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8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乳癌
共找到
1105
筆 文章
-
-
2022-04-22 新聞.元氣新聞
新竹市30歲以上市民免費癌症篩檢 送尿酸檢測、早餐1份
新竹市30歲以上市民免費健康篩檢來了!新竹市衛生局今天指出,即日起開放30歲(81年次)以上設籍新竹市市民預約報名免費健康篩檢,平、假日均有場次,提供成人預防保健及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等四大癌症篩檢,還加值尿酸檢測及一份早餐,名額有限,請民眾盡早預約。衛生局說,今年3區衛生所與5家醫院合作,假日提供10場次,預計可服務3150人,另有2家醫院及9家診所提供平日場次,詳情可洽合約院所、三區衛生所或新竹市衛生局網站( https://reurl.cc/Go7A9D ),名額有限,請儘早預約。「一次受檢,全面篩檢!」市長林智堅表示,新竹市是全台最年輕的城市,又30歲以上民眾大多為家中重要經濟與照護支柱,市府自2015年起每年編列455萬元,推出整合性篩檢,擴大服務30歲以上市民,7年來服務約2萬259人,其中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異常占50%以上,顯示代謝異常有年輕化的趨勢。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市府今年持續邀集醫療院所推出整合性健康篩檢,除結合衛福部免費四大癌症篩檢,及40歲以上每3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更擴大服務30歲以上市民,還加值附贈一份早餐及尿酸檢測;同時篩檢結果可於「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罹病風險,預測自身未來健康情形。衛生局長吳欣席表示,今年整合性健康篩檢提供彈性多元選擇,以社區型、院所型、衛生所型等大、小規模方式,4月份起陸續推出平日及假日場次,每場次採預約制,健檢完還提供一份價值60元的早餐(或等值兌換券),各場次與醫療院所不同。此外,今年也結合11家合約成人健檢院所,除提供30歲以上市民平日時段健檢服務,也提供40至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者每年一次的成人免費健檢,為固定時段診所型,同樣附贈加值尿酸篩檢及早餐,有就近便利、更多元的選擇。衛生局說,因檢查前需空腹8小時,民眾請事先預約並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簽名確認身分。衛生局也提醒市民,把握健康生活5守則: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檳酒、定期篩檢,一起掌握健康、迎向幸福。
-
2022-04-2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不只控血糖,吃低GI飲食有十大好處!低GI食物有哪些?
健康節目上常聽營養師談到要多攝取低GI的食物,到底GI是甚麼呢?對身體又有哪些影響?小編特別整理GI相關知識,一起來了解吧!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指的是吃下去的食物,在兩個小時後,血糖上升快慢的數值。GI值落在0-100區間。高GI食物易造成血糖波動,反觀低GI食物其消化和吸收較慢。葡萄糖緩慢釋放到血液中已被證實對身體較有益。GI怎麼區分?1、低GI,GI值≦55:全麥穀類、蔬菜(像是胡蘿蔔、菜豆…等)、黃豆、水果(像是櫻桃、葡萄柚..等)、全脂牛奶、腰果。2、中GI,55:草莓、葡萄、義大利麵、米粉。3、高GI,GI值≧70:白米飯、芋頭、甜玉米、香蕉、西瓜、鳳梨、甜甜圈、鬆餅、白吐司。影響食物GI的因素包括:糖的類型、加工程度、營養成分、烹調方式、水果熟程度1、糖的類型:並非每種糖都是高GI。糖的GI值從果糖23到麥芽糖105。所以,食物的GI值有些部分取決於所含糖的類型。2、加工程度:一般來說,加工程序越多的食物,其GI越高。3、營養成分:進食中將主食類與蛋白質及油脂一起食用,可以延緩消化及血糖波動的速度。4、烹調方式:一般來說,食物煮的時間越長,吃進肚子後,其糖被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就越快,進而提高GI。5、水果成熟度:當水果成熟時會分解成糖。水果越成熟,GI值就越高。例如,未成熟香蕉的GI為30,而過熟香蕉的GI為48。低GI飲食怎麼吃?1、攝取五穀雜糧以及含豐富纖維之食物,通常這些食物的GI值相對較低;若吃高GI食物時,可搭配與GI較低的食物一起食用,例如:吃白飯或糯米飯時,多配些蔬菜一起吃,吃白土司(麵包)夾生菜沙拉,都能有效平衡食物的GI。2、已有代謝疾病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過重),平常的主食(五穀雜糧類)盡量選擇低GI的食物,對於疾病及體重的控制較好。3、進食時,多花點時間在咀嚼食物上,不僅易有飽足感,血糖上升也會較為緩慢。為什麼建議食用低GI食物?遵循低GI的10大好處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建議以日常飲食以低GI食物為主,已證實低GI飲食可降低並預防疾病的風險,包括:控制體重、降低妊娠糖尿病、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幫助學習提高注意力、降低罹患乳癌風險、改善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COS)、降低糖尿病併發症風險、增加飽足感、有益眼睛健康並預防黃斑部病變(AMD)等。
-
2022-04-17 名人.林頌凱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肩關節是人類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但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關節。五十肩和肩旋轉肌病變是造成肩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兩個原因。而臨床上,這兩個問題常同時發生在一位病人身上,治療上也因此困難且耗時。肩膀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肩旋轉肌病變和五十肩。前者發生的機率遠大於後者,很多時候是因為肩旋轉肌病變沒有治好才導致五十肩。肩旋轉肌病變包含肌腱炎、肌腱撕裂與斷裂。生活中包含外傷、肩關節過度使用、動作不當、運動姿勢不良都會導致肩旋轉肌病變。年輕人主要是因為工作或運動受傷,中老年人多是因為肌腱退化所導致。五十肩又叫做冰凍肩,醫學名稱是「沾黏性滑囊炎」,就是肩關節囊沾黏導致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造成的原因包括肩關節缺乏活動(常常是因為怕痛不敢動)、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頸椎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接受心導管手術後、乳癌手術切除後、關節脫臼或骨折的病患。 這兩種疾病很常見,但容易被混為一談,甚至連醫師也容易混淆,臨床上常見因為認知落差讓醫病溝通產生問題。例如病人實際上是肩旋轉肌病變,卻一直找醫師治療五十肩;或者是醫師認定是肌腱炎,卻沒有注意到五十肩的存在,結果病人吃了幾個月的消炎止痛藥,但肩膀越來越僵硬,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病人在看診時若能清楚表達疼痛症狀,醫師結合身體檢查、影像診斷、甚至之前所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不管是肩旋轉肌病變或五十肩,治療的首要原則就是減輕疼痛。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可以有效減輕疼痛,類固醇注射很有效但不能多打,物理治療儀器治療也有效果,雖然耗時間但至少沒有藥物或手術的後遺症。運動治療是兩個疾病是否可以治癒的關鍵。肩旋轉肌病變的運動強調的是伸展與肌力訓練,可以自己在家做,也可尋求專業運動醫學團隊做一對一指導。五十肩的運動重點則在關節角度的改善,可以先由物理治療師做徒手治療,再加上自己可以做的伸展和毛巾操。運動前可先熱敷讓關節與軟組織鬆弛,在運動後則是用冰敷降低可能的發炎與疼痛。近年來增生注射治療掀起這類疾病治療的革命,對沒有時間或沒有耐性做復健的人可說是一大福音。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肩旋轉肌病變特別有效,而關節囊擴張注射或玻尿酸可以撐開沾黏的關節囊與潤滑關節,效果快又有效,甚至可以比傳統復健省下三到六個月的復健黑暗期。保守性治療對於肩關節疼痛的患者治癒率可以達到95%以上。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病人是不是願意積極配合治療和運動,因為完整的療程往往是三個月起跳,病人一定要有足夠耐心。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第三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邀請到三位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心得。一位台灣兒童精神科自閉症的領頭羊回憶四十年前開始對這群病人與家屬做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自己一生的服務、教學和研究,都離不開自閉症,而寫出感人肺腑的「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一位在美行醫將近五十年的神經內科教授除了繼續在大學醫院附設醫院看病、教學,又在華人區照顧病人,而發現華人就醫態度不積極、高血壓及中風較美國人發生得早,且出血性中風較多,因而發表論文,並與一群華裔醫師加強社區醫療大眾教育,他最後語重心長的說出:「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一位長年關心社區精神健康的精神科教授,分享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人生故事,敘述病人跨越人生的困境、開創新的人生格局,成功開啟她的多元思考與情緒掌控效能,達成人和人之間「完整的信任」,使醫者深切體會身為精神科醫師在醫療的過程中「醫生的角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在紐約大學神經科受訓的時候,幾天值班一次,都要頻繁的到紐約市公立表維醫院急診室。在那裡,醫護人員的口頭禪就是:「當你見到華裔病人就千萬要小心,因為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就醫的。」尤其是新移民,很多是語言不通、不熟悉醫療系統或沒有保險,往往延遲就醫而耽誤了病情。 1979年神經內科訓練完畢,我留在紐約大學醫院,心想既然同樣是要看病人,不如也到唐人街的碧文醫院兼任主治醫生。下城醫院鄰近中國城,2015年華裔佔住院病人的60%以上。沒料到會有許多年青的華裔男性中風病人急診住院。斷層掃描常常發現大量的腦出血。他們往往神志不清,失語。但也似乎要和我們控訴,「 為怎麼我那麼年輕就中風,那麼嚴重。」他們教了我什麼?因為這許多病人無語的訴求,家屬的痛苦,加上 1994年曼哈頓北區居民中風研究(NOMAS)發表的啟發,我開始對下城醫院華裔中風病人做了個回顧性研究。曼哈頓中國城45歲以下年輕中風病人比美國其它地區高出50%,難道是風水不好嗎?華裔社區健康一定比其他族裔社區差。後來知道下城醫院的華裔中風的平均年齡是73歲,比曼哈頓北區居民的80歲,早了7年。檢查認為自己沒有中風危險因數的華裔社區人士,33%有血壓高,43%膽固醇高,20%血糖高。這些病人中出血性中風佔24%,要比美國公民的17.4% 高很多。也因此,中風後傷殘的比例和嚴重性當然也比缺血性中風高。華裔是少數民族,唐人街華人社區不「理想」,醫療保健上,也算是「弱勢群體」。美國是多數人嚮往的天堂,曼哈頓就有許多世界一流的醫院,但我36街的診所,對許多耆老來說,那裡是要渡海而過的遠洋的大國呀!有些病人從唐人街到上城診所會診,常常是照會一年以後的事了。華裔醫生也受到擠壓,醫院的外科尤其明顯。劉季高、我和其他碧文醫院的華裔醫生成立臨床開業委員會和牛津醫療計劃商討進入華裔市場的醫療服務。這委員會轉為華裔醫生聯盟。後來在1998年演變為中美醫師協會。協會的成立,也不只是為了自己的開業生存。目的也是華裔醫生團結起來共同替社區服務。為華裔尤其那些語言、生活背景有困難的病患爭取更好的福利。我也參與馮黎超庸女士創辦的下城醫院《福安康寧》華人社區保健計劃,探討改進紐約華人社區的健康。這調查的進一步研究,後來得到聯邦政府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贊助去研究華人社區中風危險因素的盛行原因。從1998年到2006年,我、陶靈芝、梁少娟和美國世界日報的潘嘉珠合作,每週在世界週刊發表醫藥文章,幾年下來有146 篇,匯成「關心你的健康」一書,讓不諳英文的華裔移民,能夠得到更多正確適時的醫訊。臨床看診快半個世紀,每天都接觸許多病人,也在他們那裡學到許多。短短的接觸,有時就那麼幾句,幾個手勢、眼神,就讓我體會他們的挫折、病苦。有機會,我常在診所展覽他們帶來的作品和其他有緣的患者討論。診所的木船來自一位從中國廣東移民的老先生,他手抖如秋風中的樹葉。是位中後期的帕金森病人。他不為雙手搖晃震顫所困,花了兩、三星期的時間,用一些零碎的木條,堅持的為我釘好這三尺多長的中國式河船。在船頭有張騎馬的女生照片,病人常問,「那是你的女兒嗎?」原來那是世界級的女騎師,不幸患了初期的多發性硬化症,仍然堅持她的熱愛,毫不為病情的可能惡化而氣餒。他們能瞭解,只要堅持努力,雖然身處劣境,許多不可能做到的事,都能應刃而解。對自己或者親人的苦痛,也許更能更積極的應付了。下面兩位不是我的病人,但她們的視頻卻對我很有啟發。有一天, 我在互聯網找尋錄製帕金森病視頻的靈感,不料在螢幕上卻遇見了這位穿戴亮麗銀箔 名叫Emma Lawton 的迷人「小女孩」。從她的影片部落格得知她29歲得帕金森病,她說:「厄運是不分青紅皂白的。你不能改變。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處理它的方式。」艾瑪她在社交媒體上開展活動並分享她的故事,出版了她自己的關於應對帕金森氏症的書,通過視頻將她的生活記錄了 365 天。她正在努力創建一家將改變老一代人生活的公司。知道沒辦法改變自己有年輕帕金森的事實,她慶幸不是更壞的舞蹈症,更賦予自己要提高人們對這種疾病認識的使命,並按照她自己的計劃繼續她要的生活。「我仍然在處理同樣的症狀,但用這種方式處理,最終會使我走向積極和幸福。」另一位Jane 'Nightbirde' Marczewski 乳癌全身轉移只有2%生存的可能,她卻在「美國達人秀」用優雅、帶著笑容、樂觀的唱出自寫的「It's okay, it's alright」。「你可以走那些黑暗的道路,自怨自哀。但這樣太悲慘了。或者你可以走過那些黑暗的道路,然後坦然回來。」 「你不能等到生活不再艱難時,再決定要快樂。」一些無語的患者讓我體會到人需盡所能。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有幸進入醫學,那就有理由要做自己能做的,因此在紐約就有了亞(中)美醫師協會,現在已經服務50萬民眾。一些患者積極的堅持,非常感人。就像我診所的扭曲榛枝,那是故意為病人設放的。前後牆上都有。病人問起,我就會迫不及待的講述扭曲榛枝的故事。患病是生活向下的一個扭轉,病情有時廻轉曲折難料。知道榛枝的彎枝最終的堅持向上,讓病人有個繼續奮鬥的信心。這些年來和病人相處,我學到的是,杯子內的水,決非半空。 一定是半滿; 如果有憂鬱的原因,就一定會有更高興的理由;外面有風,我就有飛的理由。 扭曲榛枝的啟示:「這就是生活,它扭曲盤轉,最終還是向上。」很感恩,因為每天我都會在病人那裡學到許多。
-
2022-04-13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癌症生物學——你一定要知道的一件事癌症是細胞異常、不受控制複製增殖的結果。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細胞會依正確速率按表操課、複製分裂,這是細胞內複雜的基因網絡相互制衡的成果。有些基因會促進細胞增殖,這些基因有時會被稱為「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在前幾章的圖表中,這些基因以「+」符號標示。其他基因則會牽制細胞,避免細胞過度複製;這些基因稱為「腫瘤抑制基因」(tumoursuppressors),於圖表中以「-」符號表示。從本質上來說,原致癌基因與腫瘤抑制基因並非絕對好或絕對壞;然而當調節這些基因的網絡出錯時,細胞增殖也會跟著出錯。假如原致癌基因變得過度活躍,可能將細胞推向癌化狀態;相反的,若腫瘤抑制基因遭到不活化,它就無法再扮演煞車的角色、阻止細胞分裂。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相同的結果:細胞開始快速增生,複製分裂。但癌症不只是細胞分裂太多太快這麼簡單。假如細胞分裂過快,其餘一切正常,那麼這群細胞只會構成「良性瘤」。這些良性瘤也許外觀難看、也許造成生理不適,但除非它們壓迫重要器官、影響器官功能,否則良性瘤本身大多不致命。但失控的癌細胞可不只太常分裂而已。它們不僅不正常,還會侵犯其他組織。「痣」就是一種良性瘤。大腸腸腔冒出的小突起也是,名喚「息肉」。痣跟息肉本身都沒有危險性。問題是這些玩意兒如果愈冒愈多,難保其中一個不會來到下一步、出現異常,導致細胞朝全面失控的癌化路徑前進。這指出另一個更重要、也有大量研究報告佐證的事實:癌症並非偶發或一次性事件。癌症是多步驟過程,並且每一步都讓細胞朝惡性腫瘤愈來愈靠攏。就算是先天遺傳傾向(罹癌傾向)極強的個體也一樣。其中一個例子是「停經前乳癌」(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某些家族有這種癌症遺傳。女性若遺傳到突變的BRCA1 基因拷貝,不僅早期發病風險極高(侵犯型乳癌),也很難有效治療。這種癌症的病程進展耗時多年,因為必須同時累積其他缺陷才會發病。因此,細胞一邊累積缺陷,一邊大步朝癌化靠攏;這些缺陷必定是由親代細胞傳給子代細胞,否則早就在細胞分裂時消失了。這些缺陷在癌症發展進程中,必須是可遺傳的。長久以來,學界大多把注意力擺在尋找與癌症發展有關的基因突變,這點不難理解。科學家費心尋找變動過的基因密碼,全神貫注在基礎藍圖上;其中,他們對腫瘤抑制基因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些基因在遺傳型癌症症候群病例身上常會發生突變。人類的腫瘤抑制基因通常成對存在,跟體染色體上所載的大多數基因(對偶基因)一樣。當細胞癌化程度驟升,幾個關鍵的腫瘤抑制基因常會被關閉,兩份拷貝都不活化。許多病例顯示,這可能是癌細胞內的腫瘤抑制基因已發生突變所致。這種現象稱為「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s),發生在體細胞正常生命歷程中的某個時間點。這種突變之所以稱為體細胞突變,是為了與「生殖系基因突變」(germline mutations)區隔,生殖系基因突變會遺傳,能從親代傳遞給子代。而不活化腫瘤抑制對偶基因的突變形式多變,琳琅滿目:有些可能只是改變胺基酸序列,導致基因再也無法製造正常具功能的蛋白質;另一些則是在癌化過程中,染色體失去與功能性蛋白相關的部分。病患身上某特定腫瘤抑制基因的突變方式可能是一份拷貝的胺基酸序列改變,對偶的另一份拷貝則出現「微缺損」(micro-deletion)。這種情況顯然確實會發生,而且發生頻率頗高;不過,一般很難明確斷定腫瘤抑制基因以何種方式突變。十五年來,我們慢慢理解腫瘤抑制基因還有另一種不活化方式:透過表觀遺傳調控令其「噤聲」。如果啟動子的DNA嚴重甲基化、或組蛋白覆滿抑制型調控物質,腫瘤抑制基因即因此關閉。這些基因無需改變根本藍圖就能被不活化。▍癌症的表觀遺傳發展現況不少實驗室都已在各種癌症研究中,明確找到前述狀況存在的證據。首批發表的報告中,有一篇是研究「亮細胞癌」(clear-cell renal carcinoma)這種腎臟腫瘤。在亮細胞癌的發展過程中,關鍵之一是不活化「VHL」此特定腫瘤抑制基因。一九九四年,醫界權威——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e)史提芬.貝林(Stephen Baylin)——領導的團隊分析VHL 基因前端的 CpG 模組。在他們分析的亮細胞癌檢體中,有百分之十九的檢體CpG 模組高度甲基化,這個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亦因此關閉;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在癌症發展過程中肯定是大事一樁。啟動子甲基化的現象不只限於VHL 腫瘤抑制基因和腎臟腫瘤。貝林團隊接著分析乳癌的BRCA1 腫瘤抑制基因:他們分析沒有乳癌家族病史的病例,以及並非由前段討論的BRCA1 突變所導致的乳癌病例。在這些散發型乳癌患者中,有百分之十三的病例BRCA1 基因 CpG 模組高度甲基化。來自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與史提芬.貝林合作的尚皮耶.伊薩(Jean-Pierre Issa)也發表報告,提出癌細胞有廣泛且異常的DNA甲基化現象。兩團隊的合作成果顯示,結腸癌病例中有超過兩成患者出現多個不同基因的啟動子DNA同時高度甲基化的現象。後續研究顯示,癌細胞不只DNA甲基化發生變化。另外還有直接證據顯示,組蛋白修飾導致腫瘤抑制基因被抑制。舉例來說,在乳癌患者身上,與組蛋白有關的ARHI 腫瘤抑制基因的乙醯化程度偏低。另一個腫瘤抑制基因PER1 和肺臟腫瘤「非小細胞瘤」(non-small cell carcinoma)也有類似關聯。在這兩種病例中,組蛋白乙醯化的程度與腫瘤抑制基因的表現程度互有關聯― 乙醯化程度愈低,基因表現程度也愈低。因為這兩個基因都屬於腫瘤抑制基因,故表現程度降低即表示細胞將更難控制、遏止細胞分裂。腫瘤抑制基因常受制於表觀遺傳調控機制、因而不表現——這項領悟在學界引起不小震撼,因為這代表他們找到可能可以治療癌症的新方式:如果能重新啟動一個或好幾個腫瘤抑制基因,我們就有機會與癌細胞一搏,控制那些瘋狂分裂的細胞,失控的火車也許就不會太快脫軌翻覆。過去,科學家認為突變或缺損是導致腫瘤抑制基因不活化的原因,若想重新啟動基因,我們幾乎沒有太多選擇。目前有不少臨床試驗正在測試基因治療能否達到這個目標。在某些狀況下,基因療法最終可能證實可行,但並非絕對。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基因療法在一開始就不容易燃起希望;因為要把基因送進正確細胞已相當困難,送進細胞後還得讓基因啟動,更是難上加難。就算有辦法做到這一步,科學家常發現細胞似乎會甩掉多出來的基因,導致一開始打的如意算盤全部失效。還有一些相對罕見的案例顯示,基因治療本身竟會引發癌症,因治療本身帶有某些不明確的效應、導致細胞異常增殖。目前學界還未放棄基因療法,而且在某些條件下,基因療法說不定可證實是最佳選擇。不過對於像癌症這種疾病,由於治療人數眾多,基因療法不僅昂貴且實行困難。這就是開發表觀遺傳藥物來治療癌症何以令人振奮的原因。就定義來看,表觀遺傳調控並不會改變原本的DNA密碼。誠如先前所見,有些病人的腫瘤抑制基因的其中一份拷貝,在表觀遺傳酵素作用下遭關閉。這些病患原本正常的表觀遺傳基因密碼並未因突變受損。因此,他們可能可以利用合適的表觀遺傳藥物,將DNA異常甲基化或組蛋白異常乙醯化的模式逆轉回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正常的腫瘤抑制基因即可再度開啟,協助癌細胞從失控狀態恢復正常。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兩種可抑制 DNMT1 的藥物作臨床使用,治療癌症,分別是5-氮胞苷(商品名Vidaza)和結構極相似的「去氧雜氮胞苷」(2-aza-5’-deoxycytidine,商品名Dacogen)。另有兩種HDAC抑制藥物也核准使用,分別是稍早提過的SAHA(商品名Zolinza),以及一種叫「羅米地辛」(romidepsin,商品名Istodax)的藥物。羅米地辛的化學結構和SAHA差異極大,但羅米地辛也能抑制HDAC。彼得.瓊斯成功解開5 -氮胞苷的角色之謎後,他和史提芬.貝林、尚皮耶.伊薩在將5 -氮胞苷從實驗室一路推上臨床試驗、終至核准過關的三十年來,已成為該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維多莉亞.李瓊在推動SAHA上市應用的過程中,也同樣位居要角。這四種抗癌藥物(對付兩種截然不同的酵素)通過許可、核准上市,對整個表觀遺傳治療領域不啻為一劑強心針。不過目前還無法證明,這些藥物是不是仙丹妙藥、抗癌萬靈丹。※ 本文摘自《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作者:奈莎‧卡雷 譯者:黎湛平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2-04-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四款抗乳、腸癌藥及抗黴藥危及生命 國內禁用這族群
食藥署今日公布含fluorouracil的三款化療抗癌用藥及一款抗黴菌用藥,不得使用於缺乏DPD酵素的病人,否則將導致血中濃度上升而發生嚴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並要求含該類成分藥品許可證持有商應於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食藥署監控到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發布含fluorouracil成分,使用於體內缺(DPD)酵素的病人,將無法代謝該藥品,可能會導致血中濃度上升而發生嚴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目前這三款化療藥多用於直腸癌、乳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等前線口服藥物及注射針劑,其中注射針劑去年使用量為45.1萬,抗癌用藥為一千多萬顆。另一款抗黴菌藥物使用量為6.8萬顆。潘香櫻表示,已知缺乏DPD酵素族群病人,在東亞族群較少見,但為保障用藥安全,仍決議比照歐洲法令禁止該病人使用。故自111年4月12日起公告含fluorouracil及相關成分藥品禁止使用於已知DPD活性完全缺乏的病人,並要求含該類成分藥品許可證持有商應於111年11月30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食藥署提醒,醫師開立含fluorouracil及相關成分藥品(capecitabine、tegafur、flucytosine)予病人時,是否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症狀或徵候,民眾服藥後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如:嚴重腹瀉、口腔發炎等,請立即回診。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肝癌人數逐年降 晚期患者次世代基因定序找治療機會
肝癌是國內前四大癌症中,罹患人數唯一逐年下降的癌症;原因在於8成患者都由慢性肝炎引起,在篩檢政策及治療效果都不錯的情形下,肝癌患者逐年減少。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林宗哲指出,晚期患者仍可能面臨抗藥性問題,或許可藉由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找到合適的治療機會。大腸癌、肺癌、肝癌、乳癌這四大癌症,每年都至少各自奪走一萬多人性命。林宗哲指出,這四大萬人癌症中,只有肝癌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預估在未來廿年,肝癌的致病因子會從B、C肝等慢性肝炎,改成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代謝症候群。曾經是國病的肝病在篩檢上有國家政策支持,45歲以上民眾一生中有一次可以檢測是否是B、C型肝炎帶原者,所有新生兒也一律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因此經由母子垂直感染的比率從早年的30%降至15%。肝病三部曲是從慢性肝炎經過肝硬化到肝癌,每年肝病相關死亡的個案約1萬3千多人,其中肝硬化約5千人,肝癌約8千人。林宗哲指出,預防肝癌發生得從源頭開始,把慢性肝炎患者找出來後進行治療,是預防肝癌最效的方式,尤其目前B、C肝炎的治療效果很好,尤其慢性C肝炎是可以治癒的疾病。不過,民眾若是B肝的帶原者,則需要每3至6個月進行肝功能及胎兒蛋白檢查,每3至12個月得進行超音波檢查,就是希望定期檢查能早期治療。林宗哲指出,肝癌的治療經過20年的努力,治療處方已有12種以上,但是對於晚期肝癌患者在治療上仍會面臨挑戰。以前這些患者平均只有4個月的存活期,現在有標靶藥治療,能延長到6個月;另外,免疫治療也讓晚期患者存活率提升至2年。另外,晚期肝癌患者還可能面臨抗藥性問題,這時或許可藉由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可以配對成功的藥物。林宗哲解釋,人有指紋,腫瘤也有指紋,以前要找出基因突變,得一次驗一個,但腫瘤檢體驗沒幾次就沒有了,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是一次可以檢測幾百個基因,是精準的對症下藥,但肝癌不若肺癌有那麼多的生物標記可以檢測分類,但對於已有抗藥性的晚期肝癌患者而言,或許可以找出蛛絲馬跡協助治療。
-
2022-04-11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檢視癌症險 適時納入新療法並提高保額
過去大家對保險的觀念就是理賠、身故金、醫療補償或長照給付等,以為這就是保險的真諦,隨著時代演進,保險可以做更多事。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今出席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以「新時代新保險」為題,顛覆大家對保險的既定印象。陳維新表示,南山人壽去年訪問癌友,32歲女性癌友米娜,在新婚時發現罹癌,歷經局部乳房切除、全乳切除和乳房重建,治療8個月就花費81萬元,這還不包括無法工作所造成的損失。南山人壽六到七成保戶都有癌症險,平均保額約50萬到60萬元,但癌友經驗分享,癌症保額至少需要100萬元,隨著新式療法與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自費需求增加,定期保單健檢,才能讓保險與時俱進。陳維新建議,要讓癌症險更全面,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保額補充包,一個是新型療程補充包;在過去高利率時代,保額100萬元的癌症險保險費一年只要1萬元,但以現在的利率,相同保額一年保費就要4萬元,在有限預算下無法拉高足夠的保額,因此可透過10年或20年定期險提高保障,以35歲男性10年期定期險,保額100萬元為例,一年保費大約5500元,相對容易接受。至於新型療程補充包部分,則可依照自身需求,在癌症險主附約之外,再挑選附加條款如基因檢測、標靶藥物、自體免疫細胞等,以35歲男性來說,全選的保費大約一萬元,可解決健保不足需自費的問題。陳維新強調,會採用附加條款的設計,主要是讓既有客戶可以彈性加保,全新客戶可以自由選配,保留選擇的彈性。而南山人壽也發現癌友普遍痛點,包括剛得知罹癌時的抗拒,需要第二諮詢、感覺恐慌需要心理支持、乳房切除後需要機能性內衣、生活起居需要照護員等等,癌友可說是身心百廢待舉、無所適從。南山人壽也開始思考將服務擴展到癌前管理與癌後服務,讓保險有更積極的意義。協助保戶在理賠前做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理賠後的疾病治療、生活照護,「新時代新保險的定義,就是健康促進+財務補償+完善的健康加值服務,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陳維新舉例,南山保戶只要健檢達標、接受疫苗接種、參與癌症篩檢,就可以拿到相對應的現金回饋,最高可達保費的12%,這種外溢保單設計,就是提供誘因鼓勵保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南山也針對健康期、治療期與休養期,所需要不同的服務,透過異業結盟方式把關品質,並談好配套方案,事先將所有服務準備好,讓保戶免於恐懼。「讓客戶在防癌抗癌旅程上,都有商品加服務的雙線照顧」,陳維新列舉在健康期部分,提供的服務包括運動紀錄APP、線上營養師平台和NGO防癌資訊提供;治療期部分則包括第二意見諮詢、基因檢測、NGO病友支持以及提供衛教的理賠關懷包;而即使已經完成理賠,也對保戶不離不棄,在休養期提供線上心理諮詢、生活照護、乳癌術後內衣等服務。陳維新最後強調,能夠結合理賠的硬實力與服務的軟實力,為人生風險做好把關,才是最好的新保險。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
衛福部長期推動乳癌、子宮頸癌、結腸直腸癌、口腔癌以及B、C型肝炎等四癌癌症篩檢。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疫情爆發後,人數明顯減少,109年、110年接受成人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衛福部位國健署長吳昭軍憂心表示,「等到疫情結束後,可能成為癌症高峰期。」吳昭軍出席「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以「從預防篩檢到早期發現癌症」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癌症連續39年位居國人死因排行之首,近幾年來,每年癌症死亡人數超過5萬,每年約12萬2000多人罹癌,108年平均每4分20秒1人罹癌。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如何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吳昭軍表示,應從預防端做起,戒菸酒檳榔,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飲食,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吳昭軍表示,雖然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但癌症死亡率卻是連續九年下降,這與公費成人四癌篩檢有關,「透過癌症篩檢,可提早確診、治療,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吳昭軍表示,以乳癌為例,調查顯示,每兩年一次乳癌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30歲以上女性每三年一次抹片檢查,可以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在大腸癌方面,50-75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則可以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至於口腔癌,高風險男性族群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則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率。吳昭軍說,成人四癌篩檢實施多年,預防癌症成效顯著,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平均每年超過500萬人次接受篩檢,但這兩年來,許多人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院檢查。此外,部分醫院降低醫療能量,也減少民眾篩檢的可近性。吳昭軍表示,與108年相較,109年、110年接受四癌篩檢人次減少兩成多,大約減少近100萬人,令人擔憂,等到疫情結束之後,可能爆發癌症高峰期,新增癌症人數恐明顯增加。國健署統計,在110年,透過四癌成人篩檢,仍發現4.6萬名癌前病變個案,8100多名癌症患者。但因癌篩總人數減少,應有許多癌前病變及癌症病友並未被發現。吳昭軍提醒,原本女性乳癌發生率攀升速度最快,每10萬人口標準化發生率達81,遠高於第2名大腸直腸癌的42.9 ,平均每年新增近1萬5000名乳癌個案。他提醒女性,務必提高警覺,接受篩檢,如有異狀,接受進一步診斷及治療。有鑑於癌症對於人類健康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擬定「25 by 25」,希望到了2025年,全球癌症過早死亡機率可以降低 25%,以台灣來說,2010國人癌症過早死亡機率7.97%,期盼 2025時,降至5.98%。吳昭軍列出八大致癌因子預防重點:1.戒除菸、檳、酒2.肥胖防治3.促進健康飲食4.提升運動5.疫苗注射:B型肝炎、HPV疫苗6.避免接觸空汙及其他化學致癌物7.避免接觸輻射線8.感染性疾病防治:B、C 肝炎、胃幽門螺旋菌為此,國健署積極推動「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國中女生HPV疫苗接種」、「提供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多元篩檢服務」、「多元戒菸服務及可近性戒檳衛教服務」、「推動國人身體活動策略」、「推廣四癌症篩檢」等。在運動方面,鼓勵民眾落實生活化運動,隨時隨地找時間運動,調查發現,愈來愈多民眾養成運動習慣,教育部2021年「運動現況調查」發現,13歲以上規律運動人口,由2009年 24.4%上升至2021年33.9%。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運動處方抗癌 降低死亡率並提高生活品質
許多癌友容易疲倦,整天宅在家裡,臥床或窩在沙發,就是不想動,但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規律體能活動(PA)有助於與癌症控制,有效降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WaCare運動專家何宏胤表示,運動處方為重要抗癌方法,務必在醫師評估下,規律地進行重訓、有氧運動、柔軟度伸展。何宏胤上午出席「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以「運動抗癌做伙來」為題,發表專題演說,現場並示範「運動抗癌操」, 提醒癌友,在抗癌過程中,更要多動,以增強活動力、免疫力。何宏胤表示,國外研究證實,早期乳癌、攝護腺癌、直腸癌 等患者如果能夠持續且規律地進行體能活動,就能有效降低癌因性死亡率,並大幅提高生活品質。俗話說,運動一分鐘,多活兩分鐘,何宏胤強調,運動抗癌的原則為「做你能做的」,只要做運動,絕對比沒有做來得好。運動前,最好先請醫師評估,並在專業體識能老師的建議下,開立運動處方。例如,乳癌患者常有淋巴水腫困擾,在嘗試上肢活動時,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評估肩膀與手臂狀況,協助復健,循序漸進。如已轉移至骨頭,務必請醫師評估,以降低留骨折脊椎壓迫以及骨疼痛加劇等風險。此外,攝護腺癌病友在運動前醫療評估上,應該檢查肌肉量及流失狀況。至於大腸癌患者,如果運動強度高於走路,就應該注意造口的感染疑慮。何宏胤表示,經運動前醫療評估後,癌友在風險管控制下,「做你能做的」,一般來說,如果做有氧運動,建議一周三 至五天,每周累積150分鐘,以走路、腳踏車為主。在阻力 運動上,一周二至三天,重量訓練。柔軟度同樣為每周二至三天,主要為大肌群靜態伸展。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防疫也要防癌 健檢不是貴就好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今天出席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的「2020癌症高峰論壇-無畏 癌症教會我的事」,並以「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新趨勢」為題發表演說,他以Covid-19疫情切入,強調健檢目的是為了預防疾病,施打疫苗則是為預防染疫,兩者都是為了預防,且防疫跟防癌同樣重要。洪子仁說,今年這波疫情與去年5月的首波本土疫情並不相同,因為去年的病毒株會侵犯下呼吸道引發重症,且民眾多半沒接種Covid-19疫苗,但這波是Omicron變異株,雖傳播力強,但症狀較為輕微,接種疫苗可以避免重症、避免台灣醫療量能遭突破、避免走上香港醫療崩盤的慘況。「65歲以上、連一劑疫苗都沒打的,會首當其衝,呼籲盡快接種疫苗」。洪子仁接著從疫情拉入健檢主題,強調健檢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在還沒出現不舒服症狀時,就先找出身體問題,而隨著平均餘命增加,2020年女性平均餘命已達84.7歲、男性78.1歲,活得好、老得慢、有生活品質都是重點,健檢可以提供幫助。目前台灣健檢可分成公費與自費兩大類,公費部分為國健署補助的四癌篩檢,包含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癌:抹片檢查、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未來還可能納入第五癌: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國健署正在研議讓某些年齡或特定高危險群接受肺癌篩檢。不過,洪子仁說,大腸癌公費僅提供45歲以上的民眾,應放寬到40歲為佳。而乳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70.7人,遠高於大腸癌44.7人,台灣婦女乳癌篩檢率卻不到四成,若要降低死亡率,篩檢率須達五到六成,歐美乳癌患者確診時大都在第一期以下,台灣女性發現有乳癌時多屬第二、三期,顯示台灣女性對乳癌風險意識普遍不足。而在自費健檢部分,洪子仁說,要依照自己年齡、性別、家族史和預算去做規畫,不是貴就好,醫師能否詳盡解說也很重要;醫學中心的健檢優勢在於擁有完整的醫療團隊和精良的儀器,民眾可看是否有取得醫策會品質認證來挑選。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林宗哲也表示,在醫學中心健檢的好處是,若檢查有異常,後續的診斷、治療、追蹤都可以在同一家醫院完成。洪子仁也列舉名人染疾,呼籲健檢的重要性,例如鳳飛飛、陶大偉和前副總統陳建仁都罹患肺癌,李國修、余苑綺、楊烈、豬哥亮則是大腸癌,前立委蔡同榮死於急性心肌梗塞。洪子仁說,其實透過LDCT即可早期偵測肺癌、腦血管MRI則可發現腦部血管異常、CT可了解心血管鈣化程度。該院的正子掃描檢查從2001年引進,到今年3月為止,健檢人數共43865人,已揪出493人罹癌,篩檢率達1.1%。LDCT從2007年6月到2021年12月共健檢41774人,檢出414人罹患肺癌,因為都是早期發現,腫瘤還在1公分以下,因此治療效果都不錯。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耽誤病情,防疫也要防癌,多動一分鐘可以多活兩分鐘,健檢套餐需依照自己的狀況挑選,不必擔心健檢會有輻射暴露風險,因為健檢接受的輻射量,遠比之後治療所使用的輻射量低很多,因此5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每三年進行一次全身性影像檢查是合理的。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肺癌化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組合多 與醫師討論策略
肺癌是困難的戰鬥道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今在聯合報2022癌症高峰論壇上,帶領民眾穿梭時空,辨識文史、藝術創作中的微細癌變,揪出癌症,而現今新藥治療多元,合併療法的趨勢讓肺癌病患有機會活得更久、更好。夏德椿說,由中國古代典籍不容易看到對肺癌的記載,但從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年輕女子肖像」畫作中,可看到畫中女子左側乳房增大,且靠近腋下有不規則突起,因而推論她可能有乳癌。由此可證,愈容易從外觀發現的腫瘤愈可早期治療;近代流行病學也顯示女性乳癌發生率第一,而肺癌常發現已屬晚期。夏德椿在論壇中發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前景與趨勢」,肺癌發生原因,在國外和高齡、吸菸與職業較有關;但在台灣,常發生在中年不吸菸、有家族史的女性身上,另外,近年空氣汙染也被懷疑是肺癌影響因子。近年有人倡議可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去篩檢肺癌,但他不建議非危險族群一窩蜂盲目檢查,因為常暴露在放射線檢查中,反而容易誘發更多癌變。夏德椿指出,癌症治療可說始於戰爭,美國過去進行化學戰就發現芥子氣可破壞人體大部分的白細胞,不過近年第三代化學治療進入瓶頸期,因而醫學界進入精準醫療,去瞭解病患基因後接受標靶治療,對治療肺癌有不錯效果;健保署因為有健保負擔的問題,也許無法開放第三代標靶藥物給所有病患,但病患可先試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受第三代藥物,五年存活率或許來得更好。標靶治療也可能出現抗藥性,夏德椿強調:「病患不要氣餒!」他看過有些病患出現抗藥後去求神拜佛,事實上病患不用擔心沒藥物可用,因為肺癌有一個接一個的藥物可以用,治療不見得會變得更差;如果是在醫學中心治療的病患,還有機會接受新藥臨床試驗,可以與醫師詳細溝通後,再好好使用健保接受治療。夏德椿也舉例,肺癌治療為了對付抗藥性,現在還有新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目前已有許多臨床認驗「它有點像木馬屠城記,進入體內只會去找癌細胞,找到後再把藥物釋放出來,達到很有效的治療。」癌症治療與時俱進,夏德椿說,二○○三年國外期刊宣布「免疫治療的時代來了!」二○一五年我國健保也開放使用這些藥物,例如PD-L1表現好的病患可使用單一免疫治療;到了二○二二年,因免疫治療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國外報告認為,混合式治療如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加化學治療再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等,在不同的狀況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療效。夏德椿指出,衛福部也訂定特管辦法,讓台灣病患有機會進行細胞療法;而更進階的細胞治療就是CAR-T治療,將T細胞打進體內,全球都有許多臨床試驗顯示成果,但價格很高,希望台灣未來能在生技產業上發展,讓更多病患可以接受更進階的細胞治療,但如果病患有肝轉移、腦轉移或肋膜轉移,免疫治療不夠時,是否要加上其他治療,應與醫師討論。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魔術子彈研發有成 翻轉晚期乳癌存活期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八千名以上的乳癌患者,年增率近4.5%,在女性癌症當中遠高於其他癌症,光是108年健保乳癌藥物支出就高達新台幣143.55億元,僅次於肺癌。臺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抗癌藥物有多種不同機轉的新治療方式,包括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傳遞、阻止細胞分裂、阻斷癌細胞的新生血管以減少營養供應、提高自己免疫T細胞抗癌能力等,其中單株抗體不但可以阻斷細胞活化的訊息,還能在癌細胞表面做記號,讓自身免疫細胞辨識並攻打癌細胞,這種阻斷訊號又激發免疫的藥物,在西元1998年問世後,開啟HER2治療曙光,成為劃時代的發現。郭文宏表示,諾貝爾獎得主Paul Ehrlich博士在1913年首次提出「Magic Bullet魔法子彈」概念,運用靶向觀念,將細胞毒性藥物作用到腫瘤細胞上,但因為一開始採用小鼠製作單株抗體,抗原性太高、易被人體排除,因此直到1990年後,才開發出可以使用的單株抗體藥物和真正的魔法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這一系列藥物發展,用HER2陽性乳癌可以有最完整說明。郭文宏說,HER2陽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的1/4,但其實每個人的乳房細胞表面都有一定數量的HER2受體,只不過正常細胞上約有2萬個,HER2陽性乳癌細胞上面可能會有200萬個。單株抗體的作用機轉,除了讓癌細胞生長訊號無法傳遞之外,還可以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因此針對HER2陽性乳癌,效果顯著,第一代HER2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問世後,可降低早期乳癌4-5成的復發,之後又研發出第二代,兩者並用加上化療,對於轉移性乳癌而言,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提高到18.7個月,存活中位數達56.7個月。魔法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就是在單株抗體上,再鏈結化療藥物,帶進癌細胞裡面引爆毒殺癌細胞,這種治療必須受體的單一性非常強,才能真正把藥帶進癌細胞。而在HER2乳癌的治療上,如果前述的治療、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並用加上化療再失效,則可使用第一代魔法子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9.6個月,比之前只能撐5、6個月還好,而即使再復發,只要換成第二代魔術子彈,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以達19.4個月。目前第一代魔法子彈,健保有條件給付,第二代則還未納入健保。至於標靶藥物複合體,能不能一次鏈結很多種化療藥,郭文宏認為,不同藥物的鏈結難度很高、技術上需要克服,萬一在血液中鏈結就斷了,可能造成全身毒性,因此與其寄望一次鏈結多種化療藥,不如使用兩種標靶藥物複合體。郭文宏強調,魔法子彈只是多種治療方式的其中一種,因為其專一性高、副作用低、治療效果好,全球抗體藥物複合體市場在2020年後逐步成熟,每年超過50%的成長率,預估到2025年可達210億美元的成長規模。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國衛院扮醫、學資源整合領頭羊 國人戰勝癌症關鍵一役
癌症即將連續40年蟬聯十大死因首位,每四人就有一人罹癌。關心民眾癌症治療,聯合報今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參與論壇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表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防治受人關注,每年死亡人數中約二成八死於癌症,健保給付費用有六分之一用於治療癌症,這是個嚴重問題,而「資源整合才是癌症防治之勝道」是更重要的議題。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癌症高峰論壇」今年已是第四年舉辦,非常感謝國衛院支持,因院長梁賡義說,「不能讓病毒打敗我們。」因而在疫情期間仍舉辦論壇。「國衛院成立於1996年,為任務導向政府智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進行許多研究,並對於肺癌、肝癌、乳癌等常見癌症,也針對胰臟癌、口腔癌、膽道癌等少見、治療困難癌症進行防治。」梁賡義說,國衛院於資源、人力整合是由菸捐支持的衛福部癌症卓越研究計畫開始,建立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及精準健康大數據整合平台。梁賡義說,衛福部癌症卓越研究自2000年開始,每三年為一期共有四期,第一期於2010年至2013為進行創新、探索性的應用研究,同時成立國際認證的實驗室,培育癌症研究人才等。第二期為2014年至2017年時,各醫學中心、研究單位除針對肺癌、肝癌進行跨醫院研究外,也對逐年發生的大腸癌、口腔癌及乳癌進行研究,並研發癌症新興篩檢。第三期為2018年至2020年著重癌症轉譯研究、跨機構合作平台及其整合應用。第四期2021年至2025年,除進行跨機構合作的癌症轉譯研究外,也注重相關臨床研究資訊共享。梁賡義說,2018年至2020年此階段,由國衛院主責「癌症研究跨機構合作平台及整合應用」,為協助各研究群資源整合、推動跨機構合作、促進形成全國性研究團隊,以降低癌症罹患率及死亡率。其中針對大腸癌、胰臟癌、肝癌、乳癌等,共結合53個醫、學研究單位,並架構研究資訊、技術服務、教育分享,倫理法律平台。於研究資訊平台為建置癌症研究資訊共享的網站促進交流,並進行63次會議凝聚癌症研究群合作共識及議題,推廣共用電子工具將相關病歷電子化,加速臨床資料整合。技術服務平台為開放跨機構核心設施、昂貴儀器供各癌症研究群使用,並提供技術諮詢、客製化基因檢測服務、開發代謝質體分析法等,更提供癌症生物資訊及生物統計資學或合作服務。教育分享平台為針對國內外癌症流行病學的監測與分析比較,希望研究可以突破,以及辦理流行病學、生資、生統教育訓練等。倫理法律平台為召開專家會議研擬個資維護、大數據運用等議題。梁賡義說,經過前三期計畫,即要求第四期開始,各受補助的研究單位必須相互分享檢體及臨床資料,希望更多人使用這些珍貴的資料。第四期的研究計畫從預防、早期發現、治療、癌症存活共四方面著手,如提升癌症防治健康職能提升及行為改變的介入研究,以及老人癌症治療策略研究、癌症存活者的後續生理及心理狀況研究等。梁賡義指出,第四期計畫將擴增至63個合作單位,再增加胃癌、攝護腺癌等,更增加癌症研究資訊共享、核心技術、癌症流行病學監測及預測模式資訊、防治政策研究及建議規劃等平台,期盼對重要議題有所貢獻。國衛院也主責「國家級人體資料庫整合平台」,目前整合31家合作機構,累積至今年已完成56萬登錄收案,另有98件學術界申請案、13件產業界申請案。同時協助防疫科技產業發展,將新冠肺炎確診者的血液檢體成為公共財,協助業者取得產品的專案許可。此外「精準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則為建置臨床轉譯導向的巨象資料及產學應用。未來展望為進行前瞻性收錄癌症基因定序,以及基因檢測資料與臨床資料,並建立本土癌症基因資料庫,促成資料串連與資訊共享。梁賡義說,透過跨機構資源整合、跨領域分工合作、提供醫研加值應用及加速研究成果產出等,才可攜手合作戰勝癌症。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賴瓊慧:月經不順成子宮內膜癌高危
子宮內膜癌已從2011年開始成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這個與肥胖有關的癌症,每10萬女性有17人罹患,已超過卵巢癌及子宮頸癌。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相較於其他婦癌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也沒有其他婦癌惡性,因此,女性只要有異常的出血,或是月經不順就需要就醫,才能早期檢查早期治療。賴瓊慧在「2022癌症高峰論壇」說,近年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2、30歲的患者常見於診間,一名17歲的少女因月經不順就醫,發現有多囊性卵巢,因經常不排卵,沒有黃體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形成子宮內膜癌。針對這些年輕患者,在臨床上會進行生育力保存會保留子宮,但10年的復發風險高達5成,賴瓊慧指出,這是因為高風險的子宮還存在,因此,患者得密切追蹤,等到生育結束後,會再進行子宮摘除。除了多囊性卵巢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肥胖也是重要因子,尤其子宮內膜癌又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這類型癌症與體重及脂肪有關,過多的脂肪組織轉化過多的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及子宮內膜癌;加上肥胖的人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也導致免疫反應減弱及氧化壓力增加,都會增加癌細胞的生長。而近年也發現子宮內膜癌與遺傳有關係,若有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基因突變,還容易與大腸癌、卵巢癌有關;另外糖尿病、高血壓、太晚停經,或乳癌病人長期服用Tamoxifen都需要密切追蹤。雖然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高,但九成患者會有異常出血,早期發現是比較容易的,賴瓊慧表示,在治療上以手術為優先,一期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2.6%,五年存活率97.9%;至於中高風險患者還可以搭配骨盆放射治療,復發性、晚期、轉移性患者,目前臨床試驗發現,可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多項標靶藥物與傳統化療相較,存活率有改善。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癌症,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子宮體癌每十萬人17人,已超過卵巢癌的9.86人及子宮頸癌7.67人,由於飲食生活型態改變及高齡化婦女人口增加,使得患者愈來愈多。賴瓊慧建議,子宮內膜癌已成婦癌首惡,女性只要異常出血,例如月經跟平常的規律性不同,或是兩次月經中有出血,另外更年期的亂經或停經又出血而且是咖啡色,都需要去看婦產科就診。.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高峰論壇今明線上直播/會前調查公布:逾8成6癌友 最需健保給付新藥
● 民眾想獲得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 最想了解癌症免疫療法● 對健保給付新藥期待高癌症將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會罹癌,可能是親友,可能是自己。根據最新網路調查,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是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最想了解的癌症治療方法是免疫療法,自費醫材是抗癌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項目,逾八成六民眾期盼健保給付新藥。關心癌症議題 家庭支柱占多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進行網路調查,總共有742人填答,其中超過半數是癌友或家屬,以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患者占多數,口腔癌與肝癌病患也不少;最關心癌症議題的年齡以45歲到59歲最多,正是家庭中的支柱。在防癌策略上,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依序:飲食指南、癌症警訊、生活習慣、身心紓壓、防癌健檢、癌症篩檢,而影響全身的「空氣汙染」則較少人注意,顯示空汙造成的罹癌風險仍需更多提醒。癌症治療方式 最想知免疫療法罹患癌症後,病友最想了解哪些癌症治療方式呢?免疫療法(58%)是調查中成為最受病友關注的治療方法,對於癌症副作用的治療(54.9%)也希望多多了解,其他依序是癌症新藥(54.6%)、標靶治療(52.4%)、細胞治療(37.3%)也是癌友們關注的焦點。抗癌營養補充 逾半憂飲食禁忌抗癌過程中的營養補充,超過半數的人擔心飲食禁忌,其次是期盼營養品補充資訊,也需要不同癌別的飲食照護,還有如何預防惡病質,並積極希望有營養素攝取建議及營養食譜。在抗癌路途中,花費最大的費用是自費醫材(42.6%)、標靶治療(39.4%)及手術治療(36.8%)、化學治療(22.2%),民眾提到最想了解的免疫療法(16.7%)排名較為居後,可能與有機會或能力使用的人不多有關。為協助了解病友面臨癌症治療時的花費情況,有廿名受訪者提供自身癌症帳單。在抗癌補助上,超過八成六的民眾認為,「新藥健保補助」仍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逾六成六的民眾希望有「癌症保險」挹注,此外才是「社會福利與補助」。專家解析癌症治療資源整合為了協助更多癌症病友及家屬,聯合報於9日、10日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線上直播,解析癌症治療如何資源整合、新藥新科技對健保財務的衝擊與因應,還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由權威級專家分享癌症治療與現況及免疫調控、CAR-T、標靶與免疫療法等趨勢;為協助病友面對癌後第二人生,從心靈、營養、性福著手,也包括癌症險保單的審視與強化,及病友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9 癌症.乳癌
乳癌常見5大危險因子妳有嗎?出現6大症狀別等快就醫
40多歲的A小姐,2年前洗澡時左側乳房觸到腫塊,但不以為意,未就醫檢查,直到110年初腫塊變大且變硬,連腋下也出現硬硬的結節,擔心開刀及後遺症,而延誤治療,半年前乳房皮膚潰爛滲血、體力變差,才就醫診治,確診為晚期乳癌。乳癌嚴重威脅女性健康 常見5大危險因子須注意衛福部最新10大死因報告顯示,109年惡性腫瘤(癌症)仍位居第1位,而乳癌發生率排名在女性族群發生率為第1位、癌症死因死亡率則排名第3位,嚴重威脅女性健康。乳癌常見的危險因子:1.年齡2.母親或姊妹乳癌家族史3.暴露在雌激素的時間增加(初經在12歲之前、停經在55歲之後)4.未曾懷孕過或第1次懷孕太晚5.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乳房腫瘤雖大多良性 若出現這6大症狀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豪君表示,早期乳癌症狀並不明顯,通常在觸摸到乳房腫塊時才覺異常,但又常安慰自己,這應該是良性,先觀察一段時間再說。陳豪君醫師說,確實大部分的乳房腫塊是良性的,像是乳房纖維囊腫、纖維腺瘤或水泡等邊界明顯的腫塊,但如果有下列狀況,務必提高警覺,儘速就醫。1.乳房腫塊伴隨乳頭分泌透明或帶血的分泌物2.乳頭不正常凹陷3.乳房長期濕疹潰瘍4.乳房皮膚出現橘皮質地或紅腫潰爛5.腋下淋巴結出現硬塊結節6.兩側乳房大小或形狀對稱度改變乳癌化療搭配中藥調理降低副作用 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乳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荷爾蒙藥物輔助治療等,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5年存活率為高,第0期為97.5%、第1期為95.6%,到第3期還有70%,由此可見,及時治療的重要性。以A小姐為例,經病理切片及影像醫學檢查,診療為左側侵犯性乳管癌第4期(stage IV)且轉移到淋巴與肺部,已無法開刀處理,只能先化療讓腫塊變小。2次化療後,因腫瘤潰瘍、疼痛及膿血滲出仍然持續,再加上化療副作用的水瀉頻急,而會診中醫師,透過針灸及中藥調理,潰瘍部位逐漸改善,幾乎不再膿血滲出,目前仍持續接受治療。陳豪君醫師提醒,乳癌病友應該保持樂觀正向的心情,多吃營養均衡的原型食物(如:地中海飲食),切勿自行進補,也不可食用燥熱或寒涼生冷的食物。如能補充營養、增強體力,規律生活、養成運動習慣,就能提高存活率,在抗癌期間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失能者沒照顧好,可能更惡化!「日常照護10技巧」預防再次發生
無論是年老,或是因疾病而造成身體的失能,身邊的家屬一開始光是要了解照護技巧和醫療知識,就一個頭兩個大了;更何況後續的長期照護,許多未知和突發的狀況讓人倍感艱辛。讓我們能關關難過、關關過,並且在控制、治療病情外,也以「預防再次失能」為日常照顧的重點。這裡整理了「日常照護技巧10重點」,來看看目前能做到幾項。1、定期帶失能者做健康檢查失能者的健康是照顧上的第一要點,家屬應與醫生討論預防再次失能的用藥,和要做哪些健康檢查,例如:大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乳癌篩檢、骨質疏鬆篩檢等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檢查能幫助失能者與家屬了解目前的病況並擬定因應的措施。2、定期帶門診持續的追蹤與治療家屬記得不要只拿藥而不回診,唯有定期回診,才能讓醫療團隊實際了解失能者目前的病況變化,讓醫師能針對近況「對症下藥」。並且能將照護期間所遇到的困難與擔心,與醫療或照護團隊討論。3、遵照醫生指示用藥有任何服用藥物的問題,例如身體有其他不適、副作用等等,應及時咨詢醫師。此外請遵照醫囑用藥,以確認用藥的療效。4、均衡飲食與適當水分一般人的用餐進食能帶來身心的快樂與滿足,失能者當然也是。有許多人會說:「他能吃的食物不多。」那麼我們可以在色澤、氣味、擺盤等多做變化,讓感官依舊可以享受食物帶來的趣味,盡可能不要像「做功課」的態度讓失能者用餐。營養和飲食照護做得好,失能者才有充足的營養和體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此外,水也不是喝多就代表對健康好,要依目前的情況給失能者水喝。可以進一步與醫療、照護團隊討論,目前病症與病況的飲食照護。5、口腔衛生與身體衛生口腔清潔對於失能者的健康非常重要,一但忽略了,可能會間接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持續下滑。此外,替失能者重視身體的衛生清潔,也能幫助他們重拾自信與展開社交活動。6、失能者更需規律運動運動的好處我們從小聽到大,對於失能者而言,運動更是好處多多。一開始時,我們可以用漸進與規律的方式增加運動的強度與頻率,循序漸進地誘導失能者維持規律的運動,運動能幫助失能者維持身體健康、避免跌倒和促進大腦健康。動動手、動動腳、動動肩膀,除了到戶外運動外,即使在室內,也有許多健康操可以運用喔。 7、維持規律的作息培養每天運動、曬太陽的習慣,還有規律的睡眠作息,將有助於失能者改善情緒、生理時鐘與時間睡眠。8、與朋友往來,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即使目前身體有一些不便,仍要讓失能者持續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以保持身心活躍。有些失能者會擔心自己的外貌變得不好看,那麼我們可以花一些巧思,除了注重個人衛生清潔的原則外,也可以隱藏尿袋、管路,或是裝飾輪椅等方式。讓失能者獲得自信,了解到:「除了生病,我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9、照顧心情與情緒身體的照護需要專業的學習,但心裡與情緒的照護,也是要我們多「練習」喔。我們可以多用肯定語、不用否定語與失能者溝通,並且經常地鼓勵他、傾聽他,讓他心理的不安可以轉化成前進的力量,給失能者多一些寬容與體貼,無論是對於病況或是我們自己的心情,才能有顯著的提升。有時我們會因一些狀況而忍不住想要指責,我們可以試著深呼吸,不要讓情緒控制場面。當失能者情緒不好時,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和場景轉換的方式,讓他也有轉換情緒的方式。10、注意失能者的外出安全原本的騎車或開車出現困難時,可以因他的個別需要,調整交通工具,例如從摩托車改成電動車,或是考慮其他交通方式。我們也可以為他們申請安全手鍊、按捺指紋、守護QRCODE、GPS裝置等預防走失,讓彼此都多一份安心、少一分擔心。
-
2022-04-08 新聞.活動快訊
2022癌症高峰論壇 明後天線上直播
「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即將於本周六、日舉辦,因covid-19感染人數再創單日新高,2022癌症高峰論壇更改形式,以線上直播方式,陪伴更多癌友一起走過這段抗癌之路。此次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主辦。論壇四大主題:抗癌路無畏無懼、我與新藥零距離、別當癌症候選人、癌後的第二人生。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將於線上分享,他在81歲健檢時,發現攝護腺癌的PSA指數升高,而確診罹癌的歷程。王建煊原定舉辦的贈書簽名會,也暫時取消。原為實體活動的癌症論壇,因疫情將改為線上直播,於周六、日,早上10點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播出,和信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乳癌病友協會粉絲團共同響應直播,民眾只要透過手機、電腦就可以在家中收看。.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醫療支出僅占GDP 6% 低於日韓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指出,健保給付不足,影響所有新藥和新科技引進,不利整體醫療發展,台灣醫療支出多年來持續僅占GDP百分之六,應提高占比,加強對國民健康的投資;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則表示,新藥新科技昂貴,全球大多數的國家皆面臨保險給付不足的問題,建議成立癌症藥品基金來因應。也是陽明交大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的周穎政指出,健保開辦之初,醫療保健支出占比約百分之五,逐年上升至百分之六,近廿年僅增加百分之一點二一;日本醫療保健支出占率已逾百分之十,近廿年成長百分之二點八,韓國占率百分之七點六,廿年成長達百分之三點五八;醫療支出占率過低,不利醫療發展與國民健康。王正旭則指出,癌症希望基金會倡議成立的癌症藥品基金,類似英國作法,由政府與同意接受的藥廠簽署藥品給付協議,給付具潛力,但療效仍有待確定、無法納入常規給付的癌症新藥。基金規模依GDP合理占率設定,另外尋求財源。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由藥廠、病友、政府多元分攤藥費,但癌藥自費價格昂貴,癌症希望基金會認為,即使患者僅分擔二至三成,藥費仍是沉重壓力。【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財務窘迫 「新藥退線使用 病人有其他選擇」
對於新藥給付較慢且限縮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健保財務窘迫,但藥費占健保總支出百分之廿八點九,對比國外平均百分之十六,已高出許多,雖然部分癌症新藥必須退線使用,但皆經過專家討論後訂定,病人還是有其他健保給付藥物可以選擇。「新藥納健保給付,應該是所有人百分之百贊成。」李伯璋說,「我也是這樣想,生命不能重來,希望給所有病人都有治療的機會。」但健保每年新藥費用有限,如果要讓更多病人使用新藥,一定要控制健保浪費。他強調,最近計畫調整部分負擔,每個人從口袋拿出一點錢,如此才會有感,且達到醫病共同決策。另外,新藥無法快速納入健保,也因與「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的醫界代表不同意有關,主要是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對病人用藥有不同看法,如台大、北榮等醫學中心常收治重大疾病患者,希望有機會用新藥,但地區醫院、基層診所用到新藥機會少,因此對新藥納入給付,看法不同。健保會則討論健保與商業保險整合的可行性,健保署預計今年上半年舉辦「善用商保、補位健保研討會」,與各界進行對話與討論。【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癌症.癌友故事
4月9、10日癌症論壇 王建煊分享抗癌路
為關心癌症治療與病友權益,聯合報連續四年舉辦癌症高峰論壇,今年將於四月九日、十日舉行,主題是「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除廿一位癌症領域權威開講,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將分享抗癌歷程並舉行簽書會,知名藝人張鳳書也提供如何打造小確幸的照顧癌友心法 ,陪伴大家在抗癌路上「無所畏懼」。王建煊八十一歲時罹患攝護腺癌,經放射腺與藥物治療,他說自己是「非常高風險群」,他將分享「以喜樂的心迎接生活與癌症的挑戰」的抗癌歷程,並於九日下午一點半舉行簽書會,參與者有機會獲得「貧民窟:看了會哭的地方」、「幫助孩子邁向成功」、「在愛中的喜樂」、「牽手走一生」、「點亮生命」等著作。二○二二年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國衛院、健保署、國健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團與癌症病友團體共同舉辦,將由國衛院長梁賡義、健保署長李伯璋、國健署長吳昭軍解析癌症治療如何資源整合、新藥新科技對健保財務的衝擊與因應,還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症。論壇四大主軸為:抗癌路無畏無懼、我與新藥零距離、別當癌症候選人、癌後第二人生,由權威級專家分享癌症治療與現況,及免疫調控、CAR-T、標靶與免疫療法等趨勢;為協助病友面對癌後第二人生,從心靈、營養、性福著手,也包括癌症險保單的審視與強化,及病友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癌藥給付資格限縮 醫界譁然
歷經五年申請,晚期肺癌第三代標靶藥物「泰格莎」終於在二○二○年四月納入給付,對象為EGFR T790M基因突變、無腦轉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健保署最近更改規定,四月一日起,僅能用於「腦轉移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大幅限縮給付資格,肺癌病友討論炸鍋,醫界也一片譁然。百人適用 僅卅人獲給付給付限縮也是癌友經常面臨的困境,調查發現,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的癌症新藥,適用對象如有一百人,經過兩三年,甚至更久的審查後,最後僅卅人可獲得給付。嚴格限縮給付範圍,追根究柢,仍是健保財務困頓,錢必須省一點用。健保署藥物共用擬訂會議主席陳昭姿表示,今年健保總額僅提供廿八億元做為新藥給付之用,但其中包括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癌症新藥,未來類似「泰格莎」緊縮給付的案例,只會多,不會少。雙和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根據臨床研究,泰格莎確實在患者尚未出現腦轉移前使用,有預防效果,但對於已腦轉移者,控制效果也佳;泰格莎給付條件改變後,前後有資格使用者是兩組相反的病人,為何調整給付條件,應該與財務有一定的關係。健保署三年前取消肝癌與胃癌免疫療法給付,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表示,胃癌與肝癌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在真實世界的治療結果與臨床試驗一致,若非考量財務,應無有取消的理由;取消給付後,礙於自費,先請患者使用健保給付藥物,待失效再建議免疫療法,負擔得起的病人不到一成。給付新藥 不該只看金額主持藥物共擬會議多年的陳昭姿說,以前評估新藥給付的關鍵為療效,近幾年卻是藥物經濟學領軍,透過數學模式統計花了多少錢,可得到多少好處,再乘以病患人數,看似科學,對癌友來說,卻不公平。但從健保財務觀點來決定是否給付新藥,似乎成為共擬會議原則之一,新藥一年花費逾兩億元,過關難度就相當高。「金額不應該是考慮給付新藥的主要標準。」陳昭姿說,應該估算該藥物給付後,帶給癌友哪些好處,例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生活自理等,這些看不見、較難量化的改變,對整體社會更為重要。今年健保總額提供新藥給付廿八億元,即使加上罕病、血友病、愛滋病等幾個小總額,全部藥費都不到治療上呼吸道疾病(感冒)三百億元的一半。陳昭姿表示,新增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個人都可能罹癌,如果健保給付可朝向「保大、不保小」,省下治療感冒的醫療費用來給付癌症新藥,或可減少許多人間悲劇。健保署兩年前給付「泰格莎」,預計管控藥費對財務衝擊於兩億元內,近八五○名無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受惠。目四月一日更改規定後,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說,新制預計受惠者二九四到三七四人,但四月一日前已使用「泰格莎」的患者,不受影響。【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癌症.癌友故事
賣房救命 癌症帳單 揭病友困境
雖然有健保,但癌友為治療貸款、賣地、賣房子時有所聞。癌症新藥與新科技價格不菲,健保體制無法全盤納入,聯合報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取得多位癌症病友的真實帳單,發現帳單裡不僅有癌友積極求生的勇敢故事,龐大的自費項目與複雜的新科技選擇,更是癌友普遍的沉重困境。肺癌第四期的鄧先生治療三年來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每月藥費近卅萬元,雖有商業保險因應,但他還是賣掉一間房子,至今花了六、七百萬元。四十出頭的他說,「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四十多歲的護理師「寶寶」罹患三陰性乳癌。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元,靠丈夫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但她說:「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罹患大腸癌的YI-chen決定自費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期盼找出合適的藥物來。她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沒錢沒辦法體驗」,當醫療科技跑在健保前,有多少人能有餘款為自己打造更精準的治癌計畫?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第四年舉辦癌症高峰論壇,會前進行「關於癌症,你最想知道的事」網路民調,截至三月底近八百人回答,半數是癌友及其家屬,五成受訪者最關心免疫療法與癌症新藥;高達八成六癌友認為最需要的經濟資源便是新藥健保給付。新藥給付慢、給付範圍限縮是當前健保難題。國際治療準則已將免疫療法納入許多癌症第一線治療,但國內大多數病人須自費。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指出,基本治療需時兩年,費用恐高達三百六十萬元,一般中產階級可能一輩子賺的錢都要投進去,他更坦言:「不要說是一般病人,連醫師生病也付不起。」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新藥可近性仍有許多障礙,期待各界正視癌症自費醫療負擔沉重的問題;台灣醫療支出(健保)在GDP占比僅百分之六,低於日、韓。衛福部長陳時中受訪時曾指出,應提高至百分之七,不應犧牲患者權益。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已討論整合商保與健保的可能性,預計今年上半年舉辦研討會。【癌友帳單和故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 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每3周化療一次花費5、6萬 病友家屬深刻感受「因病而窮」‧ 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我今年41歲,是急診護理師。去年四月確診,乳癌第二期、三陰性。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再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但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發現腫瘤,是洗澡時覺得左邊胸部有搔癢感,抓的過程摸到硬塊,非常明顯和其他組織不一樣、像是骨頭的觸感,當時心裡就有底,「可能是不好的東西」。因為工作纏身,隔了一個禮拜才去乳房外科就診。門診當天就照了X光、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也馬上做了切片。第一位A醫師說馬上就要開刀,讓我沒有時間思考,還好門診當天剛好遇到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的高中同學,他馬上幫我聯絡了另一位B醫師,且當天下午就轉介看診。B醫師看了我的報告後說,我屬於三陰性乳癌,是復發率較高的癌症,他建議我先化療再開刀,如果化療藥物吸收好的話,就可能保住部分乳房,不用全部切除。因為是三陰性乳癌,醫師說腫瘤生長非常快速,建議盡快治療。去年4月23日確診,我5月1日就住院接受化療了。化療療程總共八次,原則上每三周一次。但因為我的白血球過低,在第二次化療前「被退貨」。後來每次化療前,還得先到醫院進行白血球生成術,才能繼續療程;等於周周都要到醫院報到。不知是感染,還是因為我有紅斑性狼瘡病史,第一次化療時發燒非常厲害、全身起紅疹。因此,前四次療程除了化療藥物,還加上了免疫藥物。而化療了三、四次後,腫瘤雖然縮小,但速度不夠快,後面四次療程又加上了標靶藥物。我使用的化學藥物包括癌德星、小紅莓,因為效果不佳,後來改成歐洲紫衫醇。但除了化療藥物有健保給付,免疫使用的癌自禦和標靶藥物avastin必須自費,每次回診,都得花上十幾萬元。因為標靶藥物依據體重計算需要劑量,當時我還笑著說「得先減肥才行」。治療費用真的不是一筆小開銷。加上前面八次化療效果不佳,腫瘤仍然有1.8至2公分,且不僅原先發現的左側下方有一顆腫瘤,右下方還有兩顆,所以最後我還是進行的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前後後開銷就花了將近百萬元。不過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沒有錢,因為聽到確診的當下腦筋一片空白,一切事情都是先生處理。雖然醫師也有跟我說可以到醫學中心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參與計畫要抽籤、需要等待,如果沒有抽中成為受試者,最後還是得自費。因此先生一心只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快點得到治療,而不是考量「需要花多少錢」。他只跟我說:「錢的事不用煩惱」。因為治療,我向原本任職的日照中心申請留職停薪。一開始因為擔心沒錢,硬撐著去上班。但有時候治療副作用真的太大,我會臨時請假,對同事不好意思、自己心理壓力也很大。後來轉念一想,如果治療過程中有壓力,反讓治療狀況不佳,最後才毅然決然留職停薪。只能靠老公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而唸書時買的兩個單位癌症險並非實支實付,只有一開始時撥了一筆款項,以及後續住院給予基礎給付,自費項目都無法補助,並沒有太大的幫忙,「不過總比沒有好」。所幸現在化療、手術結束,大筆的花費也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是口服溫諾平,「醫師要我繼續服用一年,預防不要復發」,其他的追蹤健保都能幫忙;至於復健、按摩我就在家自己做以減輕經濟負擔。雖然經濟上的負擔不小,好在過程中有很多親友還有癌症希望基金會給我很多心理支持,信仰也幫助自己心安、保持正向。也很慶幸自己算是「有醫師緣」的人,在就診、檢查,還有換醫師的過程都非常順利,「很感謝治療路上幫忙我的每一個人,才能有這個機會分享我的經歷,希望能藉此給需要的人多點鼓勵」。▌癌友小檔案寶寶:41歲、女性.診斷:110年4月乳癌二期(三陰性).治療:1.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癌自禦)11萬4次2.標靶治療(avaztin)14萬4次3.乳房雙側切除及重建,左側廓清30萬4.口服溫諾平,計畫為期一年.帳單(到目前為止的藥物及手術花費):130萬待補.為何健保不給付:三陰性乳癌,腫瘤生長快速,醫師建議盡快治療,先接受化療讓腫瘤變小。但效果不明顯,於是使用免疫藥物癌自禦再加標靶avastin治療。 八次化療效果不佳,左側先發現腫瘤,右下方也有,接受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後開銷近百萬元。目前口服溫諾平,三、四期有健保給付,二期只能自費,醫師建議服用一年,預防復發。▌鼓勵癌友一段話倘若您也正接受治療中,別氣餒。低落時可大哭、可看海、可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可電聯朋友聊聊,別一直待在房間內,往好的、正向的、微笑的情緒走。打扮一下自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醫師可醫疾病,但心緒我們得想辦法走出來,情緒也會影響疾病哦,寶寶和你共勉之。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醫療險加癌症險還賣了房!我沒選擇餘地「有了錢和保險才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
我45歲,確診肺癌第四期超過三年。這三年來,為了即時使用有效的藥,靠著商業醫療險和癌症險約13萬元的實支實付額度,我還是賣掉一間房子、已經花了六、七百萬。我的命在和時間賽跑,在這場比賽裡,錢就是膽,如果沒有錢也沒有保險,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有了錢和保險,可以爭取到一些時間,讓我有機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有機會等到新的藥物,有機會看到後天的太陽。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和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42歲那年,我在國外的工作很忙,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卻漸漸覺得腳麻、腳痛。我猜是腰椎壓迫神經,就專程回台灣看骨科,醫師說要復健,我也乖乖去了一次。朋友建議我再看個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醫師照了X光,又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後醫師只說「可能是肺癌,幫你轉胸腔腫瘤科,先不用來找我們了。」我記得那天,太太在上班,我自己一個人去看診。醫師說完,我呆掉了,腦海空白,好像暫停,好幾分鐘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後來我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腦部已有十幾顆小小的轉移,骨骼轉移範圍也很大,跟我已經過世的母親一模一樣。我哥看了心生警惕,主動去做LDCT檢查,好險沒有發現癌變。確診沒多久,我的病情就惡化了。肺癌標靶藥有很多,各種藥物都要先確定有對應的基因突變、通過個案審查,才可能有健保給付,但當時我病危,沒辦法開刀做切片,抽肺積水的檢體可能不夠檢驗所需,也很可能等不到審查結果。好在根據主治醫師豐富的經驗,他研判我有很高機會有適合吃標靶藥的突變,建議先自費吃兩種標靶藥,先把病情穩住。我照醫師建議服藥一個禮拜就恢復蠻多,雖然一天藥費就要一萬多元,但關於「命」和「錢」,我已經分不清了,只知道想要有機會活,就是把藥吃了再說。後來基因檢測結果出爐,果真如醫師判斷,我適合吃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沒有健保給付。剛開始一天一顆藥是6000元,一個月就要十幾萬,一年兩百萬,後來降價到一顆4000元,我一直服藥到現在,除了靠商業保險,也要把握藥廠給病友買30顆送10顆這類的優惠。遵照醫師建議,一開始就吃到對的藥,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決定。母親也是肺癌腦轉移,那時只有一、二代標靶藥,對於腦轉移效果沒那麼好,母親忽然就不認得人了。我很早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腦部十幾顆0.5公分以下的腫瘤,後來影像檢查全看不見。有很多情況類似的病人,醫師都會擔心腦部轉移進展太快,病情會變得很複雜,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都會建議跳過一、二代,早點吃第三代。2020年,健保終於給付泰格莎,第一個條件是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的第一線治療,第二個條件是服藥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另一個突變的第二線治療。我是「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有腦轉移」,不符合給付條件。我問過醫師,為什麼要這樣訂?醫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說可能是因為預算有限,得分階段放寬條件,但他看我很年輕,還是應該趕快積極治療。除了吃標靶藥,為了處理骨轉移,我也做過放射治療,現在也繼續化療。去年骨轉移導致神經壓迫,雙腿不聽使喚,做完減壓手術,雙腿仍無力,去年十一月還進了急診。醫師評估可以開始用「癌自禦」和「癌思停」治療,三到四周住院一次,三次一個療程。其中一個藥物費用視體重而定,比如我體重60公斤就要5個單位,一次就要將近5萬元,住院時如果碰巧沒有健保房,就得住自付差額病房,每天又多一筆開銷。我生病這三年來,前兩年還有工作,狀態還不錯,但去年開刀後走路不方便,沒有繼續工作,雖然現在經濟比較困難一點,但還有醫療險、癌症險,加起來一個月大約13萬的實支實付額度可補貼。對癌症病人來說,一顆藥就代表了生命延長的機會,如果沒錢、沒保險,為了活下去,只能窮盡其他可能的辦法。為了得到救命的藥,有些人會去借錢。病友之間也會互相走告,哪邊有臨床試驗,如果有幸符合參加資格,或許就能得到藥廠提供的「恩慈療法」,就是藥物免費。有些時候,沒錢也沒保險的病人為了得到一線生機,無計可施之下,只能仰賴「學名藥」。學名藥就是原廠藥過了專利保護期之後,其他藥廠可以用同成份去做出同樣的藥,但是因為製程或品質有差異,藥效可能不如原廠藥那麼強、那麼穩定,但原廠藥一天一顆、一個月要十幾萬元,學名藥一天兩顆,但一個月只要兩萬多元。病人深知,透過這種方式買學名藥有風險,很可能衍生糾紛,且遇到來路不明的假藥,卻投訴無門。我吃的原廠藥都是紙盒裝,不太可能重新填裝,但學名藥是瓶裝,有人專門蒐購學名藥的空瓶,之後很可能把來路不明的假藥裝進去,賣給病人、牟取暴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兜售假藥,也有病人幫助病人的無私之舉。我聽說過,有病人適合吃自費標靶藥,但他完全負擔不起,有其他病人心疼他的處境,就把自己吃過有效的學名藥,讓出一些來,送給那位沒有錢的病人。我真的希望,政府部門可以給新藥多一點機會,或許可以設計一套制度、規畫一筆專款,針對最前端的新藥,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實證編撰治療指引、評估國內多少人可能適合使用,由專家委員會執行有效率的審核,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藥進來、給病人用。我相信這個人數不會很多,金額也不會很高。如果新藥問世之後,等個三、四年,它多少會降價,但這三、四年過去,病人的墳上都長草了。如果想遠一點,及早精準用藥,是可以節省更多醫療支出的。就像早期篩檢,如果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都知道要做LDCT篩檢,就可以及早把很多癌前病變、早期肺癌處理掉,不用等到肺癌晚期。早期治療也是一樣,不要等到病人身體虛弱、出現心包膜積水、肺積水、蜂窩性組織炎等各種併發症,才給他機會。▌癌友小檔案Mr.鄧:45ys、男性108年3月肺癌四期(腦、骨轉移).治療:1. Tagrisso(泰格莎),每月約9萬元2. XALKORI(截剋瘤),每月約6萬元(已停用)3. Atezolizumab(癌自癒),約14.5萬元(約3到4周一次)4. Avastin(癌思停),約5萬元(約3到4周一次).總帳單:預估診斷至今已花費六、七百萬元.健保不給付原因:一診斷就病危,無法取得切片做基因檢測,醫師建議先自費使用標靶藥穩住病情。後基因檢測顯示適合第三代標靶藥「泰格莎」,但當時健保未給付。2020年健保給付泰格莎,用於「有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且「沒有腦轉移」第一線治療,或服標靶藥失敗且有EGFR突變的第二線治療,也未符合條件。▌鼓勵癌友一段話「在這場戰役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貪婪,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光輝,主治醫師的積極、永遠正向的力量,還有亦師亦友的老闆與闆娘,從不計較的持續給予工作(工資)的支持,即使他們知道我已無法投入工作狀態之中。能老多遠沒人知道,但每走一步,都是人間美好的給予」--Mr.鄧 2022.03【更多相關報導】.攤開癌症帳單/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但沒錢沒辦法體驗!「錢」絕對是癌友活命關鍵.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聽到醫師說,這八九不離十是癌症,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我是松兒,確診乳癌時才30歲,至今過了8年,期間經歷兩次癌症轉移、惡化,現在仍努力抗癌。8年前,自己摸到右乳有不明腫塊,立即就醫檢查,而被醫師宣布可能是癌症後,隨即安排局部切除腫瘤手術,病理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當下合併化療、放療。化療過程十分不舒服、很辛苦,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一一出現,當時心想「等到治療完,病情就好了。」對於治療過程保持正向想法、充滿信心,相信一定可以痊癒。從罹癌到現在,先生從婚前到婚後一路陪伴,不論住院治療還是回診。我個性比較獨立,即使現正接受治療中,仍持續工作,有人問我是否考慮不要再上班,但工作讓我的生活有重心。我的雌激素、黃體激素受體陽性,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治療後控制良好,維持了二至三年。沒想到,5年前於某次回診追蹤檢查,竟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原以為乳癌已經治療好了,真的沒有想過會轉移到肺部,當時用荷爾蒙藥物「諾曼癌素」繼續治療,大約二年多的時間,與癌細胞和平共存。但兩年前,追蹤又發現肺部腫瘤變大,心想不是一直都控制好好的,又怎麼會惡化?但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醫師說,原有藥物已經壓不住癌細胞,必須換藥,於是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擊癌利」,同時也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使用「擊癌利」,白血球數量因此降低,會比較容易累。在沒有用藥前,到晚上7、8點都還有精神,但用藥後,有時下午4、5點,甚至中午過後就明顯感覺累,體力續航力變差,因此調整工作模式並盡量減少壓力,稍微放慢腳步,不要讓自己太累。治療開始,因為均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用藥全需自費。以近兩年來治療藥費估計,標靶藥物「擊癌利」每3個月為7.84萬元,幸好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剛開始每月藥費約3萬元,再加上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總計一年藥費約72萬多元,所幸「法洛德」現在由臨床試驗支付,一年約省下36萬元。礙於病情不得不接受治療,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此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雖然自己及家庭經濟狀況仍能負擔藥費,但真的很沉重。回門診追蹤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有許多癌症病友為了籌措醫藥費,必須貸款或賣房子。沒有人願意生病,必須使用高價藥品癌症,更不是自己願意的。希望健保署能夠思考,由健保與患者依一定比率共同負擔藥費,減輕經濟負擔,癌症病患不顧高額花費醫療費用,就是希望可以控制病情,好好活著,等待治癒的一天。回想這一路抗癌歷程,心態就是平常心,保持「治好,就沒事」的信念,不過,當有一點輕微感冒、疲倦等小狀況,還是會特別敏感,有點神經質,擔心病情是否又有變化。雖然如此,仍努力認真治療,現在生活如常,從外人眼光來看,自己完全不像是生病的人,堅信一定可以聽到醫師說,癌症治癒好,「不用再吃藥了,也不用再回診了。」 ▌癌友小檔案松兒:38ys、女性.診斷:8年前乳癌二期,後肺部轉移,兩年前再復發.治療:(兩年前復發之後)1.擊癌利(三個月一次,每次78400元)2.法洛德(每月3萬多元,現加入臨床試驗計畫)3.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每次11500元).總帳單:一年藥費約72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擊癌利給付條件為55歲以上或曾接受雙側卵巢切除術、.FSH及estradiol 血液檢測值顯示停經▌鼓勵癌友一段話「我相信有天醫生會跟我說不用再回診了!這是我一直相信的」──松兒
-
2022-04-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走過抗癌歷程 在人生叉路看見新風景
「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師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抗癌鬥士張秀芳)抗癌,是一段艱辛且漫長的旅程,亟需勇氣與陪伴,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藉由53則生命故事,將溫暖、陽光傳遞至抗癌家庭及社會大眾,觸及超過7萬人,社群宣傳總曝光數超過十萬次。真實經驗共橫跨抗癌六個歷程,包含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肺腺癌、卵巢癌、淋巴癌、下咽癌、膽管癌等,甚至有投稿癌友同時罹患兩種癌症。長期投入藥物研究開發的中美醫藥集團表示,2015年成立「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其初衷是關懷弱勢家庭與教育發展,傳達知識教育並以之回饋社會。此次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六系列徵文,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持續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謝董╱大腸癌1年「要記得回來給我們看。」這一句話,支持著我度過20天加護病房,熬過兩次敗血症、肺坍塌、肺積水及打到上限的升壓劑,最終在元宵節前平安出院。這是我術前最後一次到注射室報到,護理師們給的鼓勵,打完術前最後一針抗過敏針劑,啟程前往改變我人生的道路,成為抗癌一族。Ann Jan╱淋巴癌8年台大蔡璧名教授的一句話:「人要鬼門關走一回,才會真正明白你在追求什麼。」我覺得最是受用!慶幸即將邁入第八個年頭了,家族所有人從我罹癌起,都非常關注他們自身的飲食、情緒與健康狀況,這又何嘗不是因禍得福?Lisa Lin╱卵巢癌8年罹癌,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重要的,剩餘的生命我要怎麼過?放下變質的感情婚姻,重新愛自己,為自己而活!學習去做我想做的。現在的我可以跑全馬、超馬,也騎單車環島和登山,那是罹癌前從未看過的風景,超美的!芬達╱乳癌近1年罹癌快一年,所有的幸運在我身上都發生,一直告訴自己:只要努力改變自己,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改變。老天給我的功課很幸運了,早發現早治療,我在一切的幸運裡沒有理由不改變,唯有改變才能更有機會走下去,讓自己保持最好的能量。
-
2022-04-03 癌症.抗癌新知
推拿會導致癌細胞擴散?癌症患者可接受推拿嗎?
讀者丁小姐2022-3-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定期X光追蹤乳癌是否可能壓迫腫瘤造成擴散」。她附上的兩篇文章是:康健雜誌在2016-1-1發表的推拿會讓癌細胞擴散嗎?健康雲在2018-1-16發表的放射線+機械擠壓超NG!定期乳房攝影反而讓癌細胞擴散我已經在前天發表乳房X 光檢查會造成癌細胞擴散?健康雲助紂為虐。今天要討論康健雜誌的那篇文章。康健雜誌那篇文章有這兩段話(合併成一段):【「如果發現有硬塊,就儘量不要去碰,」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趙大中指出,腫瘤外科手術有一項最高原則,叫作「no 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不接觸的隔離技術)」,避免不恰當的外科操作,導致癌細胞擴散。因此,就連醫師在進行腫瘤切片而留下的穿刺針道(Needle track),手術時也會連同腫瘤一併切除,避免癌細胞有機會透過針道跑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段話裡提到的no-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NTIT)的確是腫瘤外科手術的一項原則,但是,它對病患是否有幫助,醫學界目前是還沒有共識。早在1988年就有一篇論文表明NTIT並沒有顯著增加結腸癌病患的存活率,而也因為如此,NTIT並沒有被美國或日本的結直腸癌手術指南採納,請看:1988年:No-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 in colon cancer: a controlled prospective trial(結腸癌中的不接觸隔離技術:一項對照前瞻性試驗)2001年:Guidelines 2000 for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surgery(2000 年結腸癌和直腸癌手術指南)2020年:Japanese Society for 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JSCCR) guidelines 2019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日本結直腸癌學會 (JSCCR) 2019 年大腸癌治療指南)今年發表的一項大型臨床研究(30個醫學中心,853位病患)也發現NTIT並不具優越性,請看:2022年:The Conventional Technique Versus the No-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 for Primary Tumor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n Cancer (JCOG1006):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結腸癌患者原發性腫瘤切除的傳統技術與不接觸隔離技術的比較 (JCOG1006):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隨機、III 期試驗)至於「腫瘤切片…癌細胞有機會透過針道跑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說法,早在1979年就有一篇論文表明,進行活檢對病患的存活率並無影響,請看The effect of biopsy on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活檢對骨肉瘤患者生存的影響),而事實上活檢目前還是腫瘤診斷的選項之一,請看克里夫蘭診所。康健雜誌那篇文章的另兩段話是(合併成一段):「臨床上最常見、也已經證實,因大力按壓腫瘤處加重癌症病情其實不是乳癌,而是骨肉瘤。但這類癌症卻最常被以為是一般疼痛,轉求推拿造成惡化。台北榮民總醫院骨腫瘤研究中心主任陳威明帶領的團隊,曾針對骨肉瘤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在診斷前若直接在腫瘤上推拿,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局部腫瘤的復發率都高於未推拿的患者,5年存活率也從92%降到58%,該研究刊登於英國《骨骼與關節手術期刊(JBJS)》。」請注意這段話裡的「直接在腫瘤上推拿」,也就是說,這是為了做實驗,故意的在腫瘤上推拿。可是,我想,在正常生活裡,應該沒有人會故意在腫瘤上推拿吧。事實上,推拿(按摩)在正規醫療裡是被認為可以減少癌症病患的疼痛和焦慮。請看:2007年:Massage therapy for cancer patient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ind(癌症患者的按摩療法:身心的相互關係)2009年:Effects of a full-body massage on pain intensity, anxiety, and physiological relaxation in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one pain: a pilot study(全身按摩對台灣轉移性骨痛患者疼痛強度、焦慮和生理放鬆的影響:一項初步研究)2013年:Massag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ncer: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轉移性癌症患者的按摩療法:一項初步隨機對照試驗)一個叫做BreastCancer.org的美國乳癌資訊網站有發表Massage(按摩),而裡面有一句「沒有證據表明按摩會導致現有癌症擴散。」澳洲的Cancer Council(癌症委員會)也有發表Does massage spread cancer?(按摩會讓癌症擴散嗎?),而它的第一段是:「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按摩會讓癌症擴散。 事實上,許多癌症患者發現按摩有助於改善他們的整體心理健康並緩解與治療相關的一些症狀。 癌症的擴散(轉移)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涉及基因表達、突變和生化信使。」總之,只要不是故意在腫瘤上擠壓,目前並沒有確切證據表明推拿(按摩)會讓癌細胞擴散。當然,是否進行按摩治療,最好還是先跟主治醫師商量。原文:推拿會讓癌細胞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