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8 名人在線.醫院也瘋狂
醫院也瘋狂/吃不下睡不著才叫憂鬱症?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6-03-28 名人在線.醫院也瘋狂
2016-03-24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小心!在家也會購物成癮!新竹市一名18歲女學生在校人際關係不佳,對上課讀書提不起勁,頻頻請假在家玩網路遊戲、上網購物,女學生父母以付款作為上課的交換條件,沒想到女學生變本加厲,後來前往精神科就診,才知患憂鬱症。台大新竹分院精神部主任詹仁輝指出,網路時代購物更方便,加上信用卡、電子貨幣盛行,增強個人購物慾望,出現購物成癮症狀,但嚴格來說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而是種情緒障礙。詹仁輝說,女學生不論家中經濟狀況如何,都有想購物衝動,消費瞬間會有快感,這與大腦中獎勵回饋系統有關,與藥物成癮、酒精成癮都很類似,不過有些躁鬱症、憂鬱症、強迫性收藏的患者也會出現過度購物狀況。患者若出現重複購買用不到的東西、對家人隱瞞購物的金額、合理化購物的理由、購買當下有快感事後出現罪惡感、藉由購物提升自信,就可能是購物成癮現象。如何自我防治?詹仁輝提醒,先承認自己有購物癮,購物前先列出清單,不因任何理由買多餘的東西,使用現金購物,避免使用信用卡造成透支,最好培養多種興趣,避免前往百貨公司或是逛購物網站。詹仁輝也說,購物成癮嚴重時,應儘速就醫,醫師會協助患者找出購物的不合理想法,試著紓解焦慮壓力及憂鬱,最後以藥物進行治療。
2016-03-09 名人在線.林靜芸
淑芬有二個小孩,分別是小六與國二,夫妻上班,由公婆幫忙照顧。婆婆重視教育,花心思監督課業,孩子學校成績很好,婆婆認為小孩用功唸書,順利升學,將來必能出人頭地。婆婆教育孩子在家裏不必幫忙家事,只要專心課業!逢到考試,親戚朋友來訪,婆婆吩咐小孩不用打招呼,關緊房門念書。淑芬是宜蘭人,當地習俗每年三月三日殺豬公大拜拜,所有親戚都會參加,今年輪到淑芬家主辦。淑芬計劃帶二個小孩回去,宜蘭的許多鄉親,淑芬婚後就沒機會碰面。二個小孩可以見到許多表兄弟姊妹。而且殺豬公拜拜的禮俗,也值得小孩了解。大拜拜前二星期,婆婆發現孩子學校行事曆寫著當天月考。婆婆認為月考不可缺席。淑芬娘家打電話來確認人數,婆婆強調,孩子無法參加。那知道淑芬去學校替孩子請假,月考缺考,回家鄉吃拜拜。婆婆知道後大怒,婆媳關係惡化,婆婆認為淑芬不關心孩子的課業,以身作賊,教育孩子躲避學習。淑芬認為婆婆小題大作,要讀書機會很多,殺豬公拜拜很久才輪一次,二個人僵著,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美國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阿列博克研究「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幸福」,他提出了一項計劃從1938年起,追踪268名青少年,76年後發現真正能影響幸福的是健康的人際關係;童年被愛,能愛人,有溝通能力,能夠建立親密關係的人,有較大機率是人生勝利組。人的一生無論多麼成功,多麼富裕,如果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內心會孤獨,會憂鬱。這時再大的成就,再多的財富,都無法帶來幸福。相反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活在溫暖的感情世界,有足夠的正能量努力向上。有成就時由於與人分享得到加倍的快樂,即使受到挫折也因為有人鼓勵,痛苦減少,較快能夠再出發!台灣從日治時代推廣教育,社會的菁英多是教育制度的優勝者,民眾普遍認為讀書是最簡便的成功捷徑。小孩顧課業最重要,但是哈佛大學的研究;學校的成績並不是人生幸福的保證書。社會是大學校,家族是與自身相近的實驗組。小孩參加家庭聚會,了解先祖的歷史,觀察自己的基因優點,缺點,親戚如何相處,如何經營家庭及事業,這些經驗比課堂裏的知識實用!外國常見到父母帶著求學中的孩子在旅行,他們不在乎兒女一個月甚至一學期沒上學,畢竟課本的學問是死的,與家人在一起得到的學問是活的,課本的學問,隨時能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不好好把握,稍縱即逝!
2016-02-05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回家團圓、與朋友相聚,是每個人過年的必要行程之一,不過,有些人寧願獨自宅在家,甚至不想返鄉;醫師指出,這類族群多有社交焦慮症,以離鄉背井工作者最多,平常工作忙碌、朋友又不多,久而久之害怕與人互動,嚴重可能變成憂鬱症。社交焦慮症很普遍據統計,每5人中就有1人,罹患輕微社交焦慮症。開業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表示,社交焦慮症患者面對陌生人時,可能出現無法控制的緊張,如冒汗、腹痛、頭痛等,輕者接受心理諮商即可,嚴重則需要合併藥物治療。孤單久了易得病黃偉俐指出,這類患者年齡介於25至35歲的適婚族群,且多為離鄉背井工作,通病為經常更換工作、朋友不多,不論上班、放假都窩在家裡,喜歡沉迷網路遊戲,過年也不想回家,尤其面對親友關心有沒有對象、什麼時候結婚,更會加重病情。心理諮商有助打開心房黃偉俐強調,社交焦慮症患者其實內心都很寂寞、孤獨,缺少人際關係還會阻礙未來的工作、生活,長期悶在心裡容易演變成憂鬱症,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接受心理諮商,打開心房出去多交朋友。【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
2015-12-22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北市衛生局今天公布自殺統計,今年1至11月,台北市通報有自殺意念者有4010人,其中正值職場中堅族群的25至44歲青壯年,通報人數占總通報人數的43.6%,進一步分析自殺原因,前三名依序是:情感人際關係、精神壓力憂鬱疾病、工作和經濟壓力。一名30多歲上班族,原本和同事相處愉快,但最近被調職新單位後無法融入,工作內容和環境都適應不良,開始莫名盜汗、失眠,也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後竟出現「乾脆了結一切」的想法,經過醫療才疏解負面情緒。北市衛生局醫務管理處副處長黃敬堯表示,根據統計,今年前11個月,北市有自殺意念通報人數有4010人,不幸自殺身亡的有300人;他個人估計,曾有自殺意念但沒有被通報的人數,至少是總通報人數的兩成以上。他解釋,一般人遇到生活壓力無法解決,偶爾也會萌生退意,特別是青壯年族群,正是家庭、職場的中堅份子,常求好心切,當覺得工作做不完、環境不友善、人員不熟悉,多重工作壓力久了卻沒情緒出口,就會悶出病來,職場壓力的後座力不可小覷。諮商心理師、元智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玉萱表示,壓力是一把雙面刃,特別是個性屬完美主義特質的人,會過於在意他人評價,不自覺累積壓力產生倦怠感。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2-21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國發會今天公布最新數位機會調查,國人手機上網比例已近八成,每天上網滑手機時間長達3小時,較2011年調查時的上網比率35%與每天上網92分鐘倍增,推估約有70萬國人陷入網路沉迷的風險。國發會下午公布今年調查結果,隨智慧手機普及,近五年來手機族行動上網比率和時間倍增,平均每天手機上網約3小時,最常滑手機時機是在等車或搭車時。調查顯示年齡愈低,使用手機行動上網比率越高,50歲以下者使用行動上網比率約九成,60歲以上者僅三成曾使用手機上網,20至29歲年輕世代每天手機上網時間約4小時,高於平均數1小時。隨著行動上網愈來愈方便,國發會今年調查也指出國人網路沉迷的問題,19歲以下的青少年,男生比女生容易沉迷於網路世界;但20歲以上各年齡層,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網路沉迷或手機沉迷。國發會指出,12歲以上國人約二成主觀感覺自己的網路使用狀況已達沉迷狀態,會沉迷於網路的原因主要包括仰賴網路維繫人際關係;有兩成坦言就是無法放下手機與遊戲,也有約一成的網路沉迷者害怕錯過任何網路資訊。調查顯示,高比率人口自認網路沉迷,可能和上網時間增長有關,但未必造成日常作息危機;以人口推估,約70萬人有網路沉迷風險,各年齡層中以12至19歲年輕世代沉迷於網路的風險最高。除了19歲以下男性較女性易沉迷網路外,20至29歲和30至39歲等年齡層,女性沉迷於網路的風險都較男性高。通話功能逐漸式微,調查顯示,使用手機時間中,僅四分之一是在講電話,但有高達一半的時間是花在社群聯繫。▍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2-13 性愛之間.性愛後遺症
男人對某些事情總是欲求不滿,例如足球或是夏季百聽不厭的流行樂曲。許多男人未對性愛設限,但「性愛冠軍先生」(Mr. Champion Sex-Haver)可能淫蕩地眨眼告訴你,你不能做太多。不過,這些男人炫耀他們的性愛次數或傾訴性欲時,真的有說實話嗎?干擾人際生活 可能欲求過度套一句傑克尼克遜主演的1992年電影《軍官與魔鬼》(A Few Good Men)名言,「你無法承受事實」。但是,我們認為你能接受真相。紐約私人診所心理學家兼性愛治療師厄休拉.奧夫曼(Ursula Ofman)說:「這好比回答『一件好事做太多次』的問題一樣,若性愛入侵你的生活與想法,干擾你的人際關係、工作和家庭生活,那恐怕已經達到『過量』程度。」超過性愛平均值 未必不正常印第安納大學金賽研究所(Kinsey Institute)報告指出,18到29歲青年平均每年做愛112次,30到39歲的壯年86次,40到49歲的人則是69次。如果你的年平均性愛次數超過上述相對應年齡層的數據,那你可能真的做太多,但或許你只是和常人一樣。「基礎行為健康」診所副董事、《總是開"機":數位時代的性愛成癮》(Always Turned On:Sex Addiction in the Digital Age)一書作者威斯(Robert Weiss)說:「坦白說,問多少性愛是過度,就像問人喝多少酒是酒鬼一樣。喝多少不重要,問題是此行為是否影響你的生活。若酒精持續讓你惹麻煩上身,那麼你可能要反省一下喝了多少。性愛也是同樣道理。」聽身體的話 疼痛疲勞就該停止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婦產科博士蘿倫.史崔契(Lauren Streicher)說:「在醫學上沒有做太多這檔事。聽從你的身體,如果你感到疼痛或疲勞,那就別做。」史崔契為《性愛處方:荷爾蒙、健康、最好的性》(Sex Rx: Hormones, Health and Your Best Sex Ever)一書作者。紐約伊坎醫學院泌尿科臨床助理教授席夫(Jonathan Schiff)說,遠距離戀愛的情侶常在短暫的相聚時間瘋狂做愛,男人可能在周五到周日高潮8到10次,這肯定會讓他感到不適。席夫說,但若你穩定持續的從事某些活動,你的身體將能適應這些操勞。他還說,太過頻繁的交歡可能導致性器皮膚破皮,增加性病透過開放傷口傳染的風險。傾聽身體 找到自己的性愛頻率紐約性愛治療師施耐德(Stephen Snyder)說,在安全的前提下,嘗試多次心理及生理健康的性愛是件美好的事,「如果性愛這檔事沒有讓你感覺特別或愉悅,那就是對你的生活有負面影響。再次提醒,重質不重量。」不過,威斯說:「若你還能適應你的性愛頻率,如此大量的性愛未對你造成問題或痛苦,那麼你的性愛頻率就是良好的,別讓別人的說法影響你。」▍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2-10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你用臉書交朋友嗎?社群網站常被認為可以拓展人際關係,但有研究發現,長時間瀏覽社群網站會增加焦慮感,對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一項調查也顯示,雖然許多人是低頭族,常在社群網站「按讚」,但每五人就有一人自覺沒有談心朋友,自評康健指數不及格。一項由壽險業針對全台一千名廿五歲以上民眾的調查顯示,平均每人每周花四十小時上網,年輕族群甚至高達五十小時,超過法定工時,堪稱「上網比上班用功」,三分之一受訪者說:「沒有手機不能活」;調查也顯示,七成民眾每天睡不飽、睡不好,平均睡眠時間僅六點七小時,最主要的好眠殺手是工作財務與精神壓力,睡前滑手機也有影響。現代人生活脫離不了社群網路,松德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昨天指出,若瀏覽社群網站讓人焦慮,主要是許多人分享出國玩、吃美食等動態,自己卻只能滑手機羨慕;社群網站將朋友數、按讚數量化,但網路好友多不代表知心深交;別人一個貼文能吸引上千百個按讚數與回應,自己按讚數卻始終個位數,種種比較,心理無形中就會產生焦慮與憂鬱感。▍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2-0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生活壓力大時,情緒需要宣洩,如果你老是幻想自己出手打人或想教訓別人,這是不是一種病?醫師建議,不妨每天晚上花1分鐘,記錄當天自己覺得不當或被他人指責不妥的行為,再與醫師討論,學習如何自我控管與行為矯正。「醫師,我這樣的行為有病嗎?」一名中年男子近期因祖產分配與家人爭執,積怨在心,時常生氣,對孩子不耐煩,腦中開始不斷想像用刀刺殺家人。他深怕自己一時衝動鬧出人命,搜出家中利器丟掉,隨即求助醫師。收治病例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陳家駒指出,每個人在家庭、婚姻或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怪怪的人」,有時是舉止怪異大吼大叫的鄰居、有人積非成是隨意動手打人、或吵架時揚言要殺死對方、拿刀比畫等,臨床稱為行為失控、違常或有反社會人格。陳家駒說,行為失控的原因,包含成長環境、家庭與學校教育不足、工作不順受挫、情緒壓力大、人際關係困難與生活崩塌混亂,如酗酒用藥等;特點包括重複逾越角色規範,如動不動就打架、個性衝動,以及侵害自己及他人生活及工作,臨床上10位患者就有7人屬嚴重行為失控,還可能引起強迫症或成癮性格。開業身心科醫師范樂群說,偶爾做做白日夢想像打擊壞人,或被不當超車突然想要教訓違規者,或偶爾情緒不佳摔東西、與人吵架,都屬於正常情緒宣洩。但若長期行為失控,甚至違反社會秩序或風俗,嚴重脫序傷害到自己或他人,就應該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范樂群說,若是身邊出現長期行為舉止怪異的人,甚至妨害他人或違反社會規範,可向當地衛生所聯繫,有專門人員進行社區評估,若對方家屬配合可將其強制就醫。陳家駒也建議,有行為失控傾向的人,不妨每天晚上花1分鐘,記錄當天的情緒反應或行為,再與醫師討論,學習如何自我控管與行為矯正。你會行為失控嗎?需就醫治療的失控行為說明:重複逾越個人角色應有的規範、侵擾自己與他人的生活與工作●時常飆車、打架、傷人●隨時隨地鬼吼鬼叫●遇到誰都看不順眼,想吵架、時常罵人不需就醫治療說明:偶一為之正常情緒發洩●做白日夢、想像打擊壞人●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想要教訓對方●偶爾摔東西、大吃大喝(資料來源/陳家駒醫師、范樂群醫師;製表/江慧珺)▍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10-27 名人在線.張璽
自從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問世以來,改變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因此有了巨大的改變,包括親子之間。普遍來說,一般家長們都會擔憂過度使用3C產品對視力的影響。除此之外,人際關係的建立、表達能力的發展,是不是有影響還是未知的。因為這類產品發展出來也不過十年,很多影響都還沒有顯現出來。不過各位家長也不用太懼怕,如同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經歷的是「沒有電視的世代」來養育「電視世代」一樣,我們是「沒有智慧型手機的世代」在養育「智慧型手機世代」。很多問題目前雖然都沒有答案,但是一些理論準則倒是可以參考。日本厚生省在去年進行一項大型的統計研究,針對小學五年級到高中生,發現這個族群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比例偏高。而使用者當中,約有一半的人會再睡前滑手機。這群(會在睡前滑手機)的學生當中,國中生有22%,高中生有47%的比例會超過12點才睡覺,因此約有三分之一晚睡的孩子們表示白天會感到睡眠不足。晚睡造成的影響包括: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課業,睡眠不足影響情緒,較容易生氣等等。另外也有學者討論,長期使用平板電子產品,造成運動量的減少,是不是與孩童肥胖的問題有相關?也是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文部科學省(教育部)開始提倡「早睡早起吃早餐、多去外面做運動」活動。但是智慧型手機/平板真的是萬惡之源嗎?倒也不見得。與其將它視為傳統的電動玩具類,不如想成一種新形態的工具。與電視、電動玩具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它能提供互動。單純地看影片,如同看電視那樣,除了影響視力之外,最大的壞處就是缺乏互動性。而電腦網路雖然能提供互動,但過去都僅止於文字的部分,缺乏在現實生活中與實際的人互動時,講話的語氣、表情等等的訓練。家長在使用平板電子產品育兒時,可以將app內容與現實生活連結。舉例來說,有些幼兒向的app主要以認識顏色、物品等等,在家長使用這些app育兒時,可以在幼兒認識新的物品或顏色時,同時引導他們觀察周遭環境來辨認同樣的物品/顏色等等。各種面向的教育性app很多,家長們可以細心的替孩子挑選後適度的給孩子們玩。只是有些app(特別是俱有挑戰性的遊戲app)在完成一些關卡或是任務後,通常會有刺激的影音作為獎勵(過關畫面等等)。雖然這些「報酬」可以給孩子成就感,但是要小心過度依賴這些成就感造成的成癮。總結來說,家長使用這些新形態的電子產品育兒時,內容、時間、陪伴是重點。首要是要清楚知道孩童使用的內容,尤其是一些有網際網路的app,確實地掌握孩子接觸到的內容沒有不恰當。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一定要控管,否則這些電子產品反倒是剝奪親子互動的兇手。最讓人感到遺憾的畫面就是一家人坐在餐桌上,卻各自滑着手機或平板而毫無互動。一些應該是重要的交流時間,例如晚餐、睡前等等,應該避免使用。同時為了視力著想,每次使用的時間盡量不要連續超過半個小時。若是習慣使用這些電子產品育兒的人,在抽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後,請想象自己小時候還沒有這些產品時,爸爸媽媽是怎樣跟我們互動的?除了電腦、手機、電視,多增加一些運動性的親子互動會更好。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就像一把雙面刃,與其恐懼害怕的抗拒它,不如好好地瞭解它、善用它。即使孩子年幼時我們可以阻絕它入侵孩子的生活,將來總有一天孩子還是會在外面接觸到這些東西。不如從小的時候就建立正確的使用習慣與模式吧!
2015-10-25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30多歲的陳小姐在銀行工作,長久以來飽受口臭之苦,自覺口腔有異味,跟別人講話時,總習慣用手摀著嘴巴,不敢開懷大笑,擔心周遭人會聞到她嘴裡的臭味。也因此,只要與人交談時,對方眉頭一鎖、或是表情怪異,她就直覺對方是聞到她口中異味,連忙嚼口香糖或塗香水,甚至在嘴巴裡噴口氣芳香液,非必要就盡量閉口,不太與人交談口臭問題除了影響社交與工作表現,似乎也阻礙了陳小姐的姻緣路,為此她遲遲不敢交男友,害怕跟另一半親密時,對方聞到異味,就打退堂鼓。看遍各科 問題在心為了口臭問題,陳小姐曾多次至牙科、耳喉鼻科門診,尋求醫師協助,但都找不到病因。她並無鼻竇炎,牙醫師也未發現她有嚴重牙周病,僅有一兩顆蛀牙,牙菌斑累積情況相當輕微,還不致於導致口腔異味。經過精神科、牙科等醫師會診與評估,確定她罹患「恐口臭症」。是種情緒障礙疾病台大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陳漪紋指出,「恐口臭症」以女性居多,患者大都容易緊張、力求完美,只要聞到異味,就歸咎於自己的口臭;與同事、朋友交談時,對方如表情怪異或以手遮口,則更強化自己的想法。陳漪紋指出,在執行醫療工作時,她一定會戴口罩,大部分口臭患者只要一進診間、開口說話,即使隔著口罩,都會聞到患者口腔異味,因為味道實在很重;但患者陳小姐的口腔,一點味道都沒有。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恐口臭症」為一種情緒障礙疾病,患者總認為自己身體有問題,某些器官、組織產生病變,雖經詳細接受檢查並未發現異常,但當事人卻仍堅信自己生病了、口腔異常,才會散發出口臭。在乎他人 歸咎口臭楊聰財說,這類患者常缺乏自信、對人際關係相當敏感、在乎別人的看法、常有負面思考、災難式想法,以致思考上做出錯誤判斷及感受;旁人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會患者解讀成「排斥、看不起」,背後原因則解讀為自己有口臭。如何確定口腔是否有異味?陳漪紋提出四個小方法:1.以沒有氣味的金屬、塑膠湯匙刮舌苔。2.以牙間刷或牙籤伸入牙縫使用,再聞聞看上面是否有異味。3.吐些口水到小杯子或湯匙上,等一陣子之後聞聞看。4.以舌頭舔舔手腕,等口水乾之後聞聞看。真假口臭 請人判斷陳漪紋指出,每個人對口臭的認定相當主觀,最好的方法還是請另一半、家人或是親近朋友就近聞一下,這樣才客觀,如果真有味道,應積極就醫,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楊聰財建議有類似傾向的民眾,應該相信專業,先請醫師釐清是否真有疾病,如果確定沒問題,應著手改善情緒障礙困擾,例如學習社交技巧、情緒管理及壓力因應,讓自己變得有自信。▍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5-04-29 養生.家庭婚姻
養育子女的人,都希望孩子不惹麻煩,在校成績良好,未來在職場鴻圖大展。雖然沒有培養傑出子女的萬無一失方法,但是心理學研究找出與父母養育有關的幾個因素,可預期子女未來的成功:1.期待高: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海峰(Neal Halfon)和同事,使用2001年出生的6600名兒童調查數據,發現家長對子女的期待,對他們的成就有極大的影響。標準化考試成績最差的孩子中,父母期待他們上大學的只有57%,而成績最好的學生中,高達96%的父母期待子女上大學。海峰說,不論家長的收入和其他資產,他們若認為孩子應上大學,就會把孩子朝這個方向培養。2.提早教數學:2007年針對3萬5000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學前兒童的分析發現,兒童提早學習數學,可變成巨大優勢。西北大學研究員鄧肯(Greg Duncan)指出,上學時就認識數字、數字順序和其他基本的數學概念,不但可以預測未來的數學成績,也可預測未來的閱讀成績。3.提供敏感的養育:2014 年針對出生貧窮的243人進行研究發現,出生頭三年獲得「敏感養育」,不僅考試成績較好,到了30多歲,也有較健康的人際關係和更高的學術成就。敏感的養育者,是指對子女發出的訊號迅速且恰當回應的父母,而且對子女提供穩定基礎,讓他們可安心探索世界。4.陪子女重質不重量:綠碗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母親陪伴3歲到11歲子女的時數,無法預測子女的行為。如果父母筋疲力盡或感到挫折,對子女的情緒將有負面影響。5.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教育水平:父母的收入愈高,孩子的SAT分數也愈高。綠碗州立大學的研究則發現,兒童八歲時父母的教育水平,能頗為準確地預測40年後孩子的學歷和事業成就。◎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2014-09-23 運動養生.享受樂活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臉友」愈多愈幸福嗎?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黃揚名說,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臉書的朋友數及社會支持等,的確與幸福感正相關,臉友多,因為感受到較高的社會支持,的確愈感幸福,但達到一定數量時,幾乎沒有影響。英國另一研究顯示,臉書朋友數多者,其腦部處理情緒處,即杏仁核的灰質區密度高。黃揚名說,多數研究顯示,社交活動有助腦部的連結系統,不過現有研究皆不能肯定是臉書的朋友以及社交活動,何者為因或果,且研究對象仍以年輕人為主。不過對老人家而言,透過臉書找回失聯的朋友、分享生活趣事,有正面影響。黃揚名說自己的媽媽也是透過臉書「遇到」久未聯繫的老友。老人家操作臉書仍可能出現障礙,有時資訊量過多,也並非皆有益。尤其不少老人家使用臉書最大的動力是兒孫,若孩子特意不將他們加入好友,或幾乎不回應他們張貼的訊息,恐怕會感到被隔離而失落。黃揚名說,臉書好友的數量非絕對,最重要的仍是使用者是否感受到良好社會支持,因此相對而言,行動不便的老人,透過臉書拓展人際關係,便提升了社會支持,網路對他們就是極佳媒介。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內容摘自《全方位健康祕訣》,作者猪忠彥、柏木靜江、片桐義子等,人類智庫出版】編審/片桐義子(花療法研究專家)裝飾了花朵,屋內連氣氛都如同明亮了起來,其實花具有療癒我們身心的功效。花的力量就在於其散發出的「氣」,也就是所謂的生命力。無論是人類或植物,這世上所有具生命之物都有「氣」。「花療法」指的就是利用裝飾花朵這個動作,讓「花的氣」補充「人的氣」,並使之流動更順暢,進而達到恢復健康的功效。花療法的基礎源自東洋醫學的「陰陽五行說」。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有陰、陽、中庸的要素,萬物皆須達到平衡才得以成立。如心情低落沮喪的「陰」的時候,要用「陽」的花朵裝飾;而過度亢奮、有些煩躁的「陽」的時候,則以「陰」的花朵為飾就能取得平衡,回復穩定的狀態。因花朵的形狀、顏色及香氣會綜合產生影響,故其功效相當多元豐富。 滿天星有效改善失眠說到自然界的陰陽協調,白天是陽,夜晚則是陰。無法入眠的人就是在理應為陰的夜晚,卻陽氣過剩而導致的。因此為了削弱陽氣,就需要補充陰氣,而能為我們達到此功效的就是滿天星中帶有的陰氣。試著在寢室內擺設白色的滿天星吧!其低調而惹人垂憐的花朵,具有使人精神安定的力量,能替我們打造出最適合睡眠的環境。 香豌豆粉紅色的花能幫助放鬆,倦怠時則推薦紫色的花Sweet Pea的日文名稱叫作「香豌豆」,飄散著甜蜜的香氣。有人際關係的煩惱時,將粉紅色的香豌豆擺設在周遭,就能放鬆心情,伴隨著安心感,讓情緒也得以恢復平靜。紫色的香豌豆能刺激腎臟機能,舒緩身體的不適,能有效改善倦怠、沒精神的情形。 玫瑰消除身心的疲勞玫瑰的香氣成分有強健身體的作用,能為身心注入活力,對無法打起精神或感到身心疲勞的人都有療效。玫瑰的「氣」很強,在客廳等較多人聚集的地方,只須插上2~3枝就能充分發揮效果。感到格外疲倦時,紅色玫瑰的氣又稍嫌過強,故建議挑選中庸的粉紅色或粉彩色系玫瑰。 金盞花別名「萬壽菊」,特別適合於因苦夏而胃腸疲弱時裝飾金盞花正如其別名「萬壽菊」般,是生命力相當強韌的花朵。花朵呈黃或橘紅色,能幫助溫暖胃部,使氣的流動更順暢,提升消化吸收的機能,對因苦夏而腸胃疲弱的人相當有效。同時葉片會散發獨特的香氣,這是名為「茴香香氣」的成分,舒緩不適的功效相當值得期待。 四季推建的花朵
2014-09-23 健康百科.精神.身心
【聯合報╱袁瑋/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不約而同提到電影「雲端情人」,對劇中善體人意Samatha充滿嚮往,覺得要是有個如此懂自己的人,傾聽自己的想法,多美好。電影以人工智慧為主題,觸及人性最基本的需要,與人連結,觸動許多孤單的心。孤單生活 易罹失智症孤單,是種情緒狀態,無關周遭有多少朋友、已婚、單身或參與聚會次數,與「量」未必相關,卻決定關係是否有品「質」、有意義。處在熱鬧派對仍覺得孑然一身,結婚了卻覺得自己是一個人,處在充滿臉書、line、whatsapp等,隨時都能與全世界對話,有人還是感到孤單,不被了解接納。有位已婚患者,3個女朋友輪流陪看診,還是抱怨孤單;青少年臉書上有1千多個朋友,卻覺得沒人能了解他的心情;有個患者是心理師,善於傾聽的她很困擾,已婚男士愛找她傾吐,問她知不知道為什麼,她說「因為孤單的人太多」。孤單是普遍社會現象,不僅增加憂鬱症發生率,研究發現,也會降低睡眠品質、改變免疫系統,長期孤單者更容易感到疼痛或疲憊,體內壓力荷爾蒙較高,甚至提高死亡線(與肥胖危險性相當),也與失智症發生相關,長達4年追蹤800多位長者發現,主觀感受到孤單的人,4年後得阿茲海默症機率增加一倍。年長族群 危險性更高孤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對於年輕族群,不善於處理衝突或怕被拒絕,獨處比較自在,而經常一個人,或因沒有安全感,像刺蝟一樣讓人不敢靠近,久處於這些人際模式,容易孤單。年長者族群孤單危險性更高,孩子離家、失去配偶、退休後失去有意義的關係,都是常見原因,甚至身體退化,如視力、聽力退化或行動不便,都可能讓他無法參與原本團體或減少與人互動。英國研究發現,自從提供年長者免費市區公車搭乘後,年長者整體健康狀態改善。透過搭乘公車,年長者有機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人際互動,身處人群中也提供歸屬認同感,這個政策幫助年長者行動更方便,意外協助他們走出孤單。勇於冒險 多關心周遭克服孤單不能只靠外在政策,以下這些策略可以幫助與人連結。●了解「孤單」是感受而非事實:當人感到孤單時,經常出現打擊自己的自我對話,如「沒人喜歡我」、「沒人了解我」,這些負面想法不是事實,卻可能使自己退縮到小小空間。發掘負面假設,分辨不是事實,並在行動上走出去與人接觸,透過行動累積好的經驗。●開放自己:把自己的需要說出來。尤其婚姻關係中,不溝通、不分享是孤單的開始,別再期待對方先來了解自己或符合自己期待,試著主動分享想法與感受。剛開始對方未必有期待中反應,堅持下去總會有良性結果。●勇於冒險:害怕被拒絕,孤立自己,等於先拒絕了自己。就算害怕也嘗試與人接觸,幾次下來一定會有較正面的經驗。●做出對抗孤單的行動計畫:發覺自己孤單時,常已培養許多造成孤單的習慣,如一個人吃飯、花太多時間看電視、玩臉書等。建立帶來健康關係的習慣取代,如參加讀書會、合唱團等,發展興趣時,選擇團體活動,更能找到志趣相合的夥伴。●關注別人而非自己:多關心周遭的人,自然不會自怨自艾,主動對周遭的人微笑、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也會對你付出關心。哲學家叔本華以刺蝟比喻人際關係的巧妙,刺蝟在冷天喜歡聚在一起,卻因靠太近刺傷彼此,所以又漸行漸遠,但不久又因太遠而感到寒冷,又向彼此靠近。人跟人也是如此,透過練習總會找到與人相處舒服又溫暖的距離,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