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峰/如何早期發現肺癌
台灣癌症連續三十三年盤據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肺癌更是目前國人癌症死亡的第一名,花蓮田智宣市長因末期肺癌於5月29日凌晨病逝家中,得年只有短短的56歲,田市長從去年十二月發現肺癌末期到不幸過世,中間只有短短半年的時間,不禁讓我們想問該如何提早診斷肺癌?
肺癌診斷當時常常已經是末期
許多肺癌患者從有呼吸道症狀到醫院求診,已經就是肺癌末期,依照過去的臨床經驗我們發現,等到患者有不適症狀來求診時,約六、七成的患者都已經是末期無法開刀,而為何這些病人都要等到末期才來求診,原來可怕的是肺癌初期時根本幾乎沒有任何症狀。
許多網路知識或者教科書都會告訴民眾,罹患癌症時會出現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疼痛、全身倦怠、噁心、嘔吐、咳嗽、呼吸困難,但是這麼多年看下來發現,肺癌初期患者常常幾乎沒有以上的症狀,頂多只有輕微的咳嗽症狀,如此造成肺癌早期診斷的困難,一般來說肺癌病人等到有症狀來求診時,只有三成患者有機會開刀,其中只有少少兩成的患者有機會完全治癒肺癌。
過去所常用的檢查工具常常只能找到末期肺癌
過去檢查肺癌中最常被使用工具不外乎,胸部X光,痰液癌細胞檢查,肋膜積水細胞學檢查,而以上種種方法常常都能檢查出末期的肺癌。這是因為胸部X光只能發現大於1公分肺癌,而且胸部X光有許多死角無法看清楚,譬如:心臟縱膈的前後,肺門大血管處,還有肺尖處或橫膈下方、最後還有骨頭交接處等等,這些死角都會妨礙肺癌的發現。另外痰液檢查也只能發現末期肺癌,因為當你痰中都已經出現癌細胞了,這也代表癌細胞已經在你的氣管當中到處轉移了。而當肺癌病人出現肋膜積水時,代表癌細胞已經蔓延到肺部以外的肋膜,此時都已經無法開刀治癒肺癌了。
很多患者的肺癌長在X光的死角之處,雖然幾年都曾檢查過胸部X光,但是當時仍然無法早期發現肺癌,等到肺癌長大到三、四公分以上時才被發現,而此時常常都已經是末期無法開刀治癒。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能提高早期診斷率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是在肺癌的診斷工具近年最重大的突破,低劑量電腦斷層顧名思義,就是把電腦斷層所遭受的輻射劑量降低,現在的醫療技術精進,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將輻射劑量降到五分之一以下,雖然因為減少輻射劑量也會減少解析度,但是用在檢查像肺部這樣空氣多的器官時,這樣的輻射劑量已經足夠把肺部看清楚,進一步來說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目前還只能用在肺部上,其他器官仍然無法使用。
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大大提高肺癌早期診斷的機會,突破過去X光只能看到一公分以上肺癌的限制,還有X光死角的限制,不同的醫院雖然使用的電腦斷層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大部分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已經可以看到0.3到0.5公分大小的肺癌,生長在X光死角的肺癌也能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看清楚,通常這時的肺癌還是初期,只要開刀就能痊癒避免死亡,故去筆者也有不少的經驗,不少朋友的父母在求診當時雖然X光正常,在建議之下,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後發現了早期的肺腺癌,經開刀後得到痊癒。
肺癌的危險因子,你就是潛在的肺癌危險族群
過去我們都知道抽菸或二手菸會增加肺癌的發生,抽菸會增加10倍到20倍的肺癌發生機會,而二手菸可以增加2到4倍的肺癌發生機會,但是我們卻一直忽略了空氣污染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空氣汙染會增加肺癌與不少癌症的發生。
建議你,只要你年紀一過50或55歲,本身又是以下高危險族群,都應該早期定期接受肺癌篩檢,如:
一、抽菸或二手菸的民眾。
二、生活在高度空氣汙染環境之下,常常吸入如廚房油煙、工廠廢氣或交通廢氣。
三、過去有其他癌症病史。
四、家族中有親人得過肺癌。
希望每個民眾都能健康保肺,遠離癌症!(蘇一峰醫師健康部落格)

蘇一峰
陽明大學醫學博士
現 職:
陽明大學醫學系部定助理教授
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台灣氣喘學會副秘書長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教育委員
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
經 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治醫師
專長學科:胸腔呼吸內科學、呼吸道疾病,胸腔重症醫學,肺癌胸腔腫瘤,呼吸道感染症,肺結核,呼吸睡眠疾病
更多蘇醫師完整資歷:http://goo.gl/pkEDxf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新冠肺炎最新研究:傳染基數、死亡率、死亡高風險群一次看
哪個民族最易感染新冠肺炎?研究顯示第一名非中國人
蘇一峰/對比日本 為何台灣擁有這麼多負壓隔離病房?
蘇一峰/一張圖教你5分鐘辨認是武漢肺炎還是其他呼吸道感染
蘇一峰/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流感一周內,不可劇烈運動與過勞
蘇一峰/天氣冷空汙嚴重時,進行激烈運動:其實與自殺無異!
蘇一峰/真的安全嗎?你應該知道的電子煙懶人包
抗空污終極懶人包/空氣清淨機、口罩、營養品怎麼選
蘇一峰/十大死因第3位 為何肺炎死亡率長期被低估?
蘇一峰/肺阻塞一年造成300萬人死亡,延遲就醫是主因
蘇一峰/醫生怕治咳 久咳不癒的原因可能是…
蘇一峰/這些迷思,害你氣喘好不了
蘇一峰/不抽菸卻得到肺癌,為什麼?
蘇一峰/醫生,請你不要告訴我爸他得了癌症!
蘇一峰/圖文懶人包:空汙PM2.5對人體的傷害 一次帶你看懂
猜你喜歡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優照護/照顧失智家人有多難?專家照顧心法與你分享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林思偕/診間的強效安慰劑
林頌凱/是皺襞症候群,還是退化性關節炎?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挪威的森林」 談女性性交疼痛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傅志遠/當醫療保險變「周年慶掃貨」
陳景寧/住院看護納健保 不能再等
黃達夫/醫院要讓病人贏 而非僅追求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