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5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呼吸
共找到
5694
筆 文章
-
-
2025-01-05 醫療.精神.身心
躺床半小時還睡不著要起床還是繼續熬?覺得自己一夜都沒睡是真的都沒睡著嗎?
Q:覺得自己一夜都沒睡?是真的都沒睡著嗎?很多人睡不好是因為合併其他睡眠障礙,覺得沒睡好、睡不夠,就是深度睡眠不夠,常常覺得處在淺眠狀態,一點點聲音就會醒來,甚至被自己的鼾聲吵醒。而深度睡眠和放鬆狀態有關,可能因為年紀、焦慮或壓力導致肌肉緊繃,早上起來也容易覺得累;另外一個造成白天倦怠的原因,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這類族群半夜醒來的機率高,且醒來時有胸口悶、口乾、頻尿等症狀,在診間的抱怨一樣是睡不好。臨床上會用「STOP問卷」來找出高風險族群,依序為S打鼾(Snoring)、T疲倦(Tired)、O被發現有呼吸中止(Observed)、P血壓(Blood Pressure),只要符合2項就是高風險族群,其餘風險因子還有年紀、性別、頸圍、BMI等。Q:一到睡覺時間就擔心自己睡不著,如何緩解這樣的焦慮?有些人的焦慮是很難消除的,可能會在天黑時就連結到「再過幾個小時後就要睡了,一定又睡不著」,這類患者往往難以用泡澡、放鬆練習等改變,需要服用幫助放鬆的藥物。至於焦慮感相對輕微的患者,建議在睡前做一些幫助放鬆的事情,例如聽音樂、冥想、正念練習,或藉由「刺激限制法」把床跟睡眠連在一起,不要把手機、電腦、筆電等3C產品帶上床。Q:躺床超過半小時還睡不著,該起床找事做,還是繼續躺在床上?建議有睡意才上床,如果超過20至30分鐘沒睡著,就不要繼續躺在床上,應該起床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但不包含使用3C產品。另外有一種狀況是「主動性失眠」,明明想睡了,卻捨不得放下手機,拖延睡覺的時間;或者已經躺在床上了,卻仍在使用手機、閱讀電子書等,這屬於「睡眠拖延症」,也是忙碌生活後的補償心態,也就是所謂「報復性熬夜」,想在一天中最放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摸到最後導致失眠。對於下班時間晚的族群,也許放鬆時間持續到凌晨1點半是可以的,但要避免愈摸愈晚,拖到凌晨3、4點,就會影響固定作息。Q:一兩天睡不好,白天覺得很累,會建議服用助眠藥物嗎?一般而言,一、兩天沒睡好是沒有關係的,身體的生理需求是很累自然就會睏,睡了很久自然就會醒。如果是為了準備隔天的報告而熬夜,一天沒睡好沒關係,且在這樣有壓力的狀態下,交感神經較亢奮,容易早醒或難入睡,是正常的,也可以藉此安慰自己、減少焦慮,不建議因為一個晚上睡不著就吃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民眾會有「補眠」的心態,例如每天都是12點鐘有睡意的人,因為前幾天晚睡,而提早到11點上床睡覺,但這並不是固定的生理時鐘,反而增加躺在床上卻睡不著的焦慮。而周末睡到中午的補眠行為,也會干擾正常的生理時鐘,導致隔天更晚上床睡覺。Q:睡前喝點小酒會讓人有睡意,但為何研究都說酒精不能拿來助眠?研究發現,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人睡不著時,會覺得喝點酒有幫助。臨床上單看酒精的藥理作用,的確對入睡有幫助,但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半衰期短,雖然喝了酒幫助入睡,但容易在半夜醒來,也增加做夢的機會,導致睡眠品質變得更差。第二,酒量是可以被練出來的,可能本來喝一杯紅酒可以睡得好,漸漸地需要變成兩杯或更多,或者需要改喝威士忌等,增加酗酒的可能性,因此不建議喝酒幫助睡眠。Q:多夢的人起床覺得疲累,表示睡眠品質不好嗎?睡眠領域的研究有一句話「不作夢會死掉」,因為作夢是大腦對記憶跟情緒神經細胞的整理,雖然聽起來誇張,但是有其生理意義。換句話說,作夢是睡眠的一部分,不會因為作夢就覺得睡不好。但有些人非單純的作夢,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個案,容易出現「夢魘」,如果重複出現惡夢,可能就需要透過藥物,減少這個惡夢對情緒的影響。諮詢/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
-
2025-01-05 焦點.健康知識+
想一覺到天亮半夜卻總爬起來上廁所?泌尿科醫師教你如何解決
半夜起來上廁所意味著睡眠時間被打斷,讓睡眠品質大打折扣,而一天夜尿兩次以上的高齡者,死亡風險也會增加一倍。而日本泌尿科醫師平澤精一,就在《如何避免夜間醒來上廁所》一書中跟大家分享如何改善夜尿問題,讓人一覺好眠到天亮。三種夜尿類型根據夜尿狀況不同,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夜間多尿」、「睡眠障礙」和「膀胱容積減少」,有時三種類型會合併發生,民眾可以自行紀錄夜間排尿次數、排尿量,並到泌尿科進一步診斷。夜尿症之所以常發生在老年人,是因為高齡者抑制夜間尿量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加上肌肉無力,導致夜間平躺時尿量增多。而有些疾病也會導致夜尿,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引起的睡眠障礙,和膀胱過動症、前列腺肥大引起的膀胱尿液儲存障礙。另外,患有糖尿病和高血糖的族群也可能出現夜間頻尿的狀況。要如何改善夜尿?首先要了解,酒精和藥物會導致夜尿,酒精會讓睡眠品質下降,造成夜尿,因此習慣晚上飲酒的人需特別注意攝取量。另外,夜尿也可能是因為藥物影響,可以諮詢醫師後採取改變服藥時間等措施。而如果兩者都不是夜尿原因,可以試試看在日常生活習慣中做簡單改變,從飲食、運動、睡眠著手。1.飲食避免吃太鹹:重鹹食物會引起口渴、大量喝水,而當體內鹽分過多時,體液量也會增加來稀釋鹽分,會導致排尿量過多與頻尿。避免飲用利尿的飲品:酒精、咖啡、含有高咖啡因的茶、碳酸和柑橘類飲品,這些飲料都可能導致膀胱過動。避免在夜間喝太多水:有些人會習慣睡前喝一杯水,覺得會讓皮膚變好,但其實這沒有科學根據,半夜會爬起來跑廁所的人,不妨試試減少晚上水分的攝取量。2.運動可以增加訓練下肢肌肉力量,防止水分積聚在下半身,對年長者來說,如果步行或是蹲下等動作會讓身體不適,也可以睡前3~4個小時以仰臥的姿態,在腳下放一塊墊子,並將腳抬高,保持15到30分鐘。3.睡眠如果你屬於「睡眠障礙」類型的夜尿,可以從改善睡眠品質做起,例如補充相關營養素,像是豆製品和乳製品中富含的色氨酸,以及雞肉和魚類中豐富的維生素B6,都有助於合成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是睡眠品質的關鍵,要注意的是,起床後褪黑激素需要14至16小時才能分泌,所以最好在早上補充。另外,光線也會影響褪黑激素,建議在早晨時要適當接觸陽光,讓身體生理時鐘正常運作,睡前也不要看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因為3C產品的藍光會延後褪黑激素的分泌。如果做出以上調整,夜尿的情況仍沒有改善,建議諮詢泌尿科醫生尋求協助。
-
2025-01-03 醫療.心臟血管
濕冷易讓肺部感染,譚敦慈曝開除濕機時機!保暖禦寒5措施
寒冬猝死頻傳,下周冷氣團將至,氣溫恐降至10℃。研究顯示,溫度24℃以下,每下降1℃,血壓就可能上升0.5毫米汞柱以上,是心血管族群的一大威脅。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提醒,臥室與浴室是最容易發生猝死的地點之一,建議應善用「暖風機」,勿讓環境溫差超過5℃以上。譚敦慈:濕度超過60%必開除濕機台灣氣候潮濕,冬天更是濕冷,對於呼吸道、皮膚都是一種刺激。譚敦慈在家裡一定會放置溫度計、濕度計,隨時觀察數字,只要濕度超過60%,一定會開啟除濕機。她說,「濕氣過重容易造成空間濕冷或悶熱,而且我很怕黴菌,一旦進入呼吸道系統,容易讓肺部受到感染。」冬天洗澡 浴室先開暖氣5分鐘譚敦慈建議,冬天洗澡時,浴室先用暖風機或打開室內暖氣5分鐘,或是在浴室加裝置頂式的保暖設備。從脫光衣服到洗澡、洗完澡再穿上衣服,這段時間的溫度恆定,千萬不要超過5℃以上。另外,浴室不要全密閉,對外窗要開一個拳頭的大小,讓空氣對流,避免水蒸氣過多而產生缺氧狀況。譚敦慈提醒,要避免意外發生,洗澡水的水溫不可太高,還有泡澡水量不可高於胸口,否則會因水壓造成心臟負擔,產生頭暈不適感。她以發生倒臥浴缸過世的中山美穗為例,就可能因泡澡溫度過高刺激神經系統,導致血壓升高,一時暈眩站不起來。天氣急凍危機重重,若突然接觸低溫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猝死的風險。譚敦慈說,最重要是做好5大保暖禦寒措施:5大保暖禦寒措施1.睡前1至2個小時洗澡,可幫助入眠。2.早上醒來不要急著下床活動,先在被窩裡動動手腳,或先坐著伸伸懶腰再站起來。3.起床後,可以喝杯溫開水,幫助血液循環、稀釋黏稠血液。4.有運動習慣的人,可採洋蔥式穿法,依據流汗程度增減衣物,保持身體乾燥。5.老人家要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有陽光、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比較安全。
-
2025-01-03 養生.運動健身
一個靜止運動每天三分鐘「全身都練到」66歲退休女醫外表年輕30歲
每天持之以恆的運動能讓身心都變年輕。一名從業40年的整形外科醫師王娟退休後,成為推廣健康知識的博主,她介紹一個簡單的動作,只要每天持續做三分鐘,就能維持凍齡外表。王娟示範這個簡單卻全身都能練到的動作:‧雙手緊扣、手臂向後拉伸‧頭向後仰,頸部拉伸‧腹部核心收緊‧臀部收緊‧雙腿用力,嘗試抬起腳後跟王娟表示這個動作能讓人臉和皮膚不鬆垮,提升年輕度。她今年66歲,沒有開美顏和相機濾鏡等,外貌和體態看起來有如36歲般。有網友問道做這動作總想憋氣,該怎麼呼吸?她補充嘴巴最好閉起來,同時拉緊下巴,上下嘴唇用力去親吻天空,這樣面部肌肉、頸部肌肉、下巴肌肉都會在用力,臉和頸部就不會鬆垮,雙下巴也會緩解。資料來源/王娟護膚
-
2025-01-02 醫療.呼吸胸腔
久咳不癒,原來要「吃糖」才會好!菊花茶、麥芽糖...中醫師私藏治咳6秘招公開
最近到診所、醫院看咳嗽的患者也逐漸增多了。咳嗽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不適症狀,那它又是如何被引發的呢?咽喉部位的病變,如咽、喉、氣管、支氣管或肺泡組織,或是肋膜、橫隔膜的病變,都可能導致咳嗽。咳嗽又分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是指3周以內的咳嗽,最常見的原因是感冒及支氣管炎,另外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觴、異物吸入等疾病,也都可能造成急性咳嗽的發作;3周以上的咳嗽,則稱為慢性咳嗽,以成年人來說,最常引發慢性咳嗽之原因包括鼻涕倒流症候群、氣喘及胃食道逆流症候群,另外氣喘、肺癌、肺結核、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抽菸皆可能引發慢性咳嗽。同時咳嗽又根據痰的多寡,分成乾咳和濕咳,乾咳指咳嗽時無痰或僅有少量的痰,濕咳則指咳嗽時有大量痰液產生,包括白稀狀或黃綠膿痰。「咳嗽」什麼時候該看醫生、做檢查?咳嗽是比較常見的症狀,因此許多人出現這個症狀後並不以為意,或是拖了一陣子之後,才去看醫生。到底咳嗽到什麼程度,才應該去看醫生或做檢查?一般來說可用時間長短來分,3週以內的急性咳嗽,假設伴隨持續的膿痰、呼吸困難、發高燒、發紺等症狀,就需要進行胸部X光檢查,確認肺部是否有肺炎的情況產生。如果慢性咳嗽維持1個月以上,有可能是感冒後其他症狀皆已好轉,除了咳嗽的狀況持續比較久,這種狀況可能持續數週。一般來說假設咳嗽已經超過1個月以上,建議就醫找出原因。假設是2個月以上的慢性咳嗽,且合併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以及咳血等症狀,請務必就醫檢查。咳嗽怎麼治?乾、濕咳大不同如果你出現了咳嗽症狀,生活中做到以下注意事項,有助症狀改善:1.避免服用綜合療效的感冒藥,針對自身的症狀使用不同的藥物2.如果咳嗽症狀的類型為乾咳,可使用鎮咳劑;若咳嗽症狀的類型為濕咳,則不適合使用止咳劑,而須先把呼吸道的痰黏液加速排出,以防細菌感染,此時建議可多喝溫開水,幫助痰液咳出。3.減少攝取以下種類的食物:燒、烤、炸、辣、冰4.禁菸、酒5.睡覺時將枕頭抬高,減緩乾咳症狀中醫治咳嗽秘招 白蘿蔔+糖超有效西醫針對咳嗽的治療大多以藥物為主,中醫的治療就不太相同了。中醫師張維鈞在良醫健康網文章中提到,白蘿蔔可以助消化、振奮腸胃,使消化道裡的濕氣能儘快被排除,達到腸胃淨化的效果,痰也會跟著減少。在白蘿蔔裡面「加糖」則可以加速症狀改善,但要注意「初咳」和「久咳」所需要加入的糖並不一樣。首先我們先了解初咳與久咳的不同,初咳指的是劇烈咳嗽,可能會咳到睡不著,或著咳到喉嚨痛,這時候就算喉嚨裡面有痰,也可能會有咳不出來的狀況出現;久咳則是指咳嗽超過一個月以上,不一定很劇烈,可能只是偶爾咳個幾聲,久咳的痰也比較容易咳出。針對以上兩種不同的咳嗽,要透過食用加入不同糖的白蘿蔔來改善症狀,對於初咳的患者來說,中醫師張維鈞建議應該要以「冰糖白蘿蔔」來改善咳嗽;若是久咳的話,則應該要改吃「麥芽糖白蘿蔔」。若想透過中醫的藥物治療咳嗽,則必須先確認患者的感冒是哪一種,一般來說大約分為以下4種:1.外寒內熱的「寒包火咳」症狀:痰濃不易咯出,惡寒鼻塞、咳嗽聲重氣急治療:麻杏甘石湯2.風熱咳嗽症狀:痰黃稠、痰難以咳出、口乾治療:桑菊飲3.微惡風寒咳嗽症狀:痰色白治療:止嗽散4.燥咳症狀:乾咳無痰、咽喉乾治療:桑杏湯參考資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久咳不癒,中藥治療立竿見影〉國泰綜合醫院〈咳嗽,只是感冒嗎?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認識咳嗽〉新光醫院〈咳嗽〉臺中榮民總醫院〈中醫對於慢性咳嗽的治療〉延伸閱讀: 2024地基主怎麼拜?什麼時候拜?點幾支香?供品準備、祭拜流程、5大禁忌
-
2025-01-02 醫療.感染科
流感併發心肌炎 恐引發心臟衰竭
流感將進入高峰期,即日起,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接種,至疫苗用罄為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比起一般感冒,流感的發燒、咳嗽、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等症狀更嚴重,且傳染力更強。多數人可在一周內康復,但有些人感染後可能引起肺炎、神經症狀、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應慎防。黃晨祐指出,老年人、嬰幼兒、孕婦、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肥胖者(BMI≧30)等,屬於併發症高危險族群,尤其流感併發心肌炎需要特別留意,恐引發心臟衰竭。心肌炎是一種心臟肌肉細胞發炎的病症,會讓心臟收縮功能下降,也可能發生心律不整,嚴重時會造成休克、動脈血栓,進而引發中風、心臟驟停等。黃晨祐以診間個案為例,一名55歲有糖尿病及肥胖的男性,流感才剛痊癒不久,白天在公司突發胸悶、心悸後暈倒叫不醒,緊急送醫後,診斷是「急性心肌炎合併休克」。他強調,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罹患流感可能會直接影響心臟功能,因此預防流感重症併發心肌炎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目前心肌炎治療以支持性治療為主,密切觀察心臟各項功能變化,讓已發炎心肌細胞逐步恢復。但臨床上發生猛爆性心肌炎時,可能暫時需要注射強心劑、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暫時節律器,甚至是體外循環維生系統(葉克膜)支持。預防勝於治療,黃晨祐提醒,日常要做好手部清潔、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還要接種流感疫苗。自即日起,流感疫苗接種不再侷限在50歲以上、孕婦、幼兒等對象,將開放全民接種,到疫苗用完為止。心肌炎初期症狀不易察覺,黃晨祐指出,民眾若有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痊癒後,後續又發生胸悶、呼吸困難、頭暈、心悸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排除併發心肌炎的可能。
-
2025-01-01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心肌梗塞易OHCA 急診醫:2成5發病前無症狀
天冷、環境溫差過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風險。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李宜恭表示,觀察非創傷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以發生心肌梗塞為最大宗,約四分之一患者發病前並無症狀。因此提醒民眾,一旦突發胸悶、呼吸急促、冷汗等情況時,應盡速就醫。醫學雜誌「循環」(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顯示,天氣最熱和最冷時,容易發生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升高,尤其冷比熱更可怕,致死率相差4至5倍。近期連日的低溫,全台各醫院急診室的OHCA病患增加不少。李宜恭說,歷年來急診的OHCA病患中,以心肌梗塞患者最多,其次是主動脈剝離、外傷等情況。李宜恭表示,40歲以下患者發生OHCA原因,多是頭部、肺部等部位多重外傷或內出血,60歲以上患者則多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現在20、30歲心肌梗塞的患者也愈來愈常見。心血管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李宜恭推測,可能是家族慢性病史、菸酒習慣、高油糖鹽飲食等原因所致,呼籲應導正良好的生活習慣,建議40歲以上民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更要留意行走或運動時,如有莫名的胸悶、呼吸急促、冒冷汗等情況,應立即就醫。李宜恭說,心肌梗塞來去皆快,往往發病前無症狀,只是突然OHCA後就與世長辭,即便急診室的醫護積極搶救,也很難將人從鬼門關前拉回來,因此平時做好預防,如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應定期監測數值,勝過發病後的任何一種治療方式。
-
2024-12-31 焦點.健康知識+
蹲馬桶卻便秘?英醫師教坐馬桶上「一個簡單動作」立刻幫助腸道蠕動
便秘是常見的文明病,有人會吃特定食物幫助排便,甚至有人直接吃瀉藥。英國一名醫師介紹一種不需要靠藥物的方法,經科學證實可以立刻緩解便秘。最近在TikTok上有一個醫生指出,有網友建議可以蹲在高速振動的運動平台上,效果相當於溫和的瀉藥能幫助排便,得到英國外科醫生Karan Rajan的回應,他認同這種方法可能有效,但非常昂貴又不切實際,畢竟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這種機器。Rajan指出只要坐在馬桶上,身體輕輕前後搖晃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他說這個動作可以觸發機械式刺激,幫助直腸蠕動;他另外補充,身體前傾可以放鬆骨盆底肌,骨盆底肌是位於骨盆底部的肌肉搖籃,可以控制失禁。為了清空腸道,骨盆底肌需要放鬆,如果用力會導致緊張,導致反效果。他還介紹另外一種讓讓腸道蠕動的方法「幫自己腹部按摩」,他表示有研究證明以順時針方向進行腹部按摩會有幫助,但一定要確保從右到左沿著腸道路徑進行按摩,以刺激蠕動,讓食道、胃、大小腸中的肌肉以波浪狀運動收縮,使食物通過消化系統;另外摩擦腹部也有助於肌肉收縮。Rajan還介紹第三種可以幫助放鬆骨盆底肌的運動,想像你正在吹氣球或吹蠟燭,輕柔並穩定地呼氣,這種橫膈膜呼吸法會刺激迷走神經,幫助協調骨盆底肌肉的放鬆、減輕壓力。迷走神經控制蠕動,將消化的食物通過腸道的波浪狀收縮,它還有助於控制骨盆底。 @dr.karanr Expert level toilet hacks ♬ original sound - Dr Karan Raj 除了做運動,多喝水和多吃纖維也能幫助緩解便秘,Rajan指出富含水溶性纖維的奇異果是解便秘的最佳水果,水溶性纖維會吸引水在腸道中形成凝膠,使糞便變軟並增加排便頻率。若攝取高劑量的水溶性纖維,可以得到瀉藥的解便秘效果,但沒有相關副作用,其他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包括無花果、酪梨、亞麻籽和蘋果。資料來源/每日郵報
-
2024-12-31 養生.運動健身
超慢跑超龜速不如走路就好?專家曝超慢跑3優勢大贏:比快走不傷膝蓋
超慢跑是現在流行的運動,不喘不累又能達到運動效果,但很多人認為超慢跑的速度跟走路差不多,那不就直接走路就行了?專家解釋給你聽。什麼是超慢跑?超慢跑起源於日本,是一種以極慢速度進行的跑步運動,具有低強度、長時間的特性,時速約10~15公里,速度跟快走差不多。雖然超慢跑和走路速度相似,但走路每分鐘為100~130步,超慢跑每分鐘至少是160~180步,快一點甚至可以達到200步以上,步數的增加讓肌肉鍛鍊消耗更多氧氣,對於心肺功能、骨關節等鍛鍊效果更好。第二點是,走路並沒有騰空的動作,而超慢跑就跟跑步一樣會有小小的騰空,重心起伏大於走路,需要克服更多重力。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同樣速度的超慢跑,心率和消耗會高過走路。至於有人擔心跑步會傷關節,看似超慢跑落地時關節受力大過走路,但如果是標準姿勢的超慢跑,腳落地時膝蓋微微彎曲,步伐較小,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衝;而走路步伐大,膝關節有一個對直的過程,腳跟先離地,膝關節反而得不到緩衝的保護。綜觀來說,長時間大步走反而比超慢跑更容易讓膝關節不適,因此小步慢跑比大步快走,運動效果和安全性都要更好些。超慢跑的要訣根據研究超慢跑20年的日本福岡大學教授田中宏指出,超慢跑的跑姿與正常跑姿不同,跑者要想像自己是被線拉著的木偶,身體挺直但不要緊繃,利用手肘的力量,將手臂往後擺動;稍微抬起下巴,直視前方;骨盆稍微向前挺,並儘量抬起腿。超慢跑時,跑者的腳應以「先前腳掌、後腳跟」的姿勢接觸地面,同時要注意避免踮腳跑和步伐過大,以減少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的發生率。超慢跑的呼吸也有技巧,進行超慢跑時應保持自然、穩定的呼吸,如果呼吸急促或開始氣喘,表示跑得太快,應降低速度。對初學者而言要循序漸進,剛開始時,可以先試著進行10~15分鐘,然後逐漸增加時間,並以自己適應的節奏和強度進行訓練。每次運動後務必做好腿部的拉伸放鬆。資料來源/阿星居家運動、央視網
-
2024-12-31 醫療.心臟血管
患病未必有明顯跡象 你可能已有高血壓的8個警訊及改善方法
高血壓素有沉默殺手的稱號,在出現諸如胸痛、視力模糊等高血壓危象(血壓數值突然高於180/120毫米汞柱mmHg)前,很容易被人所忽視,但血液對動脈持續過強的壓力會悄悄地影響身體健康。專家指出,高血壓可能會導致各種後果,從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增加,到血管性失智症和腎臟問題。根據《2022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7天居家血壓監測的血壓數值只要大於130/80毫米汞柱mmHg,就是高血壓。以下為你可能未留意高血壓的跡象:1.體重超重專家指出,肥胖已被證實是導致部分初發性高血壓病例的原因之一,即便是短期內在快速增重後稍微超重,也能將血壓提高到危險的程度。幸運的是,由於超重而引起的高血壓風險,在體重減少到健康範圍後會消失。根據梅約診所的資料,只要減少約2.3公斤(5磅)的體重就足以降低血壓,而過去曾經超重並不會讓你承擔更大的風險。2.吸菸專家指出,吸菸除了會立即暫時性提高血壓和心跳速度外,還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因為它會使你的動脈變窄並硬化,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有研究發現,仍然吸菸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最高,而曾經吸菸的人仍然比從未吸菸的人風險更高。換言之,戒菸仍然是減少高血壓風險的有效方法。3.年齡隨著年齡增長,體內的動脈自然會變硬,導致血壓上升,即使是那些一直過著非常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也不例外。事實上,從40歲開始,患有高血壓風險就會上升。專家提醒,對抗年齡的影響我們能做的有限,但定期檢查血壓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感覺自己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血壓仍然可能偏高,唯一能做的就是量血壓。4.頭暈專家表示,一些患有高血壓的人可能會抱怨感到頭暈和頭重腳輕。雖然這種情況可能容易被當作正常現象,但突然的昏眩感可能表示你的血壓飆升。在某些情況下,耳朵內的血管可能會因為高血壓而受損,導致血液流經這些區域的量減少,從而造成平衡感變差。然而,突然頭暈也可能是心臟病發作或中風徵兆。5.胸痛專家指出,胸痛是高血壓的另一症狀,並且可能與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症狀重疊。持續的緊繃感、壓力或胸部的緊張感可能表明高血壓,因為這些是心絞痛的症狀,心絞痛是指血流暫時減少到心臟,導致胸部疼痛。心絞痛可能會進一步導致心臟節律的變化,這也是高血壓的另一個徵兆。6.頭痛將頭痛當作輕微的病症是很容易的,但某些持續性的頭痛可能表示你的血壓過高。例如反覆發作的頭痛,伴隨著持續的搏動性疼痛,並且從顱骨底部開始,這可能表明高血壓。專家解釋,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血壓極高的時候。7.耳鳴耳鳴或耳朵中的嗡嗡聲與高血壓有關,尤其是在年長的患者中。有研究表明,大約44%的耳鳴患者也患有高血壓。專家表示,新出現的耳鳴或帶有脈動聲的耳鳴,比如像心跳的聲音,可能與非常高的血壓有關。8.視力模糊專家指出,發生視網膜病變例如視力模糊或雙視,可能是由於高血壓對眼睛血管的損害所引起的。高血壓引起的其他視力變化可能包括眼睛「飛蚊症」,即漂浮在視野中的小斑點,還有一些情況下可能會突然失明。如何控制高血壓?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的血壓只能通過藥物降到安全的數值。然而,你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或將血壓數值降低,包括:.均衡飲食,減少鹽和鈉的攝取(每天鹽分不超過6克)。.定期運動,每週至少兩個半小時。.如果你超重,可以考慮減重。.限制咖啡因的攝取,每天不超過4杯茶或咖啡。.調節壓力,例如練習正念或呼吸練習。.每晚至少睡7小時。【資料來源】.The 10 warning signs of high blood pressure – and what to do about it.What are the Signs and Symptoms of High Blood Pressure?
-
2024-12-30 醫療.耳鼻喉
打呼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嗎?醫分析兩者差異,教判斷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不少人都有睡覺打呼的問題。很多人會問「打呼就一定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嗎?」「打呼有那麼嚴重嗎 ?」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解答。打呼的成因首先,先來談談打呼的成因。打呼的聲音來自於,呼吸時氣流通過狹窄的上呼吸道,導致喉嚨周圍的軟組織震動。常見的打呼原因包括:1.氣道結構狹窄比如扁桃體肥大、舌根後倒或鼻中隔彎曲等,都可能導致氣道變窄。2.過度放鬆的肌肉睡眠時,喉嚨肌肉自然放鬆,這會讓氣道更容易塌陷或變窄。喝酒、使用鎮靜劑或過度疲勞時,打呼的情況就可能會加重。3.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頭頸部周圍脂肪堆積,進一步導致呼吸道狹窄,引發或加劇打呼。4.鼻腔問題鼻塞或鼻炎等問題,會造成鼻呼吸困難,促使氣流更快通過,產生鼻部震動聲。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差異大家最關心的絕對是這個,雖然打呼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常見症狀,但不是每個打呼的人都是患者。區別在此:打呼是單純的聲音問題:正常打呼的人通常呼吸均勻,聲音有節奏,沒有明顯的停頓。另外,單純打呼時,氣流能順暢通過氣道,雖然聲音大,但並不會影響氧氣的供應。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呼吸被阻斷: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打呼,常伴隨呼吸停止,通常持續10秒以上,之後可能伴隨喘息或嗆咳聲。另外,患者的打呼聲會突然中斷,然後以更大聲的聲音重新開始,這是因氣道被完全阻塞後重新恢復呼吸的表現。還有,患者的睡眠品質會受到干擾,夜間可能頻繁醒來,但自己通常不記得這些片段。如何判斷是否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你或家人,懷疑打呼不單純,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進行初步判斷:1.注意夜間表現 是否存在明顯的呼吸暫停或窒息感?是否頻繁翻身或驚醒?是否伴隨大聲、不規律的打呼?2.觀察白天症狀是否白天感到極度疲倦、嗜睡?是否有晨起頭痛、注意力下降或記憶力變差?是否情緒波動大,容易焦躁或抑鬱?如果你自己一個人住,也可以考慮在睡覺的時候設定錄音,這樣也可以方便你判斷。(本文出自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臉書粉絲專頁)
-
2024-12-27 養生.聰明飲食
麵包延長保鮮有秘訣!靠這意想不到的蔬菜 保鮮期能多1星期
麵包剛出爐時香軟新鮮,但通常一天內就會變質,切片麵包稍微好一些,可以保鮮好幾天;專家教大家一個撇步,把麵包裝入布袋,並且在袋中放一個馬鈴薯,保鮮期可再延長一個星期。基本上,麵包保鮮期與放在哪裡、以及保存方式息息相關。Too Good To Go 擅長避免浪費食物的專家表示,美國有很多食物動不動被浪費掉,麵包是其中最常被浪費的食物之一,因此,想方設法延長麵包保鮮期變得格外重要。想要延長麵包保鮮期,要從布袋開始。Too Good To Go 一位專家建議,將麵包放入布袋是最佳的儲存方式,主要是因為,布袋最能完整保持麵包質地,如果能在布袋裡加放一個馬鈴薯,麵包保鮮期可再延長一周。專家特別提醒,每當麵包剛剛新鮮出爐,不應馬上放入密封袋,以免麵包無法呼吸。麵包保鮮很重要的一點是讓麵包呼吸,以保持最佳狀態。綜合來說,將新鮮麵包放入麵包籃或布袋裡,在室溫下冷卻永遠是上上策。如果手中麵包是裝在塑膠袋裡的切片麵包,專家建議存放到冰箱裡,這麼一來,有效期會更長,連帶的使保鮮期拉長。專家又說,食用前,務必記得用感官研判是否可以吃。另外還有一招可延長麵包保鮮期,那就是把麵包放入冷凍庫,但必須裝入密封容器或袋子,以免因「凍傷」(freezer burn)毀掉一整個麵包,建議讓麵包完全解凍,之後再放入烤箱烤一下,可保麵包鬆脆。假如麵包變乾,可在切開前,以噴水或用濕布擦拭幾分鐘的方式讓麵包皮濕潤,接著再放入烤箱烤幾分鐘,恢復鬆脆口感。(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12-27 醫療.耳鼻喉
感冒該看中醫還是西醫?治療前先分清楚是哪一型感冒!做4件事預防感冒併發症
感冒也被稱為傷風或上呼吸道感染,其中有9成以上是因病毒感染所引起,可能引發感冒的病毒超過200種,包括流行性感冒病毒、腸病毒、冠狀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目前對感冒致病原因的了解,可能是上面所提到的病毒,附著於呼吸道黏膜細胞纖毛上,經過增殖以及擴散之後,藉由釋放發炎物質,進一步引起鼻塞或咳嗽。感冒在秋冬發生的機率更高,發作時大多會出現以下症狀:發燒、咳嗽、流鼻涕、鼻塞、喉嚨痛、頭痛,一般感冒通常在一至二週內會痊癒,傳播速度較慢,影響範圍也較小。流感vs.一般感冒 有什麼不一樣?流行性感冒和一般感冒雖然皆屬於感冒,但在影響範圍、發病速度、症狀、和病情上相差甚遠,一般民眾若混淆可能會延誤治療,因此必須分清楚差異。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預防感冒併發症 你該做的4件事服用感冒藥一般來說,只是針對症狀改善不適,想要盡早讓感冒痊癒,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以及營養,讓身體增強免疫力,才能及早痊癒。針對感冒患者的生活照護,以下這些事情非常重要:1.盡早就醫:若出現類似流感症狀,如發燒、咳嗽等,請及早就醫,以防感染流感引起肺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2.均衡飲食及多喝水:多喝水以及攝取均衡營養,多食用高維生素C蔬果3.多休息及適度運動:感冒後儘量多在家休息,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記得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並注意保暖。在家中可透過適度運動以增強免疫力,儘早康復。4.做好外出防護:若不得已必須外出,請記得戴上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摀住口鼻,避免病毒傳播。中醫也可以治感冒!先分清楚你是「風熱型」還是「風寒型」一般民眾只要出現感冒症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西醫診所就醫,但其實「中醫」也可以治療感冒!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資料顯示,在中醫的觀點,感冒是因為風邪侵襲人體而引起的疾病也就是如果突然對吹風或別人從身旁走過引起空氣對流的風明顯感到不適,甚至穿衣覺得太熱脫衣又覺得冷,此時就可能已經感受風邪了。風邪要分清病性屬寒或屬熱,一般而言,區分風寒與風熱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筋骨痠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稀、口不渴等屬風寒;惡寒輕、發熱重、汗泄不暢、頭脹痛、咽痛、鼻流黃黏涕、咳嗽痰黃黏、口變乾等較像風熱。但在各種症狀中,通常以「病人感冒後,口是否變得更乾」來區分最為準確,如果病人感冒後變得更加口乾,較像風熱外感。如果感冒、筋骨痠痛、惡風、發燒、口變乾,屬風熱型感冒,可用柴葛解肌湯治療,咽痛可加銀翹散,咽癢陣咳痰黏可加麻杏甘石湯合黛蛤散,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可加蒼耳子散;反之,如果感冒、筋骨痠痛、惡風、發燒、口不乾,則屬風寒型感冒,可用麻黃湯或葛根湯或荊防敗毒散,咽痛可加射干、桔梗,咽癢陣咳痰稀有沫可加小青龍湯或杏蘇散,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可加辛夷散。參考資料.三軍總醫院北投分局〈感冒之護理指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簡介「流行性感冒」〉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冒,何時看中醫?〉延伸閱讀 內臟脂肪不見了,半年瘦16公斤!61歲婦產科醫師罹患糖尿病,靠「低醣飲食」重拾健康
-
2024-12-27 養生.抗老養生
寒流來襲除了心血管問題,還有哪些疾病好發?禦寒多吃5類食物
寒流來襲時,沒有做好保護措施容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發各種不適。怎麼預防寒流?特別是怎麼從「吃」的方面下手呢?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寒流對身體的影響主要與「寒邪」的侵襲有關。寒為六邪之一,中醫認為寒性凝滯、主收引,容易影響人體的陽氣運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發各種不適。以下是寒流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主要影響及其原理:寒流保養身體必知陽氣受損寒邪最容易傷及人體的陽氣,特別是體質較虛弱或本身陽氣不足的人。陽氣不足會導致身體失去溫煦功能,表現為手足冰冷、疲倦無力、容易畏寒等。關節疼痛寒性凝滯,寒流來襲時,寒邪侵入經絡、關節,會使氣血流通受阻,導致關節酸痛或僵硬,特別是患有關節炎或風濕病的人症狀可能加重,這在中醫中稱為「寒痹」。呼吸系統問題寒邪入肺,易損傷肺氣,誘發或加重咳嗽、氣喘、感冒等症狀。寒冷天氣還會使體表毛孔閉塞,汗液不易外排,影響肺氣宣發。腸胃不適寒邪傷脾胃,容易導致消化功能下降,如腹瀉、胃脹、胃痛等。特別是進食生冷食物後,寒氣內外夾擊,症狀會更加明顯。血管收縮與心血管影響寒性主收引,寒流會引起血管收縮,血流阻滯,增加高血壓、心絞痛或中風的風險。寒流保養身體必知,應對之道中醫強調「治未病」,因此在寒流來臨時,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保暖防寒:多穿保暖衣物,尤其保護頸部、腰部、膝蓋等關鍵部位。適量運動:促進氣血運行,提高身體抗寒能力。艾灸與刮痧:適當進行艾灸(如足三里、關元穴)或刮痧,可幫助驅寒散寒。避免過度疲勞:保持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減少寒邪侵襲的機會。寒流保養身體必知,飲食調理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寒流來襲時應選擇溫補陽氣、驅寒暖身的食物,以幫助抵禦寒邪、增強體內陽氣的運行。一般人很喜歡吃的薑母鴨與麻油雞,屬於溫熱性補品,適合寒冷季節食用,能夠驅寒暖身、補充陽氣。然而,由於其性質偏溫熱,食用不當可能導致「上火」或其他不適。 以下是寒流期間適合食用的幾類食物:1.溫熱性食物這類食物有助於溫補身體,增強陽氣。薑:例如薑茶或生薑湯,能溫中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大蒜:具有驅寒解毒的作用,可加入湯品或炒菜中食用。羊肉:性溫熱,補腎助陽,是冬季常見的進補佳品。可燉湯或與當歸、枸杞搭配煮食。牛肉:具有補氣強身的作用,適合燉湯或煮熱炒。2.補氣血的食物寒流會使氣血運行變慢,補氣血的食物有助於強化體質。紅棗:養血安神,可用於煮湯或搭配枸杞泡茶。枸杞:滋補肝腎,常與雞湯或排骨湯一起煮食。糯米:補中益氣,可煮成紅棗糯米粥或八寶粥食用。3.驅寒湯品湯品既可溫暖身體,又容易消化吸收,是寒流期間的理想選擇。羊肉湯:可加入當歸、紅棗、枸杞,補氣血、驅寒冷。生薑紅糖水:適合受寒後飲用,有溫胃驅寒作用。雞湯:搭配黨參、黃芪,有助於補氣強身。 4.辛香調味料適量使用辛香調味料,能幫助驅寒暖身。花椒:加入菜肴或湯中,有溫中散寒效果。桂皮:常用於燉肉或燉湯,能助陽氣運行。茴香:適合煮湯或炒菜,特別是小茴香,有暖腎驅寒的效果。5.水果與乾果選擇性溫的水果和乾果,有助於補充能量。龍眼乾:溫補心脾,適合泡水或煮粥。栗子:性溫味甘,能健脾補腎,可煮湯或烤食。橘子:性平,適量食用可潤肺理氣,特別適合寒流乾冷時節。另外,要避免生冷食物:如冷飲、生菜、生魚片等,容易損傷陽氣,加重寒氣。易上火者,食用溫補食物時應適量,避免過度進補。少量多餐:寒冷天氣消化功能稍弱,飲食宜清淡適量,避免過度油膩。※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12-27 醫療.骨科.復健
側睡會讓肩膀痛嗎?專家解答根本原因:4種疾病可能加劇疼痛
睡覺的時候你是仰睡還是側睡?側睡可能是很多人習慣的睡姿,其好處包括可以保持呼吸道暢通,減少打鼾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它還能將脊椎保持在中立位置,並可能減少胃酸逆流等問題。不過,你可能會因為側睡而感到肩膀疼痛,因為你在睡覺時將重量壓在一側肩膀上好幾個小時。側睡會導致肩膀疼痛嗎?一般認為,側睡會對下方的肩膀施加長時間的壓力,這可能會導致該肩膀僵硬、酸痛和不適。一些小型研究表明,側睡和肩膀疼痛之間可能有關聯,側睡有更高的肩膀受傷風險。【延伸閱讀:仰睡、側睡、趴睡,哪種睡姿對健康最佳?想改變睡姿怎麼做?】哪些人最有可能因側睡而肩膀疼痛?儘管許多人將肩膀疼痛和痠痛歸因於側睡,但專家指出你的睡姿不太可能是這種疼痛的根本原因。通常側睡不會引起肩膀疼痛,但它可能會加劇症狀。如果你的肩膀先前有以下任何問題,肩袖和肩關節上的壓力增加可能會使這些問題惡化並引起疼痛。1.肩部滑囊炎專家表示,肩部滑囊炎相當常見,當肩部滑囊受到刺激時,就會引起腫脹和疼痛。側睡則會對肩膀施加更多壓力,可能會加重滑囊炎的症狀。2.旋轉肌袖症候群專家指出,當肩袖肌腱發炎(稱為肌腱炎)或部分或完全撕裂時,可能會發生肩袖損傷。睡在受影響的那側可能會加重肩袖損傷的症狀,包括鈍痛或痠痛以及肩膀活動範圍縮小。3.肩周炎肩周炎又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其症狀是肩膀僵硬、疼痛和活動範圍縮小。專家表示,如果你有肩膀僵硬的問題,可能無法在受影響的一側入睡。4.退化性肩關節炎在退化性肩關節炎中,軟骨的流失會導致活動範圍減少、關節發出摩擦或咔嚓聲、僵硬和疼痛。專家表示,少了軟骨緩衝骨骼,導致肩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加,因此側睡時常常會感到肩膀疼痛加劇。【延伸閱讀:適合側睡、仰睡及趴睡的枕頭並不相同!如何挑選正確的枕頭?】如何緩解側睡後的肩膀疼痛?如果側睡會引起肩膀疼痛,你可以嘗試一些方法來避免或緩解這種疼痛。1.改變睡姿調整睡姿,換到另一側或背部睡覺,可能有助於減輕疼痛肩膀上的壓力。2.使用枕頭多數人在睡覺時會改變姿勢,若你擔心會滾到疼痛的肩膀,可以將枕頭放置在一個能防止你壓到的位置。3.鍛鍊肩膀溫和的肩膀運動和伸展運動對於緩解肩膀疼痛非常有幫助,這些運動不僅能增強你的活動範圍和靈活性,還能幫助減少肩膀的發炎。4.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可嘗試在睡前服用非處方止痛藥,例如布洛芬或對乙醯胺酚。不過專家也提醒,如果你經常在側睡後或一般情況下感到肩膀疼痛,應該就醫檢查有無上述病症。【資料來源】.Is Sleeping on Your Side Causing Shoulder Pain?.Why Does Your Shoulder Hurt When You Sleep, and What Helps?
-
2024-12-26 醫療.感染科
又有新病毒?人類偏肺病毒、蘋果病、黴漿菌肺炎比一比,症狀都很像怎分辨?
冬天是各種病毒齊發的季節,國內目前流感、腸病毒疫情延燒;中國近期則是爆發多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其中以人類偏肺病毒(HMPV)為大宗;還有日本「蘋果病」、黴漿菌疫情升溫。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分析,都是受免疫負債影響,這幾種疾病都沒有疫苗,務必戴口罩勤洗手防護。人類偏肺病毒(HMPV)是什麼?人類偏肺病毒(HMPV)是什麼?又是新的病毒嗎?人類偏肺病毒其實就是台灣稱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 」,小兒感染科李尚謙醫師之前曾在臉書粉專《育兒上上籤。小兒感染科李尚謙醫師》指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類似呼吸道融合病毒,最惱人的症狀,除了咳嗽外,大概就是跟俗稱燒久姬的腺病毒一樣高燒不退。這隻病毒是無差別攻擊,從兒童到老年人都會被感染,但以5歲以下和65歲以上族群較多,感染了也較可能重症,嚴重甚至會因為此病毒而住進加護病房。【症狀】兒童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出現症狀為,咳嗽、流鼻水、喘、發燒居多,發燒持續時間為2~3天或6~7天都有可能,住院最常見原因是急性細支氣管炎和肺炎。成人臨床表現多為咳嗽、 鼻塞、流鼻水、聲音沙啞、發燒比例相較於孩童反而不多,另呼吸困難和喘息常見在老年患者,而聲音沙啞在年輕人中常見。據《光明網》報導,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呼吸科副主任醫師袁姝華表示,感染hMPV後,潛伏期在3天至6天。發病時,症狀與流感相近,但是hMPV感染的主要表現為感冒,出現發熱、咳嗽、流鼻涕等症狀,流感病毒則會出現高熱和全身乏力等。【預防】目前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是唯一的預防方式。若出現高燒、咳嗽不退等症狀,應盡速就醫。「蘋果病」是什麼?日本近期爆發大規模傳染性紅斑症,又稱為「蘋果病」,患者人數創下25年來新高。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日本俗稱為「蘋果病」的傳染性紅斑症,是由微小病毒B19所引起,傳染途徑是由飛沫傳染,較常見於小孩子。【症狀】感染傳染性紅斑症通常會先出現發燒、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有如類感冒症狀,這些症狀出現後,臉部兩側面頰變的紅通通,像被打了巴掌,又像是「蘋果臉」。軀幹及四肢也可能出現對稱性、會癢的紅疹。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如果過去未曾感染過的孕婦確診,有可能引發流產或死產,或是造成胎兒異常。【預防】微小病毒B19在國內並非法定傳染病,不會強制醫院通報。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手部衛生、呼吸道禮節及戴口罩等,均可預防傳染。對於孕婦和兒童,目前沒有特異的防護措施,不過流行期間應該避免到流行地區,以減少感染。黴漿菌是什麼?而好發於兒童、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的黴漿菌肺炎疫情,目前仍持續在日本流行。台灣黴漿菌疫情則自2024年春節後開始大爆發,夏秋之際達到高峰,之後稍有緩解,但感染者仍多,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表示,預期至少2025年春天以後才有機會脫離流行。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網介紹,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是一種非典型的細菌,透過飛沫傳播,常造成呼吸道的輕微感染,亦為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其造成的肺炎和一般的肺炎不一樣,通常症狀較輕微,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症狀】輕症患者主要症狀為咳嗽,但一咳就具傳染力。感染初期幾乎無症狀,後續症狀會先從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開始,喉嚨痛、咽喉炎、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無力等。這些症狀出現後,大約再過2到4天,會出現乾咳、倦怠等症狀,持續數周,甚至數月之久。感染黴漿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合併症,有腦炎、氣喘、肺炎、蕁麻疹等。根據統計,約10%黴漿菌患者會合併肺炎,其症狀是出現黏液痰、發燒、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倦怠等。小小孩感染黴漿菌引發肺炎時,較少會出現發燒,但會出現喘嗚、嘔吐、腹瀉等症狀。【預防】預防黴漿菌的最好方式,仍是多佩戴口罩,減少飛沫專染機率。【延伸閱讀】.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症狀比較 出現2異常狀況快送醫
-
2024-12-26 醫療.中醫
天冷先別出被窩 中醫教你做1伸展運動和按壓2穴位活血通絡
冬天低溫讓早上起床變成一件難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指出,當身體從溫暖的狀態接觸寒冷環境,會對心血管健康帶來風險,建議可先在床上進行伸展運動,或以拇指按壓少府穴、湧泉穴,有助於活血通絡,促進全身循環,並保護心臟、穩定血壓心率,以利開始一天的良好狀態。林舜穀說,冬天早晨起床離開暖和的被窩,突然接觸寒冷環境,容易讓血管受冷收縮,導致血壓瞬間升高,對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者來說,易引發心絞痛或其他心臟問題,而突然站起來也可能造成血液回流不足,導致大腦短暫缺氧、頭暈甚至昏厥。為了幫助身體適應環境變化、穩定血壓,並減少頭暈、提升全身暖感,林舜穀說,民眾可先仰躺於床上,雙手放身體兩側,雙腳伸直、全身放鬆,用3至5分鐘進行「抬手抬腳運動」後,緩慢坐起來1分鐘再起身活動。抬手抬腳運動1.慢速開始:吸氣時,左手向頭頂方向舉起,右腿抬高至30至45度角,保持3秒,於呼氣時緩緩放下,接著換右手與左腿,左右交替、進行10組。2.加快速度:保持動作協調性,逐漸加快節奏,左右交替進行,每側各5次、持續10組。3.左右各10組慢速與各10組快速,共20組,時間約3至4分鐘。小提醒:動作過程中配合呼吸,不要憋氣。穴位按摩少府穴.位置:手掌面,小指與無名指根部之間的凹陷處。.按摩方法:雙手握拳,用拇指按壓對側少府穴,順時針揉按30至50次,力度適中有痠脹感即可。.好處:通心絡,促進手部血液循環,舒緩心悸與胸悶,特別適合寒冷天氣保護心臟。湧泉穴.位置:足底前3分之1處,在第二、三趾根延長線交界的凹陷處。.按摩方法:順時針揉按,或用拳頭輕輕敲擊30至50次。.好處:引火歸元、改善足部寒冷,促進血液回流,穩定心腎功能。
-
2024-12-23 癌症.其他癌症
症狀類似腸胃病 可能發生在全身!賈伯斯病難察覺 發生時常已轉移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因胰臟癌併發肝轉移而死亡,他罹患的是長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因此這疾病被稱為「賈伯斯病」。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於腸胃道、胰臟、肺,因症狀類似腸胃病或一般內科疾病,民眾難以察覺。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罕見的癌症,陳彥仰說,近年隨著醫學診斷技術進步,台灣每年新增約1400位患者,自1996年以來更是顯著增加,從平均每10萬人0.244例增至2015年的3.162例,成長約13倍。患者以40至60歲族群居多,比一般癌症的年齡還要輕一些,罹病原因跟家族史、遺傳、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相關。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高雄長庚醫院核子醫學部講師級主治醫師張雁翔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過去又稱「類癌」,因為細胞型態無法由單純的病理切片判斷是良性或惡性,外表看起很「和善」,以為沒有侵襲性。神經內分泌腫瘤有癌化、惡性的傾向,雖然生長速度緩慢,但等到發生轉移或出現癌症症狀時,通常為時已晚,錯過黃金治療期。張雁翔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各部位,以腸胃道最多,其次為肺部,再來是胰臟,也可能長在腎臟、乳房、子宮、口腔、甲狀腺等部位,因較常發生在消化及呼吸系統,所以會產生咳嗽、氣喘、腹瀉、腹痛及臉紅、盜汗、熱潮紅等症狀,有些女性會以為是更年期到了,而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近6成透過健檢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情變化多端、診治不易,從診斷到治療,需要跨科別的團隊合作,包括腸胃科、內分泌科、腫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張雁翔表示,醫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治療、精準放射標靶療法等,新型療法可針對特定癌細胞發揮治療效果,延長患者存活率。陳彥仰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逐年上升,早期發現對於治療效果至關重要,有近6成的病患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民眾若出現腸胃道或胰臟相關的症狀,應留意並盡速就醫。局部性未轉移的神經內分泌瘤,及早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達60%到90%。
-
2024-12-23 焦點.元氣新聞
英熙娃娃、張惠妹攻蛋吸逾萬人朝聖 台大醫示警三大疫情恐升
「魷魚遊戲2」將在12月26日於Netflix上線,並於昨天晚間6時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辦「英熙」娃娃點燈儀式,吸引11萬人前往朝聖,目前又正值聖誕節前夕、張惠妹大巨蛋演唱會等,各地大型活動多,台大醫師憂心,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腦膜炎球菌等疫情將有可能爆發。衛福部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大型活動應戴口罩、並盡速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冬季天冷病毒十分活躍,近期大型活動多,各類經飛沫傳播的流行疾病疫情都可能爆發及蔓延,特別要注意新冠病毒此時會不會變異,如現在美國流行的新冠病毒變異株XEC,就可能是在歐洲盃足球賽,或也有人認為是在法國巴黎奧運時,透過大量的人潮聚集、傳播而產生突變,增加染疫危險性。黃立民指出,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腦膜炎球菌為三大需要擔心的疾病,因此類病毒、細菌菌容易在密集場合、人群長時間接觸下擴散、傳播,如果不戴口罩,就會增加染疫風險,其中腦膜炎球菌於年輕人帶菌率高,很容易傳播,建議主辦單位辦活動時,於室內空調應增加換氣,戶外則可以利用電扇增加通風,以避免疫情擴散,而現在正值冬天,也強烈建議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新冠疫情目前維持平穩,還很難說何時會出現下一波疫情,但流感疫情則是緩步上升,預估至12月下旬開始,流感疫情會進入流行期,將有一波上升趨勢,疾管署會隨時進行監測、觀察,特別是近期天氣寒冷,必須多加注意疫情變化,不過,現在民眾多有自我防疫意識,人潮多的時候就會自行戴口罩,因此,目前疫情仍處於微幅上升。曾淑慧說,周休二日,民眾外出機會增加,戶外人潮擁擠,為避免感染流感、新冠,呼籲民眾盡快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明年一月一日開始,流感疫苗為開放全民公費施打,提醒有呼吸道症狀等身體不適,應避免到公共場所,而到人潮擁擠的地方應要戴口罩。
-
2024-12-22 醫療.呼吸胸腔
年輕幼教師,抬手就喘大氣、開口咳到要吐!乾燥症引發肺纖維化 拖延就醫恐致命
「只是簡單的鋪床,我一抬手就喘大氣,開口講話咳嗽不止,幾度深咳到快吐出來,也因此工作上常請假影響人際關係,當時的我生活簡直一團糟,求醫後才確診是因乾燥症引起的肺纖維化。」土城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秉翰說,像上述蔡小姐一樣由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不在少數, 因此自體免疫患者無論有沒有症狀,都可以做一次肺功能檢查,了解自身肺部情況;若長期胸悶、喘、咳、累等症狀,更須就醫告知醫師,加做胸部X光、電腦斷層或肺功能檢查等進一步找出原因。 自體免疫病患注意!長期不明原因喘、咳、累,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查蔡秉翰進一步解釋,肺功能檢查是一種無侵入性、過程簡單的檢查方式,採用肺量計,透過呼出的氣流來監測肺功能,只需於診間中吹好吹滿,就快速了解肺功能狀況。他說,像蔡小姐這類患者來胸腔科就診時,若沒有主動告知,醫師也沒有相關疾病意識,這類患者將長時間往返於胸腔科、免疫風濕科間,卻仍找不出病因。蔡秉翰表示,肺纖維化是指原先像是海綿般充滿彈性的肺部,因為反覆發炎破壞肺泡交換氣體之處,導致肺部像菜瓜布般,硬化並充滿孔洞。多數患者剛出現肺纖維化時,沒有感覺,直到有喘、咳、累,就醫才確診,此時肺功能持續下降,嚴重者需要仰賴氧氣機,甚至可能併發急性呼吸困難危及生命。良好醫病溝通助了解病況 跨科合作保肺「蔡醫師真的很認真,會仔細安排我接受檢查與治療,了解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會跟我討論疾病現況。」蔡小姐很認同蔡秉翰的醫病溝通的方式。蔡秉翰也提醒,由於肺纖維化不可逆,須要跨科團隊一起合作,以保留殘餘的肺功能為治療目標。目前針對肺纖維化的治療,除了使用抗纖維化的藥物協助抑制疾病進程,若病因為自體免疫疾病,也會合併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發炎。現在蔡小姐積極接受治療兩年後,症狀明顯改善,不再深咳、疲倦,也能一次爬梯到二樓,不用走幾步路就休息。切勿迷信亂服藥 避免偏方傷身此外,蔡秉翰也分享,曾有位70多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阿嬤原先用藥穩定,某天卻肝功能異常,即使停藥也不減疾病惡化速度,嚴重到需要住院,後來因為她的兒子也是如此,細問才知兩人皆使用從地下電台購買的藥物。無獨有偶,蔡小姐也承認,曾在病因無法確診的期間,聽信親友推薦每月花費3、4000元買某保健食品長達一年,最終因病情無起色而暫停不吃。蔡秉翰呼籲,患者切勿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藥物,尤其自體免疫疾病患更應避免聲稱加強免疫系統的食品,他表示,患者平時採地中海飲食、適量運動、生活作息正常、睡眠充足、心情放鬆才是最好的良藥。
-
2024-12-2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怎麼昨天公祭,今天就忘記?
三個老同學,互相訴說是誰的老婆健忘比較厲害。甲:「我老婆昨天跟我一起參加某位好友的公祭,今天一早起來,一直問我說,怎麼好久不見那位老友?」乙:「這不算什麼,我老婆每天一直跟我說,『你還愛我嗎?你還愛我嗎?』明明昨天晚上臨幸時我才跟她說好幾次我愛她的!」丙:「這算什麼?我老婆常常拿著菜刀問我,『老公,菜刀在哪裡?菜刀在哪裡?』」也許由於國人壽命延長,年長者愈來愈多,因此身邊失智的朋友或親人也愈來愈多。會失智有很多原因,台語裡面常對因失智而個性改變的老人說「老番癲」。其實會老番癲有很多原因,有些是可逆的,當然大多數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醫療上還無法根治或了解其原因。知道原因的老番癲或失智的一個常見原因,是腦血管阻塞或腦出血。通常是有高血壓未控制,就突然有一天腦血管破裂,尤其在天氣寒冷的時節更容易發生。此外,有糖尿病或高血脂未好好控制,也會腦血管慢慢阻塞,形成腦中風而引起失智現象。另一種失智而可恢復的原因,是腦袋撞到牆壁或車子的門或頂部引起的硬腦膜下出血。通常撞到時常不以為意。常常不知不覺,撞到後隔幾個星期,慢慢意識不大對,失智或老番癲起來;或者老人家晚上起來尿尿,碰到牆壁或跌倒,也常會有這種病況。此外,腦部長了瘤,腦瘤慢慢變大,可能也會有頭痛或人格改變或失智現象,此時若及早就醫,通常可以挽救回來恢復正常。長期睡眠不好,例如失眠,或睡覺時打呼嚴重,有呼吸中止症而不自知,長期下來,記憶力慢慢減退,忘東忘西,常常睡完早上起來又想睡,白天打瞌睡,都是睡覺時氧氣不足,進而引起腦袋沒有好好休息之故,若及時診治,通常是可恢復的。還有一種情形就是肝性腦昏迷。肝功能不好,肝無法將血液中的氨轉化為尿素由尿尿中排出。因為人體攝取蛋白質的食物之後,經過腸胃分解會產生氨,肝正常的時候,肝臟會將氨轉化為尿素,由尿液中排出去。但如果猛爆性肝炎或肝硬化末期或肝癌末期,肝臟功能減退,無法發揮排毒功能,氨就會在血液中貯積,流到血液中,就會抑制腦細胞的活性形成肝昏迷,輕則日夜顛倒、語無倫次、忘東忘西,人昏睡不醒,甚至因而往生。除了以上原因外,不少的失智是阿茲海默症所引起,就是腦中存在有不正常的蛋白質,會讓腦細胞逐漸失去功能,而人慢慢癡呆、失智,逐漸凋零而亡,美國前總統雷根晚年就是得到此症。總之,事出必有因,人會失智,就像電腦中了病毒或記憶體損壞,如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失智也會慢慢改善或痊癒,如此也才能讓家人及病人平安喜樂,過著彩色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2-20 醫療.心臟血管
進補小心高鈉 血壓飆易猝死
冷氣團報到,氣溫驟降,容易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傷害。許多人愛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鍋物進補暖身,不過醫師提醒,湯和加工食品鈉含量高,應減少攝取,避免血壓劇烈波動,高風險族群要做好保暖,有服藥控制血壓的人,更要遵從醫囑服藥。 天冷或溫差變化大,發生猝死風險高,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如有胸悶、胸痛、喘、呼吸困難、心悸、頭暈、喘不過氣、盜汗或異常虛弱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心臟疾病警訊。 三高族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應按醫囑吃藥;喜愛吃鍋物的人,鈉含量高,要減少攝取,避免血壓浮動得太厲害。 林謂文說,中老年人、三高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溫度耐受性沒這麼好,溫度急降時,會刺激交感神經血管收縮,導致心跳變化、血壓上升,容易發生心血管意外,如腦中風、腦出血、心肌梗塞,甚至主動脈剝離等,高風險族群要做好保暖,如口罩、毛帽、耳罩、圍巾、高領毛衣等。 林謂文提醒,晚上睡前要做好保暖,例如穿襪子睡覺,清晨起床時很冷,也不要突然離開被窩,建議可做暖身操,或喝溫開水等,慢慢起來以避免頭暈導致跌倒等狀況。
-
2024-12-19 焦點.用藥停看聽
藥物過敏常見6大前兆 醫師提醒只要一點點劑量就會發生
藥物過敏輕則皮膚紅腫,嚴重則導致喪命,但民眾可能將輕微藥物過敏視為副作用。醫師指出,藥物副作用跟劑量有關,但藥物過敏可能只要一點點劑量就會發生,藥膏也會造成接觸性過敏反應,常見的藥物過敏是服藥後,身體開始出現「疹、破、痛、紅、腫、燒」六大症狀,應立即回診並告知用藥史,避免嚴重不良反應。沈小姐有過敏體質,某次因病毒疣到皮膚科接受冷凍治療後,回家後搭配藥膏使用,沒想到皮膚出現紅腫、發癢等症狀,本以為是治療的副作用,一周後回診才發現是藥物過敏引起。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鐘文宏指出,藥物副作用跟劑量有關,但藥物過敏可能只要一點點劑量就會發生,藥膏也會造成接觸性過敏反應。鐘文宏表示,藥物過敏會和體質有關,病患要有所警覺、及早就醫,如果以前沒吃過的新藥,在吃完一段時間後出現過敏症狀,就要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為過敏、需不需要停藥等,例如有患者服用降尿酸藥物後,出現皮膚變紅狀況,原以為是冬季乾癢,沒想到竟是肝腎功能受損。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藥物過敏可能發生在第一次接觸到藥品的數天內或2至3個月後,且可能是輕微的皮疹或危及生命的過敏,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品過敏,如果服藥後身體開始出現紅「疹」、口腔潰「破」、喉嚨感到疼「痛」、眼睛變「紅」腫、嘴唇「腫」脹、身體出現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回診並告知用藥史,避免嚴重不良反應。除皮膚反應外,如果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疲倦、惡心、黃疸或茶色尿,也可能是藥品過敏症狀,民眾如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尤其是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可能是過敏反應的前兆。
-
2024-12-19 焦點.元氣新聞
秋冬不只防流感 更要防帶狀疱疹! 全台每三人就有一人得過 糖友風險翻倍
秋冬是流感病毒好發的季節,民眾除了預防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也會提高帶狀疱疹發作的機率。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發作時疼痛難耐,因此被喻為「百痛之王」。高雄長庚醫院家醫科潘柏霖醫師呼籲民眾,在台灣每個人一生當中至少有三成機會得到帶狀疱疹,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皮蛇纏身」,導致身體劇痛,生活品質下降,尤其糖尿病患者比起一般人得到風險更是翻倍,需提高警覺、防患未然。糖尿病患者較容易發生帶狀疱疹?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民眾糖尿病盛行率為11.1%。患者除了日常注意血糖控制,也要小心得到帶狀疱疹。根據研究,第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的可能性大約是一般人的2倍 ,且引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風險也是一般族群的1.5倍。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帶狀疱疹呢?潘柏霖醫師表示,因為血糖控制不佳以及高血糖所導致的免疫功能受損,一旦免疫力降低,病毒就有可能伺機活化。而許多糖尿病患者,直到出現嚴重結痂和劇烈疼痛後才前來就診,這時需要與疼痛長期抗戰,也增加飲食自律、控糖的難度,讓糖友在發病期間,控糖成效大幅退步,提高引發併發症的風險。帶狀疱疹疼痛難耐,當心併發症風險帶狀疱疹是感染過的水痘病毒潛伏在體內,再次活化產生。潘柏霖醫師表示,由於發作的部位在神經節,患者常會感到劇痛、灼熱、刺癢等,影響生活,加上帶狀疱疹可能長在身體各部位,引起併發症,例如長在臉部或眼部區域時,恐導致眼部併發症,如眼瞼發炎、角膜炎或結膜炎等,影響視力,嚴重患者甚至可能失明,千萬別掉以輕心。潘柏霖醫師也說,帶狀疱疹前期,患者通常只會感覺身體某部位有劇烈的疼痛感,因此不少人誤以為是神經痛,錯過了黃金治療期,等到約兩週後進入急性期,皮膚有大量水泡冒出來,才驚覺自己得到的是「百痛之王」。而帶狀疱疹發病後,若能在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改善效果較好,然而,根據醫師臨床觀察,大多數人都是拖了一段時間後才開始治療,即使服用抗病毒藥物加上止痛藥,還是叫苦連天。潘柏霖醫師說,病毒引發的水泡通常要持續2-4週才會消失,高達有30%的患者在水泡消失後,產生疱疹後神經痛,疼痛的症狀仍不減,甚至持續長達數月或數年。守住免疫力,遠離「皮蛇纏身」雖然帶狀疱疹不是絕症,卻會讓人痛到「懷疑人生」,究竟什麼樣的族群最容易得到帶狀疱疹?潘柏霖醫師指出:「慢性病患者、年長者,除了須積極預防流感外,也都是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潘柏霖醫師建議,年長者、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的朋友,從事輪班工作,作息不正常、生活壓力大的族群,都要積極預防帶狀疱疹,避免以身試痛。此外,帶狀疱疹會反覆發作,曾經得過的人也較容易再得,且最快兩個月就會復發。預防帶狀疱疹,最重要的就是「守住免疫力」,把慢性疾病控制好、作息正常、睡眠充足、營養均衡,是預防帶狀疱疹的基本功。施打疫苗也是預防帶狀疱疹的有效方式。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於預防流感時一併向醫療院所諮詢是否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才能遠離「皮蛇纏身」、疱疹後神經痛的威脅。NP-TW-HZU-PRSR-240029 | Date of preparation: Nov 2024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更多疾病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12-17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留意3症狀防中風!醫提醒除了禦寒衣物,這也要攝取足夠
冷氣團接力,中央氣象署持續發出低溫特報,本周開始,冷空氣一波接一波襲來。萬芳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樹基表示,氣溫驟降,醫院急診室湧現患者,以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多,包括心絞痛、急性腦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高齡長輩及患有慢性病的族群要特別加強保暖。3症狀: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林樹基指出,寒風刺骨,低溫及過大溫差容易誘發急性心血管疾病,因為冷空氣刺激血管內的平滑肌收縮,促使血壓升高。如果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千萬別忽視,建議民眾先停下手邊事情,觀察三分鐘,休息後仍感覺不適,應盡速就醫診治,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低溫是年長者殺手,千萬別等閒視之。林樹基提醒,有運動習慣的人,或是作息早起的長輩,遇到寒流來襲,應該忍住出門的欲望,或是避開清晨及日夜交替的時段。剛起床的時候,不要急著下床,要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變化,若突然離開溫暖的被窩,溫差過大易頭暈,老人家尤其要注意眩暈造成跌倒的風險。身體缺水 血液變黏稠更危險「保暖」是冬天保健養生守則,要配戴帽子、口罩、手套、襪子、圍巾等,還要顧到腳底。林樹基強調,除了禦寒衣物,水分也要攝取足夠,別以為夏天才要補水,冬天缺水更危險,當體內水分流失時,血液黏稠度跟著變高,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冬天的飲水量可以比夏天少一些,建議大約為1500至2000cc。有些頻尿問題的長輩不愛喝水,林樹基說,中老年人要小心不覺得口渴的「隱性脫水」,適時補充溫開水,暖身亦可避免血液變得黏稠,預防腦中風。另外,糖尿病、三高慢性病患者,要規律服藥、定時量測血壓等數值,了解自己在氣溫下降時,血壓、血糖數值的改變,可進一步與醫護團隊討論是否增減用藥劑量。林樹基說,天氣冷颼颼,要積極保持身體的溫暖、維持血液的流暢,注意防範避免低溫猝死的憾事發生。責任編輯:辜子桓延伸閱讀:每天做好這件事 就能預防中風、失智、心血管疾病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
2024-12-17 醫療.耳鼻喉
為何睡覺時會流口水?醫師教3重點自我診斷 簡單4招有助改善
人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有人一覺到天亮,有的人睡醒卻驚覺流了一攤口水,因此會感到尷尬、沮喪,甚至懷疑是病兆嗎。醫師指出,睡覺流口水,可能與睡姿、鼻過敏、吞嚥能力、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有關,應找到確切原因,才能對症有效改善。如果睡覺流口水發生在夜晚睡眠時,或許無傷大雅,但如果發生在坐公車時,或在學校、工作環境趴睡時發生,往往會讓人感到尷尬、困擾。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表示,不論清醒或睡著,口腔本來就會分泌口水,偶爾流口水還是可接受範圍,但太頻繁發生,就要找出確切原因。其實在整個睡眠過程都可能會流口水,胡皓淳說,深層睡眠、肌肉張力最放鬆時,相對容易因為臉部肌放鬆,口水就會順著嘴角流出。1.側躺、趴睡較易流口水「睡姿一定有一些關聯性。」胡皓淳指出,如果是正躺睡,口水就會順順地從嘴巴流進喉嚨,再從食道吞下去;不過如果是側躺、趴睡等姿勢,加上嘴巴稍微張開一點,口水就有可能會直接從嘴角流出。2.睡時張口呼吸 要找原因有些人睡覺習慣張口呼吸,也比較容易流口水。胡皓淳說,睡眠時張口呼吸的人,要找出確切原因,如果是鼻塞、鼻竇炎,或鼻瘜肉、鼻中膈彎曲等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治療;如果確定鼻子沒有阻塞,可能是習慣性嘴巴張開,則可考慮用貼住嘴巴的矯正膠帶,強迫嘴巴閉起來。張口呼吸是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習慣之一,上呼吸道阻塞會導致空氣無法進到氣管,就可能引起上呼吸道塌陷。3.中風、潰瘍會影響吞嚥胡皓淳指出,有些人流口水,是因為神經病變導致吞嚥功能有問題,例如中風、神經麻痺的族群,也可能是本身吞嚥就有問題、長腫瘤或結構問題等。一旦發生吞嚥不順暢,口水就容易流出來;還有些人是單純喉嚨痛,例如小朋友感染腸病毒時,口腔裡都是小潰瘍,因為疼痛就不敢吞嚥,口水就會流出來;咬合有問題也是流口水的可能原因,因為口腔閉合受到影響。如果很擔心在公共場所流口水,胡皓淳建議,可透過睡前「自我意識提醒」,也就是在睡著前,不斷提醒自己記得要把嘴巴閉上,如有呼吸道、神經功能等問題,則要先改善這些症狀。有些人的口水相對較透明,有些人則是濃稠,甚至出現異味,胡皓淳表示,理論上喝水喝得多的人,口水會比較稀、味道相對較淡;水喝得少,有唾液腺、腮腺發炎等狀況,甚至分泌物有膿、唾液腺結石等,就可能跟著口水一起流出,甚至有些異味、異狀感。睡覺流口水改善方法1.控制鼻子過敏。2.持續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3.維持良好體重(太胖會打呼、影響呼吸)。4.睡前一小時避免情緒興奮激動,若睡得安穩,作夢所引起的嘴巴肌肉放鬆會紓解,改善流口水現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7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放屁次數比平常更多?專家揭飲食之外5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儘管有的時候會很臭,放屁是每個人正常會發生的身體現象。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放屁的頻率過高,並且感到不舒服,甚至為此感到尷尬,有改善的方法嗎?什麼原因導致氣體產生?專家指出,放屁是透過腸道釋放多餘的空氣,而腸道氣體是由吞入的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氮氣,以及由結腸細菌分解食物產生的甲烷和氫氣組成,這可能發生在睡覺、進食、說話、喝水或處於壓力時,甚至笑的時候也可能吞下空氣。除了吞嚥空氣外,富含益生元和纖維的食物也會產生過多的氣體。其他像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也會導致在結腸中過度發酵,進而導致氣體產生。專家表示,脹氣通常可以藉由確切原因並做出相應的調整來緩解,例如十字花科蔬菜和碳酸飲料是常見的罪魁禍首。但如果你的脹氣持續不斷或導致像是腹瀉、便血或嘔吐等嚴重症狀,建議應該就醫諮詢。飲食因素之外,也有一些比較不為人知的原因,可能導致容易脹氣及放屁。1.混亂的睡眠模式不正常的睡眠模式可能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此時甲烷和氫氣的濃度可能會激增,導致脹氣增加。這種胃腸不平衡還可能會引發許多其他消化問題,例如腹痛、噁心、腹瀉和便秘。專家建議,包括週末在內,每天都應該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並盡量確保每晚至少有七小時穩定、不中斷的睡眠。2.藥物因素有些藥物會產生不良副作用,例如脹氣。其中像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類的止痛藥,可能會干擾腸胃道中的黏液產生,並導致胃壁受到刺激和發炎,這會引發過多的脹氣。其他會影響腸胃道並以類似方式引起脹氣的藥物包括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藥物)、某些抗憂鬱藥、抗生素、瀉藥制酸劑。如果你覺得是藥物造成了脹氣,應詢問醫師是否有另一類具相同效果且沒有副作用的藥物。3.壓力大專家指出,經歷壓力會讓身體無法有效地處理食物,常常使食物在體內通過過慢,這會導致體內的細菌積聚,產生過多的氣體和脹氣。隨之而來的便秘也會讓排氣變得更困難,反而可能導致更多的壓力。你能透過定期練習減壓技巧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例如深呼吸、運動和瑜伽。此外,由於我們在壓力下往往會狼吞虎嚥,花時間享受並且徹底咀嚼你的餐點不僅有助於消化,還可以防止吞下過多的空氣。4.提高有氧運動強度有氧運動會提高心跳和呼吸速率,這意味著你會更頻繁且更劇烈地呼吸,這可能會導致透過嘴巴吞入空氣,進入食道,再進入胃部。此外,它還會造成消化器官的物理性震動,導致脹氣和排便急迫感增加。專家建議,吃完飯後至少半小時至一小時後再進行運動,有助減少運動時出現脹氣和急迫感的症狀。避免運動前食用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如豆類、扁豆、甘藍和花椰菜,也會有幫助。5.腸道感染專家指出,腸道病原體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通常會引起小腸發炎,導致腹瀉、腹脹和放屁。為了減少症狀,請確保補充足夠的水分,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吐司、蘇打餅乾、米飯或雞蛋),並避免乳製品以及高脂肪、高纖維和辛辣食物,直到感覺好轉。【資料來源】.11 Sneaky Reasons You're So Gassy.Why Do I Keep Farting?
-
2024-12-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6種常見的家庭毒物來源!一項很健康的習慣竟也可能讓你每天吃進毒素
我們都知道出去外面很多細菌病毒,但其實我們每天待的家裡,也有很多接觸到毒素的機會。外媒《Fortune Well》列舉6種可能危害健康的常見家庭毒素,包括不沾鍋、香氛蠟燭。每天吃蔬果原是很健康的習慣,但農藥污染最嚴重的幾種水果和蔬菜竟也可能是毒性最強的來源之一。6種常見可能危害健康的家庭毒素來源根據《Fortune Well》撰文指出,毒素是指任何可能對健康造成短期或長期影響的物質,家用產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在達到一定程度且反覆接觸後可能會變得有害,但還無法確切知道在「什麼程度」的接觸下可能會發生不良反應,因此建議盡量減少或清除家中的潛在有毒產品。《Fortune Well》請教2位醫學專家:One Medical 家庭醫師兼辦公室護理副總裁Natasha Bhuyan博士、布萊根婦女醫院急診醫學醫師兼醫學毒理學家Peter Chai博士,整理出以下6種常見可能危害健康的家庭毒素:1.不沾鍋不沾鍋因為不沾和防水的特性,吸引許多廚具用者的喜愛,這是由化學物質多氟化合物 (PFAS) 或聚四氟乙烯 (PTFE) 製成的塗層所維持,不沾鍋被刮傷或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烹飪時,它們會將 PTFE 顆粒釋放到食物中,經常使用這些產品的人,就會吃進許多含有 PTFE 顆粒的不同食物,這些顆粒與腎癌、 甲狀腺癌和卵巢癌有關。因此一旦不沾鍋有刮痕,即使不明顯,只是微小的刮痕,這些化學物質就會滲進食物中。建議將不沾鍋換成鑄鐵或陶瓷鍋。2.香氛蠟燭有些人會在浴室或臥房放置香氛蠟燭,以增加香氣及營造溫馨感。燃燒香氛蠟燭時,會釋放出可能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氣體。這些蠟燭會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包括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和甲苯(在美國環保署註冊為毒素)),可能導致喉嚨發炎、頭暈或頭痛。也有研究表明,這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也可能會導致不孕症等生殖健康問題。建議將蠟燭換成精油,但請注意選擇不含添加成分的純精油。3.乾衣紙根據商品頁面的介紹指出,乾衣紙通常配合烘衣機使用,是在使用乾衣機時常用的帶香味的紙,可除去衣物褶皺、防靜電,能讓衣物更加柔軟,去除異味、增加香味,使衣物清新。但許多商用香味乾燥紙含有有毒化學物質,如乙酸芐酯、乙醇和氯仿。這些化學物質可能造成過敏反應或皮膚刺激,導致氣喘等呼吸道疾病。4.空氣清新劑家中有臭味或怪味時,你很可能拿空氣清新劑噴一噴。但是傳統的清新劑含有多種毒素,可能導致家人生病、生育問題,很清新劑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可能造成生殖問題。5. 受農藥污染的蔬果每天吃些蔬果當然是很健康的習慣,但如果你每天吃進的是受農藥污染嚴重的水果和蔬菜,那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些農產品反而成為家中毒性最強的東西之一。食用這些農藥可能會影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或刺激皮膚或眼睛。某些用於防止害蟲吃農產品的殺蟲劑,甚至可能含有致癌物質。根據2024年公布的台灣農藥殘留比率最高的水果,百香果連續3年居首位,其次是西瓜與木瓜。而美國公布的《2023年農產品農藥購物者指南》,草莓、菠菜、羽衣甘藍和芥菜則是農藥最多、「最髒」的非有機農產品前三名。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教過大家清洗蔬果3秘訣,要去除蔬果上的農藥,其實流動清水就是最好的法寶!清洗蔬果3秘訣秘訣1:水果歸水果,蔬菜歸蔬菜秘訣2:洗臉刷,洗蔬果硬度最剛好秘訣3:無需小蘇打、醋、鹽,只要流動清水6.塑膠保鮮盒每當家裡有吃不完的剩食,或預做的食物,我們經常拿保鮮盒盛裝,但請使用玻璃的保鮮盒,如果你用是塑膠容器,它們含有雙酚A (BPA),可能影響荷爾蒙,尤其女性若長期、大量接觸 BPA會有性早熟問題,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上升。如果不可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絕對不要接觸熱食熱水,也不能接觸高溫物體,更不能用於加熱。延伸閱讀:.《Fortune Well》.聯合報系資料庫
-
2024-12-16 醫療.精神.身心
壓力造成失眠 增加慢性病風險
生活壓力大,明明沒吃什麼卻一直發胖,這種情況被稱為「壓力肥」。家庭、工作重擔易使睡眠品質不佳,發生「壓力失眠」,提高心血管、免疫系統或消化系統等慢性病風險。家醫科醫師蘇聖傑表示,平衡壓力所造成的身體負擔,是現代人要正視的健康課題。壓力失眠造成腦部老化當遇到壓力情況時,交感神經系統會加速作用,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壓力會讓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身體無法放鬆,大腦處在警覺狀態,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不好,會增加壓力,降低人體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形成惡性循環,尤其是腦部老化。蘇聖傑說,透過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檢查,可了解睡眠或情緒狀態是否跟壓力有關;甲基化代謝評估則可得知甲基化是否失衡、是否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合成,引起失眠狀況。蘇聖傑指出,睡眠品質不佳,代表身體處於壓力較大的狀態下,醫學實驗顯示,若老鼠一整晚沒有進入睡眠狀態,隔日壓力荷爾蒙即明顯升高,因為大腦處在警覺的狀態。檢測壓力 利用運動手表監測心率變異性壓力會導致心率變異性降低,建議可利用運動手表監測心率變異性,觀察心跳間隔的時間差異。正常狀況是吸氣時心率會加快,吐氣時會減慢;當處於壓力狀態時,呼吸會變得急促,有助於抑制副交感神經的調節作用。蘇聖傑建議,不妨練習禪修、靜坐冥想、太極瑜伽等,延長吐氣時間,幫助平衡自律神經系統。想改善壓力體質,蘇聖傑強調,睡眠充足和規律作息可減輕身心壓力、維持身體的生理節律。尤其節律的穩定性有助於調節荷爾蒙和神經系統,使身體更能應對壓力。運動也很重要,可消耗壓力荷爾蒙,讓自律神經重獲平衡,身體重回良性循環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