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名人.精華區
張家銘╱自助、助人、求助 降低青少年自殺率
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近年受到世界各國廣泛重視。自殺是12至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至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台灣與其他國家類似,近年都面臨青年族群自殺死亡率上升問題,青少年自殺防治,刻不容緩。衛福部調查顯示,高達21.1%的國中生和18.7%的高中生曾認真的想過自殺。台灣青少年自殺人數在2017年至2019年從197人增為257人,增加33.2%,自殺通報由4905人增至為7901人,增加62.9%;而去年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下降,但其中女性自殺率上升,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厭世代」 更加徬徨苦悶特別是千禧年後出生的世代,他們被稱為「Z世代」,也有人稱他們「厭世代」。他們出生就在網路、手機與各種社群之中。不缺物質,但也在變化劇烈年代中,徬徨、不安、苦悶、掙扎。如何理解並促進這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政府跨部會努力與民間共同參與,特別是衛福部與教育部等單位重視。根據董氏基金會過去調查發現,13.3%的高中職學生及18.7%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但僅十分之一因此求助輔導老師,四分之三的學生不願或很難跟父母說。當青少年有情緒問題與自殺風險,最能夠覺察與幫忙,往往是同儕朋友。中學課綱 研究納心理課題最近有高中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認為教育部應將精神、心理疾病教育納入中學課綱,這個提案得到很多網友的回響與支持,很快通過附議,也獲得教育部回應,將由國家教育研究院研修課綱草案,函報教育部由課程審議委員會進行審議,教育部並將強化教師相關專業素養及知能,落實課程與教學。正因為青少年憂鬱症如此普遍,但又不願意求助,若能在中學階段就開始教導學生基本的精神與心理疾病議題,讓他們知道何謂憂鬱症、甚麼是自殺徵兆,並應強調「自助」、「助人」、「求助」 三個重點。「自助」是學會自我覺察情緒與舒緩壓力,避免累積成為憂鬱症。「助人」則是學會當同儕有問題時,如何陪伴、傾聽與支持,同時辨識自殺風險。「求助」是學會當自己或同儕有嚴重憂鬱或自殺風險時,如何轉介與尋求資源協助。若能如此,當可預防與避免青少年憂鬱症的產生,讓許多青少年的憂鬱症可以得到適當的陪伴與支持,而當嚴重憂鬱或有自殺風險時能及早轉介,應該也可以下降青少年的自殺。自殺防治,人人有責,防治青少年自殺不應只是校園內的事,青少年憂鬱防治與心理健康促進,需要全民共同參與。家長、老師、助人專業人員、社會大眾,以及在教育現場每一位,先做好自我身心健康管理,才能夠有效幫助受困的青少年,促進他們獲得適切的專業協助以及充分的關懷支持。●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