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0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多巴胺
共找到
379
筆 文章
-
-
2024-04-01 醫療.眼部
眨眼次數增加或減少不只關乎眼睛 可能暗示你有這些健康狀況
普通人大約每秒三到五秒就會眨眼一次,且儘管我們因為眨眼而損失了高達10%的日常視覺輸入,但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我們眨眼了。眨眼有幾個實際用途:它可以潤濕和清潔角膜(cornea)表面,並可以反射性地保護眼睛免受快速接近的物體的傷害;某些情況下,眨眼次數出現變化,甚至可能預示著健康問題;以下就是會導致眨眼發生變化的一些潛在原因,以及可能代表的健康狀況:眨眼變緩慢或頻率下降眨眼次數減少,可能是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的早期症狀之一;多巴胺(dopamine)是影響我們注意力和靈活性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多項實驗就發現,自發性眨眼的頻率,反映了我們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活躍性,多巴胺越低,我們就會只關注於一件事上,眨眼的頻率就會越少;而巴金森氏症特點之一,就是喪失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的患者,也可能因為角膜損傷,而導致眨眼頻率出現變化;除了巴金森氏症外,其他像是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也會讓正常的眨眼頻率變慢,運動員則可能因頭部受傷而導致眨眼頻率變慢。過度眨眼我們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進行較困難任務時,像是在昏昏欲睡的情況下開車時,眨眼頻率就可能會增加;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不斷眨眼,為了路上其他人和自己的安全,請先休息一下再上路。疼痛和強光照射,也會導致人頻繁眨眼。另外,你的身體也會透過增加眨眼頻率,來補償或適應乾眼症帶來的不適;導致乾眼症的原因有許多,包括乾燥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或像是抗組織胺等藥物的副作用。長時間盯著螢幕的人,也是乾眼症的好發族群,因為當我們盯著螢幕時,眨眼的頻率就會因此減少。如果你計畫要在電腦前待上好幾個小時,那請設定鬧鐘,每20分鐘離開螢幕,讓眼睛休息個一、兩分鐘;另外,「閉眼工作」(blind working)也是個很不錯的概念;建議可在日常工作中,像是打電話或等待電腦啟動等不需要用到眼睛的時候,閉上眼睛,刻意的讓眼睛短暫休息一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31 醫療.巴金森病
看不見的巴金森病症狀 三總病友會細談非藥物治療助一臂之力
五十多歲的龐女士罹患巴金森病,除了手抖症狀非常嚴重,無法處理生活大小事之外,也有經常想吐,有便祕狀況,即使使用藥物治療也難以控制。 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中腦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典型的症狀包含:📍靜止性顫動📍肌肉僵硬📍運動遲緩📍平衡失調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中樞神經科宋岳峰主任指出,除了這些動作症狀外,巴金森病患者還經常出現一系列的非動作症狀,包含:📍睡眠📍自律神經📍認知📍情緒📍幻覺📍衝動控制📍知覺障礙有些症狀可能在動作障礙出現前10年,甚至前30年就出現,而這些症狀對於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往往比動作症狀更大,不僅影響了身體的基本功能,還潛在地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健康。 非動作症狀與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一、睡眠障礙:除了常見的失眠問題外,患者可能會遇到日間嗜睡、睡眠呼吸障礙及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出現與夢境相關的肢體動作)等。這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可能加劇其他症狀,如疲勞和情緒不穩。二、自律神經功能障礙:包含低血壓、消化問題、尿失禁、性功能障礙、嘴巴乾及手腳冰冷等。三、認知障礙:巴金森病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機率比非巴金森病患者增加了4至6倍。相較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造成的失智偏向於思考反應變慢,尤其是空間視覺、專注力與執行能力的下降。四、情緒障礙:約有4成的巴金森病患者有憂鬱症,其他症狀包含焦慮、易怒和情緒波動。這些情緒障礙可能是大腦病理變化或生活中的困擾所導致。五、幻覺:幻覺的產生原因跟藥物的副作用及病程進展有關係,若疾病初期即出現幻覺,要排除是否為路易氏體失智症。六、衝動控制障礙:常與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有關,包含衝動性消費、賭博、暴食、性慾增加、囤積症等。七、知覺障礙:包含視覺/嗅覺退化、不寧腿症候群及各種疼痛等等。 針對非動作症狀我們可以做什麼?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巴金森病的非藥物治療包含有蒼白球燒灼術、加馬刀立體定位手術、深腦電極刺激術(DBS)及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國防醫學院院長陳元皓教授表示,目前對於難治型的憂鬱症狀,可以考慮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而深腦電極刺激術(DBS),除改善巴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效果明顯,研究顯示DBS也對非動作症狀有一定的幫助,對於睡眠障礙、疼痛及自律神經失調可能產生正面影響。也提醒不同病患適合的非藥物治療亦不同,不論何種治療方式,都需要先諮詢主治醫師,進行充分溝通。龐女士發病滿5年後決定接受腦深部電極刺激術(DBS),術後恢復十分良好,從完全不能動到與一般人走路無異,僅花了2至3週就恢復。如今已過了2年,龐女士說,雖然現在還是站不久,需要每半小時就休息一下,但是可以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出門買菜、煮飯,或從事最喜歡的織帽子、打毛衣,讓心情變得輕鬆愉悅不少。 三總病友會邁入第六年 醫病線上即時互動國內有如幸福巴士Facebook社團等多個巴金森病病友協會及病友團體,透過舉辦多元的講座,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幫助病友及其家屬更深入了解巴金森病相關議題。幫龐女士治療的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每年也都會舉辦巴金森病病友會,今年更已邁入第六年。活動每年都邀請嘉賓分享巴金森病相關主題,例如藥物新知、復健運動,甚至是結合中醫的治療,並藉由活動促進病友之間的情感連結,另三總巴金森病友會同時也建立了Line官方帳號,不僅提供最新醫學資訊,更透過即時回覆解答病友與家屬相關問題,使溝通更加方便迅速。這種即時的互動不僅能夠讓巴金森病患者得到更多的溫暖與關懷,同時也有助於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3-06 養生.抗老養生
107歲前都還能獨立生活!美國最長壽人瑞分享樂活秘訣:不管閒事常保身心愉快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全球百歲人瑞的數量不斷增加,長命百歲已不再是口號,甚至朝「呷百二」的紀錄邁進。2024年2月,美國最長壽的老人伊迪絲.賽卡萊莉(Edith Ceccarelli)去世,享116歲的嵩壽,全賴生活規律,並且養成固定運動、飲食多樣化,還有喜樂的處事態度。美國最長壽人瑞116歲逝 生前分享長壽秘訣伊迪絲.賽卡萊莉居住在加州北部小鎮,高齡歲月見證了老羅斯福到拜登總統的各局勢交接,包括經歷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世紀大流感、新冠肺炎等,都得以安然度過。居民把她視為「當地名人」,從100歲生日開始,都會在她的生日前夕(2月4日)舉辦遊行,一起歡慶生命盛事;在107歲前,她都能獨立生活,後來才住進養老院。伊迪絲.賽卡萊莉樂於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不吸菸、定期運動、認真工作、晚餐時適量喝一小杯紅酒,並且保持烹飪、園藝和散步等嗜好,不管閒事常保身心愉快。尤其她一生鍾愛藝術,即使已經超過100歲了,仍積極尋找新舞伴,希望能夠跳一曲美麗的華爾滋,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8大生活習慣延年益壽我們要如何在日常中做到健康又長壽?根據美國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ASN)年會上發表的觀察性研究顯示,常保下列習慣,有助於延長個人壽命長達20年以上。.保持身體活躍.不吸菸.管理壓力.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過量飲酒.保持良好的睡眠.擁有積極的人際社交.沒有藥物成癮問題高齡116歲的伊迪絲.賽卡萊莉幾乎完全符合這八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即使年紀大了,仍經常走出戶外曬太陽,幫助身體獲得維生素D,戶外陽光綠意也能讓人放鬆心情。多運動有助延緩失智失能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面對老年人口快速成長,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過去受訪指出,要有足夠的運動量,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都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可依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搭配使用輔具,讓活動量增加。如果行動能力或活動空間有限,不妨可利用空檔多爬樓梯,上下樓梯有助於肌肉訓練,可有效鍛鍊股四頭肌、大腿肌肉,減少跌倒受傷的機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02 養生.營養食譜
低熱量、蛋白質高的希臘優格8大好處!5步驟自製希臘優格
希臘優格(Greek yogurt)是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12、硒等多種營養素的一種乳製品,營養價值高且低熱量,被許多人譽為減肥聖品,也是不少民眾逛Costco必買的購物清單之一。希臘優格好處有哪些?和一般優格差在哪?哪裡買得到?本文一次解析。希臘優格是什麼?希臘優格源自於地中海地區,其製作方式為鮮乳經標準、均質、滅菌等等程序後,投入菌種發酵凝乳,再經過濾離心排除乳清後而成。營養師劉馥萱表示,希臘優格比起一般優格的工序增加了「脫乳清」的離心、過濾等步驟,過濾掉部分的乳糖,使其糖分與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相對低,也因需更多鮮乳製作,因此擁有豐富的蛋白質含量,質地相較一半優格更濃稠,口感較酸較濃厚。與一般優格差在哪?希臘式優格是什麼?由上述可知,希臘優格的製作比一般優格多一道程序,在營養成分組成也有些許不同。以下表格整理一般優格(低脂)與希臘優格(低脂)的營養比較: (資料來源:Healthline)綜合上表兩者營養成分佔比來看,希臘優格的碳水化合物及含糖量皆少於一般優格,其蛋白質含量則高於一般優格,因希臘優格去除乳清的過程會去除一些乳糖,進而降低整體碳水化合物及含糖量,也因製作過程中保持了蛋白質的完成,以至於希臘優格的蛋白質含量高於一般優格。至於,希臘式優格指的是,將希臘優格的脫乳清程序取代為加入增稠劑或鮮奶油,也因加入增稠劑或鮮奶油,其口感仿若希臘優格的濃郁綿密,乳糖含量則與一般優格差不多,民眾購買時可留意成分標示,希臘式優格往往會多了鮮奶油、洋菜膠、刺槐豆膠、果膠等增稠劑。希臘優格8大好處希臘優格經過過濾過程去除乳清,乳清為一種含有乳糖的液體,因此,含糖量比普通優格低,且去除乳清會使其口感更濃稠、奶味更明顯並帶有酸味,而有添加增稠劑的希臘式優格的健康益處可能與希臘優格不同。以下說明希臘優格的8種好處:·維護骨骼健康:希臘優格富含鈣和蛋白質,有益骨骼,適當補充鈣質可促進骨骼健康並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維持飽足感:希臘優格蛋白質含量高,有助於維持更長時間的飽足感,相當適合減重族群。·適合乳糖不耐症食用:食品技師張皓雯表示,乳糖不耐症是小腸中所產生的乳醣酶不足,無法分解乳醣,導致乳糖消化或吸收不良,未被消化的乳醣滯留在腸道,使腸道細菌在發酵分解乳醣的過程中產生大量氣體,進而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而希臘優格的製程經過過濾的程序,將乳糖、乳清蛋白等會引起乳醣不適症狀的成分大量排除,不僅可以吃到更多牛奶的營養,也更適合乳糖不耐症者食用。·改善腸道健康:希臘優格擁有良好的益生菌來源,有助於恢復腸道內健康的細菌平衡,進而改善腸道健康。·促進心理健康:希臘優格所含的益生菌優格,有益於心理健康。有研究發現,每天吃 100克含益生菌的優格或每日服用益生菌膠囊的工人比不吃益生菌的工人所經歷的壓力、憂鬱和焦慮更少,可能是因腦腸軸關係以及腸道所產生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所致。·增強肌肉:希臘優格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於增強肌肉質量以及預防肌少症有幫助。·降低血壓:優格富含鈣質,鈣可使血管周圍的平滑肌鬆弛,進而達到穩定血壓的效果,不過建議要選擇無糖優格,以免攝取過多的糖反而導致血糖、血壓升高。·降糖尿病罹患風險:適量食用希臘優格可能有助於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不過還是要選擇無糖優格為佳。5步驟自製希臘優格希臘優格在製作過程中,添加許多鮮奶,因此價格相較一般優格貴一點,目前在好市多、家樂福等大型量販店皆可購買。如果想要在家自己DIY希臘優格該怎麼做呢?以下整理營養師陳怡錞說明一般優格及希臘優格DIY作法:一般優格作法材料:牛奶(全脂或低脂依個人喜好)、優格菌粉、控溫機器(高溫菌粉需機器,常溫菌粉不需要)、電鍋 步驟一、電鍋內放層板,接觸牛奶的容器及湯匙先消毒 步驟二、將牛奶倒入容器加入菌粉,電鍋留點縫隙,不要全蓋起來 步驟三、插電按保溫即可希臘優格作法(可先製作一般優格或購買原味無糖優格) 步驟一、消毒:將紗布以沸水煮3分鐘。 步驟二、固定:將紗布擰乾,固定在深底容器上。 步驟三、倒入優格:自製優格需先冷卻才能倒入。 步驟四、蓋上蓋子 步驟五、放入冰箱:容器下方要取另一容器裝滴下的水。陳怡錞說明,冷藏之後,留在紗布上的就是希臘優格,而留在深底容器的黃色液體就是乳清。希臘優格怎麼吃?希臘優格食譜推薦希臘優格吃法多樣,可以搭配香蕉、藍莓、草莓等水果作為早餐或甜點、取代奶油塗抹在麵包上、加到義大利麵的奶油醬中,或是將南瓜濃湯的鮮奶油或起司替換成希臘優格。以下分享1道希臘優格料理食譜:水果希臘優格沙拉材料:2杯希臘優格、1杯切成小塊的水果(草莓、藍莓、覆盆子、桃子)、2湯匙蜂蜜、1/4杯切碎的堅果(杏仁、核桃等)。做法: 取一大碗,將希臘優格和蜂蜜混合均勻。 將切成小塊的水果加入到優格混合物中,輕輕攪拌,使水果與優格充分混合。 將切碎的堅果灑在優格沙拉上。 把優格沙拉放在冰箱裡冷藏約30分鐘至1小時。參考資料:劉馥萱營養師、Healthline、MedicalNewsToday、安心食代、Donna營養師-陳怡錞 治本保健營養專家延伸閱讀: 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就容易罹癌!心臟內科醫師:想要滅身體的火,這件事不可或缺(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5 性愛.性愛後遺症
「性愛分離」的交往,可行嗎?醫師提出真愛三部曲,戀愛挫折時應注意「這疾病」!
台劇「愛愛內含光」在春節期間上映,劇情中「性愛分離」的交往關係,反應年輕世代感情、交友觀念,引發高度討論。不過,即使以「肉體關係」起頭,最後暈船陷入感情漩渦的人也不在少數。到底應該如何尋找到真愛?如何建立穩定、長久的親密關係?正常尋找真愛的過程有公式嗎?聽聽專家的解析與說明。性愛真能分離?為什麼「肉體關係」開始仍是陷入感情漩渦?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吳孟璋指出,追求性關係反映人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要停止暈船、終止不斷循環的短暫肉體關係,臨床上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幫助個案梳理過往的經歷。美好性行為奠基於良好的親密關係,要與一個人發生關係,對方外觀須讓自己看得順眼;性愛過程中不大可能都不講話,所以對方談吐也須符合胃口,在外觀、內在都符合個人喜好的情況下,炮友就可能因此暈船。若雙方價值觀差距過大,卻因性而開始的戀愛關係,依經驗,最終會有一方在這段感情中受傷。「性與愛本就難以分開。」吳孟璋指出性愛分離曾在早期嬉皮等次文化盛行時備受推崇,根據長期臨床觀察,人們對穩定關係仍有需求,看似瀟灑的享受性愉悅,不甩情感包袱,但觀察行為的背後,反應出的是人類對親密關係最底層的追求。吳孟璋說,對於無法建立穩定、長遠親密關係的個案,臨床上往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克服心結,例如有些個案能夠快速與人建立關係,卻一個換過一個,關係不易維持,這可能藏有深層的恐懼,如曾有不愉快的交往經驗,或童年經歷的創傷等,必須找出癥結點逐一梳理,才能跳脫不斷循環的肉體關係,才能與人締結穩定、長久的關係。戀愛中何謂「真愛三部曲」?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戀愛時,情緒常會多變不穩,患得患失,原因為腦內分泌多巴胺等化學物質,使人無法維持平常的理智及判斷能力。真愛三部曲為「激情、親密及承諾」,激情階段的保鮮有效期等多一個月,許多人在網路約砲、一夜情,充滿激情刺激,只是性愛互動,關係很難維持一個月。一旦感情升溫,就進入親密期,少了激情,多了牽掛,常會想著「對方正在做些什麼?」,此階段有效賞味期為一年。要是能繼續撐下去,就能進入承諾期,擁有同居、婚姻等長久關係。什麼是「愛情斷鏈症候群」?哪族群最容易發生?楊聰財解釋:「愛情斷鏈症候群」就是在真愛三階段中遭逢重大挫折,一旦遭逢挫折,容易反應異常,甚至引發身心問題。其中又以單戀最為常見,單向的愛情鏈就像拿錯鑰匙或走錯房門,經常是自己一頭熱,盲目追求。以處理過的案例說明,某銀行經理搭機時認識小他25歲的空姐,一時驚為天人,發動銀彈攻勢,大方贈送名貴首飾或名牌包,但空姐卻態度冷淡,拒收禮物,明白告知沒感覺。該男子不死心,透過該名空姐的大學學姐,轉送禮物傳達愛意,但空姐仍不為所動,此時,擔任雙方傳話筒的女生居然動心向他示愛,一時之間,感情世界混沌不明,讓他身陷憂鬱情緒,最後出現手抖、焦慮等症狀,求助於精神科醫師。身心醫師建議如何尋找真愛儘管交友管道眾多,真愛確實難尋,現代人對於愛情渴求越來越強烈,臨床觀察發現,因感情因素導致焦慮、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診的個案明顯增加。楊聰財建議想要順利走至真愛三部曲第1點:不應該嘗試約砲、一夜情、速食愛情,因為激情過後,降溫速度相當快,好少能走至親密期,修不成正果。第2點:單戀是不健康的,如果因感情因素導致焦慮、失眠,持續一段時間,就應就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5 養生.聰明飲食
瘦肉精為何是個政治議題,而不是食安問題?台灣豬博士這麼說
今年是台灣總統大選年,所以也是瘦肉精風暴年。瘦肉精風暴是起始於2009年11月14日民進黨發動的「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大遊行,請看《自由時報》發表的反毒牛嗆馬 不重談判就下台。這輪風暴的高峰期是馬總統連任成功的2012年。四年後,政黨輪替,蔡總統於2016-5-20就職,而瘦肉精風暴當然也再次襲台,只不過這次吹的方向也跟著輪替了。躬逢盛會,我這個網站在2016-3-18成立,然後在2016-5-2發表第一篇關於瘦肉精的文章瘦肉精,好膽你就來!,其中幾句話是:「只要是按照法規生產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用瘦肉精飼養的肉品對人體有害。反過來說,在台灣和大陸,豬農非法使用毒性強,殘餘量高的瘦肉精,才是禍害的來源。也就是說,台灣吵的不是美國豬肉是否有毒,而是進口美國豬肉將會使台灣豬農難以生存。這是個政治議題,不是食安問題。」所謂「按照法規生產的」,指的是「用添加了萊克多巴胺的飼料餵養的豬隻」,而所謂「毒性強,殘餘量高的瘦肉精」指的就是像這次(2024年2月)台產豬肉被驗出的「西布特羅」。在蔡總統就職前的幾天裡我發表了5篇瘦肉精文章,就職後又發表了5篇。在2016-6-18發表的台灣使用高毒性瘦肉精的證據,我提供新聞報導,以及科學和官方證據,指出早在2012年開放美牛進口之前,台灣豬農就已經有在使用「毒性強,殘餘量高的瘦肉精」。所以,對於這次(2024年2月)台產豬肉被驗出「西布特羅」,我是一點都不感到驚訝。(註:《遠見》在2016-5-4發表瘦肉精防堵漏洞多!國人早受毒害,而所提到的「希帕特羅」應該就是「西布特羅」)2020-1-13蔡總統連任成功,而我又躬逢盛會發表了小英連任,美豬美牛再叩關,政治遊戲繼續玩。到了8月,瘦肉精風暴果然又再次襲台,而我也應景從8月到12月共發表了8篇瘦肉精文章。大概是因為這次的風暴吹的比以前兇猛,所以連台灣的幾家電視台都用視訊越洋來訪問我,而《關鍵評論》也來邀稿,請看美豬「瘦肉精」之所以會成為食安問題,完全是被捏造出來的以及我在2020-9-5發表的網傳「分析美豬瘦肉精的問題」是改編自我的文章。2024-1-13賴清德當選總統,而果不其然,3個禮拜後瘦肉精風暴又再次襲台。我們來看Yahoo新聞在2024-2-6發表的西布特羅是什麼?瘦肉精是什麼?其中兩段(斜體字):瘦肉精種類眾多,為人所熟知的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以及近來造成話題的西布特羅(Cimbuterol),皆為現有21項瘦肉精種類之一。萊克多巴胺過去因為政府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牛肉、豬肉進口,而廣為民眾所熟知,西布特羅則因近來台糖安心豚梅花豬肉事件掀起關注;雖然兩者同為瘦肉精的一種,不過西布特羅並沒有經過完整的風險評估,誤食恐出現問題。 食藥署表示,萊克多巴胺相較於其他的種類來說,毒性低且代謝快,在動物屠宰前一天停止使用,肉品中的殘留量就符合安全;有「豬博士」稱號的台灣豬病權威賴秀穗則說明,西布特羅相較萊克多巴胺效果更佳,不過毒性也高出萊克多巴胺近千倍,國際均禁止使用在食用動物上。 上面的圖片是從一個賴秀穗教授的影片拷貝組合成的。我在多篇文章裡說過他曾撰文建議政府解除萊克多巴胺為禁藥的法令(發表於2012-3-10)。我現在把他文章裡的兩段拷貝如下(斜體字):目前美國進口牛肉中檢出萊克多巴胺的含量,最高者只有2.8 ppb,但一個人一次吃下75,000 ppb還不會中毒,大家需要去關切的是另外一群的乙型受體素( 2b-agonists)如沙丁胺醇 (Salbutamol) 及克倫特羅(Clenbuterol),它們也被稱為瘦肉精,可是毒性就比萊克多巴胺高出2000倍以上,再加上於動物體內不易被代謝,殘留的時間長且量高,如果食用到使用這些瘦肉精的肉品,對健康就有很大的危害。由於這些瘦肉精價格便宜,所以會被非法使用於牛、猪及鵝的飼養。而大眾所聽聞,因吃瘦肉精而發生中毒的事件,就是此類瘦肉精所造成,這類瘦肉精才是政府部門應該重視的問題。近年來在亞洲國家,包括中國、越南及泰國,因克倫特羅中毒的案例,層出不窮。根據報導自 1998年以來,中國因食用含克倫特羅的猪肉而中毒者,已超過1700人中毒,其中造成4人死亡。提醒國人前往旅遊時,應小心注意。 筆者認為農政單位應重視、面對毒性高的瘦肉精在台非法使用的問題,更應邀請消費者、學者及養猪業者,研商一種雙贏的對策,朝正面思考,解除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為禁藥的法令。如能核准使用,一方面可降低養猪成本,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可杜絕非法使用毒性過高的瘦肉精,來危害消費者的健康。萊克多巴胺已在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審查中,相信該會的“食品中動物藥品殘留標準委員會”,遲早會通過萊克多巴胺的最高殘留容許量標準(MRL),我國已是WTO的會員,應該注意國際間對瘦肉精管制的發展,以便與國際接軌。 我這篇文章發表時正值大年初一,希望它能幫您擋住這第四輪瘦肉精風暴。祝您平安快樂過新年。原文:瘦肉精風暴,4年一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3 性愛.性福教戰
過年忙著和親友團聚?專家教你3分鐘開機練習 重拾你的性生活
多數人都知道運動的好處,高強度運動有助於改善情緒、促進減肥和心臟健康,但現在人們發現它們也對我們的性慾產生影響。為什麼運動對性慾有幫助?有研究發現,男性只需進行三分鐘的肌力訓練,之後對性刺激的反應就會更加靈敏。由於少量的運動就足以啟動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心率上升、血壓升高和瞳孔放大。研究人員表示,短暫的運動會讓你的心率加快,呼吸加快,但不會讓你疲憊不堪,這正是你在被性喚起時經歷的那種強烈的身體反應,可能會導致你對性刺激的反應比平常更大。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教授Lee Smith告訴《每日電訊報》,人們越來越認為運動對男性的性健康有廣泛益處。他在2023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少量運動是治療早洩的有效治療介入手段。Smith引用的一項研究指出,每週5天、每次30分鐘的適度跑步在減少早洩方面與達泊西汀(dapoxetine)一樣有效,達泊西汀是一種用於治療早洩的藥物。Smith補充,還有一些內分泌因素可能會對情緒和性慾產生短期影響,因為運動有助於釋放催產素和多巴胺等讓人感覺良好的荷爾蒙。美國婦產科醫師Ali Novitsky告訴《每日電訊報》,如果堅持運動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男性甚至可以看到睪固酮濃度的增加,這將成為他們性慾的「驅動力」。反之,睪固酮水平較低則可能與性慾低下和其他男性性功能障礙有關。Novitsky表示,運動也對心理狀態有影響,這會增加你的興奮感。當你感覺良好時,你更有可能想參與其他愉悅活動。因此,運動是一切的基礎,可以激發身體機能,同時又放鬆心靈。專家教你性愛前的三分鐘暖身練習1.快步走Novitsky指出,能讓心率上升和下降的運動是關鍵,所以試著快走30秒,然後正常步行30秒,然後在三分鐘內反覆進行。2.跳繩做跳繩動作20秒,然後做20秒的伏地挺身,接著進行20秒的無負重深蹲,只需輕微下蹲動作即可。在三分鐘內重複一整套動作。3.靠牆深蹲將背部平貼在牆上蹲下,接著保持30秒後站起來,然後原地踏步30秒,再次進行靠牆深蹲30秒及原地踏步,三分鐘內反覆動作。【資料來源】.Three-minute exercises to transform your sex life
-
2024-02-04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消費者可至原購買通路退貨台糖梅花肉片,圖解速懂「西布特羅(Cimbuterol)」豬肉片的問題
台中市政府食安處上月在台糖梅花肉片驗出含瘦肉精「西布特羅(Cimbuterol)」。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昨表示,該批肉品2730包、819公斤,全數流入台糖健康易購網、億客成生鮮超市、全聯福利中心等,已全部售罄,影響地區以南部為主,尚未流入北部縣市;不過經新北市衛生局追查,該批違規產品曾於新北一家台糖特約專櫃門市販售,共16包約5公斤,已全部售完。台糖要求複驗 結果最慢14天後揭曉這批被驗出瘦肉精的豬肉來自嘉義縣水上鄉南靖畜殖場,農業部防檢署前晚採檢送屏東市中央畜產會化驗,結果全是陰性。由於台糖在嘉義共有5場養殖場,防檢署都將一併擴大檢驗。台糖也已要求複驗,結果最慢14天後揭曉。林金富表示,該批梅花豬肉片加工製造日期是2023年12月11日,豬肉來源是台糖肉豬,由台糖公司委由信功實業負責屠宰、分切,製成豬肉片,且台糖派員進駐信功監督過程。林金富說,食藥署昨天會同台中市衛生局,前往信功實業了解肉片生產過程及來源,因台糖公司位於台南市,將由台南市府衛生局派員至位於台南柳營的加工廠稽查。調查顯示,該批畜產品全數由台糖公司自行販售,通路包括台糖健康易購網、億客成生鮮超市、全聯福利中心等。目前掌握肉片鋪貨縣市多在南部,北部並無進貨。對於新北查出同批號,林金富昨晚表示,台中市食安處、台南市政府衛生局,皆已經通知全國衛生局及台糖公司,就同批號豬肉產品立即下架回收,目前全台衛生局陸續追查當中。林金富說,食藥署自103年至今,在全台肉品中均無驗出瘦肉精,且西布特羅是瘦肉精中少見品項,對於在國營事業台糖肉品中檢出,衛福部、農業部都「滿頭霧水」,將持續追查西布特羅來源。專家:西布特羅毒性高出萊劑千倍台大獸醫系名譽教授賴秀穗表示,西布特羅比萊克多巴胺毒性高出千倍,不得使用於人類食用的牛、豬、雞肉;人類攝入西布特羅恐會導致心臟相關疾病,如心悸等,且恐影響神經、呼吸系統。賴秀穗分析,本土豬驗出西布特羅,顯示有非法使用,但台糖為國營企業,養殖人員沒必要摻入,不排除檢驗有誤,建議進一步擴大檢驗其他豬肉狀況。延伸閱讀:國產肉片驚爆檢出瘦肉精西布特羅!毒物專家顏宗海:攝取過量恐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對於檢驗結果全為陰性,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應該去化驗和被檢出有瘦肉精同一批的豬,而不是以後面的豬來說明前面的檢驗如何,因為飼養的環境已有不同,吃的飼料也有所不同。曾梓展說,就台中市化驗的結果看來,瘦肉精是均質分布在豬肉裡,應是長期吸收,也確實驗出有瘦肉精成分,這確實是事實。台糖:即日起原購買通路接受退貨台糖發言人、副總經理黃進良昨晚表示,即日起接受消費者對梅花肉片退貨,消費者只要提供購買證明正本(如發票),或電子載具,在原購買通路(不限原店家)辦理退貨,不用攜帶商品實物。豬農:沒人會自尋死路用瘦肉精台糖梅花肉片被驗出含有不得檢出的瘦肉精,引發業界討論,多位豬農透露,儘管瘦肉精會讓豬看起來較「健美」,但實際口感不好吃。南部豬農表示,過去坊間偷用瘦肉精是在1997年爆發口蹄疫前,台灣早已禁用,一般豬農也不敢用,深怕被罰還賠上商譽。養豬大戶康富戶表示,瘦肉精雖讓豬看起來健美,賣的價錢比較高,但實際口感不好吃,比較澀、硬,但豬肉要有油花才好吃,台灣豬農已十幾年沒使用瘦肉精,不會有豬農自尋死路,如果有豬農亂來會引起豬農界公憤。南部豬農表示,過去坊間偷使用瘦肉精是在中豬達50公斤以上就添加,讓豬隻肥肉轉換成瘦肉,使其肌里、體格變得健美,肥油少一點賣相較好,不認為現在有豬農故意使用瘦肉精。豬場大多有定時檢驗是否有無含有瘦肉精,應進行溯源追查釐清問題所在雲林是養豬大縣,有1200多名豬農,超過150萬頭豬,雲林縣養豬協會副理事長蔡德福表示,他飼養2000多頭豬隻,防檢局每月無預警到豬場抽驗藥物殘留,也對將出售的豬隻隨機抽檢血液、豬毛,檢驗抗生素及藥物殘留等,最重要是檢驗有無瘦肉精。中華民國豬協理事長潘連周表示,台糖是國營事業,不可能自打嘴巴添加藥劑,信功也是品質保證的屠宰商,防檢署每年會檢疫豬隻毛髮,一檢就查出來,不可能有豬農以身試法。潘連周說,由於肉品檢出西布特羅0.002ppm較低量,並且在檢驗機器誤差值範圍內,極可能最後是烏龍一場。仍應進行溯源追查,不排除飼料端用到美國或加拿大的肉骨粉,就可能含有瘦肉精。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4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越早學習第二語言越好?錯過黃金學習時間就來不及了嗎?
你的語言多樣性有多高?你在這一方面有多「典型」?這個問題不太有意義,因為我得先知道你是哪裡人。舉例來說,如果你住在盧森堡,而你回答你只會一種語言,那你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但在大多數美國城市裡,你就不會屬於少數。 記住,這一章談的是你怎麼適應你的環境,所以我們才會碰上這個難題。語言畢竟只是你適應環境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但我們清醒的時候會不斷運用它所依據的一套規則,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它來看看你大腦的適應能力有多好。假如你只會一種語言,或者你的第二語言能力有限(像是分數低於4分),或者你較晚(像是青春期之後)才學第二語言,你的大腦就會侷限在你第一語言的經驗裡。這樣有一個好處:跟會不只一種語言的人相比,你的大腦更能妥善使用你唯一會的那種語言。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多語者在理解某一種語言,或者用某一種語言產出時,需要考量的條件更多: 在使用任何一種語言之前,他們需要化解語言之間激烈的競爭。這表示即使是最熟練的語言,每次使用任何一項語言資訊時,他們都必須多花一點點時間來處理才行。但你在這章會看到,廣泛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語言規則可能也有好處。接觸過多種語言的人不僅有更多種行為組合供他們選用, 在決定要怎麼行動的時候也更有可能考慮更多的資訊,像是當前的情境最適合用哪一種語言。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必須思考應該要用哪一種方式來回應當下的情境,所付出的代價累積下來可能相當可觀。簡單來說,大腦接觸的事物越廣泛,在任一特定的環境或情境下處理的速度可能會變慢,但反過來也讓人有辦法應付更多種情況。那麼,你的大腦的「調頻」範圍有多寬,或有多窄?在看你怎麼回答之前,我得先指出一件事:語言跟這本書裡談到的許多其他事情一樣,是多面向的概念,無法光用「單語」和「雙語/多語」單一軸線就能完整反映。我們在實驗室裡探索語言與認知時,會觀察的差異和四種語言經驗的面向相關:一、如果一個人有接觸過第二語言,接觸的年紀有多早;二、他的第二語言(或最不擅長的語言)能力有多強;三、他分別有多常使用他會的每一種語言;四、他會的語言有多相似。每一個面向都事關你的大腦怎麼運用你過去的經驗,來塑造你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你在世界裡行動的方式。但我們可以看到一件事:以上幾個問題完全沒問一個人會講幾種語言。這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會怎麼影響你的大腦,還得看其他的因素。本章接下來會以語言當作經驗的範例,探討這些因素為什麼重要,又怎麼能從中看到你的大腦如何適應各種其他的人生經驗。年齡為什麼重要:經驗的早晚造成的不同影響假如我們想探究經驗怎麼塑造大腦,語言是個不錯的範例,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語言是持續一輩子的經驗。舉例來說,大多數會英語的成年人懂大約兩萬至三萬五千個單詞, 但現今有人在使用的英語單詞超過十七萬個。因此,假如你愛看書或聽播客節目,或甚至跟別人談論你不熟悉的事情,你很可能會不斷碰到新單詞。搞不好你讀這本書時就學到一些新詞了?但大多數人也知道,兒童學習語言遠比成人容易,所以問題就來了:我們在童年期間摸索著「吱喳作響的龐然炫惑」,但有多少的學習行為在這個時候發生?童年以後,我們的適應能力又有多少?簡單來說,大腦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適應期窗口。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大腦部位什麼時候會被經驗影響、被影響多久,將它們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的功能幾乎全部是控管維生機能,這些是無經驗依賴(experience-independent)的部位,這些部位負責控管呼吸、心跳、體溫等不會因環境而異的關鍵機能。再來是經驗預期(experience-expectant)的大腦部位。這些部位先天就已經註定 要會解譯特定種類的外來資訊,因為它們已經有接收感官資訊的連結了。舉例來說,大多數嬰兒在成長時,進入眼睛的光線會傳到大腦後方的枕葉皮質,進入耳朵的聲音會傳到大腦兩側顳葉(temporal lobe)的聽覺皮質,進入鼻子的氣味會傳到大腦前方底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我們學會辨認看到、聽到和聞到東西,人類嬰兒能夠精通自己所生長的環境,就是因為有這個能力。我們可以在法國紀錄片《寶寶的世界觀》(Babies)裡看到這個現象:世界各地的嬰兒在各自的成長環境裡,既有些方面出奇地相似,又有些相當有意思的差異。不過,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來時,可以讓我們輕易遊走世界各地的飛機和網路還沒出現,因此,大腦中許多經驗預期的部位會有接收經驗的「關鍵期」。 在你剛出生的時候,這些部位等著要接收資料,所以可塑性非常高。當你漸漸成長後,這些部位累積了跟周遭環境相關的資訊,也越來越穩定地處理它們預期會碰到的東西,因此比較不會被外面新的經驗影響了。一九七○年代有一系列的實驗,清楚證實了早年經驗對大腦經驗預期部位的影響有多深:這些實驗以幼貓為對象,分別讓牠們在非常特定的視覺環境裡成長,像是只有垂直線條的房間,或者圓筒型、牆上的東西只會往左移動的空間。在這些成長條件下,幼貓的大腦完全被牠們所受的視覺刺激制約,因此如果碰到早期沒遇過的東西,像是橫線或是往右移動的東西,牠們竟然看不到!還好我們不會把嬰兒關在圓筒裡,但派翠西亞.庫兒的研究發現,嬰兒聽到的語音也會對他們產生類似的效果。這裡再提一下她的發現:人類嬰兒到了一歲以後,就會對母語裡沒有的聲音不敏感。幸好,大腦裡還是有一些部位畢生保有可塑性, 這些就是經驗依賴(experience dependent)的部位。皮質裡大部分跟「聯想」有關的部位屬於這一類,其中有些部位讓我們能一輩子不斷增加字彙量。在經驗依賴的部位當中,一個重要的成員是額葉,如前一章所述,額葉讓我們的行為有彈性,而這正是人類適應能力的關鍵。你可能也猜到,基底核的各個部位也是經驗依賴的類型。事實上,它們可能是適應能力最強的大腦部位,因為裡面充滿促進神經可塑性的多巴胺通訊訊號。※ 本文摘自《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作者:香蒂爾.帕特譯者:王年愷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4/01/06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4 養生.聰明飲食
國產肉片驚爆檢出瘦肉精西布特羅!毒物專家顏宗海:攝取過量恐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台中市政府食安處上月15日針對市售肉品動物用藥進行抽驗,檢驗結果發現國產台糖安心豚梅花肉片(冷凍),含有不得檢出的瘦肉精西布特羅(Cimbuterol),檢出數值為0.002ppm,依違反食安法開罰,並通知業者下架停售。對此,台糖昨晚發出嚴正聲明表示,台糖公司的肉品從不採購與使用法令禁用之瘦肉精,歷年來也都不曾被檢驗出藥物與瘦肉精殘留,推測是委外屠宰商屠宰其他業者豬隻時造成交叉污染,在衛生單位採檢結果出爐前,該批產品全數下架。什麼是瘦肉精?相信許多人對「瘦肉精」這個名詞不陌生,台灣政府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 (Ractopamine) 的美豬與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在台灣社會引起熱烈的討論。究竟瘦肉精是什麼?吃了對人體健康是否會有危害?瘦肉精是「乙型受體素 (β受體促進劑,β -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的通俗名稱,動物用藥「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是其中的一種,這類乙型受體素的藥物還包含克倫特羅 (禁用)、沙丁胺醇 (禁用)、西布特羅(在美國可用於肉牛飼料,但在台灣不得檢出) 等數十種,使用的目的在於增加動物體重、使動物之瘦肉比例增加,並改進飼養效率。萊克多巴胺屬於一種類交感神經興奮劑,原用於治療人類氣喘,之後發現添加在飼料中餵食動物,可促進蛋白質合成且加速脂肪轉化分解,使動物更健美。吃了對人體健康有危害嗎?根據SGS台灣檢驗科技表示,目前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TFDA) 針對萊克多巴胺所制定的 ADI 為1 微克 (µg) 每公斤體重每天,TFDA 108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對於國人食用進口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安全性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依照該報告的評估結果顯示,依照目前台灣各性別、各年齡層的一般民眾飲食習慣評估, 萊克多巴胺的最高95%暴露劑量都在台灣訂定之萊克多巴胺每日 ADI 的10%以下,對於坐月子期間的婦女,若每日食用一副腎臟及一副肝臟 (實際上不會吃這麼多),暴露劑量則僅佔ADI 的 89.9%,仍低於每日ADI,風險在可接受範圍。該報告中建議降低動物內臟的攝取量或萊克多巴胺容許濃度,以保障高暴露族群的飲食安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西布特羅與萊克多巴胺同屬乙型受體素,台灣目前僅萊克多巴胺允許被檢出,「西布特羅不得檢出」。西布特羅與萊克多巴胺一旦過量攝取,恐會導致人體產生血管擴張、心跳變快、肌肉顫抖等症狀。參考資料:SGS台灣檢驗科技、聯合新聞網、元氣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雙腳像冰塊 醫生揪不寧腿 調藥助睡眠
患有巴金森病的陳先生回診時,抱怨雙腳在夜晚時常感到發冷疼痛,使他晚上睡不好;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雯莉在追問之下,陳先生表示動一動就會舒服些,白天的活動也不受到影響。在揪出是「不寧腿」惹的禍之後協助調整藥物,症狀便很快得到改善。Q:晚上腳痛,老是睡不好怎麼辦?洗腎病人常見的不寧腿,其實也會發生在巴金森病友身上,但莊雯莉說,會帶來癢、痠與刺痛的不寧腿,有很高機率會被病友與醫生遺漏。因為巴金森病主要症狀常為肢體僵硬、顫抖與小碎步等動作障礙,加上非動作障礙可能帶來的睡眠障礙,容易導致病友無法清楚敘述,醫師也難以判別不適的真正原因。「若在門診聽到,動一動就會比較舒服,不動就會很難受,晚上狀況比較差這幾個關鍵,就會聯想到不寧腿的可能性。」莊雯莉分享,此時,便會排定基本的腎臟功能、抽血檢驗鐵質等相關檢查。莊雯莉說,巴金森病的不寧腿症狀,目前尚未清楚完整的發生機轉,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向是與多巴胺調控及鐵質的缺乏有關。因此,用藥上就會進行調整。畢竟晚上沒睡好,容易造成白天心情差,惡性循環加速病情惡化,她提醒,病友若有失眠狀況,可仔細觀察自身感受,將訊息告知醫生,透過藥物調整後就能得以改善,「絕大部分的不舒服都有方法能解決,沒有必要苦苦忍耐。」因應病人年齡、病程進展不同 量身打造治療方針執業多年,莊雯莉觀察巴金森病友治療後的情形,她說,80多歲長輩常同時有其他共病,如糖尿病等,身體的症狀不一定是巴金森病引起,合併治療之下易獲改善。反倒是典型好發在50-60歲族群或年輕型的病人,不適狀況主要來自巴金森病,藥物需要隨時調控,初確診時須花較長時間與病患溝通、解釋巴金森病的病程變化及用藥觀念,並且一、二週就得回診調整藥物,特別是為避免中後期因長期使用較強及速效的藥物,可能引起異動症或「斷電」等藥效波動狀況,會考量配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莊雯莉也補充,醫學中心確實有更多資源能深入研究探討特殊病因,但建議大部分典型巴金森病病人,對藥物的各種反應以及所伴隨的非動作症狀,仍建議就近就醫才能及時解決用藥問題,也免去舟車勞頓的疲倦。「我會特別多花時間與病人聊聊日常生活狀況,才能抽絲剝繭找出問題點」。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和焦慮症該如何治療?用解決不適症狀為由鼓勵患者積極就醫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醫師建議,前幾次治療建議密集就醫,也要留意第一至三次的大發作,否則很可能會演變為難治型憂鬱症。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須視症狀是否達到疾病程度。對於有憂鬱或焦慮情形的患者,該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及腦科學研究教授李正達說,臨床上需要檢視症狀的強烈度,是否到達「疾病」的程度,如果病人在就診的當下,已經出現猶豫、焦慮、吃不下或睡不著,甚至死亡念頭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有限,可能就會同時運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李正達指出,現階段的主線用藥,常見的有抗憂鬱劑,增強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針對急性症狀,如焦慮、失眠、緊張、自律神經失調等,臨床上可能會運用一些鎮靜安眠藥,達到症狀緩解。這些屬於比較基礎的一般臨床用藥,李正達說,如果病人的症狀相對更頑固、更難治療,可能就會運用其他類別的藥物加強治療,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劑量較低,一般來說都能夠增強抗鬱劑在抗憂鬱焦慮方面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引導病患拆解、看見事情的全貌。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李正達表示,主要是用在症狀不那麼嚴重的個案。當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源時,對壓力的感受本來就會增加,伴隨的就是憂鬱、焦慮的情形,如果有機會了解個案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以及個案的應對、思維等,或許就有機會從中給予指導和心理治療。李正達以工作上的壓力為例,當上司交付一個難以解決的新任務,有些人就會覺得完蛋了、一定沒有辦法達成,接著馬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才沒辦法完成,也就是把事情「嚴重災難化」,或者有點以偏概全,例如當天沒辦法做完,就覺得這輩子沒有辦法做完,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用「正念」摒除外物,將思緒轉回自己的內在。「我們遇到這種個案,就是想辦法跟他『夥伴化』。」李正達說,也就是讓患者知道自己是有人陪的,並從討論中找出新的解決策略,對於以偏概全的情形,就會協助將事件拆解、階段性完成。其餘非藥物的方法,李正達提到,也可以使用「正念」的模式,暫時讓自己不要把思緒聚焦在外界的事物,而是完全聚焦在內在的狀態,例如把右前臂慢慢用力,再慢慢放鬆,感受自己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慢慢吸氣和吐氣,將思緒從外界移到自己的內在。藥物治療無效,可與醫師討論腦神經刺激治療。李正達表示,如果已經遵照醫師開立的處方與療程,服用抗鬱劑等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情緒很低落,就可以尋求醫師進一步協助,執行腦神經刺激治療,因為這類治療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通常要尋找有一定品質的醫療院所,目前核准的有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和重覆透顱磁刺激(rTMS)等,最短療程需要三星期。李正達建議,因為有些人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到每天都度日如年的程度了,前幾次治療,最好能夠密集就醫,例如一個禮拜就醫一次,如果調整後控制得好、已經有進步的空間,漸漸地就可以調整為二、三周,甚至一個月回診一次。李正達說,只要穩定治療,建議大概半年回診一次,在狀況穩定之後,就可考慮使用比較低的劑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復發,因為半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如果患者處在高壓生活環境,本身又容易焦慮,就會建議再追蹤久一點。歲末年終,加上氣溫驟降,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期憂鬱症發病人數增加,不僅住院憂鬱症病人數上升,門診也觀察到不少憂鬱症復發個案,此現象與日照不足、節氣循環均有關係。與憂鬱症身體症狀表現類似的「焦慮症」,則與病人生活壓力有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小。但醫師指出,隨心理健康識能提升,民眾對於憂鬱症病識感提升,但仍有不少患者罹患焦慮症卻難自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近期遇到一位病患,至醫院就診時,狀況就像電影「怪胎」中描繪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表示,該患者是一位大學生,因個性容易焦慮緊張,在學校上課時,擔心背後的眼光,只敢坐在最後一排,跟女同學說話時,更是緊張到必須閃躲,經診斷屬於焦慮症,除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服用,也安排心理諮商,雙管齊下解決患者病況。睡眠、食欲、腸胃功能差,大腦認知功能也受影響。張尚文表示,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常伴隨身體症狀,除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患者也會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頻尿等病症;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兩種疾病都會導致病人記性不好,容易忘東忘西。此外,張尚文說,患者也常有腸胃道症狀,例如缺乏食欲,或飲食後腸胃蠕動異常導致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等。症狀與一般腸胃病症難以區分,但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腸胃科病人都有焦慮症狀,醫師除使用制酸劑等壓制症狀,也會開立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放鬆神經。焦慮症者敏感、想太多;憂鬱症者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焦慮症、憂鬱症的區別,主要是情緒表現、致病因子不同。張尚文表示,兩者身體症狀類似,但憂鬱症患者情緒表現比較低落,焦慮症患者表現則較為敏感。若以致病因子區分,兩者雖然都有記性不好的表現,但焦慮症患者致病原因是對於周遭事件、訊息過於敏感,「看太多、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患者則是對事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看」,因此記不起事情。抗焦慮藥物「治標」,抗憂鬱藥物「治本」。至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張尚文表示,兩者用藥類似,臨床上針對憂鬱症患者,除給予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以外,若病人合併焦慮症,會開立速效抗焦慮劑,幫助快速壓制症狀。意即抗焦慮藥物先「治標」,服用1至2周,焦慮源終止或症狀緩解即可停藥;抗憂鬱藥物則用來「治本」,每個療程需服用6周至3個月。另外,隨醫藥科技進展,抗憂鬱劑除能增加血清素,也能增加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疾病家族史者,仍可靠調適壓力避免發病。張尚文表示,憂鬱症可細分為生物體質憂鬱症,與外在環境壓力引發的壓抑型憂鬱症等;焦慮症也是部分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情緒長期壓抑有關係。憂鬱症、焦慮症的家族遺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即家族中有疾病史的民眾較易罹病,但有家族史者在全部患者中占比僅約一成。除與基因遺傳有關,黃薇嘉說,焦慮症、憂鬱症也受家庭環境養成影響。因此,即使家中有基因遺傳因子,民眾也不必過度緊張,如果能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就不容易演變為焦慮、憂鬱症,可尋找紓壓方式,例如手作、運動、冥想、做瑜伽等,都對病情有助益。自律神經失調 常與焦慮、憂鬱症共病有些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就醫意願不高,身邊的人如何協助患者就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薇嘉表示,以焦慮症而言,當症狀開始影響旁人,且被察覺時,通常焦慮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建議民眾可用「身體症狀」作為勸說病人就醫的基礎,焦慮症、憂鬱症病人都常吃不好、睡不好,或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旁人若鼓勵病人就醫解決上述問題,接受度會比直接點出焦慮症、憂鬱症來得高。坊間許多書籍提到「自律神經失調」。黃薇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術語是「身體化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頭暈、胸悶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根據國內近期大規模研究,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比率高,近三分之一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民眾若長時間出現無特定病因的身體不適,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輕鬱症、重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怎麼區分?
近年國人精神疾病就醫人數上升,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精神疾病的問題應該要做全盤考量,健保只是政策的一環,不能只重視疾病本身,應從早期的心理健康促進著手預防。他同時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自身情緒問題,也要扮演親友的「守門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近年國人憂鬱症、焦慮症等負面情緒就醫狀況。誘發憂鬱、焦慮等症狀的原因多重,不只是心理因素,生理疾病也會引起相關症狀。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精神問題會引起生理症狀,如血壓高、腸胃道症狀、腸躁症等;反之,生理問題也會造成精神疾病,例如慢性病或是重大疾病的壓力,也會造成焦慮及憂鬱。5人就有1人服用安眠、鎮定藥物,可見失眠問題嚴重。根據健保統計,從106年到111年,包括輕鬱症、重鬱症、焦慮症等就醫人數都逐年增加,石崇良表示,國人精神疾病的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略窺一二,分別是「物質濫用」及「失眠狀況」。111年使用安眠、鎮定藥物的申報量高達11.2億顆,使用人數高達453萬人,以我國人口推算,約5人就有1人服用。石崇良表示,安眠藥使用量反映國人失眠問題嚴重,雖然失眠原因不全然是憂慮、焦慮導致,但也代表國人壓力管理的需求。他也引用國外研究表示,疫情期間酒精等物質濫用狀況增加,加上疫情改變精神疾病患者的就醫規律,影響病情控制,也讓就醫人數呈上升趨勢。女性就醫人數遠高於男性,老人憂鬱常被忽略。若依照性別比例來看,各類精神疾病,女性就醫人數的占比都達總數的六成,遠比男性多。石崇良表示,傳統刻板印象影響之下,男性常忽略自身就醫需求,特別是精神疾病容易被標籤化,常諱疾忌醫。精神衛生法推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希望把精神疾病去標籤化,將其視為需要穩定就醫治療的慢性病。以就醫年齡來看,因廣泛性焦慮症、重鬱症、輕鬱症等就醫患者,以60-69歲族群最多。而男性在重鬱症的每十萬人口就醫率中,更是年紀愈大、就醫者愈多,從111年的數據來看,60-69歲有890人、70-79歲1,033人、80-89歲1,083人,90歲以上則達到1,192人。石崇良提醒,不要把老年人的憂鬱症狀誤為「老化」,長者常被認為「老了就不愛動、對事情提不起勁」,更容易讓老年憂鬱症被忽略。1925安心專線提供心理諮商、評估轉介服務。石崇良表示,精神疾病的防治,要從早期的心理健康促進下手。他以癌症來比喻,及早篩檢、早期介入治療以阻斷疾病發展,甚至走在更前端,著手危險因子的戒治、環境改善等。衛福部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有全年無休的心理諮商,當面對情緒困擾、壓力或自殺問題等,可以提供輔導、評估轉介等功能。心健司也有「心情溫度計」,透過簡單的問題讓民眾自我評估心理狀態,並提供求助建議。石崇良呼籲民眾,一起扮演「自殺守門人」,關心身旁親友,做好「一問二應三轉介」:一問「主動關懷、積極傾聽」,二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三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心理治療給付長期偏低,將檢討調整。針對年輕族群,衛福部也提供15至30歲民眾3次諮商補助,其中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就是目標之一,希望讓民眾勇於求助。根據統計,使用該諮商補助者有三成屬於高風險,石崇良說,透過諮商讓高風險民眾被發現並及早就醫。另外,心理治療的給付長期偏低,健保署也將著手檢討。一次「支持性心理治療」,必須由精神科醫師下診斷,心理師進行,至少要10分鐘,健保給付97點,換算成實際金額可能不到80元。石崇良表示,113年將著手「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檢討,會通盤檢討醫療服務,心理治療已經納入排程,最快114年有望調整。近年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就醫人數逐年上升,健保醫療費用也增加。健保統計,憂鬱症的就醫件數111年達266萬件,與106年相比成長7%,費用也增加到45億點;焦慮症111年就醫件數165.7萬件,與106年相比成長42%,醫療費用來到15億點。疫情加速社會變遷,適應困難者更易有負面情緒。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憂鬱症、焦慮症出現增加趨勢,一來可以歸於醫療資訊發達、就醫率增加,二來是新冠疫情加速社會變遷,適應困難者更容易發生焦慮或憂鬱。憂鬱症的評估,須根據症狀嚴重程度、病情、持續時間等研判。成年人連續2年,幾乎天天悶悶不樂,或是青少年連續一年情緒低落或容易亂發脾氣,臨床上判斷為「輕鬱症」;連續2周以上持續低落、提不起勁,並符合美國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9項指標一半以上者,臨床診斷為「重鬱症」。另一方面,焦慮症可分為分離焦慮、畏懼症(包含社交畏懼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方俊凱表示,各種焦慮症表現出的症狀差別不大,通常是自律神經失調、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手腳發抖等,但誘發的原因則不同。「分離焦慮」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分開引起;「畏懼症」可能是害怕特定物品(如蟑螂),或是害怕社交;若是什麼都可能引起焦慮,就屬於「廣泛性焦慮」。輕鬱症、重鬱症及廣泛性焦慮症怎麼區分?輕鬱症病程持續較長,一般在兩年以上,但症狀相對輕微,還不至於喪失日常生活功能。重鬱症為陣發性,時間較短但症狀嚴重,已妨礙正常生活能力。廣泛性焦慮症焦慮症的一種,對許多事情過度焦慮及擔憂,容易慌亂緊張,不像其他焦慮症,與特定情境有關。女性患者遠多於男性,與荷爾蒙變化有關。不論是焦慮症還是憂鬱症,女性就醫人數都比男性多,特別是重鬱症、輕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女性就醫數約比男性多一倍。以輕鬱症為例,111年女性就醫人數134,993人,比男性69,844人多將近一倍;111年廣泛性焦慮症就醫女性163,380人,也比男性89,754人多近一倍。方俊凱說,女性受生理影響,月經周期會帶動女性荷爾蒙(動情素)影響,例如月經前後或是更年期前後情緒較不穩定,即受荷爾蒙變化影響。其中「社交畏懼症」是少數男性就醫次數多於女性的精神疾病。方俊凱分析,男性在社經地位上承擔相對重的責任,又較不願意和親朋好友談論內心話,容易導致不想社交,進而演變成畏懼症。社交畏懼症男性較多,患者普遍年輕。若從就醫年齡層來看,重鬱症、輕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症的就醫高峰,106年到110年落在50-59歲,111年則落在60-69歲。方俊凱說,這個年齡層處在退休階段,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很多事情改為線上處理,這類族群對於電腦資訊的掌握相對較弱,而以往的工作技能一旦無法發揮作用,就容易出現適應障礙,連帶會導致憂慮、焦慮加劇。不同於上述疾病,社交畏懼症(約兩千人)及分離焦慮症(每年僅百餘人)患者較年輕。方俊凱說,社交畏懼症與人生經歷有關聯,如果沒有經過適當教導或自我成長不足,面對人際互動問題會有恐懼。加上疫情期間缺乏實體互動,學生一入學就碰到疫情,同學變成「一個帳號」,也會加劇適應困難。特別是疫情下,社交畏懼症跟畏懼症有些重疊,因為害怕感染而避免與人接觸,導致社交焦慮。輕鬱症治療建議輔以心理諮商,重鬱症以藥物為主。治療用藥上,方俊凱表示,以往焦慮症會給予鎮定劑,憂鬱症則是抗憂鬱劑,但是因為這兩者都與血清素不穩定有關,因此現在傾向都先給予「抗憂鬱劑」調控血清素,狀況比較差者再輔以「鎮定劑」,避免直接使用鎮定劑可能產生依賴感。另外,在輕鬱症跟重鬱症治療上,輕鬱症因為持續時間比較長,問題可能落在生活型態或是社會環境等,建議要加上心理諮商;而重鬱症則是以藥物為主,諮商為輔,希望讓多巴胺、血清素盡速提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2-02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影響食衣住行 專家建議助病友家庭
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腦部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不只影響肢體動作,讓巴友出現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症狀,其它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可能受到影響,產生自律神經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手腳冰冷、便祕等症狀。除了治療方式、調整用藥,其實巴金森病對於生活的影響使全面性的,巴友家庭要面對的疑問可能涵蓋食、衣、住、行、心情調適等各層面,該如何解決,看專家怎麼建議。食:巴金森病友有什麼飲食禁忌?有可以減緩巴金森病程的飲食指南嗎?目前沒有任何針對巴金森病友提出的飲食禁忌,建議藥物與飲食間隔半小時以上以增進藥效的吸收程度。巴友可以透過規律服藥、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達到減緩病程的目的。正常生活作息則是以健康為目的,不熬夜、不要有不良嗜好,如菸酒等。飲食也是採取健康飲食的方針,以不增加身體負擔為主軸,少鹽、少油、少糖。巴金森病被認為是大腦中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神經細胞不明原因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地中海飲食已被證實對於腦神經系統的退化有一定的助益,雖然目前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巴金森病與地中海飲食兩者關係。但仍建議巴金森病友可以嘗試採取地中海飲食,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衣:巴金森病友要怎麼選擇服裝、輔具,讓巴友著裝更便利呢?巴金森病友約6 成以典型顫抖症狀為主、4 成以僵硬為主,服用藥物有時仍會受症狀影響生活。特別是巴友到了病程中後期,肢體及精細動作的能力會逐漸受影響,如吃飯、穿衣、走路平衡等等。因此需透過早期治療及積極運動復健,以延緩疾病退化。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日常生活功能日漸退化時,即會面臨到使用生活輔具的情況。以穿衣而言,上衣及褲子可選擇寬鬆好穿脫,鬆緊帶、魔鬼氈取代拉鍊、鈕扣等等,便於穿脫的款式,以降低穿脫難度。穿衣建議先從肢體僵硬的一側開始,脫衣則是先脫肢體較佳的一側。建議巴友及早建立如規則服藥、記錄藥效、規律運動、正確穿脫、上下床等習慣。住:家人罹患巴金森病,家裡環境要怎麼調整或改造呢? 巴金森病分為5 期,若巴友屬於前3 期,照顧者可以陪伴巴友規律服藥,協助他們找尋喜歡的運動,同時協助他們將生活模式固定。特別是巴友服藥後對於藥物的反應,除了要請巴友自己記錄以外,也建議照顧者用第三人的視角記錄變化,提供醫師較為客觀的參考。當巴友進入到後面2 期時,才建議改建家中的設施。目前政府推動的長照2.0 服務中,如果個案經過評估,長照需要等級(CMS)達到2 級(含)以上,每3 年可以有4 萬元改善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補助。同時該項服務,也會有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巴友需要哪些無障礙環境及長照資源。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從心態到居家環境,需要隨著病程滾動式調整,不管是巴友或是家屬都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行:巴友身體僵硬、容易跌倒,外出時拐杖開始不足以應付,該怎麼選擇輔具?許多長輩在意他人的眼光,會認為使用輔具,等於把自己生病的事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之下。這表示長輩可能尚未接受自己罹病,照顧者協助告知或幫助巴友理解疾病,是很重要的工作。巴友不愛拿輔具,照顧者可以先了解巴友不喜歡的原因,如果是擔心眾人目光,可告知後續跌倒失能的風險,如果是不喜歡款式,則到輔具中心或店家找尋喜歡或適合的款式。有輪子的助行車通常款式較多,也比較日式,深受長者喜愛,但如果巴友是「連站姿都有平衡問題」或「步態容易前衝」,就不適合用有輪子的助行推車。心情調適:家人確診初期情緒低落,很擔心自己會快速惡化,該如何幫助巴友調適心情?許多巴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規律運動,如太極拳、腳踏車、瑜伽、韻律操、小跑步、走路等。可讓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得更好,理解疾病,並且積極面對,可以大幅降低情緒低落的情況。如果巴友出現嚴重情緒低落,照顧者也無法從旁協助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也建議多與病友團體接觸,相互鼓舞,分享資訊。照顧者協助觀察巴友的治療效果,當服藥改善症狀後,即時給予巴友鼓勵,讓巴友看見進步以及改變。對照顧者而言,建議可以先陪伴巴友,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找尋喜歡的運動方式,定時服藥,當這些生活習慣建立起來後,情緒也會慢慢恢復。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29 養生.聰明飲食
山藥屬主食 營養價值勝白米飯!怕一次吃不完?3步驟處理可保存1個月以上
秋天食補,山藥料理補氣又顧胃。但山藥一次總是煮不完,如何處理?農糧署教簡單3步驟,可以保存1-3個月不用擔心。山藥屬主食 營養價值勝白米飯山藥是很營養的食材,不少人把它當菜吃,營養師提醒,山藥其實是五穀根莖類主食,如果吃山藥,白飯就要少吃點。而與同屬主食的白米飯相比,山藥不管是在纖維質或礦物質的含量上,都勝過白米飯。像鈣、鐵含量就比白米飯來得強。也因為膳食纖維含量較多,山藥吃起來也較有飽足感,很適合想控制體重的人食用。山藥黏液含黏多醣體,可以增強免疫機能;水溶性纖維能降血糖、血脂,還可以抗氧化。山藥裡的多巴胺,則有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2族群不宜吃山藥山藥還含有的天然植物性荷爾蒙,能促進體內荷爾蒙生成,但也因為如此,像乳癌這類與荷爾蒙有關的癌症,不適合多吃山藥。山藥屬於高鉀食物,腎臟病患不適合吃涼拌山藥或生機飲食,也要避免喝山藥湯。不過,對於高血壓患者,山藥卻是好食材,高鉀有助血壓控制。糖尿病患者,也可以用山藥取代主食。山藥怎麼處理、怎麼煮?許多人不知道怎麼處理、怎麼煮山藥。《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教大家,戴上手套,將山藥洗淨削皮後,就可依用途切成塊狀、片狀或條狀。接著依每次用量分裝成小袋、放入冷凍,即可保存1-3個月之久。山藥香氣濃厚,煎、炒、煮湯皆適宜。若要用於「煮湯」,料理前不必解凍即可直接燉煮;若要用於「煎」或「炒」,先以滾水汆燙5分鐘後再料理。【資料來源】.《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部農業主題館.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助人為快樂之本有科學證據!大腦釋放天然止痛劑降低壓力焦慮
這些年,除了新冠疫情,還有氣候變遷而天災頻繁,加上科技發展,造成貧富差距擴大,收入嚴重不平等,而導致全球人民的生活壓力及焦慮感倍增。根據「世界精神病學」刊登研究指出,全球三分之二的工作者罹患憂鬱症。而台灣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成人,約有三成出現焦慮、憂鬱症及躁鬱症。有半數青少年表示有學業壓力的苦惱,有17%被診斷罹患憂鬱症。心理健康才有真正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十月十日訂為「世界健康日」,宣示「有心理健康才有真正的健康」,呼籲各國都應重視人民的心理健康,並且採取行動,使得每個人都能享有優質心理保健的基本人權。近十幾廿年來,在台灣社會,精神疾病的汙名逐漸被去除,心理健康議題終於受到重視,精神醫療的需求也不斷地上升。政府固然有責任,提供適當的醫療資源,來促進人民的心理健康,但是,每個人正向的生活態度,也能夠幫助自己處理壓力。回顧30年有壓力有挫折最近,午餐時候,有位年輕的同事問我,在我八十多年的歲月中,是否曾經憂鬱過?我說,在我這一生的不同階段,必定都會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中年時,在美國學術界工作,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不能說沒有壓力。過去30年,在惡劣的醫療環境下經營醫院,堅持做對的事,壓力更大,挫折更多,但我不曾因而陷入憂鬱。雖然我是非分明,疾惡如仇,但我對事不對人。有時候,我寧可選擇做傻瓜,因為,我很在意心安理得。回顧了一下過去的日子後,如果要問我,這一生是怎麼走過來的,我會說,我做任何事情,只想把它做好,不會與人計較,經常還很樂意多做一些,結果,我往往比別人學到更多,而且和同儕相處,也很和諧,多半時候,還因而獲得上司的賞識。所以,一路走得相當順遂,日子也過得很愉快。心理學有個概念叫「Helper's High」,這是人類演化過程,只有互助才能夠生存下去,而產生的直覺本能。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慷慨的表現(generosity)基於大腦的獎勵系統。如果我們幫助別人,大腦就會釋出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dopamine)及催產素(oxytocin),卽所謂愛情荷爾蒙(love hormone),因而促進社會連結。助人會降低壓力及焦慮「助人」強化了我們與社會的連結,就會減輕生活的壓力,提供我們生存的力量,進而促進我們的健康。當我們善待別人,體內就會釋出內啡肽(endorphins), 這是天然的止痛劑,它會降低我們的壓力和焦慮,少了壓力及焦慮,日子就好過多了。而且,當我們善待他人,也會影響他們做同樣的事,這個善的循環,就會逐漸擴大,最後形成一個和樂的社會。邱吉爾說「我們靠索取求生活,但付出定義我們的生命(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
-
2023-11-17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家庭經驗分享 給巴友的最實用心法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超過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病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巴友的困擾讓巴友以自身經驗,分享實用建議給同樣與巴共處的巴友家庭。 1.整理環境避免跌倒: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雜物 不抗拒輔具羅阿姨有10幾年照服員經驗,同時是確診1年多的巴金森病友,她提醒巴友家裡保持明亮,千萬不要摸黑以免不小心被家具、物品給絆倒。走路如果不穩,在家裡也要拿拐杖,3腳或4腳拐杖都好。一般人用腳尖走都很容易跌倒了,何況巴金森病友容易踮腳走路呈現小碎步,一定要慢慢走,走愈慢愈好,「電話來了也不用急,就讓它響,對方如果有急事就會再打來」。📌小叮嚀:家中保持明亮,避免過黑而被物品、家具等絆倒摔傷。2.固定作息保持運動:持之以恆不要急 配合穩定用藥與良好作息目前擔任太極拳老師的吳大哥,在確診巴金森病後一邊進行治療,一邊參加職能治療、太極課程,明顯感受到打太極讓身體機能漸漸起色,重拾了以往運動習慣。吳大哥細數太極拳種種優點:拳法鬆柔能改善肌肉僵硬,重心放於腿部練就平衡,緩吸慢吐調整呼吸,身體跟上腦中思路去展演每一套路以訓練認知,最後則是運動自然會產生多巴胺,也有益於延緩病程進展。📌小叮嚀:持之以恆規律運動,不需急著看見成效,可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量身打造一套適當的運動。3.主動出擊接受新知:有助病情控制的課程、科技 開放心態勇敢嘗試8 年前確診的金山大哥,力行「不封閉自己」原則,積極報名相關課程與計畫,舉凡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台大物理治療系的研究計畫、慈濟醫院的主題活動等都有他的身影,金山大哥認為只要維持好的身體,現在有很多新科技,總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他也特別對同為獨居的病友們喊話,「不要怕別人笑,踏出門就不會悶著。」📌小叮嚀:視體力多參加病友社團活動,善用手機鬧鐘、APP,避免忘記吃藥。 4.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認識藥物角色 詳實記錄藥效及副作用淑敏阿姨每日陪著媽媽服藥,悉心觀察記錄媽媽每次服藥後的微小變化,並將所有問題於回診時抓著醫師討論。巴金森病的各種挑戰,淑敏阿姨都陪著媽媽經歷,此外,雖然複雜,但淑敏阿姨認真詳讀每種藥物的資料與仿單,主動與醫師討論,過程像是作實驗,但在與醫師討論上幫助很大。多虧淑敏阿姨的用心積極,主治醫師也能更全面掌握媽媽的狀況。📌小叮嚀:協助病友遵醫囑服藥,並把藥物問題帶回去請醫師調整及建議。5.病程後期手術評估:藥物效果有限時 與醫師討論其他治療方式顏大哥已經與巴金森病共處17年,持續治療及運動控制病情,但在治療將近10年時,藥物吃得愈來愈重,醫師建議顏大哥考慮進行DBS 手術,也就是在大腦中植入電極導線,透過電流來控制與調節腦內活動,達到運動症狀控制;顏大哥回憶當時心情沒有害怕,「交給醫師、交給老天,我心情只有這個念頭。」手術過後最直接的改變是藥物減量,雖然仍要吃藥,但是手術之後,確實醫師開藥就少了很多。📌小叮嚀:若出現藥物效果不佳狀況,可以與醫師充分溝通,請醫師評估考慮其它治療方式。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創新藥物現曙光 3罕病基因治療仍卡關
基因治療是一次性、治癒性的療法,未來將是罕見疾病治療的新曙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今年8月有條件納保,其餘仍待基因治療納保的罕病,除了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還有去年9月取得藥證的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和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的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等。「罕病病患、家屬都希望能盡快用藥,不然越晚接受治療,療效越差。」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無奈地表示,許多罕病病患越早接受治療愈好,避免功能退化到無法挽回、甚至死亡的地步;AADC缺乏症便是其中一種,救命藥基因治療去年7月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在台灣至今卻已卡關一年多。2010年,台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的團隊研發出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將AADC基因藉由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胺產量,改善神經問題與運動能力,目前台大醫院已有30位病童因恩慈療法、臨床試驗獲得基因治療,去年7月更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基因治療在台灣今年一月申請藥證至今,仍尚未通過,接下來還要面對漫長的健保給付等待期,簡穎秀表示,病患家屬常常望藥興嘆,只能盡量維持身體狀況,等待未來使用基因治療的機會;目前全台共65位AADC缺乏症病患,其中5到10位正等著接受基因治療,讓人生有重新運轉的機會。簡穎秀建議,藥證、給付審查應考量罕藥的特殊性,加速程序,讓病患在惡化到無法挽回前,得到治療;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也說,新藥發展快速,價格昂貴,審查、給付制度應有所調整,如成立罕病藥物創新多元基金,先支付已獲藥證、正等待納保的罕藥,並有多元財務管道,健保與公務預算應該均納入。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AADC缺乏症平均壽命5年⋯罕病童等藥已1年 母:怕等不到藥
「很想要小太陽長大,但又怕到時還等不到藥物…」小太陽的媽媽哽咽地說,身為護理人員的她,知道孩子罹患罕見疾病「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立刻發揮專業找尋相關資源,「本來想說還好有藥物可以醫,可是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媽媽愈找愈失望。AADC缺乏症目前已有基因治療,可改善神經問題,使病患能抬頭、翻身、坐立、站立甚至走路,在歐盟已上市,但台灣仍在申請藥證中;由於恩慈療法結束,小太陽現在只能使用多巴胺貼片及維生素B6、葉酸,增加大動作肌肉的控制及穩定神經。有藥卻無法用,小太陽一家人從希望轉為失望,「懷孕時,哥哥十分期待妹妹的到來,可是生產後,我們一天到晚往醫院跑,連平常出門的機會都沒有,真的對不起哥哥。」小太陽的媽媽又是一陣悲傷,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小太陽,4歲的老大就委由外婆照顧,全家人分兩個家,媽媽留職停薪負責照顧,爸爸則排夜班,生活、工作、照顧病童,壓得人透不過氣。小太陽今年一歲半,出生兩個月後想要用力翻身卻無法,後來腳弓反張很厲害,有時候哭鬧不休;三、四個月時發現頭部控制不好,神經科醫師也開始覺得不對勁,最終五個月大被台大醫院小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確診為AADC缺乏症。AADC缺乏症是種先天基因缺陷疾病,當缺乏AADC這種酵素時,將引起病患嚴重的發展遲緩及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病患平均5歲便因嚴重功能障礙而逝。最折磨人的是,病患會歷經長達數小時的雙眼上翻且肩頸肌肉痙攣(又稱眼動危象),小太陽平均每3到4天就會發作一次,一次發作的時間有時長逹6小時,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表示,期間孩子難以學習、進食甚至休息,需要家長全天候照顧。小太陽開始使用貼片治療,症狀有改善一些,也排了滿滿的治療復健行程,但簡穎秀說,這些僅能稍微延緩病況惡化速度,並非長久之計。「我們希望孩子可以趕快使用藥物,先有治療再加上照護,孩子的未來才可以期待。」小太陽媽媽無奈地說,這也是目前正等待罕藥給付的家長們最大的心願。
-
2023-11-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林欣榮工作繁忙,曾開刀連續站38個小時!每天跑操場多吃蔬食養生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致力於幹細胞研究,推廣中西醫合療,是台灣將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的第一人。林欣榮表示,腦部受損病人能醒過來、甚至站起來是最大的挑戰。幹細胞移植 助巴金森患者林欣榮是國內治療腦部疾病的權威,就讀醫學院時認為,神經外科最有挑戰性,其中腦部醫學更是難中之難,便踏上外科醫師之路,發揮所長、貢獻能力。過去他將流產胚胎的組織植入病患腦部,讓多巴胺細胞再生,讓原本臥床、吞食困難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逐漸改善,1、2年後不但能走、能跳,還可以爬山。腦中風與腦傷是很難救援的疾病,林欣榮表示,患者可能會昏迷,讓患者甦醒過來是最重要的事之一。他的團隊利用內神經幹細胞療法,刺激患者腦迴路重新啟動,並搭配中醫針灸醒腦開竅,經過一段時間患者醒過來、能站起來,甚至自己照顧自己,這是當今醫療科技的挑戰,也是他追求的目標。與團隊合作 研發醫療創新以前的林欣榮雖然解決很多病人的問題,卻不習慣團隊合作,直到加入慈濟醫院,與其他醫護同仁共同努力,集結大家的專長與知識,解決的問題反而更多更快,讓他有餘力做醫療創新研發。通常病患到醫院看病多是在病情最困難的時刻,情緒難免焦慮不安,「在危急的時刻會守護生命,請安心、放心交給醫療團隊,盡力做到給予最好的治療。」是林欣榮最想對病人說的一句話。近年慈濟醫院推動中西醫合療,林欣榮指出,現在社會高齡化,罹患腦部退化疾病的長者愈來愈多,西藥雖然能延緩,但易有副作用,如果能與老祖先的智慧「中草藥」、「針灸」做很好的結合,更能促進健康。林欣榮說,癌症患者治療使用中西醫合療,目前都有很好的效果,西醫也更了解中草藥效用,相信中西醫不是牴觸,而是能合作提供最好的療效,他期許「治療癌症最後的希望在花蓮慈濟」,與其他醫院一起學習。在醫院管理方面,林欣榮表示,遵循證嚴法師的座右銘「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醫護人員在戒律範圍內,用愛心照顧病患與家屬,只要有大愛,醫院一片祥和,不用特別管理,相信大家都會做得很好。曾日食一餐 開刀站38小時工作繁忙的林欣榮,過去曾一天吃一餐,開刀最長紀錄是連續站了38小時,深感健康的重要性。過去因為工作,林欣榮「日食一餐」,早餐喝水,吃幾顆維他命,午餐通常還在門診或開刀房而省略,唯一正常進食只有晚餐。「一天吃一餐的習慣,維持20多年。」到慈濟服務後,有同仁得知認為這樣不健康,中午逼著他吃,只好吃一點菜,並提醒定時吃三餐。養生秘訣/每天跑操場 多吃蔬食養生他曾經開過非常複雜的腦部刀,連續站38個小時,手術完畢後,雙腳皮下出血。由於開刀是耗費體力的工作,就需要用運動培養體能,他會每天跑操場,經常一個人就跑10公里。林欣榮學生時期是桌球校隊,常打桌球運動,現在則喜歡跑步,他認為,跑步是很好的運動,可以一個人跑,即使跑不動也能走路,有空時會參加半馬競賽,挑戰自己的心肺功能。每天清晨4時30分,林欣榮會跟師父一起吃早餐,大多吃豆漿與饅頭,再跑步1小時,迎接一天的工作。他也勉勵醫院管理高層與醫師一起跑步,在跑步過程中,不管是人跟人之間觀念的溝通,或醫療上的合作等,都能輕鬆談論,大家也可以相互鼓勵。林欣榮說,平時多吃蔬食,不要吃太多的肉;要開心,培養慈悲心,只要心態正向,整個人就會愈看愈年輕有活力,這些都是養生的祕訣。林欣榮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幹細胞移植治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失智症、腦退化症腦瘤、腦血管瘤、脊椎神經之疾病治療精準醫療及免疫細胞治療惡性腦瘤腦脊髓疾病的國際臨床試驗現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創新研發中心研發長美國國家發明家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美國醫學及生物工程學會院士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精神醫學中心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最危急時會守護健康與生命,請安心交給醫療團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電子書】《巴金森病88問》新書出版 助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開始難入眠,經常睡睡醒醒,除了調藥,還可做什麼?」「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我該如何說服父親找醫師調藥?」「巴友常有情緒低落等非動作障礙,怎麼判斷是疾病所致還是得到精神病?」這些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發出的疑問,正困擾著全台8萬個巴友家庭……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藥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高雄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民眾在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例如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林祖功說,當巴金森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他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也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這也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2023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時啟動的第一個合作,希望以巴金森病衛教識能教育,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對巴金森病治療與照護帶來更好的環境。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書中分別透過不同情境提供實用建議。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巴金森病88問》索書資訊👉👉 點擊閱讀巴金森病88問電子書
-
2023-11-01 醫療.巴金森病
憂鬱、失眠、自行停藥 巴金森病困擾多 新書《巴金森病88問》助全台巴友家庭
「服用巴金森病藥物後,不但難以入眠,還經常睡睡醒醒,怎麼辦?」「父親因副作用自行停藥,只信偏方,該如何說服他找醫師調整藥物?」「媽媽經常情緒低落,怎麼判斷是巴金森病的影響?或另有精神疾病?」全台約有8萬個巴金森病友家庭,上述問題經常困擾他們,如今在「巴金森病88問」一書中可獲得解答。全台巴友 年增逾2千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千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88個最常見的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解答,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根據健保署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除了已確診的巴友,路上看到走路小碎步、手抖的長者,很可能就是被輕忽未診斷的黑數。手抖憂鬱 藥物同時緩解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當病友出現手抖症狀時,多巴胺細胞已有6至7成退化,若合併情緒低落等症狀,將選擇能同時緩解動作障礙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退化。林祖功鼓勵病友,「不須悲觀看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巴金森病,就可『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他解釋,所謂分期付款,就是不要一次就使用最高劑量或最猛的藥物組合,罹病初期應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提升肢體活動能力。與病共存 巴友分享經歷巴金森病友的各種調整藥物疑問,與治療方式有關。林祖功說,100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有101種治療藥物搭配方式。醫師會依據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因人而異,因需長期用藥,有時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昏眩等,此時就要重新調整。以疾病為師,在巴友家庭和疾病共存的歷程中,書中也記錄8位巴友或照顧者努力的身影,熱愛繪畫的林大哥,罹病5年來從未因手抖停止做畫,一筆一畫的勾勒是他不願放棄的執念;年輕型巴友Mandy在15年前確診,現今仍在職場打拚;獨居的巴友金山大哥,善用App等科技記錄病情,獨立面對疾病,提供最佳學習範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31 醫療.巴金森病
中風後要當心!4步驟揪出躲在中風後遺症下的巴金森病
每當秋冬換季時節來臨,又進入了溫差變化大的腦中風好發高峰期。60歲多歲的李奶奶在一次中風後常感覺半邊肢體使不上力,走路也稍微受到了影響,家人當作是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只督促奶奶多運動復健,並無多想。數月後沒想到李奶奶身體狀況更加退化,頻頻出現腳步不穩或被自己絆倒等狀況,直到再次就醫才檢查出症狀竟是因罹患了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所引起。所幸使用巴金森病藥物治療後情況便逐漸改善。STEP1知道為什麼容易混淆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運動障礙暨失智症科主治醫師謝宗達說明,不少病患中風後會出現與巴金森病相似的症狀,如: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有些病患只將這些症狀當作是中風後的後遺症,未深入檢查或追蹤;更有歷經數年後才確診為巴金森病的個案,延誤了黃金治療期。之所以會延誤確診,謝宗達表示,有些病患的腦部可能原本就有潛在巴金森病的退化狀況,但是症狀相對輕微,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常可能受到忽略。直到病患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出現階梯式逐步惡化的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就醫後透過神經內科醫師專業的病史詢問、臨床神經學檢查、搭配腦部影像斷層掃描,才判別出是典型巴金森病、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抑或是混合型。STEP2分清楚症狀哪裡不同中風後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與典型的巴金森病確實仍有不同的地方。謝宗達說,典型的巴金森病會出現靜止型的手腳顫抖、肢體僵硬和動作緩慢症狀,且通常是不對稱,先由單側開始,病程到了中期後會步態不穩、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且容易跌倒等,為典型巴金森病的病程。但中風後產生的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被稱為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通常是歷經多次的腦中風,且中風的位置多在腦室周圍、皮質下白質及基底核附近。主要的影響範圍是下半身,也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症狀主要為步態不穩,也會有肢體無力、痙攣、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中風後遺症;而上肢不對稱的震顫、僵硬、動作緩慢等症狀則較少見。STEP3了解各別的治療方式謝宗達表示,巴金森「病」與巴金森「症候群」不同,典型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疾病;症候群則代表一群症狀,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這些症狀的背後產生的原因有許多種,可能是中風、藥物、感染等造成,需釐清背後造成的因素採取治療。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治療:類似於中風,以藥物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以及控制中風的危險因子:如📍控制三高📍戒菸📍節制飲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體重📍良好的睡眠品質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同樣透過藥物和運動復健併行。藥物會使用兩大藥物為主,分別是左旋多巴以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值得留意的是,典型巴金森病的治療須隨時依病程和病人的狀況做劑量的調整,病人應與醫師保持密切溝通並提出自身需求。如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穩定,避免太早使用較高劑量的左旋多巴,造成藥效波動與異動症的產生。但這類的藥物,若用在血管型巴金森症候群上,控制的程度有限。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巴金森症候群,謝宗達建議,為及早發現疑似症狀並確診,可參考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的「巴金森手指檢測」或「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中風後積極控制導致中風的因子,就能減輕日後再次中風造成的傷害,降低演變成血管性巴金森症候群的機率。STEP4巴金森病有哪些種類一次看巴金森病依不同致病原因可大致分為三類,其中又以不同致病機轉細分許多類別如下:原發性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典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41歲之後。41歲以前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症候群,並依發病年齡分為:📍青年型巴金森病:發病年齡在21到40歲間,青年型巴金森病與典型巴金森病症狀類似,是因大腦黑質部有路易體的存在。📍少年巴金森症候群:發病年齡在20歲之前,則是一些類似巴金森病症狀,以及許多不同病理特徵的混合,患者腦內並沒有一般巴金森病患者特有的路易體,所以叫做巴金森症候群。非典型巴金森病(又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好發於成年人,是進行性神經礙障的一種,病程發展過程中,會造成紋狀體當中的多巴胺缺乏,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臨床表現,此外也有其他症狀,亦被稱為巴金森附加症候群。病人一開始可能被診斷為巴金森病,但隨著病程發展,有15%的病患會出現其他非典型的症狀。📍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症狀合併有自主神經失調,如性功能障礙、排尿困難、姿態性低血壓、平衡障礙等。📍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病患的眼球運動會受到限制,特別是垂直方向的運動,這類病患的進展速度較快,發病5到10年內就會臥病在床。📍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除一般巴金森病症狀外,也會現出單側肢體僵硬、大腦皮質異常的症狀。📍擴散性路易體症:有失智、憂鬱、幻覺等認知功能異常,波動起伏的意識和行動緩慢、僵硬、顫抖及自主神經障礙等巴金森病症狀。次發性巴金森病:源自於各種因素造成,包含常壓性水腦症、腦瘤、中風、藥物或感染等。📍常壓性水腦症:由於腦脊髓液的積聚,造成腦神經組織的損傷,症狀除步態不穩之外,還伴隨失智、尿失禁等,走路步距會變小,就像腳被地板黏住般,踩著碎步往前衝,症狀主要是舉步維艱,較少顫抖情形。📍腦瘤:腦瘤生長在大腦基底核附近,會壓迫到運動神經而產生類似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中風:腦血管阻塞導致血管內血液流動受阻,會出現臉歪嘴斜、口齒不清、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等症狀。若中風位置發生在控制運動的基底核附近,症狀就會類似巴金森病,由於症狀主要發生在下肢部位,又稱為下肢巴金森症候群。📍藥物:藥物引起的巴金森病通常發生於身體的兩側,與一般典型巴金森病的單側開始不同,常見導致的藥物為抗精神病藥物及止吐藥。📍毒素及感染:像錳與其他金屬、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及感染,包含愛滋病、結核病等,可能也會出現行動緩慢、僵硬、姿態不穩等巴金森病的症狀。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0-27 養生.抗老養生
幾歲開始會發現自己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波段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你是否有深刻感受,到了某個年紀後會忽發現自己「老很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衰老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但是只要超過了一個臨界點,你的大腦就會像掉下懸崖一樣急劇衰老「崩塌式的退化」,甚至影響你的壽命。對此,黃軒教你6招延緩老化的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大腦衰老的臨界點大腦衰老的臨界點,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功能會出現急劇下降的年齡節點。黃軒指出,不同研究可能有不同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但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臨界點:.70歲2022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題為Clonal dynamics of haematopoiesis across the human lifespan的研究,探索人為什麼會在70歲這個時間點會斷崖式衰老,斷崖式衰老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可追溯到造血幹細胞。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分子損傷的積累是漸進的和終生的,包括「端粒磨損」、「體細胞突變」、「表觀遺傳變化」和「氧化反應」激化。這種分子損傷的逐漸積累到70歲後,大量毒素垃圾增加到臨閥關卡,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導致身體細胞大量跟著死亡!.54歲、72歳一項發表在《自然》子刊的研究指出,大腦在中年和老年時會出現兩個老化轉變臨界點,分別是54歲和72歲。該研究發現,大腦在某個基因(Vimar/RAP1GDS1)的過度表達下,會產生一種「SASP蛋白物質」並約在54歲年齡左右,開始表現就是粒線體碎裂、細胞內的鈣超載、能量代謝下降,這些情況持累積到72歳左右,導致大腦老化加速、認知功能減退和壽命縮短。.34歲、60歲、78歲這是一項2019年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研究Undulating changes in human plasma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the lifespan,研究分析了4263名年齡在18-95歲的受試者的2925種血漿蛋白質,發現他們與年齡增長呈現非線性變化 :(a)34歲開始衰老波峰34歲的突然衰老在「顏值」上體現得最明顯:科學研究認為那是因為參與結構途徑的蛋白質大幅下調,如細胞外基質相關的蛋白質大量減少。這意味著膠原蛋白的流失,你會臉部肌肉開始塌陷、皮膚開始鬆弛,失去了年輕時的飽滿、彈性和光澤。(b)60歲和78歲明顯衰老的波峰60歲和78歲的崩塌式衰老,不只是呈現在皮膚表面上,而是在「健康」衰老上表現得最明顯:.60歲時,激素活性、結合功能和血液通路相關蛋白變化大量流先,最為劇烈。.78歲時,血液通路、骨形態發生蛋白信號傳導出現大量障礙變化,最為劇烈。 研究人員發現在60歲和78歲的蛋白波峰,主要是與疾病相關的蛋白波動,與阿滋海默病(AD)、心血管疾病(CVD)等衰老疾病相關的垃圾蛋白,明顯增加太多了,阻止了神經傳導物質,導致了嚴重的內臓器官快速衰老。這些蛋白波峰與疾病出現和衰老基因表達相關,最終導致人體出現三波斷崖式衰老。6方法延緩老化要如何延緩衰老?黃軒分享6方法,讓你保持健康活力不快速衰老。1.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大部分致命疾病都與血管有關,例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腦中風等。血管是人體的輸送系統,將營養和氧氣運送到組織器官,同時排出代謝廢物。要保護血管不老化,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煙,減少有害物質攝入是關鍵。.控制血糖:「高血糖」是導致大腦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神經元和血管,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為了控制血糖,建議你定期檢測血糖,尤其是如果你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風險。也應注意飲食,少吃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多吃富含纖維和抗氧化劑的食物,如全穀物、豆類、蔬菜和水果等。 .控制血脂:「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腦部缺氧和出血的風險。為了控制血脂,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空腹血脂,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你也應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橄欖油、魚類等。 .控制血壓:「高血壓」是導致大腦老化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它會損害大腦的微循環和神經元功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和中風。 為了控制血壓,建議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並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你也應該減少鈉鹽的攝入,多吃富含鉀、鈣、鎂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香菇、海帶、芹菜、香蕉等。 .戒菸:吸菸是導致腦部老化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它會增加氧化應激,損害血管內皮,促進血栓形成,增加腦部缺血和出血的風險。 戒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提高認知功能。 2.堅持運動運動不僅是鍛鍊身體,同時也是鍛鍊大腦。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更多的氧氣和血液運送到大腦中,為腦細胞提供一個滋養的環境。 運動還可以刺激大腦分泌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血清素和多巴胺等,這些物質可以提高我們的情緒、注意力和記憶力。所以,每周五到七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中度有氧運動,日常活動無法替代運動的效果。運動能夠改善器官功能、降低心血管風險、提升記憶力。3.終身學習學習是保持大腦活躍和靈活的最佳方式。任何新的學習活動都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聯繫,這可能有助於我們避免與失智相關的大腦損傷。建議每天學習一點新東西,不管是一門新語言、一種新樂器、一盤新棋局、一本新書籍、還是一場新舞蹈,都有利於大腦功能的改善和刺激新的神經元形成。所以,持續學習活動有助於維持心智活躍,減緩智力退化。而經常參與麻將、閱讀報紙、數字遊戲等能夠訓練記憶、注意力和決策能力的好方法了。4.參與社交對成年人來說非常重要。中年之後不要孤立自己,與他人建立社交和情感聯繫,能夠降低老化引起的疾病風險。社交網路較大的人,大腦中白質纖維束的連結性較好。認識新朋友可以讓頭腦清晰,改變思考方式,獲得新靈感和想法,這些都是大腦的潤滑劑。所以與同事、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是必要的。5.飲食健康研究人員發,限制熱量攝入能夠延長壽命。經常攝取高熱量的人,相比攝取較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2倍,患癌風險增加4倍。如果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多吃堅果、豆類,少量攝取魚類對健康有益。6.定期進行體檢對中老年人來說是必要的。體檢能夠發現潛在疾病,並了解疾病對器官的損害程度。對於有基礎疾病的人,體檢要有針對性,例如高血壓患者需要進行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腎臟和血管超音波、生化抽血檢查和腦部MRI/CT等相關檢查,以便提早發現斷崖式衰老對器官的影響。以上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延緩衰老進程,保持健康和活力。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0-14 養生.運動健身
短髮過渡期如何整理? 中/短日系編髮造型大公開 和卡脖過渡期說再見
各位水水們,頭髮剪短過後,在等待頭髮重新變長的過渡期中,不妨可以試試以下兩款短/中長日系編髮教學,就算是新手,照著影片步驟一步步來,也能輕鬆駕馭,擺脫一成不變的造型,快來試試看吧~編輯推薦台北女生都在這買衣服!盤點五間中山必逛小資服飾店【減脂飲食懶人包】秋冬也能輕鬆享瘦 不復胖食譜大公開微微一笑很傾城!女孩必學「3招日常好感唇妝畫法」微笑唇上身 減齡滿分自帶笑意日系蓬鬆丸子編髮(1)首先大家可以先將頭髮分層,再用離子夾稍微夾出一點弧度,使用電棒捲也可以,只要夾出弧度就行。(2)從眉尾的位置向後分線,綁成一個馬尾後拉鬆頭頂,在馬尾中間綁一根橡皮筋,將中間拉蓬鬆,(3)接著從耳朵上方分線,連同剛剛的馬尾一起綁起來,再將中間拉蓬鬆,(4)最尾端的地方再綁一個橡皮筋,重覆上述中間拉蓬鬆之步驟,剩下的頭髮再稍微夾捲一點,這樣就完成囉~多巴胺穿搭適合的編髮(1)先將頭頂分一小區塊出來編三股辮,編到耳朵上方的位置再拉旁邊的頭髮一起編,再編兩個三股之後,使用橡皮筋綁起來,在最下方的位置掏一個洞,將頭髮翻過去拉緊。(2)頭髮全部綁起後再翻個洞,將頭髮繞過去拉緊,辮子拉蓬鬆,(3)再綁一節橡皮筋,重覆步驟(2)。(4)剩下的髮尾往上對摺,使用橡皮筋固定,另外一邊也是相同的方式。大家都學會了嗎? 透過纏繞綁髮的方式,不只能讓頭髮乖乖固定,還能同時擁有更加活潑可愛的造型感。以上編髮教學參考至影片來源出處,還想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台北女生都在這買衣服!盤點五間中山必逛小資服飾店【減脂飲食懶人包】秋冬也能輕鬆享瘦 不復胖食譜大公開微微一笑很傾城!女孩必學「3招日常好感唇妝畫法」微笑唇上身 減齡滿分自帶笑意「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0-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這樣「健走」防失智遠三高
本人每日維持健走已有46年,迄今已走了地球三圈半,有幸被稱為「臺灣健走先生。」雖然已高齡87歲,但是健檢數字仍與60多歲的壯年人不相上下,這都是因為長期運動與重視養生所獲得的結果。2020年底,應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之邀,與臺北大學城高齡族介紹「健康學老」,透過五堂課與七百多人次分享個人實踐力行的體驗。本文謹摘錄五堂課的講授重點,鼓勵高齡者積極追求健康老化。2016年WHO對於「健康老化」的定義是「健康老化不只要免於病痛,還要維持身體功能,不失能、失智,就連心靈層面也要健康,擁有活躍社交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而要維持身心健康,便需要養成「三加一」的良好生活習慣。其中「健康均衡飲食(50分)、適量運動不傷身(30分)、充足睡眠(20分)、加上良好的情緒管理」,就會擁有健康百分百的效果。CP值最高的銀髮運動 健走有十大效益維持健康的許多方法當中,「健走的十大效益」對長輩而言是CP值最高的運動。不僅可以預防失智、遠離癌症、擺脫三高、強力瘦身、神奇抗老、強化心力等。持健走杖健走更能預防跌倒骨折、增進骨質密度,並可降低30%膝關節和髖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挺直上半身,避免駝背等,可謂益處多多。但在運動的同時,要多瞭解個人的體適能和運動性質,不要勉強,避免過度造成運動傷害。現實生活中對長者影響健康的七個殺手:包括有「高血糖症、高血壓症、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肝功能病變、骨質疏鬆症、阿茲海默症」,平時應定期進行健檢,同時關注健檢數據的變化。例如HDL(高密度膽固醇)維持在60至80之間,男性低於40、女性50(因有雌激素)是屬代謝症候群,應就診治療,以防突發心血管疾病。指數越高血管較不易堵塞,而健走運動也有助於大幅提升HDL。美國舊金山運動醫學會曾提出一項口號:「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一天走一哩,醫生遠離我(a mi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鼓勵中老年人要多運動。運動雖非萬能,但沒有運動是萬萬不能的。「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你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加上三力(知識力、意志力、實踐力),必能心想事成,實現「健康老化 活躍老年」的璀璨人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尤其不希望帶給後代照護的辛苦,更要持續運動。常聞道「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句話彰顯出一人的不健康,會對家人帶來龐大的財力負擔與精神壓力。202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女性84.23歲、男性77.69歲),但健康餘命僅有72.3歲,平均仍要遭受8.5年病魔的折騰。根據衛福部統計,平均一人臥床至離世需支出710萬元,一人不健康就會對家庭成員造成極大的負擔,何況如果是兩個人呢?讓食物成為最佳的健康醫藥「健康是要讓食物成為最佳的醫藥」,健康均衡飲食:飲食不傷身,要吃非加工健康食物。健康均衡飲食注意6件事❶ 用餐至少30分鐘,每一口細嚼慢嚥20~30下,如此有益腸胃消化,且咀嚼有預防失智之效。❷ 要三低三高選用低糖、低脂、低鹽、高纖維、高蛋白和高鈣質食物。❸ 均衡飲食,蔬菜、水果、脂蛋白、澱粉類各25%,腸胃健康者除鳳梨外,宜飯前先吃水果,可避免食道逆流,若有腸胃疾病者則飯後吃。❹ 適當補充營養品:如維生素B、C群;但A、D、E、K屬脂溶性,過多不易排出體外,會影響腎臟代謝。❺ 補充足量水分,每天喝水2000cc至3000cc,能預防中風及維護良好腎臟功能(有心臟病、腎臟病患者應遵醫囑限量)。❻ 每天攝取1800大卡熱量為宜;足夠基礎代謝、運動和工作等所消耗熱量(若長期累積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體重1公斤) 。「水」是人類生命力的來源:生活當中可以養成隨身攜帶水的習慣,水可以讓身體完整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分。而茶和咖啡都含有單寧酸會破壞蛋白質、鐵質吸收,因此要避免餐前或隨餐飲用,最好在餐後一小時才喝茶或咖啡。預防失智殺手(阿茲海默症)的良方:睡眠、健走美國克里夫大學法克多拉(Factora)博士的研究指出,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所引起的疾病,但大腦卻是人體重大器官中最晚才開始老化者,大腦要到70歲才開始老化,但其他身體器官如耳朵於60歲開始老化,眼睛、肌肉、腎臟40歲開始老化,而肺臟30歲、心臟20歲起就開始老化。失智症的預防包括「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增加身心靈活動」:而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慢跑、自行車、部分球類運動等)也可以讓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腺上素,進而強化記憶力(認知功能),避免發生失智症。1998年的醫學研究指出,健走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大腦「海馬迴」細胞再生,代謝腦部「β類澱粉蛋白」,同時也分泌多巴胺等物質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海馬迴」負責大腦記憶功能,透過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提高記憶力或延緩老人失智。不僅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延緩失智,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將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代謝掉。「睡眠是健康長壽美容的良藥」,對高齡者而言「睡眠」的確十分重要,但大多數沒運動的高齡者都很淺眠,無法進入第四期深層睡眠狀態,因此大腦無法有效代謝「β類澱粉蛋白」,經年累月的堆積也易導致失智。健走之所以能被WHO稱為最完美的運動,除了施行便利之外,還具有預防失智(代謝大腦有毒類澱粉蛋白)、遠離癌症(腦內啡抑制癌細胞)、擺脫三高(增強血管彈性)、強力瘦身(代謝燃燒腹部脂肪)、甩掉憂鬱(陽光療癒心情愉悅)、神奇抗老(排泄系統良好)、強化心臟(迷走神經使心肌有力)、增強骨密(骨骼強健不易跌倒骨折)、舒緩壓力(交感神經轉化成副交感神經)、及激發創意(湧現靈感增強記憶力)等十大效益。只要「好好走路,就不會老」,這也是健康學老最簡單的方法。 正確強力健走:腳尖向上微翹+深呼吸「行禪」就是「動禪」,效益是「靜(坐)禪」三倍以上。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健走禪)。如何健走?首先要學習「走路」,「腳後跟先著地,再次腳板、腳尖向上微翹、腳離地時用腳尖頂住地面,身體往前推出(Push Off)」,這樣走路的時候速度就會快,「腳尖向上微翹」的用意在於避免跌倒,如果腳尖沒有往上微翹,可能會踢到路上的障礙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跌倒骨折,反而會造成傷害。其次是呼吸的方法,平時練吐吶,多運用長而慢的「深層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氣至腹部下丹田,再以口吐(呼)氣。以「吐」的時間,相對「吸」的時間長更佳(2:1倍)。「深層腹式呼吸」可以將肺臟使用的部分提高20%~40%,透過大量的氧氣來活化身體60兆細胞。在健走時,可用8步為一個循環,前4步用鼻子吸氣看向遠方,後4步用「嘴巴吐氣同時提肛(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視線焦距也可適時遠近調整。視距的調整有助於預防老花眼,而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也具有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或預防女性尿失禁的效果。健走若不使用健走杖時,要讓肩膀放鬆不用力、將雙手手臂往斜前方、斜後方擺動,這樣可以保護肩膀不受傷。健走也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而擺手可以強化手臂二、三頭肌的肌肉,都可以預防肌少症和跌倒骨折的風險。使用健走杖可以增強背部肌力、防止駝背、減緩髖關節和膝關節30%的壓力負擔。此外,用健走杖規律前後擺動時,肌肉連動和諧共振,也有助於防止脊椎側彎。健走速度是要每分鐘達120~140步(快走140/m以上)、心跳率達100~120下,每分鐘便可以消耗5大卡的熱量(300/H),同時排汗比排尿具有17倍(100cc 84mu/4.9mu)更好的排毒功能。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 Dr.White曾說過:「腳是第二個心臟」;經常健走可以逐漸增強小腿肚肌肉,強健的小腿肌和下肢微血管力量,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靜脈血液強力輸送打回心臟,若小腿肌肉圓周男性<34cm、女性<32cm,有肌少症跌倒骨折的風險,易導致失智。運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日出時間,因為太陽出來之後植物才會開始行光合作用,這樣呼吸到的空氣才會是氧氣,最好的運動時間是日出後一小時;在清晨運動可以呼吸空氣中的負離子、芬多精及少量臭氧,是上天恩賜有益人類健康的禮物。有「規律運動」生活化的人,睡眠品質一定好。每天應該要睡7–8小時,太短或太長對身體都不好。重視睡眠黃金時段,有利身體的器官排毒,褪黑激素修補細胞。以下為各器官修復時間:淋巴PM.9~PM.11膽囊PM.11~AM.1肝臟AM.1~AM.3肺臟AM.3~AM.5大腸在清除廢物的時候AM.5~AM.7,這時必須要清醒過來,以便如廁讓大腸排除廢物。小腸最佳的吸收養分時間是AM.7~AM.9,所以早餐在這時間吃完,對身體最好;但運動後30分鐘用餐可增加肌肉7%,減少腹部脂肪增加24%。「健康學老」不是單純壽命延長,而是要免於疾病、失能、失智、臥床。唯有實踐才能享有健康長壽的幸福樂活人生。生活習慣維持「三慢四快」「追求健康、熱愛工作、終身學習、美好人生」,這是我個人的座右銘。我過去觀察到許多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平時都會利用時間去運動,日復一日的閱讀、思考,也可以避免大腦失智。尤其保持每天學習金融、基礎醫學等新知識的習慣,這些維持數十年的生活習慣,更帶來健康和快樂的生活。我個人也有「三慢四快」的生活習慣。首先,「三慢」指的是「吃飯要慢、火氣上升要慢、脈搏要慢」。吃飯要細嚼慢嚥,每次用餐時間超過30分鐘,因唾液是最好的抗氧化劑,當牙齒嚼動時會衝擊大腦內皮細胞,有防止老人失智症之效;生氣不僅傷害大腦與心臟,同時也會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肝臟、肺臟、腸胃系統造成傷害;一般人靜息時脈博跳動每分鐘約在60–100下之間,正常人每分鐘脈博次數愈低,代表心肌越有力,以每分鍾55~65下最健康,特別是運動選手。「四快」則是「走路要快、反應要快、排泄要快、入眠要快」,健走時內心哼歌,可以促進體內產生大量HDL-C(俗稱好膽固醇),也是我的秘方(選定自我喜好歌曲);平時多動腦、多閱讀、多運動,可以維持大腦反應快速與靈活,也能預防失智症;平時飲食營養均衡、水分攝取充足、每天有運動習慣,自然睡眠品質會好,腸胃自然健康,排泄也會順暢;快速入眠可以讓身體確實得到休息,平日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到了晚上就寢時,也會很快進入深層睡眠。 日常作息遵守「三、八」制經營健康和經營一家公司一樣,企業對於各部門、各處室的運作是否順暢,經營體質是否健全良好等,都必須要十分用心注意。同理,個人經營健康管理,也要關心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和按摩12長壽穴位(百會穴、風池穴、迎香穴、膻中穴、神厥穴、命門穴、合谷穴、內關穴、湧泉穴,太衝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五臟六腑就像企業總公司的五大部、六大處室,而12個長壽穴位如同12家分公司。這些都需要每日用心經營。「健康的身體是需要意志力不斷努力實踐所得來的」,正如同公司透過財務報表來管理績效,自己也可透過健康存摺與健檢報告來檢視自我健康。生活作息要遵守「三、八」制,即睡眠8小時、坐姿8小時及站姿8小時。國人平均日坐10.5小時,美國人平均日坐12.5小時。醫學研究發現「久坐會短命」,每多坐一小時將減少22分鐘壽命;因此每天坐著時間要以8小時為目標,盡量不超過。韓國醫學大學研究,睡眠效益呈現U字型,U型底是每日睡眠7–8小時,每日睡足7–8小時對身體最健康,過少或過多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另外要切記「坐不如站、站不如動、動不如走、走不如健走」,期盼高齡者要盡量避免久坐。「三憂六怕」意識警愓人上了年紀之後,也要有「三憂六怕」的意識。三憂:憂失智(要健走)、憂肌少症(要運動)、憂骨折(要曬太陽)。六怕:眼睛最怕曬(要帶太陽眼鏡)、頸椎最怕吹(要圍圍巾)、喝水最怕快(喝一口水時要呼氣停頓半秒防嗆)、腸胃最怕冷(要喝溫水,少吃冰冷)、室內最怕灰(要維持室內空氣清新)、晨運最怕早(樹木要等日出後才行光合作用)。這三憂六怕也是我個人的養生心得,與大家分享。總之,你想要「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和三力「知識力(方法)、意志力、實踐力」,投資時間「持續健走」,就能心想事成達成願望。(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創刊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9 醫聲.Podcast
🎧|酒後脫序是因酒精中毒?宿醉要怎麼解酒?關於喝酒的8大迷思,專業醫師解惑!
酒後脫序行為、酒駕肇事的故事層出不窮,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從醫學上來說,這些喝醉的行為就是酒精中毒的症狀;而酒精不僅傷肝又傷腦,尤其酒量越好的人越容易罹患酒精使用障礙症、成為酒鬼,情況嚴重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影響全球十大疾病之一。🎧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以下我們整理8大喝酒相關的QA,大家喝酒前不妨多注意:Q1:酒後會吐真心話、亂性、斷片嗎?方俊凱澄清,酒精其實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少量喝會活躍血清素、多巴胺迴路,吐真心話、亂性,釋放平時被理性抑制的情感與本能的衝動,但隨著攝取更多酒精,接著運動、記憶功能被鎮定下來,喝酒者無法走直線,引發酒精性失憶症,也就是斷片,喪失酒醉至清醒期間的記憶,「從醫學上來說,這就是酒精中毒。」Q2:應酬喝酒會變胖嗎?酒精有「液體麵包」之稱,每1公克就有7大卡,與脂肪的熱量相相近,且會引發一連串身體反應,使得食慾增加、降低飽足感、脂肪堆積,尤其是讓腹部、肝臟變胖,形成「啤酒肚」和脂肪肝,所以建議民眾應盡量選擇低醣的酒,先吃蛋白質食物減緩酒精吸收,增加飽足感,最重要的是減少喝酒,「熱量不會騙人,有進去就會變胖。」Q3:社交場合中如何避免喝醉?在社交場合中,喝酒成為不可避免的事,那要如何避免喝醉?方俊凱表示,酒主要是經由胃吸收,所以應從阻斷胃吸收的方法著手,像是喝酒前,民眾可先吃油類食物墊墊胃,或吃胃乳,使其附著在胃壁黏膜上,形成保護薄膜;但喝水、牛奶的效果就有限。Q4:隔天的宿醉頭痛,有哪些解酒方法?當飲酒過量,身體無法完全代謝分解酒精,隔天就可能出現頭痛、腸胃不適、想吐等宿醉症狀,方俊凱說,為了降低酒精傷害、加速肝臟分解酒精,民眾可在喝酒前、後攝取蜆精或含有薑黃成分的物質,「日本藥妝店都有販售這些解酒品,但台灣卻不普遍,因為國人都沒有保護習慣,常常讓肝、腦壞掉。」方俊凱指出,酒精代謝會大量消耗、阻斷腸胃道吸收維生素B群,加上酒有利尿作用,讓水溶性維生素易被排出體外,其中又以維生素B1消耗最多,進而缺少合成血紅素的成分,造成貧血,讓人喝酒隔天感到疲倦,因此建議喝酒前、後應適當補充維生素B1,常常飲酒的人更應每天攝取100毫克。Q5:混酒容易醉嗎?調酒又稱雞尾酒,指的是含有酒精的混合飲料,常見的有瑪格麗特(Margarita)、莫西多(Mojito)、馬丁尼(Martini)、長島冰茶(Long Island Iced Tea)等等,因為加入果汁、糖漿、氣泡水、果醬等,減少酒本身的味道,所以受許多女生歡迎。也會擔心混酒是否容易讓人醉?方俊凱表示,原因並非是混酒本身,而是混酒讓人無法判斷實際的酒精攝取量,且添加物讓人覺得在喝飲料,忘了調酒的基底其實是高濃度的蒸餾酒,導致無形中攝取過多酒精,「威士忌一直喝、一直喝也會醉。」Q6:喝酒睡一覺醒來就可以騎車、開車上路嗎?方俊凱說,大部分酒駕班裡的人都是喝酒睡一覺醒來就上路,但忽略了喝酒會造成肝臟發炎,難以代謝酒精,理所當然過不了酒測,「即使不容易醉,體內累積的酒精濃度仍高。」而有酗酒傾向的人代謝完酒精,會出現抖、焦慮等戒斷症狀,此時也不適合開車,若無這些戒斷症狀,代表腦內還是有酒精,因此建議,民眾喝酒完後絕對不要駕駛交通工具,2、3天後再自行上路,對自己及他人安全較有保障。Q7:為什麼有些人不容易醉?酒量越練越傷身?每個人的酒量、喝酒後果依基因而異,方俊凱解釋,肝臟分解酒精的酵素可分為乙醇脫氫酶(ADH)、乙醛脫氫酶(ALDH),前者決定酒量好壞,功能差者易感覺飄飄然,但也會出現斷片、語言失控、運動失調;後者決定器官是否受損、宿醉,功能差者易臉紅頭暈、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因此喝酒臉紅不是循環好,而是缺乏解酒酵素。」有些人會透過增加飲酒頻率、攝取量練酒量,減少酒後不適感,但方俊凱說,這只是增加身體對酒精的耐受力,酒精分解能力仍不好,「酒量好或練酒的人因為不容易醉,反而喝更多酒傷身。」根據2021年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資料,酒精會傷害大腦、心臟、肝臟、胰腺、癌症、免疫系統等,並會提高罹癌風險,現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Q8:飲酒上限多少?有不適合喝酒的族群? 「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最好都不要喝酒。」方俊凱表示,民眾社交應酬、日常放鬆無法避免飲酒,因此衛福部今年7月公布每日飲酒酒精標準量,以10公克純乙醇為一單位酒精,男性一日最多只能攝取2單位,女性則為1單位;因女性消化酒精酵素的能力較差,故為「男:女=2:1」。以酒精濃度5%的啤酒來例,男性一天不可超過4杯、約508毫升,女性別超過2杯、約254毫升,否則容易傷身且成為酒癮者。方俊凱也提醒,罹患特異性酒精中毒症的民眾喝一點點酒,就會精神錯亂或直接醉倒,完全不適合喝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喝酒斷片要小心酒精成癮!馬偕醫院11月將成立台灣戒酒及酒癮防治中心方俊凱小檔案現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學士經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滾宬瑋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3-09-28 醫療.巴金森病
動作變慢又幻覺…腦退化疾病分不清?失智症VS.巴金森病差異一次懂
「牆上怎麼有黑影在爬?家裡有髒東西!」、「你是不是偷我的錢?你把錢藏在哪裡?」一名年過八十歲的老先生常因看到牆上有黑影、有蛇在爬而大叫,且情緒緊張、躁動。此外,老先生動作還變得有點遲緩、不靈活,家屬無法理解老先生究竟罹患什麼疾病,原以為他撞邪、被鬼附身,就醫後醫師檢查發現,原來這名老先生患有路易氏體失智症。失智症背後病因眾多,也依致病原因分為許多類別,其中,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佔多數,上述老先生的路易氏體失智症也是其中一類,除易產生幻覺、疑心病外,也常合併如僵硬遲緩、不平衡等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症狀,醫師向家人說明後,家人終於了解情況,經過治療各症狀也獲得控制與改善。失智症vs.巴金森病 症狀表現差在哪?每年的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當月為失智關懷月。失智症病人的治療、照護格外受關注,而談到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興建經營)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觀察,許多人分不清楚兩者的差異,他解釋,「簡單來說,巴金森病主要是動作出現問題,失智症則是大腦功能有異常。」徐榮隆分享,一般而言:📍巴金森病病人:初期頭腦、思考都很清楚,主要症狀表現以動作障礙為主,有遲緩,僵硬或手抖問題,部分病人也會出現非動作障礙如失眠、便秘情緒低落等,📍失智症病人:動作沒問題,手也不會抖,但認知、記憶力或思考常有障礙,導致出現像大眾熟知的容易迷路、走丟等現象。失智症vs.巴金森病 治療目標一樣嗎?目前,巴金森病的重點治療目標在:1.改善手抖、僵硬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2.預防病人跌倒、骨折3.降低失能風險在用藥上則以兩大類藥物為主,分別為左旋多巴(Levodopa)、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多數病人用藥後,症狀可以獲得改善,不過經過一段時間,隨著病程發展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常須依病人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此時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就是巴金森病治療上的關鍵要點。至於治療失智症方面,則是在照護陪伴上需要家屬與照顧者多費心力,醫師會協助開以乙醯膽鹼酶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治療目標主要在:1.維持病人的生活自主功能2.改善行為、精神上的問題3.減緩認知功能退化失智症vs.巴金森病 非藥物治療分別是?徐榮隆表示,巴金森病病人透過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僵硬造成的不舒服,同時增加肌力、訓練肢體平衡。而針對失智症的輔助治療,他也分享,像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所成立的失智症病友團體,常會安排各式郊遊行程、手作或音樂治療等課程,讓病人多與人群接觸,在學習手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緩和病人情緒,幫助延緩退化。徐榮隆也說,無論是巴金森病或失智症病人,復健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建議可以●維持運動習慣●多訓練肌力、平衡感●多曬太陽●多參與社交活動●家人、照護者也可以參加病友團體,運用資源讓身心獲得支持,對提升照護識能、壓力紓解都有幫助。失智症與巴金森病 緩退化都靠早期診斷 及早治療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為延緩退化重要的關鍵,徐榮隆特別分享,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如果病人不願承認自己可能患病且抗拒就醫,家屬陪同病人就醫前,可預先透過數位問卷或問診前數位評估表單等方式向醫師表明狀況,醫師事先了解後,問診時在對話上就會格外留意,避免病人、病人家人因病人抗拒就醫而產生衝突,他提醒,家屬可多利用這項服務,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專家特別提醒:雖然失智症與巴金森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要當心巴金森病病人罹病時間一久,常可能因退化合併失智症,此時治療就必須雙管齊下。對於照護者來說,當病人同時合併失智症、巴金森病,照護往往更辛苦,也更耗費心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