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恭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陳亮恭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聽健康
內政部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再創新高,平均餘命延長代表台灣整體社會的穩定發展。柏林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人民同文同種且居住環境類似,唯一差異是社會制度,兩德統一前,東德人民壽命比西德少10歲,而兩德統一後的20年間,東德人民壽命快速跟上西德,顯見國民平均壽命與國家整體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密切關聯。而台灣持續的長壽現象與社會的成就有關,是相當令人欣慰的現象。
然而,先前政府公布國人不健康壽命時間持續延長,顯見國人的長壽並不是伴隨著健康前行,國人持續擴大的失能與國際趨勢走向相反,我國健康照護體系有多重困境與轉型挑戰,但國民自我健康意識與預防失能、失智的作為需要更積極。雖然每個人都有各自關注的健康議題,從已開發國家的宏觀思維,壓縮失能與失智對人生的困擾是絕對必要,且必須從每日生活習慣做起。
運動除了活動筋骨的概念之外,必須顧及強度、頻率與複雜度,我們對於老後生活的目標愈積極,運動時這三項就缺一不可。但上班族如何有效運動?我們新近透過穿戴裝置研究發現,每天持續穩定運動當然最好,但若平日工作忙碌而無暇運動,假日補運動的效果很好,可以大幅拉近與每日運動族的差距,反之,假日若只拿來補眠,未來衰退程度更為明顯。
多元挑戰與持續學習的腦力訓練很重要,生活必須不斷的學習,研究發現持續上班有助減少失智風險,推測是與上班期間持續因應各種挑戰與人際互動有關,所以,從年輕時養成持續學習的心態,即使退休也不能耍廢,反而要更積極為自己補上多元學習的人生功課。
就整體而言,健檢、疫苗、避免危險行為等預防保健作為具有高度效益,人生總有難以預見的旦夕禍福,這些預防保健行為能預防或早期發現疾病,早期介入也能免於後續長期的病痛困擾,更是必須定期執行的功課。
人生晚年最大的支持系統可能不是家人,而是朋友與社會支持體系,而這樣的人際關係需要從年輕時培養,與不同年齡層與背景的人交友,在社會互動中建立面對老化的心理韌性,及正向樂觀的心態,也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
中年過後不免或多或少有各種慢性病,慢性病的重點在於控制,慢性病的數量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此時需要兼顧所有疾病的觀點,建立一個整合式的管理策略,畢竟老後生活需要各種器官系統良好的協同運作,不是僅靠單一器官就能擁有生活品質,必須與醫師建立良好夥伴關係,以全人觀點從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