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孩童
共找到
929
筆 文章
-
-
2021-06-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子、眼睛、喉嚨都好癢,篩檢卻陰性!可能是這個疾病作怪
隨然現在是新冠肺炎流行期間,但是有其他身體狀況也一定要就醫。一位9歲孩童在過去半年內,常在晚上睡前或早上起床後,開始鼻塞、連打多個噴嚏、流清澈鼻涕,有時還會伴隨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且這症狀常在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空氣汙染或雨天時特別嚴重,仔細詢問家族病史,孩童的爸爸也長年飽受鼻子不適的症狀困擾。臺灣4到5成孩童飽受過敏性鼻炎所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施養真表示,過敏性鼻炎是孩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小兒過敏性鼻炎於全球發生率約占10-30%,臺灣孩童更高達四到五成飽受此疾病所苦。過敏性鼻炎與一般感冒鼻炎的表現有所不同。一般感冒鼻炎通常發生的時間會是一整天,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倦怠等;而過敏性鼻炎則較常發生在夜晚、清晨、或接觸到過敏原後立即發作,通常主要以鼻子症狀為主,有時還會伴隨眼睛癢或喉嚨癢等的症狀。過敏性鼻炎的典型臨床表現過敏性鼻炎的孩童有時會有一些典型的臨床表現,像是下眼瞼黑眼圈、朝天鼻、經常搓揉鼻子、鼻樑上常可見到橫摺等,此外,過敏性鼻炎的孩童可能也會同時有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且家族史也有家人飽受過敏疾病所苦。施養真指出,過敏性鼻炎根據接觸過敏原的時間可分為季節型與常年型兩種,前者患者易受花粉誘發;後者易受塵蟎、黴菌誘發。且會依據鼻炎症狀的發生頻率,分為「間歇型」和「持續型」兩類,並根據病情其嚴重度、症狀及對生活品質的影響,進一步分為輕度和中/重度。臨床醫師大多仰賴病人的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即可診斷過敏性鼻炎,有時也會仰賴立即型過敏反應的皮膚試驗,或抽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測定來輔助診斷過敏性鼻炎。改善環境對治療過敏性鼻炎很重要施養真建議,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需要改善環境,例如:使用防蟎寢具包裹隔離、使用HEPA空氣清淨機等減少過敏原與惡化因素的暴露。藥物方面,主要靠第二代口服H1抗組織胺緩解鼻炎症狀,此類藥物較不會有嗜睡的副作用。 但當病患過敏性鼻炎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鼻內類固醇噴劑為最有效的治療選擇。鼻內類固醇可緩解過敏性鼻炎的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眼睛癢等症狀,效果約使用後一週左右出現,長期使用對孩童的成長發育並無太大影響。若病患依據臨床病史與塵蟎過敏試驗診斷其過敏性鼻炎主要由「塵蟎」所誘發,目前衛福部已許可此類病患年滿12-65歲可使用塵蟎過敏原的舌下減敏錠。最後,施養真提醒,好好認識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表現與何時該尋求過敏科醫師進行專業評估與治療,可有效減緩臨床症狀,以期改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兒童過敏性疾病在母胎內就開始! 與準媽媽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過多有關 。長期過敏小心引起偏頭痛! 醫曝「誘發元凶」:3成國人中鏢
-
2021-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孩童家庭防疫補貼 首日中午近48萬人完成登記
行政院推動「孩童家庭防疫補貼」,補助國小以下孩童及國高中身心障礙生每人新台幣1萬元,今天上午10時先開放網路申請,至中午12時,已有近48萬人完成登記。為減輕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造成的家庭負擔,行政院紓困4.0提出「孩童家庭防疫補貼」,針對家有國小以下孩童、國高中和五專前3年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每人發放1萬元,預計250萬人受惠,其中0至2歲嬰幼兒由衛生福利部直接發放。今天上午10時首先開放網路申請,根據教育部初步統計,到中午12時,已有47萬8103人完成登記,其中第一個小時(上午10時到11時)就有30.2萬人。一名住在新北市的黃姓家長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上午10時就準時坐在電腦前,一開始可能太多人都搶著申請,她填完資訊後,網站一度告知需要「排隊」一下,但沒多久就跳畫面了,比預期還要迅速一些,網站設計也算清楚好懂。住在台北市、育有2子女的陳姓職業婦女說,原本打算等18日再到銀行ATM領取,直接拿到錢感覺比較實在,但上午聽到同事分享網路申請還算便利,她打算下班後嘗試看看。教育部告訴中央社記者,開放一開始的10分鐘,考量申請人數眾多,為讓民眾都能在網路平台上快速完成登錄,採用了逐步開放等候室的功能,民眾稍有等候,之後就一路順暢。今天上午10時先開放網路申請;若要選擇實體ATM領取,則要等到6月18日。教育部多次呼籲,防疫期間民眾減少外出,建議優先以網路申請。
-
2021-06-15 該看哪科.眼部
孩子放防疫假直盯3C 醫師:小心放完假多一堆眼鏡族
各級學校因為疫情停學、孩子只能宅在家,不管是上網聽取線上課程或是盯著3C的時間都變長,眼科醫師提醒,可能因此增加孩子近視的程度,愈小的孩子盯著3C的時間要愈短,時間到就應讓眼睛休息,否則防疫假放完,又會多了許多小小的眼鏡族。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眼科中心洪純玲副院長表示,近視兒童因長期點用睫狀肌麻痺劑,導致瞳孔長期被散開,在此情況下又長期近距離不當使用3C設備,讓過多螢幕的藍光會經由瞳孔刺激到視網膜,加上持續看螢幕使得眨眼次數變少以致眼睛乾澀疲勞,近視度數反而容易增加,家長必須好好正視此問題。眼科驗光師胡靖雯建議,一般來說,線上視訊上課以每達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為宜,端視小孩年紀而定。越低年級孩童,注視螢幕時間須越短,以不超過15分鐘為佳。休息時間就充分休息不要再滑手機,建議可做簡易運動或幫家長分擔家事,勿再做近距離使用雙眼事情。除控制每次使用時間外,使用3C設備的距離也需留意。一般電視的最佳使用距離為電視螢幕尺寸的3.5倍,比如觀看32寸螢幕應距離2.8米,40寸應距離3.6米。如為電腦螢幕時,雙眼視線應在水平視線下10到20度之間,螢幕應與雙眼保持50到70公分距離。此外,多吃蔬果避免油炸食物跟偏食,每日補充含葉黃素及DHA食物,如此可提升細胞抗氧化性及保護雙眼濕潤度。洪純玲強調,孩童因視力變化快速,建議家長定期追蹤自家小孩視力長期連續狀況為宜,如有出現任何變化,盡速檢查治療為上策以免憾事發生。
-
2021-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藉吃舒壓但也想保持健康?歐美封城一年來的借鏡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歐美多國因疫情爆發得早,封城與居家辦公已一年多,研究發現民眾更關注健康,卻也更容易用吃來調適情緒,甚至封城一個月就有超過3成法國人發福。建議若要同時兼顧健康、打發時間、獲得心靈慰劑,又不想體重上揚,就一起下廚吧!疫情籠罩全球,提升各國人民重審自己與地球的健康、加持永續消費趨勢。然而,病毒傳播搞得人心惶惶,社交機會被剝奪、國家經濟不穩、足不出門的新日常,也激發情緒性暴食!理性購物、感性進食?根據法國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Ipsos)2020年5月調查,法國自疫情爆發以來,26%消費者更關注食物的營養價值、21%更在乎生產是否人道、19%也更受自然、永續的食物吸引。然而,自2020年3月17日法國封城以來,法國人反而更傾向吃高熱量、安撫人心的食物。根據法國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2021年1月23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吃了更多的零食,買了更多撫慰心靈的食物。在將飲食視為國家資產、文化遺產的法國,疫情更加劇理性消費、感性進食兩種衝突現象!近半數成人用吃舒壓!健康和罪惡食物的進食量同時增加研究發現,48%法國成人、48%英國人會用飲食解決情緒問題。根據英國利物浦大學研究,法國封城不到2個月,就有35%成人變胖、每人平均攝取熱量從1935大卡一天微幅成長到1942大卡,但運動量卻大大減少。有趣的是,這些法國人除了吃更多的糖果、加工肉、飲料與酒,也吃了更多的蔬果、豆類、以及魚和海鮮,因為同時也有意識到要保持健康。另一項研究指出,紐約封城,女性因進食高熱量食物的頻次明顯提升,男性則無顯著改變。研究者分析,女性可能更常用吃來緩解壓力。小孩進食解無聊、家長也給了更高自主性法國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所發表的研究同樣指出,小朋友在家對食物有更大的情緒反應、情緒性爆食,無聊時找點東西來吃更成疫情新常態。而且,在家工作的家長也助長這樣的行為,家長壓力倍增、默許孩子吃更多零食,包括習慣性用食物安撫小孩。在以往不允許小孩吃點心的法國有更明顯的改變,孩童也因此有了更高的進食自主性!便利非重點、家庭自煮潮來襲此外,有48%的法國居民認為「便利性」在封城間沒那麼重要,且有83%民眾自煮時間變更長!法國、義大利家庭封城期間,家長花更多時間帶小孩煮飯,研發家族食譜,不僅可以消磨時間、促進與子女關係,還能吃得更健康,可說是疫情下照顧心情與身體的最佳解方!有趣的是,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學發現,學歷越高的人,在家帶小孩做飯的時間越長。如果無暇做飯、或是害怕做出暗黑料理,也可以嘗試烘焙。美國疫情爆發一個月後,酵母銷售量成長647%。不管是義大利、土耳其還是瑞典,各國語言的「麵粉」、「麵團」網路熱搜度都達新高。而且,在疫情率先大爆發的義大利,「麵包」、「蛋糕」、「披薩」的搜尋聲量與確診案例成長數成明顯正比!諸多研究顯示,與家人一起做飯,或是嘗試烘焙等簡單、又療癒的飲食活動,可能比狂吃、吃補給品更能有效幫助大家度過疫情。建議若要同時兼顧健康、打發時間、獲得心靈慰劑,又不想體重上揚,就一起下廚吧!延伸閱讀▶宅在家卻不能開伙怎麼辦?叫餐飲外送,你要注意這些原則▶如何讓WFH不變成WTF?三餐這樣準備可以讓你好過一點▶「自煮管理」不擔心!國產生鮮供應不斷鏈,這些平台都可以幫你外送到家參考資料▶Child eating behaviors, parental feeding practices and food shopping motiv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France: (How) did they change?▶Food choice motives and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diet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France▶Changes in food intak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New York City(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09 養生.聰明飲食
好好在家/放下手中泡麵 防疫這樣健康吃
「防疫在家,怎麼吃才健康?」已經是民眾在疫情期間重要的民生議題。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暨營養師趙函穎表示,許多民眾搶購的泡麵、餅乾,往往都會有高油、高醣的風險,而在疫情期間,反而更需注重營養均衡、補充維他命A、C、D、鈣、鋅等營養成分,增強身體免疫力。而不受網友們歡迎的「冷凍三色豆」,含有優質澱粉、纖維質且耐保存,其實是值得選擇的防疫食材。趙函穎指出,防疫在家時,可以透過飲食提升免疫力。例如紅蘿蔔、南瓜等黃色、紅色的蔬菜,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維他命C」則能幫助合成免疫球蛋白,包括奇異果、蘋果、蕃茄等各式蔬果,都是優質的攝取來源;另外民眾每天最好也要曬曬15~20分鐘的陽光,有助於自體產生「維生素D」,亦可從蘑菇、蛋黃、鮭魚、黑木耳等食材中獲取,也可多食用海鮮、蛤蜊等食材補充「鋅」。另外「鈣」則可以從小魚干、黑芝麻、起司、牛奶等食材攝取,均有助於加快修復組織、提升免疫力。想緩解焦慮感 吃堅果、綠葉菜另外,許多民眾容易因疫情產生焦慮感,趙函穎也建議,除了「鈣」有助於舒緩情緒外,「鎂」也有穩定身心的功效,可透過堅果類、綠色葉菜、礦物水攝取。至於食用可可含量75%以上的黑巧克力、豆漿、香蕉等食物,可以獲取「色胺酸」,有助分泌令大腦開心、穩定情緒的「血清素」,也有助於緩解不安感。不少民眾與學童,因為居家防疫而生活作息大亂,甚至熬夜追劇,趙函穎也指出,其實仍然要維持規律飲食,並遵循「少油、少醣、高纖、高鈣」的標準。以早餐為例,建議可食用黑芝麻豆漿、水煮蛋等優良蛋白質,搭配上地瓜、全麥吐司、玉米等優良澱粉與纖維質,亦可適量補充水果、蔬果汁。午餐、晚餐則要避免油炸食物,可改以烤、煮、滷等調理手法替代,而且最好「蔬菜比肉多」,還可多攝取彩椒、玉米筍、南瓜、黑木耳等多彩蔬菜。例如黑木耳的纖維豐富,也有助於解便秘,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維持好心情。外食族這樣吃 也能蔬菜比肉多趙函穎也表示,外食族除了便當,小火鍋、滷味、鹽水雞也都可達到「蔬菜比肉多」的目的,也可減少調味料、降低負擔。若是嘴饞,一般市售的洋芋片、餅乾還有含糖飲料,多會有高油高醣的隱憂,建議可改吃毛豆、堅果、起司、自製水果水等零嘴替代。若是孩童在家想吃零食,也可改自行製作果凍、布丁、氣炸鍋雞塊、水果冰塊等零食,除了增進親子互動,負擔也相對較少。居家防疫用餐,一大重點就是食材保存。趙函穎指出,相較於葉菜類,地瓜、南瓜、綠豆等全穀雜糧根莖類食物,相對耐放;另外肉片、魚片也可透過冷凍保存,增加保存期限。若想品嘗綠色蔬菜,冬瓜、絲瓜、櫛瓜等蔬菜,還有乾香菇、乾紫菜、乾木耳等乾貨,也具有易保存的優點。趙函穎也表示,許多人不喜歡冷凍蔬菜的口感,但是仍具有營養性。網友不喜歡的「冷凍三色豆」,其實都是好的食物組成,含有澱粉、膳食纖維、維生素等成分,仍可是補充營養的來源。運動+電話聊天 有助身心健康趙函穎呼籲,除了控制飲食之外,許多民眾在家容易一邊吃零食配含糖飲料,或是追劇搭配外送炸物,都容易造成發胖。屯積的各種零食,也容易讓小朋友在家時,只吃零食而不吃正餐。因此除了飲食均衡、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外,搭配適當的室內運動、與親友多用電話聊天、多補充水分,也都有助於防疫期間的身心健康。
-
2021-06-0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沒有副作用表示疫苗無效?接種疫苗前先看常見問題
近日,新冠肺炎疫苗逐漸運抵國內,指揮中心也開始安排民眾分批施打。面對接種疫苗前後的種種疑問,《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列出一系列問答,以下整理部分內容,供大家前往接種前先行參考:Q1:我打完疫苗後,完全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這是不是表示疫苗沒有作用?A:如同藥物治療,部分患者身上會出現副作用、部分患者不會,疫苗接種也是如此,人們的反應會有所不同。即便我們常聽到施打疫苗後的負面反應,大多數人在接種疫苗後只會有輕微的不是,或沒有任何副作用。以輝瑞BNT疫苗的臨床試驗為例,有半數的受試者出現疲勞的反作用。其他的副作用,包括頭痛、畏寒及肌肉痠痛等,則出現於25~33%的受試者身上。意思就是,有超過半數的受試者身上,並未出現任何副作用,而其保護力效果仍然高達95%。因此,沒有副作用出現並不代表疫苗沒有在作用。根據資料,年紀越大的民眾,與年紀較輕的民眾相比,出現副作用的機率較低。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對應病原體的機制退化,也因此施打疫苗後的反應也相對輕微。然而根據新冠肺炎疫苗的臨床試驗,年長者在接種後仍能產出足夠數量的抗體,也就是有足夠的免疫反應。總而言之,如果您在接種疫苗後沒有任何副作用,僅表示您是比較幸運的一群,無須擔心保護力的問題。Q2:據說接種疫苗後若是服用解痛藥物,會弱化疫苗的保護力,這是真的嗎?A:大多數專家認為,接種疫苗後服用解痛藥物或是退燒藥,如:乙醯氨酚(普拿疼)、布洛芬…等緩解不適是沒有安全疑慮的。民眾應該避免因為擔心接種後的不適,而選擇在接種前先行服用止痛藥。針對解痛藥物可能降低疫苗效果的理論,是根基於有關小兒科患者的研究。家長有時會在接種疫苗前後,給予兒童上述的解痛藥物以緩解發燒及疼痛…等不適。發燒與其他副作用,同時也是身體啟動免疫反應的徵兆,因此部分學者對於在接種前後讓兒童服用止痛、退燒藥物提出擔憂,認為可能降低疫苗效果。一項針對超過5000名兒童的研究中,研究者讓半數兒童在接種後服用止痛藥物,半數則未服用,並比較兩個族群的抗體多寡。研究結果發現,止痛藥並未對孩童的免疫反應造成顯著的影響,兩個群體的兒童在注射疫苗後,體內皆生成了適量的抗體數。另一項研究則在施打疫苗後,分別給予142位兒童乙醯氨酚、布洛芬及安慰劑,結果亦顯示,免疫反應在這些孩童身上並沒有明顯的差別。Q3:從接種疫苗到疫苗開始作用,需要多長時間?A:根據美國疾管署(C.D.C),不論是哪一種疫苗,都會在接種最後一劑兩週之後開始作用,屆時才算完成疫苗施打。如果您接種的疫苗只需施打一劑,人體還是需要兩週的時間才能建立夠強的免疫反應;如果是需要兩季的疫苗,免疫反應的高峰,也會在兩週之後才出現。目前對於疫苗保護力的生效時間,仍所知甚少,各疫苗廠商的臨床試驗結果也沒有明確指出。然而,以輝瑞BNT疫苗為例,其95%的保護力,生效於接種第二劑後約莫一週後才達成,反觀第一劑施打後十天,保護力僅有52%。至於莫德納疫苗的臨床試驗顯示,第一劑施打後兩週,保護力僅有50.8%,要到第二劑施打前二至四週,才有92.1%的保護力,再接種完兩劑之後,才能達成94.1%的保護力。Q4:如果我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第二劑疫苗前染疫了怎麼辦?A:假如您接種的是需要施打兩劑的疫苗,則在等待第二劑的這段時間內,您並非完全受到保護,無法完全免於感染新冠肺炎。根據資料顯示,的確有部分民眾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仍感染了新冠肺炎。不過多數情況,我們無法判斷患者是在接種前就接觸到新冠病毒,還是在接種後感染,但身體尚未建立完善的免疫機制對抗病毒。根據輝瑞、莫德納兩家廠商的臨床試驗,在第一劑施打後,只會產生約50%的保護力。如果您在第一劑接種後確診,仍可以依照原定日程接種第二劑疫苗,然而必須先與醫師確認。此外仍需注意,無論何種疫苗,即便完成兩劑接種,保護力也不可能達到100%。不過若您是在接種兩劑疫苗之間的時間染疫,出現的症狀應該會較輕,因為身體已經產生部分抗體對抗病毒。Q5:為什麼打完疫苗了,還需要戴口罩?A:基本上情形會因爲您所處的情境而異。首先,疫苗從接種完畢到保護力生效,需要一段時間。於此期間您仍有機會感染新冠病毒,因此您仍需持續佩戴口罩。此外,接種完成後,在公共場所中,仍需配合政策配戴口罩。即便您已經接種疫苗,仍有許多民眾尚未接受施打、沒有保護力,且您無法分辨一個人是否已經完成接種。根據研究,已經完成疫苗接種者,有可能在鼻腔中帶有病毒,但本身不被感染,此時就有可能因為呼吸或打噴嚏,而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根據針對流感疫苗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專家傾向認為,已接種疫苗者無法繼續傳播病毒,然而此理論還需更多證據佐證。因此,在全民皆完成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之前,與他人接觸時最好還是應該配戴口罩。Q6:我要等到打完疫苗再懷孕嗎?A:婦產科醫師建議,在懷孕前應該接受疫苗接種。新冠肺炎對於懷孕的女性來說,風險格外地高,因此在懷孕前,最好可以接受完成疫苗接種。接近懷孕年齡的婦女,通常不屬於優先施打的行列之中。如果您的身份目前仍無法接受施打,而您對於懷孕時間也沒有特定規劃,是否等到完成接種後再懷孕,可以依照意願自行決定。然而,專家並不建議女性因為無法接種疫苗,而推延懷孕期程,因爲其中含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且接種疫苗並不會影響受孕、初期懷孕。資料來源: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well/covid-vaccine-questions.html
-
2021-06-0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紓困4.0懶人包/防疫紓困誰可以申請?何時申請?
本土疫情大爆發影響許多個人及行業生計,行政院今(3日)通過防疫紓困特別預算案,以下整理哪些人能領、何時能領等資訊。對象個人7大類企業、產業申請時間.去年申請通過的、有留存摺資料的,6月4日後會開始直接匯入戶頭.去年申請通過、沒有存摺資料的,政府6月7日後會寄發通知單.今年新申請的,6月7日起開放線上申請網站.孩童家庭防疫補貼與勞工紓困貸款,6月15日開始受理申請。申請方式擴大急難紓困:6月7日起採線上申請(https://swis.mohw.gov.tw/eip)或郵寄方式,提出申請。申請表格同上網址下載或電洽1957或至鄉鎮市區公所索取,截止申請日期至6月30日為止。家庭防疫補貼:5月份已領有育兒津貼或托育補助之孩童,由政府於6月15日直接撥入申領帳戶,其餘可透過以下2種方式:(1)其他未領有育兒津貼或托育補助者,自6月15日起,家長或監護人可憑兒童健保卡號至「孩童家庭防疫補貼網」(10000.gov.tw)登入匯款帳號供政府撥款。(2)至實體ATM插入提款卡並輸入密碼,選擇孩童家庭防疫補貼項目,輸入孩童健保卡卡號,即可領取現金。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雇主:去年已領取勞動部生活補貼勞工,將直接撥入勞工帳戶;今年擴大納入補貼者,可於6月7日至7月5日間至勞工保險局e化服務系統線上登錄,確認後匯款。相關網站及專線.行政院:1988紓困振興專區,或1988紓困振興專線.勞動部:「疫情紓困」專區或1955專線各縣市防疫紓困.新北市110年防疫助扶方案.台北市短期紓困措施.基隆市紓困方案.桃園市新冠肺炎防疫紓困專區.新竹市紓困方案.宜蘭縣政府紓困方案.臺中市政府Covid-19 紓困10方.高雄市防疫紓困.臺南市政府紓困振興方案.彰化縣防疫紓困專區.雲林縣防疫紓困專區.嘉義市疫情紓困專區
-
2021-06-0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圖表/紓困4.0 共7類估730萬人次可領現金紓困
行政院今通過防疫紓困特別預算案,在個人現金紓困部分,包括新增的330萬人次,現金紓困估計有730萬人次可以領取。行政院指出,新增個人現金紓困330萬人次,包括:1. 去年無雇主的自營業者,勞保額度2萬4千元以下領3萬元,這次新增超過2萬4千元以上領1萬元(新增65萬人,共186萬人);2. 農漁民排富後都可領一萬元(共113萬人);3. 加入勞保的漁民(甲類漁民),投保額度2萬4千元以下領3萬元,這次新增超過2萬4千元者也可領一萬元(共35萬人);4. 孩童家庭防疫補貼每位孩童1萬元(新增250萬人);5. 無勞保農漁保的自營業者,攤商、臨時工、接案工作等,年收入低於基本生活費者,領1至3萬元(新增10萬人,共47.5萬人);6. 計程車、遊覽車、租賃車、導遊領隊、視障按摩師、無一定雇主藝文工作者等,領3萬元 (共12萬人) 7. 中低收入戶領4500元(共90萬人)。行政院並指出,三級警戒後被政府命令停業的大部分業種(包括健身中心、電影院、補習班等)分為兩種類型,包括停業期間,如果有給員工基本薪資,一個員工補給他4萬元,由雇主領取;如果沒有給員工基本薪資以上的薪水,一個員工補助1萬元,由雇主領取,而員工則可領4萬元。針對什麼時候開始申請,行政院表示,去年申請通過的、有留存摺資料的,6月4日後會開始直接匯入戶頭;去年申請通過、沒有存摺資料的,政府6月7日後會寄發通知單;今年新申請的,6月7日起開放線上申請網站;至於孩童家庭防疫補貼與勞工紓困貸款,6月15日開始受理申請。
-
2021-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蘇貞昌拍板紓困4.0再擴大 新增60萬人可領補助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拍板再擴大紓困4.0補助範圍,包含自營業者、無一定雇主者投保薪資在新台幣2萬4000元以下一律補助3萬元,另外投保薪資在2萬4000元以上者也納入紓困對象,合計約60萬人受惠。行政院官員今天表示,紓困4.0將延續對自營業者、無一定雇主者的現金紓困,但擴大範圍,第1類是延續去年標準,投保薪資在2萬4000元以下,但去年沒投保任何保險,或不在去年紓困範圍、今年才開始工作的自營業者等,這類約10多萬人,每人將一律領紓困金3萬元。官員說,第2類則是投保薪資在2萬4000元以上的自營業者、無一定雇主者,包括攤商等等,這些人原受限於去年資格較嚴格無法領取補助,但蘇貞昌已裁示,放寬紓困4.0範圍,每人紓困補助將低於3萬元;總計這次擴大範圍將有近60萬人受惠。行政院會預計明天通過紓困4.0特別預算案,將送請立法院審議。官員表示,包含家庭防疫補貼新增約250億元經費,以及對自營業者、無一定雇主者的補貼預算等,總預算規模約2600億元,相關紓困細節將於明天院會後記者會說明。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日前表示,除本次新增的孩童家庭防疫補貼預計於6月15日起啟動發放外,其他的紓困措施,凡符合資格且既有帳戶者,原則上皆自6月4日統一開始發放或受理。
-
2021-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護照將上路!歐盟提議:打完疫苗者不用檢測和隔離
歐盟的疫苗護照系統基礎設施6月1日將準備就緒,預定在7月正式啟動。歐盟執行委員會5月31日提議,應容許14天前完全接種過疫苗的民眾在歐盟國家之間旅遊時,不需接受病毒檢測和隔離。衛報報導,隨著歐盟感染率呈下降趨勢,27個歐盟會員國基本上已將7月1日訂為「數位綠色通行證」(外界普遍稱為「疫苗護照」)啟用和解除限制之日。疫苗護照內容將包括疫苗接種證明、檢測結果證明以及曾染疫民眾的康復證明三類。通行證可以是數位或紙本,且有條碼讓歐盟全境能夠驗證。另外歐盟執委會也提議,若有人在旅行前72小時PCR檢測呈陰性,或在出發前48小時抗原檢測呈陰性,以及持染疫後康復證明,也可不需接受病毒檢測和隔離。根據該提案,完全接種疫苗的孩童也將免於隔離,6歲以下孩童則不需要接受檢測。許多國家可能會為未成年檢測設定更高的年齡門檻。至於歐盟以外的旅客入境限制,以及接種疫苗的種類限制,BBC報導指出,主要是指阿斯特捷利康(AZ)、嬌生、莫德納和輝瑞等,已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盟批准的疫苗,不過詳情要等疫苗護照正式啟用後才能確定,目前各成員國還有國內法規和技術問題須克服,而持有證明是否需要隔離或接受測試,仍是由各國政府決定。
-
2021-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市府拆籃球框帶頭群聚? 鄭文燦:目的為了停止使用
桃園市長鄭文燦昨在防疫會議裁示,全國疫情警戒提升第三級,為避免青少年、孩童群聚,決定提高全市797座公園防疫管制,並拆除籃球框、球網等,對於祭出鐵腕民眾反應兩極,甚至批評太過強硬;鄭文燦今表示,相關做法均是為防疫,也避免夜間青少年群聚,與稽查併行均會落實。鄭文燦昨在防疫會議指出,提高全市797座公園的防疫管制等級,除強制戴口罩也禁止飲食、群聚,另包含籃球場、羽球場、網球場,排球場等運動設施,一律拆除球框、球架及球網,相關遊樂設施、遊具也一律用警示帶圍起暫停使用。對於桃園市府作法,有民眾認為太過偏激,質疑就算拆籃球框,公園照樣有人會群聚,還有人在PTT轉貼拆除籃球框現場,包括鄭文燦在內出動進30個工作人員,直言是帶頭群聚;但也有認為,疫情升至第三級警戒,仍有人僥倖違規,拆籃球框對於禁止群聚最有效又直接。鄭文燦今表示,公園運動設施、遊戲設施停止使用。不管是設圍籬或拆除籃框,目的都是為了停止使用,尤其夜間常有青少年在公園群聚,且公園也要強制戴口罩,禁止飲食、避免群聚,而警察局等各單位一樣會稽查,目的都是為減少群聚,一樣會落實。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升三級警戒!民眾外出不戴口罩將受罰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重,今天新增267例本土病例,已經連續5天確診破百,總病例數破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宣布,全台灣升為三級疫情警戒,民眾外出必須全程戴口罩,停止室內五人、室外十人以上的家庭聚會和社交聚會,如有違反規定可以直接開罰。不過在高雄市區許多公園仍然有民眾聚集時沒有戴口罩,此外許多百貨商場及大賣場人潮也減少許多,高雄市工務局表示,為避免疫情擴大,全市大小公園遊樂設施場域都將拉起封鎖線,禁止民眾及孩童進入。
-
2021-05-19 新聞.健康知識+
長者熱傷害人數今年恐升 居家防疫、防中暑這樣做
台灣近期夏季連日高溫炎熱,各縣市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需嚴防長者、幼童發生熱傷害。輔大醫院醫務秘書哈多吉指出,罹患熱傷害的長者常伴有神智不清等失智症徵狀,會忘記喝水,如今疫情爆發,年輕家屬不見得會同住照顧長者生活,今年長者熱傷害人數可能會上升,建議防疫之餘,晚輩可多多打電話,提醒長者記得喝水、按時吃飯等。疫情下待在家要注意室內輻射,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長者、幼童體溫調節不佳,要多喝白開水,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不開冷氣時也應該保持室內通風;穿寬鬆又透氣的衣服有助於散熱,領、袖、褲腿等開口處敞開,穿起來會更涼快。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今天日全台高溫炎熱,南投及南部地區有局部攝氏38度以上極端高溫的機率。在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容易造成中暑,65歲以上長者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者,以及年紀小於5歲的幼童,是高危險群,若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如腦病變、急性肝衰竭、腎衰竭、肺水腫、心肌病變、心臟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橫紋肌溶解症等,死亡率極高。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長者的口渴感覺不明顯,加上年紀大了,常常會忘記喝水,沒有腎臟、肝臟疾病的長者,每日建議飲水量2000毫升,建議家屬先幫忙裝好,再定時提醒、確認長者有無飲水。黃國晉補充,長者切勿於大中午高溫狀況下外出,待在家中,以防止水分蒸發速度太快,並維持屋內濕度;戶外涼爽時,如清晨、黃昏,可以出門運動,但老年人不適合進行長途運動,若有三高疾病者,記得要先吃藥再出門。國健署提醒,若家中長輩及孩童出現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要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並飲用加鹽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儘速就醫。
-
2021-05-1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要另行補課嗎?教師需要到校嗎?全面停課,居家線上學習14大QA
教育部針對5/19-5/28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規劃,14個QA問答。Q1:停止到校上課的適用對象為何?1.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2.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3.外僑學校。4.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Q2:停止到校期間,課程是否繼續?是否需要另行補課?1.停止到校期間,大專校院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則改採居家線上學習。線上學習方式可採同步、非同步或混成方式。2.線上學習為正式課程,以暑假期間不另行補課為原則。3.課程、教學、補課與評量方式,授權學校以彈性多元方式處理,並採從寬認定為原則。Q3:學校實施線上學習的整備作業?1.縣市政府應盤點各校資訊設備並備妥線上學習所需相關資訊設備,適時調配縣市內資源,並得以跨區、跨校方式協助學生借用所需之學習資源。2.學校應先評估其整備狀況,備妥線上學習相關設備、資源後實施;惟整備期間,學校仍須掌握學生居家及自主學習情形。Q4: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教師是否需要到校上課?1.教師以到校上課為原則。2.學校可依其網路頻寬、數位設備等資源情形評估,自行配置教師到校或採居家線上教學之人數。其中,教師採居家線上教學者,應以下列情形為優先:(1)為自主健康管理者,或有同住家 人實施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2)居住於疫情第三級警戒區域。(3)需於不同之疫情警戒區域間通勤者。(4)懷孕者或有12歲以下學童需照顧者。Q5: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行政人員是否須到校上班? A:行政人員以到校上班為原則。Q6:高中以下學生如家中無數位學習設備進行線上學習怎麼辦?A:學生可向學校借用,或由學校提供學生到校學習之相關空間及設備,並安排人力協助學生學習、照顧及用餐。Q7: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期間(110年5月19日至28日),12歲以下孩童之家長如有親自照護之要求,該如何因應?1.配合指揮中心之決策,若家長有親自照顧12歲以下之孩童之需求,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受僱之家長其中1人得請防疫照顧假,雇主應予准假。2.前述家長,包括父母、養父母、監護人或其他日常實際照顧兒童之人(如爺爺、奶奶等)。3.高中以下學生(含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學生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學校(含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學生到校學習、照顧及用餐。Q8:就讀國高中持有身心障礙證明之子女,有照顧需求,家長得請防疫照顧假,其申請對象為何?請假是否需要證明?1.申請對象為就讀國高中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核發之證明)學生之家長,其中一人得申請防疫照顧假;如果雇主要求須提供相關證明,只要提出子女之就讀證明及身心障礙證明即可。2.如未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其生活自我照顧能力與一般學生較無差別,其家長未列入防疫照顧假申請對象。學生如有照顧需求,家長仍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或依勞動基準法規定辦理。Q9: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如家長因故無法親自照護孩子,該如何因應?高中以下學生(含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學生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學校(含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學生到校學習、照顧及用餐。Q10: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期間貧困學生午餐問題?1. 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將加強弱勢學生關懷機制與用餐協 助。2. 居家遠端學習之弱勢學生,在相關規範下可透過學校印 製餐券發放給學生,與鄰近自助餐或連鎖超商(市)合 作,讓學生就近領取餐食。1.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將加強弱勢學生關懷機制與用餐協助。2.居家遠端學習之弱勢學生,在相關規範下可透過學校印製餐券發放給學生,與鄰近自助餐或連鎖超商(市)合作,讓學生就近領取餐食。Q11:畢業典禮之辦理時程是否調整? 1.學校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評估,並依據各縣市所訂防疫措施辦理;若各縣市未訂有相關規定,且經評估無法達到指揮中心防疫標準者,則延後辦理或停辦。若需延後辦理,亦建議採線上轉播方式辦理。2.屬第三級警戒區域(新北市、臺北市),前述活動應延後或暫停辦理;若需延後辦理,建議採線上轉播方式辦理。Q12:大學指考如何因應? A:不受影響。Q13: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師生有何學習資源? 1.本部彙整建置線上學習資源,提供多樣學習資源管道與平臺選擇,家長亦能透過平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2.為避免同時大量登入現有教學平臺造成壅塞,教育部另提供無需帳號登入的線上學習資源取得管道,並分科安排近幾週課程單元,學生與家長可由此取得居家線上學習所需資源。3.其他線上學習資源參考:(1) 因材網數位學習資源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fPPM-2hZrctgmlyYHawmw(2)教育雲線上教學便利包:https://learning.cloud.edu.tw/onlinelearning/(3) 疫起線上看:https://video.cloud.edu.tw/video/co_topic_2.php?cat=18(4) 因材網:https://adl.edu.tw/HomePage/home/(5) 台北酷課雲:https://cooc.tp.edu.tw(6) 均一教育平台:https://www.junyiacademy.org(7) PaGamO:https://www.pagamo.org(8) LIS情境科學教材:https://lis.org.tw (9) 學習吧:https://www.learnmode.net/home/Q14:公私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在居家線上學習期間,是否會退費?1.公立(含專設)、準公共、私立幼兒園:家長自行繳交之費用,依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公告之收退費規定,由幼兒園辦理退費。2.非營利幼兒園:依法停課日數連續達5日以上者,按幼兒每人每月實際繳交費用,乘以請假或停課日數占當月教保服務總日數之比率,再乘以百分之三十退費。【示例】家長繳交3,500元/月,5月上課日數25日,請假或停課日數連續10日退費=3,500元X10日÷25日X30%=420元
-
2021-05-1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全台各級學校明起大停課 老師、爸媽的煩惱14大QA解惑
國內疫情警戒升級,為降低群聚感染之風險,教育部宣布,明日起(5月19日)起至5月28日止,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且安親班、補習班等亦同時配合停課。大學校改採線上教學,學生居家遠端學習不到校,線上教學為正式課程,暑假期間不另行補課為原則。聽到消息,家長哀怨,製作14大QA解答疑惑。Q1:停止到校上課的適用對象為何?1.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2.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3.外僑學校。4.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Q2:停止到校期間,課程是否繼續?是否需要另行補課?1.停止到校期間,大專校院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則改採居家線上學習。線上學習方式可採同步、非同步或混成方式。2.線上學習為正式課程,以暑假期間不另行補課為原則。3.課程、教學、補課與評量方式,授權學校以彈性多元方式處理,並採從寬認定為原則。Q3:學校實施線上學習的整備作業?1.縣市政府應盤點各校資訊設備並備妥線上學習所需相關資訊設備,適時調配縣市內資源,並得以跨區、跨校方式協助學生借用所需之學習資源。2.學校應先評估其整備狀況,備妥線上學習相關設備、資源後實施;惟整備期間,學校仍須掌握學生居家及自主學習情形。Q4: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教師是否需要到校上課?1.教師以到校上課為原則。2.學校可依其網路頻寬、數位設備等資源情形評估,自行配置教師到校或採居家線上教學之人數。其中,教師採居家線上教學者,應以下列情形為優先:(1)為自主健康管理者,或有同住家 人實施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2)居住於疫情第三級警戒區域。(3)需於不同之疫情警戒區域間通勤者。(4)懷孕者或有12歲以下學童需照顧者。Q5: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行政人員是否須到校上班? A:行政人員以到校上班為原則。Q6:高中以下學生如家中無數位學習設備進行線上學習怎麼辦?A:學生可向學校借用,或由學校提供學生到校學習之相關空間及設備,並安排人力協助學生學習、照顧及用餐。Q7:12歲以下孩童之家長如有親自照護之要求,該如何因應?1.配合指揮中心之決策,若家長有親自照顧12歲以下之孩童之需求,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受僱之家長其中1人得請防疫照顧假,雇主應予准假。2.前述家長,包括父母、養父母、監護人或其他日常實際照顧兒童之人(如爺爺、奶奶等)。3.高中以下學生(含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學生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學校(含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學生到校學習、照顧及用餐。Q8:就讀國高中持有身心障礙證明之子女,有照顧需求,家長得請防疫照顧假,其申請對象為何?請假是否需要證明?1.申請對象為就讀國高中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核發之證明)學生之家長,其中一人得申請防疫照顧假;如果雇主要求須提供相關證明,只要提出子女之就讀證明及身心障礙證明即可。2.如未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其生活自我照顧能力與一般學生較無差別,其家長未列入防疫照顧假申請對象。學生如有照顧需求,家長仍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或依勞動基準法規定辦理。Q9: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如家長因故無法親自照護孩子,該如何因應?高中以下學生(含幼兒園)之家長因故無法在家照顧或學生無法進行居家學習者,學校(含幼兒園)仍應安排人力,提供學生到校學習、照顧及用餐。Q10: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期間貧困學生午餐問題?1.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將加強弱勢學生關懷機制與用餐協助。2.居家遠端學習之弱勢學生,在相關規範下可透過學校印製餐券發放給學生,與鄰近自助餐或連鎖超商(市)合作,讓學生就近領取餐食。Q11:畢業典禮之辦理時程是否調整? 1.學校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評估,並依據各縣市所訂防疫措施辦理;若各縣市未訂有相關規定,且經評估無法達到指揮中心防疫標準者,則延後辦理或停辦。若需延後辦理,亦建議採線上轉播方式辦理。2.屬第三級警戒區域(新北市、臺北市),前述活動應延後或暫停辦理;若需延後辦理,建議採線上轉播方式辦理。Q12:大學指考如何因應? A:不受影響。Q13:停課改採線上學習期間,師生有何學習資源? 1.本部彙整建置線上學習資源,提供多樣學習資源管道與平臺選擇,家長亦能透過平臺了解學生學習情況。2.為避免同時大量登入現有教學平臺造成壅塞,教育部另提供無需帳號登入的線上學習資源取得管道,並分科安排近幾週課程單元,學生與家長可由此取得居家線上學習所需資源。3.其他線上學習資源參考:(1) 因材網數位學習資源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fPPM-2hZrctgmlyYHawmw(2)教育雲線上教學便利包: https://learning.cloud.edu.tw/onlinelearning/(3) 疫起線上看:https://video.cloud.edu.tw/video/co_topic_2.php?cat=18(4) 因材網:https://adl.edu.tw/HomePage/home/(5) 台北酷課雲:https://cooc.tp.edu.tw(6) 均一教育平台:https://www.junyiacademy.org(7) PaGamO:https://www.pagamo.org(8) LIS情境科學教材:https://lis.org.tw (9) 學習吧:https://www.learnmode.net/home/Q14:公私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在居家線上學習期間,是否會退費?1.公立(含專設)、準公共、私立幼兒園:家長自行繳交之費用,依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公告之收退費規定,由幼兒園辦理退費。2.非營利幼兒園:依法停課日數連續達5日以上者,按幼兒每人每月實際繳交費用,乘以請假或停課日數占當月教保服務總日數之比率,再乘以百分之三十退費。【示例】家長繳交3,500元/月,5月上課日數25日,請假或停課日數連續10日退費=3,500元X10日÷25日X30%=420元
-
2021-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和平醫院2確診 護理師籲體諒:現在篩檢就是要等五小時以上
本土群聚感染風暴持續擴大,昨晚指揮中心突然又公布北市聯醫和平院區有兩例確診訊息,1男1女兩名住院病患,均為60多歲,台北市柯文哲上午與衛福部長陳時中舉行防疫會議,針對萬華區防疫和和平醫院的營運降載,達成共識,包括急診要暫停,並在萬華設四個快篩站,並對5萬名沒有身分證明的外勞給予特赦令。一名護理人員在臉書社團「我是萬華人」提醒要前往篩檢的民眾,不管要去那間醫院都可以,現在篩檢就是要等,而且等待期間不得離開急診,醫師是用分配的;地區醫院一名,區域醫院兩名,醫學中心會有2至3名。在醫師只有一至兩位的狀況下,就是要等!等不了就好好在家不然就掛號預約篩檢,不要亂跑自主管理好。她提醒,收到細胞簡訊的大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針對萬華區疫情發出60萬封警示簡訊),如果沒有簡訊內敘述的症狀,請不要占用醫療資源,現在篩檢人數真的很多很多,和平醫院額滿且已有確診案例 所以拒收;若拒收可以前往西園及中興醫院,這是周圍目前有收的社區檢驗機構,現在要等五個小時起跳,請各位有情有義溫暖的萬華人,一起共度辛苦的時光。以下為護理師在臉書社團「我是萬華人」全文:不管你要去台大 亞東 馬偕 長庚 都可以不要再說1922說要你來哪裡 就一定是哪裡總而言之帶未滿十八歲的孩童都算兒科篩過了也未必有資源能治療如果篩完最後還是得轉院第二現在篩檢就是要等而且等待期間不得離開急診醫師是用分配的!地區醫院一名區域醫院兩名醫學中心會有2-3名醫師只有一至兩位的狀況下就是要等!!!等不了就好好在家不然就掛號預約篩檢不要亂跑自主管理好不要來了又在那邊說怎麼怎麼的情況下你們要負責嗎?那請問自己要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第三收到細胞簡訊的大家如果沒有簡訊內敘述的症狀請不要占用醫療資源現在篩檢人數真的很多很多今日和平醫院額滿且已有確診案例 所以拒收若拒收可以前往西園及中興醫院這是周圍目前有收的社區檢驗機構ps現在要等五個小時起跳請各位有情有義溫暖的萬華人一起共度辛苦的時光謝謝大家
-
2021-05-1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養成勤洗手 預防病毒性腸胃炎
家中小孩上幼兒園後,常因為發燒被要求回家,回到家又吐又拉吃不下,往往讓家長心急又束手無策,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小兒科醫師莊曜鴻表示,這是典型的病毒性腸胃炎,要預防必須在平時就養成洗手的好習慣,特別是在進食前及排便後。至於病童若缺水,可以靠兒童專用的口服電解質液來補充,但是一般家長經常使用運動飲料或果汁補充,反而不適合腸胃炎時使用。莊曜鴻說,病毒性腸胃炎指的是因病毒感染後導致患者胃、小腸、大腸發炎,造成各種腸胃道症狀,患者可能因為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住院就醫,嚴重時甚至有生命危險。常見的病毒感染包括由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所引起,其中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主要在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流行,輪狀病毒更是造成小於5歲的孩童腹瀉最主要原因。病毒性腸胃炎的孩童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痛與水狀腹瀉等症狀,病童的精神活力與胃口也會跟著下降,甚至造成排尿減少,在適當處理下,通常症狀會持續3到7天。在飲食方面,腸胃炎的孩子在初步補充水分後可以正常飲食,好讓受損的腸道盡快修復。大部分造成腸胃炎的病毒目前仍然沒有疫苗可施打,不過台灣的嬰兒可以在出生6到8個月內,自費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來進行預防。
-
2021-05-09 寵物.寵物長照
毛小孩媽媽從陪伴到失去 寵物長照也需要「喘息」
少子化、不婚族增加,許多女性會選擇飼養毛小孩,視為家人般疼愛。2020年全台貓、狗飼養總數,更是首度超越孩童人口數,且研究顯示,人們在毛小孩陪伴下,更能夠感到快樂、療癒。據去年內政部、農委會資料分析,台灣15歲以下孩童每年以4%速度減少;貓、狗則以超過6%的速度逐年上升,推估2021年全台毛小孩飼養數達296萬隻,超越15歲以下孩童人口數逾10萬。心靈處方和貓狗玩耍、撫摸動物,壓力荷爾蒙會降低。養毛小孩的益處多,新冠疫情改變生活模式,長時間在家有更多人尋求寵物陪伴。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舉例,研究顯示,和貓狗玩耍15到20分鐘後,壓力荷爾蒙會降低,而撫摸動物,壓力下降的時間縮更短。貓咪寄宿經營者、諮商心理師李汶軒也分享,國外研究指出,和毛小孩互動、對話所產生的陪伴、幸福感,跟腦中的催產素有關,且未生養的男女飼養寵物,能培養責任感,生活更有重心。運動處方遛狗就能規律運動,與貓咪玩耍,一起做瑜伽。毛小孩能激發運動的動力,葉雅馨說,毛小孩媽媽可透過遛狗建立運動習慣,散步、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對自己和狗狗的健康都有好處。而貓則是以室內活動為主,李汶軒說,狩獵遊戲不僅能讓貓咪運動,揮逗貓棒的同時,飼主也在進行手部運動,甚至可以在旁學習貓咪伸展,時下流行的「貓瑜伽」能舒緩肌肉僵硬、背部痠痛。另外,毛小孩的媽媽要注意「寵物毛髮」的健康問題,尤其多貓多狗家庭要特別注意,動物毛髮飄散恐致過敏,添購空氣清淨機可改善。另養貓人士需評估,家中空間是否容納得下貓跳台,注意動線安排。若一次養太多貓狗,對寵物而言非常壓迫,須慎重考慮。另外,貓狗的大小便行為訓練,對居住環境也很重要。長照處方預先安排病程規畫,透過記錄或書寫抒發心情。毛小孩療癒能量強大,但壽命比人類短,不可避免罹病、離世的傷痛。主播秦綾謙未生兒育女,將毛小孩視為摯愛,她日前分享,飼養12年的愛犬在去年患惡性腫瘤,併發肺水腫、腎衰竭的病程經驗,在親身照看半年後,某日清晨4點半醒來,懷中的毛孩已沒呼吸起伏。幾個月過去,秦綾謙透露,仍會在4點半自動清醒。在照料生病寵物時,毛小孩媽媽難免感到壓力,甚至忽略自己的健康。葉雅馨建議,可預先安排病程規畫,以免手足無措。李汶軒則點出喘息的重要,飼主可將寵物託付給親友,期間轉換思考模式,省思可學習的地方;而感到煩躁、自責時,透過書寫抒發,則有機會記錄到毛小孩病況進步,便成為正能量,彼此關係也會調整。療傷處方留意「喪失寵物症候群」,影響生活應求助心理諮商。寵物生命一旦結束,飼主恐出現「喪失寵物症候群」(Pet Loss),甚至有憂鬱傾向。葉雅馨說,輕則感到失落、易怒、重則焦慮、憂鬱,像是睡不好、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以及體重變化大都是常見症狀。有的人則是陷入不斷地自我檢討,為幫助飼主走出傷痛,寵物臨終服務師毛繼萱提到,自己會運用「寬恕治療法」鼓勵飼主,並沒有虧欠毛小孩,牠們知道你的愛。在旁人眼裡或許悲痛不可延續太久,李汶軒認為,悲傷是很個人化的,日常生活若未受影響,持續難過可被允許。建議親友適度陪伴,並透過拍肩、擁抱等安慰肢體語言達到安撫。但若出現哭到不能自己、足不出戶,甚至影響人際互動等狀態,可評估求助心理諮商。我適合再養寵物嗎?思考再養一隻的意義毛小孩離開後,什麼時候適合再養一隻?毛繼萱分享,身邊不乏親友三至五年都不敢接納新寵物,也有半年內再次領養毛小孩的飼主,因人而異。為避免觸景傷情,也有人會嘗試養不同種類的動物,像是狗換成貓。李汶軒則強調,整理好與毛小孩的關係以及感受,思考再養一隻寵物的意義,這影響日後照顧的行為或心境,例如陪伴與替代的意義就不同。
-
2021-05-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異物千奇百怪吞食經常後果嚴重 醫籲特別留意老人小孩
異物吞食常造成嚴重後果,吞下的物品也千奇百怪。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常有不小心吞下異物個案,最近的例子是96歲林姓老榮民一不小心把牙刷吞了下去,呼吸急促送急診。分院內科醫師何珮瑜表示,未及注意可能產生窒息、吸入性肺炎甚至丟失性命,因為有些老人家可能失智或不善表達,民眾要特別小心。這名呼吸困難送醫的老人家經醫師檢查,在上消化道以內視鏡看到平常潔牙用的海綿牙刷卡在氣管,取出後呼吸明顯改善,不會再喘。何珮瑜指出,成人異物吞食95%左右是意外,經常造成意外的食物例如魚刺、雞骨頭等;易導致異物吞食的高危險群則是年紀大、有精神或神經相關疾病如失智症、憂鬱症或酗酒者。另監獄住民、毒癮者或運毒者也會發生。因吞食異物需要內視鏡移除者約占5分之1,其中少數約1%的人需要手術移除,常見症狀是感覺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拒絕進食、流口水、胸痛、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哮喘與口水中有血絲。如果忽略不處理,異物可能會卡住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或是異物能會劃破消化道,造成食道或是胃腸破裂,這種狀況就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何珮瑜說,病史詢問與影像檢查十分重要。X光跟電腦斷層是醫師常用工具,可以幫助找出確定異物是甚麼東西,異物卡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尤其孩童也常發生異物吞食,有些東西例如電池或者有磁性的物質、或卡在食道,長度大於5公分,寬度大於2公分的尖銳物,都需要緊急處理,盡快夾出。因為孩童表達常不是很清楚,家長的觀察便十分重要;呼籲如果有上述的物品不慎誤食,盡快就醫。
-
2021-05-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球首例 加拿大批准對12至15歲孩童接種輝瑞疫苗
加拿大衛生署官員今天表示,將批准對12至15歲孩童施打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疫苗。這名官員形容,這項措施是隧道盡頭的曙光。加拿大迄今通報124萬9950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約20%感染者是19歲以下民眾,全國累計2萬4396起死亡病例。加拿大衛生署(Health Canada)首席醫療顧問沙瑪(Supriya Sharma)證實,將對12至15歲孩童接種輝瑞疫苗。另外,沙瑪也指出,輝瑞疫苗對年輕族群既安全又有效。她告訴記者:「我們將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曙光。」加拿大衛生署發言人證實,加國是全球首個批准對此年齡層孩童接種輝瑞疫苗的國家。
-
2021-04-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罐乾燥劑、棉花開封後該不該丟?藥師教你正確保存藥物觀念
遵照醫囑、確實用藥,是改善病情的不二法門,不過除了正確用藥,藥品保存也相當重要,特別是台灣經常處於高溫、潮濕的氣候,對藥品保存相較不易,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藥物正確保存4觀念,避免變質影響藥效! 甘誼文藥師指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會對藥物產生影響的不良保存環境,包括了潮濕、光照、高溫等。藥物和其他食物一樣,受潮容易變質、影響品質,甚至容易發霉,黴菌的黃麴毒素是各界專家公認引起肝癌的風險因子之一。因此為避免影響藥效或吃下黴菌,保存地點應盡量避免潮濕之處。高溫也容易使得藥物變質、影響藥效,而光照也同樣容易產生熱能,因此在保存的時候應特別留意避免。 除了避免影響藥效的潮濕、高溫、光照等環境外,也要特別留意避免置放於小朋友容易取得之處。許多藥物對孩子而言看似像是糖果,若讓孩童誤食藥物,恐怕會有誤食藥物、噎到等風險。 留意藥物異常情況,恐已受潮別再用! 在藥物保存妥當後,甘誼文藥師也提醒還是得留意藥物的狀態,以避免實際上保存不當卻不自知,依舊誤食了變質的藥物。例如藥粉出現凝塊、藥錠觸感濕濕粉粉的、膠囊黏在一起、藥物表面顏色產生變化等,這些情況都很有可能是有受潮、變質的情況,不建議再使用。成藥建議重新備妥即可,處方箋則建議回診取藥為佳。 藥物保存常見NG行為,乾燥劑開罐就要丟! 藥物妥善保存,也要注意4大容易忽略的行為。例如放置在浴室或廁所、藥罐中的乾燥劑和棉花持續放在裡頭、將藥物存放於冰箱、錯把使用期限當保存期限等。 NG1:把藥放浴室、廁所 如前述我們了解藥物保存應避免潮濕,但許多人依舊習慣將藥物置放在廁所、浴室的儲藏櫃當中,這樣的環境自然不易保存,受潮的機率相當高,一不注意就容易吃下變質的藥物。 NG2:乾燥劑、棉花繼續放著 許多民眾為了妥善保存藥物、避免潮濕,在藥罐打開之後,乾燥劑、棉花還是繼續放在裡頭,認為可以持續保持乾燥效果。事實上,這樣的行為更容易讓藥品受潮。乾燥劑和棉花主要使用於未開封的藥品,可以吸收藥罐當中的水氣避免潮濕,但在每次開罐之後或多或少都可能有新的水氣進入,繼續將乾燥劑和棉花放在裡面,當兩者吸收水氣量達到飽和後,反而像將吸飽水的棉花持續放在藥罐裡頭,更容易使藥品受潮。 NG3:把藥放冰箱 不少人取藥後習慣將藥物放置於冰箱內,這其實也不是個很好的習慣,甘誼文藥師指出,確實有少部分的藥物是需要冰存的,例如胰島素藥物,這種情況藥袋上都會標註,藥師、醫師也都會提醒,絕大多數的藥物都不必冰存。一般的藥物也放進冰箱內冰存,在取出與存放一來一往之間,溫差恐會在藥物上凝結成小水珠,增加藥物吸收環境水氣的風險。 NG4:誤以為保存期限=使用期限 至於藥物保存期限也得注意,藥物也會過期,過期便容易變質、影響藥效,藥罐所標註的保存期限 (Expiration Date,常簡寫為EXP)指的是開封前的期限,開封後便要注意另外標示的使用期限(Beyond Use Date,縮寫為BUD)。藥物在開封後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期限也會有所不同,保存期限和使用期限也要多加留意。 《延伸閱讀》 .忘記吃藥趕快補吃?6大用藥NG行為別再犯! .感冒藥配咖啡好更快?食藥署:小心交互作用引心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7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胸痛雖常見 但也可能是重症前兆 家長要特別小心
幼童胸痛很常見,很多家長因為小孩子常常喊痛、「後來又好了」而不在意。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討論嚴重個案,醫師呼籲家長留意,雖孩童胸痛多是「良性」,但少數是危及生命的重症前兆,一旦胸痛後出現呼吸困難、氣喘或意識不清狀況胸痛又發燒,就要趕快送急診。台南市10歲男童因發燒3天又胸痛就醫,醫師檢查確診為心臟發炎、細菌性心包填塞,手術救回。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宇指出,兒童胸痛雖大多非心因性,但萬一是心臟出問題可能很嚴重,家長千萬不能輕忽。陳俊宇表示,男童到奇美掛急診前已發燒3天,食慾不好、呼吸會喘、胸口疼痛,尤其躺下時更痛;檢查發現有異常心雜音、心臟擴大且發炎指數上升,心臟超音波顯示為細菌性心包填塞。他說,細菌性心包填塞大多因身體其他部位病灶轉移的細菌感染,在其他部位不見得會出現症狀,但細菌侵入心臟後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症狀輕微時可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但男童就醫時已很嚴重,經緊急手術,治療一周後症狀減輕,復原情況良好順利出院。醫界統計每1000名到醫院看診兒童有約6人因胸痛就醫,當中約五成疼痛是「良性不明原因」,約30%是肌肉骨骼疼痛,約10%為腸胃道或呼吸道疾病,僅5%到10%是心肌病變、心臟發炎性疾病、冠狀動脈異常等心因性問題。陳俊宇表示,兒童胸痛成因五花八門, 有名15歲男童參加「卡丁車賽車」不小心撞牆後,只要稍微運動便胸痛。經檢查無異狀,照胸部X光才發現「左側肋骨骨折」。兒童心因性胸痛雖然較少,未及早發現就醫可能後果嚴重,家長要留意如過有運動時胸痛又心悸、喘甚至昏倒,曾經心電圖異常、有遺傳性家族心臟病史等類似狀況,應儘快到門診進一步檢查。
-
2021-04-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兒童哭鬧、易怒不受管教 可能是「控制型」人格出問題
8歲男孩嘉嘉從小受父母寵愛,小學三年級突然不願寫功課、哭鬧抗拒,對於師長管教無法配合,父母親帶嘉嘉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兒青科就醫,醫師研判嘉嘉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傾向,亦屬阿德勒中「控制型」人格,會利用自己所能做行為、控制自己世界,經親職教育、藥物治療,學習、人際關係逐步回歸正軌。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兒青科主任章秉純指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正確的兒童教養,可增強兒童「社會興趣」,才不會「長歪」成為自私的人;增加社會興趣會培養孩童責任感,建議父母在教養中增加合作與分享,讓社會興趣從家庭中萌芽。章秉純表示,兒童時期腦部尚未成熟,孩子的行為、思考模式、都完全受父母或是照顧者影響;人類腦部發育在幼童期、甚至兒童、青少年初期,都尚未發育完整,故情緒問題與其解讀為「疾病」,不如視為「發展不均衡」較合宜。章秉純說明,孩童持續易怒長達30分鐘,家長就應注意,近年來,研究兒童情緒的學者研究發現,易怒兒童杏仁核、頂葉、枕葉與額葉在實驗中會出現異常活動;挫折期間,兒童的後扣帶迴和頂葉皮質,功能也較弱。透過這些現象可知,兒童易怒有時不是師長「說破嘴」制止就可解決。章秉純認為,將精神醫學與個體心理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易怒兒童的教養策略,致力兒童教養的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過「當父母親站著指責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無是處」,認為人類心理力量來自「自卑感」,而自卑感能激起個體產生追求補償力量。心理學家凱弗基於阿德勒理論,提出「生活方式」可分為四種優勢人格,為「取悅他人型」、「控制他人型」、「追求舒適型」、「超越他人型」四大類,「暴怒孩子」最多類型就是「控制型」人格,「控制型」守法,但失控後反而是最不守規矩、無法親近人群也易怕挫折;「舒適型」則愛好和平不與人爭,但偏掉後會出現逃避、懶惰;「取悅型」志願為他人付出,但反之則會失去自我。
-
2021-04-23 養生.保健食品瘋
一定要額外補充維生素嗎?保健品怎麼吃才有效?藥師說明
市面上各式各樣的保健品推陳出新,讓關心孩子們健康的父母看的眼花撩亂。「我的小孩是否需要補充?」「保健品有哪些功效?」「選擇上該注意些什麼?」這些都是父母關心的重點。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對於1至12歲兒童常見生長所需的維生素、幫助整腸的益生菌等常見的兒童保健品,以及對於過敏體質可以有怎樣的選擇!生長發育一定要額外補充維生素?維生素又稱維他命,類別有水溶性的B、C和脂溶性的A、D、E等,每日建議攝取量依據年齡、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告之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維生素A」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如蛋、肉類、肝臟中,但其前驅物─「類胡蘿蔔素」可藉由蔬菜、水果獲取。維生素A缺乏時可能導致乾眼症、夜盲症等。生活中常聽見的「B群」用以下表格簡單介紹:維生素B協助體內許多代謝,若部分長期缺乏也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例如缺乏葉酸可能出現貧血的狀況、缺乏B3則可能容易出現腹瀉、皮膚炎等症狀。許多「B群」保健品製造商也會設計添加其他的成分,例如鋅、鐵、葉黃素等,具有更多選擇性,可以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最常聽見的「維生素C」,若體內有足夠的量能避免壞血病發生。除了柑橘類水果,番茄、花椰菜、馬鈴薯中也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D」在維持體內鈣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鈣離子影響骨骼及牙齒的生長發育,若嚴重缺乏維生素D時容易致使軟骨症發生。除了在黑木耳、鮭魚、秋刀魚中有,人體也能在陽光的輔助下自行合成,因此適當的戶外活動也有幫助。「維生素E」於自然界中存在許多種亞型成分,Alpha型生育酚是其中最具活性者。不同食物含有的維生素E亞型不同,例如葵花、橄欖油、杏仁中含活性較高的Alpha型,而大豆、玉米油中則含較多的Gama型。若是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維生素E缺乏時可能出現周邊感覺神經失調。但因廣泛存在於食物中,缺乏的狀況較少見。依據2011年國民健康署統計,1-6歲孩童的平均營養素攝取量大多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孩童1歲後逐漸脫離母乳,可攝取的食物種類也接近成人,「均衡飲食」就能從食物中獲得成長所需足夠的營養。倘若因偏食、疾病等因素而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甚至「偏離生長曲線」時,在經由醫師、營養師或藥師評估下,除了飲食改善之外,可考慮搭配特定營養素或綜合維生素等保健品,以免自行服用過多維生素反而出現不良反應。容易拉肚子,益生菌一菌搞定?「益生菌」是泛指于適當數量時對宿主身體有益處的菌種們,在腸道中主要能抑制壞菌生長、促進腸道蠕動,有AB菌(嗜酸乳桿菌、比菲德氏菌)、R菌(洛德乳桿菌)等。容易腹瀉的孩童,可能因長期拉肚子造成營養流失影響身體發育,所以有些關心孩子的家長會為了整腸而直接使用益生菌。但是兒童腹瀉原因其實很多,例如乳糖不耐症、腸胃道感染、藥物引起或是六個月到兩歲半可能發生的學步幼兒腹瀉等,並不一定是只用益生菌就能解決的。其中乳糖、果糖不耐症或對特定食物過敏的腹瀉,可先藉由改變飲食來改善;目前臨床研究顯示某些益生菌可降低因腸道菌叢變化引起的腹瀉,少量證據也支持益生菌有預防或縮短特定抗生素引起的腹瀉。臨床上也有一些益生菌指示藥如妙利散、百賜益,會用於便秘、腹瀉的孩童來改善症狀,但這類藥品需經由醫師藥師藥劑生的指示下使用。由於益生菌是「在適當數量下才有益處」的細菌,針對不同的生理狀況所需的菌種、數量也會有所不同,多食無益,建議和醫師討論實際的需求後再使用,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以免吃入過多不需要的益生菌反而造成腹瀉等其他問題發生。聽說益生菌也能改善過敏體質?腸道除了是消化器官,也擁有許多的淋巴組織,被稱為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腸道菌叢和人體的免疫相關,能影響淋巴細胞、進而抑制局部發炎反應,也能降低非預期全身免疫反應的風險。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狀況,來自環境、食物的影響都可能誘發。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某些益生菌(如LP、LGG菌)能降低皮膚炎的風險,但也有研究顯示並無益處,因研究結果的差異性大,目前普遍認為益生菌雖然相對安全卻不是改善兒童過敏體質的首選,應主動與您的醫師討論,避免延誤治療。選擇使用保健品的時機應先「瞭解孩童需要補充的原因」,不需急著依賴保健品的幫助,可從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開始,如改善環境、飲食、作息等,經醫師或醫事專業人員評估後再做選擇,方能避免適得其反又傷了荷包。資料來源: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幼兒期營養參考手冊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健康營家美國乳品出口協會-美國乳品應用手冊
-
2021-04-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堅果比魚更好?教授曝怎麼攝取Omega-3最有益
讀者Daniel 2021-3-24在最新研究:不支持用Omega-3或維他命D3來預防心房顫動的回應欄留言:提到Omega-3,想問林教授關於這篇針對糖尿病。好奇其中「為期15年、近20萬人」大型研究是?得出攝取量跟DM病例趨勢增加有關也覺得莫名。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2-11發表在《健康2.0》的文章,標題是: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世界營養學權威建議吃堅果比魚更好。這篇文章是承襲了《健康2.0》的優良傳統,繼續提供錯誤百出的不健康資訊。請看我在2018-11-18發表的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在2020-7-30發表的硒是抗癌之王?醫師害人的胡扯,在2020-11-3發表的穀維素的吹捧與現實,在2021-2-8發表的微胖較長壽?顛覆想像?,以及在2021-4-15發表的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我們先來看《健康2.0》那篇文章裡的這一句話:「知名健康網站WebMD甚至警告孕婦與孩童,許多種類的野生魚類都不該吃,養殖魚類更完全別碰。」可是,事實上,WebMD是一再鼓勵吃養殖的鮭魚,例如這一篇Mercury Low in Wild and Farmed Salmon(野生和養殖鮭魚中的汞含量低)。它說:「FDA和EPA有建議孕婦和幼兒每週吃不超過兩份或12盎司的鮭魚。但是,哈佛醫學院的營養學家George Blackburn醫生說每週食用二至四份鮭魚(無論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所帶來的好處顯然是超過了大多數人的風險。」我們再來看《健康2.0》那篇文章裡的另一句話:「媒體很少提到,以ALA形式存在的Omega-3脂肪酸也存在於某些堅果與種子,人體可將其轉變成其他形式,因此根本不必吃魚。」可是,事實上,我們的身體很難將ALA轉化成對健康有益的Omega-3(轉化率不到1%)。尤其是年紀越大的人,轉化能力就越低。請看我在2016-8-8發表的亞蔴籽油比魚油好嗎。好,我們現在來討論《健康2.0》那篇文章的主題〈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首先,我查遍公共醫學圖書館,怎麼找就是找不到它所聲稱的「一項為期15年,以近20萬人為對象的大型研究顯示,攝取愈多的Omega-3脂肪酸,愈有可能罹患糖尿病」。再來,有關攝取Omega-3是否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的研究,目前調查對象最多(共426,852人),為期最久(4.1–18 年)的研究是一篇2017年發表的薈萃分析論文。它的標題是Association between omega‐3 fatty acids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Omega-3脂肪酸攝取與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一項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而結論是「關於omega-3脂肪酸對2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的流行病學證據是有爭議的」。由此可見,《健康2.0》那篇文章所說的〈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完全是片面之詞,危言聳聽。《健康2.0》那篇文章最後說【本文摘自/《救命飲食2.不生病的祕密:黑心的不只是食物,你該如何挽救自己與家人的健康!》T.柯林.坎貝爾, 霍華.賈可布森 著】。有關《救命飲食》這個系列書籍,我曾在2018-7-16發表救命飲食,揭露它的偽科學本質。它的作者T.柯林.坎貝爾是極端素食主義者,而為了推行全素食,他就不惜說謊來妖魔化所有動物性食物(當然包括魚和魚油)。所以,《健康2.0》那篇文章就是極端素食主義者昧著良心,企圖嚇唬葷食民眾的最佳見證。註:我曾在魚油補充劑,棺材添釘這篇文章裡說,從食物(魚)攝取的Omega-3是對健康是有益的,而從藥罐裡攝取的Omega-3則是對健康無益的。原文:吃魚油當心罹患糖尿病?《健康2.0》又一胡扯
-
2021-04-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吃錯等於吃回鍋油?專家教你挑選2關鍵
魚油其實是魚的脂肪 影響新陳代謝與身體保護力 國人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會選擇補充魚油。然而市面上魚油選擇百百種,成份、功效皆不盡相同,一般民眾選擇時也無法分辨有效成份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的需求。 中原大學生科系教授,毒理專家招名威解釋,魚油顧名思義就是魚的脂肪。不同的魚種,脂肪含量也有所不同。包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棕櫚烯酸)和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組成。不少人吃魚油是為了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思緒清晰、新陳代謝、防護力等相當重要,也能促使心情愉快有活力,成人孩童都建議適當攝取。 大型魚類甲基汞易超標?魚油雜質影響神經發育? 招名威指出,現今水源遭受嚴重污染,導致大多魚類受到毒化物侵害,包含甲基汞、戴奧辛、多氯聯苯、生物用藥、動物激素等,而這些毒化物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脂溶性」。脂溶性成份難溶於水,肝臟對其解毒代謝速率非常慢,容易累積在器官、內臟,尤其是脂肪含量高的生物體內,我們常吃的魚就屬於其中一種。 根據統計,毒化物含量在體型較大的魚類中較高,像鮪魚、旗魚、油魚和鯊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包括甲基汞容易超標。許多民眾可能認為不吃大型魚,吃小型魚也能攝取優質魚油。招名威教授提醒,捕撈的魚是否符合食用標準沒有一定的規範,但魚油的提煉到通路販售,是必須符合相關標準,才是魚油比魚更有價值的地方。 可見製作魚油的過程,去除雜質的技術相當重要。招名威教授指出,魚油內若含有甲基汞可能會傷害神經,尤其對發育中的大腦影響更大,雖然鼓勵育齡婦女和幼童適量攝取魚類,但若間接吃下到過多甲基汞,反而會造成神經發育遲緩、智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自閉或躁鬱等現象發生。 濃度不夠多吃幾顆就好?魚油挑錯等於吃回鍋油? 招名威教授分析,魚油的製造過程可分為蒸餾法與超臨界萃取。若僅利用蒸餾法(高溫蒸餾法或分子蒸餾法),高溫將破壞魚油脂肪的結構,導致脂肪酸氧化,形成的過氧化代謝物可能還會殘留,不僅破壞油質,魚油濃度也不高,就像吃回鍋油一樣。 至於超臨界萃取是利用低溫高壓的物理方式,排除魚油剩餘的雜質,有助於減少毒性物質產生。更重要的是,能減少魚油受到高溫破壞,讓Omega-3濃度高於80%以上,才算是達到具保健效果的濃度。 招名威教授強調,挑選魚油最重要的關鍵之一「濃度」,唯有濃度足夠才能達到效益。如果大量補充低濃度魚油,不但可能吃下過多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容易增加有害物質攝取量,也會造成身體負擔。魚油製造過程的安全性,以及魚油本身濃度,才是選擇魚油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不想中風就吃魚油?挑選魚油有玄機!營養師:勿與抗凝血劑同吃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脂?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失智父親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將零食緊抱懷裡留給家人...
2011年,上海男人孫曉雄46歲,他70歲的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症,逐漸出現失憶、失智、失禁等症狀。正值創業關鍵時期的孫曉雄,最終選擇放棄部分生意,和家人共同照護父親。接下來的9年中,他們和父親一起,展開了一場對抗遺忘、衰老和久病的苦旅。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時,孫曉雄正在昆山出差。母親帶著哭腔:「你爸不見了。」孫曉雄心中慌亂,但還是強裝鎮定地安慰說:「不要緊,他走不遠的。」母親告訴孫曉雄,她已經沿著家所在的揚州路,找遍了父親可能去的所有地方,但都沒找到。幾乎沒怎麼猶豫,孫曉雄決定駕車走高速返回上海。一個多小時後,他抵達父母位於楊浦區弄堂裡的家,大姐、妹妹都在。商議後,他們決定去街道派出所碰碰運氣。趕到派出所,父親孫志雄果然在那兒,衣服髒了,面色驚惶。民警問他的名字,他答「李中玲」,問他家住哪兒,他答「浙江中路」。民警照著他給的答案在浙江中路尋找李中玲,無果。他們便讓孫志雄先吃飯,繼續打電話給附近幾個居委會排查。實際上,黃浦區浙江中路是1941年父親出生的地方。20世紀60年代末,因家庭成分問題,孫志雄和父母妻兒一起被下放至安徽農村,浙江中路的家也被收為公用。90年代,一家人相繼重返上海,在楊浦區揚州路新康里的弄堂中安家落戶,住了20多年。家人們都落了淚。他們謝過民警,把受到驚嚇、已經無法開口說話的父親帶回家。這一年是2014年,父親73歲,患阿茲海默症的第3年,他的大部分記憶已經被疾病抹去。此前,為防止他走失,家人給他買了GPS定位器,戴在他手上,並仿照工牌製作了寫有他姓名和住址的「身分卡」,掛在他脖子上。還列印了厚厚一沓卡片─寫有家中的電話號碼、母親及三個子女的手機號碼,塞在他口袋裡。但父親覺得難為情,總會將定位器、身分卡偷偷扯掉,小卡片有時也隨手丟掉。那時,父親雖然記憶受損,但身體還不錯,走路時腳底生風,動作又輕,常常貓一樣溜出家,無聲無息。這就苦了主要照護他的母親李中玲。這次走失後,母親看護父親時更加小心,後來只能選擇限制他的行動。白天,母親用兩張躺椅堵住家門前的走廊,躺椅沿上放置一排手搖鈴。父親一開門,她就能循聲跟上。夜晚,父親也會夢遊般地走出家門,母親就在睡覺前找一條寬布袋,把兩個人的手綁在一起。父親一起夜,她就跟著醒來。生病前,父親堅持每天去公園跑步,200米的跑道能跑上五六十圈。父親精通文史地理,父親給少年時代的孫曉雄講俄羅斯文學時,問他:「伏爾加河在哪裡?」他答「不知道」。父親就告訴他伏爾加河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曾經,父親能準確無誤地記住一條遙遠河流的相關知識,現在卻連近在咫尺的家門都無法記住。更讓孫曉雄難過的事在後頭。好幾次,孫曉雄回到父母家,父親看到他,不僅問他「你是誰」,還拒絕他進家門。母親在一旁提醒:「這是你兒子啊。」儘管知道父親的反應是生病所致,孫曉雄轉過身,還是哭了。被自己的父親遺忘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和至親之人情感連接中斷,安全感喪失,讓他不得不重新打量父子關係。他經常做噩夢。夢裡,他置身公車、地鐵站,場景不一,但一直在找尋,找物件,找妻子,找兒子,找母親,最後遍尋不得,他流著淚從噩夢中驚醒。白天,他煩躁易怒,常和妻子吵架,工廠裡的工人也遭了殃,沒少挨罵。他流淚也是為自己。父親患病時,正值他創業的關鍵時期,經營的床品公司在全國開了22家連鎖店。可是父親需要照顧,他自己的身體也出現了危機,精力不濟,他不得不將店一家一家收回來。讓孫曉雄更感遺憾的是,他曾主動疏遠父親近十年。少年時代,父親是孫曉雄的精神偶像。父親高中學歷,年輕時是個文學愛好者。全家下放至安徽農村時,母親在學校做老師,父親做了一段時間的老師後,開始負責家中的農活。他鼓勵孩子們看書,用俄語朗讀普希金的詩歌。一天的農活結束,他給村裡人繪聲繪色地講《三俠五義》,很受當地人的喜愛和尊敬。90年代,孫家人相繼返回上海,房子、戶口都得重新爭取。回到上海後,母親在幼稚園做老師,兼做家庭教師貼補家用,做了十幾年農民的父親只能在工程隊、飯店做臨時工,往昔的同窗已經成為醫生、老師、工程師…他受到打擊,主動和老友斷絕聯繫。父親清高,一家人的戶口、住房問題全靠母親奔走才得以解決。身為男人,孫曉雄一度瞧不起封閉自我、無力承擔家庭責任的父親。有段時間,看到父親,他連招呼都不打。父子關係破冰發生在孫曉雄的兒子讀五年級時。那天,父親帶孫子出門,孩子牽著爺爺的手蹦蹦跳跳,有說有笑。孫曉雄站在後面─想起小時候,父親教他閱讀、游泳。孫曉雄想:養大一個孩子並不容易。他也漸漸明白,父親是一個被時代捉弄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父親只是不擅長社交和賺錢而已。他在心裡與父親和解了。瞭解到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孫曉雄陷入憂慮。法國作家迪迪埃‧埃里蓬曾描述過作為子女,他在父親患上阿茲海默症後的恐懼。埃里蓬會反覆背誦他爛熟於心的詩詞,以證明自己的記憶力完好無損。只要忘記了一句詩、一個日期、一串電話號碼,他就會陷入焦慮。孫曉雄也一樣。只要忘記什麼事,他就止不住胡思亂想,問兒子:「爸以後會不會也得這個病?」他自己的健康也不容樂觀。父親確診這一年,孫曉雄48歲,糖尿病病史10年,還患有高血壓和嚴重的胃病。母親李中玲的抑鬱症發生在丈夫患病兩年後。兒女要工作,她需要寸步不離地陪伴丈夫,起初,她最憂慮的是他走失─她長期患有關節病的雙腿無法快步行走,每次尋找丈夫都異常艱難。2013年後,丈夫逐漸生活無法自理,她得照看他吃飯、穿衣、吃藥、洗澡、大小便。丈夫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愈發嚴重。李中玲有輕微潔癖,只要丈夫一失禁,她就一遍遍為他洗衣、換衣,有時,她一天得給他換洗3次。李中玲原本擁有充實幸福的晚年生活。退休後的10年,她是在社區老年大學度過的:學做中國結和麥秸畫,教其他老人剪紙,她的剪紙作品還被拿去展覽過。丈夫也會陪她一起買材料,看她做這些小玩意兒。他們本是志同道合的愛侶,中學時相識。結婚後,相濡以沫50年,「兩個人好得就像一個人」。她從未想過推脫照顧丈夫的責任,也拒絕將這種承擔浪漫化、崇高化。但她也是女人,需要丈夫的呵護。然而大多數時候,生病的丈夫和外界隔著一堵牆,無法溝通,不見回應。最讓她心灰意冷的時刻,發生在搬到浦東後的一個夏天。她起床後覺得頭暈,渾身癱軟倒在地上。她努力呼喚丈夫,想讓他幫自己將床頭上的手機拿過來。他在屋子裡來來回回走了半天,只遞給她一個空調遙控器…她只能等到自己有了力氣,慢慢爬到手機旁,撥通小女兒的電話,小女兒撥打了120*,她才被送往醫院。李中玲被這種不見盡頭的生活擊潰了。後來,她在家中總是無端流淚,會把家裡好好的東西剪壞,還說想從20樓跳下去。兒女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她在醫生面前流著淚長長地傾吐一番,之後又做了3年心理諮詢。因為焦慮,她常常失眠,提出讓兒子給她開一些安眠藥。孫曉雄留了個心眼,他開了許多維C片,替換進安眠藥的藥盒裡,再拿給母親。他至今仍然瞞著她。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李中玲唯一的慰藉,是丈夫一直不曾忘記她。一次,他說他第二天要結婚,別人問他和誰,他說「李中玲」。雖然記憶出現錯亂,他不記得他們結了婚,有三個兒女,也有孫子和重孫,但他始終記得,李中玲是他的戀人。2013年前後,隨著父親病情加重,孫家三個兒女商量,分工輪流照看父親,盡量保證有人在父母身邊。2015年後,大家又進一步明確分工:長期在上海的大姐、妹妹常來家中幫助母親,需要經常出差的孫曉雄有空就過來,主要負責父母的生活費和醫療費。兒女分擔了一些工作,李中玲的壓力沒那麼大了。每天早上,她帶著丈夫進行刷牙、洗臉、刮鬍子「三部曲」,晚上睡覺前,將丈夫第二天要吃的藥,按劑量和時間提前準備好。白天,丈夫大小便過後,她在日曆上做好記錄。掌握了時間和規律,到點了,她就會問他是否想去衛生間。家中的男人主動承擔了帶孫志雄洗澡的工作。冬天洗澡要去公共澡堂,孫曉雄和姐夫開車載父親去澡堂。一次,去澡堂的路上,父親在車裡失禁,孫曉雄坐在副駕駛座上,還沒來得及起身,姐夫自然地拿著塑膠袋包好穢物以及父親弄髒的衣物,扔掉了,這一幕讓孫曉雄至今都很感動。家人盡力保持孫志雄外表的清潔和體面,照顧他的尊嚴。妻子李中玲常常溫柔地摸摸丈夫的臉。他動作還算靈敏時,李中玲讓他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摘豆芽、包餛飩…她相信生病的丈夫依舊需要獲得一種價值感。他們也努力營造出讓孫志雄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需要的氛圍。孫輩們一見爺爺就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想著法兒哄兩位老人開心。情人節,孩子們會商量好,分別給爺爺、奶奶買巧克力。有一年情人節,外孫帶爺爺、奶奶去一家網紅餐廳吃飯,餐廳裡坐的都是衣著時尚的年輕人。有人問:「爺爺、奶奶,你們也過情人節?」李中玲就告訴他們:「是啊!我們結婚50年啦。」家中變化最大的是孫志雄本人。從安徽返回上海後,孫志雄感受到某種落差,一度變得封閉沉默。生病後,他的記憶多停留在成年之前,失意的青年和中年時期被遺忘,他反而鬆弛快樂了不少。別人同他搭話,他多報以微笑,用他語言庫中僅存的結構簡單的句子─「我很愛你」「我很喜歡你」「你真漂亮」來回應。一次,他在社區裡遇上一個老太太,開口就說:「你真漂亮,我愛你啊!」李中玲忙不迭地向對方解釋和道歉。對方卻笑了:「我這一輩子,也沒聽過幾句這樣的話。」2018年,他們在松江區分到了幾套回遷房。李中玲和丈夫先搬過去,為更方便地看護父親,住在市區的孫曉雄一家也搬了過去。2019年,經鑒定,父親的阿茲海默症為五級,處在重度認知功能減退階段。醫生建議家人多陪伴父親,鍛鍊他的認知、語言和行動能力。家人買來算術認知卡片和玩具,空閒時陪他練習,住在隔壁的孫曉雄則常去找父親聊天,陪他散步。父親的智商和語言能力逐漸退化成孩童狀態,言行舉止憨直可愛,觀察父親成了孫曉雄的快樂源泉。既然還要同阿茲海默症共處下去,不如換一種心情面對。孫曉雄把父親的搞笑時刻拍下來,先是發到微信朋友圈,後來又發到抖音上,也是留存一份記憶。在孫曉雄的鏡頭下,近80歲的父親自稱「寶寶」,一天中最令他開心的事是吃,蔥油餅、霜淇淋是他的最愛,得不到想要的零食會哭。他同5歲的重孫女嬉鬧,在重孫女手背上咬了個月牙印,最後還是重孫女原諒了她。他常對家人耍小孩子脾氣,但對妻子李中玲言聽計從…這些質樸溫暖的家庭生活片段,慢慢為孫曉雄的抖音帳號吸引了近30萬粉絲。這個團圓和睦的上海家庭,在不斷曝出的關於家庭和養老的負面新聞中,給人們提供了一些啟示。一位不能長久陪伴在爺爺身邊的粉絲給孫曉雄留言:「看見孫爺爺,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爺爺。」被孫家人對久病父親的耐心與陪伴打動的一位粉絲,發私信告訴孫曉雄,他決定對自己的爸媽耐心一點。2020年10月,孫曉雄開車載父親外出。父親嚷著要吃霜淇淋,孫曉雄心軟了,買了一支給他,又擔心他吃壞肚子,搶過霜淇淋,吃了一半再塞回父親手裡。因血糖高,孫曉雄十幾年不敢吃霜淇淋了,但父親無法理解這種好意,委屈地「哭」起來。這則影片在抖音獲得了34.5萬次按讚。孫曉雄的粉絲中,有不少人也是阿茲海默症病人家屬。他特別能理解這些焦灼無助的親屬。現在,他一有時間就會回復私信向他取經的人:看病要去三甲醫院,不要盲目服藥,最重要的照護是家人的陪伴關愛、不嫌棄。有一次,孫曉雄帶母親去看病,像是知道妻子不舒服,父親一整天悶悶不樂,早飯也沒吃。妻子從醫院看病回來,他委屈地把頭埋進她懷裡,發出啜泣的聲音。孫曉雄逗他:「又假哭了。」等父親抬起頭,家人看見,他眼角真的有淚。孫曉雄堅信,雖然還是常常遺忘家人的名字,但父親一定知道他們是他的家人,那些最珍貴的東西一直留在他內心深處。10月的一個夜晚,孫曉雄睡前不放心,就去隔壁看看父母。推開門,父親正一個人坐在黑暗的客廳,孫曉雄嚇了一跳,打開燈,看見他正在哭。當時已經午夜12點了,他問父親:「你怎麼不去睡覺?」父親告訴他:「我做夢,夢見你死掉了。」孫曉雄心緒複雜,他向父親解釋了好幾遍,自己沒有死,「我們都長命百歲」。父親這才放心去睡了。生病的父親對家人有著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一次,孫曉雄載父親外出,一位客戶打電話找他,他便帶上父親一起前往。客戶也知道老爺子生病,買來一大包零食給他。離開時,父親坐在車後排,緊緊地把零食抱在懷裡。孫曉雄以為他擔心別人搶,對他說:「你不要抱著,放好嘛!這些都是給你的。」父親不願放,很鄭重地說:「帶回去給中玲吃。」(田龍華/摘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畫」,本刊節選)
-
2021-04-12 該看哪科.兒科
醫病天地/二要二不助學童擺脫蛀牙
國民健康署統計學生的齲齒盛行率,一度高達65.58%,台中慈濟醫院兒童牙科醫師莊孟勳指出,蛀牙不單純只是牙齒疼,更影響咀嚼、發音、甚至恆齒發育,家長應叮嚀孩子「二要二不」,包括勤刷牙、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少吃甜食與不以口餵食小孩。「齲齒」就是常說的蛀牙,是學童常見的牙齒問題;2014年學生齲齒盛行率高達6成5,經在校園實施口腔計畫,推廣潔牙、塗氟、漱口水使用,2019年盛行率略下降到54.85%。莊孟勳指出,現代孩子齲齒率高,部分是家長問題。許多家長或老師為安撫孩子,往往以餅乾、糖果當獎勵,糖類食物不僅增加身體負擔,更造成兒童蛀牙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糖是牙齒細菌養分來源,細菌吸收糖類開始產生酸性物質,進而腐蝕牙齒的琺瑯質導致蛀牙,建議每次進食後記得刷牙,尤其甜食,才能避免口腔細菌滋生。莊孟勳也提醒牙齒塗氟,利用氟離子特性,讓孩童牙齒鈣化更完整,降低牙齒細菌活性;頻率一般約6個月塗一次即可,但對高蛀牙率的孩童得增加頻次,等14歲後待乳牙全換成恆齒,再依牙齒健康狀況由醫師建議塗氟保養牙齒。莊孟勳提醒「二要二不」護齒好習慣,包括勤刷牙(睡前、進食後都刷牙);定期接受口腔檢查與牙齒塗氟。「二不」是少吃甜食與不含奶瓶睡覺,家長自己咀嚼後的食物,不要餵食小孩。
-
2021-04-12 該看哪科.兒科
醫病天地/小孩戽斗牙齒亂 恐鼻過敏引起
孩童齒列不正、一口亂牙,甚至戽斗時,家長都會帶至牙科矯正。萬芳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黃筠涵說,咬合異常不一定是牙齒長不好,有可能是長期鼻塞所致,除建議減少接觸過敏原,新生兒可喝母乳,調節免疫系統。黃筠涵說,有一名7歲男孩小傑因牙齒亂、咬合異常,被媽媽帶去牙科矯正,但牙醫師卻發現小傑是長期鼻塞,習慣張嘴呼吸,進而影響臉部骨骼發育所致,建議媽媽帶去兒科治療鼻過敏。黃筠涵說,輕微未影響生活作息鼻過敏,需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如塵蟎、灰塵、二手菸或燒香味;家中被單1周至少洗1次,也可補充益生菌或維生素D,少吃冰冷食物。若鼻過敏嚴重影響睡眠及學習表現,建議可藥物治療,目前以鼻噴劑及抗組織胺藥物為主。黃筠涵說,孩童從出生至3歲免疫系統處易敏期,大量接觸環境過敏原易誘發過敏體質,此階段為預防過敏關鍵期,推薦喝母乳,能調節免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