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牙科
多吃鈣片可以預防止蛀牙,真的嗎?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整理】正解: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鈣攝取不足,才會蛀牙,強迫小孩吃鈣片。事實上,鈣在牙齒生長期間非常重要,在牙齒尚未鈣化前(約7、8歲),對生長發育有幫助。一旦牙齒長成,它與血液中的鈣質交換十分有限,已有蛀牙,更無法利用食物或血液中的鈣質補充或預防進一步的蛀牙。(諮詢:台北市開業牙醫師姚振華)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牙科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整理】正解: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鈣攝取不足,才會蛀牙,強迫小孩吃鈣片。事實上,鈣在牙齒生長期間非常重要,在牙齒尚未鈣化前(約7、8歲),對生長發育有幫助。一旦牙齒長成,它與血液中的鈣質交換十分有限,已有蛀牙,更無法利用食物或血液中的鈣質補充或預防進一步的蛀牙。(諮詢:台北市開業牙醫師姚振華)
2014-08-25 親子婦幼.母乳的珍貴元素
【聯合線上企劃/文:鄭嘉蕙】 「醫師,我才剛餵完奶、寶寶還是哭,是不是奶量不夠,寶寶沒有吃飽啊?我實在很擔心!」聽到產婦的問題,東元醫院新生兒科王昱程醫師可以說是感同身受,因為自己也有兩個嬰幼兒的孩子,可以給門診家長親身經歷的專業意見。王昱程醫師說:「大家都知道母乳最好,因為母乳裡頭營養均衡,最適合寶寶的發育,特別是母乳當中含有免疫球蛋白,透過初乳提供孩子高濃度的抗體,增加嬰兒的抵抗力。而且母乳的脂肪棕櫚酸位置主要分布在sn-2,與一般配方奶大多分布在sn-1、sn-3不同,能幫助寶寶在吸收的過程中不易和鈣質結合、產生皂化反應排出,嬰幼兒便便不會硬化, 讓鈣質和脂肪的吸收率提高,鈣質的吸收當然會更好。」但是,還是有很多媽媽沒有辦法哺餵,讓產婦心理焦躁、生理脹痛,到最後情緒崩潰,造成惡性循環。有兩個孩子的王昱程醫師,一個兩歲大、另一個還不滿三個月,陪伴老婆走過哺餵母乳的時光,也算是「過來人」。「寶寶剛出生,一開始哺餵是成功的關鍵!」王昱程醫師說。在醫院,寶寶出生半小時後就會抱給媽媽餵奶,盡早開始哺餵,姿勢對了、寶寶順利吸吮,就是好的開始。」王昱程醫師解釋,很多產婦會擔心寶寶喝不飽,其實,剛出生第一天的嬰兒胃其實只有彈珠般大小,第二天開始也只有兵乓球的量。寶寶吸吮會累、母奶消化也比較快,所以建議媽媽哺餵的頻度增加,注意姿勢,寶寶越吸奶量自然增加。在臨床上遇過很多放棄哺餵的媽媽,最大的原因是乳頭破皮、乳腺阻塞,再加上沒有時間。王昱程醫師建議產婦,在哺餵之前不需要用肥皂清潔乳頭,過分清潔會讓破皮變得很乾,很容易就破皮。寶寶一吸、媽媽就痛到抓狂,演變成惡性循環。家人的支持更是媽媽餵奶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常想,爸爸永遠沒有辦法替代媽媽親餵母乳!所以,除了餵奶之外其他照顧寶寶的事情,像是換尿布、洗澡等,我都盡力協助。情緒、壓力都會影響奶量,要替哺乳的家人多想一點!」王昱程醫師經驗談。真的沒有辦法哺餵母乳,也不要緊張。王昱程醫師表示:「時代在進步,有許多可以諮詢、協助的方式,例如一些大型醫院有哺乳特別門診,就是協助解決媽媽們在哺乳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或是諮詢專業醫師提供餵養寶寶建議,一樣可以找到對寶寶成長最好的方式。」
2014-05-05 親子婦幼.母乳的珍貴元素
【聯合線上企劃/鄭嘉蕙】小兒科門診轉介來的病患,經過測量、問診,台北馬偕醫院許碧惠營養師馬上發現小男童營養不足。男童媽咪表示都是親餵母奶、但是孩子一直都很瘦小,才趕緊尋求醫療協助。擔任營養師臨床工作已經有30年經驗的許碧惠營養師發現,很多媽咪在哺餵嬰幼兒的觀念偏差,導致孩子營養不足,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成長遲緩,讓孩子錯失健康成長的黃金期,實在非常可惜。大家都知道新生兒喝母奶最好。而母乳的脂肪組成,70%的棕櫚酸都在sn-2的位置,對於減少鈣質流失、幫助鈣質吸收、改善排便等都有幫助,媽媽們不能不注意。許碧惠營養師進一步解釋,嬰兒配方奶粉都會添加植物油脂,油脂的來源多半是葵花仔油、大豆油、椰子油及棕櫚油…等,植物油雖然都含有棕櫚酸,但多數都分布在sn-1和sn-3的位置,容易被解脂酵素消化、和鈣質結合排出體外。許碧惠營養師提醒,嬰幼兒到了4到6個月大還是要適度加入副食品。一開始可以選擇米粉、麥粉和乳品調製成糊狀,用湯匙餵到寶寶的舌頭上,訓練孩子的吞嚥功能。寶寶到了一歲,可以慢慢戒掉親餵和瓶餵,透過稀飯、蔬果泥、肉泥…引導孩子從吞嚥再增加咀嚼的訓練,營養均衡好吸收,也有助於相關肌肉的發展。「不要把成人的營養概念全盤放在寶寶的副食品添加上!」許碧惠營養師提醒。重視健康的成人需要多吃蔬果、攝取纖維質,但是對於嬰幼童來說,成長需要足夠的蛋白質、澱粉、蔬菜水果,透過餵食副食品,熱量和營養密度才會足夠。至於脂肪則多半源自乳品,所以烹調寶寶的副食品時,不用再額外多用油。臨床經驗也發現,很多媽咪一次會做一周的副食品份量,冷凍後慢慢分食,其實很容易讓副食品走味,營養成份也會流失!許碧惠營養師提醒媽咪,寶寶添加副食品並不難,花一點兒時間新鮮現做,讓孩子從乳品和副食品當中得到足夠的營養,才能讓寶寶健康成長、聰明有活力喔!
2011-07-01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夜半腳常抽筋,補鈣卻未改善,可能是鎂不足,造成鈣、鎂電解質比例失衡,醫師建議吃堅果、全穀及豆製品等高鎂食物。一名四十歲粉領族,睡夢中常因小腿抽筋痛醒,約兩、三天就會覺得腿部肌肉僵硬,每次得按摩小腿肚,讓她痛苦不已,臉上常浮現黑眼圈。她原以為咖啡喝太多,鈣質攝取不足,拚命吃鈣片、喝牛奶,仍不斷抽筋。就醫抽血檢查,才發現是礦物質鎂缺乏所致。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說,飲食中鈣、鎂比例以二比一至三比一較佳,只要養成均衡飲食習慣,體內鈣、鎂比例多可維持均衡狀態。不少人以為吃鈣能改善腳抽筋,還能預防骨質疏鬆,刻意多吃乳製品、小魚乾,以及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但以一百公克鮮奶為例,鈣、鎂比高達十比一,若鎂不足,單靠喝牛奶,也無法緩解抽筋困擾。何一成建議,多吃海帶、堅果、全穀類、糙米、豆製品等可補充鎂離子。新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裴馰指出,一旦電解質鈣、鎂不均衡,肌肉無法放鬆,就可能造成抽筋。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議謙也說,鈣、鎂可穩定肌肉細胞膜,鈣、鎂濃度不均衡,易導致腿部肌肉群抽筋。此外,劇烈運動後肌肉過度疲勞、神經退化病變導致肌肉調控力變差、血液循環不佳、夏季流汗脫水及懷孕時荷爾蒙變化,都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容易腳抽筋。預防腳抽筋,醫師建議睡前可輕揉、按摩小腿肚與腳踝,並做腿部伸展及柔軟運動。另外,睡覺時腳應自然垂放,腳尖勿過度往腳掌方向伸直;一旦腳抽筋,應往抽筋相反方向輕微扳腳趾,可緩解疼痛。
2010-09-01 運動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記者陳柏亨/攝影】蓮子是蓮花凋謝之後,蓮蓬取出來的種子。蓮子兼具藥材及食材雙重角色,常用於中藥處方及藥膳中,因為營養價值豐富,廣泛運用在料理、甜點,甚至可取代白米飯,是很健康的食材。由於蓮子採收期短,除了盛產期可以買到新鮮的蓮子,許多蓮子都是曬乾成乾貨,方便保存,一年四季都能在市面上買到。選購時,最好挑帶有點黃黃的,這才是蓮子本色,太白的蓮子有漂白嫌疑。蛋白質、纖維 都贏過白米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蓮子的澱粉含量高。以乾的蓮子為例,五成都是澱粉,從營養學觀來看,屬於五穀根莖類主食。加上它富含纖維質,含量遠比白米來得豐富,對於重視養生的現代人,很適合取代米飯,搭配薏仁等,烹煮五穀或十榖米。除了澱粉比率高,乾蓮子裡的蛋白質含量也占百分之10到20,非白米所能比擬。高鉀、高鈣 符合得舒飲食礦物質方面,蓮子是名符其實的高鉀食材,鉀含量甚至比蔬菜類還高一些。在鈣質的表現上,每100公克蓮子的鈣含量就有100到160毫克,在主食類食材裡,相當突出。加上蓮子的鎂、磷含量頗高,以它取代主食,可兼顧骨骼。蓮子高鉀又富含鈣、鎂、磷的特性,正符合「得舒(DASH)飲食」精神,能幫助血壓調控,在主食的選擇上,是很不錯的選項之一。腎病、糖尿病 要控制攝取量蓮子很適合搭配各類食材入菜,與薏仁、山藥及芡實就是著名的四神湯,想省事的人,可以蓮子燉雞湯,蓮子炒蝦仁也是很不錯的組合。白木耳蓮子也是很不錯的點心,能多攝取纖維質。蓮子固然是很不錯的五穀根莖類主食,但因高鉀,對於要控制鉀攝取量的慢性腎臟病患或洗腎患者,須控制攝取。糖尿病患則須合併主食計算,控制一日澱粉攝取量,以免影響血糖。焦慮、失眠 吃蓮子去心火健銨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蓮子味苦、性微涼,據本草綱目記載,蓮子有「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等功能。中醫認為,蓮子是「脾之果」,有去心火、養心的功效。對於容易焦慮緊張、不易入睡,或是睡眠多夢的人,吃蓮子是有幫助的。因為心火旺,額頭猛冒痘痘的人,也很適合吃蓮子「戰痘」。另外,男性夜裡遺精、小便灼熱,吃蓮子也可改善。因脾胃虛寒影響食欲的人,蓮子有助於促進食欲。蓮子加上山藥,則能讓子宮內膜增厚,但前提是不能有子宮肌瘤、肌腺症或是巧克力囊腫。能解腹瀉 便秘者別吃多除了上述功效,蓮子還有止瀉作用。常有腹瀉困擾的人,能減輕腹瀉症狀,相對地,大便乾硬、有便秘毛病的人,蓮子可能讓症狀更加重。至於老黑且堅硬的石蓮子,就是老熟的蓮子墜入水中,沉在淤泥裡,經久堅黑如石而得名。石蓮子性寒、味大苦,跟人參併用有開胃的功效。跟石蓮子一樣既苦又寒的蓮子心,也是比蓮子更強效的退火藥材。火段燒後的蓮子心與粥同煮後飲用,可以治療因為血熱造成的產後失血過多。蓮子入藥,最著名的就數四神湯;清心蓮子飲也是以蓮子為主藥,能去心火,治療睡不好、睡眠多夢。【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元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