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4 新聞話題.杏林.診間
談醫病溝通 北醫校長閻雲:將心比心
「溝通本身也是一種訓練,醫師也需要被訓練。」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昨接受本報專訪,對於現今醫病間的緊張關係,以及醫療糾紛頻傳現況,他認為最大問題來自醫病間的溝通技巧,若醫師能加強溝通訓練及將心比心的人文素養,病患也能多朝正面思考,不僅醫療糾紛可大幅減少,病患的生活品質及治療效果也會更好。從事臨床、鑽研血液腫瘤及骨髓移植等領域逾30多年的閻雲,經歷過無數病患的生離死別故事,十分了解醫師每天必須跟時間賽跑、與生命拔河的緊繃壓力,他把這些年的觀察心得化成文字,前陣子出版「雲淡風清」一書,細膩筆觸希望能為社會帶來更多正面能量。數十年來陪伴病人面對生命的無常,閻雲深刻體會到醫師在跟病患溝通病情及治療策略時,難免會以統計數據來跟病患說明存活率或復發率,缺乏溝通藝術,易忽略對方的真正需要。「數字只是協助,不是主角。」以5%的治癒率為例,閻雲說,數字是一種統計,不能代表患者的實際治療情況,或治癒機會渺茫。同樣的,就算存活率高達95%,但患者只要無法存活就是0%,並無所謂95%的保證存活,這種假性奇蹟恐會徒增對方痛苦。閻雲以80多歲及20出頭的年輕病患為例,若兩人都罹癌且腫瘤轉移,治療方式卻不見得相同。閻雲說,80多歲長者需考量生活品質,應以症狀緩解為主、不必積極治療,因高強度治療,腫瘤或許變小,但老人家化放療的副作用可能會讓他們生不如死。不過,年輕人則相反,他們未來還有好長的路要走,積極治療、消滅腫瘤才有良好預後。除了醫師將心比心,閻雲表示,病患也要學習正向思考,不要因小事煩擾自己,「心大就是大」,若人人都能把角色扮演好、多些正向思維,即使生病或遭遇挫折,人生轉彎處皆有美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