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泌尿腎臟
關鍵數字/排尿次數8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整理】一般來說,每天的排尿次數,不宜超過8次。排尿量每次約350至450C.C.,至少250C.C.。正常情況下,每天排尿次數約7至8次,超過8次即頻尿;半夜解尿兩次以上、就是夜尿。有人一緊張就習慣上廁所,喝水太多也較容易頻尿,此外,頻尿與泌尿道感染、解尿習慣、喝水量多寡等因素有關。如果有頻尿現象,建議接受尿液檢查,若白血球數值太高,代表可能感染。諮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蘇聰賢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泌尿腎臟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整理】一般來說,每天的排尿次數,不宜超過8次。排尿量每次約350至450C.C.,至少250C.C.。正常情況下,每天排尿次數約7至8次,超過8次即頻尿;半夜解尿兩次以上、就是夜尿。有人一緊張就習慣上廁所,喝水太多也較容易頻尿,此外,頻尿與泌尿道感染、解尿習慣、喝水量多寡等因素有關。如果有頻尿現象,建議接受尿液檢查,若白血球數值太高,代表可能感染。諮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蘇聰賢
2014-09-23 健康百科.泌尿腎臟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即時報導】夏日炎炎應多補充水分,但不少工作因久坐加上工時長、少喝水、憋尿,影響健康,甚至連續7、8個小時滴水未進,導致泌尿道感染。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醫師楊忠煒說,長時間憋尿,尿道細菌會一直增加,有可能引起下腹痛、血尿、尿道發炎等症狀。細菌若跑到腎臟引起發炎,可能要住院。他說,一般人每天排尿量至少要500c.c.,若不會計算尿量,也可從尿的顏色來判斷,正常的尿液應該是微微黃色,甚至接近透明。盡可能2到3個小時,就起身上廁所排尿。
2014-09-23 健康百科.泌尿腎臟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新竹報導】夏日炎炎應多補充水分,但不少工作因久坐加上工時長,民眾少喝水又憋尿,憋壞身體,有年輕檢察官因蒞庭時間長,事前不敢喝水,憋尿3、4個小時;也有法官開庭超過10個小時,在無塵室工作工程師,也是「憋尿一族」,因無塵衣穿脫麻煩,甚至連續7、8個小時滴水未盡,導致泌尿道感染。竹科何姓工程師說,工作一旦忙起來就會忘記喝水、上廁所,除非「憋到膀胱快爆掉」,才會趕快去廁所。有時心態上覺得「快做好了」,就一拖再拖,「ㄍㄧㄥ一ㄍㄧㄥ就下班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醫師楊忠煒說,女性較易尿道感染,細菌每20分鐘分裂一次,如果一直憋尿,細菌就會一直增加,有可能引起下腹痛、血尿、尿道發炎等症狀。楊忠煒提醒,一般人每天排尿量至少500c.c.,若曾有泌尿道感染症狀的患者,一天排尿量更至少要達到2000c.c.。若不會計算尿量,也可從尿的顏色來判斷自己喝水夠不夠,正常的尿液應該是微微的黃色,甚至接近透明。如果民眾從事工時長,也要盡可能2、3個小時,就起身上廁所排尿。
2014-09-23 健康百科.泌尿腎臟
【聯合晚報╱彭宣雅】 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林佩菁表示,小兒不明原因發燒,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泌尿道感染,急性腎盂腎炎則是嬰幼兒最常出現的嚴重細菌感染。但小小孩身體不舒服不會說,只能藉由哭鬧來表現,家長應該提高警覺。林佩菁表示,大人若泌尿道感染,會有解尿疼痛、頻尿等不舒服感覺,但小朋友泌尿道感染不會有這些徵狀,即使有症狀,太小的寶寶也說不出口,只會哭鬧,因此常常無法及時診斷治療。她提醒小小孩若出現發燒症狀,大多數都已經是腎盂腎炎了。治療泌尿道感染,主要根據尿液進行細菌培養。大多數泌尿道感染的病人,尿液鏡檢驗會出現膿尿情形,但是仍需做細菌培養來確定診斷。細菌培養通常兩天內會有結果。醫師再依照培養出來的細菌,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治療期間約10至14天左右。林佩菁表示,文獻上顯示,罹患泌尿道感染的嬰幼兒中,約有四成以上病童泌尿道結構異常,如膀胱輸尿管逆流、尿路阻塞等,這類寶寶應該接受影像學檢查。腎臟超音波檢查不具侵襲性,是嬰幼兒泌尿道感染時的常規檢查,可檢查是否出現水腎、腎臟膿瘍、輸尿管擴張等,但無法看出輕度膀胱輸尿管逆流。林佩菁建議,當小朋友診斷出有膀胱輸尿管逆流時,常造成病童反覆泌尿道感染,甚至急性腎盂腎炎,形成腎臟結痂,長期下來,會讓腎臟功能受損,嚴重時恐怕要洗腎,家長不可不謹慎。她提醒,若嬰幼兒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應該盡快就醫治療,早期診斷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2014-09-23 健康百科.消化系統
【聯合報╱麥振銘/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47歲的林先生近幾個月常常覺得腹部悶悶不舒服、小便解不乾淨及頻尿,以為是泌尿道感染,但到附近的診所就醫,吃了幾天藥之後,症狀並未改善,並開始腹痛及發燒,最後只好到醫院掛急診。院方安排他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他的乙狀結腸靠近膀胱處,有嚴重的大腸憩室炎合併化膿,其頻尿原來是嚴重發炎刺激膀胱導致,於是留他住院接受靜脈營養支持及抗生素治療,病情才獲得改善。所謂大腸憩室,是指大腸表層凹陷造成囊狀之結構,主要是腸壁肌肉層弱化,再加上年紀漸增,大腸壁變厚,相對地大腸容量減少,所以大腸內壓力增加,於是在大腸壁突出,造成憩室。舉例來說,就像柏油路經過多次重力擠壓,開始出現坑坑洞洞,大腸憩室就類似柏油路面上的坑洞。而憩室炎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糞便卡在憩室內,進而對憩室內粘膜產生慢性發炎,久之造成穿孔,甚至出血等問題。如果發炎或合併化膿,初期有可能出現小便解不乾淨、頻尿等問題,容易讓患者誤為泌尿道感染,跑錯科看錯醫師。一般而言,大腸憩室症患者年齡都大於40歲,40歲以上約5%有大腸憩室,但85歲時,幾乎65%都有大腸憩室,發生原因以老化、缺乏高纖飲食、缺乏運動及經常便秘有關,男女比率差不多。大部分大腸憩室症患者平時無症狀或僅是輕微症狀,如間歇性腹痛、腹脹、食欲不佳、排便習慣不規則;若發生急性腹痛、發燒、頻尿或解大量血便,可能局部發炎擴散,嚴重者產生廣泛腹膜炎及敗血症,有生命危險。憩室炎治療,主要以靜脈注射抗生素及營養支持,讓腸道休息及提供體液及電解質。但急性的憩室炎合併腹膜炎時,就要懷疑是否有膿瘍產生或造成腸穿孔,這時必須考慮外科引流或手術切除。大腸憩室一般並不會有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建議民眾增加纖維質攝取、多喝水、有排便感時立即行動,一旦有出血或嚴重發炎症狀出現時,一定要盡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國內護理師人力不足,一人得當三人用,白天普通病房平均需照顧八至十床病人,值小夜或大夜班最少負責十五床,有時飯吃到一半,因家屬不敢處理病患親人排泄物,也得立即放下飯盒去處理。雖然法律規定上班責任制是八小時,但每天工作十小時是家常便飯。一個病房串著另一個病房,把屎把尿、換藥床邊護理,來回走了八、九個小時,與接班的護理師交班後,才能騰出手來寫病歷、整理檢查報告。一位醫學中心的吳護理師說,有時飯盒打開才扒兩口,還得去幫病患通便。有一次幫患者抽痰時間拖了點,另一床等著打點滴、換尿布的家屬就不斷抱怨,按了鈴護理人員卻一直不來。在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得與生命賽跑,江護理師說,有的患者裝了葉克膜,還合併洗腎,每小時都要更換乾淨透析液,一旦患者生命徵象不穩定,護理人員就得全神貫注患者血壓、心跳、血氧濃度,以能隨時給藥、抽痰應變,有的護理人員上班八小時沒上過廁所,泌尿道感染比率不低。除了勞心、勞力外,還得兼顧病家心情。江護理師說,像病童血管細,同事費很大的勁,扎了三針才扎對血管,沒想到家屬聽到孩子的哭聲,氣憤焦急不斷在門外拍打、大喊「開門」,一副隨時要衝進來打人的模樣,也讓許多護理人員既驚又沮喪。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國內護理師人力不足,一人得當三人用,白天普通病房平均需照顧八至十床病人,值小夜或大夜班最少負責十五床,有時飯吃到一半,因家屬不敢處理病患親人排泄物,也得立即放下飯盒去處理。雖然法律規定上班責任制是八小時,但每天工作十小時是家常便飯。一個病房串著另一個病房,把屎把尿、換藥床邊護理,來回走了八、九個小時,與接班的護理師交班後,才能騰出手來寫病歷、整理檢查報告。一位醫學中心的吳護理師說,有時飯盒打開才扒兩口,還得去幫病患通便。有一次幫患者抽痰時間拖了點,另一床等著打點滴、換尿布的家屬就不斷抱怨,按了鈴護理人員卻一直不來。在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得與生命賽跑,江護理師說,有的患者裝了葉克膜,還合併洗腎,每小時都要更換乾淨透析液,一旦患者生命徵象不穩定,護理人員就得全神貫注患者血壓、心跳、血氧濃度,以能隨時給藥、抽痰應變,有的護理人員上班八小時沒上過廁所,泌尿道感染比率不低。除了勞心、勞力外,還得兼顧病家心情。江護理師說,像病童血管細,同事費很大的勁,扎了三針才扎對血管,沒想到家屬聽到孩子的哭聲,氣憤焦急不斷在門外拍打、大喊「開門」,一副隨時要衝進來打人的模樣,也讓許多護理人員既驚又沮喪。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詹建富/台北報導】 各大醫院急診前人龍迤邐,無床可躺就地躺下,甚至病患滿到救護車裡待床。為整頓急診壅塞亂象,衛生署決定使出撒手鐧,衛生署長邱文達說,未來若無法有效疏散急診病人,醫院可能被降級。衛生署最快月底公告「轉診登錄試辦計畫」辦法,試辦三年,初期採取鼓勵措施,轉診成功就補助三百元,未來急診轉診績效不佳的醫院,就降級懲罰。衛生署副署長賴進祥表示,病人有選擇醫院權利,但醫學中心也有疏散輕症急診病人的責任。若放任急診前人滿為患,顯示與周邊中型區域醫院間轉診制度做得不好,醫院評鑑當然應扣分。為解決亂象,衛生署將建立轉診網絡,要求醫院確實登錄病人轉診時填寫的轉診單,做為醫院評鑑標準。曾管理過北醫、萬芳和雙和等三家醫院的邱文達表示,要疏解急診人龍,應每月檢討急診動線、流程,並有一名專門人員在急診室,管理急診病人的轉進與轉出。衛生署醫事處簡任技正劉明勳表示,病況較不緊急的急診病人,大醫院應花心力對病人解釋,且要視病況變化,再轉診回大醫院。另外,健保局也從五月起也斥資三億多元,鼓勵大醫院適時「消化」患者。針對上消化道出血、肺炎、泌尿道感染、肝硬化或肝昏迷、蜂窩組織炎等急診掛號的患者,處置告一段落後,轉診到中小醫院,就能獲得額外獎勵。 不過,該項措施上路半年來,各大醫院急診照樣塞。等病床超過四十八小時的病人比,林口長庚醫院高達兩成三,台大醫院也是兩成。這兩家醫院的急診病人,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等床超過兩天。 ※延伸閱讀》‧急診壅塞/就算降級 人仍往大醫院擠‧急診壅塞/為等病床 老父插管躺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