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搜尋
器官捐贈
共找到
157
筆 文章
-
-
2021-02-05 名人.精華區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我是一個剛進中學、年僅十三歲的男孩,電視上看到南非醫生巴納德成功完成第一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儘管接受器捐者,僅活了十八天,就因排斥問題引發肺炎離世,但為醫學史創下紀錄。我依稀記得當時換心人醒過來時模樣。我當時唯一印象是,如果有這麼棒的手術,為何不是發生在先進的歐美國家,而是在南非?二千年台灣出現首次政黨輪替,當時回台灣在大學任教的我,獲邀到包括我母校在內的美國中西部各大學為此民主發展重要的里程碑作巡迴演講。當時的系主任也曾是研究生顧問的威爾遜教授,不僅安排政治系學生聆聽,也在演講後,邀請我與他用餐。由於我曾經修過威爾遜教授兩門課,後者也是我論文口試委員之一,因此除指導教授外,威爾遜教授應是我較為熟悉的師長。在席間禮貌性地問候老師近來如何,沒想到獲得答案竟然是他心臟衰竭,正等待器官移植。次年,我又有機會重返母校,特別想去威爾遜教授家中探望,當時他已因健康理由,卸任長達十三年的系主任,但師母僅說他狀況不好,婉拒了我的探視。幾個月後,就傳來他過世消息,威爾遜教授始終沒有等到他想要獲得心臟捐贈,無法進行移植手術。十多年後,或許是因為多年在非洲進行田野調查及參加學術活動,或許是因為冬季寒冷在國外被不明病毒攻擊,返台後因身體極端不適,住進加護病房,掛在床頭上面的病因是心肺衰竭。不過一個月後逐漸康復出院,但知道左心室的搏出率,為正常人的一半。醫生告訴我,僅能靠著藥物暫時維繫它的功能,不要太快惡化;兩年後,醫生建議我到振興醫院排隊掛號等心臟移植。魏崢院長團隊確實醫術高明,儘管當時身體極為不適,但還是安排所有器官移植當有的檢查,並讓我在一個月左右就復原出院。兩年後,因為連續昏厥多次,我再度入院,但這次情況嚴重,裝上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後,我的器官移植排序往前移動到最優先的等級。原本預計至少一至三個月等候時間,但卻在一星期後獲得善心人捐贈,順利完成移植手術,並經過多次切片確認沒有排斥後,已暫時返家休息。整個過程中,上帝派天使在我周圍紥營環繞,保守我的每一步,讓我原本破碎的生命完整起來。上帝的保守、教會弟兄姊妹們的代禱、家人特別是妻子的陪伴、親朋好友的關心,都是讓經歷過死陰幽谷的我,獲得重生。對我來說,五十多年前所關注的一則新聞,竟然會在自己身上發生,不僅難以想像,也讓我對神和對人滿有感恩的心,總覺得餘生一定要完成上帝所託付的工作,儘管我目前仍在摸索中,但相信一定會有異象的啟示。謝謝不知名的器官捐贈者和他的家屬,願意讓這顆心臟在另外一個身體中存活,也感謝振興醫院魏崢院長的團隊,不僅有豐富的學養,更有獨特的判斷能力,及無數的臨床經驗,才能完成了如此重大的手術。最後,我也要謝謝振興醫院及病房所有護理人員,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方向及新的異象。(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
2021-02-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義大醫院開設腎移植藥師門診 多一層把關患者用藥安全
腎臟移植病患需服用抗排斥藥,並積極監控藥物血中濃度以防藥物過量導致發生毒性,而長年使用抗排斥藥也會有「三高」等併發症,因此服藥需格外謹慎小心,高雄義大醫院鑑此,今年2月起開設腎移植藥師門診,把關腎移植患者的用藥安全。義大醫院表示,腎移植藥師門診每周二上午與腎臟移植特別門診同時段看診,藥師在醫師看診前,會先與病人面談,進行現狀用藥評估,了解生活作息及服藥情形進一步提供用藥指導諮詢及衛教,最後整合用藥建議與醫師溝通,對病人的用藥安全多一層把關。藥劑部長項怡平表示,腎移植病人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降低器官排斥發生率,並慎防藥物過量導致毒性發生或藥量不足發生排斥反應。但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也可能導致感染、移植後新生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症等併發症,須額外用藥物治療;為恐免疫抑制劑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因此藥事照護更顯重要。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最新統計,2005年4月至2018年義大醫院腎臟移植病人82例,三年存活率達97.4%為全國之冠。義大醫院腎臟移植小組主任王華斌表示,義大醫院94年通過腎臟移植合格醫院,96年成立器官移植中心後,藥劑部即有專責藥師參與跨團隊照護,現開設腎移植藥師門診服務,可更提升腎臟移植病人醫療照護品質。
-
2021-01-30 新聞.長期照護
被診斷出攝護腺肥大,包尿布外出有安全感 坦然以對人生不抱憾!
照顧蘇法昭的同時,王建煊健康也不如從前了。兩年多前,因頻尿去做檢查,發現攝護腺抗原指數(PSA)高到10以上,正常是6,他超出許多。被確診為攝護腺癌的當下,「你信不信,我並不害怕,就覺得麻煩,也是有點陰影,大家說癌啊癌啊,怎麼我也搞到得癌了。」包了尿布 外出有安全感即使如此,王建煊依然乖乖每周一到五固定的放射線治療加荷爾蒙治療,直到去年底穩定控制。但他還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考量開刀並非一勞永逸,決定聽取醫師建議,他不避諱地告訴大家,「現在跟太太兩人天天一起包尿布。」「這社會有很多事不說,是不對的。」蘇法昭說,包尿布沒有什麼,這是返老還童,公布出來,說不定還可以讓包尿布、不敢包尿布的人得到安慰,「有人陪我一起。」王建煊也分享,醫師建議包尿布,比較有安全感,「這是真的,現在坐捷運、車子,不怕沒有廁所,演講幾小時,也不會緊張。」這並非夫妻倆第一次自在看待身體帶來的無常,蘇法昭曾對著一位子宮也被拿掉、非常擔心影響夫妻性生活的朋友現身說法,友人聽完當場放心,感激得不得了;她跟王建煊沒有小孩,也常被問起,她都大方回答,時到今日,她說:「這件事情我沒有遺憾。」器捐先鋒 要當大體老師大愛的智慧,不只是無所畏懼的面對,早在20多年前,兩人決定未來捐出大體給陽明大學醫學院,同意書早就寫好了,當時系主任還特別懇請王建煊提供照片,希望放在布告欄,帶動大家響應;也早早簽下了器官捐贈卡,王建煊的捐贈器官卡號是200多號,非常前面。在王建煊與蘇法昭的信念中,將自己的遺憾說出來,讓別人得到鼓勵,更告訴大家,人生雖然有憾,只要坦然以對,都能無所抱憾。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為什麼VIP病人往往無法善終?柯文哲用5個臨床故事告訴你:他們不缺錢,卻經常死於...
關於葉克膜濫用、無效醫療的問題,我曾經談過許多次,然而相同的事情仍然不斷發生。邵曉鈴、星星王子、小薇等等葉克膜成功搶救的病例經媒體廣泛報導之後,葉克膜的醫療功能被過度誇大,很多人將它視為能夠扭轉生死、化腐朽為神奇的萬靈丹。人們一旦對葉克膜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在心態上與實際行動上,就會不管是什麼病、什麼傷、什麼樣的情況,急救到最後,一律裝上葉克膜,孤注一擲,將它視為最後的希望。就連醫師往往也把葉克膜視為最後的搶救手段,有時為病人安裝葉克膜,只是醫師表示「我們已經盡全力了」的一種工具。VIP病人的過度醫療什麼樣的病人最容易發生過度醫療?答案是VIP病人。2008年總統大選之後,內政部部長預定人選廖風德先生在登山時,因為心肌梗塞突發而倒下。由於他的身分特殊,是所有人眼中理所當然的VIP,所以雖然他在山上就已病發過世,沒有生命跡象,但送到醫院時,院方礙於社會壓力,不得不替他裝上葉克膜。可是勉強裝上葉克膜對他有任何好處嗎?沒有,這麼做只是表示醫院已盡力救治。多拖半天,讓所有該來探視的重要人士都來看過以後,醫院方面才宣布急救無效。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達官貴人身上。有位科技公司的董事長玩飛行傘發生意外,從半空中摔下來,渾身是傷,血流不止,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當時我的學生在那家醫院服務,打電話向我求救,他說:「柯P,怎麼辦? 他們要求給病人裝葉克膜。」 我聽完病人的狀況, 忍不住生氣地說:「裝葉克膜之後要使用抗凝血劑,病患已經全身外傷、流血不止, 還給他裝葉克膜,是要他流血流到死嗎? 這種不符醫學常識的要求,你怎麼不拒絕?」那個學生也很苦惱。「但他是VIP啊!」我更生氣了,「VIP不是裝葉克膜的理由。」話雖如此,最後醫師還是無法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勉強給病患裝上葉克膜,但病患終究沒能撐過去。過度醫療的對象,一定是位高權重的人嗎?其實不然,很多廣受社會注目的事件,由於討論度高,且攸關醫院或相關單位給大眾的觀感,也會製造出所謂的VIP。2009年,一個廣東旅行團來台灣旅遊,在台北101大樓周圍碰上了工安意外,大樓起重機突然掉下來,砸到兩名陸客。傷者當場頭骨碎裂,全身嚴重外傷,血流不止,被送往醫院急救。就傷勢來看,這兩條生命已經無可挽救了,但為了要給社會大眾和媒體一個交代,醫院只能硬著頭皮給傷者裝上葉克膜,勉強維持幾個小時,再宣告不治。2011年,國防部204兵工廠的爆炸意外,八位傷者中有四個人裝上了葉克膜搶救。我看了新聞報導後研判,這些傷者很難存活,因為燒傷面積過大,甚至高達百分之九十。如此大範圍的燒傷面積,病人死亡率非常高,而且一定會感染,因感染引起敗血症的病患,使用葉克膜之後,感染的狀況根本無法控制,所以裝了葉克膜也於事無補。但醫院承受著軍方的壓力,必須極力搶救、給家屬一個交代,所以只能為病人安裝葉克膜。最終也沒能挽回他們的性命。類似的事情太多太多。我還記得,2013年9月,有一天晚上我在醫院裡還沒下班,忽然聽到院內廣播,急召葉克膜小組,說急診有病患要裝葉克膜。我過去查看情況時,發現我的學生正在替「死者」安裝葉克膜。我一肚子火,追問原因,才知道是國防部地下室發生爆炸,傷者都送到台大醫院。醫師迫於壓力,明知是無效醫療、救不回來的狀況,也得勉強救治。沒用上葉克膜,好像就不算是盡力救治。過度醫療的悲歌看多了VIP病人, 我心裡經常充滿感慨。很多人一生都為了追求名利而努力, 然而死到臨頭的時候,「名」 和「利」 都救不了你的命。其實到了生命的盡頭,有時「名」和「利」還會害你無法善終。曾經有位60多歲的女性病患,她是一個企業大老闆,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心導管檢查之後緊急做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可能是術前血管阻塞太久了,雖然血管成功接通,但是手術後她的心臟仍然功能不佳。主治醫師請我去開刀房看看情況,他說這位病人是VIP,非常重要,絕不能死在手術檯上。我評估後認為病情一時間無法好轉,只能建議說:「那就讓她裝上葉克膜,先送到加護病房治療,看看心臟功能會不會恢復。」裝上葉克膜後,在加護病房治療了一段時間,心臟功能仍然不好,而且因為病患本身凝血功能不佳,做了開心手術之後,傷口不斷流血,所以我們只能一直輸血補充。又過了一個星期,她的心臟功能仍然沒有恢復,無法脫離葉克膜。我告訴病患的兒子:「你母親這個樣子,恐怕只能等心臟移植了。但是我擔心她在等待的過程中還是會不斷出血。我建議給她安裝心室輔助器,減少抗凝血劑的需求,流血的問題會比較好處理。」根據當時的醫療費用規定,裝一個心室輔助器就要一百八十萬,有的病人左心室、右心室都衰竭,需要用到兩個輔助器,那就是三百六十萬,再加上手術與其他費用,至少要準備五百萬會比較妥當。而因為女病患本身非常富裕,病患家屬更是不在意這些醫療費用,所以很快就裝好了心室輔助器。治療至此,她的病情依舊起起伏伏、狀況不斷, 而且因為照護棘手,她一直住在加護病房裡。等了兩個多星期後,好不容易她得到了換心的機會。這原本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然而事與願違,換心後她的狀況更糟,新移植的心臟居然不跳!心臟不跳,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因為她裝過葉克膜,後來又裝了心室輔助器,一直在開刀、輸血、打抗生素……種種的治療加上身體不斷接觸外來的東西(葉克膜、心室輔助器、輸血等等),免疫系統產生複雜衝突,這些都是器官排斥的加重因素。無論如何,心臟不跳是事實。在開刀房裡,我們發現移植的心臟無法跳動,又趕緊幫她裝回葉克膜,再送回加護病房。又過了幾天,病患的兒子向我們表示,想要再等待第二次換心的機會,希望醫院方面能夠再幫他母親安裝心室輔助器。我們勸他,「開了那麼多次刀,如果現在還要再裝心室輔助器,恐怕你母親的身體會吃不消。」但家屬非常堅持,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又不在乎花錢,所以我們又給病人裝上心室輔助器。可是想想看,一個上了年紀的病人,罹患心肌梗塞,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皆無效,反覆開刀,裝過兩次葉克膜,又裝了兩次心室輔助器,還做過心臟移植……每一次手術,都得把她的胸腔打開,原本已經難以癒合的傷口一直血流不止,輸血從來沒有停過,最後病人死於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我每次想到這件事,都感慨說VIP病人的死法經常和一般人不同,他們不缺錢,但經常死於「過度」——家屬的過度關心,以及醫生的過度治療。醫師所愛之人,也是醫療VIP還有一種容易被過度醫療的VIP,或許無權無勢,但因為是醫師的親友,所以醫師也會忍不住給予太多的關照。我有一個學生,從當實習醫生時就跟我很好。他和女朋友是班對,畢業後分別在不同醫院當住院醫師。有一天,他女友去做大腸鏡檢查,麻醉到一半,忽然就心跳停止了,當場馬上做CPR,先送馬偕醫院急救,再轉送到台大醫院。病人送來之後我過去查看情況,我的專業告訴我,這個病人不會活了,她休克時間太長,即使裝上葉克膜,終究也是撐不下去,不如就這樣放手,讓她好好地走吧。可是情感上,這個女醫師是我們「自己人」啊!她年紀輕輕,有大好前程,之前也都健健康康的,怎麼會忽然說不行就不行了。而照顧她的醫護人員,不是她的同學,就是她的朋友,大家不可能也不願意眼睜睜看著她就這麼死去。於是情況就更難處理了。我被自己的學生團團包圍,他們七嘴八舌討論,我也進退兩難,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決定。純粹醫學的決定很清楚也很容易,就是關機停止治療,讓生命好好結束。但人是情感的動物,如果醫師與病人之間有關係,理智往往無法幫助你下決定。我忍不住自言自語:「我現在到底應該用哪種身分做決定?」當時葉克膜小組裡有人建議我說:「柯P,你就用老師的身分來做決定吧。」殊不知,就是因為老師的身分,我才難以下決心!這個女孩子最終還是沒有活下來, 每當我回想起這件事,不禁感嘆:「這樣勉強安裝葉克膜,到底是在治療誰呢?是治療病人?治療家屬?還是治療醫生自己呢?」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面對加護病房裡的生離死別時,其實病人比較好處理,因為此時他們通常已經陷入昏迷,不太能夠表達意見。而家屬們陪伴病人一路走來,對病況的演變,往往心裡早已有數,而且家屬會怎麼想,很大程度取決於醫師怎麼說。到頭來,其實心裡最放不下、最不能接受病患死亡的人,往往是醫師。醫師在病人身上付出許多心力,以至於把病人的生死看成個人職業的成敗,理智和情緒糾結在一起,因此很難做出理性的判斷。我看過手術後不順利的案例,醫師在加護病房裡不眠不休照顧病人半個月,甚至晚上就睡在病床旁邊,到最後病人病危時,不肯放手的是醫師,反而是家屬被醫師的執著給嚇到,因為醫師叫喊著:「我都沒有放棄,你們家屬怎麼可以放棄!」書籍介紹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作者:柯文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26作者簡介柯文哲:台北市長。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史上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引進葉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以「白色力量」為號召,打破藍綠對立,改變選舉文化;以急重症外科醫生的務實、效率、精準、誠實、尊重專業、要求細節為原則,打造SOP,翻轉政治,管理與擘劃市政。2019年成立台灣民眾黨。相關著作:《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2021-01-23 新聞.生命智慧
「他在手術檯上,連心臟都沒有,這16天也叫做活著嗎?」全球首例無心人,衝擊柯文哲生死觀
手術檯上的無心跳病人,連心臟都被摘掉了,但透過葉克膜的支持,再加上心臟移植手術,竟然還可以再活過來。這讓我不由得思考,到底什麼叫做死,什麼叫做活?每救一個病人,無論成敗,累積的病歷都是厚厚一疊。在這些紀錄裡,有必須視為前車之鑑,永遠不可以再犯的教訓,也有可以繼續深入研究,說不定能延伸出全新治療的新思路。心跳沒了,人就死了?無心人不僅是全球首例和台灣奇蹟,也因為這個病例改變了我對於生死與人生的看法。這個案例發生在2008年,病人56歲,家住南部。據說他在這次生病之前,健保卡一次也沒用過,結果第一次被送進醫院就是一場大病,還差點要了他的命。他因為蛀牙,細菌侵入血液,隨著血液循環跑到心臟,演變成細菌性心內膜炎。住院後,很快就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外院緊急為病人的心臟進行清創手術,修修剪剪的結果,把整顆心臟給拿掉,只好替患者裝上兩台葉克膜,轉送到台大醫院,看有沒有機會做心臟移植。病人運氣非常好,等到第16天,居然得到了一顆心臟。移植手術也很成功,他在醫院裡休養一段時間後就康復出院。這樣敘述起來,好像整個過程都很順利,但其實在心臟移植前,我們非常猶豫要不要進行手術。試想,一個人被摘掉了心臟,裝上葉克膜,等了16天,這16天裡我們為了防止他中途醒來掙扎,或是昏迷中亂動導致管線鬆脫,於是給他下了大量止痛、鎮定及肌肉鬆弛的藥物。從外表看來病人一點反應也沒有,難以預料除了心臟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併發症。我們擔心就算做了心臟移植手術把人救回來,但萬一成了植物人、不會醒過來,那要怎麼辦?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先幫病患做了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可見的腦中風或出血,然後大家就豁出去了,替他做移植手術。進行心臟移植時,把病人的胸腔打開一看,原本該是心臟的位置什麼也沒有,只看見幾條塑膠管子連接到外面的葉克膜機器。這個景象實在詭異!心臟移植手術後,病患意識清醒且復原狀況良好。其他人看到這則新聞,只覺得是醫學奇蹟,殊不知它徹底衝擊傳統的生死觀念。在傳統醫學的認知裡,心跳沒了,人就死了。可是手術檯上的無心跳病人, 連心臟都被摘掉了, 但透過葉克膜的支持, 再加上心臟移植手術, 竟然還可以再活過來。這讓我不由得思考, 到底什麼叫做死, 什麼叫做活?人生又是什麼?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後來我想通了,人遲早都會死的, 所以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 人生只是一個過程, 在過程當中,我們尋找人生的意義。當然,奇蹟會出現,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所以葉克膜才會如此被重視和發展;不過實際上,失敗的經驗往往更是慘烈。很多時候看著病患裝葉克膜裝到最後,全身水腫、併發感染或器官衰竭,我知道他一定會死,但什麼時候關機?怎麼跟家屬溝通說明?每一個案例都不一樣,每一步都是醫師的考驗。每個病人都是不可取代的唯一有位剛生產的女性病患,因為肺動脈高壓,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後來她雖然等到肺臟,卻因為移植手術失敗而過世。她臨終的遺願,是將眼角膜捐出來,我們最後也幫她完成了心願。半年後,病患的丈夫寫了封信給我。 柯醫師你好,也許你已經忘記,我是去年11月因為肺臟移植去世的病人XXX的先生。時間匆匆已過半年多,這半年來我一直想提筆,感謝你在最後的時刻為我老婆做的總總。只是一觸及內心的創痛,總是無法下筆。今夜又是一個人面對這個靜靜黑夜,我想應該寫信謝謝你,在我太太漫漫苦等的最後日子裡,給了我們希望。雖然結果是那麼令人失望痛苦,但我和我老婆還是衷心感謝你對病人的付出。 還記得我第一次靦腆地去請求你幫助,想不到你竟在百忙之中立刻撥空去看我老婆。那時我和太太都非常驚訝,因為這與我倆在醫院那麼久的經驗和認知不符。我和太太都心想,手術後最要感謝的人是你,讓我們在等待中有了一絲光明。 對醫療,身為病患與病患家屬,實在無任何資格要求過多的關心與照顧。畢竟醫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沉重的壓力讓醫生們臉上不容易露出笑容,也不容易傾聽病人及家屬的心聲。畢竟有那麼多的事情要處理,不可能對單一的case 付出太多的心力。 但我常想,如果照顧的是自己最親最摯愛的親人,那又是如何?如果身為醫師能深刻體認到,或許自己多一些關懷,就可以讓一個原本快樂安詳的家庭, 免受親人離散; 讓一個出世未久, 還不會叫媽媽的小孩, 有母親溫暖懷抱可依; 讓一個伴同愛侶相知相惜走過十一年頭的年輕人,能更有希望地走向未來⋯⋯相信醫師們就能更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為他們做的不只是救一個人,還有那個人背後傷心無助的家庭。 我太太手術前告訴我,萬一手術失敗,就把她所有可用的器官捐贈出去,因為她不願意有別的家庭,再有如我們般痛苦的等待與無助。看著她眼角流血,我的心也跟著滴血。我想人生無常,有機會可幫助別人的時候,我也會捐出全身器官,畢竟這可為多少瀕臨絕望的家庭,帶來多少的歡樂與希望。 寫這封信,除了感謝還是感謝。你為病人的付出,相信許多人都默默記在心裡。每次當你拖著疲憊的身心在巡房時,請了解我和太太以及每一位受你幫助的人都感念在心頭。也希望每位醫師都能有你的影子。謝謝你。這封信給我很深的感觸。對醫師來說, 每天看診的病人實在太多了, 所以每個病人不過是眾多病人的其中之一。但是對於病患家屬來說, 這個病患是唯一的、無可取代的, 她可能是丈夫深愛的妻子, 也可能是嬰兒依賴的母親。以前我當醫師時,住院醫師都知道柯P最好拜託。有時候我回到家已是半夜,躺下去睡沒幾個鐘頭,就接到住院醫師打來的緊急電話:「柯P,病人胸導管已引流1,500CC的血,怎麼辦?」我實在累得爬不起來,很想跟他說就繼續輸血,其他明早再說。但我總是會想起那句話:「他們做的不只是救一個人,還有那個人背後傷心無助的家庭。」想到那封信,我再怎麼累還是會奮力起床,黑夜中騎著腳踏車趕去醫院看病人。我們看到很多關於葉克膜的傲人成績,以及各方面的醫療進步,彷彿有葉克膜的存在,就能扭轉生死的命運。無疑的,葉克膜確實衝擊了一般人對生死的想像,然而生死是不可能改變的。做為急重症醫師,即使醫學再怎麼昌明、我們擁有那麼多的尖端醫療技術,但至今還是沒有人可以百分百確定哪個病人會活、哪個病人會死。我曾經歷多次眼看病人狀況好轉,隔天就可以離開加護病房,但當晚發生一個誰也沒料想到的意外,就直接掉落瀕死邊緣。也有那種送進加護病房時,我們都覺得希望渺茫的病人,結果卻慢慢一點一點好了起來。所以我常說,凡事盡力就好,不要問結果。可是,回歸人性,我會自問,除了盡力,我還能為病患或家屬多做點什麼?這是我站在醫療第一線多年,從生死中領悟到的真理;即便後來從政,我始終沒有改變這樣的初衷。書籍介紹書名:生死之間2︰葉克膜的故事作者: 柯文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26作者簡介/柯文哲台北市長。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史上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引進葉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以「白色力量」為號召,打破藍綠對立,改變選舉文化;以急重症外科醫生的務實、效率、精準、誠實、尊重專業、要求細節為原則,打造SOP,翻轉政治,管理與擘劃市政。2019年成立台灣民眾黨。相關著作:《生死之間︰柯文哲從醫療現場到政治戰場的修練》
-
2020-12-19 新聞.元氣新聞
小腦萎縮婦人病逝捐出眼角膜 遺愛人間
現年47歲康姓婦人罹患小腦萎縮症多年,因曾擔任護理師,深知器官捐贈意義,發病初期即簽署器捐同意書,她於昨天晚上病逝,在醫護團隊協助下捐出眼角膜,遺愛人間。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今天表示,康姓婦人因患有小腦萎縮症,於105年起入住嘉義醫院護理之家接受照護,發病前擔任護理師,後來身體檢查發現罹患小腦萎縮症後,自知幾年後將不久於人世,便發願要遺愛人間,完成器官捐贈同意書簽署,她的家人也十分支持。嘉義醫院指出,康婦於昨天晚上敵不過身體退化的病痛而離世,家屬雖不捨,但願意讓她一圓心願遺愛人間,經嘉義醫院、成大醫院醫護團隊評估,除了眼角膜還可以捐贈外,其他器官並不適合,即於昨天深夜完成她的遺願。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表示,這是嘉義醫院今年第一起眼角膜捐贈成功案例,目前等待器官移植挽救生命的病患依舊眾多,呼籲社會大眾,踴躍響應器官捐贈的助人理念,讓生命光輝可以永續長存。嘉義醫院社工室主任林佳慈指出,器官捐贈是往生者留給家人的溫暖禮物,除了能幫助需要重生的人,更能陪伴家屬度過悲傷期。康婦捐贈眼角膜不但撫慰了家屬,更讓受贈者在未來能看見世界的美好。
-
2020-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光靠觸診就診斷出白血病!「抓病的柯南」黃富源: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是醫師的老師
一派瀟灑的黃富源醫師坐在辦公室的小沙發椅上,牆上是以前的學生以其「富、源」之名的藏頭詩題字,乾淨整齊的桌上放著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老花眼鏡。他是兒科界的「黃頭」,是連續七年獲得醫院最佳教師獎的「黃老師」,對於醫界的後生晚輩而言,他堪稱是祖師爺的等級。陪同台大醫學系學生對他的專訪,我在旁聽席中,也觀察到他對學子的殷切期盼與依然熱衷投入的教學熱情。拚命唸書才能分擔家計從小家境不好,黃富源在求學的過程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留級」,但擔心的並不是丟不丟臉這檔事,而是若是要再繳一年的學費,那可不得了,年紀輕輕能幫家裡的唯一方法就是「拚命唸書」,殊不知這份單純的孝心,奠定了黃富源日後凡事「拚命」的性格。高中畢業後,果真拚命唸書的結果可以獲得保送入大學化工系,但問題來了。父親說:「你唸完書,一來沒有錢可以供你出國深造,再來也沒有錢可以讓你開工廠……。」父親的話言猶在耳,黃富源心一驚,若是一般大學畢業後無法賺錢還得再當家裡的賠錢貨,那豈不更慘?早年,醫學系仍是大家心中的第一,於是黃富源再度「拚命唸書」,最後,第一成了唯一,考上了台大醫學院醫科。立志成為很會看病的醫師高雄鄉下小孩考上台北的台大醫學院醫科,家人與街坊鄰居無不歡慶祝賀。但窮小子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靠著一位有錢人家的同學支援,找到台北的棲身之處,黃富源說:「我以為不知道台大在哪裡已經很離譜了,但我竟然連他家裡的馬桶都不知道怎麼用!」真是糗了。台大醫科果真名不虛傳,各方武林高手齊聚,黃富源看到同學臥虎藏龍,教授更是一派威風凜凜,只有繼續拚命的努力。求知若渴的他,只要有任何學習的機會都不放過,並為自己立下「我要成為一個很會看病的醫師」的心願。自己立下的約定,成為自己持續拚命的目標!更難得的是得過一次「書卷獎」,讓黃富源欣喜若狂。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但要怎麼樣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怎麼樣才能變成一位很會看病的醫師?黃富源一句「只要比別人更加倍努力就對了」,為這個問題做了最好的詮譯。黃富源努力到連同學都看不下去了,偶爾會問起:「緊張大師,你到底有沒有出去玩啊?」在實習階段,黃富源的「拚命」還多了一個項目,就是「值班」。每天都去偷偷瞄一下病房有沒有新住院的病人,然後跟在那位主治醫師身邊,偷聽就是多學,只要多爭取到值班的機會,就是加深自己的功力。黃富源回憶:「有個功課很好也很會彈琴的同學,他只要去俱樂部彈琴打工,就請我替他值班,而且,他回來還會給我50塊錢,比起我一個月才拿到70元的月薪來說,根本是天價。你瞧,他開心彈琴打工,我開心值班練功,我還可以多掙點錢,豈不皆大歡喜!」語畢,哈哈大笑起來。觸診是最基本的診斷工具眾所周知,黃富源醫師十分強調不要依賴醫療儀器。他主張,看病是看病人,不是只看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而他強調的「身體診察」基本功就是在台大醫院當醫師時學到的功夫。一位血液科的教授劉禎輝摸到病人肚皮上的一塊圓圓的腫塊,語出驚人的說,裡頭是水!當時在一旁的另一位實習醫師一開始還不相信,等到教授用針頭抽出水後,才啞口無言。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有一位6歲高燒不退好多天的孩子住院,李慶雲教授來查房,摸一下腹部,就診斷為傷寒。我們問他何以摸肚子可以診斷為傷寒?他說摸的感覺是doughy,有這種doughy的感覺是傷寒的特徵。我永遠記得那一幕。黃富源說:「時代再進步,都有儀器無法取代的事。」看病不是只看數字,身體診察(觸診、聽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但他也不諱言,在健保的體制下,醫師診察費太低了,導致愈來愈少醫師願意多花時間多看病人一眼、多聽診、多觸診病人一下,猶記得5年前,有一位護理師的姊姊住國外,她的2歲兒子右眼眼皮深紫色浮腫,看過眼科、家醫科,仍然無法治癒。這位護理師碰到我問我可以看看嗎?當然可以。」第二天黃富源的門診果然看到這位小病人。黃富源對這個個案印象深刻,憶道:「當時第一個看他眼睛,覺得很奇怪。當我看不懂時,會把病人從頭摸到腳,結果發現小孩肝脾非常腫大,斷定是白血病(Leukemia),就安排馬上住院由血液科專家治療。」 這個診斷方式是從年輕時就養成的,可見身體診察是無法用儀器取代的。期待健保署能看到身體診察的重要性,提高醫師診察費,讓醫師能好好的「看病人」,而不是看電腦螢幕。黃富源說:「醫院是為了病人而存在!身為臨床醫師,要加強自己的專業、減輕病人的痛苦、提供病人最有效益的醫療,才是醫師的最終目標。」在醫界,黃富源以其身教帶領了一群徒子徒孫,開枝散葉在各處為醫療致力奉獻,不但對症下藥,並且不過度用藥,減少病人痛苦;特別在兒科,面對的是「不會說痛與不會道謝」的小病人,一本初衷與良心,更是醫師本質最好的體現。影響最深的二位前輩談到黃富源這輩子最感謝的二位醫師,背後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不諱言早年紅包時代下,就連自己住院開刀,老婆都還是不免禮俗將「禮數」給準備好,深怕不周到會被拿來「開刀」,還是送上比較心安;黃富源當時還笑說:「我請我的老師杜詩綿教授幫我開刀(扁桃腺割除),怎麼可能會收?」沒想到,老師還真的收下紅包。術後,黃富源恢復得很好,住院7天左右已可出院,臨出院前,老師把紅包退了回來,黃富源用右手手掌拍打了額頭,我怎麼可以誤會我的老師,整整7天,真的是學生的不是!這件事,給了黃富源很深的影響,行醫50年,儘管時代改變但收到的紅包還是不少,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捐給社服室基金,做為急難救助之用。影響黃富源的還有鄭仁澤醫師。鄭醫師是一位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絕不以研究病人為樂,不把病人當成研究的白老鼠,不會只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讓病人受痛苦。黃富源在衛生署副署長任內,也看到了器官捐贈的亂象,陸續設立了器官捐贈登錄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師懲戒委員會,要求徹底扭轉醫匠現象,致力推動台灣醫界,需要的是真正良心為善的醫師。病人是醫師的老師在黃富源眼中,「在困難的病人身上,診斷出疾病,並且將病人醫治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感受。」把孩子醫好、把學生教好,並且得到來自於病人家長及學生真心的感謝,這種成就感支持著他持續至今。而他也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台灣目前的情況,真的不必再設醫學系,而應將醫學教育深耕並著重於醫學倫理的養成,將行醫這條路,當作是上帝賜下的恩典,可以在一生中幫助人,並在助人中獲得安慰與滿足。「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病人永遠是醫師的老師。」在「富及杏林滿門桃李、源盈寰宇遍地福音」的字畫前,黃富源醫師為醫病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在馬偕兒童醫院裡,明年將滿80歲的黃富源,還在臨床工作上繼續扮演「抓病的柯南」角色,也是所有醫學生最崇敬,混身是寶的老師。
-
2020-12-0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腎衰竭獲器捐 感謝大愛讓他重生
63歲的王繼華因多囊腎造成腎衰竭,兩年前接受腹膜透析,頻繁進出醫院,幸運地在今年九月獲得大愛腎臟移植,他說「像作夢一樣」,現在天天跟老婆上街買菜、做瑜伽,還能計畫爬山,對於得來不易的「禮物」,他充滿感激。台北榮總日前舉行「心傳真愛─器官捐贈感恩會」,邀請近兩年器官捐贈與受贈者出席,表達對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與感謝。但像王繼華這樣幸運的人並不多。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表示,台北榮總今年上半年器捐人數較去年同期少了三至四成,推估受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意外、車禍件數也降低所致。北榮心臟外科主任黃正雄表示,目前心、肝、肺等臟器器官少,但受贈需求高,心臟器捐等待人數13位,最急的有2、3名。北榮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黃雅琳指出,上半年雖器捐人數變少,但下半年逐漸恢復,去年北區的醫院捐贈人數達192人,預計今年年底可達204人。今年54歲的退伍軍人葉先生,2014年就曾在臉書表示死後要器官捐贈,沒想到今年5月發生心血管疾病驟逝,雖然令感情和樂的一家人無法接受,但他的太太劉湘雰表示,相信先生已在天家安好,希望透過有形有體的器官留存世上,讓先生的愛留下來,最後捐出皮膚、骨骼及眼角膜。
-
2020-12-0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政大生換肺重生 冒雨完成4.5公里走馬感謝器捐者
2020年政大校園馬拉松於今天上午7時30分不畏疫情、低溫和風雨開跑,今年剛接受肺臟移植的心理系大四生李宜錡順利完成4.5公里的走馬,她說自己為了這個活動,有在練習爬山、跑步,上禮拜也有參加器官捐贈的路跑。她感念器官捐贈者給予重生機會,會繼續堅持下去。政大表示,今年的賽制分為休閒「走」馬組與競賽「跑」馬組。休閒「走」馬組以繞行的校內環山步道為主,為不分組競賽,希望讓更多人能夠以走的或跑的方式來親近政大,感受校園的好山好水。競賽「跑」馬組則加入校外路線,跑者沿著河岸抵達動物園捷運站折返點,再返回政大校區,全長10公里,分為男子、女子兩大組,再依年齡細分組別。連續三年奪得男子組61歲以上冠軍的不老跑者蔡煥忟說,參加校園馬拉松已經將近十年了,為維持運動習慣,他每天固定會在陽明高中的操場慢跑10公里。他謙虛表示,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養生方法,「早上起來跑步而已啦!」也勉勵大家,保持身體健康最重要。李宜錡克服肺臟移植後艱辛的復建過程,完成走馬相當開心和驕傲。李宜錡高一時曾罹患血癌,後因骨髓移植而產生肺部排斥,使肺功能下降,「那時候完全沒辦法跑步,都是要坐輪椅、帶氧氣瓶。」她說,幸好今年4月接受肺臟移植後,透過復健而有所改善,感念器官捐贈者給予重生機會,會繼續堅持下去。政大表示,校園馬拉松已舉辦10餘年,原先僅是以教職員生為主的校內活動,自2015年開始擴大舉辦,開放校友、社區居民也能一同共襄盛舉。近年參與人數也逐年提升、屢獲好評。未來也期許能吸引更多跨區域的民眾,一起跑步之餘,也能互相交流,讓校園馬拉松成為全台北、甚至是全國的代表性馬拉松活動。
-
2020-12-05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降低社會活動 器捐人數上半年減少3、4成
63歲的王繼華因多囊腎造成腎衰竭,民國107年開始接受腹膜透析,頻進出醫院,只好離開大陸工作,生活也造成極大影響,很幸運地在今年9月獲得腎臟移植,自己都說「像作夢一樣」,現在天天跟老婆上街買菜、做瑜珈,還能計畫喜歡的出國、爬山,對於得來不易的禮物充滿感激。能像王先生如此幸運在一年就配對成功取得腎臟移植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台北榮總移植外科劉君恕表示,北榮今年上半年器捐人數較去年同期少了3、4成,由於大愛器捐多因意外、車禍,不排除是新冠肺炎降低社會活動所導致。北榮心臟外科主任黃正雄表示,目前仍以組織捐贈者較多,心、肝、肺等臟器器官少,受贈需求高,其中,心臟器捐等待人數13位,最急的有2、3名。北榮30多年來,捐贈器官及組織與接受移植的人數約803人,初期人數較少,後期平均每年約有30-40名器捐人數。北榮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黃雅琳表示,今年上半北區醫院器捐人數確實下降,所幸下半年台灣疫情控制得宜逐漸恢復,去年北區醫院捐贈人數192人,今年年底可達設定的204人目標。然而,黃雅琳表示,今年達標的原因,光眼角膜捐贈就占了一半,表示臟器捐贈缺口仍大,「一年洗腎仍口約8萬多名,排隊等腎捐的病患就有8000人。」不少病患等腎等了15年,能像王先生一年就配對成功,「比中樂透還幸運。」今年54歲的退伍軍人葉先生,2014年就曾在自己臉書表示死後要器官捐贈,沒想到無常來得太快,5月發生心血管疾病驟逝,一開始令感情和樂的一家人無法接受,「他沒說,我也會捐。」虔誠基督教徒的太太劉湘雰表示,相信先生已在天家安好的她,希望透過有形有體的器官留存世上,讓父愛如山,永不止息。由於先生損及腦幹,最後只能捐皮膚、骨骼及眼角膜,「否則更希望臟器都能捐出去」。台北榮總今天上午舉行「心傳真愛-109年器官捐贈感恩會」,邀請近兩年器官捐贈與受贈者出席,表達對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與感謝。
-
2020-11-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獻身兒童醫療的黃富源教授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再度以「醫界典範」的主題,介紹另外三位傑出的台灣醫師:台灣小兒外科的老前輩陳秋江教授、小兒科大老黃富源教授、公共衛生賴美淑教授。巧合的是,介紹陳秋江教授的文章是黃富源教授追憶當年馬偕醫院還沒有小兒外科的時代如何受到陳教授的幫忙,而接受醫學生採訪的黃富源教授與賴美淑教授都曾做過衛生署副署長,替台灣醫療環境樹立許多重要的制度。這「醫界典範」的主題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能有更多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醫學的領域。那是個溫暖的早晨,年近八十的黃富源教授親切地招呼我們進入他的辦公室。明亮的陽光從窗戶灑落,一旁的書櫃擺滿了醫學教科書與醫院書籍。我們和黃富源教授相向而坐,談話從黃教授的學生時期展開。黃教授是個「庄腳囝仔」,就讀於當時的高雄縣大樹鄉九曲國小,每天無憂無慮,並未真正專注於書本。黃教授在小學當時排名全校第十一名,在考初中時,從未料想到會考上高雄中學初中部。當時校長指派第1、2、3名和第11、12名去考高雄中學初中部。然而誰也沒想到,作為第11名的黃教授在省中考試竟能一舉考上雄中初中部,完全在意料之外,黃教授至今仍感到相當驚奇。黃教授出身平凡,個性樸實憨厚,甚至沒有穿鞋就前往第一次報到,看到其他都市小孩穿著布鞋,真實感受到城鄉差距。也是從這時開始,因為怕被留級而造成家中經濟負擔,所以黃教授發憤讀書。這樣的習慣持續到高中,但即使模擬考試曾經得到全校第一,黃教授卻不敢去考大學聯考,選擇保送到東海大學化工系。暑假回到家時,父親說私立學校學費貴,將來家裡也無法供應他出國深造,鼓勵他去考較實際的醫科。黃教授天天到樹蔭下讀書,持續一個月後,沒想到竟考上當時甲組第一志願——台大醫科。醫學生時期,黃教授仍相當用功,天天在宿舍及圖書館念書,無暇參加社團,勉強擠出時間做家教貼補生活費。進入臨床後,黃教授更是努力抓緊每個學習的機會,學習身體診察和病史詢問。當黃教授沒聽清楚教授查房時的教學時,甚至會在晚上回去找病人請求再學習。因為一心想成為很會看病的醫生,黃教授還幫許多同學值班,藉此精進。其中一個請求幫忙的同學晚上在酒吧彈琴,每晚數百元的薪資也分紅50元(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大的數字)給黃教授,成為日後趣事。幾年下來,由於黃教授的認真及經驗磨練出百般武藝,在住院醫師時就受到多位指導教授們的欣賞。黃教授的同儕除了臨床工作和學習,也會做研究,但由於當時論文寫作「me too文章」較多,黃教授並不喜歡,因此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臨床技能上。黃教授在馬偕小兒科的四十八年中,著重於訓練後輩醫生確實的做好身體診察和病史詢問。黃教授勉勵年輕的住院醫師及醫學生,應該將這些基本功夫學好,對於志不在研究、為看病而存在的醫師,若願意下苦功學習,將會是病人偌大的福音。縱使現代科技發達,基本的診察功夫仍有不可取代性。行醫過程中,黃教授看過許多病人因為之前未做好身體診察,而被誤診。黃教授也感嘆,因為健保的診察費偏低,導致醫師寧願只盯著電腦螢幕,很少做身體診察,也讓病人多了許多不必要的儀器檢查,而這樣的趨勢逐漸上升中。在健保制度下,黃教授認為私立財團醫院的管理模式大都以利益為導向,醫生已逐漸淪為醫院的勞工,這種現象逐漸在擴大中。醫院應該是為了看病而存在,而非為了賺錢或論文寫作而存在。黃教授曾在某家藥廠門口看到一副對聯,很受感動:「我們的藥廠是為了病人的福祉而存在,如果為了病人的福祉而努力,利潤將會隨之而來。」雖然在健保制度下,要成為真正的「良醫」具有挑戰性,黃教授仍對後輩有很深的期待。對於全民健保,黃教授很認同《2030健保大限》一書中,張鴻仁前總經理的觀點。健保實行貶低醫師的專業,壓低醫師的診察費,使醫師淪為財團醫院的勞工。在制度底下,好醫師很難生存,而會取巧的醫生仍然會利用各種方法去攫取自身的利益,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台灣醫療品質越來越差,最後的受害者是病人和那些辛苦奉獻的醫師。訪談中,黃教授特別提及兩位影響他至深的良醫:鄭仁澤教授與杜詩綿教授。1971年黃教授還在台大急診處住院醫師值班時,被病人傳染扁桃腺炎,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 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併發症),當時有其他老師建議應該要做腎臟切片以確定真正的病因。然而切片有風險,黃教授在猶豫之際,鄭仁澤教授來查房,告訴黃教授,依照他的臨床經驗,他認為是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腎絲球腎炎,不必做切片檢查去確定診斷。黃教授從中體會到了鄭教授的同理心,至今仍感謝鄭教授。黃教授病癒後,為防復發而接受新引進的扁桃腺冷凍手術,結果手術失敗,還須找杜詩棉教授開刀。黃教授住進病房時,師母因為怕失禮而事先隨俗送了紅包,而杜教授也收了,讓黃教授大感訝異,當下甚至對於杜教授收受紅包一事感到失望。沒想到,手術後杜教授將紅包原封不動歸還,原來他是怕黃教授與師母不安心才暫時收了紅包。受到杜教授的啟發,黃教授日後行醫從不收紅包,如果病人堅持,就將錢送至社會服務部作為醫院急難救濟金,有一年馬偕社會服務部的基金中,最高的就是黃教授的存款。在臨床工作之外,黃教授還曾擔任衛生署副署長。民國89年,李明亮教授在總統大選後被發布為新任衛生署長,就任前,他四處打聽,最後致電給黃教授,期盼黃教授能成為他的副手。由於接任在即,黃教授和夫人談妥後,相信這是上天的安排,便同意了與李明亮教授一同任職於衛生署。在擔任副署長的兩年中,黃教授因知曉有醫師違反醫學倫理的事件,而成立國家級醫學倫理委員會,帶動醫界對醫學倫理議題的重視。此外,黃教授也參與全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成立,讓器官捐贈制度化,讓民眾公平地得到器官的捐贈。雖然黃教授後來未接任署長,但是他在職期間所為,卻為國家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曾有衛生署內部的人員說,衛生署最受懷念的長官就是李明亮和黃富源,黃教授認為是由於李署長與他當時用心帶人,凡事溝通,不用權力指使下屬行事。如今回首當時的經歷,黃教授仍然感到上帝安排的驚奇與可貴,並且以自身的經驗鼓勵我們後輩不要排斥擔任政府公職的機會,反而應勇於承擔,貢獻一己之力於國家社會。因為住院醫師時期的那場大病,黃教授與師母一同信仰基督教。聊談過程中,黃教授常謙虛地將自己求學時期的幸運、一路走來的成就歸功於上帝的恩典;也因為曾經罹患重病,黃教授對於病人深具同理心,言談中盡是真誠與謙卑。對於還是學生身分的我們而言,黃教授面對疾病、面對病人、面對晚輩時,舉手投足間所展現恫瘝在抱的氣度,是我們後輩在醫學領域上的極佳典範。
-
2020-11-13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體育健將兒突然昏倒腦死,母親決定器捐!媽媽要求社工師的一件事,讓大家都紅了眼眶
現今器官捐贈的風氣已較以往開放,不過有些人對此議題仍是抱持著既害怕甚至有點排斥的心態。《長庚社會公益作伙來》臉書日前分享了一個感人的案例,心碎悲傷的媽媽為腦出血昏倒腦死的兒子做出器官捐贈的決定,而在二次腦死判定確定後,媽媽要求社工師的一件事,讓大家都紅了眼眶。《長庚社會公益作伙來》前天(11日)在臉書分享一個感動又溫暖的器官捐贈案例。一位青春期男孩阿力在學校突然腦出血昏倒,送醫後診斷結果為動靜脈畸形破裂造成嚴重的腦出血,他高又帥氣,更是體育健將,媽媽怎麼都不相信他會被醫院判定腦死。但悲傷之餘,媽媽仍想為兒子做件有意義的事情,與家人商量後提出了器官捐贈的想法。雖然已做出器捐的決定,但母親仍是萬般不捨!依據腦死判定準則法規規定,腦死判定應進行二次程序完全相同之判定性腦幹功能測試。就在第二次腦死判定之前,阿力媽媽癱坐在地上,雙手緊抓社工師的衣角說:「社工師你告訴我,我兒子還有機會醒過來對不對?」社工師對心碎的媽媽說:「阿力能夠堅持到這個階段,妳的兒子真的很勇敢,待會如果順利完成二次判定,就代表著兒子到天上當天使了,接著他的大愛就將要幫助九個家庭,也完成媽媽的心願,請相信他一直都在,兒子還會在這個世界傳遞溫暖給好多好多人。」這時阿力媽突然很用力很用力地抱著社工師說:「好!如果確定了,你一定要答應我,請你們趕快送開刀房,千萬不要有任何延誤,有好多家庭在等著我兒子的大愛,千萬拜託你們。」當二判確定了之後,阿力媽媽突然對社工師做出一個要求「我可以拿聽診器聽聽兒子的心跳嗎?」,社工師:「當然可以!」「媽媽,妳聽見了嗎?這是妳兒子的心跳聲,也是希望的聲音」。最後,阿力完成了心、肺、肝臟、腎臟、胰臟、眼角膜、血管等捐贈,他的大愛幫助了9個家庭。每一個不幸都是傷心的故事,但一個不幸轉化為9個奇蹟,卻又是何等喜樂的事!
-
2020-11-09 新聞.生命智慧
安寧緩和新里程 衛福部擬設基地醫院助在家善終
今年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施行20年,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今天說,未來將更著重在宅安寧服務,研議分區指定基地醫院,整合在宅醫療、長照機構、診所等團隊,讓病人在家善終。衛生福利部、台灣安寧照顧協會上午舉行頒獎典禮,表揚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註記健保卡有成的醫療院所。包含醫學中心共15家、區域醫院11家及地區醫院2家。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蘇文浩表示,台灣在民國89年通過第一部善終法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至今20年,統計註記安寧緩和醫療意願的民眾超過72萬人。從歷年註記人數趨勢來看,接受安寧緩和醫療者逐年快速上升。石崇良表示,台灣接受安寧照護人數至108年底已攀升5.7萬人,相較102年增加超過2.2倍;癌症病人死亡前1年安寧療護利用情形也超過60%。不過,石崇良說,除了癌症病人使用安寧緩和醫療頗具成效,其他也可使用安寧資源的八大非癌,如末期漸凍人、心衰竭、慢性呼吸道阻塞等,對安寧資源使用率確實較低。尤其108年初才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擴充了安寧緩和醫療的適用範圍,但截至目前僅1.8萬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AD)健保卡註記。石崇良說,病主法簽署推動緩慢,可能因專法剛起步、且簽署程序確實比較複雜,簽署者多是健康人,要特別到醫院完成諮商才能簽署。加上今年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拖累,民眾減少上醫院,也不利簽署。安寧緩和醫療分成4大塊,包含住在安寧病房的住院安寧、安寧共照、社區安寧和在宅安寧;石崇良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說,未來將更著重推廣在宅安寧,但確實難度更高,如設施、醫療可近性和醫療團隊的建立,都要努力。石崇良表示,未來將分區指定基地醫院,和轄下的診所、長照機構、在宅醫療團隊等組成在宅安寧醫療輸送團隊,透過跨專業合作,讓末期病人在家尊嚴善終。但石崇良也坦言,現在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偏低,確實不利服務養成,未來若健保費有機會調漲,有足夠資源,可優先研議調整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的診察費。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則說,安寧緩和醫療立法20年,民眾觀念的建立仍是當前最大的課題。包括安寧緩和醫療、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器官捐贈都屬尊嚴善終範疇,未來將整合宣導方向,透過官方介入,讓宣導更有力。
-
2020-11-07 新聞.生命智慧
台灣人器捐,竟是亞洲最高!腦死捐贈、心死捐贈、大體捐贈...差在哪?關於「器官捐贈」你該知道的實用指南
編按: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有沒有想過,在離開人世後,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幫助其他的生命呢?你有想過「器官捐贈」嗎?台灣器捐人數2019年創下捐贈新高紀錄375人,由本人或家屬「主動」提出器捐的比率從過去64%,提升至71%,捐贈者生前有填具捐贈意願的比率從9%提升到24%,累計器官捐贈者5000多人,捐出的器官嘉惠成千上萬個家庭,讓台灣器捐率在亞洲名列前茅。關於器捐,你該知道的實用手冊,就由《好活與安老》作者蔡宏斌醫師告訴大家。「器官捐贈」是指一個個體把自身可用的器官,經由手術移植到另一個器官衰竭的病人身上,使他們能夠因得到這個器官而延續生命,並改善生活品質;一般還可細分為「活體器官捐贈」與「屍體器官捐贈」兩類。所謂的「屍體器官捐贈」,顧名思義,是指當一個人不幸腦死時,把自己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組織,無償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移植的患者;而「活體器官捐贈」則是指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願意在不影響自身的健康及生理功能的原則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或組織,提供親屬或配偶做為器官移植。若是罹患實體癌症(solid tumors)的癌症病人,可以允許以屍體器官捐贈的方式,捐出眼角膜或皮膚組織。但若是罹患血液性癌症,如白血病(leukemia)、淋巴癌(lymphoma)及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則不可以做器官捐贈。癌症病人如果經過完整治療五年以上,確認沒有復發或癌症轉移,則可以成為器官受贈者,因為在移植後給予免疫抑制藥物時,可能會誘發癌症復發或轉移,也因此沒有完治的癌症病人,原則上不會列入移植等候名單之中。你有沒有想過,在離開人世後,能夠以不一樣的形式幫助其他的生命呢?若有意願往生後捐贈器官,可先洽詢社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或在各大推廣醫院索取器官捐贈同意書,簽署註記在健保卡中。當然,如果改變主意,也依然可以至原單位撤銷。如果你在許久之前就已申請過「器官捐贈同意卡」,請隨身攜帶,或是重新申請註記在健保卡中,以防萬一發生時,親友能理解你的心願。依照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規定,病人若有意願且於健保卡註記願意器官捐贈,即具有法律效力;若未曾以書面表示,則由最近親屬以書面同意行使,且最近親屬之書面同意不得與死者生前明示之意思相反。當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法條規定,決定順序為: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一親等直系姻親。但在台灣民情上,家族中最有決定性地位的人,往往並非法律上的第一順位,所以,若有遺愛人間的想法,除了及早完成簽署與註記,也別忘記和家人說明與溝通。台灣等待器官捐贈一直是在公平、公正的平台進行登錄及分配,依疾病嚴重程度、組織符合抗原配對、地區等因素進行排序,以正在等候器官且符合醫學考量為前提。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劇 《死之臟器》 中,有把早期腎臟癌症病人的腎臟切除後,摘掉腫瘤後加以縫合,再移植入等待捐腎病人的體內的情節,稱之為「病腎移植手術」,但是這樣的狀況在台灣不會發生!日本透析人口約三十萬人,在2015年已經由厚生勞動省核定「有限度臨床試驗病腎移植手術」,又稱為「修復腎移植」,通常捐贈的腎臟是有癌症切除後修補過的腎臟,不是健康的腎臟。在台灣如果做病腎移植手術,可能受贈者的本人或家屬會對醫院及醫師提出訴訟,台日的國情還是不同!在台灣,不管是屍腎或是活體腎移植,都要健康的腎,等待期大約10年。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醫學史上最早的器官移植,是來自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病人。但自從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發展出腦死判定的程序之後,由於腦死後器官捐的效果更好、一次可以移植的器官更多,幾年內就取代了傳統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之作法。由於人口老化,醫療科技發達,各先進國家越來越多因心臟、肝臟、腎臟衰竭而死亡的病人,許多人因為等不到器官,而提早面臨生命終點。但藉由抗凝血劑、器官保存液、體內或體外器官氧合等技術的進步,心臟停止死亡後器捐的器官品質,已經越來越接近腦死後器捐的品質。許多歐美先進國家也發現,更完整的建立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流程與倫理規範,可改善器官供需嚴重失衡的現象,救更多的末期病人。台灣衛生福利部則是於2017年12月26日發布「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將「腦死捐贈」及「心死捐贈」並列為遺體器官捐贈來源。心死器捐適用於符合《安寧條例》中的末期病人,同意撤除維生醫療且願意器捐者,在心跳停止5分鐘後可施行心死器捐。撤除維生醫療之病人,於其心跳自然停止(即是體循環停止)後,應有5分鐘的等候觀察期,在這5分鐘裡,醫療團隊不得執行任何醫療行為,待確認未再出現收縮性血壓或心搏性心率,由主治醫師宣布死亡後,才可以進行器官摘取及移植作業。器捐也可指定給家人考量到國內等待器捐者眾,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更推動了幾項修法,使得器官捐贈「利人利己」的概念更加具體化,讓器官捐贈者死後留給家人的不一定是財產,而是健康的庇蔭。1.指定捐贈:根據 《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第9條規定,不論是心死器捐還是腦死器捐,若是屍體器官捐贈者在捐贈當時有家人正在等候器官,可以指定捐贈給五親等以內之血親、姻親或配偶,但限於當時當次的捐贈,之後若有其他親人等待器官移植,則沒有此項優惠。舉例來說,若哥哥車禍死亡捐出多個器官,家屬可決定將一顆腎臟捐給洗腎的弟弟。2.排序提前:根據衛福部公告,在《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待移植之配偶或三親等內之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將來如需要等候器官分配時,將有優先權。此外,配偶須符合規定: 「應與待移植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結婚滿一年後經醫師診斷罹患移植適應症者,不在此限。」該公告資料便舉例說明,「以心臟及腎臟為例,於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中,找一位之前在捐贈者出現時排序分別為24名及201名的待移植者試算,加入了『配偶或三親等血親曾為死後器官捐贈者』後,排序分別變為第6名及第2名。」顯見此一新制影響至大。大體捐贈奉獻醫療所謂「大體捐贈」,是指若因為年齡限制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法捐贈器官,但仍希望可以為人類的醫療進展貢獻部分心力,可以在亡故後選擇教學遺體捐贈,做「大體老師」,或稱為「無語良師」。通常大體捐贈是自然死亡或是病故後才捐贈,這與腦死判定後做的器官捐贈不同,所以同時簽署器官和大體捐贈同意書是不衝突。大體捐贈的限制條件有以下五點:1.必須是16歲以上自然死亡或病故者。2.曾經做過器官摘除或動過手術者,不適合捐贈。3.患有法定傳染病(如愛滋病、肺結核鈣化等)者不可以捐贈。4.超過或低於標準體重50%者不適合捐贈。5.有以下情況也不可捐贈:自戕、溺斃及嚴重水腫、車禍、手術中往生、嚴重創傷、褥瘡、四肢變形或萎縮、癌症末期腹水及冰存過久致大體明顯破壞者(各醫學院校規定會有些微差異)。在大體捐贈的流程上,可以自己在生前填寫捐贈意願書,或是離世後由家屬代簽捐贈同意書,然後在病危時通知醫學院的捐贈中心,由他們來聯絡醫師進行評估。目前北區七所醫學院遺體捐贈聯合中心(包括台大醫學院、陽明大學、國防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長庚大學醫學院、輔仁大學醫學院、馬偕醫學院)的大致流程如下,其他醫學院的作法可能會有細微差異,僅供參考可另洽詢。1.進行防腐措施,並致送家屬感謝函。2.防腐處理至少一年以上,才會正式進行教學啟用。3.啟用前會舉行追思儀式,並會向學生簡介捐贈大體者生平事蹟。4.大體從防腐措施到教學結束、火化、安奉骨灰約需兩年以上時間,家屬若欲領回骨灰,請事先告知。5.各醫學院每年清明節前會舉辦慰靈公祭並邀請家屬參加。書籍介紹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作者:蔡宏斌 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0/02/26作者簡介 蔡宏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粉絲人數14萬)吃得下盡量吃!台大醫師告訴你:為何想長壽,老人胖一點比較好
-
2020-10-27 新聞.杏林.診間
第30屆醫療奉獻獎公布 呂若瑟等獲獎
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8名,分別為朱樹勳、余文儀、蔡輔仁、呂若瑟、許瓊心、林永哲、周玉英、黃明裕;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本屆醫奉獎報名收件54件參選。朱樹勳完成台灣第一起心臟停止後開胸急救病患成功的案例,改革開心及簡化手術方法,推廣器官捐贈,宣導腦死新觀念,為器官移植的推手。余文儀深感偏鄉醫療困乏,又受切膚之愛感召,於75年至台東開設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迄今35年。蔡輔仁為中部地區第一位醫學遺傳學專科醫師,投入罕見疾病研究、遺傳疾病研究30年,行醫生涯幾為台灣罕病照護發展的縮影。呂若瑟神父54年來台,63年於澎湖創立惠民啟智中心,76年於宜蘭籌創聖嘉民啟智中心,96年創設聖嘉民安寧病房,99年籌建老人醫療大樓,108年起募款籌建澎湖馬公惠民醫院的失智照護專區及團體家屋。許瓊心推動早產兒醫療,參與制度建立,與早產兒基金會攜手成立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主張整合多科別的完善照護制度,40多年來是許多早產兒的另一個媽媽。林永哲89年自高醫大附設醫院卸任院長以來,長期支援離島及偏遠地區醫療,於當地臨床教學及繼續教育服務19年,致力於心血管重症醫療及教育推廣。周玉英從事公衛護士37年,尖石鄉道路崎嶇又常遇風災路斷,山地鄉交通不便,早年風災時24小時待命、後送病患,平時公衛宣導挨家挨戶家訪至半夜更是常事。黃明裕推動口腔照護服務納入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評鑑項目,引進國際最新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及醫療新觀念。榮獲團體獎項的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自87年起至今走遍屏東縣68所學校、6個衛生所、8個身障機構看診,並成立4個醫療站,改善縣內無牙醫鄉的困境,迄今每個月約有50名牙醫師定期於原鄉或巡迴醫療點看診,首創由牙醫入山地鄉巡迴醫療服務模式,明顯改善部落孩童齲齒現象。90年起開始身障者服務,94年起再推巡迴醫療站,至今年全縣遍布。
-
2020-10-2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開刀飲食不定、喝水少 泌尿科醫師輸尿管結石
口述╱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什麼科醫師得什麼病。」這句話是我還是醫學系學生時,泌尿科老師上課說的,當時我並不當一回事。投身泌尿及腎臟移植領域30年,覺得有專業知識與敏銳度,從沒想過自己會得到泌尿疾病,現在回想起老師的話,真的滿有意涵的。身體悶痛 檢查腎水腫兩年前的某個周日傍晚,我覺得不太舒服,雖然能吃能睡,但身體就是感到有種「悶痛」、說不上來的微痠痛感,當下閃過「可能是結石」的念頭,因為沒有痛到影響生活,認為應該不太可能。隔天上班,中午科內聚餐,我向同仁描述這情況,住院醫院回我說「應該是結石」。我決定在科內檢查,兩次超音波檢查都顯示,有腎水腫,但我排尿等一切正常,隨即安排隔天接受腎臟攝影注射顯影劑檢查,發現輸尿管有一顆約0.5公分的結石。內心震撼,怎會是我?確認結石後,我雖沒說什麼,但內心震撼,「怎麼會是我?」自認沒有家族遺傳史,飲食均衡、有運動、營養及保健食品攝取也沒少的我,怎麼會有輸尿管結石?一般來說,泌尿系統結石若小於0.5公分,不用特別處理也不須開刀,只要多喝水,結石有機會隨尿液自行排出。但因悶痛感持續在,會影響工作,當天晚上就安排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不必住院、回家後多喝水,但隔天醒來如廁時仍出現血尿、悶痛也沒有消失,再度檢視才發現,輸尿管結石竟然還在。泌尿道結石 高危險群「等幾天看看吧。」同事這樣勸我。等了四天還是不舒服,決定開刀治療。在同事安排下,當晚住院先麻醉,再進行輸尿管鏡碎石術,術後膀胱痛感明顯,但隔天醒來,身體感覺好多了,悶痛感不見了。術後我仍每個月追蹤,檢視腎水腫與鈣化點,半年後完全消除,才放下心中大石,至今每年持續追蹤。現在回想,這或許是外科醫師的「原罪」吧。內科醫師不須動刀,問診時可坐著、喝水、也可走動;身為外科醫師的我,一天可能兩三台刀,一上刀就得4、5個小時且全神貫注,8小時下來,可能喝水不到1000㏄,加上吃飯得快又不定時,我真的是泌尿道結石的高危險群。體態健康 才是患者榜樣因為自己是專業醫師,控制欲高、比較逞強,加上泌尿系統又是專長,覺得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忽視。這次經驗讓我理解,「醫師也是人,也會生病。」我們面對病人,總叮嚀多喝水、少喝咖啡、少攝取高普林食物等,以避免結石,往往自己卻沒有認真面對。在疾病的當下,每個人都是脆弱的。這兩年我會運動,持續每天健走半小時,盡量少喝咖啡、多喝水,「體態健康」,才是患者最好的榜樣。醫學辭典/輸尿管結石泌尿道結石指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結石。輸尿管結石在臨床很常見、發生原因與家族史、體質有關,也跟飲食、水喝太少及長期臥床等有關,在泌尿科疾病患者中占了2至3成。腰痛、血尿是輸尿管結石常見症狀。近年臨床發現,部分年輕男性愛喝碳酸飲料、奶茶等,結石比率變高。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有結石問題的患者是冬天的兩倍。輸尿管結石多為腎臟結石掉下來阻塞造成,輸尿管有三處位置較狹窄,分別是腎盂與輸尿管交界處、輸尿管經過大血管處、輸尿管及膀胱交界處,結石也較容易卡住。可透過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CT)等方式檢查,並依其大小及位置來決定治療方式。若結石小於0.5公分,可採觀察及保守治療,若造成腎水腫或觀察後不見結石掉下,可輔以藥物治療。大於0.5公分的輸尿管結石,需積極處理,透過體外震波碎石、輸尿管內視鏡碎石、腹腔鏡手術等方式處理。臨床上,五年內約有半數患者會復發,術後應積極追蹤。江仰仁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長庚醫院泌尿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專長:一般泌尿,腎臟移植興趣:健走、聽音樂、閱讀經歷:長庚醫院一般泌尿及腎臟移植科主任,長庚泌尿科助理教授
-
2020-10-22 科別.泌尿腎臟
大愛捐贈腎臟難等…年輕末期腎病男子 靠父捐腎成功移植
30多歲楊姓男子是家庭經濟支柱,多年前因末期腎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他到長庚醫院登記希望接受大愛捐贈腎臟移植,但一直未等到配對適合的腎臟。後來楊父想捐1顆腎臟給兒子,經過一系列檢查評估通過審核,順利完成移植,術後定期回門診追蹤,復原狀況良好。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顯示,全台目前有7800多位末期腎病患者登記等候大愛捐贈的腎臟,以1年不到200例患者完成移植手術推算,所有末期腎病患完成移植將要約40年時間。目前有不少患者等待超過10年以上,仍未等到合適的腎臟供移植。基隆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劉冠麟表示,楊姓患者從事服務業,工作時間雖較有彈性,但也會為了透析與工作時間衝突感到困擾。楊父看在眼裡,以為愛莫能助,但有天陪兒子到醫院,得知有腎友接受家屬捐贈腎臟,表示也想捐腎給兒子。劉冠麟說,法律規定捐腎者須年滿20歲、自願捐贈,且為末期腎病患者5親等內血親或配偶,接著安排移植協調師訪談衛教,讓捐腎者及末期腎病患者了解移植及術後長期照護情形。醫師評估捐腎移植手術,首要考量感染與惡性腫瘤,因腎臟移植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會增加感染與惡性腫瘤嚴重度,因此未治癒的感染及未完全切除或治癒的惡性腫瘤,皆屬腎臟移植的禁忌症。劉冠麟表示,一般來說低復發機率惡性腫瘤經完全切除或治癒,追蹤2年以上未曾復發;高復發機率惡性腫瘤,經追蹤5年以上未曾復發,才可進行腎臟移植手術。下一步是免疫方面的評估,包括雙方的血型是否相容,HLA組織型態的符合程度,T及B淋巴球交叉試驗檢測雙方是否會發生排斥反應。在精神科門診評估精神、心理狀況,社服人員訪談評估家庭及社會支持狀況後,最終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去年成功完成親屬捐贈腎臟摘取及移植手術。劉冠麟說,目前親屬捐贈腎臟摘取手術皆採腹腔鏡進行,術後約5日出院,腎臟移植手術後約2星期出院。腎臟移植患者需長期門診及藥物治療,捐腎者也建議定期追蹤,確保健康狀況維持良好。
-
2020-10-14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當「大愛」與「己私」揪心拉扯,你如何選擇?蘇上豪細數從醫印象最深3器捐故事
當孩子被宣告,即將到另一個世界當天使了…身為家屬,面臨「大愛」與「己私」的揪心拉扯,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蘇上豪接受媽媽經專訪,語帶感性的說:「我常講,我們這個科是『攔虎科』,在鬼門關前攔虎,攔得過就過,攔不過就走了,所以對生死的概念,也不是說看得很開,應該說看得很多。」他平靜地敘述從醫數10年以來,印象最深刻的3個器捐故事。一、【女國中生與爺爺】救不了自己孩子,救别人的孩子「我還記得,那時候小孩子坐在腳踏車後面吃冰棒,所以被撞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抓住爺爺,她不是我的病人,但那時候是在同一家醫院,我都會去幫他們念經。」一名國中女學生,出身隔代教養家庭,跟爺爺兩人相依為命,過著雖然貧苦但是很幸福的生活。有一天,爺爺騎腳踏車載孫女出去玩,突然被汽車追撞,爺爺全身骨頭都斷了好幾根,開刀搶救撿回一條命;女國中生沒這麼幸運,被醫師宣判腦死。於是,器官捐贈的勸募社工前來詢問爺爺,是否有意願讓孩子當器官捐贈者?對家屬而言,當然希望能夠保留完整遺體,而且通常詢問家屬器捐意願時,仍處於搶救病患的狀態下,回頭想想,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醫師側面了解,爺爺擔負著巨大的痛苦,站在人道立場,他也覺得要捐,另一方面更令人難過的是——他窮到沒有辦法幫小孩辦喪事,若同意器官捐贈,就會有喪葬補助費。講到這裡,醫師停頓、嘆了一口氣,「所以後來就是這樣子(同意器捐),真的很窮,所以你看人家帶小孩去遊樂園,她只有爺爺載她騎腳踏車去玩。」二、【器官衰竭的患者】命懸一線仍不放棄等待不只是捐贈者的家屬,那些正在等待器捐的人,分秒都在承受著與死神拔河的痛苦,2020年3月22日,國標舞女王劉真,就因為等不到換心,辨膜狹窄搶救不治,病逝台北榮總。蘇醫師透露,「像我書裡面寫的那些主角,不是說你要接受移植,器官就從天上掉下來,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也需要勇氣,等不到器官,在我面前痛苦死去的很多。」醫師坦言,沒有人想寫痛苦的故事,但事實是每次寫出一個等到心臟的勵志故事,背後其實有更多等不到心臟,或等到不好心臟的人。蘇醫師回朔,曾有一個病人裝了葉克膜,狀況危急,在團隊評估與家屬同意的狀態下,接受一顆品質不是很好的心臟。結果做完心臟移植手術後,2個禮拜內開了13次刀,最後在虛弱崩壞中哀嚎死去。回想那陣子,每天來來回回送手術室開刀,家屬從焦慮、不安到絕望、心碎的臉龐,醫師永遠難以忘懷。蘇醫師透露,大部分病人最後往往等不到適合的器官,有人裝了葉克膜,放久了造成血球破壞、七孔滲血,整個人形容枯槁。有些家屬不忍心孩子「苟延殘喘、活著受苦」,就會忍痛放棄治療;但大部分的家屬只要裝了機器,都會堅持救到最後。因此,蘇上豪醫師才會在新書序中提到,無論是器捐者、器捐家屬、等待器官的患者—他們都需要勇氣。三、【受贈者的生命旅程】一段有時效性的父女情梁永斌是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案例。多年前,梁永斌的身體狀況不是很樂觀,幾乎已經呈現半放棄的狀態,後被弟弟梁永漢押著送進醫院,裝了一些體外體外維生器材,幸運地等了幾個禮拜之後,就等到合適的心臟,他完成「心臟移植」手術,開啟第二人生。2013年某天,蘇醫師接到梁永斌的電話,電話那頭認真地詢問,他和女友在討論結婚的事情,像他這種狀況,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醫師翻閱相關文獻後表示,接受器官捐贈者的患者,術後恢復只要沒有影響生育能力,一樣可以有小孩。梁永斌的難題在於,根據統計數據,接受這類心臟移植手術後的人,10年內的存活率約6成。當時,懷孕的女友不顧家中父母勸阻,堅決替梁永斌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蘇醫師告訴我們,「這就是真愛,明明知道你的枕邊人可能比你早離世,但你還是願意幫他懷小孩。」梁永斌的女兒現在6歲,當了爸爸的梁永斌,像完全變了個人似的,一掃過去病痛纏身、形容枯槁的陰霾。醫師笑稱,梁永斌現在看起來發福了,這是吃免疫藥變肥的緣故;但在我們看來,也許他是為了珍惜這一段「有時效性的父女情」,每天都有好好吃飯、認真生活,不肯錯過爸爸陪女兒長大的每個時刻吧!台灣器官捐贈的概況,急需分享給更多人見證過這些生死交關的高山低谷,蘇上豪醫師一手執刀、另一手提筆,致力讓更多人了解「器官捐贈與移植」的制度與現況,他指出目前台灣人對器捐的認識,尚停留在粗淺的階段。以器官捐贈的數量而言,全世界是以每百萬人口、每年捐幾次器捐為標的,台灣號稱每年有3、40例器捐,事實上大概10例左右而已,其他大多是遺體捐皮、捐骨頭,並不能算是狹義的器捐範疇。器捐制度有兩種:知情同意與預設默許一、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意即身體是你的私有財,像美國、香港、台灣都是使用這個制度,只要你不同意,你死後的器官就不能被用作器捐用途。二、預設默許(presumed consent),你的身體是公共財,簡言之,若你生前沒有表明不願意捐贈,那死後就視為默許,歐洲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都是採「預設默許」制。從實務上來說,西班牙每年器捐人數都在50人左右,是台灣的5倍。蘇上豪醫師認為,第二種想法比較有利於勸募,因為無論採行哪種制度,器捐小組還是要經過亡者家屬的同意才可以施行,因此,若全民普遍有「預設默許」的觀念,提前簽署(或考慮)勸募卡,在經歷生死交關後,就不會如此難以釋懷。生命無常,蘇上豪醫師認為,無論是器捐或接受器捐,這都是上天的賜予,並非人為可以決定的。對於那些有在考慮器捐的人,蘇醫師想說,如果簽署器官捐贈同意卡,能宣洩掉家屬、勸募社工、等待者的壓力,這份福報是老天爺奉獻給你的;至於仍在那些等待器官的人,蘇醫師更不忘勉勵,只要繼續懷抱勇氣與希望,老天爺自然也會給你勇氣。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相信,只要活著,一切都還有機會。
-
2020-08-22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病危受洗基督徒換肺重生 蔡易餘見證感恩台大醫
嘉義縣前立委蔡啟芳上個月嚴重肺阻塞病危,受洗成為基督徒,在台大醫院接受長達12小時換肺手術,手術隔天正好是他66歲生日,換肺重生的他,目前轉入普通病房復健,他兒子立委蔡易餘昨天與手術主治醫師徐紹勛對談器捐換肺,蔡易餘見證父親換肺重生,誠如他父親所說,「新生命是神賜予最大的恩典!」「電線桿那句話救了蔡啟芳!」前總統陳水扁貼臉書說,18日到台大醫院探視蔡啟芳,蔡因嚴重肺阻塞,7月11日緊急進行換肺手術,剛從ICU轉入普通病房才第4天,蔡一看到他,開口就說貼在電線桿的那句話「信耶穌得永生」救了他。7月10日當一切都那麼糟糕時,蔡受洗成為基督徒,經12小時手術,隔天7月12日剛好是他生日, 也是他重生的日子,這一切彷彿奇妙恩典,上帝神蹟降臨,如今蔡啟芳已經可以一次爬台大醫院15樓5趟,感謝台大醫師徐紹勛和醫護人員! 祝禱蔡啟芳早日康復,養好身體再為台灣打拚。蔡易餘昨天與主治醫師徐紹勛接受「植愛」雜誌專訪,談父親肺臟移植經歷,徐醫師告訴他有腦死器官捐贈者,比對適合移植肺臟,必須即刻決定是否同意接受手術,歷經12小時手術,誠如父親所述,7月1日在黃智鴻牧師見證下接受洗禮,新的生命是神賜予最大的恩典!蔡易餘表示,徐醫師認為器捐受贈者術後照顧外,希望大家更關心每個捐贈者家庭的悲傷治療,國內對器官捐贈還需要更多人文省思,可以好好來推動!徐醫師也因經歷他學妹曾醫師器官移植,希望透過他再次呼籲大家,「千萬不要酒駕!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
2020-08-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21歲警腦死器捐救10人 父母淚送「你是最棒的」
新北市樹林分局樹林派出所廿一歲員警楊庭豪日前執勤時,遭無照十七歲張姓少年騎車撞飛,雖搶救恢復生命跡象,但腦幹完全失去功能,醫師判定腦死,楊的家屬忍痛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昨天下午拔管,共捐出八個器官,超過十人因此能夠延續生命。亞東醫院昨天舉行器官捐贈說明會,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指出,楊庭豪因腦部嚴重性外傷,導致雙側蜘蛛網膜下出血,兩度腦幹測試,確認失去功能宣告腦死。洪芳明表示,非常感謝家屬,替楊庭豪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共摘取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角膜、胰臟、血管、瓣膜等八個器官及組織,提供北、中、南超過十名的急需病患。楊庭豪昨天從加護病房被推往手術室時,樹林分局警員站在門口列隊高喊「庭豪兄弟,謝謝你的大愛」,楊的國中、國小同學們也站在走廊盡頭,含淚目送。楊庭豪父母親一路陪著兒子,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楊母不斷哭喊著兒子的名字,「媽咪愛你,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優秀的」,場面哀戚。楊母堅強地說,「他那麼年輕、身體那麼好,才有機會救這麼多人」,大愛精神令人動容。八月二日凌晨,楊庭豪與另同仁獲報處理一起群架事件,分騎三輛警用機車前往支援,騎在中間的楊遭張姓少年從側面猛力衝撞,倒地不起。楊庭豪頭部嚴重受創,身上多處骨折,失去生命跡象,送往亞東醫院急救,醫師判定腦死,家屬原本還期待奇蹟,最後仍忍痛簽下器捐同意書,讓楊大愛遺留人間。
-
2020-04-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能上班能聚餐 洗腎非世界末日
COVID-19影響全球,改變你我習以為常的生活,但我們也在危機中開創新的可能,嘗試居家上班、遠距醫療與視訊上課等新方法降低群聚感染的風險,建立後疫情時代的新秩序。正如我們在疫情間積極適應改變,腎友也為了自己的工作權與生活長期奮鬥。●看更多腎友心裡話:【深度專題】獨家腎友經驗,6個生命故事說給你聽 「我們的敵人是腎臟病、不是腎臟病人」劉克勤/54歲,洗腎13年「苦也一天,開心也一天,何不開心過日子?」林女士/62歲,洗腎2年透析治療俗稱洗腎,民眾對洗腎的不了解,使腎友比一般人更容易遇到不如意。聯合報推出「尊嚴倡議」系列專題,邀請腎友訴說她與他的心路歷程,如何在洗腎後找到生活平衡、重塑自我形象及跨越職場障礙,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Q:有慢性疾病的腎友,怎麼減少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A:透析治療有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兩種方式,腹膜透析是從腹部的導管輸進乾淨透析液進行治療,最大的不同是腹膜透析可由病友或照顧者在家洗腎,減少暴露被感染的風險。Q:居家腹膜透析怎麼進行呢?A:傳統腹膜透析一天操作4到5次,腎友可以趁白天空檔換液;或者考慮俗稱「自動洗」的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利用腎友晚上睡覺時間洗腎,白天可照常上班上課。輕忽腎功能警訊拖到須洗腎林女士在北部一間公營事業單位上班。過去身體健康,健保卡一年只用1到2次,也沒特別注重健康飲食,只要吃飽就好。但7年前的員工例行健檢,發現腎臟功能亮紅燈,因拖延就醫時間,治療改善不佳,只好在醫師建議下選擇腹膜透析治療。可能是有心理準備了,林女士說她不怨天尤人,洗腎是無法換腎的必要治療,只要配合醫師的叮嚀、關注新聞報導,有「知識」放心中,注意飲食與居家護理,就能慢慢習慣洗腎生活,也能避免腹膜炎感染而住院。睡眠時間完成洗腎生活如常林女士說,她曾後悔太晚注意腎臟健康,「但苦也一天,開心也一天,何不開心過日子?」加上選全自動腹膜透析治療(APD),晚上睡覺8小時就能完成洗腎,照樣上班、周末參加聚餐,還培養每天健走1小時的好習慣。「不同之處是同事和家人更關心我。」林女士說,洗腎之初,工作40年的老同事會擔心她虛弱暈倒,輪班「巡田水(台語)」照看她,長官和家人也常叮嚀她要多休息,「能在友善環境生活很幸運。」然而,非每名腎友都能在友善環境中生活。腎友求職碰壁遭歧視譏腎虧劉克勤13年前因重病與誤診,被宣判必須洗腎。當時他在對岸當廠長,考量醫療水準返台求職,未料四處碰壁。且因選擇血液透析,手臂植有瘻管,不懂洗腎的朋友見狀,會譏笑他「腎虧」。雖是迷思,卻讓他多年不穿短袖。劉克勤盼種下改變的種子,當導演杜懷聖找他拍攝「十二分之一的光陰」紀錄片,探討台灣器官捐贈的環境時,他欣然答應當主角。該部片也獲2018年新北市紀錄片獎第二名。尊嚴倡議盼友善接納洗腎者今年,他接下桃園市腎友協會理事長一職,雖為無給職,但努力倡導「我們的敵人是腎臟病、不是腎臟病人」,期待民眾認識腎臟病並學會預防,盼社會友善接納洗腎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專家提醒慢性病患為重症高風險群。劉克勤提醒,一周需跑醫院3次接受血液透析的腎友需更小心防疫,避免感染。林女士說,她使用居家腹膜透析,方便又能降低感染風險,這次疫情期間讓她洗腎更安心舒適。倡議大聲公●劉克勤54歲,洗腎13年洗腎只是疾病治療的一種,並非腎友上輩子失德,只要照護好身體,跟正常人沒有不一樣!●林女士62歲,洗腎2年我能工作,喜歡健走,開心生活不依賴人,對社會一樣有貢獻!醫學辭典/腹膜透析 洗腎DIY常見的透析治療為血液透析(HD),但還有一種方法為腹膜透析(PD),從腹部的導管輸進乾淨透析液進行治療。其最不同之處是,腹膜透析可以居家洗腎,不必像血液透析需一周跑醫院3趟,只是需自己操作。傳統腹膜透析一天操作4至5次,由腎友趁白天空檔換液;此外,也可透過健保租賃的機器來自動洗腎(APD),腎友夜晚就寢時治療,適合白天需上班上課的族群。最新APD機器可雲端回傳洗腎數據,讓醫護掌握病人治療狀況,提升遵囑性。而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一樣,操作皆須注意清潔,避免感染。(諮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整理╱記者鄧桂芬)【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
2020-04-1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告別人生舞臺/器官配對要成功 靠2絕對因素+9相對因素
2020年2月7日,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狹窄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心臟功能恢復不良,置放葉克膜及右冠狀動脈支架,但因心臟功能遲未恢復,於2月13日裝置心室輔助器,並符合台灣心臟移植等候機會。但2月下旬及3月初,先後發生腦梗塞與腦出血,造成腦壓上升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術後仍因持續性腦壓過高,家屬同意尊嚴善終,於3月22日晚上22時22分撤除維生系統,曾經翩然起舞國標舞女王從此告別人生舞臺,享年44歲。 劉真等候心臟移植期間,曾有報導影射藉由名人外力關説介入影響大愛捐贈器官移植排序,導致社會民眾對於器官等候配對的方式有所疑慮。但我國的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已建置運作15年,在台灣等心臟移植的病人皆需符合相關等候條件,並依照疾病嚴重度排序等候。而台灣腦死或心死的大愛捐贈者需登錄器官捐贈登錄系統,藉由電腦系統自動進行排序,將捐贈者與等候者的資料進行配對,多年來移植醫院皆兢兢業業依照專家制訂器官分配原則,同儕醫院間彼此同時監督登錄系統分配結果,不因外在因素而進行人為操作,努力用最公平公正的方式善用每位捐贈者大愛珍貴器官 !器官配對像輸血一樣,需考慮二項絕對因素:第一項:血型必須相同或相容絕對因素,器官捐贈者與等候移植者之ABO血型一致。或器官捐贈者血型O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型、B型或AB型。若器官捐贈者血型A型或B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B型。第二項:絕對因素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若器官捐贈者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HIV(+))」器官也僅能分配經書面同意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等候移植者。除此絕對因素之外,同樣的心臟等候移植,另需考慮的有以下九項相對因素:第一項:疾病「等級1」優先於其他等級等候移植者。若以劉真等候最具急迫性的心臟等候為例 :心臟移植等候依疾病嚴重度分級,分為1A等級,定義是使用機械性循環輔助器包含 : 體外膜氧合器 (ECMO)、心室輔助器 (VAD)、主動脈氣球幫浦 (IABP) 、呼吸衰竭氣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以台灣當時的等候心臟移植人數約有200位,劉真即是屬於最嚴重的等級1A等級,統計約有15位。而媒體影射名人靠關說將順位提前,這些都是錯誤的立場及觀點!以訛傳訛不實報導會造成大愛器官捐贈者家屬質疑當初決策是否正確的二度傷害,也對許多殷切期盼的命懸一線等候者並不公平,更忽視台灣努力建置的器官分配制度及嚴重悖離醫療倫理原則,對當事人及家屬也完全幫不上任何忙!台灣的器官捐贈環境是需要友善正面的報導及能量挹注。 1A等級之後是1B等級,定義是病人依賴強心劑維持且住院中、或嚴重心律不整、無法施行冠狀動脈繞道術,有不穩定心絞痛,無法脫離 NTG 靜脈注射者、病人安裝心室輔助器(VAD)後穩定出院達30天以上,且期間未因該儀器之問題再住院者。若未符合等級 1A 或 1B 條件之心臟移植等候者皆為2等級。心臟移植還有因感染或其他因素暫時性不穩定因素而不適合心臟移植者,例如腦出血或腦梗塞,已經過了黃金等候移植的等級7,台灣心臟捐贈來源有限,必須將有限資源謹慎分配,故依照疾病嚴重度優先分配:1A > 1B > 2 > 7 。第二項:血型,血型相同優先於血型相容等候移植者。若捐贈者是O型,則O型的等候者有優先權。第三項:捐贈者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HBsAg(+))」或「B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且表面抗體陰性且核心抗體陽性」優先分配予「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或表面抗體陽性或核心抗體陽性」等候移植者。第四項:器官捐贈者「有C型肝炎(Anti-HCV(+))」優先分配予「有C型肝炎且尚未治癒」等候移植者。第五項:等候移植者等候時間長優先於等候時間短。第六項:等候移植者之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曾為器官捐贈者優先。第七項:執行器官捐贈者之醫療照護、腦死判定、必要性檢查與檢驗、協助司法相驗、器官分配聯繫運送、遺體禮儀及資料登錄通報等事項醫院。第八項:地理位置,器官捐贈者及等候移植者所在區域相同為優先。第九項:曾為活體肝臟或腎臟器官捐贈者。等候順序依上列項次順序比較。 生命的驟世,媒體追蹤報導,民眾萬般不捨,許多等候器官移植的病友同樣有與時間賽跑的困境,等候中消逝的生命比比皆是,但少了媒體的光環,他們只是獨自凋零…。臺灣的等候器官移植者眾,大愛捐贈器官者遠遠不及需求,早期認為根深柢固的華人觀念,但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107年「器官捐贈概念意向調查」指出,如果家人已簽署器捐同意書,一般民眾中則有78%的受訪者支持家人的決定。醫護人員中有91.9%的受訪者支持家人捐贈器官。但是,如果家人未曾討論過器官捐贈或表示意願,一般民眾則為41.4%,醫護人員中僅剩53.7%仍會幫家人做器官捐贈決定,顯示器官捐贈明示意願表達為考量是否同意捐贈器官的重要因素。 統計也顯示醫療臨床現場每天與生死拔河的醫護人員中,79.3%的醫護人員有器官捐贈意願,25.3%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面臨生命無常時,能將自己的大愛遺留人間,或許是醫護人員曾親眼見證腦死病患透過器官捐贈給予另一條新生命,也思考過通往天堂的門票,是不是一張器官捐贈卡的論述。佛教經典《無量義經》佛陀提到:「頭目髓腦悉施人」,這是大捨的布施,也是透徹一切的大愛!約翰福音 12:24:「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器官捐贈是在思考尊嚴善終病人自主權利的生死議題,若我們愛我們的家人,不要把困難交給家人承擔。不管對於器官捐贈的決定為何? 家人之間講清楚說明白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決定。
-
2020-04-04 科別.心臟血管
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全人工心臟使用時機?醫師詳解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等待換心的過渡期該怎麼辦?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統計, 108年心臟移植等候者約有200人,同年僅86例成功分配到心臟,器官移植的捐贈者和等候者人數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所幸,醫學進步,患者在各種心臟輔助儀器下,有機會挺過危險的過渡期,等待換心的希望。快來看看振興醫院心臟加護中心主治醫師李永在解析常見的心臟輔助儀器。進行心臟手術時,可能需使心臟停止,這時會使用人工心肺機。李永在表示,人工心肺機是一種體外循環儀器,在心臟手術時,暫時用來取代心肺功能,醫師趁此時對心臟動手術,因此使用時間很短。這類體外循環機器,由幫助血液循環的幫浦,和交換氣體功能的人工肺臟組成。不過,為儲存全身血液,人工心肺機有較大的空間,難以在加護病房使用,對此有了另一利器─葉克膜。葉克膜是用於搶救的儀器,李永在說明,有別於人工心肺機,葉克膜改以置入管子的方式建立患者的閉鎖式的血液循環─血液從靜脈系統經過人工幫浦和人工肺臟處理,再送回動脈,輔助心肺功能。不過,人工管徑缺乏天然血管的抗凝血物質,葉克膜使用久了,會有血栓的風險。因此,醫師必須施打高劑量抗凝血劑來控制,但使用越久風險越高,出現中風、感染、出血和器官功能不足等併發症。一般而言,歐美使用葉克膜至多1週,但台灣因國情、設備等因素,有些患者會超過1週以上,容易併發症,以至於不容易存活超過2週。「葉克膜絕非萬能,只能緊急搶救。」李永在強調,在患者有機會復原的前提下,葉克膜是一種「過度期」的使用,絕非所有病者都有效。葉克膜搶救對象,包含肺炎感染、新生兒呼吸窘迫等呼吸衰竭的患者,以及肺功能不佳的心臟疾病患者,然而,「葉克膜對心臟可能沒有實質幫助,只是幫助心臟,維持心臟以外的器官功能良好,讓心臟有時間休息,有機會施行手術。」 例如替心肌梗塞患者爭取時間,趕快施行繞道、支架手術,待心臟恢復就可以拿掉。針對無法挽救的病人,葉克膜只會延長病人痛苦的時間,「例如不能心臟移植的病人,葉克膜頂多延長一週生命,拿掉後仍無法避免死亡。」醫師說,很多病人都可以裝,但牽涉到是「有效」還是「無效」醫療,只要患者的程度有機會矯正,裝葉克膜就有效。至於心室輔助器,適用於肺功能較佳患者,其保有幫浦,但移去人工肺,分左心室輔助器、右心室輔助器和雙心室輔助器,把心室的血液收集到幫浦裡,再送入血液循環中。李永在指出,裝左心室輔助器時,右心室功能要良好,反之亦然,都不好則裝雙心室輔助器。為何有患者裝心室輔助器,而不是葉克膜?醫師解釋,人工肺引發血栓的風險較高,因此肺功能佳,不須使用人工肺的患者會考慮裝心室輔助器。心室輔助器有不同幫浦設計,常分成有俗稱「短效型」及「長效型」。李永在解釋,「短效型」仍需外接管子、監視器等,大約是一顆西瓜大的機器,患者仍無法脫離加護病房,只能在電線範圍內移動。更因為外接管子仍有血栓風險,一般歐美都使用2-3週,台灣則因換心來源不足,常常達1個月。「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則把幫浦縮小,連接在心臟,有一條電線到體外連接電池,因此患者可帶著到處趴趴走、坐飛機,因人工管子而血栓風險較小,漸成主流。因此,台灣把這類「長效型」視為可以長期過度到心臟移植的利器。不過,歐美很多較年長患者,不想心臟移植,也做為心衰竭末期的終點治療。醫師提到,振興醫院就有患者裝了「長效型」在家等心臟移植,也有人2-3年後,就不想移植了。目前歐美最長可使用8年以上。患者可都裝「長效型」嗎?李永在表示,「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手術要停心,很多心衰竭患者,已做過繞道等心臟手術,再施行心室輔助器手術的困難度較高,需有經驗的醫師,不過歐美已較少使用短效型,若患者有存活機會,大都換成長效型。然而長效型價格較高,達上百萬,不是每個民眾都能負擔,目前台灣採有條件給付。總之,心室輔助器有許多好處,無論長短效,患者都可以脫離呼吸器,至少在有限空間,甚至外出活動。全人工心臟是非常複雜的機器,李永在說,更換全人工心臟時,原本的心臟要拿掉,讓肺臟和身體的血液到人工心臟,再由幫浦運送全身,包含左右心的調節、閥門設計、電源線模組都非常困難,採全植入式,雖歐美還有在做,但台灣、全世界都不流行。與心室輔助器的差別?醫師解釋,目前右心室的輔助器體積仍大,導致雙心室輔助器仍需外接管子,又侷限了患者生活,才有發展全人工心臟的目標。不過,目前其價格、技術、醫療照顧門檻高,反而心室輔助器門檻較低,且70%患者大多是單側心室衰竭,單心室輔助器就夠了。李永在強調,雖有上述心臟輔助儀器,但對於嚴重的心臟疾病患者,心臟移植還是最終目標。台灣心臟移植存活率遠高於歐美,至少5年存活率達6-7成,雖然有感染、排斥問題,還是會比機器的要好,是對患者比較好的方式。(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台灣乳癌年輕化 乳房重建研議納入給付
乳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因第四位,每年新增逾萬人確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相當於每天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相較於歐美,乳癌在台灣女性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年輕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乳癌患者就醫數據,提供女性朋友防癌與治療參考。乳癌近三年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從106年的1萬5381人上升到1萬6178人。其中40歲以下約占8%,40到49歲和60到69歲這兩個年齡區間各占24%,50到59歲占近三成,等於有將近62%台灣乳癌病友年齡不到60歲,明顯較西方國家年輕化。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當中的環境荷爾蒙或化學物質,都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原因未明之前,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暴露於風險物質;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科學化公費篩檢,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者就是努力跟上新藥新科技的腳步,讓國人能夠接受符合實證的有效治療。打擊女性自信 動搖親密關係台灣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大多不到60歲,不少甚至不到50歲,也有30幾歲的。這些女性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正準備懷孕、有的剛當上媽媽,她們不僅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職場的中堅主力,診斷出乳癌會衝擊整個家庭,手術切除乳房也會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動搖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李伯璋曾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他記得有個年輕女性同事罹患乳癌,當時很多藥物都要自費,不是一般上班族負擔得起。他深知,要幫助這些病人度過難關,健保就需要做出調整。乳癌治療的藥物多、更新速度快,病友常苦於負擔不了高價標靶藥,或是等到病情惡化,健保才給付。對此,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相當重視,也持續研議放寬或新增給付的條件和範圍。今年已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口服標靶藥物。乳房重建很重要 卻被列入「美容手術」另外,關於術後乳房重建,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乳癌檢查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
-
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抱抱我,能聽到你家人的心跳聲」 換心人重心出發
「所有的器官都是沈默的,只有心臟仍持續跳動…你們若想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哪兒?可以來聽聽我的心臟…抱抱我…」站在台前的換心人黃健予,正進行一場關懷捐贈者家屬的關懷活動。突然間,一位少婦走到台前問了黃健予一些接受捐贈的細節,隨後婦人的親人來到台前,用力的抱著黃健予,聽著他的心跳,眼淚就在4個大人間蔓延開來。黃健予回憶2年前的第一場演講,黃健予情緒仍然激動。黃健予是知名廣告集團的事業群總監,後來自行創業輔導中小企業,應邀演講不計其數,結束後訊息的交流不外乎「如何賺錢」,但生病後的演講,會後發的是「器官捐贈同意書」。生命有這樣的轉折點,就在一場意外之後。4年前的8月8日父親節,正當大夥吃飯慶祝時,黃健予突然覺得冷汗直流,胸口痛、喘不過氣、手麻,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急診醫師無法打通冠狀動脈,緊急連絡將他送到振興醫院。黃健予後來才知道「醫師做了繞道手術,花了12個小時,才把我救回來,但也因為心臟衰竭只能換心,幸運地是,只等了9天就換到心臟」。這天是8月17日,也是他新的生日。採訪當天,黃健予清楚的記得他重新活了1,100天、157周,復健了314次。重新活過但出院後最大難題來了,黃健予說,「我住院期間瘦了40公斤,雙腿萎縮無力,為了能站起來,得定期到振興醫院的心臟功能重健中心復健,由於心臟沒有神經,無法感受到運動時的需求,無法提高心跳來加速全身血液循環,這讓我像在溺水邊緣無法呼吸」。就這樣,瀕死的感覺在心臟復健時期來來回回折磨自己半年之久,靠著毅志力及回報眾人的救命恩情,克服了心臟復健的心魔。但大病一場,虛弱的身體哪能那麼快就恢復,身心所受的苦黃健予都「堅強」的故意忽略,尤其每3個月得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進行心臟切片時,即使害怕都強忍著,但終究還是引發恐慌症。黃健予曾在加護病房驚醒痛哭,「幹嘛救我起來?」他不諱言,看了好久的心理諮商才慢慢化開黑色迷霧。黃健予分析自己的個性,A型處女座,對自己要求太高又必需完美,病癒後總想著怎麼對外「交待」,想讓好友們知道「我過得很好」,想回饋捐贈者的大愛,黃健予把換心後的4年活成了10年的濃縮精華版。難以想像,他在換心後第2年,接了30場研討會來證明自己有能力復出。他笑著頭說,「生病後我突然沒有了存在感,以前的努力在年過半百後武功盡廢,但當研討會辦完精疲力耗盡後,終於體悟到體力像壞掉的電池」,以前的他自命不凡,現在的他開始學會看自己的不足。他說,「沒有這樣的意外,不會有現今的轉折」,他的轉折就是先回應疲憊不堪的身心,把作息調整到早上6點出門,傍晚5點回家,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養生路線。黃健予重新整理自己,生活的重心有了不一樣的風景,「我一直是贏在起跑點的人,被認為人生勝利組,經過這些歷程後,我想出一本有影響力的書,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前不會聽流行音樂,但現在他是五迷,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聽一場五月天巷的演唱會。黃健予說,有一次聽五月天的《頑固》,隨著心境不同也漸漸了解歌詞的涵義,歌詞中「…一次一次你吞下了淚滴,一次一次拼回破碎自己;一天一天你是否還相信,活在你心深處那頑固自己…」讓他回顧過往、淚流滿面。這幾年的重新生活,黃健予體認到「想要逆轉人生,要在轉折點」,他不斷強調自己有兩個生日,生病前是處女座,很愛想、想很遠,有點自尋苦惱;生病後是個獅子座,會希望改變懂得順從一下,現在他把兩者的個性融合一下,取得最好的平衡。黃健予笑稱自己是「高年級實習生」,對於未嘗試的新事物開始充滿好奇。對於未來,換了新生命的他,是真實的人生2.0升級版,他自我打氣地說,「不用害怕,人走出去就對了」。人生整理術3要點生命總是讓我找得到出口,它教會我的方法,就是「站起來,走出去,分享它!」1.站起來:直視自己現有的問題,勇敢克服。2.走出去:回顧過往找出不足之處,跨出心門迎接挑戰。3.分享它:若有機會將自己生命的故事分享給他人,共同成長。【重拾人生下半場↘↘↘】。住院化療仍堅持義演!「音樂是克服病魔最大動力」。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7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大學退休老師身後器捐延續愛 拯救5個家庭
68歲楊姓退休大學老師,日前顱內出血暈倒,家人送往大林慈濟醫院急救,手術後未好轉,家屬決定依其遺願捐贈器官,拯救了5個家庭。楊老師退休後,與妻子長年投入志工服務,日前清晨運動回家後,身體突然不適,妻子警覺有異樣,發現先生疑似中風、神智不清,送大林慈濟醫院救治。大林慈濟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陳金城診斷楊老師為顱內出血,經手術搶救,情況並未好轉,家屬因此想圓楊老師的器捐的心願。大林慈濟醫院移植中心主任尹文耀表示,楊老師無法完成腦死的判定,與勸募團隊討論後,改以無心跳器官捐贈,捐出1肝、2腎、2眼角膜,不僅拯救了5個家庭,更為大林慈濟醫院無心跳器官捐贈的第一例。尹文耀表示,衛生福利部在民國106年12月26日發布「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供全國醫療機構作為施行參考,除了腦死患者可捐贈器官,適用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的末期病人,只要病人或家屬同意撤除維生醫療且願意器捐者,在心跳停止5分鐘後可施行無心跳器捐。大林慈濟醫院表示,楊老師生前曾書寫七言詩,「慎行圓人生藍圖,慧觀自照知無常,器官捐贈延續愛,綻放生命煦光灑」,表達他器捐的心願。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
【編者按】2018年以來,「醫病平台」曾邀請醫學倫理與法律專家討論「病人自主權立法」,並有幾位安寧照護的專家醫師撰文討論生命末期的照護。本週的主題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由參與推動台灣這兩個重要法律條文的楊玉欣前立法委員與我們分享這條例的時代背景以及她個人的看法,並有家醫科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經驗,以及一位已簽署了「預立醫療決定」的志工分享她本身做這決定的心路歷程。我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志工已經四年多了,主要工作是穿梭在診間,對有興趣了解的民眾宣導器官捐贈和安寧緩和意願書簽署。會來做志工,就是因為我自己對生命最後一哩路有很深的體悟。2011那年,我的丈夫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發現確診罹患肺腺癌末期。我陪著他一路對抗病魔,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才第一次知道他對生死的看法。在他生病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聊過關於死亡的事情,唯一的經驗是看到我婆婆八十八歲那年,在急診室對醫生喊:「阿彌陀佛,醫生你一定要救我!」但是急救了之後,婆婆多年來只能躺在床上靠著機器維生,我丈夫和我看了都覺得很不捨。抗癌的過程非常辛苦,他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在2015年初,我丈夫自己決定拒絕了醫療。他跟我說:「從現在開始我不治療了,千萬不要再叫我吃藥、叫我做什麼治療。」同時他也拒絕抽痰,護理師要他張開嘴巴,他硬是咬著牙拒絕。我丈夫跟我說,看到自己的母親已經高齡九十二歲仍然臥床掛在機器上活著,他不願意自己也變成那樣。那一年剛好是八仙塵暴發生的時間,我的丈夫在拒絕醫療半年後離開了人世,並捐贈眼角膜跟皮膚,我想那時候很缺皮膚,丈夫這麼做也是幫助了許多人。在他離開之前,安寧小組和呼吸照護病房的醫護人員讓我們推著他的病床到母親的病床旁,他們握著手進行無聲的告別,那天我特地拍下了一張照片,隔天我丈夫便過世了,那真的是他們母子見的最後一面。我很感動,我們有機會這樣做好準備、好好說再見。我總是跟女兒說,爸爸是我們的老師。我今年要邁入七十二歲了,之前已經跟女兒一起去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下屬於我們的預立醫療決定。醫療團隊很細心地為我們講解幾種可能發生的疾病過程、還有我們可以決定的醫療選擇,聽完了他們的解說,我也跟醫療團隊討論我的選擇,並確定簽下我不希望接受維持生命治療、也不希望接受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我希望要走的那天不要有痛苦的急救跟機器維生,可以好好地跟家人說再見,也不要把決定的責任留給其他家人,要把握現在、為自己做決定。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一定要面對的課題,如果沒有事先充分的認識跟選擇,只是迴避不談的話,那很有可能到最後我們都沒辦法以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平安離開這個世界。儘早為自己做決定,除了是給自己一份安心,也是給家人最大的禮物。我的丈夫雖然離開了,但是我們沒有遺憾,想到的時候我會幫他擦拭家裡的抗癌鬥士獎盃、看著他的照片,想念他。上回我和女兒到日本旅遊,也帶了我丈夫的遺照一起去,我們在景點前帶著遺照一起合照,就像我丈夫也陪在我們身邊一樣。我相信他一直是的,一直都陪在我們身邊。做志工對我來說就是要把提早思考死亡的觀念讓更多人知道,我自己經歷過照顧丈夫、送他走的過程,也經歷過看著婆婆生不如死靠機器維生的過程,我希望能用我的經驗,告訴民眾我們一定要在人好好的時候就來簽預立醫療決定,不要造成未來子女的困擾,也不要造成自己的遺憾。圓滿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我們主動參加預立醫療諮商,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
-
2020-03-03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等待心臟移植 醫生點出手術成功關鍵
國標舞女王劉真因動心臟手術陷入昏迷,裝上葉克膜搶救,目前改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振興醫院院長、心臟科權威魏崢今在「百歲人瑞置換主動瓣膜」的記者會被問及劉真狀況時表示,劉真不是他的患者不便評論,但依照專業判斷,心室輔助器裝久了會有血栓問題,且意識是否清醒是等待心臟移植的關鍵。魏崢表示,等待換心的過渡期,會先裝心室輔助器或人工心臟,兩者的差別在於心室輔助器是心臟外再放一個輔助,因此心臟還在;人工心臟則是整顆心臟被取代。但是心室輔助器分短期與長期兩種,短期的心室輔助器以振興醫院為例,最長裝到三個月、長期則有人裝到一至二年。但是魏崢說,由於心室輔助器容易造成血栓或感染問題,因此許多病人的問題並不在於心室輔助器可裝多久,而是等不到器官捐贈,便因血栓跑到其他器官,造成其他器官衰竭而去世,因此必須嚴密監控病患的狀況,包括是否有肝腎功能異常等。另外,在等待器捐通常由意識清楚的人優先排進等待名單,因此如果患者沒有清醒,就算了排到了也不能做。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李永在則表示,劉真屬高風險移植病例,曾接受多次手術,包括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裝葉克膜等兩次重大手術,再加上器官移植等於要開第三次;但若能等到器官,不要腦中風的話都還算好克服,因此前提是劉真要先清醒,且四肢保有一定神經功能,才有成功的希望。
-
2020-01-10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國人捨得 器捐人數創新高
「捨得」口號發酵,大愛器捐人數去年創下捐贈新高紀錄375人,由本人或家屬「主動」提出器捐的比率從過去64%,提升至71%,捐贈者生前有填具捐贈意願的比率從9%提升到24%。器捐登錄中心董事長李伯璋呼籲,國人發揮捨得的想法,持續支持器官捐贈。民國100年229人,去年則有375人,第一類器官心臟、肝臟、腎臟、肺臟、胰臟、小腸等去年的捐贈人數139人、第二類器官為眼角膜、皮膚等組織捐贈人數為236人。去年捐贈人數前五名的醫院,第一類器官勸募人數最高的醫院為林口長庚,其次依序為北榮、中國附醫、彰化基督教醫院、高雄長庚;第二類器官勸募人數最高的醫院為台大,後續依序為林口長庚、北榮、三總、亞東。相較之下,我國民眾境外移植人數逐年下降,據統計,目前列管境外移植的人數為3911人,民國102年境外移植人數為137人,去年僅87人。器捐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表示,國人境外移植的地點仍以中國大陸居多,其次為美國。境外移植的器官以腎臟、肝臟為最多,以去年的資料顯示,赴中國大陸進行腎臟移植的人數為67人、肝臟為8人,與前年相比,赴中國大陸移植腎臟有72人、肝臟17人相比,明顯下降。李伯璋表示,我國近年陸續通過「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及「活體腎臟交換捐贈移植手術管理辦法」,加上「捨得」口號、電視劇等傳播大愛器捐的概念,去年大愛捐贈的人數突破歷史新高。李伯璋說,台灣器官移植患者存活率已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大愛腎臟五年存活率高達88%,高於美國的器官摘取與移植網絡存活率(OPTN)的83%,親屬腎臟移植五年存活率也達93%,高於OPTN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