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染疫病人解隔後有功能障礙怎麼辦?醫:透過5種量表評估,再決定是否需到醫院復健治療
病情穩定後,有相當高的比例會留下後遺症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台灣從去年5月,確診人數急速上升,雖然後來經過有效地「清零」控制,但仍然抵不過新型Omicron病毒的肆虐,去年12月起,疫情再起。染疫的人數也急速地上升到達近2萬人。不論是原始的病毒或是變種的病毒,都造成染疫病人痛苦的記憶,即使經過危險期,病情穩定後,仍然有相當高的比例會留下後遺症。依照Scientific Report的報告,約莫有四成比率的病人會有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神經、精神症狀的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多會維持四到五個月之久,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生活品質下降、減少工作產能都是政府與病人不可忽略的深遠影響。即使是最近大家認為症狀較輕的Omicron病毒感染,依據英國ZOE公司的統計,仍舊會有約24%的病人會存留腦霧(brain fog)現象,深深地傷害染疫後病人的認知能力,進而影響長期的工作能力。誰可以改善我失去的功能?存有功能障礙的病人,依照過去的文獻,只要能夠盡快地接受復健治療,功能的恢復都相當良好。依照台北醫學大學復健科林昀毅醫師的臨床經驗,病人在確診解隔離之後,能夠在三周內恢復到接近正常的功能比例相當高,早期復健的介入可以避免存留運動、心肺、心理、認知、吞嚥等功能障礙。我如何自評需要復健治療?但是新冠肺炎解隔離後的病人,如何知道自己有上述的功能障礙?需要接受復健的治療?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理事長周偉倪教授提出簡易篩檢量表,可以讓病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評估各項功能障礙程度,再決定是否需要到醫院接受復健治療。上述的各項功能自我評估量表,如果達到中度或嚴重功能障礙,都應該要盡快到各醫院復健科門診或復健科診所就診,接受進一步評估。如果有需要,應該盡快接受相關的復健治療。越早開始,治療效果越好近年來復健科已經朝向急重症病人復健方向發展,所有的實證醫學資料都顯示,只要能夠確認治療執行安全無虞,越早開始的復健治療對於病人長期的助益非常顯著,不但可以提升病人的各項功能,減少未來長期醫療的依賴需求,甚至可以提高生存率及身心健康,但是唯一要再次提醒的,應該要及早發現病人復健醫療上的需求,才能夠進一步讓需要的病人接受適當且相關的復健治療。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