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共享
共找到
332
筆 文章
-
-
2021-04-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北榮智慧AI即時預判心衰竭 9萬名洗腎病友福音
台灣每年洗腎人口高達9萬多名,洗腎密度全球第一,為減少洗腎過程心衰竭風險,北榮與電腦軟體公司共同開發「 AI即時血液透析」預判系統,可即時回報洗腎病友的心衰竭風險,準確率高達90%,還能立即抓出病友最適乾體重,誤差率大幅降低80%,洗腎品質效率提升之外,還能減少住院機會與死亡風險。北榮內科部主任唐德成表示,台灣洗腎病人一半為糖尿病患者,其他像是高血壓、心室肥大等共病,都會造成洗腎過程的併發症風險,病友平均一個月要洗腎13次,一次4小時,以往乾體重預測多從0.2%-0.3%逐漸微調,常常得耗時2至3個月,或等到病人抽筋、掉血壓才介入也「通常太遲」,臨床上,每年洗腎國人約有五成是因心衰竭而死亡,洗腎前兩、三個月死亡的機率往往最高,才會想開發此一模組先做預判。北榮腎臟科主治醫師歐朔明表示,兩年前,北榮就曾針對透析病人四小時的洗腎過程可能增加的負擔以無紙化作業先輸入電腦,但護理人員還是得花上半小時手抄病人的病理參數,這套與賽仕(SAS)開發的偵測系統,係用健保資料庫當基底,即時接受病友高達200組生理數值,以「心衰竭+乾體重」兩大模型進行回饋,還可透過即時監控讓護理人員巡視時間從平均30分鐘明顯縮短至3分鐘,可有多餘心力照護病患透析併發症與即時處置。所謂乾體重,是指洗腎病人身上沒有蓄積水份,沒有四肢水腫及肺水腫,且平常血壓正常時的體重,也就是醫師幫洗腎患者所設定的「最適當」的洗腎後體重。唐德成說,以往經驗療法,乾體重誤差平均可達200公克,現在透過這套系統,誤差可降低到只有40g,錯誤率下降了80%,病友洗腎效率品質得以大幅提升,一名73歲的腎友原本心臟就不太好,去年洗腎回到家常不到一周就喘吁吁得住院,每次調整乾體重就花了一、兩周,對病人家人負擔都非常大,這位病友透過AI模組找到每次乾體重最適數字後,今年就沒有再住院了。這套系統開發完成後,將透過技轉取得醫材進入臨床實驗後送食藥署,預計2、3年後正式導入應用,未來會再加上影像識別,降低洗腎可能引發的肺積水風險,更希望供給其他醫院或透析院所共享資源。
-
2021-03-22 新聞.杏林.診間
台灣感染醫學之父謝維銓逝世 張上淳:離世不在預期
我國明日將首次開打AZ新冠肺炎疫苗,今醫界卻傳出噩耗,有「台灣感染醫學之父」之稱的謝維銓已於今日上午11時許逝世,享耆壽95歲,我疫情指揮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是其門生,他表示,「老師已臥床多時,今日離世雖然不在預期,但走得平順,目前正與老師的家人處理後續事宜」。謝維銓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在他身上,正好見證台灣近半世紀的傳染病發展史。他獲獎時曾表示,台灣光復前後,霍亂、痢疾、瘧疾、白喉、傷寒及狂犬病等各種傳染病在台肆虐,後隨各種疫苗相繼引進、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各種法定傳染病逐漸減少,但1962年發生全台霍亂大流行,70年代屏東琉球鄉、高雄三民區爆發登革熱流行,以及桃園、新竹一帶發生傷寒、痢疾的突發事件等,都令他記憶猶新。謝維銓也是台灣醫界的「苦行僧」,外傳他努力耕耘,不問收穫,醫學院剛畢業時碰上霍亂、痢疾、傷寒、白喉、狂犬病的流行,傳染病儼然成為我國重要死因,在當時傳染病相關知識不足的背景下,被指導教授派去當時的台北市稻江傳染病院任主治醫師,從此投入傳染病防治行列。為交流感染醫學知識,謝維銓1978年時與另2位感染科權威醫師鄭德齡、朱夢麟共同發起,每月輪流主辦「北區感染症聯合討論會」,選擇有教學價值的疑難病例切磋討論。張上淳指出,謝維銓是台灣發起院內感染管控的第一人,於1980年在台大首建「全台第一個院內感染管制小組」,後來還擔任衛生署院內感染控制諮詢小組(如今已擴編為委員會),積極調查與預防傳染病,為台灣感染醫學發展積極付出。張上淳表示,早期感染學科相對不熱門,台光復初期還有很多傳染病,只有有少許醫師加入,後來發展預防注射、抗生素有成,可有效控制傳染病,許多感染科醫師紛紛轉行。1986年時,張上淳剛當完兵,因緣際會下從內科踏入感染科領域,他說,「醫院各類門診通常至少隔3、4年就會有新醫師加入團隊,且年紀相仿,但我是台大第2位感染科醫師,與老師相差近30歲,在這之前,偌大的台大醫學院、醫院只有年過60歲的老師獨撐感染科」。張上淳回憶道,「剛進入醫院時沒有辦公室,老師特別騰出一個位子,讓我跟他共享辦公空間,也會分享很多重要經驗」。他舉例,有一陣子登革熱在台銷聲匿跡,但1987年、1988年後,又因境外移入個案再次傳入台灣,爆發本土嚴重感染個案,當時許多年輕感染科醫師未有登革熱相關看診經驗,但謝維銓會提供症狀圖片等,對後輩熱心分享自身經驗。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失智夫遭據點退貨 民間團體籲照護接地氣
在花蓮大學教英文的曾敬惠,其59歲的先生四年前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精神問題,先後被三個失智共照中心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搞得她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不得不回家應援,先生後來被強制送進精神科的護理之家照顧。「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一開始在花蓮苦無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資訊,不得其門而入,還得常搭火車到台北取經,「生活亂成一團」,最後乾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提供當地相關家庭需要。2019年台灣失智症人口超過29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人中至少有2人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連同全台16個民間團體提出呼籲,希望政府落實失智照護要更接地氣,目前推動的長照2.0雖將失智納入,並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提供不少服務,但使用上仍有很多挑戰。曾敬惠期望政府,應明確訂出共照據點的功能與定位,包括提供一定失智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照顧老人跟失智患者很不一樣,經驗不足或不對,真的會不知如何因應。」如此才能讓失智照護成為常態,進而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的意見真正納入照護政策,她以自身經驗舉例,像出入公共場所如銀行、賣場、搭公車,政府可訓練更多協助失智的人員,具體提供友善服務,才能讓輕度失智患者更願意走出家門,減緩退化,進而減輕照顧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63歲丈夫失智遭3據點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原在花蓮大學任教英文的曾敬惠,2017年其59歲的先生從復健科醫師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情緒精神問題,先後被當地三個失智據點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都不得不離開教室回家應急,先生後來強制送進精神科護理之家。「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自己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因此不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也期望政府在長照服務能明訂失智專業功能定位,例如:提供據點一定失智的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才能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台灣失智症人口急速攀升,衛福部2017年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訂出2020年達成「失智友善555」目標,也就是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此一目標目前僅新北市公開宣布達陣,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透過記者會連袂全台16個失智症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盡快公告成果數據,並提出三大建言盼更接近地氣,落實失智照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政府長照2.0雖然納入失智照護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有許多美意,使用上還是有很多挑戰,這三大建言包括:(1)提高政策等級,邀請有病識感且有表達能力的失智者代表參與政策制定(2)加強長照體系的失智照護服務訓練及考核(3)透過法規的串聯建置更完整的失智安全防護與權益保障制度。除了曾敬惠以失智症家屬的身分參與其中,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補助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充分表達意見,才是真正的幫助失智者。台灣失智症人口2019年已超過29萬人,衛福部估計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失智症已是全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面對民間單位的意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2020「失智友善555」三項目標大抵已完成,實際數據成果將根據業務進度做出報告,最新2021年失智行動方案也已提高目標,預期2021 年-2025 年台灣失智症確診率提升至 7 成,社區識能率達全人口數7%。
-
2021-02-25 科別.皮膚
1歲半童95%燙傷「皮膚都掉到地上」經歷50次手術仍笑口常開
英國29歲女子柯絲(Jessica-Leigh Cox)的兒子史密斯(Jenson Smith),在他去年1歲半時不慎自行爬進滾燙的熱水裡,造成身上94%皮膚3到4度灼傷「皮膚還脫落到地板上」,史密斯至今歷經50次手術「仍笑口常開」。英國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柯絲當時以為浴室門關起來,跟伴侶聽到浴室水聲時,飛快跑去從浴缸拉出史密斯,無奈史密斯大部分皮膚已嚴重燙傷,出現皮肉分離的脫襪創傷(degloving injury)。史密斯被緊急空運到兒童醫院,外科醫生發現他的腸因「休克」壞死得切除一半,且宣告他存活機率只有3%。然而在史密斯住院6個月,並接受皮膚移植等多項手術後,於去年7月回到家。柯絲很驚訝熱水會對人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史密斯在醫院時,他的小腳趾和手指末端都是黑色的,就像被火燒到一樣。」柯絲說他們總是很關注樓梯、門窗安全,「但總會有事情遺漏,好比浴室的水溫。」養育3個孩子的柯絲期待「奇蹟發生」,希望史密斯的腸子會在幾年內恢復健康。史密斯的皮膚已慢慢恢復,但每天仍需要清洗3次並「從頭到腳」塗上乳霜,他也須持續伸展維持身體行動力。柯絲說人們聽到史密斯的遭遇以為他會看起來很悲慘,「但是他總是笑容滿面,神采奕奕。」柯絲未來希望幫助有相同經歷的家庭,他們的朋友目前籌組了一個募款頁面,希望3個孩子經歷「如地獄般的一年」後,能前往迪士尼樂園共享天倫樂。
-
2021-02-21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掉地上3秒內撿起來仍可吃嗎?科學家幫你解惑
▏五秒原則五秒原則是:當某樣食物掉到地上,你在五秒內把它撿起來,那麼將它吃下肚是沒關係的。你偶爾會看到更嚴格的版本:三秒原則。但這些有如至理名言般的民間智慧,真的有科學根據嗎?顯然不會有人想吃下任何黏在食物上的沙粒或幾根頭髮,但假設你已經把任何來自地上的可見髒物都撥掉或吹掉,這樣把食物吃下去安全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不,食物只要掉落地面,就不宜食用了。但想要細究這個答案,就得先思考所謂的「安全」是什麼。如果涉及的是「安全與否」,就是在談風險,假如重點在於有無風險,就來做一點風險評估。如果從衛生安全的角度出發,風險評估的首要之務便是找出潛在危害,換句話說,就是可能會出差錯的地方。就食物掉到地上而言,假設食物上沒有不宜食用的沙粒,那麼風險可能是接下來會吃到有害病菌,導致出現腹瀉的腸胃不適、胃抽筋,也可能發燒。最有可能造成上述情形的細菌是空腸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 jejuni),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因為這種細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通常相當輕微,大約有四分之三的腸胃不適都是由這種細菌所引起的。要為剩下四分之一病例負責的,則是人人都必須留意的細菌;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引起的食物中毒,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英國每年約有2,500人因沙門桿菌而住院。但一般人不想感染到的是大腸桿菌。平常,這是一種在人體腸道內生活的無害細菌。但是,這種菌類的某些菌株演化出格外麻煩的能力,會製造出「志賀毒素」;這個命名來自於二十世紀初首次描述此毒素的日本微生物學家。志賀毒素會對人體產生極為討厭的影響,我不會詳加描述那些可怕的細節,但最終結果通常是住院治療,也可能導致腎衰竭,最嚴重的情況甚至會致死。在這類細菌中,可能引起上述病症的最知名菌株是「O157:H7型大腸桿菌」,它是造成全球各地爆發多起備受矚目疫情的罪魁禍首。有點可怕的是,這種細菌只要一點點就足以引發食物中毒。當食物掉到地上時,可能的危害就是你會吃下O157:H7型大腸桿菌之類的細菌,然後因此死亡。任何風險評估的第二步,就是研究危害實際發生的機率有多高,這時候就輪到科學登場了。不少研究都針對五秒原則加以探討,最早可追溯至2003年,16歲的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暑期實習生吉莉恩.克拉克(Jillian Clarke)進行的最初實驗。她選用小塊的方形磁磚,在上面塗一種無害的大腸桿菌,再把小熊軟糖或餅乾丟到那塊磁磚上。五秒後,她便拿走食物,結果發現不管哪種情況,食物都已經被試驗用的細菌污染了。克拉克的努力成果,讓她獲得2004年的諾貝爾公共衛生獎。嗯,那其實是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專門頒給那些會讓大家發笑再深思的研究,而與克拉克一同上台共享殊榮的,還有研究呼拉圈物理的人、一個取得復古梳(comb-over)髮型專利的男人、一群發現鯡魚靠放屁來溝通的團隊。但重點是,克拉克針對一個許多人認為瑣碎或愚蠢的主題,採用了嚴謹的科學方式來研究。自從她那份初始研究之後,其他研究人員接棒,繼續延伸這個研究主題,檢測了不同食物掉在各種物體表面的結果。這不是非主流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經在2016年的年底獲得了微生物學領域最頂尖科學期刊的發表認可。該項研究中,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科學家羅蘋.米蘭達(Robyn Miranda)和唐納.沙夫納(Donald Schaffner)檢測了各種食物,包括麵包、塗抹奶油的麵包、西瓜片,以及再次出現的小熊軟糖。這些要丟到地上做實驗的食物,可能看起來是古怪的組合,但確實涵蓋了表面濕、油、乾的各種食物,不過老實說,我有點不懂為什麼會選小熊軟糖。這些科學家把食物丟到仔細塗抹細菌的鋼鐵、磁磚、木頭、地毯上,再檢視一秒、五秒、三十秒、五分鐘後,轉移到食物的細菌有多少。他們發現的結果,證實了吉莉恩.克拉克的研究成果:食物在接觸地表的瞬間,或者至少在一秒內,就受到污染了。這表示五秒原則是胡扯,這兩名科學家也發現,把食物留在原地愈久,轉移的菌數會愈多。出人意料的是,在乾燥和乾燥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物體表面上,菌數居然很少。細菌可以在乾燥環境中存活,但無法存活太久。物體表面如果已經風乾好幾個小時(數天會更好),或許可在該表面上生存的細菌數量就會非常少。但如果物體表面覆著薄薄一層水,可能就會充滿菌類。同樣地,細菌也比較容易附著在表面偏濕的食物上。水具有黏性,不管食物掉到什麼物體上,水都會流進物體表面的每個角落。這麼看來,如果掉落的食物偏乾又不黏,也許是一小塊吐司,食物所掉落的物體表面也一樣偏乾,還乾了好幾個小時,可能是你家廚房的地板,情況似乎對你有利。在這些條件下,很有可能不會有太多細菌附著,也不會有太多細菌轉移到吐司上。如此一來,你可能會決定把吐司吃掉。然而,儘管發生不幸意外的可能性已經降至最低了,卻永遠無法降到零。別忘了,只要有一點點O157:H7型大腸桿菌,就能讓人病得很嚴重。我也應該指出,米蘭達和沙夫納的研究結果發現,為了盡可能不讓食物受到污染,食物最好是掉在地毯上。大概是因為食物落在往上豎立的地毯纖維時,與實際的表面並沒有太多接觸。如果吐司掉在地毯上,情況對你有利。不過,你可能拿的是一面乾、一面濕的吐司,如果掉下去的吐司,是塗奶油的那一面朝下,那麼結果只會一團糟。※ 本文摘自《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作者:馬提‧傑佛森 譯者:王婉卉出版社:本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26
-
2021-02-20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連年舉辦國際論壇 陳自諒「別人視為葵花寶典,對我來說,醫術就是要傳承。」
「Patient first,Patient care」,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的口頭禪。他以這句話勉勵醫護人員,務必時時刻刻將病人放在心上,妥善照顧,建立「病人優先」文化。同仁表現優異就讚美表揚在管理上,陳自諒「充分授權」,認為領導人應該是激勵屬下的老師,而不是控制員工的主管,尊重部屬建議和創意,互相溝通,「催生創意,容許犯錯的空間,但不能再犯第二次。」他更講求效率,開會重點應是「解決問題」,因此當同仁在「鋪梗」報告,他會打斷直問「你要表達的是什麼?你的建議是什麼?講重點。」「醫護行政同仁是醫院最大的資產,因為他們努力堅守崗位,中醫大新竹附醫才能得到鄉親肯定,持續守護健康。」陳自諒認為,只要同仁表現優異,他都會公開讚美,連續兩年舉辦最佳醫護行政人員表揚,肯定同仁,激勵士氣,凝聚共識。連年辦大腸直腸國際論壇陳自諒是國內傑出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在他領軍下,團隊以3D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保肛高達9成5,傷口小,病患恢復快。自2010年起,他連續11年舉辦國際大腸直腸外科論壇,鼓勵實習醫師免費參加,同時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參與,透過連線直播微創手術,讓世界看見台灣日益精進的醫療技術。「別人視為葵花寶典或獨家祕方,對我來說,醫術就是要傳承。」這是陳自諒的大器。「唯有新進的醫療設備,才能治療病患。」陳自諒於是在兩年間,陸續成立癌症中心、腦中風中心、心血管中心、健檢中心、生殖醫學中心、血友病中心,且通過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守護鄉親健康。以國際醫學中心為目標他期許以國際醫學中心為目標,深耕在地醫療,目前已引進「正子電腦斷層攝影」,可早期診斷和疾病追蹤,「放射治療設備直線加速器」則提供便利的放射治療服務,也購置了8K-HD全景寶石電腦斷層(GE Revolution CT)。未來規劃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建置微創手術中心、乳房健康照護中心、急重症中心、婦幼中心、早期療育中心,以及眼科的黃斑部治療中心、乾眼症治療中心。陳自諒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腹腔鏡微創大腸直腸手術、肛門良性疾患手術、無痛大腸鏡檢查現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外科部部主任、國際醫療中心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尊重醫療人員,參與醫療,醫病共享。
-
2021-02-15 養生.聰明飲食
情人節送巧克力傳情?小心吃進一堆負擔影響健康
農曆年節間,緊接著西洋情人節來臨,一連串的節慶飲食可要小心別吃出健康負擔!特別是在浪漫的情人節,許多情侶會共享下午茶或者互送巧克力來表達愛意,但要注意下午茶常見的蛋糕、甜點及巧克力等甜食,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糖、油脂或其他原料,因此多屬於高熱量、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選購巧克力 注意熱量、糖含量與飽和脂肪在選購巧克力、蛋糕或甜點送給情人,建議應仔細看清楚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包括每100公克、每份及本包裝含幾份等標示,要聰明換算並詳細比較,建議選購熱量、糖含量或飽和脂肪相對較低的產品,並且少量分次食用。以市售包裝的牛奶巧克力為例,每100公克含有558大卡熱量,47.1公克的糖,34.8公克的脂肪(飽和脂肪占21.6公克);市售黑巧克力每100公克含有564大卡熱量,44公克的糖,36.6公克的脂肪(飽和脂肪占22.4公克)。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 不宜超過總熱量10%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2015-2020年飲食指南建議,飽和脂肪每日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以健康體重60公斤的成人、輕度工作者,每日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換算飽和脂肪攝取量上限為20公克,而每份50公克的牛奶巧克力含有10.8公克的飽和脂肪,已超過每日攝取量上限的一半。每日添加糖攝取量 應低於攝取總熱量10%美國2015-2020年飲食指南同時建議每日的添加糖攝取量應低於攝取總熱量10%,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在經過社會各界討論有共識下,應降低至攝取總熱量5%,若以每日添加糖之熱量不超過攝取總熱量5%計算,相當於不超過90大卡,即22.5公克的糖,以每份50公克的牛奶巧克力為例,含有約23.6公克的糖,已超過一日建議攝取上限。飽和脂肪攝取過多 恐造成心血管疾病飲食中飽和脂肪攝取過多將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攝取過量糖不僅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與齲齒,亦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造成血糖與情緒不穩,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且糖具有成癮可能性,影響健康甚鉅。巧克力鉀、磷及草酸含量高 高危險族群應謹慎食用國民健康署提醒,巧克力是鉀、磷及草酸含量較高的食物,因此慢性腎臟病或有結石的患者必須小心食用,必要時請諮詢專科醫師或營養師。延伸閱讀: ·吃巧克力護心、防中風! 營養師教你怎麼挑對身體好 ·吃巧克力止經痛? 假的!你只是情緒被舒緩而已
-
2021-02-13 科別.精神.身心
不需要討好別人! 接受自己需要朋友,但把焦點放回己身
你對所有人均等關心、定時問候、主動幫忙,總當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有幾個人禮貌性謝謝你,少數一兩位回應你,你以為有回應的就是朋友了。你圈出那些朋友,對他們繼續主動付出,同時也透露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試探對方會不會接受你。雖然你們之間總是你聽的多、做的多,但你不敢要求太多,這樣就很好了。某一天不知何故,朋友突然不理你。你感到恐慌,不知道哪裡做錯也不敢問,對方的冷淡令你焦慮、情緒低落……。你從共同的朋友那裡聽到,其實對方對你並不是像你對他那樣重視。你突然感到氣憤,「為什麼我努力那麼久,卻沒有被當成好朋友呢?」你覺得沒人喜愛真悲哀,洩氣後再度焦慮與情緒低落。為什麼自卑的人不敢選朋友?自卑的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於是,他們採取「討好他人」的方式贏得友情,替對方付出勞務、要求照單全收,任何事來者不拒,認為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自卑者的交友模式是投資和交換自卑的人交朋友很像「投資」,他關心眾人、分散風險,然後等待「對我有回應」的人,才敢進一步交朋友。他們不敢選朋友,因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他自己都討厭自己。雖然他不喜歡自己,但心中仍小小期待有人把他撿走。自卑者,交朋友的方式是「討好他人」,把自己當「工具性角色」,替對方付出勞務、照顧對方,來者不拒,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不僅如此,自卑的人還主動付出更多,敏感對方需要什麼馬上幫忙,取悅對方。「討好他人」像是三輪車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自卑」不是性格,部分來自社會馴化,不強調個人在乎什麼,也被告誡不可麻煩別人,以致他不敢明講自己要什麼,因為「我憑什麼呢,沒有人會理我的」。「討好他人」類似在累積別人按讚的數量,再轉成自我肯定的分數。「討好」是拿出「以為對方會要的東西來交換」,自卑的人拿不出什麼,就以「勞務」或「工具性角色」來換取「人際關係」。交換而來的人際關係很脆弱,那是不平等的關係,很明顯的下對上姿態才會這樣換,而且勞務和工具性角色的取代性都很高,付出很多,然後只回收一點點「人際好感」,匯率很低啊,這樣的人於是要付出更多才能維持行情。這種交換不保值,關係還輕易被結束,令人很不甘心,但自卑的人只敢埋怨、沮喪、崩潰,有時還會衝動想討回什麼。「交換」就一定有人要嗎? 當然不是,過多的交換也是壓力,若對方收太多會超過負荷,也有必須回報的心理負擔。付出太多的自卑者是屈就的,交換確實不公平,常要壓抑情緒,當委屈到一定程度,情緒就會出來激烈反抗。情緒很誠實,會大哭或大氣,爾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挫敗與孤單;情緒就像啞巴吃黃蓮,直接做出行為,例如破壞、自傷或絕望,若不能被辨識與處理,會讓壓抑與爆發數度循環,自我否定。交朋友應是互相欣賞,平等互饋的,性格合得來、興趣談得來或特定事件因緣際會產生交流,進而相知相惜。兩人的友誼雖有差異,會爭吵,但能體諒和溝通而不是長期屈就,更不會輕易絕交。交友的過程是跌跌撞撞、分分合合,畢竟天作之合少,歡喜冤家多,所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就好。自卑的人常擔心沒朋友,急著以友誼證明自己,千萬不要急,先把焦點轉回自己和生活上吧,讓你的生活以自己為中心,改變一點投資策略,多專注在那些讓你有樂趣、有熱情、能專注的事物上,學習跟自己獨處。很奇妙的,當你有了自己的生活風格,「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陷入孤單情緒的緩解法自卑者的交友模式有其代價,當人以工具性角色依附另一個人時,會順從他人、失去自我,藉此逃避孤單情緒。「孤單」是甚麼,皆是否有人陪伴,是否有關係連結,心裡是否有可依靠的重要他人,那個形象住在心裡,即使他人不在身邊也沒關係。孤單的情緒來時都有先兆(sign),可能是你覺得不安、害怕、突然意識到空虛,或者身體上的不舒服、悶悶的。學習與孤單相處吧,接受它,先存而不論,覺得陷入孤單時,試試以下緩解方式,待情緒平穩一點,再進一步解讀孤單要對自己說什麼。方式一:到空曠、無邊界的地方走走不要躲在房間,去外面走走,尤其是在空曠無邊界的地方,視野開展,心也會開闊。居家附近公園是好選擇,坐著椅子上看天空跟來往的人們,世界這麼大,共享一片天空,你所煩惱的事相對地會稍微縮小一些。方式二:讓身體活動活動試著做家事、騎腳踏車、散步、運動....等持續性的活動,重點是讓腦袋放空,藉由身體舒展帶你轉移注意力。運動這件事起步最難,但效果最好,只要度過開始期就容易多了。可以至附近的公立運動中心、參加小型健身房,或揪人一起慢跑。方式三:在房間裡聽廣播,空中相會如果不想自己一個人又出不去,例如深夜時段,那麼我建議「聽廣播」,那是學生時代室友不在時,我讓自己不孤單的方法。廣播主持人是對著你(聽眾)說話的,彷彿空中相會,房間裡有說話聲,可以減少「是一個人的感覺」。聽廣播時用喇叭而不是耳機,這樣你還能一邊做別的事,如清潔地板、整理房間。不要看電視,那只是麻痺,而且什麼事也不能做。若沒有廣播可收,就開著電視只聽聲音。承認自己的需要,別自欺欺人情緒緩解後,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吧,將你孤單的感受、情緒寫在本子裡,讓思緒有所整理,問自己:「我怎麼了呢?」「我需要什麼呢?」「我想要跟朋友一起做什麼呢?」人很難單獨存在,因此「需要別人」是很自然與正常的事。傾聽與承認自己的需要,別自欺欺人,好過欺瞞自己卻又做一些委屈自己的矛盾行為。書寫也可往未來想像,先想像一個理想的人際關係、你希望過怎樣的生活,盡量具體與細節,才能激勵自己往那個美好前進。要相信現在也許有些孤單,但有朝一日一定可以找到互相理解的人。真的做什麼都覺得很困難的人,不妨試試心理諮商吧,找人說話是最好的方式,當對方願意傾聽並與你一起討論時,痛苦雖然還是在,但孤單感會減輕,讓你產生力量思考下一步怎麼辦。※本文摘自《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作者: 林仁廷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2-11 新聞.元氣新聞
家中不漏財有撇步 初一到初五聰明省電這麼做
今(11)日是除夕,在歲末年終打掃家裡時,別忘了也要檢查與保養家中電器,經濟部能源局特別提供家中不漏財的各式節電撇步,也建議領到壓歲錢或年終獎金後,民眾也可把握機會,汰換家中老舊耗能電器,10年以上老舊家電耗電量約為節能家電的2.5倍,宜選購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分級標示1、2級的高效率家電,節能省電安全又省錢。此外,從大年初一到初五,能源局也提供各種家中不漏財的聰明撇步,若想不漏財,就從聰明省電開始。明日大年初一「闔家歡聚慶團圓」,冬季建議採三明治式保暖穿衣法,最內層穿著棉質衣物,中間層搭配毛衣或背心,最外層再加上外套,把握春節假期與家人溫馨團聚,共享暖和的鍋物料理,不但讓你身心都溫暖,還能減少暖氣的使用。大年初二「隨手關機回娘家」,出門以及返鄉探訪親友時,記得「隨手關閉不使用的電器電源」,利用具開關的延長線進行電器電源管理,減少待機用電,一年可省980元,讓家中不漏財。大年初三「定時節能有好眠」,年初三睡到飽,讓家中電器也休息。熱水瓶與開飲機加裝定時器,夜間睡眠與白天外出時關閉電源,每年就可省下240~650元不等的費用。大年初四「福燈高照迎財神」,將傳統神明燈改用LED高效率燈泡,亮度不變卻更省電,一年可省290元;養成隨手關燈的好習慣,一年也可省下1,060元。大年初五「定時清潔慶開工」,連假後的開工日別忘了進行環境清潔,每2~3周定時清潔冷氣機、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等家電的濾網,維持電器運轉效率,可省下5%~10%用電。經濟部能源局表示,民眾透過家庭用電健檢、落實聰明用電好習慣,不但節電、省錢又兼顧安全,更多生活節能資訊與手法,可上「EnergyPark節約能源園區」網站(https://www.energypark.org.tw)查詢。
-
2021-02-10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別怕讓失智者入廚房!專家提供5個小技巧 用「氣味」喚醒過往回憶
「醫師,快過年了,但我媽失智嚴重,我不知道怎麼讓她感受團圓的氣氛?」「醫師,我爸失智多年,一直很重視過年,但近來記憶力愈來愈差,過年對他還有意義嗎?」每逢年節前夕,總有不少孝順兒女提出這樣的疑問。 該如何利用濃郁的年節氛圍,讓家中的失智長輩也能獲得美好的年節記憶呢?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不妨藉由「氣味」喚醒長者,透過與親友分享拿手菜、家鄉料理等彼此交流,並將學習到營養概念落實生活。 別怕失智長者入廚房 還能喚醒他的過往回憶 袁瑋提到,法國有間失智長者的日間照護中心,整天活動就是以烹調料理為重心,烹調後大家要著正式服裝,好好享用一頓正式的法式料理,有創意又保有法國文化,活動設計相當吸引人。 而預防長者失智失能的銀光學苑,也特地將環境設計以開放性大廚房為中心,除了塑造家的感覺,也能讓長輩在賦能活動中,透過分享自己的拿手菜、回味的節慶或家鄉料理彼此交流,也學習將實用的營養概念落實在平日備餐中。 袁瑋分享,有學員的孫女興奮地說,陪失智爺爺來參加活動,學苑請長輩煮道拿手菜,當時她還很擔心,沒想到多年沒煮的爺爺竟寶刀未老,雖然動作緩慢但烹調身影依舊,煮出來的牛肉麵湯頭,也和記憶中相同,她頓時熱淚盈眶。 回家後,爺爺久違地記起,年輕時抱著她剝橘子給她吃的溫暖回憶,以及爺孫間的許多互動,祖孫的情感似乎又透過那碗牛肉麵重新連結了起來,甚至漾起微笑對她說了聲:「謝謝」!原來爺爺還可以記起舊事,讓她淚水止不住泛流。 用氣味喚醒失智長者 共享年節氣氛 袁瑋表示,在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身上有早期嗅覺喪失症狀,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甚至不少在認知功能還未被注意到改變時,嗅覺功能已變差,進而影響味覺。研究發現,輕度認知障礙和失智症患者的味覺也較差。 她進一步解釋,許多人都經驗過類似情境,被氣味喚起過去的一些回憶,而且往往是有情感的回憶。氣味與記憶、情緒有許多有趣的關聯,嗅覺是感官刺激中唯一可以直接進入大腦,管理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杏仁核與海馬迴)。 辨認氣味本身也是一種運用大腦認知的過程,除了嗅聞外,還要與記憶連結才能辨識出味道,有實驗以嗅覺訓練作為認知刺激,經過12週,患者語言流暢度與執行功能都改善了。 袁瑋說,常聽失智患者家屬說,長輩過去很擅長料理,現在味道差多了,家人變得不愛吃,長輩也很挫折;或者擔心失智長輩忘記關火,嚴格禁止長輩踏進廚房。 其實透過設計的烹調食物等活動,可以幫助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患者預防認知功能退化。研究發現,預防失智、延緩退化,應從多元生活介入,其4大要素:認知訓練、控制心血管疾病、營養、有氧運動,都能整合在烹調活動中。 袁瑋指出,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在失智長者的情緒、動力、認知刺激都有幫助,不強調病症或功能的缺失,更著重最大化的運用個案仍保有的功能、提升動機、發揮大腦網絡代償功能,以及避免進一步腦功能退化,來維持個案自尊與自主能力,減少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改善執行功能。 療癒性烹調活動設計小訣竅 讓長者回到過往 她提醒,認知功能障礙不同程度的失智個案,因為能力不同,活動內容設計要兼顧安全、樂趣,以及提升自信等目的,袁瑋也特別提供5個療癒性的烹調活動設計小技巧供家屬參考。 1. 安全性:環境簡單,移除尖刀、熱爐等,而且要注意個案位置與動線安全。 2. 參與感:有些患者雖無法完成煮餐,許多活動仍能使他們有參與感,包括挑洗菜、擺餐具、簡單備餐等。 3. 有彈性:複雜食譜可能很挫折,簡化食譜及有備案,當長輩感到挫折時可更換或挑其中單項完成,如削皮、攪拌、撿菜、測重量、添加材料等,這些重複性動作常讓失智長輩覺得有趣甚至療癒。 4. 多鼓勵:讓每個人都參與到,避免批評,多給予鼓勵,不要擔心長輩動作慢或怕他做錯而把事情都做完了,邀請他們參與,分配適當的項目會使他們很有參與感與成就感。 5. 勤互動:對於過去擅長煮菜的長輩,可以請教他做法,或許他做不出來,但可能還存有過去記憶。也可以邀請長輩間的互動與對話,拿東西給對方、合作擺餐具、輪流攪拌等。
-
2021-02-03 名人.精華區
黃美涓╱不能出國度假 沒有年貨大街 今年的新年怎麼過?
●過年除舊布新,可對一年來的對錯得失,做回顧與檢討●過年擬定新年新計畫,深入自我認識,找到新的目標●如果無法回到原生家庭過節,網路世界也能天涯若比鄰2020年真像鼠疫年,彷彿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一群肉眼看不到的魔鬼──新冠病毒呼嘯而來,飄散全球。它們雖然只是一群被脂質保護層覆蓋的蛋白質(RNA),卻不似活生生的細菌,人體感染了可以找到對症下藥的抗生素把它們殺掉。新冠病毒入侵後不僅是感冒症狀,更可能造成嚴重的肺炎、神智不清,甚至死亡。而我們罹病後束手無策,只能靠免疫系統及症狀療法應戰。台灣攜手奮戰守住這一年許多地區,包括某些先進國家都瀕臨醫療系統癱瘓、經濟萎縮,甚至為了遏止病毒快速傳播而戒嚴、封城、封國。人類數千年來建立起來的家庭、社會、工作、娛樂、社交、活動、習俗體系,就這樣硬生生地被迫要中止或大幅改變。台灣政府、醫界、民間攜手奮戰而守住了這一年,成效是世界上的佼佼者。但面對最近入侵的英式、南非新病毒株,社區感染也許難以倖免,我們寄予厚望的疫苗卻又尚未獲得,這是許多人的憂慮。春節將至,這是全台一年中大家最重視、最熱閙,放得最長的假期。今年不能出國度假,沒有了年貨大街、尾牙、旺年會、大團圓的圍爐、搶頭香,整整一周年假,難道只剩「春睏」?難得可以家人、親友團聚其實,春節累積了逾千載的文化底蘊,若只重視吃、喝、玩、樂、博奕,就真的太可惜了。這是難得一大家子的團聚,親朋好友拜年,彼此交換心得,讓晚輩學習及體會,美好人生建立在與家人、親友良好互動的好機會。過年第一件事就是要除舊布新,不僅是家中環境整頓,最重要是對個人這一年來的對錯得失,好好做一番回顧與檢討。尤其對於自己負面情緒的理解、接受與表達。沒有失去過的,對「獲得的喜悅」就不會那麼珍惜。心中的雜亂思緒經過撫平整理,放下它,心就安了,這也是「忘年會」很重要的部分。擬定新計畫刺激多巴胺第二件事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擬定新年新計畫,更深入自我認識,瞭解自己個性、専長及興趣,容易找到新的目標,充滿自信與熱忱,並快樂啟程,衝刺達成。醫學研究,刻意營造「期待感」,可刺激多巴胺分泌,人就會覺得興奮、開心。所以,很多春節的禮儀及食物都讓人對來年充滿期待感。如團圓年夜飯的圍爐愈燒,明年大伙都會更興旺。其他的討吉利的寓意,例如食雞起家,菜頭糕(蘿蔔)好彩頭,發糕(人發財又步步高升),甜年糕(吃個甜,賺大錢),火鍋要吃肉丸、魚丸、蝦丸(三元及第,逢試必中),拜拜要有三春草是韭菜(長久)、芹菜(勤奮)及蔥(聰明)。除了拜天祭祖,慎終追遠,還要學說吉祥話拜年,讚美別人,語貴吉祥,投人所好,還要得體圓融。每個人心底都渴望被尊重、獲得真心的讚美,能夠讀懂得別人的心意,知道別人需要,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重要的關鍵。天涯若比鄰網路上守歲面對嚴峻疫情,也許有人今年無法像以往回到原生家庭過春節,但請別抱怨,顧影自憐。以現代資訊科技的發達,天涯若比鄰,在網路世界面對面交流,互道誠摰的祝福,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透過網路在異地同檯,各吃美食,但看著對方共享溫馨的團圓飯,一同守歳;網路上的遊戲競賽、運動電競、共搓麻將、相互交流,也是很容易達成的。要過新年了,鼠去牛來,台灣水牛是勤勞忠實,努力耕耘的代表。希望新的一年是牛(扭)轉乾坤的金牛年,疫情終結,大家收穫滿滿。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為什麼政府要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與剖腹產相同
迎接新生的喜悅之際,準媽媽也要面臨生產的忐忑。自然產或剖腹產?哪一個對產婦有利?只有醫病良好的溝通,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孕婦生產數據統計,探討近年的生產趨勢,提供即將迎接新生兒的家庭參考。經過數個月的孕育,小寶寶終於來到母親懷抱,這動人的一刻,是許多醫師不畏辛勞投入產科的原動力,身為移植外科專科醫師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曾經親身體驗。李伯璋在實習醫師受訓時期,前幾個月在八堵礦工醫院實習,當時也接生了好幾次,自然產、剖腹產都有。當時帶他學習的婦產科醫師還曾經力勸他留下來擔任婦產科住院醫師,只是李伯璋當時已屬意走外科。現代人生育少、更看重生產品質、捨得花錢。「婦產科和移植外科有個相似之處,是願意把兩個生命都交在醫師的手中。」李伯璋說,這樣的醫病關係特別的緊密,個案都期望看到醫師的行醫態度是慎重、負責的。生孩子這件事,對於整個家族來說都是很大的生命轉變,加上現代人越生越少,對於生產經驗的要求提高,通常也會更加捨得花錢。李伯璋分析,為了滿足產家的期待和需求,現在有很多診所從產檢、生產到坐月子,都設計了一條龍的服務,也有高規格的設備、親切的服務、專長的技術,會到這些診所生產的人,大多數經濟能力也比較好。李伯璋也聽說自己的朋友抱孫子,從生產到坐月子的花費都不便宜,但是大家都捨得花。自然產優於剖腹產,醫病溝通更顯重要。李伯璋表示,理想上,自然產是比剖腹產更好,但現實上卻看到剖腹產還是會以一定比率發生。理論和現實的落差,可能就是與這些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或許也有受到某些社會風潮的影響,現在的產婦意見比較多,但醫師與產婦之間就和所有醫病關係一樣,也有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所以很難說剖腹產的結果是出於哪一方的主動或意願。為了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上已將自然產的給付調高到與剖腹產相同,為了不鼓勵自行要求剖腹產,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的給付也比自行要求的高。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給付三萬六千到三萬七千點,自行要求剖腹產僅給付一萬五千多點,其餘的差額,是民眾要根據各縣市衛生局核定的收費標準去自行負擔,以兼顧健保負擔公平和使用者付費的精神。生產的健保給付雖是包裹式給付,以避免做越多給付越多的現象,但如果是多胞胎,或產婦有其他健康照顧需要,也可以另外向健保署申請給付。生產安全性提升,多元產科專業人員投入。李伯璋表示,雖然每個生產過程都有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過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關風險都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可控,產前檢查也能越來越準確地了解胎兒狀況,生產的安全性一直在提升。生產的人力也從過去年代有助產士接生,到後來助產士漸漸失去傳承,轉變為由醫師接生。但最近也開始有一些年輕助產士投入接生,未來不論是在都會或偏鄉,對民眾的生產服務上,都期待有更多元的產科專業人員投入。產婦的產檢是由國健署支應,生產則是由健保署給付,醫界常提到給付不合理,但產婦也搞不清楚哪一塊是誰給付。對此,李伯璋表示,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服務、給予專業人員合理的給付,一直是他在健保署努力推動的方向,比較好的技術和藥物,例如更安全的安胎藥或催生藥,健保署都抱持很願意評估和討論的態度;給需要的人最好的治療,也是健保署一貫的目標。年輕世代多能接受「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李伯璋表示,現在年輕世代是主要承擔健保財務的族群,對於「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都很能接受。年輕世代資訊使用能力較高,透過廣泛使用健康存摺,對於自己所使用的醫療服務也越來越具有成本意識。加上年輕人自主意識更強,有更高的意願參與醫病共享決策的過程,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信都有助於朝向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促進合理報償、提升服務品質等好的方向前進。※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療不是單打獨鬥」賴清德感謝醫療工作者為疫情付出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以錄製影片方式,在「2020年第21屆國家醫療品質獎線上頒獎典禮」致詞。他表示,感謝每一位醫療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的付出與辛勞,並勉勵醫界繼續努力,共同守護台灣。賴清德表示,今天非常榮幸出席「2020年國家醫療品質獎線上頒獎典禮」,感謝醫界的努力及投入。台灣醫療長期成績斐然,不僅為全民福祉帶來成果,同時也走出台灣、享譽國際,令人驕傲。醫療品質更是其中的價值,同時也是國家的強項。賴清德說,今天的頒獎典禮是醫院及醫療人員共享榮耀的時刻,看到醫療基層人員與機構對於追求品質的堅持。尤其是智慧醫療與國家政策結合,以及在疫情之下也不吝嗇與同儕分享防疫作為,共同守護台灣。賴清德說,國家醫療品質獎已為全國最具權威與專業的醫療品質競賽之一,感謝醫策會20多年來辛苦耕耘,「在競賽活動中,我看到了台灣醫院對於持續提升醫療品質的付出,樹立醫界深耕品質的卓越典範,同時也看到了台灣醫療品質多元化的面貌。藉著這個機會,我要表達政府對於醫療品質發展的重視,鼓勵及肯定醫界長期致力於醫療品質的奉獻耕耘。」賴清德說,醫療做為政策重要的一環,要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進行因應與調整,才能符合國家與民眾的期待。政策的推行重點在於引領國家前進,面對日趨複雜的醫療照護、民眾健康需求等問題,亟需結合醫界的努力,來幫助政府解決問題,甚至提供未來政策擬定之參考。賴清德指出,醫療的價值在為全民福祉進行努力,醫療應用的價值,是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的提升,讓民眾得到更好的照護、醫療人員有更好的執業環境。因此,醫療機構都應該要重視台灣醫療的優勢,不斷創新、精進品質,進行政策法規、醫療技術、資訊科技、醫療人才及產業的全面整合,前瞻未來,擴展國際視野。賴清德強調,醫療不是單打獨鬥,面對國際趨勢變化,希望能夠藉由國家醫療品質獎這個平台,讓醫界組成國家隊,共同努力、共同面對挑戰,讓台灣醫療更加蓬勃發展。感謝衛福部對於國家醫療政策推動上面的投入,也感謝衛福部及醫策會提供國家醫療品質獎這個平台。國家醫療品質獎在全國機構共同參與下,已經是全國醫療品質最具代表性的競賽品牌,透過競賽也將品質概念推廣至所有醫療院所及相關產業,醫策會對於全國醫療品質的努力與成就有目共睹。
-
2021-0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部桃加州株感染力強五倍 台灣貢獻基因序列全球第三
部立桃園醫院院內群聚感染已有15人確診,其中5人所感染的病毒,具有美國加州近期盛行的L452R突變位點,其餘10人之病毒序列還未公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指出,現L452R突變使病毒感染力增強,結合細胞的能力增加三到五倍、可能使某些單株抗體結合能力下降,但尚不足推論會降低現有疫苗效力。公衛學者古玫生指出,加州盛行的突變株(CAL.20C)含有一重要突變點L452R,位於棘蛋白的之受體接合器端,研究顯示可使病毒與細胞ACE2受器的結合能力增加3到5倍,更容易感染。另一研究針對超過100個病毒變異突變點,進行感染性及抗原性分析,發現目前主流株的D614G突變株,或D614G加上其他變異株,比最早武漢病毒株的感染力更強。此外,包含L452R突變的10種變異點,整體會使單株抗體的結合能力較差,但還不能推論對疫苗效力的影響。陳秀熙表示,下週預估全球會達到1億260萬人確診,死亡222萬人,這與新病毒變異產生的流行加速有關係,世界各州都受到影響,大部分確診集中在歐美大國,看歐洲已經突破3000萬,北美2700萬,南美近2000萬,印度超過1000萬,非洲快要400萬。相關國家很多都已在打疫苗,其效益值得觀察。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上一周美國疫情開始趨緩,確診個案數,雖然上週確診人數仍達121.4萬,死亡2萬,但已看到逐漸下降的趨勢。目前確診數最多的依序是加州、德州、紐約州、佛州、亞利桑那州,確診人數已下降兩到三成,死亡人數最多的依序是加州、德州、賓州、紐約州、佛州,死亡率也有下降大約2%到12%。任小萱表示,加州在第一波疫情時以歐洲株佔82%為大宗,另有15%是亞洲株,七月時L452R首度出現,但後來就銷聲匿跡,直到十月二度出現,此時加州疫情就大爆發。截至十二月底,L452R在南加州佔24%,如果針對洛杉磯更達36%,不過致死率的變化主要是與醫療量能的充足與否有關,與變異比較無關。公衛學者林庭瑀說,英國變異株B.1.1.7傳播力是原本的1.5倍,在三個月內傳遍英國到全球,截至1月7日止已有45國發現。為了因應病毒的變異,持續監測並共享基因序列是重要必備的跨國策略,目,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庫有超過140個國家上傳,但各國上傳的量與各國執行基因檢測的比例有關,依照序列分享的序列數目看,台灣排名第三,僅次於澳洲和紐西蘭。陳秀熙表示,根據幾次病毒變異出現的經過歸納,變異株都需要大約一到三個月時間和其他病毒競爭,才會變成主要病毒株。即使加州有防疫措施,但仍難以避免變異株帶來疫情,台灣面對境外移入個案,國民一定要提高警覺,持續落實良好的公衛防疫措施。陳秀熙表示,台灣仍是穩定維持名列低危險國家,希望民眾珍惜成果,不要受到醫院感染的影響,繼續同心協力嚴謹落實個人防疫,同時對決策者敏銳的決定抱持信心。
-
2021-01-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竹市府邀5大醫院防疫部署 即日起全市大消毒
因應疫情變化及春節前出現的返台人潮,新竹府今天邀集新竹台大、馬偕、國泰、國軍、南門醫院研商醫療資源整備及防疫部署,做好醫院感控、分艙分流、備齊防疫物資、充足篩檢量能,市長林智堅也宣布即日起啟動全市14處公有市場、125處公園、車站與百貨公司周邊的全市大消毒,預計2周內完成。林智堅說,近期疫情變化又逢春節將近,且竹市有科技重鎮科學園區,更有超前部署的必要,請5大醫院做好透明、確保、落實原則,包括物資資訊透明、確保人力與專責病房量能,務必落實防疫指引、院內感控。與會的醫院代表說明各醫院皆備妥2至6個月的醫療物資,醫護人力充足且做好分艙分流,並提前規畫專責病房應變,陪病、探病人數限制與時段管制,篩檢量能也有充足準備。林智堅感謝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各醫院提前部署,也責成衛生局與各醫院密切聯繫,支援醫療物資需求,醫療物資資源共享、相互協調,醫療防疫進行責任分工,攜手守護竹竹苗區近158萬民眾的健康。林智堅說,即日起啟動公共區域消毒計畫,消毒125處公園、車站與百貨公司周邊的公共區域,尤其等候區椅子、人行步道、公共廁所等民眾常用手碰觸的地方,預計兩周內完成, 14處公有市場也將於下周一休市全面消毒。市府衛生局呼籲請民眾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陪病或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探視,如需提供病人物品,建議交給醫院轉交,若有探視需要,應配合實聯制登記及院方管理措施。
-
2021-01-14 新聞.健康知識+
基因註定得不得病?DNA是一種遺傳配方而非藍圖
▌不是一張藍圖我們真的會遭遇如同《千鈞一髮》裡所發生的未來情節,像遺傳學上的「傷殘者」在電影中被貶抑為社會中的次級地位?我們會不會長期生活在擔心自己的DNA有被擷取和審查的恐懼中呢?我們需不需要在面試時戴上乳膠手套和口罩,以避免留下生物痕跡?我們確實需要留意自己的遺傳訊息,但是現實可能不會那麼令人悲觀。《千鈞一髮》之類的故事讓人聯想到遺傳決定論的恐懼,即我們的命運已經烙印在我們基因中的想法。但是DNA並不是一個藍圖,它是一種遺傳配方。兩者之間的差別很重要:汽車或建築物的藍圖是產品外觀的精確副本,而配方並不是固定的方案。有人可能會說巧克力餅乾的配方無法做出起司蛋糕,大象的DNA不會生出貓,但是你無法僅從配方就能準確預測一塊餅乾會長成什麼樣子,或單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因為你無法控制所有影響結果的變數。如果打開一包餅乾,你會發現每塊餅乾都用相同成分製成,並且在相同的條件下烘烤,只是不會有兩片餅乾長得一模一樣。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幾百個細微的差別:這裡烤焦了,那裡有巧克力碎片,由於隨機冒出來的氣泡,溫度的細微變化,不同成分之間獨特的相互作用以及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物質,造成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同卵雙胞胎在遺傳上等同於工廠製造的餅乾:他們具有相同的DNA,胚胎在相同的子宮中發育。他們看起來非常相似,在許多方面卻截然不同。他們有不同的品味、性格和態度,在生活中做出不同的選擇。他們所發出的聲音聽起來是一樣的,但是敏銳的耳朵可以發現音調的細微差別。如果你讀取了雙胞胎的DNA,則會發現他們是同一處方的重複副本,卻是不同的兩個人。即使人類是由具有相同DNA的相同克隆構成的,但是由於還有與基因體相互作用的非遺傳因子在作用影響外觀,人們的長相看起來也會有所不同。在我們每個人體內的重要組成中,每種成分都是一種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由我們2萬個基因的其中一個編碼。蛋白質和基因積極且連續地相互作用,這些作用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就像巧克力餅乾的成分一樣,只是進行的方式更複雜。我們不像一個有藍圖的產品,更像是一座宜家家居的衣櫃,無須遵循精確的說明即可組裝。《千鈞一髮》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但是它是基於反烏托邦的錯誤前提:我們的DNA是天生註定的。呃,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讀到這裡,你應該會知道僅靠遺傳學並無法解釋我們的性格、行為和智力,或者我們對常見疾病的易感性。我們大多數的性狀都是多因子控制的,並且取決於許多遺傳和非遺傳因子的共同影響,因此很難從DNA的角度去預測。雇主和保險公司很快就會意識到,至少對於大多數人而言,DNA並非命運註定,而是常常相互抵消的「好」和「壞」變異的結合,例如保護我們免於巴金森氏症的同一DNA會使你容易中風,而有助於數學天才或藝術家誕生的相同基因配方可能會增加自閉症、躁鬱症或反社會行為的風險。但是,仍然會有一些家庭和個人擁有罕見的變異,對這些人而言,DNA和命運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那些具有杭丁頓氏症基因突變的人,不管其DNA中是否有其他因子,都會發展為杭丁頓氏症。正如我們所見,所有其他單基因疾病均可從遺傳學的角度完全解釋,這也是事實。這些情況並不能改變DNA是一種配方的事實:它們只是意味著某些突變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以至於它們以可預見的方式影響生物體,好比在餅乾混合材料中添加鹽而不是糖。但是這些突變近乎確定性的特質讓這些家庭有了被攻擊的目標,因為DNA檢測能可靠地預測新生兒是否會患上杭丁頓氏症、囊性纖維化、肌肉萎縮症或其他罕見的單基因疾病。如果必須去想像一個遺傳歧視很普遍的非理想化未來,那麼患有罕見疾病的家庭可能是最先被剝奪健康保險或長期工作的受害者。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很少有基因歧視案例涉及帶有這些罕見突變的人。諷刺的是,帶有罕見遺傳條件的個人和家庭也是從共享DNA訊息中受益更多的人。我已經和這些家庭一起度過了部分職業生涯,並且目睹了他們在尋求診斷上的困難。有超過5,000種已知的單基因疾病,其中有些是極為少見的,全世界只有少數患者,甚至有一個家族裡獨有的突變。診斷這些疾病曾經是一個反複嘗試錯誤法的漫長過程,並且涵蓋許多年的研究。現在已經有一個軟體可以將一個患有無法診斷的致病突變的孩子的整個DNA檔案,與親戚和數百個來自公共遺傳資料庫檔案的DNA序列比對。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得到答案。這是命運的一種奇怪的轉折點,DNA共享既是這些人最棒的朋友,同時也是最大的危險:儘管它可以協助找到正確的治療或診斷方法,但始終存在訊息落入錯誤之手的風險。歧視的風險並不只會發生在受拗口名稱遺傳性疾病影響的家庭。在充滿人潮的劇院裡,其實就很可能會發現有帶有罕見但不稀有的變異,這會大大增加患上共同疾病的風險。100人中有兩個人的變異會使他們終生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增加15倍,變異會使罹患巴金森氏症、乳腺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增加高達70∼80%。此外,我們都有無數與負面特徵無甚關聯的變異,它們除了可以作為歧視的藉口之外,對我們的意義不大。我們可能不需要像弗里曼在《千鈞一髮》中下班時所做的那樣,在離開工作場所之前,用真空吸塵清理鍵盤和辦公桌,以確保沒有留下基因痕跡,但是我們必須避免DNA訊息落入壞人手中,而又不會變得太過多疑。※ 本文摘自《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作者:塞爾吉奧.皮斯托伊譯者:曹順成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
-
2021-01-11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單手廚房:下廚當復健 中風病友也能做菜
健康版X元氣網近日氣溫急凍,溫差大,不少心血管脆弱的高危險族群「挫咧等」,擔心中風機率大增。「慢病好日子」直播與單手廚房聯手,邀請兩位風友分享「如何單手下廚做復健」,他們單手切菜、調理食材有條不紊,靈活度不輸一般人。當晚直播超過2萬人次觀看,很適合風友學起來,製作驚喜料理與家人共享。單手廚房由成大斗六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團隊王茲閔、莊雅羽、潘沛晴等組成。單手廚房3年前創立,源起於病友小湘,20多歲的她中風,導致右側半癱,傷及語言功能,但她青春年華正好,必須學習獨立生活,治療師選定她感興趣的「下廚」作為復健誘因,從一字一句讀食譜,到出門買菜,最後能單手下廚。分享做料理 人人都是廚神單手廚房團隊原本只是將病友的下廚過程放上網路分享,沒想到吸引其他病友鼓起勇氣,嘗試單手做出料理。時至今日,單手廚房常收到各路好手病友傳來的料理照片與故事,單手廚房說,「沒想到我們改變了這麼多病友的人生」,單手下廚其實沒有風友們想像的可怕,只要學一些小技巧,人人都是廚神。風友高阿姨在開車時中風,一度情況危急,但她即便中風,平時仍需照顧失智的婆婆、做家務、煮飯,因此格外需要單手復健。她回想,有次婆婆在外面迷路,經協尋找到,但當下沒有其他家人可以把婆婆帶回家,她心想:「我用右手慢慢開便是」,就這麼用單手開車,安全返家完成任務。復健按部就班 累積能量單手廚房職能治療團隊特別提醒,若有任何中風徵兆發生,要立刻打119,由專業人員協助送往可處置急性腦中風的緊急醫療院所,中風後的復健一定按部就班,專業醫療復健的能量累積,會在某個時刻發揮最大的功效。經過復健,小湘已能開電動代步車外出採買,高阿姨也時常跟朋友到處玩、喝咖啡。職能治療團隊表示,透過復健計畫,病友重拾獨立生活的能力,洋溢自信光采,鼓勵風友別自卑,單手不只能出好菜,人生依舊精采。單手廚房小技巧圓柱狀食材(以白蘿蔔為例)削皮小撇步●食材下墊毛巾或止滑墊,減少滑動●用患側手稍微幫忙壓住,食材就不會滾走切片小撇步●大平面向下,順利切片不滑動不規則塊狀食材(以南瓜為例)切片小撇步●不急著先把籽挖掉,切塊後再去籽會更好處理,單手切菜的順序跟雙手切菜不一定要一模一樣圓型食材(以牛番茄為例)●尋找一個相對穩定的角度擺好●以刀尖或刀跟輕輕滑動,刀子穩住往下切即可利用廚房輔具 下廚更順手●瀝水籃:根據蔬果尺寸挑選瀝水籃,提起輕鬆倒水,例如鹽酥雞小籃子可以快速把食材倒進鍋中,乾淨又快速●蘑菇開罐器:增加摩擦力,瓶瓶罐罐好開又省力●輔助筷:適合手指不靈活的長者、用非慣用手吃飯的朋友,可依照直覺使用【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1-07 科別.心臟血管
免鋸開胸骨!微創手術助阿嬤擺脫急診人生開心迎春
85歲陳姓阿嬤為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房顫動患者,去年上半年因主動脈瓣膜狹窄,出現肺水腫反復掛急診住院,後經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鄭諭聰評估,接受微創手術植入主動脈瓣膜,改善心臟衰竭,徹底解決心頭大患,不再喘到不行、往返醫院急診室。目前陳姓女患者恢復良好,開心迎新春。鄭諭聰說,患者平時有規則服藥治療,4年前在外院診斷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進而轉診至台中榮總治療。近四年來,反覆喘、悶,偶發心房顫動合併心室搏動過速,合併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送急診,X光片顯示急性肺水腫。尤其去年上半年,情況惡化,因反復因肺水腫頻繁進出急診。鄭諭聰說明,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為左心室通往主動脈的閘門,「主動脈瓣膜狹窄」,指的是主動脈瓣膜構造異常,導致部分血液無法正常流通,長期會造成心臟衰竭、猝死;根據統計,如果患者從發生症狀後都未治療,約只有5年存活期。他指出,國內逾半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為年長導致瓣膜鈣化,傳統手術必須鋸開胸骨,且手術時間長,復原時間長,老人風險高,不適合,這也讓很多老人因此反覆承受著悶、喘、疲累等心臟衰竭的不適症狀,往返醫院中度餘生;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相對開胸手術安全,併發率及死亡相對低,術前需要醫師評估。鄭諭聰指出,陳姓病患合併心房顫動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會使心房無力收縮,加上主動脈瓣膜狹窄,增加左心房產生血栓的機率增加,更有發生腦中風與全身性血管栓塞的風險。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帶領醫師劉尊睿、鄭諭聰等心臟內外科跨團隊,提供病人及家屬治療方案,充分溝通,落實醫病共享決策。
-
2021-01-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封城也遏制不了變種病毒 學者點出新敵人有四威脅
英國B.1.1.7與南非501Y.V2這兩株突變新冠病毒為何令人擔心?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可確定他們都是「新敵人」,最早在去年8、9月就出現了。B.1.1.7更容易入侵人體細胞、確診者病毒量高、血清治療效果也較差。B.1.1.7和501Y.V2的基因缺失,都可能讓他們以偽陰性逃過檢測。另外,英國封城雖遏止B.1.1.7以外的種系擴散,但東南部封鎖區的B.1.1.7個案仍在增加,變異株盛行率還在上升。陳秀熙及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指出,全球確診數已達8500萬,預估下周確診數就會突破9000萬,復原人數接近6000萬、190萬人死亡。歐洲是疫情重災區,死亡曲線也在上升,重要原因就是病毒變異株這個新敵人。公衛學者郭芳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了四種變異新冠病毒,D614G從去年6月開始取代武漢株成為主要病毒,傳染性更高但不會引起嚴重疾病。Cluster 5是去年八、九月在丹麥發現,來自養殖水貂、可傳人,但目前只發現12個病例。另外兩株就是去年十二月中旬陸續於英格蘭東南部肯特郡發現的B.1.1.7、於南非發現的501Y.V2。B.1.1.7去年底已散佈33國,16國位於歐洲,美洲、中東、大洋洲、亞洲也有,亞洲國家是日本、中國、南韓、台灣。美國加州、科羅拉多州、佛州共出現3例無旅遊史的本土個案。公衛學者彭思敏表示,B.1.1.7在英國確診超過3000例,最早可回溯到去年9月,其CT值降低兩倍,確診者病毒量高三到四倍,病毒R0 (基本再生數) 也提高七成,傳染力提高56%。至於南非501Y.V2則已確診300例,最早可回溯到去年8月,但研究資料比較缺乏。不論是B.1.1.7或501Y.V2,其疾病抗體、免疫T細胞反應、疫苗反應影響程度,都還是未知數。公衛學者范僑芸指出,B.1.1.7有17個基因突變,當中8個突變影響棘蛋白,已知會增加病毒和細胞的結合程度,導致病毒更容易入侵人體細胞,血清治療效果也變差。雖然現有研究顯示疫苗應該還是有效,但仍待各國更多共享基因序列,才能更全面釐清變異的影響。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B.1.1.7及501Y.V2的一大特徵是棘蛋白第69、70基因位點的缺失,如果檢測工具只測棘蛋白,很可能會是偽陰性。法國研究重新檢測近萬筆陽姓樣本,發現其中有0.6%是偽陰性,偽陰性者全數都有第69、70基因位點缺失。范僑芸指出,英國分析B.1.1.7主要盛行的東南部、倫敦周邊地區,發現確診人群特性、住院率、住院天數、死亡率都與其他病毒種系無顯著差異。但范僑芸提醒,由於英國正面臨醫療崩潰,醫療量能極端狀態可能造成干擾,導致不同病毒株在住院及死亡的真實差異,並沒有反映出來。學者認為,英國封城無法遏止B.1.1.7繼續盛行。公衛學者古玫生說,封城成功遏止其他種系感染更多個案,但仍有超過八成封鎖地區個案數持續增加,以倫敦附近的梅德韋為例,封鎖期間增加的幾乎都是B.1.1.7個案,B.1.1.7的病毒R0 (基本再生數) 是其他種系的1.47倍。古玫生表示,這顯示實施封鎖對於遏阻B.1.1.7效果有限,可能需要實施更嚴格的封鎖,或是增加民眾依從度,才會有效。彭思敏表示,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要加強社區感染個案的病毒基因序列掃描、對變異病毒株高盛行地區提高檢測率、加強接觸者追蹤及隔離措施、避免非必要的旅行特別是高風險地區。陳秀熙呼籲應對於所以境外移入個案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因為從流感禽流感的經驗可知,病毒很可能會繼續變異下去,值得觀察,也急需全球各國共享次基因序列、共同監測。
-
2021-01-04 新聞.元氣新聞
3分院整併 新竹台大分院今揭牌
台大醫院新竹地區的3家分院,今年元旦起整合成為「新竹台大分院」,今天舉行經營理念說明暨揭牌儀式,整合後分別是新竹醫院與生醫醫院,生醫醫院再下設竹北院區與竹東院區,3家醫院扮演分工角色,各具特色,期望再提升大新竹地區醫療服務的廣度及深度。立委邱泰源、鄭正鈐、賴香伶、新竹縣長楊文科、竹科管理局長王永壯、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等人皆出席,共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大醫療體系基於新竹地區三家分院地緣相近,醫療資源可共享,且較有利於爭取到醫學中心,滿足民眾就醫需求的理由,自2017年起即著手進行新竹分院、生醫園區分院、竹東分院三院整併作業,期許台大醫療體系能成為守護新竹人健康的「護國神山」。整併後的新竹台大分院組織架構共有24個醫療單位、8個特色醫療中心、2個教學研究單位、11個醫療支援單位、7個行政單位,各院區均提供內、外、婦、兒、急等醫療服務。其中「新竹醫院」以提供重度級急重症醫療服務為主;「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以轉譯醫學研究、創新醫材及藥品研發為主,並提供急重症、癌症、優質健檢及國際級特色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則提供亞急性、慢性長期,老年及精神照護等社區醫療及偏鄉醫療為主的醫療服務。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目前,新竹醫院為一區域教學醫院,生醫醫院和竹東院區仍是地區教學醫院,整合後逐步開發醫療量能,病床數全開可至1969床,醫療人員達4000人以上,未來也將積極爭取成為醫學中心,讓民眾享有最優質的醫療服務,造福新竹地區的鄉親。
-
2021-01-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中國研究新冠病毒起源 美聯社:習近平主導嚴控
距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首個已知感染病例出現已逾一年,美聯社調查發現,中國政府正嚴格控管所有關於病毒起源的研究,積極宣傳病毒可能來自中國境外的理論。美聯社調查發現,中國政府撥款數十萬美元挹注研究這個源起中國南方的病毒、且與軍方關係密切的科學家,但美聯社取得的內部文件顯示,政府同時也在監控科學家研究成果,並強制要求任何資料或研究的公開都必須取得由內閣層級的新工作小組批准,這項行動正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負責。美聯社聲稱取得數十頁未對外公布的文件外洩,證實了許多人長期以來的懷疑,即中共高層授意嚴加控管病毒起源的調查。負責監督中國一所研究動物傳人疾病實驗室的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葛瑞(Gregory Gray)說:「他們發現了什麼?也許他們的資料並非結論性的,又或許他們為了某些政治因素壓下了資料,但願我能知道,可惜我不能。」美聯社的調查是根據對中外科學家及官員的數十次訪談,以及公開文件、洩露的電子郵件、中國內閣層級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內部資料和文件。調查披露在整個疫情大流行期間都顯而易見的中國政府保密和由上而下控管的模式。美聯社指出,一如他們先前所報導,這種文化拖延了對疫情的警告,妨礙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享資訊與初期篩檢工作。熟悉中國公衛系統的科學家表示,中國對於敏感研究也採取同樣作法。一名經常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事、因害怕遭到抱負而拒絕透露姓名的公衛專家表示:「他們只選擇自己信任、能加以掌控的人。軍方小組和其他人都在努力研究,但能不能對外公布,都要看研究結果如何。」
-
2021-01-01 養生.無退休時代
退休比上班快樂10倍!前嘉裕西服總經理,靠5大練習面向、1萬小時法則建構退休美夢
走進嘉裕西服前總經理江育誠位於新北市八里的工作室,從玄關望去,映入眼簾的是江育誠前一日在淡水寫生的未乾油畫,朦朧山水,如夢恬靜,線條隱約而厚重,頗有法國印象派大師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的意趣。仔細聆聽,房間角落擺放數十個歐洲古董時鐘與懷錶,滴答聲此起彼落,整點還會發出噹噹報時聲。這些都是江育誠親自修復,才得以重生而恢復運轉的。 沒錯,除了繪畫和雕塑,江育誠還是個「鐘錶醫師」,20多年來,他購入4百多個故障古董鐘錶,每個價值1萬元到20萬元不等,他修復後在eBay拍賣網上價格瞬間可飆高2倍以上,甚至有鐘錶商開出20倍的高價請他割愛,但他的目標是成立一間鐘錶博物館,因此一個都沒賣。 再轉入臥室,江育誠拉開櫥櫃抽屜,順手取出一盒沉甸甸的多寶格,其中最特別的一枚是法國巴黎在1900年,為同時舉辦奧運會與世界博覽會而鑄造的紀念幣,充滿歷史的醇厚感。像這樣的紀念幣,江育誠共有一千多枚,閒暇之餘取出觀看,較之一般古董賞玩,更有另一番異國雅興。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退休三年時光,比上班還快樂十倍 「退休3年了,我現在簡直比上班時還要忙、還要快樂10倍!每天睡覺前就滿心期待隔天要做的事,早上起床時便興致勃勃地展開一天。」江育誠並沒有因為退休而改變生活作息,每周還特意分成「感性創作」、「理性維修」、「親情與社交」三個時段。 周一到周四,是他的藝術創作日,上午在屋裡琢磨畫藝,思索如何再精進突破;中午準備畫布和擠顏料,下午走遍台北郊區寫生,每日可畫兩幅。 周五則為鐘錶修復日,工程師魂上身,在3百多個古董鐘錶環繞下,精密檢視每一個故障的原因,再上網尋找合適零件。待零件到貨,馬上組裝,使其恢復運行,並測試時間準確度。 周末則為家庭日與社交日,太太、兒子、兒媳、孫子們相聚吃飯,共享天倫之樂。若有昔日職場好友邀約,則出門聚會,保持人際活躍度,不與社會脈動脫節,有時還會互相交換股票操作心得。 不吝分享規畫祕訣一萬小時法則,建構退休美夢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6年台灣人平均壽命為80歲,扣除最後5年的病痛期,75歲應該是人生黃金新高點,再往前推,從65歲法定退休年齡到75歲之間,等於是人生最黃金的十年。依照「一萬小時刻意練習,可以變身專家」的概念,則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前,就要花一萬小時來磨練興趣,每天2到3小時,總共10到15年。 工作是十年磨一劍,準備退休的道理也是如此!以繪畫為例,這是江育誠年少時就懷抱的夢想,但他53歲才正式拜師學藝,為了督促自己實現專業畫家的理想,他特別在課堂上「放話」,自己不是來消磨時間的,而是要成為藝術大師,以後絕對要開個展! 已成為「退休專家」的江育誠,系統化地整理出「快樂退休練習」的黃金法則,包括五大練習面向:「興趣」、「健康」、「時間規畫」、「理財」與「家庭」,而落實的訣竅在於「從職涯頂點開跑」、「興趣優先」、「家庭諒解」等三大執行關鍵。 2005年,在任職滿20年之際,江育誠被指派轉任嘉裕西服總經理,同時身兼嘉裕西服總經理、紡拓會董事、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祕書長、台文針織副總經理、裕隆籃球隊領隊等五個要職,生活緊湊而忙碌。 然而,這一年,也是江育誠「刻意練習退休」的第一年。因為,時年53歲的他,為了10年後的退休大計,必須開始照表操課了。 練習面向一》利用空檔拜師學藝,富有滿腔熱情 他首先依偏好、專長、實用性,選擇了繪畫、鐘錶修理及昆蟲攝影三種興趣來練習,多元興趣讓自己可以隨時自由轉換軌道,也可以讓生活的精采度與豐富度乘以3倍! 「還記得下定決心到台師大報名那天,不禁激動地在校門口掉下眼淚,心想著,這麼容易就可以踏出第一步!」江育誠回憶當日情景,仍有無比感慨。其次,基於理工人對機械的喜好,江育誠本來就有收集鐘錶的習慣,後來一轉念,不如親自修復還更有興頭。 練習面向二》積極走出戶外,爬山運動促進代謝 第三種興趣,則是攝影,主題設定為「昆蟲交配」,當集滿一百種昆蟲的照片,就出版專書。會設定這個目標,江育誠意在為自己打造走出戶外的誘因。從2007年至今的10年間,他果然攀登了10座名列百岳的大山,台北市郊的觀音山和大屯山,更已攻頂3百次以上! 爬山攝影,可以依體能調配速度,提高肺活量和肌耐力,並促進新陳代謝,江育誠過去的「三高」警訊,居然因此解除,退休後體檢,身體狀況比上班時還要健康有元氣! 練習面向三》讓他人配合你,彈性運用閒暇時間 在職涯巔峰,最缺的往往不是錢,而是時間。他一方面在心底有個紀律,每周兩天的繪畫課盡量不缺席,一方面逐漸非正式地向公司內部透露自己這兩天晚上不排公事,慢慢地,老闆和同事就會接收到訊息,有默契地盡量避開這個時段洽談公事,讓江育誠時間更運用自如。 練習面向四》維持足夠的現金流,搭配投資理財 江育誠除了三棟房子,多數的投資都放在藝術品、紀念幣與鐘錶的收藏上。若依市值計算,保守估計價值4千萬元以上,再加房租收入、現金存款利息及勞保月退金、每個月至少有3、4萬元的被動收入,利用股票獲利每年還能進行兩趟國際長程旅行。 以2000年到中國出差時收購的水墨畫家南海岩三幅畫作為例,購入總價格約新台幣30萬元,當時被老婆念慘了,但現在三幅畫作加總約新台幣2千1百萬元,增值幅度為70倍。去年南海岩來台開展時,還特別提醒江育誠:「要不要賣掉?現在價錢可以買一間台北的房子了!」 練習面向五》對家庭盡責,培養孩子競爭力 其實,江育誠原先表定的退休年齡是55歲,卻延至63歲才退休,其中的關鍵正是對於家庭的責任。2006年展開退休大計時,次子江尚正台大電機系畢業,任職本土專利公司,但江育誠不斷建議他赴美再深造。 現年39歲的江尚正說:「當時我們父子二人關係降到了冰點,有大半年的時間幾乎不說話,一來當然是我對父親收藏嗜好的批評,二來則是因為我的婚期在即,不想再出國念書,造成家中財務負擔。」 最後為了打破父子兩人的僵局,他勉強於2007年帶著妻子一起赴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在4年內迅速畢業,還考上加州律師執照,並生了個兒子才回來台灣。 「大部分的人都有個夢想,希望等退休後才要做什麼事,但那是不對的。」江育誠說,妹妹江惠美,就是退休前後一兩年間罹癌過世,幾乎所有夢想,都在身體很不好的狀況下匆忙做完,甚為可惜。 「生命的長度是上帝在控制,可是生命的寬度是由我們自己決定。」江育誠在退休後,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生的完整,幾乎已經快要觸及完美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0-12-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變種病毒 中研院:第六型病毒株子型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英國出現變種病毒疫情,中研院跨領域團隊繼發現第六型病毒主宰全球後,近日分析也發現,英國變種病毒為第六型的子型,繼續變異恐難以避免。為了解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變異狀況,中研院跨領域研究團隊包括院長廖俊智、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欣洲等人,以創新研究方法針對病毒株進行分型,也設置「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持續監測世界各國正在發生的新興病毒變異。研究團隊繼發現病毒變異有六大分型,且第六型從4月起已主宰全球外,近日也針對英國變種新冠病毒(VOC 202012/01)列出11大QA,包含英國變種病毒來自哪裡、是否為全新病毒、新變種病毒威脅如何,以及是否會繼續變異等,解析民眾對英國變種病毒可能有的疑問。研究團隊指出,VOC 202012/01並非全新病毒,也是新冠病毒SARS-CoV-2,只是病毒基因體序列有所變異,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報告,英國變種新冠病毒有23個病毒基因變異點,最早在英格蘭東南方的肯特郡發現,起源仍未知。但若以VOC 202012/01典型病毒株作比對,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的26萬5138株病毒株基因體資料,可發現有1354株來自英國,有3株來自丹麥,這兩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11月9日。外界好奇病毒變異的原因為何,研究團隊表示,病毒在複製過程中若產生錯誤,就稱為變異,當變異可讓病毒更適應外在環境或人體內條件,則變異株就會在人群中更易增生、傳染,而這次英國變異病毒看來有更易傳播的特性,但發生原因不明,不排除是環境或人體內的正向篩選。至於是否持續變異、威脅大不大,研究團隊則說,此次英國發生的變異株,也是主宰全球病毒株第6型的子型,根據RNA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的特性,VOC202012/01繼續變異恐難以避免,但目前尚未有報導顯示感染者會有較嚴重的症狀。至於是否會更致命,或是影響疫苗效力等,研究團隊指出,必須密切追縱,目前僅知傳染速度可能增快。研究團隊也提到,根據台灣上傳「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資料中,目前並未發現有VOC 202012/01,但由於持續有國人從境外歸國,因此仍需密切監控與觀察,也提醒民眾應保持正確的防疫觀念、落實做好各項防疫措施。
-
2020-12-27 科別.眼部
健保大數據/黃斑部病變就醫 多集中醫學中心、眼科診所
根據健保統計,不論糖尿病或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就醫人數都不斷攀升,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人數約是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1.5倍。但眼科醫師認為,臨床上觀察,糖尿病黃斑部治療的患者人數實際上更多,與健保呈現的資料有落差。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治療患者,恐多於老年性。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眼科醫師蔡景耀分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和濕性,乾性患者約是濕性的十倍,乾性患者僅需追蹤,濕性患者則需要積極治療。以108年的數據為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總人數為8萬8638人,但須積極治療的濕性患者僅約8千多人,遠低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的5萬5013人。振興醫院視網膜專科醫師許粹剛進一步表示,統計中患者人數與臨床有差異,也可能和健保碼的編碼有關。因為健保資料將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一併統計,但許多醫師除了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鍵入外,也可能鍵入遺傳性或一般退化的患者。對於就醫人數逐年攀升,許粹剛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像眼睛的癌症」,沒辦法治癒,一旦確診就是一輩子,人數會逐年累積。至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則和現代人生活與飲食習慣有關,罹患三高的人漸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黃斑部病變的人數也就隨著攀升。醫學中心、眼科診所就醫人數多,地區醫院較少。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以亞東醫院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緊接著為彰基、新光和豐原趙內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就醫人數則以台大醫院位居第一,其次分別為亞東醫院、北市聯醫、中國附醫。以就醫層級別來看,醫學中心和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和件數最多,地區醫院最少。蔡景耀認為,這和眼科生態有關,許多專科醫師集中在醫學中心或自行開業,而地區醫院多發展成專科醫院,且以骨科、外科為主,較少有眼科。在性別分布上,不論老年性或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女性人數皆比男性稍多,但未有明顯差異。蔡景耀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和性別因素較無關連,主要危險因子為日曬和抽菸。他以自己在2008年做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流行病學馬祖地區研究」為例,當時研究結果反而發現男性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較多,可能和當地男性較常外出捕魚,日曬較多有關。間接式眼底鏡檢查需散瞳,較易看出是否有出血現象。至於兩類黃斑部病變的檢查方式統計,可以看出「間接式眼底鏡檢查」的人數都很多,分別為3萬4千餘人及3萬9千餘人。許粹剛表示,眼底檢查分為散瞳和沒有散瞳兩種,間接式眼底檢查為散瞳的方式。因為若是不散瞳,只能看到中間的視網膜,周圍無法清楚判斷,以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為例,多是從周圍開始出血,若不散瞳就會無法確認,因此多建議以散瞳方式檢查。眼底檢查發現黃斑部有出血現象,便會安排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或使用微細超音波做進一步檢查,以利後續申請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糖尿病和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都能選擇抗血管新生藥物做為治療方式,但根據健保數據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人數和人次,都遠大於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蔡景耀表示,因早期糖尿病黃斑部病變,雷射為標準治療方式,直到約20年前抗血管新生藥物問世後才慢慢有醫師會注射藥物。但有些病人會害怕眼睛注射而選擇雷射,因此現在都會做「病人共享決策」,讓病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醫療方式。許粹剛則表示,因糖尿病黃斑部病變可能使視網膜表層有不正常增生纖維膜,進而造成牽引性的視網膜剝離,因此醫師仍會使用雷射,預防剝離或出血風險。數據顯示,糖尿病黃斑部病變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的患者,多集中於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雷射治療則多集中於診所。蔡景耀說,這和健保總額也有關係,因為診所屬於西醫基層總額,而抗血管新生藥物屬於高價藥,便會吃掉總額大餅,排擠其他科別的診所。反之,在醫學中心或是區域醫院,抗血管新生藥物雖是高價藥品,但相較於癌症、肝炎用藥費用並不算高,因此出現不同治療方式集中在不同醫療層級的差異。
-
2020-1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分析病毒掌握突變 台灣全球第3 美國遠遠落後
新型冠狀病毒在英國出現高傳染力變種,凸顯掌握病毒突變關鍵工作─分析病毒基因序列的重要,這方面台灣高居全球第3,但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分析比率卻低得嚇人。「華盛頓郵報」引述「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資料指出,美國正式通報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例超過1800萬,檢查病毒有無突變的基因分析卻只做了5萬1212個樣本,比率低到只有0.3%。在通報100例確診以上的全球各國裡,美國只排第43名,而近日發現病毒變種的英國則排第8,在211萬多例確診裡已分析15萬7000多個樣本,比率達7.4%;有專家認為英國能發現病毒變種,可能歸功於作分析的比率相對較高。通報全國有2萬8238例確診的澳洲已分析1萬6537個樣本,分析比率達58.6%排名第1,紐西蘭2128例確診裡分析1034個樣本,分析比率48.6%排名第2。台灣通報776例確診時已分析137個樣本,分析比率17.7位居第3名,第4與第5名分別為丹麥與冰島。非洲的甘比亞通報3791例確診,也都分析了360個樣本,分析比率9.5%居第6名。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目前沒記錄到國內有無英國變種病毒的確診者,但包括CDC裡的相關專家都表示,英國變種病毒很可能早已進入美國。美國CDC在官網裡寫道:「有鑑於美國感染例裡做基因序列分析的比例極少,變種病毒恐已跑進美國,只是尚未被發現。」
-
2020-12-22 新聞.元氣新聞
生物相似性藥 有助健保開源節流
● 應透過獎勵達到病友、醫院、醫師、藥廠、健保等五贏目標● 政府應配套推廣讓民眾更瞭解生物相似性藥,以提升使用率● 節省的醫療支出可用於給付新藥,放寬適應範圍健保財務吃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呼籲,不要只著眼調漲保費,如能透過獎勵政策,提高醫院使用生物相似性藥意願,就能達到病友、醫院、醫師、藥廠、健保等五贏目標。藥效同生物製劑 價格便宜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價格上生物相似性藥具有優勢,比相對應的生物製劑便宜,而且安全、效果相同,基於降低健保支出,確實應鼓勵醫療院所使用。不過,醫院有其成本考量,例如換藥後的利潤或採購的折扣等,李伯璋認為,利潤要比原生物製劑還高,醫院才會有意願。從病友角度,目前健保同時給付生物製劑及生物相似性藥,病友無須自費,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當然選擇價格昂貴的生物製劑。健保署盼能「藥品部分負擔」「醫療生態需改革。」李伯璋說,未來如能實施「藥品部分負擔」,比照自費醫材,健保署提供基本藥物,如想選擇其他藥物,就由民眾自行負擔。健保節省開支,能加快新藥引進,適時擴大給付。李伯璋強調,使用者付費概念在歐美國家存在已久,民眾都斤斤計較選擇能夠負擔的醫療方式,但台灣健保幾乎包山包海,民眾當然無感。對此,滕西華則持不同看法,她開玩笑地說,歐美各國積極推廣生物相似性藥,台灣卻推不動,原因在於「名字取得不好」,「相似」二字感覺是次級品,如果健保採取藥品部分負擔,反加此深負面印象。滕西華:政府應積極推動 滕西華建議,政府應扮演積極角色,例如在醫院評鑑加入生物相似性藥使用比率項目,只要達比率就可加分。再者透過教育訓練,讓臨床瞭解生物相似性藥有國家保證,已通過醫療科技評估,進而產生信心,願意開立處方。此外,也應擬定配套,除回歸利潤給醫療院所,並與病友團體溝通,讓病友知道生物相似性藥的安全性與療效,就能提升使用比率。 11種藥納健保 年省近10億 目前已有11種生物相似性藥納入健保給付,滕西華指出,依照健保署估計,如提高使用比率,一年約能省下近十億元,目前研發與生產生物相似性藥均為國際藥廠,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與對應藥品相同,但價格便宜許多,且適應症多為急重症、癌症,因此許多國家都以政策鼓勵使用。 以英國為例,採取利益共享,只要多使用生物相似性藥處方,醫院就能獲得更多回饋,而國家節省的醫療支出,就用來給付新藥,放寬適應範圍,嘉惠更多病友。
-
2020-1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富國狂囤疫苗 2022年前中低收入國家恐供不應求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研究人員今天表示,至少在2022年前,每4人就有1人無法獲得疫苗接種機會。路透社報導,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富裕國家囊括了51%前景最佳疫苗,占全球人口逾85%的中低收入國家恐只能共享剩下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研究報告指出,截至11月15日,高收入國家已向13家藥廠預購近75億劑疫苗,其中占全球確診病例總數不到1%的日本、澳洲與加拿大訂購的疫苗就超過10億劑。根據研究,即使大藥廠達到預期的最大產量,全球近25%人口可能還要再等上一年或更長時間才能接種疫苗。人民疫苗聯盟(People's Vaccine Alliance)上週呼籲研發疫苗的藥廠應透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公開分享技術與智慧財產權,以利製造更多疫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說,世衛組織的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可望在確保公平取得獲批准疫苗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卻僅獲得5億劑疫苗,遠低於希望在2021年底前配發至少20億劑疫苗的目標。世衛組織於今年4月啟動COVAX,目標在於匯集較富裕國家與非盈利組織的資金,以幫助加速疫苗研發與生產,並將疫苗公平分配至全球各地。研究顯示,迄今為止,COVAX已獲得一半所需資金,而在研發與生產疫苗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美國與俄羅斯尚未加入。
-
2020-12-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分析新冠肺炎病毒變異 第6型主宰全球
引發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出現變異,中研院跨領域研究團隊繼發現病毒株有6大分型後,最新研究也顯示,第6型從4月起已成主宰全球的主要病毒株類型。為了解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變異狀況,中研院跨領域研究團隊包括院長廖俊智、統計所所長陳君厚、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欣洲等人以創新研究方法針對病毒株進行分型,研究成果近日登上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團隊在研究初期時,先從「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取得1932株的病毒基因序列,並分析當時世界上共有6大病毒株分型,研究團隊近日透過電子郵件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分析結果在後續樣本數更大的6228株及3萬8248株的分析中再次得到驗證。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結果顯示,與新型冠狀病毒株參考序列(MN908947)相比,在241T、3037T、14408T、23403G四個核苷酸位點都發生變異的第6型,從今年4月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病毒株類型。研究團隊指出,這4個變異具高度相關性,缺一變異則難以持續,且由於第6型後來居上、主宰全球,這也暗示第6型有較強的適應性。研究團隊研究分析時曾發現,過去曾出現過4個變異不完整的病毒株,而這些病毒株可以傳播出去,且間隔一段時間偶爾就會出現,顯示這並不是基因定序錯誤的結果,且這4個變異不完整病毒株樣本出現後很快又消失的特性,說明了前述4個變異同時發生對於適應性增加的重要性,也就是第6型病毒株具備的優勢。研究團隊也提到,8月有一篇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Cell)的論文指出,23403G變異會增強病毒感染,但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若只靠23403G並不足以解釋第6型為何能主宰全球,因為4個變異缺一就難以持續,因此目前仍在研究這4個變異同時發生有助第6型病毒株的適應性增加的生物機制,目前懷疑可能與病毒變異之間的交互作用有關,但還需要更多實驗的證明。研究團隊也提醒,現在世界各國最主要的都是第6型病毒株,而隨著各國的邊境管制,各地也開始出現新興的第6型的子型,值得密切觀察,目前已設置「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除了希望掌握病毒分型的趨勢,也能即時監測世界各國正在發生的新興病毒變異,提供未來病毒傳播與疫苗有效的評估。研究團隊提醒,台灣是世界新冠病毒防疫的優等生,但不可一點鬆懈,呼籲民眾仍必須遵守國家的防疫措施,不要讓病毒株傳播到台灣。(編輯:吳協昌)1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