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乳癌
共找到
1104
筆 文章
-
-
2020-09-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事前、事後傻傻分不清楚?「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安全避孕!
享受性愛歡愉之後,該如何避免懷孕而當上「意外」爸媽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黃品臻藥師,為大家說明事前、事後避孕藥的正確服用方式。(1)事前避孕藥 事前避孕藥含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與「黃體素」,藉長期穩定服用,使女性體內維持一定濃度的荷爾蒙:當雌激素濃度偏高,卵巢便不會排卵;當黃體素濃度偏高,子宮頸黏液會增加,精子難以通過子宮頸而與卵子結合。事前避孕藥需長期、穩定服藥才能達到效果。每天定時服用1顆,睡前或與食物併服可減少嘔吐、噁心感。在藥品包裝方面,可分為21顆裝與28顆裝:21顆裝全數含藥,連續服用21天並停藥7天,再開始下一週期的避孕藥。28顆裝適合記性較差者,部分含藥、部分不含藥,先每日連續服用含荷爾蒙的藥錠,再服用無作用的錠劑,不必停藥。首次開始使用時,可於月經出血第一天開始吃,連續服藥7天後,才具避孕效果,頭7天內仍需同時以其他方式避孕(如保險套)。無藥日期間(停藥7天或服用無作用錠劑的日子),因少了荷爾蒙的維持,子宮內膜會剝落、月經來潮。無藥日結束後,不論經血停止與否,都要從第29天起開始新的服藥週期。萬一忘記服藥怎麼辦?若延遲時間未超過12小時,想起後立刻補服,下次再回復正常的服藥時間;若延遲超過12小時,此時避孕效果可能降低,在想起時補服前一次漏掉的劑量,當天的藥量仍按時服(想起當日需服用2顆),之後依正常時間、劑量服藥。若曾漏服超過2小時,補服藥品後,未來7天內需採額外避孕措施。(2)事後避孕藥如果在性行為時缺乏防護措施或避孕失效(如保險套破裂等),可用事後避孕藥緊急避孕,主要是抑制或延遲卵巢排卵,或使子宮頸黏液增稠、降低精卵結合的機率。事後避孕藥可分為兩代:第一代高劑量黃體素(Levonorgestrel)、第二代黃體素受體調節劑(Ulipristal acetate)。第一代Levonorgestrel建議在性行為後72小時(3天)內服用,第二代Ulipristal acetate建議在性行為後120小時(5天)內服用,愈早服用避孕成功率愈高。事後避孕藥僅對當次性行為有保護作用,不建議在同一經期內重複服用事後避孕藥,以免擾亂月經週期。不論事前或事後避孕藥,皆屬醫師處方藥,若有心血管疾病、肝功能障礙、乳癌等情形,不宜以避孕藥作避孕方式。食藥署提醒您,女性的受孕能力原本就會隨著年紀而下降,若服用避孕藥多年之後又突然計畫懷孕,很有可能會因為年紀或其他因素影響受孕機會,且避孕藥的種類繁多,劑量也不同,第一次服用時還是建議請醫師先行評估後,由醫師替您開立最適合的口服避孕藥,以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服藥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確保長期服藥的健康品質。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威脅這些族群最慘 慢性病及高齡死亡率高10到15倍
由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所主持的跨領域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今由陳秀熙分析弱勢族群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指出種族和社經地位的不平等已經被證實是疫情持續傳播、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則指出,慢性病患及高齡者罹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是健康年輕人的10到15倍。陳秀熙表示,美國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非白人都高於於白人,其中又以非裔人士差距最大,其死亡率是白人的2.4倍。最新美國醫學期刊報告顯示,家戶收入低、家戶內擁擠程度高、建物規模小、失業率高、平均地價低,孕婦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越高。緬甸現在爆發本土疫情,也可以發現當中沒有國籍的難民,羅興亞人,其人權和醫療照護的既有困境,都因疫情雪上加霜。另有研究分析美國工作場所群聚感染也發現,以西班牙裔與非白人為主的第一線工人佔73%,而且58%工作場所群聚感染發生於製造、批發貿易、建築業,男性比例明顯較高。在美國,參與瑞德西韋藥物臨床試驗的弱勢族群比例也偏低,未來即使有機會發展出有效治療藥物,弱勢族群取得藥物的機會和可近性也比較低。陳秀熙指出,在南美亞馬遜流域原住民現在也深受疫情所害,沿河城市城鎮人均死亡率最高,是全國平均的三倍以上。亞馬遜河航跨八個南美國家,掌握三千萬居民重要命脈,船隻供應貨品及人的運輸。原住民特性是基因純性高、缺乏免疫力、醫療資源與知識缺乏,今年三月有英國遊客去亞馬遜州首府旅遊確診,河流傳播病毒,加上脆弱的醫療體系、非法礦工等隱憂,偏僻村莊深受其害。透過船隻運送救護車,必須航行數小時能救到一個人,即便用飛機,也有許多病患在飛機運送過程中喪命。張金堅根據中國疾病防控中心研究指出,4萬4600個確診病例,雖然不到半數有潛在疾病,但結果發現,沒有健康問題者死亡率只有0.6%,但有慢性病者死亡率明顯較高。前五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0.5%)、糖尿病(7.3%)、慢性呼吸器官疾病(6%)、高血壓(6%)、癌症(5.6%)。以年齡層分,年紀越大死亡率也越高,80歲以上死亡率高達14.8%,70到79歲死亡率8%,60到69歲死亡率3.6%,50到59歲死亡率1.3%,49歲以下各年齡層死亡率都不到1%。陳秀熙強調,疫情的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必須要納入女性、孕婦、兒童與青少年、失能者、難民、老人、重大疾病者、需要人道關懷者、少數民族、愛滋病患、性別少數。從法律地位、歧視、語言障礙、財務困難、難以自理、社會隔離、醫療資源及資訊進用困難等多方條件上給予支持,包括提供多種溝通形式、提升翻譯系統、提供非歧視性的使用權等方式,使其具有行動力。張金堅也提醒,居家檢疫或隔離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衝擊,弱勢族群、確診者、年幼兒童、年長老人、第一線醫護人員所承受的心理影響比正常人更嚴重。成年人面對兒童要保持冷靜,讓孩子有安全感,要有同理心,不迴避談論目前狀況,但當疫情擴大時要限制他們看電視報導。張金堅強調,重點是,要讓兒童感覺自己也能保持自己的健康,保持正常作息,提供正確訊息給孩子。對居家隔離的孩子,可以鼓勵班上同學輪流打電話關心問候關懷,而不是嘲笑躲避。如果發現兒童身心狀況情況惡化,也要尋求小兒心智科專業協助。
-
2020-08-31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影響 口腔癌篩檢量比去年少1成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避免去醫療院所,依據衛福部國健署6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全國四大癌症篩檢量整體下降了15%。隨目前疫情趨緩,癌症篩檢量已逐步回升,但7月統計,最受影響篩檢意願的是口腔癌篩檢,相較於去年7月底,仍減少10%。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呼籲,現在疫情趨緩,大家都來做癌症篩檢,民眾報復性旅遊之餘,更要「報復性癌症篩檢」。國健署統計,今年7月,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篩檢量已超越去年同期,乳癌篩檢量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1萬人次,王英偉特別提醒,目前累計參加篩檢人數已達202萬人次,符合資格民眾應趁著疫情趨緩,到全國6000多家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癌症篩檢的相關資訊,接受篩檢,早篩檢早治療。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終其一生每14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大腸癌,男性每2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口腔癌,女性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而女性每89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子宮頸癌。有人覺得癌症不會找上門,心存僥倖或覺得身體沒有症狀,不需要篩檢。國健署呼籲民眾不要害怕篩檢,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以大腸癌為例,經由篩檢發現的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的早期癌,只需經由大腸鏡檢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營養師條列4重要關鍵
肥胖,是導致脂肪肝、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乳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直腸癌等疾病的危險因素。為了維持健康身體、保持窈窕身形,飲食配合運動,是最有效的體重管理方案。偏激減肥易致健康亮紅燈 適當攝取油脂助維持體內運作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說到「控制飲食」,大家都會直接想到:減少澱粉、油脂攝取量。因此,有人只吃水煮餐,食物都過水去油,但也因為偏激的減肥手法,導致健康亮紅燈,還差點得了憂鬱症。適當的攝取油脂,才能維持體內正常運作。潘富子說,脂肪是人體必要營養素之一,可幫助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的吸收,及生成人體中的脂肪組織來承擔保護內臟器官的責任,還可維持神經及皮膚的正常運作。挑選好油脂是減重關鍵 4大營養成分一次看懂因此,挑選好的油脂來源,是減重時期關鍵一環。她建議,健康飲食方法中的「地中海料理」,就是以「特級初榨橄欖油」作為健康油脂的來源,不但讓食物更美味,對於健康也是好處多多。而橄欖油有哪些重要的營養成分呢?健康關鍵1 橄欖多酚橄欖油中含有 30 餘種豐富的橄欖多酚,多酚是優異的抗氧化物,可幫助人體有良好抗發炎功效。健康關鍵2 維生素E橄欖油有較高含量的α型態維生素E,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保護身體脂溶性的組織,如:血管、細胞膜等。還可預防脂溶性物質,如低密度脂蛋白 LDL、結構脂肪酸被氧化造成對身體有害。健康關鍵3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內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幫助增加好的膽固醇(HDL),降低壞的膽固醇(LDL),可降低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健康關鍵4 植物固醇橄欖油中的植物固醇以β-sitosterol為主。植物固醇在結構上與膽固醇相似,可與腸道中的膽固醇競爭被人體吸收的機率,沒被人體吸收的膽固醇就會透過糞便排出人體外。(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猛灌啤酒 易胖也傷肝
夏天高溫炎熱,許多人愛喝冰涼啤酒消暑,一杯接著一杯咕嚕咕嚕喝下肚,一不小心啤酒容易喝過量,恐引發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癌症等健康危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啤酒暗藏驚人的熱量,一瓶罐裝330ml啤酒約120大卡,相當於半碗白飯的熱量,長期大量喝啤酒,不但會造成肥胖問題,還會有高血脂問題,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上升。不少人喝啤酒同時,都習慣搭配吃燒烤、鹽酥雞或重口味的下酒菜,潘富子指出,這些食物吃下肚,熱量超高,也會增加肥胖的機率。此外,人體體內未被消耗掉的熱量部分會轉變成三酸甘油脂,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攝取的熱量過多,三酸甘油脂會增加,三酸甘油脂是構成皮下脂肪的主要成分,也會使得內臟脂肪增加,導致肥胖、脂肪肝或動脈硬化等疾病。市面上常見的啤酒酒精濃度僅約4至5%,很容易讓人喝過量,潘富子說,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靠肝臟代謝,若經常大量喝啤酒,容易導致酒精性肝炎,且若未加以控制,後續可能走向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衛福部國健署曾指出,喝酒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容易引發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會也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26倍;過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率甚至高達5.13倍。潘富子表示,台灣近半人口先天遺傳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最明顯特徵是,喝酒後臉會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基因缺陷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會。建議民眾平日應盡量避免飲酒,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回應「天堂與地獄」——上帝、佛祖也瘋狂?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宗教信仰與生命末期」。一位長期定居國外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家人在病人瀕死之際,還試圖改變其宗教信仰的行為,而指出「這些過度熱心者大概不會意料到他們一番好意的初衷,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我們邀請兩位精神科醫師回應,一位是篤信佛教,具有安寧緩和照護專長的背景,他認為醫療相關人員的立場是必須保持中立的,畢竟宗教信仰與靈性價值是每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盡力促進不同立場的家人,能夠去了解對方的善意,一起為正在受苦難的病人與家屬提供心靈的撫慰與照顧。另一位是篤信基督教,具有神學學位的資深精神科醫師,他也舉例說明幾位偉大的神職人員並沒有利用他們助人、行醫的有利時機要受助者受洗信教,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行動把愛傳出去。宗教立場的不同不應當影響尊重病人的心靈需要。看到這篇文章心裡頗有感觸,因為文章中的場景,時不時就在臨床工作的日常中發生。記得曾經被會診去看一位乳癌的病人評估焦慮失眠的問題,因為她的床頭貼著一張小媽祖像,點滴架上也掛著一個護身符,隨口問起她的宗教信仰。她說她自己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不過從小就跟著媽媽拿香到廟裡拜拜,家中有祖先牌位與供奉土地公。媽祖像與護身符香包,就是媽媽幫她去廟裡求來,希望媽祖保佑治療順利的。結婚後,婆婆這邊是虔誠的基督徒,所以當年認識先生時,媽媽曾說那麼結婚後就沒辦法拜祖先了。不過病人的先生相當體貼,並沒有要求病人要去受洗;陪病人回娘家時,先生不拿香拜拜,娘家的媽媽也能體諒,所以一直相安無事,並沒有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兩家的摩擦。可是說著說著,病人忽然抬頭看到牆上時鐘,她神色慌張的迅速把媽祖像與護身符收到抽屜,然後從抽屜把一本聖經放上床旁桌。我好奇問她怎麼了,她很不好意思的說,因為婆婆等一下要來看她,自從生病後,婆婆就希望她受洗成為基督徒,要她好好讀聖經,也常找教友來幫她禱告與介紹教義。我探詢她自己的想法,她說她知道媽媽跟婆婆都是好意,可是一個要她求媽祖保佑,一個要她信上帝,她實在很困擾。但是為了不得罪任何任人,所以她只好媽媽來的時候把神像護身符拿出來,而婆婆來的時候趕緊拿出聖經來。而她真正的想法是,目前的抗癌治療已經讓她體力很差,常常需要休息,實在沒有多餘的力氣去了解宗教的內容,更不用說要百分百變成虔誠的宗教徒了。此外,在緩和病房中也會遇到家人之間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對於後事禮儀的安排,各自堅持立場而僵持不下。當病人本人意識還清楚的時候,緩和團隊會盡力協助家屬之間的溝通,讓病人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與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大多數的家人通常會尊重病人本人的意見,而不再堅持己見。但是還是有無法達成共識的時候,所以曾遇過不同意見的家人各自舉辦法事以及追思會的狀況。當然在這過程當中,醫療相關人員的立場是必須保持中立的,畢竟宗教信仰與靈性價值是每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盡力促進不同立場的家人,能夠去了解對方的善意。畢竟大家會這麼堅持,都是基於我們對病人的愛,我們都希望病人可以得到最好的,不管是回到天家、跟媽祖去修行或是往生淨土。大家能夠彼此理解之後,就比較可以放下成見,尊重病人自己的選擇。此外在這溝通協調的過程中,醫療團隊還會小心觀察與評估,特別是越堅持的家屬,是否正在經歷極大的哀傷,由於心理還沒辦法調適親人即將離去的事實,有些哀傷的家屬會急切的想幫病人做點事,而且堅持他的作法才是對的。能夠瞭解這堅持背後的哀痛,並給予這些家人心理支持,協助他們處理哀傷的情緒,是可以幫他們放下緊繃的情緒,而能有更大的彈性。就臨床的觀察,的確不少的病人在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時,會尋求宗教上的支持,與解答「為什麼是我」這個醫學上難以回答的難題,但是要能深入宗教與獲得堅定的信仰,卻不是一蹴可及的。特別是末期病人,精神與體力都相當有限,若是強迫病人短時間要接受某種宗教信仰,恐怕適得其反,不僅無法協助病人獲得宗教的助力與祝福,恐怕反而使病人或是其他家人心生反感。或許想要盡一己之力的家屬,想要提供宗教上的建議時,需要有更多的尊重、理解與體諒,才能讓宗教的真正內涵幫助到正在受苦的病人。幸好在台灣,我觀察到各宗教之間普遍是理解與包容。許多由不同宗教組織所成立的醫院,都設有祈禱室與佛堂。各家醫院安寧病房團隊中,也同時看到佛教法師、牧師或是神父修女,一起為正在受苦難的病人與家屬提供心靈的撫慰與照顧。我覺得這個景象真的很美,這也符合醫療一直強調的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
-
2020-08-25 癌症.抗癌新知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癌症篩檢可及早發現並治療 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 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估算癌細胞惡化程度 觀察、病理檢查能做到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2害處 但別過度恐慌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7種癌都跟吃有關! 日常防癌這幾個飲食壞習慣都要避開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健保癌症用藥給付的合理起跑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前言做為一個居住海外的台灣人,對於台灣的社會、政治問題,例如選舉、黨派、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等,我的原則是「不予置評」,一來是我遠不是政治專家,更重要的是因為一個致命性的決定,受苦受罪的是身在海島的台灣同胞,而不是安全無慮卻隔洋搖旗吶喊的海外華僑。但是説到健保體系,特別是癌症用藥的健保給付決策,因為我的經驗與背景,令我不吐不快。我於1983年畢業於陽明醫學院公費醫學系。在完成訓練及下鄉服務後、及全家於1995年移民美國之間,我多數時候就職於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1995年底離開台灣時,健保實施了大約半年的時間;一直到2014年春天回台灣行醫前,對於健保的優缺點只有遙遠又模糊的印象。2014年至2016年在台灣工作的經驗,讓我對健保的缺點,及癌症病人所面對的難題,有了第一線的了解。有關如何改善癌症治療品質,值得討論的議題太多了。這裡只討論癌症用藥給付問題,希望幫助一般民眾對這個可能很切身的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健保決策高層能聽見我的想法與建議。故事2015年初,在春節長假期間,我的一個彷彿活在鬼門關前的病人,在醫院及病人家屬合作努力之下,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總算開始接受從海外引進免疫藥 Nivolumab(Opdiva)的治療。2014年的深秋,這位病人確診轉移性黑色素瘤;基於他的疾病嚴重性,以及我對黑色素瘤的最新臨床資訊分析,我們的治療計畫是合併兩個作用機制略有差異的免疫藥。當時即使在美國,Nivolumab也尚未上市;鑑於他的病等不得,我們決定先使用已經在台灣銷售的免疫藥 Ipilimumab,日後再加上 Nivolumab。在自費接受Ipilimumab(Yervoy)三劑之後,他的腫瘤繼續惡化,一個肝臟的腫瘤爆裂,造成嚴重的內出血。當他的兒子推著輪椅緊急送他來到醫院時,蒼白虛弱的他真的是一腳已經在鬼門關內了。這樣的狀況既無法開刀,也完全沒有其他可行的治療選項。很幸運的是,他的因內出血嚴重鼓漲的肚子,行成一個「天然」的止血必需的壓力;他的生命跡象在幾天之後慢慢穩定下來,但是他的癌症是毫不留情地繼續惡化;他日夜嚴重地盜汗,完全沒有食慾,連從床上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當我們終於引進 Nivolumab時,深知這是最後一線希望,但是也無法預測他的病是否真的能出現轉機。一個月後,他總算平安出院,並且在四劑 Nivolumab治療之後證實癌症完全緩解。這兩個免疫藥在2016年我返美行醫前,健保並不給付,但是藥價比剛上市時降了不少。這位病人因為在剛上市時買藥,因此,費用不貲。我的記憶是Ipilimumab和 Nivolumab各四劑,他總共花了200+320萬台幣。他的身體狀況良好,完全恢復正常作息,不需要任何用藥,只是保持追蹤。他的疾病停留在完全緩解狀態大約四年左右。依照陳昭姿召集人文章所提的QALY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他花了130萬/年!Phew!還好,沒超出昭姿召集人文中所提的合理QALY 75 萬-180萬的價碼。去年春天,這位病人的黑色瘤復發了,但所幸只有肺臟裡少數幾個小腫瘤。在手術摘除腫瘤後,他的腫瘤科醫師給他兩個治療選項。選項一是先使用傳統化療,失敗後,就能申請健保給付免疫藥。第二個選項是不經過化療,自費使用免疫藥。這位病人越洋詢問我的意見。撇開健保的沉重財務負擔不言,這個黑色素瘤病人需要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免疫藥的規定,對癌症醫師而言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第一,免疫藥不需要化療藥先「舖路」才能見效;相反的,黑色素瘤的臨床實驗顯示,化療用於免疫藥前比用在免疫藥失敗後的療效減了一半!第二,轉移性黑色素瘤常常病情進展快速,等到化療折騰之後,還有幾個病人能挨到使用健保免疫藥的機會呢?另外,健保給付的免疫藥使用條件第一項是——病人身體狀況良好,ECOG≦1(註一),也是不合理的。筆者在過去五年左右使用免疫藥的經驗,見證了多名病情沉痾、身體狀況不良(ECOG 肯定遠大於1)的病人,因為免疫藥的治療得到有生活品質、有意義的的「延命」(survival)。我的這位台灣病人如果同樣的嚴重內出血病況發生在健保通過給付免疫藥的今天,如果他的家庭沒有足夠的財力,他免不了是難逃癌症的浩劫,因為根據健保給付辦法與條件,他並不符資格使用能救他性命的免疫藥!台灣健保有如有太多待哺之口的小康家庭——不期待龍蝦大餐,只期待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由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快速通過免疫藥在許多癌症的使用,今天,美國的癌症治療醫療院所施打免疫藥,可説是家常便飯。但是,即便是美國以及許多富裕的國家,也都為了快速高漲的癌症用藥財務負擔而在努力尋求可行的解方。而台灣的病人,有如生在有太多待哺之口的小康家庭——不期待龍蝦大餐,只期待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以上的真實病例並不是在向健保抗議或陳情免疫藥的給付辦法及條件,而是藉此闡述許多健保癌症用藥給付標準的不盡合理之處。2014年,我初回台灣工作時,常常因為健保癌症用藥的給付辦法與條件,感到無盡的挫折,因為在我看來,健保給付有許多不公平之處。我向一位健保署高級官員詢問,健保給付是如何審核定案的呢?為什麼A藥健保給付癌症甲,而患癌症乙、癌症丙的病人卻要自掏腰包使用 A 藥?比方説carboplatin和taxol同樣是多數國家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的一線用藥,台灣的健保卻只給付卵巢癌,而不給付其他兩個婦科癌症使用這兩個藥物。一般而言,如果你得到的癌症是肺癌或乳癌,你有相當接近富裕國家的健保給付治療選項,但是如果你的癌症是這兩項之外,健保的選項是多有不足的。這樣的差異有如看著一群人吃含開胃菜、飯後甜點的套餐,另一群人卻只有填不飽肚皮的小餐包。對於一個治療各種不同癌症的醫師而言,我不要求健保給所有病人都有套餐的完全選項,但是至少要有透明、合理與公平的決策過程。這位健保署官員對我言之鑿鑿地保證,健保的決策過程絕對是沒有利益輸送或個人偏見的,但我一直覺得這個説辭是荒誕無稽的。我期望的藥物審核委員會醫師代表是學有專精,並且在開會前給予充分的時間仔細研讀所有相關資料,負責為病人發聲,而讓健保是否有能力負擔新藥的財務支出、及議價程序給其他的專業人員做考量。對健保署的建議Dr. Ezekiel Emanuel是美國歐巴馬政府時代推動醫療改革的重要幕僚。他除了是醫療制度的專家之外,也是我的同行——腫瘤科醫師。他最近寫了一本書「哪個國家有全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照顧?」(Which Country Has the World’s Best Health Care? ) 得知台灣是他選擇除了美國之外的十個國家之一,我趕緊買來看;最先看的章節除了前言之外,就是立刻跳到台灣篇,看外國人眼中對台灣健保的評價。許多這本書討論的不同國家醫療體系優缺點,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容他日再談。在此,只提出書中簡短討論的台灣政府過度積極的藥品議價過程,雖然為財庫把關,卻也因此可能延遲新藥的引入,耽誤癌症病人用藥的契機;此外有關台灣癌症醫療成果,資料似乎是缺如的,但是台灣衛福部在2014年自評乳癌治療成效給了「A」,子宮頸癌則是「D」;Dr. Emanuel提出台灣癌症治療的困境也許是出於無法及時引進新藥,或是醫師看的病人太多影響照顧品質所致。感謝昭姿召集人對健保新藥審核決議過程,以及財務的艱巨難題,很誠實、客觀的敘述。 對於整體癌症用藥的健保決策,我有以下誠懇的請求與建議:1.不只是新藥或標靶藥需要花時間、人力研究審議,一般化療藥、健保給付的舊法規也要定期檢討是否公平?是否過時了?是否需要修訂?如前所述,參與審核的人員應該是給予充分時間研讀足夠資料的專家,而不是在他們繁忙的醫院業務之外,抽空參加的會議;當做成決議時,我希望有讓人心服口服的參考文獻(references)佐證這些決定。2.昭姿召集人指出新癌藥從藥商遞交申請書到給付生效日,平均730日,如果加上前段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新藥審查流程,等候的時間至少約三年以上。我希望健保署不要自拍肩膀,自我感覺良好,而要檢視這個痛苦冗長的過程瓶頸在哪裡,想辦法改善,因為癌症病人沒有幾個月的「美國時間」可以等,更別提是兩、三年。3.一個讓病人能盡快使用新癌藥的途徑,是循恩慈用藥(compassionate use program)的管道。筆者比較美國FDA與台灣衛服部處理恩慈用藥的迫切性及效率,有天壤之別。美國的FDA在三天之內完成審核作業,不到一週的時間藥廠已經把免費的藥寄到病人手上。相反的,台灣的恩慈用藥是在為病人取得自費進口新癌藥的許可,其作業流程卻是超過一個月以上;申請書像是掉入一個黑洞,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天日,雖然這些案子終究都是通過的,實在是沒有讓病人等那麼久的道理。4.改革藥廠提供病人昂貴自費藥的折扣方案。我在台灣工作期間觀察藥廠名義上像是在幫助病人,其實際動機則是可疑的。我猜想藥廠看準了台灣的社風民情是,不管家裡再怎麼窮,子女親友多數會想盡辦法擠出一些錢來買昂貴的自費藥。不管病人的家境如何,貧富無分,藥廠給的折扣是一樣的;平均説來,一年的用藥負擔在200萬台幣。為什麼是大約200萬?我猜藥廠也知道超過這個額度,很多人只好放棄治療,因為負擔不起,那麼,藥廠就一毛錢也賺不到了。反觀同樣的藥廠在先進國家往往有「輔助病人方案(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在審核病人財務狀況後,如果符合輔助標準,藥品是由藥廠完全免費提供的。建議健保署要求這些非常富有的藥廠提供類似歐美國家的「輔助病人方案」免費藥品,為台灣的中低收入戶爭取一點醫療平權。5.在 Dr. Emanuel 書裡討論的包括美國的11個國家醫療保險制度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保險給付涵蓋諸如感冒或消炎止痛藥,所謂over-the-counter (便藥)藥品。一份2016年台灣藥品銷售排行前十名的名單,指出連續兩年的榜首是乳癌標靶藥「賀癌平」,24億2645萬元。根據昭姿召集人的文章,上呼吸道感染(包含感冒)的診斷與治療,居然高達250億元!這真是錢沒有花在刀口上!期望健保署能對此一台灣現象做出有魄力的改革。對台灣病人的建議藥價(price)與藥的價質(value)是不一定成正比的。貴的藥有時候是完全沒有貴的道理。當面臨醫師建議自費購買昂貴新藥時,務必跟醫師討論以下的問題:1.這個藥的療效如何?包括腫瘤有效反應率(response rate)、持續反應期間(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及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2.有無其他可行的治療選項?雖然我用了一個免疫藥的例子來説明我對健保給付辦法的批評與建議,我希望讀者不要誤解以為我在鼓勵免疫藥的使用。每個癌症、每個病人都有其獨特的故事背景;唯有跟你的醫師合作討論,才能做出對你最有價質的治療選項。註一:ECOG 是一個簡單的病人行動能力(performance status)評量辦法。ECOG 0表示完全正常無所限制的行動能力。ECOG 1是除了無法做粗重工作之外,生活行動能力正常的狀況。ECOG 最高分5表示病人已經死亡。2-4則是不同程度的依賴他人照料及臥床時間。
-
2020-08-2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中途改藥好嗎? 醫師這麼建議
近年不少原廠生物製劑過了專利保護期,相關生物相似藥陸續上市,健保也已納入乳癌治療給付。不過,生物製劑屬於癌友救命藥,要上市需要臨床研究證實其與原廠生物製劑在安全性及療效上是一致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指出,生物製劑屬於單株抗體,為一種立體結構的蛋白質,相當複雜,製作嚴謹,需以細胞、酵母菌來培養抗體,還需找到癌細胞的接受體,兩者結合後,毒殺癌細胞。原廠生物製劑在上市之前,歷經三階段嚴格測試,第一階段為檢測毒性及安全性,第二階段為測試固定劑量的優劣,第三則是比較使用舊藥以及生物製劑兩組患者的療效,以證實其臨床價值。相較之下,生物相似藥研發過程短,只要臨床試驗顯示生物相似藥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與原廠生物製劑相似,就可核准上市。由於製造成本較低,生物相似藥的費用也較便宜,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生物相似藥的藥費約為原廠生物製劑的六成,有助於減輕政府與醫療院所財務負擔。在國外有越來越多醫院改而採購生物相似藥。葉士芃說,經過美國FDA及歐盟EMA核准上市的生物相似藥,其療效與安全性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國的食藥署對於生物相似藥也設下嚴格規範,通過審查,始核發藥症。因此,若癌友從來沒有用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當然可以從中擇一,不管是原廠生物製劑或生物相似藥。但對正在使用原廠生物製劑治療且無併發重大副作用的癌友來說,如果中途改用別種生物相似藥,可能就必須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再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也可能引起不同的抗體抗原反應,且大部分的生物相似藥並沒有進行所謂「可交換性」臨床試驗(interchangeable trial, or switching trial)。 葉士芃建議,治療中途最好不要換藥。癌友如遇到換藥時,務必注意換藥過程中的身體變化,是否有過敏反應,相關指數是否出現起伏,如果出現異狀,應立即告知醫師,才能確保醫療權益。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從小扛瓦斯、唱歌養全家 方季惟:我苦的時候,找不到人幫我;但我見不得別人苦,會想盡辦法幫忙。
曾經紅遍華人演藝圈的玉女歌手方季惟,從小就踏入演藝圈為家人還債,直到26歲才還完債務,她心腸軟,見不得人苦,常常為了幫人做業績而買保單或投資產品,幸好老天疼她,不僅沒有被人騙,還有賺到錢。氣質出眾卻個性爽朗,總是正向樂觀的方季惟,雖然暱稱「小孩」,卻年幼早熟,影響她最深的人就是雙親,甚至可以說,方季惟的前半生是為了父母而活,3年前母逝後,她才漸漸開始學習把自己放在宇宙中心。父做保欠千萬債務 自幼唱歌養全家方季惟出生於台北艋舺大家族,雖是父母婚後盼了7年才盼到的孩子,但在重男輕女的觀念下,方季惟並不受到家人關愛。媽媽最疼她,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媽媽長年被夫家長輩家暴,爸爸還在外花天酒地有別的女人,4歲左右的方季惟,被鼓起勇氣的媽媽帶著一起離家出走。萬萬沒想到,讓家人重新凝聚的關鍵,竟然是方季惟爸爸為人做保欠下9千萬元的債務,變賣家產也不足還債,小小年紀的方季惟還得幫忙扛瓦斯。小學三年級,方季惟就開始唱歌賺錢,原本在歌廳一個月賺3,000元,因為口碑佳,加跑婚宴場合,每天要趕4、5場,漸漸地,方季惟的歌唱收入能養一家7口。1988年,由潘美辰填詞作曲的《悔》,讓方季惟一炮而紅,她成為繼鄧麗君之後最受歡迎的「軍中情人」,陸續推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被瓊瑤相中,與秦漢、劉雪華同台在《海鷗飛處彩雲飛》裡飆戲,甚至被王晶找去和周星馳合演電影。演藝事業如日中天之際,25歲的方季惟卻發現自己罹患了甲狀腺濾泡癌,必須開刀切除8成的甲狀腺並終生服藥。開刀前,她被唱片公司要求四處表演,術後又要求她趕緊練習講話,要趁熱潮賺一筆,甚至被推出她自己都不知情的「方季惟癌症告別專輯」,讓她被歌迷誤解……問她為何都不反抗或出面澄清?「當初也是唱片公司給我機會,我才能發這麼多張唱片,我還是心懷感謝的。」方季惟笑笑地說,彷彿一切委屈都不過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罹癌演藝事業斷 隱退照顧雙親方季惟要推入病房開刀的那一天,她騙雙親說要去外地表演,結果兩老去爬山喝茶被山友指責:「怎麼可以不在女兒身邊」時才看到報紙知道詳情,趕去醫院後,唯一知情且幫方季惟簽手術同意書的弟弟怕被罵,竟然躲到廁所去,「那時候我一直叫不醒,弟弟打我臉也沒用,結果媽媽趕到時輕喚我一聲,我就醒了,妳就知道我們母女的情份有多深!」雙親為了她的病情,一個月內髮絲全白,向來樂觀的雙子座爸爸,在她面前笑嘻嘻,卻在走出病房門後哭掉一整包衛生紙。手術讓方季惟的聲音受到影響,形象也因之前的誤解大損,唱片公司下了雪上加霜的決定:要求她退出歌壇,並以未完成合約要求巨額賠償。「開刀後我有一段時間沒工作,常常煮一鍋火鍋吃一週,不然就是跟人比賽斷食7天,只喝水,外出工作就搭公車,沒錢就走路,我曾經從劍潭走回萬華。」幸好,方季惟在解約後加盟金點唱片,她把簽約金全部拿去還債,這才終於把千萬債務盡數還清,那一刻,「我終於可以為自己存錢了!」是方季惟心中最大的吶喊聲。但她在發行3張唱片後,還是在1995年後漸漸退出歌壇,把時間拿來陪伴父母,也潛心向佛,發願隨師要在各地建立108座佛塔,為父母也為眾生祈福。創業是為了幫朋友 天珠讓她存到第一桶金而這段時間,方季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分:老闆。30多歲時她接觸了天珠,和天珠老闆太投緣,「沒想到老闆直接過了一間天珠店給我管理,他們之前生意好時月淨賺10幾萬元,沒想到我管理之後,半年就有70幾萬,後來陸續在重慶北路、南勢角和北港開了3家店。」方季惟笑說,天珠事業讓她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因為仿的天珠太猖狂,生意受影響,再加上她接了新戲無暇顧及,便將最賺錢的那一間店轉給即將結婚的同學管理。後來,她為了幫一位歌迷朋友度過難關,便開了一間公司幫忙賣健康食品,並送給歌迷3分之1的股份,等到業績穩定,方季惟便把公司轉給歌迷經營,她則瀟灑退出。會不會太慷慨了?「我苦的時候,找不到人幫助我;但我見不得別人苦,會想盡辦法幫忙。」除了演藝和創業的收入之外,方季惟也會買基金、股票,恐怖的是,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我不懂那些,都是因為人情才買,理專朋友跟我說她得了乳癌,需要業績賺錢,我就買了。」只能說「天公疼憨人」,她所買的股票、基金都有讓她賺錢,而且單身的她有替自己好好打算,醫療險買齊之外,也買了長照險。房產的部分,「很久以前,媽媽竟然用偷藏的金飾以及和姊妹朋友借的70萬元,在三重買了一間30多坪的房子;我則是在10多年前買了一間30坪左右的房子兼工作室,大概1,000萬元。」方季惟說,她還在三重租了一個地方當做書院,開放給有緣人學佛法,最近又和朋友合租一個更大的空間做為進階佛法的講堂。「這人心中無壞人!」方季惟的父親曾經這樣形容女兒,她也笑稱自己善心氾濫的程度被很多朋友苦勸過,曾有一位律師朋友跟她講了一個故事,終於讓她有一點警覺意識。故事是這樣的,兩個兄弟被人追殺,逃跑時分道揚鑣,哥哥去投靠一位他曾經幫助過的人,弟弟則是去找幫助過他的人,後來兄弟倆有一人被仇家找到並被殺了,猜猜看是誰?「我想都沒有想,就知道一定是哥哥。」方季惟分析,因為被幫助的人需要恩人,只是當下需要而已。見不得人苦 也懂得保護自己所以,她後來就比較懂得保護自己,「我有我的SOP,最好能白紙黑字,也懂得不要當下就決定,很多事情慢個幾秒再說,雖然我常常見不得人苦,總想出手幫忙,但還是要懂得自我保護才行。」現在對工作隨遇而安,方季惟坦承現在的自己不再是從前那個只會聽命行事的乖乖牌,「以前都會強迫自己滿足別人的需要,現在我會懂得跟對方溝通,比較懂人情事故。」方季惟娓娓道來自己的改變,就像她新推出的單曲《祝福的時光》裡的歌詞一樣:「我比以前變得更簡單,幸福時候就把心填滿,想你時候會把淚擦乾……」本文摘自《Money錢》方季惟精選系列專區|。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累到罹癌?方季惟當紅之際被問:要賺錢還是冷凍?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9 癌症.乳癌
乳房自我檢查要在月經來後一星期! 懷孕、哺乳期更不可輕忽
39歲的張小姐,4年多前在右側乳房摸到有一顆大小約1公分的凸起腫塊,其外觀完整,邊緣平滑,以手術治療,化驗為良性上皮性囊腫。今年年初在同側乳房再次摸到有凸起腫塊,自覺比之前大,但正值懷孕期間,擔心孕期治療會影響胎兒,直到生產過後才就醫。就診後,初步檢查腫塊大小約有4公分,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認為接近5公分的腫瘤,且部分邊緣不平整,建議手術治療,術後化驗為管狀腺瘤。乳房有硬塊不一定是腫瘤 纖維性腺瘤佔良性乳房腫瘤纖維性腺瘤多數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管狀腺瘤為罕見的良性乳房腫瘤,約佔良性乳房腫瘤的0.13~1.7%;而良性乳房腫瘤中最多的是纖維性腺瘤,約佔80~90%。有腫塊一定是腫瘤?劉國威說,女性乳房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影響加上為了之後哺育需求,乳房內組織會有所變化,有時乳腺阻塞也會出現硬塊。因此,在診斷時除了觸診外,也會配合超音波檢查,辨別內部組織構造。 定期乳房自我檢查 月經後一星期、停經女性及孕婦每月固定一天他建議,女性應該要定期乳房自我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腫塊,早期治療。可在月經過後一星期檢查,停經女性及孕婦則每月固定一天檢查。而就算是孕婦,也別忘記乳房自我檢查。檢查時先以坐姿,雙手自然下垂,觀察乳房的外觀有無變化,輕壓乳頭看有無分泌物流出。若是正處於懷孕期或哺乳期,可能會有乳汁分泌,其餘時間應該沒有分泌物。然後左手下垂,以右手觸摸乳房,由外側往內按壓滑動檢查左乳房外側有無任何異樣腫起;再將左手高舉置於頭後,檢查乳房內側,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檢查右側乳房。接著身體平躺,左手放置頭下,以右手檢查左邊乳房內側,將左手平放身體旁邊,檢查左邊乳房外側,同樣的方式檢查右邊乳房。 發現乳房出現異樣腫塊 應盡早就醫診斷、治療 劉國威指出,若發現異樣的腫塊,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倘若確認為乳腺阻塞引起,可透過局部按摩熱敷、切開引流、局部手術等來排除腫塊,並配合抗生素治療。若確診為腫瘤,治療上,腫瘤邊緣平滑且小於2公分,可暫時觀察密切追蹤;超過2公分或邊緣不平整的腫瘤,因惡性可能性高,會建議儘早手術切除並病理切片檢驗,以利早期治療。劉國威提醒,許多女性在懷孕或哺乳期間摸到乳房有腫塊時,會猶豫是否要就醫,擔心影響胎兒或是餵奶。乳房超音波是屬於非侵入檢查,對於乳房腫瘤的鑑別很有幫助,唯有儘早就醫診斷,才能確保媽媽的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
2020-08-17 癌症.乳癌
洗澡摸到乳房有硬塊 微創手術切除良性腫瘤不影響外觀
「醫師,我的乳房有硬塊,怎麼辦?」新竹一名25歲陳姓女子無意在洗澡時發現右側乳房有硬塊,因害怕而到醫院求診,醫師觸診時,發現右側乳房明顯有一腫塊,立即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右側乳房外上方約有2.4公分的腫瘤,邊緣平整,無明顯血管供應,再經過細針抽吸後發現為異常細胞,醫師以乳房腫瘤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只有約0.3公分,完全不影響乳房外觀,開完刀即可回家,不需住院,目前陳姓女病患已回復正常生活,持續追蹤。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的發生率在近10年來成為女性最常發生的癌症,乳癌也佔婦女癌症死亡排名的第4位,45至49歲為國人婦女乳癌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古君平指出,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切除,但往往會留下2至4公分的疤痕,術後外觀較差,若患者有蟹足腫,過度增生的疤且會痛體質,疤痕將更為明顯,且許多病患的乳房良性腫瘤一長就是好幾顆,若以傳統手術切除,有時須開幾個傷口才能將腫瘤移除乾淨,導致乳房外觀「千瘡百孔」。而此次手術採用的乳房微創手術,是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腫瘤切除,可藉由移動探針來移除2顆以上的腫瘤,並且只要1個0.3公分的傷口即可,不需增加傷口,即可移除3公分以下的腫瘤,術後恢復時間較短,也不易有傷口感染的問題,並擁有較佳的術後外觀,適合腫瘤小於3公分、良性腫瘤,及有蟹足腫體質的病患。古君平也提醒,女性從20歲開始做自我檢查,40歲以上女性,每2年交替進行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至於乳癌高危險群婦女,應與醫師討論,何時開始定期檢查。
-
2020-08-16 癌症.抗癌新知
想靠喝咖啡防癌恐怕太天真! 預防癌症日常10件事必須馬上做
喝咖啡可以防癌嗎?國健署指出,咖啡中包含多種多酚類物質,雖然有研究指出這些多酚類物質可降低罹患部分癌症的風險,但仍未有明確證據,仍建議採取正確的生活習慣與觀念,如拒菸、拒檳,避免過度飲酒、維持健康體位、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等。喝咖啡防癌沒有明確證據國健署指出,咖啡中包含多種多酚類物質,如木脂素植物雌激素和類黃酮等這些化合物,雖然有研究指出這些多酚類物質可降低罹患部分癌症的風險,如肝癌、子宮內膜癌等,但是目前仍未有明確實證可證明咖啡具有防癌功效,且對於肝癌、子宮內膜癌以外的癌症尚未有定論。防癌10件事 癌症不要來國健署建議民眾日常生活中應該力行的防癌10件事: 1.拒菸、拒檳,避免過度飲酒研究顯示,肺癌患者中高達90%的比例有吸菸的習慣,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且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有22%的比例與菸害有關。而檳榔子(菁仔)亦屬於第一類致癌物,另外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亦有3.6%的比例與飲酒有關。 2.維持健康體位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過重和肥胖是僅次於菸害的最重要已知的可避免之致癌因子,體重過重容易增加罹患大腸、乳房、子宮內膜、胰臟、腎臟、胃、食道及其它部位的罹癌風險。 3.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天規律的運動可以保持心臟健康、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每天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4.有計畫的攝取蔬果五穀,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等植物性的食物有助於抵抗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癌症。牛、羊、豬等紅肉可以提供人體豐富的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也應該避免加工的肉品,如:火腿、培根和熱狗等。 5.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並且減鹽飲食中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體重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因此應該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和糖類的食物。另外,攝取過多鹽份容易損害到胃的內壁而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及其它慢性病。 6.毋需過度倚賴營養補充品許多人有吃保健食品強健身體的迷思,但並沒有研究顯示服用營養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除非您因為健康的因素需要服用某些營養補充品,否則豐富且均衡的飲食已足夠。 7.產婦盡量替寶寶哺乳哺乳的好處多多,因為母乳含有寶寶前6個月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喝母乳長大的寶寶成年後也不容易有過度肥胖的問題。對媽媽而言,哺乳可以調整體內的荷爾蒙,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8.使用具實証可預防癌症之疫苗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施打B型肝炎疫苗則可有效避免感染B型肝炎而降低罹患肝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也推薦9-12歲的青少女施打HPV疫苗,可預防約6至7成的子宮頸癌症發生。 9.定期接受篩檢接受癌症篩檢也可以預防癌症,國民健康署補助之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篩檢,都是WHO建議可以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癌症。 10.癌症病患經過治療,更要注意防癌避免復發至於曾罹癌且經過治療的病人,更應該做到上述各點所述良好生活習慣,以維持健康,避免癌症復發,並改善癌症病患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參考資料:1咖啡可以防癌嗎?(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 咖啡渣別急著丟! 簡單加工還有這5個隱藏版用途
-
2020-08-16 癌症.乳癌
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天啊!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我還這麼年輕!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在我的身上!」34歲的張小姐,日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發現左側乳房的內下側有一處約1.8公分的異常影像,在進一步檢查後,發現該處疑似為乳房腫瘤且邊緣不規則,後續經由乳房外科醫師病理切片確診為罹患乳癌第一期。乳癌為台灣女性頭號殺手 平均罹患年紀提早歐美國家10年「乳癌」是台灣女性頭號殺手,女性癌症發生率排行第一位、女性主要癌症死因排名第三位,每年新增超過萬人確診。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歐美國家大多為停經後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但國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相較於歐美國家提早了約十年。以國人女性停經年齡平均為52歲,106年國人50歲以下女性罹患乳癌的人數共有5,282人,佔罹患乳癌總數約33%;再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年報,國人女性罹患乳癌發生總個案數為15,834人,依照年齡區分雖大多數為50歲以上族群,但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下的女性罹患乳癌也不在少數,有1,212人。 曾有纖維腺瘤者 罹患乳癌機率比一般人高近2倍風險 「我以為這個硬塊只是跟我大學時期曾經發生的乳房問題一樣狀況!摸起來的感覺也很像,我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張小姐在與醫師諮詢中,透露她曾在就讀大學2年級某天洗澡時發現有腫瘤硬塊,當時曾接受手術開刀取出,經病理檢驗後確認為良性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大多為良性,且好發於年輕女性,這樣的經驗也導致讓張小姐輕忽乳房的病變。 根據統計,曾有纖維腺瘤的人,後續發生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3~1.9倍的風險。若纖維腺瘤內有囊腫、硬化性腺病、微小鈣化、乳突樣變化,則乳癌發生率為一般人高達3.1倍。 辨別乳房硬塊是良性或惡性 定期篩檢揪病灶 若想分辨乳房腫塊為良性的纖維腺瘤或是惡性的乳癌腫塊,往往無法單以觸摸感覺來判斷良惡性,若只靠自我檢查易有盲點,沈彥君建議,應主動定期安排乳房篩檢,交由專業醫療的揪出可疑的病灶,可以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目前乳房常見的影像檢查方法有: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檢查(MRI)。因國人女性大多為緻密型乳房,年輕女性常是乳房組織密度較高,40歲以下女性建議可利用超音波做為第一線乳房檢查的選擇,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乳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房手術等,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可再提高診斷率。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乳房健檢該用哪一種? 醫:依年齡做選擇 
-
2020-08-15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可能不孕 民團首創資訊平台保生育選擇權
部分癌症治療可能導致不孕,但可能多數育齡癌友沒有足夠認知。癌症希望基金會首創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助年輕癌友取得生育資訊,及早選擇,不錯過生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王英偉日前在一場記者會指出,過去癌症病人的醫療較專注在治療疾病,可能忽略關注生育的議題。但隨醫療技術進步,台灣近6成癌症病人可存活超過5年,生育權逐漸受到重視。癌症希望基金會在2017至2019年進行「癌友生育決策之經驗與需求」問卷調查,蒐集179名育齡癌友意見。結果發現,近6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15%積極嘗試懷孕。但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能力,癌希董事長、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王正旭說,面對癌症衝擊時,癌友往往集中注意治療,難以事先想到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等康復後想到生育議題,可能為時已晚,造成遺憾。調查結果也發現,有約1成癌友後悔治療前的生育決策,其中與「後悔程度」有關因素包括癌後生育意願高、與醫護討論沒有得到滿足、治療前沒有做生育決策、生殖科介入低,甚至有人因無法生育而後悔接受癌症治療。有4成癌友也表達,生育保存資訊尤其不足。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黃富仁表示,育齡癌友在獲知罹癌時多半都因心情大受打擊,第一時間不會想到生育;有些人也直覺以為,跟生殖系統相關的癌症才會導致不育,但不只如此。黃富仁說,除了子宮體、卵巢癌、子宮頸癌、睪丸癌等,其他癌症,如位於腹腔或骨盆腔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乃至全身性血液及骨髓移植(如部分白血病、淋巴瘤患者),以及特定類別的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如部分乳癌患者)及標靶治療等,都可能影響生育。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化療藥物容易對生殖細胞造成影響,也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造成停經或無法排卵;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影響骨盆腔血管,影響胚胎血液和營養供給。曾令民說,研究發現,小於30歲的乳癌患者在接受抗癌治療後,有2成卵巢功能會受損;若年齡高於30歲,則受影響比例明顯增加,有42%卵巢受損。年輕型乳癌患者並不少見,曾令民表示,癌友不需要為了生育放棄治療,但若有生育打算,應在治療前評估並保存卵子,等治療後才設想的話,可能來不及。黃富仁表示,治療是否影響生育能力,與不同癌症、期別嚴重度和治療方式都有關係,除腫瘤科醫師應建立觀念、主動告知癌友;育齡病患若有計劃生育應向醫療團隊溝通、做好評估。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出「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分享衛教、癌友經驗和輔助決策,透過醫病共同把關,讓癌友在搶救生命之餘,也有生育選擇權。
-
2020-08-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治癌影響生育 護理師一句話助他喜獲麟兒
40歲傳勇8年前罹患白血病,當時剛新婚,突知罹癌心慌意亂,沒想過治療可能會不孕。幸好護理師主動告知,讓他及早儲精。今年小孩出生,傳勇特別感謝護理師一句話,圓滿人生。傳勇32歲那年突然身體不適,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那時他才結婚9個月,新生活才展開就遇打擊,「怎麼想都覺得不可能是我」,心情震驚、慌亂。遇上了,只能迎面還擊。傳勇化療前,就先理了大光頭,宣示抗癌決心,還要抉擇是否冷凍保存精子,保留未來「生」機。傳勇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獲知罹癌時,第一時間心情相當紛亂,根本沒想到治療可能有不育風險,當然也不知道可以先保存精子。在住院期間,一名護理師進行例行訪問時得知傳勇新婚,且在育齡階段,主動告知可考慮保存精子。傳勇表示,罹癌時,想得都是如何保命、治療能不能成功;雖知化療會破壞生殖力,但也擔心,如果治療不順、一命嗚呼,保留精子又有何用?但如果沒有罹癌,生小孩是傳勇夫妻倆的人生規劃;傳勇說,為了保留一個機會,也要督促自己認真治療,且堅定信心,決定先存精,不要日後後悔。「生病的時候,每天都像走鋼索。」傳勇做完化學治療,才調養不到7個月時間,癌症又很快復發,且不僅得再化療,還要提高藥物劑量並骨髓移植,重啟一段辛苦的奮戰。在病情不穩定時,他完全不敢想生育的事。直到骨髓移植完成後5年的108年3月,傳勇身體都沒再出狀況,感覺病情已經穩定,才決定取出保存的精子並做人工生殖。經過幾番努力,今年兒子順利報到。傳勇回想,他陪太太進產房陪產,親眼見到孩子誕生,迎接新生的過程讓他情不自禁雙手顫抖。能經歷辛苦的抗癌路、順利重生,還有機會生育下一代,一圓傳勇爸爸三代同堂的心願,一切得來不易。傳勇說:「本來爸爸覺得要失去一個兒子,沒想到還能抱到孫子。」這一路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傳勇說,除了醫護的照顧,他特別感謝當初告知可以儲精的護理師,沒有她的提醒,不可能有兒子的誕生;也很感謝願意捐骨髓給他的善心人,善舉不只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而是圓滿一整個家庭。另一名癌友佩佩也經歷類似的狀況,2016年30歲的她剛新婚3個月,因例行檢查發現乳癌一期,讓她與先生都受到驚嚇,醫師建議要手術與放射線治療。佩佩搜尋資訊的過程中,發現癌症治療可能讓生育功能受影響,幾經諮詢生殖科的醫生,後來選擇保存成功率較高的冷凍胚胎,順利完成2個胚胎的培育後,持續接受乳癌的放療,並展開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一開始罹癌什麼都不懂,幸好自己主動查詢獲知生育資訊,及時做生育保存,現在抱著寶寶覺得很幸運,盼能透過自身經驗幫助別人。」佩佩說道。癌症希望基金會提醒,隨著癌症存活率提高,許多年輕癌友在抗癌成功後,有機會建立家庭、生兒育女。但在面對癌症衝擊時,癌友往往集中注意治療,難以事先想到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在康復後留下遺憾。建議育齡癌友可向醫療團隊詢問,保有生育選擇權。
-
2020-08-15 養生.營養食譜
綠拿鐵不只助減肥,一天3杯還可抗乳癌!腫瘤科醫師教抗癌5吃法,加這2樣更好
癌症飲食大方向與日常生活飲食大方向有哪些?A:先區分治療中與治療後的飲食方式。治療中要增加蛋白質150%、熱量提升120%來應付治療中額外的消耗,修補正常細胞所需的營養。治療後以地中海抗發炎飲食為核心。地中海飲食是目前全世界區域飲食調查中相對健康的飲食法之一,以大量的植物性多顏色的蔬菜、水果、豆類蛋白、魚、海鮮、全穀類為主食,輔以優質的好油(如:橄欖油)、堅果等天然食物,減少紅肉類的攝取,研究上可以減少心臟死亡風險10%,癌症死亡風險減少6%,這類抗發炎的飲食方式,更可以減少乳癌的復發風險。治療中大原則鼓勵多吃天然食材,減糖與精緻澱粉,減飽和脂肪酸,減少紅肉攝取。❶飲食每餐「份量」以國民健康署的健康餐盤為主以你平常吃的食物去「微調」內容,每餐蔬菜(2到3份,可多於水果份數)、水果(1到1.5個拳頭量),全穀十穀米(0.8到1.2碗)和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依序為:豆、魚、蛋、白肉、紅肉)4到5份(一手掌大小),若吃不了這麼多,改少量多餐,中間點心再加牛奶、豆漿、配方營養品1到2杯等。❷每餐「內容」以地中海飲食抗發炎內容為主選擇「多顏色」蔬菜水果。全穀堅果好油,豆類、魚、海鮮、兩禽類等地中海飲食法,紅肉建議每週少於14兩(牛肉太多飽和脂肪酸,容易促進發炎),治療中蔬果燙熟去皮,治療後可部分生食洗淨蔬菜(新鮮生蔬果含有抗氧化植化素物質與酵素較多,協助抗癌)。記住,份量比例以健康餐盤為主,同時加點鮭魚、鯖魚、堅果、亞麻籽。❸戒糖減精緻醣(白米麵包或白饅頭)每餐單吃這些高升糖指數食物(Gycemic index, GI)會刺激胰島素增加、間接增加腫瘤生長的激素(IGF-1),澱粉食物建議可同時加個蛋、加個蔬菜或改五穀根莖類抗性澱粉食物,例如:燕麥、薏仁、紅豆綠豆、根莖馬鈴薯等,來漸少精緻澱粉食物快速升血糖的影響。❹「牛肉迷思」不建議大量牛肉、滴牛肉精治療中偶而吃,不要吃太多,牛雖然含鐵量高、蛋白質與鐵生物吸收率較快,但牛的高飽和油脂與烹調後也較容易產生致癌物增加身體發炎,我們可將蛋白質、鐵,攝取來源用豆類蛋白、雞胸肉、魚肉、牡蠣、蛤仔來替換。反而滴雞精、牛肉精蛋白質不足夠,往往一包都不到一顆蛋的蛋白質量,只是有些胺基酸較好吸收,但並不能幫你提供足夠蛋白質。❺不建議突然改宗教素食這會少食用了辛香料抗癌物質,例如:辣椒、大蒜、洋蔥等很多抗癌植化素,且調味也幫助增加食慾,倘若素食蛋白滴酒不沾。酒精代謝後是致癌物,紅酒中對心血管有幫忙的是葡萄裡的植化素,不是酒精。酒精也會增加體內女性荷爾蒙量,乳癌患者要注意!綠拿鐵好不好?A:以腫瘤科醫師的立場是贊成的,但要注意蔬菜水果與蛋白質的內容與比例,不能占一天的比重太多,避免蛋白質的攝取減少。治療中,我們需要很多的營養素,植物蔬果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纖維,可以幫助我們身體抗發炎與增加正常細胞修復的原料、養腸道好菌、促進排便與食慾,同時可加入些高蛋白的豆類如:黑豆粉等,在我們食慾變小的情況下,喝一杯可以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植物營養素。 但治療中因為免疫白血球降低的關係,要注意處理蔬果的生菌處理避免感染問題。除清水洗乾淨外,水果可去皮、蔬菜快速川燙一下減少細菌微生物,若擔心蔬果偏涼,可以加入薑或薑黃粉平衡綠拿鐵的涼溫性。 建議綠拿鐵精力湯可以加入黑豆粉、五穀粉、堅果、青花椰苗等,另外南瓜根莖類可補充很多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微量元素、酵素,是快速補充的好方法。我們常喝很多市售罐裝營養配方奶,比較缺乏綠拿鐵精力湯的活性植化素和活性酵素,若在治療中的飲食,除3餐外能來一杯綠拿鐵,對於缺乏的營養補充有很大的助益。富含荷爾蒙/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食物是不是不能吃?A:首先分辨你吃的是天然食物還是加工食品?天然植物中的食物如山藥、黃豆、亞麻仁籽等,都含有天然的「植物性」荷爾蒙,但這些植物性荷爾蒙在研究上都是抗癌殺癌細胞的,甚至臨床人類大型研究顯示,黃豆中的類黃酮植化素,有類似臨床上使用抗荷爾蒙藥「泰莫西芬」的結構,可與乳癌細胞表面荷爾蒙受體結合,減少乳癌或復發風險,正常食用山藥、豆製品每天1到2份是安全的。 坊間很多標榜回春的產品,可能有「動物性」荷爾蒙,才是我們要注意的,如花粉、蜂王乳、更年期症狀調整的動物動情激素、純化的動物荷爾蒙、胎盤素等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作者簡介:廖志穎/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放射腫瘤專科主任醫師,自住院醫師即對癌症整合醫學感興趣,希望醫院除了治療,更是個幫助癌友康復的地方,赴美進修整合腫瘤醫學,斜槓成立穀雨健康社會企業︱癌康網,利用網路資訊提供營養、運動、紓壓、抗發炎醫學、免疫營養、Line智能醫師機器人等相關協助。書籍介紹書名:面對乳癌,你不孤單:抗癌鬥士米娜與十位醫師專家,帶你破解50個乳癌迷思作者:米娜(潘怡伶)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5/26作者簡介.米娜Mina(潘怡伶)2018年臺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2014年罹患乳癌後,於部落格「米娜哈哈記事本」分享罹癌過程,目前共有55萬人次瀏覽。2017年創立不公開社團「花漾女孩GOGOGO」,現為臺灣最大年輕乳癌社團,有超過2000名社員。個人粉絲專頁為「米娜哈哈記事本」,目前有1.5萬粉絲。擔任牽手之聲網路廣播電臺主持人以及活動主持。2018年與淋巴癌的Ani、骨肉癌的Ruru共同創辦「我們都有病」醫病平臺,舉辦講座以及音樂會。2020年5月將正式申請通過為「臺灣年輕病友社群」,由米娜擔任理事長。.醫師與專家作者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黃振僑醫師物理治療師 施晴云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廖志穎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陳冠宇中醫師臨床心理師 黃嘉慧懿聖皮膚科院長 游懿聖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李維棠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科 楊鵬生醫師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技術主任 李沛融美的假髮經理 徐敏男延伸閱讀: 媽媽決定「斷食」結束生命...她用21日「自然死」實錄,教我的一堂善終課
-
2020-08-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LED路燈增罹癌風險? 藍光可能會提高大腸癌罹患率
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基於環保或省電考量,轉而使用會發出「藍光」的LED路燈,而藍光在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和平板電腦上也很常見。不過,有1項壞消息,日前新的研究表示,過度暴露於藍光環境中,可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研究發表在《流行病學雜誌》(Epidemiology)。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LED燈以及3C用品發出的藍光,都與睡眠障礙、肥胖症,以及增加罹患乳癌、攝護腺癌的風險有關。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衛生中心的研究人員Manolis Kogevinas表示,由於大腸癌罹患率位居全世界第3大癌症,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因此決定比照之前的研究方法,分析LED燈與大腸癌之間的關係。研究中,Manolis Kogevinas及其研究小組追蹤了居住在巴塞隆納和馬德里城市中,約2,000名成年人的數據,不列入從事晚班工作的人,有660人患有大腸癌。這項研究雖然無法肯定藍光照射會引起大腸癌,但研究人員表示,與較少暴露在藍光環境中的人相比,經常接觸藍光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高出60%。Manolis Kogevinas解釋,此作用可能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因為夜間暴露於人造光源中,會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現在人們也越來越關心光線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其他與暴露在光線中潛在影響的研究,目前仍處於初期階段,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來提出有效的證據及建議。編輯:陳盈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15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領先全球!台大醫找出斬斷急性腎損傷變慢性腎臟病解藥
台灣號稱洗腎王國,慢性腎病治療更是長年健保單一疾病治療支出排行第一,台大醫院領先全球首度發現,即時給予急性腎損傷患者去甲基化藥物,控制腎臟血管周細胞,可阻止慢性腎病的發生,此成果已於8月4日刊登於國際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林水龍表示,台大醫院收治的急性腎損傷患者,持續追蹤8年,高達八成患者會進展成慢性腎臟病,避免急性腎損傷發展成慢性腎臟病,應超前部署介入治療,台大醫院研究團隊耗費十年,找出過去普遍認為無可阻止的急性腎損傷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解藥。台大醫院金山分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鈺翔表示,這次研究發現,小鼠因急性腎損傷引起維持正常功能的血管周細胞基因高度甲基化,即使腎功能恢復,仍有20%血管周細胞留存,不僅會喪失製造促紅血球生成素與穩定微血管的功能,還會轉分化成促成腎臟結疤的肌纖維母細胞。周鈺翔說,團隊認為控制腎臟血管周細胞的記憶可以防止急性腎損傷進展至慢性腎臟病,這次動物實驗中,在小鼠發生急性腎損傷後十天內使用去甲基化藥物(5-azacytidine)治療,觀察六個月發現,甲基化藥物確實可阻止急性腎損傷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周鈺翔表示,去甲基藥物本就有用於人體,主要是腫瘤治療,如血癌、肺癌或乳癌,將積極推動人體試驗,了解去甲基化藥物對於阻止急性腎損傷發展至慢性腎病成效,研判至少需耗時半年至一年以上時間才能看出療效,但強調一定比重新研發一種藥物更快。這次台大醫院也領先全球首度發現,急性腎損傷血管周細胞基因找出Ybx2等四個轉錄因子,使血管周細胞在腎功能恢復後仍繼續保有與喪失穩定微血管記憶,未來有機會進一步成為新藥開發。周鈺翔提醒,65歲以上的長者、糖尿病患、高血壓或慢性心衰竭及長期使用止痛藥者,都是容易形成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很多大型研究確實發現,服用大量強效止痛藥民眾都會傷害腎臟,呼籲減少強效止痛藥使用,需在醫師正確指導下使用,避免急性腎損傷發生。
-
2020-08-14 橘世代.好學橘
50歲羅癌、71歲登上巨蛋!楊寶秀:回頭看才發現「幸福」應該重新定義
一頭銀灰色的蓬鬆短髮隨興塞在耳後, 71歲的楊寶秀一身素雅走進台北陽明老人公寓的歌藝教室,牆邊放著一組爵士鼓,原先有些靦腆的她,一握起鼓棒,眼神立刻盈滿自信,她是鄰居口中的「搖滾奶奶」。未曾消失的爵士夢去年底楊寶秀登上台北小巨蛋演出的消息傳回老人公寓,「老鄰居」個個比她還興奮,大家像是辦喜事般,有人張羅遊覽車,有人幫忙買門票,70多個鄰居浩浩蕩蕩前往欣賞。「結果大家跟我說舞台太遠了看不清楚,叫我乾脆在公寓表演。」於是她在70歲生日前夕,買下屬於自己的爵士鼓,在老人公寓裡舉辦自己的音樂會。 楊寶秀在萬華長大,「當時的台北熱鬧極了,我深刻的回憶都跟音樂有關」,無論是守著收音機聽西洋音樂,下課後拿著零用錢直奔唱片行買黑膠,或是和朋友買最便宜的票,一起看國外樂團演出,舞台上爵士鼓手帥氣的身影,至今依然在她心裡發光。出社會後,楊寶秀擔任會計、幼稚園老師,甚至為了想聽懂歌詞,去英語補習班擔任櫃台行政人員,數十年來她為音樂痴狂,但對爵士鼓的狂熱因生計被埋藏在心底。「50歲那年,我打給朋友說我中獎了。」健康檢查發現同時罹患乳癌與淋巴癌,旁人眼中的悲劇在她口中變得雲淡風輕,偶爾身體承受不了化療的痛苦,她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淚流不止。 為了轉移化療對身體造成的痛苦,她想起鼓手在舞台上充滿自信的身影,「有一次我去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台北小巨蛋的舞台秀,看到一堆阿公阿嬤上台表演,我就問說我可以報名嗎?」楊寶秀突然想起自己可以表演爵士鼓,「我去找音樂教室,跟老師說我要學鼓、我要去應徵仙角百老匯!」站上舞台敲擊出自己的樂章仙角百老匯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台北市體育局合作,在小巨蛋為老人家打造的表演舞台。當楊寶秀終於站在舞台正中間,手握鼓棒、眼神沒有遲疑,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就像年輕時刻印入心的爵士鼓手,在舞台上用力敲擊出屬於她這個世代的活力。「好多人覺得老了什麼事都辦不到,但我覺得這階段時間最多、最適合圓夢。」走過青春、走過癌症,楊寶秀淡淡地笑說,年輕時的她覺得嫁好尪、生小孩就是幸福,回頭看才發現「幸福」應該重新定義。雖然身體不再年輕,她卻很喜歡現在的自己,興致一來就上陽明山走步道、看風景,老人公寓裡放著腳踏車,透過騎車運動維持身體健康,「讓自己有體力做喜歡的事才是幸福。」她的嘴角微微上揚,微笑的雙眼像是兩尾對視的魚。看著林天扶實現夢想的身影,聽著楊寶秀述說對打鼓的熱情,不難發現,充滿自信的態度,正是第三人生能夠如此青春有活力的關鍵。本文摘自《台北畫刊》更多精彩生命故事↘↘↘。創夢大叔楊錦聰 六十歲的熱情 活出十六歲的快意。顛覆想像的「爺奶們」! 6旬奪冠、8旬摘金 不敗人生從失敗轉彎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14 養生.樂活人生
選擇在收入最高的45歲時勇退,夫妻攜手旅行14年!精彩退休靠這些秘訣
南極看企鵝、巴黎看鐵塔、義大利吃披薩…老黑45歲就退休,至今去了超過50個以上的國家,無論眼前的風景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身旁一定有老婆Olivia的陪伴!中年後,兩人還能恩愛牽著手到處旅遊,維持快樂婚姻、精彩退休生活的祕訣是什麼呢?老黑與老婆Olivia各有朋友圈,也有不同興趣,以運動來說,一個喜歡瑜珈、一個喜歡跑步,但遇到兩人都有興趣的活動,總會聚在一起,像是騎腳踏車、旅遊。 這樣的婚姻模式,不就是朋友的相處模式嗎?「有人結婚後會說『我不像以前這麼愛得這麼濃烈了』,當然,你不可能愛這麼久的。」 老黑認為,相處久了,友情比愛情重要,能夠舒適地好好相處,一起做熱愛的事,比整天我愛你、你愛我,但無話可說來的重要。 「尤其是退休後,更要把對方當一個朋友對待,不要當成你的附屬品。要比全世界的人更尊重你的另一半。」 以旅遊為例,Olivia是發起旅行計畫的始作俑者,之後老黑再一起加入討論,所有決定,都是兩人的決定。至今兩人一起去了50個以上的國家。 另一半眼中的風景,就是你眼中的寶藏 有次兩人去印度,老黑覺得當地環境髒亂,但Olivia拉拉他的衣角說:「你看印度人的臉上總是掛著笑,沒有一絲怨懟。」旅途上,兩人總能聊出新感受。 當然,旅途中免不了吵架。艷陽天下,兩人在國外人生地不熟,又迷了路,老黑堅持這條路才剛走過,要走另一條;Olivia反駁:「你記錯啦!」兩人開始拌嘴。 老黑說:「通常是我錯,哈哈!」即使會爭吵,老黑還是堅定地說:「另一半,就是最好的旅伴!」 結婚至今快25年了,問起老黑覺得Olivia哪裡最美,他笑瞇了的眼裡仍有愛意:「當然是全部都美!」笑完,他認真得說:「我覺得她個性最美,包容整個我。」 她有很多讓我崇拜的地方,同理心、藝術家個性讓我很愛慕,像剛說的印度,她很容易注意我沒看到的美好事物。」 「我們越來越知道我們是彼此的『伴』,陪伴彼此變老、變病,吵太久對大家都沒好處,婚姻中的時間很珍貴。」在最後一天來臨之前,還剩多少時間呢?很少人能這麼想,甚至將婚姻視為枷鎖,彼此越看越討厭。 世界各地旅遊的基金,來自健全的財務規劃 兩人去環遊世界,一趟就花了160萬,幸好老黑有投資理財的習慣,他分享三大理財秘訣: 1.具備一定的積蓄、妥善投資理財; 2.願意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 3.選擇去物價、房價較低的地方生活。兩人從北京搬回高雄,也力求簡單樸素,能走路就走路、不然就騎腳踏車,減少外食,卻發覺自己吃得更好、也更健康! 他說,投資最重要的還是觀念,把握高收益必定有高風險的心訣,中年投資布局求穩健、被動收入能打平、或超過日常消費就好。 於是理專愛推薦年利息10%-15%的金融產品,他碰都不碰,只選擇年利率4%-5%的金融商品,例如:高收益債券基金、保險等。 因曾在外商公司待過,老黑熟悉海外投資,於是曾在澳洲開戶,「但你要是對當地不熟悉,就不建議特地去開戶,不要把錢放在你不熟悉的地方。」一切保守、知足、穩健就好。 精彩退休的基礎,來自健康的身體 老黑選擇用郵輪環遊世界,雖然比起搭飛機省事、方便,但還是很需要體力,除了做金錢上的投資,他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資本。 但熱愛跑步、騎腳踏車的他,也難免老化侵蝕,一年半前他罹患青光眼,伴隨著視線越來越狹窄,嚴重可能喪失視力,是種不可逆的疾病。他害怕,卻沒花多久時間就決定動手術,除積極治療外,也更注重身體健康。 「40、50歲之後,身體只有一條路走,就是往下坡路走。」但他依舊樂觀、知足地說:「雖然人都有進步空間,但『現在』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缺再多,我還是會說我現在是100分。」 明年10月初,環繞非洲的郵輪船票老黑已經訂好了! 他在臉書上開心分享:我很幸運,趕上在願望清單打上一個大勾的機會…從這件事我清楚學到「有夢最美,即知即行」的真理,它不止適用於旅行,也適用於人生。 老黑在收入最高的45歲勇敢從職場退休,追尋自己的人生方向;在57歲罹患青光眼,積極開刀治療;59歲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世界充滿好奇。 不管未知的未來會如何,已知的是,老黑正朝著無憾的美好人生,一步步邁進,而身旁,一定有Olivia的溫暖陪伴。●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14 養生.聰明飲食
高麗菜防癌又顧胃!這樣挑選這樣保存,更能吃下滿滿營養
你平常會注意蔬菜的營養攝取,以利保養身體嗎?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們平常餐桌上常見的高麗菜,也是一種營養價值相當高的蔬菜,其蘊含各種豐富的植化素,對於身體健康也相當有利!不僅對於潤腸通便有幫助,甚至還有利於抑制大腸癌基因;且保存方式得宜,還能保存至兩週!來看吳映蓉營養師、翁德志營養師、李芷薇營養師怎麼說。高麗菜含各種植化素,各個都是防癌高手營養師表示,高麗菜也是屬於我們常聽到的營養蔬菜:十字花科的一種。高麗菜所含有的各種植化素就包括了,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木犀草素、芹菜素、葡萄糖二酸等,其各個都對於預防癌症相當有利。研究指出:一週4份,乳癌機率遠低於不吃者營養師表示,高麗菜本身含有相當豐富的吲哚-3-甲醇、蘿蔔硫素,其對於預防乳癌、攝護腺癌都相當有幫助。更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習慣每週吃4份或以上的女性所發生乳癌的機率,遠低於每週只吃一份或甚至不吃的女性。各種豐富營養,有利潤腸通便、預防大腸癌高麗菜也是一種膳食纖維含量非常高的蔬菜,其對於潤腸通便、身體排毒等非常有幫助。而前述所提到的蘿蔔硫素也對於大腸相當有利,它能夠抑制容易被誘發的大腸癌因子,進而使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降低。且高麗菜也富含異硫氰酸苯乙脂,也能抑制大腸癌的細胞分裂和增長。種種營養都對防範大腸癌相當有利,對於想預防大腸癌或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來說,是個非常好的選擇。含維生素U、維生素K,有利預防、改善胃部疾病不只是前述所提的各種對身體健康有利的植化素,營養師也表示高麗菜也含有俗生的維生素U,其對於胃道黏膜的修復及再生相當有幫助;而除了維生素U以外也含有維生素K,維生素K則有利於止血,更有利修復潰瘍。兩種營養都對想要預防或改善胃、十二指腸潰瘍相當有幫助,而食用上如果以打成汁的方式來飲用,其效果更佳。高麗菜這樣選、保存,更能吃下滿滿的營養在挑選方面,營養師建議可以挑選球形完整且緊密的高麗菜,且葉片是新鮮脆嫩、沒有枯黃的為佳。而保存方面,則可以用報紙包覆後存放於冰箱或是陰涼處即可,如此就能保存到約兩週的時間。 資訊來源:吳映蓉營養師、翁德志營養師、李芷薇營養師《天然植物營養素 啟動健康正循環,打造人體最強防護力》
-
2020-08-13 養生.抗老養生
20年內罹4種癌,卻能與癌共舞!名醫陳衛華給癌症患者的4個貼心建議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對!他是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但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患有4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甚至主動關懷別人,「飲食忌口是一定要的,有宗教信仰和家人愛的支持,幫助我坦然面對病魔。」 還有其他秘訣嗎?「憂慮只會帶來反效果,我想開了,就是『放下』2字,因為放下,我學會了與癌共存,也可說是與癌共舞」。 32歲起,陳衛華在15年內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姆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癌腫瘤。 47歲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誤以為白血球增生症,竟是血癌悄然上身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陳衛華平靜得像在敘述某位患者的病例。 在為腎臟癌做放射治療時,因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他一年不得不照3、4次CT電腦斷層檢查,期間還照過1次正子掃瞄,化學幅射進到體內,當甲狀腺癌開刀、抽血時已發現白血球數量高達17,000,卻非發炎引起,後來醫師說是白血球增生症使然,自己會好起來,他就暫時沒放心上。 只不過,白血球數量仍然居高不下,他認為事出有因不單純,9年前,陳衛華委託信得過的學弟檢驗DNA,判斷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我沒把它當成癌症,而是視作慢性病,多活一天『賺』一天,比醫師預想的頂多再活10年,我已經活過了其中9年。」自覺目前身體狀態維持得不錯,「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多活幾年!」 家人、信仰、興趣 生活充滿勇氣與正念 也曾怨懟、自憐,覺得生不如死,但妻子悉心照顧三餐飲食,旅外的兩個孩子買營養品並幫他打氣。 佛教的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是他對應血癌的精神支柱,因而早餐前、晚餐後禪定,幫助安定內心,唸著「唵嘛呢叭咪吽」6字真言如與慈悲的佛對話,智慧的蓮花開了,一切圓滿。 才跟著老師上完8堂課,不懂看譜的陳衛華從此會哼唱的歌就能吹奏得出來,還灌錄包含19首的CD分享親友,最滿意的兩首是日本老歌《戀人》、《你是我的生命》,每天吹奏蕯克斯風,練就中氣十足的肺活量。 穿著輕鬆自然、一頭黑髮、慈眉善目的陳衛華,看來與樂活長者無異,老婆喊他:「該換雙鞋了,我買給你。」他也喊回去:「這雙還沒壞,不想換。」 感激妻子一直陪伴著他,鼓舞勇氣,「如果問我座右銘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不要老看過去,因為它已經過去了。」 用「心」過生活!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陳衛華總是對癌症患者說,放寬心,不緊張,別憂鬰,因為癌症可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會把身心帶進無氧的醣解系統環境裡,助長癌細胞生長迅速,因此,不想未來如何如何,活在當下就好。 「醫生的天職正是教育病人防範疾病上身。」但凡有人打電話到他的宏信診所諮詢癌症或三高,他熱心地免費提供衛教知識與經驗、心得。 每到中午,他喝一杯磨豆咖啡,獎勵自己飲食正確、生活習性適當;看過動物頻道節目,晚上11點,躺在床上,拈花微笑,慢慢地睡著。 陳衛華用「心」過生活,生命是彩色的,癌症就相形黯然失色。 給癌症患者的貼心建議 1.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2位的意見也可行2.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氽燙蔬菜3. 不吃高GI(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甜食、膨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4. 聽音樂放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全球案例破2千萬 學者籲檢測搭配檢疫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COVID-19全球確診案例已於近日突破2000萬名,預估下週會達到2190萬,台灣可考慮以檢測2次搭配居家檢疫5天,「漏掉個案幾乎是零。」陳秀熙今天召開「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國際疫情提出說明及分析,並邀請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出COVID-19檢測在科學預防醫學的新角色。陳秀熙指出,COVID-19統計到8月9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達2005萬人,死亡人數73.5萬人。其中印度、美國、巴西3國,就貢獻了約6成的新增個案數,以及約5成的新增死亡數。陳秀熙表示,從7月初到8月短短一個月間,全球確診人數累積了1000萬人,預估下週全球確診人數會達到2190萬人,預估死亡人數達78.6萬人。陳秀熙指出,隨著各國大力推動檢測,確診個案飆升,但多數是輕症個案,整體致死率是下降的。台灣防疫做得很好,現階段不需要普篩,但隨著國際疫情轉變,應依風險分層做入境精準檢測及檢疫,根據每個國家的風險評估,決定檢疫時間長短。陳秀熙表示,以台灣過去經驗,檢測2次加上居家檢疫5天,漏掉的個案幾乎是零,也就是入境時檢測一次,居家檢疫5天後再檢測一次。陳秀熙也提到,檢測除了有助於疫情調查,也可早期發現輕症個案,有助於後續治療,減低重症死亡的可能性。張金堅指出,COVID-19輕症個案,約有3成吃藥就能康復,如果能早期偵測、早期發現,就能避免病情加劇,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張金堅也提到,COVID-19對罹患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威脅特別大,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器官疾病、高血壓、癌症患者,以及65歲以上長者,都需特別注意。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台灣向美方提出疫苗需求的進程,陳秀熙說,全世界對於疫苗供需都很現實,都是先給自己國家人民使用,台灣應積極跟美國、歐洲已經發展的疫苗團隊合作,爭取在台灣生產,並供應給東南亞國家,「這應是台灣疫苗國家隊的重要目標。」對於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Alex Azar)訪台,陳秀熙認為是正面的標誌,也是爭取疫苗的開端和起步,「不一定在這一次就談成,下一次再談也可以。」
-
2020-08-12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癌症迷思!進行癌症篩檢有壞處嗎?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篩檢可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害處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 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8-10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健保資源不足 已衝擊醫療照護
健保自1995年開辦以來,原本可能被醫藥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癌症病人,經濟困境得到紓解。但近來我在臨床工作上,卻看到病人自費治療現象愈趨普遍,而且每個月需負擔10萬元以上的人有增無減。或許大眾想問:「明明有健保藥可用,為什麼病人還要自費呢?」癌友自費買新藥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訪談了幾位癌友。A小姐的肺癌細胞復發轉移到肝臟,對健保給付藥物產生抗藥性,只好拿積蓄來負擔新藥。B小姐診斷時已是乳癌四期,健保規定先打化療,無效才能用第二線標靶藥物,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及主要照顧者,自費口服標靶藥物才能兼顧控制病情、自理生活及持續工作、照顧家庭,最重要的是讓她在之後的人生階段有體力好好陪伴家人。這些病友無法得到及時與適切治療,根本原因就是健保長期資源不足,無法與國際同步,提供病友最適合的照顧。醫療照護看到缺口感佩衛福部長陳時中在防疫期間不忘健保財務改革,提出調整保費的構想,因應逐年大幅增加的醫療需求。聽到「漲保費」,意見相左者紛紛表態,例如「疫情導致景氣低迷,調漲保費影響民眾生計」、「很多人浪費健保,把浪費節約下來,就不用調漲保費」、「民眾自付額已經夠高了,再漲保費吃不消」等。健保費用逐年提高,但在國民生產毛額(GDP)占率上,與日本10.9%、韓國8.1%相比,台灣始終維持6.2%左右。長期下來,身兼照顧病人的醫師與病友組織的負責人,我同時看見醫療人員以汗水撐起了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系統,卻也看到了病人照護缺口。台灣健保費低於日韓台灣跟日、韓同為社會保險制度國家,但台灣民眾繳交保費遠低於兩者。日、韓健保費率分別是薪資收入的10%與6.67%左右,並由民眾及雇主各負擔五成,且受到人口老化與醫療費用成長影響,保費幾乎是年年精算調漲。台灣健保費率4.69%,保費負擔較輕,又僅需負擔約三成(雇主六成、政府一成),保費也沒有依法每年精算調整,以至於健保預算總是不足,每隔幾年就會傳出健保財務危機。健保資源不夠充足,無法及時給付新藥,以致民眾罹患重大疾病時,常須自掏腰包才能用到適切的治療。調漲構想樂觀其成針對陳部長調漲保費的構想,基金會樂觀其成,除了本該依法調整健保費率,基金會觀察到,健保資源有限已衝擊對病友的照護。醫療需求不因經濟不景氣而減少,經濟受衝擊民眾,反而更需要健保保護傘分擔醫療風險,全民健保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社會互助。最近,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出版「2030健保大限」一書,提到「全民健保講的是生命價值與社會經濟的平衡,不能以生命無價無限上綱,亦不能只看健保財務。」指出健保三大價值:一、免於貧病交迫,因病而貧。二、讓每個生命都有機會發光發熱。三、社會和諧,每個家庭在生病時,不必再為錢奔波。在在提醒我們,健保制度為台灣社會帶來的安定無價,財務危機時更需要全民細心呵護。
-
2020-08-09 橘世代.健康橘
這是真的嗎?八成美國銀髮族滿意自己的健康
人們對老化的一個常見誤解為,老年人常被疾病纏身,大部分時間都感覺不舒服,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大多數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的感受其實非常正面樂觀。根據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2017年的國民健康問卷調查,年齡介於65歲到74歲之間的銀髮族,高達8成2對自身健康持正面評價,僅1成8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一般或欠佳。這一趨勢在75歲以上的美國人當中也很明顯,認為自己很健康的人高達7成3,僅2成7對身體狀況持負面看法。一般來說,美國大多數老年人都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炎、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比率約有6成,也比較容易受傷。上述多數銀髮族滿意自己健康的調查,讓人不禁想問「這怎麼可能是真的」。但答案在於心態,即老年人如何看待健康。對許多人來說,健康不僅意味沒有疾病,更重要的是活力、情緒幸福感、正向社會關係、保持活躍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上了年紀後身體功能不佳,似乎沒那麼重要。住在美國伊利諾州艾凡斯頓的80歲老婦人戈德曼說:「健康意味著能繼續做我喜歡的事情:看電影、組織活動、欣賞藝術與散步。」患有卵巢癌與乳癌的她說,自己的健康狀況「良好」。戈德曼還說:「我擁有個人才能與關係不錯的老朋友。我以前睡得不好,但現在睡得好多了,幾乎每天都有清醒和快樂的時刻。我參加了很多持續的活動。」艾莫瑞大學社會學教授、「自覺健康」領域的主要研究者艾德勒表示,即使老年人身體受傷或生病正接受治療,他們通常會想到同年齡情況比自己糟的人,像是一些已過世或是無法自理而住在長照護理之家的人。相比之下,仍能獨立生活的老年人可能會覺得「我過得很好」。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能生存下來就可被解讀成身體健康。艾德勒說:「人們到了八九十歲的時候,環顧四周,會覺得活著的感覺很好。」當老年人適應了疾病和其他身體變化時,他們往往會調整自己的觀點。一名因跌倒住院,不得不拿著拐杖走路的86歲老婦人說:「我可能殘廢了,但我仍然可以走路。」她認為自己很幸運,對自己的健康評價很高。另一名因椎間盤突出與栓塞導致重殘的80多歲老翁也說:「只要能夠上教堂,只要能走路,你就可以說一切都很好。」他同樣覺得自己身體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阿嬤厭世,鬱問「還要活多久?」 名醫智慧化解難題。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08 癌症.乳癌
不願接受治療而延誤病情?「斷開鎖鏈」郭美江牧師,乳癌驟逝真相揭曉
曾在基督教台北純福音教會演講的靈恩派牧師郭美江,4日於淡水馬偕醫院過世,享壽67歲。傳出郭美江不願意接受治療而延誤病情,並非事實,她並不是不願意接受治療,而是罹患乳癌卻發現太晚。據指出,郭美江7月初發現身體不適,就到部立桃園醫院就醫,發現是晚期乳癌但已多處轉移,她積極尋求治療,並轉診到淡水馬偕醫院住院,希望努力一試。可惜還未開始療程,就在8月4日病逝。郭美江曾因宣揚基督教神蹟創下「信耶穌得鑽石」、「同性戀是個網羅」和「我奉主耶穌名,看我拿勝利寶劍斷他魂結,阿們斷開鎖鏈」等傳教台詞,在網路上一度爆紅,讓她因此一夕成名。病逝消息一出,各界紛紛留言哀悼。知情人土指出,外界指摘郭美江因信仰而拒絕就醫是錯誤的。她是考慮經濟因素才延誤就醫,等到全身不舒服去就診,已然是晚期乳癌。事實上,她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症後,並沒有放棄希望和醫療,反而透過禱告確信,「醫療照護也是上帝給的恩賜」,所以才在醫界朋友的協助下,由部立桃園醫院轉診到淡水馬偕醫院。至於外傳她入住安寧病房也是失真的,她轉診到淡水馬偕後,經評估病情嚴峻,但郭美江和女兒仍與院方討論積極治療的可能。可惜,在治療開始前,她就因肺轉移等併發症辭世。從確診到過世才一個月。醫:乳癌早發現早治療,存活率高乳癌如何早期發現及治療?台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亞衡表示,目前台灣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女性從發育生長期,就開始進行乳房自我檢查,若有發現乳房有不尋常的改變,應立即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診斷,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存活率高。張亞衡指出,目前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的女性,有提供每2年1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女性朋友應定期接受乳房篩檢。當健康檢查經由乳房觸診發現有硬塊時,就應立即安排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進一步診斷排除罹患乳癌的可能性或是確診。一般人摸到乳房有硬塊時,腫瘤大多已長到約1.5公分至3公分大小,乳癌期別在2B或第3期,有淋巴轉移,因此愈早發現、及早治療最好。現今乳癌治療的藥物很多,即便是晚期乳癌,也不應放棄積極接受治療,仍有延長生命存活的機會。
-
2020-08-07 癌症.乳癌
不再平白無故挨刀 北醫大研發血檢技術助乳癌準確篩檢
乳癌一直位居十大癌症之一,在女性癌症中一直高居發生率第一名。北醫大研發「精準血液乳癌檢測技術」,當透過X光和超音仍波無法判斷的乳癌受檢者,可藉由檢測確認有極大機率罹癌後,再進行穿刺確認病灶,約有九成女性可避免無故挨刀進行穿刺。台北醫學大學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舉辦「研發成果聯合招商媒合會」,共挑選14項技術,聚焦癌症治療、精準醫學、微生物菌叢、生醫材料工程四大技術亮點,包括準確的癌症藥物篩選平台、精準血液乳癌檢測技術等。台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表示,北醫目前已有18家生醫創新衍生的公司,希望鼓勵學校研究人員將研發成果商品化,並引進更多生醫產業進駐。其中,北醫大生藥學研究所副教授林若凱團隊研發的「精準血液乳癌檢測技術」,可利用乳癌病患血漿異常的游離甲基化DNA程度,來區分病患和健康者。林若凱說,過去乳癌篩檢皆透過胸部X光或是超音波檢測,然而台灣女生脂肪少、緻密度高,從臨床上難以判斷,往往需要進一步做穿刺,使用細針抽吸或粗針切片,來確認良性或惡性的病灶。然而,根據臨床報告,穿刺後發現約有七成受檢者為良性,等於白白挨了一針。因此該團隊利用腫瘤細胞快速增生時,會釋放DNA到血液中的特性,藉由偵測血液的DNA程度,便可偵測到是否罹癌。林若凱說,團隊使用四個基因組進行綜合判斷,在三百多位乳癌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漿中進行驗證,敏感度達92.3%、專一性達91.7%,且可判斷出不同癌期。林若凱表示,此項檢測技術將鎖定用於高風險族群或是影像學檢查已有問題的受檢者,提供一項非侵入性的檢查方式,目前尚在向食藥署申請許可證,最快明年可於自費市場供民眾使用。除此之外,尚有北醫大護理學系副主任黃采薇開發的「量測癌因性疲憊客觀探測工具」系統,則可藉由如穿戴式裝置監測癌症病患的基本生理數據,測量其癌因性導致的疲憊程度;以及國衛院與北醫生醫材研究所共同研發的人工淚液,添加抗發炎分子與玻尿酸,在低濃度便可達到眼部濕潤和舒緩乾眼症症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