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孩童
共找到
929
筆 文章
-
-
2021-09-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護脊書包」有用嗎?醫師:注意這二件事更重要
孩子晉升小一新鮮人,開始有各科課本和習作,書包重量自然增加不少,如何幫孩子挑選適合的書包,變得特別重要。不過,面對坊間各式拖行書包、單肩包、雙肩背包,還有五花八門的設計和行銷文案…有時候看了半天還是不知道哪個好,真的是考倒家長。書包重量勿超過孩童體重的10%以兒童骨骼發育的觀點來看,書包的「總重量」永遠是醫師們最擔心的問題。雖然現在學校時常有孩子的「書包重量檢查」,但往往採取學年統一標準去設定重量上限,而未考慮到孩子個體的發展差距其實不小。2009年,美國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學會曾經聯合提出建議:書包的總重量建議不超過學童體重的15%,然而到了2012年,這個建議又下修到「書包的總重量不超過學童體重的10%」。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實驗發現,一旦書包重量超過體重的10%,孩童的下背痛、肩頸痛的機會上升,上半身的姿態會前傾以平衡身體的重心,扁平足的發生率也會增加;以實驗室的角度來看,發現肩頸的上斜方肌,以及下背的豎脊肌都會過度誘發,造成肌肉長期緊繃。家長不妨偶爾測量一下孩子體重和書包重量,做更適當的調整。在台灣,因學童在校時間偏長,很多孩子下了課也必須再去安親班待到晚上,因此有些能夠調整的事情,一定要盡可能調整。例如:讓孩子帶空的水壺去學校裝水喝、一些常用的文具用品在學校置物櫃多準備一份,就不用常常攜帶、只帶必要的課本作業回家,安親班或才藝班的物品另外裝一袋,早上先放去安親班的櫃子寄放…等。如果學童走路上學的時間超過20分鐘,建議更嚴格的限制書包重量。書包要有胸、腰減壓扣帶 「雙肩背包」最減壓 不論是成年人或是兒童,雙肩背包的設計,定比單肩帶的包包(不論單肩側背,或是跨過身體對側斜背)較能減輕脊椎的壓力,並提醒孩子一定要用雙側背帶背著書包。在較高年級的學童,我們常常見到他們雖然帶著一個雙肩背包,卻只用一邊的背帶背在肩上,甚至是手腕在肩上勾著背帶行走,這些姿勢都已經證實會增加手腕、上背部及頸部的肌肉過度緊繃,長期下來恐怕對肌肉骨骼有不良的影響。書包最好能夠有胸部以及腰部的減壓扣帶, 讓書包跟身體較為貼合。以人體工學來說,書包的重心最好能在胸椎第12節左右,較能保護學童的脊椎發展。 背書包調整至「最小晃動」為原則應該先跟孩子測試一下書包肩帶、以及減壓扣帶的位置,以孩童「最不會感受到重量」的狀態、以及觀察他行走和上下樓梯時「書包晃動幅度最小」為原則,作為合適的書包定位,並隨著孩子的身高、體型發展,不定時的檢測、調整。背包的下緣應在孩童的骨盆之上,背包一旦背到「垂到屁股」的位置,便是太低了,與身體不容易貼合,也增加過多的脊椎負擔。肩帶貼合於上背部的範圍應該要有減壓的軟墊,舒緩背負時的壓力感。 愈重的物品放內側 愈輕的放外側書包內的物品放置也大有學問,重量愈重的課本、書籍,應愈貼背放靠近脊椎,中等重量的筆記本、習作放於中間,較輕的文具用品、隨身物品則放於背包前側。若考量購買一個書包後想要使用較長的年限,則須將背帶可調整的長度是否充足一起納入考慮,有些品牌的設計可以在背包外再添加新的夾層,以拉鍊與背包主體結合,也是一個「可擴充性」的考量。至於一般父母常常問的:「書包會不會造成脊椎側彎?」及「書包會不會害小孩長不高?」平心而論,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答案。多數的脊椎側彎其實找不到原因,或可認為是多基因表現下的結果,而身高的發展仍跟遺傳、飲食營養及運動最有相關。 背書包恐致脊椎側彎 影響身高?目前幾篇小規模的研究可看到孩童在背了很重的背包行走後,MRI 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脊椎椎間盤高度似乎有暫時被壓低一些,原本已有脊椎側彎的學童側彎的角度也短暫增加了一些,但因學童的肌肉骨骼系統彈性仍佳,通常這些短暫的變化會隨著壓力解除後便恢復,目前仍沒有看到長期的研究證實書包的設計可以直接證實對脊椎側彎或身高發展有長期且直接相關的影響。因而筆者認為,與其煩惱這些問題,或是因此追逐過度昂貴的書包,不妨定期檢查一下孩子書包的重量、背書包以後的站立姿態,以及行走時的步態,都更加實際!繁重的功課之餘,讓孩子養成好的姿勢習慣及定期運動,更是重要。(本文由復健科醫學會提供,>>原文網址)
-
2021-09-11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染疫無症狀居多 醫師提醒:生病就不上學
北部地區爆發托兒所群聚,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且症狀與感冒雷同,不易辨別,有肥胖、糖尿或氣喘、心臟病等兒童重症比率也會增高,建議幼兒園最好落實,生病不上學,避免病毒傳播。李敏生表示,這次幼兒園群聚事件,讓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小孩會染疫,但絕大多數的兒童個案,其實都是成人病患的接觸者或是群聚的一部分,且無症狀和狀輕微的約占6成,當中症狀輕微的約占4成,也就是絕大多數兒童,都無明顯症狀。但李提醒,一般家庭若有群聚,孩子即使沒有症狀也務必提高警覺。他說,兒童新冠病毒的跟成人差不多,大概2至14天,平均6天,症狀像感冒或過敏,很判斷。最常見的是發燒、咳嗽,流鼻水,肌肉痠痛,喉嚨痛等,但肥胖、糖尿病,氣喘或先天心臟病、神經疾病的兒童,重症比率都較高李敏生說,由於兒童症狀不典型,幼兒園或學校最好落實生病不上學,在家休息,以避免發生校園傳播。他並表示,兒童居家快篩有年齡限制的,未滿2歲的孩童,最好到社區篩檢或醫院篩檢,超過2歲才能進行居家快篩。快篩前的溝通甚至模擬情境很重要,否則孩子害怕會閃躲,閃躲就會測不準,也可能捅出鼻血。家長幫孩子快篩時,可讓孩子站在胯間,一隻手固定孩子前胸雙臂,一隻手固定前額,若有流鼻血,則讓孩子的頭前傾45度,用食指拇指捏鼻翼加壓,就會止血 。李敏生說,快篩時需讓孩子的頭稍微往後, 鼻咽試紙伸入鼻孔約到耳洞的距離即可,如果碰到阻力就可以停 ,拭紙拿出來前要輕輕旋轉,因每個試劑不同,使用前最好參用說明書。
-
2021-09-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政策不同!新北孩童在台北念書是否居隔?北市解答
受到新北染疫幼兒園波及,不少孩童被列為第二圈匡列對象,需進行預防性隔離,但有家長反應,已準備行李前往防疫旅館,但等一天後卻又被通知在家隔離即可,質疑北市防疫旅館數量不足;另外,雙北政策不同,住在新北市、但在台北市唸書的孩童是否需要隔離,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說明,住新北但在台北念書的孩童會由北市開居隔通知,目前入住防疫旅館者有50多位,200多位在家居隔。黃珊珊解釋,確診者第一圈接觸者叫居家隔離者,第二圈叫居家隔離的接觸者,也就是這次預防性隔離的對象,第一圈在新北市確診個案接觸的6個孩子,他們均已安排至集中檢疫所進行居家隔離。北市府匡列的第二圈接觸者是預防性隔離,第二圈並不是法定需要隔離對象,而是北市採取高規格的態度,依照長榮機師案,中央處置方式是隔離5天並進行採檢,但前提是他接觸的第一圈接觸者採檢結果必須為陰性。也就是說,第二圈防疫性居家隔離者,所接觸的第一圈居家隔離者居隔第5天採檢陰性,且自己居隔第5天採檢也陰性的話,才能解除隔離。而第一圈的居家隔離者須在隔離當天、隔離第5天、隔離第14天的採檢均為陰性,才能解除隔離。黃珊珊說,所以第一圈隔離者要隔離14天、採檢3次,第二圈隔離者要隔離5天,沒有匡列第三圈,所以第三圈叫做預防性停課。黃珊珊表示,確實公告指出,若家庭居家隔離有困難,市府可安排入住防疫旅館,尤其家中有同住60歲以上長者,會希望長者不要跟孩童太接近,畢竟長者風險比較高。可能相關工作人員在轉達上有誤會,目前因新北幼兒園群聚感染案而入住防疫旅館人數有50多位,超過200人在家進行居家隔離。另外,有民眾投訴,家住新北,但小孩在台北念書,班上有新北幼兒園的接觸者,全班要預防性停課,北市衛生局通知要居家隔離,但新北衛生局說不用,雙北政策不同,讓家長無所適從。黃珊珊回應,目前新北市若預防性停課是停課3天,台北市停課5天到星期日,現在規範是以居住地衛生局為衛生主管單位,如果是是家住在新北市,但孩童在台北念書的情況,會由北市府開居家隔離書通知,上述個案昨天已經解決了。
-
2021-09-09 失智.大腦健康
慢性病、失智症不來找 健康飲食與規律活動不可少!
隨著科技發達與交通的便捷,加上今年COVID-19疫情嚴峻,民眾外出意願降低,且限縮活動的空間及時間,導致生活型態更趨向靜態,根據美國CDC調查顯示,肥胖除了造成多重慢性疾病外,罹患COVID-19住院風險增加3倍,且死亡率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因此維持健康體位及養成規律身體活動才能增加抵抗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年致力於培養市民健康生活習慣,109年結合專業團隊設計「改變180、月來越健康」的養成活動,更於今年度廣邀市民朋友參與,自110年9月8日(三)起辦理為期3個月的「Health Family In Taipei」系列活動,邀請市民朋友揪家人一同挑戰自我,賺健康得好禮!超過20萬元以上好禮等您來參加! 均衡飲食&身體活動不可少 慢性疾病不來找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 109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已39年蟬聯國人死因第1名與49年臺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其中慢性疾病囊括7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指出身體活動不足與不健康飲食即是導致癌症與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臺北市109年調查發現市民在飲食上蔬菜、水果及豆魚蛋肉類的攝取量易超量,而堅果種子類及乳品類偏少,顯示市民朋友在飲食上的不均衡。教育部體育署「109年運動現況調查」顯示,臺北市規律運動人口中35-39歲族群因過於繁忙沒有時間而導致運動人口比例低。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呼籲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的健康生活型態,才能預防癌症及慢性疾病的發生,亦可以增加自身抵抗力。Health Family邀您動起來!109年度臺北市衛生局結合專業團隊透過與不同家庭型態之市民朋友的對話,了解他們飲食及身體活動的問題與需求,發現臺北市成人及長者族群更容易忽略身體活動的養成,且通常在身體有狀況或怕健康問題影響家人時,才會正視運動的重要性及提高意願; 另也發現成人族群因工作忙碌,時常購買外食而忽略均衡飲食,進而影響家中孩童及長者的健康。臺北市衛生局及專業團隊藉由7場服務設計工作坊,統整442位市民朋友的需求及發想,聚焦需求開發「改變180、月來越健康」均衡飲食與身體活動工具,包含學生的健康繪本、職場工作者的健康桌曆與社區長者的健康月曆,期透過紀錄每日飲食及身體活動以養成市民「關注自己、改變行為」的健康新生活運動,串聯家中學生、成人及長者族群,藉由提升家人彼此互動及感情連結以建立群體健康的家庭,另外團隊也定期收集市民的回饋修正與優化健康促進策略,為臺北市民開創永續的健康創新服務設計。邀請市民朋友一起成為「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Health Family在臺北 身體健康GO!為養成市民健康均衡飲食、規律身體活動習慣,臺北市衛生局邀請市民夥伴參與 「Health Family 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系列活動,活動內容包含:健康生活紀錄競賽:邀請市民朋友藉由「好食日誌紀錄」及「愛動日誌紀錄」,記錄每餐六大類食物攝取及每日身體活動量,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藉由活動參與改變自我。Design Your Health 職場疫起均衡飲食:多數人有將近三分之一以上時間處於工作環境,為打造健康職場,除了個人賽制的健康生活紀錄競賽外,增設友善職場團隊獎項,歡迎職場夥伴組團參加,互相激勵、打氣,一起賺健康得獎金。疫起健康飲食動-追劇獎金獵人大賽:臺北市衛生局特別邀請身體活動及營養專業團隊線上開講,提供您零距離了解如何吃得健康、動得有勁! 並邀請市民朋友一同作伙秀,秀出你最有創意的生活紀錄影片或照片!樂食愛動疫起來 20萬元好禮等你來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市民朋友愛上身體活動並注重均衡飲食,自今(110)年9月8日推出為期3個月「Health Family 海爾斯家庭,月來越健康」系列活動,完成各項活動即可參加抽獎,完成越多抽獎次數越多,超過20萬元以上好禮等你來抽!為了讓市民朋友持續改變、挑戰自我,衛生局將加碼於12月再推出3個月的系列活動及獎勵,邀您健康來挑戰。相關活動訊息可至Facebook活動粉絲頁及Instagram活動專頁查詢或洽承辦單位02-2736-1661分機2683,歡迎市民朋友挑戰自我,揪身邊親友一同加入Health Family行列。
-
2021-09-08 該看哪科.眼部
防疫宅家當心學童視力亮紅燈 建議3至3歲半檢查視力
開學囉,疫情加上暑假長期宅在家,學童接觸電腦或3C產品時間大增,新竹市驗光師公會、驗光生公會指出,孩子的視力狀況非常重要,影響層面不僅在看東西,包含認知、理解與學習發展都是所關聯,建議孩子在3至3歲半便可以到醫院、診所的眼科進行第一次的評估檢查。公會表示,家長平日除要注意管控孩子與電腦或3C產品接觸時間,也要多注意孩子日常飲食的均衡,多攝取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維生素A、魚油、維生素B群、維生素C、花青素等等的蔬果食物,能夠有助抵禦光害並保護眼睛。家長除注意及檢視孩童目前的視力狀況,也要慎選要有通過國家高普考考試、具有執業登記的合格驗光人員。2016年驗光人員法公布施行後,驗光人員(驗光師、驗光生) 已成為第十五類的醫事人員。此後,必須通過國家考試領有執照者,才能自稱驗光人員,執行驗光的業務。公會已經有合格驗光所的認証標章,家長帶小朋友檢測視力狀況及配鏡時,可先看清楚門口是否有張貼合格認證標章,進入店內後,也可檢視從事驗光人員是否有配戴執業登記證。公會指出,目前大專院校的視光科系有相當嚴謹的驗光人員教育養成過程,除了基礎的眼睛醫學相關課程,更著重在眼部組織解剖學、眼球神經生理學、驗光學、配鏡學、隱形眼鏡學、儀器學、低視力學等專業課程及實務訓練,所以讓領有證照的專業人員執行驗光配鏡,民眾的視力健康才能得到更完整的保障。
-
2021-09-08 養生.聰明飲食
大力水手卜派吃菠菜就能長出肌肉?菠菜營養到底有哪些?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之間長大的孩子,一定都看過一部經典卡通動畫「大力水手卜派」,卜派吃了波菜罐頭就有立竿見影的力大無窮效果可以對抗壞人,也因此很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也會認為吃菠菜是一種卓越的肌肉鍛煉方法,但菠菜跟力量之間卻沒有足夠的科學佐證,但即使是如此菠菜仍舊富含許多營養素。1930~1970年代間長大的孩子,肯定忘不了這個經典英雄角色「大力水手卜派」,這部在1929年連載的美國漫畫卡通裡,主角卜派在體力不支的時候吃下菠菜罐頭,瞬間精力充沛、肌肉膨脹,戰鬥力全滿,成功反轉贏過反派布魯托,讓女友奧莉薇心動不已。這部卡通的成功,讓不少孩童心中深深相信過吃菠菜罐頭就會得到這樣力大無窮的效果。但到底為什麼作者會用菠菜來傳遞這樣的形象,而不是其他種類的蔬菜呢?菠菜代表力量的卡通神話,來自硝酸鹽這部大家廣為人知的美式卡通出自於一位名為Elzie Crisler Segar的漫畫家,卜派這個角色在他的筆下成功成為大力水手傳奇,但透過菠菜罐頭瞬間力量倍增,有科學證據嗎?根據營養學家的分析推測,由於運動或是體力大量消耗的過程中,人體會迅速消耗體內的硝酸鹽,而是菠菜恰巧含有大量的硝酸鹽,所以大量攝取菠菜,被認為可能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受力,但目前並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兩者有絕對的關係。但其實比起吃菠菜可以長肌肉這個卡通神話以外,菠菜其實大有其他已有科學證據的好處。真正有科學證據的菠菜營養即使攝取菠菜能夠健壯肌肉這個說法,並沒有十足的科學證據,但除了這個功效以外,菠菜其實仍有其他營養物質能夠為人體帶來好處。首先,菠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抗氧化劑如葉酸、鎂、維生素A、K與纖維素等,能夠提供人體不同的調節功能。舉例來說,菠菜還有非常多維生素K,對於血壓的調節與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菠菜中大量的葉黃素,根據2019年3月發表於《Food Chemistry》期刊的研究中提及,葉黃素在臨床醫學上被認為可以有效維持眼睛健康,並降低黃斑部變性的發生機率,但在加熱的過程中這類物質會被分解,因此以果菜汁或是生食沙拉的方式攝取能夠達到最高的效果。除此之外人們已熟知多種綠葉蔬菜與十字花科的蔬菜都有預防心臟病與中風以及特定癌症的發生機率,菠菜也在這個行列之中。根據專門研究人類神經學的期刊《Neurology》中,於2018年6月發表的研究中表示,包含菠菜在內的多種綠色蔬菜飲食,似乎具有延緩認知能力下降的效果,研究中更表示每天攝取1.3份以上葉菜類的人相較於不攝取或是少攝取的人,身體各項綜合指標整整年輕了11歲。並不是十全十美,菠菜也有缺點即使菠菜擁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但它也有缺點。菠菜由於本身的鈉含量就相當高,倘若大量的攝取可能會有鈉攝取過高的問題,因此在烹調時的調味也要相當注意。再者,菠菜內含有草酸,草酸會與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如:鈣質,使得這類營養物質反而無法被人體吸收。此外,過多的草酸也是造成腎結石的原因之一,這對於本身有這類疾病困擾的人並不適合大量攝取,大量的維生素K也可能會干擾正在攝取血液稀釋劑(抗凝血劑)的功能。罐頭加工其實會破壞菠菜營養,為了安全也須避免生食從當年大力水手卜派而捲起的菠菜罐頭風潮來看,從長時間加熱會破壞營養素的罐頭包裝就可以知道,罐頭絕對不會是攝取菠菜營養最好的辦法。若是要完整攝取菠菜的營養素,許多人會選擇以生食沙拉的形式來料理,但生食卻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會攝取到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也因為如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至少要將菠菜在160度下煮15秒,這樣可以殺死潛在的病原菌。當年的卜派風潮引發大眾對於菠菜營養價值的高度信賴,但其實綜合以上菠菜的好處與壞處就可以了解,單一攝取某類食物並不健康,特定族群還有可能會因此讓身體的狀態更不好。所以了解食物營養的同時,也要知道正確的攝取方式以及攝取量,才能有辦法將食物的營養攝取最大化。參考資料▶Does spinach make you strong? Ask Popeye -- and science延伸閱讀▶受傷時能當你的重要防禦!日常飲食別忘了攝取維生素K▶認識植物性鈣質:豆漿、綠色蔬菜補鈣效果比牛奶好?▶日本料理講師用4大步驟傳授挑選蔬菜的秘訣(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重症率低 專家:但最怕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
新北幼兒園發生群聚感染,而目前正在注射中的疫苗,12歲以下並未涵蓋,讓家長相當擔心,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兒童感染後重症、死亡及後遺症的比率都比成人低,但兒童特別的是「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會引起心臟併發症,同時如果影響到神經系統,有可能造成智能與運動功能下降與人格變化,還是要小心。李秉穎昨晚在接受「年代向前看」節目訪問時表示,相關的研究顯示0到18歲的染患新冠肺炎,以1歲以下及17、18歲重症比率最高,中間是最低的,同時孩童染疫重症、死亡及後遺症的比率都較成人低。至於幼童染疫症狀與成人是否有不同,李秉穎表示,統計上差不多,幼童有腹瀉的情況會比成人多1成左右,一般而言仍是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至於像是嗅覺改變、喉嚨痛等,幼童不會表達,所以較難被發現,一般症狀很容易與感冒混淆,所以家長要多注意,有懷疑就應該篩檢。而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染疫可能會留下後遺症難以恢復,李秉穎表示,兒童感染特別的是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類似像川崎症,會因為自體免疫激化,引起心臟併發症,此外,病毒會造成血管發炎、血栓,如果血栓塞在腦部最危險。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民打2劑疫苗?陳時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COVID-19疫苗持續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策略以衝高第1劑為主,但會保留第2劑。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全民打2劑」說法,他坦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全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6萬7086人次,截至目前疫苗人口涵蓋率達44.6%,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48.81劑。陳時中說,昨天高端疫苗接種1萬5171劑,顯示合約院所仍有保留部分劑量,到11日前皆可接種。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入侵本土,媒體在疫情記者會提問,疫苗接種政策是否改變。陳時中表示,仍會以第1劑涵蓋率衝高為目標,但第2劑接種間隔時間雖往後延,仍會保留第2劑的數量。媒體提問,柯文哲昨天拋出「全民打2劑」說法,陳時中回應,會依照疫苗進貨時程盡量完成,但他坦言,要達成全民打2劑,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陳時中解釋,部分族群尚未列入疫苗接種適應症,如未滿12歲孩童尚無法接種疫苗,且有一部分人絕不打疫苗,指揮中心也不會強迫接種。
-
2021-09-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爆新冠群聚 幼兒流感疫苗提前打? 陳時中:依原本時序
新北幼兒園爆發新冠肺炎疫苗群聚感染,今天相關確診者又擴大至15人。但目前小朋友仍無法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外界關心是否會建議先打流感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較無關係,不過流感疫苗還是會依照原本的時序接種。陳時中表示,流感疫苗若接種順利,可預防重症、死亡,以去年來說,一年下來重症和死亡僅有一至二人。不過流感大幅降低,和民眾戴口罩、勤洗手、注意社交距離也都有關係。而這波幼兒園群聚的孩童染疫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小朋友當中目前有六位出現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的症狀,但並非每位孩童三種症狀都有,大部分是輕症。目前孩童與家人住在專責病房兩人一室,由兒科、感染科共同照顧。他表示,雖然目前基因定序尚未出爐,但目前報告看來,即使是Delta變異株,孩童的重症率都低於成人。另外,有專家指出孩童的Ct值本來就比較高,無法以此來判斷疫情時序。陳時中表示,Ct值本來就有誤差,也要看前後相關變化較有參考價值。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孩童易跌傷骨折 醫師曝完全康復關鍵及最佳時機
南投縣黃姓女童騎車跌倒以手撐地,手肘關節處腫脹變形,診後確認是肱骨髁上骨折,經手術治療及固定已完全康復;醫師提醒,孩童跌倒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事發後就是馬上送醫,絕不要自行嘗試幫孩子復位,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林昱成說,肘關節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常見的骨折,大多發生在孩子騎腳踏車、滑板、溜溜車等活動不慎跌倒時,使用前臂撐地所致,輕則造成手肘骨折變形,嚴重恐合併神經血管受損,因此需要醫療介入處理。而兒童受傷的當下,千萬不要自行嘗試幫孩子復位,應盡早送醫讓專業醫師評估,若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可能會造成肘關節變形難以復位或骨癒合不良等情形,因此發生後應盡速就醫,醫師則依患者受傷的程度會安排不同的治療方式。林表示,倘若「肱骨髁上骨折」屬輕微移位,可考慮閉鎖性復位及石膏固定治療;若明顯移位則需進行閉鎖性復位,及經皮穿針固定之微創手術;另,除了確認骨頭移位外,也需注意血管是否受損,以及神經是否受傷或被壓迫。而「肱骨髁上骨折」復位手術會採全身麻醉,術後則以石膏保護患部,確保復位固定的骨頭能在正確位置癒合;手術後會使用石膏固定,家長屆時可觀察孩子手部活動循環的狀況,以及定期返診追蹤骨頭復原的情況。對於家長憂心孩童骨折是否會有後遺症,林則說,兒童有相當厚實的骨膜,且血液循環豐沛,對於骨折的生長、修復及重塑潛力是相當強大,像黃姓女童等大部分孩子經適當治療及追蹤下,多能康復且不會留下明顯的後遺症,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去年肺炎因防疫大減 進加護病房患者卻沒少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社會大眾對於肺炎的診斷和治療也耳熟能詳,其實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都可能經歷與新冠肺炎類似的診療過程。健保資料顯示,過去每年大約有80到90萬人診斷出肺炎,去年才因防疫推廣勤洗手、戴口罩而減少到54萬人。長者肺炎住院率高,兒童多在門診治療。健保資料顯示,肺炎病人主要集中於0至19歲,大約有20至30多萬人,其次才是60以上及80歲以上長者。臺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表示,年齡集中在兩端並不意外,這與感染性疾病的特性有關。兒童病人大多為10歲以下,病毒感染引發肺炎的比率較高,但若看肺炎病人在整體兒童人口當中的比率,未必會高於長者肺炎的比率。馮嘉毅分析,長者的肺炎主要由細菌引起,病情通常比較嚴重,如果細看不同年齡層肺炎病人在門診就醫或住院的比率,可能會看到肺炎的長者有一到兩成都需要住院,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但孩童可在門診治療的比率會比較高。診斷需靠胸部X光,診所數據未必為真正肺炎人數。從各層級醫療院所的肺炎就醫人數來看,可以發現前十名除了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還有兩間兒科診所。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肺炎的標準診斷需要檢視胸部X光影像有無肺部浸潤,基層診所通常無法拍X光,主要是依靠臨床診斷,因此在解讀健保診斷人數資料時,要考慮到這會受到基層診所診斷方式的特性影響,不見得能代表真正的肺炎病人數量。陽光耀表示,由醫院門、急診申報的肺炎,比較可能有經過胸部X光確診,確診後是否需要住院治療,與病人嚴重程度、照顧需求有關。去年防疫,肺炎人數大減,但病況嚴重者比率升高。即便去年因推廣防疫措施,肺炎人數從79至90萬減少到54萬人,但需要住加護病房的肺炎人數變化並不大,每年都是兩萬多人,平均每人醫療費用22萬元。馮嘉毅指出,疫情讓一般民眾不敢到醫院,有些會拖到嚴重才來,或直接去急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比率提高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健保人均醫療費用,反而比前兩年還高。陽光耀分析,去年各年齡層下降幅度最不明顯的,是80歲以上的肺炎,因為高齡者本身就有較高的肺炎風險,就算沒有感冒,也可能得到肺炎,甚至需要住院。健保資料也看到,地區醫院收治肺炎病患人數不高,但加護病房收治的比率很高,較低的也有四成,最高可達將近百分之百;呼吸器平均使用天數也高,前十名平均呼吸器使用天數可長達135至245天。「脫離呼吸器」定義為出院前五天都不用呼吸器,「呼吸器脫離率」為呼吸器脫離次數除以住院人次。數據顯示,肺炎病患使用呼吸器的前十大醫院中,大約有二到四成可以在出院前五天脫離呼吸器。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與呼吸器使用天數長有關。馮嘉毅表示,這可能反應了不同層級醫院病人來源、醫療資源的差異,每個醫院都有其獨特情況,很難一概而論。比如在醫學中心,醫療人力資源相對充裕,醫師認為將相對輕症的病人收治於普通病房就可以處理,但同樣嚴重度的病人若是在中小型醫院,醫師可能覺得收治於加護病房比較適合,因此造成加護病房收治比率的差異。有關呼吸器使用天數長的原因,陽光耀和馮嘉毅都認為,很多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RCW),本來就有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因為感染肺炎、病況惡化時轉入加護病房,因此可能有加護病房入住率特別高、呼吸器使用天數特別長的現象。馮嘉毅表示,肺炎病人是否能脫離呼吸器,雖然可能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處理方式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病人的病況。例如80歲以上,有惡性腫瘤病史、嚴重糖尿病、肺功能受損等,這些都會導致脫離呼吸器的機率降低。不過,入住加護病房後,病人及家屬願意討論DNR的比率會提高,且年紀越大意願越高,整體來說,大約一半以上的長者和家屬都會願意簽署。
-
2021-09-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收假難收心 逾1周應就醫
今天高中以下開學,史上最長暑假結束,放假太久有學生出現食慾降低、睡不好、腸胃不適等情形;衛福部南投醫院醫師提醒,面對「收假症候群」,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精神不振及睡眠失調等狀況,家長要多陪伴鼓勵孩子,並協助調整生活作息,若相關症狀持續長達1至2周都未改善,應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今年5月19日起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改採線上授課至暑假,學生長達3個多月待在家中,被稱為是「史上最長的暑假」;身心科主任陳致遠說,連續假期之後的上班日或上課日,大人小孩都可能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精神不振及睡眠失調等狀況,這都是「收假症候群」,當假期越長,收假後越容易出現相關症狀。醫師說,「收假症候群」雖非精神疾病,卻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有人因為焦慮,伴隨胸悶、疲倦及身體緊繃,甚至有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症狀,通常會隨壓力解除後逐漸緩解。陳致遠說,為協助孩童改善收假症候群,家長開學前應多陪伴,協助調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整理好新學期的文具等用品,提前預告、規劃開學後行程,安排適當的運動緩解焦慮;開學後可觀察孩子的適應情形,讓孩子順利的回復到原本學習節奏,倘若孩子仍難收心,情緒不佳,建議尋求協助。
-
2021-08-3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史上最長暑假結束了 孩子「收假症候群」逾1周應就醫
明天就要開學,號稱「史上最長的暑假」也將結束,但放假放太久,有些孩子因「不想上課」出現食慾降低、睡不好、腸胃不適等情形;醫師提醒,面對「收假症候群」,家長要多陪伴鼓勵孩子,並協助調整生活作息,若相關症狀持續長達1至2周都未改善,應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今年5月爆發本土疫情,同月19日起各級學校停課不停學,改採線上授課至暑假,而因學生長達3個多月時間都待在家中,被稱為是「史上最長的暑假」,孩子因不想開學,情緒低落或身體不適,需重新調整身心。南投醫院身心科主任陳致遠表示,面對連續假期之後的上班日或上課日,不論大人小孩,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憂鬱、精神不振及睡眠失調等狀況,這都是「收假症候群」的症狀,而當假期越長,在收假後越容易出現相關症狀。而「收假症候群」雖非精神疾病,但相關症狀卻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甚至有些民眾或學童會因為焦慮,而伴隨胸悶、疲倦及身體緊繃,甚至腹痛、便秘或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症狀,不過,這些症狀通常會在壓力解除後逐漸緩解。對於如何協助孩童改善「收假症候群」,陳建議家長,開學前應多些陪伴,並協助孩子調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整理好新學期要使用的文具等用品,提前預告、規劃開學後的行程,安排適當的運動緩解焦慮。開學後,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適應情形,持續正面鼓勵,並在耐心陪伴下,可以讓孩子順利的回復到原本學習節奏,並持續觀察,倘若孩子仍難收心,情緒不佳,「收假症候群」症狀長達1至2周以上都沒有改善,建議應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
2021-08-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變心BNT 新北診所醫師嘆高端報到率雪崩式下跌
BNT疫苗昨開放意願登記,新北板橋「張博揚小兒科診所」表示,從前日BNT及第七輪AZ疫苗消息出來後,診所昨日下午後的高端報到率就只剩四成。他還擔心,既然有民眾會爽約高端,那同樣也會跳過第七輪的AZ。隨著9月開學到來,指揮中心前日宣布在疫苗意願登記平台新增「BNT疫苗」選項,並於昨日下午2時開放登記。如此一來,12至18歲的學生則有機會選擇接種疫苗。另外,國內第七輪施打將提供AZ疫苗,民眾可自今日上午10時開始預約,截止時間到31日中午12時。張博揚小兒科診所指出,從BNT將到貨及下一輪打AZ的消息一出來,診所在昨日下午後的高端報到率就只剩四成。不過,據新北衛生局統計,前日高端施打率達八成,昨日則為七成五。張博揚小兒科診所說,目前BNT會優先給12至18歲的學生接種,剩餘下來的數量不知道會有多少再分給其他民眾。他還說,這些爽約高端的民眾會選擇跳過高端,那同樣也會跳過第七輪的AZ。另外,有網友認為疫苗應該都給成年人打,集體承擔接種的風險來形成群體保護力,以保護孩童。張博揚小兒科診所回應,以目前狀況來看,打疫苗只能讓自己免於重症及死亡,大概無法形成群體免疫保護沒打疫苗的族群;其他網友也認為,以色列、英國及美國的例子都告訴大家,群體免疫還是有防疫上的侷限。
-
2021-08-27 癌症.其他癌症
童腹瀉變瘦 以為患新冠 腹部竟長瘤
年紀不到10歲的女童,日前因咳嗽、腹瀉、食欲不振就診,媽媽說「女兒最近一直拉,瘦了2公斤」,且下腹部硬硬的,擔心得了新冠肺炎。排除是病毒感染後,北醫附醫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簡睦旼觸診,按壓女童腹部認為「怪怪的」,透過電腦斷層與腹部超音波檢查,竟發現一個長了近20公分的生殖細胞瘤,目前透過手術切除,後續追蹤女童健康。北醫附醫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團隊主治醫師劉彥麟表示,兒童生殖細胞瘤一年約有60名新增案例,是兒童常見的腫瘤。生殖細胞瘤通常不會有症狀,女童非常幸運,因為腸胃型感冒就診而提早發現,通常這類患者都已經嚴重影響泌尿系統,如嚴重便祕或腹瀉、腹部嚴重腫脹,才會被發現。劉彥麟說,生殖細胞瘤大多發生在0到17歲兒童青少年,根據研究,東亞國家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特別是日本人,有研究顯示他們帶有特殊的基因,部分兒童容易發生生殖細胞瘤。生殖細胞瘤是因為胚胎發育時,生殖細胞迷路掉到不該掉落的地方,讓生殖細胞長在性腺之外,如中樞神經、薦椎、尾椎、腹腔等。通常生殖細胞瘤屬於良性,但少部分屬於惡性,必須開刀切片檢查才知道。劉彥麟指出,生殖細胞瘤會不斷長大,長在腹腔內的腫瘤就會擠壓到其他器官,影響生長。生殖細胞瘤若能及早發現,手術切除得愈乾淨,愈能降低復發率,術後2到3年沒有復發,5年存活率將可達到9成,不影響日後成長。簡睦旼表示,這位女童真的非常幸運,腫瘤被膜包覆未破裂,透過外科手術切除,完整取出腫瘤,目前術後狀況良好。提醒家長,孩童若排尿或排便突然出現異常,如尿不出來、突然腹瀉或便祕,且腹部腫脹等,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確認。
-
2021-08-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以水為媒介 協助發展遲緩孩童恢復自信與能力
2歲的翰翰是早產兒並患有腦性麻痺,動作及語言能力都有發展遲緩問題,平常穿矯正鞋仍需要別人牽著才能行走,跌倒時也要協助才能站起身。經醫師評估後,除了讓翰翰參與早療課程,也安排他到苗栗縣水療復健中心接受全身性水療復健治療,在水中進行軀幹穩定度訓練,誘發肢體動作的協調性,經2年治療訓練,翰翰現在已可自己獨力行走,動作能力也大幅進步。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及復健科主任蔡建宗表示,近年來水療應用在腦性麻痺兒童、早產兒、各類發展遲緩或動作協調功能障礙的孩童都有明顯成果。水療是以水為媒介來進行放鬆、水中運動或復健治療訓練,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如浮力、阻力、壓力等,有效增進肌力與肌耐力,對身心障礙兒童來說,從適應水性到治療性游泳,可改變身體協調平衡和肢體的控制能力,同時增強心肺功能。水療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蔡佩真說明,水療課程中會依每位孩童的狀況,設計不同的水中運動計畫並搭配水中器材,將訓練內容類化到日常生活環境,以功能性訓練為目標進行伸展運動、協調平衡、身體控制訓練、耐力訓練等項目。水療池的水溫多維持在32至 34度,並依天氣狀況調整,設定溫度可促進血液循環,讓全身性肌肉達到放鬆效果,對有腦傷的個案,不易因溫差變化引起張力反應。蔡建宗表示,許多重症兒童雖然執行陸地活動較困難,但在水中卻可輕鬆活動,因此水療除了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可達到運動訓練療效,是很好的活動選擇。
-
2021-08-2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母捐腎2歲女 台大完成首例幼童換腎
快要滿兩歲三個月的陳小妹,生日是6月6日,但7月9日這天,是她的第二個生日。母親在這天將左腎捐給她,經過台大醫院醫療團隊手術和細心照顧,這顆腎在陳小妹身體裡重新運作起來,她終於可以脫離腹膜透析,走向正常成長。台大新竹分院副院長蔡孟昆表示,受到病情和疫情一波三折,才順利完成台大首例體重10公斤以下、術前交叉試驗陽性的腎臟移植兒童案例,難度非常高,見證母愛的偉大。陳小妹的媽媽昨日在台大醫院記者會中哽咽地說:「謝謝台大醫院給我們活下去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珍惜。」陳小妹在媽媽懷中抱著台大醫院送的吉祥物醫寶娃娃,露出開心笑容。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孩子的笑容就是無價的回饋。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蔡宜蓉表示,陳小妹出生一周就因腹脹、食欲不佳、全身水腫而住進加護病房,腎臟在一個月內失去功能,時常需要緊急血液透析。英國研究顯示,一歲以下嬰幼兒出現腎末期病變的機會是每百萬人9到16人,很多都與先天異常相關,陳小妹就是WT1基因突變導致的早發性腎病症候群。護理長劉蕙婷表示,陳小妹4個月大就開始居家腹膜透析,創下年紀最小的紀錄,媽媽也很勇敢,學會操作技術,面對陳小妹嘔吐等不舒服,心疼之餘還要堅強起來,與醫師、個管師、營養師合作,提升營養吸收,幫助孩子有足夠體重可接受後續手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基因醫學部檢查後發現,陳小妹只要能解決腎臟問題,之後成長發育問題就不大了。蔡宜蓉表示,病因確診非常重要,發現陳小妹是因為WT1基因導致的顯性遺傳疾病,便可準備腎臟替代治療。外科部主治醫師李志元表示,術前發現孩子體內有會攻擊媽媽腎臟的抗體,需要先用免疫抑制的藥物去中和掉這些抗體。手術需要精巧的技術接合孩童細小血管,共花了5個多小時。另外,小孩腎臟長軸只有3公分左右,成年人腎臟長軸大約是10公分,移植後占了孩子腹腔的一半,必須先用人工網膜修補,才能夠把肚子關起來。蔡孟昆表示,陳小妹的醫療需多團隊合作,原訂3月移植,後來發生感染,5月面臨疫情爆發,延至7月初才完成手術,這是一個生命奇蹟。蔡宜蓉說,現在陳小妹體重發育進步很多,還需要復健科支持早療、並定期追蹤左腎是否出現威爾姆式腫瘤。
-
2021-08-24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母愛捐腎兩歲幼女重生 台大醫院完成高難度幼童換腎
快要滿兩歲三個月的陳小妹,生日是六月六日,但七月九日這天,是她的第二個生日。母親在這天將左腎捐給她,經過台大醫院醫療團隊精湛的手術和細心的照顧,這顆腎在陳小妹身體裡重新運作起來,她終於可以脫離腹膜透析,走向正常成長。參與手術的台大新竹分院副院長蔡孟昆表示,受到病情和疫情一波三折,才順利完成台大首例體重十公斤以下、術前交叉試驗陽性的腎臟移植兒童案例,難度非常高,見證母愛的偉大。台大醫院今舉辦線上記者會,慶祝陳小妹重獲新生,她的母親本來沒有要發言,被問到心情僅說「謝謝台大醫院給我們活下去的機會,我們一定會珍惜」,一開口就哽咽落淚。陳小妹在媽媽懷中抱著台大醫院送的吉祥物醫寶娃娃,露出開心笑容,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孩子的笑容就是無價的回饋。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蔡宜蓉表示,陳小妹出生一周就因腹脹、食慾不佳、全身水腫而住進加護病房,腎臟在短短一個月內失去功能,時常需要緊急血液透析。英國研究顯示,一歲以下嬰幼兒出現腎末期病變的機會是每百萬人9到16人,很多都與先天異常相關,陳小妹就是WT1基因突變導致的早發性腎病症候群。護理長劉蕙婷表示,陳小妹四個月大就開始居家腹膜透析,創下年紀最小的紀錄,媽媽也很勇敢,學會操作技術,面對陳小妹嘔吐等不舒服,心疼之餘還要堅強起來,與醫師、個管師、營養師合作,努力提升營養吸收,幫助孩子有足夠體重可以接受後續手術治療。見證勇敢的媽媽和陳小妹平安健康的出院,大家都非常高興。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基因醫學部檢查後發現,陳小妹只要能解決腎臟問題,之後成長發育問題就不大了,便請移植團隊接下這個艱難的任務。蔡宜蓉表示,病因確診非常重要,發現陳小妹是因為WT1基因導致的顯性遺傳疾病,便可準備腎臟替代治療。外科部主治醫師李志元表示,術前發現孩子體內有會攻擊媽媽腎臟的抗體,需要先用免疫抑制的藥物去中和掉這些抗體。手術需要精巧的技術去接合孩童細小血管,共花了五個多小時。另外,小孩腎臟長軸只有三公分左右,成年人腎臟長軸大約是十公分,移植後佔了孩子腹腔的一半,必須先用人工網膜去修補,才能夠把肚子關起來。蔡孟昆表示,陳小妹的醫療需要多團隊合作,原訂三月移植,但後來發生感染,等到五月卻面臨疫情爆發,好不容易才有機會在七月初完成手術,這是一個生命奇蹟,也是疫情下親情的展現。蔡宜蓉表示,現在陳小妹飲食控制不需那麼嚴格,體重發育進步很多,現在還需要復健科支持早療、並定期追蹤左腎是否出現威爾姆式腫瘤。
-
2021-08-24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消保處公布快煮水壺品質檢測 3成標示不符規定
快煮水壺因具有比瓦斯爐煮水安全,比電熱水壺節省時間的優點,逐漸成為民眾購買使用之家電用品。為維護消費者權益,行政院消保處日前購樣10件市售「快煮水壺」進行檢測及查核。 「品質項目」全部符合規定;「標示項目」3件不符合規定;「重要零組件比對」1件不符合規定。消保處已請主管機關經濟部依法處理。快煮水壺之品質安全關涉民眾居家之安全。消保處表示,為保障購買及使用快煮水壺消費者之權益,消保處與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合作,4月間在北部地區的實體店面及網路商店合計購樣10件市售「快煮水壺」。由標準局進行品質部分檢測,項目包括「溫升」、「洩漏電流及絕緣耐電壓」、「異常操作」及「構造檢查」;另分別由標準局及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依「商品檢驗法」及「商品標示法」等規定進行標示檢視及「重要零組件比對」查核。消保處表示,「標示項目」經查核違反「商品檢驗法」部分,已依同法第59條第1項規定,通知業者限期改正標示,若屆期未改正者,將處新台幣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並依同法第42條第2款規定廢止其商品驗證登錄。消保處提醒消費者,選購快煮壺時,應購買貼附有「商品檢驗標識」之快煮壺商品( 商品檢驗標識查詢網址:https://civil.bsmi.gov.tw/bsmi_pqn/ )。並檢視是否附有中文使用說明書、包裝上之產品使用說明或所附產品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標示,使用前詳細閱讀該說明,並確實依照說明內容使用及注意警語與使用注意事項等。消保處表示,快煮水壺應依其水位標示記號之容量限制裝水,並勿在沸騰時打開蓋子,以防沸水噴出造成危險;且不可於壺身未裝水時插電使用。並確保於穩固平坦且孩童無法觸及的檯面上使用,以免水壺打翻,造成產品受損或人員受傷。
-
2021-08-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幫總統打疫苗被笑「抽到海軍陸戰隊」台大護理師曝最緊張瞬間
蔡英文總統今天一早率先接種高端疫苗,有眼尖網友發現,為總統接種的台大醫院護理師,與三月為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接種的護理師似乎是同一位,台大院方也證實,這名護理師是在台大醫院服務資歷長達25年的代理督導長溫慧敏。溫慧敏晚間受訪表示,對接種疫苗流程非常熟悉,為總統接種也不會特別緊張,這次較令她緊張的是「直播」,開始操作熟悉的標準作業流程後,就不會緊張了。蔡英文總統23日前往「台大醫學院體育館」接種高端疫苗,也表示身體狀況良好,會繼續進行今天的工作。而蔡英文貼出的打疫苗照片也引發熱議,其中一張照片是一名護理師「高舉疫苗」的情景,讓許多網友笑翻,「蔡英文總統手中無籤開始抽籤,海軍陸戰隊!」這次接種前,護理師先將疫苗向媒體展示,是否因上次行政院院長蘇貞昌遭質疑打假針,所以府方有特別交代?溫慧敏說,公務繁忙下,無暇去琢磨輿論,但工作流程非常清楚。這次施打前,府方並沒有交代要展示疫苗,在標準作業流程中,照慣例將疫苗拿給總統看,總統說「可以給大家看」,她才轉向媒體,將疫苗展示出來。溫慧敏表示,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大家都知道這是總統、上次是院長、部長,為什麼護理師還要拿著健保卡,問他姓名、出生年月日,這些動作不是多餘的嗎?其實這是接種疫苗之前,必須辨識病人無誤的標準流程,不論是總統或一般民眾都一樣。在台大醫院家醫科打疫苗,也會給孩童家長或成年接種者看疫苗、當場拆開包裝,流程都是完全相同的。
-
2021-08-21 養生.人生智慧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金牌教頭古吉雄,退休後享受籃球親子生活
已故喜劇演員李國修有句座右銘:「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對76歲的古吉雄來說,籃球就是他一生的志業,退休前是工作,退休後是生活,現在更是串起他親子生活的橋梁。帶出鄭志龍 執教功績一長串說起古吉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帶出「籃球博士」鄭志龍,並在1997年率中華男籃隊打下第2屆釜山東亞運金牌;他執教的功績一長串,被視為我國籃球史上最佳教練之一。4年一次的東亞運,2013年已經走入歷史,古吉雄和籃球的緣分卻不曾中斷,不過教球的對象從中華隊的一線球星,變成偏鄉孩童、就讀EMBA的學生,還有自己的孫子。教孫子練球 從客廳到公園手機上滿滿是孫子訓練的影片,場景從自家客廳到公園球場都有,33年次的古吉雄笑說,小學四年級的孫子對籃球有興趣,去年暑假開始,他就指導寶貝孫子,從最基礎的基本動作和體能開始。「家裡有台仰臥起坐的機器,他從10個開始做,到現在自己一天可以做40個,籃球拉近我和孫子的距離,我還會去看他鬥牛。」古吉雄笑著說,兒子也曾是籃球員,媳婦曾是軟網選手,孫子繼承選手基因,現在已經近160公分,加上自己對籃球有興趣,相信是可造之材,「我對他很有信心。」籃壇活躍好手 大多是子弟兵古吉雄本身就是籃球選手出身,變形的右小指就是球員時期因為運動傷害留下的痕跡;他選手時期就開始擔任景文高中教練,之後帶過CBA職籃的宏國象隊、當了多年中華隊教練,還曾到中國大陸CBA任教,現在徒子徒孫散布在全台各處。「最多的時候,中華隊12個球員有9個是我帶過的。」古吉雄細數,目前仍在籃壇活躍的台啤隊射手李啟瑋、新竹攻城獅隊長吳岱豪和長人李家瑞等,都是他曾經指導的子弟兵。籃球交流 不求名利不給壓力退休後的「古老師」,現在專心做基層籃球的耕耘,過去在大陸留下的人脈,也讓他成為兩岸籃球的橋梁,新冠肺炎疫情前幫助許多台灣學生球隊移地訓練,透過籃球進行交流。「現在我做我可以做的,不求名利,不給自己壓力,也不給別人壓力。」早已不用為每一分錙銖必較,古吉雄繼續用籃球交朋友,退休後的人生仍有滋有味。
-
2021-08-20 該看哪科.眼部
疫情影響視力孩童上眼科比率升 醫師籲「三要一保」
今年因疫情影響,學生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或在家視訊上課,缺乏外出活動機會,目前還未開學,家長帶孩童到眼科就醫的比率已有上升現象,還有不少上班族因居家辦公或追劇,自覺眼壓高或出現眼睛疲勞等現象,苗栗市大千健康醫療體系德恩診所眼科主任黃慶瑄提醒,長期不正確使用3C產品易導致近視或度數加重,且高度近視日後易產生併發症,平時一定要掌握「三要一保」原則,才能遠離近視威脅。黃慶瑄指出,孩童視力發育黃金時期是3至6歲,小學五、六年級到國中期間是近視度數最容易增加的時期。一般近視超過500度以上就屬於高度近視,隨年紀增長,高度近視者容易產生黃斑部退化、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等併發症;要預防高度近視,建議做到「三要一保」,也就是「要休息」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使用3C產品一天不超過1小時;「要活動」每天有2到3小時戶外活動,陽光可以讓眼睛分泌多巴胺,幫助預防近視度數增加;「要均衡飲食」可食用顏色鮮豔的蔬菜及水煮蛋的蛋黃來補充葉黃素,或是選擇蝦紅素、魚油、花青素等保健食品,幫助眼睛健康。「一保」是「保持適當距離」,建議保持手機30公分、平板及筆電45至50公分、桌上型電腦60公分的距離,電視則是依家中螢幕兩對角的長度,再乘以2.5倍就是適合的距離。黃慶瑄提醒,視力保健要從小做起,建議2歲以下小孩不要接觸3C產品,2歲以上除遵照上述「三要一保」原則,家長也可觀察孩子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不正常姿勢、瞇眼睛、斜眼、一直眨眼睛,或觀看距離過近的狀況,如有任何異常,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才能保護孩子的靈魂之窗。
-
2021-08-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開學規定1人確診全班隔離!12歲以下採「1大1小」陪同居隔
全國高中職以下學校將於9月1日開學,在防疫規定部分,北市的居家隔離者,若無特殊原因,包括小學生都必須住進防疫旅館。北市府規劃,若班級有學生確診,其餘學生也要居家隔離,住進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12歲以下孩童採「1大1小」方式,由適當照顧者陪同隔離。北市教育局規定,學校班級內若有1學生確診,該班級停課、2名確診者,該校停課14天,確診者送醫院或防疫旅館、被匡列者一律住進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北市教育局、衛生局、觀傳局和法務局今日將召開跨局處會議討論執行細節。北市府認為,班級學生每天密集接觸,一旦有人確診,該班級確診者以外的學生都會全數被匡列,除非可以做到「1人1戶」,否則都得進去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隔離,無確診者的停課班級,則只要在家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採線上教學。另外,根據《兒少法》規定,不得使6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的12歲以下兒童及少年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因此國小以下學童將採「1大1小」方式,由適當的照護者陪同隔離;高中、國中的學生則能夠選擇1人隔離或由照顧者陪同,照顧者也會開居家隔離單。
-
2021-08-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多一種選擇?陳秀熙:美研究指12到17歲可接種莫德納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今天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引述美國最新研究指出,12到17歲青少年接種莫德納COVID-19疫苗安全性「可接受」,且達到與青年相似的免疫反應。陳秀熙表示,科學界已證實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適合青少年施打,美國最新研究提供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證證據,「多了一種疫苗。」未來在12到17歲階段,可考慮採BNT與莫德納並進的方式接種。陳秀熙今天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參與者包括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賴昭智等,主題為「解譯變種病毒及疫苗防疫」。目前台灣和大多數歐美國家一樣,只開放BNT疫苗供青少年接種。隨著國際疫情升溫、變種病毒肆虐,青少年感染雖多是輕症,但仍有少數出現嚴重症狀,疫苗需求受到重視。賴昭智今天在直播中,引述美國最新研究指出,青少年(12到17歲)接種莫德納疫苗,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且在免疫反應與青年人(18到25歲)相似,血清轉陽率、抗體量甚至還高一些。青少年接種莫德納疫苗,可能會有疼痛、紅斑、腫脹、淋巴腫大等局部不良反應,也可能會有發燒、頭痛、倦怠、肌肉酸痛、關節痛、噁心嘔吐、發冷等全身性不良反應。但多屬輕微狀況,副作用不算太大。台大研究團隊追蹤美國疫情狀況也發現,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流竄下,孩童沒有疫苗保護,近期確診數和住院數激增。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呼籲各州持續實施口罩令,並讓兒童的親屬加速施打疫苗,藉此保護兒童,同時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也加速臨床實驗,希望在年底前確認疫苗對年輕族群的安全性。至於在混打疫苗的科學實證上,德國最新研究指出,先打AZ疫苗再打BNT疫苗(混打),相較於2劑都打AZ疫苗或BNT疫苗,具有較高的中和抗體保護力。混打出現的局部不良反應較多,但多為輕中度。國際疫情部分,歐洲受到Delta病毒影響,加上暑期觀光潮,產生新的一波流行。即便是接種率達9成的冰島,近期也出現多起本土個案,研究發現感染者多是20到39歲年輕人,這年齡層多施打嬌生疫苗,而嬌生疫苗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比例高於其他主要品牌,因此冰島政府已開始讓施打嬌生疫苗者,多打一劑mRNA疫苗加強劑。
-
2021-08-18 該看哪科.眼部
男童看電視總歪頭越走越近 診斷後竟是弱視
一名4歲陳姓男童看電視時總是頭歪一邊,且會越走越近,家長懷疑陳童看不清楚,帶至醫院眼科檢查,卻發現陳童右眼最佳視力為0.5,左眼最佳視力為0.4,進一步經散瞳後檢測,陳童有雙眼超過400度遠視及雙眼超過200度散光.導致有弱視問題,需配眼鏡矯正視力發展。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部兒童眼科醫師陳葆如表示,許多家長對不太了解弱勢,一般而言,正常新生兒兩眼眼球結構正常情況下,視力的進展會隨著成長不斷發育變化。然而,許多因素造成視覺刺激不足或不良,會造成視力發育的障礙。臨床上,矯正視力在4至6歲之間有一定標準。若4歲無法達到0.6,5歲無法達到0.7,6至7歲不能達到0.8至1.0即有弱視問題,需要矯正治療。弱視檢查最重要的兩個項目為「矯正視力檢查」及「散瞳後驗光檢查」。重點在散瞳後的驗光,主要是因在散瞳後,小朋友真正的度數(通常是遠視),才會顯現出來。另外,在門診檢查中,同時也會判斷是否有斜視、眼瞼下垂、白內障、角膜白斑等疾病。若有疾病引起的視力發育問題,須盡早治療疾病本身。陳葆如說,許多家長會詢問戴眼鏡後,度數就可消除嗎?答案是不會,戴眼鏡的目的是矯正因為度數,眼球無法正確發育所引起的視力不良。孩童的度數如遠視和散光通常會繼續存在 ,不過,隨著年紀可能也會慢慢改變。另外,很多父母害怕孩童戴眼鏡就拿不下來。事實上,發育的問題遠比兒童戴不戴眼鏡重要許多。弱視的治療有黃金期,若在7歲前沒有治療到發育的問題,通常7歲後進步的幅度會非常有限,一輩子的視力都會有影響。因此,與其在意眼鏡的本身,應把重點放在孩童視力發展,將視力發展做為第一重要的目標。至於度數的部分,長大成年後再依據當時情形,可決定隱形眼鏡或雷射手術。在七歲以前,要將孩童視力發展當成首要的目標。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少易傳播病毒 專家盤點也無奈:疫苗、唾液快篩雙缺
正在經歷疫情侵襲年齡下探的加、英、美、德、以色列,都已開放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力拚9月如期安心開學,輝瑞及莫德納的兒童試驗也已接近完成。在台灣,莫德納疫苗數量很有限,政府採購BNT疫苗的數量為零,只能期盼鴻海、台積電、慈濟捐贈的1500萬劑疫苗來台。開學在即,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力帶孩子去帛琉打BNT疫苗,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還能做什麼?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開學後兒少難以避免團體生活,加上活動力強、症狀輕、警覺低等特徵,最容易在社區中傳播病毒、刺激病毒持續變異。建議開學後家庭可考慮每周做一次快篩,及早找出病毒量上升的個案、遏止傳播鏈。由於鼻腔採檢很不舒服,為增加兒童接受度,黃立民建議最好用唾液快篩,不過食藥署已核准之17款家用快篩(15進口,2國產),全都是鼻腔採檢。「一款都還沒有嗎?」對於國內竟然尚無任何唾液家用快篩,黃立民有些驚訝。英國四所知名大學曾提出一項最全面的兒童染疫研究,認為兒童重症死亡風險很低,不用打疫苗,但當時還沒有Delta病毒。英國最近改變政策,開放16、17歲開放全面接種一劑BNT,12至15歲罹患神經病變、唐氏症、學習障礙等青少年,也要接種疫苗。上周美國國衛院院長也對於12歲以下兒童染疫公開表達關切,擔心近期住院病人的兒童比例增加,病情也更重,但12歲以下孩童尚未獲准接種疫苗。黃立民表示,全世界都知道一定要保護兒童,否則無法阻止病毒傳播,目前包括BNT及莫德納這兩種mRNA疫苗將可望最快應用於兒童,原因在於效果好且安全性高。所以,當其他腺病毒載體或蛋白質疫苗還在努力要改良效果、減少血栓副作用的時候,BNT疫苗早已完成青少年臨床試驗,證實兩劑疫苗保護力接近百分之百,BNT和莫德納針對12歲以下兒童的臨床試驗都快完成了。莫德納疫苗也已申請青少年接種,預期不久就會通過,可望繼BNT之後,成為第二種青少年可接種的疫苗。現在國內無BNT、莫德納數量極其有限,談起兒少防疫,黃立民語帶無奈,他說,「就是沒疫苗,也只能講講」,在校園工作的成年人都應接種疫苗,未來也應將兒童納入公費接種,特別是針對腦性麻痺、白血病、神經病變、唐氏症、學習障礙等有慢性病或共病的兒童,這些孩子染疫重症的風險高於健康兒童,應儘早予以保護。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中暑不只是「太陽咬人」 高溫環境工作當心送命
高雄52歲蔡姓工人日前過了下班時間還沒走出廠房打卡,同事前往探看,發現他昏倒在地不停抽搐,馬上送醫急救,可惜雖救回性命,腦部卻受損,肢體協調性及發音都受影響,往後需由專人照護,醫師提醒,民眾在高溫環境下工作,也別輕忽中暑的可能。蔡先生工作的廠區有鍋爐,環境悶熱,他因過了下班時間還沒打卡,被熱心同事發現昏迷倒地送醫,阮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連守揚替他檢查發現,他體溫高達42度,呼吸心跳急促,出現癲癇、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血尿、肝功能異常、上消化道出血等中暑症狀。「中暑不一定是直接曝曬在太陽下」,連守揚說,在高溫悶熱環境如果一直流汗,就可能出現體溫偏高、頭暈、頭痛等熱衰竭情形,這就是中暑的前兆。如果已經頭昏、口渴、手腳無力,來不及離開高溫悶熱環境、補充水分並休息,接著就會走不動、躁動不安,這就是「中暑」,最糟的是一旦高燒不退,就會有神智不清、譫妄、癲癇等更嚴重症狀,甚至引發多發性器官衰竭,進而死亡。連守揚說,夏季容易中暑的高危險群包括熱調適能力較差的孩童、散熱調節不良的老年人、中風、新陳代謝疾病患者;以及另長時間在戶外與高溫環境工作的人,也務必多喝水並適當休息。因此從事戶外活動時要避免直接曝曬在陽光下,豔陽下活動愈劇烈,新陳代謝愈快,體溫就越高,建議民眾除找遮蔽物遮陽,減少皮膚的輻射吸熱效應,降低體感溫度外,每活動15至30分鐘,就應找遮陽處適當休息。而在通風不良的高溫廠房工作者 ,須適時換手、換班,並趁休息空檔降溫通風,補充水份。但他也提醒,有些民眾疑似中暑時,會慣於拿小碟子、磁湯匙「刮痧」,但這樣的調理行為其實有禁忌,最好先詢問中醫等專業為宜。
-
2021-08-11 新聞.健康知識+
熱傷害 中暑掛急診女性增7.5倍
台灣一一○年來溫度已上升一點六度,高於全球平均,暖化加劇也引發熱傷害。中研院學者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卅四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案例就增加四倍,其中女性增七點五倍最高;戶外活動熱傷害則以孩童最明顯,當溫度達到卅三度以上,零至十四歲的急診數量將暴增為六點八倍,顯示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影響甚鉅。中研院永續科學中心副執行秘書龍世俊昨參加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氣候沙龍」,她利用過去十五年資料分析發現,當每日最高溫達到卅四度以上,因中暑而掛急診的例子就增加四倍,其中男性為三點五八倍,但女性卻大增為七點五倍,老人則是五點二倍,家裡的老人及主婦可能捨不得開冷氣而導致中暑。戶外活動者的熱傷害,除了溫度還納入相對濕度、風速、太陽輻射影響,龍世俊指出,若溫度達到卅三度以上,戶外活動者中暑急診人數增為四倍,其中老人五點五倍,值得關注的是,零至十四歲的族群增為六點八倍,上升幅度最高。龍世俊說,至於非意外死亡相對風險,每日溫度卅三度以上時,增加幅度約百分之八,卅二度以上增加百分之五,性別、年齡差異不大,但仍以老人死亡風險較高。如何應對氣候變遷下的熱傷害衝擊,她說,應善加調配工作時間及運動時間,未來建築或空調設備也應朝向節能設計,政府與民間更應提高解決能力,才能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熱傷害。
-
2021-08-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脂超標不會有任何感覺 醫提醒全身血管都受波及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1〕,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醫師說,「這類病人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2〕。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2〕〔3〕。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2〕。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醫師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4〕,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醫師說明,「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5〕,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週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醫師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6〕,林肇鋒醫師說,「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醫師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7〕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7〕請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另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大家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8〕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參考資料:1.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doi: 10.1093/eurheartj/ehz455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111/5556353 (Figure4)2. HDL (Good),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hdl-good-ldl-bad-cholesterol-and-triglycerides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6 Nov 20204. Causes of high cholestero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causes-of-high-cholesterol5. 2017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http://www.tas.org.tw/index.php?action=news-detail&id=36.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111_1887.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AHA. 15 Aug 2017.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nutrition-basics/aha-diet-and-lifestyle-recommendations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for Adults and Kids. 18 Apr 2018.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