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大數據化為6550篇實證研究 促成新藥納入給付
每年有許多新藥,各類疾病患者都期盼健保正式納入給付,每年也有許多國際消息示警新的疾病風險因子。該如何證明新藥對台灣人有效? 台灣人是否也該注意這些風險因子?這些問題或許都可以從蘊含671億筆資料的健保大數據寶庫當中找到答案,成為確立新藥納入給付、預防疾病的關鍵。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從2005年至今,累計有高達6550篇基於健保資料的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健保署現在已全部整理好,今天正式放上健保署官網,方便搜尋,充分展現健保大數據長期對健康政策、疾病治療、藥物療效、疾病危險因子、疫情監控、醫療品質提升的顯著貢獻。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研究員高豐渝表示,早年B肝新藥剛問世時,價格極高,病人每月最多可能得自付六、七千元。健保2006年先以專款支應、透過試辦計畫提供民眾使用,直到2012年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吳俊穎根據健保資料,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一篇經典研究,證明用藥可顯著降低台灣B肝患者的死亡率、肝癌發生率,隔年(2013年)健保就開始納入給付,大幅減輕患者負擔。健保署企劃組科長趙偉翔表示,健保開辦邁入第26年,過去25年搜集了671億筆資料,是一個寶庫。從2005年到今年三月,累計有6550篇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平均一年發表385篇,2015年最多780篇,去年也有647篇。發表領域55.5%在生化、基因、生醫相關研究,14%在神經科學、9.6%在心理學、9.3%在藥學及毒理學、4.8%在護理、3.7%是免疫學及微生物學。趙偉翔表示,健保資料的利用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第6條規定,學術機構基於醫療、衛生等目的,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資料無從辨識特定當事人時,就可以蒐集、處理及利用。 研究單位申請資料需檢附相關證明文件並付費,再專程到「全民健康保險保險人資訊整合應用服務中心」使用電腦,才能運算資料。運算後,研究人員只能存取最後結果,不能把原始資料帶走,以維護資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