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健身
共找到
1739
筆 文章
-
-
2022-10-06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減重名醫傳授3步驟吃出健康的易瘦體質
你是喝水也會胖的體質嗎?羨慕別人吃再多都不胖?減肥遇到停滯期怎麼辦?要如何吃才能改變體質不復胖?就讓「常常好食Good Food」減重名醫蕭捷健用3步驟來教你如何打造一個健康的易瘦體質吧!趕緊打開影片來看看。許多研究指出想成功減重,最關鍵點是要吃對食物,因為食物的種類會影響血糖的變化,在忽高忽低的血糖升降中,容易產生飢餓感造成食量增加,長久循環自然就肥胖。因此,蕭捷健醫師提出的首要步驟即是攝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來幫助血糖穩定,讓食慾自然下降,再持之以恆按照影片中的減重三餐飲食建議來吃,慢慢地體重就會呈現穩定下降。當體重下降達到理想的基礎代謝率之後,為了維持體重,這時就要吃優質碳水化合物配合適量的運動。尤其蛋白質一定要吃夠,才不會過度減到肌肉量。若遇到減重停滯期也不要感到挫折、沮喪,因為這是身體一時的保護機制,只要放輕鬆、運動、繼續維持健康飲食,機制還會再啟動的。蕭醫師指出,減肥方法有很多種,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並能夠堅持下去的瘦身法。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減重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吃出易瘦體質!原始影片常常好食Good Food YT常常好食Good Food FB延伸閱讀鮪魚肚、脂肪肝掰掰!醫師傳授不吃藥甩掉腹部脂肪的祕訣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03 養生.運動健身
毛巾一定要有拉、扯的力道 專家教你王永慶也愛的毛巾操專救腰痠背痛
● 一條毛巾就夠,懶人也可養生● 不受時空限制,適合各年齡層● 調整身體平衡,強化呼吸體態想運動但抽不出時間,或沒機會上健身房怎麼辦?其實,一條毛巾就能改善腰痠背痛、增肌、防衰老,是最簡單有效的懶人養生法。「經營之神」王永慶堪稱毛巾操的代言人,每天都會規律做毛巾操,因此相當長壽。站著坐著 隨時隨地都能動毛巾操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站著或坐著、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適合各年齡層。WaCare專家、運動教練葛厚函說,做毛巾操相當簡易,這項運動的原理,是雙手握住毛巾兩端,慢慢帶動脊椎的伸展,活絡神經,過程中隨時調整身體平衡,能促進各部位施力、消耗熱量。葛厚函指出,可採站姿或坐姿做毛巾操,先準備好一條毛巾、二個水瓶或一張椅子,推薦可做三組毛巾操動作,以及水瓶上肢訓練。一天做一次毛巾操,或是讓手臂上舉、旋轉與伸展,配合呼吸調節,不僅可以伸展四肢、強化肩部旋轉肌群,舒緩肌肉痠痛問題,也能改善骨質疏鬆、五十肩等問題。毛巾操注意事項1.不同的坐姿、站姿,要注意身體平衡,防摔防跌。2.毛巾一定要拉直,讓雙手有拉、扯的力道,延伸到其他部位。毛巾操三動作動作一1.站姿時,打開雙腳與肩同寬,坐姿則是坐椅子的一半,保持挺胸、收下巴。2.手握毛巾兩端且保持緊繃的狀態,兩手張開的寬度要大於肩膀。3.吸氣時,雙手向上擴胸;吐氣時,雙手慢慢收回到肚臍的位置。4.反覆三次,感受到身體漸漸熱起來。動作二1.加強難度,身體彎曲、毛巾從胸口往前推到最前面。2.再往右側旋轉,繞到頭頂上方後,雙手回到胸口位置。3.右側方向做三次後,再換左側做三次。動作三1.雙手拉高、往左側轉,雙手拉到後腦勺,保持擴胸鍛鍊背部肌肉。2.停頓幾秒後,身體回正。3.反覆做三次後,再換右邊做三次。水瓶上肢訓練也可以利用水瓶加強上肢訓練。葛厚函說,水瓶訓練動作可以幫助肩關節的活動度,上肢變得比較有力量。動作1.椅子坐一半、肩膀下壓,不要聳肩,雙手握住水瓶張開在身體兩側,慢慢抬到與肩膀平行的位置。2.一手撐住,另一隻手慢速往下,左右交換各做20下,有效活動雙肩的三角肌。3.最後雙臂甩手放鬆,或兩手交互按摩上臂,做收操的動作。小叮嚀:如果有五十肩問題,雙手可握住水瓶往兩側張開,在肩膀的高度用小臂旋轉,一樣有活動肩關節的效果。對動作或步驟有相關疑問,也可到WaCare全銀論壇發問,與大家互動。一起維持身體健康,歡迎到WaCare全銀運動報名更多相關課程!※此系列課程為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合作,歡迎一起活動筋骨、緩解痠痛、訓練肌耐力,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更多居家運動,請上元氣網【肌力訓練】https://pse.is/4hjdsk
-
2022-10-01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不靠藥物克服睡眠障礙!自然醫學「448呼吸法」助你好眠
許多人儘管白天身體勞累,但到了晚上就算躺平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得不到充足休息,有人便會依賴藥物如安眠藥成癮,長期惡性循環下來搞得身心皆出現問題。除了藥物,有沒有其他方法能夠幫助睡眠?「健康聊心室」美國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醫師就要教你五招逆轉睡眠障礙的辦法。首先第一步就是清查個人所有食物和藥物,諸如酒精、咖啡因、類咖啡因藥物等。每天記得處理情緒與心理,因為造成失眠因素絕大部分來自憂鬱焦慮,另外女性朋友則要注意女性荷爾蒙的平衡,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容易出現睡眠問題。第五招是實施自然醫學「448呼吸法」來放鬆自律神經系統,促進入眠。這是一種平衡神經系統的減壓呼吸法,持續每天睡前做5分鐘,放鬆神經系統,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詳細做法可參見影片。林侑融醫師最後指出,站在自然醫學角度,患者有睡眠障礙,她會建議先使用非藥物療法來解決失眠問題。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做呼吸法,減壓好入眠!原始影片林侑融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健康聊心室YT /FB/IG延伸閱讀6 招睡前腰部舒緩運動,助你一覺睡到天亮!每天七分鐘跳躍有氧,增進骨質、減少脂肪!「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30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鮪魚肚、脂肪肝掰掰!醫師傳授不吃藥甩掉腹部脂肪的祕訣
許多人有大肚腩或鮪魚肚的困擾,許多營養師和醫師們也都不斷提出警示,肚子越大,代表脂肪肝越嚴重,而且脂肪肝還和三高、慢性病與癌症有密切關係。面對這些疾病除了藥物治療,想要減少腹部脂肪、讓身體更健康有沒有其他方法呢?以營養、功能醫學為疾病治療的「常常好食Good Food」劉博仁醫師,主張從生活型態、營養跟食物來調整身體,他總整理了10招能夠消除鮪魚肚、甩掉脂肪肝、抗老凍齡、保持青春活力的健康祕訣,快打開影片看看,記下這些祕訣努力實行喔!劉博仁醫師指出萬病根源都跟慢性發炎有關,也是身體老化和致病的肇因。因此第一步就是少吃發炎食物,如加工、油炸、煙燻燒烤等食物,還有酒精。另外還要配合運動、三餐均衡、早睡早起等等,每個重點都詳加解說令人明瞭。他最後強調「人要抗衰老,腸道先不老」,讓肚子吃進很好的食物,全身細胞健康了,身體抗發炎、抗衰老的道路中,你就贏人一步!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努力消滅鮪魚肚!原始影片常常好食Good Food YT常常好食Good Food FB延伸閱讀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6 招睡前腰部舒緩運動,助你一覺睡到天亮!
睡覺時覺得腰部有懸空感?身體躺平了但腦袋還在跑馬燈?許多人睡不好或失眠,其實都是因為跟身體緊繃沒有放鬆有關係,尤其是久坐族或因工作需要長期久站的人,由於腰部緊繃、骨盆前傾、前側肌肉長時間曲折等諸多原因所造成的壓力。忙碌了一整天想要睡得好得到充足的休息,可以在睡前做些放鬆筋骨和腰背肌肉的運動,不知道怎麼做的話,不妨跟著身體智慧、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老師的教學,學會這6招睡前的腰部舒緩運動,幫助你好睡、好眠。快點開影片來看看!首先運動之前,準備一塊瑜伽墊及一個高度不要太高的抱枕即可。整組運動從簡單的抱膝彈振開始,讓腰部關節鬆動,接著抬膝收腹,利用腹肌收縮抑制背肌的緊張,再抱膝直腿放鬆骨盆,然後腰部伸展讓腰椎曲線回復正常,側身伸展拉開身體側面、擴胸並打開肋骨,最後就是放鬆效果非常強大的4字旋轉。學會了嗎?平常睡不好的人,一定要試試腰部舒緩運動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腰背不卡卡,一覺到天亮!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烏龜頸」上身?治療師教你三招調正姿勢!每天七分鐘跳躍有氧,增進骨質、減少脂肪!「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注意力不集中、上班沒效率?治療師不藏私九個訓練建議!
企劃做一半,突然被Line訊息硬生生打斷?電話那頭老闆催報告,手邊一封急件要回覆?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都有每天工作做不完、真希望能有三頭六臂可以同時處理的渴求,但是許多研究也告訴我們注意力分散、一心多用反而會傷害了生產力。那麼有沒有能夠訓練注意力的方法藉以提升工作效率呢?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擁有物理治療及催眠專業訓練的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的物理治療師JJ林炳騰本身是ADHD(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他指出人們的注意力分為五種類型:集中型、持續型、選擇型、分配型及交替型,許多注意力不集中的人通常較沒有篩選的能力,亦即沒有辦法選擇需要的正確訊息加以處理。你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呢?快點開影片來看看!JJ林炳騰治療師同時也提供了九種增加注意力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其中他建議善用身體節律,以維持90至120分鐘全程貫注後,再適切的休息一下,讓大腦放空,是對上班效率最有幫助的一個方法。除此,一次只做一件事、建立運動習慣、聽古典音樂、冥想等都是簡單又有效能增加注意力的訓練方法。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練習注意力幫助我們面對瞬息萬變!原始影片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YT 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烏龜頸」上身?治療師教你三招調正姿勢!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每天七分鐘跳躍有氧,增進骨質、減少脂肪!
研究指出大多數人過了30歲後,骨骼中的骨質會開始逐漸下降,流失的速度會超過新合成的速度,因此,趁年輕「存骨本」才能提早預防骨質疏鬆。但想要增進骨質,只靠吃鈣、曬太陽是不夠的,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建議,每天花七分鐘做做跳躍有氧運動,利用運動對骨頭帶來壓力,使其受力增加,進而刺激骨頭生長、增進骨頭強度。白映俞醫師示範了總共十個動作都非常簡單易做,快點開影片來跟著做吧!這組有氧訓練每個動作進行30秒,運動強度不高徒手就能操作,在家客廳就能訓練,非常適合忙碌的上班族。訓練效果除了增加骨質之外,還有增強肌力與平行協調能力,並有效減脂,好處多多。當然除了跳躍有氧運動,其他例如快走、跑步、跳繩、爬樓梯等,也是很好的增進骨質的運動。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減脂增肌趕快跳起來!原始影片照護線上網站 照護線上YT照護線上FB延伸閱讀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就醫率50歲後呈倍數成長 專家分析關鍵原因:不改善會愈來愈嚴重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日前陪同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餐敘時,突然因出血性腦中風昏迷送醫,而發作前幾乎沒有症狀。藝人納豆同樣也是無預警發生出血性腦中風;知名健身達人「筋肉爸爸」則是在37歲時,因缺血性腦中風送醫。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腦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31歲到50歲的就醫率逐年增加,50歲以後就醫率呈倍數成長。專家分析與飲食西化、生活習慣變差有關,若不改善,這類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年紀愈大血管愈脆弱,就醫率隨年齡升高。據健保署統計,108年到110年因腦中風就醫的患者微幅增加,從41萬764人增至41萬7,613人,就醫率最高的為90歲以上的族群。林口長庚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隨年紀增長,血管會愈來愈脆弱,腦中風一直都是隨年齡增加、發生機率會跟著提高的疾病。依照過去研究,50歲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將呈倍數成長,這點從健保資料庫的資料也能看出,110年51歲到60歲就醫率為每10萬人口1,775人,61歲到70歲則成長為每10萬人口3,714.4人。近年年輕型的中風患者愈來愈多,健保資料庫數據也發現,31歲到40歲因腦中風的就醫率,108年為每10萬人口243.8人,到了110年已增至每十萬人口253人;41歲到50歲則是從108年的每10萬人口689.9人增至110年每10萬人口708.7人。數據顯示死亡率約6%,實際可能更高。108年到110年新診斷為腦中風的人數依序為9萬7,778人、9萬7,354人、9萬4,251人;108年到110年曾因腦中風就醫的死亡人數依序為2萬6,308人、2萬5,736人、2萬,6701人,以總就醫人數換算,死亡率約落在6%。張庭瑜表示,6%的死亡率是遠遠被低估的,如果用總就醫人數當作分母,會有重複就診的患者,導致數據出現落差。依照腦中風學會過去的研究,急性腦中風整體的死亡率落在15%到20%間,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可高達30%、腦幹出血死亡率更高達到50%。腦中風前十大共病,三高穩坐前三位。腦中風高風險因子從過去至今都指向「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據健保署分析110年腦中風患者的前十大共病,第一位為原發性高血壓,人數達18.3萬人,占當年度因腦中風患者的比率達43.8%;其次為高血脂症占18%;第三位為第二型糖尿病占15%。其餘共病依序為混合型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頭暈及目眩、便祕、純高膽固醇血症、其他高血脂症、失智症等。張庭瑜表示,三高一直以來都是腦中風的高風險因子,三高導致心血管不佳,連帶也會出現心臟疾病的問題,至於便祕應該是中風後臥床導致的結果,腦中風患者急性期過後,行動大多不便,有些會因此失能,活動大幅下降,極可能間接增加便祕的發生率,而腦部功能受損也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的功能。六個月再次中風比率,健保統計約17%。發生過一次腦中風,最擔心「二次中風」發生,108年到110年,因腦中風住院的患者依序為6萬9,099人、6萬8,702人、6萬5,849人,而六個月內再次因中風住院的患者,108年到110年依序為1萬1,910人、1萬1,616人、1萬627人,比率落在16%到17%間。健保署醫管組專委陳依婕表示,六個月再次住院有很高的機率是「同一次中風轉院再入院」,再次中風的比率應低於16%。110年因腦中風住院的患者,再分為缺血性腦中風以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人數為4萬526人、後者為1萬4,792人,兩者再次中風的比率,缺血性約7%、出血性約8%。張庭瑜表示,過去的研究顯示,無論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再次中風的比率約落在10%,以長庚醫院的數據觀察,再次中風的比率為7%。二次中風大多與不規則服藥,或是未做好飲食、生活作息控制有關,近年積極介入治療,希望患者能定期回診,也降低再次中風的比率。核磁共振、電腦斷層 腦中風檢查利器據110年腦中風患者檢查項目使用率統計,頸動脈超音波27%、核磁共振14%、電腦斷層19%、心臟超音波9%、24小時心電圖5%。張庭瑜表示,腦中風患者最重要的檢查項目就是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患者大多在急診時就會拍攝照片,通常不會到住院時才做,住院多著重揪出潛在阻塞或是出血的血管,因此頸動脈超音波會是最常使用的儀器。
-
2022-09-25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吃好、吃飽,有足夠的時間不吃,是恢復健康的一大關鍵
許多朋友進入中年後,身體陸續出現各種症狀,體檢報告的紅字也愈來愈多,就算努力運動、控制食量,也阻擋不了體態的變化及各種疾病和退化的發生。有些朋友會想是不是哪裡吃錯了,就想找一些特殊的飲食和方法來調理身體。各種失衡的生活習慣及壓力,包括長期採用高碳水化合物而缺乏膳食纖維的飲食,讓身體無法承受過度的熱量攝取,而又缺乏足夠的非熱量營養如植化素、維生素、微量元素來進行身體療癒所需的生化反應,都會讓代謝逐漸僵化。長期下來,會覺得體力與精神無法應付日常生活。華人從小習慣以精製澱粉當作飲食的主要熱量來源,也讓身體長期暴露在胰島素的刺激,而讓代謝機制偏向以糖為主要燃料的路徑,並在現代人多吃少動的生活形態下,不知不覺進入「胰島素阻抗」的狀態。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遲緩,而讓飲食帶來的不是精力,而是血糖震盪、精神起伏不定,甚至吃飽沒多久就感覺到餓,進入一種愈吃愈餓的循環,體重降不下來、健康指數也亮起紅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調整飲食的內容,光從少吃著手,不光辛苦,即使短期減輕體重也很難維持,更別說回復健康。我將《真原醫》談到的營養重點,十年後透過《療癒的飲食與斷食》重新展開,正是希望從飲食調整開始,由身體代謝的上游著手,幫大家走出慢性病的陰影。實作上,從兩個層面進行:透過吃好、吃飽進行徹底的營養調整,然後漸進地延長不吃的時間,喚醒身體清理和療癒的本能。首先,什麼叫做吃好、吃飽?也就是在攝取足夠熱量的前提下,將過去以精製澱粉為主的飲食習慣,改成減少胰島素分泌的、含大量新鮮蔬菜的高脂低醣飲食。我們能吃飽,能得到充分的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自然不會隨時被飲食的念頭帶走、不會一天到晚想著還要吃點什麼。走出身心的匱乏感,整個人自然穩重起來,有足夠的精神應付一整天的活動與責任,而容易採用正向且豐盛的心情來面對世界。身體本來就是靈活的,走出以澱粉為主食的熱量來源單一化狀態,無論吃或不吃都可以維持運作一段時間,而不會立刻受到飲食的衝擊讓運作失衡。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配合身體的生理時鐘來做進一步的調整──延長睡眠帶來的休息,而有足夠的連續不進食時間,來啟動細胞內的自噬作用。具體的作法可以是早餐晚一點用、晚餐早一點結束,或乾脆少吃早晚其中一餐,讓身體得以進行深度的清理和療癒。當然,要順利延長不進食的時間而不會感覺餓或精神不佳,前面所談的搭配大量蔬菜的高脂低醣飲食是最好的幫助。脂肪帶來的熱量讓身體有足夠的滿足感和保護,而大量新鮮的高纖葉菜類則補充了各種生理功能所需要的完整營養。重新學會餓了才吃、不餓不吃,從「非吃不可」轉向「可以不吃」的心態,是我認為現代人最需要的一個調整。搭配飲食習氣和代謝的轉變,我也建議身邊的朋友透過拉伸、結構調整、有氧健身等運動,從能量的使用和心情的層面,進一步帶動身心正向的調整。這麼一來,一個人不但輕輕鬆鬆走出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症候群的陰影,也得到活出快樂與健康的鑰匙。
-
2022-09-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躺錯坐錯當心疾病上身,掌握4招杜絕慢性傷害!
當你舒舒服服地或躺或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那些你習以為常的放鬆動作,有可能已經在損害我們的身體結構成為慢性傷害了。學貫中西醫的阿銘師指出,人不一定要正襟危坐,但要盡力保持身體核心的中軸線平衡。例如許多人用雙下巴看書看3C,只使用到胸鎖乳突肌,容易產生肩頸痠痛、頭痛耳鳴或頭昏腦脹,這個姿勢也會讓頸動脈鞘跟著折住,影響到動脈循環和神經壓迫,讓迷走神經不順,而產生胸悶、心悸、失眠,甚至腸胃問題。影片中,阿銘師教大家掌握四招原則即能減少這些錯誤姿勢所造成的慢性傷害。第一是身體軸線從頭、胸到骨盤保持一條線,第二耳朵向後收到肩膀處,第三坐時能夠呼吸的深,第四腳要保持三個九十度,這才是理想的姿勢。總而言之,不管或坐或臥一定要運用到核心中軸去支撐肌肉,避免椎間盤、小面關節或者一些肌肉的代償疼痛出現。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喬對角度和線條,怎麼躺怎麼坐都舒服!原始影片阿銘師X鍼還傳YT[中西醫師黃獻銘]臉書粉專阿銘師的IG延伸閱讀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烏龜頸」上身?治療師教你三招調正姿勢!
現代人長期低頭玩手機、在電腦桌前久坐又姿勢不良,因而造成肩頸僵硬、上背部肌肉變厚,頭頸部往前傾,側面看起來就像烏龜頸,形成不好看的姿勢。尤其是上班族,長久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跟著各種肩頸手腳痠麻的毛病就會上身。根據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的物理治療師JJ林炳騰、職能治療師林啟平指出,頸部往前偏移一公分,我們的頸椎將會承受1.8公斤的壓力,想要拉回來我們的肌肉必須出更多的力量,長久下來當然會出現肩頸酸痛、肌肉緊繃,更甚而脊椎長骨刺。怎樣才能改善烏龜頸?兩位治療師要教大家簡單的三招調回姿勢,趕緊點開影片來學學!第一招是RAIN擴胸式,這個動作會在胸椎前挺時帶動下巴後縮,讓頸椎復位。第二招WTI夾背,利用游泳的動作,吸氣雙臂向上打開,吐氣向下向後夾背。第三招小鷄啄米式,雙手插腰前後搧動,並記得要擴胸、縮下巴。這招不僅可以伸展手臂,還能調整脊椎,連同骨盆部位也會調整到。這三個動作簡單又輕鬆,平時在辦公室就能做,趕快動起來吧!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保持良好姿勢不再當縮頭烏龜!原始影片米蔚YT米蔚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
登山跑步常常腳痠腿麻?逛個街腳步越來越沈重?現代人因為久坐或不愛走路的生活型態使然,讓足部筋膜越來越不健康,失去彈性產生退化,走起路來無法輕快有力,久而久之淪為肉腳一族!脊椎保健達人、身體智慧執行長鄭雲龍老師認為,想要擁有勇健的雙腳,需要平時就訓練足部的彈性及感知能力,為此,他親身示範了五個簡單容易操作的足部訓練動作,並解釋了訓練的原理—彈弓效應,從足底筋膜到阿基里斯腱,一直連接到身體,讓我們行走起來有一種很好的彈震作用。馬上點開影片來瞧瞧!這組訓練步驟著重在五個角度,意即活化足底筋膜、訓練阿基里斯腱、訓練足底覺察能力、訓練平衡能力、彈震與雙腿擺盪。訓練過程以赤足最好,並準備兩根棍子、一個台階或者借助樓梯即可操作。整組做完只需5到10分鐘,大家可利用出門上班前訓練,持之以恆將會幫助你行走更輕盈、更有效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登山、健走、旅行的人必練!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體態變好、成功減齡!由淺入深的背肌訓練+伸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0 養生.抗老養生
每天吃沙拉、多走路、減少碳水化合物?你以為的8個好習慣恐不健康
專家總是告誡大家,要養成健康的好習慣,但有時這些所謂好的健康習慣,卻適得其反。來看看以下8個你以為的健康好習慣,其實可能並不健康。1.每天步行運動: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的說法,步行很棒,每個人都應該多走路;但如果步行是你唯一的運動,那麼可能會無法保持肌肉量和關節活動度的良好狀態,因此,建議將重量訓練、瑜伽或游泳等運動,加到健身計劃中。2.用奶昔取代正餐:營養師 Kayleen St. John表示,將水果、冰和優格或霜淇淋調勻製成的奶昔當成主餐來吃,雖然水果是健康的,但食用大量水果將會導致血糖飆升;建議可以在製作奶昔時,水果的量不要太多,並添加像酪梨等健康脂肪的水果,並且可以在其中添加蛋白質。3.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Kayleen St. John指出,雖然我們絕對應該避免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麵粉和白糖,但不應該拒絕全穀物類的碳水化合物,全穀物富含纖維,有助於維持消化系統的運作,並能促進腸道中有益菌的生長。4.每天吃1份沙拉:雖然吃蔬菜對健康有益,但在生菜沙拉中加入不健康的高熱量成分,如麵包丁和培根塊和沙拉醬,就會抵銷了吃蔬菜的好處,同時也增加了增加卡路里,建議用檸檬汁、一點橄欖油和新鮮的香草或香料來點綴沙拉。5.睡前喝茶:營養師Lyssie Lakatos表示,除非你喝的茶是草本茶且不含咖啡因,否則睡前喝茶可能會讓你睡不好。6.口渴時喝水:據專家表示,當感覺口渴的時候才去喝水,可能為時已晚,因為,當你口渴時,可能已經脫水了,據統計,大約有70%的51至70歲的成年人可能患有慢性脫水。因此,專家建議每天要喝足夠的水,別等口渴時才去喝。7.為了防曬不曬太陽:體內控制晝夜節律的生理時鐘,讓每個器官和系統都保持24小時正常的循環,陽光有助於為生理時鐘提供動力,所以,不能拒絕陽光。California大學認知科學教授Sara Mednick解釋,黎明的光告訴你的大腦開始新的1天,傍晚太陽發出的橙色和紅色色調進入眼睛,觸發生理時鐘釋放產生睡眠的荷爾蒙。Sara Mednick建議,每天早上在戶外花15到30分鐘,然後傍晚去欣賞令人平靜的紅色和橙色日落美景。8.吃營養棒:皮膚科醫師Rajani Katta博士指出,吃太多醣會導致過早衰老、高血壓和心臟病發生,大家認為很健康的營養棒,其實也是經過加工而來的食品,因此建議,最好是吃原型食物,如水果和蔬菜、全穀物、魚、肉和奶製品。(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清淡、不吃蛋會加速肌肉流失! 3個你以為健康的吃飯習慣,其實沒那麼健康 ·多吃蔬菜很健康,但用錯烹煮方法,吃再多也沒用!營養師:4方法保留更多營養素,1方式炒菜最推薦
-
2022-09-18 名人.林頌凱
明明有走路、爬山,為何醫師卻說運動量不足?名醫曝關鍵原因
曾經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出現在我的診間,因為肌少症,連走上一階樓梯都困難。曾經叱吒風雲,現在舉步維艱,落寞的他躲在家裡不敢出門。我請他開始積極運動增加肌肉,他問我:「我先在家裡抬腿行不行?」病人膝關節退化,打了很久的玻尿酸,最近膝蓋反覆積水,我告訴她要用運動增強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她眉頭一皺回答:「我都有爬山啊,爬山不行嗎?」走路、健身操、做家事、伸展操、抬腿壓腿、關節活動操……這些一般人常態性、簡單性、一看就能上手的運動,充其量只是「活動」,是幫助身體或日常生活維持正常運作的一種方式。從事這些活動好不好?好!而且很重要!因為要維持身體正常運作,避免提早衰退或老化。從事這些活動夠不夠?可能夠可能不夠!如果你的身體硬朗健康,從事這些活動讓我們維持體力活力就足夠。但如果你的身體有病有痛,需要用運動讓自己健康,從事這些活動就明顯不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任何經由骨骼肌肉系統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作。運動(Exercise):一種透過有計畫性、架構性、重複性與目的性的身體活動,達到改善或維持一個或數個體適能要素的目的。也就是說,運動是強化,身體活動是維持,運動和身體活動是有明顯差別的。以我門診中常見疾病需要運動訓練的例子說明:運動要有計畫:肌少症增肌計畫、核心肌群穩定訓練。運動訓練要有架構:五十肩的運動訓練架構包含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肌肉協調性、肩胛骨活動度運動,缺一不可。運動要重複進行: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持續進行才會有效。運動要有明確目的:例如改善姿勢、調整呼吸、增強肌力、穩定關節。運動會累,有累才有效。運動生理學上有個「超負荷原則」,就是刺激→疲勞→適應。如果希望運動要有效,在運動時就要超過自己原本能力,才可以讓肌肉和其他器官承受新的刺激,產生疲勞,適應後再進階到更高層次。更簡單的說,就是運動時身體要有用力的感覺、要會喘、要會累、這樣的運動才會有效。生病看醫師,醫生會考量病人年齡、性別、病史、生活習慣、現有用藥後開立處方,每個病人的處方箋都不一樣。事實上,運動訓練也是如此。運動要安全、要有效、要符合個人的興趣、要考量身體疾病和運動傷害,也需要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箋。運動處方箋中會明列你個人的資料,預期達到的目標,而且根據FITT原則來呈現。FITT是四個英文字母的縮寫: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e)、類型(Type),讓你有所遵循,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運動,讓自己更健康。運動處方箋的開立需要運動醫學相關專家,根據身體檢測結果來規畫,必要時也可以提供一對一的個人化訓練,並在過程中提供和運動相關問題的諮詢和處置。人往往在大病初癒後才驚覺健康最重要,其實,最好的運動時機,是在還沒有生病之前,而不是在生了病之後。在年輕健康的時候從事有效正確的運動,等於積極儲蓄健康本,才能從容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健康變數。|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2-09-1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體態變好、成功減齡!由淺入深的背肌訓練+伸展
駝背、肥胖讓背後看起來有嬸味?稍微一用力就快閃到腰?不妨多多練習背部肌肉吧!背肌是身體最大的肌群,隨著年齡增長或肥胖,體態上看起來就像虎背熊腰,人自然就顯老,若平時能夠注意背部肌肉訓練與運用,不僅能保護脊椎,還有減齡的效果。但實在太忙或不想進健身房,沒關係,照護線上的白映俞醫師親身示範、由淺入深,帶著你一起來做背肌肌力伸展訓練。這組訓練一共14個動作,每個動作都不難,人人都可以做,而且不用出門可以在家進行,只要點開影片跟著白映俞醫師的動作以及配合影片中的背景節奏即可喔!動作從最簡單的肩膀畫圓、手臂畫圓、對角開合手...到眼鏡蛇式、貓牛式及嬰兒式動作結束,每個動作30秒,間隔休息10秒,整組完成不用10分鐘,運動強度算是輕量級,亦不需要任何器材輔助,只要準備一張瑜伽墊。背部肌力鍛鍊好,肌肉不緊繃自然腰酸背痛就不會上身,趕快動起來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身的資訊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背肌練起來,人就年輕有活力!原始影片照護線上網站照護線上FB延伸閱讀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羨慕別人的川字腹肌?學會熊爬加上兩大關鍵就能搞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13 養生.健康瘦身
55歲影后秀超低體脂身材「優雅老去」!曝80/20人性化飲食秘訣 適度放縱對食物的渴望
55歲影后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兼具美貌與演技,儘管隨著時間流逝,盛世美顏不再,但日前她在個人IG分享為雜誌拍攝的一系列辣照,大方秀出結實腹肌和二頭肌,也讓人好奇她的養生健康之道。 妮可基嫚曾受訪說,自己在飲食上一直維持著80/20法則,在日常80%的時間裡吃有營養的食物,20%時間放縱你對食物的渴望。「我不太喜歡被限制,大部分時間堅持80%,有時候會下降到70%…。」不刻意苛求吃得健康,充滿人性化的飲食法也讓自己有喘息空間。 出身澳洲的她,除了大量攝取蔬果、全穀類,也偏好鮪魚、鮭魚、蝦子等海鮮,來替代油脂含量高的紅肉,藉此補充好的蛋白質,卻不會增加過多脂肪;烹調方式則避免高溫油炸,以清爽為主。 妮可基嫚同時奉行「少量多餐」原則,一天甚至會吃5餐,藉以養成不暴飲暴食的好習慣。雖然她盡量避免澱粉攝取,但20%的時間還是不忌口,舉凡炸物、人工食品、糖類一概不拒,也曾透露自己放縱時最愛松露披薩。 不過維持好身材與活力,運動仍是關鍵。妮可基嫚出生在熱愛馬拉松的家庭,從小跟著家人到慢跑,大家還會一起報名半馬比賽。直到現在,她仍維持每週慢跑3次、每天游泳30分鐘的運動習慣,有時也做瑜珈、騎腳踏車,「無論我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做的事情。」 當然,運動久了都會有惰性,影后也不例外,妮可基嫚透露自己的秘訣是「多樣性」,「如果一輩子只能早起每天早上醒來並跑10公里,一個禮拜後你就感到無聊了,並開始持續按下貪睡鬧鐘。」 所以她嘗試將跑步與瑜珈、室內飛輪等其他運動間隔實行,甚至只是和老公、小孩一起去散步,都能讓自己維持動力。「與家人出去玩,玩得開心最重要,不要把減肥太當真,讓健康、健身和營養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好萊塢從來不缺青春臉孔與鮮肉,但55歲的妮可基嫚專注在自己身上,持續推出新作。她曾說:「忘記過去,你永遠無法預測未來會怎樣,活在當下」,如今她甩開年華老去憂慮,肌肉炸裂照驚艷各界,以力與美呈現另一種「優雅老去」。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13 養生.人生智慧
只活到85歲的規劃已不適用 福澤喬:為老後準備遠比大家認為的更重要
編按:因應超高齡社會可能帶來的各種變動,我們如何從他山之石中汲取經驗?擁有超過20年駐日新聞特派員經歷的專欄作家福澤喬認為:「若百歲時代將成為必然的趨勢,為老後準備,遠比大家認為的更重要。」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數在2021年底已突破380萬人,比例來到16%,並推估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0%大關。面對超高齡社會所衍生的各種衝擊,擁有豐富駐日經驗,並且長年觀察日本社會及政經各方面的專欄作家福澤喬認為,屬於高齡大國的日本,有許多值得台灣作為參考之處。在日本,由於社會環境、人口結構的變化,無法再獲得保障與照顧的高齡者們,衍生了許多令人感到不安的現狀:從「下流老人」、「孤獨死」,到家人子女無力照顧長者而產生的長照悲劇,都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我認為在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上,日本可以說都是走在台灣的前面,如果已經預見到前方有這些別人曾經掉下去的坑,我們現在就應該想辦法避開它,而不是繼續往同樣的老路走,那樣我會覺得非常可惜。」福澤喬說。過去只活到85歲的規劃 未來將不再適用 高齡化社會首先帶來的影響就是:人口組成的改變。根據2021年的統計,日本65歲以上人口已經逼近30%,社會結構從原本的金字塔狀,逐漸成為倒三角形(高齡人口比青壯人口數量多)。因此,過去對於人生時間軸大多設定只活到85歲左右的規劃,也已經隨著平均壽命的不斷延長,逐漸不再適用。「過去大多數人習慣把人生切成三塊:從出生到求學的20年左右期間稱為成長期,接著進入職場,成為社會主要的勞動力和經濟支柱,直到65歲屆齡退休,並度過往後15~20年的餘生。」當平均壽命延長、最後這段「第三人生」可能延長到20年以上甚至30年的時候,這樣的人生規劃就明顯不再足以應對。高齡人口不斷增加,除了讓青壯人口的扶養負擔逐漸變得沉重,政府原本預定給予高齡者的年金、社會褔利等各方面的支援和預算,也不得不隨著調整。另一方面,高齡者的照護問題也逐漸浮現。50~60歲的中年世代照顧70、80歲的長者,甚至是高齡夫妻之間的「老老照護」,更成為稀鬆平常的社會現狀。當「長壽不再成為一種祝福」,日本社會隱然出現一種厭老、仇老的氛圍,網路上甚至有人以「老害」形容對社會沒有貢獻、只會加重負擔的高齡者。「雖然台灣在社會氛圍上對長者還是相對尊重,比較不會有這樣的言論,但高齡化會增加世代對立,的確是事實。」退休概念將逐漸不存在 如何找出終身投入的熱情?那麼,迎接人生百年時代,我們該如何準備?福澤喬認為,應該改為以50歲做為分水嶺,分為上、下半場。「退休這個概念,往後會慢慢消失。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工作一輩子沒辦法休息,而是工作型態應該要隨著人生階段調整。」在50歲以前,工作可能是為了維持生計、或是擔起家中的經濟責任,多少有些無法隨心所欲的成分。因此,在上半場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告一段落、也完成大部分的人生重要規劃後,到了過50歲,則應該專注在兩件事上:終身學習、並成為一個可以持續給予的人。這個「給予」,有可能是投入公益、投入新的知識和興趣,或者是把自己的經驗傳承給下一個世代,就不會像過去很多退休族,在離開職場的時候有強烈的中斷感。「在50歲之後,因為有了上半場的累積,因此即使同樣是工作,也可以把更多心力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身上,甚至可以重拾自己過去未能完成的夢想。如果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享受生活,那自然就不會像工作一樣覺得辛苦。」在成為專欄評論作家以前,從事媒體工作的福澤喬也曾經歷中年轉業、投資創業失敗等過程,「最後我決定寫自己最擅長也最感興趣的日本觀察文章,一方面也是一種自我累積,寫著寫著,就逐漸有專欄、出版的邀約,如果不是我保持這個寫作的習慣,大概也不會有後來這些機會。」與其期待政府幫助 不如從自己做起取了一個乍聽之下以為是日本人的筆名「福澤喬」,但他笑說,除了因為外婆是日本人而有1/4的日本血統,在派駐日本之前,他其實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除了日文一句不通,「我連那個時候全台灣男生都在迷的酒井法子是誰都不知道。」福澤喬認為,台灣人看日本有兩種角度:「一種就是從下往上仰望,覺得日本什麼都好、什麼都比台灣強;另一類就是從上往下看、怎麼看日本都覺得不順眼、討厭的人。但這兩種角度,其實都不客觀,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也同時存在引以為戒之處。」福澤喬認為,台灣在思考很多社會問題的時候,習慣先問「政府能為我們做什麼?」但這其實正是台灣和日本最大的差異──日本人習慣先問:自己能做什麼。「當然這也和日本行政體系運轉的效率比較慢有關,真的等到政府從制度面著手,那可能根本來不及。」因此,相較於政府組織,在日本許多社會層面的改革,反而都是從民間組織開始。例如,日本不少企業開始鼓勵員工提早退休,但以「顧問」的身分回聘,以像是「師徒制」的方式,給予年輕員工在實務上的指導,一周可能只需要出勤2~3天,除了沒有工作壓力,也不會阻擋了年輕員工的升遷管道,但是仍然能善用資深員工的職場經驗與人力資源。在日本,也有許多熟齡族打破了年齡的刻板印象,盡情揮灑出獨特又精采的人生。他們可以是Youtuber網紅、健身教練,或是重回校園取得真正的學位、甚至活用所學進而二次創業。「從這些例子我們看到,阻礙的從來只有心態、而非年齡。」「重新定義人生的時間軸、保持著開放的心態,並且持續充實自己,那麼老後就不再讓人憂懼,而有另一種發光發熱的可能!」原文:過去日本,明日台灣!福澤喬:只活85歲的規劃已不適用,日本如何迎接人生100歲時代?
-
2022-09-11 養生.運動健身
中秋連假胖了?復健師教你7招宅在家也能活絡筋骨
疫情期間活動減少,不少人都有感覺「變胖了」,中秋期間是否又在家裡大吃大喝?成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為長期靜態工作者、宅在家無法出門活動的長者,設計一套舒展健身操,站立、不必其他的器具,就能讓你活絡筋骨,大家不妨試試看。影片由成大物理治療中心裡的復健師們為大家示範,共有7個動作,包括:1.肩前側肌群拉筋運動:一般日常生活的動作,多以肩前側肌群為主,經常或過度使用會容易造成痠痛或肌腱發炎,嚴重時手會舉不起來、無法活動,影響日常生活,如不能穿衣服、梳頭髮等。透過此一運動,可以幫助達到放鬆肩關節前側肌肉的效果。動作:兩手伸到背後,兩手再一起向後拉。每天早晚各做1輪、10次,每次維持15-30秒。2.縮肩挺立運動:著眼於預防駝背的問題,並幫助站姿更挺拔,因為駝背除了會影響儀態美觀,也會造成肩頸痠痛,嚴重者也可能造成脊椎變形。動作:放鬆肩膀,兩肩再向後、向中央擠壓。每天早晚各做1輪、10次,每次維持5-10秒。3.體側肌群拉筋運動:需要久坐者的上班族,或需長時間彎腰的洗碗、拖地,容易造成體側肌群處於緊繃狀態,適度伸展可以讓身體感覺更輕鬆。動作:雙手交握,吸氣時雙手前伸、上舉至頭上方,過程中肚子、下巴要微收,輕輕吐氣,同時身體略向左側彎,略作停留後吸氣回到中間;再次吐氣時往右側彎,略作停留後吸氣回到中間。每天早晚各做1輪,左右各重複10次。4.髖外展肌群訓練運動:走路、跑步都需要髖關節外展肌群收縮,以維持身體平衡,藉由運動訓練增強肌力,可以提升續航力,減少疲憊感,讓走路、跑步更輕鬆。動作:站在牆邊或桌腳等固定物側邊,雙腳與肩同寬,一腳往側邊抬起頂著牆邊或桌腳等固定物,如需要可輕扶物品保持平衡,維持5秒鐘。重複10次後,換腳進行,早晚各做1輪。5.髖外展肌群拉筋運動:長時間站立或走路,容易造成髖外展肌群緊繃,適度伸展可以舒緩緊繃的感覺,讓肌肉回到健康的狀態。動作:右手輕扶牆邊站立,重心在左腳、左膝微彎,右腳往左後方交叉,手輕推牆,將髖部往右側推,感覺右大腿側邊有緊繃感,維持10-15秒。重複10次後,換腳進行,每天早晚各做1輪。6.踮腳提臀運動:可以讓臀部塑形、小腿緊實,走路更有力。動作:雙腳站立呈外八狀,夾臀,雙腳腳跟一起抬高,如需要可輕扶物品保持平衡。每天早晚各做1輪、10次,每次維持5秒。7.小腿拉筋運動:長時間站立或長距離走路,容易造成小腿肌肉緊繃,除不舒服,也可能比較容易抽筋。小腿拉筋可以放鬆腿部肌肉。動作:腳一前一後方式站立,腳尖皆向前,一手扶牆支撐身體穩定,後腳腳跟貼地,前腳膝蓋彎曲不超過腳尖,進行後腳拉筋運動,維持10-15秒,拉筋過程中不可憋氣。每天早晚左、右腳在前分別各做1輪、10次。
-
2022-09-1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黃福祥「讓中醫得到社會認同」!飲食沒禁忌 每天一杯微糖冰拿鐵
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清冠一號」暴紅,中醫效用被看見。馬光中醫深耕南台灣,也前進海外,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黃福祥說,善待患者是馬光人守則第一項,期勉院內90名中醫師「先做患者眼中的專業,再做醫師心中的專業」,讓中醫得到社會認同與信賴。父親在澎湖 創首家中醫黃福祥父親早年投資中醫診所,31年前跨海到澎湖馬公義診,被當時澎湖縣長稱許為「馬公之光」,於是以「馬光」之名在澎湖創立第一家中醫,之後陸續在高雄、屏東、台南等地開設診所,現有16家中醫診所,員工逾450人。除了台灣,馬光中醫在新加坡有30家、天津有16家,頗具規模。黃福祥是集團靈魂人物,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畢業後再攻讀學士後中醫系,另一半也是中醫師,他在第一線看診已17年,近年則專注在經營管理。員工笑容 對他激勵很大「有好的員工,才有好的服務。」黃福祥說,善待患者及員工同樣重要,他重視員工在職訓練,鼓勵參加讀書會,甚至補助員工進修,獎勵員工持續學習;將盈餘25%每季分紅給員工,並訂下加薪目標。他不應酬,聚餐對象除了家人就是同仁,很珍惜共事的緣分。「看到員工笑容,對我是很大激勵。」黃福祥說,老闆和員工是生命共同體,要做到同心同步不容易,用心善待同仁,員工自然會回應這份交心。採預約制 診所有遊戲間為縮短患者及陪病家屬候診漫長感,黃福祥推診所全預約制,善用診所空間打造樹屋、兒童遊戲間、書櫃等,還有生態池、咖啡時間等,改變民眾對中醫診所光線暗、瀰漫藥味的刻板印象。從第一線看診醫師轉換為管理者,黃福祥說,醫師、管理者、患者各有不同思考,馬光一年平均有20名新進中醫師,他常提醒同仁,「先做好患者眼中的專業,再做醫師心中的專業」。養生祕訣/飲食不忌 早上下棋 晚上運動黃福祥是圍棋六段高手,下圍棋是每天生活一部分。他認為,下圍棋能學習沉著冷靜應戰,「捨小就大」等布局戰術,應用在管理上也走得通。59歲的黃福祥和妻子都是中醫師,坦言他是自由自在一派,不會「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力行均衡之道,「不必設限太多苦了自己」,因此對飲食沒太多禁忌,每天下午喝一杯微糖冰拿鐵是他的小確幸。生活作息規律,每晚12點左右就寢,他是「秒睡型」,一躺上床,很快就熟睡。每天上午10點至12點是黃福祥的圍棋時光,他上網找高手對戰,享受下圍棋的樂趣和成就感。團隊幹部都知道,除非有緊急要事,否則那2個小時盡量不要打擾老闆下棋。運動也是黃福祥的生活一部分,他每晚會到高雄住家附近的公園走路40分鐘,大學曾是桌球、籃球校隊,運動細胞不錯,但近年已較少接觸球類運動,偶爾會上健身房練「皮拉提斯」,著重核心及肌力訓練。黃福祥育有2個女兒,孩子沒踏進中醫領域,而是在美術方面展現天賦,他鼓勵孩子做自己,也認為錢財留太多給兒女是災難,看到富豪人家手足對簿公堂,讓他感觸特別深,他希望馬光中醫未來能成立一筆基金,用來做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黃福祥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中醫內科、兒科、針灸科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屏東縣中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校友會副會長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榮譽博士、國立中山大學EMBA、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經歷:屏東縣中醫師公會22、23屆理事長、馬光中醫診所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是養生最重要的事情。
-
2022-09-09 醫療.骨科.復健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能運動且要常跑醫院做電療嗎?物理治療師:更要勤做運動,練肌力緩解疼痛
一名熱愛戶外運動的女性,因膝關節疼痛就醫,被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經轉介做物理治療,她詢問「以後都不能動,要常跑醫院做電療了嗎?」台大醫院物理中心經理陳昭瑩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做電療外,應加強膝、髖關節周邊的「肌力」,有助緩解疼痛,還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惡化。昨天是世界物理治療日、台灣物理治療師節,無論任何年紀都可能會發生退化性關節炎,45歲以下若曾發生創傷性關節傷害,有半數恐在傷後10到15年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45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大多因過度耗損引起,常見活動時關節痛,或早上起床30分鐘內關節僵硬二大症狀。陳昭瑩表示,關節承受重量時,需要肌肉的幫忙,若能提升肌力,可減緩膝關節疼痛,也能延緩退化。訓練重點在提升膝關節和髖關節周邊肌肉的力量,可做多關節的運動,但需要注意,運動過程中關節不會痛,或是只有3分以內的痛(滿分10分),且不會愈做愈痛。陳昭瑩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勤做運動,可有效地減緩疼痛且增進身體功能,建議運動項目包括局部肌力訓練、伸展運動與全身性的體能活動。滑牆運動以局部肌肉肌力強化運動為例,推薦滑牆運動、訓練臀部肌力的側抬腿運動。於健身房自我訓練時,可使用大腿推蹬機、大腿外展訓練機。在家中,可側躺床上做髖關節外展運動,也可做滑牆運動。滑牆運動的動作類似大腿推蹬機,是經由調整腳的位置、膝蓋彎曲程度,來調整出不同難度,不過都要遵守「膝蓋不超過腳尖」的原則。一開始可先把雙腳放在距離牆面一個腳掌的位置,背靠牆,膝蓋微彎小角度,然後大腿出力,慢慢地把膝蓋伸直。陳昭瑩表示,在醫院物理治療師會先測試可做一下的最大重量,從最大重量的七成或八成開始訓練,通常一組做10到15下可訓練肌耐力,一組8到12下可訓練肌力,建議先做一組10下,做3組。如果做5下就做不動,代表過重;如果連續做15下都很輕鬆,恐達不到預期效果,較難進步。
-
2022-09-08 養生.健康瘦身
潘瑋柏2個月減重逾10公斤!5招「不敗減肥法」,營養師也推
編按:歌手潘瑋柏自出道以來,便深受「易胖體質」困擾,熱愛美食的他曾一度胖到人生巔峰的93公斤。不過,日前他於微博曬出減重逾10公斤的對比照,表示自己瘦到了7字頭,瘦身成果讓粉絲驚呼。對此,營養師高敏敏也表示,潘帥能成功減重確實有其道理,並進一步分析5招「不敗減肥法」的關鍵祕訣,只要跟著做你也能瘦身成功。一個飲食法的風靡,就會有大批人效法嘗試,藝人潘瑋柏向來被笑稱是伸縮自如,他的不敗減重法「不餓就停、飯後不坐」確實挺不錯的!落實了「管住嘴」的最高境界。想要成功瘦身、保持好身材,這5招是關鍵想要保持好身材,不妨試試看這5招:1.餐前喝100CC的水、每天至少喝2000CC餐前喝水可以有效控制食量,讓飽食中樞有飽脹感,同時也能沖淡過濃的胃酸,減緩食物消化速度。2.每周3次運動鍛鍊每次至少1.5小時的健身房魔鬼運動。3.少吃精緻澱粉、多吃蔬菜膳食纖維幫助墊胃促代謝,澱粉跟油可少吃不能無。4.用餐時「不餓就停」管住嘴,讓自己絕不多吃。5.飯後30分鐘內不可坐著飯後走路可降血糖、消耗熱量、助消化。藝人潘瑋柏不敗減重法:「不餓就停,飯後不坐」。高敏敏營養師提供圖/藝人潘瑋柏不敗減重法:「不餓就停,飯後不坐」。高敏敏營養師提供在執行不敗減重法時,如果感到飢餓怎麼辦?你可以:1.多喝水:提高喝水量可以避免飢餓感。2.適量黑咖啡: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燃燒脂肪、抗氧化。3.吃低GI、高飽足感的水果:像是蓮霧、蘋果、火龍果、芭樂都很不錯。4.真的餓了就吃盤菜:蔬菜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多多益善。在努力減緩橫向發展之餘,也必須清楚了解自己適不適合各種飲食法、斷食法。建議有以下4種症狀的人,不要隨意嘗試:• 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易血糖過低、暈眩。• 懷孕/哺乳媽:需要充足營養,宜少量多餐、不適合空腹太久。• 飲食失調疾病者:暴食症、厭食症患者首重先恢復正常飲食。• 青少年/成長中孩童:此時期需要充足均衡的能量營養。想鏟除休假期間堆積在身上的大魚大肉,可以試試不敗減重法!不過也要提醒大家,減肥不是一時,健康飲食跟生活模式是一輩子。會發現健康美麗不是為了別人,最先受益的是自己。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養成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長久保健康。(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9-0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
一大早坐在電腦前就打瞌睡?每天總是覺得很累、老是睡不飽?慢性疲勞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很多人會不停地喝咖啡或是能量飲來勉強振奮精神,長此以往造成咖啡成癮仍不能消除慢性疲勞。根據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的詳細解析,她要教大家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的方法,快點開影片來了解!第一招戒除咖啡與能量飲。林侑融博士認為咖啡因雖能夠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使人振奮,但久而久之腎上腺也會疲乏,人的精神會開始變差產生疲勞,並帶來更多副作用,如臨床上常見的女性荷爾蒙失調、更年期提早、卵巢早衰、男性性功能下降、憂鬱症、睡眠障礙、發炎性免疫疾病等。第二招是333自然醫學水療法。這個方法跟運動一樣能夠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初學者以避免燙傷為主可以自行調配温度。林侑融博士建議有慢性病或體弱者先使用温水,並避開皮膚傷口處以免感染。在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下,這個方法在家就能做。第三招找出慢性疲勞的真正原因。林侑融博士指出疲勞只是症狀並不是病因,惟有把病因找出來才能對症下藥,因此需先探究是因為作息不正常的偶發性,還是症狀已超過三個月甚至六個月以上需要鑑別診斷。由於慢性疲勞有12個常見的病因,只有找出病根去治療才能一勞永逸。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333水療法,消除疲勞放鬆身心!原始影片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YT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FB健康聊心室林侑融博士IG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羨慕別人的川字腹肌?學會熊爬加上兩大關鍵就能搞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03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減脂不減肌,做到這三件事就對了!
現代人為了健康或維持體態,最常使用節食法或是到健身房做一些燃脂的運動。但你一定聽過健身教練或營養師常提醒減脂的人小心肌肉量流失。究竟減脂和掉肌肉之間有何關聯?有沒有醫學實證怎麼樣減脂才不會掉肌肉呢?時常在各大電視節目中分享專業見解的邱正宏醫師提供了一篇刊登在2019年營養學期刊上的醫學論文佐證,一個人若挨餓6~24小時完全斷食,體內脂肪會分解維持熱量,尚不會減損到肌肉量。因此,對於想實施168或204的輕斷食法的人是不用擔心減脂會讓肌肉組織損耗。詳細緣由請快點開影片瞧瞧!邱正宏醫師還教導三招只減脂肪不減肌肉的方法。第一是減脂過程中,要耐力和阻力兩種訓練交替做,耐力訓練是幫助進一步的燃脂,阻力訓練是幫助增加肌肉量。第二是一定要補充蛋白質或胺基酸。第三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但並非完全不吃。想了解更多健康瘦身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輕斷食加運動,減肥又健康!原始影片邱正宏談健康YT邱正宏醫師粉絲團邱正宏醫師IG延伸閱讀遠離婦科疾病、平衡女性荷爾蒙兩類食物搞定!喝咖啡還是黴菌水?中醫師為你破解咖啡因迷思「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01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動作做錯了反傷身!復健科醫師教六重點「健身運動入門準則」
復健門診中健身運動受傷個案不勝枚舉! 林先生因「卧推」傷到手腕韌帶;張小姐因「硬舉」引發急性腰痛。近年健身運動的風潮與健身房的普及,健身運動的民眾日益增加,尤其「肌少症」近年來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50 +的健身運動廣受政府單位及名間的重視與推廣。研究指出,約有20-30% 的健身民眾都曾經在健身房受過傷,而平均受傷的次數為2.13次,因為姿勢不正確受傷而來復健科門診求診的患者也是與日俱增,常見的受傷部位以肩膀最多(26-40.5%)、其次是背部(24%)與膝蓋(18%),最常見的受傷機轉以「過度使用」佔大宗,受傷的個案有58%患者因受傷而就醫,甚至有11%的個案因受傷而接受手術治療, 進而影響到生活及運動功能。健身運動傷害中,以最常見的肩膀關節受傷為例,最常見的受傷原因是不正確的姿勢與先前受傷未妥善治療而造成進一步惡化。研究顯示若是有專業的人員在旁指導,受傷的機率會顯著降低。另外若是長時間未運動,剛開始恢復運動時也是容易受傷的高風險。其他健身運動受傷的高風險還包括了年紀 ( 年長者更容易受傷 ) 與體重較高的個案。在健身運動傷害中,以肌肉與關節關節受傷最為常見,所以當大家從事健身運動,出現不當的關節腫脹、肌肉拉傷與關節扭傷時都應該要立即暫停運動,並且接受妥善的評估與治療,確定受傷部位已穩定或癒合,並找出導致運動傷害可能的原因。除了「治標」即症狀緩解; 更要「治本」即糾正不正當姿勢,甚至是調整強度與頻率!筆者同時也是美國國家體能協會肌力訓練師,深刻認知對於一些剛入門的初學者中,重量 (阻力)訓練的入門知識是預防受傷的不二法門,至為重要。在此為大家整理正確姿勢、健身進程等根本解:重點一、穩定的軀幹-坐姿與躺姿訓練何謂穩定的軀幹? 在重量訓練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穩定的軀幹,才可以藉由身體傳遞力量到啞鈴或是槓鈴上,可以達到安全的最佳化運動表現。若軀幹不穩定,會導致槓鈴容易搖晃或是力氣沒辦法順利傳遞出去,還有可能用到不適當的肌群增加受傷的風險。除了平常可以訓練核心肌群,直接訓練軀幹的穩定度之外,以下一個簡單的法則可以幫助維持正確的姿勢-「五點接觸法則」:1.頭部牢牢地放在長凳或背墊上。2.肩膀和上背部牢固而均勻地靠在長凳或背墊上。3.臀部均勻地坐在座椅上。(不要左右不一致)4.右足平放在地面上5.左足平放在地面上以上五個點 ”頭、肩背、臀、 左腳、右腳”,在起始和整個運動階段穩定並保持這五個身體接觸點的位置,可促進最大的軀幹穩定度和脊柱支撐,進而減少可能的運動傷害。「臥推」示範五點式接觸法則: 頭部.肩膀(上背部).臀部.左腳與右腳,以上五點保持接觸以增加軀幹穩定性。重點二、穩定的軀幹-站姿訓練與躺坐的訓練一樣,站姿的阻力訓練同樣需樣穩定的軀幹,站姿訓練通常要求雙腳的位置略寬於臀部寬度,腳跟和腳掌與地板接觸(不可墊腳尖),可達最佳化的運動表現,並可減少軀幹不穩定所導致的運動傷害。「硬舉」示範站姿的穩定:雙腳的位置略寬於臀部,腳與地面接觸,不墊腳尖重點三、呼吸的控制呼吸的控制與阻力訓練密切相關,運動有分「向心收縮」與「離心收縮」,一般建議在離心收縮時吸氣( 此時出力較多,人體吸氣是被動動作,將更多力氣在訓練肌肉上 ),向心收縮時吐氣( 此時肌肉出力較少 )。舉例來說在二頭肌彎舉時,手肘伸直過程中配合吸氣動作,手肘彎曲的過程中做吐氣的動作。這樣的呼吸控制可以應用在大部分的阻力訓練中。重點四、腰帶的使用有人會在重量訓練時會使用腰帶,在診間剛開始運動的民眾看到健身房內有人使用時,常常會詢問她是否需要健身腰帶,它的功用又是什麼呢?健身腰帶的功用是在重量訓練時維持穩定的腹內壓力,它的適用性取決於運動類型和重量訓練的強度。一般建議在對下背部施加壓力的鍛煉與使用接近最大或最大負荷的訓練中佩戴腰帶。所以對於非下背運動( 二頭肌、腿部肌群訓練 )並不需要負重腰帶,或是對於中低重量的下背運動也不建議配戴腰帶。重點五、運動的順序性許多人在剛運動時,會疑問這麼多種阻力訓練可以做,要先做哪一種呢?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引,針對順序性的建議如下:1.阻力訓練原則為先訓練大肌群再訓練小肌群(大肌群比較不容易疲乏,小肌群容易疲乏)2.多關節再單關節運動3.高強度再低強度運動重點六、建議強度與強度的進展針對一般族群,強度不宜太強,以可以做8-15下為基準,太重容易運動傷害,太輕對肌肉的肌力增加效果不大。何時可以增加重量?重量增加可以遵從『2-for-2 Rule』(二二法則),這是美國運動醫學會與美國國家體能協會建議增加負荷的法則:若連續2次的訓練課(Session)中,某動作能夠完成的次數皆超過預定的目標次數2次(含)以上時,在下一次的訓練中,該動作就可以增加重量 (2%-10%)。以上是針對剛入門重量訓練的健身族群的基本知識,除了以上這些準則外,每個運動在第一次開始時都建議有專業人員在旁邊教導姿勢,必須能對該訓練的姿勢與動作有充分了解再開始訓練,漸進式地增加健身運動強度,也要避免突然從事高強度的健身活動,這些都可以有效降地相關運動傷害的風險。參考資料Alnasser et al. Prevalence and type of injuries among gym members in Saudi Arabia. Suhad Saudi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2; 22(1):30-37Summitt et al.. Shoulder Injuries in Individuals Who Participate in CrossFit Training. Sports Health. 2016;8(6):541-546.Ángel Rodríguez et al. Injury in CrossFi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Phys Sportsmed. 2022;50(1):3-10.Weisenthal et al.. Injury Rate and Patterns Among CrossFit Athletes. Orthop J Sports Med. 2014;2(4)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rogression models in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adults.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只要健身 不要傷身-健身運動入門準則)
-
2022-08-31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遠離婦科疾病、平衡女性荷爾蒙兩類食物搞定!
妳常為經痛、經期不規律所苦?醫生老是開止痛藥也無效?如果長期忽略,隨著年齡漸長,小心婦科疾病找上門!在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就是乳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而從相關醫學研究中已證實是與體內雌性激素,亦即女性荷爾蒙失衡有關。根據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的臨床發現,許多婦科女性患者檢測出來都有荷爾蒙失衡的狀態,在含量過高之下導致細胞被荷爾蒙過度刺激而長出腫瘤。因此如何代謝掉過多的荷爾蒙,即所謂的解毒,林侑融博士教大家必吃兩類食物,從根本解決體質問題,才能擺脫婦科疾病,趕快點開影片觀看!這兩樣食物便是纖維質和有解毒功能的食物。研究指出高纖飲食可以降低體內過多的游離性雌激素,但統計顯示許多人一天是吃不到5克的纖維質。林侑融博士建議大家最好確實做到衛福部公布的健康五蔬果,如果有特殊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或慢性病等急需調整體質的需求,更可以一天吃7~9份蔬果,將體質逆轉回來。林侑融博士說明從臨床上發現許多婦女患者是從20多歲有經痛,但沒有徹底從體質結構性上去解決,直到30~40歲後開始子宮、子宮頸、卵巢先後出問題,40~50歲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得了婦癌。因此,她強調無論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要重視婦科體質的觀念。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健康五蔬果,婦人病散去!原始影片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YT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FB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IG延伸閱讀午睡太久會變笨?做對兩件事越睡越健康!走路膝蓋痛?床上運動七分鐘鍛鍊大腿肌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29 養生.聰明飲食
蝦子營養價值高、助減重!蝦頭能不能吃?營養師說分明
蝦類營養價值高,不只熱量低也具各種營養,對於減重、養生者是相當不錯的蛋白質攝取來源。而吃蝦時許多民眾也會有吃蝦頭的習慣,有人說營養,也有人說有毒,到底哪個說法是真的?怎麼吃蝦比較更健康?哪些族群較不宜吃蝦、吃蝦時需更留意攝取量?嫚嫚營養師一一解說! 蝦類熱量低、營養價值高,助減重還有利身體抗氧化! 嫚嫚營養師表示,蝦類和魚類同樣被視為優質蛋白質的一種,脂肪含量低且具有較低熱量的優勢,和同樣重量的豬肉相比約僅有一半,因此常見出現在沙拉當中,對想要控制體重、健身者是相當不錯的蛋白質來源。 除了低熱量,蝦類也具有豐富營養,最知名的養分莫過於蝦青素,其抗氧化能力非常優越,若和民眾常聽到同樣具抗氧化能力的β-胡蘿蔔素相比,可高出百倍之多,對於抗發炎、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免疫調節、抗肥胖、保養皮膚等都非常有幫助,保健食品當中常聽到的磷蝦油當中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蝦青素。順帶一提,蝦青素就是讓蝦類煮熟後,顏色由青轉紅的成分。 除此之外,蝦類的維生素B12、維生素E相對其他肉類來得更高,兩者和紅血球健康息息相關,維生素B12有助造血,貧血眾多原因當中有一種就是因B12缺乏所致。維生素E則可保護紅血球不易破裂,確保紅血球確實的運輸氧氣。 另外,蝦類當中也有微量的礦物質牛磺酸、釩,牛磺酸是一種有助提振精神的成分,常見於提神飲料當中。釩有助於胰島素分泌,雖普遍而言身體不易缺乏,但若能從天然食材中攝取適量也是一件好事。 蝦類營養高,怎麼吃更健康?營養師:別高溫、油炸、勾芡。 蝦類營養價值高,不過高溫料理容易破壞營養,因此嫚嫚營養師建議蝦類烹調方式以水煮、清蒸、炒為佳,避免油炸或勾芡,以免營養被破壞,或油炸和勾芡帶來過多不必要的熱量、油脂、澱粉等負擔。 蝦頭有營養?還是有毒?到底哪個說法是真的? 許多民眾吃蝦時會有吃蝦頭的習慣,認為蝦頭營養價值高,不過也有人說蝦頭毒素很高最好不要吃,到底哪個是真的?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其實兩種說法都是真的。 營養師解釋,蝦頭是蝦類內臟的聚集處,民眾在此處吃的是內臟,動物內臟自然有它的營養價值,但海洋中的重金屬汙染等毒素、汙染物、有害物質、環境荷爾蒙等也多會集中於內臟。另一方面也考量內臟的食物性膽固醇較高,雖說食物性膽固醇經近年醫學研究已證實對人體的膽固醇影響不大,和雞蛋一樣已排除一日建議攝取限制,不過若有高血脂症等膽固醇問題者,自然還是建議應盡可能避免相關風險。因此整體而言建議吃蝦時還是避免蝦頭為佳。 4族群吃蝦留意份量和身體,食物過敏者注意過敏原改變! 嫚嫚營養師提醒,蝦類雖然低熱量、營養價值高,不過痛風、慢性腎臟病、高血脂症、食物過敏者還是需留意攝取量或避免。如民眾所知海鮮類是痛風的風險因素之一,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也會增加腎臟負擔。蝦類雖熱量低,但膽固醇偏高,如前述高血脂症者還是得留意食物性膽固醇。而食物過敏者,除了對海鮮過敏者不宜接觸蝦類等海鮮之外,過敏原是有可能隨身體狀態而改變的,例如原本會對堅果過敏但海鮮不會,變成對海鮮也會過敏。因此提醒所有對食物會過敏的族群,吃蝦吃海鮮時也應適量並留意身體狀況。 嫚嫚營養師表示,蝦類不論是對減重或養生者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適量的攝取並避免風險,日常飲食保持營養均衡,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網傳吃香腸利大於弊?心血管醫教真正健康吃法! .沒吃海鮮也會痛風?醫指常見5地雷,手搖飲也在其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6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94歲仍精神奕奕,活力十足…李嘉誠的養生真的超「簡單」!
香港首富李嘉誠今年(2022年)已經94歲,雖然他在4年前(2018年)就已經退休,但仍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也參與多項投資案。到底他是如何養生,才能讓他94歲還有如此活力?不做勾心鬥角的事、生活簡單事實上,李嘉誠曾經多次公開自己的養生方式,在90歲退休時接受採訪時曾說到:「我一個最好的情形,就是我一生都不做勾心鬥角的事,所以比較單純些,睡得好。我每天下午的應酬都是滿的,但你們很少見到我外出晚餐,生活正常一點。」當記者追問他是否有運動時,他回答:「早上做半小時柔軟體操。」事實上,李嘉誠生活正常,不喜歡夜生活,而且不抽菸也不喝酒。但這樣做真的可以長壽嗎?有任何科學根據嗎?樂觀的人,不容易老在2019由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發現:經常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身體不容易衰老。這項研究的受試者分別來自一個女性健康研究和一個男性健康研究,共69,744名女性和1,429名男性。兩組受試者都完成了調查問卷,以評估他們的樂觀程度,以及他們的整體健康情況和生活習慣,如飲食、吸煙和飲酒。女性隨訪10年,而男性則隨訪了30年。研究人員根據最初的樂觀水平對個人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與最不樂觀的一組相比,最樂觀的男性和女性平均壽命延長11%至15%,活到85歲的可能性提高了50~70%。在考慮了年齡、教育程度、慢性病、抑鬱症等因素,以及飲酒、運動、飲食和初級衛生保健就診等行為後,這一結果仍然保持不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波士頓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Lewina Lee博士解釋道,「這項研究具有很強的公共衛生意義,因為它表明樂觀是一種具有延長人類壽命潛力的心理社會財富。有意思的是,使用相對簡單的技術或治療就可以改善樂觀情緒。」吃飯七分飽,運動不會老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蔡亭芬指出,七年前哈佛大學研究逾百個長壽家族約三百人,發現人類長壽密碼可能在第四號染色體,榮陽團隊近年研究第四號染色體,其中與哈佛研究有一個區域重疊,即「CISD2」,發現小鼠體內CISD2表現量低,會產生脂肪肝並有肝癌,此基因影響哺乳類壽命。運動能抗老不是口號,蔡亭芬表示,該研究發現,運動及餓肚子,都可以促進CISD2長壽基因增加,建議每天運動、吃飯七分飽。耶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減少14%的卡路里攝取,可以讓成年人的「胸腺(thymus gland)」功能更好。胸腺是位於心臟上方、產生抗病T細胞的器官,通常比身體其他部位衰老得更快。阻止胸腺衰老,可以進而延長壽命。睡覺睡得好,精神佳、人不老許多專家認為,改善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是健康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充分的睡眠。根據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的論文,在這三者之中,睡眠最重要。許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睡覺時間越短,壽命就越短;因此要想保持健康而且長壽就要多睡好覺。人每天要睡多少時間才夠?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年齡及睡眠品質而定。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Sleep foudation)建議,睡眠時間依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需求,中壯年的成人階段(26-64歲),大約需要7-9小時的睡眠時間。另外,除了睡眠時間外,睡眠品質也很重要。要怎樣才能睡得好呢?好眠8招一、作息規律、上床起床時間都要固定,無論前一天多晚入睡,隔天都要盡量準時起床,因為日夜顛倒造成白天睡多,易使當天晚上不想睡,造成惡性循環。此外,如果晚間就容易失眠,則應盡可能不睡午覺,如此身體到了夜晚自動會變得睡意較濃。二、睡覺時物理環境保持舒適、溫度與亮度適宜,一張柔軟度合適的床與枕頭,通風而寧靜的房間。怕吵或對光線敏感的,可配戴耳塞或眼罩,加強阻絕外界的干擾。三、平日含酒精類及咖啡因的飲料少喝,有失眠慣性者更要留意飲用的時間避免過晚;如想促進睡意,不妨在睡前泡杯熱牛奶或吃點複合式的碳水化合物(但有胃食道逆流疾病患者,應避免睡前進食)。四、每日適度運動有助於睡眠,不過要避免在傍晚過後做運動,反而會讓精神變好,影響睡眠。五、保持床鋪只從事睡覺或性愛活動,而不做其他如上網、讀書、健身運動等事。六、睡前一個半小時內遠離聲光刺激,不看電視、電腦、手機等,也不要吃得過飽,盡量讓大腦和身心處於適切狀態。七、不帶壓力和焦慮上床,可於睡前泡個熱水澡、溫溫腳,舒緩一整天的身心緊繃。假使睡不著,用不著強迫自己一定要睡,然後整晚注意時間,反之應更加放鬆心情,相信自己最後終究能睡著。八、如有其他慢性疾病、胃病或神經系統方面的疾病,應配合治療,改善這些疾病的症狀或許就能改善失眠問題。參考資料:.超人李嘉誠如何養生 「不做勾心鬥角的事」.哈佛最新研究:保持樂觀心態 真的能讓人長壽.榮陽論壇/天天動 七分飽 長壽基因更活躍.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保持健康且長壽3要件 研究:最重要的做越少壽命越短.睡太多或太少都有事!每天要睡多久才夠?一表看9個年齡層睡眠時間建議.疾病百科:失眠(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8-25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喝咖啡還是黴菌水?中醫師為你破解咖啡因迷思
咖啡是上班族手上必備的飲品,每天早上都會來杯咖啡提神醒腦。但有些人喝咖啡會心悸、胃痛或頭痛等症狀,許多研究也顯示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對身體會有負面影響。學貫中西醫的阿銘師想告訴大家,如果你喝咖啡會胃痛或身體有不舒服的現象,不見得是咖啡因造成的,而是有可能因為喝到壞品質的咖啡了,怎麼回事?快點開影片看看。適量的咖啡因其實對提振人體的代謝是有幫助的,例如健身圈或減肥的人常會利用黑咖啡去水腫。但喝咖啡會令人不舒服的因素,阿銘師說其中緣由是來自於麴毒素,亦即咖啡發霉了,被一種叫做咖啡果小蠹的昆蟲侵蝕而產生毒素,導致味道走樣、苦澀,喝了自然胃不舒服、睡不著或心悸。像這樣品質不佳的豆子大多會被以兩種方式來處理,一是烘焙重些,一是加糖加奶掩蓋不好的口感。其實品質優良的咖啡豆裏面所含的綠原酸,會幫助抗氧化、抗自由基、放鬆神經使心情愉快,反能促進睡眠。因此選擇對的、好品質的咖啡才能享受美味又對健康沒有負擔。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再忙也要喝一杯好咖啡!原始影片[中西醫師黃獻銘]臉書粉專阿銘師的IG延伸閱讀午睡太久會變笨?做對兩件事越睡越健康!走路膝蓋痛?床上運動七分鐘鍛鍊大腿肌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25 養生.健康瘦身
染疫少動易發胖 專家教3招「不挨餓減重法」
● 青壯年男性每10人有6人過重●不運動、飲食沒節制,一周可能會胖1.5公斤● 不挨餓減重法:調整飲食順序、慎選食材台灣「胖仔」愈來愈多!隨著本土新冠疫情大爆發,500多萬人染疫確診,導致許多有運動習慣的人不敢運動,久而久之就「懶得動」,肥胖人口因此激增。專家表示,若缺乏運動、食量未減少,約2至3個月就會胖3.5至7公斤,建議民眾應盡速恢復運動,嚴格控管飲食,包括調整飲食順序、慎選食材等,才能不挨餓成功減重。台灣躍升東亞第一胖台灣人肥胖問題逐年增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肥胖研究統計,台灣躍升東亞第一胖。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峯表示,35至44歲男性過重或肥胖比率67%,等於每10人有6人超標,但65歲以上女性過重及肥胖比率卻高於男性。新冠疫情期間,確診民眾居家隔離,若照常吃三餐、點心但沒運動,體重很容易直線飆升。徐國峯舉例,一名個案過去有上健身房習慣,因確診後減少健身次數,待在家時間較長、飲食也沒控制,70公斤的他,僅2到3個月就胖了3公斤,過去鍛鍊的「六塊肌」沒多久就團結一塊。多吃少動 3個月恐胖7公斤徐國峯指出,胖3公斤其實很簡單,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1公斤,像上述個案,原先上健身房運動1小時能消耗400至600大卡,若不運動,每天減少消耗400大卡,加上每天多吃一塊麵包、一份鹹酥雞,一周就可能胖1.5公斤,不到2、3個月就會胖3.5至7公斤。「七分吃,三分動!」徐國峯建議,飲食應以正常三餐為主,避免吃點心、消夜或炸物、速食;更應逐步恢復過去運動習慣,染疫康復者若還未能立刻重訓或激烈運動,可先從簡單的走路開始,半小時約可消耗300大卡,穩定消耗熱量,有助於維持正常體態。肥胖者 易有三高慢性病徐國峯提醒,肥胖者容易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BMI超過30者,近9成有代謝症候群;肥胖也可能引發多發性關節疾病、肝腎功能損傷、心血管疾病等,甚至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機率。若透過飲食及運動控制效果不佳,則可透過藥物介入或手術治療改善。營養師林俞君建議,可依照國健署「我的餐盤」口訣,自我檢視三餐飲食是否過量。若飲食量沒增加,但體重上升,可經由調整飲食順序、注意食材挑選、保護腸道提升免疫等3方式減重。先吃菜再吃肉 少吃甜點飲食管控上,林俞君強調,正餐要吃飽,避免額外吃甜點,飲食順序應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如肉類、豆腐或雞蛋,最後吃飯、麵等澱粉類。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可促進代謝,減少脂肪合成,又有飽足感,因而減少澱粉攝取。食材盡量選用原型食物,避免重口味、油質過多或精緻糖太多食材,像里肌肉比五花肉好,牛肉可以選牛腱;吃湯麵比乾麵好;生菜沙拉沾醬比淋醬好。林俞君建議,染疫康復者可多攝取蔬果及蛋白質食物,腸道是人體免疫大本營,蔬果的膳食纖維能幫助腸道建立好菌,且富含維生素C具抗氧化作用,可提升保護力;蛋白質食物可多選擇食用低脂肉如牛腱、里肌肉等,以及雞蛋、豆製品、海鮮、魚類等,如此可以恢復體力又不發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