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咳嗽
共找到
2258
筆 文章
-
-
2020-10-07 科別.呼吸胸腔
天氣轉涼溫差大易誘發氣喘 做好3件事控制氣喘不發作!
天氣逐漸轉涼,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注意氣溫下降多變,適時增減衣服保暖,以防因溫差過大,促發氣喘疾病之發生。氣喘是一種常見且可達嚴重程度的慢性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時可能合併痰音。由於氣喘患者的呼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受刺激物影響,且許多氣喘患者會因平時沒有症狀發生或暫時緩解,因而擅自停藥或減量用藥,導致氣喘反覆發作,嚴重時更可能會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12歲以下兒童氣喘的盛行率是5.6%,為避免氣喘發作,氣喘患者平時除避免碰觸誘發因子外(包括:塵蟎、灰塵、花粉、氣溫急遽變化、病毒感染及二手菸、三手菸、空氣汙染等因素),應當規律就診,以及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用藥。面對氣溫變化大的時節,國民健康署王英偉提醒氣喘患者應有效控制疾病,並牢記配合三件事,才能避免因為氣溫驟降溫差大而引發氣喘發作。第一:早晚氣溫變化大,適時的保暖不可少,隨身攜帶小外套、絲巾或圍巾,外出時戴口罩,避免接觸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以及吸入乾冷空氣,導致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第二:淸晨運動前要暖身,及避免從事劇烈運動,由於清晨吸入大量較冷較乾燥的空氣,就可能引發呼吸道的變化,此外也應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時段或路段,從事激烈運動。第三:按時回診就醫,並遵醫囑正確及規律用藥,及配合專業醫師擬定適宜的治療計畫,調整治療,就能讓病情穩定控制。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10-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普染疫肺受損機率高?重症醫指6症候群,老、胖、慢性病是危險關鍵
我們平常都會將持續「咳嗽」、「發燒」和「嗅覺喪失」,視為covid-19的三大症狀。那是醫者主觀的強硬的認知。 其實人們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同輕重症狀,包括偏頭痛、肌肉疼痛、疲勞、腹瀉、意識錯亂、食慾不振、呼吸窘迫等。 疾病的進展及其後果在人與人之間也有很大不同,這可以從輕微的流感樣症狀或簡單的皮疹到嚴重病情,甚至死亡表現出來。 為了弄清特定症狀是否傾向於同時出現以及與疾病進展之間的關係,研究大數據分析顯示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特定時間,會出現「6種不同的covid-19“類型”」。 新冠肺炎老、胖更危險?6類型與呼吸輔助器比率 1.不發燒的「流感」:偏頭痛、嗅覺喪失、肌肉疼痛、咳嗽、喉嚨痛、胸痛、不發燒。 2.發燒的「流感」:偏頭痛、嗅覺喪失、咳嗽、喉嚨痛、聲音嘶啞、發燒、食慾不振。 3.胃腸道:偏頭痛、嗅覺喪失、食慾不振、腹瀉、嗓子痛、胸痛、無咳嗽。 4.一級嚴重(疲勞):偏頭痛、嗅覺喪失、咳嗽、發燒、聲音嘶啞、胸痛、疲勞。 5.二級嚴重(意識混亂):偏頭痛、嗅覺喪失、食慾不振、咳嗽、發燒、聲音嘶啞、嗓子痛、胸痛、疲勞、精神錯亂、肌肉疼痛。 6.三級嚴重(腹腔和呼吸道):偏頭痛、嗅覺喪失、食慾不振、咳嗽、發燒、聲音嘶啞、嗓子疼、胸痛、疲勞、精神錯亂、肌肉疼痛、呼吸窘迫、腹瀉、腹痛。 科學家調查發現,需要氧氣或呼吸輔助工具的比率 :組別1:1.5%組別2:4.4%組別3:3.3%組別4:8.9%組別5:9.9%組別6:19.8% 組別6幾乎50%的患者都得住院。而組別1中,只有16%才需住院。那些老人、慢性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肥胖)和肺病患者,大部分會呈現在組別4、組別5和組別6。反之,多會出現組別1、組別2和組別3的症候群中。 川普老、胖是危險關鍵?醫:還得小心後遺症 依白宮新聞秘書麥肯內尼稱他症狀輕微,醫生說他難掩疲態,也有報導指他呼吸困難、咳嗽、發燒、疲勞、呼吸窘迫...這些都是屬於組別6的三級嚴重(腹腔和呼吸道),這組別6幾乎50%的患者都得住院,所以川普也小心的去住院去了。 美國廣播公司(ABC)甚至還報導,川普有發燒、發冷和咳嗽等症狀...。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川普曾有發燒、畏寒和咳嗽等症狀。臨床上有部分重症患者反映在病發時就是會先感到刺骨的寒意,伴隨全身性的痠痛,例如有人在溫暖的室內發抖,嚴重還可能出現幻覺,這也可能是呼吸衰竭前的重症表現之一。如果有這些症狀,川普要小心了。 白宮醫師康利表示,總統川普「今早情況非常良好」,「我們對他的進步非常開心」。川普已經超過24小時沒有發燒,先前包括咳嗽、鼻塞以及疲倦等症狀,都已逐漸改善。 在6月Respiratory Research國際期刊論文研究新冠病毒,出院30天後,測他們的影像和肺功能情況。這些已經一個月出院後的病人54.3%,其電腦斷層掃描仍然發現異常。即使出院當天,仍然有83.3%電腦斷層掃描異常現象包括了毛玻璃的肺,纖維化現象等。那些已經康復一個月後的病人,有75.4%的人肺功能障礙依然存在,不因為影像恢復正常了,肺功能也恢復正常了! 在6月Respiratory Research國際期刊論文研究新冠病毒出院30天後,測他們的影像和肺功能情況,一個月後45.7%的COVID19 病人影像是正常的。仍然有75.4%的肺功能是障礙的。尤其是COVID19 重症病患,他們的DLCO障礙下降,在一個月後仍然非常顯著 ( 重症:75.6% vs輕症:42.5%,p=0.019) 一個月後依國際期刊論文,也許川普輕症恢復仍有42.5%有肺功能障礙;如果川普不幸重症恢復仍有75.6%非常顯著有肺功能障礙。 呼籲各國領袖、宗教大師,愛你的子民,愛你的弟子,任何人類不應有COVID 19的 感染,這才是人間至愛!
-
2020-10-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避免和新冠肺炎分不清 李秉穎籲打流感疫苗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今天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初期感染症狀不易分辨,基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和流感防疫及重症致死率考量,呼籲大家都應打流感疫苗。新北市政府今天舉辦公費流感疫苗開打記者會,找來新手爸媽的香蕉哥哥及草莓姐姐主持,會中安排市長侯友宜施打疫苗,侯友宜以過來人身分為施打疫苗的幼兒園小朋友們加油打氣,李秉穎也應邀出席。李秉穎致詞表示,今年不管是公費或非公費對象,大家都要加強來打流感疫苗,因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和流感的症狀在初期時不易分辨,都會發燒咳嗽,不做檢驗是不知道感染什麼病毒。他表示,新冠病毒的疫苗迄今仍不知何時才能做出來,台灣目前的染疫死亡人數是7人;但從去年到現在因流感死亡人數就達112人,致死率比新冠病毒高出16倍,但大家都怕新冠病毒卻不怕流感病毒。他表示,流感重症患者有95%是沒有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大家應該都去打流感疫苗,除保護自己生命安全,也可減少防疫的負擔。侯友宜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新北市特別自編預算加碼購買了2萬2000劑,使得公費流感疫苗數達91萬劑,從今天開始施打,希望符合公費施打資格的民眾前往670家指定的醫療院所來施打疫苗。他表示,市府也針對65歲以上的長者,特別再購買了6萬劑的肺炎鏈球菌疫苗供免費施打,在疫情肆虐的時可以保護長者的健康,尤其流感跟新冠病毒症狀分不清楚,希望長者藉此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2020-10-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冬新冠肺炎從院內感染開始 指揮中心:戴口罩可避免
國內有感染科醫師認為,入冬以後可能疫情再起,從院內感染開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入境感染者確實可能出現「漏網之魚」,所以在社區及醫院,一定要落實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距離就要戴口罩,相信就可將秋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可能性降到最低。莊人祥說,入冬疫情從院內感染開始,屬於「最壞劇本」,尊重專家意見,但指揮中心防疫重心仍以邊境風險嚴管為主。莊人祥強調,除特殊短期商務來台,其餘入境者全數需居家檢疫14天,但該病毒確實難纏,期滿後仍須自主健康管理7天,外出須戴口罩,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近期頻傳入境檢疫期滿仍驗出病毒陽性者,莊人祥表示,新冠病毒特性為發病前兩天開始可傳染,發病當天感染力最高,發病第十天無傳染力,確實有病例長達80多天病毒檢測仍為陽性,但其實已經不具傳染性。但仍不可排除病毒潛伏期超過21天可能性,所以莊人祥提醒,民眾一定要在密閉場所帶口罩,避免不小心有未被揪出的感染者走入社區或醫院,造成大型群聚事件,但莊人祥認為,醫院本就需要戴口罩,有基本防護,應可將感染風險降低。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臨床已出現不少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腺病毒感染,甚至有些因為感冒引起肺炎的案例。疫情流行初期,國人幾乎都能尊循戴口罩、勤洗手等規範,也讓腸病毒、流感幾乎被消滅,當時還有專家笑說「小兒科要沒生意了」,但現在這些疾病慢慢回來了,顯示民眾近期真的是鬆懈了,口罩戴得不如三、四月這麼緊。邱政洵表示,臨床的現象是一大警訊,無論是上呼吸道感染、腺病毒感染或是流感,症狀幾乎與新冠肺炎一模一樣,發燒、咳嗽,第一線根本無力辨別,台灣幾乎沒有病毒,能安心朝過往經驗判定感染性疾病,倘若,發生社區感染,在秋冬這個季節,等於同時宣布醫療體系的崩壞。台灣目前仍採取嚴守邊境的策略,不過目前仍有零星的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加上無法排除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民眾若是沒有在秋冬把口罩戴好、手洗好、社交距離保持好,潛在於社區的個案碰上免疫力低的民眾,就可能讓社區感染一觸即發。邱政洵表示,長庚醫院感控持續不敢鬆懈,戶外篩檢站也不敢撤,也呼籲國人千萬不要鬆懈,出入公共場所一定要戴口罩,手一定要徹底洗乾淨。
-
2020-10-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他問新冠是不是超弱? 釣出患者曝「染病200天」崩壞經驗
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經破100萬,連美國總統川普都確診,不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死亡率更高,2年死亡人數5000萬,兩者相比,新冠肺炎就像小巫見大巫,因此就有網友問新冠肺炎是不是弱爆了,結果釣出新冠患者大談得病親身經歷,直呼「你身體就像颱風過後,整個崩壞了」。在國外染疫的台灣網友在PTT上的「Gossiping」板上分享染病經驗,表示新冠肺炎單看死亡率,確實是沒有特別強,但從染病到現在,約200天左右,身體還沒完全好,而這病毒最變態的地方就是會讓你整個免疫系統亂掉,直言「就算病毒沒了,你身體就像颱風過後,整個崩壞了」。網友表示,以國外標準來說,自己染上新冠肺炎的程度,算是輕度偏中度,真正發病的時間大概一周左右,國外以這種程度來說,只會讓患者在家休養,而染上新冠肺炎的患者大概有1到2成左右的機率,會變成慢性病,因此自己從發病開始,就有持續關注「阿六」病毒的後遺症,更以自身的經驗,列出染病的4個階段。網友親身染病經驗,以下把它分為4個階段:第一期發病初期的5到7天,症狀為頭痛、喉嚨痛、輕微咳嗽,與一般感冒並無二異。第二期發病第7到14天,感受到明顯的胸痛、極度疲倦與無力感,且在睡覺的時候,會因為無法呼吸而被嚇醒,還有坐在車上,想用手機拍照時,會無法集中注意力,到第13天時,白天精神狀況特別好,但傍晚開始,症狀發作的特別厲害,就這樣時好時壞的狀態持續到20幾天。第三期發病第30天到120天,這段期間是網友認為最慘的,從小到大生過的病或做過的手術,都會跑一遍,自己的症狀是有輕微中風、右手右腳麻痺、無法站立洗澡、晚上的時候突然面部僵硬無法微笑等症狀。基本上時好時壞的狀況持續到120天左右,中間有時候精神不錯,會進行一些輕微的運動,結果接連幾天又會復發,不過那時候看了一些研究報告跟其他病人的親身經驗,大概知道控制飲食跟營養品可以壓制住這症狀第四期發病第120天之後,開始固定服用用75-150MG的阿斯匹林,基本上只要不吃垃圾食物跟喝酒,就可以跟正常人差不多。網友在最後表示,自己搬到加勒比海養病,因為天氣好,身體也會感覺比較好,而這200多天雖然病情還沒完全康復,但跟其他人比起來,已經算好很多,並舉例,有病人是過了100多天,每天都還會聞到燒塑膠的味道,還有20幾歲的女病人,每天一直拉肚子,甚至有病人過了好幾個月,注意力都無法集中。慘痛染病經驗也讓染病網友直呼「你如果覺得OK,我跟你換一下」,貼文一出,其他鄉民們也紛紛鼓勵回應「保重身體,也感謝您的分享」、「兄弟保重,這紀錄有種惡靈古堡的即視感,祝你早日康復」、「早日康復!台灣真的太像平行世界,不少人都鬆懈沒那麼注重防疫了」。
-
2020-10-02 新聞.健康知識+
做好爬山高度及體能適應 玉管處統計近年急性高山病多
玉山塔塔加鹿林山區再發生山友高山不適,體力不繼求救的事故,雖凌晨獲救安全下山,但玉山國家公園統計,民眾前往玉山附近山區發生突發病例,以2018年的569例最高,其中急性高山症占比最多;而去年2019年則有461例,今年玉山醫療隊看診時發現,在病人急性高山症狀中,以頭痛61%最多,其次是頭暈噁心嘔吐各為27%,虛弱無力有15%。玉山醫療隊建議,一般遊客來到高海拔的山區要注意,水平面每上升百公尺、溫度上升0.6度,因此來到海拔2500公尺的塔塔加步道,至少氣溫要比平地下降15度,因此山友登山前除做好高度及體能適應外,同時要看天氣再出門,畢竟「爬再簡單的山都是有它的危險性!」但全國不是每座高山都醫療站,若登山客到來排雲山莊接受診治,大多結予口服藥物來緩解山友的高山不適。玉管處指出,山上的氣候變化太大,山友不要輕忽個人的裝備,不但要有充足的禦寒衣物外,更要做足登山的體能及高山適應準備,否則很容易發生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腦水腫及上呼吸道感染,和包括頭痛、咳嗽、腹脹其他各種突發病症。玉管處並說,日前更聽說有人穿個拖鞋、涼鞋、或一般運動鞋就要去登山,都是讓人難以想像的,而一般高山症會發生,主要是高度的適應不良,才造成失足跌倒、滑倒、墜崖等意外,千萬不能輕忽。
-
2020-10-01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柚子助消化解便秘但熱量不低 吃下整顆熱量高達500大卡! 有三種人要注意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每年中秋節是柚子的產季;柚子的膳食纖維含量頗為豐富,為高纖食物,其果肉富含維生素B1、B2,維他命C含量也很高,有助於膠原蛋白形成、抗氧化,以及強化微血管壁,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水果。但熱量及鉀還良極高,食用的量要注意。【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09-07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中秋月圓,少不了月餅、烤肉、柚子應景。柚子產期集中在中秋節前後,品種相當多,包括文旦、白柚、紅柚、香柚等,其中又以麻豆文旦皮薄、果肉甜美多汁,最為著名。降火氣 吃多拉肚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柚子味甘酸,加上維他命C很多,不只可以生津止渴、改善火氣大,還可以止咳化痰,改善慢性咳嗽。另外,在中醫理論裡,柚子因略帶酸味,還可以刺激食欲,健脾促消化。但柚子是寒性水果,可別一時貪嘴吃太多,尤其是腸胃偏寒、胃潰瘍,以及動不動就腹瀉的人,更要節制,另外,有氣喘的人也不適合吃太多,以免惡化。可以降血壓? 目前無根據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柚子的膳食纖維含量頗為豐富,以110公克為例,就有約1.9公克膳食纖維,一般而言,只要含2公克膳食纖維,就「名列」高纖食物。不只如此,柚子的果肉富含維生素B1、B2,維他命C含量也很高,約有85毫克。維他命C不但能預防壞血病,它還有助於膠原蛋白形成、抗氧化,以及強化微血管壁,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水果。有民眾口耳相傳,以為吃柚子可以降血壓。但事實上,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柚子有明顯的降血壓功效。一整顆下肚 熱量600卡另外,有人嫌月餅甜膩,怕吃多會胖,以為柚子「尚天然」,又不會太甜,吃多也不會胖,有些人甚至一口氣就吃下整顆文旦。事實上,柚子的熱量並不像想像中那樣低,像三片文旦(約110公克),熱量就有61大卡,換作體型較大的白柚,兩片(約165公克)的熱量就也有65大卡。若一口氣吃下整顆柚子,熱量可高達500到600大卡,以女性來說,等於是一個午餐的熱量,可別以為柚子口感不甜,就失去戒心。消脹氣 緩解風濕痛新鮮柚皮因含有芳香精油,可以跟檸檬一樣,刮下些許青皮,加在咖啡裡做香料用。此外,柚子皮還可以消脹氣,若覺腹脹、胃脹,或吃太飽時,可以用柚子皮跟糖,煮水後喝,不但有淡淡的柚香味,還可以促進食欲。至於柚子葉,則能治頭痛、風濕關節痛,以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被這些毛病困擾的人,可以用五錢到一兩的乾柚子葉(約為20、30片),以1500c.c.左右的水熬煮15分鐘後飲用,或使用的是新鮮柚子葉,重量大約是乾柚子葉的四倍左右。可入藥 果葉都有用柚子不只果實能吃,柚皮、柚葉、柚根,甚至是柚子的種子等,都可以入藥,各有療效。自古以來,柚子的名稱略有不同,像「本草綱目」稱之為「香欒」、「朱欒」,「閩產錄異」裡才有文旦一詞出現,但台灣目前栽種的柚子品種跟中醫古籍裡提到的柚子已不盡相同。柚子跟橘子一樣,都算是柑橘類水果,橘皮乾燥後可製成陳皮,柚子皮也有異曲同功之妙,可以止咳化痰。高鉀水果 腎病患酌量只要適量食用,一般民眾吃柚子不必設限,比較要留意的是柚子屬於高鉀水果,洗腎患者雖不必忌口,但須評估一整天的鉀攝取量後,酌量食用,糖尿病患則須斟酌熱量,吃太多恐怕會讓血糖值竄升。至於腸胃較不好的人,吃太多柚子可能會「肚子咕咕叫」,也有人會脹氣、不斷排氣,甚至是拉肚子,這是因為柚子的膳食纖維豐富,不吃過量就不會。
-
2020-10-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秋連假 高市客運場站落實防疫、宣導戴口罩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中秋連假到來,各大眾運輸場站也湧現人潮,高雄市區監理所要求業者落實防疫工作,除場站與車輛清潔及消毒,乘車前必須量測乘客體溫及宣導民眾全程配戴口罩。高雄市區監理所預估中秋連假會出現大量返鄉與旅遊人潮,已到國光、統聯、阿羅哈、和欣及高雄等客運場站督導疏運整備情形。除查核駕駛人資格、車輛安全設施等,要求業者落實場站與車輛清潔及消毒工作,並以海報及廣播宣導民眾注意「勤洗手」及「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高雄市區監理所表示,為保障返鄉出遊安全,已請客運業者加強安全自主管理,指派較具經驗的員工在售票大廳、候車室等地巡迴照料,隨時注意可疑人員、物品;班車於起站旅客上車前、終點旅客下車後,及中途站休息時,由駕駛員確實巡視車廂內外是否留有可疑物品;也要加強行車人員工時管理,避免超時駕駛。
-
2020-09-28 科別.兒科
醫病天地/孩子一早打噴嚏 恐是過敏
很多家長常見小孩一大早眼睛、鼻子及皮膚開始發癢,甚至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或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兒科醫師楊爵源說,當季節開始轉換,加上天氣變化溫、濕度差異大時,容易刺激孩童的五官或皮膚誘發過敏反應,很可能是過敏性濕疹、過敏性鼻炎或過敏性氣喘的初期表現。楊爵源說,小兒發生過敏性疾病有很多因素,和環境有很大關係,如菸品、空氣品質、居家環境等,包括地毯、窗簾、寢具等都是生活周遭的致敏因子,而悶熱、陰暗且潮濕的環境,是塵蟎最佳溫床,因此開窗保持空氣流通、經常除濕保持乾燥及維持環境清潔很重要。楊爵源表示,父母一方有過敏史,小兒發生過敏的機率有20%至40%,父母雙方皆有,機率提高至60%至80%。楊爵源說,1歲以下嬰幼兒的過敏反應大多因食物表現在腸胃道上,如過敏性腸胃炎。擁有過敏性體質孩童成長期間,家長若未適時預防控制,1至2歲後可能進展為異位性皮膚炎,約莫5、6歲時,更容易出現擾人的過敏性鼻炎或難纏的氣喘。他建議父母多注意天氣變化、保持居家環境清潔及細心留意孩童身體狀況。減敏治療主要適用於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原有灰塵、花粉、黴菌及一些吸入物,天氣濕冷容易引發。
-
2020-09-27 科別.呼吸胸腔
非結核分枝桿菌難治 醫師:需多重藥物長期治療
何謂非結核分枝桿菌?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呂孟蓉說明,該菌屬於環境菌,可存在飲水、土壤、灰塵及植物和食物等生活周遭,可通過鼻孔進入呼吸道、口腔進入胃腸道或皮膚接觸等途徑感染;醫師更坦言,該疾病治療相當難纏。非結核分枝桿菌容易在慢性呼吸道疾患,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擴張症、肺囊性纖維化、免疫功能不良、惡性腫瘤病人以及老年人身上發現。呂孟蓉舉例,有名78歲的個案因食慾不振、咳嗽數月,確診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炎,仍在藥物治療中。呂孟蓉表示,該疾病最常造成肺部感染,導致長期咳嗽、倦怠、夜間盜汗、體重減輕、呼吸困難等症狀。這種細菌還容易侵犯皮膚、骨骼、肌肉例如當皮膚有傷口、指甲受傷或手術過後,容易被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造成皮膚疾病。胸腔科醫師李勁毅指出,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治療相當複雜,首先須判定是否為非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疾病,若只是單純的移生則只需觀察,一旦確診非結核分枝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治療期可長達一年半以上,不同菌種所使用的藥物也不同。李勁毅補充,由於非結核分枝桿菌治療相當複雜,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除需多重藥物長期治療外,甚至有時也需外科手術的介入,另外非結核分枝桿菌也容易產生多重抗藥性,治療上必須小心預防抗藥性的產生。呂孟蓉提醒,即使非結核分枝桿菌是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環境裡,但只有少數的個體有引發感染的問題,可能與宿主及其免疫功能不全有關。需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保持情緒穩定、飲食均衡注意營養攝取、充足睡眠、走出戶外且適度運動。
-
2020-09-25 癌症.乳癌
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乳癌」排第四 7種高危險群要當心
隨著飲食西化影響,肥胖比例增高、民眾在飲食中的賀爾蒙暴露也增加,加重了乳癌的風險,2019年女性的十大癌症死因中,乳癌排名第四,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乳癌這個隱形的殺手。女性的乳房是由乳腺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小葉的後段含有許多乳腺囊,負責分泌乳汁。乳房裡面還有很多的淋巴管,負責駐守防衛細胞跟吸收廢物,其中大部分會流至腋下淋巴結,這也使淋巴管成為癌細胞默默侵犯的路線之一。癌細胞大多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的,其中乳癌就是由乳腺管的上皮細胞或乳腺小葉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其中,乳腺管癌與乳小葉癌為大宗。以乳癌的轉移與否來區分原位癌顧名思義就是還侷限在乳房的腫瘤,但倘若癌細胞離開乳房開始侵犯,除了可以到附近的淋巴結,也有很大部分會轉移到骨骼、肝臟、肺臟,甚至腦部。如果轉移到肝臟大多份都無症狀,有的人會有右上腹疼痛的症狀;如果轉移到骨骼,最主要症狀是骨頭的疼痛,例如脊柱、骨盆、肋骨等。倘若轉移到肺臟,可能會有呼吸疼痛、咳嗽或喘的現象。而如果轉移到腦部,可能會出現意識改變、頭痛、癲癇、中風等症狀。乳癌常見症狀有哪些?外觀看到的部分包含:1.乳房有局部且形狀不規則的硬塊。2.乳房的皮膚或胸壁上出現固定沒消退的腫塊。3.乳房表面的皮膚有凹陷或橘子皮樣的變化、紅腫熱痛、甚至潰爛的情形。4.乳頭處出現凹陷且或不正常的分泌物,例如化膿或出血等。5.乳房表面的靜脈血管擴張及突起。6.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等。倘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儘速至一般外科(乳房外科)就醫。哪些女性朋友可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留意呢?●有乳癌的家族病史,特別是母親或親姊妹曾患有乳癌者●未曾生育或三十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初經較早(11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任一側乳房曾經得過乳癌●飲食偏愛高脂肪食物●愛酗酒者●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上述這些都須特別留意,每天洗澡時為自己做乳房的觸診。倘若仍不幸罹患乳癌,千萬別灰心,遵從醫師的醫囑,配合治療,且不要誤信偏方,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房能保留下來的機會就越大。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的治療日新月異,舉凡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都提高了乳癌的存活率,以第一期乳癌來說,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可以說是各項癌症中預後最好的之一。最後,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必須做乳癌定期檢查●20到40歲高危險群的婦女,應每年接受一次乳房外科的理學檢查,若有必要,須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40到45歲的婦女,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國民健康署針對45到69歲的婦女,或40到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可以到本院一樓的預防保健中心登記施作。
-
2020-09-24 新聞.健康知識+
遠東化纖道生油外洩 毒物專家指吸入會導致腦部受影響
遠東化纖新埔總廠昨晚發生道生油外洩,大量苯基化合物隨氣流擴散新竹、苗栗地區,造成民眾紛紛反映味道噁心,甚至感到身體不適,晚間9點後更發生大火,縣府環保局第一時間以用採樣鋼瓶收集氣體,將作為後續開罰基準,並將持續以光離子偵測器(PID)巡查。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醫院急診室主任、急診醫學毒藥物委員游俊豪指出,化學合成物在燃燒時會產生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尤其是碳氫化合物,初期吸入會導致腦部受影響,民眾會因此感到頭暈、噁心,而且化合物對於呼吸道也具有刺激性,產生咳嗽、甚至是對眼睛黏膜的刺激,出現身體不適都建議立刻就醫。縣長楊文科在昨晚10時許也趕赴遠東化纖了解情況,對於油氣外洩造成鄉親身體不適,他感到十分抱歉,並表示縣府會強力監督遠東化纖,要求遠東徹底改善一再出現道生油外洩的情況,並負起應該負的責任。縣府目前已要求遠東化纖新埔廠全面停工,後續會由環保局蒐集到的氣體樣本確認,並進行開罰,至於有部分家長反映是否會停課,縣府則回應目前沒有學校會因此停課,並承諾會向遠東化纖咎責。
-
2020-09-24 養生.聰明飲食
秋燥易感冒、過敏 順應節氣養肺5要點
●秋天易傷風感冒,常出現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秋養肺,多吃白色食物,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防秋燥,多喝水、多運動時序入秋,正值季節交替之際,氣候乾燥,日夜溫差逐漸變大,是容易傷風感冒的「多事之秋」,也易「秋燥」上身,造成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等問題。中醫師認為,秋天是最適合養肺的季節,應順應節氣變化「滋陰潤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今年立秋是8月7日,所謂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天氣逐漸變涼,蟲鳴鳥叫逐漸變少,表示秋季開始。秋燥 易鼻乾、咳嗽、氣喘秋季的主氣是「燥」,秋天的燥熱之氣容易傷肺,影響人體的肺部等相關器官組織,如氣管、支氣管、鼻咽喉,以及與肺相互表裡的大腸。這些器官組織易與外界接觸,若太過乾燥,就易出現鼻乾、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會有大便過乾、皮膚乾裂等問題。吳建東說,秋季有「初秋」與「深秋」的差異,今年秋分是9月22日,中醫以節氣「秋分」的前後區分為「溫燥」與「涼燥」。溫燥時太陽仍猛烈,體質偏溫熱的民眾會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等;涼燥時已偏秋冬季轉換,中秋過後陰氣漸長,氣溫變涼,是肺部及脾胃疾病的多發時期。多吃山藥、杏仁等白色食物秋天是萬物收成的季節,人體陰陽代謝會出現「陽消陰長」,容易感冒、過敏疾病發生,此時該如何調養身體?吳建東指出,「秋養肺」,一定要多喝水,多吃白色食物來補肺養肺、舒緩秋燥,如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薏仁、百合等,但要避免吃過於辛辣、燥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麻辣鍋等。由於秋燥傷肺,建議多運動,可促進氣血循環、增強心肺功能;皮膚乾燥者,可考慮使用保水乳液,避免皮膚乾裂。日攝水分 成年人體重乘30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建議,秋天仍熱,民眾應攝取足夠水分,一日攝取水分約為成年人體重乘以30,例如70公斤成年人,一日至少應攝取2100㏄水分。又因季節轉換易感冒,飲食宜清淡,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柚子、柑橘類水果,也能幫助維持免疫力,提升抗氧化力。
-
2020-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呼籲民眾配合最新防疫措施 警告死亡人數可能攀升
英國首相強生呼籲民眾遵守最新的防疫措施,盡可能遠距辦公,以抑制新冠肺炎疫情擴散,警告「未來數月無疑會舉步維艱」。強生22日在國會發表演說,表示民眾若未能善盡本分,英國可能「看見更多人死於新冠病毒,也可能有更多家庭痛失所愛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悲慘事實就是,你的輕微咳嗽可能成為別人的喪鐘。」在強生宣布新措施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隨即改變對倫敦員工重返辦公室的安排,呼籲這些員工恢復遠距辦公,但辦公大樓Plumtree Court維持開放,給有需要的員工使用。強生呼籲全國上下一心度過冬季,他已下令,餐廳和酒吧業者自周四(24日)起提早打烊,並且取消下月開始允許觀眾進場觀賞運動賽事的計畫。政府在持續抑制激增的確診人數。強生也說,政府將加強執法力道,對未按規定戴口罩的民眾處以更高的罰款。若疫情持續不受控制,不排除祭出更嚴格的防疫措施。他說:「如果我們被迫實施新一輪全國封鎖措施,不只會對民眾的工作和生計構成威脅,還會對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人際接觸構成威脅。」強生稍早在國會表示,這些限制措施將維持六個月左右。這些新措施包括:呼籲民眾盡可能遠距辦公,規定餐廳和酒吧限制內用服務,而且晚間10點必須打烊。商店員工、計程車司機、醫護人員和顧客須配戴口罩。婚禮現場人數以15人為限。不戴口罩者的罰金加倍至200英鎊(約新台幣7,400元)。
-
2020-09-23 癌症.肺癌
家裡親人確診肺癌,你的罹癌機率增! 6成發現已晚期,這項危險因子要特別注意
統計顯示,30年來,台灣肺癌的發生率增加了3倍,更可怕的是發生率還在繼續上升。而國健署的癌症統計顯示,國人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有6成左右是已經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第4期)癌。在台灣,剛診斷出肺癌的平均年齡是65歲,但是從55歲開始發生率就有快速升高的趨勢。 肺癌的致病原因多 遺傳具有性別傾向 肺癌的致病原因有許多,包含吸菸、石綿等粉塵類空氣有害物質、空氣污染、家族遺傳、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以及病人本身就有慢性肺部疾病。以肺癌來說,確實有遺傳因素,也有性別傾向,往往是父子相傳或母女相傳。前者就是爸爸有,兒子就容易有;後者則是媽媽有,女兒也容易有。因此,這點要尤其注意。目前對肺癌的分類從原本單純的病理分類,還有新1種的「分子分類」出現。病理分類就是從病理切片依據細胞型態排列的方式所做出的分類,可粗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前者占所有肺癌的10%至15%,後者則占85%至90%;同時,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和鱗狀細胞肺癌兩種,以及極少數幾乎消失可以不計的大細胞肺癌。 單孔無管微創胸腔鏡手術 是肺癌手術主流此外,隨著肺癌的治療日益複雜,肺癌的分類方式也慢慢朝向所謂的「分子分類」,尤其以肺腺癌為甚。這是因為肺腺癌的癌細胞往往具有EGFR、ALK、ROS1 等十餘種的其中1種的(肺癌驅動)基因突變,藉由基因檢測出可以得知病友具有哪一種基因的突變,能夠藉此進行標靶治療。另外,利用特殊染色評估癌細胞或免疫細胞之免疫檢查點PD-L1 表現,可作為能否進行免疫治療的依據。這也是分子分類的1種方式。經過完整的檢查後,才能正確判斷期別,也才能制定正確的治療計畫。以往早期肺癌或部分中晚期肺癌的手術都需要插呼吸管、胸管、尿管等3管。現在,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首創的「單孔無管微創胸腔鏡手術」已成為肺癌手術的主流,相關國際期刊超過50篇以上。免插氣管的胸腔鏡手術,不僅減少全身麻醉造成的傷害,還使病患更快恢復。不只麻醉藥用量省、保留更多肺功能,開完刀隔天就能出院。 心肺功能鍛鍊 避免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醫師提醒,患者在手術後需對剩餘肺部的心肺功能加緊進行鍛鍊,幫助肺葉充分擴張,以免產生活動後會喘及呼吸不適等現象,並且還能減少肺炎、肺擴張不全等併發症發生的危險。因此,建議多加練習恢復肺功能的呼吸運動:包含深呼吸運動、噘嘴呼吸以及腹式呼吸。(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
2020-09-21 科別.感染科
影/醫師籲施打流感疫苗 和COVID-19有差異
每年11月至農曆春節和隔年2、3月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間,今年又發生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COVID-19) 大流行,至今尚未有緩和跡象,醫師說,兩者都是相同RNA病毒,基因序列卻截然不同,傳染途徑和症狀類似,但傳染力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隔,流感是可預防疾病,COVID-19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提醒大家施打流感疫苗,保護自己。衛福部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今年流感疫苗將從10月5日開始施打,符合學齡前幼兒、50歲以上民眾、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患、重大疾病及罕見疾病者等公費流感接種者到醫療院、所進行疫苗施打,更希望非符合公費接種對象者能自費接種,提升自我健康保護力。王唯堯表示,病毒基因序列顯示,造成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是全新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則是另一種RNA病毒,雖然都是RNA病毒,基因序列卻天差地遠。兩種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很類似,「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嚴重者會有肺炎情形;新冠肺炎則出現發燒、乾咳、頭暈、有時合併腹瀉或嗅覺異常,上述2種症狀是流感的罕見表現。「SARS-CoV2病毒」比「流感」病毒更容易存活在環境裡,是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常存活9天,一般的塑膠製品也能存活2到3天,相對一般流感病毒僅能存活1到2天就消失,因此SARS-CoV2病毒的傳染力是比流感病毒更強。王唯堯建議,一旦COVID-19進入社區造成流行,施打流感疫苗者將不容易罹患流感,也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區別「流感」與「COVID-19」的差異,盡早診斷病情,避免擴大感染的情形發生。
-
2020-09-18 科別.呼吸胸腔
肺阻塞初期像感冒!「一分鐘358」登階測試可初篩
花蓮一名60歲陳先生有抽菸習慣,前陣子以為感冒咳嗽,卻連坐著呼吸都非常喘,緊急就醫後發現是肺阻塞,戒菸並按時服藥才恢復健康。門諾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許智凱表示,肺阻塞初期就像感冒,容易忽略,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約1.5層樓),而且會喘,就有可能是肺阻塞,應該盡快就醫檢查。國際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肺阻塞盛行率約占成年人10%。引發主因為呼吸道長期受髒空氣刺激,其中,「菸害」是罹患肺阻塞最大危險因子。許智凱表示,肺阻塞最常見症狀為「慢性咳嗽、有痰、喘不停」,有時還會伴隨胸悶、活動時特別容易呼吸喘促等症狀,若有長期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曾暴露危險因子的病史時,可能是肺阻塞,應盡快就醫治療。想要知道有無罹患肺阻塞,醫師說,可透過簡易的「一分鐘358」登階測試初步篩檢,如在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約1.5層樓)就開始喘,且有吸菸病史或喘咳痰症狀,就屬高風險族群;若登階30至50階(約2.5層樓),屬中重度風險族群,要多加留意,身體若不適應及早就醫;若能登50階(約3層樓)以上者,代表肺功能尚可。醫師表示,想要改善肺阻塞,最重要的就是戒菸,並且適度運動,定期施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都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必要時使用吸入型的氣管擴張劑,改善肺功能與呼吸喘促等症狀,減少肺阻塞的傷害。
-
2020-09-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中晚期照護/老年人潛在的隱性殺手「吸入性肺炎」 4類型病人為高危險群!
前總統李登輝於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於今年7月30日在台北榮總病逝,近期在門診也時常被病患或家屬諮詢嗆咳、吞嚥困難和肺炎等相關的問題。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肺炎是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臟疾病,且死亡率在近年來逐漸上升中。吸入性肺炎如未能及時治療,甚至會造成肋膜積水、膿胸、肺膿瘍、呼吸衰竭,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情形,不得不小心謹慎。但到底何謂吸入性肺炎?應該如何去預防?本文將為您做初步的介紹。吸入性肺炎區分為兩類吸入性肺炎是指因為嗆咳,導致上呼吸道的分泌物、逆流的胃酸、嘔吐物、食物等嗆入肺部造成的肺炎。◎細菌性肺炎反覆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嗆入,造成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病原菌除了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外,還常包含厭氧菌。臨床症狀常合併咳嗽、痰量增加、呼吸窘迫、發燒等症狀。◎化學性肺炎如嗆入胃酸等有害物質造成急性的肺部損傷,臨床表徵有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症、心搏過速等。吸入性肺炎的臨床表現有明顯呼吸急促、發燒畏寒、咳嗽並伴隨黏稠膿痰、胸痛、疲倦嗜睡、食慾不振、神智不清、休克等症狀。一旦發現就需要儘快就醫接受治療,醫師會詢問相關病史和理學檢查,同時安排抽血、胸部 X光攝影和痰液培養,根據檢查結果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下列這四種類型的病人均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因子1.吞嚥功能失調:食道相關的疾病,如吞嚥困難、狹窄或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神經系統方面疾病,如癲癇發作、多發性硬化、帕金森氏症、中風或癡呆等;拔管之病人。2.意識功能不佳: 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心臟停止之病人;服用藥物、酒精等病人。3.增加胃內容物嗆入到肺部的機會:胃食道逆流或管灌餵食。4.咳嗽反射減弱:服用藥物、酒精;中風;老人癡呆;退化性神經疾病;意識不清之病人等。預防吸入性肺炎十分重要,以下幾點都應確實遵行1.應避免使用鎮靜劑、精神科相關用藥等,會促進嗆吸或干擾吞嚥功能的藥物,另對於高危患者,抗組胺藥也應避免使用。2.對於有吞嚥障礙的患者,尤其是中風後,有必要進行完整的言語和吞嚥評估。避免喝流質液體,可適度使用食品添加物,增加食物的黏稠性或照會復健師協助吞嚥訓練,以預防吸入性肺炎的複發。3.病患進食時盡量維持上半身直立,以少量多餐為原則。若以半臥位方式進食時,病患應斜躺約60度,進食後1-2小時再讓病患平躺,以避免食物逆流而嗆入肺部。4.鼻胃管餵食在預防吸入性肺炎中的作用尚不確定。5.每日保持口腔清潔可降低肺炎發生的機率。維持口腔清潔,唾液中的細菌就會減少,即使不小心嗆到,也比較不容易引發肺炎。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一直是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隨著年紀增長,生活功能的逐漸退化,特別是腦部功能的退化,會影響意識的狀態、吞嚥和咳嗽的功能,更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對於具有高危險因子的族群,臨床和影像學具相關特徵的病患,都應列入考慮中。針對有嗆咳風險的患者應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我們提供吸入性肺炎的相關知識,以利病患和家屬能居家照顧時能有些許的幫助!【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0-09-17 科別.呼吸胸腔
癮君子易罹肺阻塞 1分鐘檢測是否高風險
花蓮一名60歲陳先生有抽菸習慣,前陣子以為感冒咳嗽,只是坐著呼吸卻非常喘,緊急就醫後發現是肺阻塞,決心戒煙並按時服藥才恢復健康。門諾醫院胸腔科醫師許智凱表示,肺阻塞初期就像是感冒,容易忽略,提醒只要1分鐘內登階未達1.5層樓就會喘,就有可能是肺阻塞,應盡快就醫檢查。國際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肺阻塞的盛行率約佔成年人的10%,衛生福利部公布台灣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大死因,肺阻塞排名第7。引發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長期受到髒空氣刺激,其中「菸害」是罹患肺阻塞最大的危險因子。許智凱醫師表示,肺阻塞最常見的症狀為「慢性咳嗽、有痰、喘不停」,有時還會伴隨胸悶、活動時特別容易呼吸喘促等症狀,提醒若有長期的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曾有暴露在危險因子的病史時,可能是肺阻塞,應盡快就醫治療。想要知道有無罹患肺阻塞,醫師說,可透過簡易的「一分鐘358」登階測試進行初步篩檢,如在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約1.5層樓)就開始喘,且有吸菸病史或喘咳痰症狀,就屬高風險族群;若在1分鐘內登階30至50階(約2.5層樓),屬中重度風險族群,要多加留意,身體若不適也應及早就醫;若能登50階(約3層樓)以上者,代表肺功能尚可。醫師表示,想要改善肺阻塞,最重要的就是戒菸,並適度運動、定期施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都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必要時使用吸入型的氣管擴張劑,改善肺功能與呼吸喘促等症狀,減少因肺阻塞造成的傷害。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17 焦點.健康知識+
洗澡也可能被細菌入侵?護理師提醒:洗澡蓮蓬頭和軟管要消毒
洗澡也有可能和細菌親密接觸,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陳姵妏提醒,輸水管線內可能藏有細菌,需定期更換軟管和蓮蓬頭才能徹底消滅細菌,但一般民眾不常更換蓮蓬頭,平時可用熱水消毒及白醋浸泡刷洗來殺菌。陳姵妏解釋,非結核分枝桿菌存在於環境中,包括土壤、塵埃、動物及食物皆可發現,也會聚集在輸水管線內。陳姵妏說,國外研究發現,浴室蓮蓬頭藏有非結核分枝桿菌,蓮蓬頭裡流動的水達到一定壓力時,帶有細菌的水分子從蓮蓬頭噴濺出來,容易噴濺入口鼻,長期下來若不慎染上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會出現長期咳嗽、倦怠、夜間盜汗、體重減輕、呼吸困難等症狀。「浴室保持通風很重要。」陳姵妏說,每次洗澡前可先讓大流速、大沖勁的水量沖洗蓮蓬頭一分鐘後,再進入浴室內開始淋浴,更重要的是浴室通風、不要完全密閉,防止細菌經由皮膚或口、鼻,進入身體造成感染。另外,陳姵妏提醒,非結核分枝桿菌有耐氯和耐熱的特性,提醒民眾要定期更換軟管和蓮蓬頭,平時每周可用60度以上的熱水沖洗蓮蓬頭5分鐘消毒殺菌,每月用一公升的溫水與100ml的白醋混合稀釋後,將蓮蓬頭全部拆卸下來浸泡,30至40分鐘後刷洗即可。
-
2020-09-17 科別.腦部.神經
小鬼黃鴻升猝逝! 腦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大家要注意這些事
藝人小鬼小鬼黃鴻升驚傳在家中過世,享年36歲,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在臉書分享了幾項造成跌倒的原因,提醒年輕朋友一定要注意。林志豪指出,浴室是最容易發生日常意外的地方,若跌倒造成頭部撞擊,輕則會有腦震盪的症狀,嚴重的話會導致腦出血甚至生命危險。而浴室會跌倒的原因除了地板濕滑外,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如暈眩、平衡感差、精神不集中、腦部短暫放電、短暫性腦缺血、中風等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肢體無力等。而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迷走神經性昏厥,此症狀好發於年輕人身上,誘發突然性昏倒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喝水喝的不夠、飢餓、缺乏運動、姿態性低血壓等。林志豪表示,上廁所時候許多人一定都遇過姿態性低血壓,蹲著或坐著一陣子再站起來的時候,會突然頭暈目眩或是差點跌倒,而意外往往發生在這一瞬間,建議大家平時養成多喝水及運動的好習慣,可以更有效的避免出現姿態性低血壓。林志豪提醒大家,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各個重要器官,當迷走神經過度刺激的時候,會影響到全身血管的擴張,血管擴張的時候血液輸送量就會變少,就會造成大腦沒有即時得到血液輸送過來的營養和氧氣,導致突然性的暈倒,而多數人在迷走神經性昏厥前會出現幾項前兆,如眼前突然發黑、耳鳴、頭暈、心悸、全身冒冷汗等。林志豪提出幾項造成迷走神經性昏厥的原因: 反射調節性昏厥● 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因為恐懼、焦慮等情緒導致,或者久站、身體疼痛等等生理因素造成的暈倒。● 情況性昏厥:是上廁所、吞嚥或用力咳嗽導致的暈倒。● 頸動脈竇過度敏感:受到壓力刺激會影響到心跳導致暈倒,常發生在刮鬍子或按摩頸部位時。※頸椎部位的按摩真的必須非常慎重;人的頸部是非常脆弱又敏感的地方,在選擇按摩放鬆身體、紓解壓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力道不要過大。 姿勢性低血壓坐著、躺著或著蹲下時,突然起身會導致頭暈目眩,造成暫時性的腦部缺血現象,容易引起神經性昏厥。所以當病人躺在病床上吊點滴,結束後護理師會請病人先慢慢起身坐一下再下床,避免突然起身造成昏厥。心因性昏厥可能是心律不整,可能是心肺結構上的疾病造成心跳太快或太慢,比如說心臟瓣膜狹窄、肺栓塞等等的原因。 林志豪醒最後提醒大家,造成突然性昏倒的誘發原因有很多種,有任何問題需找醫師諮詢,一起找出正確的誘發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2020-09-16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吃骨鬆藥卻仍骨折?科學家:忽略這個重要因素,骨頭應變力變弱了
2020年8月26日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查默斯小姐(Vanessa Chalmers)報導了《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一篇論文,該研究表明目前治療骨鬆症的雙磷酸鹽類的藥物,除了原本已知的增加骨質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外,也會使骨頭變脆(Brittle),也就是說失去原本天然骨頭的彈性(Flexibility)。研究作者倫敦帝國學院馬少成博士(Shao-Cheng Ma;2014年入學~2019年獲得學位)相互比較了許多死後捐贈者的髖骨,發現那些從未斷過的天然骨頭具有最高彈性的膠原蛋白和礦物質混和纖維(Nanoscale mineralized collagen fibrils)。比起用藥後的骨頭而言,純天然的骨頭更能彎曲並吸收跌倒的震動而不會斷裂。這類雙磷酸藥物包括Fosamax(福善美;每週口服一次),Binosto(骨密妥發泡錠;每週使用一次)和Pamidronate(裴米索注射液),它們因為會減慢蝕骨細胞吃掉骨頭的速度,所以可以有限度增加骨質密度,從而降低骨折風險。本次最新的研究指出,服用雙磷酸鹽骨鬆藥且曾經骨折過的骨頭應變力最弱,低於未服用藥物但骨折過的骨頭,而雖然老化但沒有骨折過且從未服用藥物的天然骨頭最強韌。馬少成博士承認他們對這一發現感到驚訝,雙磷酸鹽藥物雖然有增加骨質密度的好處,但卻也會因柔韌性降低而抵消了原本的加分,進而使得用藥後的骨骼和自然生成的骨頭相比較時,顯現比較容易斷裂的機率。這就是為什麼一直以來,許多骨鬆病患在用藥後,依然還是會有可能因為跌倒而骨折,雖然在統計上用藥比不用藥,確實能降低骨折的機率,但終究不若天然骨頭來的強韌。據估計,目前英國約有300萬人,美國約有1000萬人,和全世界2億人患有骨質疏鬆症。英國國家健康服務系統NHS聲稱,許多骨鬆患者僅僅因為咳嗽或打噴嚏就可能遭受肋骨折斷的痛苦。另外,手腕斷裂則是最常見的骨折。醫生通常使用雙能X射線吸收測定法來診斷骨質密度,但有些在掃描中骨骼看起來正常的人仍然異常容易骨折。這是因為還有其他幾個因素是和骨質密度一樣重要的,像是年齡或以前有無骨折等等。這次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特別研究了骨骼的柔韌性,這是以前所沒有注意到的。研究人員將30位捐贈者的骨頭分成三個不同的組別,第一組是老化但從未骨折過,第二組是摔斷過並曾經服用雙膦酸鹽藥物的骨頭,第三組是那些摔斷過但沒有吃藥的骨頭。與經歷過骨折的捐贈者骨頭相比,從未骨折的捐贈者骨頭具有最高彈性的膠原蛋白和礦物質混和纖維結構。至於那些經歷過骨折的骨頭(無論是否服用藥物),當對骨頭施加壓力時,礦物質都會從膠原蛋白纖維中迅速脫離出來,增加骨折機率。而用藥後的骨骼更會因為缺乏彈性而容易斷裂,雖然夠硬也無用,原因是在撞擊或跌落時骨頭無法變形以吸收撞擊力量。論文指導教授之一的帝國學院機械工程系漢森教授(Ulrich Hansen)說道,骨骼除了要堅硬外,柔韌性在骨骼健康中也是極為重要。因為如果骨頭太硬,它們吸收衝擊的能力就會降低,而變得容易斷裂。往後醫生在決定如何預防骨骼斷裂時不應只關注骨骼密度,而同時也應該要關注骨骼的柔韌性。科學家也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以確定造成骨頭失去彈性的原因以及如何調整長期用藥的臨床策略。目前猜測可能的原因是,這種藥物會與礦物質結合,使得礦物質和膠原蛋白因此無法緊密結合,當受到外力時就容易脫離出纖維結構,科學家已經知道礦物質和膠原蛋白的完整混和纖維對骨骼的柔韌性至關重要。第一作者馬少成說,礦物存在膠原蛋白纖維內的數量多寡就是引發斷裂的關鍵原因。潘老師要再特別提醒大家,醫學新知的報導僅僅只是訊息的提供,正在服用雙磷酸鹽藥物的人絕對不可以擅自停藥,而自己到底適合哪種藥物應該聽從醫囑。另外,無論使用何種藥品治療,也需要同時注意安全和預防跌倒,才能避免骨折的發生。最後,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年輕時就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戒菸限酒,我們才能到老不骨鬆喔!
-
2020-09-15 癌症.淋巴癌
大學前校長患淋巴癌 分享成功抗癌經驗呼籲樂觀面對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全力進擊淋巴癌! 臺南四醫院聯合宣導」活動,一同呼籲民眾認識淋巴癌6大症狀,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治癒率可高達九成。嘉南藥理大學陳姓前校長是患者,今天現身說法,表示當初是因體重減輕,腹部疼痛,並不知脾臟淋巴組織繁殖已穿破胃壁,治療胃病一直沒好,後來以為結石,斷層攝影才發現已是第四期淋巴癌。不過他很樂觀面對,經注射六次化療標靶藥物,兩次皮下注射治療,至今將近一年沒吃藥,每三個月抽血、半年斷層追蹤沒再發現癌細胞。他說,雖然父親47年前52歲診斷出惡性淋巴腫瘤,住院10個月往生,但他不要怨天尤人,以正向心態幫助自己配合藥物治療。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指出,淋巴癌較許多癌症容易治療,1期時發現治癒率高達八、九成,3期也有七成,早期發現治療能長期存活甚至根治;淋巴癌全球每年新增73萬人,台灣兩千人,罹患率相當高,一般民眾罹患會很害怕,其實要了解淋巴癌年輕人20歲就可能發病,但治癒率高,標靶藥物健保部分給付。奇美醫學中心響應2020年世界淋巴癌日,舉辦宣導活動,醫療副院長田宇峯、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與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曹朝榮、血液腫瘤科主任林正耀,成大醫學中心癌症中心主任顏家瑞、市立醫院醫療副院長李楊成代表各院參與。現場運用淺顯易懂看板讓民眾了解淋巴癌六大徵兆,呼籲淋巴癌病友治療決心,在場群眾胸前戴上綠絲帶響應,病友現身訴說抗癌經歷相互鼓勵,活動後民眾將綠色絲帶貼在「幸運樹」上,提醒自己關心家人。馮盈勳表示,淋巴癌會使淋巴系統造成非常大損害,人體防禦功能會逐漸失效。對抗淋巴癌不二法門為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持續追蹤,出現燒(不明原因發燒)、腫(有不痛淋巴腫塊)、癢(皮膚紅疹搔癢)、汗(夜間盜汗)、咳(咳嗽、呼吸急促)、瘦(體重不明減輕)症狀時,應留意是否是「淋巴癌」已找上門。
-
2020-09-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治療感冒一定要看西醫?中醫師:老祖宗的智慧也很行
感冒時,多數人選擇西醫治療,也有人擔心西藥的副作用,轉求中醫;屏東縣好德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張簡文晉說,感冒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靠自體免疫系統就會復原,中醫治療感冒不同於西醫只給予症狀治療的化學藥物,重視依患者病狀表徵和不同體質,以天然藥材調整身體功能和寒熱平衡,提升免疫力,除解除感冒引起的症狀外還要調養脾胃,治療感冒才算完善。他說,中醫治療先分辨出患者是屬於風寒、風熱或體虛感冒,不同類型感冒選用不同的中藥治療,才能獲得好的療效,風寒者給予發散寒邪的藥,風熱者在發散外感邪氣同時會再給予清熱藥物,體虛者則給予祛邪補虛的藥物,在調整身體平衡基礎下,會再給予病患緩解症狀藥物,若對症下藥,很快就能緩解;治療過程中,病患飲食作息也很重要,多休息、多補充水分,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甜食、冰品等食物。他說,中醫認為「四季脾旺不受邪」,將「脾胃」照顧好,人體才能養足「正氣」,來對抗如感冒等的「外邪」,與西醫治療方式不同;感冒患者適合看中醫的時機,包括服西藥成藥後,出現嗜睡、頭暈、心悸、口乾、睡眠差、尿不暢等明顯副作用時、氣虛體質,服西藥恐過度耗氣,導致身體疲倦、汗多且畏風容易再感染者,和特殊體質,感冒咳嗽難癒者,除了開立適合方藥,平時配合調理,可擺脫感冒反覆纏身的困擾。另外,感冒初期,感覺吹風受寒發冷流鼻水時,常聽老輩說喝薑湯有助發汗,驅除風邪;張簡文晉說,不是所有感冒的人都適合喝薑湯,一旦出現喉嚨發炎、腫痛時,若屬於有發炎現象的風熱感冒,不適合喝溫熱性的薑湯,以免症狀更嚴重,另原本體質就偏熱,感冒時體內易化熱,出現喉嚨痛等熱象,也不適合喝薑湯,喝具清熱作用的菊花茶、桑葉茶較能緩解症狀。
-
2020-09-15 養生.運動天地
哪些運動最難防疫?專家教你分辨染病風險和注意事項
籃球、棒球、網球都是國人喜愛的運動,你知道在奧委會分類中,這三項運動的疫情風險分屬種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防處建議,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例如在健身房獨立進行訓練,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但若在健身房上團體課,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戴上口罩。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最近舉行學術論壇,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整理國際權威單位及頂尖期刊的最新建議,歸納專業選手及一般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吳易澄指出,奧委會把不同運動項目的傳染風險分為三級,建議採取措施也不同。風險最高的第一級,主要是有密切接觸且缺乏保護性措施的運動,包括橄欖球、拳擊、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摔角、籃球、足球等。奧委會建議,比賽前隔離14天且沒有任何症狀,或是比賽前至少兩套檢驗陰性的結果。風險次高的第二級,是部分密切接觸、但可採取保護性措施或避免措施的運動,例如棒球、排球、游泳接力、羽毛球、自行車、鐵人三項、擊劍、體操。奧委會建議要調整比賽方式,採取降低傳染風險的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如果在休息室會接觸到其他人,也要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預防措施。風險較低的第三級,是大部分獨立進行的運動,例如高爾夫、游泳、個人划船、保齡球、網球、滑板、田徑。奧委會建議,在當地政府及衛生單位的允許下,可考慮開放競賽。不過以台灣常見的馬拉松賽事為例,起跑點附近會比較擁擠,可能還是會需要戴上口罩,等到拉開距離才能拿下來。一般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這個風險評估原則,吳易澄舉例,在健身房運動時,如果是獨立進行訓練,那只要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健身房上團體課,班上同學都是不特定人,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最好還是戴上口罩。吳易澄表示,N95口罩過濾率大於95%,有研究發現,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超過95%,尺寸不對的也有90%,但N95口罩令人呼吸困難,不適合運動時配戴。綁帶式外科口罩過濾率71.5%,低頭時過濾率略為下降,轉頭或抬頭時,過濾率增加。至於最常見的耳掛式外科口罩,過濾率也有38.1%,雖然頭部上下看或左右轉動時,過濾率會下降10到15%,但防疫價值不容磨滅。吳易澄提醒大家,運動時如果不能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記得盡量戴起口罩。●安心運動需要注意的十件事:・運動前:要確認身體狀況,例如量體溫、注意有無咳嗽喉嚨痛等症狀。保持清潔,落實濕洗手和乾洗手。保持1.5到2公尺社交距離。・運動中:使用自己的毛巾水壺,勿使用別人的物品。練習場地最好是室外場,換場時要清潔場地器材。採取小組練習,建議選手教練工作人員小於十人。減少非訓練人員進出。落實實名制登記。・運動後:要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避免焦慮。使用漂白水消毒環境,搭配紫外線殺菌輻射。訂定周期化課表,安排訓練負荷與恢復階段。
-
2020-09-1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無礙智力 照顧者壓力大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並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高雄長庚花3年研究 登上「科學報導」國際期刊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或智力有問題。郭和昌說,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11 科別.兒科
過敏兒會不會變笨? 高雄長庚3醫師花3年找出答案
台灣「過敏兒」30年來增加20倍,許多孩子一變天就打噴嚏、咳嗽或抓癢,注意力不易集中,有家長擔心會影響智力發展。高雄長庚兒童醫院為此花了3年研究,發現過敏基本上不影響兒童智力,反倒是孩子過敏症狀愈多,父母或祖父母照顧的壓力更大,他們的身心負擔尤值得關注。過敏兒會不會變得比較笨?不少家長普遍存在疑惑,高雄長庚兒童過敏免疫科及兒童心智科共同投入研究3年,找出解答。兒童過敏免疫科醫師郭和昌說,台灣過敏兒愈來愈多,幾乎每5個就一個患氣喘,每2個有一個鼻子過敏,皮膚過敏則占12%。這些孩子常因鼻子或皮膚過敏坐不住,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被懷疑是「過動」甚或智力有問題。之後他與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張鈴偲、兒童心智科醫師王亮人以191名1歲到14歲的兒童及他們的家長做為樣本,再分過敏組與非過敏組對照,經專業問卷研究過敏兒在神經發展功能與健康兒童有無差異,結果發現,對兒童智力並無影響,但對主要照顧者來說壓力很大。相關研究最近刊於「科學報導」國際期刊。王亮人說,採樣的過敏兒中,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的比例分別是87.2%、74.3%、29.3%和8.3%,其中近20%的孩子同時有3種以上過敏疾病,「過敏症狀愈多,家長的壓力愈大」。本身是護理師的吳小姐,家裡3個孩子是過敏兒,其中兩個兒子因皮膚常脫屑、紅疹,親朋好友看不下去,紛提供她偏方,更有人罵她當護理師還把孩子照顧成這樣?讓她很無言。
-
2020-09-10 癌症.食道癌
長期飲酒喉嚨卡卡不適 小心食道癌上身
一名44歲男子每晚總是聚餐跑攤,導致他常狼吞虎嚥加快進食速度,同時對朋友敬酒來者不拒,以致於最近出現劇烈乾咳、喉嚨癢痛症狀,就醫發現喉部多處潰瘍且食道灼傷,醫師提醒,烈酒易灼傷食道及造成胃食道逆流,若不改變飲食習慣,小心食道癌悄悄上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徐俊傑指出,該患者因工作關係經常得熬夜應酬,席間都會喝烈酒助興,日前返家後,發現喉嚨搔癢難耐,早上出門上班即不斷乾咳,原本以為是著涼感冒不以為意,但咳嗽的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形容「喉嚨幾乎快咳斷了」,只好趕緊就醫求救。經鼻內視鏡檢查,果然發現喉嚨部位有多處潰瘍,且下咽喉及上食道處明顯有灼傷,深入詢問是否有吃海鮮,患者回答當天吃了多道鮮魚及甲殼類海鮮美食,因此研判可能是狼吞虎嚥過程中,細小卻銳利的魚刺及甲殼劃傷食道產生潰瘍,加上烈酒的豪飲刺激,造成嚴重的下咽喉及上食道處灼傷,所幸傷口沒有明顯出血,開藥後就讓患者回家休息,並囑咐患者短時間勿吃堅硬食物,同時避免刺激性飲品。徐俊傑說,酒精對食道及胃黏膜會產生刺激,引起嘔吐及胃食道逆流。輕微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常不自覺,但長期侵蝕下,容易灼傷喉嚨及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傷害,之後又會因喉部癢痛所引起的劇烈咳嗽,導致喉嚨及腹部持續用力,造成胃食道逆流加劇,喉嚨傷口也會逐漸擴大,若未及時治療,症狀會更加嚴重。他提醒,根據研究,若屬於「乙醛去氫酶」基因(ALDH2)缺乏者,長期過量飲酒將使得罹患食道癌、口咽癌、肝癌的風險比例上升為正常人的50倍,即使不飲酒者也較一般人增加21%,由於國人攜帶此缺損基因者比例達47%,高居全球之冠,因此更是上述癌症的高風險群,必須特別提高警覺。徐俊傑建議,若民眾長期接觸酒精、香菸或檳榔等致癌物,一旦發覺口腔黏膜異常病變、吞嚥異常、喉嚨卡卡不適、聲音沙啞甚至咳嗽不停等症狀,都千萬不要輕忽,以免錯失治癒的黃金時機。
-
2020-09-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萬人泳度日月潭 陳時中:將找體育署、南投縣政府討論
南投縣9月底規畫舉辦萬人泳度日月潭活動,但縣府因為擔心疫情,向衛福部請示是否續辦,指揮官陳時中今在指揮中心例行記者會中被問及此事,指出今天已收到相關資料,但沒收到活動相關防疫計畫書,考量距離舉辦日沒幾天了,會直接體育署、南投縣政府討論。指揮中心也再次呼籲,民眾出入醫療照護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競賽場所、宗教場所、娛樂場所及大型活動等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時,請務必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