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7 醫療.眼部
搜尋
併發症
共找到
1601
筆 文章
-
-
2024-02-16 焦點.元氣新聞
在「賀瓏夜夜秀」被嘲諷模仿的陳俊翰病逝!律師高考榜首、密西根法學博士…罕病人生超勵志
曾被列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陳俊翰傳出離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陳俊翰被送至新竹台大分院急救後身亡,病情與肺部感染有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聞訊感到訝異,她表示,陳俊翰初一都傳訊息跟自己聯繫拜年。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醫師曾告訴他與家人,患者在不用藥前提下存活時間僅三至四年。全身癱瘓還經歷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克服疾病,考取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法律博士學位歸國。他是台大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曾說,除了擔任律師,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從事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以取得美國紐約州律師執照的他,為此放棄美國高薪,執意回到台灣,不但薪資較為有限,也受限健保無法取得治療藥物,但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他,仍希望為國內身障人士發聲,幫助他們獲得應有權利。民進黨發聲明證實噩耗民進黨也在臉書發聲明證實陳俊翰逝世的噩耗:陳俊翰律師因疑似感冒引起併發症,2/10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雖經醫護人員極力搶救,仍於2/11凌晨不幸逝世。我們聞訊感到無比震驚與悲傷,俊翰的家人低調辦理後事,年節期間未對外公布,今日委由民進黨黨中央代為發布消息。感謝各界關心,也請給家屬空間處理相關事宜。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 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日前熱播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討論。劇中女主角是韓國首位自閉症律師,靠著超越常人的毅力與疾病共存,在法律世界中闖蕩,十分激勵人心。在台灣,也有一位不畏病魔,勇敢追逐理想、為病友發聲的「非常律師」——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陳俊翰。【疾病百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第0型及第1型通常在嬰兒期即死亡,第二型為中度,第三型較輕微,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看詳細曾是律師高考榜首、哈佛碩士 今獲密西根法學博士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SMA,醫師告訴陳俊翰與家人,一般來說,SMA患者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存活時間僅有三到四年。全身癱瘓,還歷經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以驚人的精神,克服疾病的桎梏,在法學專業上取得超人成就:他不但取得台灣大學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陳俊翰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並於2014年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今年,他剛取得在密西根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8月底學成歸國;他長期鑽研國際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無藥可用仍執意回台 陳俊翰盼改變制度、為身障者發聲回到台灣,陳俊翰說,除了擔任律師,未來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做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他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事實上,陳俊翰早已取得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陳母說,若留在美國,不僅SMA藥物有保險給付,執業的薪水也比台灣高。執意回到台灣,是希望「看看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在美國,由於外籍學生的身份,陳俊翰必須負擔保險金額,而他也因此受惠,取得SMA治療藥物,「美國追求的是平等,大家交的保費一樣,受到的保護也是一樣的。」陳俊翰說,有別於台灣商業保險不接受「帶病投保」,美國的保險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讓自幼就確診罕見遺傳疾病的他,得以安然接受治療。回到台灣,因為健保針對SMA患者用藥採限縮給付,須於一歲內確診,且年齡未滿七歲才能獲得給付。年近40、早已超過限制年齡的陳俊翰,因此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陳母苦笑說,「其實根本就是等死。」全身癱瘓仍有高成就 罕病創辦人陳莉茵:堪比霍金癱軟的身軀,坐在從美國攜回,不需動手就可以操縱的電動輪椅上,四肢癱瘓、萎縮的陳俊翰,偶爾還需要請一旁的母親協助「喬」一下身體的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罹患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曾在健保會會議中,拿陳俊翰與霍金相比,希望說服認為部分罕病孤兒藥治療後患者仍無法自理,就是「無效醫療」的會議委員,在療效至上的新藥給付原則外,也應該考量「病人本身的價值」。陳莉茵說,霍金雖然只剩下一根小指頭可以活動,但是仍對物理學界有重大貢獻,「健保永續的價值,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終極關懷。」她認為,疾病是人的本質,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罹患重大傷病就輕看他,陳俊翰就是最好的例子。冰冷指標之外 罕藥納保應考量人的價值「我覺得很沮喪的是,明明有藥卻無法獲得給付。」 陳俊翰說,回台後他更深入了解罕病新藥健保給付的審查機制,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成本效益比值(ICER)、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等,「這些都只是冰冷的指標,而且有很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他希望罕病用藥能更快納保,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國內現行藥物納保審查機制及指標,多須考量藥物療效與成本效益。陳俊翰說,「難道所謂的成本就只有藥價嗎?」他認為,罕病患者因為疾病而住院、無法就業,也會增加社會成本。至於療效方面,陳俊翰說「難道你期待罕病患者,用藥之後,就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他認為,罕病用藥不能和一般疾病藥物使用相同的療效標準。罕藥專款執行率低 陳俊翰籲提集體訴訟陳俊翰認為,財務衝擊不可作為正當化「不讓罕病孤兒藥納保」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廉價的藉口。」如此悲憤,是因為這些藥物,對於陳俊翰與罕病病友而言,是活下去的救命藥。他指出,面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未達百分之百,有錢卻付不出來的現況,「我覺得這是健保署的行政怠惰。」事實上,雖然未執行的數億金額,相對逾8000億的健保總額來說,只是「麵包屑」,卻是等待救命藥治療的罕病病友、家屬的巨大希望,陳莉茵說,這些預算「涓滴都珍貴」。陳俊翰則以自身法律專業說明,為了病友權益,應該提起集體訴訟,或是赴監察院陳情、舉發,藉由法律途徑,讓更多病友得到藥物救治。病友聲音聽不見 應團結病友取得認同在台灣,審核新藥納入健保的健保大會、藥物給付共同擬定會議(即共擬會,PBRS)中,病友代表至多只有2位,且僅為列席,雖可以發表意見,但無法做成決議。陳俊翰說,共擬會中都是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的聲音,健保應保障的對象民眾、患者反而幾乎沒有置喙餘地,遑論病患中因人數少,而相對弱勢的罕病病友。「必須先讓罕病病友的訴求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樣才能讓行政單位感到壓力。」陳俊翰期待透過集體的努力,讓罕病患者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其實除了罕病,陳俊翰想得更遠,希望幫助不分疾病別的身障人士,都能夠獲得應得的權益,以無愧於他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初衷——消弭社會不公義。(更多罕病議題,請看「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核准藥物漸少又耗時,落後國際」)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5 醫療.耳鼻喉
台美醫療費用差很大,美國拔一根魚刺竟要276萬元!簡單3步驟可快速去魚刺
近期民眾吃東西意外事件頻傳,其中,春節年菜一定要有魚,象徵可以「年年有餘」。吃魚時一不小心,喉嚨可能被魚刺卡住,就醫拔一根魚刺醫療費用多少?一名在美國生活的中國大陸女留學生日前在影音平台《bilibili》分享拔魚刺的意外旅程,拍片透露自己吃魚時,不小心讓魚刺卡在喉嚨裡,然而後續她在美國醫院就診、動手術後,醫療費用竟高達台幣276萬元,龐大醫療費用讓她感到相當錯愕。為何在美國拔一根魚刺竟收到8.8萬美金的帳單?台灣拔一根魚刺大概花費多少?女留學生表示,她先預約了免費的學校醫院,但校醫對她說,「我們沒辦法替你治療」,後來找大醫院、安排門診,排隊時等候了3個小時,但大醫院的醫師竟覺得「卡魚刺很難處理」,因此再請耳鼻喉科專家來會診,且前前後後共有6個醫師專家替她治療,並且為她進行手術,而整個手術只進行了短短半個鐘頭,但最後她卻收到了8.8萬美金(約台幣276萬元)的帳單。「這個案例挺有趣的,但也反映出國內的醫療費用,實在太便宜了。」國內開業消化內科醫師方冠傑表示,這個案例不禁讓他想起,之前還在醫院服務的時候,常常半夜被call到急診去夾取異物,但收費不用這麼高,「國人其實真的蠻幸福的」。在國內夾取異物,民眾只要付掛號費就好,費用是跟健保申請,健保支付項目為「上消化道泛內視鏡異物摘除術」,點數為5355點;如果有穿孔等風險,內視鏡取不出來就會找外科,但即使以外科治療,民眾也僅需自費約千元醫材,絕不會花費高達200多萬元,且這種案例在國內2~3個小時內,就搞定了。如何避免被魚刺卡到?何時該就醫?方冠傑提醒,民眾吃有骨頭的食物,應該要小口小口的吃,不要狼吞虎嚥,吃的時候也不要邊吃邊說話,或是心不在焉的,而吃東西時,也要眼到嘴到,最好是看著自己要吃進嘴裡的食物,避免卡住異物引起不適。民眾吃魚時,喉嚨不慎被魚刺卡住,大部分都是吃到小魚刺,如虱目魚刺等。如果吞的時候感覺到異物感很大,最好還是到醫院檢查比較好,避免發生併發症。3步驟快速去除魚刺1、用筷子把魚的胸鰭、背鰭與腹鰭取下。2、用筷子從鰓蓋後緣,沿體中線把魚肉上下剝開,並把魚肉先放置一旁。3、一手用筷子夾著魚骨頭,另一手用湯匙稍微壓著魚骨下方的魚肉,將骨頭整個拉起來。行政院農業部更提醒,有的魚有細刺,吃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把魚肉混著其他菜飯一起入口,應該要細嚼慢嚥,才能察覺口中是否有魚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2 醫療.消化系統
吐血怎麼辦?該掛哪一科?「這些情況」快掛急診,醫教3情境應對
吐血當下總讓人驚嚇、手足無措,雖說吐血當然不正常,得提高警覺並盡早檢查,但一般情況下未必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不用太過緊張。國泰醫院內科專長/現任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醫師指出背後可能原因,提醒察覺不對勁盡早就醫,嚴重症狀快掛急診。 為什麼會吐血?哪裡出問題?醫:通常與3大器官/系統有關。 黃柏堯醫師表示,會吐血的原因最主要和3大器官/系統有關,包括消化系統、肝臟、呼吸道系統。 消化系統&原因、症狀:會產生吐血的消化道系統疾病通常是和食道、胃、十二指腸有關,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潰瘍,例如食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會引起潰瘍的原因,最主要關鍵在於胃酸過多,像是幽門桿菌感染、部分消炎止痛藥例如含有阿斯匹林、抽菸、酗酒、飲食不佳、作息不佳、壓力過大等,都可能使得胃酸過多而引起潰瘍,嚴重的時候造成出血而吐血。這種吐血通常會有其他如腹痛、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灼熱感、貧血、疲倦等症狀出現。 肝臟&原因、症狀:肝臟則可能和肝硬化、肝癌有關。肝炎、肝硬化、肝癌被視為「三部曲」循序漸進,例如病毒型的B型肝炎、C型肝炎;酗酒而產生的酒精性肝炎;濫用藥物產生的藥物性肝炎等,進一步發展至肝硬化、肝癌,其中一項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吐血。若和肝臟有關,由於肝臟屬於沉默的器官之一,這種吐血在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相關症狀出現,可能頂多腹脹等不明顯症狀。 呼吸道系統&原因、症狀:至於呼吸道系統,雖說視個人定義有人視為咳血、有人視為吐血,不過不論如何肺部較不會像前兩者會有量較多的吐血情況,若像是因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使得呼吸道黏膜受損等影響而咳血,或是因肺癌腫瘤本身出血等,這類通常會有較明顯、或較久、較劇烈的咳嗽症狀。 吐血當下該怎麼辦?醫教應對,這些情況快掛急診! 各類症狀明顯:急診不論是咳血、吐血,多數民眾當下通常會感到驚嚇、緊張、手足無措,黃柏堯醫師表示,吐血一般而言沒有什麼能應對的方式,最好就是就醫,若當下已經感覺到頭暈、意識模糊、心跳異常、血壓異常、疼痛等症狀非常明顯,就建議直接掛急診,這些情況通常代表著出血嚴重,接下來很可能會危及到生命,不可拖延。 少數情況稍可觀察:不過若沒有出現上述嚴重症狀,相信有些人也還是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對此黃柏堯醫師表示,除非是自己有察覺到原本身體很健康,只是最近感冒、感染等咳嗽咳得較嚴重;或是其他疾病已經檢查過正在治療,這兩種情況稍可再觀察一下。但也不宜觀察太久,若有異常還是應盡早檢查。 多數情況盡早檢查: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而吐血,通常都已經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但若是第一次發生、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情況,還是盡早檢查確認原因,並且妥善治療為佳。 吐血就醫該掛哪一科才好?醫:可看當前情況和症狀! 除了嚴重情況應直接掛急診,其他吐血情況可視當前的症狀評估該前往哪一科檢查。像是吐血又有出現腹痛、腹脹等腸胃道症狀,就可掛肝膽腸胃科等相關科別。若是吐血而且正在劇烈的咳嗽或一直咳嗽,可以掛胸腔科相關科別。若是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才好,也可以前往內科、家醫科等進行檢查。不論是到哪個科別,若發現跟其他科別有關,也都會再進行轉診。 《延伸閱讀》 .十二指腸潰瘍釀半夜上腹痛?醫:這些壞習慣趕快改! .嘔吐不同顏色代表什麼?一張圖看懂!這些情況盡早檢查不要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類流感 估年後又有高峰
新冠、類流感疫情上周雙雙達到最高峰。根據疾管署統計,新冠肺炎上周新增五六七例,死亡病例新增六十五例,創下近五個月以來新高;類流感就診人次則有十二點三萬,為近十年同期次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示警,春節、開學後,疫情可能再度上升,將出現較緩和的兩波高峰。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十二點三萬人次,較前一周上升,為近十年同期次高。另增卅例流感併發重症、八例死亡。本流感季自去年十月一日至今年二月五日,累計四三五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近六成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八成四未接種流感疫苗;至於死亡,則有七十一人未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情方面,上周增新冠併發症五六七例、死亡六十五人,近四周以來,本土JN.1變異株占比已升至百分之六十四,成為國內社區新冠主流病毒株。疾管署原先預估,這一兩周新冠疫情處於高峰,單日就醫人數上看一點五萬人,但可能因天氣回暖、民眾疫苗打氣提升,群體免疫力提高等因素,實際感染人數下修約九千六百人,推測應是XBB疫苗接種情況踴躍,加上天氣變暖有關。羅一鈞說,XBB疫苗打氣明顯上揚,上周十九點七萬人接種,創下去年九月底開打以來的單周紀錄。XBB新冠疫苗迄今累計接種一六七點二萬人次、Novavax XBB疫苗十七點九萬人次。目前Novavax仍剩卅萬劑,莫德納則有四五五萬劑。疾管署多項監測系統顯示,近期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傳散,而新冠、流感等疫情仍處高原期。羅一鈞表示,春節以及後續的開學、燈會等活動,人流的聚集預期會導致呼吸道疫情上升,預測開學後的一周開始,流感跟新冠疫情又會再有一波上升。民眾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等危險徵兆,請務必盡速就醫。羅一鈞表示,春節期間共有一五六醫療院所於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有需要者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春節防疫專區」及各縣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
2024-02-06 名人.施壽全
施壽全/2‰與50%的醫病溝通困境
疾病的處理,不管流程再怎麼標準、技術再怎麼精良,因為人體有科學無法完全掌控的不確定因素,不能絕對避免意外。醫師如何向病人與家屬解釋治療併發症發生的機率,是醫病之間的理性與感性。 如何看待醫療處置併發症的發生率?統計顯示,有一千位罹患某種疾病的病人,在接受某種治療後,出現某種嚴重併發症的人數有2位。對於此種嚴重併發症,我們可以說,「機率大約為千分之2」。統計數據 與病人感受差很大但是否可以告訴接受此種治療的病人,發生某種併發症的機率就是千分之2?答案恐怕不是肯定的。因為以病人的立場看,遇到意外就是兩種可能:會或不會?換句話說,就是機率一半一半。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心導管治療,平均來說,發生致命併發症的機率大約就是千分之2。機率千分之2與50%有天壤之別,但這就是冰冷的統計與溫暖的人道之間的重大歧異。腦血管疾病,處置上也有差別不大,邏輯類似的情形。醫學進步,腦血管栓塞引發中風,可以在發作後「4個半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或「24小時內進行血管內取栓術」,兩種處置皆可達成讓半癱肢體迅速復復原的效果。選擇何種治療,當然需要專業的評估。對於施打溶栓劑來說,並非絕對安全,發生腦出血機率大約百分之3,所以治療後必須入住加護病房觀察。那麼,對於每位需要施打溶栓劑者,在施打前醫師應該告訴病家,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是多少呢?機率低卻發生 病家恐難接受說併發症百分之3,機率低,所以不用太擔心。但雖然機率低,若不幸發生了,病家可能有兩種態度,一是可以理解,也不責怪,接受後續處理;另一種態度,則可能因此翻臉,繼而強烈質疑或抗爭。每人對於風險的感受不同,有人覺得一半機會不算高,有人則千分之2就很緊張。臨床實務上,事前排定的「排程」治療,可以提供一張「須知」請病家詳讀;但緊急狀況,勢必得在短時間內口頭說明時,醫病就都可能陷入機率解釋的困境。絕大多數的時候,醫師當然會先就「理性」統計數字予以說明,然後斟酌病家反應,再決定是否給予「感性」補充。如果醫病關係和樂融融,醫師應該都會予以鼓勵安慰,不會太過嚴肅冷血,只丟出「是或否」的選擇。但真實世界顯然不是如此。沒得選擇的病家終於接受了治療,皆大歡喜的機率雖然很高,先前的「言過其實」也許讓病家「白白」擔心了,但醫師所承擔的責任,顯然能減輕許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01 醫療.心臟血管
發生心肌梗塞該如何快速檢測?兩種心肌梗塞的治療方式差異在哪?
新聞上,不時會看到名人因為心肌梗塞猝死,而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因為心肌梗塞而致死,到底心肌梗塞該如何檢測?要如何治療?如何區分慢性與急性心血管疾病?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林佳濱表示,心血管疾病分為兩大類:慢性與急性。●急性心血管疾病就是大眾所熟知的急性心肌梗塞。●慢性心血管疾病則包含狹心症、心絞痛等,病人主要的症狀是:胸悶、胸痛至少出現超過三個月。這兩類病人,都會導致血管壁愈來愈厚,血液流動的管腔愈來愈小,當狹窄到100%時,同樣都會引起心肌梗塞。慢性病人多是經由異常症狀後,醫院透過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掃描或精密電腦斷層結果而診斷;反之,急性病人多是發生後靠心電圖、超音波和抽血進行確診。如何快速檢測出心肌梗塞?據照心電圖的ST節段變化,心肌梗塞可分為「ST上升型心肌梗塞」、「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以及「不穩定心絞痛」。ST上升型心肌梗塞患者需立即在90分鐘內執行心導管手術,避免心肌壞死,以保住心臟功能。其餘類型的心肌梗塞,多屬於慢性心肌梗塞,血管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可以通過。中國附醫副院長張坤正表示,ST上升型心肌梗塞是「急性心肌梗塞」,一定要盡快打通血管,快速診斷出急性心肌梗塞就非常重要。透過「心電圖」可快速判讀病人的心臟情況多數縣市消防局的轄內救護車上可讓消防救護人員先進行十二導程心電圖檢查,盡早確認屬於哪一類心肌梗塞,將病人送到適合醫院,節省院前治療時間。不過,心電圖沒辦法100%找出所以的心肌梗塞病人,張坤正解釋患者到院後,急診處會立即協助抽血、照血管超音波:●抽血可檢查病人體內心肌酵素是否上升,心肌梗塞發生後二~四個小時內,心肌酵素會顯著增加,可透過抽血雙重確認病人是否是心肌梗塞。●血管超音波則是確認血管阻塞的情況,可以協助決定要執行心導管手術還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肌梗塞治療原則:針對「罪犯血管」,最嚴重的血管進行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普遍被認為「嚴重度較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於急診替心肌梗塞患者裝設的心臟支架,每一人的平均數為1.6支,而住診的平均數為1.64支。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解釋,急診大多會先處理「罪犯血管」,也就是影響病人最嚴重的血管,大約2~3周,患者轉至門診後,再由心臟內科醫師處理剩餘嚴重狹窄的血管。陳冠群表示,心臟有三條主動脈,右冠狀動脈、左迴旋支、左前降支,其中以左前降支最為重要。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阻塞在二條以內,其中沒有左前降支,醫師多數會採取心導管與氣球擴張術。如果是左前降支阻塞,不管有幾條血管阻塞,都會直接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1 心導管治療:氣球擴張術與血管支架使用心導管進行氣球擴張術與放置心臟支架都屬於微創手術,使用心導管裝設支架限制不多,唯一是希望血管腔直徑至少要有2公釐,正常血管腔直徑為3到4公釐,如果直徑不滿2公釐,會先使用冠狀動脈旋轉研磨鑽系統,讓血管腔騰出空間後,再放入心導管。心導管可進行的2種治療方式:●氣球擴張術:經由病人的大腿鼠蹊部(腹股溝)的血管或經由手部動脈放入心導管,引導心導管進入冠狀動脈病變狹窄處,此時將導管所附的氣球加壓擴張,膨脹的氣球可將造成阻塞的脂肪粥狀物再進行擠壓,增加血管中內管管徑,以此恢復血管的通暢。●血管支架:通常會在氣球擴張術後使用,金屬支架經由導管放在阻塞的血管處,撐開已發生狹窄而堵塞的血管,在狹窄處使用支架支撐幫助血管內的血液流通,提供心臟充足的氧氣和養分。很多病人或家屬會問裝設心臟支架「有沒有上限」,答案是「沒有」,但其效果有一定的極限。支架是一個網狀的物體,幫助撐開血管腔,只是當有異物在體內時,人體會主動吸收,如同傷口結疤,反而會增加血管增厚的機會。後來有塗藥支架的產品問世,降低血管癒合速度。即使有藥物當作阻抗劑,人體最終還是會吸收,因此不斷裝設支架在血管中,最終血管仍有再阻塞的機率。治療2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左前降支阻塞必須開胸,復原慢但血管再狹窄率低。張坤正表示,當心導管手術沒辦法執行時,就會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要開胸,將堵塞的血管另闢可以灌注血流的心血管,除非是年紀過大的患者,否則多數的患者都可以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屬於重大手術,需要讓心臟停跳進行體外循環。相較於傳統的繞道手術,近年也有發展出利用達文西手臂執行繞道手術,施行不須使用人工心肺機。微創手術方法僅在肋骨間造成少量小傷口,避免早期胸骨切開術所伴隨的風險及併發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心導管支架手術相比,傷口復原慢,但血管再狹窄的機率,與血管內放置多重支架相比,仍低上許多。近年也開始倡議採取多條血管繞道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式。◎微創冠狀動脈繞繞手術介紹,可以參考此報導。
-
2024-01-29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五年存活率僅10%,台大醫院開發AI輔助篩檢初期胰臟癌,成功率可達9成!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廖偉智表示,胰臟癌擴散快,五年存活率只有10%,在全癌別中吊車尾,素有「癌王」之稱,胰臟癌患者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讓診斷雪上加霜。為此,台大醫院研發一項人工智慧技術,有助揪出初期胰臟癌患者,診斷成功率高達9成。胰臟癌治療關鍵:早期發現小腫瘤廖偉智指出胰臟癌治療關鍵是早期發現腫瘤,治癒率會顯著提升:●關鍵在於腫瘤小於2公分時就發現、治療,此時治癒機會高達8成。●腫瘤大於2公分,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存活率也不到2成。胰臟癌診斷主要透過電腦斷層,但腫瘤較小時恐難發現,臨床上常見病人出現胰臟癌典型症狀,在電腦斷層上卻看不到腫瘤;不少病人疾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但腫瘤生長速度快,一旦錯過診斷黃金時期,治療時就會大打折扣。CT輔助系統 偵測1.1公分腫瘤為協助臨床醫師及早發現腫瘤的徵兆,台大醫院開發胰臟癌人工智慧電腦斷層(CT)輔助系統。廖偉智解釋此系統能在疾病初期,從CT影像中揪出小於2公分的腫瘤,其技術是觀測腫瘤周邊病變,最小可偵測小至1.1公分的腫瘤,且診斷正確率超過9成,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外頂尖期刊,獲美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定為突破性醫材。此項人工智慧技術於去年取得台灣衛福部食藥署醫材許可證,建議胰臟癌高危險族群:家族史病人、胰臟癌前病變,或具免疫性腫瘤基因型病變者,可優先用於判讀。病人持CT檢測結果,透過系統辨識一分鐘內就能完成。不過在健保給付前,民眾必須自費,目前正向衛生局遞件申請中。台大醫院透過內視鏡技術協助胰臟癌的診斷和併發症處置台大醫院也透過內視鏡檢查與治療,用於胰臟癌診斷及併發症處置。正確辨認胰臟癌腫瘤位置、判斷良性與惡性,才能避免誤診,台大醫院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切片,解析度較高,且能在檢查的同時,完成染色檢查,結合細胞學醫師,進行胰臟癌確診,國際上少有醫院能夠進行。此外,廖偉智說,內視鏡手術還能置入支架,緩解黃疸和腸阻塞等症狀,與傳統體外引流或手術引流相比更為安全,且術後復原時間較短,且手術成果能夠維持較久;內視鏡手術亦可用於十二指腸遭侵襲的胰臟癌患者,建立胃臟與小腸的通道,幫助患者恢復進食元氣百科整理胰臟癌的預防要點:●多食用水果與蔬菜、全麥食物,少吃高脂食品。●不吸菸、不喝酒。●多做運動,維持健康正常的體重。●定時服用維他命B和D的食物。●定期至醫院健康檢查。想了解更的胰臟癌資訊→元氣百科 胰臟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5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髖部骨折如何復健?專家教3運動在家做加速復原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髖關節骨折若沒妥善治療將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最後須長期臥床導致更多嚴重併發症,死亡風險是所有骨折類型裡最高的,因此治療術後的復健相當重要,是之後能否正常生活的關鍵。什麼是髖部骨折?骨質疏鬆症是台灣常見的年長者慢性病,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資料顯示,高達近四成50歲以上女性有骨鬆問題,但大多因沒有症狀而毫無警覺,一不小心就發生骨鬆性骨折,常見發生在髖關節、脊椎和手腕等三部位,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無法負重等症狀。髖部骨折後,約60%患者往後一年無法自理,需要接受幫助,20%患者則可能需要接受長期護理。【延伸資訊】》疾病百科/髖部骨折【註】一旦骨質密度測出的T值小於-2.5,即為骨鬆。女性自35歲開始,每年有0.5%~1%的骨質流失,在停經5至7年後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至每年2%;男性45歲開始也以每年0.5%的下降。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骨和前臂骨,但多數人不自知,才會發生擁抱、跌倒、搬重物就導致骨折的情形。》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為何髖部骨折會死亡?髖關節骨折容易造成下半身行動困難,活動量降低,最後須長期臥床,臥床7天後肌肉減少可高達35%,隨後更易引起如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嚴重併發症,嚴重時會威脅生命,死亡風險是所有骨折類型裡最高的。台灣女性髖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 ,男性更高達22%。髖部骨折復原時間多久?髖部骨折最好的治療方式仍是盡早手術,讓病人盡早下床活動和訓練肌力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髖部骨折多半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王大翊曾受訪指出,根據國際文獻記載,股骨頸骨折不接受治療,一年內因併發症造成死亡的機率大約為四分之一,基於降低日後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股骨頸骨折的患者更需要接受治療。手術後除了要按照醫囑定期回診,更重要的是患者本身的復健,才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髖關節附近的肌力訓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除了正常生活的行走以外,還要加強抬腿運動,可以縮短復健的時間。「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瀚庭曾受訪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後,1至2天就應從事簡單的運動和下床行走,以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術後3個月內須以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也要注意髖關節不得彎曲超過90度,例如,坐下時椅子高度要夠高,上廁所則要讓開刀的腳向前伸直,避免下肢交叉,另也要避免內旋,以免造成人工關節脫位。一般在3至6個月後可恢復日常工作與活動,完全康復約需6個月。髖部骨折該如何復健?由於術後恢復期較長,他建議在家可躺著做三項運動,加速復原。運動時注意髖關節不要超過90度,每個招式每回做15到20次,每天做3到5回,術後一至兩天就可練習。第一招:踝關節幫浦運動踝關節上翹、下壓各維持2秒,以增加下肢循環,減少腫脹。第二招:直膝抬腿運動讓患肢膝蓋打直,往上抬到最大的忍受度,停滯10至15秒,以增加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第三招:下肢滑行運動可維持下肢活動度與大腿後側膕旁肌肌力。【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24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 一日三餐傷腦筋?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怎麼吃?
每天料理三餐,最怕費時費力,用心準備做飯,但長輩提不起胃口,知道吞嚥出了問題卻無法改善,進食時間不斷拉長,所有人都失去耐性。為了怕營養不足,直接把食物剪碎或打成流質,結果食物失去美味,更讓人沒食欲。 你有幫長輩備餐、餵食的困擾嗎?你知道喝水、吃東西嗆咳會有哪些併發症嗎?當有吃東西有卡住的異物感、不易咀嚼、遲遲不吞下、容易嗆到、喉嚨沙啞等症狀,小心是吞嚥功能正逐衰退的警訊。什麼是吞嚥困難呢?當吃東西有卡住的異物感、不易咀嚼、遲遲不吞下、容易嗆到、喉嚨沙啞等,若有這些警訊,小心吞嚥功能正逐之衰退。當進食不順,會造成脫水、體重減輕、營養不良,嚴重者甚至會因嗆咳引發肺炎,導致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認識語言治療師的角色 「聽」、「說」、「吞嚥」學問大自2016年成立的「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社群平台(以下稱「失智旅人」),迄今回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分享失智症的前端預防到照護,提供最全面、最實用的預防策略及照護解決方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首集來賓是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擁有語言治療師及護理師背景,本身對於解決吞嚥問題有豐富實務經驗。她說,人活著就是要攝取營養,不同質地的食物在口腔內先靠牙齒磨碎,然後透過舌頭往咽喉推送至食道、胃,啟動一連串的吞嚥動作,任何一個關卡住了,就是吞嚥困難。吞嚥問題為什麼至關重要?王雪珮表示,吃不下,連帶營養不足,整個人肯定逐漸消瘦、失去活力,對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吃」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重要的是從吃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帶來感官上的滿足。市面上已有專為吞嚥困難者設計的「介護食」,各種保有食物原味及原貌的軟質食品,可重拾進食的快樂。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 快來聽你中了嗎?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吞嚥障礙?如何幫吞嚥困難者備餐?吞嚥能力出現退化該怎麼辦?吃不下如何增加食欲?一日三餐傷腦筋?聽王雪珮分享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以及老年人避免飲食卡喉的危機,高齡長輩、失智者只要經過吞嚥訓練,慢慢適應糊餐和凍狀餐,不斷調整餵食方式,有機會告別「吃一頓飯就像打仗」的狀況。民眾最擔憂的,還有該不該放置鼻胃管,如果真的食不下嚥,是否要藉由其他替代方式來進食?王雪珮教您找回以口進食的能力,掌握吞嚥肌群訓練、正確坐姿調整、進餐環境改變,趁早逆轉吞嚥障礙。陳韻如特別分享了「失智旅人」的照顧者留言,與王雪珮交流照顧最前線的大小事,包括吞嚥異常的症狀、長輩怎麼吃才營養、進食時間多久是正常、有吞嚥困難要看哪一科......更多吞嚥困難問題,請上「失智好好生活頻道」,一起從不得已的日常問題中,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備餐、吃飯超耗時,哪裡還能兼顧色香味俱全......📝失智長輩吃一餐就要耗費3小時?備餐問題怎麼解決?📝長輩有吞嚥障礙導致營養不良,就要考慮放置鼻胃管嗎?📝健康的人也應預防吞嚥障礙嗎?有吞嚥障礙要看哪一科?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7🎧Spotify: https://user27065.pse.is/5k25pl🎧KKBOX: https://user27065.pse.is/5k25qe🎧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2j3z⭐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1-23 養生.運動健身
上海交大研究顯示:打太極可長期抑制巴金森氏症的進展
巴金森氏病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退化性神經疾病。據《澎湃新聞》報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陳生弟團隊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打太極拳可能會在數年內抑制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和併發症。巴金森氏症約影響著1%-2%的65歲及以上老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巴金森氏症患者未來還將大幅增加。預計到2030年,光是在中國大陸,受影響的人數就將達到約500萬。巴金森氏病典型3症狀據臺大醫院統計,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約為58歲。典型的巴金森氏病有三種表現:震顫(手部發抖)、四肢僵直和行動緩慢。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能治癒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或方法。早前發表的研究顯示,太極拳在短期內可緩解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但這種改善是否能長期持續並不清楚。為了找到答案,瑞金醫院的研究團隊從2016年1月到2021年6月對兩組巴金森氏症患者進行了五年多的監測。一組(太極組)147名患者每周練兩次太極,每次1小時,並輔以課程來提高他們的太極拳技術。另一組(對照組)187名患者則繼續標準治療,不練習太極拳。在監測期開始時,對所有參與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進行了正式評估,隨後在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監測疾病進展,包括藥物需求的增加。參與者的運動程度和其他症狀,如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包括排便、泌尿和心血管問題);情緒、睡眠質量與認知;以及併發症,如運動障礙(不自主運動);肌張力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藥物治療的反應性下降;輕度認知障礙;幻覺;不安腿綜合症等也被跟蹤監測。兩組參與者的疾病嚴重程度、用藥情況、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相似。報導稱,研究團隊通過三個有效量表來評估參與者的總體症狀、運動和平衡,結果顯示,太極組在所有監測時間點的疾病進展都較慢。對照組中需要增加藥物治療的患者人數也明顯高於太極拳組。對照組2019年為83.5%,2020年為96%,太極組分別為71%和87.5%。此外,太極組的認知功能惡化得更慢,睡眠和生活質量則持續改善。太極拳改善巴金森氏症運動和非運動症狀 特別是步態平衡研究結果還顯示,太極組的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運動障礙1.4% vs. 7.5%、肌張力障礙0% vs. 1.6%、幻覺0% vs. 2%、輕度認知障礙3% vs. 10%、不安腿綜合症7% vs. 15.5%。跌倒、頭暈和背痛是參與者報告的三種副作用,但太極組的這些副作用都明顯較低。雖然有23人骨折,但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太極組的骨折人數為6人,對照組為17人。研究團隊總結稱:這項研究表明,太極拳對巴金森氏症有長期有益影響,太極拳對巴金森氏症患者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特別是步態、平衡、自主神經症狀和認知能力,都有潛在的改善作用。巴金森氏症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惡化,導致殘疾並影響生活品質。對巴金森氏症的長期有益影響可延長無殘疾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並減少藥物使用。但報導也稱,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不能確定打太極拳與巴金森氏症改善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的參與者數量相對較少,他們不是隨機分配到太極組和對照中的。
-
2024-01-22 醫療.呼吸胸腔
長途搭機、臥床恐增肺栓塞風險!肺栓塞症狀嚴重度取決於血栓大小
肺栓塞是一種由血栓導致的急性疾病,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肺栓塞發生在肺動脈,通常當位於腿部深層靜脈的血栓掉下來又往上飄動到肺部,且發生血管阻塞時,就會引發肺栓塞。肺栓塞如何造成?有哪些症狀?最常見的肺栓塞是因深層靜脈血栓造成,其他罕見原因包括空氣泡、脂肪栓塞(常來自嚴重骨折)、腫瘤等。有些族群也容易形成血栓,包括癌症、家族中有血栓或凝血疾病的病史、心臟病、曾有過血栓或凝血疾病史、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替代療法。某些特殊情境如分娩、心臟病發作、長途飛行或長時間臥床,也可能增加罹患肺栓塞的風險。肺栓塞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取決於血栓的大小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隨著血流逐漸受阻,症狀可能包括咳嗽、帶血的痰、眩暈、心悸、心臟急速跳動、腿部疼痛或腫脹、胸痛、呼吸急促,且伴隨著運動時加劇的情形。未經治療的肺栓塞可能危及生命,引發多種併發症,包括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心律不整、肋膜腔積液、肺動脈高壓和肺梗塞,即肺部組織壞死,在極少數情況下,患者可能經歷多次小型肺栓塞,逐漸形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肺栓塞如何診斷及治療確診肺栓塞的檢查,包括血液檢查,以檢測凝血風險及排除肺栓塞的可能性;胸部X光,分析心臟和肺部的大小及異常變化;電腦斷層肺動脈造影,能清楚看到大塊的肺動脈主幹血栓;都普勒超音波檢查,以檢測下肢的深層靜脈血栓;心臟超聲波能查看心臟結構和血管,以及測量右心室收縮壓力。肺栓塞的預後關鍵,取決於是否有快速的診斷和治療。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藥物,包括溶解血栓的藥物或抗凝血藥物。但如果血栓範圍太大,會通過導管的方式將血栓清除,導管經大腿的靜脈引導至肺動脈,使用特殊儀器來破壞血栓或將其抽出或溶解。一些很難清除的血栓,有時需要手術治療。為防止更多血栓從腿部或其他地方飄到肺動脈,會暫時安裝下腔靜脈過濾器,該靜脈是將血液從腿部送往心臟的主要靜脈,過濾器有助於捕捉部分血栓,防止其流向心臟或肺部。當一些急性血栓慢慢轉變為纖維化的慢性血栓,肺動脈擴張術可以通過充氣擴張動脈內的氣球,打開阻塞的血管,以恢復肺部血流。【延伸資訊】》疾病百科/肺栓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程毅君每天5點半起床!以走樓梯代替電梯,日走8千至1萬步養生
從醫33年的雙和醫院院長程毅君,在醫院創立時開始任職,雙和醫院成立於97年7月,至今已邁入第16個年頭,經營進入永續期,積極推動ESG,期許未來向台大、成大看齊,也要成為「百年老店」。程毅君是麻醉科專科醫師,「麻醉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判斷跟決策,要非常精準,很喜歡這種感覺。」他認為,麻醉科醫師在手術室是扮演全科角色,需要邏輯判斷且會技術操作,手術房中外科醫師開始手術後,會專注在手術上,病人的狀況都是交給麻醉醫師控制。設備輔助 掌握病人狀態在80、90年代,如何麻醉都要靠經驗法則,程毅君說,麻醉醫師依據工作經驗,判斷選擇的藥物、劑量、麻醉深淺等;近10年講究「精準醫學」,現在麻醉領域有很多精密儀器設備輔助,可以更精準掌握病人狀態。10幾年前開始,程毅君就跟團隊開始建置模型,針對各器官、各種病史分析病人進入手術房後,會因什麼條件產生併發症或是評估死亡機率,對於風險預測很有幫助,也累計超過百篇論文發表。新創發展 產業多元鏈結目前雙和醫院定位是以神經醫學、急重症為主軸,聚焦生醫科技的醫學中心,程毅君表示,短期要發展成智慧醫院,跟產業做多元鏈結,要結合醫學大學、醫院、產業成為三合一醫學中心,醫院投入超過幾十億打造教學研究大樓跟生醫科技大樓,將近3千坪空間。程毅君坦言,現在的醫療是高風險、高人力資源投入,卻是低報酬低利潤,未來要靠新創產業,才能讓醫療機構有更多獲利及發展的機會,透過三方合作,當臨床發現問題或是病人需要產品,讓產業界知道後,有產品生成可以立即驗證,甚至可以申請專利,這是新的發展面向。談及工作哲學,程毅君說,他容許同仁失敗,但要從中成長、學習,雙和醫院很多主管很年輕,應給年輕人機會,在行政事務上用創新思維去做,不要墨守成規,要敢於嘗試。病人效益 行醫核心價值行醫的核心價值要放在病人效益上,程毅君說,即使有再好的研究成果在期刊上見刊,但沒有用在病人身上,就是沒有效益,醫院近期提出一個人工智慧的腎臟病照護系統,只要病人腎功能異常,系統就會提醒該介入處理,可把病人病程往前推進,最多可以阻擋50位病人罹患腎臟病。醫師要「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服務,程毅君說,他曾經歷過家人被疾病折磨,感受到無助的心情,希望推廣給醫院的年輕同仁,改善醫病關係,這是醫學教育的本質之一,近年醫療糾紛件數多,最大原因就是溝通不良、認知不一。養生秘訣/走樓梯代替電梯 每天步數累計8千至1萬步在雙和醫院16年,程毅君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每天平均睡4至5小時,也因工時長沒時間運動,上班期間都盡量走樓梯代替電梯,或是到家裡附近堤防走走,每天步數累計8千至1萬步;早上7點半上班,都提早1小時左右就到辦公室,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或環境獨處。程毅君沒有特別養生的習慣,飲食不忌口,他喜歡喝紅酒,年輕時跟著認識的老師累積酒類知識,家中也有酒櫃,是他紓壓的管道。愛攝影的他,年輕時買了很多相機,假日有空時會與家人一起去爬山,偶爾打高爾夫球。以前每年都愛出國,退休後想安排多點時間旅遊,去看瑞士雪景或紐西蘭的湖光山色。程毅君小檔案.年齡:61歲.專長:神經外科麻醉、胸腔麻醉、產科麻醉、臨床麻醉、呼吸生理學.現職:衛福部雙和醫院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麻醉學科教授.學歷:政大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雙和醫院醫務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麻醉學科教授雙和醫院麻醉科科主任台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照顧自己的健康,從年輕就開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9 醫聲.Podcast
🎧|霸王級寒流曾致60人猝死!血壓飆高是前兆?超低溫將來襲 名醫教你預防猝死
今年第一波冷空氣週末即將來襲,氣象署預估部分地區有可能只剩6到8度。這讓人擔心2016年霸王級寒流造成60人猝死的情形再現,輔大醫院院長黃瑞仁指出,有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要勤量血壓,九成腦出血造成的猝死,都是血壓過高引起,長輩要注意保暖肢體勿大面積暴露接觸低溫,晚出早歸是重點,在下午4點前就回家避冬。🎧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21日將迎來今年第一波寒流,讓人想到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造成的傷害。近年極端氣候頻仍,常是一日夏一日冬,冷熱溫度交替出現,對心血管患者及高齡長輩影響甚大。去年底至今猝死案例不斷發生,日前台北馬拉松有跑者發生OHCA,雲林29歲男性在戶外喝咖啡突然倒下不起,去年11月中旬至今,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賴向華及前職棒選手張誌家在深圳都陸續猝死離世。全台每年至少2萬人猝死 起因於心血管、腦血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猝死」的定義,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根據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至4萬人因此喪命。黃瑞仁指出,發生猝死有兩大原因,包括是心血管及腦血管;腦血管部份,最常見的仍是高血壓引起,在發生問題前可能有劇烈頭痛或噁心嘔吐等徵兆,但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動脈瘤或動靜脈異常造成的猝死,這種突然性的腦血管破裂,通常都是送到醫院後才確認問題所在。藝人阿本日前也透露自己有動脈瘤,像是腦部裝著不定時炸彈,黃瑞仁建議,民眾要想知道是否有腦血管動靜脈異常,在健康檢查可以進行磁振造影,若發現異常可以事先處理,避免意外發生。而心血管造成的猝死,以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致命性心律不整為主,這類的病人通常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病前的24小時內有五分之一的機會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這種情形是無法控制,也是心臟疾病造成猝死的主因。至於前職棒選手張誌家在中國猝死,黃瑞仁指出,這原因偏複雜,若是運動員在做劇烈運動時突然猝死,可能是肥厚性心肌病變造成;但若不從事劇烈運動,也進入中年階段,還是要了解是否有慢性病等問題。猝死當下怎麼辦?把握黃金4分鐘 維持心臟血流或做CPR倒下那一刻有沒有可能被救回來,必須視現場有沒有人幫忙急救有關,黃瑞仁提醒,心臟停止沒有血流大約4分鐘就有能救不回來,這要命的4分鐘就是黃金急救期,只要心臟血流維持就能保護腦血流,救回來後是否有併發症,也必須視現場有沒有人幫忙急救,腦血管或心血管引發昏迷所致。若是腦出血造成的中風倒下昏迷,未來進行復健的機會很大;若是心肌梗塞,倒下當時有人在旁邊立刻CPR,減少血流中斷時間,救回來可以安好如初。黃瑞仁提及一位患者吃晚飯後突然倒下,當時唸國二的兒子立刻幫忙CPR直到救護車來,送醫治療後這名父親完全清醒的進出醫院大門,這也讓黃瑞仁覺得CPR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也跟這名患者說,「救你的是你兒子,不是我。」黃瑞仁指出,由於急救照護的概念普及,現今到院前心臟停止的病人,可以救回來的比例高達10%-12%,若救回來後意識狀況有異,就表示心臟缺血的時間可能超過4分鐘,因此,大家需要謹記黃金急救期4分鐘是關鍵,進行CPR到救護人員抵達。血壓增加是猝死前兆 勤量血壓、早回家可保命天氣變化大對慢性病人的健康威脅最大,由於天冷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可能就會增加,若冠狀動脈有狹窄,天冷更易造成阻塞,增加發生猝死機會。因此,慢性病人得養成量血壓的好習慣,即使平常有使用血壓藥,仍得每天量血壓,進行數字化的健康管理。目前國際高血壓的標準,若在醫院量測為140/90 mmHg;在家裡量測為130/80 mmHg,這起因於民眾會有白袍症候群,在醫院時會因緊張造成血壓偏高。至於血壓怎麼量,黃瑞仁建議,家中可以準備手臂式血壓計,休息3到5分鐘後,手臂放置略高於心臟處,早上空腹前晚上飯後各量一次,紀錄下來後觀察血壓變化,回診時與醫師討論。由於有些民眾也有使用暖氣的習慣,會造成室內外溫度落差大,因此,長輩出門時間可以改為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太陽下山前就回家避冬,而保暖也很重要,不要有大面積的體表外露在低溫下,都會造成血壓起伏過大。黃瑞仁小檔案現職:輔大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輔大醫院
-
2024-01-19 癌症.乳癌
乳房摸到硬塊是乳癌?常見2腫瘤類型!乳癌確診只要沒發生1情況,存活率很高
現在大家健康意識抬頭,除了定期做健康檢查,女性朋友也會自己檢查乳房是否有不明腫塊。摸到胸部有硬塊就一定是乳癌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乳房外科主任醫師劉良智指出,其實大部分女性朋友摸到胸部有硬塊,其中80%都不是乳癌!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乳房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常見的2種良性腫瘤如下:常見的2種良性腫瘤●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在20嵗左右女性●乳房纖維囊腫,好發年齡在30~50嵗之間的婦女 如果自己摸到乳房有腫塊先不要過於緊張,因爲臨床發現的胸部腫塊,其中80%以上都不是乳癌,而是乳房良性腫瘤。乳房腫塊通常伴隨月經周期產生,有時也伴隨著疼痛。女性可以在月經後5-10天先自我檢查。但如果是經期不規則、停經、懷孕者,可自己選擇每個月固定的一天檢查。如果感覺乳房有不適感,建議不要自己一直擔心,盡快到醫院請專業的醫師通過醫學病理的檢查排除乳癌的風險,即使不幸確診乳癌,早期乳癌未轉移之前的治癒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常見的3種醫師理學檢查 ●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檢查●乳房病理切片檢查發現自己確診乳癌該怎麼做? 確診乳癌,的確是一個晴天霹靂。是的,確診的當下大家都很難接受,會難過,聼不進去任何話,感覺悲傷,無法接受。只要沒有轉移,乳癌存活率很高乳癌有別於一般的癌症,在沒有轉移的狀況下,存活率是非常高的。確診乳癌不等於生命被宣判走向盡頭,癌症就是一個病症,是可以被治療和治癒的。乳癌一開始發生的位置跟生命沒有直接的相關聯。乳癌跟大腸癌,肝癌,雖然都是癌症,但其實只要乳癌不轉移就沒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所以聽到「乳癌」先不要覺得天已經塌了,很多乳癌病人在接受完善的治療後,存活率5-10年的有90%以上,也就證實乳癌的治療已經非常先進且有效了。確診乳癌要先開刀還是先做化療?確診乳癌後,最重要的就是制訂治療方案。面對不同的治療方案究竟是先開刀好?還是先化療標靶比較好呢?面對不同的治療方案各有利弊,也會有不同的聲音,很難抉擇,劉良智主任醫師教你該如何判斷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手術的潛在風險早期乳癌的治療都是以先手術(開刀)爲主,但在醫學的發展及臨床的研究發現,手術作爲優先選擇會有這4個潛在的風險:●復發風險比較高●併發症比較多●開刀的範圍比較大,術後恢復時間比較長●很難判斷抗化療藥物的效果4情況先治療再開刀 主治醫師會依照乳癌期別、腫瘤特性,「量身訂製」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下4種情況,會先治療再視狀況開刀。●腫瘤>5公分●皮膚潰爛●淋巴轉移●三陰性、HER2陽性而如果是復發風險最低的「管腔A型」,就會先開刀。客製化的治療方式經過臨床的研究以及醫師的專業判斷發現,先化療標靶再開刀,會有效的縮小手術的範圍,幫助術後縮短恢復的時間,還可以有效的判斷標靶藥物的反應,觀察標靶藥物針對腫瘤的效果,並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復發率。但因為每一個乳癌病人的狀況都是不同,所以要有「客製化」的治療方式,根據當下乳癌患者的狀況制定「客製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不管是先化療還是先開刀,都是以當下乳癌的類型以及腫瘤的狀態,依病人身體的狀況來定制治療方案。但不管是哪一種治療方案,依照現在醫學對於乳癌的治療已經非常先進,而且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
-
2024-01-18 醫療.牙科
誤食含氟牙膏可能中毒?專家解析氟化物安全性及攝取量
你可以先知道: (1)含氟牙膏以濃度 1,000ppm 為例,急性氟過量約需「吞食」100 克,也就是半條成人牙膏的量,而一般市售兒童牙膏容量約 80 到 100 克。 (2)官版的刷牙方式為每天至少 2 次、每次至少 2 分鐘,在這樣的時間下難以接觸到足夠劑量,且刷牙後會吐掉牙膏泡沫、並不會吞食。 (3)不管是兒童塗氟或是成人塗氟,都是由牙醫師操作以確保安全性,且相關政策由國健署預算支應、或由健保署以全民健保支付,臺灣的塗氟政策已上路超過16年,並分階段擴大實施,這麼大規模的公衛政策若有全面性的安全疑慮不可能沒被發現或提出。網傳「我們不該強迫全民一起吃毒」貼文,內容提到牙膏中含有氟化物、每年塗氟等都會攝入氟化物,且牙膏中的氟會侵蝕汞齊造成汞中毒。專家表示氟化物是公認最「經濟、安全、有效」的齲齒防治措施,各國政府的公衛體系都大力推廣多年,傳言只能引用已發表超過 50 年的研究,而非更近、更有代表性的研究,可見是「孤證」的可能性較大,在查無該研究原始內容的情況下也無法細究或澄清,提醒民眾面對這樣的傳言時,保持警覺、以常理推斷就能避免誤信誤傳。含氟牙膏害中毒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 我們不該強迫全民一起吃毒 牙膏中的氟化物,無論其形式如何,都能很好地吸收 牙醫使用的凝膠塗氟通常每年使用一到四次,每次可導致攝入 1.3 至 31.2 毫克氟化物 牙膏中的氟會進一步的侵蝕填牙的汞齊造成汞中毒 J Dent Res, 1971 Nov-Dec; 50(6):1647-53 氟暴露引起的問題: 粉刺 心血管問題,包括高血壓、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損傷 糖尿病 女孩的低生育率和青春期提前 骨關節炎、顳下頜關節疾病和骨癌 免疫系統併發症 智商較低 認知缺陷、注意力缺陷性多動障礙 (ADHD) 和神經功能缺陷 甲狀腺功能障礙 癌症:骨肉瘤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傳言論文為 52 年前 查無細節 MyGoPen 依據傳言所提到的「J Dent Res」查詢期刊論文出處,發現 1971 年「牙科研究期刊」曾登載「氟化鈉和氟化亞錫對牙科汞合金腐蝕速率的影響」一文,但可能因為年代久遠或其他因素,只有標題及作者等背景資料、並沒有摘要或內容,而前往牙科研究期刊官網尋找,也只有一段的摘要,提到「在測試溶液中添加氟化亞錫對腐蝕沒有影響,而在溶液中添加氟化鈉則顯著增加了腐蝕速率」等,並未見詳細研究細節。 MyGoPen 致電諮詢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前理事長、現為該會顧問的牙醫診所院長詹勳政,他表示舉凡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兒童塗氟預防齲齒等,氟化物在牙科的應用非常廣泛而且行之有年,相關的產品和制度一定都經過各方專家審慎評估,傳言只拿單一篇研究、而且是 50 年前的研究,民眾應該可以從這些方面而有基本的判斷。 牙膏濃度低 接觸時間有限 詹勳政以民眾最常接觸的含氟牙膏為例,每天 2 次、每次至少 2 分鐘計算,口腔實際接觸含氟牙膏的時間有限,而且刷完牙會吐掉牙膏泡沫,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想像會造成傳言所說的諸多重大疾病,如果這麼容易就造成傳言所說的健康危害,則通報病例 50 年來應該非常多,不會拖到現在才由非專業領域的人拿來講。 塗氟政策已 17 年 跨單位、跨領域合作 詹勳政指出,6 歲以下的兒童由國健署以兒童健康手冊的方式、每半年塗氟一次,而 65 歲以上、特殊疾病或 55 歲以上原住民等,則由全民健保支出,塗氟預防齲齒的政策早已推行超過十幾年相關政策不只是全國牙醫師參與服務,也包括主管機關的研議與把關。 詹勳政強調,臨床上已經很少用汞齊補牙,但面積大、唾液隔絕不良的情況下還是會用到,牙醫師還要幫病患想辦法恢復咬合功能,但和最常用的複合樹脂比起來,「我的經驗大概是 1 比100」,可見汞齊已非臨床主流。 氟化物防蛀牙是國際公認 安全性毋需懷疑 MyGoPen 查詢衛福部公開資料,「口腔保健-擴大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內容中提到,政府早從 2007 年開始補助未滿 5 歲兒童每半年一次塗氟,且「氟化物的使用是 WHO 目前公認最經濟、安全、有效之齲齒防治措施,使用適量局部性的氟化物,直接讓牙齒表面吸收,就像是為牙齒穿上防彈衣。依據文獻指出,塗氟漆可以降低乳齒齲齒率達 33%、恆齒齲齒率 46%」。 2019 年 3 月出版的衛福季刊登載「護牙五部曲」一文,其中兒童護牙的各種方式中,0 到 3 歲、3 到 6 歲都有使用含氟牙膏及塗氟,6 到 9 歲、9 到 18 歲則包括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文中採訪時任陽明大學牙醫系副教授、家庭牙醫學會理事長季麟揚,並引述他的說法「氟化物在預防齲齒上,是『最好用的東西』,也被列為 20 世紀預防醫學的 10 大重要成就」。 而主管牙膏的食藥署也於 2023 年在食藥好文網發表「原來牙膏只是潔牙的配角?」一文,不但引用「成人口腔保健手冊(專業版)」,並且提到「每天至少要使用含氟離子濃度 1000 ppm 以上的牙膏潔牙 2 次,且每次不得少於 2 分鐘」、「含氟牙膏的使用量少於豌豆的大小即可,須搭配「貝氏刷牙法」,並且解釋氟化物能預防蛀牙的機轉。 而衛福部「口腔氟化物之應用與推廣手冊」中,第六章「使用口腔氟化物須注意的事項」前言就提到「要達到最好的防齲齒效果,需要牙齒與氟離子長時間且高頻率的接觸」、「氟化物對於預防齲齒有非常多年的臨床科學實證」,第五章「口腔氟化物的安全性」則提到「以 20 公斤之學齡前兒童為例,若使用含氟離子濃度 1,000ppm 的牙膏,急性氟過量約需吞食 100 克,而一般市售兒童牙膏容量約 80 到 100 克」。 另外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特此發表正式聲明,澄清有關事實: 1. 氟化物的安全有效性:根據我們在 2020 年制定的兒童牙科專業指引,氟化物在牙醫師的指示下使用,是目前科學證實對抗齲齒(蛀牙)最安全且有效的預防方法。氟化物的使用分成局部塗抹與系統性投與,其抗齲效果可達 25-43%,並在牙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是安全無虞的。 2. 多元的抗齲齒機轉:氟化物具有多元的抗齲齒機轉,並且合併使用有助於增加抗齲齒的效果。我們鼓勵家長在保護孩子口腔健康的過程中,與牙醫師密切合作,以確保氟化物的使用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預防作用。 3. 專業指引詳情:我們提供更多有關氟化物使用的詳細資訊,可參閱我們的兒童牙科專業指引,網址為 https://www.tapd.org.tw/about/recommend.php。 4. 每日氟攝取量及專業塗氟: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對於各年齡層都有建議每日適當氟攝取量,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專業塗氟使用氟漆的建議:因為不同蛀牙風險每年使用2-4 次以避免齲齒。 5. 進一步專業資訊和溝通:我們將定期提供進一步的專業資訊,以澄清有關氟化物的疑慮。同時,歡迎媒體和公眾向我們提出問題,以促進更透明、明確的溝通,解釋事實真相。 結論 傳言引述一篇 1971 年的研究指稱含氟牙膏、塗氟凝膠會使人體攝入氟化物,並侵蝕補牙的汞齊造成汞中毒。但該片論文可能因為年代久遠、網路上查無完整摘要及研究細節,且專家表示,氟化物用於預防齲齒已是世界公認的公衛政策,包括臺灣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已經推行多年,沒有道理因為一篇研究結果而被質疑或推翻,且該研究已發表超過 50 年,期間並未被明顯佐證,民眾面對這樣的傳言,只要仔細想一下就能明辨。衛教資源: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 - 口腔氟化物之應用與推廣宣導手冊 食藥署食藥好文網 - 「原來牙膏只是潔牙的配角?」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 -【新聞稿】對於孩童『氟化物』的攝取是否對健康有所助益或危害的疑慮,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特此發表正式聲明。 諮詢專家: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顧問、詹牙醫診所 院長 - 詹勳政(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2/toothpast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6 醫療.消化系統
常半夜上腹痛,進食後好轉?醫:很可能十二指腸潰瘍,嚴重恐有危險!
腹痛相當常見,不過有些人會是空腹時、半夜突然感到痛,吃東西後便好轉,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醫師表示,這很有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不良習慣、風險因素盡早改掉,嚴重症狀盡早就醫。 為什麼會十二指腸潰瘍?醫指主要關鍵:胃酸過多 潰瘍的特異性症狀:羅景全主任表示,十二指腸潰瘍約有3/4的患者會出現上腹疼痛等不適,但腹痛原因繁多,稍較能幫助觀察的特異性症狀,就是於空腹時感到疼痛,例如半夜感到上腹疼痛,但吃了些東西後便感覺到減緩,這就有可能是因為胃酸過多造成十二指腸不適、甚至潰瘍。不過許多時候也可能僅是輕微潰瘍,沒有症狀、沒有併發症、不影響健康或生命安全,黏膜漸漸修復後便康復。 潰瘍和位置有關?羅景全主任說明,十二指腸介於胃和小腸之間,為小腸的前段,是小腸的一部份,主要作用就是消化和吸收,消化從胃部而來尚未完全消化的細碎食物、糖、油脂等,也從十二指腸就開始吸收養分。由於十二指腸接在胃之後,胃酸從胃下來此處首當其衝,所以是潰瘍好發之處。 潰瘍的關鍵和影響因素:當受胃酸侵犯高過於黏膜修復,就會形成十二指腸潰瘍,是十二指腸常見的疾病之一,風險因素可包括菸、酒、消炎止痛藥、刺激性食物等外在因素,以及幽門桿菌感染,還有因壓力、不良生活作息等,使胃酸過多所造成的潰瘍,這些都是常見風險。 就只是較常腹痛而已沒關係?十二指腸潰瘍嚴重也有危險 雖說十二指腸潰瘍有可能僅是腹脹、腹痛、食慾下降、感覺灼熱等,和民眾熟知的胃食道逆流相似,並隨時間漸漸康復,也可能沒有症狀,但既然已經有腹痛自然不宜置之不理,若風險因素未改、反覆發生,也可能出現明顯症狀或出現其他影響。 3大嚴重併發症:羅景全主任舉例,像是潰瘍嚴重到傷害血管造成出血,這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此情況可能出現黑色糞便、嚴重也會造成貧血危害生命。另外,反覆的潰瘍也會使得結痂,反覆結痂便會增加十二指腸阻塞的機會,較容易噁心、嘔吐。除此之外,當潰瘍嚴重到穿過十二指腸的肌肉層,便會形成穿孔,將會使得食物、細菌等等進入腹腔,恐形成腹膜炎帶來生命危險。 反覆發作也可能和癌症有關:另外,雖說經常出現十二指腸潰瘍是否會引起十二指腸相關癌症,還有待醫學更多研究證實,且臨床上較少見,但羅景全主任認為,身體不論哪個器官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都是有可能增加癌症風險,若反覆十二指腸潰瘍,就須留意是否也有潛藏癌症,可能正是因癌症反覆引起潰瘍。也有少數是因體內有胃泌素瘤,造成胃酸大量分泌,潰瘍就好不了。 防十二指腸潰瘍關鍵在胃酸,醫籲良好生活,地雷別亂踩 治療重點在降低胃酸:羅景全主任表示,上腹疼痛未必就是潰瘍,需透過胃視鏡檢查得知,可無痛、麻醉後進行。而十二指腸潰瘍最主要的治療目標就是減少胃酸分泌,像是透過質子幫浦的抑制劑,減少胃酸到十二指腸時的刺激,降低潰瘍傷害。在出現如上述提到的出血、阻塞、穿孔等嚴重併發症時,則會視情況考慮以手術治療。 預防重點也在降胃酸,止痛藥族群該怎麼辦?預防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羅景全主任提醒日常生活就得留意,包括避免抽菸、酗酒、刺激性飲食等,作息也要正常、適度紓壓,也潔淨飲食防範幽門桿菌,以減少胃酸過多的情況發生。消炎止痛藥、阿斯匹林等也盡量避免,但若是有非用不可的需求,也可以先詢問醫生是否開立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特效藥,預防性用藥保護黏膜、降低胃酸分泌,以減少胃酸傷害十二指腸。或是透過其他藥物取代消炎止痛藥、阿斯匹林。了解十二指腸潰瘍形成的原因並妥善保養,更有助避免反覆發生! 《延伸閱讀》 .中上腹痛常見原因?醫:不只胃食道逆流,留意心臟問題!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1-13 醫療.婦產科
女子體重直飆114公斤!竟是「這疾病」導致,做好1件事後才改善
台南市何小姐從不在意體重,不料20歲時體重卻直線上升,直達114公斤,月經也消失一整年,經診斷是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她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縮胃手術)」。術後努力運動控制飲食,半年甩肉55公斤體重降至59公斤,消失的月經也逐漸規則,自然受孕,一年半後成功生下兩名女兒,產後也無明顯復胖,今天向主治醫師表達謝意。何謂多囊多囊性卵巢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生育期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是女性不孕症主因之一,發生率估計約占育齡婦女的5~10%。臨床症狀包含月經失調、月經量少、排卵次數少或不排卵、肥胖、多毛、冒青春痘、雄性禿等。多囊性卵巢症患者除了不孕和流產的風險較高外,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子宮內膜癌等疾病的機率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因外貌或生育的問題,患者常合併有憂鬱、焦慮的心理困擾。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成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指出有家族遺傳的傾向。另外,肥胖應是獨立的危險因子。值得一提的是,多囊性卵巢不等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如果只是「多囊性卵巢」,其荷爾蒙沒有異常,卵子品質正常,較無不孕問題。>>>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造成「無排卵性不孕」主因奇美醫院消化系外科主治醫師林逸峯指出,不孕問題日益嚴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造成「無排卵性不孕」主因,病人通常有月經不規則、周期少於21天或多於35天、超音波下卵巢有大於12顆小卵泡與雄性激素過高等現象。目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致病機轉並不清楚,醫界普遍認為跟內分泌有關,主要是胰島素功能不佳,多數病人有代謝症候群,約有60%合併肥胖問題。體重減輕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獲得改善林逸峯表示,這些病人在體重減輕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通常都會獲得改善,目前臨床第一線治療方式主要是用降血糖藥物合併飲食、生活型態改變,改善胰島素抗性,減輕體重,達到緩解症狀。林逸峯說,減重手術是有效且持久治療方式。術後15年內可減重達27%,因肥胖導致的死亡相對風險降低89%。高達76.8%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經過減重手術後得到解決,與常規治療比較,減重手術後兩年的糖尿病緩解率是75%至95%。減重手術可解決或改善62.5%的高血壓病例,並可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近期研究證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肥胖的病人使用常規藥物治療有15%改善,接受減重手術有將近80%達到月經規律,懷孕機率更將近兩倍,顯示減重手術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合併肥胖有幫助。但減重手術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效果,仍需更多深入研究。奇美醫院表示,首次就醫時,醫師會和病人討論減重方法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及減重手術,提升病人減重動機,接著由營養師給予個人化飲食規畫,加上運動輔助提升減重效果。若經過生活型態調整、飲食、運動和藥物減重成效仍不佳,可由精神醫學部評估是否減重手術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減重手術的標準是:BMI大於37.5 kg/m2或是32.5 kg/m2,並合併糖尿病等肥胖相關疾病。因減重手術仍有流血、傷口感染、潰瘍、營養缺乏等併發症風險,需經仔細評估才可手術。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元氣網疾病百科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9 醫療.呼吸胸腔
死亡率高達30%的肺栓塞,罹患新冠肺炎還會增加發生率,高危險族群可靠一招預防!
【本文摘要】:肺栓塞是血管突然被血栓或其他物質堵塞,導致肺部血液供應不足的疾病,常見於長時間不動的病患。症狀不明顯但致命率高,可能出現呼吸急促、胸痛、咳血等,甚至昏厥或休克。肺栓塞的死亡率高達30%,並且罹患新冠肺炎肺栓塞機率明顯提高。民眾如果屬於肺栓塞高危險群,建議接種新冠疫苗,預防肺栓塞的發生。--整理自ChatGPT,經編輯修訂。肺栓塞是什麼?肺栓塞的死亡率高?新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楊焜斌指出「肺栓塞」也是一種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中除一般人較為熟知的「心肌梗塞」、「中風」外,肺栓塞也是一個不容低估的疾病,症狀不易早期發現,卻有很高的致死率,治療如果不即時,病人的死亡率可以高達30%。延伸閱讀:為什麼醫師懷疑患者肺栓塞時需要做D-dimer檢測?D-dimer檢測原理是什麼?還可偵測那些重大疾病?肺栓塞的成因是肺動脈的血管突然被「栓子」堵塞,常見會造成血管堵塞的栓子有:血塊、脂肪、空氣、組織碎片,肺動脈堵塞會導致肺臟組織中的血液量不足,影響到血液中的血氧交換速率,導致病人血中的含氧量會顯著降低,導致低血氧症狀。其中血塊是造成肺阻塞最常見的因素,引起肺栓塞的血塊大多來自於下肢深層的靜脈栓塞,尤其當病人長時間維持一定姿勢不動,尤其是久坐,血液滯留在下肢靜脈中,血液流動變慢更容易導「靜脈血栓」形成,血栓如果順著靜脈回流到肺部,就容易阻塞在肺動脈引起肺栓塞。肺栓塞常見的症狀有:◆呼吸相關的症狀: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咳血等。◆心臟相關的症狀:心悸、胸痛等。◆其他症狀:一側的腿部疼痛或水腫,嚴重會引起昏厥,甚至會有休克、猝死的風險。症狀的嚴重度與阻塞部位影響到血管大、小而有不同,並且與病人本身心肺功能密切相關。想了解更多肺栓塞的資訊肺栓塞與新冠肺炎的關聯肺栓塞的好發因子:包括三高、年老、動脈硬化、靜脈栓塞病史、長期臥床、慢性肺病等都是高危險因子,最近的醫學研究指出,感染到「新冠肺炎」也會提高15%到20%肺栓塞機率,尤其是新冠肺炎重症後,機率大幅提升到30%到50%,民眾仍須戒慎小心。楊焜斌統計新營醫院近期相關案例,新冠肺炎和流感(A、B型)各占3成左右,其他則是一般感冒,新冠肺炎似有捲土重來狀況,雖然重症比例較先前降低,仍有引發併發症可能。這名75歲的女性病人本有具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史,且體重近百公斤,近日因突發劇烈氣喘、胸悶等狀況,送到新營醫院急診,轉加護病房治療,生命徵象不穩,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病患右心壓力異常上升、功能異常,透過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確認是肺栓塞,緊急施打抗凝血藥物,狀況已經轉危為安,目前已出院返家。建議民眾如果是肺栓塞高危險群,最好注射新冠疫苗,才能有效預防。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慢性病友注意!新冠肺炎增肺栓塞風險有這些狀況速就醫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衛教文章:久坐不動 小心隱形殺手「肺栓塞」無聲無息、悄悄地找上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衛教文章:要命的肺動脈栓塞!
-
2024-01-08 失智.大腦健康
針灸或按摩可紓壓助眠防失智!一圖看改善健忘、健腦穴位對照
● 穴位對應大腦各功能區,對症下藥● 針灸或按摩可以紓壓助眠每個人都會經歷老化過程,身體各器官也會出現變化,其中,心血管系統所產生的影響最大,而當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易造成認知減退、失智症。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失智是指痰濕阻遏氣血運行,改善血管阻塞是治療重點,傳統上可採穴位針灸療法,具有延緩大腦退化的效果。按摩促進血液流動 預防大腦退化高羿宸說,大腦皮層有四個主要區域,涵括控制語言、認知、運動、視覺等功能,頭皮扎針或穴位按摩可以針對各部位調節氣血,讓血液流動速度變快、清掉大腦毒素。當血液循環變好,身體的代謝能力、免疫能力也會跟著提升,同時增加血管的彈性,避免硬化、阻塞,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能預防大腦退化、延緩失智惡化。古代文獻並無「失智」記載,而以「痰」、「瘀」、「虛」描述表現在腦部功能衰退的病理,因此失智指的是大腦有廢棄物堆積,高羿宸指出,經由針灸及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認知與記憶。針灸改善睡眠障礙、語言不協調根據研究,針灸治療確實能改善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不僅可以預防失智,對於輕度失智症階段可增強腦細胞活力、中度失智症治療可緩和情緒波動、重度失智症則降低併發症機率。高羿宸分享,目前診間患者最能立即見效的,主要是語言不協調、睡眠障礙、吞嚥困難等病患,針灸能讓下巴肌肉更有力、紓壓解鬱、好入睡。治療失智症最常用的穴位,包括頭部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率谷穴、風池穴、安眠穴;四肢部位則是「四關穴」,也就是上肢末端雙手手掌虎口的合谷穴、下肢末端雙腳腳背大拇趾與第二趾間的太沖穴,共四穴。穴位按摩注意事項1.以不受傷為前提,每個穴位按摩3至5分鐘,力道柔和有節奏,並不是愈痛愈有效,有痠脹感即可2.要特別注意的是,老人家皮膚薄,力道過大、按摩太久,可能會不慎磨破皮外傷,小心適得其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醫師曝喉嚨痛12大原因、舒緩6飲食+7方法一次看懂
吞口水喉嚨痛怎麼辦?喉嚨痛是感冒常見症狀之一,感染新冠肺炎、黴漿菌等疾病也會造成喉嚨痛。有些民眾出現喉嚨痛症狀時會自行服用消炎止痛成藥,認為多喝水多休息就能緩解,但是,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曾撰文指出,喉嚨痛可能是潛藏的嚴重疾病,如果3天未好轉應儘速就醫,由醫師診斷並對症下藥。喉嚨痛吃什麼?喝什麼最快好?本文帶您了解喉嚨痛的原因及舒緩方法。喉嚨痛12大原因陳亮宇指出,喉嚨痛主要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咽喉扁桃腺發炎,其中病毒感染佔比超過70%,而細菌感染雖然較少見,但如果沒有及時且正確診斷治療,可能會造成A型鏈球菌感染(GAS)等嚴重併發症。以下整理喉嚨痛常見原因:·感冒、流感:喉嚨痛為感冒與流感的症狀表現之一,小兒科醫師蕭淑綾指出,流感症狀和一般感冒很像,但是流感較嚴重且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疱疹性齒齦炎:因單純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症狀包括高燒、口腔劇痛、流口水、口咽舌處潰瘍、無法進食、脫水、口腔惡臭及頭頸部淋巴腺腫大。·腸病毒:大人與幼童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小兒腸病毒常見症狀包含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等症狀。·新冠肺炎:不論是感染原始新冠病毒株、Delta病毒、Omicron變種病毒,皆可能造成喉嚨痛、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狀。·腺病毒:具高度傳染性,症狀包含呼吸道症狀、結膜炎、腸胃炎等,以反覆高燒多日為腺病毒典型症狀,因此被稱為「燒久姬」。·甲狀腺炎:較常見的甲狀腺炎為「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橋本氏甲狀腺炎」,兩者都好發於中年女性。其中,亞急性甲狀腺炎常見症狀為頸部甲狀腺的部位感覺疼痛,頸部疼痛可能延伸至耳朵、下巴或喉嚨,且可能併有發燒,其他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疼痛、倦怠、肌肉或關節酸痛。·胃食道逆流:為賁門鬆弛、胃部壓力太大、食道太敏感造成,常見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有異物感、喉嚨疼痛、慢性咳嗽,習慣性清喉嚨、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胸痛胸悶。·二手菸、三手菸等菸害: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指出,短期暴露二手菸環境可能會引起咳嗽、頭痛、眼睛不適、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噁心、呼吸不順和心律不整等多種不適症狀。·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發炎會造成扁桃腺發紅、腫大,而扁桃腺腫大會阻礙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喉嚨痛、吞嚥疼痛等症狀,其他症狀包括頸部淋巴腫大、頸部壓痛、全身肌肉酸痛、頭痛、發燒、寒顫、食慾下降、倦怠。·魚刺、骨頭等異物卡住喉嚨:異物卡住喉嚨時會造成吞嚥困難,若自行處理不當(喝醋、吞飯)可能會造成食道受傷,應至耳鼻喉科求診。·黴漿菌:被稱為行走的肺炎,潛伏期較長約3周左右,初期症狀表現有發燒、畏寒、頭痛、喉嚨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約2~4天後開始乾咳並且逐漸加劇,之後可能產生黏液痰。·張口呼吸:早上起床發現喉嚨乾痛,大多是因為晚上睡覺時,長時間張口呼吸導致黏膜乾燥而引起的。喉嚨痛可以喝什麼?吃什麼?一早起床喉嚨乾痛不舒服,想吃東西又怕痛嗎?根據啟新診所衛教資料指出,喉嚨痛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酸性食物、上火食物、富含組織胺食物及酒精性飲品,以免加劇不適感,建議可以透過以下幾種飲食緩解喉嚨痛:·多喝水:多喝水可保持喉嚨濕潤,緩解喉嚨痛;避免飲用太熱/太冰的水,溫水有助改善濃痰、加速黏液排出。·蜂蜜:蜂蜜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發炎效果,有助改善喉嚨痛且能把水分留在喉嚨,以增加喉嚨滋潤度避免乾燥,但蜂蜜含有糖份切勿食用過多,約半小匙至一小匙即可。·喝檸檬水、蜂蜜水、紅茶、綠茶:含有維生素C、兒茶素等成分,具抗氧化、抗發炎、鎮痛等效果,可緩解喉嚨疼痛。·多吃蔬果:枇杷、梨、奇異果、蘋果、袖子、檸檬、蕃茄、葡萄等蔬果富含維生素、多酚等抗氧化物及膳食纖維,有助改善喉嚨發炎。·溫涼食物:喉嚨痛吃燙食會加劇喉嚨痛症狀,但如果伴有咳嗽症狀切勿吃過多冰冷食物。·軟質、滑順食物:堅硬食物會刺激喉嚨,喉嚨痛時可以吃優格、燕麥、馬鈴薯泥、果凍等幫助吞嚥。喉嚨痛6種舒緩方式除了上述飲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之外,啟新診所也建議日常可做以下6點緩解喉嚨痛症狀:1.多休息2.睡眠要充足3.遠離菸害 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4.溫鹽水漱口5.維持環境濕度6.不頻繁清喉嚨另外,根據扶原中醫指出,喉嚨痛可按壓列缺穴、合谷穴、曲池穴3穴位可改善,以下詳細說明穴位作用與位置:參考資料:扶原中醫、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啟新診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5 醫聲.Podcast
🎧|健保給付1000萬 求一個治癒血癌的機會「CAR-T療法為何這麼貴?」
去年11月原價超過千萬元,針對難治型淋巴癌、血癌的CAR-T細胞治療納保,根治率可達四、五成,陸續吸引癌患申請治療。第一例健保給付個案為罹患B細胞淋巴癌、過去9年幾乎年年復發的70歲張女士,在花蓮慈濟醫院「備戰」幾天後,最終於今年1月2日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張女士對抗淋巴癌9年,不僅收治醫師一度不看好病情,一路相伴的丈夫也於心不忍,因緣際會下,張女士轉診至花蓮慈院,雖自體骨髓移植仍舊復發,卻也搭上CAR-T療法納保的火車。張女士去年12月28日入住花蓮慈院移植病房,丈夫隔著移植病房的玻璃窗陪伴在旁。元旦當天,張女士主治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前往探視,張女士隔著玻璃窗,對丈夫及醫師比出「讚」手勢,表示自己狀態良好。家住台南的張女士61歲時確診罹患B細胞淋巴癌第4期,此後幾乎年年復發,2年前由台南某醫學中心轉院至花蓮慈院治療,歷經接受自體骨髓移植,仍在去年9月復發,且癌細胞轉變為惡性度更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所幸,同年11月健保開始給付原價819萬元的CAR-T細胞治療,成為張女士的一線生機。什麼是CAR-T細胞治療?針對哪些癌症?更適合長者?目前最成熟的CAR-T治療是用於B細胞淋巴癌及血癌。李啟誠表示,患者T細胞經基因改造後,能精準鎖定並擊潰表面抗原CD-19的癌細胞,就像「巡弋飛彈」一樣;其成功率關鍵在於細胞原料,若患者治療後身體孱弱,取出的T細胞原料不佳,做出的CAR-T細胞數量恐會減少,其數量最好是在6千萬到6億之間,不足時將由醫師決定是否繼續施行,若超過則會保存部分以備後續再度治療之需。CAR-T細胞治療健保給付條件包括復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與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2項,治癒率分別達五成和四成。截至2日共7例患者核准用藥,分別為ALL1例、DLBCL6例,另有5位病人正申請審查,分別為ALL2例、DLBCL3例。「病患分布長者多、病童少的原因,包括母數大小、治療特性及給付條件3項。」李啟誠表示,ALL病人每年約2至3百位,以25歲以下的年輕型患者居多,其中不少是兒童患者,根治率、存活率可達8成,復發、治療失敗的患者僅占少數,且多為年紀較長的患者,已超越健保給付的25歲年齡門檻。李啟誠解釋,DLBCL患者年齡偏高,最能根治該疾病的治療方式是自體骨髓移植,但移植前患者必須接受高強度化療,對70歲以上的患者而言,使用CAR-T反而不易讓病人不幸死於化療併發症,國際研究也顯示,80歲以上患者使用CAR-T治療成功率仍佳。台灣僅7家醫院獲准執行 後續住院觀察2項副作用至於治療流程,李啟誠指出,事前會先自病患體內取出T細胞,經實驗室分離、濃縮且冷凍後,以專機送至藥廠在瑞士總部實驗室改造後,再送回經過核可的7家醫學中心,包含花蓮慈濟、台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等7家醫學中心,冷凍於零下190度的環境中。正式回輸細胞前5日,病人先以低劑量化療進行「淋巴消除術」,維持體內合適環境,經2日休息後,才解凍以靜脈注射方式回輸細胞,從解凍至輸注完畢需在30分鐘內完成,過程中因細胞相當珍貴,歷經4次沖洗,確保液體完全輸入病人體內。後續患者再住院觀察2、3週,確認是否出現免疫細胞激素風暴或神經毒性症候群兩種較常見的副作用,「若患者出現發燒或譫妄、抽筋,就需要注意,但現在我們常備有解藥,能及時投藥緩解,不必過於擔心。」李啟誠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花蓮慈濟醫院免疫暨維生物治療科主任花蓮慈濟醫院國際醫學中心主任學歷: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經歷: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 主治醫師台大醫院血液科及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病房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黃琬淑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林琮恩特別感謝:花蓮慈濟醫院
-
2024-01-05 醫療.骨科.復健
腳跟痛就是足底筋膜炎嗎?如何透過復健運動及穿什麼鞋子改善?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導致足底疼痛的疾病,尤其是足跟和足弓區域。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著地所產生之反作用力,扮演著維持足弓、穩定足踝、協助吸震的角色。多數足底筋膜炎患者發炎部位在腳跟復健科醫師謝霖芬曾表示,足底筋膜一共五條,從腳跟跟部往五個腳趾頭輻射。若足底筋膜不正常受力、緊繃,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例如運動過度、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就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復健科醫師蕭名彥曾指出,足底筋膜炎不是真正的發炎,而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常變成反覆的慢性疼痛,最典型的症狀是起床下地走第一步就痛,或按壓腳掌內側偏中的地方會痛,除了年紀,肥胖、扁平足、高足弓等都是危險因子。足底筋膜炎兩腳都有機會發生,好發在需要經常步行、站立、負重的那隻腳。復健科醫師潘筱萍曾指出,超過九成患者,足底筋膜發炎疼痛部位在腳跟,一成患者則在足掌。由於足底筋膜炎主要是因為筋膜拉力過大,因此患者只要站立或走跑一段時間,患部就會隱隱作痛,避免長時間久站就可以紓緩症狀。此外,可在家多練習回復足底筋膜及促進肌腱肌肉強化的運動,有助改善症狀。以下為有助足底筋膜炎的復健運動練習:改善足底筋膜炎居家復健運動運動一/腳底滾球動作:坐下時,抓起一個網球、長棍、水瓶或其他圓柱形物體,將其放在腳下,輕輕地將物體滾到足弓下方。次數:每次練習三到五分鐘,每天重複兩次。運動二/毛巾拉伸動作:抓起一條毛巾,將其放在腳上。坐著時,將腿伸到身體前方,輕輕地將毛巾拉向自己,同時保持腿部穩定,可感覺到小腿肌肉伸展。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三/腳趾伸展動作:坐在坐姿上,將腿伸出,使腳跟接觸地板。彎下腰,抓住大腳趾,向後彎曲。執行此操作時,向上彎曲腳踝,使其遠離地板。次數:保持這個姿勢大約30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四次。每天重複練習多次。運動四/腳趾捲曲動作:坐下來,將毛巾平放在腳下。目標是僅用腳趾將毛巾揉成一團。將毛巾捲起後,以另一種方式捲曲腳趾,將其拉直。次數:執行此練習10次。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運動五/小腿伸展動作:面向牆壁站立,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後腳應該是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腳)。保持後腿伸直,將體重向前傾斜,彎曲到前膝蓋。確保後腳跟保持在地面上,拉伸小腿肌肉。次數:維持這個姿勢約45秒,休息一下,再重複兩到三次。每天重複練習四到六次。運動六/撿起彈珠動作:嘗試將彈珠放在咖啡杯旁邊的地面上。僅用腳趾抓住彈珠,將其提離地面,然後放入杯中。次數:目標是收集完所有彈珠。每天重複練習一到兩次。鞋子怎麼挑減少足底筋膜負擔?除了復健運動之外,挑選適合的鞋子也有助足底筋膜炎的改善。謝霖芬指出,東方人腳板較寬,若是鞋子太緊、鞋底太薄或鞋的楦頭太窄,都可能擠壓到腳部結構,發生足底筋膜炎、壓迫足底神經血管,進而造成腳痛或發麻的狀況,尤其是不少愛美女性穿高跟鞋,對於腳趾的擠壓更明顯,嚴重可能形成神經瘤。謝霖芬提醒,一雙好的鞋子應有好的吸震效果。由於走路時,後腳跟最先撞擊地面,最後是前腳掌的大腳趾在用力踩地向前推進,若鞋底沒有吸震功能,長時間下來易使足底筋膜發炎或大腳趾關節受損,甚至阿基里斯肌腱發炎。謝霖芬建議,鞋底內襯應挑選手指用力按壓不會輕易下陷、有彈性的泡棉鞋墊,鞋墊最好有足弓支撐,鞋底有氣墊也可吸震。復健科醫師教你如何選好鞋1. 以舒服為最大原則,務必要試穿,勿以腳就鞋。2. 試穿時腳趾不能完全頂住前緣,後跟也不能留太多以免鞋子晃動。3. 依照運動形態選擇適合的鞋子。4. 長時間走路可挑選鞋墊或鞋底較厚、稍有彈性的鞋。5. 足底筋膜炎患者可選擇平底或1到2公分的低跟鞋。6. 穿著高跟鞋可加鞋墊減輕前足負擔。7. 選擇有支撐的鞋子,或搭配訂製足弓墊給予足部適當支撐。足底筋膜炎可以跑步嗎?物理治療師Sean Joyce告訴《healthline》,如果你從跑步開始到結束時持續感到疼痛,請停止跑步。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開始造成組織損傷,形成異常的運動模式,增加嚴重受傷的風險。Joyce提醒,無論你的足底筋膜炎有多嚴重,重要的是要明白在不解決症狀根源的情況下繼續跑步,可能會導致未來的併發症。如果你的足底筋膜炎病情較輕且打算繼續訓練,請在出門前考慮以下建議:1.穿著有足弓支撐的鞋子。2.勤於伸展腳踝、小腿和足底筋膜。3.跑步前進行動態伸展和暖身。4.和其他運動交叉訓練。5.跑步後冰敷。骨科醫師Rachel Triche告訴《healthline》,理想的情況是,停止跑步一段時間,甚至是步行運動,將有助於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症狀。當疼痛改善到可以步行而不會感到不適時,就可以重新開始跑步。Joyce提醒從長遠來看,休息幾週以解決身體問題遠比冒著受傷的風險堅持下去要好得多,後者可能會讓你從跑步活動缺席幾個月或更長時間。【資料來源】.Loyola Medicine: Best Exercises for Plantar Fasciitis.Should You Continue to Run with Plantar Fasciitis?.下床踩地就痛 足底筋膜炎怎緩解?.四步驟 改善足底筋膜炎.換鞋治腳麻!復健醫師教你6招選好鞋.母親節如何幫媽媽挑雙好鞋?復健科醫師教你這樣選
-
2023-12-30 醫療.皮膚
灰指甲怎麼治療最快?一直復發怎麼辦?如何預防?完整解析3種治療方法
「灰指甲」是甲癬的俗稱,是真菌感染所致,造成指甲變色、變厚、易碎甚至散發異味。除了外觀不美觀,嚴重的話還可能演變為甲溝炎、蜂窩性組織炎等。灰指甲怎麼治療最快?多久會好?如何預防復發?以下為您介紹。灰指甲是什麼?症狀有哪些?長怎樣?食藥好文網指出,「灰指甲」就是甲癬的俗稱,因真菌感染所造成,其中皮膚癬菌就佔了大多數,皮癬菌感染一般發生在皮膚的角質層或是角質衍生物上,如毛髮或指甲。一般來說,灰指甲症狀常有 :1.指甲末端產生顏色改變,臨床常見有黃色、咖啡接近茶色、或黑灰的色澤,有些也有點接近墨綠色。2.指甲質地會變粗厚、脆化且易有碎屑。3.甚至還會產生不好聞的氣味。對患者來說,除了外觀不美觀外,指甲粉脆化也容易磨到側邊甲肉,進而演變成甲溝炎,可能因而影響生活起居,成為人際互動的一大困擾。灰指甲照片。(圖/翻攝自仁愛醫院。)灰指甲的原因?哪些人比較容易得灰指甲?綜合食藥好文網與仁愛醫院衛教資訊說明,容易造成灰指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1.指甲受到外傷或撞擊,會形成黴菌侵入的缺口。2.不喜歡清洗手腳、不按時修剪指甲也會提高得病的機會。3.清除指甲油的去光水,也會使指甲較脆弱抵抗力降低。此外,以下族群需特別注意感染灰指甲:1.女性若常穿尖頭鞋或窄版的鞋子、做美甲過程有傷口,應確實消毒傷口避免滋生黴菌而導致灰指甲的發生。2.年齡稍大及免疫能力降低的人,比較容易受黴菌感染。3.洗滌業(如洗車、清潔人員)、美髮業、甚至家庭主婦都比較有機會得到灰指甲。4.另外身體其他部位有黴菌感染而未治療,也有可能由皮膚擴散到指甲而得到灰指甲。如很多患者都是由香港腳傳染。灰指甲會自己好嗎?不治療會怎樣?灰指甲不會自然痊癒,但如果不治療的話可能會嚴重到變形影響穿鞋(鈎甲 onychogryphosis )或是插入指頭旁邊的肉引起甲溝炎,也會傳染給家人可能。灰指甲如何治療?多久會好?延吉美皮膚科診所資料說明,灰指甲的治療有一個特色,就是「漫漫長夜」,因為黴菌躲在硬硬的指甲裡面,不管是擦藥還是吃藥,能進入指甲的藥物濃度總是有限,所以治療必須要有耐心。灰指甲的治療分成外用藥膏(藥水)及口服抗黴菌藥物。.外用藥物:優足答(exelderm, 學名sulconazole)、等,自費外用藥有Amorolfine(如Loceryl樂指利、Amocoat雅舒安、Emoller易黴樂等、Chanelle愛甲妥)、乳酸乙酯及醋酸(如excilor恢甲清、速療灰甲套裝)、中藥(如樂道灰)等。.常用的口服藥:適普諾(Sporanox,學名Itraconazole)、黴特克舒(Lisim,學名Terbinafine)、泰復肯(Diflucan, 學名Fluconazole)。.指甲雷射:利用光熱原理來達到殺死指甲內黴菌的作用,以及讓甲面達到高滲透性,重點是並不會造成甲床、甲溝或指甲本身的傷害,提供另一種治療灰指甲的選擇。灰指甲多久會好?一般來說,灰指甲比香港腳更頑強,外用藥劑較難穿透指甲深入黴菌窩藏的地方,如果外用藥劑失敗的時候,往往要轉為口服抗黴菌藥物。但即使是口服藥物,仍需長達12週以上才有理想的療效(手指指甲則是6週以上)。灰指甲復發怎麼辦?如何預防?如何預防灰指甲?仁愛醫院衛教資訊說明,日常生活應注意以下8點:1.穿著通風透氣、吸汗強的棉質襪,每天更換清洗,甚至一天換穿幾雙。2.應避免穿膠鞋或不透氣的球鞋,最好有兩雙以上的鞋子交換穿著,使每一雙鞋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晾乾。在家中最好赤腳或穿拖鞋或涼鞋。3.不與他人共穿鞋子、拖鞋及襪子。(買鞋時請勿以赤腳試穿鞋,以免遭受感染)4.腳底、趾間癢儘量不要用手抓,以防傳染於手指。5.沐浴後應把腳趾擦乾,尤其是趾縫等較易被忽略的地方。6.身體其他部位有黴菌感染時,應及早治療以免互相傳染。7.治癒後使用過的襪子及脫鞋應拋棄,避免二次感染。8.注意較容易潮濕環境的清潔,如公共浴室及家中廚房、浴室地面,接觸後保持手腳清潔及乾燥。灰指甲藥膏怎麼擦?食藥好文網指出,因為指甲的甲板結構較厚,由多層角質細胞推疊而成,較難穿透,因此灰指甲外用治療藥都會做成特殊的指甲油劑,透過油劑的滲透力,同時於塗抹前將增厚的指甲磨薄,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1.銼:使用新的銼刀磨平受感染的指甲甲面,除避免感染擴散,也可去除壞死的角質層,讓後續塗上的藥充分發揮效果。2.擦:用酒精棉片把剛剛銼指甲的粉屑擦掉,甲縫和銼刀也要記得清潔乾淨。3.塗:將藥液滴在藥板上,藥板經過特殊設計,可以精確地吸取定量的藥液(0.02-0.03毫升),將沾有藥液的藥板塗在甲面和甲縫。後續再將藥瓶蓋緊即可。另外,用藥後,應清洗手部,以免交叉感染。灰指甲要看哪一科?由於灰指甲是因為黴菌感染衍伸的症狀,民眾可至皮膚科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若欲選擇雷射治療灰指甲者,則可前往醫美與皮膚科診所就診。灰指甲會傳染嗎?新北市藥師公會資料說明,灰指甲絕非只是外觀問題,不治療不只影響個人形象,還會傳染給別人,更嚴重的是各種併發症包括疼痛、手腳活動性變差、細菌感染,趙昭明表示有些病人甚至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治療更加困難。台大名譽教授、感染科醫師李慶雲指出,灰指甲的黴菌感染容易擴散,對白血球有缺陷、長久化療或免疫力較差的人,有較高的菌血症,甚至內臟感染風險,應盡早治好。皮膚科醫師一般開口服藥給病人,但吃這些藥須注意對肝、腎的副作用,現在有簡單方便、非藥物且無副作用的替代品,病人只要用筆塗一塗,使用容易,值得嘗試,將灰指甲感染惡化的風險降到最低。資料來源:食藥好文網、仁愛醫院、延吉美皮膚科診所、新北市藥師公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截肢死亡率高!醫發表「一條龍足部護理」降病變 5運動助復建
2023年醫界最新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發生足部潰瘍後,5年死亡率高達30%;足踝以上截肢後,5年死亡率高達70%,足部病變預防特別重要。奇美醫院今天發表病變案例處置與「一條龍足部護理」, 提供詳細降低病變方法。積極控制血糖 預防糖尿病足部病變第一步足部病變是糖尿病常見併發症,主因長期控制不良、病患足部循環較差,且因汗液含葡萄糖是細菌良好生存環境較易感染,若神經退化感覺遲鈍或疏忽,沒注意小傷口產生潰瘍、感染及壞疽,將不易痊癒甚至造成敗血症,可能截肢甚至危害生命。案例74歲林姓病友不在意血糖控制追蹤,直到左腳足背出現10×7公分大泡腫,疼痛發燒才就醫。診斷蜂窩性組織炎、神經退化,會診外科清創補皮治療。因血糖控制差糖化血色素9.5%(糖尿病患應控制7%以下),但補皮成效不佳,傷口護理師以新型敷料處理,衛教配合控制血糖、正確飲食、按時服藥、培養運動習慣及足部照護,8個月後傷口癒合。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陳明惠表示,積極控制血糖為預防足部病變第一步,按時服藥、正確飲食養成運動習慣,搭配監測血糖作為調整藥物劑量或生活習慣依據,按時回診定期做神經及循環檢查,平時注意檢視足部皮膚、清潔保養及選擇正確鞋襪保護,降低足部受傷。【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糖尿病糖尿病患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健康促進護理師蔡雨宸表示,一般建議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強度要達到略微呼吸喘,但還可以講話程度。且達每周150分鐘以上。再加上周週2至3次阻力訓練與伸展運動。護理部督導李穎俐表示,奇美結合專任護理師專長,發展包含血糖控制、神經檢查、足部運動、足部護理等「一條龍糖尿病足部護理」,希望幫助糖尿病患積極參與自我管理,守護足部健康。復健護理師葉玲表示,病患要經常運動,促進足部循環,她介紹幾項足部按摩法,有助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緩解足部疲勞,簡單有效,可隨時在家中練習:糖尿病足5運動1. 足底滾球:用網球在足底滾動約20秒,雙腳重複3至5次。可刺激腳底淋巴往上回流,調整肌肉及筋膜的彈性提升下盤血液循環。2. 足部伸展:伸展腳趾及腳踝關節減少下肢腫脹、增加血液回流。再平躺後將腿部墊高,膝蓋放鬆腳底板往上翹,維持3至5秒再下壓,重複做10次。可維持肌肉彈性、增加感覺刺激,提升平衡反應。3. 腳趾按摩:用手指與對側的腳趾交叉相握,輪流夾住對方3至5秒,做5次就換邊。有助促進末梢血液循環。4. 小腿按摩:用罐頭放在小腿肚後面,滾動罐頭以放鬆小腿肌肉。5. 伯氏運動:先平躺將兩腿用枕頭墊高45至60度,靜躺3分鐘。再坐床邊兩腳前後或左右擺動3分鐘。再平躺蓋被保溫休息3分鐘。每日3回,每回重複3次,可加強腳足血液循環。糖尿病足護理10建議傷口護理師魏秀慧建議:1.每日用溫水和中性清潔產品清潔足部,足部皮膚乾燥可塗抹乳液,但趾縫間不宜塗抹要保持乾燥。2.足部厚繭可泡溫水或洗澡後用浮石輕磨除。3.每日清潔足部應檢查皮膚,尤其趾縫間有傷口、雞眼、胼胝、紅腫等須及時就醫。4.患者視力不佳或無法自己檢查,家人應協助。5.不要赤腳走路,不走健康步道。6.鞋子要合腳、透氣、低跟鞋,勿穿高跟鞋;至少兩雙交換替穿;買鞋下午或傍晚腳部較大時購買。7.選擇淺色棉質吸汗襪子,有傷口易察覺。8.穿鞋前檢查鞋內是否有異物,外出應穿可包覆足部鞋子,避免受傷。9.指甲水平修剪,前方白色部分留下1至2毫米。10.每年至少一次就醫足部檢查。足部有傷口,更要遵從指示換藥。勿亂用藥膏或藥草塗抹傷口。每日換藥觀察傷口變化,傷口擴大、周圍紅腫熱痛、發燒立即就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8 醫療.心臟血管
為什麼醫師懷疑患者肺栓塞時需要做D-dimer檢測?D-dimer檢測原理是什麼?還可偵測那些重大疾病?
什麼是D-dimer(D-二聚體)檢測?D-Dimer檢測原理是什麼?D-Dimer檢測是檢查血液中 D-Dimer的濃度,D-Dimer是纖維蛋白在人體分解時所產生的蛋白質片段。纖維蛋白與血小板共同參與血栓的形成,所以當D-Dimer檢測出現陽性,甚至是顯著偏高時,代表檢測者體內有大量的血栓形成,此時檢測者可能凝血功能發生問題。而引起凝血功能異常的原因很多,通常無法憑此檢測確切得知疾病為何。同時此檢測也無法得知血栓可能的位置在哪。 血栓在人體的功能為何?與凝血機制有關嗎?血栓是血液凝固時一個重要的機制,產生血栓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體內止血,當體內的血管或組織受傷時,需要藉由凝血因子、纖維蛋白與血小板,在特定的位置產生血栓和更堅固的纖維血栓,凝結成巨大血塊,來阻止傷口中的持續失血,傷口上的結痂與血管中的瘀青就是血栓的一種表現。當覆蓋好傷口或傷口痊癒時,身體需要控制覆蓋傷口的巨大血塊大小,或將凝結在傷口上的巨大血塊移除,這時候身體需要對其中的成分,包括:血栓、纖維蛋白進行分解,就會分解產生D-Dimer進入血液中。所以當檢測結果出現陽性或較正常情況明顯更多的D-dimer,就代表人體有大量的血栓正在形成與分解,也就表示體內的凝血功能沒有正常運作。D-dimer(D-二聚體)可用來檢測那些嚴重疾病?醫師經常透過 檢測D-dimer(D-二聚體),來判斷病人是否發生凝血問題,常見的凝血疾病有:1.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英文簡稱DVT):深層靜脈栓塞是在身體深處靜脈血栓所引起的堵塞,這些血栓能夠部分或完全阻塞靜脈的血流。大多數深部靜脈血栓發生在下肢中,尤其容易發生在小腿、大腿或骨盆,少見於手臂中。深層靜脈血栓可能還會伴隨有以下症狀:●腿部或手臂突然腫脹。●腿部疼痛或壓痛,尤其發生在站立和行走時。●腿部或手臂出現腫脹或疼痛的部位發熱。●皮膚發紅或變色。●皮膚表面附近的靜脈異常變大。2.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英文簡稱PE):肺栓塞是肺部出現血栓,阻塞肺部動脈的血流,並影響到肺部的氣體交換,通常是腿部的深層靜脈血栓轉移到肺處所引起。此種情況是急症,需進行急救,不然病人有生命危險。 肺栓塞可能的症狀有:●突然發生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咳血或咳嗽,並且咳嗽或移動身體時,會產生發生劇烈的胸痛。●背痛。●出汗顯著增加。●心跳顯著加快。●容易感覺頭暈或昏厥。3.中風:因為腦血管的阻塞或腦血管得破裂而導致腦部的功能突然發生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尤其是血栓阻塞引起的可透過D-dimer快速偵測。中風可能的症狀有:●身體一側的上肢或下肢突然麻木或無力●臉部一側突然覺得麻木或無力●突然發生辭不達意、說話困難或難以溝通。●突然單眼或雙眼發生視力障礙。●突然頭暈、身體失去平衡或缺少協調性,不易行走。●不明原因的突然劇烈頭痛。4.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簡稱DIC):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會讓體內形成過量的血栓,導致許多器官的損傷和其他嚴重併發症。D-dimer的檢測數據可在治療DIC時作為治療成效的參考依據。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可能症狀有:●牙齦出血。●噁心、嘔吐。●劇烈的肌肉疼痛和腹痛。●癲癇。●排尿次數較平常少。因D-dimer的檢測難以確定引起的疾病為何,所以醫師通常會使用心血管的影像檢查,協助進行確認疾病為何?常見的心血管影像檢測有:杜卜勒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和肺部通氣和血流灌注攝影(V/Q scan)等。那些因素會影響D-dimer檢測?D-dimer雖然可以很快偵測人體中血栓的多寡,但因為這項檢測的靈敏性極高,所以容易產生許多偽陽性的結果,常見的因素有:●懷孕。●心臟病。●最近手術。●身上有多處外傷傷口。●感染性疾病,例如:新冠肺炎。●老人。●肥胖。●抽菸。●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D-dimer檢測安全嗎?如何解讀數據?D-dimer檢測只需要少量的血液就可以完成,且不需要禁食,不受使用的藥物影響,抽血檢查相對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不同廠牌的D-dimer檢驗正常值並不同,通常只要注意數據是否為陽性,且明顯高於正常的參考值,或醫師有特別講解數據的差異性。參考資料:Cleveland Clinic:D-Dimer TestWebMD:What Is the D-Dimer Test?
-
2023-12-28 醫療.感染科
受到「防疫疲累」影響 國人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率低讓專家憂心
國人低估新冠疫情 專家憂年長者身陷危機一次家族聚餐,竟險些讓80多歲王先生一命嗚呼。他在用餐後幾天發燒、咳嗽而緊急就醫。在檢查後發現,王先生肺功能急速下降,院方隨即安排住進加護病房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他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所致。國內感染症權威教授盛望徽警示,新冠所造成重症及死亡風險遠高於流感,民眾切勿等閒視之,應儘速接種XBB.1.5疫苗。疾病管制署疫報顯示,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近幾周來,平均每周確定病例(中症、重症併發症)均超過200例,至於每周死亡人數則為30多人,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生命安全。疾管署預估,這波新冠疫情高峰將出現在明年一月中下旬,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人,重症住院、死亡等人數也將勢必再創近期高峰。儘管我國於112年9月26日起開打XBB.1.5疫苗,優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且為提高接種意願,各縣市也提供500元商品禮券及10劑COVID-19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等獎勵措施,但打氣仍不如預期。接種資料顯示,疾管署今年採購600多萬劑流感公費疫苗,施打人數已逾600萬人,目前所剩不多,相較之下,較早開打的新冠XBB疫苗接種人次仍不及80萬。針對新冠肺炎對於民眾威脅程度遠高於流感,但施打率卻無法拉升的現狀,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對此感到憂心。他表示,受到「防疫疲累」心理影響,許多民眾並未將新冠肺炎當成一回事,認為病毒已經流行超過三年,毒性應該弱化了,即使感染,症狀也只會小感冒。黃立民指出,大部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仍存有迷思,以為自己感染過病毒,或打過三、四次新冠疫苗,身體應該還有抗體,以致對於最新XBB.1.5疫苗興趣缺缺,覺得沒有接種的必要性。上述80多歲王先生即為典型個案,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屬於新冠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因這兩、三年來,陸續接種過三劑新冠疫苗,期間也曾確診過,而心生鬆懈。對於最新疫苗的接種,抱持著觀望態度。但沒想到,就在全家人在餐廳聚餐的幾天後,王先生出現發燒、咳嗽、胸悶、易喘等類流感症狀,行動力變差,被緊急送至急診,並確診為新冠肺炎,肺功能嚴重下降,只剩原本三分之一,因情況危急,被安排至加護病房。在台大醫療團隊搶救下,施以抗病毒藥物,才逐漸好轉。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六個月新冠病毒就會出現新的變異株,目前JN.1變異病毒株就在許多國家迅速蔓延,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黃立民表示,該病毒株具有超強的免疫逃脫能力,之前感染過其他病毒株的人仍可能再度感染,因此,有必要接種XBB.1.5疫苗,提高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盛望徽表示,近期社區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明顯變高,這也反映在重症併發、死亡等人數,而疾管署疫報顯示,約九成九重症住院、死亡個案均未施打過XBB.1.5疫苗。盛望徽指出,再過三至四周,國內將面臨另一次新冠疫情的考驗,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大關,感染人數激增,重症及死亡人數勢必跟著增加,國人應該謹慎看待此波衝擊。世衛組織及美國何大一博士團隊均認為,現有XBB疫苗對目前各國流行XBB系列(如EG.5等)及新興變異株如JN.1皆有保護力。此外,荷蘭最新研究顯示,XBB.1.5疫苗對於60歲以上民眾接種後預防感染後住院保護力可達70.7%,在預防重症保護力可達73.3%。全國65歲以上民眾XBB.1.5疫苗接種率仍偏低,黃立民、盛望徽等專家強烈建議,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疫苗。一般施打後兩周才會產生足夠的保護力,如能在最近接種,就可在趕在明年一月中下旬疫情高峰之前,做好準備。年長者同時打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新變異株JN.1正在全球流行,新冠XBB疫苗對這隻病毒株也可產生抵抗效果,但疾管署統計,全台施打率僅約3%。前疾管署長、三軍總醫院特聘醫師張峰義表示,面對新冠變異株民眾「個人免疫力不足」,近來門診新冠個案相當多,重症人數也遠高於流感,他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公費疫苗。張峰義表示,台灣過去打的疫苗,即使是Omicron變異株疫苗,到目前綜合抗體皆已幾乎歸零,新冠病毒不斷在全球變異,對長者來說風險相當高。此外,目前民眾「個人抵抗力不足」,更別說形成群體免疫力。他認為60歲以上的族群都應儘速施打XBB疫苗,才有辦法生成對抗JN.1變異株的抵抗力。「除非過去打新冠疫苗有嚴重副作用,否則都建議施打。」張峰義說,前兩年台灣施打的原始型疫苗,部分民眾可能有較嚴重的副作用,但現在XBB疫苗綜合效價數據不錯,安全性也較高,目前最多的副作用是施打部位的局部疼痛。他強調「自己的安全自己顧」,打一劑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張峰義指出,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尤其目前出國人數增加,變異株速度更快,但民眾卻都對防範新冠病毒鬆懈,忽略目前新冠重症不僅比流感嚴重,且併發症也更多,對於長者以及高風險族群都具威脅。冬天好發呼吸道疾病,室內空氣也多不流通。張峰義表示,台灣民眾冬天喜歡窩在一起聚會,吃火鍋、聚餐等等,而室內空調較弱,通風不佳,只要一人帶有病毒,整個空間的人都可能染疫,年輕人重症風險低,但家中若有長者,就得要多加留心。「當務之急是把現在冬季、春季的抵抗力拉起來。」張峰義提醒,病毒變異從未停歇,現在的XBB疫苗施打率得趕緊拉起來;不過,他也表示,今年一次要打新冠、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等三種不同疫苗,長者可能較為抗拒,但流感、新冠感染後,都更容易引發病毒感染,他認為可透過對民眾進行衛教,分散兩隻手臂來施打,也儘快帶家中長輩去打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疫情高峰即將來襲 疾管署催打XBB新冠疫苗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增326例,創四個月來新高,死亡增37人,則是九周來新高,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本土JN.1近四個星期來本土JN.1占比升至百分之九,預估一月中旬將成主流株,因其具有逃脫能力,提高感染風險,民眾應儘速接種XBB疫苗,另建議民眾,前往人潮聚集場所時最好戴上口罩。根據疾管署評估,目前國內新冠疫情屬於「略升」,但全球陽性率正處在高點,特別是鄰近東南亞病例數仍持續上升。羅一鈞指出,近期屬於BA.2.86系列的JN.1境外檢出提升,本土占比已近一成,雖然目前疾病嚴重度並沒有上升,但可能有較高的免疫逃脫性。羅一鈞說,依據荷蘭今年針對60歲以上接種新冠XBB疫苗效益研究顯示,對於預防感染後住院以及重症保護力高達七成。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公布最新疫苗建議,現有XBB.1.5疫苗對於XBB系列(EG.5、HK.3及HV.1等)及BA.2.86系列(BA.2.86、JN.1等)的變異株皆有保護力。疾管署預估新冠疫情將在明年一月中下旬達到新一波高峰,每天估計會有一萬八至兩萬人染疫;另一方面,流感流行高峰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因應新冠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在秋冬流行,疾管署推出「三針有幸」的疫苗催種計畫。羅一鈞表示,65歲以上長者可同時公費接種包括新冠疫苗在內的三種疫苗,並可在接種疫苗後,拿到10劑新冠快篩。他表示,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可利用快篩試劑檢測,一旦染疫則可儘早就醫。此外,目前醫院、診所、護理之家,以及老人福利機構(長照安養機構等)仍維持口罩配戴措施,並沒有鬆綁。羅一鈞建議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若在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處於通風不良之場所或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儘量需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提高疫苗打氣 部分縣市設臨時接種站新冠防疫持續了三、四年,國人出現「新冠疲累」,以致XBB疫苗打氣低迷。但部份縣市衛生局在社區、賣場、火車站設置臨時接種站,讓路過民眾就近施打,省下掛號費。另規畫「隨到隨打」醫療院所,提高接種便利性,希望刺激打氣,讓民眾安平健康過好年。屏東縣在這波新冠疫苗施打率排行上獨占鼇頭,衛生局長張秀君表示,「貼心、用心」是提高疫苗接種率的不二法門,必須祭出因地制宜措施,才能加強民眾的施打意願。她指出,每逢假日、節慶日,衛生局就會在火車站廣場、藝文活動現場設置接種站,只要民眾路過,持健保卡就能打疫苗,節省許多時間。針對偏鄉地區,屏東縣衛生局則規畫疫苗專車,醫護人員下鄉,至各地活動中心舉辦衛教活動,並提供施打服務。另有行動復能車,深入社區,除了協助失能者復健,公衛護理師也幫打疫苗。此外,為了加強民眾對於疫苗的正確認知,屏東縣推出三輪車遊街廣播等懷舊宣導措施,提供身障者就業機會,騎著電動三輪車,繞著大街小巷,放送接種相關訊息,張秀君說,「鼓勵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減少重症及死亡風險,可是功德無量。」台北市新冠疫苗接種成績不如預期,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這一波新冠疫苗的打氣確實低迷,目前台北市也才打了10萬多劑。為此,衛生局正研擬催打措施,包括,廣設社區接種站,讓民眾能就近施打,減免掛號費,不需至醫療院所預約。另外,北市衛生所拍攝衛教宣導廣告影片,也即將於有線電視公益頻道播放。桃園市則以獎勵方式鼓勵年滿65歲長者接種流感、新冠、肺炎鏈球菌等三大疫苗,衛生局長劉宜廉表示,年長者免疫力較差,一旦感染,很容易引發重症,希望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接種,而桃園市特別規畫接種場所,儘可能同時接種三劑,節省許多時間。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黃翠咪指出,為了提高XBB疫苗打氣,市政府與不少大賣場合作,設置臨時接種站,除了中央所提供五百元超商禮券,另準備實用的宣導品(例如,水果、礦泉水等)。再者,與衛生所及多家醫療院所合作,開設「隨到隨打」門診,不用預約,相當便民。疾管署表示,目前全台約3000家醫療院所可接種XBB疫苗,其中超過1600家提供隨到隨打服務,民眾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查詢相關的疫苗施打資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是坐骨神經痛引起?骨科醫師教用「疼痛感」判斷,出現「這症狀」治療效果恐不佳!
台灣為高齡社會,隨著國人年齡增長,身體逐漸退化、老化,當站起來、坐下來時,出現腰痛、腿部痠麻痛,不但坐立難安,甚至寸步難行,可能是因「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與椎間盤突出的關係是什麼?常見症狀有哪些?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哲瑋表示,坐骨神經痛是位在腰椎神經前方的椎間盤,出現退化、脫水等情形,造成椎間盤高度下降,進而壓迫神經,或是在神經後方的脊椎黃韌帶退化,也可能壓迫神經,如此前後夾擊,造成神經根受到嚴重壓迫時,就會引發疼痛。坐骨神經痛好發族群為50、60歲以上民眾,隨著年齡愈大,病人更為常見,目前每周門診約收治10多名病患,其常見症狀為下背部或腰部出現疼痛、痠麻感,且疼痛感一路向下蔓延至臀部、大腿,甚至延伸到小腿,症狀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腳踝無力」,如果延誤治療,恐不容易恢復,必須格外注意。而依每個人壓迫神經的不同,不舒服的症狀也會不同,且不論久站、久坐都可能發生。「神經壓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劉哲瑋指出,許多坐骨神經痛患者滿能忍痛的,常等到肌肉萎縮,或痛到不能走路時,才就醫治療。坐骨神經痛,為何會引起肌肉萎縮?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神經被壓迫太久,造成神經變質,已無法放電刺激肌肉,導致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無力、萎縮。第二、坐骨神經痛的罹病時間太久,患者又長期不願意活動,造成下肢肌肉萎縮。骨科醫師如何診斷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病人就醫時,醫師須先了解發病確切原因,包括髖關節退化、受損或脊椎滑脫等,都可能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症狀,須進一步以X光、神經學等檢查,確認症狀是否為椎間盤退化、狹窄所致,若病情嚴重,還須安排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檢查,了解神經被壓迫的嚴重程度,再選擇復健、手術等合適的治療方式。坐骨神經痛治療依照病人需求和活動程度,採合適的治療方式.症狀輕微: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症狀嚴重:進行減壓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治療傷口約10公分,現在可採內視鏡手術,傷口僅為1公分,就可拿掉腰椎骨刺或退化黃韌帶等,讓被壓迫的神經舒展開,緩解疼痛症狀,同時也可以降低術後併發症機會,加速復原。如何緩解改善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屬於長期、退化疾病,劉哲瑋說,民眾平時應保持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並多訓練核心肌群。●動一動!腰背部核心肌群訓練:仰臥起坐1.身體躺在瑜伽墊上,再把雙腳弓起,腳底踩在瑜珈墊。2.利用腹部力量,讓上半身往大腿方向弓起,並與地板呈約20度,撐住10秒,增強腹肌、背肌力量。3.次數多寡依患者不同情形,從5次、10次慢慢增加,避免腰椎椎間盤進一步退化。●生活調整及保養1.不要過度搬重物,避免腰椎椎間盤退化速度太快。2.坐的時候,腰背應貼著椅背,或是腰背與椅背間有所支撐,分散力量,不要讓腰背懸空,避免脊椎、腰椎椎間盤提早退化。3.站的時候,要站直不要彎腰駝背,同時可訓練核心肌群,遠離坐骨神經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7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可輕忽!藥師籲當心高血脂藥物與3類食品可能有交互作用
歲末尾牙、跨年聚餐盛行,民眾在大快朵頤時,應避免攝取過多高油脂、高熱量飲食,否則會造成健康上的負擔。國健署調查發現,台灣18歲以上民眾高血脂盛行率26%;研究顯示,高血脂病人後續發生中風風險是正常人的1.36倍,發生心臟病風險是1.43倍。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可預防高血脂。因此要戒菸少飲酒,藉由適當的飲食與運動控制體重與腰圍,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指數變化。因過多膽固醇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阻塞,引發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高三酸甘油脂血症也會增加罹患胰臟炎風險,若無法藉由生活習慣改變來控制血脂,經醫師評估後可能需要服用高血脂治療藥物,才可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史他汀類藥物與3類食品有交互作用常用高血脂藥物種類很多,包括史他汀(Statin)類藥物,不可輕忽食品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1.葡萄柚汁會抑制人體酵素CYP3A4活性,降低Statin類藥物的代謝,導致藥物血中濃度增加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2.如使用含紅麴的健康食品,又服用Statin類藥物,可能造成肌肉病變症狀,像出現深茶色尿、肌肉痠痛與無力,甚至導致橫紋肌溶解症。3.燕麥含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醣,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但燕麥內的高纖維會降低腸胃道對於Statin類藥物的吸收率,建議食用燕麥食品應與Statin類藥物間隔2至4小時,避免影響藥效。常用高血脂藥物注意事項Statin類藥物,如Atorvastatin等作用機轉: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及LDL-C、脂肪酸代謝。注意事項:可能造成肌肉病變,若出現肌肉痠痛、無力,應立即回診。纖維酸鹽衍生物,如Fenofibrate等作用機轉: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脂肪酸代謝。注意事項:可能造成膽結石、消化不良,嚴重肝、腎病變者小心使用。菸鹼酸及其衍生物,如Nicotinic acid等作用機轉:可能局部抑制脂肪組織釋放脂肪酸,活化脂蛋白酶。注意事項:可能造成肝毒性、高尿酸,慢性肝病、嚴重痛風者小心使用。膽酸結合劑,如Cholestyramine等作用機轉:促使膽固醇氧化成膽酸,降低LDL-C。注意事項:可能造成便祕、腸胃不適,若須服用其他藥物,至少在服用此類藥物1小時前或4至6小時後。膽固醇腸道吸收抑制劑,如Ezetimibe等作用機轉:作用於小腸抑制膽固醇吸收。注意事項:可能造成腹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2 寵物.照顧指南
天冷「高齡小型犬」最要加強保暖 獸醫示警:血壓上升恐腎衰竭
寒流來襲,近期天氣驟降,不僅民眾感到寒冷,有獸醫師觀察,近期常有犬貓因天冷導致心臟血管疾病、泌尿道感染送醫,因感冒就醫的寵物數量亦增加,建議飼主留意家中10歲以上的小型犬,可適時為其穿上衣物防寒。天冷高齡小型犬要特別注意保暖「心肺功能較弱的高齡小型犬隻飼主需要特別注意。」台北市獸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楊靜宇指出,天冷容易引發犬隻血壓上升,增加心肺負擔,甚至造成肺積水、腎臟衰竭等危機;本身已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犬隻飼主更需注意,可為毛小孩加強保暖。楊靜宇說,馬爾濟斯、博美犬、貴賓犬、約克夏等「小型玩具犬」心臟辦膜常出現問題,一旦血壓增加,產生的併發症會更嚴重。因小型犬多被飼養在室內恆溫環境,冬天有暖氣、夏天開冷氣,對於氣溫變化非常敏感,建議飼主帶10歲以上小型犬出門時,可為其穿上寵物專用衣物保暖。至於哈士奇、聖伯納等大型犬,因屬於極地犬種,適應低溫環境,飼主為其穿衣反而導致犬隻不適,或引起皮膚過敏。注意加溫設備擺放位置別灼傷飼主擔心毛小孩寒冷,常在家中擺放紅外線燈、電暖器等設備。楊靜宇提醒,飼主使用加溫設備時,應注意擺放位置,不宜太靠近寵物以免導致灼傷,最好放置於寵物無法觸及的高處平台;另需注意平均加溫,將室內整體溫度維持在20至23度,避免單點式升溫。楊靜宇表示,近期因氣溫驟降,常有小型犬隻感冒導致咳嗽、流鼻水至動物醫院看診;貓則是泌尿道問題比率增加,因天冷貓不想動,飲水量亦降低,造成尿液濃縮,容易引發細菌感染、尿道結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