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呼吸
共找到
5786
筆 文章
-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棘蛋白3D原子圖首度公布 疫苗最快要1年半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報告,領先全球為新型冠狀病毒吸附和感染人體細胞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製作出第一張3D原子尺度圖,朝加速研發疫苗跨出重要一步,最短可能18個月準備就緒。該團隊多年來一直鑽研相關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病毒---因此在新冠病毒的研究上獲得助力。根據南華早報,他們先研究中國大陸科學家公布的病毒基因碼,培養出棘蛋白的穩定樣本,然後利用尖端的低溫電子顯微術(cryogeni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呈現其影像。他們只花了不到一個月,就建立新冠病毒表面的棘蛋白模型並予重製。每日郵報報導,德州大學科學家已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以及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 Therapeutics合作,有望成為最快研發出疫苗的團隊之一,最快可能只要18個月。領導研究團隊的麥克拉倫表示:「我們注射到老鼠身上時獲得強力反應,所以我們有信心,穩定的棘蛋白成分對其他冠狀病毒能有類似作用。」根據麥克拉倫,可能再一或兩個月就能展開第一階段臨床實驗。人體實驗開展之前,疫苗必須先進行動物實驗,而整個測試研發期可能耗時18個月到兩年。麥克拉倫說:「相較於許多疫苗可能要花數十年才能研發出來,這已經不可思議地快了」。棘蛋白結構圖譜也可能是研究新冠病毒療法的關鍵。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藥廠已加入競賽,希望製作出疫苗並提出有效療法,美國至少有四個研究團隊投入。德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立即將這個棘蛋白圖譜提交給國際資料庫,26日之後將公開,以便其他人能利用他們的發現,更快開發出疫苗和藥物。麥克拉倫說:「在此同時,我們也寄電郵給任何來函索取的人,大約是每天30人。」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第24案早發病 學者:病毒恐早已進台灣 建議超前部署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不斷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深夜緊急宣布新增第24例確診個案。個案為北部60多歲婦女。婦女近兩年未出國,卻在上月22日就發病,感染源不明引起民眾緊張。有學者表示,由於當時我方尚未對中國採取任何入境限制,病毒恐早已進入台灣,但這期間未有明顯群聚感染,民眾也勿過度恐慌。也有學者建議政府應超前部署到社區感染時的標準流程,包含防疫體系、醫療體系或民眾該注意事項,以免當年SARS事件重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該名婦女上月22日出現發燒、咳嗽的症狀,22日至29日曾4度至診所就醫,後來因症狀加劇,開始呼吸急促,29日晚間送往急診,診斷為肺炎,30日住院,本月10日轉入加護病房,昨日確診新冠肺炎,目前仍在治療中,感染源不明。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第24例個案婦人發病當下,台灣尚未針對大陸展開任何入境限制,新型冠狀病毒早就進入台灣。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名婦女發病至今已過很久,但台灣尚未爆發明顯群聚感染,意味著這名婦女沒有造成明顯的疫情,故民眾不應過度恐慌。施信如表示,目前政府能做的是思考不同的應變方式,若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且出現明顯的群聚、重症,應比照新加坡,採取輕症在家休息、需隔離就自主管理而非集中管理的模式。中國附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跟世界各國相比,台灣與大陸因婚姻、台幹工作、大老闆經商等,往來交流更密切,但目前國內對新冠肺炎的控制已經不錯,建議民眾不要過於擔心。若前往人多地方、密閉空間,或出現身體不適時,才需配戴口罩,真的不用囤積。前疾管局長、南台科大生技系講座教授蘇益仁建議,不要現在去拘泥於是否有社區感染,而是防疫時一定要超前準備,不是人人都在爭議有沒有社區感染一事。蘇益仁說,社區感染、社區傳播只是不同程度的散播方式,感染源不明就代表具有社區傳播的風險,政府應超前部署,不論是防疫體系、醫療體系或民眾的注意事項,都應公布出標準建議流程,以免當年SARS事件重演。
-
2020-02-20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威脅 5方法減壓
新冠肺炎的傳播造成全球的恐慌,許多國家採取了嚴厲措施,這項重大災難對於人們生活影響深遠。對於這樣子的災難,我們如何適當調控壓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很顯然的,面對這種災難,你可能不只會擔心自己,也會擔心家人或自己所關心的人被感染。這次新冠肺炎的傳播與其他災難不一樣,新冠肺炎的傳播是持續性及全面性的。新冠肺炎的致病效果並不特別嚴重,但是傳播力強,主要是充滿了兩個不確定:一是不確定病毒是怎麼傳播;二是不確定此事件什麼時候結束。因此,大家的心理普遍存在的是害怕、焦慮及遙遙無期的結束之日。要減少這次疫情對自己造成的壓力及心理衝擊,如果下列七大症狀出現在你或家人身上,你就要小心了,此時可能已有無形的壓力加諸於你的身上了。1.覺得日常活動力降低或沒有精神去從事日常一般活動。2.容易發怒,且容易與人爭辯。3.全身無法放鬆或出現睡眠障礙。4.常常想哭或過多的焦慮,只想要一個人靜一靜。5.開始抱怨別人或無法專心聆聽別人說話。6.無法感受到本來覺得快樂的事情。7.增加了飲酒及抽菸的使用量。在這段疫情延燒期間,大家應盡量避免到公共場所或醫院,建議在家中可以做下列幾件事情,以緩和壓力:1.每天設定看電視新聞的時間:目前正處於肺炎傳染爆發期,看太多疫情新聞反而會增加你的緊張與焦慮,只要關注政府所頒布的規範就對了。2.找到適當的資源及可靠消息來源:在網路上會看到許多訊息,但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必須要好好的判斷這些訊息的來源,找到一個真正能保護你的方式,更不要亂傳播這些訊息。3.保持平常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吃的健康、喝足量的水,避免過多的咖啡因與飲酒,盡量減少抽菸,睡眠休息與運動要正常。4.做一些可以分散注意力旳事情:可以減少緊張及壓力,例如做一些開心的事情、深呼吸、靜坐、遠離有壓力的事情、吃一頓大餐、多閱讀、聽音樂、洗個澡、跟心愛的人聊聊天等。5.根據平常的生活習慣來確認是否出現緊張的情況:例如有人覺得緊張的時候會不斷地搓手,告訴自己遇到災難時,焦慮、緊張與害怕是常見也是正常的,因此不要過度的擔心。總之,災難最後一定會離開的,只要照著上面的建議做,大家必然可以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安然度過這次災難,迎向災難過後更燦爛的生活。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新冠肺炎可能長期存在人間
陸媒報導,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昨天說,武漢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環球網報導,王辰19日接受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節目連線專訪時,作以上表示。節目主持人白岩松提問:「最近幾天,也有人在關心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仿佛是突然來了,突然又走了,好像就徹底消失了。這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否希望它走,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準備,可能與它長期共存,那麼我們該怎麼共存?有這種可能嗎?」王辰表示,有這種可能性。因為SARS的傳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強,它的病毒也是這樣的特點。對於這樣兼具很強傳播性和很強致病性的病毒,它是不容易存活和在人間持續傳播的。要麼把宿主殺死了,它由此也就不在了。他說,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也就是說,從流行病學上對它的流行規律、從病毒學上對它的生物學規律、從臨床上防診治方面相對的措施、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防範措施,我們都要針對這個疾病、這個病原的特點,做出相應的安排。王辰說,要真正地防控新冠病毒,最強有力的生產力一定來自科學研究、對於科學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方法的發明發現。2002年爆發的SARS疫情,隔年在全球奪走774條人命後宣告消失,當時人類尚未開發出特效藥與疫苗。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今年1月爆發迄今,仍未找到病毒起源與宿主,也尚未開發出特效藥與疫苗。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張上淳 新冠病毒恐常態化 防疫保持彈性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重創全球經濟,人心惶惶,曾經率領抗煞團隊、時任副總指揮官,現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參考日本、新加坡等傳染模式,台灣未來恐難以避免出現社區感染,甚至成為常態化。因此,現階段國內防疫重點為「圍堵」,應逐漸轉為「減災」。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張上淳就「從抗SARS到抗武漢新冠──台灣的因應」,提出他的建議。如何「減災」?張上淳說,面對不同疾病,依據疾病特性應採用不同的戰術,例如SARS在患者發燒前沒有感染力,因此透過發燒篩檢可及早發現病患,但目前國內新型冠狀肺炎個案中,大多數症狀均屬輕度、中度,許多人發燒表現不明顯,僅短暫發燒,體溫就降下來,但仍有肺炎症狀。張上淳估計,應有許多感染者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就已經退燒,或被視為疑似流感個案,服用了克流感而退燒,這些可能成為防疫漏洞。因此,防疫篩檢作工已經有所改變,目標對象不能只鎖定發燒患者,擴大篩檢及通報條件有其必要性。從生物學演化角度,新冠病毒相當成功,SARS病毒則是失敗許多,因為SARS患者發燒後才具有傳染力,且致率高,當患者死亡,病毒自己也無法生存,無法繼續擴散下去。張上淳表示,從日本、新加坡等地疫情變化來看,這次新冠病毒相當聰明,屬於成功的病毒進化演變,許多感染者無症狀,只是短暫發燒,卻可能繼續傳染給別人,遠比SARS還要聰明。張上淳舉例,在這次確診個案中,最特別的是一家四口從香港轉機至義大利旅遊的感染家庭感染案例,媽媽先確診,接著是爸爸,然後是輕微咳嗽的大兒子,最令人意外的是小兒子完全沒有症狀,但在台大醫療團隊堅持下,讓他接受篩檢,就在媽媽確診後的五、六天,篩檢報告出爐,竟也是陽性,證實被感染,即使沒有症狀,但體內被驗出病毒。張上淳說,透過這個家內群聚感染,可也瞭解到「症狀前偵測」的重要性,因為迄今醫學界仍無法真正瞭解這個病毒,未來防疫上可能面臨更大困難,恐將受到嚴峻疫情威脅。日本、新加坡等陸續爆發社區感染,國內在出現例死亡案例後,專家會議已決定擴大篩檢範圍,擴大對象包含十四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治療三日未好轉等肺炎個案,都須加強採檢送驗。為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於一月初成立防疫指揮中心,迄今防堵成效優異,贏得民眾肯定,但專家學者仍有改善空間,張上淳觀察,在這次防疫作戰中,最奇特現象就是口罩之亂,引爆關鍵在於中央與地方不同步。張上淳認為,中央及地方不同步是造成口罩之亂的主因,中央一開始宣布全國備有四千多萬片口罩,足供國人使用,但卻有專家建議,全民都應戴口罩,如此一來,口罩怎可能夠用。張上淳說,口罩數量有限,在尚未出現社區感染之前,防疫戰術上,就不能宣導全民戴口罩。如果在防堵疫情措施上,中央與地方或是專家未能統一戰術,就可能削弱整體防疫作戰成果。至於醫院防疫抗戰量能上,張上淳說,2003年SARS疫情爆發,他擔任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團隊收治國內第一例確診個案,當時該病人住在負壓隔離病房,一天他門診時,接到同事通知,個案妻子也有肺炎跡象,且持續發燒,夫妻前後均罹患肺炎。他認為,這相當不尋常,通常肺炎少見傳染案例,他立刻要求進行篩檢,個案妻子因此確診,所幸院方早已做好院內感控,並未引起院內感染。張上淳指出,SARS之後,各縣市均建立防治醫療網,各醫院感控措施也相當努力,但時間一久,戒心逐漸鬆懈,甚至質疑持續投資人力物力的必要性,政府應該正視。張上淳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常態化、流感化,政府務必加強衛教宣導,並著手提高醫護人員的教育訓練,並備妥足夠防疫物資,並針對不同流行病毒疫情,擬定不同防疫戰術,保持彈性,靈活指揮調度。
-
2020-02-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死前「逐漸窒息」超痛苦!醫曝:全程清醒慘叫、肺大量黏液
新冠肺炎疫仍持續延燒,截至18日,中國累計共確診74227例、2004死亡。微博日前流傳一則「一線醫生的話」的資訊,內文讓人毛骨悚然,直言因疫情無藥可醫,目前治療新冠肺炎都是採「安慰治療」的方式,死亡感受還超痛苦,「像淹死一樣」。文中吐露,「國家派了幾萬醫護人員去武漢,說明這個病不好治。」這位一線醫生還仔細的描述了死亡的病患「死前的感受」,「一直呼吸困難,直到最後幾分鐘,病人全程清醒,病人會呼救,會哭著喊著說醫生你救救我……,伴隨著劇烈地掙扎,直到呼出最後一口氣。」醫生表示,新冠肺炎死因本質上像淹死一樣,「大量的水,進到了肺裡面之後,氧進不去,肺被病毒導致的果凍狀的分泌物給占滿了,換氣功能完全喪失,再濃的氧也進不去血裡面;而吸痰也沒用,因為靠氣管鏡到達不了那個終末端的地方。」文內也強調,由於新冠肺炎目前無特效藥,只能把純氧輸送給病人,不經口插管,維持大概三至五天後,如果他的血氧飽和度能上升到正常範圍,他也就挺過了呼吸衰竭這一關,但如果挺不過,就可能要切開氣管,或插管等醫療行為。」該名醫生最後總結,新冠肺炎患者治療分為4個步驟,「包括高流氧治療、無創呼吸機、上無創呼吸機2個小時後無效,就要氣管插管、最後就上ECMO(葉克膜)。」他最後提醒,新冠肺炎就厲害在高傳染性和容易成為重症。與此同時,大陸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8日就曾透露了新冠肺炎病患的屍檢細節,「並不像我們想像的嚴重纖維化,現在還沒有結果,看起來有一部分肺泡還存在,但是炎症很厲害,有大量非常黏的黏液,這將導致病人的通氣不通順。」
-
2020-02-20 科別.精神.身心
擔心肺炎疫情也會破壞免疫力!醫師教你10個放鬆方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冠病毒疫情越演越烈,台灣也出現第1例死亡個案,消息公布後,藥局外面排隊購買口罩的人潮更多,許多人惶惶不安,擔心被感染,甚至影響睡眠。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幾個月來,新冠肺炎已經成為門診患者主要的壓力來源,9成身心疾病患者擔心疫情影響健康,甚至連帶造成經濟景氣變差,工作可能不保。如果長期處於高壓力、焦慮的情況下,恐讓免疫系統混亂,導致唾液中的抗體(免疫球蛋白)下降,而唾液是抵擋呼吸道疾病的第1防線,如果免疫力下降,身體狀況就會變差。另外,長期處於焦慮、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大腦會分泌可體松(即壓力荷爾蒙),影響免疫系統的運作。研究證實,廣泛性焦慮患者血液裡面的免疫球蛋白數值明顯低於一般人。如何放鬆心情?楊聰財建議,應該睡眠充足,食物攝取均衡、維持運動習慣,並多找人聊天說話,甚至唱歌,寫心情日記、感恩日記,轉移注意力。另外,多做腹式呼吸,鼻子吸氣、嘴巴吐氣,試著讓吐納又慢又深,持續5、6個深呼吸,一邊呼吸,一邊冥想大自然,有助於轉移注意力,遠離憂鬱焦慮意念。如果覺得身心焦慮,影響睡眠,建議不要看電視新聞,也不要上網搜尋相關訊息,多至戶外走走。如果狀況嚴重,無法靜下來,甚至失眠,建議至身心科就診,尋求協助。在飲食方面,國民健康署建議,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攝取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物化學素,減少發炎介質,強化免疫細胞,進而增強抵抗力。每餐水果攝取份量約1個拳頭大,水果洗乾淨後,連果皮一起吃,才能攝取到更多的營養素;每餐蔬菜攝取量則比一個拳頭還要大一些,甚至可以適量增加。另外,可以在客廳或餐廳桌上,放些方便食用的水果,如橘子、香蕉等,餐間肚子餓時,即可取用,不但有助於1天達到應攝取之建議量,更可取代吃零食的習慣。(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病毒空氣傳播?陸官方:封閉環境下有可能
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可能透過氣溶膠傳播(即空氣傳播),曾引起爭論,有專家認為存在,有專家認為不存在。大陸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通知》,對是否存在氣溶膠傳播途徑有了明確說法。第一財經報導,上述方案對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進行更新:傳播途徑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對於傳播途徑中的消化道傳播,第六版刪除了此一表述。有關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的消息引發外界關注,例如空氣藏毒能飄到幾公里、 開窗通風也能引毒入室的傳言開始出現。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解釋,所謂氣溶膠傳播,是飛沫在空氣中懸浮的過程中失去水分,其中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形成飛沫核,飄到更遠的地方。但這種情況只會在特定環境可能發生,如醫生臨床上進行氣管插管時。馮錄召表示,目前新冠病毒最主要傳播途徑是近距離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對於近距離飛沫傳播,說話、咳嗽、打噴嚏產生的飛沫一般只能傳播1公尺至2公尺,不會在空氣中長期漂浮。仍然建議大家每天2次通風,這是減少感染的有效措施。不過有專家早就提示,一般病毒和細菌在一定條件的環境都會存在,會跟空氣的濕度、溫度有關。專家同時提醒,即便有氣溶膠也不用擔心,只要個人防護到位,跟預防飛沫傳播區別不大,戴口罩、勤洗手。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SARS和季節性流感 誰才是頭號殺手
流行性感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以及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究竟哪個比較致命呢?光從數據看,武漢病毒2.3%致死率比流感的0.1%高出20倍。但美聯社報導,這個問題要從不同面向來探討,「致死」(deadly)和「殺傷力」(lethal)不盡相同,但有時連學問淵博的人也可能詞不達意。疾病的「殺傷力」(lethality)意味著引發死亡的能力或致命的頻率。中國科學家研究近4萬5000起確診病例後得出的結論是,新冠肺炎死亡率為2.3%。然而,問題在於中國科學家研究所用的4萬5000起病例真的是所有病例嗎?這個數字有可能沒有納入症狀輕微的感染者,若是如此,實際死亡率可能更低。而疾病「致死」(deadly)程度則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其中涵蓋病毒傳播的廣度和難易度。2003年爆發的SARS,感染患者約10%死亡,但疫情很快就獲得控制,共約8000人受到感染。比較之下,流感的致死率為0.1%,每年卻奪走數十萬條人命,因為感染人數高達數百萬人。因此,當論及一種疾病的致死程度,疫情規模的大小和殺傷力一樣重要。
-
2020-02-19 癌症.淋巴癌
男大生脖子突起一串葡萄 竟是惡性淋巴瘤入侵
21歲陳姓男大生,一年多前脖子出現不明腫塊,由於沒有痛感並不在意,直到脖子的腫塊愈來愈大,整片像是「葡萄串」時才趕緊就醫,確診為惡性的何杰金氏淋巴瘤,原本準備大學畢業後赴日留學,也因病而夢碎,不過在醫師的照顧下,接受標靶治療,緩解疾病發展。千萬別以為腫瘤不會痛就沒事,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譚傳德表示,淋巴瘤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屬於惡性,但發生個案相對少,每年新增案例約2500人,男女性患者各半,患者主要分佈在20歲到30歲以及50歲到60歲之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屬於良性,案例較多,並以男性居多,年紀愈大罹患機率愈高。譚傳德表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成因不明,主要出現的位置為淋巴所在之處,常見的部位有頸部、腋下、中膈腔、腹部等,出現在不同的地方時就會有不同的症狀,以長胸腔的淋巴瘤為例,會壓迫到呼吸道,患者會反應呼吸困難,咳嗽等,常被誤以為是感冒。何杰金氏淋巴瘤主要的治療方式以化療為主,開刀難以將所有的淋巴瘤切除,何杰金氏淋巴瘤雖為惡性,但預後算是治癒率高的腫瘤,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可達九成至九成五,晚期發現也有六到七成的治癒率。不過,何杰金氏淋巴瘤最怕的就是「復發」。譚傳德說,該名21歲的男大生,確診後立刻接受化療,但化療的副作用讓他相當難受,口腔到胃腸道嚴重潰瘍,全身痛到無法入睡,平時連喝水都像是幾時把刀在喉嚨裡割,但經歷化療的痛苦後,疾病終於緩解。卻不料準備赴日留學時,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復發,又得接受一次化療等,譚傳德建議他接受二線治療,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但經過評估,陳姓男大生屬於「高復發的風險群」,建議接受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時至今日終於未再復發。譚傳德說,過去標靶治療給付條件嚴苛,從今年2月起放寬條件,也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多為「年輕族群」,逾四成患者年齡介於15歲至34歲。症狀多為不明原因反覆發燒、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夜間盜汗、皮膚癢及咳嗽,若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儘速找血液腫瘤科醫師求診。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邱南昌/抗疫別慌 謹守「三心兩意」
在此疫情訊息滿天飛之際,謹提出「三心兩意」供大家分享。這就是:「信心」、「愛心」、「耐心」以及「留意」和「如意」。信心:對我們的防疫工作要有信心。以台灣和中國大陸來往之密切,至今我們仍僅有少數的案例,這已經是防疫上高度的成果了。防疫單位竭盡心力的防堵是最主要原因,政府端根據疫情變化即時提供應變建議,醫療院所依據指示隨時調整病人處置方式。台灣的健康照護體系最近被國際商業雜誌評比為全球「健康照護指標」第一名,而我們的防疫工作的確也是名符其實。愛心:需要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的人,只是不幸因疫情而需要做此措施,千萬不可用歧視的眼光看待,只要過了兩周的期限,無傳染給他人之顧慮,就與一般人無異。但被要求做兩周管理的人在這段時間,也請遵照指示,不要讓其他民眾害怕。耐心:新冠肺炎的疫情估計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且很可能會「流感化」,就是天熱個案逐漸減少,但來年再至,以及即使發生社區感染,發現感染後的致死率也不會那麼的高。隨著更多中國大陸以外較可靠的數據明朗後,希望大眾對新冠肺炎的恐懼能降低,相關的隔離檢疫措施也可能可以逐步放寬。留意:做好個人衛生管理。戴口罩是有呼吸道感染的人要配戴,減少傳染給他人的機會。洗手本來就是減少傳染病最重要的一件事,即使沒有此波疫情,平日也該養成的好習慣。如意:不必過度恐慌,放鬆心情、保持良好的作息與規律的運動及生活習慣,才能增強免疫力,定能如意並且順利的度過這次疫情。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最大規模研究:8成患者症狀輕微
中國出版的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一份研究於檢視逾7萬個病例後,發現8成武漢肺炎感染者症狀輕微,致死率隨著年齡增加逐漸攀升。這是武漢肺炎去年12月底爆發以來的最大規模研究。根據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官網,研究檢視截至2月11日的7萬2314起個案,包括確診病例4萬4672例(61.8%),疑似病例1萬6186例(22.4%),臨床診斷病例1萬567例(14.6%),無症狀感染者889例(1.2%)。根據法新社整理,這份研究主要有以下發現,首先是80.9%的感染者屬於輕症,重症病例占13.8%,危重病例占4.7%。致死率最高的年齡層是80歲及以上患者,高達14.8%。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可能死於武漢肺炎併發症,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患者。研究稱,儘管至少有兩名新生兒從母體直接感染武漢肺炎,但9歲以下沒有死亡個案;39歲以下患者的死亡率還很低,只有0.2%。但致死率隨著年齡增加逐漸攀升,40幾歲年齡層大約是0.4%,到了50幾歲變成1.3%,60幾歲則是3.6%,70幾歲為8.0%。此外,男性的病死率比女性高,分別是2.8%與1.7%。整體致死率為2.3%。研究表示,將近86%的感染者若非住在武漢就是曾造訪武漢。非法販售野味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普遍被認為是武漢肺炎的發源地,武漢也從1月23日起封城。至於對醫護人員構成的風險方面,研究指出,共有3019名醫護人員接受新型冠狀病毒診斷,其中確診感染1716人、5人死亡。分析1688個重症醫護人員病例顯示,在武漢任職者占64%。研究稱,武漢肺炎第一波高峰出現在1月24日至26日,報告並暗示,從2月11日以來,整體疫情曲線呈現向下趨勢,意味疫情擴散正在減緩,尤其是湖北省以外地區。數百萬中國人1月底因為農曆春節而跨省移動,武漢肺炎也在此時傳播。研究報告作者警告,農曆春節假期結束後,大家開始復工,中國就要面對疫情可能出現反彈。研究還說,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持續變化,變成毒性更強,提醒醫生們「保持警覺」。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指出,這是武漢肺炎在中國爆發以來最詳盡的一次研究,儘管給了正在發生的疫情許多洞見,但距離完整拼圖還很遙遠。BBC健康與科學記者蓋拉格(James Gallagher)點出研究不足之處,他說,其他科學家估計,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是官方統計數字的10倍,那意味整體致死率可能低於這份報告得出的結論。此外,蓋拉格認為,報告稱首波疫情高峰已於1月底出現,這個說法言之過早。蓋拉格表示,但這份報告仍明確指出,即使中國祭出封城等極端手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是高度傳染性病毒,極端快速傳播。這對其他國家與地區來說,應該是一個警訊。
-
2020-02-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美麗的故事——峰迴路轉的醫病情誼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第一次跟瓊恩和丹尼爾見面是2017年5月。這對滿頭銀髮、氣質高雅、八十出頭歲的老人家,令人很容易一見鍾情地喜歡他們。瓊恩在2015年底診斷第四期肺腺癌,左側的肋膜腔嚴重積水,呼吸困難,常常乾咳。瓊恩當時是八十歲,但是一般健康狀況良好,做了六次的卡鉑(carboplatin)及愛寧達(alimta)合併的化療之後,腫瘤變小了;於是改為愛寧達單一用藥的維持治療(maintenance)(註一)。這個化學治療大致上沒有造成太多的副作用,瓊恩連頭髮也沒有怎麼掉,她的氣喘及乾咳都改善很多,但是2016年10月(從開給化療算起將近一年的時間)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惡化了。於是,瓊恩的治療在2016年11月改為免疫藥——保疾伏(Nivolumab,商品名Opdiva)(註二)。因為瓊恩的腫瘤科醫師離職,我從2017年5月接手照顧她。這個時候,瓊恩已經使用免疫藥半年的時間,而當中兩次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持續明顯地惡化;我的同事在她離職前已經勸告瓊恩要改用第二線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taxotere)。瓊恩和丹尼爾經常旅行,包括在美國境內訪問親人朋友,或是出國旅遊。我們初次見面時,他們雖然接受了免疫治療沒有成效的事實,但是希望能照他們原訂的計畫赴歐洲旅行,將化療延至6月。瓊恩與丹尼爾鶼鰈情深是不言而喻的,他們不僅身影相隨,有聲的語言及無聲的眼神都無遺地表達數十年夫妻的恩愛與默契。2017年6月,第二次與他們見面,我們談了很多他們對癌症治療的期望以及生活的安排與計畫。瓊恩的肺癌症狀——氣喘及乾咳,有輕微復發的跡象,但是希望能繼續維持高品質的生活,繼續到處旅遊。在這些考量之下,我建議不選用歐洲紫杉醇,而選擇溫諾平(navelbine),因為跟歐洲紫杉醇比較起來,溫諾平的副作用要小很多,而且也不太會掉頭髮。在台灣,溫諾平有針劑,也有口服錠劑,但是美國只有針劑。瓊恩打了第一個療程的溫諾平(一週一次,連續三週,休息一週),果然沒有太多副作用。因為溫諾平對血管的刺激很大,也就是説,上個禮拜注射溫諾平的靜脈可能變硬了,必需要找另一個靜脈給藥。瓊恩的護士建議要裝人工血管。因為瓊恩有可能持續溫諾平的治療,她和丹尼爾同意人工血管的裝置。2017年7月中,瓊恩來到我們的門診接受第二療程第一週的溫諾平注射。就在護士剛剛經由人工血管推注(iv push)完化療藥的剎那,瓊恩突然經歷後背劇痛。她的血壓、心跳及血氧濃度都是正常的。在給了小量嗎啡之後,疼痛慢慢緩解消失了。因為事出突然,完全不是溫諾平的預期副作用,我們召了救護車送瓊恩到醫院急診室做進一步檢查及觀察。瓊恩在急診室所做的抽血檢驗、心電圖及電腦斷層都沒有任何例如心肌梗塞或肺動脈栓塞的急症。因為瓊恩的的劇烈背痛在抵達急診室之前已經解除,總算在晚上九點左右,瓊恩得以從急診室出院回家。當一個負面的醫療結果發生時,病人所受的身體的苦及情緒上的挫折需要有發洩的出口,是可以想像與瞭解的。瓊恩和丹尼爾透過他們的家庭醫師轉達,他們對我已經失去信心,也懷疑他們接受溫諾平治療的決定,認為劇烈背痛有可能再度發生;他們要求要換醫生,也要改用藥。我跟幾個同事説明了事情的原委,希望有人能接手瓊恩的照顧,但是他們都以排不出時間為由拒絕了。我前後思考事件發生經過,覺得溫諾平的快速推注到位於上腔靜脈的人工血管時,可能造成類似靜脈注射時對血管的刺激作用,引起某些血管的痙攣反應造成嚴重背痛。某些化療藥,例如紫杉醇可能在第一次施打時有過敏反應,常見的症狀之一是突然的劇烈背痛。因為瓊恩在裝置人工血管前已經打了三次溫諾平,都沒有不良反應,讓我覺得瓊恩的反應是有別於一般的化療過敏反應。我認為這樣的反應也許可以將推注(push)改為滴注(infusion)來避免。更重要的是,在仔細比較了瓊恩的新與舊的電腦斷層影像後,我可以看出溫諾平的治療是有效的。即使瓊恩希望換醫生,改治療,我必需把這些想法傳達給她和丹尼爾。許多社會學家常指出現代人的溝通型式,迴避了面對面的交談,而大量依賴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例如電郵、臉書、台灣流行的LINE。壞處是這樣的應對往往是比較肆無忌憚、尖刻無情的,好處是可以不用面對對方,盡情抒發激動的情感。我們的醫療病歷細統可以讓醫病雙方經由電郵方式溝通。因為瓊恩是透過她的家庭醫師告訴我她要換醫生,我猜測她不想跟我直接交談。於是我給她寫了一篇很長的電郵,除了向她道歉讓她受罪之外,也仔細闡述我對她的後續治療的想法。同時,也保證我會努力安排她改醫生的願望。不久之後,丹尼爾打了電話給我,希望我再仔細地把我的想法解釋清楚。就這樣,瓊恩與丹尼爾決定繼續接受我的照顧。我對瓊恩背痛的假設應該是正確的。在將推注改成三十分鐘滴注後,瓊恩都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她持續使用溫諾平長達一年的時間。當中,瓊恩與丹尼爾常常安排短行或向我請假做稍長的國外旅遊,享受了第四期肺癌病人少見的高生活品質。2018年初秋,溫諾平已經失效。終於來到生命終結的決定點。記得是一個連續假日(long weekend)前的週五,瓊恩註冊登記開始居家安寧照顧。週日晚上七點,丹尼爾打電話給我。這位總是有條不紊的大學退休教授,失去他平日的鎮靜,因為瓊恩呼吸困難,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瓊恩與丹尼爾已經説好,無論發生什麼事,她都不去醫院,而居家安寧公司卻還沒有建立瓊恩的照護資料。問清原委之後,我驅車前往一個小時車程外瓊恩與丹尼爾樹林裡幽靜溫馨的小屋。我給了他們一些建議,又去附近的藥局幫瓊恩拿我開的藥。一週後,瓊恩在家裡安然過世。瓊恩的葬禮是我第一次參加猶太人的告別式。那是個朔風野大的星期日,一小群至親好友圍在一杯黃土邊,聽他們女牧師(rabbi)唱頌動聽的希伯來文詩歌,沒有悲慟的情緒,只有一個好故事結束時的無悔無怨。就在等著依猶太人習俗,每個人鏟一瓢黃土撒在棺木上時,一位老先生走向我,稱呼我的名字,並且自我介紹。丹尼爾曾經跟我提起這位醫生朋友,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八十多歲的高齡仍然在波士頓一家教學醫院工作的腎臟科醫師。他感謝我對瓊恩與丹尼爾的照顧。他説:「You make me feel proud again being a doctor.」我的喉嚨哽咽起來。這樣的讚美,來自一個醫界的前輩,給我無法言喻的感動。很多醫生在醫病關係淡薄甚至緊張的今天,覺得「Nothing to be proud of being a doctor.」其實無需如此。在峰迴路轉的醫病關係中,總有小徑,讓我們寫下一個美麗的故事。【註一】台灣的肺腺癌病人有將近六成的機率,癌細胞帶有特殊基因 EGFR突變,對口服標靶藥有良好又快速的治療反應。EGFR突變在西方人則是不到一成的機率。雖然這些標靶藥的發明及它們的作用機制是在歐美國家進行的,嘉惠的卻主要是亞洲病人。因此,美國肺腺癌病人的第一線用藥往往是傳統化療藥,也有不錯的療效。【註二】免疫藥在最近幾年迅速地進入許多癌症的治療選項中,包括肺癌的治療。整體來講,免疫藥單獨使用時,大約有兩成的肺癌病人有幫助,並且療效可以持續幾年,副作用一般也很輕微,因此,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肺癌病人會在治療的某個階段裡,使用免疫治療藥。
-
2020-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師點名生活中「一動作」成防疫缺口 眾驚呆:無意識就做了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不僅台灣人心惶惶,日本也因為確診案例直線攀升,開始重視防疫措施。近日就有日本節目探討民眾日常中的哪些動作會增高感染病毒的風險,沒想到在拍攝過程中竟發現許多民眾會不自覺的「摸臉」,進行實驗後,更有人在1個小時內就摸臉多達48次,恐成為防疫大缺口。日本朝日電視台節目《羽鳥慎一的晨間秀(羽鳥慎一モーニングショー)》在本月12日播出的節目中,提到拍攝團隊在街道上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少人會下意識地摸臉、擤鼻子等。由於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因此節目決定以此來進行實驗。此實驗請來2位小學三年級生,要觀察2人在1個小時內會摸臉幾次。沒想到實測的結果,這2名小學生在1小時內分別就不自覺摸臉37次及48次,讓節目來賓十分驚訝。節目中請到的日本呼吸道疾病專家大谷義夫醫師就指出,包括摸臉、擤鼻子等動作,都會增加感染新冠肺炎或是流感病毒的機會。因為雙手在生活中會碰觸各種物件,若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習慣摸臉,會使病毒更容易侵入身體,造成感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行為發生。大谷義夫也提供民眾6大防止接觸傳染的方法,分別是勤用消毒液保持雙手清潔、若要摸臉須隔著一張衛生紙、用「手掌心」碰觸門把或是開關、用「指關節」按電梯、點眼藥水手要洗淨且藥水容器勿直接接觸眼睛、若要去銀行或公家機關辦事須自備原子筆。
-
2020-02-19 科別.皮膚
預防病毒勤洗手卻引發皮膚炎?WHO教你3招緩解不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勤洗手是防疫的不二法門,但有些人頻繁洗手卻容易有皮膚不適的問題,該怎麼辦?世界衛生組織指引指出,這在醫護人員很常見,洗手引發的皮膚問題,最常見是「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和「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避免法則有三: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清潔產品;避免增加皮膚刺激性的行為;在洗手後使用保濕護膚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刺激性接觸皮膚炎」會產生、乾燥、刺激、瘙癢,甚至破皮和出血等症狀;原因是清潔品中的某些清潔或抗菌成分,容易洗掉皮膚表面的油脂層,且逐漸向皮膚深層侵蝕。尤其在乾燥的季節,這種情況會加劇,損壞皮膚。這各種清潔品中,實驗顯示,酒精對於手部的耐受性相對較好。而碘類溶液刺激性稍高,刺激度高至低依序是氯己定、氯二甲酚、三氯沙和酒精。至於「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症狀輕重不等,嚴重可能引起呼吸道窘迫等,症狀發生當下,可能是延遲性的接觸性皮膚炎,也可能立即的接觸性蕁麻疹,常常是清潔品中的香料和防腐劑引起。如何避免洗手引發的皮膚不適,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建議: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清潔產品:若肥皂會引起不適,就選擇酒精類的清潔品替代。在醫療院所等場合,沒有一件產品是零風險的,可提供多種替代產品。避免增加皮膚刺激性的行為:肥皂洗完手前後,沒必要再使用酒精類產品,反刺激引起皮膚炎,此外,洗完手後,在溼答答的狀態戴手套也容易引起不適。在洗手後使用保濕護膚品:洗手後的皮膚狀態,會因為氣候、個人膚質而有所不同,有些研究發現,皮膚較深的護士,洗手引發的不適的機率,較皮膚較淺的護士低。這類會有不適的人,可能需要額外的皮膚保濕。保濕乳和保濕霜通常包含保濕劑、脂肪和油脂,有助皮膚保溼,並補充皮膚的油質保護層。許多研究都顯示,使用保濕產品,有助緩解洗手的皮膚不適。參考資料:1.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First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Clean Care Is Safer Care.(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洗手分2種 肥皂洗、乾洗手哪種清潔較乾淨? 防武漢肺炎只戴口罩? 6個時候別忘了要洗手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白牌車司機遺體恐成防疫漏洞?醫師:完全是無謂擔心
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不斷累積,我國第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為一名白牌車司機,日前遭爆料遺體火化時,作業人員未全程穿著防護衣,恐成防疫漏洞。對此,專家說明,病毒需透過細胞活性才能生存,並透過飛沫、接觸方式才有機會傳染,屍體裝入屍袋中,幾乎沒有傳染機會,「怕是完全多餘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擔心屍體傳播新冠肺炎,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病毒不是一種生物,病毒是透過入侵人體細胞後,狹持細胞暫停細胞原本的作用,透過宿主體內的酵素,促發繁殖能力,因此,只要細胞喪失功能,病毒也沒辦法繁殖,更沒有傳播能力。王任賢說,新冠肺炎屬於呼吸道的病毒,傳染途徑為飛沫以及接觸傳染,人死後被稱為「斷氣」,斷了氣就別提可以「飛沫傳染」。而人死後會流出體液,接觸到患者體液,雖然可能會感染,但是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屍體需裝在屍袋中,加上人死後細胞已喪失繁殖能力,連帶影響新冠肺癌病毒,使其幾乎沒有傳染力。加上病毒失去了宿主,在一般的環境中,約幾小時內就會消失;細菌為生物界最小的生物體,可自行代謝繁殖,即使宿主消失了,細菌還能持續存活幾個月。他提及,要擔心透過屍體傳播病毒的疾病叫做「伊波拉」,伊波拉屬於線狀病毒科,非冠狀病毒,其傳染途徑就是透過接觸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甚至「間接接觸」到患者體液污染的環境,都可能會被感染。目前新冠肺炎並沒有被證實會透過此傳然途徑傳播,呼籲民眾無須做沒有必要的恐慌。
-
2020-02-18 該看哪科.兒科
開學注意 2人腸病毒重症感染源疑在校園
疾管署今天宣布,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且感染源可能都來自校園。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目前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全年都有風險,且將開學,應小心防範。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林詠青下午在疫情週報表示,台灣上週新增2名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分別為北部15歲少年及東部6歲女童。其中15歲少年在1月7日至9日間陸續有雙手顫抖、肩頸疼痛、發燒、嘔吐等症狀,於第二次就醫時收治住院,住院期間出現步態不穩情形,經檢驗審查確診,且併發腦炎、脊髓炎。6歲女童1月17日出現發燒、口腔潰瘍、手腳紅疹及嗜睡等症狀,18日因嘔吐、意識模糊等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診。兩人經治療後症狀都改善並已出院。林詠青說,兩個案的同住家人近期都沒有腸病毒病史,但同班同學有,推測可能是寒假前因接觸同學而交叉感染。目前雖然不是國內腸病毒流行期,但全年均有腸病毒傳播風險,且上週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民眾不可不慎。林詠青也說,腸病毒並非幼兒專利,青少年甚至是成人都有感染的可能,只是大多症狀較輕微,與感冒不易區分,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5歲以下幼兒仍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提醒民眾於幼兒感染腸病毒後一週內留意其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務必立即送大醫院治療。下週適逢開學,林詠青說,為避免腸病毒透過學童頻繁互動傳播,或隨學童帶回家中感染其他幼童,民眾應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清潔。幼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與其他幼童頻繁接觸造成交叉感染。
-
2020-02-18 該看哪科.兒科
首例年紀最大腸病毒重症 下周開學疾管署籲做好消毒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國內現在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其中一位北部15歲少年為今年最年長個案,因感染腸病毒71型而併發腦炎、脊髓炎,所幸住院治療後已康復。疾管署提醒,下周各級學校就要開學,應落實個人衛生及校園環境清潔消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15歲少年1月7日出現高燒、雙手顫抖與持續頸肩疼痛等症狀,發病後第三天持續嘔吐、頭痛且出現不太不穩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感染且併發腦炎、脊髓炎。住院治療兩周後,健康狀況穩定,但肢體無力等情形仍在持續復健中。林詠青表示,雖然腸病毒重症主要高危險群為5歲以下嬰幼兒,但過去也有年紀較長的「大小孩」併發重症,去年最年長個案為17歲。另一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東部6歲女童,她在1月17日出現發燒、口腔潰瘍、手腳紅疹及嗜睡等症狀,18日因嘔吐、意識模糊等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診,住院治療一周後,症狀改善並已出院。林詠青說兩名個案的家人都未有腸病毒症狀,但同班同學中皆有確診案例,不排除為放寒假前校園內交叉感染。因此提醒,下周即將開學,因此校園須特別注意腸病毒防範,尤其是否的有嗜睡、意識不清等併發重症。若是生病則盡量不上學、呼吸道症狀應戴上口罩,學校也須將學童常接觸手把、扶手等使用消毒水消毒。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處於低點,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群為主,惟腸病毒71型仍持續活動。今(2020)年累計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均感染腸病毒71型;近3年(2017至2019)同期分別為0例、3例(克沙奇A4型1例、克沙奇B1型2例)、3例(克沙奇A10型、腸病毒71型及腸病毒D68型各1例)。
-
2020-02-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明返台潮 專家籲台商加強檢疫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說,目前和中國大陸只剩五處機場可飛,不過台商及中國返台人士確診比率高,加上一個月後的清明節,是另一波台商返台潮,他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未來針對台商返台時加強檢疫或採較嚴格標準,防止台灣疫情擴大。指揮中心應變監測官莊人祥表示,國內首例死亡個案仍未完全確認其感染源,他接觸過的三名具中港澳旅遊史的台商乘客,經疫情調查發現,只有浙江台商有呼吸道症狀,且乘車日期符合死亡個案可能受到感染時間,因此鎖定他。但該名台商初步採檢呈現陰性,還需要台大醫學院及中研院檢驗抗體才能確定。黃高彬說,該浙江台商病毒採檢雖呈陰性,但返台時有嚴重咳嗽,且返台後多次就醫治療,故感染可能性相對較高。至於採檢呈陰性,可能是1月22日返台至今已接近一個月,縱使感染過病毒也可能已排除,所以要抽血進一步檢驗看抗體反應。由於國內第十例個案1月返台後僅輕微上呼吸道症狀,就醫時無肺炎,不符合當時通報定義,被診斷為感冒,直到太太發病後經回溯採檢才確診。黃高彬表示,上述台商個案顯示,感染新冠肺炎者症狀可能輕微或甚至無症狀,指揮心中前天已宣布擴大採檢。他說,雖然國內已大幅縮減中國航班,但台商仍可經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及虹橋、成都雙流、廈門高崎等五個機場入境。由於一個月後的清明節也是台商返台潮,他建議台商除應做好自主健康管理,戴口罩、勤洗手、勿接近可能感染區外,指揮中心未來可針對台商返台時加強檢疫,或採較嚴格標準,防止台灣疫情擴大。
-
2020-02-18 橘世代.健康橘
胃食道逆流好發哪個年紀?學6招有效不復發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嗎?」胃食道逆流是許多人都不陌生的疾病,有時候吃完飯或是喝完咖啡,一陣嘔酸、灼熱感湧上胸口,知道又是這疾病在作祟了。醫師表示,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且複雜,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飲食、生活的調整,才能減少胃食道逆流復發的機會。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黃信閎表示,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為胃酸逆流、口酸、口苦、上腹痛、噁心以及胸口灼熱,也是俗稱的火燒心;除此之外,也會出現非典型的症狀,胸痛、胸悶、氣喘、咳嗽、喉嚨不適或喉嚨痛、聲音沙啞,甚至牙齒酸蝕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的原因主要是下食道括約肌異常,原本食道和胃連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可阻擋食物回流,當肌肉功能衰退、因為進食吞嚥時,該處肌肉短暫放鬆時就會有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另外,當胃排空的速度變慢、肥胖導致腹壓升高,也會讓胃部內容物逆流。但台北榮總內科部部主任侯明志表示,胃食道逆流也可能患者出現典型症狀卻完全找不出原因,有些人在做了許多檢查後發現本身對酸敏感,因此儘管酸鹼值測試不酸,仍有不適的症狀;也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導致不時覺得有「東西」逆流。至於胃食道逆流多集中於「橘世代」,侯明志認為可能因為這個年齡層的民眾,食道長期受到酸的侵蝕,或是因為使用久了像橡皮筋一般彈性疲乏、鬆了,而越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另外,這個年齡層也可能因多為中廣身材,腹壓較大而導致。●減少胃食道逆流復發1.減重2.戒菸酒、咖啡、茶、辛辣刺激與甜食3.避免穿著過緊的衣褲4.避免睡前2至3小時進食5.睡時床頭抬高15至20公分6.多做腹式呼吸資料來源/黃信閎、柯富揚【熟齡飲食這樣吃↘↘↘】。體型纖瘦內臟脂肪仍過高? 醫師:這樣吃動有助減少隱形殺手。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堵新冠肺炎破口 醫師建議加強台商返台後的檢疫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不斷擴大,台灣除前天出現首例死亡個案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晚宣布,個案母親、外甥女婿也確診,雖已鎖定1名浙江台商,但初步採檢病毒呈現陰性,還要台大醫學院及中研院檢驗抗體才能確定。台灣22名確診個案中,除上述浙江台商目前病毒呈現陰性外,之前也出現如第十例個案無特殊症狀。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建議,目前中國返台只剩五處機場可飛,不過台商或中國返台人士確診比例高,建議應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外,指揮中心未來可針對台商返台時加強檢疫,或採較嚴格標準,防止台灣疫情擴大。指揮中心應變監測官莊人祥表示,清查首例死亡個案中,目前仍未完全確認其感染源,而後找到三名具中港澳旅遊史之台商乘客,經疫情調查發現,其中一名僅有交談,沒有上車,另一名採檢陰性;只剩浙江台商有呼吸道症狀,且乘車日期符合死亡個案可能受到感染時間,因此鎖定浙江台商,進行調查。但因初步採檢呈現陰性,還需要台大醫學院及中研院檢驗抗體才能確定。黃高彬說,該浙江台商病毒採檢雖呈陰性,但返台時雖戴口罩、但有嚴重咳嗽,且返台後也多次就醫治療,故相對感染可能性較高;而採檢會呈陰性,可能是因1月22日返台,至今已接近一個月,縱使有感染過,病毒也可能已排除,所以得進行抽血,進一步檢驗看抗體反應。而像之前第10例個案是第9例的丈夫,曾於去年九月前往武漢工作,1月返台後僅輕微上呼吸道症狀,就醫時無肺炎,不符合當時通報定義,而被診斷為感冒;直到太太發病後經回溯和採檢才確診。黃高彬表示,上述台商個案顯示,感染新冠肺炎者症狀可能輕微或甚至無症狀,所幸指揮心中前天已宣布擴大採檢標準,民眾只要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或14天內不限任何國家的旅遊史,且經醫師檢查後有疑慮者均納檢;而14天內曾接觸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者,都建議接受採檢。但他也認為,雖然國內已大幅縮減中國航班,但台商仍可經北京首都、上海浦東、上海虹橋、成都雙流、廈門高崎等五個機場入境,除目前回台者外,一個月後的清明節也是台商返台潮,建議台商應做好自主健康管理,戴口罩、勤洗手勿、接近可能感染區外,指揮中心未來可針對台商返台時加強檢疫,或採較嚴格標準,防止台灣疫情擴大。
-
2020-02-18 新聞.健康知識+
午睡真能延年益壽?每周超過2天對健康沒好處
午睡有延年益壽之效嗎?答案是有的,但其中卻有學問。最新醫學研究發現,跟從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每周午睡一、兩天確實有益增進健康,但如果每周午睡超過兩天,就變得對健康沒有特別好處了。最新研究調查顯示,每周午睡一、兩天的民眾,跟從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心臟病發作、中風以及各種心臟疾病出現的機率,都減少了一半。但研究人員發現,每周午睡超過兩天以上的民眾,卻沒有出現這些健康助益。主持這項研究的瑞士洛桑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Lausanne)博士後研究員郝斯勒(Nadine Hausler)指出:「事實上,我們在研究初期發現,經常午睡的民眾發生意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更高的。但是當我們把民眾的社經條件、生活型態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數納入考量之後,就發現並沒有發生血管疾病風險更高的狀況。」●睡眠專家:沒有定論這項研究結果讓醫學專家感到納悶。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厄文醫學中心(Irving Medical Center)睡眠研究計畫主任梅莉裴瑞•聖昂吉(Marie-Pierre St-Onge)說,究竟午睡對於身體健康是有益或沒有作用的,其實並沒有定論。她指出,長久以來,對於午睡是否對身體健康有益,學者專家之間有著針鋒相對的辯論,不少專家甚至指出,如果有午睡習慣,其實反映著晚間睡眠習慣並不好,因此從整體角度來看,午睡就不見得具有好處。聖昂吉說,午睡的睡眠助益如同棒球曲球(curveball)般的複雜難以捉摸,因為瑞士洛桑大學醫院這項研究發現每周午睡一、兩天,確實有益健康。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研究人員分析3500名隨機抽樣挑選瑞士民眾的午睡習慣,同時在超過五年的研究期間,密切追蹤這些調查對象的心臟健康狀況。統計結果發現,約六成民眾表示從不午睡,約兩成民眾則說每周午睡一或兩天,每周午睡三天以上的民眾也有兩成。從個人背景分析,經常午睡的民眾通常是年齡較大的男性,通常體重超標,有抽菸習慣。研究人員指出,經常午睡的高齡男性與不午睡的同齡男性比較起來,雖然前者填寫的夜間睡眠時間較長,但他們白天出現疲乏、想睡的狀況也相對較為頻繁,而且他們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的問題。●經常午睡 晚上可能沒睡好瑞士洛桑大學醫院這項研究期間,在所有參與研究的3500人當中,總共出現155例致命及非致命的心臟疾病病例,包括心臟病、中風以及由動脈堵塞引發且必須開刀的心臟疾病。統計顯示,每周午睡一到兩天的民眾,與完全不午睡的民眾比較起來,心臟病發作、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率,足足減少了48%。午睡較為頻繁的民眾,發生各種心臟疾病的機率卻增加了67%,但如果把其他危險因素納入考慮,風險增加的狀況則頓時消失。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資訊網站CardioSmart.org總編輯、心臟病醫師瑪莎•古拉提(Martha Gulati)指出,經常午睡的確可能是健康亮紅燈的警訊。她說:「我會擔心的是,一個人如果每天都需要午睡,可能是因為每天晚上都沒有得到良好品質的睡眠。」她表示,如果有人每周六天甚至七天都午睡,會讓她懷疑此人晚上是否沒睡好,因此必須透過午睡來補足睡眠。古拉提說,以她個人而言,還是非常享受周日的午睡時間,「現在也有理由對我丈夫說,我是在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為什麼午睡有益健康的臨界點是以每周一到兩天做為畫分?主持研究的郝斯勒說,研究團隊到目前為止還無法解答這個疑問。郝斯勒說,研究團隊的假設是,偶爾午睡可能是某種形式的生理補償,如此一來便有降低壓力的效果,排除因為夜間睡眠不足而產生的身心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因此對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產生了助益。」
-
2020-02-18 科別.指甲.足部
腳按了會痛,身體哪裡出了問題?中醫主任一張圖,從足部看出疾病訊號
常見疾病的足部信號許多慢性病會在足部出現信號,及早發現這些警訊,可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防患於未然。糖尿病:在胰腺、眼、心、上身淋巴、甲狀腺等反射區,可以觸摸到皮下顆粒狀的小結節。在小腿內側中部,也就是小腿的胰反射區,也可能觸及一個痛性結節。這個結節的大小,往往與血糖濃度有關。血糖濃度升高,結節變大;血糖濃度降低,結節變小。高血壓:在頭、頸、腦垂體、腹腔神經叢、腎上腺、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有比較明顯的壓痛,也能在皮下摸到小結節;血壓點反射區按上去是緊繃的,像按在琴弦上的感覺。低血壓:低血壓時,血壓點反射區按上去有空、虛的感覺。中風:雙足不對稱,一側足變形、內翻,足部肌肉鬆弛或痙攣;足部皮膚粗糙、無華,有時可見淤斑;頭、頸、腎、上肢、下肢、坐骨神經等反射區均有壓痛,按上去有空、虛感,或者凹陷,患側更加明顯;可觸及小結節或條索狀物。肝膽疾病:肝功能不佳者可見足趾上翹;肝臟有腫大傾向時,可見足趾腫脹;足趾發硬則可能是肝硬化;肝、膽、腎等反射區常有壓痛,可發現小丘疹或小結節。月經不順:在子宮、卵巢、輸卵管等反射區,往往可見青筋暴露,以及極淺的淤斑。相關反射區常有壓痛感,有顆粒狀的小結節。更年期症候群:足部常有脫皮、小丘疹、淤斑,腳掌紅潤。在子宮、生殖腺、甲狀腺、甲狀旁腺、腎、腎上腺等反射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壓痛,並有顆粒小結節或條索狀硬塊等。前列腺疾病:在前列腺、腎、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可觸及小結節,小結節有壓痛感。頸腰椎骨質增生:頸椎、腰椎反射區,以及皮下骨骼處,可摸到高低不平、類似骨質增生的結節。在頭部、頸部、斜方肌及上半身淋巴結等反射區,也可以摸到顆粒狀的小結節,並有壓痛感。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見趾關節變形或攣縮,足掌血液循環較差,足部肌膚不溫,色澤少華。上半身淋巴結、脊椎、腎、腎上腺、甲狀旁腺、輸尿管、肩、肘、腕等反射區有壓痛感,也可能觸及小結節或條索狀物。按摩足部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疾病人的雙腳上有與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與穴位,刺激這些地方,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功能,產生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臟腑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區,分佈很有規律。人的雙腳合起來,正是人體組織器官立體分佈的縮影。當體內臟腑器官的功能或結構發生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痛點、結節出現。刺激這些區域,就能調節相應臟腑的功能,加速氣血的運行,促進毒素和廢物的排出,激發組織細胞的再生能力,最後使臟腑器官的功能恢復。足部按摩的適應症足部按摩主要適用於以下幾類病症。‧內科疾病中的消化道功能紊亂、消化性潰瘍、糖尿病、高血壓、失眠等,藉由足部按摩都有不錯的療效。‧外科疾病中的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前列腺疾病等,也適合足部按摩治療。‧婦科疾病中的月經失調、更年期症候群、子宮肌瘤等,輔以足部按摩,效果更好。‧小兒科疾病中的大腦發育遲緩、腦性麻痺、兒童抵抗力下降、反覆呼吸道感染、消化功能不良、厭食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藉由足部按摩能產生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精神官能症和各種神經痛,足部按摩有理想效果。‧各種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足部按摩有輔助作用。‧各種發炎症狀,如乳腺炎、咳喘、淋巴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脈管炎(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之簡稱,為較常見的周圍血管慢性閉塞性病變,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動脈,多見於下肢)、皮膚炎等,足部按摩能改善症狀。當然,足部按摩絕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法,以下病症就必須禁忌。包括:各種出血,如腦溢血、子宮出血、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出血、各種內臟出血等;急性心肌梗死,嚴重的心、肝、脾、腎功能衰竭等,皆不宜用足部按摩的方法解決。一些外科疾病,如急性闌尾炎、骨折、脫臼;各種傳染性疾病,如肝炎、結核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腦膜炎、傷寒及各種性病;各種中毒,如煤氣中毒、藥物中毒、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傷等;各種嚴重精神病患者;這些病症病情急危,必須立即去醫院救治,但足部按摩可以在康復期間產生輔助治療的作用。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75%、95%酒精大缺貨!可替代的次氯酸水、漂白水、異丙醇...有何不同?●書籍介紹人體排寒手冊:《傷寒雜病論》的養生大法作者:王長松出版社:台灣廣廈出版日期:2015/11/06作者簡介/王長松醫學博士。東南大學臨床醫學院中醫學教研室主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理事,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睡眠研究會會員。曾先後師從於西北名醫杜雨茂教授和國家級名醫周仲瑛教授。主持和參加多項部省校院級課題,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首屆優秀青年中醫藥工作者。發表論文20餘篇,編寫論著10餘部。近年來,關注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普及,撰寫《尋找疾病的根源》和《健康書—傷寒雜病論養生智慧》兩部養生保健科普著作,其主講的「傳統文化與中醫養生」被選為教育部第二批視頻公開課。擅長運用傳統中醫方法辨治虛寒症狀及虛寒體質,對於失眠、胃病、眩暈、頭痛以及健康狀態的調治具有豐富經驗。近年來,教學指導多批國際留學生,並有來自英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多國患者前去就診。
-
2020-02-18 名人.蘇一峰
哪個民族最易感染新冠肺炎?研究顯示第一名非中國人
日前一份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報告指出,以下五個人種有最高的ACE2接受器表現,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高風險感染者!發現分別是:1. 日本人 (東京)2. 中國漢人 (南方)3. 越南人 (胡志明)4. 中國漢人 (北京)5. 中國人 (雲南傣族)ACE2接受器是人體呼吸道、腸胃道、泌尿系統等等會表現的接受器,#而ACE2接受器是新型冠狀病毒攻擊人體的接合處,而每個人的ACE2的表現因為年紀性別與抽菸、人種等等會有所不同。PS: 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1000 Genomes Project)啟動於2008年1月,是一項國際研究工作,目標是迄今建立最詳盡的人類遺傳變異目錄。PS: 此研究尚未正式發表到學術期刊,研究中的可信度尚未經過同儕審查原文: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的診斷與治療懶人包
-
2020-02-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2月中下旬病例數將達高峰,但不是拐點
大陸一再強調,除湖北外,全國新增確診病總數已連續13天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大陸抗SARS專家、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認為,預計2月中下旬病例數將達到高峰,但不是拐點(感染減少)。鍾南山認為,2月中下旬全國病例數將達到峰值,但並不意味著達到峰值後馬上下降。他強調,峰值不等於拐點,疫情還有可能隨著務工人員返程再次出現新的高峰。特別針對武漢疫情防控,鍾南山表示,武漢仍處於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病人總數占全國80%,病死率占全國95%以上。鍾南山指出,雖然做了很大努力,但是武漢還是沒有完全阻止人傳人。方艙醫院的建設對控制人傳人很有效果,同時武漢正在加快排查疑似病例。但是鍾南山也表示,主要大中城市都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做好出入人員的檢查,因此返程帶來新的疫情高峰的可能性不大。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新冠肺炎社區監測啟動 基層醫師:口罩更荒醫師更勞
台灣新冠肺炎發生首例死亡,一日增2例本土個案,累計達20例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讓基層診所醫師身處高風險職場。嘉義縣醫師公會副理事長徐超群說,「我們基層醫師缺防疫武器,只有加強自我防護」;嘉義市名醫宋思權說,「口罩更慌,醫事過勞,將是顯而易見」。為面對傳播力強,看不見的新冠肺炎病毒,基層診所開業醫師,提高看診自我防護,開心診所院長呂俊忠戴護目鏡、醫療用口罩,他說,「從醫以來第一次戴這種裝備」,醫師直接面對患者看診,做好防護保護自己,目前無法令規定強制患者看診,在掛號就要說旅遊史。徐超群指出,社區監測要求監測對象,包括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含新加坡、泰國及日本及其他國家)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接觸史,且醫師高度懷疑COVID-19感染之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個案,另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現象者;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且無明確病因」、「群聚事件個案」或「醫護人員」之肺炎個案。他說,防疫期間,醫師非必要不做清鼻、喉嚨等侵入性檢查,仍有患者不戴口罩看診,掛號處先把關,他下鄉醫療巡迴專車照常看診,建議疾管署加強基層診所看診防疫宣導,戴口罩,主動告知旅遊史。知名神經內科醫師宋思權說,「我不是感染科專家,但當社區感染出現時,我們第一線基層診所將會面對爆量的患者,把關很重要,否則千餘個負壓隔離病床將耗盡,當心裡準備好,大家一起來承擔加油,我們都在;當飛沫傳染接觸傳染,演變成空氣傳染時,社區群聚感染也就不遠了,管控得好台灣就蒙福,只怕一個疏忽全台就淪陷。」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口罩 20日起7天內可買4片
因疫情延長兩周的寒假要結束了,高中以下學校下周二開學,校園都如臨大敵,各縣市紛紛祭出防堵措施,高雄市要求開學後包括開學典禮、班親會、跑班(跨班)活動都暫停,桃園市則決議四月前校園場地不外借。但高雄傳出一幼兒園要求家長交診斷書,註明「非流感」、「非新冠肺炎」才能回去上課,引發爭議。由於開學在即,有些學校規定學童須戴口罩方可入校,但兒童口罩卻持續缺貨,讓學校家長都很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從廿日起,兒童口罩可七天內從原可購買兩片,改為四片,每個販售點原每日配送五十片也增加到兩百片;成人雖仍維持七天限購兩片,但每個販售點原每日配送兩百片提升為四百片。平均每一個販售點增至有兩百位成人、五十位兒童可買到口罩,買到口罩的人數可望倍增。桃園市長鄭文燦昨天要求教育局必須在開學前做好準備供應,一定要讓家長放心。他裁示,在四月底前,除社區大學外,其他單位或臨時借用學校室內場地,均不開放外借,避免群聚效應產生。高雄市教育局則要求各校,開學後包括開學典禮、班親會、跑班(跨班)活動都暫停,教職員工、廠商、家長與志工等進入校園必須戴口罩、量體溫;學生有發燒、上呼吸道症狀才戴口罩,身體健康者不須戴口罩。高市教育局長吳榕峯表示,因應開學防疫挑戰,凡超過五十人以上的大型活動,包括校外教學、畢業典禮等,三月底前統統取消;個人單獨項目如體育競賽、音樂比賽可以進行,但團體競賽取消。不過,除了各縣市自行規定,高雄傳出一幼兒園要求家長交診斷書,註明「非流感」、「非武漢肺炎」才能回去上課,醫師覺得傻眼,拒絕開立,卻被罵沒醫德。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小兒科主任周柏青表示,診斷書是屬於負面表列格式,欄位就只有病名,無法開出「正常」的診斷書,且對於沒有症狀、也沒有接觸史或旅遊史的小朋友,醫師更不可能主動幫他做新冠肺炎檢體採檢,學校要求有些不切實際。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疑社區感染 蘇益仁:應拉高到國安層級
新冠肺炎台灣增首例死亡個案,但因第19例也是台首例死亡個案,感染源仍不明,且第20例的弟弟也確診,故目前有社區感染疑慮。但學生下周二即將開學、之後清明節台商返鄉潮等,政府防疫是否升級、民眾如何因應?專家表示,政府應面對「疑似社區感染」,且防疫作戰未來更為複雜,有必要提高防疫等級、甚至是「國安層級」。指揮中心昨晚公布國內第19、20例新冠肺炎患者,第19例也是台首例死亡個案,為61歲男性白牌計程車司機,近期曾載運多名回台過春節的台商,但感染源仍不明,因感染給第20例的弟弟,指揮中心指「疑似社區感染」,因評估僅零星個案,社區人傳人的可能性非常低,且目前掌握鎖定三名中港澳旅遊史之乘客,故正調查檢疫中。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表示,他同意目前定調為「疑似社區感染」,因該個案有傳播給弟弟的事實,但政府不能說沒有社區傳染風險,因後續會不會再傳播又是一件事,得再觀察或源頭或有其他事的發生。蘇益仁說,據指揮中心提供資訊,該名死亡確定個案無接觸史、旅遊史,雖深夜宣布以掌握三名中港澳旅遊史之乘客,但不等於就找到感染源,如這三名乘客不是指標案例,等於又回到社區感染,且那麼多台商中國回來,難道就都要認定為指摽?他說,該個案弟弟目前也住院,同樣沒有接觸史、旅遊史,感染原因不明,這理應就是社區感染。蘇益仁說,新冠肺炎台灣也經歷兩個月了,影響層面包含政治、經濟等外,民眾不可能持續口罩之亂,仍得生活,這不是指揮中心就能全盤做到的,故應慎重評估將防疫位階拉高到「國安層級」,如行政院甚至總統等通盤討論、制定策略。而在接下來學生開學、台商清明返台潮上,蘇益仁說,政府應已了解很多病毒、傳人方式也慢慢清楚,如流感有致死率、但民眾也慢慢習慣般,故政府除目前防疫措施落實外,應多宣導讓民眾生活回歸「常態」,只是就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人群等大原則,進入電梯、醫院等接觸撫摸應消毒等,雖會比較不方便,但習慣就會回歸自然。台大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有關擴大檢疫的部分,政府能再做調整的幅度不大。而民眾或學生防疫單靠戴口罩是不夠的,最主要仍得依靠個人的健康管理,避免接觸感染。黃立民建議,民眾或學生在摸臉前、吃飯前,一定得先洗手,這是最好的健康管理方式;若自覺有呼吸道症狀者,可優先自主隔離,避免上班上課,也都能預防社區感染。
-
2020-02-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陸導演常凱1家4口新冠肺炎亡 陸媒揭17天「煉獄過程」
大陸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傳出一件又一件悲傷的案例,大陸導演常凱一家4口染新冠肺炎先後去世,疾病導致家破人亡,有陸媒揭露了他們家過去17天如同「煉獄過程」的經歷。據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娛記小池」刊文:哭了!看完導演常凱一家四口這17天的遭遇之後,情不自禁地哭了。因為這場蔓延至全大陸的冠狀病毒,常凱和他的家人在17天之內先後去世。他的朋友為了緬懷已逝的好友,於是發文公開了常凱的抗病過程和臨終遺言!故事很悲傷,但卻是常凱一家過去17天真實的「煉獄過程」。常凱原本是湖北電影製片廠的一名員工,主要負責電影拍攝剪輯等工作。今年55歲的他和父母以及妻子,姐姐均生活在湖北。唯一的兒子現在在英國留學,因為中國大陸去年底突然爆發了新冠肺炎,所以兒子沒能回到家鄉和父母共度春節。因此,兒子也成為了一家人中唯一沒有被感染新冠肺炎的幸運者。冥冥中,無法團聚的遺憾挽救了這個家族中唯一的孩子。再說常凱一家,除夕夜還在其樂融融吃著年夜飯,迎接春節的到來。但他們沒有想到,這是屬於他們一家的最後一個幸福的晚上,因為2020年大年初一,噩夢降臨!常凱的父親無故發燒,咳嗽,之後病情加重直至呼吸困難。此時,新冠肺炎在全大陸各處爆發,湖北的疫情更是重中之重。眼看父親的各種症狀疑似感染冠狀病毒,心急的常凱無奈帶著父親開始一家一家醫院的求救。可是,病房滿員,物資緊缺。在拜託遍了身邊的熟人和朋友之後,依舊是無法住院,沒有單位可以接收。失望之極之後,常凱只得把父親帶回家中自行照顧,僅僅三天,父親便病情加重而去世。初三,父親撒手人寰,但悲劇並沒有停止,因為年邁的母親也被感染了冠狀病毒。在失去老伴和冠狀病毒的雙重打擊下,母親勉強撐了一個星期,同樣是無藥可治,無院可住,於是初九的清晨,母親去天上和父親「團圓」了。年才只過了一半,但是家裡的人已「走」了一半。眼看著父母相繼離世,常凱既不能為父母操持後事,也無法送父母最後一程。因為冠狀病毒的兇猛,父母的後事只能草草了之,作為兒子,常凱只能置身事外,任憑外人簡單處置。還來不及花更多的時間與父母告別,沉浸在悲傷之中的常凱和妻子以及姐姐也出現了新冠肺炎的症狀。是的,他們三人也感染了。此時,湖北(武漢)已經封城,湖北周邊各地的疫情也更加嚴重,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日益增加,想要等到病床更是難上加難。可生病的人哪還禁得起遙遙無期的等待!一小時,一分鐘,「死神」隨時在等待他們的投降!果然,幸運沒有來臨,常凱和姐姐率先投降了。他們一步步病入膏肓直至錯失醫治良機。2月14日,大部分人在感嘆情人節的到來,常凱的妻子親眼看著丈夫死於家中。這一天清晨,55歲的常凱去世,下午年長他幾歲的姐姐也不幸離世。如今,這個家中,還剩下病重的妻子與病魔繼續鬥爭,奇蹟是否會出現,誰也無法預料。在預感可能將不久於世之時,常凱留下了一封既委屈又絕望的遺書。他在遺書中有一段這樣寫道:「奄奄氣息之中,廣告親朋好友及遠在英倫吾兒:我一生為子盡孝,為父盡責,為夫愛妻,為人盡誠!永別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之後,他走了,帶著一身的病痛與遺憾離開了人世間。從父親染病去世到常凱和姐姐離去,不過17天的時間,一家四口人先後因為冠狀病毒告別人間。這樣滅門之災的傷痛,到底需要多久,常凱的其他親屬才能釋懷與遺忘,僥倖活著的人如何才能平靜的度完餘生?再說如今常凱還病重的妻子,親人一個個離去之後,她還有信心繼續活下去嗎?而遠在國外的兒子,誰可以給他勇氣面對家族的悲劇?文章說,答案都是未知的,他們一家的生活該如何繼續,作為外人的我們真的不忍去想,惟願早日「雨過天晴」,天下人都能一世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