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峰/肺阻塞一年造成300萬人死亡,延遲就醫是主因
肺阻塞為世界最重要的肺部疾病
根據發表於今年的重量級醫學期刊(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研究顯示,肺阻塞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肺阻塞每年造成三百萬人死亡,居全球第四大死因,且患者仍在快速增加中。
肺阻塞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就是過去常說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常見病因是抽菸或空氣污染等,長期吸入不好的空氣使肺部產生「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進一步引起氣流阻塞、呼吸不順、咳喘等症狀。常見的症狀是「咳、痰、悶、喘」,急性惡化時出現痰量增加濃痰、嚴重喘不過氣的症狀。
肺阻塞成為重要死因
世界衛生專家估計在未來的20年內,慢性阻塞性肺病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死因,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的開發中國家,主因是因為這些國家空氣污染較嚴重,且人民吸菸比率較高。
目前肺阻塞每年全世界造成320萬人死亡,另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呼吸道疾病-氣喘,每年只造成40萬人死亡、卻只有肺阻塞的1/8,由此肺阻塞在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心血管疾病是肺阻塞患者的重要死因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肺阻塞的病人有一半以上都合併有心血管的問題,譬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等,成因是許多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是老菸槍,容易同時合併心血管疾病,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症狀和心肌梗塞與心臟衰竭症狀很類似,患者都會喘、呼吸困難、胸部悶痛。
肺阻塞與心血管疾病都好發於秋冬天冷季節,患者很容易混淆以為喘與胸悶跟平時沒甚麼兩樣,若錯將心肌梗塞當成肺阻塞而錯過治療黃金時間。肺阻塞患者平常一到冬天就病情加重,早就喘習慣了。
肺阻塞患者睡夢猝死風險高,同時合併打鼾更危險
過去研究也發現,肺阻塞的患者有比較高的機會在半夜突然猝死,臨床上我們也時常見到肺阻塞的患者,常常在半夜被家人發現突然沒有呼吸心跳,許多患者推測是因為心肌梗塞造成突然猝死。
因為肺阻塞病人因為血管循環較差,本來就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群,除此之外肺阻塞的病人平時就有缺氧的情形,而睡覺時呼吸變弱,加重患者缺氧的情形,加重心臟缺氧導致心肌梗塞,如果此時患者又剛好有打鼾的情形,會更進一步惡化缺氧與加重心臟負擔,將大大地提高患者猝死的風險。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到了冬天就喘與胸悶,早就習以為常,而當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患者同樣也會感到呼吸困難與胸悶不舒服,患者容易將心肌梗塞當成慢性阻塞性肺病,拖過黃金治療時機。

蘇一峰
陽明大學醫學博士
現 職:
陽明大學醫學系部定助理教授
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台灣氣喘學會副秘書長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教育委員
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
經 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治醫師
專長學科:胸腔呼吸內科學、呼吸道疾病,胸腔重症醫學,肺癌胸腔腫瘤,呼吸道感染症,肺結核,呼吸睡眠疾病
更多蘇醫師完整資歷:http://goo.gl/pkEDxf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新冠肺炎最新研究:傳染基數、死亡率、死亡高風險群一次看
哪個民族最易感染新冠肺炎?研究顯示第一名非中國人
蘇一峰/對比日本 為何台灣擁有這麼多負壓隔離病房?
蘇一峰/一張圖教你5分鐘辨認是武漢肺炎還是其他呼吸道感染
蘇一峰/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流感一周內,不可劇烈運動與過勞
蘇一峰/天氣冷空汙嚴重時,進行激烈運動:其實與自殺無異!
蘇一峰/真的安全嗎?你應該知道的電子煙懶人包
抗空污終極懶人包/空氣清淨機、口罩、營養品怎麼選
蘇一峰/十大死因第3位 為何肺炎死亡率長期被低估?
蘇一峰/醫生怕治咳 久咳不癒的原因可能是…
蘇一峰/這些迷思,害你氣喘好不了
蘇一峰/不抽菸卻得到肺癌,為什麼?
蘇一峰/醫生,請你不要告訴我爸他得了癌症!
蘇一峰/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蘇一峰/圖文懶人包:空汙PM2.5對人體的傷害 一次帶你看懂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
閻雲/美建構藥品供應鏈給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