瘤全身亂竄 22歲女突腦中風栓塞北榮搶命
撲通撲通的心臟不但會長出腫瘤,更要小心一種像果凍狀的黏液瘤,會甩來甩去隨著血液竄到身體各處,若跑進腦部引發猝死。一名22歲的陳小姐,就因為這顆不定時炸彈,某天凌晨突然腦中風、雙腿下肢缺血、脾、腎等多處野栓塞,所幸經北榮團隊在24小時內成功搶回一命,還得以保留所有器官,免於截肢風險。北榮心臟外科醫師郭姿廷表示,陳小姐是去年11月2日凌晨5點半,右半邊突然無法動彈被送來急診,發現他右手連輕微擺動、抓握都沒力氣時,即使才22歲,仍研判為急性缺血腦中風,會診放射科馬上取出血栓,以侵入方式將腦部塞住的血栓拉出讓血管疏通。但沒想到患者後來又出現蒼白、疼痛、冰冷、麻痺,下肢雙腳竟然沒有脈搏,趕緊透過電腦斷層查看全身血管,看到少數腫瘤塞住下肢造成血液阻斷,過了膝蓋以下就沒有血流,個案在如此短暫時間出現多種症狀,非常不尋常,團隊進一步透過心臟超音波終於找到凶手,陳小姐左心房內竟有一個質地鬆散的腫瘤正隨著心跳甩來甩去,有點像果凍狀,其中的小碎片甩得非常厲害時,就隨血流漂到身體四處引發栓塞。心臟黏液瘤因為像果凍般的,質地非常鬆散,郭姿廷醫師研判陳小姐的黏液瘤約6-7公分大,常出現在左右心房中間隔板,還會像葡萄一樣有個蒂頭,一定要切除減少復發風險,粗估復發率5-10%。郭姿廷說,心臟黏液瘤雖是良性,卻是心臟最常見的腫瘤,國內好發率0.03%-0.1%,女大於男,常見30-60歲,到目前為止,心臟黏液瘤仍沒有辦法用基因檢測也無危險因子得以控制,就是一個突發性的狀況,大部分病人都是以不典型症狀被找到這顆不定時炸彈,常出現在左心房,腫瘤越大多伴隨心悸、倦怠、喘、發燒,嚴重則有肺水腫或心臟衰竭,若發現太晚,小碎片跑進腦部也有猝死可能。郭姿廷並說,因心臟黏液瘤導致周邊動脈栓塞的發生率30%,像陳小姐這樣身體多處栓塞的狀況相當罕見,運氣更不好的是,當下肢動脈阻塞手術順利完成,雙腳血流恢復紅潤後,卻出現「再灌流症侯群」,雙腳轉為腫脹,造成腔室症侯群壓迫動脈血流,所幸會診整形快科進行筋膜切開術釋放雙腿壓力,經數周換藥、復健已能行走自如。北榮急診部醫師李怡姿說,一般的中風主要分為腦梗塞以及腦出血,但小於45歲,特別是小於30歲的年輕型腦中風,要特別注意罕見問題造成,如主動脈剝離、自體免疫疾病,或像陳小姐這種心臟黏液瘤,其中,心臟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來源佔了15-35%。北榮神經放射科主任羅兆寶則提醒,不同器官對於栓塞造成的缺血忍受度不同,但當家中有人出現急性缺血性中風,以腦部時間最短來看,一定要在三小時內就醫,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遺症。
-
2021-04-07 新聞.元氣新聞
募款惹議 衛福部最快本周核定善款管理作業要點
太魯閣號4月2日發生嚴重事故,造成5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衛生福利部公布愛心捐款帳號,引發批評。面對外界關切是否因批評暫停募款?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表示,將按照原定計畫,募款至四月底,也已在研議透過固定網路平台、每天固定公布最新金額。衛福部最快也將於本周核定太魯閣號事故專款管理監督作業要點,並在四月底前成立管委會、開第一次會。至於目前募得多少金額?蘇昭如表示,目前僅能說,至少有部長陳時中昨天公佈的六、七千萬,確切數字將會定期公佈上網,初期可能每天公布,後期可能每周公布一次,一切都要依照「公益勸募條例施行細則」辦理,務求專款專用、公開透明。蘇昭如表示,過去針對社會高度矚目、引起重大傷亡的天災人禍,衛福部都曾經用此帳號募款。這次事件發生在花蓮,但是傷亡民眾分佈於各縣市,未來會請各縣市政府的社政單位,或結合社福團體,就近提供民眾協助。善款會用於傷者的醫療、復健、社會重建,也包括罹難者的經濟支持,至於醫療復健方面與健保給付項目的區隔,衛福部將與健保署討論。蘇昭如表示,部長已指示要盡快通過太魯閣號事故專款管理監督作業要點,相關草案研擬和討論都已在緊鑼密鼓進行,如果本周能夠批核、生效,就已經很快了。未來會據此作業要點成立管委會,成員可能包括代表、專家學者、社會公正人士、災民代表,在四月底以前一定會開第一次會,針對未來善款用用的細節、計畫審查及進行方式,都會報請管委會討論。
-
2021-04-05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助傷者復原 衛福部募款、健保擬預留10億總額支應
太魯閣號4月2日發生嚴重事故,造成50人死亡,202人受傷,衛生福利部今公布愛心捐款帳號,引發網友批評不合理,認為應由出事單位、保險公司、台鐵等單位支出。衛福部今強調,所有政府應依法辦理的事項都不會用到捐款,健保署則表示,將向健保會提案,預留10億元總額用於支應此事件。現在傷者即便身無分文、無健保卡,一率先給予最好照顧,所有醫療費用院所均可申報,健保署會先給付,再依法代位求償。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蘇昭如表示,這不是政府主動發起勸募,而是因衛福部接到太多熱心民眾詢問、很想盡一份心力,擔心民眾有善意但資訊不夠正確、捐錯地方,所以提供既有帳號供民眾使用。蘇昭如表示,以往像是八仙塵暴,傷者的身心理重建,「花費不是你現在可以看得到的」,後續所需的醫療復健費用龐大,還有生活社會重建費用,幾乎無法預估,民眾也很關心,這樣的經費正可以協助傷者和家屬。蘇昭如強調,政府應依法辦理的事項都不會用到捐款,未來將成立善款監督小組,確保專款專用於受者醫療復健、生活經濟等社會重建工作。衛福部2019年底主動修正了「公益勸募條例施行細則」規定,本來政府相關徵信是半年一次即可,修正後,重大事件要求最少一個月徵信一次,還可能增加頻率,定期公開收到多少捐款、捐款來源、用途及金額等。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將向健保會提案,將總額預留款10億元用於支應本次事件。考量到傷者及家屬處境艱難,健保署第一時間就已與各醫療院所溝通,即便沒有健保卡,也給予例外就醫,病人身上沒有現金,也給予最好的照顧。無論醫療、膳食、自費、病房差額等,民眾都不需要擔心,健保署會先辦理給付,未來再根據列冊,依法進行代位求償。「要走出悲傷不是只有外表康復,都要長期追蹤,」李伯璋表示,已掌握傷患名單,未來將續追蹤其門診回診紀錄,包括傷者的心理復健、失能長期照顧情形,都要提出並密切掌握,以免輪為健保流浪病人,為了住院復健。
-
2021-04-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 研究顯示,肌少症可能影響口咽喉部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 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正常進食,但小心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症狀之一是喝水變慢,幾乎需要一般人雙倍時間70歲的張太太,自從丈夫過世之後就食不下嚥、幾乎足不出戶,一整年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圈。最近她發現自己瓶蓋扭不開,爬一層樓梯就相當費力,連喝水也出狀況,頻頻嗆到。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肌少症近年逐漸獲得重視。許多醫師在診間發現疑似病人,便督促其進行肌力訓練,以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一般透過行走速度或握力下降來診斷,其實也可能與吞嚥障礙有關。輕則變瘦 重則嗆咳釀肺炎吞嚥障礙代表病人平常經口進食發生困難,導致對用餐、飲水產生畏懼,輕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重則嗆咳後發生肺炎、高燒濃痰,甚至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正常人能順利吞嚥,仰賴中樞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咽喉部的肌肉群,讓口咽喉部肌肉各司其職,將食團嚼碎、混合口水,運送至食道而非氣管。以前,醫師認為肌少症主要影響軀幹跟四肢肌肉,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肌少症也可能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而肌少症對吞嚥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惡化到足以影響生活品質之前,其實就可以看出端倪。代償現象 吞嚥障礙的前兆最近台大吞嚥團隊發表研究,針對吞嚥功能正常的老人,分為肌少症和沒有肌少症兩組,測量其吞嚥功能。結果發現,有肌少症的老人即使測驗當下進食無障礙,但吞嚥功能已有負面變化,雖然舌頭的力量沒有改變,但口咽喉部肌肉必須更用力、吞嚥評估量表分數降低,最明顯的是喝水速度變慢,一般人喝水100cc平均約6秒鐘,但是肌少症患者幾乎需要雙倍時間,我們稱為代償現象。口咽喉部肌肉力量減弱,但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暫時維持正常進食。若置之不理,就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進食減量 規律運動增肌力建議提早處理,避免惡化。首先,攝取足夠蛋白質,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包括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抬屁股等,預防肌少症。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減少每口進食的量,或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嗆咳。同時開始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將一顆直徑大約10公分,幼兒遊戲用的軟橡皮球夾在下巴與前胸之間,然後收下巴,試圖去夾緊軟橡皮球。建議每天訓練,一次夾10秒,休息10秒後再重複,如此三次。
-
2021-04-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角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醫療」。一位研究所學生以醫療社會學探討「病人的角色」,呼籲社會在面對公衛醫療化、醫療商品化的時代,應該秉持對生命的尊敬,穿透污名,給予彼此真誠信任;一位高中輔導教師參加癲癇青年高峰會議,認為鼓勵癲癇病友為自己發聲,勇於告訴別人自己真正的需求以及發病時希望同學怎麼協助他,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提升溝通及表達能力,達到與人平起平坐的心態;一位醫學院教授以自己與自閉症哥哥相處的經驗,說出家屬的心聲,讓我們更了解疾病以及病人與家屬的感受。「你有病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有病」其意涵大多不是講一個人真的生病了,而是常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怪異,或做事的方式違反常理(張苙雲,2009)。生病不僅僅是一種身體感到不適的狀況,而是生病構成了一個社會角色,因為它涉及社會體系所期待的生病行為,以此增強此期待行為的社會規範。什麼是病人角色?帕森斯(Parsons)認為醫學是重要的社會整合和控制的機制,而疾病的發生就像是一種脫離社會規範的偏差行為,病人角色使得生病的人可以暫時脫離他原來的社會角色。當一個人生病時,社會便對他多了些特殊期待,而這些特殊期待便構成了病人角色。病人角色可以用四個基本的範疇描述:一、病人得以免除「正常的/平時的」社會責任社會容許病人在生病期間暫時脫離其應負責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如:學生可以遲交作業、上班族的工作效率可以降低,或甚至可以請假去看醫生,這些豁免都是伴隨著生病所附帶的權益,而豁免的程度又會和疾病的本質與嚴重程度有關(為了避免生病成為經常性的藉口,社會會要求人們提出證明以證實其生病屬實,而證明便是透過具有權威地位的醫師所開立診斷證明作為佐證,此情況下人們將不疑有他,使「醫療」逐漸成為社會控制的機制)。二、病人對其陷入疾病狀態沒有責任雖然疾病可能自發性的恢復,但生病期間,病人對疾病「並不能做什麼」,這一點使病人能合情合理地坦然接受幫助。三、病人有努力恢復健康的義務雖然病人本身對自己患有疾病這件事不具有責任——因為生病並非病人故意或明知而為的選擇——人們會自願的協助生病之人完成他應有的社會責任,乃是建立在相信並希望病人可以早日康復的情況之下,為回應此期待,故病人仍有努力恢復健康的義務。四、病人應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並與醫師合作除有康復意願外,病人也應該積極尋求協助以儘快恢復健康。在某些文化與社經背景下,病人可能先求助於寺廟、密醫,或是自行上藥房替自己開處方簽,但一般社會認為適當協助應來自正統醫療。當然這種求醫的動機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但在重大傷患與急救的情形下,過去不與正統醫療合作,或是不從醫囑的病人,會被看做是「不標準病人」,而不認同其病患權利。生病不僅僅是一種身體感到不適的狀況,而是生病構成了一個社會角色,因為它涉及社會體系所期待的生病行為,以此增強此期待行為的社會規範。「病人角色」如何運作?病人角色的產生是偶然的,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當一個人生病了,經由醫師的認可而成為病人,也合法的取得了病人角色,但病人本身必須有康復的意願並實際去求醫,還要與醫療人員合作,這些就是病人角色觀念如何實際運作。然而,病人角色的運作卻無法套用到所有的疾病或病痛上,若無法擁有病人角色,則生病時可能就沒有病人角色所伴隨而來的責任豁免權。例如:輕微病痛。輕微病痛指的是走路時不小心絆倒而造成膝蓋瘀青破皮、煮飯時因太著急手指因而被燙傷,此類型的傷雖然造成病痛,卻沒有嚴重到造成病人生活無法自理,因為他的腳可能會痛,但還是能使用鍵盤做文書工作;他的手可能會痛,但還能自行坐公車。慢性病。慢性病有別於心臟病這類型突發性的疾病,它的病情控制主要來自於平時的藥物服用與自主健康管理,若慢性病患者身體出現了異樣、復發,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他有沒有定時、定量的服藥?」,這種個人導向的歸因,而非像檢視心臟病患者:「他剛剛有受什麼刺激嗎?」這種外部刺激的因素結語疾病或是醫學本身,跟法律及倫理一樣,會隨著社會潮流改變而與時俱進,就像《瘋狂簡史》裡提及的,在過去同性戀被視為是疾病而需遭受綑綁在精神病院,並接受電擊「治療」,然而現代社會卻出現越來越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聲援同性戀族群,更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當然這還有很長一段文化認同的路要走,但不要忘了,法律永遠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標準——很多事因為被侷限在現有的知識體中,而被視之為理所當然,就像那句老話:「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被定義為「瘋」,是因為這件事大膽的想法超乎一般人的想像,但當它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就某件事,它就會被社會定義為「創世之舉」。病人角色只是一個特殊的、暫時性的狀態,且每個人都免不了經歷這個社會角色,在面對公衛醫療化、醫療商品化的時代,我們應該秉持著對生命的尊敬,穿透污名,給予彼此真誠信任。祝2021年平安、順利。願世界苦難不再。延伸閱讀:Roy Porter(2018)。《瘋狂簡史:誰定義了瘋狂》。左岸文化。參考資料:孔繁鐘(2010)。〈病患角色及病患角色行為〉。Blogger。張苙雲(2009)。《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巨流出版。
-
2021-04-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不好服用安眠藥,精神卻愈來愈差? 專科醫揭「關鍵原因」:小心留後遺症
1名82歲的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史,平時都有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前(2019)年中風後,左側肢體乏力,目前持續復健中,生活起居大部分可以自理。兩個禮拜前,阿嬤因為左側腰部長疼痛性的疹子,被醫師診斷帶狀皰疹,即俗稱的皮蛇。但自從疹子長出來後,阿嬤因為疹子疼痛,晚上都睡不好,且胃口也變差。漸漸的,阿嬤精神越來越差,晚上常常睡不著,白天卻又很嗜睡,開始有點胡言亂語,有時候還認不得人。起初家人不以為意,某天早上,外勞發現阿嬤尿失禁躺在床上,叫不醒,因此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最後被確診為譫妄症。精神越來越差被診斷譫妄症 安眠藥竟是致病因子來到奇美醫學中心後,急診醫學部暨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殿和詳細地評估病人,給病人抽血、驗尿、做頭部電腦斷層,病人因為食慾不佳造成嚴重的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且有尿道感染而造成失禁,頭部電腦斷層排除腦出血或大範圍中風。因此,陳醫師判斷阿嬤的精神狀況的改變,是因為有譫妄症的發生。確診譫妄症後,醫師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尿道感染,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並將病人收治住院治療。在急診觀察室待床期間,藥師檢視病人的藥物,發現因為阿嬤最近晚上睡眠不好,因此服用了安眠藥,亦是引發譫妄症的原因之一。護理師衛教家屬及看護,詳細地解說譫妄症發生的原因,並告訴他們,多給阿嬤強調現在的人、事、時、地、物,並補充足夠的水份及營養,小心上下床避免跌倒等。入住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後,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接續急診的治療,繼續投以抗生素治療尿道感染,抗病毒藥物及適當的止痛來改善帶狀皰疹帶來的不適。並按照藥師的建議,把容易造成譫妄症的安眠藥剔除,同時會診營養師,針對每日的飲食給予建議及調整,會診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每天替阿嬤做肌力的運動,及早復健避免功能衰退,最後,出院前蔡主任替阿嬤安排居家訪視,免去行動不便的阿嬤回來醫院就診。在經過醫療中心團隊的整合治療和家屬、看護的悉心照護之下,阿嬤的譫妄症得已改善,也沒有因為得病而失去原有機能,精神狀況也恢復如初。高齡長者是譫妄症高危險族群 未處理得當恐留後遺症陳殿和說明,譫妄症是指注意力及急性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其病程特徵為急性發作且時好時壞,並具有暫時性及可恢復性。臨床上,常常碰到高齡病人突然精神混亂、日夜顛倒、產生幻覺、失去定向感,如:認不得人、失去時間概念、不知身處何方,這很可能疑似為譫妄症發生!而譫妄症是1種常見的老年病症候群,但在臨床上常被忽略。無論任何場所(住院、急診、機構或居家)的高齡病人,均可能發生譫妄症,嚴重時可造成生命危險。譫妄症的發生都是急性發作,但沒有處理得當亦能變成慢性的,甚至是造成永久的後遺症。譫妄症容易被忽略 病人照護啟用跨團隊照護模式陳殿和指出,高齡病人往往都有多重的慢性病,加上突發性的急性病作為誘發因子,就會造成譫妄症發生。急診醫師必須先治療這些引起譫妄症的急性病,並要致力於找出譫妄症的危險因子,例如:潛在不適當潛在用藥、疼痛問題、脫水、營養不足、睡眠障礙等。因此,照顧譫妄症的病人是跨團隊的照護模式。陳殿和強調,譫妄症是1個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不單是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不夠,往往醫療人員也輕忽這個疾病,甚至低估它的發生率。因此醫療人員在臨床上照顧高齡病人時應有高度的警覺性,才能早期診斷譫妄症,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另外,還有很重要的1環是病人的家屬,在急診等床期間,護理師會給家屬詳細的衛教,讓家屬理解譫妄症的發病原因及治療的方向,協助病人如廁、協助肌力的復健、適當的提示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陪伴與照顧,卻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久住加護病房小心「譫妄症」上身! 醫曝原因及警訊 ·吃安眠藥仍失眠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給「加藥or減藥」建議
-
2021-04-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腰痠背痛怎麼辦? 中醫師:5穴位助舒緩
久坐、經常搬運重物、運動傷害等都可能導致腰痠問題發生,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表示,慢性疼痛問題可藉由穴道按摩進行日常保健,都有助紓緩痠痛不適。5穴位助舒緩腰痠背痛上班族經常久坐、坐姿不良,運動時的碰撞、運動傷害,經常抱小孩、彎腰、或搬運重物等,都有可能導致腰部痠痛不適。舒緩腰痠的穴位包括: 1.腎俞穴:為餘第二腰椎旁(於肚臍正後方),脊椎左右兩側約兩指寬處。2.志室穴:位於肚臍正後方,位於脊椎左右兩側約四指寬處。適度按壓有助活絡筋骨、疏通氣血,改善痠痛不適。3.腰陽關穴:位於脊椎正中央,第四腰椎棘突處(約為髖骨最高處)。4.大腸俞穴:第四腰椎棘突(約為髖骨最高處),脊椎左右兩側約兩指寬凹陷處。除可緩解腰痛外,亦有助緩解便秘。5.委中穴:膝蓋正後方,膝窩內兩條肌肉的正中央位置。可改善腰背疼痛,亦有助於緩解膝關節不適。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提醒,輕微的腰部痠痛可藉由日常的穴道按摩來舒緩,但若是在受傷急性期或是疼痛嚴重時,仍建議積極就診以改善病因。 腰痛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復健科、中醫」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中西醫師 陳至奐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4-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運動傷害當下該冰敷還熱敷? 醫:有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現代人工作型態,總離不開手機、平板等3C產品,而且經常久坐辦公室,回到家又癱坐在沙發,這種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害身體健康、代謝力下降,對髖關節及膝關節的損傷也不小。久坐上班族通常會出現站立時臀部肌肉無力、坐著時候膝關節慣性維持約90度姿勢,造成關節壓力升高,當姿勢突然改變就會造成關節旁的韌帶超過正常張力,而容易產生發炎情況。超越復健診所醫師凃俐雯表示,臨床上常看到愛好路跑或選擇打籃球、羽球等運動的患者,因為平時久坐後髖關節或膝關節的筋膜較緊繃,當進行各類較劇烈運動時,導致運動傷害的機率也相對提高。還有一些人平時運動少,因為想減重開始運動,多半會從跑步開始,因為平時沒鍛鍊下肢肌肉不發達,而一旦進行跑步運動則膝關節承受重量為體重的4到6倍,此時就容易出現膝關節或肌鍵發炎狀況;另外1種是平時就有運動習慣者,常因為要挑戰自己肌耐力,運動時間太長、強度過高,當天運動疲勞尚未恢復,隔天又繼續挑戰,常會產生肌肉、肌腱拉傷撕裂,結果出現疼痛的發炎反應。運動傷害發生時當下建議先冰敷、將患部加壓固定,然後就醫治療。凃俐雯醫師指出,輕度發炎時可先冰敷處理,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已有韌帶、肌鍵、肌肉撕裂傷,除了藉由復健儀器如雷射、超音波、磁場電療外,也會考慮注射PRP、PLT血小板增生治療,加強患部修復的速度。不同於PRP每次注射就要每次抽血且血小板純化程度較不穩定,PLT增生療法好處是單次抽血約150c.c至250c.c.,即可透過專門的醫學實驗室純化定量製備出10至20瓶粉末凍晶,對於經常受傷的運動員而言,相當便利。凃俐雯醫師曾收治1名羽球國手,主訴髖關節與膝關節不動會痛,動了更痛,影響球場上的成績表現,每個月採用PLT治療1次患處,隨著身體內的纖維母細胞分泌細胞外基質讓結締組織增生,使受傷部位的韌帶、肌鍵等組織獲得修復,約6個月患處就完全復原。凃俐雯醫師補充說明,注射PLT增生療法後,應配合適當休息、避免熬夜、飲食多補充蛋白質如雞肉、蛋、奶類食物,也能加速達到修復的效果。由於PRP或PLT增生療法,是來自本身血液,當下身體健康狀況也會決定血液品質良好與否,但對於洗腎、貧血患者的身體負擔恐過大,此外,罹患血液疾病或癌症患者則不建議使用。一般來說,運動傷害的造成通常是運動方法不當,包括運動前暖身不夠、運動太過激烈、時間太長或動作錯誤,以及運動後沒有適度讓疲勞的身體回復正常等。凃俐雯醫師提醒,運動前暖身的原則是讓身體有發熱感覺,如原地或繞圈小跑步;運動中如練深蹲、硬舉或打球,若感覺吃力時應停下來休息;運動後可做收操的伸展運動、按摩肌肉,回家後足夠休息,消除疲勞感讓身體回復後再上場。此外,建議上班族坐時盡量維持頭部往上伸直、脊椎不受擠壓的姿勢,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筋骨,就能避免可能的運動傷害發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31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免費預約登記 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
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2021全球首發輔具大展 立即登錄抽iPad八代民眾現在可免費預約登記參觀,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好禮iPad第八代。 👉🏻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伴隨人口高齡化趨勢,輔助設備與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日漸提升,台灣輔具產業發展近二十年,在國內致力於輔助科技開發、建構全面性的社區照護服務,國外出口透過長期耕耘,讓行動輔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成為台灣隱藏冠軍產業。近年來,輔具產業結合國內ICT及科技產業資源優勢,研發智能型輔具技術、提升高科技居家照護系統,加上專業復建復能人才養成,期望透過跨域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將台灣打造成世界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由國家級輔具中心「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集結政府與民間企業支持,打造屬於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鏈的指標性展會平台-「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將在5月6日-5月9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一樓盛大展出,今年將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2000款輔具及長期照護的最新設備與智慧科技,讓世界看見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的堅強實力。2020年疫情重創全球,但ATLife突破重圍創下嶄新里程碑,展期4天逾12萬3千人次共同參與,顯示出民眾對於輔具的重視及龐大的市場潛在商機。今年ATLife 2021將會延續去年熱度,並以主軸「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涵蓋實體、線上展覽及系列活動,廣受好評的論壇研討會以輔具運用與長期照護為核心主題,促進專家、業者及民眾間跨域交流,開啟智慧照護無限可能性。奠定ATLife展會地位的三大特點,全球首創發行「樂齡與長照12大哉問」,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貼近民眾需求,精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而展場首見「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模式,專業技術人員友善協助及諮詢,讓需求者盡情享受輔具體驗。特色主題館及重點專區完整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樂齡新趨勢的分享,讓民眾一展解決日常生活大小問題。民眾現在可免費預約登記參觀,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好禮iPad第八代。 👉🏻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女子下背痛長期無法入睡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新北市一位39歲的陳小姐因左邊屁股延伸到小腿的範圍疼痛超過三週,連睡覺都會被痛醒,經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導致嚴重下背痛,透過微創減壓手術掏出椎間盤,終於能一覺到天亮,衛福部台北醫院骨科醫師胡御風提醒,平常要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站姿,應定期運動訓練核心肌肉,才能避免脊椎變形。胡御風表示,骨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就是下背痛,根據研究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曾有過下背痛症狀,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所致,男性的好發機率是女性的三倍,若有肥胖、抽菸、經常性彎腰搬重物、揹孩子等因素,都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因子。胡御風說,除了背痛之外,下肢出現的痛麻感也非常明顯,走沒幾步路就痛到必須停下來休息,經常有病人在訴說症狀時是用坐立難安、痛不欲生來形容這種難受的程度,嚴重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下肢痛麻症狀不明顯的病人,一般會建議先接受復健進行改善,嚴重者或是復健超過六週仍無明顯改善者,則須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再透過減壓手術改善神經壓迫的症狀。有許多病人擔心手術會留下明顯傷疤,胡御風說明,減壓手術可用微創方式進行,手術中只需破壞一小塊骨頭,就可以把壓到神經的椎間盤掏出來,手術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脊椎手術並不可怕,重點是抓對目標而且破壞少。胡御風建議,許多下背痛的病人都是因為工作常有抬、拿、扛重物的動作,或是需要久坐辦公室,平常要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站姿,並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幫助訓練核心肌肉,維持腰部挺直讓脊椎在正常的曲線上,才能避免變形與壓迫導致下背痛。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化性膝關節炎別急著開刀 先讓醫師試一試這方法
你是否常感覺膝蓋不舒服?的確,臨床醫師表示,在日常診間中常會遇到膝蓋不舒服的患者,抱怨著在上下樓梯時膝蓋便會疼痛,或是出外上廁所蹲下跟站立時有困難等等,經過檢查後常常發現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問題。隨著年齡增加,關節軟骨慢慢磨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陳冠宇指出,在膝蓋的使用過程中,隨著老化等因素會造成關節內部的軟骨會有所磨損,此時緩衝、潤滑的功能便會變差,而有著上述相關的症狀,這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臨床上退化性膝關節炎在現代醫學方面,可以選擇服用藥物、復健治療、注射療法或是手術治療來處理;在中醫來說,則可以考慮服用中藥、針灸治療或是傷科手法調整結構等方式。除此之外,相關的衛教像是一些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肌力訓練的活動也很重要。透過針灸、傷科手法,鬆解緊繃肌肉陳冠宇表示,就中醫傷科以結構處理的角度來看膝蓋的問題,其實膝蓋是連接大腿及小腿的中繼點,就像是一條繩子的中點,產生問題往往是因為上段或下段的大腿、小腿發生不正確的扭轉,使膝蓋張力過大,使用久了,就有活動不利甚至變形、退化的情況。我們可利用針灸、傷科手法來鬆解緊繃的肌肉,理順筋膜,配合中藥的治療常常有很好的療效,很多曾被診斷需要開刀的患者在經過中醫相關的治療後,都能夠恢復日常生活機能,不需要開刀。陳冠宇說,有膝蓋問題,在開刀之前,可以考慮來中醫看診治療,說不定可以免挨一刀,又能省下金錢花費及術後復健的時間。在開刀之後如果仍有不舒服的症狀也可以配合中醫治療,減少恢復的時間,也取得更好的療效。延伸閱讀: 。膝關節炎讓走路變惡夢! 4退化元凶你中了幾項? 。關節鏡軟骨再生膝關節炎患者新選擇
-
2021-03-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
南投80歲周姓阿嬤喜歡散步,這幾年來覺得右髖關節卡卡,僵硬疼痛,幾百公尺都走不下去,經診斷為髖部退化性關節炎。阿嬤獨居擔心手術影響生活,南投醫院以「關節內髖關節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後,阿嬤關節炎大幅改善,現在能連走4公里,讓阿嬤重拾散步樂趣。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逐漸受損,影響關節的穩定度。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會出現負重或活動受限,並有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依嚴重程度接受藥物、復健治療,若症狀未改善則可能需手術治療,而現在醫師評估下,也可考慮關節內髖關節注射治療來修復、穩定關節。周建文說,關節內髖關節注射具有挑戰性,對準確性的需求更高,通常使用影像引導注射,大多數醫師都在透視X光檢查下進行,但透視檢查需要昂貴笨重的設備,操作人員和患者遭受輻射暴露,且無法觀察重要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結構。與透視X光和電腦斷層相比,超音波檢查不產生輻射、不用注射顯影劑、麻醉也不需住院,且能夠以更便宜的方式在門診施行,容易為患者所接受。目前超音波導引注射已廣泛應用於疼痛醫學及運動醫學,相信對更多疼痛患者有多一種治療選擇。並且隨著機器解析度增加,超音波導引注射更精準、便利。
-
2021-03-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9旬嬤跌倒骨折 骨鬆症害的
91歲阿桃阿嬤日前在養護中心跌倒,家屬帶到醫院診治,家屬擔心併發症選擇保守治療,但阿嬤疼痛難耐,甚至無法入眠至醫院骨科求診。醫師判斷後認為是骨鬆症加上摔倒導致骨折,決定開刀治療,阿嬤手術後恢復良好,住院6天後出院,開始復健,準備回歸正常生活。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不適症狀,往往等到骨質流失嚴重,出現突發性骨折求醫才發現。一般人跌倒不太會骨折,但骨質疏鬆的病人因骨質流失速度過快,只要日常生活中突然承受過重外力,骨頭就可能無法負荷而骨折。衛福部台北醫院骨科主任黃漢仁說,骨折手術是否微創並非重點,關鍵在於醫師會評估以損傷最小的方式完成必要手術。黃漢仁說,骨鬆性骨折的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醫師會依據不同部位及病人情況給予合適的治療建議,因骨質增加相當緩慢,提早治療可在年紀大時減少不必要的骨折風險,避免未來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黃漢仁指出,預防骨質疏鬆症,應提早養成運動習慣,他呼籲家中有長輩者應慎防跌倒、避免障礙物,並注意照明、訓練平衡感等,同時透過攝取含鈣量豐富的食物來維持骨質。
-
2021-03-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騎單車騎到手麻 原來手腕尺神經損傷
新竹一名35歲陳姓男子騎單車環島旅遊後兩手麻痛、精細動作無力。雖至診所做頸部牽引治療仍未見改善,經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神經電學檢查,診斷為單車手麻痹,即所謂手腕尺神經損傷。復健部醫師林樞寰表示,臨床上會造成陳男病症的原因很多,除藉由病史及理學檢查外,還須安排電學檢查瞭解是什麼神經受傷,在什麼部位受傷,嚴重程度為何,甚至要安排超音波或核磁共振來查明原因,才能提供正確治療。手腕前面有正中神經及尺神經,控制手部精細動作與感覺,易因長時間使用或壓迫造成傷害;尺神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與職業工作有關,其次是局部有異常結構組織壓迫。另外,長距離騎自行車選手也是高風險族群,研究調查顯示,多天數長距離騎乘自行車活動有二至三成選手會出現手部相關症狀,主因是長時間用力握住手把所致。林樞寰強調,若有計畫從事長距離的單車活動,民眾可藉由調整單車手把,使手腕維持在自然中間位置以緩解手腕潛過度伸展而造成神經壓迫,或穿戴合適手套降低手部壓力,並時常改變手部姿勢避免同一部位受力,藉此分散壓力,騎乘途中也應適度休息。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制度 將出現2大變革
台灣健保給付制度將出現重大變革,衛福部長陳時中規畫兩大類全新給付改革:首先,健保給付不再局限於現行醫療院所,長照、安養機構等領域也能獲得給付;再者,健保往前延伸,擴及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領域。陳時中強調,「健保是一種工具」,應該善用這個給付工具,促進國人健康,從預防醫學著手,減少日後的醫療支出。以人為主 給付非限定在場所陳時中說,目前安寧療護給付規定嚴格,病人必須住院,如在長照養護機構,就不予給付,「這個觀念一定要改變。」未來給付要以「人」為主,而非限定在「場所」,這將有利於減少健保支出;依現行規定,想要獲得給付,病人就需住院,但住了院,就會用到健保資源,反而增加住院醫療成本。機構安寧 民間團體樂觀其成未來提供安寧照護及特定醫療服務項目的長照機構、養護機構,也能獲得給付,患者不必轉至醫療院所,可以降低醫院的占床率,減少許多醫療支出。對於「機構安寧」構想,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樂觀其成。她說,養護機構住民一旦病情突然惡化,需緊急搭車轉至醫院進行急救,光車資就是一筆開銷,患者本人及家屬更是疲累不堪;「機構安寧」如能上路,只要事先簽署緩和安寧條例,住民就能在機構獲得醫療協助,減輕痛苦。此外,「機構安寧」應擴展至「機構醫療」,也就是把在宅醫療場景從家庭換至機構,舉例來說,養護機構的住民常因嗆咳、感染或插管而罹患肺炎,未來無須舟車勞頓至醫院就醫,由醫師至機構執行醫療行為,減輕患者及家屬負擔。滕西華說,目前牙科、復健科、精神科等醫師可至養護機構執行醫療行為,但因健保給付不敷人力及交通成本,大部分醫師寧願在門診看病,也不想離開醫院至機構執醫;未來如能改變健保給付規定,並放寬科別,這對於機構住民來說,將是一大福音。現行制度 影響醫師治療行為「健保給付還應往前延伸,從公衛預防醫學著手。」這是陳時中的第二項健保給付變革。他以治療胃潰瘍為例,目前以醫師開多少藥物來計算健保點數,因胃藥價格便宜,給付有限,常影響醫師用藥及治療行為。臨床顯示,胃潰瘍、幽門桿菌感染,與胃癌息息相關,陳時中說,從公衛立場來看,如能治療這些腸胃疾病,就可有效降低胃癌風險,只要改變給付規格,朝向論人計酬,醫師就會積極協助患者,進而減少未來胃癌人數,省下日後龐大的醫療費用。改變規則「就能幫健保省錢」「改變給付規則,就能幫健保省錢。」陳時中強調,應將健保給付制度視為促進國人健康的工具,民眾也能賺到健康,各單位不能站在本位思考,他將積極整合相關業務單位,串聯起來,一起努力。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國內現行健保只提供醫療,缺乏健康促進或預防等大健康觀念,陳時中欲推動「論人計酬」,值得讚許,這是世界趨勢,也是對的方向;期許陳能有決心、且有能力說服醫界,讓醫界適應一套全新的給付制度。
-
2021-03-28 新聞.長期照護
家人該不該送照顧機構,總是令人糾結!社工師自己遇到這問題怎麼做?
又是濕冷的冬天,觸發我回想起四年前那段奶奶中風後住在養護中心的日子。 依然記得最後一次開車上山,到養護中心看奶奶的情景。在9度的新店山區吹著夾雜細雨的冷風,看著原本個頭不高、有點豐腴的她,卻在中風過後的三個月內兩頰開始消瘦了。坐在一群長輩中的她,顯得有點憔悴,但看見我時眼神似乎多了些亮光。 我們之間沒有太多的言語,當我叫了聲:「阿嬤!」時,心中卻有著難以言喻的情緒。說來慚愧,長照一直是自己決心投入的領域,但脫離專業的角色、回歸家庭時,我也只是個難以下決定的家屬。當大家把照顧計畫交到我手上時,角色轉換後,我其實就跟所有的家屬一樣,心情徬徨且茫然,深怕任何一個決定,都讓她受苦。然而之所以選擇將奶奶送進機構,有幾點考量: 1. 家中潛藏的不友善空間 臺北家中住在4樓公寓,入門後門口就有門檻、上洗手間也有個門檻,連進房也因為和室的裝潢,有著將近15公分的高低差。當時奶奶正屆中風過後的黃金復健期,若因受限於無法上下樓,與種種不友善空間,而錯過恢復生理機能的好時機,未免太過可惜。對奶奶而言,臺北的舊公寓,實在不利她密集復健。 2. 女性與主要照顧者的傳統思維繫絆 父親除了身為長子外,也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在父執輩的傳統家庭思維裡,兒子自然而然會成為生病照顧排序時的第一位,但「照顧」一事大多與女性的角色連結較深,雖然在照顧決策上以父親為主,但在家庭分工裡,父親主責財務面,母親才是決策後的身體力行者。從奶奶住院開始,在醫院一路陪伴照顧,到後續送至機構的主要聯繫,都由母親擔任對口。那時,她曾說若奶奶送回家後,很怕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奶奶。但是她身為長媳,若不能提供照顧,似乎很難跨越在傳統道德上對於社會角色的期待。 3. 與外籍看護的溝通磨合需要時間 奶奶長期與爺爺居住在雲林農村,若要符合「在地安老」的目標,理應將她送回雲林居住。不過當時爸媽尚未退休,不能夠親自照顧;爺爺的身體狀況,也無法獨自負擔照顧中風奶奶的工作,此時能夠使用的照護資源,似乎只剩下外籍看護。但與外籍看護的溝通,需要時間彼此磨合,加上考慮爺爺若無指導外勞的能力,多數溝通協調還是要倚賴爸媽兩人進行。只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還可能讓照顧壓力不減反增。中風後最重要的就是與時間賽跑!為了把握黃金復健期,我建議父親先讓奶奶入住機構,配合機構提供的復健服務,藉此訓練身體的生活自主性。4. 24小時不打烊的機構照護 最後決定將奶奶送至機構的關鍵是,機構有護理師、社工及照顧服務專業的人員,提供24小時的照顧服務。初次中風後若狀況不穩定,可能會提高二度中風的機率。在機構內,便可以透過定期復健與專業護理人員的協助,穩定病情降低再中風的可能。此外,奶奶中風後申請了身心障礙手冊,可以領取托育養護補助,這也大大減輕父親在經濟上的負擔。以前老人家對於入住機構,非常排斥,認為是「被子女拋棄」。其實將長者送住照顧機構,只是換一種方式照顧他,因為任何一種照護方式,都是根據失能者的需要而產生。但唯一不變的是,無論哪種照護方式,「親情」是任何照護資源都無法替代、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我們也優先考量離家近,或交通方便探視的照護機構。這樣一來,家族的親友們便能固定至機構陪伴,給予心靈安慰,降低奶奶的寂寞。 奶奶離世後,讓我再一次思考「家」的意義,也開始在照護資源這條路上有了更深的省思。到底該在哪裡安老?該使用那些照顧資源?對於被照顧者及照顧的家屬,我們都希望能無憾且愉悅的走完最後一哩路。
-
2021-03-2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台灣近幾年來瘋跑步,不管是白天、晚 上、海邊或公園都能跑,成為一股新的運動風潮;不過,因為跑步時會有彈跳動作,對膝關節具有衝擊力,假使肌力不足的人直接跑步,不僅容易造成關節的傷害,也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一時間無法負荷而造成不適的症狀。健走非散步、走路 助降低3成慢性病風險有不少研究說明,其實簡單的健走,就能達到身體保健的效果,甚至能降低3成的慢性病風險,具體的效果甚至還比跑步、跳舞等複雜、劇烈的運動更棒。不過,健走可不是散散步、走走路而已,健走時的姿勢、頻率和強度都是有標準的。 健走速度依每個人不同 這樣區分是否走對不過,每個人的身體功能強弱不同,健走的速度是否有所不同呢?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的確因為每個人年齡的不同、身體功能的強弱,健走的速度應該有所區分。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在健走時還能夠「講話」,這就是最好的健走速度,假使在健走時稍微講點話就喘呼呼,代表健走的強度太高;相反的,假使健走時還能夠唱歌,則代表強度太低,以這個方法來區分,是最為簡單的方法。 健走比跑步不傷膝蓋 貿然強烈運動恐傷身近幾年來,許多單位經常在假日舉辦路跑活動,不過慢跑這個運 動可不是人人都適合。復健科醫師林宗慶分享,自己的診間經常有病患因為腳扭傷,或是膝關節發炎而來就診,追問原因才發現是不當跑步所造成的。這些人通常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平時不太愛運動,肌肉強度不夠,在沒有充分提升肌肉強度的狀況下,突然間開始跑步,當然容易造成肌腱、關節的傷害。因為跑步會有彈跳的動作,這對於膝關節、腳踝關節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性,假使以時速8公里的速度來講,膝蓋要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4~5倍之大,若平時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或者大腿肌肉強度不夠的狀況下貿然跑步,不僅容易造成膝關節及肌腱的傷害,心肺功能不佳的人,更可能因為劇烈的心肺運轉,而造成程度不等的胸悶問題。相反的,健走不僅是耗能的有氧運動,最重要的是,健走時雙膝承受的重量只有體重 的2~3倍,除了對膝關節的壓力小,對下肢肌肉的要求也比較低,比起強度較大的慢跑相對安全許多,是適合每個人的入門運動,尤其對於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年紀較長或是大腿肌力不夠的人更為適合。 勞動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原地踏步也不等於健走許多主婦每天忙著做家事,工人忙著搬運貨物,甚至上班族每天在公司走來走去,滿身大汗喘吁吁的他們,都覺得運動量夠了,可是這樣真的能夠當成每天的運動嗎?陳子敬說,很多人都會搞不清楚運動與勞動的差別,運動是在心情放鬆且伸展,並運用全身各處肌肉下活動,有助新陳代謝、抒發身心壓力、增強健康並訓練體能。原地踏步可取代健走嗎?陳子敬回答,不行。天氣狀況不佳時,許多人會選擇在室內以原地踏步的方式來訓練,但原地踏步就僅是抬腳的概念,訓練到的就是大腿的肌肉,而走路是全身性的運動,不僅是肌肉而已,就連關節也都一併活動, 所以,原地踏步不能夠取代健走。 跑步機無法取代健走 小腿不是變粗是變結實走跑步機可以代替健走嗎?陳子敬並不建議,原因在於跑步機是比較針對抬腳 的運動,運動者不需要往前推的動作,小腿推的力量比較不明顯,而在戶外健走就不一樣了,不僅需要抬腳跨步,腿部同時還要往前推邁進一步,這跟跑步機的跑步傳送帶是完全不一樣的訓練,所以,在時間、空氣品質及氣候允許的條件下,建議還是以到戶外健走為佳。然而,不少愛美的女性也相當關心,健走太久小腿會變粗嗎?陳子敬說明,不會,走路走太多小腿不至於會變粗,正確說法應該是小腿肌肉線條變「結實」,反而能讓小腿線條變得更好看,因為健走屬於有氧運動,小腿不容易變粗,若是重量訓練的話,小腿變粗的可能性才比較高。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在家運動要穿運動鞋嗎? 物理治療師曝「2大關鍵」...穿錯恐傷關節
-
2021-03-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阿嬤髖關節退化難走路 醫師一招治療重拾走路樂趣
南投80歲周姓阿嬤喜歡散步,這幾年來覺得右髖關節卡卡,僵硬疼痛,幾百公尺都走不下去,經診斷為髖部退化性關節炎。阿嬤獨居擔心手術影響生活,南投醫院以「關節內髖關節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後,阿嬤關節炎大幅改善,現在能連走4公里,讓阿嬤重拾散步樂趣。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逐漸受損,影響關節的穩定度。髖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會出現負重或活動受限,例如半蹲、撿東西困難等,並有關節僵硬、疼痛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依嚴重程度接受藥物、復健治療,若症狀未改善則可能需手術治療,而現在醫師評估下,也可考慮關節內髖關節注射治療來修復、穩定關節。周建文說,關節內髖關節注射具有挑戰性,因為髖關節位於身體深處無法觸及。而股神經、動脈和靜脈非常靠近前髖關節。執行診斷注射時對準確性的需求更高,通常使用影像引導注射,大多數醫師都在透視X光檢查下進行注射。透視X光檢查有助於關節內針放置,可在顯影劑注入後直接目視確認後注射。但是,透視檢查需要昂貴笨重的設備,操作人員和患者遭受輻射暴露,且無法觀察重要的神經血管和軟組織結構。與透視X光和電腦斷層相比,超音波檢查不產生輻射、不用注射顯影劑、麻醉也不需住院,且能夠以更便宜的方式在門診施行,容易為患者所接受。目前超音波導引注射已廣泛應用於疼痛醫學及運動醫學,相信對更多疼痛患者有多一種治療選擇。並且隨著機器解析度增加,超音波導引注射更精準、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