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3 名人.李伯璋
搜尋
共享
共找到
331
筆 文章
-
-
2022-01-02 新聞.長期照護
誰來照顧我爸媽3-3/家總線上課程 雇主移工共享學習
全台長照服務需求約76萬人,但多數移工與雇主對於「照顧技巧」苦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去年透過線上課程,由專業藥師、營養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授課,帶領聘僱移工家庭一起精進照顧技巧,由於台灣家庭看護多以印尼籍為主,簡報也採用雙語版呈現。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家庭看護移工來台前雖有經過訓練,但並不清楚直接照顧個案的狀況,例如是否有洗腎、糖尿病、臥床褥瘡或其他共病,照顧方式不同也複雜,包括應該讓長輩吃那一種營養品、服用細節等,都需要特別注意。為讓家庭照顧者及移工看護有更好照顧品質,家總三年前即規畫課程,疫情期間以線上方式進行,共吸引五十三組家庭報名,非台北市十組,每場次平均在線四十人次,共十五組家庭連續五堂都上線參與。籌畫線上課程的社工師吳盈瑩指出,課程包括用藥安全、營養備餐、情緒溝通與危機處理、身體照顧技巧、生活復能。評估長輩用藥安全方面,因應家庭看護工有八成是印尼籍,因此把長輩藥袋翻譯成「印尼文」版,讓移工協助檢視長輩用藥,並透過線上網路平台,在家即可翻譯藥名。分享照顧技巧也能互相學習,吳盈瑩表示,課堂中講師、學員互相討論身體照顧、備餐泥、烹煮青菜等技巧,以及使用易讀、多圖「口訣式簡報」,讓家庭照顧者在照顧上能更細緻。
-
2021-12-30 新聞.健康知識+
過的是一種借來的生活 病毒到底算不算「活著」?
▌半活著「伯克並不打算宣稱這些生物體還活著,但這些生物相當活躍,它們算是『半活著』。」二○二○年春天,郊狼白天在舊金山的街道上漫步,一群山羊接管了威爾斯的某個小鎮,胡狼在特拉維夫的都會公園裡徘徊。而在威尼斯,有大批鸕鶿突然湧入運河裡追逐魚群,加拿大雁護送小雁沿著拉斯維加斯大道中間搖擺走著,路過關門中的萬寶龍鋼筆專賣店和芬迪手提包專賣店。由於某一種生物,也就是人類,閉門不出,讓生物界發生了一種奇特的擴張現象。這種幾十億人進入禁閉狀態長達幾個月的情況,被科學家稱為「人類停滯期」。對於幸運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便是無聊;而對不幸的人來說,失業、飢餓和其他災難就在眼前。對於最不幸的人來說,得了這種病會讓他們發高燒、乾咳到發抖。某些病人在晚上抖得很厲害,以致牙齒發顫。有五分之四的患者在家中熬過了這場病,但有五分之一的人住進了醫院。某些人的肺部變成膿液和發炎肆虐下的荒蕪之地,幾十萬人死亡。紐約市的死亡情況,甚至必須靠挖土機在哈特島挖出長深溝,才有足夠地方掩埋大量棺材。這種新的肺炎於二○一九年底在中國武漢市首次發現。幾週內中國的研究人員便分離出將所有病例關聯在一起的微觀線索,也就是一種病毒。二月時,病毒學家正式將它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他們也分析了病毒基因並重建了突變紀錄史,追蹤到這種冠狀病毒可能起源於蝙蝠。許多感染人類的其他危險病毒也來自於蝙蝠,這種冠狀病毒以某種方式發展出適應性,讓自己可以在人體內部蓬勃發展。咳嗽或甚至大呼一口氣,就能把包含病毒的飛沫散布到空氣中,隨時準備好攻擊那些搭乘同一輛公車,共享同一張餐桌,或在同一座教堂祈禱的人,讓他們吸入病毒。這種病毒可以在門把、長椅或其他表面上存活幾小時或幾天之久。一旦人們以手沾到這些病毒,又不經意地擦眼睛或擦鼻子時,就會讓病毒展開進入「新宿主」的旅程。該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可以抓附在呼吸道裡某些特定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上。病毒的膜可以打開這些細胞,把自己的基因倒入細胞內部。它們用的是和人類細胞建構蛋白質相同的遺傳密碼,結果細胞便會將病毒的基因當成自己的基因,為它們編碼蛋白質,讓細胞裡充滿可以進行新感染作業的病毒蛋白。它們還會阻止細胞進行自我維持所需的各種作業,因此細胞會乖乖聽話,不斷製造出新病毒。細胞製作出這種病毒基因的新拷貝後,便將它們包裹在布滿新蛋白的膜中。然後新病毒會聚集成氣泡狀,遷移到受感染細胞的邊緣後,溢出細胞,繼續把幾百萬個新病毒帶進呼吸道裡。對大多數病患來說,當病毒仍在鼻腔和咽喉中進行大量複製時,免疫系統就已得到人體「被入侵」的訊息。於是人體免疫系統開始進行防禦,學習如何使用抗體進行精準攻擊,阻止病毒繼續感染新細胞。不過這些病毒的基因本身懂得狡猾迴避的方法,懂得如何直接關閉被入侵細胞的警報系統。在某些人體內,在病毒大量繁殖向下入侵肺部的緊急狀況下,由於免疫系統發現已經無法以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攻擊病毒,只好改為「全面攻擊」。方法便是往各個方向噴出有毒化合物來對抗病毒。最後,病患慢慢淹死在自己的免疫系統所創造出來的毒海裡。如果新型冠狀病毒都讓病患快速變成重症狀態,這場戰鬥可能會容易一點。因為人們生重病時,可以立刻讓他們住進隔離病房。然而新型冠狀病毒卻是悄悄潛伏在宿主身上幾天,然後才出現最初症狀。受感染的人依舊過著日常生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繁殖病毒且呼出成團的感染雲。這些人可能在飯店吃午餐或在客服中心工作,也可能在太平洋航行的遊輪上扶著欄杆。一旦感染周圍的人後,某些宿主會出現感染症狀,但其他染病者並未出現症狀。感染到新冠肺炎的無症狀病人可能會離開武漢。某些人穿越整個中國,回到老家與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飛機也把受感染的乘客載送到歐洲和其他地區。病毒也因散布繁殖而產生變異,出現了不同基因特徵標記的新譜系。科學家藉由這些變種病毒,重建了病毒在國家和城市間移動的途徑。有些國家的病情控制得很好,有些國家則由於貧窮的限制或有錢人的傲慢而飽受病毒摧殘。很難想像到會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人類世界造成嚴重打擊的事物。也很難想有什麼東西比病毒更會複製,在短短幾個月內,利用別的物種複製出成千上萬的自己。儘管如此,仍有許多科學家會說新型冠狀病毒「不算活著」,不該進入名為「生命」的私人俱樂部中。幾千年來,人們只能透過病毒造成的死亡和破壞來瞭解病毒。醫生為它們取了疾病的名稱,如天花、狂犬病和流行性感冒。十七世紀, 范雷文霍克用顯微鏡觀察水滴,發現了細菌和其他微小的奇特物種, 但他看不到身形更小的病毒。兩個世紀後,當科學家終於發現病毒時, 也並未真正認清它們。十九世紀末,歐洲少數幾位科學家研究了一種被稱為「菸草嵌紋病」的菸草作物疾病。它會使植株發育不良,葉面上也會覆蓋著斑點。科學家在水中搗爛了一片染病的葉子,然後把混合液體注入健康植株中,觀察到它們也會生病。但當他們在混合液中尋找病原體時,卻找不到細菌或真菌。因此它被認定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荷蘭科學家拜耶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利用陶瓷過濾器,把染病菸草植株葉子搗碎的液體加以過濾。因為陶瓷的毛細孔很小,任何細菌都無法穿透,因此過濾後只剩下清澈的液體。他把這些清澈液體注射到新植株中,疾病也繼續傳染。拜耶林克得出結論,菸草植株裡面有一些「看不到」的東西在繁殖。一八九八年,他用一種古老的毒素名稱將這種東西命名為「病毒」(virus)。病毒學家繼續找到會導致狂犬病、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痺症和許多其他可怕疾病的病毒。有些病毒會感染特定種類的動物,有些病毒只會感染植物。生物學家也發現了「噬菌體」,也就是只會感染細菌的病毒。最後,噬菌體就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看到的第一種病毒。一九三○年代,工程師製造出威力強大的電子顯微鏡,引起世人對病毒世界的關注。透過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噬菌體位於細菌宿主的上方,它們的身體看起來像是一種晶體,下半身鑲嵌了像腿一般的細線。其他病毒有的看起來像蛇,有的看起來像足球。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冠狀病毒,以其表面蛋白質的冠狀突起而得名。它們會讓病毒學家想起日蝕時才可能見到的太陽外圍「日冕」暈光。在此同時,生化學家也將病毒分解為分子組成。他們從拜耶林克的菸草嵌紋病毒開始觀察,發現病毒具有與人類相同的胺基酸,可以組建蛋白質。但在這些蛋白質裡,生化學家找不到人類細胞用在代謝上的任何酶。亦即病毒根本不必進食或生長,舊病毒也不會生下新病毒,至少不會直接產生新病毒。被病毒寄附的宿主細胞是以自己的胺基酸、鹼和糖,接受病毒的指令來組裝病毒。也就是說新產生的病毒,都是宿主細胞本身分子的重新組合。對於尋找生命定義的生物學家來說,病毒確實令人頭疼。他們無法完全剔除病毒的存在,因為病毒顯然具有生命中的某些特徵,但又缺乏其他特徵。如果事實證明病毒是像「巴希比爾斯」或「放射性生物」這樣的海市蜃樓,就不必太過擔心。不過科學家對病毒的研究越多,就越能證明它們真實存在,然而病毒的本質也更令人困惑了。「當有人問我這種可以通過過濾器的病毒,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英國病毒學家皮里埃(Norman Pirie)在一九三七年寫道:「我想唯一明智的答案就是『我不知道』。我們知道病毒能做很多事,也有很多事做不到,如果有某些委員會能將『生命』一詞做出定義的話,我會試試看病毒到底能不能符合定義。」皮里埃和其他病毒學家繼續研究病毒的分子本質。許多病毒的外殼是由蛋白質所製成,還有一些病毒具有脂質包膜。在病毒內部包含了基因束及將它們結合在一起的蛋白質,不過它們沒有自己的ATP 來協助反應。病毒外部帶有一層毛茸茸的糖霜狀蛋白,這些蛋白質通常精確地符合宿主細胞表面上的蛋白質。因此這種類似開鎖的方式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它必須像鎖的鑰匙一樣配合準確。這也就是為什麼病毒會對感染的物種具有選擇性,及為何它們入侵某些類型的細胞而跳過其他細胞的原因。一旦進入細胞後,病毒的外殼(或外膜)就會破裂,傳入病毒本身所帶的基因。如果基因的複製是生命的關鍵,那麼病毒當然應該算是活的。有些病毒的基因編碼為DNA,使用的是和我們遺傳相同的四個字母。被感染的細胞將會讀取該病毒的DNA,並生成RNA 分子,然後將其轉變為病毒的蛋白質。但皮里埃和其他病毒學家發現有許多病毒已簡化了這種轉化過程。一九三○年代,皮里埃發現菸草嵌紋病毒的基因不是DNA 而是RNA。後來的研究證明他是對的,而且發現許多其他病毒都使用RNA 作為基因,包括新型冠狀病毒也是。當這些RNA 病毒入侵細胞時,它們的基因就直接轉譯成蛋白質。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讓病毒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人類生病。目前只有在病毒身上,才能找到這種特別的生化現象。無論病毒使用DNA 或RNA 來編碼基因,都只需要一點點病毒就能得逞。人類帶有兩萬個蛋白質編碼基因,使全球經濟陷入谷底的新型冠狀病毒只有二十九個。每當新型冠狀病毒入侵人體呼吸道中的某個細胞時,製造出來的幾百萬個新病毒全都來自這二十九個基因。通常形式都相同,不過偶爾也會有些錯誤發生。病毒的突變類似我們熟悉的其他生命形式。事實上,病毒的突變率遠高於人類、植物甚至細菌。我們的細胞內含有一組校對機制,負責檢查新的DNA 序列是否有錯,還會把大多數錯誤駁回,進行修復。大部分病毒不會進行任何校對,但特殊的新型冠狀病毒和其他冠狀病毒除外,它們帶有原始校對蛋白的基因。雖然它們的變異速度不如其他病毒,但它們突變的速度仍比人類快上幾千倍。這些突變可能會讓病毒失效,讓它們無法入侵其他細胞或綁架細胞的生產機制,還有許多突變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區別。也可能有一小部分突變,能讓該病毒比其他共同競爭細胞原料的病毒更具競爭優勢。例如這種突變可能加快複製所需時間,也可能使突變病毒在免疫系統的雷達上無法察覺,當然後面這些病毒都會得到天擇的青睞。對病毒的現代研究已證明病毒具有另一種重要的生命特徵:演化。例如它們可以發展出對病毒藥物的抗藥性,它們也能進化為從一種寄主物種擴散到另一個物種。在NASA 的生命定義中,演化帶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會者喬伊斯認為病毒的演化,並不足以彌補它們不是「自我維持的化學系統」的事實。因為病毒是把自己寄託在寄主細胞的化學系統內,且只有在寄主細胞內部才能進化。「根據目前的有效定義,病毒並不能通過這一關。」喬伊斯在接受《天體生物學雜誌》(Astrobiology Magazine)採訪時宣布。 不過,病毒也有自己的捍衛者。從二○一一年開始,法國科學家福泰爾(Patrick Forterre)提出了一系列主張病毒「活著」的論點。他說:「至少在某些時刻是活著的。」對福泰爾而言,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當病毒入侵時,被侵入的細胞等於有效成為病毒基因的延伸。福泰爾將這種細胞稱為病毒 胞。「正常細胞的夢想是產生兩個細胞,而病毒細胞的夢想是產生幾百個或更多的病毒細胞。」他在二○一六年寫道。 福泰爾並未贏得太多病毒學家的支持。有兩位學者羅培茲—賈西雅(Puri_cación López-García)和莫雷拉(David Moreira)稱他的論點「與邏輯無關」,其他人則把這種病毒胞的存在當作一種詩意的認可。不過病毒很快就無法如他所想像地那樣活著,當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建立現代分類系統時,他們斷然宣稱「病毒不是活生物體」。「因為它們過的是一種借來的生活。」一位委員會成員解釋。不過,這真的有點奇怪。人們可以把病毒逐出生命的殿堂,卻讓它們掛在自己家的門口,因為那裡擠滿了病毒。一公升海水裡所含的病毒數量,就比地球上所有人類都多,挖一勺汙泥裡的數量也大致一樣。如果我們能計算出地球上所有病毒的數量,病毒將遠遠超過每種基於細胞的生命加起來的總數,且可能多上十倍。病毒的多樣性也相當驚人。某些病毒學家估計,地球上可能有數兆種病毒。每當病毒學家發現新病毒時,通常都是還沒人發現過的病毒譜系。舉個例子,當鳥類學家發現一種新鳥類時,他們會感到相當興奮。現在請各位想像一下這種「首次發現新鳥種」的喜悅,這就是身為病毒學家的日常。我們是否可以把這些「生物多樣性」從生命裡排除?放棄這些病毒,意謂著我們必須低估病毒與生命生態網間的綿密纏繞情形。無論是殺死珊瑚礁,或消滅肺裡的假單胞菌來治療囊腫性纖維化,都是在一片屠殺中對抗獵食者。然而,病毒還會與許多宿主保持著和平的關係。健康人類的身體裡擁有幾兆病毒,也就是所謂的「病毒組」(virome)。大多數會感染人體這個「微生物組」裡的幾兆個細菌、真菌和其他單細胞。某些研究也顯示,病毒可以讓這些微生物組保持平衡,有助於維持人體健康。※ 本文摘自《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生命的一百種定義: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作者:卡爾.齊默譯者:吳國慶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1-12-30 該看哪科.皮膚
打COVID-19疫苗 恐誘發乾癬發作
冬天是乾癬好發季節,2/3乾癬患者在冬天病灶會變嚴重,此外,因乾癬屬免疫系統失衡疾病,疫苗也會誘發乾癬發作;皮膚科醫師表示,自施打COVID-19疫苗以來,門診中因打疫苗惡化或新生的乾癬病患有增加趨勢,推測可能是COVID-19疫苗的免疫增強方式較強,使原本控制良好的乾癬或潛在乾癬體質被誘發,不過儘管有此顧慮,醫師還是建議應接種疫苗。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一名六十多歲女性在打完COVID-19疫苗後,身上起疹子,原本以為是皮膚過敏,不過她的妹妹因小時候患過乾癬,直覺是乾癬病灶,催促姊姊就醫,結果證實的確是疫苗誘發乾癬體質發作。蔡呈芳說,像這類的患者並不少見,之前澎湖一名七旬乾癬患者,在打完莫德納後全身皮膚潰爛,已通過藥害救濟;而這類發作,通常在打完疫苗的二到四天內出現,治療期約三個月以上。臺大醫院一名檢驗師本來使用生物製劑,乾癬控制良好,結果打完疫苗後手掌、腳掌大發作,差點因此不符健保給付規定。不過儘管COVID-19疫苗有可能誘發乾癬,醫師仍建議接種疫苗,只是需要針對染疫風險、疾病狀況進行綜合評估,正在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也不用擔心疫苗影響療效。而冬季是乾癬好發季節,門診病患大幅增加,皮膚科醫學會攜手台灣乾癬協會,推出4種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包含生物製劑說明衛教單張、治療衛教工具書與兩支衛教影片,幫助乾癬患者主動瞭解治療目標與多元治療方式,與醫師共同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有機會達到病灶「清零」的最佳治療目標。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醫師呼籲,因門診時間有限,患者就醫前可充分運用四大工具,掌握「看完整、問明白、聽建議」看診三步驟,事前做好功課,門診即可進行高效率醫病溝通。
-
2021-12-28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編按:老後如何過得快樂?身兼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等多重身分的李偉文,很早就開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他認為,美好的退休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準備大筆退休金,而是擁有不失能的身體,還有一群能夠互相照顧的好朋友。人生下半場的健康與友情存摺,該如何準備?幸福的老後生活,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實現嗎?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身兼牙醫師、作家、廣播主持人等多重身分,也是許多人心中的樂活代表。甫過60歲的他,出席各種場合多穿著樸素的襯衫、長褲,全身上下沒有任何名貴飾物。閒暇時最熱衷的興趣,是閱讀好書、和親友一起參加野外活動。朋友曾開玩笑說,他是「錢賺最少的醫師」。李偉文笑稱,自己除了不愛賺錢,對吃、穿、玩等物質需求也「很隨便」。他觀察,同輩人對熟齡生活隱約有種焦慮,像是:一定要存好幾千萬才能退休、要到世界各地旅行、完成挑戰清單,日子才算是過得精彩⋯⋯等。其實,「想活出值得的人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做很多別人覺得了不起的事情。」不花大錢的樂活,如何達成?閱讀是最平價的興趣 一本好書、一根蠟燭,創造生活中的美好時空走進李偉文的牙醫診所,首先印入視野的是一排又一排書架。童書、財金雜誌、文學小說、醫學保健、自然生態……,診所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所有書都歡迎借回家閱讀。熱愛閱讀的種子,自童年時即已種下。李偉文回憶,從小父母忙於工作和家務,年長多歲的哥哥、姐姐也另有玩伴。一個人在家中的閣樓上看書,是他最美好的童年印象之一。儘管平日行程繁忙,他仍維持每月40幾本書的閱讀量。演講途中、通勤路上,都可以是閱讀的時機。他尤其偏好紙本書。翻著紙頁,紛擾的世界會安靜下來,彷彿在閱讀者身邊畫下不受他人打擾的結界。更棒的是,這份幸福非常平價。花幾百塊錢買一本書,就能深度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人要有一件事,是可以做一輩子的。對我來說,這件事就是透過閱讀累積智慧,並分享給他人。」李偉文說若想讓這份幸福感更進階,不妨從改變環境開始。李偉文提到,國際公認快樂指數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一般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太多奢華的物質享受。平凡的日常,也可以自己創造美好的氛圍。例如寒冷的夜裡,點根蠟燭、播放喜歡的音樂,再泡杯熱咖啡或茶,靜靜讀一本好書,就是再理想不過的夜晚。「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李偉文在專欄中,如此寫下他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友誼讓老後生活變豐富!參加社團、當志工,不花錢交到最棒的朋友不過,就算不追求高價的物質享受,不少人仍擔心老後身體欠佳、子女也無力照顧,怎麼辦?李偉文認為,朋友是老後重要的安全網。就算健康有恙,大家也能互相照顧、協助彼此。對李偉文而言,創立荒野保護協會,是他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當志工無法賺錢,但夥伴之間的革命情感,造就了多年來深厚的友誼。他笑說,參與公益團體還有「過濾」效果:「當志工要出錢出力,會來的都是熱情、正直、良善的人。不花一毛錢,就能交到最棒的朋友!」他強調,大家共同為一件有意義的事努力,是建立深刻友情的捷徑。「朋友在一起,如果只是喝咖啡聊是非,很快就會變成酒肉朋友。」目標可以依大家的志趣而定,例如關懷自然生態、幫助社會弱勢、推廣文化藝術……等。有付出、有學習,朋友的連結更緊密。共享的社群文化,也是維繫友情的關鍵。婚前,李偉文和太太就在家中舉辦讀書會。每個月找一日,請朋友們到家中聚會,一夥人從晚上聊到半夜。創辦荒野保護協會後,夫妻倆更幾乎每個週末都開放家中場地,歡迎大家來辦活動。不僅他們兩人,荒野的幹部也都樂於對朋友敞開家門。「我覺得要當一個人真正的朋友,就要認識他的家人。」李偉文回憶,他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理事長的13年間,出外演講、辦活動,從來沒有住過任何旅館。不管到哪個縣市,都有夥伴接待。「有能力的人,當然可以自己建構一個有眾多僕役的城堡。但開放城堡,讓它成為一個大家都舒服的地方,生活更快樂。」參加社團,還能為朋友圈注入新的活水。李偉文引用前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授的觀點,朋友也分為「老幹新枝」。理想上,一年當中最常互動的10位朋友中,要有2、3位是認識時間超過年齡一半的老朋友,2、3位是最近幾年內認識的朋友。老朋友讓人自在,新朋友為人生帶來刺激。「荒野不斷有新人讓我認識,我就不用耗力氣去應酬了!」8年前,他和10多位朋友在台南買下一塊土地,預計在此建立適合老後共居的聚落。雖然目前尚未正式動工,但已朝著夢想踏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有信心地說,「好的人際支援,會讓你的老後開銷大幅降低!」不失能才能減少老後開銷 再懶也要運動,投資健康不吃虧此外,想擁有不花錢的快樂老後,不能少了對健康的投資。雖然熱愛自然活動,但李偉文坦言,他過往嫌麻煩,一直沒有積極運動的習慣。他曾認為自己不菸不酒、體重標準,又天天日行萬步,應該還算健康。沒想到5、6年前,太太要他做健康檢查,竟發現自己已在三高邊緣。一陣子後再測量,血壓、血糖不退反進,雙雙超標。他自我反省,雖然太太是營養師,在家吃飯大多營養均衡。但朋友當中老饕多,出門聚會難免飲食過量。再加上他又愛吃麻辣花生、甜食等零嘴,以中式喜餅為例,他一人就可以嗑掉半塊。無形之中,吃下了很多糖和油脂。他開始控制飲食,也嘗試規律運動。有位朋友告訴他,每天晚上看新聞、念經的時候,可試試在原地跑步。跑步不必幅度太大、也不受場地限制,隨時隨地想到就跑,3個月後就能擺脫中年男性常有的大肚楠。受到好友成功瘦身的刺激,他在診所擺了一台小型踏步機。看診閒暇踩上幾步,可鍛鍊小腿肌力,想同時看書、看電影也可以。在家沒事,他也會原地跑步,同時伸展雙臂、擴胸,達到2種運動的效果。每次運動幾分鐘,多次累積的時間就很可觀。不刻意的習慣,成功讓不愛運動的他進入「運動人生」!另外,身為牙醫師的他,也特別在意口腔健康和老年生活品質的關聯。近年的研究顯示,年長者保留的牙齒數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有關。日本神經內科醫師長谷川嘉哉發現,牙齒咀嚼、咬合的動作,可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清除腦部代謝廢物,進而降低失智的風險。李偉文建議,已經缺牙的人,最好盡快處理。他自己就因從小愛吃糖、牙齒不好,已做了植牙。牙齒還算健康的人,則要注意口腔衛生,盡可能保留自然牙。平時可以嚼無糖口香糖,讓口腔做咀嚼運動。口腔部分神經和大腦神經相連,這個動作不只可提高大腦的血流量,也給神經多一點刺激。「我覺得人到熟年,不用太擔心錢的事。太刻意要賺更多錢,反而會搞得雞飛狗跳。以現有資源,做最好的運用就好。」李偉文說。一副健康的身體、一群好朋友,就是快樂老年最好的投資!原文:人生最划算的投資!李偉文: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
2021-12-27 名人.精華區
張德明/雖有醫療指引 仍需考量病人個別差異
醫學知識與技術在現代科技的推波助瀾之下,以超乎人類想像的方式快速進展,人工智慧與虛擬實境引入,更帶給了現代醫學嶄新的面貌。醫療應盡可能符合病人利益這一方面讓我們幾乎更加確信科學可讓一切變為可能;但另一方面,彷彿也看到一絲危機,如此跳躍、突破、革命性進展,會不會衝擊醫療照護初衷,即醫療應盡可能的符合病人利益與維護生活品質。發表在今年10月風濕學家雜誌的文章也特別強調,應將現有以治療疾病為主的單一標靶策略再往前一步,呼籲同時標的雙重目標:一方面不斷磨利無堅不摧的治療之劍,一方面更要舉起具同理心且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之盾。近日在一所醫學中心會議中,兩位年輕醫師相繼流暢的報告剛由美國風濕學院發表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血管炎治療指引。醫學不是條列簡明的呆板公式簡明的流程圖,將醫療套餐化,若A則B,若非A則C,彷彿手握著勝利錦囊或尋寶圖,只要安穩順從的按圖索驥,就能牢牢控制疾病脈動且掌握健康,剎那間醫學成為條列簡明的呆板公式。這些指引的訂定,主要由所謂專家群經由文獻回顧與投票結果所形成的共識,可能會有強烈推薦、條件推薦、和不推薦等決議而形成指引,甚至做出一目了然的流程圖。這種場合,資深醫師難免要立即提醒,但說服年輕人的角度,不能只談過去、談人文,更要談科學、談證據。此時或許必須先思考,我們治療的是疾病還是病人,再來就是提示未來更熱門的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或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也就是以個人基因信息為基礎,並結合環境信息,為病人量身訂製的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的目標。事實上治療選擇與藥物使用,還應考量病人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其他共病、併用藥物、可否監測效用、監測副作用、病人配合度、意願、耐受性、家庭,乃至醫師知識、醫師經驗、保險給付等複雜因素。量身訂製當然就可能和過度簡化的指引有悖離之處,換句話說,科學既然已能引領醫病趨吉避凶,尋找一條通往健康的私人捷徑,又何必一定要緊抱著指引,食古不化的擠在一條路上。病人為中心 醫病共享決策此外,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也是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過程,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等三元素。讓病人與醫療提供者,運用醫學實證,加上病人的價值觀與選擇,共同做出決定,目的是要病人得到最佳且適宜的醫療。如果一切依照流程圖,當然也就少了這層空間。指引制訂絕非一無可取,那仍然是臨床智庫裡極具參考價值的珍貴資料,是思考邏輯的依循脈絡,哪個創意不是源自深蹲的馬步,只是必須提醒,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套用在每一位病人身上。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改寫生命故事的腳本,成為自己的生命導演!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如何利用「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在一所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團隊,由資深主治醫師、加護病房高階護理師、社服部社工師分別就其實作心得,深入淺出地道出他們團隊如何幫忙家屬面對疾病發展不確定性及醫療決策之困境的經驗與心得。他們透過一種「標準化」的說明,嘗試避免受個別醫師個人的喜好而左右家屬的決定,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詢問家屬,以確保家屬對決策項目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會收集參與決策者個別的考量,和他們所在乎的問題點。由於「醫病平台」一向不特別標示任何特殊醫院,避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未能列出這家醫學中心之名,但如讀者有任何細節,可請教作者。 在重症加護病房場域中,病人因病情急遽變化、治療過程之轉變,家屬面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除了造成家庭功能衝擊及生活步調的改變,家屬在照顧、陪伴病人時,亦承擔許多心理負擔及壓力,如:於加護病房期間,因病況需要面對醫療決策之困境、非預期性住院,導致家庭生活的變動等。 當家屬面對疾病發展不確定性及醫療決策之困境,社工師藉由引導回顧生命歷程,醫療團隊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輔具工具,依據家庭價值觀、想法及偏好進行討論,以雙向溝通方式進行溝通討論,重塑認知,並達成共識。1.急性壓力期,生活失序,已偏離了之前設定的方向,無法清楚辨識地標 「我已經很盡心盡力在照顧他了,我也不希望事情變成這樣,現在大家都怪我,我真的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看到他這麼辛苦努力的撐著,我只是不希望他那麼痛苦,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我殘忍、無情……」 因病情急遽變化、治療過程之轉變,失去原有家庭互動關係及生活步調。在訊息混亂、繁雜階段,親友間強大壓力,身為主要照顧者,受到親友缺乏經驗的監督,期待各方面都做到零瑕疵,被非理性感受吞噬而陷入自我質疑的狀態,很難遏止羞愧、自責感的蔓延,不斷壓縮自我。面對悲傷、失落的感受,沒有標準化的表達方式及調適時程,情緒的歷程並非是靜止狀態,在過程中接受各種感受並體認其意義,學會與情緒共處,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2.看見困境,啟動改變 「外公離開我們的時候,跟原來的樣子差好多,四肢好腫、好胖,看到他這樣子,媽媽好難過、自責當初的決定……現在媽媽也遇到同樣的狀況,我想媽媽一定不要跟外公一樣這麼辛苦,我希望不要讓媽媽再受苦了……」 「她之前是個很愛漂亮的人,很重視自己的外觀、形象。現在面對要不要進行氣切手術,我相信依照她的個性,她一定不希望自己變成這樣。」 停滯不前的生活,現實與期待間的擺盪,情感上,需要時間去追上理智所認知的事實,當生命只剩下呼吸或軀殼,存在與活著的意義。當家屬情緒處於搖擺不定,面對醫療決策困境,醫療團隊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引導家屬探究病人過去生命歷程、價值觀及生命的價值,讓愛以不同的形式運轉。每個決策的背後有獨特的生命故事及價值,家屬在陪伴、照顧病人的歷程,並非是一條單行道,在面臨理性與感性的掙扎、關係與情感的不捨,用愛陪伴、彌補生命的限制,找到愛的連結,支撐生命中的困境。3.改寫生命故事的腳本,成為自己的生命導演,走向療癒過程 「他清醒的時候什麼都沒交代,他的生死都交在我們身上,不知道該怎麼替他決定,當時覺得壓力好大。後來看到他身上插管了好多管子,覺得好自責、苦惱。當時家人在討論他的病況時,大家真的都不知道該怎麼為他做決定,但是後來,透過與醫療團隊多次依照他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進行討論後,大家才取得共識幫他做了這個決定。依照這次參與討論的經驗後,如果真的有一天,我的病況真的不好了,我也希望家人能遵照我的意願去走,我不希望再步入他的後塵,讓家屬去承受這麼兩難的情境。」 在疾病適應過程中,時間帶動著人事物的變化,經歷交錯複雜的情緒感受及漫長的時光將自己打碎再重組,從過程中理解,疾病是另一種形式的愛,悲傷與失去是愛的延伸,讓曾經受傷的關係修復並重塑自我價值,慢慢勾勒出關於自我的地圖。過去的生命經驗,影響著現在的自己,即便過去的經歷是跌跌撞撞,也要體認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者,重新繪製自己的生命藍圖。 社工師於陪伴家屬過程中,相信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並將關注的焦點落於病人或家屬的個人優勢,以家屬個人韌性經驗為主體,並澆灌家庭動力之潛能,建立自我能力並找尋其中價值,藉以長出復原力。 醫療團隊依照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與家屬共同召開家庭會議,社工師於陪伴、參與過程,針對家庭獨特性、生命歷程個別化,協助梳理雜亂、訊息不一之情緒能量,隨著時間變化,串接起當下與過往的情感紐帶,再塑生命腳本,詮釋生命故事。 病人出院後,社工師藉由「決策後悔量表」關心家庭在面對醫療決策之困境,引導家屬開拓思考框架,過去的生命經驗滋養現在的自己,並相信自己即是專家,將注意力放在可操縱面向,走向復原之路。
-
2021-12-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共享決策SDM!讓加護病房不再只是急救的冰冷空間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如何利用「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在一所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團隊,由資深主治醫師、加護病房高階護理師、社服部社工師分別就其實作心得,深入淺出地道出他們團隊如何幫忙家屬面對疾病發展不確定性及醫療決策之困境的經驗與心得。他們透過一種「標準化」的說明,嘗試避免受個別醫師個人的喜好而左右家屬的決定,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詢問家屬,以確保家屬對決策項目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會收集參與決策者個別的考量,和他們所在乎的問題點。由於「醫病平台」一向不特別標示任何特殊醫院,避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未能列出這家醫學中心之名,但如讀者有任何細節,可請教作者。 神經內、外科加護病房,主要收治腦中風或頭部外傷等腦損傷的病人,臨床上常見嚴重部腦損傷病人在經過急性期積極治療後仍未恢復意識,但病情穩定已進入呼吸器脫離階段,此時家屬就需面臨困難的決策:選擇讓病人氣切——進入漫漫無期的照顧,並期待病人有一天能清醒過來;還是選擇拔管——尊重病人的疾病自然發展。這些令人陷入掙扎且兩難的事件,經常在我們的加護病房上演。每一個嚴重腦損傷的病人對其家屬來說都是何其珍貴的,看著病人深受病痛之苦,家屬盡是心疼與不捨,此時的思緒更是混亂的,每當家屬含著眼淚與護理師四目交接時,令人十分揪心,也讓護理師們與醫療團隊萌生希望可以為病人及家屬多做些什麼的想法,因此,一群有著共同思維的跨領域同仁就組成一個團隊,希望藉由醫病共享決策SDM,來協助家屬做這個困難的決策,而我很幸運的能一同參與。 「因為愛你,所以尊重你對生命價值的想法,希望能為你做最好的選擇」,這是多數家屬所期望的,但這談何容易!身為ICU護理師的我,在十多年前也曾歷經這般困難的抉擇,摯愛的奶奶處於嚴重腦損傷,到底要不要做氣切繼續著長期臥床,抑或拔掉氣管內管順其自然,生病住院前的她是那麼注重養身、那麼的愛漂亮,我與其他家人到底該怎麼幫她做決定呢?當時並沒有這種醫病共享決策的概念來協助我與我的家人,這般內心的掙扎,沒有經歷過的人是不會了解的。當時在子女們意見分歧之下,做出了氣切的決定,事後看到至親,臥床受苦,我們都很難過,而後悔當初的決定。而家人,也因為這次的決定,而鬧得不愉快。 我們醫病共享團隊在推動初期,為解決「醫病資訊的不對等」造成認知、溝通上的鴻溝,並提升溝通的效率,團隊成員們絞盡腦汁、激發創意,製作包括3D列印輔具與半身立體模型、建置醫病共享決策平台(以QR code連結)、製作嚴重腦損傷醫病共享決策手冊,並藉由醫病共享家庭會議協助家屬做決策。在經過上述努力的過程,我們曾經幫助過約40個家庭進行決策,他們在決策後兩個月的追蹤訪談中,無論是做了什麼決定,都表示對當初所做的決策感到「不後悔」,更有家屬表示我們醫療團隊能夠換位思考、真正且真誠的協助他們解決最困難的問題,令他們非常的感激。此外,這樣的SDM過程,也讓家屬感受到,加護病房不再只是急救的冰冷空間,更有著協助家屬解決困難與穩固家庭凝聚力的溫暖氛圍。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的推展,真正實現了以關懷為核心的溝通,我們因此受到許多家屬的感謝,這也是對醫療團隊最大的肯定!
-
2021-12-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該不該幫爸爸做「氣切」? 家人間討論做出一個將來不後悔的決定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如何利用「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在一所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團隊,由資深主治醫師、加護病房高階護理師、社服部社工師分別就其實作心得,深入淺出地道出他們團隊如何幫忙家屬面對疾病發展不確定性及醫療決策之困境的經驗與心得。他們透過一種「標準化」的說明,嘗試避免受個別醫師個人的喜好而左右家屬的決定,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詢問家屬,以確保家屬對決策項目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會收集參與決策者個別的考量,和他們所在乎的問題點。由於「醫病平台」一向不特別標示任何特殊醫院,避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未能列出這家醫學中心之名,但如讀者有任何細節,可請教作者。加護病房裡的抉擇在加護病房裡,在生命危急的時候,是否要進行CPR急救,對於家屬來說,是一個天人交戰的抉擇。近年來,在安寧療護、自主權利法的推動之下,民眾已經有一些觀念上的轉變,與其「救到底」、「延長死亡的過程」,有些人在瞭解自己的親人的疾病是屬於無法治癒的情況之下,會選擇不要繼續接受治療的折騰,而在病況惡化的時候,讓至親善終、好好的走。我所服務的神經內外科加護病房,還有一個困難的抉擇:嚴重腦損傷的病人(腦出血、腦梗塞、外傷性腦出血或缺氧性腦病變),經過急性期的治療後,存活下來,但是仍然陷於重度昏迷時,下一步的治療,該如何抉擇?病人未來失能的機率高,家屬對於要選擇氣切,接受長期失能照顧、等待一個甦醒的奇蹟;還是選擇拔管(不是撤管,病人有自呼能力)、回歸疾病自然進程:如果可以維持就繼續治療,如果無法維持,就不再重新插管讓病人辛苦,但是,往往此刻,家屬卻又不捨病人就此離去。這個抉擇經常讓家屬天人交戰、陷入兩難,甚至會造成親屬間的衝突與不解。當家屬無法做出決定時,也很容易把心中的無助、不安、內疚自責,轉化成不滿的情緒,發洩在醫護人員身上。前線的護理師,經常得面對家屬的責難,有時候只是因為家屬無法解開這個「結」。這是一個「難捨的愛,難解的Tie」,Tie剛好是氣切、插管、拔管的三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組成,就是這個「結」,應該由醫療人員來協助他們解開,而不是只有丟他們一個問題要他們「回去討論看看要不要做氣切」,家屬基本上是沒有能力自行討論這樣的決策。該不該幫爸爸做「氣切」62歲鄭先生,已婚,育有2女1子,他因腦出血開刀清除血塊,在加護病房積極治療2週後,昏迷指數仍維持在6分。長女與次女對父親後續治療的意見相左,甚至曾在醫院內有過激烈的言語衝突。長女未婚,長年陪在父親身邊,她說父親不會希望去做氣切,長期這樣臥床「苟活」,她擔心氣切下去,萬一爸爸還是沒能醒過來,就活得太辛苦了。但若選擇拔管,萬一讓爸爸就這樣走了,那是不是代表自己做得不夠多?這個選擇讓她很兩難。次女嫁到北部,她覺得,只要能夠讓父親多活一天就好,即使必須要做氣切、長期臥床也在所不惜。幼子又遠在國外工作無法回來參與討論,太太就像夾心餅一樣,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兩位女兒除了常常因此而爭執,次女偶爾來探病,也對醫療的處置和照顧,頗有微詞(當然,我們理解她的反應,只是因為住在遠方,平日無法參與父親的照顧所產生的愧疚)。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加護病房,並不少見。通常像這樣無法決定的話,就是會「維持現狀」,拖著到下一個單位:呼吸照護中心RCC或呼吸照護病房RCW,有些甚至插管長達數個月到數年,家屬也都無法做出決定。我們ICU在2016年開始導入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希望能夠解決這個問題。SDM是一個雙向溝通的模式,適用於決策的選項本身沒有絕對的對錯(即氣切接受長期失能照顧或拔管回歸自然),而病人本身或家屬所在乎的事(What Matters?)、價值觀(Value)及喜好(Preference)(我把這三項的第一個字母縮寫成MVP),是決策的重要考量時,就適合進行SDM。我們醫療端的責任,就是把每個選項的優缺點,整理比較,並透過圖表,影片、互動式工具、實體道具、3D列印模型等決策輔助工具(Patient Decision Aids, PDA),用最簡單明瞭的方式,提供給病家,讓他們比較容易瞭解。而在進行SDM的過程中,會有一位Coach決策教練,擔任醫病雙方溝通的橋樑,輔導整個決策的討論以達成共識。PDA等於是一些「標準化」的說明,不會受個別醫師個人的喜好而左右家屬的決定。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詢問家屬,以確保家屬對決策項目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會收集參與決策者個別的考量,和他們所在乎的問題點。拜現代科技所賜,我們透過QR code,可以讓遠在國外或外縣市的家屬,也能一起來瞭解決策的內容、表達個別的感受,再以視訊的方式,共同參與決策會議。家屬一旦完成個別的意見表述以後,資料就會立即存入醫院的系統。待關鍵家屬都完成填寫後,我們就會召開決策會議進行討論。在決策會議前,我們其實已經可以掌握個別家屬之間意見的分歧,以及他們所在乎的點的不同,因此,在會議中,Coach可以平衡的讓不同意見的家屬表述,有別於以往的家庭會議:當一位較強勢的家屬發表意見後,其他人就不再表示意見了,而我們無從得知其他人是否持相反意見,還是只是在強勢者表達意見後,不敢再陳述己見而已?做出一個將來「不後悔」的決定在會議中,除了協助家人回想鄭先生平時的生活型態及價值觀外,也透過這樣溝通與互動的過程,盡可能消弭家屬之間的歧見,找尋「最大的公約數」——就是大家都是愛爸爸的,只是觀點不同、立場不同,但是愛爸爸的心是一樣的。圍繞著這樣一個核心原則,大家一起來為病人做一個最適當、「將來比較不會後悔」的決定。經過充分的討論後,他們一致認為,父親不會希望自己在意識不清醒、失能狀態下臥床過一輩子,於是在彼此取得共識後,決定選擇拔管,讓病人也依疾病自然進程進行照顧。過去,在未有充分瞭解與討論之下所做的決策,家屬經常在之後都會後悔。因此,我們推動SDM的目標,就是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夠做出一個將來「不後悔」的決定,無論決策如何,並沒有對錯。多數家屬期待能尊重患者對生命價值的想法,為心愛的人做出最好且最適合的選擇。即使每一個決定都是困難的抉擇,但這樣的會議能讓家屬更有信心作出決策,並減少未來後悔或自責的機率。雖然SDM得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說明、討論,但是,醫病間能夠有這樣的相互尊重與溝通,對於提升醫病關係和彼此信任,是有很大的幫助的。透過這樣的雙相互動,病人或家屬才能講出自己真正在意、困難的所在,醫療團隊也才能進一步提供協助,共同做出決策。我們也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為難,醫療人員切勿將本身的價值觀強加在病人或家屬身上,造成他們的愧疚與自責。昏迷的重症病人對家屬來說是一份難捨的愛,我們期待能夠協助家屬解開心中的這個結,讓他們更有信心的做出不後悔的決定。加護病房不是只有急救的冰冷空間,更有著協助家屬解決困難與穩固家庭凝聚力的溫馨氛圍。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的推動,實現以關懷為出發的溝通,讓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沒有遺憾,都能夠圓滿。
-
2021-12-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台大某病房要求護理師回捐3成防疫津貼 還要付現
為慰勉醫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辛勞付出,衛福部醫事司訂定獎勵辦法並給予獎勵津貼。台大醫院護理人員好不容易等到今年5、6月最累時期一部份的獎勵金,卻有胸腔內科病房護理主管要求「回捐三成」,要求護理學姊分組跟學妹追討「捐款」,還要領出現金、不可轉賬;另外,獎勵金發放比例疑似按照「輩份」,未依實際照顧確診的工作情形。台大醫院護理部表示,該單位已打消此意,不會要求回捐。該病房護理師小青表示,10月底部分獎勵金撥款,主管發給單位學姊一些表格,表格上有學妹名單、個別獎勵金額、三成回捐金額等資訊,要每個學姊負責向名單上的學妹收取三成回捐,而且要領出現金繳回、不得匯款。由於該病房已向每名護理師收過1000元公費,許多人都覺得回捐三成甚不合理,便詢問為何再多收?主管僅說是作為婚喪喜慶紅白包、吃吃喝喝等用途。詳細檢視獎勵金分配方式也發現,資深者有人領到15萬元以上,中間資歷大約是7萬、9萬多元,最資淺的僅4萬多元,與實際照顧確診者的情形有差異,但主管也說不清楚計算方式。根據衛福部獎勵辦法,只要對照實際工作情形,獎勵金計算可以相當清楚。小青說,基本原則是給主要照顧的護理師每人每班1萬元,但臨床實務可能需要其他護理師一起幫忙,因此衛福部也已告知醫院可在申請資料載明理由,經審核通過,輔助人力也能拿到一人1萬元。小青表示,去年衛福部給醫院的申請表單上,有當事人簽名欄,送出資料前可以確認內容再簽名,但今年簽名欄卻消失了。醫院交給衛福部的資料內容,只有醫院和衛福部兩方知道,基層醫護不知道自己拿到的獎勵金是怎麼算出來的。醫院主管階級處理方式不公開透明,只想叫大家不要吵、把問題推回基層,結果只是加重單位內部人際關係的壓力。「這是哪家醫院?」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聞訊相當驚訝,她說,衛福部希望盡快加速發放獎勵金,但同時也要求醫院申報和發放獎勵金必須要「透明、公開」,就算文件上沒有同仁簽名欄,醫院也應該要給同仁個別確認無誤,再送交到衛福部。如果有醫護人員發現醫院作法不符合此原則,可向衛福部提出申訴,醫事司會去了解,要求醫院說明,並講清楚要如何做到透明公開。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林綉珠表示,去年衛福部尚未編列清潔人員獎勵金時,有些單位確實曾經回捐獎勵金,以分給清潔人員;後來衛福部獎勵範圍納入清潔人員,回捐款項都已經退還。至於今年,林綉珠證實,確實有一個單位曾有此想法,但「回捐獎勵金」並非護理部的政策,護理部認為不妥,該單位也已打消此意。「個人津貼就是個人津貼,不該這樣統籌管理,」林綉珠表示,除非單位內部自己討論過、大家都同意;比如有些單位會認為獎勵金是屬於大家的,有共識要捐一部分給弱勢團體。至於這類款項運用的討論如何進行、各單位領多少錢,則是各別單位提出申請、由衛福部核發,護理部不會介入。有關同仁反映申報資料未經確認就送出、獎勵金分配方式不符合實際照顧情形,林綉珠表示,醫院的標準作業流程都有要求「獎勵金申請資料送件前,必須給本人確認過」,如果單位沒給本人確認就送件,這也是不行的。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王棋筠表示,同仁辛苦防疫的津貼,護理長卻以「有福單位共享」的美名,強制要求回捐、提撥至病房公基金作為吃喝玩樂之用,「這不是假公濟私、以權謀私利的瀆職行為嗎?」王棋筠表示,如果護理部做不到透明公開,台大醫院院方應成立第三方進行調查,不能放任有問題的單位自行內部處理。工會並呼籲院方嚴懲有瀆職行為的主管,同時也呼籲衛福部恢復造冊名單的簽名欄,或以其他形式讓當事人認證,並要求醫院確實供本人核對,以避免後續爭議。
-
2021-12-02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小狗腸炎住院 來不及說再見
自從20多年前開始養狗後,就永遠不嫌多,路邊撿的、別人送的、黑的、白的、花的一律來者不拒,因為毛小孩終其一生都是如此呆萌而純真,是茫茫人海中求之不得的瑰寶。當年在路邊撿到還是小奶狗的皺皺,很自然地收編,某天牠食欲不振、精神不濟,明顯生病,檢驗結果是腸炎,獸醫要牠住院治療,於是當天讓牠住院,並跟牠說:「不要擔心,明天就會康復,回家共享天倫。」回家上網查詢發現,腸炎堪稱幼犬殺手,但成犬的存活率還算高,且皺皺是典型的勇健米克斯,我們對牠與醫師有信心。隔天一早,卻接到獸醫電話說皺皺過世了,然後去見牠最後一面。分開不到24小時牠就走了,覺得很不真實,言猶在耳的共享天倫變成天「狗」永隔。很震驚,但我相信獸醫已盡力救治,只能說我們與皺皺此生沒有緣分,至少牠沒有痛苦太久,這短暫相伴的兩年,也過得幸福快樂。若要說養狗歲月中有任何遺憾,就是當晚沒有徹夜在醫院陪伴。從皺皺過世一事,我們下定決心,從此以後不再讓任何毛小孩在獸醫院中冰冷的鐵籠裡獨自離世,雖說事隔多年,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都殘念湧現。皺皺,期待我們將來在彩虹橋上一起再次玩耍,沒有冰冷的鐵籠,只有濕潤的鼻頭與溫暖的笑容。
-
2021-12-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我的家人洗腎了 我可以「捐腎」給他嗎?
由於人口的老化與慢性疾病的盛行,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逐年增加。在慢性腎臟病照護團隊的努力之下,仍有相當多的病人,進入到第五期的腎臟病,而被主治醫師告知,需要有接受透析洗腎治療的心理準備。在這時候如果能接受腎臟移植,就有機會不用進入洗腎的階段。我想能夠不用洗腎,會是很多腎友的願望!事實上,不論是台灣或是世界各國的治療建議,都將腎臟移植列為最理想的腎臟替代療法,能夠帶給腎友最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效果。台灣的腎臟移植有兩種來源在台灣,腎臟移植包括親屬移植與大愛捐贈兩個來源。目前在法規的限定下,需要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腎友,才能登記進入大愛移植的等候名單。但是親屬移植則沒有這樣的限制,無論是透析多年的腎友、或者是還沒進入透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都能夠接受醫療團隊的評估,有機會不用洗腎而直接換腎。縱觀世界各國,對於活體捐贈的來源,具有不同的限制。有些歐美國家民情開放,同意進行親朋好友之間的腎臟移植,而不限制需要實際的血緣關係。甚至有利他大愛的腎臟捐贈者,並不在意自己捐出的腎臟是給誰,只前能夠改變他人的一生,以成就自身靈性的完整。在台灣考量風俗民情之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對捐贈者加以設限,受移植者必須為捐贈者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對於捐贈者的資格法界學界仍持續滾動檢討是否放寬,但目前在腎臟移植仍未進一步開放。縱有關係密切的姻親(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目前在台灣仍無法進行活體移植。除此之外,配偶之間的器官移植,目前要求需結婚滿兩年或是生有子女。除非是結婚滿一年後才被診斷腎衰竭需要移植,則不受到結婚滿兩年的限制。如果有意願捐腎給腎臟病的家人,為了保護捐贈者的健康福祇,需要經過醫療團隊一連串的詳細評估,才會經由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審核,以確保捐贈者不會因為移植而受到傷害。在台灣,捐贈者需要年滿二十歲,並且出具書面同意書同意捐贈,同時包括最近親屬二人以上的書面證明。在醫院由社工師與捐贈者會談,充份了解釐清捐贈者的意願,謹慎思考後再進行知情同意。台灣的腎臟移植,基本上都是無償、沒有對價關係的,因此需要仔細確認,不能有一絲勉強。捐贈者需長期進行腎功能的追蹤在保護捐贈者的前提下,對於捐贈者的健康,有著特別高的要求。兩個腎臟的功能原則上都需要正常,以確保移植後能夠獨立擔負捐贈者、受贈者的正常腎臟生理功能。尿液檢查也需要都正常,不能有血尿、糖尿、蛋白尿,也不宜有反覆泌尿道結石的病史。實務上會請捐贈者收集二十四小時小便,以計算肌酸酐廓清率與尿蛋白量。同時不能有困難控制的高血壓、不能有糖尿病,或影響健康的其他慢性疾病,心肺功能正常,因此需要由醫師詳細評估。一旦病人順利通過評估,在手術的進行上,通常使用腹腔鏡手術進行取腎,傷口小、復原快。大部份的捐贈者,長期在身體健康上並無明險影響,單側的腎臟會逐漸代償增加功能,大約在術後兩週,就可恢復到原先的70%左右,長期經過三到六個月,進一步上升到75-85%的功能。為確保捐贈者的健康,術後需長期進行腎功能的追蹤,並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過度鹽份、蛋白質攝取,減輕腎臟工作負擔。不論是大愛腎臟移植或是親屬腎臟移植,都能夠給慢性腎臟病腎友,帶來全新的生活。其中親屬移植的長期預後,又比大愛移植來的更為出色。因此在慢性腎臟病的照顧歷程上,醫師與病人、病家的共享決策,一齊討論腎臟移植的可能性,相信能為腎友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
-
2021-11-28 養生.人生智慧
再入圍金馬影后,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陳湘琪:「我的人生,從未覺得可惜。」
「我的人生,從未覺得可惜。」陳湘琪說這句話時,就如定海神針一般堅定。該如何定義陳湘琪呢?簡而言之,她是近代台灣電影獨一無二的堅毅女性面孔,在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她化身天真可愛的年輕女孩,在徬徨的社會裡逐漸迷失,到了蔡明亮的「天橋不見了」、「你那邊幾點?」則是身處城市的孤寂女人,擁有一雙歷經千瘡百孔的眼神,如今她在錢翔執導的電影「修行」裡,化身得知丈夫外遇的中年婦女,意圖靠著靈修超脫一切,卻又深陷於自身架構的心靈牢籠。投身教育 和學生沒有距離53歲陳湘琪在北藝大任教已有20餘年,擔任表演課程教授,提到教育,她發出朗朗笑聲,說自己私下與學生的距離非常近,「我不會也不太喜歡用3C,時常會叫他們救我,教我用電腦、手機」,更笑說很喜歡跟學生們抱來抱去,只是這一兩年遇到新冠肺炎,不能近距離接觸,「之前疫情爆發,要遠端視訊上課,我的天啊,很辛苦的,還先打電話請他們教我視訊」。一幕背影 感謝楊德昌啟蒙回想當年,陳湘琪說自己念台北藝術大學時,就是被當時的老師楊德昌一手帶出來,那時楊德昌執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由於經費不足,要求所有工作人員都要下場演,「我只是個小小場記,也下場演個醫生未婚妻,只有一幕背影」,不過楊德昌對她讚譽有加,下一部「獨立時代」便拔擢她為主角之一,「我是真的很感謝老師,他影響了我對創作的基本態度」。陳湘琪樂於作育英才,幾乎沒時間拍片,「我推掉非常多片約,有喜劇的,也有恐怖的,但我頂多只有暑假能拍戲,就跟他們說可以找更適合的演員去演」,問她是否後悔錯過一些合作機會,「我不會的,我幾乎不對我的人生後悔」。拒用手機 不想被科技綁住陳湘琪因堅持不想被科技綁住,堅持不用手機,「但我覺得最近沒有手機,好像愈來愈難生存了,到處都要實聯制掃QR code,我都只能用寫的」,問她是否會因此想辦手機,「等到真正感到困難的時候,再來辦吧,現在還是不需要」。但說到疫情,陳湘琪坦言自己在這段期間,時常感到焦慮恐慌,「太多事情都讓我有不確定感,好像要突然搶物資、酒精,我就像個山頂洞人出來採購一樣,需要全新的生存方式」,她甚至有段時間考慮立下遺囑,畢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染疫,只是這番話說來雲淡風輕,彷彿生死對她而言意義不大,只要盡全力精采活過。健走保養 維持在最好狀態陳湘琪熱愛游泳、跑步,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會到河邊散步健走,讓她的身材、外型保養得宜,她認為演員應維持在最好狀態,才能配合不同角色表演,「我以前很喜歡喝咖啡,現在頂多一天一杯,我常常一忙就忘了吃東西,現在也都強迫自己要補充營養」,如今生活之於她,就是一場修行,畢竟這具身體與她日夜相伴多年,未來,還得一起在這大千世界裡穿行裕如呢。嚮往簡單的幸福 看婚姻 有恐慌也有憧憬陳湘琪在「修行」演出婚姻失和的中年婦女,只能寄情於宗教、身心靈修行,被問及她是否會對婚姻恐慌,迄今仍單身的她,坦言演過這麼多感情失敗的角色,或多或少會有些恐慌,「為了演這部電影,我先跟一些另一半有外遇的婦女聊過,分享她們的情緒,我覺得婚姻真的很不容易,很多人無法走到最後」。不過陳湘琪依舊相信,這世界上有美好的婚姻關係,「我在我父母身上見證到一切,他們最後進入到一種『兩人如一人』的境界,共同經營關係,互相感謝,彼此是最好的隊友」,陳湘琪淡淡說道,若是自己真正進入婚姻,會希望能像父母一樣,擁抱簡單的幸福,「我是不容易放棄的人,也不會貿然進入一段關係,如果我有婚姻,我會希望是這樣,要與我的另一半走到最後」。陳湘琪演技精湛,常有情緒充沛的演出,但她說自己雖對藝術比較敏銳感性,但私下對自己的感情,還是比較內斂理性,「身為演員,感性、理性都要具備」,即便如此,她仍相信未來,也會用盡全力去迎接自己想要的愛。再入圍金馬影后 表演路 全力以赴不多想陳湘琪從影超過30年,直到2014年才以錢翔執導的「迴光奏鳴曲」拿下金馬影后,但她仍有些許遺憾,因父母親過世,無法與他們共享榮耀,「小時候我想讀戲劇,他們就很不理解,但也沒阻止,如今他們離開了,很希望他們在天上能看到這一切」。雖曾與楊德昌、蔡明亮等名導合作過,不過陳湘琪從未順利叩關金馬影后,這也是她格外感謝「迴光奏鳴曲」的原因,「導演給我很大的自由,很大的詮釋空間,讓我可以好好整理這個角色,讓她變得更為真實」。如今與錢翔導演二度合作「修行」,也再次入圍金馬影后,她說拿過一次已經心滿意足,因為學校工作忙碌,也還未看過「瀑布」、「美國女孩」等對手演員,不過她曾與「瀑布」導演鍾孟宏合作電影「失魂」,對導演功力讚譽有加,也相信賈靜雯、王淨的表演都很好。但身為演員,其實每次獲得肯定,她還是會很開心,「只是話說回來,我覺得我就是全力以赴演好戲,不要想太多,就是要好好表演」。
-
2021-11-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參與WHO及三國團結試驗 WHO完成四千位受試者收納
高端疫苗(6547)今(11)日指出,於10月26日獲選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團結試驗疫苗,WHO在哥倫比亞、馬利、以及菲律賓展開團結試驗疫苗收案,截至目前已在三個國家,超過40個試驗中心完成4,000位受試者收納。高端疫苗說明,WHO團結試驗疫苗是一項多國多中心、多疫苗、適應性、共享安慰劑、隨機對照的第三期數萬人規模臨床試驗。高端疫苗是目前入選的疫苗之一,由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家和專家組成的獨立疫苗優先次序諮詢小組挑選,獲選加入此項全球團結試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能有效控制,截至目前全球超過2.5億人確診,逾500萬人死亡,試驗國家如哥倫比亞與菲律賓,確診累計總數達數百萬人,每日平均確診人數約有2,000例,可見疫情嚴峻。高端疫苗指出,團結試驗疫苗選擇在跨越三大洲的三國進行萬人以上的傳統三期試驗,以獲得安全性及針對新冠病毒變異株的保護力相關數據,有助於加速試驗進行,評估具有潛力的候選疫苗,發現更多有效的疫苗保護世界各地的人們免受新冠肺炎危害。有鑑於現階段疫苗仍為全球短缺的關鍵防疫物資,高端疫苗表示,將持續配合WHO團結試驗疫苗團隊,投身解決全球新冠疫苗短缺且分配不均的行列。目標取得國際認證,為全球群體免疫貢獻。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巴拉圭三期臨床第一劑施打完成 高端:Q4取得比較數據
高端日前至巴拉圭進行免疫橋接臨床三期試驗,今宣布完成1030位受試者第1劑疫苗施打,預計於2021年第4季取得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比較數據,以加速佈局中南美洲市場。高官表示,巴拉圭法規單位DINAVISA根據台灣的3000人以上擴大二期試驗數據,認為疫苗安全性資料已滿足法規要求,所以要求巴拉圭三期免疫橋接試驗的總收案數僅須1000人規模,這項試驗為高端疫苗組與AZ疫苗組1:1對照,2劑間隔28天施打,第2劑施打後14天採集血液樣本進行免疫原性比對。高端指出,隨著新冠疫苗陸續上市與越來越多的資訊產生,單純的傳統安慰劑組對照三期試驗的執行難度增高,因此法規單位和專家會也採納免疫橋接的方式,來認可新開發的疫苗,例如國際法規聯盟ICMRA,以及由澳洲、加拿大等五國所組成的Access Consortium,都積極倡議新冠肺炎疫苗的免疫橋接試驗。高端表示,以Valneva藥廠在英國執行的全球首個三期免疫橋接試驗為例,英國法規單位MHRA要求約4000人左右的試驗規模,由Valneva與AZ新冠肺炎疫苗進行頭對頭比對,10月中該公司已公布數據,顯示Valneva的中和抗體效價優於AZ疫苗。高端也說,除了在巴拉圭執行和AZ疫苗頭對頭的優越性比對臨床三期試驗之外,也榮獲為世衛組織WHO團結試驗疫苗之一,可透過WHO與試驗國家資助加入全球4萬人規模的創新「共享安慰劑組」三期試驗。
-
2021-11-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美捐150萬劑莫德納疫苗 陳時中代表政府感謝
美國政府捐贈給台灣的第2批莫德納疫苗150萬劑,由中華航空公司全貨機運載,1日下午1時43分返回桃園機場,衛福部長陳時中、外交部次長曾厚仁、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一起至停機坪接機。陳時中稍後致詞時代表政府感謝美方捐贈的疫苗。華航全貨機停妥後,桃園航勤地勤人員完成卸載作業,陳時中、孫曉雅、曾厚仁一行先在停機坪持手板合照,稍後進入華儲進口倉,站在卸載的貨盤前面發表談話。陳時中表示,感謝美國政府再次贈送的150萬劑莫德納疫苗,6月20日國內疫情正在爆發時,美國政府非常積極排除萬難,很快的就運送250萬劑的疫苗,讓台灣在最初步缺乏疫苗的時候,可以開始佈建疫苗施打,現在第1劑已打得差不多,但第2劑仍然有相當程度的缺乏。他說,很多國人正在等第2劑的莫德納疫苗,時間接近超過12周,這批疫苗可讓政府提供給部分非莫德納不打的粉絲,部分要打第2劑的民眾,甚至還可規劃部分供混打。對於提升第1劑跟第2劑疫苗的覆蓋率非常有幫助,感謝拜登政府這位「真朋友」,讓大家非常感激。曾厚仁致詞表示,美國政府在關鍵時刻向台灣伸出援手,可說是「患難見真情」,這次第2度捐贈台灣150萬劑的疫苗,累計達400萬劑,更彰顯台美堅實的友誼,跟民主國家彼此的關懷,美國不僅是台灣在國際上最重要的盟友,雙方也是共享自由民主價值的堅實夥伴,希望在既有的深厚基礎上,持續深化台美在全球合作夥伴的關係。孫曉雅指出,美國在台協會非常高興能協助促成由美國政府捐贈台灣人民的150萬劑莫德納疫苗運抵台灣。能夠在6月份所捐贈的250萬劑疫苗之後再增加捐贈劑量,美國對此感到驕傲。她說,這些疫苗捐贈展現了我們對台灣的承諾,台灣是個具有活力的民主社會、我們重視的夥伴及可信任的朋友。夥伴會支持彼此,特別是在困難的情況之下, 我們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不論是透過疫苗捐贈或其他方式皆然。孫曉雅表示,疫情為我們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但是美國與台灣同心協力克服疫情,證明只要我們合作,就有辦法面對共同的挑戰。在過去幾年來,美國在台協會和台灣形容我們的關係是「真朋友真進展」。這的確是我來到台灣上任3個月以來的真實感受。今天的疫苗捐贈是又一次我們友好關係的絕佳例證。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葉金川獲醫奉獎 想分防疫2大將
第卅一屆醫療奉獻獎昨於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等人皆到場對得獎者表達最高敬意。賴清德表示,得獎者超越常人的愛心,是伴隨著犧牲與奉獻;蘇貞昌則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至今,醫護人員至始至終守在第一線,才讓台灣現在能成為「幸福之地」。醫療奉獻獎是衛福部指導,立法院厚生會和聯合報系主辦,TVBS協辦。「抗煞英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獲此屆醫奉獎「特殊貢獻獎」。葉說,當年堅守SARS防疫前線,如今疫情之下,若這獎可分給別人,想分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及發言人莊人祥。他笑說,最辛苦時是籌辦全民健保,那時沒有人頒獎給他,如今這個獎應頒給最需要鼓勵的人。「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花了卅年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完成不可能任務。澎湖惠民醫院董事韓國乾領獎時不忘公開募捐支持惠民醫院改建,嘉惠澎湖長者。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則秉持全人、全時、全家的醫療照顧。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長年照顧罕病童,高齡的母親昨坐著輪椅上台獻花。他激動地說,很開心與媽媽一起分享這個獎。屏東縣龍泉牙醫診所負責人黃常智,長年到屏東監獄為愛滋受刑人看牙,他要謝謝太太支持,這獎有一半要頒給太太。台東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玉祥說,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為止。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鄭立智讓被稱「瞎子村」的恆春失明病患重見光明。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今年則獲得團體醫療奉獻獎,屏基院長余廣亮說,秉持「施比受更為有福」,更願幫助有需要的人。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聯合報今年七十歲,作為七十歲的媒體只做兩件事情,一是善盡媒體天職,監督有權利的人,二是關懷有需要的人,與醫奉獎理念不謀而合,聯合報會持續將正向光明的報導帶給讀者,未來七十年仍會堅持做這兩件事。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癌症基因資料庫無法取得原始資料?醫師指取決於用途
台灣推動個人化精準醫療,由衛福部、國衛院、羅氏藥廠合推的「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10月18日正式啟動,預計與台大醫院、台大癌醫、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台中榮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北慈濟醫院、義大醫院共九醫院配合,提供2000例癌患者全方位基因檢測及量身訂做標靶用藥,價值逾2億元。但CTWANT報導,此合作計畫內情不單純,羅氏藥廠所提供的基因檢測資料並非基因原始資料,而是經過整理的數據,對台灣後續基因藥物、細胞治療等研究價值有限。參與該合作案的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說,該案主要是用在癌症患者治療方面,日前才完成簽約,將透過檢測分析癌症患者的癌細胞基因有無異常或突變,以作為用藥、評估預後等參考依據。王正旭指出,許多癌症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癌細胞基因突變或產生抗藥性,若經癌細胞基因分析可能會發現,癌細胞抗藥性的基因變化,或經過基因重組可能研發出的相對應藥物,這些原始資料理應送回原單位及醫院,這對臨床治療是重要的,也是精準治療的重要精神。王正旭說,該計畫均由參與醫院內的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並都有充分討論,要提供哪些資料應也有被確認,但詳細提供哪些資料,還必須查看合約情形,而這次基因檢測完成後,將牽涉到美國羅氏、德國默克、日本中外製藥共3家藥廠的提供治療藥物情形,因此檢測資訊勢必需要共享。王正旭表示,該院將收案肺癌、食道癌、胃癌、膽囊癌、膽管癌、肝癌等患者,但這些患者須經標準治療無效後,且病情仍持續惡化,經患者同意進行基因檢測後,尋求其他可能的藥物治療。王正旭說,外界質疑國際藥廠不提供原始資料,原因是現在許多研究為跨國性、全球性,並均為具豐富資源、經驗、實力的國際藥廠主導;就台灣來說,也有許多業者也想要介入癌症新藥或基因檢測試劑研發,但政府要求相關研究檢體要送到可以進行完整分析的業者,國內相關人士可能擔心對方不願提供原始資料,但這屬雙方誠信原則,一切就是回歸合約內容。專長基因篩檢及分子生物學的開業醫師曾嶔元說,相關藥廠未提供基因檢測結果的原始資料給予國內相關單位,或是相關基因檢測原始資料未留在國內,這取決於國內各單位與國外藥廠簽署案件,是為研究用途或臨床治療而有所不同。曾嶔元指出,若為臨床治療患者,藥廠可以提供修正後的檢測資料,讓醫師在臨床治療時有好的參考數據,是不需要提供基因檢測的原始資料,因基因檢測須在國外進行分析,相關資料就不需留在國內。但若是研究用途,藥廠所提供的基因檢測資料就應有原始數據資料,基因檢測原始資料須留在國內,以用於往後疾病治療、新藥研發等。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羅氏等藥廠須提供何種資料,他並不清楚,但就以往與國際藥廠合作經驗,對方常不願提供原始分析數據,這已是長久以來的情形,很多藥廠不願意提供,是為進行大數據分析,以利後續新藥研發;至於,這次藥廠要提供何種數據資料,參與合作的藥廠應說明清楚。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糖化血色素超過7.5 須進階治療
糖尿病患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發全身器官病變,甚至失智,但糖尿病患只控制血糖是不夠的。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治療觀念轉變,強調「控糖與保護器官合而為一」,目前國際及國內治療指引皆認為糖化血色素超過七點五就應考慮進階治療,加入保護器官的觀念,減少心血管、洗腎的併發症。根據最新美國糖尿病學會治療指引,治療糖尿病患時,心臟、腎臟、共病都需要納入考量,先評估患者是不是有動脈硬化和慢性腎病變,或心臟衰竭。也就是說,糖尿病的治療方向,已開始以減少併發症為目的。黃建寧指出,現在的糖尿病藥物有多種不同作用機轉,包括減少心血管疾病及腎病變的藥物,在用藥選擇時,應優先使用,治療可盡快跟國際接軌,降低併發症威脅及減少共病的醫療負擔,有些健保給付用藥門檻較高,希望可以放寬給付。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也呼籲,降血糖藥和器官保護新藥輩出,但治療團隊、病人參與,尤其病人生活型態改變更是重要,糖尿病患應該注意七大面向,做好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運用監測、規律用藥、解決問題、心理調適、防範風險等。此外,落實醫護團隊聯合運作、促進病友賦能和積極參與、執行醫病共享決策,也是管理和治療糖尿病的共同基石。
-
2021-10-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快預約!第12輪第二階段疫苗今早開跑 全台新增12接種站
第12期第二階段疫苗預約今天上午10時開跑!符合資格者為23歲以上接種BNT第一劑,以及7月16日前已接種莫德納第一劑者可預約第二劑,預估有148.9萬人符合資格。至於AZ疫苗第二劑則自明天上午10時開放,皆預約至10月27日中午12時,並自10月28日起接種。指揮中心表示,第12期第二階段符合預約資格民眾,包含第一階段為完成預約者,第一劑BNT疫苗93.2萬人,第二劑莫德納疫苗55.7萬人,第二劑AZ疫苗有75.5萬人;而第一階段沒預約到的民眾,可在第二階段預約。另外因日前指揮中心宣布,第13期疫苗預約規劃開放AZ混打BNT,因此有第12期的民眾預約了AZ想棄打。但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若該輪預約未到,下一輪將無法預約,請民眾注意。第二階段預約、接種時間:●BNT 疫苗第一劑對象:23 歲以上民眾(等同全年齡開放)預約時間:10月25日上午10時至10月27日中午12時接種時間:10月28日至10月31日●莫德納疫苗第二劑對象:7 月 16 日前已接種莫德納第一劑者預約時間:10月25日上午10時至10月27日中午12時接種時間:10月28日至11月3日●AZ疫苗第二劑對象:開放兩類族群1. 7月30日前已接種AZ第一劑18歲以上民眾2. 8月6日前已接種 AZ第一劑45歲以上民眾預約時間:10月26日上午10時至10月27日中午12時接種時間:10月28日至11月3日●中央自設12個接種站在哪裡?服務時間中科管理局工商大樓1樓、新竹科學園區活動中心、竹南科學園區大型接種站、楠梓加工出口區莊敬堂、屏東加工出口區行政大樓101室、台糖公司台南區處員工活動中心、中油公司中崙室內停車場、交通部1樓大廳、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2館、中正紀念堂1展廳、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面會吧及共享吧、衛生福利部1樓大廳。新竹科學園區活動中心和楠梓加工出口區莊敬堂支援接種至11月3日,其餘10站則服務至10月31日。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31屆醫奉獎揭曉 葉金川特殊貢獻
第31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今年主題是「醫誓YES,I DO.」本屆特殊貢獻獎得主是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從最年輕的衛生署醫事處長到負責健保開辦、抗煞時處理和平封院等,對台灣醫療與公衛體系貢獻卓著;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至去年底已服務超過1萬5千名愛滋病患。除了特殊貢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共8位,分別是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在屏東縣村落執業的牙醫黃常智,在台東偏鄉落腳的陳玉祥、恆春眼科醫師鄭立智、在澎湖惠民醫院包辦大小雜務的韓國乾。呂鴻基首開先例施行兒童心導管、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等多項手術,並建立台灣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推動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親自監督或執行兒童心導管手術超過5千次。林俊龍參與無數國際義診,持續服務花蓮、嘉義大林偏鄉,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牛道明致力於罕見疾病的治療照護及臨床研究工作,於心臟型法布瑞氏症得治療和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頂尖水準。鄭聿淩積極改善偏鄉教育,幫助偏鄉兒童早期發展,率先執行醫病共享決策,以糖尿病為介入族群。黃常智長期於屏東監獄看診20年,每診幾乎都會有愛滋病患,於屏東故鄉弱勢居多的內埔鄉龍泉村開業,服務許多中低收、榮民等遠道而來病人。陳玉祥投身偏鄉,培育東部醫師人才,解決醫師荒,帶領東基成為花東唯一地區教學醫院,到109年醫師人數成長60%。鄭立智深感恆春缺乏眼科醫師,89年自紐西蘭回台至恆基服務。韓國乾修士受到聖嘉民精神感召,決定離家前往澎湖服務,協助當地復健相關工作數十年。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未主動詢問 醫師有責任提醒
台灣每年估計有超過一千位育齡期的病人,因罹患白血病和淋巴癌而須接受全身性化療,甚至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些治療會影響病人生育能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指出,目前治療前會告知病人生育的風險,但是否取精、取卵仍得由病人審慎思考與決定。臨床顯示男性病人治療前取精的比例較女性病人取卵高。男性取精時間短,意願較女性取卵高。日前有一名20歲急性白血病男病患,周文堅事先提醒病人與其家長,孩子經全身化學治療及未來可能進行的造血幹細胞治療,必定會影響生育能力。病人與其家長同意在開始治療前先行取精。但也有不少病人與家長認為「能否生育」不重要,拒絕事先存取精子或卵子。由於男性取精時間短,不太影響療程,因此意願會較女生高;女性取卵則需先打荷爾蒙製劑之後再進開刀房取卵,通常至少需要兩周時間,有些女性病人考量延誤病情及取卵的不適,通常會放棄取卵。周文堅指出,由於血液性癌症常以化療為主,化療藥物、劑量多寡、治療次數,不同的治療強度對生育力的影響也不同。以中強度的治療為例(如一般淋巴瘤之第一線療法),病人在治療結束後精子品質確實會受影響,但通常會逐漸恢復正常,對生育能力之影響不大。不過有些病人在治療後端可能會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甚至有些病人需要放射線治療,就可能終生不孕。無論病患是否考慮生育,生育權保護是重要議題。至於是否要存取精子或卵子?除了病人意願外,疾病本身的特性及病人的身體狀況都有影響。周文堅在臨床上發現,很多育齡期的病人治療前都不會主動詢問關於生育的問題,一方面較欠缺這方面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從沒考慮要生小孩。現代人對於是否要傳宗接代已明顯沒那麼強烈的堅持。無論病人願不願意生小孩,周文堅認為,生育權保護仍是重要議題,醫師都有責任提醒病人;另外,病人也能主動提出要求,達到醫病共享決策。這也是學會參與「血液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的目的。目前宣言也放在學會的官網供會員參考。不過,要達到更大的溝通效果,仍得靠聯合的生殖與癌症的醫學研討會來宣揚癌友生育權的保護,讓各界知道此議題的重要性。給癌友的一句話:罹患癌症不要心慌,治療技術已有大幅進步。考慮生育問題,多方思考再做決定。
-
2021-10-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外交部感謝日擬追贈疫苗 盼早日恢復熱絡互訪
日本政府研議第6度援贈台灣疫苗,外交部今天表達誠摯感謝與歡迎,深信合作必能度過難關,並早日恢復雙邊的熱絡互訪。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今天表示,擬再追加提供給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下午向中央社記者表示,台日關係向來密切友好,兩國人民心手相連,雙方在人道救援與公共衛生領域相互扶持,不僅是患難見真情的體現,更是鄰國友好關係的優良典範。她說,台灣日前為感謝日本政府5度援贈台灣疫苗,曾捐贈1萬台血氧儀及1008台製氧機,獲致日本朝野各界肯定。歐江安指出,台灣與日本無論面臨何等嚴峻威脅或挑戰,均在最關鍵的時刻彼此扶持、堅韌友誼難能可貴。她表示,台日共享自由、民主普世價值,日本是台灣極為重要的朋友,也是關係密切的互賴夥伴,政府由衷感謝日本不斷協助台灣有效防疫,並盼在既有的穩固基礎上,繼續深化雙方各領域的友好合作關係。
-
2021-10-10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快易通下載數破700萬 8成3民眾願供個資給產業用
口罩實名制、虛擬健保卡、健康存摺等,讓健保快易通APP下載人數破700萬人。健保龐大的就醫資料,目前僅供學術申請使用,未開放給產業界。不過,透過APP調查國人資訊開放使用的意見,有91.8%支持提供學術研究使用,85.3%表達願意提供產業利用。健保署也優化其APP,自9月1日推出「健康存摺嚐鮮版」,同時也希望民眾能填寫回饋問卷,助後續提升服務品質。健保26年來累積龐大的國人就醫資料庫,大數據運用為各界所關心,為尋求各界對健保資料運用建議的平衡點,健保署於健康存摺內建置「健保資訊運用及共享」問卷調查專區。據調查結果,研議健保資料二次利用的自主權處理方向,並作為後續健保資料開放對外溝通之參考。自110年7月10日至10月8日上午為止,共8萬2016人填答。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加密處理後的健保資料,有91.8%的民眾表達支持提供學術研究使用,並有81%的民眾填寫「個人資料利用告知同意書」;85.3%的民眾表達支持提供產業利用,並有83.2%的民眾填寫「個人資料利用告知同意書」。因應雙十連假,調查期限延長至10月19日。健保快易通APP幫助在疫情期間,以科技協助防疫,如在健保快易通APP中的健康存摺,建置「COVID-19疫苗接種/病毒檢測結果」功能,便利民眾查詢疫苗接種紀錄、快篩及PCR檢測結果等。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署以永續經營精神持續改革,透過資通訊科技並運用健保資料大數據,開發整合性服務進行數位轉型,期待各界一起努力,守護國人健康。
-
2021-10-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多數高齡者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尊重生命末期照護選擇是份愛的禮物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台灣步入高齡多死社會台灣人口老化迅速,依2018年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在2026年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成為世界高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另2018年2月,台灣第一次死亡高過出生人數,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死亡人數所占比率已達到72%,步入「高齡多死社會」。高齡者較年輕人有較高比例的多重共病與功能退化,造成照護議題複雜化、預期生存餘命較短、高齡非癌症病人末期病況診斷及預測皆較困難、家庭照護與社會負擔影響時間較長,死亡原因也與中壯年族群不同。由於老化造成生理的健康儲留力降低,高齡者面對各種疾病甚至死亡,都更加脆弱;同時,高齡者接受各種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治療時,容易導致不良反應或醫源性傷害,即使積極治療疾病,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也非常不易。此外,整個案家將面對維生醫療與延命措施導入後,長期失能依賴所相伴而來的照顧負擔,不但降低高齡病人的生活品質,亦會增加家屬照護壓力,與焦慮憂鬱等情緒。多數高齡者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雖然研究指出,面對嚴重疾病與後續維生治療選擇時,多數高齡者並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反而偏向維持個人獨立舒適,以及能與親人相處的照護方式。但目前以醫療科技掛帥的臨床環境之下,高齡病人遭遇嚴重病況時,常被直接導入各種維生醫療與延命措施,過程缺乏充分的照護選擇與目標之討論。醫療人員也較少主動邀請高齡病人與家屬參與照護目標與照護計畫的討論,造成高齡長者生命末期的照護,往往無法符合其實際需求與偏好。老年醫學制定照護計畫與目標時需考量高齡者偏好、疾病軌跡與預期餘命衰弱失能與多重共病的高齡長者,由於預後的預測困難,且病程很長,好壞變化每人表現不一,醫療人員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在擬定照護目標與照護計畫時,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因此老年醫學強調在每次就醫制定照護計畫時,應及早與高齡長者進行照護目標的討論,且討論過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高齡長者本身的生命「價值觀」與「照護偏好」,來進行決策。討論過程須同時考量的重點為:一、目前此疾病是否有針對高齡者制定的臨床指引?二、此高齡者預期餘命為何?三、多重共病的疾病嚴重度為何? 四、此高齡者的身體活動功能與認知功能為何?透過評估上述要點後,與高齡者與家屬進行溝通,規劃出符合個案需求與偏好的照護目標後,再進行為高齡者量身訂作之照護計畫的制定。以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針對進食營養措施之選擇進行溝通討論賴教授在110年8月醫病平台上以教授父親的故事,傳達其身為醫者與為人子,因文化上對於預先討論生命末期照護選擇的忌諱,無法得知其父對於管灌飲食與維生醫療之生命價值觀與選擇偏好,在父親過世多年後體認到,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因而自問: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文獻指出,高齡衰弱病人在病程末期體重減輕與食慾變差是無可避免的情況,同時身體對於營養與水分的需求會下降,就算進食量減少也不會感覺不舒服。若勉強病人進食,不但無法延長生命,反而可能會降低生活品質。Chernoff在2006年的研究中發現,當高齡衰弱病人因飲食量減少而進行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簡稱 PEG)來提供管灌飲食後,術後一個月後死亡率,末期失智症病人是54%,沒有失智症的病人是28%;術後一年後死亡率,末期失智症病人是90%,沒有失智症的病人是63%。而根據考科藍2021年最新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由口促進飲食的方式,給予末期失智症個案管灌營養(enteral tube feeding),不但無法增加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營養指標、減輕疼痛,也無法減輕照顧者憂鬱焦慮的情緒。因此,醫療專業人員應與病人與家屬共同討論不同營養攝取方式的利弊得失,若高齡病人不願意接受管灌飲食時,可鼓勵家屬經由細心手工餵食(careful hand feeding)外,選擇病人喜歡的食物,以及用著重進食以外的不同方式,來表達對病人的關心。當然,在生命末期慢慢減少營養的攝取時,死亡也會逐漸到來,但這是生命自然死亡的過程,不是餓死,也絕不是殺害。預先討論生命末期治療目標與選擇幫助提升照護品質預立醫療照護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是一個讓病人與其親友以及醫療團隊進行溝通討論,了解各種治療以及預後,再根據自己價值觀表達心願,建立照護目標,並對於未來想要或不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進行決策的過程。實證指出,預立醫療照護計畫能有效的促進醫病溝通,幫助病人得到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提升生命末期的品質,減少病人與家屬的壓力、焦慮、憂鬱,並增加滿意度,且能降低生命末期醫療照護成本。衰弱失能與多重共病的高齡病人,很少有能夠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溝通的機會。國外的研究指出,僅約2至29%的衰弱高齡者曾與醫療照護人員進行生命末期相關的討論,太晚進行討論或根本沒有討論,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的下降、家屬的焦慮困擾、不必要的住院、不必要地延長死亡過程、病人對醫療體系的不信任、醫師的過勞與醫療費用增加等負面影響。尊重高齡者生命末期照護選擇是一份珍貴與愛的禮物筆者有幸以老年醫學角度針對「對老年人生命終點如何做得適可而止,使生者無憾,死者安詳」此議題撰文進行回應。過去台大團隊的研究讓我們理解,無論是腎臟科醫師、腎友、一般民眾與醫護團隊,皆認為善終指的是沒有身體上的痛苦,以及能自然的死亡。老年緩和醫學將善終視為完整生命的一部份,因此倡議每位臨床專業人員應善用每一次臨床上與高齡者接觸的機會,即早進行生命末期照護目標與照護偏好之討論。期盼本文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加碼16萬劑AZ疫苗贈台 府:感謝斯洛伐克真摯友誼
總統府晚間表示,斯洛伐克原宣布捐贈台灣1萬劑疫苗,今天稍早提高捐贈數量至16萬劑;總統府再次誠摯感謝斯洛伐克的真摯友誼,國際民主夥伴對台灣的支持,以及團結抗疫的互助行動。歐洲聯盟(EU)7月公布斯洛伐克將捐贈1萬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給台灣;不過,外交部晚間表示,斯洛伐克政府今天宣布,經其外交部、經濟部及衛生部協調促成,決定提高捐贈台灣疫苗數量為16萬劑AZ疫苗,且已安排在25日啟運送往台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晚間表示,斯洛伐克原本宣布捐贈台灣1萬劑疫苗,而今宣布提高捐贈數量至16萬劑;總統府再次誠摯感謝斯洛伐克的真摯友誼,國際民主夥伴對台灣的支持,以及團結抗疫的互助行動,相信台灣人民備受感動。張惇涵表示,這批16萬劑AZ疫苗預計將於25日啟運,也將在完成封緘檢驗程序後,迅速投入接種計畫,斯洛伐克對台灣的援助,對於提升台灣整體疫苗覆蓋率,有及時且正面助益。張惇涵說,從原先的1萬劑至現在的16萬劑,再次展現台灣與斯洛伐克的堅定友誼,也再次印證民主夥伴共同抗疫的「善的循環」。他表示,基於共享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台灣也會與斯洛伐克持續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增進兩國人民福祉,也為國際社會持續貢獻良善力量。外交部晚間發布新聞稿說,斯國經濟部次長KarolGalek強調,斯國樂願在台灣需要的時候回饋,台灣過去就曾援贈斯國70萬片口罩;在當前國際疫苗供應仍不穩定情況下,斯洛伐克政府的慷慨義舉,充分展現良善力量的正向循環。外交部指出,謹代表台灣政府與2350萬人民,對國際民主夥伴的鼎力支持及團結抗疫行動的珍貴情義,表達由衷感謝。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萬變16萬劑!斯洛伐克加碼送AZ疫苗 總統府:誠摯感謝
斯洛伐克政府稍早宣布,將捐贈我國16萬劑AZ疫苗。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斯洛伐克原本宣布捐贈我國1萬劑疫苗,而今宣布提高捐贈數量至16萬劑;總統府再次誠摯感謝斯洛伐克的真摯友誼,國際民主夥伴對台灣的支持,以及團結抗疫的互助行動,相信台灣人民備受感動。張惇涵表示,這批16萬劑AZ疫苗預計將於9月25日啓運送往台灣,也將在完成封緘檢驗程序後,迅速投入接種計畫,斯洛伐克對台灣的援助,對於提升台灣整體疫苗覆蓋率,有及時且正面助益。張惇涵表示,從原先的1萬劑至現在的16萬劑,再次展現台灣與斯洛伐克的堅定友誼,也再次印證民主夥伴共同抗疫的「善的循環」。而基於共享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台灣也會與斯洛伐克持續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增進兩國人民福祉,也為國際社會持續貢獻良善力量。
-
2021-09-21 養生.聰明飲食
「月餅文旦吃得巧,過完中秋身型好!」 營養師點出4撇步,讓你月圓團圓人不圓
中秋節依照台灣的習俗,與親友團聚賞月一起烤肉大快朵頤,飯後甜點吃個月餅、文旦,好不快樂!但好身材好不容易撐過夏天了,沒想到還沒有到冬眠時節,還有一個烤肉節和推陳出新的各式月餅這個難關要過,不管是想要嚐鮮吃個花式月餅,還是與親友家人團聚吃個文旦應景,享受美食同時如何兼顧身材不走樣,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呢!市售各式各樣的月餅,從傳統的蓮蓉、五仁、豆沙、棗泥等餡料,到西式餅店改良風糜一時的冰皮月餅,各種新奇口味例如:龜苓膏、榴槤、朱古力等推陳出新,你是否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呢?一、取代部分份量,血糖血脂不飆升以傳統月餅棗泥為例,50公克的小型月餅即有210大卡的熱量,約等於1/2碗飯+白色塑膠1/2湯匙的油;港式月餅外皮更薄更滑順,油脂含量更高,同樣50公克的港式月餅,約等於1碗飯+白色塑膠1湯匙的油,熱量更幾乎是傳統月餅的兩倍。應景的糕點例如蛋黃酥、綠豆椪或鳳梨酥等,一顆的熱量也多為1-1.5碗飯。因此如果飯後想來塊月餅或糕點,當餐的澱粉量應適量減少並搭配其它低油烹調的菜色,注意增加蔬菜的攝取。尤其糖尿病友更應注意月餅不能食用過量,除了澱粉量易超過外,高油的飲食也會使飯後血糖較不漂亮。稍微注意小細節,佳節也可吃得很均衡健康,血糖血脂不飆升。二、淺嚐即可,分食共享過節更開心市售各種口味的月餅,每種都想要嚐鮮試試口感,與親朋好友分食,不但各種口味都可吃到又不過量,還可以應景,是一舉兩得之舉。但建議一天不要攝食超過一顆月餅,因為大部分市售月餅製程中還是使用較多的糖及油,皆屬於高熱量點心,所以建議淺嚐即可。若想要吃可選擇餅皮油脂含量較低的冰皮月餅,或餡料未經油炒過的口味,熱量較低。也可參考營養標示中顯示的糖和油脂的量,選擇較低者來食用。三、注意保存期限,食餘冰藏更安全傳統月餅食材經過煮熟、餅皮包餡、定型、烘焙等步驟,因經過高溫烘焙大部分都可以完全殺菌。但近年盛行的冰皮月餅只會經包餡、定型後無需烘焙,台灣屬於亞熱帶國家,若保存時置於危險溫度(4-60℃)太久,可能會導致細菌快速滋生,恐造成腸胃道不適。因此建議食用時注意外包裝是否完整,月餅開封過後,需儘快食用,並注意保存期限,未食用完建議放置冰箱保存,並在時限內食用完畢,避免造成衛生安全疑慮。不管哪一種形式的月餅、糕餅或小西點都屬於高熱量的點心,注意以上幾點,就可以享受佳節氣氛、共享美食,也可以更增進親朋好友間的情誼,身材也不會更圓。四、中秋吃柚子促進腸道蠕動、助消化排毒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飯後來份水果,必定會選擇文旦配合佳節氣氛應景。文旦是屬於柚子一種,一年大概也只有這短短的時節會看見它,一顆文旦(約360公克重)就有4.7公克的膳食纖維量,屬於膳食纖維高的水果,適量攝取可以促進排便、增進腸胃蠕動,但如果過多,就容易脹氣造成不適,所以腸胃不佳的人需適量食用。另一方面,建議健康成年人一天攝取2-4份水果。依照食物成分分析表上的水果來看,一顆(約360公克重)文旦約是2份水果量,一顆(約524公克重)白柚更有3.3份的水果量,吃完一顆差不多就等於一天建議水果量,若有血糖過高問題的人,建議可與他人共享,一天分2-3次適量食用,以避免過完佳節,體型和血糖都節節高升。此外,因為部分藥物會與柚子有交互作用,可能會因此影響藥效,所以一般會建議服用藥物時應盡量避免食用柚子。如有相關疑問建議詢問醫師及藥師。營養師總結來說小叮嚀市售月餅大多高油高糖,建議選擇較小顆熱量較低的月餅,一天不超過1顆,並且當餐配合低油烹調、減少澱粉份量及注意蔬菜攝取要足量。不管是月餅或文旦,都可與親朋好友分享,不只分享喜悅也分享熱量喔!最後提醒月餅盡量在期限內吃完,以免因食品衛生安全的問題產生,就得不償失了。中秋節與親朋好友歡聚時刻,想要月圓團圓但身材不圓,注意以上幾個小撇步,就可以享受美食,又可以繼續保持完美身材。
-
2021-09-20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文旦吃多不只爆血糖 營養師曝1次吃1顆下場
中秋節依照台灣的習俗,與親友團聚賞月一起烤肉大快朵頤,飯後甜點吃個月餅、文旦,好不快樂!中秋節除了吃月餅,飯後來份水果,必定會選擇文旦配合佳節氣氛應景,但食用過量恐致腸胃不適、血糖飆升。文旦膳食纖維高 攝取過多易脹氣亞東紀念醫院營養科楊景如營養師表示,文旦是屬於柚子一種,一年大概也只有這短短的時節會看見它,一顆文旦(約360公克重)就有4.7公克的膳食纖維量,屬於膳食纖維高的水果,適量攝取可以促進排便、增進腸胃蠕動,但如果過多,就容易脹氣造成不適,所以腸胃不佳的人需適量食用。一顆文旦相當於2份水果量 適量食用避免血糖高另一方面,建議健康成年人一天攝取2-4份水果。依照食物成分分析表上的水果來看,一顆(約360公克重)文旦約是2份水果量,一顆(約524公克重)白柚更有3.3份的水果量,吃完一顆差不多就等於一天建議水果量,若有血糖過高問題的人,建議可與他人共享,一天分2-3次適量食用,以避免過完佳節,體型和血糖都節節高升。此外,因為部分藥物會與柚子有交互作用,可能會因此影響藥效,所以一般會建議服用藥物時應盡量避免食用柚子,如有相關疑問建議詢問醫師及藥師。(推薦閱讀:你正在吃柚子嗎? 別碰「6種常見藥」:小心交互作用機率飆)月餅高油、高糖 當餐少油、少澱粉減負擔至於月餅也是不容錯過的佳節食物,市售月餅大多高油、高糖,楊景如建議,選擇較小顆熱量較低的月餅,一天不超過1顆,並且當餐配合低油烹調、減少澱粉份量及注意蔬菜攝取要足量。(推薦閱讀:1顆雙黃蓮蓉餡月餅熱量逼近3碗飯! 營養師解析「各類月餅=幾碗飯」)不管是月餅或文旦,都可與親朋好友分享,不只分享喜悅也分享熱量,但月餅盡量在期限內吃完,以免因食品衛生安全的問題產生,就得不償失了。延伸閱讀: ·柚子維他命C、纖維多! 營養師忠告「每日食用量」:超過恐變胖、拉肚子 ·柚子、文旦哪一種比較營養? 營養師曝「熱量魔王」:O瓣就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