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3 09:47:56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校園過動症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12-13 09:47:56 杏林.診間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2023-12-11 11:53:49 杏林.診間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醫師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有詳細的包括診斷與藥物治療的介紹,並說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2023-12-08 08:25:10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
2023-12-07 13:51:52 杏林.診間
北榮重粒子治療今年5月15日啟用,截至今天(12/5)為止,半年內完成百例病人治療。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指出,原本被認為無...
2023-12-06 10:56:18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
2023-12-04 08:59:03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
2023-12-01 07:33:42 杏林.診間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
2023-11-30 12:57:41 杏林.診間
在十月小陽春和煦的天氣中,我想對守護我健康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政大門診部吳欣潔醫師説:「醫師:謝謝您。有您真好。」 邁入高齡獨居的我,總有一些頭疼腦熱、三高、胸悶、心悸、胃脹、嘔吐、腹瀉、關節疼痛
2023-11-30 12:50:11 杏林.診間
七年前,當時我的脊椎第四、五節間之軟骨發生病變,躺著痛、站著痛、走路也痛,甚至過馬路都有困難,求診雙和醫院骨科陳加憲醫師。陳醫師說,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在患部裝設支架,這樣神經不會被壓迫,疼痛也會跟著
2023-11-29 09:48:40 杏林.診間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
2023-11-29 07:39:00 杏林.診間
四年前車禍送醫急診,兒子擔憂地趕來,辦了手續,幫我拍照,看到照片中的我整臉鮮血直流到耳際,如同嘴巴大的傷口,這是安全帽前...
2023-11-29 00:05:00 杏林.診間
11年前體檢發現身體有異狀,為確認病情,我走訪3家醫院,醫師皆推薦我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楊啟瑞醫師門診檢查及治療...
2023-11-27 17:08:43 杏林.診間
多年前我經歷一場從地獄到天堂的診治,心理和身體都留下永恆的印記。 一開始症狀是左臀部莫名其妙出現紅腫發癢,以為是蚊蟲叮咬,因此不在意,卻逐漸發展成約50元硬幣大小,感覺有點奇怪,便前往附近診所治
2023-11-27 17:04:48 杏林.診間
很少有就醫經驗的我,想不到一趟進入「乳房外科」,就開啟了生命中另一趟旅程。當時只不過是摸到乳房有硬塊,選個自己有空的時間,挑了附近的醫院,帶著輕鬆的心情踏入診間。 在初次問診時,林喆醫師不會讓人
2023-11-27 09:51:42 杏林.診間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
2023-11-25 17:17:27 杏林.診間
雖說人生無常不離病苦,但是面臨疑難或重大手術,每每會懷疑蒼天為何是我?歷經大小手術8次,幸得上天垂憐,總能在醫師精湛手術...
2023-11-25 16:39:00 杏林.診間
我的生活起居正常,固定運動,不菸不酒,也沒任何慢性病,癌症應該不會上身。但那年卻突然發燒不止、肌肉痠痛、盜汗,到台中榮總...
2023-11-24 18:22:41 杏林.診間
母親生前喜愛看閩南語電視節目,遇到精彩的情節便拍手叫好。有次她老人家抱怨:眼睛乾澀、視力模糊不清,本以為是老花眼鏡出問題...
2023-11-24 09:00:56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自己如何由閉塞的門戶之見,經歷長期在國外醫院與醫學院工作,見證許多畢業於台灣不同醫學院的醫師所呈現的各種優越表現,而呼籲台灣社會與醫界都要以寬闊的胸襟,了解好醫師不只在於畢業自哪一所醫學院,而是個人的經歷以及人品更為重要。
2023-11-23 07:36:00 杏林.診間
2018年3月,發現無法正常與人交談,行動愈來愈遲緩,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家人協助,親友介紹看台大醫院神經外科王國川醫師,...
2023-11-22 14:12:01 杏林.診間
中秋節那天,我告別了結褵30年,罹患巴金森氏症21年的老公。我們何其幸運,在罹病第10年,因在台大醫院做深腦刺激術DBS治療而認識神經部戴春暉醫師。這十多年來,我們的醫病關係,似乎已經變為朋友,而且是
2023-11-22 12:02:06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資深醫界大老,本身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是台灣安寧療護的倡導者,以他在醫院行政多年的經驗,除了倡導不同宗教可以一起合作,並以其個人醫療行政以及夫人為護理界領袖的背景,提出醫護之間需要以寬闊的胸襟彼此尊重。
2023-11-22 11:42:08 杏林.診間
我和許美慧醫師不只是醫病關係,她更是我的良師益友。
2023-11-22 09:08:32 杏林.診間
我的右膝不好,50多歲就為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從吃消炎止痛藥、復健、開兩次關節鏡手術、注射PRP及玻尿酸針劑,大概能改善腿...
2023-11-20 10:05:16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寬闊的胸襟」。一位資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敎會的牧師分享自己由神學院畢業後,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在窮鄉僻壤默默奉獻的天主教神父、修女,而深受感動,因而呼籲社會各界應以寬闊的胸襟,跨出
2023-11-18 17:17:00 杏林.診間
十年前,我中風了。當時,我是個拚命三郎,總是使命必達,升遷到管理階層後,工作壓力更大,長時間加班、不規律飲食和體重上升,...
2023-11-18 16:48:00 杏林.診間
我一定要在這裡好好感謝這位仁醫。剛開始,我母親只是左腳大拇趾有點腫痛,以為長了「雞眼」,看了兩家皮膚科、兩家整形外科和一...
2023-11-18 16:27:42 杏林.診間
今年2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巨變,讓我不知所措。86歲的母親病倒了,經過地區醫院檢查後,主治醫師建議我們趕緊轉院到台北榮總求助...
2023-11-17 17:55:55 杏林.診間
晚上9點左右,吃水果時咬到叉子,門牙應聲斷裂,慌張地前往創新牙醫診所求救,值班醫師見我驚慌失措,輕聲安撫我,照了X光片後...
2023-11-17 11:16:40 杏林.診間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醫學生有機會較長時間追蹤病人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學生敘述一位發現癌症時已是末期的病人,從他們最初無法接受現實而驚慌拒斥,出院後病人回來門診接受化療時,都會找他談話,使他感到「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這些心得也使我們深信鼓勵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更能幫忙醫學生助長將心比心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