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 醫療.牙科
搜尋
唾液腺
共找到
58
筆 文章
-
-
2024-09-22 名人.黃斌洋
中秋節後為何是牙科急診高峰期?專家告訴你如何自救及預防
中秋節前後除了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更是大快朵頤的機會。但您知道所謂中秋應景美食,在美國牙科協會(ADA)眼中,都是對牙齒不討喜的食物嗎?難怪每次中秋節過後,總是牙科急診的高峰期。【月餅】澱粉外皮:澱粉粉屑如果卡在牙縫沒有盡快清除,將造成牙齒細菌代謝後產生酸,造成牙縫間蛀牙。高糖內餡:精緻糖本來就是細菌最愛。月餅的高油高糖高熱量,吃太多容易上火,也會導致牙齦發炎及紅腫。黏稠內餡:像棗泥、蓮蓉等高糖又質地黏稠的內餡,容易卡在牙縫中,讓糖分殘留在牙齒更久,蛀牙率大增。冰凍內餡:冰心月餅冰冰涼涼很好吃,但大啖烤肉之餘,如果又同時吃冰心月餅,牙齒對於忽冷忽熱環境適應不良,嚴重時就會出現牙齒急性酸痛甚至不可逆牙髓發炎壞死現象。如果冰心月餅退冰不完全,內餡可能跟冰塊一樣硬,用力過猛牙齒就會咬裂。自保方式:.月餅的內餡選擇以低糖與少黏為優先。.若無法刷牙,至少用牙線剔除牙縫中的黏性內餡與殘留食材。.吃月餅時可搭配綠茶,研究發現綠茶的兒茶素有降低蛀牙效果。.增加使用含氟牙膏頻率。.吃冰心月餅前請確認退冰完成,熱食與冰品間稍作間隔。【柚子】柚子為柑橘類水果,偏酸性且高糖分。琺瑯質持續接觸易被軟化呈現光滑外觀,增加脫鈣蛀牙風險。自保方式.吃柚子時避免同時配果汁或運動飲料等酸性飲料,可用中性開水中和口中酸性,甚至配鹼性無糖綠茶更佳。.吃柚子的時間請集中。避免持續吃造成口腔一直處於酸性。.吃完柚子立刻清水漱口,並建議約20分鐘後牙齒初步再礦化完成後,再以軟毛牙刷刷牙。【碳酸飲料】除了高糖,很多碳酸飲料如可樂本身就是酸性,只是被甜味口感蓋過而不自知。口腔接觸酸性飲料約15~20分鐘後,才會逐漸恢復酸鹼平衡。若持續一小口一小口喝,牙齒等於一直浸泡在碳酸飲料中,被高糖與強酸雙重夾擊後,牙齒琺瑯質終被軟化,導致蛀牙。自保方式.集中時間喝飲料,並配以開水。.以吸管飲用,減少牙齒接觸時間。建議以無糖綠茶取代碳酸飲料,對牙齒保健更佳。【酒精飲料】研究發現酒精會減少唾液分泌,導致唾液內協助抑菌的免疫球蛋白功能降低,蛀牙細菌增生,蛀牙率升高。自保方式.適量飲酒,避免過量造成唾液腺抑制。【甲殼類美食】秋天是甲殼類美食產季,若貪方便直接用牙齒咬碎甲殼,可能讓牙齒斷裂。自保方式.用甲殼鉗取代牙齒咬,以免牙裂或牙碎得不償失。【烤肉食物】烤肉醬本身就充滿色素,容易造成牙齒外部染黃變黑。結果圓滿了中秋,卻黃黑了牙齒。自保方式.吃烤肉過程請持續飲用開水,沖淡色素附著牙齒機會。吃完請立即徹底潔牙並使用牙線。若已造成牙齒染色,可以考慮到牙醫診所透過噴砂將色素處理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常莫名咳嗽卻查不出原因!乾燥症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九:乾燥症【建議就診科別】免疫風濕科莫名咳嗽查不出原因 不知是否心理性咳嗽 年近六十的大哥,穿著筆挺的襯衫,談吐客氣有禮,看起來是個嚴謹的人。來到門診的原因是,咳嗽好幾個月了,看了很多診所和醫院都沒有起色。他的咳嗽是乾咳為主,沒甚麼痰,也沒有特定時間,常常覺得喉嚨乾乾癢癢就想咳嗽,有時候喝口水就好多了,平常也沒有過敏性鼻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肺功能電腦斷層都做過了,也沒有看到甚麼異常,怎麼看醫師都說正常,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性咳嗽了。門診請他張開嘴巴看看喉嚨,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無症狀的胃食道逆流的喉嚨病兆,沒想到反而先看到又紅又薄又乾的舌苔,整個口腔黏膜都非常乾燥,這位大哥說平常睡醒有時候嘴巴都乾到快要張不開。問了一下眼睛的狀況,乾眼也蠻厲害的。立刻幫這位大哥安排了自體免疫抗體的抽血檢查,果然,乾燥症相關自體免疫抗體陽性,轉介了風濕免疫科做了一連串眼睛和唾液腺的檢查,證實是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修格連氏症候群常見口乾眼乾 喉嚨乾癢容易咳嗽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是一種以攻擊腺體和淋巴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分泌下降,個案常常會口乾眼乾,因為太乾,也常合併唾液腺阻塞、結石的症狀,缺少口水滋潤,不只容易蛀牙,也容易讓喉嚨乾燥,黏膜萎縮,咳嗽受器變得敏感,喉嚨乾癢容易咳嗽。這位大哥接受了乾躁症的治療,再加上胸腔科開立的化痰藥物讓口水變稀後,咳嗽就大幅改善,不再因莫名咳嗽感到困擾。修格連氏症候群導致的乾躁症,其實是好發在中年女性,像這樣五六十歲才診斷的男性並不常見,男女比例約1:9。然而,因為這個疾病輕症通常只有口乾眼乾的症狀,大家常常不以為意,沒有就診就不會被診斷。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個案,合併嚴重牙周病或牙根蛀牙時,其實已經發病一陣子了。修格連氏症候群其實並不少見,盛行率約0.5%,兩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個,事實上,我們過去風濕科的老師都覺得,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沒被診斷,盛行率絕對不只0.5%,可能更多。修格連氏症候群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倘若發現自己有明顯眼乾口乾症狀,常常反覆結膜炎針眼、唾腺阻塞結石、蛀牙又常常是牙根蛀牙的話,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醫,釐清乾躁症的可能,畢竟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會引起乾躁症。有四成的個案會有腺體外侵犯,這群個案很多會合併甲狀腺疾病。因此,如果年輕時有甲狀腺疾病的個案,出現口乾眼乾時,要格外注意。修格連氏症候群患者有三到四成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問題,可能跟人格特質或跟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有關。一篇關於修格連症候群人格分析研究指出,這群個案和健康族群相比,有較高神經質、內向、焦慮特質和較低的社交能力(文獻五)。此外,腎炎、肝炎、關節炎、血管炎、肺纖維化甚至是淋巴癌,都是這個疾病嚴重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這群個案的皮膚也很敏感,有很明顯的光敏感性,照太陽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皮疹和血管炎,外出須做好防曬的準備。壓力和失眠,可能會惡化自體免疫疾病,九日常跟門診的病友說,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身體的警示煞車,稍微過勞就會有症狀,提醒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生活也不要太緊張,倘若診斷出這種自己打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提醒病友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睡飽吃好少煩惱,就是減少發炎和協助治療最佳的方式!參考文獻:1.黃德豐,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診斷2.魏正宗,抗乾燥症從調整生活開始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info.asp?/75.html3.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volume 18, Article number: 131 (2018)4.The interplay betwee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13176 (2022)5.Person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466 January 17, 2019(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1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口乾?乾燥症患者衍生問題多,醫提醒還可能罹患淋巴癌
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癒合變慢,嚴重者還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台北榮總表示,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於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其中乾燥症患者不只口乾,也有乾眼症狀,甚至過乾而角膜潰瘍,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為什麼會口乾?台北榮總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說,口乾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及局部因子有關;系統性疾病包含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糖尿病、病毒感染疾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長者等;而局部因子則是藥物、用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吳詩韻指出,口水的功能很多,首先是具有緩衝液的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口水中也含有抗菌成分,可保護黏膜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口水也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更可以潤滑食物,讓食物容易吞嚥;此外,唾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少喝刺激性飲料 口腔保健不可輕忽口乾治療上,除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口腔已出現潰瘍,可以塗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不可輕忽。吳詩韻提醒,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並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並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免疫失調產生的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指出,若是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此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口乾,也會有眼睛乾,甚至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早期診斷並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的治療策略十分重要。口乾症會影響口腔健康與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設有乾燥症整合門診,由過敏免疫風濕科及牙科醫師提供諮詢與治療服務,幫助症狀改善,以解決口內相關問題。
-
2024-07-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以為乾眼症 她咳血3天查出乾燥症
一位48歲女性長期面對電腦螢幕,感到眼睛不舒服,經眼科診斷為乾眼症,提供眼藥水保養。但近半年卻出現咳嗽不止,並且咳血3天,求助胸腔內科及耳鼻喉科醫師,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藥物治療,咳嗽未改善,轉介至醫學中心診斷為「乾燥症」,屬於重大傷病,進而接受後續治療。這個讓人到處求醫的元凶─修格蘭氏症候群,俗稱「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錯亂,攻擊身體可產生潤滑效果的腺體,最常侵犯淚腺及唾液腺,也可能侵犯生殖器官及消化器官,產生陰道乾燥、胃炎、胃酸分泌不足等。乾燥症典型症狀有哪些?乾燥症的典型症狀,包括眼睛乾燥、口腔乾燥及關節疼痛,也可能出現口腔念珠菌感染、嚴重齲齒及角膜潰瘍等併發症。此疾病常發生在40至50歲女性,男女比例為1:9。乾燥症疾病可分成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原發性可以單獨存在,臨床症狀包括口腔乾燥症、乾燥性角膜炎、關節痛及腮腺腫脹等,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續發性則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等,致病機轉目前只知道和自體免疫有關。治療乾燥症 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最好別吃治療方面,以症狀緩解為主要治療方針,針對眼乾可能使用人工淚液、凝膠,嘴乾則建議患者多喝水、使用合適的漱口水等。針對全身性症狀,風濕免疫科專家評估後會使用奎寧等免疫調節藥物,藉此改善乾燥症症狀,當症狀改善才會逐漸減低劑量。飲食方面,對於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最好別吃。擔心吞嚥困難,可以挑軟質和無刺激性食物,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適度運動,按時服藥。乾燥症一路走來頗傷元氣,一旦找對醫師吃對藥,症狀都可以控制住,患者要學會秉持正能量面對它,了解它,接納它。【疾病百科】乾燥症(休葛蘭氏症候群)
-
2024-03-29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肝癌控制率達9成 殲滅癌細胞採用質子治療快狠準
放射線治療是癌症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新趨勢是發展「質子治療」和「重粒子治療」。林口長庚醫院於9年前成立質子治療中心,已有近5千人接受治療,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承恩指出,其中以肝癌患者占四分之一,控制率高達九成,能延長兩倍存活期。🎧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放射線是利用高能量來破壞癌細胞的DNA,傳統的X光會穿透身體,容易破壞腫瘤周遭的正常細胞,而有深水炸彈之稱的質子或重粒子,能將放射線的劑量停留在特定深處,不會繼續穿透腫瘤傷害到其他正常細胞。謝承恩指出,目前接受質子治療以肝癌患者最多,由於患者本身常有肝硬化情形,肝功能已經不好,傳統放療會傷及周遭細胞,治療後容易造成肝衰竭;另外,也因肝臟緊鄰胃、十二指腸附近,治療後出血的比例高達兩成,而質子治療發生出血的機會小於5%。腦瘤、頭頸癌、乳癌也適用 採合併療法更能控制病情另外,腦瘤、頭頸癌也位處於重要位置,質子可以減少周遭器官的傷害,以頭頸癌為例,可保留腦部、口腔、唾液腺、咽喉等,讓患者維持生活品質。有些左側乳癌患者也因腫瘤位置靠近心臟,傳統X光放療會傷及心臟,會增加未來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也較適合質子治療。在治療上也須採合併療法,謝承恩表示,有研究認為,肝癌若採取質子治療搭配免疫藥物會活化全身的免疫細胞,讓病情控制更穩定,目前林口長庚正進行臨床試驗;中晚期鼻咽癌則會搭配化療一起,可降低副作用,病人完成療程的機會也比較高。目前質子治療的費用,會依腫瘤複雜度及治療次數而異,費用約30萬至百萬間。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謝承恩受邀擔任演講者,將在論壇中分享「質子治療有效控制大型肝癌延長存活期」,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報名。「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利用更聚焦的放射線能量治癌已成國際趨勢,有些國家甚至已列入治療指引,日韓在特定癌症已納入健保給付,期待政府可以政策上給予患者更多的幫助。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謝承恩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腫瘤生物學及免疫學博士長庚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經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醫師研究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
2024-03-19 醫療.感染科
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日前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指出,日本也傳出多地爆麻疹病例,「建議最好一歲以上再帶小朋友去日本」。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與林氏璧求證後,提醒民眾,日本疫情並未流行,搶打反而會讓自費疫苗快速用罄、影響高風險工作人員補接種人員的需求。麻疹怎麼傳染的?感染麻疹會怎樣?我需要打疫苗嗎?《元氣網》整理以下幾個關鍵QA讓大家對於麻疹更為了解。麻疹疫苗篇Q1:國人最常去的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目前國際間大流行的國家是哪裡?根據疾管署網站之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目前國際麻疹疫情第二級警示的國家有以下3個,其餘國家僅在第一級注意等級。●哈薩克●衣索比亞●印度【註】國際旅遊疫情建議分三級第一級:注意(Watch),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第二級:警示(Alert),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第三級:警告(Warning),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Q2:麻疹如何預防?該打什麼疫苗?疾管署指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MMR疫苗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並可獲長期免疫。家中如有年滿一歲幼兒,請盡速接種。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飛沫傳染,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前驅症狀會發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且口腔的頰側黏膜會發現柯氏斑點,其後疹子最先出現在面頰及耳後,隨即散佈到四肢及全身,較嚴重者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而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甚至死亡。腮腺炎:俗稱「豬頭皮」,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好侵犯唾液腺,尤其是耳下腺,病人可出現發燒、頭痛、耳下腺腫大,有些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覺受損。若在青春期感染,易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病人症狀輕微如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 3 天。易併發關節炎、神經炎、血小板減少、腦炎。若在懷孕早期受到感染,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目前公費接種的對象有3類:1.幼兒:出生滿 12 個月及滿 5 歲至入國小前各公費接種一劑。2.國小學童:未能於滿 1 歲後完成 2 劑 MMR 疫苗接種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完成補接種。3.育齡婦女及外籍配偶。另,有較高麻疹或德國麻疹感染風險者之接種建議如下:1.計畫前往有麻疹或德國麻疹疫情地區者。2.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3.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護尚未接種第1 劑 MMR 疫苗嬰幼兒之機構工作人員。Q3:麻疹疫苗接種禁忌?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2.孕婦。3.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Q4:為何建議1981年後出生之成人在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國內有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與其他成年世代比較,麻疹抗體盛行率較低,可能因為他們是接種疫苗的世代,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隨時間而衰退,因此,依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建議, 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如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考量前往該等地區可能感染風險,建議可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再行前往。麻疹症狀篇Q1:麻疹怎麼傳染的?有哪些症狀?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第二類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出疹前後四天均具傳染力,傳染性相當高,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百分九十九的人都會被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前驅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以及發燒三至四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Q2:麻疹的紅疹如何呈現?麻疹最顯著的症狀就是出疹。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紅疹的特點如下: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註】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簡稱為SSPE),這是兒童麻疹最危險的併發症,通常在感染痊癒後5~10年左右發病,並開始出現漸進式的個性改變、智能降低以及癲癇,隨著病程進展,最後病人陷入昏迷,植物人狀態,死亡率極高此症即使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Q3:出現疑似麻疹症狀,該怎麼辦?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時,應儘速戴口罩就醫,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已被衛生單位通知是麻疹病例的接觸者,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機關,由衛生機關會通知醫院預先規劃動線,再且全程戴口罩並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免傳染給其他候診的病人及家屬。Q4:什麼人較容易感染麻疹?三類人是感染麻疹高危險族群:1.一歲以下的寶寶。2.不曾得過麻疹或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3.得過的患者大多會自行痊癒,之後就有終身免疫力。但小時候接種過疫苗、沒有得過麻疹的族群,可能因疫苗保護力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成為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已隨時間衰退。Q5:沒有與麻疹病人直接接觸,也會感染麻疹嗎?病人散佈於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在2個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因此,在麻疹病例之可傳染期間,若曾與其同處在一個封閉空間,無論時間長短,都算與個案有接觸,而可能被感染。即使病人已離開,該空間在2個小時內都可能還存有麻疹病毒,如果沒有麻疹免疫力的人進入這個空間,就有可能感染。Q6:與麻疹確診患者接觸後,是否需施行自我隔離?麻疹個案之接觸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麻疹病例最後1次接觸日起往後推算18天內),應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並詳實記錄體溫、活動史及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或未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仍可正常生活,但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接觸者如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出現疑似症狀,則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預先規劃好動線,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就醫時並請主動出示健康健側通知書及全程佩戴口罩。根據疾管署3/12發布的資料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提醒,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例,國際間傳播風險增加,國內再新增群聚個案,目前處好發季節,本土傳播風險上升。【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介紹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13 醫療.感染科
登革熱初期症狀也是發燒、頭痛、骨頭痛…得了流感、登革熱、新冠怎麼區別?
南部登革熱疫情嚴峻,目前全國已有半數以上縣市出現病例,西部登革熱淨土嘉市也淪陷,台南全市均為流行區。疾管署估預計十月底疫情將達到高峰。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會有突發性的高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等症狀,一般人感染登革熱很可能誤以為是流感。目前流感與登革熱都進入流行期,我們該如何辨別?登革熱必知重點登革熱症狀 易誤認新冠、流感流感與新冠都屬於呼吸道類病毒,傳染途徑類似。登革熱初期症狀也與新冠肺炎、流感類似,常常會被民眾忽略,臨床上都需透過「快篩」辨別。流感感染初期多為全身性症狀,如發燒、頭痛、喉嚨痛、肌肉痠痛、頭暈無力等。新冠喉嚨痛、聲音沙啞、流鼻水、打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為主。也會發燒。登革熱一般症狀:感染初期會發燒、頭痛、骨頭痛、關節痛、肌肉痛,後續開始沒胃口、起疹子、血小板下降等,一般民眾通常7天後症狀好轉,但若是高齡者、患有慢性疾病,發病到好轉恐需要一周以上。重症警示徵兆:包含腹痛、持續嘔吐、體液蓄積、粘膜出血(月經量可能增加)、嗜睡或是躁動不安等。若進展為中重度,患者可能會出現休克、出血等狀況重症3主要症狀:1.血漿滲漏,可能會導致休克、體液蓄積、呼吸窘迫;2.嚴重出血;3.嚴重器官損傷,如肝臟可能出現黃疸或甚至心衰竭等。登革熱重症高危族群.65歲以上長者.洗腎、慢性腎衰竭、糖尿病、慢性溶血疾病等慢性病族群.幼童.孕婦.肥胖懷疑感染了登革熱該怎麼做?一旦出現發燒、頭痛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活動史,透過快篩試劑得知結果。而目前為免醫院壅塞、排擠醫療量能,疾管署執行分級收治:.「A級」為沒有警示徵象、可服從醫囑的病人,醫師給予衛教,安排回診追蹤。.「B級」對象為出現腹痛、意識改變、黏膜出血等警示徵象者,或屬於高風險病人(孕婦、嬰兒、老人、住在偏遠地區、具有慢性病),由醫師安排住院觀察。.「C級」為重症病人,嚴重出血、嚴重器官損壞,需轉院到醫學中心或緊急治療處置。登革熱2主要病媒蚊:埃及斑蚊 白線斑蚊依照台灣地理環境等條件,嘉義以南多為「埃及斑蚊」、嘉義以北則是「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喜歡在室內活動,同居人容易感染;而白線斑蚊喜歡在室外活動。埃及斑蚊的傳播能力較高、傳播速度快。蚊卵可以耐旱三個月、甚至為6個月,只要再遇水3天内就會孵化且雌蚊會把卵產在容器內壁接近水面處,因此除了倒掉積水,還要把容器刷洗乾淨。帶病毒的斑蚊終生具有傳染力,必須清除孳生源,如人工容器,再搭配防蚊液。防曬乳、防蚊液使用順序防蚊液需使用挑選政府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等有效成分之防蚊藥劑,減少受蚊子叮咬的機會。而夏天還有擦防曬乳的需求,那該先擦防曬乳還是防蚊液?防蚊液效果主要是靠蚊子不喜歡的味道,若是先噴防蚊液,再用防曬,防曬味道就會蓋過去防蚊液的味道,就沒有效果。因此應該先擦防曬乳。深入了解登革熱全國病例分布https://nidss.cdc.gov.tw/nndss/DiseaseMap?id=061登革熱分型登革熱依抗原性可分為Ⅰ、Ⅱ、Ⅲ、Ⅳ型等四種型別。感染某一型別登革熱病毒後,雖然對該型別有保護力,但若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潛伏期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14天,通常為4-7天。一般人感染登革病毒經3-8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但少數人的潛伏期可達14天。傳染方式/主要途徑登革熱主要是藉由病媒蚊(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叮咬人時將登革病毒傳入人體內,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也不會經由空氣或接觸傳染。1.登革熱病患於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第五天,血液中存在有登革病毒 (此時期稱為病毒血症期),此時若被病媒蚊叮咬,病媒蚊因此感染病毒,而病毒在蚊蟲體內增殖8-12天後,病毒就會至病媒蚊的唾液腺,這隻病媒蚊終生即具有傳染力,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就將病毒傳播出去。2.母親懷孕時感染登革熱,登革病毒可能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兒,造成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和死亡。臨床症狀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感染登革熱時,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預防方法一、一般民眾的居家預防:1.容器管理與孳生源清除2.清除不需要的容器,如為無法自行處理的大型廢棄容器(如廢棄輪胎、浴缸或水族箱等)請聯繫環保單位清潔隊協助清運。3.把暫時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置,使用時加蓋或以細紗網密封。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家中的陰暗處、地下室、屋簷排水槽或水溝應定期巡檢與清理。4.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避免蚊蟲叮咬。5.平日至市場、公園或菜果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淺色長袖衣物,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二、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刷」─刷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三、疫區防蚊措施1.出國或至登革熱流行地區時,應做好自我保護措施。建議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國內外登革熱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避免病媒蚊叮咬。2.從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回後請自我健康監測14天,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您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利於醫師診斷。四、預防可能經輸血感染登革熱之暫緩捐血措施:自登革熱流行地區離境,暫緩捐血4週。登革熱確定病例痊癒無症狀後4週,才可再捐血。確定病例之接觸者(包括住家、工作場所有登革熱患者或住家、工作環境被強制噴藥者),暫緩捐血4週。【資料來源】.疾管署.國衛院媒蚊傳染病防治中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9 醫療.牙科
健保大利多!每3個月可免費塗氟一次:受益8族群一次看
【本文重點】國人患有口腔疾病的盛行率高達九成,已成為除了感冒以外最常見的疾病。今年健保總額預算新增10.1億元用於口腔照護,65歲以上長者每3個月可塗氟一次,估計約50萬到66萬人受益。口腔疾病也會影響血糖控制及健康,建議民眾定期檢查口腔,早期發現就診,可避免進行較昂貴的醫療處置。--by ChatGPT國人蛀牙、牙周病盛行率高達九成,口腔疾病已成感冒之外國人最常見疾病。今年健保總額預算將新增10.1億元用於口腔照護,65歲以上長者每3個月可塗氟一次,估計受惠民眾約有50萬到66萬人。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彥廷表示,65歲以上約二成長者可能因唾液腺退化、慢性病用藥等因素,經常覺得口乾,當唾液分泌減少,容易滋生口腔細菌,增加蛀牙、牙周病等風險。另外,口腔問題也影響血糖控制,糖尿病造成免疫能力變差、血糖控制不佳,常出現牙周病、牙齦萎縮或發炎等,這時體內白血球數量會上升對抗發炎,連帶血糖也會上升提供白血球養分,造成糖尿病情惡化,經牙醫師治療,也有利於控制血糖。陳彥廷說,牙全會認為「高風險疾病口腔照護」十分重要,今年爭取10.1億元預算,針對原先糖尿病患、中風及巴金森氏症等腦血管疾病患者等,擴及至65歲以上長者,每三個月可以進行口腔檢查、洗牙及塗氟一次,以48%牙醫就醫率計算,估計實際受惠民眾約為50萬到66萬。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說,新冠疫情嚴峻時,民眾多不願意到醫院就醫,當時看牙人數降至疫情前約一成,就單一牙科門診觀察,一天下來可能一個病人都沒有,如此延誤病情,就有民眾延誤蛀牙就醫時間,疫情趨緩後到院治療時,蛀牙已出現動搖,甚至直接掉落。陳彥廷說,口腔疾病愈早發現,愈容易治療,有如人掉進河裡要及時搶救,等到人順流而下流入大海,這時才要救人,不僅為時已晚,更需耗費大量資源,建議民眾應定期至牙科洗牙、塗氟及檢查口腔,如有疾病及早解決,避免進行根管治療、做假牙或拔牙,可省下大筆醫療費用。3個月塗氟適用對象:•糖尿病患者•65歲以上•中風、帕金森氏症患者•洗腎患者•使用雙磷酸鹽類或抗骨鬆單株抗體藥物患者•癌症患者•身心障礙患者(肢體障礙、慢性精神病患者、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口乾症患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1 醫療.消化系統
口乾、口苦、口臭⋯ 是肝不好嗎?醫解析各種可能原因,只有肝衰竭才會口臭!
當出現口乾、口苦、口臭等症狀時,民眾常聯想到是否肝不好,加上中醫有「肝火旺」一說,所以常以為要往肝臟找問題。其實,這幾種症狀可能的原因很多,與肝臟的相關性反而是比較少的。以下分別介紹: 口乾可能是唾液分泌減少引起,原因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或是唾液腺阻塞,抑或是口腔問題,如牙周牙齦發炎、感染、潰瘍等,也可能是由於服用某些藥物引起唾液分泌減少的副作用。 口苦可能是某些腸胃道疾病所導致的,像是胃食道逆流或膽汁逆流等病況,因為胃酸及膽汁逆流到喉嚨,就可能感覺到口苦。口臭大部分的原因來自口腔疾病,因口腔內細菌數量龐大,尤其是革蘭氏陰性厭氧菌位於味蕾的間隙、喉嚨、扁桃腺,在無氧環境下細菌會大量繁殖,分解食物產生之代謝物就會產生氣味;若口腔衛生不佳導致牙菌斑大量殘留或患有口腔疾病(如牙周病、齲齒、口腔潰瘍、黏膜發炎等),則會引發口臭。而就機轉來說,細菌把含有硫的蛋白質代謝後,形成硫化氫和甲基硫醇,就是造成口腔臭味的來源。其它原因也有可能造成口腔異味,例如抽菸、好吃味道較重的食物,例如:大蒜、蔥、薑、青椒、洋蔥等,也會造成口臭,但只要停止這些行為或避免味道較重的食物,就可以改善。另外,口腔內的唾液有抑止細菌繁殖的殺菌作用,唾液也能溶解散發異味的物質,幫助清潔口腔,若唾液分泌減少而口乾,則會引發口臭,故乾燥症也是引起口臭的原因之一。另外,女性更年期時,因荷爾蒙改變,也可能會引起口乾並出現口臭。其它疾患如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其擴張發炎導致長期積痰積膿,引發細菌增生發酵,口腔便產生異味)也會導致口苦口臭;而糖尿病導致之酮酸中毒會出現爛水果味;腎臟病人因為尿素氮堆積,尿素經過口腔細菌作用,分解成氨,從口中排出,也會造成異味(尿騷味)。至於消化器官疾病也可能導致口腔異味,例如腸阻塞造成食物滯留於腸子內發酵,產生氣味;胃食道逆流、慢性胃炎和胃潰瘍也可能會影響口氣。另外有一種心因性口臭,患者因情緒壓力大、緊張焦慮、失眠而造成心理壓力,患者事實上沒有口臭,但卻一直認為嘴巴臭,這需要身心科的介入,以心理諮商等方式,去找到真正的原因(壓力來源),才有辦法改善這種狀況。肝衰竭才會出現口臭而在造成口臭的原因中,肝病占比其實不高,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問題都不會造成口臭,只有嚴重到肝衰竭狀況的病人才會出現口腔異味。這種狀況之所以會導致口苦口臭,是因肝臟正常功能是把二氧化碳和氨合成尿素,從尿中排出,而當肝衰竭、肝臟功能下降時,代謝功能變差而血中氨的濃度上升,氣態氨會從呼吸道黏膜及口腔排出,而產生異味。而當肝衰竭、肝臟功能變差時,通常還會伴隨有其它症狀,例如:疲勞、食慾差、凝血功能異常、黃疸、蜘蛛痣、腹水等。若出現以上症狀,則暗示肝臟出了大問題,需要盡快就醫。先檢查口腔問題綜合以上分析,大部分口乾、口苦、口臭的困擾,還是口腔問題引起,所以建議可以先去牙科門診,了解是否為牙周、牙齦、牙菌斑等問題造成的症狀。若排除口腔問題,則應進一步查明是否和內科疾病相關。例如,若是懷疑和肝病、腸胃消化系統或其它內科疾病相關,則應該考慮做基本抽血檢查、腹部超音波,甚至上消化道內視鏡,確認是否有胃食道逆流、嚴重潰瘍、肝病、腎臟病或糖尿病等內科疾病。若非上述嚴重疾病引起的口臭,改善方式主要還是從口腔衛生做起,平時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吃完食物後立刻刷牙,使用牙線清潔口腔,避免牙菌斑殘留。舌頭表面有一些乳突狀突起的結構,容易累積細菌,刷牙時可使用牙刷清潔舌苔,使用漱口水維持口腔清潔及去除口臭,定期洗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結石。此外,平時應多喝水,增加口腔濕潤度,避免口腔乾燥,可以消除不佳的口氣。另外,出現口乾、口苦、口臭症狀有時也是也是一種警訊,建議不妨可以定期健檢,確認身體各器官狀況,以保健康。【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7期(2022-01-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1 醫療.耳鼻喉
脖子、頸部腫大是癌症?醫指3可能性,出現8症狀盡早就醫
發現頸部腫塊總會有點緊張,深怕是癌症,不過其實那並不是最常見的,因此謹慎為上,但不必緊張。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指出主要3大原因,以及癌症警訊和檢查方式,提醒民眾如有發現合併症狀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健康。 脖子、頸部腫大是癌症?醫指3可能,發炎感染最常見! 劉承信醫師指出,頸部腫大可分成3大類原因,包括先天性腫塊、發炎感染、良性或惡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其實是發炎感染使得淋巴腫大。 發炎感染淋巴腫大:頸部構造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淋巴結,聚集專門對抗病毒和細菌的淋巴球,因此淋巴結本來就存在,只是腫大到讓人摸得到,原因可如感冒、鼻竇炎、中耳炎等發炎疾病。 先天性腫塊:先天性腫塊則是手術時最多看到的囊腫類型,常見包括腮裂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皮下囊腫、唾液腺囊腫、黏液囊腫等。其他也包括了因血管異常而發生變化的囊腫,不過相對少見。 良性/惡性腫瘤:至於民眾常最擔心的惡性腫瘤,或一般的良性腫瘤,門診中最常見的是甲狀腺腫瘤,以及口腔癌、喉癌、下咽癌、鼻咽癌的淋巴結轉移,唾液腺腫瘤則是當中最常見的。其他也包括淋巴癌、神經髓鞘腫瘤、內分泌腫瘤等少見疾病。 脖子、頸部腫大防癌症,出現合併症狀盡早就醫! 即便發炎或感染造成的淋巴腫大是頸部腫大最常見的原因,但還是得留意癌症,劉承信醫師表示,民眾若有發現頸部腫大,也可觀察是否有其他合併症狀出現,包括沒有減重的情況下,體重半年內掉了10%的不明體重減輕,以及口鼻出血、單側耳鳴耳悶、張口困難、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聲音沙啞,以及腫塊很硬、表面不光滑、無法滑動等異常腫塊,這些都是癌症高度可能性的徵兆。而醫師也多會在檢查前了解病人情況。 脖子、頸部腫大可做什麼檢查?醫指常見4項,瞭解確切原因! 為瞭解頸部腫塊的確切原因,醫師也會做詳盡檢查,劉承信醫師指出,檢查方式常見可為觸診檢查、內視鏡檢查、超音波檢查,以及抽血檢查和進階的影像檢查。 理學觸診檢查:觸診可觀察患者的腫瘤大小、硬度、彈性、固著度、是否疼痛、表面光滑等。而這不只是隨便摸摸,經耳鼻喉頭頸外科長期訓練、觸摸過上千人的手感,光是觸診就可知道很多事情。 內視鏡檢查:鼻咽喉內視鏡則可詳細檢查頭頸部區域,診斷或排除癌症的風險,包括鼻子、鼻咽、口咽、喉部、下咽等各區域,這也是透過門診即可進行檢查,快速方便、免禁食、且無痛。 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檢查可直接直擊腫瘤位置,可說是醫師的透視鏡,快速、方便、無痛,透過影像即可判讀。而對於有高度懷疑病變的腫塊或淋巴結,甚至可再搭配細針抽吸檢查,不用開刀就可以初步知道診斷。 抽血檢查&影像檢查:抽血檢查可更精確診斷感染、癌症指數,也可再藉由電腦斷層、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攝影等進行進階影像檢查,更有助鑑別診斷病灶、擬定後續的治療方向。 脖子、頸部腫大謹慎但別緊張,觀察症狀、盡早檢查,預後佳! 劉承信醫師提醒,頸部腫塊雖然發炎感染較為常見,但也不能忽視。醫師表示,診間常遇到只是發炎感染造成頸部腫大,長期不追蹤處理也完全沒有影響。但也遇過確診早期淋巴癌,在化療和放射治療下恢復良好。也有遇過頸部腫大不以為意,檢查發現是甲狀腺癌,經手術後定期追蹤,一切順利。也遇過案例體重減輕、無法進食,檢查後發現是下咽癌第四期,已經無法手術,只能免強嘗試化學治療。 醫師呼籲,寧願小心謹慎,也別掉以輕心,通常預後良好的都是早期就發現的患者,民眾日常可在洗澡時自我檢查,若有發現合併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確保健康。 《延伸閱讀》 .甲狀腺結節可以不用理它?醫:「4情況」及早治療避免惡化 .淋巴癌來得又快又猛!及時確診是治療關鍵!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3 癌症.頭頸癌
陳凱倫罹扁桃腺癌,頸開12公分切腫瘤重生!出現頸部腫塊、聲音改變...6種症狀要當心
【本文重點】資深藝人陳凱倫,去年11月發現右頸部有異狀,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進行35次電療,但他擔心會失聲,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他期盼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by ChatGPT曾3度獲獎廣播金鐘獎的資深藝人陳凱倫,在去年11月65歲時檢查出罹患扁桃腺癌,12月低調住院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的疤痕,原本醫師評估還要再進行35次電療,但他為了還能使用嗓子,因此改以口服化療藥物半年。摸到右頸鼓一塊 竟檢查出扁桃腺癌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陳凱倫表示,94歲媽媽去年住院6次,他天天去醫院探望,去年11月中他如常去醫院照顧媽媽,轉頭講話時摸到自己右頸部鼓出一塊東西,當下就掛號醫院的耳鼻喉科,初步檢查說沒事,但安排進一步切片檢查後發現不正常,醫師要他馬上去做正子掃描攝影,當下他就知道是惡性腫瘤,當天仍忍著疲憊與驚嚇完成活動主持,也請老婆不要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病情。開刀日逢65歲生日 也是「重生日」陳凱倫3周後在老婆安排下,於台大醫院手術切除腫瘤,右頸部留下12公分長疤。他表示,開刀那天12月14日剛好是自己的65歲生日,也是「重生日」!昨日(21日)他再度發文感謝老婆黃莉屏,謝謝老婆這些年為自己的犧牲與成全,如今罹癌老婆幫忙處理一切對內與對外的事務,一切都仰賴著她,期盼自己能養好身子,早日康復。最後更表示「老婆繼續是我這輩子的『專屬經紀人』。她說了算!」,今22日已是自己重生的第98天!不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 擔心會失聲改吃化療藥陳凱倫在台大醫院開刀切除腫瘤後,原本醫師判定不用做化療,但要做35次電療,為了活命只能答應。但後來接到某歌王友人傳訊透露自己10年前也得癌症,做5次電療之後就不做了,因為沒有聲音讓他覺得「那我活著要幹嘛」。這讓靠嗓子吃飯的陳凱倫也擔心電療會失去聲音,最終和醫師討論決定改吃化療藥。當時醫師還警告化療藥可能會有「嘴巴爛光」的副作用,但很幸運地到現在,僅到晚上容易嗓子啞及感到疲倦,其餘沒有太多副作用。感恩老婆照顧 讓癌症4期→1期這段時間陳凱倫在老婆悉心照顧下,原本曾被醫師研判為「4期」,開刀後主治醫生稱是「1期」,抗癌的艱辛路程全都曝光。除了服用化療藥治療,老婆每日為陳凱倫準備健康養生餐,買最新鮮的食材,讓他只吃原型食物,不吃任何加工食品。他也喝大量綠茶,每天清晨固定到公園吸收芬多精,勤練太極拳。「這次回診,醫生很驚訝我恢復特別好!」,被醫師誇讚恢復狀況不錯,經評估5月之後應可逐步回到工作崗位!頸部發現腫塊並持續變大 檢查發現扁桃腺癌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耳鼻喉科林奐宇醫師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至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一旦出現頸部腫塊則必須優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林奐宇提醒,另外腫塊發生的部位也是一項有利的鑑別線索,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但是根據不同的部位也會也其他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這些也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6種症狀恐是惡性腫瘤 應做頭頸部詳細檢查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實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林奐宇提醒,成人頸部腫塊越來越大、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聲音上的改變、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同側耳朵疼痛或是聽力異常等現象,是有潛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說是醫師的另一隻手,在門診就診時可同步檢查,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延伸閱讀:.耳朵痛不停恐是癌前兆!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中年男子右耳長期疼痛 一檢查竟是扁桃腺癌.男吞嚥困難!拖半年檢查發現罹扁桃腺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5 醫療.牙科
刷牙不是有刷就好!牙醫師曝國人常見NG行為「漱太乾淨也不行」
【本文重點】口腔健康與整體健康息息相關,建議每次飲食後刷牙使用含氟牙膏,以預防蛀牙。2023年世界口腔健康日主題為「以口腔健康自豪」,民眾應落實「檢、刷、線、嚼」四大口腔健康守則,並避免刷牙不用牙膏和刷完牙用力漱口等不良習慣。刷牙時,不宜用力過大,可以使用減量漱口觀念來保持口腔健康。--by ChatGPT牙齒健康攸關整體健康狀態,過去常宣導「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不過牙醫師提醒,若只用水漱口或用清水刷牙,只是將食物殘渣除掉,但無法清除口中細菌,建議每次飲食後,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且不要刷太用力、太乾淨,應讓氟化物留存在牙齒上,預防蛀牙,若民眾出門在外不方便飯後刷牙,可使用嚼食無糖口香糖、漱口水替代。口腔疾病是常見疾病的第一名依據2019 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約35 億人罹患口腔疾病,當中最常見的口腔疾病為「恆牙未治療齲齒」,約有20 億(佔57.1%),其次為「嚴重牙周疾病」(牙周囊袋>6mm),約有10億(佔28.5%),第三為「乳牙未治療齲齒」,約有5.1 億(佔14.6%),第四為「全口缺牙」,約有3.1 億(佔8.8%)。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於300 多種常見疾病中,口腔疾病相較神經功能障礙、消化系統疾病、呼吸道感染、皮膚疾病等,是常見疾病的第一名。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副理事長黃耀慧強調,口腔疾病除了產生疼痛、造成功能喪失,也會影響自信心、孤僻、恐懼,影響社交互動、生產力降低等,甚至增加醫療處置時間與費用。每年3 月20 日為世界口腔健康日,傳遞「健康成人32顆牙齒0蛀牙」以及「兒童乳牙20顆」、「老年人至少20顆牙齒」等意涵,世界衛生大會(WHA)2021 年5 月發布「全球口腔健康狀況報告書」,督促各會員國評估各國口腔健康狀況,及應將口腔健康納入全民健康政策,2022 年5 月正式通過「全球口腔健康政策指引」。2023 年世界口腔健康日主題「BE PROUD OF YOUR MOUTH」(以口腔健康自豪),黃耀慧說,若人牙齒會痛會呈現緊皺眉、緊閉雙唇,但若能露出「燦爛笑容」,代表健康狀態極佳,連帶提升自信心、人際關係等。隨著口罩令解封,民眾也應落實「愛牙四守則」維持口腔健康,謹記「檢、刷、線、嚼」,包括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天使用牙線,飲食後嚼無糖口香糖或用含氟漱口水。牙醫師曝常見民眾2大NG刷牙行為黃耀慧說,過去宣導「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其實是錯誤觀念,應該改為「飯前洗手,飯後刷牙」,若不方便刷牙,才改為用漱口水或口香糖替代。常見民眾2大NG刷牙行為,包括「刷牙不用牙膏」以及「刷完牙用力漱口」,他表示,若只用清水漱口或刷牙,無法將細菌清除,刷牙必須要用含氟牙膏,才能達到保護效果。黃耀慧表示,刷牙力道不宜過大,而早在10 年前歐洲已建議,刷牙後只需把泡泡吐掉,讓氟化物停留在口腔中,無需以大量水漱口,國外文獻也建議,刷牙只需使用100c.c 水,刷牙前先漱口,刷牙後吐掉泡泡,再用剩下一點水漱口即可。現在於國小推行「減量漱口」觀念,不過難以推廣至大眾,主要是各國民情差異有關。若不方便刷牙可改嚼食無糖口香糖、漱口水清潔。黃耀慧說,飯後建議嚼食2 片口香糖20 分鐘,是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能中和掉口中牙菌斑產生的酸性物質,降低牙菌斑、致齲菌數量,保護牙齒健康。而漱口水則含有抗菌成分,幫助牙齒修復。他也認為,政府應積極宣導,也要教育民眾遠離菸、檳榔等有害物質,努力符合世衛口腔健康政策指引目標。延伸閱讀:.刷牙不乾淨導致牙周病!口腔最常見刷不乾淨的位置是這裡.牙醫師認證「6類含氟美食」多吃可防蛀牙!但吃完少一動作也沒用.牙醫授訣竅:刷牙後少量水漱口 保留部分含氟牙膏更能防蛀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9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緩解口臭?營養師教你吃這些水果有助快速改善
【本文重點】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曾患有口臭,而不良的飲食習慣是發生口臭的原因之一。以下是6種緩解口臭的方法:1.注意口腔衛生;2.喝足水分;3.喝茶;4.吃富含維他命C的柑橘類水果;5.吃含豐富蘋果多酚的蘋果;6.吃含蛋白質分解酵素的鳳梨、木瓜和奇異果。若以上方法無法改善口臭問題,可能是潛在的健康問題引起,建議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改善。--by ChatGPT被別人告知自己口氣不佳時,實在無比尷尬!調查顯示,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曾患有口臭,發生原因除了口腔與疾病因素外,經常與生活中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想要緩解口臭,也許可以試看看以下6種急救方法。1.注意口腔衛生人的口腔中藏有300多種細菌,這些細菌靠著口腔食物殘渣維生,所以吃完食物應立即刷牙,有助清除口腔食物碎屑與牙菌斑,比較不會有口臭問題;若難以做到,至少早上起床以及睡前一定要刷牙,並清潔舌苔。2.水分要喝足口乾會導致口臭。喝水有助唾液腺產生足夠唾液,而唾液本身有抗菌能力,改善口氣問題。一般成年人喝的水量應每公斤體重乘以30cc,若遇夏天、運動大量流汗時,喝水量則可以乘以40cc。3.喝茶茶葉中含的兒茶多酚有抗菌、消臭功效,可以對抗導致牙周疾病及口腔的細菌;研究也發現,與紅茶中的多酚一起食用,對抗口腔牙菌斑的功效更高。另外,若不小心吃了洋蔥、蔥、大蒜等重口味的食物時,在嘴裡嚼一片茶葉,也有助除去不好的味道。4.吃柑橘類水果吃完重口味食物,口含一片維他命C,就能讓刺鼻的口氣很快消失,這是因為維他命C本身有消除異味的功能,還具有抗菌、預防牙齦發炎的好處;如果沒有維他命C,可以直接吃富含維他命C的柑橘類水果,譬如橘子、柳丁、檸檬、柚子等。5.蘋果蘋果含有豐富的蘋果多酚,包含綠原酸、原花青素等,這些營養成分有助抑制口腔細菌的孳生,而且蘋果高纖又有微微的酸味,還能促進口腔唾液分泌,幫助改善惱人的氣味。6.鳳梨、木瓜及奇異果針對肉類蛋白質攝取過量引起的口氣問題,可以在飯後吃些鳳梨、木瓜及奇異果,這類水果因富含蛋白質分解酵素,有助口中及腸胃道蛋白質分子分解,降低口腔異味。若以上的方法仍然無法改善口氣問題,就有可能是潛在的健康問題引起,如牙周病、鼻竇炎、慢性肺部感染、肝膽疾病、消化系統問題、糖尿病、腎病等,建議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改善。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2-11-07 癌症.頭頸癌
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
「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新聞標題聳動的寫著嘴破一年未癒竟罹癌,您是否也擔心自己的嘴破是不是口腔癌前兆?抑或是火氣大而已?別擔心!只要學會自我檢查,您也可以自己分辨、不致過度恐慌或錯過就醫時機。口腔癌是什麼?口腔癌是所有發生在口腔內惡性腫瘤的總稱,口腔的部位包含唇、舌、齒齦、口腔底部、硬顎、頰黏膜。根據組織病理學的特徵,又分為鱗狀細胞癌、唾液腺癌、黏膜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其他惡性腫瘤等。其中口腔癌中 90% 以上為鱗狀細胞癌,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近年的比例則是持續增長,原因可能跟歐美國家口交性行為增加有關[1]。除了狹義上的口腔癌,廣義上的口腔癌也時常與口咽癌、下咽癌相提並論,差別僅在於生長部位的不同。根據《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口咽部的範圍為懸雍垂至會厭軟骨,下咽部的範圍則是會厭軟骨至氣管的環狀軟骨之間。口腔癌是一個致病因子非常明確的癌症,三大最常見的菸、酒、檳榔便是引發口腔癌的元兇。在台灣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單獨嚼檳榔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28 倍,比同時喝酒加抽菸的 22 倍還高;三個因子都有的話,得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 123 倍[2]。除此之外,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陽光照射、長期營養不良也是口腔癌的致病因子之一[3]。根據GLOBOCAN 2018年數據資料庫,全世界的口腔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 4.0[4]。然而,根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的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41.82,比全世界高上許多倍。此外,口腔癌的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1.43 倍,是一個十分好發於男性的癌症,好發年齡約為 60 歲左右[5]。口腔癌有什麼症狀?發現癌前病變怎麼辦?口腔癌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兩週以上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口腔內出現白斑或紅斑、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感或疼痛觸痛、不明出血或腫塊、舌頭活動受阻、牙關緊閉及張口困難、牙齦腫脹導致假牙無法固定、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現腫塊或潰瘍也不一定會痛,往往被忽略而不自知。因此,若發現有長期沒癒合的口腔潰瘍,就要十分注意潰瘍的顏色、質地是否產生變化。口腔潰瘍在癌化之前的階段,醫學上稱之為「癌前病變」。若放任癌前病變惡化,則會形成癌組織。口腔癌前病變包含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等肉眼下可觀察到的病變。顧名思義,白斑和紅斑是肉眼底下可見到的白色或紅色病變,兩者都有可能惡性轉變成癌組織,白斑較紅斑常見,而紅斑轉變成癌組織的機率較高。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是口腔內慢性發炎的疾病,也有機會癌化成口腔癌[6]。值得慶幸的是,癌前病變不一定都會轉變成癌組織,而且癌前病變是可以治療的。因此,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然而,在沒有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之前,光靠外觀無法分辨病灶為良性組織、癌前病變或癌組織。因此,當發現有異常組織時,就要好好到醫院進行檢查,越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組織,則越可以避免其惡化為口腔癌。口腔自我檢查要點了解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後,要怎麼進行口腔的自我檢查呢?以下列出幾點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1.持續疼痛或壓痛2.口腔黏膜局部外觀產生變化:正常黏膜顏色粉嫩,不會有特別明顯的顏色變化。若黏膜組織變色,則要小心是否為癌前病變或癌化組織。3.口腔黏膜局部質地產生變化:正常黏膜質地柔軟。若硬化或纖維化,甚至形成硬塊,都是不正常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嘴巴打不開、咀嚼困難等症狀。4.持續出現白斑、紅斑、白紅交錯的斑:誠如上述文章提及,白斑及紅斑可能會惡性轉變成癌組織,需特別注意。5.口腔黏膜上出現凸起來的斑塊6.口腔黏膜上出現疣狀增生7.局部出血幾乎所有口腔癌都可以透過完整的口腔檢查被發現。因此,若出現以上問題,就要趕緊去就醫。如果「口腔病灶已超過兩週未癒合」或「近期內曾拔牙或拔除牙科植入物」,則更要考慮去醫院進行切片檢查,因為惡性的機率更高[6]。口腔癌就診資訊學會口腔的自我檢查後,發現異常病變應該掛什麼科呢?在醫院中,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都可以處理口腔癌。醫師會透過視診和內視鏡更仔細檢查口腔內的病灶,要確定診斷的話,則需要做進一步的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為癌組織。不論切片結果是良性或惡性,都仍然要注重口腔的自我照護,因為癌前病變也可能演變成癌組織。發現癌前病變,也需要好好接受治療。如何預防口腔癌?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最重要的是檢查嘴破病灶的顏色與質地是否產生異常變化、問問自己嘴破是否已超過兩週未癒合。學會自我檢查,並願意就醫進行切片,再進行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口腔癌是一個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戒掉菸酒檳榔,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配合正確刷牙習慣,基本上就可以免於口腔癌侵犯。另外,男生可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但台灣HPV引起的口腔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更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口腔健康,努力戒掉菸酒檳榔的習慣。參考資料:1.Chow LQM. Head and Neck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2(1):60-72.2.Ko YC, Huang YL, Lee CH, Chen MJ, Lin LM, Tsai CC. Betel-nut chewing,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 J Oral Pathol Med. 1995;24:450–3.3.Montero PH, Patel SG.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5;24(3):491-508.4.Sarode G, Maniyar N, Sarode SC, Jafer M, Patil S, Awan KH.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oral cancer. Dis Mon. 2020;66(12):100988.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6.Abati S, Bramati C, Bondi S, Lissoni A, Trimarchi M.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Relevance of Early Diagnosi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24):916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嘴破一直沒好,是不是口腔癌前兆?!別擔心,醫教一要點分辨】
-
2022-10-25 醫療.消化系統
30多歲女嘴飄苦鹹味? 醫:味覺突然改變小心胃食道逆流惹禍!
味覺突然改變小心胃食道逆流惹禍。30多歲的吳小姐最近幾個月,時常在早上起床時,感覺嘴巴有「鹹鹹苦苦」味道,且喉嚨有異物卡住感,用快篩確認為陰性、並非新冠肺炎問題,赴醫院門診檢查後,發現竟是罹患胃食道逆流。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味覺異常」屬於較主觀的症狀,過去相較視覺、聽覺,較不被民眾重視,但受到新冠疫情侵襲,有越來越多人發現到味覺異常重要性。針對「味覺異常」問題,康本初說,可能是局部問題,像是舌頭、口腔、鼻腔疾病還有胃食道逆流;而全身的問題包括藥物副作用、內分泌異常及腎臟疾病等。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康本初表示,發生原因可能是食道與胃交界處的括約肌關閉不緊密、胃酸過多、體重過重讓腹壓增加影響括約肌,或是藥物引起,若胃酸逆流到食道,近一步逆流到咽喉、口腔,胃酸恐損害味蕾細胞、或刺激唾液腺,引起味覺異常、口腔異味等。典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包括火燒心、嘔酸水、長期咳嗽、喉嚨異物感等,康本初指出,目前胃食道逆流以藥物治療為主,民眾也要調整生活習慣,包括減少咖啡、甜食、酸辣刺激性食物,也要放慢進食速度,避免菸酒,用餐後間隔2小時再躺下;過重肥胖者須適度減重。康本初指出,胃食道逆流發生也與情緒、壓力有關,適度舒壓養成運動習慣,有助於減少胃食道逆流發生。他提醒,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國人肥胖情形增加,胃食道逆流盛行率也在上升,長期輕忽恐提高罹患食道癌風險,若有相關症狀反覆出現,應儘早進行治療。
-
2022-10-11 醫療.腦部.神經
50多歲男邊吃飯邊流淚 竟患「鱷魚眼淚症候群」
57歲的王先生近期常在用餐時流淚,太太擔心他是否心情不佳,而某一天和朋友聚餐慶生,發現他高興地大快朵頤、右側眼角卻淌著淚水,令大家覺得怪異,但眼科檢查無異狀,經神經內科檢查,才發現王先生先前顏面神經麻痺,接續出現「鱷魚眼淚症候群」,讓人邊吃飯邊掉淚。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王先生不久前曾有過持續數周的一側顏面神經麻痺病史,安排神經傳導檢查,發現右側顏面神經電位確實有明顯異常下降,研判是「博格拉氏症候群」(Bogorad syndrome)的罕見顏面神經麻痺後遺症所致。黃啟訓指出,「博格拉氏症候群」是一種咀嚼食物時,會伴隨不自主流淚的罕見疾病,俗稱「鱷魚眼淚症候群」,起因於病毒性顏面神經麻痺恢復過程中顏面神經再生異常,控制唾液腺的神經、與淚腺神經錯誤連結所致。病毒感染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有1到3%會產生此種後遺症。「博格拉氏症候群」是於1926年由俄國神經科醫師Bogorad所提出,當時他發表一篇名為「鱷魚眼淚症候群」醫學文章中,對於傳說中鱷魚行為的怪異症狀,進行詳細描述,因此此罕見症狀有此一稱。最常見表現,為進食中單側反射性流淚,也有捨數患者會產生反射性雙側流淚。黃啟訓表示,目前最長使用治療方式,是將肉毒桿菌素注射到淚腺中,阻斷異常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以減少淚腺分泌,每次治療效果可持續約6個月;也可用口服腎上腺素阻斷劑,減少淚腺分泌,或手術切除部分淚腺。「博格拉氏症候群」雖罕見,但只要就醫檢查,配合醫師治療,可避免延誤病情。
-
2022-07-15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牙醫師手術久站傷腰椎!靠著每天做這運動,疼痛幾乎不再發作
兩年前一次搬重物之後,臀部開始疼痛,檢查發現是腰椎問題,因為我長期幫病人動手術,且站姿不良所致。後來透過復健、針灸及做柔軟操,才改善疼痛,現在幾乎都不再痠痛了,建議長者每天一定要做柔軟操,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整個人會更有活力。治療病患常站立 提重物發病許多牙醫師長期低頭工作,因姿勢不良而導致頸部、脊椎及手肘疾病問題,我則是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因為我是口腔顎面外科醫師,治療病患時常要站立,像顏面手術等必須採特定角度治療,會以特別的姿勢站立7至10小時。過去自覺身體健康還不錯,沒想到,兩年前一次朋友送2、3公斤重的水果,可能是拿取時姿勢不良,整個腰竟非常痠痛,才想到自口腔外科開始受訓以來,我已從事相關工作39年,長時間下來導致腰椎損傷。右邊腿臀開始痛 靠束腰減緩那次發作時,先從右邊大腿及臀部開始痛,走路走不快,而且很痛苦,痛得「坐立難安」,於是開始在手術時戴上束腰帶,希望能減輕痛苦。未料,今年4月左邊大腿及腰椎神經也出現疼痛,且愈來愈糟糕,檢查發現有脊椎側彎、椎間盤狹窄等問題,西醫開藥及中醫針灸治療沒有太大改善,還發現連腰都彎不下去,「骨頭真的僵硬了」。想起小時候學校都會做晨間早操運動,我開始每天做5分鐘早操,5月起在軟墊上做柔軟操,疼痛狀況慢慢緩和,骨頭僵硬減輕了,也可以走路了,現在疼痛幾乎都不會發作。其實柔軟操都是簡單動作,包含左右轉腰、踮腳及彎腰後仰、左右甩手、交叉抬腳等動作,做20下即可,就能感覺到關節開始可以動,筋骨鬆了,身體舒暢後,心靈也放鬆,非常舒服。不過,若是手術姿勢不良時仍會發作,所以現在手術間又會穿上束腰帶,並在休息後做柔軟操及按摩穴道舒緩,「這也沒辦法,每一行一定都會有辛苦的地方。」天天做柔軟運動 關節變柔軟想當初連走路都很痛,更擔心人生就此完蛋,現在想想,「好好走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自救治好後,人生有做下去的動力」,不然本來我還想退休。建議年紀大的人要每天做柔軟操,隨著年紀增長,不管身體多健康,骨頭跟關節都會開始僵硬,產生一些傷害,可以透過柔軟運動讓脊椎及關節變柔軟,人會更有活力,生活比較幸福。很多癌症患者是因為飲食而生病,因此,我幾乎只吃素食、吃原型食物,人造素食或醃製類的食物都不吃。醫學辭典●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是指人體的脊椎有側向的彎曲,形狀可能是S形或C形,先天性的脊椎側彎,與基因、後天姿勢不良都有關;後天的脊椎側彎,除了因為脊椎退化合併出現的側彎外,許多神經及肌肉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年輕人脊椎側彎,嚴重時會有駝背及呼吸問題。●椎間盤突出30歲以後,椎間盤可能會開始退化,水分流失時,椎間盤便變得扁平及更脆弱,包著椎間盤的堅硬纖維外殼易出現細小的裂紋,導致椎間盤裡面的啫喱狀物質滲出,使椎間盤突出,此情況將壓迫到脊椎神經,產生痛、麻症狀。夏毅然小檔案現職:●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任●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年齡:64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哈佛大學牙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口腔顎顏面區域腫瘤●顳顎關節治療●口腔顏面骨折外傷●口腔顎顏面外科矯正●唾液腺疾病●植牙手術興趣:烹飪、健走經歷:三軍總醫院口腔外科主任及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
-
2022-06-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沒胃口、吃不下!別再吃冰了,營養師推薦消暑5食材,「辣椒」居然是第一名
炎炎夏日,胃口盡失,除了飲料、剉冰之外,能放進嘴裡享受沁涼的食材到底還有哪些呢?其實屏除刻板印象,能達到清涼消暑的好食材,其實就在你我身旁。冷氣房、手搖飲,治標不治本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人體為恆溫動物,會依據外在環境來調節身體溫度,當我們覺得熱,大腦體溫調節中樞便會督促汗腺發汗,以達到解熱降溫的效果。然而,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內,全身毛細孔也跟著收縮,造成身體不易流汗、暑氣無法散出,代謝也跟著下降。代謝一降,人自然會易感疲倦,胃口更不佳,就算冰涼飲品一杯接著一杯,還是治標不治本,吃完反而更燥熱!營養師推薦的消暑食材有哪些?怎麼吃的美味營養又健康?就讓我們跟著程涵宇營養師一起來「實際應用」看看吧!◎辣椒說到發汗食物,當仁不讓的就屬辣椒了。辣椒內含辣椒素,是一種主要的刺激性物質,其內部固定辣椒籽的白色部分是辣度最高的地方,辣椒素不僅能刺激唾液提高食慾,還能加快血液循環與腸胃蠕動,並緩解關節炎、神經痛以及外傷引起的輕微至中度的疼痛症狀。不過程涵宇特別提醒,儘管吃辣好處多,還是有些朋友在攝取上需要多加注意,像是患有痔瘡的朋友,如果大量食用辣椒恐會刺激腸胃加速血管擴張,反而會使痔瘡疼痛加劇。還有本身腸胃不好、患有胃食道逆流,甚至胃潰傷或胃出血等情況的朋友應避免辛辣,過多的辣椒素會劇烈刺激腸胃粘膜,誘發或加劇病況。◎蒜頭蒜頭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也是發汗食物的成員之一,既能入菜又能提味,素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血栓、降血壓、維持脂蛋白平衡、防治動脈硬化等功效。不過卻鮮少人知道,食用大蒜還可以「溫化濕氣,消除疲勞」!程涵宇指出,蒜頭裡富含大蒜素,不僅能促進維生素B1的吸收,還能有效提高新陳代謝並修復人體疲勞,其獨特的辛香更能提振食慾,是許多主婦餐桌上的秘密武器。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中,室內和室外溫差過高,一個不注意就中招感冒,若想避開夏天感冒的窘境,只要適量地攝取蒜頭就能提高免疫力,可說是一石多鳥! ◎洋蔥在國外被譽為「菜中皇后」的洋蔥,同樣也有助於人體發汗、提升代謝,富含槲皮素的洋蔥還能抗癌、抗發炎和抗病毒活性,並幫助我們的身體排毒,促進腸蠕動,將多餘脂肪排出體外。此外,洋蔥還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進我們的食慾,所以在各國料理的前菜中,都能看見洋蔥的身影,不僅美味可口又開胃,更是祛濕降壓消暑的好食材! ◎薑常言道「薑是老的辣」,其原因就是來自薑裡的「薑辣素」,薑辣素會隨著薑的生長累積的越來越多,所以薑才會越老越辣。而薑辣素可推動消化、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我們發汗,炎熱夏日吃上一點,暑氣也能消掉一半。除此之外,另一個辣感來源的「薑烯酚」也能抗氧、抗菌、抗發炎,能緩解關節炎或相關病因所引起的疼痛症狀。程涵宇也特別提到,薑可以促進唾液腺酵素分泌增強胃腸平滑肌蠕動,加速消化速度,減輕反胃發生的機率,所以生理期會感到反胃不適的女孩們可以喝點薑茶,舒緩噁心嘔吐感,還能達到利水、散熱的功效喔!◎紅豆、綠豆既然談到了利水,那就不得不提及前陣子風行一時的「紅豆水」了!,程涵宇表示,多數人都知道紅豆水是夏日消腫神器,其實綠豆也是不遑多讓,紅豆、綠豆皆有消濕利水的功效,能幫助水分循環、促進代謝,還能排除體內濕氣,其富含的高膳食纖維更是有助於新陳代謝,豐富的鉀幫助多餘的鈉排出,吃進熱量的同時也提供了蛋白質及膳食纖維,既能提供飽足感又不怕胖,是夏日減重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高溫不斷攀升,夏季必備「4物品」,正確使用防曬、防中暑 。高溫防中暑病,「3族群」要特別注意,夏日出遊注意「5件事」!
-
2022-06-07 醫療.皮膚
不理會視力恐受損 眼周冒紅點竟是類肉瘤病
一名婦女左眼周圍出現一塊凸起紅點,且持續變大,就醫檢查診斷為「血管瘤樣類肉瘤病」,經治療一個多月才康復。花蓮慈濟醫院皮膚醫學中心主任張中興指出,患者的淚腺、唾液腺、肺周圍的組織淋巴腺都被類肉瘤侵犯,若不予理會,視力可能會受損,進而導致失明或肺功能缺損、肺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張中興表示,類肉瘤病會在人體各器官產生肉芽腫瘤,並影響器官功能,一般分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兩大類,其中感染性的類肉瘤,常見於肺結核及痲瘋病的病患。在經過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後,確認這名病患為非感染性的肉芽腫瘤,因此以低劑量的口服類固醇進行治療。「皮膚是健康之窗」,張中興說,皮膚與人體內所有臟器有關,接收臟器發出的訊息,並透過皮膚來表現,雖然這位病患病灶表現很微小,也沒有不適,但從細小之處找出病因,讓病人早期接受治療,可避免後續發生嚴重併發症等問題。這名病患的血管瘤樣類肉瘤病從發現到治療的過程,張中興與住院醫師陳彥婷寫成論文,並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陳彥婷說,從一開始投稿不順利,到被接受,真的很開心,鼓勵所有臨床醫師都可試著投稿。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未健檢難發現!近三年鼻咽癌人數減少恐因疫情影響
健保大數據統計,108至110年每年因鼻咽癌就醫者約兩萬人,但從108年2萬10人、109年1萬9,406人,到110年下降至1萬9,270人,連續兩年就醫人數減少。臨床醫師認為,許多鼻咽癌患者因健檢而發現,疫情影響大家進醫院意願,可能是鼻咽癌就醫人數減少的原因之一。許多患者因健檢抽血驗EB病毒,意外發現鼻咽癌。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說,鼻咽癌治療有一定療程,疫情期間不至於中斷。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許多人在健檢時抽血驗EB病毒,再進一步發現可能罹癌,這兩年接受健檢人數減少,可能也影響鼻咽癌新病人的診斷。鼻咽癌是常見於亞洲人的癌症,如韓國男星金宇彬、馬來西亞羽球世界球王李宗偉等,都是鼻咽癌患者。呂宜興指出,鼻咽癌好發於台灣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如福建、廣東、香港等,好發原因可能受到種族、環境、飲食等影響。遺傳是重要罹病因素,一親等內家屬罹病機會是一般人的19.2倍。根據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鼻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1.29%,排名男性第14位、女性第20位,民國108年初次診斷為鼻咽癌者共1,560人。呂宜興表示,近年來鼻咽癌患者有逐年降低趨勢,懷疑可能受到飲食西化影響,國人罹患癌症也趨向歐美,如大腸癌患者增加、鼻咽癌患者人數減少。好發於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約7:3。至於男女比例,110年男性就醫有1萬3,669人,女性5,601人,男女比例約7:3,健保統計108至110年,皆相差不遠。呂宜興說,除甲狀腺癌、乳癌好發性別女多於男,其他癌症都是男多於女,如鼻咽癌男女比約7:3,但就口腔癌、喉癌、下咽癌等頭頸癌,男女比均為9:1,相較之下,鼻咽癌女性患者比例稍高。各年齡層皆可能罹患鼻咽癌,健保署統計,鼻咽癌就醫人數最多的三個年齡層依序是51至60歲、61至70歲、41至50歲。但健保署也首次提供各年齡層鼻咽癌每10萬人口就醫人數,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再來是71至80歲。呂宜興說,一般來說,50至55歲為癌症發生年齡,51至60歲民眾可能因罹患鼻咽癌開始就醫,並持續追蹤,隨年齡增長,也持續接受治療,所以健保統計治療年齡層偏高。放、化療為主要治療,適合手術的患者極少。目前鼻咽癌主要治療方式為放、化療。呂宜興說,主因是鼻咽癌細胞屬於未分化細胞,優點是對放療敏感度高,治療效果可達70%,缺點是容易擴散,因此輔助化療協同作戰,可避免癌細胞擴散,同時再提升癌細胞對放療的敏感度,增加治療效果90%。陳依婕表示,健保統計也顯示,鼻咽癌治療以放療與化療為主,去年化療申報人數為2,498人、放療1,900人,接受手術的人數最少,僅109人。為何鼻咽癌患者接受手術的人較少?主要是鼻咽腔位於頭部中央,接近大腦等重要構造,手術切除可能造成顏面外觀與功能的破壞,又常因合併有深部淋巴結轉移,使適合手術的患者有限,所以手術並非鼻咽癌治療的主要選擇。呂宜興表示,鼻咽癌治療已走向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層面,主要是鼻咽癌放療時,可能會照射到耳朵、眼睛、唾液腺、腦、脊椎等,因而出現聽不清楚、視力異常、口乾舌燥等副作用,此時須運用可以調整照射角度、強度及影像導引的儀器加以輔助,此為目前最新治療趨勢。需完整治療計畫,多數患者選擇醫學中心就醫。鼻咽癌的診斷需要病理切片,腫瘤分期則仰賴電腦斷層和磁振造影等影像檢查,又視不同期別與腫瘤位置需搭配化療與放療等,需要完整的治療計畫。根據健保大數據分析,大部分鼻咽癌患者選擇在醫學中心接受治療,陳依婕表示,這與大部分癌症的治療趨勢相同。統計顯示,去年各層級院所治療鼻咽癌門診量,醫學中心達1萬3,361人次、區域醫院8,176人次、地區醫院為3,277人次,基層診所也有3,887人次。醫學中心門診量前五名為台大、林口長庚、高雄長庚、台中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區域醫院前五名為和信醫院、義大醫院、奇美柳營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竹馬偕醫院。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民以食為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吃美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些因為治療使得吞嚥功能受損的病人,是一個很大的痛苦。我們要先了解吞嚥困難有哪些症狀?如吃東西常常嗆到、進食的時間拉得很長,有的人慢慢地會發現他無法吃硬的東西,或吃東西很容易嗆到咳嗽,或食物、殘渣留在咽喉部甚至進入鼻腔,需要咳嗽才能把它咳出來,有了這些前兆,就要特別注意。正常的吞嚥步驟吞嚥有五個重要步驟,良好配合才能把食物經食道送入胃。一、食物進入口中後要緊閉雙唇好好咀嚼,臉部的肌肉和舌頭配合將咀嚼中的食物回推到牙齒上,使食物不至於殘存在牙齦和臉頰間,並與唾液混合形成小食團。二、吞嚥前,要縮小口腔的空間,形成一個管道,以利食團順利地往後送,舌根部要頂住軟顎,舌頭中央部下沉,部分的軟顎下壓,讓食團能夠順利向後送。所以管道的形成很重要,這需要舌頭的肌肉及軟顎的配合,如果是中間有些不協調吞嚥,動作就沒有辦法完成,不容易把食團後送。三、當食團向後移動,碰到軟顎及咽喉壁的時候,便會啟動吞嚥動作,這時,部份的軟顎會關閉鼻咽口,以避免食物嗆進鼻腔。四、在吞嚥啟動以後,舌骨因為舌頭的動作及咽喉收縮肌的作用向上、向前移動且喉管變窄。五、會厭下降把呼吸道口蓋住,避免食團被推進氣管,而順利進入食道。以上五個動作的完美配合,才能完成吞嚥的動作,任何一部分有缺失,吞嚥的動作就不順利,容易嗆到。頭頸癌的放射線治療,通常在治療後五至十年,就會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因為照射部位的口腔及頸部都是吞嚥動作所需的重要器官,放射線後期的纖維化反應會逐漸明顯及惡化,讓這些器官的動作不協調而引起吞嚥困難,舌根部軟顎及會厭軟骨尤其明顯。如同三個人互相把腳綁住再往前行,一定會不好配合而跌倒。放射線治療會造成的影響一、照射到唾液線影響吞嚥功能,所以很多人會唾液減少或枯乾。沒有喝水,許多乾硬的食物就沒辦法吃,所以需改變食物的選擇,以利食團的形成。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用強度調控的放射治療方法幫忙保留唾液腺的功能,但是很多病人還是會不習慣口乾或食團形成不良、不利吞嚥。二、舌頭照射後纖維化使舌頭動作不靈光,尤其舌根部往後推送的力量會減少,不利食團的後送。三、軟顎受損萎縮使鼻咽口關閉不良,食物很容易跑到鼻腔去。四、會厭軟骨照射後靈活度不好,沒有辦法把氣管蓋住,保護食物不進去氣管內。放射線治療後的注意事項要一、要做轉脖子復健,讓整個喉頭的肌肉強壯,能在吞嚥時把喉結向上拉。二、有東西在口腔內時不要講話,因為說話運用的肌肉與吞嚥使用的肌肉部份重疊,照射以後,協調性不佳,有時食物容易進到鼻腔或是卡在喉嚨,甚至進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三、要做舌頭運動,如盡量把舌頭向前延伸,舌頭吐出向左右移動;或用牙齒輕咬住舌尖,做吞嚥的動作。四、放射治療後要好好保養牙齒,因唾液減少容易蛀牙或牙齒崩壞、不利咀嚼,食物的準備與選擇很重要,要依個人的喜好製作較有黏性或糊狀的食物,以利吞食。以前錯誤的觀念是有吞嚥困難前兆時,才開始復健;現在的觀念是放射治療後二至三個月就要做舌頭、咽部及頸部運作,因放射治療後的組織纖維化在二至三個月進行並逐漸明顯,提早做是預防吞嚥困難最好的方法。吞嚥困難時,有些人會利用鼻胃管灌食,剛插一、兩天會很不舒服,之後就慢慢適應了,但每個月要換一次鼻胃管很麻煩,近年利用胃造口(G-tube),在三十分鐘內,可在透視下把灌食管插入胃內,每六個月換一次管子。換管子時,因已形成胃及腹壁廔管,可簡單換口徑較大的管子。我有一位第四期鼻咽癌病人,治療後存活迄今二十八年,在六年前因鼻胃管適應不良而改換胃造口,目前進食都正常。最後,胃造口灌食的病人,我建議要不定時「吃」一些比較貴又好吃的食物,在口內咀嚼後,把食物殘渣吐出,只吞小量的液體,感受食物的美味,又可維持吞嚥的功能,一定能更幸福。
-
2022-02-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腮幫大 打肉毒無效 原來唾液腺肥大
53歲何先生有睡覺磨牙習慣,他認為可能是自己的咀嚼肌太發達,導致腮幫子很大,希望藉由施打肉毒桿菌素緩解。兩周後,晚上磨牙狀況獲得改善,但兩頰腮幫子依舊腫大,摸起來是柔軟、無壓痛的腫塊。經耳鼻喉科超音波檢查,診斷為「唾液腺良性肥大」。唾液腺良性肥大較常見於雙側腮腺,以中老年人居多。無特定致病原因,文獻認為與糖尿病、嗜酒、營養不良、長期服藥史有關。患者腮腺會隨年紀逐漸腫大,但因無痛而常被忽略,部分患者的腫大忽大忽小但不會完全消除,臨床上觸診柔軟並均勻一致,無腫塊、無壓痛,且唾液腺導管開口無紅腫情形。對於唾液腺良性肥大,目前並無特殊治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後,部分腺體可能恢復正常,但仍有些患者的唾液腺腫大仍無明顯改變;抗高血壓藥物也可能引起唾液腺肥大,大多於停藥後自行消退。有明顯腫脹症狀者,可自行輕壓按摩腺體,促使腺體排空唾液,或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咀嚼肌位於下顎骨角的上方,肌肉本身相當厚,是造成方形臉(國字臉或大餅臉)的主要原因。自我檢測咀嚼肌肥大的方式,可將手指放置下顎骨角的前緣,用力咬緊後明顯感受手指往上頂起,這可能是咀嚼肌發達的現象。其他造成臉大原因,例如下顎骨角太凸出,可能需要削骨手術治療,如果脂肪過多可考慮抽脂或溶脂;若是臉部老化鬆垂,可利用較深度電音波提拉,以及重建骨架的支撐把下滑的組織撐起等方式改善。導致臉腫的原因,與日常作息也有關,常吃重鹹或睡前喝太多水會水腫,服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會臉腫,甚至是某些身體疾病的警訊。若無法判斷,最好諮詢醫師。
-
2022-02-07 癌症.頭頸癌
頸部發現腫塊並持續變大 醫正子攝影追出扁桃腺癌
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林奐宇醫師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灶,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林奐宇說,雖然知道是由淋巴轉移到左頸部,但到底是從何處轉來的最初癌部位,就有靠全身正子攝影來追尋,最後找到可疑的病灶,經切片確診為左側扁桃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目前無復發跡象,目前定期追蹤。他說,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林奐宇說,頸部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至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而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一旦出現頸部腫塊則必須優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另外腫塊發生的部位也是一項有利的鑑別線索,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但是根據不同的部位也會也其他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這些也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林奐宇強調,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說是醫師的另一隻手,在門診就診時可同步檢查,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實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林奐宇提醒,成人頸部腫塊越來越大、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聲音上的改變、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同側耳朵疼痛或是聽力異常等現象,是有潛藏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建議應該先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頭頸部詳細的檢查,先排除癌症的可能,才是最安全的作法。
-
2021-12-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影響我的人生的病人故事 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如果她能,而我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12月12日,星期天中午,天晴,氣溫大約4℃,但是有風,感覺像是0℃。我沿著平常的路線慢跑大約6英里(將近10公里),陪伴我的是新鮮冷洌的空氣,許多房子歡愉的聖誕節裝飾,以及耳機裡的有聲書。我的慢跑習慣已經有20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病人的榜樣,我大約也不會成為恆常慢跑的人。小時候,我總是全班50個學生當中跑的最慢的一個。這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或喧染的事實。不是我沒有盡全力,而是真的一顆運動細胞都沒有。這樣吊車尾的體育成績跟著我的整個求學過程。醫學院畢業後,我在與東海大學隔著一條大馬路的台中榮總就職。東大校園幽靜廣闊,我幾度興起慢跑的念頭,但總是跑不到200公尺就氣喘吁吁,折返走路回家。大女兒上高中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育嗜好與能力,參與一個運動項目。女兒也跟我一樣,完全沒有體育細胞。沒選上游泳隊或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一律放在田徑隊裡。田徑隊每週有三天是慢跑日,沿著鎮裡上坡下坡的路跑4英里。對我這個連半公里都跑不了的人,一口氣跑4英里真是不可思議。於是,我約女兒在一個週末出去慢跑,看看跑4英里是什麼感覺。令人喪氣的是,汗如雨下,心肺也運作到極至,女兒説我只跑了1.5英里。當下,我只好認命,慢跑是跟我無緣了。有一天,一個75歲的黑人婦女因為貧血來看診。她的背脊直挺,身材適中,看起來很健康。她告訴我她每天出門競走或慢跑7英里,風雨無阻,即使下雪天也無例外。她説她過去體重超過300磅(140公斤),她的醫師勸她為了健康一定要減重。就這樣,她十年如一日,75歲的她仍然天天慢跑;她對自己的恆心毅力感到自豪,我也由衷地佩服她堅持不移的意志。我心想,如果75歲的她能天天慢跑,而我卻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這是20年前的事了。恆常運動對健康的助益無庸贅述;我從一開始只能跑1英里到現在可以一口氣跑6英里,身體健康,少有任何病痛。每當我勸告病人運動的益處,我總是引述這個病人的例子,也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即將滿63歲的我,零處方的健康病史,都要拜這位病人的精神榜樣的激勵。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吉米剛剛成為我的病人時,情緒暴躁易怒;每次他來看病,我們的護士、秘書都很緊張,不知道他又要生什麼氣或發什麼牢騷。他因為咽喉疼痛診斷有第二期的舌癌。一開始他到著名的麻州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Mas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接受手術治療。主刀的醫師我也認識,是個很有經驗,手術技能很好的醫師。不幸的是,吉米在手術後不僅咽喉疼痛加劇,脖子下巴處也冒出腫大的淋巴結。仔細讀手術報告與病理報告,吉米有可能是這位外科醫師第一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手術的病人。不僅舌基部的腫瘤沒有完全切乾淨,在淋巴摘除術(neck dissection)的組織裡,病理科醫師連一顆淋巴結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説外科醫師完全沒有摘除到任何淋巴結。我不知道外科醫師如何跟吉米解釋為什麼他的咽喉疼痛在手術後更加劇烈,但是可以了解吉米盛怒的緣由。每次他來看病,我總是讓他發洩他的怒氣,並且分析他的報怨;合理的、我的醫院應該改善的,我保證一定改善;不合理的,我也照實地宛轉解釋。他之後接受很辛苦、漫長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我常常告訴我的護士及秘書,將我們自己放在吉米的處境裡,原諒、接納他爆發的脾氣。他從一隻憤怒的困獸,終於慢慢的變成馴良的羔羊。在所有的癌症治療當中,頭頸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對病人而言是最艱難的。因為放療的部位影響唾液腺,不僅造成嚴重的口乾症,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治療前,病人需要看牙科及口腔外科醫師,把一些蛀壞的牙齒都拔了才能開始治療。放療進入第三、四週過後,口腔黏膜發炎破損,疼痛不堪,需要嗎啡止痛藥,連水都無法下嚥,需要裝個胃管支持營養的需求。這個治療造成體重驟降是必然的結果。治療結束後,病人還要經歷漫長的復健的過程,從新學習如何吞嚥食物。所幸的是,多數頭頸癌的治癒率很高,但是,讀者可以想見,「It takes a village.」,一個大團隊醫護人員合作的照顧,才能治癒疾病、重建病人的生活。台灣常見的鼻咽癌多數與EBV病毒感染有關,其他部位的頭頸癌則與生活習性選擇相關,抽煙喝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常見危險致病因素。在美國也是如此(嚼檳榔除外),因此,好像是一群自食其果、活該的病人;少數病人甚至有毒品成癮的潛在問題,比較讓醫護人員避之而不及。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離職時,我自告奮勇地接手他的頭頸癌病人。幾個我們的護士、秘書認為很難纏的病人第一次來看我的診,好心的同事在我要進入診間時,問我,「等一下我來敲門『 拯救』你?」好像我是送入虎口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沒有憂懼,我相信只要我用心聆聽,再難纏的病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可以交流的柔軟點。就這樣,這些我的同事視為困難的病人成為能信任我,接納醫療建議的好病人。吉米已經十多年都保持癌症緩解(remission),應該是治癒了。他現在熱心助人,成為一個很受醫護人員喜愛的好病人。我雖然因為離職的關係,老早就不是他的醫生了,吉米仍然偶而仍然透過臉書向我問好。照顧知書達理,模範生型的病人,是如沐春風的。照顧像吉米這樣的病人,卻是像牧羊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我的癌症行醫生涯,挫折、失落與悲傷,罄竹難書。我接下來要説的,是個歡喜的結局,也激勵人心的故事。第一次認識育皇,我肚子裡懷著我的第二個女兒。育皇即將出國留學,卻因為膝蓋久痛不癒,想説要在出國前專心把膝蓋的問題治好。沒想到晴天霹靂,他的膝痛原來是因為股骨骨癌癌所致。第一次在病房會診,育皇正處在「無法置信」、「憤怒」的心情歷程,對我愛理不理的。之後,育皇經歷化療、手術、化療。在最辛苦的化療期間,他整夜坐在病床上抱著彎盆,每幾分鐘就嘔吐一次。因為白血球降到極低點,感染發高燒,卻找不到感染源,除了抗生素之外,一個副作用很大的抗黴菌藥也用上去了。當天晚上,接到育皇的太太哽咽不已的電話,「育……皇……直發……抖,連……整個病……床……都在抖……」這是抗黴菌藥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諾理,育皇的太太,日夜無休地守在病房作筆記,照顧育皇,堅毅的她,看著育皇無助地劇烈冷颤,終於崩潰,泣不成聲。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婦所受的罪,真是很難想像的。幾個月下來,育皇變成我的親生弟弟一般,他的家人也成為我的家人,我不自主的與他們同悲同喜。總算,育皇完成了所有的療程,進入康復與追蹤的過程。三個月後,有一天中午,育皇與諾理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壞消息。他的胸部X光有三顆小結節,高度懷疑是骨癌轉移病灶。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在這麼辛苦的治療過程後,短短三個月,癌症已經復發轉移。平時很會安慰鼓勵病人的我,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只能默默地陪著他們坐了好一陣子。育皇是我第一個骨癌病人。以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為例,治癒的機會是很小的。這是電腦網路前的年代。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的圖書館埋首蒐詢骨癌肺轉移的資料。原來,骨癌轉移到肺部的機率高達八成;適當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仍然有治癒的機會;有個報告詳述有個病人總計做了十四次肺結節摘除術!育皇前後總共做了四次肺部手術,當中穿插了多次化療,總算病情保持緩解了兩年。他決定完成他的留學夢,赴美修習博士學位。我也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他能擺脫癌症的陰影,展翅高飛。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繼續定期照胸部X光做追蹤。沒想到,兩年後,他的癌症再度在肺部副發。育皇休學回台灣治病。一年後,就又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他的學業成績創下學校的記錄。這樣的成就,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在死亡關卡幾度折返的癌症經驗,給了他常人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他的指導教授寫了長達七頁的推薦信,希望育皇留校認職。他最後因為父母年邁,決定回台灣教書做研究。我初識育皇時,正懷著我家老二。如今我的小女兒三十三歲了,也剛剛當媽媽了。育皇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當我感到窮途末路時,常常是病人的精神鼓舞,讓我奮力前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像育皇這樣美滿的結局。至少,我想醫師的職責是,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同悲喜。
-
2021-12-04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聞不到香味,吃不出食物好壞? 醫:當心「嗅覺失靈」可能是疾病警訊!
當我們在享受美食時,食物的美味是經由許多感覺來共同產生,其中主要的神經系統有嗅覺及味覺。因此如果嗅覺或味覺有問題時,除了無法感受到食物的味道,情緒與生活品質受影響外,還可能增加許多潛在危險,甚至是疾病的警訊,也可能是得了新冠肺炎症狀之一。台灣嗅覺失能 約10%至15%根據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調查,估計全美約有270萬人有嗅覺失能問題,占成人人口1.4%。2004年在瑞典對1,387名自願者進行的研究中,發現高達15.3%的受訪者主訴自己有嗅覺失能的情形。雖然各國的盛行率不同,嗅覺障礙患者實際總量並不在少數,台灣的嗅覺失能比率約為10%至15%。引起嗅覺功能異常的原因眾多,最常見是上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例如感冒、鼻過敏、慢性鼻炎及鼻竇炎會導致嗅覺失能,而近兩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即是新冠病毒感染所致,也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症狀,是一大警訊,不可輕忽。其次,車禍造成頭部外傷,使得嗅覺神經路徑受損,更是台灣常見造成嗅覺失能的原因。頭部外傷 也會嗅覺異常上呼吸道感染是嗅覺功能障礙的最常見病因之一。病毒可能會破壞嗅覺神經上皮和受體細胞或嗅覺中樞途徑。據國外研究,22%至68%新冠肺炎患者會發生嗅覺功能障礙,20%至33%患者出現味覺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是嗅覺神經上皮或嗅覺中樞途徑被破壞有關;味覺功能障礙的可能原因,包括味覺器官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改變和唾液腺感染。在嗅覺神經病變造成的嗅覺損失中,其嚴重度反應神經損傷的程度,也關係到預後。因頭部外傷而嗅覺異常者,在受傷六個月至一年內是治療的黃金期,嗅覺減退者尚可改善;若因病毒感染造成嗅覺異常者,對症治療可能會改善;鼻部疾病者,則可能需要藉由外科手術,才能改善嗅覺狀況。沒食欲沮喪 影響生活品質如果失去了嗅覺,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更增加了許多的潛在危險,例如:若無嗅覺,則無法感受到食物香味的愉悅感,也就沒有了食欲,變得沮喪,甚至有人出現社會退縮現象,更嚴重的是會減少對生活危險的警覺性,包括可能吃了已腐敗的食物而不自知,導致吃壞肚子,或無法發現外漏的瓦斯而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甚至發生火災時無法聞到煙味而即時應變,造成公共危險。味覺異常相當普遍,它會伴隨於許多疾病,例如乾燥症、糖尿病、腎臟病等代謝改變的疾病,它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甚至導致病患營養不良。目前對於味覺有影響的因素,包括年紀、藥物、接受中耳手術及口腔或扁桃腺手術或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等。找出失能原因 對症治療常用的嗅覺診斷方法,主要是嗅覺閾値檢定法及嗅覺識別檢查法,包括自我檢測電腦化嗅覺測試等,找出嗅覺失能的原因,進一步做相關檢查,再對症治療。嗅覺失能的治療,臨床上一般以類固醇治療,常用的方式是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對於不適合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患者也可考慮使用局部類固醇。針對外傷後嗅覺喪失的患者使用類固醇治療,16.4%嗅覺功能進步;進一步加上鋅劑治療,則28.2%的嗅覺功能進步。若接受嗅覺訓練三個月後,23.8%的患者嗅覺功能有進步。臨床會請病患做嗅覺訓練半年,復原效果更好。
-
2021-10-22 該看哪科.牙科
銀髮族靠口腔運動增強咀嚼吞嚥功能 吃得好又能防失智
長者常因「咬不動,吞不下,口乾口水少」食慾不佳,久而久之造成營養不良,影響健康。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推出「益口銅身操」運動,長者跟著做,讓臉部肌肉群定期運動及按摩唾液腺,不僅可訓練咀嚼吞嚥能力,還可促進唾液腺分泌,預防口腔衰弱和降低失智發生機率。基隆市牙醫師公會口腔衛生推廣委員會主委林建宏說,老年失智與口腔咀嚼能力下降有關,原因除了常見的蛀牙、牙周病和缺牙,咀嚼吞嚥功能障礙是常被忽略的因素。林建宏表示,長者若因吞嚥功能下降造成吞嚥障礙,吃東西就容易發生誤嚥、誤吞、嗆咳,嚴重的話甚至會吸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提高咀嚼吞嚥功能,首先要治療牙齒疾病及咬合功能重建,包括齲齒填補、牙周疾病治療、缺牙區假牙製作,接著再藉由口腔運動增強相關肌肉功能和協調能力。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結合牙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和體適能教練跨領域合作,去年推出新版健口操「益口銅身操」運動,設計開門見喜、屏氣凝神、仰天長嘯、面面俱到、一鼓作氣、頷首稱是、意猶未竟、聲聲不息不同動作,讓民眾學習訓練咀嚼吞嚥能力,促進唾液腺分泌。林建宏說,身體要健康就要運動,口腔也是。長者除了良好刷牙習慣、定期口腔檢查,也可上YouTube網站搜尋益口銅身操,學會後每天做2到3次,有助不只吃得好,活得健康,還能預防失智,達到活躍老化目標。
-
2021-10-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衰弱是病?!老化和衰弱有何不同?出現以下病徵要小心
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能力降低、細胞再生能力減退,在外貌產生變化前,我們的器官已漸漸老化。老化是正常的過程,與老化相似的衰弱,則是老年症候群的表現之一,由多重原因所造成,可能讓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導致失能、死亡。常「嗆到」也會引發衰弱,各種小症狀莫輕忽一名老翁因為唾液腺分泌減少,產生吞嚥困難、吃東西經常嗆到,漸漸營養不良導致體重下降,精神和心情變差。從減少出門次數到足不出戶,人際關係和社交也跟著封閉,接著陸續出現失智、跌倒、臥床、失能,最後不幸死亡。原本只是嗆咳症狀,最後身心理狀況急速惡化,像骨牌效應一樣造成憾事。衰弱到底有多危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宥達說明,衰弱不是疾病,而是老年人常見的症候群,當受到外界壓力時,身體無法維持恆定,導致後續其它不良結果。簡單來說,衰弱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任何小毛病都會影響全身上下,讓身體功能快速惡化。「我們常見到看似健康的老年人,只要一跌倒,沒過幾個月就臥床,生活無法自理。」陳宥達解說衰弱容易造成中度或嚴重傷害,千萬不能置之不理!(➤ 咦?視力好不好和失智也有關係?中醫師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https://pse.is/3qgyw2)(➤ 你知道嗎?懶得動腦的人,小心腦部退化的比別人快!跟著學3種居家認知訓練,降低患病機率:https://pse.is/3r4f9y)Q1:哪些人是容易罹患衰弱的高危險群?65歲以上老人,衰弱的盛行率約10%,女性比例高於男性;另有吸菸、喝酒、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型態的民眾要多加注意,下列也是高危險群。▶ 認知相關(認知功能障礙、低教育程度)▶ 心理與社交參與(憂鬱、壓力、社會疏離、缺少信仰)▶ 家庭功能(未婚者、與親人關係疏離、低收入)▶ 吞嚥口牙相關(假牙、咀嚼吞嚥困難、易嗆咳、進食意願低或胃口差)▶ 慢性疾病▶ 失能(無法自理生活、需他人協助)Q2:出現哪些病徵要小心?活動力下降、體重減輕、容易疲倦、食慾降低、肌肉耗損、骨質疏鬆、步態與平衡功能異常、認知功能障礙等。若家中長輩出現上述病徵,可至家庭醫學科門診做「老年周全性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老化帶來的衝擊與傷害。Q3:如何自我評估是否衰弱?從運動表現和身體狀況評估,用「重肌述速動」5字訣快速檢查。1、體重減輕:過去一年體重減輕大於5公斤。2、肌力減弱:手握力弱,慣用手的最大握力男性<26公斤、女性<18公斤。3、自述容易疲累:主觀感受最近做任何事情感到費力。4、行走速度減慢:直線行走每秒小於0.8公尺(直線行走6公尺超過7秒)。5、低活動量:男性
-
2021-09-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多開放五種藥 失智、過動成人、罕癌兒明年起受惠
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宣布新納入2項新藥及擴增3項藥品的適用範圍,受惠族群遍及七種罕見兒童癌症患者、帕金森氏症者、中重度失智者、成年才診斷出過動症者、感染超級細菌(MRSA)的新生兒。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表示,初估五年內有2萬8693人可省荷包,健保則會增加支出1.7億至3.4億元,新生兒的抗生素給付今年11月就生效,其餘四藥還需要完成藥品給付協議(managed entry agreements, MEA),最快明年一月生效。這次影響人數最多的是失智症用藥放寬,預估五年內有1.6到2.2萬人受惠,健保負擔每年每人健保藥費最高約1萬3000元。張惠萍表示,過去中重度失智症用藥只能AChEI和memantine兩者擇一,但英國最新治療指引建議應兩藥併用,健保署也跟進放寬,以符合實際需求。另有國人自行研發之帕金森氏症緩釋型新藥納入給付,張惠萍表示,此藥在美國已取得專利並上市,緩釋膠囊劑型同時有快速和慢速釋放顆粒,可減少血中藥物濃度的波動,使療效穩定,避免濃度過高或過低時的副作用。未來由健保負擔每人每年藥費最高約7萬1000元,預估五年內有900至2600名患者受惠。張惠萍表示,健保過去僅給付6歲至18歲以下確診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但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提醒,兒童時期未受診斷的成年人,可能仍受症狀顯著影響,導致危險駕駛,影響職業、人際、家庭功能等治療需求。共擬會同意修訂給付年齡層為6歲以上未滿41歲,預估五年內有2至4千名患者受惠,健保負擔每人每年藥費最高約1萬5000元至2萬5000元。至於兒童部分,這次健保署也通過罕見兒童癌症新藥,並放寬治療新生兒感染症的藥物給付規定。張惠萍表示,新藥Larotrectinib可用於治療兒童罕見癌症,例如嬰兒纖維肉瘤、先天性中胚層腎瘤、分泌型乳腺癌/幼年型乳腺癌、唾液腺分泌性癌、甲狀腺癌、膠質細胞瘤及軟組織肉瘤。此藥價格不菲,一位病童每年最多需要需要600萬元藥費,納入給付之後五年內預計有10到23名孩子受惠,健保支出最多將增加5700萬到1億元。針對俗稱「超級細菌」的多重抗藥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過去健保給付成人和2個月以上兒童可用抗微生物劑ceftaroline fosamil針劑進行住院治療。張惠萍表示,考量臨床緊急使用需求,健保擴增使用於2個月以下新生兒,證實或高度懷疑為MRSA複雜性皮膚與軟組織感染即可使用。預估五年內每年有30至70人受惠,每人療程費用約9961元,由健保負擔。
-
2021-09-02 癌症.頭頸癌
影/電療後…他1天暈3次倒垃圾人也倒 中榮推健康護照
60歲黃姓男子今天現身說法,他三年前因口咽癌接受放療及化療,不菸不酒且勤於血糖控制,但頸動脈狹窄卻悄悄找上他,去年底開始出現暈眩情形,甚至一天三次,連倒垃圾昏倒在路上,嚇得不敢出門,妻子更是隨時注意他的動靜,提心吊膽,就醫發現是頸動脈70%中高度狹窄,且斑塊增厚速度較其他患者還快,在今年8月頸動脈裝支架,後他恢復良好。黃姓病患說,他現在定期追蹤,夫妻倆終於可以放輕鬆過日子。台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分享,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是常見的頭頸癌治療方式,頭頸癌電療患者面對不易被察覺、十分嚴重的併發症為頸動脈狹窄,接受支架手術;另有5%患者嚴重到腦中風,就醫發現頸動脈100%阻塞,無法裝支架,僅能靠藥物治療,台中榮總推動「頭頸癌整合治療健康護照」,定期門診追蹤、預防。崔源生說明,電療副作用包括唾液腺分泌減少口乾感,頸部肌肉纖維化緊繃感等,另外一項併發症為電療引起血管病變導致動脈硬化,隨著電療時間拉長,三至五年後頸動脈狹窄發生率大幅提高,可能出現腦部供血不足,甚至導致腦中風的危險。崔源生指出,台中榮總過去十年600例頸動脈支架案例中,約50例為頭頸癌電療患者,較心血管危險因子罹頸動脈狹窄的族群要年輕許多。另外,頭頸癌電療患者也有較高比例在發生第一次腦中風症狀時,頸動脈已經100%完全阻塞,也沒有辦法再施行支架手術了。崔源生說明,台中榮總醫師團隊整合癌症中心、放射腫瘤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及腦血管科的醫師,擬好頭頸癌電療後的定期門診追蹤計畫,推動「頭頸癌整合治療健康護照」,提醒病友追蹤時間與項目,方便隨時記錄與查詢個人的健康資料,也提供衛教資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