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呼吸
共找到
5786
筆 文章
-
-
2020-02-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式焦慮!沒染疫卻進重症室 竟是得了「太擔心」的病
新冠肺炎令人聞之色變,社會到處瀰漫著不安與恐懼。疫情最嚴峻的武漢多人已有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一名武漢的諮詢師表示,懷疑自己感染武漢肺炎的求助者愈來愈多,一名武漢本地人甚至太擔心得到新冠肺炎,自行服用治療藥物,導致身體出現異常被送入重症監護室。一場疫情的心理反應不能小覷。封城一個多月 武漢失眠的人變多了武漢已經封城一個多月,儘管大陸加大疫情的「正面」報導,但是隨著疫情發展,各種訊息撲面而來,有醫療人員面對媒體爆哭;有發燒咳嗽患者就診時被醫師判斷為「疑似病例患者」後,打給家人爆淚說「我不想死」;沒病的人在這樣的氛圍下也深怕自己染病,在身體出狀況前,心理得先面對「疑病症」的恐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陸開通448條免費心理援助熱線諮詢。武漢封城後,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蕭勁松與心理諮詢師杜洺君開設疫情心理熱線,幫助民眾排憂解心理的難。杜洺君說現今的武漢市,「夜裡亮的燈更多了,許多人因為疫情而無法入睡」,這些無法入睡的人不是第一線抗疫的醫療人員,而是向他求助心理安撫的人。乏力、頭昏眼花...病名是「睡得太多」來電詢問的求助五花八門。杜洺君表示,他曾經接過一名做過心臟手術的老翁來電,由於行動不便加上疫情影響,這名老翁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下樓、多日失眠睡不著。老翁要求諮詢的時候能夠錄音,因為能夠聽諮詢的錄音檔助眠。另一名熱線諮詢師張曉接過一通求助者來電,對方說他感到乏力、頭昏眼花,深怕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在張曉連番詢問「有沒有發熱現象?」、「最近一段間跟誰接觸過」等問題後,張曉幫這名求助者找到病因:只是「睡得太多」。太害怕染疫 自行服藥送醫急救最奇葩的是一名武漢女子因為太擔心自己得到新冠肺炎,而網購服用了硫酸羥氯喹片。這是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藥物磷酸氯喹的「兄弟藥物」。這名女子一天之內服用18片,導致精神出現異常、心律失常等症狀,送往醫院急救。醫生表示,該女子未患新冠肺炎,家中也沒有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群眾容易恐慌,之前大陸民眾瘋搶雙黃連等藥物,即是心理作祟。看新聞就焦慮...強迫自己休息一下疫情爆發後,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台譯:刺胳針)精神疾病專刊呼籲在疫情之下,要及時提供心理健康護理,但至今為病人和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護理的問題關注仍不足。大陸國家衛健委醫療專家組成員、心理衛生學家馬弘曾經接受新華社的專訪。對於有些人每天看到確診病例數都莫名緊張,認為自己乾咳、乏力與肌肉痠痛都認為自己可能得到新冠肺炎,且一直看新聞有莫名焦慮感,這時要怎麼辦?馬弘表示,有些「懷疑」症狀可以在家觀察兩天,但如果有持續加重的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就應當去醫院看診,沒有加重就待在家,待兩三天都沒有關係,哪都不用去。至於看新聞看得很緊張,他則建議,要每天強制自己放下手機一段時間,「每天至少有一段時間不看手機,就保證一個休息,保證一個調整。」
-
2020-02-28 新聞.健康知識+
有時身體洗太乾淨反易染病!真正該清潔的是這些部位
愛乾淨、講衛生一直被認為是好習慣,很多人平時就喜歡頻繁地去清潔身體,每天掏耳朵、摳鼻子,一天洗三四次臉,刷三四次牙……可你知道嗎?有時候,你所謂的“愛乾淨”,反而可能成為疾病誘因,甚至讓疾病反反覆覆,久治不愈!常掏耳朵易誘發炎症;常摳鼻子會破壞鼻腔內的黏膜;常洗臉會讓皮膚角質層變薄,變成敏感性肌膚 ……由此可見,有些地方真沒必要太乾淨,保持正常清潔即可!尤其是以下三處,更得注意!一、摳肚臍,傷內臟很多人的肚臍眼中都会有黑黑的“泥”,有的還可能有點異味,因而不少人習惯每天清洗,更有甚者直接上手摳。肚臍眼的泥是灰塵堆積久了,同時也是皮膚新陳代謝過程中,死亡脫落的表皮細胞、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污物等。再加上肚臍眼深受細菌的“喜歡”,因此,清洗是必要的,但是過度清洗,或隨便清洗,則可能釀成嚴重後果!1、刺激內臟肚臍眼對內臟的神經反射依舊存在。清洗不當會對腹腔內的內臟(主要是小腸)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統的不適,比如肚子疼。2、導致發炎或感染肚臍眼的肌肉組織非常薄,又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經常摳肚臍眼或是操作不當引起破皮,輕者會引起臍炎,局部出現膿性分泌物,有發紅、發臭症狀;重者引起消化道不適,感染擴散可形成腹壁感染、膿腫,或是腹膜炎甚至敗血症。3、健康“晴雨表”中醫將肚臍眼稱之為“神闕”,其被認為是能量供應站,掌管著祛病強健、養生延年以及健脾胃等功效。肚臍的“泥”並非全無好處,其能保持肚臍溫度,避免熱量散發過快,損傷胃腸功能,因而一般每月清理一次即可。清理方法:可以用棉籤蘸一點身體乳或橄欖油塗在肚臍內,待污垢軟化後,再用蘸了水的棉籤輕輕擦拭乾淨、再擦乾即可。二、清腸毒、排宿便可能損傷免疫系統“清腸排宿便,排出毒素、美容養顏更健康”是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因而很多人盲目選擇吃一些清腸茶等。但小編今天想要告訴你,在現代醫學上,根本就不存在宿便這個概念,腸道內也沒有毒素的存在!而且,腸道如果被清理得太乾淨,或許還會影響健康。1、影響消化功能一些清腸茶中可能含有瀉藥成分,如番瀉葉、大黃、蘆薈等,不僅會對腸道產生強烈刺激,影響其消化、吸收、排泄功能,還可能導致機體營養吸收障礙,誘發脫水,甚至昏厥。2、降低免疫力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其健康程度會直接影響人體免疫力!長期使用含中西藥成分的清腸道排毒類產品,對腸道所形成的刺激作用會使腸道內微生態失衡,內環境趨於惡性循環,人體免疫力也隨之受影響。專家提醒:好腸道不是洗出來的,一兩天沒排便也很正常,若平常大便偏乾、排便困難、需要潤腸通便的人,每天的飲水量最好不要低於2000毫升;另外日常飲食也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比例,如有需要,也可求助醫生。三、盲目用洗液,洗出婦科病由於女性的私處構造比較特殊,透氣性和通風性不太好,容易滋生細菌,因而不少女性認為“洗洗更健康”,即私處一定要時常清洗、殺菌,這樣才能防止炎症和感染,避免瘙癢等不適。然而有研究表明,經常使用陰道洗液的女性比不使用的女性,患盆腔感染的機率增加75 %!此外還有以下三大危害:1、破壞陰道菌群正常情況下,陰道內存在各種微生物,其中像乳酸桿菌等有益菌可以將陰道細胞內的糖原分解成乳酸,使陰道維持一定的酸度,從而限制致病菌繁殖。而經常用抗菌劑、清洗劑等清洗,往往在把有害細菌沖洗出陰道的同時,連帶把一些有益菌也殺死了,打破了原有的酸鹼平衡狀態,失去防疫能力,陰道也就無法實現自我保護,更易得婦科疾病!2、傷害皮膚私處的皮膚十分嬌嫩,如果頻繁過度清潔,容易加速養潤因子的流失,失去天然的保護屏障,導致私處出現乾燥、瘙癢的症狀。專家提醒:女性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陰即可,保持衛生乾燥,尤其是性生活前後要清洗;在沒有疾病或炎症時,不要使用任何洗液;若有症狀,要及時就診,並在醫生的建議下酌情使用。有些地方不宜太乾淨,而有些應該多關注的地方,反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污垢、廢棄物等正在悄悄堆積,影響機體正常運行。四、洗澡不洗腋下和腳趾,藏污納垢1、搓洗腋下,增強免疫,寬胸理氣腋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鮮少觸碰到的部位,洗澡時也很容易忽視,但是腋下汗腺發達,很容易產生臭味,也是細菌喜歡寄居的部位之一,因此應該認真清洗。另外,從西醫角度來說,腋下不僅分佈了汗腺,還有很多神經、血管、淋巴組織,經常搓洗腋窩,可以幫助改善身體的血液供應,增強免疫力。從中醫理論上來看,腋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極泉穴,輔以針灸、按摩,有寬胸寧神的效果。經常搓洗腋窩,還能輔助改善肋間神經痛、肩周炎等。2、搓洗腳趾,養肝明目除了腋下,腳趾也是容易忽視的地方。但是,相對而言腳趾更容易藏污納垢,特別是指縫、指甲處;另外,腳上存在著與各個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經絡分佈又比較密集。如肝經就起於大腳趾,而中醫認為,“肝主目,肝開竅於目”,經常刺激大腳趾可以加強肝經的氣血,從而滋養眼睛,緩解不適症狀。五、血管堵塞,堵哪病哪正常情況下,血管富有彈性且血流暢通無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從25歲開始血管就會逐漸出現老化,再加上飲食油膩、久坐不動、熬夜等不良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加速血管衰老,血液中的脂質、代謝物等也會增多,易造成血液粘稠,甚至形成血栓。血栓掉落就有可能導致血管堵塞,堵塞大腦,易造成缺血性腦卒中;堵塞心血管,易造成心肌梗死;堵塞腿部血管,易造成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那麼,如何更好地讓血管保持“乾淨”狀態呢?除了均衡飲食、科學鍛煉外,也要控制脂肪來源。控制脂肪來源血脂既可以在人體肝臟、脂肪等組織細胞中合成,稱為內源性血脂;也可以從食物中攝入吸收,進入血液變成血脂,稱為外源性血脂。正常情況下,內源性血脂和外源性血脂相互制約,共同維持著人體血脂代謝平衡。當從食物中攝入的多了,自身合成的就會減少,反之亦然。因此想要降低血脂水平,應堅持低糖、低熱量、低膽固醇、高纖維的飲食原則。六、肺太髒影響呼吸,壽命短肺主呼吸,而在這一呼一吸之間,病毒、細菌、空氣中的微顆粒等就會趁虛而入。不過,肺有自我防禦系統——在上呼吸道,吸進人體的絕大多數顆粒物質都被鼻腔、氣管中的纖毛、黏液吸附;到達咽部的顆粒則會被吞嚥或者咳出;而進入肺泡的,有些則會被巨噬細胞吞噬成為塵細胞,並被運至細支氣管,通過纖毛運動,經呼吸道隨痰排出體外。但當吸入的致病因子過多或作用過強,亦或是肺的防禦功能降低時,有害物質侵入內部,就會逐漸造成一些慢性損傷,誘發疾病。像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攻擊的靶器官就是肺!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遠離香煙、廚房油煙、汽車尾氣、霧霾、灰塵等;另一方面還要經常清理肺部,並幫助提高其自淨能力!健肺呼吸操研究發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有利於肺的健康。平時可以適當運動,或練習腹式呼吸,起到健肺的作用。健肺呼吸法:深呼吸後,將嘴唇噘成魚嘴狀,均勻緩慢地吐氣,呼氣時間宜長於吸氣時間。每次可練習5分鐘左右。本文摘自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微博
-
2020-02-28 橘世代.時尚橘
完美保養先從喝水開始 讓專家教你如何「好好喝水」!
水,是世界萬物的起源,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而人體70%也是由水組成。水參與身體中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但也最常被我們忽略,喝水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絕對不是說說而已!現在讓SuperFIT營養師帶你探索「水的奧秘」水在哪裡?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約佔體重50~70%,然而這些水都在那裡呢?它存在於血液、淋巴液、消化液及器官組織間,都含有許多水份,如下:1.血液血液中的含水量高達90%,構成「血漿」的主要部分,血液最重要的就是體內的循環系統,負責運送身體各處的養分及氧氣,且將代謝的廢物帶走,並到肺或是腎臟排出。2.淋巴液人體內另一個循環系統便是淋巴循環,主要參與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應,而淋巴循環中含有淋巴液,為澄清無色的液體,含有白血球、淋巴球等與免疫系統相關的物質。3.消化液消化系統中不管是唾液、胃液、膽汁、胰液、腸液等,都含有水分,才能夠有效的作用及分泌。4.各個器官中身體的各個器官,包括大腦、心臟、肝臟、腎臟、肌肉、軟骨組織等等都含有許多水份,以提供各個器官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時所需的溶劑及媒介。水在我們體內為什麼如此重要?水在人體內參與了許多與營養素代謝、養分運輸、廢物排出、溫度調節及器官細胞間的潤滑保濕作用,因此水是人類存活十分重要的物質,若沒有充足的水分補充,便會影響到這些生理功能,進而威脅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讓我們來談談「水的生理功能」1.參與生化代謝:在人體內,水參與體內所有物質的新陳代謝,而人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水分,水參與任何營養的代謝利用、儲存等。2.養分及代謝廢物的運輸:人體內含有血液,而血液中大部分的比例是水,能夠運送養分、氧氣至全身各個器官中,使我們的器官獲得足夠的營養以維持正常機能,並且血液會帶走器官在運作所產生的代謝廢物,前往肺臟或腎臟交換成氣體或尿液排出。3.調節體溫:當人體中進行物質代謝時,會產生許多熱,體內的水能夠吸收多餘的熱,使我們人體的體溫不會發生明顯的波動。另外,當體內有大量的熱能時,體能夠透過流汗的方式,將熱從皮膚散失出去,使體溫維持在正常狀態。4.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當食物進入口中一直到食道、胃、小腸、大腸等一連串的消化管道,食物不斷地被消化分解,最後在小腸吸收,而這些分解食物的物質,便是消化液,而這些液體絕大部分的組成是水,故水在參與食物消化吸收營養的過程中十分的重要。5.潤滑作用:水具有潤滑的作用,像是眼淚可以防止眼球乾燥,而唾液的分泌有助於吞嚥及潤喉的作用,此外水也能夠減少器官、關節間的摩擦,以保持運動協調的狀態。水的在身體中的功能多到數不清,然而知道水如此的重要,但我們卻往往會忽略了他。據分析,在台灣處處都有飲料店,人手一杯含糖飲料可能就是一整天的飲品,導致忘記了喝水;也非常多上班族,從早上到下班,屁股根本沒離開椅子,越忙月忘記喝水上廁所,接下來就會導致便秘、發炎等狀況,每天喝的水往往不足身體所需,過多的代謝毒素無法順利排出,長久累積下來會使身體慢慢出現健康問題好好喝水,可是保持營養健康的最基本關鍵啊!喝水不夠?小心健康亮紅燈!人體一天排尿量約1500 c.c.,若再涵蓋呼吸的水氣、皮膚的散失、排出的糞便,甚至是汗水,每天大約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倘若水分補充不足夠,身體可能會呈現較乾燥的狀態,使得許多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出,反而囤積在體內,而過多的代謝廢物可能產生毒素,而破壞體內許多的營養平衡及健康機能,水若喝不夠,可能容易引發以下的健康狀況問題:1.影響腎功能喝水不足手先會影響腎功能,若尿液量不高、體液少、顏色濃黃,代謝廢物無法順利的排出體外,而長期累積下來可能會導致尿酸過高、痛風、腎結石、尿道結石甚至是尿毒症,而可能會引起發炎等狀況。2.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當攝取的水分不足,便會導致身體的體液不足,血液便較濃稠而循環變慢,此時便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血管阻塞、心肌梗塞,甚至是中風的機率都會增高。3.關節問題每個關節的表面都覆蓋著軟骨,其中也包含了緩衝液來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就像是潤滑油的功能。倘若身體的水分不夠,關節中的華液便會減少,無法正常吸收關節間的衝擊,彼此互相摩擦,進而會引發關節問題。4.皮膚、眼睛乾澀表皮組織間也含有水分,若缺乏水份,皮膚會顯得乾澀,且可能水份及油脂不平衡而引發痘痘、發炎等問題。而眼睛因為含有淚腺,使我們的眼睛不易乾澀,倘若身體缺乏水份,淚液無法正常分泌而可能導致乾眼症等問題。所以多喝水不僅能夠促進我們的代謝,還可以幫助我們將體內因為代謝營養、運轉機能所產生的廢物排出此外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保護腎臟甚至是器官間的潤滑作用,都能夠發揮大大的功效沒事多喝水,身體健康沒煩惱!這是我們熟悉的廣告詞,行走間、等車的過程、或是在辦公、休息等時候,就來杯水滋潤一下我們的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幫助我們身體許多面向更營養健康,包含:1.促進身體代謝先前知道水是體內許多生化代謝的媒介,體內許多的化學反應均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下進行,因此多喝水能夠促進我們的身體營養代謝,使我們更能夠有效利用體內的能量!2.排除體內累積的毒素因為體內的代謝而產生出許多的廢物,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血液循環以及尿液,將我們體內所累積的代謝廢物排出,避免累積在體內而產生毒素。3.皮膚柔嫩愛美的女孩若想要皮膚變好,多補充水分是必要的,體內若有充足的水分,血液循環正常,皮膚就能夠得到充分的養分,新陳代謝也正常,保持皮膚的油水平衡,使得皮膚光滑透亮,除了保養品,由內而外的保養更加重要。4.大腦反應更快,精神好美國研究指出,水是提供氧氣的重要元素,而平常大腦運作時需要氧氣才能夠運轉更快,加上血液循環好,也能夠給予大腦足夠的氧氣,精神及思考能力也會更加有效率。5.增加抵抗力補充足夠的水分能夠強化肝臟及腎臟功能,有助於排出體內累積的有毒物質,且因為水參與了整體的身體循環,便能夠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雖然多喝水是好事,但每件事都「過於不及」,怎麼喝?跟喝多少?成了重要的課題,適當的補充水分才能夠使身體的健康機能越來越好在喝水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注意幾個要點:喝水的注意事項:1.喝水適量足量:健康成人每天至少會流失2000 – 3000 c.c.的水分,因此成人一天的健益喝水量建議落在此區間之間。2.關鍵時機掌握好:最好的喝水方式少量多次補水,或是每個小時平均攝取,但避免一次喝太多的水,避免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而身體不適。此外每日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唷!3.避免飯後攝取太多水分:當食物進入到我們的消化道時,此時的消化液正在分泌分解食物,倘若飯後攝取太多水分,可能會稀釋消化液,進而導致不容易消化吸收。4.晚上不要喝太多水:晚上建議不要喝太多的水,不然可能會導致半夜起床上廁所,而影響到睡眠品質唷!參考資料:https://www.ttv.com.tw/lohas/view/23916本文摘自《SuperFIT極度塑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陳秀熙:因應社區疫情 做好前端準備
校園、企業相繼開學、開工,不少台商陸續回到大陸,重回工作崗位,生活雖逐步回歸正軌,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新確診的案卅二外籍看護,更讓我國陷入院內感染恐慌,行政院昨宣布「超前部署」,指揮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學界提出簡易評分表,若社區同時發生流感及新冠肺炎,可輔助醫療院所篩檢。部分患者症狀不典型 防堵難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症狀不典型,甚至不明顯,或與流感非常類似,有些甚至沒有任何症狀,為方便區分流感還是新冠肺炎,台大公衛學院推出「新冠肺炎危險評估分數模式」,加總分數大於或等於四十分,就需要進一步篩檢。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根據一項針對一千零九十九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至少有半數患者沒有發燒症狀,凸顯新冠肺炎與SARS之間的不同,SARS是在患者發燒後才有傳播力,防堵相對容易,但新冠肺炎顯然並非如此。陳秀熙表示,自我危險評估分數的評估項目有四個,分別是「下呼吸道症狀」、「慢性病」、「上呼吸道症狀」及「全身性症狀」。症狀計分 大於等於40就篩檢下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加八分、呼吸急促加十七分;在慢性病項目中,如有糖尿病、高血壓,分別加十分;但若是上呼吸道症狀,如鼻塞就減十分、喉嚨痛減十五分;全身性症狀,如頭痛、肌肉痠痛等也各減十分。透過各症狀分數加總,若大於等於四十分就建議接受新冠肺炎篩檢。陳秀熙解釋,「負分」部分是流感主要症狀,「加分」則是新冠肺炎症狀,這樣簡單區分可輔助醫療院所,除了接觸史之外,能有依症狀的判斷工具。隨著資料增加 模式滾動修正陳秀熙說,這項評估模式適用所有民眾,不過,隨著疫情的資料不斷增加,新冠肺炎危險評估分數模式將會滾動式修正,而不同的年齡層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一定會有所不同,後續會依照更多個案的數據,提出不同年齡層的評估風險依據。陳秀熙表示,目前台灣的確定病例數不多,因此這個模型係依據中國大陸的病例為基礎設計,需要滾動修正。希望在社區流行前,建立進入篩檢的工具,幫助阻斷第二波流行,減少需快篩人數,也減輕醫療人員負擔。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次看懂新冠肺炎:鍾南山談疫情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長鍾南山上午在廣州疫情防控記者會針對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救治與疫情發展,提出個人看法與判斷,重點摘要如下:●冠狀病毒的傳播速度?鍾南山認為,此次疫情傳染情況可能比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還高,根據目前統計看,大概一個人能傳染2至3人之間,說明傳染得非常快。武漢出現大規模爆發,但是在其他城市並沒有大規模爆發,這與以往傳染性很高的疫情,很不一樣。●為何外國預測16萬人感染,中國預測僅7萬人?鍾南山指出,外國模型沒有考慮「國家強力干預」,以及春節後的延遲復工等變數;中方預測模型顯示,2月中旬或下旬達到疫情高峰,確診病例約6至7萬人。7萬人的預測曾投稿國外權威期刊,但被退了,原因可能是和16萬人的預測差太多;但事實上,中方預測更接近權威(事實)。●疫情高峰與轉折點在何時?鍾南山表示,此前預測高峰是2月中接近2月底,至2月15日數字果然下來了。「我們有信心,新冠疫情4月底基本控制」。此前預測復工回流將出現另一個高峰,現在是27日,但預測高峰還沒有出現,原因是上下火車都要檢查,病毒的自然傳播規律被打斷。●富士康數萬人復工如何作檢測?鍾南山表示,幾萬人在3000平方公尺的工廠裡復工,對工人採取「核酸」與「IgM(免疫球蛋白)」雙檢測。另對所有工廠的水龍頭、下水道都保持非常通暢,主要是要做好呼吸道的防護。大企業復工若出現聚集性感染,將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工廠作業需保持1.5公尺以上的安全距離。●為何要盡快區分新冠肺炎與流行性感冒?鍾南山指出,因為受感染的病患症狀都相似,CT(電腦斷層造影)結果也大同小異;流感造成的肺炎每年有很多,恐將流感都混在新冠肺炎,「不是、也變成是了」。●疑似病例如何快速診斷?鍾南山表示,首先是加速研發檢測試劑和臨床驗證,其次是考慮更好的確診,除核酸檢測,對疑似病人進行IgM是很好的輔助手段。●出院患者是否會再感染?核酸檢測再轉陽性?鍾南山指出,一是轉陽性的個案病例不多;二是微生物的規律都一樣,感染者只要身體內產生足夠抗體,一般不會再感染;抗體增加到4倍,可以給別人捐血漿,救治病人。關鍵是,出院者是否具傳播性。例如腸道比較長、糞便有殘餘病毒未排出,是否傳染給其他病人還要再觀察,目前主要仍是做好呼吸道防護。●冠狀病毒診治通則?鍾南山指出,早期發現患者85%以上都會好轉,危重症死亡率比普通病人危險係數高9倍,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臟病等併發症的危險係數,會高好幾倍。韓國與日本的確診病例快速上升,為防止輸出病例變輸入病例,必須加強國際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分享經驗,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冠狀病毒來源?鍾南山認為,到底是怎麼來,目前還是不清楚,是否早已存在也不知道,中間宿主應該不只有穿山甲一種。這是人類的病,不是中國的病。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接近80%的傳染病都是從動物而來,特別是南方愛吃野生動物,動物攜帶的病毒就會傳染給人,「吃野生動物的陋習,原來是沒吃的,現在何必呢?」●延誤疫情通報原因?鍾南山指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行政地位太低,僅是國家衛健委領導下的技術部門,而國外的疾控中心能夠直通中央,甚至直接向社會公布。從早期情況看,已經有人傳人、醫務人員感染現象,但是疾控中心只能上報,沒有向社會公布疫情的權利,疾控中心未來要有一定的行政權。SARS是偶然事件,加上大多數人對突發性事件重視不夠,沒有持續的科學研究。此次在治療上有點束手無策,只能根據原理,用現有的藥。●新藥研究進度?鍾南山強調,十幾天、20天甚至一個月研發出新藥是不可能的,研發一個新藥需要進行長期持續的科學研究。●此次冠狀病毒的教訓?鍾南山表示,21世紀已有3次冠狀病毒感染事件,凡是發現冠狀病毒感染馬上要「嚴防擴散」,這次就是極大教訓。假如去年12月初、甚至今年1月初,就能採取嚴格防控措施,病人將會大幅減少。研究團隊曾估算,若是1月25號才實施武漢封城,感染人數將會增加到十幾萬人。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預測 4 月底基本控制疫情 復陽不會感染
大陸出現治癒出院後核酸檢測又「復陽」,引發二度感染疑慮。大陸抗疫專家、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指出,只要身體出現抗體,一般就不會再感染。鍾南山预测,大陸疫情高峰已經下來了,疫情「4 月底基本控制」。鍾南山上午出席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在廣州醫科大學舉辦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他指出,團隊在傳統模型基礎上加上兩個影響因素(國家強力干預和春節後的回程高峰消除)之後,做出了預測模型,先前提出預測疫情高峰應該是在 2 月中接近二月底。「2 月 15 日數字果然下來了,接下來,我們預測是 4 月底基本控制。」針對多地傳出核酸檢測複陽,鍾南山表示,一般這些病人不會再感染。他指出,病毒感染規律是只要身體出現抗體,就不會再感染。「不要說一發現有些殘餘就認為再感染,身體已經產生足夠量的抗體,一般就不會感染的,這是規律。」至於腸道糞便中還有殘餘,是否會傳給別人,鍾南山指出,還需要觀察。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 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大陸成為眾矢之的,不過,大陸抗疫專家、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鍾南山上午出席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在廣州醫科大學舉辦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他指出:對疫情的預測,我們首先考慮中國,沒考慮國外,現在國外出現一些情況,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是發源在中國。他還指,目前武漢的病情極為嚴重,外地傳染非常快。同時強調,在中國,只有在武漢出現了大規模爆發,在廣東等其他城市並不是大規模爆發。目前在大陸判斷RO值是在2到3之間(即一人可傳染2-3人)。重症病人傳染性更高,輕症更低一些,但是傳染非常快。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外籍看護趴趴走 醫界:可能從家庭群聚跑到社區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國內昨再新增1名第32例確診個案,為第27例者的印尼女外籍看護,該起群聚事件已有6人確診。專家表示,目前本起群聚新確診個案都與指標個案有明確接觸史,暫時可將其定調為「家庭群聚」,但由於此看護也曾到其他醫院服務,且暫時無法確認院外的接觸者,因此除看護工與照顧者感染風險較高外,疫情也有傳播到社區的可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目前本起群聚確診個案都與指標個案有明確接觸史,有明確的傳播鏈,暫時可將其定調為家庭群聚,但由於此看護除了在第27例的醫院擔任看護外,也同時到另一間醫院照顧患者,目前第二間醫院的接觸者,及她在2月16日至2月24日的院外活動史接觸者都仍待調查,故疫情也可能脫離家庭傳播鏈、跑到社區。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崔可忠表示,看護工與照顧者可能需要替病人翻身拍背、以衛生紙接取咳痰、清潔口腔或在耳邊說話,在醫院陪伴時更睡在病床旁,長期時間與被照顧者距離一公尺以內。倘若被照顧者受到新冠肺炎等病毒感染,看護工與照顧者就有很高風險遭受傳染。崔可忠表示,政府應考慮在醫院發放多國語言的衛教宣導資訊。一般來說,看護工與照顧者在陪伴有疑似症狀的被照顧者之時,應配戴一般外科口罩,口罩數量充分時應頻繁更換;有眼鏡或護目鏡時應在照顧時佩戴上;接觸被照顧者前後都應正確洗手;自身一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應立即就醫。
-
2020-02-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消毒狂用次氯酸水 恐致肺損傷、增加罹癌風險?
我在2020-2-20發表《二氧化氯PK次氯酸水》之後,一位臉書朋友蔡醫師傳來一篇論文及一位胸腔科醫師的網頁。我看過那篇論文以及那位醫師的網頁後,就跟蔡醫師說:「他把氯氣和次氯酸混為一談,但其實它們是很不一樣的。」,而蔡醫師則回:「我也覺得!所以請敎!3Q!」。不久後,蔡醫師傳來他跟那位胸腔科醫師在臉書對話的截圖:蔡醫師:「氯氣和次氯酸應該是不同的?」胸腔科醫師:「內文也有提到次氯酸的傷害。」我就跟蔡醫師說:「論文有提到次氯酸的傷害,卻沒提出證據。」,而蔡醫師則回:「3Q!現在群組、尤其兒科廣傳!期待敎授的文章指正!」 那篇論文是在2010年發表的,標題是Mechanisms and Modification of Chlorine-induced Lung Injury in Animals(氯氣在動物引起肺損傷的機制和修改)。它裡面的第一個圖表的標題是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lung epithelial targets and reactive intermediates formed in the lung epithelial fluids during inhalation of Cl2(吸入氯氣期間在肺上皮液中形成的反應中間物及肺上皮標靶的示意圖)。標題的下面有說明氯氣會在肺裡形成一些中間物,而這些中間物會通過一些肺上皮標靶來造成肺損傷。這張圖表有被那位胸腔科醫師拷貝到他的網頁,成為最醒目的宣傳。但是,它的標題(或註解)卻變成「次氯酸水為弱酸性,霧氣化後吸入呼吸道將導致;呼吸道急性發炎反應與急性肺損傷,誘發氣喘發作,還可能導致過敏性肺炎,甚至啟動致癌途徑、增加肺癌的機會!!」。也就是說,論文裡的《氯氣》被這位胸腔科醫師解讀為《霧氣化後的次氯酸水》。至於這篇論文的內文裡所提到的《次氯酸水霧化後對肺的影響》,它總共引用了三篇論文,而它們都是出自同一團隊:2008年:TRPA1 is a major oxidant sensor in murine airway sensory neurons(TRPA1是老鼠氣道感覺神經元中的主要氧化劑傳感器)。在這項研究裡,實驗所用的次氯酸,是次氯酸鈉(即漂白水),而不是次氯酸水。2008年:Breathtaking TRP Channels: TRPA1 and TRPV1 in Airway Chemosensation and Reflex Control(令人嘆為觀止的TRP通道:氣道化學傳感和反射控制中的TRPA1和TRPV1)。這是一篇回顧性的論文,而它是引用上面那一篇論文來討論次氯酸霧化後對肺的影響。2010年:Sensory Detection and Responses to Toxic Gases(感官檢測和對有毒氣體的響應)。這也是一篇回顧性的論文,而它是引用上面那兩篇論文來討論次氯酸霧化後對肺的影響。也就是說,所謂的《次氯酸水霧化後對肺的影響》的研究,其實是用漂白水做出來的,而不是用次氯酸水。看到這裡,您也許會覺得我好像是在為次氯酸水做辯護。再加上我在這幾天裡共發表了5篇有關次氯酸水的文章,所以您大概會以為我是在鼓勵大家使用次氯酸水。但,事實是正好相反。我是在2019-10-16第一次發表有關次氯酸水的文章,而當時我就有表示,我不同意商家所聲稱的《次氯酸水最後會變成水,是很安全的》。然後,我又在今年2月14日發表的《武漢病毒恐慌,次氯酸水》裡說:「我對於一般家庭使用次氯酸水的必要性,是持保留的態度。但是,由於現在武漢病毒搞得人心惶惶,所以我才會說可以考慮用次氯酸水來殺空氣中的病毒。」在給好幾位讀者的回答裡,我也一再強調,由於次氯酸水的安全性不明,所以不建議用在身上(包括手部消毒)。我也有跟幾位讀者說:「次氯酸水產品應當都是只作為環境衛生的管理,而不是身體衛生的管理。」也就是說,對於次氯酸水與身體的接觸,縱然只是手部的接觸,我都已表達擔憂。所以,我是絕無可能會告訴讀者《霧化的次氯酸水對肺是安全的》。只不過,對於《次氯酸水將導致肺損傷,癌化等等》的聲稱,目前的科學證據實在是相當薄弱。原文:次氯酸水導致肺損傷,癌化?
-
2020-02-27 橘世代.健康橘
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變化多端的天氣容易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此時適當補充營養、多休息、多喝水,再搭配幾個簡單的慢鬆呼吸操、按摩,就能讓身體慢慢恢復自癒力!慢鬆呼吸操第1式 左右轉頸1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放鬆。※鍛鍊大腿肌。2 頭正,吸氣,吐氣,低頭。3 吸氣,頭由下往右轉,吐氣,回正;吸氣,頭由下往左轉,吐氣,回正;吸氣,回正。第2式 雙手畫圓1 吸氣,雙手手心朝上置於腹部前方,由外往上畫圓,至頭頂上方;吐氣,手心朝下慢慢往下壓。2 吸氣,雙手手心朝上置於腹部前方,慢慢往上推,一面翻轉手心往上推至頭頂上方;吐氣,手心往兩側下壓。第3式 哈式呼吸1 吸氣,雙手舉起置於胸前,由內往兩側畫圓。2 雙手收回胸前,由胸口快速往外推,同時口發「哈」聲吐氣。※孕婦、高血壓及癲癇患者,進行以上動作宜多注意。※口發「哈」聲,盡量使用氣音,避免傷害喉嚨。自我按摩第1招 按壓枕骨雙手同時從耳後順著枕骨往內推揉風池穴、風府穴。第2招 按壓虎口雙手交互按摩合谷穴。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熟齡健康指南↘↘↘】。每天跑步,你吃對了嗎? 專家:掌握關鍵4點才健康。持續運動 讓肌肉細胞如同25歲年輕人。橘世代如何存骨本? 醫:先從飲食、太陽下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7 養生.聰明飲食
工作、生活靠咖啡續命安全嗎?營養師完整分析
不能出門的朋友們除了火鍋、燒烤、奶茶還想念起了咖啡館。已經復工的朋友們又開始了咖啡續命模式,工作效率全靠咖啡因。但灌多了咖啡之後,心悸、失眠之餘不由擔心,這樣喝下去真的沒問題嗎?對於一般正常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入不超過400mg的咖啡因是安全的(換算成常見的咖啡具體是多少杯請拉到倒數第二段看)。而且只要不加奶油和糖就挺健康的,不會有什麼危害。 一. 喝咖啡的好處 咖啡可以刺激神經興奮,還有鎮痛、解除疲勞、提高身體機能等作用。此外咖啡中除了咖啡因還富含抗氧化物質,鉀、鎂、菸酸、維生素E等成分,適量飲用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 二. 咖啡過量會危害健康嗎? 對於咖啡的質疑大多在於過量攝入咖啡因的安全性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咖啡,茶、某些碳酸飲料、功能飲料、可可、巧克力等食物中都含有咖啡因。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不超過400mg的咖啡因是安全的。但是大量攝入咖啡因一方面容易導致人體對其敏感性下降,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心率與呼吸加快、失眠、煩躁、頭痛、胃部不適等症狀。另外如果在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最好諮詢一下藥師咖啡因是否對其有影響。對於咖啡因影響骨骼健康的問題,有研究表明,大量攝入咖啡因可能會加速鈣流失,但這種流失與骨質疏鬆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三. 喝咖啡可能缺什麼? 整體上建議在大量飲用咖啡(拿鐵就不錯)的同時要注意補充鈣和維生素D(曬太陽)。並且在食物多樣和均衡營養的基礎上保持適量的運動,例如每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羽毛球、跳繩等,每週進行2-3次肌肉抗阻訓練,這樣可以幫助控制體重和促進骨骼健康。 四. 哪些人不適合喝咖啡? 孕婦和乳母盡量不要飲用咖啡。如果實在需要,每天的咖啡因攝入最好控制在200mg以內,過量可能會增加流產、早產、低出生體重或通過乳汁影響嬰兒等風險。有研究者建議,育齡女性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應小於300mg,所以備孕期間也需減少咖啡的攝入。如果有胃食道反流、偏頭痛,心律失常,睡眠紊亂,乳腺增生等問題,也不建議喝咖啡。 五. 常見食品中咖啡因含量 以100g的咖啡或茶為例:● 現磨濃縮咖啡液大約含有115mg的咖啡因● 卡布奇諾或拿鐵約含21mg的咖啡因● 中等濃度紅茶大約含有20mg的咖啡因● 中等濃度綠茶大約含有10mg的咖啡因以一般的美式咖啡來折算,400mg咖啡因大約相當於兩個中杯(355ml左右)。而一般的一小包的速溶咖啡大約含有50mg左右的咖啡因 ,理論上喝個七八杯也沒問題,但常見的三合一速溶咖啡裡面大部分都是糖和奶精(植脂末)這些,所以如果需要大量喝咖啡的話還是換一種吧。不同品牌的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差別也較大,星巴克的咖啡在同類型產品中咖啡因的含量排名均較高。星巴克中杯咖啡約含咖啡因200mg,而同樣體積的麥當勞咖啡約含110mg咖啡因。其它食物中,一瓶可樂約含35mg咖啡因,一盒250ml的巧克力奶約含咖啡因5mg。黑巧克力約含咖啡因38mg/100g,牛奶巧克力約含咖啡因15mg/100g。可以根據每天飲用的咖啡種類,以及是否攝入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來估算每天自己攝入的咖啡因是否過量。如果需要備孕的話,最好適當減少目前咖啡的攝入量。 六. 咖啡戒斷綜合症 如果長期每天喝咖啡,有一天突然停止也沒有任何不適,那說明你確實沒有“成癮”。其實,醫學界也並不認為咖啡會“成癮”,只承認會有咖啡戒斷綜合徵,屬於精神障礙。如果你沒有出現戒斷症狀,根本原因在於你喝的量可能並不多,一般每天100mg左右的劑量不容易造成“成癮性”。很多人、特別是工作壓力非常大的人,習慣了每天大量飲用咖啡。這種情況下,一旦哪天突然不喝了,可能會出現頭痛、疲勞、焦慮、易怒、精神不集中等症狀,而且這種情況下普通的咖啡劑量也並不能再起到集中註意力的作用,而僅僅是緩解不適症狀。另外咖啡雖然可以讓人更清醒,但也有研究顯示對於反應時間和判斷力的改善並不大,甚至經常喝酒和咖啡的大學生更容易出車禍。 咖啡因在體內大約5-7個小時會被代謝一半,大約8-10個小時代謝75%,因此最好不要在睡前5個小時內喝咖啡,當然每個人的敏感度取決於你的代謝能力和日常喝咖啡的量,有些人就是沒有事。所以提醒大家,正常情況下還是可以喝咖啡的,但是要控制量,不要養成咖啡因依賴。本文摘自營養師顧中一微博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居家隔離者增 高醫統計:一成被隔離者有情緒困擾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被隔離人數也不斷攀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最近透過遠端會談系統,對30名住院隔離個案展開情緒關懷與評估,發現這些個案經二次採檢後雖沒有感染,但已有一成出現焦慮或憂鬱等情緒困擾。精神科醫師建議,看書、追劇、睡好或放輕鬆等,配合家人支持,都有助減低焦慮感。一名自大陸返台的女台幹,過年前因發燒38度到醫院看門診,當場被身穿隔離衣的醫護人員大陣仗搭救護車送入負壓隔離病房,一周後確認未感染才出院。這幾天已返回大陸開工的她坦言,有生以來第一次住院這麼久,除了擔心被感染或傳染給家人,一個人待在入夜後的病房「真的很恐怖」,只能抱著電腦拼命工作,才能忘掉那種恐懼。高醫精神醫學部主任柯志鴻指出,2003年SARS期間,全球有約50篇研究顯示,SARS導致大眾普遍惶恐,在疫情初期,群眾或病人最常見有焦慮、憂鬱、極度不安(急性壓力反應);其中,感染者、被隔離者及第一線工作人員更是暴露在這些壓力中的高風險族群。柯志鴻分析,被隔離者不僅擔心自身可能被感染,也擔心隔離前是否感染家人或朋友,回家後會不會遭到異樣眼光? 加上經濟衝擊等多重壓力,當壓力延長超過兩周,或有情緒困擾等病史,就會出現憂鬱、焦慮、不安等,進而影響到睡眠或精神狀況。柯志鴻說,若不得已因疫情被隔離或居家檢疫,一定要讓自己有充分的睡眠與休息,並保持正面想法,維持良好免疫力。此外,透過短暫活動、正念放鬆、瑜珈、坐禪、氣功或簡單的腹式呼吸等,都有助於深度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有助於減少情緒壓力。如原本就有服用改善情緒相關藥物,隔離期間也盡量不斷藥,才能安然度過隔離考驗。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術後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婦人肺栓塞險送命
50歲的伍姓婦女手術後出院,在家休養的1週內幾乎未下床走動,因虛弱無力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住院竟發生急性肺栓塞,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才恢復生命,但大腦受損導致講話困難、無法走路,醫師強調,民眾對於長期臥床要有風險意識,伍女手術後都不走動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進而造成肺栓塞,差點喪命!伍女在某醫院切除子宮肌瘤,住院幾天後回家休養,但覺得虛弱,不想下床,連吃飯、大小解都在床上,1周後覺覺得喘,全身乏力,食慾不振,才到到彰化醫院急診。彰化醫院急診室醫師黃鎧翊指出,伍女有10多年憂鬱症病史,來診時身體相當虛弱,先收住院觀察,沒想到天伍女竟突然心肺功能停止,沒呼吸心跳。院方對伍女CPR並插管急救,但伍女心跳恢復後不久又停止,來回急救多次後才恢復穩定,轉送加護病房卻又心跳停止,醫護人員接連急救4次,歷經2個多小時才救回,經電腦斷層確診為急性肺栓塞,因多次心肺功能停止,大腦缺氧受損,語言及手腳功能都缺損,講話困難、難以行走,由復健科收住院治療,伍女不到1個月已能慢慢行走,原本吞嚥不良及講不出話的情況也改善,黃鎧翊強調,若醫師允許,術後最好要盡快下床走動,不然就容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若其血栓往上流,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就非常危險,伍女即是如此。
-
2020-02-26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症狀不明顯 易當作感冒
存活期短、棘手的小細胞肺癌,有「癌中之王」稱號。國內肺癌權威、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小細胞肺癌的傳統治療,只有化療,五年後存活率低,僅6%。張姓患者菸齡超過30年,他最近一年來,總是頻頻咳嗽,聲音沙啞。直到他的另一半提醒,才去就醫,一開始以為只是菸咳,直到出現胸痛,走路容易喘,他驚覺不對勁,這才就醫。影像檢查證實,已是晚期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主要是因為抽菸所引起,早期症狀不明顯,頂多只有咳嗽、喉嚨沙啞、胸悶,容易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自身也容易忽略病情,疏於就醫,導致逾七成確診時,早已轉移擴散,甚至超過九成無法開刀。余忠仁指出,過去三、四十年以來,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研究陷入瓶頸,僅有化療可用,一開始用藥,療效確實顯著,腫瘤縮小,但容易復發,而且平均存活期相當短。他說,近年來,免疫藥物為眾多晚期小細胞肺癌病友,開啟了一線生機。余忠仁指出,研究顯示,患者使用雙化療的一年存活率,僅近四成,但若免疫藥物合併雙化療藥物三個月後,先停用化療藥物,免疫藥物持續使用,一年平均存活率可逾五成。如果病患接受治療後反應良好的話,建議持續使用。醫盼藥物納給付余忠仁指出,小細胞肺癌患者人數相對較少,聲音當然較小,但惡性高,治療選項又少,其實亟需免疫治療。余忠仁說,國內外的臨床研究均已證實免疫療法的反應率及有效率,希望健保能夠盡速將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可望減輕癌友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防疫正夯食用薑黃得與失 心臟科病人小心補過頭
初春天氣多變,碰上新冠肺炎疫情險峻,許多心臟科患者覺得自己氣血不足,除規律心血管用藥外,希望吃保健食品或民間配方,增強免疫力與血液循環,但是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明賢提醒患者要小心,部分食物會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干擾藥效。林明賢指出,有名58歲男病人多年前因心內膜炎,接受機械式主動脈瓣膜置換,長期在心臟科門診接受抗凝血劑治療,他不菸不酒,藥物控制良好。但農曆年後,病人自覺容易痔瘡出血,走路會喘,回診追蹤抽血,發現評估凝血功能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指數超過7(治療控制值維持2~3),血紅素指數下降到8.2 gm/dl(男性標準值>13 gm/dl)。病患原本否認最近有使用中藥或喝酒習慣,追問下,才發覺他近日因自覺手腳冰冷,親友推薦薑黃粉,雖病患避開藥物與薑黃粉使用時間,每日只用一小匙,1個月後雖明顯改善手腳冷麻症狀,但發現刷牙易牙齦出血,也許火氣大,上廁所也易痔瘡出血,第2個月後呼吸費力,因為沒有下肢水腫與小便減少問題,延至預定回診時間,才跟醫師討論病情變化。林明賢說,心臟科藥物多樣,需長期服用穩定病情,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是其中重要藥物之一,目的預防與治療血栓,但藥物容易受許多含維生素K食物(萵苣或花椰菜)、香菇、中藥(當歸)、酒精性飲料影響其效果。雖然近幾年台灣陸續引進四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不因為飲食習慣影響穩定藥物濃度,但還是有部分病患只能使用「華法林」作臨床預防血栓用,其中包括換機械式瓣膜患者或心房顫動合併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與二尖瓣風濕性瓣膜狹窄患者。近幾年台灣風行吃薑黃粉,宣稱可能療效包羅萬象,包括抗氧化發炎、抗癌、促進血液循環、減重降血脂等,所以市面常做成健康食品與藥錠,方便服用。另,冬天咖哩鍋也含薑黃粉成分,大量頻繁使用此類料理,可能增強藥物效果,增加INR導致出血風險。林明賢建議病人可以在門診時,先跟醫師討論那些健康食品可以安全使用,不隱匿附加藥物使用,規則生活飲食習慣,如此可讓心血管狀況穩定,也可避免突發出血風險,包括嚴重腦出血中風。所有健康食品要在安全規範與適量使用下,才能弊少於利。
-
2020-02-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真的可以噴酒精消毒後再使用嗎?藥師實測給你看
最近因為口罩荒,所以有人就提出用酒精來消毒口罩...........製造商的意見是:一般外科口罩,不適合用酒精因為酒精會破壞口罩的防水效果,導致飛沫口水會沾附在上面,然後滲進口罩內,再被你吸入呼吸道內。給大家看一下影片好了 我的建議:去過高風險場所後,請立即更換,沒去過高風險場所的情況下,好好保存,使用2~3天就是極限了,請拋棄。其實如果單純沒有接近危險因子或是沒有直接被飛沫碰到,口罩就算是使用兩天,防水力也還是在的有些人會說前面影片的酒精不是噴在外側,其實我也是有直接噴外側的影片,請看 翻過來給你看,其實只要兩下酒精就可以直接穿透到後面了對比於之前直接沖水龍頭,是不是馬上就可以發現不一樣了最後補上台灣不織布同業公會的說明:臺灣區不織布同業公會的說明,內文請參考公會連結網址:點我重點節錄如下:(1)電視上有人用微波爐來消毒口罩,那會讓口罩的效率降低的。(2)酒精和酒精揮發的氣體都會降低口罩的過濾效率,故千萬不可將酒精噴在口罩上。醫務人員,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中,使用酒精的頻率和所處的環境中酒精氣體的濃度都是較高的,如口罩供應充足,應注意更換。(3)一般如不在高危環境下工作的人,一片一次性的口罩用個3-5天,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防疫物資畢竟要留給最需要的人。※本文經《快樂小藥師》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6 橘世代.健康橘
不再被「憤怒」綁架 掌握八關鍵與負面情緒說再見
不被憤怒綁架的方法你可能會說,理論上來說,這一切聽起來都很不錯,而且我對這個想法也抱持著開放的態度,但是當我真的陷入憤怒當中,被憤怒綁架時,又該怎麼辦?這裡有些確實可行的策略,能夠提供即時的幫助。看看哪些跟你有所共鳴,下次又發怒的時候可以試試看。脫離現況當憤怒迅速加劇時,最快的解決方法是走開,然後說:「我需要冷靜一下,我們等一下再談。」讓自己有時間重新定位,你就能夠度過「杏仁核時刻」,重新跟平靜的皮質接合,然後回到駕駛人的位置。你可以規畫想說的話,然後盡力找到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請注意,如果你的語氣充滿了鄙視,那你可能會一無所獲。你說話的方式跟內容一樣重要。讓自己慢下來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雷斯金發展出一套能減緩憤怒的策略。要是你把憤怒比喻成汽車車速,時速三十五英里是代表你很煩躁,時速四十五英里代表你很惱怒,時速六十英里表示你很生氣,時速八十英里意指你非常憤怒。想像一下,你的腳踩下剎車,讓自己的反應慢下來。讓自己︵和你的憤怒程度︶從時速八十英里降到六十,再降到三十五。這樣的話,你不僅避免了可能的意外事故,甚至還創造了機會,能跟眼前的人有所連結,細讀他們的肢體語言,並且評估是不是值得花時間這麼憤怒。遠離事發起因美國心理醫師麥可.拉維頓博士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方式,創造出讓你能夠回應的空間。選擇你在此時此刻的憤怒程度,一的憤怒程度最低,十最高。「我現在是六分,還是九分?」想像一下,把自己的憤怒放在標有這個數字的盒子裡,然後看著眼前的盒子。這有助於你意識到自己的感受,讓憤怒遠離觸發點,然後暫停一下。現在,你可以決定要拿它怎麼辦。你已經給了自己喘息的空間,現在有更多的自由能夠選擇下一步要怎麼做。鍛鍊身體去跑步、散步、隨音樂起舞,有時候在房間裡大吼大叫也滿有幫助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去除你身體系統裡的腎上腺素,並且在你耗盡力氣之前,把情緒的能量燃燒殆盡。然後你就可以恢復平靜,繼續前進。調整呼吸祖母說的對,深呼吸有助於找回自我。透過想要保持平靜的動機,就算你的思緒紛亂,你也可以引導自己重新呼吸。你可以想像自己在海邊,每次浪打在岸上,就呼吸一次。或嘗試另一種鼻孔呼吸法,又稱為「鼻孔交替呼吸法」,據說可以讓大腦的兩半部維持平衡。這樣的話,你就能夠防止憤怒的火花燃燒成火焰。融入人群不管是跟好朋友或是你信任的人,請抽出一點時間釋放你的感受。讓壓力鍋釋放一點壓力。重點是要感受到支持,同時看看自己是否有什麼新想法。你也可以在情緒日記裡表達感受。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明智的自己,冷靜且清楚一切。跟自己的這個部分連結起來,再回答「你會跟陷入同樣情況的好友說什麼呢?」這個問題,你比自己知道的還要更有智慧。感受它、隨它去憤怒反映在你身體的什麼地方?是頭痛、胃部打結、心跳加速,還是臉部發燙?與其試著除掉它,不如與它共處,就像你正在照顧受傷的孩子一樣。與其嘗試用大腦分析,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感覺上。你在觀察感覺,而不是被困在其中。你很快就會發現憤怒失去力量,最後慢慢消散。把憤怒視為過眼雲煙跟心情相比,情緒只會維持幾秒鐘的時間。是我們的思維助長、擴大了它,讓它持續存在。把你的憤怒看作烏雲,可能在你身上蒙上了一層陰影,但也正與你擦身而過。憤怒不是你,也定義不了你。本文摘自《每種情緒都是天賦:讓悲傷保護你、恐懼提醒你、欲望推動你……如何善用情緒與生俱來的好處與優勢?》,采實文化 2020/02/06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6 科別.感染科
未打疫苗 上周10例流感死亡個案
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最新流感疫情監測資料,上周門急診人次創近五年單周最低,單周重症人數也創下今年最低,顯示全民防疫有成。不過,上周還是有10例流感相關死亡個案,10位都未接種流感疫苗,最年輕者僅29歲。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5萬2135人次,較前一周下降14.7%,創下近五年單周最低,流感重症9人,亦創下今年單周最低。往年流感高峰都在過年前後,上周新低可能與今年過年較早有關,但亦可能因流感傳播途徑與新冠肺炎相同,都是飛沫感染及接觸傳染,民眾落實新冠肺炎防疫的同時,也能有效阻斷流感傳播。林詠青指出,上周10例流感相關死亡個案,全數都有慢性病但都未接種流感疫苗,最年輕者29歲,最年長者92歲,其中9例為H1N1,1例為B型流感,從發病到死亡平均時間為兩周,死因大多是肺炎。當中最年輕的是29歲北部女性,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且控制不理想,一月下旬發燒咳嗽,發病後三天因呼吸喘就醫發現雙側肺炎,她的腎功能不好,住院過程也有洗腎。後來因呼吸衰竭越來越嚴重,轉加護病房但恢復不佳,住院第七天不幸病逝。林詠青表示,不論年輕或年長,慢性病都是併發重症死亡的高危險因子,這類病患都是公費流感疫苗的接種對象,現在還有7.1萬劑,呼籲符合資格者都要去接種。目前各級學校已開學,社區還有流感疫情,而且整年都有腸病毒傳播風險,提醒除了注重新冠肺炎疫情,流感和腸病毒的防治也有其必要性。林詠青表示,校園防疫特別要注意四點:充足洗手設備、正確洗手教育、教室保持通風、全面環境清掃消毒。
-
2020-02-26 新冠肺炎.回首SARS
撿回一命後…17年來SARS倖存者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新冠肺炎已造成2千6百多人死亡,回首17年前同是冠狀病毒的SARS,雖然造成死亡的人數不到1千人,但那些「染煞」後倖存的人,有多人過得生不如死的生活,他們被稱為「治癒」後的SARS病人,其實還在與病魔對抗,根本還沒治癒。他們的病魔已不是冠狀病毒,而是SRAS的後遺症病魔─骨頭壞死。當年為了搶救生命和控制疫情,由鍾南山院士首先提出的激素療法被大量用於緊急治療。健康網報導,激素治療是一把雙刃劍,「命」和「壞死的骨頭」選哪個?殺敵一千自損五百,剩下五百,哪怕是有後遺症,也是命。北京的方渤一家九口感染SARS,他的妻子和妻姐都因搶救無效而去世,此外有5人患上不同程度的後遺症。「你活多少年,你就要受多少年的痛苦。治這兒了那兒壞了,治那兒這兒壞了,沒完沒了」。方渤久病成醫,如此解釋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被稱為「不死的癌症」,意味著患者要終身接受治療。方渤做了兩髖的股骨頭置換手術,但是雙肩和雙膝關節的骨頭仍在一點點兒地塌陷,這讓他疼痛難忍。極端的時候,方渤用沒喝完的酒瓶子砸自己的腦袋,企圖以痛止痛。現在他頭髮花白,身形瘦弱,身上儘是手術後的疤痕,「我全身的骨頭就跟石膏一樣脆弱,骨頭會不可逆轉地塌陷下去,直至癱瘓或死亡」。吳如欣感染非典後,進行輸液治療,每天14瓶,從上午8點,連續吊點滴到凌晨三點。她回憶說:「我有一次看到那個瓶子掛著有那個甲強龍,後來知道這是激素,激素會造成骨質疏鬆」。後來她出現嚴重的非典後遺症狀,陸續被診斷出肺纖化、腦梗等症狀。她常常呼吸困難,睡著覺就被憋醒,「我反覆地做夢,就在冰蓋底下游泳,憋得我實在不行了,憋醒了就坐在床上喘氣」。她幾乎失去了笑和打哈欠的功能,一笑一張嘴,一打哈欠一張嘴,肺部的纖維化使得氣提不上來,很容易哢的一聲,骨頭就斷了。為了治療骨頭壞死,吳如欣省吃儉用,她養了兩條狗,讓狗趴在膝蓋上進行熱敷,當是「狗皮膏藥」。楊志霞十一口人,九人感染非典,其中四人在兩周內喪命,丈夫死時,也只是醫院樓道裡一句簡單的口頭通告:「楊志霞,給你愛人火化了」。SRAS「治瘉」出院後她將自己封閉在痛苦的回憶中,拒絕說話、拒絕交流,流淚成為唯一的宣洩方式。2004年年初,楊志霞被確診患有股骨頭壞死,她一路哭著回家。他們從感染SARS時的絕望,到死裡逃生後的慶幸,如今成了病魔伴隨終生的受害者。2006年,曾有一項對110名後遺症患者所做的問卷調查,資料顯示,超過70%的人因為股骨頭壞死而接受治療,超過60%的人因肺纖維化接受相關治療,因後遺症而喪失工作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人超過1/3。17年來,在這個群體中,康復好的人重新回歸社會,回歸平靜的生活;但多數喪失勞動能力的人,還在遭受疾病的折磨和精神的自我歧視。17年後再度遇到冠狀病毒的侵襲,儘管最終會戰勝疫情,但目前已有2萬7千多人「治癒」,以及將有愈來愈多的治癒者,他們是否也會出現後遺症也備受各方關切。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6 橘世代.愛玩橘
連假快去!螢火蟲提前現身 花蓮「螢」光閃閃
花蓮林管處結合在地社區舉辦的「大農大富賞螢趣」,原訂3月中旬舉辦,近日螢火蟲悄悄閃著螢光現身,林管處驚喜不已,提前在228連假舉行,每人220元、縣民優惠價180元。相關資訊可上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Lampyris2017/。占地廣達1250公頃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往年約在3、4月林下可見螢光點點,是全台面積最大、最早的賞螢地點。林管處表示,依照過去經驗,園區內發現第一隻螢火蟲後,約2到3周,就可以看到穩定族群發生,今年受暖冬影響,螢火蟲提前現身,原定3月14日至4月12日展開的賞螢季,也決定提前到2月27日至4月7日,即起可網路預約。大農大富賞螢趣除有季節限定螢火蟲可以欣賞,還有導覽員解說,並附贈在地社區手作的伴手禮,可說相當划算。林管處還與在地社區規畫14條旅遊路線,方便遊客白天規畫一趟社區小旅行,享受花蓮鄉村的田園氣息。社區小旅行介紹-大富甜甜的所在,下午2點到4點半,每人300元(10人成行),行程有1)手工炒蔗糖DIY體驗2)手作蔗渣紙體驗。聯絡人:衛先生|0937-175325|陳月琴|0975-273772|qin0430@gmail.com大和有機生態農村(大富 大豐社區)大農大富園區廣闊,還有13公里長林間自行車道,適合親子騎單車同遊,就算不騎車,園區道路平緩好走,到這裡可以脫下口罩隨意漫遊,盡情大口呼吸芬多精,是都會地區無法提供的奢侈享受。園區周邊還有許多熱門景點,像光復糖廠,早年是東部重要的製糖工廠,2002年停工後,轉型成為觀光糖廠,近年積極經營園區觀光特色,提供日式小木屋住宿、農特產品、風味餐等,最受歡迎的就是糖廠琳瑯滿目的冰品,遊客人手一支,在糖廠閒晃、吃冰、餵魚,是許多親子共同的回憶。要體驗花蓮的原住民文化,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也是值得探訪的地點。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重要聚落,部落裡有一棟依傳統工法建造的「kakita'an祖屋」,是以前太巴塱部落的信仰中心。「kakita'an祖屋」最早建於1935年,以竹子、藤編及稻草建成,每根梁柱都刻有敘述祖源神話的祖靈圖案,相當珍貴,可惜一度被颱風吹毀,在族人努力下,依原貌重建。同樣在光復鄉還有一個馬太鞍部落,也是阿美族聚落,這裡有馬太鞍濕地生態、阿美族傳統的「巴拉告」漁法可以體驗,還有紅瓦屋、欣綠農園等餐廳提供野菜、原住民料理等特色美食,趁著賞螢季輕鬆遊光復,有生態、有美食 、有文化一次滿足。【愛玩橘 慢活輕旅行↘↘↘】。春遊玩什麼?苗栗2天慢遊行,品嘗山中無歲月。走一回雲林朝天宮 「媽祖廟領頭」串巷走弄逛北港。宜蘭新秘境 社區規畫師打造幸福藍圖:田園景觀X人文特色。不用出國!台灣有個「上帝部落」千株櫻花綻放成海。【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2-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國病毒權威:難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新型冠狀病毒最近擴散到歐洲,義大利、西班牙等地相繼傳出感染病例。德國權威病毒學者表示,目前看來全球大流行已難避免。柏林夏里特醫院(Charité)病毒研究所所長德羅斯登(Christian Drosten)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表示,研判目前情勢,恐難以阻止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pandemic),也就是說這種傳染病將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同時出現。德羅斯登說,全球大流行對各國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醫療院所得同時治療許多病患。歐洲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截至26日凌晨已傳出325人受到感染,11人死亡,而且至今沒找到感染源。德羅斯登認為,病毒顯然在義大利傳播了1到2週才被發現,很有可能病毒也已經到了德國並開始擴散出去,直到有人出現嚴重症狀去就醫、而且被檢測出來後大家才知道,就像義大利一樣。德國目前只有零星的感染個案,如果爆發嚴重疫情,德國的醫療體系有辦法應付嗎?德羅斯登表示,關鍵在於是否能延緩病毒傳播的速度,如果突然有許多人被感染,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能應付。由於媒體大幅報導各國疫情,德國最近也開始鬧口罩荒,德羅斯登對口罩的效果表示懷疑。他說,沒有證據證明一般藥房買到的口罩能預防傳染病。德羅斯登是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共同發現者之一,他的團隊1月中即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檢驗試劑,供全球實驗室使用。
-
2020-02-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新冠肺炎家長慌 專家:兒少染疫機會低
台灣今天新增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為一名男童,不少家長恐慌,擔心病毒入侵校園。專家說,目前實證資料顯示,高中以下兒少感染新冠肺炎機會低。但並非不會染疫,要注意勤洗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下午的記者會宣布,新增一名新冠漢肺炎確診個案,為一名11歲兒童,且為無症狀確診者。他採檢時還沒開學,沒有進到校園的疑慮;但寒假曾去補習,相關接觸者還在調查中。此男童目前為台灣最年輕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指揮中心執行官周志浩在記者會表示,雖然此個案年幼,但根據目前實證數據顯示,新冠肺炎感染兒童、青少年的比例,「低得非常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晚間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一篇最新發表的中國大陸研究數據顯示,在7萬多名經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診斷的COVID-19病人中,絕大多數病人的年齡落在30到79歲間,1到9歲占1%、10到19歲也占1%。黃高彬說,從數據看來,理論上高中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染病機會低。雖然今天台灣出現一名兒童確診個案,但目前才開學一天,就算確診個案有相關接觸者,病毒在校園散播的機會也小。也幸好延後開學,「蠻幸運的」。疫情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根據目前中國大陸的少數報告,小孩如果罹患新冠肺炎,症狀比較輕微,如發燒、流鼻水、腸胃道症狀,但也有重症的報告,不過比較少見。莊人祥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小孩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在中國的資料中,感染者仍以成人為主。面對家長的恐慌,莊人祥說,小孩基本上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措施,勤洗手,且如果有呼吸道症狀或身體不適,不要接近家中的長者或慢性病者,也不要上學,避免增加各種疾病傳染的風險。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續傳出家庭群聚案例 專家教你如何阻止病毒在家擴散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不斷發現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同時因為傳染性高,病毒在環境下推估能存在數天,台灣陸續傳出家庭群聚案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24日公開提醒,居家環境與個人清潔可以大幅降低接觸感染風險,勤洗手、戴口罩、規律清潔環境,可以降低家庭感染率至20%以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張靜文表示,目前資料顯示,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最主要傳播媒介就是飛沫,如果人與人距離比較近,有可能直接吸入帶病毒的飛沫,如果飛沫掉落在物體或床上,另外一個人手接觸,就會把病毒帶到自己身上。另外,飛沫如果在空中變成飛沫核,就容易隨著空氣四處飄。武漢肺炎病毒在環境可能活數天 居家消毒非常重要張靜文說明,目前沒有研究能夠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夠在外在環境能夠存活多久,但藉由同樣是SARS與MERS冠狀病毒研究,可以推算新型冠狀病毒也應該能存在數天,也就是說,當新型冠狀病毒離開人體到任何環境表面,連續數天都有可能接觸感染的風險,所以最好的防護措施就是勤洗手跟環境清潔。勤洗手可以把手上病源去除外,如果可以把環境病源規律去除,雙手碰觸到病毒機會也能減少。張靜文強調,目前台灣家庭群聚都仍是零星個案,沒有繼續向外擴大,因此只要家庭環境清潔做好,就能有很好防疫方式。而漂白水就是很好的居家消毒工具,成本低也容易取得,增加家庭清潔頻率,環境病毒致病風險就能降低。張靜文提醒,使用漂白水清潔環境,由於漂白水可能對皮膚黏膜有些傷害,要記得戴上口套、口罩、手套,不要讓皮膚直接接觸漂白水。漂白水和清水比例最好保持1:100,清潔的環境一定要通風,讓身體不會因揮發物質而受傷。張靜文特別指出,如果跟有高風險家人同住,不論是有輕微呼吸道症狀、疫區旅遊史、容易接觸病患的醫護人員等,就一定要做好居家防護,不但防護自己,同時也降低其他成員危險。家庭群聚管控好,也就阻止病毒繼續擴散,社區散佈的危險也就降低,醫療防疫資源就能維持,台灣醫療力量也不會被擊潰。戴口罩勤洗手 家庭感染率能降低至20%以下目前越來越多無症狀或輕症武漢肺炎患者,傳染力也都非常高。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分析湖北省病患,除初期高燒患者比較多外,接下來的病患出現高燒比率約43%,也就是說很多人沒有發燒。因此目前必須考慮,假使沒發燒卻有呼吸道症狀,到底該不該採檢,要不要列為疑似患者非常關鍵。陳秀熙說明,分析目前台灣28名病患,平均潛伏期約7天,比中國大陸病患稍微長一些,康復時間需要2周以上,需要非常多醫療資源。如果家庭感染可以管控好,就能保護住台灣的醫療能量,目前武漢肺炎家庭感染率(密切接觸)約46.2%,如果家裡有高風險者,戴上口罩加上勤洗手,感染率能降低至20%以下。無症或輕症患者隱憂 自我判斷成關鍵陳秀熙強調,分析中國大陸武漢病毒與台灣流感相關數據資料,民眾或醫療單位就可以先行判斷對武漢肺炎的危險評估。沒有發燒的狀態下,基礎分數50分;有下呼吸道症狀或慢性病,如咳嗽、呼吸急促、糖尿病,分數往上加;有上呼吸道與全身性症狀則往下扣分,如鼻塞、喉嚨痛、肌肉痠痛等(類似流感症狀);危險分數大於與等於40分,就須要採檢確認有無感染武漢肺炎。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教授黃俊豪提醒,傳染疾病自我防護,必須要隨時提醒自己,勤洗手、戴口罩、維護環境消毒,這是一定有防疫作用的;但假如社會風氣越恐慌,反而會降低防疫行為意願,因此疫情報導不能引起恐慌。如果防疫單位能將過往傳染疫情作為參考,將有利於民眾對預防新興疾病的現實感。★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面對新冠肺炎大流行 全球沒準備
華爾街日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24日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能否控制已在多國引發大規模疫情的新冠病毒進一步傳播。然而,WHO說,新冠病毒尚未達「全球大流行」,但警告說,對於可能發生的大流行,全球還沒準備好。全球大流行代表病毒在全球範圍廣泛傳播。WHO表示,中國大陸新冠肺炎疫情已達高峰,新增病例數正在減少。世衛秘書長譚德塞在日內瓦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新增)病例的持續減少令我們感到鼓舞。該給所有國家帶來希望、勇氣和信心的關鍵訊息是,這種病毒可以被遏止」。譚德塞說,由WHO領導的一組國際專家過去一周一直待在中國,他們推斷當地疫情在1月23日至2月2日間達到高峰,此後疫情持續穩定下降。舉例來說,中國在2月2日通報2590起新病例,2月24日僅通報460起。譚德塞還表示,研究小組發現中國採取的措施有助穩定疫情,但是未具體說明是哪些措施。但譚德塞說,義大利、伊朗和南韓近日疫情升高「令人憂心」。目前全球28國共累計確診逾7萬9436例,死亡突破2641例。一些傳染病專家說,鑑於傳染性呼吸道病毒很容易傳播,且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患者也能傳染,因此現階段不太可能阻止這種病毒在全球更廣泛地傳播。對此,WHO表示,目前還無法確定。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在記者會上說,「仍有可能遏止新冠病毒傳播。但是該病毒可能會變成地方性流行病,或季節性流行病,又或者可能加速發展成全球流行病。目前還無法判定病毒傳播會演變成什麼情況」。譚德塞表示,世衛組織依據疾病的地理分布、嚴重程度和對社會的影響來判定是否引起全球大流行。他說,「目前還沒看到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全球也未有大規模的重症或死亡」。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心情起伏 專家:調息找回生活控制感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多個國家也紛紛出現確診案例。隨著疫情發展,民眾的心情也跟著起伏,從「口罩之亂」到「酒精之亂」都在在顯示民眾出現不安、恐慌的情緒,對此心理衛生學會也提出心理衛生對策,處理疫情下的情緒危機。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現行個人或政府提出的防堵疫情、增產口罩避免傳播、提升免疫力等,多為針對生理健康的防疫措施。但「離開心理健康就不能稱之為健康」,因此無論在個人、社會或是國家層面,皆須提出更多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案。亞安情緒危機處理團隊執行長張愛倩則依過去處理震災時的經驗表示,當重大事故發生,生理、心理、社交都會產生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可能會降低日常生活的功能,例如身體感覺會較僵硬或無力感;因此建議此段時間可將行動放慢,並記得運動、放鬆。張愛倩說,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放鬆,以降低生活上失控的無力感:一、用個人平時熟悉的放鬆方式,如運動、繪畫、聽音樂等放鬆緊繃的身體和心情。二、使用調息的方式呼吸吐氣、放鬆身體的肌肉,心情也會跟著放鬆。三、睡前泡腳、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保持正常規律作息。張愛倩也建議,如果是上班族可能會因為疫情使專注力下降,可在上班離家前、下班離開工作場所前,先調息幾分鐘,對自己說幾句打氣的話。每天持續這樣的流程,可以讓自己漸漸找回失去的控制感和安全感。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已罰65未居家隔離檢疫者 試辦防疫小黃
台北市衛生局今天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共裁罰65人未遵守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規定者,並再度呼籲民眾一定要確實遵守措施;而北市26日起也將試辦防疫計程車,照顧居家檢疫者的就醫需求。衛生局資料顯示,目前台北市仍有6人進行居家隔離,3044人進行居家檢疫。而截至24日止,共有65人受罰,依情節輕重,違反居家檢疫規定遭罰1萬元者有60人、7萬元者有4人;違反居家隔離規定遭罰6萬元者1人。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告訴中央社記者,衛生局設有防疫專線,號碼為02-23753782,專線人員會了解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情形,判斷叫救護車或防疫計程車,又或進行通訊醫療即可。余燦華說,若是危及健康生命等緊急狀況,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等症狀,會直接請救護車接送;若非屬於發燒、呼吸道等症狀,但又有就醫需求,將聯繫防疫計程車;若是不用在第一時間到醫院者,衛生局人員會聯繫就近醫療院所,提供通訊醫療。余燦華表示,目前台北市共有17間醫療院所可提供通訊醫療。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黃瑽寧6個重點解析新冠肺炎
上周(2/16)在一場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主辦的研討會,針對目前已在全球迅速傳播開來的新冠肺炎(COVID-19),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會中提出對於新冠狀病毒的一些重要觀察,《元氣網》特別整理節錄以下重點,讓大家多認識新冠狀病毒,及了解如何防範。一、新冠肺炎可無症狀傳染?學理上來說,無症狀傳染是可以的,但理論上傳染力會比較差。之前德國有個案例,一開始說是無症狀傳染者,後來發現不是,他其實有症狀,還吃了藥,其實他已經覺得肌肉痠痛不舒服,但他還是去開了會,開會之後就傳給其他人,所以他不算是一個無症狀的傳染者,算是輕症患者。此外,我們知道 ACE2 最多的地方在肺部,想說跟禽流感一樣,病毒要到很深的地方才找的到門,理論上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可是還是有 5% 的病人說我有流鼻涕、鼻子之類的症狀。最近有一篇研究也發現,其實鼻腔裡也是有ACE2受體的。目前醫療共識是,一開始輕症狀況就是咳嗽,然後肌肉酸痛,再嚴重一點就發燒,開始喘。根據WHO的估計,82% 的人是輕症,15% 是會喘,3% 會進入到嚴重的症狀。二、會否糞口傳染?前陣子有新聞報導這個病毒也可以糞口傳染,這我要打個超級大問號。找到屍體不代表可以找到活的人。一個病毒在糞便中找到 RNA,跟糞口傳染還有距離,要有活的病毒從大便出來才可以證明有糞口傳染。三、為何重症多抽菸男性?ACE2(人體細胞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2)可以說是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的「門」,ACE2在人體很多地方都有,包含在腸胃道的平滑肌,還有血管內皮細胞都有。如果ACE2 在我們細胞表現越多的話,可能這個病毒就找到更多機會進到我們的身體裡面,ACE2 的表現或許可以跟我們的嚴重度成正比。而根據研究指出,抽菸者的ACE2比非抽菸者還要來的高,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抽菸者重症機率高,因為他進去門檻比較低。而在中國抽菸的男性佔 48%,也就是兩個男性就有一個抽煙,而女性抽菸比例可能只有3% 左右,或許就一個機轉可以解釋兩個答案,就是為什麼男性在重症多,還有就是為什麼抽菸的人會是重症的危險因子。四、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很多人說:「沒關係,到了夏天這個病毒就不見了」,你可以看到過去冠狀病毒的季節特性,在緯度高的地方,可以看到冬天時冠狀病毒流行比較多,但是那是北半球、那是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但如果看到跟我們比較相近緯度的廣州,經過這三年,看起來其實沒有什麼季節性,到夏天這個病毒是不會消失的,它跟流感一樣,流感也只有在緯度高的地方有很明顯的季節性,在台灣甚至是更熱的地方,它是一整年都有的。所以,「不用期待這個病毒在夏天自己會自殺,其實還是會留下來的。」五、新冠狀病毒能否控制住?未來到底能不能把這個病毒限制住?就像當年的 SARS 把它關起來呢?根據數學模組,一隻病毒只要有10% 的無症狀感染者,這名無症狀者就算他才剛傳給一個人,就是他傳染力還不到一般能傳播的 1%,對防疫者而言,就很難百分百掌握所有的接觸者。如果傳染力可能已經出去了 15% 到 30%,那麼你要在爆發前控制就更困難了。新冠狀病毒的輕症患者高達八成,所以這個病毒要像 SARS 一樣完全消失,我是採比較悲觀的態度,但是如果有疫苗事情就可以改觀了。六、如何面對存在的病毒?很多的研究講到冠狀病毒放在無生物上面到底可以活多久?只要條件良好,它要活 5 天 10 天都有可能,只是病毒量還剩多少不曉得。其實在無生物表面上面的接觸傳染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抗冠狀病毒,最重要還是洗手。等藥物的臨床實驗也沒這麼快,疫苗沒那麼快上市,因此一般民眾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洗手的工作,還有飛沫傳染的預防。新冠肺炎讓你很焦慮?加入元氣網粉絲團快速掌握疫情!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5 科別.心臟血管
稍微動一下就累或心悸?看看你的心衰功能性在哪一級
心臟像馬達一樣,持續把血液打出去供全身器官使用。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醫師表示,心臟衰竭的定義就是,從心臟打出去的血液供應不足,無法滿足全身器官的需求。這是一個供需的問題,供需失衡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造成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缺血性心臟病」,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另外還有心律不整、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等。心臟瓣膜的功能是讓血液朝一定方向推進,倘若瓣膜打不開,或者瓣膜關不攏,皆會影響心臟功能。所謂的心臟肌肉病變,是心肌纖維化導致心臟無力收縮,例如擴張性心肌病變,心臟變成很大顆、很無力。先天性心臟病、高血糖、高血脂、嚴重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或者有心臟疾病家族史,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 為什麼心臟變大顆卻反而沒有力量呢?黃世忠醫師解釋道,正常時候血液從心臟打出去,然後由靜脈系統回流到心臟,要把血液打出去之前心臟要先放鬆,放鬆到要收縮前的狀態,叫做舒張末期,心臟內的血液若是100c.c.,用力收縮把血液打出去後可能只剩下30c.c.,也就是一次把70c.c.的血打出去。一般人正常心跳大約每分鐘70跳,每一分鐘的心輸出量就是70 X 70 = 4900c.c.。當一個人的心臟沒力之後會代償,舒張時有更多血液回到心臟,比如說現在心臟擴大了,可以容納120c.c.血液,每次收縮還是打70c.c.出去,心臟裡留下50c.c.,我們會計算一個心臟功能的指標,叫做「左心室射出分率」,射出分率的意思就是原來100c.c.把血打出去後剩下30c.c.,射出分率就是70/100 = 70%。心臟擴大以後,同樣打出70c.c.,射出分率就變成70/120 = 58%。雖然心臟變大顆,但是心臟功能卻愈來愈差,射出分率漸漸從70%、60%、50%,變成剩下20%。因為心臟變大顆是把心肌纖維撐開,收縮力道比原來差很多。心臟衰竭初期通常有哪些表現?黃世忠醫師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常見的有幾種,一個是呼吸困難。呼吸困難的程度不同,初期是休息的時候沒事,但是活動的時候會出現困難。原來爬三層樓不會喘,現在爬三層樓會喘,因為活動的時候身體需要較多血液供應,來不及供應就會喘,活動受限制。心臟衰竭導致肺部積水的時候患者沒辦法躺平,要坐起來比較舒服,叫「端坐呼吸」。有時候是已經睡著了但在半夜喘醒,這叫做「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若肺部積水很嚴重,患者連坐著不動也會喘。肺部積水還可能造成持續性咳嗽,尤其是夜間咳嗽,患者的痰通常比較稀,甚至出現粉紅色帶點血液,跟肺部感染、肺炎、感冒那種濃稠的黃痰不一樣。 患者會出現體液滯留,多餘的水分就滯留在體內,最常見的是下肢水腫,壓下去就會凹陷,有時候不只下肢水腫,還會往上腫到大腿、會陰部、腹部。如果水分滯留於腹腔內,可能造成腹水、肚子會脹,腸子也都腫腫脹脹,胃口就不好。當一個人出現水腫,體重會明顯增加,可能超過4-5公斤,就是4000-5000c.c.的水分。我們會請病患每天量體重,如果體重多一公斤,隔一天又多一公斤,通常都是水分滯留,長肉不可能長這麼快。如果已經出現水腫,就表示已有4-5公斤的水在體內。因為心臟要推動全身血液循環,心臟衰竭時病患會疲倦無力,很容易累。當心臟血液供應不足時可能會出現心絞痛,若腦部血液供應不足,還可能神智不清。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原因通常有兩個,一個就是心臟衰竭持續惡化,最後死於心臟衰竭,另一個是心律不整,他可能突然出現心室顫動或是心室頻脈,心臟就停掉,造成猝死。究竟是老了體力差?還是心臟衰竭?黃世忠醫師提醒道,容易感到疲倦或走路會喘時,很多人會覺得自己老了、體力變差,其實我們可以由幾點來區分,第一是呼吸,如果是端坐呼吸、躺下去容易喘、睡覺時枕頭要墊很高、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這些較像心臟衰竭。下肢出現水腫也不是老化的現象。心臟衰竭患者晚上睡覺會比較頻尿,因為心臟輸出量不足,白天腎臟製造的尿量比較少,到了晚上平躺睡覺,腎臟血流量增加,尿量就會相對增加。然而夜間頻尿跟攝護腺肥大的症狀相似,所以要綜合幾個症狀來評估。心臟衰竭分四級黃世忠醫師表示,美國紐約心臟學會把心臟衰竭分成四個等級,這是依照身體活動會不會受到限制來分級。心臟衰竭第一級,身體活動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限制,從事日常活動不會引起疲倦、心悸、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症狀,心臟衰竭第一級幾乎沒有症狀。心臟衰竭第二級,活動輕微受到限制,從事日常活動大概沒有什麼問題,譬如說爬一、兩層樓梯、掃地、吃飯、洗澡等都沒有問題,但是做劇烈運動的時候,就可能出現呼吸困難、疲倦、心絞痛等症狀。 心臟衰竭第三級,活動受到限制更嚴重,只要從事日常活動可能都有困難,但是他休息的時候可以緩解,只要不動休息,症狀可以緩解。患者可能連刷牙、吃飯、洗澡都會有症狀,只能躺著休息。心臟衰竭第四級,患者連在休息狀態也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心絞痛這些症狀,幾乎沒辦法做任何活動。心臟衰竭第四級的患者通常都會住院,至於第一級的病患常常自己不曉得,因為不太有感覺,而不會就醫。好好治療,心臟功能有機會進步黃世忠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患者因為喘、腳水腫去就醫,這才發現心臟功能已經很差,射出分率大概只有20%,心臟很大,可能要考慮心臟移植,然而換心不容易,器官來源非常有限,所以他覺得沒什麼機會。其實,心臟衰竭的治療近年來有長足進展,這位患者在接受幾個月的治療後,他的心臟射出分率就從20%漸漸增加到30、40、50%,我就告訴他說應該不用換心了,他也可以回到日常活動,從原來心臟衰竭第三期到第四期,回到大概第一期,看起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貼心小提醒黃世忠醫師再次強調,若有躺著會喘、半夜突然喘醒、半夜一直起來尿尿、咳個不停等症狀,可能要考慮是心臟衰竭的問題,務必盡早就醫,盡早接受治療。原文:最近容易累?比較喘?竟是心臟功能出狀況搜尋附近的診所:心臟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蒜水治新冠肺炎? 別信偏方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許多民眾分享各種「防疫小撇步」,網路便傳出「一碗煮沸的濃大蒜水就可以治武漢肺炎」。對此,食藥署提醒民眾,大蒜並無治療疾病的效果,不要隨便輕易相信,也避免再轉傳親朋好友。食藥署在闢謠專區指出,大蒜仍屬食品並無治療疾病的效果,且目前醫學研究針對新型冠狀病毒之特性仍未完全瞭解,在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基礎下,對於「多喝大蒜水,可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傳聞,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從中醫的觀點,大蒜屬辛溫的食物,有健胃整腸、溫中焦的效果。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說,或許是因為大蒜確實具殺菌解毒的功效,因此有「大蒜水抗疫」的傳聞。但大蒜在中醫裡主要是作為「配伍」的食物,用於食物的烹調,讓寒涼的食材熱性偏溫,以增加人體免疫,而非單喝大蒜水。由於大蒜裡有蒜辣素,體質陰虛、常熬夜的人若是天天喝大蒜水,可能反而容易上火,造成嘴破、便秘等症狀。瞿瑞瑩也解釋,許多人會「迷信」某一種偏方可提升免疫力,但在中醫的診療中,提升免疫力的核心是「陰陽平衡」,因此不會只用一味藥,而是依據體質調整藥方。食藥署也提醒,均衡飲食、適度規律運動及保持正常作息才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法則;若有發燒、咳嗽及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狀等身體不適情形,應依循正規醫療管道醫治,並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