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休克
共找到
672
筆 文章
-
-
2022-07-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燒42度、休克搶救無效 1歲童死亡…兒童死亡累計21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狀況,中症99例、重症68。兒童新增2例重症、1例死亡,死亡為1歲女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死亡女童無慢性病,6月28日持續高燒到42度,7月1日嚴重低血壓休克,投入升壓劑等治療無效死亡。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的1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28日開始有持續高燒,41~42度,6月29日出現抽搐、嘴發紫緊急送至急診,照X光後有肺炎症狀,在急診快篩陽確診。因懷疑抽搐是併發腦炎,所以插管住加護病有使用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類固醇、降腦壓藥、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但在7月1日出現嚴重低血壓休克,對升壓劑等治療無效死亡。兒童重症部份,羅一鈞表示,1例為3歲男童MIS-C個案,本身無慢性病史,在6月2日確診、6月27日開始持續發燒、6月30日出現紅疹、眼睛紅、步態不穩狀況;7月1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及肝指數升高,懷疑MIS-C住院,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住院後持續發燒及心臟酵素增高;7月3日至加護病房觀察,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未脫離險境。 另一例為4歲女童,羅一鈞說明,該案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29日在家發燒、氧氣下降送至急診,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左側肺炎。因肺炎併呼吸窘迫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全台兒童重症累計83例、死亡21例,MIS-C有26例、腦炎 22例、肺炎16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6例、敗血症3例、共病2例。醫療量能部份,全國空床率來到55%。羅一鈞說明,專責和隔離病房開設總數下降到12000多床,之前13000多床,但隨著收治確診數下降每週都會做各區專責調整,針對中區南區高頻區500床以上醫院已從20%下修到15%,200-499床下修到10總床數會愈來愈少,是放出來給非新冠住院運用。同時指揮中心也公布周末的疫苗施打狀況,共51831人次,第一劑覆蓋率來到91.33%、第二劑84.08%、第三劑70.34%。
-
2022-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國內5到11歲兒童疫苗第2劑的注射情況不佳,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表示,這一波BA.2疫情中,兒童染疫患者增加,而重症患者中約有9成沒打疫苗,在發病後2到6周有出現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的機會,其中發生休克比率可高達3到7成,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國內5到11歲兒童疫苗第2劑開打至今近兩個月,台南市不到兩成完成第2劑。宋玉蘭表示,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的罹病人數比先前疫情更多,甚至還有孩子因此不幸染疫離世。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數據統計發現,18歲以下感染的孩子約佔患病人數的一成,不同研究數據間雖略有差異,但主要以輕症為主,常以發燒及呼吸道症狀為表現,部分孩童會出現腸胃道症狀或紅疹情形,通常會在2周內康復。隨著Omicron變異株的大流行,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宋玉蘭也說,雖然有文獻提及具潛在疾病因子的孩童有較高感染風險,但目前並無文獻提到可有效預防病童從輕症惡化為重症方法,因此臨床上只能觀察重症之前驅症狀。若有下述相關症狀出現,家長即應趕緊帶小孩就醫診治,包括(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熱大於攝氏39度並合併發冷或盜汗。(2)燒退後仍活力不佳、呼吸急促或胸悶胸痛。(3)持續嘔吐。(4)出現脫水現象,超過12小時無進食或解尿。宋玉蘭強調,若出現意識不佳、抽搐、呼吸困難包含出現胸凹、血氧飽和度下降至94%或以下、唇色發紫發白或四肢冰冷合併皮膚出現大理石斑及盜汗情況,都應緊急送醫為上。宋玉蘭並提到部分患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可能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MIS-C),通常病發在第2到6周。病童會出現3天以上發燒,外觀上類似川崎氏症,眼睛出現非化膿性結膜炎和身上有皮疹,加上此症候群會波及多重器官,因此腸胃、肝、心臟及凝血功能都可能會受到影響。此外,發生休克比率可高達3到7成,千萬不可小覷。故此,在罹患新冠肺炎後,孩童若再出現持續發熱,合併頭暈、眼睛充血、皮膚紅疹、嘔吐、腹瀉或腹痛狀況時,千萬務必趕緊就醫莫拖延。宋玉蘭指出,感染Covid-19後,大家也關注的另一焦點就是「長新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為確定或可能感染後的3個月內,至少維持2個月或以上且無法用其他診斷所解釋的症狀,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狀態。「長新冠」狀態症狀多達百種以上,臨床常見症狀為疲倦、呼吸喘、咳嗽、認知障礙等,目前對於孩童「長新冠」狀態的研究仍然有限,從目前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症狀持續時間不會超過12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預防三寶仍為首要任務,所以戴口罩、勤洗手及疫苗接種,都是守護自身健康的不二法門。
-
2022-07-03 醫療.精神.身心
晚上睡眠不足藉白天補眠?醫:反而打亂生理時鐘
你有多久沒一夜好眠?國內失眠人口數逐年遞增,近年在疫情壟罩下,因壓力、焦慮而失眠的人更多,甚至染疫後發生的「長新冠」症狀,睡眠障礙也是其一。很多人失眠又害怕吃安眠藥,夜夜和睡眠對抗,筋疲力盡。睡眠本是人類本能,卻因為種種因素讓我們忘記「如何睡覺」,不想依賴藥物而能一夜好眠,得先建立正確的觀念。試試看,你能答對幾題?對的打○,錯的打 X,半對半錯請打△。( )9. 晚上睡眠時間不足,利用白天補眠也有一樣的效果。( )10. 養成睡午覺習慣,精神會更好。( )11. 平常工作累,睡眠時間短,休假再一次報復性睡眠就能補回來。( )12. 輪班工作為了適應日班、大夜班變化,只能靠熬夜調整作息。( )13. 睡前滑手機會影響睡眠。( )14. 睡著後夢很多代表睡得深沉。( )15. 睡覺打呼聲大,代表睡得香、睡得品質好。( )16. 吃安眠藥有助於睡眠,但長期吃會上癮。( )17. 染疫後出現長新冠,有可能改變睡眠習慣。( )18. 熬夜、睡眠不佳和肝臟健康沒有關係。解答區9.(×)人的睡眠時間,其實在一個晚上裡有周期變化,因此睡太少當然會影響健康,可是如果因為睡太少而利用白天時間補眠,反而造成生理時鐘被打亂,可能既沒睡飽,又造成精神變差。因此白天應該以閉目養神為宜,讓精神及肌肉稍微放鬆就好,真正的睡眠還是必須放在晚上的睡眠時間才適當。10.(△)醫師表示,睡午覺通常是因午餐後,因進食產生睡意,這是正常的生理變化。所以養成午睡習慣,可以幫助人「充電」,好好面對下午的工作,但午睡時間不宜過久,建議10到30分鐘即可,不要超過1小時。如果睡太多導致進入深層睡眠,突然醒時反而會精神恍惚,無法集中注意力。11.(×)長期睡眠不足會累積「睡眠債」,有些人休假時一次睡超過12小時,其實並不能償還平常累積的睡眠債。因此,養成規律作息,才能達到充足睡眠、心情放鬆,如果因工作累,可以在工作之餘,稍微閉目養神、深呼吸來調節,否則作息突然變化,反而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12.(×)熬夜硬撐來強迫作息調整,明顯會造成健康負擔。醫師建議,如果因上大夜班而只能在白天睡覺,那就把睡眠環境營造成夜晚,例如戴眼罩、裝遮光窗簾,或適度調整輪班時間,不要讓夜班、日班頻繁交替。也可在睡前適當攝取褪黑激素,如果仍無法調節,可能就要考慮自己是不是不適合輪班的工作。13.(○)醫師表示,手機螢幕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分泌,影響入眠及睡眠品質。不過如果是觀看放鬆影片,則較沒那麼大影響,可是仍建議民眾不要在臨睡時躺在床上滑手機,尤其不該觀看刺激感官的影片或音樂,否則會使精神處在亢奮、注意力集中的狀態。14.(×)人在做夢時,其實正處於淺眠狀態,因此夢太多反而睡眠不好,不過做夢多寡並無法控制,且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真的因夢多影響白天精神,仍建議就診評估檢查,才能改善睡眠品質。15.(×)睡覺時出現打呼,可能代表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出現呼吸道窘迫,嚴重甚至會缺氧休克,因此如果打呼太大聲、頻繁出現,建議就診治療,以免影響自身睡眠品質,又影響枕邊人睡眠。16.(△)服用安眠藥確實有助睡眠,不過安眠藥種類及藥效分為多種,因此如何服藥及該服用哪種藥物,失眠患者都需經過醫師診斷,才能正確服用,切勿自行購買安眠藥物使用。長期吃安眠藥並不會生理上癮,不過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心理成癮,因此在使用安眠藥物的療程中,患者必須遵守醫囑,不該隨意增減藥物劑量,且聽從醫師搭配的療程積極治療,用藥物輔助作息規律才是服藥目的。17.(○)確實有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疫康復後出現睡眠改變的情況,其中失眠就占多數。不過目前仍無法明確知道其病理機制,因此養好作息、規律運動,必要時搭配睡眠療程治療,才能解決睡眠問題。18.(×)雖然就醫學觀點來看,睡眠不足不會直接影響正常肝細胞數量,卻會使肝細胞沒有足夠時間休息、修復。當肝臟無法獲得休養生息,或因肝炎等因素,引起肝硬化等問題,就會影響肝臟代謝廢物、解毒機能,當體內毒素累積過多,就會進入腦部,反過來造成睡眠障礙。諮詢/台大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副主任詹仁輝、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身心科主治醫師周伯翰、台北中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文傑
-
2022-06-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成人MIS-A致死率是兒童3倍!一圖看懂MIS-A臨床8大症狀,出現2狀況速就醫
本土確診人數逐日下降,國內疫情似有好轉跡象,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陸續收到疑似MIS-A(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通報。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提醒,確診後2至12週可能產生MIS-A,預期近期將陸續傳出相關案例,民眾應多留意。 李建璋昨在臉書發文表示,MIS-C (Children)最早是在2020年4月由英國東南部兒科醫師發現,10天內有8位確診病童產生類川崎氏症候群的疾病而定義;2個月以後,美、英兩國也陸續發現16位成人罹患類似疾病,因此定義為MIS-A (Adult)。 李建璋指出,與兒童相似的是,成人族群也是以非洲拉丁裔為主、通常肥胖、過往健康,年齡落在青壯年,臨床表現為高燒。其中1/3有口腔或是眼睛黏膜發炎症狀,實驗室數據發炎指數上升。 成人MIS-A死亡率高於兒童3倍 而與兒童不同的是,成年人病患全都有心臟症狀,包含胸痛、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且成人症狀更嚴重,約有一半患者需要進加護病房,整體死亡率高達10%,比兒童僅約1~3%死亡率高出許多。 李建璋說,目前MIS-A病例的臨床表現五花八門,從神經學的中風、幻覺、腸胃道的腹痛、腹瀉、肝炎,皮膚紅疹、血液血小板降低或大幅上升,新陳代謝的血糖上升酮酸中毒,肺臟的陰影或積水,每個人都有不同組合,找不到一個固定的臨床標準作為確診定義。 雖然目前美國疾病管制局訂定了一個診斷標準,但診斷標準就和疾病本身一樣複雜,也不容易使用,所以他思考許久後決定使用123法則歸納,也就是「1個先決條件,2個必要條件,3個器官受損」。 .1個先決條件:必須是COVID感染過後,PCR、快篩或是抗體任一陽性都可;.2個必要條件:發燒加上發炎(血液指標 CRP、Ferritin、IL-6, PCT 上升) ;.3個器官損傷:必須包含心臟或皮膚黏膜的三個器官受損,最常見是心臟、腸胃、與神經學。 簡單來看,民眾只要確診過後,有突發高燒狀況,就應該就醫檢查。僅有不到一半的民眾會眼睛發紅或是皮膚紅疹,但如果發生,會是非常特異的症狀,家人、同事可以幫忙注意。而早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球蛋白合併抗血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所以民眾有懷疑的症狀,趕快就醫,才不會耽誤到病情。 成人8大症狀需注意 而今天指揮中心公佈的兩案例,一位50多歲男性是在染疫11天出現器官衰竭情況,6月初已死亡;另一例則是染疫恢復後又出現肝、腎等不同器官系統的發炎病變,也有合併休克情形。但上述兩例都不符合典型臨床標準,需等待專家小組進一步確認。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美國CDC定義,MIS-A病例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且住院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並大於38度。而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要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 羅一鈞說明,如果成年人確診3~8週內又再度出現發燒,且有神經系統病症如意識變化、手腳無力或發麻、抽搐,心臟方面症狀如胸痛、胸悶、心跳不規則,另外如皮疹、結膜發紅,及腹痛、嘔吐、腹瀉等類似兒童MIS-C症狀,都可以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MIS-A或其他病症。●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吃完宵夜後碗筷放3天沒洗,丈夫受不了主動去洗!他談夫妻相處:她不是不洗,是壓根沒想到做這事.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二尖瓣脫垂是所有心臟瓣膜異常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盛行率約為10%,女性發生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據健保數據顯示,近三年就醫人數與就醫率持續增加,並未受到疫情影響減少,醫師分析,二尖瓣脫垂雖大多屬於「無症狀」,但新冠疫情出現的症狀類似二尖瓣脫垂,加上施打疫苗也會有心血管相關副作用,因此增加就醫檢查的機會,可能因此讓就診人數提高。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國人因此警覺就醫。根據健保數據顯示,108年二尖瓣脫垂就醫人數6萬7,810人、109年7萬6,298人、110年7萬9,618人,近三年的就醫率從每十萬人口287人到340人,明顯增加。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二尖瓣脫垂會伴隨著二尖瓣逆流現象,容易出現心悸、胸悶、心臟亂跳、頭暈等現象,多數症狀都不典型。黃群耀表示,108年底到現在,全球都還籠罩在新冠疫情中,新冠肺炎雖然常以呼吸道症狀表現,但仍會伴隨胸悶等其他症狀,特別是新冠疫苗可能會產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也讓國人更加緊張,只要有疑似症狀,幾乎都會向醫院求助。他認為,新冠疫情增加民眾檢查的機率,可能是因此讓二尖瓣脫垂患者增加的原因。患者多為年輕女性,但經常在50歲後症狀加劇才發現。過去介紹二尖瓣脫垂,醫界多指向是「年輕」、「女性」常見的疾病,但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患者集中在51歲到60歲,若以就醫率來看,則以71歲到80歲最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發生在「心臟發育完成」時,平均20歲左右就能透過聽診或是心臟超音波得知,不過高達九成的二尖瓣脫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是隨著年紀增長,二尖瓣脫垂可能會導致二尖瓣逆流,從發生逆流到產生明顯的症狀,大約是50歲以後,因此50歲以後才被診斷,是蠻普遍的現象。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仍是盛行在20多歲的民眾身上,盛行率一直都是女性高於男性。據健保資料庫,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女性占5萬6,267人、男性占2萬3,351人,相差二倍多。「胸痛」是最常見的主訴症狀,合併焦慮比率高。根據健保數據顯示,110年二尖瓣脫垂患者常見的十大共病,排名依序為,胸痛、心臟節律不整、心悸、高血壓、非特定性焦慮症、非類風濕性二尖瓣閉鎖不全、高血壓性心臟病(無心臟衰竭)、混合型高血脂症、高血脂症、非風濕三尖瓣閉鎖不全。簡韶甫表示,與二尖瓣脫垂直接有關的共病,只有心臟節律不整、非特定性焦慮症、非類風濕性二尖瓣閉鎖不全。胸痛與心悸屬於症狀,並非疾病;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無心臟衰竭)、混合型高血脂症、高血脂症則是50歲以上常見的疾病,因此屬於背景值的疾病;至於非風濕三尖瓣閉鎖不全則是太過常見,總人口中至少有50%以上的人有三尖瓣閉鎖不全。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主要是因為二尖瓣逆流導致心臟節律不整,但發生機率相當低。而有些患者會感受到胸悶、胸痛以及心悸,長期以來就可能讓患者出現焦慮感。8%患者曾因二尖瓣閉鎖不全就診,住院比率僅4%。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過去最擔心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臟瓣膜或是心臟內膜受到細菌感染,並擴散到全身器官,可能會引發栓塞性腦中風、敗血性休克、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恐造成猝死。根據健保資料顯示,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僅有102人因為心內膜炎就醫,比率約為0.1%。黃群耀表示,現今台灣衛生環境好,也讓心內膜炎的機率降低。不過,嚴重二尖瓣逆流的患者,臨床上要執行比較容易細菌感染的手術,如肛門手術等,就會特別小心處理,避免出現心內膜炎。二尖瓣脫垂常會合併二尖瓣閉鎖不全,根據健保統計,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患者有7萬9,618人,曾因二尖瓣閉鎖不全就醫為6,614人,占整體約8%。而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僅3,200人需要住院。黃群耀表示,二尖瓣脫垂大多屬於無症狀,需要住院的機率極低,住院通常都是因為心律不整或是心房顫動等因素就醫,並非二尖瓣脫垂所致。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歲男童頭痛到校上課倒地昏迷 急救無效死亡確診新冠
國內今新增372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243例中症、129例重症;另新增152例死亡案例,今年累計至今本土已5116例死亡案例。今日新增1例兒童染疫死亡個案,為12歲男童,某日上午出現頭痛,沒有發燒、胸痛等症狀,在學校倒地昏迷,到醫院前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2歲男童本身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6月21日早上出現頭痛,如期到學校上課,中午過後出現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搏過速,但沒有發燒、胸痛、咳嗽、流鼻水等,半小時後在學校昏倒,緊急送醫,但到院前死亡,經醫院急診急救無效過世,檢驗出新冠肺炎陽性,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確診。針對12歲男童確切死因,目前還未判定,因為沒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急性感染新冠等上呼吸道症狀,也沒出現胸痛、嘔吐、腹瀉等類似MIS-C症狀,新冠肺炎是否為直接或間接死因尚無法確定。目前兒童重症累計68例,其中20例死,到院前死亡6例。另一名19歲男性死亡案例,本身有氣喘病史,曾接種兩劑BNT疫苗,5月開始逐漸有四肢無力、疲倦、肌肉痠痛,5月底、6月初開始走路會喘,因連續兩天呼吸困難加劇,6月5日到急診就醫,當時檢驗PCR陽性確診,檢查發現肝指數跟肌肉酵素異常,懷疑是有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肝炎,住院經過治療一度好轉。然而6月18日該名個案突然意識改變及休克,緊急轉加護病房並插管治療,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隔日還使用葉克膜,雖積極救治仍無法恢復血壓,6月20日不幸過世,死因為急性肝炎、橫紋肌溶解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也有新冠病毒感染,研判新冠感染並非主要死因。
-
2022-06-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病人休克沒床被迫躺地上CPR!急診醫吳紋綾:因染疫更能同理確診者說不出的痛
每天替上百位確診病人看病,五月中旬,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也中鏢了,不僅咳嗽、流鼻水,還上吐下瀉、心跳飆高。經歷大病一場,她更理解確診者痛苦,提醒民眾新冠病毒不是簡單感冒,可能會再度感染,仍要做好防疫,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醫療排擠問題。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篩檢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變嚴重、上吐下瀉,喉嚨痛彷彿「刀割」的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在PCR陽性當下,吳紋綾除了胸悶、胸痛,心跳還飆到每分鐘140、150下,看診時有些微脫水,「我算是嚴重需要住院的病人」,不過她評估返家休息觀察即可,把病床讓給更需要的病人。在家休養期間,即便身體不適,她仍把握時間研讀論文,認識新冠病毒「才知如何對付它」,以及避免再度感染、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吳紋綾笑說,有時躺著突然覺得心悸、喘,會懷疑是長新冠,便開始量血壓、心跳及快篩。吳紋綾表示,先前家中已備妥感冒藥,也有準備足夠食物,唯一準備不足的是快篩試劑,家人得知她確診,送來整箱「一個月份快篩」,她瞬間成了「快篩富翁」,因此,「讀書、追劇、做快篩」是她隔離期間的三大樂趣。開箱市售的各類家用快篩,吳紋綾樂於研究各類棉棒刷毛舒適度,相較醫用PCR棉棒又硬又痛,家用快篩算很友善又好用。讓她回想起,在醫院幫病人做PCR,除了病人痛苦,醫療人員心理也不好受。她曾幫一位小朋友做檢測,棉棒一度有出血,小朋友爆哭,所幸爸媽沒有責怪醫護,但她留下不小陰影,覺得弄痛小朋友,期望未來PCR能改用唾液檢測。確診後返回職場,吳紋綾能快速用「面相」判斷出確診者,更能「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症狀。像有一名外傷病人到急診,自述喉嚨癢,但沒有感冒,她一看病人面相就覺得「應該中了」,果真PCR檢驗出陽性;現在碰到確診者,說到確診後胸悶、吃不下、嘔吐時,她更能理解確診者,減緩病人對新冠病毒的焦慮。新冠病人不斷增加,各醫院不斷加開專責病房收治新冠病人,如此便擠壓了其他科別。吳紋綾指出,像有病人闌尾炎要開刀,但外科病床都留給新冠病人,導致無法立即開刀;還有病人剛開完刀,後續要住院幾天,但沒有足夠病房讓一般疾病病人住,只能待在急診室休息,伴隨著咳嗽聲、機器聲、呻吟聲,很難安靜休養。現在醫療量能非常緊繃,病房會滿、但急診無法拒絕病人,就算沒床也要盡量收,吳紋綾表示,先前有一個病人原本坐在輪椅上吊點滴,突然在急診室休克,卻因為沒有病床,醫護只好緊急在地上幫他做CPR等初步處置,後續才找床讓病人休息。確診者住院並不一定是好事,吳紋綾說,像90多歲阿嬤確診但無症狀,雖是高風險群但評估不用住院,在家服藥、休養較舒適,家屬也可多給予關心、注意症狀,畢竟專責病房不舒適,有許多陽性病人,且成天看戴面罩、穿防護衣的醫護走來走去,愈住恐愈不舒服。吳紋綾表示,或許要等疫情高峰過去,醫療排擠問題才能解決,期望政府評估將新冠肺炎調降傳染病等級,將醫療資源留給一般疾病病人,也提醒民眾確診後仍要做好防疫,避免再度感染。確診後她在一塊許願牌寫下「無論如何要勇敢」,期許自己也勉勵大家。吳紋綾小檔案現職: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確診時間:5月15日如何感染:不明來源症狀: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喉嚨痛治療:使用症狀緩解藥物給確診者一句話:沒有人會故意確診,所以確診不是你的錯,別擔心耽誤工作或家人,也不要給自己負罪感,希望大家能健康,沒有留下長新冠或產生經濟危機。鼓勵大家不要恐慌,疫情會慢慢度過,也許再撐一下就結束了。
-
2022-06-23 醫療.新陳代謝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時尚雜誌ELLE總編輯楊茵絜於6月21日凌晨因心臟衰竭過世,她的父親、作家楊渡在臉書發文表示「大慟!痛徹!」。而據媒體報導,楊茵絜弟弟楊書恆在臉書表示,姐姐楊茵絜是因為甲狀腺風暴引發心臟衰竭病逝。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指出,甲狀腺風暴主要是因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罕見急重症,過去較常發生在切除甲狀腺後,現在則多出現在未治療或突然停藥的甲狀腺亢進患者身上。或因壓力、過度疲勞、各種手術、細菌感染、或其他疾病併發症、懷孕生產等因素,引發嚴重的甲狀腺風暴。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江珠影曾受訪指出,心悸、手抖、體重減輕、怕熱、會喘、上廁所頻率高,排便較稀等,都是甲狀腺亢進會出現的症狀,女性還會出現經期不規律。江珠影表示,常常有病患不知道自己有甲亢,因為甲狀腺亢進的症狀不太典型,像是「怕熱」,近年夏天氣溫高,怕熱很合理。但甲亢若不治療,最怕就是發生「甲狀腺風暴」,病患會高燒、腹瀉、噁心、嘔吐、心律不整、昏迷休克等,最嚴重會死亡。因此絕不能以為症狀不影響生活就不理,不治療恐釀危險致命風暴。【疾病百科】>>甲狀腺風暴【延伸閱讀】>>手抖、體重減輕、怕熱…甲狀腺亢進別輕忽 嚴重會致命
-
2022-06-23 醫療.泌尿腎臟
憋尿喝水少 易導致泌尿道發炎
一名蔡姓護理師因頻尿和排尿灼熱疼痛至婦產科看診,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問診才發現,原來她因工作忙碌,經常憋尿、水分補充不足,進而導致泌尿道發炎,在服用抗生素治療、調整作息後,症狀得以改善。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疫情嚴峻,許多護理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衣支援前線,由於穿脫不便,很多護理師選擇少喝水且憋尿,甚至憋尿超過8小時,因此容易造成泌尿道受到細菌感染發炎,如果沒有即時治療,可能引起急性腎盂腎炎,甚至引發敗血性休克。最常見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因女性尿道較短,細菌容易從尿道進入膀胱造成發炎,會出現頻尿、尿液呈黃褐色、解尿灼熱、刺痛感等症狀。張宇琪提出四項預防泌尿道發炎的方法。四招預防泌尿道發炎1、充足飲水量:每天至少喝水2000至2500cc,尤其是天熱大量排汗後應適時補充。2、避免憋尿:當尿意來了規律排尿,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不二法門。3、注重清潔:陰部保持乾燥,女性若生理期時要勤換衛生棉,盡量少穿過度貼身的褲子。4、留意尿液顏色:尿液顏色深淺可反映體內水分是否足夠,若顏色偏黃需補水。
-
2022-06-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成人MIS-A致死率兒童三倍? 羅一鈞:需排除年齡等因子
國內兒童重症已達65例,其中包含12例MIS-C個案。除了部分兒童出現MIS-C外,近日成人出現成人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也備受關注。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便發文指出 ,雖然國內確診人數逐日下降,但確診後2至12周可能產生「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的個案,且MIS-A致死率高達10%,相較於兒童MIS-C1%至3%高出許多。對此,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MIS-A比MIS-C少見很多,國際上通用的病例定義也只有美國CDC有訂定,致死率就美國的通報跟研究分析來看,確實比MIS-C多一些。但干擾因子包括成人有慢性疾病和年齡的影響,也許要排除才知道。羅一鈞表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MIS-A病例定義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且住院超過24小時,或因疾病而死亡,並符合臨床和實驗室標準的患者,才會列入。而新光醫院日前傳出收治疑似成人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的個案。個案為近卅歲男性,六月初PCR確診新冠肺炎,引發多重器官發炎,醫師懷疑是MIS-A個案,入院時出現高燒、休克、腸胃道及結膜炎等嚴重症狀。羅一鈞表示,目前收到總共兩例疑似MIS-A個案,其中一位是六月初公布死亡的50多歲男性個案,染疫後11天又出現多器官衰竭發炎,當時診斷為心肌炎、肺炎,後續死亡診斷跟出院診斷書上都有寫到多系統發炎。但後續檢視病例,與美國CDC的通用病例對照,因為沒有臨床標準內的發燒至38度,即便符合心肌炎和發炎指數升高,不符合MIS-A的判斷標準,但審慎起見,也會提到專家會議討論。另外一案則為日前傳出新光醫院收治的20多歲男性個案,染疫康復後出現不同器官發炎,合併休克症狀。但經過檢視,個案沒有心臟嚴重疾病條件,初判不符合美國CDC的病例定義,但也會提到專家會議討論。羅一鈞表示,由於還要經過專家審定,因此目前仍無法判定何為首例個案。
-
2022-06-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09 四個月男嬰、2歲男童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
國內新增209例中重症個案、115例死亡。其中又增兩例兒童重症個案,為四個月大男嬰和兩歲男童,皆為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68例中症、141例重症。其中一例為4個月大男嬰,本身有先天性心臟病等慢性病。5月31日出現活力、胃口降低、腹瀉等症狀赴急診,發現氧氣濃度、血壓偏低,新冠肺炎篩檢陽性。個案當時體溫35.4度,皮膚出現大理石樣花紋,X光顯示肺炎,確診新冠肺炎併呼吸窘迫。立刻插管使用升壓劑, 收治加護病房並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所幸已於6月15日拔管移除呼吸器,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另一位為兩歲男童,有神經系統疾病及癲癇病史。6月17日發燒38度、活力下降,18日出現嘔吐、呼吸雜音且出現抽搐、臉部不自主運動情形,到急診仍有大量嘔吐及氧氣濃度下降,緊急插管並檢驗新冠肺炎陽性確診。個案X光顯示肺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及抗癲癇藥物,6月19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5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另外,死亡個案年齡分佈為30多歲至90多歲,107人具慢性病史、72人未接種滿三劑、54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129例,死亡4627例死亡。其中較年輕的是兩例30多歲個案,分別為一男一女。男性個案曾接種一劑疫苗,本身有肝硬化病史,5月11日發病,隔日確診,住院過程因本身疾病併發腸胃道出血、敗血症,6月12日死亡;女性個案則曾接種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腎病、長期洗腎,6月7日確診,6月17日死亡,死因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增3歲童哮吼重症亡 住院後發現糖尿病酮酸中毒
國內新增中重症285例、172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死因為哮吼併呼吸窘迫及糖尿病酮酸中毒。另增一例17歲青少年重症個案,二度赴急診,因肺炎仍收治於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72例死亡個案中,166人具慢性病史、100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2625例,死亡436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3歲到90多歲。其中一名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6月7日發燒至40度至診所抗原快篩陽性確診。6月11日出現咳嗽、嘔吐、活動力降低至醫院急診,發現有呼吸喘、呼吸雜音,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收治於兒科專責加護病房,並給予氧氣、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另於診治過程中,發現個案有糖尿病酮酸中毒,屬於糖尿病重症,因此給予胰島素治療。但仍不幸於6月14日因敗血性休克及心肺衰竭,急救無效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2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2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中重症包括145例中症、140例重症。其中一名17歲青少年,本身有慢性腦神經疾病、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9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及短暫抽搐等症狀至急診,PCR檢驗陽性確診,但經醫師開立藥物後返家居家照護。返家後發生四肢間歇性發紫,6月13日再度至急診就醫,發現血氧濃度下降、X光顯示肺炎,插管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並接受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共八例,包括肺炎五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共病一例;死亡維持三例。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南部確診減少 疫情緩降
昨新增本土案例五萬三六四三例,境外移入六十四例,死亡案例一八一例。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本土病例數較前一日下降百分之二點八,病例數最多的台中市、高雄市,也降到八千例以下,目前整體趨勢往下走,中南部確診人數也下降,皆呈現緩降情形。新冠肺炎死亡累計死亡人數破五千例大關,自二○二○年起,新冠肺炎累計奪走五○四九條人命,除了十五例境外移入,其餘都是本土案例。在本土五○三四例死亡個案中,其中四一九六例在今年死亡,占八成三。昨新增一八一例死亡案例,一○二例男性、七十九例女性,介於廿多歲至九十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最年輕的廿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無接種疫苗,感染後不幸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另有二名卅多歲死亡案例,為一男一女,分別有神經系統疾病、癌症等。中重症新增四○二例,包括二四二例中症、一六○例重症。昨新增二例兒童重症,一歲男童出現哮吼,無慢性病史,五月廿九日發燒、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隔日快篩陽,卅一日呼吸困難、胸凹,送急診呼吸窘迫插管,在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六月一日拔管,六月九日康復出院。另一為六歲男童,無慢性病史,六月十日接種第一劑輝瑞BNT,隔日因接觸者身分快篩陽,六月十二日發燒到卅九度,出現咳嗽、腹瀉,六月十三日呼吸困難送急診,有胸凹、喘鳴聲,胸部X光兩側肺炎,呼吸窘迫插管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一例,十七例死亡,其中腦炎廿一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十二例、哮吼六例、敗血症三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十二例、共病二例。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402例 6歲男童打1劑BNT隔日確診變重症
國內今新增中重症案例402例,包括242例中症、160例重症。死亡新增181例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為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不幸過世。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至90多歲,特殊個案包括1名20多歲癌症患者,另2人為30多歲,分別有神經系統疾病和癌症。兒童重症新增2人。1歲男童為哮吼,無慢性病史,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5月30日快篩陽性,5月31日出現呼吸困難、胸凹,送急診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入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續病況好轉,6月1日拔管移除呼吸器,6月9日康復出院。目前兒童哮吼累計6例。另一例為6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0日接種第一劑輝瑞BNT,隔日因是接觸者,經快篩陽醫師確認確診,6月12日發燒到39度,出現咳嗽、腹瀉,6月13日出現呼吸困難送急診,有胸凹、氣喘鳴聲,胸部X光顯示兩側肺炎,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進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還在加護病房。目前兒童重症共62例,17例死亡。肺炎累計13例。
-
2022-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喝酒=喝油!營養師公開「20款調酒熱量」排行,看完你還敢貪杯?
聽說喝調酒醉很快?真的是這樣嗎?營養師高敏敏直言,其實不會!因為會喝醉的最大原因是「酒精攝取量的多少」跟你喝什麼酒沒有絕對關係,不過,別以為可以大喝特喝,不能小看調酒的熱量,其實「喝酒=喝油」真的不是開玩笑的,酒精濃度越高、熱量也越高,若再搭配餐點,一個爛醉的夜晚就會讓你爆卡!各式調酒 熱量比一比1、邁泰 Mai Tai/311ml熱量:616kcal2、藍色柯夢波丹 Blue Cosmopolitan/118ml熱量:323kcal3、三葉草俱樂部 Clover Club/118ml熱量:297kcal4、威士忌酸酒 Whiskey Sour/212ml熱量:296kcal5、亡者甦醒 Corpse Reviver/89ml熱量:291kcal6、咖啡馬丁尼 Espresso Martini/148ml熱量:285kcal7、花花公子 Boulevardier/98ml熱量:262kcal8、柑橘莫希托 Mandarin Mojito/222ml熱量:232kcal9、莫斯科驢子 Moscow Mule/295ml熱量:221kcal10、尼格羅尼 Negroni/89ml熱量:189kcal11、賽澤瑞克 Sazerac/68ml熱量:182kcal12、古典雞尾酒 Old Fashioned/237ml熱量:181kcal13、草莓瑪格麗特 Strawberry Margarita/118ml熱量:168kcal14、蘋果馬丁尼 apple Martini/89ml熱量:155kcal15、馬丁尼 Dry Martini/59ml熱量:125kcal16、蘋果黛綺莉 Apple Daiquiri/77ml熱量:124kcal17、側車 Sidecar/59ml熱量:117kcal18、血腥瑪麗 Bloody Mary/192ml熱量:107kcal19、琴蕾 Gimlet/68ml熱量:102kcal20、曼哈頓 Manhattan/44ml熱量:89kcal 飲酒要適量 勿超出攝取量再來最多人想問的是:「所以一天可以喝多少酒?」高敏敏表示,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個酒精當量=15g酒精=105大卡,換算下來,女生一天可以喝=啤酒375c.c=紅酒110c.c=清酒100c.c=水果酒150c.c=烈酒30-40c.c;男生一天可以喝的量就是x2。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 ·宿醉上路不代表酒已退! 消化內科醫告訴你為什麼會「隔夜醉」 ·喝酒起酒疹恐休克!「關鍵症狀」曝光 最好先吃澱粉、蛋白質墊肚子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男疑首例MIS-A卻難認定 醫曝「1問題」:未來恐更多
國內出現多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後,併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近日疑似出現成人確診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新光醫院收治一名20多歲男性,6月初PCR確診新冠肺炎,引發多重器官發炎,醫師懷疑是MIS-A個案,因入院時有嚴重症狀,包括高燒、休克、腸胃道及結膜炎等症狀。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MIS-A症狀與敗血症有許多症狀重疊,較難分辨,這名個案症狀較偏向MIS-A,主要考量他出現腸胃道症狀、持續高燒且休克、眼睛泛紅等,但仍難以確認是否為MIS-A,因為「無法確認真正感染及發病時間點」,此類個案未來也可能再出現。黃建賢表示,MIS-A症狀出現大約在感染新冠病毒後2至6周,不過國內先前Omicron流行高峰期,很多人等不到PCR,甚至因為不想確診導致工作請假等因素,即便有症狀,也不願意「確診」,臨床醫師很難精確掌握到底何時發病,也難推估個案症狀是MIS-A症狀或長新冠。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後會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腸胃等,都可能受影響。黃建賢建議,民眾要記得自己出現症狀的日期,以便後續若就醫時,能提供醫師判斷是否為新冠急性期症狀,還是長新冠問題。針對新光醫院疑似收治國內首例MIS-A個案,且疾管署去年舉行線上研討會中,台中榮總醫師也針對MIS-A進行報告,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在記者會上回應,MIS-A的發生則比MIS-C更為罕見,且有些病症和成人本身慢性病急性發作、延續性的新冠肺炎症狀或長新冠等症狀較難區分,會再與院方確認相關個案是否列入中重症名單,再報告說明。
-
2022-06-1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MIS-A、MIS-C是什麼?常見症狀、好發年齡 5大QA一次懂
國內疫情未平,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15)日針對40多歲男性的死亡個案,懷疑台灣可能已經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引發民眾擔憂。6月初,台灣也曾傳出首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這兩者名稱相似的病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又有何不同?聯合新聞網統整出5大QA,帶您進一步認識何謂MIS-A和MIS-C,以及如何判斷自身症狀。Q1:MIS-A/MIS-C是什麼?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引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MIS依發病對象又可分為成人(Adults)的MIS-A,以及兒童(Children)的MIS-C,兩者都是因染疫導致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者可能死亡,根本原因目前未有定論。Q2:MIS-A/MIS-C的好發年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依照美國CDC的統計數據表示,在221位MIS-A的個案中,平均年齡落在19-34歲,且男性佔比7成。前國健署長邱淑媞也指出,MIS-A好發於年輕男性。相對於MIS-A,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MIS-C會發生在0-19歲、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孩子身上,其中又以6-12歲居多。Q3:MIS-A/MIS-C的常見症狀?・MIS-A:羅一鈞說明,MIS-A從確診到發病間距為20天到36天,平均天數28天,一般發生在距離確診3週以後,有5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落、喘到呼吸困難和腹瀉。邱淑援引美國CDC報告提醒,若持續發燒,且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如胃痛、紅眼睛、腹瀉、頭暈、皮膚起疹子、嘔吐等,就要懷疑得到MIS-A,一但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或是皮膚、嘴唇及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MIS-C:吳昌騰指出,患有MIS-C的兒科病人發病時間點多為感染後的2-6週,幾乎全部患者都會出現39-39.5度的高燒,並合併有多系統的炎症,常見的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還有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另外,有超過3分之1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不過MIS-C跟另一種兒童心臟疾病「川崎氏症」的症狀雷同,經常造成家長混淆,因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謝凱生提醒,家長可依據兩點不同判斷是否為MIS-C,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Q4: MIS-A/MIS-C的死亡率?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明,不同於一般染疫後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地方,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高達3%至7%,有5成的人會住進加護病房,危險性比Omicron高出許多。吳昌騰澤則針對MIS-C表示,這種症候群在每 10萬名名確診兒童中,發病率在 Alpha流行期間為 54.5,在 Delta流行期間為 4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死亡率僅為1-2%。黃瑽寧也補充說,根據研究,亞洲人、東方人發生 MIS-C 的比例大幅低於黑人、拉丁裔族群,且 Omicron 誘發 MIS-C 的比例也比Delta 少了75%。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疫苗接種,他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兒童只要打一劑疫苗,就可以降低97%的MIS-C發生率,預防效果非常顯著。Q5:台灣出現MIS-A/MIS-C的確診個案了嗎?羅一鈞指出,目前本土病例中還沒有確診為MIS-A的臨床診斷通報,不過日前有2名4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卻在染疫解除隔離後死亡,令外界擔憂可能是MIS-A個案。羅一鈞對此回應,雖然個案年齡在40歲以上,但發病到死亡間隔不到2週,不符合MIS-A通常為3週以後發病的症狀,因此為MIS-A機率不高。而在兒少重症的MIS-C方面則陸續新增個案,截至11日為止累計8例,昨(15)又傳出一名13歲男童確診MIS-C,為全台首例「青少年」MIS-C個案,該名少年沒有慢性病史,且曾接種過兩劑BNT疫苗,目前在一般病房治療當中。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73例、168人病歿 17歲少年死亡3兒童重症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373例、168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染疫出現肺炎,因因嚴重休克併心肺衰竭死亡;另有三例兒童個案,分別為兩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以及一例腦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後改善,無死亡。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159人具慢性病史、113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492例,死亡3861例。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道閉鎖等多重慢性疾病史,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快篩陽性確診,6月10日因呼吸喘送急診,檢查有肺炎情形,插管使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但仍不幸因嚴重休克、心肺衰竭於6月12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6位,包括肺炎四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三例死亡,有兩例有慢性病史。另外,中重症個案包括245例中症、128例重症,其中新增三例特殊重症兒童個案,其中兩例為MIS-C。羅一鈞表示,一例為2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23日確診,三天後症狀緩解。但5月29日又出現腹瀉,隔日出現發燒、全身紅疹送急診,當時懷疑是MIS-C住院。住院後有用免疫球蛋白症狀改善,於6月6日出院。但出院後隔天又出現高燒、腹瀉,隔日症狀復發再回急診,又診斷MIS-C二度治療住院,收治於一般病房,治療後症狀改善中。另一例為1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9日快篩陽性,發燒兩天結束病程。但6月8日又出現發燒、喉嚨痛、頸部局部腫痛,隔日到急診診斷為急性淋巴腺炎住院治療。住院後至6月12日出現嗜睡、頭痛、血壓降低狀況,伴隨有口腔發紅等,醫師診斷MIS-C合併休克住加護病房觀察,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6月15日病況改善已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病房。另一例腦炎個案為8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活力下降且肌躍性抽搐至急診,急診發現意識改變及眼球震顫,檢驗新冠確診。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因有神經學變化醫師診斷為急性腦炎,住加護病房用降腦壓藥、抗癲癇藥、類固醇、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住加護病房,但未使用呼吸器或氧氣,且入院後未再發生抽搐情形,目前病況穩定好轉。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7例,其中包括腦炎20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10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12例、共病二例;維持十七例死亡。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發燒膿尿皮疹出院一周後又復發 2歲童MIS-C兩度發病
高雄榮總近日收治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的2歲男童,他確診康復後兩周後又突然高燒近40度、眼睛發紅、手腳脫皮,就醫診斷為MIS-C,投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出院後一周內又復發。醫師提醒,兒童於新冠肺炎感染痊癒後2至6周內,要注意併發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推測和病毒感染後引發的免疫風暴有關,需及時診斷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高雄榮總兒醫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表示,這名2歲男孩兩周前有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入院前一天發高燒,驗尿有嚴重膿尿,疑泌尿道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男童隔天持續高燒,查房時,發現病童身上有紅疹,特別是左手臂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一個川崎症診斷重要的條件,雙腳周邊也有紅腫。因為病童曾有COVID-19感染,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診斷,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和心功能正常,就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於12小時候順利退燒,後續血液和尿液細菌培養報告也是陰性的,證實非細菌感染,退燒後觀察3天順利出院。病童出院後精神活動力正常,但持續發燒,只好再住院評估。翁根本指出,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正常,但有極輕微的心包膜積水,疑輕度心肌炎,另外手指和腳趾端有脫皮,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臨床表徵。由於治療一周內又復發,屬於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治療過程曾高燒到攝氏39.8度,但隔天就順利退燒。翁根本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症狀,像是發燒3天以上、川崎症特徵、腸胃道症狀、神經學症狀等,好發於5歲以上,且約有一半以上會呈現休克。翁根本表示,此個案年僅2歲,且第一時間有檢查到膿尿,易被誤導治療方向,還好後續有出現川崎症特徵,特別是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能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男童在治療一周內,又高燒,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需再入院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目前已完全退燒,出院後再門診追蹤。醫院提醒家長,如發現小孩身上出現不正常紅疹或其他異常狀況,可用手機照相或錄影下來,供醫師診斷參考,特別是住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因醫護人員全身防護裝備,不易拍照,加上小孩有時怕生會哭鬧不安,不易檢查眼睛和嘴巴,家長在這方面要多注意。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歲童確診後急性猛爆肝炎指數飆125倍 靠洗肝撿回一命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最近報告一個6歲男童病例,在發病後不僅出現肺炎、腦水腫,同時還發生死亡率高達8成的猛爆性肝炎,肝炎指數超過正常值的125倍,經過緊急的「洗肝」,在加護病房搶救一周後,終於在第8天睜開眼睛,過程讓同樣確診的媽媽倍受煎熬。隨著國內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增加,腦炎與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重症病例數也跟著上升,讓家長相當擔心。台大雲林分院婦幼中心副主任蔡政憲最近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舉辦的兒童感染心冠肺炎重症研討會中,分享了這名個案,6歲男童是在5月21日開始發燒,而前一天媽媽、8歲的姐姐及3歲的妹妹都快篩陽性,但症狀並不嚴重。男童從晚間6點開始發燒,約39度,之後出現畏寒、嘔吐、眼睛上吊、用力咬舌及兩手、身體僵硬的情況,家長在晚間11時送醫,孩子已休克,相當危急,再轉送台大雲林分院,當時收縮壓為65、舒張壓30,血壓非常低,心跳則達180下,高燒到42.7度。蔡政憲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發生重症的前驅症狀包括高燒超過41度,意識不清、昏睡、持續頭痛、嘔吐、抽搐、步態不穩等,在這名患者身上都可以看到,由於確診新冠肺炎,Ct值14相當低,住院後馬上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及介白素等藥物,而這名患者過去健康良好,只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並沒有長期使用藥物,當時也沒有注射疫苗。經過各項檢查,發現男童除了左下肺發炎外,還有急性腦水腫,顱內壓持續升高,同時必須仰賴呼吸器,住院第一天肝發炎指數ALT、AST就分別上升到1200、2000(正常為40以下),發生急性猛爆性肝炎,第二天兩項指數更是上升到各5000,情況非常不好,醫師緊急為他進行「洗肝」,包括血液透析及血漿置換。當時家人除了爸爸之外,都在居家照護中,媽媽雖然對孩子的狀況很著急,但卻無法到醫院探視,住院第三天父親在加護病房外以視訊方式看孩子,孩子卻突然出現癱軟、眼睛偏斜,讓爸爸被嚇到。由於肝發炎指數太高,產生高血氨的情況,醫師擔心會出現肝性腦病變,又緊急開腦置放顱內壓監測器,還好經過相關的治療,一周之後狀況逐漸穩定,第八天終於睜開眼睛,到第十天爸爸媽媽在病房外視訊探視,孩子雖然仍然插管,但已會哭著想找家人。蔡振憲表示,患者前後經過五次的血漿置換,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周後,順利轉到一般病房,後續仍需要復健。
-
2022-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MIS-C警訊 專家估1年恐650例
中重症及死亡案例持續維持高點,國內昨一口氣增加五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案例,至今已累計八例,其中年紀最小僅二歲,另有一名八歲童合併闌尾炎,被視為非典型MIS-C症狀。專家據美國發生率推估,台灣未來一年內恐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指揮中心評估,台灣發生率應會低於美國,但家長及醫院都要警覺,避免延誤就醫。昨新增五例MIS-C案例,年齡介於二歲到十歲。年僅二歲的女童,上月十三日確診後,本月三日出現持續發燒、頭痛、耳痛、腹瀉、嘔吐、腹痛、大腿疼痛、結膜發紅、草莓舌、嘴唇乾裂發紅、喉嚨發紅等症狀,六日住院,目前持續住院中。八歲的男童則是四月廿日確診後續康復,五月十九日出現MIS-C症狀,五月廿二日住院,病發的症狀包含急性闌尾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MIS-C會引發腸胃道變化,闌尾炎可能就算是一種。昨一口氣暴增五例MIS-C案例,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也提出警訊,若以美國MIS-C通報案例推算,疫情至今通報八五二五例,其中六十九例死亡。台灣一年可能會有六五○例MIS-C案例。呂俊毅提出一項紐約研究,廿一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三一六,以黑人、西班牙人、亞洲人居多,以該發生率推算,台灣今年廿歲以下有五十二萬人確診,推估可能會有一六七例MIS-C案例,且國內疫情高峰未過,數字還可能再高。羅一鈞表示,上述紐約研究中,美國亞裔發生機率遠低於其他族裔,國內專家也有共識,國內發生率會低於美國發生率。MIS-C個案需觀察六周,以今年五月初資料統計,廿歲以下有十萬人確診推算,目前通報八例MIS-C個案,發生率為百萬分之八十,雖然此數據可能低估,但也不會高過美國百萬分之三一六。呂俊毅提醒,MIS-C表現類似川崎症,MIS-C較容易好發兒童確診後二至六周,以六至十二歲,尤以男童居多,包括發燒一至三天以上,出現至少兩個器官系統異常,包括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等,必須提高警覺。
-
2022-06-12 醫療.泌尿腎臟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異常症狀盡速就醫不要拖
不論是氣候或環境悶熱都容易形成熱傷害,嚴重可能致命,尤其三高、糖尿病等風險族群更要小心。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有所防範,若察覺相關症狀盡快作對應處理,如出現更多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免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危症,嚴重甚至死亡。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出現異常症狀盡速就醫。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一般以中暑稱呼熱傷害,不過醫學上的中暑其實有嚴格的定義,是當中最為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熱傷害可分成四大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熱傷害未改善可能惡化,但未必會依序出現,也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很嚴重,相關症狀更要留意。 輕微:熱暈厥、熱痙攣熱暈厥主要因身體需要散熱而重新分配血液、使得腦部供血不足所致,會產生頭暈、無力等現象。熱痙攣則為因流汗過多,或補充過量的水分,使電解質失衡、肌肉收縮造成疼痛。這兩者可視為同階段的輕度熱傷害。 中度:熱衰竭熱衰竭是一種血液循環衰竭的現象,為中度熱傷害,常見除了出現前述症狀以外,也會更明顯,並也容易有血壓降低、臉色蒼白、體溫上升等情況。而雖名為「衰竭」,但尚未嚴重到影響生命安全,不過此情況若再不改善,是有惡化至中暑的可能。 嚴重:中暑中暑是4種熱傷害當中最嚴重的,患者因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而無法散熱,此時體溫將來到40度甚至以上,除了前述不適再加重,也可能出現意識不清、噁心、嘔吐等,若未盡速處理,將可能引發腎衰竭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約30-80%不等。 醫師提醒,若是出現體溫高至40度、或出現頭暈及痙攣以外的明顯不適,如噁心、嘔吐、意識模糊等,就應盡快就醫,以避免中暑危及生命安全。 防範熱傷害引休克、死亡,三高等6大族群更要留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但三高、心臟病、腎臟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因為慢性病患者散熱機制較不易出汗,調節能力較差,是更容易出現熱傷害的風險族群。其他像是調節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童、65歲以上調節能力不足的年長者、體脂肪較多阻饒散熱BMI≧24的肥胖者也都需注意。另外,有在服用藥物的族群也需留意,部分藥物也會增加熱傷害的機率,例如阻礙水分及鹽分平衡的利尿劑,以及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會抑制流汗、減少散熱的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疾病藥劑等。而像是工人、外送員、廚師、運動員等需長期在戶外曝曬、高溫、密閉空間等悶熱場所活動的工作者,也是風險族群之一。上述各族群都要留意。 熱傷害3防範5應對,醫:察覺異常盡速就醫不要拖。 防範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留意三大重點,包括保持清爽、補充水分、避免風險。例如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特別注意千萬避免將小孩獨自留在車內,不論時間長短。而補充水分應避免出現缺水的口渴警訊才喝水,應養成每日飲水至少2000c.c的習慣,且不可喝啤酒、咖啡、茶代替,避免利尿效果反而增加熱傷害機率。留意風險則包括避免長時間曝曬、處於高溫、悶熱環境當中,盡可能避免10:00-14:00外出,出門時應作好防曬,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若真的遇到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除了當下應盡快至蔭涼處休息,也應盡可能將衣物寬鬆透氣,並尋找冰塊、冷水協助降溫,以白開水、電解液、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觀察相關症狀,必要時盡速就醫,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刮痧助改善頭痛、胸悶、痠痛等 中醫:方法要正確,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估1年至少650例兒童MIS-C 疫情高峰後「可能再高」
台灣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民眾確診新冠病毒,除出現兒童腦炎還有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醫師以美國兒童確診發生MIS-C機率估算,台灣近期會出現167例兒童MIS-C個案,1年將累計650例MIS-C個案,數據並不算少。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去年很多國家出現MIS-C,台灣疫情控制相對好,滿幸運比別人多1年時間,我們的優勢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呂俊毅以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截至今年5月31日通報個案統計,從2020年5月中旬起至將,美國MIS-C通報個案隨著疫情起伏而規律增加,只要新冠疫情高峰後,沒多久MIS-C通報個案也隨之而來。美國CDC統計,2020年5月至今共8525例兒童MIS-C通報個案,其中69例死亡,呂俊毅表示,美國人口是台灣13倍,若台灣發生率與美國類似,粗略換算台灣1年將有650例兒童MIS-C個案,並不算少。另外一項美國紐約研究,21歲以下新冠確診個案發生MIS-C機率為100萬分之316,尤以黑人、西班牙人及亞洲人較多。台灣今年1月至今約有52萬名20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確診,預期近日將會看到167例MIS-C個案,但此推算並不準確,現在疫情高峰尚未結束,數據還有可能更高。根據美國CDC對於MIS-C定義,為年齡小於21歲,發燒24小時以上,抽血多項指數發炎,2個器官(心臟、腎臟、肺臟、造血系統、皮膚、神經學等)以上遭侵犯,嚴重程度需住院,過去4周曾確診新冠肺炎證據等。我國定義MIS-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相似,包括年齡介於0至19歲,以6至12歲居多,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發燒3天以上、發炎指數上升,且2項以上臨床特徵(出疹、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急性腸胃道症狀),需排除其他感染等。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近期北部疫情趨緩,中南部仍是高原期,兒童重症腦炎減少,目前該注意兒童MIS-C,大多在確診新冠病毒後2至6周發生,包括發高燒、發炎指數升高,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但川崎症以5歲以下幼兒居多,MIS-C則是6至12歲的大小孩較常見。林奏延表示,川崎症過去以日本、南韓、台灣較常發生,而MIS-C以白人居多,且MIS-C臨床表現常見休克,血壓低、臉色蒼白,其他症狀則類似川崎症,近日國內病例增加。前2天討論一名MIS-C個案,發燒5至7天、眼睛發紅、紅疹等,疑似腺病毒感染,仍要注意。指揮中心昨宣布,縮短5至11歲兒童新冠疫苗施打2劑間隔到4至8周,林奏延表示,縮短施打間隔有助於預防兒童MIS-C發生,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施打第一劑及第二劑疫苗。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5月初確診兒童近日出關,門診時常看到解除隔離症狀,包括多系統問題,有8、9成以上以腸胃系統表現,包括肚子痛、腹瀉,家長憂心小孩不知是「長新冠」還是MIS-C,他表示,感染Omicron後,病毒仍會存留腸胃道1個多月時間。
-
2022-06-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女童確診後20天出現MIS-C 耳朵、大腿疼痛住院治療中
國內出現多起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出現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個案。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今分享收治2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名2歲女童確診後隔20天,再度出現高燒,除了嘔吐、肚子痛以外,甚至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等症狀。疾管署今上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說,他先前收治一名2歲女童,5月12日確診,當時有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緩解後,隔20天又再發燒到40度,且除了嘔吐、腹瀉、肚子痛以外,還出現耳朵痛,大腿痛。呂俊毅表示,該名2歲女童出現症狀,外觀表現疑似川崎症,包括發燒、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及單株抗體,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他說,起初活動力不錯,但MIS-C可能突然休克,相較川崎症較少發生休克,臨床上需要注意。另一名10歲男童,4月27日確診,當時僅發燒2天,後續沒有任何不舒服,過了1個月到5月28日又發燒到39.7度,出現肚子痛、腹瀉、嘔吐,眼睛結膜發炎、嘴唇紅且乾裂、脖子淋巴結腫大,沒多久血壓偏低、出現休克,緊急收住院,其臉部、手肘出現紅疹。呂俊毅表示,該名男童確診後引發MIS-C多重器官異常表現,心臟、肝臟、胰腺、凝血、結膜炎、皮疹、頸部淋巴結病以及休克,後續給予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治療。MIS-C臨床治療需觀察一段時間,不要太快停藥。呂俊毅指出,MIS-C身體多重器官系統發炎症狀表現,較容易好發在兒童確診後2至4周(6周),以5至11歲且男童略多,表現類似川崎症但不完全相同,MIS-C以發燒1至3天以上,且合併至少2個器官系統異常,容易休克等症狀表現。呂俊毅表示,兒童確診後出現MIS-C,與新冠肺炎確診有關,但與新冠肺炎造成嚴重度無關,國外研究帶有某些基因者較容易出現MIS-C,表現以腸胃道症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最常見,此外也可能有頭痛、脖子僵硬、幻覺、異常行為等,以及心搏過慢等表現。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竹11歲男童患MIS-C高燒休克 「看到招財貓跟我招手」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醫界近日呼籲注意兒童染疫後可能罹患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今天收治1名11歲男童,高燒期間出現視覺異常幻象,「看到招財貓跟我招手」或看到異常人影。經全力搶救後才逐漸穩定。院方指出,該名11歲男童1個月前確診新冠病毒後,雖已痊癒,但近日持續發燒4天,伴有眼睛紅、草莓舌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入院後合併有心臟衰竭與休克現象,立即收治於兒童加護病房治療,小兒心臟科醫師傅俊閔在病童入院當日就立即診斷其患有MIS-C重症。醫師發現男童不僅休克,還合併有心包膜積水與肺水腫現象,經給予免疫球蛋白、靜脈類固醇與強心劑等藥物治療,並整合包含小兒心臟科、小兒感染科、兒童重症專科與小兒神經科醫師等兒科重症團隊,齊心診斷治療救治,如今病童的症狀逐步穩定。參與治療團隊的小兒部醫師陳麒年說,男童在高燒期間伴隨有視覺異常幻象等症狀,男童在住院時表示,會在閉眼後數分鐘還持續看到招財貓跟他招手,或看到異常的人影。有鑒於新冠病毒會合併腦炎等問題,兒科重症團隊會診小兒神經科許家睿醫師評估腦部併發症的可能,安排了腦電圖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攝影檢查後,初步排除嚴重腦部併發症之危險,所幸病童在高燒與休克症狀改善之後,視覺異常現象也陸續消失。小兒感染科醫師陳文發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通常在新冠病毒染疫孩童疾病痊癒2至6週的期間發生,詳細的致病機轉尚不明確,推測可能跟病毒感染後體內的免疫風暴有關,會導致全身多系統的發炎症狀,約有三分之一個案合併有休克症狀,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治療。院方指出,近2年在國外已陸續報導MIS-C重症個案,在10萬名確診孩童約有3.8人的MIS-C發病率,台灣目前染疫孩童個案數量已突破50萬人,相關個案近期應會持續發生,小兒部提醒,倘若孩子在感染後又再次持續發燒,伴隨著皮膚疹、眼睛發紅、草莓舌、腹痛或休克等症狀,須盡速就醫評估是否罹患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
【編者按】台灣在2000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法律地位;接著在2019年通過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國民得以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以避免死前遭受生不如死的無效醫療。然而事實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醫療團隊許多時候仍不得不違反醫學倫理「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一位急診醫學的資深醫師提出一個真實病例,與癌症奮鬥多年的末期病人在最後昏迷狀態下,因為家屬拒絕簽署DNR,使醫師不得不做了不只一次的急救。一位法律教授以「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寫出一個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最後一位幫忙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身心科醫師,以其專業寫出「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的呼籲。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激起各界更多的省思討論,最後能使台灣社會、法律、醫界對這重要的議題得到更好的共識。這是一個每天都在醫院發生的事情,正當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在醫院的某個病房就在上演這樣的情節。故事裡的人通常是已經重病無法挽回的病人,悲傷欲絕的家屬,深陷醫學倫理兩難的醫療團隊。但是大家猜看看這三方面—病人、家屬、醫療團隊—誰才是主角?吳先生77歲6年前診斷出癌症,經過一連串的治療,病情穩定了五年多。很不幸半年前疾病再度復發,而且這次病情反撲又快又猛。所以當醫師跟吳先生說明病情時,吳先生在太太面前跟醫療團隊說,這幾年的治療很辛苦,他不想再這樣子拖下去,他也知道家人捨不得他,所以他會再次嘗試治療看看。可是萬一這一次的療程效果不好,他寧願選擇緩和安寧照顧,讓自己可以好好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因此也完成了選擇不急救(DNR)以及接受安寧緩和照顧意願書的簽署。之後吳先生跟他的疾病奮鬥了一段時間,可惜似乎癌症佔了上風。最近半年吳先生幾乎都在住院,近三個月因為疾病的影響,人非常的虛弱也常常意識不清,可是如果醒來就會眼中帶著淚,要求陪伴的家人放手讓他可以離開。吳先生除了整天臥床,也無法自行進食,需要依靠鼻胃管與點滴來給予營養。再一次的感染發生了敗血性休克與呼吸衰竭,吳先生再次被送到加護病房。這一次,吳先生需要緊急的插上氣管內管,用呼吸器來維持他的呼吸。這時候醫療團隊陷入兩難,依照吳先生意識清楚時自行簽署的不急救(DNR)與接受安寧緩和照顧意願書,目前吳先生的確到了疾病末期,應該要遵照病人自己的意願,不做氣管插管、氣切,而轉由安寧緩和團隊接手照顧,讓吳先生沒有痛苦的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可是太太卻表示雖然他很想遵照先生的意思,但是兩個兒子有不同的意見,小兒子了解爸爸的辛苦,尊重爸爸做的選擇;但是大兒子卻覺得如果在這時候「放棄」維生醫療,就好像是自己殺了爸爸一樣,他希望爸爸可以多活一天是一天,即使身上必須插滿管子,而且吳先生應該也沒有機會再醒過來,他還是堅持醫療團隊必須用盡所有方法「救到底」。吳先生後來也做了氣切,在生命最後的兩個月,身上插滿了管子,為了維持血壓,醫療團隊必須給予充足的水分,但是病人在病情很差的時候身體根本代謝不了這些水分,所以當家屬來探視病人時,問醫療團隊說為什麼病人會腫成這樣,身上有傷口的地方也一直冒出水,醫療團隊也只能很無奈的說,那是為了維持血壓不得不的措施。吳先生終究沒有醒來,奇蹟也沒有出現。他在加護病房一堆維生機器的陪伴下,過世了。醫療團隊在這過程中盡力與家屬溝通,希望可以減少無效的醫療對吳先生產生的痛苦,也猜到了大兒子應該是捨不得父親離世所以無法放手,所以醫療團隊找了社工、心理師,最後會診了我這位身心科醫師。我還記得大兒子一開始還勉強保持禮貌,對我說,他知道我要說什麼,可是他勸我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他說我是精神科醫師,應該理解他對爸爸的感情,他是沒有辦法放手的。他知道爸爸正在受苦,可是他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沒有盡所有的方法,再怎麼樣他都希望爸爸還是有呼吸心跳,即使多一天都好。我記得我問過他,如果是他自己遇到這樣的情境他會怎麼選擇,他回答我說,如果是他自己他會選擇不要急救,他希望沒有痛苦的離世,可是這個是他爸爸,他一定要奮鬥到底。後來他乾脆拒絕我的探訪。病人過世後,我問了醫療團隊這個大兒子在病人過世時有什麼樣的反應,醫療團隊說他來見父親的時候倒是十分鎮定,平靜地幫病人辦理後續的手續。很可惜,我沒有機會再去關心這個大兒子,在父親離世後過得好不好,不曉得會不會在午夜夢迴,對於自己違反父親意願的決定,讓病人在過世前受盡折磨覺得不安。而他告訴我的,如果是他自己遇到生命末期,他會選擇不急救、不要用人工的方式去維持生命,但是對於父親,因為愛,他沒辦法放手。即使最後因為這樣的醫療決策,跟媽媽還有弟弟也鬧翻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這讓我想到前幾年看到的一齣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用自以為是的價值觀與方法,以愛之名,逼迫著孩子,結果反而讓孩子受盡痛苦。我不會懷疑人們對家人的愛,可是如果因著我們的愛,變成「只有我才知道你需要什麼」、「因為我愛你,你要照我的方式來」,會變成很恐怖的事,尤其是生死大事。當有一些急症發生而造成病人生命垂危,家屬對於醫療團隊提出DNR選項陷入困難抉擇的時候,我會提醒家屬,其實醫療團隊會提出來,就是因為醫療團隊判斷,即使經過急救病人可以暫時恢復呼吸、心跳、血壓,但是對於他的生命延續可能沒有太大意義,甚至很大可能會變成昏迷或植物人,醫療團隊才需要提出來討論;如果經過搶救預後會很好,醫療團隊根本不需要跟家屬討論這個議題,直接就會給病人最適切、最好的治療。我們都期待最好的結果,可是萬一結果不如預期,病人變成嚴重失能、植物人、長期昏迷,病人是最受苦的人。很難過地看到陳聰富教授寫的真實法院判例「一則令人悲傷的判決」,這個也是常常讓現場的醫療團隊陷入困難的原因,如果簽署了不急救同意書都還能告醫療團隊,那醫療團隊也只好違背專業與醫療倫理的判斷,做足那些會令病人痛苦的無效醫療。所以不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家人也不是你的家人」。尤其是病人,這些加諸在他身上的「治療」,那種感受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希望藉由此文能讓大家多多的反思,有時候我們的愛與好意,如果沒有尊重、了解與智慧,反而會帶來的是痛苦與災難。臺灣目前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都是希望可以保障病人的醫療自主權,但在現實醫療環境中,期望社會大眾、司法體系對這個議題能有更深的反思與共識,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家長注意!國內再傳MIS-C案例 醫師曝診斷5大要件
林口長庚醫院再傳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個案,病童為一名7歲女童,她於5月13日確診Omicron感染,本來已經在康復中,但距離確診日22天、6月4日早上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經研判症狀及檢驗,證實為MIS-C。醫師表示,對於家長MIS-C不須太擔心,但要留意5大診斷要件。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於臉書發文及接受訪表示,這一例已不知是全國第幾例MIS-C個案。此病童為一名7歲女童,她於5月13日確診Omicron感染,本來已經在康復中,但距離確診日22天、6月4日早上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發燒,最高燒至41.3°C。這段期間,她也有去過外面的診所看過,但發燒並沒有改善。6月7日,媽媽帶女童來到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就醫,吳昌騰看到女童眼睛紅,真的很像川崎氏症的紅眼睛,但因女童先前有確診病史,再加上高燒3天,心裡想難道又是MIS-C個案。因家長陳述女童有噁心、嘔吐、肚子痛、頭痛,更加深診斷為MIS-C。吳昌騰說,他和女童媽媽說覺得MIS-C時,媽媽也說有懷疑是這個診斷,因媽媽說,「她有注意最近的疫情報導。」經與女童媽媽解釋後,安排女童進行抽血檢驗,並監測血壓,抽血報告出來,該注意的指標及發炎指數都上升了,確診為MIS-C了,經安排住院開始治療。吳昌騰說,整理一下,女童症狀包括:發燒3天以上,皮膚黏膜為非化膿性結膜炎,腸胃道系統症狀有噁心,腹瀉,腹痛,另有頭痛及實驗室數據等。這幾天已討論很多MIS-C,家長們不需要太擔心。吳昌騰建議,家長可先了解相關症狀,注意小孩染疫後身體狀況。MIS-C這種症候群不常見,每10萬名確診兒童發病率於Alpha流行期間為54.5例,Delta流行期間為49.2例,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 3.8例。目前MIS-C診斷有五大要件,家長應多留意,包括:1. 新冠病毒感染證據(2-6周前)。2. 發燒,燒得很高,甚至會持續超過3天。3. 實驗室檢查顯示ESR、CRP或Procalcitoin等發炎指數上升。4. 並且具備至少兩項下列臨床特徵,包括:a.皮膚粘膜症狀: 皮膚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b.心血管系統: 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瓣膜或冠狀動脈異常等c.凝血功能異常D.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或腹痛5.臨床上需排除細菌性敗血症、毒性休克症候群等其他可能導致類似臨床表現感染。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211例死亡創新高 17歲青少年重症亡
全台今日本土確診7萬2921例,死亡個案突破疫情以來新高,單日來到21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個案中為全台第2例的青少年死亡,打過兩劑疫苗,5月30日出現症狀,但不幸在加護病房時出現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損傷,在6月1日過世。針對死亡的案例,羅一鈞說,死亡個案211人中有197人具慢性病史,137人未打三劑,83人未施打任何一劑疫苗,126人80歲以上,個案年齡介於90歲至17歲。今日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接種2劑疫苗,最後一次是5月打第二劑,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症狀,轉送急診;在急診室檢測新冠病毒陽性,血氧血壓偏低、氧氣濃度偏低、呼吸困難,插管使用呼吸器,收治加護,檢查確認肺炎跟呼吸窘迫,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治療,但不幸發生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損傷,在6月1日過世。羅一鈞表示,13到18歲青少年的目前累計2例死亡,前一例是15歲個案解隔後出現急性心肌炎,不幸過世,肺炎併敗血症。青少年累計重症4人,1人心肌炎、3人肺炎。此外,指揮中心也公布昨天口服藥物領用情況,陳時中表示,整體稍微少一些,但還是相當有效率,倍拉維9335份、莫納皮拉韋1743份,共1萬1078人份,單日10%以上的確診者會用藥物。全台空床率部分,南區持續增開病床,現在已開到1700多床,指揮中心將持續要求增開,並繼續監控。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575、增1青少年死 1兒童MIS-C燒7天送醫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中重症575例,另有211例死亡。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因肺炎死亡。另增一例MIS-C重症兒童個案,為5歲男童,疫後發燒七天送醫,所幸已出院。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11例死亡個案中,197人具慢性病、137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26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情形,送至急診血氧、血壓偏低,檢測PCR陽性,插管使用呼吸器於收治加護病房。診斷有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因併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損傷,不幸於6月1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4位,包括肺炎3例、心肌炎1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包括中症384例、重症191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30日確診,當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症狀,後康復解隔離。5月26日再度發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紅等症狀,因到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七天高燒至40度。6月2日再赴醫學中心就醫,發現結膜充血、發炎指數升高,超音波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擴大,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6月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43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2例MIS-C;其中1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