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2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內視鏡
共找到
648
筆 文章
-
-
2023-02-02 醫療.骨科.復健
蘇貞昌腰傷手術/腰痛成因百百種,最怕神經壓迫!醫提醒動手術顧好2大重點
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昨晚因腰傷赴台北榮總進行微創手術,他臉書貼文表示,是過年發紅包給政院員工、警衛,又視察指揮中心,走路太急導致受傷,目前無大礙。醫師表示,走路走到腰痛,可能與退化有關,當腰部直立時受力過多,可能造成關節、神經壓迫,進而產生腰椎病變,引發疼痛。【延伸閱讀】腰痠背痛讓人受不了!主要是因為身體出現這三種問題腰椎病變引發疼痛常與退化有關北榮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蔣恩榮表示,走路姿勢若不良,走太快都有可能造成腰部損傷,但「時間」是最主要的因素,若骨骼或腰部肌肉退化,讓腰椎受力增大,長時間下來就可能造成腰椎疾病。北榮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康渡也表示,腰痛成因繁多,可能肌肉過度拉扯、用力不當,或小關節處過度摩擦,造成小面關節症候群,只要疼痛沒有「轉移」到臀部、大腿或小腿,都可能只是單純肌肉造成的腰痛。腰痛最怕神經壓迫 刺痛痠麻為常見症狀「腰痛可透過影像學分作兩類。」劉康渡說明,透過X光、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方式,可檢查脊椎方面的是否有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關節不穩定症狀,但不論影像學檢查是否有發現,最怕「神經壓迫」。【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的症狀包括刺痛感、沒辦法走路、單側有觸電的感覺,或痠麻感延伸至大腿、小腿、臀部。劉康渡表示,民眾若腰痛合併大腿、小腿、臀部疼痛,就要特別注意,先至醫療院所就診,若保守治療後仍未見效,則需積極安排影像學檢查。腰痛治療方法多元 先從保守療法開始腰痛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蔣恩榮指出,通常腰痛會先從保守治療開始,從復健、訓練肌肉等方式開始進行,若都未見效,可能神經壓迫較厲害,這時候才會考慮侵入性的開刀治療。劉康渡表示,臨床治療建議先從「生活習慣」開始著手,樓梯慢慢爬,好好休息、吃藥、定期復健、學習正確用力的姿勢,或物理治療等等,若都未見效,才會侵入性治療,但並非馬上安排開刀,可能透過神經阻斷方式、局部麻藥,或脊椎外膜注射類固醇、麻藥等方式讓神經緩解。「為小侵入性手術雖為暫時性的緩解方案,但最長也可維持半年。」劉康渡指出,影像學發展相當先進,透過超音波定位可將藥物精準注入脊椎腔外膜、神經孔內,除非神經壓迫嚴重,病患痛到無法行走,否則不會建議手術。【延伸閱讀】腰痛、背痛到屁股、腿也在痛? 醫指椎間盤突出症狀,勸盡早治療手術解除神經壓迫 重點是徹底減壓與固定良好由於腰部手術種類繁多,即使病患因為神經壓迫進行手術,劉康渡提醒有兩項注意重點,「徹底減壓」與「固定良好」,若只是局部小壓迫,通常微創顯微鏡、脊椎內視鏡手術就可以處理妥當;但若是大範圍的疼痛,好幾節關節都壓迫到神經造成疼痛,或骨頭磨損嚴重,就需要傳統手術,進行徹底減壓,將的骨頭固定好,透過鈦合金、墊片等,避免固定不完全,讓腰痛症狀幾年後再度復發。劉康渡建議,要防止腰痛復發,就要避免彎腰、提重物,站、坐姿也都要注意,不要讓腰部承受過大的力量,也要增加腰部的緩衝,減少牽扯;若已經有神經壓迫問題,就不建議進行推拿、瑜珈等方式來緩解腰痛,仍要經過醫師診斷,以及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才能從根本緩解腰痛。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鼠蹊突起2個月不理突劇痛,竟是疝氣作祟!不治療可能卡腸缺血性壞死
桃園市50歲的張姓先生雙鼠蹊突起已2個月,因工作忙未就醫,日前突然劇烈疼痛難耐,自行撥119送衛福部桃園醫院急診,診斷為雙側腹股溝疝氣醫師建議開刀,術後恢復良好,張先生也重回職場忙碌。衛福部桃園醫院一般及消化、微創外科醫師賴俊宏表示,腹部疝氣是指腹壁破洞或某處腹壁強度變弱,腹內器官經此跑出,通常可以從外觀看到突起,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賴俊宏說,疝氣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先天型疝氣主要是發育中的睪丸由腹腔下降到陰囊裡時,所經過的通道沒完全關閉,留下一個疝氣袋在腹股溝,因此男性的疝氣多於女性;後天型的疝氣是從腹壁最鬆弛的部位產生,常見的是在腹股溝附近,或以前手術傷口處。賴俊宏指出,病患常見主訴鼠蹊部發現隆起腫塊,當腹部壓力增加如舉重物、便秘、咳嗽,常造成膨出。若伴隨腹痛、噁心、嘔吐的症狀時,可能有腸子卡在裡面,卡住的時間越長,腸子發生壞死的機會越大,這時候應趕緊就醫,腹股溝疝氣一直未手術治療,在腹壁缺口的血液供應被勒壓阻斷,嵌頓式疝氣,有劇烈疼痛,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造成腸子卡住的缺血性壞死,往往需要剖腹探查,及有可能因腸子壞死而切腸子。治療方法可利用微創內視鏡疝氣修補手術為肚臍下腹壁切開約1公分及在下腹部再加上二個約0.5公分的小傷口,使用內視鏡及其他器械進入腹腔內,或在肚皮與腹膜之間進行疝氣修補,同時加上人工腹膜的鋪放,以加強腹壁的強度並降低疝氣復發的機會。衛福部桃園醫院外科病房謝易倩護理師表示,疝氣患者應注意避免腹壓包括提重物、咳嗽、打噴嚏、哭泣、嘔吐、生氣,若久站時需在患處加壓,且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均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水份,避免情緒不穩。術後居家照護除了依醫師指示服藥,飲食方面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的食物如肉、魚、豆、蛋、奶、蔬果類等有助傷口癒合。傷口如有紅、腫、熱、痛、出血、滲液或發燒等情形盡速返院就診。術後3個月內避免腹壓上升的動作如厲害的咳嗽、用力解便、騎乘腳踏車或摩托車、搬重物及跑步等劇烈活動。咳嗽時用手按住手術部位,減少衝擊力。
-
2023-02-01 醫療.骨科.復健
蘇貞昌腰椎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 醫曝有此症狀就需動刀
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今年大年初一,到行政院發放紅包給留守同仁與一百多個駐衞警,又到防疫指揮中心一個樓層、一個樓層慰勉值班同仁,走得太快傷及引起腰部,昨晚前往台北榮總進行微創手術治療。女兒、立委蘇巧慧今受訪表示,蘇貞昌手術後復原良好,下午就可以出院。她也說,這10天,蘇貞昌非常痛,不僅止痛藥,連止痛針都用上。蘇貞昌腰椎椎間盤突出 進行微創手術治療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腰椎椎間盤突出為國人非常常見的疾病,好發原因為年齡大椎間盤退化,或是運動傷害、遺傳體質、工作習慣等多重因素所致,症狀為椎間盤突出後壓迫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造成單側下肢疼痛,嚴重時更可能出現腳無力、跛行、無法行走,此時就需手術治療。常見腰椎椎間盤突出位置是腰椎第四節與第五節椎間盤,以及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椎間盤。如副總統賴清德去年6月即因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至北榮進行手術。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術後第二天就可出院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說,腰椎椎間盤突出治療為採用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傷口約為一公分,出血小、恢復快,術後第二天就可出院,且因是微創手術幾乎適合所有患者,但手術後同一部位仍有復發機會,需多注意保養。陳文鈐說,他今天上午才剛進行完一名腰椎第五節與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突出患者手術。在新冠疫情嚴峻時,為避免患者開刀住院,此手術更可以在門診進行,術後就可返家休養,也不一定需要住院,此手術需自付醫材費用,每次約為10萬元左右。平時應養成好習慣 才能遠離椎間盤突出陳文鈐指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腰痛患者,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症狀輕微者未影響生活時,可以經腰部牽引等復健緩解不適,而要遠離椎間盤突出,提醒平時應避免久坐、搬重物及運動傷害,並養成快走、慢跑的運動習慣,保持腰部肌力、核心肌群,而上班族應每坐一小時,應起身喝水、上廁所,紓緩腰部肌肉,降低腰椎椎間盤突出機會。至於,腰椎椎間盤突出是否可以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增生治療?陳文鈐說,這治療目前證據力不強,且注射後可能會引起局部發炎反應,尚未成為統一的治療方式,這部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證實。
-
2023-01-31 醫療.消化系統
125公斤卡車司機靠「胃鏡縮胃手術」 減21公斤!改善胃食道逆流、預防癌症
靠胃鏡縮胃手術 從125公斤降至104公斤高雄44歲于先生體重達125公斤,因嚴重胃食道逆流求醫,經內視鏡診治及藥物治療但改善有限,醫院建議進行體重管理,透過胃鏡縮胃手術利用胃鏡縫合胃壁降低胃容量,再配合正確飲食與運動習慣,術後3個月體重降至104公斤,成功甩肉21公斤。于先生從事卡車運輸業,長途開車導致吃飯時間不固定,回家就癱在沙發上,缺乏運動習慣,疲累就想用精緻澱粉、糖類飲食慰勞自己,日積月累體重高達125公斤,BMI高達35,已屬於重度肥胖,加上惱人已久的胃食道逆流症狀,讓他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改善胃食道逆流、預防癌症于先生到小港醫院胃腸內科求診,醫師沈群勝建議利用胃鏡內視鏡縮胃技術,保留胃底功能且不會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另外根據過去文獻經驗能保守達到理想體重25%的減重,多餘體重60%減重的效果,除能藉由減重改善胃食道逆流症狀,更能降低後續體重過重導致慢性病的可能。沈群勝表示,肥胖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與許多疾病的發生有關,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疾病、膽囊疾病、皮膚疾病、胃食道逆流等,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等惡性腫瘤,也和肥胖有高度相關,應即早控制並預防疾病發生。胃鏡縮胃手術與外科縮胃手術不同沈群勝說,胃鏡縮胃手術與外科縮胃手術不同,無皮膚傷口及疤痕,屬於非破壞式的胃部塑形,胃鏡縮胃是藉由縫合器械與經口胃鏡結合,在胃壁內側進行交錯縫合,將胃像荷包一樣摺疊縫合起來,可縮小胃部容量70%,減緩胃排空速度並增加飽足感,且能降低飢餓感,藉由減少病患食量及減少熱量攝取達到減重的效果。于先生術後隔天即開始液體進食,兩周後開始攝取軟質食物,除術後當日稍感胃部悶痛之外,並無明顯的疼痛感,出院即可恢復日常生活作息。沈群勝強調,肥胖造成的相關慢性疾病不容忽視,應該即早控制體重,預防疾病發生,但是若無法達成體重下降的目標,建議可至門診討論介入性治療方式,術後搭配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找回健康人生。
-
2023-01-30 醫療.消化系統
胃酸逆流不治療恐引起食道癌 9招熄滅「火燒心」
台灣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若不治療恐引發食道狹窄、食道發炎、潰瘍甚至食道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葉日貴提醒民眾,日常生活應從飲食、睡眠、穿著等9件事來預防胃食道逆流。 陳先生平日愛抽菸喝酒,年近半百又中年發福,常在吃完大餐後,特別是甜點或油膩的食物,在喉嚨處感覺有股酸水冒出來,有時候會上腹部疼痛、胸口灼熱像火燒的感覺,讓人坐立難安,尤其是躺下的時候特別不舒服。因此他到腸胃內科尋求協助,在專科醫師詳細問診後安排胃鏡檢查,確定陳先生得到胃食道逆流,經過醫師開立藥物與改善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後,症狀才趨於好轉。 葉日貴說明,人的喉部往下是食道,食道和胃相連處,由一個括約肌稱之為「下食道括約肌」(賁門)隔絕著,沒有食物通過時是關閉的狀態,類似單向的防水閘門,以防止胃酸往上逆流到食道。當下食道括約肌出現問題,胃酸會逆流至食道、喉嚨或是嘴巴,甚至到肺部,就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如胃痛、胸痛、喉嚨痛、咳嗽、氣喘、聲音沙啞等。 根據統計顯示,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 GERD)的問題。若持續性的胃酸逆流沒有治療,就有可能會引發食道狹窄,嚴重更會引起食道發炎、潰瘍或是食道癌。 哪些原因可能造成括約肌問題,產生胃食道逆流? 1.老化。 2.肥胖:腹壓大。 3.食道裂孔疝氣。 4.懷孕。 日常生活應注意那些事情,預防胃食道逆流產生? 1.減少攝取巧克力、咖啡因、薄荷類、甜食、高脂肪食物、辛辣刺激食物、酸性食物(例如柑橘類水果、檸檬或番茄等)。 2.戒菸。 3.戒酒。 4.吃完東西不要立刻平躺,最好要等0.5-1小時。有研究建議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在睡覺時,可採取左側臥姿,避免右側臥或平躺,減少食道胃酸暴露時間,進而改善胃酸逆流症狀。 5.不要吃太飽。 6.睡前2-3小時不要吃東西。 7.睡覺時可以把頭部墊高約15-20公分。 8.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和褲子。 9.減重。 若是持續不適,建議尋求醫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治療方面,通常會先給予中和胃酸的「制酸劑」;若症狀沒有改善,會再進一步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若藥物效果不佳並且症狀沒有改善,可能會需要透過內視鏡手術、腹腔鏡胃折疊手術等進行治療。亦可配合中醫用疏肝理氣、健脾益胃的方式,從自律神經調節胃酸分泌,並且增強胃氣促進消化和蠕動,以減少胃食道逆流的情況發生。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550】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及早發現哪裡不健康!醫揭這項進階健檢項目最熱門:十大癌症有五種都與它有關
健檢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很多20、30歲的年輕人也很有興趣,他們做健檢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發現疾病,而是要更早找到「哪裡不夠健康」。除了基礎、進階檢查項目,現在健檢中心更可規劃出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針對現代人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等問題,做生理、營養評估。基礎項目包含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查,費用約1萬5到3萬元。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基礎項目主要可分成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尿液、糞便等)和儀器檢查(超音波、內視鏡等),兩者都是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檢查方式,可以補足醫師望聞問切所看不到的地方,整套費用平均大約2萬到3萬多元不等。尋求健檢服務前,最好要做點功課。鄭乃源表示,自己過去就醫的歷史、父母手足的病史都很重要,健檢前最好回顧一下,做個基本整理。此外,若有抽菸喝酒、特殊飲食習慣,也要坦白告知,這些資訊都有助於規畫更完整的健檢。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商品業務處暨教育訓練處處長林辰語表示,以美兆為例,基礎項目有12大類,大約110項,除了身高、體重、體脂肪、心跳、血壓等一般檢查,還有尿液檢查10幾項、血液檢查10幾項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等、儀器檢查有心電圖、超音波、X光、骨密度、眼壓、眼底攝影、聽力檢查、婦科檢查、肺功能檢查等,費用大約是1萬5千元到2萬元左右。進階項目與常見死因、癌症相關,消化道檢查最熱門。鄭乃源表示,進階項目大都與國人常見死因、常見癌症有關,最熱門的就是消化道檢查,因為十大癌症當中有五種都與消化系統有關。以聯安診所為例,腸胃鏡檢查是聯安的強項,除了有專業的醫師群,大腸鏡看到息肉,當場就能切除,真正落實降低癌症風險。第二熱門項目是心血管檢查,除了傳統的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外,還特別引進如:小顆緊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等新穎且具前瞻性的心血管預測指標,可同時兼顧質與量的分析。鄭乃源說,雖然因法令規定,診所不能設置電腦斷層儀器,但聯安與醫院合作,因此可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找出很多零期到一期的肺癌,只要開刀切除就能治癒。其他還有女性癌症相關檢查,例如解析度更好的3D乳房攝影儀器,還有能測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基因型別,可更準確推估罹癌風險。健檢走向個人化,有時一個便宜檢查項目能救人一命。林辰語表示,健檢前需要先填寫100多題的問卷,內容包括飲食、睡眠、運動,加上美兆擁有累積30幾年的健檢大數據,每個數值都有幾十萬份資料,橫跨不同年齡層,數值範圍內還可以再分割小區間,根據這些大數據,再經過醫師問診和溝通,可以規畫出相當個人化的健檢項目組合。經過進階檢查,常會發現一些意想不到又非常重要的問題。常見代謝不好、睡不好、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問題,美兆也開發出微生理評估、營養生理評估等進階項目。林辰語舉例,有個客戶20多年來都在美兆檢查,一次例行檢查對照過去數值,發現他的鐵蛋白變超高,非常危險。醫師強烈建議他去血液腫瘤科追蹤,結果發現是血癌,但因為很早就發現,吃藥就沒事了,一個很便宜的檢查項目救了他一命。也有40幾歲的女性月經混亂,跟著姊妹吃大豆異黃酮,吃了幾個月剛好來健檢,發現雌二醇暴增10倍,婦科癌症風險很高。請她把保健食品都拍照帶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大豆異黃酮惹禍,因內含蜂王乳、琉璃苣油等植物性荷爾蒙成分,有些人不能代謝這些物質。停止服用3個多月之後,數值就正常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鄭乃源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國人對於預防醫學的觀念越來越成熟,現在很多30多歲的年輕人經濟能力不錯,積極想要維持在「健康」狀態,也瞭解檢查目的不只是早期發現疾病,更要辨識「哪裡不夠健康」並繼續進行健康管理。鄭乃源說,上班族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常感倦怠、無法恢復元氣。當他們對健康有疑慮,就會願意做「功能醫學」檢查,例如性荷爾蒙或壓力相關荷爾蒙檢查;也有許多民眾因睡眠障礙來做相關檢查。「健檢不是疾病醫療的延伸,聯安的服務也不只是在檢查當天,而是長期的健康夥伴關係。」鄭乃源表示,光是做健檢不會讓人變健康,重點在於如何根據健檢結果調整自己。林辰語表示,現代人壓力太大,常影響到消化、自律神經,感到很累、不舒服,但傳統檢查報告都正常。這時候就要從功能性檢查、營養生理檢查找答案,營養生理評估包括47個檢查項目,粒線體功能、澱粉代謝、脂肪代謝等都包括在內。
-
2023-01-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顱顏重建專家」陳建宗助林志穎臉部重建 想挑戰變臉手術
「顱顏重建專家」陳建宗去年七月出任林口長庚醫院院長一職,立刻碰上藝人林志穎駕特斯拉自撞,造成臉、手多處骨折,他所領軍的手術團隊用低侵襲方式讓林志穎的傷口更小。陳建宗說,長庚醫院過去成功完成單臂、雙臂移植等高難度重建手術,未來準備挑戰「全臉移植手術」(俗稱變臉),技術已經就緒,就等待有需求患者。2014年高雄長庚醫院完成全亞洲第一例「異體單臂移植手術」,2016年再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接上雙臂,完成全台首例「異體雙臂移植手術」。陳建宗表示,無論是從顱顏、整形外科訓練等,長庚每年訓練大量的學生、醫師手術技能,移植後成功率極高,今年長庚預計啟用「長庚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成為亞洲第一個專門訓練手術技能的訓練中心,引進國外分割大體提供醫師練習。長庚移植手術在國際上具領先地位,陳建宗說,自從完成異體雙臂移植手術後,一直希望能嘗試「變臉手術」,國外目前已經有成功案例,長庚希望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完成變臉手術的醫院。細胞療法+智慧醫療 林口長庚發展重頭戲衛福部設置特管辦法後,台灣細胞療法發展快速,陳建宗表示,長庚擁有最高等級的P3實驗室,可以發展細胞療法治療,長庚有一整套的服務。近期長庚正準備「再次」取得最高等級的電子病歷HIMSS EMRAM系統,陳建宗說,該系統是從前端的掛號系統結合後端的治療處置,如果患者戴上穿戴裝置結合24小時心電圖,可隨時傳遞數據,住院患者可以透過電子監測,監控點滴、換藥時間,手術室中的各種血流及生命偵測等,讓林口長庚真正成為一家智慧醫院。疫後的長庚醫院 感控、病床調配更升級去年台灣解封,走向與新冠病毒共存之路,疫情期間避免院內感染,疫情指揮中心要求設置專責病房,提升院內感控,減少探病、陪病,人員出入都有規定限制。陳建宗指出,疫情讓長庚醫院短時間內學習如何快速調控病房,從原本匡列小區域到設置專責病房專區,現在隨時都能把院內的病床調控到最高三成的比例作為專責病床。陳建宗說,疫情期間大幅減少探病與陪病的制度,帶來高度的「感控紅利」,但對東方人而言卻沒了情感。雖然很希望限制探病陪病的制度可以繼續留下,但如果沒有以「法」來做強制規定,恢復探病陪病制度是必然的。因疫情衍伸出的視訊診療,也期待可以更精進,陳建宗說,醫學還是需要透過觸診以及理學檢查協助診斷。養生祕訣/戒糖和甜點 下班前走8000步「醫師應該是最不注重身體健康的人。」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笑說,他沒有特殊的養生之道,而是盡可能讓生活簡單,平時沒有太多的運動習慣,但林口長庚院區幅員廣大,每天光在院內走來走去,下班前就能走8000到9000步,加上有時回家會撥空找老婆外出散步,聊天走路隨便就30分鐘,每天的運動量就夠了。陳建宗從擔任外科醫師開始,就培養「秒睡」技能,隨時都要準備好體力、隨時動刀,有時早餐才剛吃完,就得進手術室動10幾個小時手術,高度專注的過程,腦袋沒時間反應餓,等到下刀都已經是晚餐時間,導致一天只吃早餐與晚餐。接下行政職後,他比較有時間吃飯,盡可能吃三餐,但一天吃兩餐的習慣已奠定,午餐如果沒有非常餓,通常會喝一點咖啡,吃餅乾充飢。過去喝咖啡喜歡加糖和奶精,但受到喝純黑咖啡的太太影響,跟著她喝一陣子,也愈來愈習慣,漸漸就戒了糖跟甜點。接下行政職後,陳建宗把生活作息調整到盡可能規律,每天都固定在清晨5點半起床,吃完早餐就開車到林口長庚上班,7點前抵達醫院,如果早上沒有會議,會運用早上最清醒的頭腦,處理需要動腦的事情,像看論文、編審文章等。「我的情緒起伏不大。」陳建宗說,行政事務繁雜,讓他學習怎麼有效運用時間,避免所有事情都混著一起來,壓力也跟著來。「規律」是他避免壓力的最高原則,只要事情能按部就班執行與完成,壓力就減少許多,當有突發狀況時,才有力氣能臨機應變、專心反應。陳建宗小檔案● 年齡:62歲● 專長:內視鏡顏面拉皮及削骨手術、正顎手術、鼻整形手術、眼袋手術、雙眼皮手術、體脂肪移植手術、顏面微整形●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院長、林口長庚整形外科臨床教授、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常務監事、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監事●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執行副院長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ISAPS)台灣代表台灣顱顏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德州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整形外科研究員給病人的一句話● 提高自我健康意識,無論年齡層都應定期健康檢查
-
2023-01-1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王功亮:要有醫師才能留住患者!台東急重症不需後送,心臟外科急症零轉出
「台東馬偕醫院為台東唯一區域級教學醫院,擔任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肩負地方六成急診業務,也是台東人急重症最信賴的在地醫院。」因為台東馬偕醫院院長王功亮過去8年的付出,讓台東馬偕成為「台東人急重症不需後送」的醫院。婦科權威也是達文西手術專家 68歲王功亮臉上常掛笑容,40年前高醫第一名畢業後,即選擇到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服務,且專研婦癌治療。王功亮表示,婦產科患者多數帶著希望、期待與歡笑,這和他的個性相仿,也因為阿嬤罹患婦癌,促使他投入婦癌研究。之後王功亮到美國進修,學成歸國後即接下台北馬偕婦癌部主任,致力發展馬偕婦癌化療及腹腔鏡手術。10年前並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成為國內婦科權威、達文西手術專家。郭台銘兩個女兒都他接生台灣30多年前生育率高,每年近40萬名新生兒,台北馬偕每月就接生900多個,王功亮說,當年有機會接生許多寶寶,不少人指定馬偕生產,像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曾馨瑩的2個女兒,當年都指定到馬偕由他負責接生。過去婦女子宮頸癌患者多,王功亮幾乎每天都有刀,近年許多觀念改變,飲食習慣、預防醫學提升,子宮頸癌患者已大幅減少。8年多前總院派任他接台東馬偕院長,他認為是使命,強調「去台東要做事」,需要資源、更須總院支援,總院支持他的想法,自此從台北婦科指定名醫投入後山醫療。把台東馬偕打造為醫院SOGO王功亮坦言,當初台東各醫院規模都差不多,重症病人外轉是台東最大醫療缺口,不少到馬偕急重症患者,因為缺醫師或處理能力不足,近7成需外轉高雄或花蓮慈濟,他自問「我可以讓馬偕不一樣嗎?」大家都當「醫院小七」,馬偕能否成為台東醫院的SOGO百貨,提供高品質服務。「要有醫師才能留住患者!」王功亮說,心臟疾病是最危急症,當年心臟科每年有20到30名患者外轉,為重建患者留在台東馬偕信心,漸少外轉風險,只要患者可控制,他立即請總院心臟外科醫師隔日一早搭機到台東幫患者手術。患者健康出院是最好的傳播,台東人因而逐漸認同、信任東馬醫護團隊。王功亮過去在總院服務資歷,也成為到東馬服務資源,為讓東馬成為台東高品質醫院,達成在地醫療目標,他積極延攬各科醫師到東馬,擴充重症醫療設備,透過評鑑提升醫院等級,2017年取得癌症品質認證,2019年通過重度急救責任醫院評定。提供24小時視訊醫療服務現在的台東馬偕已全面提升,可提供24小時遠距視訊醫療,離島導入心臟內科遠距會診,相關疾病幾乎都可留台東在地醫療,心臟外科急症也達成零轉出成績。王功亮說,過去台東人都說生病急重症,只能送去外縣市,現在都可留在馬偕,讓你「躺著送進來、健康開心走出去」。養生祕訣/愛跳國標舞 每天快走30分鐘王功亮學生時期愛跳舞,當過土風舞社長,之後接觸國標舞,著迷舞姿美感、下工夫勤練,在台北馬偕服務時還辦國標舞社團教同仁跳舞,到台東馬偕擔任院長,曾在年終忘年會活動表演,優雅身段、標準舞姿,讓同仁驚嘆不已。王功亮表示,跳國標是從學生時代一直保留的休閒運動,剛開始是跳土風舞,後來看到學長跳國標舞,發現國標舞基本動作要求高,看似簡單舞步,但音樂間舉手投足、跨步舞蹈,必須運用各部位肌力,是非常耗體力的運動,自此勤練。年輕時熱中學舞,為王功亮身體健康打下基礎,每次舞蹈不僅運動流汗,也舒緩工作壓力,到台東後較少外出跳舞,偶爾與妻子在家共舞,但為保持運動習慣,每天會上跑步機快走運動。「身心健康都很重要。」王功亮說,他從年輕時打底,不熬夜,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培養肌耐力,每天至少快走30分鐘,飲食正常、餐食不過量,控制體重、節制甜食、戒消夜,多喝白開水、少喝刺激性飲料。學習樂觀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做自己喜歡的事,隨年齡增長,經驗累積、看得更多,更能樂觀處事。「信仰很重要!」王功亮強調,有信仰心靈上就有寄託、有倚靠、有平安,生活中遇到挑戰,透過信仰就可以找到方向,像當年得知派任台東,他就覺得是上帝旨意,「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人生後半段到台東、完成神交付的使命,非常開心、不後悔。王功亮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婦產科、專研婦癌治療、達文西手術●學歷:高雄醫學院學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現職:台東馬偕醫院院長、馬偕醫學院教授、台北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經歷: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婦癌學會理事長、台灣癌症醫學傑出獎給病人的一句話●信任台東馬偕,樂觀面對生活。
-
2023-01-01 醫療.消化系統
「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中醫教2穴位助養胃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常三餐不正常,導致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越發嚴重。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嚴重還可能引起腸胃病變,甚至演變成癌症。元氣網整理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帶您了解自身腸胃健康狀況,也教您按摩穴道,來緩解腸胃問題引起的不適感。◎胃脹氣你是否常常飯後肚子脹脹,感覺腸道內有氣體或壓力,但這股氣卻又無法排出導致腸胃不舒服、甚至還會胃痛?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是「脹氣」!常見導致胃脹氣的原因1.飲食習慣不佳:愛吃高油膩食物、進食的速度太快導致消化不良。2.易致脹氣食物:豆類、高澱粉食物、奶類、碳酸氣泡類飲料、酒精、人工甜味劑。3.胃腸道正常菌種過少: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病患,容易因胃腸道正常菌種過少,而失去發揮正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使得食物醱酵產生氣體。4.排氣功能不足:胃腸道有多餘氣體時,會刺激腸胃道蠕動,藉由人體不斷打嗝或放屁來排出體外。排氣量太少,氣體太多就會脹氣。當這樣的功能,因為疾病(如:糖尿病)、年齡老化或某些藥物等等因素而下降不足時,會造成胃脹氣。5.其他疾病因素:當有胃腸道病變、胰臟炎、腸阻塞和肝腫瘤等疾病。9飲食法改善脹氣問題1.避免容易脹氣食物2.乳糖不耐症改喝優酪乳3.改善便秘,規律排便4.定時吃好菌5.盡量少鹽少油6.細嚼慢嚥少說話7.少久坐多運動,飯後走走8.以水代酒9.吃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提醒,如果您有長期脹氣問題都無法根治,請務必看醫師診斷出致脹氣原因,才是根本之道。◎胃潰瘍有些人會把胃食道逆流跟胃潰瘍混為一談,但實際上胃潰瘍是胃的粘膜發生潰瘍,胃食道逆流則是胃液往食道的方向逆流造成刺激或發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是胃酸和胃黏膜間的平衡失常所產生。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細胞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可產生新細胞,影響胃黏膜細胞受損的原因包括胃幽門桿菌感染、胃酸過多、藥物刺激、吸菸、飲食習慣不良以及心理壓力等。胃潰瘍的症狀多數胃潰瘍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大多數是悶痛。一般而言,疼痛的嚴重度與潰瘍的大小有部分相關,愈大、愈深的潰瘍,症狀比較嚴重,部分潰瘍很嚴重卻沒有很明顯症狀,常見年紀大、有糖尿病病史或服用消炎止痛藥的患者。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哪些人是高危險群?‧家族病史:胃潰瘍病史。‧飲食習慣: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食物選擇:常食用高油脂、刺激性食物,空腹食用高油脂或刺激性食物。‧飲酒過量:長期飲酒、吸菸、吃檳榔。‧藥物使用:長期服用消炎止痛、阿斯匹林、類固醇等。‧精神壓力:過度憂慮、焦慮緊張等。‧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粘膜表皮細胞,易導致胃發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9方法助改善預防1.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2.檢查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3.未經醫師診斷,應忌用可誘發或加重潰瘍,甚至引起併發症的藥物。如:阿斯匹靈或消炎止痛藥等。4.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睡前2小時應避免飲食,戒掉吃宵夜的習慣。5.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6.禁酒、戒菸、不吃檳榔。7.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8.多運動,維持標準體重。9.減輕壓力,保持樂觀態度。提醒,輕微的胃潰瘍,在經過醫師診斷後,可透過藥物治療或日常生活習慣改善,來緩解症狀。但如果出現「吐出血或排出黑色瀝青狀的糞便、貧血症狀、急劇腹痛、反覆嘔、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胃潰瘍的嚴重症狀,就需要立即就醫檢查。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胃潰瘍 ◎胃食道逆流台灣人每4個人中有一個人患有胃食道逆流,早成原因多數是壓力大、情緒緊繃、作息跟三餐不正常,導致很常發生心灼熱、喉嚨異物感。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很多,分為典型症狀跟非典型症狀。‧典型症狀:心灼熱、火燒心,在胃部有稍灼熱感、感受到酸逆流,導致有食物、胃液逆流到口腔,但沒有反胃或嘔吐。‧非典型症狀:胸口疼痛、咳嗽、氣喘、喉嚨沙啞、喉嚨痛、嚥下疼痛、困難等,需要經由專業的醫師以及相關檢查(胃鏡、上消化道攝影),判別是否是胃食道逆流症。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45~60歲的人‧肥胖者‧消化性潰瘍患者‧懷孕的婦女‧長期酗酒者‧精神緊繃、工作壓力大11方法助改善預防1.避免暴飲暴食,細嚼慢嚥,用餐宜七分飽。2.餐後不宜立刻趴睡或平躺,避免胃部的食物逆流至食道。3.睡前兩個小時應避免飲食。4.戒掉吃宵夜的習慣,才能讓食物充分消化。5.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6.禁酒及戒煙。7.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避免胃酸分泌過多。8.睡覺時可把頭部位置墊高,減低胃酸逆流的機會。9.體重過重者宜減輕體重,並養成運動習慣,幫忙消化。10.消化性潰瘍患者,應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11.女性應避免穿過緊的衣物,增加腹部壓力,導致胃食道逆流。提醒,有胃食道逆流症的患者建議可以從改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配合適當的藥品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以及減少可能的其他併發症。中醫教你穴位按摩 養胃改善不適感中醫師彭溫雅表示,胃食道逆流的常見原因包括壓力大、情緒緊繃,也與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常吃消夜有關,這些都會導致消化機能變差,延緩胃排空的速度,分泌過多的胃酸。她建議,不論什麼類型的胃食道逆流,都可以透過早晚穴位按摩的方式保養。睡前按|內關穴內關穴在手腕下方三指、前臂正中的位置,按這個穴位對於改善肝氣鬱結、消化不良、壓力的效果都很好。建議在晚上睡前洗個澡,全身暖和之後,平躺於床上,身體肢體都不要彎曲,以免經絡受阻,效果打折。躺好之後,搭配吸氣四秒、吐氣四秒的腹式呼吸,同時以按住四秒、放開四秒的節奏,兩手各按3分鐘。因為人體血液循環全身一圈是20秒,以四秒為一個單位的呼吸和按壓穴位,也符合身體的節奏。彭溫雅表示,按此穴位可改善壓力下自律神經過度亢奮的問題,按完之後全身會很放鬆,也有助於改善入睡困難的問題。如果白天不小心多吃了,或是胃食道逆流正在發作,也可以馬上按,這個穴位感受度很強。早晨按|中脘穴第二個推薦穴位是距離肚臍四指位置的中脘穴,剛好就是胃的位置。這裡不能用按的,要用「振腹」的手法拍,手指併攏如同半杯狀,以空杯的位置去拍,大約每三秒,以不輕不重的力道拍一下中脘穴,一共拍100下,大約是5分鐘的時間。建議在早上剛起來空腹時拍,趁著陰氣未散、陽氣未動的時間,效果最好,趁刷牙洗臉的時間就能順便完成。最後,提醒有輕微腸胃問題的民眾,可以先了解您的症狀是屬於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其它胃疾,當中的哪一種,找到原因後從平日作息及飲食習慣加以改善。但若是有長期胃部疾病問題都無法根治,請務必看醫師診斷出致脹氣原因,才是根本之道,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時間,惡化引起腸胃病變。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參考資料:‧胃脹氣怎麼辦?除了打嗝和放屁,10招讓你解決肚子脹氣困擾‧胃潰瘍會轉變成胃癌嗎?醫師教你胃潰瘍5大緩解方式‧元氣網疾病百科:胃潰瘍‧每4人就有1人中!胃食道逆流分4型 中醫教早晚按2穴道緩解‧元氣網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
-
2022-12-3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盍各言爾「痔」? 予豈好「便」哉!
我國古書裡面,充滿人生的智慧,這些智慧如用現代醫學眼光來詮釋,也是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子曰:「盍各言爾『痔』?」古代,孔子學生常常坐著研讀經書,因此學生中多人常會有各種痔瘡,有內痔、外痔、混合痔等,因此,孔子要學生們一個個拿出來大家討論一下。又如孟子:「予豈好『便』哉!」孟子常常莫名其妙拉肚子,常常一個人占用洗手間,擦手紙也用得凶,招致誤解,因此他辯解說:「我不是故意要拉肚子的!」痔瘡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血便,或細菌感染引起痔瘡發炎,但因「十人九痔」,也常常誤導一般人以為血便,大便有血就是痔瘡,事實上有不少人血便可能是因為大腸長了瘜肉或大腸長了癌症而引起的。至於「予豈好『便』哉」,一直拉肚子,以前不會,現在會,如果拉個幾天就停了,可能是急性腸胃炎吃壞了肚子,但也可能是大腸長了癌症,大便習慣因而改變,不可疏忽。大腸癌是台灣國人過去十幾年中增加最多的癌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因幾十年前得大腸癌者少之又少。大腸癌發現得早,及早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幾乎等於痊癒。但如果發現得晚,跑到局部淋巴腺或轉移到肝臟就很麻煩了,除了可以手術者施行手術之外,通常還會合併化學治療,病人辛苦,家人心疼,醫生也覺得不「甘」,怎麼那麼晚才發現?透過糞便檢查可以發現大便中的潛血,進一步做大腸內視鏡檢查以確定原因,但最確切診斷還是要做大腸鏡檢查,並做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大腸癌前身是大腸瘜肉,因此有大腸瘜肉一定要切除,以免它惡化變成大腸癌。此外,瘜肉切除了,其他部位的大腸也會再長瘜肉出來,因此,如果有了大腸瘜肉,至少三年或最好兩年要再做一次大腸鏡。總而言之,短短幾句古聖先賢的話,裡面蘊藏著多少現代醫學的寶藏,且與切身有關。在新年之際,多讀取一些古聖先賢的書,加上融合現代的知識,才可以每年快樂的過新年。●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2-30 焦點.杏林.診間
生活4大錯亂 食道癌前病變上身!中西醫師以自身案例告誡患者,每天喝它護胃
天氣變冷,胃病患者增加,想起過去在醫學中心沒日沒夜不正常作息,撐到出現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我現在常以自己當案例告訴患者,他們就能聽得進去,而願意配合治療。當時我是忙碌的「上班族」、常熬夜寫報告計畫,早上一定要喝咖啡提神,一路忙到下午三點多,才匆匆吃完「午晚餐」就累到趴在桌上睡著,晚上六點又要繼續忙到十一點,下班後吃了消夜才休息。日子一久,開始打嗝、容易餓、常泛胃酸、頭暈,晚上更睡不著,做胃鏡檢查發現,胃和十二指腸都發炎、胃食道逆流,食道和胃交界處賁門括約肌鬆弛,下端食道出現「巴瑞特食道症」。這是我在醫學中心的生活,雖是中西醫師,知曉西醫病理與中醫保養,但實際上很難做到,這也是很多現代人的生活寫照。那我的飲食生活作息錯在哪裡呢?犯四大錯 受困胃酸逆流1.咖啡因:其實咖啡應該是讓人放鬆、不是用來提神的,緊張環境下喝咖啡,交感神經會更活躍,胃酸更多、黏膜更易受傷。2.誤餐又吃太快:硬撐著不吃,胃酸刺激黏膜易發炎,糜爛成胃潰瘍甚至穿孔;而吃飯太快,食物沒唾液澱粉酶初步消化,會增加胃酸停留、胃排空時間與負擔。3.趴睡桌上:剛吃完就趴桌上,賁門壓力增加,胃排空遲滯,胃酸易逆流浸潤括約肌和下端食道破壞腺體。飯後至少半小時才睡,趴睡要留意不可悶壓胃部。4.緊張作息和晚睡:易交感神經容易興奮,促進胃酸分泌,影響睡眠品質,造成惡性循環,正是中醫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胃酸逆流者常覺得睡眠淺,起床時口乾舌燥。這「四大錯」影響賁門括約肌,難以正常收縮阻擋胃酸倒流,長期因胃酸浸潤鬆弛,胃酸會侵蝕食道下端腺體,腺體變性成巴瑞特食道症,若放任不管,可能癌變,需按時做胃鏡追蹤。改善胃病 三種緩解方法應對胃病,建議採三種緩解改善方法:1.藥物:西醫常開質子幫浦阻斷劑,盡量阻斷胃酸,中醫講辨證論治,症狀體質多有不同,處置前須仔細診察。2.食物:少吃酸甜辣刺激胃酸,搭配養胃食物如高麗菜、秋葵、紫菜、百合,讓胃黏膜較健康。我也一直服用苦茶油,冷壓為宜,固定睡前服6-8㏄,胃酸發作時加喝一次,可保護胃黏膜,且不像制酸劑那樣產生空氣易噯氣打嗝。3.生活習慣:要調節自律神經,避免暴怒,練習靜坐冥想,聽舒服音樂,忙碌也要休息,保持固定用餐習慣,吃飯不要過快,餐後不可立刻躺平趴睡,胃保持良好排空,自然不怕胃酸停留逆流。醫學辭典/巴瑞特食道症食道癌與胃食道逆流有關,三至四成胃食道逆流病人會出現食道炎,食道的上皮細胞長期被胃酸破壞,為適應強酸產生惡性變化,進而出現食道癌前病變「巴瑞特食道症」,無法透過X光發現異樣,需以特殊內視鏡才能確診。若被確診巴瑞特食道症,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30至40倍。郭世芳小檔案現職:●郭世芳中醫診所院長●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年齡:55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中西結合研究所醫學碩士●教育部部定講師專長:●過敏風濕免疫疾病●癌症中醫調理●內科疾病經歷:●西醫內科專科醫師●中西整合專科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中醫部中西整合醫學科主任
-
2022-12-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預防重於治療」是維持健康的鐵律!卓建志守護居民健康,撐起緊急醫療網
「『預防勝於治療』雖是老生常談,卻是健康的鐵律。」這是彰化縣卓醫院院長卓建志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提醒病人保養身體很重要。台灣健康保險制度幾經更迭,卓建志繼承父業,帶領醫護順應政策和時代的變化,穩定中求成長,逐步擴充醫療量能,撐起全縣緊急醫療網一角,守護南彰化平原居民的健康。繼承父志 接手自家醫院台灣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北斗舊名)」,卓建志的父親卓木鐸1950年在繁華北斗鎮開設小兒科診所,雖訂有看診時間,但實際上是全年無休,卓建志印象中的爸爸視病猶親,半夜為急病者看診,免費施藥給窮苦患者,病人和民眾交相稱讚,讓卓建志立志長大也要當個好醫師。卓木鐸購地興建「卓綜合醫院」,卓建志醫學院畢業先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歷練,1987年回自家醫院幫忙,兩年後挑起院務重擔,並整修院舍、添購醫療器材,朝向現代化醫院經營。1992年獲衛生署醫療發展基金補助新建大樓,病床數從60床逐漸增至120床,又因應人口高齡化的疾病,陸續增設骨科、復健科、腦神經內科、家醫科等科別,以及開設泌尿科特別門診。開腦一千元 曾抗議給付低卓綜合醫院1995年更名「卓醫院」,無論哪種院名,卓建志和父親都配合醫療政策承辦國家醫療保險,曾因勞保醫療給付過於低廉,腦部外科手術「一個頭一千元」,時任彰化縣醫師公會理事的卓建志認為對醫病不公平,積極連署南彰醫院抗議,勞保給付獲改善,但好景不長,全民健保1995年開辦,再度挑戰地區醫院生存能力。健保實施 形成「大者恆大」卓建志說,健保實施後又因醫療給付問題,形成「大者恆大」局面,大型醫療體系旗下醫院有區域醫院規模卻留在地區醫院等級,病人流向這些醫院,而且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服務觸角」到處延伸,在卓醫院門前就有4家大醫院設候車站,令人無奈。農業鄉鎮人口快速高齡化,卓建志赴日考察日本護理之家,認為是地區醫院的轉型方向,把自家醫院急性病床漸進式申請改為護理之家病床和洗腎病床,保留20床作為緊急醫療,未來成立社團法人,進一步轉型讓醫院得以永續經營。養生祕訣/3動脈阻塞 調整飲食常健走笑口常開的卓醫院院長卓建志,每天把走路、爬樓梯當運動,自認身體狀況不錯,60歲那年收到太座送的高階體檢大禮,竟檢出心臟三條動脈有兩條完全阻塞、一條阻塞95%,看到報告嚇出一身冷汗,手術後當個聽話病人,按時服藥也定期健檢。「剛回來自家醫院的10年內,眼裡、心裡都只有工作。」卓建志傳承父親的行醫精神,忙到沒時間做休閒運動,全年只有勞動,加上「能吃就是福」飲食不忌口,他坦言沒注意到這樣長期累積下來,體內埋藏了地雷。60歲生日前夕,卓建志的太太說忙了大半輩子,已經有年紀,自己當醫師也該做高階健檢,「妻命難違」,卓建志做生平第一次大體檢,收到的報告顯示:「動脈硬化指數破千(正常值應小於4),心臟三條動脈僅存一條暢通率5%,其餘完全阻塞。」隨即安排裝置心臟支架手術。卓建志表示,40多歲曾抽血做一般檢查,當時尿酸值12(正常男性應低於7)、血脂數值1300多(正常值應低於200),他服藥控制得很好,身體沒有異狀,所以心臟動脈嚴重阻塞,他沒有不適感,玉山攻頂、潛水等運動樣樣來。「度過隱形劫難,我應調整生活形態。」卓建志重新分配時間,經常到溪頭等鄰近山林健走,保持均衡飲食和心情愉悅。「人生赤裸裸的來,什麼都帶不回去。」卓建志說,憂愁不能解決事情,飲食不必特別忌諱,笑咪咪過日子,才不辜負出生走這麼一趟。卓建志小檔案●年齡:67歲●專長:消化外科、內視鏡、超音波、老人急重症的專科醫師●現職:彰化縣卓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業●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總醫師、彰化縣北斗卓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是維持健康的鐵律。
-
2022-12-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血便應速就醫!30歲男血便、嘴唇與手指末端黑色斑塊 醫:這病恐引發大腸癌
血便應速就醫!30歲越南籍移工陳先生來台工作1年多,血便以為痔瘡發作,豐原醫院發現男子嘴唇與手指末端出現黑色斑塊,安排大腸鏡檢查有多處大小不一瘜肉,切片送檢為「黑斑瘜肉症候群」;醫師王柏政說,此症狀是形成大腸直腸癌的原因之一,所幸及早治療根除。豐原醫院肝膽腸胃科王柏政醫師表示,此患者情況特殊,一來患者年紀尚輕,二來患者表示家人沒有類似症狀,請他脫下口罩發現,患者嘴唇有數個黑色斑塊沉積,雙手手指末端則有黑色色素沉積。王柏政分析,綜合上述症狀、內視鏡切片病理檢查報告,診斷患者為黑斑瘜肉症候群 (Peutz-Jeghers Syndrome),是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口及肛門周圍皮膚、唇頰黏膜、指趾末端的黑色素沉著,和消化道存在多發性瘜肉為特徵。黑斑瘜肉症候群症患者常有胃腸道、生殖系統和其他器官的良性或惡性腫瘤,王柏政指出,患者此症狀是形成大腸直腸癌的原因之一,所幸及早發現根除,避免釀成大腸癌病灶。而此病少見,男女發病率相等,約有一半病例有家族史。陳先生回想後分享,雙手、腳的黑色斑點從小就有,國中開始偶有血便,因來台灣後更嚴重,尋求就醫。王柏政說,血便有許多原因,不是年紀輕就是痔瘡或相對無害的狀況,加上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出現血便情況應盡速就醫,降低大腸直腸癌訣竅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定期篩檢。
-
2022-12-13 醫療.消化系統
肝也會結石? 南投七旬翁腹痛就醫查出「肝結石」
南投一名劉姓男子因上腹疼痛,且痛感延伸到背部,就醫後發現並非單純肚子痛,而是「肝結石」,後續透過內視鏡膽管攝影取出結石,並放置支架,接著由外科醫師採取3D腹腔鏡肝及膽囊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不到一周就順利出院。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民眾經常聽到腎結石、膽結石,但鮮少聽到肝也會結石,該名劉姓患者近七旬因肚子痛急診就醫,醫師察覺其黃疸、尿液顏色變深,發現不太對勁,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查出其肝內膽管結石合併總膽管及膽囊結石。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說,「肝內膽管結石」即「肝結石」,就是肝臟內的膽管有結石產生,結石恐導致膽管系統內的膽汁流速減緩或阻塞,手術前,先施行內視鏡膽管攝影(ERCP)取出膽管結石,並放置支架撐開膽管,以利膽汁暢通。而在清除結石後,由外科醫師彭正明、黃信傑接手進行3D腹腔鏡肝或膽囊切除手術時,因先前已透過ERCP取出結石,手術時就無須劃開膽管,裝置引流管,彭、黃便使用3D立體腹腔鏡為病患切除左側肝臟占全部肝臟的35%及切除膽囊。彭正明說,相較傳統腹腔鏡手術,3D立體腹腔鏡能提供手術醫師更清楚的影像視野,手術處理精準度高,增加手術安全性,傷口也比傳統開腹手術小,僅需在腹部開三到四個小傷口,降低術後疼痛,患者恢復速度也更快。南投醫院則提醒,肝結石的成因較複雜,當膽管狹窄、腫瘤、感染或與個人體質及飲食習慣等皆可能導致結石,症狀則有發燒、上腹痛、噁心、嘔吐、黃疸等,沒即時處理恐引發膽道癌,若有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
2022-12-06 醫療.泌尿腎臟
男人攝護腺肥大「這時」就開始!常見症狀一次看,不治療嚴重恐致尿毒症
攝護腺肥大是老年男性常見好發的疾病,尤其連假期間常見許多老人家因為出遠門去玩,又在高速公路上塞車憋尿,不知不覺膀胱積尿過多,加上攝護腺肥大的阻塞,導致突然尿不出來,因而掛急診導尿。攝護腺肥大 40歲以上開始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王彥傑表示,一般而言,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容易開始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在60歲以後,一半以上男性會罹患攝護腺肥大,超過80歲後,有8成以上男性患有此症。攝護腺肥大初期可能只有輕微頻尿,容易被患者忽略而未去治療,一般說來,如果躺床睡覺之後,還需要起來小便兩次或兩次以上,都應盡快就醫。攝護腺肥大有2大類 常見症狀一次看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主要有兩種。王彥傑主任說明,第一是壓迫性症狀,尿柱會變細無力,甚至中斷,分好幾次才能解完;小便時必須等待好一陣子才能解出來。第二是刺激性症狀,會老覺得膀胱裡還有殘尿,或者尿急導致無法控制而流出。排尿次數增加,尤其是晚上常常起床好幾次小便。攝護腺肥大不治療 嚴重恐致尿毒症攝護腺肥大如果不治療,時間一久,也會引發一些不良的後遺症。初期排尿的速度不一定會有明顯的改變,但夜間如廁的次數可能會增加,雖然偶而會出現不舒服的排尿症狀,但還沒有殘尿的現象;到了中期,膀胱開始無力,進而產生殘尿現象,容易有泌尿道感染,甚至血尿;到了後期,排尿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小便經常中斷,尿液嚴重滯留。若再不治療,可能進一步會造成腎水腫甚至尿毒症。3種方式 診斷攝護腺肥大醫師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來診斷攝護腺肥大:1.肛門指診:將手指伸入患者直腸內,檢查直腸前方的前列腺大小。2.經直腸超音波檢查:運用新式的超音波檢查儀,可以精準描繪出器官的 結構和體積,並檢測出攝護腺是否有異常的病灶。3.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簡稱PSA):利用抽血檢驗,如果血液中攝護腺特異性 抗原的數值異常偏高,甚至可能是癌症的前兆。治療攝護腺肥大 當心日常這些行為輕度的攝護腺肥大,一般用藥物治療即有不錯的效果,但如果藥物治療無效,或者有嚴重的阻塞症狀、腎水腫、反覆的泌尿系 統感染、頻尿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等,則應該進行內視鏡攝護腺肥大的手術。王彥傑主任提醒,中年男性應定期健康檢查,如果已知罹患攝護腺肥大,應特別留意尿液中是否有發炎或出血現象;此外,生活中久坐、乘車、騎摩托車、 腳踏車等,也會刺激攝護腺充血、腫脹,要特別注意。【延伸閱讀】20年來僅有化學治療 免疫療法為小細胞肺癌突破瓶頸 別忽視腸胃不適恐成癌 定期吞「膠囊」照胃鏡及早治療【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598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06 癌症.頭頸癌
「如果一定要得一次癌症,我寧願選甲狀腺癌」為何外科醫師這麼說?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1],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是台灣十大癌症中的第八名,於男性中排名第十二,於女性中則是排名第四。甲狀腺癌的發生個案數約佔所有惡性腫瘤個案數的4%,而死亡個案數僅佔所有惡性腫瘤死亡數的0.35%,由此可見甲狀腺癌是一個相對來說發生率較高、死亡率較低的癌症。若能夠早期發現,甲狀腺癌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好治療且預後相當好的癌症。本篇文章將帶你認識甲狀腺癌的症狀、預後、治療,並詳細介紹甲狀腺切除手術及術後照顧。甲狀腺癌有什麼症狀呢?預後如何?甲狀腺是一個人體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對人體生長發育、代謝、適應環境都有莫大的影響。甲狀腺位於脖子前方,周圍有氣管及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等重要器官通過。甲狀腺若癌化,則會有脖子腫大或淋巴結腫大的表現。嚴重的話,腫瘤可能會壓迫到氣管或喉返神經,造成呼吸困難、聲音沙啞的症狀;壓迫到氣管或後面的食道,造成喉嚨有異物感或吞嚥困難的症狀。因此,若發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至一般外科確認,醫師會透過觸診、超音波檢查或是細針穿刺檢查,確認有無惡性的可能性。依據組織學下的特徵,甲狀腺癌可以被分為四個類型—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濾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FTC)、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MTC)、退行性/分化不良甲狀腺瘤(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 ATC)。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突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的91%、濾泡癌佔5%、其餘類型則是各約佔1%左右。在甲狀腺癌當中,乳突癌是最常見、也是預後最好的甲狀腺癌,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研究統計,五年存活率將近100%,無轉移的濾泡癌及髓質癌也與乳突癌相差無幾。不過較不常見的退化性/分化不良甲狀腺瘤的預後就比較差了,五年存活率僅有34%。至於有轉移的甲狀腺癌,可以分為轉移到附近組織及淋巴結的局部轉移(regional),以及離開甲狀腺周圍的遠端轉移(metastatic)。甲狀腺癌的遠端轉移容易透過血液、淋巴,轉移至肺部、骨骼、肝腎等器官;髓質癌及分化不良癌比起另外兩種類型更容易遠端轉移。局部轉移甲狀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乳突癌99%、濾泡癌98%、髓質癌90%,分化不良癌剩下9%;遠端轉移甲狀腺癌的五年存活率,乳突癌75%、濾泡癌63%、髓質癌40%,分化不良癌則只有4%的人可以活超過五年[2]。甲狀腺癌有什麼治療選擇呢?一定要開刀嗎?甲狀腺癌的治療包含外科手術、術後放療、以及輔助的標靶治療。一旦懷疑有惡性組織的可能,甲狀腺癌的首選治療就是進行外科手術;術後放療及標靶治療都是用來輔助術後可以將癌組織清得更乾淨。外科手術切除的範圍有多大呢?選擇包含了甲狀腺全切除術、單側甲狀腺切除術、以及淋巴廓清術。雖然醫師會考慮許多因素,但為了讓癌細胞沒有藉屍還魂的可能性,只要腫瘤大於1公分,幾乎都會選擇全切。● 如果有淋巴轉移的可能,必須加做淋巴廓清術。● 若腫瘤範圍介於1到4公分,會與病人討論、評估可採取單側或甲狀腺全切手術。● 如果出現了局部或遠端轉移,腫瘤大於4公分,曾經接受過放射治療,則必須選擇甲狀腺全切手術[3]。甲狀腺全部切除的好處是後續好追蹤、不會受到剩餘正常甲狀腺組織的干擾,而且術後放療的效果較好,但壞處就是術後要一輩子服用甲狀腺素以維持甲狀腺功能;單側甲狀腺切除術的好處是可以保留部分的甲狀腺、不需要一輩子服用甲狀腺素,但是會受到剩餘甲狀腺組織的干擾而無法做術後放療,而且追蹤不易。傳統的甲狀腺切除手術會直接在脖子前方劃下切口,導致許多人因為擔心術後不美觀而不願接受手術,不過不用擔心,現在有內視鏡輔助或微創手術的選項可以選擇。小於1公分的微小乳突癌,可以考慮用微創方式經口或經腋下切除單側甲狀腺。非上述情形的也有內視鏡輔助手術可以選擇,雖然在脖子前方仍會有傷口,但比傳統手術小很多,看起來也更美觀,大部分病患接受度也更高。術後放療是在手術後接受口服放射性碘治療,利用癌細胞會吸收碘的特性,使用具有放射性的「碘-131」釋放出的β射線,瞄準並撲滅剩餘癌細胞。因為體內的碘會影響身體對放射性碘131的吸收,療程前需採取「低碘飲食」。另外,療程前也須停用甲狀腺素,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療程期間及療程後需注意輻射安全防護,一週內多喝水、多排尿,盡量獨立寢居、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減少與小孩和孕婦的長期間近距離接觸。輔助的標靶治療可用藥物不多,主要作為外科手術的輔助角色,手術與放療無法清除時,才會使用Sorafenib或Lenvatinib輔助清除癌細胞。切除甲狀腺後會有後遺症嗎?術後要注意什麼呢?所有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甲狀腺切除手術的併發症有以下幾點:1. 喉返神經受傷,造成聲帶功能受損、聲音沙啞2. 術後頸部出血、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容易喘3. 手術傷及副甲狀腺,影響血鈣吸收,造成血鈣過低,抽筋、手腳發麻等缺鈣現象不過手術併發症的發生與醫師技術有關,建議選擇技術純熟的外科醫師,較能避免後遺症的產生。除了擔心後遺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做好術後照顧的工作。因為甲狀腺素是人體必須的賀爾蒙,切除了全部的甲狀腺後,病患需終身補充甲狀腺素,以維持人體正常機能。服用甲狀腺素有兩個目的,一是切除甲狀腺後病患常出現甲狀腺低下的問題,補充甲狀腺素可以改善不舒服的症狀,二是高甲狀腺素可以抑制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的分泌,抑制殘餘甲狀腺組織的生長。療效好、復發少的甲狀腺癌—「如果一定要得一次癌症,我寧願選甲狀腺癌」甲狀腺癌的治療非常簡單,基本上只要切除甲狀腺加上術後放療或標靶治療,預後可以接近100%。甲狀腺癌病患有許多年輕女性,許多人因為在意美觀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不過以我自己遇過的病患為例,有一位阿姨年輕時有甲狀腺癌加肝臟轉移,經過手術切除後,10多年來追蹤良好,甚至現在孫子都上國中了。由此可知,即使有遠端轉移,大部分甲狀腺癌的預後還是非常好。因此,還是鼓勵那些有症狀的患者去醫院接受檢查,有惡性的可能便及早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只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應是相當良好。參考文獻: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2. ASCO, 03/2022: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thyroid-cancer/statistics3.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3.2022-Thyroid carcinoma【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兆偉醫師】甲狀腺癌一定要切除甲狀腺嗎?會不會有後遺症?外科醫師來解惑】
-
2022-12-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本土劇男神罹十二指腸腫瘤!急動刀「肚開4洞」 醫:腹腔鏡傷口小成趨勢
臺灣本土劇男神潘逸安,出道16年拍攝眾多八點檔作品,近日驚傳入院動刀的消息,對此,網紅妻子Vivian透過經紀公司低調證實他是動腸胃手術。40歲潘逸安出道16年,拍攝《戲說台灣》、《親戚不計較》、《家和萬事興》、《甘味人生》、《生生世世》等戲劇作品,近日才剛殺青公視《牛車來去》,卻驚傳入院動刀的消息,對此,他也於今(1)日中午,在社群平台上報平安,PO出虛弱躺床的術後照,透露自己是無意間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身上長了腫瘤,並做了腹腔鏡手術。「終於有時間去把身體裡不知道是好是壞的東西給處理掉!」潘逸安今說自己無意間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長了腫瘤,而因為長的部位比較特殊,是在十二指腸裡,「其實說起來也有點幸運,那個位置基本上胃鏡、大腸鏡都不太會去照到,醫生很用心 有往深處檢查,才發現了它的存在!」而腫瘤的體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再加上十二指腸腸道很窄,就算是良性的腫瘤,未來也有可能長大變成惡性或,長大就塞住腸道。無法用簡單的內視鏡切除,因此最終還是開刀了。潘逸安說好險現在的醫療技術發達, 選擇「腹腔鏡」會減少許多疼痛(腹腔鏡肚子有4個洞的小傷口)。術後須禁食禁水4天,他整天都在昏睡中,「就讓自己徹底好好休息一下順便減肥,希望大家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最後,潘逸安也感謝醫師跟麻醉醫師沒讓自己多受苦,也感謝家人的照顧,並喊話「朋友們,待我再次滿血回歸吧!」腹腔鏡手術傷口小成趨勢隨著手術醫療器材的升級,加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腹腔鏡手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熟,處理腹內病灶,只需開個小傷口,運用器械切除,既美觀且出血量少,相當受歡迎。不過醫師提醒,若遭遇緊急狀況,比如腹內大量出血、生命垂危的重症病人,比起使用器械操作,應開較大的傷口讓雙手能進去壓迫止血,能更及時救治。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黃漢斌表示,傳統腹腔手術需要剖腹,傷口大小約15到20公分,要開得夠大才能將雙手伸進去執行手術,把病灶或發炎組織切除。腹腔鏡手術的特色只需要在肚子上劃開小傷口建立幾個通道在腹腔內灌氣實施氣腹術,再透過具有保護功能的套管,把手術器械以及攝影機置入腹腔內,藉由攝影傳輸的影像,外科醫師在體外同步進行手術。每個打洞的傷口約1公分到2公分就能處理,因此,腹腔鏡手術的特色是傷口較小、出血量較少,恢復較快,使得住院天數也較短,對病人來說也比較美觀。腹腔鏡手術費有健保給付黃醫師表示,腹腔鏡手術費本身是有健保給付,自費的項目主要來自醫材,比如超音波刀,組織凝集器等,這些器械可以通過發電,或者用金屬的高頻率產生熱能,讓手術止血的時間大大縮短,這一類的醫材,健保就不給付。潘逸安也用自身經歷提醒大家,30歲後就要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腫瘤,才能預防勝於治療。
-
2022-12-01 醫療.消化系統
咽喉逆流比胃食道逆流難察覺!醫師點出「逆流」5危險信號
該如何知道自己有逆流典型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會有胸口灼熱的症狀——進食後會胸口疼痛,尤其是吃完油炸物或油膩的食物後。大多時候,醫生會將此患者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疾病。較困難的問題是如果你是「非典型」或「隱性」逆流,也就是咽喉逆流,該從何得知呢?逆流的常見症狀.沙啞.慢性咳嗽.短暫窒息.吞嚥困難.喉嚨有個腫塊.鼻涕倒流.胸口灼熱咽喉逆流在白天或夜晚都可以發生,但是大部分咽喉逆流的患者不會有胸口灼熱症狀(因此是「隱性逆流」)。針對這一點的解釋為逆流物質停留在食道上的時間不夠久,因次不會使器官出現難受症狀;然而,即使只是一點胃液進入喉嚨,就會產生症狀。喉嚨和聲帶對於逆流導致的刺激和損傷,其敏感程度是食道的一百倍。咽喉逆流的症狀為聲音沙啞、喉嚨太多黏液、淸喉嚨、鼻涕倒流、慢性咳嗽、喉嚨有個腫塊的感覺、喉嚨疼痛、短暫窒息、呼息短促、氣喘、鼻竇問題、吞嚥困難、牙齒疾病,甚至口臭。有些人會有間歇性或慢性沙啞,有些人會有嚴重鼻腔和喉嚨倒流的問題—即過多黏液或痰—所以導致慢性的淸喉嚨。如果發現任何一種上述症狀,特別是如果你抽菸,那麼應該問問你的醫生你是否有咽喉逆流的可能性。逆流症狀指數(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下列9個問題,請依照自己的狀況,圈選0-5 分,最後將所有分數加總,以得到你的逆流症狀指數。最常診斷和治療咽喉逆流的專科醫生為耳鼻喉科醫生。而身為耳鼻喉科醫生,我們使用逆流症狀指數(RSI)作為篩檢工具。你可以藉由回答上述問題來瞭解自己的逆流症狀指數。一般來說,咽喉逆流的魔法數字是15,但是逆流症狀指數並非一定能夠確認你罹患咽喉逆流,因為有些咽喉逆流的患者,其逆流症狀指數很低。另一方面,大多數咽喉逆流患者具有一個以上的症狀。潔米醫生所治療的患者,逆流症狀指數平均大於20。如果你察覺自己有任何一項逆流徵狀,請去看醫生。逆流的危險信號以下是一些嚴重逆流的警告信號與症狀(咽喉逆流和胃食道逆流)。其中一些症狀,可能還表示存在更危險的情況。1. 用餐後出現壓迫性胸痛,讓你懷疑自己心臟病發;顯然,為了以防萬一,你應該立刻前往急診室。2. 半夜從酣睡中醒來,像條離開水裡的魚一樣咳嗽和大口大口地呼吸;這稱作喉痙攣,你不會因此而死,但是感覺起來會。3. 慢性咳嗽超過三個月,但是胸部X光正常。對於難以診斷的慢性咳嗽,逆流是最常見的原因。4. 除了正在進食之外,喉嚨如果總是感覺起來有腫塊;通常是咽喉逆流。5. 早晨聲音沙啞、漸進性(惡化)的聲音嘶啞,還有吞嚥疼痛,都可能是咽喉逆流的症狀,甚至可能是喉癌。你應該去看耳鼻喉科醫生。逆流相關症狀和疾病(咽喉逆流與胃食道逆流)逆流與睡眠障礙你一天當中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和何時進食皆可以嚴重影響你的睡眠品質—反過來說也會影響你的專注力、情緒、工作習慣和整體的生活品質。如果你有逆流,避免過度進食,尤其是過度飮酒。此外,飯後3小時你不應該躺下;如果你有夜間逆流,你應該準備一個三角枕或類似的東西以抬高頭部和胸部。光是支撐頭部的普通枕頭沒有幫助。抬高胸部能使你的晚餐更難恣意遊走;重力會幫忙。對逆流患者而言,酒精是個打擾夢鄉的問題製造者。它會放鬆食道瓣膜,放行胃的內容物逆流。此外,如果你在腦袋不淸不楚的情況下睡著,那麼你就是眞的喝醉了,而且可能會在三到四個小時後醒來,出汗的同時腦中還充滿一百萬種不同的想法;這就是酒精戒斷的跡象。永遠不要在頭腦混沌不淸時去睡覺。做些呼吸運動,盡可能保持淸醒並飮用大量白開水。如果你半夜會醒來咳嗽,那麼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逆流,另一種則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而這也可能會因為逆流而更加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你的喉嚨會在睡眠期間塌陷,尤其發生在更深層的睡眠週期中。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打鼾有關,但是打鼾可以是逆流或其他情況所造成,如體重過重或鼻道慢性充血。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非常常見卻被低估的疾病。如果你想得到一夜好眠,吃一頓淸淡的晚餐,且至少在睡前3小時用餐。避免過鹹的食物,它可能會讓你因為脫水而醒來,並且避免飮用超過一杯葡萄酒或等量的酒。當然,不要喝含咖啡因的飮品。想要眞正輕鬆入睡,你可以嘗試溫水浴、舒緩的音樂和洋甘菊茶(不要薄荷茶!)。再次重申,太晚進食是逆流的關鍵風險因子。如果可以,我們會堅持讓每位會逆流的人在晚上8點關閉廚房,尤其是有氣喘等呼吸問題的人。此外就是—永遠不要吃宵夜或睡前零食。潔米醫生的臨床案例費莉西雅是一名70歲女性,她身材苗條且愛運動,從前是名舞者,而且為了維持體態,每天會從事一小時的瑜珈。她因為慢性咳嗽和早晨聲音沙啞而前來尋求協助。她的喉頭是場災難。藥物對她沒有效果。她告訴我關於自己「健康的」日常養生法:一份大量的晚餐,接著是做一小時的瑜珈,睡前再吃一顆澳洲史密斯青蘋果。嗯,是這樣的:你永遠不應該在飽腹的情況下運動,或是在用餐後3小時內躺下!此外,吃紅蘋果還可以,但是對於逆流患者來說,一顆酸(非常酸)的史密斯青蘋果就像是一塊逆流磁鐵,特別是在睡前食用。我直截了當地告訴費莉西雅。請她把她的「大餐」改到中午享用,瑜珈練習與點心挪到更早的時間,並且以紅蘋果取代她每日一顆青蘋果的習慣。光是這些改變,就足以使費莉西雅的症狀完全消失。書籍介紹書名:【跨科解密】胃食道逆流修復全書:美國權威醫師12年實證,兩大飲食階段✕75道低酸料理,14天終結各種逆流症狀作者:潔米.考夫曼, 喬丹.斯特恩, 馬克.鮑爾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8/25作者簡介潔米.考夫曼(Jamie Koufman)是世界上逆流疾病的主要權威醫生之一,也針對逆流議題在美國國內和國際間巡迴演講。近三十年來,她的開創性研究集中在探討逆流對聲音和呼吸道的影響。她創造了「隱性逆流」(Silent reflux)和「咽喉逆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兩個涉及喉頭和喉嚨逆流的醫學術語。考夫曼醫生是紐約聲音研究所(The Voice Institute of New York)的創辦人和主任,該研究所是美國最重要的綜合聲音治療中心之一。她是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的臨床耳鼻喉科教授,自1994年以來每年都被列為「美國頂尖醫生(Top Doctors in America)」。考夫曼醫生撰寫了一個關於嗓音障礙、聲帶手術、逆流和經鼻內視鏡的醫學部落格:www.VoiceInstituteofNewYork.com。喬丹.斯特恩(Jordan Stern)是具有美國專科執照的耳鼻喉科醫生(頭頸外科),在上呼吸道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他也是綜合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中心「BlueSleep」的創辦人及主任,並且組建了一個跨專業團隊,致力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和打鼾。斯特恩醫生經常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頭頸部腫瘤方面進行發表和演講。他是聖文生頭頸腫瘤外科計畫(Saint Vincent’s Head and Neck Oncologic Surgery)和紐約眼耳醫院頭頸外科服務(New York Eye & Ear Infirmary’s Head and Neck Surgery)的前主任。自2007年以來,他每年都被列入《紐約時報》的「頂尖醫生(Top Docs)」名單中。他與鋼琴家馬格達萊納.巴切夫斯卡(Magdalena Baczewska)一起製作了〈Music for Dreams〉(見www.bluesleep.com)。馬克.麥克.鮑爾(Marc Michel Bauer)是法國廚藝學院(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的主廚和備廚,在過去的18年裡,他在那裡磨練烹飪和技術能力,並熱情從事教育和啟發後輩。身為一名法國主廚,他曾是曼哈頓「Délices de France」的行政主廚。他在法國獲得了烹飪藝術和科學的雙重高級認證,並在紐約州立大學學院(SUNY College)獲得了理學士學位。鮑爾主廚透過使用從國外旅行中獲得的當地食材和技術,以及透過調整食譜以滿足特殊飲食需求來設計新菜餚的能力,為烹飪帶來了豐富的創造力。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曾與許多業內的頂級廚師並肩工作,包括亞倫.賽拉克(Alain Sailhac)、雅克.貝潘(Jacques Pépin)、安德列.索爾特納(Andre Soltner)和雅克.托雷斯(Jacques Torres)。由於親身經歷過胃酸逆流的痛苦,他認為有必要創造出簡單的食譜,使逆流患者能夠享受食物,不受飲食的限制。延伸閱讀: 調整「自律神經」,要從「脊椎」開始!日本整骨專家教你:睡前3分鐘「這樣跳」,緩解身體無力、夜間失眠
-
2022-11-30 醫療.消化系統
一吃飯就腹痛當心膽結石 醫揭何時該取出結石:常做2事易成高風險群
「我從高中到現在,常吃完飯就胃痛。」一位30幾歲女病人以右手摸著上腹痛苦地說。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心想,胃痛20年太怪了,於是安排她做腹部超音波,果然問題不是胃,是一堆膽結石導致慢性發炎引起疼痛。開刀清除結石後檢查發現,膽囊經過結石長期摩擦,慢性發炎到出現癌化跡象,若未經處理,就會演變成膽囊癌。●7、8成膽結石病人無症狀●常大吃大喝,易誘發膽結石急性發作●膽結石慢性發炎,易引發胰臟炎、癌化約7、8成膽結石病人是無症狀的,朱光恩表示,通常是做了超音波檢查才會發現,如果長期都無症狀,也不會一吃東西就痛,就沒有開刀取石的急迫性,病人可選擇和膽結石和平共處。不過,病人要有「某天可能急性發作」的心理準備,因此有些無症狀膽結石病人是不敢出國的,害怕在國外遇上急性發作卻沒有醫院可處理的窘境。3成有症狀的膽結石病人,可分為症狀嚴重的急性發炎病人、症狀輕微的慢性發炎病人。朱光恩分析,急性發作最常見的誘發因子是「大吃大喝」,因為膽汁是用於消化油脂的消化液,當人吃了大量高脂食物,膽囊會努力收縮、排出大量膽汁,但原本有結石問題者,這時膽囊可能會不堪負荷、發炎抗議。朱光恩指出,膽結石急性發作,常會同時出現「高燒、右上腹劇烈疼痛、黃疸」三種症狀,很容易診斷。要注意的是,很多病人以為皮膚發黃就是黃疸,其實這比較不準,應該看眼白是否變得偏黃。若是發生在體弱的老人家,來勢洶洶的全身性感染可能會導致死亡,不可輕忽。這位女病例屬於慢性發炎的膽結石,容易被忽略,牽連出胰臟、癌化等大問題。「一吃飯就腹痛,要高度懷疑膽結石。」朱光恩說,當人吃東西,膽囊就會反射性地收縮,這時如果碰到了結石,可能會輕微疼痛,也會導致膽汁分泌的比較不好、消化不良,常見腹脹、打嗝、放屁等症狀,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做胃鏡仍找不到原因。「如果有一顆膽結石進到膽管,可能會波及到胰臟。」朱光恩指出,膽管鄰居就是胰臟,膽管和胰管在壺腹這個部位是相連的,膽結石跑進膽管,就可能堵住胰管,導致急性胰臟炎。膽結石的慢性發炎,也可能引起慢性的胰臟炎,即便症狀輕微,但長期發炎久了,這些部位罹癌的機會就高了。為防患未然,應該把石頭清掉。朱光恩說,除了超音波,也會做核磁共振造影確認結石位置。如果膽囊、壺腹都有結石,會分兩段手術治療,首先利用逆行性的胰管膽管內視鏡,清除在壺腹的結石,再利用腹腔鏡把膽囊裡的石頭拿掉。分兩段手術處理可讓腹部的傷口最小化,不必為了取壺腹的石頭而劃開肚皮。預防膽結石產生,得先掌握造成結石的主要原因。朱光恩指出,三個生理因素和兩個行為因素,都會增加膽結石產生的機會。水分太少、膽固醇過高、地中海型貧血導致的膽紅素過高等生理因素,都會導致膽汁太濃稠,容易在膽囊中生成結晶,進而變成結石。沒空喝水、沒空吃飯的人,罹患膽結石的風險高。朱光恩解釋,水喝太少會導致身體缺水,膽汁變濃而易結晶;若兩餐間隔時間太久,膽囊長時間沒有反射性收縮,膽汁中的水分會被再吸收,愈來愈濃縮,也容易產生結晶。朱光恩建議,規律運動、多喝水、低糖低油高纖飲食、定時吃飯,都是預防膽結石的重點,有地中海型貧血或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必須更認真執行。多喝水和定時吃飯可避免膽汁黏稠,低油低糖飲食和規律運動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並促進新陳代謝,高纖飲食則有助於排除多餘的油脂。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新北市】發現幽門桿菌,陳潤秋談公衛:疫苗提升自我保護
近三年的新冠疫情,替全世界上了一堂公共衛生課,也因醫護人員、科學界的努力分析研究,才得了解病毒傳播途徑,有效遏阻擴散,談起早年在胃癌與幽門桿菌的關聯正要被劃上等號之際,時任仁愛醫院總醫師的陳潤秋遍尋胃鏡室內的各種切片,成為了台灣發現幽門桿菌的醫療團隊先行者,替台灣在這項疾病的治療預防奠定基礎。談到了公衛防護,疫苗也是關鍵,現在已是新北市衛生局長的她認為,在經濟能力許可下,建議民眾接種疫苗提升自我保護。「記得當時是總醫師一直待在胃鏡室裡求能不能賞一個切片。」陳潤秋談起這段往事,這都是恩師、「台灣內視鏡之父」陳寶輝在一場國際會議中,聽見澳洲科學家敘述幽門桿菌的訊息,於是指導她來找找看,「真的不是那麼好找」,好不容易發現幽門桿菌的疑似蹤跡,馬上送到中研院進一步檢測,沒想到就這樣被找了出來。基層醫師累積經驗,任衛生局長率29區佈建公衛網從基層的醫師逐步踏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院長,再到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累積下來的行政經驗,成為了肩負四百萬人口、幅員囊括29區的新北市衛生局長的功力。面對城鄉差距、醫療不平均的新北市,碰上了近年的大瘟疫,她深知需要攜手全市680多家醫療院所,投入疫苗接種等公衛多方協助。如今,新冠疫情走向共存階段,伴隨而來的就是類流感的增加,陳潤秋指出,當前類流感通報門診都比去年的同期高,在九月、十月也上升了六成。談疫苗保護效力,建議提升自我保護因此,提高常規疫苗的接種成保護的關鍵,她說,這次流感疫苗借鏡新冠疫苗接種經驗,除了和680多家的醫療院所合作,也增設社區的施打站、學校等地點,甚至醫療人員進入機構直接施打,同時導入科技,利用網路預約系統,免去等候排隊及群聚的問題。陳潤秋說,為了擴大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施打對象,新北市以地方財源添購疫苗,讓接種年齡下修到65歲以上,公費流感疫苗也增加高中五專以下學生、教師、防疫人員等,她也認為,民眾在認同疫苗接種能夠提升自我保護,且經濟能力許可下也建議施打,像是近年國中女學生推動接種的HPV疫苗,保護力能夠延長到65歲、70歲,由此可見保護的效力相當值得。回歸到最基礎的醫療看診,對於幅員遼闊、城鄉差距大的新北市而言,她表示,中央雖然推廣遠距醫療,幫助了偏鄉民眾,但領藥最後一哩路仍須相關修法配合,就像新北市目前僅限於天災,才能以無人機送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0 癌症.頭頸癌
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醫師詳解口腔癌症狀如何分期
「得了口腔癌,只能開下巴嗎?」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但根據癌症的嚴重程度,也可能會採取放射、化學藥物等治療方法,抑或是合併使用不同的療法。讓我們來認識口腔癌的治療方法吧!口腔癌的診斷依據及分期口腔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根據臨床的診斷及分期來決定,因此在進入正題以前,先看看如何診斷口腔癌!首先,醫師會藉由理學檢查中的視診來評估口腔的症狀,如口腔黏膜顏色、質地的變化,或是出現增生物、出血等。若評估疑似有口腔癌病變,便會進一步進行內視鏡的檢查,利用侵入性的儀器更深入觀察病變結構。「視診和內視鏡檢查看起來都像是癌症病變,那就是得口腔癌了嗎?」口腔癌最重要的診斷方法為病理組織切片檢查,除了前述理學檢查及內視鏡檢查外,仍須搭配切片檢查的結果才能確定是不是癌症。另外,也會透過顎骨X光、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來幫助定位及分期喔!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方法主要是根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狀況(N)、是否有遠端轉移(M)的TNM系統來決定。AJCC是一個致力於定義和推廣癌症分期明文標準的組織,目前許多國家的癌症分期都是依照這個組織的指引而訂定的。而台灣在口腔癌的診療也使用AJCC的標準,詳細分期如下[1]:第零期:原位癌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第一期:病灶最長直徑小於2公分、侵犯深度小於0.5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二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最長直徑小於2公分、侵犯深度介於0.5至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2. 病灶最長直徑介於2至4公分、侵犯深度小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第三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最長直徑介於2至4公分、侵犯深度大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2. 病灶最長直徑大於4公分、侵犯深度小於1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3. 病灶大小、侵犯深度介於前三期內之範圍,但可觸摸到同側頸部單顆小於3公分的腫大淋巴結,無遠處器官轉移。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1. 病灶大於4公分、侵犯深度大於1公分,或有周圍組織深部的侵犯。2.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3. 不論原發腫瘤大小,有對側或兩側頸部轉移或單側頸淋巴結大於3公分等。4. 不論原發腫瘤及頸部的情況,有遠處器官轉移。口腔癌的分期可以用來決定治療的方式,分成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其他藥物療法等,那醫師會如何選擇呢?外科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主要的方法,根據臨床分期的不同,切除的範圍也會有差異 [2]:第一期需切除病變處,若懷疑有潛在淋巴結侵犯的可能性,可能會加入「上頸部淋巴結切除」。第二期則一律連同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結都切除。若到第三期,則做廣泛病變處切除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第四期則採取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全頸部淋巴結廓清術,切除範圍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等。手術方式包括開放式手術、內視鏡手術等。一般來說,口腔癌是透過直接目視下以開放式手術進行。針對張口困難且腫瘤較大較深的病患,則需要將下顎骨鋸開,以取得較佳的手術視野。針對適合的個案,也可以考慮使用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進行腫瘤切除。然而,若是腫瘤太大,判斷無法以內視鏡和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者,仍建議用開放式手術切除,因為手術的首要目標即是將腫瘤徹底切除乾淨。若病情嚴重、切除範圍廣,則需搭配顯微皮瓣重建術。頭頸部腫瘤的治療困難之一就是美觀,當腫瘤過大時,會打開下巴進行切除,而為了術後美觀,在主要的手術結束後須會同整形外科進行重建,依照患處大小,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瓣來填補臉部的空缺。皮瓣的種類包括局部皮瓣(local flap)、遠端皮瓣(distant flap)及顯微游離皮瓣(free flap)。局部皮瓣為傷口週邊的皮瓣,遠端皮瓣為離傷口較遠的皮瓣,這兩者常用的有三角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闊背肌肌皮瓣等。而游離皮瓣則是身體任一部位的皮瓣,手術時會將該部位皮膚及供應血流之血管莖(pedicle)一同取下,在口腔癌傷口處經由顯微手術接合血管,為現今較常使用的手術方式,較不受限於組織的位置及大小,常用的皮瓣如前臂橈側皮瓣、小腿腓骨皮瓣及大腿前外側皮瓣等。放射治療對於第一、二期的口腔癌病人,除了上述提及的手術切除外,也可單獨使用放射治療。而對於第三、四期的口腔癌病人,則通常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以確保癌症細胞清除完全。由於放射治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副作用,造成牙齒及牙齦的傷害,也會使傷口不易癒合,因此在進行治療之前,必須要事先做口腔檢查,若有蛀牙、牙周病等情形,要預先治療,康復後才能進行放療。另外,放療也可能引起口角炎等傷口,請至牙科與口腔外科醫師治療、索取藥物。口腔癌術後可能會放置敷料或塗抹藥膏,記得清潔口腔並做好傷口照顧,以維持口腔健康。化學治療與其他藥物療法化學治療本身不能治癒口腔癌,但適用於兩個時機:1. 手術後合併放射治療,輔助清除癌細胞。2. 有遠端轉移而無法切除病灶的末期病人,可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現今也有許多新的口腔癌療法,包括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3]。標靶藥物如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酪胺酸激酶抑制(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像是cetuximab及panitumumab等;免疫治療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heckpoint inhibitors),像是anti-PD-1、anti-CTLA-4等。這些嶄新的療法在部分病人身上有顯著的療效,或許未來能解決目前口腔癌及其他癌症治療上的困境。此外,人類乳突瘤病毒(HPV)的檢測也可能有助於口腔癌的治療。根據研究[4],台灣HPV陽性的頭頸癌(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等)患者佔所有頭頸癌患者的比例逐漸增加,約有30%左右,而在國外則約佔50%。另外,研究顯示[5],HPV陽性的患者對於放射加化學治療的療效較好,故若能事先進行病毒檢測,就能提供我們治療選擇的依據。結語目前台灣的醫療技術發達,若得了口腔癌,不用擔心治不好!治療口腔癌的方式有很多,醫師會選擇最適合病人的療法,以改善病人的健康,並增進生活品質。此外,目前有部分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若傳統治療無效,也可以考慮使用。最後,在經濟方面,患者可以申請重大殘障傷病卡補助、各種社福補助等,援助病患與其家屬的生活費用。在家庭層面,若家人願意支持、陪伴治療,提供接送等援助,對於病人來說,都是最好的良藥,讓病人能夠克服接受大手術、整形重建等的心理壓力。參考資料:[1]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Eighth Edition (2017) published b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rected at 4th printing, 2018.[2]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口腔癌之預防與治療[3] Mohan SP, Bhaskaran MK, George AL, Thirutheri A, Somasundaran M, Pavithran A. Immunotherapy in Oral Cancer.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9;11(Suppl 2):S107-S111. doi:10.4103/JPBS.JPBS_31_19[4] Wang CP, Chen TC, Hsu WL, et al. Rising incidence of HPV 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in Taiwan between 1999 and 2014 where betel nut chewing is common. BMC Cancer. 2022;22(1):296. Published 2022 Mar 21. doi:10.1186/s12885-022-09407-5[5] Gillison ML, Trotti AM, Harris J, et al. Radiotherapy plus cetuximab or cisplatin in human papillomavirus-positive oropharyngeal cancer (NRG Oncology RTOG 1016):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non-inferiority tri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20 Mar 7;395(10226):784]. Lancet. 2019;393(10166):40-50. doi:10.1016/S0140-6736(18)32779-X【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侵唇踏齒的恐怖口腔癌!除了開下巴切除腫瘤,還可以怎麼治?】
-
2022-11-19 焦點.科普好健康
長者走路腳麻靠 「慈悲的手術」改善!脊椎微創減壓術,傷口小、復元快
今年重陽節前夕,一位高齡90歲的伯伯走進診間,滿臉憂愁的說,三個月來腳麻得厲害、甚至沒感覺,走幾步路就腳軟得停下休息,尤其有一眼失明讓平衡感更差,家人很擔心萬一跌倒受傷會更危險。經由X光與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嚴重骨刺問題,建議可接受「慈悲的手術」,傷口小、復元快,更重要的是讓脊椎能維持穩定而避免後遺症。間歇性跛行 脊椎出狀況伯伯想到有機會解決病痛恢復正常生活,沒有太多的猶豫決定手術。其實,病人走幾十步、幾十公尺就會覺得腳麻而且非休息不可,從此就能看出是「間歇性跛行」的表現並推斷是脊椎出狀況。做X光檢查顯示,他有輕微脊椎側彎、脊椎嚴重老化;核磁共振則發現,每一節脊椎都有骨刺,尤其腰椎3-4、4-5節最嚴重,4-5節的神經孔變得非常狹窄,當伯伯走路的姿勢改變會使神經孔變得更狹窄,進而壓迫神經,當他走幾步路時只要看到樹就想抱著休息一下。像伯伯如此高齡,骨刺嚴重並不意外,恰巧安排他在重陽節那天施行「脊椎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把骨刺清除乾淨後,讓神經順利膨起不再受到壓迫。他在術後回到病房就能下床走路,兩天後出院,原本「老康健」的他,又能恢復正常的生活。傳統減壓融合術 須植支架微創減壓手術的傷口小、恢復快,能讓沒有神經壓迫到的軟組織、骨頭盡量保留,即使對高齡的病人也很安全。而傳統減壓融合術,為了在術中看到神經,得讓足夠的光線進入神經孔,要破壞相當大範圍的骨頭,當病人骨刺嚴重時,必須把正常與不正常的骨頭都拿走,為了維持穩定而需在脊椎上植入釘子或支架等植入物,後續影響脊椎的穩定度。保留原來骨頭 不用打釘子脊椎微創減壓手術容許保留原來的骨頭,不需要再植入釘子或植入物,讓原本的麻痛大幅改善。臨床上大部分的病人都恢復得不錯,僅有些病人因為神經壓迫太久而需要長一點的改善時間。這樣的手術在施行過程中要花費很多心力,手術時間甚至更長,但可以不用打釘子、保留原來的骨頭、維持脊椎的穩定度,帶給病人最好的結果,所以說是慈悲的手術。不過,當病人的脊椎在X光片上已經有明顯的滑脫與鬆脫會造成疼痛,即使做完減壓還是會疼痛,還是得採用傳統的固定手術。姿勢不正確 加速形成骨刺骨刺的產生與老化有很大的關係,但不見得一定會壓迫到神經。當輕微骨刺時,可做保守治療、核心肌群訓練、瑜伽運動等,即使骨刺壓迫到神經都有可能緩解,除非是經年累月的老骨刺,已經壓迫到大小便、肢體沒有力氣,必須開刀,以免造成永久性的傷害。骨刺是退化必經之路,但有些狀況會加速形成,例如常彎腰、姿勢不正確等。建議大家在彎腰時,可以用蹲來取代,保持正確的姿勢,讓脊椎的負擔少一些。
-
2022-11-17 醫療.泌尿腎臟
日媒曝德仁天皇患攝護腺肥大 醫教PSA數值怎麼看及會不會罹癌
據日媒NHK報導,現年62歲的日本德仁天皇日前健康檢查時,發現攝護腺分泌的蛋白質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略高於正常值,經後續磁振造影檢查後證實為攝護腺肥大。事實上,PSA指數是診斷攝護腺癌的重要數值之一,若PSA數值異常該怎麼辦?PSA數值高代表有攝護腺癌?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曾受訪表示,PSA是攝護腺細胞產生的一種醣蛋白,正常情況下,PSA會少於4ng/ml。研究指出,當PSA介於4至10ng/ml時,罹患攝護腺癌機會有4成;大於10ng/ml,有一半的機率罹患攝護腺癌。他提醒,對於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PSA大於2.5ng/ml就應特別注意並追蹤。然PSA升高不一定是罹患攝護腺癌,周固指出,除攝護腺癌致PSA升高以外,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PSA數值,如年齡、攝護腺大小、尿路感染、攝護腺炎、射精、攝護腺受傷、攝護腺受傷以及接受內視鏡檢查或手術。此外,檢查前有性行為、攝護腺好的或是惡性的細胞均,甚至騎馬、騎車多次摩擦,以上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PSA短期或持續的升高,所以PSA升高不用太擔心,但要積極找醫生治療。周固說明,年齡較大,PSA升高;當攝護腺肥大程度已引起症狀者,通常會升高;攝護腺發炎使得攝護腺細胞受損害,也會導致PSA上升,通常在治療後會逐漸降低,甚至恢復正常數值。攝護腺肥大有哪些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主任陳炫達曾受訪指出,隨著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受到攝護腺肥大的困擾。隨著年紀愈大,症狀就更明顯,超過50歲的男性過半都有攝護腺(前列腺)肥大,也就是攝護腺組織增生的現象。攝護腺肥大,包含阻塞性症狀:尿流變細、解尿速度慢,嚴重者甚至尿不出來,這是因為肥大阻塞尿道所引起。另一個是刺激性症狀:頻尿、急尿、夜尿,這是由於攝護腺肥大刺激到膀胱所引起。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問題,可使用藥物或手術來治療。藥物治療為第一線治療方法,也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當症狀控制良好,通常能長期服用,但需定期追蹤檢查。如何避免攝護腺肥大?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曾提供資料指出,4多2少的飲食準則能避免攝護腺肥大:4多1.多食富含維他命、礦物質、纖維素及抗氧化劑的食物環境有毒物質的刺激也是攝護腺肥大的原因之一,多吃這些食物以消除環境毒素對身體的傷害。2.多食含豐富鋅、銅的食物例如南瓜子、葵瓜子、豌豆、全穀類、扁豆、生薑、黑棗、胡蘿蔔、可緩和症狀、避免惡化。3.每天食用2大匙亞麻仁油有助荷爾蒙平衡,亦可預防攝護腺肥大。4.多補充維生素B6有助降低泌乳素的濃度,例如鮪魚、秋刀魚、香蕉、地瓜、芥藍、菠菜、堅果、根莖類。2少1.減少啤酒飲用量啤酒會提升泌乳激素的濃度,使攝護腺肥大。2.避免膽固醇濃度過高高膽固醇會抑制攝護腺細胞的汰舊換新,使攝護腺肥大。
-
2022-11-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無痛大腸鏡和傳統大腸鏡有什麼差別?醫揭無痛麻醉風險在哪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大腸癌佔42.9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男女發生率與排名具有差異,女性新發生大腸癌的比例為34.6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三,男性的比例則為52.3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按照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佔了28.4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第三名。男女之死亡率與排名相仿,女性因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而死亡的比例為24.0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32.8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第三名[1]。對於看起來如此窮凶惡極的大腸癌,台灣也發展出了一套篩檢策略,50-74歲的民眾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結果為陽性,則建議至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或是消化腸胃系等內科,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在過去的研究資料顯示,大腸鏡的檢查是必要的,除了診斷之外,也是早期腸癌治療的利器,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卻沒有接受大腸鏡確診的病人,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6成4[2,3],而且糞便篩檢陽性之後沒有接受大腸鏡檢,產生晚期、轉移大腸癌的機率也會越高!如何克服對大腸鏡檢查的恐懼這篇文章即是針對害怕得到大腸癌,卻也相同憂心疼痛的您。以下會介紹「無痛舒眠大腸鏡」的技術,並分為四個段落且一一講解:1. 傳統大腸鏡與無痛舒眠大腸鏡的差別2. 檢查過程中的工作團隊3. 無痛舒眠大腸鏡的風險4. 結語傳統的大腸鏡,是把一隻軟性、纖維製造、大概一隻食指粗(11-13mm)的內視鏡放入肛門,順著腸道一路向上,觀察直腸及整段大腸,包含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迴盲瓣的變化,整個過程雖然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但對許多人,尤其之前有接受過腹部手術(包括剖腹產)的人來說並不好忍受。另外,術前要進行清腸,不只飲食須盡量遵守「低渣飲食」、「低FODMAP飲食」的原則外,在術前一天開始使用瀉劑,才能避免不良清腸狀態影響判讀結果。那醫師會用什麼工具來衡量清腸狀態的好壞呢?常用的幾種評分標準[4],都包含了腸腔中的餘糞、食物殘渣與水分,而且清腸狀態越差,瘜瘤偵測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 ADR)會越低[5]。它的定義是在所有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病人當中,偵測到至少一顆息肉的病人比率。換個角度來說,清腸不佳的病人,在施作大腸鏡時,視線會有更多阻擋,讓醫師在檢查時必須更頻繁調整腸鏡的角度來執行檢查,對病人勢必會產生更多的不適感。這些狀況會導致內視鏡比較不容易深入、到達腸胃道近端的盲腸。由於檢查時如果遇到息肉或是病變,會根據狀況直接切除或取一小塊組織做切片檢測,因此少看到一部分的腸子,當然也會降低偵測到病變且處理的機率。無痛麻醉鏡檢進行方式工作團隊的分配,則是會在大腸鏡開始之前,由麻醉專科醫師或麻醉師給予適當的鎮靜止痛藥物,使得病人處於適當的全身麻醉深度,以進行內視鏡檢查。無痛舒眠大腸鏡的好處是,由於病人睡著了,就不會有前述描述的不適感,因此內視鏡醫師得以順暢深入鏡頭至近端腸胃道,例如上段提及的大腸末段、盲腸,能有效的避免在檢查的時候漏掉息肉,真正達到早期預防並處理的目標。然而,大腸鏡本身有健保給付,但麻醉藥物需要自費[6]。而麻醉藥物藥效過之後,可能會有一些噁心、想吐、頭暈的副作用,雖然大約一個小時內會消退,但是在這期間就要避免如駕駛交通工具、操作器械等需要精密控制的事情。因此想使用無痛麻醉來接受內視鏡檢查的人,務必請親友陪同、結束檢查時一同返家,儘量不要單獨離院,並且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返家。而這些檢查究竟是什麼人負責為病人進行呢?以無痛舒眠大腸鏡而言,主要由麻醉科醫師與內視鏡醫師共同負責。麻醉科醫師在術前會為病人進行麻醉評估,根據生理狀況與病情將病人分成六級,身體越正常級數越低,而無痛舒眠麻醉則要第二級,也就是有輕度單一系統疾病但控制良好之病患,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如高血壓控制良好,無任何併發症的人,或第二級以下才能使用[7]。另外,麻醉科醫師也會在麻醉過程當中,根據個人的生命徵象,如體溫、血壓、血氧、呼吸、心跳等指標,調整麻醉劑量,講求實時監測每位病人的安全。至於內視鏡醫師,則負責操作內視鏡,確認照到的影像當中是否有可疑病灶,需要進行進一步處置。近年來內視鏡操控技術的提升,大腸鏡已經慢慢從以前的雙人操作,也就是內視鏡醫師負責推進鏡頭與充氣,輔助另外一位負責調整內視鏡角度的技術員,改為單人操作,不僅檢查過程可以更加流暢,也可以減少許多不當檢查的副作用發生。無痛麻醉鏡檢風險風險的討論,我們要先了解大腸鏡術後常見的嚴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 SAE),包含出血、腸穿孔等。事實上,比起是否「進行無痛舒眠之麻醉」,更顯著決定是否發生不良事件的因素,其實是「是否有進行息肉切除」[8,9],也就是說,如果某位病人大腸鏡看進去時,真的發現有息肉並進行切除,那事後若是發生出血或穿孔事件,那可能跟「切除息肉」這個動作更有關,而非此位病人是否有進行麻醉。另外,若病人本身就不適合麻醉,例如過去具有重大的心肺功能問題;或是懷疑急性的消化道出血問題與控制不良的慢性病等等,打從一開始,醫師就不會建議這樣的病人進行無痛舒眠大腸鏡,避免後續風險的產生。總而言之,若是曾經有接受過腹腔手術比較容易感受到檢查的不適感,經過麻醉與內視鏡醫師評估無相關風險後,可以考慮無痛舒眠,除了降低不適感與減緩恐懼之外,也能幫助醫師看到整套腸道,從而減少遺漏診斷的機率。比起選擇不同的操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找到合格、值得信賴的內視鏡專科醫師來操作麻醉及大腸鏡的過程,最後再次提醒,透過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發現的早期癌症,存活率高達九成[10],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或逃避,而延遲了就醫獲得治療的機會!參考資料:1. 國健署癌症發生統計新聞稿2. 衛福部 - 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 死亡風險增加6成43. Zhang J, Chen G, Li Z, Zhang P, Li X, Gan D, Cao X, Du H, Zhang J, Zhang L, Ye Y. Colonoscopic screen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Cancer 2020; 11(20):5953-5970. doi:10.7150/jca.46661.( https://www.jcancer.org/v11p5953.html )4. Aronchick Scale、Ottawa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Harefield Cleansing Scale、Chicago Bowel Preparation Scale5. Hassan C, Manning J, Álvarez González MA, Sharma P, Epstein M, Bisschops R. Improved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by high-quality colon cleansing. Endosc Int Open. 2020 Jul;8(7):E928-E937. doi: 10.1055/a-1167-1359. Epub 2020 Jun 16. PMID: 32676536; PMCID: PMC7359847.6.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藥品給付標準7. Enestvedt BK, Eisen GM, Holub J, Lieberman DA. I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classification useful in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endoscopic procedures? Gastrointest Endosc. 2013 Mar;77(3):464-71. doi: 10.1016/j.gie.2012.11.039. PMID: 23410699; PMCID: PMC3816502.8. Bielawska B, Hookey LC, Sutradhar R, Whitehead M, Xu J, Paszat LF, Rabeneck L, Tinmouth J. Anesthesia Assistance in Outpatient Colonoscopy and Risk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Bowel Perforation, and Splenic Injury. Gastroenterology. 2018 Jan;154(1):77-85.e3. doi: 10.1053/j.gastro.2017.08.043. Epub 2017 Sep 1. PMID: 28865733.9. Rutter CM, Johnson E, Miglioretti DL, Mandelson MT, Inadomi J, Buist DS. Adverse events after screening and follow-up colonoscopy.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2 Feb;23(2):289-96. doi: 10.1007/s10552-011-9878-5. Epub 2011 Nov 22. PMID: 22105578; PMCID: PMC3406732.10. Cardoso R, Guo F, Heisser T, De Schutter H, Van Damme N, Nilbert MC, Christensen J, Bouvier AM, Bouvier V, Launoy G, Woronoff AS, Cariou M, Robaszkiewicz M, Delafosse P, Poncet F, Walsh PM, Senore C, Rosso S, Lemmens VEPP, Elferink MAG, Tomšič S, Žagar T, Marques ALM, Marcos-Gragera R, Puigdemont M, Galceran J, Carulla M, Sánchez-Gil A, Chirlaque MD, Hoffmeister M, Brenner H. Overall and stage-specific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creen-detec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European countri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9 countries. 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2 Jul 6;21:100458. doi: 10.1016/j.lanepe.2022.100458. PMID: 35832063; PMCID: PMC927236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安睡下檢查、讓病患重獲新生的無痛舒眠麻醉大腸鏡】
-
2022-11-07 癌症.頭頸癌
嘴破一直沒好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前兆?醫教自我檢測7重點
「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新聞標題聳動的寫著嘴破一年未癒竟罹癌,您是否也擔心自己的嘴破是不是口腔癌前兆?抑或是火氣大而已?別擔心!只要學會自我檢查,您也可以自己分辨、不致過度恐慌或錯過就醫時機。口腔癌是什麼?口腔癌是所有發生在口腔內惡性腫瘤的總稱,口腔的部位包含唇、舌、齒齦、口腔底部、硬顎、頰黏膜。根據組織病理學的特徵,又分為鱗狀細胞癌、唾液腺癌、黏膜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其他惡性腫瘤等。其中口腔癌中 90% 以上為鱗狀細胞癌,與HPV病毒有關的口咽癌近年的比例則是持續增長,原因可能跟歐美國家口交性行為增加有關[1]。除了狹義上的口腔癌,廣義上的口腔癌也時常與口咽癌、下咽癌相提並論,差別僅在於生長部位的不同。根據《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口咽部的範圍為懸雍垂至會厭軟骨,下咽部的範圍則是會厭軟骨至氣管的環狀軟骨之間。口腔癌是一個致病因子非常明確的癌症,三大最常見的菸、酒、檳榔便是引發口腔癌的元兇。在台灣早期的研究中,發現單獨嚼檳榔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28 倍,比同時喝酒加抽菸的 22 倍還高;三個因子都有的話,得口腔癌的機率竟然高達一般人的 123 倍[2]。除此之外,口腔衛生習慣不良、陽光照射、長期營養不良也是口腔癌的致病因子之一[3]。根據GLOBOCAN 2018年數據資料庫,全世界的口腔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 4.0[4]。然而,根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台灣的男性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每十萬人 41.82,比全世界高上許多倍。此外,口腔癌的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1.43 倍,是一個十分好發於男性的癌症,好發年齡約為 60 歲左右[5]。口腔癌有什麼症狀?發現癌前病變怎麼辦?口腔癌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兩週以上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口腔內出現白斑或紅斑、出現不明原因的麻木感或疼痛觸痛、不明出血或腫塊、舌頭活動受阻、牙關緊閉及張口困難、牙齦腫脹導致假牙無法固定、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出現腫塊或潰瘍也不一定會痛,往往被忽略而不自知。因此,若發現有長期沒癒合的口腔潰瘍,就要十分注意潰瘍的顏色、質地是否產生變化。口腔潰瘍在癌化之前的階段,醫學上稱之為「癌前病變」。若放任癌前病變惡化,則會形成癌組織。口腔癌前病變包含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等肉眼下可觀察到的病變。顧名思義,白斑和紅斑是肉眼底下可見到的白色或紅色病變,兩者都有可能惡性轉變成癌組織,白斑較紅斑常見,而紅斑轉變成癌組織的機率較高。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是口腔內慢性發炎的疾病,也有機會癌化成口腔癌[6]。值得慶幸的是,癌前病變不一定都會轉變成癌組織,而且癌前病變是可以治療的。因此,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然而,在沒有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之前,光靠外觀無法分辨病灶為良性組織、癌前病變或癌組織。因此,當發現有異常組織時,就要好好到醫院進行檢查,越早期發現癌前病變組織,則越可以避免其惡化為口腔癌。口腔自我檢查要點了解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後,要怎麼進行口腔的自我檢查呢?以下列出幾點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1.持續疼痛或壓痛2.口腔黏膜局部外觀產生變化:正常黏膜顏色粉嫩,不會有特別明顯的顏色變化。若黏膜組織變色,則要小心是否為癌前病變或癌化組織。3.口腔黏膜局部質地產生變化:正常黏膜質地柔軟。若硬化或纖維化,甚至形成硬塊,都是不正常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嘴巴打不開、咀嚼困難等症狀。4.持續出現白斑、紅斑、白紅交錯的斑:誠如上述文章提及,白斑及紅斑可能會惡性轉變成癌組織,需特別注意。5.口腔黏膜上出現凸起來的斑塊6.口腔黏膜上出現疣狀增生7.局部出血幾乎所有口腔癌都可以透過完整的口腔檢查被發現。因此,若出現以上問題,就要趕緊去就醫。如果「口腔病灶已超過兩週未癒合」或「近期內曾拔牙或拔除牙科植入物」,則更要考慮去醫院進行切片檢查,因為惡性的機率更高[6]。口腔癌就診資訊學會口腔的自我檢查後,發現異常病變應該掛什麼科呢?在醫院中,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都可以處理口腔癌。醫師會透過視診和內視鏡更仔細檢查口腔內的病灶,要確定診斷的話,則需要做進一步的切片及病理組織檢查才能確定是否為癌組織。不論切片結果是良性或惡性,都仍然要注重口腔的自我照護,因為癌前病變也可能演變成癌組織。發現癌前病變,也需要好好接受治療。如何預防口腔癌?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嘴破究竟是火氣大,還是口腔癌?」,最重要的是檢查嘴破病灶的顏色與質地是否產生異常變化、問問自己嘴破是否已超過兩週未癒合。學會自我檢查,並願意就醫進行切片,再進行治療,就可以有效遏止癌組織的生成。口腔癌是一個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戒掉菸酒檳榔,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配合正確刷牙習慣,基本上就可以免於口腔癌侵犯。另外,男生可施打9價HPV疫苗預防,但台灣HPV引起的口腔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更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口腔健康,努力戒掉菸酒檳榔的習慣。參考資料:1.Chow LQM. Head and Neck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2(1):60-72.2.Ko YC, Huang YL, Lee CH, Chen MJ, Lin LM, Tsai CC. Betel-nut chewing,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related to oral cancer in Taiwan. J Oral Pathol Med. 1995;24:450–3.3.Montero PH, Patel SG.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Surg Oncol Clin N Am. 2015;24(3):491-508.4.Sarode G, Maniyar N, Sarode SC, Jafer M, Patil S, Awan KH. Epidemiologic aspects of oral cancer. Dis Mon. 2020;66(12):100988.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6.Abati S, Bramati C, Bondi S, Lissoni A, Trimarchi M. Oral Cancer and Precancer: A Narrative Review on the Relevance of Early Diagnosi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24):9160.【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蔡明劭醫師】嘴破一直沒好,是不是口腔癌前兆?!別擔心,醫教一要點分辨】
-
2022-11-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類小鎮的晚輩醫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小鎮的醫者心聲」。一位年輕的醫師來稿,敘述在小鎮照顧兩位老病人,在他們過世前後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溫馨故事。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一位關心致力於故鄉的醫療服務與改善社區環境長達四十多年的醫界典範分享他的一則感人故事,以及一位中生代醫師分享他由台北轉到台東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三篇文章不只可以感動更多的醫界同仁以及政府單位了解偏鄉小鎮的醫療需求,更能建議培育醫學系公費生的教育單位,鼓勵醫學院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了解這些捨棄大都市的誘惑,默默行醫助人之典範的內心世界。自從因公費下鄉服務後,從醫學中心離開到了區域教學醫院,病人族群由中壯年人而變成了以高齡長輩為主,而長輩們常有較多的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等),也需要更用心地以晚輩對待長輩的心境來服務病人及追蹤病況。分享近日與兩位長輩維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很遺憾地,雖然兩位長輩已經逝世,但在照顧他們期間的點點滴滴也將會成為行醫中的養分。首先,是一位將近九十歲的身形瘦小且佝僂的阿婆,本身因脊椎疼痛的問題,長期服用止痛藥。和她結緣是因為她在家突然吐大量咖啡色液體後吐鮮血而來住院,早上查房時建議要做胃鏡檢查,以便診斷出血點以及以內視鏡止血,但阿婆依以往做胃鏡的恐懼經驗而抵死不從,我就以如果請麻醉科醫師幫忙麻醉而達到無痛舒服的境界以減輕做胃鏡的極度不適感來勸阿婆接受內視鏡治療。起初,她也以印象中有在麻醉下做胃鏡,而感到痛苦萬分而拒絕,但在我和她兒子的勸說下,最終同意在麻醉科醫師的幫忙下同意接受胃鏡檢查。胃鏡伸進胃中,發現有個血塊覆蓋的大潰瘍,經過移除血塊後電燒止血,發現潰瘍深度快要到穿孔的程度了,於是用了止血夾將傷口密合。在中午,到病房看她時,她就用一種不好意思的語氣跟我道歉說:「先生,歹勢!早上不該這樣跟你說話,這次做胃鏡真的沒有感覺。」接下來幾天的觀察,沒有出血的跡象以及腹痛情形也改善了,阿婆也很想要回家,於是就讓她帶藥回家吃。返家後,我對阿婆的病情還是有點擔心,所以也常打電話去她家裡問候病情狀況。阿婆接到電話也是很開心地說:「先生,這麼晚還沒下班?謝謝你這麼關心。」我聽到阿婆的病況穩定,心裡也是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而且感覺她講話的語氣以及瘦小的佝僂身形很像在我國小時就去世的祖母,所以能照顧到她覺得有種特殊的緣分,內心希望她能就此穩定甚至不用來拿藥了。只是,好景不常,直到兩週前,她又開始嘔吐吐出咖啡色胃液跟解黑便了,做裝潢的兒子(莊大哥)就停下手邊的工作,帶她來醫院就醫,我建議做胃鏡以及住院治療,只是阿婆很猶豫,希望能再吃藥看看就好。於是,我就跟她兒子建議,如果狀況一直沒改善甚至人更虛弱就要趕快來急診就醫。隔沒幾天後,她因為持續嘔吐及吃不下且吐出黑色胃液,疑似上消化道出血被兒子帶到急診就醫,而且脫水很嚴重有低血壓及急性腎衰竭的現象。此外,因嘔吐有吸入性肺炎以及肺容積因脊椎及腸胃道的擠壓而有呼吸衰竭的情形,與莊大哥商量後,我建議先到加護病房治療甚至可能要到插管使用呼吸器的地步。經過加護病房的同仁一番努力後,急性腎衰竭有改善,但呼吸衰竭部分,因為阿婆本人強烈拒絕插管使用呼吸器,只用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血氧濃度就起起伏伏不是很穩定,莊大哥有與我討論這個部分,我向他分析:目前腎衰竭情況已經有改善了,但呼吸衰竭部分目前是需要插管,插管後也比較能執行胃鏡檢查,如果不插管的話可能病況比較沒機會可以挽回,是比較可惜的地方。莊大哥聽完之後,表示要回去再跟其他家屬討論。後來,家屬與阿婆本人要採取以緩和減輕疼痛的治療方式而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莊大哥跟我解釋說:主要是母親的意願,而且如果插管後,要拔管的機會不大,如果萬一幸運可以拔管的話,要恢復到以往可以日常生活機能自理的機率也很低微。聽完之後,其實內心感到有點不捨,也對接下來阿婆的病情不甚樂觀。接下來幾天,每次去加護病房看她時,雖然虛弱,但精神還不錯,還會問我什麼時候轉出加護病房和回家?我要她多加油,如果狀況不錯的話就出來普通病房治療,內心真的希望能出現奇蹟。只是,在她離世的前一天,我在做檢查的時候,接到莊大哥的電話,他說加護病房看阿婆病況還算穩定,可能要先轉出到普通病房,他覺得有點擔心。我向他解釋,主要還是尊重加護病房醫師的決定,我還是會再跟加護病房的醫師再討論看看是否適合到普通病房治療。下午查房時,我到加護病房看阿婆時,神智開始變得不清楚了,動脈血檢驗發現血中二氧化碳(PaCO2)數值高達100mmHg,所以我就跟莊大哥說:目前狀況又不穩定了,這次真的不樂觀了,如果不插管的話,可能就這一兩天的時間就會離世了!在隔天晚間時,護理師就打電話來告知阿婆已經走了,我也第一時間傳line向莊大哥哀弔,要他節哀並保重。幾天後,莊大哥傳訊息來感謝這十多天來對阿婆的照顧,我也在週日依照他傳給我的訃聞上的地址找到他們家,向阿婆上香致意,跟莊大哥感謝有緣份在阿婆的生命中最後一段時間照顧她。離開後,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烏雲密佈,下起了傾盆大雨,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祖母離世的情景,也將這段誠摯的醫病關係放在心中珍藏。第二位也是位將近九十歲脾氣倔強的阿公,跟他結緣是因為他在別科住院時發生急性膽囊炎,而會診我幫他放置經皮穿肝膽囊引流管。出院後回診時,希望能移除引流管,雖然向他解釋移除管路後可能會膽囊炎復發或者膽汁流到腹腔造成腹膜炎的可能性,他還是堅持希望能夠移除管路。於是,拔除後沒幾天,他就因腹痛又來醫院,因此住院處理後,腹痛明顯減緩。但很奇怪的是,竟然出現間歇性呼吸急促伴隨著血氧濃度下降,雖然病人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但從臨床症狀及胸部X光評估都不像是這兩種疾病造成的。在幫他找原因時,這位阿公一直吵著要出院,而且住院期間他覺得睡不好和常常會看到一些有的沒的人影(孫子陪病卻說沒看到),雖然臨床醫師常把這現象稱為譫妄,但還是依照同理心傾聽他的需求,希望他能再給我一些時間幫他查呼吸困難的原因。於是,當證據偏向可能是肺栓塞後,幫他安排肺血管電腦斷層就揭曉答案了,也開始了抗凝血劑的治療,低血氧及呼吸困難也改善了,阿公就很高興,本來還擔心回家後要租氧氣使用,高興之餘,就送了兩箱葡萄給大家吃以感謝大家對他的照顧。大約二個月前,他又因為發燒及畏寒有敗血症的情況住到加護病房。得知他住院,我也常到加護病房去探望他,只是他一直要求我幫忙拜託加護病房的同仁讓他下床上廁所,也不要約束他的手腳。我也以加護病房的規則委婉地向他表達這方面有點困難。於是,在某個週末的時候,他就發脾氣要求家人把他轉到其他醫院了。週一時,看加護病房的名單上已經沒有他的名字後,看紀錄才知道他已經轉院了,於是,就打電話跟他兒子聯繫當下原因,得知是因為又發脾氣要求轉院和聽其他家人的意見後才做此決定,目前在其他醫院接受治療,當下病況還算穩定,也沒住在加護病房,心情有比較好了。於是,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打個電話向他兒子詢問病況,也得知,後來好像覺得治療沒有進步而自行要求出院回家療養。直到上週,又想到這位老人家,於是,再打電話去問看看近況,沒想到這位長輩已經過世已經兩週了,他兒子也向我道謝這麼關心他,老人家生前也知道我們有用心照顧他,點滴在心頭。聽到時,內心真的突然一陣鼻酸。在行醫的途中,與這些長輩結緣,其中的經歷與感觸也成為建立好的醫病關係的養分。有時候,會覺得何其有幸可以成為醫師,可以幫病人解決病痛,如果看到病人痊癒後的快樂神情,就覺得很高興,但是病人病情不穩定時也會感到焦急。在這種單純且純樸的關係下行醫,是我下鄉後服務的最大體會,雖然不像電視上演的小鎮醫師那樣,鎮上的病人都認識。但是,可以和來求醫的民眾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也是行醫歷程最大的收穫。
-
2022-11-07 養生.運動健身
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腸道健康、預防失智都靠這習慣
《今周刊》於10/25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合勤健康事業總經理李柏憲,以「迎向熟齡健康生活」為題,鼓勵長者著重自身健康並預先規劃未來,才能愜意、有尊嚴的享受退休生活。其中,運動被視為老後健康最重要的一環。專精失智症研究的陽明交大副教授莊宜芳表示,想預防失智、延緩老化,最好在進入中年後就保持「三動」:運動、動腦、社會互動。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從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擁有運動習慣的人腸道健康比較好,運動更能促進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環保,鼓勵大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預防失智、退化要「三動」:運動、動腦、保持社交互動 莊宜芳先是分享自己母親—何老師的故事,提醒長輩面對「正常退化」應及早評估治療,延長健康餘命。 何老師過去從事教學,培育很多專業護理人員,退休後長期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照顧癌末病人,很愛參與宗教經典讀書會,與附近鄰居打拳做運動,每日傍晚就張羅一家的晚餐,含飴弄孫。 幾年前,何老師開始會重複說已經講過的事情,煮飯也常常忘記關火,並漸漸不參與社區活動、甚少為煮飯。這一年,健忘情形越來越嚴重,熟悉的人事物開始不記得。後來,經由一連串的測驗與腦部檢查,何老師是失智症前期—有輕度認知障礙。 莊宜芳指出,隨年紀大的長輩會有「正常退化」現象,偶爾忘記事情,對瞭解比較複雜的對話或指引感到困難;不過,若簡單字詞想不起來,忘記熟悉人事物就到了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最後,若穿衣、煮菜等生活無法自理,還有明顯的情緒與行為變化,可能就患有失智症。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共約390萬人,其中有8%為失智人口、約31萬人;15-20%輕度認知障礙、約70萬人,全台總計有100多萬人。 莊宜芳指出,失智症目前沒有真正有效藥物,只能延緩退化,雖然少數人可以透過積極治療,改善恢復,但大多數只能預防持續惡化、維持輕度認知狀態。不過,據統計,五年內有1/3輕度認知障礙會持續惡化到失智程度。 莊宜芳分享,輕度認知障礙者有85%生活在社區當中,鼓勵照顧失智、認知障礙者的家屬,要常常微笑,記錄每天要做的事情,不與他爭論對錯,生氣時退一步轉移注意力,讓多參與家庭生活。 至於要如何預防失智症?莊宜芳建議40~50歲就要開始保養,最好要做到「三動」—運動、動腦、以及與人互動。 第一個是「運動」,雖然有點無聊,但一定要持之以恆;第二個是「動腦」,要不斷思索如何動腦,而且退休後也不能鬆懈;最後則是「互動」,社交互動非常重要,也是許多熟齡族退休後很難維持的一件事。她強調,退休後仍應維持社交網絡與互動,這是將來預防或延緩退化最好的方式,也是自己就能做到的事。 運動者腸道黏膜漂亮,規律運動能促進蠕動、改善便秘 朱光恩則由預防醫學的角度提醒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以大腸內視鏡檢查最為重要。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最容易罹患癌症,有6個來自消化道,而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率全世界第一,每10萬人口就有45.1人罹患大腸癌;其中,50歲以上,終生罹患大腸直腸癌7%。 朱光恩指出,大腸癌晚期發現就需要化療、電療,甚至標靶治療,要花很多心力,臨床上許多小於1公分小瘜肉就可能是癌症,提醒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曾解血便,以及不明原因貧血應定期進行大腸內視鏡健康檢查。 朱光恩更以診所健檢統計數字指出,近年大腸有瘜肉呈年輕化趨勢,提醒50歲以下民眾不要輕忽健康風險。 最後,朱光恩也分享臨床經驗,他說想要活得好、活得久,定期的健康檢查不能少,另外「規律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他笑說,自己20幾年來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有個小小的心得,「我發現有做運動的人,尤其是運動員,他的的腸子乾淨度會比較好,黏膜較光滑、濕潤度較好,看起來就是漂亮、健康一點」,由此可見,運動對腸胃保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此20多年來,他個人每周一定要去2次健身房,持之以恆,「我會逼我自己去!」因為平日工作忙碌,總免不了有藉口:「今天很累、很忙、很想睡覺、沒時間…,但就是要排除萬難,該運動就是要運動,運動真的有很多好處。」 他也觀察到,年紀較大的長者,若有運動習慣,甚至能改善便秘的問題。「如果水分喝得不夠多、膳食纖維吃得不夠,這時候運動就變得很重要。」他說,如果能做一些核心肌群運動,對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體內環保有幫助,運動也是維持腸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一到下午就想睡、晚上卻睡不著…當心惡性循環拖累健康!對抗疲勞先補氣,練一招提神補元氣.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03 焦點.健康知識+
病歷跟診斷證明有何不同?申請要掛號?教你如何順利申請
「病人真的可以申請病歷嗎?」、「如果醫生不願意給,我堅持要,會不會因此影響醫病關係?」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想去醫院/診所申請病歷,卻被櫃台人員刁難,申請病歷需經過醫師同意;或是被告知病歷只能提供健保的部分,若有自費項目則不屬於病歷的一部分;亦或是好不容易申請到,卻發現病歷不全或與實情不符。面對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有法律可以規範嗎?全本病歷跟病歷摘要、診斷證明有何不同?‧全本病歷:最完整的就醫紀錄,包含在門診和住院時,所有醫事人員的紀錄,並有醫事人員蓋章以示負責。通常處理醫療爭議時,建議應該申請全本病歷。‧病歷摘要:醫師根據患者整個治療過程紀錄,瀏覽整本病歷資料後,對病人的病情所做的整體評估和說明。透過病歷摘要,其他醫師可大致了解病人狀況,以做出轉診建議或後續治療計畫。但病歷摘要是一個概述,要了解病情細節,還是需要申請全本病歷。通常為出院或轉診之用,幫助接手者掌握病況。‧診斷證明:經由醫師專業評估後,證實我們罹患相關疾病,或身體健康受到某些程度損害。可分為就診證明、甲或乙種診斷證明、死亡證明、身心障礙評估證明、重大傷病證明等。通常為請假、保險、申請相關補助的醫療證明之用。醫療院所不得拒絕病人索取完整病歷病歷的用途很多,除了用來瞭解病人的病史與健康記錄,及其所接受的醫療處置,也可做為醫療爭議發生時的醫療依據。全本病歷是民眾到此家醫療院第一次至最後一次的就診完整紀錄,記載著病人所有病程與治療經過,其內容是由醫療機構中照護病人的醫事人員(醫師、護理師、醫檢師等)所共同完成,並有醫事人員蓋章以示負責。病歷是醫療過程的紀錄,不會區分成健保或自費版本。財團法人醫療改革基金會指出,根據醫療法規定,醫療院所有責任至少應保存病歷7年醫療院所不得拒絕病人索取完整病歷,其所需工本費由病人負擔,若超過上述時間,可能無法取得病歷。全本病歷還包含下列項目:1.病人住院時,醫師(包括主治醫師與會診醫師)的病程紀錄(progress note)2.門診的就診紀錄3.護理人員的護理紀錄4.用藥紀錄5.各項檢查、檢驗報告6.其他醫事人員的紀錄,如:營養師、社工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7.影像病歷,其中包括X光片、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內視鏡及超音波等檢查資料;它們可能傳統膠片或電腦輸出的列印影像。8.就診至今所簽署的同意書(包含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自費同意書等,應有一式兩份,醫院留存一份、病家保留一份)、切結書等表單。如何申請全本病歷法令有明確保障病人申請病歷的權益,病人不需經過醫療機構或醫師的同意或掛號,醫療機構依法不得拒絕提供病歷。病人可向診所的櫃臺或醫院的病歷室提出申請,申請時通常需準備身份證及健保卡,若是病人家屬代為申請病歷資料,除了當事人的身份證和健保卡,還需檢附委託書及受託人的身份證,做為查證用。由於各家醫院申請流程不同,建議大家可以先打電話去詢問清楚流程、備妥證件後再到醫院診所申請,才不會白跑一趟。若有申請表,可依照自身需要,複印病歷的部分或全部內容。各縣市亦有針對病歷訂定醫療收費標準,病人申請病歷時需自付相關費用,不需支付掛號費。而為避免醫院對於病歷申請費用「隨意喊價」與申請時間「蓄意拖延」,法令有訂定明確規範,申請紙本病歷的基本行政費用不得超過200元、每頁病歷影印費不得超過5元;醫院提供全本病歷的時間最遲不能超過14天、檢驗報告最遲不能超過3天等規定,以免讓病患陷入漫長的等待。若申請遭醫院或醫師拒絕,可向衛生局檢舉如若醫療院所拒絕提供病人病歷,或未依時限提供病歷、提供的病歷不完整或造假,都有違法之虞。依據醫療法,民眾可向醫院所在縣市的衛生局檢舉,請衛生局出面協助病歷調閱或開罰。病歷就像是一個人的健康紀錄表,幫助我們更瞭解身體情況,也幫助轉診醫師瞭解自身的病情,讓病人不用再花時間重複已做過的檢查,也做為醫療爭議的醫療依據還原當時的醫療處置,可節省不少醫療資源跟時間。參考資料:《醫療爭議參考手冊》
-
2022-10-17 醫療.消化系統
你是肚子餓胃痛、還是吃飽胃會痛?4招分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高,已讓民眾開始重視透過有效儀器揪瘜肉來早期預防,然而,我們醫院成立快2年來,除了高達40%的大腸內視鏡受檢者有所謂癌前病變的腺瘤性瘜肉外,第二個常發現的消化道疾病是「逆流性食道炎」,此一發生率不但超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比率更已逾15%,年齡也在年輕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比胃潰瘍可怕嗎? 胃食道逆流不可怕但很惱人,主要特點是復發率高達8成,一旦找上你,你就得跟他長期做朋友,在我的門診,胃食道逆流也是回診率最高的疾病,且病患常常在被診斷前看過不少其他科別。 很多人常搞不清楚胃食道逆流和一般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有何不同?兩者都是上消化道的疾病,從以下幾個比較,或許可以讓大家參考並進而預防它: 1. 確診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多樣化,以致常被忽略或很晚才被確診,其典型症狀是上腹部心窩處疼痛,胸口會有心口灼熱感,也就是常說的「火燒心」, 也有人因胸部疼痛去看胸腔科或心臟科,有時還可能以慢性咽喉炎、聲音沙啞、慢性咳嗽等來表現,而去耳鼻喉科就診。 反觀消化性潰瘍因為黏膜受損,因此,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上腹痛(即胃痛)的症狀,一旦潰瘍出血,還會出現解黑便、嘔血、貧血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因潰瘍穿孔引起腹膜炎,需要手術治療。而診斷最好的工具還是內視鏡檢查。 2. 症狀的發生:一般消化性潰瘍以胃痛表現為主,胃潰瘍患者大多飯後出現上腹痛,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則常有典型飢餓痛,吃了東西以後反而會好一點。但胃食道逆流通常發生在進食後,以及腹部壓力增加 (如彎腰,搬重物等),或平躺時(常發生在半夜)出現不舒服,通常站立休息一下或喝口水會稍微緩解症狀。 3. 根治不易:胃食道逆流患者,有些是因為食道裂孔疝氣或下食道括約肌功能不佳引起;然而,大多數患者幾乎是因飲食或生活習慣不正常引起,包括喜歡吃較甜、油膩、酸、辣等食物,以及薄荷、巧克力、果汁、咖啡等,有抽煙、喝酒習慣,都容易增加誘發機會。另外,體型肥胖,有吃宵夜習慣,或吃完後馬上躺平或趴著睡覺者,都容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 在治療上,雖可透過制酸劑或胃腸蠕動促進劑等藥物來改善症狀,這卻不是根本之道。因此,要避免胃食道逆流復發,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最重要,例如飲食最好七分飽、少吃太油太甜的食物、吃飯時細嚼慢嚥、飯後2小時內不要躺下。 反觀消化性潰瘍,雖然有少部分也因飲食、作息、壓力不正常引發,但絕大部分的原因是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某些消炎止痛藥有關。因此,只要好好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注意一些藥物的使用,大多數的潰瘍都能獲得改善。 4. 致癌風險: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炎,若造成黏膜潰爛而長期不治療時,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發生變性,形成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是誘發食道癌的因子,幸而發生比例不高,每年約0.5%。因此,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需接受藥物治療,若有巴瑞特氏食道者,需每年接受內視鏡檢查。 至於胃潰瘍,由於胃潰瘍有5~7%是惡性潰瘍,因此,於治療2~3個月後,需接受內視鏡追蹤及切片檢查。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 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 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 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 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 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延伸閱讀: 冰紅茶、熱咖啡...更年期不能喝的飲料是哪種?女人45歲後一定要養成的5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