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1 13:43:13 健保改革
健保署長石崇良:商保補健保分兩階段 障礙先解決
今年健保總額突破8000億元,但是新藥昂貴且發展快速,並且仍要依靠政府撥補才能勉強維持安全準備金水位,因此難以廣大新藥給...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23-08-01 13:43:13 健保改革
今年健保總額突破8000億元,但是新藥昂貴且發展快速,並且仍要依靠政府撥補才能勉強維持安全準備金水位,因此難以廣大新藥給...
2023-07-28 18:17:29 慢病防治
震驚社會的「小燈泡案」發生後,蔡英文總統宣誓要建構「社會安全網」,一○七年起實施第一期社安網計畫,現已進入第二期。原應接...
2023-07-28 18:00:29 慢病防治
精神障礙者回歸社區知易行難,縣市政府有心設置社區型會所讓精障者學習、復健,但被視為鄰避設施,屢遭抗爭,加上社工人力不足,...
2023-07-28 17:41:05 慢病防治
精神障礙者明川大三那年因一次創傷事件,被診斷出躁鬱症,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罹病期間,他先後被父母強制送醫11次。明川回憶,...
2023-07-28 16:50:18 慢病防治
自立生活、社會融合是精神障礙者復元之路的關鍵,明年底即將上路的「精神衛生法」修正案,也賦予精神支持服務重任。但台北市康復...
2023-07-28 16:24:00 慢病防治
國民法官新制第一案判決出爐,引發關注。年初一起思覺失調患者弒父案遺孀,卻擔心造成二度傷害,聲請不願讓國民法官審理,認為兒...
2023-07-28 13:14:52 慢病防治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
2023-07-28 13:01:17 慢病防治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
2023-07-28 12:56:16 肝病清除
28日是世界肝炎日。世界肝炎聯盟統計,全球約有3.54億人口患有B、C型肝炎;2021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也顯示,台灣每天...
2023-07-28 12:38:15 慢病防治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
2023-07-28 11:40:53 Podcast
目前疫情起起伏伏,許多人一確診,第一件事想到的,就是趕快服用清冠一號,不過有的確診病患服用清冠一號,卻出現拉肚子副作用,此時該怎麼辦?
2023-07-27 11:46:35 疫苗世代
新冠疫情後,長者感染肺炎的比例增加,過去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多人因肺炎死亡,社區型肺炎中有23%的致病菌都是肺炎鏈球菌,長庚...
2023-07-27 10:37:15 醫聲要聞
「現在還不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階段。」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釀成的重症及死亡仍在高水平,他強調,疫苗起碼打滿三劑,高危險族群一有症狀要立即篩檢,即時投以抗病毒藥物治療,切忌拖到嚴重才就診,現在出國人潮多,待九月返國後才能清楚這波疫情並洞悉未來病毒的趨勢。
2023-07-27 10:18:23 疫苗世代
國境、口罩解封,炎熱的暑期脫下悶了三年多的防疫心情,豈料一個不注意,中了新冠病毒的陷阱。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疾呼,「不要再說新冠肺炎流感化!」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異口同聲,新冠病毒會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都與流感不能相比,兩人強調,仍有必要施打疫苗,針對高危險族群,出現症狀就要持續快篩,確診後立即投以抗病毒藥,避免演變到重症、死亡。
2023-07-27 01:06:30 健保改革
健保點值創新低,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醫院不斷強調,健保點值減少,不敷成本,近年醫界推自費項目比率有增高的趨...
2023-07-27 01:06:29 健保改革
健保點值創新低,影響護理師職業困境持續惡化,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表示,近期健保點值下降,只會讓護理環境「雪上加...
2023-07-27 01:01:13 健保改革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民眾醫療使用率增加,但醫療院所病人增加,醫護人員忙翻天,卻壓縮健保點值,影響給付。不只有中醫門診點值下...
2023-07-26 19:58:46 醫聲
新冠肺炎來回過招三年多,與之抗衡的武器倍增,抗病毒藥物便是其中一項,不過,各國給藥條件就有不少差異,光是在年齡這塊,美國的適用對象為50歲以上,而韓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則為60歲,反觀台灣是65歲。對於國際間參差,國內感染症專家說,必須考量各國健保財政預算等,不過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認為,規定過於僵硬,應該讓醫師有臨床裁量權。
2023-07-26 19:42:26 醫聲要聞
「新冠肺炎病情進展快速,今天僅是輕症,難保隔天不會演變成重症。」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他會主動建議具重症風險因子的患者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但仍有患者因藥物副作用或非公費用藥對象而不想或不能使用,最後演變成重症,差點危及生命。
2023-07-26 19:27:42 醫聲要聞
由於有醫療工會向立法委員陳情沒拿到「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補助」,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經過審議小組討論後決定...
2023-07-26 19:26:22 醫聲要聞
2022年九合一大選期間,指揮中心及中央選舉委員宣布新冠染疫者不可外出投票,監察院認為未能完全符合「最小侵害手段及比例原...
2023-07-26 19:21:15 醫聲要聞
一名有抽菸習慣的年長者,長年飽受肺阻塞(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折磨,不過他一直沒戒菸,身為染疫重症高風險族群的他,當新冠疫情來襲,不只一次確診,甚至二確、三確,雖然每次都使用抗病毒藥物,但肺功能不佳,讓他更容易反覆受新冠病毒侵襲,且很常出現續發性細菌感染。
2023-07-26 16:51:03 醫聲要聞
「在今年上半年第四波疫情中,不少年長者剛開始症狀不明顯,等病毒複製一段時間,到了第二周,病情惡化最嚴重,開始急轉直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林俊祐指出,年齡愈長,染疫後,出現重症的機率就愈高,而今年上半年疫情,年長患者很容易出現上述現象。
2023-07-26 15:15:26 醫聲要聞
總統蔡英文新冠肺炎確診了!顯示疫情仍不容輕忽。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新冠肺炎由前年第19名躍升至第3名,65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六。依疾管署11日公布的資料,7月第二周平均每日新增36例死亡個案,較第一周的33例,略升9%。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蔡總統曾喊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目標,但專家表示,總統蔡英文新冠肺炎確診了!顯示疫情仍不容輕忽。根據衛福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新冠肺炎由前年第19名躍升至第3名,65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六。依疾管署11日公布的資料,7月第二周平均每日新增36例死亡個案,較第一周的33例,略升9%。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蔡總統曾喊出「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目標,但專家表示,民眾防疫逐漸鬆懈,入冬後恐疫情再起,將衝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抗病毒藥物能避免病情惡化,但專家對於公費使用對象是否放寬意見分歧。
2023-07-25 20:38:21 慢病防治
台灣菸價、菸捐多年沒有調漲,無法有效降低吸菸率,每年耗費於吸菸及二手菸相關疾病的醫療資源達800億元,整體經濟損失近20...
2023-07-25 15:41:14 醫聲
非洲蘇丹內戰烽火已上百日,連進駐當地提供平民醫療援助的無國界醫生也遭遇攻擊,據了解,7月20日下午,無國界醫生共計18名工作人員前往蘇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一間醫院運送醫療用品時,竟被一群武
2023-07-24 17:04:15 醫聲要聞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3日批准避孕藥「Opill」可不用處方銷售,將成為美國第一款非處方避孕藥,讓女性更容易取得。國內醫師指出,女性不需醫師處方即可取得避孕藥,在女性自主權上更進一步;婦團也樂見其成,但擔心台灣保守勢力強,非處方避孕藥要引進國內恐有困難。
2023-07-24 16:01:08 醫聲要聞
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後,有民眾會選擇吃「事後避孕藥」作為緊急補救措施。事後避孕藥屬於處方藥,必須要有醫師處方箋才能購買,但考量其服用具時效性又有副作用,因此其是否應該改為「非處方藥」一直是外界關心重點。醫師表示,最常見求診詢問事後避孕藥的原因是保險套破掉,其他常見原因也有安全期算錯、不幸遭性侵、誤會事後避孕藥是常規避孕方法等。
2023-07-24 12:46:13 肝病清除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10年計畫」來到第三年,今年響應7月28日世界肝炎日,於今日串連全台24家醫療院所,同步免費為4663位40歲以上民眾進行腹部超音波,結果發現異常者高達81.4%、3795人,其中又以脂肪肝佔53.7%、2505人最多,成為新國病隱憂。
2023-07-24 11:20:42 醫聲要聞
極端氣候讓全球陷入熱浪,七月以來,台灣熱傷害通報人次也居高不下,超過去年同期數據。專家指出,國內訂有高溫作業指引,明訂高危行業需參考「綜合溫度熱指數」,制定工作與休息時間規定等,但僅納入鍋爐、鋼鐵等製造業,在戶外連續工作的建築工人、外送員等並未列入,建議勞動部考量並訂定相關規定,對戶外勞工落實「高溫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