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名人/ 陳亮恭

陳亮恭/高齡多重問題 光吃藥不能解決

陳亮恭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我國高齡民眾一年就醫次數近30次,有四成因慢性病長期就診,當中的四成服用5種以上慢性病用藥,其中一成長期吃近10種藥物。

這些數字常讓我困惑,這到底代表我們國民的健康好還是不好?醫療體系的效率好還是不好?

但與歐美比較,我實在看不出我們哪裡好,充其量醫療服務的便利性高,值得驕傲。

近10年來,我一直從事高齡民眾的整合照護推動,在歐洲,整合照護談的是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福利體系整合,也就是衛福部成立的初衷。而台灣光處理不同專科對同一病人病況的不同意見,就夠讓人困擾了,臨床服務的整合都難,更何況體系整合?

台灣醫療 高度專科化

台灣醫療服務高度專科化與片斷化,每個專科醫師習慣也被訓練成某領域專家,若人口結構年輕,個人的慢性病種類單純,高度專科化帶來高醫療品質。當病患年長且疾病日漸複雜,專科醫師除了看專長領域,往往必須因非專長領域的問題,把患者轉介到其他專科,當一個人平均有三種以上慢性病時,門診次數一定居高不下,藥物處方也增加。

以前病患拿著快20種藥物到門診,除了瞠目結舌,當然免不了認為是病人喜歡逛醫院。但這幾年我慢慢有不同的體會,半數以上的病人並非自己愛逛醫師,而是醫師轉介,他只不過聽從醫師建議,結果就變成了一連串的就診、檢驗與用藥。

當中一定免不了藥物重複、作用衝突或用於治療前一個藥物副作用的藥物,初期我也建議病患與他的醫師溝通,甚至幫他把藥物紀錄整理好,結果病患又回來說:「醫師看都不看,就說他開的藥一定要吃!」後來,我就放棄這麼做了。

身心退化 需完整照顧

高齡者除了疾病表現較特殊,罹患多重慢性病加上身心功能退化、家庭照顧能力日漸不足,讓他們有許多困擾,這些基本上都不是「看病」可以解決的,但求醫常是大家尋求健康或解決照顧議題的主要途徑。如果不能發展出有效策略,大概就是愈看愈病,藥物也愈吃愈多。

高齡且具多重疾病與照護需求的民眾,需要完整的照顧計畫,包括疾病、生活、飲食、運動、藥物等周全照護,醫病雙方都分清楚「疾病」與「退化」,藥物可治療疾病,但無法做為處理退化相關症狀的長期用藥。長輩許多症狀的敘述,可能來自於心理與情緒,若不區分,吃藥、做檢查是不會好的。而且,與長輩溝通不順或沒時間溝通,直接以「吃個藥試試看」因應,長輩當然有吃不完的藥。

醫病雙方請注意:

病患:

必須認知醫院是看病的地方,藥物是治病的方法,醫師不是萬能的天神,無法解決非屬疾病的議題。有很多退化的表現,無法尋求醫療或藥物來解決;選擇能把病患當成完整的個人的醫師,不是把人看成多重疾病堆疊的組合。

醫師:

必須分清楚每個藥物開立的目的,是否利大於弊,是否需長期服用,是否與其他醫師的治療牴觸或重疊,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每個病人表達的症狀或擔心,都用「開個藥試試」的邏輯處理,多思考病患表現出來的身心症狀。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慢性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