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展覽
共找到
170
筆 文章
-
-
2022-06-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大型接種站端午不休假 不同預約管道一次看
自明天起,5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大型接種站開始運作,六都共有7處,端午連假不休息,預約方式不盡相同,家長可到承辦醫院或政府網站先查詢,或排隊隨到隨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未停,從明天起,民眾有三大管道可讓孩子接種疫苗,包括縣市合約醫院診所、校園集體接種,以及新增中央在六都設置的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讓家長儘快帶孩子去施打。政府提供的兒童疫苗廠牌以輝瑞為主,雖然所有大型的兒童疫苗接種站會受理現場臨時排隊民眾,可隨到隨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仍建議家長先預約,減少排隊時間。校園集中施打是提前進行接種意願調查,無需再預約,縣市合約院所及中央大型接種站施打都建議提前預約,合約院所可電話或從衛生局網站系統預約。但,中央大型接種站預約管道,及查詢大型接種站預約是否額滿,各縣市作法都不同。台北自由廣場、新北板橋車站、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預約管道都在接種站承作醫院官方網站,分別為台北榮總、衛福部台北醫院、台中榮總;至於桃園巨蛋、桃園陸軍專科學校預約管道則在當地衛生局官方網站,有特別增設兒童「5-11歲兒童BNT接種站線上預約」系統。至於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展覽館,預約管道則沒有額外區分成人、兒童,只要上網搜尋「台南COVID-19疫苗接種預約系統」或「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符合兒童大型接種站預約資格對象即可線上預約。明天起運作的大型接種站,端午連假期間接種作業不會間斷。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說明,大型接種站量能配置由承作醫院安排,每天可接種數量大約介於2000至3000人之間,服務日期大多是5至7天,將觀察實際施打情形,滾動調整。兒童大型接種站設置後續議題不斷,部分縣市長認為事前不清楚、擔心縣市原規劃配發疫苗數量受影響,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若會動用到地方資源人力,一定會提前和地方溝通,但有時也會一邊動作一邊告知,重申大型接種站疫苗沒有從其他地方調配。據指揮中心統計,六都5至11歲兒童第1劑COVID-19疫苗接種情形,目前完成第1劑接種率最高的縣市是高雄市45.9%、第二名是台南市44.8%、第三為台中市38.9%,其餘依序是新北市、桃園市及台北市,分別為31%、26.7%及26.6%。對於有孩子接種COVID-19疫苗後,精神亢奮、食慾大增,是否屬於疫苗副作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多數孩子打完疫苗的副作用是局部紅腫、輕微發燒或倦怠,打針後亢奮狀況少見,發生機率少,但要注意,尤其提醒家長要觀察是否可能後續出現全身性過敏。
-
2022-05-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昨增3例兒童重症 醫師:病毒疑直攻童腦部
指揮中心昨日公布最新疫情,重症新增三例兒童個案,一例腦炎、兩例疑似腦炎,累計兒童重症廿五例、死亡十例。在兒童重症個案中,已有十四例出現腦炎症狀,比率高達五成六,專家認為重症率偏高,可能是病毒直接攻擊腦部組織,呼籲盡快對五歲以下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指揮中心統計,截至五月廿八日,五至十一歲兒童疫苗接種人數四十五萬五千人,族群接種率約三成。我國第二批自購兒童輝瑞/BNT疫苗卅三萬多劑昨日抵台,今天將撥至各縣市。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六月一日起在台北自由廣場、新北板橋車站、桃園巨蛋體育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南市立圖書總館、高雄展覽館設置兒童專屬大型疫苗接種站,隨到隨打。昨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個案。一歲女童有泌尿系統疾病,四歲、五歲男童無慢性病,治療後好轉,累積兒童重症廿五例、死亡維持十例。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說,國內本土個案逾一百八十六萬人,十八歲以下占兩成,以此推估全台有卅萬名兒童確診,其中十四人合併腦炎,相當於每十萬人出現四例腦炎,有可能是病毒直接攻擊腦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雖然台灣家長相當警覺,對染疫孩子出現八大前驅症狀時即積極就醫,但以目前兒童重症率來說算高了,建議食藥暑盡快審核五歲以下幼兒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預防重於治療。
-
2022-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兒童疫苗再到貨33萬劑 6月1日起設六大接種站
國內今天上午再到貨BNT/輝瑞兒童疫苗33萬劑,指揮中心也將於6月1日起在六都設置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苗到貨正在貼標籤,因應接下來假日,避免家長憂心,因此也設立大型接種站。今年第二批採購的BNT/輝瑞兒童劑型疫苗33.12萬劑,於今日上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本批效期至今年9月30日,目前共有110.88萬劑到貨,分別為首批5月16日77.76萬劑及本批33.12萬劑。陳時中表示,截至5月28日5至11歲疫苗兒童接種人數達45.5萬人,約占該族群三成。指揮中心也將於6月1日起協助地方政府設置5至11歲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分別於台北自由廣場、新北板橋車站、桃園巨蛋體育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南市立圖書總館、高雄展覽館等地設置,並將視各接種站接種情形,額外增加疫苗配送。目前各縣市也積極推動兒童疫苗接種作業,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或校園集中提供接種,對於滿5至11歲兒童,家長及兒童可依意願選擇接種,若於大型接種站或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請家長,包括監護人或關係人,陪同前往接種,於現場簽署接種評估及意願書,並經醫師評估後接種。另若曾為確診個案,須於確診康復三個月後才能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已於今年4月28日與香港復星公司及德國BioNTech公司簽署疫苗供應合約,並與美國Pfizer公司及德國BioNTech公司簽署兒童疫苗補充合約,預定供應220萬劑兒童劑型及180萬劑成人劑型疫苗做為基礎劑、基礎加強劑或追加劑使用,並視需求擴充400萬劑成人劑型疫苗,以因應變異病毒株威脅。有台中家長反映冒雨排隊預約打疫苗,但公幼可在學校打。陳時中表示,當然盡量避免小孩淋雨所以6月1日後開打站都設在室內,希望孩子安全舒適環境施打,地方疫苗手上也都還有很多。
-
2022-05-19 養生.人生智慧
無聊的老後生活是可怕的毒藥!薇薇夫人:老後的自由,別被無聊荒廢
▌老後的自由,別被無聊荒廢旅居美國的朋友傳LINE來說:「怎麼辦?快無聊死了,哪裡都不能去。我家從來沒這麼乾淨過,能擦的能洗的都讓我擦洗過了,工作也因為疫情暫停了,整天關在家裡,簡直像在監獄!」我回:「有人關在監獄還能寫出一本書呢,妳叫什麼,自己找事做呀!」 「過勞死」和「無聊死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前者死的是生命,後者死的是精神。前者讓人悲嘆,後者讓人無奈。過勞死大部分不會發生在老人身上吧?人類社會從來也沒公平過,一生勞累至死的人其境況讓人無言,對他們來說「無聊」兩個字也是神話。 而「無聊死了」是年輕人喊的,老人的無聊是「高深莫測」的。一位朋友自己已年過六十了,婆婆八十幾歲,除了高血壓和膝蓋不良行走外,這位老人家整天坐在椅子上,看什麼都不順眼,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無聊」。 聽朋友說老太太年輕時手巧得很,繡花、織毛線,什麼花樣一學就會。逐漸地,這些都被時代淘汰了,老人覺得無用武之地,心中會有失落的氣憤吧! 很多人會把自己的「功夫」讓別人欣賞或使用,覺得那才是功夫的「價值」,其實老了以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取悅自己。老了以後自己最重要,八十二歲得諾貝爾獎的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說:「這世界上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顧好你自己就好了。」這「顧好」一定要包括身心靈全部在內。年輕人叫無聊是間歇性的,生活在追趕著他們,他們不可能一直無聊。老了以後如果無聊就是可怕的毒藥,一點一點地侵蝕心靈。因為有太多的自由、太多的時間,沒什麼事追趕著他們去做,我愈老愈逐漸體會到了。看書、繪畫都是自己喜歡做的,沒人要求。你整天什麼都不幹也沒人催趕、沒人要求。 ▌玩興趣、手藝,去做、去完成就滿足 在智利長大的女作家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說:「現在也不是因藝術靈感而作畫,而是為了不要提早死於無聊。」換句話說就是你可以玩藝術,不是為了展覽或賣畫。我自己玩,正在學如何把壓克力顏料「倒」成一幅畫,成果意外有趣。前些時孩子們傳來一幅杏黃秋葉的照片,色彩特別亮豔,孩子說用手機加了一點工,我一學會興致大發,立刻到附近池邊拍照加工。果然池水變得更加鮮藍,草特別翠綠,天特別亮麗,孩子們捧場:「媽媽這麼快就學會了真聰明!」 那位手巧的老太太如果能發揮古老的剪紙藝術,把成品貼在一個大本子上,若干年後說不定成了傳家之寶,那就是要手巧才辦得到。其實很多老人是有功夫的,有位朋友送我一條手工魚,色彩斑斕、兩眼有神,美極了。可有什麼「實用」呢?只有收到的人開心(卻並不保證每人都喜歡),但是去做、去完成,對她就是一種滿足,做的過程就殺掉很多無聊的時間。還有一位朋友送我一罐自製的嫩薑,哇!我從沒吃過這麼嫩的薑,一根根像黃玉纖指般,一點渣都嚼不出來。想想動手做的過程一定是繁複的,選薑、剝皮、調味……她總是打扮得清爽雅致,淡妝神采奕奕。老後有得是時間,願意做的人就利用大把的時間讓無聊不侵蝕自己,包括把自己收拾得美美的,自己看了滿意就不無聊。這些看起來無聊的小事,就殺掉了生活中的無聊。 美國作家亞莫爾.托歐斯在《莫斯科紳士(A Gentleman in Moscow)》書中,寫一個俄國老貴族被十月革命打入一家飯店做領班,但做得很帶勁,因為他說:「無聊可是老年諸多苦難之一!」※ 本文摘自《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作者:樂茝軍 (薇薇夫人)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2/03/30
-
2022-04-20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血友病也可做運動 預防性治療助男童開心騎腳踏車
高雄一名4歲男童Vic(化名)在6個月大施打預防針時,因注射部位出現異常瘀青腫脹,經醫師診斷為重度血友病,3歲時又莫名出現抽搐、發燒、嘔吐、嗜睡等異常症狀,一度被誤診為腦膜炎,經高雄長庚血友病中心腦部斷層,發現Vic可能是騎腳踏車時碰撞造成腦內出血,緊急手術移除腦中血塊後,改以長效型凝血因子搭配預防性治療,現在只要每周固定回醫院打針即可。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蕭志誠表示,血友病是罕見的遺傳性基因缺陷疾病,分為A型與B型,根據健保署最新年度統計,台灣血友病患者人數將近2000人,其中九成為男性,因血液中凝血因子濃度不足,造成凝血功能異常,病人常在受傷、拔牙或手術後時發生血流不止,甚至因自發性出血而關節腫脹、變形等,因此在日常活動受到侷限。蕭志誠表示,過去凝血因子時效性可能只有12小時,近年血友病的治療技術大幅進步,其中A型患者只要每7天回醫院施打長效型凝血因子,B型患者也只要每14天回診一次,治療觀念從傳統的需求性治療轉變為預防性治療,再搭配科技輔助即時掌握自身狀況,高雄長庚透過個人化醫療輔助工具與病友溝通,整合專業資源為病友量身打造專屬治療計畫,病友今年起也可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取最新治療資訊。Vic母親表示,知道Vic是血友病時家人都很擔心,但並不會特別限制他不能玩什麼,只是會要求他戴上頭套、護膝,幸好Vic是很乖的孩子都配合醫生治療,目前Vic每周都固定到社區醫院打凝血因子,平時他最喜歡騎腳踏車,因良好的預防性治療,現在即使跌倒受傷,也像一般孩子一樣只會有輕微瘀青,家人不必再擔心傷口會血流不止。高雄長庚醫院指出,世界血友病聯盟將每年4月17日訂為「世界血友病日」,2022年主題為「全民可及Access for All」,高雄長庚醫院攜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林口長庚醫院與協辦單位台灣武田藥品,共同規畫巡迴衛教互動展覽「PK Station全面啟動尬電戰」,帶民眾體驗從事高強度運動的樂趣,改變血友病友對運動的迷思,即日起至4月22日於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醫院大樓設展。
-
2022-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第三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邀請到三位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心得。一位台灣兒童精神科自閉症的領頭羊回憶四十年前開始對這群病人與家屬做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自己一生的服務、教學和研究,都離不開自閉症,而寫出感人肺腑的「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一位在美行醫將近五十年的神經內科教授除了繼續在大學醫院附設醫院看病、教學,又在華人區照顧病人,而發現華人就醫態度不積極、高血壓及中風較美國人發生得早,且出血性中風較多,因而發表論文,並與一群華裔醫師加強社區醫療大眾教育,他最後語重心長的說出:「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一位長年關心社區精神健康的精神科教授,分享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人生故事,敘述病人跨越人生的困境、開創新的人生格局,成功開啟她的多元思考與情緒掌控效能,達成人和人之間「完整的信任」,使醫者深切體會身為精神科醫師在醫療的過程中「醫生的角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在紐約大學神經科受訓的時候,幾天值班一次,都要頻繁的到紐約市公立表維醫院急診室。在那裡,醫護人員的口頭禪就是:「當你見到華裔病人就千萬要小心,因為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就醫的。」尤其是新移民,很多是語言不通、不熟悉醫療系統或沒有保險,往往延遲就醫而耽誤了病情。 1979年神經內科訓練完畢,我留在紐約大學醫院,心想既然同樣是要看病人,不如也到唐人街的碧文醫院兼任主治醫生。下城醫院鄰近中國城,2015年華裔佔住院病人的60%以上。沒料到會有許多年青的華裔男性中風病人急診住院。斷層掃描常常發現大量的腦出血。他們往往神志不清,失語。但也似乎要和我們控訴,「 為怎麼我那麼年輕就中風,那麼嚴重。」他們教了我什麼?因為這許多病人無語的訴求,家屬的痛苦,加上 1994年曼哈頓北區居民中風研究(NOMAS)發表的啟發,我開始對下城醫院華裔中風病人做了個回顧性研究。曼哈頓中國城45歲以下年輕中風病人比美國其它地區高出50%,難道是風水不好嗎?華裔社區健康一定比其他族裔社區差。後來知道下城醫院的華裔中風的平均年齡是73歲,比曼哈頓北區居民的80歲,早了7年。檢查認為自己沒有中風危險因數的華裔社區人士,33%有血壓高,43%膽固醇高,20%血糖高。這些病人中出血性中風佔24%,要比美國公民的17.4% 高很多。也因此,中風後傷殘的比例和嚴重性當然也比缺血性中風高。華裔是少數民族,唐人街華人社區不「理想」,醫療保健上,也算是「弱勢群體」。美國是多數人嚮往的天堂,曼哈頓就有許多世界一流的醫院,但我36街的診所,對許多耆老來說,那裡是要渡海而過的遠洋的大國呀!有些病人從唐人街到上城診所會診,常常是照會一年以後的事了。華裔醫生也受到擠壓,醫院的外科尤其明顯。劉季高、我和其他碧文醫院的華裔醫生成立臨床開業委員會和牛津醫療計劃商討進入華裔市場的醫療服務。這委員會轉為華裔醫生聯盟。後來在1998年演變為中美醫師協會。協會的成立,也不只是為了自己的開業生存。目的也是華裔醫生團結起來共同替社區服務。為華裔尤其那些語言、生活背景有困難的病患爭取更好的福利。我也參與馮黎超庸女士創辦的下城醫院《福安康寧》華人社區保健計劃,探討改進紐約華人社區的健康。這調查的進一步研究,後來得到聯邦政府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贊助去研究華人社區中風危險因素的盛行原因。從1998年到2006年,我、陶靈芝、梁少娟和美國世界日報的潘嘉珠合作,每週在世界週刊發表醫藥文章,幾年下來有146 篇,匯成「關心你的健康」一書,讓不諳英文的華裔移民,能夠得到更多正確適時的醫訊。臨床看診快半個世紀,每天都接觸許多病人,也在他們那裡學到許多。短短的接觸,有時就那麼幾句,幾個手勢、眼神,就讓我體會他們的挫折、病苦。有機會,我常在診所展覽他們帶來的作品和其他有緣的患者討論。診所的木船來自一位從中國廣東移民的老先生,他手抖如秋風中的樹葉。是位中後期的帕金森病人。他不為雙手搖晃震顫所困,花了兩、三星期的時間,用一些零碎的木條,堅持的為我釘好這三尺多長的中國式河船。在船頭有張騎馬的女生照片,病人常問,「那是你的女兒嗎?」原來那是世界級的女騎師,不幸患了初期的多發性硬化症,仍然堅持她的熱愛,毫不為病情的可能惡化而氣餒。他們能瞭解,只要堅持努力,雖然身處劣境,許多不可能做到的事,都能應刃而解。對自己或者親人的苦痛,也許更能更積極的應付了。下面兩位不是我的病人,但她們的視頻卻對我很有啟發。有一天, 我在互聯網找尋錄製帕金森病視頻的靈感,不料在螢幕上卻遇見了這位穿戴亮麗銀箔 名叫Emma Lawton 的迷人「小女孩」。從她的影片部落格得知她29歲得帕金森病,她說:「厄運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你不能改變。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處理它的方式。」艾瑪她在社交媒體上開展活動並分享她的故事,出版了她自己的關於應對帕金森氏症的書,通過視頻將她的生活記錄了 365 天。她正在努力創建一家將改變老一代人生活的公司。知道沒辦法改變自己有年輕帕金森的事實,她慶幸不是更壞的舞蹈症,更賦予自己要提高人們對這種疾病認識的使命,並按照她自己的計劃繼續她要的生活。「我仍然在處理同樣的症狀,但用這種方式處理,最終會使我走向積極和幸福。」另一位Jane 'Nightbirde' Marczewski 乳癌全身轉移只有2%生存的可能,她卻在「美國達人秀」用優雅、帶著笑容、樂觀的唱出自寫的「It's okay, it's alright」。「你可以走那些黑暗的道路,自怨自哀。但這樣太悲慘了。或者你可以走過那些黑暗的道路,然後坦然回來。」 「你不能等到生活不再艱難時,再決定要快樂。」一些無語的患者讓我體會到人需盡所能。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有幸進入醫學,那就有理由要做自己能做的,因此在紐約就有了亞(中)美醫師協會,現在已經服務50萬民眾。一些患者積極的堅持,非常感人。就像我診所的扭曲榛枝,那是故意為病人設放的。前後牆上都有。病人問起,我就會迫不及待的講述扭曲榛枝的故事。患病是生活向下的一個扭轉,病情有時廻轉曲折難料。知道榛枝的彎枝最終的堅持向上,讓病人有個繼續奮鬥的信心。這些年來和病人相處,我學到的是,杯子內的水,決非半空。 一定是半滿; 如果有憂鬱的原因,就一定會有更高興的理由;外面有風,我就有飛的理由。 扭曲榛枝的啟示:「這就是生活,它扭曲盤轉,最終還是向上。」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
-
2022-03-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影/世界麵包冠軍台灣代表隊今晨返台 教練落地採檢陽性送醫
台灣烘焙再度在國際發光,有「烘焙界奧林匹克」之稱的路易樂斯福世界盃麵包大賽,日前在法國登場,台灣隊以3項都第一的好成績,首度拿下團體冠軍。台灣代表隊成員教練吳武憲、選手武子靖、李忠威和徐紹桓今天上午7點07分搭乘長榮航空BR88班機抵達桃園機場,機場公司也於入境大廳螢幕電子看板歡迎選手榮歸。教練吳武憲因落地篩檢陽性,直接後送專責醫院。第11屆「世界盃麵包大賽」(Coupe Du Monde DeLa Boulangerie)日前於凡爾賽門展覽中心(Porte de Versailles)舉行。台灣隊由教練吳武憲帶隊,「歐式麵包」選手武子靖、「甜麵包」選手李忠威和「藝術麵包」選手徐紹桓皆在各自負責的項目中奪下第一,為台灣贏得首座團體冠軍。由於代表隊所搭乘的長程航班依規定必須落地採檢,代表隊入境後必須先在候機室接受PCR採檢,長榮航空也特別安排地勤人員舉布條歡迎,因媒體採訪不可接觸入境旅客,隊員也在候機室等候採檢時自己録影發表得奬感想。但最後教練吳武憲篩檢結果為陽性,直接由機坪搭乘救護車後送專責醫院。教練吳武憲在錄製的影片中表示,選手在比賽中非常認真,不負所望拿下這個獎項,當下非常感動;「歐式麵包」選手武子靖表示,很高興這次比賽中,3個人完全展現了團隊合作,獲得評審的認同;「甜麵包」選手李忠威則特別感謝喜互惠總經理一直以來的支持,他們平安回來了;「藝術麵包」選手徐紹桓也感謝賽前支持他們的各位。
-
2022-03-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外縣市確診足跡曝 染疫男曾去陽明山竹子湖多家餐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國內今新增33例本土個案,北市衛生局今晚間公布外縣市於台北公共場域足跡。案23084為一名30多歲男性,Ct值18,曾在3月25日去南港展覽館二館、炸雞大獅北市南港二館店、1001 Nigjts Kitchen Taipei一千零一夜廚房、3月27日曾去陽明山,並到吉園圃花園野菜餐廳、甘味坊芭樂嫂日式茶屋用餐、金鑫花卉。有關新北中和公寓群聚案,案23073是一名40多歲女性,是一名公司行政人員,已接種2劑疫苗,3月28日出現不適症狀,Ct值16,曾在3月26日去文山區中埔山登山步道、中山區MINI台北汎德展示中心、中山區台北名牌運動鞋出清特賣會、中山區7-11統佳門市、搭乘捷運中和新蘆線沿線經過頂溪站、行天宮站、南勢角站。
-
2022-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年底前邊境有望完全解封? 陳時中:很難預測
COVID-19疫情延燒超過2年,台灣邊境今年可否完全鬆綁受關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目前還很難預測,只盼解封時,民眾生理、心理都不要受到太大傷害。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於穩定,各國紛紛鬆綁邊境,有媒體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詢問,今年台灣是否有完全解封可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表示,目前很難預測今年是否解封,但解封是各界一定要走的路,也要將各方競爭力考慮進去,希望在解封的同時不要受到太大傷害。他進一步解釋,所謂解封帶來的傷害可分為2種,一是實際對於重症、死亡的傷害,必須透過醫療量能分流極力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另一種是心理層面的傷害,像是這幾天專案泡泡出現確診個案,就讓民眾感到壓力非常大。陳時中指出,指揮中心雖然不希望有破口,但開放過程中出現零星病例無可避免,希望大家極力守住生理及心理層面,避免傷害。因應全球邊境鬆綁趨勢,台灣最快可能4月底將入境檢疫天數從10天再縮短至7天,遭專家質疑「太快」。媒體也詢問,新加坡COVID-19疫苗第3劑涵蓋率高達7成,才開始逐漸鬆綁邊境,但台灣至今不到5成,是否可能影響邊境解封時程。陳時中說,入境檢疫7天就公衛角度而言是可行的,不過若要再進一步開放到5天,風險就會更高,屆時才可能將疫苗因素納入風險模型計算考量,儘管新加坡第3劑涵蓋率高,昨天單日仍有8900例確診病例,顯示各國之間的經驗無法完全類比。近日登場的2022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SCSE)邀請多名外賓參與,並採專案泡泡形式,但有媒體報導指出,外賓在機場時並未採檢,恐成防疫破口;指揮中心也坦言因公文來得晚,導致漏篩。陳時中解釋,此案共有2封公文,第1封提出希望讓貴賓下機後,直接以專車送到防疫旅館再採檢,指揮中心允准了;第2封又希望能在機場採檢,因此指揮中心也允准了,在他看來這2種方式都可以,只要在落地當天採檢都符合指揮中心規定。陳時中強調,這起事件對整體邊境開放影響不大,目前邊境並不是全部開放免隔離,未來即便邊境鬆綁,還是有一定居家檢疫天數。
-
2022-03-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解封進度 陳時中:擬評估區分高低風險國家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95名境外移入個案,雖確診個案多,陽性率相較過去更低,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於立院接受質詢,談及邊境陽性率降為3%,他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是否因為邊境陽性率,針對縮短檢疫再調整?陳時中說,過去所有國家都是高風險,近日有些國家風險降低,近期擬恢復風險分層,評估高風險、低風險國家做相關檢疫鬆綁。我國自3月7日起將檢疫縮短為10天,陳時中先前指出,檢疫天數縮短將朝「7、5、3」做規畫。陳時中今表示,邊境陽性率變高,對我們壓力比較大,尤其縮短檢疫時,有一定的(確診)比例會露出。陳時中說,相較先前國外都是高風險國家,近期有幾個國家染疫率逐漸降低,接下來會看國外疫情、確診比例降低,降到我國可接受範圍時,將評估採風險分層方式,依照高風險、低風險來評估是否縮短檢疫。媒體詢問,以色列施打第4劑後,發現60歲以上長者可降低4倍重症率,未來是否考慮長者及免疫系統不佳者施打第4劑?陳時中說,台灣施打第4劑還很遠,每個國家數據都不同,目前看來第4劑效果是恢復到第3劑,未來思考第4劑應該距離第3劑多久再施打,這是較科學的問題。公衛學者陳秀熙提出,先以三分之一BNT劑量讓幼童接種?陳時中直言,不能這樣猜,這要原廠提出相關臨床數據報告,才能做正確決定。針對2022智慧城市論壇已有3名外賓確診,此次專案牽涉到2次版本簽核問題,未來是否調整統一在機場篩檢?陳時中說,必須看整體形勢及可行性,在指揮中心防疫立場,就是當天要採,及早將病人找出。至於採檢處所,於機場就沒有專案泡泡問題;若採吐口水回防疫旅館等結果,就有防疫計程車管理問題;若到旅館再採檢,相關經濟泡泡就有專人專送等問題,只要搭配好就可以。陳時中說,若要在機場統一採檢,會有停機坪的問題,因為現在採檢班次多,必須要等,且飛機還要做清消作業,牽涉層面大,且近期我國剛將韓國納入落地採檢中,雖然麻煩、辛苦一點,但可降低風險,是有好處,因此必須看我國採檢量能及整體效益來決定。至於智慧論壇是否會停辦?陳時中說,已跟相關單位了解,目前外賓已被居家隔離,論壇可透過安排以視訊進行,否則論壇就停辦,但展覽不會停辦。據他了解,昨晚台北之夜活動,外賓與本地來賓有做好區隔,本地人員也戴N95口罩,相對安全,外賓有道展覽館、市府大數據中心等,工作人員也做好相關防護,目前也發放快篩、要求人員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對社區風險小,「對外賓很抱歉,但要居隔起來」。
-
2022-03-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外賓曝防疫疏漏?柯文哲:國發會找來的「別問我」
2022智慧城市論壇今起在南港展覽館2館舉辦,不過論壇登場前,一名原本要參加論壇的外賓確診,甚至此外賓未在機場落地採檢便入住酒店,遭質疑防疫有漏洞疏失?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再度表示,「唉呦,不要問我,應該去問國發會,人是國發會找來的」。副市長黃珊珊則表示,「昨天被通報說沒有在機場採檢,我也很訝異,所以請聯合醫院去飯店採檢。」對於是否沒有落地採檢有疏漏?黃珊珊說,昨天她知道的時候,說機場沒有採檢,北市府第一時間,一定要求採檢,就請聯合醫院到旅館去,一定要有採檢結果出來,才能正常出席活動。至於為何機場沒有採檢,黃說,這是境管部分,應該要問機場那邊,為何沒有採檢。對於衛福部長陳時中說,這是專案泡泡,不一定要在機場採檢,黃珊珊表示,對北市府來說,就是第零天一定要採檢,一般民眾回來要在機場採檢,「我也不明白外交泡泡與經貿泡泡的差別,中央比較清楚,對我們來說,當天要有結果,來到展覽活動的人都是陰性。」黃珊珊提到,這次的專案泡泡,她也曾與CDC、國發會等親自開過一次會,確認過這些事項,但昨天通報說沒有在機場採檢,「我也很訝異,所以請聯合醫院去採檢,我昨天得到的訊息,就是沒有採檢,昨天去採檢。」媒體追問,由於外賓團還是有車程到旅館,是否可能有防疫疏漏?黃珊珊說,因為都是專車專團,團進團出沒有什麼問題,這是國發會與外交部依照專案申請的。
-
2022-03-05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後的時間你怎麼規畫?桂雅文中年轉職赴美深造,在博物館覓得一生摯愛
對你來說,生命裡有沒有無關乎吃飽穿暖住好,卻讓你感受到喜樂豐富的事物?3月《橘世代》要帶你去博物館、美術館看展,打開生命視野;也要為你介紹幾個收藏家的故事,他們將世俗眼光中並不特別值錢的物品視為珍寶,因此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退休後的時間你怎麼規畫?要如何開始新生活、拓展新學習?台灣的博物館、美術館密度高,多數針對退休人士都有票價優惠,或許可以試著從看展中找靈感、延伸生活觸角。《愛上博物館》作者、五觀藝術創辦人桂雅文說,看展從來不是「人生必需品」,但是對於追求人生興味的人,「博物館絕對是你的菜。」每個人看展原因不同,或許找靈感、交朋友,或許希望浸潤成有氣質的人,或許期待心靈SPA,在凍結時間和文化的博物館裡,有著人類走過最美的痕跡,美術、歷史、人類學......,五觀藝術創辦人桂雅文認為,人生想要尋找的東西,幾乎都能在博物館找到。桂雅文 中年轉職找到最愛現年59歲的桂雅文在30歲時才轉身踏入博物館領域。那時她正值職涯轉換關卡,去美國旅行時,在某個社區博物館看見了某個收藏品,「被電到了!」時移事往,桂雅文已經忘記看展細節,卻記住深刻的感動。那一瞬間,她決定成為博物館人。從此博物館成為她的熱情所在。她赴美修習博物館學、回台後創業成立博物館顧問公司,主持大小展覽;她做出版,出了70幾本和博物館相關的書。她甚至因此認識了先生張譽騰,也是一位著名的博物館學者。在博物館領域,她形容自己「一直是在野」,沒有進學術領域或成為館所負責人,卻出版相關書籍,從事藝術普及的轉譯與溝通,與不同的民間單位協作。現在的桂雅文期望自己能夠發展出博物館人的培訓系統。對她來說,精采展覽的關鍵永遠不是哪個展品多稀有、哪幅畫價位多高,而是策展的高手,而策展的專業與品味是可以培養學習的。桂雅文說,精采的博物館,「人」永遠是重點—策展的人、看展的人,其中關於人的故事。她記得一對老夫妻站在畫前討論的畫面、她記得小孫女推著祖母看展的畫面,那種時刻她總會想:「他們怎麼那麼會用時間、那麼會選場合?」對愛聽故事、喜歡人群的桂雅文來說,中年轉入博物館領域,不僅是職涯的轉換,更是她覓得一生的愛的關鍵決定。輕鬆看展 先挑自己喜歡的每次桂雅文坐計程車到兩廳院,總喜歡趁機做市場調查,她問司機:「你去過嗎?」多數司機會反問:「這是我們來的地方嗎?」她感嘆,即便愈來愈多的展覽形式創新、貼近生活,但還是有許多人感到陌生,不把它當生活選項。桂雅文建議,別太嚴肅看待看展這件事,「把展品當成菜單,而非清單。」想像自己去逛夜市,你只會挑想吃的食物品嘗,不會要求自己每道都點,甚至一開始不知道要吃什麼也無妨,就逛逛吧,感受空間的氛圍,有時光是看老闆料理食物的過程就目眩神迷,看展也是這種心情。藝術欣賞 新手入門4撇步對於沒有看展習慣的人,桂雅文建議從四個方式開始:●從最近的開始:地方博物館常常是該地的文化客廳,別捨近求遠,住台北的你是否去過北投溫泉博物館?去宜蘭玩時不妨順遊蘭陽博物館。●從做志工開始:用你的專長或興趣接觸博物館,例如退休的英文老師就可以做英文導覽。●從一窩蜂開始:現在正流行什麼?黃土水還是米勒,或是達文西,從多數人去看的展開始。●從線上展覽開始:拜疫情所賜,全世界博物館用各種形式開放線上館藏、創新展覽,只要打對關鍵字,網路上的展覽非常豐富。除此之外,去豐富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學畫、跳芭蕾、沖咖啡……,從零開始學習,找回鬆軟的人生狀態。「任何生活經驗的豐富,都有助於看展。」看懂展覽的同時,也有了更豐富的人生下半場。
-
2022-03-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為何人們總對虛假資訊信以為真?心理學權威解密
明白人類可以保有信念卻不在乎其真實性以後,才能開始釐清理性層次的悖論,也就是為何身為有理智的動物,卻能接受這麼多莫名其妙的胡言亂語。提出陰謀論的人、轉傳假新聞的人、掏錢消費偽科學的人並不總是意識得到自己相信的事情不屬於現實世界,偶爾還會引發慘劇,除了披薩門、反疫苗,還有惡名昭彰的天堂之門(Heaven’s Gate)邪教,一九九七年三十九位教徒以為有太空船隨海爾博普彗星來到地球,他們準備讓靈魂得到接引的方式就是集體自殺。人性本有的傾向若與神話思維結合,面對荒誕說法也容易信以為真,下面分析三種情況。▍偽科學偽科學、超自然、另類醫療涉及我們最深層的認知直覺。人類是天生的二元論者,我們意識到心靈可以與肉體分開看待。這種概念十分自然,一個原因是各種觀念和慾望背後其實是神經網路,但在自己與別人身上都看不見摸不著,同時生活經驗卻指向心靈真的不受到肉體拘束,所以才有夢境、冥想、靈魂出竅,以至於死亡。對人類而言,跳過物理媒介直接以心靈與世界和彼此聯繫,其實並非太誇張的邏輯跳躍,因此有人相信心電感應、透視能力、靈魂與鬼魂、輪迴轉世、來自彼岸的訊息等等。同時人類也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認為所有生命都蘊含看不見的某種東西,所以能夠有形體與活力這種與生俱來的認知催生我們對種子、藥材和毒物的研究,但同樣的思維也導向順勢療法、藥草偏方、放血與排毒,以及對外物如疫苗和基改食物的排斥。最後,我們是天生的目的論者。人類的計畫與製造物都有存在目的,於是我們不禁認為世界上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如此繁複,背後應該也有某種意義,也因此我們很容易接受創造論、占星術、共時性以及宿命論。科學教育的原始用意是抵消原始本能的影響,但好幾個因素導致效果有限。其一是像神創論、靈魂、天意之類信念在宗教或文化勢力中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是得到高規格保護的神話思維,要說服大眾放棄相當困難。再者,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其實科學觀念模糊,很少人能夠解釋為何天空是藍色、為何季節會交替,更別提族群遺傳學、病毒免疫學。教育良好的公民選擇信任以大學為主的科學界:只要學者們有共識,對我們就已足夠。問題是多數人心中對科學與偽科學的辨別一樣模糊,大家生活中最接近科學的場景是看醫生,偏偏很多醫生並非隨機臨床試驗的專家,與傳統的民俗醫者差距不大。比方說脫口秀節目就會請很多密醫,他們嘴裡那套根本就是新時代運動。連主流電視臺的紀錄片和新聞節目也常分不清現實和幻想,煞有其事將遠古時代太空人、靈媒協助緝拿歹徒這類事情說得和真的一樣。部分責任得歸在真正的科學教育者身上。科學沒能在大眾腦袋裡扎穩根基,否則偽科學一看就會令人起疑了。然而學校或展覽館將科學當作另一種神奇魔法呈現,習慣將主題放在稀奇的生物、五顏六色的化學物質、令人目瞪口呆的錯覺等等,反而很少闡釋基本原則,例如宇宙不隨人類心思起舞、所有物理上的交互作用都來自幾種基本力、生命體其實是精細的分子機器、心靈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活動過程。背後原因或許就是這些原則看來彷彿羞辱宗教,觸碰道德敏感帶。但既然如此,科學教育的成果也該是預料之中,多數人的認知依舊好比大雜燴,重力和電磁力能夠與超能力、業力、氣、水晶療癒同時存在。▍假新聞至於都市傳說、小報頭條與假新聞之流為何能夠盛行,首先得留意這些東西確實很有趣,糅合各式各樣主題如性愛、暴力、復仇、危機、名望、魔法、禁忌—藝術與創作的主題也不外如是,無論格調或高或低。假新聞標題像「懷疑希拉蕊電郵洩密的調查局探員死於明顯的偽造自殺」,作為懸疑小說情節豈不相當出色。前陣子一份針對假新聞的量化分析也得到結論:「造成都市傳說與小說,或者說任何敘事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徵,都能運用在網路虛假資訊上。」娛樂效果也出現在笑料上,以鬧劇、諷刺、無厘頭的形式呈現:〈太平間工作人員打瞌睡導致自己被火化〉、〈川普下令封鎖校園以根絕校園槍擊事件〉、〈大腳怪囚禁伐木工人作為性愛奴隸〉。匿名者Q也一樣,成了多平臺上的另類現實遊戲,具有強烈的娛樂性質。這個「Q」(自稱為政府吹哨人)三不五時拋出一些模稜兩可的神祕訊息,追隨者跟著在網路進行解密、提出假設、分享發現,還有可能因此成名。人會找樂子這件事本身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明明虛構的東西卻都打著事實的幌子。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認真拿捏事實與虛構的界線,若主題脫離日常生活經驗、討論有錢有勢的圈子時尤其如此。宗教與國家神話能夠憑藉精神意義融入主流文化,假新聞亦然:散布者常常自認是在維護崇高價值,比方說凝聚所屬團體的向心力、提出敵人的奸詐狡猾作為示警。有時這些所謂價值甚至未必是脈絡清楚的政治策略,只是一種道德優越感,散布者敵視某個社會階級或自認被某種強大體制打壓,所以想揭發對手是何等腐敗墮落。▍陰謀論陰謀論會盛行是因為人類一直以來必須提防真正的陰謀。採集社會的人類活得萬般小心,最可怕的不是正面激戰,而是暗處或黎明時分殺出的突襲者。人類學家拿破崙.沙尼翁(Napoleon Chagnon)研究提到亞馬遜河流域的亞諾馬米人(Yanomamö)語言裡有個詞彙nomohori,意思是「卑鄙無恥的手段」,用來描述暗算行為,例如邀請鄰人赴宴卻計畫屠殺。敵營的陰謀詭計與猛獸、閃電之類災害不同,是人類發揮才智突破對手的防禦並掩蓋自己留下的痕跡,能對抗的辦法就只有盤算得更快更準,於是演變為錯綜複雜的揣測想像,且不信任人事物的表面形象。若以信號檢測理論解釋,可以說若遺漏真正的陰謀,代價遠比杯弓蛇影的誤警高出太多,因此我們傾向將報告標準設定為寧枉勿縱,只要看到一丁點蛛絲馬跡就懷疑別人暗中搞鬼。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上確實仍有大大小小的陰謀存在。公司會有小圈圈背著不受歡迎的同事說要趕走人家,政府或叛亂組織依舊謀劃政變、侵略、破壞行動。陰謀論如同都市傳說和假新聞,首先滲透並變成謠言,然後被大家掛在嘴邊。針對謠言的研究發現內容以威脅和危機為主,並建立論點來自專業人士的氛圍,比較令人訝異的是當謠言在既得利益團體內流傳,譬如職場情境時,其實謠言常常都是對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有動機時時留意他人是否構成威脅,轉達友軍提出的警告。當前問題出在大眾傳播和社群媒體上的謠言無論對錯都不妨礙散布者的利益,他們的動機是娛樂消遣或同儕肯定而非自衛,於是也沒有追蹤後續的興趣與管道。同樣理由導致製造謠言、流傳謠言的人即使說錯了也不至於名聲受損。既然真假無所謂,社群媒體上的謠言與職場就有很大不同,錯誤比例非常高。梅希爾認為阻絕可疑消息散布最好的方式是施壓,要求散布者採取行動—如果認為是真的,就該去報警,而不是留個一星評價。想瞭解怪異信念為何吸引人,最後一個關鍵是將信念放在顯微鏡底下好好觀察。演化並不只作用在身體和大腦,還會影響想法。理查.道金斯創造「迷因」(meme)這個詞的時候,意思並非加了註解的圖片在網路流傳,而是經過世世代代分享於是變得風行的觀念。原本的例子是迴盪在大家腦海的旋律,或忍不住一直提起的故事。有機體經由演化避免被吃掉,想法經過演化避免被剔除,所以思想的生態體系內有很多強勢觀念。譬如「上帝的心思凡人無法理解」、「否認是自我的防衛機制」、「心靈感應能力會受到懷疑者的干擾」、「不譴責種族歧視就是種族歧視的表現」、「助人會快樂,所以沒有不自私的人」,當然別忘了「找不到證據,更凸顯這個陰謀多恐怖」。經過適應演化的陰謀論本就具備易於散播的特性。※ 本文摘自《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作者:史迪芬‧平克 譯者:陳岳辰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2-02-27 養生.人生智慧
中年突然失業,如何重新規劃人生下半場?廚藝科學家章致綱:別成為太太眼中的「大型家具」
編按:中年失業是危機,也可以是生命的轉機。68歲的章致綱,人生前半場是材料科學家,55歲那年,公司業務重組,他不得不離前離開職場。經歷過轉職不順、整天在家無所事事的低潮,如今他結合專業與興趣,成為以科學知識解釋料理原理的「廚藝科學家」。熟男的下一個人生舞台,自己創造。對中年人而言,離開職場無疑是人生上、下半場重要的分界點。告別長年的工作舞台,生活重心移轉,原有的人際關係重新洗牌。許多人一時難以適應,變得鬱鬱寡歡,甚至因此和家人產生摩擦。68歲的廚藝科學家章致綱,也曾是「退休症候群」的一員。擁有材料學碩士學位的他,人生有近30年的時間投入材料科學領域的專業工作。然而,55歲那年,公司業務重組,他不得不提前離開職場。雖然經驗豐富,卻受限於年紀較長,難以找到下一份工作。他回憶當時低潮的心情,「我挫折到每天躺在地毯上。」因緣際會下,他想到自己愛吃,何不善用材料科學的專業,解釋烹飪的科學原理?從撰文投稿開始,他進一步出書、主持節目、擔任社區大學的講師,成為獨一無二的「廚藝科學家」。中年失業的大叔,也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男人為何愛下廚?童年的美味記憶是最好的養分對4、5年級的男性而言,執鍋鏟大多是媽媽、太太的工作。但章致綱提到,媽媽因為工作太忙,他和哥哥、姊姊、弟弟從懂事時開始,就必須幫忙家務。舉凡生煤球爐、煮飯、洗菜、切菜,都是4個孩子的工作。媽媽回到家只要下鍋,3分鐘就能上菜。長時間的家事訓練,讓章家的3個小孩都擅長廚事。章致綱笑說,哥哥、能燒一桌好菜,姊姊也不差。至於他,最厲害的專長是單手打蛋,以及一次洗10幾人份的碗盤。「我洗碗洗得飛快!」他回憶,在桃園眷村長大的童年,幾乎是吃遍大江南北的好菜。不只媽媽手藝好,左鄰右舍也常請鄰居的孩子到家中吃飯。材料好、口味多,味蕾自然懂得食物的好滋味。「吃慣美味,你就有了做菜的sense,從此回不去了。」成家後,太太在學校任教,工作繁忙。他捨不得讓老婆忙壞,週一到週五的晚餐大多外食,但午餐盡量親自下廚,也幫太太帶便當。閒暇時間,夫妻倆到處吃美食、找好餐廳打牙祭。到國外出差,他也會到處品嚐異國美食。法國的藍紋起司披薩、比利時的黑巧克力、泰國的炸螃蟹……,不同風土孕育出的味道,豐富了他的美食資料庫。享受美食,也是一種學習。中年失業成「大型家具」 美食結合科學找到人生第二舞台離開職場前,章致綱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工研院材化所技整室顧問。「我離開工研院不是自願,而是時間到了、任務完成,我們這組人就該解散了。」章致綱回憶,55歲遭遇非自願離職那段時光,起初確實讓人手足無措。他本想再找新工作,但丟出的幾十張履歷都石沉大海,即使自願降薪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婉轉一點的拒絕理由是:「你對這個職位來說,overqualified(資歷太深)。」也有年輕主管直接告訴他,「公司不想找年紀比老闆還大的人當職員。」失業的壓力,也讓他和家人的關係一度緊張。太太擔心家中少了一份薪水,經濟上沒有安全感。白天,太太出外上班,他只能憂鬱地躺在地上,或者看影集打發時間。「我晚上不敢開電視,怕太太嫌我整天沒事做,跟大型家具一樣。」他自嘲。儘管如此,太太也是那段時間最支持他的人。她提醒章致綱,過去在職場上累積了多年的專業知識,何不和大家分享?他開始以「廚房裡的科學」為題,向媒體投稿。在科學家眼中,烹調即是一連串的化學變化。例如,想做出濃郁的糖心蛋,秘訣是掌握蛋白和蛋黃凝固點的不同溫度;炒豆芽容易糊掉,是因為一根一根的豆芽不易均勻受熱,滾水殺青燙熟會更好吃。他妙喻,塑膠、橡膠、纖維是材料,食物也是材料。製作過極細的纖維,就知道怎麼親手做麵條。半導體製程包括製作晶圓、切片到研磨,也和做披薩的麵團、灑料、分切有異曲同工之妙。轉個彎,多年來在專業領域累積的技能就能重新派上用場。新工作帶來新的學習!常常發問,對大腦和心靈都有好處辛勤筆耕幾年後,有出版社找上章致綱出書,他正式以「廚藝科學家」的身分出道。但轉換領域之初,挫折連連,身邊的朋友也不看好他。「很多前同事問我,你怎麼去搞『黑手』了?應該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吧?」他坦言,自己當時連名片都不敢印,也不好意思承認自己在做廚藝工作。再者,站上講台授課時,他也常遭到經驗豐富的廚師質疑:這個沒學過餐飲、沒在廚房工作過的大叔,真的有能力說菜嗎?一次重要的轉折點,是他透過以往在職場上的人脈,毛遂自薦擔任王品餐飲集團的內訓講師。「台下有30幾個日餐、中餐、西餐主廚,加起來功力可能有1000年,我真的很緊張!」8小時的廚藝科學演講,他準備了一、兩百個題目。一旦冷場,隨時可以換話題。他也現場示範使用微波爐,加熱花生本身的油脂,10分鐘可做出不用油炸的花生米。現場的大廚起初半信半疑,吃下花生米後,全都心服口服。這次的成功經驗,讓他信心大增,「如果30個大廚沒問倒我,一般人我更不用怕了。」他進一步爭取到職訓中心、社區大學授課的機會,也擔任公視兒少節目《神廚賽恩斯》的主持人。家人、朋友目睹他的成績,態度也從反對轉為支持。工作帶來收入、成就感,以及新的學習機會。章致綱觀察,相較於熟齡女性,男性更容易封閉自己。社區大學的女性學員告訴他,「先生走不出來,他們覺得跟婆婆媽媽一起上課,多沒面子?」然而,待在家中的時間久了,欠缺與人的交流,腦袋也會漸漸變鈍。章致綱認為,男性要刻意為自己創造與人交流的機會。離開職場後,他買了一本空白行事曆,設法把行程填滿。例如,在網路上看到有興趣的演講資訊,先記下日期,再約不同領域的朋友一同參加。聽完演講,還可順道請教朋友自己不懂的事情,充實知識庫。他的胸前掛著一支筆,車上也常備便條紙,隨時請教、隨時記錄。生活中的小事,也可能成為將來的靈感。好比,他看見咖啡廳的菜單上有「南非國寶茶」跟「德國甘菊茶」,便詢問服務生兩種茶葉有何差異?回到家,他會將當天筆記的內容輸入電腦,方便日後查詢。「我很喜歡問人,學我不知道的事。」章致綱說。晚上和太太吃飯,雙方還可交換話題,分享白天學到的新知。時常發問、多和人講話,對心情和大腦都有好處!熟齡夫妻相處,如何相安無事?男人要多做家事,創造對家的貢獻離開職場、孩子離家,夫妻關係進入新的階段。然而,熟齡夫妻長時間共處,卻也容易產生糾紛。「我都告訴身邊的男性友人,如果在家沒價值,很容易被太太踢出去。」章致綱開玩笑說。他形容,自己和太太的相處就像跳探戈。一進一退,圓滿彼此的不足。他煮飯,太太洗碗。太座下班晚了,晚餐就在外解決,別讓她為下廚、收拾費神。週六,太太想在家補眠,他自己去爬山;週日則是家庭日,他陪太太看電影、展覽、逛百貨公司。「我做我想做的事,也陪她做她喜歡的事。」熟齡男性大多存有「君子遠庖廚」的傳統觀念,不諳廚事。章致綱則認為,做菜其實是先生為家庭貢獻的好機會。他提到,就連一向被認為是大男人的日本男性,現在也興起學燒菜的風潮,「因為他們有危機感。」不會做菜的人,也別擔心。章致綱傳授熟男們2道入門料理:第一招是「滾水煮飯」,用電鍋煮3杯米時,先用2杯超過90°C的熱水殺青米粒表面,再加入1杯室溫冷水。如此一來,米粒外層有嚼勁,中心則柔軟而飽含水分。第二招是「微波堅果」,將腰果、松子仁、南瓜子仁鋪平於盤子上,灑少許鹽後噴點水放進微波爐。如此一來,鹽粒可沾黏在堅果上。加熱後,鹽分會提高味覺的敏銳度,讓堅果更美味。「你煮的飯好吃,太太會覺得你還不錯。睡前吃點堅果,她心情更好!」章致綱笑說,男人學會2道菜,就能翻轉在家中的地位。君子下廚,何樂不為?原文:55歲離開職場拿起鍋鏟!廚藝科學家章致綱:男人在家要有價值,別成為太太眼中的「大型家具」
-
2022-01-09 養生.人生智慧
90歲畫家林英哲返鄉開畫展 太座竟不知他會畫畫
90歲出身嘉義縣朴子市水彩畫家林英哲,11歲受美術大師吳梅嶺指導,為扛家計將畫家夢想藏在心裡,老婆都不知道他會畫畫;75歲退休,相隔逾一甲子才重拾畫筆,10多年畫遍台灣農村與廟宇,入選日本全國自然繪畫大賞。嘉義縣朴子市梅嶺美術館今起到27日,邀請林英哲返鄉,展出「林英哲九十回鄉創作展」,展出50件水彩創作。縣長翁章梁由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陪同,參加開幕茶會賞畫作。林英哲說,高興回鄉用畫跟鄉親見面,沒有農業社會老人家打拚,年輕人就無法享受現代科技世界,他就是用這樣的心情,把早年的農村景象畫出來做紀念,讓大家回憶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林英哲童年愛塗鴉,小學受吳梅嶺大師啟蒙與繪畫結緣,身為長子的他為扛家庭重擔,將畫家夢藏心裡,直至75歲退休後才重拾畫筆,2012年入選日本第25屆全國自然繪畫大賞,獲邀在日本千葉縣船橋市文化中心、埼玉縣川口文化中心等地展出,多次在全台各地辦個展,累積一甲子創作能量及深藏繪畫天份,令人驚嘆。許多人好奇60多年沒拿畫筆,如何自學展現精湛畫工,他說,長久以來「我夢裡也在畫」;翁章梁說,林英哲以嚴謹寫實、細膩溫潤筆觸,描繪台灣鄉情及兒時美好記憶畫面,作品散發濃郁情感,勾起大家憶起往日單純時光,也帶來意猶未盡的美好與感動,這次展出3件全新創作,分別為「牧童」、「阿里山火車」和「藍天白雲」,呼應展覽主題「舊時憶」、「故鄉情」和「萬物采」。
-
2022-01-08 養生.人生智慧
桃園機場的「文學之牆」出自書法家朱振南之手 面對熟齡,不斷歸零再學習跟冒險!
桃園機場第一航廈的出境南、北區廊道,一整面「文學之牆」結合當代書法與詩歌概念,寫出遠行的祝福。此作由方文山作詞、朱振南揮毫,精湛技法躍然牆上,揮灑出美好生活情境,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藝術薰陶,與遠赴他鄉逐夢成真的慰藉。「在旅行的路上,有些事我們慢慢講,有個熱情的地方,名字叫台灣。」這段話對曾行經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出境處的人來說並不陌生,飛揚的行草出自書法家朱振南,筆墨大氣渾厚、字體蒼勁有力。除了國門重地—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台北車站、台大醫院、台北市政府大廳、花東車站等公共場域,也都能看到國寶級大師的題字。讓藝術走入生活位於北市大安區的靜謐小巷,「南院藝術」低調沉穩的門面,散發濃濃藝文氣息。自2019年開幕以來,舉辦過多場設計展覽、座談會、藝術賞析等活動,朱振南希望透過各種策展,推廣「讓藝術走入生活」理念。靜心觀看大師之作,最新一系列特展呼應新冠疫情,加入留白增添從容恬靜氛圍,提醒觀看者慢下腳步重新整理人生。「師法自然」是朱振南學習與創作的態度,自成一格的筆觸建立在多年經驗的淬鍊上,人生邁入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作畫寫書。回首創作路程,朱振南的作品讓人強烈感受季節更迭變化,這一切源自於出身北海岸的記憶。「荒遠偏僻的石門鄉下,資源少得可憐,漸漸練就一身『看天吃飯』的本領,因此特別會觀察天氣。」朱振南述說艱苦的過去,生活所需多取於天地,來自農村的孩子並沒有被艱困生活打倒,兒時看到漁村有了《勝利之光》雜誌後,對中華文化的書畫產生莫大興趣。初中三年特別喜愛書法課,憑自己單純的一念,考取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國畫組。踏進藝專,認識到學院藝術教育,不斷精進於傳統、現代以及東方、西方的薈萃人文。藉創作回到初心朱振南先習書法、後學繪畫,糅合中西技法獨善現代抽象的水墨手法,在書法字意中展現獨創格局;「抽象水墨畫」尤其精采,書寫出大自然瞬間流動的美感,觀看當下看出節奏律動,心境卻又出奇地寧靜,藉由創作回到初心。這一切成就,源自童年生活環境的養成、每到一處總是先請教師長、前輩的學習態度,以及留學歐美的創新思想,將傳統水墨書法引入西方的賦彩。藝專畢業後,朱振南專注創作,另拜皖南名書法大家謝宗安為師,磨練各家書體。1996年3月,邁入44歲時,母親因病辭世,7月獲得「巴黎藝術村獎」公費留學巴黎,展開浪跡天涯的孤寂之旅,而後赴美取得藝術碩士學位。身處異鄉,思鄉的苦澀全化成創作靈感與動力,作品處處可見對故土風情的想念;所以朱振南說:抽象其實是一種鄉愁!客居海外多年,朱振南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展覽,致力推廣中華書畫藝術。2019年,邀請多位藏家與好友贊助,創辦「南院藝術」,做為創意展現及創作交流空間。要用心才能成長2020年初,莫內的外曾孫Chirstian PIGUET來台演講,於南院藝術暢談當年外曾祖父在故居吉維尼花園的創作生活,這場活動激起朱振南心中的漣漪,回想起旅居異鄉求學的苦澀,各種酸甜苦辣的回憶再次湧上心頭。看到各國頂尖藝術大師不停創作的精神,認為藝術就像修行,必須不斷歸零再學習!朱振南用「紅塵浪裡」來形容自己,惟有用心才能成長,立於不敗之地,藝術亦然。即使邁入70歲,面對生活種種挑戰仍孜孜不倦。面對熟齡 不管幾歲都想冒險浸淫書畫數十年,朱振南把藝術家當成志業,希望能為社會留下貢獻,也讓自己的生命留下有意義的紀錄。他表示自己取之社會太多,44歲獲得公費赴法國留學,出國流浪了這麼久,作品總是能看到「故鄉」的元素,以抽象創作的方式尋求共鳴與連結。迎來人生七十,朱振南以「七十少翁」勉勵常保赤子之心,延伸跨領域的創作觸角激盪火花,例如:與王俠軍聯手推出的「山語行雲」茶具、舉辦書畫建築跨界特展,轉化並賦予作品附加價值。朱振南笑說自己生性多情,困苦童年和孤單的異鄉求學生涯也不減浪漫個性,而今作品反映心境歷程,信手拈來就是佳作。朱振南用畫作闡述心靈經歷的不同時期,在「我自畫我」作品中,繪出在茫茫人海中尋找自我的樣態,此景也描寫著人生下半場的另一種心境,取捨生命智慧,順著時間填畫成圓。要把自我探索的過程,當成是生命的陪伴與對話,不管處於人生哪一個階段,一定要勇於嘗新冒險,啟發學習契機,讓生活迎來新的改變。「得之於人者太多」 捐作品做公益一路走來,朱振南認為「得之於人者太多」,除了感激,就是以投身公益的方式回饋社會。朱振南謙虛表示自己沒有太多公眾資源,2019年創辦南院藝術時,暗中許下心願:一定要關懷弱勢,用自己的學習價值,產生幫助人的力量。朱振南觀察到現今高齡社會,失智症對家庭的衝擊非常大,很需要社會的協助及關愛,早年失智老人基金會開辦時,為響應熱心助人的志工,捐助了十多件作品義賣。他說,能為弱勢族群發聲,只是盡本分,每個人都會走到老年,有幸與藝術相伴、用藝術記錄生命,已經比其他人幸運許多。「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朱振南積極迎向七十後的新生活,多了不同的創作意境,延伸出一個個不同的內心風景,眼裡真切的光芒,依然閃耀純粹。關於朱振南全台首位以書法水墨畫項目獲得教育部「巴黎藝術獎」,公費赴巴黎研習的水墨藝術家,在世界各地舉辦過多次個展。2019年創辦南院藝術。他這樣說:•抽象是比寫實更寫實的畫作。•藝術創作與時空是極其親密的互動關係。•抽象是一種鄉愁。•美感與智悟交融方能表現藝術創作的符號。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一場颱風讓花東子弟毅然決定回東部服務!江明哲的「醫師的咖啡室」,醫學、藝術與信仰的關懷
若在今年九月間,走進隱身在艾蘭哥爾咖啡座位區後方的展間,也許可以略窺江明哲醫師「醫師的咖啡室」其理念的一二。這場「國際醫療巡迴展」,展出的內容自然是以國際醫療主題為大宗,包括由多幀江醫師或其所屬的國際外科學會的候任理事長關皚麗教授赴外參與援外醫療、國際會議的照片所組成的幾面照片牆,其間並有江醫師的數幅畫作、關於南非心臟移植手術的介紹海報、一櫃關於史懷哲的書籍……等,點綴於其中。如果還是不太能掌握「醫師的咖啡室」的概念,那麼,可以將目光聚焦在由江醫師所繪的一幅畫作上——在由深淺不一的藍色背景上,豎著黑色的十字架,十字交會之處,貼上僅截取眼部周圍部分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眉頭深鎖的肖像,而畫面下方則將一張寫著「信實公義」的紅紙沿縱向從中手撕成兩半,重新拼成一個「7」的形狀。這幅畫之所以顯得特別突出,不僅僅是因為吸睛的畫面、當代的手法,更因為它顯示出江明哲醫師大半生關懷的三個面向——「醫學、藝術與信仰」。颱風肆虐,將愛吹到台東艾蘭哥爾咖啡所在的台東美術館,是許多人來台東的必訪之地,坐落於美術館建築群當中的艾蘭哥爾藝文咖啡館,也是許多喜愛品嘗咖啡的人的好去處。現於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的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先生同樣是此處的常客,卻也不僅只是一位熟客。在江醫師落足台東的五年之間,已經和艾蘭哥爾的老闆張弘典有過多次合作,假咖啡館的場地舉辦過多場展覽、講座。只因為江醫師有一個描繪了多年的夢想——「醫師的咖啡室」。「我曾經見過台東美術館眾樹成蔭,那是它最美麗的時候。很可惜的是,那樣的美景,因為尼伯特颱風的緣故,現在只存在眾人的記憶之中了。」經過了五年的時光,江醫師認為,台東多處景觀,包括美術館在內,仍未能完全回復樹斷枝折之前的繁貌。但也正是因為尼伯特的肆虐,讓江醫師見證了台東在各項資源的有待加強,使得這位花東子弟毅然決定回到東部服務,但卻不是待在他花蓮的家鄉。1955年出生於花蓮縣鳳林鎮的江明哲醫師,在臨近60歲生日之前,便不止一次思考過,是否要提早退休,回到家鄉陪伴母親。一場颱風使他毅然回到山的這一頭,只是稍稍往南偏了一些,選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團隊致力於以他(腦)神經外科的專長服務鄉親。但若把江醫師的姓名鍵入網路搜尋引擎,便會發現不僅只有醫療相關的資訊,尚有這五年來,江醫師在花東二縣,與各單位共同策辦的多場展覽。當中有個一再被提及的名詞,正是江醫師念茲在茲的「醫師的咖啡室」。這個醫師的咖啡室,毫無疑問,裝載了醫學、藝術與信仰等三個面向的關懷。而要知道這三個關懷的原點,就得回到江醫師出身的故鄉,花蓮縣鳳林鎮長橋里。在台落地生根,成為主的信徒行政區域雖屬於鳳林,長橋里卻是萬榮車站的所在地,位於兩個鄉鎮的交界之處。兩個鄉鎮皆位於花蓮縣中區,鳳林坐落於花東縱谷,為一客家鄉鎮,萬榮則位在中央山脈東側,以原住民族為主要。而在鄉鎮交界的長橋,自然便成為多元族群薈萃之處。「但我既不是客家人,也非原住民。」江醫師說,這就得從他父親的個人移住史談起。在台灣,被稱為「外省人」的族群,多指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中國大陸各省移民。但在被劃歸在「外省人」這個標籤下的,尚有於1945-1949年間便來到台灣工作、遊歷的一群人。「我父親江百仁來自廈門,十八歲的時候就來到台灣。當時有一位同樣來自閩南的同鄉謝膺毅在花蓮創辦了《更生日報》,我的父親便是在報社負責編輯校對的工作。」就如同許多在那四、五年間來到台灣的「外省人」的命運,江明哲醫師說,兩岸一分治,他的父親便選擇在花蓮落地生根。兒時的江百仁先生常來往於廈門和鼓浪嶼之間,因此有許多親近基督宗教的機會。「當時鼓浪嶼上面設立了很多國家的領事館,也有許多傳教士在鼓浪嶼活動。」江醫師說:「我想我父親是在那樣的環境受到薰陶,成為了主內的信徒。」來到台灣以後,江百仁先生即便工作忙碌,加上人生地不熟,仍舊維持著他的信仰,去到花蓮市區的信義長老教會。而自江明哲醫師有記憶起,江百仁先生已轉換跑道從事公職,於萬榮鄉民代表會擔任秘書。「我小學先是在長橋,後來因為我父親工作的緣故,再轉到林田山的森榮國小就讀。無論是長橋還是林田山,都是多元族群的環境。尤其當時林田山有許多林班工的小孩就讀,那更是來自四面八方。」江醫師說,生長在多元族群的環境,衝突在所難免,卻也學習到和解的功課。「這讓我能夠跳脫單一民族的思考框架,將族群之間的和諧擺在很前面的優先順序。」除了民族間的文化刺激,江醫師賴以拓展自身視野的,還有另外兩條重要的管道。「一個是我們鳳林長老教會辦的主日學課程,另外一個,則是我父親長期訂閱的刊物,《今日世界》。」江醫師說,當時上主日學的小朋友們最期待的,就是擔任講師的神學院學生帶來放映的幻燈片。「那對我們來說跟看電影沒兩樣。而我們就是從這些幻燈片裡面,去認識傳奇教士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的非洲探險故事,和史懷哲如何在非洲的加彭從事醫療宣教,這些宣教士了不起的傳道事蹟。」其後江百仁長老考慮到萬榮一帶畢竟和鳳林有段距離,便提供自宅做為在地學童學習主日學的場地。當時適逢林田山官營伐木事業的高峰,不僅國小一班多達四、五十人,能夠聽到各種新鮮故事的主日學課程,自然也是把江長老的住宅擠得水洩不通。《今日世界》,則是1952-1980年間,由美國新聞處出資、在香港編輯,面向亞洲(主要以台灣、香港及東南亞華僑為對象)的一份刊物。在美蘇冷戰、國共對峙雙戰結構底下的台灣,因其背景而未受內容審查干預的《今日世界》,可說是台灣人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到外縣市求學以前,我的知識涵養全來自我父親的藏書和他訂閱的報刊,其中《今日世界》尤其重要。」回顧起自身為何會對藝術產生興趣?「第一個是我小時候常看到,周末從鳳林榮民醫院(今榮總鳳林分院前身)出來放風的精神病患在萬榮車站附近寫生,當中有一位患者畫得特別好。閒聊之下,我才發現他是杭州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畢業的。說到杭州藝專,那可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最高的美術學府。」江醫師啜飲一口咖啡,繼續說道:「但如果說到最欣賞的藝術家,席德進是我的首選。而我對席德進的認識,就是透過閱讀《今日世界》而來的。」說到這裡才赫然發覺,在艾蘭哥爾咖啡的展間裡,除了以十字架、史懷哲為題的那幅風格強烈的畫以外,其餘畫山、畫海的作品,在筆觸和用色上確有幾分席德進的味道。熱愛手作,走入神經外科離開了多元薈萃的童年之地,從中學開始,江醫師便投入了競爭激烈的升學體制當中。「我是九年義務教育實施以前的最後一屆,因此我跟我的同學要讀初中,還得用考的。」江明哲醫師分享,當年為了升學,舉家搬至花蓮市,考入花蓮中學就讀。「我們從初中部直升高中的那一班都非常優秀,除了我以外,劉偉民醫師、孔繁鐘醫師也都是我的同班同學。劉醫師、孔醫師後來都選擇精神科做為他們的專業,只有我選擇了神經外科,在北部、西部服務了好幾年,才終於在退休之後回到東部。」為何會選擇神經外科?其實從江醫師熱愛手作,甚至在到了台東之後申請多項手作藝品的專利,就能略窺「外科」這個選項的必然性。「至於為什麼我選擇當時其實很難取得資格的神經外科醫師專業,就得從我在彰基實習、擔任住院醫師的經歷講起。」兩代經營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蘭大弼父子,可說是地方上的傳奇人物。江醫師說,他到彰基實習時是1981年,和1980年退休返回英國定居的蘭大弼院長失之交臂:「但是彰基在兩代蘭院長的領導之下,整個醫院團隊呈現帶有蘇格蘭風味的紳士格調,這使我深深嚮往。每個人不僅學術成就高,待人接物的態度又很好。我認為,由蘭院長領導的醫師們,每一位都足以成為醫學生學習的典範。」在彰基風氣的薰陶下,江醫師很自然地跟隨蘭大弼院長的腳步,投入神經醫療的領域。「只是蘭院長他的專長是神經內科,我自己在醫學院的時候早已選擇了外科,所以做神經外科,差別就在這裡而已。」江醫師笑著說。(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疫情焦慮 阻斷「社交處方」
疫情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今年三級警戒時期,很多人創下足不出戶的最長時間紀錄。無法出門,讓過去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都被迫中斷,造成衰弱與憂鬱。疫情衝擊未歇,未來更有新挑戰,要維持退休健康力,專家建議,必須找到人際無法交流時的替代方案,個人也別自我設限,隨時自我調整。居家隔離 五成保持規律運動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許多人在三級警戒期間為促進健康做了不少努力,逾五成保持規律運動、自己烹調,七成盡量宅在家;而警戒降到二級後,有三成五自覺體力維持一定水準,但也有一成三認為健康狀況變差,近一成覺得衰弱,近一成五變得憂鬱或焦慮。疫情對所有人的健康帶來衝擊,健身教練呂祥維即因疫情減班休息,他不想讓體力下降,決定在家自己練肌力。因為不少朋友和學生反映居家生活無聊,找不到事情做,自己看影片無法滿足運動強度,於是他每周一固定線上開課,教大家伸展核心肌群,盡量全身都運動到。維持肌力 健身教練線上開課線上運動課並非把實體課程利用網路放送而已,呂祥維分享,他必須透過視訊鏡頭確認學生的狀況,但從原本3D視角變成2D,有些角度不容易看到;在家裡運動,怕吵到鄰居,跑跳動作盡量避免;還有人家裡是瓷磚地板,在家穿拖鞋運動,萬一不小心滑倒,也無法及時給予援助。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觀察,和長者相較,同樣受限無法外出、活動量變少,年輕人應變能力佳、較有彈性,運用科技的障礙少,疫情期間許多人開始線上運動,甚至揪團,發展出新社交模式。但以居家運動來說,如何達到效果,其實必須經過設計。認知退化 長輩變得更加衰弱根據聯合報「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分析近三萬人填答退休準備指標結果,年齡愈大,每周運動五天比率愈高,七十到七十四歲有百分之四十三點四的人,每周運動五次,每次卅分鐘以上,但卅歲以下,達到如此強度僅百分之八。不過,疫情對長輩健康造成更大衝擊。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疫情阻斷「社交處方」,減少互動,有些失智長輩出現妄想,看到新聞台播放失火畫面,頻頻要女兒去救火;也有媽媽把女兒的衣櫥打開,理由是「衣櫥裡有地道,這樣你們才能回家」。陳亮恭觀察,本土疫情過後,近三個月回診病人的身心衰退明顯,有人疫情前能自己行走,現在須坐輪椅;有長者疫情期間一直看新聞報導,擔心染疫,瘦了七、八公斤,更因不敢出門使認知功能衰退,檢測分數只有疫情前的一半。陳亮恭說,門診中原就健康不佳的長者,疫情後約二至三成衰退,這已非個案,而是系統性問題。他提醒,未來即使疫情過去了,人們也無法完全回到以前的生活,須找出新照護模式或替代方案。疫情也帶來許多啟發,陳亮恭指出,我們必須在人際無法接觸的情況下,找出和他人保持互動連結的方法,當無法外出上課或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還是要找到替代方案。利用數位科技的線上活動與遠距照護是新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個人千萬不要被動,應主動身體力行尋找各種方案。陳亮恭也分享自己的經驗,以前常用「挪不出時間」當作不運動的藉口,疫情後居家時間變多,開始在跑步機上邊走邊聽有聲書,成為健康實踐者。▍延伸閱讀: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只24場域人員強制接種? 陳時中:正在整理其他業者
隨新冠肺炎變異株陸續出現,指揮中心昨天宣布,明年元旦起將針對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四部會管理的多項場所,如學校、補習班、KTV、長照據點等的從業人員,強制要求接種滿兩劑疫苗才可上工。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另也在整理其他相關場域或行業,若需符合接種規定者,這兩天也會公布。陳時中今天重申包括,教育部管理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社區大學、短期補習班、樂齡學習中心、競技及休閒運動場館業、游泳池、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表演藝術類團隊練習。經濟部管理的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營業場所、視聽歌唱場所、桌遊及麻將休閒館、歌廳、舞廳等八大場所、大型餐宴、婚宴場所、美容美體業、會議及展覽場館。勞動部管理的職業訓練場所,以及衛福部管理的托嬰中心、多元預防社區式活動、社區型衛生福利機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親子館以及民俗調理業等。上述所有工作和從業人員皆應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兩劑且滿14天。復業及新進人員於首次服務前,應同時提供自費三日內抗原快篩、居家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若經醫師評估且開立不建議施打疫苗證明者,於首次服務前,應提供自費三日內PCR檢驗陰性證明,之後須每周自費篩檢一次,檢驗陰性後才能提供服務。陳時中表示,因新制於元旦上路,回推十四天希望民眾在12月17日前完成接種兩劑疫苗。
-
2021-12-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有力道的催打措施!24項場所打2劑才可上工
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之高,指揮中心嚴陣以對,昨天宣布,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福部等四大部會管理的廿四項場所,如學校、補習班、KTV、長照據點、八大場所等從業人員,須於十二月十七日前接種兩劑,若未完整接種者從明年一月起每周須採檢一次(快篩、PCR均可),結果陰性才可上工,影響範圍廣大,被喻為最有力道的催打措施。催打送現金 車站賣場設速打站此外,不少縣市也啟動「速打站」,設置在車站、百貨公司、大賣場和超市等地便民接種站陸續開打,前來施打還會贈送口罩、米、衛生紙、禮券、營養餐等生活用品,有縣市甚至祭出現金禮,就為了力衝疫苗覆蓋率,引發不少民眾大讚「有打又有拿」。指揮中心於十一月中旬開放八大復業,從業人員或顧客須出示至少接種一劑疫苗,滿十四天的小黃卡證明,否則業者最高被重罰三十萬元、消費者最高一點五萬元。明年一月新制上路後,罰則是否比照辦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各主管機關(經濟部)正修訂指引及相關罰則,地方政府若有自治條例,也能自行擬定開罰金額。四部會業管指引 包括學校長照莊人祥表示,為了降低社區傳播風險,將強化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福部等部會所業管的場域防疫指引,加強疫苗接種規範,規定明年一月一日起所有工作和從業人員皆應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兩劑且滿十四天;復業及新進人員於首次服務前,應同時提供自費三日內抗原快篩、居家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四大部會相關業務場域廿四項從業人員人數眾多,包括教育部所屬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補習班、休閒運動場館業,衛福部所管理的托嬰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親子館、民俗調理業,以及勞動部管理的職訓場所。其中又以經濟部管理的電子遊戲場、視聽歌唱場所(KTV)、桌遊及麻將休閒館、歌廳、舞廳等八大場所、大型餐宴、婚宴場所、美容美體業、會議及展覽場館等從業人員最多。
-
2021-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明年元旦起 24場所工作人員強制接種兩劑疫苗才可上工
隨新冠肺炎變異株陸續出現,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將針對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四部會管理的多項場所,如學校、補習班、KTV、長照據點等的從業人員,強制要求接種滿兩劑疫苗才可上工,新制自明年1月1日上路。發言人莊人祥說,這些人員應盡快於今年12月17日前接種完畢,才能趕上明年新制上路和稽查。莊人祥表示,針對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的部分業管場所,所有工作和從業人員皆應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兩劑且滿14天。復業及新進人員於首次服務前,應同時提供自費三日內抗原快篩、居家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莊人祥說,若工作人員曾為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且持有三個月內由衛生機關開立的解除隔離通知書者,可暫免檢具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證明。但在首次服務前,仍應提供自費三日內PCR檢驗陰性證明,並應於解除隔離滿三個月後,儘速完整疫苗接種。若經醫師評估且開立不建議施打疫苗證明者,於首次服務前,應提供自費三日內PCR檢驗陰性證明,之後須每周自費篩檢一次,檢驗陰性後才能提供服務。指揮中心明列的場所包括,教育部管理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社區大學、短期補習班、樂齡學習中心、競技及休閒運動場館業、游泳池、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表演藝術類團隊練習。經濟部管理的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營業場所、視聽歌唱場所、桌遊及麻將休閒館、歌廳、舞廳等八大場所、大型餐宴、婚宴場所、美容美體業、會議及展覽場館。勞動部管理的職業訓練場所,以及衛福部管理的托嬰中心、多元預防社區式活動、社區型衛生福利機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親子館以及民俗調理業等。莊人祥強調,為確保相關人員自明年1月1日起能符合規範,應儘速於12月17日前完整接種疫苗兩劑,各相關部會也會加強查核。
-
2021-12-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手腕麻痛無力還萎縮 三總醫:施打玻尿酸防術後沾黏
長時間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導致手腕痠痛、使不上力,可能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傳統治療改善效果有限,三軍總醫院復健部近年除了研發再生醫學技術治療,今年更有新發現,過往手術後患者可能有組織沾黏,最新發現施打玻尿酸於神經周圍可防組織沾黏,預後效果更佳。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於12月2日至5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三軍總醫院於四個展區同步展出19項醫療成果。在國軍醫療體系展區中的「腕如再生:腕隧道症候群創新治療」,為三軍總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吳永燦團隊所研究成果。「腕隧道症候群已是文明病」吳永燦表示,腕隧道多好發於長時間過度使用手腕的人,包括上班族、長期使用電腦者、餐飲業、清潔工作等,其中女性又比男性更容易病發。腕隧道症候群疾病原因,是正中神經通過手腕處時,受壓迫而導致神經發炎及病變,輕微時手指會有間歇性麻木感,症狀惡化時可能導致無力,無法拿筷子、杯子等,嚴重可能導致肌肉萎縮的永久後遺症。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傳統治療,包括保守性及手術治療。症狀輕、中度者使用保守性藥物、穿戴副木、徒手及儀器復健或注射類固醇等,為非侵入性或較小,不過效果有限,且容易復發,根據統計,約有57至66%患者經過保守治療1至3年後,因為成效不佳需手術。吳永燦指出,手術治療成功率約八成,但也有近兩成機率再復發、或是需在手術,也可能產生組織沾黏、手部無力或持續疼痛等後遺症。近年再生醫學逐漸被使用在治療骨骼肌肉、肌腱退化病變上,吳永燦團隊以再生醫學應用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包括注射葡糖糖水、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可刺激身體分泌生長因子,加速組織修復,延緩組織退化進而減少病變疼痛。迄今治療超過500位患者,並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於國際權威性醫學期刊。再生醫學應用腕隧道症候群,今年又有新發現。吳永燦說,過去民眾接受傳統手術治療,開刀後可能因體質關係發生嚴重沾黏,除了透過施打葡萄糖水緩解外,也發現施打玻尿酸可防止組織沾黏,效果比葡萄糖水來的更佳。而接受手術的患者多半情況較嚴重,注射葡萄糖水或玻尿酸方式也都有顯著效果。「手術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吳永燦表示,近年醫學進步有許多新型治療,民眾不需認為吃藥、手術才是「有治療」,並呼籲民眾儘早治療,避免長期疼痛、手無力導致生活不便。
-
2021-12-03 新聞.元氣新聞
全球產值117億美元 免疫細胞療法成醫療展焦點
「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正在台北南港展覽館展出,台灣在COVID-19疫情相對穩定下,總計有800家國內外業者與會,創新高。由於免疫細胞療法是目前抗癌新顯學,預計2027年全球產值117億美元,近10年內,有3座諾貝爾獎頒發給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此次醫療展也有國內業者與會,讓免疫療法相關新知成為展覽注目的焦點之一。癌症免疫療法目前已儼然成為大國間的生技大戰,尤其聚焦在更高階的基改細胞CAR-T之生產應用,更讓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歐美至今已有多種產品上市,主要適應症以B細胞型的血液性癌症、多發性骨髓瘤為主,但台灣至今沒有產品被核准,但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何謂CAR-T,它是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進行質跟量的改造,成為專一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之後再打入病人內,藉由大量被複製的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2021亞洲生技大會表示,全球CART-T市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40.54%,預期2027年市值將能成長到117億美元,是個快速成長的市場。台灣在此領域屬於剛起步階段,成長速度明顯落後歐美,也相對落後於中國。剛獲得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的沛爾生醫創辦人,同時也是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免疫腫瘤講座教授林成龍表示,「高階細胞療法才是癌症免疫細胞治療的主戰場,台灣醫療實力堅強,對於癌症細胞治療,應該產官學一起合作、打團體戰,快速縮短台灣與國際的差距,否則將錯失良機」。而此次論壇除了最新的癌症治療新知外,目前治療主軸的精準醫療也有相關論壇,在疫情影響下「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是亞太區唯一有成長的醫療展,兩2年的疫情也加速醫療數位化進展,大數據、AI、遠距也都是看展重點。展預計展出至12月5日。
-
2021-11-25 養生.抗老養生
台灣邁向衰老 九成民眾認為社會對超高齡「準備不足」
台灣四年後就進入超高齡社會,但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日前發布的「壯世代議題大調查」發現,有43.2%的民眾認為台灣社會對超高齡的準備仍不足,僅有18.2%認為足夠。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認為,超高齡社會將帶來的問題,絕非僅長照單一議題,而是打破傳統養老觀念,建立新的價值觀,打造真正友善高齡的社會環境,希望社會各界一同持續努力。本次調查發現,整體超過九成民眾都認為,當前超高齡社會最重要的前兩大問題為「年金、長照與健康醫療」和高齡化政策推動。至於第三名的問題,在不同年齡層卻有不同,50歲以上民眾看重高齡就業機會、30至49歲關注壯世代數位落差、30歲以下重視「高齡族群受大眾媒體標籤化問題」。根據長照2.0的預估,2026年台灣將有100萬人需要長照服務,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執行長吳庭宇對此強調,100萬人在未來壯世代人口裡僅不到五分之一,而照顧、醫療、醫藥等面向,雖然在服務上日趨細緻,但仍屬於基本生存需求,大多數健康或亞健康的壯世代有著有更高層次、多元的需求需要被關注。在調查中,許多民眾更進一步提及希望世代之間能夠彼此理解、互相尊重、創造更多合適壯世代的文化體驗與活動,打造更健全的友善高齡環境。「身心都照顧才是全面照顧」吳庭宇表示,本次展覽中,看到許多精彩的科技應用,壯世代「身體面的照顧」未來一定沒問題,但心靈、社會等面向的照顧,會是需再努力的方向,期許未來各界對超高齡社會的想像更加豐富多元。
-
2021-11-16 癌症.癌友加油站
溫馨同樂會帶來情同父子的愛犬 肺癌男喜極而泣
童綜合醫院盡心協助安寧病人滿足心願,希望病人在人生最後一段路減少遺憾,日前幫晚期肺癌的洪先生達成再見愛犬的心願,當愛犬「發發」被帶到「發發童樂會」現場時,洪男看到從小養到大的「發發」,溫柔的摸摸牠的頭,輕聲的喊著「發發,好乖」,不禁流下感動眼淚。65歲洪先生,因晚期肺癌併骨轉移而住院,身體常出現疼痛與呼吸窘迫,住院期間由醫護團隊悉心治療減緩疼痛與不適,但仍流露罹病的低落情緒。安寧護理師林妤蓉與安寧團隊成員為了幫洪先生一圓想再看看愛犬「發發」心願,又須考量洪先生身體狀況與寵物不能進入醫院的規定,於是運用院方額外空間舉辦了童樂會,讓臥床的洪先生與愛犬及家人們一解相思之情。洪先生與從小養到大的愛犬「發發」感情深厚、情同父子,他在見面前還特地交代看護要先買發發最愛的雞腿,兩個多月的住院,當洪先生再看到並摸到發發時,感動落淚,也和家人互相擁抱、互訴感謝,現場除了安寧團隊及病房團隊成員,主治醫師胸腔內科蔡慶宏主任也到場見證,當童樂會結束前,發發不捨的看著「爸爸」離開,相見過程溫馨感人。另一名廖先生因罹患舌癌末期,在安寧居家照護過程中,經由藝術治療師朱瀅蓉及安寧居家護理師陳雅芳,協助病人廖先生及家屬利用畫作表達出對彼此的情感,也撫慰身體的痛與療癒心靈。過程中激發出廖先生過往對創作的熱情,共創作出約30幅作品,安寧團隊為了一圓廖先生及家屬想要將自己的創作進行展覽分享大眾的夢想,由吳姿儀社工師在院籌畫「廖隆吉一家畫展˙這些美好的事」;開幕當天,因廖先生身體不適改由女兒到場,廖先生則透過照片影片及視訊的方式參與畫展,由主治醫師血液腫瘤科俞瑞庭醫師贈上花束祝賀開幕,女兒表達感謝安寧團隊在父親最後一段路上的陪伴與照顧。童醫院表示,安寧緩和療護由緩和醫療科主任莊詩慧醫師和專業醫療團隊共同推動,在醫療團隊照顧過程中,常見末期病人與家屬仍有許多心理及靈性需求,為增加病人與家屬彼此對話達到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也可以釋懷未了心願,注重改善病人舒適度,提升病人及家屬生活品質,同時也藉由圓夢計畫來共同完成病人及家屬的心願,達到逝者安心、生者寬心的溫柔陪伴。
-
2021-11-09 失智.長期照護
長輩戴罩仍「足不出戶」 失智者近5成嚴重退化
根據衛福部統計至今年6月,失智症就醫人數約27.9萬人,近5年來每年以1.5至2萬人幅度增加。新冠疫情衝擊下,不少輕微失智症患者,因減少實體活動,認知功能、語言能力皆下降,即便政府近期陸續「解封」部分場所,仍有大半長輩不願出門,醫師呼籲,政府除了宣導防疫,應也要呼籲國民健康,避免長輩「怕染疫」到足不出戶。北市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受疫情影響,長輩減少外出、無法參與社區活動等,近期陸續回診,明顯觀察到活動力下降、進食量減少,甚至認知功能退化、社交技巧下降、語言能力退步等,不僅是失智者,連一般長輩都明顯退化,對任何事情主動性、積極度也減少,雖功能退化可部分恢復,但惡化已是普遍問題,相當嚴重。劉建良觀察,近期各場所陸續解封,年輕一輩戴口罩如常外出,但長輩卻非常「怕染疫」,就算是空曠、四周無人的公園等,長輩一樣不敢去,因為長輩須花很多時間「重拾對環境的信心」。他呼籲,中央做防疫宣導,應同時宣導國民健康,讓疫情與生活維持平衡。劉建良也建議失智症家屬,若長輩狀況允許,盡量施打疫苗,外出也都要戴口罩,戶外場所有陽光、維持通風戴口罩即可,室內場所除了口罩可加上眼罩、面罩,以及隨身攜帶酒精消毒,就能達到很好防護力。另外也呼籲,不同季節應調整長輩外出時間,秋冬建議中午至下午3點前外出,天氣較溫暖也避免著涼;夏季則建議早上10點前或下午4點後出門。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目前推估台灣有超過30萬失智人口,未來20年中,每一年平均增加1.8萬人,但照顧人力會減少,等於沒人照顧的失智人口會越多,應加速預防失智、讓社會大眾了解失智症,建構失智友善社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因應失智人口增加,基金會也致力推動從生活型態預防,包括運動、飲食、睡眠等面向,從年輕開始預防失智症不嫌早。失智友善教師麥建凱表示,今年5月至11月已於桃園推動34場失智友善計畫活動,共計23個組織、322位參與者等,結合鄰里、當地信仰中心等培訓社區種子,也到國中小進行代間教育、在地農場融入客家文化、以及郵局市場等失智者容易有金錢問題的場域,積極助在地社區認識失智症。國健署自2018年起於22縣市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至今年全國已有60處失智友善社區,今年10月起辦理「奇憶旅程,伴你啟程!」系列性活動及11月舉辦北、中、南區巡迴展,帶民眾認識失智症是一段旅程,不是終點,用愛伴隨失智者憶起啟程。11月份舉辦3場巡迴展覽,北區包括台灣博物館南門館小白宮、台北國際藝術村游藝廳,以及中區南投妖怪村、南區雲林記憶庫等,詳情請洽國健署臉書粉絲專頁。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可以邊吃邊打嗎?高雄婚宴餐廳化身疫苗接種站 衛生局回應了
高雄市第12期第1階段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預計接種人數35.6萬人,由於接種量能大,高市府擴大設置接種站,甚至首度納入大型餐廳作為接種站。高雄不少民眾近日上網預約施打疫苗,赫然發現高雄大型婚宴餐廳「林皇宮」也在可預約接種站之列,掀起網路熱議;有網友開玩笑說:「能邊吃邊打嗎?」還有許多人說自己真的選了林皇宮,想親自體驗看看在餐廳打疫苗的感覺。高雄市衛生局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高雄市第12期第1階段預計接種人數35.6萬人。考量接種量能大,因此市府積極規劃安排各類可行場所,作為疫苗接種場地,提供民眾就近接種疫苗。衛生局表示,第12期第1階段總計規劃醫療及社區接種站共1684站次,包含社區164站次、醫療1520站次。其中選擇林皇宮餐廳,是考量林皇宮餐廳鄰近捷運凹子底站,且餐廳會場面積大,適合作為疫苗接種場地。衛生局協調高醫團隊與林皇宮餐廳3樓宴會廳作為疫苗接種場所, 10月25、26、27日3天,共提供1萬人進行預約接種,平均每日3500人左右。為便利上班族接種,27日提供夜間接種服務,共1146人預約。場地使用完後,會完全清消。此外,高市府也安排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展覽館、慈濟靜思堂、社教館、社區活動中心及學校體育館等大型場地供民眾就近接種疫苗。高市府表示,後續接種期數,市府也正在規劃、開發與協調不同場地。為提供市民更優質、便利的疫苗接種服務,衛生局在安排開設接種站時,均會參考各行政區資格數,開設足額的接種站,並協調醫療團隊服務民眾接種疫苗。
-
2021-1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家住接種站旁卻打不到 第12輪疫苗搞得民眾有夠亂
第12輪疫苗首階段將於22日陸續開打,但光是這2天預約情形已經有不少民眾在抱怨,以新北市來說6天打超過48萬人,但礙於學校開學以及全運會正進行,過去當作接種站的場館無法使用,只能衝高單一場館量能,並分類施打疫苗,造成民眾得跨區甚至跨縣市預約。衛生局表示,22到27日第12輪首階段疫苗接種,新北預計接種48萬3061人居全國之冠,其中BNT占最高19萬9789人預約已額滿,AZ則開出14萬9667人,已預約13.8萬人;莫德納55歲以上為2萬7520人,另有65歲以上10萬6085人透過里鄰系統造冊施打第2劑。家住鶯歌的劉先生抱怨,自己家旁邊就有接種站,卻沒辦法預約,只能跨區預約。黃小姐幫兒子預約也卡不到所屬行政區,甚至要跑到桃園八德才能預約。更有民眾無奈表示,今早一看新北市BNT全都額滿,還得跑到台北市三軍總醫院預約,質疑到底政府給不給民眾打疫苗?衛生局表示,新北在第12輪首階段平均每天要打8萬劑,過去單日最高為5萬8千劑,同時因學校開學、全運會進行中,先前作為接種站的學校場館以及運動場館這次都無法使用,新北醫護比又是六都最低,確實對醫護人員是種壓力。在有限地點下,新北市透過衝高單一接種地點量能來負荷大量施打需求,共有28處接種站、29家衛生所、39家醫院與400家診所提供施打服務。以這次重啟並開出最大量的五股工商展覽中心為例,單日量能增加到5500到6000劑,是過去其他中、大型接種站2倍以上,衛生局為避免錯打疫苗,接種站每天只會打1種,3種疫苗輪流,才會出現接種站在家旁邊卻不能打的狀況。
-
2021-10-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11輪疫苗醫療院所負荷高 加開40快打站提高量能
第11期新冠疫苗昨開打,台中市採分流方式提供接種服務。台中市長盧秀燕昨天下午視察太平區屯區藝文中心快打站2.0施打情形時說,台中第11期施打量高達28萬多劑,超過合約院所施打量能,市府為加速接種速度,18日至21日等共5天,開設快打站40處打BNT,已有逾10萬人預約接種,她稱讚快打站動線良好,許多民眾完成施打很開心,也感謝市府團隊協力抗疫守護市民,加速提升疫苗完整保護力,提供市民優質服務。AZ疫苗於台中市約384家合約診所,BNT疫苗於台中市39家合約醫院、40處快打站及6家衛生所提供接種服務,台中市民逾10萬人透過「1922疫苗平台」預約接種BNT。盧秀燕昨天視察太平區屯區藝文中心快打站2.0的施打疫苗流程,民政局長吳世瑋、文化局長陳佳君、太平區長許貴芳,以及太平區光華里長黃鐵騫、坪林里長賴啓誠陪同,從報到及掛號區、意願填寫區、等候區、注射區到留觀區,動線井然有序。盧秀燕說,為提升台中市接種量能,市府開設40處快打站、261場次,加速接種速度;此次廣設快打站提供市民疫苗接種服務,是非常辛苦龐雜的工作,感謝市府各局處、所有基層醫護同仁、區公所及里鄰長的大力動員,讓快打站動線更流暢,讓市民得到很好的服務。民政局長吳世瑋說,市府積極尋覓空間大、動線好、有空調的公務機關、活動中心及宗教場域等適宜處所為民眾施打,全力提升疫苗接種服務,文化局也協助提供藝文場域「屯區藝文中心」及「大墩文化中心」提供快打站2.0接種服務,讓民眾打疫苗兼賞藝文展覽,達到療癒身心、舒緩焦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