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失智.名人專家
搜尋
呼吸
共找到
5322
筆 文章
-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美染病死亡率為何如此高?重症醫療專家點出這因素
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分析,美國加護病床數數一數二,但疫情發展太快,不足容納所有病人,加上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許多輕症患者只能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不容易搶救。新冠肺炎延燒,歐美醫療先進,然而一些國家死亡率高過中國,歐美重症醫療有何問題?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12日分析,美國加護病床數數一數二,但疫情發展太快,不足容納所有病人,加上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許多輕症患者只能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不容易搶救。他提醒,台灣應設法擴充加護病房能量,且有設備不夠,還要有足夠的重症醫學人才。重症患者死亡率高 從加護病房見端倪陽光耀提到,中國武漢金銀潭醫院統計,65歲以上約一半會送至加護病房;義大利報告也指出,年紀大越容易進入加護病房,平均死亡率26%,且隨年紀升高。英國健保屬統計,住進加護病房24小時內插管比達率80%,這類患者死亡率約70%,沒插管只有30%,英國首相幸運屬於後者。上述顯示,年紀是很大的警訊。不過,進一步分析義大利重災區倫巴底發現,加護病房各年齡層死亡率也偏高。陽光耀指出,包含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重災區國家,加護病房床數都偏低,影響著病人容納量、醫療照護能力。美國加護病床數世界第一 為何hold不住?陽光耀先舉義大利說明,其倫巴底加護病房有600百床,3月初卻早有1400人要住院,很多人住在擴張的加護病房,卻缺少足夠的醫護人員,「義大利病情發展太快了,醫療系統無法負荷,只能接受各國醫療人員支援。」同樣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統計,紐約有1萬6千名確診,短期內有4千名需加護病房,醫療資源還是無法負荷。醫師更指出,在紐約,有13%確診病人住院,實際上重症應有20%,剩下7%病人去哪?「原因之一是美國人均一般病床數偏低,每千人僅2-3床。」陽光耀解釋,美國醫療昂貴,普通病床不足,輕症都鼓勵在家治療,待病情太重才送至加護病房插管,死亡率高達7成,以致死亡率偏高。統計發現,人均病床數高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德國死亡率都很低,顯示病床數占了很大的因素。方艙醫院可彌補病床數? 醫:只能安置,不能治療各國為因應病床不足,啟動方艙醫院,陽光耀強調,方艙醫院沒有氧氣、監視器設備,「只是一個大型的收容所,不是醫院,只能觀察,無法適當治療。」包含德國、南韓,確診數都不低,但病床數夠,不用啟用方艙醫院,病人在普通病房即可,是與西班牙、法國的差別。疫情嚴重衝擊醫療 台灣如何因應?美國專家根據流感,預估新冠肺炎死亡率3%,5%人口被感染,需要病床數是流感6倍,加護病房床數是流感24倍,遠超流感的衝擊。陽光耀建議,從歐美經驗學習,在大流行區,若有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時,加護病房內所有肺炎都要當新冠肺炎處理,優先收進負壓隔離加護病房;如果沒有負壓病房,就收進單人隔間加護病房,仍沒有就將兩名新冠肺炎病人集中一間,並拉開床間距離;如果都做不到,就要院內另尋場地收治這類病人,還是做不到就要轉院了。紐澳醫學會指引則指出,若加護病房20%新冠肺炎病人使用呼吸器,要儘快人工訓練、制定照護計畫;一但超過20%,就要引入更多醫療人員,不必要患者勿住加護病房;如果超過50%,要調整策略,很多非新冠肺炎病人要移置其他病房,改成新冠肺炎專責病房。對此,台灣重症等各醫學會近期將出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重症照護暫行共識」,陽光耀說,台灣床位、人力都夠,萬一床位不夠,要降低加護病房需求,暫緩其他手術,並運用呼吸照護中心、手術恢復室等空間,設法增加加護病房空間;至於呼吸器尚足(1萬台),還有庫存備用;人力則要緊急訓練。陽光耀說,疾管署已制定台灣醫療應變規劃,會協助各醫院資源管控,指定專責醫院、調度退休醫護等,呼籲各醫院遵從疾管署大原則。更重要的是,設備足還不夠,還要緊急訓練重症人才,保護好醫療人員,人才才會充足八仙塵爆時,加護病房需求有221人,當時全台僅145床,但全台51間醫院加共同參與,把普通病房改成燒傷加護病房,造就台灣奇蹟。「新冠肺炎不能這樣做,醫護人員太辛苦,病患死亡恐升高,醫護一定要保護好,才能照顧更多人。」陽光耀如此呼籲。
-
2020-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隔離、檢疫 北市25診所提供中醫視訊看診
中醫界加入抗疫行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推出居家檢疫、居家隔離中醫關懷服務,已有25家中醫診所可提供視訊診療。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祕書長蔡三郎表示,中醫典籍寫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中醫能協助民眾調整體質、預防病毒侵襲,對於輕症患者治療有幫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啟動居家檢疫中醫關懷服務,目前向公會登記參與新冠肺炎通訊診療服務的診所,共計25家,歡迎多加利用。蔡三郎說,疫情期間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相當重要,必要時可尋求中醫幫助調整體質,以預防感染疾病。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陳星諭表示,疑似患者與可能的接觸傳染者出現輕微發燒或上呼吸道症狀時,中醫師可能處方蔥豉湯、玉屏風散等藥方,可協助解表發散、扶正去邪。
-
2020-04-16 科別.皮膚
兒童蕁麻疹病因難查一直治不好 竟是黴漿菌作怪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表示,最近發現不少兒童蕁麻疹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藥物無法改善,住院檢查才發現是黴漿菌作怪。蕁麻疹是常見過敏性疾病,發作時皮膚上會有略帶紅色、摸起來浮腫、具有癢感、稍微隆起的斑塊,用手去抓沒有病灶的皮膚會出現類似斑塊,這些皮疹可能幾小時內消失,有如一陣風來去無蹤,也因而俗稱「風疹塊」。兒科部主治醫師陳威毓指出,這種過敏反應可能造成眼睛周圍或是嘴唇腫脹(金魚眼或是香腸嘴),甚至在喉部可能影響呼吸。文獻指出人一生約有20%機率發生蕁麻疹,一般超過6周幾乎每天皮膚都出現蕁麻疹才是慢性蕁麻疹。常見的急性蕁麻疹成因有食物、藥物、昆蟲叮咬、過敏原乳膠、花粉、動物唾液、蕁麻植物等或輸注血液製品、感染A型鏈球菌、黴漿菌、鼻竇炎、肝炎、EB病毒等非常多。慢性蕁麻疹原因更複雜,冷刺激、運動、洗熱水澡、流汗、皮膚劃紋、壓力、自體免疫、血管炎、甲狀腺疾病、腫瘤甚至不知為何引起。陳威毓表示,診斷蕁麻疹不難,但要找出原因不易,急性蕁麻疹仍有超過五成找不出原因,除非發現蛛絲馬跡例如每次吃海鮮就會出現,這時可做過敏原檢查,感染是兒童常見病因,有賴詳細病史詢問檢查判斷。陳威毓說,蕁麻疹若僅有皮膚症狀如紅腫癢等,可冰敷或輕拍緩解,藥物目前以抗組織胺為主,短效第一代抗組織胺雖有嗜睡副作用,不過效果不錯。但如病程較久可選擇第二代抗組織胺,較少嗜睡,若是細菌或黴漿菌則要用特定抗生素治療。較嚴重合併血管性水腫甚至影響到呼吸,須急診處理維持呼吸道暢通,也可能用腎上腺素或是類固醇。至於慢性蕁麻疹以第二代長效抗組織胺為主,療程可能要半年以上。
-
2020-04-16 性愛.愛情診療室
習慣會消磨感情! 懂得5項愛情保鮮要領才走得長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沒有人能確切地指出該怎麼做才能擁有一段成功的感情,不同的經歷會造就不同的情感,愛很難有確切的標準;然而,一段關係如果隨著時間惡化或導致失敗,其原因卻是有跡可循的。是什麼原因讓人們想要離開一段感情,又是什麼促使他們想要在一起?對此,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探討,以研究做為佐證,提出幾項關於如何才能建立一段具有意義、健康而且快樂關係的方法。Point 1:在一段關係開始前先設立目標研究指出,諸多案例中顯示,情侶可能會因為「慣性」而進入穩定交往的狀態中,甚至可能在不確定關係的情況下就決定一起生活。許多人在還沒有意識到當下的處境時,就從非同居到同居,且這個過程通常缺乏討論。有沒有人能在進入一段關係的時候,就意識到它可能並不完美?當我們注意到某些事情「不太對勁」的時候,可能只會說服自己都可以解決,在多數情況下相愛是盲目的,我們可能會試圖掩蓋潛在的問題,並試著相信事情會迎刃而解,而愛將會戰勝一切。如果在穩定交往前,願意多花點時間去了解可能潛藏的問題點,也許就能避免雙方在未來長期不滿的局面。因此我們該做的,就是在踏入一段新關係之前就設立目標,仔細想想我們想要的和需要的到底是什麼,而如果我們交往的對象能符合這些條件,再讓關係更進一步。Point 2:靠溝通解決衝突在一段長久的關係中,冷靜、公開且具有建設性的溝通相當重要,Nickola Overall教授和James McNulty教授在近期一項關於衝突時溝通的研究中提到,一段感情裡導致衝突發生的原因非常廣泛,可能因為不符期待、財務困難、責任歸屬、教育方式、忌妒等等。Overall教授和 McNulty教授也認為,未解決的衝突和爭執所帶來的壓力,可能會為一段本來愉快的關係帶來風險,但要協商和解決衝突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這也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究竟什麼才是解決衝突的最佳辦法呢?研究人員說,並沒有一定,但如果試圖隱藏情緒和擔憂的事情,或只是想快速掩蓋雙方的分歧點將於事無補。Overall教授和McNulty教授建議,當衝突發生時,先評估事情的起因再討論如何解決才是至關重要的,要讓彼此都能表達意見,再一同決定該如何改變現況。然而,如果只是在小事或是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出現爭執,面對問題的同時也互相表達愛意和原諒才最有幫助。想維持一段健康且快樂的關係,必須要向對方說聲抱歉並彌補自己可能有做出某些傷人的行為。Point 3:製造情侶相處的時間生活有時候可能會阻礙我們與所愛的人相處,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也是,好比工作可能會讓我們沒有其它時間或精力再去陪另一伴一起做些愉快的事情。研究還發現,如果情侶們能一起參加有趣的活動,會讓相處更自在。因為在參加有趣活動的同時,會增加「催產素」的分泌,又稱愛的荷爾蒙。它在情侶的互動間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如果只是一起參加某個活動卻缺乏互動,就並不會激起任何作用。研究員解釋,一項事物的新鮮程度將影響催產素分泌的多寡,比起經在家裡玩的情侶們,那些常去戶外參加活動的情侶,會釋放更多愛的荷爾蒙。最重要的是,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去沒去過的地方,將有助維持感情的品質。Point 4:擁有自己的空間雖然說花時間與你愛的人相處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留點時間給自己,並讓你的另一半也這麼做。PSAILA解釋,一段健康的關係有點像是呼吸吐氣。如果彼此距離太遠,缺乏親密感,就會增加被拋棄或是不被愛的念頭;反之,太過親密的感情就像陷阱,會帶來極端,如果讓自己愛的人遠離家人、朋友或是喜歡的事情,可能會變成一種情感虐待。Point 5:展現你的關心和鼓勵情侶在一開始還處於蜜月期的時候,比較容易對另一半表達讚美,但通常時間一久,就會忘記要表達愛意。根據一項2017年的研究指出,導致愛情長跑的情侶們分手的原因之一,就是另一半不再展現他們的愛意與注意力。最後,雖然物質性的東西不足以用來衡量任何一段關係,但某些研究顯示,如果另一半適時的送禮,可以幫助關係變得更愉悅。去年曾有研究指出,送禮必須經過思考,它可以反映出對方在我們心中,或是我們在對方心中的樣子。如果禮物挑的好,符合另一半的喜好,也能顯現自己對於這段感情的積極度。不論是透過哪一種方式,都要記得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讚美,別只是在情人節做做樣子而已;然而,要是你在付諸許多努力之後卻仍不得其果,也可能會感到遺憾。如果一段關係不能帶給你快樂、安全感或是有意義,也許是時候該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不管是否打算與下一個人展開新關係,都應該花時間好好的愛自己。(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相愛容易相處難? 學會4件事感情更細水長流 婆媳過招 老公是你的神隊友還豬隊友?
-
2020-04-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忘了是否吃過藥 好心鄰提醒你
「到底吃藥了沒?」許多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會遇到相同困擾,看著藥袋,數著藥丸,就是想不起來吃過藥了嗎?醫界首度黑客松作品「好心鄰」LINE上線亮相,人性化設計,除了通知吃藥,吃完藥,再按一次,留下用藥紀錄,輕鬆解決用藥問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表示,美國醫學會雜誌一項研究顯示,在感染新冠肺炎138名住院患者中,以慢性病患者為主,近一半至少一種合併症,前三名分別為高血壓(31%)、心血管疾病 (14.5%)和糖尿病 (10%)。罹患新冠肺炎致死率較高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一項研究顯示,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中,高達50%住院患者罹患慢性疾病,其中40%罹患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換言之,在罹患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中,兩成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謝宜璋說,美國心臟學院今年3月針對新冠肺炎發出緊急通報,其中提及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致死率較高,且預後較差。務必按回診時程就醫領藥以中國研究為例,整體新型冠狀肺炎死亡率為2.3%,但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病毒,致死率升至10.5%,高出近五倍,其次為糖尿病7.3%、慢性呼吸系統疾病6.3%、高血壓6.0%以及癌症5.6%。不過,最近不少慢性病患者不敢回診,擔心到了醫院,增加感染風險。對此,黃瑞仁指出,國內各醫院超前部署,嚴格限制入院條件,人員管控,院內感控成效良好,慢性病患者不用擔心,務必依照原先回診時程,持續就醫領藥。謝宜璋指出,最近確實有不少老年患者不敢至醫院,但藥物又快吃完了,因此,請家人至醫院代領藥物。不過,相較於復健等其他科別,心臟內科門診病人回診情況還算正常,有些人擔心藥物是否被斷貨,「如果沒藥可吃,該怎辦?」宅在家未規律運動及飲食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時間,許多慢性疾病及冠心症患者都宅在家裡,不敢外出,無法規律運動及飲食,只能睡覺、看電視。因生活作息不正常,以致常忘吃藥,黃瑞仁提醒,可以下載手機App「好心鄰」,協助做好自我健康管理。AI人工智慧「好心鄰LINE」係由陽明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電機系學生合組「陽臺看星星」團隊攜手研發,將AI人工智慧和LINE的「聊天機器人」程式相容,透過動態關心,與慢性病患者互動,主動提醒按時服藥,藉以提升急性冠心症患者的用藥順從性。透過平台未來可緊急通報謝宜璋表示,這個版本的功能及人性化介面,令人驚豔,不只提醒用藥,檢測各項指數紀錄,醫療人員還可透過此平台向患者進行衛教。未來可以增設緊急通報機制,發生緊急狀況時,在第一時間尋求醫院協助。謝宜璋提醒,不少心臟疾病患者術後自覺心臟功能恢復正常,不按時服藥,甚至自行停藥,最近網路謠言眾多,也有病人因此中斷用藥。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致死率相當高,提醒患者,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仍須規律用藥,才能抵禦新冠肺炎威脅。
-
2020-04-16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隨著氣溫多變,忽冷忽熱容易使人感冒,而感冒通常是由鼻病毒等多種病原感染引起,有些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通常5到7天內會痊癒;一旦感冒時,可自行買藥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部陳鳴翰藥師表示,一般感冒是病毒感染,目前尚無治療藥物,需靠人體自身免疫來對抗病毒。市售感冒藥成分如:止痛退燒成分、止咳成分、抗組織胺(緩解過敏及流鼻水)、緩解鼻塞等成分,可降低不適症狀,但無法縮短病程。若服用感冒藥幾天,或休養後病情仍持續惡化,需考量是否有併發症或其他感染症,應及早就醫釐清病況。但是,對於高齡、嬰幼童、過度肥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低下者等,不建議自行購買或服藥,務必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與治療。市售感冒藥與醫師處方差別在哪?陳鳴翰指出,市售感冒藥屬於成藥或指示藥,民眾可自行購買,經藥師指示使用,常見類別有:綜合感冒藥、鼻炎錠、止咳錠、感冒熱飲、感冒液等,包括消炎止痛、解熱鎮痛、緩解鼻塞、抗組織胺、止咳、化痰、維他命及咖啡因等成分,可緩解感冒導致的上呼吸道症狀,緩解發燒及疼痛,而不同廠牌的藥物,通常是配方項數和劑量的增減。醫師處方則是醫師會依照病人的狀況,調整處方藥的成分及劑量,因此開立的藥物內含劑量通常較高,要經過醫師評估及診斷才可使用;此外,如:抗生素及類固醇等,不可添加於市售感冒藥。有些標示「鼻炎」或「止咳」,其主成分可能相對單純,配方則是特別針對其標示的症狀,因此,在挑選市售感冒藥品可諮詢藥師,挑選適合自己的藥品。陳鳴翰也分享,感冒自我照護7要訣:1、多休息、多喝水,避免過度勞累,睡眠充足。2、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戴口罩,咳嗽、打噴嚏時應遮掩口鼻。3、不要隨便服用偏方,也不要吃別人剩下的感冒藥,以免無法對症下藥,甚至產生副作用。4、服用市售感冒藥後,卻無法治癒或縮短病程,就要及時就醫。5、若感冒好轉、症狀緩解,可視情況停用一般感冒藥。而醫師開的藥物應按時服用,如果含有抗生素需配合完成療程。6、就醫時清楚交代感冒症狀、時程,並說明過去病史與是否有藥物過敏。7、感冒後切勿密集求醫或更換醫師,以免重複用藥增加治療難度。延伸閱讀: 怕藥品副作用不敢吃藥? 食藥署點出3服用原則 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
2020-04-16 養生.聰明飲食
你喝的咖啡會致癌?達人教你喝對咖啡,才不會變癌細胞的最佳食物
咖啡愛好兩大族群不喝咖啡者將咖啡形容為黑色苦藥,認為會讓身體產生過敏、心悸而不敢喝;甚至產生睡眠障礙,過午不喝,這是最常聽到的論調。咖啡愛好者又可分為二種:原味黑咖啡的忠實者,喜好的是熱氣中的香味瀰漫,吸引人趕快享用一杯,唇齒之間,咖啡汁液浸潤,舌頭上層至舌根的回甘度長留,勝過茶葉。一杯好咖啡的香醇、回甘,讓人五口左右喝完後,仍想續杯。通常筆者會建議喝咖啡前先喝白開水潤口,喝完基本消費三杯後,再喝水,此時味蕾的回甘,讓人有如喝到甘泉的甜度。喝咖啡重點是咖啡杯中上層的那一層油脂,厚度夠時,味蕾加上嗅覺享受,讓人回味無窮、難以釋懷。另一種愛好咖啡的族群,就是要加糖之類的甜味劑才喝,台灣對咖啡的認知,多數還是要加糖、奶精、奶油球或鮮奶。有此習慣者佔多數,原因是加糖蓋過苦味,加奶精增加香氣,奶油球的油脂可保溫,而加鮮奶可口美味,營養又保鈣,但果真如此嗎? 大家想一想,當我們再回頭仔細檢視,就會發覺這一類的添加物,已經讓咖啡失去原本的香、濃、醇、回甘的享受,您是否該了解咖啡的正確喝法呢?台灣走味的咖啡潮流曾是部長級的師長,喝濃縮咖啡之前,直問說好喝嗎?會不會睡不著啊?結果隔天證實一夜好眠。這些年來,訪客眾多怕睡不好者,喝完第二杯之後就有人打起瞌睡了,很清楚好咖啡就是要讓人好舒眠。享受一杯咖啡要從咖啡史了解,漸進式的真正感受,不要學他人來一杯知名品牌咖啡跟隨流行,那樣根本喝不出咖啡的經典,高價位不等於質優,花俏不一定健康。台灣流行飲料比大杯比便宜,但其實水跟糖並不貴。今天台灣咖啡文化也在店家的競爭,和缺乏咖啡文化的薰陶之下,也走大杯量了,其實是煮完加水的增加量。但那還是咖啡嗎?那到底多少量才是真正一杯咖啡的量呢?加奶泡的拿鐵咖啡為250∼350C.C,美式咖啡200 ∼240C.C.,義式為150C.C.左右,而Espresso 為70 ∼100C.C.,如果冰咖啡就不一定了,原味冰滴一杯加冰塊200C.C.,讓冰涼度過暑夏,而加鮮奶泡或奶昔類冰咖啡約300C.C.。至於一杯熱咖啡外帶,如果變涼了,那咖啡肯定走味,所以可以預先煮好咖啡再拿去冰凍,等有空想喝時再加熱,香氣一樣是瀰漫吸引人。在此和大家分享,目前市面許多糖都是精製糖,它是癌細胞的最佳食物,而且糖份過多造成人體攝取過高熱量;奶精、奶油球找不出一點真奶,只有反式脂肪被驗出,雖然經常被媒體踢爆,但是民眾總是健忘。在國外近期研究報告指出,糖是致癌的物質,跟慢性疾病相當關聯。好咖啡:不心悸、能舒眠一般穀糧經過焙炒後,焦香中帶微苦,而咖啡因無色、無味、微苦,主要是因為咖啡中氯原酸的成分,經過焙炒而產生微苦的氯原酸內酯。所以,咖啡汁液會苦屬正常成分,但是咖啡豆在經烘焙焦糖化的過程中,果酸轉化和碳水化合物加乘產生的回甘,只有在原味時較能完全表現出來。簡單講,一杯好咖啡不可能讓會心悸者心悸;再晚喝,也不能影響您的睡眠,而且要能舒眠;不加任何甜味與香料添加物也要香甜回甘,咖啡絕對不會傷害到腸胃或造成胃酸過多;而且能加速刺激腸胃蠕動,輕鬆大量排出宿便。要健康,不只是重口感很多人排斥黑咖啡,覺得很苦怎會美味呢? 筆者父親就是其中一位,說那是中藥,苦! 不喝。可是在翁學長的好意邀請又不好意思不喝,再苦也喝了一杯,慢慢隨著時間過去,有一天發現他也能喝到三杯的量了,問他會苦嗎? 他說不會啊! 怎麼差那麼多? 因為他知道第一口忍一下,慢慢越來越好喝,到最後就能享受喉韻回甘的滋味,有時他甚至會說給我一杯咖啡吧! 原來他也迷上咖啡了。如果您周邊有朋友每天大量喝咖啡,而且是加甜味劑,不喝就沒精神,無法好好作息,那已經是上癮的傾向了。有很多例子,因大量喝甜味咖啡造成糖份過高,引起血糖失調,直到某天暈倒送醫,才在醫師的警告下,喝咖啡時改加入糖尿病患者用來替代蔗糖的木糖醇,而它的甜度與蔗糖接近,熱量約蔗糖的六成左右。木糖醇是從白樺、玉米、或覆盆子等植物中萃取,再經加氫還原而來。雖然在初期不需要胰島素來分解,但長期食用,還是會造成胰島素負擔,導致血糖升高;當然也曾有報導木糖醇的負面分析,其實木糖醇加氫就有負面的氫化作用。因此還是建議朋友,無論如何,嘗試黑咖啡微苦後的回甘,調整您的味蕾,選擇健康養生的咖啡吧。雖然筆者大力的推廣黑咖啡養生理論,但並不是每一杯黑咖啡都是養生的好咖啡,豆質的好壞,加上身體體質耐受力等因素,都有可能會讓人不舒服。如果您喝完咖啡有不適時就應停止飲用,多喝水代謝。但如果第一口苦味,就讓您忍不住加入甜味劑,那再差的咖啡都會因甜味劑的掩蓋,而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如同廚師料理時,因菜色鮮味不足而加入鮮味劑,您用餐完馬上會有口渴的感受一樣。但我們要的是健康,而不只是重口感。三杯咖啡享受理論幾次在咖啡課堂上和大家分享,基本三杯咖啡的享受理論,首先會請同學從第一杯第一口開始記錄味蕾感受,直到第二、第三杯喝完,每位同學彼此分享記錄中的三杯味蕾差異,幾乎每位都會說,第一杯第一口很苦;第二杯不苦、回甘很明顯;第三杯即明白為何很多人要喝原味咖啡了。原味咖啡擁有各種飲料中少有的濃郁、無糖卻持久的甘醇口感,長留口腔舌根。如果平時無糖不喝咖啡者,經過上課或連續三杯黑咖啡洗禮,接著給他一杯加糖咖啡,這位同學或朋友馬上會說:這是糖水,不是咖啡。從此改掉加糖及奶精的習慣。咖啡是多纖維性飲品食品的成分中只要含有酚類,就有抗氧化效果,咖啡、茶、蔬果都是。營養學家廣為提倡天天五蔬果是有根據的,那五種蔬果是需要多少量呢? 和各位分享,每餐蔬菜和水果各約一個拳頭大的量。多纖維性物質會將體內腸道自由基包覆以排出體外,被認為是腸道的清道夫,而咖啡也是多纖維性飲品。運動時呼吸加速,心臟幫浦大量輸送高含氧血液至全身,讓體溫升高,曾有醫學專家發現,人體長期體溫升高超過37.5度時會使體內癌細胞凋亡,約略可知保持天天運動者,為什麼會較健康且精神飽滿,因長時間體溫升高,運動提升了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運動讓體溫升高,加速毛細孔排汗,排汗是人體代謝途徑的一種,它具有排毒功能,如果各位的時間及環境無法允許運動,也可藉由泡熱水澡,讓皮膚出汗、排毒、保濕。而皮膚表層薄薄一層油脂保護裸露的毛細孔,展現美容效果。咖啡讓身體各器官活化,加速血管收縮、胃液分泌、腸道蠕動,快速排便同時排毒。在人體排泄器官中,腎臟為主要排泄器官,多喝咖啡會促進體內物質經生化作用,增加親水性,促進尿液排出,經由腎絲球體及尿小管被動與主動運輸分泌,快速將代謝產物排出,不致累積毒素,而血漿中的毒素,和代謝產物會運送到尿小管中,如不快速排出它會與小分子蛋白質結合,會使有毒代謝產物又再回收至腎小管,引起毒性產生,所以喝咖啡利尿,對人體排毒功能貢獻很大。其次,大腸排便如不順暢,導致便秘,腸道中水份被回收以致糞便乾燥,致癌糞素再度回抽利用,體態會變胖,皮膚無光澤,甚至粗糙,精神變差,癌細胞活躍,是年紀稍長女性常有的困擾,可以試試喝咖啡,每天五、六杯,任何時間皆可,它會刺激腸道、順暢排便。喝咖啡順暢排便的快感是很多人的寶貴經驗,尤其是配合早上運動,效果最明顯,保持每天兩次以上的排遺習慣,身體機能活化,基礎代謝率提高,筆者就是因此瘦身成功。咖啡的新鮮度與保管方法在媒體或書本中常看到說明咖啡熟豆要密封,那為何又要透氣閥呢? 其實咖啡生豆會呼吸,經過烘焙完成更會呼吸,吐出惰性氣體保護熟豆,是自然界中的奧妙。惰性氣體會自然天成,保護豆子新鮮度持久,會造成膨罐現象是正常的。豆子新鮮度高,熟成後馬上裝袋會有膨袋現象,這不是腐敗,而是保鮮現象。許多咖啡豆商似乎知道或不知道,為了不膨罐或膨袋,就讓烘完豆子跟空氣接觸,使惰性氣體流失,此時豆子也會吸收空氣中水分,如此就較難對咖啡熟豆保鮮。保鮮存放,簡單有撇步許多人會問咖啡豆如何保鮮存放,其實很簡單,首先看清楚烘焙日期,記載三個月內屬新鮮;包裝為密封、不透明;不接近熱源,室溫存放,不能儲放於冰箱,因為每次從冰箱取出打開,由於高度溫差,袋子裡外會馬上附著凝結的水氣,一而再的增加濕度,豆子就會不新鮮。筆者曾做過實驗,放室溫一到二個月和同時期儲放冰箱作對照,室溫中豆子香氣香濃不變;而冰存的咖啡香則淡淡的。一般咖啡豆會呼吸,同時豆子帶有油脂,如果將豆子冷凍或冷藏,會將豆子中油脂凍結而無法呼吸,導致風味流失。密封小包裝保有新鮮咖啡豆要小包裝,存放密封袋或密封罐,儘快泡完趁新鮮,但是我們也常看到有人為了低價省錢買大包裝,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喝完,那已經不新鮮了。大袋中經常打開接觸空氣,讓細菌孢子跑到咖啡袋中,讓鮮度降低至腐壞而不知。新鮮豆子從外觀乾燥、香氣逼人,就很清楚新鮮度,讓人衝動馬上沖煮喝一杯咖啡。濾紙掛耳式鮮度難辨筆者對濾紙掛耳式咖啡較擔心它的鮮度難判別,磨成粉狀無法從豆子外觀判別鮮度,而且粉粒磨成時,咖啡香流失,所以掛耳式很難喝出好口感,只能方便解饞,很難解渴,它的成本高,包裝時手部接觸面積大,衛生也是問題。當然三合一或二合一咖啡內容物不營養,無法和新鮮烘焙豆子相比,但是掛耳式咖啡嘗味者的選擇,以及特別偏好這種口味的愛好者眾多,因為攜帶方便,沖泡也方便。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健康喝咖啡:咖啡有益健康的神奇密碼【增訂版】作者:王神寶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15/12/11作者簡介/王神寶致力於健康咖啡的推廣,舉凡大大小小的公益團體贊助咖啡免費暢飲,接受各單位邀請擔任咖啡研習講師,偶而出任電視劇、廣播推廣健康咖啡等,都有他的身影,其對健康咖啡的執著無人能比。學經歷:中興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碩士亞洲大學 營養保健生技學系 學士現任富苑咖啡主題旅遊會管董事長現任中華民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長 中區會長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王任賢:採檢等候久 恐爆群聚
新冠肺炎嚴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要擴大檢驗及收治量能,當爆發社區感染時,廿二家應變醫院將停止收治非新冠肺炎的病人,只出不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說,目前篩檢流程有待改善,各院均設室外「發燒採檢站」專責採驗,但時間達兩小時,等候結果的疑似個案可能成為防疫破口。採檢要近二小時 流程可簡化王任賢說,目前採檢點增加至一六三家醫療院所,但每家院所可能因人手不足、等待移動式X光機等因素,採檢時間近兩小時,等候時間過長恐爆發群聚。他建議簡化採檢流程,於採檢端,僅由醫師做咽喉採檢動作,若無症狀就返家等待結果,有症狀者再收治住院,進一步檢查,降低篩檢等待時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 防疫奠基曾任疾管局顧問的王任賢帶領團隊成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在SARS期間,擔任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讓中部成為全台唯一無SARS院內感染的地區。王任賢指出,傳染病防治網連結公衛和醫療系統,過去兩者幾乎是平行線,負起公衛責任的疾管局叫不動醫療機構,但沒事就沒事,一旦疫病來襲,若沒有醫療量能作為後盾,很難推動防疫作為。因此,SARS後修訂傳染病防治法,成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以法律為後盾,連結院內感控,成立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為目前防疫作戰奠定良好基礎,但王任賢說,千萬不可大意,因為當年SARS以院內感染為主,這波新冠肺炎疫情卻出現許多輕症、無症狀感染者,必須提防社區感染所造成的醫療量能負荷,影響篩檢和病患收治。公衛與醫院串連 資源互助目前隔離病房、專責病房的病床使用率約百分之四十一,王任賢表示,使用率雖高,但傳染病防治網應變計畫每年演練,且納入衛生局稽核項目,加上應變醫院、專責醫院等配套措施,若有需要,即可啟動應變措施,清空病房。由於短期間內,很難大量補充醫療人力、呼吸器等醫療資源,醫院之間支援需要挪移,互相幫忙。王任賢說,依照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計畫,當醫院量能到達一定收治比率,須啟動網區應變醫院,以清空樓層或全院清空等策略收治病患,「這獨一無二的政策,連美國都做不到。」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首例!台廠快篩試劑通過專案製造 85分鐘有結果
新冠肺炎台灣也要有快篩試劑了!食藥署署長吳秀梅今天下午在立院衛環會接受質詢時證實,國內近日已有一家廠商成功研發出快篩試劑並通過食藥署專案製造審核,最快85分鐘就有結果,目前正和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上午至下午召開會議,討論衛福部因應武漢肺炎對醫療體系、健保、心理健康影響及因應。包含楊曜在內等多名立委皆詢問到國內快篩試劑專案製造、專案進口審核進度。吳秀梅表示,目前國內快篩試劑共有三件申請專案製造、40多件申請專案進口,總共有16家業者送件,截至目前已有一家國內廠商通過專案製造核准,也是國內首例核准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正在以臨床檢體進行測試。據她了解,該業者量產後將優先供貨給疾管署。而另外兩件專案製造申請部分,一件資格不符退回,另一件仍申請中。食藥署醫粧組科長鄭啟慧,會後接受記者電訪時表示,通過審核業者為瑞基海洋生物科技公司生產的「瑞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該業者3月9日申請審查,食藥署收案後,該業者中間多次補件,包含性能評估等,終於在4月6日通過專案製造審核。鄭啟慧說,相關資料顯示,該快篩試劑可在新冠肺炎、流感、上呼吸道等八種不同病毒中(其中三種是冠狀病毒),精準抓出新冠肺炎的病毒,其專一性高而通過審查門檻,最快85分鐘可測得結果。不過,鄭啟慧也說,由於國內新冠肺炎臨床檢體取得不易,因此食藥署目前初步決定是有條件通過專案製造,業者目前正在和醫院合作、已申請IRB,以實際檢體進行臨床測試及評估,將以快篩結果和醫院的PCR檢驗結果進行比對,至少要能判斷五例陰性、五例陽性才過關、就能立即開始生產。據悉,該業者表示,生產出的試劑將優先提供給疾管署分配使用。
-
2020-04-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手譯員不戴口罩 李振輝揭密是國際慣例
疫情指揮中心每日記者會都有手譯員即席翻譯,服務聽障朋友,不過手譯員均未配戴口罩,引起不少民眾憂心。手譯員李振輝表示,手譯員不戴口罩是國際通例,主要是避免遮住表情,影響翻譯內容。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雖然台灣疫情相對控制穩定,但相關部門仍不敢大意,持續做好防疫工作。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固定舉行記者會,報告工作情形。不過,隨著口罩成為「必備單品」,每天在疫情指揮中心進行即時手語翻譯的手譯員卻都沒有戴上口罩,引起不少民眾關心與擔心。因為可以手語流利翻譯中英文而引起關注的李振輝,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感謝全國人民關注手譯員的健康與安全,不過他提到,手譯員不戴口罩是國際慣例,為了避免影響翻譯內容。李振輝指出,手譯不只是手部動作,而是由5大部分組成,分別為「表情」、「手型」、「方向」、「位置」、「移動」,一個完整的手譯必須滿足這5項條件,若是少了其中一個,語意就無法好好傳達,就像是平常說話只說一半,對方必須猜想,才能真正理解說話者的意思。李振輝以要不要的「要」為例,他表示這個字就是需手型配合鼓起臉頰才能完整表達,甚至到後來連手型都不用,直接用臉頰的動作表達,但是如果戴著口罩,這個詞的語意就表達不出來。不過雖然一般手譯員為了確保內容正確,都盡量避免帶口罩,但是例如在醫院等特殊場所,按照規定必須戴口罩,李振輝表示,若是這樣的情形都會事前先向案主、委託人說明,翻譯內容可能會受影響。李振輝說,中國大陸的手譯員曾經想到用透明塑膠片擋在嘴巴前面,藉此增加防護但又可以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嘴型與表情,確保翻譯品質。但實際用起來效果非常不好,因為塑膠片上會因為呼吸而有霧氣,反而影響表達,因此後來也沒有人在用了。李振輝認為,最近有日本媒體形容手譯員是冒著生命危險在翻譯,但其實在開放空間中,若所有人都戴了口罩,但手譯員沒有戴,風險不會太高,不只台灣,國外也是如此。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新冠肺炎治癒後 肺纖維化程度較SARS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受訪時就大陸疫情表示,人們如果能夠做到積極防控、保持社交距離、平時不參加集會等,應該不會再出現疫情爆發情況,但局部少量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他又提到,與SARS相比,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後,肺的纖維化程度比較輕。根據其團隊對部份病人肺功能檢查報告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治癒者肺功能有些下降,但是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它會慢慢恢復,他不認為病人恢復後會有很明顯的肺部後遺症。據香港01報導,鍾南山表示,過去近3個月,大陸採取強力抑制政策積極防控,目前,大陸本土傳播情況較少。不過,境外疫情較嚴重,包括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確診病例仍在增加。境外移入的風險依然存在,境外到中國人員存在較大感染機率,且可能會傳染。鍾南山說,目前中國正在嚴格篩查境外移入病例,即使有少許人員感染,一旦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就可以避免群體性爆發。日常生活中,人們如果能夠做到積極防控,保持社交距離,平時不參加集會等情況,他認為,應該不會再出現疫情爆發情況,但局部少量的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復工、復產、復學方面,鍾南山談到,同一空間人群聚集時當然要提高警惕。不過,民眾自我保護方面做得較好,這種情況下互相傳染機率不大。鍾南山表示,目前的臨床試驗表明,氯喹和瑞德西韋兩種藥對治療新冠有效。其中,氯喹對新冠肺炎的藥效較明顯,患者服用藥物後,病毒轉陰時間為平均4天。另外,有研究數據表明,使用瑞德西韋可以降低重症病人的病死率。關於中醫藥在本次疫情中的價值體現,鍾南山說,中藥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起到一定效果,不過,其依舊主張要用現代醫學的辦法對中醫藥進行認真考察。其中,研究發現,連花清瘟在治療新冠肺炎引起的組織細胞損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對於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是有一定療效的,在減輕發燒、呼吸道咳嗽症狀方面有一定作用。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興大提「核殼蛋白」開發新冠肺炎藥物 上國際期刊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民眾聞冠色變。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所教授侯明宏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合作,提出以突變機率相對低的「病毒核殼蛋白」當作新穎藥物開發的策略。這項成果3月發表在2020年醫藥化學領域重要國際期刊《藥物化學》(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並獲選為該期期刊封面,至今下載數已達3千餘次,獲學術界高度重視。侯明宏指出,冠狀病毒是「RNA病毒」,能透過快速的基因突變來逃脫藥物的毒殺,因此在對抗冠狀病毒時,常有藥物研發趕不上病毒突變的窘境。侯明宏研究「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15年,他說,每一種冠狀病毒都有核殼蛋白,它是冠狀病毒結合病毒遺傳物質RNA的重要元件。在病毒複製過程中,核殼蛋白的頭端可結合病毒RNA,搭配其病毒尾端的聚合功能,形成RNA蛋白複合體,有利於病毒繁殖。侯明宏說,只要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的頭尾兩端很健康,冠狀病毒就能不斷複製,所以破壞核殼蛋白的結構,能抑制病毒繁衍。興大研究團隊長期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Kehn-Hall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這次新冠肺炎的病毒發展藥物的研究,一開始以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核殼蛋白為藥物開發模型,利用電腦大規模藥物資料庫,從數10萬種藥物中篩選找到一種小分子候選藥物 5-benzyloxygramine(P3),經反覆實驗證實可造成冠狀病毒個別核殼蛋白頭端區域,彼此交集在一起。侯明宏簡單說明,在冠狀病毒上使用藥物 5-benzyloxygramine(P3)藥物,就像「手銬」把病毒的頭端綁在一起,引發整個病毒核殼蛋白的嚴重聚集,讓它失去致病能力,並達到抑制病毒複製效果,近期更證實對於冠狀病毒有廣效型和跨物種的抑制效果。興大、美國攜手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相較於現今有潛力的藥物如瑞德西韋,興大團隊找出的小分子藥物,作用在病毒獨有功能的核殼蛋白上不易突變的胺基酸位點,可以抑制跨物種的冠狀病毒。興大校長薛富盛指出這篇研究更提供了完整清楚的藥物與蛋白質分子結構作用機制,可作為藥物結構優化和改善藥物副作用的依據,可當作開發抗冠狀病毒藥物策略。
-
2020-04-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德「意志」抗疫雖晚 卻很堅定
【編者按】 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德國政府於16日倉促決定全國停課,15日宣布除超市、藥局、郵局與加油站,一律關閉,3月16日德國正式進入鎖國,霎時德國人集體經驗二戰以來的「不自由」,德國社會氛圍從原本的「謹慎,但毋須驚慌」,斷崖似地跳到「絕境」,許多人還是不解怎麼會走到這一步?除了因為歐盟共同體因為成員國眾多,毫無邊防、防疫不同調與未有處理SARS的經驗之外,近期焦頭爛額處理希臘邊界難民問題,以及研擬收留方案,正是導致錯失疫情控制的關鍵時刻。為此總理梅克爾還於3月17日晚間特別發表演說,希望國民理解這是民主運作下的理性決定,政府在錯誤中學習,並且持續即時修正,做出足以承擔選民託付的決定。用服從為自己的選票負責德國人公民素養落實在理智選舉、以法治監督政府,並且以高度服從政府規定,為自己投下的選票負責,即使此次政府誤判情勢,圍堵疫情不力,媒體與國民依然高度自制。反觀台灣,名嘴充斥、「范范」之輩的明星過剩、媒體染紅、網紅碎嘴,再加上國族認同模糊的政客,以及情緒主導的公民,讓叫罵、撕裂佔據最大版面,直至「我OK,你先領」的禮讓口罩運動出來,才稍稍化解社會暴戾之氣。台灣政府此次防疫政策得到各國高度肯定,但是公民素養可以再加強,才能真正作為下一波更險峻防疫的實行者。親情大洗牌個人主義與社會福利機制充分的德國,核心家庭即能自給自足,而老年人亦能獨立自主,但是當病毒癱瘓一切,親情就面臨了大洗牌。雙薪家庭的年幼小孩,第一時間立即被送到祖父母家全天照顧,而有些長輩們竊喜表示,珍惜難得機會跟孫輩相處,然而才過一個週末而已,政府立即下達命令,為避免長者感染,托嬰幼稚園與學校仍有一、兩位老師留守,可以接手照顧。至於獨居長者、慢性病患不便出門採買,則由社區年輕人在網路號召,組織義務採買、遛狗等人力資源的值班表。社區防疫不應只是被動圍堵、監控疫情,還需更積極動員,迅速替補政府無法及時應變的細部,這是值得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學習的所在,思考如何從傳統社區的人情連結,進化到混齡、共生,以及發展社區常態照護能力,讓社會資本持續累積,成為社區終老、在宅善終的力量。口罩之亂事已至此,德國人還是不戴口罩,除了堅信政府宣傳只要徹底洗手即可之外,市場早在一個月前就面臨口罩缺貨,也是因素之一。然而,周遭德國友人並未抱怨(醫護人員除外),即便疫情態勢危急,無症狀傳染成為防疫危機,但大眾依然認為有症狀者與醫護人員才需要使用,反倒是亞洲人罵聲不斷。反觀台灣糾結著意識上的國族認同,與鄰國霸凌、國際孤立的問題,以及遭逢多次殖民者遞變與屠殺,集體無意識形塑「孤兒情結」,因而衍生出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以及人我界線的缺乏彈性,甚至是個體生存本能喪失的課題,才會造成口罩之亂,讓政府在抗疫工作,必須分心處理背骨者與脫序公民,這是相當沉重的。即使如此,「國家隊」、口罩地圖與地方藥師的全力付出,絕對是國際標竿學習的對象,但卻不一定能在他國複製的成功經驗。台灣人除了珍惜之外,更積極的作為是自身反省,以及支持轉型正義,從根本處解決屠殺創傷,所導致的不信任政府情結。地方藥局從情義相挺到多元進化3/3北萊茵-威斯伐倫州(Nordrhein-Westfalen)衛生部長面對該州明明已經一千多人居家隔離,聽聞專家建議即刻停課,滿臉不耐煩並誇口「街上的藥房比麵包店多」,言下之意,對防疫相當有信心,但是主持人立刻現場切換畫面到藥局,藥師直接打臉表示,從十二月中開始連基本呼吸道用藥都調不到貨,更遑論口罩防疫用品。德國在基本防疫用品都缺乏的狀況下,藥局只能消極地在門口貼上「已售完」,沒有任何義務積極調貨,或是配合政府任何措施,更不可能回答民眾的詢問。相較之下,台灣各地藥局配合政府發放口罩,這是以營利為主的德國藥房無法做到的,也絕對值得國人珍惜與感激,並且重新省思藥局的定位與功用,不僅是當前對社區防疫有重大貢獻,在即將面臨的人口老化問題,的確可以透過健保局編列預算,協助多元功能進化成為長照計畫的協力者-社區整體照護體系(C級巷弄長照站),並與在宅醫療團隊結合,實踐社區終老的目標。感恩醫護前線人員付出3/17夜間新聞特別播放科隆民眾在陽台上,集體對底下走過的醫護人員拍手致謝,總理梅克爾更在演說中一再強調在診療線上,他們是賭自己的性命去救人,而國民能夠相應回饋的是遵守規定減少外出、暫時不旅行,避免感染的可能。台灣這幾日的防疫破口正是出國旅行所致,這的確值得國人深思,對醫護人員的賭命,我們能夠給出的「實質」感恩不過是近期不出國,若是做不到,那麼也不配得到醫護人員相應的照顧。誠如總理梅克爾所言,暫時的不自由,是為了在嚴峻疫情下,還能保固民主制度持續運作。同樣的,當台灣政府宣布出國禁令時,各界急切痛斥反駁其於法無據之時,請審慎深思,在當前緊急時刻,全球民主資優生的德國既然都可以暫捨的自由,為什麼台灣不能?「這是艱困的時刻,請謹慎以待。」總理梅克爾的呼籲不僅是給德國人的,亦可以提供台灣人參考。德「意志」抗疫雖晚,卻很堅定。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化武器?關鍵的9篇研究論文揭真相
我在2020-4-11發表新冠病毒最原始毒株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駁斥網路傳言說新冠病毒是源自美國。兩天後有一位讀者在回應欄裡詢問我對一個視頻的看法。該視頻是2020-4-11發表在YouTube的《解密中共病毒的起源》(Tracking Down the Origin of the Wuhan Coronavirus)中文字幕版,而它的原始英文版則是發表於2020-4-7。今天,這個中文字幕版的視頻已被下架。但是,另一個以台灣觀眾為對象的中文字幕版則又出現。這個視頻是由Epoch Times(大紀元)製作的,而它在插播裡說Epoch Times報導是基於事實和不偏袒的(Epoch Times的網站也是這麼說)。可是,我曾經好幾次發現大紀元的報導是錯誤,甚至故意誤導,例如大腸水療,宋美齡長壽秘訣。更重要的是,大紀元自己有明白宣示,希望看到中共政權消滅。所以,不偏袒,有可能嗎?關於這個視頻,中文版的大紀元在2020-4-11發表【首播】中共病毒溯源 獨家紀錄片揭真相。它說:「在影片裡,英文大紀元調查記者喬舒華·菲利普(Joshua Philipp)回顧了今年1月至4月初疫情的發展情況,結合資料和專家訪談,剖析了表象背後的疑點——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到P4病毒實驗室,從神祕的基因序列到相關科學論證和推測,再到中共的超限戰手法,這其中存在哪些關聯和祕密?」這個視頻的一開始就說中共是邪惡的,所以它當然就是以這個前提來報導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而它所安排的人物,以及所採用的資料,當然也就是以滿足這個前提為目標。這樣的製作,以一個紀錄片而言,是無可厚非(畢竟紀錄片是介乎娛樂和新聞報導)。但是,以科學探討而言,它當然就大有問題。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爭論,我總共已經發表了8篇文章,而其中會被視為《幫中的》有4篇,而會被視為《反中的》,也有4篇。所以,我可以很坦然地說,我沒有任何政治立場,我唯一在乎的是科學證據。在今年2月19日,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柳葉刀)刊出一份來自八個國家的27位科學家的聯署聲明(翻譯):支持中國科學家,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和醫療專業人員抗擊COVID-19的聲明:「…此疫情的快速,開放和透明的數據共享現正受到有關其起源的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威脅。 我們站在一起,強烈譴責COVID-19不是自然起源的陰謀論。 來自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分析並發表並了導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的基因組,他們壓倒性地得出結論,這種冠狀病毒與許多其他新興病原體一樣,是起源於野生動物。…陰謀論除了製造恐慌、謠言、偏見、損害全球共同抗擊該疾病的工作之外,別無它用。」這個聲明裡所說的「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分析並發表」,指的是9篇研究論文,而其中的6篇是出自中國的研究團隊。所以,為了避免會有《受中國影響》的嫌疑,我只將出自非中國的那3篇論文列舉如下:1.希臘團隊發表的Full-genom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novel corona virus (2019-nCoV) rejects the hypothesis of emergence as a result of a recent recombination event【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全基因組進化分析拒絕了由於最近的重組事件而出現的假說】。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新冠病毒不是最近的重組事件》。2.意大利和巴西團隊發表的The 2019‐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Evidence for virus evolution(2019新冠病毒流行:病毒進化的證據)。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新冠病毒是自然演化而來的》。3.美國、英國和澳洲團隊發表的的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SARS-CoV-2的近端起源)。這篇論文的最重要結論是《新冠病毒並非人造的》。另外,在2020-4-2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由3位美國科學家所撰寫的《前瞻論述》(Perspective):Escaping Pandora’s Box — Another Novel Coronavirus(逃出潘多拉魔盒-又一個新型冠狀病毒)。它的第四段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在我們這個擁有78億人口的擁擠世界裡,由於人類行為改變,環境變化以及全球公共衛生機制不足的綜合因素,現在很容易將隱晦的動物病毒轉變為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我們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由人類主導的生態系統,從而為動物病毒(尤其是容易突變的RNA病毒)的出現和宿主轉換提供了遊樂場所…。 人類的基因組花了800萬年才進化1%。 許多動物RNA病毒在幾天之內就可以進化超過1%。 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畜共患病毒。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是由於全人類的行為,才會造就了動物病毒傳染給人的機會。事實上,早在2017-2-27我就在禽流感:抹不去的夢魘裡說:「流感之所以會流行,完全是因為人類密集居住以及發展畜牧的結果。」不管是流感或是冠狀病毒,我們現在所應做的事是尋求全球合作,製定一個有望徹底解決動物性病毒的方案,而不是把這些病毒說成是敵人製造的生化武器。原文:新冠病毒:「生化武器陰謀論」無濟於事
-
2020-04-15 科別.腦部.神經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發現有人中風時該怎麼辦?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醫師Douglas D. Sankar表示,中風後人的神經組織會迅速凋亡,快速而準確地診斷中風的類型及其患部,是成功治療的關鍵,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他提供幾項等待救援空檔時應該要做的事。據估計,缺氧時,每分鐘大腦中就會有200萬個細胞死亡,因此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遲越長,對大腦損傷害就越大。Douglas D. Sankar指出,中風就像對腦的攻擊,供給腦部的血液阻斷後,部分腦部甚至脊髓會死亡。然而,中風的症狀多元,與受影響的大腦區域有關。例如,中風通常是沒有痛覺,而頭痛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症狀。Douglas D. Sankar提到,中風症狀包含及特定身體部位,或身體單側或兩側無力;麻木和感覺喪失;失語,包含說話能力和理解能力異常;視力異常;身體失去協調性,產生眩暈感等。醫師強調,為了進行準確的診斷,患者的病史和理學檢查是必要的,以區分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癲癇發作、暈厥和低血糖。因此中風時應迅速診斷,民眾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並遵循以下注意事項。「不要」開車載患者去醫院:立即致電救援專線,救護人員能幫助辨別患者是否需要緊急援助。「不要」給患者阿斯匹靈:對於許多中風患者,阿斯匹靈是有益的,但對於其他中風類型,阿斯匹靈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請由醫護人員決定。「不要」給人吃或喝的東西:中風會導致肌肉控制困難,影響吞嚥能力。「要」紀錄發作時間:可幫助救援小組更有效地行動。知道症狀開始的時間,醫生可更確定最合適的治療。如果您不確定症狀何時開始,知道患者最後「正常」的時間也有幫助。「要」幫患者躺下:將中風患者的頭部稍微抬高,使他們側臥以促進血液流動。「要」鬆開太緊的衣物:有助於中風患者呼吸,但避免拉扯無力的肢體。「要」檢查該患者是否昏迷:檢查脈搏和呼吸。如果沒有心跳,請立即開始CPR。Douglas D. Sankar強調,適當的緊急處置,可以降低中風死亡率和後遺症,越早治療成效越佳。參考資料:KNOW WHAT TO DO IF YOU SEE SOMEONE HAVING A STROKE.(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為武漢病毒研究所製造?教授告訴你論文到底說了什麼
我在2020-4-11發表新冠病毒最原始毒株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駁斥網路傳言說新冠病毒是源自美國。我把這類傳言籠統地歸類為《仇美派》(宣稱新冠病毒是美國合成的生化武器,或是源自美國)。這篇文章發表的當天就有一位讀者在回應欄裡詢問我對一篇網路文章的看法。該文章是2020-3-22發表於《微信》的石正丽被曝出5年前制造一种杂交冠状病毒,可感染人呼吸道!。我把這類傳言籠統地歸類為《仇中派》(宣稱新冠病毒是中國合成的生化武器)。這篇《微信》文章其實是由兩篇文章組合而成的,而它們分別是2020-2-11發表的石正丽被揭5年前造出新冠病毒 能感染人呼吸道,和2020-3-16發表的石正丽凌晨发出警告:对疫情不必抱有太大乐观,蚊虫或成第三宿主。石正麗博士是現任《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她從2005年起到現在共發表了63篇關於冠狀病毒的研究論文,可以說是世界級的冠狀病毒專家。例如引發這次新冠疫情的病毒,就是由她的團隊最先報導。請看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與可能是蝙蝠起源的新冠狀病毒相關的肺炎暴發)。那篇《微信》文章是這麼說石博士:「网友发现她在2015年就成功地将SARS病毒和蝙蝠病毒杂交,制造出能有效感染人体呼吸道的新型冠状病毒。2015年,石正丽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medicine(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一种类SARS循环性蝙蝠冠状病毒展现感染人体的潜力》(A SARS-like cluster of circulating bat coronaviruses shows potential for human emergence) 」。有關這篇2015年的論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此連結查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3985。這篇論文其實不是出自石博士的團隊,而是出自一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團隊。石博士的英文名字(Zheng-Li Shi)甚至還被錯拼成Zhengli-Li Shi,而從這篇論文作者的名單也可看出,石博士大概只是掛名,或只是提供一些小幫忙(例如實驗材料,意見)。不管怎麼樣,這項研究的確是運用基因技術合成了一個SARS病毒和蝙蝠冠狀病毒的雜交病毒,而其目的是要探討一個特定基因(S蛋白)是如何影響冠狀病毒的致病和致命性。這個雜交冠狀病毒就只是在培養的細胞和老鼠身上做實驗,所以《微信》文章所說的「能有效感染人体呼吸道的新型冠状病毒」,並非事實。而縱然是在老鼠身上,這個雜交冠狀病毒對年輕老鼠也只有輕微的致病性,而沒有致命性,對於老年老鼠則有20%的致命性。那篇《微信》文章又說:「石正丽还表示,一旦蚊子成了新冠病毒的携带者,新型冠状病毒很有可能会通过蚊子本身进行本质变异,成为更可怕的“蚊冠病毒”,以现在的医学水平,届时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将会有超过2/3的人类受灾」。有關這個傳言,《武漢病毒研究所》在2020-3-17發表聲明:「近期网络流传题为《石正丽凌晨发出警告:对疫情不必抱有太大乐观,蚊虫或成第三宿主》的不实信息,该谣言可能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经查证,我所郑重声明如下:石正丽研究员从未发布过任何相关信息,石正丽本人及我所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搜篇醫學文獻,看不到有任何論文說蚊子能傳播冠狀病毒,而世界衛生組織也有發表The new coronavirus CANNOT be transmitted through mosquito bites(新冠狀病毒不能通過蚊蟲叮咬傳播)。所以,不管是「石正麗製造出新冠病毒,能有效感染人体呼吸道」,或是「石正麗表示蚊子能傳播新冠病毒」,都是編織出來的假消息。原文:新冠病毒:人造的?蚊子能傳播?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警告!新冠肺炎患者常在發病第7天急速惡化 痛不欲生
越來越多醫護人員以及新冠病毒患者針對「第二周急轉直下」(Second-week crash)症狀提出警告。患者感染病毒的前幾天,症狀輕微,甚至身體漸漸好轉,但卻在以為已經有起色之後,進入第二周時狀況急速惡化,開始發高燒、呼吸困難、全身痠痛,並且重度疲憊。到目前為止,只有少部分新冠病毒患者出現「第二周急轉直下」的狀況,原因為何迄今公共衛生專家仍無法解釋。27歲的科技記者艾瑞亞‧班狄克斯(Aria Bendix)便是其中一例。她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訪問時說,感染病毒的第一周,狀況非常輕微,但第二周則嚴重惡化,剛開始是身體痠痛,24小時內變成全身發冷。「感覺就像跑了一場馬拉松,然後又被車撞到似的。我一直留在公寓裡居家隔離。」她說,幾天之後,病況漸漸好轉,身體不再痠痛,就在以為已經擺脫病毒之際,肋骨部位突然劇烈疼痛,讓她痛不欲生。她說,此時覺得肺部好像受到強力擠壓,呼吸變得非常沉重。班狄克斯表示,前往急診就醫,醫師雖然認為她符合感染新冠病毒的症況,卻無法為她提供治療,只能讓她返家休養。她說,在感染的第14天,痠痛又發作了,「彷彿一切回到原點。」紐約市蒙特菲奧醫學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重症研究中心主任龔米雪(Michelle Gong,譯音)指出,新冠病毒患者出現呼吸道衰竭,時間點通常發生在出現發病徵兆後的第七天。龔米雪答覆「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詢問時說,剛開始患者似乎狀況還好,但到了感染第五天或第七天的時候會突然惡化,並且出現呼吸道衰竭,而且變化是在「瞬間」發生。北卡羅來納州傳染疾病家歐爾(Christopher Ohl)表示,許多新冠病毒患者都有在第二周病情急轉直下的狀況。他指出,這些患者原本認為,難關已經過去,一切都沒事了,結果卻在短短20小時或24小時之內,開始發燒、重度疲憊、嚴重咳嗽或者呼吸困難,必須緊急住院。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確診新冠肺炎肌肉痠痛少見 張上淳:暫不列通報定義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蔓延超過三個月,許多專家憂病象越來越多元,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導致發病者未被即時掌握,恐成為社區防疫破口,近日傳出中國大陸有確診者出現肌肉痠痛,指揮中心表示,我國確診393例個案中,肌肉痠痛不常見,目前暫不列通報定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針對已知的新冠肺炎症狀,從一開始的呼吸道症狀,後來臨床注意到少部分個案會有噁心嘔吐、部分腹瀉、部分全身倦怠,但肌肉痠痛不常見,僅少部份患者有說,目前不會列通報定義。真段是否將肌肉痠痛列入新冠肺炎定義症狀?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各種症狀都會列入考量,但不會說每一個症狀都與新冠肺炎有關。如每天看診人上百萬,不會都是新冠,不需要草木皆兵,有需要就由醫療判斷、做最好選擇。
-
2020-04-14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不用怕 醫生幫你破解迷思
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定診斷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乳癌手術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嗎?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是近年來乳癌治療的趨勢。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直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一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手術不只有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被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作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哪些患者適合荷爾蒙治療?哪些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解釋,我們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在手術以後無論是否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醫師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治療,並持續五年至十年。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我們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來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化療的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如何緩解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莊捷翰醫師說明,乳癌化學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化學治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對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患者掉頭髮、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學治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把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有殘存的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採用化學治療,也會協助克服相關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以幫忙。某些藥物可以提振食慾或減少副作用,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癌友治療期間飲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也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目前有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乳癌迷思要破解迷思一:會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者是得癌症以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時候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的時候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從治療前就要好好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要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進行溝通,了解在接下來的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迷思二: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得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迷思三: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大家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多管齊下,攜手抗乳癌莊捷翰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五十歲左右的婦女,雖然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接受化學治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就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當時陸續使用了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後續總共在醫院作了四次的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所以又接受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提醒道,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原文:乳癌治療,迷思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診所收入少 醫師「提頭看診」壓力大:身心俱疲
防疫期間除了觀光服務業慘淡,每天「提頭上陣」看診的耳鼻喉科等基層診所,也提出紓困需求。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第一線醫師防疫物資不足,不曉得是否遇確診案,真的身心俱疲,就診人數掉至少一半「比颱風天還少」,但診所薪水照發,希望免稅、防疫基金來補,不希望關診所讓民眾跑去大醫院。國民黨今早召開「基層診所受疫情衝擊大,籲政府重視基層醫護的心聲」記者會,提紓困3建議,包括提供合宜、充裕的防疫裝備;診所醫療成本免稅額度自80%提到85%;政府成立「醫療、公衛緊急事件防疫基金」。周慶明表示,診所確實有防疫設備不足問題,像是面罩、眼罩、酒精、N95口罩等,且一個醫師只配有3件隔離衣,耳鼻喉科等和呼吸道有關的科別,需求更多,有部分物資是由醫師公會幫忙添購。他表示,醫師每天帶N95口罩8小時很不舒服,對每位患者都不得大意,每天像是「提頭看診」。周慶明指出,耳鼻喉科、小兒科等科別,普遍就診人數大減,比颱風天還少,收入少超過一半。他表示,雖然收入減少,但成本一樣,給醫護的薪水照發、不減,現在是入不敷出,但診所都還是撐過來,不希望停業影響民眾就醫。周慶明表示,診所醫療成本免稅額度自80%提到90%合理,另外也可用防疫基金來補。另新北市中醫師公會日前也初步統計,中醫診所約掉2至3成,有中醫師表示,就診人數有稍減,不過長期會來調身體的民眾,還是會就診、拿藥。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結膜炎、大便次數多與新冠有關? 感染科醫:需符TOCC
新冠肺炎台灣確診個案昨已達到393人,包括338名境外移入病例、55名本土個案。不過確診患者除了常見的發燒、呼吸道症狀外,症狀似乎有變多情形,日前如味、嗅覺異常已被指揮中心納入通報定義,不過近期有部分患者出現腹瀉癥狀,國外研究近日更有確診患者出現眼睛痛、結膜炎,甚至有無症狀患者因大便次數明顯增加而採檢確診,外界好奇,這些症狀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感染科醫師表示,眼睛紅、腹瀉、大便次數多,並非新冠肺炎獨有,很多病毒都會造成這些症狀,但也不排除與新冠肺炎有關,但患者若有上述症狀且符合TOCC,則建議接受採檢。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眼睛紅、結膜炎跟很多病毒有關,如腸病毒、腺病毒都可能引起流行性角結膜炎;而腹瀉、大便次數多,一樣跟很多病毒有關,如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等,雖然上述症狀可能跟新冠病毒有關,但目前不一定是特定症狀。他說因國內目前並未有明顯的社區感染與傳播,上述症狀若放在歐洲國家,應早已出現明顯社區傳播,就一定會採檢。而像是眼睛紅、結膜炎在國內眼科門診病患也很多,若民眾很本土、近期未出國、無相關接觸史,單純憑上述症狀而擔憂可能是新冠肺炎,甚至想採檢,不敢說沒有,但這機率太低,可能不到萬分之一,恐怕會浪費採檢資源。不過李明政也說,患者若有上述症狀,且符合TOCC通報定義如曾出國、有相關接觸史等,醫師會強烈懷疑與新冠有關,就會安排採檢;或是民眾雖無出國史,但有上述症狀加上有腹瀉、咳嗽等多重症狀,也會列入高度懷疑而採檢。至於抽菸是否不利於新冠肺炎病程改善?李明政說,此與病毒無關,但個案長期或重度抽菸,是有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
2020-04-1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疫情當頭又過敏 該去醫院嗎
打從年初,台灣就籠罩新冠肺炎疫情中,尤其呼吸道過敏患者容易染疫,令人難以分辨究竟是過敏還是感染了新冠肺炎?每年3、4月正值過敏季,過敏症狀與新冠肺炎症狀極為類似,醫師觀察,臨床就診氣氛兩極,有人過於積極,有人不敢就醫,醫師提出三大要點:症狀出現的時間點、檢視家人近期有無感冒、檢視TOCC,可辨別過敏與新冠肺炎的差別。辨別過敏或新冠 有鑑別指標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楊崑德表示,在辨別過敏與新冠肺炎的症狀,有一定難度,但仍有可鑑別的指標。台灣過敏人口多,大多是環境誘發,最常見的是塵蟎、灰塵等過敏原,每年3到4月因氣溫劇烈改變,也容易誘發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發作。楊崑德說,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為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眼睛不適,嚴重者會誘發氣喘、睡眠障礙等。新冠肺炎的患者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常伴隨發燒,近期雖然有許多資訊顯示,非典型症狀愈來愈多,同樣也有鼻塞、流鼻水、打噴嚏,或嗅味覺喪失、腹瀉等。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可先回溯自己是否曾被診斷為過敏體質,若自己是過敏族群,再檢視近期是否有接觸過敏原,可優先辨別自己是否為過敏症狀,再加上若無發燒、呼吸道症狀,也沒有旅遊史、接觸史,此時建議可以掛耳鼻喉科或是風濕免疫科就診。避免接觸過敏原 應及時就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說,許多嚴重的過敏患者,礙於疫情不敢就醫,直到誘發氣喘才求診,呼籲有病史的過敏患者,雖然避免接觸過敏原,狀況仍持續未改善時,就應該就醫,若忍到誘發氣喘才就醫,會得不償失。至於從未被檢查過是否有過敏體質者,像是幼兒,楊崑德說,家長可以協助注意孩子的接觸史、旅遊史,特別是家中大人有沒有人曾經感冒,依照近期疫調的資訊顯示,幼童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大多是被家中成年人傳染,若是以上的狀況都沒有,也沒有發燒等症狀,但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情況超過三天都沒有改善,也建議可以至耳鼻喉科或是風濕免疫科就診。楊崑德坦承,最近收治過敏患者,對醫師而言也是挑戰,必須謹慎再謹慎,近期政府倡議「社交距離」,但問診有時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患者,就醫前可先觀察自身症狀,直接寫在紙上再提供給醫師,降低問診交談的時間,增加彼此的距離與接觸時間,力求安全。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瑞德西韋臨床研究出爐 近七成患者獲改善
臨床試驗新藥「瑞德西韋」,被寄予厚望可有效治療新冠肺炎,初步臨床結果剛於4月10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上發表。針對53名住院並有嚴重新冠肺炎併發症患者的用藥數據顯示,將近七成患者的病情獲改善。研究發現,這些患者中近三分之二的患者(64%)起始時就使用呼吸器,其中包括四名使用「葉克膜」。而使用瑞德西韋後,在18天的中位數追蹤期內,68%的患者供氧系統得到改善;所有患者中將近一半(47%)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後出院;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57%)最終可以拔管。另外,所有患者中,70歲以上患者與小於50歲患者相比,臨床改善率也比較低;侵入性呼吸器與非侵入性呼吸器的患者相比,臨床改善率較低,研究總死亡率為13%,使用侵入性呼吸器患者的死亡率為18%,使用非侵入性呼吸器支持患者為5%。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瑞德西韋作用機轉在抑制核酸在身體裡的複製,使病毒量減少。由於新冠肺炎患者發病後道七天內病毒量會升到最高,因此四天內很快給藥,可以快速把病毒量將下來;相較於奎寧只是免疫調節作用,更能改善疾病狀況。黃高彬表示,這分研究包含我國使用瑞德西韋的九名個案,加上國外的個案便可達到有效樣本數;通常30至50分樣本就有代表性,而這分53名患者報告,可看出此藥物療效的初步成果,接下來可做雙盲實驗,藉以知道確切的療效。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解析台灣新冠病例 有這個習慣的人病情比較嚴重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已達到393人,包括338名境外移入病例、55名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分析前388名病例資料表示,71%為無併發症的輕症,21%為輕度肺炎;7.5%是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包括死亡病例;目前還有12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已出院的100多人都沒有復陽,肺功能也幾乎完全恢復。張上淳表示,台灣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有52.8%是女性、47.2%是男性,年齡介於4到88歲,年齡中位數在32到33歲。其中有114例解除隔離,但也還有12人還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中。根據疾病嚴重度分析,71%為無併發症輕症,21%為輕度肺炎;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有29例,佔7.5%,包括6例死亡個案。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新冠肺炎確診者有22例,佔5.7%,只有少部分後來變成有症狀,大部分都維持無症狀。這些無症狀者大多是確診者的家庭密切接觸者。因為現行採檢政策針對家庭密切接觸者是無論有無症狀都採檢,所以被發現出來,最早的無症狀感染者來自旅遊義大利後確診的一家四口,其小兒子是台灣第一個無症狀、高病毒量的感染者。至於吸菸是否不利於新冠肺炎病程改善?張上淳說,目前沒有太多這樣的個案,不敢遽下結論,但確實有看到長期抽菸的個案,病情變得比較嚴重。出院的個案因都通過了連續三次採檢陰性的標準,出院後都還要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依據常規醫療管道回診,目前都沒有復陽,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有一位出院時肺部電腦斷層還有一點肺纖維化,導致肺功能些微變差,但經過一個月的回診,目前肺功能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堪比愛滋? 張上淳:復原後免疫系統就恢復
中美兩國醫學界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如愛滋病毒般攻擊人體免疫系統。這項研究已從20名新冠肺炎死者幾乎全毀的免疫系統中,獲得初步證實。對此,我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確實有淋巴球下降的情形,但復原後就恢復正常,「與愛滋病毒不同」。根據報導,美國紐約血液中心及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將新冠肺炎病毒與實驗室培養的T細胞(T cell)給合,獲得此一結論。研究人員在20名死於新冠肺炎的解剖報告中,發現這些死者的免疫系統幾乎全毀,而他們體內器官遭到的破壞,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愛滋病的結合。張上淳表示,我國患者感染後,確實有看到重症病人白血球偏低,特別是淋巴球下降,可知淋巴球確實被消耗了,輕症者則沒有類似的情形。張上淳表示,其他病毒感染,如登革熱,也會讓淋巴球下降,是因為和病毒「作戰」而被消耗,為外來病毒初期的免疫反應,和愛滋病毒直接侵犯淋巴球不同;愛滋病毒會造成淋巴球長久減少,或越來越少,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球數量在復原後便會恢復正常。另外,國外也有報告指出新冠肺炎會侵犯心臟。張上淳說,有些解剖說會侵犯其他器官,由於新冠肺炎患者有些抽血檢驗值和心臟相關的指數有上升的現象,因此是否侵犯心臟確實是臨床關切的部分。張上淳說,雖然我國部分個案心衰竭,但在感染前就已心衰竭很厲害,目前新冠肺炎並沒有特別影響心臟的狀況。
-
2020-04-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飲食防疫基本功:想儲糧或居家隔離時,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截至目前全球共累計超過150萬人確診。因此,各國政府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不過,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現在須學習的新課題。從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至今尚未緩和,每天從新聞中還是可以看到確診人數仍持續增加中。2020年3月11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訂為「大流行(Pandemic)」,目前各國政府大多數也開始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但是民以「食」為天,生活總是要過下去,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新課題。新冠病毒經過研究證實不會藉由食物傳染因過去曾經推斷過新冠肺炎的源頭可能是來自於以販售「野味」聞名的中國武漢水產批發市場,許多輿論紛紛指向恐怕會透過食用到「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附著表面的食物」而受到傳染,因而有民眾陷入恐慌。針對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食物傳播的疑問,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簡稱EFSA)首席科學家Marta Hugas說明,以往相關冠狀病毒(例如嚴重的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的經驗表明,從未發生過食物傳播的案例,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病毒在這方面有任何不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也表示,雖然中國的動物可能是最初傳染來源,但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仍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人們打噴嚏、咳嗽或呼氣等飛沫傳播。烹飪前、進食前仍須注意如何清潔但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簡稱BDA)也表示,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不過也無法確定該病毒是否會透過「接觸食物或食品包裝」感染到新冠肺炎。因此,BDA仍建議民眾遵循安全食品處理規範和製備過程中良好衛生習慣的建議,加強洗手和清潔。而WHO針對此次防疫期間的飲食也已發布相同預防性建議,例如:1、準備食物前,應先徹底洗淨雙手、清潔工作區及用具。2、將生和熟食物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的可能性。3、在烹調時徹底將食物煮熟,避免食用生食。4、將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下,低於5°C或高於60°C。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也指出,不應處理或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動物的肉品,也應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烹煮的菜餚。若要預備儲備糧食,也應適量選擇適合儲存的食材或食品這次新冠肺炎爆發而引起的恐慌性搶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則提出了幾項選購食材的要點:1、選擇可冷凍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攝取量。2、在沒有新鮮農產品的前提下,可選擇健康乾燥食品或罐裝食品(如蔬菜罐頭、豆干、穀物等乾貨)。3、儲存健康零食(如堅果、奶酪、果乾等等)。4、限制高度加工食品攝取量。此外,UNICEF也建議家長,趁著防疫期間漫長而無聊的空檔與孩童一起透過做飯、吃飯,除了聯繫感情外,也是從小建立良好健康飲食觀念的重要時刻!與此同時,BDA也提到,沒有必要儲存或購買比平時更大量的食物,以減少食材敗壞而浪費的可能性。BDA建議可優先消耗易腐爛的食材,保質期較長的食材或較新鮮的食材可先放置陰涼處,讓出更大的冰箱空間給易腐敗的食物儲存。自我隔離期間應健康均衡飲食針對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期間的民眾,WHO歐洲分部提出的「自我隔離期間飲食及營養指南」,提供最佳的飲食建議。1、限制鹽的攝取量在新鮮食物供應量可能會減少之下,必要時只能依賴罐頭食品或加工食品,然而這類的食物中都含有高量的鹽分。由於WHO建議每日攝取的鹽少於5克,因此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應減少或不加鹽,甚至可以考慮漂洗罐頭食品(如蔬菜或豆類),也就是將罐頭食材取出後稍加以煮沸過的水調整鹹度。另外,WHO提醒醃製食品同樣經常含有高量的鈉,如果想增加菜餚的風味可以改用新鮮或乾燥的藥草或香料。2、限制糖的攝取量想吃甜的食品時,新鮮的水果應是首要選擇,而不是冷凍水果、果汁或罐裝水果。想吃其他甜點時,需確保它們的糖分低且熱量少。另外,也要限制添加進入菜餚或飲料中的糖或蜂蜜量。3、限制脂肪攝取量WHO建議將總脂肪攝入量限制在總熱量的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不應超過10%。因此應使用較少的油或不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例如蒸、炒或烤,且改用不飽和脂肪油烹煮。此外,儘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的食品,例如加工食品或油炸食品,必要時可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4、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消化,且能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WHO建議所有餐點都應包含蔬菜、水果、豆類及全麥食品(如燕麥、藜麥等),而不是白米飯、白麵包等精緻醣類。5、補充足夠的水分足夠的水分補充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以喝水代替含糖飲料,是限制糖和過量卡路里攝取的最簡單方法。為增加口感,可添加新鮮或冷凍的水果片,以及黃瓜或香草等香料。另外,盡量避免飲用大量濃咖啡及濃茶、含咖啡因的軟性飲品和能量飲料,以避免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長期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6、避免飲酒或減少飲酒量酒精不但會影響精神及產生依賴性,造成生理功能消耗、損傷,甚至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因此WHO認為,大量飲酒會破壞身體應對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的能力。此外,酒精還會使某些藥物無效,同時增加其他藥物的效力和毒性。整體來說,目前尚未證實新冠病毒會由食物傳播,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維持均衡飲食,仍值得我們在防疫期間特別注意與遵守的原則。延伸閱讀▶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防疫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增強免疫、促進肺部健康的保健品銷量持續增長!參考資料▶COVID-19 / Coronavirus - Advi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Easy, affordable and healthy eating tip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Q&A: COVID-19 pandemic – impact on food and agriculture▶Food and nutrition tips during self-quarantine▶How COVID-19 Spreads▶What is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How (easily) does it sprea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姊妹支援西班牙染疫 康復獲列隊鼓掌登西國媒體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西班牙醫療體系更是吃緊。僑務委員劉金枝2個女兒都在西班牙擔任醫護人員,上個月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經治療,大女兒已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休養,被推出急診室時,醫院醫護人員皆列隊為她拍手加油,更被當地媒體廣為報導,成為台灣之光。國民黨立委溫玉霞昨天透露,她的好友、也是僑務委員劉金枝,一對寶貝女兒都是醫護人員,疫情爆發以來不眠不休工作,上個月卻不幸被感染新冠病毒,大女兒Diana在醫院戴了15天的呼吸器,小女兒在家隔離治療,令人既心疼又擔心。溫玉霞今在辦公室與劉金枝視訊詢問現況,劉金枝表示,2月底疫情爆發時已經很擔心了,女兒上班回來告訴她「我們早晚會被傳染」,讓她聽了非常心痛,相信所有醫護人員的家庭都跟她是一樣的心情。孩子不幸確診,他們也要面對。劉金枝說,女兒們身體虛弱,每日只能通2次電話報平安,由於先生是醫生,大多通話時間都是由他去了解情況,她只能靜靜等待,祈求孩子早日康復。敘述過程中也不禁哽咽落淚。溫玉霞表示,台灣的女兒在異國發光發熱,為了救治病人勇敢和病毒奮戰,父母也都全力支持女兒在僑居地犧牲奉獻,這一家人都是台灣之光,她認為僑委會應給予嘉獎表揚,也希望所有好友一起為在西班牙及各角落的醫護人員說句「謝謝」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