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9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乳癌
共找到
1104
筆 文章
-
-
2020-10-09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結婚3個月發現腫塊 我32歲得了乳癌
我是米娜,在32歲那年,也是剛與愛情長跑十年的先生結婚三個月後,日常洗澡中發現自己的胸部有個小小的滑動腫塊,生活中常常聽到女孩們有纖維囊腫的困擾,所以並不感到特別害怕,但為求謹慎還是去乳房外科做了檢查,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的超音波檢查,超音波下的影像圓圓的,很像纖維囊腫的樣子,當下醫師也建議可以觀察,等三個月後回診看看,或是可以選擇直接切片,這樣是確保最正確的情況了。很慶幸自己做了切片的選擇,確診乳癌的那天,我獨自去看報告,醫師詢問我是否已婚,要請先生過來,結婚到現在彼此還在適應新的身分,而先生以先生的身分為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病理報告。我身邊沒有人得乳癌,被宣判罹癌的當下腦中一片空白,我30出頭,結婚不到半年,飲食習慣也很健康,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至今沒有被解答,只是我已經不在乎答案,比起悔恨,努力生活是更重要的事。)得到乳癌比我想得忙碌,永遠有做不完的檢查以及困難的決定,不論是後續治療的醫院、主治醫師、手術的方式以及藥物的選擇,為此在一開始拿到報告後我看了幾位親友推薦的醫師,過程中也對這個疾病越來越了解,而了解似乎讓人比較沒那麼害怕,現在的癌症治療方式是很進步且多元的,同樣的病理報告在不同的醫院與不同的醫師考量下有個人化的做法,而能夠與患者溝通的醫師就是最合適的醫師,不用特別有名。當時在診間外的年輕面孔總是只有我一個人,與醫師談論後才知道年輕患者有許多要考慮的情況,包含乳房切除後的重建手術,或是化療之前的生育保存,這都是年輕人會遇到的情況。而不同於年長的患者,大多年輕人都還有經濟的壓力,孩子還小,工作該如何繼續,各種貸款也不會因為罹癌就暫停了。治療的過程很辛苦也很孤單,我開始將治療歷程記錄在網路上,才發現原來年輕病友比我們想像的多更多,而能夠最快走出低潮與接受自己罹癌的方式是找到與自己有共同生命經驗的夥伴互相扶持,「花漾女孩GOGOGO」以社團的形式期望可以幫忙到更多人,在社團中我們一同交換心情、舉辦各種活動。因為我們知道每個患者背後代表的就是一個家庭,女孩們是病人,是女兒、是妻子、也是母親,大家期待自己能夠度過治療的的辛苦,繼續陪伴家人孩子更多的時間,有乳癌病友曾經分享:「如果說生病有什麼好開心的,大概就是認識這群夥伴吧!」我們一起努力,走過治療辛苦副作用陰天的那段路,互相幫對方遮風擋雨,但也期待在天晴後繼續努力生活,生過病後,更能珍惜這個世界的美好,蛻變成更美更勇敢的自己。徵文/看見乳癌之後的天晴十月是乳癌防治月,聯合報、花漾女孩GOGOGO社團、諾華腫瘤(台灣)共同關心乳癌患者。抗癌的點點滴滴,堅持著度過種種身體不適,終能看見生命放晴之後的風景,生命軸的延伸必然有其意義,隨著乳癌發生日趨年輕化,越來越多更年期前就罹患乳癌的年輕病患,請用自身,或身邊親友抗乳癌的過程,看見延長生命的意義,以鼓舞其他病友。作品以500字為度,附照片者(JPG檔至少1M)優先採用,10月25日截稿。稿件請寄:電子郵件health@udngroup.com。郵寄:2216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4樓聯合報健康版,或傳真02-8692-5826。鼓勵以本名發表,來稿請附姓名、身分證字號、戶籍地址(含區、里、鄰)、通訊地址、聯絡電話、帳號(請註明分行),由聯合報刊出後奉酬。文章採用不另通知,未獲採用,恕不退稿,採用文章及照片同時選登健康版及聯合新聞網(udn.com),收錄於聯合知識庫(udndata.com),本報系海內外各報相關版面得選用轉載,不另支酬。
-
2020-10-07 癌症.抗癌新知
李健逢:癌症次世代定序檢測在精準醫療的角色
精準醫療時代,基因檢測成為焦點,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健逢表示,次世代基因檢測(NGS)與傳統的桑格定序相比,可大量對基因定序,大幅降低定序成本,不分癌種的全癌症篩檢也可適用,不僅肺癌、乳癌可以檢測,對於臨床上少見癌症也可適用,未來將成為常規的癌症基因檢測方式。在11月1日將納入健保給付的晚期卵巢癌的標靶藥物「令癌莎」(Lynparza),是台灣第一個綁定次世代基因定序才能使用的癌症標靶藥物,依規定須經過基因檢測確定有BRCA基因突變,健保才給付使用。健保給付標靶藥物,要確認是否有基因突變,令癌莎並不是第一個,許多肺癌的標靶藥物,也必須要確認是否有EGFR基因突變,在檢驗技術上,確認EGFR基因突變僅需確認三個熱點,無須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就能達成。李健逢預言,未來癌症基因檢測中,次世代基因定序的地位肯定會日趨重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針對標靶藥物令癌莎的使用,新增一項適應症條件,患者「基因體不穩定」也能使用。基因體不穩定是一個很龐大的概念,他解釋,癌症的發生建立在基因缺陷,發生基因缺陷可以有以下幾種情形,基因本身就有缺陷,或DNA重組修復出現缺失,或基因無法修復缺失,或基因產生傷痕後造成整體基因不穩定。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造成基因缺陷或不穩定,都得把所有的基因體掃過一遍才能得知,而傳統的基因定序是做不到「全掃」的功能,只能仰賴次世代基因定序。另外,美國FDA在今年六月批准「腫瘤突變負荷」(TMB)為次世代基因定序可執行的項目,台灣尚未有此概念。李健逢解釋,腫瘤突變負荷是一種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腫瘤突變負荷的指數愈高,代表腫瘤細胞沒辦法再修復DNA,將不斷累積突變,腫瘤細胞表面將不斷累積「不正常結構改變的蛋白質」。從美國近期核准的多項藥物適應症與檢測項目,都綁定了次世代基因定序,顯示其重要性與未來地位。但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檢驗結果就一定準確嗎?李健逢也提出了警訊,美國最大的一家精準醫療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於2018年召回800份的腫瘤突變負荷檢驗報告,原因為演算法出了問題,但很多患者都已經因為報告結果展開治療。日本是發展精準醫療最成功的國家,為了防堵基因檢測報告錯誤,他們成立了「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C-CAT),同時在如台灣的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檢驗報告由分子腫瘤委員會判讀,而癌症基因檢測報告的原始資料必須送交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李健逢表示,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等同是第三單位,協助檢視基因檢測報告結果的品質,透過採檢的原始資料重新驗算,運用的演算法得出來的報告是否精準,避免錯誤報告導致過度醫療等情形發生。台灣未來勢必要走向以次世代基因定序為主流的精準醫療,李健逢提出三大建議,採檢的原始資料一定要保存、醫院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比照日本成立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由小組做資料最後的判讀與提出治療計畫。同時也建議政府應強化民眾的教育,縮小檢測廠商與民眾知識的落差,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品質監控非常重要,但落實監測卻有一定難度,多建構專科參與分子腫瘤委員會,成立國家級的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6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石崇良:邁向精準醫療時代 檢測的管理策略
精準醫療的時代來臨,在管理上,衛福部次長兼任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在參加「精準醫療時代的全癌症治療」專家會議上宣示,基因檢測執行單位以醫療院所或醫療院所委託單位為主,執行項目以醫療目的,且需「有藥可醫」,需要提出治療計劃,不希望出現藉由基因檢測「撈錢」的歪風。基因全解碼已經多年,目前可以透過基因檢測幫助治療,從全球的研究顯示多聚焦在癌症治療上,台灣也以癌症治療為主軸,基因檢測目前仍在持續發展中,但世人對於基因的認識仍然有限,就算找出致病基因也不一定有藥可醫,但民眾在不瞭解情況下,恐掏出大筆積蓄尋求解答,最後卻無助治療。石崇良指出,基因檢測是精準醫療診斷與用藥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仰賴實驗室開發創新的基因檢測方式,目前尚未納管,為確保基因檢測的品質以及臨床應用的時效與技術創新,因此將依法管理。石崇良指出,基因檢測可執行的單位以醫療機構為主,因此,政府不認可非醫療機構直接對消費者銷售,也就是反對消費者基因檢測(direct to consumer genetic test,DTC),例如坊間推出的預測孩子未來體能發展基因、音樂發展基因等消費性值得基因檢測,則不被允許。石崇良指出,今年四月中旬衛福部已頒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草案」,將「實驗室開發檢測(LDT)」納管,待與各界討論決議後公告。對於LDT的管理方針有三大邏輯,第一,只能在醫療機構執行,非醫療機構除非醫療機構委託,否則不得執行;第二,無論是醫療機構或是被委託的非醫療機構,只能執行政府正面表列的檢測項目,而所有執行檢測的實驗室都必須要經過品質認證;第三,實驗室自行研發檢測試驗(LDTs)以基因檢測的項目為主,結果須由醫師判讀,不得由檢驗人員判讀。在運用上可分為三層面,(一)健康人未來的健康預測、(二)亞健康人的疾病診斷、(三)患者的特殊藥物篩選。衛福部許可的基因檢測目標,僅針對癌症篩檢治療、藥物不良反應、腫瘤藥物檢測、產前及新生兒染色體、遺傳代謝與罕病檢測、病原體鑑定等。換言之,台灣不准許針對「無藥可用」或「無法治療」的疾病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也稱為「藥物伴隨性檢測」,石崇良表示,若有醫療院所拚命替民眾做基因檢測,最後沒有治療,也沒有讓檢測報告發揮意義,避免這類情形發生,醫療機構若想執行基因檢測,必須先提出檢測基因後如何應用的計畫報告,交由衛福部審核,審核通過才能夠執行檢測。以肺癌為例,台灣多達五成以上的患者有EGFR的基因突變;三陰性乳癌的患者,約有二成有BRAC基因突變,這類已經非常明確找出基因突變的癌症類型,健保可以考慮協助給付檢驗費用,健保署醫審組長戴雪詠在會議中補充指出,目前已規劃,乳癌基因篩檢費用約在二到四萬元。#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6 癌症.抗癌新知
王正旭:精準醫療的益處與困境
精準醫療會落入金錢換生命的窘境嗎?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在聯合報「精準醫療時代的全癌症治療」專家會議中表示,台灣癌友自費醫療已是成常態。一旦罹癌,光是藥費可能就要一百到一百五十萬,乳癌一年藥費一百萬,肺癌每年藥費九十萬的例子,醫藥、檢驗費用成為癌友心中的痛,解方在於「健保、商保、藥廠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幫助病友。」王正旭說,精準醫療的精髓就是「對的藥物、對的劑量,在對的時機、用於對的病人身上。」精準醫療有三大好處,包括提升治療效益、減少副作用,以及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癌症的精準醫療,有助於延長癌症病人壽命達兩倍甚至更多倍,甚至是避免因為癌症導致死亡,副作用也比以前的藥物更輕微,病人的生活品質會好很多。王正旭表示,為了落實更適切的治療,醫師在臨床上確實常建議病人使用一些可能有幫助,但是健保還沒有給付的藥物,所以即便沒有確實的統計數據,但可觀察到台灣癌友自費醫療已是成常態,自費的癌友比比皆是。以黑色素瘤為例,王正旭指出,對照國際治療指引,台灣的臨床應用都受到一些限制,這也是許多專家討論不得已的結果。這並非代表台灣不希望照顧癌症病人,而是因為健保資源有限,希望把錢用在刀口上、讓最多人用到最好的藥物,所以就以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的規則做限制,篩出最需要、最有機會得到最佳療效的病人,才投以資源。這樣限制的結果,就是台灣採用較昂貴新藥的比率會比較低。王正旭表示,以已知對罕病、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很有幫助大分子藥物來看,其藥費佔率在台灣僅16%,遠低於先進國家的34%。如果能提高使用比例,台灣在減少病人副作用、延長生命、生活品質提升等治療成效才有機會達到與先進國家同樣的水準。王正旭表示,但現在台灣面臨了檢測與治療的錢哪裡來、兩者如何搭配等多重的困境,勢必要去思考,除了健保之外,還有什麼其他財源可以給病人幫助?王正旭表示,台灣人其實很愛買商業保險。平均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張保單,然而,97%民眾買的是保險是儲蓄型商品,只有3%是保障型商品,保單的設計也沒有跟上醫療科技的發展,真正發生重大傷病或癌症的時候,很難真正照顧到現實的需求。王正旭表示,有些癌症非常需要基因分析才能提供適切治療,臨床醫師要適當資訊才能判斷、幫助病人擁有選擇,這費用很可能是每個家庭遇到癌症時都需要準備的,萬一連這筆費用都付不出來,將是病家很深的痛。「健保、商保、藥廠三管齊下,才能真正幫助病友,」王正旭建議,健保應開源節流並定期檢討給付條件,商保應精確補位健保不給付項目,至於藥廠則應與政府共同負擔檢測費用。#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5 癌症.乳癌
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乳房 助罹癌女性恢復自信心
一名42歲陳小姐乳房雙側確診原位腺癌,且腫瘤位置靠近乳頭,經與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乳房特別門診醫師雷秋文溝通,採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內視鏡微創手術,結合整型外科乳房重建,外觀看不出傷口,陳女也恢復自信心。陳女洗澡時摸到乳房右邊有硬塊,超音波檢查確診原位腺癌,同時發現左側也有乳小葉原位癌,因雙側腫瘤位置都離乳頭很靠近,醫師建議局部切除或全切除乳房,她猶豫不決,轉而到苗醫乳房特別門診,雷秋文與她討論溝通後,決定同時進行雙側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雷秋文指出,乳房是重要性特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檢查確定陳女乳頭沒有被癌細胞入侵後,進行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手術,傷口藏在腋下或側胸,讓乳房外觀看不出來,再將乳腺組織從切口完整取出,結合整型外科做乳房重建手術。目前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高居第1,死亡率乳癌排第4位,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推展的乳房攝影篩檢,無家族病史的婦女,年滿45歲到69歲每2年免費檢查1次;二等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女性,可提早到40歲就開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10-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看病也要翻舊帳 看病人病歷
夫妻吵架。老公:「不愧是學會計的!」老婆:「學會計的又怎麼樣?」老公:「動不動就翻舊帳!」老婆:「不愧是做麻醉的!」老公:「做麻醉的又怎麼樣?」老婆:「炒飯的時候,一點感覺都沒有!」吵架會翻舊帳,人之常情,事實上,看病也要翻病人的舊帳,例如常常肚子脹而放屁就好,有很多原因,如果是以前肚子開過刀,例如胃或大腸手術或子宮切除,多少會在腹腔內造成沾粘,如果沾粘厲害,就會造成腸阻塞,此時就常會發生肚子脹,放屁就好的情形。如果以前沒動過腹腔手術,但常肚子脹,可能是膽囊有了石頭或肝癌很大了,或胃或大腸長了癌症,甚至胰臟長了癌症,都有可能。又如以前乳房動過手術,半年或一年後,腹部超音波發現肝臟有了腫瘤,那可能是乳癌轉移到肝臟。又如麻醉科醫師的重要性愈來愈大,因為麻醉技術愈來愈進步,例如近年風行的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只要一針打下去,病人就睡著了,等到檢查結束,病人就清醒了,真的一點感覺都沒有,而且很多病人還想多睡一會兒。此種無痛內視鏡檢查,內視鏡管子插進去時病人沒感覺,拔出時也沒感覺,比起以前無麻醉年代,病人哀哀叫、痛苦連天的年代,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02 癌症.抗癌新知
兒癌治療新突破 不限定癌症而以基因突變為治療方向
台灣經濟起飛的1960年代,一但家中的孩子被驗出罹患癌症,往往結局就是,家長對醫師深深致謝後,帶著孩子消失在門診中,一家人騎著野狼機車去墾丁,做最後一次的家庭旅行。過去,兒癌治癒率已達七成以上,不過仍有許多少見而難治的兒童癌症,威脅著一家脆弱的幸福。如今不分癌別的全癌症治療,廣譜抗癌藥為兒癌治療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指出,根據國內的癌症登記,每年有11萬名新發現的癌症病患,其中約有500名是兒童。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台灣兒癌發生率最高的是血癌,其他還有膠質母細胞瘤、分泌型乳癌、嬰兒纖維肉瘤、先天性中胚葉腎瘤、乳突甲狀腺癌等等。早年,當孩子發生不正常嘔吐、莫名其妙死亡,只能被歸列於「不明癌」,隨著兒癌醫師的訓練成熟、制定出標準化的治療方式、影像病理的進步、健保制度的建立,國內的兒童癌症治療成績斐然,整體存活率可以達到七、八成。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強調,兒童年齡還小,比較少是受到環境污染或是不良生活習慣所影響,往往是跟強大的基因突變有關,在基因變化上,很多是因為基因融合(例如:NTRK)和染色體重排有關,很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在治療上,劉彥麟指出,NTRK基因突變會導致許多不同的兒童癌症,例如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已經有第一個不分癌別,不分腫瘤位置,而以阻斷NTRK的廣譜的抗癌藥,率先在美國以孤兒藥的姿態,加速審查上市,成為治療兒童癌症的重要轉變。台灣也已經核可該類藥物上市,成為亞洲第一個引進廣譜抗癌藥的國家。劉彥麟指出,兒童癌症是少見癌,藥物市場小,因此新藥研發困難,過去,臨床上,經常是「適應症外的使用」,靠著前輩累積的臨床經驗,給孩子試試看用藥,醫師們常常需要向健保署專案申請藥物,隨時有可能面臨藥物斷炊,對病家與孩子都是很大的身心考驗。兒童癌症是癌症用藥的荒漠,事實上,根據美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NCI)兒童癌症的精準醫療研究,29%的兒癌病人可以媒合到適合的標靶藥物。劉彥麟呼籲,對於兒童癌症的用藥與檢測應該更為積極,每一個成功治癒的兒童,比起成人癌症,兒童的健康人年可以長達數十年,也就是說,未來這些兒童對社會仍有其貢獻,因而從治療的成本效益觀點而言,兒童癌症遠遠超過成人癌症,呼籲政府更為積極拯救兒癌病患。#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10-02 癌症.乳癌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劉宗瑀醫師表示,乳房X光攝影所接觸到的放射線劑量低,單次僅約0.7毫西弗,屬於相當安全的癌症篩檢方式,且若能定期每兩年接受檢查一次可及早發現乳癌病灶,及早治療即可有效大幅降低乳癌的死亡風險。乳房X光攝影是乳癌篩檢工具之一,可用以偵側乳房組織中是否存在鈣化點或微小腫瘤,若能早期發現異狀、早期治療,將能大幅降低乳癌死亡風險!然而,不少人會擔心乳房受到X光照射,是否可能增加組織癌變的風險呢?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指出,單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所接受到的放射量僅約0.7毫西弗劑量,仍遠低於每人每年接受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的1.62毫西弗;此外,美國保健物理學會亦指出,每年人體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並無明顯的致癌效應,因此民眾可無須過度擔憂。劉宗瑀醫師表示,相較於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可以觀察到乳腺結構是否對稱、是否具有異常的鈣化點,尤其針對摸不到、無症狀的微小異常組織更適合以乳房X光攝影以早期發現病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透過乳房X光攝影,可降低2至3成的乳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也提出台灣研究證實,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有效發現早期乳癌病灶,且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劉宗瑀醫師叮嚀,許多乳癌患者會擔心罹癌就必須切除乳房,但其實乳癌早期治療選擇多元,早期治療可望透過放射治療或局部手術以保留乳房的完整性,但實際治療方式仍須經由醫師評估處置,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預期與擔憂,積極接受治療才是重拾健康的良方。乳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腫瘤外科、乳房專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 劉宗瑀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01 癌症.抗癌新知
生命與金錢的拔河!「次世代基因定序」助癌症病患爭取治療時間
癌症病患想尋求標靶治療,必須有基因檢測的佐證,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眾所期待的檢測方式。NGS具有的三大優勢為,用極少的檢體,檢測多個癌症基因變異,所需時間也比較短,可以幫病患爭取治療時間,也可以進行較複雜的基因變異分析。但是檢測費用也很驚人,坊間的收費可能達十萬元,形成生命與金錢拔河的情況。一個癌症需要的檢測基因通常超過一個,傳統的基因檢測曠日費時,病患珍貴的檢體也會耗損,而癌末病患往往等不了那麼久,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健逢指出,NGS可以一次檢測數百個基因,提升時效、節省檢體。近期PARP抑制劑問世,在治療BRCA1/2突變的乳癌病患特別有效,李健逢說,BRCA1/2基因非常龐大且缺乏突變的熱點,導致在過去需要用數百個聚合酶鏈鎖反應,加上數百次定序才能完整解析,相當耗工、耗時,而NGS可以在兩天之內完成。簡單明確的基因突變,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法即可掌握,但是以NTRK1/2/3 這三個致癌基因來說,融合對象以及樣態可能高達100多種,且數目還增加中。李健逢指出,過去傳統的基因檢測很難詳細解析NTRK1/2/3基因變異,但NGS能有效達成。此外,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al burden, TMB) 更是一個只能由NGS檢出。李健逢解釋,如果乳癌病患卻檢測出肺癌的EGFR變異,醫師就要思考病患可能不是乳癌,而是從肺癌轉移而來,給予的標靶藥物就會完全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治療效果。對於常見的癌症,檢測標的治療藥物很明確,如果罹患少見癌症,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建議,目前治療的概念逐漸朝向全癌(tumor agnostic therapy),意即不分癌種,只要有可進行藥物治療的標的基因變化即可接受治療。目前台灣已核准的包含NTRK基因融合變異的腫瘤可使用NTRK抑制劑,以及dMMR/MSI-H/TMB-high(高度微衛星不穩定/細胞錯配修復機制缺失/腫瘤突變荷載高)的腫瘤可接受特定免疫治療。以NTRK基因融合變異為例,常常出現在少見的腫瘤,例如兒童的神經膠質瘤、甲狀腺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嬰兒型纖維肉瘤以及中胚葉腎瘤,以及成年人的少見癌,分泌型的乳癌、唾液腺癌、以及某些肉瘤。因此,少見的腫瘤確實是適合全方位廣泛性癌症基因檢測的。每一個癌症病患都應該進行基因檢測嗎?李健逢強調,基因檢測的目的是尋找配對的標靶藥物,部分癌症明確指向某些某些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乳癌的ER,大腸癌的BRAF,但以肝癌為例,目前仍無明確的基因突變與藥物,應該依據臨床醫師的建議,病患也不要一味的追求基因檢測與標靶治療。#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
-
2020-09-30 癌症.乳癌
莫非定律?愈擔心復發 乳癌愈易復發
45歲的陳媽媽幾年前被診斷罹患早期HER2陽性乳癌,術後即使採標準療程輔助治療,仍非常害怕復發,活在不安與焦慮感之中,導致內分泌失調,種種的心理壓力,讓她幾度失控崩潰大哭。難道是莫非定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說,標準療程結束後兩年內,陳媽媽的復發夢魘果然發生,診間常可看到像陳媽媽這樣的案例,因為活在復發恐懼,睡不好壓力大,反而更容易造成復發風險。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5%,但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乳癌依據不同類型,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HER2陽性乳癌,約占台灣整體乳癌人數約2成至2成5,因惡性度較高,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擴散和復發的機會比起其他乳癌類型高。研究顯示,HER2陽性早期乳癌、淋巴結陽性病患因癌細胞進入循環系統,即使術後接受化療、單標靶藥物健保標準治療,疾病復發風險偏高,10年疾病復發風險高達3成,現有的藥物無法有效預防癌症腦轉移,且仍有許多副作用。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指引建議,術後使用抗HER2標靶藥一年,為標準療程,也有雙標靶加化療或抗體化學藥物複合體可為病患治療選擇。然而,在手術後相較使用化療及單標靶輔助治療後,部分屬於高復發的危險族群,卻已經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可以接續使用。曾令民表示,今年8月在「早期HER2陽性乳癌」有新一代小分子藥物通過適應症,加強術後輔助治療,效果更顯著,國外研究證實,可再降低約3成的疾病復發率,即使未來不幸復發,癌細移轉至腦部風險也較低。但尚未納入健保,HER2陰性及淋巴未轉移乳癌患者目前無實證有顯著效果,不建議服用。此外,適應症尚未包含晚期患者。
-
2020-09-30 癌症.乳癌
她45歲確診早期乳癌怕復發喪命 醫師面前失控崩潰大哭
45歲的陳媽媽幾年前被診斷罹患早期HER2陽性乳癌,術後即使採標準療程輔助治療,仍非常害怕復發,活在不安與焦慮感之中,導致內分泌失調,擔心如果有一天疾病再臨失去生命,無法陪伴就讀國中的女兒,種種的心理壓力,讓她幾度失控在醫護人員面前崩潰大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是陳媽媽的主治醫師,他說,標準療程結束後兩年內,陳女士的復發夢魘果然又回來了,可怕的癌細胞並沒有放過她;過去診間常可看到像陳媽媽這樣的案例,因為活在復發恐懼,睡不好壓力大,反而更容易造成復發風險。雖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已高達95%,但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乳癌依據不同類型,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HER2陽性乳癌,約占台灣整體乳癌人數約2成至2成5左右,因惡性度較高,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擴散和復發的機會相比起其他乳癌類型也較高。據研究顯示,HER2陽性早期乳癌、淋巴結陽性病患因癌細胞進入循環系統,即使術後接受化療、單標靶藥物健保標準治療,疾病復發風險偏高,甚至可能面臨10年疾病復發風險高達3成,現有的藥物無法有效預防癌症腦轉移,且仍有許多副作用是病患無法接受的。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指引建議,術後使用抗HER2標靶藥一年,為國際公認的標準療程,也有雙標靶加化療或是抗體化學藥物複合體可為病患治療選擇。然而,在手術後相較使用化療及單標靶輔助治療後,部分屬於高復發的危險族群,卻已經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可以接續使用。曾令民表示,今年8月在「早期HER2陽性乳癌」有新一代小分子藥物通過適應症,加強術後輔助治療,輔助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國外研究證實,可再降低約三成的疾病復發率,且因為分子小可突破血腦屏障,即使未來不幸復發,癌細移轉至腦部風險也較低。曾令民說,新一代小分子藥物主要副作用是拉肚子,可透過提前給予易致腹瀉藥物解決,但目前尚未納入健保,一年療程恐就需自費上百萬元,HER2陰性及淋巴未轉移乳癌患者目前無實證有顯著效果,不建議服用,另外目前適應症中尚未包含晚期患者。
-
2020-09-30 癌症.乳癌
HER2+乳癌新希望 能降低復發率
「透過術後強化輔助治療,能有效降低早期HER2陽性乳癌的復發率!」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名29日表示,HER2陽性乳癌因惡性度較高,即使術後接受輔助性治療,復發率仍偏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指出,透過新一代的小分子藥物,用於術後強化輔助治療,可再降低HER2陽性乳癌約3成的復發率。HER2陽性復發率高根據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每10萬人中有78.9人罹患女性乳癌,較前一年發生率增加5.9人,為發生人數與發生率增加最多的癌症,且增加比率以早期發現者居多,人數佔比從102年至今穩定維持8成左右。不過,早期癌症存活率高,只要患者透過積極治療,病情已能痊癒或穩定獲控制,其中第零期、第一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5%。HER2陽性乳癌的病患,約佔所有乳癌患者的20-25%。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名指出,HER2陽性乳癌因惡性度較高,癌細胞擴散和復發的機率與其他乳癌相比也較高,因此除了手術治療,術後仍須接受藥物的輔助治療,才能有效避免癌症復發。但若為HER2陽性且淋巴結也呈陽性的早期乳癌患者,手術後即使接受輔助性治療,10年的疾病復發風險高達30%,仍還是偏高。輔助治療降低復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劉良智表示,乳癌的治療以手術作為切點,可分為術前與術後,術前輔助治療的目標在縮小腫瘤大小、提升治癒率,而術後輔助治療的目標在降低病人的復發率,儘可能避免復發以爭取更好的生活品質。劉良智指出,現在術後依照標準療程,不管是單標靶治療還是雙標靶治療,療程都是為期一年,而術後第2年及第3年存在一個復發的高峰,導致部分病患在完成術後標準療程輔助治療後,仍有極大的不安和焦慮感。但透過新一代的小分子藥物,應用於術後強化輔助治療,相較使用化療及單標靶治療患者,可再降低HER2陽性乳癌約3成的復發率。【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9-29 癌症.抗癌新知
每一種癌症都會骨轉移嗎?發生了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唉呀!」61歲的趙先生要從沙發起身時腳拐了一下,冷不防跌落到地上,正想要爬起身,卻因為右腳劇烈痛而動彈不得。家人見狀,連忙將趙先生送到急診室。經過系列檢查,醫師向趙先生與家屬說明:「趙先生罹患了攝護腺癌,且因病程屬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內,趙先生會輕易骨折便是骨轉移導致。」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難題,趙先生與家人只感到手足無措、說不出話來。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的癌細胞所謂的癌症骨轉移,就是癌細胞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醫師說,所有的癌症都可能發生癌症骨轉移,其中,又以攝護腺癌、非小細胞肺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這四癌的患者為高風險族群。黃志平主任進一步指出:「骨頭內部其實一直處於變動的狀態——由破骨細胞移去老舊骨質,造骨細胞製造新的骨質。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後,過度活化的破骨細胞會讓遭侵犯的骨骼變得越來越脆弱,進而引發骨骼疼痛、脊神經壓迫、病理性骨折等骨骼併發症。治療癌症骨轉移的重要骨骼併發症發生後,癌友會因長期的骨骼疼痛,生活品質降低;病程惡化後,還可能發生癱瘓需要臥床,工作將被迫中止;若需要進一步進行骨骼手術,醫療成本也會增加。因此,骨轉移對癌友的衝擊絕對不容小覷,若不及時控制,生活、健康、經濟將全面受到衝擊。 為了降低癌症骨轉移的影響,黃志平主任說,癌友莫名出現持續性定點骨骼疼痛,可千萬別輕忽,應趕緊向醫師反應,並遵照醫囑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確診骨轉移也無須擔心,今日已可透過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或靜脈注射的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骨轉移,患者僅須規律回診,就能控制骨轉移,延緩骨骼併發症發生。骨轉移日常保養重點除了藥物支持外,日常照護也很重要。黃志平主任提醒,在飲食方面,骨轉移患者營養補充的重點是要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目標是每天鈣質攝取達1000毫克、維生素D達400 IU(國際單位)。黃志平主任也建議,患者們若屬於外食族可以選擇購買容易的牛奶;食用富含維生素D與鈣質的黑木耳,則能一次補充所需營養;假使食慾不佳、食量較少,也可以考慮搭配鈣片或含有維生素D的營養品。在運動方面,很多患者會誤以為,癌症轉移到骨頭時,骨頭較脆弱就不該運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黃志平主任叮嚀,發生骨轉移後,還是建議癌友們在醫囑下,進行像是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緩和運動,藉此維持體力、心肺功能,以減少未來失能的機會。黃志平主任也提醒,所有的藥物都可能發生副作用,使用骨轉移的藥物,有1%至2%的機率發生顎骨併發症。因此患者在接受骨轉移治療之前,務必要到牙科檢查,先治療牙周病、牙結石、蛀牙等;在治療期間也得好好維護自己的口腔衛生,每天勤刷牙,避免拔牙或植牙等侵入性治療;治療期間若有牙口不適現象出現,應及早告知治療主治醫師。貼心小提醒癌友的存活期越來越長,但想要活得越來越好,就不可忽視癌症骨轉移治療的重要性。黃志平主任鼓勵,癌友治療癌症之於,也應好好與醫師配合,積極面對癌症骨轉移。除了規律使用控制骨轉移的藥物外,也別忘做好日常照顧。癌友與醫師齊心對抗骨轉移,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及生活品質。原文:
-
2020-09-28 癌症.乳癌
每天約7人因乳癌死亡!9大危險因子難避免,但這件事你可以做決定
乳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106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108年死因統計有2,633人死於乳癌,每天約有7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3位。乳房X光攝影檢查最有效篩檢工具 早期5年存活率超過9成乳癌並非不治之症。國民健康署指出,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實證研究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定期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6成是早期個案(0+1期);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延遲治療導致晚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則僅約3成。乳癌有9大危險因子 有乳癌家族史可提前接受乳房攝影檢查除了可以到醫療機構接受檢查,亦可利用衛生局所提供的社區癌症篩檢服務。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所以國民健康署除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外,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也具有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延伸閱讀: 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乳癌不一定會先在乳房摸到硬塊! 這些部位也要注意
-
2020-09-27 癌症.乳癌
粉紅健走風雨無阻 籲45到69歲婦女「報復性乳攝」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第一名、癌症死亡第三名,然而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前半年乳房篩檢人數明顯低於去年同期,7月後才開始回升。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癌)今與廣受上班族歡迎的插畫家「某人日常」合作,舉辦第十屆「粉紅健走」,雖然下雨仍有超過5000人報名。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天氣已趨涼爽,45到69歲婦女趕快走出來「報復性乳攝」!台癌董事長王金平指出,台灣平均每4分42秒就增加一個癌症病人,其中乳癌更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平均每天有將近39人確診乳癌,每天7人因乳癌離世。台癌指出,女性乳癌發生率在45歲開始大幅增加,三分之一乳癌患者在45到54歲確診,是台灣女性不容忽視的疾病威脅,然而,45歲以上婦女定期篩檢率僅四成,相較於日韓高達五、六成,美國高達七成,仍顯偏低。林莉茹表示,國人罹患乳癌年齡中位數是55歲,因此國健署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有213家醫療院所、84台乳房攝影車提供服務。45歲到69歲婦女或40歲以上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皆符合資格。今年1至9月累計63萬已接受乳攝,找到約2700名罹患乳癌者,當中六成是早期。第零期到第二期的乳癌5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遠高於第三期和第四期。林莉茹說,今年受疫情影響,3到5月乳攝人數明顯降低,到了7月才慢慢回升。為了彌補今年初篩檢人數的下降,國健署9月特別推出「乳攝車直接開到你公司」服務,只要工作單位有20人符合篩檢資格,打電話到醫療機構或衛生局就能協助媒合乳攝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乳癌有許多新的標靶藥持續開發出來,臨床試驗結果令人振奮,病友切莫一次治療結果不理想就放棄希望。在這個精準醫療的時代,他也建議有乳癌家族史的人可以考慮接受基因檢測,看看自己是否有相關風險基因,有助於早期的預防。台癌仿照成立「乳癌防治指揮中心」,呼籲全民練「五」功護乳,包括天天彩虹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五份、成年男性九份),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適時放鬆並遠出菸害,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做好定期篩檢。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在現場,帶領參加健走的民眾做「防癌熱身操」,搭配將練五功口訣結合身體活動,更加好記。●誰是乳癌高危險群?1. 具一等親(母親、姐妹或女兒)乳癌家族史2.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3. 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4. 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5. 未曾哺乳6. 初經早、停經晚7. 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資料來源/國健署
-
2020-09-25 癌症.乳癌
台灣乳癌發生率高 醫師:乳房重建資訊待提升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登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乳癌新增1萬3965人,比20年前成長5倍。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雖現在乳癌治癒率大幅提升,但部分病友除與疾病奮鬥外,還得面對乳房切除後的重建課題。據臨床觀察,治療中全切除乳房患者僅25%左右會進行乳房重建,與美、韓等國超過五成情形相比較低。但在條件許可與情況評估下,重建乳房不僅外觀與常人無異,更完善患者便利性與自信心,認為重建資訊有待提升。歐陽賦說,據數十年醫學實證經驗來看,乳癌與隆乳沒有任何的關連性,因此乳癌患者在切除乳房後,如有乳房重建需求,目前有自體移植、矽膠等選擇,得先裝置組織擴張器,讓預計植入的位置養出足夠的空間與組織包覆度,再進行下一階段的義乳植入。他說,乳房重建對病友來說,更重要的是重啟自信、重拾完整人生,就復建與術後心裡條件的考量下,乳房重建應不分年齡。他日前曾收治一名70歲女患者,因乳癌第三期切除乳房後,除沒自信、也減少外出,後決定振作,重建乳房來找回罹病前的生活型態,術後找回自信,更重拾最喜歡的溫泉泡湯消遣。罹患乳癌的網紅美妝達人崔咪,今也現身說法,表示在完成化療、皮膚狀況穩定後,今年七月底完成乳房重建,感覺重生、也更圓滿。歐陽賦呼籲,患者有需求前應須考量自身身體因素,如皮膚厚薄、術後胸壁的鬆弛程度等,與專業整形醫師進行討論,並確保所選產品的安全性,如通過TFDA許可、研究報告參考,並諮詢乳癌防治、重建等衛教資訊後,來選擇合適方式,助癒後重啟人生。
-
2020-09-25 癌症.乳癌
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乳癌」排第四 7種高危險群要當心
隨著飲食西化影響,肥胖比例增高、民眾在飲食中的賀爾蒙暴露也增加,加重了乳癌的風險,2019年女性的十大癌症死因中,乳癌排名第四,讓我們不得不重視乳癌這個隱形的殺手。女性的乳房是由乳腺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小葉的後段含有許多乳腺囊,負責分泌乳汁。乳房裡面還有很多的淋巴管,負責駐守防衛細胞跟吸收廢物,其中大部分會流至腋下淋巴結,這也使淋巴管成為癌細胞默默侵犯的路線之一。癌細胞大多是由正常細胞變異而來的,其中乳癌就是由乳腺管的上皮細胞或乳腺小葉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其中,乳腺管癌與乳小葉癌為大宗。以乳癌的轉移與否來區分原位癌顧名思義就是還侷限在乳房的腫瘤,但倘若癌細胞離開乳房開始侵犯,除了可以到附近的淋巴結,也有很大部分會轉移到骨骼、肝臟、肺臟,甚至腦部。如果轉移到肝臟大多份都無症狀,有的人會有右上腹疼痛的症狀;如果轉移到骨骼,最主要症狀是骨頭的疼痛,例如脊柱、骨盆、肋骨等。倘若轉移到肺臟,可能會有呼吸疼痛、咳嗽或喘的現象。而如果轉移到腦部,可能會出現意識改變、頭痛、癲癇、中風等症狀。乳癌常見症狀有哪些?外觀看到的部分包含:1.乳房有局部且形狀不規則的硬塊。2.乳房的皮膚或胸壁上出現固定沒消退的腫塊。3.乳房表面的皮膚有凹陷或橘子皮樣的變化、紅腫熱痛、甚至潰爛的情形。4.乳頭處出現凹陷且或不正常的分泌物,例如化膿或出血等。5.乳房表面的靜脈血管擴張及突起。6.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等。倘若有以上症狀,建議儘速至一般外科(乳房外科)就醫。哪些女性朋友可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留意呢?●有乳癌的家族病史,特別是母親或親姊妹曾患有乳癌者●未曾生育或三十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初經較早(11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任一側乳房曾經得過乳癌●飲食偏愛高脂肪食物●愛酗酒者●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上述這些都須特別留意,每天洗澡時為自己做乳房的觸診。倘若仍不幸罹患乳癌,千萬別灰心,遵從醫師的醫囑,配合治療,且不要誤信偏方,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房能保留下來的機會就越大。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的治療日新月異,舉凡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都提高了乳癌的存活率,以第一期乳癌來說,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可以說是各項癌症中預後最好的之一。最後,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必須做乳癌定期檢查●20到40歲高危險群的婦女,應每年接受一次乳房外科的理學檢查,若有必要,須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40到45歲的婦女,應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檢查。國民健康署針對45到69歲的婦女,或40到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可以到本院一樓的預防保健中心登記施作。
-
2020-09-24 癌症.抗癌新知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 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 運動好處多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建議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9-22 癌症.乳癌
乳癌揪團到職場檢查 滿20人即可申請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2017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不過,根據2017年國民健康調查,仍有女性覺得乳癌篩檢過程會不舒服、太忙、不需要而不接受篩檢。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健署現行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即日起企業女性員工只要符合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滿20人即可向當地衛生局或與國健署核可的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提出需求,巡迴車將開至該企業安排乳房攝影檢查,讓女性員工不會因工作而忽略定期檢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乳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高,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7年約有1.3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2019年死因統計有2633人死於乳癌,每天約有7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是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第3位。而在乳癌發生的年齡中位數上,也從2003年的50歲升至2016年的55歲。林莉茹說,乳癌透過篩檢,的確有機會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據2016年統計,台灣目前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之大規模族群篩檢,可顯著降低41%乳癌死亡風險。且透過篩檢能發現約六成早期(0期+1期)個案,以2012至17年統計,患者接受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若延遲治療導致晚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則僅約3成。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雖發生中位數約55歲,但也不代表年輕人以及男性就不會得,他收治過最年輕的女患者為19歲,也曾收治過一同治療的夫妻檔,但科技發達,乳癌並非不治之症,罹患後只要積極接受治療、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並定期追蹤,仍可延長生命。國健署今邀請曾令民理事長、華歌爾、中華電信等優良健康職場代表與會,呼籲更多職場揪團。國健署表示,全國共有213家醫療機構及84台乳房攝影檢查巡迴車可提供服務,今年1月至9月累積約有63萬人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已找到約2700名罹患乳癌者。
-
2020-09-22 癌症.乳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台大引進超級電腦助乳癌診斷
乳房超音波是常用來發現和早期診斷腫瘤的檢測方法,但是大量的影像資訊讓醫師需耗費許多時間閱片,若使用AI(人工智慧)輔助,就能在一秒內快速完成閱片程序,且偵測準確度達95%。然而發展AI,需要有強大的電腦運算能力,因此台大醫院引進新一代的AI超級電腦,藉由大量的運算能力處理巨量複雜的臨床影像和文字資料,提升智慧醫療發展。台大醫院今年2月成立智慧醫療中心,院長吳明賢表示,智慧醫療是未來醫療發展重要的主軸,尤其是在AI的應用是台大未來五到十年的重點。而智慧醫療的四個區塊,台大原已含括資料、人才、臨床轉譯,只差「運算力」。因此台大醫院耗資新台幣約1700萬引進兩套AI超級電腦系統DGX A100,預計可提升處理醫療影像的速度可提高兩倍效能、語言處理提升五倍效能,若搭配基因運算軟體則可提升2.25倍的效能。其中,台大將AI系統應用於輔助乳房超音波診斷,減少醫師閱片時間並提升準確率。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過去乳房超音波必須一邊掃瞄一邊看螢幕上是否有任何懷疑的腫瘤,一一記錄、一一拍照,但若是醫師經驗不夠或是不夠專注,則可能遺漏。新的掃描方式,則是一次性將全身做詳細掃描,透過AI系統可在一秒內快速閱讀完大量的影像,並定位出腫瘤可疑的位置,偵測準確度達95%、良惡性診斷準確度則將近九成。台大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則表示,目前AI系統在醫療上除了輔助影像診斷,也輔助偵測,不僅提升準確性,也改變醫療流程,加快速度。他舉例,過去送到急診的病人可能有腦出血,由急診醫師開立檢查,影像醫學部醫師則病人依照順序一個一個閱片,可能不會第一時間看到急診病人的資料。但透過AI系統,可以直接挑出危急病人,讓影像醫學部醫師在第一時間可以快速判讀,並將診斷結果回傳給急診醫師進行診治。除此之外,台大醫院也利用AI開發出肺結自動偵測系統以及心臟主動脈鈣化/脂肪全自動分析AI模型。吳明賢表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數據就像是石油,而開採石油需有良好的工具,尤其基因定序就像無字天書,利用AI系統可快速從中找出脈絡,進一步做到精準健康、精準醫療。
-
2020-09-22 養生.聰明飲食
烤香腸+烤魷魚為何不行?顏宗海教中秋烤肉健康9技巧
●香腸等加工食品,水煮熟後再烤;瘦肉或雞肉剝皮後烤●室內烤肉,使用電熱鐵板燒烤較安全,以防一氧化碳中毒●烤肉一定要搭配蔬果、無糖綠茶「一家烤肉萬家香」,烤肉已成為中秋佳節的全民運動,也是秋冬時節親友聚餐常見的飲食方式。許多研究已證實,高溫燒烤烹調食物,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HA)、異環胺(HA)及丙烯醯胺(AL)等致癌物,一旦烤肉吃過量,恐導致大腸癌、乳癌、肺癌等癌症發生,吃太多肉食也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中秋佳節烤肉香,許多人都愛吃,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建議,可以善用烤肉的小技巧,搭配食用蔬果、無糖綠茶,或改以低溫烹調,如清蒸、水煮等方式代替烤肉,就可以吃得很健康。食材要新鮮 生熟食分開處理衛福部八里療養院院長張介信提醒,在烤肉時,切記須注意食材的新鮮度、生食熟食需分開處理,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物,並落實勤洗手。高溫烹調食物,許多致癌物質即開始產生。顏宗海強調,在戶外通風處烤肉最適宜。烤肉燒炭時會產生一氧化碳,肉類及油脂高溫加熱易產生致癌毒物,若高溫烹調的時間越長,產生的量越多,尤其是焦黑的部分毒素最多,最好不要吃。含硝酸鹽加工食品 別跟海鮮一起吃國人愛吃烤香腸、熱狗等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加工食品,顏宗海說,這類食品經高溫燒烤,會產生可能致癌物質亞硝胺,要少吃,更不要與富含胺類的魷魚、秋刀魚、干貝等海鮮同時食用,以避免亞硝胺合成。顏宗海指出,香腸等加工食品可以低溫烹調,水煮熟後再烤,刞亞硝胺的生成會大幅減少。顏宗海建議,烤肉時掌握以下9技巧,可以吃得更健康。1.搭配一鍋蔬菜湯或生菜沙拉食用,泡一壺無糖綠茶,吃柚子等水果,以供給足量的維生素C、纖維質及抗氧化的解毒物質。但尿毒症患者,要限制食用生菜沙拉及水果。2.炭火升起不冒煙時,再把食物放上烤肉架,慢火烤較安全,可避免肉類受煙汙染且熱力較均勻。3.肉類沒有先醃過,不要邊烤邊刷醬料,最好在烤熟後再沾少量醬料食用,較健康。4.烤肉沾醬料最好以大量抗癌及抗氧化的蔥、薑、蒜、洋蔥,少量醬油、糖,適量的水調合稀釋,低鹽較健康。5.不易烤熟的食物,可先水煮熟再烤,如雞翅、雞腿、大蝦、蟹等。以減少高溫致癌物質及焦黑產生。6.用鋁鉑紙包起菜及肉來烤,如此食物受熱平均易熟,加上蔬菜可減少肉類高溫暴露,同時可提供抗癌物質,但要注意醬料應待食物烤熟後再塗抹。7.生食熟食要分開處理,使用不同碗筷刀板,以免汙染細菌,但一定要烤熟再吃,避免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發生。8.選用瘦肉或雞肉剝皮後烤,以避免肥肉、雞皮等燒烤時,抗生素殘留、油脂滲入食用肉中,增加毒素的攝取。9.在室內烤肉,使用電熱鐵板來燒烤較安全,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
2020-09-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的「傾聽」、「身體診察」遠比「開藥」、「高科技檢查」令病人安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討論醫師「病史詢問」、「身體診察」的重要。這幾年來台灣全民健保普及、醫療企業化、民眾迷信於高科技檢查,而導致醫師「病史詢問」以及「身體診察」逐漸不被重視,結果是醫療品質沒有改善,卻嚴重濫用醫療資源。我們藉由一位病人分享她的親身體驗,說出「醫師的傾聽、身體檢察遠比開藥、高科技檢查令病人安心」;一位資深醫師分享自己生病以後,感慨當年醫學生時代老師如何注重「問病史與做身體診察」,而今他所看的醫師竟然都不注重這些「基本功」,只是安排他做各種高科技檢查,最後還是透過一位醫師的身體診察才得到診斷與治療。我們利用這機會,由醫學教育立場除了探討physical examination 的重要性,並建議過去沿用多年的中文翻譯「理學檢查」全面改為更達義的「身體診察」,並呼籲社會大眾能更瞭解看醫師並不是一定要做高科技昂貴的「檢查」,更重要的是能夠對醫師陳述自己的病史以及耐心接受身體診察。希望政府與醫院思考,到底健保給付制度與醫院經營者扭曲了多少醫者的行為,而增加了多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約莫三年前,我患了不知名的頭痛,當時曾經找遍中西醫,從各式儀器的檢查到事後的作息調養,雖沒有完全痊癒,但有得到稍緩的紓解。直至今年初,我又因情緒關係,頭痛再啟,痛到痛不欲生,失眠,焦躁不安……所有負面情緒全湧上來,一向排斥服用藥物的我,雖然痛楚仍堅持這個原則。2020年是打我出生以來,遇到最為棘手的疫病,不僅在台灣,全球已大肆漫延的新冠肺炎,不是急的症,儘量不往醫院,我是乳癌的後續追蹤患者,因為疫情之故,原定的就診也全取消了。只是,這頭痛已讓我懐疑自己腦部是否長了不好的東西,才乖乖地掛號就醫。我找了一位從來沒看過他診的醫生,三月初看診這一天,我抱著希望,可以藉由醫院的精密儀器幫我檢查出我頭痛的真正原因。進入診間,醫生笑瞇瞇又親切地問我為何就診?告知狀況後,醫生要我依他的指示做動作,包括蹲下、站起、金雞獨立、左右腳單腳彈跳……等等,我全一一無礙地做到。結果,醫生給我的評論是:「妳很健康,沒有病。」我問須要安排檢查嗎?答案是:「沒必要。」他像是無厘頭地問我:「妳有宗教信仰嗎?有運動習慣嗎?」我回有。最終的醫囑建議:「回去依自己的宗教信仰做功課,每天定期運動,依例每週至少爬山走步道一次,三個月後,再回診。」很奇怪的是,我沒有質疑醫生的看診醫囑,反倒是我的朋友,第一時間生氣的說,哪有這樣的醫生?沒經科學檢測就妄下斷言,沒作相關檢查也罷,竟然連藥都沒開。回來後,我每天進行我的宗教功課,每天健走或瑜珈儘量不中斷,不到一個月,頭痛從劇痛,漸漸緩解到微痛,心情和情緒也漸漸平和和自我脫困。後兩個月,奇蹟似地,頭不痛了,失眠也得到極大的改善。六月初,我原想取消回診的預約,想想,認為自己應該有責任去向這位醫生回報我的況。回到診間,報告我的情況,醫生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我們就像朋友一般對談醫病經驗。我是乳房原位癌的追蹤患者,算是常跑醫院的常客,由於我對動不動就吃藥的排斥,除了家族性高血壓,定期服微量血壓藥之外,如果醫生要開藥常會被我要求不要開,我不吃,開了就是浪費醫療資源。他聽到我這席話,像是遇到知音一般,希望我這樣的觀念可以由我以病人的角色來述說,能推廣給普羅大眾。我東拉西扯了這篇心得,不外乎希望藉由我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就醫的民眾,外顯生理的病痛,不是一定非經由藥物才能得到改善,或許先從自己心理層面的自我療癒就可以獲得改善,也讓自己不必服用過多藥物增加肝臟的負擔,更能節省醫療資源,為我們台灣完善的健保制度永續經營盡一點心力。
-
2020-09-18 癌症.乳癌
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預防乳癌專家建議這樣吃
每年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張金堅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預防乳癌,應避免攝取高糖、油炸、燒烤類食物,尤其是珍珠奶茶、可樂等高含糖飲料應少喝,盡量選擇食用天然、不含添加物的食物,並配合運動,都是對抗乳癌的最佳利器。張金堅說,乳癌發生原因很多,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常喝酒、初經早或停經晚,或是外食族常以塑膠袋裝熱食的環境荷爾蒙等,都可能增加乳癌風險。國內乳癌多發生在40到55歲女性,較國外年輕,相關防治很重要。女性要怎麼拒絕乳癌上身?張金堅說,健康身形很重要,現代人幾乎攝取過多營養,而「肥胖」可能導致乳癌,也可能使已治療的患者再度復發,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材、不含添加物的食物為主,多吃優質蛋白質和蔬菜水果。即便是吃下午茶,也可選擇如堅果、藜麥等,含抗氧化物與蛋白質含量高的健康食材,而不含糖的黑巧克力也具抗氧化功能。張金堅提醒,女性應定期透過如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檢查,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據統計,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民眾應善用。乳癌防治基金會與飯店合作,推出限定公益下午茶,食材以代表溫柔堅毅的粉紅色做為主題,所得15%將捐贈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0-09-18 癌症.乳癌
乳癌防治基金會跨界公益下午茶 宣導乳癌防治為愛齊跑
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與台北遠東飯店、美麗佳人雜誌跨界合作,推出響應乳癌防治月的期間限定「粉紅十月時尚公益下午茶」,以代表溫柔堅毅的粉紅色做為下午茶主題,所得將捐贈15%予乳癌防治基金會。同時,乳癌防治基金會也協助美麗佳人雜誌,10月24日將於淡水漁人碼頭舉辦裙擺澎澎RUN路跑。今邀來藝人黃子佼、徐若瑄擔任公益大使,呼籲民眾不受性別侷限,穿上粉紅澎裙,向發起人Bob Carey致敬,並以行動力支持乳癌防治的重要性。而民眾只要報名該路跑,就會從報名費中撥款50元,給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作為研究發展之用。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乳癌一直是國內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每年超過萬名女性罹患,約2000人因此喪命,且乳癌多發生在40到55歲中間,相關篩檢跟防治很重要。張金堅說,「粉紅十月時尚公益下午茶」的食材包含堅果、枸杞,沒有有過多添加物。他打趣地說,其中有款甜點造型,做得非常像基金會雙雁標示,像是女性的乳房,象徵團隊合作與走向光明的精神,希望關心乳癌防治的民眾多多響應。
-
2020-09-17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去年揪3.1萬癌前個案 國健署籲民多利用四癌篩檢
癌症已為多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但定期檢查有助早期發現病變並治療。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研究數據顯示,四項癌症篩檢服務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口將癌及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國健署持續補助四癌篩檢服務,去年更揪出3.1萬名癌前病變與約7000名癌症個案數,但今年因新冠疫情而使篩檢數有所下降,呼籲民眾把握自身權利,可至全國6000多家醫療院所接受癌篩,守護自身健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為擴大篩檢服務,國健署自2010年起與醫療院所合作執行「癌症醫療品質提升計畫」,全面推廣四癌篩檢服務,至今成效頗佳。參與該計畫的219家醫療院所,執行約286萬篩檢服務人次,佔全國總量58%,揪出3.1萬名癌前病變與約7000名癌症個案數,使得民眾能盡早治療,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而計畫自2010年起至今,共成功搶救32.2萬人與家庭的健康,今年更有54家推動癌症篩檢的績優院所獲表揚。依國健署統計數據,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及吸菸習慣之男性26%口腔癌死亡率;每3年至少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不過,據國健署6月的癌症篩檢資料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全國四大癌症篩檢量整體下降1成5,可見新冠肺炎期間的確讓民眾減少去醫院檢查的意願。王英偉呼籲民眾,在新冠期間除防疫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外,在報復性旅遊之餘,定期癌症篩檢也不可少,民眾可向所在地醫院或衛生局洽詢。
-
2020-09-16 癌症.乳癌
93歲嬤抗乳癌 術後恢復良好
乳癌是造成婦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銀髮族婦女常因對疾病不了解,害怕手術不順利、化療太可怕或認為生命所剩不多等因素,不願意積極治療,導致罹患乳癌後,生活品質變差,存活時間變短。嘉義市陽明醫院乳房專科醫師蕭維強指出,銀髮族面對乳癌要「積極面對,有效治療」,才是正確面對疾病的態度。蕭維強說,年齡老化是台灣目前的趨勢,乳癌對銀髮族女性是一個重要課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銀髮族面對乳癌都偏向保守治療或不治療,但其實只要少量口服藥物就有一定的療效。他舉例,93歲女士平日獨居,活動自如,自己上街買菜,自我照顧能力良好,有一天,自己摸到乳房有腫瘤,來門診檢查,切片證實為乳癌臨床第二期,醫師建議乳房全切除相關治療,病人順利出院術後恢復良好,自我照護如舊。另起案例是95歲女士,因失智在安養中心,照護人員發現住民右乳房腫瘤,由家屬帶來門診,經切片病理證實為乳癌,腫瘤大小約5公分皮膚已有橘皮變化,告知乳癌可能為三期,家屬討論後決定讓病人接受藥物治療,給予抗荷爾蒙藥物治療3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目前持續治療中。
-
2020-09-14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面對巨變 癌症資源「一網打盡」
門診有位初過30歲的病友,才剛升任小主管職的她,發現乳癌的當下,各種問題紛沓而來,似乎一瞬間美好的前景即將落空。面對疾病,她擔憂跟不上各樣醫療選擇,也擔心無法照料家人及自己,又不免憂鬱因為治療中斷工作,極可能影響職涯後續升遷甚至生計,人生至此還有什麼選擇?台灣癌症發生率上升,然而醫療進步,讓罹癌病人有較高存活期,因此更迫切需求更多「醫療之外」的支援及資源。擔任腫瘤科醫師多年,很早就與夥伴們發現癌友真切的需要:癌友除了希望活得長,也需要活得好。資源中心 助她面對巨變這位病友第一時間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就在即將接受化療之際,變成「少奶奶」的她害怕嚴重落髮,不知如何面對外觀巨變。幸而團隊個管師轉介她到院內「癌症資源中心」,並前往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希望小站,得知可義乳胸罩或植入義乳、租借假髮或頭巾,還有營養、心理、生活照護、講座課程、病友會等資源。在恐懼不安一掃而空後,她在不影響職場表現下,完成療程,積極安排未來亮麗的人生,繼續在工作崗位發光發熱,進而結婚育子。爭取癌友高品質生活這就是我們多年推動「醫社合作」,讓醫療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癌友存活,同時爭取高品質生活、順利回歸社會。建構全人、全程、全方位三大照護,包括了解疾病、治療副作用及照護等正確資訊,以及提供合宜的心理支持、社會資源、經濟、生活改變等,這才是癌症治療的最大目標。在發展醫社合作,結合醫院與社區資源,打造癌症病人無縫接軌的照護模式的前景下,衛福部國健署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全台80家醫療院所設置「癌症資源中心」,讓病人及家屬第一時間了解癌症治療及罹癌後的可能支援,10年共陪伴癌友逾百萬人次。癌症資源中心 整合資源然而80家醫療院所的癌症資源中心,似乎仍不足提供全台癌友需要,我們積極與各地醫療院所、病友團體、社區民間機構合作與連結,推動全台醫院成立「癌症資源中心」,並於2010年建立「台灣癌症資源網」(http://www.crm.org.tw),透過資源搜尋服務,加上免付費專線(0809-010-580),提供更即時的支援。今年,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癌症防治基金會全面升級成「台灣癌症資源網」,讓癌友可選擇個人關注的癌別、資源、地區、還可輸入地址或開啟定位功能,讓癌症資源網提供13項資源,如癌症資訊、營養相關、病友交流、康復用品、醫療院所、心理諮商、補助給付、輔具資源、交通協助、相關單位、照顧服務、篩檢資訊、臨床試驗、保險諮詢,「一網打盡」,加入會員即可直接線上報名活動、申請補助。讓癌友活得長、活得好,不僅是癌友及家屬的期望,更是醫療及社會共同成長的契機,我們一起努力。
-
2020-09-12 科別.骨科.復健
風險高於乳癌、前列腺癌 無聲無息隱形殺手─骨質疏鬆
衛福部新營醫院骨科醫師林孝儒今天提出兩個案例,呼籲民眾不要忽視無聲無息的隱形殺手─骨質疏鬆,除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死亡率也不容輕覷。第一例是70歲張爺爺,年輕時工作忙碌,經常應酬喝酒、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面對自己越來越矮的身高,也當作自然老化而不以為意。最近洗澡時不小心跌了一跤,就造成髖骨骨折,緊急入院開刀後,才知道自己早已患有骨質疏鬆症。另一例82歲王奶奶,曾經被診斷為骨質疏鬆卻拒絕就醫,認為多喝牛奶,多吃小魚乾,並服用鈣乳就已經足夠。早上起床時在家裡跌倒,頓覺腰部疼痛劇烈,像脊椎已經跌斷了似的,經過非常久時間無法自行站起來,趕緊電話通知正在上班的兒子回來,勉強攙扶至醫院骨科門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經診查發現腰椎壓迫性骨折,王奶奶從此生活品質更加下降。林孝儒表示,骨質流失是隨著年齡老化必然會面對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骨質疏鬆已經是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依照台灣平均壽命計算,約3分之1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肢骨折,其風險高於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男性也有5分之1的風險,且風險高於前列腺癌。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約50%患者將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而每次骨折之後,再出現新骨折的風險呈指數形式增高。林孝儒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同時具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腦中風、巴金森氏症、器官移植、癌症、腎臟透析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相對增加;依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女性約為11.2%,男性則高達18%,死因以長期臥床引發之感染為主。「預防重於治療」!林孝儒醫師建議,民眾可以改善日常生活行為,戒菸、戒酒和減少含咖啡因飲品,去除危險因子、增加鈣和維生素 D3 攝取量、從事荷重運動、肌力增強運動和平衡訓練,強化骨量和體能並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以防範骨折。他也提醒要注意以下4個危險信號:第一個:身高跟年輕時相比少4公分;第二個:體重過輕、BMI
-
2020-09-10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易復發 標靶藥物助延緩
卵巢癌為「最棘手的婦癌」,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難以早期發現,部分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治療後復發率高。患者經歷手術搭配化療後約有七成會在三年內復發,之後深陷不斷治療與復發的循環中。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是醫療上一大課題。近年癌症治療走向精準醫療,目前已有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卵巢癌患者研發出標靶藥物,延緩復發時間從5.5個月延長至19個月,整體存活率也從35個月延長至51個月。一年半後面臨疾病復發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秘書長暨三軍總醫院婦產部部主任張正昌表示,卵巢癌初期僅會有類似腸胃道症狀,如腹脹、腹痛等,常讓女性忽略,當腹脹、腹痛嚴重到影響生活並長期存在,意外發現到的卵巢癌幾乎都是晚期。張正昌表示,等到卵巢癌蔓延腹腔產生腹水或遠端轉移,通常都已是第三、四期,這類患者在臨床上幾乎是超過一半以上。卵巢癌標準治療以手術為主,先透過手術減少腫瘤體積,再做化療,結束療程後,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享有不錯的生活品質,但一年半過後,通常會面臨到疾病的復發。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張正昌表示,治療後礙於體內已產生抗藥性,距離下一次復發的時間會隨著復發次數增加而縮短;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王毓淇表示,多數患者復發到第三次時,生命亦即將走向終點。卵巢癌的治療,臨床上要克服的就是「延長復發時間」,讓卵巢癌成為慢性疾病。近年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是指透過基因檢測,瞭解患者體內是否具有特定基因的突變,以致後續的治療上「投其所好」。王毓淇表示,以卵巢癌為例,已發現與BRCA1及BRCA2突變有關。據統計,我國約有二成的卵巢癌患者帶有BRCA基因突變。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會有四成的機率罹患卵巢癌,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有二成的機率發生卵巢癌。PARP抑制劑治療成效佳王毓淇表示,卵巢癌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化療與血管新生抑制劑外,還有近年上市的口服PARP抑制劑。PARP抑制劑透過抑制癌細胞的修復路徑以延緩疾病的復發,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且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成效更佳。王毓淇說明,根據國外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過手術及化療的患者,且有BRCA基因突變,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治療,連續追蹤三年,高達六成疾病未復發,相對於服用安慰劑僅兩成患者未復發,顯示效果極佳;張正昌表示,現在無論是接受第一線治療或是復發後的卵巢癌,完成標準治療流程後,再使用標靶藥物以延緩復發來「維持戰果」已成為主流觀念。年度健檢可做陰道超音波張正昌呼籲,女性面對卵巢癌,必須要有「預防」的觀念。建議年度健檢時,可以做陰道超音波,尤其是家族有乳癌或是卵巢癌病史的民眾更應定期檢查,若能早期發現,可以透過手術達到極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