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呼吸
共找到
5152
筆 文章
-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2歲確診男童不停轉院不治 羅一鈞:將檢討加速轉院
基隆市2歲林姓確診男童13日晚上高燒42.4度,問了五家醫院都難收治,最後轉送榮總仍不治死亡。不過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醫院急診強調並沒有等待而延誤或沒治療的情況,將了解細節是否可加速或是多掌握轉院資訊,將再與衛生局和醫院討論。該名兩歲幼童5月12日PCR採檢陽性,13日晚間高燒不退。家人帶他前往基隆醫院求診,希望安排住院,因部基沒有兒科加護病房,無法收治,詢問基隆長庚醫院,因男童屬重症個案,建議送往台北醫學中心救治。衛生局協助調度病床,台北內湖三總、台大、馬偕都沒有病房,最後聯絡到台北榮總可收治,但送北榮後仍告不治。指揮中心被問及此事,花了許多時間說明。羅一鈞表示,該名男童接觸過非家人照顧者確診,5月12日下午家屬帶到部立基隆醫院急診,在家已經快篩陽,有鼻塞、流鼻水、喉嚨痛,體溫36.5度、血氧都正常。羅一鈞說,PCR採檢後開立處方藥回家休息,隔天收到陽性通知。5月13日該名男童發燒、抽蓄、活動力不佳,晚間再次由家人通知119送到基隆醫院急診,檢傷時間為7時43分,發現體溫最高42.4度、呼吸快脈搏過速,安排小兒感染專科醫師到急診會診,懷疑病毒性腦炎,安排轉院。羅一鈞說,聯繫基隆衛生局協助詢問可收治兒童重症的醫院,包括基隆長庚、三總、台大、馬偕都是因為床位少或沒有病床,因而轉到北榮。約晚上11時56分安排救護車和特別護理師到北榮,中間一直給予點滴、抗生素、抗抽蓄等藥物治療,凌晨2時轉至北榮,進行後續處置和救治,但不幸在8時許過世。死因初步為新冠感染合併腦炎和多重器官衰竭,尚未通報審查,完成病歷摘要收集和死亡診斷書審查後將列入每天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說出時序是要說明整個安排,確實基隆市衛生局很努力用自己的專責醫院轉診平台一家一家問,衛福部醫事司REMOC有區域轉診調度平台,但細節是否可加速或是多掌握一些轉院資訊會在跟衛生局和醫院討論。兒科重症網絡仍在運作中,台北區有六張兒童專責ICU病床,當時確實在這名小孩轉院成功的醫院中,會檢討未來轉院是否還有可以加速的地方。羅一鈞也表示,醫事司都有每天掌握專責病床數量,兒童網絡裡面專責病房有221張空床,北部各大醫院都有2位數以上空床,除了住在兒童專責病床也可使用用混和型專責病床,家人一起確診就爸媽小孩一起住專責病室。全國有3089張混合專責病床,專責加護病房北部還有6空床、369混合空床。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49例 死亡19例、8人未接種疫苗
國內今天新增6萬8732例本土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49例,其中重症24例,包含1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在70至90多歲,病程主要都是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為主。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151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294人,占0.04%。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都介於70至90多歲,病程主要都是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為主,也有一些出現缺血性腸炎或心肌梗塞等其他病症,每一位個案都有慢性病。疫苗接種情況則為13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其中8人未接種疫苗,呼籲長者特別是有慢性病的要接種兩劑以上最好打滿三劑加強保護力。
-
2022-05-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又傳幼童確診重症亡 兒醫分析綠色通道無法解決的問題
基隆市2歲男童確診,5月13日晚間高燒至42度,送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但醫院無兒童加護病房需轉院,衛生局協調過程中,四家醫院都因沒病房而無法收,最後由台北榮總收治,但搶救無效,孩子過世。諷刺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5月13日下午宣布,今天中午35家醫院設置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為什麼有綠色通道,仍無法避免不幸重演?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近年因少子化、預防接種減少傳染病重症,兒童重症醫療資源持續萎縮,原本就只夠應付承平時期,現在兒童專責是「開幾張就滿幾張」,高峰未至就已經不夠用了。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截至5月12日,0至9歲確診個案已達到6萬人,10多歲個案也有5.3萬人。夏紹軒表示,從各國文獻可看到,確診孩子有20%需要住院,4%會需要加護病房,現在分母一大,就算有綠色通道可以疏導急診人流,但重症兒童住院的病床不一定還是不夠。「現在比較擔心的是,確診高峰還沒有到」,夏紹軒說,重症高峰又會比確診高峰晚一到兩周,到時候一定會發生很多重症病人沒有地方可去的情況,「成人醫療資源沒有兒童缺,都已經這麼困難,更令人擔憂重症兒童的處境。」「重症兒要住院難找床,出院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下轉單位,床位輪轉率變低,形成惡性循環。」夏紹軒舉例說,先天肺部缺陷、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的孩子,就像有多重共病的成年人一樣,發生重症就不容易好轉,住院時間比較久。夏紹軒表示,有些孩子氣切、使用呼吸器,平時就需要天天拍痰、抽痰,這些促進肺部清潔的必要動作,都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有傳播疫病的疑慮,因此這些孩子確診後特別需要負壓隔離病房,狀況穩定後,也可能無法立刻回到原本的呼吸照護病房。現在該如何應急?夏紹軒說,政府可應規畫兒童專責醫院,再則可徵召退休護理人員投入門診及篩檢站,讓更多線上醫護回醫院照顧中重症孩子,這兩點是短期可做的;長期來看還是要回到根本,面對兒童重症資源持續萎縮的問題。
-
2022-05-15 養生.聰明飲食
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研究牛初乳的專家這麼說
讀者Abo在2022-4-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 最近家母從朋友那裡購買了直銷的牛初乳奶粉,並附上很多牛初乳的好處,尤其針對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部分,深信自己沒有被騙,尤其有很多嬰兒奶粉也加了這種成分。不知道能否藉由專業的角度解釋牛初乳是否如同人初乳都能提供好的保護力(提供可信的證據打醒媽媽) 感謝!」初乳是雌性哺乳類動物於產後2-3天內所分泌的乳汁,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幼畜或嬰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所以需要藉由攝取初乳來避免感染以及完善免疫系統。而也就是因為這樣,初乳產品的廣告一定都會特別強調能提升免疫力,促進發育,等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台農鮮乳廠的一篇文章非但沒有吹噓牛初乳的好處,反而是這麼說:「曾有業者強調可以提升免疫力的初乳產品電視廣告。事實上,牛初乳只適合小牛喝,因其內含的抗體適合用來對抗牛隻可能感染的疾病,且初乳的顏色黃,濃稠,口感差,有腥味且酸度高,成分相當複雜,在加熱的過程中還會呈現凝固現象,與一般常乳並不相同,因此並不適合人類食用。……許多母牛在分娩後,乳房在授乳過程中容易受感染發生乳房炎,酪農戶常用抗生素治療,因此牛初乳亦可能含有抗生素殘留,較不適合作為食用乳之原料。」事實上,就像一般牛奶一樣,市售的牛初乳也是需要通過高溫殺菌,而這樣的處理就會破壞裡面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所以,這又是另一個不支持把牛初乳當成保健品的理由。縱然沒有被破壞,由於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都是蛋白質,所以根本就無法進入血液循環。我在2018-5-23發表的胜肽,蛋白質,怎麼吸收裡有這麼幾句話:「只有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蛋白質是可以被小腸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那就是,新生嬰兒(或幼畜)的小腸是可以吸收母乳裡的免疫球蛋白。這一特殊功能的目的,是讓新生嬰兒(或幼畜)可以從母乳獲得被動免疫,從而有能力抵抗病菌和病毒。還有,少許生長因子蛋白質,也可以在嬰兒的小腸被吸收,從而促進嬰兒成長。但是,這個吸收蛋白質的能力,在出生不久後(一天左右)就會消失。」Raymond Playford醫生是英國西倫敦大學的教授。他是研究牛初乳的專家,所以當然是希望能證實牛初乳是對人的健康有益。可是,在一篇2021-12-27發表的編輯評論裡他卻這麽說:「牛免疫球蛋白G 可能不會完整地穿過人體腸道屏障,因此不會導致活性牛源性免疫球蛋白 G 存在於人的血液中。」他又說:「大多數研究表明,即使攝入高劑量的牛初乳也不會增加血漿 IGF-1。 由於 IGF-1 的分子量為 7.5 KDa,與牛初乳中的許多其他生長因子和激素成分(例如表皮生長,EGF)相似,因此這些其他生長因子似乎可能不會完整地進入 血液循環。」請看The Use of Bovine Colostrum in Medical Practice and Human Health: Current Evidence and Areas Requiring Further Examination(牛初乳在醫療實踐和人類健康中的應用:當前證據和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領域)。有關牛初乳是否能提升人的免疫力,請看下面這三篇最新的論文。2020-12-30發表的這一篇是臨床研究Effects of Long-Term Supplementation of Bovine Colostrum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Young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Randomized Trial(長期補充牛初乳對年輕女籃球運動員免疫系統的影響。 隨機試驗)。27 名精英女籃球員(16-19 歲)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是每天兩次口服 3.2 g 牛初乳,持續 24 週。在服用牛初乳或安慰劑之前,和服用之後的3個月和6個月,受試者進行了體育鍛煉壓力測試。在壓力測試之前和之後的3 小時抽血檢查免疫系統指標,包括血漿白細胞介素 (IL)-1α、IL-2、IL-10、IL-13、腫瘤壞死因子 (TNF) α、肌酸激酶 (CK MM)、免疫球蛋白 G (IgG)、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1 (IGF1) , 和白血球、淋巴細胞 (LYM)、單核細胞 (MON) 和粒細胞 (GRA) 。結果是,這些免疫系統指標在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差別。所以,研究人員說:「與我們最初的假設相反,補充牛初乳對免疫系統功能指標的動態沒有顯著影響。」2020-4-8發表的這一篇是回顧論文Immunological Outcomes of Bovine Colostrum Supplementation in Trained and Physically Active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牛初乳補充劑在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群中的免疫學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它的摘要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牛初乳對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的免疫功能有真正的好處。此外,補充策略也沒有達成共識。出於這個原因,這項薈萃分析的目的是量化牛初乳補充劑對身體活躍人群免疫結果的影響。分析了來自 10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該試驗調查了 牛初乳補充劑對運動員和身體活躍的成年人的影響,涉及 239 名參與者。結果表明,牛初乳補充劑對提高運動員和體力活動參與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以及唾液免疫球蛋白(IgA)的濃度沒有影響或影響相當低。先前的研究表明,牛初乳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在這些影響背後的機制方面存在科學知識空白。」2021-10-26 發表的這一篇也是回顧論文Diverse Immune Effects of Bovine Colostrum and Benefit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牛初乳的多種免疫作用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益處)。這篇論文是很明顯地想要為牛初乳說好話,但它還是坦白指出,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針對老年人的免疫力做實驗的臨床研究。從這三篇論文就可看出,就運動員而言,目前的證據無法支持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的假設,而就老年人而言,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測試免疫力指標的臨床研究。原文: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
-
2022-05-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第四劑疫苗5/16開打! 3類人優先接種, 如何預約、該選什麼品牌、可以混打嗎,5QA一次看
指揮中心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於廣泛社區流行期間,為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後引發中、重症風險,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決議,部分對象接種第一次追加劑滿5個月後,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Q:我想接種第二次追加劑,需要符合什麼資格才能施打?A:符合以下資格者,且第一次追加劑接種滿5個月後皆可施打:(一)65歲以上長者(二)長照機構住民(三)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即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之對象),包含:1.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2.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3.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4.洗腎患者5.HIV陽性患者6.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7.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8.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可接種基礎加強劑者Q:第二次追加劑疫苗該選什麼品牌?可以混打嗎?A:前述對象不論先前劑次接種廠牌,第二次追加劑可選莫德納半劑量、BNT全劑量、高端疫苗、其他藥物相關過敏不適合,也可以選擇 AZ 疫苗,以 mRNA 疫苗、次單位疫苗為主。Q:31日前可領取價值500元衛教品的對象有那些?A: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請尚未接種完整疫苗者,儘速接種,以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針對65歲以上接種COVID-19疫苗者(包含接種第一、二劑及第一、二次追加劑),地方政府亦可提供5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至5月31日止。Q:第二次追加劑該怎麼預約?A: 目前北市的規定如下:為服務符合接種第2次追加劑對象民眾,衛生局媒合19家醫院,包含台北長庚、台安、博仁、三總松山、北醫、中心綜合醫院、台大、郵政、仁濟、萬芳、康寧、北榮、三總北投、聯醫松德、仁愛、林森、中興、陽明、忠孝等,15日(日)起民眾可逕行至醫院預約管道掛號,於5月16日至21日接種。Q:我需要備妥什麼文件才可以打疫苗?A:1.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2.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指揮中心提醒,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5-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5歲以上及這8類高風險族群打第4劑 下周一接種
指揮中心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於廣泛社區流行期間,為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後引發中、重症風險,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決議,建議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當接種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後,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並自5月16日起實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其中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括以下八大對象。1.目前正進行或1年內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療之癌症患者2.器官移植患者/幹細胞移植患者3.中度/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患者4.洗腎患者5.HIV陽性患者6.目前正使用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7.過去6個月內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者8.其他經醫師評估因免疫不全或免疫力低下,可接種基礎加強劑者陳時中說,前述對象不論先前劑次接種廠牌,第二次追加劑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半劑量、BNT疫苗全劑量或蛋白質次單元的高端、Novavax疫苗全劑量。陳時中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率第1劑約85.5%、第2劑約80.6%、追加劑約62.3%,為維護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健康,請尚未接種完整疫苗者,盡速接種,以降低因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符合第二次追加劑接種間隔者,自5月16日起亦可進行接種。若先前劑次有發生不良反應者,建議以其他不同製程疫苗接種,如接種莫德納、高端、BNT產生過敏,可接種AZ。另針對65歲以上接種COVID-19疫苗者(包含接種第一、二劑及第一、二次追加劑),地方政府亦可提供500元(含)以下衛教品之措施至5月31日止。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新冠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證件,亦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並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5-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30例 最年輕僅20多歲、呼吸衰竭亡
國內今天新增6萬3964例本土個案,40例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30例,其中重症38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年齡分布在20至90多歲,有許多有慢性病,最年輕為一名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這名20多歲男性有施打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系統,染疫後因呼吸衰竭、加重本身神經肌肉疾病而死亡;另外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跟慢性系統疾病,染疫後合併敗血性休克死亡,他沒有接種疫苗。羅一鈞說,一名40多歲也有神經系統疾病,一開始到急診求診,發現有代謝性酸中毒疾病,後來因為呼吸窘迫跟酸中毒過世,有接種二劑疫苗。羅一鈞表示,整體來講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大多數是60歲以上,中症有20人沒接種疫苗、重症有14人沒接種疫苗。依照我國人口比,未接種疫苗比例少,但是中重症死亡個案中多數沒接種疫苗,呼籲大家接種疫苗,打疫苗會有較好保護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死亡40人有38人有重大疾病,18人有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大家都盡力治療,但最後不幸往生;有2人沒有重大疾病,以接種紀錄來看有15人沒打疫苗,且年齡偏大,超過80歲以上有超過22人,年齡都偏高。
-
2022-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缺氧怎辦?醫曝「2招自救法」一根吸管血氧93%變99%
近日本土疫情延燒,目前有3位死亡患者是在家中昏倒,送醫不治後採檢確診,去年疫情時,也曾出現「快樂缺氧」一詞,如果出現咳又喘、快呼吸不過來的情況,有可能是血氧濃度不足,外科醫師江坤俊表示,雖然Omicron病毒大多是輕症,但也不要忽略它仍是新冠肺炎,一旦侵蝕到肺部,造成慢性缺氧,發作恐怕會猝死,因此他也教導大家2招自救,有效提高血氧量。江坤俊在YouTube頻道「江P醫件事」影片指出,快樂缺氧指的是肺炎侵襲到肺部,造成慢性缺氧自己卻不知道,一發作時可能就會突然猝死,正常血氧濃度應落在95%-100%,其他如有慢性病、氣喘、抽菸者、年長者,可能會落於90%-95%,如果低於90%就有點缺氧現象,低於80%「會危害器官運作」。江坤俊實測用「一根吸管提高血氧量」自救法,先憋完氣後把吸管放入口中,接著用鼻子深吸一口氣進去,再從吸管吐氣再吸氣,總共吸吐3下,血氧濃度就從93%上升到99%,江坤俊表示,如果用一般呼吸,很難把肺部裡的空氣吐乾淨,在肺部裡還有一半殘餘廢物的空氣就再吸氣,再吸進去的空氣含氧量被稀釋掉,就沒辦法改善血液中的含氧量。但如果透過從鼻子深呼吸,用吸管慢慢吐氣的方式,就能把肺部中的空氣吐乾淨,可以吸入更多的新鮮空氣,就有辦法提升血氧量。江坤俊也說,如果身邊剛好沒有吸管,也能使用「圓唇吹氣法」,一樣先用鼻子慢慢吸飽氣,再把嘴唇嘟成圓形,吐氣4-6秒,一樣能有效增加肺部換氣,提高含氧量。江坤俊也說如果家裡沒有血氧機,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判斷是否缺氧,看甲床的部分,如果甲床是很鮮紅、粉嫩,基本上血氧是正常的,但如果血氧不足,可能會呈現暗紫色,另外如果有感覺到心跳變快、小便量變少、呼吸覺得喘、胸痛胸悶,就要趕快就醫。江坤俊也呼籲大家平常多運動提升心肺功能,另外抽菸者能戒菸的話,對肺部最好。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篩陽給藥 陳時中稱病急亂投醫 柯文哲:我有念書
雙北市長要求中央同意全面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盡快投藥,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反對,表示快篩有偽陽性,直接隔離、投藥恐有法律問題。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目前快篩到PCR可能拖過四天,恐超過給藥時機,開藥前有五步驟可以確認,交互作用可用人工智慧排除,這是醫學題目,「不要講醫學界不能接受的理由。」陳時中昨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面對記者提問,是否同意快篩陽性視同確診?他反問,「為什麼呢?這要做什麼用?」他表示,希望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理由,主要是快速確診、快速投藥、快速隔離治療。陳時中說,此舉是病急亂投醫,檢驗會有百分之七至十五的偽陽性,快速隔離、治療恐限制人身自由,於法律上民眾未確診,讓他隔離治療,必須思考行政上處分是否過當,這是要思考的問題。另外,若沒有確診,在不確定病人情況下給藥,如果發生副作用,醫療責任誰要來負,這也要考慮。針對中央不願直接給予快篩陽性民眾藥物,柯文哲說,開抗病毒藥物有五個步驟,要有症狀、快篩陽、符合適應症、排除禁忌症、排除藥物交互作用。現在不能以快篩陽當作確診,要PCR才能算是法律認證確診,但病人太多,快篩到PCR可能拖過四天,擔心失去用藥時效。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表示,快篩陽視同確診,半個多月前就呼籲中央要改,希望中央不要窠臼於程序。侯友宜說,「快篩試劑不會挑人吧」,三類人一樣有偽陽性,一樣有法律問題,一般人同樣也可以,呼籲中央拿出解決問題魄力,簡化流程,快篩陽經過醫師判斷就立即給藥治療,時間不會站在我們這邊。柯文哲昨天直言,「就算陳時中不懂,他後方的專家也都是同一批老師教出來的,怎麼會有問題。」他表示,如果病例接受PCR慢一天就算了,但現在是卡住,固然會有偽陽性,抗病毒藥物要開立也是病患有症狀,沒症狀不用吃,「偽陽性不用辯論,拜託我是有念書的」。柯文哲表示,新冠病毒先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人此時痊癒,有些人往下蔓延到肺臟,擴大到多重器官衰竭,所以不會今天確診、明天死掉,死亡曲線會在確診曲線之後,所以今天才會突然多了四十例死亡。目前雖然中、重症的確診者不多,但只要疫苗沒打好打滿,確診症狀也會「很厲害」。
-
2022-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家5口只有她沒中!最強媽媽「自救」照顧確診雙胞胎兒 重點提示秒懂
台南媽媽蔡亞諄全家5口除她之外都確診,她在臉書以「關在家裡自救的日子」分享經驗,今天是自救第9天,其中讀小二的雙胞胎兒子確診,因沒有打疫苗,是她照顧上最費心的,她表示大兒子睡前又一直不蓋棉被,一直喊好熱,她不敢大意,一晚上「守夜」,直到上午看到兒子安穩睡著,體溫也正常,呼吸也正常,還睡到打呼才安心。蔡亞諄全家人是高二大女兒5日先確診,老公6日確診,讀國小二年級雙胞胎兒子接著也有症狀,老大11日快篩陽後PCR確診,老二快篩2次都陰性,12日才快篩陽 PCR確診,蔡亞諄從一開始的慌亂到決定在臉書以「關在家裡自救的日子」紀錄自救日記,她說,公開狀況也是一種對外求助管道,因為要照顧確診家人很忙,她發文後關心的朋友知道她的狀況就會提供協助,像前兩天北部朋友就先支援清冠1號藥包,全家人都服用後,2個兒子狀況明顯好多了。蔡亞諄提醒,雙胞胎兒子確診後前3天尤其是48小時是最緊急的,她幾乎2小時要量一次體溫,晚上也不敢睡沈,隨時要注意呼吸有無困難,老大一開始因高燒快40度,表現的是頭痛及眼睛痛,她使用自備的感冒藥和退燒藥,但要記錄用藥時間,因感冒藥也有退燒藥成分,至少要間隔2小時以上,避免造成肝腎傷害。小兒子是過敏體質,都是37至38度低溫,是吃新化分院開的感冒及退燒藥,但都會有過敏咳痰很多,會經常幫他拍痰,避免積痰在肺部,前新化教會牧師娘許素芬確診也分享拍氮真的很重要,自己可以拍前胸,家長幫小朋友正面和背面都拍,可以舒服很多。相對於一開始的慌亂和緊張,蔡亞諄協助孩子度過前幾天最危險的時期,也分享較輕鬆的日常,雙胞胎兒子確診居家照護「停課不停學」,媽媽化身百變金剛「剛當完護理師,幫他們量完體溫,又要當安親班老師,問我功課」,不久後又轉身當「廚師」,要準備煮飯了。網友看了她的分享直呼太強了,也有媽媽因小孩確診手忙腳亂,感謝她的分享,獲得不少幫助。蔡亞諄在每篇文末都會有照顧的重點提示,讓媽媽們能秒懂,很值得參考。如何自救:床頭物品:溫度計、血氧機,筆記本、筆、衛生紙、消毒酒精及紀錄,提醒孩子染疫,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紀錄。紀錄時間,量體溫的溫度,血氧濃度,喂藥時間,給了什麼藥等。如何自救:家裡小孩染疫,建議幫他們紀錄整個病程用藥時間,體溫溫度,血氧狀況,身體狀況,才不會什麼時候吃藥忙到忘記,吃了什麼藥忙到混亂,這樣也危險唷!體溫和呼吸狀況也是很重要的指標。衛生習慣:建議直接使用免洗餐具,用完丟垃圾袋集中(但麻煩是關7天的垃圾量會非常驚人)如果要用家裡餐具,「確診者」和同住家人=「匡列者」的餐具一定要分開處理確診者的餐具不能在跟沒有染疫的同住家人餐具混雜在一起確診者的餐具食用完要另外清潔消毒,另外收納。不輕鬆很麻煩但一定要做好做滿!
-
2022-05-14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醫藥記者確診日記/從快篩陽性到醫院PCR確診、視訊看診的漫漫長路!政府應變力不足讓民眾心累
採寫報導兩年多的新冠疫情,這次自己也成了確診者,成為指揮中心公布新增本土個案中的一員。與病毒正面交鋒,雖是意料之中,但感染時間點似乎比預期的還早些。短短幾天,經歷發病、快篩陽性、到院PCR確診、居家照護、視訊看診、等待清冠一號等過程,感想是生病的人真的很可憐,政府應變能力不足,雖然強調與病毒共存,但所謂的超前部署,只是空話、大內宣。五月三日(周二)五月三日(周二)傍晚開始流鼻水,這對體質過敏的我來說,稀鬆平常,不過,這次毫無預兆,鼻水直流,擰鼻涕的衛生紙一陀一陀,辦公桌上出現「餛飩皮」愈來愈多。以為多喝著溫水,就沒事,但晚間十一點半,準備下班,整理筆電時,仍流著鼻水,且喉嚨怪怪的。以往習慣將沉重的筆電電源線留在辦公室,但下班時,突然有著不祥的預感,如果真的染疫,居隔期間遠距上班,非得用到電源線,還是先帶回家吧。下樓時,跟一名編輯同事一起搭電梯,還開玩笑問著他,「不知誰會是編輯部第一個染疫的同事?」五月四日(周三)快篩試劑兩條槓 直奔醫院急診五月四日(周三)早上八點半起床,腦袋重重的,仍流著鼻涕,標準感冒模樣,吃了顆抗組織胺,希望抑制鼻子過敏症狀,但效果有限。中午出門前,心想還是做快篩,安心一點,免得傳給同事。做快篩時,鼻腔仍流鼻水,奇癢無比,棉花棒伸進鼻洞,連續打著噴嚏,眼眶泛淚,這感覺真是奇特。第一次做快篩,不敢將棉花棒戳得太深,只在鼻腔洞口附近轉著,心想「做快檢,只是讓自己心安,應該不會有事。」過了廿分鐘後,拿著背包,準備上班,看著書桌上的快篩試劑兩條槓,有點傻眼。一轉頭看到「白白」(狗女兒)嘴巴正咬著我擤過鼻涕的一團衛生紙,第一個想法「不會連白白都中獎吧?」。【延伸閱讀:飼主確診了毛小孩怎麼辦?我會將新冠病毒傳給貓狗嗎?美國CDC給寵物家庭的5個防疫建議】先從白白嘴裡挖出衛生紙,冷靜下來,打電話報告長官此事,再告知報社人資部門。第二件事情為整理垃圾廚餘,自己天性愛買兼囤物癖,家裡總是堆滿紙箱垃圾,如果居隔十天,沒能外出丟垃圾,那房子內應該一堆小飛蠅,可能長出蛆蟲,這還能住嗎?倒完垃圾後,直奔雙和醫院急診,下午兩點,目測急診外面排隊民眾近兩百人,每個人都苦著臉。跑新聞廿多年,養成愛問、愛聊天的習慣,十分鐘後,得知前後排隊的苦命人均為「陽」男「陽」女。眾多快篩陽性民眾群聚,奇怪的是手機中的「台灣社交APP」仍就顯示正常。排隊時,跟後面一名高中男生開玩笑說,「如果明天全國確診人數超過三萬人,我們應該都是墊高數字的幕後英雄。」人龍去化速度緩慢,下午三點開始下起雨,大部分排隊民眾沒帶傘,只能淋著雨,不少人身體明顯不舒服,無力再站,乾脆蹲下來,也顧不得是否有礙觀瞻。那時心中想著,生病的人真的可憐、也無尊嚴,已經身體不適,卻得在雨天排著隊、站上兩三個小時,原本沒症狀的人,可能生出病來。快五點時,終於進到雙和醫院圖書館的屋簷下,不用擔心淋雨受寒,往回一望,後面還有一百多人等著看診、做PCR,相信很多排隊的人都會想著「如果我是周玉蔻,那該多好!」 指揮中心規定,只有快篩陽性者才能至醫院急診篩檢PCR,因此,掛號時,我拿出以透明塑膠袋包好的試劑,遞給護理師,她低著頭繼續寫資料,整理PCR試管上標籤,語氣平淡地回說,「自己收著,不用給我」。盡管戴著透明塑膠片、及口罩,但仍看得出護理師極度疲累,「怎麼只有你一個人,很辛苦吧!?」,她苦笑著說,「沒辦法,就沒人。」,接著說「不要跟我聊天,後面還有很多人等著掛號。」;難得跟女生搭訕的大叔被打槍了。醫師開立四種藥物 排隊做鼻腔PCR採檢進入臨時診間,兩側各有一名駐診醫師,等我主訴病史及症狀後,醫師熟練地敲著鍵盤,開立四種藥物,分別為緩解過敏、減少鼻水症狀,止咳祛痰,以及兩種解熱鎮痛抗發炎的藥物。出了診間,一旁為簡易批價櫃臺,牆壁貼著「自費六百元」告示,藥費三百、採檢PCR三百,那時心中滿是疑問,不是公費採檢嗎?怎麼又收三百?處於肅殺的氛圍中,當然不可能開口提問。接著排隊做鼻腔PCR採檢,身穿兔子裝的護理師站在密不透氣的臨時木搭空間中,雙手從兩個圓洞中伸出,幫民眾採檢鼻腔檢體,這場景不陌生,攝影同事拍了許多類似照片,但自己卻是第一次做採檢。稍微彎腰、測著身,接受戳鼻時,突然想到香港藝人王喜血流滿面的畫面,幸好過程順利,但短一二十秒,極度地不舒服,我才走了一兩步,就蹲下來,休息幾秒鐘後才起身。看完診、做了採檢,離開新冠肺炎門急診,還必須走到對面領藥,又是超過一百多人的隊伍,排了快一小時,領完藥物時都已是傍晚六點。想想這四個小時,對有症狀、快篩陽性的民眾來說,可是身心煎熬,雨淋、久站、加上對於染疫的恐懼。領完藥,騎車至附近賣場買了一包米、牛奶、飲料及麵包,走在狹小空間的貨架通道,有人迎面而來,自己下意識轉身,背對著,甚至暫時停止呼吸,彷彿這樣做,就能降低傳染風險。結帳時,打開錢包,正想掏錢時,突然意識到手指拿出現鈔,收銀員接過去,可能增加感染機率,趕緊拿出手機,選用電子支付,一向覺得不太好用的台灣PAY,這時派上用場。五月五日(周四)「台灣社交距離」APP警訊通知 竟是醫院排隊等篩檢的親密接觸史五月五日(周四)一早私下請教幾個感染科醫師,有症狀且快篩陽性,這樣PCR陽性機率應該很高吧,有可能出現奇蹟,結果陰性嗎?答案都一樣,「機率相當低。」一整天等待著結果揭曉,不時上雙和醫院網站,用手機掃描著採檢相關QRcord,以及登錄「健保快易通」APP,到了晚間十一點均無消息。至於身體狀況,感冒症狀依舊,鼻塞、流鼻水、頭略暈、喉嚨稍痛,聲音變啞。終於收到「台灣社交距離」APP傳來的警訊通知,五月四日與確診者接觸三十九分鐘,我想這應該前一天在雙和醫院急診前排隊等著篩檢的親密接觸史。五月六日(周五)健保署、指揮中心兩個不同系統資料連接需要六個小時五月六日(周五)凌晨睡前上網再度查詢雙和醫院網站,PCR採檢報告終於出爐,不出意料,就是陽性。隨即點開「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其中健康存摺,還是只有三劑疫苗施打資料,尚無採檢結果。早上八點醒來,再點「健保快易通」APP,也看到了檢驗結果陽性,透過頁面直接轉至指揮中心的確診自主回報系統,但點了許多,就是轉不過去,頁面卡住。致電健保署長李伯璋,答案是「健保署、指揮中心兩個不同系統資料連接需要六個小時,但問題不在健保署這邊,指揮中心積極修正中。」沒錯,真的要六個小時之後,才能上網填寫資料,但填了之後,按到下頁,就無法再回到上頁,好奇怪的網頁設計,在購物平台購物時,下單刷卡前,都還可回到之前的商品頁面,有機會再考慮,但用來取代疫調的確診自主回報系統,竟然沒有這項基本功能,錯了就錯了,沒得修正。醫院、縣市衛生局、政府系統間的訊息傳遞之遲緩,超乎預期,從最前面的醫院端、健保APP、指揮中心自主通報系統、新北市衛生局,傳遞過程中均有著明顯的時間差。何時會收到居隔單、防疫關懷包?周五下午傳回確診自主回報系統,周六接到北市衛生局關懷電話,問起「何時會收到居隔單、防疫關懷包?」,答案是「新北市感染人數太多,很難確定,如果送去,會先電話通知。」公費清冠一號早已缺貨 自費價格不一(黑市叫價五千元)許多確診者聊起「清冠一號」,幾乎抱怨連連,指揮中心多次宣稱,已經備足產品,貨源足以供貨四十八天,符合開藥資格的確診者均可拿到此中藥聖品,但大部分人應該都跟我一樣,碰得一鼻子灰。周五一早至詢指揮中心網站查詢提供「清冠一號」的中醫診所名單,中永和多家中醫診所上榜,但一家一家致電請教,結果都一樣,「公費清冠一號早已缺貨,如想服用,必須自費。」至於自費價格不一,有些診所十天份兩千五,有些十天份三千,這還不包括快遞費用。明明政府提供公費「清冠一號」,由國內八家生技製藥公司造科學中藥,只要透過視訊看診,醫師評估後,符合適應症,就可以拿到藥物,隨著染疫人數暴增,公費產品奇貨可居,黑市居然叫價五千元。仔細看著指揮中心提供的資料,才知道其中貓膩,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大部分輕症患者使用「清冠一號」,只以預估確診人數的百分之三來估計公費名額,所以確診者就算咳到肺葉都掉下來、喉嚨劇痛,也不見吃得到公費「清冠一號」。花了半個多小時,打完中永和相關中醫診所,答案都一樣。此時,喉嚨更痛、聲音更是沙啞,只能向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求救,相當幸運,他那邊剛好還有幾罐公費「清冠一號」。視訊看診便民的就醫方式 指揮中心卻搞得如此複雜第一次視訊就醫,透過LINE介面,倒是熟悉,不過,事前要在患者在同意書上簽名,這可折騰許多人,手機先下載此項文件,想辦法印出來後,簽完名,再拍照,最後回傳圖檔。有印表機的家庭應該不多,我家裡就沒有印表機,以往想列印文件,習慣拿至超商,但現在居家隔離,那邊都去不了,這該如何解決?最後在同事幫忙下,先在報社列印,下班時再拿到我家門口,終於解決這難題。明明是便民的就醫方式,指揮中心卻能搞得如此複雜,一般中老年人就算會用LINE傳早安文,但真會下載文件,且家裡還有印表機,又懂得拍照,再回傳照片的比率應該不高吧。「清冠一號」如此,輝瑞、默沙東等口服抗病毒藥物,高風險族群的取藥難度更高,現在全台確診人數單日已破五萬,但口服抗病毒藥物卻開出不到兩千人次,根本不成比率,請教基層診所醫師,才知行政程序繁瑣、申請文件內容瑣碎,簡單來說,就是卡卡卡。指揮中心一直滾動修正,希望能趕上病毒傳播速度,如果重症增加,死亡人數也會上升,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出現。
-
2022-05-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增41死創新高 逾80歲沒打疫苗占五成
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本土病例六萬四九七二例,確診個案中新增四十一例死亡,新增二一七例中、重症,皆創新高。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四十一例單日死亡是疫情以來的新高,超過去年三級警戒時期。蔡總統急邀府防疫會議今年累計本土病例已逾五十四萬例,過去一周增加卅萬例,確診個案以廿至四十歲青壯年為主,九十歲以上中重症比率最高,平均十人有一人中、重症。總統蔡英文昨天上午於總統府邀集防疫諮詢會議,裁示「北北基桃增設大型篩檢站」、「簡化看診流程」,「提升領藥方便、持續增購防疫物資」三大防疫原則。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表示,快篩陽性就該給抗病毒藥,否則等到PCR篩檢,「一定會死很多人」。但陳時中認為,此舉是病急亂投醫,在不確定病人狀況下給藥,萬一發生副作用將面臨醫療責任歸屬問題,「不是快就好」,現在會努力縮短等候及給藥的時間。廿多歲產婦大出血確診死亡個案衝上單日四十一例,外界質疑是否與用藥延遲有關。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其中有四十例有慢性病史,五成為八十歲以上民眾,且沒打過任一劑疫苗,認為與多重慢性病容易影響感染病程變化有關,另有部分個案家屬也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同意書(DNR)」。新增一名重症個案為廿多歲產婦,未打過疫苗,在自然產後大出血出現呼吸窘迫,從婦產科診所轉院救治採檢陽性確診,現於加護病房用呼吸器治療,狀況穩定。產後出血休克是否跟新冠感染有關,還有待進一步釐清。今年累計一一九○例中、重症及一五六例死亡個案。和平將轉防疫專門醫院柯文哲昨天表示,北市聯醫和平院區要全院轉成防疫醫院,整個醫院都收確診者,並要招募五十名專責病房的護理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四月底已向各地方發文,若遇疫情大流行時,應變醫院可清空專收確診者,目前雙北疫情較嚴峻,台北市和平醫院、新北市三重醫院兩處已開始清空作業。醫院設幼兒綠色通道台北、新北、基隆、桃園增開九家篩檢站,包含雙北各三家、基隆一家、桃園兩家,將於近日開設完畢。指揮中心也宣布開設學齡前就醫綠色通道,提供六歲以下幼童優先照顧,減少候診及群聚,截至昨天卅六家醫院完成開設,另有十三家部立醫院將於十八日前完成。國內原購入五千人份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多用於洗腎及長照機構患者,昨日宣布加購五萬份,預計下周五送達,另有五萬份開口合約。國內藥物儲備量已達八十二點五萬份,採購量占人口百分比為三點五五,低於英、美、加國,高於澳、日、紐、韓,陳時中表示,「現有數量不算少」。高齡、免疫不全加打疫苗國內確診病人節節高升,其中洗腎及長照機構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現已累計四五八家住宿型長照機構有確診通報,引起關注。另外,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長者、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者,預計下周起開放第二劑追加劑,預計至少有二七八萬位六十五歲長輩,列為可追打第四劑的對象。
-
2022-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中單親媽帶發燒兒排7小時等PCR 中市府回應了
台中今新增3708例確診。民眾黨市議員參選人邱于珊昨在臉書證實確診,並表示自己是單親媽媽,因孩子發燒、喉嚨痛在醫院急診外排隊等PCR,等7個多小時才看到診。今天有媒體詢問是否PCR篩檢得來速過少?台中市政府說明,大排長龍現象,很多縣市皆是如此,台中市第一線醫療團隊、府團隊都在努力盡速緩解醫療量能,目前有「快篩陽得來速」、「兒童得來速」機制提供服務。邱于珊在臉書自曝確診,並表示斗膽請教蔡英文總統「大人尚能自理,但孩子何辜?」她的孩子出現了發燒、喉嚨痛的症狀,且不斷昏睡,她預約不到醫院的PCR門診,只能和這些在急診門口焦慮的爸媽們一樣癡癡等待。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邱惠慈在下午的台中市防疫記者會上說明,市府針對18歲以下在5月7日宣布推出「兒童得來速」機制,5月8日起實施,如果兒童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家長可先透過居家快篩,若快篩陰性,可就近至130家兒童專科診所提供「兒童得來速」就醫機制,若快篩陽可就近到全市10家醫院「快篩陽綠色通道」PCR採檢,安排兒科醫師看診,評估收院治療,或領藥進行衛教後,再返家等候PCR結果。衛生局指出,10家兒童得來速醫院,包含台中榮民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台中慈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童綜合醫院、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院區、大甲院區等;另130家兒童專科診所,可上網查詢https://bit.ly/3LYJ3Sn,再請家長多多留意。衛生局說明,台中從5月3日起實施「快篩陽得來速」機制,目前有19家醫院醫設置「快篩陽防疫門診」、7家診所設置「診所PCR」得來速,提供PCR得來速篩檢、安排醫師看診,有效達到一般醫療就醫與確診醫療就醫的分流。
-
2022-05-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增41例死亡個案創新高 20多歲重症個案產後大出血
國內今日新增41例死亡個案,為史上單日新增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有40人有癌症、慢性病史,有21人沒打過任一劑疫苗,因此「打疫苗還是有需要的」。年齡分析中有20人超過80歲,年齡普遍偏高。醫療應變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今天死亡個案年齡介於50歲至90多歲都有,有一半以上是沒接種疫苗共有21人,一半是80歲以上個案,除了一位個案以外,其於都有慢性病。而有一名90多歲女性在家中昏倒送醫急救不治,還有一位特殊重症個案,為20多歲產婦,沒打過疫苗,自然產生出寶寶後,因產後大出血休克,出現呼吸窘迫,從婦產科診所轉院救治,到院後採檢陽性確診。羅一鈞說,產後出血休克是否跟新冠感染有關,還有待進一步釐清,目前因出血後住院治療,有呼吸困難,正在加護病房用呼吸器,狀況穩定治療中。另外年齡層分析,中重症個案多為年紀60歲以上民眾居多,沒接種疫苗的人,中症者有73人、重症23人。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研究證實金銀花、板藍根有助對抗新冠病毒感染!中醫師教防疫料理這樣入菜最適當
隨著疫情擴散,每日都是破萬的確診數,民眾似乎不像疫情剛爆發時的害怕,但是隨著周遭親朋好友不斷地宣告中獎,大家的擔心恐懼還是會提升。面對這樣的狀況,日子還是要過下去,若想要維持正常生活,醫書寫「正氣存內,邪不可侵」,體內正氣充沛,則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入侵,有哪些中醫藥膳茶飲可以增加抵抗力來面對新冠肺炎呢? 五月初高雄醫學大學發表研究報告,說明中藥材「金銀花」能誘發人體的防禦機制抵抗新冠病毒、腸病毒及登革病毒的感染,減緩病況症狀不適感,同時搭配黃耆還能防止新冠病毒造成的肺部纖維化。以中醫角度而言,金銀花味甘性寒,入肺,可清熱解毒,的確可用於新冠病毒引起的咽喉腫痛。但是金銀花本身偏寒性,不建議長期單一使用,尤其體質偏寒、或常拉肚子、或手腳冰冷、或子宮虛寒者,更是要多加提醒注意。因此,可以酌加溫性藥材例如當歸來平衡藥性,或顧脾胃藥材例如白朮來強化胃腸功能。 金銀花元氣雞湯 • 材料:金銀花3錢、當歸3錢、白术3錢、紅棗1.5錢、枸杞1.5錢、桑葉1.5錢、甘草1錢、雞腿600克 • 作法:雞腿600克放入18克的鹽(3%),醃至少8個小時,雞腿洗淨三遍。紅棗洗淨去核,帶核的棗子性燥,所以去核備用。取一湯鍋,加入上述藥材,去核紅棗、枸杞,開大火滾後。加入雞腿放入電鍋40-50分鐘,調味完成。 若民眾不方便至中藥行抓藥,也可以詢問中醫診所是否有推出類似的燉包,便於在家調理烹煮。 但是,縱然這波新冠疫情幾乎輕症或無症狀,生理健康影響不大,但心理層面的壓力仍不斷上升。例如不知道何時自己會被感染、擔心居隔期間的家庭收入、或甜蜜的負擔(防疫在家與小孩朝夕相處),種種情況可能出現情緒容易波動,有時低落,有時急躁易怒,甚至脅肋疼痛、呼吸不暢、筋骨緊繃感。這些其實都是肝氣不舒或肝氣鬱結的情況,我們可以酌加一些疏肝理氣藥物例如柴胡、香附進行調節,又或是活血通經藥物例如丹參、刺五加等等,讓整個身體解壓放鬆來面對疫情的變動。 另外,中醫希望「治未病」,也就是預防醫學的概念,希望民眾不要生病也就是避免染疫。在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中醫會診分期治療指引中,就有提到金銀花及板藍根具實驗證據可對抗新冠病毒。而一般民間常見的西洋參、黃耆,由於可以補氣生津、益衛固表,都很適合做為茶飲使用。不過還是要提醒民眾,每個人體質不同,切勿人云亦云,還是需要由專業醫師診脈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身的處方。 養生茶1 • 材料:板藍根3錢、菊花2錢、金銀花2錢、水500毫升 • 作法:板藍根、金銀花、菊花稍微清洗後,放入鍋中加水煎煮5分鐘,加蓋悶泡5分鐘後可飲用。 養生茶2 • 材料:西洋參3錢、黃耆1錢、水500毫升 • 作法:西洋參、黃耆稍微清洗後,放入鍋中加水煎煮5分鐘,加蓋悶泡5分鐘後可飲用。
-
2022-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慢性病+新冠肺炎 新冠戰神「台姐」:醫護人力捉襟見肘
受封「新冠第一戰神」的「台姐」亞東醫院內科加護中心暨高壓氧中心主任張厚台,其團隊去年疫情收下全國11%重症患者,今年本土疫情延燒,張厚台說,相較去年的確診病患多半沒有慢性疾病史,今年的新冠重症,多半有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醫院得同時顧一般病人及新冠肺炎病人,醫護人力已是「捉襟見肘」。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指出,依照全國專責病房4千床的量能,台灣最多可以收治40萬名中重症個案。張厚台說,若是一般的病人,主要確認血壓、呼吸、心跳、給氧,一次新增20、30個病人,對醫院來說問題不大,但新冠病人可不一樣。「去年光是一次收10個新冠病人,就要瘋掉了!」去年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因當時病人沒有施打疫苗,病況一下子就變得很嚴重,病例數暴增,亞東醫院收治全國11%的重症患者,亞東醫院開出專責、負壓隔離病房58床,最高紀錄一天新增十多名重症患者,根本來不及收治治療。今年國內流行Omicron,加上多數民眾已接種新冠疫苗,張厚台說,或許不會像去年一樣,突然變成重症,但如果一次來四五千名病人,「沒人受得了」,醫療量能還是會崩潰,若每天收治3到5床重症病人,或許還有辦法撐住。「年輕、輕症或無症狀的,應該盡量不要到醫院,浪費醫療人力。」張厚台說,過去有段時間,只要確診者無論有無症狀,統統送進醫院隔離,有些患者將醫院當旅館,使喚護理師幫買家用品、餐點,這些非「醫療需要」而是「日常需要」,根本不應由護理人員承擔。今年4月、5月確診病例持續增加,張厚台表示,相較去年的確診病患多半沒有慢性疾病史,今年增加的新冠重症,許多是心臟病、糖尿病等內科病患確診新冠肺炎,除了新冠肺炎還有原本慢性病的問題。「如果要緊急開刀的病人,確診新冠肺炎,這刀要不要開?」張厚台指出,像是心肌梗塞這類的病人,是分秒必爭、必須馬上處理,過去加護病房或許是最了解新冠肺炎處理流程的單位,現在可能出現,要開刀的病人突然發現確診、要緊急做心導管的病人被發現新冠病毒,因此各科都要了解面對新冠肺炎病人的處理方式。「現在病人不怕來醫院,即便有床位,但有人力顧嗎?」張厚台說,去年疫情導致病人沒持續回診,導致病情變嚴重,才不得不回醫院,現在醫院等於同時要負擔一般病人及新冠肺炎病人,幾乎是「捉襟見肘」。中央將輕症分流,讓輕症、無症狀者住集中檢疫所或居家照護,張厚台說,集中檢疫所的輪班醫護,若一樣是由醫院安排全部人力過去,且醫院端還得因應重症增加,要開設所有的專責病房及加護病房,也許床位夠但「人力根本不夠,沒有那麼多護理師可以照顧、編派」。去年張厚台許下「政府應重視重症照護」的願望,到了今年,張厚台說,去年疫情爆發後,只有看到中央針對「高流量鼻導管」及「超人趴睡姿」僅2項通過健保給付,其餘沒有明顯差異,「大家都有眼睛,如果每波結果都是失望,重症又不好顧,只怕腳也會走得快」。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1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幼童高燒、嘔吐、腹瀉 早期徵象 及早就醫
Q:若確診幼童居隔在家,該如何照護?幼童確診會出現什麼症狀?如何及早發現異狀,怎麼處置?A:若兒童居家隔離期間,建議出現早期徵象就應該就醫,不應等到晚期徵象出現。早期徵象送急診治療的兒童預後效果較佳。早期徵象:高燒超過38.5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晚期徵象: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已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一旦出現較「嚴重」症狀,如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等,應撥打119緊急送醫,或由同住親友送醫。居隔確診兒童照護●發燒超過38.5度: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發燒超過39度: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即肛門塞劑,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每4到6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為1顆,一天不多於5顆。●有鼻塞、流鼻水: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30公斤以上大小孩鼻塞、流鼻水,可使用Xyzal驅異樂、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等抗組織胺藥物。●咳嗽藥小心使用,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Mirate米瑞液。化痰可使用Soltan liquid 舒痰,一天三次。(諮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3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腹瀉QA/大便稀軟就是腹瀉?急性與慢性症狀又有什麼差別?
因應 COVID 疫情時代,民眾戴口罩的意願提高,讓因呼吸道症狀就診的兒童比例大幅下降;但也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外食需求增加),腹瀉,可以算是近期兒科門急診中前三名常見的主述了。許多家長認為,只要大便稀軟或是次數多即為腹瀉,但實際上不盡然,小朋友排便性狀、次數和年紀大多跟飲食相關,並非所有稀軟便都代表有胃腸道疾病存在。一般而言,新生兒的排便次數較成人多,母乳寶寶常以稀水便為主,每天解便次數更可多達五六次以上,若不了解狀況,容易讓家中的爺爺奶奶擔心,誤認為小寶寶腹瀉而帶至附近診所或門診就診。事實上,隨著年紀增加和添加固體食物(所謂的副食品),排便次數和性狀才會漸漸地接近成人。那什麼是腹瀉?腹瀉時需要注意什麼事情?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兒童腹瀉以及家長們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Q1:如何定義腹瀉?根據臺灣小兒消化醫學會治療建議中提到若發生糞便質地軟化(軟便或液便)及排便頻率增加(24 小時內≧ 3 次)則可以視為腹瀉。不過糞便質地的改變比排便次數更能反映出腹瀉。以客觀角度評估,嬰幼兒每天大便總量大於 10 g/Kg/Day,較大兒童或成人大於 200 g/Day,就能認為是腹瀉。而依照症狀發生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兩種(如表):小於 14 天(兩週)的稱為急性腹瀉(acute diarrhea),而超過 14天(兩週)的則稱為慢性腹瀉(chronic diarrhea)。Q2:造成腹瀉的可能機轉?基本上可分成以下四種,但事實上大多數腹瀉都合併多重機轉一起發生的。⑴ 滲透性腹瀉(osmotic diarrhea)主因是腸道消化吸收不良(尤其是醣類),在遠端的小腸及大腸造成很高的滲透壓,使水分由腸道黏膜往腸腔滲漏而引起。這種腹瀉通常在短暫禁食之後,腹瀉情況會改善。例如續發性乳醣不耐症。⑵ 分泌性腹瀉(secretory diarrhea)細菌的毒素刺激腸黏膜,導致腸黏膜分泌大量水分及電解質,這種型態即使禁食,腹瀉仍舊持續存在。例如霍亂。⑶ 腸道運動失調(motility abnormalities)腸胃道蠕動太快時,水分停留腸內的時間太短來不及吸收,腹瀉相應而生,如腸躁症。相反地,蠕動太慢會造成細菌過度增生,也會引起腹瀉,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假性阻塞。⑷ 發炎反應(inflammation)很多感染性腸炎會引起腸道發炎反應,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本身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等也會經由此機轉造成腹瀉。Q3:急性腹瀉常見的病因?腹瀉可以有多種病因引起(如表),而急性腹瀉大多都是由感染所造成。急性腹瀉的病原主要區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其中病毒性感染佔了大多數。病毒性胃腸炎在臺灣一年四季可見,根據臺灣疾病管制署數據資料顯示,最常見的病原體為輪狀病毒(Rotavirus)、諾羅病毒(Norovirus)與腸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其他病毒如星狀病毒(Astrovirus)、微小病毒(Parvovirus)、冠狀病毐(Coronavirus)等也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症狀為嚴重的水瀉、高燒、嘔吐及伴有脫水現象。自從 2006 年輪狀病毒疫苗的廣泛使用,輪狀病毒相關疾病的流行大幅度降低。諾羅病毒則是社區型胃腸炎的首要原因,廣泛分布全球。在國內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區,也常發生於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細菌性胃腸炎在臺灣盛行於炎熱的夏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的感染,其它的病菌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等。另外病童若使用較長時間的抗生素後有機會有困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腸炎,較嚴重的會造成偽膜性腸炎。此外,食物因保存方式不當被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污染進而產生毒素也會造成兒童腹瀉,大部分病童在吃了不潔的食物以後,可能在數小時之內出現腹瀉等症狀。Q4:急性腹瀉的治療方式有哪些?目前兒童急性腹瀉的治療包括以下幾項:⑴ 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⑵ 儘早餵食與飲食調整。⑶ 使用止瀉劑、添加益生菌 (Probiotics)或補充鋅 (Zinc)。維持體液平衡最方便的方法是適時補充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補充電解質液首要考量葡萄糖、鈉、鉀等含量的比例。葡萄糖含量過高的電解質補充液無法縮短病程或排便量,建議選擇葡萄糖含量介於 2~2.5% 之間,鈉含量介於45~79 mmol/L 範圍。許多市售運動飲料因含糖量高、滲透壓高及鈉含量低,除非經過特別調整,一般不建議當作為嬰幼兒腹瀉時的電解質補充液。保持腸道餵食有助於腸道細胞修復,改善病程。餵食母乳的嬰兒應該要繼續哺餵母乳而不需要暫停,若寶寶出現乳醣不耐症的情況時,可以考慮使用無乳醣配方奶粉,但不建議常規和長期使用。臨床上將配方奶粉沖泡稀釋,目的就是在稀釋乳醣,但需考慮病童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至於是否稀釋奶水,則依據臨床需求判斷,一般建議盡早恢復正常濃度沖泡。較大的孩童則可以考慮以米飯、小麥、馬鈴薯、麵包、穀物、瘦肉、優格、蘋果、香蕉等給予餵食(例如 BRAT 飲食);脂肪含量過多與高單糖類食物(如油炸物、果汁、汽水等)則應該盡量避免在急性期食用。簡單來說,因為大部分的腹瀉是非細菌性所引起,故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即使是細菌性腸炎,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維持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避免脫水。最好的支持性療法是短暫腸道的休息、飲食療法、和治療續發性碳水化合物耐受不良。除非是特殊病菌、免疫力低下、或是出現併發症的病童,才需要正確地使用抗生素治療。Q5:那些情況需要就醫尋求協助?當小朋友出現下列情形 (紅旗警訊)時,就可能需要就醫評估是否需要靜脈輸液,甚至是住院治療:⑴ 反覆嘔吐或腹痛。⑵ 腹痛嚴重或持續集中在某部位。⑶ 長時間無法進食。⑷ 大便有明顯血絲、黏液,高燒不退。⑸ 腹部腫脹。⑹ 精神活動力變差、嗜睡、行為改變或嬰兒哭鬧不休。⑺ 小便變少、口腔黏膜乾燥、心跳加快、體重下降等中重度脫水現象。⑻ 嚴重脫水導致休克、昏迷或太虛弱不能口服液體。兒童腹瀉經由支持性療法及治療潛在疾病,大部分都能逐漸好轉,當孩子有出現腹瀉症狀時,家中主要照顧者要加強洗手、妥善處理病童的排泄物、監測小便量及精神狀態,若有出現紅旗警訊時,應立即就醫讓專業的醫師評估處理。記得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工作才是安全之道。
-
2022-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癒後2年 逾半有後遺症!
大陸一項針對新冠肺炎患者癒後情況所進行的研究指出,曾感染新冠肺炎者的健康狀況通常比一般人差。且有超過半數的患者,兩年後仍至少有一種後遺症,其中以疲勞或肌肉無力、睡眠困難最為常見。據上海「澎湃新聞」報導,這項全球迄今延續時間最長的新冠患者訪查研究,是由中日友好醫院教授曹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王健偉率領的團隊完成。這項研究是針對一一九二名武漢金銀潭醫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訪談調查。曹彬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一定比例的COVID-19住院倖存者來說,雖然他們可能已經清除了最初的感染,但需要兩年多的時間才能從COVID-19中完全康復。」在最初發病兩年後,新冠患者的健康狀況通常比普通人群差,百分之卅一報告疲勞或肌肉無力,百分之卅一報告睡眠困難。此外,還報告一些其他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心悸、頭暈和頭痛,還經常報告不適和焦慮或憂鬱。重症患者二年後的呼吸以及肺功能損傷也高於非新冠患者的對照組。雖然出院患者的身心健康會隨時間改善,但症狀性後遺症的負擔仍相當高。
-
2022-05-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咳嗽對身體影響有哪些?9種常見急性咳嗽原因,出現呼吸困難速就醫!
你有咳嗽的經驗嗎?其實咳嗽是一種自發的反射動作。當有異物像是痰、細菌或灰塵等東西刺激到喉嚨和呼吸道時,身體會自動咳嗽,和打噴嚏或眨眼等其他反射相似,咳嗽有助於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咳嗽是一種重要的反射動作,有助於保護呼吸道和肺部免於受到刺激咳嗽大約以每小時50英里的速度將空氣和附著於黏膜上的異物排出肺部和喉嚨。偶爾咳嗽是正常的,因為有助於清除喉嚨和呼吸道中的細菌、痰和灰塵。但是如果有咳嗽不止及伴隨其他症狀,像是呼吸急促、粘液分泌或血痰,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咳嗽如何影響身體喉嚨和肺部通常會產生少量痰液來維持呼吸道濕潤,作為保護屏障,避免吸入刺激物和細菌。偶爾咳嗽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反而還可以快速清除不小心吸入的異物。9種急性咳嗽的常見原因,一般來說咳嗽情形不會持續兩個月:1.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與發燒、喉嚨痛和流鼻涕有關。大部分是因為病毒引起,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和流感。2.過敏性鼻炎又稱花粉熱:受到過敏原引發的不適,其症狀有流鼻涕、鼻塞、打噴嚏。3.吸入刺激物:急性接觸某些煙霧或蒸氣,刺激喉嚨和呼吸道發炎,引起咳嗽。4.下呼吸道感染:聲帶以下遭受病毒和細菌感染,通常會引起深度咳嗽和發燒。以支氣管炎或肺炎較為常見。5.肺栓塞:會危及生命的疾病,肺臟血管被血管內的固體、液體或空氣塊所形成的栓子阻塞,導致肺臟組織血液灌流不足造成低血氧。導致突然呼吸急促,有時還會出現乾咳。6.氣胸又稱肺塌陷:肋膜腔內出現了氣體。可能自發性或胸部外傷所致。症狀包括突然的胸痛、乾咳和呼吸急促。7.心臟衰竭:心臟無法推送足量血流維持身體所需,導致咳嗽和呼吸困難。8.鼻後滴流症候群又稱鼻涕倒流:由於黏液從鼻黏膜流至咽喉後部,會出現乾咳。9.胃食道逆流 (GERD):當胃酸回流到食道,引起胃灼熱時,就會發生這種消化系統疾病。當酸進入喉嚨時,也會引起乾咳。急性咳嗽是最不嚴重的咳嗽類型,只持續三週或更短的時間,很可能會自行痊癒。這種類型的咳嗽不需要進行治療。但是,如果咳嗽伴隨著其他症狀,像是發燒、頭痛、嗜睡或呼吸急促,就需要就醫。另外,慢性咳嗽持續時間超過八週,可能是慢性肺部疾病的症狀,也要記得就醫診斷,以免延誤治療!胃食道逆流「9大地雷食物」!?......https://bit.ly/3v0dEsV
-
2022-05-12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飼主確診了毛小孩怎麼辦?我會將新冠病毒傳給貓狗嗎?美國CDC給寵物家庭的5個防疫建議
做完快篩,認為應該沒事,只是戳來安心,收拾筆電,準備上班,不料,20分鐘後,試劑上兩條血紅槓,紋路清晰可見。震驚之際,轉頭看到愛犬「白白」就窩在沙發上,咬著我剛剛擤過鼻,沾滿噴嚏、黏答答的衛生紙。確診的飼主會將新冠病毒傳給毛小孩嗎?這應該是眾多毛爸毛媽在得知自身染疫後,閃過腦海的問題之一。疫情嚴峻,元氣網和WaCare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成為熱門社群,已有5000名確診在家照護或居家隔離的人們,提問、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整理其中眾多確診飼主的疑問,首先為「寵物會不會感染新冠病毒?」,其次為「居隔期間,無法帶狗狗外出散步,這該怎麼解決?」、「病毒會殘留在貓狗身上,再傳給同住家人嗎?」、「可以在毛小孩身上噴酒精、消毒液嗎?」【加入Line社群】「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以上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的真實經驗及感受。也歡迎有需要的朋友,一起加入。確診的飼主會將新冠病毒傳給毛小孩嗎?飼主確診後,鼻水直流,咳嗽濃痰,不免耗用許多衛生紙,如果一個不小心,毛小孩咬到沾有鼻涕、痰液的衛生紙,這感染機率應該不低吧?萬一感染病毒,又會出現哪些症狀呢?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審視國外相關研究報告,寵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相當少見,只有零星個案,症狀也相對輕微,不會發燒及咳嗽,飼主不用擔心,先照顧好自己身體比較重要。英國、香港、南韓等地曾出現與確診者同住的毛孩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但就統計上來說,比例仍微乎其微,且多半無明顯症狀。國外研究顯示,目前全球染疫人數已經超過1.7億人,但貓狗等毛小孩染疫個案則不到100例。過去兩年多來,大陸出現不少陽性確診者所飼養的寵物遭到撲殺的恐怖事件,例如,上海一名身著白色防護衣的防疫人員在街上三棒敲死了一隻柯基犬,只是因為狗主人確診陽性後,被帶去隔離,工作人員擔心狗狗傳散病毒,而痛下殺手。新冠病毒真的會殘留在貓狗毛髮身上,再傳染給其他人嗎?答案是「不會的!」。黃立民表示,貓狗毛髮上可能殘留著確診者病毒顆粒,但還不致於會再傳給其他人,一來病毒量過低且活性不足,再者病毒還必須剛好接觸到人體的黏膜組織,機率極低。美國疾管局(CDC)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均表示,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證明病毒會透過寵物的毛髮或皮膚傳染給人類,飼主不用過於害怕而把寵物送走。疫情期間,美國疾管局對寵物家庭提出多項建議:1.讓貓咪待在室內避免他們自由外出散步。2.遛狗時使用牽繩且至少距離他人6英尺以上,防止他們與非自身家庭以外的人接觸。3.遛狗時,避免前往大量人群聚集的地方。4.不要幫寵物戴口罩。5.請不要用化學藥劑或酒精擦拭貓狗,或是洗澡。獸醫提醒,人類消毒用品(酒精、漂白水),這對於毛小孩來說,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直接噴在毛小孩身上,可能刺激呼吸道,引發急喘、咳嗽,以及皮膚過敏紅腫。居隔期間,無法帶狗狗外出散步,狗狗不拉不尿,這該怎麼辦?這也是確診者常問的問題之一。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副處長黃嘉文表示,最近一個月來,每天都會接受這類的求助電話,確診後,當然不可外出,但毛小孩不肯在家裡便便、尿尿。再者,自己持續高燒、咳個不停,無力照顧寵物,這又該怎麼辦?對於前一個問題,新店動物之家訓犬師陳冠霖建議,飼主應觀察毛寶貝排便習慣及時間,在狗狗大小便之前,先關在廁所內,耐心等待,如果順利如廁,就給些小點心,作為鼓勵。一般來說,狗狗在剛睡醒或是吃完飯、口渴喝水後,會尿尿或大便,建議飼主,在這些上廁所時段之前,將狗狗圍在在室內(如廁所)。如狗狗習慣在室外如廁,主人應耐心等待。要是狗狗在不對的位置尿尿或大便,不要打罵。確診飼主住院或移往檢疫所、防疫旅館,無法照顧寵物,該如何安置?如確診飼主因病情嚴重,必須住院或移往檢疫所、防疫旅館,無法照顧寵物,該如何安置?黃嘉文表示,可以請親友代為協助,或是送至寵物旅館,目前新北市動保處提供優良寵物旅館名單,市民可上網搜尋。在暫養寵物的過程中,需降低感染風險,例如,寵物籃務必徹底清潔消毒,將毛小孩放進後,再次清潔,並將寵物籃放在住家大門附近,方便親友或寵物旅館員工接走。居家照護期間,該如何與毛小孩互動?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該如何與毛小孩互動呢?黃嘉文提出五大建議。1.最好與毛小孩分房睡2.為毛小孩準備食物、保健品,至少7天份。如果貓狗正在 接受藥物治療,應計算藥物是否夠用。3.列出可協助照顧毛小孩的親友名單,或尋找合適的寵物旅館。4.準備好貓狗的外出籠,裡面可以先置放她們常咬的玩具或 是帶有飼主氣味的衣物。如果自己身體不適,無法照顧,方便讓親友或寵物旅館帶回照護。5.毛孩如容易緊張、吠叫,準備好零食、貓草等輔助工具。
-
2022-05-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增17例死亡個案「3人家中昏迷」 1幼童重症確診
國內今日新增18例重症及17例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這17例死亡個案中,有3人是在家中出險緊急症狀送醫,經採檢無效死亡,屬於發病到死亡皆為當天個案。死亡個案年齡介於60歲至90多歲,具有慢性病史,其中在家中昏迷送醫死亡的個案,有一位是70多歲女性到院採檢陽性,另外一位70多歲女在家暈倒,到院採檢才陽性。還有一位是因跌倒外傷,去急診治療時篩檢陽性,返家隔離四天之後病況加重死亡,沒有其他病徵,診斷為新冠肺炎。另外其餘6例重症個案,包括一位小於10歲學齡前的男童,屬於幼兒園年紀,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打過疫苗,因面部神經病徵住院,做腦部檢查時,發現採檢確診,出現呼吸窘迫情況,還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病況穩定,也有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治療中。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人數暴增醫療量能緊繃 專家曝防醫療崩盤2大重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且尚未到達高峰。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昨天應邀至民進黨中常會,就新冠病毒防疫提出專案報告。他指出,如今防疫目標,為確保醫療量能不要崩盤,當醫療崩盤的時候,防疫措施不排除可以考慮加嚴,如「3+4」的居家隔離措施,可以加嚴至「10+7」防疫規定。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重申,目前國內醫療量能尚未崩盤,還不需要由「3+4」加嚴至「10+7」,這是一個舉例,或也可採用其他嚴格的防疫措施,如禁止餐廳內用等,但若即使疫情高峰來臨時,醫療量能都未崩盤,防疫措施也不需要加以改變。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冠肺炎確診患者5萬多人,較原先預估7萬多人少,指揮官陳時中說,原因是國人自主防疫措施做得好。李秉穎也說,他確實發現,現在國人外出用餐人潮減少,大家自主防疫警覺性高,這對防疫有正面意義,目前最重要的目標是要保全醫療量能持續運作。李秉穎說,避免醫療崩盤的二大重點,第一、重症高風險患者要及時用藥,減少重症機會;第二、讓疫情緩緩上升及緩緩下降,降低醫療量能衝擊。至於,要如何降低長者死情形?李秉穎說,如長者應減少外出,而長照機構一定要注意感染管制,輕症患者應立即要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確診患者暴增,降低重症死亡比率。李秉穎說,長者要預防感染,還是必須要接種疫苗,如南韓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為2.1萬人,但感染致死率為0.11%,比美國過去10個月的0.83%、歐洲0.53%低,那是因為南韓長者疫苗接種率高,如60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率為95.7%,高於全人口接種率為86.7%,其餘未打疫苗的都是兒童,因此接種疫苗與降低感染及死亡是息息相關。李秉穎說,目前國內接種疫苗保護效果是68%,並可降低死亡率84.7%,接種第三劑疫苗後,更可降低死亡率93%,因此疫苗接種率愈高,防疫愈容易成功。至於,目前有許多患者出現在家昏迷及死亡情形。李秉穎說,此現象於去年也曾經發生過,當時許多專家研判原因可能是「快樂缺氧」,但他不認同,因在家昏迷、死亡應還有其他因素,也可能是民眾認為呼吸急促,可能自認只是累,而沒有想到這是心肺衰竭的危險症狀,而為及時就醫,因此要加強衛教,讓民眾了解重症症狀,勿延誤就醫。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說,他現在已經不相信北市確診數,因確診數已經黑掉了,而輕症患者應優先給藥。對此,李秉穎說,當疫情嚴峻時,確診者一定有黑數,全世界都是如此,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至於,輕症患者給予藥物,應針對長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應該是愈早給藥愈好,降低感染重症風險。
-
2022-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是發燒!兒童確診患者增多 李秉穎曝須立即就醫的3大症狀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隨著確診患者增加,兒童染疫情形也隨之上升。專家表示,依各國兒童染疫情形,兒童染疫後多為輕症,引起重症比率較成人低,而國內也是如此,目前18歲以下染疫死亡人數僅有1人。不過,兒童仍有重症風險,呼籲家長若發現兒童出現三大症狀的其中一項時,應盡速帶孩子就醫,包括第一、未發燒的情形下,出現呼吸急促;第二、脫水;第三、意識模糊。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表示,兒童不舒服時,特別是嬰幼兒還不會說話,必須仰賴家長的細心觀察,若發現兒童出現三大症狀的其中一項時,應盡速帶孩子就醫。第一、未發燒的情形下,出現呼吸急促:此為心肺衰竭的表現。若兒童吸氣時,胸部呈現下陷,顯示兒童必須用力吸氣,此時需盡速就醫。第二、脫水:當兒童染疫時,因身體不舒服,不吃不喝,表現症狀就是脫水,此時如小便量減少,可能半天都不小便,或是嬰幼兒半天內尿布都是乾的,而另一研判症狀是,哭泣時沒有眼淚,就要馬上就醫。第三、意識模糊。當家長發現兒童意識模糊,呼叫時都沒有反應,而身體有出血點或發黑時,一定要趕快就醫。李秉穎說,兒童有時高燒並不是新冠肺炎重症的表徵,可能就醫後給予退燒藥即可,家長不需過度擔心,但仍須讓孩子就醫,由醫師進行診斷。
-
2022-05-12 該看哪科.中醫
久咳不癒,中醫師教先判斷乾咳、熱咳、冷咳…4種茶飲緩解不適
咳嗽是種人體自然保護機制,用以幫助呼吸道順暢,避免空氣中雜物阻塞肺部。 下列介紹幾款茶品,民眾可依據是否有「痰」做簡易居家調理。 一、乾咳:咽乾癢,口乾舌燥,頻頻咳嗽遇冷及發。 # 阿膠鮮梨茶 • 每日分兩劑,上下午溫服。 • 材料:阿膠一錢(素食可以桃膠替代,桃膠須先以清水浸泡12小時或以上,至軟身發漲,以清水反覆沖洗挑除雜質)、水梨半顆、紫蘇葉一錢半、川貝母一錢、紅茶包二枚 1.將水梨洗淨、切片。 2.切片水梨連同阿膠(桃膠)、川貝母、紫蘇葉、紅茶包,放入電鍋內鍋。 3.內鍋三碗水,外鍋一碗水,蒸煮後,適量紅糖為引,即可飲用。 伴隨胸悶、少量黃痰、痰黏難咳 # 百合阿膠茶 • 每日分兩劑,上下午溫服。 • 材料:阿膠一錢(桃膠)、百合一錢半、桑葉一錢半、麥門冬一錢半、川貝母一錢半、桔梗一錢 1.除阿膠(桃膠)、百合,其餘放入濾袋。 2.阿膠(桃膠)、(1)藥材包、百合,放入電鍋內鍋。 3.內鍋三碗水,外鍋一碗水,蒸煮後,適量冰糖為引,連同百合取出併服。 二、痰咳:若痰色白稀、泡沫樣或膠凍樣,呼吸難且有哮鳴聲,則稱「冷咳」;若咳出痰為黃色,則為中醫「熱咳」。 冷咳 # 紫蘇二陳茶 • 每日分兩劑,上下午溫服。 • 材料:紫蘇葉三錢、陳皮二錢、生半夏三錢、生薑六片、紅茶包二枚 1.藥材、紅茶包,放入電鍋內鍋。 2.內鍋三碗水,外鍋一碗水,蒸煮後即可飲用。 熱咳 # 水梨浙貝綠茶 • 痰黃改善不應再服用 • 材料:水梨1/4顆、浙貝母一錢、生薑二片、綠茶包一枚 1.綠茶包與生薑用熱開水沖泡五分鐘後,取茶湯。 2.將水梨洗淨、切片,與浙貝母放入鍋中煮爛。 3.將(2)倒入茶湯後飲用。 俗話說「師傅難抓漏,醫師怕治嗽」,咳嗽難治在於其病機之多,猶如抓漏師傅般需悉心鑑別,若臨時感冒、經自行調理後仍久咳不癒,則千萬不可輕忽,應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
2022-05-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長者病程快 共病易輕忽
本土疫情新增八例死亡個案,有三人在家昏迷,意識不清且呼吸困難,經急救送醫後死亡且PCR陽性確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長者染疫後症狀變化快,呼籲民眾若家中有確診者,需特別注意老人及臥病者的健康狀況。專家建議,長者近期只要有任何呼吸道症狀,無論是否是舊疾的症狀,都該視為可能染疫並應盡速快篩。國內昨確診死亡個案為兩男六女,年齡介於六十歲至九十歲,八例個案中有五位沒打過疫苗,在家中昏迷送醫不治的三人中,二人打過三劑且無慢性病史,卻相繼出現敗血症及心肺衰竭,另一位未打疫苗,患有慢性肺病與癌症,並出現呼吸衰竭死亡。未來染疫後在家昏迷狀況恐變多,台大醫院急診主任方震中研判可能原因有二,為「長輩確診病徵不明顯」及「老人共病較多難察覺」。他遇過患者被送來急診室時,無明顯肺炎跟咳嗽但出現呼吸困難,照了X光才驚覺有大片肺炎,或者本身罹患慢性病,直到症狀惡化後過世,才驚覺早已確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長者沒打疫苗加上免疫力差,而且本身共病又多,最怕原本的慢性疾病就具有「呼吸道症狀」,導致在近期染疫高風險期而輕忽,他強調,近期只要有呼吸道症狀,不管有沒有舊疾都應快篩,若家中有任一人感染,更應該二天就篩一次,避免舊疾症狀與新冠混淆,延誤就醫時間。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3人在家昏迷當天亡 專家籲「精準快篩、精準照護」
本土案例昨新增五點七萬例,較前天增加一成二,死亡案例增八死,其中三人在家發病並因昏迷、意識不清、呼吸困難送醫,急救無效,死後才確診陽性。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推估,四月一日至五月九日卅九天內,就有卅八人因未適當分流,導致錯失五天的黃金用藥治療,直接從輕症變重症,呼籲「精準快篩」及早發現個案、「精準住院及ICU照護」避免重症死亡升高。三類快篩陽視同確診今上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過去以有效再生數(Rt值為二)推估,昨天本土確診約七點五萬人,上限為十點二萬人,但昨天的新增數維持在五字頭。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北市採檢狀況分析,「現在確診數已經黑掉了」,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情曲線時尖時平,無法完全掌握,目前「台灣正面臨重大轉型期」。指揮中心宣布「快篩陽視同確診」政策今起上路,適用對象僅限「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期間」快篩陽性的三大類民眾,快篩陽後應於試劑卡匣寫上姓名及檢測日期,使用遠距APP或其他視訊系統時,與健保卡一同拍照上傳,供醫師視訊評估。昨增八例死亡個案,有三位發病當天即送醫,但急救無效,台大醫院急診室主任方震中表示,台灣篩檢量能每日五萬例已達緊繃,擔心高風險長者因病徵不明顯、共病多導致確診不易察覺,不容易及早快篩檢查、及早服用口服藥物,加上急診人潮爆滿,也讓長輩就醫意願降低,需要更妥善分配醫療資源,若無症狀不要占用急診資源。BNT兒童疫苗十六日抵台而對於洗腎及長照機構患者,因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只能選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國內僅採購五千人份,陳時中鬆口表示「會再加購」,數量正在跟廠商洽談。對於輝瑞BNT的兒童劑型疫苗,原預計今抵台,但受供應方系統故障,改至十六日抵台,預計兒童開打日將延到廿日以後。開放民眾自海外購買快篩劑為因應民眾的快篩需求,除了快篩實名制、超商八大通路開放快篩試劑外,食藥署昨宣布,即起至六月卅日止,民眾可自海外購買快篩試劑,無須透過FDA專案核准,每人限申請一次,上限一百劑。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居隔紓壓吃出「暴肥症候群」 名醫教二招改善
最近門診接到很多染疫後病患的電話,抱怨居家隔離後,因無法外出,只能靠「吃」來紓解壓力,導致體重暴增,尤其腹部多了一大圈,褲子變得非常緊,出現「暴肥症候群」。從官方統計數據,已近40幾萬人確診,確診者必須進行七天較嚴格的居家照護。一般人的生理基礎代謝率熱量,男性約1400大卡,女性約1200大卡,而對於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群,每天攝取的「合理」熱量約為1500大卡,但如果突然沒有上班活動,其需求的熱量應減少50%以上,就足夠維持生理功能運轉。但最近從一些病患的飲食流量表分析發現,在居家隔離期間,患者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減少,甚至還有增加的趨勢,其原因包括取得食物的機會增加,以及在隔離的空間會產生無形的壓力,只能藉著吃來舒緩。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此種即為壓力型暴食症的肥胖,也就是發生「暴肥症候群」。常見形成暴肥症候群原因,包括正腎上腺素升高、控管情緒的相關荷爾蒙增加、因部分嗅覺及味覺神經受損後,引起嗅覺及味覺喪失及功能減退,進而產生了代償性的重口味生理變化。避免高糖高鹽飲食該如何避免居隔時的暴肥症候群,改善方法首要避免「三高飲食」。醫學已證實,作為新冠病毒載具的ACE2在脂肪組織中的含量頗高,很多人在居隔期間的飲食大都以高脂高熱量外送食物居多,這些食物不但會造成肥胖,也會製造有利提升ACE2含量的環境,因此,居隔時應該避免高糖高鹽成分的飲食,特別是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會使免疫力下降。做中高階有氧運動此外,在居隔期間,要有適度的中高階有氧運動,可以有效的提升抗疫的免疫功能,建議可以做室內小空間就可執行的活動,例如立式前後腹式呼吸運動、簡單的肢體重訓增肌動作,甚至直立貼壁的舉腿活動,如能配合客製化的運動處方效果更佳。相信只要有決心,並能在心境及飲食熱量方面稍加控制,利用居隔的時段反能建立優質的生活習慣,甚至能達到減重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